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08期
2002年9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此門不可開」!
特  稿
破土應世 醒度迷情 ——星洲瞻禮佛牙記 ◎ 劉啟智
慧星殞落
明暘長老圓寂 ◎ 覺 光
上海龍華古寺明暘法主老和尚
圓寂追思贊頌紀實
◎ 華 林
明暘法師生平
論  述
末世狂徒污染神聖「法輪」及其謬論 ◎聖 輝
專  論
中國佛教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覺 醒
建尼僧團
略論比丘尼僧團的建立 ◎賢 達
傳戒道場
戒幢律寺與隆昌寺的法系因緣述略 ◎劉大任
談  戒
戒的境界 ◎達 亮
隨筆禪話
僧人互異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改善由自己做起 ◎楊 釗
佛門與茶
飲茶藝術談 ◎一 翠
悼念大德
悼念濟塵大師 ◎王貴清
永常法師往生說法 ◎覺 光
紙雕藝術
紙雕藝術家——波爾 ◎張 曼
學僧園地
長老的心 ◎昌 峰
與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因緣 ◎莊如發
來港前後所感 ◎仁 悟
學會做人 ◎法 輝
轉化 ◎德 超
吾心安處是故鄉 ◎界 真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佛聯會貴州希望學校開幕暨觀光團
 

 
編者的話
「此門不可開」!
  不久,看到國內出版的《報刊文摘》登載一則新聞訊息,其標題是:「北京:宗教場所可以 卜卦」!寥寥數字非常強烈地刺痛我的視覺神經!忙看其內容究竟是怎麼回事。「據《中國改革報》七月十九日報道,今後北京市民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卜卦、算 命、看相、求簽、測字和驅鬼治病等活動將不再違法。北京市人大常委會近日通過條例開放了對上述行為的限制。」

  讀了以上這一則新聞報道,感到非常吃驚和震撼!懷疑其新聞內容的真實性,我不敢相信是出於北京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條例。可是,刊登這則新聞的《報刊文 摘》絕不是「小道消息」,也不是甚麼「馬路新聞」,更不是「造謠撞騙」!它是《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出版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輿論地位,它登載的新聞內容是 可信的,不容懷疑的。

  既然是可信的新聞報道,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懷疑或反對!但我們出於善意提些意見該可以的吧。

  首先說,我們是來自海外宗教輿論機構的代表之一,而且我們(指佛教社團)與國內政府相關部門和宗教各單位保持良好關係,相互促進文化交流活動,友誼不斷增長。因此說,我們提出的意見是善意的、真誠的、可取的。

  今次,我們提出甚麼意見給人民政府參考呢?

  長話短說,我們對近日北京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開放禁例,容許在宗教活動場所內進行卜卦、算命、看相、求簽、測字和驅鬼治病等活動將不再違法,感到非常遺 憾!說到這裡,我還是懷疑此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這與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太不相稱了,說穿了,這不是搞「迷信活動」?無疑恢復「江湖佬」地位,更不能將這些 「封建迷信」與「宗教活動場所」掛勾!

  我們海外宗教人士對國務院宗教事務局領導葉小文先生是非常尊敬的,他既了解各大宗教理論及其派別,並能認真落實各項宗教政策,自他擔任局長以來,好評 如潮,我相信這位傑出領導對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所通過的禁例是不會同意的。這是北京市「人大」,不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案例,只是一個地方政府所為。我們提 出如此建設性意見,只是希望引起有關部門領導重視而已。我們認為:「此門不可開」!萬萬開不得——「邪門」!

  社會上不少人包括政府某些領導或幹部,對各大宗教(包括佛教)認識是模糊的,甚至錯誤的。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作出如此決定,就是明顯的案例。尊敬的人民 代表有誰真正知道各大寺院僧人反對「江湖佬」引進清淨佛門的理由?可否知道佛教根本否定甚麼「卜卦、算命、看相、求簽……」等活動是違背教理的做法?污濁 的水,怎能讓它流往佛門「清淨聖地」?!
 
 
破土應世 醒度迷情 ——星洲瞻禮佛牙記
◎ 劉啟智
  加坡著名佛教寺院護國金塔寺為慶祝建寺十週年,隆重地舉辦了一個名為「破土應世 醒度迷情」的大型盛會——佛牙舍利子暨佛教文物精粹展。展期在本年八月二日至四日,一連三天,於新加坡新達城國際會議及展覽廳舉行。大會盛況空前,極受佛教及社會人士重視,當地報張及電視傳媒都作了廣泛及詳盡報導。

  護國金塔寺建於一九九二年,由法照法師倡建並任住持至今。寺院座落新加坡淡賓尼路。從寺的外在結構形式看來,是揉合了中西方建築的特點,線條明朗優 美,色調雅淡,有別於一般佛教傳統寺院建築。寺內主殿供奉本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及八大菩薩。護國金塔寺不單是一個供眾多善信禮佛及修行的道場,同時善信們在 年青有為,道心廣大,悲願懇切的法照法師領導下,成立了極具規模的組織,弘揚佛法及佛教教育;推廣社會福利及教育事業;協助推廣及促進文化與藝術活動;協 助與支持其他社會福利及慈善團體的活動;給予病患、貧困及需要者援助。護國金塔寺十年來的弘法利生事業,成就十分顯著。

  「破土應世 醒度迷情」是這次盛會的主題。「破土應世」是指會上讓信眾瞻禮的兩顆佛牙,其中一顆佛牙是在緬甸妙務山上的蒲甘古佛塔坍塌後,被發現藏在黃金鑄造,鑲有寶 石的月柜寶盒內的。還有許多用金銀片包裹的佛陀七彩舍利,同時被破土發現。另一顆佛牙原出土於緬甸明江。兩顆佛牙及舍利被供奉在南傳佛教的般陀喇佛寺內, 法照法師因緣殊勝,得般陀喇寺現任住持務舍葛帕喇大和尚應允,迎請佛牙舍利到星洲,稍後其中一顆佛牙,將永久保存在護國金塔寺裡,供奉在莊嚴神聖的舍利塔 內。佛經說:「見如來舍利,如見佛。」佛牙破土出現世間,就如同佛陀於今應世一樣。又《大般涅槃經後分》說:「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我涅槃後,天上人間一切 眾生,得我舍利,悲喜交流,哀感欣慶,恭敬禮拜,深心供養,得無量無邊功德。」而最大功德莫過於能轉迷成悟,自覺覺他,趣向佛道,能藉這勝會,親覲佛陀, 自他迷情,都能醒度。

  除了新加坡本土各大道場住持、法師、信眾歡喜踴躍參加這佛教盛事外,法照法師專誠邀請世界顯密宗派的佛教高僧大德,不論是南傳的、北傳的、藏傳的、光 臨隨喜,普禮同瞻佛牙舍利。法照法師是香港覺光長老的法嗣,他敬邀覺公赴星參與盛會的開幕典禮,覺公上人欣然應允。八月一日長老偕同香港觀宗寺監院果德法 師登機赴星,我亦有幸隨行。

  八月二日是盛會開幕的日子,早上陽光普照,但由於獅城樹木林蔭,氣溫不至難耐。大會人員安排好空調車輛,從嘉賓下榻的酒店送到新達城會場。抵達時已見 場外人山人海,稍候一會,到場人士便有秩序地魚貫進場。展廳設於四樓大堂。到會嘉賓被招待先到三樓貴賓室內,這時室內坐滿了穿上不同款式和顏色法衣的諸山 長老,有些披上黃幅,偏袒一肩;有些短袖黃衣,外搭棗紅帔布;有些廣袖黃袍,外搭大紅祖衣,掛上長抦掛珠,他們都威儀具足。還有一些穿上不同民族服飾的男 女嘉賓們,濟濟一堂,蔚為奇觀。

  開幕典禮於上午十時開始,到場信眾先入場內站好位置,他們都虔敬地雙手持著一枝紫色的胡姬花,隨著大會播放的音帶誦念佛號。嘉賓們跟在主禮貴賓星加坡 總理公署兼社會發展及體育部政務部長曾士生先生,和緬甸大使拉坦,以及來自緬甸、斯里蘭卡、台灣、泰國和香港等地二十位法師、護國金塔寺住持法照法師後, 乘電梯直上會場。這時由星洲青少年們敲擊起的中國獅鼓雷鳴,主禮貴賓們步到金碧輝煌的大會牌坊前,手執金剪。大會宣佈剪綵儀式開始,他們便在彩球帶上揮 剪。然後在熱烈的掌聲中,他們進入了會場,站在特設亮燈儀式用的球型燈柱前,只聽到「敬請亮燈」聲響,貴賓們舉掌輕觸燈球,頓時全場燈光璀燦,會場中央佛 壇上的水晶吊燈閃爍出彩虹般的光暈,襯著金雕精鏤的圍欄,金黃瑰麗的帳幔,分外奪目耀眼。三面壁上懸掛上畫工精細,彩色繽紛的藏傳佛教藝術瑰寶——唐卡, 共三十五幅,每幅繪畫了一尊主尊佛像,即三十五佛,法相莊嚴。每幅唐卡前的供桌上,供著善信們供奉的大大小小的福慧光明燈,地面亦配合美觀設計,規劃了空 間放置了供燈,燈的式樣一致,以純潔白棉作外型美觀的座地式的燈籠,粗略統計,全場共亮了二千多盞,一時亮著,仿如一片燈海,光耀大千。

  恭送佛牙舍利的隊伍進場了,隊伍由護國金塔寺的男居士組成,約有四十多人,兩人成一小組,穿上莊重的制服。前行一人,雙手捧著黃金鑄成,中間鑲上兩片 透明玻璃鏡片的舍利塔,當中分別放置了佛陀或他的弟子們的舍利子,舍利子的色彩、形像、大小不一,但各呈異彩,清皙可見,啟人敬信。後行一人,雙手執一白 底金花傘蓋,遮護舍利。最後兩對居士,雙手捧奉白金鑲翡翠寶石蓮花座,座上奉放了長約7.5公分,顏色潔白,具有三根牙根,前後有牙溝的佛牙。整個隊伍以 整齊步伐,隨著信眾們的念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中,莊嚴肅穆地進入會場。恭敬謹慎地將舍利子供奉在特定的佛壇上。兩顆佛牙分別由曾士生部長及緬甸 大使安奉在會場中央的金塔中。瞻禮佛牙的儀式開始,圍在佛牙舍利四周的貴賓、高僧大德和善信們依大會安排,虔誠頂禮。繼而先後禮請北傳、南傳、藏傳的貴賓 法師們分別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誦經,禮敬破土應世,醒度迷情的佛牙舍利,更祈願以這空前盛大的佛事,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簡單莊嚴的供奉儀式過後,大會便正式開放讓信眾們瞻仰佛牙和佛陀及他的十大弟子們的舍利子,亦可欣賞到很多的佛教文物精粹,如西藏唐卡、精雕佛像、舍利塔、供具、貝葉經等,難得一見的精粹,數量約四百件,令人目不暇給,歎為觀止。

  覺公上人在新加坡得法嗣門人法照法師至誠款待,於八月三日偕果德法師和我一同返港。在這殊勝的行程中,及以後的日子裡,我的心中充滿著喜悅和感恩。喜悅的是「舍利所在,如佛親臨,」我能瞻禮佛牙舍利,必是佛力加被。當然首先我要感謝佛恩。還要感謝師恩,得蒙 覺師上人垂慈,允我追隨承事。感謝果德法師在行程中時加指導和照顧。感謝星洲法照法師、明義法師、慧雄法師諸師的招待。我希望在學佛的道途上,能勉力精進,並期獲加持。
 
 
明暘長老圓寂
◎ 覺 光

圓公手稿曠世珍
門牆衍肇祖庭新
一士諤諤肩艱巨
教界尊宿數斯人

明老!當代大德、戒律精嚴、文章華國、為國內外各方所共仰,今以覺行圓滿,示寂真常、雖云涅槃,但各方頓失賢明,緇素均表惋惜,本人與明老,早年受戒圓瑛大師座下,份屬同門,私交尤篤,更傷遽別。

明暘長老,江浙人士,少年在天童寺投圓瑛大師門下,嗣受具足戒,跟從圓公於役寺務,為圓公之得意高足,並傳法為法嗣。圓公於民革動亂時期寂滅,明老即 擔負起祖庭重任,歷經波濤,堅決保存圓公所遺文物,直至國家恢復落實宗教政策,明老積極重建圓明講堂,宏施法雨,並著手編篡圓瑛大師文集,不辭艱巨,紹興 祖業,卓然有成。

明老德望、朝野敬重,除親任圓明講堂住持、龍華古寺方丈、天童寺方丈等外,並為眾所推任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於佛教建樹良多,深為全中國以至海外歐美,均有崇高之美譽。

明老年事日高,隆興佛教、攝化群機,仍念念不忘,經常僕僕往返,培育僧材,紹隆佛種,近年頤養法體中,亦不時示意徒眾,賡續其責,可稱獻身命,盡形壽,為佛教而獻力,現今捨報西返,但盼憫念娑婆,乘願再來而已!

佛門龍象一精英
中流砥柱有君名
燈傳世代留德澤
法幢遍豎遠鐘聲

 
 
上海龍華古寺明暘法主老和尚圓寂追思贊頌紀實
◎華 林
  「國佛教界一代宗師、當代高僧明暘法師因長期患病醫治無效,於七月二十三日二十二時五十分在上海龍華寺圓寂,享年八十七歲……」(中新社七月廿五日消息)

  農曆六月十四夜的月亮,顯得格外的圓潤清澈。皎潔中顯得特別的寧靜,似乎在向世人宣說著甚麼。「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薩影現中。」 就是在這一夜的二十二點五十分,在龍華古寺豎拂振錫、弘法利生,整整二十年,我們最尊敬最愛戴的中興本寺明暘法主老和尚,娑婆印壞、凈土文成,永遠離開了 我們。

  月前明公老和尚病情曾一度十分危急,寺內上下十分擔心,經過一個階段精心調養,老和尚已經輕安康泰,眾入也釋懷心安。二十三日(農曆六月十四)中午十 一時,華山醫院醫生按例前來探診病情,醫生告知比較平穩。晚上十時探視,老和尚亦平靜如常。十點三十分,侍者見明公老和尚略有異狀。隨即通知本寺住持、老 和尚法嗣照誠法師。法師立即恭詣病榻前,見老和尚呼吸急促,似有彌留狀,隨即命一旁守候的眾人為老和尚念佛,以資助道。照誠法師附在老和尚耳邊輕語:「師 父,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您往生極樂世界的!」一面吩咐赶緊打電話給王永平老居士及相關人員。王老居士馬上赶來上人養的棲心靜室。眾人眼含淚珠,一心念 佛,上人示吉祥臥靜靜地躺在那裡,猶如熟睡一般,在上人病床的右上角懸掛著阿彌陀佛的大幅畫像,慈祥的阿彌陀佛手持金台,顯得是那樣的慈悲莊嚴……。在場 的每一個人眼前一片模糊,不知是淚水,還是忙碌的汗水,老人在念佛聲中,靜靜地安睡在那裡……!

  龍華寺當家慧平法師、慧真法師、平熙法師,圓明講堂世良法師、妙華法師,及張國銘居士、丁明居士等。皆在第一時間赶到。大家看著熟睡中的老人似乎不敢相信聽到的消息是真的。

  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委主任楊奇慶,市民宗委三處王志浩處長,徐匯區統戰部朱仰副部長,市佛協覺醒副會長、市佛協辦公室周富根主任等接到消息後,皆 隨即赶來,向明公老和尚致以深切的哀悼,為老人作最後的送行。隨後,楊副部長召集龍華寺、市佛協及到場的市區宗教部門領導,詳細詢問了老和尚後事安排的情 況,并對具體工作作了周密部署。

  棲心靜室裡的人越來越多,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聲越來越響亮。龍華寺、圓明講堂的僧眾聽到明公老和尚示寂的消息後,紛紛赶來,為最崇敬的法主老和尚送上一程……。

  七月廿四日(六月十五),明公老和尚示寂這一悲痛的消息傳遍了海內外。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等國家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老和尚生前的摯友故知,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哀悼之情,法眷弟子陸續由海內外各地赶來龍華寺痛悼慈父。

  上午十點四十五分,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黃躍金,市委副秘書長張志群,市人大秘書長許祖雄,市政協秘書長吳漢民等專程到龍華寺明公老和尚靈前 舉哀吊唁,并轉達了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市長陳良宇、市人大主任陳鐵迪、市政協主席王力平等領導對老和尚的沉痛悼念。黃躍金部長與張志群副秘書長等領導 於方丈室專門聽取了龍華寺對明公老和尚後事安排的工作匯報,并對相關工作作了重要指示。

  龍華寺各項工作在照誠大和尚、王永平老居士的帶領下已經順利展開。人們在哀痛中忙碌著,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大家協力合作,一切都在悲而不亂、慟而不紊地進行著……。此時此刻,人們似乎體悟到甚麼是道德的力量,甚麼是人格的魅力!

  念佛堂內,信眾們不畏36-38OC的持續高溫,自發組成助念團,二十四小時佛號不斷,為明公老和尚增加助道因緣。弟子們有的徹夜不眠守護在老和尚靈旁,虔誦佛號;有的自發當起義工,為前來瞻仰、吊唁的人們維持秩序,服務大眾。

  七月廿五日(六月十六),按照《臨終須知》所示二十四小時以後方可沐浴更衣。嗣法門人照誠法師、世良法師、宏明法師、鏞如法師以及從台灣赶來的唯一一 位老和尚為之剃度、授戒并傳付心印的弟子——妙元法師、台灣印德法師,大家懷著無限悲哀的心情,虔誦佛號,眼含淚花,為老和尚沐浴更衣。用手輕輕的拭探老 和尚頂門,尚有微微餘溫,眾師兄相視,皆欣然矣!老和尚一生嚴持毗尼,專修凈業,講經弘法,濟世度人;末後一著,正念分明,了無掛礙,定去樂邦矣!可謂 是:生有悲。悲天憫人;去見佛,佛光接引。

  十時許,恭請本寺九十三歲高齡的圓成座元和尚為明公上人主持進龕說法:

  伏維 中興龍華明暘法主老和尚覺靈諦聽:

              安住此處,得大自在;
              不去不來、無掛無礙!
              進!
  眾法子扶持上人安坐龕中,老人是那樣的安然自在、無掛無礙,如入楞嚴三昧。

  設在華林丈室大廳的靈堂佈置的莊嚴肅穆,中聞懸掛著趙樸初老居士生前為上人題寫的「行願無盡」四個黑體大字,周圍均以黃緞鑲嵌,人們看到這四個大字,才真正體悟到,這兩位相濡以沫六十餘年的老朋友是何等的心心相印!

  十一時,恭迎明公法主老和尚靈龕於華林丈室追思大廳供奉。龍華寺全體法師及在場的居士大眾一起為上人舉行奉靈安位法事,供各方各界及廣大善信瞻禮吊 唁。人們不約而同地雲集到龍華古寺華林丈室,眼含著悲欣的淚珠,稱頌著佛號,虔誠的心、悲傷的心,唯有青天可知,唯有高山可訴……!

