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86期
2000年1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廿一世紀佛教展望
評  述 金秋申江海潮湧 僧學共作獅子吼 ◎觀 清
本期特稿 本煥老和尚簡譜 ◎田軍德
緬懷大德 悼念馮公夏老師 ◎李潤生
專  論 般若的含義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中) ◎蔡 宏
希望工程 貴州與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希望工程學校 ◎釋廣琳
佛教新貌 新世紀佛教新風貌 ◎覺 醒
佛典掌故 奇妙的貝葉經 ◎育 才
智慧薈萃 佛典名言警句精選 ◎智 琛
佛教知識 佛教知識趣聞(下) ◎文 牧
隨筆禪話 迷途知返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企業家與佛教 ◎楊 釗
佛門叢林 游英國古跡聯想復原雙林寺之重要 ◎釋文靜
名山古剎 焦山詩話(四) ◎覺 真
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貴州希望工程學校考察團
佛聯會會員組活動
佛聯會主辦『長者才藝百老匯』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廿一世紀佛教展望
   二○○○年九月十八日,由中國佛教協會、上海市佛教協會主辦,玉佛禪寺承辦的「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研討會,編者有幸被邀請參加此一盛會。本刊特 約評論員觀清發表了《金秋申江海潮湧,僧學共作獅子吼》的文章,作了較全面的報導和評述,反映了這次歷史性的研討會具有重大的開拓意義,對佛教在廿一新世 紀將會發生全球深遠的影響作用。當前世界三大體系佛教:北傳佛教、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在各自弘化領域內都發揮著各自不同的影響,從表面上來看,北傳佛教 在僧團及其組織中表現較為薄弱,遠遠不及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活動力,究其因,離不開歷史的重大因素所造成的!只要努力自我改造,相信不久的將來,北傳佛 教在僧團組織等方面,自會迎頭趕上!這是因為北傳佛教在中國文化深厚基礎上具有獨特的條件,故能發揮巨大的深遠影響,這是新世紀時代發展的必然需求,說到 底,在科學發達的時代,人們的信仰,是偏向於理性的宗教,而佛教是屬於理性化的宗教,也是超時空的宗教。世上華人最多,而他們多數信奉北傳大乘佛教,只要 華僧本身質素相對提高了,發大菩提心,轉大法輪,普渡群生!
   這次在上海參加玉佛禪寺承辦的「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研討會」,給予啟示很多、很多。佛教是契理、契機的宗教,也是契合一切社會「相適應」的宗教,二千五百多年來,佛教在各個國家,各個民族中間,能夠和平發展,信奉的人最多,歷史最久。
    近幾年來,上海佛教發展非常迅速,影響最大!這次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研討會,顯示了上海佛教具有獨特的能力和深厚的基礎,特別是青年法師們擔任重職,他們有 思想、有魄力、有膽識、有朝氣、勇挑重擔子,「明知山有虎,偏向山中行」,這是大無畏精神!不僅上海青年法師們有如此特長,即是遠在邊疆,山區的青年法師 們亦具有新時代的特徵,他們敢說,敢行,敢於同時代挑戰!與老一輩僧人有著明顯的差異,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特色!
   當然,上海佛教不同於「山林佛教」。有人說,上海佛教列在時代前沿,是「火車頭」,它帶動荷重的各節車廂,責任重大!擔任司機者容不得犯絲毫錯誤,如履薄 冰,小心翼翼,慎言慎行,是模範榜樣,上海三大寺院有三位卓越青年法師:覺醒、照誠、慧明。有的已陞座,有的快將陞座,海外佛教寄於很大的期望,宗教局的 領導也急於扶持上海佛教青年法師,上海佛教能不能做出更大的成績來,除青年法師本身條件外,更關鍵的是領導人是否真正落實宗教政策?是否懂得宗教領域內各 項業務?不熟悉宗教各項業務,就不能很好地執行宗教政策,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傷害到人和事,實際上會損害宗教政策的威信,只有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嚴格執行 「持平」政策,才體驗出領導者的高度藝術才能。
 
 
金秋申江海潮湧 僧學共作獅子吼--
「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研討會評述

<<本刊特約評論員 觀清>>
群賢畢至 少壯咸集--大會概況
   本文題目,系依据上海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楊奇慶、副主任吳孟慶分別在大會開幕式和閉幕式上講話的基本精神試作的概括。這次會議在上海市政府有關部門 親切關懷和積極支持下,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上海市佛教協會聯合主辦、上海玉佛寺承辦。預定會期三天(二○○○年九月十八至二十日)。大會開幕,由中國佛協副 會長兼秘書長刀述仁居士作了會議基調講話,題為《繼承傳統,面向未來,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中國佛協另一副會長聖輝法師介紹了不久前出席聯合國世界 宗教領袖會議中國宗教代表團的與會活動情況。上海市玉佛寺住持上海佛協副會長覺醒法師代表上海市佛教界暨承辦單位講話。最後由佛教學術界專家教授代表復旦 大學王雷泉教授講話。此次會議集中了全國除台、澳地區外之佛界精英骨幹。計到會正式代表九十餘人,到席旁聽者一百餘人,合計二百多人與會。這是佛教界走向 廿一世紀的全國性的盛會,是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大會。會議開得很成功。既緊湊(晚上也安排會議活動)、熱烈,又生動活潑。與會者一致反映,這種會議,除個別 省、市外,全國只有上海有條件開這樣的會。因上海市領導,思想解放,實力雄厚,而且理論、政策水平高。這次會議能適時順利召開,正是上海貫徹落實江澤民主 席,關於宗教問題的歷史性「三句話」的一個集中表現。比如,楊、吳兩位領導,先後講到上海在二十世紀三十至四十年前後,曾經是佛界高僧輩出,大德如林的光 彩之地,印光、弘一、太虛、興慈、震華、持松、應慈等等大師就是在上海各展風采的。重提佛教現代史上這一頁,不僅意味著肯定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光 輝前景,而且是對上海年輕一代僧人寄於厚望。有些與會者總結性地指出,這次大會有三個「非常富有」的特點:即非常富有特色,非常富有內容,非常富有意義。 就「非常富有特色」而言,指的是(1)「三結合」的參會人員、僧人、學者和有關幹部。同堂研討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就僧人而言,有老、中、青之代際「三結 合」。(2)時間、空間上顯示的特色,即處於世紀之交、千秋更迭之際,召開這樣的會議;空間上,上海是祖國經濟建設長江流域開放、發展的龍頭,又是國際投 資的熱點中心地區。預示上海佛教,在「相適應」上,也將對長江流域,以至全國佛教,起著龍頭作用;(3)會議內容之特色--佛界僧人自覺提出之中心議題。 (4)會上顯示年青一代僧人脫穎而出,堪以續佛慧命。因此,大會開幕式主持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淨慧老法師,在會議總結時強調說,大會在時、地、人等多 方面,充分顯示了特色。尤其對此次會議主題《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淨慧法師引證趙樸老生前話:「有了好題目,才有好文章」,此次大會對這一重大好題 目的討論,預示著佛教界在新世紀將做出「相適應」的好文章!
   上海市吳孟慶副主任認真仔細地聽取了全部大會發言,在閉幕式上,他特別指出,會上青年僧人的發言,使他感到,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較強的佛教修養和一定的政 策水平。淨慧副會長則進一步強調:「這次會議是青年法師唱主角。」他指的是以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為代表的,以及上海龍華寺代方丈照誠法師,上海靜安寺代方 丈慧明法師等一大批年青有為的當代佛教精英人物。
   上海市佛協副會長著名居士王永平就大會主題之特色時說「……這是一個時代性的課題,現實性的主題。現下佛教信仰者呈上升趨勢。佛教將長期存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中國當代佛教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會議研討集中從兩方面展開:一方面,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政策方面廣泛討論;另一方面,又從佛教界自身,特別是作為主體的僧尼,如何提高素質,加強多方面 修養等,以求得主動、自覺地與當今社會發展「相適應」。會議取得普遍共識的是大力倡導「人間佛教」。這是老一代高僧大德,特別是趙樸老生前所倡導力行的, 又是僧俗各界都接受的:它既能保持佛教自身相對獨立性,又與當今社會發展頗多一致性,既能繼承佛教優秀傳統,又能開創佛教事業新局面,恰正與當今社會發展 要求契合,因而是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必由之路。
   大會在由照誠法師任代方丈的著名上海龍華寺貴賓廳舉行閉幕式。對會議作了圓滿的總結,並舉行了祝賀素宴。閉幕式後,還由玉佛寺成立才三個月的禪樂團,作了精彩的佛樂和民樂表演,受到了與會者的熱烈掌聲和嘖嘖讚揚。

「有了好題目 才有好文章」--會議縱橫
   會議結束後回頭看,有三點突出感受。一為主題討論集中深入:二為內容、形式頗有創新特色;三為新人輩出,新星璨爛。現分述如次:
   先說會議主題及其研討之集中深入。
   由於大會主題:《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是由佛教界自覺提出確定的,因而有一段來之不易的因緣。如所周知,「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本來是大 陸政府對宗教界的要求和政策,是江澤民主席關於宗教政策的著名「三句話」的一部分(按江「三句話」是「全面、正確地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 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現在佛教界--中國佛教協會、上海市佛教協會自覺積極地拿出來,作為自己迎接新世紀,面向未 來,開創中國佛教事業新局面的行動綱領。這既表明佛教界對政策的相當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也表明佛教與引導社會國家前進的政府之間關係之協調、團結和統一。 更說明佛教界,巧妙地把世出與世間很好地結合起來。這正是政府所期望和要求的,更是大陸廣大佛教信眾所積極認同和擁護的。可見,這一大會研討主題的自覺確 定,是立足現實,順乎世界大勢,面向未來,實乃大有益於續佛慧命的長遠之計!
   研討會展開,可稱縱橫馳騁,全面深入。由於主題鮮明集中,研討者多有造詣,各展所長,使「相適應」問題討論,能由表及裡,從淺入深,多面展開,以至漸入 「佳境」,如諸山長老,修持功深,閱歷豐厚,能以切身經歷,結合佛教史實,談「相適應」之必要與必然性。年青僧、尼,以其文化知識水平較高見長,對佛教經 典和政府政策,認知較快。因此,講「相適應」之可能性、現實性居多。到會之佛學專家和研究者,以其學有專長,常圍繞主題而推衍出其他有關問題,而其回答和 論證主題,各有其自己的視角和新的思路。這在交會論文中可見,在大會講話和分組發言中均可見可聞。與會之民族宗教工作幹部,則就加強管理,保持社會安定團 結等方面論述較多。總之,僧、學、干、老、中、青三者結合,各展風采,各抒己見,既生動活潑,又豐富多采,使論題--「相適應」展開了,深入了,能從歷史 與現實以至未來相結合的高度,從佛教內(組織和教理體系等)外(社會及其變化等)結合的深度,未把握主題,從而普遍地提高了與會者的認識和理解。這將大有 助於今後佛教事業和社會的健康、穩定地發展。
   會議進行,有的從歷史事實和歷史教訓,正反兩方面,論證「相適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的論文和發言,以佛教傳承至今二○○○年,雖經曲折而仍欣欣向榮, 證明佛教與中國社會是互相內在需要而必然適應的;有的論文從《「三武一宗」法難引起的反思》來論證佛教自覺適應社會發展的必要性。有的從佛教教理體系基本 精神或優良傳統與現實社會發展需要相融通或貫通一致來論證「相適應」切實可行。如有的以《佛教道德和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相適應》這樣一個側而作專題來發言、 作文。有的則從經濟(佛教產業)、政治(愛國愛教)、文化教育的「全面適應」來論證「相適應」之可能性現實性。有的以「耕禪並重」的佛教傳統來論證興辦佛 教產業,如配合旅游等等完全與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全國佛協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居士,則以四大菩薩精神(文殊--智慧,觀音--濟世,普賢 --願望(理想),地藏--戒行)與我國號召培養「四有」(理想、道德、文化、紀律)公民可以融通之獨特見解說明「相適應」是內在的。還有如上海市佛協秘 書長、龍華寺代方丈照誠法師、在論文和發言中,強調「必須從實際出發,適應當前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需要,特別是要適應當前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的需要。」認為當前:我國對外開放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因此他主張:「佛教寺院作為宗教活動場所,也在對外開放的範圍之內。」他列舉了適應海外信徒、適 應海外來賓游客、適應海外人士瞻仰佛教勝跡等多方面需要之必要性、借以說明佛教現實地已經與當今社會相適應。
   再說內容、形式頗有創新。
   內容創新,既表現於會議主題之原初確定,及其後未發展為全國性佛教專題研討會之中心議題,還表現為大會所集論文和發言中的新思路、新概念、新觀點之勇於提 出。且得到了與會者相當程度的認同和贊賞。原來,上海玉佛寺本已發起召開「新世紀佛教文化研討會」,提出十個專題,預請佛教內外學者專家著文準備。其中顯 列的第一題即為《佛教如何進一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其他,則有「佛教與現代化建設」「信息時代的佛法」、「佛教生態觀與環境保護」等等。中國佛教協 會及時發覺這第一「專題」普遍的重要意義,就此決定與上海市佛協聯合主辦,仍由上海玉佛寺承辦此次大會。這樣,玉佛寺原擬舉辦的《新世紀佛教文化研討 會》,只得「通知」改期再議。本文贅述這一背景,意在讓讀者知悉此次會議主題之確定,顯然體現一種新思路,反映佛教界,特別上海佛教界與玉佛寺住持之新思 路、新觀念。也反映大陸佛教界與政府當局關系協調之新氣象!這對佛教弘法利生事業發展有利,對社會安定團結和繁榮昌盛亦有利。
   「都市佛教」--這是大會內容創新和諸多論文中的一個集中閃光點。它由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在大會發言和論文中首次提出,使參會者有耳目一新之感。看來 這是由上海市特殊社會歷史條件與改革開放,二十年上海佛教實踐活動為基礎的理論性概括,是上海的社會存在,在僧人觀念上的一種自覺反映,值得佛教內外有心 人之重視和研究。為此,中國宗教學會秘書長王志遠先生特加首肯,並提出:與「山林佛教」相對應,建議作者就此成立研究所,加以深入研究。
   「寺院開放」--這裡所說的「開放」,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讓信眾進寺敬香拜佛,而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向社會、向外國佛教徒和一般外國游客的大開放。上 海龍華寺代方丈照誠法師在大會發言和論文中強調,「我們的佛教,應該與當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特別是要適應當前對外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需 要」。他的論題是《試論佛教如何與當今社會相適應》。由此顯而易見,當前大陸有些僧尼和居士,還困惑於佛教「要不要」「能不能」適應社會發展時,照誠法師 早已解決和超越了這類問題。他的思維重點,明確肯定地超前進入「怎樣與當今社會相適應」。就是說,早已從認識領域進到實踐領域,從想不想去「適應」,深入 到自覺地、主動地「如何去適應」的行業了!他的「當今社會」的獨特示告,他強調的「佛教寺院,作為宗教活動場所,也在對外開放的範圍之內」等等。正表明他 對大陸政府社會,重複強調的「初級階段」國情的深刻體悟。所以他的「寺院開放」論,對於某些僧尼居士,還忿然於「宗教搭橋,經濟唱戲」之說,以及對於「寺 廟佛地」,要不要支持政府社會倡導的大旅游等等的疑慮,作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正面的肯定回答。這是把世間與出世自覺結合的典型一例,不啻是關於世俗問 題的佛界「開示」,這也許是世紀之交的「夜半鐘聲」。因為這無疑對於佛教事業和社會的長遠發展,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這是值得重視和大力弘揚的,這是跨 越新世紀、走向新千年的一種新觀念。為此,中國佛協副會長淨慧法師,在總結大會時特別指出,上海三大寺院住持法師的發言和論文,為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 應,在操作層面上提出了可供選擇的模式和方案。
   關於形式創新。主要是會議出席人員的結構組合與會議進行方式兩方面。或簡稱兩個「三結合」。
   第一個「三結合」即與會人員組合「三結合」--僧、學、干。
   此次與會者,主要是全國各地之佛教界精英--僧尼骨幹與居士。同時又約請相當數量的佛學研究者和專家教授(廿五名)出席研討,並有一定數量的宗教工作幹部 參加。年齡方面,老、中、青均有。以青年為主。人員地域分布,既有沿海省市的,更有內陸邊疆和海外的。這樣人員結構上的「三結合」研討,能收互相啟發,優 勢互補之效,得佛教內外相助之功,避去單是一方研討,難免「孤芳自賞」之局限性。與會者一致讚賞,會議研討深入,內容豐富,受益非淺,「開得很成功」。筆 者管見,此乃與會議成員「三結合」組合形式與結構直接有關。
   第二個「三結合」為「講、問、評」。
   會議研討,分大會發言與分組討論。兩種方式間隔進行。大會發言,尤有創新。即不僅有論文宣講、發言者,有聽眾(多數),且有三至四人的講評組。每當論文演 講發言完畢,先由聽眾提出問題(類如議會質詢),發言者答辯。最後由講評者根據論文發言內容,以及講、評雙方溝通情況作最後的評價。故稱:講、問、評「三 結合」。與會者對此種方式,均感到新鮮有勁。往往全場屏息。靜聽發言或提問講評。不僅論文主要內容,為大家所了解,而且由此提問和詰難,又引起辯論,促大 家思考,使問題研討引向深入。與會者有的嬉稱,這樣講、問、評「三方結合」,猶如「三堂會審」,有的說「這比研究生論文答辯還厲害(要求高)」。研究生答 辯沒有那麼多聽眾並提問,且要當場作答。這對論文作者、發言者壓力確實較大。小則,論文之短缺不周處,由此不得不僅在大眾面前「亮相」。大則,如若濫竽充 數或為文抄公,則將原形畢露,或只得當場露餡!然而,論文成果為大家所共享,會議中心議題之得以多方展開,保證步步深入,似猶非此「三結合」進行方式不 可。
   關於「新人輩出」之特色,留在下文「方向性」中再說。

