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81期
2000年6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一盞智慧明燈 ◎秦孟瀟
趙樸初老居士逝世
紀念鴻文 真知灼見智慧之光 ◎釋覺光
傳播正信 弘揚佛法 ◎覺 醒
賀《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年 ◎覺 真
香江佛教明燈 ◎王永平
不惑之年 ◎楊 釗
主編《香港佛教》幾點心得 ◎秦孟瀟
百尺竿頭 更上層樓 ◎觀 清
四十年的《香港佛教》--良師益友 ◎高永宵
宏揚正法四十春秋 續佛慧命任重道遠 ◎胡國強
上海名剎 今日龍華寺與靜安寺 ◎白 衣
雜  感 往事三則 ◎朱越利
隨筆禪話 談釋迦佛 ◎秦孟瀟
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界分區慶祝佛誕大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慶祝佛誕
香海正覺蓮社唸佛禮讚 ◎王果堅
 

 
編者的話
一盞智慧明燈
   《香港佛教》出版發行足足已有四十年了。老實說,在香港這個殖民地商業社會裡,搞什麼文化出版事業是相當艱巨而辛勞的,因此被人視為所謂「文化沙漠」之 地!許多人瞧不起香港殖民地文化!這是英國殖民統治者所造成的惡劣影響,這種文化畸形現象,需要一段時間去扭轉它!九七年以後,香港主權回歸祖國懷抱了, 加速改造香港文化的速度,將形成一種新型的香港文化。
   在此同時,我們看看香港佛教文化形態,也是非常落後的面貌,這也是港英殖民統治者所造成的結果!誰都知道,在英帝殖民者統治下,洋教享有特權,地位崇高, 東方傳統宗教,包括佛教在內,都處在被壓抑的地位,合法的宗教權益被剝奪了,在殖民地時代,英國人及其追隨者根本不重視東方傳統宗教的權益。香港八十萬佛 教信徒要求給予佛誕公眾假日。港英殖民統治者為了保持洋教的特權,拒不接納廣大民意的請求,置若罔聞,無動於衷。只有期待特區政府成立後,才能扭轉此一不 合理的現象。一九九九年終於實現了首屆佛誕公眾假日。由此看來,要扭轉香港佛教落後文化面貌,只有從今日起,是所謂際遇到來的新時期,佛誕公眾假日開創了 先例,相信一切會逐步好起來,佛教新文化將指日可待。當前佛聯會在會長覺光上人卓越領導下,正積極主動興辦一座香港佛學院。這是香港佛教文化未來的主力 軍,是「弘法利生」事業的一股依靠力量。
   我們相信香港佛教明天會更好!回顧香港佛教近五十年來,都是從無到有的,就拿寺院來說,遍佈在新界的幾座大寺院如觀宗寺、妙法寺、西方寺、竹林禪院、東林 念佛堂、天壇大佛、寶蓮禪寺、志蓮淨苑……都是近二十年來新建的道場。至於興建的佛教中、小學校、佛教醫院、佛教安老院、幼稚園、佛教文化中心……等等, 也是近期創建起來的,這充分說明了香港佛教具有雄厚的潛力,只要有人發心去挖掘,它是無盡的寶藏。
   《香港佛教》四十年來,雖沒有什麼宏偉的建樹可言,但它在海內外的影響十分重大!這不是有形物質所能比擬的,它的精神力量直接影響著四面八方,凡是有緣閱 讀《香港佛教》的讀者,在思想上或多或少發生了變化,有的男男女女放下塵緣,捨俗出家去了,成就道果,功德無量!我們希望更多的人信仰佛教,多做善事,多 積功德!《香港佛教》在這方面發揮著淨化人心的巨大影響作用,它是一盞照亮人間的明燈,散發出無盡的智慧光芒!
 
 
趙樸初老居士逝世

趙樸初老居士逝世
全國政協副主席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著名社會活動家、宗教領袖、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主促進會中央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於五月廿一日下午五時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三歲。
趙樸初居士以其對佛學的精深研究而聞名海內外,他的墨寶也多為人們珍藏,同時其詩詞散曲也流傳頗廣。一九八五年,趙樸初居士以其對世界和平和宗教事業的突出貢獻,榮獲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的日本「庭野和平獎」。
去年香港慶祝第一次佛誕節,趙老也參與主持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佛牙舍利瞻禮大會」。
趙樸初居士一九○七年出生於安徽太湖縣,先人官拜前清翰林,家境頗佳,因家學淵源,自幼便受到中國古文化的薰陶,之後入東吳大學文科,因肺病輟學,師從圓 瑛大師潛心研究佛學,並從事社會救濟工作。一九三六年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戰區收容難民達數十萬人。四五年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長期與中國 共產黨關係良好。五二年他又參與籌建中國佛教協會,五三年任第一屆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八○年第四屆佛協起任會長至今,八八年當選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至 今。

唁 電

中國佛教協會:
驚悉當代維摩大居士示寂,法幢摧毀,尊賢凋謝,人天共悲!樸老一生光輝業績,普天之下佛弟子無有不景仰者,發自內心稱頌「菩薩」轉世,廣度群生。新中國誕 生,實行社會主義社會。世勢轉移,領導佛教、宏揚如來正法者,若不具有殊勝因緣,實難事成。樸老才華卓越,蓋世無雙,皆能圓滿一切功德。而今樸老示寂,中 國佛教痛失領袖,全世界佛教亦失去一位導師!慧燈熄滅,四眾哀悼。衷心祈禱樸老蓮登上品,乘願再來人間。

《香港佛教》總編輯
秦孟瀟   
二○○○年五月廿二日

 
 
真知灼見智慧之光--祝賀《香港佛教》創刊40周年紀念
<<◎釋覺光>>
   早在一九六○年六月一日《香港佛教》創刊號如期出版了。
   記得首篇社論是本人撰述的,其題目是:「為什麼要出版香港佛教月刊」,該篇內容是怎樣闡敘呢?因此將舊文章翻出再閱讀一遍,所謂「溫故而知新」呀!四十年 前,本人只有四十歲,是進入中年時代,還有一番「大作為」的理想事業,還有一股勇猛精進大無畏精神!回顧當年秦孟瀟居士向本人提出創辦《香港佛教》雜誌建 議時,我滿懷信心地說道:「只要你出任主編,其他一切由我來負責好了。」說了這話之後,隨即致電給松泉法師、元果法師,他們也讚同出版《香港佛教》月刊, 由本人擔任社長、松泉法師任督印人、元果法師任出版人、秦孟瀟任主編。在那時我們四個人都很年輕,有一股衝力和幹勁!至於每期出版的經費和稿源如何,根本 沒有周密的考慮過,每個人在思想上都這樣想,或者說有個共同的信念:「為佛菩薩的弘法利生事業,冥冥之中自有佛菩薩護佑的!」就在這一信念支持下,每期每 期出版下去了,真不可思議,出版至今,竟出版到四十年之久了。日前,我高興地對秦孟瀟居士說道:「希望你再編四十年《香港佛教》,饒益有情。」當然,這是 我個人的美好願望和衷心的祝福!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的,相信《香港佛教》是永恒的!佛教傳入香港已有一千多年悠久歷史了,僧人和寺院依然綿延不絕, 香火旺盛,自有人繼承「弘法利生」的事業,《香港佛教》像青山綠水一樣,源遠流長,佛日增輝。
   回過頭來,再談四十年前本人寫的「社論」內容如何呢?舊話從提,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雖然「話」舊了一些,重新唸起來,卻喚發出當年的青春和勇氣來,昔日 許多人和事歷歷在目,猶如昨日一樣再現眼前!俗話說:「人老心不老!」古人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這些話,對某些人來說,卻有一定的道理和啟示作 用。四十年前,秦孟瀟居士跟我談起創辦《香港佛教》雜誌社的事,一念之下,終於實現了。如今,又是孟瀟跟我談起創建「香港佛學院」的事,也在這一念之下, 多方積極行動起來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座「香港佛學院」屹立在人間,在佛菩薩護持下,一定會實現,在佛聯會諸同仁共同努力下,「續佛慧命」是當務之 急,凡是佛弟子都會熱烈響應這一光輝事業。
   且看,本人以往撰述的「社論」內容是:

   「香港,在今日的地位是顯得非常重要,它的一舉一動,會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不再是過去那樣不為人知的撮薾小島了。我們也知道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這 裡有著許多不同國籍的人士,他們底思想、生活、信仰、習慣……都是迴異的。單以宗教來說,有佛教、孔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印度教、波斯教等。每一種 宗教都有很多信徒,若從人數比較來說,那還是信佛教的最多數,因為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了,中國文化受其影響至深且鉅。何況周圍許多國家以佛教為國教 者不少,佛教在東南亞各地的信徒是想當可觀了。
   香港佛教在不斷地發展中,在福利方面曾有良好的表現,引起社會各界人士重視和尊敬!可是,在文化方面表現微乎其微,直至今日,還沒有一種按期出版的佛教雜誌,那是多麼地可惜?!
   我們深深地感覺到,文化宣傳的功效是比任何力量都大,缺少文化宣傳的工具,這種損失也是相當的大!
   社會上,許多人對佛教不認識,而產生種種錯誤的觀念,以致誹謗佛教!試想,這種過失是誰造成的?我們負有「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使命。今日我們還沒有一種佛教雜誌(指香港而言),也就是說明我們未曾盡了責任!
    今日世界,人與人之間感到徬徨和痛苦,雖然科學已進至太空時代,而人底精神越感到空虛,不是信仰宇宙主宰就能解決信念上的矛盾,因為信從宇宙主宰支配,而 要忘掉自己,所有的一切疑難要給冥冥之中的主宰!事實上,要忘掉自己是不易做到,將疑難交給主宰去支配,更不易信任。因為今日的人,認為自己的智慧,可以 解決任何疑難,用不著交給那萬能的主宰。這一點,佛教要人自覺,從自覺中而起無窮的智慧,由智慧而通達一切,所有的疑難都迎刃而解了。所以說,信仰佛教的 人,在精神上是不會感到空虛的,也不會有痛苦的。
   佛教是合乎理性的一種宗教,也是基本人性上所需要的,尤其是科學越進步的時代,越需要佛學的理論作為道德的引導。如此,則人類將不受到內心恐懼的威脅!
    目前,我們組織一間雜誌社,出版《香港佛教》月刊,其目的就是,解除今日人類的信念上的矛盾,指出一條光明大道。我們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前哨站,《香港佛 教》負著極大的使命,希望各地佛教同仁,給予我們最大的支持,我們相信不久的將來,佛陀的佳音,將傳遍全世界,佛陀的光輝,照耀全球!」


