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488期
2001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由浙東「四大叢林」談起
本期專稿 天寧禪寺風貌(上) ◎果 藏
專  稿 真禪長老仍活在人們心中--
紀念真禪長老逝世五週年
◎覺 醒
禪學病理 禪學與人類病理學之關係 ◎耿 林
玉雕佛像 巨大玉佛光照寰宇 ◎鄭大為
法音流布 房山石經傳法音 ◎張小嘉
隨筆禪話 食不求飽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當下即是、專心 ◎楊 釗
人物特寫 斗室七載法海深,功成圓滿關自開--
普陀山惟國法師出關記實
◎釋正進
閱經啟示 雲在青天水在瓶 ◎覺 真
佛教文化 彌勒佛聯拾趣 ◎石柱國
希望工程 貴州希望學校參訪記(下) ◎郭德心
星州佛教 新加坡人信仰佛教增多 ◎新 知
講經說法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旅遊雜感 庚辰初夏游阿拉斯加雜感一首 ◎鍾世平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由浙東「四大叢林」談起
   今年以來,非常有幸前往浙東參訪「四大叢林」:天童禪寺、阿育王寺、七塔禪寺、觀宗講寺。有緣會見了各大寺院的住持,在談話中,知悉不少浙東佛教發展概 況。就我個人感受來說,感觸很多,內心甚感不平靜,有欣喜的事,也有氣忿的事:欣喜的是,看到了天童禪寺、阿育王寺、七塔禪寺都屬對外開放的道場,香客甚 多,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法喜充滿!體現了落實宗教政策的溫暖,天童禪寺、七塔禪寺舉行了兩次慶祝紀念活動,全國諸山長老雲集,主持開光,說法儀式,政府 首長和各地知名人士紛紛前來參加盛會,為浙東佛教史譜寫了光輝篇章。德高望重的廣修老和尚和年輕有為的可祥法師在慶祝大會上卓越表現,給世界各國佛教人士 留下極其深刻的美好印象,一老一少相得益彰,傳為佛門佳話。但是,當人們來到天台宗祖庭觀宗講寺參訪時,不禁潸然淚下。千年古剎,在近代高僧諦閑大師主持 下,盛極一時,名聞天下!覺光大師當年出身於觀宗講寺,受業於寶靜大師座下,覺光大師在世界佛教法席上能有今日之成就,從未忘懷祖庭法乳哺育之恩。如今觀 宗講寺處境十分悽涼,偌大的寺院被世俗人強佔霸用,周圍環境弄得醜陋不堪,烏七八糟!覺光大師目睹悲慘景象,痛心疾首!他多次親自向黨中央領導人和地方上 首長們如實反映情況,積極要求爭取恢復祖庭。香港大護法陳廷驊老居士願施重金修建道場,為家鄉佛教事業造福人群。事情本有好轉時,卻被有些人從中作梗,謀 求個人私利,在當地群眾中造成極壞影響!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觀宗講寺至今未能對外實行開放,宗教政策光明磊落,為何有厚此薄彼不公正對待呢?! 可以說,弊端並非出在政策方面,而是歸之於執行政策的人,純屬左傾流毒未肅清的緣故,私心圖利所致也。
   最近中國佛協領導人聖輝法師等訪問寧波佛教界時,他感慨系之地說道:「寧波從改革開放至今,恢復了許多重點寺廟,特別是在85-90年間和全國一樣,值得 稱慰。但作為在佛教史有光輝一頁,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弟子遍布海內外的延慶、觀宗寺不但沒有開放恢復,而且遭到破壞,很是傷感!特別是在93年以後對千年 古剎的整體格局的破壞讓人心痛!這是發生在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十餘年後的事,這就嚴重有違黨的政策和政治大針方向。」這位法師又說道:「延慶、觀宗寺的開放 不光關係到寧波的問題,也是全國佛教界的大事,也是國際佛教界關注的事情;延慶、觀宗寺的問題不是可不可解決的問題,而是一定要解決的問題,不能再拖延下 去了,要從國家大局出發,晚開放不如早開放!」善哉斯言。
 
 
天寧禪寺風貌(上)
<<◎果 藏>>
興衰更迭滄桑史
   天寧禪寺始建於唐代貞觀、永徽年間(627-655年)。開山祖師是金陵牛頭山幽棲寺的法融禪師。法師(594-657年)是禪宗牛頭禪的創始人。唐貞 觀、永徽年間,他到常州弘法,募化齋糧,因見常州地區信眾很多,環境清幽,就在這裡「築室十餘楹」,供僧人安居,是為天寧寺之創始。唐天復年間 (902-904年),維亢禪師途經常州,聽說法融舊事,就「施舍利,卜寺址」,正式建寺,名「廣福寺」。至唐朝末年,改名「齊雲寺」,稱維亢禪師為齊雲 長老。至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神宗皇帝下詔書,命令全國各州郡都建崇寧寺,因而又稱為「萬壽崇寧寺」。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皇帝下詔改為 「天寧寺」,這是該寺第一次被命名為「天寧寺」。到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天寧寺又改名為「報恩廣孝寺」。不久,再改名為「光孝寺」。南宋紹興十二 年(1142年),高宗皇帝為紀念被俘、死在金國的北宋徽宗皇帝,下詔改「光孝寺」為「崇奉徽廟道場」,至元年間(1335-1340年),仍復稱「天寧 寺」,一直沿用至今。
   在這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長歲月裡,天寧寺歷經滄桑,屢毀屢建前後達五次。五代十國時,常州是南唐與吳國的交界地帶,兩國多次交兵,寺院遭毀。南宋末年,常州 軍民抗擊元兵達半年之久,天寧寺也遭劫難。在太平天國戰爭中,天寧寺幾乎化為灰燼,僅存山門及後殿數間僧舍。現存的主要殿宇,是清同治、光緒年間,在普能 真嵩禪師、善淨清如禪師和治開清熔禪師主持下,經過近四十年時間先後修建的,逐步形成了基廣百畝、殿宇宏峻的格局。全盛時期,寺內建築有天王殿、金剛殿、 大雄寶殿、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地藏殿、財神殿等八殿,以及羅漢堂、法雲堂、禪堂、念佛堂、祖堂、影堂、安樂堂、齋堂、客堂、三會堂、雲水堂、延壽 堂、功德堂、功行堂、學戒堂、塵遠堂、中隱堂、習觀堂、思來堂、四空堂、無念堂、芥須堂、六波羅密堂、四無為堂、無垢堂等廿五堂。還有御書樓、巽(音徇) 宮樓、鐘樓、藏經樓、大悲樓、藥師樓、靜安樓、覺群樓、誦經樓、儲刊樓、刷經樓、莊嚴樓、開覺樓、渡迷樓、寶光樓、覺普樓、問梅樓、聞樨樓、寶明樓、塵外 樓、辟塵樓,艮(音更)樓、藏修樓、盞飯樓等廿四樓,包括九蓮閣、達摩閣等,到民國十四年(1925年),共有殿堂樓閣及一切偏寮雜舍四百七十九楹。寺僧 常滿千人,寺址東至洗米弄,西達通吳橋,北及牛郎河(今紅梅公園),全寺佔地面積一百三十餘畝。至今在天王殿後兩廊壁間,仍保留著六塊碑刻,記載明、清兩 朝天寧寺的沿革、修建過程及地方官署的保護禁令,很有史料價值。
   天寧禪寺是中國佛教著名的禪宗道場,惟有清朝順治(1644-1661年)年間,戒潤律師來寺住持,開壇傳戒,曾一度改為律寺。但不久紀蔭禪師前來秉拂, 仍復禪宗臨濟法派,至今三百餘年,禪宗門庭未嘗改易,與鎮江金山江天寺、揚州高旻(音民)寺、寧波天童寺並稱禪宗四大叢林(叢林,就是指佛教的大寺院,僧 眾和合共住一處,好像樹木眾集像森林一樣)。
   建國以後,天寧禪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和維修,可惜在十年浩劫期間,遭受嚴重破壞,經像文物,蕩然無存。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宗教政策和保護文物古跡 政策得到貫徹落實,天寧寺也獲得了新生。一九七九年,常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對天寧寺進行全面修葺,並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一九八一年一月,正式成立修復天 寧禪寺委員會,以「修舊如故,恢復原貌」的原則進行修復,社會各界人士和海外僑胞紛紛捐款贊助。到一九八六年,使五千四百七十多平方米的殿堂得到了整修, 重塑了六百二十八尊各種佛像,新鑄了法器,耗資一百三十多萬元,使千年古剎重現了堂年「棟宇摩霄漢,金碧燦雲霞」的盛景。
   該寺從一九八一年起恢復了叢林制度,由僧人管理寺務並協助修復工作。現由松純法師任方丈,寺內有常住僧眾七十餘名,共同遵守共住規約,管理機構組織健全, 清規戒律十分嚴謹,並請了各職事民主管理各部門的工作,制定了各項管理制度,寺內晨鐘暮鼓,二時功課,早晚修持,過著宗教生活,樹立了叢林道風。

巍峨殿宇冠吳中
   「天寧寺據三吳上游之勝,創巨觀杰構,屹為東南第一叢林」。這是明代徐問在《重修天寧寺記》裡說的一段話,表明天寧寺是常州文化古城的歷史見證。現在市區雖然高樓大廈林立,但天寧寺那金碧輝煌的雄姿,仍然是常州的重要標記。
    清代文人莊受祺在《天寧寺重建禪堂記》中說:「常州天寧寺者,負郡東郭,翼然聳然,基廣百畝,殿高十仞(古代一仞為7-8尺)。金碧莊嚴之相,欂櫨(音薄 盧,古代指斗拱)宏麗之規。玉墀(音持)藻井之觀,琳宮邃(音歲)宇之勝,固已甲於吳會,美盡東南……海內開明之士,有不來游斯邦,結制斯寺者,輒以為 憾。」可見天寧寺早就名噪於世,到了常州而不游覽天寧寺的人,實在是一大遺憾。
   天寧寺建築雄偉莊嚴,山門宏偉古樸,頂端刻著兩條蟠龍,門額上「天寧禪寺」四個大字端莊凝重,氣勢不凡。門前雄踞一對二米高的石獅,雄赳赳地鎮守著寺院, 東為雄獅,腳下抅球象徵權力;西為母獅,足下幼獅表示嗣續。鑒於原有山門比較狹小,根據一九九六年九月確定的總體改造方案,已後移十米成為三個大門,門寬 六十米,增添了古剎雄姿。跨進山門,就是一條長約三十米,用金山石鋪成的寬闊甬道,兩埭蠟黃粉牆夾著甬道,甬道兩邊樹木蒼翠,隨風搖曳,顯示出清淨佛地莊 嚴靜穆的氛圍,不愧為鬧市區的一片淨土。
   甬道盡頭,便是天王殿。
   天王殿七楹,高約廿三米,寬三十多米,是一座重檐歇山頂結構的古建築。重檐,指房屋上下有兩重出檐;歇山頂,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都有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 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垂脊下端處折向的四條戧(音槍)脊,所以又稱九脊式頂。屋頂的龍吻脊(正脊)上,兩邊各有一條巨型蟠龍,是用清代御恷專製的七 十二厘米大方磚,共三十多塊雕刻拼成,遠遠望去,猶如天龍飛舞。殿中間供奉彌勒佛的佛龕,飛檐翹角,四根立柱上各縈繞立體蟠龍一條,檐四周有八十八尊佛 像、四大天王、四大佛山,佛龕、供桌、琉璃燈都用朱漆裝金,富麗堂皇,精致美觀。
   走出天王殿,是一個「田」字形大院,院內綠草茵茵,植有桂花、銀杏、櫻花、水杉、廣玉蘭、月季等花木、碧綠森森。正對面是大雄寶殿,與天王殿成一縱軸線, 兩座羅漢堂分列東西。在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左右的配殿,是文殊殿、普賢殿、觀音殿和地藏殿,形成四角等邊,將這四大菩薩同塑一寺,各居其顯靈說法的道場,是 象徵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佛教信眾認為,凡到天寧寺進過香的人,就好比參拜過佛教四大名山了。
   穿過草坪大院,踏上丹墀石階,就到了全寺的建築之冠--大雄寶殿了。「大雄」是佛門弟子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為像大勇士一樣,一切無畏。為了表示敬重佛祖、各寺院都把大雄寶殿建造得高大突出、雄偉壯觀。
    天寧寺大雄寶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築,由柱、梁、枋、桁、檁(音鄰)、椽、瓦等構件組成,面闊26.4米,進深28米,高25.8米,面積1031平方米。 如此高大巍峨,為國內所罕見。人們仰望那雄奇的殿脊,高挑的飛檐,巨大的朱漆木柱,無數結構嚴實鉚榫斗拱,無不為這琳宮梵宇的非凡氣勢所折服。
   殿頂的龍吻脊兩端各有蟠龍一條,用鏤雕「金磚」拼製而成,龍身高4.5米,伸出3米有餘的龍鬚,氣勢威嚴磅礡,中間的磚雕團龍和「佛光普照」四字用金箔貼飾,在陽光照射下,燦爛光輝,耀眼奪目。
    大殿飛檐的翹角,超出牆面6米,能有效地防風抗雨,出檐雖長,但不影響殿內采光,這種收放相濟,抑揚結合,輪廊秀麗,氣勢雄渾的大屋頂建築風格,給人以莊 重挺拔的感覺。梁枋和出檐,由三層雕花斗拱承托,斗拱是中國古典木結構建築特有的構件,由斗拱的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裝而成,縱橫交錯,層層玽玽,漸次向外 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使梁、柱、枋的結合更加緊湊,又增強了建築物的穩固力,同時兼有裝飾美化的效果。
   大殿的支撐物是八根直徑為八十厘米的鐵梨木,這是從南洋進口的獨木大材,如同八只巨掌立地擎天。抬頭仰望那有八仙桌面那麼大的天花板,布置成五十七塊棋盤 式方格,上面畫有「雲彩天狗護日」彩繪,天花板正中,由大梁支撐著燈芯木,凹進去一個巨大的穹窿,這是「藻井」。藻井內繪有八層共一百零四只排列整齊、昂 首展翅的彩鳳,使天頂顯得五彩紛呈,雍容華貴。藻井下層周圍分別有圓形、方形、扇形圖案或文字共十六方,中間一方上寫「神秀春靈,源在震位,班鼎列朝,望 斯光,人澄清。光緒二十八年日立」。藻井是古建築中的一種裝飾,用以顯示下其方為尊貴之處,因此在皇宮和寺院中,皇帝寶座、佛像上方均有藻井。在三尊大佛 前面,懸掛著三盞精巧美輪、金光熠熠,全部用香樟木雕刻組裝成的琉璃燈。神台下面,並排擺著雕刻精細剔透,金碧輝煌的三張供桌,令人讚嘆仰慕。看了這座巍 峨的大殿,人們無不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為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藝術而欽敬。

三尊大佛妙莊嚴
   高大雄偉的大雄寶殿,是供奉三尊大佛,俗稱「三世佛」的莊嚴殿宇,也是全寺最大的佛殿。
   大殿正中是釋迦牟尼佛,其東是藥師佛,西是阿彌陀佛,這三尊大佛像高五.五米,神台高二米,六角須彌蓮花座高三.五米,三層相加高十一米,主佛身後的火焰板,高十四米,釋迦佛兩側侍立著連底部高達六米的迦葉、阿難尊者。
    釋迦牟尼佛,為佛教創始人,原名悉達多,姓喬答摩,釋迦牟尼是後來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即「釋迦族的聖人」。他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附 近的王太子,父親淨飯王,母親摩耶夫人。他生於公元前565年,涅槃於公元前486年,廿九歲(另一說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成道,成道後就到處宣傳其學 說,教化眾生長達四十餘年。他胸前有個「卍」字,最初人們把這看成是太陽或火的象徵,以後普遍地作為吉祥的標志,到北魏被譯成「萬」,唐代玄奘譯為「德」 字,說明佛的功德無量,唐武則天皇帝再次把它定為「萬」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萬象如意。佛教以右旋為吉祥,在舉行各種佛教儀式時,都是右旋進行 的,因此「卍」字也以右旋為準。
   德國納粹的「卍」是國家社會黨的標記,在德文中,「國家」和「社會」的字頭都是「S」,希特勒將這個字交錯重玽一起,就形成了「卍」的形狀。另外,佛教採用金色,是正寫式;納粹黨則用黑色,是斜放的。
   東首是東方世界的教主,佛教世界中的東方世界叫淨琉璃世界,其教主為藥師琉璃光佛,他左手捧法輪,象徵佛的學說如法輪常轉不息。他曾發十二大願,要滿足眾生一切期望,解除一切眾生之苦,專門醫治人們的各種疾病,消災解難,普渡眾生,故被稱為消災延壽藥師佛。
   西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他手持金台,寓意眾生去世後,由他用金台接往西方極樂世界。
   重塑三尊大佛像,經過釘木架、上泥土、待乾燥、上灰布、油漆、裝金等十八道工序,歷時一年多,共用杉木、椴木七十一立方米,黃泥三十噸,桐油,生漆四百六十五公斤,金箔六.四三萬張,黃金一千一百四十八克。
    迦葉,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全名摩訶迦葉。他少欲知足,常修頭陀行,故稱「頭陀第一」。釋迦牟尼雖說創立了佛教,但生前傳教都是口授聲聞,沒有留下 任何文字形式的經典著作,他涅槃後,弟子就感到師徒相承十分困難,於是,以迦葉為首,召集了五百出家僧人結集--會誦編纂佛教經典。
   阿難,全名阿難陀,是釋迦牟尼的堂弟,曾侍從釋迦牟尼佛廿五年,因長於記憶,故稱「多聞第一」。佛經說佛教第一次結集時,由他誦出經藏。
   與一般寺廟供奉十八羅漢不同,天寧寺大雄寶殿東西兩側供奉的是二十尊諸天菩薩。他們身高約三米,或男相,或女貌,也有童子相;或多頭形,或多手臂狀;或手 執兵器,呈凶相;或手持祥物,呈善形。諸天是佛教中諸位天神的簡稱,他們各管一方,是佛教的護持者。每尊諸天都有其名號,東側為大梵王、日宮太陽、大辯 才、雷神大將、星宮月府、大德韋馱、鬼子聖母、散脂大將、菩提樹王、娑竭龍王;西側為大帝釋、月宮太陰、大摩利支、金剛密跡、堅牢地神、訶利帝南、大功德 天、緊那羅王、摩醯(音希)首羅、閻摩羅王。在鬼子聖母旁有一小孩神像是鬼子母神的兒子愛奴。在佛教傳說中,鬼子母神有許多兒子,但他生性殘暴,專門愛吃 別人的孩子。事為釋迦牟尼佛所知,就藏匿其子,啟發他將心比心,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別人的孩子。後來鬼子母神棄惡揚善,帶著自己的孩子一起皈依了佛 教。這是說佛以慈悲為懷,法力無邊,能教誨、改造所有的惡人。(待續)
 
