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12期
2003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點燃一盞慧燈
祈福法會
啟建「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
萬人祈福法會」告全港人士函
◎覺 光
法會緣起
啟建「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
萬人祈福法會」緣起
◎佛聯會
特  稿
佛光普照掃陰霾
——頌「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
◎黃 鶯
上海佛教
天台宗在上海的流傳 ◎覺 醒
專  論
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是夢!
——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新論述
◎洪紹光講
  果藏整理
畫家崇佛
許月白皈依佛門 ◎善 才
回憶故知
未必囚衣便斷腸
——陳海量老居士其人其詩(下)
◎鄭頌英作
  陳無憂整理
隨筆禪話
靈童轉世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溝通」、「顧客導向」 ◎楊 釗
佛教名剎
百年名剎 三喜臨門 ◎劉啟智
菜根香
性定菜根香 ◎達 亮
風俗民情
承德寺廟及其風俗民情(上) ◎武 華
佛教辭典
《淨土宗詞典》序 ◎一 誠
開山建寺
赤松和尚 開山建寺
——黔靈山弘福寺大型法會
◎張 暢
佛教散文
靜之景觀 ◎左伯山
學僧園地
六祖慧能是文盲嗎? ◎定 昌
考試 ◎界 真
心底蓮花 ◎梵 悟
佛教動態 
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
大會組織架構
道場/團體名稱
程序表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點燃一盞慧燈
  近,香港佛教聯合會發佈了會長 覺光大師《告全港人士函》及《啟建「萬人祝願香港繁榮安定祈福法會」緣起》。會長在函中指出:「縱觀時局,近年來由於深受全球金融風暴及國際局勢變化的影 響。在世界經濟整體衰退的大格局下,香港經濟亦趨滑坡不振,局面不景。由此導致本港失業率上升,壓力重重,人心惘然,徬徨不安……有感於此,本會決定擬於 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元旦萬象更新之際,假座香港大球場,莊嚴啟建「萬人祝願香港繁榮安定祈福法會。至誠諷頌《仁王護國般若經》。……化壓力為動力,轉衰 氣為正氣,將不幸轉變為幸福,將絕望轉變為希望……群策群力,開創香港美好明天。」

  此次殊勝法會是由香港佛教聯合會為主辦單位,並聯合本港各大寺院、庵堂、精舍、社團……諸山長老德尼暨四眾善信數萬人會聚一處,「仰叩諸聖,速賜感通!願十方三寶慈光加持,仗天龍八部威靈護祐,福庇全港。」

  本次法會最大特色是由香港各界社會名流和多個社團聯袂發起,特區政府首長董建華先生蒞臨拈香祈福。大功德主楊釗居士發菩提心積極調動各方有益因素,非常及時非常需要舉辦了是次殊勝法會,為香港佛教弘法利生事業譜寫了光輝篇章。

  「護國」、「護港」、「護教」、的實質,就是「愛國」、「愛港」、「愛教」的具體表現!今次法 會是為香港繁榮安定而祈福的,因為當前香港社會人心很不安定,煩惱多多,很不自在!怎麼辦呢?祈佛護祐加被,固能得到一定的慰藉,也說明了找對了方向,只 要順此方向不斷努力,是一定能扭轉乾坤!

  所謂「人心不安」、「煩惱多多」、「很不自在」!這都是屬於內心世界的東西,當然這些內在的不 安和煩惱,是由外在客觀環境引起的,諸如「經濟不景」、「失業率居高不下」……等等。我們常說一句話:「境隨心轉」。也就是說,「一切唯心造」!客觀的環 境,種種不利的因素或現象,都是人為的,不就是「貪」、「瞋」、「痴」各種欲望造成的嗎?所謂諸多煩惱皆由此而來,你貪我瞋,惡性循環,了無盡期,苦不堪 言!

  所謂「護國」、「護港」,當從「護心」做起,佛經云:「心淨則國土淨」,反之,「心不淨則國土 不淨」!這是因果循環的道理,這是社會自然法則,誰也不能違背其規律的,香港人撫心自問:「內心世界乾淨麼」?幾乎人人在忙個不休,不是為名,就是為利! 能有幾個「為心求淨」的呢?