    四十年前,我所說的這番話,毫無陳腔舊調,依然保持著新鮮的現實感!佛家說:「法爾如是。」用佛陀的眼光來觀察世間眾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所說的 這一番話,不是個人的臆說猜測,而是遵循佛陀的教誨而演繹開來的,如是言,就不會錯。古往今來大德們,他們所說的一切,皆離不開佛陀的教誨,如是言,如是 行,著著可取。
   四十年來,《香港佛教》的宗旨,及其所走的道路,都是遵循佛陀的教誨去做的,道路越走越寬廣,幾乎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香港佛教》的蹤跡,凡是有華人佛教 弟子的地方,幾乎都有緣接觸到《香港佛教》月刊,用佛家語言來形容說:「佛光普照,普灑甘露」。這些話,只能說是一種心願吧了,事實上,《香港佛教》還未 能做到普及到世界各地去,終有一天能夠實現這一美好願望的。在一九九七年前夕,《香港佛教》發生了轉捩點的變化!由於本刊創刊人之一元果法師塵緣已盡,往 生極樂國土。而另一位創始人松泉法師卓錫英國弘揚佛法,因緣殊勝,無暇問津於香港法務了。奇怪的是,四十年前創議人秦孟瀟居士一度「隱居」在他方國土,跟 香港似乎「脫緣」了。十多年前,他重現香江,莫非是「乘願而來」乎?!他的出現,給予我無限欣喜!敦請他來主編《香港佛教》,必能發揮卓越的影響作用,他 不僅佛法造詣較深,連世間法也懂得不少。四十年前,他在香港主編過三種不同性質的文化教育刊物,享有盛譽,文化界名人伍憲子、錢穆、唐君毅、羅香林……等 人,均在他主編的《摩象》月刊上發表過文章;數年前,他又主編過六大宗教為內容的《大道》雜誌。在海外宗教文化界是位專欄作家,立論不偏不倚,主持公義, 平易近人的作風,在國內外是頗受歡迎的公眾人物。
   自他主編《香港佛教》以來,不論過去和現在,在內容上和風格上,確實不同凡響,在眾多佛教刊物中是份最具影響力的刊物。三年前,該刊在我建議下,由香港佛 教聯合會接手過來,所謂「出版主權」轉讓;佛聯會諸位董事非常樂意地接受了名震寰球的「弘法利生」事業。早在五十多年前,佛聯會就該著手創辦一份屬於自己 的「機構」刊物,陳靜濤居士曾多次與我商談過,由於某些原因阻礙,未能實現,非常可惜!由於「佛聯會」未能辦得成功,在這情況下,當時秦孟瀟居士向我建議 創辦《香港佛教》,我一口應承下來,陳靜濤居士大力支持,我跟松泉、元果商量結果,決定在六月一日出版了創刊號《香港佛教》,奠下了牢實基礎。
    《香港佛教》出版至今已四十年了,我們幾位創刊人垂垂老矣!元果法師「搶閘」先走。而《香港佛教》青春常駐越發年輕化了,為了《香港佛教》永葆青春,法輪 常轉,不得不考慮「轉」之事,由誰來接受這盞「慧燈」呢!它的命名是《香港佛教》,接受它的主人自然是香港佛教聯合會了,這似乎是「天意」!捨它莫屬, 可謂物歸「原主」了。
   自從佛聯會出版《香港佛教》以來,如虎添翼,如魚得水,相得益彰,更顯示了佛聯會的權威性,加強了與世界各地佛教之間的友誼聯繫,在弘法利生事業上更發揮了卓越影響作用!我衷心祝願《香港佛教》月刊,越辦越好。經云:「無量光,無量壽」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傳播正信 弘揚佛法--熱烈祝賀《香港佛教》創刊40周年
<<◎覺 醒>>
   四十年來,《香港佛教》在佛、菩薩的護佑下,在佛教四眾弟子的大力支持下,茁壯成長。目前,它已是香港著名的佛教刊物,也是中國佛教的著名刊物之一。長期 以來,它一直受到我們上海佛教界人士的青睞。我的恩師真禪長老生前十分喜讀《香港佛教》,每當繁忙的弘法活動之餘,總是抽空認真閱讀其中所載的各種弘法文 章。他老人家一生撰有《玉佛丈室集》十冊,其中有些文章就曾在《香港佛教》上刊載過。我長期追隨真禪長老,受其熏陶,也非常愛讀《香港佛教》。近年來我的 一些習作,也常在《香港佛教》上發表。所以如果說我近來在佛學寫作方面有一點進步的話,這與《香港佛教》對我的提與幫助是分不開的。為此,在紀念《香港 佛教》創刊四十周年之際,我真誠地感謝它的創刊者覺光長老、松泉長老、元果長老和秦孟瀟居士,並衷心祝願《香港佛教》越辦越好。
   想當初,覺光長老、松泉長老、元果長老和秦孟瀟居士共同創刊《香港佛教》,在出版經費緊張、稿源不足和銷路不廣的情況下,為了弘揚正法,維護佛教道場,他 們以佛教思想中的大無畏精神,毅然、決然地堅持將《香港佛教》繼續辦了下去。數十年來,《香港佛教》對香港佛教事業的發展,起了推波逐浪的作用。我們知 道,香港佛教現有正信佛教徒八十多萬,比丘約三百人,比丘尼約二千餘人,寺院、精舍約有三百餘間。各佛教團體所辦的佛教文化教育事業和慈善事業更多,有大 專院校、中小學、幼稚園及托兒所共七十餘所,收容學生逾十萬名。另有佛教安老院與護理安養院十間,收容無依老人約二千餘名。所有這些,當然是以覺光法師為 首的香港一大批佛教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香港佛教》對之所作的宣傳與鼓動,諸如刊登世界各地高僧大德所撰寫的佛教理論文章,警世導俗,宣揚正信;為 初信佛子提供耕耘園地,弘揚正法,護持佛教道場等等,對香港佛教事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香港佛教》四十年來,不僅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出版,從未停刊過,而且是越辦越好,可謂是一年一個樣,十年大變樣。記得我的恩師真禪長老曾於一九九○年寫 過一篇題為《繼往開來,更上一層樓》的紀念文章,祝賀《香港佛教》創刊三十周年。文中談到,《香港佛教》在三十年來有三方面突出的進步:一是不斷改進版 面,充實內容,以適應時代前進的要求;二是培養青年人寫作,不斷擴大撰稿的隊伍;三是立足香港,面向世界,不斷擴大發行範圍,爭取更多的讀者。近十年來, 《香港佛教》在這三方面進步的基礎上又取得了更大的進步。現在的《香港佛教》,不僅圖文並茂,版面設計新穎,所有文章,大都配以各種圖片,文章欄目也多種 多樣,含有濃厚的時代氣息。特別是經常刊載一些批判各種邪教活動的文章,並通過「編者的話」加以揭露、剖析,為弘揚正信佛教立下了不小的功勞。至於經常刊 登海內外弘法傳教新聞和佛教動態,更是受到廣大信徒和讀者的喜愛。
   近十年來,我在閱讀《香港佛教》的過程中,印象最為深刻,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有以下三件事。

一、《香港佛教》出版主權歸屬香港佛教聯合會。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權回歸祖國懷抱,結束了一百五十年英帝殖民統治,洗刷了國恥,恢復了民族的尊嚴和地位,普天同慶,四海歡騰。在這大喜慶的日子 裡,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了盛大的「祈福大會」,香港各佛教寺院、道場、社團、佛教學校等約有五萬人參加了盛會,並邀請大陸及東南亞各國高僧大德主持「祈福 大會」盛典。香港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先生親臨盛會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讚揚香港佛教在社會服務方面的貢獻。與此同時,《香港佛教》創始人覺光、松泉、元果 三位大師高瞻遠矚,公開宣布自即日起,將《香港佛教》出版主權轉讓給香港佛教聯合會,使《香港佛教》在發揮各國佛教之間的橋樑作用、推動佛教文化事業的發 展、保護世界和平事業等方面,能起到一種更大的促進作用。
   《香港佛教》出版主權歸屬香港佛教聯合會之後,出現了種種新的氣象。它不僅解決了多年來出版經費不足的困擾,而且由於有了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直接領導,從內 容到版面都煥然一新,更加吸引廣大讀者。例如,一九九七年八月號的《香港佛教》對「香港佛教界慶祝回歸祈福大會」作了專題報道,同時刊登了董建華先生的親 筆題詞以及董建華先生和覺光大師的合影,受到廣大信徒和讀者的普遍歡迎,從而更加促進了香港佛教事業的繁榮與昌盛。

二、為香港佛教爭取「佛誕公眾假日」鳴鑼開道。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三十年如一日,率領全港佛教界人士,為爭取「佛誕公眾假日」,努力奮鬥不已。但在港英殖民統治時代,始終未能如願。一九九七 年香港回歸祖國懷抱之後,特區政府經過行政、立法會的程序,終於立法認同「佛誕」為「公眾假日」,並於一九九九年農曆四月初八(公曆五月廿八日)實行。為 了熱烈慶祝這一可喜可賀的大事,在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統一領導下,香港佛教界人士,於農曆四月初八至四月十四日(公曆五月廿二日至五月廿九日),在香港紅磡 體育館,隆重舉行了「慶祝佛誕迎請佛牙舍利瞻禮大會」。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先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姜恩柱先生、國家 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都應邀親臨主禮,並擔任榮譽會長。趙樸初居士還在瞻禮大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在此期間,《香港佛教》對這一重大活動作了 詳盡的宣傳與報道,它不僅預先在一九九九年四月號上用「編者的話」,闡明了慶祝「佛誕公眾假日」的宗旨所在,而且於五月份專門出版了「紀念特刊」,報道了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迎請佛牙舍利瞻禮大會」的全部活動情況,同時刊登了趙樸初、董建華、姜恩柱的題詞和葉小文的賀信以及泰國僧王的賀詞等。同年六月號, 《香港佛教》又繼續刊載了「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迎請佛牙舍利瞻禮大會鳴謝啟事」、覺光大師的「開幕詞」、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演講詞」,同時還刊登 了世界新聞電訊網絡及各大報刊的及時報道二十多幅覆製照片,對「瞻禮大會」進一步作了補充宣傳。因此,完全可以這樣說,《香港佛教》對一九九九年「香港佛 教界慶祝佛誕迎請佛牙舍利瞻禮大會」這一重大佛教弘法活動的宣傳報道,真正做到了全面、正確、周密、詳盡,因而受到廣大海內外信徒的讚揚。

三、為香港、上海兩地佛教界的親密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繁榮,起了一種相互促進的橋樑作用。
    香港與上海兩地的佛教交往,源遠流長。早在近代,中國大陸到海外弘法的高僧,幾乎無一不是從上海出發,途經香港到達世界各地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香港 和上海兩地的佛教界,幾乎每年都要組團進行互訪。九十年代前半期,上海的明暘長老和真禪長老與香港的覺光大師和永惺大師等,相互往來於港、滬之間,共同舉 行重大的弘法宣傳活動。對此,《香港佛教》都進行了全面的宣傳與報道。
   一九九五年真禪長老圓寂後,港、滬兩地的佛教交往繼續頻繁開展。近年來,每當香港佛教界舉行水陸空和平吉祥大法會時,上海佛教界總是組織弘法團前往參加。《香港佛教》也總是以顯著地位作宣傳和報道。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主權回歸祖國,港滬兩地佛教界迎回歸,分別舉行慶祝活動,《香港佛教》也一一作了詳細的報道。
   一九九八年五月,上海市佛教協會召開了第八屆代表會議,產生了新一屆佛協領導班子,明暘老法師繼續當選為會長,我與邵鍾居士等九人被選為副會長。同年十一 月,應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之邀,由我擔任團長,組成上海市佛教協會訪問團訪問了香港。在港期間,代表團成員除了參訪香港各大道場外,還與香港佛教 聯合會舉行了一次佛教思想學習交流的座談,兩地的青年法師暢開思想作了發言,各自談到,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們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佛教應該如 何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把佛教事業建設得更好。對此,《香港佛教》在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號上作了專門報道,並刊登了思想交流座談會上兩地青年法師所作的發 言,又在「編者的話」裡以「兩件大喜事」為題,對之作了扼要的介紹。
   《香港佛教》對香港、上海兩地的佛教交往活動所作的種種宣傳報道,對增進兩地佛教界的親密友誼,促進兩地佛教事業的共同繁榮,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總之,《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年來,在傳播佛教文化,弘揚佛教義理,培育新僧,加強佛教徒之間的團結和友誼等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特別是在近十年 來,各方面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它為香港佛教事業的繁榮與昌盛,為傳播正信,弘揚佛法,起到了一種不可替代的鼓動與促進作用。同時也為溝通香 港與大陸佛教,特別是溝通香港與上海佛教,相互促進,共同繁榮,起了一種橋樑作用。值此慶祝《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周年的美好日子裡,我再一次代表明暘長老 和上海佛教四眾弟子,熱烈祝賀《香港佛教》在弘揚正法,改善社會,淨化人心,以及在維護世界和平事業中,取得更大更新的成就。
 
 
賀《香港佛教》創刊40年
<<◎覺 真>>
   值茲《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周年之慶,謹以俚句,寄我賀忱,筆底真情,不計工拙也。
   浦江香江一脈通,
   傳道聞道竟相逢。
   結緣佛學與文學,
   五月神州春正濃。


   人類跨進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對「信息產業」、「信息社會」、「信息時代」這些名詞已不再陌生。而信息、物質、能量,已被公認為這是現代人類社會生活的三大 支柱。物質為人類提供材料,能量為人類提供動力,信息則為人類提供智慧和知識。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佛教》為我們提供了佛教文化、佛教知識、佛教智慧的 信息交流和傳播;使已在中華大地傳播了整整二千年的佛教文化,又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得到新的發揚,新的升華,新的普及,並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這是 《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年來有目共睹的最為重要的歷史貢獻。
   《香港佛教》辦得很好,四十年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獨具特色。一件事要辦好,很不容易。從辦成到辦好,從誕生到發展,從個性養成到特色鮮明,這其間,該 經歷了多少困難?多少艱辛:創辦者、主理者、編者、作者,該傾注了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四十年辛苦,四十年心血,四十年耕耘,四十年創業,至今愈益煥發出 生機勃勃的生命光輝。我看到一種精神: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佛陀精神,大乘精神,勇猛精進精神。這正是《香港佛教》四十 年的力量源泉,功德之母。
   《香港佛教》四十年來發表各類佛學文章、詩詞、繪畫種種作品三萬餘篇,闡揚佛法,弘化四海,傳播智慧,啟迪四眾,推動佛學研究,培養學術人才,開拓佛教文化園地,營造佛學文化環境,得香江風氣之先,智光慈抱,照徹十方,功在當世,德垂青史。
 
