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67期
1999年4月1日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大會「主題曲」是什麼?  
人大會議 智慧法師在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二次會議上的發言  
慶祝佛誕 世尊創立人間佛教 ◎俞幼慧
佛陀弟子 佛陀及其十大弟子 ◎達文
佛陀聖蹟 朝禮佛陀聖跡 ◎蓮心
書評 我為何編《佛陀在人間》畫冊 ◎秦孟瀟
世出世法 計劃、落實、控制 ◎楊釗
佛教藝術 豐子愷的佛教思想及他的護生觀點 ◎鄭大圓
佛教畫冊 佛陀與人間同在——欣賞《佛陀在人間》畫冊有感 ◎范麗珠
學佛心得 快樂的真實 ◎恒毓
隨筆禪話 廣結善緣 ◎秦孟瀟
佛教道場 蘇州報國寺 ◎郁永龍
論述 中國禪宗與倫理道理 ◎張智明
佛教高僧 高僧八指頭陀小史 ◎黃琰
東密佛教 真言密教演進史 ◎悟光
佛門新星 記沙田淨蓮精舍 ◎胡佛
講經說法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大會「主題曲」是什麼?

今年農曆四月初八(五月廿二日)是釋迦牟尼誕生二千五百四十三周年。這一日,又是香港 特區政府予以立法公布的「佛誕公眾假日」。這是香港八十萬佛教信徒以三十多年時間不斷 爭取得來的權益。因此,香港佛教在「佛聯會」統一領導下,將舉行盛大的慶祝佛誕紀念活 動。並計劃組織人員前往北京迎請「佛牙舍利」瞻禮,讓世界各地佛教四眾弟子有幸前來參 拜,祈求福慧增長,消災延壽,人民安樂,世界和平。可以說,這是慶祝「佛誕公眾假日」 的宗旨所在。

今年慶祝「佛誕公眾假日」,在「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暨各位董事精心策劃下,將分十個 地區進行各個不同的具有相當特色的慶祝表演節目,給世人留下難忘的深刻印象。

慶祝「佛誕」大會的「主題曲」又是什麼?早在一年前,會長覺光大師曾攷慮到:「佛誕公 眾假日」來之不易,過去在港英殖民統治時代,爭取了三十多年,未能引起殖民當局的重視 ,非常遺憾!到了香港回歸之後,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區政府重視民意的要求,經過 行政、立法會的各項程序,終於立法認同「佛誕」為「公眾假日」,這是非常可喜、可賀的 大事,受到全世界佛弟子普遍贊揚、歌頌。

然而,在社會上還有不少人不懂得佛教,教主釋迦牟尼是誰?佛教的教義說些什麼?跟人們 思想、生活有什麼關係?……在社會人群中存著不少疑問,雖然佛教界出版了不少有關的「 釋迦傳」的書刊,人們為生活很忙,根本沒有時間看這些枯燥無味的歷史故事書籍。覺光大 師充分理解當今人們的想法。有一日,會長跟編者曾多次交換意見,希望能找出一條與世俗 人溝通的渠道來。首先大師說道:「我認為出版一本精美的釋迦牟尼生平畫冊,用簡單的文 字說明,把釋迦牟尼從『降生』、『修道』、『說法』、『侫槃』等過程,圖文並茂地表達 出來,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會長的一番話,對我有很大的啟迪,我考慮了一段時 間之後,遵照會長的旨意,於是我進行搜集有關佛陀的資料,特別是著手佛教四大體系的名 畫家傑作,他們的作品影響力很大,一幅藝術性很強的畫片,它有著強烈的感染力,能把欣 賞者帶入崇高的境界。這對弘揚佛教有很大的助力!說不定看完一本畫冊就能使讀者很快有 了反應,對釋迦牟尼有個正確的認識,成許很快皈依佛教。一本精美畫冊有「立竿見影」的 奇效。

在會長覺光大師指導下,這部精美的《佛陀在人間》畫冊終於應運而生,及時出版了。這部 畫冊符合慶祝大會主題要求,全面的宣揚佛祖釋迦牟尼的光輝一生!所以說,大會的「主題 曲」是:《佛陀在人間》。讓我們縱情放聲高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香港人大代表智慧法師在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二次會議上的發言
 

主席、各位代表:

今天,是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二次會議,本人係香港特區代表團,以宗教界代表的身份出席, 藉今次大會機會,表達些意見。

一、首先,多謝祖國落實宗教政策,香港特區政府經正式頒佈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為公眾假 期,於本年一九九九年首年實施,為隆重慶祝此一盛事,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釋覺光法師 籌劃下,經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多方奔走,已經得到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先生, 總理朱鎔基先生,副總理錢其琛先生親批允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來港,於九九年五月二 十日至五月廿九日在香港紅磡體育館供奉,以供大眾瞻禮,今年佛誕日的實施,有佛陀舍利 蒞港的瞻禮,可說得是「雙喜臨門」,香港將會擴大慶祝,振奮民心,使香港各區市民普天 同慶,本人謹在此予以報告。

二、去年,寶蓮寺及本人曾承諾在國內籌建一百所希望工程學校,現藉此機會報告,在中央 統戰部、中國佛協會及其他各單位協力配合下,現已籌建完成四十七所,今年將繼續致力籌 辦,以期早日達成目標。

今年初,本人隨香港區人大代表團前往汕頭、汕尾及潮州等地視察教育,對祖國教育事業及 希望工程業務的認識,增進經驗不少,獲益良多,相信對以後辦理希望工程的教育工作一定 有所幫助!

三、自香港九七回歸,祖國收回主權後,在香港每一個中國人,內心均是充滿喜悅與光彩的 心情,尤其獲得祖國的保證,創下「一國兩制」的前所未有制度,給予香港市民生活無比的 信心,但正由於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制度,當然在初期實行時,會出現問題,這是無可避免的 事實,但能及早發現,雙方兩地共同研究改進,依照基本法的精神,相信一定可以妥善化解 問題的。近日發生的香港終審法院判決一事,就是問題的一環。本人深信在雙方法理專家研 討下,一定可以圓滿妥善的解決問題。香港市民對一國兩制有信心,國人亦將可由此一事件 看出香港特區政府化解問題的能力與才幹!

目前,香港最重要的事項,應是如何全力化解「金融危機」,重返亞洲經濟領導中心!本人 在三月三日看了大公報中國戰略管理研究會及國際形勢分析,報告全球化中的中國與世界, 並於三月五日恭聽朱鎔基總理報告,今後要從嚴治政,以法治國,懲治貪腐,建設廉政,以 發奮圖強的一席話後,本人深切的祈望朱總理報告中的改革,可以早日實現,令我國達至國 富民強!同時,本人有感於亞洲同種同文的人民,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眾,所以內心便有一 個構思,想藉此機會提出,就是中國、香港及台灣均有豐富的外匯存底,我們同是中國人, 是一家人,可以用此雄厚資本共同合作,促進亞洲金融體制,經濟合作,如創立亞洲共同貨 幣,有如現今歐元的地位一樣,以解亞洲各國發生之貨幣金融危機!

合作順利,中國與台灣的經濟均可扶搖直上,生活水平亦將逐漸接近,兩地均是中國人,彼 此一體,台灣回歸祖國一事,便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分歧的問題,亦將可迎刃解決。

從長遠計劃,這對中國,亞洲各國人民的福祉,都應該是有莫大裨益的!當然,這些都需要 有賴我國各方面財經專家及優秀人才去設計進行,我們殷切的期望,這些日子早日來臨!

最後本人想在這一提,就是本人因在香港擔任特區政府滅罪委員及少年警訊名譽會長的職 務,在參加警務處春節聯歡時,警務處高級官員,特別委託本人,向解放軍駐港部隊致意, 讚揚解放軍駐港部隊,是他們在香港看到最守紀律,勤政親民的隊伍,是在香港從未見過的 ,本人謹藉此機會報告!

本人才疏學淺,所提意見,是一種希望和設想,要為祖國貢獻一點綿力,祈望各界人仕,多 予指正!謝謝!

 
 
慶祝香港「佛誕公眾假日」—世尊創立人間佛教
俞幼慧
 

從誕生到出家

1、世尊的出身家庭背景

世尊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六世紀中葉,正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與孔子同時,而比孔子早逝 七年,即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滅於公元前四八六年。這是中國佛教學者研究後所採用的。 其它各國學者對世尊生卒年的說法,竟有六十種之多。

世尊的誕生地是古印度時期的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是釋迦族聚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 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

世尊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姓喬答摩,名叫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相傳他英明仁慈, 受到臣民的尊敬。淨飯王的王妃摩耶夫人,長得像天仙一樣美麗,性情賢慧。

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王后要回到娘家去分娩,途經蘭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 村的羅美德寺院處,摩耶夫人在一棵大娑羅樹下休息的時候,生下了太子釋迦牟尼。

世尊的誕生日,也有兩種說法,我國一般認為農曆四月初八是世尊誕生日。南亞各國,如斯 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則以公曆五月的月圓之日(相當於我國農曆四月 十五日)為佛的節日,認為世尊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

世尊出生後,他父親為他起的名字叫悉達多,意思是「義成就者」。在他出家成道之後,人 們才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其他稱號有佛陀(覺者)、世尊、釋尊 等。

摩耶王后生下世尊後的第七天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 育的。波闍波提的性情同她的姐姐一樣溫柔,端莊和賢慧,待世尊如親生。她生有一子一女 ,男名難陀,即阿難,隨世尊出家,成為十大弟子之一。淨飯王去世後,波闍波提也隨釋迦 牟尼出家,成為第一個比丘尼。

世尊從小在宮廷內學習當時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他的貴族生活也是優裕舒適的。 他擁有冬天御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三座宮殿(三時殿)。衣著華貴,飲食豐盛; 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對釋迦牟尼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 統一天下的「轉輪王」。在世尊十六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峑羅。

但是,世尊卻在廿九歲(有說十九歲),放棄了繼承王位和優裕舒適的貴族生活,出家修行 。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

世尊對世間的富貴享樂不感興趣,對所遇到的事物有好思考的性格。他目睹農夫在田間流汗 苦幹,耕牛又遭到農夫皮鞭的抽打,犁翻出的小虫被鳥雀爭啄,鳥雀又被蛇蝎吞食,這種弱 肉強食的情景使他感到醜惡。據傳說,世尊曾出遊京城的東、南、西、北四門,分別見到老 人、病人、死者、沙門。使他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老、病、死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 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 棄王位,出家修行。這是他個人的原因。

2、世尊所處的社會環境

世尊所處的時代,是印度已經進入了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對這個社會要有所了解,有 三種情況值得一提:一是在種族問題上矛盾突出;二是農業和工商業已經相當發達;三是在 思想上,反婆羅門教義的新思想的興起。

世尊所處的古代印度社會,實行的是「種姓制度」,就是把人分成四個等級,最高的種姓是 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後來婆羅門也可以當國王);其次是剎帝利,是掌握 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再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最低 下的種姓是首陀羅,是農民、牧人、僕役和奴隸。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後者是非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大約在四千年前,從中亞進入印度,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吸收了土著民族的文 明,定居下來,建立了好些個小國家。雅利安人膚色白,他們把自己說成是高貴民族,把深 色皮膚的土著民族說成低賤種族。各種種姓都有世襲的職業,不許被婚姻混亂,尤其嚴禁首 陀羅和別的種姓結婚,對此特別訂有法律。如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子的混血兒,就給予一 種賤名,叫旃陀羅,這種人的地位最低賤,不能與一般人接觸,被稱為「不可接觸者」,要 世世代代操著當時認為下賤的職業,如抬死屍、屠宰、劊子手之類。種姓制度不僅訂在法律 上,而且規定在婆羅門教義的教條中,神聖不可侵犯。這種種姓制度,必然造成階級民族矛 盾十分尖銳,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

世尊生活的時代,當時商業已很發達,有了相當規模的陸運和航運的商隊,商人掌握著雄厚 的經濟力量。手工業也很發達,有細密的分工,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產上佔重要地位。 農業上生產力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印度在公元前一千年間已經有了鐵器,到了世尊時代,鐵 製農業器具更已普遍使用,並有了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尤其是農業 的發展,要求有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當時的印度是封建領主割據。當時的印度境內,存 在著約有一百一十八個不同的種族和部落,其中大多數合井成一些極小的獨立國家。各國之 間互相討伐,大國不斷對小國進行兼併。世尊所屬的釋迦族的一些小的城邦國家,不斷受到 鄰國強權的威糓,他已經預感到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他認為世間一些事物無時不在生滅變 異之中,都不能保持永久安定,這就是後來他在佛教教義中所講的「無常」學說。從而產生 了遠離社會上的無休止的紛爭,去尋求解脫之道。這是促使世尊出家修行的社會原因。

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促成了自由革新思想的產生。反動的種姓制度,以及婆羅 門作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代表地位開始動搖,成為眾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 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沙門一詞,原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道者的通稱。世尊時 代的「沙門」思潮,由於其顯著的特點是反婆羅門傳統信仰,所以,「沙門」就成為這個時 代的革新思想家的總稱了。世尊創建的佛教,屬於沙門思潮之一。世尊是公開宣布反對婆羅 門教義的,所以他一生屢遭婆羅門的攻擊。

綜上所述,世尊出家修行,一方面是由於他個人的性格,另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的影響,同時 可以說,世尊的出家修行,從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是革新、進步的思想行為。

關於世尊出家時的年齡,也有兩種不同記載,一說是十九歲,一說是廿九歲。因為他父親淨 飯王一直阻止他出家,所以他是趁深夜偷出皇宮,進入森林,換掉王子的衣服,剃去鬚髮, 成為一個修道者。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消息,甚為悲痛,經派人勸說無效,只好在親族中 選派了喬陳如、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阿說示等五個人伴隨他。

 

修行與成道

1、修定和苦行

世尊出家後,就南渡掹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去。當時摩竭陀國盛行革新的宗教,各 地存在著沙門游行者的團體。世尊到王舍城附近的山林,先後尋訪了當時有名望的學者阿羅 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這兩人是數論派的信奉者,主要是修習禪定,當時修定者的 目的是通過禪定達到解脫的境界。然而,世尊認為他們的修定主義具有逃避人生的傾向,不 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便離開他們,到伽耶城南十公里處的尼連禪河岸邊苦行林中。

在尼連禪河邊的苦行林中住著許多苦行者。苦行一般為邪門外道和尼犍陀派喜愛採用的一種 極端刻苦的修行方法,他們認為通過抑制心的活動、中止呼吸、斷食、減食等苦行,通過折 磨肉體、減弱力氣,可以達到精神上的自由。世尊為了尋求解脫,參加了苦行。他飽嘗了艱 辛苦難,堅持不懈,歷經六年之久。但是結果是徒勞無功,根本沒有達到覺悟。方才悟到苦 行是無益的,同時也知道了當時印度的哲學思想中,沒有真正解脫之法。他於是放棄了絕食 和苦行,走到尼連禪河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積垢,隨後喝了一個牧女獻上的牛奶,恢復 了體力。當時隨從他的喬陳如等五個人,見到他如此情景,以為他失去信心,放棄了努力, 便離開了他,前往波羅奈城的鹿野苑去繼續他們的苦行。

世尊於是一個人走到一棵畢禩羅樹下,在樹下鋪上草,面向東方盤腿坐著,發誓說:我今如 不證到無上大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他便這樣在樹下靜思冥索,思維解脫之道 。終於在一個夜,天將破曉,啟明星出現的時候,戰勝了最後的煩惱魔障,獲得了徹底覺 悟而成佛陀。

2、成道與傳教

世尊成道,就是指他覺悟了,覺悟就是成佛。他成佛的年齡是三十五歲,另一種傳說是三十 歲。世尊達到覺悟(成道)的時間,北傳佛教認為是中國農曆十二月八日,南傳佛教認為是 公曆五月的月圓之日。世尊得道成佛的地方,後來被稱為菩提伽耶,又稱菩提道場。「菩提 」就是指有了覺悟的智慧。世尊在畢禩羅樹下成道,此後也稱畢禩羅樹為菩提樹。

世尊覺悟了,成了佛陀。那麼,他覺悟的內容是什麼呢?如果廣義地說,凡是世尊所宣講的 言教(佛教稱佛陀的言教為「佛法」),都是他覺悟到的真理內容。這就幾乎涉及到佛教所 有的經文典籍,汗牛充棟,不易說清。但世尊成道後,以自己獨特的教義,即:四諦、八正 道、十二因緣等教義,對人生和世界的問題,做出了總的解釋。

世尊得道成佛之後,體會到解脫的愉快。但他擔心自己體悟到的真理世俗人理解不了,對是 否要向社會宣講佛法頗為躊躇,所以他成佛之後,自己又在尼連禪河邊的菩提樹下逗留了一 個月左右的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開始他本想向數論派的兩位著名學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 羅迦.羅摩子去說法,因為這兩個人在世尊剛一出家時,曾教過他修習禪定,可以說是世尊 初入沙門時的啟蒙老師,他認為這兩人能理解他所悟到的真理,但聽說他們兩人已經去世了 。最後,世尊決定到鹿野苑去,對仍在進行苦行的五位親族弟子喬陳如等人說法。

世尊在鹿野苑向五位修習苦行的親族弟子講解他徹悟的道理,是世尊第一次傳播佛法,佛教 為「初轉法輪」。「輪」,是印度古代作戰用的,形狀像輪子的武器。印度古代有一種傳說 :能兵不血刃,叫諸小國心悅誠服而統一天下的大王叫轉輪王,轉輪王出世時,空中就出現 此輪,豫示他前途無敵。這是多災多難的印度人民嚮往天下太平。這以輪來比喻佛所說的 法,佛的法輪出現於世上,一切不正確的見解,不善的法都將破碎無餘,所以把佛說法叫做 轉法輪。