 
真禪長老 仍活在人們心中--紀念真禪長老逝世五週年
<<◎覺 醒>>
   時光如流水,一轉眼,我的親教師真禪長老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五週年了。每當我想起他老人家生前諄諄教誨我的情景,他那慈祥、和靄的音容笑貌,就會浮現在我的 眼前。五年來,玉佛寺的面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真禪長老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仍然活躍在我的心中,似乎在不時地指點著我的一切,使我在繁忙的法務 活動和工作中,有所憑借,有所依靠。我深切地感到,沒有親教師真禪長老對我諄諄的教誨,我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在新世紀即將到來之際,我感到首先應 該繼承和發揚他老人家以下幾方面的優良傳統。

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
   真禪長老一生愛國愛教。他老人家生前常常講:「愛國愛教應是我們每個佛教徒必須遵守的原則。愛教必須愛國,愛國才能愛教。」「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缺一不可。」幾十年來,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協常委,一直與黨和政府風雨同舟,肝膽相照,同心同德,積極參政議政。在他看來,一方面佛教本身就具 有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功能,由於有這種功能,使得「相適應」成為可能,要真正實現「相適應」關鍵還在於我們佛教徒本身。如果我佛教徒人人都能 加強自身建設,都能做到愛國愛教,遵紀守法,積極參加社會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那麼佛教就一定會與有之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組成部 分。
   我現在也被推舉為上海市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和普陀區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又是上海市和普陀區的青聯副主席。我一定繼承真禪法師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與黨和政府 同心同德,積極參政議政。同時努力加強自身建設,正信正行,嚴守戒律,遵紀守法。在當前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下,努力把上海的佛教事業辦得更好,使佛教在上 海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更好的積極作用。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對真禪長老愛國愛教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加強寺院建設的優良傳統
   真禪長老自一九七九年就任玉佛寺第十任方丈以來,一直非常重視玉佛寺的建設。他在當時寺院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對寺院建築進行全面修 繕。十年動亂期間不得已轉移出去的法器、法物、佛經等,他都設法陸續加以取回。有些流散在外的法器、法物,他也通過各種渠道,設法追回。在短短的數年之 中,不僅整修了全寺的殿宇,所有門窗全部油漆一新,還對寺內地坪全部翻新,鋪上方磚。所有大小佛菩薩像,也全部重新裝金。同時又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增設佛 教藝術景點。在大雄寶殿四周的緤壁上、般若丈室大門兩側的緤壁上和東西回廊的緤壁上,分別鑲嵌石刻十六羅漢、明華亭董其昌楷書《四十二章經》和行書《釋迦 如來成道記》、唐宋元明清著名畫家工筆細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寶像、釋迦如來八相成道圖等。又在般若丈室前的天井內,鑄造了「誠則靈」青銅鍾和九龍吐 水青銅碑各一座。增強了寺院的佛教文化氣息,因而受到海內外信徒和游客的青睞。
   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把寺廟管理得更好,真禪長老在玉佛寺逐步建立起一套以傳統的叢林制和現代民主管理制相結合的制度。這一套制度,通過不斷完善、不 斷改進,至今在玉佛寺仍然行之有效。我們玉佛寺,不僅法務活動頻繁,而且平均每天要接待數千名海內外游客。如此繁重的接待任務,能夠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與 有一套健全的寺廟管理制度分不開。
   真禪長老加強寺院建設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大力繼承和發揚。不久以前,我們對玉佛樓進行了改建,不僅對原來存放《龍藏》的經柜重新木雕,還在玉佛像前的 抱柱上,刻上了趙樸初老居士臨終前不久在醫院裡搶救撰書書的長聯一副。這是他老人家生前所撰寫的最長的一副楹聯,已成為稀世之寶,彌足珍貴。又在玉佛樓頂 部四周鑲嵌了六百八十八尊鎏金佛像,金碧輝煌。
   最近,我們玉佛寺還在普陀區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購進了已經搬遷的利群醫院的全部房產,准備改建成玉佛寺的一部分。改建完成後的玉佛寺,總面積將比原來的增加近一倍,面貌將更加煥然一新。

注重佛教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
   真禪長老平生潛心佛典,對佛學深有造詣。為此,他十分重視對佛教學術的研究,常常在修持、弘法之餘,伏案寫作。他老人家認為,看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的佛教 是否發達昌盛,主要不是看佛教寺院的多少和信徒的多少,而是要看佛學研究者的多少和研究的水平如何。他深深感到,數千年的佛教文化遺產,亟待整理,當代出 現的一些新的佛學理論,也值得進行研究。為此,他常在繁忙的法務活動和國際交往中,抽出時間撰寫佛學著作。他從一九七九年就任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和玉佛禪 寺住持那天起,到一九九五年圓寂止,在短短的十七年中,先後出版了《玉佛丈室集》十集和《上海玉佛寺叢書》二十七種。此外,尚出版有《佛法 社會 人生》 等;也有關於注釋佛教經典方面的著作,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義》、《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淺釋》、《無量壽經淺釋》等。既有關於參訪、弘法方面的著 作,如《玄奘求法之路巡禮記》、《西藏朝聖記》、《雲南參訪記》等;也有關於國際交往方面的著作,如《澳洲弘法紀行》、《天竺紀行》、《泰國弘法記》、 《歐洲七國弘法記》等。既有關於高僧傳記方面的著作,如《緬懷禪門尊宿虛雲老和尚》、《紀念太虛大師誕生一百週年》、《在親近圓瑛大師的日子裡》等;也有 關於詩詞方面的著作,如《真禪禪藻集》等。
   真禪長老注重佛教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大力繼承和發揚。近年來,我也開始重視佛教學術研究。到目前為止,我已在海內外佛教刊物上發表習作三十餘篇。同時還在玉佛寺內增設佛教文化設施,如復辦「弘一圖書館」,恢復《覺群》刊物等,開展多種多樣的佛教學術研究。

培育佛教人才的優良傳統
   真禪長老十分重視培育佛教人才。這可能與他早年先後進入七所佛學院校學習,才使得他在佛學上有較深的造詣有關。為此,他把紹隆佛種,培養佛教事業接班人, 看成是當代中國佛教的頭等重要大事。即於一九八二年在玉佛寺創辦學戒堂,向社會招收有志學佛的青年剃度出家,給他們傳授佛學基本知識和學習禪門《日常課 誦》等。
   一九八三年,在真禪長老的主持下,上海市佛教協會正式開辦了上海佛學院,並親自擔任院長。在他的領導下,以期紹隆佛種,荷擔如來家業。一九八四年,又在南 市區慈修庵設立上海佛學院尼眾班,招收青年尼眾入學。其後,又在崇明縣廣福寺設立僧眾班。十多年中,先後共培養出了近二百名佛學人才。
   佛學院還採取了「學修並重」的方針,發揚佛教解行並重的優良傳統。規定全體學僧,在學習佛典和文化知識的同時,必須參加玉佛禪寺僧眾所進行的自我修持活動。如每天必須上殿做早晚功課,寺內定期舉行的大型佛事活動,如禪七、佛七、水陸法會等,學僧都必須參加。
    一九九二年七月,他撰寫了一篇啟人心扉的文章,題名《培養青年僧人是中國佛教界的當務之急》。文中明確指出,辦好各級各類佛學院校,是中國佛教界目前的當 務之急,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籌措充足的經費,二是聘請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三是編輯統一的教材,四是重視入學僧的質量,五是明確培養目標。
   真禪長老不僅關心上海佛學院學僧的進步和成長,而且也非常關心其他地區所辦的佛學院校、僧伽培訓班學僧的進步和成長。他曾先後於南京棲霞山僧伽培訓班的開 學和結業典禮上、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第二期開學典禮上,作了多次重要講話,勉勵學僧勤奮學習,努力上進,爭取成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真正能對佛教事業作 出頁獻的佛學人才。
   近年來,我們也開始重視對佛教人才的培養。我們除了繼續努力辦好上海佛學院外,還先後在玉佛寺開辦了星期佛學講座、僧伽進修班、青年居士進修班和梵樂班等,為提高佛教四眾弟子的文化素質和佛學水平,作了一定的努力。

熱心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
   真禪長老一貫熱心佛教慈善公益事業,關懷殘疾兒童。他從一九八四年起,就以個人名義和代表玉佛寺向社會上有關福利和機構及團體進行捐贈。一九八八年夏,在 上海市兒童福利院設立「真禪法師殘疾兒童福利基金」,年年進行捐贈。一九九一年夏季,全國各地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遭受嚴重水災,真禪長老率領上海市佛 教徒向災區人民捐贈人民幣一百餘萬元,其中玉佛寺僧職人員捐贈七十餘萬元,嶄新棉被一千條,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十多年來,真禪長老個人和代表玉佛寺共 向社會上有關福利機構和團體,向災區人民和希望工程等,共捐贈人民幣七百餘萬元。為此,各有關部門給予真禪長老以極大的榮譽,紛紛贈以錦旗、獎狀和捐贈證 書。同時先後被聘為上海市兒童福利名譽院長、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政府還評定他為熱情支持普教事業發展的社會活動家。在一九九一年向 災區人民捐贈後,中國佛教協會和趙樸初會長先後二次寫信給真禪長老,對他率領上海市佛教界的捐款賑災熱情,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法師身體力行,率上 海市佛教界為全國範圍內的特大洪澇災害盡心盡力,捐款總數居全國各省市佛教協會之冠,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各界表明,佛教徒對兩具文明建設是有不可磨滅的功績 的。這不但使災區群眾得解燃眉之急,更體現出佛教救世濟民利樂有情之旨,座下功德無量,無任歡喜贊嘆。」「上海佛教救災熱情甚高,既是財施,亦是無畏施, 護國護民,亦是護法,無任歡喜贊嘆。」
   真禪長老熱心佛教慈善公益事業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大力繼承和發揚。真禪長老圓寂後,我們玉佛寺仍一如既往地年年向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 等團體捐贈。現在,我也被聘為上海市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和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副會長。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對真禪長老熱心佛教慈善公益事業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 揚。
開展國際友好交往的優良傳統
   真禪長老自擔任玉佛寺方丈以來,就十分重視同國際友人的友好交往。他認為,佛教寺廟不僅是一個旅游勝地,也是世界各國人民了解我國的一個窗口。因此,他要 求玉佛寺的僧眾,要努力做好接待工作。他本人是上海乃至全國接待外賓人次最多的法師。在接待中,他堅持「在教言教」的原則,主動向國際友人宣傳政府的宗教 信仰自由政策,介紹我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和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據不完全統計,玉佛禪寺自一九七九年對外開放以來,十多年中,共接待國際友 人、台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約有三百餘萬人次。其中有許多是國家首腦、政治家和社會活動家。
   真禪長老不僅在玉佛禪寺親自接待了大量國際友人、台港澳同胞和國外僑胞,為開展國際友好交往活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而且與此同時,還頻頻出訪世界各國和台 港澳地區。十多年來,他先後應邀到日本、印度、美國、新加坡等二十餘國和台港澳地區弘法訪問,多次出席國際宗教和平會議,為弘揚佛法,增進各國佛教徒之間 的團結和友誼,為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正義事業,作出了可貴的頁獻。
   真禪長老出訪的國家和地區很多,其中以一九九四年八月赴歐洲七國弘法參訪最引人注目。那次他先後參訪了法國、德國、英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七 國,所經時間之長,所歷國家之多,所行路途之遠,所起影響之大,均為前所未有。在參訪中,真禪長老向西歐七國的佛教徒和華裔、僑胞介紹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 的大好形勢,介紹了上海經濟騰飛、浦東開發的情況,宣傳了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紹了祖國大陸佛教近年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時機和健康發展、香 火旺盛的現狀。
   真禪長老開展國際友好交往的優良傳統,我們一定要大力繼承和發揚。真禪長老生前出國訪問弘法,絕大多數我都陪同前往。他老人家圓寂後,我曾先後率團至新加 坡、韓國、日本、美國和香港、台灣等地區弘法訪問,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介紹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的大好形勢,參加國際佛教會議,進行 佛教文化交流,為增強中外佛教界的友誼和團結作出了努力。
   在紀念真禪長老圓寂五週年的日子裡,我們提出從以上六個方面繼承和發揚他老人家的優良傳統,一方面是緬懷他老人家多年來對我們的教誨,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繼承他的遺願,爭取早日把玉佛禪寺建設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模範叢林。
 
 
禪學與人類病理學之關係
<<◎耿 林>>
   禪學是一特殊法門,許多宗教的哲理都是與禪學相連的,在印度有古老的婆羅門教提倡禪定。在中國的道教以及儒教與佛教結下不解之緣,所謂「三教同源」之說歷久不衰,可見佛教學說影響之深了。

禪定修行
   禪定修行是佛學的一個最基本的行為活動,其中有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也涉及到疾病的發生原因與治療。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稱修自己的叫小乘,為眾生而修的叫大乘(大乘又有八大宗,即華嚴宗、三論宗、唯識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密宗、天台宗)。小乘功法是修己為主,有理與法。而大乘功法則多講頓悟,尤其是禪宗。這裡我們僅談佛家練功中的心理問題。
    佛家禪定修行的心理思想中心是「明心見性」,「虛堂寂滅」,修性為宗,「幻性命以超大覺」,主張「斷惑證真」,「以佛治心」,講究超出三界,出入人天而無 礙,目的在於妙契佛性。佛家禪定修行方法多收於《大藏經》中,不管何宗,佛家練功的基本行為模式為禪定。小乘功法有四禪八定,而禪宗則以修禪為主,天台宗 則以止觀而達禪定,密宗坐禪也讓師父摩頂開悟。

1 觀心--佛教禪法
   佛教禪定修行法較多,我們僅舉大小乘各一例,從中觀察其心理學問題。
   「出世間禪」為佛教小乘之法,主要以觀色(身體及物質世界)為主要門徑。此類禪是以小乘的人命觀、哲理觀(觀苦、虛空、無我、無常)為指導思想,滲透了厭 世、出世的宗教思想。智顗認為修此類禪,能達到個人出世間、斷生死的目的,故稱「出世間禪」。此類禪包括九怒、八念、十馬、八背舍、八勝處、十一切處、九 次第定、獅子奮迅三昧,超越三昧等。
   「出世間上上禪」為佛教大乘之禪法,此法主要以觀心為門徑。智顗認為修習此類禪,不僅能達出世間、超生死的涅槃彼岸,而且能破盡「無明」,成佛渡眾生,超 出於世間禪,故稱出世間上上禪。它包括天台宗所稱「圓頓止觀」,「一行三昧」,「法華三昧」,「念佛三昧」,「首楞嚴三昧」等。中國漢地佛教徒實際所修的 只有「一行三昧」(禪宗之禪)、「念佛三昧」、「法華三昧」三種。

2 住心--修止過程
   小乘的四禪八定之前有一個修止的過程。智顗在《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中把它分為四段:
   1、粗住心:攝入專注一緣,從多雜念至少雜念,稱為「粗住」。
   2、細住心:心泯泯轉細,身體自然端直,不覺疲困,似有一股力量扶持,稱為「持身法」。
   3、欲界定:心更寂定,能任意入定,心無流逸散動,但仍覺得自身與外界物質,心未超出欲界。
   4、初禪未到地定:從以上之欲界定再修習,功夫深到一定地步,覺身泯然空寂,猶如虛空,不見有身體、床座,能一坐終日及至數日、數月,已超出欲界,但尚未達四禪中之禪。
   修止時可用意守臍或守息以對治心神散亂者。守臍可觀臍而使腦中有臍之意識成象,不像道家之意守臍中。調息法則以守鼻孔處,只覺氣由鼻孔進出而求入靜。

3 非非想--四禪八定
   小乘有四禪八定,又稱「四禪四定」。指初、二、三、四禪與空處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1、初禪(有覺有觀三昧):修禪至初禪未到地定時,再修習後功夫深入,在不覺有身體存在的空寂心中漸漸還覺有身,輕如雲影,即出現八觸或十六觸,心眼內見 身中諸物。入此禪有尋(尋思)、伺(思察)、喜(身有八觸而覺樂,超過欲界所感覺之樂)、定(心念寂定不動)的幾種功法。
   2、二禪(無覺無觀三昧):有內淨、喜、樂、定四種功法。心更明淨,出現更深刻的喜,故二禪也叫喜俱禪。樂為心豁然明亮,心身自然輕快無比。
   3、三禪(樂俱禪):出現捨、念、慧、樂、定五種功法。捨,指捨離二禪中心愛喜的紛擾;念,指自然能以正念覺照,守護所得定;慧,指能以合宜的方法調心,離貪著於禪定之樂等過失;樂,指綿綿之樂,從內心而發,心樂美妙,不言可喻。
    4、四禪(世間真實禪定)。再上升,有捨、念清淨、不苦不樂、定四種功德。捨,指捨離樂的擾動,這是四禪之特徵,故稱捨俱禪;念清淨,指心離諸念,而明照 無垢;不苦不樂,指超越苦與樂兩種不寂靜境界;定,比前三禪的定心更寂靜,因心極靜而覺呼吸出入隨之而斷的感覺。入四禪,心如明鏡。在此寂定中,修學五神 道等世間法及佛教的出世間法皆易於成就。
   5、空處定:入此定,心念明淨,遠離苦樂等覺受,只見虛空無邊,不見自身與世界,精神有如「籠破鳥飛」。
   6、識處定於空處定中,滅除虛空天邊的觀念,內視自心,便能入識處定。入此定時,不見一切,唯見現在心識念念不住,過去心識已滅,未來心識將起。心識在時間上無限,空間上廣大無垠。
   7、無所有處定(不用處定):繼觀心識亦無所有。一心內淨,空無所依,怡然寂絕,諸想不起,身中諸脈及心跳皆停息。
   8、非想非非想處定:進觀無所有的觀念亦空,於此定中,已離無所有的念想,故名「非想」,但尚有「非有非無」,「離有離無」的細微觀念存在,並未離絕一切觀念,故名「非非想」。
    從四禪八定修性的心理狀態看,是由淺入深的入靜法,也是運用意識的過程。四禪為入靜四個層次,從入靜而覺察體內的氣的流行,於是出現八觸。到了入定後的四 個層次,這時已無任何雜念,全心注於空。但又不是完全之空,尚需回過來察照(觀)自己的心識。當然也有少數入定非常深入者出現全然的一念不起,腦中全無興 奮灶時,則息停心止而進入了冬眠態。就如一些瑜伽師入定至此可被埋入地裡幾十天或浸入水中幾天等表演的事實。現代醫學暫時不易解釋其奧妙。