 
香江佛教明燈--慶祝《香港佛教》創刊40周年
<<◎王永平>>
   半個世紀前的香港佛教,還處在消極落後的狀態,不被社會人士重視,甚至受人欺侮的事情經常發生。經過少數大法師披荊斬棘,努力耕耘,深得信徒崇敬!形成佛 教徒隊伍,並對欺侮佛教的新聞單位,據理抗爭,捍衛佛教界的聲譽和權益。多次較量結果,贏得了佛教徒在香港社會上的平等地位。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建設,現在 寺宇林立,社會福利事業、文化教育事業,均有蓬勃發展,香港佛教已經是當今世界佛教中最富有成就的地區,這些成就離不開香港佛教界的一群核心人物的創業, 其中既有法師,也有居士,都是才華橫溢、道德高尚的長者,其領袖就是受國際佛教界普遍尊敬的覺光大師。
   在香港佛教事業的艱苦奮鬥中,具有遠見卓識的覺光大師,聯合其他長老創辦了《香港佛教》月刊,請秦孟瀟大居士出任創刊主編,這是一本高質量綜合性的佛教刊 物,是香港佛教界的喉舌。自誕生以來,四十年中,孜孜不倦,弘揚聖教,引導教徒修學並重,報道香港佛教的各項重大成就,各種服務社會的文化事業,慈善福利 事業,同時交流世界各地佛教的弘法情況。介紹祖國內地宗教政策落實的成績,也有對內地佛教工作的中肯批評。《香港佛教》立場鮮明,經常對世界各地出現的邪 教異說,進行徹底批判,引導教徒學習佛陀的正知正見。因此,《香港佛教》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最愛讀的刊物,也是最權威的刊物。今年是《香港佛教》的不惑之 年,確實《香港佛教》的內容是信得過的,我是經常要看的,下面借祝賀四十周年刊慶的機會,談談我對香港佛教事業成就的敬佩,以及滬港兩地交往的美好回憶。
    覺光大師是天台宗傳人,在香港首創觀宗寺,他致力教觀總持,宣揚天台教義。受到香港佛教信徒的普遍愛戴,被推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數十年來領導佛教界成 就眾多佛教事業,他與政府溝通,爭得佛誕公眾假日,為香港佛教徒贏得信教的神聖權益。覺光大師創辦的老人護理院,規模宏大,設施先進,讓住院老人,過幸福 的晚年,這是大慈大悲的具體表現。
   永惺長老,慘淡經營,學修並重,創辦了菩提學會、西方寺,目前西方寺正在向規模宏大的叢林體制方面建造,還能提供掛單,這受到行腳僧的崇拜和感激!永老一貫支持辦學,特別是僧伽教育。
    香港大嶼山寶蓮寺,敬塑天壇大佛一尊,端坐木魚峰上,佛光普照香江,為全港人民祝福。香港天壇大佛的精湛藝術造型,完全是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完美體 現。這一傑出的佛教藝術精品,在歷史上看,是後來居上的代表作,同時也為香港的旅游事業提供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受萬人敬仰的觀賞內容。
   近幾年在舊寺院的改擴建上,香港的成就也是十分驚人的,原來破舊的志蓮淨苑,經過宏勳法師等人的籌劃設計,精心建造,現在是一座雄偉輝煌精美絕倫的唐式寺 院,就全中國來講,作為唐式寺院建築,它是空前的,無與倫比的。這座建築被評為香港近百年的十大優秀建築之一,列為第五名。不僅如此,志蓮淨苑內部也是令 人敬仰的,作為尼眾叢林,它有許多學修並重,才德雙全的尼師。她們辦的養老院,設施先進,護理貼心,老人們在休閑中修持,其樂融融,確是人間淨土。寺內還 設有最好的佛學圖書館,志蓮淨苑是一座實行人間佛教和時代相適應的模範叢林。
   一九八八年十月,香港覺光大師邀請大陸明暘大師、台灣白聖長老,兩岸三地的佛教領袖齊集香港觀宗寺,討論白聖長老想回上海舉辦傳戒法會的具體安排,我有幸 作為明暘大師的秘書參與會晤。這是圓瑛大師的高足,分駐兩岸三地,逾四十年,鴻雁不通,思念不斷,同愛祖國、同禮釋迦。在政策鬆動下,感謝覺光大師的籌劃 安排,三位大師終於在香港歷史性地會晤了。他們多麼激動啊!四十年的互相思念,四十年的風風雨雨,四十年的互不理解,一朝見面,既有淚水,又有喜悅,而今 三顆明心見性的愛國之心,重又聚合在一起了。經過三天的促膝談心,回顧往事,展望未來,如何報效祖國,三位大師共同計劃,一堂在上海龍華寺傳授三壇大戒的 法會籃圖繪好了。他們是多麼愉快啊!他們一致認為三人雖各處一方,但能一起傳戒是表達了他們三方已能聯合成一個整體。三位老人對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這個中心是堅持不變的。他們要把愛國心借傳戒法會來體現。在第四天,為白聖長老送行時,覺光大師意昧深長地詢問白聖長老:「您有沒有兩個把握?」白老問: 「哪兩個把握?」覺光大師說:「根據您的健康情況,有能夠到上海傳戒的把握嗎?」白老肯定地說:「有!」覺光大師再問:「你認為台灣當局能允許你去上海 嗎?」他又肯定回答:「有!」三位長老會心地笑了。世事多變,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白老最後的一個大願未能實現。
   香港佛教界對內地的支援很多,例如大嶼山寶蓮寺贊助中國佛協派青年僧人出國留學。智慧法師帶頭捐建希望小學一百所,分佈於比較貧困的地區,這大大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利國利民,功德無量。
    在弘揚佛教文化事業方面,天童精舍的道平法師積極努力,特別是首先把現代電子技術用於《大藏經》的保存與傳播,浩瀚的一部《大藏經》,縮成七張光碟,拿在 手上像一部小書,這是科學的神奇。道平法師製做的《佛梅電子大藏經》是佛教界的創舉,受到廣大佛教徒的歡迎,也深得北京領導的讚賞。香港佛教界有許多重大 成就,在世界佛教界也是領先的。
   香港佛教界是愛國的,當鄧小平宣佈改革開放之後,香港知名長老永惺法師帶著香港佛教徒的友誼首先來上海訪問,接踵而來的朝山拜佛探親訪友絡繹不絕。一九八 五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大師發函致明暘法師,邀請上海市佛教協會組團訪港,第一次訪問團一行六人,抵港後受到隆重接待,我們第一次踏上香港土地,百 聞不如一見,一個星期的參訪,我們親眼看到了香港佛教各方面的輝煌成就,我們一行人由衷地敬佩,特別為社會服務的學校、安老院辦得既多又好,所以香港佛教 徒普遍受到社會的敬重,各個寺院都舉辦講經法會,祭祀祖宗的法會,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經書出版,刊物宣傳。佛教事業對香港社會穩定,人心淨化,發揮著重 要作用。就如素食,佛教徒開辦了兩三百家素齋館,形成了素食風氣,這對培養人們的戒殺和慈悲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素食對人們的健康長壽更有直接效 果。從一九八五年開始,以後每隔一年,就進行滬港兩地的互訪。覺光大師、永惺大師,都在上海講過經,聽經的群眾很多,讚揚兩位大師講得好。覺光大師、永惺 大師,都是上海龍華寺的座元和尚,一九九○年,龍華寺傳戒,覺光大師任羯磨阿闍黎,永惺大師任教授阿闍黎,受到千名戒子的尊敬和感恩。
   在十幾年的滬港佛教交流工作中,《香港佛教》不斷報道,發揮著組織宣傳的積極作用。主編秦孟瀟大居士,知識淵博,觀察敏銳,善於溝通,深得我們上海佛教界 的敬重,他的平易近人,很多人把他看成好朋友,他一出現大家熱忱歡迎,他在上海佛教界的老朋友特別多,現在又和上海佛教的年輕一代領導人親密交往。秦大居 士,為滬港兩地佛教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香港佛教》四十年中,宏揚佛法,促進地區佛教之間的交流,做出了萬人讚揚的成績,它是香港的一盞明燈,光照全球,傳播正法,普度眾生。
 
 
《香港佛教》創刊40周年紀念--不惑之年
<<◎楊 釗>>
   子曰:「四十而不惑」,就是一個人到了四十歲的時候,應該對許多東西都不會感到疑惑。其中應包括是非、黑白、善惡標準、人生的職位與責任、權利和義務、民主與集中、霸權與獨裁……。
    對於《香港佛教》來說,經過了四十年,我們的讀者除了對社會上的許多知識能不疑惑外,對於許多出世間法也應該不再疑惑。又或者說,我們不只要明白物質道 理,我們也要明白精神的道理,我們不只要懂得世界問題,也應懂得眾生問題,其中包括:什麼是世界?什麼是眾生?世界的起源及生命的起源?世界和眾生的規律 是什麼?當然包括我們的職位與責任是甚麼?人生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只有明白以上問題,我們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命運的奴僕;只有了解以上問題,並 能運用在人生中,我們才能擺脫痛苦、解除煩惱。只有我們能自醫,又能醫人,甚至教會別人能行醫,這樣才叫圓滿。
   以上種種問題,因篇幅關係,只能與大家重溫一下易懂、常見的道理,以便能溫故而知新;其他問題留給各位自我找尋,其效果可能更佳。
   世界和眾生的一條主要規律為「因果律」,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時間一到,一切都報。近代世人也終於明白有「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的道理。
   由於我們都是想「離苦得樂」,所以佛陀教我們要在「因」上下功夫。只有我們能「止惡行善」,我們才能在「結果」上「離苦得樂」。
   在明白這個道理之前,我們自覺、不自覺地做了許多損人利己的東西,因此自然會得損己的苦果,怎麼辦呢?雖然定業不能轉變,但我們面對苦果的心態卻可以轉 變;所以,達摩祖師教我們有「四行」:「報冤行」,「隨緣行」,「稱法行」,「無所求行」。對於一切不如意的事,應以「報冤行」的心態去面對;對於一切如 意的事,應以「隨緣行」的心態去面對;對於無順無逆時,應依照佛法去處理事物,而所行善事,應持「不存回報」的心態。
   至於未來的日子裡,如果我們要真的「離苦得樂」,佛法中清楚地告訴我們,就是要「持五戒,行十善,具四無量心,圓滿六波羅密」。
   五戒:殺、盜、淫、妄、酒。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二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講出來好像頭頭是道,但世界與眾生的問題,又好像是問題多多,原因何在?在於知易行難。所以學佛步驟包括「信、解、行、證」。我們不只要明白箇中道理,更 重要的是在實踐中運用。只要這樣,我們才能證明其中的真理。要在行為上做得到,務必要有「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作風,只有不斷學習,勤於練習,十年窗 下,自然而然就有功效。
   另外,學佛要有所成績,要有個榜樣,那就是我們的佛陀釋迦牟尼。其次是方法,盡列於三藏十二部之中,稱之為佛法。其次為僧伽,也就是良師益友。佛教稱之為 「佛、法、僧」三寶。而僧寶之中的良師益友,其中之一在《香港佛教》。過去四十年,我們相互之中結識了多少良師益友,這些都是我們人生路途上的善友,只有 我們相互提攜,我們終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的。
 
 
主編《香港佛教》幾點心得--慶祝《香港佛教》創刊40周年紀念
<<◎秦孟瀟>>
   二○○○年六月一日,是《香港佛教》出版發行四十周年!
   不少人知道我是《香港佛教》的總編輯,但不知道我是該刊的創始人之一……
   早在一九六○年初,某日下午,我前往跑馬地正覺蓮社拜訪覺公上人,這是我平時常去的道場。覺公上人很喜歡同我談天說地,因為我是「身在俗,心在佛!」所以 談話的內容特別豐富,或者說與上人特別有緣,可謂相交五十年如一日。當我向上人提議創辦《香港佛教》刊物時,上人不假思索地回答:「只要你肯出來擔任主 編,負責文稿事宜,其餘的概由我負責好了,你不必擔心!」幾句話,不足半小時光景,就決定了一樁史無前例的佛教文化事業--《香港佛教》月刊。隨即覺公上 人與松泉、元果兩位法師商談籌備出版社的事宜,正覺蓮社副社長陳靜濤居士也參加了討論,彼此達到了共識,認為非常必要創辦一份佛教定期出版的刊物。辦雜誌 蒐集文稿等工作,對我來說,非常熟行,所謂大有「一揮而就」之感。早在一九五三年間,我曾創辦一份以哲學為內容的《摩象》月刊,撰文者多屬大學教授如伍憲 子、錢穆、唐君毅、羅香林等人,類似一份佛學雜誌!在六○年間我還創辦《教師與學生》、《小學生》兩份刊物,若再擔任《香港佛教》主編,一個人就負責出版 三份刊物了,所謂任務繁重,時間緊張。在當時來說,這三份刊物稱得上是佼佼者。沒有料到,竟把自己勞累得病倒了,差一點一命鳴乎哀哉!人雖未亡,卻當上了 「逃兵」,在別人眼裡,某人似乎「失蹤」了,有的傳說到雞足山尋訪迦葉尊者「閉關」去了。
   在當時種種傳聞不脛而走,說來話長!佛云:「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我與香港有緣,再次出現人間。
   不去談自己的「傳奇」故事,還是談談《香港佛教》更為現實些,由於《香港佛教》近十多年來,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尤其它的風格轉變,具有一股迷人的魅力!不 少人向我探索其原因何在?我不便在公眾場合談,若談真實話,似有「賣瓜」之嫌,談得不清不楚,別人又說「故弄玄虛」!不說吧,別人又譏為「賣關子!」釋迦 老子在靈山會上,面對大眾無話好說,只好「拈花示眾」。許多人還是不懂其間奧妙!唯有迦葉尊者頷首微笑,領悟到「不可言說」的奧妙。
   今年三月間,我曾在上海圓明講堂參學,照誠法師邀請我參加「華林佛學班」春茗座談會,說得上是因緣殊勝的聚會,他們要我講幾句話。我跟青年學僧特別有緣, 這些學僧多來自蘇州靈岩山佛學院的。我開口第一句話說道:「你們是來自靈岩山的學僧,你們可知道:一九四三年間我就在靈岩山參學了,當時的住持是妙真大和 尚!」在座的數十位年輕法師聽了我一番自我介紹,表情上顯很很驚訝!莫非請來一位「老祖宗」來了,當年我在靈岩山參學時,在座的學僧中,幾乎沒有一個來到 「娑婆世界」。當他們聽到我說的一番話,頗有「疑幻疑真」的表情。從動作上可以看出他們對我頗有好感!這就是所謂「殊勝因緣」吧。
   在我說了一番大道理之後,曾主動要求他們提出問題來,由我回答,在所提到的許多問題中,集中一點,就是要我談談《香港佛教》為何如此吸引廣大讀者?這個問 題既提出來,我認為很好,使我解開了多年來的「疑難結」,這個不便說的老問題,終於說開來了,說罷似有「得罪人」之嫌!為什麼說「得罪人」呢?我常對人 說:「在香港辦雜誌較為自由,當然不是說絕對自由,也有它一定的自律和約束性;可是在國內辦一份刊物,約束性太大了,所謂公公、婆婆太多了,手腳被綑綁 住,也就可想而知了。」
   自我主編《香港佛教》以來,基本上不受任何人管束,所謂「主編」也者,也就是「主宰一切」,別人不得干涉,在你主管範圍內,主編說了「算數!」當然,對一個主編來說,「自覺」、「自重」是很重要的,要求自己很嚴格,不能犯原則性錯誤。
    雖然主編能處理所有一切的權力,說到底,本身要具備的條件也很重要。首先說,所謂專業性知識要足夠,不懂得佛法而亂談佛法,那就糟了。不少世俗人出版佛學 叢書,他們並不真正懂得佛法,錯誤顛倒之處甚多!主編佛教刊物,一定要懂得佛學,經、律、論基本概念要搞通,運用自如。若不具備這些條件,最好不去碰它。
    一位傑出的主編,既要懂得「出世間法」,也要懂得「世間法」,這樣才能發揮本身的優越作用。比方說,一個香港的編輯,既要懂得台灣的一套,也要懂得大陸的 一套,至少要具備三套本領,否則就要「碰壁」。猶如我經常寫些評論國內宗教方面的某些事情,這就要首先懂得國內的宗教政策,還要懂得國內基本立場和觀點, 當然還要善於運用某些術語和流行的語彙,別人讀起文章來,身同感受,這叫做「共同思想」和「共同語言」吧。能做到這點,說得上是「功夫到家」了。《香港佛 教》在國內發行能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受到人民政府幹部們的喜愛和重視,就是編者能掌握到分寸和火候的緣故。
   是不是任何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呢?我說「很難!」這需要積累豐富的經驗,更重要的還需要一種「悟性」,也可叫做一種「獨特的智慧」!同樣一件事,有人處理得很好,有人處理得非常不好!為什麼?這就得依靠「超能力」的「悟性」來解決了。
    《香港佛教》永遠站在「佛、法、僧」三寶立場上說話。四十年來,該刊一直為「佛、法、僧」利益服務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世界各地高僧大德弘揚佛法,以及 各個道場進行種種法務活動,本刊皆給予圖文並茂的報導;遇有僧、尼受到惡人的凌弱和欺侮,以及對寺院、佛像惡劣行為的破壞,本刊當仁不讓,及時予以詳盡報 導,甚至給予嚴厲的批評或譴責!最典型的事例,如河南開封大相國寺被一小撮惡人包圍,將古剎變為黃色娛樂場所,趙樸老揭露說:「將禪房變洞房!」胡作非 為,駭人聽聞的罪惡行徑。老住持淨嚴長老向本刊反映情況,本刊主持公義,發表評論文章,還收到當地數百位善信來函,他們義憤填膺地控訴當地一群敗類份子! 只有本刊敢於全面地予以揭露其醜惡行徑!在中國佛協領導人協助下,經多方面努力的結果,終於把敗類份子趕出山門外去了,一座莊嚴的佛殿巍然屹立在人間,真 禪大和尚擔任首屆住持。他多次對編者讚揚說:「閣下為大相國寺立下了大功!」
   類似的例子還不少,《香港佛教》從不畏懼權勢,敢於向邪惡勢力作鬥爭,以理服人,才能贏得真理。對這種受侮辱的事件,在國內的佛教刊物,是感到「愛莫能助」,自會感到「束手無策」,只好默默禱告佛菩薩保佑啦!
    為了維護佛教三寶事業,編者常以無畏精神來策勵自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末法時代,對佛法最大的危害,是一群邪魔外道,他們打著佛門的旗號, 幹著種種罪惡勾當!一般人不敢面對邪惡勢力!編者本人從不畏懼,敢於揭露邪魔的醜惡行徑,佛法一向是「祛邪顯正」的最大法門,是「續佛慧命」的具體表現, 怕惹火燒身,不就是「焦芽敗種」心態嗎?!試問,菩提心到哪裡去了呢?
   《香港佛教》創刊以來,不完全單純地刊登文章而已,它根據形勢的需要,並以實際行動發揮其獨特的作用。如近二十年來,香港佛教四眾弟子要求政府予以「佛誕 公眾假日」,在關鍵時刻,《香港佛教》緊密配合,持續不斷地進行宣傳攻勢,在社會上大造輿論,使執政者當局明瞭民意的動向,起到促進催化的作用。
   《香港佛教》為香港佛教立下不少功勞,貢獻良多。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當然不明白事實的真相究竟在哪裡!只有心無雜念的佛弟子才有「悟性」,才能體驗到事物真相的奧秘所在。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在華林佛學班座談會上我作了如上的講話,贏得了學僧們熱烈掌聲!在慶祝《香港佛教》四十周年之際,這番話作為賀禮獻上,並向關心《香港佛教》的讀者作個交待。
 