世尊在鹿野苑第一次說法,講的就是四諦、八正道和十二因緣。喬陳如等五人聞法之後,恍 然大悟,隨即皈依世尊,成為最早的佛門弟子,就是後來有名的五比丘。

世尊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對佛教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因為從那時起,佛教就建立起來了。按 照佛教的說法,就是開始具足了三寶:佛陀是佛寶;佛所說的法是法寶;佛的出家弟子的團 體(佛教稱僧伽)是僧寶。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佛法是宇宙的真理;僧是奉行真理的人。這 三者能令大眾止惡行善,離苦得樂。是世間最難得,最應受到尊重的,所以叫三寶。鹿野苑 初轉法輪,佛教具備了領袖、理論和參加的人員,所以說從此佛教建立起來了。之後,世尊 便開始了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

世尊傳教的區域,主要是掹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他的故鄉迦毗羅衛,南到摩竭陀國 的都城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邦底賴雅附近),東到瞻波,西到喬賞彌。他的直傳弟子分散 到四方游化,活動地區和影響,就更遠了。大致是東至掹河流域下游,南至高達維利河,西 至阿拉伯海沿岸,北至掹義尸羅等地區。世尊居住時間最長,與他教化關係最深的地方是摩 揭陀國的王舍城,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和靈鷲山是他重要的說法布教的場所。還有拘薩羅國的 舍衛城,在這的重要說法布教場所是祇園精舍(又名「給孤獨園」)。再有跋耆、鴦伽、 末羅、伽尸等國,和他的家鄉迦毗羅衛,他也曾居留和說法。

世尊傳教的對象非常廣泛,包括當時社會的各種姓,及各個階層。有婆羅門、沙門(僧人) 、國王、大臣、商人、手工業者、漁民以至妓女、盜賊等。由於佛教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制 度的不平等,主張眾生平等,入教修行平等。因此受到當時很多王族和富商們在政治和經濟 上強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中、下層民眾的歡迎。

世尊傳教的方式也是接近平民的。說法時是隨機施設,不拘一格。他用偈頌、散文、故事、 譬喻、直敘、問答等各種形式,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宣講不同的內容。他准許 說法可不用婆羅門所規定的規範化的梵語(稱雅語),而用當時平民日常使用的地區流行的 方言(稱俗語)進行說教。這就使得世尊的思想學說在社會上得到廣泛的傳播。

世尊晚年居住在摩謁陀國的王舍城。在他八十歲高齡時,他離開王舍城向北方旅行,做他最 後一次游行教化工作。他首先到了毗舍離城,到此他就得了重病,於是在此休養度過了雨季 。世尊幾十年來,經過苦行,風雨中奔走傳教、乞食,又身染重病,健康情況已經很壞,但 雨季剛過,他又偕弟子繼續北行。他要抓緊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多做些教化工作。在他離開 毗舍離城前,在大林精舍召集住在那的全體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 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世尊叫弟子們都分散到各地去傳教,身邊只留阿難陀一人隨 行,師徒二人一直步行。每到一個村落,都要向村民說法。走到南末羅國的婆瓦村,世尊吃 了錫鐵匠純陀供獻的旃檀葺的蘑菇後。中毒腹瀉,病情轉重。最後,他走到拘尸那伽城附近 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洗了澡,在河邊的婆羅樹林中,選了一處四方各有兩棵娑羅樹的中間 地方設了繩床,枕著右手,向右側身而臥(後來所有佛的侫槃像都是這樣的姿式)。

世尊告訴弟子們他將要侫槃,弟子們都守候在身邊。夜間有位百歲高齡的婆羅門學者,名叫 須跋陀羅,請求佛陀說法。世尊叫他到床前為他說法,使須跋陀羅成為世尊在世所收的最後 一個弟子。到了那天的半夜,世尊逝世前又最後囑咐弟子們:不要以失去導師而難過,要以 法為師,努力修行精進,不要放逸。

世尊逝世後,遺體舉行火化。舍利(遺骨)為摩謁陀國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 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南末羅國)、拘尸那迦的末羅 族(北末羅國)和吠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世尊的逝世,佛教教義稱為「侫槃」。侫槃是梵文的音譯,舊譯「泥洹」。意譯為「滅度」 、「圓寂」。侫槃原意是「火的吹滅狀態」或「風的吹散狀態」,佛教用以做為修習所要達 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侫槃含義多種:息除煩惱之火、貪欲滅盡、瞋恚滅盡、愚痴滅盡、滅掉 生死苦果,達到安樂無為、解脫自在的境界,稱為侫槃寂靜。侫槃原專指釋迦牟尼逝世,後 來佛教僧人之死也都稱侫槃。

關於世尊的侫槃日,我國一般認為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南傳佛教則以公曆五月月圓日為佛節 日,認為佛誕生、成道、侫槃都在這一天。

 
 
佛陀及其十大弟子
達文
 

當我們到每一寺院參訪時,進入巍峨大雄寶殿,迎面就會看到正中有一尊結跏趺坐、表情安 詳的佛像雕塑。兩手姿態或左手橫置左足上,作「定印」(印,象徵特定含義的手式),右 手直伸下垂,作「觸地印」;或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環形,作「說法印」。它 就是佛教徒奉為教祖的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塑像。相傳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喜瑪拉雅山 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特附近,有一個名叫拘薩羅屬國的迦毗羅王國。 這個國家是釋迦族居住的地方,他們是古印度時期著名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漢譯「甘蔗 王」)的後裔。當時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妻子摩訶摩耶長得像天仙一樣美 麗,性情溫和賢淑。按當時的風俗,婦女懷孕以後必須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臨產前回娘家 途中在藍毗尼花園(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太子悉達多(漢譯「成 就者」)。因為釋迦族姓喬答摩,所以太子也稱為喬答摩.悉達多。他就是後來的佛祖。

略述十大弟子德行

大雄寶殿在釋迦牟尼佛兩邊各有一老一少塑像。左邊年長抱拳的一位是迦葉尊者,右邊年輕 合掌的一位是阿難尊者。迦葉和阿難是釋迦牟尼佛最親近的弟子,被佛教徒看作是佛身邊的 糓侍。

迦葉尊者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的弟子中有五位稱做迦葉的人,他們是:摩訶迦葉、優樓頻羅迦葉、伽 耶迦葉、那提迦葉、十力迦葉。站在佛陀身邊的迦葉尊者指的是摩訶迦葉,意譯大迦葉。相 傳迦葉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屬婆羅門種姓,原來是一個外道。釋迦牟尼成道的第三 年化度他為弟子,跟佛陀學習佛法。據說八天就得道成為阿羅漢。迦葉入了佛門,曾率領五 百弟子在韋提河山修習頭陀苦行,因此被稱為「頭陀第一」,受到佛陀的讚許,稱他是「大 行淵廣」。迦葉是佛陀生前喜愛的弟子之一。相傳,有一次開大會,釋迦登座面對眾人,不 回答大家的問題,只拈花示眾,眾人不得其解,唯有迦葉含著微笑會心領悟,獨得佛陀「心 傳」,於是被釋迦指定為親授衣禩的直傳弟子。佛陀侫槃後,迦葉取得了佛教領袖的地位, 他主持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召開了第一次記誦佛陀生前說法的集結佛經會議,參加會議者達五 百餘人。集結時,先由阿難和優婆離分別背誦釋迦生前所講的佛法、戒律,然後由大家共同 審定,當場確定按經、律分類加以整理。這是現在我們所見的佛經最初形式。二藏結集不久 ,迦葉就在摩揭陀國的屈播陀山逝世。此山亦名雞足山。圍繞它曾創造了一些神話傳說,如 我國雲南的雞足山,民間傳說是迦葉尊者來到此山開鑿的。

阿難陀尊者

阿難是阿難陀的略稱,意譯「慶喜」或「歡喜」,相傳是斛飯王的兒子,佛陀的堂弟。廿五 歲時出家成為釋迦弟子,在釋迦身邊忠心耿耿待了廿五個年頭,深得釋迦的真傳。傳說阿難 博聞強記,知識淵博,被認為是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增一阿含經》讚許說:「知 時明物,所至不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第一次結集時, 阿難被指定升獅子座,復述經藏,背頌佛法。據說現存佛經的卷首「如是我聞」四個字,就 是指這是由阿難親耳聽佛說後記憶背誦出來。佛陀信任阿難,據說釋迦的姨母希望加入僧團 ,出家為尼,是阿難向佛陀斡旋的結果,使比丘尼僧團得以創立,佛陀侫槃時,阿難悲傷慟 哭不已。迦葉繼佛陀之後成為佛教領袖,阿難又成為迦葉的有力助手,為佛教僧團的發展盡 心盡力。迦葉逝世後,阿難繼任成為佛教領袖,被後人奉為佛教二祖。傳說阿難因為學識淵 博,名聲在外,死前離開摩揭陀國前往吠舍離國,來到兩國的界河——掹河時,雙方國王都 派兵來搶,想讓他留在各自的國家。阿難為了避免兩國兵戎相見,在船上自焚。

釋迦牟尼在世時,他的弟子裡有十位因為有突出的道行,得到佛陀的稱讚,並被眾人公認, 成為著名的佛教僧團的十大弟子,並且都得阿羅漢正果。除了上面所講的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阿難多聞第一之外,另外八名弟子是:

舍利弗尊者

又名舍利弗多羅,也稱舍利子,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婆羅門種姓。原修外道,與釋迦 佛當初一樣未能找到解脫之路,遂改弦易轍帶領弟子一百人皈依佛門,得釋迦的佛法甚深, 協助釋迦管理教務,善講佛法。《增一阿含經》說「智慧無窮,決了諸疑,所謂舍利弗比丘 是」,被時人看作「智慧第一」。後來因好友目犍連即將死去,悲痛難忍,遂隨之殉道。

目犍連尊者

意譯大讚頌,舍利弗的好友、同鄉,一對意氣相投的師兄弟。婆羅門種姓。舍利弗要皈依佛 門時兩人相約,同時帶領自己的一百個弟子入了佛門,為壯大佛教僧團的力量出了大力,受 到大家的推崇。《增一阿含經》說目犍連具有:「神足輕舉,飛到十方」的法力,因之被稱 為「神足第一」。傳說目犍連對黃泉最感興趣,見鬼最多。他講鬼的故事曾經轟動了整個王 舍城,攪得釋迦師也不得安寧。有一次目犍連到羅閱城化緣乞食,途中遇到婆羅門教在家修 行者梵志(婆羅門),受眾梵志歐打,回家不久就去世了。

阿那律尊者

也名「阿尼律陀」,意譯「如意」、「無貪」。據載與釋迦是同鄉,迦毗羅衛國人,甘露飯 王之子,釋迦牟尼的另一堂弟。相傳他出家伊始,懈怠貪睡,受到堂兄的斥責,於是發誓改 掉貪睡惡習,勤勉精進,通過努力修習,獲得了具有穿透識別能力的特異功能「天眼通」, 被稱為「天眼第一」。

須菩提尊者

又作「須浮提」、「蘇補底」,意譯「空生」、「善吉」、「善現」、「生」。古印度拘薩 羅國舍衛城人,長者(商界頭領)之子,婆羅門種姓。傳說他能深入理解佛法的空義,在祗 園精舍是佛陀的有力助手,被稱為「解空第一」。

富樓那尊者

「富樓那彌羅尼子」的略稱,意譯「滿慈子」。釋迦牟尼父親淨飯王的迦毗衛國國師的兒子 ,婆羅門種姓。據說他對佛陀的教法也是理解甚深,又擅長於音樂吟頌,有講解佛教義理深 入淺出的本領,用很好的口才在全國到處游說講法,被稱為「說法第一」。

迦旃延尊者

舊譯「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等。也作「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西印度阿槃提國婆羅門家庭出生,原為外道弟子,後改從師釋迦,相傳迦旃子善說法相,往 往獨發奇論,頗有新意,而且還有先知先覺預測未來的本領,被稱作「論議第一」。

優婆離尊者

又作「優婆利」、「優波離」、「鄔波離」、「優波利」等,意譯「近取」、「近執」。釋 迦佛同鄉,宮廷理發師出身,首陀羅種姓。悉達多王子出家時就跟隨著王子。據說他精通戒 律,守戒極嚴,從不觸犯,被稱為「持律第一」。第一次結集時,優婆離被指定負責記誦戒 律的工作。

羅峑羅尊者

亦譯「羅護羅」、「羅怙羅」,意譯「覆障」、「障日」、「執日」,也稱「羅云」。他是 釋迦牟尼未出家時和夫人耶輸陀羅所生的兒子。釋迦出家成道後回到家鄉,將十五歲的兒子 度化為僧,據說這是佛教有沙彌之始。據說他有超人的能力,又「不毀禁戒,誦讀不懈」, 稱為「密行第一」。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釋迦的十大弟子各有各的德行和神通力,同時也影響到佛教的發 展直到如今,世界各地佛教信徒都仰慕他們,作為修行的楷模。

 
 
朝禮佛陀聖跡
蓮心
 

在印度有著名的四大聖跡:一是佛陀誕生的藍毗尼園,二是佛陀成道的菩提伽耶,三是佛陀 初轉法輪的鹿野苑,四是佛陀侫槃的拘尸那城。此外還有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靈鷲山、掹 河、那爛陀等。這些古跡,對於一個沒有佛教信仰的人來說,或許會認為那只不過是一堆堆 的廢墟而已,不覺有什麼深重的意義,但對於一個有正信的佛教徒而言,卻是無價之寶,因 為那是他們偉大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示現於世的地方。

雄偉的菩提伽耶塔

我們到達印度後,首先前往佛陀成道的地方—菩提場,向佛陀的聖像頂禮。兩千年前阿育王 曾在此地建一座紀念塔,名「伽耶塔」,亦名「正覺塔」。在書報、雜誌上常可看到它雄偉 的英姿。高達一百七十英尺。此塔在六、七百年前,印度教和回教發生戰爭時,因回教的軍 隊到處破壞佛跡,虔誠的佛教徒為了保護聖跡,就用土將它掩埋起來,像一堆小山丘一樣, 誰也想不到面藏著佛陀的聖跡,它就這樣地逃過了劫難。直到一百多年前,英國統治印度 的時候才發現土山中藏了這座寶塔。於是把土挖去,菩提場就這樣地重現於世,揚名於世。 塔的四週還有很多的小塔、石碑和石柱,上面都有精美的雕刻。從這些聖跡上,我們可以想 像當時佛教興隆的盛況。

我們按照印度的規矩,在入口處把鞋脫掉。前行了幾十步,就進入塔內了。面空間不大, 有一尊鍍金的佛像,大家不知不覺地都跪了下來。在領隊起腔,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的 時候,大家都感覺到好像佛陀就在我們面前,自然而然的,每個人的眼中熱淚盈眶。做夢也 沒有想到今生世竟能來到佛陀成道的地方,內心的感激和喜悅,是不可言喻的。

在佛陀的座前,我默默的祈禱:「佛陀啊!請您乘願再來,為您多難的祖國復興佛教、救 救貧窮的人吧!請化現一位能幹的領袖來領導這個國家,使人民能得到幸福與安樂吧!」

菩提樹與金剛座

佛陀是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覺的,這菩提樹和金剛座就在伽耶塔的後面 。

在菩提場附近參觀後,我們又遇到幾位從其他地方來的比丘,他們都披著黃袈裟。在印度, 看不到真正印度的出家人,但各地都有各國的佛寺,如中華佛寺、泰國佛寺、西藏佛寺、緬 甸佛寺、日本佛寺等。我和那幾位比丘合照了一張相片留念。

距菩提伽耶塔不遠,我們來到尼連禪河,對面是雪山(亦名正覺山),佛陀曾在這里修苦行 六年。當佛陀發覺修苦行不能脫生死,不是最究竟的方法時,佛陀離開苦行林,到尼連禪河 沐浴。浴後,體力衰弱,而倒在河邊。此時有牧羊女以乳糜供養佛陀。佛陀恢復體力後,即 到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沉思。在十二月初八日,終於夜睹明星而成正覺。金剛座、尼連河、雪 山(正覺山)這三處是連在一起的。聽說舍利弗和目犍連兩位尊者的故鄉就在雪山附近的村 莊。

那蘭陀古蹟

我們從菩提場,趕了三個小時的車到了那爛陀。這是唐朝玄奘大師留學的地方。大師在這 研究了十八寒暑,回國後對於中國的佛教有莫大的貢獻。在那蘭陀遺址上有紅磚、古牆, 一格一格長方形的房間地基,看得清清楚楚,還有一口大古井,面仍然有水。

那蘭陀遺址,現在雖然已是一片廢墟,但它有平坦的草原,整齊的花草,打掃、整理得很 乾淨,可見印度政府是重視保護佛教聖跡的。出了門口,對面還有從那蘭陀古蹟挖掘出來的 古物陳列館,參觀後我們就轉向下一個聖地去了。

靈鷲山

我們參觀了那蘭陀古蹟後,又到了靈鷲山,雖然已近黃昏,大家卻仍精神奕奕地登上石階, 來到了峰頂。雖然太陽已經下山了,但卻還能看到周圍的山谷。峰頂上有一平台,上有磚房 遺跡,想當初佛陀在此對人天大眾說法華經時,那百萬人天的盛況而今卻只是荒山一片。我 們在說法台繞了三匝後,才依依不捨地走下山來。聽說平台的下面是阿難陀和大迦葉兩位尊 者入定的石洞,往下則是提婆達多擲石害佛的山領,再下是佛陀對頻婆娑羅王說法的石座。

鹿野苑中華佛寺得舍利

鹿野苑的中華佛寺,聽說唐朝時代,由我國高僧在此建立。但不幸於七百年前印度回教戰爭 時,毀於回教徒之手。到了一九三一年,我國道階法師朝聖至此,發心在原址重建中華寺, 又不幸在工程未完成時就逝世了。直到一九三九年,星洲富商李俊承居士發心獨資捐建完成 。現在由廣清法師住持。

想當初印度八個國家的國王為了爭奪佛陀的舍利而不惜兵戎相見,現在我們卻不必爭搶就能 得到世間的無價之寶,這完全是托大師的福蔭,仗佛陀的光明,真是太高興了!