  下午二點,人們悲痛的心似乎感動了上蒼,沉悶的空氣越來越濃,幾聲惊天的響雷過後,傾盆大雨陡然猛降。似乎在悲泣、在哀挽,這是所有四眾弟子痛失慈父悲欣的淚啊!

  七月廿六日(六月十七)持續高溫在36-38oC,龍華古寺、圓明講堂全體法師除了二十四小時輪班發心助念以外。早晚課誦、中午均到明公法主老和尚靈前迴向,祈禱上人蓮登九品,乘願再來。

  上人生前曾十一次東渡扶桑,為中、日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中、日兩國佛教徒之間的友誼建立了無盡的殊勝法緣。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禪宗通訊》於是 日,特別報道了明公老和尚示寂的消息。并以詳實的圖文資料,介紹了老和尚一生弘法護教,利益群生的不朽業績。海內外唁電、花籃、挽幛紛沓而至,華林丈室內 外掛滿了教內師友、弟子門人的挽聯,放滿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送來的花籃,哀輓之情充滿著華林丈室、充滿龍華古寺、充滿了教界內外……,可謂人天共悼,緇素 同悲!

  七月廿七日(六月十八),上海市各級領導,社會各界。教內同仁為了表示對這位以畢生精力,與黨和政府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愛國老人;畢生精力奉獻於弘 法宣教、護教愛國、慈悲濟世、利益有情的老人的無限悲痛之情。特定於上午九時,在龍華寺華林丈室舉行「明暘法師遺體告別追思贊頌法會」。中共中央總書記, 國家主席江澤民以個人名義向明公上人靈前敬獻了花籃,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捨報西歸表示沉痛的哀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中共中央政 治局委員、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黃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王兆國,有關方面負責人劉延東、李德洙、徐匡迪、陳良宇、陳鐵迪、王力平、劉雲耕、葉小 文、黃躍金、馮國勤、周禹鵬、劉倫賢、周慕堯、朱達人、王生洪、謝麗娟以及汪道涵、夏征農、楊堤等向明暘法主老和尚敬獻了花籃。中共中央統戰部、全國政協 辦公廳、國家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上海市佛教協會等單位向明公法 主老和尚送了花籃。上人的弟子們乃至來參加告別儀式的每一位教界同仁都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各界領導對上人的無上關懷。王永平老居士含著眼淚。激動的說這是偉 大的關懷!我們一定不要辜負了這份關懷,繼承上人的遺志,發揚上人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參加老和尚告別儀式的領導有市委副書記劉雲耕,市委常委、政 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黃躍金,市人大副主任劉倫賢,副市長周慕堯,市政協副主席朱達人,市政協副主席謝麗娟,國家宗教局副局長楊同祥,中央統戰部二局副局 長蔣堅永,上海市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委主任楊奇慶等領導。參加告別儀式的還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一誠長老、聖輝大法師,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香港 菩提學會永惺長老,日本立正佼成會會長庭野日稾先生等海內外諸山大德,以及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的宗教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五百餘 人。

  告別儀式後。海內外佛教界諸山長老、四眾弟子在追思大廳舉行追思贊頌法會。以日本立正佼成會會長庭野日稾先生為首的吊唁團,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傘松會編集部長熊谷忠興法師為代表,聯合在明公上人靈前誦經祈禱;表示了日本佛教友人的深切哀悼之情。

  在圓明講堂楞嚴專宗學院專修漢語文化的雲南西雙版納上座部法師,亦於靈前用巴利語虔誦經文祈禱迴向。接著海內外諸山長老,四眾弟子共同舉行追思贊頌明 公上人傳供法會,以最上妙饈百味,奉供於上人靈前,用申海內外諸山長老、四眾弟予無限崇敬痛悼之情。法會由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一誠長老,北京市佛教協會會 長傳印長老,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主持。明公上人的法親眷屬、皈依弟子一起參加了法會,最後,由與明公上人一起成長於天 童禪寺圓瑛大師座下的上人生前摯友覺光長老宣讀《傳供文疏》。疏云:

  維公元二零零二年歲次壬午六月十八,海內外諸山暨眾法眷善信人等,謹以香花蔬果、百味妙供。奉獻於龍華堂上明公法主老和尚覺靈座前,願公在常寂光中,受此供養。并說頌贊。用申崇敬之意。辭曰:

              如來出世,為利群萌。
              如水中月,應物現形。
              為佛真子,行佛所行。
              非現而現,生即無生。
              懿歟我公,聖人之裔。
              髻齡之年,既萌出世。
              天縱多才,人驚夙慧。
              荊山有玉,蟾宮有桂。
              爰有大師,開法閩中。
              千指回繞,八部影從。
              談經擊鼓,集眾撞鐘。
              禪河香象,教海獰龍。
              公方童稚,志切皈依。
              飽餐法味,頓悟禪機。
              驅烏執卷,趨庭誦詩。
              學貴一安,譽在三支。
              平世難遘。頓起風雲。
              干戈遍地,豺虎成群。
              猗歟緇徒,喚醒同倫。
              志期報國,功在拯民。
              封豕既殲,長蛇亦殆。
              虎踞龍蟠,天開日麗。
              蒲輪促駕。金台擁篲。
              舉國歡騰,和平萬歲,
              觀彼凡俗,悉蘊奇珍。
              啟智藉教,窮源得津。
              楞嚴開宗,教務躬親。
              臨濟正脈,後繼有人。
              開國已來,五十春秋。
              榮辱共處,風雨同舟。
              葵心向北,江水東流。
              櫪驚驥齒。鹇訪養裘。
              長空萬里,任意翱翔。
              瀛海靡涯,一葦可航。
              慈悲無盡,行願難量。
              貞下起元。其道大光。
              離娑婆界,歸涅槃天,
              心盡火滅,機息光潛。
              不聞獅吼,八表混染。
              何時象駕,重蒞人間。
              鳴呼哀哉,伏維尚饗!

  整個傳供法會,隆重莊嚴,哀惋肅穆,最後在大眾「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惟願法主明公老和尚與法界眾生,皆共成佛道」的贊頌中圓滿。

  自明公上人覺靈供奉於華林丈室追思大廳以來,每天前來瞻禮叩拜的信眾絡繹不絕,人們頂著烈日、 冒著酷暑。依次排隊直到大山門外。更有虔敬者,每天都抽出時間前來靈前叩拜,以寄對上人無限崇敬之情。有一位居士一天內竟排隊瞻禮十餘次,人們對法主老和 尚的感恩追思之情,非言語筆墨所能盡述。

  
七月廿八日,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的吉祥日。清晨四點,寺院裡就已經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了,前來瞻禮明公老和尚的信眾更是 擁擠不堪,因為人太多,每一位追思吊唁的人,只能在追思大廳門外問訊作禮。靈堂內助念的法師、居士,齊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引導前來瞻仰吊唁的人們節 哀正念。長長的隊伍一直排到龍華迎賓館後面的馬路上。明公上人一生廣結善緣,利益群生,每一位有緣親近他老人家的弟子,都感覺到如沐春風,如飲甘霖。所以 上人最後一著有如此殊勝場面,在三天的時間內,贍仰吊唁明公法相的海內外四眾弟子約五萬人次,可謂度生結勝緣,今日得聖果。

  
下午六時,舉行封龕儀式。由蘇州靈岩山寺方丈明學長老主持。明學長老與明公上人是知心道友,兩位老人有著一種非常深厚的殊勝法緣。蘇州 靈岩山寺創辦的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岩山分院凝聚了明暘、明學等諸上大德的心血和智慧,已故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早在一九八零年秋欣上靈岩山,代表中國佛教 協會提議在寺內創辦一所佛學院,并委托明公上人領導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請明學長老主持全面工作,二老不辭辛勞,精心擎劃,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相 當佛學造詣。文化素養和寺院管理能力的佛教接班人。今天明公法主老和尚捨報西去,嗣法門人都感念上人與其摯友明學長老的深厚友情,故特前往蘇州靈岩山寺恭 請年屆八十高齡的明學長老為上人封龕、起龕、舉火說法,送上同參最後一程,六時整,龍華寺、圓明講堂的全體法師,海內外上人的嗣法弟子,摯友故知,為上人 助念和前來瞻禮吊唁的廣大信眾,雲集在華林丈室追思大廳。此時此刻,人們無法用語言表述悲痛的心情,從此一別將再也無法瞻仰上人的慈容,哀樂聲,誦經聲, 悲泣的唏噓聲……,在大廳回轉!按儀規《佛說阿彌陀經》一卷誦畢。諸位法嗣依次作完最後的瞻仰。合掌胡跪,明學大和尚即為封龕說法云:

              娑婆印壞 聖域緣熟
              此方彼土 法界一如

  「維 龍華堂上法主明暘先禪師上座,安詳示寂於天運壬午六月十四亥時,世壽八十七歲,僧臘七十六載,戒臘七十二夏,法臘五十秋。上座童真入道,夙慧天成。於楞嚴 座主圓瑛老人座下孺沐慈恩,親聆尊誨。隨侍巾瓶數十載,請益教法二六時。繼三求祖訓,振一吼宗風。仰酬諸佛深恩,下濟六道迷情。奉生涯住持六剎,揚禪風而 導寰宇;盡形壽度化四眾,顯悲智乎啟幽蒙。愛國愛教,厥功甚偉;導願導行,其德亦美。薪盡火熄,莊嚴入化,日月潛輝。人天同悲。山僧明學有緣與上座曾共事 靈岩,齊餐法味。聲氣相同,志合道一。今睹明暘先禪師上座,末後一面,於此肅穆之堂,封龕之際,又作麼生道呢?

(舉封條云):
              禪林忽寂靜,定水已澄清。
              行願無窮盡,重來度有情。」

  隨著明學大和尚一聲朗喝道「封」!照誠法師和宏明法師及諸位法子懷著極其悲痛的心情徐徐的將龕 門封上,最後貼上了寫有「莊嚴圓寂具戒比丘明暘先禪師之靈龕」和「佛曆二五四六年歲次壬午六月十九秉教沙門謹封」字樣的封條,在場的每一位都含著悲欣的淚 花,悲音容皆邈,眾失瞻依,欣上人已得大自在、得大解脫……,此時此刻,回想起上人生前對弟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循循善誘的訓誡,慈悲濟世的風範,怎能不 悲慟欲絕,泣血錐心呢?

  七月廿九日,農曆六月二十。明公法主老和尚的靈龕將於今天移往寧波天童寺舉行荼毗。明公老和尚 十歲起追隨近代佛教領袖圓瑛大師在天童寺學詩書、練書法、學佛法、習參禪、受具戒、得心印……,天童寺是明公上人成長的搖籃、天童寺是明公上人的歸宿。早 在一九八六年明公上人應天童寺兩序大眾股切邀請,住錫祖庭,今日最後一著回歸祖庭是他已久的心願。一九九五年春,明公上人回天童寺祭掃先師圓瑛老和尚靈塔 時曾對弟子們吟唱道:「長留太白侍師側,用報深恩遍大千。」充分流露出上人對先師圓公老和尚的無限感恩和懷念之情,充分流露出上人對天童寺祖庭的無限深 情。按上人生前的意願,徵得上海市宗教部門的同意,與浙江省寧波市相關部門聯系,中國佛教協會支持,大家都一致尊重明公上人的意願,奉送靈龕到天童寺荼 毗。

  凌晨兩點,龍華寺全體法師搭衣持具,與在此守夜助念的信眾和嗣法弟子眾等,雲集華林丈室追思大 廳,舉行明公上人起龕儀式,人們懷著錐心的悲痛,來奉送明公上人!龍華古寺自一九八二年明公上人住錫以來,百廢俱興,三門清凈,法務興隆。盛名遠播,至今 整整二十春秋,今天上人即將水遠的告別這裡,永遠的離開我們……,大眾師悲痛沉郁的梵音唱畢,明學長老拄杖云:

              即真而妄 是妄皆真
              復本時性 法法皆新

  「伏維 法門龍象,教界耆宿明暘先公禪師上座於佛曆二五四六年歲次壬午六月十四日示寂於龍華古寺棲心靜室。一日歸真捨幻,即時超凡趨聖。上座秉性端明,髫齡出家。 年少即具出塵之念,耄耋仍懷度世之心。源楞嚴妙諦,聞思精進;信彌陀凈土,願行莊嚴。為教為法,婆心懇切;運智運悲,眉毛拖地。中興龍華,駐錫天童。重振 圓明。住持廣濟。光大西禪,駐錫光孝。海外頻訪。堪稱和平使者;教筵宏開,締結殊勝法緣。功海彌深,德山高聳。今示現生滅幻化之相,安住寂光凈土之中,行 將移靈天童禪寺,謹遵佛制荼毗火化。山僧亦隨大眾恭送登程,即將發龕起靈之際,又如何舉揚?

(擲杖云:)
              南北度群蒙,鞠躬盡此生。
              缽囊今掛起,浩蕩赴前程。」

  隨著明學大和尚低沉鏗鏘的一聲「起」!在場的大眾齊誦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奉送上人的靈龕啟程。 樂師吹著極其哀惋的梵樂,在前面引導開路。幡蓋、提爐、燈籠隨後。依次是;台灣嗣法弟子妙元法師捧持香盤,日本嗣法弟子北野良昭法師與台灣嗣法弟子寬道法 師抬著上人的影真慈相,照誠與宏明法師護持著上人的靈牌。其後是由眾位嗣法弟子抬著上人的靈龕,瑞法法師、恆律法師(美國)、印德法師、蓮海法師、聖方法 師、源靈法師、普忍法師、心慈法師(台灣)、道平法師(香港)、鏞如法師(廣西)、本通法師、光信法師(廣東)、廣學法師(福建),其餘諸位法子都扶著靈 龕,護持著上人。靈龕的兩面纏縳著兩條黃色錦帶,眾弟子扶帶護靈,以盡孝誠之心。奉送的隊伍在佛號聲中、哀樂聲中緩緩地離開追思大廳,前往山門上車。

  靈車是一輛嶄新的中沃大巴。巴士公司的總經理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弟子,特意安排這輛嶄新的巴士 來奉送明公上人的靈龕,以表示對上人無限的崇敬之意!靈車佈置肅穆莊嚴,正面車窗上貼著「行願無盡」四個大字,後面貼著「乘願再來」的橫幅,車內四周垂掛 著黃色的錦球,明公上人的靈龕就安放在中間,諸位法嗣弟子守護著四周。虔心誦念南無阿彌陀佛聖號。

  三點半左右,前面由警車開道。靈車隨後,為上人送行到天童寺的弟子們分乘七輛巴士護送在後,徐徐駛出龍華古寺……!

  三點四十分,明公上人的靈車緩緩的由延安西路向圓明講堂方向駛去,圓明講堂門口早已有三四百名 明公上人的僧俗弟子在講堂門口,恭候上人的靈龕經過。圓明講堂是上人駐錫弘法時間最久的地方,一九三三年起,上人就追隨圓瑛大師在此生活修學,協助圓瑛大 師創辦楞嚴專宗學院,協助圓瑛大師編撰大師一生心血的結晶——《楞嚴經講義》。一九五三年,圓瑛大師圓寂以後,上人繼承圓瑛大師弘法利生的事業,在這裡編 撰了《圓瑛大師年譜》,整理刊印先師著述——《圓瑛法匯》,在此完成佛學著作——《佛法概要》……,而今天,我們最景仰的明公上人就要永遠的離我們而去 了。想到上人的不朽建樹、生活點滴,所有在場的人們都落下了哀痛的淚水。靈車來到圓明講堂門前停留了短短五分鐘。能在師父上人即將離開上海的最後時刻,還 能為與師父上人守護靈車五分鐘,這對每一個弟子來說是多麼的幸福!車子徐徐開動。眼睛漸漸模糊,跪往地上默默地注視著靈車緩緩的離去……!

  清晨的上海還是那樣的寧靜,似乎人們都不願驚醒沉睡的老人,他為了佛教的弘法利生事業,太辛勞了。讓他靜靜地睡吧!奉送明公上人靈龕的車隊靜靜地穿過都市,駛上高架,駛向滬甬高速,向寧波天童寺駛去……!

  由於上海市黨政領導對明公上人的後事安排特別關心重視。由市內到高架,乃至到滬甬高速都是全程 戒嚴,確保道路的暢通,讓這位老人平安的的回到他的歸宿,回到天童寺。經過六個小時的車程,九時整,明公上人的靈龕終於回歸到太白山麓,終於可以看到天童 寺的古山門——伏虎亭。山路兩旁參天的古松在默默地在向靈龕舉哀。巍巍的太白山也顯得是那樣的哀情無限。從伏虎亭的古山門口一直到天童寺的正門天王殿前, 簇擁著恭候在這裡恭迎上人靈龕的四眾弟子。他們是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雪竇寺……,乃至各地前來吊唁拜祭的各界人士。人們口誦著佛號。手持著潔白的 鮮花,都想奉上一份心香作最後的供養。天童寺退居廣修老法師、青島湛山寺住持明哲老法師、台灣佛光山住持心定大法師、天台山國清寺可明老法師等……,明公 上人生前的同參摯友,一起在古山門口恭迎老朋友的靈龕晉山。法嗣弟子和天童寺迎接的法師一起將靈龕請下車,由天童寺的十名法師抬著明公上人靈龕,在恭迎的 隊伍中緩緩的向天童寺行進。十時十五分,將上人的靈龕護送到天童寺天王殿前奉供,中間懸掛著「沉痛哀悼本寺方丈明暘大和尚圓寂」的橫輻,兩面懸掛著教界內 外的追思挽聯和花籃。整個現場佈置得肅穆莊嚴。十時三十分舉行追悼法會,寧波市有關方面領導,宗教界人士數千人參加法會。明學長老宣讀了明公上人的生平事 跡。追悼法會結束後以天童寺為主。由寧波各大寺院四眾同仁共同祭奠上供法事,由天童退居廣修老和尚宣讀祭文:

  「惟 公元二零零二年歲次壬午六月二十,寧波天童禪寺兩序大眾恭迎本寺堂頭明公大和尚法駕歸山,僧俗同人敬具香華蔬果、三德六味、爐爇名香,致祭明公大和尚覺靈蓮座之前。頌曰:

  偉哉和尚!緣結天童;十歲披雉,修學天童;十五登壇,受具天童;圓公授記,印心天童,駐錫祖庭,德耀天童;今日回山,悲震天童;伏願慈愍,倒駕天童;寂光常照。垂裕天童;心香當爇,普熏天童;覺靈有知,伏維 尚饗!」……

  應天童寺兩序大眾及四眾弟子的要求,上人的靈龕作四小時的短暫停留,以供大眾參拜憑吊,獻上一 份虔誠之心。下午兩點,明公上人的靈龕在嗣法弟子、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和國內外護法居士的簇擁護送下,奉迎到古天童化身。從天童寺到古天童化身有近三 里的路程,平時這裡很少有人經過,而此時,在這條蜿蜒的盤山道路兩旁站滿了口誦佛號、手持白花為上人送行的法師、信眾。人們都眼含淚花,奉送著上人的靈龕 來到涅槃場——古天童化身。按儀規唱頌完畢,明學長老說法道:

              不生不滅 無去無來
              如如不動 本然如是

  「恭維 天童方丈,龍華法主,圓明住持,廣濟堂頭明暘先禪師上座於公元二零零二年歲次壬午年六月望旦前夕安然入滅。智炬頓折,慧星隕落。捨幻盡而歸聖域。化緣畢即 返蓮邦。上座天性純懿,少襲法服,修習專至,操行精苦。住世間八七載,繼僧倫七六春。雖甘苦備嘗,卻勤躬行道;即滄桑屢歷,而夙夜匪懈。於道於法,志堅業 清;為人為事,神和氣朗。因其德,僧俗各界皆來皈敬;緣其功,國內遠近咸共推服。明公與天童法緣深厚,不可思量。今日捨卻勞塵,返駕天童,可謂前因後果, 功德圓成。天童合山大眾暨海內外善信雲集茶毗場中,恭送和尚最後一程。太白山色亦帶愁,青風崗雲也含悲。山僧亦悲亦喜。悲者俗諦也,喜者真諦也。伏祈上座 非喜非悲,真俗不二,直趨中道妙諦,而不違本誓,重返娑婆。今將舉火之際,又該如何道呢?