 
百尺竿頭 更上層樓--敬賀《香港佛教》創刊四十周年
<<◎觀 清>>
   香飄四海沾法雨
   港埠一刊見山低
   佛門緇素心嚮往
   教理奧妙何堪齊


    誌 賀
   香港佛教四十大慶

   我是《香港佛教》的熱心讀者。與《香港佛教》結緣已經四年。每期必讀,讀而好思,思而有悟,十分欣慰!《香港佛教》成為我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份,在此談一點初成認識和體會,以資祝賀貴刊,以謝大德編者諸君。
    我案頭有《五台山研究》、《洛陽佛教》、《上海佛教》、《弘化》(蘇州)、《宗教》(南京)等定期佛教或宗教刊物,不時還有《閩南佛學院學報》《正法研 究》(普陀山)、《中國宗教》(北京)、《佛學研究》(北京年刊)到來,我都要翻翻,選讀其中若干。因為都是各方大德、居士、學者專家的勞動成果,精心體 悟之作。讀讀,每有得益。當中讀得最多、印象深刻者,首推《香港佛教》。多種刊物比較,對貴刊我有如下幾點感受和印象:

其一、內容豐富,一本多元。
   貴刊載文,不拘一宗一派。舉凡淨(土)、禪、華嚴、天台、唯識等諸宗各派,義、理、人物、信、解、行、證諸文,均數照刊。我想,這是本著佛法以人為本,普 度眾生之固有宗旨,以解迷成佛為最終鵠的所使然。法門種種,均為方便各界信眾而設。此可謂「多元」。著眼於人,棄惡揚善,最終成佛,此之謂「一本」。
    不僅如此,由刊物內容看,有史有論,義理兼顧,普及與提高並重。有教理、有藝術、有專論、有故事……。以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號為例,其中《法華經》流傳概述 為經典介紹專論,而《祖堂集》則屬於禪學史籍。至於《你懂得寬容嗎?》、《僧服趣談》等文,則屬通俗介紹短文。這樣做,顯見編者苦心於雅俗共賞,以適合不 同讀者之需要所致。

其二,形式生動,圖文並茂。
   在文章中間適當處,精心選刊與文章內容相匹配之圖像、照片。既增強文章說服力,又能吸引讀者。且使版面生動有趣。避免黑壓壓文字一大片,顯得沉悶呆板。例 如,一九九八年三月號承刊拙文《印光、弘一兩位法師》,本人沒有想到提供兩位大師的相片。編者先生卻翻找典籍,非常主動地給補上了。頓使刊物之內容和形 式,統一地提高了層次。這使我非常感激。也許是由此原因,引起了北京方面的注意。《佛學研究》年刊的編輯,建議本人略作修改後,於一九九八年年底予以重行 刊發。此僅一例而已。實際上,凡刊發論文,或報道佛事活動,不僅有相關佛、菩薩畫像、塑像照片,且有實景、背景之藝術攝影。講圖文並美之「文」,不僅文字 通俗生動,且對文章標題,給予別具匠心的藝術處理。不僅字體、字型、大小有序,且使之立體化、色彩化。使開卷者頓有賞心悅目之快感。誠可謂,不是畫冊,勝 似畫冊!當然,這樣處理刊發文稿,比之一般順序文字,校正標點之類的通常編輯工作,不知要花編者之多倍勞動與艱辛!唯其如此,足見編印者諸君之用心、苦心 和精心。有了這「三心」,何愁刊物不臻臻日上呢?由此,亦足見佛祖精神之閃耀與落實。

其三,匠心獨具,版面活潑。
   我從來沒做過編輯工作,也不懂藝術。但我還想談點經常翻閱《香港佛教》的直接感受。縱然別人說是「門外談藝」,也在所不惜。僅以一九九九年十一月號為例, 單說標題,如《海天佛國的佛教文化之光》之背景,不僅字體中透出佛光,且背景襯出渾厚圓滿之佛陀精神。閱後使人遐想連翩,思緒萬千……。再如,同期第三十 四頁《略說韓愈謗佛和「會昌法難」》,紅底白字(立體),近旁配發韓愈《諫迎佛骨表》慷慨陳詞之畫像。按這一畫像,概是稀有少見者,畫像下配以紅字說明, 使三者不僅相映成趣,且似五彩蓮花,相映生輝,相得益彰。即令不擬閱讀文字者,亦能知其大意。使本想閱文者,更以愉悅心態,喜而誦之。此誠編者之功,非原 作者一般所能顧及。一期、一文如此,期期篇篇更如此。從而使讀者心馳神往,獲得有益之精神享受和感覺。
   總之,《香港佛教》字裡行間,處處滲透佛陀精神,外裡版式,洋溢著青春旋律氣息。一冊在手,深感文化氛圍濃郁。此乃大陸內外多種刊物中所少見,尤為宗教刊物,特別是佛教刊物中所僅見!
   為使我尊愛之刊,更上層樓;使四眾弟子僧俗內外更受教益。在此略陳不成熟建議如下:
   一、每年似可先行規劃,每期(月)有一更鮮明突出之中心或重心、主題。重點或重頭文章可先行約稿,以保證刊物質量不斷上升。借此也可建立或不斷充實一開放式的作者隊伍。
    二、使普及與提高更好結合,高僧大德與學者專家各有所長,論與史,義理與修持,此家與那門,使刊發之文,盡可能做到各得其所,各有其位。現在刊物對地域 上,似已充份注意。不僅有大陸內外,且兼及泰國、日本、新加坡等國諸文發表。這方面似可適當擴充「動態」欄目篇幅以補之,連載之文,似可選約當代高僧大 德,著名學者之更佳作品刊發之。
   三、刊物之校對,似經進一步加強。每見刊發之文,常有三至五不等之錯、別字。雖瑕不掩瑜,但錯別字總是愈少愈好。
   末了想說:一本刊物,歷四十年而呈日上向榮之境,實屬少見而難能可貴!在此,謹致一讀者之至誠謝忱!
   欣逢尊刊不惑之期,謹此祈祝
   百尺竿頭  更上層樓
 
 
40年的《香港佛教》良師益友
<<◎高永宵>>
一、一個讀者兼作者的心聲
   《香港佛教》自從一九六○年六月創刊以來,到今年(二○○○年)五月已滿四十周年,實在值得慶祝可賀。
   《香港佛教》的出版能夠支持到現在,首先應該要敬佩的,當然是該刊的四位創辦人:覺光法師、松泉法師和元果法師、秦孟瀟居士,他們的高瞻遠矚的魄力和精 神,無疑使《香港佛教》在香港佛教的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雖然元果法師已經在一年多前生西去了,但是他的弘法精神仍然是存在的。
   《香港佛教》四十年來的出版並非一帆風順,例如首任主編秦孟瀟居士繼後有數位大德變換他們是超塵法師、果通法師、澄真法師和現在重新接手的秦孟瀟居士,他 們都是因為稿源的缺乏而大傷腦筋,祗好靠友情去拉稿轉載,或親自寫作,以補充稿源,而其中果通法師亦已於多年前往生去了。
   學人自《香港佛教》第一期出版以後,直至今天,可算是一位長期讀者,學人很欣賞其中的一些好文章,啟發學人的佛法知識。所以說《香港佛教》是學人的良師。 而學人也算是一位膚淺的作者,因為自從第四十八期該刊的四周年紀念徵文開始,便間間續續地寫下了百多二百篇拙文,承蒙編者給學人的寫作和刊出機會,以文會 友,所以亦說《香港佛教》是學人的益友。
   然而,學人亦因為寫稿而稍有收穫,例如張曼濤教授亦選擇了學人在《香港佛教》的七篇拙文收輯在他所主編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中而流通於世。當學人有緣出 席國際性的佛教學術會議時,例如國內、台灣和南洋等地,在當時和學者們互通姓名而得知賤名時,他們也說一聲「久仰大名」,真是令學人汗顏不已,因為他們也 是《香港佛教》的讀者哩!

