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78期
2000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恭賀明公85華誕
新春團拜 祝福詞 ◎覺光法師
賀 詞 ◎黎時煖
論  述 龍樹菩薩傳略(上) ◎蔡 宏
佛教文化 明暘高僧書法展 ◎上海龍華古寺
上海圓明講堂
我愛明老書法 ◎王永平
禪學精萃 禪偈品旨 ◎蔡日新
佛教神通 佛教與神通 ◎恒 毓
佛教教育 當代中國的僧伽教育 ◎郁永龍
佛教石窟 淺談重修棲霞寺石窟 ◎融 通
佛教道場 壽聖寺史話 ◎來 正
名城古剎 名城古剎--湘山寺 ◎心 照
隨筆禪話 禪師開導「莫生氣」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捲銅板 ◎楊 釗
佛門趣談 古剎回文詩摘趣 ◎文 牧
佛門制度 子孫廟與十方叢林 ◎白 衣
講經說法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
泉慧記錄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庚辰年新春團拜、
慶祝成立五十五周年紀念暨第四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
 

 
編者的話
賀明公85華誕
   二○○○年春節在滬濱龍華古寺歡渡,爆竹除舊,萬象更新!編者本人離開上海半個世紀之久,能在上海過上龍年春節,感到特別新鮮和欣喜!
   這次在上海小住多日,喜逢中國高僧明暘大和尚八秩晉五壽誕之期,深感因緣殊勝!編者本人親近明公上人很多年了,受益匪淺。早在十多年前,明公上人非常慈 悲,應邀為《香港佛教》撰述佛學論著,宏揚佛法,深受海內外廣大弟子普遍喜閱和尊敬。明公上人和本刊社長覺公上人是同參道友,同是著名高僧圓瑛大師的門 生。港滬兩地佛教建立良好關係,全賴兩位上人道誼深厚。近兩年來,明公上人患恙診治,覺公上人渴念如焚,常在佛前拈香默禱,祈求佛陀慈光護佑,並委託明公 近身使者王永平大居士、法嗣照誠法師精心調理,是海外千萬佛弟子的重託!近年來,我多次往返港滬之間,甚想拜見明公上人一睹慈顏,深怕受到干擾,終未得 見,耿耿不安!
   在慶祝明公八秩晉五壽誕之期,圓明講堂住持照誠法師暨諸弟子為酬報浩蕩師恩,敬集明公上人書法作品一○八幅,於二月十二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假圓明講堂三樓大 講堂舉行「明暘高僧書法展」,謹以此心香祝禱明公上人:「聖壽共乾坤不老,恩光與日月長明」。反映出四眾弟子們的共同心願。
   在展覽廳中,掛滿了明公上人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有中堂、對聯、條屏……洋洋大觀,目不暇給,雖然編者不懂書法,卻很同意王永平大居士所說:「字如人,傳 其神」。看了明公的書法作品,正如《前言》指出:「蒼勁有力而善多變化,奔放飄逸而超然物外,凝重渾厚而了無煙火氣息」。在會上還聽到著名書法家陳佩秋先 生介紹明公上人書法成就一番話,深受教益,領悟不少。宗教局副局長馬定華先生高度讚揚明公上人光輝一生,為上海佛教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編者深深感受到,上海佛教採用這文化氣息很濃厚的方式,來慶祝明公上人八秩晉五華誕非常得體,大方而莊嚴,對一位高僧來說,其影響深遠,十分有意義。可以 說,是開創了一代新風氣,值得世界各地佛教諸山長老仿傚的楷模,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法師們而言,不宜搞什麼物質化的慶賀活動,至多打一場「延生普佛」,或 「放生」最為相宜。
   二月十四日晚,龍華古寺,圓明講堂兩序大眾暨海內外四眾弟子會聚在龍華迎賓館禮堂內,擺設素宴慶賀明公上人八秩晉五華誕,侍者用輪椅恭請明公上人坐上首 席,與諸弟子會面了,大家見到明公上人頂禮膜拜,老人家看上去清瘦一點,依然保持昔日的風采,慈祥的面龐,酷似迦葉尊者降臨人間!在席間,編者以虔誠的心 默禱著:「願明公上人無量光,無量壽!」
 
 
香港佛教聯合會庚辰年新春團拜
慶祝成立五十五週年紀念暨
第四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
會長覺光法師致祝福詞
   二○○○年春節在滬濱龍華古寺歡渡,爆竹除舊,萬象更新!編者本人離開上海半個世紀之久,能在上海過上龍年春節,感到特別新鮮和欣喜!
   這次在上海小住多日,喜逢中國高僧明暘大和尚八秩晉五壽誕之期,深感因緣殊勝!編者本人親近明公上人很多年了,受益匪淺。早在十多年前,明公上人非常慈 悲,應邀為《香港佛教》撰述佛學論著,宏揚佛法,深受海內外廣大弟子普遍喜閱和尊敬。明公上人和本刊社長覺公上人是同參道友,同是著名高僧圓瑛大師的門 生。港滬兩地佛教建立良好關係,全賴兩位上人道誼深厚。近兩年來,明公上人患恙診治,覺公上人渴念如焚,常在佛前拈香默禱,祈求佛陀慈光護佑,並委託明公 近身使者王永平大居士、法嗣照誠法師精心調理,是海外千萬佛弟子的重託!近年來,我多次往返港滬之間,甚想拜見明公上人一睹慈顏,深怕受到干擾,終未得 見,耿耿不安!
   在慶祝明公八秩晉五壽誕之期,圓明講堂住持照誠法師暨諸弟子為酬報浩蕩師恩,敬集明公上人書法作品一○八幅,於二月十二日下午二時三十分假圓明講堂三樓大 講堂舉行「明暘高僧書法展」,謹以此心香祝禱明公上人:「聖壽共乾坤不老,恩光與日月長明」。反映出四眾弟子們的共同心願。
   在展覽廳中,掛滿了明公上人不同時期的書法作品,有中堂、對聯、條屏……洋洋大觀,目不暇給,雖然編者不懂書法,卻很同意王永平大居士所說:「字如人,傳 其神」。看了明公的書法作品,正如《前言》指出:「蒼勁有力而善多變化,奔放飄逸而超然物外,凝重渾厚而了無煙火氣息」。在會上還聽到著名書法家陳佩秋先 生介紹明公上人書法成就一番話,深受教益,領悟不少。宗教局副局長馬定華先生高度讚揚明公上人光輝一生,為上海佛教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編者深深感受到,上海佛教採用這文化氣息很濃厚的方式,來慶祝明公上人八秩晉五華誕非常得體,大方而莊嚴,對一位高僧來說,其影響深遠,十分有意義。可以 說,是開創了一代新風氣,值得世界各地佛教諸山長老仿傚的楷模,特別是對年輕一代的法師們而言,不宜搞什麼物質化的慶賀活動,至多打一場「延生普佛」,或 「放生」最為相宜。
   二月十四日晚,龍華古寺,圓明講堂兩序大眾暨海內外四眾弟子會聚在龍華迎賓館禮堂內,擺設素宴慶賀明公上人八秩晉五華誕,侍者用輪椅恭請明公上人坐上首 席,與諸弟子會面了,大家見到明公上人頂禮膜拜,老人家看上去清瘦一點,依然保持昔日的風采,慈祥的面龐,酷似迦葉尊者降臨人間!在席間,編者以虔誠的心 默禱著:「願明公上人無量光,無量壽!」
 
 
香港佛教聯合會庚辰年新春團拜
慶祝成立五十五週年紀念暨
第四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
副會長黎時煖居士致新年賀詞
   春回大地,時序更新。本會今日舉行庚辰年新春團拜,並慶祝五十五周年會慶及第四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多謝各位出席慶敘,謹恭祝各位龍年順景,萬事如意,健康快樂,福與時增。今日典禮十分感謝會長覺光法師親臨主禮監誓及開示嘉勉,頒發選任證書,同仁等實深感幸。
   回顧過去一年會務,在會長覺光法師英明領導之下,善業發展與時俱進,全體董事及會屬機構同仁戮力同心,會務不斷擴展。
   醫療服務方面,佛教醫院致力提供優質服務,改進良多,管理系統日益完善,醫療設施日益革新,積極促進社區關係,院譽日隆;並與醫管局進行發展中醫服務,以促進病者早復健康。
    教育服務方面,各會屬學校均致力推行優質教育,其中有多間中小學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設立多媒體學習中心,配合現代化科技教育之需要及加強教師專業發展, 舉行專題研討日等,均有助於優質教育之促進。會屬幼稚園方面亦獲得優質教育基金之資助,設置多媒體教材,提供多元化之學習樂趣。本會又支持國內希望工程計 劃,資助興建學校,均能進行順利及成功。
   社會服務方面,各服務單位均能配合時代發展趨勢而不斷改進,獲得政府資助,改善設施,擬訂服務質素標準,推行監察制度等,均一一切實施行。又為響應國際長 者年,於去年十一月廿二日在會展中心舉行招待耆英齋宴,來自全港十八區二千多名耆老歡敘一堂,目的宣揚尊敬及愛護年長人士之傳統美德,饒有意義。
    目前進入廿一世紀新時代,本會正積極策劃長遠發展目標,致力研究會屬各物業逐步從新建設之可行性。位於中環的香林大廈,目前投下巨資進行全部革新,預期今 年中全部工程即可竣工,屆時將成為一座新型商業大廈,而位於東涌之佛教青年康樂營,環境優美,極具發展潛力,即已委託專業人士設計藍圖,深入研究;深信本 會各處物業之發展,將會與時並進,面貌一新。
   弘法工作方面,本會鑑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追求物質生活享受之際,每易忽略精神生活之培養,無異捨本逐末。因此本會乘著慶祝佛誕之同時,在全港各區宣 揚浴佛意義,又促請會屬各校加強學生品德之培養,致力促進社會善意及和諧,去惡從善,建設幸福與和平。深望我佛教同仁各盡所能,為弘揚佛教而努力。
   欣逢龍年歲首,謹祝佛光普照,大地和平,座上諸君新年納福,如意吉祥。
 
 
龍樹菩薩傳略
<<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 蔡宏>>

   龍樹是公元一世紀左右的人,他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在小乘佛教向大乘過渡時期,他繼承了佛陀的緣起思想,批判了當時流行的種種社會思潮,對於澄清佛教思 想,統一佛教內部思想,有著深刻的意義。而且沿著龍樹的中觀般若思想,大乘佛教建立了起來,並且延續了近二千年,他對後來的社會文化和大乘佛教發展都產生 了較大的影響。
龍樹在與各種思想的不斷鬥爭中,弘揚和發展他的大乘中觀理論,推動大乘佛教發展的。龍樹的理論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由於他對佛教進行了系統化的 整理工作,對後來影響很大,被稱為「佛陀第二」。而且還被稱為「八宗之祖」,佛教中有八個宗派都把龍樹稱為是自己的祖宗。下面就從這幾個方面來對大乘佛教 的創始人,龍樹菩薩進行一番探索,以期更好地了解聖龍樹,更好地了解大乘佛教。

一、傳奇人生
龍樹,梵文是Nagarjuna,他的母親在樹下生他,因名周那(arjuna),周那是樹的意思;他的師傅是大龍菩薩,他的成道與龍族有關,所以號為龍 樹。同時可能因為阿周那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裡般度五兄弟之一,他最為勇猛,所以玄奘又譯為「龍猛」。西藏譯為「龍成」,因為arjuna的字根ar 是「成」的意思。
龍樹菩薩的出世在佛經《摩訶摩耶經》和《入楞伽經》第八卷中有授記。《摩訶摩耶經》卷下說:「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竟 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燃正法炬。」【1】
《入楞伽經》第八卷中記載:大慧菩薩白佛言:「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於我滅度後,南天竺大國,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歡喜地,為人 說法,能破有無見,往生安養國。」【2】關於龍樹菩薩的生平。《大藏經》第五十卷《龍樹菩薩傳》中有記載,這部傳記是由出生在龍樹菩薩後一百多年的鳩摩羅 什翻譯的。據說,龍樹出生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溫達拉巴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很早就以學說卓著,精通婆羅門教而聞名。有一次他和三個親友一起,學成隱身 術,屢次潛入後宮,侵犯美女,使宮女懷孕了,王室人員就用沙子鋪在大門口地上,並埋伏了許多衛士,他們的身體雖不被人發現,但有足跡留在沙子上,兵士就揮 刀斬去,有三個人被殺死了,龍樹藏在國王身邊,逃出了王宮,這件事促使他出家。出家後的龍樹,由於他的聰明才智,據說他三個月就讀完了佛教的三藏,為了求 得更深的佛法,他開始了艱辛的長途旅行。不久,他到達喜瑪拉雅山中的一座佛塔邊,一名老比丘傳給他大乘經典,這比他以前所依的一切有部的理論大大深入了, 但他仍不滿足。我們從他出家時到山裡的佛塔受戒,以及受學於佛塔老比丘,可以看出,龍樹是與大罷系中有大乘思想的人及教義息息相通的,因為有一種說法是大 眾系就有能是以護衛佛塔的一批信徒組織起來的。
不久,龍樹在大龍菩薩的引導下,來到龍宮,閱讀諸方等大乘深奧經典,得無量妙法,三個月後,通解甚多,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這時龍樹就已經達到決定的覺悟 了,為了紀念引導他的大龍菩薩,他就稱名龍樹了。在龍宮中,龍樹還誦讀了《華嚴經》,日本人安澄在《中論疏記》中引《華嚴傳》中的話說:「大乘經多是文殊 結集,佛既涅槃,諸聖隨隱,邪興,無大乘器,故攝《華嚴》等大乘教法,置在龍宮六百年,龍樹入海誦之傳世。」【3】由此可見大乘佛經的結集,大乘佛教的興 起,是一個非常艱辛的求索追求的過程,條件成熟後,龍樹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就興起了,擔負了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
龍樹得道後,就回到南印度弘揚佛教,那裡的國王排斥佛教,龍樹就應徵成為國王的將軍,在短時間內就把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國王大喜,就問他是什麼人,龍樹 說是「全知者」。龍樹還用神通使國王看到天上正在作戰的神祗和惡魔。國王及婆羅門因此皈依了佛教。佛教在南印度也就得到了弘揚。
又有婆羅門妒忌龍樹,要求 法,他以法術化了一個大池,自己坐到池中的蓮華上,並斥責龍樹。龍樹化了一六牙白象,坐在其上,用象鼻把婆羅門拋在地下,使他折服。
關於龍樹的死,有的說他為國王做長生藥,太子想早點繼承王位,就向龍樹乞討他的頭,於是龍樹就自殺了【4】。又有的說龍樹是在小乘佛教學者及婆羅門的重重 逼迫下,自行坐化的。可見龍樹的一生是充滿波折和艱辛的,他的思想傳播與政治也不斷產生衝突,而且與當時社會上的其它思潮更是格格不入,產生了劇烈的衝 突,這種衝突是如此強烈,以至達到性命相爭的地步。龍樹就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弘揚和發展他的大乘中觀理論,推動大乘佛教發展的。

二、千部論主
龍樹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保留到現在,收集在《大藏經》中的就有十九種。在藏文譯本中,龍樹的著作有一百一十八種之多,其中許多是關於密教 的,而龍樹著作的藏文譯本與漢文譯本重複的只有十一種。龍樹有六種顯教方面的著作很為人重視,被稱為「六如理聚」,它們是:《中論》、《七十空性論》、 《六十如理論》、《迴諍論》、《廣破論》、《寶槃論》(即《寶行王正論》,尼泊爾還藏有梵本,一九三四年,被西方人發現,印了出來。)龍樹的藏文著作可分 為三類,一類是贊頌,有十八種,一類是密教解釋,有五十一種,一類是顯教解釋及雜著,有四十八種。龍樹的著作收集在《大藏經》中的約有十九部,這些著作又 可分為宗論部、釋經部、集經部、頌贊部。