4 覺觀自在--調息治心
   天台止觀四部,其中一部是釋禪波羅密,「覺觀自在」是中心思想,它說發心修習禪觀之行。
   修行「覺觀自在」,是運用了息念法門。呼吸是直接的,可操作的,也是人類生命所系。若無呼吸,生命即失。呼吸對人們的性情急緩、躁靜都起著決定性的表現, 如生氣時,氣息不能定,心散亂,故須要調息,有助於心定相。調息是重要法門,能除惡向善。若常出息入息,將心安住在出入息中,心自然而定,為修止。佛陀在 根本教化中也用此安然數息法教化弟子。再用念息法門,增加心的力量,由定發慧,才能斷除煩惱,開啟智慧,發悲願心。定心之法雖多,但以調息為最基本法。修 心調息,首先辨別息相中,有風、喘、氣、息四相。風相是坐時鼻子息出入,覺有聲音。喘相是坐時,息雖無聲音,而出入結滯、不通。氣相是坐時,自己雖無聲 音,亦不結滯,而出入不細。什麼是息相?不聲、不結、不粗,出入若綿綿,若存若無,神智安穩,情懷愉悅,此就是息相。守風數風則散,數喘則結,數氣則勞, 數息則定。坐時,若有風、喘、氣三相,是名不調。
   關於調息,有幾個方法如下:
   1、有師教系「心數」出息,則氣不急,身體也不脹,身心輕利,容易入三昧。
   2、有師講法,若教入息,容易入定,隨息內斂,容易斷外境,容易見身內三十六物,身力輕盛,內實念恚,故有如是等勝力,故應數入息。
   3、有師教法數入或數出都可以,隨人人方便習慣而數,都能心安入定。但用功數息時,最好不要入與出。一同數急,容易生出毛病。其次我們依雲依妙門用功方 法,一呼一吸算一,一呼一吸算二。若有妄想來,不淨再從新算,目的是攝心對息。若能從一算至十,令人不散,就是安般息。為什麼從一數至十,而不從十一、十 二,一直數下去?因一至十是單數,自然習慣,不易分心,易入定。而十一以上是兩位,要用心去算起,易分心,不易入定。
   談到覺觀自在,調攝散亂心,方法很多,但數目一、二、三、四至十,全心在緣中都是攝心功夫。又如有些人早晚運動,也有用數字來攝心,每一動作從一數到十, 沒有他想,這些都可說世間禪。數息攝生心法,用法簡單,可制止散亂心(釋修慈:《修習「覺觀自在」--以調攝身為佛教心理教育之重心》,《海潮觀》一九八 四年,第七期,第10頁)。

禪悟法門
   佛教禪定要求悟性,從佛主釋迦牟尼至六祖慧能,以及以後無數高僧,都留下頓悟佛理的美談,為人們稱道。其中禪宗派,從其名稱到具體作法都強調領悟,可以說禪宗修行即是一種領悟功夫。雖然領悟功夫有漸悟、頓悟之爭,但「悟」卻是共同的。

1 禪宗講悟的前提和方法
   禪宗作為大乘的主要派別之一,它由達摩在南朝時開創,唐代神秀、慧能將之推到輝煌的高峰。禪宗講悟,前提是安心,所用方法就是壁觀,即靜坐面對緤壁以調心,領解空無,可見有、不存、自他、凡聖等分別。如此便與真如之理相應。如《大乘起信論》中說的真如三昧,一行三昧。
    安心悟理後須「起行」,行有極寬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四門。這是說,一方面要治自心的慳吝、貪嗔、懈怠等煩惱,另一方面也要力行利他之事,而執著 於能行所行,不希圖行為的果報,完全不計較個人的利害得失,榮辱譽毀,把禪的精神貫穿於修行者的整個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中。
   禪宗傳至六祖慧能時,慧能鮮明地突出「頓悟」的理論和修行為法。他強調一入門即「頓見佛性,定慧一體」,不走由定生慧的傳統修禪門路。慧能研究的是在日常 生活中,心不染著於感知所得的一切表象、知覺、概念,這種無念心達到任何時候都不迷失,運用自如,成為對生活的自然根本的主張,便叫一行三昧。他不拘坐禪 形式而把它貫徹於生活中。他不講究從佛理的鑽研,而著眼於「悟」,認為「即心即佛」,只要當下離卻「妄念」便頓然見性,明白性本來是佛,叫頓悟成佛。
   禪宗由此發展的有看話禪,以一句無意語讓學生「疑情」,並將此疑團緊抱不捨,專注不散,及至潛意識中也不放捨,至極點時則出現「心花發明,頓悟心性」。

2 念佛的念法
   淨土宗禪定念佛是為了求斷煩惱,超出生死。念佛以念阿彌陀佛為主,有三種念法,一種念出聲,另一種念小聲,第三種心中念。該宗旨以信願、行為綱,強調絕對信仰為前提,才了解和領悟佛理,確信西方有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確認自己虔心念佛,必被佛接引往生。
    淨土宗念佛領悟修行過程中,為了便於一般的人掌握和學佛,也有配合計數念的,如念一聲記一數,從一至十,不斷重復。或隨息念,也有聽息念。因為很多人無文 化,要修佛卻無法了解深奧的佛經,於是又有人創出了這種念佛法的淨宗修行方法。這是方便那些文盲者修佛,只要天天口念:「Nam Mo O Mi To Fo」(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唐朝時曾有十萬人在長安念佛,也可入靜而入定,這是一種簡單易於普及的修性方式。
   從這一方法上看,目的是求絕對的信仰,口念「阿彌陀佛」,以求入靜,也能入四禪定而生慧。這對無知識的人較易達到心地光明的心理效應。

3 坐禪領悟的目的
   佛家坐禪領悟,一般皆從心性入手,以所謂「明心見性」為基本目的。道家的修身重今生,求長生不老;而佛教重修心,重來世,求佛心永存。這只是入門功夫的不 同之處。如佛家中有一種密宗功,除修心外,也重視修身。但它與道家的「自力派」不同,密宗則以「他力派」為主。因為道家以自修,從聚精生精,煉精化氣,煉 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入道,皆以自身的修煉之力。而密宗則以上師、本尊的灌頂、摩頂開悟,配合觀想、本尊、手印等。密宗雖來自各種佛家修持禪定之法,但 也吸收了道家的一些調息法,有一些類似小周天的方法。
   佛家的修煉,從總的來看,不離禪定,也有人稱為定學,皆由從禪入定而達開悟、開智慧,直到超渡死生的理想境界。

4 「先理後禪」的修煉方法
   關於禪悟的心理狀態與施行過程,現代人都進一步予以明朗化,以便修行。如柯雲路《人體--宇宙學》中就有「先理後禪」的修煉方法。其做法如下:
   第一步,坐下來入靜。排除與研究課題無關的雜念,使自己的大腦靈敏起來。
   第二步,以理智把自己所獲取、所佔有的全部事實、資料、定理結論、各種見解、猜想、體會、思路、命題都掃瞄一遍,包括全世界對特異功能研究的資料,攤開思維將憑借的全部素材。
    第三步,禪定,即進入氣功態,把一切都忘記,都淡化,都虛無,虛無之極,返璞歸真,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隱隱約約記著禪定開始時給自己的一個意念:我要悟 到「人體--宇宙學」的大真理。漸漸連這意念都化為一絲凴雲消散了,沒有了。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寂。無以感覺、無以體驗的十方圓明。
    第四步,張開慧目,俯瞰世界。混兮沌兮,混沌開而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宇宙從恍恍惚惚的原始狀,圓圓 融融地演化而來星雲混沌,星象清晰,混沌清晰交替著。星雲收縮膨脹,星象變幻無常,陰陽交合、分離,萬物繁衍,光怪陸離。宇宙千變萬化地演進著,無數角 度,無數方向。思維與宇宙一同運動,億萬邏輯錯綜交叉,無數維,無數層次。語言的運動,順時的,逆時的,超越時間的。瞥一眼人類文化的那些現有理論,小小 的一個圓圈,何其單調、死板、狹隘、生硬、牽強的思維,與紛紛繁繁、圓圓融融演化的世界太不相符。星象變換,世界流動,自己思考的主題:人體--宇宙學, 就變成一個空間圖畫時隱時現浮出來。不只是三維?四維時空?不只是四維?四維是無數維的,無維的,一個等於零的數學點內可以生出一個內宇宙,還是負宇宙? 思維,語言,符號,物理學,數學,哲學,藝術,宗教,神話,億萬個命題與思路瞬間(這一瞬間無限小,可能等於零,也可能是負的)而生滅,由黃色的亮光描繪 成的多維圖畫在眼前隱著,現著。要凝視它,要固定它,要看清它,要記錄下它。但是,它依然飄飄忽忽地隱現著,又被攪亂著,混淆了,變幻著。我們不能操之過 急,不能用生硬的意念力去強求。等待著,它可能浮現出來,也可能消失、隱沒。這種「先理後禪」思維法,在其他諸學科諸領域都可以試用。

5 頓悟--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
   從德國完形心理學的觀點看,頓悟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方式。中國的禪宗派在參禪頓悟上頗有會心,「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說明了不管何種功法,如不從意念著手,就無法修煉,也無法達到氣功的高深境界。
    從卦爻周天的結小丹↓大丹至結胎,而將胎從開頂後送出一步回來,出一里回來的高深階段,無不用意識來控制這些象(氣聚成之象);四禪入定到高深仍然有非 想、非非想的念頭,還要找回心識,如不悟解意識,怎能一層層地上升,又怎能察照這些細微變化呢?淨土宗從簡單的念聲計數入手,而到達斷煩頓悟的高深境界。 密宗的心身並修,領悟佛理;禪宗的領悟與漸悟,都使佛理論述變為精彩簡練。
   參禪修練者不管上升到什麼層次,或元神顯露,或者說意元體的顯露,人的意識都沒有全然消失。如果入靜到全然的不知,那並不是高級氣功,只能是昏沉旳階段, 不能成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的靈明之性。道佛兩家入手功夫雖然不同,但到高級階段都是一樣。道家的元神顯露與佛家的佛性皆為一個東西。大家都為到達靈 明之性而作功夫。
   這裡要申明的是佛家修練過程本身不是目的。他們的主旨是通過禪定、止觀等方法,去領悟生死,求得絕對的自由,與宇宙同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再不必為人間 的生與死而煩惱。有人說道家怕死,故以修身,而佛家修性至高深,反不怕死,或說求死。佛家所謂死不是常人所理解的死,而是所謂證得佛性,領悟正果,超脫色 身,不為人間的欲望所擾動,達到涅槃的境界。
 