(擲杖云):
              藏身寂滅鄉,念念不彷徨。
              迴脫根塵界,悠然趨樂邦。

  侍者遞過來一只點燃的火把,明學長老對著安放在化身內上人的靈龕,高聲道「燒」!伴隨著聲聲 佛號,伴隨著靈龕點燃啪啪作響,伴隨著弟子們無盡的祈禱……!縷縷青煙向太白山頂飄去,向虛空飄去。明公上人的色身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永遠的離開了我 們!但他不朽的精神永遠、永遠地活在每一個弟子們的心中……!我們衷心的祈禱慈悲的師父上人,一定要倒駕慈航,乘願再來!

  七月三十日(六月二十一)一早,等候往這裡的嗣法弟子,照誠法師、世良法師、宏明法師、德雲法 師、智如法師、鏞如法師,台灣的妙元法師、源靈法師、普忍法師,慈心法師、蓮海法師等及眾善信便來到化身,撿取上人的舍利、靈骨,弟子們把茶毗後的骨灰 分成三份開始細心分撿。「看!我找到一顆!」一個響亮的聲音劃破了凝結的空氣。是一顆晶螢剔透的紅顏色舍利子!在場的每一位弟子欣喜無限,這是師父上人一 生修行功德的凝結,這是師父上人慈悲眾生的垂示。隨著舍利子、舍利花、靈骨的數量漸漸增多。在二個多小時的撿取過程中,共得各種舍利數十顆。其中紅色兩 顆,黃色一顆,白色一顆,其餘都是黑褐色,據來自美國萬佛城的住持恆律法師告訴大家:「宣化上人曾講過,火化後舍利子的大小說明禪定功夫的深淺,顏色的多 少說明智慧的高低。」更值得一提的是,火化後,明公上人大部分的骨骼都已經化為灰燼,唯獨留下樞椎不滅朽,形狀儼然高僧入定,這樣的舍利花見所未見,奇 哉!明公上人悲心示現,不可思議若此。明公上人一生弘法不厭,度生不倦,常常教戒弟子,起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似乎聽起來是那樣的平淡,但做起來又是 何等不易!師父上人大慈大悲,愍念眾生之心,豈是吾輩凡愚所能窺得,普願見聞者均沾法益,得福開慧。這正是:

              深參楞嚴佛心源,演教利生不計年。
              隻履如今何處覓,慈光舍利曜人寰。
 
 
明暘法師生平
  暘法師,俗名陳心濤,號俊豪,一九一六年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四歲即受母親啟蒙教育。一九二五年,十歲時於福州白塔寺聽圓瑛大師講經而有所領悟,後依圓瑛大師披剃出家,法名日新,號明暘。

  一九二六年春隨侍大師到寧波七塔寺、天童寺熟悉佛門儀規,叢林唱誦,並研習大乘經教,攻讀諸子百家,吟詩詞,習書法。一九三九年於天童寺圓受具足戒。 一九三三年到上海圓明講堂任監院,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隨圓瑛法師組織僧侶救護隊,參加抗日戰爭,並任中國佛教會災區救護團秘書兼總聯絡。 「八.一三」滬戰時,親赴吳淞戰場,不畏炮火,搶救傷員。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和一九三八年九月,法師隨圓瑛大師先後兩次遠涉南洋各地,提倡「一元錢救國難」運動,激發海外炎黃子孫愛國熱情,贏得廣大僑胞踴躍捐款,募得巨額善款,支持政府抗日救國。

  一九三九年回國後,在遭受日本憲兵逮捕嚴刑逼供時,法師大義凜然,視死如歸,並據理辯駁,終得獲釋,光榮事跡永載史冊。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八年間,法師協助圓瑛大師創辦楞嚴專宗學院及圓明佛學院,主持教務工作,造就一批法門龍象,偏佈海內外。

  一九五三年圓瑛大師任新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後,法師襄助圓瑛大師處理來往信件等。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六年,在歷次政治運動中,法師雖受沖擊,卻始終保持對黨和政府的堅定信念。

  一九七九年,撥亂反正重新落實宗教政策以來,法師重修擴建圓明講堂,恢復圓瑛法師紀念堂,主編《圓瑛法匯》及《圓瑛法師年譜》,親著《佛法概論》、 《明暘詩集》等,出版流通,廣施法雨。曾多次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出訪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緬甸、澳大利亞、德國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

  其中特具歷史意義的有:

  一九七九年八月初,隨趙樸初居士為團長的第一個「中國宗教代表團」出席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召開的第三屆世界宗教者和平會議。

  一九八七年七月,率領中國佛教僧伽法務團,赴美國主持為期七天的世界水陸空大法會,規模空前,影響深遠。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不顧年老親赴台灣弘法,邁出兩岸佛教交流的第一步,法師為大陸第一人。在臺期間,宏宣南北各地,傳法佈道,廣結諸方善緣,大力宣傳大 陸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使互相瞭解,減少誤會猜疑,增進同胞感情,為推動兩岸和平,爭取祖國統一,作出了積極貢獻,堪稱佛教界的和平使者和民間外交家。

  法師併兼任北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多所古剎住持,德望所歸,四眾同仰。為培育僧材,曾積極推動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龍華寺僧伽培訓班的辦學工 作。為續佛慧命,紹隆三寶,先後在寧波天童寺、蘇州西園戒幢律寺、美國三藩市萬佛城如來寺及上海龍華寺傳授三壇大戒,以使毗尼久住,正法永昌。

  明暘法師圓寂前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宗教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上海佛教協會會長,上海龍華古寺法主和尚,圓明講堂住持,寧波天童寺 方丈,上海佛學院院長,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上海紅十字會理事等職。曾任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弘法基金會主任,北京廣濟寺、上海 龍華古寺、福州西禪寺、莆田梅峰光孝寺方丈,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分院院長等職。

  明暘法師為中國佛教的各項建設和國際佛教間的友好交往與聯誼及協助政府全面正確貫徹落實並宣傳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奉獻了畢生心血,作出了卓越貢獻。 同時積極參政議政,帶動廣大信徒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社會兩個文明建設,努力全面推動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贏得佛教界及社會各界的贊譽、敬仰和愛戴。明 暘法師是愛國愛教的光輝典範,音容雖邈,德范長存,高僧形象,流芳千古!
 
 
末世狂徒污染神聖「法輪」及其謬論
◎聖 輝
  者按:前不久,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主辦,香港佛教文化協會及眾多文化團體協辦的:「中 國發展與精神文明論壇——反邪教面面觀」的大型講座活動。特邀人士聖輝大師(中國佛協副會長、閩南佛學院院長)在大會上作了反邪精闢講演,給海外各界人士 耳目一新。近幾年來,邪教法輪功「大頭目」——李洪志極為猖獗,他不懂佛學,卻剽竊佛典教義顛倒胡扯一通,害人不淺,斷送慧命!本刊早在數年前曾揭露其醜 行,嚴厲批判其謬論。今發表聖輝大師發言稿,意義重大!給海外法輪功痴迷者當頭一棒!早日覺醒,回頭是岸,執迷不悟,必墮「阿鼻」,苦哉,苦哉?!

  香港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香港基本法的指引下,香港各界朋友不僅為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而且為祖國的兩個文明建設和發展奉獻了智慧和力量,赤子之心實在令人感動讚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新的世紀、新的千年,世界需要進一步的發展,人類需要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發展和文明對致力於現代化建設的祖國來說是直接關係到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大事因緣。所以發展和文明既是時代主題,也是不斷需要解決的問題。

  縱觀當今時代,物質文明比精神文明發達。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豐富的財富和物資,但也正是這些豐富的財富和物資導致一些人貪、嗔、痴的無 限膨脹,「我執」越執越深。使得價值失範,拜金主義、縱欲主義、走私吸毒、恐怖活動、道德淪喪等種種罪惡現象,在世界上不斷滋長蔓延。發達的物質文明雖然 給人類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而且還促成了近現代的工業進步,交通的發達。這些盡管給人類帶來了眾多的便利和享受;可也導致了空氣的污染,環境的破壞,生態的 失衡。正因為物質文明高於精神文明的發達,才造成了世界上:一方面是科學技術發達,經濟繁榮,物質財富增長快速,社會福利日趨完美……另一方面卻是物欲橫 流,道德滑坡,民族矛盾,國家紛爭,局部戰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恐怖分子與邪教的禍害等無時不在威脅人類的生存。特別是作為世界公害的恐怖分子與美國 的「大衛教」,日本的「奧姆真理教」,烏干達的「恢復上帝十誡運動」,中國的「法輪功」等邪教組織,讓成千上萬的無辜者死於非命。據媒體報道僅我們中國的 「法輪功」邪教就在短短幾年內,用所謂「圓滿」、「升天」的妖言惑眾,竟使一千多人自殺、自焚,製造了無數家庭悲劇,嚴重危害了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破壞了 精神文明的建設。而精神文明的建設遭到破壞則必然影響到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發達。因為只有精神文明建設好了,才能使社會發展和物質文明建設有正確的方 向。,由於社會和國家在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有這些逆緣存在,才使整個世界面臨著種種危機和深重災難。所以「破邪才能顯正」,只有掃除逆緣才有精神文 明的發達。在這種情況下。佛教慈悲平等、緣起性空、自他不二、依正不二的思想正是凈化人心、凈化社會、凈化環境的良藥。也正是如此,在國內我們佛教是最早 提出「法輪功」是邪教的宗教。而在世界上,宗教更是邪教的天然剋星。因為「正邪不兩立」,在宗教中,邪教是正教的對立面。各傳統宗教都把違背、歪曲、篡改 其教義,偏離道德傳統的勢力視為邪教。李洪志及其邪教組織「法輪功」剽竊宗教用語,特別是佛教名詞術語,炮製所謂「法輪大法」,迷惑民眾,騙取錢財,毀人 生命,不但嚴重地危害了社會,危害了人民,而且還嚴重地玷污褻瀆了我們正信的佛教,傷害了所有佛教信眾的宗教感情。為了正本清源,現將被「法輪功」邪教組 織,剽竊佛教的幾個主要名詞術語的原義說明如下,讓大家不再上當受騙。

一、法輪

  「輪」本是古印度的一種兵器,被認為是古印度統治世界的轉輪聖王使用的一種武器,具有無堅不摧的力量。佛教借用「法輪」來比喻佛陀的教 法具有摧邪顯正的作用,故稱為「法輪」。這其中包括三層意思:第一是摧破義,因為佛之教法引導眾生止惡行善,具有摧破眾生罪業的作用;第二是輾轉義,因為 佛法的傳播不限於一時一地一人,而是有超越時空界限,普度一切眾生的作用;第三是圓滿義,因為佛陀所說之教法,不論是文字還是內容,皆圓滿究竟,不會誤導 眾生。

  佛教經文將佛陀說法稱為「轉法輪」,將佛教的發展喻為「法輪常轉」,實際上是一種具有象征意義的比喻詞匯,以後逐漸成了佛法的代名詞。「法輪」圖案在 一九五六年於斯里蘭卡科倫坡召開的第五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上,它被正式確定為佛教的教徽,成為佛教的標志,為全世界佛教徒公認。佛教的「法輪」標志是沿一 軸心對稱分佈的八根輻條構成的一個車輪形狀。八根輻條代表八正道,即體現佛法的八種途徑:1、正見(正確的見解),2、正思維(正確的思維),3、正語 (正確的語言),4、正業(正確的行為),5、正命(符合佛教戒律規定的正當合法的生活),6、正精進(正確的努力修行,消除一切煩惱,達到無憂寂 靜),7、正念(正確的思想,明記佛教真理),8、正定(正確地修習禪定);所以「法輪」作為佛教徒對所奉佛法和教理的贊譽寄托著信眾崇高、深厚的宗教感 情,神聖不容侵犯。而「法輪功」邪教的「法輪」純粹由李洪志從佛教中盜用竊取,並加以歪曲,不但將之用作邪教組織的名稱,還以此作為「法輪功」的商標,並 將它描述為「宇宙的縮影」,具備著宇宙的一切功能,能夠自動地旋轉。成為李洪志可以給學員任意安裝的一種不倫不類的東西,說甚麼「正轉度己,反轉度人」。 尤為荒唐的是「法輪功」不但剽竊了佛教的內容而且還剽竊了道教的內容。「法輪功」的法輪標誌,是五個佛教的萬字符和四個道教的太極符組成,為了使自己最初 依附佛教,後來又貶低佛教,打擊佛教的附佛外道的把戲,不由於「法輪」標誌有道教的內容能自圓其說,李洪志在《轉法輪.法輪圖形》卷一說:「我們是佛教 的,為甚麼還有太極呢?這個太極不是道家的嗎?因為我們的功練得很大,等於練的是整個宇宙,那麼大家想一想,這個宇宙中有兩大家,佛、道兩大家,排除哪一 家都構不成完整的宇宙,都不能說是完整的宇宙,所以我們這裡有道家的東西,有人講了:那也不只是道家呀,還有甚麼基督教、儒教,其它的教等等,我告訴大 家,儒教修練得到了極高層次上,它是歸為道家的,而西方有許多宗教修練到高層次上之後,它是歸於佛教的,它是屬於佛教一個體系的,就這兩大體系」。李洪志 胡講甚麼宇宙是佛道兩家分管的,而其它的所有宗教最後都要歸於佛、道兩家,而「法輪功」的「法輪」標誌又包括了佛道兩家的內容,顯示了「法輪功」的唯我獨 尊的地位。一個「法輪」不但說明了李洪志對佛教的歪曲,利用剽竊的險惡用心,而且徹底暴露了其不可告人想當「救世主」的狼子野心。李洪志及其「法輪功」邪 教在將各個宗教都竊取了一遍、都歪曲了一遍、糟蹋了一遍後,又妄稱:「現在的宗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包括猶太教不能度人,是低的東西,目前,全世界 只有我一個人在傳「正法」,「我能把整個人類度到光明世界中,是比釋迦牟尼、老子、耶穌還高的救世主。」李洪志就是這樣將佛教「法輪」一個比喻性詞匯歪 曲、篡改、神化為一種具有極大靈性,能幫他實現成為救世主夢想的懷有神秘作用的實體。欺騙其信徒上當,進而走火入魔,導致了一些痴迷者剖腹取「法輪」死於 非命的悲劇。

二、圓滿

  佛教的「圓滿」一詞,具有成就、具足的意思,即成就具足一切功德。佛教中「功德圓滿」一詞即為此意。就是說,佛教認為凡是達到覺者 (佛)地位的人,由於經過累劫多生修集無量善法,利濟一切眾生,所以才圓滿具足一切功德。我們眾生要達到圓滿,就必須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 意」,為人類、為社會多做好事,行善積德,才有希望達到「功德圓滿」。李洪志居心極惡,欺騙那些心地善良、不明真相的追隨者,用「放下生死」、「走向最後 圓滿」的蠱惑,殘忍地驅使少女縱火焚身,讓母親帶著女兒去活活地燒死。一個母親孕育了一個生命,又在邪教所謂「圓滿」的蠱惑下將其毀滅,這難道還有精神文 明可以講嗎,不是人類最大的邪惡嗎?

三、法身

  佛教講有三身;一是法身,二是報身,三是應(化)身。身是聚集的意思,聚集諸法而成身。佛教通常把理法的聚集稱為「法身」,智法的聚集 稱為「報身」,功德法的聚集稱為「應身」。佛是覺悟的人,法身是他的覺性,報身是他的覺相,應身是他的覺用。通俗的說,我們現實的人身是由物質的肉體和精 神的智慧聚集而成,就叫做報身;這個人身根據自身的各種條件並從不同的角度去適應自然和社會的種種變化,就叫做變化身。比如一個人對其父母來說是兒子之 身,但對其子女來說卻是父母之身;對其師長來說是弟子之身,對其弟子來說又是師長之身。這個人如果覺悟了字宙萬法的真理,即緣起性空的法理,由此法理聚集 所成之身就叫法身。因為法理本身的自性是空的,所以法身是無形無相的。它隨同法理,猶如虛空,遍一切處,這是體現萬法本質的一種理念,實際上是對佛所說根 本教法的人格化抽象,既無形象,更無數量的差別。李洪志望文生義,並納入氣功觀念,竟把「法身」說成是在人的丹田部位產生的一種實體,由法和功構成,是在 另外空間體現出來的生命體。甚至吹噓說:「我書中的每一個字,在淺層次上看是一個法輪,深層次上看那就是我的法身。」「我有無數的法身,具備我非常大的神 通法力,可以隨時隨地幫助保護『法輪功』練習者。」這哪有一點佛教「法身」理念的味道!說穿了,李洪志不過是盜用佛教「法身」來神化自己。一方面反映了他 的無知,另一方面暴露了他自命為救世主,蠱惑、控制信眾的陰謀。

四、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在佛教中代表著最高真理。所謂的二,是指差別的、相對的世界。佛教認為最高的真理是超越相對的差別世界,所以叫做不二法門。佛 教經文中《維摩經》有「不二法門品」,就是探討不二法門的境界,指出了最高的真理不但超越相對的差別,乃至超越語言、意識思維的範疇。而李洪志不明白這個 道理,他胡說「不二法門」就是不能兼修兩種法門,言下之意,就是信了「法輪功」,就不能信、不能學其他的東西,唯以李洪志為崇拜對象,唯以「法輪功」的歪 理為道理。以此達到從精神上拴住和控制「法輪功」練習者的目的。

  李洪志之流並不懂得一點點佛法,卻又從佛教中竊取種種名相概念,盡管曾經造成黑白顛倒,視聽混淆,正邪莫辨,但更由此可見,「法輪功」邪教與真正的宗 教,特別是佛教毫不相干,截然對立。如不徹底鏟除這個社會毒瘤,國無寧日,民無安生,我們的宗教信仰自由也難以得到保障。正是在宗教,特別是佛教和科技、 法律、新聞等各界有識之士多年的揭露和斗爭下,「法輪功」邪教組織終於在一九九九年被我國政府依法取締。遺憾的是「法輪功」邪教頭子李洪志卻跑到了一個強 權國家,在這個國家的金錢豢養和支持下,到處騙人、喊冤叫屈,這樣強權與邪惡結合在一起,成為當今我們國家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逆緣。所以要讓我們的國家 的發展更快,精神文明更發達,除了維護世界和平、反對種族歧視、反對戰爭、反對強權、反對環境污染外,我們還要繼續努力除惡反邪、去偽匡正,用仁愛之心感 化拯救受邪教蒙蔽的群眾。董建華先生曾經說:「香港今後的繁榮安全,有賴我們目前的每一份耕耘,祖國未來的現代化建設,更有賴我們所做出的每一份貢獻。我 們肩負重大使命,必須盡一己之責,發一己之光,照耀香江,照耀祖國!」在包括兩地人民在內的全體炎黃子孫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富強、民主、文明、愛好和平的 中國必將屹立於世界之林。最後祝願:香港各界朋友身體健康,吉祥如意,善願成就!
 