宗論部有:
《中論》四卷        鳩摩羅什譯
《十二門論》一卷      鳩摩羅什譯
《順中論義入般若法門》   二卷
無著菩薩譯
元魏 般若流支譯
《大乘破有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大乘二十頌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六十頌如理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壹輸盧迦論》一卷     後魏 瞿曇流支譯
《回諍論》一卷       後魏 毗目智仙及瞿曇流支譯
《菩提資糧論》六卷     隋 達摩笈多譯
《菩提心離相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十八空論》一卷      陳 真諦譯
《釋摩訶衍論》十卷     姚秦 筏提摩多譯
釋經部有:
《大智度論》一百卷     鳩摩羅什譯
《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   鳩摩羅什譯
集經部有:
《福蓋正行所集經》十二卷  宋 日稱等譯
《菩提行經》四卷      宋 天息災譯
頌贊部有:
《為禪陀伽王說法要偈》
《勸發諸王要偈》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頌法界頌》
《廣大發願頌》
《十二禮贊阿彌陀佛文》
《因緣心論頌》
《因緣心論譯》

   在龍樹的主要著作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中論》、《十二門論》、《菩提資糧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其中《中論》中講到了「八不緣起」、 「無自性」、「二諦」、「實相涅槃」等思想;《十二門論》是從十二個方面對《中論》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思想進行解說,是對《中論》思想的進一步闡發。《菩 提資糧論》是講要達到對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的認識,一定要積集福德資糧,否則就會落於事物性空的一面,而對事物緣起假名有的一面認識不夠。《大智度論》是 對《大般若經》和解釋,所以《大智度論》又譯為《摩訶般若釋論》。
龍樹的思想是傑出的,他的著作較多,對大乘佛教影響很大,所以後來也就有人把一些闡述佛教緣起性空論著說成是龍樹菩薩所造,以增加論著的影響,甚至把一些 闡述唯識思想的著作也說成是龍樹所作,如真諦譯的《十八空論》。不過這正從一方面說明了龍樹菩薩思想的價值,以及他對後世佛教發展的影響。(續下期)

注 釋:
【1】《大正藏》十二卷,第1013頁。
【2】《大正藏》十六卷,第569頁。又見於《三論玄義校釋》(唐)吉藏著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一版123頁。
【3】《大正藏》四十二卷,日本安澄《中論疏記》。
【4】在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說樂行王作太子時,為早日繼承王位,而求龍樹菩薩佈施其頭,太子先用寶劍,但是劍如砍在虛空,無絲毫損傷。龍樹告訴他說自己的兵器業障已消除,只有昔割草時殺過一蟲,此果報未消,因此只有以吉祥草才能砍下其頭,後來果然如此。

 
 
明暘大和尚八秩晉五壽誕書法展緣起

   喜逢本寺堂住持明公大和尚八秩晉五壽誕之期,四眾人等無以酬報浩蕩師恩,敬集明公上人書法作品一○八幅,茲定於二○○○年二月十二日至十九日恭就圓明講堂三樓大講堂展出,謹以此心香祝禱明公大和尚「聖壽共乾坤不老,恩光與日月長明」。

上海龍華古寺
上海圓明講堂

前 言
高僧明暘法師,俗姓陳,名心濤,號俊豪,系福建福州人氏,一九一六年生。現任中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政 協委員,上海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會長,上海龍華寺、寧波天童寺、上海圓明講堂住持;曾任北京廣濟寺、福州西禪寺、福建莆田光孝寺方丈,中國佛學院靈岩山 分院院長。
大師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博聞強記、慧根深厚,十歲即追隨圓瑛大師潛修佛學詩詞書法。其禪學深得圓公禪學心法,於體味禪悅同時,將禪意與書法藝術有機 地結合起來。其書法「在俗而超俗、處塵而不染塵」的獨特風格廓然自成一派,形成別具一格的「禪意書法」,已臻禪書三昧的境界。總而言之,其書法「蒼勁有力 而善多變化,奔放飄逸而超然物外,凝重渾厚而了無煙火氣息」。他的墨寶為海內外信徒及同好所渴求,得後視為珍寶,或供養或收藏,堪為一幸事耳。
欣值大師八秩晉五壽辰之期,上海龍華寺、上海圓明講堂敬集大師書法作品一○八幅,以此心香祝禱大師「聖壽共乾坤不老、恩光與日月長明」俾使四眾弟子與諸同好及社會各界人等一瞻大師墨寶,同沾法益,共資景福。

我們的理念和奮鬥目標
一個中心 :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四個基本點:以文化闡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
以慈善回報社會;
以修學淨化心靈。

我們的院訓
有情有義
知恩報恩
善始善終
無怨無悔

上海龍華古寺
上海圓明講堂

 
 
我愛明老書法
<<王永平>>
   早在五十六年前,我到圓明講堂聽圓瑛大師講經,初次見過明暘法師。解放後,經常見面。到一九八二年龍華古寺恢復,明暘法師榮任方丈,我成為明暘法師管理寺 務的在家侍者和助手,經常朝夕相處,他的言行是我學佛做人的榜樣。他是大慈大悲的長老,胸懷開闊,心包太虛,凡有困難,他總是鼎力相助。他沒有個人私利, 他常常教我牢記因果,要十方來,十方去。他的為人有兩個突出重點。首先,他熱愛祖國,擁護共產黨,凡在國家的重大歷史關頭,他總是忘我地投入,不怕犧牲。 如抗日初期,堅貞不屈,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他到南洋群島募捐,組織僧侶救護隊,在抗日戰場的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員。他是我們僧人抗日的模範。在解放上 海的日子裡,許多人走了,明暘法師和圓瑛老人接到南洋弟子寄來的飛機票,催他們兩人火速去南洋,師徒兩人愛國心切,信任共產黨是解放舊中國的大救星,退回 機票,留下來迎接上海解放。解放後的十七年,以及十年動亂,明暘法師受過委屈,但他胸懷坦蕩,沒有留下任何不滿情緒,而且做了大量的對外友好交往工作,贏 得了許多境外佛教界人士對新中國的了解,特別對宗教政策的了解與信任。其次他心胸坦蕩,十八年來,他受過挫折,但不懷恨,更沒有講過別人的是非,真是八風 吹不動的高僧。原上海市黨政領導人如江澤民、吳邦國都來龍華寺視察,他了解到明暘法師感人的愛國事跡之後,非常尊重明老,引為朋友。這次書法展中有寫給江 主席的條幅,我建議照誠法師托人送給主席,他一定很歡喜。
   「字如人,傳其神」。明老的字,有其特點,我同意《前言》中的評語:「蒼勁有力而善多變化,奔放飄逸而超然物外,凝重渾厚而了無煙火氣息」。由於我有幸, 有了十八年經常相處的經歷。現在談談我的感受。我常常站在他身邊,看他揮毫,時而筆力挺拔,我感到是他堅貞愛國的精神表現,時而運筆如龍飛鳳舞,我感到是 他圓融無礙地廣度眾生,所寫內容總是滿足對方要求,有求必應。明老的書法,就是傳播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是宏揚佛法的墨寶。我常常站在他身旁,看他寫字, 我感到是一種精神享受,使人心情無比愉快,也是接受一種佛化教育,我要永遠像明老這樣愛國愛教,更是一種思想境界的升華。我要像明老那樣心地永遠無怨無 恨,無垢無塵。因此,我看明老寫的字,總是感到與眾不同,我沒有把他看成書法家,我的看法正是傑出的世界著名書畫家陳佩秋老師所寫的「明暘高僧書法展」。 明老的字是高僧書法,這才表達了明老書法的內涵和氣質。
   明暘法師向來不喜歡做壽,但弟子們為報師恩,總是要表示慶祝之意。今年是八十五歲,按社會習慣應當慶賀。以照誠法師和世良法師為首,一群青年法師,用展覽書法祝壽,這也是向明暘法師學習的一種好方法。
    圓明講堂的開山祖是圓瑛大師,圓老是中國佛教近代史上的領袖級高僧,圓明講堂的第二代明暘長老,也是當前傑出的愛國高僧,現在明老的法徒照誠和世良法師等 人,謹遵恩師教導,以「講」為主,組織年青法師,學教宏法。圓老創辦過楞嚴專宗學院,培養了一批僧寶,散布在世界各地宏法。明暘法師也熱心教育,但圓明講 堂和龍華寺皆以因緣不足未能重辦。最近我看到照誠法師等人領導的圓明講堂,提出了他們的理念和奮鬥目標:
   一個中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四個基本點:以文化闡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回報社會,以修學淨化心靈。
   他們還提出了「院訓」:
   有情有義,知恩報恩,善始善終,無怨無悔。
   這是多麼好的人格和僧格,這裡的核心是「恩」,佛教徒講四恩,報四恩,圓瑛大師和明暘法師,是報四恩的典範,特別國難當頭時,他們師徒兩人,赴火蹈湯,不 怕犧牲,勇報國恩。迄今為止,明老一貫要我們聽跟走。圓明講堂和龍華寺的青年僧侶,在照誠法師的率領下,通過勤奮修學,將會培養成一支愛國愛教的僧侶隊 伍,為國爭光。
 
 
禪偈品旨
<<蔡日新>>
傅大士【1】
空手把鋤頭【2】
   空手把鋤頭,
   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
   橋流水不流。

〔注釋〕
【1】傅大士(四九七-五六九年),浙江義烏人,出生在義烏雙林鄉,以故人們又稱他為雙林傅大士,亦曰雙林善會大士。他的一生以居士的身份在浙江義烏的松山行道,頗得到了梁武帝的重視,且其禪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深,可以視為中國早禪者的典型代表。
【2】選自《景德錄》卷二十七,《佛藏要籍選刊》第十三冊34頁中,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

〔品旨〕
   這是一首被後人廣為流傳的禪偈,也是許多大德經常引用來說明禪觀的反常合道性的一首偈子。
   從表面上來看,這首偈子的用語似乎非常俚俗膚淺,頗類民間的歌謠,但其中所蘊含的禪機妙旨,則是並非一般常人所能夠品味得出來的。在傅大士這裡,明明是空 手,卻又拿著鋤頭;明明是徒步行走,卻又騎上了水牛;分明是人從橋上過,而所見到的卻是橋在流動而水卻不流。像這種境界,顯然就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品味得出 來的,而祗有捨棄了我們尋常的種種雜念,著實地去修行禪觀,纔可以從與常人相反的視角中去發現禪法的妙旨所在,纔可以從中領悟到禪法中反常合道的特色來。
    在我們尋常人的眼裡,世間的萬法往往是被認為是實有的,加之我們以固有的功利觀念去看待世間的萬物,因而在我們的主觀的視角中便產生了美醜、善惡、優劣等 觀念。而這些功利觀念又被人們牢牢地執著了,當作衡量世間一切事物的尺度,因而使他們深深地被人我、是非等煩惱所困擾住了。於是人生就有八苦纏身,其中 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諸苦又由五陰熾盛這個根本煩惱所統攝,從而使得本來可以獲得安寧的人們,平生起許多痛苦,而他們自身又無法擺脫這 種痛苦的纏繞。
   顯然,我們要擺脫世間各種煩惱的纏繞,單純地依靠世間的智慧,無疑是不可能實現的。比方說有人如果被「求不得」這個煩惱魔所困擾的時候,他就必然會用盡自 己的一切努力去爭取實現其目的,而當這一目的被實現之後,新的慾求又將會接著產生,由是轉而產生新的煩惱,如此則永無了期。又如「怨憎會苦」,則會使人對 於所怨憎者大有置之於死地而後快不可的感覺;但舊的怨憎者剛好消失,新的冤家對頭便又接踵而至。即使是貴如天子,也無法解決他所被這一痛苦的摧殘,相反, 他們愈是採用暴力的手段去消滅怨憎者,則愈是要構下新的怨憎者,這便是帝王家冤家對頭滿天下的原因所在。至於「愛別離苦」,只要有生、老、病、死、苦存 在,就不可能沒有所愛者的離別,而在執著世法以為實有的人們那裡,這種痛苦可以說是無有終止的。至於生老病死等苦,乃是人生的正常規律,而人們卻又偏偏大 都怕死,於是乎細民延醫求醫,而在帝王家則求仙求丹以期獲得長生,由是便有秦王、漢武的被丹家道士所誆騙的歷史事實形成,也有文成、五利等荒謬的事跡得以 傳世。可見,愈是執著世法,則愈是容易被五陰煩惱的窟宅所囚禁,他便愈是不得解脫。
   如果站在出世間法的視角來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見《金剛經》)。我們尋常所執著的世間萬法。原來 並非實有,它們之所以存在,也莫過於世間的夢、幻、泡、影、露、電等現象一樣,是隨緣而生滅,剎那去住,無有定相的,乃至於出世間法的終極目標,也是無有 定相可以執著的,以故《金剛經》上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果能了達五陰無我、萬法去住無定,又何來的生、老、病、死之苦呢?自然也就沒 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煩惱了。因為在這類人那裡,他們的五陰愛河早就枯乾了。他們面對世間的萬事萬物,就如同既是空手卻又拿著鋤頭,既 是徒步卻又如同騎上了水牛一樣,待到他們過了橋之後,所悟到的境界自然也就是橋流而水不流了。
   細品這首禪偈,我們似乎還可以發現禪家對待世間法的這樣一種態度:那就是不即不離、不觸不背的態度。徹了的人們對待世間萬物必須撒手而去,但又並不否認世 間萬法的隨緣生滅,剎那去住這一現象的存在。如果領悟到了這一點,我們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自然就會採取空空兩手而不執著(空手),卻又不否認那些虛無的現 象的存在(把鋤頭);分明徒步而行,卻又不否認那些虛妄中的物質現象(水牛)的存在:這種不觸不背的體察世間萬法的態度,便是佛法裡的中道實相觀。至於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兩句,則寓含量萬法之間待緣而生的至理,人們過了橋以後,所見的自然祇是橋的視角位置已經改變了,也就並不在意於那「逝者如斯 乎」的流水之遷流不息了。
   傅大士的這首偈子雖然祇是短短的四句話,但在這四句話中,卻蘊含了照察五蘊萬有的真實智慧。事實上,人們祇要將自己由積習所形成的觀念(即由無始劫的業力 感召而形成無明業識)作徹底地改變,則出現在他們眼裡的山河大地,便會一時齊露法身,而他們自己也可以縱身躍出五陰纏繞的網羅之中了。若要達到這樣目標, 傅大士的這首禪偈至少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入門的方便,這也是我們鑑賞這首禪偈的真實受用所在。
   有物先天地,【1】
   無形本寂寥。【2】
   能為萬象主,【3】
   本逐四時凋。【4】

   〔注釋〕
【1】選自《五燈會元》卷二119頁,中華書局(北京)一九八四年版。
【2】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云:「以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大曰遠,遠曰反。」在傅大士這裡,自然是藉老子的理論來闡述禪法的本體的涵蓋一切的這一屬性。
【3】萬象:泛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主:主宰。
【4】凋:凋敗,即衰亡。