離開中華寺,我們來到佛陀初轉法輪,度五比丘的地方。一片青翠的草坪廣場舖著綠色的地 氈一般。中央有一座圓形的古塔,約有一百多尺高,全用大紅石砌成,石上雕有精美的花紋 。佛陀住世時,曾在此入定,因此弟子們建塔來表示紀念。

從古塔前行可看到佛陀說法台,台不高,有平頂可遮太陽或雨水,從台上舉目看去,一大片 都是古代道場遺址。一格一格有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牆腳高矮不一,碎瓦、磚頭處處都有 。「聖地的碎瓦、磚頭、砂石、樹葉都是珍貴的,泥土都是芬芳的」這句話,唯有親歷聖地 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再向前走可以看到一支四週用鐵杆圍著的白石柱,這是阿育王石柱。有人說:摸到這石柱的 人能得到幸運,所以白色大理石的石柱已經給大家摸得光光亮亮了。

鹿野苑還有緬甸佛寺、摩訶菩提協會、印度古物保存所、養鹿園耆那教教堂等。

其次,我們來到了五比丘迎佛塔。

當初佛陀以太子身出家時,國王派五位王族大臣來追尋太子回宮,但這五位大臣反為太子的 決心感動,而跟著一起出家,侍奉太子。後來因為太子覺得苦行並不能了脫生死,於是離開 苦行林到了尼連禪河接受牧羊女供養牛乳,而五比丘懷疑太子退失道心,因此憤然離開,想 不到未隔一月,開悟成證果的太子到鹿野苑來找他們,這五人就坐在現在五比丘塔的地上商 量說:太子來時我們不要理睬他,可是當佛陀走近他們時,他們竟忘了剛才的約定,心想不 看佛陀而卻自然而然的看著他,他們看了威嚴而又圓滿的太子,五人不知不覺都站起來請佛 陀上座,並且向他頂禮,佛陀慈和的說:「你們不是相約不迎接我的嗎?怎麼又這麼客氣呢 ?」

佛陀像一面鏡子,照徹五個人的心,五個人都懼怕起來了。「悉達多!我們不敢這麼想,分 別後您很好吧?」五個人跪在地上問。

「你們不要叫我悉達多了,那是我在俗的名字,我現在已經成就佛道了。」佛陀言畢,便為 他們演說妙法。五人當即開悟,證得聖果。

佛陀、妙法、僧伽,在此三寶具備,教團成立,從此佛陀的教化就廣佈天下,導引一切眾生 進入光明的大道,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

掹河風光

為了要看印度人早晨在掹河之濱舉行各種的儀式如:拜太陽神、火神、水神等,因此必須在 日未出前出門,才看得到。我們到的時候是七時正太陽已經出來了,河濱好熱鬧,零售物品 的攤販很多。

我們分乘七條小船遊河,在船上,我們欣賞著岸邊的豪華別墅,看到一些外道在岸邊有的拜 太陽、有的靜坐、觀水、有的漱牙(用楊柳枝)、洗臉、洗澡、洗衣服、洗東西、有的游泳 。在一棟高樓大廈之下有幾堆木柴燒著,有人在旁邊照顧,起初我以為是拜火教在拜火,再 詳細看,哎呀!原來是在燒死人的遺體!

印度人死了不用土葬,而用火燒,放在一堆木柴上,燒得焦頭爛額,再放下水中(水葬)。 聽說這是印度的風俗,男的用白布包著,女的用紅布包著,簡單又經濟,在印度沒有看到墳 墓場。

藍毗尼園

我們越過邊境到達藍毗尼園。二千六百零三年前的四月初八日,佛陀為了大事因緣而降誕於 此。這兒有一座摩耶夫人廟,還保存著太子的出生像,我們朝拜後便自由參觀。寺外有阿育 王建的紀念石柱和紅磚築成的蓮花台,旁邊有水塘,這就是當年太子洗澡的地方。池水映耀 著陽光有如明鏡般的光潔。周圍還有一些古蹟,我們進入對面一間錫蘭寺院參觀後,就離開 藍毗尼園,趕回哥拉克埔,已經是十時半了。

侫槃場

佛陀為了大事因緣而降誕於世,一生為弘揚佛法,辛苦、勞碌,把歡喜法樂布施給眾生,到 八十歲那一年,二月十五日午夜時分,佛陀在娑羅雙樹下進入侫槃。

為了朝拜佛陀侫槃的聖跡,我們提前一天住宿哥拉埔旅社,早晨四時出發到了侫槃場,天還 未亮,雲霧彌漫著。大家隨團長進入紀念堂做早課。紀念堂內供奉著六公尺長金身佛陀侫槃 像,右糓而臥,好像是真的佛陀安詳的睡在那,上面蓋著黃色的袈娑。我從來沒有看過這 麼逼真的佛陀聖像。我們一行合掌跪在地上,開始做早課的時候,有如瞻仰佛陀最後的遺容 般,想到「佛陀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世,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不 禁悲從中來,眼淚如斷了線的珍珠,泣聲四起。佛陀的應身雖然侫槃了,但他的法身仍然遍 滿宇宙,永遠活在他弟子們的心中。

禮佛後,接著參觀侫槃場。這真如公園一般,樹木花草,濃蔭密佈。約五十年前,緬甸信 徒在此建了一座圓形大侫槃塔,塔邊有一座白色長方形的紀念堂,對面有一間寺院,參觀後 向前走,左贊有拘尸那羅印度政府的招待所,供應朝聖者的住宿,還有旅社,以後有機會來 的話可以到這兒住一宿,多向佛陀侫槃像禮拜瞻仰。右邊有中華雙林佛寺,一位越南華僑尼 師住持,他待人親切,把茶送到車子來給大家喝,大家都很感激!

深刻啟迪

印度是佛陀的故鄉,佛陀誕生、成道、侫槃、弘揚佛法的聖地,他走過的地方,我們都去朝 拜了。感覺上,印度是一個富有神秘感的國家,看到人民那一種悠閒知天命的生活,自由自 在的在路旁坐、站、睡的態度簡直和原始時代一樣。

二千五百餘年前,佛陀誕生在這國家,佛陀的遺跡到現在還留著給世界的佛教徒朝聖。今天 能有幸接受到佛法甘露滋潤,一切煩惱都能淨除。古德云:「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既獲 得了寶貴人生,就該珍惜人生,精進學佛,一定能了脫生死,脫離苦海。不懂得這一點,不 依教奉行,必在輪迴中浮沉,長夜茫茫何時了,悲哉人生!

 
 
我為何要編《佛陀在人間》?
秦孟瀟
 

《佛陀在人間》鉅型精美畫冊,即將出版了。

有人曾好奇地問我:「怎麼會想起編這本畫冊呢」?我回答說:今年佛誕非同尋常,香港有 史以來,第一次將佛誕列為公眾假日;在港英統治時代,只有「洋教」有資格享受教主誕辰 的權益,這是不平等的待遇。香港佛教四眾弟子從五十年代起,在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卓越 領導下,曾發起群眾性的十萬信眾簽名運動,要求港英當局給予「佛誕公眾假日」的權益, 對殖民統治者來說,是不可能辦得到的事,因為他們祖傳世代都信奉洋教的,怎能違背祖訓 和上帝的旨意呢?佛教徒的正義呼求,只好置若罔聞了,拒不接納。

香港自一九九七年回歸之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恢復了民族自主的尊嚴,在這大好時機 來臨之際,香港八十萬佛弟子齊心合力,眾志成城!要求立法當局給予「佛誕公眾假日」的 權益,特區政府順應民意要求,於一九九八年行政、立法會議通過了「佛誕公眾假日」。引 起全球佛弟子熱烈響應,高度贊揚特區政府的英明決策,符合人心的「德政」!

在這樣一個激動人心的大時代感召下,我的心非常興奮,想到佛祖光輝的一生,我是佛陀弟 子,應該宣揚佛祖的光輝業績。還有不少人不懂得佛法,也不知道釋迦牟尼的生平事畺,當 前需要著書立說,出版圖片畫冊更能吸引人。這是我主編《佛陀在人間》的動機所在。

由《四大名山》畫冊想起

我主編《佛陀在人間》畫冊,還存在另一個思想動機,記得十多年前,我主編佛教《四大名 山》鉅型畫冊,並獲得市政局頒發八六—八七年度的最佳印刷大獎,因此有資格參加德國法 蘭克福舉辦的國際書展會,畫冊內容精美,曾獲得多國出版家讚賞,有英文版、日文版,在 中國大陸各省、市能夠有國際書號發行。《四大名山》畫冊一紙風行,在世界各地文化界、 藝術界、宗教界帶來了良好的影響!用精美畫面相片宣揚佛教,效果奇佳。這次我主編《佛 陀在人間》畫冊的想法更多,抱負更大,想到四大名山,於是我就聯想到佛教四大體系來了 ,就在這一念頭指示下,反復思攷,豁然貫通,好像進入「開悟」境界了。思緒如潮湧般冒 了出來,在頭腦映現了佛祖事畺畫面,如在瑩幕屏上不斷出現。我好好整理一下萬千思緒 ,把凌亂的東西順序排列好,我的頭腦就好像一部精美畫冊,現在出版的《佛陀在人間》畫 冊,就是我頭腦中想像畫冊反射出來的具體成物。換言之,沒有頭腦中的佛祖素材,就不可 能有現在手中這部精美畫冊問世,這叫做「夢想成真」!

佛教四大體系精美畫冊

甚麼叫做「佛教四大體系」?這是從佛教史學觀點來說的。一般說來,佛教發展分為四個不 同時期:一、原始佛教;二、部派佛教(或稱南傳佛教);三、北傳佛教;四、藏傳佛教。 在這四個不同時期的佛教,都有傑出畫家繪出佛陀光輝的事畺,所謂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產物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甚至同一時代各個藝術家的風格都是相異的,這 就是各自的特色。比方說,我們中國人,就喜歡北傳佛教的藝術風格。中國畫家的佛陀事畺 ,很難找到相同的。所謂「各施各法」,「各領風騷」,也就各有各的價值了。中國畫家繪 畫的釋迦佛及其景色,都是中國化了,看了畫面就感到熟悉,易於接受;如果把佛陀繪畫印 度人容貌,有人能接受,有人不能接受;即將出版的《佛陀在人間》畫冊,不拘一格,而是 把四大體系畫家傑作並列在一起,可以欣賞不同的藝術畫風,予佛陀的印象更為深刻。在這 四大體系畫作當中,有首次公開的泰國皇宮珍藏名畫,有印度名畫家彼得納卡爾的作品,最 難得的是我國山西省崇善寺,在五百年前所繪製的《釋迦世尊應化示跡圖》。此外,有氣勢 磅礡,難得一見的雪域傑作,西藏唐卡畫中的佛陀業績圖。能將佛教四大體系傑作融和在一 起供世人欣賞,啟發心智,種下菩提種子,誠一大因緣也。

拍攝封面作者是位美國人

這部《佛陀在人間》精美畫冊出版,作為「慶祝佛誕公眾假日」大會之唯一紀念品,贈送給 世界各國高僧、政府首長暨高級官員,各地參加盛會的嘉賓,真是因緣殊勝。編者本人亦感 到極大的殊榮!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最興奮的是畫冊封面精美極了,越看越愛勿釋手,常在夜間,我一人 在書齋,桌上擺放《佛陀在人間》樣稿本,燈光下諦視佛陀相好莊嚴,凝視良久,一動不 動,猶如老僧入定狀,內心感到陣陣輕安,佛家形容說:「法味無窮」。

畫冊封面如此生動,如此莊嚴,給予我的感覺:「思緒萬千」!說到它的來歷,非常,非常 傳奇性。這張封面「大佛」圖像,是美國攝影名家拍攝的,我與他從未謀面,大概因緣未曾 成熟吧!為了慶祝佛誕到來,他把心愛的「底片」作為小小獻禮,獻給偉大的佛陀!

一張小小「底片」,竟化成千萬張精美的鉅型畫冊封面,與廣大讀者結個善緣,生歡喜心, 功德無量。在編撰畫冊過程中,還有不少感人事畺的小故事,我將陸續寫出來,與廣大讀者 分享樂趣。

 
 
我的人生觀
楊釗
 

計劃、落實、控制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古認為計劃之重要性,若無目標,要很好達到是不容 易的;並且指出,每天早上和每年之春天是應做計劃的最好時候。

但是,有人年年許願,年年落空,其原因何在?在於許願以後沒有依照願望的所需而落實。 因此,訂出計劃後,一定要認真落實。落實的工作可以分為「組織、任命、領導」。所謂「 組織」,就是計劃中所需的一切原材料、物件要去組織和準備。「任命」就是計劃中由誰負 責,需要什麼人協助,都要指定和安排。「領導」則是跟進,原材料準備好了嗎:人是否已 任命了呢?是否足夠?在工作中出現什麼實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都是領的範圍和工作。

有了落實還不夠,還應該控制。「控制」即定期檢討,若發現進度不足,則要加把勁。若發 現某方面掉隊,則要調動力量協助。若發現各部門偏差太大,則要加以平衡。若人員不稱職 ,則要加以教育或調換。若距離計劃太遠,則要加以修正。

如果我們能把計劃都寫在本子上,時刻都能依照計劃行事,並能定期檢討與控制,只要有了 決心,並能持之有掹,那麼,目標是不難達到的。

拳頭項目

人必須發願,若無願望,永遠都不能到達目標。公司必須訂立計劃,樹立目標,否則也難達 到理想效果。因此,立志、發願、計劃是做好事情的首要條件。

做計劃要注意的問題,其一,必須量力而行,平衡發展。量力者,是根據自己的人力和財力 資源,結合客觀的形勢,以及衡量目前的時機而訂出相應的計劃;平衡發展,就是要注意資 金與人才的平衡發展,以及依靠人力的行業和依靠財力的行業的平衡發展。依靠人力為主的 行業有工業和貿易等,依靠財力為主的行業有地產和金融業等。其二,必須注意訂立拳頭項 目,以拳頭項目去帶動其他業務。在現代社會上,經濟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所創造 的價值比消耗的小,我們就會越來越貧窮。一個國家若其生產總值比其消費總值小,它也會 越來越窮。反之,則越來越富。因此,訂立拳頭項目、拳頭產品,是保證經濟效益的有效辦 法。發心遠涉,非足不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有了計劃,必須落實。在落實中,一定要 緊抓拳頭項目,這是計劃重點,也是辦事的重點。在處理問題的先後次序應該如下:

(一)重要並且緊急的問題。

(二)重要但不急的問題。

(三)緊急但不重要

(四)不急及不重要。

但凡一般人,往往會被瑣碎、看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拴身,弄得自己週身忙碌,但一年 下來好像什麼東西也沒有辦成,這就是沒有分事情的輕重次序辦事,沒有緊抓拳頭項目的結 果。

因此,在落實過程中,時刻注意檢討與控制,是否有偏離計劃的重點,若有偏離馬上修正。 祇要我們能時刻培養這種檢討和控制的習慣,做到每事,每天、每星期、每月、每年的檢討 和控制工作,我們的經濟效益就會有一定的保證。

坐言起行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之計在於勤。古人在實踐中已經總結出人生的經驗 ,必須計劃、實踐,才能改變自己的環境,建立美好的人生。

一年的開始是計劃的好時期,根據上一年的總結,那些是成功的、那些是失敗的、那些是不 足的,都必須好好的整理一下,並且通過互相討論,上下溝通,以求得到一個較全面、較客 觀的報告。更重要是落文字寫成記錄,以作今年的計劃參考。有了總結報告,便可以根據以 往的經驗,去計劃如何保持優點,克服缺點,爭取進一步的發展。列出目標、步驟、完成的 期限、項目負責人、監察人員等,每一個公司、每一個部門只要能好好地計劃,實實在在地 根據計劃去跟蹤,落實問題,並能每天、每週、每月地檢討和修正。一年下來,肯定會有成 績的。當然計劃必須注意效益,要有輕、有重、有主、有次,拳頭項目是少不了的。

對於個人來說,不斷改善是工作和生活昇華的秘訣,要工作進步,生活幸福,就必須改正自 己工作中和生活中的缺點,保持自己的優點,而改善必須由自己做起,才能逐步影響周圍的 人,俗語話「身教勝於言教」,「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改善必須由現在做起 」,由現在的每件事、每句話、每一個意識開始去改善自己,「待己要嚴,待人要寬」、「 做事要認真,做人要隨便」、「做事要主動,做人要謙讓」、「功不自居,過不他諉」、「 吃苦在前,享受在後」、「不要浪費光陰,無事要找事做」、「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只 要自己能經常地不斷警愓自己、提醒自己、推動自己、處罰或獎賞自己,日子有功,肯定會 有驚人和可喜的成績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每一件事的成功有賴以往長期的努 力。「今年的機會是昨天的努力,而明天的機會有賴今天的努力」就是這個道理。

世上之人,個個希望成功,人人都想發達,因此四處尋師,到處訪友,而有心得者亦廣佈雜 誌報紙之中。而正派的基本功不外乎「認認真真地工作,實實在在地做人」,但凡能信其道 理,並能依此去做者,工作與生活小則足可自保,大則有所成就。

如果你尚未學會這門功夫,不用擔心,只需你從今天起學習與練習這門功夫,若遇問題請找我研究。

 
 