繼往開來 世紀盛會--會議評價
   會議緊湊地開了三個白天,還利用了三個晚上才完成了預定的議程。會議的影響和作用如何?有待會議內外的社會反響和各地代表返歸原地後的實踐來作最終評估。 但是,就近二百人參會者的情緒反應和紛紛議論來看,可稱十分積極高亢。還有不少預示性的評價和灼見。比如,有的代表說,這次會議「開得適時,具有方向性、 開創性和時代歷史性。」筆者認為,這一論斷頗具代表性說出了與會絕大多數人的心聲。在此稍作具體分析:
   開創性。讀了上述關於大會主題的確定,以及內容、形式諸多創新的述介,應該說對此一般都會額首認同的。這比政府只是強調政策,單純布置任務而佛教界則被動 執行大有不同。現在是佛教界上下,主動作為世紀大事,自覺嚮應政府號召,變「要我適應」為「我要適應」,由消極轉為積極,變「遵命」為創造,會議的研討也 對政府宗教工作有促進作用。上海民族宗教委員會吳副主任在閉幕會上說;「相適應」研討中,提到佛教與社會互動問題,對我們工作很有啟發。政府應該從多方面 為正常宗教活動創造條件。他在回憶三十至四十年代上海佛教界盛況後特作表示,「歡迎各地高僧大德來滬講經說法」。「表現了國際大都會一個有關部門領導的政 治氣魄和高姿態!」
   方向性。此次會議主要由上海市佛協,特別是上海玉佛寺籌備承辦。以覺醒、慧明、照誠法師為代表的一代年青僧人脫穎而出。看來他們已順利地接上了明暘,真禪 等老一輩大法師的班。不僅會議組織得井井有條,循序而進。而且,懂得愛國愛教統一的理論,有較高的佛學修養,較強的工作能力,較好的文化修養,且有一定的 理論,政策水平。因此,他們說話做事,能縱容不迫,不卑不亢,台上講話,思路清晰;下筆論文,亦合邏輯。不只是上海之青年僧人如此,即來自內地邊疆的青年 僧尼,如四川、重慶、貴州、貴陽等地的,也能為文與會,上台發言,侃侃而談,且說笑自然,毫不畏葸緊張,充分展示了年青僧尼的當代風彩。對此,上海市有關 領導頗多贊賞。總之,青年僧人挑大樑,佛教傳承有希望。這是與會者的共識,這是佛教走向新世紀的正確方向。
   時代歷史性。世紀之交千年更迭。中國佛教向何處去?國際大都會的上海佛教界,頗具時代敏感性,富有歷史眼光,將佛教「如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這個既有現 實針對性,又具歷史、長遠性的課題,尖銳地提到上海,以至全國佛教界僧尼面前,使每一位關心佛教命運者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回答的根本性問題。於是,會議召 開了,論文數十篇,大會、小會發言近百人,從不同層面,多個視角來探討和回答這一時代歷史性問題。覺醒法師以上海佛協副會長玉佛寺方丈的身份作文、講話。 他響亮地倡言「佛教改革」或「改良、改變」;他強調「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特別強調「加強佛教界的自身建設,是佛教生存、發展之所系,關係到佛教的生死 存亡。」他重申中國佛教協會提出的「五大建設」(信仰、道風、教制、人才、組織)等佛教改革建設的戰略任務:他還以上海佛教的活動經驗為基礎,向大會介紹 了「以佛教慈悲濟世精神服務社會」「以佛教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佛教事業的健康成長」「以發掘佛教教理體系(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等等,這些發言和理念,對來自內地、邊疆的若干僧尼居士,特別是若干老年的僧尼居士,猶如春雷、號角。在我們看來,這是世紀鐘聲,佛教界的時代最強音。它 是續佛慧命在人與理念方面的切實保證。此次會議,必將在中國現代佛教史上寫上繼往開來,續佛慧命之光彩一頁。當然,會議也有不足之處。比如,研討中,雖然 強調了要加強佛教自身建設,提高僧尼素質等來創造「相適應」的條件,但對大力繼承、發揚佛教史上,特別近現代一系列高僧大德之道風修養等方面,以及市場經 濟下負面影響對佛教界腐蝕,引誘的防止等,展開研討還不夠。再如,會議議程安排過緊,會下個別交流少時等,也顯不足。
 
 
本煥老和尚簡譜
<<田軍德>>
   本煥老和尚入佛門七十餘年,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也有過坎坷的修行生涯,數十年來,行化南北,弘法利生,法流天下,尊為佛門泰斗。
   一九○七年九月廿一日,本煥老和尚出生於湖北新洲李集西張彎村。因家境貧窮,僅讀六年私塾,就輟學到武昌當印刷徒工,不久又到新洲倉子埠當雜貨店學徒。因 當時政府腐敗,外侮內患,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本煥老和尚深感世事無常,漸萌脫俗之念。常到倉埠報恩寺,聽傳聖老法師講經說法,隨立志潛心佛法,追求人生 真諦。
   一九三○年一月十五日,本煥老和尚尚廿二歲,殊緣萌發,毅然割愛離家,投報恩寺拜傳聖老法師剃發出家,賜法名本煥。
   一九三○年四月八日,本煥老和尚禮武昌寶通寺持松大和尚求受具戒。從此清靜自修,上護正法,下化眾生,廣利有情。
   一九三○年七月一日,本煥老和尚決心進一步潛修,前往江蘇揚州高旻寺參拜來果老和尚為依止師。不久當侍者,後任衣缽。在高旻寺一住七年,足不入俗。一九三 四年,他參加打八個禪七後,又連續打五個生死七,九十一個日日夜夜,禪坐靜慮,堅持不倒單,為防止倒單,他仿效古人「頭懸樑」的辦法,用繩子一頭套於下 巴,一頭繫在樑上,苦修禪法,深得來果老和尚讚許,相繼又任維那、後堂等職。
   一九三七年一月,本煥老和尚三十歲,發願往五台山朝禮文殊。從揚州經武漢乘火車至河北定縣。從定縣至五台,全程三百餘公里,堅持三步一拜,日行三華里,歷 時六十五天,於當年三月三日拜到五台聖地。繼又三步一拜,拜完五個台頂,行程四百餘華里,腳腫了,膝蓋上跪成層層厚繭,心中卻始終充滿歡喜。拜完五台山之 後,就住進碧山寺(又名廣濟茅蓬)落腳修行。
   一九三九年四月八日,本煥老和尚三十二歲,在碧山寺與壽冶、法度、因修、淨如等師兄弟,同時接廣慧老和尚的法,繼承臨濟法脈,續佛慧命。在這年,擔任碧山寺的監院,管理寺務。
    一九四一年,抗日戰爭時期,五台山已是八路軍抗日游擊區,本煥老和尚堅決擁護八路軍的救國救民的抗日方針,支持八路軍的抗日活動,有一次,八路軍裡有一個 營長在執行任務時,被日軍發現緊追不捨,情況十分緊急,本煥老和尚果斷的將該營長藏於寺內,自己不顧生命安危,與日軍周旋,巧妙的支走了日軍,事後得到八 路軍的讚揚。
   一九四二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七月,本煥老和尚三十二歲時,在山上棲賢寺閉關三年,閱讀大藏經,並連續放焰口一千台。超度抗日陣亡將士。
   一九四六年,本煥老和尚三十九歲,到山西蔭縣凈土寺結夏安居,在這時剌舌根為墨,書寫十餘萬字的血經,又放一百台焰口。至今仍保存一卷五千九百五十二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傳世,並奉為日課,現雖已九十三歲高齡,仍堅持朝晚必誦數遍,令人敬仰。
   一九四七年三月,本煥老和尚四十歲,為保護寺內的珍貴文物--華嚴寶塔,在五台山苦修十年後離開碧山寺,經北京、天津,將華嚴寶塔送到上海碧山寺下院,交與壽冶、法度兩師兄手中保存。
   一九四八年一月,本煥老和尚因母病危,由上海回湖北新州住報恩寺。一方面侍候母親湯藥,一方面在報恩寺放一百台焰口,為母親消災延壽。不久母親去逝,就在母親墳旁搭一靈堂,燃臂為燭,日夜誦地藏經,守孝四十九天。
   一九四八年七月,本煥老和尚四十一歲,應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邀請到廣東南華寺六祖道場。當年十一月接法於虛雲老和尚,立為臨濟宗四十四代傳人。
   一九四九年四月八日,本煥老和尚四十二歲,任南華寺方丈,當年虛雲老和尚已一百一十一歲,由雲門寺步行百里來為之送座。
   一九五八年七月,本煥老和尚五十一歲,蒙冤入獄,歷時十餘載,至一九八○年始告別鐵窗,平反回歸山門。
   一九八○年三月本煥老和尚七十三歲,由廣東省仁化縣政府聘請到丹霞山恢復別傳禪寺。一九八四年四月八日,舉行殿堂落成開光典禮。一九八二年六月,原國民黨 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先生,得知別傳寺已恢復重光,特由美國回來拜訪本煥老和尚,重贈他當年書寫的「別傳禪寺」匾額。一九八六年春節後,中國佛教協會趙樸 初會長,在視察別傳寺時,賦詩贊揚本煥老和尚恢復別傳寺之功績。詩云:「群峰羅立似兒孫,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經滄海喚,叢林尚有典型存。一爐柏子參禪 味。七碗松濤覓夢痕,未得偏堂行集看,願將半偈鎮山門」。一九八六年十月,廣東省葉選平省長,專程來丹霞山瞻仰別傳寺,贈書:「鐘、鼓二樓」墨寶,並與本 煥老和尚合影留念。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本煥老和尚八十歲,奉中國佛教協會和廣東省宗教局禮請為廣州光孝寺首任方丈,擔任重修光孝寺之重任。光孝古剎,始建於三國,衰於民國, 建寺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歷史,光孝寺是中國早期佛教譯經聖地,又是六祖惠能弘揚南派禪宗的祖庭。一九八七年全國人大彭衝副委員長,全國政協趙樸 初、費孝通、周培元、錢偉長副主席和廣東省林若書記等,都親臨光孝寺視察,讚揚本煥老和尚對重修光孝寺作出的貢獻。一九八九年十二月舉行重修光孝寺奠基典 禮,省委郭榮昌副書記、省政協陳子彬副主席、省佛協雲峰會長親自陪同本煥老和尚一起揮鋤動土,奠基樹碑。一九九六年在完成山門、千佛殿、回廊工程後,於一 九九六年四月八日退居。
   一九八五年七月,本煥老和尚在深圳特區籌建弘法寺。在建好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樓、法堂和鐘鼓二樓後,於一九八六年開始續建。一九九二年六月十八日弘法 寺舉行佛像開光和方丈升座典禮。從此,本煥老和尚成為本寺開山祖師,第一代方丈,建設弘法寺,由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歷時七年的艱苦歷程,籌資四千多萬 元,完成殿堂香廚面積一萬四千餘平方米。
   一九八八年,本煥老和尚八十二歲,在湖北新州重修報恩寺,此寺原址在倉子埠集,現重建於道觀湖畔。一九九四年建好,籌資一千五百多萬元,完成建築面積六千 餘平方米。重修的報恩寺,今昔對比,顯得更加雄偉壯觀,成為江夏名剎。一九九四年九月廿一日,本煥老和尚回自己的祖庭歡度八十七歲生日。同時,舉行了佛像 開光、方丈升座、水陸法會。前來祝賀、參觀、敬香的人士,成千上萬,熱鬧非凡,轟動新州城鄉。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本煥老和尚八十八歲,重建四祖正覺禪寺。正覺禪寺是道信祖師創建於唐武德七年,距今有一千四百餘年悠久歷史,雖幾經復修,但仍毀於清 末,至今僅存四祖殿一間和幾株古柏了。蒙各級政府支持,各方人士襄助,重建正覺禪寺,於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動工,至二○○○年六月止,僅四年多時間,完成殿 堂、香廚等建築面積一萬三千餘平方米,營建造價三千五百多萬元。為弘揚四祖宗風,本煥老和尚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創辦了《正覺》刊物。弘揚佛教文化,奉獻社 會,造福人間。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本煥老和尚八十九歲,重建廣東南雄蓮開淨寺尼眾道場。他一生建了好幾座道場。唯見諸多尼眾披度無處安身修道,悲心切切,隨發願重建蓮開 淨寺。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八日大雄寶殿動土開工,至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全面落成,完成建築面積七千多平方米,營建造價二千五百多萬元。
   一九九九年三月,本煥老和尚九十三歲,在廣東南雄城郊珠璣古巷開山新建大雄禪寺,佔地面積四萬五千五百六十三平方米。現已建好大雄寶殿和頭山門。大雄禪寺建好後,將成為南粵最大的叢林之一。
   本煥老和尚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詢委員會副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和廣東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和仁化縣政協副主席。
   本煥老和尚在前半生,志在苦行,參研經、律、論教理教義,坐禪,閉關,跪拜五台,剌血寫經,燃臂孝母,弘法度生,領眾守戒,遵循百丈清規,繼承禪門宗風, 倡導人間佛教,尊稱佛門泰斗。在後半生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廣結善緣,披心歷瞻,建廟安僧,數十餘年來,連續重修別傳寺、光孝寺、弘法寺、報恩寺、正覺 寺、蓮開寺、大雄寺等七座寺院,建築總面積六萬多平方米,籌化一億九千多萬元,德業巍巍,堪稱佛門巨匠。
   本煥老和尚重視將中國佛教文化和宗教信仰政策,傳播海外信徒。十餘年來曾訪歐美和東南亞很多國家和地區。
   一九九三年七月至一九九九年七月兩次到香港訪問寶林寺和志蓮淨苑,同覺光法師、永惺法師、劍釗法師、智慧法師等交流兩地佛教文化發展情況,加強了友誼。還在志蓮淨苑講「禪宗用功之道」的開示。
   一九九三年七月,出訪奧大利亞時。曾教授墨爾本居士林全體信眾禪修的具體方法。
   一九九五年四月,出訪泰國,受泰國國王接待。
   一九九五年五月,接受台灣悟淨寺輝禪法師和大覺寺真道、道明法師邀請出訪台灣,參觀了中台寺、靈泉各大叢林。在台訪問期間還在大覺寺傳臨濟法脈於惟覺法師。後又在靈泉寺傳授禪規,現編成《禪堂開示》,成為叢林學禪規範。
   一九九八年八月出訪日本。
   一九九九年六月,游訪德國、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意大利、丹麥、梵蒂岡等國家,每到之處,都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
 
 
悼念馮公夏老師
<<李潤生>>

   在溫哥華,馮公夏老師是我最敬重的一位老師。我尊稱馮老師為師,亦不是曾受業於他的門下,也並非曾在他所管轄的教育機構接受教育,而正由於馮老師的學養與處事做人的態度,堪作世人的表率楷範,堪作眾人的老師,也堪作我的老師。--韓退之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佛說「諸行無常」,十二緣起說「以生為緣而有老死」,所以大覺慈尊也不能不在阿利羅跋提河之濱,婆羅優樹之間,不肯順應諸弟子住世之請,而終要示現般涅槃 之相。如今年近百齡高壽的馮公夏老師,也不肯順應我輩志怯無聞者的心願,而終要示現捨報往生之相。今日溫市咸美頓的靈堂之上,弔唁者四方雲集,對這位佛教 師長,表達出最深切的哀悼,致以最崇高的禮敬,儒者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今天在馮老師的靈柩之前,獲得了圓滿無缺的體現。
我從馮公夏老師任編輯委員的佛家經編導讀叢書之簡介中,得悉老師是中國廣東人,出生於公元一九零三年,少從何恭弟老師修習國學,從歐大典老師精研易學,所 以對中國文學極為心醉,對《周易》更有徹悟體證,在香港時,常與《周易義疏》的作者韋達哲士往還,研究易卜的精深義理(案:韋達哲士與我的老師羅時憲教授 共創香港佛教法相學會,又撰《英譯成唯識論》,此書是現今世上《成唯識論》英譯的唯一全譯本,北美大學開唯識哲學課者,多以韋氏此書書為教本,其重要可 知。)
一九三七年馮公夏老師皈依密宗上師榮增堪布,從此修習佛家密法,由此得見老師的佛學進路,非獨以佛家經論學術理論以為依據,並以修行實踐的躬身體驗以為實 證,務使解行相資,理論與實踐互相印證,如是體用兼賅,事理統一,深得學佛與佛理研究旨趣,一九五六年往尼泊爾參加佛教大會,順道遊覽印度佛陀遺留聖蹟, 又訪問瑜迦大師施化難陀,返港後,組織瑜伽學會,傳授瑜伽術,饒益後學。時瑜伽修習,蔚然成風,羅秋、張和諸瑜伽師得其風氣,紛紛設館授徒,及一九七一 年,我亦受其影響,也曾在西青會修習瑜伽,可惜那時老師已移居溫市,結果緣慳一面,未能執弟子禮,唯嘆福德資糧淺薄而已。一九七三年老師拜訪印度軍徒利瑜 伽大師比奇理士那,親聆世上第一大師有關拙火修煉的難得經驗,嘆為觀止。
又從《馮公夏老師訃告》中,得知老師在一九六零年代來加拿大定居,並於一九六八年與溫哥華熱心佛教大德合作,創立世界佛教會於溫市,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佛教 弘法道場,成為當地佛教的精神標誌;迄殿堂擴建落成,業師羅時憲教授特撰楹聯相贈,今高掛著的楹聯是這樣寫著的:「無相乃大莊嚴,看七寶樓臺,萬億金身, 寧非幻化;有情來熏淨種,歷三祇智習,十王大業,定得轉依。」同心之言,自是萬里之外亦所相應。從此老師講經演教不絕,於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根器雖說 萬殊,其解悟或受益殆無二致。如是於茲三十二年,或身教,或言教,始終如一,未嘗中斷;此開佛學研習的風氣,全仗老師的開啟,始有今天燦然可觀的成就。
加拿大的可愛處固有多端,而對多元文化的鼓勵與弘揚最得學人的讚譽;馮公夏老師的可敬處,其學問修養與道德文章自不待言,最堪稱道者厥為其對多元文化推動 的識見與鍥而不捨的精神。在老師所策劃與執掌的世界佛教會的學術活動中,固然以星期經會,闡釋三乘教理教誡為核心內容,但於周日晚上,亦兼設多元化的文化 講座,或親自授課,或邀請各專家學者,分析介紹儒、釋、道的思想精粹,其他如中國傳統的經、史、子集,以及詩、詞、歌、賦,甚至周易的筮法及以後的占卜文 化,也曾以學術講座的形式,向有志研究的學人,給以無私的傳授,其胸襟懷抱有如是者。不解的人嘗有微詞,以為混淆家法,宣說異學,佛弟子所不當為,殊不知 大菩薩的修法,不以佛法為限,故龍樹菩薩造《菩提資糧論》,第七十九頌有云:「諸論及工巧,明術種種業,利益世間故,出生建立之。」故大乘菩薩求法,當於 一切五明處求,非局限於佛家經教而已。《論語》有云:「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老師發揚東方文化於異域的良苦用心, 殆天地可表,故孔子也有「知我者其唯天乎」的概嘆!
又馮公夏老師雖是經論滿腹,但卻深切體會到文化乃天地間的公物,非屬一己之私,故能扶掖後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又能禮待天下學人,是故五湖四海各大洲 的大德法師與專家學者,凡對佛弟子有所晉益者過境,老師多能恭請來溫哥華世界佛教會開示演講,使學佛者都能共霑法益,開拓思想境界,而老師此種禮賢下士的 襟懷,正如萬里長空,無不容懾,近代世間,誠不多見。
我第一次能夠親灸馮公夏老師,只不過是十年前的事。那時馮老師適經香港,應業師羅時憲教授的邀請,在香港佛教法相學會舉行學術講座。那次演講,馮老師運用 了現代西方的靈魂學與電子科技的知識,以會通與詮釋佛家心識活動的理論,使與會者能清楚看到傳統佛學與現代科技接軌的實況。按此時的馮老師已是倫敦靈魂學 會的成員,可見老師學貫中西,與時偕行,充分顯發出大乘菩薩的精進精神。
一九九三年冬,羅時憲教授的最後著作《八千頌般若經論對讀》剛脫稿便辭世往生。一九九四年我與內子來溫哥華定居,承羅師母的囑咐,把業師的最後遺作一套, 呈贈馮公夏老師。這時初登世界佛教會的殿堂,眼見燈火與信眾之盛,同時用齋者幾近千人。深歎老師事業之大、影響之深、信譽之隆,此間可謂一時無兩。一九九 五年我應福慧寺寶嶧法師與林瑞沛居士的邀請,講《淨土理論的建立》。開講之日,馮老師不惜紆尊降貴,竟作座上聽眾,並勗勉有加,同時對寶嶧法師與林居士的 主辦功德,讚嘆再三。《秦誓》有言:「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今馮老師大菩薩的慈悲表現,恰恰以其身教把「攝化」與「饒益」有情的意 義,作出了最有效的現代詮釋。
從一九九五年開始,在馮公夏老師熱誠邀請之下,我每年都到世界佛教會作一次連貫性的佛學講座;每一講座,因其性質不同,有短有長,有數會的,也有十數會 的,老師每會例必親臨,鼓勵讚勉,給我強力的精神支持。迄今已有五個寒暑,老師的獎掖未嘗間斷。去年老師病後,體力日非;我造府謁候,老師親握我手,希冀 有空多來世界佛教會講演大乘教義。於是在老師咐囑護念之下,我相繼主持了《禪詩賞析》、《心經譯解》及《唯識種子學說》三個講座,然後返港渡歲。當我今年 三月返加,老師早已臥病多時,可是不捨眾生的悲心始終如一,我為老師那種饒益有情的偉大精神所感召,遂於上月開講安慧菩薩的《大乘廣五蘊論》。這時老師已 不能親臨講堂,再給我指正,再給我策勵,而終於捨報往生。生命無常,自此天人永訣,感今懷舊,不禁涕淚縱橫。
諸佛菩薩摩訶薩的色身不能久住世間,但他們的圓善教法卻長留世間,光照萬有,公夏老師的四大,雖亦復歸塵土,可是老師平生學力,融貫中西,通攝梵華,堪稱 典範;何況老師治學,務求實證,摒除臆測,故能突破科學玄學的隔閡,縮減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終能體會到天人合一、色空不異,此等為學的態度,更是後學的楷 模。老師平易近人,如炎夏的清風,如寒冬的暖照,此種「宗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的風範,亦當可以恒常映照於天地,流注於人間。

