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84期
2000年9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僧伽教育」新動向
論  述 《楞嚴經》的結構及其主要內容 ◎楊維中
高僧講經 茗山長老在海內外弘法利生 ◎法 空
護教護國 妙善與佛國安全 ◎張明華
一代大德 元音老人坐脫立亡 ◎悟 德
緬懷大德 樸老沒有離開我們 ◎王永平
專  論 柏林禪寺新風格 ◎果 藏
名山古剎 焦山詩話(二) ◎覺 真
佛門詩歌 太陽頌 ◎張效武
隨筆禪話 內心世界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我的人生觀:「忠與恕」、「智與悲」 ◎楊 釗
專  稿 辨別邪正抵御歪風 ◎紹 根
與佛有緣 揮毫濡墨結佛緣 ◎童稼霖
學習雜感 菩提樹根--信 ◎釋印寂
江南古剎 蘇州寒山寺 ◎曉 文
編年史詩 斯里蘭卡的編年史詩--《大史》 ◎韓廷傑
佛門隨筆 雲散佛頂月 ◎智 行
講經說法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僧伽教育」新動向
自從本刊發表香港佛教籌建:「香港佛教僧伽學院」訊息以來,在海內外引起廣大的注視和反響!尤其引起國內諸山長老和僧青年的關注和興趣。這個報導訊息,來 自編者一次採訪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談起的源頭;由於本刊在海內外發行數量較多,因此影響也較大。近年來,編者曾多次到國內進行採訪活動,遇到一些青年法師 們與我談起「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籌建情況,詢問一些相關的問題,諸如何時開學?入學手續如何?以及畢業後前途如何安排?等等。據我所知,都向青年法師們 略介了情況,可以說,各方面的反應奇佳,希望這座海外學府早日實現。
   我將各地的反應情況向會長覺光大師如實匯報了,他老人家聞悉後喜悅異常,興趣大增,抓緊時間,多次召集佛聯會相關董事及有關人員開會討論,彼此達到了共 識,將議決後的諸事付之實踐了,諸如課室,宿舍,以及講課設施等物都逐漸完善起來了,甚至連經常開支經費、預算等都準備妥了,萬事齊備,只欠東風了(指招 生一環節)。
   說到招生來源,一是國內的,一是海外的(東南亞各地僧青年),至於師資及管理層人事方面仍在商討中。看來是雙管齊下了,毫無疑問有一定的難度,但不是不能 解決的,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完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也不例外,開頭是很難的,也很不完善的,但香港人一向有拼搏精神,能有信心 辦好理想中的事。
   香港和國內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社會制度,人們的思維、生活習慣等等是迥異的,今日香港和昔日香港又起了某些相應變化,在港英統治時代和特區統治時代完全不一 樣了,所謂「一國兩制」仍在同一民族前提下,許多事是能夠相互融洽的,不再是鐵板一塊,水火不相容。在港英統治年代,不能解決的事,到了特區政府時代就能 迎刃而解了。諸如「佛誕公眾假日」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這就是民族精神感召下的結果。在未來招生這一事情上,既要受到入境政策上的某些約束規範,但它也有 某些靈活措施去適應各方面的需求,所謂「定法不是法。」看來,佛聯會領導人早已有主意了,相信兩方政府首腦們會鼎力相助的,這是有利於香港社會的特殊文化 事業。楊釗居士滿懷信心地介紹說:「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有意籌辦佛學課程,修畢課程者可獲頒發佛學碩士學位。如僧伽學院設立,可與大學「掛鉤」,保送往讀 學位。時代不同了,今日香港創辦「僧伽學院」自有它的特色,既保持傳統的僧伽教育風格,也含有新時代電腦科技的弘法教育新方針,絕不能落後於形勢,要培養 一批適應新時代的弘法僧材,古德云:「無量法門誓願學!」「菩薩當從五明處求」。這是我們辦僧伽教育的根本宗旨。
 
 
《楞嚴經》的結構及其主要內容
<<楊維中 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博士>>
《楞嚴經》在中國佛教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和影響。自從唐代中葉譯出之後,此經就被一部分佛教學者懷疑為「偽經」,至近現代,疑偽之論更是喧囂塵上。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此經一經譯出便得到了佛教界的廣泛注意。
    自宋以後,此經更是盛行於僧俗、禪教之間。實際上,更多的佛教學者是將其作為佛教教觀的總綱看待的。《楞嚴經》譯出後,中國佛教諸宗,如禪宗、天台、華 嚴、淨土等,都十分重視,紛紛從中吸取營養,強化了其理論基礎。《楞嚴經》有關觀世音菩薩的說法,在中國佛教信眾之中,影響則更為深遠。在此,擬從經題、 經文結構的角度,對此經的主要內容作一概括介紹。
   《楞嚴經》是一部大乘佛教的單譯經,內容鴻富,素有佛教全書之稱。《楞嚴經》的全名為《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或簡稱為《大佛頂首 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佛經之立題,依照古德所判,有七種方式:以人、法、喻三字,單方面的全名立題可有三種,雙字兩方面立題可有三 種,三字三方面立題則有一種。《楞嚴經》的全名是以人、法而略兼於喻立題。「如來」是果地之人,菩薩是因地之人;「了義」是教法,「萬行」是行法,「首楞 嚴」是果法,以「佛頂」二字直稱法體,以表征此經所說之法的勝妙。因為其並非以同類事物相喻,故只說其略兼於喻。至於以《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為經名, 來源於古經本經題下的小注:「一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於灌頂部錄出別行。」此名大概是時人的方便指稱,不必過於執實。因此,後來流行的經本已不再 題寫此經名。
   《楞嚴經》是佛在「首楞嚴會」中以阿難受摩登伽女幻術誘惑為由頭,宣說而成的。全部經文共十卷,約七萬餘言。古代佛經分卷一般兼顧義理的完整和文字的多寡 兩方面。為了裝藏的方便,通常以前者添就後者。所以,多卷本佛經往往只能做到每一卷內義理的相對完整,而難於周全地兼顧二者。此釋譯正文是依原經的分卷為 順序劃分單元的,因而有時難免將同一內容分隔於兩卷之中。為方便閱讀,在此,參照古德判經的慣例,以「三分」古制為框架,打亂原經文本的分卷,僅僅以義理 的完整為標準,分析此經的結構和內容。
   依照古來注疏家的觀點,全經十卷可以劃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稱為「經序分」,起自經首「如是我聞」至「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即卷一第一部分。這是 全經的序言。第二部分稱為「經宗分」,緊接經序,是宣講經義的正文。起自「阿難見佛,頂禮悲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直至卷十的末尾「傳示將來 末法之中諸修行者,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第三部分稱為「經益分」,也稱「流通分」,即全經的結束語。緊接「經宗分」直至經尾。「經 序分」中,佛受波斯匿王的邀請,帶領眾徒及大菩薩至王宮受齋。阿難先受別請,未預齋筵。阿難從外乞食畢,路過淫所,遭摩登伽女幻術的控制,將毀戒體。佛預 知此事,匆匆結束齋筵,返回祗洹精舍與比丘及無數「闢支無學」舉行法會,演說深奧佛法。佛陀於法會演說神咒,並且敕令文殊依憑此咒前去解救阿難回歸佛所。 「經益分」中,佛宣說弘揚、持誦此經所得的無量功德,以此勸請眾生念誦、受持。至此,佛於此會欲講說的內容已經全部宣說完畢,所有與會大眾皆滿心歡喜,禮 佛而去。「經宗分」部分,內容複雜,是全經的主干,應該對其進行重點解析。
《楞嚴經》是有一個嚴密而完整的思想體系的,其內容以理、行、果為框架,幾乎將大乘佛學的重要理論都囊括其中。
    而最能體現這一特質的,無疑就是「經宗分」了,元代沙門惟則在《大佛頂首楞嚴經會解敘》中說:「科經者,合理、行為正宗,離正宗為五分:一見道,二修道, 三證果,四結經,五助道。謂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而後證果,此常途之序。」以下就依照這一科判,對「經宗分」的內容作一概括。
   一般認為,在「見道」部分之前,有數句是對全經內容的概括和暗示。它就是接續於「經宗分」的首句而出的一小段文字。在此,阿難「殷勤啟請十方如來,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禪那最初方便」。這也可以看作是「經宗分」的總綱。
   自卷一「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起,直至卷四的「如何自欺尚留觀聽」,屬於「見道」部分。此部分是圍繞著佛於「經宗分」的起始所提出的一個基本觀點而展開的。此觀點就是:「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為了使阿難及其會眾領悟這一原理,佛以層層剝筍式的遞進邏輯和多方巧妙的比喻,闡述了此「常住真心」實際上就是如來藏心。大致而言,可分四層去理解。
    第一層,是卷一的剩餘部分。佛首先針對阿難「如是愛樂,因於心目」的想法,七次反詰阿難:此識心到底「今何所在?」阿難的七次回答都遭到佛的駁斥。這就是 著名的「七次徵心」。然後,佛告訴阿難,世間一切修學人都「皆由不知兩種根本」:一是生死根本,二是「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前者為妄,即眾生眼、耳等 六根產生的妄識;後者為真,即常住真心。世間眾生「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因而「不得漏盡」解脫。最後,佛又以拳與手為喻力圖使阿難等開悟而未獲成 功。
   第二層,由卷二起首至同卷「王聞是言,心知身後捨身趣生,與大眾踴躍歡喜,得未曾有」。此處,波斯匿王向佛請教,外道認為「此身死後斷滅」,「何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佛以「觀河」及面皺兩個比喻說明「汝面雖皺,性未曾皺」。而此不變之性就是真性圓明常住之理。
    第三層,跨卷二和卷三。接續前層直至卷三「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佛首先以八種比喻加以說明,它們是: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雍還墻 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還塵、清明還齏。此八種「見」都是有因有據才存在的,而眾生的「見性無還」,不生也不滅。此「見性」就是眾生的清淨本心。其 二,佛又為大眾宣示,眾生之所以輪迴世間,是因為「二顛倒分別見妄」。此「二妄」即別業妄見和同分妄見。前者是指發生於眾生個體身上的虛妄幻相,後者是指 所有世間眾生共同的虛妄見解。其三,佛告訴阿難「如是覺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所有「幻妄」都是依於此「妙覺明體」而生起。為論述此說,佛以五陰、六 入、十二處、十八界合為「四科」,系統地分析了此「四科」之根本並不是因緣和自然性,而是以「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遍,妙真如性」為其根本的。這一部分 篇幅最大。其四,佛又向大眾說明「七大」與如來藏的關係。「七大」,即地、水、風、火、空、見、識。雖然其作用、色相是虛妄的,其體性卻圓融無礙、周遍法 界。因為其體性就是如來藏妙真如性,只是由於眾生的分別計度方才顯現出來,是虛妄暫時的存在,沒有真實的意義。其五,阿難誦出偈語贊頌佛的微妙開示。
    第四層,由卷四起首直至「所願從心,得大富饒,方悟神珠非從外得」。佛以「世界相續」、「眾生相續」及「業果相續」三種顛倒相續解釋世間有為諸相的生起和 遷流。此三種相續都是因眾生的妄想執著而有,其性本來就是空。它們本來就是苦、集、滅、道「四諦」之理,也是如來藏真性所顯。在此層,佛多次演若達多迷頭 而狂奔為喻說明「識迷無因,妄無所依」的道理。佛並且指出,只要眾生放棄對三種顛倒相續的分別計度,就可證悟菩提。由此,也就過度到了「修道」部分。
   由卷四「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疑惑銷除」直至卷七「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屬於「修道」部分。
佛於此部分為眾生指明了「捐舍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槃本發心路」,也就是攝伏攀緣心,「得陀羅尼,入佛知見」之道。此部分也可分為四層去理解。
    第一層,由「修道」部分的首句直至卷五「妙理清徹,心目開明,嘆未曾有」。此層的核心是初發菩提心所應具有的「二決定義」:其一是因地發心;其二是審詳煩 惱根本。第一義,在於以無生滅之心修習之因地心,然後才能圓滿果地修證。第二義,眾生現前的六根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在卷五的第一部分,佛明確指出,證悟 無上菩提的關鍵就在於從六根中解脫出來。最後,佛親自說偈總結此「二決定義」。
   第二層,由卷五「阿難合掌頂禮白佛」至同卷「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此層重點講述「六解一亡」的道理,佛是以「華巾」作比喻對此進行說明的。佛取出 一華巾,當眾順次結成六個結,向大眾說明「六結」是眾生無始妄心纍積而顯現的塵境。此「六結」為無陰郁結而成,由微至著依次為識結、行結、想結、受結、色 結,前四陰各一結,色陰則分根、塵兩結。解結則依照由著至微的順序次第解開。先斷除前三結而證人空,再斷除想結、行結而證法空。二空證成,識結則隨之解開 而得無生法忍。
   第三層,接續前層直至卷六「皆發無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佛的指示,諸位大士、菩薩自敘最初證悟所選擇的圓通法門:其一,憍陳如五比丘、優波尼沙 陀、香嚴童子、普賢菩薩、優波離、大目犍連等敘述十八界中除耳根之外的十七種圓通法門。其二,烏芻瑟摩、持地菩薩、月光童子、琉璃光法王子、虛空藏菩薩、 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各自敘說選擇「七大」之一作圓通法門而證悟的過程。其三,觀音菩薩詳細敘述了耳根圓通,以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成三十二應身,入 諸國土救度眾生等等。其四,文殊師利法王子應佛之命作偈贊嘆上述二十五種圓通法門。
   第四層,由卷六「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至卷七「我以寶杵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在此,阿難向佛請教「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 事,於菩提心得無屈退?」佛分三方面回答了阿難的提問:其一,在強調「三決定義」即戒、定、慧「三學」的基礎上,重點講述了以戒淫、戒殺、戒盜、戒妄語為 核心的四項「決定清淨明誨」。其二,如果上述四種律儀還不能滅除宿習,就須誦持「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羅無上神咒」一百零八遍。為此,佛詳細講解了建立 道場以及如何誦咒的諸種儀軌。其三,應阿難的請求,佛陀令佛頂重宣此「大白傘蓋神咒」,然後又為會眾宣示了此神咒對諸佛和諸眾生分別所具有的十種無上法 力。會中無數金剛、梵王、天帝釋、四大天王及其眷屬聽了佛的講述,紛紛表示願意護持誦持此咒的無量眾生。
由卷七「阿難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直至卷八「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屬於「證道」部分,也即修證三摩地直至涅槃之道。阿難又向佛提出三個問題:「云何名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漸次得修行目?詣何方所名入地中?佛分三方面回答阿難的提問。
    第一層,由此部分起首至卷七尾句。佛說:「欲修真三摩地,直詣如來大涅槃者,先當識此眾生、世界二顛倒因。顛倒不生,斯則如來真三摩地」。妄心熏以成業, 因業感而妄相生起,此即眾生顛倒。眾生以無明妄力建立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以及東、南、西、北四方的界限。三世與四方和合相涉,變化出世界及其十二類眾 生。十二類眾生的成因各自略有不同,但卻都是以世界虛妄輪迴為其主因的。此十二類眾生即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 色、非有想、非無想。這一觀念是《楞嚴經》特有的分類。
   第二層,由卷八首句至同卷「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三種漸次」就是:其一,修習除去助因,也即斷世間五種辛菜;其二,真修刳其正性,也即斷除淫欲和殺生;其三,增進違其現業,也即盡滅六根向外塵的流逸。
    第三層,由卷八「阿難,是善男子欲愛乾枯」至同卷「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由此開始宣說菩薩五十五修行聖位。第一位為乾慧地,第一 個十位即「十信」:信心住、念心住、精進心、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護法心、回向心、戒心住、願心住。第二個十位即「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 生貴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第三個十位即「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瞋恨行、無盡行、離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 善法行、真實行。第四個十位即「十迴向」: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隨順平等善根迴向、隨順等 觀一切眾生迴向、真如相迴向、無縛解脫迴向、法界無量迴向。「十迴向」之後,即是「四加行位」: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第五個十位即「十地」:歡喜 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經過以上五十五位的漸次修行,方證得等覺、妙覺二聖位。應該指出,關於菩 薩五十五修行聖位的名目及順序,佛教各經典的說法略有差別。《楞嚴經》的說法尤為獨特,因而於此特將其列出以備查考。
   第四層,自卷八「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至同卷「汝當奉持」,此屬於「結經」部分。文殊師利菩薩請問「當何名是經?」佛答之以五名。經前題名是綜合此五名而命名之。
自卷八「說是語已,即時阿難及諸大眾」直至卷十「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此屬於「助道」部分。可分其為三層去理解。
    第一層,由卷八此部分起首至卷九「作是說者,名為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佛應阿難所請,向大眾詳細敘述了「七趣」的成因及其相狀,也就是業報輪迴的 理論。所謂「七趣」即地獄趣、鬼趣、畜生趣、人趣、仙趣、天趣、阿修羅趣。「七趣」囊括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共二十五有情眾生。正如許多論者所說, 一般佛經典只言「六趣或稱「六道」,而此經獨加「仙趣」以成「七趣」。所謂「仙趣」,經中是這樣說的:「復有從人不修正覺修三摩地,別修妄念,存想固形, 游於山林人不及處,有十種仙」。「十仙」的名目是:地行仙、飛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絕行仙。佛告訴大眾,「七 趣」乃眾生「妄想受生,妄想隨業」,皆因「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眾生應當除惑而正入修行路以證得菩提。
   第二層,由卷九「即時如來將罷法座」至卷十「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佛於法會將罷之時,無問自說修習三摩地之中容易出現的五陰魔事。五陰即 色、受、想、行、識。經文中將修習三摩地中因受五陰所障而產生的五十種「邪見」或「狂解」,稱之為「魔」,以提醒修行者注意剔除。因「魔」作崇,修行者得 不到正受、正知和聖解,從而墮入外道或者無間地獄。只有將五陰之中的妄想銷盡,六根互用無礙,清淨如「淨琉璃」,修行者才能超越五十五位菩薩修行位而入 「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
   第三層,由卷十「阿難即從座起,聞佛示誨」至「令識虛妄,深厭自生,知有涅槃,不戀三界」。阿難在此又提出了三點疑問:一是五陰為何以妄想為本?二是五陰 是頓滅還是漸滅?三是破除五陰的界限為何?佛應阿難所問,宣講了五陰以妄想為本的五條原因,五陰是「重疊生起」因而要次第銷,以及破除五陰的界限等等道 理。
   應該指出,也有人將上述第三層單獨列為一單元。因為從其內容看,一方面是對破除五陰諸魔以歸依清淨圓覺之本心等相關問題的概要迴答,另一方面這三個問題也含有對「經宗分」所闡述的思想進行總結的意思。
    此「助道」部分太虛大師將其判為「保綏菩薩初心」,第一層意為「明七趣生報以匡扶第二漸次」,第二層意為「辨五陰魔境以匡扶第三漸次」(注:見《大佛頂首 楞嚴經研究》,《太虛大師全書》卷十四。)這一解釋準確地揭示了「助道」的含義以及此部分在全經中的地位,可作理解經文的參考。
 