〔品旨〕
   這是一首體現禪法本體義趣的禪偈,作者通過對禪法本體所做的深邃的探索,從中體現了禪法在本體上的不生不滅的特質。
   與所有的禪偈相似,傅大士的這首禪偈承繼了中國禪宗,同時也是中國佛教的傳統,這主要表現在它採用比附玄學的方法實現對禪法義趣的表現上。早在魏晉時期, 佛教東傳中國時,東土人士對於這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學尚不能完全領會,因而許多東土大德便採用比附玄學的這一善巧方便來對佛法加以弘傳,但這樣做卻起了非 常好的弘法效果。因為,作為依老莊思想為本體義的玄學,它畢竟還是要比中國本土的儒學思想要具有思辯性一些,而這一特點正好又成了溝通玄學與佛學之間義趣 的一個橋樑。惟其如此,傅大士也就採用了這種方便的作略,從老莊那裡引用起合理的思想,從而達到使禪法的不生不滅的本體得以顯現的目的。如果站在現象的角 度上講,世間當的萬事萬物是無時無刻不在剎那生滅的,因而它們可以是說時沒有一個恒常實相存在的;而如果站在本體的角度上講,作為構成萬事萬物的現象的物 質,它們畢竟是不生不滅的,從這一點出發,傅大士認為:禪法的本體是在天地尚未形成之前就存在的。而作為禪法的本體,他又是一種無所不包容的屬性,而且它 又是沒有具體的外形可以讓人們看見與捉摸的,因而它是一種萬古存在的永恒空寂的屬性。這一屬性正好與《老子》的第二十五章的某些思想相擧合,因此,傅大士 就採用善巧方便,引用《老子》的這段話來將之論述。
   站在禪家的佛性思想來看,一切有情皆具佛性,這一命題,早在道生法師時期便已經得到了認同。既然佛性是一種永恒不變的存在屬性,那麼,它將具有週遍一切宇 宙萬有的屬性,因而這一屬性也應當是不生不滅的。如果將這一屬性拓展開去,作為主宰世界萬事萬物的法性(規律性),也應當是一種週遍一切宇宙萬有的存在, 而作為世界萬事萬物的此生彼滅,彼生此滅,那僅僅祇是體現在事物的法性上的局部變化而已,而並非是作為構成事物的法性本身,其法性本身是不存在增減與生滅 的。這一禪學思想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無疑也是非常深遠的,後世的禪師甚至還為了這一命題展開過一些爭論,其中對於無情的是否有性一事,就在中國中唐的禪學 思想史上產生過劇烈的論爭,後來天台宗的湛然法師又對無情有性思想作了系統的發揮,從而使無情有性的禪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事實上,作為不 生不滅的法性,應當是永恒不變的屬性,而作為菩提覺性,纔可以存在有情與無情之分。
   既然作為禪法的本體,它便是無所不包容,無所不貫洽的,因而,禪法作為萬法的主宰,它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是具有統攝作用的。從這樣一個出發點來看,作為世界 的萬事萬物來說,它們是瞬息萬變的;而作為禪法的本體來說,它又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不會隨著歲月的遷移而產生變化的。這一命題的提出,就將禪法的「體」與 「用」之間的關係給闡述清楚了:世間的森羅萬法在現象上是個呈差別相的,它們是彼此不相涉的;而作為千差萬別的現象界,它們雖然各呈差別,但又統一在一個 永恒不變的本體之上。這樣,「平等不礙差別,差別又統攝於平等之上」的禪學命題便提出來了。毫無疑問,這一命題給後世的禪學思想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可以 說,這一思想基本上確定了數千年來的中國禪宗思想的基本格調。這在後世石頭希遷的《參同契》中,就有「事存涵蓋合,理應箭鋒住」、「門門一起境,回互不回 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等語句,這便足以見出其對前人思想(傅大士思想)的繼承來。在石頭希遷的後世禪師那裡,對於這一思想作了更加充分的發揮,例 如洞山良價禪師的「五位禪法」,其中就明顯地帶有石頭希遷的「回互」禪學思想的印記;而在法眼宗禪師文益那裡,則將石頭希遷的這一思想發展為濃具華嚴思想 的「六相」禪法。凡此種種,足以見出,傅大士的這一禪學思想的命題對後世禪學思想的影響之深。另一方面,傅大士的這一禪學思想,對於後世的禪修,也帶來了 深遠的歷史影響。在雲門宗的青原惟信禪師那裡,所謂的「老僧四十年來方打成一片」,乃是對他以前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所作的形而上的否定之否定。凡此 種種,均是傅大士這首禪偈的思想意蘊所在,也是這首禪偈經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佛教與神通
<<恒 毓>>

〔提要〕
道教推崇神通,佛教雖然不主張用神通,卻在歷史上有相當多的使用。為了揭示中國佛教為什麼會轉變對神通的看法,本文的論述分三步進行:第一、「神通」本義 與類別;第二、中國佛教對神通的運用;第三、中國佛教運用神通的因緣。通過本文的探討,我們認為,當權者的行為具有其他人所沒有的示範作用,是他們對神通 的崇拜促進了佛教對神通的重視。
作者恒毓,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世界弘明哲學季刊》(ISSN 1562-059X)編委會主席,一九七○年生。

〔關鍵詞〕
佛教 神通 道教

佛教的修煉能夠產生神通,中國佛教對神通也有相當的運用,但佛教基本反對用神通;道教的修煉也可以產生神通,其修煉者就是要追求神通,以神通的大小來衡量 道行的高低,道家屬於學派性質,不是宗教,處理的基本上是人生態度問題,沒有體系化的修煉途徑,所以也就談不上神通。那麼,佛教為什麼反對神通,中國佛教 又為什麼要運用神通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首先了解什麼是神通以及對於中國人的意義。

(一)「神通」本義與類別
中國人的嚮往很多,比如大同社會、世外桃源等等,但沒有什麼能夠比神通更有吸引力。小時候,聽了《西遊記》,就總是惦記著如何才能有孫悟空那樣的神通,如 何才能有七十二般變化,如何才能騰雲駕霧,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如何才能得到太上老君的金丹……諸如此類,真是令人廢寢忘食而不能不浮想聯翩。我總在想,八 仙過海,他們的神通是哪裡來的?我為什麼就沒有:我怎樣做才能像他們那樣神通廣大呢?這是我小時候一直解不開的迷團。我想,在中國,與我有同樣想法的當不 在少數。那麼,究竟有沒有神通,神通能不能獲得呢?
從歷史上佛教和道教的情況看,神通的存在當不容置疑,神通的獲得也是可能的。從學術角度來說,承認神通也好,否定神通也罷,都要有令人信服的論據才行,所以,我們不必急於肯定或否定神通,我們需先對神通本身有個具體清晰的了解。
從古漢語的構詞法分析,「神通」是個聯合結構的名詞,由作名詞的「神」與作名詞的「通」所構成,其「神」與「通」當各個所指。基於揭示神通本質的需要,我們必須對其進行分解。
「禪」字,它的本義是指事物的生成者與主宰者。《說文解字》說:「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對此,徐鍇的系傳說:「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 也。」徐灝的注箋說:「天地生萬物,物有主之者曰『神』。」這種主宰事物的神有許多,諸如天神,風神等等。其中的天神,鄭玄的《周禮注.春官.大同樂》 說:「天神,謂五帝及日月星辰也。」這樣的神,《老子》也有使用。帛書《老子》第六章(50)說:「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糧。綿綿若 存,用之不勤。」老子所謂的谷神的「谷」,不是五穀的「穀」,而是山谷的「谷」,用的是本義,指的是兩山之間的夾道,以空曠為特徵;「神」也是用的本義, 指的是具有極大威力而又變化莫測的無形的存在。
表面看來,這樣的「神」似乎同神通沒有什麼聯繫,實則不然。正是從「神」的這一本義出發,人們賦予它一個全新的意義:神奇、玄妙。《周易.系辭上》說: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此處所謂的「神」,韓康伯說:「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換句話說。「神」就是化生各種事物之不可思議的變化的意思。明代楊慎 說:「文非至工,則不可為神,然神非工之所可至也。」言下之意,神是自然而然而又奇妙無比的東西。它決不是人為的力量所能夠達到的。
古漢語中,作名詞的「通」字只有貫通、暢通這一種意思適合與「神」搭配。《韓非子.外儲說》說:「今有千金之玉危,通而無當,可以盛水平?」玉危雖重,沒有底,又有什麼用呢?顯然,這裡的「通」是沒有障礙的意思。《周易.系辭上》說:
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
之所以通是往來不窮,是因為通了就沒有障礙,沒有障礙自然就可以往來不窮。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雖然注重神通,但「神通」一詞卻不是來自道教,而是來自於佛教。比如,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敘品第一》說:「又見菩 薩,勇猛精進,入於深山,思惟佛道。又見離欲,常處空閑,深修禪定,得五神通。」《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說:「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 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嘆,常修佛慈,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可見,佛經中是直接使用「神通」這一說法的,而 此前的道教或道家典籍則只有關於神通的種種表現而沒有「神通」這一說法。
那麼,神通都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說:
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溪澗溝壑,七寶台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
《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說: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坐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悲俱處虛空。爾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
能夠身出光明,飛行自在,能夠接諸大眾皆在虛空,這便是神通的具體表現。這樣的神通,毫無疑問,凡夫俗子是沒有的。所以《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說:「其佛說法,現於無量神通變化,不可思議。諸天人民,數如恒沙,皆共合掌聽受佛語。」
神通一定是和變化聯繫在一起的,神通的變化一定是不思議的。這不可思議的神通變化,根據佛教的說法,三乘聖者所得到的總共有六種。所謂六種神通,又稱「六 通」,指的是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盡通。其中,天眼通指的是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不論遠近、內外、晝夜,一切都能看見;天耳 通指的是修得與色界天人同等的耳根,不論遠近、內外、大小、強弱,都能聽見;神足通又稱「如意通」或「神境通」,指的是能在六塵境界中變現自在,飛行自 在,轉變自在的神通;他心通指的是能知他人心思的神通;宿命通指的是能知他人宿世事跡因緣;漏盡通指的是斷惑究竟後所得之神通。這六通當中,前五種神通是 一切修習禪定者都能獲得的,證得了佛法之後也都有,但佛教並不追求之,而漏盡通則是佛教修行之目標。《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九》說:「欲得菩提,要除三 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衷憐者。」換句話說,前五種神通都是世間有為功用,是無 法解脫的,只有漏盡通才是標志解脫之神通。
明確了「神」與「通」的用法和神通的表現,「神通」的意義也就明瞭了。簡單地說,所謂神通,就是指凡人所沒有的高深莫測而又富於變化的能力。

(二)中國佛教對神通的運用
在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神通的運用相當普遍。比如,梁朝慧皎《高僧傳》卷第九、卷第十是《神異傳》,記載的都是從漢代到梁朝數百年間眾所周知的一些有神異 事跡的高僧故事。其中,直接立傳的有二十人,間接述及的有十二人。為了探討神通為什麼能夠在中國大受歡迎,下面僅就《高僧傳》的記述而對佛教的神通作一簡 單交待。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佛圖澄的神通故事。
佛圖澄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在中原弘法的西域高僧,不僅道行高深,「誦經數百萬言,善解文義。雖未讀此土儒史,而與諸學士論辯疑滯,皆暗若符契,無能屈者」 【1】,而且有很大的神通。他的神通,根據《高僧傳》的記載,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預知未來;第二,示現奇異。在佛圖澄那裡,預知未來和示現奇異是 同時使用的。所謂預知未來,指的是佛圖澄能夠對要發生的事預先知道,並提前做好破解的準備;所謂示現奇異,指的是佛圖澄時常流露出一些凡人望塵莫及的能 力。佛圖澄都有那些預知之事,又有什麼樣的神奇現象呢?
石勒的大將軍郭黑略隨石勒出兵作戰時,時常講一些預知勝負的話,後來都應驗了。對此,石勒大惑不解地問:「孤不覺卿有出眾智謀,而每知行軍吉凶,何也?」 我石勒實在看不出你郭黑略有什麼驚人之處,可為什麼你總能事先知道戰事的結果呢?是的,作為一名能力一般的將軍,能夠屢屢言中尚未發生的情況,這難道不奇 怪嗎?郭黑略的回答一下就撥開了這一迷霧:「有一沙門,智術非常,……臣前後所自,皆其言也。」郭黑略所稱的「智術非常」的沙門是誰?那便是佛圖澄!當石 勒問佛圖澄「佛道有何靈驗」時,佛圖澄說:「至道雖遠,亦可以近事為證。」佛圖澄的意思是:要問靈驗,這用不著什麼高深的道理,只需讓你親眼目睹就行了。 於是,佛圖澄「取應器盛水,燒香祝之」。不一會兒,應器水中「生青蓮花,光色耀目」,石勒由此而信服。
一天夜裡,石勒想試驗一下佛圖澄的預知工夫,使武裝整齊地坐在帳中,派人去佛圖澄那裡,要謊稱石勒不見了。哪知,佛圖澄見了送信人,送信人還沒有開口,佛 圖澄就反問道:「平居無寇,何故夜嚴?」言外之意是說,這些天很太平,主公為什麼要做出一副嚴陣以待的樣子呢?此事過後,石勒「益敬之」。
有一年,襄國城塹乾涸,石勒向佛圖澄解除缺水良方。佛圖澄說:「今當敕龍。」雖然石勒以為佛圖澄是拿自己開玩笑而很不高興,但佛圖澄此言的理由是:「水泉 之源,必有神龍居之,今往敕語,水必可得。」當時,水源雖有數處,但都「久已乾燥,坼如車轍」。佛圖澄帶領弟子數人來到泉源旁,自己坐於繩床之上,「燒安 息香,咒願數百言」。如此者三日,「水泫然徹流」。這時,一條小龍,「長五六寸許,隨水出來」。隨行者見了,爭先恐後地上前觀看。不久,「水大至,隍塹皆 滿」。
佛圖澄的這些神通,《高僧傳》說法是:「善誦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雜胭脂塗掌,千里外事皆徹見掌中,如對面焉,亦能今潔齋者見。又,聽鈴音以言事,無不效驗。」在六通當中,佛圖澄的神通顯然包括有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等。
其次,保志禪師的神通也非常有影響。
保志禪師在建康道林寺出家,以修習禪業為事。宋太祖初年開始有神通表現,齊、梁時名噪一時,「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連皇帝都親自供養。【2】保志禪師的神通主要表現在三方面:第一,分身無數;第二,預知未來;第三,善知他人心意。
分身無數是說,保志禪師時常在同一時間內以不止一個身體出現在不同的場合。這種做法,中國人一般稱之為「分身術」。有一次,齊武帝以保志禪師有惑眾之嫌而 將他投入監獄。可是,第二天早晨,就有人報告說在街上看見了他。當有關方面檢察監獄時,「志猶在焉」,保志禪師依然在監獄中,並沒有逃跑!僧正法獻想把一 頂袈裟送給保志禪師,便派人去龍光寺與罽賓寺找他。奇怪的是,這二寺的人都說:「昨宿且去。」於是,到保志禪師常去的厲侯伯家尋找,厲侯伯說:「志昨在此 行道,且眠未覺。」在同一個夜裡,保志禪師同時出現在龍光寺、罽賓寺和厲侯伯家裡,實在是不可思議。
預知未來是說,保志禪師時常在日常言談中透露一些很快要發生的事,且非常準確。保志禪師被齊武帝投入了監獄,這一天他對看守說:「門外有兩輿食米,金缽盛 飯,汝可取之。」不多久,文意太子和竟陵王蕭子良送食餉志,「果如其言」。此事過後,衛尉胡諧病了,請保志禪師前去看病。保志禪師看了看,只在紙上寫了兩 個字,「明屈。」當時,沒有人知道是什麼意思,保志禪師次日也不再去看病。就在第二天,胡諧死了。這時,保志禪師解釋說:「明屈者,明日尸出也。」以上都 是生活瑣事,還有軍國大事的靈驗故事。齊朝太尉殷齊之奉命隨陳顯達鎮守江州,向保志禪師辭行時,保志禪師在紙上畫了一棵樹,樹上有只烏鴉,說:「急時可登 此。」後來,陳顯達造反,讓殷齊之留守江州。陳顯達不久失敗,殷齊之棄城逃向廬山,而後面的追兵卻越來越近,情況萬分危急。這時,殷齊之突然發現林中有一 樹,樹上有烏鴉,憶起保志禪師的臨別贈言,便毫不猶豫地爬了上去。奇怪的是,殷齊之上樹,樹上的烏鴉居然不飛。追兵雖然也見到了樹上的烏鴉,但他們的判斷 是:沒有人。於是,殷齊之躲過了一劫。
善知他人心意是說,保志禪師能夠在不與人有任何接觸的情況下知道別人在想什麼、打算做什麼,一次,沙門僧亮想送件納衣給保志禪師,他還沒有來得及開口,保志禪師就不請自到,「忽來引納而去」,一點客氣話也沒有!
雖然保志禪師有這種種神跡,但興皇寺、淨名寺在齊時常禁止他出入。為此,一向崇禮他的梁武帝即位後便頒布詔令:
志公跡拘塵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狹一至於此!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禁。【3】
此後,保志禪師經常出入皇宮。
從保志禪師開始顯現神通到他於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圓寂,前後達四十多年。在四十多年中,他「知名顯奇四十餘載,士女恭事者數不可稱」。他的神通顯然包括有六通當中的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和他心通等,難怪梁武帝要褒贊他「神游冥寂」。