本文轉載自《蓮覺》第十六期

 
 
般若的含義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蔡宏>>

(接上期)
佛教講實相只是超越了對世界的執著,對它採取一種不即不離的態度,不為物所拘,從而也就能從物質及精神世界中解脫出來。

(二)觀照般若
觀照般若是人的主體的活動,它以實相般若為觀照對象,而且這種觀照也是符合事物真相的。任何形式、任何層次的般若都是從觀照中來,沒有對實相的觀照。也就 不會有般若的產生,因此觀照般若是整個般若體系的核心內容。觀照中的觀在《辭海》中有下面幾個意思,一是看的意思,還有對事物的看法或態度的意思,如世界 觀,人生觀。觀還有景象的意思,如奇觀、壯觀,觀還有給人看的意思,如《漢書》中《宣帝紀》說:「觀以珍寶」。而「洞若觀火」的觀,則是「觀察事物明白透 徹」的意思。而對「觀照」一詞,《辭海》中把它解釋為美學術語,說「亦譯靜觀,指在無所為而為中對審美對象進行觀審,西方美學家認為,在觀照中,對象孤立 絕緣,主體則持超然態度,不關心事物的利害和道德,也無任何概念活動,此時客體與主體交融,物我兩忘,消除了現實的各種束縛與界限,達到一種恬靜旳怡然自 得的境界。」【1】而在佛教中,觀是一種對生命現象所進行的深入的觀察和思考。觀是梵文vipasyana(毗婆舍那)的音譯,是觀察妄惑之謂,又達觀真 理也,即智慧之別名。《觀經淨影疏》中說:「觀者,絜念思察,說以為觀。」【2】《大乘義章》中說:「粗思名覺,細思名觀。」【3】《淨名經三觀玄義》中 說:「觀以觀穿為義,亦是觀達為能,觀穿者即是觀穿見思恒沙無明之惑。故名觀穿也。觀達者,達三諦之理。」《游心法界記》中說:「言觀者觀智,是法離諸情 計,故名為觀也。」《止觀》卷五中說:「法界洞朗,咸皆大明,名之為觀。」【4】而把觀照般若解釋為觀照實相之理之智慧,肇論中說:「觀照般若,照事照理 故。」法藏《心經疏》中說:「觀照,能觀妙慧。」《華嚴疏》卷三十六中說:「觀即是慧」【5】。從以上的種種解說中,我們可以知道,觀本來是觀看,仔細地 看的意思,而在美學中,則是一種超越主客體的觀審活動。這種超越主客體的觀審活動也是佛教中觀照的一種含義,但佛教的觀照又特指為一種智慧,即認識佛教真 理、觀察宇宙人生真諦的一種智慧,它比美學中的觀審智慧更為系統、全面、深刻。般若經中講「觀」時說:
如舍利弗所問,何等是觀?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色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非寂滅非不 寂滅,非離非不離,受想行識亦如是。檀那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觀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 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諸法。【6】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應習行六波羅蜜?佛言: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色不合不散,受想行識不合不散,乃至一切種智不合不散,是名菩薩摩訶薩,習行六波羅蜜。【7】
般若觀照是以實相為對象的,實相不二不別,無所得,觀照時也就要用無所有、不可得的態度,無所修而修,不行而行,以不住不著而行般若,經中說:
世尊,修般若波羅蜜,即是修一切法。世尊,無所修,是修般若波羅蜜;不受修,壞修,是修般若波羅蜜。佛告須菩提:何法壞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世尊,色壞 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受想行識,十二入,十八界壞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我,乃至知者,見者,壞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世尊,檀那波羅蜜壞故,般若波羅 蜜為壞修。乃至般若波羅蜜壞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果,乃至一切種智壞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佛 言,如是如是,須菩提,色壞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乃至一切種智壞故,般若波羅蜜為壞修。【8】

(三)文字般若
文字是指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文字是詮表義理的工具,實相本是離文字的,經中說:
世尊,是求菩提道善男子善女人,用字書般若波羅蜜,自念我書是般若波羅蜜,以字著般若波羅蜜,當知是亦菩薩魔事。何以故?世尊,是般若波羅蜜無文字,禪那 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尸羅波羅蜜,檀那波羅蜜,無有文字。世尊,色無文字,受想行識無文字,乃至一切種智無文字。世尊,若求菩薩道善男子善 女人,著無文字般若波羅蜜,乃至著無文字一切種智,當知是亦菩薩魔事。讀誦說正意念,如說修行,亦如是。【9】
但不假文字,也無法顯現實相,所以文字是法身的依托。《法華玄義》卷五中說:「文字是法身氣命,讀誦明利是圓家數息。」【10】《注維摩詰所說經》的《觀眾生品》中有舍利弗與天的一段對話: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則默?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吾於是不知所云。天曰:言語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 脫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11】
這是因為文字能詮般若義理,而且文字之性空寂而本來解脫,所以稱為般若,經中說:我為眾生,故受生死,懷愍汝等故,具足大悲,行是大悲,益眾生,亦不得實益眾生相,但有假名故可說是眾生,是名字亦空,如響聲,實不可說相。【12】
文字般若多是指佛教的經典:
爾時,釋提桓因語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何處求?舍利弗言: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當於須菩提品中求。【13】
但佛教的文字還有更多、更深的含義。印順法師認為:「其實文字不盡是書本的,書籍,是依色塵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卻是以音聲作文字。佛怎麼說,弟子即怎麼 聽受。所以佛經以名句文身而立腳點。而名句文身是依聲假立的。或者是偏愛不立文字,以教義的鑽研為文字而加呵斥。凡能表顯意義,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 是文字相。筆墨所寫的,口頭說的,以及做手勢,捉鼻子、堅拂、擎拳,那一樣不是文字!文字雖不即是實義,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實義;如離卻文字,即凡聖永隔! 此處所說的文字,指大般若經中的第九分。」這就是說文字般若中的文字絕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文字,它只是一種表示,一種在特定條件下產生的能夠啟發人的智 慧,從而使人從六道輪迴中解脫出來的表示。這樣的表示既可以是書面的文字,也可以是口頭的語言,還可以是舉手投足,更可以是緘默不語。因此佛法中的文字般 若是佛陀與祖師大德的般若結晶和後學為了開啟自身般若所必須的工具,是一種廣義的可以使人產生般若的文字。文字是能表,般若是所表,能表的文字要契合所表 的般若之理,即語言文字是緣起的,是空無自性的。語言文字與實相是不二的,般若經中說,無句義是為菩薩句義,
佛告須菩提:無有義,是菩薩句義。何以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義處,亦無我,以是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14】佛教認為世界本傷是無字的,般若學是無字說字,經中說:
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教化眾生,善男子,當善學分別諸字,亦當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一切語言,皆入初學門。一切語言,亦入第二字門,乃至第四 十二字門。一切語言,皆入其中。一字皆入四十二字,四十二字亦入一字。是眾生應如是善學四十二字,善學四十一字已,能善說字法,善說字法已,善說無字法。 須菩提,如佛善知法,善知字,善知無字。為無字法故,說字法。何以故?須菩提,過一切名字法故,名為佛法。【15】
三藏十二部是如來的說教,是佛陀根據自己所證的實相之法而作的方便開示,能夠讓所化的有情「未成熟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緣此為境,速得解脫。」 【16】能令聽法者從迷惑中解脫出來。因此文字所表示的還要契合諸佛所揭示的實相之理,而且又契合被教化者的水平、能力,即聽法者的根性。因為文字只是一 種被賦予了一定內容的語言符號;通過它,人們可以互通有無,進行思想信息的交流。然而這樣的交流只又須在特定的環境下才能順利進行,這在佛教中就被稱為是 對機、契機。
實相雖空,而為度眾生,又可以方便示現諸法,以俗諦而說假有,所以經中說般若是以大事因緣而起的:
般若波羅蜜,為大事故起。所謂示是道,是非道。須菩提,是般若波羅蜜,為度無量眾生故起,為利益阿僧祗劫眾生故起。般若波羅蜜雖作是利益,亦不受色,亦不受受想行識,亦不受聲聞辟支佛地。【17】
般若一體有三義,即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是體,觀照是用,文字是相。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本體上所顯現出來的,觀照般若所觀的 是文字般若和實相般若。而文字般若就是如何表達實相及如何去觀照的。般若雖三,實際上又是一體的,不可分別,是即三即一的。文字般若能啟發人們去體會佛法 的深意,人們根據佛陀的啟示,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這就是觀照般若。在觀照般若中,人能契合自己的心性,了達諸法實相,這就是實相般若。所以通常人們總是 從文字般若起般若觀照,從而達到實相般若。佛菩薩從聞法到證果之間,所依的主要就是觀照般若。《大般若經》六百卷的主要精神也就是在觀照般若上,所以被稱 為般若經綱要的《心經》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說的就是觀照般若。而《金剛經》中的四句偈也是說:「一 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要人們在一切動作行為中觀照一切法都是無常的,無自性的,是空的。觀照般若在般若中居於核心地位 的,觀照般若是屬於識識範疇的,是屬於實踐的法門,所以整個的般若思想也就帶有很強的實踐性,帶有濃厚的認識論色彩。【18】

(四)般若的意義和作用
般若是實相,這是萬化的本性,世出世間法沒有不是依此實相而成立的。
1、般若屬於大乘菩薩《般若經》在一切大乘經中是最大的,它是為大乘菩薩們說的,是大乘佛教的理論基礎,《金剛經》中說:「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解深密經》中也說,第二時教「惟為發趣大乘者說。」般若經中說:
須菩提,四念處不共摩訶衍,摩訶衍不共四念處,四念處摩訶衍無二無別,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共摩訶衍,摩訶衍不共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摩訶衍無二無別。以是因緣故,須菩提,汝說摩訶衍,即是說般若波羅蜜。【19】
由此可見佛說般若經是為教化菩薩的,般若經是屬於菩薩乘的經典。然而佛說般若時,也有二乘在座旁聽。經中說「欲學聲聞地,當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辟支佛 地,應聞般若波羅蜜。欲學菩薩地,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由此可見,要得二乘果也是要學習般若波羅蜜的,因為般若波羅蜜所詮釋的空無我慧,是解脫生死的不 二法門,是三乘共法。而當二乘人聽聞大乘法時間性長了,長久熏習,也就可以回小向大,而行菩薩道了。因此般若是「教通三乘,但為菩薩」。對於般若的這一特 性,印順法師說:「從前,成論大乘師說:般若是通教,不夠深刻;唯識大乘師說,般若但為菩薩,不夠普遍。總之,照他們看,般若是不究竟的,『通』又不好, 『但』又不好,這可說是『般若甚深,諸多留難』!那裡知道般若通教三乘,但為菩薩,深廣無礙,如日中正。」【20】印順法師是推崇般若學的,因而他就批判 了其它宗派認為般若是不究竟的思想,他認為般若是通於三乘的,但又是專為大乘菩薩所開發出來的,而且大乘菩薩以般若方便攝一切修行,以成就佛道,這也是其 它二乘學者所不能做到的。菩薩如果學般若,則不會落入二乘,經中說:
菩薩學餘經,棄捨般若波羅蜜,終不能至薩婆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捨其根,而攀枝葉,當知是為菩薩摩事。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餘經,善男子善女人所學不 能至薩婆若?佛言:是聲聞所應行經,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善男子善女人住是中,得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是名聲聞所行,不能至薩婆若。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捨般若波羅蜜,親近是經。何以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中,出生諸菩薩摩訶 薩,成就世間出世間法。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時,亦學世間出世間法。須菩提,譬如狗不從大家求食,反從作務者索。如是須菩提,當來世間善男子 善女人,棄深般若波羅蜜,而攀枝棄,取聲聞辟支佛所應行經,當知是為菩薩魔事。【21】(接下期)

注釋
【1】《辭海》563頁
【2】《觀經淨影疏》
【3】《大乘義章》卷二
【4】《止觀》卷五
【5】《華嚴疏》卷三十六
【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315頁
【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911頁
【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689頁
【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606頁
【10】《法華玄義》卷五
【11】《注維摩詰所說經》後秦 僧肇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版第130頁
【1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1119頁
【1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359頁
【1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148頁
【15】《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1062-1063頁
【16】《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
【1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909頁
【18】對龍樹的思想,呂澂說:「龍樹學說對以後大乘發展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有四點:一、他的理論完全是從認識論上講的,處處與認識論聯繫在一起,如講 宇宙現象應該如何認識,怎樣認識才算正確,還講到應當怎樣運用概念才能得到正確認識等等。這個方向指出來以後,就決定了後來大乘佛學發展、變化的途徑,龍 樹的主張,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所以既有發展,也有分裂,但都沒有超出他所指出的方向。」《印度佛教源流略講》
【1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293頁
【20】《金剛經講記》印順著 般若經中說,須菩提言。世尊,是甚深般若波羅蜜中。惡魔喜作留難故。不得令書。不得令讀誦思惟說。正意念修行。第587頁
【2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600-601頁

 
 
貴州與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希望工程學校
<<釋廣琳>>
貴州概述
   貴州省簡稱「黔」,是一塊既富饒又神秘的地方。它位於中國版圖的西南部,東境湖南,南連廣西,西與雲南接壤,北痃四川重慶等省。地形是一高原,於雲貴高原 的東部,北側的烏江,東側的沅江,是長江的支流;東南隅的都江,西南隅的南北盤江,是西江的支流。河川雖縱橫分布,但水運均限於高原的邊沿地區。境內交 通,除都均以南的湘(湖南省的簡稱)桂(廣西省的簡稱)、黔鐵路外,皆仗縱橫交錯的公路與舊有的道路往來。
   貴州省的建立與疆域的劃定,是在公元一四一三年(明、永樂十一年)。至一九九七年,貴州全省包括地級市的貴陽、六盤水、遵義;地區的安順、畢節、銅仁;自 治州的黔南、黔東南、黔西南;十個縣級市:安順、凱里、都勻、興義、銅仁、畢節、赤水、清鎮、仁懷、福泉;七十六個縣(區,特區)。各個有十一個自治縣。 省會設在貴陽市。
   貴州省佔地十七萬四千平方公里,約佔中國版圖面積百分之一點八六。人口有三千六百五十八萬,平均約為每平方公里有二百一十人。
   貴州是多種民族聚居的省份,約有四十九個不同的民族。以世居民族言,計有漢、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瑤、壯、毛南、蒙古、佬、羌、滿等十八個。少數民族人口共有一千一百九十七萬。約佔全貴州人口的三分之一強。
   貴州有很多旅遊勝地,最出名的有黔南第一山--黔靈山,貴州陽標幟的甲秀樓,市南郊的地下公園--白龍洞、花溪風景區、文昌閣、東山、森林公園、扶峰山等。
   遵義市有遵義會議會址、楊璨墓、湘山寺、禹門山、婁山關、海龍囤。黃果樹瀑布群--有九級十八瀑美稱、黃果樹瀑布,天星洞--有水晶葡萄、珊瑚池、萬里長城、苗寨梯田、冰山雪原、菏池蓮塘等景。
   仁懷縣產我國八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
   貴州的經濟發展,自改革開放後,有突破性的發展,市區呈現一片現代化建設,充分顯現突破性的經濟發展成果。反觀邊荒山地的少數民族,由於政府未能全力支持發展而顯得寧靜落後了。
   一九九○年,貴州省青年發展基金會,貴州省希望工程捐助中心組成,並發動海內外善長仁翁,發揮愛國精神,捐獻希望工程學校,協助政府完成照顧少數民族的願望。海內外慈善團體陸續響應,香港佛教聯合會亦不甘人後,於一九九六年加入援建希望工程的行列。

