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87期
2000年1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代表團赴京滬訪問
特輯報導 新加坡雙林寺龍光寶塔奠基大典
獅城佛塔 ◎何秀娟
惟儼法師簡歷
七律兩首題頌 ◎鍾世平
看雙林寺修復有感 ◎李乾朗
新加坡國家古跡蓮山雙林寺榮獲「舊建築修復工程優異獎」
本期特稿 世界和平高峰會議演說--衝突轉變 ◎心 道
斷食修行 自我修行啟示 ◎心 道
高僧大德 永遠仰慕一代高僧--弘一大師 ◎覺 醒
淨宗印光大師光輝照人間 ◎法 空
專  論 般若的含義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下) ◎蔡 宏
佛學評述 淺談呂澂對玄奘翻譯的評價 ◎高振農
隨筆禪話 無漏智慧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我的人生觀:忠誠、活學活用 ◎楊 釗
修習禪學 茶禪一味 ◎王麗心
希望工程 貴州希望學校參訪記(上) ◎郭德心
寶蓮禪寺在中國山區扶貧建校分佈各省一覽表
僧伽大會 出席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
覺光長老榮任永久榮譽副會長
香港寶蓮禪寺代表紹根法師報告
佛教叢林 重建天目山禪源寺緣起 ◎月 照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代表團赴京滬訪問
   近兩年來,海內外佛教人士都知道:「香港佛教聯合會有計劃創辦佛教僧伽學院。」自從本刊發表有關訊息以來,更引起國內外青年法師們的注視和興趣。特別是在 一九九九年八月份,本刊發表了一文《訪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一席話》(第471期),其內容詳述了香港佛教計劃創辦僧伽學院種種因緣。歸總一句話:這是會長 覺光大師兩大宏願之一。第一宏願:為香港六百萬人爭取佛誕公眾假日。經過近廿年的努力奮鬥,終於在一九九八年四月初八日實現了第一個「佛誕公眾假日」,普 天歡喜,功德無量!
   覺光大師第二大宏願:就是創建「佛教僧伽學院」。這是佛教「續佛慧命」的頭等大事,香港佛教興亡在此一著!眼看香港僧人日漸稀少了,大有「油盡燈滅」之 感!不僅覺光大師憂慮佛教的前景,整個香港佛教界近百萬佛弟子無不惶惶然,憂心忡忡。會長覺光大師不顧年高體衰,仍抱著「盡形壽,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 為報佛恩!」覺光大師在港弘法度生六十餘年,他老人家的心願無有不成者,香港佛教在全球享有最佳聲譽,皆與他老人家密切相連的。
   如今,他老人家發大菩提心,創建「佛教僧伽學院」,相信有志者事竟成,一定會成功的!過去無數事例都表明了這一點:「由理想成為事實!」可以說,大師的感應力特強。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籌建階段,已基本完成了。現在將進入最關鍵的階段,就是如何展開聘請老師和招收學僧入學了。十月廿九日,會長覺光大師暨董事們組成代表團赴京、滬等地進行友好訪問,並拜會了各有關單位的領導人,說明香港創建「僧伽學院」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重大意義。
    中共中央領導人對覺光大師有仰慕的最佳印象,知道這位海外高僧是「愛國愛教」的典範人物,他為成立香港特區政府有過卓越貢獻,國家領導人在宗教政策允許範 圍內是絕對支持的,而且會保持相當協調的合作關係。從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務院宗教事務局,國務院港澳辦公室、中國佛教協會、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等各 單位負責領導人對覺光大師此行的目的,均表示鼎力相助和支持,可以說已取得相當大的成功!代表團一行於十一月一日抵達上海市,受到三大寺院僧眾和廣大信眾 熱烈歡迎,港、滬兩地佛教相互之間的友情相當深厚。覺光大師對三大寺院由青年法師們來掌管寺務,氣象一新,青出於藍,大有作為,讚不絕口!上海佛教前景無 限好。覺光大師一行在滬拜會了市統戰部,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上海佛協等各單位領導人,會長與各位領導人在親切友好氣氛中談得非常愉快。在一國兩制基礎 上建立了牢固的友誼,會長誠摯地表示,邀請各位領導人在適當時候赴港觀光訪問,我們翹首企盼大駕光臨!
 
 
獅城佛塔--記述雙林寺龍光寶塔奠基典禮
<<何秀娟>>
   神州大叢林,大多有寺即有塔,寺塔並存是北傳大乘佛教寺院的一大特色;建塔供養舍利,在印度緣由已久,所謂「八王起八塔,金瓶及炭灰,如是閻浮提,始起於 十塔」。唐朝歷經二十二代帝王統治,共二百九十年的歷史中,除唐武宗李炎嚴重毀佛外,其他帝王,大都護持佛教,唐太宗貞觀五年,開啟法門寺塔基出示佛指骨 舍利後,唐代有七位君王正式迎請佛骨舍利入宮供養,可見中國佛教對供奉舍利乃至建舍利塔之重視;佛弟子常以繞塔表示對佛陀的敬仰。
   塔的用料,有木造、磚造、銅鐵造、石造等,外觀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建築有單層、有多層,不一而足。

莊嚴隆重的奠基典禮
   新加坡佛教名剎蓮山雙林寺,創建於一八九八年,有超過一百年的歷史,八十年代期間由於白蟻侵蝕嚴重,殿堂岌岌可危,一九九一年底開始著手復原計劃,寺院也 因此暫停開放了九年的時間,復原計劃除了保留原有的傳統建築格局外,並擬議增建寶塔,讓雙林寺獨特的佛教叢林建築群更趨完善。
   目前,復原計劃之第四期工程將近完工,接下來將展開的第五期工程,就是興建一座寶塔,當代佛教耆宿香港鹿野苑住持超塵大和尚為之題名,稱為「龍光寶塔」。
   二○○○年十月四日上午八時半,新加坡叢林古剎蓮山雙林寺為即將興建之龍光寶塔舉行奠基典禮,恭請副總理李顯龍准將蒞臨主禮。是日上午,這座百年古剎,洋溢著一片歡愉的氣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潮,見證了寶塔奠基那歷史性的一刻,多麼地富有紀念意義。
    儀式共有兩個主要部份,一氣呵成,八時半先是請師和灑淨,由隆根大和尚、悟峰大和尚、妙燈大和尚、常恒大和尚、廣聲大法師、慧雄大法師、廣品大法師、法照 大法師與明義大法師共九位一起主持灑淨儀式,雙林寺談禪大和尚也欣喜地參與慶典,緣於體力稍漸和行動緩慢,由監院惟儼法師代表上香。
   緊接著是主禮貴賓副總理李顯龍准將於九時半抵達,盛大的典禮正式開始,會上佛總主席隆根大和尚和李副總理相繼獻詞。
   李副總理致詞時說,雙林寺座落在組屋區內,別具一格,其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不單是禮佛參拜的地方,事實上其建築結構和園林環境,更是讓年輕一代認識傳統建築和歷史文化的理想場所,寶塔建成後,它將成為大巴诖區的一大標志,為我國的建築景觀增添新光彩。
   在隆重莊嚴的儀式上,李副總理奉安佛陀舍利於寶函中,由名譽顧問莊日昆先生和護持功德委員譚詠麟居士封寶函,在九位法師說法奠基後,主禮嘉賓受邀為寶塔的奠基紀念碑揭幕,大家都不期然的給予真誠的祝福,祈願工程順利,寶塔早日建成。
    佛教說世間萬象,不離因緣法,緣起性空本無自性,沒有實體可得,凡契合三法印者,都是正法,所謂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法門寺地宮 唐密曼荼羅之研究》一書中說,佛教特別重視「緣起偈」,也叫「緣生偈」、「法身偈」,佛教建塔造像,安藏開光,必將此偈供奉其中,視為法身舍利。此次龍光 寶塔奠基紀念碑上,就刻有此佛偈,偈曰: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供奉寶函的意義
   建塔藏佛舍利,以供奉膜拜,佛弟子會將舍利與其他供品,如水晶、珍寶、玉器、供杯等,一起置入寶函中,在塔基挖坑或溝,以安奉寶函。寶函的形狀大小各有異,有單個寶函,亦有多重寶函。
    雙林寺安奉在龍光寶塔內的寶函,是一石製方形秘龕,四邊各寬35厘米,高28.5厘米,下有蓮花座墊托,上有寶蓋,皆為10厘米高,寶蓋上端刻有梵文 「吽」一個單字,意即圓滿無量悲心之本性;寶函四周,刻上梵文和華文兩種語體的大悲咒,願一切眾生得觀世音菩薩悲心加持,離苦得樂。寶函內的佛陀舍利,是 護國金塔寺從斯里蘭卡迎請回來,特為寶塔奠基而奉獻給雙林寺的。佛教徒視佛陀舍利為法身常在,不得踐踏,因此寶函雖置於塔基內,但塔內的各層梯級,都不會 築在寶函之上,肯定不會被人所踩踏。
   除佛陀舍利之外,寶函內也安奉許多供品,至誠供養佛陀,同時也置入李光耀資政所撰寫的兩本回憶錄,以此作為奠基的時代記號。寶函外加套金黃色錦衾,藏進塔基中央。

龍光寶塔簡介
   雙林「龍光寶塔」是仿照中國福建福州長樂的聖壽寶塔而興建,總高29米,是一座中國樓閣式的八角形石砌建築,共七層,每層外有迴廊,護以石欄,各層樓開辟 兩個門,正門對向高速公路,側門與東邊山門直線相視,塔身的中心是實心柱,梯級不從底層直通塔頂,登塔時必須環行迴廊而上,憑欄遠眺。塔底層的七面塔壁 上,將鑿窟窿嵌入塔心,以安奉釋迦佛。
   塔的質料,採用南安龍石和青石,在惠安石廠加工,由台灣李乾朗教授和中國方擁教授負責測量和繪製施工圖,香港志蓮淨苑提供佛教藝術指導,由本地繪測師進行力學計算,據估計工程將耗資三百萬元。
    聖壽寶塔建於北宋期間,公元一一一七年,明朝鄭和下南洋,曾以此塔作為了望台。而龍光寶塔則屹立於觀音殿前方的空地上,獨立地聳立著,與低矮的寺院樓殿相 比,宛如擎天一柱,大有壯志凌雲之魄。建成後,當車子馳騁在前端的高速公路上,就能望見這座獨豎一格的塔身塔頂;從地理景觀而言,龍光寶塔將成為大巴诖區 的標志建築,到此游覽的香客游客,相信都不會忘記攝影留念。

主賓參觀殿堂亮智慧燈
   在奠基典禮上,為感激李副總理撥冗蒞臨主禮,雙林寺特贈一尊如意輪聖觀自在菩薩銅像作為紀念,由管理委員會主席悟峰大和尚代表贈送。
   李副總理接著受邀參觀殿堂,在眾法師與嘉賓的陪同下,從正山門進入寺院,當他抬頭仰望山門迴廊上的木構件時,對那精致的雕花很是讚賞;在參觀殿堂的同時,也為大雄寶殿前的智慧燈主持亮燈儀式。
   智慧燈是以青銅鑄成的大型香爐,上有燈供,廿四小時長放光芒,代表智慧常照;下有香供,薰著特製塔香,廿四小時香火不息,以清香傳達信心。智慧燈的底座特別刻上大家所熟悉的十二生肖,以此十二生肖代表一切眾生,祈願一切眾生得到佛菩薩庇佑,常生安樂。
    眾人也隨後一進地一進地的參觀修復後的殿堂與走廊,在大雄寶殿內,大家都看到三尊玉佛,還是一百年前的緬甸玉佛,中間釋迦牟尼佛,東邊藥師如來,西邊阿彌 陀佛。只有佛像背光是新定製的,採用漳木和柚木,雕鐫七如來,當中還有浮雕,是套上去的,每面背光上方呈尖錐形,敷上金箔,格外地莊嚴堂皇。

寶塔竣工後寺院將重新開放
   這次慶典得到了香港志蓮淨苑襄助籌備,少華山國術健身社醒獅隊助興,出席觀禮參盛者,包括多位國會議員、古跡保存局代表、國家藝理會代表、碧山大巴诖市鎮 理事會代表,基層領袖,藝術顧問,以及古建築專家群和教界人士專程從中港台蒞新觀禮,還有教內緇素、社會賢達的支持,慨贈花籃賀儀等,致使典禮熱鬧隆重, 殊勝圓滿。各方熱心擁護,預計一年左右的時間,寶塔料可竣工,雙林寺修復工程將告一個段落,可以重新開放給公眾禮拜和參觀。
   從今年一月開始,雙林寺進行園林綠化,有規律地在寺院四周與殿堂前後,或種樹或植盆栽,一株株一盆盆的大小樹木,開出了綠葉紅花,美化了庭院,給周遭環境增添了色彩,附帶幾許生氣,葉芽還會繼續萌長,明年它將更鮮明美麗。
   龍光寶塔之佇立於蓮山,將開啟新加坡共和國寺院建築史上的新篇章,不僅是佛教界的一大盛事,它也是象徵著藝術、宗教、文化、科技融合的結晶。謹以誠敬之心,殷盼雙林寺從計劃第五期工程順利完成,仰望祥龍翼戴,光照淨住。最後,敬以香港超塵大和尚之題聯為禱:

   龍本神物齊天同尊護法高顯巍巍鎮梵宇
   光現禎祥環黎悉得帡幪慈輝浩浩濟群倫
 
 
惟儼法師簡歷

   惟儼法師,新加坡公民,出生於一九六○年,幼時家居鄰近菩提佛院舊址,自幼親近三寶,稟性聰慧,與菩提佛院已故第二任住持宏願法師結師徒緣,十二歲由宏願 法師接引皈依,年少好學不輟,每日習作佛事早晚課誦,學習佛教威儀,深得宏願法師讚賞與嘉許;中學畢業後,十八歲時履行國民義務服役兩年,服役期間,從未 間斷地參與菩提佛院的護法工作。
一九八○年秋,得宏願法師鼓勵與資助,前往香港能仁書院修讀哲學系,次年季春,因緣成熟,於新加坡菩提佛院禮宏願法師剃度出家,出家後返港繼續學業,不幸恩師於農曆五月間示寂,恩師住世時也是香港大嶼山東涌法林住持。
一九八一年農曆九月,法師前往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受具,得戒於慧命大和尚。
一九八四年中能仁書院畢業,考獲學士學位。
一九八四年秋至一九八六年期間,在特殊因緣下,法師由新加坡蓮山雙林寺住持談禪老法師提供香港住宿,並獲得新加坡法藏精舍住持悟峰老法師的資助,留港深 造;一九八四年九月開始修讀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之碩士課程,為期兩年餘,一九八六年底修滿碩士學位學分,於一九八七年一月一日回返新加坡。
法師精進勤修,虛心向學,深得教內緇素信賴,愛護有加,一九八七年初,受委為新加坡蓮山雙山寺監院,弘法利生,誨人不倦,至今已十四載。蓮山雙林寺乃獅城 著名佛教古剎,創建於一八九八年,已被列為國家古跡,可惜多年風雨,名剎逐漸陳舊,白蟻侵蝕日益嚴重,一九九一年發起復原計劃,法師擔任復原委員會主席, 對十年來之工程進展,總是一力承擔,親自監督,致使巍峨巨剎之規模重現,再展雄風。■

鳴 謝

   本寺於2000年10月4日上午8時半,為即將興建之龍光寶塔舉行奠基典禮,承蒙我國副總理李顯龍准將蒞臨主禮;榮請隆根大和尚、悟峰大和尚、妙燈大和尚、常恒大和尚、廣聲大法師、慧雄大法師、廣品大法師、法照大法師與明義大法師共同主持灑淨儀式,說法奠基。
復蒙本寺名譽顧問黃根成先生、莊日昆先生不吝賜教;護國金塔寺法照大法師奉獻佛陀舍利兩顆;國會議員何達堅博士、王雅興博士撥冗光臨;國家藝術理事會主席 劉太格先生、本寺藝術顧問賴瑞龍居士與許夢豐先生、古跡保存局代表、碧山大巴诖市鎮理事會代表及基層領袖,熱心支持與出席;護持功德委員譚詠麟居士、鍾金 榜先生親臨拈香;香港鹿野苑住持超塵大和尚題名賦詩,志蓮淨苑襄助籌備;蔡伯勵先生協力輔翼;《香港佛教》雜誌社總編輯秦孟瀟居士、陳錦靈先生、潘肇棠先 生、余良先生、台灣李乾朗教授、中國方擁教授等專程蒞新觀禮;少華山國術健身社醒獅團助興;教內緇素、寺院庵堂團體代表、社會賢達、善長仁翁之隨喜參盛, 慨贈花藍賀儀;護法居士協助策劃、聯絡、招待等,眾緣成就,玉成善舉,典禮熱鬧隆重,儀式莊嚴殊勝,生色增輝,功德圓滿,本寺管理委員會與復原委員會全體 同仁,感激無盡,謹藉寸箋,敬致謝忱!