 
中國佛教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覺 醒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佛教經過了二十餘年的恢復與發展,已經基本走上了健康發展的 道路。現在,包括四大名山、佛教勝地在內的全國重點寺廟,均已先後修復開放。而佛教信徒比較集中的地區,也已相應地修復開放了一些寺廟(有部分寺廟,不對 外開放,作為信徒開展宗教活動的點),基本上滿足了佛教徒過宗教生活的需要。在一些旅游的風景區,還有計劃地修建了一些寺廟,以適應游客的需要。總之,現 在的基本情況是,各地寺廟均已修繕得煥然一新,信徒、香客、游人眾多,香火旺盛,僧眾的素質也逐年有所提高,管理寺廟的水平也一年比一年進步。有人說,近 年來是中國佛教發展的最好時期,這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從全國範圍來看,目前我國的佛教寺廟,可分為二類:

  一類是開放的寺廟。這類寺廟包括四大名山、佛教勝地、全國重點開放寺廟等一些較大的寺廟。這些寺廟,一般位於旅游勝地或大中城市,信徒、香客、游人眾 多,因此進廟都要購買門票(香花券)。寺院的開支〈包括僧人、職工的生活費),大部分來自門票的收入,其他則有寺廟內部所辦的一些服務性行業,如素齋部、 上客堂、法物流通處等等的收入。

  一類是專供信徒修行的寺廟,不對外開放,不收門票。這類寺廟,一般都是規模較小,有的干脆作為佛教活動點。但是附近擁有一定數量的信徒,他們信仰虔 誠,需要念佛、誦經、拜菩薩,過宗教生活。為此,經過有關宗教部門的同意,修復了一些規模較小的寺廟,或者設立一些活動點。這些寺廟,一般都是規模較小, 僅有幾間房屋,設一座或幾座佛殿(佛像)。有的有一二位僧尼管理,有的沒有僧尼,僅幾位居士輪流管理。這類寺廟,因不對外開放,進廟不收門票,平時進廟的 人數也不多。每逢初一、十五和佛菩薩誕辰的香期,住在附近的信徒才一起來寺廟念佛、誦經、拜菩薩。由於不收門票,信徒往往是隨緣樂助,在寺廟門口的柜子裡 丟些香火錢。寺廟的開支,絕大多數靠信徒的捐助,也有一部分僧尼和居士靠勞動生產或服務性勞動的收入維持。

  在開放的寺廟中,目前大體上又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全國重點開放的寺廟

  這一類寺廟,包括四大名山、佛教名勝古蹟所在地、各大叢林等等。在數量上佔所有開放寺屆的絕大多數。恢復開放這些寺廟,主要是為了保護 佛教文物古蹟,不使受到不應有的破壞。如佛教四大名山的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華山,河南洛陽白馬寺、開封大相國寺、嵩山少林寺、西安大慈恩寺、北京 廣濟寺、法源寺、福建廈門南普陀寺、莆田廣化寺、浙江杭州靈隱寺、江蘇鎮江金山寺、蘇州靈岩山寺、西園寺、常州天寧寺等。上海的龍華寺、玉佛寺和靜安寺 等,也屬於這一類寺廟。這些寺廟,一般都是修復開放時間較早,修復工程精細,殿宇整修一新,佛像重新裝金。寺內服務性設施健全,僧眾戒律謹嚴‘威儀端正。 這類寺廟,雖然在數量上還不是很多,全國還不過數百座,但大都規模巨大,僧人眾多,規制健全。絕大部分都能保持原有叢林風格,做到僧像僧,廟像廟,僧管 廟。在管理寺廟的體制上,除保留叢林原有的四大堂口和方丈、監院、知客和殿主等僧職外,還引進了現代化管理模式,在寺務委員會下,分設財務、衛生、消防等 部門,進行合理的科學管理。因此,這類寺廟,在全國開放的寺廟中,起到一種典型的示範作用。

二、以弘揚和發展佛教文化教育為主的寺廟。

  在開放的寺廟中,有一部分寺廟除了搞好香客、游人的接待工作以外,還特別重視弘揚和發展佛教文化教育工作。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舉辦佛學 院校,培養合格的僧才;加強寺廟的佛文化建設,設立圖書館,發行佛學刊物等等。香客、游人進廟,看到的不僅是佛、菩薩像和僧人的修持活動,而且還有僧人學 習和研究佛教義理的情景,有大量的佛教經論和圖書,有僧人的研究成果如佛教刊物和佛學叢書等。如前面提到的福建廈門南普陀寺、莆田廣化寺,蘇州靈岩山寺和 西園寺,北京法源寺,上海龍華寺和玉佛寺等,都屬於這一類寺廟。這些寺廟都設有佛學院校、圖書館和佛教文化研究所等。平時經常舉辦講經法會,佛學講座等 等。這些寺院的僧人,除管理寺廟外,主要就是從事佛學研究,自己辦有佛學刊物,出版佛學小叢書等。這類寺廟,在整理佛教古籍,研究佛教義理,弘揚佛教文化 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三、適應旅游事業發展的需要而修復、開放的寺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事業發展迅速。目前我國除了原有的佛教勝地外,還開辟了許多旅游景區,還有在一些新的開發區,增設旅游景點的。 在一些新開辟的旅游區內,原有的寺廟大都已湮沒,有的原來就規模不大,不能適應日益發展的新興旅游事業的需要。本來,這些地區的寺廟,在佛教發展史上沒有 甚麼地位,當地的信徒也不是很多,所以沒有必要修復或重建。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擴大,這些地區交通發達,人口迅速集中,成為經濟建設的新區,游人日 益增多。為了適應香客、游人的需要,佛教界會同有關部門修復重建了一些寺廟,這類寺廟,數量雖不是很多,但影響卻十分巨大。如無錫新建的靈山大佛,在一個 新興的工業區,現在已成為一個新的佛教文化象征。每天香客、游人雲集。所在地的原有寺廟,也已修復擴建,成為一座具有相當規模的寺廟。還有深圳的弘法寺, 也是專為發展旅游事業而新建的,不僅殿宇莊嚴,佛像金碧輝煌,而且游人眾多。一片興旺的景象。

  這類寺廟的重建或新建,由於得到旅游事業部門的支持,因而資金得到保證,其規模都比較巨大。所有仿古建築,都是精美莊嚴,佛像也塑(鑄)得非常精巧。 寺內佈局除遵照原有的叢林風格外,一般都是把殿宇建造得富麗堂皇。庭院亦非常寬暢,寺內樹木參天,花草茂盛,加上有池榭樓閣作為點綴,游人進廟,無不感到 心曠神怡。這類寺廟的修復或重建,不僅滿足了香客、信徒及游人多方面的需要,而且也為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以上是我國佛教寺廟開放的一般情況。

  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貫徹,江總書記關於宗教問題「三句話」精神的進一步深入人心,我國佛教事業正朝著健康的方面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取 締了邪教組織「法輪功」,廣大佛教徒更是進一步提高了認識,堅定了自已的信仰,把弘揚正信的佛教,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把佛教與社會主又社會相適應,看作 是自己信仰佛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種大好形勢下,面向新世紀,我國佛教事業為了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進一步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正在努力地向著一個新的目標前進 著。根據筆者近年來的觀察,大部分開放寺廟中的僧人,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保護佛教寺院建築和寺內的佛教文物,也不滿足於搞好開放的接待工作,更不願整天忙 於經懺佛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大力弘揚和發展佛教文化教育事業方面,將寺廟作為學習、研究和弘揚佛教義理的基地。為此,這些寺廟的主要任務,已不再是吸 引信徒、香客前來焚香、禮佛,求菩薩保佑,而是大力培養合格僧才,提高四眾弟子的素質。它們積極創造條件,向廣大信徒傳播佛教文化知識,宣講佛理。鼓勵廣 大信徒學習佛學、研究佛學,運用佛教思想中的積極因素,為社會的改革開放和兩個文明建設服務。也就是說,一些寺廟僧人的首要任務,除了管理好寺廟,組織和 動員四眾弟子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外,主要是提高四眾弟子的素質,鼓勵他們學習和研究佛教教理和教義,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發揚佛教中的積極因素, 用以凈化人心,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總之,大力弘揚佛教文化,使之成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已經逐漸成為部分開放寺廟僧人的首要任務。

  在新的世紀裡,逐漸將寺廟辦成弘揚和發展佛教文化教育的基地,這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各地寺廟,主要是具有一定規模的全國重點開放寺廟,特 別是位於南方沿海地區的一些寺廟,由於進廟的香客、游人眾多,香火旺盛,經濟條件較好,完全有能力根據自己的條件,舉辦一些佛教文化教育事業,把主要精力 轉到培養佛學人才,弘揚佛教義理,傳播佛教文化知識方面來,從而使古老的傳統佛教義理,重新顯現出它造福於人類的光輝。

  目前,已有一些寺廟開始把弘揚和發展佛教文化教育作為自已的主攻方面,也有一些寺廟已在這方面積累起了一些經驗。它們共同的體會是,根據寺廟不同的經 濟條件,因地制宜,從小做起,逐步發展和完善。根據初步了解,近年來各地寺廟在弘揚和發展佛教文化教育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和途徑。

一、舉辦佛學院校或僧伽培訓班

  為了培養管理寺廟和研究佛學的人才,以紹隆佛種,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 佛教協會就辦起了中國佛學院,並在一些地方設立了分院(如蘇州靈岩山分院和南京栖霞山分院等)。此後各省(市)佛教協會、也陸續辦起了地方(中級)佛學 院。近年來、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寺廟,又獨立辦起一些佛學院或僧伽培訓班。這些寺廟獨立主辦的佛學院或培訓班,雖然規模較小,學僧基本上是本寺的青年僧入 (只有極少數來自附近的寺廟),辦學人員也大都是就地取材,由本寺僧職人員中選出。當然也有從一些文科大學或研究機構中聘請來的一些佛教學者、佛學專家, 或者在佛教居士中選聘一些來擔任講師。但是,由於這些佛學院和培訓班都是就地舉辦,靈活機動,辦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因此,這種類型的寺廟辦佛學院或培訓 班,近年來仍呈現出發展的趨勢。

二、舉辦星期佛學講座

  為了提高四眾弟子的佛學水平,一些寺廟辦起了星期佛學講座。由於學員大都來自附近的在家居士 (也有少數僧人),平時都要上班,所以講座的時間大都為雙休日的某一天下午。個別寺廟也有把講座的時間放在晚上的。講課教師主要是由德行高超、學識淵博的 僧人擔任,同時也聘請一些知名居士和佛教學者前往講演。講課內容以佛教基本知識為主,著重講解甚麼是正信佛教?為甚麼要信仰佛教?佛教的基本教義是甚麼? 三歸五戒的重要意義?怎樣做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佛教的道德規範是甚麼?佛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等等。每次講座結束前,還允許學員當場提問,由講師解 答。這樣的星期佛學講座,針對性強、適合學員的需要,所以頗受歡迎。有些寺廟每次講座前來聽講的學員均有數百入‘常常是座無虛席。

三、舉辦居士進修班

  為了滿足一部分具有大專水平的青年佛教居士進一步學習佛學的需要,有些寺廟還專 門開設了居士進修班(也稱青年居士學習班)。這些青年居士,大都對佛學有一定基礎。他們有的自已學習了一些佛教書籍,初步懂得了一些佛教理論;有的聽過法 師講經或參加過星期佛學講座,或多或少對佛教的義理有所了解,但感到還不滿足。一些寺廟有鑒於此,特地另行開設居士進修班。他們聘請講師,為這些居士開設 比較系統的佛學課程,一般有佛教通史(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佛學概論和佛教經論選讀等。這進修班,也是每周一次(半天),每期學習二至三年。學習期 滿後,通過考試,成績及格者,由寺廟發給進修結業證書。其中特別優秀者,由本人意願,可以留在寺內到佛教文化部門工作,如在佛教刊物當編輯,在佛學院或培 訓班任教師,在佛教文化研究所搞研究工作,在佛教圖書館管理圖書等。(續下期)
 
 
略論比丘尼僧團的建立
◎賢 達
  (接上期)性在佛陀的法和律中出家,是以八敬法為其前提的,當一個女性接受了八敬法, 保證盡形壽完全是出於歡喜心受持贊嘆這八敬法,她才有資格在佛陀的法和律中出家成為比丘尼僧團的一員。摩訶波闍波提就是第一個因為接受八敬法而成為比丘尼 的。如經裡阿難傳佛的話(大正01,P606)說;「瞿曇彌。世尊為女人施設此八尊師法。謂女人不當犯。女人奉持,盡其形壽。瞿曇彌。世尊如是說。若瞿曇 彌大愛奉持此八尊師法者。是此正法律中。出家學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所以,這八敬法實在是比丘尼之所以成為比丘尼的根本,如果一個比丘尼不接受八敬 法,那麼就等於是自願放棄作為比丘尼的資格。

  在這些原始的記載裡,我們還應該看到的一點是,當時摩訶波闍波提就站在佛陀住處的門口,但佛陀沒有答應摩訶波闍波提的請求,更沒有親自為摩訶波闍波提 說八敬法,而是在阿難的請求下,佛陀說這八敬法,為女性在佛教裡出家打開一個方便法門。而且,也是由阿難去跟摩訶波闍波提宣說的。當摩訶波闍波提在阿難面 前接受了這八敬法,她就成為了有具足戒的比丘尼。佛陀要這樣做是非常有深意的,這說明了佛陀沒有親自度她出家,佛陀是讓摩訶波闍波提從阿難那裡得知八敬 法,依八敬法而成為比丘尼的。不但如此。以後所有的比丘尼都必須從比丘僧團受二部僧法才算具足比丘尼資格,每半月要從比丘眾請教誡問布薩。

  所以,更恰當地說,比丘尼其實是依八敬法出家,依比丘僧團而存在的。其實八敬法裡,只是要求比丘尼對比丘要稽首作禮,居比丘後,向比丘僧團請教誡等 等。其實。所有的優婆塞,優婆夷,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雖然她們沒有所謂的「八敬法」,但是她們對比丘都是要稽首作禮等。這都是因為同一個原因,那 就是只有比丘僧團才能住持佛教,才能代表佛教。佛陀說八敬法,這是佛陀的慈悲也是佛陀的小心(小心與智慧有時應該是非一非異的),說這是佛陀的慈悲是因為 佛陀說八敬法為女性開辟了一條出家的法門,女性終於因此可以出家,說這是佛陀的小心是因為佛陀雖然允許女性出家但還是制定了八敬法來提醒她們,真正住持佛 教的是比丘僧團,所以比丘尼僧團要像其他的佛弟子一樣要從比丘僧團那裡受戒,從比丘僧團那裡請教誡問布薩,即使是受具百歲的比丘尼還是要向新受具比丘稽首 做禮。

  印順導師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402)裡說:「 『八敬法』不是別的,是比丘尼僧屬於比丘僧的約法(八章)。說明了比丘尼在佛教中的地位;也就是比丘尼承認比丘僧的優越領導權。這是理解比丘尼律發展中的 重要環節。」我認為,如果說比丘尼僧是屬於比丘僧,是依比丘僧的存在而存在,那麼所有的比丘尼僧,沙彌沙彌尼眾,優婆塞優婆夷等,都是附屬於比丘僧,是依 比丘僧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這不是佛陀特別說為女性說八敬法的真實意義所在,八敬法更不是為了「總之,甚麼都得讓比丘一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 成》,p406)。導師能夠同意,女眾出家是釋尊經阿難的一再請求而後同意的,可是作為世尊「同意」的基礎的八敬法,導師卻認為(《原始佛教聖典之集 成》,P409)那是老上座們為了對比丘尼僧加強管教,在固有的比丘尼的「敬法」上成立的。導師的這種解說是因為他認為八敬法裡有歧視女性的傾向,然而很 明顯的是佛陀沒有歧視女性的思想,所以導師就認為八敬法會變成帶有些歧視女性的思想,是後來在對女性出家沒有好感的老上座們的住持影響下完成的(《原始佛 教聖典之集成》,p409)。當時的佛教狀況確實是如導師所說的那樣,但八敬法本身卻不會如導師所說的那樣是受到了那些對女性出家沒有好感的老上座們的許 多影響下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同部派所傳的「八敬法」的順序和內容盡管有所不同,以及犯八敬法在戒修中的處理輕重不同,但「八敬法」是佛陀親口說,這是不容 質疑的。其實只要我們了解佛陀制八敬法的目的,我們即使沒有看到這八敬法也可以知道其大概內容。而且,大迦葉在第一次結集中的結集戒律的方法就是,已經制 定的就不再修改,沒有制定的以後也不再新制。所以,到了第一次結集的時候,八敬法應該還是原來面目,盡管大迦葉一流對女眾出家沒有好感。我們今天所看到的 各部所傳的八敬法之間其實只有非常細小的差別,大致上與佛陀所說的不會有甚麼根本上的改變。八敬法,與其說是比丘尼僧屬於比丘僧的約法(八章),是比丘尼 承認比丘僧的優越領導權,不如說是佛陀為了女眾可以出家而開的一方便門。比丘尼必須接受八敬法,不是因為比丘僧團的優越或比丘僧團先比丘尼僧團而成立,而 是因為比丘僧團住持佛教代表佛教,而比丘尼僧團只是佛教為女性出家修行而建立的一個組織。所有的出家罘和在家眾都是依佛教,依佛教就是依比丘僧團,依比丘 僧團就是依佛教。所以,就好像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必須對比丘稽首作禮,比丘尼也不能例外,必須對比丘僧稽首作禮等等,這與「優越領導權」是不幹的事。