 
茗山長老在海內外弘法利生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普濟寺 法空>>
普陀山佛教協會在布置莊嚴的普濟寺新齌堂,圓滿地舉辦了為期七天的講經法會。此次講經法會由普陀山佛協副會長、普濟寺監院戒忍法師發起,並代表全山兩序大眾恭請:當代高僧茗山長老主講。
   六月十八日(農曆五月十七日)上午講經法會開始。普陀山佛協副會長惟航法師代表發起人,與全山兩序大眾致歡迎詞。講經儀式由普陀山佛協副會長道生法師主持。全山四眾弟子及各方的善男信女,每天上千餘人參加了聞聽。
    茗老是我國當代著名高僧,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他不顧八十七歲高齡,在百忙之中,不辭辛累,這次駕臨觀音大 士壇場,為四眾弟子及善男信女深入淺出地講解了《大佛頂首楞嚴經》中的第六卷後部分:淫、殺、盜、妄四種律儀,並代佛教誨眾生修三摩地,嚴守四種根本大 戒,徹底做到身心不犯,才能永脫塵勞。同時,茗老的弟子覺真法師也為四眾講了《觀世音菩薩自陳圓通》部分。觀世音菩薩對娑婆眾生有著殊勝因緣,而普陀山又 是觀世音的應化道場,通過聞法,激勵了大家增長智慧,更好的從「聞思修」入三摩地,上報「四恩」。普陀山佛教協會首次恭請高僧來山講經,充分展示了全山僧 眾在佛協領導之下,將自身素質建設列為首位,從而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是人人都知道的。現在我們已從難得的人生中,聆聽茗老講經,給我們普降法雨,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啊!
   茗老十九歲出家,二十一歲赴焦山定慧寺受戒,同時入焦山佛學院學習。畢業後又到武昌佛學院研究佛法。抗日戰爭期間,受太虛大師之命,前往湖南弘法護教,開辦「僧眾救護訓練班」,支援抗戰。他是太虛大師的學生,早年跟隨太虛大師,長達十餘年之久,得到了大師的器重與培養。
   而太虛大師的根基,則植於海天佛國觀世音菩薩道場--普陀聖地(曾任普濟寺知眾)是普陀高僧。他於一九一四至一九一七年在普陀山錫麟禪院「閉關」。三年掩關勵志潛修是太虛大師一生的最大轉折點,太虛大師致力於佛教改革運動,講學弘法,席不暇暖,是從「閉關」以後才開始的。
    這一切,對於茗老的教育與影響極為深刻的,所以說,茗老對於普陀聖地,早已結下了不解的殊勝緣份,曾分別於一九八○年八月十三日、一九八一年十月一日兩次 朝普陀,並寫下了:《朝普陀山》、《再朝普陀》兩首詩篇,這是眾多膾炙人口的佳作。他在長達六十多年的佛教徒生涯中,定慧雙修,不僅勤研佛理,而且刻苦修 行。他一生奉行佛教慈悲主義,拔苦與樂,利樂有情;同時嚴守戒律,始終保持清淨戒體,受到各界人士的尊敬。又是一位佛教學者,知識淵博,佛學造詣精深,通 曉經、律、論三藏,尤精於龍樹、提婆、無著、世親之學。他在建國前後撰寫的一系列佛學論文和佛經講義,質量都很高,為佛教界所推重,而在學術研究上也一定 的價值。
   茗老還是一位詩人和書法家。他寫了數百首詩發表在《法音》等刊物上,在佛教界有「詩僧」之稱。他的書法敦厚而秀麗,又字字蘊含禪機,故在海內外被視為珍品。
    關於海外宏法與國際友好往來方面,早在二十年前,宗教政策剛落實之際,一九八一年四月,茗老應香港寶蓮、寶林二寺方丈聖一法師邀請,赴香港、九龍講演佛經 一百多天。即應六個佛教團體的邀請,講了五部經典(有兩次大型講演)。每次到會約有七、八百至一千多人,在港澳的僧尼、居士及從美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地來的僧侶,都來聽講,其影響面較大。從這次講經活動之後,聖一法師和香港等地的佛教徒,成批繼續不斷地回大陸朝山觀光,並捐款幫助各處名山大寺的建設, 促進海外往來更趨活躍。
   第二年,一九八二年四月,中國佛教協會組織中國赴泰國迎奏佛像代表團。茗老選為代表,與佛協正果副會長等一行四人,出訪泰國。在泰國,受到十幾個佛教團體的款待和歡迎。泰國僧王與他們進行了隆重的澆鑄佛像的交接儀式,增進中泰兩個佛教界人士之間的友誼。
   茗老年邁八十多歲的高壽,近年來,還遠赴新加坡等地講經說法,足跡遍及海外各個角落,為弘揚佛教,發展國際友好往來,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妙善與佛國安全
<<張明華>>
原浙江省政協常委、舟山市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浙江省佛教協會暨舟山市佛教協會會 長、普陀山全山方丈、當代著名高僧妙善大和尚雖已於今年二月二十六日圓寂了,但他在世時高度重視和關注佛國的安全,為保護好普陀山古建築所做的每項工作, 仍在我的腦海裡浮現。
   「海天佛國」普陀山現擁有古建築面積十五萬平方米。一九七九年四月,普陀山重新對外開放後,為盡快修復「文革」期間損壞的普濟寺、法雨寺、慧濟寺等古建 築,發展普陀山的佛教事業和旅遊業,妙善大和尚應邀從浙江餘姚蘆山寺重返了普陀山。一九八○普陀山佛教協會恢復後,妙善大和尚被眾僧推為普陀山佛教協會會 長。從此,妙老在積極領導全山僧尼大力發展佛教事業的同時,堅持不懈地抓好古建築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一九八○年底成立了由佛協領導和各寺庵當家參加的古 建築防火領導小組,加強了對各寺庵防火工作的領導。各寺庵也認真貫徹落實了消防安全「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同時普陀山佛教協會理事會探納了妙善大和尚 關於加強古建築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三條提議。
   一、建立由一百六十名各寺庵僧尼和院工組成的義務消防隊,並堅持輪流值班,晝夜巡邏檢查、發現火災隱患及時排除,同時,這支義務消防隊隊員在消防部門的指導下,每年進行業務知識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自防自救能力。
    二、加大消防安全宣傳力度,念好「防火經」。妙善大和尚在每次佛協理事會和一年一度的全山僧尼參加的年會上,都要強調古建築的防火工作,他常對眾僧尼說: 火,乃古建築之夭敵,一旦失火,其損失往往無法用金錢來計算,尤其是普陀山的古建築,大多建於明、清時期,有較高的歷史和觀賞價值,寺庵內的木建築、塑 像、壁畫和墨跡都是世間瑰寶,一旦發生火災,我們將成為民族的千古罪人,在妙老的啟發引導下,各寺庵紛紛設立了消防安全宣傳窗或宣傳欄,將「嚴禁煙火」和 《古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消防條例》、《消防法》打印裝入鏡框,懸掛和張貼在醒目的地方,隨時提醒僧尼和香客不要忘記防火,同時定期對全山僧尼和院 工進行消防安全教育,組織他們學習有關消防知識,不斷增強僧尼和院工的消防意識,掌握一般的滅火方法。去年初,在妙老的提議下,各寺庵進行廣泛的宣傳和勸 說,實行了免送香客「三支清香敬三寶」(佛、法、僧)的文明敬香,並於今年初,又實行了禁止燃燒燭火,改用鮮花敬佛的新規定,這些規定的實行,不僅較好地 消除了因多數香客大把焚香,大捆燃燭而造成的火災隱患,還進一步淨化了普陀山的旅遊環境。
   三、增加消防投入,花錢買平安。妙善大和尚在保護古建築方面是捨得花錢的。他不僅經常提醒各位理事、當家要做好消防器材設備的維修保養,做到防患於未然。 去年四月,他在患病期間還親自將一輛新購的價值三十六萬的大功率消防車送到普陀山消防大隊,用以保護普陀山的旅游風景資源,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据不完 全統計,一九八一年以來,普陀山佛教協會累計投入四百多萬元,多次整修了各寺庵的供電線路:先後購置了滅火機二千餘只,消防水泵八台,建造消防水井、池、 塔六處,年蓄水量達二千五百多立方米,鋪設消防水管近一千米,這些消防器材的購置和消防設施的建成,進一步增強了自防自救能力。一九八二年以來,接納香客 逾百萬人次的普陀山佛教協會管轄的三十五處寺庵沒有發生過一次火災事故,這一奇跡的出現,除了當地政府、公安、消防部門的支持配合,普陀山眾僧尼的共同努 力外,已故的當代高僧妙善大和尚立下了很大的功勞。
 
 
元音老人坐脫立亡
<<悟 德>>
無相密心中心法三祖元音大阿闍黎於今年二月五日(農曆正月初一)下午八點十五分坐脫立亡,享年九十六歲。
    阿闍黎圓寂前身體一直很好,生活起居一切如常,每天來請問佛法的人絡繹不絕,阿闍黎總是有問必答,暢談佛法,中氣充沛,聲音宏亮,小年夜即二月三日晚,照 常自己洗淋浴,根本看不出要離世的樣子,二月五日早上,阿闍黎與身邊人講:「我要回老家了」,身邊人講:「師傅您不能走,我們都需要您,」師說:「一切皆 幻,我並沒有離開你們,要記住:『來而非來,去也未去,值此來去,亦非來去。』」且當日還與來請法者灌頂加持。晚飯照常,根本看不出要圓寂的樣子,飯後照 例坐在平時一直座的椅子上,與身邊人談論佛法,教導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證佛法,約講了四十五分鐘左右,突然雙眼向空中一望,似有所見,立即站起,然後慢 慢坐下,一代人天共仰的真善知識安詳捨報,以身示現了修行人往生時的瀟灑自在、生死無礙的景象。捨報後數日,室內一直異香撲鼻,火化後遺體運往普陀山停放 了六十天火化,火化當日(四月六日),未經通知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到火化日期的全國及海外許多阿闍黎門下,為緬懷阿闍黎的功德偉業,懷著對阿闍黎的無比敬仰 之心,不約而同地會聚在普陀山化身恷前,向阿闍黎遺體作最後的告別,當遺囑執行者宣讀完遺囑時,異象出現,在聚集的眾人頭上出現了一座綠色蓮花,天空中射 下三道金光,一道金光直射人群中央,另二道金光分射兩旁,覆蓋了整個在場的人,蓮花上並呈現出紫色光芒來回移動,攝像機當場攝下了這一奇異景象。火化時, 在阿闍黎的胸口上還出現了蓮花,在場的許多人皆目睹了這一火中奇境。多日來一直陰雨連綿不斷的天氣,這一天卻出奇的晴空,萬里無雲,火化後,天空上出現了 龍鳳祥雲,在化身恷上空時而久久停住,時而來回移動,此奇境在數小時內有數次出現,每次出現時間皆較長,在萬里無雲的晴空中實是一幅美麗的奇景。第二天, 撿舍利時,依然是萬里無雲的晴空中出現了非常廣大的五彩圓光,圓光中間分射出四道金光,整個圓光內不斷出現布滿整個圓光的紫光、紅光、蘭光、紫紅等光,圓 光中阿闍黎端坐於蓮花之上,此瑞相持續有四十分鐘之久,攝像機同樣也攝下了這一奇異瑞相,留下了足以使人產生堅強信心的彌足珍貴的資料,如果說火化那天在 眾人頭上出現的蓮花及空中射下的三道金光是對在場眾人的加持,而此時廣大的圓光及布滿圓光的各色彩光和莊嚴的阿闍黎聖像,則預示著阿闍黎一系傳承的法門將 更加輝耀騰達,光照大千。當時在場所有撿舍利的人見此瑞相,皆對阿闍黎生起了無比的感恩心,一致發願要更加努力地修行以報師恩,許多局外人士見此景象皆讚 嘆稱奇,發願修學無上佛道,當日撿得許多舍利及舍利花。
   阿闍黎早於一九八九年即欲離世,後經眾弟子苦苦哀求而答應繼續住世。五年前,某居士偶而問起阿闍黎何時舍報時,阿闍黎即說:「二○○○年」,去年,阿闍黎 即豫立遺囑,為避免驚擾眾弟子及出現不必要的麻煩,故僅讓數位親近弟子知曉,以討論善後事宜,親近弟子苦勸阿闍黎住世,阿闍黎云:「有生必有滅,佛尚且如 此,吾化緣將畢,但吾不會與大家離開的,師公、師祖也在時時加持著修法弟子」,於圓寂前一日對大家說:「我始終勸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為大家作一個榜 樣,我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說畢,隨即大聲念往生咒,圓寂前數日接待問法弟子時,皆隱說即要離世之意,但身體一直很好,弟子皆未曾體會到,過後回想始悟 是如此,有的雖體會到,但不敢問。普陀山某法師來阿闍黎處問法,本於初一當天即回去,阿闍黎破例囑其稍待一日,並說:「回去時帶些東西,代向妙善大和尚問 好」,後來,阿闍黎於當日圓寂,遺體能停放一段時日(遺囑規定)於普陀山,皆此法師所辦及經妙善大和尚同意,否則,遺體欲停放一段時日而不驚動全國各弟 子,是很難辦的,此實是阿闍黎的善巧安排也。(阿闍黎八十年代初曾於普陀山為老和尚們講經,故與妙善大和尚相識。妙老也與當月二十二圓寂。)
   遠在山東的某居士,於臘月廿七打電話給阿闍黎,要求來滬照顧老人,阿闍黎說:「還有這個必要嗎?」該居士想,以前也有幾次要求照顧阿闍黎,但阿闍黎總是 說:「你家裡人也需要你,我還行,」而此次回答及聲調卻不同尋常,二日後即夢見一座墳墓,墳墓上顯現一「元」字,後想想阿闍黎前二天的回答及夢境,覺得蹊 蹺,趕到上海,阿闍黎已圓寂了。全國各地受法弟子早於阿闍黎往生前,有許多人皆得到阿闍黎即將離世的夢兆,故常有人突然打電話問候阿闍黎近況,但又不能直 言不諱講明夢兆,事後講起,都有不可思議的感覺,此誠阿闍黎殊勝功德力之所加持。
   阿闍黎年青時即隨天台宗大德興慈老法師習台教,繼又隨範古農老居士學習唯識,復隨華嚴座主應慈老和尚學華嚴,習法界觀,最後依無相密心中心法第二祖王驤陸 阿闍黎修心中心法,徹悟心要得大成就,於一九五八年接任心中心法第三祖位。後隱居滬濱數十年,棄絕名利,融通淨密,隨機施教,默默耕耘,毀譽不動。十年浩 劫期間,阿闍黎因傳法授徒遭受種種誹謗而被隔離審查二年有半。浩劫後,恢復了宗教信仰自由,阿闍黎已七十有六,但阿闍黎有感於眾生痛苦,不明宇宙人生的真 相,認幻有為實有,執著難舍,由此而輪迴不息無有出期;且許多學佛者也在名相堆里死鑽而出不來,執指為月,於降伏煩惱無濟於事,有志於實修解脫者,也因不 明真理而盲修瞎煉,唐喪光陰,甚至走火入魔,有鑒於此,阿闍黎出而大聲疾呼明心見性之重要,此實乃了生脫死之關鍵,眾生唯有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回復本 來,才能出離生死苦海,此實不論何宗何派,皆不能逾於此,即如三根普被之淨土宗,待生到西方後,亦要「花開見佛」才能「悟無生」,所謂「花開見佛」,即心 花開而見自性佛也,這豈不是明心見性的異名詞嗎?!
   阿闍黎又感於末法眾生福薄業重,障深慧淺,不要說當生成就,即如往生西方也實在不易,誠如古德常嘆:「念佛者滔滔,往生者難有一二,」究其原因,眾生放不 下也,只要娑婆世界還有一點未放下,就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口上說放下,不是真放下,要心裡放下才是真放下,而要心裡放下談何容易,看看自己的執著妄念, 這些妄念不降伏,則必將引向生死輪迴,若不達功夫成片,則往生難望,而降伏煩惱非常有力且快速的法門,則心中心法實是當機,此大法實是末法眾生當生成就或 往生西方的極為殊勝的法門,阿闍黎還指出,此法簡單易修,仗佛力加被,迅速有力地除罪、積福、證體、起用,且能斷絕外魔等障礙。《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陀羅 尼經》云:「爾時如來從三昧起告言,諸善男子善哉、善哉,眾生沒盡,汝悉知否?我今諸眾生不解我法,不知我心,被魔(煩惱魔天魔)所持,如何救得,誰有方 計護得眾生,誰有方計攝得此毒……於眾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實德,白佛言:『世尊,如是金剛菩薩天仙,皆悉不能攝持,佛今如何令諸眾生得脫此難。爾時,如來告 實德菩薩言:『唯有如來心中心,余不能及,何以故,能令諸魔生大慈故……能令諸佛常不離故,能令菩薩為眷屬故,能令諸金剛施威力故,能令諸天眾常擁護故, 能令一切直至菩提無退轉故……」又云:「……欲求生西方者,欲求下方自在生者,欲求十方自在生者,欲求世辨無短缺者,唯當至心思維自念事,日持千遍,七日 之間即能得至,一離世界更不往來……」又云:「……臨命終時,十方諸佛臨頂,自迎將己世界……」此法威力無窮,殊勝無比,其理深妙難測。經云:「……一切 諸身中,莫過於佛體,所有要妙法,無過心中心,將心示眾生,眾生即佛體,如此大聖力,菩薩不能知,有劫恒河沙,我始一咐囑,若能依修者,即同我此 身……」。故末法眾生有緣能修此大法,不知乃多劫所修善根之所感召也。若有人毀謗此法及阻礙正法弘揚,則慘烈果報同樣不可思議,慈不引述。
   簡言之,此法以般若為體,以密為用,以淨土為歸,是融禪淨密於一體的大法,阿闍黎親修此法得大成就,故為報佛恩,師恩、眾生恩,雖年近八旬(浩劫後始 弘),猶竭力弘揚,並指歸淨土,常有人為求決一二疑,不遠千里萬里而來問法,阿闍黎住處常擠滿了求法問法者,講法無不從自性三昧流出,也從不偏向何宗何 派,隨機施教,應病與藥講法時常感異香遍室,阿闍黎有許多不可思議功德之事,因今人根陋劣,善根鮮少,不信有奇特之事,即或信者也多住著,易入偏差,故阿 闍黎從不許知情者講,因此未便公開。
   近十年來,於阿闍黎處受法人數達數萬,遍及全國各地及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而修有成就者也略有其人、明心見性者為數極多,往生淨土及已經 具足往生資格者更是不可勝數,故許多漢人去藏地大活佛處求法,而大活佛皆告以漢地元老人乃真實成就之大善知識,故藏地回漢的學法者多親近阿闍黎。在此末法 濁世,人根極其陋劣的當今,尚能使許多眾生得佛法真實利益,此何其之難哉!阿闍黎猶如是冰雪大地上一根火紅的鋼炭,在融化眾生的執著,又如是沙地上行駛的 航船,在艱難地渡人邁向彼岸,此誠不可思議之偉業!相信在未來的歲月裡,必將有阿闍黎門下之有學有修有證的優秀佛子,廣發菩提大願,為拯救眾生於水火,出 而弘揚正法,此乃有志於真實,修學並重之佛子翹首以盼之美事耳!
   阿闍黎於閑暇時,著有《略論明心見性》、《悟心銘淺釋》、《碧岩錄講座》、《禪海微瀾》、《心經抉隱》、《談談往生西方的關鍵問題》等皆匯集在《佛法修證 心要》中,另外還有《中有聞教得度釋義》也已出版,《楞嚴經直解》惜已散失,《恒河大手印淺釋》及《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不久將面世,《問答集》必將給修 持而無從請益者帶來極大利益。
   老人雖已捨報而法身常在,並以種種方便加持著弟子們,此誠許多修法弟子之所默禱者也。
 