   新加坡蓮山雙林寺
住持談禪、監院惟儼敬啟
2000年10月10日

 
 
七律兩首題頌
<<鍾世平>>

   新加坡共和國蓮山雙林寺龍光寶塔奠基大典,恭請共和國副總理李顯龍准將奉安舍利,儀式莊嚴隆重,謹以此律獻與 惟儼法師上人教正

其 一
  新日艷陽暖叢林1,龍蟠寶塔2鎮亭盟;
  且循幽徑依般若3,何須靈鷲4萬里行?
  醍醐甘露灑蓮山5,池滿荷華獻尊前;
  法舟十年儒僧6願,浮天滄海比丘肩。

其 二
  覺樹枯榮又見春7,菩提薩埵空谷鐘8;
  果成棧房藏經典,拈花寄悟十方同。
  禪壇衣谰系楝樑9,塵拂娑婆若夢行;
  九鼎銘詞非頌德,西天路闊托慈航。

注 釋:

  1. 叢林即蓮山雙林寺。
  2. 寶塔指該寺龍光寶塔。該塔建成後,座落於寺院正前方,其位置介於觀音亭及大雄寶殿之間。
  3. 進入該寺須經過政府公屋之小徑。
  4. 靈鷲即印度境內近菩提伽耶之靈鷲山,為佛陀講經說法聖地。
  5. 寶塔奠基前數小時,島國滂沱自天而降,甘霖法雨也。
  6. 惟儼法師曾授佛學士,及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哲學碩士,一介謙恭而又充滿自信之儒僧。
  7. 雙林寺建寺於公元一八九八年,至今已百年歷史,新加坡共和國在一九八○年憲報中,列入加以保護古跡聖地之一。
  8. 觀音亭。為該寺左翼,建築雄偉,亭內有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十分莊嚴,有求必應,渡化眾生,靈驗異常。
  9. 惟儼法師上人於九○年初在香港學成返國,即授命全權處理搶修該寺工程,任勞任怨,夙夜匪懈,十年心血,大功即將告成,然四十壯年,已頭 髮花白,背亦微駝矣,其辛勞可知也,諺云:「佛法無邊,若無舟楫亦無以為渡」。蓮山雙林寺復原落成之日,亦儼師陞座之時。「水月通禪寂,魚龍聽梵音」吾等 何幸有座嚴然法幢可作「養殘生,修悟悅」之福祉矣。
 
 
看雙林寺修復有感
<<李乾朗>>
   作者簡介:李乾朗教授,蓮山雙林寺古建築修護及總體規劃顧問,現為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及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曾執筆《台灣建築 史》、《廟宇建築》、《傳統建築》、《華夏之美--建築》、《台灣的寺廟》等傳統建築研究著作,並於一九八五年成立「李乾朗古建築研究室」,專事古建築研 究工作,並曾參與台灣地區多處傳統建築調查研究及修護規劃工作。

   雙林寺是新加坡很重要的文化資產,它也是新加坡規模較大的古建築,對於百年前華人開拓新加坡的歷史而言,是一座歷史見證物,所以近年雙林寺的落架大修工 程,顯得非常有意義,因為這次整修是百年來第一次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ESCO)所訂古建築維修標準來進行,當整修完成之後,它可能被列入國際 承認的文化遺產之一。
   在台灣我常參加有關古跡調查研究及審批的事務,同時也擔任中國古建築史的教學工作,對閩南式建築有些認識。一九九四年一次機緣由香港宏勛法師推荐,讓我有機會對雙林寺古建築,包括天王殿與大雄寶殿的修復提供一點技術上的建議,數次到新加坡仔細參觀落架大修的工程。
    雙林寺的古建築修理,是採用落架大修方式。就中國式木造建築來說,當木構件遭到嚴重腐蝕時才使用解體的落架修理方法。它的優點是可以徹底的拆卸與重組,檢 查任何一根出毛病的樑柱或斗拱。但此法也有風險,因為拆卸過程裡難免將木構件榫卯或雕刻圖案損壞,而且重組時如果尺寸發生誤差,那麼外觀就可能變形,失去 古建築的造型神韻了!
   很幸運地,雙林寺聘請到曾經修理中國泉州開元寺的工程隊來新加坡,這批匠師主要來自泉州惠安附近,從清朝以來,這裡出現了許多名匠,是中國最著名的木匠與 石匠的故鄉。我們知道雙林寺在一百年前創建時,即是遠道從中國運輸材料而建的,依據建築風格及技巧判斷,當時的石匠來自惠安,大木匠師來自福州、泉州與漳 州,屋脊鑲瓷匠師來自潮州。因此,這次特別聘請泉州一帶匠師負責落架大修,可以說克紹箕裘,技法一脈相承,我們相信百年前創建雙林寺的人。包括出錢出力的 華人移民與匠師,他們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安慰與滿意的。
   雙林寺的天王殿構造與大雄寶殿的不一樣,天王殿屬於一種叫「廳堂式」的建築,大雄寶殿則屬於一種叫「殿堂式」建築。前者主要構造為樑柱,後者主要為斗拱與 藻井。因此修復技術略有不同。但相同的是兩者都必須將木構件以榫卯搭接,古時為使建築更堅固,常常使用外表看不到的「暗榫」,這就又增加了維修技術的難 度。
   由於工程剛開始時,由北京的古建築專家李竹君、宋森才與泉州的方擁教授諸位詳細測繪大樣圖,奠定了古建築維修的良好基礎,工匠將已經編號的數千個木構件拆 下後,不會發生混亂的現象。現在經過兩年,天王殿與大雄寶殿的上檐部分都解體落架了,我有機會觀察拆卸下來的樑柱與斗拱,發現百年前的匠師技巧很高明,暗 榫用得多,且作工不馬虎,每個構件榫卯內都以墨筆記上名稱與安放位置,顯然是很科學性的操作技術。
   另外,頗為特別的是大雄寶殿由兩組匠師合作建造,依樑架風格判斷,上檐為福州匠師所作,下檐則由泉州匠師完成。兩派的匠師當年如何攜手合作?這是令我們頗 感興趣的,也許答案是一個謎,但我們認為這是很罕見的建築,因為在中國福建,並沒有福州與泉州混合式的大殿,雙林寺的大殿也成為百年前華人移民志同道合建 寺的一個歷史證物。因而此次大修更應該保存這項特色,雙林寺復原委員會主席惟儼法師非常重視這些細微的特徵,他希望承包商除了繼續聘用來自泉州一帶的木匠 師之外,石雕也遠向惠安訂購,將來大雄寶殿上檐屋頂修復也要聘請福州匠師指導,甚至屋脊鑲瓷也必需自潮州聘請專業的匠師。我想,這樣的整修古跡是新加坡空 前未有的。
   當然,在工程進行中也遇到許多難題,例如屋頂瓦片的材質與防水性很難找到一家合乎要求的,石匠所雕琢的風格也很難與百年前原物的雕琢風格取得一致。再加上 有些構造曾遭到修改,例如天王殿的屋脊與大雄寶殿的樑架,也造成此次考證復原的困難,修復的目標仍以幾幅古老照片為依據,希望能恢復原形原貌。不過,也有 必須加強力學標準的部分,例如大殿的室內大樑經過百年已經呈現下垂之毛病。此次經過結構工程師計算屋頂重量,決定略增加大樑的斷面,以符合安全要求。
   落架大修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每個構件拆卸後應作詳細記錄,否則未來重組回去後就看不到榫頭內的細節。為此,雙林寺也順便進行構件解體測繪,希望能為新加坡保留一份珍貴的文獻史料,這些測繪圖樣將來可以出一專書,也許可供二十一世紀的修繕者參考。
   為了確保大木屋架重組完美無缺,匠師們最近在地面上先試組一次,傳統上稱為「穿屏煽架」,意即預組一次,檢查是否有鬆動不穩之處,或者榫卯有不吻合之處,這個預組結果非常令人滿意。
    將來大雄寶殿的屋架與三個藻井也是重頭戲,特別上檐的屋頂將恢復為福州風格,將直接考驗匠師的能力與技術。藻井有數百個斗拱,斗拱也布滿花草雕刻紋樣,它 襯托著大雄寶殿的莊嚴氣氛,而屋頂兩側的屋架與懸魚也必須防止雨水滲入,因此工作難度很高,我們希望RSP建築師與承包的工程隊匠師們能順利地完成難巨的 任務。
   此次雙林寺落架大整修,是建寺百年的大事,通常木材與磚石混合造的建築每隔一甲子(六十年)就要一次大修,雙林寺整修的準備工作也很謹慎,除了繪製圖樣, 也製作一比二十的模型,這種不厭其煩、力求盡善盡美的工作將立下一個典範,是未來其他古跡維修工作一個良好的指標。新加坡近年也有牛車水老市街之整修,但 雙林寺作為一個合乎聯合國文化資產保存標準來評估,它的意義是特別重大的。
   在維修過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泉州的匠師還運用「丈竿」法制作樑柱及斗拱構件,這是一種很古老的傳統技術,使樑柱的尺寸以一比一的比例來度量,達到 最高的精確度。其次,使用的木材非常堅硬,要比一般用更大的力氣才能雕刻紋樣,這也是很難能可貴的成果。這些點點滴滴的工作累積,所追求的目標就是使後代 子孫能感念到維修古跡所投下的心血是何等的巨大,而更能發自內心去愛護古跡!
 
 
新加坡國家古跡蓮山雙林寺榮獲市區重建局頒發「舊建築修復工程優異獎」
   一九九九年七月七日上午十時正,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先生於新加坡美術館頒發六個「舊建築修復工程優異獎」,表揚業主、建築師和承包商對保留我國傳統建築所 作出的貢獻。我國古剎蓮山雙林寺復原計劃的第一期工程即大雄寶殿與天王殿落架大修系此次六個得獎者之一。頒獎當天由悟峰老法師代表雙林寺信托會領獎。雙林 寺復原委員會對得獎則感到欣慰。
   由於近代文明發展迅速,科技日新月異,導致文化資產難以獲得保存,因而產生「文化資產屬於全人類所共有,人類應盡保護責任」。古跡類之文化資產,因位於戶 外,歷經各種環境因素的考驗,能夠留存下來,更加值得珍惜。古跡不但是文化傳統的活見證,更兼具了學術研究、藝術乃至教育的功能。雙林寺被定為古跡,除了 反映寺廟之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對於民眾而言,更是具有宗教信仰、文化傳承的意義。因此如何將雙林寺的完整風貌傳給後代子孫,則是雙林寺修復的嚴肅課 題。
   雙林寺作為新加坡國家古跡,對於保存維護工作一向極為重視,本次大修,更結合了海內外許多著名的古建築學者,從古跡修復的專業觀點,針對雙林寺的建築特色與未來發展,提出嚴謹的規劃建議,提供雙林寺最有力的理論基礎。
    這次雙林寺的修復整建計劃,得到海內外各階層人士的支持,所以這次獎賞是屬於所有參與者、支持者的,這包括新加坡及國外廣大的信眾以及香港、台灣、中國諸 位古建專家與顧問。獎項也給雙林寺修復委員會一個很大的鼓舞與認同,修復委員會將秉持兢兢業業的精神,繼續為古跡保存與修復而努力。
 
 
世界和平高峰會議演說--衝突轉變
<<心 道>>
   我親愛的兄弟姊妹們,本人身感榮幸,能夠與諸位相聚於千禧年的「世界和平高峰會議」,並就「衝突轉變」這一主題來作演說,身為一個佛教僧侶,內心與外在和平的獲得,是吾人所有修行之根本。而我個人之所以致力於和平,乃緣起於早年的人生境遇。
   幼年時期的經歷,引導我走上獻身於將人類團聚一起的目標。我個人相信,唯有當我們學會了去建立一個以和諧共存為基礎,同時獲得尊重也了解不同傳統的文化時,方能實現將人類團結一起的目標。
   我出生於緬甸,雙親都是來自中國雲南邊境的華人。戰爭爆發之際,我與家人失散,完全斷了聯繫,當時我年僅四歲,幼年時期,我即已獨立生活。我親身經歷這種悲慘的痛苦,也經驗戰爭帶來的屈辱;後來,我立誓奉獻於療癒痛苦的志業。
    引發戰爭的原因有許多,有些戰爭根源於經濟與政治因素。爭執之關鍵,是因為相異又不能相容,不同的族群、宗教與民族,無法友好共享生活在一起。在過去,族 群團體想要離群索居,同時能完整保留自身的傳統,比起現在要容易多了。但是,這種情況越來越難在今日的現實中落實。我們都彼此相互關聯,同時,彼此之間的 聯繫日益緊密;這個時代,寬容與尊重的需求程度,達到空前強烈的地步。現代戰爭的現實情勢,使得更多的權力集中在那些有辦法獲得高度摧毀能力的武器者手 中,為了對抗這些危難,我們必須著手創辦一個全球性、教育性的運動,以「所有人皆為我摯親」的理念作基礎,建立一個寬容與尊重兼具的文化。
   這份認知,就是引導我創立即將於明年春天在台北開幕的「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動力與領悟。有些人害怕一旦去接觸或是了解其它宗教的傳統,就可能威脅到自身信 奉的宗教傳統。這種想法其實一點事實根據都沒有。增進對其他宗教的了解,將會加強對自身信仰的欣賞、珍惜之情。讓世人都能理解不同宗教間的相異之處,同時 也能珍惜共同的精神渴望,各宗教對意義、目的與啟發的追尋,有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而每一種方式,都有他獨特觀點。醞藏於每一種傳統中的美麗與靈性,都應 被認可。增進對不同信仰了解之人,他的生活因此更加充實、豐富。就如同「世界和平高峰會議」,特別強調來自於不同宗教派系的領導人,應跨足參與促使各宗教 之間互動的需求,幫助我們的信徒,對各種宗教更熟識的那份需求。在這個日漸成形的「世界社區」之中,促使人們擴展與本身信仰背景相異的人,當我們開始去了 解人類根本是一體的,因此無需削減那些使我們感到充實的相異之處。
   「世界宗教博物館」創造人類精神上追求的相同因素,慶祝彼此相異之處。共同慶祝各個信仰傳統來表達生命旅程--由出生、步向成長、婚姻、到成年、老年、死 亡到超越生命的經驗。她涵括廣泛又富教育性適合年輕人,透過會議與電腦網路,連結來自不同宗教背景的年輕人的經驗。我們的目標就是:要把寬容、和平與博 愛,這個重要的基本訊息,傳達給全球的人們。
   我的夢想是:幫助年幼的佛教徒,去體驗那些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與其他偉大宗教傳統中的美麗與靈性;同時,也協助那些屬於不同宗教的年輕信徒們,來探索與欣賞佛教獨特的一面。促進世界和平,就像「地球家」,我們都是他的成員。
   博物館裡的「世界宗教廳」,將會展出各宗教傳統與藝術,展現人類如何透過藝術,來表達對神靈的景仰,及心靈溝通上的媒介。在此邀請諸位,與我一同參與明年春天將在台北舉行的博物館開幕典禮,也參與人類精神心靈上追求的「全球宗教大連結」的慶典。
   現在是全體人類共同積極、真誠地展開行動促進和平的時候了。千禧年的「世界和平高峰會議」,乃是一個轉換衝突,我祈求我們今日在此的努力,會在日後帶動出許多具體的活動。藉由共同的參與,我們才能有更好的機會為全體人類帶來幸福。
 
 
自我修行啟示
<<心 道>>
   我的修道原則就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我個人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與家人離散,碰到父親被抓走的痛苦,有份對生命、對感情、對分離的體會,讓我的心靈起伏 很大。生命、感情、家庭的破裂,造成我對生命的一種迷惑,我就開始一直在做對人生的探究;我們死到哪裡去?我們生到底是為什麼?
   我的生命經過戰爭,也經過非常流離的體驗。在十五歲的時候,我初聞觀音菩薩的故事,祂是慈悲救苦的菩薩,只要你有所求,祂無所不顯現祂的慈悲。我聽到祂的 慈悲力量,永不厭倦慈悲的這種精神,而且能夠不間斷地為一切的人類做奉獻,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祂這種慈悲能量的永恒性,我頗受感召。我努力在學 習,可是我不知道祂的力量從哪裡來?於是就從祂的修行,觀音菩薩如何修行、如何開悟、如何做慈悲這件事,開始力行與學習。

苦行與斷食
   我從十五歲就開始靈修、打坐、吃素了,在這當中,一直打坐,學習觀音菩薩慈悲的精神,我一直磨練自己,讓自己能夠走向靈修這一條不要退轉的路。到二十歲的時候,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死掉了,更覺得生命是那麼樣的短暫與無常,所以趕緊向出家、修道的方向努力走去。
    出家以後,第一個就學習苦行跟斷食的修行法。將近十年的時間,我用苦行的方法在墓地、墳場、屍陀林,在那裡禪修與觀想。這十年的禪修,讓我的欲望,我的煩 惱,我對世間很多追求的欲望,通通都不見了,通通都平靜了。每天看到有人搬了死屍進來,丟在那裡,觀看到人生命的最後階段是這樣的呈現,讓我感覺到整個生 命都無所逃於死亡的結局。我從這個結局裡面探討整個生命內涵的意義,在這裡看到與獲得很大的覺悟。
   我每天禪修將近二十個小時,這二十個小時裡,覺得時間很快就過掉了,我連吃飯都不喜歡吃,覺得吃飯是浪費時間,一天只吃一餐,其它時間通通在禪修。那麼禪 修到底是在幹什麼呢?主要就是觀照我們內在靈性的生態是什麼;了解我們內在靈性的生態,跟真理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我們的靈性跟上帝怎麼樣搭起橋樑?怎麼 樣讓我們的身心、靈性跟永恒不昧的生命能夠搭上關係,發揮作用。所以不斷地、不斷地在做這種內心的了悟跟堅定的事情,讓自己活得清醒,死得清醒,做得也很 清醒。

與死亡為鄰
   我們知道墓地裡面都會有很多的靈,尚未轉生的靈還在那裡。剛開始,我跟他們之間,總是會發生一些小小的碰撞。鬼,他常常用哭的、用吵的、用出現很不好看的 形象來嚇你,一直不斷地發生。到最後,我只有做一件事情,就是請他們寬恕我,我跟他們協商,我在這裡修行,等我修成的時候,一定幫助他們脫離苦海,所以是 用「愛」去感動他們,他們就停止做干擾我的活動。
   我用愛把彼此的關係變得非常的密切,一直到現在,我跟他們的關係都非常的好。大家也許不相信,我的很多弟子,去旅行的時候,住過很多很恐怖的旅館,或者是 到了很不乾淨的地方,只要他們亮出通行証--我的相片,擺出來,都可以得到安寧,不會被干擾。鬼好像沒有國界,我的弟子只要拿著我的相片,放在前面,他們 就會覺得安心,沒有煩惱。所以我想鬼是無國界的。墳場十年,跟這些鬼相處的心得,就是用愛心來改變與他們的關係。
   再下來我是用斷食的苦行法,我的斷食就是一天只吃九粒藥丸,只能喝二杯水,這一、兩年當中就這樣的生活。剛開始斷食,頭暈目眩,常常暈倒。一直到兩個月過 去,才慢慢適應,我才習慣。沒有吃任何東西之下,整個身心、欲望跟想法都是非常少的,連睡眠都沒有。在斷食當中,我的肉慢慢地沒有了,只剩下皮跟骨,身心 愈來愈覺得非常清淨跟安定。在斷食當中,很多疾病會好,但是也發生了很多問題,就是身體因為沒有肉的關係,所以站的時候,骨頭太重了會壓到筋,站久了就會 痛。如果睡的時候,骨頭太重會壓到筋,所以睡的時候也會痛。坐的時候,屁股坐在椅子上,因為骨頭太重壓到筋,又非常痛,真的是坐立難安。睡覺的時候,因為 沒有力氣,根本就沒有辦法睡。所以睡覺的時候也要有精神,沒有精神就沒有辦法睡。