香港佛教聯合會與貴州的希望工程學校
   香港佛教聯合會自一九四五年成立以來,在香港陸續發展了十三間中學,十四間小學,幼稚園(停辦的不計在內),兩間安老院,四間老人中心,佛教青年康樂營,青少年中心,幼兒園各一間,《香港佛教》月刊,香港佛教墳場和香港佛教醫院。
   香港佛教聯合會是由佛教四眾弟子組合,有三十六位董事(包括正、副會長,總務主任,秘書長,正、副司庫,常務董事在內),一切會務經董事會決議後,在正、副會長領導下由各小組委員(董事成員與非董事成員組合)分擔,秘書處受薪職員執行工作。
   一九九六年弘法組主任紹根法師有感貴州貧困失學兒童眾多,在得到義工簡耀光居士提供的資料後,於董事會建議這項極具意義的援建希望學校計劃,這是香港佛教聯合會首次接觸國內貴州希望學校之事。
   會後,此項工作由弘法主任紹根法師負責,於同年十一月四日至八日組團,在貴州省希望工程辦公室領導人的安排下順利的到貴陽市,轉乘火車至凱里市考察。當時同行人員計有:
   團長:紹根法師(佛聯會常務董事暨弘法主任)
   副團長:林漢強居士(佛聯會常務董事暨秘書長)
   團員:演慈法師(佛聯會常務董事)
   道樂法師、簡耀光、李宏輝、秦孟瀟、李志豪、李怡慧(佛聯會職員)、譚靜婷、李鳳娥、余寶茵和王厲賢居士。
   在考察時,紹根法師並為援建的學校奠基,校名如下:
   一、凱里三江小學由鄭常智(佛聯會董事)援建命名「鄭常智希望小學」。
   二、興仁鎮烏地小學由陳國超援建命名「陳國超希望小學」。
   三、丹寨五一小學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援建命名「大雄希望小學」。
   四、丹寨龍泉中學由紹根法師援建校舍。
   一切考察經過,回港經過整理後,以大標題分兩天即十二月一日和八日刊登在新報上,甚引善心人士注目。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後,弘法主任紹根法師在九六年援建的四間學校竣工後,於青基會的安排下,再組團赴貴州為援建的四校主持竣工開幕典禮。
   是年三月恩師上大下光上人捨報圓寂,余以恩師在世時,曾於調景嶺難民營興學濟貧,建有觀音義學,觀音中學和兒童教養院,為使其愛心遺留世間,特懇請紹根法 師於開幕之餘代為援建一間命名為「釋大光紀念希望小學」。紹根法師慈悲應允並於丹寨南臬鄉奠基。當時,尚有崔常祥居士為其母建的「崔馮常寶紀念希望小學」 和黃寬圓為其夫建的「李世明紀念希望小學」。以此因緣,余與希望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九九八年,承會長覺光法師之命,余延續紹根法師未完成的希望工程學校工作。於佛聯會職員魏世波行政主任與貴州青基會的協商後組團,定於十月三十日至十一 月三日前往丹寨為九七年援建奠基的三間學校開幕(這是余首度赴貴州,從中學習到不少東西。)並考察了久丟小學、巫亮小學、柳社小學,在途中並商定認捐一所 中學。當時同行名單如下:
   團長;廣琳法師(佛聯會常務董事)
   副團長:崔常祥居士(佛聯會常務董事兼副司庫)
   秘書:魏世波先生(佛聯會職員,行政主任)
   團員:陸志華、邱惠南、黃寬圓(李世明紀念希望小學援建者)
   回港後,在得到援建學校之詳細資料後,先後簽了合約校名如下:
   一、久丟小學:千華蓮社眾弟子援建,校名改為「釋大光紀念希望小學」
   二、巫亮小學:偉邦洋行有限公司援建,校名改為「正康希望小學」
   三、柳社小學:李雪霞居士援建,改名為「邱志豪紀念希望小學」
   四、敏洞中學:Lin Du Temple援建,改名為「釋大光紀念希望中學」
   五、楊柳小學:郭德心居士援建,改名為「郭賴金井希望小學」
   一九九九年,由於希望工程學校的援建增加,董事會又增派董事達義法師,參與此項工作。達義法師人雖修長消瘦,但辦起事來幹勁十足,而且非常投入,諸如勸捐 物資、包裝禮品,皆親力親為。十月十八日至二十五日的開幕考察團,法師明知有暈車症都因公忘私,毅然參加領導,出錢出力,吃盡苦頭,毫無怨言,精神可佩。
   這年的考察經過,可參看郭德心居士的貴州希望學校參訪記,本文不另說明。

二○○○年的開幕考察計劃
   一九九九年十月底除為久丟的「釋大光紀念希望小學」、巫亮的「正康希望小學」、柳社的「邱志豪紀念希望小學」竣工開幕之外,還為未竣工的「釋大光紀念希望 中學」和「郭賴金井希望小學」剪綵。並於考察中為觀麼鄉的「李雪霞希望中學」,斗俄村的「香港佛教聯合會希望小學」,岑松鎮的「德利希望小學」奠基。
   回港後,又為垣天高惠有限公司於柳落鄉援建的「淨基妙慧希望小學」,般若精舍於九虎村援建的「釋知覺紀念希望小學」和在施秉巴團村援建的「釋宏賢紀念希望小學」,以及千華蓮社眾弟子,陳寬桂等於從江光輝鄉援建的「釋大光紀念希望小學」簽合約。
   自一九九六年至二○○○年的今日,香港佛教聯合會在善長仁翁的熱心支持下,響應祖國的希望工程學校建設,完成與即將竣工的學校已有十九間,成績滿意。
   在八十六個縣、市、區的貴州,香港佛教聯合會支持的希望工程學校只佔幾個縣市而已。貴州還有許多山區破損的鄉僻小學,等待更多的善長仁翁慨解善囊援建。您願意加入我們的行列,支持香港佛教聯合會發揮愛國助學的精神嗎?
   香港佛教聯合會於二○○○年十二月一日至八日又將組團前往貴州為新校舉行竣工開幕,並前往其他地區考察極需援建的學校,有意援建的善長仁翁們,請隨時與香港佛教聯合會職員魏世波行政主任聯絡(電話:25749371),由於名額有限,報名請從速。
   近年來,由於恩師紀念集的編印和弘法事宜,精神透支過甚,常有力不從心之感。希望工程學校的跟進工作,余極希望佛聯會能安排更適合更有魄力的董事接替,在此祝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希望工程學校援建工作更上一層樓。
 
 
新世紀佛教新風貌--由上海玉佛禪寺談起
<<覺 醒>>
   當前,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我們的佛教事業也顯得日益興旺發達。在這種形勢下,從佛學院培養出來的僧才,不僅在數量上遠遠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佛教 事業各方面的需要,而且在質量上更加不能適應目前佛教事業的現狀。例如,目前我國佛教界的學術研究之風正在悄然興起,而佛學研究人才的缺乏已成為突出的矛 盾。提高青年一代僧人的佛教文化素質,已成為刻不容緩之事。為此,除了繼續辦好現有的佛學院校以外,凡是有條件的寺廟,都可舉辦一些僧伽培訓班或研究班、 研究所等等。條件較差的寺廟,也可以舉辦一些短期培訓班或業餘培訓班、學習班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逐步提高現有青年僧人的佛教文化素質和佛學水平。
    正是出於以上的考慮,我們玉佛寺近年來把提高青年法師的文化素質和法務活動的能力,作為全寺工作的重點和主要任務。我們先後舉辦了梵唄學習班、英語培訓 班、電腦培訓班、梵樂學習班等等。同時還組織青年法師分期分批外出參學,學習各地先進叢林的經驗,以提高僧眾的素質。從今年起,我們舉辦的僧伽進修學習 班,規定每周的星期五,作為青年法師的學習日。這一天,所有青年法師都不參加寺內的一切沽動,整天學習。上午學習佛教經論(目前學習《唯識三十論》),下 午學習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真正做致了杜門謝客,一心學習。此外,我們還舉辦了星期佛學講座,聘請有佛學專長的高僧大德和佛教學者前來主講。我們的目的是 通過這些學習班、進修班和星期佛學講座,不斷提高青年法師和四眾弟子的佛教文化素養和佛學造詣,從根本上保證佛教永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發揚佛教奉獻精神
   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不僅在於它為人們指示解脫生死的大道,而且還教導人們要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廣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傳入中國以後, 中國佛教徒實踐佛陀遺教,倡導「利生為事業,弘法為家務」,形成中國佛教濟貧救苦、廣作饒益的優良傳統。綜觀歷代的高僧大德,他們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從 事造橋修路、興修水利、行醫施藥、賑災救難、救死扶傷等社會福利事業者,可說是代不乏人。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使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標準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公無私、捨己救人逐漸成為新的時代風尚。而佛教的慈悲濟世界想,與新時代的道德要 求息息相通。廣大佛教徒,他們在弘揚正法、覺悟眾生的同時,為了適應時代,溝通社會,大都廣作饒益,利益眾生。他們這種救濟傷殘、衰老、孤兒、寡母等不幸 者的奉獻精神,不僅是佛教慈悲情懷的流露,也體現出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和捨己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展現了人性的美好與尊嚴。這種奉獻精神有巨大的幅射力, 對推動整個社會關心、幫助貧病者,對培養人們的同情心和慈悲心,對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對創造一種良好的社會風氣,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佛教的這種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精神,在我們玉佛寺乃至整個上海佛教界得到了發揚。玉佛寺前任方丈真禪法師從一九八六年起,就代表玉 佛寺向上海市兒童福利院捐贈。以後又相繼在該院設立「真禪法師殘疾兒童基金」和「真禪學校」,年年向該院捐贈。一九九一年夏季,我國發生特大洪澇災害,上 海玉佛寺向災區人民捐贈人民幣七十餘萬元,嶄新的棉被一千條。一九九五年,真禪法師又將弟子為他祝賀八十壽的香儀二百餘萬元,全部捐贈給上海市慈善基金 會,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真禪學校等慈善事業和希望工程。真禪法師於一九九五年圓寂後,我們玉佛寺的僧眾繼承真禪法師的遺志,仍一如既往地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的 奉獻精神,對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兒童福利院等社會慈善福利事業、災區人民和希望工程以及文化教育事業等,年年進行捐贈。上海玉佛寺發揚佛教救世濟民 的奉獻精神,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一九九一年向災區人民捐贈後,中國佛教協會曾專門二次來信給予表揚。真禪法師生前曾被聘為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上海 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近年來,我也被選為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
   為了更好地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我們玉佛寺將繼續發揚佛教奉獻精神,向社會慈善事業、災區人民、希望工程及文化教育事業等,獻上一份愛心,表示一點熱情,作出一些貢獻。

繼承和發揚佛教的三大優良傳統
   佛教在中國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三大優良傳統,這就是農禪並重的傳統、注重學術研究的傳統,國際友好交流的傳統。繼承和發揚這三大優良傳統,是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方面。
    「農禪並重」,指的是佛教徒在生產勞動和宗教學修兩方面必須並重,不可偏廢,這既是古代中國佛教的叢林風規,也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之一。繼承和發揚這種 優良傳統,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方面。趙樸初老居士早在一九八三年就於他的《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講話中指出:「農禪並重」從廣義上理解, 「農」系指有益於社會的生產和服務性勞動,「禪」系指宗教學修。兩者不可偏廢。他號召全國佛教徒在進行宗教學修的同時,要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 神,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和其他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實踐。鼓勵凡有條件的僧尼,都要依靠自己的勞動和工作實踐,做到自食其力;凡有條件的寺廟,都要依靠 生產、服務收入和其他收入,做到以廟養廟。他特別強調,進一步發揚光大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每個佛教徒的光榮任務和應盡職 責。
   在趙樸老的大力倡導下,「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在全國佛教界得到了普遍的發揚。我們上海玉佛寺的廣大僧眾,在堅持宗教學修的同時,積極參加服務性勞動和 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實踐,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我們在寺內設立素齋部、上客堂和法物流通處,既方便了香客和游客,也增加了寺廟的收入。現在這些服務性 勞動的收入,佔了寺廟收入的較大比重。這些收入,除職工開支外,有大量積餘可作修繕寺廟建築之用。由此可見,發揮農禪並重的優良傳統,是佛教與有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方面。
   「注重學術研究」,是中國佛教的又一優良傳統。我國歷代高僧所翻譯的佛經和撰寫的佛教著作,為我們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 佛教學術研究和佛教文化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如中國佛教協會建立了佛教圖書文物館,收藏了大批的佛教文物和圖書,開展了對《房山石經》的研究和出版;重新 恢復和修繕了金陵刻經處,印刷、流通了大量的佛教經籍;創辦了新會刊《法音》雜誌,在海內外廣泛發行,編印《法音文庫》叢書;創辦了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有計劃地開展佛教文化學術研究,出版佛教文化書刊,以「辦刊」、「出書」、「譯經」、「編藏」等為工作重點,為弘揚佛教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 出了巨大貢獻。現在,全國各地辦有數十種佛教刊物,並創設了許多佛教文化研究機構,每年都要召開多次佛教文化思想研討會,佛教界人士出版的佛教著作不下數 百種,佛教學術研究之風已初步形成。
   幾十年來,上海的佛教學術研究取得了相當成就。我們上海玉佛寺也十分重視佛教學術研究。已故的方丈真禪法師生前曾出版了《玉佛丈室集》十集、《上海玉佛寺 叢書》廿七種,以及《佛法,社會,人生》、《真禪禪藻集》等。還主編了《上海玉佛寺建寺一百十周年紀念特刊》、《持松法師論著選集》與《紀念文集》、《應 慈老法師圓寂三十周年紀念文集》等,發行數十萬冊。
   近年來,玉佛寺還復辦了「弘一圖書館」和《覺群》季刊,我個人也繼承了我親教師真禪長老的傳統,開始重視佛教學術研究。近年來,已先後在內外佛教刊物上發 表習作三十餘篇。目前,我們還在積極創造條件,在寺內增設各種佛教文化設施,開展多種多樣的佛教學術研究,為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開辟新的前進道路。
   「國際友好交流」,也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早在唐代,我國高僧的西行東渡,在中國佛教友好交流史上樹立了豐碑。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玄奘法師的西行印度求法和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法。
   玄奘法師西行印度求法,往返十七年,行程五萬里,所履所聞一百三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又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等譯為梵文,傳入印度。開創了佛教國際友好交流的新紀元。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弘法,曾五次失敗,第六次才取得成功。他除在日本開創了日本律宗,帶去大量的佛經、佛像外,還帶去了佛教建築藝術、塑像藝術,王羲之、獻 之真跡及書法藝術,醫藥學知識等,對發展日本建築、雕塑、美術、書法及醫學等,都有一定的貢獻。日本的豆腐業、飲食業和釀造業等的行業枝藝,亦均為鑒真所 授。所有這些,都在中日佛教友好交流史上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篇章。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佛教的國際友好交流有了新的發展。我國佛教界同日本、泰國、斯里蘭卡、緬甸、朝鮮、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 尼泊爾、孟加拉等國家和歐洲、北美、大洋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都進行了友好交往。中國佛教協會曾派團出席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的多屆大會,多次出席國 際性的宗教首腦會議和佛教學術會議,為國際友好交往譜寫了新的篇章。
   近數十年來,我們上海玉佛寺同世界各國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也非常頻繁。我們先後接待了數以千萬計的國際友人和大量的佛教代表團。玉佛寺已故方丈真禪法師,生 前曾出訪過二十多國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多次參加國際宗教會議。其中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我都陪同真禪法師一同前往。真禪法師圓寂後,我曾應邀訪問了新 加坡、韓國、日本、美國、斯里蘭卡和台灣、香港地區,並參加在韓國、日本召開的一次中、日、韓三國佛教會議。
   中國佛教界,包括我們玉佛寺在內,發揚了國際友好交流的優良傳統,積極開展種種友好交往活動,增進了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促進了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事業。所有這一切,也都是促使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方面。

弘揚佛教中的積極思想
   博大精深的佛教教義中,有一些核心思想,包含有許多積極因素,可以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起積極作用,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因素。這些核心思想主要有:

(1)緣起性空和如實觀照的認識論
   佛教認為,一切諸法(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由種種因緣(條件)和合而成,其本身沒有獨立的自性。當構成這一事物的因緣(條件)產生或成熟時,這一事物就會應運而生;當構成這一事物的因緣(條件)改變成消失時,這一事物的性質就會隨之變化或消失。這就叫做「緣起性空」。
   佛教還認為,人們認識事物,應該「如實觀照」,即按照事物本來面目去觀察它、照見它,不能主觀臆測。這種如實地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事物,就叫做「如實觀照」。
   以上二種認識事物和觀察事物的方法,是非常科學的,也是非常合理的,它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本方法。

(2)諸行無常和時空無盡的宇宙觀
   佛教認為,一切諸行(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是常住不變的,而是時刻不停地生起、變化、消滅,再生起、再變化、再消滅,永遠不停,這就叫做「諸行無常」。
   佛教又認為,時間沒有終點,空間沒有邊際,這就叫做「時空無盡」。
   以上二種對世界總體的看法,也是非常科學、非常合理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今天來看,仍然十分正確。

(3)無我利他和度生無倦的人生觀
   佛教認為,人生在世,應該有一種忘我精神(無我)和利益他人的精神(利他)。用世俗的語言來說,人生在世,應該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群眾服務,這就叫做「無我利他」。
   佛教又認為,化度眾生應該沒有厭倦的時候(度生無倦)。用世俗的語言來說,就是為人民群眾做好事,應該是沒有止境的。
   以上兩種人生觀是極高尚的人生觀,它能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在今天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我們要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更需要有這種高尚的人生觀。

(4)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觀
   佛教認為,作為一個正信正行的佛教徒,必須堅決做到一切惡事都不要做(諸惡莫作),一切善事都要做(眾善奉行)。這種誡惡勸善的行為規則,既是佛教道德的 高度概括,也可以說是整個佛教的基本精神。這種佛教道德觀,在今天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仍然散發出它的光芒。如果在我們的社會裡,人人都能做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麼,社會治安將更加良好,人民將更加和睦團結,更加幸福快樂。