注 釋:
【1】慧皎《高僧傳.卷第九》
【2】慧皎《高僧傳.卷第十》
【3】慧皎《高僧傳.卷第十》
 
 
當代中國的僧伽教育
<<郁永龍>>
   中國經歷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佛教首當其沖,寺院被佔,佛像被砸,僧人被逐。七十年代末,國家實行改革開放,開始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寺 院相繼恢復開放,出家僧人也日漸增多,佛教的現狀卻是人才奇缺,青黃不接,怎樣才能改變佛教的命運?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提出「當前佛教的關鍵是:第一 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在趙樸初這一戰略目標引導下,為振興中國佛教的僧伽教育,中國佛教界進行了大力興辦佛教院校,制訂佛教 教育規劃,提出系列教育方針,採取多渠道、多層次地培養佛教人才的方法,現已形成三大語系俱全、高中初三級體系完備的佛教教育體系,為培養年輕一代佛教僧 伽隊伍做出了成績。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二十餘所規模大小不一的佛學院,她們在改革開放的號角聲中;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在培育僧才振興佛 教的事業中;在學院叢林化、叢林學院化、修學一體化、管理科學化的主體建設中,綻放出一朵朵瑰麗的奇葩,展現出楚楚動人的風采。筆者將收集整理到的中國部 分佛學院作一簡要介紹。

中國佛學院
   這是一所以佛學常識為基本學科的漢語系高級佛學院,學制本科四年,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位於北京法源寺。創辦於一九五六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辦,一 九八○年恢復。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任院長。從一九八○年恢復到現在。中國佛學院先後開辦了以預科、本科和研究生班,畢業學僧三百餘名,本科科程設置 有:佛教史、中觀、唯識、禪宗、天台、賢首、淨土、律學、楞嚴經、古典文學、歷史學、中外哲學、時政、外語(英、日語選學一門)、書法等。

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這是一所中級佛學院,位於南京棲霞寺。其前身是南京棲霞山僧伽培訓班。一九八四年,經國家宗教局批准,中國佛教協會將南京棲霞山僧伽培訓班改名為中國佛學 院棲霞山分院。該院為全國八大宗教院校之一,面向全國招生,學制兩年,隸屬於中國佛學院並為該院提供後備生源。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兼任院長,中國佛教 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任第一副院長。趙樸初曾兩次到該院作報告,給該院師生以極大鼓舞和教益。
   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已開辦了七期,前六屆共有三百餘名學僧畢業,在校學僧三十五名。目前,任課教師共有十一位。開設的課程有:梵唄、叢林知識、戒律學、 止觀、遺教三經、二課合解、佛學概論、佛典選讀、佛教史以及政治、語文、歷史、地理、外語、書法、會計等。其中佛學課佔70% ,文化課佔30%。

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
   這是一所中級佛學院,位於蘇州靈岩山寺。該院於一九八○年十二月十日創辦,學制兩年,面向全國招生,至今已招收十屆,前九屆已畢業學僧四百餘名。該院院長 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常務副院長為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靈岩山寺方丈明學法師,副院長兼 教務長為蘇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靈岩山寺監院弘法法師。任課教師有八位。課程設置有:天台宗、淨土宗、律宗、中國佛教史、語文、時政、中國歷史、書法等。 佛學課佔70%,文化課佔30%。
   該院在一九九三年試辦了一個研究班,一九九年正式開辦研究班,學制四年,現有學僧十五人,是從專科班中擇優錄取的。

金山佛學院
   這是一所初級佛學院,設在鎮江金山江天禪寺內。一九九五年創辦,學制二年。現任院長是江蘇省佛協副會長、金山江天禪寺第八代方丈慈舟法師,副院長兼教務長為心澄法師。任課教師有六位。課程有:印度佛教史、梵唄、佛學根論、古代漢語、中國通史、政治、書法等。

天寧佛學院
   這是一所初級佛學院,設於常州天寧寺內。一九九五年三月七日開辦。學制三年。現任院長為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常州天寧寺方丈松純法師。課程有:沙彌律儀、四十二章經、二課合解、佛教史、梵唄、語義、書法等。

寶華山律學院
   這是一所初級佛學院,設在句容寶華山隆昌寺內。該院學制三年,院長由隆昌寺方丈慈舟法師兼任,副院長為林祥和心平法師,教務長為智宇法師,教師有八位。佛 教專業課佔70%,有:戒律學綱要、沙彌律儀、三壇演儀、無量壽經、佛學概要;文化課佔30%,有:古文觀止、英語、法律常識、歷史、書法等。

甘肅省佛學院
   這是一所高等佛教院校,院址設在藏傳佛教格魯派聖地拉卜楞寺內。一九八六年七月十二(農曆六月初六)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紀念日成立,學制四年,已畢業學僧 二百多名。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甘肅省佛教協會會長、拉卜楞寺寺主嘉木祥.洛桑久美.圖旦卻吉尼瑪活佛任甘肅省佛學院院長。

福建佛學院
   這是一所省屬佛學院,旨在培養中級僧才。福建佛學院創辦於一九八三年,分男眾、女眾二部。男眾部院址設在莆田南山廣化寺內;女眾部院址設在福州市北郊崇福 寺內。該院開設有預科班、中專班,學制為二年,已畢業、結業八屆,學員達七百多人,有的走上講台;有的從事佛學研究;有的開創慈善事業;有的住持一方,領 眾熏修。他們中有不少已成為中國佛教的中流砥柱。
   福建佛學院現任院長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福建省佛協會長、廣化寺方丈學誠法師。該院現有年輕教師廿九人,其中碩士一名,學士學位十一名,大專學歷十 名。該院的課程以佛學為主,佔60-70%,文化課佔30-40%。佛學課程有:佛教基本知識、法華經、梵唄、中國佛教史、印度佛教史、八識規矩頌、天台 四教儀、俱舍論頌、中觀論頌、因明學、大乘起信論等經論。文化課有時事政策、法律常識、古典文學、中國通史、中國近代史、書法、體育等。
   在蒼松翠柏、綠竹丁香、清幽靜謐的校園中;在學修一體、行解並重的良好氛圍中,師生們水乳相融,情同手足。二時課誦、過堂用齋、出坡勞動、布薩誦戒、念佛靜坐等法務活動,在院長學誠法師身先士卒的帶領下,如法如律而又輕鬆愉快地進行。

閩南佛學院
   創辦於一九二五年,一九二七年太虛大師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一代高僧弘一大師曾來院宏開經筳,一時間國內外高僧頻臨弘法,十方佛子竟相前來學 習,南普陀寺一時成為國內最重要的弘法基地,為佛教界培養了數百名優秀僧才,一些學員甚至成為當今佛學泰斗。直到抗戰爆發,閩南佛學院才被迫停辦。
    一九八五年,在趙樸初會長的親切關懷下,妙湛法師以弘大願力恢復閩南佛學院,並兼任院長。妙湛法師圓寂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南普陀寺方丈聖輝法師任院 長。閩南佛學院管理實行「院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學生淘汰制」,學院工作實行「制度化、程序化、科學化」。該院為漢語系佛教高級專科學校,學制四年。課 程設置以教授經、律、論、各宗派的基本理論為立足點,做到戒定慧三學並重,大小兼容,內外學並舉的標準,佛學課佔60%;政治、文、史、哲等學科佔 40%。
   經過十五年的發展,閩南佛學院已成為當前國內學僧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比較雄厚,教學設施比較齊全的佛教院校。

昌明佛學院
   位於四川色達喇榮寺,一九八○年創辦,一九八五年五月正式成立。十世班禪大師為該院題寫院名「喇榮五明佛學院」匾牌。該院設有院長辦公室、教務科、後勤 科、保衛科。學院的課程設置分顯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部分。顯教又分戒律班、因明班、俱舍班、中觀班和般若班;密教又分修行班、講論班和竅訣班;共同文化 課分聲明班、醫方明班、英語班、歷史班以及漢僧顯密班等。該院面向全國招生,學制一般六年,成績合格者頒發畢業證書。十多年來,該院培養出的具足戒、定、 慧、善學僧已遍於諸方各地。如今學院已成務亨譽中外的大圓滿講修中心。

峨眉山佛學院
   成立於本世紀三十年代初。當時任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的峨眉山僧人聖欽大和尚,為了提高峨眉山僧人素質,於萬年寺創辦了峨眉山佛學院,萬年寺方丈果耀法師任 第一任院長,以後遷入伏虎寺,解放後因故停辦。一九九一年,由遍能老法師和寬明法師等倡議,重新恢復了「峨眉山佛學院」的建制,由峨眉山佛教協會會長寬明 法師兼任院長。

五台山尼眾律學院
   設於五台山普壽寺,於一九九一年創辦,面向全國招生。尼眾律院開設十方學戒念佛道場,設有預科班,學制二年;普通班學制二年;中級班學制二年,學員由普通班產生;專修班學制二年,學員由中級班產生。該院的宗旨是:以華嚴為宗,戒律為行,淨土為師,研律為主。

普陀山佛學院
   一九八八年,經浙江省教育委員會批准創辦,校址設在福泉禪寺內,面向全國招生。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全山方丈妙善大和尚兼任院長。該院設預科和正科兩個班級,預科班學制二年,畢業者發給中專畢業證書。正科班學制四年,學生是從預科班畢業生品學兼優中錄取。

雲門佛學院
   設於廣東乳源雲門寺內。院長為佛源禪師。開設有普通班、禪修班,學制二年。禪修班課程設置主要分三大類,即戒律(包括沙彌律儀、比丘戒本、毗尼作持等)、叢林清規(以禪堂規矩為主)、實修門經(包括和尚開示、天台上下止觀、禪宗典籍等)。

江西佛學院
   設在廬山東林寺內,一九九二年由果一法師創辦。現任院長為東林寺住持傳印法師。該院學制為二年,以「信念持名,一門深入;修學並重,以修為主」的辦學方 針。課程設置有:蓮宗祖語、叢林知識、阿彌陀經講義、金剛經講義、戒律學、中國歷史和佛教史、印度歷史和佛教史、佛法概論、淨土教義、梵唄等。

江西尼眾佛學院
   設在江西臨川金山寺內,一九九六年創辦,學制二年。該院堅持「學修一體化、學僧生活叢林化」的辦學方針,注重學僧道心和宗教情操的培養。學僧在學院期間, 過著嚴格的叢林生活,半月誦戒、早晚上殿、禪堂一個半小時坐香、出坡勞動、過堂,每年堅持禪七、地藏七、觀音七等實修法會,以提高學僧的道心。該院設有培 訓班、初級班、中級班。現有第二屆學僧七十餘名。

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
   是十世班禪大師和趙樸初會長共同倡議,經國務院批准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一日在北京成立。該院現已畢業二百多名學僧。卻西活佛、那倉活佛任副院長。

九華山佛學院
   一九九○年創辦,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仁德大和尚任院長。學院聘請教師五名,客座教授十五名。學院開設了本科班和一個研究班。

重慶佛學院
   一九九一年在重慶羅漢寺創辦,一九九五年遷入重慶華岩寺。重慶佛學院設立院務委員會,遴選釋惟賢、釋心月為正、副院長;聘任原東方文教研究院研究員柳禊為教務長,面向全國名山大寺招生。

湖南佛學院
   設於長沙鹿山古寺,一九九八年在聖輝法師的倡導下創辦,聖輝法師兼任院長。

四川尼眾佛學院
   這是一所中國漢語系佛教高級尼眾佛學院,由中國佛教協會和四川省佛教協會主辦,學制四年。

   另外還有上海佛學院、河北佛學院、四川省佛學院、嶺東佛學院、內蒙古佛教學校、寧海慈雲佛學苑等一批佛教院校。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中國佛教各級佛學院在培養人才方面取得的成果是豐碩的,成績是斐然的。但是,各佛學院的發展道路仍然是不容樂觀,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 問題。可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帶領下,在各級佛學院師生的密切配合下,中國各級佛學院定能走出一條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現 代人類文明相契機,與佛教優良傳統相銜接的光明大道。
   已經傳世兩千五百多年的佛教,是一份絢麗多彩的人類文化珍貴遺產,它在歷史上曾經輝煌過。我深相,只要佛教界大力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僧才,堅持不懈地共同 努力,勇於開拓進取,作為民族文化的絢麗花朵,作為東方文明的巍峨豐碑,佛教一定能夠再度輝煌,為世界人類的和平、進步與幸福作出應有的貢獻。
 
 
淺談重修棲霞寺石窟
<<融 通>>
   日前我收聽中央台全國聯播新聞,在播放神州瞭望節目中,聽到關於重修棲霞寺石窟論證會的實況錄音。聽到幾位文物專家與寺僧的熱烈發言,深感「時節因緣」的 來臨,也勾起我的回憶。五年前我對千佛岩有過一段接觸因緣,作為一個老佛教徒來說,自然熱愛這一江南第一的、全國第二的佛教文化藝術寶庫。權獻管見向專家 學者和寺中大師提供參考。
   石窟起源於印度,東漢時隨絲綢商人傳入漢地。公元五世紀末,北魏魏武帝滅佛。(即三武一宗四次滅佛之始)北朝佛教受到嚴重摧殘,所幸為時不久,即又逐步恢 復。佛徒為防法難再起,於是興起摩崖鑿窟鐫像之風。南朝較為安定,正值齊梁之間,廣大教徒,也接受這一預防法難措施,開窟鐫像。
   綜觀最早的三大石窟,首推大同雲崗石窟,始於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453)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歷四十年完成。次為南京棲霞寺之千佛石窟。始建 於南齊永明二年(484) 至南梁天監十年(511) 歷二十七年完成。再次是洛陽龍門石窟則自魏宣武帝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歷時二十四載。我國佛教文化三大石窟的產生,此時考之,相距遙 遠。特別是棲霞石窟是全國第二、江南第一。在相距一千五百年後的今天,討論重修,應該以今天的多方優勢,認真從事這一劃時代的壯舉,不應單純站在佛教徒為 拜佛而塑像的小天地裡,應有所發揮與創造。在《水經注》曾有這樣的記載:「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現存石窟中所 保留的衣冠服飾,建築形制,音樂舞蹈,裝飾紋樣等形象,為研究我國古代文化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在雕刻技藝上,繼承了外來藝術精華,是我國非常珍貴 的藝術寶藏。
   棲霞石窟中的第一主窟名三聖殿。殿依岩築成,中鐫無量壽佛。為南齊隱士明僧紹的此二兒子臨沂令明仲璋與法度和尚所開鑿。佛像坐身高一○.八米,連座一起高 十三.三米。同時還鑿有觀音,勢至二菩薩右右侍立,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風度與大同雲崗石佛頗為相似。特別是今日供在三聖殿門裡兩側的兩尊接引佛,尤為珍 貴,是寶中之寶。這是民初在舍利塔重修時才從土中挖出,是棲霞特有的砂岩所鐫造,衣褶神態,肖似雲崗,龍門之作。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六年寺中住持岩舜老 和尚,為防止「壞、空」。花了兩年時間,用水泥將石像加以修補,弄得石像面目全非。似乎成了罪人,許多旅游書刊,妄加指責。其實這絕不是若老愚昧無知,而 是七十年前限於經濟維難,科技落後,自難符合今天社會的要求,忽視「時節因緣」條件指責,未免苛求,不夠公允。
   千佛岩,並無千佛。據統計實際是二百九十四窟,鐫像五百一十五軀,若以三百六十五窟為限,可新開七十一窟,鐫像四百八十五軀。這也許是前人特地留下數嘑給 後人開鑿,作為我國社會文化藝術古今對比的佐證。所以除將主窟三聖殿和其左右數窟修復外,其餘不必去修,保持無頭少手的現狀,只有以此來揭發十九世紀中頁 給異教徒偏見所造成的慘狀暴光。如果全部修復,無異是給破壞者抹去罪責,促使後來者還要妄為。
   也許要有人講,這些皆是空想,奇談怪論。不,一點也不。請主其事者和專家學者去廈門參觀一下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之墓鰲園。其石刻花鳥人物,歷史故事,詡詡 如生,精美絕倫,為近代石刻藝術珍品。可見福建能工巧匠很多,水準遠遠超過了石匠殿裡手握錘鑿的王壽師傳了。頭已不知去向,無以查考。
   現在不論從那方面講,條件皆比過去好。首先近二十年來,在國家制定的宗教政策,與過去歷史對比是最好的,有了保障,從「自了漢」,要發展為人間佛教。其次 是我國在鄧小平提出的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無論是哪方面,皆向前跨了令人驚嘆的一步。南亞各國佛教徒及世界五大洲教徒,聞此佳音,自會 略施淨財,促成其事。有三年時間,將可告竣,這必須是專款專用,才能如期完成。只要主事者具備「報恩」思想定能成功。
 