生往何處去
   這個時期我一直在觀想我的生命;我吃的這麼少,我的生命是這麼樣的脆弱,這是不是說,我們在沒有進食的當下,不曉得什麼時候生命就結束了。在這個快要結束 的生命裡,我最珍惜的是什麼?這個時候我想到有什麼東西不會死掉?一旦死掉的時候,我的什麼東西不會死掉?我一直在看那個不會死的東西是什麼。一直不斷地 探討、追求、觀察。這二年當中,我在古堡住了一段時間,然後又在山洞住了將近一年半的時間。住在山洞的這段時間,完全把山洞的光線封掉,不能有光,所以看 到的完全只是自己跟自己,其他都沒看到。
   全部沒有光只看到自己的時候,就等於這個燈完全熄滅,那時候看不到別人,只看到自己。不是看到自己的身體,是看到自己的靈性,到底我們現在這個靈性跟佛、 跟上帝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不斷地在探討那份永恒的真實,找尋真理、追求自性,用身體的歷練探討生命的真實性。所以我的修行方法,就是攝心、觀照,把心抓回 來。抓到哪裡?抓到靈性這邊。觀照什麼?觀照我們靈性剩下的一個呈現。由不斷沒有睡、沒有吃,還有精神能量,然後靈性的那種光愈來愈充滿。
   兩年之間,我就在做這個探討生命微細存在的一種感覺。這段斷食經驗,讓我充分地對死亡的道理有份了解。於是離開山洞,離開墳墓,投入到整個人群當中修行。 人類何其多、生命何其多,可是我們共同只有一個靈。不管你信什麼教、什麼人種,我們有這個宗教信仰共同的家,就只有一個靈性的家。所以我對整個的社會、整 個的人類、整個的群眾做一個很好的愛心的推動,關懷我們每一個人心靈的快樂,關懷他們生命做哪些是有意義的,可以得到更多資源;做哪些是得不到資源的?我 把我體會到的分享出去。推動這份愛心,是一個福氣,推動愛心是一個資源,推動愛心是我們人的一個理念。
   我就在這個時候,想到了「宗教博物館」的建立、創立,希望宗教的這份愛人、救人、奉獻與懺悔的心態,可以在人類中推動彼此的關懷。我希望宗教之間能夠彼此了解,彼此交流,彼此尊重,彼此包容,而後共同創造,共同複製愛心,讓整個人類活在和平跟愛的世界中。
 
 
永遠仰慕一代高僧--弘一大師--紀念弘一大師誕生一百二十周年
<<覺 醒>>
   弘一大師愛國愛教思想最最深入人心的是他多次書寫「念佛不忘救國」的愛國詩句,分贈各方,從而影響了整整一代佛教徒紛紛走上了愛國愛教道路。
   本來弘一大師在出家以後,除了在音樂方面仍有少數創作外,其他文學藝術已基本上放棄,唯獨對寫字一項,仍一貫保持著向上力行的精神。每當有人請其寫字,他 總是有求必應,絲毫不感厭倦。他認為,書法即佛法,寫字即是弘揚佛法。但是,他在出家後基本上不再寫別的文字,而是專寫佛經、佛號、法語,有所謂「非佛書 不書」之說。他曾親筆書寫《金剛經》,用珂羅版印刷後分送各弟子及友人。但寫得最多的是《華嚴經》。他曾親手書寫過《華嚴經》一部,後來石刻於杭州西湖西 泠印社山上的華嚴塔上,供人瞻仰。又曾把《華嚴經》的偈句,集成楹聯三百。其後有人請他寫字,他就寫這些聯語和偈句。据他自己說,生平寫經寫得最精工的, 要數一九二七年在廬山牯嶙青蓮寺為蔡冠洛居士所寫的《華嚴經.十迴向品初迴向章》。此外,他還常常書寫一些彌陀佛號和觀音聖號分贈索書者,得之者無不歡喜 雀躍。
   但是,當日本侵略者侵佔我國國土、殘害我國同胞的時候,他就毫不猶豫地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國」的主張,號召全國佛教徒,奮起抗戰,趕走日本侵略者。他先是 將此詩句懸掛於他講演律學時的座後緤壁上,後來凡是有人向他求贈墨寶者,則概以此詩句贈之。數年之中,贈出的這種愛國詩句字幅,不計其數,由此弘一大師的 愛國愛教詩句,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其愛國愛教思想,也就更加深入人心。許多佛教信徒都在其影響之下,走上了愛國愛教的道路。
   在抗日戰爭時期,全國各地的佛教信徒,和全國人民一起,紛紛參加了抗日救國運動。如當時的湖南南岳,曾有「佛教抗戰協會」和「佛教青年服務團」等組織,許 多佛教徒都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在上海,當時的中國佛教會專門成立了中國佛教會災區救護團第一僧侶救護隊,在「八.一三」滬戰中共救護軍民萬餘人。同時還 組織了僧侶掩埋隊,專門掩埋暴屍荒郊的傷亡軍民屍體,前後約有一萬多具。而上海佛教界組織的難民收容所,收容和救濟的難民、災民,更是不計其數。其他各地 佛教徒所組織的抗日僧侶救護隊和難民收容所,也都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頁獻。所有這些,當然都是各地佛教徒愛國思想的表現,但是也不可否認,這多多少少與弘 一大師提出的「念佛不忘救國」的愛國詩句有一定的關係。因為弘一大師是舉世聞名的愛國高僧,他的登高一呼,在全國佛教界影響之大,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我們 說,在弘一大師的愛國思想影響下,導致許多佛教徒走上愛國愛教的道路,這是無可爭辯的事實。
   弘一大師「念佛不忘救國」的愛國愛教思想,對我們佛教界來說,至今仍有其一定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仍然要高舉愛國愛教的大旗,把愛國愛教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堅定不移地走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使我們的佛教更加興旺發達。
    弘一大師認為,當時中國佛教所以呈衰微跡象,主要是因為僧團內部戒律鬆馳,許多僧人不能嚴守戒律所致。為此,他出家後即苦學潛修,精研戒律,孜孜以復興律 宗為己任。他初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遍覽義淨所譯有部律藏。後得南山三大部及唐、宋律宗諸師著述,感到南山一宗,契合此土機宜,遂改學南山律,終身奉 持,不遺餘力。
   弘一大師弘傳律學數十年,貢獻巨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身體力行,嚴守戒律。
   弘一大師出家後,即身體力行,嚴守戒律,過著苦行僧的生活。據有關資料記載,大師經常雲游四方,外出必隨身攜帶佛教經典,特別是律學典籍。但常用行李卻非 常簡單,只有五種:竹套箱二個,罔藍二個,鋪蓋一個。平常總是赤腳穿草鞋走路。一領衲衣,穿了二十餘年,已穿有二百二十四個補釘,青灰相間,襤褸不堪,尚 不肯更換。一頂蚊帳,破得到處洞,有的同布補,有的用紙糊,其弟子劉質平勸其更換,不許。一張破蓆,破碎得幾乎不能用了,欲為更換,亦不許。一個木質面 盆,丹漆已剝落,一條洗臉毛巾,也已破舊不堪,欲為換新的,均不許。直到後來至福建廈門、泉州等地弘法,才由劉質平為其更換了一新蚊帳和僧服、用具等。據 稱大師出家二十餘年,所穿僧服,僅有寥寥數套而已。
   弘一大師出家後,堅持佛教戒律中「過午不食」的原則,每天只吃早、午二餐。有人請他吃飯,必在午睡前進行,平時素食,如有香菇,必卻之不食,用豆腐,亦不吃。唯食清煮白菜,而且用鹽不用油,長年累月如此。
   弘一大師出家後,還嚴守教戒律中「不蓄金銀財寶」的戒條,手中不存一分錢。平時需用物品,包括寫字所用的紙、墨、筆、硯和寄信所需的郵票,均由其弟子劉質平隨時供給。

二、宣講律學,培育弘律人才。
   弘一大師改學南山律後,即終生奉持,並到處宣講,培育弘律人才。
   一九三一年二月間,弘一大師在上虞法界寺,於佛像前發誓,專學南山律宗。從此以後,他即以弘揚南山律宗為己任,到處宣講南山律學。一九三一年五月,白馬湖 金仙寺主亦幻法師發起,在五磊寺創辦南山律學院,請弘一大師前往住持。大師聞之,喜不自勝,當即移居五磊寺,開展律學院的籌備事宜。當時他曾寫信給蔡冠洛 居士,謂「五磊寺主等發起南山律學院,余已允任課三年(每年七個月,舊曆二月十五日至九月十五日,余時他往)。明春始業,經費等皆已就緒。自今以後,預備 功課,甚為忙碌。」字裡行間,透露出非常高興的心情。乃知事與願違,弘一大師後來發覺,五磊寺主辦理律學院的目的,和自己所設想的大相逕庭,感到辦下去沒 有意思,於是即飄然離去,南山律學院也就從此夭折。
   南山律學院雖然沒有辦成,但弘一大師培育律學人才的意志和決心並沒有動搖。他深深感到,要辦一所比較正規的律學院,條件還不夠成熟。於是他即改變策略,改用隨方講學的方式,招集弟子七、八人,追隨在他身邊,隨時聽他講授律學。
    一九三三年農曆正月,弘一大師在福建廈門妙釋寺講授律學。開講時先自述弘律之本願與失敗經過,並表示今後弘律,不再採用正規辦學的方式,而是決定用不立名 目,不收經費,不集多眾,不固定地址等辦法,進行流動講律,以培育律學人才。而這次在妙釋寺講律,是採用這一辦法弘揚律學的第一步。他最後希望聽講的學 員,能奮力興起,肩荷南山一宗,廣傳世間,高樹律幢。弘一大師對這次在妙釋寺講律的效果非常滿意。後來在他致蔡冠洛居士信中說:此次在妙釋寺「講比丘律 學,法緣甚勝」。
   在妙釋寺講律月餘後,弘一大師就率領部分同學,返回鷺江禾山萬壽岩,繼續講律。他自編講義,開講《隨機羯磨》,直至是年五月才圓滿。這次講律,他更為滿 意,在給芝峰法師的信中說:「此次講律,聽眾甚盛,寄住寺中者六七人,皆自己發心過午不食」。「現已講《羯磨》。若欲深造,非有三五年工夫專心研習不可。 聽眾中有二三人誓願甚堅固,或可發心專修也。」
   在萬壽岩講律快圓滿時,適逢五月初三日藕益大師聖誕,弘一大師親自為聽講的弟子撰寫了《學律發願文》,偕弟子在諸佛菩薩祖師之前,同發四弘誓願已,並別發 四願:一願學律弟子等,生生世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捨離,同學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眾生。一願弟子等學律以及弘律之時,身心安寧,無諸 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願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弘傳,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一願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餘年湮沒不傳 之南山律教,流布世間;冀正法再興佛日重耀。並願以此發宏誓願,及以別發四願功德,乃至當來學律一切功德,悉以迴向法界眾生。惟願諸眾生等,共發大心,速 消業障,往生極樂,早證菩提。
   一九三三年五月,弘一大師又率同學十餘人,離開廈門至泉州開元寺側之尊勝院結夏安居,開講《四分律含注戒本》和《隨機羯磨》。六月宣布成立「南山律苑」, 大師為撰《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署名者除大師外,有學律弟子共十一人。其時,弘一大師還撰寫了一副對聯,再次表明自己弘揚律宗之志:「南山律學已八 百年湮沒無傳,何幸遺篇猶存東土。晉山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這可以說是道出了弘一大師二十多年講律弘法的心願。
   此後數年,弘一大師即用此隨方講律的辦法,他講律到那裡,一批學律弟子就跟隨到那裡,從而培養出了一批律學人才。

三、精研律學,撰寫律學著述。
   弘一大師自從出家以來,即對律學勤加研習。特別是改學南山律以後,對南山三大部及唐、宋律宗諸師的著述,幾乎無一不精加研習。在精研律學典籍過程中,他感 到一些律學典籍,包括道宣所撰的《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等,都是義理深奧,戒規條文繁瑣,初學律者很 難讀懂。為此,他下決心做刪繁簡化的工作,立志將深奧難懂的律學典籍,簡化為通俗易懂的讀物。他所編撰的《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四分律含注戒本講 義》、《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在家律要》等,都是屬於刪繁簡化的通俗著作。特別是《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是他潛心研究戒律多年心得的總結。他將 《四分律比丘戒本》中每一條的制成因緣及其戒法、戒相、戒行與微細之持犯輕重一一列出,用圖表和圖解畫好,然後再書寫全文,刻印流通。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由弘一大師親自畫表,親自書寫,前後花了五年時間才完成。由於該書把弘傳律學加以通俗化、藝術化,特別是將書法藝術融通於戒 律之中,使人易於理解和接受,因而受到廣大學律者的歡迎。弘一大師本人也對這部著作十分滿意,認為是出家以後最大的著作。他在給蔡冠洛居士的信中說:「拙 述《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今已石印流布。是書都百餘大頁,費五年之力編輯,並自書寫細楷。是(書)屬出家比丘戒律,在家人不宜閱覽,但亦擬贈仁者及李居 士各一冊,以志紀念。開卷之時,不需研味其文義,唯賞玩其書法,則無過矣。」這裡是說,《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是書法藝術和律學著述的有機結合,它 不僅可以使出家人中愛好律學者,根據書中闡明的律學理論進行研習,亦可使一些不宜閱覽的在家人開卷賞玩其書法。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一書,弘一大師不僅在生前十分重視,曾石印過幾次,直到其臨終以前還念念不忘要其弟子們石印流通。他在「遺囑」中諄諄囑咐其弟子劉 質平,在他逝世後勿開追悼會,勿造塔及做其他紀念之事。「倘欲做一事業,與餘為紀念者,先將《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印二千冊。此書可謂餘出家以後最大之著 作,故宜流通,以為紀念也。」(遺囑原語)於此可見弘一大師對這部著作的重視。同時也可看出,弘一大師弘揚律學、愛護佛教的那種至死不渝的精神。
    弘一大師以律名家,戒行精嚴,緇皈仰,薄海同。他出家後,嚴守戒律,宣揚律學,精嚴律學,孜孜以復興律宗為己任,這種熱愛佛教精神,一直為社會各界所崇 敬。今天,我們的佛教,要堅持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除了要繼續高舉愛國主義的大旗外,還應該向弘一大師學習熱愛我們自己的佛教。
   我們要學習弘一大師身體力行、嚴守戒律的精神,每一個僧人,都要加強自身建設,正信正行,堅持獨身、僧裝、素食,遵守國家的法律和佛教戒律,做一個新世紀的合格僧人。
    我們要學習弘一大師宣講律學、培育弘律人才的精神,努力辦好各級各類佛學院校。一切有條件的佛教寺院和團體,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舉辦一些僧伽培訓 班、僧伽進修班、佛學研究班和星期佛學講座等等,以提高僧眾的素質。要像弘一大師那樣,開展各種形式的講經活動,在弘揚佛法的過程中培育佛學人才。
   我們要學習弘一大師精研律學、撰寫律學著述的精神,大力開展佛教理論的研究,鼓勵僧人撰寫佛學著述,把佛教理論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今年是弘一大師誕生一百二十周年,我們開會紀念他,學習他一生為國家、為社會、為佛教事業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主要就是要繼承和發揚他的愛國愛教思想,以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更相適應,使我們廣大佛教徒,永遠沿著愛國愛教的道路前進。
 