(5)人間佛教的思想
   「人間佛教」,指的是重視人間利益、用佛法精神去淨化人心,改善社會的佛教。人間佛教的思想,不僅是佛教傳統的思想,而且是整個佛教思想的精髓。《六祖壇 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這說明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人間佛教」思想,經過近高僧太虛大師明確提出後, 曾大力加以提倡。建國以後,趙樸初老居士結合當代中國佛教的實際,重新加以提倡並賦於新的含義。他在《中國佛教協會三十年》的報告中,明確指出人間佛教的 基本內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廣大行願。提出倡導人間佛教思想,就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這種淨 化人心、改善社會的人間佛教思想,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一個重要方面。

(6)「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的思想
   「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是中國佛教的傳統概念,也是中國佛教的核心思想。意謂佛教信徒要根據佛教教義,把最美好的東西和無量功德裝飾諸佛國土,給一 切有情眾生以利益和快樂。建國以後,中國佛教協會對此作了新的解釋,賦予了新的含義。認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就是要求廣大佛教徒,一定要把社會 主義祖國建設好,一定要以利他的精神,全心全意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此,在《中國佛教協會章程》中,特別將「莊嚴國土」和「利樂有情」作為中國佛教協會 四項任務的首要任務。十多年來,我們上海玉佛寺的僧眾,積極貫徹中國佛教協會的號召,把「莊嚴國土」和「利樂有情」作為弘揚佛法的首要任務,以建設祖國和 利益人群作為自己的終身職責。同時還動員所有佛教四眾弟子,都要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做好本職工作,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添磚加瓦。並盡一切可 能,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精神,多做一些利益人群的事。
   以上所舉的佛教教義中一些積極思想,可以說都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它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社會中,都在不同程度上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當今具有中國特色的 社會主義社會中,尤其是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同時,還將會在今後的東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中放射出 它的異彩。
 
 
奇妙的貝葉經
<<育 才>>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國古代以竹簡為書可算是奇特的了,但還有一種以樹葉為書的,這就是「貝葉書」。它不僅記載了古代醫學、星相學和語言學,還用來書寫 佛教的經文。歷史上有的國王為此任命了專司刻經刻書的官員。在潮濕多雨的蘭卡島上,只有這樣的經書才能長久地保存而不致腐損。所以時至今日,印度、緬甸、 斯里蘭卡幾乎所有的寺廟和圖書館,大都藏有古老的貝葉經及其貝葉書籍,科倫坡博物館、圖書館裡存放的十三世紀檀巴德尼亞王朝的貝葉經仍然完好無損。大量貝 葉經被僧人從印度和斯里蘭卡帶到中亞、我國的西藏、新疆和東南亞各國並保存至今,這對於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非凡的作用。
   既然貝葉和佛教文化有如此密切的聯系,我們就有必要了解一下貝葉經的製作過程。
   貝葉,是「貝多羅」樹的葉片,它是南印度、緬甸和斯里蘭卡常見的一種闊葉棕櫚樹。這種樹的樹幹挺拔,不分枝,葉片肥碩厚實,集生於頂,一般樹齡可達六十多 年。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廣動植之三》截:「貝多出摩伽(揭)陀國,長六七丈,終冬不凋。」作為書寫用的必須有八年以上樹齡的貝多羅樹葉才可採摘應 用。此棕葉在幼嫩階段卷為筒狀,呈淺黃色,等它稍大變為淺棕色時。從葉柄割取下來,展開鋪平。成為扇形,其大小足可蓋滿一面墻壁,如裁開做傘,可得四五 把。每張葉片上有近三十條粗硬的葉脈,用利刀除去葉脈後,便可取得近三十張小葉片,每個小葉片有二米多長,一端稍寬,另一端稍窄。用貝多羅葉寫經必須經過 特殊的水漚製作。首先,要把裁好的葉片橫向卷起,放在大鍋裡用水蒸煮,然後撈出晾乾。這樣處理後,葉片就變得質地柔韌,不易折斷。接著,將一根面杖粗細的 桄榔木棒橫架在兩根木樁上,將晾乾的葉片掛在木棒上,兩手攥住葉片的兩端,上下拉磨。因桄榔木棒質地粗糙,葉片的表層便可磨掉,使葉片變得潔白而光潤。
    經過這樣的處理之後,就可以根據所需貝葉經的大小,用直尺和利刀在葉片上裁切。一般每片貝葉長約二英尺左右,寬約三英寸左右,也可在同一張葉片上裁出幾種 型號的貝葉。然後將裁好的許多同等大小的貝葉集中在一起,用燒熱的鐵棍在貝葉的中間燙一孔洞,以便用繩穿訂,如果貝葉較長,可以燙二個孔洞。
   在燙好孔洞的貝葉上,就可以用鐵筆刻寫經文了。一般鐵筆較重,筆尖由好鋼鑄成,異常鋒利,這樣便於刻入。刻經人首先要把左手拇指指甲的中間一塊剪掉,使指 甲蓋形成一個內凹的弧形缺口。刻寫時,要將貝葉夾在左手拇指和食指中間,經過修剪的指甲按在葉面上,右手握筆順指甲的弧形凹勢刻出環形的僧伽羅語字母。隨 左拇指從左向右移動,便可刻出整齊的一行。僧伽羅字母最早本是婆羅謎體,這種字體的筆畫多為直線,刻寫時貝葉容易開裂;正是為了便於貝葉刻寫,才逐漸改用 了多為環形和圓形筆畫的僧伽羅體,可以說,貝葉的刻寫影響到了文字的發展。
   一張普通的貝葉,每面可刻寫七八行,可含一千五百到二千個字母。字母大小可隨意掌握,一般分為象、獅、鵝三個型號,象型最大,獅型居中,鵝型最小,一個字 像一顆珍珠。如果刻寫「畢利特經」即「保護經」,則往往採用象型大字。一個僧人每天可以刻寫三葉六面,每刻完一面之後,要在一端的邊上用僧伽羅字母標出頁 碼。因僧伽羅文的元音、輔音相合可拼出一個新字,這樣按字母順序可寫到五百多頁。
   刻寫完畢之後,要用墨水塗抹葉面,這稱為「上色」。墨水由燈煙與肉桂油調製而成,燈煙是椰油燈熏成的細而黑的粉狀物。這種墨水塗在葉面上,黑色便滲入凹下 的字中,變得醒目易讀,而肉桂油滲入,浸透貝葉之後,就可以防潮,防腐和防止蟲蟻蛇蝮的蛀食。為了長期保存,過若干年後,還可以再涂抹一遍。
   貝葉上色、晾乾之後,便可裝訂成冊了。裝訂時,要磨光書邊,然後用兩片優質木料的薄板製成封面和封底,有的甚至使用象牙薄片。在封面和封底中部同樣也要打 好孔洞,然後用一根結實的細繩把刻好的貝葉一片片串成,打一小結,這樣便訂成了一部貝葉經。細繩往往很長,剩餘部分可把全書纏繞幾道,以便攜帶和存放。
    古代印度、緬甸和斯里蘭卡虔誠的佛教徒常僱聘工書者刻寫「貝葉經」捐獻給寺廟,並在捆扎貝葉經的絹帶上寫上捐獻者的名字、地址及施經的願望,這算是一種功 德事。在盛唐時代,不少貝葉經流入我國古代寺院,如李商隱《題僧壁》詩中寫道:「若信貝多真實語,三生同聽一樓鐘。」又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六載: 「丁卯,法師(玄奘)操貝葉開演梵文。」《宋史.天竺國傳》載:「僧道圓自西域還,得貝葉梵經四十夾來獻。」可見,貝葉經後來幾乎成了佛經的代名詞。
 
 
佛典名言警句精選
<<智 琛>>
(1)慈愛
   在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可用仇恨,仇恨只可以慈愛來止息,這是一個永恒的真理。
   永遠不可欺騙別人,不可輕視任何地方的人們。在充滿憤怒和惡意的地方,讓我們用慈愛對待他們,使他們不受絲毫的損傷。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善良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大乘萬行,大悲為先。《大乘理趣六般若經》
   立志如大山,種德若深海。《華嚴經》
   世人得罪,其行有三二口言傷人、身行暴害、心專嫉妒。《中本起經》
   一切摸畫無勝於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優婆塞戒經》
   願所有的眾幸福安寧,內心滿足!
   讓我們心中無限的愛,遍佈整個世界--無論是宇宙的那一個角落--都沒有絲毫的障礙、怨恨和敵意。
   只要是醒著,無論行、住、坐、臥,一個人就應該保持著這種慈悲的胸懷。
   願我慷慨施捨,樂於幫助別人,願我身心清淨,做人正直,樸實無華,品性良好,不起惡念。願我不自私、不佔有,而且大公無私,甚至犧牲小我。願我聰明伶俐,能夠把真理和知識的好處告訴別人。
   願我努力精進,勤奮不懈。願我能寬容,能容忍、寬恕別人的過失,願我能信守自己立下的諾言。
   願我能堅決勇敢,有毅力和恒心。願我能仁慈、友善、富有同情心。願我能謙卑、和平、寧靜、沉著、安詳。願我能邁向完美的道路,而且能完善地服務別人。
   願所有的生物、動物和人類,沒有任何怨恨、疾病、懮傷,而且願他(她)們都能快樂地保護自己。
   寧靜求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懮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欲,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不要把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羡慕別人,羡慕別人,就得不到寧靜的心靈。
   當一個人品賞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為。

(2)煩惱
   當一個人感覺到不滿而刻意追求時,他就成了愛渴的奴隸。
   尋找別人過失,而且容易發怒的人,苦惱越來越多。離開沒有煩惱的境界也越來越遠。
   聰明的人不奢望未來,也不追悔過去。
   勝利者招來怨恨,失敗者生活在苦惱中,寧靜的人捨棄勝敗,所以平安幸福。
   常思索苦惱的來源,善於約束自己的感官,飲食有節制,充滿信心和幹勁,就不會被邪魔所擊敗,宛如大山岩不會被風所動搖。
   通常發生下列這種情形:當一個人經歷過壞醫生的診療後,他連好醫生也不信任了。
   透過信心、良好的德行、努力、禪定,以及觀察體驗真理,了解和實行同時並進,常做正確的思考,就已除去大煩惱。
   在家之人多諸煩惱,父母妻子恩愛所系,常思財色貪求無厭,得己守護多諸懮慮,流轉六趣違離佛法。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無論企求快樂、報復或只企求長壽的欲望,都會導致痛苦。
   欲望會導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遠無法完全滿足。
   從愛欲產生懮愁,從愛欲產生恐懼,拔除愛欲的人,既沒有懮愁,也沒有什麼恐懼可言。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逃脫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一個人應該捨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不執著心靈和物質的人,內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寧,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聰明的人說:鐵、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並不是堅固的束縛,迷戀珠寶、耳環、妻子才是最堅固的束縛。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即隱藏著相當多的苦惱。
   沉溺在愛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籠裡那般驚恐,為束縛和執著所纏綁,長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愛欲強烈貪圖感官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堅牢。
   欲為第一火,痴為第一暗,瞋為第一怨,此三在世間。《正法念處經》
   欲火憶念薪,受風之所吹,猛火大熾燃,焚燒眾生心。《正法念處經》
   出家人有二種縛:一者見縛,二者利養縛。又有二種障法:一者親近白衣,二者憎惡善人。又有二種癰瘡:一者求見他過,二者自覆其罪。又有二種不淨心:一者讀誦外道經文,二者蓄好衣缽。《法苑珠林》
   比丘熹斗諍,共相罵詈,彼此諍言,口如刀劍,互求長短,是為疾滅正法。《薩婆多毗尼婆沙》
   執著自我的人,心智將會受到干擾。處處只考慮自我的人,將給自己帶來懮愁。
   對任何事物沒有貪執的人,就沒有苦惱。所以我說,在這種環境裡沒有懮愁,沒有激烈的情欲,也沒有失望。
   貪愛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個苦惱,貪愛九十件,十件,五件,兩件事物,就有九十個,十個,五個,兩個苦惱。
   世界變遷不已,並非是常久不變的。
   任何事物,有生必有滅。
   生、老、病、死、懮傷和失望,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永不滿足的欲望,這些存在的屬性都是苦!
   衰老和死亡驅逐眾生的生命,宛如牧人手裡拿著棍子趕著牛群到牧場。
   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征。
   無常就是一種(很微細的)苦。
   凡不是永恒的事物,終究會產生變質、變遷、消失的現象。所以感覺敏銳的人才能察覺出它的不完美。
   甚至當一個人擁有快樂時,這快樂仍然無法永遠持久。
   「一切有條件的事物都是無常的。」常常是一個人用智慧來觀察這真理時,他便開始厭離種種的苦惱,這是達到清淨的路子。
   能真正洞悉苦惱的真相,也就能夠知道苦惱的來源、沒有苦惱的境界和消除苦惱的途徑。
   每一項罪惡,對犯罪者本身的損害比受害者大多了。
   不要輕視小惡,以為我不會受到報應。水瓶是由小水滴滴滿的。愚笨的人不斷地做出微小的壞事,日子久了,整個人就充滿了邪惡。
   靈明的知覺有五種障礙: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懮慮、疑惑。
   當罪惡的行為還沒有成熟(尚未產生結果)時,愚笨的人視罪惡的行為如同甜蜜。可是當他的行為成熟時,他便有了懮傷。
   沒有信仰、不忠厚、愛撒謊、不考慮到來世的人,將可能做出種種邪惡的行為。
   在惡行未成熟以前,行惡的人總以為自己幹得天衣無縫,但等到惡行成熟時,行惡的人便嘗到不好的後果。
   殺生、偷竊、妄語和邪淫,聰明的人永遠不會贊嘗這四種邪惡的事情。
   撒謊是罪惡的根源,它使一個人生活在不好的境界,嘴裡出現臭味,他所說的話語,不為人喜歡,而且受別人輕視。
   所求的眾生都渴求安樂。為了求得自己的安樂而以刑杖殺害眾生的人,以後不得安寧。
   不貞潔是婦人的污垢,吝嗇是施捨的污垢。所有壞的言行和意念都成為今生和後世的污垢。
   貪愛、憎恨和愚痴是心理的三大污垢。殺害、盜竊、邪淫是身體的三大污垢。挑拔離間(搬弄是非)、講粗話、撒謊、花言巧語是語言的四大污垢。
   一個人做惡時,他的心智就有了污垢。一個人不做惡時,他的內心就清淨。清淨與污垢完全在你自己,別人幫不上忙。
 
 
佛教知識趣聞(下)
<<文 牧>>
(接上期)

   羅漢堂,屋宇深廣,共四十八間,以四大佛教名山塑座為中心,泥塑金身羅漢五百尊,造像姿態各異,且皆栩栩如生,有降龍伏虎,有跏趺端坐,有橫眉怒目,有笑 容可掬,喜怒哀樂,情態迥然不同;衣褶條紋,清晰分明,無一雷同,此為江蘇省現存藝術性較高,而唯一完整的清塑五百羅漢。
   活在人民大眾心中的濟公,雕塑工藝奇特精美,堪稱無雙傑作。
   濟顛(公元1129-1202年)。宋末僧人。天台人,法號道濟,俗姓李。佯狂不飾細行,飲酒食肉,游行市井間,人以為顛。始出家靈隱寺,為寺僧所厭,遂居淨慈寺。嘉泰二年端坐而逝。
   這位善詩父,不畏強暴,又能扶助弱小的和尚,受到世人的普遍歡迎,其品德之高尚,正如古語所說:「濟人不利己!」因而大眾尊之曰濟公。
   《濟公傳》、《濟公活佛》等小說和戲劇,從表面上看,將之描繪得荒誕不經,滑稽可笑,但透過這層「包裝」,其實質是一首首對濟公活佛的頌歌。
   民間傳說中,有一則《瘋僧掃秦》的故事:秦檜到杭州靈隱寺敬香,濟顛拿著一把掃帚和一根吹火筒,跟著眾人到山門迎接。秦檜對他手裡拿著的這兩件東西感到詫 異。「瘋僧」說:「我拿著這把掃帚,在佛殿上掃除灰塵,在金鑾殿上,掃除奸臣;這吹火筒,兩頭通,私通番邦,對著一吹,便狼煙四起」。秦檜聽之面有慍色。 當家和尚連忙說:「是個瘋僧,是個瘋僧!」秦檜陷害忠臣岳飛,禍國殃民,民間故事,塑造了濟公不畏權奸,當面痛斥秦檜的故事,寄托了為人民大眾解恨的心 情。
   這尊「帽兒破,鞋兒破,身上的袈裟破」,傳神地塑造道濟和尚,外貌近似瘋顛,但又和愛可親,若對之仰望,從左中右轉換視角,其眼神和面部表情,都對著與之 仰望的人;且喜怒哀樂,因視角的轉換,而又各各(角角)不同。奸臣當道,禍國殃民,此濟公之所以怒也。國土淪喪,徭賦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此濟 公之所以哀也。韓世忠率八千子弟,大破金將兀朮於黃天蕩,保衛國土有人,此濟公之所以樂也。
   至此,我發出一個心願:希望游客先聽了我的講解,大家都來做濟公,偵得貪官污吏罪行的線索,就向反貪局揭發;面對為非作歹的壞人,敢於站出來與之作殊死的鬥爭,對殘疾或其它有困難的,幫扶一把……


   西園寺放生池,池水繞園後一週,再從羅漢堂直通大殿前香花橋,九曲三彎,時在明處,時潛暗中,然後延伸到庫房的後面,構建之巧妙,水面之寬潤,可謂譽滿國中。大小池魚,時時浮出水面,清脆嘍嘍之聲不斷。
   前面向大家介紹時說過:西園寺舊為明太僕徐時泰的西(花)園,子工部溶舍宅為寺。放生池中,有數隻大鱉,圓頭如癩,故又曰「癩頭鱉」。徐時泰西花園時,就投放於其中,若以此推算,已是三百歲高齡的老壽星了。
    其中有三、四隻巨無霸,一橢圓,一長圓,據目測,長者約一米,橢圓者亦有八十公分,重約二百斤上下。一九八七年的七月份發大水,池水漫溢,老鱉爬到岸上, 四個大漢才把它抬起,當時的知客僧德濟法師,為了試試老鱉的背載能力,站到大鱉的背上,尚能慢慢爬行。這珍貴的一瞬,為之攝照留存在寺內檔案室中。德濟法 師已於一九九一年遠涉重洋,應邀出國去加拿大弘法,而今工友們憶及此事,尤津津樂道。
   農曆六、七月間,爬到岸邊潮濕鬆軟地帶挖塘產卵。曾在放生池北面,發現兩窟,裡面有乒乓球般大的卵百餘顆。不知出於何種原因,孵化率極低,且有蛇害。曾送 城東動物園人工孵化,可能未能掌握溫度,亦未孵化成功。有時發現池水中有如銅錢般小的小鱉,軟蓋,肚皮呈白色,曾送兩隻給北京動物園,一隻死於運送途中的 火車上,另一隻送達後不多日也相繼死去,看來這類鱉子鱉孫,視西園寺為樂土,寧死亦不肯離開的了。
   曾有人將卵放在辦公室抽屜內,自然孵化出一隻,置於木盒中,卻又爬逃不知去向。
   鱉,產於長江中、下游和太湖流域,長期以來,極少發現,國家列為珍稀動物。
   六十年代,三年困難時期,每月定量投放麩皮,下腳麵粉各一百斤,以資餵養;現如今游客摩肩接踵,小賣部有售餵魚麵包,大人小孩,紛紛爭著買來拋投,省卻寺院一份資糧錢。但有個別游客,把裝食物的塑料袋或其它雜物,也投入魚池中。這是不道德的行為,我們大家都來抵制才好。
   清,顧祿編撰的《桐橋倚棹錄》,收有《西園觀神鱉》(佚名)詩,頗有情趣地說:「九曲紅橋花影浮,西園池水碧如油。勸郎具莫投香餌,好看神鱉自在游。」