二、一篇三十多年前《蠡測》文章的回顧
   學人於一九六六年五月一日,曾為了當時的《香港佛教》第七十二期而寫了一篇徵文:《卅年後的香港佛教蠡測》,籍著今天編者的催稿機會,而拿出來檢討一番,頗為有趣,也算是一個好的交待。
   「三十年後的香港佛教是令人興奮的,信仰佛教的香港佛教徒已增加到二百萬人,約佔當時全港人口的總額四分之一。」(學人估計太高了,現在香港人口有六百多萬人,佛教徒約佔百分之十二,大約有七十萬人而已。)
   「佛教徒遍佈於新界及離島各地,尤其是開發了的大嶼山島嶼,在那裡精舍密佈,幾乎全島百份之八十以上人口是佛教徒。」(祗是預測到大嶼山在開發中,而佛教徒數目未有統計,因為尚未完成整個開發計劃。
   「一所佛教的國際大學已經成立……而是由香港政府所承認的大學院……還特別設有佛學院……及佛學研究院……並頒有佛學博士學位。」(現在香港祗有一間「佛教能仁書院」,屬於大專學院,設有「哲學研究所」,可頒授博士學位,但可惜不是香港政府所承認的大學,並有兩間佛教專上學院乃志蓮與法住,但並無佛學院之設立。)
   「佛教中學當時已有二、三十間……至於佛教小學已達一百間以上。」(現時香港有佛教中學二十五間,佛教小學祗有二十二間,前者數目已差不多,唯後者則相差甚遠,佛教徒須急起直追,以應付國內來港新移民之需要。)
   「不祗第一間佛教醫院早已建成外,其他在新界方面,規模宏大,設備完善的佛勃醫院亦有數間完成。」(事實最近三十年來,在新界有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大埔有那打素醫院,北區和屯門都有新建的全科醫院,但都是由政府設立的,而佛教祇有香港佛教醫院隸屬醫管局的。)
   「除了香港的佛教墳場外,尚有新界及大嶼山等地墳場,以應佛教人士死者入土為安的需要。」(香港佛教墳場祇有一間,但是貯藏火化後的骨灰龕則在此三十年間陸續於九龍、荃灣、沙田、大埔、粉嶺、大嶼山等地的寺院或精舍相繼設立,為利便佛教徒而服務的。)
   「安老院已顯著的增加,原因是當時人的壽命已增長,規模大的可容一、二百老人的約有數十間。」(安老院的需要是人所皆知的,但現在已發展到安老護理院,老人護養院等的全面照顧,而安老服務素為佛教人士所注重,故現在總數已有十二間,況且尚有近年才設立的老人中心亦已有八間開設,為方便老人日間活動之場所。)
   「托兒所為利便各貧苦勞動工作的教徒,亦在各地新區相繼設立,許多幼兒園為準備入學的幼小兒童使他們早日沐於佛光中而開設。」(原來稱為托兒所的服務單位,現在已統稱為幼兒園了,所以佛教的幼兒中心--包括育嬰園和幼兒園於最近二十年間從無到有,這就是由世佛會港澳區會主辦的幼兒中心有六間,分別設立於九龍、葵涌、青衣和屯門等地,而佛聯會最近亦開設一間於九龍,這可以說是《蠡測》得中了。)
   「其他青年中心亦在人煙稠密的地區陸續開設,以利便一般佛教青年作工餘活動及正當娛樂的消遣、交友場所。」(這原本是一塊吸收青年信佛教的最好方法的場所。可惜在這一方面祇有佛聯會在香港佛教文化中心設立的佛教青少年中心,和在九龍的佛教青年協會而已,使這個《蠡測》大為失算,令人感慨。)
   「其他關於佛教的救濟工作,例如施贈寒衣、職業輔導,安置居屋等亦有專門機構和各佛教社團自行辦理。」(這些救濟工作已經實現了一部份,而其他部份則應由政府機構來處理較為方便。)
   「全港的精舍,佛堂已超過數百間,分別在香港、九龍各地的市區中心成立,為佛教徒作念經、禮懺及舉行宗教節目等拜佛的道場,並定期作佛學講座、講經說法、夕夕不斷,盛況空前,對於弘揚佛法,不遺餘力。」(這方面-蠡測》也可說是全中了,據現在統計,全港寺院、精舍、佛堂的社團機構共有三百餘間,分佈在港、九、荃灣、沙田、大埔、屯門等新區各地,每周舉行的佛教活動不勝枚舉,尤其是佛學班、講座、弘法會等定期性舉辦,參加者甚眾。)
   「各寺院建設宏偉,華麗莊嚴,令人有出世的感覺。」(觀乎現在香港的佛寺建築美觀,氣勢雄渾,可見一斑。例如天壇大佛、寶蓮大殿、妙法寺、觀宗寺、志蓮淨苑、㩜山觀音寺、竹林禪院、西方寺(建造中)等,這都是在近三十年中建成的,其佛像的尊嚴,設計瑰麗,令人敬信。)
   至於有關佛教文化機構方面,可說是最弱的一環,而《蠡測》則全部落空,也許是估計太高了吧!
   「宏大的佛教圖書館已有十餘間,都是藏有佛教書籍十萬冊以上,琳瑯滿目,美不勝收。……佛教出版社亦有多 間,幾乎每星期均有佛教新書一本面世。……佛教雜誌分為定期的月刊、旬刊、及周刊等相繼出現。佛教新聞報在每星期出版。最受佛教徒歡迎的佛教年鑑亦按年出 版,新篇的《大藏經》亦在香港籌備中。」(近三十年來,佛教雜誌祗有《香港佛教》及《菩提》月刊仍然維持出版,而《內明》月刊亦已於二年前 停刊了,《人間佛教》月刊祇出版了四年就停刊,直至最近一年才有《溫暖人間》雙周刊面世,佛教新書祇由各佛教團體個別印行,數量有限。大型的佛教書籍出版 者有:《四大名山》、《香江梵宇》、《佛陀在人間》等數本。而出乎《蠡測》意料之外的,就是由香港佛教文化資訊中心製作了劃時代的《佛梅電子大藏經》代替 了印刷出版的《大藏經》,而佛教新聞報及佛教年鑑兩種刊物則仍然付諸闕如。至於公開佛教圖書館則名存實亡。因閱讀者不多之故,誠可嘆惜!
   「僧伽學院為教育僧伽之主要學所,乃培育弘法利生,獻身佛教的僧侶人材而設立。……學科分為五年專科,內有大小乘經論、戒律、佛學史、外國語文、梵藏文、法事、威儀等科目。……」(學人感覺又要期待未來的三十年才可以成為事實矣!)
   「一座宏偉的佛教大會堂在離市區不遠的地方建成,是全港佛教徒定期舉行集會之用途,大會堂包括一間可容納數 千觀眾的大廳堂,作為演講、會議、演劇、音樂會之用,一間佛教文化藝術歷史的博物館,一間可以作佛教書畫文物的展覽廳,一個規模宏大的放生池,和一間莊嚴 輝煌的三寶佛殿,這所大會堂是全港佛教徒的活動中心。」(如上面所述的僧伽學院一樣,祇好期待未來的歲月了!)
   「由於本港的佛教徒已經增多的緣故,香港政府已明令每年的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為公眾假期。」(已經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一九九九年實現了,堪為告慰!)
   「一切宗教儀式如和平紀念日等亦有佛教僧侶參加,廣播電台及電視台亦編有定期的佛教節目。」(希望香港的佛教徒尚要努力爭取多些渠道,例如資訊網絡等,伸展弘法機會。)
   「由於佛教學校的學生眾多,中英文中學會考,佛學科亦列為選考科目之一。」(此種情況早已於二十多年前實現了,而且課程內容亦已經修改為經論選讀了。)
   「至於素食館在通街大道中,到處皆是,因為人們已認識到素食好處的緣故。」(近年來,香港人為了身體健康著想,注重清淡的飲食,因此素食者增加了,素食館也多了。)
   「其他佛教國際性的會議亦有間中在本港舉行。」(但為數不多,為了能夠提高香港的佛教地位,尚需主動興辦世界性佛教會議,佛學研討會等,以配合香港為國際大都市的稱號。)
   最後,徵文有學人之附言云:「依照唯識的道理,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事事物物,都是由眾生的業識所共變的, 所以如果我們佛教徒希望有一個理想的世間,我們就應該從日常正確的行為作業中薰習成為清淨種子,他日眾緣成熟時,便能生起現行,種種美好的世界便現前了。 因此,三十年後的香港要想變成為我們佛教徒一部份的美好社會,並不是不可能的一回事,祇要我們佛教徒有此願力便行,請大家發願吧!」
   《卅年後的香港佛教蠡測》乃寫於三十四年前的一篇徵文,蒙當時的主編元果法師有如下的評述(見該期的《編後短訊》):
   「道永君(當時學人的筆名)所作《卅年後香港佛教前瞻(蠡測),文中所預料三十年後香港佛教之憧憬,使人心 生欣喜不已。道永君是一位熱心佛教的青年,又是一位有志研究法相唯識的居士,他根據唯識學論證,展視三十年後之香港佛教,只要『有心者』之努力,不必說這 一香港區區小島的佛教發展,即是三千大千世界,何一不是我們一心創造?道永君於此青年時即對佛教有如此熱切願望,可以想見將來前途遼闊,對佛教之貢獻,定 必無有限量,願他深入法海,發大弘願,入世救度眾生。」
   今天重讀已故元果法師此文,對學人的策勵、提攜,不勝慚愧和感激,誠惶誠恐,多年來未能如法師之期望,心感負疚。望法師在西天寬宥,以減罪行。唯願以後更能多做些弘法工作,正如佛經所說:「願以此生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佛曆二五四四年三月十六日
    準提菩薩誕於百麗園
 
 
宏揚正法 四十春秋 續佛慧命 任重道遠--祝賀《香港佛教》40周年紀念
<<◎胡國強>>
   香港在過去一百多年中,被殖民者稱頌為「東方明珠」的寶地,隨著殖民主義者的侵入,帶來的是各式各樣的西方文化。相反,東方文化卻一直被冷落。融入中國傳 統文化的北傳佛教,也是在上世紀中葉,才逐漸在香港生根開花。六十年代以後,香港佛教是最具領導地位,最有代表性,規模最大的佛教團體,「香港佛教聯合 會」在德高望重的會長覺光大師的領導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佛教學校如雨後春筍,遍佈港九。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充分運用宣傳媒體,向四眾弟子宏揚 佛法,介紹各國佛教界宏法經驗,成為佛教界當務之急。有見及此,覺光大師高瞻遠矚,在一九六○年六月,創辦香港第一本定期出版刊物《香港佛教》,從此,在 這片寶島上,佛教徒有了自己的精神食糧,信眾在走向佛國的大道上,有了指路明燈。
   《香港佛教》是一本結緣性質的宗教刊物,經費靠結緣,靠四眾弟子的集資助刊,「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每出版一期,都要經過這樣一番奮鬥,才能與讀者見 面。這樣一本雜誌,在四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能衝破種種財力、物力、人力各方面所造成的障礙,克服重重困難,屹立不倒,堅持至今,令人欽佩,引以為榮。這是 與創辦人的堅毅不拔,一心宏法,高瞻遠矚的偉大胸襟;及堅定不移的正確辦刊方針;與雜誌主編的埋頭苦幹精神分不開的。
   從雜誌一創刊,覺光上人就對這一以佛教徒和關心、愛護佛教,向佛教誠心求法的人士,為主要讀者對象的佛教雜誌,關懷不斷,護持有加。一九九七年七月,香港 回歸祖國,佛弟子面臨這「宏法利生」的重大任務更上層樓的歷史使命。雜誌創辦人覺光大師、松泉大師和元果大師,更將出版《香港佛教》任務,交給佛教聯合會 負責,以提高雜誌在佛教界的地位,保證雜誌的順利出版,使之更有利於發揮雜誌宣揚佛法義理,作為各國佛教間的橋樑作用;更進一步推動佛教文化的傳播和促進 世界的和平事業。
   辦好一本佛教雜誌,少不了有一位精通佛理、學富五車,在佛教界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主編。秦孟瀟居士從接受《香港佛教》的主編一職後,四十年來,他既是雜 誌的策劃、主編,又負責組稿、約稿,還自己編撰文稿。此外,還兼做攝影、版面設計。四十年來,每出一期《香港佛教》,這位架著一副大近視眼鏡,看起字來幾 乎像在嗅紙味的秦居士,都要從頭至尾的仔細通讀一遍。可以說,這本雜誌出至今日,五百餘期,三萬餘頁,頁頁都充滿了秦居士對佛祖,對弘揚正法,淨化人心的 深厚感情和決心。當然,這裡還少不了一提秦居士的賢內助,雜誌的執行編輯兼校對張芸女居士和負責整本雜誌版面編排、插圖製版的攝影師楊國偉和蔡小敏居士。 人們說,紅花要有綠葉配襯。那麼,秦孟瀟居士就是佛教界的一朵綻放的鮮艷紅花,張芸和楊國偉、蔡小敏等位居士,就是陪襯這朵鮮花的茂盛綠葉。
   《香港佛教》是香港唯一的一本歷史悠久、刊期穩定、內容豐富、印刷精良、圖文並茂、通俗易懂的佛教普及雜誌。它給香港市民帶來的是和諧、祥瑞。每期刊登的 內容有佛學論述、佛理探討、佛經淺釋、佛教道場、佛門高僧、儀軌簡介、佛教藝術、禪話隨筆,以及世界各國、各地區佛教界信息、動態等。每期更有彩色版專 頁,刊登數十幀反映各地佛教界活動圖照,全面、及時、生動、活潑,深受廣大讀者歡迎。被讚之為是一本喚醒人心,淨化社會,為人們指點迷津的一盞明燈。
    世界進入廿一世紀,給人們帶來的是什麼呢?是和平、幸福,抑或是騷亂、痛苦?作為佛祖真理的傳播者,佛家濟世渡人的先行者,《香港佛教》這朵佛教文化事業 中的奇葩,面對的是時代的一次新挑戰。在這個「娑婆世界」裡,我們要「度一切苦厄」,建立美好的人間淨土,必須斷除「惑」、「業」、「苦」種種煩惱。面對 新世紀,我們不能預知未來,但能運用佛力,一心為善,不造惡業;把握自己命運,將佛祖智慧,傳給世眾,充實人們信心。相信「真」、「善」、「美」,必定能 戰勝「偽」、「惡」、「醜」,使香港佛教,以至世界佛教,都能得到更加蓬勃的發展。我想,這就是在新的世紀中,《香港佛教》續佛慧命的艱巨重任。
 
 
今日龍華寺與靜安寺
<<◎白衣>>
   編者按:今日龍華寺依然巍然屹立,並計劃籌建一座「上海佛教文化中心國際會議廳」。唯靜安寺重新擴建,約三、五年後,方能建成新殿樓閣,大放異彩。