  佛陀認為比丘尼僧團不能住持佛教,原因可能很多,當時印度社會對女性的歧視當然也是其中之一,比如在巴利文的律藏(IV,p273)裡說,一些比丘尼 在要去Savatthi的路上,因為天已經黑了,所以她們就向當地的一家婆羅門借宿,可是因為婆羅門不在家,婆羅門的妻子說是要等主人回來了才能答應,當 婆羅門夜裡回家時看到了那些比丘尼在他家裡,還不等她們開口,婆羅門就粗魯地把她們赶出門外,在那樣的社會環境裡,佛陀不能把住持佛教的任務交到女性的肩 膀上,因為對女性那是勉其所難。在那樣的社會裡,如果由女性來住持佛教,佛教必然寸步難行,根本不用講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不過比丘尼僧團不能住持佛教。最 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她們是女人。是因為女性本身的生理和心理條件使她們不適合於這份工作。比如女人的身體比男人柔弱,會受到壞人的侵犯,不容易對付外 道的挑戰,許多外道會因為她們是女人而不肯屈服,還有許多國王可以向比丘頂禮,但是不會向女眾頂禮。如上面所說的,女性有女性的特長,男性有男性的特長, 可是女性也有女性的缺點,男性也有男性的缺點,也許這缺點就是人的性別的本身,我相信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會承認這一點。女性可以修行,可以證果,可以做 好許多男性做不好的事情,可是女性不能住持佛教,不是因為女性不如男性,而是因為住持佛教的工作適合男眾而不適合女性。比如瞿曇彌經(大正01, p605a)說;「當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及轉輪王天帝釋魔王大梵天者終無是處。」佛教邏輯裡有一個「聖言量」,就是說許多事情的 真實相只有聖人才能知道,在我們還不能知道聖人所知道的事實時,只能接受聖人所教的為「量」。女人不能作佛、轉輪聖王、帝釋、魔王、和大梵天等五事,這是 佛陀所說的,是一個聖言量,是值得我們相信的。至於說為甚麼女人不能作佛、轉輪聖王、帝釋、魔王、和大梵天等五事,這不是我能夠完全解釋清楚的。但其實, 其中的道理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現代社會裡,有許多職業還是比較適合男性而不適合女性的。

  佛教的住世對每個虔誠的佛教徒來說都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如果佛教滅,不但鬼神哭,所有的佛教徒都會傷心哭泣。所以,住持佛教是一個佛教徒最神聖的事 業。住持佛教的比丘僧團應該得到所有佛教徒的護持和尊敬。在許多大乘經典裡,許多女菩薩都發願來生要生為男子出家修行,就是因為只有比丘才能住持正法。這 些女菩薩因為此生已經生為女人,但是她們發願來生也要生作男子出家修行,親身去承擔起住持佛教的重任。這份虔誠實在足以令天地為之感動而涕淚悲泣,令鬼神 為之肅然起敬。

  這兩千多年來,比丘尼僧團的存在對佛教的發展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佛教住世是為了度化所有的有緣眾生,比丘尼僧團的成立除了女性可以因此出家之外。還是 為了度化那些需要比丘尼才能度化的眾生。比丘尼僧團的存在幫助佛教縮小了與人間社會的距離,使佛教更深入人間,深深地置根於人民的內心深處。使佛教變成社 會裡生動的生活一部分。雖然比丘尼僧團沒有住持佛教的使命,她們為佛教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負起了她們應盡的責任。兩千多年來,比丘尼僧團已經成為了佛教不 可缺少的一部分。
 
 
戒幢律寺與隆昌寺的法系因緣述略
◎劉大任
  容寶華山隆昌寺乃明清以來著名傳戒道場,蘇州西園戒幢律寺為傳承律宗的江南大剎,二者有著殊勝的法系因緣,今人卻恐難述其由了。筆者據所涉獵資料,略述如左。

一、尋根溯源說古祖

  今日所有漢僧傳戒道場,祖堂中都要供奉「慧雲馨公律師」的牌位,戒子們都要禮祖叩拜。這位慧雲馨公緣何受到如此尊崇?如馨 (1540-1615)字古心,萬曆皇帝賜號「慧雲律師」。俗姓楊,南京溧水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六月初十生。二十歲棄俗出塵,赴攝山(南京棲霞 山)棲霞寺,禮素庵貞節法師剃度,精研佛法。一天,閱《法華經.菩薩住處品》中「文殊菩薩常住清涼」句,發願步行朝禮五臺山。他「三歷寒暑」,到了五臺 山,親睹文殊大士勝景,十分讚歎,即在妙德庵住下,日夕參究,過著嚴格的行止有儀的僧人生活。以至聲譽遠播,聞於朝庭,普奉詔在五臺山連續三次舉辦龍華大 會。

  通過對三藏的探究,古祖深感要振興佛教,必須從律學入手,「以戒為師」重興南山律宗。南山律宗,創始唐代道宣律師(596-667),自北宋元照律師 (1048-1116)之後,法系失傳,當時民間私度泛濫,僧人大多數不學律不守戒,墮為世俗僧。而古祖研習律學,持戒謹嚴,立志中興南山律宗,時人譽為 優婆離尊者應世。

  萬曆十二年(1584),古祖回到南京住古林庵。其時,庵「屋僅二楹,園方百尺。」古祖卓錫後,四方求教僧俗絡繹不絕,庵也「煥然而起,百堵一新,遂 成一大梵剎矣。」古祖依古制在古林庵築石戒壇,開壇授戒。據說「感壇殿放光,五色彩霞直沖霄漢,眾山群樓,三日不散,夜明如畫,莫不駭異讚歎。」古祖多次 受請赴靈谷寺、棲霞寺、甘露寺、靈隱寺、天寧寺、海會寺等地開堂說法,設壇授戒,弘揚律學。經過古祖努力,律學得到僧俗大眾的重視,一時「庭臣野叟莫不知 有戒也」。

  萬曆四十一年(1613),皇帝頒詔,江南古林庵大沙門古心律師,賜紫伽黎衣,敕更寺額「振古香林寺」,亦稱古林寺。又賜「萬壽戒壇」匾,並缽盂、錫 杖等物。萬曆四十二年(1614),皇帝延請古祖赴五臺山開建皇壇,傳授千僧大戒,得到皇帝嘉獎,並賜號「慧雲律師」。此時,古祖上表辭謝「敦留」,堅請 「歸林」。欽賜《龍藏》等。

  不久,古祖奉旨還山,回到南京古林寺。乃以皇帝所賜法衣,建塔山陽,以志盛跡。此時,古祖自知化緣將盡,以其所創述的傳戒正範、儀規等著作,授予十二 位法嗣,依次為:一、蓮宗性相律師,命住塔院天隆寺;二、大會永海律師,命住北京湣忠寺,今法源寺;三、中堂(寂)正律師,命住南京吉祥寺;四、漢月法藏 律師,命住常熟三峰寺、鄧尉山聖恩寺、鍾山靈谷寺、武林靈隱寺、寧波天童寺;五、三昧寂光律師,命住廬山東林寺、揚州石塔寺、寶華山隆昌寺。六、澄芳性清 律師,命住鼓山湧泉寺;七、茂林性祇律師、命住蘇州報國寺,後住西園戒幢律寺開山,今塔存;八、金剛性福律寺,命住廣陵福田院;九、蘊空罄律師,命住三義 寺;十、大圓曇律師,命住雲鳳山香水寺;十一、隱微性理律師,命受古林寺;十二、印含性璞律師,遜受古林寺。接席分燈,相繼弘揚律學,遍行漢地,皆古林之 一脈。

  萬曆四十三年(1615)十一月十四日午時,古祖在南京古林寺圓寂。萬曆皇帝詔湣忠寺大會永海律師繪古祖遺像,請於大內供奉,御筆題贊:「瞻其貌,知 其人,入三昧,絕六塵,昔波離,今古心。」全身入塔於南京聚實門(今中華門)外天隆寺後玉環山。他被專為南山正宗十三世、中興律祖。

二、寶華開山說寂祖

  寶華山隆昌寺開山寂光律師(1580-1645),字三昧。揚州人,俗姓錢。二十一歲,在家鄉彌陀庵出家。後從雪浪禪師習華嚴教觀。於 南京古林寺古心律師座下受具足戒,精嚴毘尼。曾閉關於九華山小天臺,隱於司空山,重興廬山白蓮精舍。古祖立他為第五法嗣,受命於寶華隆昌寺開山。他重興殿 宇,建壇演戒,開千華大社,學侶雲集。明末,弘光中(1645),奉旨追薦崇禎皇帝,受賜紫衣,晉號國師。不久,弘光皇帝被俘、寂祖聞知歎道:「吾為大明 律師,說法利生垂四十年,吾願畢矣,當與眾別。」遂付法於見月律師。又命待者取曆本,指示化期,不復進食。至期六月十日,於佛號聲中端坐入滅。寂祖常慨末 世道弱,輕蔑毘尼,乃服膺師傳,專弘律學,臨壇傳戒,百十餘會。著有《梵網直解》四卷,及《十六觀經懺法〉〉。

  寂祖及法嗣讀體見月律師兩代人披荊斬棘,奮力開拓,為寶華山隆昌寺成為戒香逮播,法脈不斷。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在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扶持下,隆昌寺重振宗風,恢復了律宗祖庭的地位和影響。

三、西園開山說茂祖

  性祇律師(1569-1636),字茂林,浙江長興人,俗姓沈。十七歲於裡中彌陀古院出家,立志苦行,遠參耆宿。初從雲棲大師入淨土法 門,次依天臺聞谷老人修習禪觀。時古心律師於南京靈穀寺弘律,立壇傳戒,茂林前往就學,求受大戒。圓具後,他遍探三藏,尤攻律學。古祖立其為第七法嗣,命 住蘇州報國寺。遂化導四眾於吳越之間,求學者聞風趨向,負笈景從。茂祖一一量識淺深,觀機應教,循循啟迪。每示人「以戒為師」,並以念佛法門為指歸,自己 日持阿彌陀佛名號十萬聲。吳中士夫,欽茂祖戒德,每請利濟幽孤,甘露瓶中水自溢,人以為其功德感應。他深自韜晦,弗作承認。由是稟戒皈依者不可計數。

  崇禎八年(1635),茂祖受地方官紳徐溶等迎請住持歸元寺,更名戒幢律寺。此時,他已六十七歲了,仍不遺餘力,高樹戒幢,弘揚律學,並以蓮宗垂訓。 翌年,茂祖自知化緣既盡,西邁方始,臨行告眾:「凡我弟子,嚴持戒律,宗主念佛,深信因果。有不道者,擯之出寺。」念佛聲中圓寂。於西園建塔。至今塔院猶 存。戒幢律寺尊茂林性祇律師為開山第一代祖師。

  茂祖著有《四分摭略》、《五百問解》、《毗尼日用錄》。《律宗燈譜》及《新續高僧傳四集》中分別有《傳》記其事蹟。

四、律宗一脈說西園

  當年,慧雲馨公古心律祖於南京古林寺中興南山律宗,傳法十二位法嗣,分燈大江南北漢地寺院弘傳戒律。這十二位法嗣,不負師傳,一時皆有 所建樹。時間流去近四百年,歷經興衰,當時所傳承的寺院到今天或巳荒廢,或為宗下教下門庭,而傳承律宗的寺院除了古祖的第五法嗣寂光律師所開山的寶華山隆 昌寺,那就有古祖第七法嗣茂林律師所開山的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了。二者同為古祖門下一脈相傳的南山律宗祖庭。

  蘇州西園戒幢律寺創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始名歸元寺。嘉靖(1522-1566)末,地方士紳徐泰改為宅園,築西園。徐泰去世 後,其子徐溶仍以西園恢復歸元寺,崇禎八年(1635),徐溶等延請譽滿吳越的茂林律師為住持,更名戒幢律寺。經茂祖及爾後數代祖師的弘揚,戒幢律寺以律 為宗,以戒為本,高樹戒律之法幢,為江南著名律宗道場。

  清咸豐十年(1860)、毀於兵火。光緒二十二年(l896),地方士紳共同倡儀修復西園戒幢律寺,請時任紫竹林方丈的榮通和尚及其徒廣慧法師主其 事。通過他們師徒相繼率眾辛勞,數十年間,先後修建了大雄寶殿、覲音殿、羅漢堂、天王殿、放生池等,以及安僧辦道的配套設施,待基本形成全寺建築規模,完 成全部塑像,已是一九二六年了。

  一九五六年,明開和尚到了西園戒幢律寺,一九六二年任方丈,直至一九九四年四月。由安上和尚繼任。一九九四年七月,明開老和尚圓寂,一九九七年安上和 尚圓寂。經明開和尚和安上和尚二人嘔心瀝血的辛勤護持,擘劃建設,尤其「文革」中護寺之功,使西園成為蘇州唯一沒有受到嚴重破壞,基本保持完整的寺院;改 革開放以來恢復之勞,使西園名列全國重點寺院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大剎,傳承了律寺宗風,一九八二年至一九九四年先後舉辦了三次傳戒法會,受大戒者二百五十七 人。現任普仁和尚秉歷代祖師遺願,繼承「道風、學風、家風」,愛國愛教,建設寺院,培育僧才,嚴淨毘尼,安僧辦道,弘法利生,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為西園戒幢律寺,恢復律宗祖庭他位,奠定了基礎。重振宗風,當指日不遠。
 
 
戒的境界
◎達 亮
  ,《辭海》解釋為警(警醒)也,備(防備)也,有防非止惡之義。佛教講究「一念心清淨,佛居魔王殿;一念惡心生,魔王居佛殿」、「思量惡法,化為地獄;思量善法,化為天堂。」所以,特別看重「眾善之所生」的戒。

  戒惡揚善,自是傳統古義。戒煙戒酒,戒驕戒躁,戒賭戒毒等,告訴人們規範自己的思想行為。戒,就是要破除自己不好的思想和行為,有所破,就有所立。真 正懂得戒的人,必然懂得樹立良好的思想行為。戒酒,宜茶;戒濃茶,宜清茶;戒過飽,宜適量。戒貪,興廉;戒浮誇,興實幹;戒保守,興創造。戒懶,尚勤;戒 驕傲,尚謙虛;戒名利,尚淡泊,等等。戒是人生的法寶,戒是人生的寶鑒,戒是一種境界,戒也是一種養生之道。戒能養生,如戒酒,宜茶;戒濃茶,宜清茶;戒 過飽,宜適量。又如「豪華食」是時下的流行語。但美食與豪華本來是兩回事。食之美到了某個境界,會生出豪華的感覺,但把豪華加到美食身上,充其量只是外在 的東西。中國美食批評的經典之作《隨園食單》,專門列出一大「戒單」,如「戒苟且」、「戒落套」、「戒暴殄」、「戒縱酒」,特別強調要「戒耳餐」(浮名) 和「戒目食」(大堆頭),反對「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反對「徒誇體面」的「貪」。矯情浮華是一種作派,質樸務實也是一種作派。把「耳餐目食」的奢華 戒掉,這也是一種境界,換句話說就是一種質樸務實、修身養性之道的境界。

  佛門弟子有五戒(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八戒、十戒的說法,規定了哪些行為不能去做、不能去想,一做一想就犯戒,大到 殺生,小到說人閑話,都在戒律之內。佛教不但重視戒律,社會上的正人君子也把知所戒懼,作為防禁身心之過的一種道德要求來驚醒約束自己。孔子曾教誡他的學 生,人生要有「三戒」,他在《論語.季氏》篇(第十六)中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 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年輕時,要警戒迷戀女色;壯年時,要驚惕爭強好鬥;年老時,切忌貪得無厭。這「三戒」最重要一點就是「戒得」。看看眼下有上 升趨勢的官場「現象」,想想那些因貪污受賄而身敗名裂的迷途老馬,大半輩子都幹得不錯,可是最後幾步卻誤入歧途,陷進泥潭。一個貪字,葬送了多少花甲老翁 的晚節英名,足見孔夫子老年「戒得」之先見之明。孟軻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則是另一種意義上的「三戒」。魯迅先生幼年讀書時常犯 遲到,便在書桌一角刻一個「早」字,這也算是一種「自戒」。作家莫言也是另一種「自戒」的典範,他之所以用「莫言」之名,就是因為自己不要說話。他用這個 名字告誡自己「少說話,多做事。」並且不要在作品中寫那麼多闡釋逼著讀者去接受,因為好的作品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前段時間我有幸讀到「填五戒詞」 的文章,裡面有「戒多欲」、「戒浮躁」、「戒奢華」、「戒空言」、「戒媚俗」之說,更是把「戒」充分發揮到生活中的各個層面。

  戒的過程也就是覺悟的必經過程。戒的價值不僅僅在規範你不做甚麼,而是要使你在約束自已不做不想的掙扎,鬥爭之中,漸漸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駕馭自己的心猿意馬之心。

  話說有四位修行者相約徹夜打坐,事先說好應專心致志,不能為外界的任何事情所分心,更不可以開口說話。

  一盞微弱的油燈,伴著四位修行者的禪坐,整個禪室裡,顯得格外的清靜、空靈。

  夜半時分,油燈的油越燃越少了,眼看就要油盡燈枯,這時一陣風吹來,使得燈火更加閃爍不定,幾乎就要熄滅了。

  「糟糕!燈火快被吹滅了。」其中的一位修行者不禁大為著急的叫了起來。

  「我們專心打坐,你怎麼可以開口說話呢?」另一位責備第一位說話者。

  「你還不是講話了」!不料,他的責備卻引來另一位和第三位的不滿。

  這時只見第四位修行者臉上略帶微哂,自言自語地說:「幸好只有我沒有破戒」。

  ……「量盡他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曾量。」(石屋語)人總是很輕易地看到別人的缺點,面對自己的過失,卻常常無法發覺。你是第四位修行者嗎?只緣身在 此山中。其實,戒是自控的一種表現,調控為了適應,進而控者生存。善於調控自己的人,才懂得戒的真諦。他們為自己定下戒律(戒己律己),或寫條幅懸於牆 壁,或寫座右銘壓於玻璃板下,或列若干條於日記本中,或列若干點牢記心裡,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提醒自己、警策自己,也就是說自戒、自律,來提升自己人 生境界。其實那四位修行者沒有懂得戒的真諦,當然也沒有達到戒我兩忘、戒我一體的境界,這是戒的層次境界。你的持戒修為達到某種層次,那麼你的人生也便投 靠了某種境界。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生命是可貴的,生命不分大小,佛教五戒中就有不殺生之戒,這是對生命的尊重。其實,這條不殺生戒也能驗證出一個人持戒修行的境界。《雜譬喻經》中就有這麼一個故事:

  有一比丘,到一家化緣,女主人便以豐盛的飯菜款待他。這家主人便是有名的富商,男主人喜歡收藏,經常以高價收購來自世界各地的珠寶。

  這天男主人拿著一顆剛買來的珠寶回家,進屋後見有比丘獨自吃飯,但隨手將珠寶放在桌上,就到內室更衣去了。他剛轉身離開,家裡養著的一只鸚鵡飛過來,張口就把珍珠吞到肚裡去了。

  不一會兒,男主人和女主人一起出來,發現桌上的那顆珍珠不見了,便問吃飯的比丘:「那顆珠寶哪兒去了」?