 
巨大玉佛光照寰宇
<<◎鄭大為>>
   距今三十七年前即一九六○年盛夏,在遼東半島東北部素有玉鄉之稱的岫岩縣,人們於偏僻的山溝裡發現了一塊僅僅是頂諯露出地面的巨大玉石,當下人們就在思慮 如何能把它完整無損地挖掘出來。說來也巧,仿佛有神力感召一樣,就在人們發現它的當天夜裡天降暴雨,第二天清晨這塊巨玉竟被伃湧的山洪沖刷出來並滑落到山 溝的底部,使其整體展現在人們面前。後經國家測試研究部門精確計算,這塊玉石高7.95米、寬6.88米、厚4.1米,體重260.76噸,是一塊人們未 曾見過的巨玉,它比曾經轟動世界的緬甸玉石王重三倍,而今它一躍為迄今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玉石王。這一重要信息及時上報北京中南海,國家領導人聞訊笑逐顏 開,大加讚賞,並作出指示:這是國寶,一定要妥為保護。就這樣,玉王的靈光如東來紫氣為古老的玉石之鄉帶來了幸運和福氣。
   玉,是一種溫潤而有光澤的美石,中華民族歷來將其視為寶物,並把它作為堅貞、潔白、高雅、華貴的象徵,以珍愛和崇敬的心情使用之,觀賞之,珍藏之。據考古 學家們發現,就在距岫岩不足百里的小孤山古人類洞穴遺址中有三件是由岫玉製作的砍斫器,研究證明乃是舊石器時代的產物,距今有一萬年,可以說這是中國至今 發現的最早的玉器。本世紀七十年代考古學家在「紅山文化」發祥地遼河上游的西拉木淪河南岸發掘出一條廿六厘米高的玉製龍,雕刻精美生動,因其口鼻似豬,又 被稱為「豬首玉龍」。據測定,這玉龍距今有五千年的歷史,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及至後來,如春秋時趙國所得的和氏璧被稱之為「天下所共傳寶也」,秦昭 王聞之竟願以十五座城池換璧。當秦始皇統一中國得到這和氏璧後又將其刻成「傳國玉璽」,作為帝王之證,一直傳至「三國」時期。還有,諸如西漢中山靖王劉勝 用二千四百九十八片玉片、一千一百克金絲編綴而成的「金縷玉衣」,至今還擺放在北海團城承光殿前的元世祖忽必烈大宴群臣時用的貯酒器「瀆山大玉海」,慈禧 太后時這位「老佛爺」所擁有的價值七十五萬兩白銀的碧璽花,都是用玉製成的稀世珍寶。至於那些花樣繁多的各種玉器,無論朝廷還是民間,達官還是黎庶,對之 無不投以喜愛之情。玉,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一直閃耀著迷人的光芒,並且形成了獨具特色廣為人們所接受的玉文化。中國入對玉的崇尚,將這美石形象化和人格 化,賦予它深邃的思想和精美的語言。孔子就說:「君子比德於玉」。還有些古人說:「君子溫其如玉」、「君子必佩玉」、「君子守身如玉」,等等。在生活中, 人們把容貌美麗的女人叫玉人,儀容美好叫玉山,操守堅定稱玉立,肌膚瑩澤稱玉體,徵戰時主將所居帳幕為玉帳,傳說中天神所處之地為玉京,人的志行品德高潔 為玉潔冰清,帝王家的親屬叫玉葉金枝,高官顯爵稱玉堂金馬,甘露美灑為玉液瓊漿,用玉來比喻和修飾的事物真是數不勝數。玉,確實為中國傳統文化增添了奇光 異彩。
   這樣看來,人們對岫岩發現的世界玉石王如何珍視和喜愛便可想而知。
   然而,如何將這龐然大物從那崎嶇偏僻的山溝運出去,卻一直是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對此,三十多年來,上上下下對這稀世國寶一直處於仰慕、贊賞、思索、研討狀態。玉石王仍然孤寂地隱居深山。
    當歷史進入到九十年代第二個春天,正是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的年代,時代使人們的思路更加開闊、膽子更大了,人間的各種新的奇跡也應運而生。就在這一年年初, 原為丹東市管轄的岫岩縣劃歸全國二十個特大城市之一的鞍山市管轄。初春,鞍山市委、市政府在岫岩召開接管後的首次現場辦公會議。市長馬延利與市委秘書長兩 個人住一個房間,一大清早,市長就把市委秘書長叫起來,兩個人迅疾地驅車直奔玉石王所在的偏僻山溝。經過上下打量、左右察看,市長問秘書長:「把它運進鞍 山怎麼樣?」秘書長回答:「那當然是壯舉,就怕難以成行,如果能運回去,那可創造了人間奇跡。」市長又對巨玉和道路上下左右看了看,果斷地說:「能行。」 這位馬市長是清華大學建築專業的畢業生,在基層幹了多年基建工作,基建當然離不開運輸,再加上他思想開拓,敢做敢為,人稱「馬大膽」,所以秘書長對他的話 沒有懷疑,極力鼓動他要盡快把此事辦成。會議結束後,市長回到市裡馬上選將調兵,製定方略,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多方籌備,最後竟動用六輛新改裝的大型牽引 車、四輛軍用坦克,途經一百七十二公里,越過四座高山、五條大河,排除千難萬險,終於神奇般地把玉石王運進鞍山風光旖旎的「二一九」公園的東北角。此地為 三面青山拱抱,層巒玽翠,林木繁茂;前方是一泓湖水,波光瀲灩,垂柳縈繞,可謂是一塊美麗清幽的「風水寶地」,玉石王就駕臨這裡展示它新的風姿。
   玉石王下山進城的信息,不翼而飛,通過各種媒體傳向全國,傳向了世界。
   就在玉石王座落鞍山的第二天,美聯社直接給鞍山市政府打來國際長途電話,請求給他們提供玉石王的有關資料,他們要將這世界巨玉報給「吉尼斯世紀紀錄大 全」。美聯社的這個電話,促使鞍山市的領導人加快慎重思考對玉石王如何雕琢開發,以發揮它的巨大威力。已於幾年前正式將玉石王記入「吉尼斯世紀紀錄大 全」。
   玉石王究竟派什麼用場,各路專家、各方領導、各界人士,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把它刻成千山群峰,以代表鞍山;有的說應刻成百鳥朝陽,象徵國運昌盛; 有的主張刻成百花爭艷,象徵美的春天;還有人建議雕刻成雷鋒供世人瞻仰。應當說,這些構思都很用心,寓意都很美好,但是更多的人卻主張雕成大佛。認為這樣 會為國內外更多的人所接受,也更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最後,市委、市政府經過審慎研究,還是贊同和接受更多人的意見,要把玉王變成玉佛,變成當今世界第一 玉佛,並修建一座規模宏大的玉佛寺。清末光緒年間上海曾修建一座玉佛寺,成為全國名寺,那是普陀山僧人慧根到印度禮佛迎回大小玉佛五尊,歸途經上海時留下 坐佛、栃佛各一尊,最大的玉佛高為1.9米,在當時來說就是全國最大的玉佛了。泰國的大王宮也是一座玉佛寺,為泰國最大的寺院,整個建築富麗堂皇,規模宏 偉,最初是皇室的佛事活動場所,寺院在世界出名,玉佛為泰國國寶,可是裡面的玉佛本身並不高大,身高僅六十六厘米,寬四十八厘米,安放在十一米高的鍍金祭 壇上,使玉佛高高在上。鞍山的玉石王雕成大佛,當之無愧為當今世界最大的玉佛。它不僅是中國的國寶,而且是全世界的稀世珍寶。如果說把玉石從遙遠的深山運 進城來是驚人的壯舉,那麼把玉石王雕成大佛乃是光射斗牛的千秋偉業。
   佛教乃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公元前六世紀在印度創立以後不斷發展,大乘小乘、禪宗密宗、北傳南傳,派別紛呈;佛的名號也難以說全,有過世佛、未來佛、西方 佛、東方佛,法身佛,報身佛,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佛有如恒河之沙。玉石王將要成哪尊佛呢?遵從多數人意見,他的前面是眾佛之佛、至高無上的佛祖釋迦牟 尼,後面是佛國首席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這樣,玉石王一面變成了佛國第一大神,一面變成了佛國第一菩薩,堪稱佛門的最高權威。
   經過剝去表層岩石的玉石王,展露出晶瑩華美的風采,它通身為紅、黃、黑、白、綠、淺綠、深綠七種顏色。專家們一致認為,象這樣集七種顏色於一身並且質地上 等的巨大玉石實為世所罕見。這樣的玉石,又雕成高達六米左右的玉佛,其中還有花鳥、獸類,就雕法而言,不僅有浮雕、透雕,還有內雕、立體雕,怎樣才能把人 和物雕得栩栩如生,維妙維肖,形神兼備,確實需要精湛的雕刻工藝。對參與其中的雕刻家們來說,這是一場高難度的考試。市長馬延利對此要求很高很嚴,他說: 「玉石王是國寶,雕刻成佛之後是寶中之寶,雕刻必須達到全國一流,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就損壞了國寶,這可是歷史重任!」
   最令大家特別是雕刻家和市裡領導擔心的乃是釋迦牟尼和觀世音的臉面將會是什麼顏色。現在我們還沒有能夠探測觀察石頭內部是何種顏色那樣的儀器和技術,只能 任憑自然地進行無知性的探索。倘若釋迦和觀音臉部恰是混雜的花玉,刻成了花臉佛祖和花臉菩薩,豈不大煞風景,這就嚴重歪曲和損害了佛的形象,怎能為世人所 接受,又怎能維護國寶的威嚴。有的人因此寢食不安,有的人甚至虔誠地喊出「請佛祖保佑,展現最佳容顏」。隨著雕刻家雕鏟的深進,一片片玉石剝落下來,當要 雕琢佛祖臉面的時候,卻呈現出深綠襯著柔黑的亮晶晶的顏色,其片量不大不小,幾乎和預先設計的臉面大小相等。真乃事如人願,大家喜出望外,這真正叫一塊石 頭落了底。雕成後的釋迦,臉色黎黑,無一點紅、黃、白等其它顏色,與這位原本印度人的人面基本吻合。當人們站在佛祖面前仰視他那莊重又溫和的面容時,無不 發出感慨。一位雕刻家說:「這麼巧合,是佛祖有福,也是我們有福啊,真是天助我也!」佛祖臉面雕刻成功使大家興奮,同時也增加了信心。
   在玉王成佛的過程中,巧合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使人歡欣、震驚,甚至迷惘。佛祖的顏面呈黎黑色,可是額頭以上的頭髮部分卻呈暗黃色,鬢角成灰白色,與面部 成鮮明對比,從鬢髮上看,這時的釋迦已是長者的形象。釋迦斜披袈裟,坦露右膀臂,從左肩到右肋間有一條筆直的紋線,使袈裟與坦露的膀臂及前胸界限分明,坦 露部分黑白相間,而袈裟以深綠色為主,如此布局仿佛也事先安排好似的。佛祖端坐在「蓮花座」上,兩眼發光向前凝視,左手放於盤腿而坐的膝上,右手抬至胸 前,五指伸開,掌心朝外,好似正在向眾生講經說法。這「蓮花座」部分是整個玉石的七種顏色俱全,且又以紅綠為主,多姿多彩,飽含生機,相應生輝,展現的是 一幅祥瑞之相。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降生前出現了八種祥瑞之相,其中之一是池中突然長滿大如棵蓋的蓮花,在每朵蓮花上都有佛盤腿而坐在說經,因此後來佛門 塑像常用「蓮花座」式樣。令人感到非常理想的巧合是,這七種顏色都出現在「蓮花座」上,這便應合了佛門「七寶蓮花」的吉祥之說。總觀雕完的釋迦牟尼,從上 到下,色彩協調,造型生動,傳神逼真,可親可敬,凡是前來觀瞻玉佛的工藝家和佛門人士無不稱道:「這真是全國一流,堪稱一絕。」
   玉石身後雕刻的是渡海觀音。對於觀音,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特別是眾多善男信女對她極為崇敬,尤其在女信徒心目中甚至超過了釋迦牟尼。據古印度神話傳說, 觀世音原為轉輪聖王的大太子,後與其弟子一起修行,共同侍奉阿彌陀佛,成為「西方三聖」之一,具有「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與一切眾生苦」的德能,能現三 十二種化身,救十二種大難。當芸芸眾生受苦受難時,只要念誦其名,她就會立即「觀」到聲音前去解救,這就是「觀世音」名字的由來。在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名 諱,便省略「世」字,簡稱「觀音」。
   當雕刻家們在雕琢觀音兩旁襯景的時候,又出現了有趣的奇觀。在觀音的右側卻磨出一條狀似盤龍的黑色圖形,龍頭立起,面對觀音。這一天是農曆二月初二,當場 有人就說「二月二,龍抬頭,這可是大吉。」此種偶合,很多人都為之感到驚訝。磨出「龍」旳圖形之後,再往下磨,又出現一個黑色圖形,人們一看,很像一只 鳳,是一只回頭鳳在看著觀音。於是人們就說:「這龍鳳呈祥,一則是對觀音菩薩降臨表示歡迎;二則是表明哪裡有觀音哪裡就有龍鳳呈祥般的吉利。」在觀音左側 的襯石上卻磨出了一個全是黃色紋道組成的圖形,一位從外地特地前來觀看雕佛的雲游僧人凝視許久,然後對人們說:「你們看,這不是個『真』字嗎?」大家仔細 一看,果然是個「真」字。出現「真」字作何解釋,人們都請教這位僧人。這位僧人還真頗有學問,於是他就解釋開來:「佛教一直崇尚這個『真』字,強調真實, 追求真諦,修成真身,懷有真心,反對虛妄、虛假、虛偽。佛經上就有『真如』這樣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真實如常的意思,《大乘起信論》認為,『真如』也就是真 實,是宇宙一切現象的本體,也是眾生得以成佛的主體依據,宇宙一切屬於真如,真如統攝一切。」就這個「真」字,他發表了好多議論,最後說:「佛家講真,塵 世不也講真嗎?可惜現在塵世間這個『真』字卻遭到了褻瀆,真的東西越來越少啦,所以菩薩身旁現出『真』字,是在警世啊!」僧人這一席話,使在場的人都有所 悟,信徒們對面前的觀音菩薩就更肅然起敬了。
   觀音背後的上面就是玉石王的頂端雕為山峰,是代表普陀山的意思,但參加雕刻的雕刻家們無人去過普陀山,當然不知普陀山是何形狀,只能按著玉石的原形加以修 飾象徵而已。可是雕成以後,從杭州來位非常熟悉普陀山的名士,他看後認為,這山勢的整體造型還真有點像西北高峻、東南平緩的普陀山。然後他又具體指點哪塊 像佛頂山、哪塊像洛迦山、哪塊像潮音洞、哪塊像雙龜聽經石……聽他這一講,人們感到這又是一種巧合。為了驗證這山勢究竟像不像普陀山,主持雕刻玉佛的一位 主要負責人還真的特意從北國到江南跨海到普陀山親自察看,歸來後他詀前觀世音前面,微笑著說:「觀音菩薩,您站在這裡,真有如站在普陀山上,您就在這裡顯 靈布道場吧。」他越看,越覺得觀音是那麼慈祥地對待他、看著他……
   佛祖和觀音菩薩完美地雕成,高大宏偉的玉佛閣也建造成功,在中國的大地上又新增了一處名勝奇觀。從國家領導人到平民百姓、從國內到海外,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善男信女們手持高香前來拜佛。
    人們讚美玉王,敬重大佛,同時對那些巧合現象也都有著濃厚的興味。領導者們說:「這些巧合,可真是巧奪天工,更增加了國寶的價值。」佛教徒們則說:「這乃 是神力使然,佛光有靈,是佛祖和菩薩自己的安身定位。」學者們說:「巧合乃是生活中常見現象,玉石就是玉石,神話就是神話,二者並無必然聯繫。」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同一客觀現象的成因人們往往會作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和說明,這就是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給人們帶來的紛紜複雜的認識,說明人們與識識的 彼岸都存在著距離,這就是客觀生活的本來面目。正因如此,人們才不斷地求知和探尋真理。但不管怎麼說,人們在參觀玉佛的過程中聽到這些趣聞,的確是滿有意 思的,至於幾百年以後又會演繹成哪些說法,那就不得而知了。
 
 
房山石經傳法音
<<◎張小嘉>>
   北京房山縣石經山下的雲居寺,位於北京西南郊七十五公里處的白帶山麓,那裡重巒玽嶂,風景秀麗。石經山上共有藏經洞九個,南北向,分上下兩層,上層七個 洞,下層兩個洞。九個石洞內和雲居寺壓經塔下地穴中共存有石刻佛教經版一萬四千餘塊,是我國古代遺存的金石文物的偉大寶藏和碑刻藝術的燦爛明珠。
    我國佛教石經,創始於公元六世紀的北齊時代,分布在山西、山東等地,其中以唐邕在河北省武安縣北疃堂山所刻《維摩詰經》、《勝鬘經》等幾部大乘經典最為著 稱,並留下了《鼓山唐邕刻經銘》。《銘》文稱:「縑緗有壞,簡策非久,金牒難求,皮紙易滅。」他認為,紙帛書經,易於毀滅,刻經於石,則可久存。這對後代 大規模刊物石經有很大影響。
   佛教於西漢末年傳入我國,至東漢明帝以後,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南北朝時佛教更為盛行,鑿窟造像,建塔築寺,僧侶急劇增多。但 是,佛教在我國歷史上也屢遭變故。第一次是北魏太武帝,下詔盡誅境內沙門,焚燒寺院經像,佛史稱為「魏武之厄」。其後北周武帝,亦行滅法,下敕斷佛道二 教,經像俱毀,勒令沙門道士二百餘萬還俗;滅北齊後又毀境內佛寺經像,驅僧侶還俗者三百餘萬眾,佛史稱為「周武之厄」。經過這兩次「法難」,許多手寫經卷 都化為灰燼;而唐邕所刻石經卻安然無恙,這給了佛教徒石刻佛經以很大的啟發。
   為了保存佛經,使正法長住世間,隨大業年間(公元605年),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大師的弟子靜琬法師遂發心刻經於石,以留傳後世。他是房山石經的最早創刻 者,以後他的弟子繼承師志,不斷鐫刻,代代相傳,歷經唐、遼、金、元、明等朝代。在這千餘年間,除因戰亂出現過幾次短暫的停頓外,刻經事業一直持續不斷, 共刻石碑一萬四千多塊,刻經一千多部,三千四百多卷。如此大規模地刊刻佛經,又歷時這樣的長久,確實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壯舉,是稀有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在九個藏經洞中,只是最大的一個雷音洞為開放式外,其餘八個洞均為封閉式,洞口以石門錮封,不能進入。
   雷音洞洞口右下方石碑上,「寶藏」兩個大字遒勁有力,是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的手跡。洞口有一方殘石,上刻《靜琬題記》云:「釋迦如來正法象法凡千五百餘 歲,至今貞觀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載,佛日既沒,冥夜方深,瞽目群生,從茲失導。靜琬為護正法,率己門徒知識及好檀越就此山巔刊華嚴經等一十二部,冀於曠 劫濟度蒼生,一切道俗同登正覺。」於此可見靜琬法師當時刻經之目的。
   雷音洞內寬廣如殿,面積約八十多平方米。石經版鑲嵌於四壁,共計一百四十六塊,均為靜琬法師早期所刻。從這些端正、清秀的字跡中,可以想見靜琬法師及其門 徒當年是怎樣堅忍不拔、一絲不苟、一刀刀地刻經於石的。洞內還有四根八棱形石柱,柱面鐫刻佛像一千零五十六尊,每尊像旁都有名號,刻工精致,十分莊嚴,是 石刻的精品。過去這裡還供奉不少石刻佛像,是石經山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可惜後來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當時壁上鑲嵌的經版脫落了十八塊,有的已摔成碎片。其 他各洞凡靠洞門的經版,由於山水滲透和風吹雨淋,往往使經版互相粘連在一起,稍事移動即成粉末而脫落,有的經版部分表層鼓起,稍一觸及即剝落;許多經版的 上端被風化成圓形,當然這與當時刻經所選的石料質量有關。洞外唐、遼所刻宋小兒《金剛經》和《四大部經成就碑記》等經碑,經歷千載,風吹雨淋日曬,至今字 跡仍清晰,並無風化漫漶。這幾塊石碑是選用漢白玉和艾葉青石料所刻造的,因而耐風化。
   遼初,北方契丹貴族取得包括房山在內的燕雲十六州,之後,國勢日益強大,不久建立遼國,大量吸收漢族文化,並提倡佛教。同時在文化事業上,力圖與北宋抗 衡,雕版刊行《契丹藏》,與北宋《開寶藏》相媲美。房山刻經事業也隨著復興起來,使石經山諸洞容納不了更多的經版,於是所刻石經便藏於壓經塔下之地穴中。
    石經山向西三里外的雲居寺座西向東,原有五層院落,六進殿宇,依山勢遞升,南北雙塔對峙,氣象萬千,雄偉壯觀。寺院的主體建築及壓經塔在本世紀四十年代毀 於日本侵略軍的炮火,因而昔日的佛門聖地,已是殘垣斷壁,一片廢墟。一九五七年,我國考古工作者來到雲居寺進行地穴的發掘工作,結果在雜樹叢生的土丘堆 中,找到了藏有經版的地穴。該地穴南北長廿九米,東西寬十米,深五米,面層以方磚鋪墁,周圍砌磚緤,東緤中部有一石門。此穴北部佔三分之二,南部佔三分之 一,兩穴之間隔有一米寬土緤。南北兩穴經版排列形式不同,北部經版是一排排順序排列,南部經版則縱橫交錯排列,瘞藏經版六層。這就是埋藏了八百多年的遼、 金兩代所刻經版。兩穴所藏經版,北穴六千二百九十五片,南穴三千七百八十七片,共計一萬零八十二片。可喜的是,因這些石經版埋藏於地下,所以保存得很好, 其中僅少數因重玽被壓斷外,一般字跡都很清晰,漫漶不清者極少。一九五八年底全部拓印工作完成後,原計劃在石經山上另鑿石洞將經版運到山上貯藏。鑒於洞內 藏經易遭風化,不利保存,後來北京文化局決定在原地穴遺址附近建庫貯藏。
   房山石經的發掘、整理,對研究我國佛教史、書法史、金石篆刻等都有著重大意義。石經閟藏在石洞和地宮先後一千多年,在歷史上第一次拓印出來與世人見面,為 學術界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石經刊刻所依據的經典是我國最早的寫本,因此最正確,可以校勘後世所刻《藏經》中的脫誤和錯字。尤其可貴的是,從房山石經中 發現了《契丹藏》的復刻本,為我們研究這部早已失傳的遼刻大藏經提供了線索;石經的書法藝術精湛,通過各朝代不同風格的石經拓片,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書法 的演變過程;各經末尾的題記,內容豐富,是研究我國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史料。中國佛教協會於五十年代末即著手整理研究房山石經,並作了全面的 規劃。
   現在,從地穴中取出的一萬多塊經版已全部編上了號碼,整齊地排列在二米多高、分為三層的鐵製框架上。一旦雲居寺修復完工,它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國內外學者和游客,使更多的人了解房山石經這一祖國的瑰寶、世界的奇觀。
 
 
隨筆禪話
<<◎秦孟瀟>>
食不求飽
   佛家飲食觀,對人們飲食產生許多重要的影響,如吃素、飲茶、戒酒……等。早在半個多世紀前,歐、美社會曾一度流行「禪宗長壽飲食」。其目的也是通過飲食措 施來達到人體內心平衡。它甚至認為飲食再加上對佛教的篤信,可以延年益壽,百病消除。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不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確。關鍵是如何調節,不 能做到這一點,仍然避免不了各種疾病的侵襲,在深山老林中的高僧們往往是長壽的。多看佛經是有益的,佛教高僧們常教導說:貪求口福,會起煩惱心!而少吃則 比較自在,能使人專心修道,鍛鍊心智。經曰:「若過分飽食,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壅塞,坐栃不安。」我國古代醫學也講究「食不求飽」,認為太飽則傷 氣,傷腸胃。至於太饑,也有損健康的。經云:「若限量少食,則食羸心懸,意慮無固。」用現代醫學觀點來說,人吃得過少會造成營養不良和貧血。佛教有一整套 的修心、養身的哲學道理。

奉行素食
   信仰佛教的人,極大多數是奉行素食主義的,因為他(她)們深信「因果」、「輪迴」的道理。佛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句經文體現了「因果循環」的 道理,當然也有不信因果的,信仰宗教是自由的。有一位醫生跟我說,以葷食為主容易導致慢性疾病的產生,如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統和癌症等。因為經常吃葷食的 人,葷食在體內要經過六至八小時才能完全消化,身體還必須分泌大量的膽汁,從而增加了消化系統的負擔;而大量的膽汁和腸內細菌容易起化學反應而產生致癌物 質。有實驗表明,經常葷食者患結腸癌的機會比素食者高四倍;吸煙的葷食者比吸煙的素食者患肺癌的機會大得多。葷食中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膽固醇,這是引起心血 管疾病的罪魁禍首。當然,信佛的人吃素是很自然的,不信佛的人,要他(她)吃素是較為困難的,佛教稱之謂「習性難改」!十多年前,在美國竟有八百萬人吃素 食,目的在維護自己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的防範措施。佛說,善哉,善哉!