    海內外佛教徒來到上海參訪,幾乎都要到坐落在西南首的龍華寺和地處市中心的靜安寺去觀光。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龍華寺,古樸典雅,寺前的龍華塔,寺旁龍華公 園陽春三月的桃花,以及一年一度盛極江南的龍華廟會,構成了繁華都市的另一番情趣。而靜安寺卻用土黃色的山門把莊嚴肅穆、清靜優雅的佛教世界同沸騰喧鬧、 絢麗繁忙的俗世迥然隔開,真可謂「鬧中取靜」。兩寺本身的韻味和風格各有千秋,使得上海的佛教和地方文化錦上添花。
   龍華寺和靜安寺是著名的江南古剎,相傳至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的歷史,差不多和上海成陸年代相仿。一七○○年前正值東漢王朝瀕臨崩潰,魏、吳、蜀三國鼎峙, 吳國雄躆江東,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及交趾(現在的廣東、廣西及越南大部)均在它的版圖之內。上海地處長江口,在東吳境內。三國時,上海尚未完全成陸,只是 一些蘆葦蕩和淤泥積成的沙洲,除了一些漁民往來其間外,幾乎荒無人煙。佛教雖於東漢明帝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入中國,但一直傳布於北方而未流入江 南。東漢末年,一些佛教徒為避戰亂,隨難民一起遷居吳地,佛教才傳到了江南。出生於東漢靈帝時歸籍漢朝的月氏族人支謙居士,以博學多才被吳主孫權拜為博 士,盡輔導太子之責,並翻譯了許多佛經。其時,因避戰難到吳地的還有安息國高僧高世安等。天竺僧人康僧會也因佛法未達南國,決心開教江表,乃杖錫東游,傳 播佛法。康僧會是康居國人,雖然世居印度,但因父親經商遷至交趾,出生於漢地,出家於交趾。當時從廣西、廣東、越南北部到吳都建業(今南京)只有水路可 走。傳說康僧會坐船途經上海,停泊龍華蕩(今龍華鎮),見水天一色,藻荇交橫,感嘆說:此地塵輒不到,頗宜清修。於是叫人車水,果然看到神龍窟宅,便施法 召龍王乞地。廣澤龍王自量無法抗拒,答應獻地,但對康僧會說:「師有居,我無宅,奈何?」康僧會答道:「我必還汝那居,須為我護法。」於是在寺的大殿東廡 同時建外伽藍堂,請廣澤龍王做該寺伽藍護法神。到了建業以後,康僧會奉勸孫權信佛建寺塔,王曰:「佛生西國,入滅久遠,無可取信。」僧乃進曰:「佛骨舍 利,神耀無方,求之可得。」曰:「舍利可得,當為塔之。」僧即請期封室,以瓶加幾,洗心哀求,哭出血淚。經三七二十一日,只見瓶中射出五色光。吳主大喜, 親自執瓶,瀉出一粒,當即化二,共得十三顆。舍利子在光明中現大蓮花,照耀宮殿。孫權即命人造塔十三座,龍華塔就是其中之一。梁代慧皎的《高僧傳.康僧會 傳》說赤烏十年造的塔是「中國造塔始也」,可見龍華塔不僅是古塔,而且是中國最早的塔之一。
   龍華寺,塔建造初期如何模樣?史料全無記載。根據上海地區地面形成的地質學考察,三國時滬地西南郊尚未有像樣的集鎮,因此有人對赤烏十年(公元二四七年) 康僧會就能在龍華蕩建寺立塔表示懷疑。但是這種懷疑同樣沒有足夠的資料證據,同樣不足以信。我們暫且不去考察事實史料的確鑿,但有一點可以確信,建於赤烏 十年的龍華寺、塔決計不會初具規模,更不會具有今天的風姿和規模。因為即使康僧會到過龍華蕩,後來為感康僧會弘法之恩,把他設像行道的茅茨稱作「寺」,也 未嘗不可。
   龍華寺、塔至少在唐代已經聞名,皮日休的《龍華夜泊》詩云:

   今市猶存古剎名,草橋霜滑有人行。
   尚嫌殘日清光少,不見波心塔影橫。


   唐人既稱其為「古剎」,可見歷史悠久,也可見其興廢多難。據記載,武則天就曾賜錢五千貫,鈔千錠,建圓通寶殿。據說現今的龍華公園後面就是圓通寶殿遺址。
    五代的吳越忠懿王錢俶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九七八年),他巡行江浙,夜泊浦江之上,風雨驟至,草莽間神光燭天,鐘梵隱然。詢問當地父 老,告知是龍華寺所在,遂命重建,並賜金像觀音、善財、龍女各一尊,金字藏經一百另八函。之後歷代屢有興建,皇室也屢賜金銀錢幣,珠寶飾物,良田屋宇,御 書匾額。宋治平三年(公元一○六六年)賜寺額「空相寺」,至今寺內花園裡還留有兩塊「空相寺」界石;長期以來被奉為龍華寺三寶的明代藏經、范金毗盧佛像、 金印,相傳是明代帝王所賜。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御賜「萬壽慈華禪寺」。
   千餘年來,龍華寺屢建屢衰,幾經變遷。今天的龍華寺,建築結構按江南寺院佈局,中軸線上建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方丈室和藏經樓。兩側有鐘 鼓樓、兩廂和偏殿。所有建築飛檐甍脊,莊嚴幽深。西廂大廳內的玉佛殿供奉的玉佛,用整塊白玉雕成,高一.七米,上飾瑪瑙、翡翠、寶石,是香港佛教徒從緬甸 請來獻給龍華寺的。
   龍華塔位於龍華寺前,八角七層,磚木結構,巿檐有廊,重重飛檐高翹,每層平座有的欄杆隨塔身轉折,每層檐下懸掛著八只古色古香的銅鈴,微風吹動,五十六只 銅鈴傳出清脆的叮叮噹噹之聲,猶如天界傳來的佛音,令人遐想萬千。據說經過一次雷擊,銅鈴從此無聲。塔的頂層有鐵製的覆缽、露盤和套在一根鐵剎上的七重鐵 環,頂端有葫蘆狀的「寶瓶」。這些裝飾稱為「七相輪」,佛教徒視之為鎮塔之寶。傳說早年塔頂的露盤裡終年有水,並有二尾金色鯉魚游躍其中,即逢大旱,水亦 不涸。現在塔頂已無露盤。但有人說在青浦縣泖湖中的泖塔上見過;又有人說在泖湖裡見過。還有說龍華塔在某一時候會大放光明。總之,人們以美麗神奇的傳說顯 示龍華塔的佛跡。
   在龍華塔旁,有一座低矮的山門,那是龍華寺的古山門。山門古樸無華,與整個龍華寺、塔渾然一體,使人回想起遙遠的赤烏年間,康僧會單身隻舟來到這鄉間漁村弘布佛法的情景。
    龍華寺曾是台宗祖庭之一,故又稱「龍華教寺」,但對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來說,他們更虔信寺內供奉的彌勒佛。佛教傳說,彌勒從佛授記(預言)將繼承釋迦牟尼 佛位而成佛,但他先於佛入滅,上升兜率天(彌勒淨土)內院。以後將由兜率天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得道成佛,向天人說法以廣度上中下三根眾生,謂之 「龍華三會」或「龍華會」。龍華寺的名稱就是取稱彌勒菩薩將在龍華樹下成佛的意思,龍華寺也就成了彌勒菩薩的道場。
   龍華寺供奉著兩尊彌勒像。一尊是一般漢族寺廟供奉的彌勒像:坦胸露肚,面帶笑容,這是傳說中彌勒化身布袋和尚的形象。布袋和尚是五代明州奉化人,名「契 此」,號「長訂子」。他常以杖背一布袋入市,見物即乞,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形象瘋癲,據說能「示人吉凶,必應期不忒」。他臨終前端坐在岳林寺的盤石上, 口中念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人們以為是彌勒顯靈,於是造了他的像供奉。後人根據布袋和尚的形象,作「大肚能容,容天 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的楹聯掛於佛像兩側,以教化世人。此外,龍華寺還供奉著一尊不可多得的天冠彌勒像:頭戴五佛冠,身佩瓔珞,這是佛 傳中住在兜率天內院的彌勒菩薩的法相像,極為珍貴。
   布袋和尚於後梁貞明三年(公元九一七年)三月初三圓寂。每年此日,龍華寺舉行廟會,以資紀念,這便是上海人家喻戶曉的「龍華廟會」。龍華廟會後來演變成城 鄉物資交流會,近年來又發展成民間民俗文化的薈萃。每年農曆三月,龍華寺內牡丹和龍華公園桃花竟相開放,雲燕霞蔚;寺院內,佛事道場,香煙繚繞;寺院外, 廟會興盛,車水馬龍,給赤烏古剎更添風情。現任方丈明暘長老,因多年患病治療。目前由照誠法師代理住持一職,深得四眾弟子敬重和愛戴。
   與龍華寺一樣,靜安寺的創建年代無確鑿的史料可以查考。說靜安寺建於吳赤烏年間,一是據說寺內有刻有「赤烏」字樣的赤烏碑,二是南宋紹熙四年(公元一一九 三年)楊潛在《雲間記》「靜安寺」條中說,按寺記,滬瀆「重玄寺」為「吳大帝赤烏中建」,也與康僧會入吳地傳法建寺相關。靜安寺的赤烏碑早已不存,但楊潛 是紹熙四年時華亭縣(松江縣前身)知縣,古稱「雲間」,知縣主持纂修地方志,其中所言不能說沒有根據。早些時候的佛教傳說中,即唐代道宣大師所撰《釋迦方 志》中,雖未斷言重玄寺建於何時,但已提到西晉建興元年(公元三一三年,距赤烏十年六六年)在維衛、迦葉二佛石像浮於吳淞江,「吳人朱膺迎至滬瀆重玄 (元)寺」。傳說建興八年(公元三二○年),又有漁人在滬瀆沙灘上獲得兩個大石缽,以為是普通石缽,用以盛放葷腥之物,忽然間有佛像現出,漁人大為驚奇, 就送至重玄寺,供奉於兩尊石佛像前。
   重玄(元)寺到了唐代一度改稱「永泰禪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一○○八年)改為現名。
   靜安寺的原址,相傳在吳淞江(今蘇州河)的北岸。南宋嘉定九年(公元一二一六年),寺僧仲依因寺址經常受到江水波濤沖擊,房屋有傾倒的危險,於是遷址至尚在蘆浦旁的沸井濱,即現址。沸井濱在民國初年被填。
    靜安寺屢經興廢,清末民國初,始具今日之規模。自光緒三十年(公元一九○四年)以來,在南翔建曆代祖師墳墓,後來稱為「靜安寺南翔塔院」。靜安寺幾經修 葺,寺宇深邃,樹木郁。寺西一帶,花農遍植奇花異草,景色宜人,吸引眾多游人,乘坐馬車到靜安寺兜風游覽,一時成為風尚。一九一九年,寺前築成通道,滬 西一帶日見繁榮,靜安寺香火更旺,游人如織。以後的三十年,靜安寺每況愈下,殿堂年久失修,到解放前夕,幾近衰頹。
   建國後,政府幾度撥款整修,使千年古剎成為上海一座比較完整的大佛寺。寺內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和三聖殿。大雄寶殿前是一個綠茵鋪地的大院子。早 時,院子西面的草地上有一石製「出食台」,相傳是明代弘治十七年(公元一五○四年)的古物。出食台是佛教傳說中的法物,相傳佛教二十諸天中,有個「鬼子母 神」,她生有五百個孩子,生性殘忍,常常捉別人的孩子吃。人們無奈,求法於釋迦牟尼,佛陀用佛法把她的孩子攝到佛缽內,鬼子母神無奈,只得去求釋迦牟尼。 佛說:「你愛自己的孩子,卻去吃別人的孩子,別人做母親的就不痛苦嗎?」鬼子母神被感化了,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個護法天神。可她食量很大,常常吃不飽,於 是釋迦牟尼便令僧人們在吃飯時,另放一些食物在出食台上,給鬼子母神吃。後來的僧人仿效釋迦,就有了出食台。
   三聖殿後面是一幢二層樓房,樓下為方丈室,樓上設有真言宗壇場。真言宗即密宗,在我國主要流行於西藏。直言宗有系統的咒術、儀禮、俗信。修法時口誦真言咒 語(語密)、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意密),三密相印,就可即身成佛。修法之際還需有壇場,配置諸佛菩薩和法器。僧人嗣阿闍梨位時,設壇舉行灌頂儀 式。靜安寺的真言宗壇場為持松法師一九五三年四月所設,共分五個壇:孔雀壇,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兩壁懸掛密跡金剛像;護摩壇,供奉金剛薩埵像;大壇,中 間供奉大日如來像,兩旁供奉不動明王像和愛染明王像;聖天壇,供奉如意輪觀音像;諸天壇,供奉大黑天像和河利帝母像,左右兩壁懸掛十二天像。另外,護摩 壇、大壇、聖天壇的左右兩壁,都掛著八大祖師像。每個壇中,又供設著真言宗的各種法器。真言宗壇場建立後的十多年間,在此壇場授受密法,以受灌頂者不下數 萬人,從而復興了中國自唐以來失傳已久的密宗。
   靜安寺只是在近代才發展成鬧市中的寺院。在這之前,一直是自然景觀和佛教傳說水乳交融,渾為一體。元代靜安寺詩僧壽寧把寺中赤烏碑,陳朝檜、講經台、蝦子 潭、涌泉亭、綠雲洞、滬瀆壘、蘆子渡集為八景,並邀當時知名人士作詩歌詠,這就是當年靜安寺著名的「八景八詠」。隨著年代的變遷,靜安寺幾經興廢,其中的 七景今已蕩然無存,只有「涌泉」,經疏通,才重新晝夜沸騰。不過,海內外佛子仍然虔敬這赤烏古剎。新加坡劉光宇居士發心捐贈的玉佛像,已於一九八九年九月 六日請進靜安寺,並將於來年佛誕節開光。「八景八詠」雖只剩「涌泉」,然而這座高三.六米,寬二.七米的玉佛像,將使靜安寺成為全國寺廟之最,名揚天下。
   今天,土黃色的山門,烏黑的重檐,硃紅的殿堂,赤色的佛像,使這座赤烏古剎,在繁華熱鬧、燈光閃爍的南京路上顯得愈加莊嚴肅穆。
   三年前,方丈真禪法師圓寂後,現由慧明法師統率兩序大眾,負責修建寺院巨大工程,誠不可多得僧寶也。
 