 
樸老沒有離開我們
<<王永平>>
五月廿一日晚上七時的電視聯播節目,報道了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逝世的消息,所有聽到這一惡耗的佛教徒,無不為樸老離開了我們而悲慟!
   樸老畢生為國家為佛教,嘔心瀝血,功高須彌。樸老是我最崇敬的長者,早在四十年代初,我在上海佛學院讀書的時候,一次去佛教淨業社的香光堂,聽一位意大利 和尚的演講,是年輕的趙樸初居士擔任翻譯,他英語流暢,佛學精通,翻譯得十分圓滿,贏得了我們聽眾的敬佩。他是愛國高僧圓瑛法師的在家弟子,和明暘法師是 師兄弟。圓、明、趙是當時中國佛教界的誓死抗日的民族志士。勝利後,他們對國民黨的政治腐敗和挑起內戰,深感不滿。心裡支持為全國人民謀解放的偉大事業。
    在中國歷史上,政局處在翻天覆地的大變革時期,過去與封建主義有千絲萬縷關係的佛教界,面對無神論的革命領導者,如何互相溝通?這是當時佛教徒生死攸關的 課題。趙樸老實際上負起組織與領導這群大都茫然不知所措的佛教群體,一方面黨有宗教政策,一方面趙樸老帶頭發起組織並成立了中國佛教協會,號召全國佛教 徒在政治上擁護黨的領導,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在自身學習上要蕩瑕滌垢,適應新社會。無論從國家利益講,或從佛教自身講,如果沒有趙樸老這位把愛國愛教作 為佛教徒主導思想融會在一起,就沒有五十年佛教界的平穩適應,盡管當中有「左」的路線,有「十年動亂」,但佛教徒總是修忍辱波羅密,總是守法的。我們能經 得起人民的考驗,這與我們有一位佛教好的領導--趙樸老是分不開的。
   在鄧小平同志開始「撥亂反正」的時候,黨的少數優秀政治家在總結三十年宗教工作的歷史經驗時,提出了黨對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即十九號文件。這是世界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的第一個正確對待宗教的光輝文獻,受到宗教信徒的歡迎。
    在新的情況下,整個佛教界應該怎樣動作,這是許多人搞不清楚的。這時我們的趙樸老提出「中國佛教向何去?」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建設人間佛教!」過去 曾經有許多大德也提倡過人間佛教,作用不顯著,但樸老的人間佛教思想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他提出:「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以 及三個優良傳統。這是樸老的高瞻遠矚,給全國佛教徒指出了與社會主義相適應的光明大道。十八年後的今天,更加證明樸老不愧為全國佛教徒的領袖,是我們在人 海航行中的舵手。
   龍華寺恢復之後,我經常跟隨明暘法師去看望樸老,聆聽他那富於哲理的精辟論述,觀察事物發展的高瞻遠矚,批評時弊的入木三分,他經常熟練地闡述佛教思想的 核心,緣起性空論,他說佛教沒有至高無上的神,萬事萬物都是處在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因果網絡之中。他常引用佛陀在世講的許多比喻來闡述宇宙真理。樸老善 於把辯證思維和邏輯推理結合運用,他很尊重馬列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樸老的兩手,一手掌握二千五百年前的古代東方緣性空的金如意,一手拿著近代 馬列主義唯物辯證法的金寶劍。
   我從長期與樸老的實際接觸中,學到了許多學問,他是最為博學的導師,他是道德高尚的長者,他是德才卓越的佛教領袖,他為國家更為佛教做出了偉大的貢獻。我 總是感到他太忙碌,太慈祥,四面八方找他的事太多,我看了心中不忍,我們應該關心他有適當的休息,我們應該要求自己多做些事,若干年來,我到北京打電話問 問趙太,樸老身體好吧?我從來不提要求看樸老,怕添麻煩,但趙太很理解,凡有一點空隙時間就叫我去見見樸老。我在樸老面前從來不談別人是非,從來不提任何 要求,我也希望別人也能這樣,好讓樸老有些清閑的時間。我坐在他身邊聽他閃爍智慧之光的語言,看他寬厚慈祥的笑容,我感到無比幸福。有一次我對著他的耳朵 講:「樸老啊!我們都祝福您老人家長壽,這是全國佛教徒的願望」。他笑著說:「我希望能多活幾年,好為國家、為佛教再多做些事啊!」。他總是惦記著有好多 事要做,每當我走進樸老在北京的住處,陳舊的小小四合院落,政府領導多次分好房給他,他都不要。我感到樸老的生活太淡薄刻苦了。我在心理深深敬佩,有兩次 我走進陳舊的小院,就好像是來朝拜一位住茅蓬的高僧。因此,我想樸老肯定是乘願再來的維摩詰。有一次我對趙太講,樸老智慧超群,學識淵博,貢獻偉大,是當 今佛教的棟樑。在中國佛教歷史上,上千年出現一位。趙太謙虛地講:「不能這樣說」。我說這是將來歷史上的評定。樸老去世了,有人叫我做副挽聯,我就寫了: 「當代維摩詰、千年難一遇,闡揚人間佛教;現前林文忠,九旬報國恩,適應社會主義」。我請一位古漢語專家審稿,他說平仄不合,我就沒有用。
   樸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思想和道路還是我們的指針,我渴望中國佛教協會及時編輯《趙樸初選集》,收集他一系列的指導性的報告和文章,通過學習,讓全國佛教徒沿著樸老指引的愛國愛教的光明大道前進,只要能這樣做,樸老就沒有離開我們。
 
 
柏林禪寺新風格
<<果 藏>>

   最近,編者應河北省柏林禪寺淨慧大和尚邀請,參加第八屆生活禪夏令營,集體修學,收穫甚多。在生活體驗實踐 中,深感有一種新常住、新風格的新面貌,使人耳目一新,脫胎換骨之感受!云何如此?這就是「生活禪」!以下略介紹該寺「共住規約」、「各堂規約」、「院訓 綱宗」等,值得各寺院參學之。

共住規約
佛制戒律,祖立清規,本為僧眾安心修行,防非離過,調治身心,修戒定慧,息貪瞋痴,自淨其意,證菩提果。如或不然,來此何益。今與眾約,能相體悉,乃可同居;不肯遵行,毋勞共住。

  • 全寺僧眾,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愛國愛教,以寺為家,勤修三學,恪遵六和,違者不共住。
  • 住持、班首、執事,均應忠於職守,盡職盡責,愛護常住,悶心大眾,任勞任怨,廉潔奉公。如有玩忽職守,居職謀私,經批評教育不改者,免其職務。
  • 全寺上下均須謹遵佛制,戒行清淨,僧儀整肅,犯根本大戒者出院。
  • 信徒、護法居士個別供養住持、班首、執事及清眾個人之香敬果儀,一律交庫房入賑,歸常住大眾所有,個人不得私自佔有。違者,住持一罰五,班首一罰二,執事一罰一,清眾不共住。
  • 吃葷、腥、雞蛋、飲酒、吸煙、看戲、看電影、看淫穢書刊、打撲克、下棋、賭博、唱聽流行歌曲者,罰已出院。若病非酒莫療者,白眾方服。
  • 與壞人交往,危害叢林,攪亂常住者出院。
  • 破口相罵,交拳相打者,不論曲直,責已出院。觸犯刑律者送公安機關處理。
  • 三五成群山門外嬉戲雜話放逸有失威儀者罰,不服者出院。
  • 米麥等物,不白住持私自賣用;侵損偷盜常住財務及砍伐樹木花果送人者,賠已出院。
  • 信施護法入寺,執事和清眾私化緣者,量事輕重處罰,不服者出院。
  • 非為公事而私走檀越護法家及經常回俗家,經勸教不改者出院。
  • 師友親朋來寺探親,經主管執事同意後方可留膳宿,違者罰。
  • 早晚課誦,二時齋供、坐香、布薩、出坡不隨眾者罰,不服者出院。公事、有病、年老體弱者除外。
  • 除公事,不在本寮學習,串至各寮,縱意放逸者罰,屢教不改者出院。
  • 普茶日聽宣讀規約,除公事,不隨眾者罰。
  • 常住所有公物,概不外借,有特殊情況,經客堂同意方可借出,並負責討回,違者罰。
  • 輕視耆德,惡聞直言,妄生誹謗,貼大小字報,寫匿名信及誣告謾罵人者出院。
  • 尊師重教,恭敬耆德,服從執事安排,遵守殿堂秩序,因私出門必須請假,如有不遵,給予教育、批評、記過,屢教不改者出院。
  • 長養鬚髮,不扎褲腿,穿著俗服,暑天赤身者罰,屢教不改者出院。
  • 夜不歸宿,私自應酬經懺,經教育不改者出院。
  • 同居諸師經常保持殿堂莊嚴,環境清淨,僧房整潔;保護寺內文物及一切莊嚴法物,注意防火防盜。如有不遵,量情給予批評教育、賠償、記過處分。
  • 本寺遵照「叢林出家,遵古禁例,唯依住持一人,僧眾並不得各受,違者師徒俱出院」之古制,以住持代表僧團接受出家及在家弟子,由僧團負責考察、教化、攝受、管束。班首、職事及清眾一概不得接受出家、在家弟子,違者不共住。
  • 叢林無僧值,則內外不正,弊何能除,法何能立,為僧值者宜盡心督察,不得徇情。如有違犯規約者,按規定處罰;失罰者,僧值受罰。
   遵規守戒、一視同仁。同居大眾,各宜珍重。

柏林禪寺常住立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日制定 
二○○○年農曆三月十五修改


客堂規約
客堂系常住接待賓客雲水,經理寺務,軌範住眾之地。如下規約願相共鑒。

  • 客堂由知客、僧值等執事組成,各執事均須學習、遵守國家有關宗教政策的法律、法規,遵循佛教律儀,知因識果,慈悲為懷,平等周到接待十方,服務大眾。
  • 客堂觀音像前應每日香花供水無缺,內外環境整潔莊嚴。
  • 值日知客、照客不論有事無事,須在客堂堅守崗位,隨時處理有關事宜。
  • 凡來寺掛單參學者須驗明身份證、戒牒,按規定辦理登記手續留單一至三天,遇特殊情況,可酌情延長,但不得超過七天,若無戒牒和身份證者,原則上不留住。
  • 凡諸方耆宿及素有功於常住之舊執來寺均送客房。
  • 欲討單常住者,須向客堂書面申請,填好履歷表,了解常住《共住規約》,經知客僧值商議報住持同意,方可留單。留單須考察一個月;考察期間,討單者須背會五堂功課並能盤腿靜坐一小時;考察期間無單金,期滿合格者正式進單列入常住。
  • 來寺朝禮住宿的信士,須了解其事由及身份,辦理登記手續後,開具住宿憑據,雲水樓服務處見憑據安排住宿,離寺時,須持憑據到客堂取回證件。如無法會,居士住宿原則上不得超過三天,特殊情況可酌情延至五天。如無大型法會單身年輕女眾原則上不予留住;如有同行,可留住一宿。
  • 境外佛教人士需留住者,應問明事由,按規定辦理登記手續,妥善安排照料其食宿,並稟報住持。
  • 政府要員來寺參觀,應謹慎安排,酌情告知監院或住持。
  • 不論僧俗來客,如欲參拜住持應事先報知,經住持同意,由知客領見,不可擅入丈室。
  • 值日知客、照客應做好電話登記,接電話語氣從容,態度溫和;話始話終須念「阿彌陀佛」。凡涉及常住要務之電話應及時告知有關執事,不可延誤。
  • 早晚上殿過堂,若僧值不在,由知客照應大眾威儀,使殿堂如法如律;對上殿過堂不到者,殿堂不如法者,應按規約查督、論罰。
  • 合理安排常住大眾住房,保持寮房整潔。原則上沙彌、行者不可獨居一室。
  • 認直執行僧眾外出請假銷假制度。請假三日以內由知客批準,三日以上七日以內知客簽出意見經監院批準;七日以上及執事請假須由客堂簽出意 見,監院同意,報住持批準。請假逾期須續假,續假不得超過五天。如未請假私自離寺,或請而未批,或超假過三日(包括三日)者,以自動離寺論,三日以內予以 批評記過處分。
  • 認真安排普佛,熱情接待善信。凡有普佛照客應預先掛牌,通知大眾(為保證僧眾修學時間,常住平時不應酬經懺焰口,祇設隨課普佛)。
  • 認真執行寺院各項規約制度,如遇寺院僧眾違紀或口角相爭,知客應依寺規及時處理;若有不服,報其他執事共議處罰。知客應秉公斷事,不可徇情偏黨。
  • 客堂保管常住僧眾檔案資料,並負責與上級佛教協會、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絡工作。
  • 客堂要提高驚惕,配合僧值查寮並照管寺院門戶,做好治安保衛工作,認真防火防盜。如有騷擾寺院之事發生,客堂執事要配合僧值予以制止;對形跡可疑人員,違法分子應及時報告治安室或公安部門。
  • 舉行皈依法會,客堂對於來眾應考察登記,做好皈依信眾資料管理工作。
  • 客堂執事應廉潔為眾。所有供眾物品應及時分發;護法信眾結緣供養之香敬果儀均交常住,個人不得佔為己有;不得利用職務之便為私利與護法居士樊緣。
   以上規約,經常住大眾討論通過,必須嚴格遵照執行,如有徇情違規,視情節輕重予以嚴肅處理。

趙州柏林禪寺常住立    
二○○○年農曆三月十五通過


河北省佛學院院訓綱宗

信:以三寶為信仰的核心;
   以因果為信仰的準繩;
   以般若為信仰的眼目;
   以解脫為信仰的歸宿。

戒:愛國以守法為根本;
   愛教以持戒為根本
   做人以道德為根本;
   做事以慈濟為根本。

學:授課以信戒學修為基本內容;
   學習以聞思讀寫為基本方法;
   老師以言傳身教為根本職責;
   學僧以尊師重教為根本態度。

修:以禪觀禮誦為修持的內容;
   以業森生活為修持的依托;
   以養成僧格為修持的目標;
   以觀照生活為修持的要求。

河北省佛學院制定  
二○○○年一月十一日

 
 