豐子愷的佛教思想及他的護生觀點
鄭大圓
 

豐子愷的佛教思想,可從他的漫畫和隨筆中找到線索,順籐摸瓜,理出一個頭緒來。他在《我的漫畫》一文中說:「在得到一個主題以後宜於用文字表達的就寫隨 筆,宜於用形象表達的就作漫畫。」又說:「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漫」字的含義是隨意,因此他的隨筆實際上也可稱為「漫文」。豐老就 是一手掌握「隨筆」,另一手運用「漫畫」這兩種工具來向他的讀者說理傳教,引導人們顯正斥妄。不過他的隨筆和漫畫多取材於現實生活。他是弘一大師在家弟 子,受他所尊敬老師的影響,他的畫和「文」都不免有佛教思想的烙印。這可從他的《緣緣堂隨筆》中找到依據。他的隨筆往往採用回憶和記敘的形式,寫有關哲理 乃至宗教思想的主題。他在一九二五年作《漸》,一九二七年撰《大賬簿》,一九三三年又寫《兩個?》。這三篇隨筆都充滿佛教氣息,反映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多情善感的性格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幼年的慈玉(豐老的乳名)對大自然人世間存在各種疑問,難解心結。他在《兩個?》中寫道: 「鄰家的孩子忽然從壁縫塞進一根雞毛來,使天真幼稚的慈玉嚇了一跳。自然地引起聯想:既然房子的隔壁還有人家,自己的鎮鄰還有城鎮,還有大海,還有外 國,那麼空間到什麼地方為止呢?」他家所開豐同裕坊賬簿以千字文的「天地玄黃」次序編集,那麼「天」字前和最後「烏哉乎也」的「也」字以後一定還有年代。 從「橫」的空間來說,無邊無際;從「豎」的時間來說,無始無終。那麼時間是從何時開始?何時了結呢?這兩個「?」從小就讓慈玉撲朔迷離,莫明其妙,卻又解 不掉心結。在《大賬簿》一文中,豐老寫道:「手中拿著的不倒翁失手翻落入河中,…我疑惑不倒翁此去下落究竟如何?又悲哀這永遠不可知的命運。…折取一根樹 枝當手扙用了一會,後來拋棄在地間的時候,總要對它回頭好幾次,心中自問自答:『我不知幾時再見它?它的後事永遠不可知了』『將來我年紀大起來總有一天能 知道這究竟,能解除這疑惑與悲哀。』但他長大後,這種苦悶仍未得到解決。而就在這時候,遇到了受人尊敬的李叔同老師,滿意為可得到老師的正確指導,解開千 千結,豈知好景不常,一九一八年李老師竟出家當了和尚。這使他很震動,看來他幼時存在的疑問也只好從宗教中去找答案了。他確信宇宙一定有一冊大賬簿。他又 在文中寫道:「我彷彿看見一冊極大的賬簿,簿中記載著宇宙世間上一切物類事變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因果果。」他還看透了大自然神秘莫測的法則: 「漸」。他在《漸》的一文中寫道:「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無不暗合於這個法則。」《漸》屬於豐老的早期創作,這明顯地可以看到佛教 思想對他的影響。他在此文的結論中直截了當地歌頌:「佛家能納須彌於芥子。」並引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名句:「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以及英國 詩人布萊克的詩:「一粒砂見世界,一朵花見天國;手掌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成永劫。」作為文章的結尾。他在一九二九年以《秋》為題的一篇隨筆中說: 「自從我的年齡進入『立秋』之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這是他對人生無常的體驗。他又寫道:「假如要我對世間生榮死滅費一點詞, 我覺得生榮不足道,而寧願歡喜讚嘆一切的死滅,…我但求此生平安地度送與脫出而已。」在《素食以後》(一九三四)一文中,他說:「三十歲以上羡慕佛教徒生 活,便連一切葷都不吃,並且戒酒。」他是三十一歲那年皈依弘一大師的,師父給他取法名「嬰行」。「嬰兒行」是《侫槃經》所說的五行之一。《大乘義章》卷十 二載:「嬰兒行有二種: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若論自利,以喻為名。行離分別,如彼嬰兒,無所辨了,名嬰兒行。若論利他,從所化為名,如經中說,凡夫二乘始 行菩薩如似嬰兒,化此嬰兒,名嬰兒行。」可見弘公對豐老的期望是很大的,要他肩荷起自利利他的責任。就在皈依後的第三年,他的母親鍾太夫人病逝。豐老早年 喪父,由慈母撫育成人。舐犢情深,溢於言表。他在《陋巷》一文中寫道:「我那時初失母親—從我孩堤時兼了父職撫育我到成人,而我未曾有涓埃報答的母親。痛 恨之極,心中充滿了對無常的悲憤和疑惑。」於是他特地到杭州請教促成李叔同出家的馬一浮,經馬先生啟示:「無常就是常!」他在《陋巷》中又寫道:「這話把 我從無常的火宅中救出,使我感到無限清涼!」以後他在一九三三年寫了《無常之慟》、一九三六年又撰《家》等隨筆,都反映了他的佛教思想逐步發展和成熟—建 立了正確的無常觀。

他還寫了《緣》和《法味》二文,前文記述他促成弘一大師與基督教學者謝頌羔的會晤。後文則寫他在杭州招賢寺謁見弘公受到開示,飽嚐法味的情況。他還和弘公同訪上海城南草堂和世界佛教居士林,認為「居士是佛教最有力的宣傳者」。高度評價了《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主編尤惜陰。

豐 老在一九四三年《為青年說弘一法師》一文中寫道:「他修的是研究戒律的律宗。一舉一動,都有規律,嚴肅認真之極,這是佛門中最難修的一宗。數百年來傳統斷 絕,直到弘一法師方才復興,所以佛門中稱他為『重興南山律宗的一代高僧』。修律宗如何認真呢?一舉一動都要當心勿犯戒律。舉一例說,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紙 去,請弘一法師寫佛號。宣紙多了些,他就來信問我,餘多的宣紙如何處置?我原是多備一點,由他處置的,但沒有說明,這些紙的所有權就糢糊,他非問明不可, 我連忙寫回信說明…。有一次他到我家,我請他籐椅坐,他把籐椅輕輕搖動,然後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問,後來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啟問。法師回答我 說:『這椅子頭,兩根籐之間,也許有小蟲伏著,突然坐下去,要把它們壓死,所以先搖動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讓它們走避。』讀者聽這些話也許要笑,但請 勿笑,這是做人至極的表示。模仿這樣認真至極的精神去做社會事業,何事不成?何功不求?我們對於宗教上的事,不可拘泥其『事』,應該觀察其『理』!」

豐老在此文最後說:「用高遠的眼光,從人生根本看,宗教的崇高偉大,遠在教育之上,…所以李先生的放棄教育家、藝術家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 喬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慶的。」他總結弘一大師一生為人的兩大特點:一是凡事認真,由一個濁世公子,而留學生,而藝術教育家,最後成為佛教律宗高僧,學 一樣像一樣。二是多才多藝,豐老在此文中指出:「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畫,作文、吟詩、題詞、寫字、治金石、演劇等等。他對於藝術,差不多全 般皆能,而且每一種都很出色。」豐老受弘一大師的教導,亦學會了凡事認真、多才多藝兩大特點,確是名師出高徒。

《護生畫集》是豐老一生的力作,亦是近代佛教藝術的珍品。全套六集共四百五十幅,以戒殺、護生、善行為三大題材,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夏丏尊在《護生畫集》第二集序言中寫道:

「弘 一和尚五十歲時,子愷繪護生畫五十幅,和尚為題詞流通,即所謂《護生畫集》者是也。今歲和尚六十之年,斯世正殺機熾盛,弱肉強食,閻浮提泰半,淪入劫火, 子愷於顛沛流離之中,依前例續繪護生畫六十幅為壽,和尚仍為書寫題詞,使流通人間,名為《續護生畫集》。二集相距十年,子愷畫風漸近自然,和尚亦人書俱 老。至其內容旨趣,前後更大有不同。初集取境,多有令人觸目驚心,不忍卒睹者。續集則一掃悽慘罪過之場面,所表現者,皆萬物自得之趣與彼我感應同情,開卷 詩趣盎然,幾使閱者不信此乃勸善之書。蓋初集多著眼於斥妄即戒殺,而續集多著眼於顯正即護生。戒殺與護生,乃一善行之兩面。戒殺是方便,護生始為究竟 也。…和尚在俗時,體素弱,自信無壽徵,曾謂丙辰有大厄,因刻一印章,曰丙辰息翁歸寂之年。是歲為人作書常用之。余所藏有一紙,即蓋此印章者,戊午出家之 後,行彌苦而體愈健,自信蒙佛加被。今已花甲一周,曰仁者壽,此其驗歟!…斯世眾生,正在槍林彈雨之中,備受苦厄。續《護生畫集》之出現,可謂契理契機, 因緣殊勝。封面作蓮池沸騰狀,扉畫於蓮華間畫兵仗,沸湯長蓮華,兵仗化紅蓮。嗚呼!此足以象徵和尚之悲願矣。」由戒殺到護生,再由護生進為善行,廣設方 便,接引初機,這是他們師徒倆的一片苦口婆心。

現今世界各國設有保護動物組織,護生宣傳早已超越佛教戒殺的範圍,成為人們致力於保護生態平衡和保護稀有動物的一項群眾性活動,具有廣泛影響。上海等地前些時候掀起認養動物的熱潮,把護養稀有動物作為個人的社會責任,確使人耳目一新。弘公、豐老的功德不可思議!

 
 
佛陀與人間同在——欣賞《佛陀在人間》畫冊有感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生 范麗珠
 

為了向香港首個「佛誕公眾假日」的到來獻上一份誠心,著名佛學家秦孟瀟老師集環宇之佛陀畫像珍品百幅,主編了精美的畫冊《佛陀在人間》。在一幀幀難 得見到有關佛陀的畫像中,秦孟瀟老師以原始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來分類,不同的風格反映出佛陀事跡的世界性,更以「佛陀在人間」點出佛祖釋 迦牟尼與精神的人間性。

我們知道佛教產生於距今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緣何能一花開五葉,傳入中國、日本、泰國、緬甸,並穿過時間的隧道,在二十世紀仍然是無數四眾弟子的精 神食糧,最關鍵的就是對人生的關懷和對人生的指引。佛祖釋迦牟尼從未宣稱自己是天生的神靈,只是向人們昭示其所參悟了人生的實質和求得解脫的道路。人們敬 他為佛是因為他是個「覺悟者」,人間的覺悟者佛陀當然要將自己的精神生命綿延在人間了。

佛陀提出「一闡提皆有佛性」,即為所有的世間人敞開了信仰的大門,只要你堅持,每個人皆可走上通往解脫之路,佛陀從不渲染神秘性,而是把世俗的道德 問題揉合進佛意之中,不僅具有救世色彩,更因為貼近人生而為一般的信眾所追求:佛陀具有無限的同情和慈悲之心,立志要「普渡眾生」,於是其大慈大悲的聖名 便廣泛地流傳於人間。

秦孟瀟老師法眼獨具,將佛陀關愛人間的精神通過畫像的形式生動地展現出來。不論是在原始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還是在藏傳佛教部分,我們可以看到 佛陀總是和人民在一起,因而成為各地不同藝術風格創作的主題。如泰國皇宮珍藏的佛祖生平事跡畫、中國山西太原崇善寺的「釋迦牟尼應化事跡圖」壁畫、西藏的 唐卡佛畫,都說明了佛陀是人間信仰的一部分,佛教是人民自己的宗教。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人類仍然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戰爭、道德失落、能源危機、飢餓等,而這也恰恰是佛教的精神可以發揮作用之處,同時也要求人 間的佛教徒盡到本身的職責。正如趙樸初居士講的那樣:持戒是我們的職責,所以我們要反對侵略戰爭;行善是我們的職責,所以我們要促進世界和平;布施是我們 的職責,所以我們要致力於財施、法施、無畏施,所謂財施,就是小則個人之間的幫助,大則國家之間的互通有無。所謂法施,就是世出世間真理的傳播;我們應當 弘揚佛教慈悲和平的真理;所謂無畏施,就是一切人類免於怖畏的努力;當前人類最反對的是原子戰爭,因此,一切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的努力,一切緩和國際緊張局 勢的努力,就是當前最重要的無畏施。

我想秦孟瀟老師主編《佛陀在人間》畫冊是彰顯佛陀關心人間的精神,如果說佛陀的偉大形象足以令世人景仰的話,那麼他那寬廣的胸懷、友善和平的宏願以 及引導人們同登正果的真理,已經超越了時空,成為人類信仰的永恒。因而,我十分欽佩秦孟瀟老師,在商業化的香港他對佛教的追求始終如一,保持著真誠,我們 期待著「佛誕公眾假日」的到來,也期待著與更多的佛教四眾弟子一並欣賞秦孟瀟老師主編的《佛陀在人間》。

 
 
快樂的真實
南京大學哲學系 恒毓博士
 

一說到樂,人們就不免要想起種種歡天喜地的場面。比如,在人生旅途中,有情人終成眷屬,多年不見的親朋好友意外相逢,追求功名者一朝登第……成功的 喜悅,相聚的歡心,發財的狂喜,當官的興奮,等等等等,這樣的好事,絕大多數人都樂此不疲。唐代大詩人韋應物《淮上喜會梁川故人》是描寫友人相聚的詩歌, 詩中所說的「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何因北歸去,淮上對秋山」可謂是對當時喜悅心情的生動寫照。

這樣的樂,人們都容易理解,而人們所常說的樂其實也不過如此。但是,佛法所謂的樂則同世人的一般理解有著很大的不同。《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六 ○)說:「喜觸因緣生樂受。」為什麼喜觸因緣能夠產生樂受呢?《成唯識論.卷第五》說:「領順境相,適悅身心,說名『樂受』。」這就是說,在佛法當中,樂 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甚至可以說,它包括了有情的一切愉悅感受。

就性質而言,佛法所謂的樂可以有四種,即人樂、天樂、禪樂和寂滅樂。

《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記述了一個井底之蛙的故事,非常生動。

有一天,公孫龍問魏牟說:「龍少學先王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吾自以為至達己。今吾聞莊 子之言,茫然異之。不知論之不及與?知之弗若與?今吾無所開吾喙,敢問其方。」公子牟先是一聲長嘆,隨即仰笑而笑,對公孫龍講述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只井蛙看見了東海之鱉,就得意洋洋地對東海之鱉說:「你看我多快樂呀!整天無懮無慮地在這裡嬉戲,誰也不如我,你為什麼不到我這裡來玩 呢?」東海之鱉聽了,就想下去看看,不料左腳還沒有下去,右腿就被挂住了,怎麼也下不去。於是,東海之鱉逡巡而退,對井蛙說起深廣的大海來,它說:「夫千 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以多少進退者,此 亦東海之大樂也。」井蛙聽了,便不自覺地吃驚起來,感到若有所失。

這裡,魏牟為什麼要對公孫龍講井底之蛙的故事,我們不必管它,我們所最為關心的,是井蛙為什麼會那麼得意。

也許,井蛙的得意是來自於它的滿足,來自於它的小天地的安適。是的,井蛙生活在井中,一個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環境中,它終日所見所聞,無非是陡峭的井 壁、平靜的井水、一小片藍天白雲,再有,那就是蝌蚪、螃蟹之類的鄰居。這樣的環境,沒有任何危險可言,沒有一點壓力存在,它可以隨心所欲地歌唱,可以為所 欲為地上竄下跳,沒有任何一個鄰居可以同它相比…自然,自豪感、優越感會與日俱增,喜悅的心情也會油然而生,以為世界上最快樂的就是自己,最偉大的也是自 己。

盡管井底之蛙的快樂是建立在用管窺天、用錐指地的知足意識之上的,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必須承認,它的快樂確實是快樂。而如果從佛法的角度說,這樣的 快樂其實也是我們普通眾生所感受的快樂,是大多數卵生、濕生和胎生的眾生所感受的快樂,同《西遊記.第一回》所說的美猴王帶領的猿猴、獼猴、馬猴等「春採 百花為飲食,夏尋諸果作生涯。秋收芋栗延時節,冬覓黃精度歲華」的快樂並無本質的區別,尚不是佛法所認同的真正的快樂。

中國人對七仙女下凡的故事都不陌生,故事講述的是七仙女下凡人間的前前後後的所遭所遇,故事的大概是說:七仙女憎恨天上的諸多天條,同情牛郎的不幸,敬佩牛郎的孝順,嚮往人間的自由生活,所以便偷偷來到人間,私自同牛郎結成了夫妻…

沒有人懷疑,這個故事是虛構的,是根本沒有的,它表達的只是人們的良好願望。不過我想,這個故事與其說反映的是七仙女對自由和人間的嚮往,不如說它 真實反映了人們對神仙的敬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牛郎和七仙女的姻緣是建立在牛郎的孝順這個基本點之上的,人們對牛郎孝順的敬意沒有什麼可以表達的,就 只好借美貌而善良的七仙女來褒獎他。這就是說,七仙女嫁給牛郎是人們對牛郎孝順的獎勵,七仙女是人間任何東西都無法相比的獎品。所以,作為民間傳說,仙女 下凡的故事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它充分表現了人們對神仙境界的神往之情。

那麼,人們所神往的神仙境界是什麼樣的呢?

《西游記.第七回》描述了人們所嚮往的天宮的一些物品和生活場面,是人世間所沒有的。書中寫了天人所享用的延壽延年的蟠桃,說它:

半紅半綠噴甘香,

艷麗仙根萬載長。

堪笑武陵源上種,

爭如天府更奇強!

紫紋嬌嫩寰中少,

緗核清甜世莫雙。

延壽延年能易體,

有緣食者自非常。

寫了天人的歌舞盛況,說它:

縹緲天香滿座,

繽紛仙蕊仙花。

玉京金闕大榮華,

異品奇珍無價。

對對與天齊壽,

雙雙萬劫增加。

桑田滄海任更差,

他自無驚無訝。

寫了老壽星的飄逸和他的碧藕金丹:

一陣異香來鼻嗅,

驚動滿堂星與宿。

天仙佛祖把杯停,

各各抬頭迎目候。

霄漢中間現老人,

手捧靈芝飛藹抅。

葫蘆藏蓄萬年丹,

寶錄名書千紀壽。

洞裡乾坤任自由,

壺中日月隨成就。

遨游四海樂清閑,

散淡十洲容輻輳。

曾赴蟠桃醉幾遭,

醒時明月還依舊。

長頭大耳短身軀,

南極之方稱老壽。

碧藕金丹奉釋迦,

如來萬壽若恒沙。

清平永樂三乘錦,

康泰長生九品花。

可以斷言,這蟠桃,這碧藕金丹,這歌舞,都是人間所沒有的,對它們的享用都是天人的快樂,凡人是沒有那個福氣的。對於這樣的快樂,佛法就叫它「天樂」,也就是天人所享用的快樂的意思。

有人也許要問,天樂為什麼只是天人才能夠享用,我們凡人就無此緣份呢?

佛法的實踐告訴我們,天人具有十善的美德,所以能夠享樂於天宮之中;而凡人沒有十善的美德,或者十善之德尚有所欠缺,因而只有比較低級的快樂享受,至多也只能像花果山的猴子那樣無懮無慮而已。

不難想見,人們嚮往天堂是因為那有天樂而沒有痛苦,可是天堂就真的十全十美嗎?