  「甚麼珠寶,我沒有看見啊!」比丘略微一愣說。

  「那麼有人進來過嗎?」

  「沒有看見有人來過。」

  「明明放在桌上,這裡除了你之外沒有別人,珠寶不見了,這不是明擺著的事,那你說會是誰偷的呢?你還是老老實實地交出來,我就饒你一命,不然的話,我就把你活活打死!」

  「我沒有拿,絕對沒拿!」比丘並不慌張,只是堅定地說著。

  男主人聽了大怒,抄起一根木棒朝比丘打去,比丘被打得頭破血流,倒在地上。

  這時鸚鵡飛過來飲血,正好撞在揮舞著的木棒上,當場氣絕身亡。這時,比丘才開口說出事實真相。

  男主人不信,令人將鸚鵡的肚子剖開,果然見到那顆珠寶。

  男主人不解地問比丘:「你明知事實真相,為何不早說出來,否則就會免遭皮肉之苦!何苦呢?」

  比丘答道:「我遵守佛門戒律,不得殺生。本來想告訴你真相,可又擔心鸚鵡會遭到剖腹之禍,所以我才這樣做。現在它死了,說出真相也無所謂了。」

  男主聽了深感慚愧,連忙向比丘賠禮道謙。而比丘卻像甚麼事沒有發生過似的,臉上既無怨色也無怒色。

  另一個故事是關於聖徒的。有一天他在祈禱的時候,正好一只畫眉鳥飛過來,在他的手臂上產下了一窩鳥蛋。聖徒為了保護鳥蛋,克服著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 一直保持著祈禱的姿勢,直到小鳥慢慢地孵化、成長,他也因此成為全世界所敬仰的聖徒。一九九五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愛爾蘭詩人希尼在他的受獎辭中講過這個 聖徒的故事。作為一個出家修行者更要像故事中的那個比丘和聖徒一樣,憑著堅定的宗教信仰,承受令人難以想像的屈污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和克服各種常人無法 想像的困難和痛苦。持戒比丘和那位聖徒境界之高,這是他的宗教信仰的使然;且不說他們這樣做值得不值得,但他持戒(不殺生,其實是間接殺而已)的境界之高 是使人折服、嘆賞的。事雖小,卻能見微知戒的境界。

  有朋友說,效仿佛家那種刻板的戒律,苦行僧的生活方式,毫無自由可言,我喜歡隨心所欲。隨心所欲,在一定條件下可行,一定條件下又陷入誤區,關鍵是你 的「心」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些人只注意到了前半句,沒有注意到後半句「不逾矩」,那即是戒「超越規矩」。可以說, 你對戒律了解越多越深刻,生存的自由才會越大。

  戒使我們遠離陷入人的泥潭,或出污泥而不染,給予我們冷靜的理智澄定的心靈。因為你心中有戒,不做不想那些為非作歹的事情,你就由局中之迷跳出局外, 成了一個清醒的旁觀者,對世間的一切悲劇、鬧劇、丑劇,從上場到結局都看得通透。當我們看到一些人由於放蕩不羈,為所欲為,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回過頭再 想想自己因知所警戒,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辦事,活得雖平凡卻無大起大落的悲哀,雖平淡卻無驟喜驟悲的困擾,而更重要的是任何時候都無愧於人,無愧於 心,活出了做人的尊嚴,沒有誰指著你罵娘,或戳你的脊樑。從而更加覺得自己戒得對,戒得好,無怨無悔,並更為自覺地遵循做人的種種道德規範,使自己從低層 次的不越軌,到高層次的遇事不惑。

  戒是長鳴的警鐘,戒是醒心的藥石,也是反躬自省的正舟之舵,不欺暗室的定心之魂。戒字常存心間,就能約束並激勵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踏踏實實跨出人生的每一步,在放縱與節制中處理好消長,平衡的關係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僧人互異

  年前,我曾往韶關南華禪寺參拜六祖慧能大師肉身法相。來此殊勝因緣,會晤方丈和尚佛源大師及執事諸師。

  這是粵北古剎,高僧輩出,風水奇佳。特別是身居深山古剎的出家人「道風好」,講究「修持」、「參禪」、「念佛」。在今日佛教圈中較為稀少了。

  在大城市的和尚、尼姑們,為了要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除思想新穎之外,在生活方面也要跟上時代,比方說:他們會擁有最先進的通訊器材,時下電腦最為流 行,有的年輕法師均能操縱自如,坐在靜室裡,足不出山門,便能得知天下事了。可是在國內古剎的僧人們,仍保持傳統的古風,行、走、坐、臥……等等,都表現 了「非禮勿視」、「非禮勿動」。所謂「眼觀鼻、鼻觀心,」非常威儀。

  兩種僧人,兩種方式,誰是誰非,見仁見智,各有千秋了。


肉身菩薩

  佛教出現「肉身菩薩」,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我相識兩位「肉身菩薩」,一在台灣、一在香港。台灣的「肉身菩薩」即是慈航法師,早在五十年 代,他卓錫新加坡弘揚佛法,隨後來到台灣,我與他通過許多封信,並幫他在常州天寧寺請購「禪門日誦」功課本,故因緣深厚。這位法師是太虛大師的入室弟子, 是一位佛教革新派活動家,在僧青年一代思想中產生很大的影響。至於香港一位「肉身菩薩」,名叫月溪法師,他是修頭陀行的僧人,頭髮長長的,有一小撮鬍子, 雲南人,懂得古文、古詩。用俗人的眼光來看他,所謂「毛病」不少,為人非常「孤寒」,捨不得花一分錢。可能這是一種「假象」,他的真實的「本來面目」,不 是一般人能窺見的。否則,哪會有「肉身不壞」之相呢?其中必有奧妙焉!


工程師的「自白」

  說起一個「緣」字來,真是不可思議。

  有一次,我隨同馬來西亞佛教人士組團去北京勝地觀光旅遊,下榻在友誼賓館,由於我是單身的緣故,便同另一位單身客合住一房間,我與他從未謀過面,彼此 不相識,「陌生人」突然住在一間房間裡,是不是感到尷尬呢?對某些「陌生人」來說,或許會產生這樣的感受,這是極其正常的。

  然而對我們這一群佛弟子來說,並非如此。而且很自然地吸在一起了,彼此之間毫不隔閡,談起話來,非常投入,語言、思想、感情相互溝通,這就是所謂「緣」的妙用。

  同我共住一房的居士,他本是馬來西亞一家知名化工廠的化學工程師,所謂從事「科學」工作的人,怎麼會皈依佛門呢?

  在彼此談心中,他說自己對佛學並沒有深入研討,談不出甚麼深奧的佛理來,但覺得自從學佛以來,受用不淺。過去在人生觀方面頗為「執著」,對人對事,都 以科學態度去對待,不會輕易改變其「規律」和「法則」,這就形成了「一成不變」的性格,處處表現出頑強的「固執」,有了「固執」脾氣,似乎煩惱多多。自從 信佛以後,懂得了「放下」兩字,一旦放下,就感到「輕鬆自在」,自此扭轉了人生觀啦!


把握時機

  世間上不知有多少人「羨富」、「厭貧」,可謂「見慣不奇」的眾生心態了,若是有人「羨貧」、「厭富」,這才是古今奇譚怪論了。

  實際上,這所謂貧富之間,是相對的,變化的;不是一富,富到底;一窮,窮到盡。在世上,常有轉機的人,富人變窮了,窮人變富了,這樣的事例多不勝數啊!

  日前,有一位居士,來我家探望我,她頗有感慨地話起當年過日子時,一貧如洗,窮困得一日三餐吃不飽,住在一間破爛的屋子裡,穿衣只夠換洗罷了,幸好馬來西亞的氣候酷熱,不需要四季更換的衣服,生活極為艱辛困苦,親戚朋友不相來往。

  她說,只要熬過一段苦難日子,不能氣餒,要把握時機,就會時來運轉,不愁沒有好日子過。又說,其夫是學建築的,一度英雄無用武之地,發揮不了自己的才 能,只好過著挨苦日子。想不到香港「炒樓」熱風吹來大馬,於是設法集資建築房屋,由於地皮便宜,政府扶助,投資者興趣濃厚,做起事來「得心應手」,就如此 做起地產發展商來了。不用說,十多年間由「一窮二白」儼然成為一地富人了。

  她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要能熬得啊」!這句話顯出平凡中見真理;不少人就是「熬」不過,隨波逐流倒下去了。


闖蕩江湖

  「談窮論富」固然需要講些道理,更重要的要以「事實」為例,就具有更大的說服力了。

  我相識一位億萬富翁,他本是一個窮孩子,沒有讀過中學,早年失學,當「童工」出身。他的財富是怎樣來的呢?絕不是走偏門生意獲得的。

  他做了幾年學徒工,積蓄了一些錢,平時用心鑽研修車技術,再向窮親戚借貸一些,開了一間簡陋的修車房,由於技術精巧,生意不錯;錢多了起來,就想做貿易生意。他單槍匹馬敢於闖蕩江湖,竟跑到日本去尋找機會。

  他不懂日語,也不會說英語。在一偶然機會相識到一個日本廠家老闆,他根本無法表達來意,但他在口袋裡裝上了日語,英語會話本子,結結巴巴說點日語夾上 幾句英語。這位老闆並不介意他的語言流暢與否,而是賞識他的勇氣,不會說外國話竟敢來闖世界了。於是給他在香港代理產品零件,就這樣一個不明不白的機會, 從此他賺到了不少錢,他又利用錢去買地皮,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的億萬財富就是這樣來的。近幾年來,他常常捐些錢給窮人,在國際上也做了不少善事。


求不得苦

  在一次文化交流會上,有位剛相識不久的歐陽惠女士突然提出一個宗教性的問題。她說:「在人生道路上,有所謂『求不得苦』!到底它的含義是甚麼呢?凡是『求得到』的,是不是就『不苦』了呢?」

  這個問題似有點新鮮味,一般人不會提這樣的問題來。事實上,很多人都感受到人生有「求不得苦」,幾乎處處事事都反映出來,只是近乎進入「麻木」狀態,所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知臭」罷了。習以為常,陷於苦境而不自知。

  世間上,不論男、女、老、幼都會碰上「求不得苦」。諸如年幼學生平時讀書很用功,渴望能考第一名,結果榜上無名,不惜跳樓自盡;又如男女談戀愛拍拖, 渴望早日成婚,不料女方或男方變心,移情別戀,悲慟欲絕,一時扭轉不過來,不惜毀滅自己生命,甚至同歸於盡,慘絕人寰。在政治上,金錢上為了「求不到」所 求的東西,在窮途末路下,做出糊塗愚事來,比比皆是,能說「不苦」嗎?

  求得到的,即是能夠如願所償了,也未見得「不苦」。有人日夜渴望成憶萬富翁;錢雖「得到」了,卻惹起黑幫的垂涎,成了被綁架,撕肉參的禍事臨頭,求得到的事,又未必是真正幸運,若不是擁有巨財,或許生命不致於受到威脅。


幸與不幸

  前面談到錢的事,使我想起三個老朋友的不同遭遇;三個人同是向人家借錢,然而結局卻不同。所謂「借錢」是出於一時不得已吧,並不能把「借錢」看為絕對「壞」事。

  有一個年輕人在一間洋行當小職員,薪水很少,勉強過日子,為了結婚的緣故,不得不向別人借些錢用。錢雖借到手,到期卻無力歸還;他受盡了追討索償的滋 味,弄得日夜不得安寧。由此,他深切地感受到錢的「威力」!在這一念之下,激起他奮發圖強的精神,開動腦勱找竅門,在自己不懈努力下,數年之間翻了身,擁 有不少財產,地位也有了。

  另一位是五十年代的女明星,短短幾年內,由於主演多部賣座的影片,賺了不錢。後來僑居英國,同幾個朋友合作經營一間傦氣的大餐廳,她不管事,不時還到 賭場去玩玩。就這樣,把自己的全部積蓄花光了,陷入了困境。她膽子不小,竟敢向美國華人黑幫借了一筆錢,過慣了腐朽糜爛的生活,無錢歸還,遠逃紐約,躲藏 起來不知芳蹤下落。有人說她是有毒的「黑玫瑰」。據說,她怕黑幫追殺。

  還有一位眾所周知的某電視台主持節目的藝員,能說會道,是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公眾人物。為了欠下大耳窿一筆錢,無力歸還,結果跳樓殞命,至今令人惋惜不已!


金瓶掣簽

  有一位本刊讀者來函問我:「『金瓶掣簽』是甚麼意思」?

  看來,有不少人都摸不清是怎麼一回事,我不得不解說一番了。所謂「金瓶」,也叫金本巴瓶。「本巴」為藏語,是漢語「瓶」的意思。早在清代乾隆皇帝頒發 兩個金瓶,一個設在拉薩大昭寺,一個設在北京雍和宮,按照清政府和西藏僧俗官員共同制定的章程規定;歷代達賴和班禪圓寂後,事先由西藏地方政府和三大寺 (甘丹、哲蚌、色拉)共同選出「靈童」三人,占卜出一個「良辰吉日」,屆時將三個「靈童」的名字寫在象牙籤上,密封在金本巴瓶內,在隆重的佛教儀式中,會 同僧界政要人由駐藏大臣當場用象牙筷子從瓶內取出任何一籤,籤上所寫的「靈童」即成為「達賴」或「班禪」的繼承人。

  這個「金瓶掣簽」,在藏語中也有兩種譯法:一稱「塞明達杰擇」即「金瓶鑒別」;二稱「塞朋珠囊」即「搖金瓶」;「掣簽」藏語稱「強甫田」,合稱叫:「金本巴強甫田」,合稱叫:「金本巴強甫田」,即漢語「金瓶掣簽」的意思。

  金瓶掣簽制的實行,要事先認定待選的幼童;藏語稱「楊斯妥內」,高僧活佛轉世向清代中央政府呈報,由駐藏大臣親臨現場監督進行,抽籤選定的稱「真靈童」,藏語為「楊斯珠梅」。如沒有中央派員親臨或駐藏大臣親臨現場監督主持驗看則無效。
 
 
改善由自己做起
◎楊 釗
改善由自己做起

  生在世,很容易迷失,不知方向何在,不知應做甚麼,不知如何去做。

  環顧我們社會的周圍,甚至我們自己,每天遇到多少事情?面對多少的情景?有多少問題?多少的困難?多少的煩惱?例如,失業問題,負資產問題、工作不如意問題、家庭問題、子女問題,因此有「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居其八九」及「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之嘆。

  千頭百緒,何處為家,何處為歸宿?追究問題的來源,在於被動,被周圍的事事物物牽著鼻子走,所以營營役役,隨波逐流,煩惱萬千。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反 被動為主動,由我們安排事物,而不是被事物迫我們而為。這樣,就能有條有理,雖忙不亂。要這樣,就必須貫徹「計劃、落實、檢討」管理三步曲;同時能「物色 人才,下放權力,留有空間」。若能認識這個觀念,並能落實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上,便能從困難中走出來,在煩惱中走出來。

  當然,實施過程中離不開「分輕重、隨機應變、事緩則圓」這旭日三招,並能熟讀旭日文化,活學活用,其效果則更佳。

  我們所處為多元化的社會,我們日常面對的又是複雜的人生問題,要在這千頭百緒之人生之中能夠安樂,還要學習甚麼訣要?其訣要何在?在於「量力而為」、 「睇笟食飯」、「對症下藥」。要做到「對症下藥」,其要點在於「實事求是」;要「實事求是」,必須「誠意與正心」,只有誠意和正心,才能客觀地分析問題和 處理問題,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對症下藥」。

  世人只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成功秘訣,卻不知修身之前有「誠意、正心」之基礎條件,沒有「誠意和正心」的訓練,談不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台階。

  世人的另一缺點,在於只學不練,只講不行。只學不練何來掌握其中方法?只講不行,何時才能到達目標?所以「心口一致,言行一致」是我輩中人需苦練的一 關。當然,「知易行難」又是社會中的另一種「病」。但須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乃治此病的良方。所以我們提倡「改善由現在做起」。

  世人還有一種迷失,在於外求,在於依賴。依賴父母、依賴家庭、依賴朋友、依賴社會,結果互相依賴,無以安寧!

  其實,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在於靠自己。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可向靈山塔下修。」

  「世人若修行,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 是道。自若無道心,闇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 腳臥。」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前輩大德們的修行秘訣,展示了人生超昇的方向和道路:「改善由自己做起」。
 
 
飲茶藝術談
◎一 翠
  國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茶。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百姓生活開門七件事,茶乃生活必需品,而「粗茶淡飯」則干脆把它視作與飯同等的地位。又如白居易有詩云:「食罷一覺醒,起來兩盅茶。」亦是貼切的描述。

  客來敬茶,圍桌而坐;以茶會友,以友輔仁;沏壺好茶,曲曲談心,千般情趣,萬般暖意,高山流水,幸逢知音。宋.杜耒曾在一冬夜與友人對坐品茗時,歡敘 舊情,賦詩曰:「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寒夜裡有客人來訪,詩人就以熱茶當酒,請他喝上一杯,與客人品茶吟 詩,詩由茶而生,茶因詩而美,其身心快樂,樂不勝言,自在茶詩之中。此詩中洋溢著濃厚的人情味,有一種樸實無華的美感。「寒夜客來茶當酒」,因此一句,千 古傳名。這也說明了「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的道理。「青雲名士時相訪,茶煮西峰瀑布水。」(茶聖陸羽詩)「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 幾欲仙」是以茶會友、以茶待客敬賓生動的寫照。

  中國各地飲茶是大有區別的。北方飲茶以大壺大杯為主,尤其是許多少數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茶風俗,別具情趣。蒙古族、藏族是以大碗喝的是奶茶或酥油 茶,白族有「一苦二甜三回味」之說的「三道茶」,東鄉族的「蓋碗茶」,布朗族的「竹筒茶」,畬族的「三杯茶」,侗族的「油茶」,哈尼族的「釅茶」,哈薩克 族的「敬茶」,瑤族喝的是「擂茶」,西北地區講究喝「三炮台」或者叫「八寶茶」。閩粵一帶的工夫茶,光名字就說明喝茶簡直等於消閑談心。溫壺、燙杯、洗 茶、泡茶、翻杯、敬茶、聞香、品茶,此為茶趣。喝茶時先觀茶形,乘熱聞香「再嘗其味,細細品飲,妙不可言。

  飲茶有講究,一杯茶須分三口喝,第一口試茶溫,第二口品茶香,第三口才是飲茶。呷茶入口,湯在口中迴旋鼻生香。烏龍茶好比高人,喝一口即能指點迷津。 花茶非常精靈,可惜少了點韻味。冰的檸檬茶有點志不同道不同,可夏日炎炎,它是個好人。白毫鳥龍耐品,像溫厚而睿智的老者。鐵觀音外剛內柔,佛手喝來春暖 花開。毛峰鮮醇而爽,碧螺春的清和鮮甜,雲霧的香馨醇厚,龍井的香郁味甘,柚茶的苦口婆心,至於陳年普洱,好比走盡王謝堂內,蛛網恢恢疏而不漏。龍須茶, 真像聖旨駕到,五臟六腑統統下跪。喝茶,妙不可言,一切盡在不言中。

  茶是一種健康的飲料。君不見,茶裡乾坤大、碗中日月長。那是因為:茶是綠色的精靈、東方的聖水;茶可以消食利尿,滌熱清痰、提神去煩、明目解渴、益思 去膩、消炎收斂,益壽延年;茶可散郁氣、驅睡氣、袪病氣、養生氣;茶能行道、能雅志、能益體、能降濁、能滌心。英國著名女作家韓素音曾寫道「茶是獨一無二 的文明飲料,是禮貌精神純潔的化身;我還要說,如果沒有茶杯在手,我無法感覺生活。人不可無食,但我尤愛飲茶。」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教誨更不可忘卻「茶為文 明古國所即知已用之一種飲料……就茶而言,是為最合衛生最優美之人類飲科。」無庸置疑,茶已是世界各國最主要的飲料之一。