焦山詩話(二)
<<覺 真>>
   最早題詠焦山寺西周古鼎的詩篇,是王士祿、王士禎兄弟,王士祿字子底,號西樵,是王士禎之兄,順治九年進士,曾以吏部員外郎任河南鄉試正考官。王士禎,字 貽上,號阮亭,自號漁洋山人。順治十五年進士,歷任禮部主事、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刑部尚書等職。他的詩為清初一代宗匠,有《漁洋山人詩集》傳世。士祿 所作《焦山古鼎歌》云:「海雲堂中暮相索,古鼎照人光牽駁。龍文獨許吾邱知,篆銘略辨周京作。宛同石鼓出陳倉,那數銅狄傳西洛。……一德何人曰相嵩,金鉉 祇用青詞博。……從來鑄鼎成饕餮,此物胡為亦遭攫?……賠壘已拉水山榷,有鐵誰能鑄此錯?徘徊三嘆軒幾旁,極目江天莽寥廓。」士禎所作《焦山古鼎歌同西樵 賦》云:「曉入枯木堂,怪禽驚翩翻,清露滴松杪,下見古鼎蹲。寶光耀昆吾,中有飛廉魂。上文為雷回,下文為星紜。獰狀饕餮伏,兵氣蚩尤昏,辛壬與丁甲,世 次迷夏殷。初疑周虎彝,復惑虞蜼敦。……分宜昔枋國,氣勢傾昆侖。斯鼎出京口,上燭光氤氳。役彼萬指眾,負載千蹄犍。大哉宗廟器,詎屑豪貴門。威力鎮禪 窟,寂寞歸祗洹。……吾兄癖好古,八書探河源。三日松寥游,坐臨忘囂喧,扁列折螺書,卷尾搜躉文。作為奇偉辭,大海搏鵬鯤。春江北風霆,響激雲濤渾。三嘆 繼高唱,海門上朝暾。」王氏兄弟都寫到了他們對古鼎的觀察(形狀、銘文、年代等等),特別是提到嚴嵩(分宜)的攫取,最後才回歸佛門。原來此鼎為明代鎮江 鄉宦魏氏家藏,嚴嵩當權,垂涎欲奪。後嚴嵩誣以罪狀,魏氏蒙冤,固鼎遂入嚴手。嚴嵩父子事敗,鼎又流入江南民家。但鑒於魏氏藏鼎,禍及全家,懼生事端,鼎 亦不保,才將此古鼎送來焦山濟雲庵(康熙至焦山始改稱今名定慧寺)。康熙時授內閣中書,並以刑部主事入史館任明史纂修官的汪懋麟《焦山古鼎歌》中也寫到 「相傳此鼎出巨室,得禍卻歸嚴分宜。分宜既敗鼎復還,從來神物難久羈。何如安置在古寺,几筵妥帖終不移。(下注?我從昔年得紙本王西樵、阮亭兩先生繪圖作 歌,刻石山上)……。」另一位鎮江老鄉深得康熙帝倚重、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為相二十年的張玉書,在他的《焦山古鼎歌》中同樣寫著「……當時收藏 好古家,青詞相公恣貪黷。一朝攫取渡江水,江濤晝墨神鬼哭。寶物枬為饕餮用,過眼須臾覆公餗。此鼎復溯江流回,棲托僧寮氣肅穆。……」他們所記,大同小 異,感嘆「一出一沒多升沉」,「至今轉徙至焦麓,大寶作鎮留空岑。」其它湯格、親王阿巴泰之孫文昭、湯兆麟、湯之龍、王風彩、薛宏、郭梅、夏鎮樞、沈德潛 (歸愚)、朱筠、厲鶚、戴縉、劉奎年、蔣士銓、翁方綱、茹廿橤、畢憲曾諸家,都有各自的焦山古鼎詩作。他們都從不同視角,贊嘆「古鼎不落權奸手,哪得今為 梵王有?梵王法力浩無邊,鼎與江山三不朽。」
   令我稱奇的是那位清高宗弘歷皇帝於乾隆十六年和乾隆三十年兩次駕臨焦山,竟寫下了兩篇《雙山古鼎歌》,而且都用沈德潛韻,真可謂詩興大發了。這也可說是這位著名皇帝的佛緣吧。第一首《焦山古鼎歌用沈德潛韻》:

   造物精氣屯於屯,周宣石鼓此仲昆。
   二物不共滄桑變,似與姬氏留乾坤。
   昔步太學撫十列,今來浮玉瞻獨存。
   詎嫌梵唄雁堂寂,飽諳世態龍宮蹲。
   禹疇九鼎象百物,魑魅魍魎褫神魂。
   周衰楚乃問輕重,定郟沈泗紛跡痕。
   何以鐫泐傳世澤,明標五字無多言。
   是時風露正澄霽,昨夜丁甲已揩捫。
   初如天閭闢虎豹,復如地軸巍昆侖。
   坐令百慮靜一旦,瞥見法器當空門。
   歊雲吐景耀光采,沕沕穆穆胚渾渾。
   底須石鼓合豐劍,千秋宜鎮化人園。
   奸相復餗何取此?誠哉利足使智昏。
   韓蘇大筆彼兼擅,德潛長歌此獨論。
   從來詩人志磊落,要令一發萬氣吞。
   山頭時見鸞鶴下,江面靜閱羲娥奔。
   德潛強韻我步元,奚用君門排九閽。


   在這首詩中,乾隆皇帝對沈德潛贊嘆有加,可能是詩人在創作中的一種共鳴;但這位主子居然也對權奸嚴嵩批判起來;「底須石鼓合豐劍,千秋宜鎮化人園。奸相覆 餗何取此?誠哉利足使智昏!」不知是故作姿態,還是在這裡總結歷史教訓,告誡他的臣下不要利令智昏。在我看來,奸臣總是皇帝培養起來的,能逞其奸、得售其 奸的條件就是因為有皇帝這個後台。皇帝更需要奸臣,是因為奸臣可以做替罪羊。所以中國人的心中,常有「皇帝是好的,壞的是他身邊的奸臣」這種觀念,祇知道 奸臣壞,卻不知道奸臣為什麼敢那麼壞?忠臣用大義凜然、肝腦塗地來保護皇帝,奸臣用身敗名裂、千秋罵名來保護了皇帝,所以皇帝實際上是制造奸臣、生產奸臣 的母體。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皇帝是不會把他最貼心的奸臣拋出去的。乾隆在這裡罵嚴嵩為「奸相」,他身邊的和坤他卻不知道嗎?這就不免有點滑稽了。
   十四年後,乾隆再來焦山,又寫了第二首《焦山古鼎歌復用沈德潛韻》:

   焦山初萃羽衛屯,金山西望真弟昆。
   大江浩浩勢莫并,羅剎奚足稱抹坤。
   三度此曾未一駐,頓置自謂非溫存。
   丹徒策馬循野路,北固回望猶高蹲。
   翦流片刻達彼岸,眄影已覺清神魂。
   重書瘞鶴碑宛在,舊碑仍棄屋漏痕。
   僧庵鎮寶定何是?合屬周鼎寧虛言!
   龍光鳳文騰駁犖,古色可睹不可捫。
   詠事義正王詮部,譯文古博程昆侖。
   後來老沈歌亦好,皆足佳話傳空門。
   憶我辛未喜創遇,長歌曾和元音渾。
   丁丑壬午姑舍是,見則見矣仍祇園。
   茲來勝境任信宿,風恬浪靜峰黃昏。
   登臨興畢憩虛室,洪篇險韻從頭論。
   聚星孤嶼倒尚在,萼山京口跡早吞。
   滄桑有變鼎不變,永同譙阜延高奔。
   冊令世惠衣錫元,恒看紅影燭紫閽。


   這首詩的意境和氛圍,都比前一首好。看來乾隆對焦山鎮寺之寶的周鼎很有感情。他不但熟知佛學,詩中大量使用了佛家語,諸如:羅剎、彼岸、僧庵、空門、祇 園、虛室等等,而且他還閱讀了同時代許多題詠、焦山古鼎的詩作,甚至表揚了「詠事義正」的新城王氏兄弟,表揚了「釋文古博」的程康莊(字坦如,號昆侖), 當然,又一次表揚了沈德潛,說這位皇帝愛才愛詩也愛焦山,有人情味,我想是不為過的。
 
 
太陽頌(配樂詩朗誦)
<<張效武>>
你剃度出家了,
那一頭黑髮被師傅第一刀斷一切惡,
第二刀修一切善,
三刀五刀就剃了個明瓦亮,
從此喲,你就是一顆光輝燦爛的太陽。

你是太陽,是佛陀給你赤熱的能量,
是佛陀把你定位在盡虛空遍法界的上方,
每天按照佛陀的旨意在旋轉,
給動物以綠色的食糧,
給人類以照耀的健康,
給雪山以溫暖的春光,
給鮮花以光合的芳香……
讓眾生沐浴在佛陀無限的慈愛之中,
平等地分享著絢麗多彩的佛光。

你是太陽,遵照佛陀的囑咐,
光線透過雲層,照進那昏暗的地獄,
給苦難的眾生帶去新生的希望;
照亮黎明前的海洋,
給遠征的航船指明前進的方向;
照明死沉沉的草地,
拯救出苦難中迷途的羔羊;
照破這人世間的荒,
鼓舞眾生,開拓這末法時代的洪荒。

眾生喲,在金錢萬能,人欲橫流的世界上,
快從貪愛痴迷的野馬上下來吧,
別再追逐那如霧如電的幻象,
你是扶我下野馬的人,
我終於知道,那匹野馬馱著我在奔向死亡。
快來到鹿野苑青青的草坪上,
溫順的小鹿帶著我到詩樂園的天堂,
那裡人人互相敬愛,

老虎與蛇在一起跳舞歌唱,
萬類眾生組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沒有欺詐,沒有悲傷,沒有貪愛,沒有死亡,
在那裡人人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幸福的生活地久天長。

你是太陽,佛陀給你無窮的力量,
高舉起明亮的火炬,劃破黑夜的虛妄,
那些妖魔鬼怪,魑魅魍魎,
在陽光下原形畢露,一片惊慌,
用血肉之軀築起抗拒天魔的鋼鐵城長,
為正法的弘揚警鐘長鳴,放哨站崗。

你是太陽,感到在廣袤的天宇中,
自己只是一顆小小的星球,
在赤熱的胸膛中,還有一點「黑子」在深深的隱藏。
你在鍛造,在熔煉,熔化掉「黑子」的陰影,
焚燒自我貪瞋痴慢的迷茫,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不斷地積累著奔向佛國的資糧。
別再錯過這無量劫來的殊勝的因緣啊,
決心在今生今世成就,
斷惑證真,涅槃成佛,百煉成鋼,
在烈火中重新髿造顛倒的人生,
佛法如熔爐,你就是那火中的鳳凰!

你是太陽,用生命在燃燒,燃燒,
無私的奉獻出全部的熱量,
別說你赤條條的一無所有,
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不是因為你已經擁有了很多,
而是你索取得最少最少,
少得只有一本經書,一個飯缽,一件僧裝。
之所以說,你登上世界首富的龍虎榜,
那是因為,你用佛陀的光輝思想,
建造起千萬座價值連成、金壁輝煌的人生講堂,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洋,
坦蕩的心胸像大海一樣寬廣。

你是太陽,每當燃起爐香,穿上僧裝,
佛陀的教誨就在耳旁迴響,
感到自己就應該是眾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樣,
嘴裡沒有雞鴨魚肉的香味,
永不殺生是你堅定的立場。
生活中沒有愛情的浪漫曲,
面對滾滾紅塵,不變的是導歸極樂的向往,
在成佛的路上,勇猛精進,無比堅強,
面對磨難,勇往直前,勢不可擋。

你是太陽,每當你燃起爐香,穿起僧裝,
無比的自豪,無尚的榮光。
感到自己就應該是眾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樣,
走到哪裡,哪裡就有太陽的光亮。
在抗洪救災的大軍中,有你強健的身影,
在助教助殘的事業上,有你貢獻的力量,
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有你思想的閃光,
在共和國的鮮紅的旗幟上,一樣有你血寫的篇章!
你的肩上,肩負著眾生解脫的希望,
你的肩上,肩負著讓世界變得光明的理想。

你剃度出家了,
那一頭黑髮被師傅第一刀斷一切惡,
第二刀修一切善,
三刀五刀剃了個明瓦亮,
從此喲,你就是一顆光輝燦爛的太陽。

你是太陽,你在奉獻,
你是太陽,你在導航,
你是太陽,你在戰斗,
你是太陽,你在誦唱,
誦唱佛陀親切的教誨,
誦唱偉大的佛光,威攝四方,光芒萬丈……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內心世界
   有人說,信仰佛教的人,多數是年老的爺爺、婆婆,對年輕人來說,是無緣!更有些年輕人譏諷老年人說:老年人腸胃消化機能衰弱,根本不可能吃肉類了,只能吃 青菜、豆腐啦!年紀老了,眼睛不靈了,看書報也不行了,只好閉起眼唸阿彌陀佛!我們年輕人,身強力壯,頭腦靈活,會唱歌,會說英語,所以我們去教堂,聽洋 神甫、洋牧師講《聖經》,也喜歡男、女合組的唱詩班,其樂無窮哩!……這是某些青年所持的信仰宗教的理由。對不起呢,肯定說,這些理由站不住腳。不論信仰 佛教或基督教、天主教,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著重「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世界」。本港有位大富豪陳廷華老居士篤信佛教淨土宗,這就是所謂「唸佛法 門」。這位大老闆是開南豐紗廠的,也是地產大王之一。據說,這位超級富豪在辦公室裡,除料理各項重要事務外,曾規定下屬職員,在他閉門時刻,任何人不可找 他!知情者說,他靜靜在唸「南無阿彌陀佛」呢。

信佛因緣
   懂得佛教的人,都知道淨土宗「唸佛法門」,是有著不可思議的感應力!在中國已流傳千多年了,在民間非常普遍深入群眾中間。有「家家唸彌陀,戶戶供觀音」。 有一位居士在佛堂裡談起「信佛因緣」時說:我母親在彌留之際,遇上一位「善知識」(指信佛居士),啟示說,能持續唸佛,必得善終。我母親今年七十一歲(在 九四年間),是一個家庭婦女,一生善良老實、厚道、不識字,生育六個兒女,坎坷一生,九三年十一月份確診為晚期肺癌,上擴散到淋巴結腫大擠壓氣管及食管, 下擴散到右肋肝臟部分隆起,疼痛難忍,痛苦不堪!每日只靠輸液輸氣打止痛針維持,醫院認為病人不行了,並囑咐只要病人大口吐血就完了。我們全家商量後,在 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得把奄奄一息的老太太接回家。由於淋巴結壓迫氣管食管,呼吸困難,每日只能進一碗左右流質食物,右肋疼痛難忍,需要常人用手按壓,當 時病人身體極度虛弱。十二月廿四日晚六點鐘左右,病人開始大口吐血,呼吸急促,全身抽動,眼看病人不行了,全家人都慌了起來!

看破紅塵
   眼看老太太病危了,家裡人弄得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是好。此時我的姐夫李大明想起人死後放佛經超度的事,我和家人商量趕在老太太活的時候,到樓下陳家借佛教 錄音帶(唸佛經),於是就讓我姐夫去借。說明情況後,鄰居家陳老居士相當重視,立即上樓到老太太床前,對正在吐血,彌留之際的老太太說:「大姊,你心亂 嗎?」我母親回答:「不亂!」又問:「一點也不亂嗎?」回答:「一點也不亂。」當陳老居士聽到一點也不亂時,充滿信心的對老太太說:「大姊,人,有生就有 死!誰也脫離不了死呀!做總統、國王的人,也要死,做小販跑街的,也要死!關鍵是要死得平和,沒有痛苦!有些人怕死,死得非常痛苦!在掙扎,留戀人間財 富,一切放不下!信佛的人,在臨命終時,最重要的要心情平和,不要亂!把世間上的東西都放得下,看破紅塵,去!要灑脫,要自在。大姊,你認為對嗎?」我的 母親臉上呈現一絲笑容,微微點首,那表情就似苦海中遇到一葉扁舟,黑暗中遇到一盞明燈一樣,嘴唇輕微地動著,隨著唸佛錄音帶,在唸佛聲中安詳地逝世了。

誤解佛法
   在荃灣有一座寺院,住持僧濟心老法師有學問、有道行,皈依他的人不少。
   有位居士問老法師說:「佛教這麼多的宗派,所提倡的都各有不同,究竟哪一宗派才是正宗派呢?」濟心老法師說:「通常都是方便有多門,各人隨其因緣而會信仰 某一宗派。」這是一句很圓滑的答案,沒有得失任何宗派,但卻未能給有此疑問的人一個明確及可因循的解釋,似有美中不足之感。事實上,社會上有一些人對佛教 有誤解。有一日,有一個信佛不久的青年人,他打電話給我高興地說:「近兩個星期在家誦唸佛經,感到佛法不可思議,非常有感應力呀!」我問他什麼感應力?他 說:「有一天去馬場,人太多了,把自己的手表遺失掉了。內心很不開心!我唸經時,心想也能撿回一隻表。奇怪,昨天在巴士上,無意中撿到一隻名牌表,這不是 唸經感應嗎?有求必應呀!」我聽了他這一番話感到不是滋味,這不是什麼唸佛的感應,而是貪心的表露,一個信佛的人不應有如此的想法,結果他醒悟了,做了件 善事補償啦!