   放生池主池的北面,是一處三面環水的小島。花木扶蘇,「島」上備有石桌石凳。大家一面吃些乾點心,喝些飲料,歇歇腳,讓我在這裡和諸位說說寺裡的樹木。
    我們一同參觀了西園寺多個景點,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西園寺裡的樹木,絕大多數為落葉喬木,這一栽培的奧妙,說來令人贊佩。春到了,一芽一葉,次第生發, 她向人們提示:啊,美麗的春天來了!炎夏盛暑,枝葉繁茂,她又像一把又一把翠碧如玉的傘,遮住了炙人難耐的毒日,濃蔭處處,為游人帶來涼爽沁人心扉的快 意。進入深秋,嚴霜,寒露,枝葉陸續飄零,當人們迫切需日照的時候,陽光正好透過枯葉飄零盡盡後稀疏的枝幹,為人們帶來和煦的暖意。
   有詩曰:「留得殘荷聽雨聲」。豈止殘荷雨聲意境美妙,各種植物的葉子,經雨珠的打擊,都會發出美妙的音節。密林深處,若驟雨如瀑,則其聲如法鼓撼人心,如細雨飄飄灑灑,葉片間的的篤篤,彷彿互說龍天惠雨滋潤之恩……
   西園寺的庭院中,還有多株美人蕉,她的葉片,有如一片片的碧玉,微風吹來,飄飄拂拂,勝似絕佳的舞姿,有一曲國樂《雨打芭蕉》,音節之美妙,非一般語言所能描繪。
   心情不同,意境中的陰晴雨雪,也就各個異樣。有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一位學者,最喜歡聽雨打芭蕉的聲音,他的太太為了投其所好,便在其書齋邊的小庭院裡種了幾株芭蕉;可是日子一久,這位先生由之產生厭煩情緒,便提筆在芭蕉上寫道:
   「是誰多事種芭蕉?
   早也瀟瀟,
   晚也瀟瀟!」
   他的太太見了這個題句,啼笑皆非,便如法泡製,也在芭蕉葉片上寫了幾句:
   「是君心緒太無聊!
   種了芭蕉,
   又怨芭蕉!」
   佛教教義認為:「一切由心造!」願諸位游伴,與人相處,以善為最!父子、兄弟姊妹、夫妻、朋友、同事之間,時時處處要相對怡然,創造一個良好的竟境,切忌勾心鬥角,千萬不要明裡爭,暗裡鬥!損了別人,於己何嘗有益!


   越過茶室的走廊,前面是嶙峋怪石堆砌的假山。假山下,小步通幽的曲徑,便來至佛經流通處。佛經流通處裡,有兩位發心為佛門作奉獻的居士,他們不僅都能念誦 多部佛經,深諳佛教義理,皆具有較高的漢學文化素養。那位蒼髯徐老居士,已年逾古稀,尤能朗朗背誦古典文學名篇,諸位如有不信服者,請任意選一篇古文,讓 我們一同來欣賞其跌岩有致的聲韻如何!
   佛經流通處裡,有多種佛教經典著作,也有高僧大德參學筆記類叢,還有通俗佛教義理讀物,供不同層次公眾選讀。
   佛門弟子有一句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儒家講究孝道,出家人猶應以孝為本。」羔羊跪乳,慈烏反哺,佛經流通處理有售許多藝術掛件,大都深含這方面的義理。這些旅游紀念珍品,掛在客廳裡,書齋中,對照著去做,無疑是一面學以做人的寶鏡!


   我們又回到山門,即將告別西園寺了,我們再談山門前參天古銀杏。這裡的古銀杏,樹齡皆在二、三百年以上,胸圍大都超過兩人合抱,已不再向上竄高,每年在春夏生長季節,仍在不斷完善內部結構,但大約經過每一百年,胸圍要增長數公分至十數公分不等。
    人的生命,理論年齡是一三○至一五○歲。今天結伴來此同游的旅伴,或正值青春年華,或剛步入壯年,願大家善自珍攝,廣種福田,多種善果,定能延年益壽,都 健康地活到一百五十歲。待百步以後,願大家挽著年逾期頤的兒子,年屆古稀的孫子,三、四十歲的曾孫……,相約再來西園寺。那時的西園寺,寺宇更加輝煌,內 涵更加充實,我願拄著拐杖,坐著輪椅,再當大家的導游。再見吧,萬古長青的西園寺!

十一
   開往另一個旅游景點的汽車已經啟動。我出一個小節目。在游覽西園寺放生池時,我向大家介紹過一首佚名詩--《西園寺觀神鱉》,請大家認真聽,好好記,誰最先背出來,贈小獎品一件。這件小獎品,由西園寺饋贈。這四句詩是:
   九曲紅穚花影浮,西園池水碧如油。
   勸郎且莫投香餌,好看神鱉自在游。
   (如果是老人最先背出,贈禮品時就對這位老人說些祝福的話。如果是青年人最先背出就對他或她說些打趣的話,如說這位先生必得或必有賢婦或善知識的女友,如 是夫婦同來游覽,祝他們夫唱婦隨,百年和合,如是少年兒童最先背出,就鼓勵他好好讀書,將來成為社會有用之材……總之,語言要得體、雅淡、諧趣。要引得車廂裡乘客同聲歡笑。)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迷途知返
   由於我研究宗教多年的緣故,對宗教理論、方法、語言及其神秘功能,非常讚賞和佩服,這是心理學家「望塵莫及」的。比方說,一個人的富裕、貧困、聰明、愚 蠢……等等,用心理學家的理論,始終說不清楚,甚至越說越糊塗。若是由宗教學家來說,就容易多了。基督教或天主教基本上是同一說法,就說:這是上帝的「旨 意」或說是「恩賜」!你若是教徒的話,對這些說法,就會接受了。在佛教徒方面就有另一套的說法了。他說:人類一切不平等的現象,都是前世所造的因,今世就 得感受到「異熟果」了,所謂因果絲毫不爽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一個人脾氣很暴戾、欺侮人等等,佛家稱這一類的是「業障鬼!」或「罪孽深重」,來世「必墮地獄」,或者「更苦!」引導他們「迷途知返」。學佛、修行。直至斷除盡煩惱。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關鍵是:「放下」兩字。

如人飲水
   有位居士提出一個「似是而非」的疑念,實際上他是「通而不通」,被「所知障」阻塞住了,正如他承認悟性不高所致。如果經某位「高人」點一點,定能「茅塞頓 開」!信乎?居士問:「一個普通人,能否透過累世(前世)修為,而今世不學而精通佛法?」能夠承認有「累世」概念的人,是不簡單,現代人多數否定有「累 世」之說,這個「累世」是無量數,生生世世在輪迴中流轉不息,未修的人,不能超出「三界」、「六道」。有人前世有所修為,來世當有所收穫(包括精通佛 法),這叫做有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因果之理,怎能騙得了人?這位居士說,「究竟如何才知道自己有無累世修為呢?」看來他對自己迷惘了,這是迷失本 性所致,不識得自己「本來面目」是誰了。至於自己有無累世修為呢?別人是無法回答的問題。佛經說:「欲知過去世,今者受者是;欲知未來世,今者作者是。」 又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日這位居士處境如何?當知前世矣。

業力因果
   在佛教人士當中,他們之間常說到「業力」一詞彙,以表達人類「苦」與「樂」的主要原因所在。不懂得佛教教義的人,就不明白「業力」什麼意思了。先說這個 「業」字。它原本為梵文(古印度)「羯摩」的意譯,被認為是延續生命進程、推動生死輪轉動的直接動力,故說「生命,業力因果」,略稱「因果」。
    古人說:「有重於泰山者,有輕於鴻毛者。」這句話還不能反映出生命的真諦。它僅代表了儒家思想,表達了人活在世界上要有意義。而佛家的觀念,反覆強調了人 活著,只要「修善」可以達到「成佛」最圓滿的境界。一世為善,二世為善,甚至多生多世不斷為善,就一定能修成「佛果」。這樣的人生不會在「六道輪迴」中沉 浮了,因而能斷絕一切苦惱。人活著造惡不斷,永遠割不絕惡果,生生世世受苦果!面對苦果而生起「自殺」之念,毀掉今世肉體之苦,但並未徹底解決,其「業 力」依然在不斷起作用。

淨化心念
   佛家講「業力」與人生關係極為密切,甚至可以說它是「生命體」的總動力!由於它的緣故,在人生舞台扮演著各式各樣角色。故稱它是「靈魂」,實際上它叫做 「心所法」(心理活動)中「思」的發動,即「思慮」、「思考」,即驅使「意識」發起有「善」、「惡」等性質的活動。這種活動本身是「業」的一種,稱「意 業」,由「意業」為主導發起的動作,「行為」稱「身業」,開口說話及撰文、誦唸等稱「語業」或「口業」,「身」、「口」、「意」三種業,合稱「三業」。人 活在世上是被這「三業」所支配的,由這「三業」而造作一切,最重要的是「意業」在起主導作用。做好事,是善念起作用;做壞事,是惡念在起作用。佛教強調意 念能否「淨化」是很重要的。一個人為什麼要「信佛」、「修行」?其目的就是要「淨化」心念,排除一切不良的雜念,用佛法的智慧力量,斬斷人類的「煩惱」、 「業障」。

神秘莫測
   很多年前,我相識一位知名的相士,他的寓所在中環文咸街某號二樓。是位道學夫子,對易經頗有研究。有一日承其美意為我批命,他說我是:「宗教型的人物。」 在命宮中,有一群神秘人物匯聚在一起,「談玄」、「論道」云云。這番話,同現實生活對照起來極相似,一點也不走樣,反而使我對他的批命起了懷疑之心。他如 何知道我命宮中有一群神秘人物的景象?連彼此談玄論道場面都一清二楚,莫非他真的有「天眼通」不成?但如果否定他的「造命」之說是假的,在批命書上又有多 處指點,準確無誤,靈驗非凡!不得不由衷地欽佩了。這位相士與我相交甚淺,對我過去的歷史不熟悉,不可能知道我周圍的人士情況。多年來,我與佛家人物最有 緣份,有和尚,也有尼姑,有善男,也有信女,直至最有道行的高僧、德尼也都來往;我的宗教觀是圓融無礙的,從不排斥其他宗教人物。我有著廣泛的社交網,結 識的宗教人士有道士、道姑,也有神甫、修女,有牧師、傳教士,甚至伊斯蘭教的、印度教的神職人員等等。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與他們交往,有著神秘氣氛!

以正制邪
   在我周圍的友人,往往出現兩種截然不同意見的人,確實有時使我左右為難,不知如何取捨了。比方說,在宗教界始終存在著「正」與「邪」兩大派。換句話說,有 「正」必有「邪」,有「邪」必有「正」。如影隨形,永遠伴隨在一起的。在上帝的王國裡(伊甸園),就有「撒旦」(魔)了,誘惑亞當、夏娃偷吃禁果。佛教教 主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修道時,同樣會出現魔頭、魔女誘惑佛成「正果」。說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像上帝與佛陀都會遇到「魔」的作崇,何況凡夫俗子之輩了,遇 到魔的纏繞,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的事了,最關鍵的是:如何辨別「正」與「邪」的差異。
   在宗教領域裡,對「正」與「邪」之分,用佛家「三法印」觀點去衡量,猶如「試金石」或「照妖鏡」一樣,使魔、妖無所遁其形。而我的膽子很大,不怕妖魔,敢於揪住牠們不放。有人不贊成我與魔作對,有人鼓勵我去做,當仁不讓,以正制邪!誰是誰非呢?我較傾向前者做法。

民間傳說
   道士們說:閻王爺最擔心從陰間投生出去的人,了解「前世」、「因果」、「地獄」真相,洩露「陰機」!於是看中了「孟婆」,給她蓋了一座「孟婆亭」,專向轉 世諸鬼贈送「迷魂湯」一大碗,使他們徹底忘卻前生各事。「迷魂湯」是用人間一些藥物,合成似酒之湯,分成甘、苦、辛、酸、鹹五味。鬼魂們到此必須喝完「迷 魂湯」方能通行。
   「迷魂湯」又叫「孟婆湯」、「孟婆茶」。孟婆和她特製的「孟婆湯」,在民間影響不小,不少文學作品都曾提及。從佛教觀點來說,是完全否定這些「鬼話」的虛 構,它太神話了。佛家認為人的「本性」是「無明體」,被自身造的業障遮蔽了,所以不能識得自己的「本來面目」。通過自我修行,消除業障,所謂「明心見 性」,走上「涅槃」、「覺路」。道教的「孟婆湯」的說法,就是將「業障」形象化而已。

「孟婆阿奶」
   佛教談「地獄」、「鬼世界」;中國道教也談「地獄」,也談「鬼世界」;西方宗教也談這些「鬼話連篇」。相比起來,唯獨道教談「鬼世界」最為生動。尤其傳說 「孟婆」「迷魂湯」更能說明「鬼域」與「人間」的差異。孟婆的模樣是一位老嫗,頭挽小髻,身著花衣,一手提荼壺,一手捧茶杯,像是在招呼著即將托生的「罪 鬼們」:「請喝一杯孟婆茶。」據《閻王經》講:各類鬼魂在各殿依次受刑受苦之後,最後押解到第十殿交與轉輪王。此殿是專管投生的,凡發往陽間者,都要到孟 婆神這裡報到,灌一通「迷魂湯」,使他們忘掉前生之事,才能放行。這位孟婆把守著陰間的最後一關,是「六道輪迴」不可或缺的鬼神權威者。據《玉歷至寶鈔》 講,孟婆生於前漢,知書達禮,喜誦佛經。凡是過去之事不思,未來之事不想,在世唯勸人戒殺吃素。她活到八十一歲,鶴髮童顏,終生未嫁。她因為姓孟,人們便 尊稱她是「孟婆阿奶」。

方便語言
   有俗家弟子悄悄問道:「『婆婆訶』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把它和『不滿意』或『不好』聯繫起來呢?」實際上,所謂「娑婆訶」三字是一「經句」,它是全篇經咒最 末後一句,它決不可能在經文前端或中間出現,唸到「娑婆訶」三個字,就知道全篇經咒唸完了。僧、尼們唸經咒習慣了,於是用「娑婆訶」這句末後語來形容劣等 貨,僧團中的人一聽就明白了。世俗人怎麼聽也搞不清楚此話的來頭和含意。當然,僧、尼之所以採用這些隱語是避諱世俗人,為的是自己「方便」。比方說,他們 看到旁邊有齋主在,他們暗稱「齊王」。把「齋」改為「齊」,把「主」改為「王」。他們說「齊王」如何,別人聽了,以為他們談《孟子》《齊王》哩!類似的暗 語很多,要知道,凡是有道行的「高僧」、「德尼」是不懂得這些「暗語」的。這些都是舊社會鄉下「土和尚」「村尼姑」用的「方便語言」,在大寺院是禁止的。
 
 
我的人生觀
<<楊 釗>>
企業家與佛教
   最近,在一次佛學聚會中,被邀請談「企業家與佛教」,箇中內容認為有留存價值,所以與大家分享。
   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在處事待人方面,時常存在矛盾,特別是當我們離開校園,走進社會,矛盾更加大。我們在社會中所聞所見,往往與我們在學校和在家 庭中所受的教導是兩回事,是兩個極端。我們在學校和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是:做人要互讓,但在社會上,上司叫我們要競爭。在社會上,我們所見是爭名、爭利,但 學校和家庭教育是要禮讓。到底誰是誰非,並且應如何去做,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過去的十多年中,我不斷尋找,並研究儒家、道家、天主教、基督教,有幸於 一九八一年接觸了佛教,並跟隨了很好的老師,終於以佛教為中心,結合其他宗教,解決了我的「安身立命」問題,令我在「處事待人」之中有了一套標準。

一、人生觀
   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
   世上有三種人:
   1、損人不利己。
   2、損人利己。
   3、利人利己。
   佛教徒的企業家只選第三種。

二、佛教徒企業家之現代觀
   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佛教徒企業家之修身法
   五戒:殺、盜、淫、妄、酒。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惡口、不二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
   八正道:正見、正念、正思維、正語、正定、正精進、正業、正命。

四、佛教徒企業家之處事待人之道
   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十波羅密:施、戒、忍、精、禪、慧、方、願、力、智。
   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以觀世音菩薩為榜樣:行大慈大悲。
   以地藏王菩薩為榜樣:行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以文殊菩薩為榜樣:行大智。
   以普賢菩薩為榜樣:行大行。

五、佛教徒企業家的目標和願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禮記《禮運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 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 同』。」
   雖然,大範圍不易做到,但可以在小範圍做起,從自己的企業做,從自己所在城市做。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願一切眾生隨喜成就眾善,願一切眾生離二邊平等住。」