  茶葉不僅有較高的飲用價值,更有明顯的醫療功效。茶功效大,早為世人所知。史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相傳四千多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 毒,得茶而解之。」李白詩也說:「茗生此山石,玉泉流不歇,根柯酒芳津,采服潤肌骨。」葛長庚歌曰「味如甘露勝醍醐,服之頓覺沉蘇。「《茶經》亦謂「精 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濕、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露抗衡也。」現代科學家研究,飲茶可以抗癌、減肥,治糖尿病,茶有多種維生素 氨基酸,經化學分析茶含有三百多種化學成分。故茶是高級營養茲補品,是適齡康樂妙藥。飲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損失可大了。但若喝茶的人老是想到功效, 那境界可就有待提升了。

  以前讀《詞苑叢談》,其中有一段茶趣故事:後周末,汴京有一石氏開茶坊,有一乞丐來索飲,石氏的幼女敬而與之,如是者達一個月,有一天被父親發現了打 了她一頓,她非但不退縮,反而供奉益謹。乞丐對女孩說:「你願喝我的殘茶嗎」?女嫌之,乞丐把茶倒一部分在地上,滿室生異香,女孩於是喝掉剩下的殘茶,一 喝便覺神清體健。

  乞丐對女孩說:「我就是呂仙,你雖然沒有緣分喝盡我的殘茶,但我還是讓你求一個願望。」女孩只求長壽,呂仙留下幾句話:「子午發餐日月精,元關門戶啟還扃,長似此,過平生,且把陰陽仔細烹。」遂飄然而去。

  這個故事讓我們體察到萬情皆忘,「且把陰陽仔細烹」實在是神仙的境界,石姓少女巳是人間罕有,還是忘不了長壽。所以「人到無求品質高」,這是人生的境界,也是喝茶人難得的境界。

  我國飲茶歷史悠久,名人與茶有一種不解之緣。名人與茶、茶與詩、詩與酒是莫逆之交。唐朝被稱為茶祖、茶神、茶仙、茶聖、茶狀元、茶博士、茶大師的陸 羽,精於茶道,歷十載春秋撰寫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接著《茶序》、《茶論》、《茶疏》相續產生,風行全球,翻譯到全世界,僅僅日本就有二十三種 版本。歷史上嗜茶的皇帝很多,有的浸潤其中,甚至成為行家。宋徽宗趙佶,生逢亂世,治國本領平平,最終被金人北擄,客死他鄉。但他生前卻寫下一本《大觀茶 論》,近有三千字,分十二篇,縱論茶的產采、制藏等,對茶的知識如數家珍,令人讚嘆,可以說是第二部茶經,當之無愧的。清代的風流天子乾隆,生性愛茶,寫 有許多詠茶詩。最稱道的是,嘉慶年間,乾隆禪位自稱太上皇,有老臣諫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嗜茶太過的乾隆戲對曰「君不可一日無茶。」此事有史料記載, 可見這老皇帝對茶的偏愛。

  茶詩,唐代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茶詩」,可謂茶詩中千古絕唱。全詩二百六十二字中間敘述飲茶感受的部分: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這「七碗」,把飲茶從「喉吻潤」、「破孤悶」到心境逐漸空靈、漸入佳境,最後飄逸欲仙,進入禪的境界的深切感受,幾乎推到了極至,後世人寫喝茶詩都難 以超越他的這個高度,文才如蘇東坡者,也只能加以化用。明代詩書畫印俱能的青藤居土(徐渭)對盧仝更加推崇備至,常在飲茶詩文中億用,如「虎丘春茗炒烘 蒸,七碗何愁不上升」即是。直至當代名家趙樸初先生也在他的著名詩篇化用:「七碗受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在這首詩中,趙樸初先生 用詩人盧仝的「七碗茶」詩意,引用唐代高僧從諗禪師「吃茶去」的禪林法語,自然貼切,生動明了,卻是詩人領略茶味的寫照,又是體現茶禪一味、茶禪相通的佳 作。趙樸初先生是在盧仝把飲茶至味描繪得淋漓盡致的基礎上深知茶味的。(續下期)
 
 
悼念濟塵大師
◎王貴清
  夫!濟塵大師圓寂了……。這一天是二零零二年六月六日零時二十分。(壬午年四月廿六日子時)他在醫院的病床上安祥地西歸了。享年一百零三歲。

  濟塵大師早年在昭覺寺上慈下清法師座下剃度出家,八十多年來勤修勤學,五明俱足,終成正果;是當代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他一生廣結佛緣,普度眾生;深 得廣大佛教徒和信士大眾的愛戴。濟塵大師愛國愛教,擁護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在舉國迎接香港回歸的前夕,濟塵大師不顧百歲高齡,整肅法儀,親登聖壇為迎接香 港平安回歸誦經禮佛,他率領眾弟子為維護世界和平而祈禱祝福;為中國的安寧強盛而祝願祈禱。

  濟塵大師發大宏願莊嚴國土、弘揚佛法佛學,發大願再版了佛學經典《洪武南藏》巨著。他率領眾弟子和信士大德們,依賴佛的力量,先後修建了接引寺、金華寺、慈濟堂和佛山古寺,猶以佛山古寺修復規模氣勢宏大。

  大師圓寂的噩耗一傳出,連日來,佛山古寺前的大街上車如流水,人似潮涌。人們絡繹不絕地從四方八道趕來悼念他……。

  佛山寺內人海茫茫,大剎上空梵音裊裊。悼念的人群自動地排列成長隊,默默地、靜靜地環繞靈柩瞻仰大師的遺容。廊下那層層疊疊的花圈在述說著人們對大師的悲痛哀悼,那束束籃籃的鮮花在述說著人們對大師的真情愛戴,那一幅幅輓聯在述說著人們對大師的無限崇敬。

  一生慈悲為弘佛法建廟功成歸西去
  三寶威德惟願施恩懇求應世再東來


  為表彰濟塵大師為地方的發展所做的巨大貢獻。當地市政府特地成立了濟塵大師治喪委員會,並於二零零二年六月十四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在佛山古寺大殿前召開了有千餘人出席的追悼大會,濟塵大師火化後的舍利盒恭置在悼念台正中的法座上,那大幅的黃綾上哀書:

  濟塵法師追悼會

  高大的殿柱上的輓聯是:

  濟塵百年闡釋理禪機七佛名區弘大法
  塵緣千結傳醫方武術萬人古寺哭恩師


  這副輓聯是對濟塵大師佛門一生恰當的結論。

  我與濟塵大師相識是在金華寺修復之初,那時大師是金華寺的住持。我因攝影牡丹題材的圖片,時常上金華寺一帶創作,同行的趙先生向濟塵大師介紹了我;於 是我們就成了忘年之交。大師高尚的品德和淵博的佛識讓我肅然生敬,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教誨是:「做人首先是品行要端正、要正直;在世上要為社會多做一些有益 於大眾的善事、好事……。」許多年來,大師這一教誨銘刻在心,鞭策著我的人生。

  心悲世上何依估
  我哭人間失楷模


  濟塵大師安息吧!
 
 
永常法師往生說法
◎覺 光
  毘尼精學好修持
  鐙傳慧命覺先知
  為求秀苗能茁長
  普施法雨用心慈

  永常法師為故大德尼慈祥法師衣缽法嗣,秉承師訓,積極推行善業,建樹佛教功德,賡任大光園住持,及大光中小學校監,並參與香港佛教聯合會,擔任常務董 事暨多個委員會職務,詎積勞成疾,藥石失靈,竟爾捨報西歸,享壽七十二歲,英年遽逝,各方均惜。永常法師毘尼精嚴、慈悲普度、功德在世、澤被無量、堪為典 範,老衲今來為之封棺說法,亦藉表其讚頌也,於茲說法一句,道:

  賡承師志事繁冗
  大光園裡好宗風
  洪願得成雖稍卸
  再來娑婆步前蹤


時維圓寂菩薩戒比丘尼

  
法名仁智字永常,原籍廣東省遂溪縣人氏,周氏女,生於一九三三年正月十三日。法師因年幼多病,其父母得知非俗人之所能養,遂求好友慧良師傅收留,時維三歲。及九歲,法師於湛江聽法於海仁法師,遂求慧良法師剃度,決意出家。

  一九四六年三月法師隨海仁法師回港,海老薦與慈祥法師,遂與之初結法緣。

  一九四六年法師負笈東蓮覺苑,跟隨林楞真院長及隨虛雲、海仁、顯慈、法舫、圓瑛、敏智諸位法師學經。

  一九五一年隨敏智法師研究唯識及因明於覺蔭圉。

  一九五三年於正心佛學院跟隨敏智法師專心鑽研俱舍及完成中學課程。時慈祥法師欲邀法師任教大光義學,然法師感於學有不足,遂於

  一九五七年進入聯合書院攻讀中文系;

  一九六一年獲聯合書院中文系統一文憑。慈祥法師愛師如寶,求才若渴,三邀法師回大光任教,自此法師遂踏上杏壇,為人師表。

  一九六六年法師經兩年復修,終獲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文學士學位,一時傳為佳話。雖如此,法師不為資歷高利祿厚所誘,一心追隨慈祥法師,為弘法而工作。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一日,慈祥法師於大光中學禮堂舉行嗣法大典,正式傳師法寶,收歸為徒,顯揚佛事。

  一九九一年任佛教大光中學副校長。

  一九九七年因慈祥法師體弱多病,遂接任佛教大光園住持及佛教大光中學校長之職。

  於一九九八年榮休。改任佛教大光中學校監至今。法師踏杏壇化雨春風達四十餘年,培育人才,屈指難算,其間於社會及教育等方面多有功績,茲臚列於後,以彰其德。


歷任佛教團體及社會公職職銜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名譽顧問
  香港佛教聯合會學務管理委員會委員
  香港佛教醫院管理委員會委員
  香港佛教聯合會弘法工作委員會委員
  香港佛教聯合會慈善及安老服務管理委員會委員
  香港佛教聯合會 會員活動委員會主任委員
  香港佛教聯合會 幼兒中心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佛教大光園有限公司永遠董事
  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會長
  佛教大光中小學家長教師聯誼會榮譽顧問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大會 大埔區慶祝大會主席
  香港童軍總會大埔區區務委員會委員
  「此岸彼岸」弘法活動委員會副主席

教育方面

  
佛教大光幼稚園校董
  佛教大光義學校董、義務校長及義務校監
  佛教大光中學校長
  佛教大光中學校董
  佛教大光中學校監
  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校董
  佛教何南金中學校董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校董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校董
  大埔區中小學校長會會員

  法師更積極推動國內教育,獨力贊助興建多所希望小學:計有廣東省遂溪縣永進希望小學及良筠希望小學、廣東省淡水縣慧良希望小學、廣東省東源縣慈祥希望 小學等;其餘由佛教大光園慈善基金會捐資,與廣東省青少年事業發展基金會、由寶蓮禪寺及中聯辦新界工作部,在廣東省連山縣興建慈祥希望中學,又在國內其他 省分,興建希望小學多達廿五所,足見法師秉承慈祥法師熱心教育事業。

  法師駐錫香港五十餘年,秉承佛陀慈悲教法,以利生為己任,服務社群,出錢出力,任勞任怨,從不懈息,畢生致力佛化教育,促進社會祥和,為人類謀福祉。 今度生緣盡,捨報西行,現正處於末法時代,邪魔亂舞,風雨飄搖之時,頓失法將,教界四眾,無不唏噓!願法師不違本願,早日倒駕慈航,還來娑婆,化度有情。 阿彌陀佛。

圓寂比丘尼 永常法師讚頌委員會謹述
佛曆二五四六年八月六日
 
 
紙雕藝術家——波爾
◎張 曼
  張紙有何用?寫情書、摺飛機、做功課……但對波爾來說,紙卻是極不平凡的東西,每張都 有其獨特的個性和生命,能化作石頭、雲朵、流水;將它們組合起來,又會變成仙女、神佛、菩薩,表達出個人內心想法和對佛的信念。這些會變身的紙,使波爾成 為東南亞少數以佛教為創作主題的紙雕家,更讓她了解到生命的意義。

乘佛誕來港展覽

  今年五月佛誕期間,台灣紙雕家波爾來港,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個人展覽,展出近二十幅作品,大多以佛教人物和意念為主題,很能配合「佛誕」氣氛。

  波爾是東南亞少數以佛教為創作主題的紙雕家,她一九九六年開始做紙雕,至今五年半,作品無數,主要以紙張為創作材料,紙對她來說是極不平凡的東西。

  「紙是很容易成型的東西,材料很多,質感特別,變化很大,可以是抽象,可以是寫實;可以是軟,可以是硬,承受力也很大,但同時亦很脆弱。同一張紙能變 化出很多不同的東西,可以是石頭、流水、雲朵,亦可以是菩薩、仙女、飛天,給你的感覺很奇妙,不同於木刻或石刻,表現出來就是石頭或木頭,你會越做越覺得 好玩。」

一對翼花四十片紙

  紙雕最好玩之處,就是能把平面畫像變成立體,展覽當天,波爾示範做一隻鳥,單是雙翼,便用了超過四十張紙片,看來層次分明,像真的羽毛一樣。

  波爾解釋說:「在平面畫像內,有很多地方不用畫出來,好像頭髮蓋著肩膀,你就不用把整個肩膀畫出來,只需畫頭髮就可以。但做紙雕不成,你要把所有東西還原,要想肩膀是怎樣的?如何做到立體?衣服的層次又是怎樣?想像空間變大了,挑戰性亦增加。」

為《綠度母》需做物理治療

  紙雕花的時間和心思亦不少,波爾曾在澳洲,用了八天時間,完成一幅名為《綠度母》的作品,當時她幾乎整天都坐在工作桌旁,甚至吃飯睡覺 也沒離開。當完成作品後,發現拿刀紙的手也僵硬了,攤不開,需要不斷做物理治療。她也曾做過一幅全以紅色紙張為材料的紙雕,結果好幾天看東西都有一層淡 淡的紅色。「做紙雕是很辛苦,很花工夫,但看到每部份的紙張組合起來,變成一幅作品,成就感會很大。」

找紙五天,創作三天

  創作紙雕最困難是找紙,單是把所有不同質感的紙張找齊全,便要花上數天時間。波爾剛開始做紙雕,就專注學找紙張及分別紙張的質感,好像日本的紙較柔軟,台灣的品類較多,香港的則較少,後來真正開始創作,找紙材更成為指定動作,甚至較創作的時間還要長。

  她指著一幅名為《水月觀音》的掛畫說:「好像這幅用的藍紙,因為有不同層次,要找不同質感的紙,單是找紙就花了五天時間,但真正創作才用了三天。不同 的紙又來自不同的地方,做石頭的是台灣買的,做雲朵的是在香港發現。」她每次出國,都必定會買些紙回來,作為紙雕材料。她的一幅名為《紅度母》的作品,就 是以在澳洲買到的紅紙做成。「有次到澳洲,聽朋友說有合適的紅紙,於是整個悉尼市都找遍,最後在一個小鎮的art store找到。」

無師自通考第一

  波爾的紙雕技巧全是自學得來,原來她自小就很有藝術天分,曾跟父親學畫畫。她說:「我爸爸做廣告設計,亦是個畫家,但他的技巧全是自學 回來。我小時候很喜歡跟他畫畫,覺得是最快樂的事情。」她在學校,與同學感情不錯,會畫幅人像畫送給別人,作品亦曾參加比賽,長大後更瞞著家人考進藝術學 院。

  她回憶說:「當時家人很反對,認為讀藝術沒出息,但我不管。我進校後,第一、二年追得很辛苦,因為我是商科出身,畫畫全是自學,無師自通,但我從小很有自信,認為我能做到的事,就可以做到,最終畢業時,我以全班第一名過關。」

精神生活貧乏

  畢業後,波爾走著父親相同的路,當上廣告美術設計,而且很成功,短短半年擢升為製片,後來更成為導演、監製,但她的生活卻找不到出路。 她說:「在台灣,做廣告人都是很出色的,當時我事業很成功,物質生活亦很豐富,但精神生活很貧乏,好頹廢,我看很多心理哲學的書,但對生命及生活,始終找 不到答案。」

  波爾自小就是思考家,有時在校園內,她會把手放在背後,一邊踱步,一邊想生命的問題,同學都稱呼她為「老頭子」。她說:「我較同年齡的小朋友早熟。所以不喜歡跟他們玩,比較自閉,也不喜歡跟老師討論我的問題,覺得他們解決不了。」

原來夢境一場

  直到一九九六年,她到朋友的佛教雜誌社做義工,學用紙雕創作佛教人物,才開始真正接觸佛教,對人生有所領悟,發覺人與人的關係,所有事情的因果循環,全有答案,只是人懵懵懂懂,不去了解,讓所有事情白白溜過去。

  波爾把自己所領悟到的,全反映在其作品內,好像她的第一幅紙雕作品《夢裡大千》,這是講人在時間的輸送帶上,一直走,一直走,身旁走過很多東西,喜歡就留意一下,不喜歡的讓它溜過去,但其實所有都在夢中,只是夢境一場。」
 
 
學僧園地
長老的心

◎昌 峰
  筆在手,似乎無從寫起。難道是我沒有感受嗎?恰恰是感受多而且深,一時不知怎麼說才好,六月初,我從普陀山去北京,轉經深圳,來到香港,每到一處,無不使我感到新穎而富有情趣,原來狹小的思維空間,仿佛剎那間海闊天空,各樣的思緒向四周飛散開來。

  然而,在這紛雜的感受中,最讓我怦然心動、激奮不已的是覺光長老的言傳身教。

  我們來港的當天晚上,長老便率領香港佛教聯合會諸董事,在香港佛教文化中心以隆重而又極富佛教色彩的儀式接見我們,並以充滿慈愛的言語,對我們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豐盛的素齋,讓我頗有幾分受寵若驚之感,但在長老和風細雨的關懷下,頓然冰釋。

  自那天起,長老幾乎是每隔三兩天便向覺真副院長打電話詢問我們的情況,諸如吃的適不適宜了,住的習慣不習慣了等等,可以說無微不至。

  來港的第六天,是農曆端午節,長老又特地讓人從觀宗寺送來粽子,小小的粽子,嵌滿了紅紅的赤豆,儼然一顆顆赤子之心。吃著粽子,淡淡的香味使我仿佛回 到了童年的端年節前夕,聞著左鄰右舍煮粽子的香氣,我便饞涎欲滴,牽著母親的袖口,哭著喊著要吃,但最終還是沒有吃到,只是淚眼朦朧的睡去了。而如今,在 這遠在千里的香港,我卻吃到了童年所期盼而又吃不到的粽子。這天夜裡我又是淚眼朦朧,但我睡得很甜。

  最為難得的是,長老生怕我們在學院裡太悶,不顧剛從泰國參加會議回來的勞累,特意安排我們到觀宗寺參訪。每到一處長老都要為我們做熱情洋溢的介紹,使 我們從中領會到香港佛教發展的喜人前景。在觀宗寺用過午齋,能祥法師考慮到長老已是八十四歲高齡,且早上三點半就起床,試著勸說:「長老,下午您就別再陪 我們了。」長老卻手指著心窩,笑笑說:「我開心啊」!就這樣,長老整整陪了我們一天。難怪覺真副院長要羡慕的說:「你們真是有福報啊!讓覺公長老陪了你們 一天,平常有人想見還難得見上一面呢。」