 
壽聖寺 史話
<<來 正>>

   在山西省芮城縣城東北一里內有浮圖十三級宋元豐元年建元符二年修明洪武五年設僧會司弘治五年重修訓導趙錠題

芮城縣塔寺創修法堂  宋 姚宗道
芮為陝之屬邑,介於中條大河之間,其土田膏腴與虞連畛實。周初芮伯之國也,漢唐皆都長安,而芮處甸服之內,衣冠文物良為繁熾,至於道宮梵宇故亦為多,或余 址尚存,或碑銘猶在,傳自耆舊是以得而聞也。出縣郭東北僅數百步,有古寺遺基,久混於畎畝間,每當耕耘收穫時,常於其地見有光出如炬,遠而望之甚明,逼而 視之乃滅,由是邑人多神其異。忽一日,有好奇者共志而鑿之,乃得舍利一器,因復於元所再造塔而葬之,及創堂室後,召僧惟孝住持,又請法師惠潤來講其戒行經 論,眾皆欽信。於是僧俗同聞於縣,乞留共主其院事,縣大夫憫眾懇誠,遂從所請。善士姚拯與其邑眾聆潤師談經義所記,雲忉利天帝釋本自側微因,與其徒修善法 堂,逐獲此無量之報焉,於是乃選募妙匠,遠市良樟築土成基,構木為廈,不日楹排雕礙梁,修虹瓦,宇穹隆妝嚴華侈,眾睹壯麗莫不嘆。嘉始於元豐辛酉,而訖 於壬戌,總其所費之錢數越一百餘萬,真足以宣暢貝文,開誘群俗者也。姚拯復與眾將聚赤金以造鐘,則寺之再興,由此而基矣,法堂既成,潤師來祈予文甚確,固 辭靡獲,乃勉為之記,使鑱於石焉。

■古寺疏鐘  前人
影落浮圖月挂松
乍聞蕭寺夜聲鐘
遙遙斷續隨風急
隱隱高低下露濃
霜信催鳴城鼓鶴
潮音警起石潭龍
蒲牢一吼扶桑曉
喚覺塵迷夢幾重

■古寺疏鐘  前人
鯨音百八震招提
幾度敲殘月影低
為報新晴聲更遠
謾將半夜句生疑
夢中迷向風前醒
壁上紗籠飯後題
禪室香煙尚鐐繞
滿城高樹聽鳴雞

■游回光院  前人
散步回光院靜深
流泉一帶傍林陰
飄飄盡脫塵囂味
寂寂能忘起滅心
寶氣時來松徑繞
慈雲每與梵宮臨
當年舍利誰能見
塔上靈光自古今

■九日游壽聖寺  前人
重陽西風裹 攜伴出西城
紅葉半飄脫 農事急晚耕
迤邐東北騖 古寺鐵馬鳴
草草具灑果 斜陽列坐晴
棟宇多頹塌 久雨牆圮傾
不嫌禪林廢 所憂烽燧驚
廟堂自遠略 悵惆我書生
尚喜歲事稔 閭里緩呼庚
榛苓望西方 慘愴難為情
何當猖獗洗 萬里歌太平

■塔寺晨鐘
浮圖十丈上雲霄
創此奇觀紀舊朝
旭日天明催旦旦
晨鐘聲急打朝朝
南來城郭風偏緊
西挂禪林月漸遙
驚醒黃梁纔是夢
何如此地避塵囂

■塔 寺  牛照藻
巡行北郭日高升
屈指浮圖十二層
春晝勸農勤秉鐸
元霄參佛未觀燈
塔尖留影移荒徑
寺古無緣晤老僧
忝列條南一俗吏
自慚政拙鮮才能

■游中條山  張循古
積雨林巒青靄曉
禪聲忽送涼風早
苦竹何年長玉枝
空山漫自尋瑤草
瑤草碧澗深仙人
彈來不作人間曲
溪谷皆流太古音
太古山川氣磅礡
興來摧枝凌丹壑
到處紅塵有是非
群真為我開元龠
玉柱孤峰景最奇
千章松柏護神祠
天風颯颯吹毛骨
一望三山生遠思

■中條山積雪  王翰
三日高眠閉小齊
西山一望失樓臺
傍嚴松竹瓊林列
當戶峰巒畫帳開
青施曉夸新酒出
玉蓑寒駕小舟來
披衣間拓嚴窗看
原上鳴弓獵騎排

現代芮城縣志  壽聖寺舍利塔
在縣城東北0.5公里的巷口村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元、明、清歷代重修,俗稱「塔寺」,舊稱「芮城八景」之一的「塔寺晨鐘」即 指此。抗日時期,寺被侵華日軍所毀,現僅存寺塔。其形制為仿木構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十三級,高46米許,塔基周圍56米,最下層塔身比較高大,外周 長為24.8米,每邊長3.1米,內周長15.2米,直徑為4.05米,南面開門,門高2.15米,寬1.2米,進深1.2米。以上各層四設假門,塔身挺 拔秀麗,向上每層逐收,成一錐狀輪廓,下三層搭檐用磚作斗拱,完全仿木結構形制,四層以上塔檐均以一層磚疊澀出,具有內箍孤線,仍保持唐塔疊澀出檐的遺 風。最上為鐵覆缽頂,或謂原塔剎上部已毀,僅存此相當大的覆缽狀的剎基。塔的內部為空筒式結構,原設有木制樓板,可緣木梯逐級攀登,民國初年被土匪焚毀, 按此塔的結構形制與外觀,實處於樓閣式與密檐式之間,又為空筒式唐塔過渡到藏梯於壁體或塔心的宋塔之間的形式,十分可貴。塔內存有宋代壁畫,內容為佛、菩 薩、供養人等,面形秀潤,線條挺拔流暢,敷色典雅,雖因香火污染,色澤陳舊,但其宋代畫風尚清晰可辨。民國初年地方上之敗類勾結古董商人將其主體部分鏟揭 盜賣,今僅存殘留部分。牆上有元代大德、至正,明代洪武、永樂、弘治等年代的游人題記。塔身原有裂縫甚寬,看來岌岌可危,後經民國九年(1920年)地 震,裂縫復合,現塔身裂紋,四層以上,走向西北;六層以上,走向東北。塔南近傍原有創建塔寺宋碑一通,「文化革命」中被毀。碑文《塔寺創建法堂記》被縣志 《藝文錄》編收,可供參閱。另舊志載稱,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曾在壽聖寺設「僧會司」,以管理僧眾。於此,可見當年塔寺香火繁盛景況。

芮城縣八景
八 景
條山滴翠
黃河翻雪
卜館春風
段爐夜月
魏城夕照
楊林暮雨
塔寺晨鐘
水谷秋聲

舊八景
條山滴翠
黃河翻雪
魏城春色
水谷秋風
南塘煙柳
楊林暮雨
山亭夜月
古寺疏鐘

 
 
名城古剎--湘山寺
<<心 照>>
   湘山寺屹立於名城遵義市中心,雄躆紅花崗區群山環抱、貫城河湘江偎依的湘山之巔。碧波捧蓮蕊,綠葉護紅花,是幽雅秀麗的千年古剎。

   寺建於唐代宗大曆年間(公元七六六-七七九年),名萬福寺,一二○○餘年間,數易其名,元初稱護國寺,明末稱湘山寺,清中稱雙泉禪寺,民國初稱萬壽禪院,但湘山寺之名卻被沿用至今。
    湘山寺飽經滄桑,代有興衰。在智清、照寬、普印和壽林等高僧幾度修繕基礎上,清光緒廿三年(一八九七),擅長書畫的法雲和尚,慧眼雄才,修葺一新,禪風丕 變。林深鳥語,院幽花香。赴滬請回日本磧砂版大藏經一千餘卷(現存於遵義圖書館);襄助地方創辦遵義府中學堂(並設獎學金)、師範學堂、百藝工廠;興辦貧 兒學堂;過軍擾民,他不計利害,挺身持正,深得眾愛。一九三五年,住持覺普和尚,掩護一個負傷的紅軍戰士,藏於寺旁貓兒洞(今食品公司),護理兩個月後, 傷愈歸隊,覺普還贈川資乾糧。寺為黔北僧綱司所在。
   一九五九年,流落在外的本法住持等十僧三尼,陸續返寺,從金鼎山萬福寺迎來緬甸贈的玉佛一尊,從龍坪瓦廠寺請來木雕十八羅漢及經書、法器等,於是農禪並舉,早晚功課又正常開展起來。後值「文革」,不需贅述。
    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宗教政策大放光輝,遵義市人民政府對恢復湘山寺十分重視,一九八一年,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後,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定為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省佛教重點和開放寺廟之一;市政府把集佛教名剎、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湘山寺列為八五年十大建設項目之一,先後撥款二百三十 萬元進行修建;遷出佔房的某車間和四十五戶;在總體規劃上,建築面積倍增,在布局、規模、造型、風格和質量上,要求高超一等。
   全寺勢雄姿秀,布局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有法,紅柱金頂,工藝精湛。中軸線上三個殿:一、天王殿聳立南端。二、大雄寶殿屋脊雙龍擁鼎,翹角飛龍戲水;額匾是 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手筆;翠綠彩繪的重檐之間,「愛國愛教」金色大字和「芬郁靈台三際寂光常照徹;華嚴覺地十方法界總含融」的楹聯,是中國佛協會長、書法 聖手趙樸初的墨寶;枕匾「人間淨土」是佛學大師虞愚手跡;前門刻二龍擁日,後門雕雙鳳朝陽。三、觀音殿亦為重檐,其下層是坐向相反的玉臥佛殿,法像長三 米,線條流暢,凝脂瑩光。各殿雕梁畫棟,塑像栩栩如生。亭亭玉立的鐘樓與敦敦鞍坐的石拱門對峙於前二殿兩邊,秀美寶鼎與金色梵鐘立於院中,新春舉行撞鐘活 動,信眾共祈平安多福。書畫琳琅的藏經樓與古樸幽靜的墓塔園分立大殿兩側。塔園旁是碑亭,內供唐代畫家吳道子繪觀音像碑,具盛唐「綺羅人物」特點,赤腳立 於雲端,眉、目、口、鼻傳神處陽刻,其餘部位陰刻,曲眉豐頰,衣袂飄舉,風姿綽約,端莊優美,世稱珍品。各殿兩廂,廡廊回護,與主體相應,形成院落。各院 之間均有玲瓏園門相通,漢白玉般石廊相連;院中雅池如菱鏡,供游客探幽投壼;花壇四時吐艷,盆景四季常青;日耀有清蔭,月照有清影,風吹有清音,雨來有清 韻,雪臨有清瑩;與紅墻玉欄交相輝映。前人碑刻與名家題詠,相得益彰。望江樓中西合璧,位於天王殿東側,是十字型斜頂式三重檐建築,高十五米,樓內廿四根 立住和一百一十八棵梁均作隱蔽處理;全樓八十四根挑檐,下垂八十四朵吊鐘花;全樓廿四個翹角,層次交錯,凌空欲飛;一、二樓四面挑梁,撐出長廊,王欄相 圍。造型別致,氣勢非凡。憑欄遠眺,疊疊青山爭滴翠;俯視湘江,粼粼碧波竟吐銀。
   湘江遠行,品千水慧語;湘山默坐,鏡萬峰佛心。千百年來,高僧大德,傳經數不盡;騷人墨客,詩畫道不完。
   一九八四年,慧海法師來湘山寺,篳路藍縷,統籌興建,是再造輝煌奠基人,後調貴陽黔靈山弘福寺任方丈和省佛協會長。一九八九年,月照法師繼續運籌,逐步完 善,後任湘山寺方丈和市佛協會長。湘山寺,一九九三年被中國佛協列為全國重點寺院;一九九五年被省宗教事務局評為「兩個文明建設先進集體」,一九九八年七 月,就讀於閩南佛學院、從新加坡參學回來的心照法師,出任監院,現任住持,省佛協常委和副秘書長,英俊有為,革故鼎新,弘法利生,熱心公益,重現古剎風采 有望,再顯名寺魅力可期。
   晨鐘警醒,暮鼓振聵,縷縷香火,裊裊梵音,湘山寺更加旺盛。先後有新加坡、緬甸、日本、美國、德國、葡萄牙和以色列等國貴賓到此參觀,港澳台和各省市的客 人絡繹不絕。平時游人如織,每年三次觀音會等更是信眾如潮。為了朝山方便,規模宏偉的南山門正在興建,並不斷完善硬件和軟件。湘山寺將站在更高起點上,以 更雄秀風姿,更豐富的蘊蓄,更坦誠的胸懷,恭迎五洲信眾,四海賓朋。
 
 
隨筆禪話
<<秦孟瀟>>
禪師開導「莫生氣」
   信佛的和不信佛的人,在人生觀方面確實有點不一樣。比方說,信佛的人懂得「佛法」道理之後,能夠運用在生活中,用「信念」和「戒律」來規範自己的思想和行 為!而不信佛的人則難以控制「內心世界」活動,猶如野馬不羈似的,不少禍事由此而來。尤其在人際關係中,往往發生磨擦,甚至動武打架成流血事件,不惜火拼 來個你死我活!事後就後悔莫及了。佛陀告誡弟子們,要注意自己的「無明火」,它會燒毀「功德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旦無明火起了,會摧毀一切有益的東 西,包括「人」與「物」。控制自己衝動的盲目意念很要緊。有一位禪師向俗家弟子開示,並寫在紙上,言道:
   「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
    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
    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
    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
    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如果把這段啟示錄,作為自己的座佑銘。可以使性情暴戾的人,頭腦清醒一些。無論是青年人或老年人,往往不考慮後果,直強調自己所謂「生性」如此,甚至還找出理由說:「江山易改,品性難移!」這是一種護短不智的行為啊!

難妄虛雲禪師的教誨
   很多年前,我去廣東省乳源縣雲門寺拜訪一代高僧虛雲禪師,這位一百多歲的老人家,過著清苦簡樸的生活。寺院裡有二、三百位僧人,精進修持,上早晚殿、日夜 參禪打坐,還要耕種田地,擔柴挑土,興建殿堂、僧寮等。這位高齡的虛雲老禪師跟寺內僧人一樣,人做他也做,一點不搞特殊化!他平時還要接待親近的僧俗弟 子,用佛法開示他們,受益者不知其數。這位道念深厚的高僧與香港人因緣殊勝。過去東華三院每年都要舉辦「清明思親法會」,屆時恭請這位老禪師法駕光臨主持 法會,盛況空前。
   我有緣親近虛雲老禪師,聆聽教誨,受益非淺,終生難忘!在當時,我取出一錦緞面的簿子,恭請老人家題詞留念以作鞭策。這位老人家親筆寫道:「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這本是六祖大師的一首偈語,我看過《六祖壇經》多次,瀏覽一過,雖然能背誦其他偈語,唯獨這首偈語印象不深;此次經他老人家親題錄寫, 直貫注在我的生命中,作為我人生言行的指導。許多人常常計較別人的不是,甚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即是所謂「以非對非」,如此這般,循環不息。怨 恨越積越深,了無盡期何時休?
   只有「他非我不非」,才是最高境界的寬恕之道啊!