六、佛教徒企業家的短期、中期理想
   開悟:明心見性,了生死。
   解除煩惱,克服生、老、病、死、煩惱之苦。
   方法:信、解、行、證。
   信、願、行

七、佛教徒企業家的最終理想
   成佛--自覺、覺他、覺滿。
   普渡一切有情,
   皆共成佛。
 
 
游英國古跡聯想復原雙林寺之重要
<<釋文靜>>
   六月底,有幸與人同往英國一游。在英格蘭與蘇格蘭,我們參觀了多處古跡,包括倫敦古塔、愛丁堡古堡、亨頓故宮、聖彼得大教堂、「約」市的敏斯德大教堂等 處;又參觀了大英博物館、女皇畫廊、國家畫廊等文化保護點。此行所得到的印象,是英國人在保護、維修文物的工作上做得非常好,令人讚嘆!在介紹各處古跡的 特色上,他們使盡法寶,各顯神通,構想細致,挖空心思,只為讓游客盡興,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們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專業化,尤其是引用先進科技,例如:他們以 法語、日語、德語等他國語言預先錄製音帶,在入門處,招待員彬彬有禮地問來客:您來自那個國家?不諳英語的游客,將獲得一手提播音機,正如手提電話那般輕 巧,每走到一景點,就可扭開它來聽音帶中的介紹。這樣,游客雖聽不懂英語或不能閱讀書寫在各處的英文說明,但卻有個輕巧的「通譯員」,讓他們了解各處的作 用與意義。這樣的參觀,也因此而很有收穫,不受語言的局限。對這個玩藝,我確實很欣賞,以錄音帶充當通譯員,你說妙不妙?只可惜沒有華語錄音介紹,在很多 地方,他們都誤以為我是日本人。
   在大英博物館裡,除了展出英國文物之外,展出其他國家或區域文物所佔用的面積也頗大。整座博物館太大了,即使走馬看花,一天也看不完。由於時間的限制,我 們只好選擇及仔細參觀展出中國、印度與東南亞佛教文化藝術品的那一層樓。我此行的目的之一,是想看看英國人從敦煌石窟搬回去的珍品,但這些卻不在展出之 列,未免失望!不過我們仍然看到許多英國人由上述地方搜羅回去的佛教珍品。他們把展品分門別類,非常有系統地介紹佛教的流布及對各地文化藝術之影響。其中 從印度某一古廟搬回去的石雕,重新再搭起來,佔地近五百方尺,確實不易!見到他們把保護古文明的工作做得這麼好,我不禁欽佩英國人熱愛文化、珍惜藝術的精 神。我一向對英國人將他國寶物帶回自己國土之舉,不表贊同!現在有機會目睹他們為保留這些珍品所付出的代價,我卻深受感動!感觸之餘,我腦中不斷地浮現雙 林寺的影子,我們新加坡佛教徒有一塊活瑰寶在自己的國土上,我們應該好好地珍惜它,愛護它。說真的,一路上所見,處處提醒我,復原雙林寺的重要,讓它回復 昔日之異彩,是急不可待的!
   新加坡開埠一百七十餘年,在短短的歷史裡,雙林寺就有九十七年的高齡;比起上千年的古跡,這是小巫見大巫。但是現在若不把雙林寺保留下來,幾百年後,新加坡會有更古老的佛教寺院嗎?所以,保留與維護的工作,必須從今天做起!
   雙林寺建築群是我國佛教寺院中獨一無二的典型叢林建築;在整個東南亞,也只有雙林寺堪稱規模完整的佛教禪宗叢林。既是絕無僅有,那雙林寺的復原計劃,不只有歷史的使命,也有區域的使命!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錢來維護古跡呢?我們要知道古跡的維護是一項文化資產的投資,這是非常重要的!人類文明的保留與傳播,就有賴於此項投 資。因此世界各國無不傾其人力、物力,來保存自己的文化資產!文化建設工作更以保存文化資產為開端。但這項工作,若不能得到全民的參與和支持,是很難獲得 成效的。
   在這方面,英國人確實有他們的一套,整個倫敦市至今依然保持舊市容:不加寬馬路、不拆除舊屋子,他們寧願護舊而付出代價!住在倫敦的朋友告訴我們:英國有 個保護古跡基金會,凡加入為會員,參觀古跡可獲門票優待,這是民間的努力;而政府也加以贊助!保護古跡在英國可說是全國性的努力。在劍橋,友人告訴我們: 目前劍橋大學用作學院的古建築,有許多是由居民捐贈給大學的,因為古建築的維修費用昂貴,他們付不來,但也不想把有歷史性的建築拆掉或賣出,因而捐給大 學。這個大學市鎮,有一股濃濃的古味,走在劍橋的街道上,仿佛身處另一個生活空間,那麼多宏偉的古建築,那種舒適的感覺,真形容不出來!
   在「約」市的敏斯德大教堂里,他們故意把維修時在地下挖到的羅馬時期的舊地基保留下來,特別開辟一個寬敞的展覽室,讓游人到地下層去見證歷史,發思古之 情。在亨頓故宮,他們造了一個御用廚房的大模型,異常精巧,向游人解說當年的御用廚房是如此這般地忙碌著為宮中貴賓們準備豐富的千人宴。這些已經消逝的過 去,他們也費盡心思重造歷史,讓游客感染當年的氣氛。又辟一古式餐廳,讓你坐在故宮內吃一頓,身歷其境!這種種為引發思古之情而設的玩藝,讓我不禁問自 己:我們有個仍然充滿真實生活氣息的古跡--雙林寺,不是很幸運嗎!
   復原雙林寺,我們有五個大願望:
   一願:重植文化的根
   二願:歷史的薪火下傳
   三願:閩南建築,典範常存
   四願:有助於現代社教
   五願:正信佛子,有所依循

   這五大願為雙林寺的復原計劃,立下正確的目標,不單單是為文化而文化,為歷史而歷史,復原後的雙林寺,還有未來的使命。
   我有一個構想:希望拍攝一套介紹影片來協助樹立正信佛教的正確形象。首先,影片介紹雙林寺的歷史來源,繼而介紹復原計劃與復原工程的進行;最後,也是最重 要的,以雙林寺的叢林建築群,介紹中華佛教的叢林規模,及僧眾的叢林生活。以叢林內紀律性的活動來樹立佛教的正確形象,說明每一殿堂的用途--大殿早晚 課、五觀堂用餐、法堂說法等等。同時,敲鐘代表什麼?打板又代表何意?木魚為什麼開眼?禪堂內的布置為什麼是這樣?……我們藉雙林寺向佛教徒與非佛教徒闡 明叢林生活的精神內涵,並灌輸一般的佛教常識,這也是弘法活動之一呀!
   中國古代大叢林,幾百人甚至千人以上一齊生活,能井然有序,沒有鬧鬧哄哄,就全靠叢林紀律!出家人生活在其中,以叢林為家,直至終老。叢林負責教育僧眾的 責任,協助僧眾修行以期證悟解脫。這種生活,意義深長,雖然今天我們沒有足夠的條件在新加坡建立大叢林,但是,叢林生活的精神,即代表佛教的精神常存不 死。來到雙林寺的游客與信徒們,都應當藉此機緣明白這種生活,了解這種精神。我個人更期望有一天因緣成熟,雙林寺有賢僧住持,重振叢林風範,高樹法幢,為 眾生作導航、為佛教增光。
   我誠心地祈禱在諸佛菩薩的慈光照耀下,在天龍八部護法諸神的協助下,有更多人能了解保護文化傳統的重要性;希望全新加坡佛教徒都加入復原行列,為國為教樹立文化之根,讓雙林寺這座木構建築叢林再放光華!
 
 
焦山詩話
<<覺 真>>
(四)
   焦山四寶中的漢定陶鼎,是阮元贈送的。阮元,字伯元,號芸臺,又號雷塘庵主,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他是大學問家,官運也亨通。由翰林直南書房, 旋督山東浙江學政,嘉慶初歷任禮、工、戶部侍郎。又多次擔任科舉主考,所以他的學生特別多,堪稱桃李滿天下。以後官越做越大,先後任浙、贛、豫巡撫,湖 廣、兩廣、雲貴總督,道光朝,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傅,做了宰相,人都呼為「中丞」,卒謚文達,後人亦稱之阮文達。他的《置西漢定陶鼎於焦山》一詩,前 有序,記載了西漢定陶鼎的大小尺寸,銘文考證。此鼎來頭不凡,是西漢元帝之子、哀帝之父、冊封定陶共王劉康的家用器皿。定陶故城,在今山東曹州定陶縣西 南。阮元說:「予得此鼎,因思焦山祇有周鼎,若以漢鼎配之,經史引徵,可增詩事。爰以官牘達之鎮江府丹徒縣,付焦山寺僧永守之。並加冊于櫝,繪圖搨卹鈴 印,備綠諸事。時嘉慶七年季秋月。」阮元向焦山定慧寺贈漢鼎,真是文人雅事了。詩云:
   碧山一角浮春潮,中有周鼎開雲巖。
   古文十行照江水,百家詠釋窮秋毫。
   千年古篆變為隸,西漢款識多鑿雕。
   我有漢鼎五十字,隃麋汧鑄供定陶。
   斗斤兼記古權量,汾陰好畤同宗祧。
   濟水東流帝陵起,巨莽掘廚金不銷。
   齋中拭刷出古澤,鼎雖轉徙猶堅牢。
   煙雲過眼莫浪擲,送爾安穩棲松寥。
   鹵鈃觶爵共相餞,雁燈翦燭吟清宵。
   壬戌之秋木葉脫,海門風起江飛濤。
   蛟鼉踏浪避金景,蒼然古意生單椒。
   此時此鼎入江去,江天寶氣騰輕艘。
   海雲堂中多古木,兩鼎扃耳初相遭。
   周儀可補覲禮闕,漢事志傳徵班曹。
   倉籀字破鬼夜哭,八分不似周王朝。
   一波一磔湛水石,同隱有似由與巢。
   胎禽仙去亦偶耳,華陽銘尚鐫嶕嶢。
   可知古人皆好事,以詩媵鼎各訂交。
   他時得暇孰相訪,雲帆一片橫金焦。
   為阮元贈此漢鼎,相與唱和的詩人甚多。洪亮吉(北江)《西漢定陶鼎》詩中云:「陶陵何似昌陵永,禍水驚同海水飛。銷沉舊事同流水,枉說鼎鐺皆有耳。」借史抒懷,意在述感。
    焦循(理堂)《阮中丞得陶陵鼎送置焦山,邀同人以詩媵之作五言一首》中云:「從此鼎入山,煙霞自深匿。評議任游人,永勿墮貨殖。」告戒不要把它當成商品, 臧否由人去說吧。顧廷綸《西漢定陶鼎》詩中云:「肩隨周鼎若弟昆,寶器不合傳子孫。曰鼎合付僧寮存,銅花銅葉扶金輪。莊嚴佛像獅象尊,寶花瓔珞同氛氳。江 流過眼皆煙雲,萬年長鎮空王門。」這是為送到空王家而鼓掌叫好了。在許珩《西漢定陶鼎》詩中,我最欣賞的是「物聚所好況古語,應保千祀傳無窮。」物以所好 相聚,能夠「保千祀而傳無窮」的大概祇有佛門。到敦煌莫高窟看一看,到法門寺地宮、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觀一觀,到焦山碑林、摩崖石刻走一走,到上海靜安寺文 物樓、密壇參一參,信知此言不謬也。張鑑《西漢定陶鼎》一詩中「吾師好鼎如好士,不令墜地遭屯邅。」把愛惜文物同愛惜人才聯系起來,令我頗為感動。大概阮 元是很惜才的,他的門生看到了這一點,才有此美譽。愛鼎,所以把鼎送贈能傳千祀的蘭若;愛才,那就要把人才放在足以發揮其才其能的崗位上。張鑑,字春冶, 號秋水,浙江烏程人,家貧,賣畫自給。阮元撫浙,遇到了這位博學工文的張生,把他聘為詰經精舍講師,才得其用,而且還能同游焦山,參與媵鼎詩作,難怪張鑑 有「吾師好鼎如好士」的切身體會了。其它寫西漢定陶鼎的同題詩,還有不少,不在一一擷取。唯有一位嘉慶七年會試、廷試皆第一的狀元公吳延琛,在他的《西漢 定陶鼎》詩中,似乎是為我此文作了總結,我不能不摘引下來:
   瘞鶴銘古耀崖壁,海雲堂迥來松風。
   僧寮清供曷需此,要與山水傳無窮。
   名人舉動輒不朽,豈以玩物娛心胸。
   金山玉帶焦山鼎,前有蘇公後阮公。

(五)
   在前幾則詩話中介紹過西周古鼎、漢定陶鼎和楊文襄公玉帶後,焦山四寶餘下一寶,有人說是漢伏波駱越鼓,也有人說是楊忠愍公(楊繼盛)題詩與墨跡。兩者確實 都是寶,如果再加上瘞鶴銘,陸游的題名石刻,那就有六寶七寶了。中國傳統有「四美具」的習慣,還是不必改變「四寶」的習俗吧。《焦山詩匯》中對伏波鼓、楊 忠愍公書,都有大量詩作。
   漢伏波駱越鼓,原藏於潤州司馬萬承紀家,鼓高○.六七米,直徑一米。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由河東河道總督張井(芥航)送來焦山定慧寺,置於方丈。時 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的王欽霖在《和張芥航河督送銅鼓入焦山韻》一詩中,對伏波鼓介紹說:「我聞伏波將軍鑄銅鼓,分布三十六種諸苗家。南人歃血誓不反,終漢之 世無疵瑕。餘威震蕩懾諸國,風行真臘兼爪窪。千年遺器出南詔,月輪未蝕金蝦蟆。」對於送來焦山供佛,他說:「此鼓沉淪棄蠻越,千金價值無人加。持配周鼎質 相當,有如幹將配莫邪。……佛廬從此悶幽異,不與銅柱留荒遐。大聲應可發聾聵,人間俗耳哀箏琶。」送到焦山,與西周古鼎相配,正是一件盛事,有這樣震聾發 聵的大聲,更是「三代法物同矜誇」了。
   還有一位曲阜孔府後裔、時任內閣中書的孔憲彝,寫有一首《張詩舲方伯以伏波銅鼓送焦山寺中,作詩紀事,依韻和之》:
   寶氣夜上貫東斗,蛟龍拜舞江聲吼。
   無人知是銅鼓來,但訝虹光滿戶牖。
   此鼓流傳自嶠南,伏波將軍手親叩。
   斑斕古色青且蒼,神物猶存千載後。
   張公得之桂嶺西,萬里攜歸達江口。
   草堂藏棄多吉金,獨此神奇寶永久。
   興至摩挲日千百,詩成落筆驅蛟垆。
   忽思位置焦山巔,逕買扁舟載之走。
   雁堂有鼎屬定陶,諸葛鼓左此在右。
   昔染蠻雲瘴雨寒,今依佛火禪燈黝。
   詞壇歌詠詩人豪,寺門鎮壓老僧守。
   千秋雅舉傳名山,真州延安同不朽。
   這首詩詳述了漢伏波鼓的來歷,河督張公送鼓來焦山的經過,人們對這件古文物的鍾愛,與寺中原有諸葛鼓,阮元所贈漢鼎,同為鎮寺之寶的盛況,辭簡意明,風華搖曳,讓我們感受到了為什麼「千秋雅舉」總是傳之名山的情由。
 
 
香港佛教聯合會貴州希望工程學校考察團
   香港佛教聯合會,應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邀請,定期本年十二月一日組團前往貴州,為去年捐建的七間學校舉行揭幕禮,為期八天,順道探訪其他貧困山區居民。
   任何人士,如欲自費隨團探訪,實地體驗邊遠山區居民的生活,請於十一月十五日前致電香港佛教聯合會報名。費用為$5,000。名額有限,額滿即止。但參加者必須有克苦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心理準備。
   藉此感謝各界善信,歷年以來熱心捐助考察團各樣物資,但因山路崎嶇,攜帶不便,尚祈各發心者改以現金資助。
   您如有興趣參與扶貧興學捐建希望工程學校,請即致電香港佛教
   聯合會與魏世波先生聯絡,我們樂意為您完成心願。阿彌陀佛。
   香港佛教聯合會 電話:2574 9371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員組活動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員會籍委員會擬於2000年11月24日(星期五)舉辦會慶郊遊放生活動,詳情如下:

   舉行日期:2000年11月24日(星期五)
   名  額:360名(車票於10月26日開始發售,額滿即止)
   費  用:會員每位100元,非會員120元。
        (不准攜帶六歲以下小童上車)
   集合地點:東院道香港大球場
   集合時間:早上8時15分(準時)
   售票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2字樓香港佛教聯合會

行程表
   早上 8時15分香港大球場集合
      8時45分黃鳳翎中學放生雀鳥
      9時15分乘旅遊車前往藍地妙法寺普佛及午齋,午膳前有抽獎活動。
   下午 1時30分乘車往湛山寺參觀
      4時正回程(可選擇九龍塘地鐵站或港島天后地鐵站落車)
註:每位參加者獲派蒸溜水一支。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長者才藝百老匯』
   主  題:長青共融
   活動地點:尖沙咀九龍公園廣場
   日  期:2000年11月11日(星期六)
        下午1時半至5時
   活動形式:■ 綜合表演
        ■ 攤位遊戲
        ■ 長者才藝攤位
        ■ 懷舊食品攤位
        ■ 長者專用物品展示

   免費入場券於本會及當日在會場入口派發,歡迎各界人士索取。
   會址: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1-2樓
   查詢電話:25749371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

寶蓮禪寺組團 赴甘肅為四校舉行揭幕禮

   香港寶蓮禪寺近年來,深入國內偏遠山區,扶貧興學不遺餘力。上月廿三日一行六人,組團遠赴甘肅省為去年在甘南,通渭二縣山區,所捐建的一中三小學校,舉行落成開幕典禮。
考察團抵絈後有中央統戰部處長馬寧,甘肅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兼佛協會會長嘉木樣活佛,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省統戰部部長杜穎女士,省委統戰部處長馬虎成,副處長秦耀及縣長各級領導熱烈歡迎。
甘南日加藏民學校開幕慶典期間,省委統戰部部長杜穎發表談話,指出當前西部大開發中,香港寶蓮禪寺率先響應,為甘肅省山區,扶貧解困,這捐資辦學是最根本的為祖國而建設,因為培育人才,是為我們開發西部最主要的條件,希望外間人士多些參與如寶蓮禪寺興學育才的工作。
團長紹根法師致詞中勉勵各學生,當今國家領導人,正致力開發西部,很快便可將這貧困的地區改變過來。現已有新穎和設備完善的校舍,應當勤奮讀書,努力學 習,面向世界,力求新知識,才可追上時代,為發展西部而建設,為自己及山區同胞謀幸福,這樣才不負國家領導人和香港寶蓮禪寺熱心人士的期望……。扶貧興學 考察團為一中三小,四所新校開幕完畢,廿七日返抵本港。


香港佛學會邀請導師紹根法師
赴陝西省為援建基礎教育學校行落成禮

   香港佛學會自創辦至今兩年間,會長戒晟法師致力於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工作,年初曾派人員遠赴陝西省,為貧困山區援助重建基礎教育學校二間,上月已興建完 成,故定於十月廿四日舉行開幕慶典。該會會長戒晟法師邀請導師紹根長老率團前往剪綵,隨團有該會總幹事李麗霞居士、寶蓮禪寺助理行政主任潘雪芳居士等共八 人,順道探訪山區日久失修的學校,如有需要希望能為偏遠山區重建校舍,給適齡入學兒童安心求學。
據潘雪芳居士透露:寶蓮禪寺在短短四年間,為祖國山區助建中、小學校已有九十四間,今次由紹根長老親自率團考察,定必為當地求學兒童帶來喜訊。今次陝西之行,可能為祖國山區助建基礎教育學校,達至一百間目標之數。


衍慈法師主講
佛遺教經

   時間:2000年10月26日起,逢星期四,晚上7時30分至9時
地點:佛教律儀淨苑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E, F座4字樓
電話:23673091
費用:全免
歡迎各界人士隨喜參加,同沾法益!