  有人說長老是菩薩,我覺得一點不假,並且還是一位大菩薩。試問,長老若不是大菩薩,何以能把佛陀的聖誕日變成全港人民的公眾假日;若不是大菩薩,何以 能創辦香港近五十年來第一所正規的僧伽學院;若不是大菩薩,何以能把早為太虛大師所痛斥的「鬼的,死人的佛教」轉化為今天「生的,充滿活力的人間佛教」 ——寶靜安老院、李莊月明護理院,佛教覺光法師中學等等,諸多的社會文化慈善機構無不在在明證著這一事實。

  長老以他的睿智,關懷眾生,關懷我們年輕一代僧伽的成長,總是盼著我們儘快成材。請聽一下,長老的肺腑之言:「我已八十四歲了,正如佛陀所說,命在呼吸間,每一分鐘都很寶貴,不能錯過時光,我今天所做的,只是想你們好!」
 
 
與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因緣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中文導師
莊如發
  緣和合,今年一月底,應聘為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中文科導師。直到四月十六日下午在覺光中學開會,當天與會的,有久聞法名、初瞻法采的覺光會長;佛學院的淨因副院長、覺真副院長、佛聯的蘇展鴻博士、區潔名居士及多位未識荊的大德居士和法師。

  會間聽覺光會長及淨因法師闡述僧伽學院的成立緣起、定位及未來發展方向,深感覺光會長的宏願和僧伽學院建構的殊勝,亦更加堅信參加佛學院的教學的意 義。會上我曾提議僧伽學院是否能辦一份類似學報的刊物,既可讓學僧們有發表學習心得或心聲的園地,也可使社會各界窺視他們的學習成果;當時覺光會長即表贊 同並表示在《香港佛教》已預留版面,供學僧投稿,般若法身,令人欽佩,惜會後匆匆話別,未能多聆法音。

  到六月初,佛聯通知,學僧已經抵港,並於六月中正式上課,苦等半年,終於與十九學僧正式結緣。六月廿五日上午,正在上課時,中聯辦的鄒哲開副主任及多 位嘉賓在道平法師的陪同下,蒞院參觀,之後齊往觀宗寺為覺光法師祝壽。詢之各人,方悉當天農曆五月十五日乃覺光會長蓮降之慶,但因要上課關係,無緣隨喜前 往祝壽,因修書託覺真副院長代呈覺光院長致意,並撰一嵌字聯賀壽,遙為頂禮,聯云:

              覺今是 覺昨非 仍是幻覺
              光沙門 光佛業 方為真光
 
 
來港前後所感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仁 悟
  著燦爛的笑容,帶著眾多的期望,踏上了赴港學習的航程。坐的機艙裡的我,腦子裡的影 片,在飛快地轉動著。忘不了的是,臨來時院長聖輝大和尚及閩南佛學院諸位法師們殷切期望的眼神;忘不了他們那種為培育僧才的悲心宏願,那種為正法久住,為 眾生離苦得樂的堅定信念;更忘不了,國家宗教局及中國佛協的領導,法師的關懷與厚愛。心潮在奔湧,一再警策自己,學習一定要努力,不准懈怠放逸。學習不是 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哪一個人,而是做如來家業的接棒人。為社會為眾生傳播佛陀智慧之光。

  帶著這麼多的「行李」,我來到了香港這塊福地。

  「到家了,又來到了一個新家。」是啊!終於到了企盼已快一年的家。這是跨進僧伽學院大門時,自己所說的第一句話。而這個家卻不是自己所構畫的那麼美 麗,也沒有所想像的那麼壯觀。但它所給予我的是親切是溫馨,是從未有過的清涼之美。迎接我們一行人的是一個個充滿了法喜的笑臉。長老及佛聯會各位發心的大 菩薩們的熱情款待,更讓我覺得與他們似曾相識,只不過是離別後的又一次重逢。他們為培育香港佛教僧才所付出的心血深深地感動著我。六月十六日,覺光長老一 整天陪同我們一行人,參訪香港佛教的社會福利事業。六月廿二日,覺公上人為我們開示講座。上人的一言一行泰然自若,直抵我內心的最深處,每句話都激發了我 學習的動力。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在思索著自己怎樣才能做好?都應該做些甚麼?怎樣才能把佛教融入社會主流?怎樣才不負眾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唯有刻苦努 力學習正法真諦,以實際行動來報答長老、諸大善知識的期望。在來港前,覺真副院長曾說:「香港是塊福地,你們能去讀書是你們的福德因緣所感。」在此我已如 是印證,能親近長老善知識,就是我的福德因緣。戒經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覺公上人亦說:「人命在呼吸間。珍借年華,莫負時光。」人生苦短,當常精 進,尤其學好基礎,改變自身素質,續佛慧命,為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正法永流傳,盡形壽,獻身命,上報四重恩。
 
 
學會做人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法輝
  前雖然未曾與淨因法師見過面,但法師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詳;或從各種報刊雜誌中看到法師 的著作;或在與別人談話時提及法師的事跡。所以淨因法師在我的心目中已有一定的地位。因緣殊勝,有幸能在上星期親聞法師的開示,使我受益頗多。法師慈祥的 面容與安祥的舉止,和順待人的態度以及淵博的知識是我學習的楷模。而法師所開示的深刻內容更是我今後學習與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淨因法師悲心切切地說,學佛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人實則不易。然不容易才是我們事業成敗的關鍵。法師說的好,不會做人的人會把朋友變成敵人。會做人 的人則會把敵人變成朋友。是的,多麼有哲理的話啊!我們所處的這個環境大至社會群體,小至家庭成員。無一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諧則 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試看天下之所以動不堪,戰爭不斷,飢荒連年,無非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和諧不平等而造成的。若人際關係處理得當,即隨順諸法和合緣起 法性而事業興旺,諸事暢順。反之則違背諸法和合緣起法性而事業萎糜不振。而我們佛教僧團更是提倡六和敬精神。一個僧團的和合與否與每一位僧人的修養有很大 的關係。所以淨因法師一再勸勉我們要把人做好。特別叮嚀我們應學會能處獨處眾。處獨者即是能耐得住孤獨與寂寞。處眾者即是能與任何人和睦相處。體貼別人, 諒解別人。獨處能磨練自己的堅勒性格。處眾則能擴展自己的廣大胸懷。

  那怎樣才能做到處獨處眾呢?法師進一步開示我們,關鍵在於調柔自己的心性。一個有善根福德的人,他的心性一定是很柔和,舉止一定是很安祥。而此柔和安 祥的心能磁化周邊的環境亦隨之祥和。若人們彼此間皆能和諧則能創造共業。使之整個團體,乃至整個社會都能祥和安定。如此正報清淨,則依報自然清淨。

  然而心性如何調柔清淨呢?那就得更進一步的深研佛法了。佛法就是要讓我們覺悟人生,提升心靈。走向清淨解脫的行徑與方法。佛法廣大,浩如煙海。其中心 就是為了解除眾生的煩惱與痛苦。但佛經從古印度以文言形式翻譯而來。而今之社會大都使用白話文,奈何如此無價之寶今人無法理解。所以法師勉勵我們要深研佛 法,並且契理契機地轉化為當今社會能看懂的白文話文。並採取多種途徑弘揚佛法。法師說,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的時代,而我們將要用多元的技能來弘揚佛法。諸 如;寫文章,講說佛法,電腦,英語等等。當是我們青年僧伽必須要掌握的。這就要求我們,努力以赴,不提升自己的素質,如何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呢?
 
 
轉 化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德 超
  天,覺光長老為我們開講第一個佛學講座,講的是了知五濁惡世。給了我深深的震動。現實生活中,每天翻開報紙,經常看到有人跳樓、燒炭或其它方式自殺,生活真的如此痛苦?人為甚麼不珍愛自己的生命?難道就不可以轉化一下思維?為甚麼老往絕處想,不向生處求呢?

  我們每個人仔細審查一下自己的思維,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自殺者大多因失戀、失業、或經濟危機等。很多青少年一失戀就要死不活,這是何苦呢!假如轉化 一下思維方式,結果就截然不同。現在失戀,為以後交朋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使你以後交朋友時,能更好的認清對方,交到更好的朋友。況且你能肯定你的戀人和 你結婚後就不拋棄你?與其結婚以後,他(她)再拋棄你,現在提前讓你看清了他(她)的真面目,你應為此感到高興才對啊!何必要想到自殺呢!這個世上有多少 人曾經也失戀過,他們後來不是照樣再戀愛、結婚、生活嗎?所以我奉勸失戀者絕不要想到死,一定要開心活下去,找個比他(她)更好的朋友,這才是一個聰明人 的思維,未來將是無限的美好!

  那失業者就該自殺嗎?這也是絕不應該做的,這是蠢人的行為,也可以轉化一下自己的思維,就不會 想到死了。佛教常講無常,甚麼事情都在遷流不停的變化,好事如此,壞事同樣如此。我曾經有一個朋友買彩票,他很幸運中得二十萬元,這是一件好事。沒過幾天 二十萬元被劫匪搶去了,而且還把他殺死了,至今未抓到殺人兇犯,這是無常,一件好事幾天就化成了壞事。但無常也有把壞事轉化成好事的時候,我曾在報紙上看 到一則報導,某甲乘飛機去遲了幾分鐘沒搭上該次航班,這對他來說是件壞事;剛過了二小時,傳來該次航班墜毀的消息,這時他才慶倖沒搭上該次航班,結果是壞 事變成了好事。所以暫時失業,以後還可以找到工作,為甚麼要去死呢?一定要勇敢活下去,天無絕人之路,古詩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當然,自殺者有種種理由辯解,說甚麼,身體是我的,我要死與別人不相干。這個理由也是大錯特錯 的。誰敢肯定身體是自己的,孟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假如你自殺,你想想你父母有多麼難過呀!他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不但沒有好好孝敬他們,反 而自殺,怎麼對得起父母呢?我們一定要轉化自己的思維,我們做任何事(包括自殺)都要先考慮別人,看對別人有沒有傷害,有傷害的事絕對不做;對別人有利的 事一定積極去做,這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

  最後,我再次呼籲現在或以後想自殺的人們,你們一定要放棄這種思維,轉化一下思維方式,好壞在一念之間,把你的惡念轉化為善念,把你的死念轉化為生念,困難是暫時的,佛說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一定要快樂的頑強的活下去,明天會更美好!
 
 
吾心安處是故鄉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界 真
  了院長覺光長老、明義大和尚、凈因副院長等大德法師的佛學講座,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尤其是關於如何安心的開示,更是讓我受用不盡。

  院長說過:既來之則安之,你們一定要團結一心刻苦學習;覺真副院長亦多次和我們說過:安心就是成就;凈因副院長還特別給我們做了一堂名為「逆境中的從 容」的講座;教務長宏明法師在第一次和我們見面時即開示:三年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大家融洽相處,有個良好心情卻是首要的,人和人相處有四種情況……

  的確,一個人要想生活充實、事業有成,安心是首要的。安心可以讓人冷靜、自在、充滿智慧,而失眠、焦慮、鬱鬱寡歡乃至忌妒等皆是沒有安心所致。安心的 方法很多,然佛法中的安心法門卻有他的深刻內涵和獨到之處,其實整個佛法就是如何安心之法。達摩祖師給慧可安心,那是指明心見性,沒有一定修為當然無法體 悟,做為我們初入道者,佛法大海,淺嘗一滴,已是受用不盡。我於此有了一些體會和想法。

  佛法是心內求法,安心首先要安份,安份要知道自己的本位,要知道自己的原則,要知道自己該做甚麼何去何從。對於我們年青學僧來說,首要堅定我們的信 仰:諸佛菩薩是我們永恆而最大的依怙。在道業增進的道路上,無論遭受多麼大的困苦挫折,無論產生多麼大的憂悲苦惱,祗要我們到佛菩薩面前誠心懺悔祈求加 被,三世諸佛一定會體諒我們的煩惱過失,十方菩薩一定會護持我們度過難關。我們是佛菩薩心中的幼子,佛菩薩就像嚴父慈母般時刻在關注我們,我們是永遠被關 懷的最幸福的人,那我們還有甚麼不能安心呢?另外,要知道我們是發了自度度人的大菩提心的佛子,我們努力奮鬥、學修生活中所遇的種種不如意,都不是為了自 己的安樂,而是為了將來利益人天而受,由我執引起的爭鬥是非、分別得失、計較人我等等煩惱就會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則是慈悲安悅、勇於進取的豪情。若我輩 佛子常能如是作意,自然能夠安心精進於當下。

  佛法是解脫之法,安心要有定力,定力從何而來?從看破放下生死而來。生是苦空無常,死是必定到來的鐵案,佛法中有詳細的說明與論証,這裡不必多講。且 來看兩則高僧故事:一是有次宣化上人與他的弟子乘車到某地,上人盤腿於座,專心禪觀。突然前方橫穿來一輛卡車,司機緊急剎車,由於慣性,上人的整個身體凌 空向前飛出,弟子們驚叫著趕忙抓住上人的手臂,將他拉回,這時大家驚呆了:上人手臂的肌肉依然是鬆軟的,一點緊張的反應都沒有!另一則是茗山老法師的故 事。也是坐車,車胎突然爆裂,面臨車毀人亡的險境,老法師卻微笑安祥的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兩位高僧大德面臨泰山壓頂而不動聲色的定力真讓人佩服的五體 投地,他們的定力來源於對生死的看破、放下與超越!一個人若生死有了依托,並有善的歸處,其所成就的當是最大的定力,有了這份定力就能發慧,有了智慧才能 真正安心。是啊,我們的生死之憂早已由彌陀佛解決,我們的四事所安早已有本師加被,我們現在所要做的祗是用一生的奮力拼博,將我們的聰明才智為法為教為利 益群萌而無我自在的付出,這是多麼幸福的事!

  古來祖師大德為法忘軀的事跡不勝枚舉,即如凈因副院長能有今天的成就,在奮鬥過程中,若沒有以上兩點安心的寂然心態,我是不敢想象的。一樣的信仰,一樣的信念,吾儕見賢當思齊!

  吾心安處是故鄉,故鄉風月有誰爭。
 
 
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感謝施贈圖書

  (本刊訊)陳國超居士、 許成彪居士的介紹,由香港黃元方先生、黃仲方先生、黃文方先生、黃韶方女士、黃慧方女士、黃芷方女士兄妹全家捐贈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圖書館一套日本昭和七年 在東京出版的漢文《大藏經》捐贈儀式於七月十八日下午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議廳舉行。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何德心居士、崔常居士代表該會向黃元方先生、黃 韶方女士頒贈了感謝狀和紀念品,向陳國超居士致贈了感謝信。副院長覺真法師、教務長宏明法師代表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接受了捐贈,並發言答謝。該《大藏經》線 裝直排,宣紙印刷,版本珍貴。黃元方居士家藏已半個世紀以上,今完好無缺發心供養三寶,利益佛教教育事業,甘露潤物,福不唐捐。

另,佛聯會秘長處李鈞杰居士,始終關懷佛教僧伽學院的教學,利用工餘時間,分別三次於七月九日冒雨送來三箱圖書、七月十五日晚送來六箱圖書,均為佛教 經論,八月一日晚又送來他購買贈送的《史記會註考證校補》上下冊、《國史大綱》上下冊、《四書白話句解》全套,誠為教學不可或缺之工具書。學院全體師生均 深為感謝。


香港佛學會建校助學籌款之夜

  港佛學會是政府認可註冊免稅之佛教慈善團體,宗旨是弘揚佛法。秉承佛陀慈悲。自利利他的精神,建設人間淨土。

佛教經典浩如湮海,內涵博大精深。法門有八萬四千,加上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無論對於修行多年的善知者,或是初踏佛門的有緣人,若能得到高僧大德指 引,必可事半功倍,領悟到佛法的要旨。故自創會以來,除了一般共修外,經常邀請世界各地高僧大德駕臨本會主持佛學講座,闡揚佛教教義。希望學佛人士對佛理 探討有所精進,佛經解讀有所明理,潛修佛法更上一層境界,達到同霑法益,共享法喜。

少年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可是由於國內土地廣闊,山區居民分佈太散,政府必然首先著重於市鎮的教育和配套,因此,對偏遠山區一時未能全面照 顧。加上自然條件和天災人禍種種原因,有多少兒童沒見過窗明几淨的教室。又有多少特困莘莘學子因交不上學費而被拒之在知識的殿堂外。為了民族的希望,為了 國家的富強,本會把希望工程作為利生工作重點。

三年多來,本會積極提倡「崇文重教,興學育才」的活動,幫助貧困地區重建日久失修的校舍和資助貧困學生繳交學雜費。本會的特點是各界人士捐款,悉數撥 入建校助學基金。不設任何行政費用,當中所牽涉的工作均由一群發菩提心緊握理想和堅毅不屈的義工們一力承擔,而且,義工們的一切支出全數自負。本會義工都 是以「實地考察,直接資助,長期跟進,承擔責任」作為工作的守則。在大家的努力已經先後為中國五個省份(廣西、陝西、山西、甘肅、重慶)資助重建了逾三十 六所小學,並每年為超過三百多名兒童締造讀書的機會,總資助金額超過二百六十多萬港幣。所做的一切,都直接影響生於貧窮地區的兒童,改寫了他們的人生。

展望末來,本會同人繼續本著「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的一貫理念,發揚「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皆離苦」的奉獻精神,造福社會,將愛心延續下去------實現人間凈土。

常言道:「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用。同結萬人緣。」。故本會謹定於二零零二年十月十四日晚七時三十分假座中環大會堂美心皇宮舉辦 素食齋宴籌集凈資,票價每位三百元,貴賓席每位五百元。本會慈善事業離不開眾善信的支持和參與。滴水成河,積善成道,只在您一念之間。我們深信,在佛法的 引導下,定能辦出具有佛教特色的慈善事業。

飲水思源,香港佛學會今日的成就,實在有賴導師上紹下根長老的指導。各界善心人士的支持及具名不留名的捐助。本會同人謹藉此機會向大家致謝,並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本會,讓本會的善業能發展得更盡善盡美。

捐款請以畫畫線支票付「香港佛學會有限公司」或將款項直接存入香港匯豐銀行,戶口號碼為047-1-045153。

香港銅鑼灣利園山道70號鳳鳴大廈3字樓C室
電話:2576 8096 傳真:2784 1131

 
 
香港佛教聯合會
貴州希望學校開幕暨觀光團
  港佛教聯合會,應貴州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邀請,定期本年十月二十五日組團前往貴州,為往年捐建的希望學校舉行揭幕禮,並順道探訪其他貧困山區居民,為期八天或十五天。

  任何人士,如欲自費隨團探訪,實地體驗邊遠山區居民的生活,請於十月四日前致電香港佛教聯合會報名,名額有限,額滿即止。但參加者必須有克苦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心理準備。

  藉此感謝各界善信,歷年以來熱心捐助希望工程考察團各樣物資,但因山路崎嶇,攜帶不便,尚祈各發心者改以現金資助。

  您如有興趣參與扶貧興學捐建希望工程學校,請即致電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關素玲小姐聯絡,我們樂意為您完成心願。阿彌陀佛。

香港佛教聯合會
電 話:2574 9371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