僧家半日閑
   山西省五台山有一位老僧,非常欣賞《順治皇帝出家偈》,他抄錄下來,奉贈「有緣人」--世上叢林飯是山,衣缽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身 難。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心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一回,不如無來亦無去,來時歡喜去時悲。未曾生我誰是 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朧又是誰?世間難比出家人,無煩無惱得安寧。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消遙佛殿任君 嘻。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宿世種菩提。雖然不是真羅漢,也搭如來三等衣。兔走鳥飛走東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禹開九州周伐 紂,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栃土泥。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納子,因何落在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伐幾時 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讀「四空詩」
   有一位老朋友在美國居住多年,是位文化人,在海外頗有名氣,常去台灣講講佛學。有次他見了我,頗有感慨地說道:「佛法深入人心,人到了相當年紀才能悟其真 理啊!」他之所以說這話,是因為安居美國夏威夷而矢言不問世事的「少帥」張學良,曾寫了一首四空詩,詩云:「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 也空,東昇西沉為誰工?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細心咀嚼這首詩的含意,令人心頭沉重!對人生充滿了悲觀情緒。
   少年得志的張學良,意氣風發,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大權在握,想什麼,要什麼,有什麼!在那時,他怎麼能有:「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的想法 呢?可以說,絕對沒有!他經過五、六十年「禁閉生活」的折磨,處在「與世隔絕」的境地,特別是與他同時代的那班「風雲人物」,如今安在哉?!用他的話來 說,「都被上帝恩召到天國去了」。如今他孤寂地留在人間,流落在海外異邦,過著「風燭殘年」的歲月,仍無法掌握自己「落葉歸根」的命運。唏噓感慨地嘆道: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這句話的含義是非常悽涼的,活著的人「妻也空」,「子也空」!死後變成鬼呢?「黃泉路上不相逢」!這是多麼孤寂呀, 一片茫茫然。張「少帥」寫出這首「四空詩」來,內心一定是煎熬著苦痛;他是中國人,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基督教義似乎不能滿足他的需求,若有緣還是皈依佛陀 吧!「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誰入地獄
   看了張學良的「四空詩」,再讀《順治皇帝的出家偈》,兩者相互對照,確實使人感到心灰意冷,厭惡人世間忙忙碌碌一生!活著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呢?佛家的 哲理,說宇宙、人生一大堆道理,最後落在一個「空」字上,所謂「四大皆空」!這是一切經義的精髓所在。如此說來,人活著到頭來是「一場空」!那活著還有什 麼意義呢?所以一般人認為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這種批評論點,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有「一定的道理」。但佛家最根本的道理是積極的!以「普渡眾 生」為依歸。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又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在人類社會茫茫苦海中,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弄得「天翻地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輪迴」中流轉不息,自始至終,執迷不悟!佛菩薩、高僧大德發大誓願,渡化眾生,指點迷津,能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者,寥寥無幾呀!

生死糊塗
   世間上不少人既不清楚「生」,又不明白「死」!可謂糊裡糊塗「生」,糊裡糊塗「死」。
   西方宗教學家抱著一部《聖經》說:「人和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呢?牧師和神甫都同一口吻回答說:「好人回到天國去,壞人下地獄!在 世界末日那一天到來,這些人,都將會受到上帝的審判。」這是西方人傳統的信仰,千年不變。在東方人信仰中,也是大同小異地說法,所謂「善人死後升天堂,壞 人墮入地獄!」在印度或中國人當中是根深柢固的觀念,幾乎整個亞洲人普遍地存在這一深信不疑的想法,牢不可破。近幾十年來,有些人受到物質觀念是的影響而 有了更移,否定人死後還存在什麼!所謂「死了,死了,一了百了。」這個觀念是非常有害的,可以說,這是導致自殺的總根子。因為「死了」,「就完了」,沒有 「後顧之憂」了,還有什麼「可戀」、「可怕」呢?這個想法絕對錯誤。

把握命運
   近年來,不少青年人和老年人因某些事情,得不到解決,而走上自殺的路。越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社會,這種現象越為普遍存在,諸如日本、美國等國家最為顯著。社會學家包括政治家、宗教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等等,都無法解決這社會重大疑難問題。
   有人問我:「佛教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我回答他們說:「佛教的教義,可以說,是專門解決『生與死』的重大疑難問題,諸如生,從何而來?死,從何而去?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其重點就是解決『生』與『死』的根本大事。」
    一個真實修行人,他能掌握自己的生與死的主動權!可以知道自己「時之將至」,並為自己後事作出相應的安排,特別是密教的喇嘛上師這等聖人,能預先知道來世 命運的一切,諸如生往何處?父母是誰?都能預先寫在「保密」的遺囑中,一清二楚。在顯教的高僧大德中也是一樣,把握自己的生死命運,事例確實不少。

「鬼魂」之說
   千百年來一個老話題,至今尚未得到徹底解決--世上到底有沒有鬼魂存在?這個老話題始終有人說「有」,,也有人說「無」!根據筆者多年來研究佛法的心得來 說,確實有「鬼魂」存在!這絕不是什麼猜想的臆說,更不是什麼邏輯的推理之說,而是佛陀智慧親自體證的「聖量境」,了知一切。也就是說,佛陀洞察「六道輪 迴」以及「十法界」真相,瞭如指掌,一清二楚,這叫做「六神通」的通力所在,這是「佛」與「人」最大的異處。人有業力障礙所阻,無法了知六道輪迴中的各個 領域中的真相,人了解人尚且難處重重,何況能了解鬼城世界否?顯而易見是無能為力了。有人說能看到鬼魂如何,不可信。果真具有「神通力」的人,是可以看到 鬼魂或有與鬼魂接觸的能力,這種很少、很少。真實修行人才能做到。

最高權力
   有人說;「人死如燈滅,如何有鬼魂?」這番話,叫做快人快語!一點也不轉彎抹角。雖然我沒有見過鬼魂,但我相信有鬼魂存在!佛陀從來不說「妄語」的,在許 多佛經裡,都說有鬼魂存在,叫做「六道輪迴」。世界上有許多、許多事,都不能親自所見到的,人的智慧有限,經驗有限,不知悉的東西太多了,能一一否定了 嗎?物質是什麼?誰能看見物質的實體是什麼?相信很多人沒有見過,很多人也說不清楚,但能不能否定物質存在呢?說鬼魂也不是一樣嗎?
   說實話,宗教不是迷信。從古到今,哪個國家,哪個民族,不是都跟宗教結下不解之緣嗎?古老的原始種族都奉行一種所謂「圖騰」式的宗教,崇拜大自然的 「鬼」、「神」、「日」、「月」、「山神」、「火神」等等,在各個原始種族中間,都無法抗拒大自然的威脅,無以名之曰:「神!」這個最初的思想一直延至今 日,都無法更變。最文明發達的國家諸如美國、英國、法國,信仰宗教「神」的觀念不是根深柢固嗎?美國總統克林頓不是要到教堂內禮拜耶穌做禱告嗎?英國女皇 伊利沙伯不是跪著接受大主教予以加冕禮嗎?這種思想、感情、行為與原始種族在心理上是相通的--把神祗看為「最權威」的象徵。四、五千年來都無法亦不願更 變的狀況,也顯示了人的力量「有限」,是「低微」的子民或奴僕而已。當然世界上到處有信宗教的,也有不信宗教的,甚至有懷疑的,以及評論的,不管怎麼說, 人們的思想是自由的,所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我的人生觀
<<◎楊 釗>>
當下即是
   禪宗在修行中重要的一招是「當下即是」。
   一般人想得多,做得少;講得多,行動少;其結果是永遠也難於達到目的:
   針對時弊,因此禪宗提倡坐言起行,不要再講了、再想了,還是老老實實地行動吧。把時間、精力放在現在,做好每天的工作,做好每一件事。
   要做好每天的工作和每一件事,講起來容易,但要做到則難,請看看我們自己每天中的事情,我們做得是否稱心合意,而每一件事是否又能做到九十分以上呢?
   要做好每一件事,必須要做到專心和認真,而這種作風,又非一、二天功夫可以達到,非要十年、八年的練習,並要天天練習,事事練習才能達到。
   要做好每天的工作,則必須把「計劃、落實、檢討」這三步曲運用自如,而這種功夫能運用得好,也必須五至七年的功夫。
   而這中間又必須留下空間、時間和精力,以便處理不時之需,稱之為不可預測的因素。
   所以說,要做一個成功人士,非下苦功夫不成。
   在歷史上,曾出現過靠講的人,禪宗給他一個稱呼為「口頭禪」。這種人只是口頭上懂得禪,但實際中是不明白「禪」的真義。而又有一種人是講錯,也就是自己不 真正的懂,但以為懂,到處宣揚,誤己誤人。其中一個案例,有一位老禪師,其信徒問他「大修行人是否落因果?」他回答:「不落因果。」結果做了五百生的「野 狐」。因為一個人講錯與說謊在效果上是一樣的,與郊野的狐狸無異,因為狐狸是專門花言巧語的,從這個案例開始,歷史上把不懂而亂講禪的人,稱之為「野狐」 禪。對於以上的答案,歷史上著名的百丈懷海禪師則回答曰:「不昧因果。」
   說到底,用現代語去演譯,禪宗所注重的是「效果主義」。而要達到好的效果,則要在眼前下功夫,做好眼前的工作,依時間、依質量、依效益完成任務,如果能超時、超質、超效益完成工作則更佳。
   所以說:「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黑貓、白貓,捉到老鼠便是好貓。」

專 心
   在互聯網熱潮中,有人贏錢,但輸錢的人更多。其中贏家「阿里巴巴」網站的負責人馬雲在談及其成功經驗時說:「你看見地上有很多兔子,你先要抓到一隻,不停的轉,最後是一隻都抓不到。」他就是一直堅持這個原則,而沒有被外間的潮流沖昏頭腦,結果成為贏家。
   在現實工作中,我們很多行政人員每天都忙得團團轉,但半年下來,到底成績如何?是得的多還是失的多?又或是雖有進步,但效果不顯著。
   在大公司中,最容易犯的是人浮於事,工作效率差,結果是效果不明顯。其原因是形式主義太多,公文遊行太多,這些繁文縟節用去了我們太多的時間,太多的精 力,令到重要的事情沒有足夠的時間,沒有足夠的精力去處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幾個月下來,應改善的地方還是沒有大改善。
   有人會說:「我們在許多方面都有進步,只不過是業績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講得是理直氣壯,但他不知在現代管理的準則中,在TOM的法則中,業績是最重要的標準。沒有良好的業績,又或者與當年的預算相差太遠,根本就是不入流、不合格,再解釋只是浪費時間。
   又有人說:「我們已經盡力,也由朝忙到晚,還要我們怎麼樣?」但我們要知道,我們是生活在競爭劇烈的市場之中。在全球經濟的環境下,一切都是顧客導向、效果主義。要麼成功,要麼被人淘汰出局,沒有半點分辨餘地。
   既然環境是如此殘酷、如此現實,那麼,我們應何去何從?如何面對?如何應付?
   道理只有一條:專心,專心,專心。集中一切精神,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可以不理的事,不理;可以授權的,授權。把自己的精神集中起來,把自己的時間集中起來,把自己的資源集中起來。「集中兵力,打殲滅戰。」這就是兵家常用的利害招數。
   對付問題,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只要我們分清職責,各就各位,集中精神,專心工作,依計劃行事,認真依時依質落實工作,定期檢討,賞罰分明,日子有功,一定會有很好的成績。
 
 
斗室七載法海深,功成圓滿關自開--普陀山惟國法師出關記實
<<◎釋正進>>
   公元二○○○年九月十七日(農曆庚辰八月二十日),秋高氣爽,天藍雲淡。賴叨佛力加被,菩薩慈光護佑,肆虐舟山群島近一個星期的15號颱風「桑美」,從海 天佛國剛剛悄然離去。上午,八時十五分,在法雨禪寺關房門前,普陀山佛協常務副會長戒忍法師為惟國法師主持開關法會。平日莊嚴肅靜的法雨寺藏經樓右側樓 上,傳出了大悲神咒。這裡曾是印光大師閱藏弘法卓錫三十五年的聖地。
   八時三十三分,在戒忍法師「逢秋山高水萬重,法師斗室七年中。兩度關掩法海深,了知心佛一念通……山僧今日來此,開關說法,撤卻固套禁令,不開自開,且道 作麼開呢?今開不二門,音塵兩不生。能知無此關,何處覓中間。開!」的開關法語聲中,惟國法師走出法華關房。他面色紅潤,神情平和,長髮披肩,向戒忍法師 及前來迎接的人們合掌作禮。之後,在韋馱讚的唱念聲中與戒忍法師先後在佛前雙手合十,禮佛拈香。
   在香爐藍凴裊裊,引磬聲聲悅耳的引領下,惟國法師在護關的道心法師扶持中走下樓梯與等候在樓下的眾位法師和護法居士們見面,場面熱烈。身材高大,闊額方臉,長鬚長髮,雙目微合的惟國法師,給人們的印象是波瀾不驚,平和泰然。
    八時四十二分、八時五十分,在香爐和引磬的引領下戒忍法師和惟國法師,先後前往天王殿、淨土壇,禮拜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和普陀山歷代祖師及上妙下善大和尚祖 位。八時五十五分,法雨禪寺著名的九龍大殿內鍾鼓齊鳴,梵音繞樑,為惟國法師圓關上供法會開始。佛事結束時,戒忍法師走上前向惟國法師合掌恭賀,大聲說: 恭喜惟國法師!
   普陀山不僅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著名的觀光旅游之地,也是出家人真修實證的道場。明、清以來,特別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專志潛修,掩關閱藏的風氣盛行,印 光、太虛、諦閑、妙善等高僧大德都曾在普陀山關房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惟國法師一九六六年出生於甘肅會寧,十六歲出家為僧,寧波天童寺受具足戒,一九八八 年恩師陝西栃龍寺方丈如成法師保送弟子前往普陀山佛學院專修班。惟國法師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專修班後,師範法門印光大師等先輩,立志潛修,曾自公元一九九 三年六月二十日發願掩關三年六個月,復於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日又入空關。初次閉關,專修釋尊不二法門,探究法相之真詮,欲究教海之滄瀾,深入經藏,智慧如 海。二期掩關於教理通達的基礎上,念佛拜佛,修持定業,欲得清淨的大自在,深得妙善老和尚生前器重,認為是法門龍象,又得香港檀越居士楊釗贊助,每載淨資 十萬,以期圓成。惟國法師雖居斗室,道念彌堅。光陰荏苒,七載而匆匆,今時功成圓滿關自開,叢林興盛,海眾奔走相告共慶賀。
   九時二十三分,圓關法會結束,人們懷著激動的心情一起合影留念。參加惟國法師出關、圓關法會的普陀山佛協領導還有副會長智禪法師、普淨法師、清淨法師,楊 枝庵監院演權法師等當家知客。普陀山佛學院的老師雲空法師,以及本山各寺院法師,佛學院學僧等五百多人,也前來恭賀隨喜。香港、深圳、上海和杭州等三十多 位護法居士專程為參加惟國法師出關圓關法會趕來本山,供養法師。法雨禪寺設素宴慶賀惟國法師出關。
 
 
雲在青天水在瓶
<<◎覺 真>>
   為了說清本文後面的含意,我不能不先說個故事。釋迦牟尼證悟之後,前往鹿野苑,在那裡,向他的弟子們說了一部《阿含經》。《阿含經》中有豐富的哲學思想。這裡,請讓我先引用《阿含經》中的兩個小故事:
    長老闡陀非常好學,到處向上座比丘們請益。諸比丘都對他說「無我」的道理。闡陀說「這個道理我已知道了,可是我不明白,既然一切法無我,為什麼還有一個我 存在這兒,能夠去知法、見法呢?」大家都回答不出來,闡陀只好去問阿難。阿難說:「我曾經親自聽到釋迦牟尼對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有時候依於這 邊說有,有時候依於那邊說無。這是一種對境界的執著所產生的妄見,迦旃延,一個有修養的人,能做到不受、不取、不停滯,同時也不去分別計較我相。痛苦產生 的時候,讓他自然產生;痛苦消失的時候,讓他自然消失;內心不要有苦樂的感受,這時我們的自心就能超乎一切境界,獨立存在,無所疑惑,其中不能說是有我, 也不能分別無我,這就是正見。釋迦牟尼離開二邊,說的是中道,就是這個道理。」闡陀聽了,有了領悟,歡歡喜喜而去。這是第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有一位婆羅門女,她生了六個兒女,一個個地死去了,她傷心到發狂,赤身裸體,披頭散髮,到了釋迦牟尼那裡。當她見到釋迦牟尼後,突然恢復了清 醒,感到很慚愧。釋迦牟尼叫阿難拿來衣服給她穿,等她安定下來,就對她說人生短暫,世事無常,使她對生活產生信心,高高興興回家去了。不幸的是,不久,這 位婆羅門女所生的第七個孩子,也死了。但這一回,她沒有哭泣,也沒有感到悲傷。她的丈夫覺得很奇怪,就問她:「過去你的六個孩子都死亡了,你整天不吃不 喝,傷心到發狂的地步,現在第七個孩子死了,你為什麼一點都不悲傷了呢?」婆羅門女說:「這是因為我聽到了釋迦牟尼所說的道理,有了覺悟--兒女不管有多 少,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即使衍生到千萬代以上的後代,最終總是要死去的,永遠離不了生死。所以我現在想開了,不再苦惱了。」她的丈夫說:「聽了你的話,我 也覺得很高興……」
   我還要說第三個故事:唐代李翱,是韓愈門下第一大弟子。時任朗州剌史的李翱,去向著名禪師藥山惟儼問道;禪師只顧讀經,對李翱一眼也不看。李翱侍立多時, 隨從頗不耐煩了,大聲說:「太守在此!」惟儼仍然不應,李翱也沉不住氣了,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禪師這時回道:「太守,你怎麼貴耳賤目呢?」李翱自 知失言,連忙躬身致謝。又問「什麼是道?」禪師用手指指天,又指指地。問:「懂了嗎?」李翱說「不懂。」禪師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當下有悟,回來 寫下一詩:「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雲在青天水在瓶,就是禪師告訢李翱的「道」。雲舒雲卷,雲聚雲散,變化 無常,皆其天然。水性雖濕,置之瓶中,澄淨如鏡,平靜無波,一任自然。雲動水靜,動靜二相,皆其天然本性,非由人作。人,如果回到自然本有的自性,那就是 真性情,本來面目,就是佛性,就是禪之所在,道之所在。