 
往事三則祝賀《香港佛教》四十周年紀念
<<◎朱越利>>
   往事如煙,大都漸漸地淡了,無蹤影了。有些卻如飲甘露,回味無窮。

一、仙游寺的桃花
   一九八一年三月廿五,風和日麗。我們從周至縣進入戶縣,棄車溯山谷步行,去尋找仙游寺遺址。
   遠遠望見幾間破瓦房孤零零地站立在田野上,山門、院墻皆蕩然無存。走到房前,看見廂房裡居住著一家農戶,境況窘迫。一農婦坐在屋門前,給懷裡的嬰兒哺乳, 好奇地望著我們,房前算是院子,堆放著麥秸,一群雞在覓食。石碑旁臥著一頭黃牛,正慢悠悠地反芻,地上散布著牛糞。麥秸垛旁伸展著已返青的麥田,並排著殘 缺的佛塔。仙游寺破敗已久,寺不像寺,一派荒涼景象。但在唐代它何等輝煌,白居易躲在這裡吟成《長恨歌》,偉大的愛情詩篇從這裡遠播萬里,流傳千古。不遠 處的河水,恰似唐玄宗流不盡的悔恨的淚。
   正房內,殘留著神座,但四壁徒立。卻有一幅手繪的佛像掛在神座上方。像前供著幾把香和幾隻粗瓷碗,碗裡盛有菜油。香冒著裊裊青煙。從碗邊露出頭來的棉捻閃 動著小火苗,帶來了生氣。看得出,附近的農民重新在這裡拜佛,是不久前才開始的事。唯一的和尚很高興,為我們大聲地朗讀碑文。他為仙游寺的歷史感到驕傲。
   緊挨著佛塔,有一樹桃花正在盛開,十分耀眼。它似乎照亮了院子,照亮了瓦房裡的佛像,照亮了田野,照亮了河谷,也照亮了群眾的心。
   離開仙游寺後,我們繼續漫游大江南北。四月十三日我寫下《五絕.游寒山寺》:「久閉始翻修,楓橋客漸稠。鐘聲重悅耳,江水又行舟。」

二、八邦寺的夜犬
   一九八七年夏天,我取道成都,翻越二郎山,一個多月的時間裡,乘北京吉普奔馳在甘孜藏族自治州廣袤的土地上。
   六月中旬,我們去德格縣八邦寺,騎馬走了整整一天。那時,天地之間祇有我們一行馬隊。極目遠眺,祇見遼闊的高原和雄偉的大山,連接著深邃的藍天和大朵的白雲。我們盡情地享受著燦爛的陽光、潔淨的空氣以及空曠和寂靜,時時穿過成片的野花。
    八邦寺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司徒活佛的主寺,建於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地勢險要,建築宏偉,文物豐富。喇嘛們對我們非常歡迎,特地為我們做漢族飯菜, 把有價值的物品統統搬出來給我們看。我們在八邦寺小住了三晚。山裡天黑得早,沒有電燈,所以大家早早地睡下了。我的習慣是晚睡,早睡睡不著,索性起來,想 到院子裡散步。我躡手躡腳地下樓,走出殿門。此時萬籟俱寂。正要邁步下台階時,嚇了一跳,突然發現台階上匍匐著犬。睜大眼睛仔細一看,更加吃驚:每層台階 上都匍匐著兩三條,台階前、台階旁也有,整個寬敞的大院臥滿了不計其數的犬。每隻犬之間保持著大約一尺左右的空隙。它們毫無動靜,都在睡覺。這種場面對我 來說還是第一次見到。我欣賞了好一會兒,不便打擾它們,便返身折回樓上,就寢了。第二天早晨,我從窗戶向下望去,院子裡空蕩蕩的,一條犬也不見了。
   藏傳佛教勸人慈悲,藏族群眾不殺犬形成習俗。寺院護生,野犬便到八邦寺的院子裡過夜。這就是八邦寺夜景的來由。據說,每隻犬在院子過夜的位置都是固定的。這一點,我絕對想不到。
   春城昆明的鷗鳥,南方某村中溪水中的魚,與人親近,出了名。八邦寺的夜犬構成的景觀,應當不亞於新德里大街上的聖牛、峨嵋山上的猴子和日本佘良東大寺的梅花鹿。

三、淨居寺的心願
   惠能的著名弟子之一行思,開青原一系,今江西省青原山淨居寺為其本寺。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五日,我從吉安市動身去該寺。車停下來,陪同的吉安市主人笑著 說:「到了。」祇見平地起群峰,石峰如壁,修篁嘉木,鬱鬱,卻無論如何見不到寺院的影子,找不到入寺的山門。正詑異間,主人帶我鑽進兩峰之間,拐一個 彎兒,忽然峰回路轉,豁然開朗,淨居寺突現眼前。舉目巡視,祇見淨居寺四外環山,又有清溪回互,難怪深藏不露。主人有意給我一個驚喜,讓我又獲得一次「山 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體驗。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淨居寺開始動工修復,一位當地退休領導幹部主動請纓,擔任了工程負責人之一。這位老人整個身心投入了修復事業。他住在工地上,精打細算, 看守木料,感動了許多人。他真誠地認為,「十年浩劫」中他沒有保護好寺院和僧眾,現在雖然退休了,也應當盡力彌補自己在位時的失職。他對我說:他工作了一 輩子,子女也拉扯大了,於國家都盡到了責任。他祇剩兩大心願。一是修復淨居寺,二是去一趟北京。我沒有想到他竟然沒有去過北京。
   幾個月後,淨居寺修復工程竣工。一九八八年六月中旬,我和他在北京重逢。他心滿意足了。不久,噩耗傳來,這位可敬的老人,因修復淨居寺積勞成疾,回去後不久,就與世長辭了。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談釋迦佛
   在社會上提到釋迦牟尼,不少人都知道他是佛教創始人,是「西天佛祖」,也有人常以「如來佛」稱呼他。但作為歷史人物的釋迦牟尼與後世所說的「佛」及「如 來」既有聯繫,又不完全相等同。釋迦牟尼是「佛」是「如來」,但「佛」、「如來」並不就是釋迦牟尼,其內涵要豐富得多。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的西北 部,喜瑪拉雅山腳下,有個叫迦毗羅衛城的王國。國王姓喬達摩,名字叫首圖馱那。這名字的意思是純淨的稻米,所以稱他為淨飯王,屬於釋迦族。王后叫摩訶摩 耶,是鄰國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淨飯王與摩耶王后之間的感情非常好,但結婚多年都沒有生育兒女,淨飯王為沒有王位繼承人十分苦惱,直到淨飯王年已五十歲, 摩耶王后四十五歲才第一次懷孕。按當時古印度的風俗,婦女頭胎分娩,必須回到娘家去,在途中,經過迦毗羅衛城和天臂交界處的藍毗尼園時,摩耶王后走到無憂 樹下,伸手去撫樹時,驚動了胎氣,就在樹下誕生了太子。太子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五六五年,中國農曆四月八日,佛教將這一天定為「佛誕節」,也稱「浴佛節」 或「衛塞節」。

出家修行
   有個婆羅門學者阿私陀仙為太子占相,讚歎說:「此兒若出家者,當成一切種智;若在家者,當為轉輪聖王。」其他婆羅門學者為太子選名為「喬達摩」(舊譯瞿 曇,義為最勝)與「悉達多」(義為成就)。釋迦,是種族的姓;牟尼(聖人),是出家後別人給予他的尊稱。關於釋迦牟尼誕生人間、出家修行、證道涅槃的事 跡,佛教經典多有記載。透過釋迦牟尼的生平,我們可以看出,他雖被尊為聖人,但他是人而不是神!在獲得覺悟之前,他也曾有過疑惑、痛苦,但他超出常人之 處,在於沒有戚戚於一己之苦,而是以己之苦推及眾生之苦,由眾生之苦而生解脫眾生之無上悲願。正是依此悲願,釋迦牟尼捨棄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毅然決然地 出家修行,經歷六年,艱苦備嘗,終於斷除各種無名煩惱,覺悟到宇宙人生的實相,獲得根本解脫。佛,「佛陀」的略稱,意為「覺者」或「智者」。「佛陀」是印 度早就有了的稱謂,但佛教給它賦予了三種含義:即自覺(自己獲得覺悟)、覺他(不僅自己覺悟,而且也使別人覺悟)、覺行圓滿(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 到最高、最圓滿的境地)。

心佛眾生
   佛教跟世界上所有宗教不一樣,其他宗教有「神」主宰一切,「人」與「神」不能平等的!「神」是「主人」,而「人」是「奴僕」,是「創造」和「被創造」的一 種關係。這是西方宗教的基本觀點。佛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平等觀,「佛」與「人」是平等的,眾生只要認識本性(本心),就是解脫,就成為 佛。依此思路,一切眾生(人)皆有覺悟的可能性,只要識得本心,都可以成佛。並不是說一切眾生當體即是佛,在未覺悟之前,佛與眾生還是有區別的。這一區別 就在於「迷」與「悟」。迷則為凡夫,悟則為聖賢。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內容極其豐富,歸納起來六字真言:「斷煩惱,得智慧」。所謂「斷煩惱,得智慧」,是 由「人」達到「佛」的境地。許多佛經都是通向「成佛」途徑的指南。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謂佛教。」一切眾生只要能夠從為善去惡做起, 像佛祖釋迦牟尼那樣勤苦修道,利樂人群,則必能打開自心的智慧寶藏,自心與佛心契合無間。如此,則體現了法界諸實相,即身便成了與佛無二真覺者。

佛教傳入中國
   自從特區行政會議決定農曆四月八日佛誕日列為公眾假期以來,佛教界人士加強宣傳佛教有關教義、歷史、人物,等等,掀起了「佛教熱」的高潮,不斷向縱深發 展,這是淨化社會的趨勢,有益於建設「明日香港會更好」。在社會上不懂得佛教的人依然不少,這些人出於對佛教的嚮往和探討的興趣,他們總是問:「佛教何時 傳入中國的?」或者問:「佛教何時傳入香港的?」這是較為普遍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好奇者的疑問,筆者與「眾生有緣」,分別回答相關的一類問題。應該說, 佛教與中國文化極為密切,互相補充,並豐富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佛教在何時傳入中國的呢?傳說很多,各有各的依據。在國內的學者一般主張是在兩漢之交。西漢 時,我國通向西域諸國的絲綢之路已經開通,相互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頻繁,而佛教通過商人、使節等傳入中土是很自然的。我國史書上有大月氏王使者 伊存口授《浮屠經》(浮屠,佛陀的異譯)的記載,說明佛教在東漢之初確已傳入中國,有史實為依據的。

初期佛教面貌
   佛教界普遍把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此說最早見於《四十二章經序》等文獻。根據信史的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在兩漢之際,即 公元前後,它是通過內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從兩漢之際至東漢末年,約兩百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期。《後漢書》中關於楚王英奉佛的 記載,有助於了解佛教初傳入中國的具體情況。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卅九年)封王。據其本傳可以總結佛教在當時的情況:(1)佛教被 視為神仙方術圖讖之類;(2)佛教最初只在社會上層的皇室貴冑和地方豪強中流傳;(3)佛教在漢地最先傳播於洛陽、彭城、下邳、廣陵、豫章、會稽、交廣等 地。值得指出的是交趾與廣州為中國早期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交趾的佛教最初是來自內地北方,但也有可能受南海傳來的佛教影響,並由此北上中原。三國吳赤 烏十年(二四七)抵達建鄴的康僧會,原籍康居,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居交趾,康僧會便是在交趾儒佛兩學紹隆之區成長起來的,據說康僧會後在南京弘揚佛 法。

佛教傳入香港
   說起佛教傳入中國一段歷史來,太長了,內容也太豐富了,無須贅述。還是談一談佛教何時傳入香港來,這是港人比較感興趣的話題。佛教傳入香港,其歷史可溯至 公元四二八年,當時正值中國南北朝時期。這一段歷史絕大數港人不清楚,有些人都淡忘了。據史載,有一位高僧杯渡禪師(三八○--四五八)由內地來到海島漁 村弘揚佛法,度化迷津。這位杯渡禪師與當地村民因緣殊勝,卓錫於此,信奉者絡繹不絕,於是在新界屯門青山和元朗夏村建立寺院。前者稱青山寺,又名杯渡庵。 後者名靈渡寺。明、清年代有凌雲寺(今觀音寺),至今仍保留千年古寺的遺跡。有學者云:香港佛教與香港文化曾共滄海,共桑田。一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血 脈關係,源遠流長,在光緒年間,大嶼山是佛教聖地,僧尼散居石屋、茅蓬七、八十間,並潛修於佛堂,青罄紅木魚,香煙裊裊。另一座大茅蓬作十方叢林》即今寶 蓮寺),各地雲游僧來此參學掛單,香火鼎盛,講經說法,定期傳戒,戒弟子遍及海內外,堪稱道風普遍的修行道場,而今天壇大佛更是遐邇皆聞。
 