我們說不是。

這裡的天人主要指的是欲界諸天的天人,屬於散地,因此,天樂同人樂有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同屬於五欲之樂,其中的絕大多數有情(性心理異常者、修道 者與化生者除外)都以性欲的滿足為最大的快樂。在這個問題上,不論貧富貴賤,不論智商高低,不論知識多少,不論閱歷深淺,不論天、人還是畜牲,不論痛處的 階級,莫不如此。自古以來,愛情,或者說,愛與恨,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主旋律,這本身就足以說明一切。人樂也好,天樂也好,歸根結底是五欲之樂,是動中取 樂。既然這個樂是動的,它也就必然是起伏的和波動的,大樂則大悲,大起則大落。而這,不正是樂極生悲的根源所在嗎?

佛陀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中說:「未來、現在諸世界中,有天人受天福盡,有五衰相現,或有墮於惡道之者。如是天人,若男若女,當 現相時,或見地藏菩薩形相、或聞地藏菩薩名,一瞻一禮,是諸天人,轉增天福,受大快樂,永不墮三惡道,何況見聞菩薩?以諸香花、衣服、飲食、寶貝、瓔珞布 施供養,所獲功德福利,無量無邊。」這是佛陀讚嘆地藏菩薩功德的,我們且不去管它,我們只是要借此指出一點:生在天堂的人都是有福氣的人,都有人間所沒有 的大快樂;但僅此而已,要想長生則是不可能的,天福享盡,五衰相自然出現,接著的就是下生人間,或者墮於惡道。

基於這一認識,一些善於思考的有情開始追求更加可貴的快樂,而不再留戀人間之樂,不再嚮往天堂之樂。

什麼樣的快樂能夠比人樂與天樂更加可貴呢?那就是禪樂。

禪樂不是普通的快樂感受,它是修行的有情在禪定中所感受到的快樂,它的體驗對象是禪定境界,而不是我們一般的五蘊之法。《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說:「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修習解脫之法的人享受的是禪悅和法喜,因為在修行者看來,天樂依舊是世間是快樂,是不徹底的快樂,一萬 年的天樂同人間的須臾之樂在性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在時間上相對長一些罷了。

不過,禪樂並不是所有修禪定的人都一模一樣的,也根本不可能是一樣的,而是隨著各自禪定境界的深淺而有差異,所以有四禪八定之說。一般說來,禪定境界越深,禪樂也就越是微妙;禪定境界越淺,禪樂也就越接近於普通人的快樂。

許多練過氣功的人都會知道,正當練功的時候,全身心都會有非常愉悅而微妙的感覺,那種感覺是沒有練功的人所從來不曾體驗過的,也是他們永遠都想像不 到的。那種愉悅而微妙的感覺不同於普通人的快樂感受,因為它不是從動感的節奏或明快的對比中得到的,而是從靜靜的觀照中體驗出來的,是無法用語言或文字來 表述的。從佛法的角度說,練氣功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禪定實踐的過程,是眾生追求真正快樂的一種手段。顯而易見,這樣的愉悅而微妙的感覺是以靜為基礎而開發 出來的,它的一切都是靜,靜貫穿了它的始終,離開了靜,也就離開了禪定之樂。

可是,以靜取樂也好,以動取樂也罷,都不可能是永掹的,因為世界萬物既是動的,又是靜的。由於佛法追求的是解脫,而解脫的關鍵就在於對世界能否如實而知,因此,佛法不主張以動為前提的人樂、天樂,不讚成以靜為條件的禪樂,而是主張亦動亦靜而不落於動靜的寂滅之樂。

佛法所說的寂滅樂,就是斷除了種種煩惱之後所得到的快樂,是永掹的和真正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不離於動靜又不落於動靜的自由與自主的快樂,是沒有任 何痛苦隱患的快樂。如果說快樂是相對於痛苦而說的,那麼沒有痛苦的寂滅樂則是相對於有痛苦、有煩惱的人樂、天樂和禪樂而說的,是相對於尚未解脫的有情的痛 苦而說的。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方便品第二》中記述了一位形象鮮明的維摩詰居士,是非常典型的寂滅樂素材。他非常精通不二法門,非常善於度化眾生,方便度生和究竟寂滅在他那得到了非常巧妙的統一,而他本人在這個過程中所受用的不正是寂滅樂嗎?經中這樣寫道: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

資財無量,攝諸貧民。

奉戒清淨,攝諸毀禁。

以忍調行,攝諸恚怒。

以大精進,攝諸懈怠。

一心禪寂,攝諸亂意。

以決定慧,攝諸無智。

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現有眷屬,常樂遠離。

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

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

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

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

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

游諸四衢,饒益眾生。

入治正法,救護一切。

入講論處,導以大乘。

入諸學堂,誘開童蒙。

入諸淫舍,示欲之過。

入諸酒肆,能立其志。

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

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

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

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

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

這是一個何等高深、何等不可思議的境界!一個不離世俗而作佛事,不離寂滅而行化世間,無形無相、無畺無猂而又自由自在、寂然無為的境界!試想,以此境界為基礎的感受能不快樂嗎?

根據佛法對樂的看法不難發現,人樂是就一般眾生而言的,天樂是就欲界天而說的,禪樂是就修行境界而說的,而寂滅樂則是就解脫究竟而立的,不論是人 樂、天樂、禪樂還是寂滅樂,都始終體現著一種追求,一種眾生樂意接受的追求。這種追求,可能是來自於客觀世界,也可能是來自於主體感受,當然,也有可能是 來自於其他的眾生。不管來自何處,也不管它的表現是表面的還是深層次的,這種追求都始終具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如意性。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廣結善緣

看了《佛陀說法圖》這幅畫,駐足良久,不忍遽去內心世界如浪潮般翻騰不已。心想:我目前正製作《佛陀在人間》鉅型畫冊,一切都在進行中,如能將這幅名畫補進畫冊內,無疑起「畫龍點睛」之妙用,使畫冊內容更加精美。

古代人物和現代人物有機結合,天衣無縫。

這部畫冊正在編輯、製作過程之中,而我乘隙來到星洲,無意中發現這幅《佛陀說法圖》,冥冥之中啟迪我要將該幅畫補入進去。於是我大膽地向鍾世平居士 說出自己的意圖來。想不到這位大居士為人極其豪爽,不假思索,連聲說:「好,好!」立即將這幅畫取下,送贈給我。可以說,這是意想不到的收穫和驚人的喜 悅!

上個星期我返回香港來,第二天一早我帶著這幅畫去同鍾潔雄女士談起此事的經過。她聽了之後也感到極大的興奮,並積極投入設計工作中,將這幅名畫列為本畫冊的扉頁。

徐悲鴻的畫在中外享有盛名,感召力甚大!畫佛陀、畫他自己,更是精妙絕倫,鍾居士發大心跟眾人結勝緣。

什麼叫「隨緣」

「隨緣」兩字來自佛家詞匯,有人懂得它的含義,有人則不知其含義到底是什麼意思,甚至有人曲解其意,堅決不主張用「隨緣」兩字,認為「隨緣」是沒有自己的觀點,沒有堅決立場,自己的鼻子被人牽著走,所謂「人云亦云」。

更有甚者,指「隨緣」者,是軟骨頭的表現,牆頭上的蘆葦草,隨風兩邊倒。

如果是這樣解釋的話,這「隨緣」兩字實在沒有意義,毫不足取了。事實上則不然。根據佛經的含義來說,這個「隨緣」兩字,是很不容易得到的「無價之 寶」!沒有高度智慧的人、沒有忍辱的耐性的人、沒有堅強意志力的人、沒有慈悲愛心的人,是不能夠做到真正「隨緣」兩字的。比方說:菩薩度化愚頑眾生,劣性 難馴,你說東,他說西,根本不聽你的一套,表現出極端狂妄自大,而且非常固執。

對於這樣的人,你如何能度化他呢?用硬的方法是不行的,當然是要採用柔和的方法了。

為了要改變對方,唯一而有效的手法,就是不跟對方一樣,暫時的遷就和忍讓,這叫做「隨緣」。

再談「隨緣」

談到「隨緣」兩字能夠做得到的人,是絕不簡單的。換句話說,沒有高度智慧的人,是不易做到的。表面上附和張三或李四的某些做法,這不叫做「隨緣」, 俗話說:「應聲蟲」而已。真正講「隨緣」的人,是有原則的,而且界限相當明確,不容混淆的佛經告誡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所謂「隨緣」也者,是 一種手段或方法而已,所謂「不變」是其根本立場,或是「目的」!比方說,遇到一個賭徒,你要改變他的行為,信佛的人稱之「度化他」!怎麼辦呢?你跟他講道 理,他不聽你這一套說教,你用硬的方法來壓制他,他依然「不怕」!對於這樣的人,你不想放棄他,仍然想挽救他,最妥當的方法就是遷就他,忍讓他,逐漸的轉 變他,這叫做「隨緣」。

這個「緣」,是客觀的存在,是一種現象。這個「緣」是在不斷變化中的現象,你要改變它,但不能強制它。

在旋轉運行中的現象,只能跟隨它變化而變化,在適當時刻,一擊而中,是制勝對方的手法及其目的,「隨緣」不是「無」的放矢!

談李家振

北京有位著名的佛學權威人士名叫李家振,他是北京佛教研究所的負責人之一,同時他又是國際佛教社會活動家,是位有影響性的人物。我相識他多年,因緣 深厚。此次我主編《佛陀在人間》鉅型畫冊,在初期階段,遇到一個很大的阻力,若不是他從中斡旋一番,說不定「胎死腹中」,所謂「理想」也者,頓成泡影,一 切落空!幸好路遇「貴人相助」,扭轉了逆勢,挽回了局面,終算「菩薩有靈」!掃除了障礙。筆者由衷地感激他無利的鼎力相助!佛家稱之謂「護法神」之功力 也。為了共同成全佛家美好的事,他為《佛陀在人間》畫冊寫了篇短序文,文字雖少,意義深長。從文句中可反映出他的思想和人格來,為此,跟廣大讀者結個「法 緣」,分享一下「法味」,其樂融融。在短序中他寫道:「今年的佛誕日對於香港來說,自是特別的喜慶,八十萬佛弟子翹首以待的佛牙舍利,將從北京邀請到港, 供善信瞻仰禮拜,而從此日開始,四月初八這一天將成為香港的公眾假日,這因緣真是殊勝啊!」流露出他的感情來,讚嘆一番。

醫生「轉變」

一月卅一日晚,荃灣天童精舍佛堂道平法師舉辦盛大的《佛梅電子大藏經》慶功宴,善信弟子及嘉賓到了三百多人,氣氛相當熱鬧,抽獎節目格外吸引人。在 會場中,有二個人給予我最深刻難忘的印象。有一位是著名的骨醫專家陳博士,曾在瑪麗醫院主管一個醫療部門,醫學精湛,在醫學界是位權威人物。由於他信佛多 年,很講究修持,待人接物,非常仁慈,凡是經他醫治過的病人,無有不衷心感謝者。然而,不知什麼原因他離了職。有人悄悄告訴我說,陳醫生人太好了,沒有醫 生架子,跟其他洋派醫生不協調,他太中國化了,受到內部人士的排斥、冷落。他不滿現實,故辭退了職務,一心修道唸密咒(他相信密宗)。我與他沒見面也有 七、八年了,某一日他打電話給我,跟我談了不少話,我們在天童精舍聚談,談話的內容都是佛家話,特別是談《心經》,他對《心經》特別有興趣,並向我提出了 不少疑問,要求我給予他答覆,他很滿意。他問些什麼呢?我將會跟大家談談。另一位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小女孩(約五歲),活潑可愛,把《心經》背得滾瓜爛熟, 不簡單。

冰冷的氣氛

世間上,永遠存在著「善良的人」和「兇惡的人」,另外還有一種「非善非惡的人」。佛家經籍中把「人性」歸類為三:「善性」、「惡性」、「無記性」。 所謂「非善非惡的人」,是屬第三種人了。從佛家觀點來說,唯有修善的人,才能達到成佛的階段,他是「至真」、「至善」、「至美」的表現。至於造惡的人,他 是地獄種子,是撒旦(魔鬼)的化身。

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人善,有人欺;馬善,有人騎。」這句話不完全是對,卻有一定的道理。我說這些話並非無的放矢,而是有感而發。前面,我談到一 位醫院的骨科醫生,他的為人如何,我是較為清楚的,單從他的形象來說,活似一尊彌勒佛的樣子,笑呵呵的,尤其對待病人的態度,可以說無微不至,非常慈悲 心!他信佛的緣故,指導思想是:「慈能生樂,悲能拔苦!」對一個病人要全心全意拯救對方,這叫做「行菩薩道!」他被無數病人稱讚,歌頌他的「仁心仁術」, 可是,在他周圍的人,卻把他看為「眼中釘」、「肉中剌」!非拔除不可。就在這冰冷的氣氛環境下,終於被逼走了。

「怪論博士」

這位骨科西醫「不慕名」、「不圖利」是位守本份的「老實人」,或者說,是位有善心的人。偏偏「善人有人欺」!在無法忍受的情況下,他借故(本身患 病)託辭離開崗位了。日前。他在佛堂中約我談,略微談了自己一些心事,頓使我感到悵然!他沉痛地說道:我在醫院內看了病人,所謂「病」,是一種「孽障」的 表現。我把別人的疾病給醫治好了,在其同時又把病人的「孽障」轉移到自己的身上來。因此,自己也患了莫名的病來了,周身疼痛,心緒不寧。他說的這番話,並 非來自他自己的內心話,早在十年前,他跟一位「佛學博士」來往密切,這位「博士」謬論甚多,曾經說過這番話,想不到這位醫生信以為真,這是「怪論博士」的 誤導的結果,想不到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了。我立即向這位醫生解釋說,這完全是你個人誤解、誤信。佛家一直認為:替人看病,是第一福田,功德最大!這是名副 其實的行菩薩道。佛說:菩薩當從五明處求。所謂「醫明」,即「五明」之一。怪論博士「盲人騎馬」也!

 
 
蘇州報國寺
郁永龍
 

海內外佛教界人士到蘇州參訪,大凡都到過西園戒幢律寺、靈岩山寺、寒山寺,但恐怕有不少人還不知道蘇州有座報國寺,這倒並不是「姑蘇名剎無人知」。

報國寺,座落在古城蘇州人民路(舊名馬龍街)穿心街三號。空間位置十分優越,北鄰著名的怡園,東有雙塔,南有滄浪亭,處於鬧市僻靜處,頗有鬧中取靜,靜中取禪的意境。

一、報國寺概述

報國寺原在文廟西,始建於宋咸淳年間,名報國禪院。元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肅政廉訪使捐贈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時禪風甚盛。明初禪院錄開元寺,景泰天 順年間僧志學請於朝廷改院為寺,遂成叢林。成化年間住侍成釗大擴規模,殿宇、客寮、齋堂、庫房等計有數百間,佔地四十七畝,成為巨剎。嘉靖萬曆年間東南擾 亂,佛法逐衰,報國寺亦漸頹廢。萬曆末僧慧如苦行重興,茂林繼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以智慧力敷教弘化,專持阿彌陀佛名號,受法三千餘人,受戒萬餘人,飯 僧數十萬人,是為報國寺最盛時期。

清咸豐後,佛教復衰,至光緒末,僧楚泉見寺日趨衰敗,發心重興,特赴京請頒藏經。楚泉離寺後江蘇巡撫程德全聽信幕僚謊話,言報國寺有寺無僧,遂將全 寺沒收改建植園。楚泉請經回蘇,寺已易主,只得借地安藏以待機緣。民國二年程德全罷官閑居,始研佛學而生信心,深悔當初毀寺之舉,乃於民國十年出資購穿心 街原中軍衙署,重建報國寺,但規模較小,僅四畝有餘,延請楚泉住持。楚泉辭世,其徒明道繼任。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二月,迎請高僧印光來寺掩關。印光 法師居報國寺後,弘法利生聲名遠播,皈依者不下百萬,故昔日穿心街上人接不暇,頗具盛況。一九三七年抗日戰爭爆發,印光法師破關而出,至滬說法,懇切開示 護國息災,後因妙真老和尚之請,移居靈岩山寺。明道歿後報國寺改作靈岩山寺下院。

一九五○年後寺廟被醫院和工廠借用,一九五八年成為民居,一九九二年秋市佛協議請收回,創辦佛教文化事業,得政府支持,歸還房產。市佛協籌資三百餘 萬元進行重修。修葺後的報國寺佔地一千三百平方米,有山門、大殿、藏經樓、東西廂房、印公關房等主要建築,具有典型的江南寺廟風格,印公關房按原貌復修, 藏經樓寬敞明亮。大殿為五開間,建築面積一百四十四平方米,氣勢宏偉。

蘇州報國寺內現設有蘇州佛教博物館、蘇州弘化社、蘇州佛博弘化藝術院、蘇州弘化社義診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機構。

二、印光法師與報國寺

在報國寺大殿西側,系佛教淨土宗近現代著名高僧印光法師的關房。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省佛協副會長、市佛協會長、靈岩山寺方丈明學大和尚題寫了「印公關房」匾額。

印光大師諱聖量,別號常慚愧僧。陝西人,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二十一歲依道純和尚披剃。一九四○年農曆十一月初西逝,享年八十歲。

一九三○年二月,印光法師從上海移居蘇州穿心街報國寺掩關,時年七十歲。他足不出戶,潛心研究經藏。在閉關的七年間,編纂了佛教四大名山志(即普陀 山、九華山、五台山、峨眉山)。這是一個甚大之筆墨工程,全靠大師一人手腦精進而成。刊行後,不僅當時僧俗各界一致稱頌,即於今日盛世修志,及繼承佛教文 化優秀傳統亦不失為提供一參證善本。