   佛家追求的是解脫。(換言之,就是解放。)解脫,是相對於繫縛而言。人在生活中,在其具體境遇中,有自然的、社會的、家庭的、自身身心的各種繫縛。有有形的繫縛,也有無形的繫縛。若除去繫縛,沒有繫縛,便得大自在。

   老子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佛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兩者互通。在前面第一個故事中,釋迦牟尼指出,世上許多事被顛倒了,就因為執著於二邊,忽而從 這邊說有,忽而從那邊說無,這種執著與妄見就是繫縛。處處執著不放的是「我」,處處思慮謀劃的是「我」,這就是最根本的繫縛,有一次,佛問比丘:你身上穿 的衣服,不留意被撕破了,你心裡覺得怎樣?比丘說:心裡會感到懊喪。佛又問:你在林中坐禪,樹葉從樹上落下,你感到怎樣?比丘說:沒有什麼感覺。佛告訴比 丘,這是因為衣服是自己的,起我所執而深深染著的緣故。樹葉對於你,不以為是我的,不起染愛,所以才無動於衷。我們從這裡可以發現人內心的繫縛的本質所 在,也才發現「無我」的真諦。
   秦皇漢武,其位至尊,其權至大,其縛也最甚。他要派方士,到處尋找不死之藥,尋找長命萬世之方。一世尊榮還不夠,他要長期佔有下去。其實,他不懂得,生老 病死,極為平常,極其自然,規律如此,自性為此。不為外境所拘,不為內心所縛,順其自然,這才叫沒有粘著、沒有染愛、沒有阻滯,寧靜地契入人生真諦。這就 是真正的離系縛而得解脫了。這就叫輕安自在,以此釋負卸重的愉快心,走向解脫,第二個故事中,那位婆羅門女,失去第七個孩子,她不再發狂,不再懮傷,不再 失態了,就因為她領會了佛的死亡觀,沒有系縛了。
   佛家講解脫,本指兩種解脫:一曰「心解脫」;二曰「慧解脫」。二者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中國古代有一則「杯弓蛇影」的故事,主人公以為酒中有蛇,回家生起 了重病,問題嚴重了,朋友獲知,請他過來再看一看,原來是一根草繩的投影,認知上解決了,病就好了。這就是「心解脫」,是從認識上解決問題的。可見,重要 的是弄清真相,才會走出迷誤。生活是很複雜的,恰恰是許多真相不容易被人看清看明,總是愛染於自己所迷,執著於自己所迷。凴,人人都說有害,吸凴者為什麼 看不清?酒,也有害,嗜酒者為什麼不肯放下手中杯?色有害,貪色者又何賞識其假象?本能,是很低級的東西,執「我」以為真,執本能以為理,正是一種迷誤, 一種系縛,佛家叫「無始無明」。破除「無始無明」,難矣哉!如果對生死繫縛,能認識到自然之理,萬緣放下,能夠離愛離染,這叫「心解脫」,是在理的層次上 (認識的層次上),是世間法的範疇。而破除「無始無明」,了生脫死,無我悟空,究竟涅槃,勘破一切取執為虛為幻為妄,從執障中超越出來,體驗到動靜一如, 事理無礙,「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就是「慧解脫」了。這是在智的層次上,這是出世間法的範疇了。

   理智和感情打架,為什麼理智總是打不過感情?理智為什麼總會在感情的面前敗下陣來?很簡單:理,容易解決;智,不容易解決。所以,「佛」的中文譯義,就是覺悟,就是智慧。佛家追求的是智慧,是「慧解脫」。

   從心解脫到慧解脫,正是佛家的生死觀。
 
 
彌勒佛聯拾趣
<<◎石柱國>>
   遊覽佛教寺院,常常可以看到一尊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佛像--彌勒佛座像。彌勒佛俗稱大肚羅漢。據民間傳說,彌勒佛是根據五代梁朝一位名叫契比的僧人的形像而塑造的,相傳他極為珍惜糧食,每見五穀掉地便隨手揀入隨身攜帶的布袋,用以施捨窮人,故名布袋和尚。
   由於彌勒佛笑口常開,既慈祥,又有趣,吸引著千千萬萬的香客和遊人,深得民間喜愛。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潑墨揮毫,撰寫出一副副意味雋畭,各有妙趣的楹聯裝點在各地的古剎寺院之中。
   北京潭柘寺彌勒佛龕兩邊的對聯大概要算最有名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此聯把彌勒佛的形像勾畫得淋漓盡致,風趣雅致,同時,又是文人灑脫的一種思想再現,妙語解頤,讓人在焦頭爛額之際,也頗有點輕鬆感。
   四川峨嵋山靈岩寺也有一副令人回味無窮的對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此聯與北京潭柘寺聯有異曲同工之妙,更主要的是它蘊含著人生哲理,告訴世人要達觀,有氣度。
   山東濟南千佛寺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彌勒佛前的對聯是:

   笑到幾時方合口;
   坐來無日不開懷。

   這則對聯是歷代文人極感興趣的話題,它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種墳世嫉俗的傲氣,與世無爭的思想,用俏皮話的形式表達出來,亦莊亦諧,別有情趣。
   四川樂山寺凌雲寺的彌勒佛前的對聯曰: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北,
   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知無識;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月,
   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

   這幾則對聯從不同側面借題發揮,或作讚揚,或寓褒貶,或隱譏諷,無不各盡其妙。
   福建鼓山白雲峰涌泉寺彌勒佛前對聯這樣寫道:

   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
   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
   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
   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

   此聯勸人不可自尋煩惱,要抱樂觀態度,巧喻世事。
   四川峨嵋山洪椿坪彌勒佛堂聯云:

   處世何妨真面目,對人總要大肚皮。

   此聯寓有哲理的警句,豈止是對佛像的讚美,分明是闡述待人處世的真諦,欣賞之餘,令人思索再三。
   四川成都附近的新都寶光寺彌勒佛前有一聯云:

   你眉頭著什麼急,但能守份安貧,
   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
   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
   只因可包羅萬物,自然百事放寬心。

   此聯笑佛之口,勸戒世人樂觀豁達。
   台灣高雄市壽山龍泉寺大雄寶殿彌勒像兩旁和台中市大雄寶殿彌勒像兩旁的對聯相同。其聯語是: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這副對聯既富有趣味性,又拓寬了讀者的知識性。
   杭州靈隱寺天王殿彌勒佛像兩側,有一副獨具特象的對聯: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

   此聯想像豐富,構思新穎,既寫了殿內的彌勒佛像,又運用移情手法巧妙地融入了飛來峰和冷泉亭勝景,文彩飛揚,使佛像特點和秀美風物相映成趣。
   彌勒佛的塑像是吸引人的,每當遊人看見他那憨厚的笑容和終日袒露的胸腹,都不禁會問:他究竟在笑什麼:又為什麼要笑呢?這就給人留下了豐富想像的空間,如果再吟誦一下那塑像兩旁饒有風趣又耐人尋味的楹聯,不僅可開拓思路,還能領悟聯中蘊蓄的詩情哲理,獲益匪淺哩!
 
 
貴州希望學校參訪記(下)
<<◎郭德心>>
(接上期)
5、釋大光中學與郭賴金井小學剪綵
   一九九九年十月廿二日上午十時四十五分到達敏洞鄉釋大光紀念希望中學,此校因工程浩大,一年建不完數座大樓。這次只驗看教學樓和教師宿舍,其他工程繼續進行中。
    十一點剪綵儀式,在鞭炮與鑼鼓聲後開始舉行。有黃希文書記,龍森鄉長等致詞。我們的團長是本校主捐人。除介紹恩師大光長老在生宏願之外,還將捐贈物資善長 仁翁芳名讀了一遍。讓在場辦事人員,鄉親父老各位同學知道善款得來不易,要他們珍惜。學生將來學有所成,回本鄉服務鄉里,報效國家,方不失善長捐獻校舍厚 望。禮成後派發本人贈送的電子計算器。本校師生每人一部,另外援例派發書簿、糖果、錢等。留影後即移往敏洞小學於教室內午膳。佳餚滿桌,以當地出產的新鮮 冬菇最好吃。鮮甜脆爽,在香港和其他地方都沒吃過這麼好吃的鮮冬菇。
   下午一時十五分出發,二時半到達盤溪鄉。下車行十分鐘,過了方田即到達斗俄小學。此校原有校舍兩棟,但已殘舊不堪。他們計劃重建一棟新的保留一棟舊的。正 副團長以佛聯會董事身份與歐陽帆主任、陳英華副書記,青基會主任羅道忠商討,結果同意我們以「香港佛教聯合會希望小學」為校名即刻動土奠基。這是首次答應 以宗教名稱命名的學校。我們要求兩棟一齊建,認捐在三十萬元以內。由於意外多了一棟樓,樂得歐陽帆嘴都合不上。下午三時二十分驅車直往南明鎮楊柳鄉。五點 十五分到達余認捐的「郭賴金井希望學校」,可能與本人有關係,所以心情特別興奮。行起步來特別輕快,尤其是見到剛竣工的廁所,更是莫名的快樂。因為參觀那 麼多間小學,校舍完工,廁所都還沒完成,唯有我認捐的這間校舍未完工,廁所已先完成可用,真的非常難得呀!
   由於天色轉暗,剪綵儀式就簡但不失隆重,在各要員致詞後,我也以捐款者身份致詞。並接受龍家莫局長代表人民政府致送的紀念錦旗。
   六時四十五分在南明鎮晚餐,由於正副團長不吃外面的東西,先到辦公廳休息。但熱心而好奇的鄉民一見他們都向辦公廳靠攏,將整個廣場擠得水洩不通。待我們飯 後到辦公廳時,團長廣琳法師即臨時決定開方便法門,站在廳門口高聲向大家宣說佛法,簡單介紹教主釋迦牟尼佛的歷史,講後又說三皈依,帶領他們誦「南無阿彌 陀佛」佛號,然後派送今天派剩的物品,皆大歡喜。回到招待所已是晚上十點。大家都很累,不過大家並沒有因疲累而回房休息,大家都很自覺地分配明日派發的物 品後才就寢。

6、正康希望小學竣工開幕,德利希望小學奠基
   一九九九年十月廿三日,星期六、今早七時三十分即出發,九時十分經過清水江見村民正在急流上架木橋,險象環生,真的為他們捏了一把冷汗。同時也領悟到「人定勝天」,「事在人為」的至理名言。
   九時四十分,終於到達岑松鄉巫亮村的「正康希望小學」。此校共有三層,每層有兩間教室,外牆無加工。
   十時十分竣工典禮開始舉行,首先由張鎮長致詞,次為少年先鋒隊代表致詞,然後萬威祥居士以捐建者身份致詞,正、副團長廣琳法師、達義法師、萬威祥夫婦在鎮長、校長、人民政府代表陳英華書記陪同下剪綵,並獻旗予捐建者萬居士留念。
    禮成後,照例派發物品給學童與居民。十時四十分離開巫亮,十二時十五分到達上岩寨小學,視察後,團長廣琳法師見此校更需援助,即與陳英華副書記,希望辦歐 陽帆、羅道忠主任協商,得到共識,當下決定援建命名,「德利希望小學」。下午一時十分舉行奠基儀式,鄉民個個喜上眉頭。我們也感受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的 真義。
   奠基後,在村民的帶領下,沿著陡斜的羊腸小道入村午膳,這趟可苦了正副團長兩人。他們一進入村屋的門,即刻調頭匆匆的往外走(後來才明白原因,腥味攻鼻反 胃故)。在收割後的田中央隨地而坐,吃他們自備的小便當。村民見狀,除深表歉意之外,並立即由屋內搬出一張小矮桌送到田中央給他們用。這時,田中有幾頭小 豬在吃草,其中有一隻大概好奇吧,慢步行到他們附近,善說三皈依的團長立即伸手為小豬說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 鬼、皈依僧不墮畜生。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並叫它好好的念「阿彌陀佛」。儀式中小豬不但沒離開,還四腳趴地若五體投地一樣的靜聽三皈依。至正、 副團長離去遠遠的,它才慢慢地起身,依依不捨地離去,繼續吃它的草。我們沿著小路尋覓早先奠基處,途中又碰到另一隻小豬,團長又舉起,招呼小豬從斜坡走下 來,它溫順地下來聽三皈依。由這些自然的流露中,佛陀的「大地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之句,更烙印在我心中,相信在我的修學佛法過程裡,有極大啟發作 用。
   今天還有一件令我既慚愧,又難過,又尷尬,又驚險,畢生難忘的事。我與團長沿小路往上走,沿途間中有間小屋,上小屋時必須上四、五級樓梯,為証實小屋是不 是廁所,我選了一間上去,尚未證實樓梯皮已因我的腳踏關係斷裂,我也因之跌下,差一步就掉進污嗅泥沼裡。當時團長與我都嚇得面青唇白,一方面慶幸佛陀保祐 沒掉進泥沼中,另方面又替村民難過,更擔心他們分分鐘跌進污泥中。尷尬的是踩爛了他們的樓梯板,慚愧的是不敢面對現實。這件事我若不說出來沒人知道,但是 我覺得還是說出來的好,因為可以給好奇心重的,往後有機會參加考察團的人借鏡,不要重蹈覆轍。
   下午兩時四十分上車離去,村長送來數大麻袋花生。下午三時四十分貴定市幹部已恭候在清江橋頭,這時,我們將村長所送的花生全部轉送劍河縣人士,正式與劍河縣告別,轉乘貴定派來的車往福泉市。
    下午五時四十五分途經凱里市,七時四十四分開始進入福泉市。天色已暗,前後六個半小時的凹凸不平,崎嶇難行,險象異常的山道總算走完了。晚上九時十分我們 被安置在貴定縣政府招待所,安頓好行李後,於大堂集合,參加貴定縣政府的歡迎晚宴。正、副團長與一位團員,因身體欠佳,極需提早服藥休息,故未能出席。
   晚宴在縣委副書記符曉鋼先生的招待下進行,一反慣例竟是甜品先上,然後別緻而豐富的菜式陸續登場。團員們個個吃得不亦樂乎,宴後各自回房休息。

7、參觀新鋪鄉四寨小學福泉市龍昌鎮團陽小學
   一九九九年十月廿四,早上七時半在賓館內早餐,非常豐富,餐罎上有水煮蕃薯,正副團長破例自己剝皮各吃一個。之後,向新鋪鄉出發。
   九時三十五分下車步行上山,由於昨夜下過雨,滿地泥濘,大家望著斜坡爛泥,齊皺眉頭。這時,平時甚少行路的團長廣琳法師一步領先,像學過輕功一樣,蜻蜓點水式輕盈地往上走,大家一見都精神一振,也緊跟其後,不過總是追不上法師,真慚愧。
   十時零五分好不容易到達山上的四寨小學,此校舍為磚木結構,磚牆破爛,尤其二樓木板殘缺不全,一步一驚心。若沒人提醒,一踏錯腳就會從缺漏中由樓上掉到樓下來。
   參觀破爛校舍後,於十時十八分舉行一個歡迎儀式。除介紹來賓之外,尚有升旗,莫副縣長致詞並介紹新鋪鄉民俗。王軍鄉長致詞,少年先鋒隊獻紅領巾,本團正副團長也各以國語、粵語致詞,然後學生表演節目。
   儀式後照例派糖和利是,十一時二十分步行下山。由於山路險阻,行車困難,團長那部車拋了兩次錨,還需學生們合力推動才脫離陷阱哩!途經沙碩村,於十二時四十分平安抵賓館午膳。
   下午兩點青基會陳天春先生建議行李由羅道忠貞主任負責先送往貴陽,我們到了福泉市改乘火車於貴陽會合,商定好後二十分鐘即分道而行。
   下午四點參觀團陽中心小學,四點二十分正副團長與佛聯會職員參加沈書記安排的座談會,五點離去。五點二十四分到達福泉市酒金大酒店晚飯。六點半在公安車開 路下,一路無阻七點零六分到達火車站。這時已是伸手不見五指了。約過了二十分鐘,在福泉市政府人員的安排下,沒買票直接進月台上車,坐頭等軟栃位,十二人 共補了一千五百元人民幣。我想這是全程票價,不然沒理由那麼貴。
   到達貴陽天洋樓大酒店,已是晚上十時五十分。大家認領各自行李後,又重新整理了行裝,準備明天回香港。