 
香港佛教界分區慶祝佛誕大會
屯門區慶祝佛誕大會
   本年度屯門區慶祝佛誕大會於五月十日(星期三)上午十一時假佛教梁植偉中學舉行。大會邀請到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金紫荊星章太平紳士、屯門區高級教育主任 駱宇根先生、屯門警區警民關係組主任李瑞娣總督察及屯門民政事務處聯絡主任主管(大興)林錦池先生蒞臨主禮,並蒙屯門鄉事委員會副主席鄧棟朝先生、屯門區 區議會副主席梁健文先生、屯門警區警民關係組主任林景江總督察、多位區議員及政府部門代表出席,場面莊嚴而隆重。
   主禮嘉賓劉皇發太平紳士致詞中勉勵信眾在忙碌中經常反省自己,向佛陀的慈悲學習,以求身心清淨。大會主席泉慧法師、暢懷法師除感謝主禮嘉賓及各嘉賓、信眾 出席外,亦謂藉每年的慶祝佛誕盛典,可令參與大眾能洗除身心煩惱,化戾氣為祥和,也使年青一代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佛陀的教育知識,踏上正軌善道人生。
   大會並在浴佛典禮後送贈結緣禮物給參加者,以廣結善緣,同沾佛恩。

龍勝虎步賀佛誕,籌款助學植菩提
  --大埔佛教界慶祝佛誕記盛

    香港佛教界大埔區為慶祝佛祖釋迦牟尼世尊誕生二千五百四十四周年,特於五月七日假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舉行預祝佛誕典禮。是日除向各善信宣揚佛祖慈悲濟 世,利樂眾生的事蹟外,更籍此隆重的日子,步行籌款協助發展國內教育,令是次活動更具意義,充分體現了今年慶祝佛誕的主題:「龍勝虎步賀佛誕,籌款助學植 菩提」。
   是次慶祝大會之主席團成員包括佛教大光園住持釋永常法師、佛教大光園董事會主席朱瑞蘭女士、佛教大光中學校董會主席張枝繁太平紳士、佛教慧遠中學校董會代 表釋永明法師、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校董圓慧法師及校長周衍昌先生等。大會主席釋永常法師在開幕詞中解說是次舉行植樹及步行籌款活動的緣起時,指出佛陀一 生均與樹有緣,佛陀在無憂樹下出生,在缽羅樹(菩提樹)下成佛,植菩提樹具有「培育公德心,長養功德林」的意義。另外,法師亦強調了此次步行籌款的目的, 她指出國內仍有不少失學的兒童未能接受教育,希望藉此善舉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
   釋永常法師致辭後,再代表大會致送紀念品予領導這次活動的機構主席、董事以及各學校的校長和負責老師。繼後,大會主席團親自動手揮鏟推土種植了四棵菩提 樹,揭開了「籌款助學植菩提」的序幕,菩提樹稍後會被送往各有關機構繼續培植。而在開步禮剪綵及為醒獅點晴後,數以百計的善信跟隨巡遊隊伍便在佛教旗隊帶 領下,在一片熱鬧的鼓樂聲中浩浩蕩蕩開始了籌款助學的巡遊。
   巡遊隊伍在儀仗隊、銀樂隊及醒獅隊的引導下精神抖擻地前進,沿途得到不少坊眾的支持及歡呼。歷時約一小時,遊行隊伍返回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步行籌款亦告順利完成。初步估計是次可為國內學童籌得十餘萬之教育經費。
    各善信稍作休息後,浴佛典禮隨即舉行。先由大會主席釋永常法師開示,為大眾講解浴佛的功德,指出信眾參與浴佛儀式,可籍此清淨自己的身心。法師開示過後, 浴佛儀式正式開始。在大會主席團引領下,各善信依次到台前浴佛。浴佛儀式進行期間,佛樂裊裊,場面誠敬莊嚴。最後,整個典禮在佛號唱頌聲中圓滿結束。

新界北區慶祝佛誕大會
大會主席覺光法師致開會詞

   佛教界新界北區慶祝佛誕大會今天舉行,荷蒙一向對佛教大力支持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全國政協委員廖正亮太平紳士、北區區議會主 席彭鏗然太平紳士、北區助理民政事務專員黎日正太平紳士、社會福利署東新界福利專員李永偉先生、教育署大埔及北區高級教育主任羅君雄先生、上水鄉事會主席 簡炳墀先生、粉嶺鄉事會主席李國鳳先生、沙頭角鄉事會主席李克彬先生、打鼓嶺鄉事會主席張伙泰先生、龍山寺寺監鄧國容先生,蒞臨大會聯合主禮,諸山大德、 各界嘉賓、四眾同人,踴躍參加,本人謹代表大會,敬表歡迎。
   自從香港回歸祖國,由去年起實施了佛誕公眾假期,這是值得大家欣慶的日子,因為釋迦牟尼佛在二千五百四十四年以前,創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提倡慈 悲平等教義,促起人類免除貪、瞋、痴三毒,曉示善惡因果良知,有很正確的理念,可以說得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所以,不獨佛教界人士應要加以弘揚,即使是信 仰其他宗教人士,或任何人士,也希望都能夠加以認識,存異求同,共致人間淨土,世界昇平。
   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今年是新曆五月十一日,為紀念偉大的佛陀,港九新界仍照去年分設十個地區,分別舉行慶祝秩序。新界北區是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地區, 在主辦團體香海正覺蓮社、香港觀宗寺,會同佛教各大道場、學校、服務機構安排下,已先由五月三日開始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活動,計有:五月三日至五日,晚上七 時,假座上水北區大會堂,舉行慶祝佛誕佛學講座,請由佛教大德明義法師、心儀法師、心航法師,分別擔任主講。五月六日晚上七時三十分,在香港觀宗寺,舉行 傳燈續慧增長菩提慶祝佛誕晚會,這一連多天的慶祝佛誕秩序,可說多姿多采,各界善信隨喜參加者至為踴躍,今天參與盛會者更隆盛,各位同心禮佛,自淨身心, 增長福慧,謹祝主禮官紳,政躬康泰,各位同沾佛恩,如意吉祥。

長洲區慶祝佛誕大會
   今年度離島區一如去年,舉辦大型慶祝佛誕活動。基於離島區交通阻隔,故為方便居民,長洲區亦首次舉辦了大型的慶祝佛誕大會。
   慶祝佛誕大會舉行當天,早上大雨滂沱,但到了舉行慶祝大會前的四十分鐘,兩勢漸止,想必是佛力加庇,令典禮得以順利進行。當天的主禮嘉賓計有離島區議會副 主席周轉香議員、長洲鄉事委員會主席翁志明先生、長洲警署署長李慧蓮總督察及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家教會主席李桂珍議員。
   典禮後有師生表演,並由學生自製素點招待嘉賓,而眾嘉賓對學生的廚藝亦讚不絕口。午後舉行的嘉年華會,共吸引了六百多名小朋友前來參加,氣氛熱鬧。

二○○○年離島浴佛典禮暨
公益金紫荊花公園落成揭幕
智慧法師致謝詞

中央駐港聯絡辦鄒哲開副主任
民政事務局局長藍鴻震太平紳士
署理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呂孝端太平紳士
消防處處長曾廣豫太平紳士
離島民政事務專員陳念德太平紳士
離島區議會主席林偉強太平紳士
中央駐港聯絡辦新界工作部楊英強部長
大嶼山警區指揮官甄福茂高級警司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黎時煖太平紳士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陳毓錚主任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

   今天是離島區在寶蓮禪寺舉行佛陀降生紀念大會之日,在慶典中,將為新落成之公益金紫荊花公園進行揭幕禮。同時並舉行廣東省自然災害史料贈送儀式及植樹活動。讓信眾們服務社會及從中得到啟發。
    離島區今天在寶蓮禪寺舉行佛陀降生紀念大會浴佛典禮及活動,首先是要感謝離島民政事務處,離島區議會八區主席和議員的贊同與協助,更難得是請到鄒哲開副主 任及藍鴻震局長,在百忙中能親臨為我們主禮,各位人大及政協代表、政府官員、議員、社會賢達及佛教四眾弟子撥冗光臨,為大會增添光彩。同時,多謝新聞界的 朋友們,蒞臨採訪,報道訊息,本人在此要代表寶蓮寺致以謝意!
   本寺仝人有三個宏願:第一個是於九三年建成天壇大佛,第二個是要在祖國內地籌建一百所希望學校,近期亦將會順利達成目標。第三個宏願,就是本寺現正設計興 建宏偉壯觀之萬佛寶殿及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築群,以配合政府落實建造由東涌至天壇大佛之吊車系統交通,銳意發展大嶼山寶蓮禪寺天壇大佛為香港旅遊重點 之計劃。根據日前《東方日報》刊載消息,美國權威旅遊雜誌(國家地理旅行者),經將大嶼山天壇大佛列為香港十大名勝之首。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老居士,也將 寶蓮禪寺昂平地區,美譽為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萬佛寶殿將計劃具有一個設備完善的萬餘呎場所,可以方便作為社區活動之場地,例如每年舉行之大澳敬老及離島四區新春同樂活動,相信這將會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場地,亦可分隔噪音,不致妨礙寺內清修誦經的氣氛。
   興建萬佛寶殿計劃,除需要社會各界人士善信的支持外,更有賴離島父母官和政府各部門官員的資助,方便辦理調撥地段及有關手續等,屆時拜託各位官員多予支持!
    本寺興建完成萬佛寶殿,及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之建築群後,屆時將會顯示出寶蓮寺是具代表佛國南方聖地之名剎,更期使寶蓮寺及天壇大佛成為東方佛教櫥窗之 地,可以向世界人士展示香港特區政府推動東西文化自由發展之表現,也落實了特區政府的宗教政策。本人謹在此向各界人士呼籲,今後請繼續大力支持本寺,以期 早日達成願望!
   建築設計之藍圖,現正請國內梅州、北京、上海之工程人員提供,更高興得到香港著名建築設計師俞宗翹先生,義務向本寺提供設計意見及一張全寺總體設計構想 圖,現正刊登在第四七九期之《香港佛教》月刊中,特別在此代表寶蓮寺向俞先生表示謝意。本人現更要向社會各界人士呼籲,歡迎繼續提供寶貴意見,設計圖則, 務期精益求精,盡善盡美,使本寺成為一座具有佛教文化,中國傳統建築文化的理想現代佛寺,我希望將來的萬佛寶殿,可以依據彌陀經所載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的 構思而建造,殿外更具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務期使到萬佛寶殿的四周環境,成為一個人間佛教的樂土,世人沾益!
   一佛出現,萬佛扶持,本寺的建設成功,均有賴政府各部門,各位專家及各位善信的支持合作,共創善舉!本人在此深切的希望各位新聞界朋友,廣為報道,使社會各界人士能獲知此一訊息。
   在此浴佛典禮盛會,本人要代表寶蓮寺向各大公司及各界人士致意,多謝惠贈花藍、物料及香油,使盛會增色不少。多謝!
   現在,本人更在此特別感謝胡韻琴居士,捐贈港幣十萬元經費,以支持建設公益金紫荊花公園,在今天紫荊花公園的落成揭幕禮中,我們要對胡女士熱心公益之表現,致以崇高之敬意!
   最後,要多謝各位官員、嘉賓的蒞臨,願佛光普照,在座各位聽者聞者,家家迪吉,戶戶安康,男增百福,女納千祥!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誕雙週開幕禮暨記者招待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今年慶祝佛曆2544年佛陀誕辰,定於四月下旬至五月中旬舉行一連串多項活動,其中包括以「佛誕植樹,普澤世間」為主題,在香港及國內推動環保及扶貧等工作。
   四月廿九日假座香港佛教醫院禮堂舉行「佛誕雙週開幕典禮暨記者招待會」介紹各項慶祝活動。邀請律政司梁愛詩司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鄒哲開副主任、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梁世華署長聯同主禮。
   五月九日本會九龍區各有關學校及機構假志蓮淨苑舉行浴佛盛典。名山大德、官商名流、四眾弟子,共聚一堂,頂禮浴佛,莊嚴殊勝。
   五月七日本會九龍區各有關學校及機構在青衣城商場,協助會方推行國內植樹扶貧籌款活動。在眾志成城及各方友好支持下,取得美滿的成績。
   五月十三日本會九龍區有關學校師生逾百人,參與「佛誕植樹,普澤世間,培育公德心,長養功德林」之植樹,環保活動。通過上述活動,讓下一代了解環保育林之重要,體現佛陀自利、利他之教誨。
 
 
香海正覺蓮社唸佛禮讚
<<◎王果堅>>
   第廿四屆一○八次唸佛晚會已圓滿,由恩師上覺下光上人創辦唸佛晚會已有五十多年,能五十年風雨無間,這殊勝唸佛晚會我深信在香港沒有幾個道場能辦到。
   今屆本社恭請上了下知法師為一○八次唸佛次數全滿居士作頒獎及主禮嘉賓,法師更為我們一班唸佛學人開示:能夠唸佛都是菩薩,唸佛之人不要計較,不小氣,要胸襟袒蕩,要至誠待人。
   經云:「釋迦牟尼佛能甚難希有之事」,能為甚難希有之事,恩師也做了不少,如在港建寺結社,提倡唸佛,贈醫施藥、賑災、辦老人院、中小學及特殊學校,向政府爭取佛誕公眾假期,親迎佛牙舍利來港為港人祈福。凡此種種都是希望人人能聞佛法,沾法益,增福增慧除煩惱。
    恩師時常開示唸佛要「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一句洪名,滅罪河沙」。告誡唸佛時不可有別想,無別想即止,唸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 中止觀具足,更要至誠懇切,唸佛時心不散亂,不起貪瞋痴,才是真實唸佛。感謝上人開示,我們學人一定會繼往開來,唸佛精進,發菩提心,倡導唸佛。

   一○八次唸佛次數全滿居士芳名如下:
   王國熙居士  紀果誠居士
   馮慈錦居士  馮果珍居士
   鄺果幻居士  張果量居士
   梁果慶居士

   唸佛晚會逢星期六晚上七時至八時於正覺蓮社三樓大殿舉行,歡迎各界人士隨喜參加,共沾法益!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