 
淨宗印光大師光輝照人間
<<法 空>>
   印光大師於一九四○年農曆十一月初四日在蘇州靈岩山寺圓寂,距今已是六十年整了。
   大師從出家開始,一生專弘淨土,密護諸宗,力倡念佛法門。始終遵循佛祖宗旨,依照天時、地利、人和,努力與時代和社會相適應,珍惜時機因緣弘揚佛法,感化 四眾,從而成為一位宏揚淨土法門的傑出高僧,對我國近代淨土宗的振興貢獻甚鉅。所以,被後人尊為我國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為了紀念印光大師圓寂六十周年,我們要加強學習印祖淨宗思想,進一步發掘印祖淨宗思想發展的軌跡與特點。因為印祖修持淨土法門,兩度「閉關」(共六年), 弘揚淨土大業,撰寫百餘萬字的四冊《文鈔》等,都是在普陀山法雨寺,住錫法雨寺時間,則長達三十七年之久(一八九三年--一九三○年)如今,法雨寺內還設 有印祖的紀念堂。至於《印光法師文鈔》收集的文章,都是世間法,出世間法,無不包羅。不獨佛理精邃,文義典雅,而且上符佛旨,下契群機,字字珠璣,歸宗見 諦,為一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誠諦法語,是當代眾生亟須發掘之寶藏。不僅是淨宗瑰寶,亦是近代學術思想的珍貴財富。印祖弘揚淨土的文章,隨著佛教刊物的傳播, 流通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總之,印祖以文字攝化眾生,利益世間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梁啟超贊譽印祖文章:「古德弘法,皆覷破時節因緣,應機調伏眾生,印光 大師,文學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總之,印祖的光輝業績,對於普陀山現代僧眾的影響與教育,極為深刻。
   例如惟國法師在普陀山佛學院學習期間,最注重學習《印光法師文鈔》及印光大師在法雨寺兩度「閉關」潛修的事跡。這對於惟國法師的教育、薰陶極為深刻。為此,他在就讀期間內,就立下誓願:畢業後,也像印祖那樣到法雨寺「閉關」。
   惟國法師從普陀山佛學院正科班畢業之後,在妙善老方丈支持下,於法雨寺連續「閉關」兩期:
   第一期:一九九三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至一九九六年農曆十二月二十日。
   第二期:一九九七年農曆二月二十日至二○○○年農曆八月二十日。
   今年農曆八月二十日惟國法師出關的音訊傳出,佛協領導,各寺庵當家、學僧,以及粵、滬、浙、杭、甬等地的居士數百人紛至沓來。四眾弟子早已雲集在法雨寺法華關樓上樓下,為他祝賀第二次出關。
   普陀山佛協領導戒忍法師於百忙之中,為惟國法師主持開關法會。八點二十分,開關儀式開始,戒忍法師念完開關法語之後,打開了關鎖,迎請惟國法師出關,並宣讀功德文疏,將此殊勝功德迴向法界眾生,共祝國運遐昌,法輪常轉,正法永住。
    惟國法師承印光祖師閉關專修遺風,兩期「閉關」,共度過了毫不怠懈的關中生涯七年整。七年如一日啊!在關房內,他學習印祖,一步一個腳印,修苦行:誦經、 看經、念佛、拜佛、坐禪……關中的歲月,如同大冶洪爐,能夠使自己鍛煉成為一位智慧通達,任運自如的法器,從而繼承和發揚印祖淨宗思想的傳統,將來荷擔如 來的家業啊!
   這是一位現代青年法師,學習印光大師修道的典型實例。
   再者,普陀山觀音跳西方淨苑(即南海露天觀音)佛祥監院,承妙老旨意,早在一九九三年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日),遵循印光大師倡導的淨土法門,辦起了念佛堂。
    念佛堂由堂主常勤法師和維那負責。堂內僧眾遵照靈岩山寺印光祖師道場的規矩,除了必修早、晚功課外,每天堅持在念佛堂念佛不輟,寒暑不移,六時中具足威 儀。同時訂了八條《念佛堂規約》,全體僧眾嚴格遵守執行。佛祥監院定期到念佛堂講開示,從而使念佛堂走上正軌,日臻完善,在堂內念佛的僧人,從開辦時十 人,已增至廿八人。
   堂主常勤法師年已五十二歲,曾在雲居山真如寺參學過,很講究修道,專修淨土,精進不懈。業餘時間,他帶動念佛堂僧眾搞義務勞動,如打掃衛生,定期清理偏僻處的死角,同時還開辟了兩座小菜園,種植青菜、茄子、羅卜、菜瓜、南瓜、絲瓜等蔬菜,適時補充食堂之需。
    為了學習靈岩山淨土道場的道風、儀軌,因為這道場是印祖創建的,常勤法師在寺領導的支持下,組織念佛堂十位僧人,於一九九六年五月中旬赴蘇州靈岩山寺參 學。在那裡打了一個「佛七」,第八天恭請該寺明學方丈主講:《修持淨土法門》的專題開示,其教育最深,收益最大。(共住八天)
   西方淨苑又舉辦了兩期僧伽培訓班(每期歷時七天):主講是雲空法師。
   雲空法師是普陀山佛學院老教師(已任教十一年)現年已八十二歲了,老當益壯。他在中學讀書期間就開始學習印祖的文章,還編作《印祖文選》,作為講課教材, 有系統、有步驟地講授。雲空法師每天除了教學工作外,業餘時間,還持名念佛兩個鐘頭,幾十年來,從不改變。他結合自己的實際,給西方淨苑僧眾講課,深入淺 出,現身說法,因機施教,唯理是依,極為生動,使聽者容易理解與接受。
   通過這兩期的培訓,西方淨苑僧眾對於淨宗理論知識的水平提高了,從而增強了自己修持淨土的信心。
   以上「走出去」取「經」,「請進來」講課,通過多渠道的形式,提高僧眾素質。從這事例中,明顯看出佛祥監院,常勤堂主,他們為堅持辦好念佛堂,宏揚淨土法 門,發心多麼真切啊!而堂內全部僧眾,都能自覺地遵守規矩,老實念佛,以印祖倡導念佛法門的教導,對照自己,鞭策自己。多數僧人還利用業餘時間「打坐」念 佛(有五名僧人過午不食),長期以來,堅持求精進,修苦行。所以說,西方淨苑念佛堂,成為學習印祖淨宗思想之典範。「末法眾生,障深根鈍,淨土一法,三根 普被,利鈍全收,是最方便的法門。」因為印光祖師從佛法與眾生根機的對應角度,為引導我們脫離苦海而提倡專修的念佛法門。故而,現代修淨業的人愈來愈多, 而印祖淨宗思想的光輝業績,則在二十一世紀的海天佛國、佛教聖地--南海普陀名山永放燦爛的光芒啊!
 
 
般若的含義及其在佛教中的地位(下)
<<蔡 宏>>

(接上期)
佛告須菩提:譬如大海中船破壞,其中人若不取木,不取器物,不取浮囊,不取死屍,須菩提,當知是人不到彼岸,沒海中死。須菩提,若船破時,其中人取木,取 器物浮囊死屍,當知是人終不沒死,安隱無礙,得到彼岸。須菩提,求佛道般若波羅蜜,不書不讀不誦,不正意念,不依禪那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羼提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檀那波羅蜜,不書不讀不誦,不正意念,乃至不依一切種智。不書不讀不誦,不正意念,須菩提,當知是善男子中道衰耗,是人未到一切種智,於聲聞 辟支佛地取證。須菩提,若有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有信、有忍、有淨心、有深心、有欲、有解、有舍、有精進,是人依深般若波羅蜜, 書持讀誦說,正意念,是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有諸信、忍、淨心、深心、欲、解、舍、精進,為深般若波羅蜜所護,乃至為一切種智所護,為 深般若波羅蜜守護故,乃至為一切種智守護故,終不中道衰耗,過聲聞辟支佛地,能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當得阿耨多羉三藐三菩提。1
云何求佛道人無方便?須菩提,求佛道人,從初發心已來,無方便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修智慧。是人念有是施,是我施,以是施自高。念有是戒,是 我戒,以是戒自高。念有是忍,是我忍,以是忍自高。念有是精進,是我精進,是精進自高。念有是禪定,是我禪定,以是禪定自高。念有是智慧,是我智慧,以是 智慧自高。何以故?檀那波羅蜜中,無如是分別,遠離此彼岸,是檀那波羅蜜相。遠離此彼岸,是羼提波羅蜜相,遠離此彼岸,是毗梨耶波羅蜜相。遠離此彼岸,是 禪那波羅蜜相。遠離此彼岸,是般若波羅蜜相。何以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是憶念分別,是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不知此岸,不知彼岸,是人不為檀那波羅蜜所護, 不為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所護,乃至不為一切種智所護故,或墜聲聞道中,或墜辟支佛道中,不能得到薩婆若。2
般若是貫穿在成佛的始終的,但般若主要是針對在中間修行的菩薩說的,是菩薩修行實踐的方法,這與從果德上講的圓融智慧是有一定差別的,因此般若是屬於菩薩,不屬於佛,對此經中說: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是諸法是菩薩法,何等是佛法?佛告須菩提:如汝所問是諸法是菩薩法,何等是佛法者?須菩提,菩薩法,亦是佛法。若知一切種,是得一 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菩薩當得是法,佛以一念相應慧,知一切法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是為菩薩、佛之差別。譬如向道,於得果異,是二人俱為 聖人,而有得向之異。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無知道中行,是名菩薩摩訶薩。解脫道中,無一切暗蔽,是名為佛。3
印順法師也論述說:「約般若唯一而貫徹始終說,如來當然也有般若。不過,佛說般若。重在實相慧離言發悟,策導萬行。般若『以行為宗』,所以與側重境相而嚴密分析,側重果德而擬義圓融者不同。」4
而聲聞乘人,能以般若慧度過生死河到達彼岸,為什麼不說是波羅蜜呢?因為聲聞人雖有智慧,但又不能發大乘心,以度眾生過生死河,而波羅蜜還有「事究竟」的 含義,所以能認識到諸法實相,圓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才被稱為是波羅蜜。而聲聞乘的智慧達到了彼岸,但功行上未能達到,所以他們的戒定慧三學不能被稱為 是波羅蜜。菩薩住報得道化度眾生,是二乘所不能比的,經中說:
諸菩薩阿薩,甚希有及難,能行是深般若波羅蜜,諸法無所有性,畢竟空,無始空,而分別諸法。須菩提,汝等若如是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則如一切聲聞辟支佛 不能報,何況餘人。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薩摩訶薩希有難及法,諸聲聞辟支佛所無有?佛告須菩提:一心諦聽,有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住報得六 波羅蜜中,及住報得五神通,三十七助道法,住諸陀羅尼,住諸陀羅尼,諸無礙智,到十方國土,可以布施度者,以布施攝之,可以持戒度者,以持戒攝之,可以忍 辱精選禪定智慧度者,隨其所應,而攝取之。可以初禪度者,以初禪攝之。可以二禪三禪四禪,無邊空處,無邊知處,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度者,隨其所應, 而攝取之。可以慈悲喜捨心度者,以慈悲喜捨心,而攝取之。可以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空三昧,無相無作三昧度者,隨其 所應,而攝取之。5

2、般若波羅蜜
般若常與波羅蜜聯在一起。梵文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到彼岸,是說修學而能從此到彼,不是說已經到了。所以波羅蜜主要是講從此到彼的行法,凡可由此岸到涅槃 彼岸的行法,都可稱為是波羅蜜。從波羅蜜的這種含義講,就只有般若空慧能使人認識萬法的真相,從而使人到彼岸,因而佛經中常說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但只有 般若是究竟、真實的波羅蜜,其它都是假名波羅蜜。所以經中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又有說般若為目)」
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勝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毗梨耶、禪那波羅蜜。譬如生盲人,若百若千,若百千,而無前導,不能趣道入城。喬尸迦,五波羅 蜜,亦如是,離般若波羅蜜,如盲無導,不能趣道,不能得一切種智。喬尸迦,若五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將導,是時五波羅蜜,名為有眼,般若波羅 蜜將導得波羅蜜名字。6
譬如大地,以種散中,得眾緣和合便生,是諸種子,依地而生,如是阿難,五波羅蜜依般若波羅蜜得生,四念處,乃至一切種智,亦依般若波羅蜜生,以是故,阿難,般若波羅蜜,於五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為導為尊。7
這是說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同瞎子一樣,而般若則如同眼睛,能把人帶到彼岸。因此五度只有有了般若作指導,才能成為波羅蜜,才能到達彼岸。經中又從各個方面,多層次地闡述了五度時要用般若的思想:
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檀波羅蜜。薩摩訶薩行持戒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尸羅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忍辱時,般若波羅蜜為 作明導,能具足羼提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精進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毗梨耶波羅蜜。菩薩摩訶薩行禪那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禪波羅蜜。菩 薩摩訶薩觀諸法時,般若波羅蜜為作明導,能具足般若波羅蜜。一切法以無所得故,所謂色乃至一切種智,喬尸迦,譬如閻浮提諸樹,各種葉各種華,各種果,各種 色,其陰無差別。諸波羅蜜入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薩婆若,無差別,亦如是,以無所得故。釋提醒因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大功德成就,世尊,般 若波羅蜜一切功德成就,無等功德成就。8
若菩薩摩訶薩用有所得故布施,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受,所施者物,是名得檀,不得波羅蜜。我持戒,此是戒,是名得戒,不得波羅蜜。我忍辱,為是人忍辱,是名 得忍辱,不得波羅蜜,我精進,為是事勤精進,是名得精進,不得波羅蜜。我修禪那,所修是禪那,是名得禪那,不得波羅蜜。我修慧,所修是慧,是名得慧,不得 波羅蜜。喬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行者,不得具足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釋提桓因白佛言:世 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修具足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佛告釋提醒因:菩薩摩訶薩布施時,不得與者,不 得受者,不得所施物,是人得具足檀那波羅蜜。乃至修般若波羅蜜時,不得智,不得所修智,是人得具足般若波羅蜜。喬尸迦,是為菩薩摩訶薩,具足檀那波羅蜜, 乃至般若波羅蜜。9
譬如轉輪聖王,五波羅蜜,亦如是,若離般若波羅蜜,不得波羅蜜名字,不離般若波羅蜜故,得波羅蜜名字。10
譬如轉輪聖王四種兵,輪兵,輪寶在前導王意欲住,輪則為住,令四種兵,滿其所願,輪亦不亦不離其處。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到薩婆若,常是中 住,不過其處。譬如轉輪聖四重兵,輪寶在前導,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導五波羅蜜,到薩婆若住,般若波羅蜜,亦不分別。檀波羅蜜,隨從我尸羅波羅蜜、羼提波 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不隨從我,檀那波羅蜜,亦不分別。我隨從般若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禪波羅蜜,亦如 是,何以故?諸波羅蜜性無所能作,自性空虛,如野馬。11
沒有般若空慧做依據,做指導,布施等就不成為波羅蜜了,而只會感得人天福報。所以講到布施波羅蜜,佛經中總是講,布施時,要不見布施的人,不見布施的物, 不見接受布施的人,如此三輪體空,才是究竟、真實的大布施,如此布施才是功德,才是積集度到成佛彼岸的資糧。梁武帝與達摩大師關於功德的一段對話,在一定 程度上也反映了般若與波羅蜜的關係。《壇經》中說:
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 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 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見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 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 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12
梁武帝做了許多布施,但執著於布施相,達摩祖師就說他做的沒有功德。因為明心見性,不著外相,如此所行的布施才是功德。其餘五度不得般若智,則不能成為波羅蜜,但般若波羅蜜本身也不可執著,《大般若經》中說:
佛言,善現,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取名取相,取名取相已,耽著般若波羅蜜多,不能證得實相般若。13
般若經中又講到了如何做,才是與般若行相應的。
世尊,若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應云何行?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欲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受想行識,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 行一切種智,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常、無常,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種智不行常、無常,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若苦、若樂,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 一切種智若苦、若樂,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是我、非我,是行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是我、非我,是行般若波羅蜜。不行色淨、不淨,是行般若波羅 蜜。乃至不行一切種智淨、不淨,是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是色無所有性,云何有常、無常,苦、樂,我、無我,淨、不淨,乃至一切種智無所有性,云何有常、 無常,乃至淨、不淨。14
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不念色,不念是色,不念用色,不念我色,是菩薩摩訶薩,亦不念夢,不念是夢,不念用夢,不念我夢。乃至化亦不念化,不念是 化,不念用化,不念我化,受想行識亦如是。乃至一切智,不念一切智,不念是一切智,不念用一切智,不念我一切智。是菩薩摩訶薩,亦能不念夢,不念是夢,不 念用夢,不念我夢,乃至化亦如是。15
經中還說到如何行,才是具足般若波羅蜜,
佛告須菩提;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色增相,亦不見減相,不見受想行識增相,亦不見滅相,乃至一切種智,不見增相,亦不見滅相,菩薩摩訶薩是 時具足般若波羅蜜。復次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不見是法、是非法,不見是過去法,是未來現在法,不見是善法、不善法,有記法、無記法,不見 是有為法、無為法,不見欲界、色界、無色界,不見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乃至不見一切種智,如是菩 薩摩訶薩,具足修行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諸法無相故,諸法空,欺誑無堅固,無覺者,無壽命者。16
因此大乘般若就沒有執著於凡夫的世俗相,又沒有執著於聲聞乘的空相,而是以般若為大乘道體,以般若為五度眼目,以般若攝持萬行,達到圓滿究竟的彼岸,從而 般若也就成為波羅蜜。般若空慧是不離萬行莊嚴的,否則就是聲聞乘的偏空智,就不是般若中道了。所以般若是菩薩行的理論基礎,菩薩們以般若智慧證知諸法實 相,並以此攝盡萬行,成就佛果,般若是一種深刻的智慧,而又是離不開實踐的,是與其它五度息息相連的,否則就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就不是波羅蜜了。所以龍 樹菩薩說:說般若波羅蜜,就等於說六波羅蜜。《大般若經》《初分贊般若品》中說:
但由般若波羅蜜多所攝故,余五方得到彼岸,……住般若波羅蜜多,方能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禪定波羅蜜多,非住余五能成是事。」17
發菩提心的菩薩,以般若妙慧,徹悟不生滅的諸法實相,廣行利他事業,就能到達究竟彼岸,得到無上菩提正果。由此可見,般若與菩提是從般若的不同角度而說 的。印順法師說:「約修行趨果說,名之為般若無所住;約望果行因說,名之為離相菩提心而已!」18《金剛經》是以金剛般若為名,而內容多是講無上菩提。佛 在這部經中,為須菩提說如此發心,直到究竟菩提,都是歸宗於離相無住。在說到無上遍正覺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於是法中無實無虛」,這些都是從般若無 住上說的。因此般若無住的現證,就是離相菩提的分證。般若是從修行上說的。菩提是從果上說的,所以《金剛經》中處處說菩提,實質上也是在處處說般若。般若 即菩提,而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過程中,分兩個階段,一是菩薩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被稱為般若道。而徹悟法 性後,又以種種善巧方便度脫眾生,積集成佛的資糧,直到成佛,這一階段,稱為方便道。《大智度論》中說,從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其它宗派認為到八地)八地 以上為方便道。般若即菩提,而從上面說到的般若道、方便道來說,菩提又可分為五種:一是發心菩提:即凡夫在生死中,初發心上求菩提正果,下化眾生的心願。 二是伏心菩提,發心以後,依本願去修行,在六度的實行中,漸漸降伏煩惱,與性空相應。三是明心菩提:降伏粗重煩惱後,繼續修習般若觀慧,徹證萬法實相,明 了本心,稱為明心菩提。這三種菩提是屬於般若道的三個階段,人修習了這三個階段後,就由凡入聖,證得聖果,但還沒有圓滿,仍須繼續修行。明心菩提證悟到一 切法本來清淨,這時的菩提心就與開始的菩提心有很大的差別了,以前是發世俗的菩提心,現在證悟實相後,就是發勝義菩提心了。依著這種菩提心去修行,則又有 下面二種果。一是出到菩提;發勝義菩提心,得無生法忍後,就修方便道,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漸漸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二是究竟菩提,即是斷除煩惱習氣 後,自利利他究竟,圓滿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此則般若道成就三種菩提,方便道成就二種菩提,從這二道、五菩提,就能了解大乘佛教的菩薩從發菩提心,用般若 智,修菩提道,得解脫果的次第了。