印光法師提倡念佛不忘報國的思想,深受僧俗各界贊賞。他擇時契機弘法,到報國寺後即設立弘化社,並親理其事,出版《弘化月刊》、印行《印光法師文 鈔》、《印光法師嘉言錄》、《淨土十要》和《淨土五經》等,在海內外佛教界有較大影響。一九三二年印光法師住報國寺不久,即書《一函遍復》公諸於報,猶如 現時公開信,向僧俗各界詳述「淨土法門、三根普披、利純全收」之精要,以此為其閉關撰著之先聲。

印光法師謹守戒律、自奉甚儉是一個清苦的大和尚。在報國寺時,一次菜中用了好醬油,他便將明道大加呵斥。有位香客在吃齋,碗內留飯,他非常生氣,也 不顧人家是賓客,操陝西口音當面斥責:「你有多大福,竟如此糟蹋?」他不僅節儉,還經常布施。一九三五年陝西大災,他即令偖寄一千元助賑。一九三六年聞綏 遠災情嚴重,他捐贈了三千元仍意猶未盡,又將書款一千元盡數捐獻。印光法師一生生活儉樸,言傳身教,格守不移。受大師盛得之感化,皈依弟子遍於中外,德望 崇高,譽滿東南,淨業門人咸尊他為中國淨土宗第十三祖。印光法師卓錫報國寺七年,與錦帆路章太炎宅相近,國學佛學兩大師相鄰,一時傳為佳話。

蘇州報國寺按原貌修復的「印公關房」,三間,約六十平方米。東間為叩關者休息處,中間為經堂書房,展現印光法師之修學法相及部份著作照片,西間為印光大師之臥室。關房天井的南緤上鑲嵌了印光大師手書的《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石刻。

蘇州報國寺內辟「印公關房」,這對如實地研究和了解印光大師,弘揚印光大師的佛學思想,能起到一點磚石的作用,也無疑將會對繼承和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提高佛教文化品位產生更進一步的良好影響。

三、蘇州佛教博物館

設在穿心街三號報國寺內的蘇州佛教博物館,是蘇州市繼蘇博、革博、碑刻、戲曲、民俗、蘇抅、絲綢、園林、錢幣等博物館,也是江蘇省第一座宗教博物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協會長茗山法師為該館題寫館名。

蘇州佛教博物館共分八個部份,以實物、圖片、模型、輔以文字說明,展現蘇州佛教的歷史陣畺和現實風貌,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弘揚和發展。第一部份 歷代寺院,展示了自三國吳以來歷代寺院的概貌,其間宋、明、清三代寺院分佈圖,十五所寺院的照片和模型,還有虎丘雲岩寺塔和瑞光塔的出土文物資料。第二部 份佛像與經藏,展示了自唐代至今的各類佛像二十餘尊,其間介紹了吳縣用直保聖寺的唐塑羅漢和紫金庵的宋塑羅漢;經藏,展示了自唐以來的各種善本經書,其間 有唐人寫經,宋代血經,明代金書普門品,清代《龍藏》,以及藏文經書,巴利文貝葉經等。第三部份高僧大德,著重展示了自三國吳以來的十五位高僧和居士的生 平和成就,其間有最早來蘇傳佛的三國時代高士支謙,東晉高僧支遁,晉代竺道生,唐代的寒山,宋代的紹隆,明代的唐寅、弘儲,近代的印光、章太炎等。還展示 了雍正御筆、石濤畫作和虛谷對聯。第四部份法物法器,著重展示了部份法器和披搭的衣物。第五部份弘法利生事業,展示了弘揚佛法、佛教修持、慈善事業、友好 交往等內容。第六部分大殿佛像的供奉定式,展示了一尊二米高的玉佛和一尊四十八臂觀世音。第七部分印公關房,以三十年代印公閉關舊貌復原,有叩關者休息 室、經堂書房、起居室。第八部份弘化社,以兩個房間,展示了各種經書,其中有三十年代弘化社印行的經書一批。

蘇州佛教博物館以其翔實的歷史資料,豐富的展覽內容,莊嚴肅穆的佛教氣氛,成為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宣傳佛服務於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窗口。中 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刀述仁參觀後稱讚說:「用這樣的方式展示佛教文化,全國還是第一家,展覽以蘇州佛教歷史發展為主線,文化氣息很濃,表現形式很好。」江蘇 省副省長張連珍來館參觀後,留下了「弘法利生」的題詞。

蘇州佛教博物館,於一九九七年一月正式開館,屬於市佛教協會主辦的文化事業單位。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弘法法師兼任館長。該館每天免費開放。

蘇州市佛教協會為恢復印光大師當年閉關道場——報國寺,開辟蘇州佛教博物館約投資了四百餘萬元。蘇州報國寺(佛教博物館)為蘇州佛教界繼承、發揚印 光大師弘化事業提供了新的契機和活動園地,也是蘇州佛教與社會主義文明建設相適應的一個生動實例,同時也為古城蘇州增添了一處佛教勝地。

 
 
中國禪宗與倫理道德
張智明
 

印度禪宗傳至中國、日本,由於與中、日傳統文化經歷了一個不斷滲透融合的過程,終於形成與印度禪宗有所不同,而具有中國、日本民族特色的中國、日本 禪宗。它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著多層次的思想內涵。中國禪宗的產生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的。它適應中唐時期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也適應當時意識領域 的格調。它是中國佛教史上影響最大、流行時期最長的一大宗派,其思想和宗旨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在傳承上,由「藉教悟宗」的「如來禪」轉化為「教外 別傳」的「祖師禪」。在倫理上,由「人人皆有佛性」的佛性平等觀,發展到「隨順自然」、「任運自在」的人生哲學。在傳法系統上,以六祖慧能創立南宗為始, 從南岳懷讓下出溈仰、臨濟兩宗、青原行思;下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宋時在臨濟宗下又分出楊岐、黃龍兩派,世稱「五家七宗」。在唐以後,禪宗成為中國佛 教的主流。禪文化是中國佛教的重要標誌。

禪宗本質是一種生命學說。它從人生角度啟示人生目的、生命價值、善惡標準、人生本質、道德覺悟、修養途徑等,提出了自己獨特的主張,從而構成了禪宗的倫理思想體系,它的基本內容可分為下列二點:

(一)人格本體論。禪宗以《金剛經》所說定慧等持為根本。六祖慧能從《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經文悟出定慧等學的微旨,「無所住」指定,「生 其心」即慧,禪宗的一切思想皆從此引伸擴充而來。他雖依《金剛經》中我空、法空、空空、離想、離念。但實際上它關心的並非是物質和精神究竟為何本質問題, 而是一種人、物自我解脫以及這種解脫的心理體驗,即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所感受的人生宇宙的終極真理。它把「真如」作為最高理論實體。什麼是真如?《成唯識 論》卷有稱:「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諸經論對真如列有許多異名,但名異義同。如《法華玄義》 卷八載有「實相、妙有、真善妙色、實際、畢竟空、如如、侫槃、虛空、佛性、如來藏、中實理心、非有非無中道、第一義諦、微妙寂滅」等十四名。佛教各派對它 的解釋也不盡同。如中觀派以性空為如(真如),亦名諸法實相。瑜伽行派主要以「法無我」、「真智行」為真如。唯識宗則以「唯識實性為真如。地論學派立第八 阿賴耶識,攝論學派更立第九阿摩羅識。名雖不同,但均以自性清淨為真如。總而言之,一致認為人們一旦體認「真如」,就能消除塵念,煩惱,達到絕對自由的生 命境界。真如佛性的內涵並非對宇宙自然的針對和解說,主要在探索和建立一種理想人格。禪宗主張佛心不二,自性即佛。佛性既被解釋為最高理論實體,和道德境 界的體現,又被理解為真正本性內在道德的要求。

(二)心性修養論。禪宗在本體論上並沒有多大的發揮,它的真正著力點是心性修養論,在思想史上的創新意義也在於此。慧能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佛性說。 《六祖壇經》記載他從嶺南到黃梅初謁弘忍時的一段對話:「弘忍和尚問慧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 佛,不求餘物。』和尚遂責慧能曰:『汝嶺南人,又是獦獠(當時對南方少數民族的侮稱),若為堪作佛?』慧能曰:『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由 此可知,慧能在參學前已早領悟學說。他在得法偈中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明確指出:菩提樹、明鏡台皆是「空」的,正如 《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佛性才是真實的、永掹清淨的。大乘佛教認為佛性就是宇宙的本體真如,也就是最高的般若之智,每個眾生都具此 性德。慧能在《壇經》中闡述說:「人性本淨,為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又說:「不識本心,學佛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只有除卻妄念, 撥去雲霧,自識本心,直見本性,即可頓悟成佛。因此他在《壇經》中直截了當地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並 稱:「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禪宗認為,佛性是本覺的,這就為其道德修養學說設立了本體和動力。只要本覺的心性得到徹悟,即可達到不染不著、任運 自然、自在解脫的「無念真如」境界。

(三)道德原則實踐及其方法。禪宗認為,成佛純為發明本心的見性功夫,因此要求學人摒息諸緣、莫生妄想、一切放下,於相而離相,於念而離念。它提以 「定慧為本」的新禪法,突出道德意念,強調善行要發自良心,出乎自覺,順乎自律。成佛只在自識本心,而這本心又是「覺體圓明」不可分割的本體。至理不可 分。用智慧觀照,即得全體,只須頓悟,不分階次。頓悟說道德覺悟帶有一種神秘性,但對道德思維卻有一定的自明性。禪宗的即心即佛的理論,引導提倡人間佛教 的方向。六祖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的偈言,不但扼要地說明了禪宗源於般若,而且為禪宗的開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於後來 各派禪師們建立門庭,影響很大。此偈揭示了「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並把行住坐栃的修行方式,直接融化在道德修養主體的日常生活中。慧能的說法「以定 慧為本」,又謂:「先立無念為宗」。所謂無念,就是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之意,關於「頓悟」,他的解釋是,自心從本以來空寂者是頓悟。即心無所住是頓 悟;今於頓中立其漸者,即如登幾層之台,要藉階漸,終不向漸中而立漸義。這些說法,顯然是衝破常規的進步。

禪宗既繼承了印度佛教的倫理思想,又接受了中國傳統的人性理論,吸收老莊追求純任自然、超越是非的自然人生境界。引用老莊得意忘言的思維模式,反對 執指忘月,要求超越中介,自心與真心短兵相接,尋求本來面目的直接合一。它還繼承老莊否定權威,衝擊教條的反叛精神,使人感到富有新意。

禪宗的倫理觀念的產生,給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帶來了新的生機。它在理論上的主要成就就是否定將佛神化,注重自力,強調個體道德的完善,從而把道德的自 律所帶來的情感—意志因素突出地表現出來。禪宗倫理把佛性世俗化,人性化,後來馬祖道一又倡「平常心是道」之說,合乎道德本性。但它把先驗的佛性作為人們 內在善的本質規定,割斷了道德信念與道德社會要求間的聯繫,從而使禪門弟子「口雖說空,行在有中」,失去了道德實踐的真正意義,產生了「口頭禪」、「文字 禪」、「狂禪」等幣病,使禪風每況愈下,主要就在於與倫理道德脫節。宋永明延壽有鑒於此,發憤著《宗鏡錄》一百卷,意在扶衰救弊,匡正禪風。對此書在一百 年後才獲流通,不久又被增改,直至明代才恢復舊觀。

 
 
高僧八指頭陀小史
黃琰
 

近代寄禪法師,名敬安,俗名黃讀山,曾任中華佛教會第一任會長,是清末著名的詩僧,別號「八指頭陀」。一八七七年敬安廿七歲之時,在寧波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並剜臂肉燃燈供佛,自此號「八指頭陀」。

寄禪法師一八五二年一月三日生於湖南湘潭縣石潭鎮的一個農民家庭。父名黃宣杏,母親胡氏。他小時即易感傷。七歲時母親亡故,十一歲時入私塾讀書。 十二歲父又死,因無衣食,為人放牛謀生。有一天,與群兒避雨村中,閱讀唐詩中「少孤為客早」句,不覺淚下,私塾的老師周云帆問其原因,他回答無法讀書。周 云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乃收留他在家,掃地煮飯,一有閑暇,就教他讀書,並經常向人誇獎說:「這孩子忍苦耐勞,將來一定是有出息的。」不久,周云帆故事, 在強烈的求知欲的驅使下,他又自動去替一個富豪子弟當書童。誰知主人不准他讀書,苦差、打罵卻經常接踵而至,「願無五斗祿,寧折壯士腰?」他暗想,這種屈 辱生活,必須改變!於是決心離開那,另行去學手藝。學藝期間,他又經常遭到主人殘酷的鞭打,昏死數次。「一日見籬間白桃花為風雨摧敗,不覺失聲大哭,因 概然動出塵想。」想起自己父母早亡,嘆息人生如寄旅,人間猶如火宅,不可久住。終於在十八歲時投湘陰法華寺當了和尚。「孤苦無依,歸命正覺,豈唯玩道,亦 以資生。」他的出家,既非是為了好逸惡勞,又非科場仕途不通或情場失意,而是看到雨打桃花,感受到稚嫩嬌艷的生命經受風雨的無情摧打,從而想到世間生命的 苦迫。這正如當年釋迦牟尼一樣。佛祖到野外去游散,偶然看田間農民的農作情形,不覺引起無限的感慨,頓生悲憫之心。不忍貧農的飢渴勞瘠,不忍眾生的自相殘 殺,不忍老死的逼迫。這些「世間大苦」深深剌痛了釋尊的心,於是不忍再受王宮的福樂,為了探求解脫自我與眾生苦難的大道,決意擺脫一切去出家。寄禪法師亦 是由花及人,感到生之悲苦,遂生脫離紅塵之願。這種由自己身世所引發的對人生苦難的悲懷在詩人是感觸頗深的,以致在他日後的詩中屢屢得以體現。他的「若使 窮黎俱得所,男誰為盜女為娼?」由己及人,對在水深火熱中苦苦掙扎的哀哀眾生表示深深的同情。這種感情也是由他自己的生活經歷所引發的。他出家以後,在衡 陽仁瑞寺苦行五年,到浙江行腳十年,過著「樹皮蓋屋,僅避風雨,野蔬充腸,微接氣息」的清苦生活。中年以後雖當了住持,但其持身和生活方式都是純禪和子式 的「破衲離披不問年」、「紫芋黃精飽我飢」,「破屋牽蘿補」,衣食住行是非常簡單的。由於他一直像窮困百姓一樣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故能對眾生——勞苦大 眾表示深深的同情,他的思想感情亦能時刻與百姓相溝通,人雖出家,心猶在世,思懮於國,情懷於民。他在自己的詩中表達了自己的願望:「我不願成佛,亦不樂 升天。欲為婆竭龍,力能障百川。晦氣坐自息,羅剎何敢前!髻中牟尼珠,普雨粟與棉,大眾盡溫飽,俱登仁壽筵。」作為一佛子,他寧願捨棄「成佛」、「升天」 的最高成就與願望而希圖人民的溫飽與長壽。從他的詩中可以感受到他對世間大苦的悲憫。這正如他在自己的詩中所表示出來的「我雖學佛未忘世」,「畭絮無心苦 民族」的情懷。寄禪法師和一切高僧一樣,未皈依佛門之前,實為性情中人,正因為對世間苦迫的不忍,所以才發起了寄身佛門的心願,希冀從此遠離紅塵,擺脫世 間種種欲望以及幻化無常的染著,求得自身的清淨。正因為他先天中有這樣一種根性,因此,即使在出家之後依然能冷眼熱腸,注視著世間眾生的苦難。深徹的慧照 中,貫徹著同情的慈悲。所以才有他的詩句「盡有哀時淚未休」。誰說出家人只顧自身的寂滅與自了?他的慈悲情懷中永遠和著悲天憫人的熱淚。

寄禪法師是詩人,又是禪僧。他在修禪的過程中生活非常簡樸。他在投湘陰縣法華寺出家以後,拜東林和尚為師。同年冬到南岳祝聖寺,從賢楷律師受具足 戒。十九歲時,赴衡陽岐山仁瑞寺,從掹志禪師學禪五年。一八七一年,二十一歲的寄禪在岐山參禪,到巴陵看望舅父,游岳陽樓,有人分韻賦詩,寄禪獨自一人, 縱目四顧,水天一色,忽得「洞庭波送一僧來」之句。歸告詩人郭菊蓀,郭因此勸他學詩,並送他一本《唐詩三百首》,寄禪從此開始學詩。廿三歲時開始寫詩,曾 一度乘船到長沙麓山寺參訪笠云芳圃,後游岳陽洞庭湖,後又回到岐山。

一八七五年,寄禪廿五歲,住湘陰法華寺。夏秋之交,他離開湖南,遠游浙江各名山大寺,先後經過九年時間。他先到禪宗著名道場鎮江金山寺,從大定密源 參禪。不久,行腳江南,漫游杭州、寧波等地,遍參禪林耆宿。一八七七年,在他廿七歲之時燃指剜肉供佛之後,歷游天童、茅山、普陀、雪竇等處。一八八一年, 寄禪最初的詩集《嚼梅吟》,在寧波出版,使他在當時詩壇上獲得了一席地位。一八八六年,王闓運集諸名士在長沙開福寺創設碧湖詩社,參加者共十九人,寄禪也 被邀參加。這年秋,他又北上武昌,乘船重游金山,冬又回到湖南。在以後的幾年,他先後出版了《八指頭陀詩集》以及《白梅集》。

寄禪法師在自己多年游歷的生涯中,從三十八歲起至五十一歲,先後擔任過湖南六個叢林的住持;衡陽大羅漢寺,南岳上封寺、大善寺,寧鄉溈山密印寺,湘 陰神鼎山資聖寺,長沙上林寺。一九○二年,浙江寧波天童寺首座幻人率領兩序首領代表前來長沙,請寄禪到天童寺任住持。天童寺為東南名剎,自明末密雲圓悟重 興以來,規模宏大,儼然為十方叢林模範。清末漸趨衰落,寄禪擔任住持以後,天童寺再度重興起來。五年後,寄禪法師住持天童任期已滿,僧眾又留他重任。