香港東蓮覺苑.清涼法苑淨恩小築 聯合主辦
恭 請
上文下珠法師宣講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地點:香港東蓮覺苑跑馬地山光道十五號
時間:晚上七時至九時
日期:二○○○年十一月十七日(星期五)至十一月廿五日(星期六)
聯絡電話:香港東蓮覺苑 二五七二 二四三七
李居士 二四六一 六五○四
梁居士 二八一八 二八四二


荃灣芙蓉山 虛雲和尚紀念堂
舉辦一日一夜八關齋戒諷誦大悲咒法會
(代辦團體:香港菩提學會)

   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橋樑,破癡闇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皆應受持(摘錄自《八關齋戒意義》)。
舉辦地點: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竹林禪院後山)
得戒和尚:上濟下平老和尚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額滿為止
舉辦日期:2000年11月25日星期六早晨至11月26日星期日中午為一日一夜
報到日期:2000年11月25日早晨七時半至八時
名  額:三十人
參加資格:必須是三寶弟子,在戒期中嚴持淨戒及禁語
自備用品:海青、縵衣(已受戒者)、盥洗用具、平底布鞋、蚊怕水、枕頭巾、沙灘巾(鋪床用)。
索取表格:親身或附回郵資信封寄至香港銅鑼灣高士威道36號灣景樓C座四樓香港菩提學會辦公室。信封寫「索齋戒表」。上午九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不接受傳真報名
查詢電話:2577 2298
費  用:全免。歡迎樂捐善款,成就功德。
八戒簡介: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及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


【新加坡】

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隆根大和尚
雙林寺龍光寶塔奠基致詞

   今天是本國唯一古剎--蓮山雙林禪寺開建龍光寶塔奠基典禮的日子,首先本席代表雙林寺住持談禪長老、監院惟儼法師暨雙林僧眾,謹運至誠之心,歡迎我國副總 理李顯龍准將光臨主持大典。同時歡迎諸山長老、大德法師蒞臨為塔基灑淨,加持經咒,說法動土。歡迎雙林各界護法善信,出席觀禮。統此以上諸大勝緣,結成龍 光佛塔奠基大典,逞現雙林寺前隆重集會,散發出神聖莊嚴的氣氛,透露出熱烈的場面。也使得在場諸位顯現出容光煥發、神采飛揚,這象徵了雙林古剎的重光,是 在大家一致的擁護之下,獲得成辦。相信出席今日佛塔奠基大典的在座諸位,對龍光寶塔的開建,也是樂觀早日湧現蓮山,展開福國佑民的使命,達成大家多年的願 望。
雙林古剎,原是神州福建怡山西禪寺下院,因而雙林寺建築模型,多為怡山叢林的縮影。本寺自確立獅城蓮山以來,弘闡北傳大乘佛法,尤其發揚禪法為宗要。回顧神州大叢林,大多有寺即有塔,寺塔並存,為北傳佛教一大特色。
雙林古寺,早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即有修建佛塔之議,用來莊嚴北傳佛教佛寺。今以雙林寺宇腐朽,經重修多年,廟貌已煥然一新,令到見者聞者,莫不翹首瞻視,嘆為觀止。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慈復開建龍光佛塔於寺前左側空地。塔高二十九米,塔身用花崗石與青石疊砌,分八面七層,中空有梯可上,主要每層供佛,每層外有石欄,全塔非常精巧美觀。來 日建成,不但莊嚴雙林古剎,也使神州北傳佛教的佛寺與佛塔,並現於獅城,到時它將象徵北傳佛教大乘佛法復興於獅島,展現護國安民的功用,攝來四方朝禮者, 必當眾多。《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如上經偈所示,蓮山雙林塔廟湧立獅城,定能引發國民向善向上,其數豈可限 量哉。
末了謹祝出席大典諸上善人,福慧俱長,六時吉祥!
二○○○年十月四日


副總理李顯龍准將主持
雙林寺龍光寶塔奠基典禮

   白蟻侵蝕嚴重,殿堂岌岌可危,雙林寺於一九九一年底成立復原委員會,制定復原方針,寺內用地進行總體規劃。國家古跡部分的大雄寶殿、天王殿依照最徹底的維 修方法,落架大修,以求延年益壽;為了讓古跡重放異彩,增建山門、牌樓、半月池、照壁,另一壯舉,便是在觀音殿前面,豎立一座廿九米高的石塔。這座七層石 塔將是大巴高速公路上的一大標志。
雙林寺的石塔,取名「龍光寶塔」,仿照中國福州三樂市的三峰寺塔而建。三峰寺塔建於北宋期間,公元一一一七年,三樂市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明朝鄭和下南 洋,曾用三峰寺塔為了望塔。因此三峰寺塔和東南亞有特殊的緣份。龍光寶塔是中國樓閣式的八角形石砌建築,以惠安的龍石和青石為材料,遵循傳統的建造方法, 配合現代科技,新加坡的建築史可以寫上嶄新的一頁。
龍光寶塔的設計,由中國泉州華僑大學方擁教授和台灣文化大學李乾朗教授負責測量三峰寺塔、繪製而成。香港志蓮淨苑宏勛法師提供佛教藝術指導。本地繪測師新加坡雅思柏設計事務所負責力學計算。
佛塔起源於印度。最早的佛塔,是為了供奉釋迦牟尼佛的舍利(火化後的遺骨)而建。佛塔可說是最早的佛教建築。發展到殿堂內供奉佛像,是後期的事。早期佛弟 子都以繞塔(順時鐘方向繞塔)作為追思禮敬佛陀的禮儀。在佛教建築中,佛塔是重要的精神表徵。增建寶塔,使雙林寺建築群的叢林格式更趨完善。
龍光寶塔的建築費預計需坡幣二百八十萬至三百萬元,工程一年內完成。塔建好之後,雙林寺維修工程告一段落。可以正式開放給公眾參觀。


【大陸】

浙江省蕭山楊岐禪寺新大殿落成

重修楊岐禪寺緣起
楊岐禪寺,位於浙江省錢塘江、富春江、浦陽江的匯合處--蕭山市義橋鎮。寺廟左鄰湘湖,右連漁浦,背靠楊岐山,面對三江口,山清水秀,風光奇麗。
楊岐禪寺建於南宋嘉定二年(公元1206年),當時因有國戚楊氏齊王、冀王分別葬於東塢、西塢、故族人捨宅為寺,初名「崇福楊寺」,有宋寧宗御賜題額,至今有近八百年歷史。
崇福楊寺,先後改名為崇福寺、岐王(蔪王)寺、冀王寺、齊王寺。明代時,因寺宇建於楊岐山下,故易名為「楊岐寺」。明清之際,天下大亂,干戈連年,唯楊岐寺遠離塵囂,古剎叢林,香火獨盛,僧人習定增慧,弘揚臨濟宗楊岐教義。
楊岐寺名與佛教臨濟宗第十三代祖師方會所創楊岐派契合,為中華禪宗「五宗七家」之一,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歷代高僧大德東渡日本弘傳禪法,各揚禪風,大振 法道,蔚成日本禪宗二十四派之盛況,其中除三派屬「曹洞宗」外其餘二十一派均屬「臨濟宗禪」;又二十一派中除千興派傳承黃龍的法脈,其他皆繼楊岐之法燈。 據專家考證楊岐派在日本有百萬弟子,可見楊岐派影響深遠。蕭山楊岐禪寺,一貫弘揚臨濟宗楊岐派教義,「法燈朗躍,祖道恒傳」。
楊岐禪寺於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毀於兵火;同治年間,由楊華者捐資重建,至今有一百三十多年,隨著世事滄桑,楊岐禪寺年久失修,寺宇頹敗,佛殿殘破。
改革開放後,太平盛世,政通人和,五穀豐登,萬事俱興。為弘揚佛教文化之精華,一九九八年,由浙江中強建工集團董事長徐關興發起,經蕭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立 項,由杭州東方文化園出資,於一九九九年在楊岐禪寺原址,按伽藍規制重修三進大殿--天王殿、圓通殿、大雄寶殿,並配置鐘樓、鼓樓、回廊、海燈舍利寶塔、 中國梵鐘文化長廊以及獨創的萬佛金塔地宮。整個寺宇,莊嚴穩重,蔚為壯觀。佔地16688平方米,耗資億元。鑒於楊岐禪寺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中國宗教學 會已把楊岐禪寺定為「中國佛教文化展示中心」。
今日楊岐禪寺,古剎新貌,雄偉莊嚴,弘揚正法,完善法務!在楊岐禪寺開光法會慶典之際,特立此碑,以慶臨宗法燈高照,楊岐派教義後繼有人,佛事興盛。同時,將為蕭山市發展國內、國際旅游業做出突出貢獻。

楊岐禪寺簡介
改革開放後,太平盛世,萬事俱興,百姓渴望重修楊岐禪寺,在中國佛教協會的鼎力支持下,在蕭山市人民政府的直接關懷領導下,由杭州東方文化園出資億元,於一九九九年八月破土動工重修,於千禧之年八月竣工,佔地1668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8500平方米。
重修後的楊岐禪寺,四周青山環抱,面向錢江涌潮,按伽藍規制重修的三大殿--天王殿、圓通殿、大雄寶殿,蔚為壯觀,金碧輝煌。既恢復了楊岐古剎的雄偉壯麗,又增添了許多佛門新事。
在楊岐寺右側,在一百二十餘米的長廊內,用影雕的藝術手法,生動地再現了故宮珍藏孤本,明代大畫家吳彬的五百羅漢長卷,一個羅漢一種姿態,雕工精細,人物鮮活,實屬不易,令人叫絕,目前國內獨一無二。
楊岐鐘聲是楊岐禪寺的重要標志之一,楊岐世紀寶鐘位於大殿的左前方山上,重廿一千斤,象徵廿一世紀,鐘的體型和紋飾精美,堪稱江南精美第一鐘,凡逢盛事、喜事、雅事,鐘聲響起,迴蕩山谷,萬人昂首,令人振奮。

金塔地宮,堪稱一絕
楊岐禪寺中軸線的後端,建有一個萬佛金塔地宮。塔高廿九米,宮深十九米,佔地四千平方米。金塔造型優美,塔身上供奉著大小金佛上萬尊,在青山綠樹叢中燦燦 閃光。塔中彩燈四射,金磚鋪地,地宮展示著從故宮請來的乾隆皇帝親自供奉的一尊佛像,此乃我國珍稀之寶,也是楊岐寺的鎮寺之寶,在地宮周圍的佛龕處,還珍 藏著中國最大的佛教巨書《中華佛教二千年》和海燈法師的舍利子等,均為罕見的珍寶。
另外還有千工千佛大歡門;中國歷代梵鐘展示;山涯峻峭,雲天相連的五百羅漢山;底為閣,上為塔,古樸莊重、造型玲瓏的海燈舍利寶塔;畫工精致,氣勢非凡的「法界源流圖彩繪長廊」等等。如此眾多的佛界文化藝術精品,為傳播佛教文化,發展旅游事業將起到無可估量的作用。


寧波佛教古蹟「關帝殿」應盡快恢復其原貌

   寧波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從歷史環境來看,寧波不僅是文獻名邦,又是浙東佛教文化的搖籃。因此,在城市建築與城市文化繼承上,我們需要去發掘傳統的文脈,特別是寧波文化城市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遺產。
以月湖片區為例,月湖作為水鄉城鎮中的一顆明珠,她反映了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築風情。月湖景區內擁有諸多風景點,近年來,寧波市政府和民間集巨資翻修了 天一閣,賀秘監祠、佛教居士林、超然閣、秦氏支祠等歷史古跡,使之展現原有風貌,受到廣大市民和游客的普遍青睞。名人故里尋蹤,東南佛國朝拜,文化與旅游 相結合,使古老文化散發的魅力和現代旅游充盈的活力,將使寧波這個充滿詩意的城市更加光燦奪目!
「月湖歷史文化景區」這個景區的前提是歷史文化。其十景之一的柳汀洲,原以「賀秘監祠」、「佛教居士林」及「關帝殿」這些古建築群連成一片,形成了一方悠 久的歷史文化特色和風貌。如今,在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中,也應有力保護這群歷史建築及其文化內涵,使之具有比較完整的歷史風貌。
但令人遺憾的是,在月湖十景之一的柳汀洲這一歷史文化景區內的原系佛教古跡--「關帝殿」至今仍被外單位無償開設商場,由此導致歷史文化景區改變了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氛圍,喪失了該一景區的文化內涵。對此一不倫不類的現狀,深為廣大市民和行家們所痛惜!
原佛教古跡「關帝殿」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恢復此一佛教文化古跡已成為廣大市民的迫切願望和強烈呼聲。建議把恢復後的「關帝殿」建成「浙東佛教文化 陳列館」,使之成為寧波市佛教文化瀏覽和交流的窗口,繼承發揚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傳統,為月湖增添又一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人文景觀,這不失為市政府一大明智 的舉措!

重修牛頭寺緣啟

   長安城南行一華里即少陸原畔之牛頭山,山中有古剎--牛頭寺。古木參天,曲徑邇幽。俯瞰樊洞碧田秀畦,遙望終南翠屏千嶂。唐代遍照禪師(即牛頭祖師)為開 山祖師。寺建於貞觀六年,同時開辟杏花坪、九龍潭、洗腸溝、龍堂塔院諸名勝。宋代初,改名福昌寺,旋復名牛頭寺。明代為秦王香火院。清光緒與慈禧幸西安, 重修牛頭寺。每日取九龍潭甘泉飲。該寺為古代名勝古跡,故歷代均有重修。
解放後寺住僧人,文革時俱逃散。大殿、廊房、佛像均毀。現存法堂並幾間住房、窟洞,破敗不堪,須速修茸。否則,必將倒塌。寺內幸存重要文物,如千年龍爪槐、四季柏、陀羅尼經幢。若不趕快愴救,亦將枯萎破敗。
果林長老多次發心修復此名山古剎,蒙各界人士之支持,隨世摹捐修建,茲已入寺修繕危房,擬重建佛殿。謹祈遠近檀越捐資修造,共襄勝舉廣結善緣興古剎名山,宏揚佛教文化。施主之功德芳名將勤之金石後世而重無窮。而其所獲之福慧,亦如青山永茂、綠水長流。


寧波七塔禪寺於十二月十日將隆重舉行修復開放
二十周年慶典暨圓通寶殿觀音聖像開光法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很快得到貫徹落實,公民的宗教信仰得到前所未有的保護和尊重,佛教界也走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呈現出欣 欣向榮的景象。二○○○年是世紀交替的一年,正逢七塔寺修復對外開放二十周年,在這特殊而又意義的一年,為充分展現七塔寺在二十年來的所得成就及當代七塔 僧人的精神風貌。及更好地答謝各級領導,廣大佛教界人士,海內外善信二十年來對七塔寺的鼎力支持,七塔禪寺寺務管理委員會決定:於二○○○年十二月十日 (農曆十一月十五日)星期日,在七塔寺內隆重舉行修復開放二十周年慶典暨圓通寶殿觀音聖像開光法會。屆時,將邀請海內外諸山長老、大德居士蒞臨添光。


浙江杭州西天目山禪源寺佛像
開光暨啟建庚辰年水陸空法會

月照天目 輝耀祖庭
盛世慶典 祥雲貫天

為紀念千年古剎韋馱菩薩應跡道場,禪門臨濟中興祖庭,在新千年舉行重興奠基暨月照大和尚晉院慶典。特制作吉祥聖物銀質「韋馱菩薩寶像」紀念章三千枚,正面 為「月照大和尚恭繪韋馱菩薩聖像」,背面為世界級自然保護區天目山標志。由著名書法大師啟功先生題詞。於二○○○年十月十八日在禪源寺由月照大和尚、廣修 長老、心月長老、木魚長老、益行長老、先益長老等諸山長老共同主持隆重開光。贊曰:
妙相莊嚴,法力無邊。普度眾生,饒益有情。
吉祥如意,光耀人間。特頒此書,以證佛緣。


佛教耆宿鄭頌英老居士在滬往生

   上海著名佛教老居士鄭頌英大德於公元二○○○年八月廿六日下午二時四十分逝世,享年八十四歲。頌老臨終安祥,並有家屬及居士二十餘人為之晝夜助念,佛號不斷。為頌老洗沐時,其關節柔軟,臉色安祥自如。
遵照頌老生前遺囑,不開追悼會,不舉行告別儀式,不留骨灰(骨灰撒於大海)。頌老遺體已由家屬、諸居士護送至龍華火葬場火化。
頌老在十五歲讀中學時於印光大師處聞法後即皈依佛門,青年時期即追隨趙樸初居士從事佛教慈善事業,在他舉行佛化素席婚禮時,首先以千元大洋救濟飽受戰亂的 難民,又以巨資捐助關絅之創辦,趙樸老主持的上海淨業孤兒教養院,被聘任該院院董。頌老對佛法教理研究頗深,當時佛刊《覺有情》、《弘化月刊》上幾乎每期 都有他的文章。頌老自幼心地仁慈,樂善好施,自己卻生活儉樸,布衣蔬食,其高操節守,存誠克己之品格有口皆碑。尤以晚年弘法護教,早在一九九二年李洪志盜 用佛教名義推行「法輪功」的初期,他就識破其邪教本質,並予以揭露,多次呈函中國佛教協會和國務院,痛切陳辭:「法輪功」決不是佛教,而是邪教!
鄭頌英老居士不愧為愛國愛教利眾生的一代大德,深得海內外佛教信眾的崇敬和愛戴,在近代中國佛教界頗有名望和地位,德高望重。他的逝世是上海佛教界的重大損失;是中國佛教界的一大損失。
頌老遺著文集《淨意室文存》已由河南鄭州佛教居士為之整理編輯,年內可望梓印出版,以作為信眾對頌老的懷念和追思。
公元二○○○年八月廿八日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