自我淨化
   在社會上有不少人是不信佛的,他們對佛教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佛教是崇拜偶像的,是迷信的,當然,這些人是淺知和淺見,完全不明白佛教是怎麼一回事。稍具 高等文化知識的人,肯定不會人云亦云。記得過去有一位英國老牧師在內地湖南長沙布道,他會說湖南話,大聲疾呼地說:「我們是崇拜十字架的,反對拜佛、菩 薩。在十字架上是沒有像的。泥塑木雕的像是不靈的!阿們。」這位洋牧師根本不懂得佛教與偶像是什麼關係。應該知道,佛教最初的「小乘」流行時期(佛陀涅槃 後五百年),並沒有佛像,一般用佛的腳印圖或菩提樹做標記。自「大乘」佛教流行才開始雕刻塑造佛像,一是為紀念,二是表示佛教的教義,這和偶像崇拜不是一 回事。如最早的佛像大多是在菩提樹下成道說法,或者是佛陀在雙樹下涅槃。前者表示佛陀由人修行而成,後者表示有「生」必有「滅」的無常教義,到了最高最圓 滿的境界。佛陀宣說《金剛經》時,有一偈語說道:「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徹徹底底否定偶像觀點的。佛教著重「自我淨 化」不斷昇華。

貪生怕死
   佛家稱「第八識」是「心王」,它是「來先」(投胎)「去後」(死亡)作主翁的實體。它到底是什麼呢?俗話說,是「靈魂體」。一個人具有「八識」,一個動物 也具有「八識」。一隻雞,同樣也有「八識」,所以說,雞隻同人一樣,軀體有別,靈魂則一。不過人類以「主人」身份自居,不承認與「人」以外的動物是平等 的,就等於奴隸社會的「奴隸」地位怎能與「主人」地位相等呢?一個宗教家與世俗學者,在觀點上是不一樣的。他們矢口否認「人」與其他「動物」具有同等地位 的,認為「人」是「上帝」的兒女,而其他動物是供人需要的食物,人吃動物是自然的事,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習慣了,叫人「戒殺」「放生」是件極不習慣的事。但 佛家「慈悲為懷」,從愛護一切生命為出發點,人怕殺怕死,怕痛苦,其他有生命的動物,也是怕殺、怕死、怕痛苦。連中國孟子也說,「聞其聲,而不忍食其肉, 君子遠噔廚也!」而今不少人都主張「素食主義」,堅決「戒殺」。佛家洞察宇宙人生真諦,了知因果循環的道理,「殺牠,必被牠所殺」!所以「戒殺」。

崇拜偶像
   在現實生活當中,常聽到有人說:「我沒有宗教信仰,從不相信鬼神,既不拜佛、菩薩,更不信奉上帝。」說這些話的人,肯定不少。這就是人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在「一國兩制」社會內,情況也是一樣的。在這兩種社會裡人們都有一種「共同」崇拜的偶像,不僅興趣濃厚,而且極為虔誠奉若神明,高 過佛菩薩,也高過上帝的權威!這到底是誰呢?的確,這在宗教史上是找不到的。在人們現實生活當中,幾乎無人不知,無處不在!這就是民間所供奉的「趙公明元 帥」--財神爺。很多年來,香港社會有個奇特的現象,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每一間差館裡都供奉一尊關帝君神像,英國警官、印度阿差、華人便探等,平時捕捉小 販,惡聲惡氣。在關帝君像前,極盡恭奉之能事,絲毫不敢囂張霸道,化戾氣為祥和。在中環匯豐銀行供奉一尊中國古代財神爺像,威風凜凜,英國人畢恭畢敬,見 財神爺行鞠躬問訊禮。這些不信宗教的華人或英國人,崇拜「財神爺」的誠懇態度,跟佛堂裡的善男信女,或教堂內的紳士淑女們沒有兩樣,不過崇拜對像不同罷 了。

迷迷濛濛
   談到「人」的問題,只要你肯去想--越想越著迷,越想越徬徨。因為你無法找到自己想找答案。比方說,人,死亡之後,到底有沒有靈魂存在?如果說沒有靈魂, 所謂死如燈滅!那倒乾脆利落,清清楚楚,也無須去猜想了,如果說有靈魂存在的話,事情就複雜多了,問題一大連串跟著來。比如說,人未生之前是如何?人已死 之後又該如何?這個「前世」和「來世」的諸問題,相信很多、很多人都無法搞得清楚。連儒家孔子也說:「未知生,焉知死!」孔子知道這個問題說不清楚,避而 不談了。道教也談因果輪迴之說,也承認靈魂存在。無論是「道家」或「道教」,在這個「六道輪迴」上,只有含糊其詞了,來個囫圇吞棗,似是而非,越說越糊 塗。西方宗教在這問題上,只說到上帝創造人的始祖亞當、夏娃,還有魔鬼撒旦!人信主得救,可以上「天堂」,犯罪了,到了末日要受「審判」,在「煉獄」中受 苦受難。六大宗教都說及到了,承認「靈魂」是不滅的。在這樣迷迷濛濛的世界觀、人生觀裡,連今日科學家也說不清楚。

當機立斷
   人活在世上,一定要追求人生的最終真理。不然,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人,不能糊裡糊塗而生,也不能糊裡糊塗而死。搞不清楚這個人生始末問題,是不甘心的! 所謂「朝聞道,夕死可矣。」許多哲學家窮一生之精力,都在尋求人生的真理所在。不少宗教家及其追隨者,都是如此。有些人把人生看得很重,所謂「輕如鴻毛, 重如泰山!」這只是留名於後世而已,並未解決到自已想要達到的目的--歸宿何處呢?一切宗教的產生和作用均在此,就是要給人最後歸宿的地方。否則,所謂 「死不瞑目,心有不甘」!我研討了中外古今的宗教哲理,給予我最大的啟示,還是佛陀的教理。人生最大的煩惱,是欲尋求「解脫」之道。這個「解脫」之道是什 麼呢?佛陀引用了一個最生動的譬喻,他說,好比一個人中了毒箭。命在旦夕,聰明人是當機立斷,即刻拔出毒箭來,塗上良藥,挽救生命為緊要。但愚蠢人並非如 此,而是追查施放毒箭是何人?是什麼仇人?是何種毒藥?慢條斯理地在查詢根源,要弄個水落石出,待你尚未弄清楚之際,一命嗚呼了,追求真理貴在「當機立 斷」。
 
 
我的人生觀
<<楊 釗>>
忠與恕
   儒家思想精華之一在於「忠與恕」。
   忠是忠於自己、忠於家庭、忠於朋友、忠於團體、忠於國家、忠於社會。
   恕是原諒別人、原諒朋友、原諒上司、原諒下屬、原諒父母、原諒兄弟、原諒妻子、原諒兒女、原諒國家、原諒社會、原諒自己。
   忠是不做損害對方的東西,不在對方面前說假話,不惡言相向,不在背後說對方壞話,不出賣對方利益,不偷盜團體財物,不私相授受,不假公濟私,不做埋沒良心之事。
    恕是原諒,是包容,是接受,是愛護,是感同身受。原諒別人錯誤,接受別人缺點,包容對方的不足,愛護對方犯錯後身心所受的創傷。將心比己,互換位置的感 受。這樣,就會生起憐憫心、同情心、愛心。你就會原諒周圍的人、原諒家庭成員、原諒朋友、原諒上司與下屬、原諒社會。最後也有膽量去原諒自己。
    俗語說:「待友之道在於誠。」沒有誠,說不上是知心的朋友。然而,誠之前一定要以忠為前題,沒有忠,就談不上誠;沒有忠,就感受不了誠;沒有忠,可以說就 沒有誠。所以說「忠」與「誠」是一體,是不能分離,是體與用之分別。所以用詞往往把「忠誠」連在一起地說,連在一起地用。
   恕之道又在乎寬,在乎有量度;「虛懷若谷」,「讓他三尺也無妨」,所以恕字往往與寬字相連,稱之為「寬恕」。
   「忠恕」也是「待人之道」之精華和秘訣,只要能認識「忠恕」之要點,了解其內容:信奉其地位;能運用於工作與生活中;持之有恒,必得「待人之道」高手的稱譽。
   「處事與待人」是人生之兩大「功夫」,能學會其中之一的「待人本領」,必獲身體健康、家境幸福,朋友眾多,心情愉快。

智與悲
   佛教中其中二個法門是「智」與「悲」。
   「智」是智慧,有分析問題的能力,知道問題的重心所在,明白事情的輕與重,緊與緩。同時,也具備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根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方法。而這裡面包括「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和「成所作智」。
   「大圓鏡智」:分析問題就好像是鏡子一樣,把問題都反映在裡面,無遮無掩,實事求是。
   「平等性智」:是就事論事,不分職位高低,地位上下,親疏如何,都一視同仁,一律平等對待。
   「妙觀察智」:是大小了解,巨細無遺,表裡明白,形式與效果的作用都完全掌握。
   「成所作智」:就是綜合全部資料,能找到一個方法,成本最小,副作用最小,而效果最大,價值最大的方法。這裡面其標準不只是物質的標準,同時也包括精神標準,不只注意法律的準則,同時考慮良心的準則。
   「悲」就是慈悲或大悲,慈是與樂,悲為拔苦,也就是希望眾生離苦得樂。
   佛教中認為,我們有機會相見或一起工作,稱之有緣,若能珍惜這份緣份,互相尊敬,互相幫助,其結果一定美好;這就是善緣。反之則是惡緣,惡緣其結果自然是痛苦和不愉快。因果律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切都報。
    慈悲心是我們每位眾生與生俱有的,所以說,眾生皆有佛性。如何才能引發慈悲心的出現呢?其中方法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也就是說,「用對待自己長輩的感情去對待別人的長輩,用對待自己晚輩的感情去對待別人的晚輩」;「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 用在別人的身上」;「自己想做的東西,就要協助別人能達到目的」。
   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而其中說般若,也就是「智慧」,一共說了二十二年;而「般若」經一共六百卷,可見「智慧」的重要。中國歷史上評論人才條件要「智勇」雙全,而現代社會更公認「食腦」勝過「食力」。
   而人類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終於有了共識「和平與環保」,也就是人與人不能再靠武力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是兩敗俱傷;因為殺人一萬,自損三千,而人與自然界也不能靠互相戰鬥解決問題,否則人類只會是自討苦吃,所以提倡環保。而這一觀點,在佛教中早已確認,名曰:「慈悲」。
   學學運用「慈悲」心去與人相處。
   學學運用「智慧」去處理你日常的事務。
   日子有功,你會發現其中妙處和效力,當中,自會受用無窮,箇中的感想,只能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辨別邪正抵御歪風
<<紹 根>>
   所謂民意調查,原來是一門高深學問,本來是一件很小的事,這小事今天演變為滿城風雨,越來越變得更複雜和政治化,好似香港是遏抑民主干預學術研究自由的地 區,令全球人士也矚目。記得三個月前一個晚上,我接聽電話,對方自稱是某大學民意調查,他說:最多阻你一二分鐘時間,只要照你的意見回答就得 !我回應對方:請隨便!
   對方:請問你對於董建華先生擔任特首三年,你覺得他的政績怎樣?在任三年有什麼建樹?他的民望你給他多少分?……
   本人即時回應,請你不用再問,亦無須再問其他人,在一二分鐘內,我可以代表大多數市民,在直覺上的回應,特首在任三年,可以說毫無建樹,經濟衰萎,所有大 小公司,不是裁員便是減薪,失業增加,樓價下跌,可以講:一無是處,若給他的分數最多是三十分,相信你亦同意我的回答,這也是大多數的所謂民意。但我希望 你畀多一些時間給我詳細分析,就另有不同的評價。

與民調人士一席談話
   九七香港回歸之前,樓價急升,當時有識之士,均認為求過於供,必須多建樓宇,否則這個氣球若是爆破,則影響全港經濟,屆時便不可收拾。因此,香港回歸之 後,特區政府第一件事,就是遏抑樓價,宣布每年建屋不少於「八萬五」之數。當時很多人認為自己有機會上樓,豈料宣布後不久,便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經濟開始 衰萎、樓價隨之滑落,在這個時候,任何一個正常的執政者,也不會繼續堅持,每年興建「八萬五」之數,因為建了也沒有人購買。
   由於經濟低迷、樓價繼續滑落,置業人士變了負資產,因此誤以為政府繼續執行興建「八萬五」之政策所致,令到自己變了負資產。因此被一些野心的政治人物所煽 動,帶領負資產人士上街示威,抹黑董建華,以倒董為目的。後來特首在某場合說出「八五萬」之數,早於九八年已不全在。因此倒董人士又批評他為什麼不見宣 布,其實若在九八年宣布「八萬五」已取銷了,屆時必有人罵他身為特首,朝令夕改。日前也有些人士吹毛求疵,追問既然「八萬五」不存在,為什麼不宣布取消? 其實政策就是政策,「八萬五」不存在是因時而異,這是執政者應有的靈活性。好比金融風暴期間,股票市場險被外來投機者吞噬,當時政府若不出手干預,香港的 經濟可能萬劫不復。記得當時有位學者,多次現身電視銀幕批評政府,既然奉行自由經濟政策,則不應干預市場,當時若是這位學者做特首可能我們市民現在仍要吃 粥水。後來股市稍為穩定,這位學者又現身電視,要政府盡快賣出手上的股票,當時政府若聽從他的意見,即時掟出手上的股票,必定制造第二次金融風暴,因為民 心正在稍為安定,而政府急急賣出股票,這表示政府對香港的經濟失去信心,市民必也紛紛爭先恐後拋出手上的股票,這位學者若是做了特首,定必令到香港的經濟 處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現在分析後,正確的回應:抵御金融風暴,正是特首的政績,金融風暴影響經濟衰萎,各大小公司不是裁員就是減薪,市民無能力供樓,因此影響樓價下調,這一切 一切都不是董特首的政策失誤,更不是董特首所愿見的,只是市民以直覺上認為特首就任之後,市民的生活日走下坡,所以便將一切不如意之事推在特首身上。你認 為我所分析怎樣,對方反問我給董特首多少分,我回他:七十分,尚有三十分,要留待經濟復蘇有所表現,才再考慮。以上就是我在電話空氣中與某大學學朮研究人 士的一段談話。
   其實首任特區首長,任重道遠,歷程非常艱巨,非有任勞任怨的精神不能勝任。今董特首正在為香港繁榮安定而努力,香港的經濟亦正在復蘇中,只可惜現今香港存著兩股歪風,有意及無意之間將正在經濟復蘇的步伐拖慢,冀望政府與市民,必須小心處理,抵御這兩股歪風,才能安然渡過。

兩股歪風拖慢復蘇步伐
   歪風之一「倒董」。尚有一年多時間特首任期便屆滿,有些野心政治團體,不擇手段盡在一年多時間,抹黑董建華,希望把他打落馬下,鼓吹直選,自己便有希望登上特首寶座。近日的風風雨雨,均有損董特首的形象,這是破壞香港的整體利益。
    歪風之二,這股歪風很廣,是受外國金錢所支持,初時欲想破壞中國內地的開放政策,盡量抹黑祖國無人權、民主、自由……以損害祖國的經濟利益為目的。這股歪 風,例如在天安門廣場練功、包圍中南海就是其中之一,它們在內地不得逞,因此轉移到香港,隨處滋事,例如在中聯辦附近靜坐,美其名練功,或往大嶼山游人眾 多的地方,盡量制造事端。
   如近日証件過期不離境,還要絕食、跳樓或是去而復返,自己肚內的小孩子也不顧,以制造事端,唱衰香港為目的,令外國人士誤以為香港是壓迫民主、無人權、遏 抑宗教自由的地區,企圖小事鬧大,盡量要見報,尤以外文報章大幅報道為首要目的,他們便可交差。若是真正宗教人士怎會在公共場所練功滋擾他人?所以期望市 民和政府辨別是非邪正,同心合力,抵御這兩股歪風,才可踏上經濟繁榮的坦途。
 