情到極處便會通過詩自然流露出來。作為一詩僧,寄禪法師將他對人間萬象的感懷寄情於詩,借詩言志,苦讀苦吟。他小時為人牧牛,即「帶書讀」,為塾師 燒火灑掃,時時討教。自從得《唐詩三百首》以來,廢寢忘食,「一目成誦」。以後曾博覽漢魏六朝至唐宋的名人詩集。五十九歲時還說:「余近讀孟東野詩,輒不 忍釋手。」他的好學精神,數十年如一日。寄禪法師寫詩好問,凡清末湘潭詩人,他有的拜為師,有的交為友。寄禪法師加入碧湘詩社以後,對自己所作的每一首 詩,都求教於諸名宿。他本「生來傲骨不低眉」,卻「每到求人為寫詩」。常「為求一字友,踏破萬雲山。」他在吟詩時也經常是「五字難吟穩,詩魂夜不安。」他 本是一個半文眉,卻成為一代詩僧,少年的聰悟,記憶的驚人,詩思的神奇,在他都是次要的。楊度評價他「雖雲慧業,亦以工力勝前也」,說他的成就得力於他的 勤學苦練。

近代高僧由於生卒年代適逢中華民族內懮外患之時。作為一佛子,雖皈依佛門,但生於斯,長於斯,不能不為自己的民族所罹災難而擔憂、又不能不為列強的 殘暴行徑而憤慨。寄禪法師亦不例外,以他佛陀弟子兼詩人的情懷,忍見自己的國家遭此慘境,生靈涂炭,戰火橫飛。一九○○年,八國聯軍入侵,從天津入攻北 京,沿途縱火焚燒,大肆殺戮,奸淫搶掠,無惡不作。整個北方大地,火光血水,一片殷紅。祖國的大好河山遭到蹂躪。寄禪法師在詩中描繪了當時的情形:「強鄰 何太酷,涂炭我生靈!北地嗟成赤,西山慘不青。陵園今牧馬,宮殿只飛螢。太息盧溝水,惟余戰血腥。」一九一○年,日俄協約,其實質是列強互相勾結,蚕食中 華領土。詩人在《感事二十一截句附題冷香塔》中概嘆:「鯨吞蚕食各紛爭,未卜余生見太平」。「修羅障日晝重昏,誰補山河破碎痕?獨上高樓一回首,忍將淚眼 看中原。」同時又用詩來歌頌表彰英勇御侮的英雄(即左宗棠舊部在牛庄守衛,與日軍作殊死搏斗):「折足將軍勇且豪,牛庄一戰陣雲高。前軍己報元戎死,猶自 單刀越賊壕。」寄禪法師用自己的詩情來激發國人反帝救國熱忱。他痛感國難當頭之日,君主懦弱,群臣昏庸,難覓匡扶社稷的忠臣。「落日青山遠,浮雲白晝昏。 衣冠一時盛,肝膽幾人存?」中日甲年戰爭,將士們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抵抗。但最終李鴻章還是代表腐敗的清廷和日本代表簽訂了《馬關條約》。詩人在詩中哭道: 「天上玉樓傳詔夜,人間金幣議和年。哀時哭友無窮淚,夜雨長南應未眠。」一九○一年,李鴻章又代表清政府和英、美、俄等八國代表在北京簽訂了《辛丑條 約》。在這多事之秋,詩人的熱血猶自激蕩不已,不甘沉淪,用詩來抒發報國無門的苦痛。「聲聲郤喚國魂醒」;「國仇未報老僧羞」。一九○六年,詩人出家近四 十載,用悲憤的心情向前來天童山採集植物標本的師生發表演說:「蓋我國以廿二省版圖之大,四萬萬人民之眾,徒以熊羆不武,屢見挫於島鄰」。他慷慨激昂地提 醒眾人,那些金髮碧眼的人其目的是奴役中華。他希望有志之士奮起,富國強兵,興利除弊,「力革舊習,激發新政,」用「臥薪嚐膽」的精神,和「磨磚作鏡」、 「磨鐵成針」的毅力,挽救危難中的祖國。他以滿腔的義憤和熾烈的愛國熱情去激發人們奮發圖強,拯救中華之意志。

寄禪法師是首任中華佛教會的會長。在中華民國成立後第一年,各地佛教徒代表集合於上海留雲寺,籌組中華佛教會,公推寄禪為首任會長,並設本部於上海 靜安寺,設辦事處於北京法源寺,這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佛教團體。寄禪法師在佛教危亡,寺僧被摧殘之際,奮然挺身,為佛教的存亡據理力爭。一九一 二年,各地侵奪僧產,毀像逐僧之事時有發生。為此,寄禪法師赴南京謁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請予保護,並在同年十一月十日和他的弟子道階法師前往北京請願,會 見內務部禮俗司杜關,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奪寺產。可是請願未獲得結果,反受侮辱,他氣憤地辭出,當天晚上胸膈作痛,圓寂於法源寺,世壽六十二歲,僧臘 四十五。

寄禪法師生於一八五一年,卒於一九一二年,他以自己的聰穎慧悟修習禪定。而且在十多年間任六寺住持,所到之處整修寺觀,德高望重,且以驚人毅力研修詩文,既為禪僧,又是詩人,達到很高的境界,成為中華近代佛教界的著名人物。

 
 

真言密教演進史
悟光

編者按:在香港、台灣等地以及歐美各國,崇信密宗的人越來越多了,極大多數是屬藏傳佛教,其中以黃教、紅教、白教為主要的,在各地設有社團組織,還 有定期及不定期的刊物。還有所謂「東密」一派,它主要在日本、台灣等地流行。目前,香港也有東密社團組織,不少青年人參加崇信活動。編者特蒐集有關「東 密」資料,以饗讀者。

一、密教之母胎

西曆紀元前一千年乃至五百之間,已有﹁沙摩﹂Samaveda、﹁夜柔﹂ Yajuruede、﹁阿達婆﹂ Atharveda、﹁三吠陀﹂Veda之著作,吠陀神話的諸神大部份都是印度阿利安族起源之物,其中亦有印度先進民族所推測的神在內。在﹁梨俱吠陀 ﹂Rigveda中,所有神祇,則大為發展,或有由風土習俗之神,變容而結合者,後來,因演變而攝入密教﹁曼多羅﹂中亦不少。諸如帝釋天、水天、火天、月 天、風天,都是代表性的神祇。又如密教中的大日如來﹁毗盧遮那﹂可以說是宇宙主宰的象徵,在後期吠陀時代,為對立婆羅門教的﹁提婆﹂天而神格化者。

密教之真言,可以說是從﹁梨俱吠陀﹂曼特蘭︵咒︶為其雛型。在古印度,其宗教儀禮和咒法是不可分的,都是達成願望的手段,無論吠陀之祭祀或咒法,其 間都有密切關係,如奉獻梨俱吠陀諸神之明咒中,約有三十頌咒法及讚歌。觀其內容都是治病,退除怨敵,除害、祈雨、戰勝等等的咒文。

紀元前一千年以降之後期吠陀時代,阿利安人與原土著民族漸次同化,這時阿利安文化與非阿利安之土著文化交流融合而結成﹁阿達婆吠陀﹂之本集。其對於 咒文及咒法卻極為偏重。並被﹁夜柔吠陀﹂﹁沙摩吠陀﹂或諸聖書﹁奧義書﹂ Upanisad 所認許。﹁阿達婆吠陀﹂的咒術,有治病法、長壽法、增益法、贖罪法、和合法、女事法、調伏法、王事法、波羅門法。唯阿達婆吠陀的咒法中以息災、增益等之幸 運與退除對敵之調伏二義咒文為其主流。

古代所謂人類的災害是認為被惡鬼、惡人所作弄或為神或人之咒咀所加害的,因此,相對的用咒術之力去退除此等作弄與加害的修法就是調伏法。但比調伏法 為早的咒法是治病法,而以驅除惡靈之障帋為生,這種修法謂之息災法。又積極的精進謀求幸福的稱謂增益法,如長壽法、和合法、女事法、王事法、波羅門法,均 包容其中。這種息災、增益、調伏之修法與﹁蘇悉地經﹂或﹁大日經﹂系統之三種修法與名稱相同,內容亦同。在﹁金剛頂經﹂系統中則加入敬愛、鵾召而為五種 法。這五種法在梵書或吠陀的文獻中,可以窺出其一部份。

密教之護摩爐與吠陀時代之火爐構造有很多類似之處,所以密教思想或修法;以致密教的變遷都可以由吠陀時代看出其跡象。這兩者的類似點不能斷定是偶然的。

密教中之忿怒尊可以視為攝自非亞利安原土著的文化,而五大明王則淵源於土著家族內奴隸的思想,其中金剛夜叉明王就與﹁引多斯﹂文明的母神像,有密切 的關係。又葉衣觀音、大元帥明王、毗沙門天王的前身,都具有山林母權社會之非亞利安人種之姿態的投影。孔雀明王、龍王、蛇等也都有森林原住民族的影射名 稱。而食血食人肉,以蛇為腕輪,以人之頭蓋骨為飾物等,都具有受土著民族尊敬之母神特性。這些都不是印度亞利安族的起源,而這些特徵,後來皆被密教之﹁母 怛特羅﹂系之母神所攝取。究其原因,則與其時之農耕儀禮有關。原來當時土著之祈雨、止雨的農耕咒術是女性一貫的特權。直至非亞利安的原住民族被亞利安族同 化之後,這些始轉為男性化的事業。

密教中非亞利安文化之痕跡非常顯著,但其系列,仍然有很多不明的地方:或許今後發展之社會學、言語學、考古學以及民俗學,可迅速的給與這方面的開拓與發揚。

二、佛陀前後的咒術

佛陀出世弘道時,禁止咒術及波羅門之宗教儀禮,這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性格。初期佛教教團極力改革舊有的宗教信仰,亦是基於佛陀的主張,以徹底的自悟為 依止,又當時社會上民族之交流頻繁,社會發達,波羅門教的傳統拘束力漸漸崩潰,階級制度瓦解;加以佛教及六師外道的影響,可以說咒術的宗教儀禮被一般予以 否拒。但是在佛陀的教說中,所謂﹁明者﹂意則究極之智慧:或用學問、科學的智慧為﹁明﹂。後來大乘佛教中,則有﹁菩薩在五明處學﹂的論調及主張。惟在密教 ,所謂明咒,卻有咒術的生產智識,或原始科學的意義:然咒術的樣式,其根底是具有佛陀的自內證,而不失其所謂確實有志向於突極之﹁明﹂的立場,故密教之 咒則深關乎佛陀智慧的基本性格。

佛陀時代,都巿部份雖然排斥咒術儀禮,但是農村部份對於咒術的信仰卻不能免,遂而使教團方面軟化其禁止念頌咒術的立場。但雜咒依然禁止,然一方面卻 對於護身的咒頌則默然認許之,這在巴利語佛典中可以窺見一斑。現今南方佛教圈裡,其有二十九種的除災明咒,諸如除蛇害的鍵度咒,護身孔雀咒、帝釋之戰阿修 羅幢首咒、寶經等等,在其律藏小品、鍵度本生經、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第二十六、四分律第四十二、摩訶僧祇律第二十r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六、雜阿含第 九、墮勇尊者經和僧伽婆羅譯、義淨譯、不空譯之三種孔雀經及大吉祥義神咒經,均可看到。

西曆紀元後,歐洲文明進入印度,佛教遂亦演化而具大乘思想,對於天文醫學、論理之學說大為興隆。此外,由於受到美術文明的輸入所影響,而開始彫刻純 印度式的佛像。後漢之支婁迦讖譯之﹁般舟三昧經﹂,中有欲得菩薩三昧第一課題要塑佛像的說法。歷史發展的結果,卻使佛菩薩像的塑造與禮拜儀禮,密不可分。 二世紀前後,大概都在佛像前供以香花燈灼,並舉行陀羅尼念誦儀禮,其禮是攝取婆羅門儀式而規定了佛教精緻莊嚴的禮拜法。在中國從事佛典漢譯之安世高﹁支婁 迦讖、支謙、康僧鎧、竺法護及帛尸梨密多羅等,都是出生於中央亞細亞,所以大乘佛典之翻譯亦有受其中亞細亞遊牧民族的咒術影響,具有咒術傾向的大乘佛典在 中國翻譯流傳的卻是不少。一方面南印度在西曆前二世紀有安多羅王朝,大為保護波羅門教,確立了純印度文化,佛教中大眾部系統亦極繁榮,遂成大乘佛教境地。 初期大乘經典之一的般若經亦於這時成立,龍樹亦出生於南印度,後成為大乘八大宗王,又是真言密教的開祖︵東密︶。西曆前二世紀以至後二世紀,波羅門勢力大 張,對於社會文化宗教大力強調其教禮,亞利安文化自此包攝部族信仰與民間信仰而燦爛一時,而在都巿民眾心底之土著思想亦漸而露出表面,遂使原亞利安民族之 文化與非亞利安之原土著文化,自然混融而成為印度教。大乘佛教亦因之受婆羅門教儀禮及印度教的民間信仰所影響,也出現了儀禮及咒術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原 來之佛教經典中是沒有宗教儀禮、神話及咒術的神秘思想,所以,這些只能視為後世的附加物。於佛教史中,視為密教的產品而除外者居多。可是大乘佛教成立的當 時就已擁有上述的要素。今舉出一二之列,作為參考。先從大乘經典所述之陀羅尼來看,諸如古代印度人所謂天災地變、飢餓、疾病、橫死的不測危難,或國王的壓 迫苛政、盜賊的攘奪、政治的社會的災難、鬼神及惡靈的危害,都視為外來的咒咀所為,所以便採取波羅門祭祀者的咒術來除害避凶,轉禍為福。咒文的除厄,自古 佛教教團就有。初期佛教教團之咒文除災的依靠對象,多尊崇過去七佛與四大天王,但是大乘佛教的思想興起之後,由於隆盛的大乘佛教所擁有的多彩神格所壓制, 七佛信仰漸次薄弱,但於密教鼎盛期間民眾依然有著根深蒂固的信仰。南傳系之巴利多同時,北傳系於佛滅後三百年頃,上座部系之化他部分派之法藏部中,都已有 咒藏集成。法藏部立經律論而加咒藏與菩薩藏,所以可以看出法藏部與大乘佛教是有密切的關係,大概它是與西曆一世紀的般若經,同時成立的。以後大乘經典中之 除厄咒文非常多。曇無讖譯之﹁大般涅槃經﹂第一卷,法顯譯之﹁大般泥掹經﹂第一卷中所說之守護咒亦是其中一例。又最後連沒有咒文的經典亦漸次加了咒文。如 三世紀初竺律炎及支謙共譯之﹁摩登伽經﹂都加上了咒文,二世紀安世高譯之﹁摩登伽經﹂中沒有咒文,求那跋陀羅譯之﹁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中也都沒有咒。直至 七十年後菩提流支譯之﹁入楞伽經﹂就有多羅尼品並有保護持者二咒。又大乘經典極力推荐經之書寫、聽聞及讀誦功德可以除厄增福的說法。大乘經典初期之﹁法華 經﹂、﹁般若經﹂,亦並提及。大約於四世紀頃成立之﹁金剛明經﹂,其除去經典讀誦的功德外,大半都失去製作經典的意義,民眾對於大乘經典之高深哲理以為解 脫目的之信仰卻反不如經典書寫、讀誦、除災為重了。本來陀羅尼在印度老早就是瑜伽修法之一的執持為其起源,用以統一精神及集中意志為目的。佛教是取之用於 總持妄動之精神,以進入三昧之手段,般若經小品類之古譯﹁道行經﹂第八品有﹁持﹂之名詞,又﹁賢愚經﹂第十四卷,阿難總持品,﹁華積陀羅尼神咒經﹂中亦言 及要憶持釋尊之說教或憶持經文而說陀羅尼。本來用於精神統一為目的咒文,卻又變成憶持經文所必要之物了。又陀羅尼可以看成經典內容之結晶,經與大乘經典之 讀誦信仰互為交錯,即轉成為讚頌讀誦陀羅尼的功德,且多引入於大乘經典中。唯這些功能都不離古咒文之除災解厄的實質信仰。佛教之明咒有咒文與智慧二義,大 乘興起的同時,陀羅尼與明咒都視同一物。如般若經中大膽地說,般若波羅密之智慧即是大神咒,即是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龍樹﹁大智度論﹂第五十八卷中 有:外道為滿足眾生慾望而人人尊重咒術之語。但般若波羅密的咒是破諸多執著而得佛智,所以同是咒,佛教的咒是無上、無等等的咒云云。又同第八十五卷中,有 陀羅尼有聞持陀羅尼與諸法實相陀羅尼二種。住於兩陀羅尼者得無礙智云云。又﹁生經﹂第三卷中之總持第二十二,亦有入請佛總持之法,成廣大聖覺云。咒或陀羅 尼不外是究極智慧的般若波羅密。由此可以看出三秦時代失譯之﹁大乘悲分陀利經﹂之四念處、七覺支、十二因緣等之初期佛教的基本教說,都取用陀羅尼來提示。 曇無讖譯之﹁大集經﹂第一卷舉了四種瓔珞莊嚴之外,亦說陀羅尼與戒定慧並為大乘菩薩所學之一。唐代菩提流支譯之﹁大寶積經﹂中到無盡意菩薩會,配了菩薩十 地修習的陀羅尼,以陀羅尼來提示十地之內容,建立了陀羅尼在大乘佛教乃至菩薩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六世紀初,曼荼羅仙與僧伽婆羅共譯之﹁大乘寶雲經﹂ 第四卷陀羅尼品中云,說此經典或聞此經典得﹁辨才明了無盡﹂。並可獲得諸天保護免除災厄以及最後成佛的咒。但如此之類之陀羅尼,其內容與分類於四世紀中就 已俱備。﹁瑜伽師地論﹂之菩薩地中,分陀羅尼為法、義、咒、得菩薩忍四種。﹁大乘莊嚴論﹂中陀羅尼配十地分三種,此除菩薩地四種中的咒陀羅尼外,其他三種 意義相同,此中法陀羅尼是陀羅尼憶持,義陀羅尼是陀羅尼之意義,咒陀羅尼是除厄,得菩薩忍是指智慧,由此可以了知陀羅尼的各項機能於其中都已明確的整理和 調配了。