徹底的「無相論」者
   有人問我:「你說佛家是徹底的無相論者,為什麼許多寺院裡還供奉佛、菩薩、羅漢像,是不是自相矛盾呢?」我回答說:按佛理來說,佛家否定一切相的存在,因 為有了相的觀念,就會產生種種執著,為了破除執著念頭,就得從破「相」開始;沒有相的分別心,執著念頭不會起。世間上許多紛爭、矛盾、衝突……皆由執著而 起。佛家主張「我」、「法」二空,就是旨在破除「我執」、「法執」!許多人常常為我執而引起許多禍事來,諸如「我的財產」、「名譽」、「地位」、「權 力」……等等,不願放下,以致造成痛苦的根源!如果不執著看淡一切,無得無失,哪有痛苦可言呢?有的人在宗教、哲學、政治上的執著,諸如十字軍東征,造成 許多生命殘殺的悲劇,是屬於「法執」了,爭得來的結果又是什麼呢?還不是一場空!佛家說:「四大皆空」,就是從道理上來說的。
   至於說到寺院裡供奉佛、菩薩相,這是使初信佛的人產生一種虔誠心,是止惡趨善的一種方便法門而已。由於看到佛相,內心就有佛的莊嚴觀念。如手指月,目的看 月亮,手指只是指的方向,並不能說「指」就是月亮。泥塑木雕佛像猶如「手指」的作用,人需要「指」的引導,不能錯把手指看為是月亮,也就是說不能把泥塑木 雕佛像看為是「佛」一樣,所以說,一切「相」皆是虛妄,不是實在的。

「佛經」與「符籙」能等同嗎?
   當今許多人追求佛學知識,究竟為了什麼呢?不少人不清楚,有的人認為:「誦念佛經,功德無量」;有的說:「佛法無邊」,可以「祛病消災」……這都是似是而 非的觀點,但具有這些觀點的人,幾乎到處都可以碰到,大嶼山曾經有位老尼姑燃燒佛經,當作驅除魔障看待,一個出家人尚且如此荒謬行徑,無怪乎有此俗家弟子 異想天開,把佛經看為道家的「符籙」了,有人以為張天師的「符籙」很「靈驗」,只要一燒,就把「邪魔」、「惡鬼」驅逐盡了,甚至有人還把「符籙」燒成灰, 放在水杯裡一口吞盡符水,認為「百病消除」、「延年益壽」!在中國大陸上,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甚至在東南亞一帶的華人社會裡,都存在著這一類的 人,有的出於騙術,有的出於無知,有的出於好奇……其影響確實深遠,千多年來就出現了這些怪現象,至今依然還存在,在一些中國人頭腦裡,把「神」、「佛」 看成一樣,到寺廟裡去拜「佛」,到觀堂裡去拜「神仙」,把「佛經」與「符籙」畫上等號了。這是絕對錯誤的!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有人問,閱讀佛經到底為了什麼呢?凡稍懂佛理的人,或者剛皈依佛教的人,他每天都要唸誦三皈依:「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 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皈依佛、法、僧三寶的人,當應如此,以此為入佛門的準則,否則,算不 上是虔誠的佛弟子。
   閱讀佛經,是「自皈依法」的具體表現,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看佛經,就是為了打開「智慧門」,這種「智慧」是針對「煩惱」而言的。人活著,有著數不清的煩惱,來了又去,去了又來,是無根治的,不同的煩惱,有著不同的苦痛,煩惱像毒蛇一樣死死纏著不放。
    如何擺脫煩惱呢?只要從「佛經」中去求了;看了佛經就能明白許多真理,這就是專治煩惱的智慧力量!換句話說,「斷除煩惱之魔」,就得「依靠智慧之劍」,可 是一般人卻把這層道理完全理解歪了,認為佛經是驅魔的力量!似乎家中有部佛經高高掛起,好像符籙一樣,可以擋住「邪神」、「惡魔」的侵犯!這是大錯特錯 了。
   要明白看佛經是為了求智慧,看經看得多,更重要的是深入理解,依教奉行,毫不虛假則智慧如海了。

誰也擺脫不了「四大」苦惱!
   在過去年代,蘇州虎丘山有位高僧講經,不但感動了不少人,連頑石都有了反應;所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來由於此。佛經,不在乎談玄說妙,貴在通俗化、生活化!
   「度一切苦厄」,即救度一切苦惱與災厄,誰能救度一切苦厄呢?當然是觀自在菩薩,亦即是觀世音菩薩。現觀世音菩薩那柔和的笑容與清涼的甘露,能化解我們的痛苦、煩惱及一切災厄!
    什麼是苦呢?人生有「四苦」、「八苦」之別。所謂「四苦」是;一、「生苦」,嬰兒在母親腹中如受胎獄之苦,出生時又得經過母親狹窄的產道;二、「老苦」, 由幼年至青年直到老年,身體日漸衰老、退化,苦不堪言;三、「病苦」,各種病痛纏住身體,是誰也不願受的痛苦!有的病人不是要求醫生設法為其結束生命嗎! 四、「死苦」,說到「死」,有些人不承認「苦」!甚至說,「二十年後,又是一個小夥子!」這是自我壯膽而已。俗話說:「貪生怕死。」這是一切有靈性的動物 共同點,所謂「螻蟻尚且貪生怕死,何況人乎?」在世間,有生必有死,誰也不願意死,但是又有誰能逃避得了呢?

信與緣
   在宗教領域裡,存在著許許多多「神話」,很顯然這些迷人的神話,是超現實的,也是超出人們想像之外的,所謂不可思議,超然物外的;因此,有人信仰,也有人 不信。「信」與「不信」始終存在的,更奇怪的是,有人信了大半輩子,有朝一日,突然轉變,徹底否定過去的信仰;也有人大半輩子根本沒有信仰,不知什麼因緣 觸動,突然間變成一個非常虔誠的信徒。自古至今,這種轉變現象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對一些「不尋常」的人物,其轉變來得非常突然!
   基督教的保羅是典型的例子,未信主耶穌之前,他名叫掃羅,是徹底反對耶穌的人,後轉變為十二們徒之一。在佛教裡這種現象更是普遍,佛陀大弟子迦葉尊者、舍 利弗都是當時盛極一時的外道論師,後來紛紛皈依佛門了。在近代著名物理科學家尤智表、社會科學家陳獨秀對佛學是持反對意見的人,後來竟轉變成非常出色的佛 學家,所以說,這些不尋常的人物,他們的轉變,頗能說明問題,肯定說,他們一群絕不是盲目迷信,而是經過思維反覆探索的結果,才走上「超現實」的道路,佛 說:「是緣。」

迷惘的往事
   可能由於我接近佛門的高僧多的緣故,常常碰到一些別人難遇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比如,男的要求做和尚,女的要求做尼姑,還有要求去做喇嘛,這樣的事誰能遇得 到?我內心常想,也從未對別人講過,我好像開了一家「僧尼公司」,又好似是「僧尼經紀」了,否則,他(她)們怎麼找我幫忙呢?用佛家話來說,大概是與佛有 緣吧!
   在本港相識我的人,知道我在佛門圈中常走動,託我幫忙,是易於理解的事。但有件事相隔兩年了,在我腦海中經常浮起的情景,使我非常迷惘,至今仍在困惑中, 感到愧疚,在一九九三年間,我隨元果法師往廈門,住在南普陀寺內,有一日下午,我獨自在大殿庭園散步,突然間有兩個小青年(十八歲左右)走近我跟前,哀求 的口吻說道:「我二人想出家,請你幫幫忙!」我驚訝地說道:「我是過路人,幫不了你們的忙,你們去客堂找知客師談談好了。」我反覆向他二人解說實際情況, 但他們堅定的口氣說:「你一定能幫上忙的!」說完就跪了下來,嚇得我躲進方丈室不敢出來了。

佛珠絕不是「神物」
   現代人喜愛佛珠是一奇特現象,因為佛珠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流行了,可以說,很古老了。試想一下,在今日世界各地有「何物」能使人著迷呢?人們愛上佛珠行為,能說是復古嗎?不,確切地說:「與佛有緣」。
   佛教高僧大德說:「佛珠能予人以消除煩惱。」「佛珠能予人以增長智慧。」就因具有如此特殊功能,千多年來,佛珠猶如生命源泉長流不息,永遠散發著耀眼的光輝。人人有煩惱,人人要斷除煩惱!人人愛智慧,人人求智慧。而佛珠竟能在這兩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故人人喜戴佛珠了。
    由於人們喜愛戴佛珠,戴的人越來越普遍,有菩提子、瑪瑙、密蠟……形形色色,光怪陸離。戴佛珠的人原本是佛教弟子,所謂「手持念珠,便於修行。」可是,當 前許多年輕貌美的女性,都喜戴上一串名貴的密蠟佛珠,價值不菲,時髦裝飾,以炫耀身價不凡。這些人顯然不是佛弟子,當別人問她「為什麼戴佛珠呀」?她滿臉 笑容回答說:「菩薩保佑啊!」這話說對了一點點,但不全對呀!「菩薩保佑」,並不是由於你戴上一串名貴佛珠就保佑你啦,如果是這樣的話,「佛珠」不是變成 「神物」了嗎?高僧說:「佛珠能予人以消除煩惱」,「佛珠能予人以增長智慧」。並不是說佛珠本身具有如此特大功能,而是指佛珠能起到引導作用!人們煩惱很 多,在眾多煩惱中,當自己觸摸到佛珠在手,就想念到諸佛菩薩形象、功德,使自己念頭淨化了,排除煩惱的干擾,這就是所謂「斷除煩惱」的方法,煩惱少了,智 慧就增長了。猶如乘筏至彼岸,上了岸,難道還背筏嗎?佛珠與筏同是借助作用罷了。
 
 
我的人生觀
<<楊 釗>>
捲銅板
   從前,山東某地陳君於北京經營錢莊生意發達,遠外傳揚,而陳君素來樂善好施,喜交朋友,並且鄉情極重。
   某年秋收後,其鄉親友結伴前往京師探訪陳君。陳君見鄉親千里迢迢前來北京,當然招呼週備;並吩咐店中助手帶其親友們四處遊覽,給予他們日間之使用。如此一 段時間,鄉親們都感到非常高興。日復一日,地方也都遊過了,東西也買夠了,眾人中有些也有點悶意。陳君見及便對眾人說,你們可以隨意打牌耍樂,又或繼續遊 覽訪友;若真是無事可做而感到悶者,可以到錢莊中幫捲銅板,用紙分每百個捲好一卷。
   親友們聽後,有些人想,我雖是陳君近親,但始終來京日久,用去陳君一定之錢,並給其添了不少麻煩,因此,應做些事情報答之;而自己又無什麼長處,唯有盡一 點小力,幫其錢莊捲銅板,也能聊表感謝之意。而另一部份人則認為,陳君富甲一方,絕不計較我們區區小力。因此繼續其每天之食、喝、玩、樂。而又一部份中間 分子,則半工作半消遣。
   幾個月後,親友們要回家了,前往向陳君告辭。陳君知不能再挽留鄉親,便對眾人稱,你們如此誠意來探訪我,現在回去,我無什麼禮物可送大家,唯有一點心意。 跟著叫助手把一捲捲之銅板拿出來,上面有各人的名字;並說,這是你們各人日間所捲之銅板,誰捲的我已叫人記下並分開,請各人取回其所捲的銅板,以作禮物 吧。眾人聽了,喜歡與失望皆各得其所。

注意健康
   「年青人欺病,年老病欺人。」人生最大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健康,可見健康位置的重要。
   我們每天忙忙碌碌為二餐一宿而奔勞,為名利而奔波,為權力為高下而競逐。我們部份人可能會成功,達到願望。但也有人會賠上了健康,賠上了生命的短暫。其結果是得不償失,做了虧本生意,人生不算得成功。
   成功的人生,不只要有金錢,有安全感,有別人的認可,還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快樂的生活。
   但是人生畢竟是痛苦的,因為不如意的事情十居其八、九,那可能事事如意呢?在眾多需求之中,到底如何選擇呢?
   普通的人一般都會以金錢放在首位,跟著便是名譽,很少人把健康放在重要地位;因此,許多影響身體健康的行為在我們當中視為平常事。雖然,我們明白金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健康則不一定可以買到。明明知道,但又不能做到,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又或稱之「業力」所致。
   在社會上一段日子的時候,我們慢慢體會到「因果」的道理,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老是要佔別人便宜的人,很少朋友,樂意助人的人則多朋友;好學的人進步快,不學者沒進步。要身體健康,必須小心飲食,注意個人衛生,適量運動,充足睡眠,切戒殺生。
   因此長壽的訣要有:「少發怒、散散步、長食素」之說。
   殺生與健康的關係到目前為止尚未被科學證明,但卻被人類的經驗加以肯定。
   有些人短壽,又或遇上危難,若從科學的角度很難有一個完滿的解釋,但從宗教的角度則很容易找到答案。佛教中說:「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來生事,今生作者是。」欠債還錢,殺生因為令動物減少壽命,那麼自己則要賠上多病或償還別人壽元。
   當我們身居領導位置,工作太忙,壓力太大又是身體健康的大忌,必須學習解決太忙和壓力的方法。
   對付太忙的方法是妥善計劃,下放權力,會分輕重緊緩處理問題,還有要留有一些空餘時間。
   只要預先做每週、每月的計劃表,便不會致自己於團團轉。
   下放權力,相信下屬,適當的授權是解決忙碌的最好辦法之一。
   時間是有限的,充分利用時間的辦法是分輕、重、緊、緩處理問題。
   另外,不管是多忙,必須預留一些空閑時間,預防不時之需,這也是高明的對付太忙的做法。
   應付壓力的方法是:不能太執著,學習「放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待天命」、「盡力而為,問心無愧」,尚有一些方法參考如下:
   一、拋掉壓力,若被事情壓得太利害,學習拋丟工作,拋丟令你困擾之事情,天是不會塌下來的,若真塌下來,到時才算吧!
   二、壓力是自招,不招則無,為甚麼會有壓力呢?對得失、名利看得太重了,若能看輕一點,則壓力會少一點。
   三、轉壓力為動力,沒有壓力便沒有動力,沒有動力便不會進步。因此在心態上持歡迎的態度,而不是抗拒的態度,這樣對身體會有好處。
   保持身體健康的另外一個方法是實行每年定期的身體檢查,俗語云:「防範於未然」、「預防勝於治療」、「病向淺中醫」,都是箇中的真理。

天下為公
   當你路過廣州市中山紀念堂時,便會見到孫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為公」。其意是天下是公眾的,國家是人民的。
   國家要太平,社會要和諧,統治者們一定要有「天下為公」的觀念。若領導者們有這個觀念,那麼,一切的目標、計劃、決策都會以人民為依歸。那麼,人民真的可 稱為「子民」,而為官的也不愧為「父母官」,整個國家就像一個家庭一樣,大家都能享受到互敬互愛之樂。即使物質不甚發達,其各人也會是很幸福和快樂的。
    然而,若國家十分貧窮,畢竟對幸福會大打折扣。若要物質豐富,必須靠全體人民的努力工作,創造財富。只要物質發達,精神健康,這樣的社會,就會較為理想。 當然,在這實踐中有一段過程,而每個人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因此,相應的要採取一些措施,例如「合理的分配制度」,但是總離不開「共同努力」,才能建立一 個良好的社會。
   「天下為公,眾人有責」,對國家適用,對企業、對家庭也應適用。

關心公益
   本集團公益組成立了,其目的、宗旨是什麼?而小組之成員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是否也鍛煉了自己的性格,那麼參與公益,應持什麼態度呢?
    美國總統布殊,在談到他就任總統時的目標是「讓千盞明燈燃亮,去創造一個更加良善、更加和氣的社會」。新加坡候任總理吳作棟先生,也把這一目標作為其新政 府的任務和宗旨。作為小機構的我們,也不妨參照這一目標。本集團屬下不是有間「明燈紡織有限公司」嗎?在訂名之時,實在也存有找尋和探討我們人生道路和方 向的意思。
   既然有了目的,其行動當然是服務社會,服務人群了。天主教有三德:「信德、愛德、望德」,特別是愛德是值得學習和履行的。愛,包括父母之愛;兄弟姊妹及朋 友之間的互相愛護;兒女的愛以及夫妻之愛。若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捨離「愛心」,那麼就不會喜歡挑別人缺點,講人是非,無法與人相處。如果是你的父母,你是 否會因他(她)們做錯事而加以指責,你是否會因他(她)們脾氣極差而無法忍受。父母終歸是父母,若我們想到他(她)們的恩典時,(如教育、養育、小時愛 護、病時關心照料等)他(她)們的一切缺點都是可以原諒的。其他的人員照例可推。
   儒家修養道路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何謂「正心」?不偏也;何謂是不偏,諸惡莫作也。只要在自己的思想、言行中不斷注意,不要做任何不好的東西,這就是「正心與修身」了。
   佛家更提醒我們,一切煩惱的來源在於「自我為中心」,由於凡事從我出發,就形成了貪、瞋、痴、慢、疑。貪者,酒、色、財、氣、睡。瞋者,憎恨、妒忌也疑,懷疑也。那麼對治的方法是什麼呢?那就是「戒、定、慧」和六波羅密也,「布施、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明白了理論,實踐特別重要。只要你建立起信念,明白了道理,運用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並持之以恆,你的人間樂土,就會逐步顯現在你的精神世界了。
 