注 釋
【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664頁
【2】《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670頁
【3】《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1151頁
【4】《金剛經講記》印順著
【5】《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1041頁
【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504頁
【7】《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419頁
【8】《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447頁
【9】《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458-459頁
【10】《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898頁
【11】《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900頁
【12】《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金陵刻經處印 第15-16頁
【13】《大般若經》287卷
【14】《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537-538頁
【15】《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545-546頁
【16】《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方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印 第584頁
【17】《大般若經》172卷《初分贊般若品》32之1
【18】《般若經講記》印順法師
 
 
淺談呂澂對玄奘翻譯的評價
<<高振農>>
   呂澂(1896-1989)是我國著名的佛學大師。他精通英、日、梵、巴(巴利文)、藏等多種文字,對印度佛學,中國漢地佛學和西藏佛學都有深刻的研究。 他畢生以佛學為科學研究對象,在研究方法上勇於探索和創新,終於闖出了一條新路,在整理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攀登了近現代佛學研究的高峰。
   呂澂的佛學研究及其思想,基本上繼承了其師歐陽竟無的傳統,但有所發展,有所創新。他善於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佛學研究的成果,既不盲目崇信外國的一套,也不墨守中國學者的成規。他有目的、有選擇地利用國內外一切成果,作為思想資料,建立起自己新的佛學體系。
    呂澂在佛學研究方法上努力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他通過長期的研究實踐,認識到佛學思想本身就帶有非常複雜的性質。一方面佛學思想在古印度向各地流傳的 過程中,就不斷有所發展和變化。另一方面佛學傳到中國來,其經典由梵文、巴利文而譯為漢文、藏文,錯訛和疏漏在所難免;其思想也因時因地而不斷有所演變和 發展。不弄清這些情況和變化,不掌握佛學思想發展的規律,就很難搞清楚佛學思想的本來面目。因此,他感到研究佛學,必須立足於世界範圍。應該把世界各國的 佛教,無論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都應當作為一個整體,系統地加以考察、比較,從中找出其異同之點,紏正其錯訛之處,尋求其發展和演變的規律。由於他精通 英、日、梵、巴(巴利文)、藏等各種文字,所以就利用梵文、巴利文和藏文等資料,對勘漢譯佛典,從中鑒別真偽,考訂異亂,紏正錯訛,補正缺失,做到了「冶 梵、巴、漢、藏於一爐」,從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許多疑難問題。他在支那內學院期間,除了利用梵、藏資料,對勘漢譯佛典,整理、編印出三輯《藏要》 外,還在佛典和教義的考訂、辨偽方面,作出了優異的成績。一些考訂、辨偽,後來逐漸為一些佛者學者所信用。
   呂澂一生在佛學研究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這些輝煌的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對玄奘翻譯及其佛學思想的評價,可謂古往今來,別出心裁,獨樹一幟。因為 長期以來,大凡研究玄奘翻譯及其佛學思想的,都一致認為,玄奘的翻譯,最忠實於印度原本,歷來被看作是唯一精確直譯之文。因而玄奘的佛學思想,最忠實於印 度佛學思想,玄奘所傳的唯識學,基本上照搬了印度的唯識思想。但呂澂在研究玄奘的翻譯及其佛學思想時,卻提出了自己的獨特看法。
   呂澂研究佛學,喜歡利用各種文字的資料,對勘各種佛典,以鑒別真偽,考訂異亂,紏正錯訛,補正缺失。他在研究玄奘翻譯的《觀所緣釋論》時,對勘了陳真諦的譯本、唐義淨的譯本和西藏譯本,發現玄奘和義淨的兩個譯本,所以有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者,奘淨兩家所用原本未嘗有異也,而奘譯翻譯修辭改之。」意思是說,玄奘和義淨兩家翻譯所用之原本,並沒有兩樣,祇是玄奘在翻譯時,在文辭上作了修 飾。由此他認為,義淨的翻譯「近於直譯」,玄奘的翻譯則「近於意譯」。所以「兩家雖有文質繁簡之殊」,實際上「其原本猶無害為一類」。他接著又說:「奘譯 力求整齊,每釋皆先引全頌,於是文句未能分段落者必改組而斷句,意有未盡者亦必引而足之,錯綜其詞,廬目遂非。」這是意譯的一種格式。同時,「奘譯據文敷 演,不覺其詞之酣暢」,這又是意譯的一種格式。所以他認為,「奘譯原本不必與淨譯異,特譯文敷暢見其文采有殊而已。」
   「二者,奘譯之潤文非但暢意而已,亦取註釋家言以改論」。意思是說,玄奘的翻譯還不僅僅是在文辭上加以修辭,使之詞意通暢而已,而且還常常採用註釋家的言論來改變論文的原意。在他看來,玄奘的翻譯,有許多地方都是採用了護法所作疏中的言論和觀點。
    「三者,奘譯改論非真宗護法之解也,乃別取諸後起之說」。意思是說,玄奘的翻譯還並不都是直接依據護法的註疏以改變論中之文,有些地方還另外採取了護法以 後的一些佛教學者的理論。所謂「奘譯文義大同護法而不盡同,其所依據殆在繼承護法而變其說者」。他認為護法以後的學者,大概就是護法的門下弟子勝子等三 家,或者就是戒賢其人。
   通過分析、研究,將《觀所緣釋論》的四種譯本互相對勘,終於對玄奘的翻譯提出了三點看法:
   「一、奘師譯文與其謂為忠實之直譯,無寧謂為暢達之意譯。」
   「二、奘師意譯與其謂為信於原本,無寧謂為信於所學。」
   「三、奘譯所宗與其謂為護法之學,無寧謂為晚起變本之說。」(以上引文均見《呂澂佛學論著選集》(一)《論奘譯觀所緣釋論之特徵》一文)
   後來,他進一步對玄奘的譯籍作了全面考訂,更加肯定他認為,玄奘的翻譯是不忠實於原本的意譯。他在與熊十力論學的書信交往中說:「奘譯喜以晚說改譯舊文, 謹嚴實有不足。如以《瑜伽》說改《般若》,時見唯心所現與無性為自性之義。又以《毗曇經》改《本地分》,而有言說性與離言性平等之義。又以慧護遍計執餘之 說改《攝論》,以清辨和集說改《二十頌》,以護法五識說改《觀所緣》,幾乎逐步移觀,終不以完全面目示人。」最後,他「斷定奘譯為不忠於原本之意譯」。 (見《覆熊十力書七》)
   從以上這些言論中我們可以看到,呂澂在研究玄奘的翻譯及其思想時,並沒有盲目相信唐代以來一些佛教學者共同認為的玄奘翻譯是唯一精確的直譯之文的論斷,而是實事求是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得出了玄奘翻譯是不忠實於原本的意譯的結論。這是對玄奘翻譯作出的比較客觀的評價。
    由於呂澂的這些看法,與歷來論述玄奘翻譯的見解完全不同,因而引起了近代研究玄奘翻譯及其思想的一些佛教學者的注意,反響極為強烈。甚至有人認為,呂澂強 調玄奘翻譯不忠實於原本,是對玄奘翻譯的否定。但是,呂澂的這些研究,由於不是憑空推論,而是通過各種譯本互相對勘,深入研究,最後才得出的結論,所以後 來逐漸為一些佛教學者所接受和信用。他的這些研究成果,給後來研究玄奘一系的譯著和思想以極大的幫助。
 
 
隨筆禪話
<<秦孟瀟>>
無漏智慧
   佛家講所謂「氣功」,有著特殊的意義,跟社會上各家各派的「氣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佛家有一個嚴密的修證體系,它以精湛的「教理」作指導,以嚴格的 「戒律」和清淨的「梵行」作基礎,以種種「契理」、「契機」的法門為方便,以甚深的「禪定」為核心,以「無漏智慧」、「斷惑證真」為目標。佛家修行可以用 「戒」、「定」、「慧」三學來概括,與「氣功」關係比較密切的當屬「定」學,「定」即「禪定」。禪是梵語的略謂,義譯靜慮,思惟修,包括「止」與「觀」兩 個方面,故「止觀」常被作為「禪定」的別稱。

基本功夫
   的確,佛家的學說非常深奧,不過,如果對它有興趣的話,鑽研一番,就能搞通了,所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修習「止觀法門」,必須要懂得「九種心 住」要點,可以說這是基本工夫。現略說如下:一、「內住」:或端身正坐,或採用其他個人認為適於調身的姿勢,把向外攀緣的思想活動,向內收斂,專注到預定 的一事、一物、或一點上,如意守「臍下」、「數息」等。二、「等住」:意念專注一定的對象,開始是短暫的,並且是粗浮的。經過反覆練習,排除雜念,加以澄 淨,從而由粗浮轉入細微,由紛馳漸趨集中。三、「安住」:專注環境,雖較能相續,但失念散記,在所難免。能夠旋覺旋收,攝歸正念。四、「近住」:由於專注 的念力增進,思想向外攀緣的活動逐漸受到調伏,轉向內斂,接近正念。五、「調順」:對一般認為可愛的色聲香味觸等欲境,不為所動。

修習氣功
   不少修習「氣功」的人,他們想通過佛教經論有關指導,以提高自己更上一層樓。佛家的所謂「氣功」,跟社會上的「氣功」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修習佛家的「氣 功」基本要求是什麼呢?可以分以下幾點來談:一、須「持戒」清淨:戒是禪定的基礎,它可以為禪修者的身心構築一個良好的氛圍。有位高僧說:負心多結怨,偷 盜犯國法,邪淫增心病,妄語失信譽,飲酒易亂性。如此等等實為禪修之大忌!若能戒除,非但能增進道德,亦有益禪修。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何況禪 修是改造身心的艱巨而細緻的工程,豈能沒有種種的戒規呢?佛教中的戒律很多,有居士五戒、八關齋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等。一般氣功師也知道戒規的重要, 有益於提高道德涵養;而佛教的戒律有它的特殊意義,偏重自律,與一般的社會道德偏重他律不可同日而語!

儒、釋、道
   在北京有位佛學大師曾說過,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儒道釋三家文化。因而修養身心的中國氣功,主要也來源於儒道釋三家。凡是對氣功有研究的,都知道中國氣功 源遠流長。最早見之於文字的是洛陽出土的《行氣玉佩銘》,以後有《孟子》講「養吾浩然之氣」;再有屈原《離騷》及《楚辭》中的《遠游》、《九歌》諸篇,講 仙家煉丹。大師說:由於人的生活三大根本要素,就是飲食、呼吸、睡眠。儒家謂之食、息、眠,以之修養而成立儒家氣功系統,用以修身養性,天人合一,養生送 死。道家謂為精、氣、神,以之修煉而成為道家丹功系統,用以性命雙修,清淨無為,長生不死。佛家謂之「色法」、「息法」、「心法」,以之修行而成立佛家定 功系統,用以止觀雙運、色心不二、了生脫死。三個系統互相影響,有著很深奧的道理。

調伏睡眠
   有位修禪的人,不願同我談「長壽之道」,而要我多談談「調伏睡眠」該如何?我說:對初習禪的人來說,首先應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但不可放縱貪睡。如果睡眠 太多,不但白白浪費時間,而且還令人心地昏沉,難以入定。因此,睡眠時間要恰到好處,「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令心明淨」。當然修禪功夫深入後,睡眠自然 減少。對初習禪者來說,也不可刻意減少睡眠時間,使自己勉強硬撐而坐禪,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睡眠與人的壽命相關。美國心臟病專家韓敏發現,每晚睡眠十小時 的人比睡七小時的人,因心臟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風而死亡的比例高三點五倍,這說明睡眠太多反而不利於健康。韓敏教授在六十年代就進行調查,針對四十 到八十歲男女發出了十萬份調查表,兩年後他再分析這群人們所填的調查表,並與他們的現狀進行比較,發覺睡眠過多會造成心臟病突發或中風。原來,睡眠時血液 循環緩慢,會增加心臟和腦內心凝的危險,甚至引起動脈硬化。

想入非非
   近來,有不少人找我洽談「生意」,我感到很詑異!心想,這些人當中有相識的,也有陌生的。我好奇地問那些人:「怎麼會找到我來做生意呢?」他們的答覆是大 同小異地說道:「你人緣好嘛!」「你路路通,人面寬廣,各行各業都有人際關係。」……這些找關係的人,都是國內各地來的,所謂「慕名而來」的。我對他們 說:「我相識不少人,但我本人從未研究做生意,完全是外行。」其中有些人迫不及待地說:「你不懂得做生意沒有關係,我們有人協助你。」「我們只要你拉拉關 係,走走後門就行了。」聽了這些話使我感到吃驚,這完全是國內找路數的一套門檻,在海外經商是行不通的。聽了這番話,感到納悶說不出話來。想不到有位「精 明」的生意佬說道:「在我家鄉東北有位老法師不會講經,只要他登上講經壇,閉上眼說幾句話就行了,信徒就來膜拜了。」真是想入非非,胡說八道!

僧俗差異
   由於別人找我談「生意經」,而有了一定的「悟性」!深一層研究其理,也不簡單,它有很深的學問。
   就拿本港著名的「李超人」來說,他原來是位極尋常的人物,可以說,他是從「零」開始的,不知經過多少曲折迂迴艱局的道路。詩人說:「無限風光在險峰」,這位「超人」憑其不屈的毅力終於攀上了頂峰,嘗盡人間無限風光,稱得上是位從商的「大師」或「泰斗」。
    一位成功的商人,和一位「超世」的大師,都要經歷一段艱巨的刻苦歷程。佛教唐代玄奘大師往西域取經,不知經過多少險阻困苦,終於取經回國,在中外歷史上享 有崇高的榮譽,成為不朽的歷史人物。但一個成功的商人,他們在歷史上不會佔很久的位置,若干年後就被人們淡忘了。唯有「超世」的宗教傑出人物如玄奘、慧能 諸位大師,雖相隔一千多年了,他們依然放著異彩照耀人間,不知多少人懷念著他們,崇敬他們,給人們留下深遠的影響。

兩種世界
   為什麼說,商人的傑出成就,不久就被人們淡忘了呢?而「出世」的宗教大師反而永遠留在人們腦海中呢?這就是「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不同之處。所謂「物 質世界」包括金銀珠寶在內的東西,它是不斷消耗的;今天有財富,不等於明天還有,它是不斷變化中的東西;「李超人」他曾說過,「富貴於我如浮雲」。總算他 能看得破,想得穿!有人說他近十多年來,常常接近佛教高僧大德的緣故,有了「覺性」。而「精神世界」的東西是帶有永恒性的,所謂「與日月爭輝」!諸如釋 迦、耶穌、默罕穆德、老子、孔子等聖人的經典,相隔二千多年了,還在不斷發揚光大,在全世界流傳,各種著述越來越多,這就是「精神世界」的特性。在某種情 況下,金錢是一切禍害的根源,殺人、放火以及爆發戰爭等等,都是經濟分配不均的後果。因為人的貪欲是無止境的,必會導致各式各樣的災難。而精神上的東西, 如宗教經典,是教導人,啟迪人,它是有益的。

談談「飲食」
   佛教與其他宗教有很大的分別,佛教的教義涉及面非常廣闊,看起來,它是「出世」的宗教,如若深入探討的話,一定會發現到其教義與人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 的關係。就拿佛教「飲食觀」來說,對人們有著很大的啟示。佛教認為,人們的飲食與疾病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很多疾病是由於飲食太複雜和太多而引起的。有一 位中醫師說,「飲食不潔,沒有節制而過多進食,或飢餓勞累都可引起疾病」。現代醫學認為,飲食可在人體內分解為多種營養成分,機體就利用這些食物的營養促 進生長,進行修補,並維持各系統功能,所以只有進食得當才能保持健康,若飲食不當就會造成機體障礙而使人生病。因此,佛經說:「食為行道,不為益身。」不 是沒有道理的,它把飲食看作是為了「修道」得以進行的必要條件,而對食物粗細並不講究,只要能維持「生命」和「修道」即可。凡是信佛的人,無論是和尚、尼 姑或男女居士們對飲食很平淡。
 
 
我的人生觀
<<楊 釗>>
忠誠
   很多人都希望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又或成功的行政人員,又或者成功的管理人員。如何才能做到呢?我認為首要條件是「忠誠」。
   一間上市公司,其成功的條件在於其產品有忠誠的顧客,有忠誠的員工和忠誠的投資者。如何才能有忠誠的顧客、忠誠的員工、忠誠的投資者呢?方法有四:
   一、自己首先要忠誠、要投入。
   俗語云,若要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要尊重別人。忠誠也一樣,若要別人忠誠自己,自己首先要忠誠別人。什麼是忠誠呢?忠:是忠於,是投入;誠,是誠實、誠 誠懇懇、實實在在、不花言、不巧言、專心工作、熱愛工作、勤懇工作、有拼搏精神、有跟蹤的恒心,有檢討的習慣,盡力而為,視工作為人生一部份,是生活一部 份,如朋友、如拍擋、有親切感,這樣才能投入,才能為對方著想,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如果視工作為負擔,為責任,往往便會逃避,便會推卸,這樣,便不是 忠,也沒有誠。自己不忠於公司、不忠於顧客、不忠於員工、不忠於投資者,何來忠誠的上司、忠誠的下屬、忠誠的顧客呢?
   二、尋找忠誠的顧客、員工和投資者。
   把適當的貨物賣給適當的人,這是非常重要的,俗語說「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物以稀為貴」。這些都說明了找尋適當的人選的重要性,只有找尋到適合的人選,要培養相互之間的忠誠和友誼,便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造和改進忠誠的環境。
   對於顧客,物超所值,優質服務能培養和加深顧客對產品的忠誠。
   良好的工作環境、較高的薪金和福利制度、適當的培訓、有機會學習和發揮才能是增進員工忠誠的因素。
   投資者的要求是:回報優厚,股價上升快於同行的平均水平。因此,公司良好的業績,前景美麗是得到投資者忠誠的條件。
   四、贏取顧客、員工、投資者的忠誠。
   只要你能首先付出自己的忠誠,繼而能找到互相需要的對方,跟著能有計劃,有目標,認真地落實,並且能顯示出成績,天天進步,那麼你便能贏得顧客的支持、員工的支持、投資者的支持,你便贏得了他們的忠誠。
   俗語稱「團結就是力量」,「眾志成誠」。而「團結」和「眾志」有效的基礎出自「忠誠」,只要我們能培養「忠誠」的態度;建立「忠誠」的人生觀,待人處事都不離「忠誠」二字,我們的工作便會有良好的成績,我們的生活便能美好。