陀羅尼是構成密教的基本要素之一,亦在大乘佛教中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密教之陀羅尼的特色是具有並包容大乘佛教的本質,而融匯於密教的儀禮之中。■(待續)

 
 
記沙田淨蓮精舍
胡佛

己卯人日上午,隨文化界前輩秦孟瀟大居士訪沙田淨蓮精舍,對於我這個平時不燒香的人來說,專程到寺院參加供天法會,的確是很難得,這也可以說是與佛有緣吧。

淨蓮精舍座落於沙田市郊的福寶山麗,在香港這個喧囂,繁華的大都會中,除了在離島大嶼山,有群陵環抱,藏身深山的大小名剎古寺外,想要找一所自然環 境幽雅清靜的佛寺道場,實是大不易,淨蓮精舍所在的福寶山,雖說沒有山澗泉水淙淙,嶺巔雲靄重重,卻是也茂林修竹成蔭,小溪清流不斷;福寶山側沒有像大嶼 山上寶蓮禪寺的那種重檐歇山頂,氣勢宏偉的大雄寶殿,不過,遍佈山麓的倒也有十數座寺院,當然也少不了那些民間信仰的神壇和附佛外道的觀堂。

我們迎著季冬的晴朗煦日,沿著山邊小徑,拾級而上,未幾,不遠處傳來陣陣清香,層層梵音,終於到達了目的地,只不過這時,我們都已是氣喘噓噓,淨蓮 精舍原來並不如我所想像的那樣,進得山門,但見執杵金剛侍立兩旁,大雄寶殿宏偉軒昂,殿前香煙繚繞,殿內梵讚幽揚……在我面前,曲徑盡頭,是一座並不起眼 的兩層平樓,面積不到六百平米的佛殿,正中是一尊高有五米的佛陀塑像,坐北面南,法相莊嚴,殿堂內陽光普照,堂外橫柱上懸掛著大大小小十數盞不同形狀的宮 燈,更顯節日氣氛,令人倍感親切溫馨,我們來到時,歲朝供天法會已開始多時,七位法師拈香頂禮,頌經唱唄,肅穆莊嚴,場內近百佛弟子,跪地膜拜,認真誠 虔,老法師將飲食果酥施撒四方,供天法會功德圓滿。

法會圓滿結束,距離開齋尚有一段時間,我們總算有機會與住持法亮法師和行供天儀式的眾位法師相見,法亮法師身高體健,原籍江蘇,看上去大概還不到四 十,一襲已經洗得褪色的袈裟,袖旁尚有個被香燒穿的小洞,談話時略帶外省口音,雖說聲音不大,但很宏亮有力,一提起精舍發展,法師立即精神抖擻地侃侃而 談,法亮法師的這種口若懸河的談鋒,聽說還大有來頭,法師的師祖蓮舟老法師,早年曾在江蘇金山寺參學多年,深受近代名法師仁山老和尚,佛界聞名的「鐵嘴仁 山」的啟迪,講經說法,座無虛席,法亮法師得其師祖「真傳」,因此在言談對應上,頭頭是道,經絡分明,法亮法師在介紹精舍此次重修時說,三年前,接受老住 持騰超老法師的重托,把精舍交給了他,他感到這付擔子確實不輕,對於這位絕不肯在困難前低頭的「鐵頭」和尚來說,他的畢生願望就是,為利眾生求佛道建造一 座大的佛堂,精舍年久失修,需要維修加固,可是以他目前這種境況,要支付一筆數目龐大的修葺費,困難重重不言而喻,更何況社會經濟低迷,籌措募化經費,談 何容易,雖說這位年輕有為的法師,以其公認的德行,風采名揚中外,在中國大陸、台灣和東南亞,甚至美、加、澳等國的華人僧、尼中,是位無人不知的實幹派人 物,但在為道場命運而向外界伸手求助上,他是不會折服的,更不會將自己為精舍而與外界周旋,應對是的艱辛,向人訴苦求助,顯然,對自己所作的事充滿信心, 法師向我們介紹說,淨蓮精舍目前正在進行的整座佛堂大規模修葺改造,限於經費,所有增樑添柱擴大佛堂的測繪製圖,計算用料,都是他自己動手的,就連購買建 築材料,也是不假手於人,以此節省開支,更想不到的是,法亮法師連挑土、擔水、上樑、下坑都親力親為,在香港,找一個會新技術,但只會大把花錢的青年法師 不難;找一個既懂現代技術而又會用錢,又不怕髒累,能吃苦耐勞,且享有聲譽,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年輕法師,除了法亮法師,我看找不到第二個,所謂名師出高 徒,有蓮舟老法師,騰超老法師這些德道高僧的悉心調教,必然會有法亮法師這樣的後繼者,精舍重修工程竣工後,佛堂使用面積將增加一倍,以容納更多的信眾, 此外,在佛堂外,將增設一座韋馱菩薩塑像;正對佛堂的空坪上,將塑一彌勒佛坐像,再把蓄水池移至空坪上,擴大成為一個利用山澗泉水盛養魚蟹,頗具規模的放 生池,那時,當你完成以香花鮮果,供獻佛前,誦經唱唄,頂禮膜拜的敬佛禮儀後,靜坐在放生池畔,觀賞清泉中自由遨游的錦鯉,聆聽著暮鼓晨鐘的奏鳴,滿心歡 喜,夫復何求,想到這,我從內心敬佩這位身形稍胖的法師,對弘法利生的執著,沒有對佛的一片真誠心,利樂有情,足不可能在這大千世界中,如蓮之出污泥而 不染。

香港的佛門叢林,除了像寶蓮禪寺、觀宗寺、妙法寺、西方寺等這樣一些頗具規模的十方道場外,一般的所謂寺院,大都是設於高樓大廈或郊野庭園中的精 舍,道場住持,除出家女眾主持的佛堂,有不少擁有三五比丘尼外,多足一僧一佛堂,像淨蓮精舍這樣有兩名常住比丘主持法務的,只有兩三所,淨蓮精舍除法亮法 師外,還有一位專責齋堂的出家「典座」,這不能不特別為精舍的齋廚作一番介紹,香港的寺院、精舍礙於種種客觀因素,並非全都供應素齋,而供齋精舍有專責 齋堂法務的比丘,就更少了,淨蓮精舍有這有利條件,加上住持法亮法師又精於烹調,將法師原籍的滬江菜與這的粵菜揉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新的滬粵素齋,既 注重江浙菜的特色,保持原汁原湯,又不失粵菜的注重清淡爽口,兩者兼而有之,真是別具一格,齋菜的原料都由法亮法師每大清晨四時,親自下山選購來的,有的 原料如腐皮,是專門由一家製作豆品十幾年的老作坊供應,這家作坊的老板,不久前已「收山」,但是對於法亮法師這樣的老顧客,仍然一如以往,特別供應,上海 菜中有名的烤麩,你很難想得到,這竟然是法亮法師親自泡製的。上海人自己製作家鄉菜,其味當然正宗,這種新素齋頗受來精舍參加佛事法會的僧俗四眾的歡迎。 日子一久,讚美之辭不脛而走,於是每當佛事活動或公眾假日,總吸引不少愛慕者,專程來到精舍供佛用齋。法師說,佛堂重修後,將會有更大的齋堂來接待四方來 客,法師向我們作出邀請,要我們在三個月後的農曆四月初九再來精舍,那一天,這將舉行精舍重修完成的開光儀式,我們滿懷喜悅心,答應法師,到時一定再來 這一十方勝境,參禪拜佛,享用素齋。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弟子泉慧記錄

(接上期)

「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法供養即是上來如說修行,利益眾生等。菩薩依法修行,行成契理,圓證清淨實相,展轉以法利益眾生,令眾 生自悟自證,人人皆證實相,展轉教化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普皆安樂,此是暢諸佛本懷,是名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供養方名真供養,若不如 是,不名真供養。既是法供方名真供養,是否不應修事供?事供雖修,正修事時,應當觀心,由觀心故,則知無能供所供,不住不著,清淨寂滅,而不帋修事供,了 達即有即空,即空即假,不可思議,凡有所供,乃至一滴之水,皆充滿虛空法界,如是而供,雖事供即成法供,非事外有理,萬法唯心,即事即理,諸法所生,唯心 所現,理不帋事,不住涅槃,事不帋理,不住生死,雙照二邊,不捨大悲,雙泯二邊,圓成大智,則事供何妨法供。

庚三結顯無盡,總結財供法供,皆無有盡,不但今日明,乃至盡未來際,都如是供,即供養時節無盡。

「此廣大最勝供養,虛供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供養,亦無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廣大最勝供養,通財法二供,發廣大心,於中不住不著,而修供養,雖一花一香一滴之水,都名廣大供養,此能供無盡。「虛空界盡」若發 真歸源,虛空粉碎,大地平沉,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唯一常寂光,更無虛妄之頑空,虛空既無,則國土無處安立,國土既無,那有眾生?眾生無故,應於眾生無邊誓 願度。既無眾生,煩惱何來,煩惱既無,業從何造?無煩惱故,即應煩惱無盡誓願斷。以眾生無量,煩惱亦無量,所以有無量法門而為對治,煩惱既盡,法門亦復學 盡。眾生已度,煩惱斷盡,法門學盡,則佛道自然圓成。佛道既成,我此供養方可窮盡,若未成佛道,我此供養,無有窮盡。以虛空未盡故,世界自然未盡,既有世 界,自然有眾生,眾生未盡,必有煩惱,有煩惱故,必學法門,而修對治。法門未盡,眾生未盡,煩惱未盡,佛道當然未成,以未成佛故,我此供養,亦無窮盡,盡 未來際,念念供養諸佛,中間無一念間斷,此結供時無盡。身口意業,常修供養,無有疲厭,以觀無觀,觀身非身,唯陰與界,身尚不有,疲厭何來,此結身口意三 業無盡。

己四懺悔業障,科下分三,庚初牒四願名,二釋行願相,三結顯無盡。今庚初牒四願名。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四句如前,一何故懺除業障?此有六義,一理應如是故,一切眾生,雖復無量,無不厭苦求樂,苦因罪致,罪由心生,若欲 免苦,當須懺罪,若欲懺罪,先當洗心,若欲洗心,當切實懺悔,罪滌則無苦,無苦則安樂,此方達到向來目的。二應本願故,菩薩發心,四弘誓願,不外上求下 化,由無始來,顛倒覆心,造下無邊業障,有業障故,必招惡報,菩薩欲利眾生,必先斷煩惱,欲斷煩惱,當先懺罪,罪障消除,就常得親近諸佛,廣聞大法,依法 修行,方得斷除無始煩惱,此應煩惱無盡誓願斷。以常近諸佛,常隨佛學,即應法門無量誓願學。以所學法門,轉化眾生,令斷煩惱,此應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既 斷,眾生既度,法門既學,則佛道自可圓成,由應四弘誓願故,而修懺悔。三懺除宿罪故,多生多劫,造下無邊罪障,有業必有果報,有果報故,生死流轉,常在苦 趣,而受逼迫,不得安樂,眾生雖多,無不以厭苦求樂為目的,欲厭苦求樂,必須懺悔業障,則永離三途,常生人道天中,常值佛聞法,離一切苦,得到安樂,四對 治現習故,若肯懺悔,則現惑不生,現業不起,三業清淨。五為護正法故,菩薩懺除業障,則身心清淨,無障無帋,以此精進修行,漸可斷惑入理,展轉利益眾生, 以法化世,續焰傳燈,化化不絕,令正法久住,以報難報恩故。六為利益眾生故,正法既得常住世間,眾生耳濡目染,則未信者信,未發心者發,有宿根者,從此增 長,能轉邪為正,轉惡為善,轉凡成聖,乃至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侫槃。雖鈍根者,皆種解脫善根,將來究竟離一切苦,得真正樂。(待續)

 
 
世界佛教動態:

地區:香港

慶祝香港首次佛誕節公眾假日及佛教傳入中國二千年

大藏寺基金會發起佛誕節千僧萬燈聖地大法會

印度藍毗尼園為本師釋迦如來出生之聖地,與菩提伽耶、鹿野苑及拘尸那城為佛陀出生、成佛、初轉法輪及入滅之四大聖地;依佛經開示:於此四大聖地作種種供養,能廣積不可思議功德,消淨無量劫之罪業。

大藏寺基金會有限公司為香港政府認可免稅慈善團體,現發起佛誕日供養千僧及於四大聖地供奉萬燈之萬緣法會,同日延請印度色拉寺昧堂一千五百多位僧眾 上殿應供並誦經竟日,由監院長老誦讀施主芳名迴向,寺方並派出四組長老僧團往聖地供奉萬盞油燈為施主迴向;每一套供燈贊助金(HK$200)已包括於佛誕 日四聖地各供一燈、於千僧法會中供僧、法會上由僧眾長老誦名迴向,同時亦捐助四川大藏寺重建工程及佛教顯密研修院弘法用途。

佛陀曾示:於未來世,若有人供養千數之僧,如來必遣羅漢應供。是次法會集供養千僧、於佛誕聖日作供養、於四大聖地作供養、供燈及建造佛寺五種殊勝功德,為一生難遇之法緣,祈望各方施主大力協助以令寺院早日建成。

發心者可以回郵信封寄「香港北角英皇道三七七號七字樓大藏寺基金會」註明索取千僧萬燈贊助表格。■

地區:新加坡

總理公署兼社會發展部

政務次長曾士生先生為

新加坡毗盧寺護國水陸空

大齋法會舉行開幕典禮

今年戊寅年農曆十二月初一日至初八日,有來自美國、中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印尼、加拿大等國一百多位長老法師聚集於新加坡毗盧寺參加水陸空大 齋吉祥法會,毗盧寺自從慧雄法師擔任住持以來,第一次舉辦隆重又殊勝的法會,在法會之前的一個月,每晚舉辦共修,並恭請來自台灣的心立大法師,演講梁皇寶 懺開示大意,一連七晚,接下來本寺住持慧雄法師主講水陸內壇大意,又恭請來自香港鹿野苑住持超塵長老宣講法華經大意,一連八天,續來自中國的茗山長老主講 楞嚴經之清淨明悔章,連續一連四晚,來至新加坡的法照大法師及台灣的宏印長老宣講藥師修行法門及南北傳,密宗的修行觀探討,一個月的連續共修講經,把毗盧 寺擠得水泄不通,人潮擁擠。

水陸法會開始前的一天,特恭請新加坡總理公屬兼社會發展部政務次長曾士生先生以及各國諸山長老大德,法會各齋主聯合舉行開幕剪彩儀式,開幕慶典隆重 莊嚴,並恭請諸山長老佛法開示及由國際佛教文化中心,以舞蹈配合佛教音樂把佛經的內容搬上舞台,靈巧的手印,八吉祥的殊勝功德以及菩薩度化眾生種種的姿態 表達在舞台上,使當晚出席的兩千多位貴賓,贊嘆無比。

這次水陸法會的內壇及外壇共設十個壇口,希望讓這個殊勝功德,迴向國運昌隆,東南亞金融風暴早日脫離,如主法和尚明乘長老在開幕典禮致詞時說,參加 水陸就是在報恩,報達國家,父母及一切眾生之恩。如部長曾士生先生在開幕時說在梁武帝的時代,國家動亂,人民身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後梁武帝得高僧 指引,設水陸空大齋法會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而現在我們的社會雖然安定,但因生活繁忙、緊張,人也變得煩惱特別多,心難安,想的東西也越多,現在難 得有個清淨的道場,舉辦水陸法會,能讓我們暫且放下,虔誠的誦經,使我們的心靈更清淨,更安寧。心安了,做事會做得更好,心會更向善,就會少犯一點惡業, 社會就更安定,就讓我們在這法會,祈禱國家社會安定,人民安康。■

地區:印尼

印尼佛教界公開慶祝農曆新年及元宵節

在一千多萬名印尼華裔中佛教徒約佔六百多萬,今年首度公開在寺院慶祝農曆新年及元宵節。

大叢山西禪寺位於雅加達市中心區,是一所大樓式的寺院。今年農曆初三聯合各寺院、庵堂,由大乘佛教會會長定海長老及本寺住持慧雄法師,舉行慶祝農曆 新年團拜儀式,是日來參加團拜人數多達三千六百人以上,把整個寺院禮堂擠得水洩不通。慶典由國際文化中心安排一系列節目。首先由四十多位法師領導大家誦經 祈願祝福揭開節目的序幕,接下來有法師開示,以及本寺住持致歡迎辭,過後由本寺醒獅團向大家拜年。最後在信徒們一一向法師頂禮拜年中結束,儘管當時來參加 的信眾十分踴躍,但進出會場的車輛及信眾仍然井然有序。

成千上萬的信眾於元宵節日再度湧向大叢山西禪寺參加法會、義賣等活動,使得原本只打算舉辦兩晚即農曆十五晚上及十六晚上的文娛慶典由於善信太過踴躍 參加,為了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弓請柬入場,大叢山西禪寺決定再加演二場,即農曆十六中午及農曆十七晚上,使這次來參加元宵節慶典的人數多達一萬二千人左 右,可說是歷年來最莊嚴、殊勝的法會。

慶典中的每一場誦經祈願信徒們都虔諴恭敬,籌備委員會各部門也全力配合,青年組的舞蹈及醒獅舞龍團也帶給大家歡樂,可說是華裔同胞三十多年來第一次公開的在寺院參加如此大型的華人慶典活動。

住持法師致辭時,呼籲每位信徒在金融風暴中不可失去對三寶的信心,虔誠恭敬的祈求,願三寶加持使我們安全渡過這次的災難,印尼國家政治安定,借全體 佛教徒虔誠的願力,早日化解這個共業。法師並強調,雖然過年有很多傳統的習俗,但佛法具有能接受入世間及出世間的圓融精神,如大家在過年期間要講好話,更 不忘做善事積德修福。所以元宵節當天也準備了幾樣供品及佛牌給信眾作慈善義賣。雖然受金融風暴影響,不過出席的信眾仍踴躍喊價投標,不忘作慈善,可說這次 來參加元宵節慶典的信眾個個法喜充滿,歡喜讚嘆。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