 
古剎回文詩摘趣
<<文 牧>>
   中國叢林古剎,古文化氣息濃郁,詩、文、楹聯、書法、繪畫碑刻,無不令人陶醉;另有一種回文體的詩,編織巧妙,更令人叫絕。
   回文詩,式樣有多種,一種回環往復,可正讀倒讀;一種能增字減字,別譜妙章;一種上句的末一字,可移作下句之首,可謂戲中有戲,令人回味。
   湖北省來鳳縣仙佛寺山門前,立著一塊石碑,上面刻著一首奇詩:
   花開菊白桂爭妍,
     好景留人宜晚天;
   霞落潭中波漾影,
     紗籠樹色月籠煙。
   這首詩描繪景色如畫,倒過來讀,仍是一幅如畫的美景:
   煙籠月色樹籠妙,
     影漾波中潭落霞;
   天晚宜人留景好,
     妍爭桂白菊開花。
   如將每句詩減去第一、二兩字,仍是一首景色宜人的詩:
   菊白桂爭妍,留人宜晚天;
   潭中波漾影,樹色月籠煙。
   又如將每句的第五、六兩字減去,還是美景如畫的詩:
   花開菊白妍,好景留人天;
   霞落潭中影,紗蘢樹色煙。
   這首詩的作者,據說是一位四處雲遊的道人,當他自峨眉來到這裡時,展眼四望,秋潭落霞,桂開菊放,詩興大發,揮筆而就。
   鎮江,古稱潤州。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任潤州太守時,與金山寺住持佛印禪師友善,成了金山寺的常客。在此地幽美的景色感染下,蘇東坡詩興一起,妙筆揮就,詩句優美,聞傳遐邇的「金山寺回文碑」:
   潮隨岸浪雪山傾,
     遠浦魚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
     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遠樹江天曉,
     譪譪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雲接水,
     碧峰千點數鷗輕。
   這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倒過來讀,仍然如詩如畫:
   輕鷗數點千峰碧,
     水接雲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譪譪,
     曉天江樹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
     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魚浦遠,
     傾山雪浪岸隨潮。
   湖南桃源縣桃花源中,有多塊回文詩碑,其中一塊,描繪了桃花源「翠竹寺」秀麗迷人的風光,令人陶醉:
   天連草色一川平,
     日映紅花萬樹晴;
   泉滴洞中山滴翠,
     煙溪綠裊竹聲清。
   倒讀此詩,花、草、樹、泉、天色、山洞、流溪、翠竹等等的風光,依然明媚動人:
   清聲竹裊綠波煙,
     翠滴山中洞滴泉;
   晴樹萬花紅映日,
     平川一色草連天。
   蘇州寒山寺性空法師,靠「鐵筆」一枝,寫字作畫,傾倒海內外游人香客信士,這位大和尚用寫字作畫的收入,加上信士捐贈的錢款,使原先像一座「叫化子窟」的 寒山寺,一轉為殿堂莊嚴,佛像放金光的清淨道場,且又重葺了已經倒塌數百年的五層唐塔。但他日常一般文字,無暇兼顧,交聘用文友秉筆。一天,他交給我湖北 省一居士寄來的信,要我向之代致謝意,內附回文詩一方塊,讀之不覺痴呆,這是什麼「天書」啊!
   祥缽相傳守戒嚴
     言皆變化傑地教
   迎龍蓮花香靈寒
     剛魚外姑麗出山
   金鳥城蘇風性換
     誦融光春和空新
   掌合齊眾大農裝
   看了上面幾行字,我想:這「天書」怎麼讀啊!翻開下頁,附有讀法:割取每句末一字的或邊旁、或部首、或一角,作為下一句起首的第一字,即:「香」字取下部 的「日」字,「融」字取邊上的「虫」字,「化」字取邊旁的「人」字,「空」字取底部的「二」字,「掌」字取當中的「口」字,「祥」字取邊旁添加一點的 「衣」字,「嚴」字取下面的「敢」字。從內中心順時針轉圈往外讀:
   姑蘇城外蓮花香,
     日麗風和春光融。
   虫鳥魚龍皆變化,
     人傑地靈出性空。
   工農大眾齊合掌,
     口誦金剛迎吉祥。
   衣缽相傳守戒嚴,
     敢教寒山換新裝。
   讀罷這首詩,我不禁發出一聲長嘆,難為這位信士對僧寶的崇敬之情,並迅即寫了一封感謝他對寒山寺,對性空法師的敬意。
 
 
子孫廟與十方叢林
<<白 衣>>
   在中國佛教流傳史上,存在著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制度,換句話說,子孫廟是屬於私有制的產物,而十方叢林則屬於公有制的產物,分得清清楚楚,近二千年來,就形成了這個佛門格局。以下分別敘述:
    子孫廟的規模較小,財富屬性為私有,屬於一僧或一系僧人所有,可由他們的意志處理。僧人們可自由招收徒弟,徒弟們受具足戒後一般回到本廟,又可以招收徒 弟,使子孫繁衍。子孫廟住持的傳承關係,基本上是剃度師與其弟子的關係。也就是說,即將退院的老住持在眾多剃度弟子中選拔他最信賴者作為新的住持,這樣代 代相傳下去。凡是法派傳承相同的子孫廟,即稱為「本家」。廟中若有重大事務或爭執,可邀請本家的住持共同討論或調解。子孫廟是不允許開堂傳戒的。但經本廟 子孫共同決定,子孫廟可以改為叢林,而叢林則不許改為子孫廟。
   叢林的規模較大,財產性質為僧團公有。僧人們不准招收弟子。他們都來自四面八方,合住一處,就像樹木叢集為林一樣,故稱十方叢林,也稱叢林。叢林具有開堂 傳戒的資格。叢林根據其方丈的產生辦法,又分為選賢叢林、戒眷叢林和法券叢林。選賢叢林的方丈是寺僧經過民主協商,從廣大僧人中選出的賢能者;戒眷叢林的 方丈,也是從僧人中推舉的德高望重者,但他必須是在本叢林受的戒;法券叢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券》上載明的幾位嗣法弟子依次擔任。
   除了子孫廟和叢林,還有一些寺院,財產屬性和住持的傳承方式同於子孫廟,也有一些法派傳承相同的「本家」寺院。但寺院的規模較大,財力雄厚,在某些時候也允許為本寺院和其它子孫廟的沙彌傳具足戒。這樣的寺院屬於「一半子孫廟、一半叢林」性質。
    最典型的「一半子孫廟、一半叢林」性質的寺院為四川新繁龍藏寺。此寺建於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歷代規模宏大。清初,大朗禪師住鍚於此。大朗屬破山 海明禪師下傳宗派,但不是臨濟正宗,而屬於臨濟岔派。寺內住持自大朗以後,都是師徒代代相傳。此寺的「本家」寺院有什邡慧劍寺、彭縣中正寺等,彼此關係十 分密切。寺外還有腳廟(即下屬寺廟)十座,田地千畝以上。寺內也部分接待雲水僧掛單,一九四○年還傳過一次戒。此寺齋堂前掛的梆(木魚),不像子孫廟魚尾 向山門,也不像叢林魚頭向山門,而是魚頭向齋堂外,與大殿平行橫掛的。
   叢林最早是指佛教禪宗寺院,故又稱禪林。後來,各宗寺院也仿照禪林制度而稱叢林。我國禪宗自六祖慧能之後,禪僧僅以道法相授受。多住在山岩洞穴中。有的寄 居於律宗寺院,又與律宗僧人產生矛盾。禪宗八祖馬祖道一乃創叢林,安置禪侶。其後,九祖百丈懷海以禪眾聚居,尊卑不分,說法住持,未合規制。於是他折衷大 小乘經律,制定了清規。從此,叢林之制大備,即後世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制清規」。
   起初,叢林的規模較小,僅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住持為叢林之主,尊為長老,屬於方丈;所有僧眾盡入僧堂,依照戒臘的長短安排位次。後來,叢林建制日臻完備,有的叢林規模宏大,僧人上千。而且,組織健全,分工細致,執法嚴格。
   近現代的叢林,基本設置有五個部分,即所謂「五大堂口」:禪堂、客堂、庫房、大寮(廚房)、衣缽寮。現將各堂口的性質、管理範圍、人員設置等情況分述於後。

(1)禪堂
   禪堂是叢林的核心,是僧人求得開悟的地方,故又稱大徹堂。它的位置一般在寺院中心偏西的靜僻處。進門先是一間過廳,正壁有「行須緩步,語要低聲」的字樣。 這是在提醒進禪堂者,裡面的僧眾正在參禪打坐,不要驚擾他們。從過廳折進一段巷道,便是一座清靜的四合院落。禪堂坐西向東,中間為雙扇門,常有布幕遮掩。 布幕上面掛一塊木牌,僧人在參禪打坐時,木牌呈現「止靜」二字,意即任何人不得入內,不得發出任何響聲。在其它時間,翻到木牌的另一面,呈現「放參」二 字,這時,僧人可自由活動,但仍不得高聲喧嘩。
   禪堂中央有一佛龕,供奉藥師佛或禪堂初祖菩提達摩。佛龕周圍留著很寬敞的空地,作為行香之用。行香與坐禪,在禪堂中交替進行著:行、坐,行、坐,其目的是 克制禪眾的昏沉。禪堂的兩端分別有椿凳,禪眾們按其帖單標名的位置在上面打坐。椿凳後面為高大寬廣的平台,稱為廣單,是禪眾們並排睡覺之處。禪堂的前後壁 只有椿凳沒有廣單,後壁中間為「維摩龕」,即是方丈和尚的座位。
   前壁東邊設有香案,案上放著坐禪儀式中所用的器物,如引磬、木魚、香爐、香板等。
   香案正中還放有一個「慧命牌」,上面寫著「大眾慧命,在於一人,爾若不顧,罪在爾身」。參禪僧人若犯了禪堂規約,如引磬、木魚敲打錯亂等,必須在香案前罰 跪,叫做「跪香」。香案上方懸著一口鐘,鐘下掛著一塊厚木板。按這座寺院所屬禪宗的不同宗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狀。分為橫長方、豎長方、三角、半圓和圓形五 種,稱為「五家鐘板」。鐘板有不同的形狀和不同的敲擊方法,作為禪僧,盡管沒有看見鐘板,只要聽見鐘板聲,便知道這座寺院屬於哪個宗派了。
   鐘和板是禪堂的重要法器,敲擊鐘板為參禪打坐的主要訊號。同時,禪堂鐘板發出的訊號也是和寺院其它堂口的訊號密切配合的。例如,早晨巡照師打照板的聲音傳 交給禪堂的鐘聲,而禪堂的鐘聲又引出鐘樓的鐘聲。每一樂器的第一聲,落入另一樂器的最後數聲之前。寺院各殿堂所發出的樂聲相互銜接,非常有趣,它使僧眾們 建立起一種良好的生活秩序,並且知道什麼事情正在進行,自己將又該做什麼了。
   禪堂訊號的運用,還有一個目的是為了避免說話,使禪眾的心志集中,盡可能不受外界干擾。因此,一些禪僧平時都有「禁語」的習慣,他們隨身帶著一塊寫著「禁 語」的木牌,遇到別人和自己說話時,即出示木牌。況且,禪本為「無言之教」,故有的寺院禪堂的「堂」字,往往被寫為「 」,中間是沒有口的。
   禪堂有以下執事:
   維那-禪堂的主要負責人。維,綱維,意為統攝僧眾;那,梵文羯磨陀那之略,意為「授事」,漢梵結合,稱為維那。他的職責是綱維眾僧,曲盡調 攝。凡禪堂中有違犯清規者,無論其職位高低,他都有權予以懲罰。上殿時,維那掌管佛教儀式的起腔領念,以音聲為佛事,可以說是佛教樂團的總指揮。
   悅眾-維那的副手,可設置數入,稱為大悅眾、二悅眾、三悅眾等。若維那不在,禪堂可由大悅眾代管,因此大悅眾又叫管堂。悅眾在上殿時具體敲打樂器,配合唱念,並教初學參禪僧人的禮儀。
   知藏-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護重要藏經。凡屬函的安放、修補、請購、借出等,都由他總體負責。命人經辦。相當於寺院圖書館館長。
   藏主-執掌經櫥鑰匙,定期晾曬經藏,負責佛教書籍的保管和借閱。相當於圖書管理員。
   參頭-也稱禪頭,禪堂中參禪最久或最熟練者。他主要承擔的是,為初學參禪的僧人做出示範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每天早晨打洗臉水,準備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後的洗腳水等。
   圊頭-每天挑送淨桶,沖洗廁所,更換洗手水,洗曬揩手帕等。

(2)客堂
   客堂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負責對外的聯絡,賓客、居士、雲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協調,僧眾的考勤和紀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 等。客堂集外交、內務於一體,事情十分繁雜。客堂還接送方丈手諭的牌告,及時傳遞著寺內的信息。如本日佛事內容及參加人員,或者其它有關僧眾生活行動的消 息。
   客堂最繁瑣的是接待工作。每天,許多批觀光旅游、朝山拜佛的團體和請僧眾為亡人做佛事的齋主來到寺院,客堂都要派人接待、導游、辦理食宿和佛事手續。外地 的雲游僧來寺院掛單,客堂即辦理掛單事宜。若來者是一位有名氣的僧人,則領到客堂的後院「尊客寮」,這裡的吃住,都有照客侍候;若是普通僧人,則領到客堂 對面的「雲水寮」,由那裡的負責人寮元安排住宿。
   客堂有以下執事:
   知客-客堂的主要負責人,掌管全寺內外日常事務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於辦公室主任和接待處長。知客又叫大知客,其副手叫二知客、三知客等,他們直接安排照客的工作。
   照客-為客堂和知客辦事,照料客人,打掃客房等。凡知客陪客人茶飯,照客須殷勤侍候,不得有失威儀。照客有若干名,從事客堂的各項具體工作,相似於辦公室幹事或寺院招待所管理員。
   寮元-雲水堂的負責人,根據客堂的安排,接待來寺院掛單的雲水僧。個別居士也可在雲水堂短期居留。寮元管理若干名作具體雜務的苦行僧人。
   僧值-原來未設專職,取僧眾輪值之意。主要職責是代方丈管理檢查僧眾威儀。僧值每天必須帶領僧眾上殿課誦等,從早到晚都在監督和檢查僧眾的紀律和行、立、坐、臥四種威儀,發現違犯者要進行批評或給予處罰。所以,僧值又叫做糾察。
   殿主-大殿的管理人員。其職責是照管油燈、香燭,擺設供器、供品,清潔佛像、佛殿等。有的大殿,有兩名管理人員,第一名稱為殿主,第二名稱為香燈。
   香燈-殿堂的管理人員,其職責與殿主相同。雲水堂的香燈,還要為掛單僧人看管物件、供應茶水等。念佛堂的香燈,還須幫助管堂照顧念佛的老弱僧人,因他們不勝任禪堂嚴規而在此簡便修行。
   鐘頭-大鐘是叢林的號令,每天早晨、晚間和特殊時間(舉行隆重法會、迎接高僧大德等),負責在鐘樓上敲鐘的僧人。
   鼓頭-大鼓與大鐘相配合,負責在鼓樓上擊鼓的僧人。
   夜巡-又名巡照,負責夜間巡邏和打照板報時刻的僧人。
   門頭-守護山門的僧人。負責按時開門和關門,保障山門清淨,有特殊情況及時報告客堂。
   書記-負責寺院的文秘工作,包括信函的收發;文件的起草,各種佛事中抄寫《疏文》等,相當於現在的文書和秘書。

(3)庫房
   庫房總管僧眾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糧食、物品、法器、香燭等。還管理山林、田莊和殿堂、房舍的修繕。在當代一些寺院,還管理法物流通、經書印刷和素齋營業等。並專門設立帳房,有會計、出納分管帳目和現金。
   庫房有以下執事:
   監院-俗稱「當家師」,在日常寺院管理上的權力僅次於方丈。他又是庫房的主管,不僅庫房所屬機構聽從他的安排,而且寺院各堂口的工作也要接受他的督察。
   都監-都監的序職在寺院是最高的。他上輔住持,下助監院,但在日常工作中卻很少管事,通常是由一位做過多年監院的長老擔任。
   副寺-監院的副手,監院顧不及照管處,都由他辦理。平日除具體指導庫頭們的工作外,他的責任是不能讓寺院缺了任何生活及佛事的必需品,並憑購物字條付錢入帳。
   庫頭-負責庫房的各項管理工作,一些寺院在庫頭下又設直接管理庫房的司庫,司庫下又設貼庫。庫房不設香燈雜役,因此,庫房的物資搬運和清掃等,都是貼庫們幹的事。
   莊主-俗稱「下院當家」,凡寺院所屬莊田的一切事務,包括田界、莊舍、農具和僱工的管理、田租的收納等,都由莊主負責。
   圓頭-經管寺院的菜園。除此以外,有的寺院還設「知山」,經管寺院的山林竹木。
   監收-在過去的寺院中,主要負責租息、穀米的收納;在當代的寺院中,則主要負責購進實物的驗收等。負責寺院採購的執事叫做「採辦」。