 
揮毫濡墨結佛緣
<<童稼霖>>
   金秋十月,應我國政府邀請,一位海外傑出華人作為特邀佳賓,登上了莊嚴的國慶觀禮台,和全國人民一起慶祝中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國慶盛典。他就是首參加「中外名人辭典」共和國卷首發式,一九九八年四月為祝賀克林頓總統訪華,將草書立軸「驚濤」送入白宮,榮 膺九八中國百傑書畫家稱號,首被美國名人傳記研究所(ABI)授於「國際文化成就獎」,人名簡歷收入英國劍橋國際名人錄,一九九九年四月朱鎔基總理訪美, 在丹佛獲親切接見的美國「中美郵報」社長兼總編輯,著名社會活動家、書法家、旅美學者屠新時先生。
   屠新時,又名圖浩,字傳流,一九五○年生於蘇州。一九九八年六月,作為海外游子的屠新時,旅美十年後,又沐浴著改革的春風,回到祖國,在中國最高藝術殿堂 --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屠新時旅美十年書法展」。消息傳來,我為之興奮不己。記得一九八六年初,藉由恩師蔡吉銘先生的介紹業師蔡吉民先生,系蔡冶民先生 堂弟,柳亞子先生表弟,首受業於國學大師金松岑先生。吳江人,蘇州詩壇耆宿,我首專程赴上海拜訪藝術大師劉海粟,竹刻大師徐孝穆兩位大師。海粟老當時住在 上海衡山賓館,因離約定的時間尚早,我就去了附近紹興路上的上海「青年一代」雜誌社看望屠新時先生。當時他是「青年一代」的副主編,這是我倆的第一次見 面。後來他出國了,也就少了聯繫,只知道他去了美國,又聽說在辦報。直到屠新時在京辦書法展覽,由付世柏先生(我的同門師弟,屠新時先生的表弟)捎來消 息,才使我們又在蘇州見了面。
   屠新時先生這次回蘇,是應江蘇省蘇州滸墅關經濟開發區的盛情邀請回鄉作探親訪友繼而舉辦「姑蘇尋根」書展的。屠新時先生前後一共在蘇呆了十五天。這期間我 倆朝弘相處,同游同息,尤其是籌備「姑蘇尋根」書展的日日夜夜,更讓我倆難以忘懷。蘇州日報為歡迎他的到來,特刊登「文化使者尋根來」的文章予以先期報 道。屠新時八十餘幅在美創作的大型書法氣勢磅礡,意境深遠,連同他的新作《書法與中國大智慧》贏得了蘇州藝術界和社會的一致好評。江蘇省書協副主席,蘇州 市書協主席李大鵬先生盛贊其書法線條勁健豐實,扎實而見傳統,不愧為沈尹默先生的後繼人。蘇州藝界泰斗,九十四歲的著名書畫家謝孝思老人謂其作品「有大 器,走的是正道」,八十九歲的著名書法家瓦翁觀看屠新時的書法後,欣然揮題「墨滲大地」,施仁老為題「逸在書外」,王健生題「神融筆暢」,費之雄題「清雄 靈逸」,諸多前輩行家都給予了很高評價。對屠新時的北京,蘇州兩次書展,全國二十餘家有影響的報刊,電台,電視台都相繼作了報道和刊登了介紹文章,面對榮 譽和成功,屠新時表示:「我感恩於中華文化對我人生與靈魂的孕育和滋養,感恩於故土親朋,無論我走到那裡,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是一個中國人。祖國在我心中, 故鄉有我的根,她永遠是我情感駐足留戀之地,我期待著努力對她作永久的回報……」
   七月二日下午四點四十五分,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我們來到了位於人民路穿心街上的報國寺--蘇州市佛教博物館。因為事先進行了聯繫,我們到時,報國寺的主 持,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蘇州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副院長、蘇州佛教博物館館長弘法法師早就派人在門口迎候屠先生。在藏經樓稍作休息 後,弘法法師即引領我們參觀博物館。弘法法師一邊領我們參觀,一邊為我們講解:報國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三十年代被尊為淨土宗十三祖的印光大師、酷愛 此地環境清幽,首在此虔心閉關修學七年,同時創辦了「弘化社」,一時名揚中外。解放後,該寺因年久失修且一度移作民居,內部已破敗不堪。黨的宗教政策恢復 後,許多海內外佛教界人士緬懷印光大師遺跡,引起市政府的重視,一九九五年開始修復,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全面整修,復原了大師關房和大殿,藏經樓等,同時也 恢復了印光大師創辦的「弘化社」,根據蘇州豐富的佛教史料,在全面恢復古寺的基礎上增辟為佛教博物館,並於一九九七年一月正式開館。在開館的兩個展室中, 重點展出了蘇州歷代寺院,寶塔建築(包括出土文物、資料)、造像藝術、藏經版本(包括唐人寫經、宋代血經、明代金書普門品、清代「龍藏」以及藏文經書、巴 利文貝葉經等,大德高僧(重點介紹多位高僧生平事跡及手稿遺墨,法物法器(展出二十種法器和九種法衣,以及佛教修持,慈善事業,友好往來等弘法利生事業, 弘法法師向我們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在參觀印公關房時,弘法法師滿懷敬意地講述了印光大師的懿行盛德和大師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令在場的人都肅然起敬。我們 攝足輕步,跟著弘法法師仔細瞻仰印公閉關時的生活起居室。印公閉關處佛堂供奉著西方三聖,二只書櫥中存放著印公生前閱讀過的部分經書。一張方桌正面墻上掛 著一幅印公親書(複製品)「死」字條幅,細看注釋,「死,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印公將世人最忌諱的「死」字置之當頭,可謂驚世駭俗,然而 對早已悟徹生死的大師來說,它恰恰揭示出人生的迷茫,亟需棒喝,時時警愓,只有了徹生死,才能獲大自在,聯想到大師皈依弟子十萬,且其中不乏政要巨賈,而 印公生前一向生活簡樸清貧,直至弟子檢索遺物時僅三枚郵票而已的情景,一種偉大人格使他贏得當時及後人的崇敬也就不奇怪了。出於對印光大師的無限崇敬,我 們邀請弘法法師一起在印公關房前合影留念。參觀完佛博館,透過一件件法器、法物、佛教文物;一幅幅珍貴的照片,一本本佛典經藏,它們猶如一幅歷史長卷,折 射出吳中歷代高僧大德為弘揚佛法鍥而不捨的堅勒跋涉。
   晚飯後,我們在藏經樓繼續和弘法法師座談。聽弘法法師講述當年弘化社刻印佛經,弘揚正法化育眾生的盛事,以及準備恢復「弘化」佛刊的具體打算,新時先生為 弘法法師淵博的知識和愛國愛教大眾的奉獻精神所折服。他說:當年我外婆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都有責任讓它 發揚光大。回去後,我要在報紙上宣傳佛教,宣傳蘇州報國寺和印光大師創辦的弘化社,讓更多的人了解佛教,了解蘇州報國寺。座談結束後,弘法大和尚誠請新時 先生惠存墨寶。屠先生書「心存佛慈,口吐蓮花」贈法師,又書四尺巨幅留贈報國寺。那剛勁遒健的線條彷彿有神助般格外精彩,令大師和旁觀者驚嘆。接著為開發 區題詞,屠新時低頭沉吟片刻,一揮而成「物華天寶姑蘇城,人傑地靈滸墅關」。好!好!在旁的滸墅關新區領導嘖嘖讚美此句題意貼切,書法精美。經提議,新區 領導和屠新時在作品前留念。許是佛門真的有靈氣,新時先生越寫越來勁,竟一口氣連寫了七八張「書法與中國大智慧」中的格言精句分贈在場的人員。我見其興致 很高,遂請新時先生書我舊作「久慕西山好,今日放棹行。碧波平如鏡,欸乃一聲聲。」(此詩首發表於蘇州日報上),以作永久的珍藏紀念。當日弘法法師雖未當 場揮毫,但他檢出舊作數幅回贈新時先生及分贈我們,大家為能得到大師的法書而感到格外滿足。夜已經很深,往日的報國寺早已沉浸在寧靜的夜色中了。佛門是清 靜的,而此時的報國寺內僧俗文化人卻難以平靜,因為在藏經樓燈火通明的書桌旁,正燃燒著熾烈的藝術火焰……。
   歡聚是短暫的,歷史將永久地記住這一刻。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二○○○年一月三日,屠新時先生已飛越太平洋,橫跨千禧年,將創作自大洋彼岸的九十九幅書法作品(第一百幅展覽作品也已在上海新 世紀第一天最後完成)連同紀錄他十多年海外人生足跡的一百幅照片、信件、證書、獎狀在上海圖書館以「跨越千年,屠新時旅美書法展」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其中 朱鎔基總理訪問丹佛市留下的合影,科羅拉多州州長欣賞中國書法的照片;中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李肇星先生為書法展的親筆題字,克林頓總統親筆簽名的回信 等,都是難得一見的資料,極其珍貴。一百幅氣勢宏偉別具風格的藝術作品,與一百幅照片信件、證書、獎狀是屠新時的人生展示與軌跡,是生他養他故鄉蘇州的驕 傲,也是與之有酣墨緣的報國寺的驕傲。
   讓我們再次相會在故鄉,相會在報國寺。
 
 
菩提樹根--信
<<釋印寂>>
   信為成佛之根本,如果願和行沒有深信,就如草一般,隨風飄盪。佛教徒的信並非是為了自利才信佛,信的主要對象是人間未來佛,為什麼呢?因為「信」是絕對是在人間的,是對人而言。
   有願才有行,願越發越大,行就越行越廣,才能夠對成佛的願越有信心。成佛是果,眾生是成佛的因;所以成佛的目的是廣度眾生,就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沒有眾生就沒有佛,眾生是根,佛是果。以此證明了一件事,「信眾生,就是信佛!」
    說到學佛根器的問題,很多人都有意無意的以「末法」來說明眾生的根器越來越鈍。我對這一類不負責任的說法汗顏三尺,理由是這一類人,在自己還沒對「信」三 寶的有所掌握之前,不能順利的體會種種方便(願行方便,定慧方便,福慧方便,事理方便等)因利他無我慈悲而方成究竟故,不得不把責任推給其他眾生,這是為 何如今的學佛人不敢閱讀三藏的其中原因(更何況修持之)。
   依我個人而言,學佛至今一年裡沒看超過一百頁的《妙雲集》,《阿含經》也不超過八十頁;不過才誦到第二十二卷《八十華嚴》、一遍半《法華經》、一部《六祖 壇經》、幾本祖師大德傳及一些零零散散的《普賢十大願》而已,卻有很多人包括老師認為我成天看書;如果這些佛學正見能夠從書中掌握,而不是往內心探討,其 餘的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坦白說,一個人能赤誠的面對一切人生問題,以良心比照良心,對人要信到底,就是信佛、成佛的要訣!我們往往或疑或怕一個人會欺騙 我們,那是因為我們沒有把他當成佛,也沒有信他將來會成佛!(信人成佛是就事達理的學佛心),如果你真是發了菩薩心的話,即使那人騙了你全身的財產,甚至 殺了你,對他的那一份信將感動了他,讓他改過向善,可不是嗎?如果我們一直信別人都是佛,就能依智(緣起)不依識(不依五蘊),不必住於戒、定、慧,即時 不執三界而超三界而生成佛之心--般若!
   「普賢十願品」有言道「能令眾生歡喜,就是令佛歡喜」,看到眾生與佛無二,我們的心就清淨了,煩惱就無從生起;這才是真信啊!這才是符合「人間佛教」的號 召!所以,信三寶,不要一直徘徊在事項上,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口說心行,有沒有把身心奉獻給眾生,信、願、行沒有,任何方便將不能成就,如果以自利為主 的人,就好似一邊吃榴槤,一邊種榴槤一樣,等到榴槤一熟了,打在頭上,這是「利已即精」的最佳寫照啊!所以啊,信字之上是感恩,沒有感恩就成不了佛,因為 你的三學不會增上,反而會降下,啟動三界輪迴之因,請自己想想吧!
   前人種樹,後人越要種樹,不要分別前人與後人,才是菩提真樹。
   我們常常會笑阿羅漢是小乘行者,其實不是的,阿羅漢是果,前身也是菩薩,只是菩薩走累了想休息一下而已。我們呢?菩薩也不是,羅漢也不是,連基本的「信」 也沒有,因為我們是信那已被神化了的佛或木像佛,卻非人間的眾生佛!請我們三思,不要只懂得把煩惱令不起,卻不知懺悔及慚愧往惜不知感激眾生的供養,那 麼……春風吹又生;是自利?還是自害?
   我對人生的看法不外有四:
   一、須先知苦方能產生智慧,以福轉成度眾生的智慧,而不是不見自他無二的執著,最後福慧無二方便才是歸依佛。
   二、須有正知正見,正見即知五蘊無常、苦、非我我所;如實知生命現象,才能去二種大病--妄想與執著;這是歸依法。
   三、生生世世自心無非,把人人都看成佛一樣,自己還是凡夫俗子,這是方便讓自己有個空間進步,離開我慢,念念慈悲,發願即此生不能成就眾生,下一身願以三十二相圓滿,廣度群生;這是歸依僧。
   四、是心是妄,卻轉妄為淨,且讓心成為見本性之師,此乃借假修真,是為歸依師。
   以此四歸依,乃反妄歸真之不二法門,此無相歸依,方能成就「信」根,願行圓滿,建立人間事理無礙之淨土。
 
 
蘇州寒山寺
<<曉 文>>
   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朝詩人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以鐘寄情,含義雋永,千百年來詩韻伴隨悠悠揚揚的古剎鐘聲盈滿人間,成為詩史上的千古絕唱,寒山寺也因詩名垂禪林,享譽 四海。穿過楓橋古鎮悠長的石板路,呈現於你眼前的便是這千年古剎的碧瓦黃墻,掩映於一片參天古木的蘢之中。古運河從它面前靜靜流淌,伴隨著寒山寺盡歷幾 度滄桑;寺門外的楓橋和江村橋遙遙相望,經過漫長的幾世興衰。在這裡,寶剎禪光古韻尤存。
   寒山寺,位於蘇州城西的楓橋鎮。據蘇州地方志載,該寺創建於六朝時期的梁天監年間(公元502-519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至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當時的名僧寒山和拾得從天台山來此住持,故久以寒山為寺名。
    在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歲月中,寒山寺屢經興廢,宋朝太平興國初年(公元976年),節度使孫承佑曾在寺內建七級浮圖(佛塔),宋仁宗嘉年間(公元 1053-1063年),賜號「普明禪院」,但寒山寺名已廣泛流傳,一直沿用下來。元朝末年,塔寺俱毀,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重建,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深谷昶禪師又修,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知府況鐘再修。嘉靖中僧本寂募鑄巨鐘,建樓懸之。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 年)、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大殿兩度焚毀而復建。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東征,寺毀於兵火。「城未陷,官軍先縱火,層樓杰閣,蕩為煙 埃,而此寺亦遂無寸椽矣。」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江蘇巡撫陳龍發起集資重建,拓門構堂,鑄鐘建樓,略具規模。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江 蘇巡撫程德全續修,重建大雄寶殿,落成時,邀請了上海各國領事團前來參加開光典禮,「古寒山寺」又「妙利宗風」(山門額匾),成為吳中名剎。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前,寒山寺遭到嚴重破毀,一片荒涼。一九四九年後,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寒山寺的維修和保護工作,撥款修葺。一九八○年元旦,寒山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 外開放。一九八三年,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寒山寺黃墻綠樹,碧瓦紺宇,古香古色。整個寺廟建築完全是一派江南園林風格,小巧玲瓏,景色秀美,一步一景,充滿詩情畫意。整個寺院佔地面積一萬二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三千四百餘平方米,現存主要建築和古跡有大雄寶殿、藏經樓、楓江樓、羅漢堂、鐘樓、碑廊、普明寶塔等。
    大雄寶殿。氣宇軒昂,古色古香,具有典型的清代特色。殿內正中供奉著釋迦牟尼佛金身木雕像,兩旁為迦葉、阿難侍像。兩柱懸掛貼金抱對一副,是出於趙樸初手 筆:千餘年佛土莊嚴姑蘇城外寒山寺,百八杆人心警悟閻浮夜半海潮音。大殿兩側的鎏金鐵鑄十八羅漢是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68年)所鑄。殿內東 南角墻上嵌有清代著名詞人鄭文焯的指畫「寒山像」,在佛坐旁還嵌有寒山子詩三十六首及韋應物等歷代詩人題詠的石刻共十二塊,這些有價值的文物,現在都成了 稀世珍寶。大殿內還懸掛銅鐘一口,形如腰鼓,口緣平直,上有鈕,為古釧形式,這口鐘是日本和尚山田寒山所鑄,鐘面鐫有鐘緣有的銘文,此種現成為中日兩國人 民友好的象征。
   「羅漢堂」匾額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法師題寫。供奉在這裡的五百尊羅漢彌足珍貴,糸清代遺物,香樟木雕,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原供蘇州城內隆慶寺,一 九五八年移供寒山寺。十年浩劫中,性空法師將這些羅漢像藏在藏經樓上,才得以保存下來。一九八九年為五百尊羅漢裝金,並將南、北羅漢堂合併為一處供奉。羅 供堂正中供奉的觀音菩薩銅像,是一九九五年十月由日本友好人士平岡嘉衛門贈送的。殿內立有用中、日文鐫刻的《永遠友好觀音菩薩像》碑。
   碑廊。寺內現有兩處,一處在鐘房對面,陳列著宋、明以來歷代碑刻石十餘方,有岳飛、唐寅、文徵明、康有為等人的墨跡。另一處在普明塔院內,趙樸初題額「寒 山寺碑廊」,嵌有七十餘方石刻,圖文並茂,融古匯今,滿壁生輝,蔚為大觀。在眾多的詩碑中,以張繼《楓橋夜泊》詩碑影響最大,流傳最廣,寺因詩而揚名,詩 以寺而流播,寺與詩難解難分,引得四方來蘇州者無一不以一游其寒山寺為快。
   藏經樓。面闊三間,寬九.八米,進深九.二米,上下兩層,底層兩廂前伸,戧角舒展,上層檐下高懸「藏經樓」匾額,樓內收藏有各種經書,其中最珍貴的一部清 版的梵本《龍藏》,這部經典刻於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全藏共有七千一百七十三冊。底層懸掛「寒拾殿」匾額,糸趙樸初所書。殿內正中供奉著寒 山和拾得的金身塑像,純樸渾厚,嬉笑自得,一捧淨瓶,一握蓮花,眉開眼笑,似逗游人喜樂。背後是千手觀音石刻像,清代蘇州狀元石韞玉題「千手觀音」四字。 在寒拾殿內兩側的墻壁上,刻有三十八塊宋代著名書法家張寮所書的《金剛經》,結構嚴密,筆勢剛健,一筆一畫,充實渾厚。縱觀全碑,但見形態瀟灑飛逸,氣韻 蘊焯盎然,布局豐美多姿,是寒山寺碑刻中的精品。
   普明塔院。位於藏經樓的後面,是近年來新拓建的院落,平面呈「回」字形,院中建築造型古雅,斗拱粗碩,吻獸雄狀,出檐深遠,具有濃郁的唐代建築風格。普明 寶塔就座落在塔院的中央,這座仿唐樓閣式寶塔,採用先進的鋼筋混凝土薄壁結構,建築精致,造型優美。各層腰檐略呈波浪形,使整座寶塔更增添了幾分動感和靈 氣。登塔俯瞰,彎彎大運河,巍巍鐵鈴關,樓傑閣,臨間人家,如繪如抅,就像一幅生動的《姑蘇繁華圖》。法堂是塔院的主殿,是名師高僧宣經論法的場所,坐 北朝南,面闊五面,高據於院北台基之上。堂前辟有露台,下面碧池環繞。露台正中所立九龍王鳳青銅寶鼎,座高十九厘米,鼎高九十七厘米,口徑寬七十一厘米, 象征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青銅寶鼎已成為寒山寺的又一珍寶。
   在清幽靜寂的寒山寺內,六角形的鐘樓,敲出了千古不絕的鐘聲。寒山寺歷經滄桑,唐代的「夜半鐘」早已失傳,明代重鑄一口巨鐘懸掛在鐘樓上,聲音宏亮,數里 可聞,可惜明朝末年流入日本。清末陳龍重修鐘樓時,仿照舊鐘式樣新鑄一口鐵鐘懸掛樓上,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巨鐘,鐘聲宏亮修悠揚,經久不息。每年除了除 夕(陽曆)之夜,寒山寺都要舉行「聽鐘聲、迎新春的活動,至今已舉辦了二十一屆,共有二萬五千餘名日本朋友前來聽寒山寺除夕鐘聲,寒山寺方丈性空法師有詩 贊曰:除夕鐘聲福慧開,扶桑紫氣自東來。寒山古寺嘉賓滿,祥瑞雲光滿梵台。
   寒山寺鐘聲,溝通了中日兩國人民的感情,增進了兩國佛教界的友誼和文化交流,先後接待了日本社會教育訪華團、日本日蓮宗訪華代表團、日本曹洞宗訪華代表 團、日本櫻花友誼林訪華團等數十批團隊。性空法師也曾多次率團訪問日本,還於法務之餘長年優案潑羆賦詩、寫字、作畫,以滿足日本和各國朋友的熱情索求。文 廣結勝像,普被法雨,使寒山寺朋友遍天下,成為蘇州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座橋樑。
   寒山寺自一九八○年一月一日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以來,寺廟恢復叢林制度,通如、性空法師先後任方丈。現任方丈為江蘇和蘇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性空法師,蘇 州市佛協常務理事演林法師任首座,蘇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秋爽法師任監院。自一九八四年性空法師升座以來,寒山寺內叢林規制日趨完善,繼承「妙利宗風」,發 揚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嚴持淨戒,護持三寶,扶貧救災,喜捨樂施,贏得了十方信眾的敬仰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稱譽。寺院僧眾堅持早晚課誦,每年舉辦講經法會, 度化四眾,檀越信眾踴躍趨臨,共沾法雨,無不歡喜稱嘆,還不斷舉辦僧伽培訓班,幫助青年僧人養僧格,提高寺院管理能力。
   今日寒山寺,黃墻綠樹碧,遠山近水,風景如畫;詩韻、鐘聲、塔影,禪意盎然,是十方信眾朝山禮佛的聖地,也是中外賓客觀光游憩的佳境。寒山寺在蘇州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正在發揮著自己特有的作用。
 