活學活用
   最近,對學習「旭日文化」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是熱心地學習,一種是對這種態度不以為是。為甚麼會出現兩種相差很大的態度呢?對於一種現象,社會上往往有 不同看法,歷史上也往往為了不同的看法產生極大的矛盾,甚至傷害了本來非常友好的感情。現在,讓我們溫習一下歷史的案例,看看對我們有無參考價值。
    案例一:在唐代,佛教中的禪宗便分開成為二派,稱之為「頓教」和「漸教」。頓教是一下子明白了道理,便可以了。用現代話來說,便是「不管黑貓、白貓,抓到 老鼠便是好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切都是效果主義。只要明白道理,能在生活中去落實,這就是真正的佛教徒,是真正的修行人;否則,「講多 無益」。另一派「漸教」是逐漸明白道理,逐漸在生活中去落實,最後成為覺悟的人。
   當然,眾生之中有不同的根性,不同的興趣,不同的潛質。如果能各自選擇一種合乎自己的方法去學習和實踐,到頭來肯定是會成功的。
   問題在於其中的一些人,只在文字上學習,在口頭上背誦,而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則另搞一套,這種人後來被稱之為「口頭禪」者,亦即是只講不做的人,「口頭禪」也因此由來。
    案例二:在現代社會中,往往也分為二派。一派稱為學院派,一派稱為實際派,也是俗稱的「紅褲仔」出身。學院派注重於文字、形式、過程,而實際派則注重於效 果。當然,二派各有各的重要性,缺一不可,若能互相配合,則能產生極佳的效果。而若偏執一方,往往便會出問題。所以俗語有稱「將帥出身於兵卒,宰相來自於 州部」。
   案例三:釋迦牟尼佛祖說法四十九年,最後的時候,他對眾生說:「我沒有跟你們說一經半偈。」其用意之一是怕佛教徒們執著於經句,不能活學活用,成為「教條主義」。資深的佛教徒在學習中,其中有一戒是「切勿死在句下」,就是不能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要注意在生活中活學活用。
   佛教中的一位祖師說得好:「藥無貴賤,能醫者良;法無高下,當機者尚。」意思是:「藥是沒有貴賤可分的,能治好病便是良藥了。佛法是沒有高下的,能令眾生解除煩惱,能解決眾生的思想問題的方法,就是高尚的方法。」
   學習的方法有「聞、思、修」,就是聽聞、思考、修行;而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也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要真正的發生效力,必須在工作中去修行,在生活中去修行,而不是在文字上去修行。
 
 
茶禪一味
<<王麗心>>
   中國人與以茶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藥有治病的作用,《神農本草經》云:「神農嚐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以後茶漸為中國人的主要飲料,那麼,普通的一種茶,能升至 茶文化,這裡是因為士大夫們參與茶事,賦予其一種文化理念,故而有種茶、製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逐漸產生了一系列規則、制度、習慣、風俗與書 法、繪畫、美文、詩詞、琴棋,互為表裡,融和成為綜合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內伸層面,又謂--茶道。《周易.系辭上》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道的內涵,不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學、哲學 的理念,所謂茶道即人道。茶事極重「德行」,陸羽的《茶經》說:「茶性儉」、「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在茶事中體現為:「對己,簡樸自律;對客,待之以 禮」。
   古代的文人墨客記錄了茶所演繹的一幕幕世相,而畫家則用畫筆,描繪了品茶之趣。
   初唐有「丹青神化」的閻立本,曾畫《蕭翼賺蘭亭圖》,此本現藏於美國波士頓博物館。《蕭翼賺蘭亭圖》一畫是根據唐何延之《蘭亭記》而作。作品反映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命台御史蕭翼往會稽(浙江紹興)向僧人辯才智取晉代書聖--王羲之所書《蘭亭集序》的故事。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畫面共五人,中為八十高齡僧人辯才,面目清瞿,手持佛塵,坐於禪榻藤椅,正與蕭翼侃侃自誇。蕭翼長鬚飄灑,袖手躬身坐於長方木凳上 仔細聆聽,一侍僧立於其間。辯才和尚並不知蕭翼的真實身份,仍令人烹茶以禮。烹茶老者蹲坐蒲團,手持茶鐺置於風爐之上做撥爐烹茶狀,侍童手捧茶托、茶碗, 欲將茶湯烹好敬獻主客。畫面右下角置一方桌,上置茶托、茶碗、茶碾、茶罐……,畫面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品茗清談的情景。
   明代畫家顧炳所摹繪唐代閻立本所繪《斗茶圖》中,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民間的飲茶習俗,畫中將諸人端壺、沖茶、觀茶、品茶。其中提桶站立斗茶者極有個性,頭裹巾、上身半袒、束腰、著芒鞋,右手提桶,左手正作品茶狀。
   以煮茶人畫常常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雅致情趣。
   明代畫家王紱作有《茅齋煮茶圖》,其詩云:「小結茅齋四五椽,蕭蕭竹樹帶秋凴。呼童掃取空階葉,好向山廚煮三泉」。題詩與畫面相配,給人一種清寂的氛圍, 主人在山野林下,幽然自得,遠離了喧鬧,展現的淋漓盡致。清鄭板橋亦有「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閉柴扉,掃竹徑,對芬蘭,啜苦茗,時有微風細雨,潤澤於蔬林窄 徑之間」之雅事也。
   古代畫家的「茶味沖淡平和,心悟自省,茶性與禪性相近」之追求,多少也表達出一些不得志者的無奈。
   在當代畫家中展現同樣的題材,而別然不同。青年畫家馬海方先生所創作《納涼圖》畫面中描繪一位老者,心寬體胖,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態。其無拘無束,獨賞鶯哥 的鳥啼,一個紫砂壺,概括了老者吃穿不愁,退休後的美好生活,似神仙一般,馬海方先生的畫作簡括,以生動繪畫語言表現了富足的百姓生活中的一角。其作品圖 簡意豐,令人回味。
   自古茶與文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有關茶的文學數不勝舉。當代的趙樸初居士曾有一首著名的詩:「七碗受至味,一壼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七碗」的典故出自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見《全唐詩》卷388)。
   「吃茶去」是禪門的一個著名公案。唐末趙州從諗禪師,用「吃茶去」接引後人的一種方便。禪師們認為平常心是道,道在自然中,遠水搬柴皆妙道。吃茶是從平常生活中最小最起眼的事,當然也有妙道。趙州從諗禪師的「吃茶去」,目的不在茶,而讓人們在極小的事物中體認自性。
   所以趙樸老曾說「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就是如果你引經據典的流入的口頭禪,不如回觀心性,對照修持,自得自悟。其詩從茶詩升格至佛理,令人回味。
    茶與「坐禪」修行有很大關係,茶可以消除坐禪帶來的疲勞,且能提神醒腦,去魔祛邪,淡泊去欲,和膝互敬之功能。古人將茶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 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驅病氣,以茶樹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嚐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於是有了「茶禪一味」的哲學命題。
 
 
貴州希望學校參訪記(上)
<<郭德心>>
一、緣起
   一九九八年,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廣琳法師問我,有沒有興趣幫助貧困兒童改善就讀環境,現在貴州南明鎮小楠小學正待援建,須援助金 十餘萬元。我聽後認為自己尚有能力,可為家慈做些功德,以報養育之恩,因此,一口答應認捐,並命名「郭賴金井希望小學」。
   光陰荏冉,轉眼一年過去了,希望工程學校也陸續完成,香港佛教聯合會行政主任魏世波先生與貴州青基會羅道忠主任商討後,定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八日至廿五日組團赴貴州考察。
   基於認捐關係,在佛聯會發出組團考察消息時,余即毅然放下工作,報名參加這一有意義的團隊。

二、團員簡介
   本團共有十二位團員,簡單介紹如下:
   (一)團長:廣琳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
   (二)副團長:達義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三)秘書:魏世波先生(香港佛教聯合會職員,行政主任)
   (四)助理:司徒基昌先生(香港佛教聯合會職員)
   (五)團員:1、郭德心先生(千華蓮社弟子)
         2、萬威祥先生(偉邦洋行有限公司東主)
         3、葉馨女士(萬威祥先生之夫人)
         4、余健康先生(退休教師)
         5、劉燮輝先生(專業攝影師)
         6、關淑蘭小姐
         7、蔡慧芳小姐
         8、吳卉華居士(般若精舍弟子)
   廣琳法師、達義法師、魏世波和司徒基昌先生是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萬威祥先生與葉馨女士是「正康希望小學」捐款者。郭德心先生是「郭賴金井希望小學」的援 建者,廣琳法師代表「釋大光紀念希望中學」和千華蓮社眾弟子為紀念恩師援建的「釋大光紀念希望小學」。吳卉華居士代表般若精舍傳敏法師考察有待援助的學 校。
   余健康先生本身是天主教徒,但對佛學甚有認識,尤其是梵文的心經,背誦得滾瓜爛熟,並極力推廣。更難得的是熱心參與希望工程學校建設。
   其他三位團員:劉燮輝先生、關淑蘭小姐和蔡慧芳小姐都不是佛教徒,不過他(她)們都有顆熾熱的心,很想了解少數民族的存在與生活習慣。

三、行程
   出發前,魏世波先生召集團友舉行一次座談會,簡介貴州的情況和天氣,提示各團員應攜帶的隨身物品,並希望團員們把乘搭飛機享有二十公斤寄倉行李的限額轉讓 給佛聯會,因為佛聯會已收到很多善長捐贈各式物資,如:保心安膏、書、簿、文具等等。更希望團員們協助攜帶這些捐助物資以便在山區派送給當地學生。我們都 很樂意成全這事,全部答應只帶手提行李。

1、從香港到貴陽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八日下午三十分,我與廣琳法師從香港銅鑼灣乘搭A11號機場巴士直往赤繮角機場,沿途暢通無阻,下午四點三十分抵達機場。佛聯會的職員們 已將預備好的十二件行李,安置在大堂內,等待著團員的到來。約五點鐘,魏先生帶來保險公司的職員,為各位團友辦理旅行保險手續,這是佛聯會辦理公共事務認 真和小心的地方,大凡有社會人士參加的活動都有買意外保險。
   待大家填好保險表格,我們就移往櫃台劃位。起初以為我們團隊由一人代表即可搞定,事實卻不然,要各自劃位。辦好手續後,因為還有時間,廣琳法師靈機一動帶我們到機場的祈禱室。一來給大家作自我介紹,二來解釋此次行程與任務,三則祝福大家一路平安如意。
   SZ4010班機於下午六時四十分準時起飛,在機上我們遇到許成彪居士等,他們的目的地是福泉市。另外,所定的齋餐少了兩份,廣琳法師說沒有關係,他們倆位法師不吃了事。
    八時半我們平安到達貴陽國際機場,由於到達班機只此一班,所以我們很快辦好入境手續。原想很快就會出機場的,所謂「欲速則不達」,在海關時,不知何人說我 們的行李已經檢查,可以直通過去,結果海關職員說全部行李要過電腦,他們發現行李中有計數機(此物是我送出的)和舊衣服(是福泉市那團的),說我們沒有申 報,要我們找國內承辦單位負責人。青基會羅主任和團長廣琳法師與海關理論因不知情,故未事先申請並請包涵。結果沒扣留物品順利通過。這時在機場大堂等候我 們的青基會副秘書長陳天春和辦公室主任羅道忠與我們會合,即分兩部車將我們送到天洋酒店。
   辦妥登記入住手續後,晚上九時半羅主任和陳秘書長,正、副團長,余老師和我齊集在魏主任的房間開會並就希望工程學校進展問題交換意見。正副團長代表佛聯會贈送紀念品給青基會主任和秘書。
   十時十五分散會後,廣琳法師因去年的經驗,與達義法師領導大家將帶來的行李拆開,然後把筆、書包、藥油等分配好一份一份的,至晚上十一點半,才各自回房就寢。

2、從貴陽到劍河
   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九日早上六時半我們在酒店大堂會合即用早餐。七時二十分離開酒店,由於酒店距離火車站不遠,羅主任只安排公共小巴(上面已坐了數位上學的 學生)。好不容易先將十幾件行李送上車,人才勉強逼上去。總算佛陀護祐順利到達火車站。青基會羅主任經驗豐富,立即請人幫我們挑行李衝入人群,由於我們是 外來的,特別給我們優先進去等車,不然的話,還真擔心上不了車哩。我們搭的248次普快火車是從貴陽至鎮遠,需時五個半小時。早上七時五十分出發,經過兩 站到貴定已是十時,十時四十分到小龍洞,十一時凱里一桐木一普舍塞。十一時四十分至岩石英站,十二時谷隴站,然後才抵鎮遠下車。出了火車站,楊縣長與辦事 人員歡迎隊伍已在,經羅主任介紹後,即分三部私家車往鳳凰大酒店午膳,菜式甚豐但偏辣不太習慣。兩位法師則吃自備便當。
   午膳後繼續我們的行程,首站是施秉馬號鄉巴團小學。我與正副團長和吳卉華同乘一部車,另外還有三部隨行。一路上沙塵滾滾,也不知經過了多少彎路,翻越了多 少重山,約在下午三點四十五分才遠遠地看到一排排的小學生和穿戴具有民族特色服裝的苗族姑娘載歌載舞歡迎我們。見過村長和校長後,即領我們到政府辦事處座 談(現時暫借作教室),據校長張學勇先生說,此處是由上寨、桐木寨、干田寨、下寨、紅泥寨五寨苗,侗族所組成的。施馬號村裡從五十年代到現在共出五位大學 生,全村約有三百戶六百七十八人。原校舍因洪水關係被沖毀了,期待我們能夠協助重建,團長回答返港後將呈報佛聯會考慮。隨後達義法師與團員們將預備好的 書、簿、糖果等送給學生們。
   下午五時半出發,經青水江(此江是台江縣與施馬號村的分界線),車需由木船手撐過江,然後直往劍河駛去。到達劍河縣招待所已是晚上八時半。分配好房間,安 頓好東西,九時在招待所晚飯,魏先生即托劍河縣希望辦公室主任歐陽帆先生訂購糖果和作業簿,晚上十一時十分東西送到,但大部份團員已就寢,只好留待明日分 配了。

3、釋大光紀念希望小學竣工典禮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日早上八時早餐之後將昨晚歐陽帆先生代購的書、簿、糖果等,一份份的分配好,已耽誤了原定八時半出發時間,延至九時三十五分才出發。這 次連同接待人員共出動了五部吉普車,沿途都是高山峻嶺,路途崎嶇。大約十一點到久仰鄉久丟村,下車步行上山約五分鐘即望見「釋大光紀念希望小學」矗立在半 山上。沿路上已排列了歡迎行列、放鞭炮,吹特長的竹笙。載歌載舞的苗、侗族民族服裝的姑娘們,獻上當地風俗的歡迎自製土酒。團長和副團長有經驗地像徵式地 嗅一嗅即過關,我們每人被逼喝了一些牛角裝的酒,味道不太習慣,但到肚子裡卻是暖暖的。
   到達新校時,先由鄉長陳再錦先生等陪同參觀三層樓九間教室。教室內除了牆上的黑板以外,尚未有學生用的桌椅、空洞洞的。大家看後都有意見。第一、廁所尚未 建成;第二、校門面向山坡,就像達摩祖師面壁一樣;第三、紀念碑文有錯字。他們聽後即表示未完成的將會盡快完成,錯字一定修好等。然後就舉行開幕典禮。首 先由村長講話,縣希望工程辦主任歐陽帆先生介紹希望工程的援建,廣琳法師代表佛聯會致詞,學生代表發言,然後剪綵開幕,縣委書記陳英華先生送人民政府送的 紀念旗,我代表千華蓮社眾弟子接受。接著派發書包、糖果、利是等,皆大歡喜。
   午膳在第三樓教室內吃,由村民招待,甚有鄉村風味。團員還向他們要了幾個碗做紀念用。下午十二時五十分上車向太擁鄉出發,二時十分到達柳落村,村口早已設 有歡迎站,還是牛角盛酒待嘉賓。過了路障還需走崎嶇不平的山路。在村裡,校長帶領參觀柳落小學,派糖後即刻下山往南哨鄉出發參觀九虎小學,五時二十分下 山。於飯店晚飯,很有特色坐小矮板凳,小小矮方桌上放滿十幾二十樣菜,大家吃得很高興,不過卻委曲了正副團長只吃自備的小便當。飯後六時半出發,返抵劍河 住處時,已是八時四十五分即刻分工合作,準備好第二天的物品才回房就寢。

4、邱志豪紀念希望小學竣工典禮
   一九九九年十月廿一日八時早餐,八點五十分出發,九點二十分到達觀麼鄉(這裡有一條水泥馬路,已是罕見的先進了)。此鄉由苗林、平林、觀麼三村組成。約五百戶人。每年約有四百五十人升中學。但本鄉無中學校舍,希望我們能援建。
   在視察擬建中學的地方後,團長立刻代表李雪霞女士認捐,並為新校命名「李雪霞希望中學」。
   十點在觀麼鄉委大樓舉行座談會,十一點回到新校地盤舉行奠基,首先由鄉長介紹來賓,跟著團長、縣長、學生代表講話,然後團長即說四句偈「觀麼鄉中慶祥吉、 雪霞中學今奠基,希望中學將矗立,黌門學子有所依」與副團長,縣長等破土奠基。天隨即降下毛毛細雨,有若自然灑淨。禮成照例派糖給學生與村民。十二點在村 內飯店午膳,十二點四十分向柳社村出發。約在下午兩點半到達南寨柳社村「邱志豪紀念希望小學」,這時天正下著雨,開幕時雨勢漸大,大隊學生被雨所淋,團長 慈悲,請求校長讓學生退至屋簷下避雨,儀式後參觀新校舍,大家都覺滿意,並與學生們照相留念。
   下午四點繼續行程,前往南寨人民政府樓房。晚餐吃火鍋,一群人坐著小矮凳,圍著火鍋,伴著多樣菜式,另有一番風味。六點半再起程,回到劍河縣住處,已是晚上七點四十分了。
   團員萬威祥、葉馨兩夫婦已由深圳趕往貴陽,今天與我們會合,十二位團員至今才算到齊。
   由於需要補充物資,我們再次麻煩歐陽帆辦理,待物品回來,大家又投入分配物品工作,諸事辦妥才回房就寢。(待續)
 