(4)大寮
   大寮為寺院的生活區,負責供應僧眾的齋飯,主要由齋堂和僧廚組成。齋堂十分寬敞,正中設座台,為方丈用齋處;兩旁設安放齊整的長條桌凳,為僧人用齋處。僧 廚又名香積廚。佛經中有故事說:眾香世界的佛叫香積佛,維摩詰曾經到眾香世界去,香積佛和那個世界的許多菩薩,正坐在一起吃飯,就用眾香缽盛滿了香飯送給 維摩詰。維摩詰將香飯帶回後供應大眾。香積廚即取香積世界香飯之意。
   大寮工作量大,分工亦細,有眾多的執事:
   典座-大寮的主要負責人,寺院的生活總管。
   飯頭-典座的重要助手,負責煮粥做飯。
   貼案-負責做僧眾的齋菜和佛殿的供菜。
   菜頭-在典座的指導下,計劃和備辦廚房用菜。
   水頭-保證供應大寮做飯菜和燒茶等生活用水。
   茶頭-保證供應僧眾每天足夠的茶水和每月兩次的沐浴用水。
   火頭-管理飯菜的爐灶,掌握火候。
   磨頭-負責碾磨米、麥或廚房磨豆漿、制豆腐等。
   行堂-在齋堂為進齋僧眾鋪碗筷、盛飯菜和添加飯菜,齋畢又收拾和清洗碗筷。
   (5)衣缽寮
   衣缽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務機構,其規模不大,執事們除衣缽師外,一般資歷不深。但他們都是直接為方丈辦事,常與方丈接觸,多選擇靈敏而有辦事能力的年輕僧人充任。
   衣缽寮有以下執事:
   衣缽-外則監院,內則衣缽。衣缽是方丈和尚的機要秘書和直接助手,負責收發信件草擬文書等。
   燒香-侍者寮的負責人。凡方丈說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禮拜、上堂、上供時,均由燒香高捧香爐,走在方丈前面。
   記錄-外則書記,內則記錄。衣缽寮的記錄主要為方丈說法時寫法語,傳戒時寫請啟,為各種佛事寫疏文等。而且,長老語錄,多由他記錄整理而成。
   湯藥-外則典座,內則湯藥。他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廚師。方丈生病,由他煎湯熬藥,故名湯藥。
   請客-衣缽寮的傳達。凡來會見方丈的,先由他稟報衣缽或方丈;方丈或衣缽有指示,也由他向外傳達。
   聖僧-方丈的侍者。由他照料方丈披衣、抽衣、折疊並存放袈裟等。
   行者-在方丈廚房燒飯烹茶及幹雜活的僧人。
   祖侍-負責照料退院老和尚。
   當代有的叢林,在管理機構上也設「五大寮口」,但分工沒有過去叢林那樣細致,寮口的名稱、管理的範圍也有些差異。現大略介紹如下:
   庫房寮-總管全寺僧眾的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由監院、副寺、庫頭等負責。
   客堂寮-執行寺僧出入請假,外來僧人住宿登記,來往賓客的接待及信徒的佛事登記。由知客、照客負責。
   維那寮-負責朝暮念誦儀規及佛事安排。由維那、悅眾、香燈、司水等分負其責。
   衣缽寮-管理住持的衣、缽、湯、藥,供奉及法堂上的陳列品、殿堂內莊嚴法物等。由衣缽、湯藥等分負其責。
   僧值寮-叢林的僧制實行結夏與結冬、安單、大請職、貼單、打七、普請、計歲、榜狀牌示、鐘鼓法器等十條制度。由僧值等負責。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弟子泉慧記錄>>
(接上期)
   今言成菩提者,究竟是生成?或是造成。抑或是現成?當知菩提,不是生成,亦非造成,乃至現成,菩提妙性,一切眾生,本來有之,人人本具,個個現成,但為無 明煩惱所障,不得顯現,今佛修德有功,滅除無明,究竟證得本有之佛性,現現成成,名為成菩提道,佛道雖由修行而顯,非因修得,是修德而顯,是知菩薩道,非 是生因之所因,是了因之所了,無生無滅,一證永證,盡未來際,無滅無壞。「示種種神通」者,古德云:神名天心,通曰慧性。神通有六種,謂天眼通、天耳通、 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亦名神境通、漏盡通。今云示種種神通,是指神境通,即是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毛吞巨海,芥納須彌。「起種種變 化」者,即是大中現小,小中現大,一為無量,無量為一等。「現種種佛身」者,從法報之本,而現應化身之跡,或現勝應身,或現帶劣勝應身,或現劣應身等,故 曰現種種佛身。為何現種種佛身?為應種種眾會道場故,此乃一總標起,向下分別解釋。「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此即是現他受用報身為地上諸大菩薩,演 說心地法門,此圓滿報身,唯佛與佛方能究竟自證圓滿,故能現他受用報身,為菩薩說法。「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者,處字上聲,同住字,此現帶劣勝應 身,或帶勝劣應身,住方便土,為聲聞緣覺人說大乘法,令捨小趣大,發菩提心。「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轉輪聖王有四,一金輪王,二銀輪王,三 銅輪王,四鐵輪王。金輪王統一四天下。銀輪王統南贍部洲,東勝神洲,西牛賀洲。銅輪王統東南二洲。鐵輪王統南閻浮提一洲。何以別知金銀銅鐵四王差別?以王 登位時,即有輪寶,從空而至,如現在之飛機,但飛機要人駕馳,輪寶則由聖王福德所致,自然從空飛住王前,大王念言,我聞過去國王,將登位時,則有輪寶來至 其前,即為輪王,今我登位,既輪寶,來至我前,莫非為輪王?若我果為輪王,輪寶當隨我意轉,遶我宮殿三匝,即時輪寶繞王宮三匝,後住王前,時王復念,若我 真為聖王,輪寶隨我意轉,再繞我宮三匝,如是再三,輪寶皆隨王意念,於時大王,自知決為轉輪聖王,領群臣眷屬,同登輪寶,遊四天下,若是金輪,即名金輪聖 王,隨輪寶差別,有四種優劣,金輪一日能遊四天下。若銀輪王輪寶,一日能遊三洲,除北俱盧洲。若鋼輪王,其輪即銅所成,一日能遊西南二洲。若鐵輪王。輪即 鐵成,一日能遊南洲。凡是轉輪聖王,皆有七寶,一名輪寶,二名馬寶,三名象寶,四名玉女寶,五將軍寶,六主藏寶,七如意寶。稱聖者,皆以十善化世,國泰民 安,無兵災飢饉疫癘,故稱聖王。「小王眷屬」。即是粟散王,是平常之國王,國土之多,猶如粟散,佛現劣應身,為說上品五戒十善,慈悲喜捨之法。「或處剎帝 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梵語梵帝利,此云地主,即國土種族。婆羅門,此云淨裔,以其自謂是梵天之後裔。又云梵志,以其志生梵天故,此亦是貴 族,多是執掌政權。長者,即是年高德長,為四海所敬仰。居士,即是清淨自居,不貪世名,隱跡韜光,自修道業,清心寡欲恬靜安居,故曰居士。乃至超略之詞。 八部即是天、龍、夜叉、乾達婆、阿修羅、緊那羅、迦樓羅、摩候羅伽。明佛利生普廣,不分彼此,不揀種類,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以圓滿音」佛 能隨機說法,隨何方言音,何國文字,何等種族,只要聞佛說法,都能聽明白,佛於一音具無量音,故曰圓音。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大根 得大益,少根得小益,故曰圓音。「如大雷震」,雷音來得雄猛,能驚醒重睡,令得醒悟,一切眾生,煩惱黑暗,生死輪迴,如在大夢中,佛說法音,如大雷震,驚 醒迷夢中之眾生,令其覺悟,自知昏迷顛倒,厭生死苦,求涅槃樂。(待續)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

香海正覺蓮社主辦 第五十屆萬佛法會通啟

   本社每年春初,歷有啟建萬佛法會,仰佛洪恩,佑眾康寧,禮懺功德,勝緣廣結,參加者之踴躍,洵為盛事,本2000年庚辰歲將臨,茲經定期庚辰年三月初二日 至三月廿二日(即2000年4月6日至4月26日),於香港新界粉嶺百福村三號香港觀宗寺大雄寶殿,啟建萬佛法會,頂禮萬佛寶懺廿一永日,以此功德,護持 善業,及迴向世界和平,風調雨順,香港繁榮,人民安樂。爰特發出通啟,敬邀
諸位大德,眾善知識,隨喜結緣,普弘法樂,功德之有成,實所企賴之。

 

香海正覺蓮社 社 長 釋覺光
釋明義
暨同人謹啟
副社長 釋果德
何忠全

佛曆二五四四(2000)年一月

律儀淨苑 衍慈法師教授
■第十六屆靜坐班

課程宗旨:為了有興趣靜坐人士,能以正確方法修習止觀而能以定發慧,以智能體察宇宙人生真理及佛法妙用,自得禪悅。
開課日期:2000年2月26日
上課時間:逢星期六晚上7時30分至9時

■第十六屆儀規班

課程宗旨:為使佛弟子對佛門一般基本常識有一定認識,本苑特設此項課程,內容包括講解及示範禮佛、拈香、穿袍搭衣,以及行、住、坐、臥等各種儀規。
開課日期:2000年2月25日
上課時間:逢星期五晚上7時30分至9時

■預賀釋迦牟尼佛出家 放生法會

日期:2000年3月12日(周日)
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
主持:衍慈法師
備註:上午普佛,下午放生
上課地址:香港佛教律儀淨苑(裕華國貨斜對面)
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四字樓E,F座
電話:2367 3091
報名辦法:請親臨或來信律儀淨苑(附回郵信封)索取報名表格。
以上課程,費用全免。歡迎信眾隨喜參加,額滿即止。


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
招  生

佛學初機班
開課日期:2000年4月12日
(逢星期六)
時  間:下午5時半至7時
費  用:全免
導  師:葉文意、張漢釗、岑寬華、黃燕雯、趙仲雲、陳懿行

佛學進修班
開課日期:2000年3月31日
(逢星期五)
時  間:下午7時半至9時
費  用:全免
導  師:張漢釗、岑寬華、陳懿行、馬少雄、陳達志
上課地點:九龍太子道西141號 長榮大廈十字樓C座
電  話:2380 6400

現已開始接受報名,歡迎各界人仕參加,請於每日下午四時至七時駕臨或致電本會報名。


【加拿大】

多倫多正覺寺 第二屆短期出家修道會通啟

主辦單位:世界佛教華僧會
承辦單位:多倫多正覺寺
戒  師:恭請
     上淨下心長老為得戒和尚
     上圓下宗長老為羯摩和尚
     上本下覺長老為教授和尚
     上本下靜長老為開堂和尚
     上悟下德法師為依止和尚
宗  旨:弘揚佛陀戒法,培育佛教在家弟子,實踐體驗僧團生活,紹隆佛種,
     續佛慧命。並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資  格:對佛教具有正信正見、六根無缺、品行端正、身心健康者,年齡限於
     十五歲至六十五歲。
時  間:2000年6月25日至7月1日。
地  點:多倫多正覺寺。
名  額:一百名,額滿為止。
費  用:$150(加幣):含教材費、膳宿費、衣單費用等。請自備黑海青、
     縵衣、盥洗用品。
報  名:(1) 日期:由即日起至6月1日止。
     (2) 手續:填寫報名表、自傳一份,二吋照片一張,填妥後請寄或
          交回本寺,並於6月24日報到。
     (3) 地點:正覺寺
          300 BATHURST STREET, TORONTO, ONT. CANADA M5T 2S3
電  話:(416) 603-8889
傳  真:(416) 603-1608

修道會期間設:護法大齋,上堂大齋,吉祥齋等供佛齋僧項目,歡迎護法善信隨緣隨喜,普結眾緣,功德無量。
 
 
香港佛教聯合會庚辰年新春團拜、慶祝成立五十五周年紀念
暨第四十六屆董事就職典禮
   香港佛教聯合會於二月十二日(周六)假銅鑼灣東院道佛教文化中心禮堂舉行庚辰年新春團拜慶祝成立五十五周年紀念。
   該會會長覺光法師致祝福詞,稱庚辰年生肖屬龍,龍是瑞祥之物,充滿活力,盼望佛弟子如龍之活躍,為佛教貢獻力量。並表示該會成立到現在已進入第五十五個年 頭,各項會務在歷屆董事努力策導下都獲得相當的成就,所經辦的善業亦正逐步擴展及趨向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的稱讚。隨著佛誕公眾假期由去年開始實施,佛 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日漸提高。去年五月,該會發動全港佛教團體道場舉行分區浴佛大會,得到四眾人士熱烈響應,積極參與。而在五月下旬,更在紅磡香港體育館 舉辦的「慶祝佛誕迎請佛牙舍利瞻禮大會及佛教文物展覽」,更得到中央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全力協助,大會圓滿成功,前往參禮人數頗多。並承蒙政府首 長親臨主禮,國內及海外各地大德法師惠臨指導,場面莊嚴隆重,成為香港多年來的慶事,顯示佛教事務受到社會及國際方面的重視。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佛教及瞭解 佛誕公眾假期的意義,該會今年將會繼續大事慶祝佛誕,現正籌備多項大型活動,其中包括舉行分區浴佛及在國內與本港進行植樹計劃。各項活動有助淨化人心,改 良社會風氣,促進環保,普利大眾。
   進入二十一世紀新時代,科技更為進步,但精神修養亦不能忽視。因此,該會正加強弘法工作及採用嶄新的形式推動佛教事務,諸如舉辦佛學講座以傳播教理;透過 電子媒介宣傳會務工作,設立弘法使者以培養在學青少年從事推廣佛教活動。而目前最急切者為加強對下一代僧伽的培育工作。現正籌備在沙田明輪佛堂開辦一所佛 學院,為來自國內的年青僧人提供訓練課程。學成後為佛教界增添精通經律,才德兼備的新一代僧伽。
   佛聯會副會長黎時煖居士致新年賀詞中透露該會之善業發展與時俱進,全體董事及會屬機構同仁戮力同心,使會務不斷擴展。
   醫療服務方面,佛教醫院致力提供優質服務,改進良多,管理系統日益完善,醫療設施日益革新,積極促進社區關係,院譽日隆;並與醫管局進行發展中醫服務,以 促進病者早復健康。教育服務方面,各會屬學校均致力推行優質教育,其中有多間中小學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設立多媒體學習中心,配合現代化科技教育之需要及 加強教師專業發展,舉行專題研討日等,均有助於優質教育之促進。會屬幼稚園方面亦獲得優質教育基金之資助,設置多媒體教材,提供多元化之學習樂趣。該會又 支持國內希望工程計劃,資助興建學校,均能進行順利及成功。社會服務方面,各服務單位均能配合時代發展趨勢而不斷改進,獲得政府資助,改善設施,擬訂服務 質素標準,推行監察制度等,均一一切實施行。又為響應國際長者年,於去年十一月廿二日在會展中心舉行招待耆英齋宴,來自全港十八區二千多名耆老歡敘一堂, 目的宣揚尊敬及愛護年長人士之傳統美德,饒有意義。弘法工作方面,佛聯會鑑於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類追求物質生活享受之際,每易忽略精神生活之培養,無異 捨本逐末。因此乘著慶祝佛誕之同時,在全港各區宣揚浴佛意義,又促請其會屬各校加強學生品德之培養,致力促進社會善意及和諧,去惡從善,建設幸福與和平。 深望佛教同仁各盡所能,為弘揚佛教而努力。並祝佛光普照,大地和平。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