 
斯里蘭卡的編年史詩--《大史》
<<韓廷傑>>
   巴利文《大史》(Mahavamsa)是斯里蘭卡的國寶,是以佛教發展史為線索的王朝史,前部分純屬佛教內 容,後部分敘述歷代國王對佛教的態度,以及所從事的佛教事業。在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一些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國家中,只有斯里蘭卡有這樣一 部完整的歷史,這不能不說是斯里蘭卡人民的一大驕傲,是研究上座部佛教最主要的參考書。它不僅完整地敘述了斯里蘭卡佛教史,也涉及到其他的上座部佛教國 家。
   最先校勘出版《大史》的是德國人蓋格爾(W. Geiger),他於一九○八年由英國巴利聖典協會出版了羅馬字體的《大史》,並於當年譯成德文,又於一九一二年格德文的《大史》譯成英文,在世界上廣泛傳播,產生巨大影響。當然,最關注這本書的還是斯里蘭卡人。
    蓋格爾以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頌為界,分為《大史》和《小史》,日譯本沿用其說,譯為《大王統史》和《小王統史》。蓋格爾作此區分的主要理由有二:(一)第三 十七章第五十頌以後出現了這樣一句話:「向薄伽梵、阿羅漢、三藐三佛陀致敬!」一般來說,在巴利文作品中,只有在一本書的開頭才會出現這樣的話;(二)第 九十九章第七十六頌分為大王朝和小王朝。
   斯里蘭卡的著名佛教學者羅峑羅教授不同意這種區分,在他的《錫蘭佛教史》中,對蓋格爾的上述觀點進行了批駁,從第一章至第一百零一章,每一章的末尾都注明《大史》。這只能說是一本大書,不能區分為《大史》和《小史》兩本小書。
    蓋格爾的第一個理由是不能成立的,這種話在一本書的開頭固然是經常出現,但從《大史》整個情況來看,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頌是一個人的作品,從第三十 七章第五十頌開始似乎是他人補寫的,補寫時加上這樣的話是完全有可能的。羅峑羅教授認為蓋格爾的第二個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這只能說明《大史》包含了大王 朝和小王朝的行事,卻沒有理由區分為兩本書。筆者曾於一九八七年至一九八九年間赴斯里蘭卡,在羅峑羅教授指導下進修巴利文與上座部佛教,此間也曾和某些學 者探討過這個問題,多數學者都同意羅峑羅教授的觀點,巴利文的《大史》應當包括蓋格爾所說的《小史》。很多外國學者亦採納了這種觀點,如前蘇聯學者瓦. 伊.科奇涅夫著《斯里蘭卡的民族歷史文化》一書所引用的斯里蘭卡歷史學家門季斯的話說:「《大史》記錄了斯里蘭卡從一開始到十八世紀中期的歷史。」(王蘭 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三○七頁)從時間來看,這裡所說的《大史》,顯然包括了《小史》,被蓋格爾定為《大史》的下限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頌只寫到公元四 世紀。他所說的《小史》最後一章(第一百零一章)則寫到十八世紀。
   斯里蘭卡的著名佛教學者佛授(Buddhadatta),不但對蓋格爾的校勘和翻譯提出很多具體意見,且將這些意見寫信告訴給他。蓋格爾除給佛授回信並於 一九三三年在《印度史學季刊》發表文章,承認他在《大史》的問題上犯了很多錯誤,他認為他失誤的主要原因是他遠離斯里蘭卡,缺乏必要的資料,他建議出版 《大史注》時,把佛授的意見都收進去。他說過這話不久就與世長辭了,佛授後來將自己的意見單獨出版成一本書--《糾正蓋格爾關於《大史》的錯誤》 (Corrections of Geiger's Mahavamsa)。
   《大史》長達一百零一章,敘述的內容從公元前五世紀佛陀三次訪問錫蘭島,直至十八世紀英國入侵。這麼漫長的歷史著作,自然不可能出於一人之手,是由多人分段撰寫的。根據僧伽羅文資料,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部份:
    (一)從第一章至第三十七章第五十頌,內容為公元前五世紀毘闍耶來島至公元四世紀的摩訶舍那王,敘述了近八百年中六十一個國土的事跡。作者是摩訶那摩 (Mahanama,意譯大名)。他的生活年代大約是公元五世紀後半期到六世紀前半期,《大史》的第一部分寫作自然也是這個時期。關於摩訶那摩的生平事跡 我們知道得很少,只知道他是斯里蘭卡古都阿努拉達普拉的帝迦散陀寺的一位長老,著有《妙法釋論》。
   在斯里蘭卡的同類著作中,《大史》也不是最早的作品,在此前一百多年即有一部《島史》,內容正好相當於《大史》的第一部分,即從佛陀三次訪問鍚蘭島,一直 寫到摩訶舍那王。《島史》比較接近原始資料,比較真實,但文字粗俗,且有很多重複,有的過繁,有的太簡,結構鬆散。《大史》第一部分的作者摩訶那摩吸取了 《島史》所提供的原始資料,又增加了很多三藏注釋中的新資料,經過一番藝術加工,《大史》內容就更豐富了,藝術性也大大提高。所以《大史》不僅是屬於歷史 的文獻,也是優美的文學作品,的確是一部光輝的史詩。
   (二)從第三十七章第五十一頌至第七十九章第八十四頌。所記史實從公元四世紀至十二世紀,主要內容是寫波羅迦摩巴忽一世王的英雄業績,作者是達摩祇底(Dhamakitti),他是一位信仰虔誠、嚴守戒律的高僧。
   (三)從第八十章維闍耶巴忽二世王開始,至第九十章波羅迦摩巴忽四世為止,所記史實從十二世紀至十四世紀,作者不詳。
   (四)從第九十一章波羅迦摩巴忽五世王至第一百章揭底悉利羅闍悉訶,所記史實一直延續到一七五八年。作者是T.蘇曼伽羅(Tibbotuvare Sumangala)。
   (五)第一百零一章,作者是H.S.蘇曼伽羅(Hikkaduve Siri Sumangala)。
   《大史》對整個佛教史上的很多重大問題,都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如佛陀涅槃的年代,佛教結集、佛教都派的演變、佛教在世界上的傳播、南傳佛典的形式,斯里蘭卡佛教史以及與泰國、緬甸等國的佛教關係。
    正因為《大史》影響巨大而深遠,公元九世紀首度出現了這本書的疏釋《大史注釋》和《大史增篇》,很快地就有德譯、英譯、俄譯本,並於一九三九年出版了日譯 本,收入《南傳大藏經》中,筆者根據英國倫敦巴利聖典協會出版的校勘本,經過數年努力,於一九九一年七月將巴利文《大史》譯成漢文,於一九九六年十月由台 灣佛光出版社出版。
 
 
雲散佛頂月
<<智 行>>
   師父那把用久了的剃刀的確有點太鈍,緊貼著我的頭皮過去了,雖說剃除了煩惱之毛,但煩惱之根仍深深扎入腦海,吮吸著我心靈的華光,時刻讓我在煩惱的霧障裡顛倒迷惑,難見心空那輪不滅的明月。
   苦頭吃夠了,仔細看一些經典,才恍然有所啟悟,原來師父的剃刀僅是通往涅槃聖城的路標,識得方向,道還得自己去修,得與失全在一個個里程碑上。準確點講是擋在生死路口的一面面業鏡台。
   有月亮的夜晚,我總是喜歡在閱藏樓寬長的走廊上,眺望大海和它懷抱裡嬰兒一般熟睡的遠島。閱藏累了的時候,在佛頂山最佳的位置望海,會讓纏結於心的煩惱塊疊化為一朵朵清涼的蓮花,這樣的景致看久了,看入神了,嵌在腦頂的那些煩惱之根便漸已化為蓮之根了。
   當覺得整個的自己也變成一朵很大的蓮花,而且漸已不覺失去了自己,取而代之的是滿世界的蓮花,凝結在寬闊的荷葉上的露珠,早已被月光纖長的手指揉捻成最潔淨的念珠了。你聽,那春潮般起伏的聲音,你再聽,那秋雨般綿密的颯颯聲,正是蓮池海會唱誦聖號的清韻。
   而當突然覺知自己的心空裡,正在明星一般湧現念佛聲時,一尊巨大的彌陀慈尊聖像充塞了整個虛空,卻又一無所有。月仍然是明亮的月,風仍然是清爽的風,波浪仍然是無腳的波浪,遠島仍然是寂靜的遠島……

   雲散佛頂月,梵音滿華枝。
   遠海心間波,靜若無量光。


   我把這首偈子交編輯部發表,就像這月夜的心情,自然而然,未曾想過任何的理由,更如同這月夜的微風,就這麼輕鬆地吹著,沒有顏色和形容。噢,沒有掛牽就是 瀟酒,月光亦如是自在清淨。被染上斑爛的色調,惹出許多閑情雜話的,原來正是享受它的靜謐的人們,還有那些實在瑣碎的花草。
   然而,從古至今又有誰曾留住了一絲呢?更有誰曾留住一份本來清淨的月光呢?
   普濟寺山門外蓮池里的蓮華開了的時候,我每天都去觀望。尤其是天氣清朗的早晨,天涯四海的客人都擠在蓮池周圍,或海印橋上賞蓮留影。這時池中白色的、黃色 的、粉紅色的蓮花緩緩地張大,露出蓮台上水晶一般玲瓏剔透又攝受了幾份晨光香雲的色彩的露珠來,每一個第一眼看到它們的人們,都會在這難言的剎那心被淨 化,如同這無染的露珠,於是那荷葉上微微顫動的珠兒,便像一顆顆牟尼寶珠投進每一個被貪瞋痴慢霉變污濁的心湖,於是有的索性忘了自己,沉浸在自己的心湖從 未有過的清澈裡,太陽漸漸升高,影攝在露珠裡,每一個蓮台上都像點起了一盞盞燈,這種清涼的沒有任何染著的光輝影照著蕩滌著每一個飛塵積垢的心靈,把甘露 的清涼舒緩地注入干涸的每一顆心靈的河床。
   在這燥熱的充滿狡詐和虛偽的時代,人們的心臟幾乎來不及應付瞬息萬變的節奏,看得出游人們留連而又無奈的目光,是想在清冽的「天池」裡,蓮國的香風裡,多一刻淨化的機會,他們盡可能藝術地稱心地借助攝相機的功能帶走一份天真。
   觀音菩薩聖誕的前夕,一位慈悲的法師送給我一對蓮華燈,說是供養菩薩,其實我明白他當時淡泊地一句話:這燈表智慧。這五個字如同蓮池裡那些陽光下閃亮在蓮台上的珠粒,又似星辰般懸在我一度因為愚迷而不見光明的心空。
   有煩惱的時候,看著它我似乎看著普濟寺山門口的大蓮池裡那些陽光下結著晨露的蓮花,真的,我比所有來普陀山朝拜菩薩的游人榮幸多多,就是我能比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和他們一樣忘我地接受明澈的蓮池,蓮池裡清淨的蓮花,蓮台上放著般若智慧的光芒……
   細想,如果你心裡沒有污物臭滓噬食煩惱的豺狗絕不會親近你,的確,煩惱是自找的,要想除根真得靠自己。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接第482期)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生未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 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 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悲無想」。「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者」者,指定眾生依止之處,世 界之多,偏於法界充塞虛空,無量無邊,由眾生業力故,各不相礙,雖然處處都有國土要立,彼此各不相妨。梵語補特伽羅,此云眾生。又云數取趣,由於眾生造善 惡業而有生,故名眾生,又以數數造業,數數趣於六道生死,故名數取趣。又以五陰六大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又以時時受生,處處受生,數數而生,故名眾生。謂 眾緣和合而生都名眾生。不單指有情方名眾生,無情可以名為眾生,何物不是眾緣和合而生?凡是四大和合眾緣而成都名為眾生,現在言眾生者,單約有情,眾生之 多,千差萬別,種種不同,上所舉數種,今為解釋。卵生者,卵是蛋,從蛋殼而生之類,如雞鴨等,楞嚴云:魚鳥龜蛇。胎生者,即從母親胞胎而生,楞嚴云:人畜 龍仙。濕生者,即由濕氣而生,楞嚴云:含蠢蠕動。化生者,即是變化而生,楞嚴云;轉蛻飛行。上至諸天,下至地獄,都有化生,諸天及地獄,唯是化生,鬼多胎 生,人畜各通四。人具四生者,毘舍俱母,生三十二卵,即是卵生,常人是胎生。奈女從菴羅樹花化生。劫初之人從天化生。畜具四生者,飛禽多是卵生,獸類多是 胎生。龍及金翅鳥,各具四生,經明化生金翅鳥,能食四生龍。蠕動含蠢依濕氣生,都屬畜生所攝。「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人畜鬼馬,牛羊豬雞等依地生 住。魚蝦蟹鱉,依水生住。火能燒一切,本令眾生不得要住,今云依火安住者,或指火神,其實萬物不離四火、火性偏於一切,非單指火神。依風生住者,即是指風 神。又風者,即是空氣,凡一切眾生,都是依空氣而得生存,故曰依空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依空生住者,乃指虛空神。又一切眾生,都在虛 空中,皆是依空而得生存。卉木者,卉即是百草之總名,有很多眾生,依草木生住,猶如蟲蟻,鬼神之類,所以草木稱鬼神村。「種種生類」,有橫有豎。「種種色 身」,有圓形長形,如蛋形等。「種種相貌」,有好有醜,有花色白色,黑色黃色青色等,有圓毛扁毛,「種種壽量」,有朝生暮死,有春生冬死,有十年八年死, 有一百幾十年壽命,乃至一萬幾千年壽命不等。「種種族類」,如人間有黃種白種,紅種黑種。種姓則陳李張黃何等。「種種名字」,凡是眾生,都有假名,有名字 故,方能號召。「種種心性」,若愚若智。「種種知見」,若邪若正。「種種樂欲」,無量無邊。「種種意行」,或定或亂。「種種威儀」,威是威德,儀是儀表, 有威可敬,有儀可範,今言威儀,即指姿態。「種種衣服」,人以布為衣,畜以皮為衣,或以毛為衣,或有衣服,常時更換,或有一生唯一衣服,永不更換。「種種 飲食」有茹毛飲血,有以五穀為食,有以糞穢為食,天以甘露為食,或段食觸食思食識食。(續下期)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組織章程(初稿)
第一章 總則
一、 香港佛教聯合會為貫徹續佛慧命,加強培育僧才,根據香港佛教聯合會法團組織大綱第三條F項及K項,設立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二、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院址暫議設在香港新界沙田下禾輋村一六六號,設辦經費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及熱心人士贊助。
三、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乃專為佛教訓練弘傳佛教人才之進修機構,所收取學員係透過國內各省市、本港或海外各地佛教寺院之推薦,經過招生委員會測試及面試甄審程序,然後取錄入學。
四、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員規定必需為立志獻身命修持佛教之僧伽,入學在培訓期中無需繳交任何費用,在學並獲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撥資供養,所供養包括食宿、衣服、學具、交通及每月零用,學制以三年為期,學科以佛學、律儀、中英文、電腦資訊等為主要科目。

第二章 組織
五、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在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通過授權下,設立學院院董會及院務委員會,以藉專責督導及管理學院與教學工作。
六、 院董會設立主席一人、副主席二人、院董若干人,負責釐定本院辦理與管理之政策,及建設之擴增、人事之任免、財政之監核。院董會並可推聘對本學院熱心支持之善長,及有關佛學權威、佛教知名人士為名譽院董。院董會所有成員俱屬義務職務,任期或屆數均由院董會決定之。