 
出席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
香港代表覺光長老榮任永久榮譽副會長
澳門代表健釗法師被選為世僧會副會長
   全球矚目之「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於二○○○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六日,在台灣之台北、新竹及高雄三地舉行,值此千載難逢之千禧年杪、新舊世紀交替之 際,來自全世界二十三個國家地區之佛教領袖、僧伽代表齊聚一堂,香港代表有覺光長老、永惺長老、紹根法師、修智法師、果明法師、果德法師、妙慈法師;澳門 代表健釗法師、心慧法師。大會主題為「迎接E世代邁向網路資訊的弘法新潮流」。
   主辦單位熱烈款待各地貴賓,除有長老法師到機場停機坪接機外,沿路十數部豪華旅遊車的車隊,由警車開路,在各路均有特別交通控制。使大會行動順利。
   在十一日上午,大會於台北環亞飯店舉行開幕典禮,台灣總統陳水扁先生、政府多位長官各大黨派之代表亦有到場致詞主禮,場面盛大而隆重,隨後由台北佛教界聯合宴請各國代表,筵開數十席。
    是次大會的主要會議,由十一月十二日起,於玄奘大學、高雄慈雲寺分別舉行了三次全體會議,各地代表均有出席及報告,並討論多項議案;在最後的一次會議中, 大會推選了該會下任之執行委員名單,經全體與會者一致通過推舉悟明長老及覺光長老分別為該會之永久榮譽會長及永久榮譽副會長,而執行委員會則由了中法師出 任會長,隨後並由了中法師提名:淨心法師出任首席副會長、另多位副會長、會本法師及偉馬來拉他納法師分別出任中、英文之秘書長、各個小組委員會主任委員及 委員等,而健釗法師亦被選為澳門區世僧會副會長,為世界佛教僧伽會增添了澳門的一個新地區。並就大會主題發表了大會宣言,內容圍繞加強善用網絡資訊來弘揚 佛法。隨全體大會以外,亦有多次執行委員、專案小組、分組委員會等會議舉行,討論了多項議案。
   十一月十一日下午,大會安排到故宮博物館參觀,各代表對中國文化極感興趣。十二日上午,大會移師新竹縣舉行,各地代表先到達開幕不久的「玄奘大學」,參觀 該校之設備及校園,並且參加該會會長悟明長老九十壽慶祝壽會,各地諸山長老、代表均有致送紀念品到賀,並有多項表演節目,場面熱鬧。十三日下午,大會邀請 到中華佛教會會長淨心長老主持一個專題演講會,題目為「廿一世紀的僧伽」,內容包括僧伽教育、網際網路、基因科學等對佛教及僧伽之影響;當天晚上,大會特 安排一「玄奘之夜」活動,由各地代表唸誦祈福,及由玄奘大學學生表演舞蹈、歌唱、演奏、武術等助慶,為各代表在緊密的會議中帶一點娛樂。十四日清晨,大隊 由新竹前往高雄,到高雄光德寺參觀傳戒大典,諸山長老大德亦為新戒弟子開示;下午到慈雲寺參觀及接受晚齋供養。十五日更安排前往妙崇寺參觀及乘坐遊船遊覽 高雄港。每天亦由大會安排接受多個寺院、團體的供養午齋及晚齋。
   於十一月十五日上午,大會於高雄舉行閉幕典禮,結束了一連五天的會議,並正式開始了由了中長老帶領的第七屆執行委員會之工作,而是屆之第一次執行委員會議將於明年在澳洲舉行。
 
 
出席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
香港寶蓮禪寺代表紹根法師報告

大會主席、各國諸山長老、大德法師,您們好!
香港自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主權回歸祖國後,至今有三年多,市民生活一切如常。尤其宗教方面,實現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絕對尊重宗教和信仰自由。且由去年開 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布每年教主釋尊降生紀念日,法定為公眾假日,給佛教人士藉此假日,宣揚佛陀的慈悲教法,使市民沐浴於法水之中,蕩滌心塵垢穢, 淨化心靈,消除暴戾之氣。
香港特區政府進一步體現高度自治,重視宗教信仰,因此銳意改善往大嶼山的交通系統,落實建設架空吊車,由東涌直達山門;而寶蓮禪寺也積極配合政府發展大嶼山為名山聖地,決意籌建一座具有中國色彩的巍峨萬佛寶殿,將為海內外人士嚮往的旅遊景點與朝拜聖地。
今年八月,香港工程師學會與香港科學館聯合舉辦「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選舉,從二十多個項目中,選出十大傑出工程。十月十二日揭曉,寶蓮禪寺的天壇大佛 榮獲第四名,前三名全部為政府工程項目,冠軍:青嶼幹線;亞軍:機場客運大樓;季軍:會議展覽中心新翼。若以民間建設工程評選,則天壇大佛為第一名。天壇 大佛除獲得十大傑出工程獎名列第四外,更多獲一項:最具特色藝術優異獎。這是香港佛教和世界佛教界的殊榮。我們不以此自滿,相信不久將會有一座超時代感的 佛教建築工程,出現於香港特區境內。

利生工作
香港寶蓮禪寺在九七年前,曾發願為中國貧困山區,做扶貧興學工作,以籌建一百間基礎教育學校為目標,務使適齡入學兒童有讀書的機會,提高下一代文化素質,便可將貧困生活改變過來。這是利益當代、澤及千秋的利生工作。
九八年,適逢亞洲爆發金融風暴,席捲亞洲各地,香港也受其影響。經過二年多的經濟掙扎,至今仍在復甦階段。本寺所發之願望,有幸得到海內外佛教四眾同寅, 發揮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熱烈支持鼎力捐助,至上月已圓滿成功,為中國山區助建百所基礎教育學校的願望。且尚有廿餘所蒙教界四眾源源捐助,這只待我們有暇 實地考察,便可落實興建。今年不但圓成所願,且能超越為中國貧困山區興建百所基礎教育學校之目標(所助建的校舍,另紙臚列)。
我們藉此機會,謹代表中國貧困山區的求學兒童,向海內外佛教四眾大德,致以衷心的感謝。最後,祝願
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七屆大會順利圓滿成功。並祝
在座長老、大德法師,法喜充滿,廣度有緣。


香港寶蓮禪寺在中國山區扶貧建校分佈各省一覽表 廣東省
一  新興六祖紀念希望學校
二  百西筏可紀念希望學校
三  橫山初慧希望學校
四  允中佛學院教學大樓
五  偉森希望學校
六  名珍希望學校
七  釋慈祥希望中學
八  蓮花郭性佛中心小學
九  普寧四睦學校
十  許蘇笑梅紀念學校
十一 紫金縣、大光希望小學
十二 東源縣、佛教大光小學
十三 陸豐釋智寬希望中學
十四 大埔縣何若川希望學校
十五 上護硜頭許王秀容小學
十六 揭西縣高慧宜中心小學
十七 新寶筏可希望小學
十八 蘋塘鎮黃素英小學
十九 封開縣譚永鏗學校
二十 合眾勝堂希望學校
廿一 陳怡蓁希望學校
廿二 葉惠中希望小學
廿三 寶蓮中心小學
廿四 周劉柔惠希望小學
廿五 徑心鎮胡旺希望小學
廿六 石馬鎮吳智緣希望小學
廿七 江邊淨喜希望小學
廿八 福芳梁淨芬希望小學
廿九 李新希望小學
三十 大光園永進希望學校
三一 大光園慧良希望學校
三二 敏智法師紀念希望小學
三三 釋慈祥希望小學
三四 大光園鳳明希望學校

貴州省
三五 初慧希望學校
三六 龍泉紹根希望中學
三七 譚淨薇希望學校
三八 釋慶常紀念希望學校
三九 能證希望學校
四十 釋淨修希望學校
四一 春光園周愛華學校
四二 大光園馬家德學校
四三 淨福希望學校
四四 淨平希望學校
四五 菩提荷花希望小學
四六 民沖希望小學
四七 釋淨宜希望學校
四八 莫秀玲希望學校

廣西壯族自治區
四九 寶蓮希望學校
五十 初慧希望小學
五一 定山釋淨猷希望小學
五二 穿山釋淨猷希望小學
五三 偉基希望小學
五四 淨安居希望學校
五五 覺慈希望學校
五六 長樂大慈希望小學
五七 三江新致誠希望小學
五八 李運村新致誠希望小學
五九 凌雲縣、雷覺坤希望小學
六十 德保縣、雷覺坤希望小學
六一 下坳、雷覺坤希望小學
六二 百旺、雷覺坤希望小學
六三 白沙何崇芷希望小學
六四 河馬鄉何崇芷中心小學
六五 太平梁寬真希望小學
六六 中團美新紀念希望小學
六七 上油鍾林義希望小學
六八 念慈希望小學
六九 長明希望小學
七十 大光園伯雄紀念學校
七一 大光園淑貞希望學校

福建省
七二 寶蓮濂溪希望小學
七三 清涼希望小學
七四 清涼希望中學
七五 清流法華希望小學
七六 覺能希望中學
七七 清流了見希望中學

甘肅省
七八 寶蓮希望學校
七九 寶蓮子川希望中學
八十 寶蓮庄子希望中學
八一 寶蓮高庄希望中學

陝西省
八二 寶蓮希望學校
八三 法華苑希望小學
八四 友康希望學校
八五 釋靜通希望學校
八六 達因紀念小學
八七 加豆希望學校
八八 潘昌道紀念學校
八九 釋印深希望學校
九十 簡添希望學校
九一 林金碧紀念學校

各省希望學校
九二  海南省、東郊灝霜希望小學
九三  江西省、偉森希望小學
九四  湖南省、美華希望學校
九五  湖南省、寶蓮希望學校
九六  湖北省、寶蓮希望學校
九七  浙江省、德清縣慧皆學校
九八  安徽省、寶蓮希望學校
九九  黑龍江省、郭性佛希望中學
一○○ 黑龍江省、平坊郭性佛小學
一○一 遼寧省、胡韻琴希望小學
一○二 新疆、彭德洲希望小學

以下學校經已認捐,尚待實地考察才行興建
一○三 妙歡希望學校
一○四 葉惠中希望學校
一○五 潘誠意希望學校
一○六 釋隆根希望學校
一○七 林慈霖希望學校
一○八 釋智鴻希望學校
一○九 釋洗塵紀念學校
一一十 釋金山紀念學校
一一一 達賢紀念小學
一一二 釋淨福希望學校
一一三 梁淑瑜希望小學
一一四 梁淑德希望小學
一一五 梁蔭源希望小學
一一六 臧德福希望學校
一一七 羅聖義希望學校
一一八 潤弟希望小學
一一九 周劉柔惠學校
一二○ 孫士明希望小學
一二一 何孚民希望小學
一二二 潘蝦希望小學
一二三 欽輝希望小學
一二四 朱家嬅希望小學
一二五 余壽寧希望小學
一二六 何宗盛希望小學
一二七 軒宜希望小學
一二八 吳黃珍捐校一間
一二九 楊漢強、陳少杏捐校一間
一三○ 陳鳳明捐校一間
歡迎捐助中國貧困山區重建基礎教育學校
捐款方法
  1. 以劃線支票捐款,支票抬頭請寫「寶蓮禪寺」,請於背頁寫明扶貧建校之用。
  2. 或存入本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往來專戶:帳號012-875-1-087798-8
    請捐資者把支票或存款收據,連同聯絡人姓名、地址及電話一併寄回本寺,以便奉上正式收據。

備註:捐款一百元或以上可申請免稅(本寺並無委託任何人士代收捐款)
感謝您們給偏遠山區兒童燃點希望,共創美好的明天。

 
 
重建天目山禪源寺緣起
<<月 照>>
   西天目山禪源寺座落在中國浙江天目山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內,是繼普陀山(觀世音菩薩應化道場)、五台山(文殊菩薩應化道場)、峨嵋山(普賢菩薩應化道 場)、九華山(地藏菩薩應化道場)之後的第五大佛教名山,為韋馱菩薩的應化道場。(當年,高峰禪師置生死於度外,特選在此山倒掛蓮花峭壁上參禪,先後兩次 墜崖,均得韋馱菩薩現身托起而安然無恙。)
   早在晉朝,被尊為「郭煌菩薩」的竺法曠法師即在西天目開山,求法問道者絡繹不絕、晉簡文帝、孝武帝以及著名政治家謝安、郗超等人,皆事以師禮。嗣後,天目 山代有明心見性的高僧出世。他們或一人西山,或遍行天下,或炊冰煮雪,或混俗和光。雖然麻衣草履、食惟接氣,但卻識宇宙之寬廣,窮滄海之淵深,行人所不易 行,捨人所不易捨,自利利他,古今瞻仰。
   特別是自高峰禪師坐斷死關、揭開天目、擊塗毒鼓、灑甘露漿以降,天目山更是一躍而成為弘揚臨濟宗風的震旦砥柱和佛教名山,法席鼎盛,烜赫昭著,聲名遠播, 冠映四海。千古豪傑之士(包括許多越海逾山前來參拜、請益、求法的他國異域之僧伽和信士),輻湊雲集。此後數百年間,天目山龍象輩出,法脈昌盛,代代迭昭 --以超世之量斬斷情闢、擊碎識鎖、實證實悟、掉臂獨往者,不計其數,如:清琪石屋、大同一去、世愚傑峰、智及以中、純如行咨等等。
   正眼洞徹、揭示道要、乘願力而來、順解脫而去者,不下數百人,如:慧集、慧琳、天目齊、曇印、彥充等等。高提祖印、代佛揚化、接引當機、陶賢鑄聖、點染太 虛、力振綱紀、激揚宗要、眾望所歸之出世導師,亦有數十位之多,如:寶志大士、鑒宗、斷崖了義、千岩元長、天如惟則等等。
   與青原行思、南岳懷讓、荷澤神會、永嘉玄覺並稱六祖門下五大宗匠的慧忠國師,博通古訓,普窮經律,雖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禮遇,卻了之如泡,觀之 若夢,澹煞閑任,自樂天倪,不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動,常作超毗盧之說,越法身之談。罷相節使王公大人,無不膜拜順風,從而問道。
   元朝的中峰國師,力挽時弊,掃空禪病,疏萬派以同源,會三宗於一鏡,巍巍堂堂、煒煒煌煌,金襴兩賜,喧天震地,絕言之言充塞五湖四海,供翼之名軒翥九有八 荒。當時的日本、高麗遍視中峰國師及乃師高峰為昏衢之智燈、苦海之慈航,尊稱兩位為「江南古佛」,盛行「不上西天(即西天目山),不見兩峰,不成正宗」之 說。日本僅鐮倉時代就有二百二十多位僧伽入天目山問法。這些人學成回國後,大多仿照天目山禪寺建築和寺院規制,創建著名禪寺,弘化一方,名重一代,成為日 本佛教各個支派的奠基祖師,其中的覺明孤峰、元光寂室等人甚至被尊為「國師」。高麗除了德海等僧伽前來留學外,還有駙馬太尉沈王王璋專程入天目山皈依中峰 國師,並在天目山獅子岩畔建造了一座「真際亭」以謝師恩,為中韓兩國以佛教文化紐帶的友好交往留下了可貴見證。
   清朝的玉琳國師、名重釋林,品高法眾,建叢林於荒凴蔓草之中,立規矩在紀綱頹敝之際,開人天眼,裂知見網,即悟逸格之禪,復教人兼修淨業。雖沉迷重障,一遭鉗錘,罥索無不斷絕;焦芽小草,一蒙溉灌,身心無不光潤。
   天目山的營宇立像始於元代,著名寺院有西天目的獅子正宗禪寺、禪源寺、大覺正等禪寺,東天目的昭明禪寺,中天目的普昭寺和南天目的千佛寺。
   其中的禪源寺,由玉琳國師於清康熙四年(1665)主持增建。雍正十一年(1773)十月,清世宗御書「禪源寺」額,咸豐十年(1860),寺遭兵毀,僅 存藥師殿。同治四年(1865),悟鎮禪師於廢墟中誅茅覓礎,重興禪源;不數年,山門、大殿、前後殿、行道處、天王殿、客堂、齋堂、庫房、禪堂等等次第建 復,寺院規模及香火之盛,為當時浙西之最。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五日,突遭日本侵略軍飛機轟炸,除山門、天王殿和客堂外,金碧輝煌的禪源寺及豐富的寺內藏書均 毀於一旦。一九四七年,方丈妙定和尚重建韋馱殿。
   目前,西天目山尚存禪源寺山門、天王殿、韋馱殿以及獅子正宗禪寺(開山老殿)、太子庵等建築,並遺存有高峰、中峰、玉琳等不少名僧塔墓,有的塔院已毀,塔身尚存。
   天目山於一九五六年被國家林業部列為森林禁伐區,一九八六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於一九九六年被接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
    禪源寺自明末始建,已經歷近六百個春秋,幾經衰興,名存四方。一九四一年被侵華日軍飛機轟炸後,由於歷史原因一直未能恢復。今逢國泰民安,歌舞升平,禪源 寺恢復因緣成熟。這是全世界佛教徒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國佛教界及臨安市人民多年來的願望,同時這也是愛國主義行動。振興千年佛教聖地,促進社會安定,繼承 和弘揚天目山悠久的佛教文化,促進天目山文化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發展臨安旅游事業,推動臨安經濟可持續發展及促進國際文化交流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臨安市委、市政府多年來一直非常重視此項工作,把修復禪源寺列入市政府四大重點工程之一,有關部門積極努力,先後獲得杭州市政府、省政府、省林業廳、國家 林業部等有關部門的批准,其間浙江省佛協會長、普陀山方丈妙善大和尚亦多次應邀來山踏勘實地,對恢復禪源寺充滿信心和決心,並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奈年老體 弱,但生前曾言:「我今生今世不能修復禪源寺,來生來世再來完成」,可見老人家對西天目山情有獨鍾。
   今年五月,應臨安市政府、市佛教協會的邀請,拙納月照,忝主禪源丈席,並於七月四日(農曆六月初三)韋馱菩薩聖誕良辰舉行了晉院暨禪源寺復建奠基典禮,諸 山雲集,嘉賓海會。受中國佛協之委托,副會長茗山長老,為拙納送位並代表中國佛協政賀詞,中國佛協咨議委員會副主席,九十三歲高齡的本煥長老亦親臨法會, 並代表國內諸山致賀詞;省佛協副會長廣修長老代表本省諸山致賀詞;國內二十餘位諸山長老前來道賀,藝術界名人王成喜、王鐵成、韓美林、潘鴻海、趙仁年、何 水法、俞德明、呂國璋等亦親臨法會祝賀,旅美華人、大慈善家、美國成功集團董事長李玉玲居士亦光臨法會並致賀詞;五千餘人蒞臨法會,盛及一時,復建工程將 於九月份全面展開,第一期工程大雄寶殿即將動工興建。
   拙納月照自漸德薄學淺,未具龍象之力。而天目山歷代高僧輩出,是中華佛教之重陣、禪門臨濟中興祖庭、韋馱菩薩應跡道場。工程浩大,重擔在肩,深感惶恐,慮 負各級領導,四眾弟子之厚愛。常言道:牡丹雖好,須假綠葉扶持,孤掌難鳴,必籍眾擎易舉。因茲敬陳此殊勝因緣,祈願十方大德長老、護法善信,各界人士,慷 慨解囊,隨緣以樂助淨財,共襄善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俾含空寶殿,指日可成,滿月金容,經劫常住,慧燈高照,法鼓常鳴。經云:「諸波羅蜜中,布施為第 一」,承此德力,見聞隨喜者,齊登仁壽之域。敬助護持者,咸趣菩提之果,功無虛棄,福有攸歸。