8、從貴陽回香港
   一九九九年十月廿五日,今天是考察團行程中的最後一天。原以為早上自由活動,可以輕鬆一下,到貴陽市區逛逛,買點禮物回家。不過,在早餐中青基會公布八時 四十分出發到花溪市政府辦公廳,跟著參觀花魚井小學和石板鎮兩塊空地。十一時四十分再回花溪市政府辦公廳,舉行座談會,團長因暈車沒參加。會中青基會陳天 春副秘書長總結本次行程強調援建的重要性,希望我們支持。佛聯會的魏世波主任答覆謂香港佛教聯合會援建希望工程學校的目的,除幫助貧童創造就學環境之外, 更重要的就是支持人民政府發展少數民族就學的理念。會後政府贈送少數民族自製的背囊和籚笙給每位團員,留作紀念。
   十二時二十分到達頻都山莊,這是渡假村,內設有卡拉OK,乒乓球房等。劉燮輝先生,關淑蘭小姐大展歌喉,我與蔡慧芳小姐也獻醜客串幾句。下午一時十分開飯,廚師雖是首次做素菜,花式卻不少,五顏六色擺滿了一大桌,團員吃後讚不絕口。
   飯後乘車繞了花溪區一圈,就往機場駛去。下午三點鐘到達機場,青基會秘書長楊在春先生與副秘書長陳天春先生將青基會與郵局合作出版的希望工程名信片送給團員,本團正副團長亦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回贈紀念品。留影後,大家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互道珍重而別。
    由於飛機誤點,等到下午四時三十分改乘另一班機,下午六時正到達香港機場,六時半各自提取行李,並約好十月二十九日聚會地點後就揮手道別。我與廣琳法師、 魏世波先生同搭A11號巴士回銅鑼灣,我幫廣琳法師送回行李後,即搭地鐵回家。這時已覺很累,但是興奮之情平息不下,所以打消休息的念頭,著手整理行李。

四、結語
   八日來的集體考察生活,給我帶來無限的生命力與希望。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積極推動愛國愛教,濟貧助學的精神,值得做為慈善團體的榜樣。非常多謝佛聯會給我機 會參與這項有意義的援建希望學校工作。更希望這項工作能繼續伸延下去,使更多山區的小孩有書可讀,造就更多的少數民族人才,為他們的民族和國家效力,功德 無量。並於此祝願香港佛教聯合會希望工程學校的工作蒸蒸日上。
 
 
新加坡人信仰佛教增多
<<◎新 知>>
   據新加坡二○○○年人口普查所收集的數據顯示,佛教徒和道教徒合起來共佔了接受人口普查者的超過半數(51%);回教徒和印度教徒的人數則分別保持在15%和4%左右。除此,基督教徒佔人口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從一九八○年的10%和一九九○年的13%增加到今年的15%。
   新加坡華人越來越多信仰佛教,華人的宗教信仰變化最大。在華人當中,有54%自稱是佛教徒,遠遠超過一九八○年的34%和一九九○年的39%。
   今年四月至八月展開的人口普查的訪問對象,是近二百五十萬名年齡在十五歲以上的新加坡人。
   佛教自一九八○年以來,漸漸取代道教,成為最多華人信仰的宗教。華族當中信仰道教的比例,從一九八○年的38%減少到今年的11%。
   華族基督教徒從一九九-年的14%增加至今年的17%,成為華人信仰的第二大宗教。據報告分析,這是由於越來越多有中學以上學歷的新加坡人信仰基督教的緣故,佛教和基督教已成為新加坡華人的兩大主要宗教信仰。
   此外,華人也是有最多「無神論者」的種族,共有19%自認沒有宗教。報告顯示,幾乎所有的馬來族都是回教徒,只有0.4%的馬來族信仰其他宗教。多數印度族同胞也都信奉印度教、回教或基督教,信奉其他宗教的只有6.3%。
   自稱沒有信仰的人數,在這兩個種族當中微乎其微。馬來族只有0.1%;印度族則只有0.6%。
   華族和馬來族及印度族之間的另一個不同點,就是華人年紀越大,就越多有宗教信仰;年齡越小就越多沒有宗教信仰。但是大致上,沒有宗教信仰的華人在每個年齡層都有上升的趨勢,其中以中間年齡層的受訪者較為顯著。
   不過,雖然華族佛教徒增加了,信奉一般傳統華族宗教的人卻明顯地減少了。信仰佛教或道教的華人比例,從一九八○年的73%和一九九○年的68%減少至今年的64%。

大學學歷佛教徒增三倍 同等學歷基督徒增近一倍
   在大學畢業生當中,有三分之一是基督教徒。
   信奉佛教的大學畢業生在過去十年也增加許多,比例從一九九○年的15%增加到二○○○年的24%。若以數字相比,有大學學歷的佛教徒人數增幅多達三倍。有大學學歷的基督教徒人數在這期間,則只增加了將近一倍。
   印度教徒群中的大學畢業生增幅也很明顯。據報告分析,這反映了新加坡擁有許多大學畢業的永久居民。

宗教與語言關係大
   今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宗教與語言有著很大的關係。語言對新加坡的宗教信仰起到很大的影響。在家裡講英語的人看來有更多接觸基督教的機會。因此,今年的普查結果顯示,基督教是講英語的新加坡人的主要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依然是最多講華語或方言的新加坡人所信仰的宗教。
   馬來族和印度族也出現類似的情況--幾乎所有的在家裡講馬來語的新加坡人是回教徒;幾乎所有在家裡講淡米爾語的新加坡人則是印度教徒。

宗教信仰調查的反應
   新加坡二○○○年人口普查宗教信仰調查中發現,越來越多華人信仰佛教,而佛教和基督教也取代了道教成為華人兩大宗教。
   此外,沒有宗教信仰的華人增加,而信仰佛教的大學畢業生增幅也比其他宗教大。
   到底信仰佛教的華人為什麼會增加,信仰道教的華人減少的原因是什麼?華人的宗教信仰人數比例有所變化,對整個社會的宗教和諧會有什麼影響?
   以下是四大宗教代表和公眾,談談他們對新加坡現有宗教信仰現象的看法。

佛教:
   走入群眾
     信徒增加

   佛教寺院和團體推動的各種教育與慈善事業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們接受佛教而信仰佛教,也形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成為佛教徒。
   新加坡佛教總會與佛教居士林認為,信仰佛教的華人增加是很自然的事,因為佛教走入群眾。
   佛教總會文化主任能度法師說,近二十年來,佛教寺院和團體展開許多大眾化的活動,消除了過去人們對佛教的誤解。人們的文化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了解佛教是積極的,是入世的,因而接近佛教,信仰佛教。
   佛教寺院和團體推動的各種教育與慈善事業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們接受佛教而信仰佛教,也形成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和文化水平較高的人成為佛教徒。
   談到家庭成員信仰不同的宗教是否會產生糾紛,信仰不同的宗教是否會導致宗教沖突?
   能度法師說:「佛教的包容性很大,強調家庭和諧以及宗教和諧。不論信仰哪一種宗教,只要懂得尊重別人就不會導致宗教矛盾,我有一位很虔誠的在家弟子,她的夫家成員信仰其他宗教,對他常到佛堂很有意見。我勸她以和為貴,只要『佛在我心中』就行了,未必需要常到佛堂。」
   佛教居士林代林長李木源認為,佛教徒增加的原因是佛教走入民間,過去,人們不了解佛教,把拜佛當作傳統,佛堂是被動的,現在可不同了,有組織性地開展活動,出版佛教刊物,錄製佛曲卡帶,主辦佛學課程及講座,符合時代的需求和年輕人的興趣。
   他說,過去居士林只有幾百名會員,以老年人佔多數,現在會員增至三萬人,很多年輕人和專業人士入會,他們也加入義工的行列。
   李木源對宗教和諧抱著樂觀態度,他說,九大宗教委員會正在致力於宗教和諧的工作,居士林定期邀請其他宗教人士前來分析他們的教義,居士林領導師淨空長老也受邀到其他宗教的教堂介紹佛教的內容,在宗教和諧方面新加坡可說是一個好榜樣。
   幾位受訪的佛教界人士認為,過去佛教都以華語弘法,信徒都是講華語的,現在很多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團體以英語弘法,吸收了不少英語的人士信仰佛教。此外,佛教團體推動的教育與慈善事業是不分種族與宗教,一視同仁,受人尊敬。

公眾:
   新加坡人能互相尊重
     信仰改變不致釀沖突

   受訪公眾認為,宗教信仰改變,不會引起宗教沖突,因為新加坡人基本上能互相尊重,信什麼並不會影響感情,而且宗教的出發點都是教人為善,這點共識對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國家來說很重要。
   空軍部隊人員林豐文(三十九歲)是佛教徒,他是從小經常跟祖母和父親到寺廟去參拜佛祖,自然而然信佛教。他認為信什麼教都一樣,能有信仰就是好事。
   至於華人很多是無神論者,他表示這跟現代人生活忙碌,沒有時間去教堂或寺廟有關。
   家庭主婦李嘉慧(三十五歲)雖是基督徒,卻認為自己不會強迫孩子信仰基督教。她覺得信仰宗教是很個人的事情,可以給人精神寄托,做父母的應該給予子女有信教的自由,讓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快樂。
    中四畢業生丁怡楓(十九歲)沒有宗教信仰,可是卻認為有宗教信仰對現代人來說是一件好事。他說,現代人生活忙碌,又有工作壓力,對人生感覺徬惶的時候,能 夠有宗教信仰是一種寄托和目標。至於沒有信仰的人,則靠自律自愛,也能過有意義的生命。因此,信不信教,信什麼教,他認為都沒有關係。
   公務員連純美(四十四歲)是基督徒,她感覺到在工作場所,講英語的年輕人信仰基督教的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她認為在新加坡基本上大家對各自的信仰都能互相尊 重,也並不在意,這種態度對一個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國家來說很重要。她是三年前受朋友引介成為基督徒的。她表示現代人物資富裕卻精神空虛,有宗教信仰, 精神有所寄托是好的。
   回教徒伊斯邁(董事)說,國際化和互聯網的普及,使年輕人不願這麼早就皈依任何宗教,而且視野的開拓,許多年輕人看到不同宗教的呈現方式,有的甚至挑戰宗教教規和禮拜法。這就是許多年輕人沒有宗教信仰的因素之一。
   不過,隨著年齡增長,人們開始希望心靈有所寄托,開始思索物質之外的精神心靈滿足,這種現象在許多大城市越來越普遍,新加坡也不例外,許多人在年長時對宗教就充滿熱忱。
   「宗教信仰不會影響宗教和諧,因為所有的宗教都提倡和平、容忍及互助。重要的是,任何宗教在傳教時,不應太激進,應該保持高度敏感,對其他宗教採取包容性和開放的態度。只要意識到這點,就不會出現宗教沖突。」

回教:
   宗教是個人的
     國家是共有的

   回教宗教司賽伊薩說,哪個宗教擁有較多信徒或較強大,並不會影響社會宗教和諧,重要的是大家都意識到「宗教是個人的選擇,國家是大家共有的」大原則。
   「新加坡種族宗教和諧,社會穩定,我們應該加以珍惜,各宗教可以自由發展,但必須秉持著國家是大家的共識,這一來,不同人信仰不同宗教,是不會妨礙社會的宗教和諧的。」
   賽伊薩說,雖然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數增加,但並不表示他們排斥宗教或不尊重宗教,一些人可能還不願意受到某些宗教教規的束縛,尤其是年輕人,但他們都相信宗教的基本原則,不少也從事善行。
   「很多時候,這些人在生病或遇到生活困難或面對死亡時,才會選擇其中一個宗教。從宗教的立場,不論是什麼宗教,都是好的。」

道教:
   沒有積極宣教
     少有年輕人信仰

   道教總會會長林澤連認為,信仰道教的人數減少,關鍵在於過去沒有積極進行宣教,不像其他宗教團體那麼有組織性地宣教,現在道教界人士也知道信仰道教的人多數是年紀大的,很少年輕人信仰道教。
   因此,道教總會正在鼓勵屬下的宮廟會員積極展開各項活動,希望能扭轉這種劣勢。
   林澤連說,道教總會的會員以宮廟為單位,有一百多個會員,這幾年來,有些宮廟舉辦盛大的中秋晚會,吸引年輕人到宮廟來,這是可喜的現象,也有一些宮廟頒發 獎助學金以及捐款給慈善福利機構,有助於提高道教的形象。目前,總會正在鼓勵會員展開道教講座以及講經活動,展開這些活動時也將邀請外國道教界人士前來協 助。

基督教:
   越來越多以華語
     和方言傳教

   基督教徒的增加,主要是因為人們已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去認識基督教,了解後才接受它,而基督教徒純粹只是分享心得,從來不會游說別人信仰自己的宗教。
   長老會會長洪茂祥牧師說,一旦教堂舉行傳教會時,並沒有說明他們一定要加入基督教,而基督教徒也不會游說他們。我們只會通過鼓勵和分享,並由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接受它。
   他說:「隨著社會趨勢的改變,人們在這方面的接觸比較廣,可以從朋友或書本上了解基督教是什麼,接觸的機會提高了,因此就有越來越多新加坡人選擇基督教為信仰的宗教。」
   衛理公會華人年議會會長邱仁發牧師則認為,在知識的層面上,已經有越來越多人能夠接受基督教的內容,加上教育高和認識的朋友多,接觸基督教的機會所以就會提高。
   針對普查結果顯示基督教是講英語的新加坡人的主要宗教信仰,洪茂祥牧師說,雖然整體情況是如此,但是,目前越來越多教會,開始以華語和方言作為傳教的語言。
   他說,其實,來自講華語家庭的基督教徒也不少,為了方便年長的基督教徒,很多教會已經採用方言傳教,而一些英語教會也改用華語或方言了。
 
 
華嚴經(行願品)
<<◎海仁老法師主講/泉慧記錄>>
(接第485期)
   辛二徵釋,此分兩科、壬初令如來喜、壬二增大悲心。今壬初令如來喜。
   「何以故,若菩薩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是徵起之詞,何以 隨順眾生,種種承事,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諸佛聖人,三覺園,萬德備,可尊可敬,眾生顛倒,種種惡業,毫無功德,何以供養眾 生,等如供養諸佛?以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有佛性故,皆得作佛,一切眾生,都是未來諸佛,若菩薩尊重承事眾生,即是等於尊重承事未來諸佛。若菩薩恒順眾 生,令眾生歡喜,即是等於恒順未來諸佛,令未來佛歡喜,又諸佛出世,無非為度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菩薩若能利益眾生,令眾生離苦得樂,即暢諸佛出世本 懷,故曰「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以普利眾生,即是大慈悲。平等利益,而無分別,即是大智慧,悲智 圓滿,即成佛道。此菩薩如是成佛不遠,故諸佛歡喜,喜其不久與佛無二。
   壬二增大悲心,增是增長,大悲心是成佛之因,向下所云,諸佛如來以大悲而為體故,因於大悲發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增長大悲心,是成佛之因。此分為二、癸初徵,癸二釋。今初徵。
   「何以故」,此句是徵問,因為生佛懸隔、聖凡天淵,何以令眾生喜即是令諸佛喜?何以尊重承事眾生,即是尊重承事諸佛?此處一總徵起,向下別釋。
   癸二釋,分為三科,子初法說,二喻明,三法合。今初法說。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成覺」。大悲心即是拔眾生苦予眾生樂,諸佛世尊以大悲心而為體, 所以同大悲,諸佛若離大悲,則無有體,大悲利益眾生,乃成佛之因。諸佛因中,廣度眾生故,方能成就福慧二嚴,如向下云: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 正覺。所以諸佛離大悲心,則無有體。「因於眾生,發大悲心,因大悲心,發菩提心」,因為眾生有種種苦惱,所以菩薩發大悲心,欲拔其苦,令得安樂,因大悲心 發菩提心,菩提心者,即是上求下化,上求是大智,下化是大悲,上求是智慧,下化是福德,福慧圓滿,即成佛道,無大悲心,則不能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豈能 成等正覺?所以成等正覺,必以大悲心為體。假若無大智,雖利生而住著,則不能斷惑,必須以大智挾持慈悲,方名大慈悲。
   子二喻明,喻即是譬喻,是以淺況深,令義理更加明顯,以此中道理,甚深難解,故將世間顯淺道理為喻,令甚深之道理,都成容易了解,故此科曰喻明。
    「譬喻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曠野是荒郊寬傦,迴絕人凴之處。沙磧是曠野之地,非是泥土肥沃,是沙石多處,此明地土 下劣。「有大樹王」,此樹為世間最大,名為樹王。大樹王生曠野沙磧,明其稀有,肥土生大樹,不為稀有,沙磧生樹王,豈不稀有?樹王生在沙磧中,若得充足水 份,則能令枝葉茂盛,開花結果。若大樹王,生於曠野,沙磧之中,若無充足水份以為滋潤,則不但不能開花結果,反而令其乾枯。此中曠野如生死,沙磧喻於煩 惱,樹王喻菩提心,樹根如一切眾生,水如大悲心,未入菩薩聖位之賢者喻枝葉,入正位之聖眾喻如花,無上菩提妙覺喻如果,若眾生於生死煩惱中,能發菩提心, 以大悲水饒益之,則能成就觀行相似之枝葉,入分證聖位,則能成就智慧妙花,諸佛妙覺,即是大智慧果,芬芳馥郁,普薰法界。(待續)
 
 
庚辰初夏游阿拉斯加雜感一首
<<◎鍾世平>>
   閒雲野鶴暢心游,追山跨海到五洲;
   夏日飛霜碧空盡,百年狂夢寫春秋。
   白雪長埋英雄淚,紅塵業障草莽頭;
   驪歌唱罷西風起,浮萍水月兩想愁。