第三章 管理
七、 院 務委員會以正副院長、部門主任組成,隸屬於院董會及向其負責,專理日常學院事務與教務,並訂定各項管理,課程等細則,下設有院務處、教務處及資研室、舍監 室。人事組織設院長一人、副院長二人、教務長一人、科系主任、教師各若干人、秘書一人、院務長一人、財務科若干人、事務科若干人、正副舍監二人、資訊圓書 室一至二人,運作系統如後:
八、 教學與事務等受薪人員之招聘,由院務委員會辦理有關聘約,及延請佛學名宿擔任講師等事宜,提交院董會通過聘任之。
九、 在學學員之學習、紀律與日常生活事務概由舍監會同教務長管理。
十、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管理原則,均以主辦團體香港佛教聯合會法團組織章程為依歸,人事與財政等運作亦均以之作根據辦理。

第四章 財政
十一、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之財政收支賬目,必須依照香港佛教聯合會章程細則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等規條辦理。
十二、 本學院所有資金,除指定日常之備用金外,全部均須存入本學院在銀行所開立之專戶內。
十三、 本學院之不動產契據、按金單、有價證券、銀行定期存款單、有關財物等,均須以本學院名義開立銀行保管箱保管之。
十四、 本 學院儲存銀行專戶印鑑簽署,均須由本學院院董會主席,及推定院董若干人負責簽署印鑑,在各簽署人中,分A、B兩組,每組若干人,在A組中任何一人加B組中 任何一人合共兩人聯同簽署,加蓋院章,即可生效提存。但如有必要時亦可由院董會決定銀行戶口印鑑簽署方式,以利便院務需要。
十五、 本學院院董會並得規定備用金數額,委交院長保管,以應付日常開支,有關現金支付限額,亦由院董會限定,超逾限額均須以支票支付。
十六、 本學院所有建設、購置,均須公開招標或報價,凡開支超過院董會規限以上者,均須於事前由經辦人或院長,提呈院董會審查通過,方可購辦。
十七、 本學院所有收支賬目及捐款徵信,均須有傳票及賬冊,並按月造具報表,提交院董會審核,及每年造具預算交由院董會轉送香港佛教聯合會備案及辦理申請撥款。
十八、 本學院會計年度以每年三月卅一日為年結,會計決算須按年聘由會計師稽核,財政年結並提交香港佛教聯合會彙呈政府有關當局備案。

第五章 會議
十九、 本學院院董會召開會議,日期、時間及地點,由主席決定召集,除特別緊急事故外,應於開會七天前以書面通知各位院董。會議由主席主持開會,如主席在假,得由主席委任副主席其中一位代任主席,代為主持開會事宜。
二十、 院董會開會以有全體院董之三分之一,另加主席或代主席,作為法定人收。
二十一、 會議對所有提案,以出席院董多數贊成即作為通過,倘表決數相等時,主席可多投一票以作最後決定之。
二十二、 院董會設有議案記錄,以記錄所有會議程序及一切決議案。

第六章 附則
二十三、 本章則各節,由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通過施行,其餘有關院務辦事細則,得由本院院董會另行訂定。未有列入本章則之其他事項,均參照香港佛教聯合會註冊章程辦理。
二十四、 本學院之解散決定,應先得香港佛教聯合會同意,及應依照香港佛教聯合會註冊法團總則第九條辦理。
二十五、 本章則如有未盡善處,得由本院院董會修正提交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參訂通過之。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籌備委員會
釋覺光
釋永惺
釋智慧
釋衍空
釋果德
釋永常
黎時煖居士
林漢強居士
楊 釗居士
區潔名居士
崔常祥居士
楊錦珍居士
溫果和居士
秦孟瀟居士
釋照誠(上海代表)
王永平居士(上海代表)
潘宗光教授
李焯芬教授
陳麗雲教授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校董智慧法師致函教育署

教育署長羅范椒芬女士:

我校是香港最偏遠的一所政府津貼文法中學,建校至今已踏入第二十三個年頭,可是由於區內人口的減少和大嶼山島上陸續開辦了多間中學,使本校學生人數不斷減 少,班數亦從最高峰時的二十四班縮減至去年的十班。去年分區教育署更要求我們的班級編制再縮減至九班,即中一至中三各兩班,中四一班和中五兩班,今年則進 一步縮至八班(中四、五各一班)。貴署所持的理由是:
我們學校去年的中三學生人數祇得六十一人,由於大多數學生在中一入學時都屬於第五組別(百分位分平均只有二十),所以我校符合資格升讀中四的學生只得二十人左右,僅可開設一班中四。
但 貴署的做法卻忽略了下述數點,而且對我校來說卻有頗多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地方,理據如下:
一、貴署謂我校合資格升中四的人數不夠開設兩班中四,而所根據的資料是學生在小六學能測驗的成績偏低,可是該等學生入讀我校後成績均有大幅進步,根據貴署 統計組資料,過往多年我校的中一學生入學時平均組別約為第二組(全港學生分為十組,最低是第一組),但到該等學生參加中學會考時,他們所得的成績平均達到 第五組,這已達到了很高的「增值」目標,若仍拘限於以小六學能測驗成績來計算中四之升學率,則未免漠視了學生三年來的努力!
二、過往我校中三「所謂」符合資格升讀中四的學生人數都很少,平均每年祇得二十至三十人左右,但 貴署仍允許我們開設兩班中四;因此,我們不少中四學生都 是 貴署「所謂」不符合資格者。可是他們的絕大多數在中學會考時都能取得最少一科及格,更有部份學生取得二十多分的良好成績,而其他學校的所謂符合資格學 生中,竟有高達二萬多(約佔考生人數四分一)人只取得零分,如此看來, 貴署說我校祇得少數學生符合資格讀中四的理據是否公允。
三、最近我校被 貴署評為全港四百多所中學中,有顯著增值的四十四所之一,可是學生的學業成績增值卻又不被 貴署認同用作中四派位參考,以至絕大部份我校 學生都被評為「沒有資格升讀中四」, 貴署的做法是否互相矛盾?成績被評定有顯著增值的本校尚被如此不公平對待,請問 貴署如何向公眾交代。若 貴署仍堅 持要求本校縮班的話,實嚴重打擊本港的優質教育及本校老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四、我校中四、中五級都開設文、理、商三組,過往我校中四、五各設兩班時,我校教師已須負擔額外兩班的教學工作,意即平均每位老師每星期要多負擔一至兩教 節;將來中四、中五若祇得一班,而我校仍要為學生提供文、理、商三組的選擇,則老師們便須要用兩班的教學資源去負擔六班的教學節數,這個現象對我校老師和 學生都是極不公允的;此外,這個措施亦會令我校的教育素質嚴重下降。
五、若根據 貴署所說的做法,我校將會逐漸變成每級祇得一班,而教師人數亦會從二十人減至十人左右,可是中學裡需要開設的科目很多,到時每位教師便得同時 任教很多不同班級的不同科目,就算老師們不介意非常人所能負擔的備課工作,但他們又怎樣可以給予學生令人滿意的專業教學呢?這種結果對老師、學生和家長又 是否公平合理呢?
從以上各點觀之,維持原有的班數非但沒有浪費資源,而且更反映了 貴署能妥善地分配資源,使本區有能力升讀中四的學生不用長途跋涉之苦,而得到優質教育, 亦可平息我校家長的不滿情緒,實為無量功德。因此,我們懇請 貴署能為我校作出特別照顧,恩准我校仍然維持每級兩班的編制,使我校仍能為學生提供高增值的 優質教育,亦使學生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有勞之處,不勝感激!

順祝
身心康泰
如意吉祥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校監釋智慧法師 


香港佛學會佛像開光

   謹訂於公曆二○○○年九月三日(農曆庚辰年八月初六日)星期日上午九時三十分為香港佛學會佛像舉行開光慶典,恭請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上覺下光長老
香港菩提學會會長
西方寺住持
上永下惺長老
澳門佛教總會會長
楞嚴學處住持
上泉下慧長老

主持開光典禮 屆時敬祈
諸山長老振錫光臨護法善信蒞臨拈香禮佛
共結勝緣 同沾法益 是午敬備山蔬恭候

光臨

曷勝榮幸

 

香港佛學會 導師釋紹根
會長釋戒晟
暨董事會同寅敬約

地址:香港銅鑼灣利園山道七十號鳳鳴大廈3字樓C座
電話:25768096 96765086


三輪法相世佛 佛學班同學會主辦
佛學講座

講者:呂榮光居士

(一)如何活得更開心
日期:9月7日及14日
時間:晚上7時半至9時正
平靜與快樂是來自煩惱之斷除。逃避現實與空談佛法都無實益。本講座講者嘗試與大家討論及分享有關如何實踐對治現實煩惱的問題使到達離苦得樂之境界。

(二)從唯識角度談淨土之建立
日期:9月21日及28日
時間:晚上7時半至9時正
「信為道源功德母」,意思是「信」只是起點,故求生淨土必須要有理論支持。淨土在哪裡?為何我們經過修持就能夠往生淨土?你要掌握這些基本理論,否則只是盲目修持淨土法門,你可能不一定得到實際的效益。

地址:九龍太子道141號長榮大廈10樓C座(太子地鐵站,太子道西砵蘭街出口)
電話:23806400


【大陸】

江門市雪峰寺易地重建 光耀千秋 功德無量

   江門市雪峰寺易地重建,有賴社會各界人士和團體鼎力支持。為表彰善舉,啟迪後人,我們對熱心贊助雪峰寺重建的社會各界人士,社會團體將採用建亭、立碑、刻石銘志形式,讓善長仁翁的芳名與日月同輝,萬古長存。
一、贊助一百元以上者,在《江門日報》上公佈;贊助一千元以上者,在芳名冊載芳名留念;贊助三千元以上者,在雪峰寺紀念長廊銘名紀念。
二、贊助一萬元以上者,在雪峰寺開光之日邀請出席開光慶典、贈芳名冊一本,並按其意願以親筆簽名手跡在紀念長廊銘名。
三、贊助十萬元以上者,在雪峰寺紀念長廊刻碑銘名,按其意願掛上本人或夫婦合影瓷像,並贈送雪峰寺開光慶典金佛像一尊和為本人或夫婦辦理永久免費入寺卡。
四、贊助五十萬元以上者或捐建相應資金的亭、台、廊、柱、樓一座者,單獨立碑刻石銘名,本人可親筆在碑石銘詩,並根據本人意願在亭、台、廊、柱、樓一處銘名捐建。
五、贊助二百萬元以上者或捐建相應資金的樓閣、殿堂一棟者,單獨建亭銘名,並誠聘為雪峰寺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名譽理事長。
六、善款管理:設立雪峰寺籌建委員會辦公室資金財務部和監事會,財務部設主任和副主任各一名,會計出納各一名,負責善款的管理。監事會設監事長一名、副監事長若干名,負責善款監管。

江門市雪峰寺籌建委員會開戶銀行:中國建設銀行(江門城區支行)
帳號:051-223387038 聯繫人:梁瑞泮、林維忠
聯繫電話:(0750)3323847 辦公地址:江門市西區大道2號1號樓


淨慧法師在第八屆生活禪夏令營上的講話

各位領導、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今年的夏令營天氣特別熱,各位領導和各位嘉賓不辭辛苦,光臨指導,使我們大家倍感榮幸,倍受鼓舞。在此,我謹代表河北佛協、柏林禪寺以及本屆夏令營全體營員表示衷心的感謝。
剛才各位講了許多鼓勵的話,我從內心表示感激。
本屆夏令營能夠邀請到台灣靈鷲山無生道場住持、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創始人心道法師前來講法,並指導禪修,真是法緣殊勝,機會難得。這首先要感謝本寺 中興護法、香港旭日集團總經理楊勛居士的成就。這次我們還邀請了《香港佛教》總編輯秦孟瀟居士光臨河北,光臨祖庭,對河北佛教情況作實地考察。我們深信, 心道法師、秦孟瀟居士此行對增進兩岸三地佛教界的了解和交流必將產生重要影響。本屆夏令營我們還邀請到教界幾位青年法師作為嘉賓,觀摩指導,相互切磋,這 對推動河北佛協和柏林禪寺的弘法工作,必將注入新的活力。
我們舉辦生活禪夏令營活動,從一九九三年開始,到今年為止,已經是第八屆了,通過這幾年的實踐和探索,生活禪的思想內容和修行方法逐步地得到充實和完善;生活禪夏令營這一弘法形式,在教內外也產生了某些影響,大家對「人間佛教」思想已經有了共識。
「生活禪」來源於祖師禪的精神和「人間佛教」思想,目的在於落實人間佛教的理念,進而把少數人的佛教變成大眾的佛教,把彼岸的佛教變成現實的佛教,把學問的佛教變成指導生活實踐的佛教。
生活禪作為落實和實踐人間佛教的一個法門,扎根於聖教,棲心於三學;以人間現實為土壤,以淨化自他為宗旨,以觀照生活的當下為修行,以現法樂住為證量。生活禪的次第是:發菩提心,立般若見,修息道觀,入生活禪。
修習生活禪要求把佛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將禪的精神,禪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實現禪的超越,體現禪的意境、禪的風采,還禪宗精神的靈動活潑之天 機。運用禪的方法,解除人們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生活更圓滿,感情生活更純潔,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生活 更祥和,從而趨向智慧的人生,圓滿的人生。
修習生活禪要求發揚大乘佛教積極入世的菩薩精神,深入眾生世界,直面人生,將佛法靈活運用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生活,將佛法和生活有機地交融於一體,把佛 法淨化人生(利樂有情)、淨化社會(莊嚴國土)的精神,完整地落實在生活中,落實在工作中,落實在做人做事的分分秒秒中,將信仰溶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在修行中生活。關懷人生,淨化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修習生活禪要求在生活中勤修戒定慧三學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盡職盡責,奉獻力量,以佛法的智慧指導生活,點化生活,淨化身心,使人生活得幸福、自在、灑 脫、安詳,有意義、有價值,在生活中體驗法樂和禪悅,獲得正受,從而超越生活,勘破生死,並帶動周圍的人一起過好正見正受的生活,進而淨化國土社會,莊嚴 人間淨土。
修習生活禪要求「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圓融於世間,將個人溶化於大眾」;做到「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參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
各位營員:
第八屆生活禪夏令營今天正式開營。今後七天中在法師、老師的指導下,有講法,有禪修,有交流,有行腳,生活既充實又緊張,加上天氣炎熱,寺院生活設施諸多不便,所以希望各位既要積極投入各種活動,又要注要身體健康。預祝各位在這七天中法喜充滿,身心愉悅。
謝謝。


《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居士在第八屆生活禪夏令營開營式上的講話

尊敬的淨慧大和尚、尊敬的政府領導、尊敬的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我是第一次來到柏林寺參訪。由於我是主編《香港佛教》雜誌的,曾到過國內不少地方,看到過不少十方叢林。第一次來到這裡,個人感受還是很多很多的。第一 點,看了這裡的環境和寺院的建築,各個方面給我的感覺都很新鮮。過去到過的寺廟不少是古老陳舊的,但是這裡是嶄新的偌大寺院,那麼莊嚴,那麼清淨。昨天晚 上剛到的時候,還看不大清楚。今天早上我到各處看看,心裡感到無比的興奮。後來見到淨慧大和尚,我第一句話就說,您老人家真是菩薩再來,菩薩轉世。只有具 備這樣的宏願,才能在這個時代建築這樣好的寺院,實在不可多得。我們知道,趙州是出祖師的地方。石家莊二十一世紀最突出的就是柏林禪寺的淨慧大和尚是一代 祖師,是位卓越非凡的祖師。這是我個人的感覺。他老人家的智慧、威望都很高,是了不起的大德。第二點,我看到政府的好多領導到這裡來,這些領導也是與眾不 同的。我在周圍參觀的時候,感覺到領導和被領導之間的關係很協調。對我們大和尚都是非常非常地親切,政府領導還送大米來跟大家結緣。這種新的風氣也使我感 到很驚訝,所以我看了這一切,也在頭腦裡整理資料,想很好地報道一下第八屆夏令營。這是我的感想。
剛才心道法師講,台灣的夏令營的風氣很盛。我們香港在十月二十九日要舉辦一個萬人坐禪大會。從數量上講,那是一個萬人聚會,非常壯觀,非常殊勝,但從質量 上看,我覺得這裡的質量是很高的。因為坐禪不是一天就能解決的問題。我們佛教的坐禪從釋迦牟尼開始,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參禪證果,成正等正覺,後來佛教傳 入中國,在中國也很興盛,是一個古老的修行法門。現在世界各地很多的人都在參禪,參禪能夠增長人的智慧。過去我也在禪堂裡坐過禪,參話頭,思索問題,希望 「開悟」,冀求跟祖師一樣「大徹大悟」。坐禪的目的就是「開悟」,增長智慧,這是一樣的,但是坐禪的方法是很多的。有一次,我坐在禪堂裡打坐,妄念很多。 老法師開示說,你們有精力的就參話頭,沒有精力的,妄想多的,就念念佛,這就是我們佛教裡講的「禪淨雙修」。妄想多的人,在禪堂裡面念佛,真正念到一心不 亂,也就和禪修要達到的目的一樣了。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在禪堂裡坐禪的時候,是不是年紀大的人念念佛比較好,年紀輕的人有一股勇猛的精神,提起話頭來參究 「我是誰?」看看到你們在座的都是年輕人,年輕人叫他念念佛他好像勁頭不大,還是要「參話頭」,我想我們的淨慧大和尚會有開示,會提供修習禪學法門,我只 是講講個人修習的經驗而已。
謝謝大家!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