  地址:浙江省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傳真:0571-3857248
   郵編:311311
   電話:0571-3857547(客堂)
      3857308(總)轉8068(客堂)
   戶名:臨安市西天目山禪源寺
   帳號:8654291017665
   開戶行:浙江臨安浦發銀行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

佛聯會主辦敬老活動「長者才藝百老匯」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長者才藝百老匯」,十一月十一日在九龍公園舉行,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應邀為開幕禮主禮。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黎時煖致辭說:近年香港醫療服務不斷改進,安老服務得到政府重視,長者保健常識日益提高。各位長者因而享受到健康長壽生活,實屬非常可喜的現象。各位長者人生經驗豐富,多年以來對社會各有不同貢獻,應當值得大家尊敬。
他還說:人們樂見香港有不少安老院建立,由政府及社會熱心人士合力推廣服務老人工作。由香港佛聯會舉辦「長者才藝百老匯」活動,並以「長青共融」為活動主 題,宣揚敬老愛老長幼同樂之信息。香港佛教聯合會致力推廣佛陀教化,敬老愛老乃屬對佛弟子之基本要求,敬親與敬佛同樣重要。愛心始自家庭及於社會,值得社 會人士致力推廣。


空中結緣步行團 公益金百萬行開步

由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與香港電台合辦廣播節目「空中結緣」,歷年組成步行團,響應香港公益金百萬行,籌得善款全部交予香港公益金。(各項雜費:郵 費、茶水、點心、T濚等,皆由該會董事善信贊助。)眾緣和合,方始有此成績。今年再接再勵,繼續參加公益金百萬行。服務社會,廣結善緣,實為修福積德之盛 事。該會同人以至誠,邀約各方人士參與步行或贊助善款,同襄善舉,以壯行色;並分享布施功德。
日  期:2001年1月7日(星期日)香港區
路  程:10公里,起點為銅鑼灣香港大球場,終點為香港仔郊野公園遊客中心。
半途有茶水小點供應,半途退出,有公共巴士乘搭。
集合時間:2001年1月7日上午8時半到達銅鑼灣香港大球場「空中結緣」看台集合。9時起步。
參加辦法:凡擬參加「空中結緣」步行團,步行或贊助表格可在該會索取或辦理。
地  址:九龍太子道141號長榮大廈10字樓C座
辦公時間:自即日起每日下午3時至8時
聯絡電話:2380 6400


三輪 法相 世佛 佛學班同學會 主辦
佛學講座

講者:妙光法師
題目:佛教理想與實踐

妙光法師青年慕道,於一九七四年禮上融下靈長老座下,披剃出家,受具足戒。歷年親隨左右,飽受法益,繼而各處參學,在台灣佛光山叢林大學研究進修,長達兩年之久。現任大嶼山薑山觀音寺監院,香港佛教聯合會及寶蓮禪寺董事。法師廣結善緣,經常於道場社團宣揚佛法。
妙光法師英年好學,精研佛理,講解深入淺出;聽眾易於明白,獲益良多。本次講座,歡迎各界人士參聽,共結勝緣。(免費入場)

日  期:2000年11月16、23、30;12月7日(逢星期四,共四堂)
時  間:下午7時半至9時
地  點:九龍太子道141號長榮大廈10樓C座
(太子地鐵站京港酒店出口對面)
聯絡電話:2380 6400(下午2時至9時)
傳  真:2380 6400


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
一周禪七法會

   日 期:農曆庚辰年十一月廿九日至十二月初六日
西曆2000年12月24日至12月31日
項 目:跑香、禪坐
時 間:西曆12月24日下午4時前到場。晚上6時開始修行
地 點: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
(請在荃灣兆和街乘85號專線小巴
在芙蓉山「石級」下車,然後步行上山)
查 詢:2490 4823


寶蓮禪寺廣東建校八間
智慧法師率團參加學校落成典禮

   以寶蓮禪寺監院智慧法師為團長、中央人民政府駐港聯絡辦公室新界工作部協調處李文彬處長為顧問的香港寶蓮禪寺捐資辦學代表團,一行十二人,日前乘車北上, 參加由寶蓮禪寺法師和信眾出資捐助,在粵東、西部貧困山區興建的八間「希望工程」學校落成慶典。代表團在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黃福春副部長和有關部門負責 人,以及縣市領導的親自陪同下,從肇慶出發西行,經封開、雲浮、信宜、羅定,東行經東莞、陸豐、大埔、平遠,最後由惠州至深圳返港。全程五千多公里,歷時 六日,參加了寶蓮禪寺在封開、新寶、羅定、陸豐、陸河、揭西、大埔和平遠八處,捐資興建的「希望工程」學校、校舍落成典禮,所到之處,受到當地政府領導的 熱情接待和學校師生的熱烈歡迎。
在參加慶典活動中,智慧法師目睹一幢幢新校落成,極為興奮。回顧去年來粵山區實地考察時,校舍頹圮,屋頂破漏。而今卻是新樓紛陳。法師除感謝廣東省及有關 部門領導,積極負責檢查、督促建校工程進展外,同時也關注部分學校配套工程的不足,更對個別學校提出增加捐助,以增建部分設施。此舉得到與會政府領導、嘉 賓、村民和全體師生的熱烈讚賞,對法師和捐助者的無私善舉稱頌不已。
智慧法師在慶典會上還說,他的宏願是希望在三五年內,完成在全國三十三個省、區,都至少有一至二所由寶蓮禪寺捐資興建的「希望工程」學校。使邊遠、貧困地區適齡兒童能有機會上學,長大成人後,能為改善生活狀況,為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寶蓮禪寺聯同香港佛學會赴陝西省捐資建校十二間

   寶蓮禪寺聯同香港佛學會組團,以紹根法師為首,香港佛學會總幹事李麗霞居士為副團長,一行八人於十月廿三日赴陝西省,深入山區探訪學校。
考察團抵達西安機場,受到共青團咸陽市委書記,人大常委何新來、長武縣委希望工程辦公室書記曹琳平及各級領導熱烈歡迎。隨即驅車至長武縣,為香港佛學會去 年捐建的二所學校舉行開幕禮,儀式完畢後,當地領導帶領考察團探訪破爛的校舍,團員黃性行居士眼見老化的學校,覺得當地兒童為了讀書識字,也要冒著生命危 險,感同身受,本著慈悲喜捨之心,即席認捐為他們重建新校一所,團長紹根法師亦代表寶蓮禪寺善信捐助該縣重建校舍四間,副團長李麗霞居士亦代表香港佛學會 認捐學校一間,簽妥捐資辦學協議書後,再轉彬縣考察。豈料現今是廿一世紀時代當中,該縣仍有人在山穴居住,求學兒童也是在窟洞內上課,若不是親眼目睹,決 不會相信目前還有這原始的居住生活。法師見此情境,毫不思索即代表佛教善心人士認捐校舍三間。李麗霞居士亦答允為彬縣重建新校二間。
距離彬縣要四小時車程的渭南市臨渭區,原有殘破學校一間,在五年前發生火警,把這老化的校舍焚毀,令當地求學兒童苦無讀書之所,因此,農民及當地政府籌集 資金重新興建,可惜村民生活貧困,難以籌集,學校建築完成,仍欠工料費十五萬元,至今仍無力償還。因此,建工隊於每年開課之前封校,不准學生進入校內,要 繳交一些金錢作為利息,然後才解封。所以渭南市鎮長、區長等,知得香港扶貧興學考察團抵達彬縣,於是親自駕車接考察團轉赴渭南市,希望能為該校解決債務問 題。
考察團抵達渭南市後,團長紹根法師即與各級領導開座談會,法師垂詢甚詳,了解一切後,即答允在今年之內,如無外人伸出援手,寶蓮禪寺將盡其綿力,為鄉民解決建學校的工料債務。在場鄉民和學童,得悉為他們解除困苦,群眾即時鼓掌歡呼,感謝佛教人士為他們排憂解困。
這次香港佛教扶貧建校考察團,在短短五天之內考察三個縣市,共為當地村民重建基礎教育學校十二間,可說功德無量,利益當代,澤及千秋。


【大陸】

黃梅四祖正覺禪寺佛像開光法語

   法身無去亦無來,
無量光明豈待開;
為利眾生增福慧,
宛然妙相坐蓮台。


恭維 四祖正覺禪寺自唐武德七年道信禪師開山乞今,歷時近一千四百年,繼祖傳燈,代不乏人,作禪門之洙泗,為慧命之依托。惜晚近以來,山門多難,道場頹 毀,識者懮之!山僧何幸,得遇勝緣,際此政通人和之盛世,肩負拓基立剎之重擔,因緣和合,三寶加持,龍天護佑,檀信布金,大眾成就;以五年之歲月,成千秋 之盛事;殿閣騰輝,金容煥彩,衲子雲來,萬眾景仰。今者,滿堂聖像安座,諸佛菩薩普運慈悲,分身現相;護法龍天常垂加護,鎮護道場。諸緣具足,萬般成就, 只欠靈光一點,動地驚天,試問諸大德,且作麼生道,點此一點?

執巾云:
拂開萬劫生 現出清淨身
眾生明佛性 徹見本來人
執筆云:
點出虛空眼 圓光任遍知
禪院重光日 法輪大轉時
開頂光,無見頂相露堂堂;
開眉光,白毫宛轉須彌王;
開眼光,慈眼圓明洞法界;
開耳光,尋聲救苦觀音力;
開鼻光,五濁世間聞妙香;
開舌光,遍覆三千宣妙諦;
開身光,分身現相度群品;
開意光,悲心慈意最吉祥。
執鏡云:
照見眾生界,功德隨願成;
國泰民安風雨順,
弘宗演教度群倫。


二○○○農曆九月十五日


本煥老和尚重興黃梅四祖
正覺禪寺落成進院法語

三 門
正法興隆國運昌,覺群濟世百年忙;
禪門清淨龍天喜,寺院重輝萬古揚。

天王殿彌勒菩薩
曾布袋走四方,座上如今氣宇昂;
化導群生忙不息,當來補處法中王。

天王殿韋馱菩薩
永年威武鎮三門,勇猛莊嚴大士身;
顯聖三洲僧有賴,我今頂禮韋馱尊。

大雄寶殿
清淨蓮台三世佛,十方法界影現中;
慈悲愍眾垂雙手,極樂娑婆一體同。

祖師殿
靈山會上傳心印,少室岩前啟禪機;
般若妙諦入禪理,一花五葉自黃梅。

法 堂
法住真實般若性,堂開廣度諸有情;
百歲駐錫正覺寺,繼祖傳燈道大興。

此一瓣香,不從天降,豈屬地生。兩儀未判之先,根源充塞三界。一氣才分之後,枝葉遍滿十方。熱向爐中,專申供養,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法界,諸大菩薩,聲聞緣覺,護法龍天。伏願正法久住,祖道遐昌、道場清淨,佛日永光。
此一瓣香,源於天竺,化在震旦,專申供養,禪宗歷代祖師,本寺開山四祖道信禪師,歷代中興祖師,伏願於常寂光中不舍娑婆,續慧命於將墜之際,振宗風於末法 之秋;再申供養,寶通堂上得戒本師上持下松老和尚,南華堂上得法恩師上虛下雲老和尚,報恩堂上剃度恩師上傳下聖老和尚,敬謝諸師於靜寂光中,垂慈加被,護 持正法。
此一瓣香,光耀大千,結靄成祥,熱向爐中,祝願世界和平,干戈永息,國家繁榮,人民富強;再願蔚臨盛會的諸山長老、眾位法師、各級領導、各位貴賓、眾信檀那,大德居士,福慧莊嚴,身心安和,六時吉祥,萬事如意。
時維庚辰年九月十五日,至此衰落百餘年的四祖正覺道場,今日重視輝煌,舉行盛大法會,四眾踴躍。憶數年來,老衲雖年歲已高,但具足殊勝因緣,身為佛子,當 作佛事。以重建四祖道場為己任,率四眾弟子,在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在十方善信的資助下,經過六年建設,得已今日重輝。祖師道場得到重興,吾輩終能面對祖 師,得以安心。然弘法任重而道遠,老衲願將身心奉諸塵剎,望祈各級領導,多加支持;十方三寶,護法大德。常加護持;兩序首領及全寺大眾,同護道場,弘揚聖 教,續佛慧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中興祖庭,再振宗風。即今陞座一句,作麼生道:卓杖云:
緬懷祖德傳心印,不惜年高興道場;
且喜堂前多俊秀,承先啟後法門昌。


重建上海留雲寺緣啟

   留雲寺原建於南市留雲寺弄七十八號。創建於清光緒二年(公元一八七六年)亦稱海潮寺,為當時上海四大叢林之一。特別是在清末民初,因留雲寺地處鬧市,緊靠 上海老城區南門附近。佛事之盛,稱上海第一,常僧僧眾四百餘人,雲水堂掛單也二百人餘。可惜抗日戰爭中,寺院毀於炮火,經藏化作灰燼。原有二千斤大鐘,亦 因炮轟樓塌而墜落,其聲遂啞。今留雲寺弄尚在,而寺址已不復可辨。留雲寺傳臨濟宗法脈。自智能開山為第一代,第四代僧人為朝鮮人,義雲大慈,依然大誠,禪 定大圓,德浩大法,照高大正。第六代傳人悟明長老現弘法於世界各地,名重釋林,品高法眾。市佛協應四眾之願望決定恢復留雲寺建制,移址於市郊嘉定南翔鎮雲 翔寺舊址重建。
南翔是上海歷史文化名鎮,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南北朝時期蕭衍在此建業(今南京)創梁朝,史稱梁武帝,年號天監。因梁皇篤信佛法,致江浙一帶,佛寺特興,唐 人杜牧有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不僅言其多,且規模非凡。天監四年(公元五○五年),德齊和尚据:「白鶴棲息,有仙禽佛地之兆」募化建寺, 寺成而白鶴南飛,故命名為「白鶴南翔寺」。而後,人煙聚居,商販雲集,形成市鎮,即為南翔鎮。唐開成年間,寺址拓為一百八十畝,在藉僧伽七百多人,古人有 詩贊曰:「千載南翔古道場,層樓傑閣冠諸方」。公元一七○○年,因康熙題額,更為雲翔寺,名聞遐邇。一七六六年毀於鄰火,而後迭經戰亂,古剎盡毀,尚存者 僅古塔兩座,石經幢一對而已,但這正是雲翔寺的歷史見證。一千多年的歷史證明南翔人民需要這樣一座佛寺。佛寺是僧侶修持之處,是佛教徒的信仰之所。
上海市佛教協會選雲翔寺舊址重建留雲寺,正是雲翔於四海而根留於祖基,意義弘深。
經政府之批准,撥地十五畝,並成立留雲寺修復委員會。目前,規劃已經審定,將建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普賢殿、文殊殿、法堂、大悲紀念堂、雲水堂、鐘 鼓樓、多功能演講廳以及僧寮、齍堂等殿宇。蒙四眾之護持,各界之關心,大雄寶殿已於二○○○年八月廿八日破土動工。佛寺重興,現實生活之需,更是精神生活 的需要。
寺成之後,將迎請散落在古漪園等處的經幢、石塔等,整個建築設計挺拔明快,而園林部份則崇尚自然特色。無奈工程浩繁,所費甚鉅。懇請四方檀越,善男信女慨 捐囊金。深信福不唐捐,功無虛棄。見聞隨喜者,齊登仁壽之域;敬助護持者,咸趣菩提之果。希冀古剎之重興,頌國運之昌隆,祈世界之和平,祝人民之幸福!

◆ 大陸地區募捐處
戶 名:上海雲翔寺
帳 號:022100-24909824
開戶行:工行普陀支行長壽路分理處
聯繫人:慧禪法師
電 話:06-21-59175297 59172336

◆ 香港地區代募處
十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聯繫人:俞宗翹居士
電 話:852-25809670

◆ 台灣地區代募處
台北海明寺
聯繫人:悟明長老
電 話:886-02-26835144

◆ 新加坡、馬來西亞代募處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聯繫人:李木源大居士
電 話:65-7372630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