  附記:庚辰五月中旬,余攜老伴在加拿大溫哥華埠,乘郵輪紫水晶號,暢游美國西北部邊陲省,阿拉斯加州,該州靠近北極,西至白令海峽接壤俄羅斯,東南部與加 拿大交界,金銀銅礦、石油天然煤氣、木材、海產等資源豐富,太平洋沿岸有暖和海風和海水調劑,深入內陸冬季則萬里冰封,尺雪丈寒,夏日飄霜,冷風剌骨。成 群海狗在亂石堆中享受驕陽。笨重鯨魚則游弋周邊拍打海水,噴起有霧水柱,船身搖蕩,奇景也。月杪抵首府「珠諾」市,該市人口約一萬餘人。阿拉斯加幅員廣 闊,為美國第一大州(德薩斯州次之),全州人口僅三十餘萬,地廣人稀,屬世界人丁最稀少的地區。雖然政府鼓勵人民遷移至該州落戶,並且以豐厚福利優惠,仍 然乏人問津。天然環境惡劣有以致之,因北極夏日長達十八個小時,夜晚則短至四五小時,冬日恰巧相反(夜長日短)。而秋天則晝夜不分陰霾四佈,晴雨反復無 常,晨昏顛倒。一年中僅有三至四個月的好氣候,普通人甚難適應。
   此地盛產「西門魚」,大小河川腥氣沖天,使人欲嘔。魚肉呈紅黃色,為歐美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珠諾市有以該州為名的大學分校一所,學生七百餘人,其院系以 礦產、森林及漁業為主系,栽培當地需求人材,衣食住行及學雜費由小學至大學均由政府供給,惟學生成日面對白雪皚皚而優美山峰發呆,不思上進,有者學業拖至 十餘年不想離校。蓋日需生活不用憂愁,誰又理會職業?路上所見行人均為白人、紅蕃、亞士基摩人、黑人、菲律賓人、或混種後裔等,獨缺華人,可能咱們的祖先 怕冷?「海水到處有華僑」的成語要改寫了。
   午間乘古董「拉」「推」火車至海拔三千餘公尺高山礦區參觀。該火車為二百餘年前原始手工產物,上山時車頭在前「拖」,後面則往上「推」,下山則「前拖後 推」。雖然古舊一些,但保養良好仍然管用。沿途群巒玽嶂,林木參天,山頭載雪,景緻極美。車道兩邊墳場壘壘,據導游云:均系十八、九世紀時,開發該州之勞 工墓群,有者病死,有者意外,亦有被僱主虐殺或械斗慘死者,神奇故事不盡所書。該年代工人有「豬仔」之稱,未有若何立法保障。其時車中播放西部「牛郎小 曲」,以「班者」琴配奏,辭調哀怨,如泣如訴,聞之令人酸鼻神傷。想當年赤膊上陣之草莽英雄,今者黃金夢難圓,而靈魂已騎黃鶴西去。憶兒時讀弘忍大師送別 六祖,頌偈一首:「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這寓意深奧而有智慧,法喜充滿的佛門禪偈,可否超度埋骨荒山異教孤魂?「寂寂江山 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反思我僑先輩在十八世紀以還前往南洋群島及歐美等賣身作賤價勞工者,亦復如是。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

香港佛教聯合會組團訪問澳門佛教總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日前由會長覺光法師率領四眾同仁訪問澳門佛教總會,此行目的是為回敬該會於二○○○年十月二十三日之訪問。訪問團成員包括團長覺光法師、團 員智慧法師、智開法師、融靈法師、妙光法師、智鴻法師、了知法師、果德法師、圓慧法師、達義法師、永常法師、照恩法師、崔常祥居士、沈張婉居士、鄭常智居 士、梁衛珍居士、余潔冰居士、溫果和居士、秘書處何源照總幹事及八位職員一行共二十七人。訪問團早上十時半抵達位於仔盧廉若馬路五號之菩提禪院,佈置莊 嚴雅潔,數十位善信穿著整齊袍衣,合十迎候於禪院花園直至大門口兩旁。隨由澳門佛教總會會長泉慧法師及理事長健釗法師率領澳門佛教總會代表聯同訪問團在大 雄寶殿禮佛後並拍照留念。稍後全體在會客室交談及茶鱲,澳門佛教總會會長泉慧法師及訪問團團長覺光法師分別致詞,兩人均講述了兩地近期佛教之發展情況並表 示今後要保持港澳兩地佛教交流及增進彼此之間的合作與聯繫。中午菩提禪院盛設素宴接待,其後再到蓮峰普濟小學參觀及遊覽多處名勝地方,下午五時結束訪問返港。

香港佛教聯合會 遴選會員尋常年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於2000年12月16日舉行1999-2000年度遴選會員尋常年會。會議首由主席覺光法師會長致開會詞、副會長黎時煖居士隨報告一年來 會務概況、省覽及通過1999-2000年度核數報告、聘請2000-2001年度核數師、通過修改會章及選舉第四十七屆新董事成員。經各會員踴躍投票, 除依章留任董事外,新選任董事共有十四位均獲選連任,其芳名如下:

比丘法師 : 智慧法師、智開法師、衍空法師、妙光法師、道平法師
比丘尼法師: 廣琳法師、圓慧法師、達義法師
男居士  : 林漢強居士、何忠全居士、何德心居士、區潔名居士
女居士  : 沈張婉居士、楊錦珍居士

第四十七屆董事將於2001年1月10日舉行之第一次董事會上推選正、副會長、秘書長、義務正、副司庫及總務主任之職銜人選。

台灣靈巖山寺九龍分會主辦

念佛共修
日期:逢星期二、五
時間:晚上7時30分至9時

念佛、禮敬、大迴向
日期:每月第一個及第三個星期日
時間:下午3時至6時

流通老和尚開示叢書、錄音帶、CD、錄影帶
地址:九龍太子道141號 長榮大廈8字樓J室
電話:23909331

佛教李嘉誠護 理安老院十週年誌慶
覺光法師、李嘉誠博士、林鄭月娥署長出席

   香海正覺蓮杜主辦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為慶祝投入服務十週年,於二OOO年十一月十八日(星期六)上午在該院舉行慶典,由香海正覺蓮杜社長覺光法師、安老 院捐辦人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博士及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太平紳士主禮。李嘉誠博士並為本院新落成之花園主持啟用儀式,該花園由李博士捐資超過港幣 250萬元興建,以供住院長者作為日常戶外休憩及舒展身心之所。
覺光法師表示,李嘉誠博士一直以來慷慨支持本港之安老服務,有關之捐款至今共達一億四千萬元。以本社為例,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佛教寶靜安老院及佛教李 莊月明護養院等三院在李博士大力支持下,均有良好的發展和建樹,服務長者無數,李博士的善德,實在令人敬佩,亦實踐了他本人「但願天下有心人,廣建耆院千 萬間」之心願。覺光法師同時呼籲社會各界及特區政府共同承擔安老重任,令長者安享晚年。
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太平紳士在致勉詞時表示,最優質服務要有優質服務提供者。而她很高興見到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不但標誌著安老服務之 優質服務,而更加重要的是在覺光法師及各位院董英明領導之下,安老院之員工為長者提供了優質照顧服務,希望這種服務是標誌著未來安老服務方面發展的路向。
林署長並指出,在今年施政佈告裡面,照顧長者仍會繼續成為董先生施政重點。過去三年,提供給體弱長者的資助院舍服務,已大幅增加了30%,由一萬七千增至 二萬二千個宿位,受資助宿位的輪候時間亦相應減低。在今個財政年度餘下數月會另外提供多 一千五百個宿位,希望能解決輪候冊上長者的需求。
當日,李嘉誠博士亦向本院資深員工致送長期服務紀念品,以感謝他們多年來盡心盡力為長者服務,並作鼓勵。本院並在下午舉行開放日暨嘉年華會,除安排來賓參觀院舍服務外,更設多個攤位、電腦網頁、展覽等,供外界來賓參與。
其實此次十週年院慶連串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早已於五月開展,包括十週年徵文比賽、細運會 2000、院友才藝比賽、最佳服務員工、院友選舉、製作全新網頁及十週年嘉年華會等。有關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的資料,請參閱機構網址 http:/www.buddhist-hhckla.com/或致電 2881 1801 查詢。

院董會主席覺光法師致詞
李嘉誠博士、林鄭月娥署長、各位嘉賓、各位院董、各位長者,大家好:
今天非常榮幸,得到發起創立及全力支持本院的李嘉誠基金會主席李嘉誠博士,和履任不久,但一直以長者福祉為念的社會福利署署長林鄭月娥太平紳士,親臨主 禮,這對本院院友和同工們,是一項極大鼓勵,同時得蒙在座各位友好嘉賓光臨,各位對本院的關懷愛護,本人謹代表同人,敬表歡迎和咸謝。
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於一九八七年得獲政府撥地,即獲李嘉誠博士慷慨捐出全部的興設費用,更在本院的建設上給予寶貴的意見,使本院能於九一年即投入服 務,成為一問政府資助安老服務機構。本院設備完善,服務優良,十年來迭受各方推許,年來更因獲得社會福利署及社會各界熱心人士支持,在各項服務和設施上, 能更精益求精,諸如醫療護理服務,即為長者開辦療養部門,最近更獲公益金撥款,增強對長者的持續照顧,並在李嘉誠博士捐獻下,闢建院友休憩花園等等,這都 是因應長者安享晚年需要而建設。
「但願天下有心人,廣建耆院千萬間」這是十年前,李嘉誠博士在本院落成開幕的專刊上所題書的字句,李嘉誠博士在過去的十年,一直以身體力行推動本港的護老 工作,即以本社所辨的安老機構,先後已有本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佛教寶靜安老院及佛教李莊月明護養院,三院均在李博士大力支持下,有良好的發展和建樹, 服務長者無數,李博士的善德,實在令人敬佩。而社會各方,亦在特區政府大力推動下,在安老及護老工作上,有長足的發展,這一切一切,實堪為關懷長者福祉人 士告慰。然而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未來的安老重任,實有賴社會各界及特區政府的共同承擔,才能令長者安享晚年。
今天,是本院成立十週年紀慶,荷蒙各方友好親臨指導,寵賜多珍,本院同人萬分感謝。祈望各位善知識多提意見,使本院能藉而改善服務,令長者蒙福。最後,謹再次向關懷本院人士致謝,並祝福李嘉誠博士慧福無量,林鄭月娥署長政躬康泰,在座各位如意吉祥,謝謝!

林鄭月娥署長致詞撮要
政府將關懷長者作為施政目標,改善長者生活質素,致力實踐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政府亦成立了安老事務委員會。本著安老有其所,社區齊照顧之原則 為有需要長者提供了院舍、社區、家居一系列活動。希望長者留在家中生活,安享晚年。體弱長者亦有住宿照顧服務,過去三年資助院舍服務,已大幅增加了 30%,由一萬七千增至二萬二千個宿位,受資助宿位輪候時間亦相應減低。在今個財政年度餘下數月會另外提供多1500個宿位,希望能解決輪候冊上長者的需 求。
在今年施政佈告裡面,照顧長者會繼續成為董先生施政重點,在今年、明年政府計劃增加不少於 1600個宿位。一貫以來,政府都致力就長者之需要來編配適合的服務,本著這原則由十一月開始社會福利署推出了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由一些認可評估員採 用一套國際認可的工具切實去了解和評估長者護理方面的需要,提供相應建設計劃,使長者不需要在申領服務時候經歷多次評估和輪候才得最合適服務。當然在評估 工具推出的同時,要在服務上作出配合,所以在院舍及慣常家居護理服務外,在明年初會推出全新加強了的家居護理服務,希望可以使長者繼續在家中亦可得到護理 方面的照顧。
在安老院舍服務,社會福利署亦關注得到年老長者在有其他方面,參與社會、參與社區的活動,所以社署於 1999 年推出了老有所為計劃。今年九月由董先生主持,社會福利署推出了一個康健樂怡年的計劃,今年重點是教育、鼓勵長者保持身體健康,從而可享受到晚年生活。
林鄭月娥署長指出最優質服務要有優質服務提供者,署長好高興見到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不但標誌著安老服務之優質服務,而且更加重要是在覺光法 師及各位院董英明領導之下,安老院之員工為長者提供了優質照顧服務,希望這種服務是標誌著未來安老服務方面發展的路向。

【台灣】

圓光佛學院招生

大學部:
理  念:以傳統叢林教育的宏規,依現代的教育理念,培養健全僧格及義解、服務僧眾之人才。
資  格:高級中學,初級佛學院畢業或同等學歷,十八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身心健全未婚者。
考試科目:國文、佛學概論、口試。

禪修部:
理  念:為提倡禪風,引導純正修行法門。
資  格:限二十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出家眾。
考試科目:國文、佛學概論、術科(禪坐)。

高中部:
理  念:培育學僧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養成正確知見。
資  格:初中畢業或同等學歷,十六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身心健全未婚者。
考試科目:國文、口試。

預科部:
理  念:培育宗教情操、語文能力。(僑生能繼續升上高班學者)
資  格:十六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身心健全未婚者。
考試科目:口試。

報  名:即日起接受報名,填寫報名表及附屬表格(函索即寄)。最近二寸半身照片四張,護照影本一份,一千字以上自傳一篇。(用中文親筆書寫)
考試日期:九十年八月中(另函通知)
地  點:圓光佛學院
台灣省桃園縣中壢市聖德路一段八八八巷十一號
電  話:886+3+4271300轉275,277,197道悟法師
聯絡地址:台灣省桃園縣中壢市月眉里五鄰78號
圓光佛學院(校本部)
傳  真:886+3+4980789,4250067

【大陸】

普陀山隆重舉行紀念「南海觀音」開放三週年大型法會
和電視片《中國宗教文化》開機儀式
◎張明華

   由中國佛教協會和浙江舟山市人民政府主辦,普陀山佛教協會和普陀山管理局承辦的紀念普陀山南海觀音銅立像竣工開放三週年大型千僧祈禱世界和平法會和由中國 佛教學會等單位策劃攝製的五十集大型電視系列片《中國宗教文化》佛教專集開機儀式,二○○○年十月廿六日在「海天佛國」普陀山舉行。來自海內外三千餘名貴 賓、法師和香、游客參加了大型法會和開機儀式。
這次大型法會和開機儀式由普陀山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普濟寺監院(當家)和中國宗教經濟學分會副秘書長、大型電視系列片《中國宗教文化》總策劃、總製片天亮法師主持,全山近一千名僧眾參加了法會,同時還舉行了中國首屆佛教音樂晚會和中國佛教文化名人畫展。
這次由中國佛教學會等單位策劃攝製的大型電視系列片《中國宗教文化》佛教專集開機儀式,選點在普陀山南海觀音銅立像廣場,這不僅是因為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 大名山之一,而且南海觀音銅立像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中近代的一個優秀建築和著名景點。普陀山南海觀音銅立像於一九九七年十月卅一日農曆九月二十九建成開放 三年來,已累計接待海內外香、游客二百多萬人次,佔總香、游客量的52%,成了普陀山的一個最熱的著名景點。海內外香、游客到普陀山後絕大多數都要到南海 觀音銅立像朝拜和游覽觀光。追其原因,一是該景點地理位置好,風景優美,周圍景點多。南海觀音銅立像建於普陀山東南面,背靠青山,三面臨海,坐北朝南,坡 勢和緩,而且周圍有西方庵、觀音跳、紫竹林、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金沙灘、南天門、短姑聖跡等著名景點,海內外香、游客都有興趣去上述景點朝聖和觀光。 二是規劃設計是普陀山近代建築之魂。南海觀音銅立像佔地面積雖祇有五千多平方米,不足普濟寺面積的一半,但在規劃設計上可謂是別出心裁,突出了「佛、堅、 精、美」四個字。「佛」就是突出佛教文化,以高三十三米南海觀音銅立像為主線,周圍配置與佛教文化有關許多石雕傳說等建築。「堅」就是建築堅實牢固,南海 觀音銅立像採用亞金銅鑄造,總重量七十噸,分十一層,由九十六塊體壁組成,佛像與基座焊接得天衣無縫,能抗十四級台風和八級地震。「精」就是設計造型、用 料選材、技術工藝等方面都精到了上好。整個景點設計布局合理,新穎別致,包括佛像與基座、殿堂與廣場,內外雕飾都體現了和諧統一,並與周圍空間、綠化,自 然環境相融合,從而使南海觀音銅立像景點錦上添花。「美」就是突出了觀音大士原是美的化身,不是一般的美,而是莊嚴的美,慈祥的美,佛界的美,讓人觀後確 感觀音大士大慈大悲。三是該景點建得有個性、有特色。普陀山是觀音大士的道場,譽稱「海天佛國」,在普陀山建造這樣規模大,宏偉莊嚴的南海觀音銅立像,就 體現了普陀山的特色,展現了個性的優勢,所以能成為普陀山一個最熱的景點,吸引了眾多的香、游客來山朝聖觀光,促進了佛教事業和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去年 一至九月份,全山共接待香游客128.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4.79億元,分別比一九九九年同期增長了13%和19.15%。
中國宗教協會常務副會長戴康生,舟山市政協副主席兼統戰部長傅文良等領導參加了南海觀音銅立像開放三週年大型法會和大型電視系列片《中國宗教文化》佛教專集開機儀式。

【新加坡】

新加坡佛教施診所慶祝成立三十一週年
◎夏 婧

   三十一年來,施診所的長老和中醫務人員們默默無聞地為公眾服務。只要患者步入了佛教施診所,無論其種族、宗教信仰和國籍,一律只收掛號費一元,藥免費,對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和生活貧困者則分文不取。自一九六九年施診所成立至今,已為一千多萬人除病祛痛。

濟世利民31春秋 施醫贈藥不計費
行善一日不易,更何況是三十一個春秋。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多年來為中下層民眾提供義務醫療服務,贏得好口碑。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有數百人參加了施診所成立三十一週年紀念會。
「常念眾生苦,發大菩提心,時刻惕勵自己,多為佛教、為社會奉獻心力,就是菩薩行。」這是佛教施診所的創辦人常凱長老的語錄。
佛教施診所的總所位於芽籠廿三巷,四個分所分別在丹戎巴葛、紅山、宏茂橋和裕廊東組屋區,另有一個慢性病康復中心設在印度士路。
這些診所共聘請了二十多位中醫師,他們均是新加坡中醫師公會的會員,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其中一些人已行醫廿五年之久。醫術加上慈悲的精神,使得越來越多的患者登門求醫問藥。現在每天都有一百多人次在各診所接受治療,特別是在星期六,還會出現排長隊的現象。

使用現代化儀器
在部分年輕人的印象裡,中醫意味著落後,要熬草藥湯,要聞剌鼻的苦味,只有祖父母才會去中醫診所。
然而在宏茂橋的佛教施診所,記者沒看到大包的草藥,也沒有聞到任何氣味。各種草藥早已被提煉成液體,儲存於統一標準的瓶中。
施診所總執行秘書能度法師說,這些瓶裝藥液全部是從中國入口,而且都是精挑細選而來。經過嚴格訓練的配藥師會按醫生的藥方,將草藥液配裝入有刻度的白色塑料小瓶。這樣上班族就可以隨身攜帶,按時按量地服藥了。
而在針灸室裡,醫生使用的更是先進的電療針灸儀。
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也被佛教施診所應用。他們在一九九八年十一月開辟了自己的網頁(http:www.sbfc.org.sg),向大眾傳達最新的活動資訊。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