  俗語說:「解鈴人還需繫鈴人」。香港人的「業報」是自我造成的,欲想解脫煩惱嗎?當從佛法中求,啟建「萬人祈福法會」,只是點燃一盞慧燈,路是要靠自己走的!
 
 
啟建「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告全港人士函
◎覺 光
全港各界人士、市民朋友:

  彌陀佛!

  縱觀時局,近年來由於深受全球金融風暴及國際局勢變化的影響,在世界經濟整體衰退的大格局下,香港經濟亦趨滑坡不振,局面不景。由此導致香港失業率上 升,壓力重重,人心惘然,徬徨不安。隨之產生自殺自殘,盜搶暴力,違法犯紀等諸多社會問題。不祥之氣籠罩,暴戾之風潛行,惡性循環,實堪憂患。佛教對於宇 宙人生之看法,立足於「緣起」的理論基礎上,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天地間任何事物,皆非憑空而來,追根溯源,必有其因,定有其緣。就本港目前 的局勢,亦是眾多因緣聚合而成,非一人一事之因,亦非一時一地之緣所造就,而是共業所感,全港每一份子皆有其責,故須共同承擔。若怨天尤人,則於事無補; 若自暴自棄,愈沉溺苦海。走出困局,重創美景,更需善心感召,善業成就。惟諸佛開慈悲之門,而經咒有祈禳之應。有感於此,香港佛教聯合會本著佛陀「無緣大 慈,同體大悲」的教導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實踐精神,決定擬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元旦萬象更新之際,假座香港大球場,莊嚴啟建「萬人祝願香港繁榮 安定祈福法會」,至誠諷誦《仁王護國般若經》。仰叩諸聖,速賜感通。願十方三寶慈光加持,仗天龍八部威靈護祐,福庇全港,地方安泰,物遂其生,民安其業。 五行調順,消暴戾之氣;六時吉祥,布禎慶之雲。更以此功德,迴向全港市民,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各界各行業人士,重拾信心,從容面對,齊心籌謀,同舟共濟。 化壓力為動力,轉衰氣為正氣。將不幸轉變為幸福,將絕望轉變為希望;將宿命轉變為使命,將苦惱轉變為喜悅。堅忍精進,群策群力,開創香港美好明天。

  法緣殊勝,勝會難逢。竭誠希望政府長官及全港各界人士屆時撥冗蒞臨大會現場,共襄勝舉,隨喜功德,為港為人,萬眾一心,同禱福壽,同消宿業,同結善緣,同祈未來。謹此 恭頌

  佛祐平安 隨願所成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率
全港佛教徒 敬啟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啟建「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緣起
◎佛聯會
  月遷流,世象無常。香港自開埠以來,風雨滄桑,幾度輝煌。近年來,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 和金融風暴沖擊,經濟一度回落,失業率居高不下,各種社會問題日趨嚴重,諸如自殺殺他,違法犯罪,暴力事件等接踵而至,時有發生,街頭巷尾,民怨時有耳 聞;二六時中,民心惶惶不安。經濟蕭條,萎縮不振;風氣暴戾,潛藏危機。

  有鑒於此,由香港各界社會名流和十個大社團聯袂發起,擬請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消災解難之吉祥法會。本會自一九四五年成立以來,就以實踐佛陀度世利他精 神和建立人間福祉為宗旨,自當義不容辭,遂決定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假座香港大球場啟建「萬人祝願香港繁榮安定祈福法會」,恭誦《仁王護國般若經》一永 日。此經為姚秦時期,鳩摩羅什三藏法師翻譯。經云,當有地方出現混亂,罹受苦難之際,若持誦此經,則可鎮護國土,增長壽命,天下太平及除滅七難,令五穀豐 收,民康物阜。與請雨經法,孔雀經法,守護經法及並稱四部大法。與《妙法蓮華經》、《金光明經》合稱護國三經。我國以南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敕 令於大內設仁王大齋為嚆矢。自古至今,歷代皆有舉行,其息災降福,感應殊勝,不可思議。故本會特開壇啟建萬人同誦仁王無遮法會,精誠所至,必召諸佛菩薩, 普放慈光,八部龍天,同顯神力。護祐本港,地方安寧,消災解厄,風雨調順,百業興旺。更祈民心向善,各守本份,事在人為,再創輝煌。

  竭誠希望社會賢達,仁人善長同參勝會,共襄勝舉。各界人士踊躍參與,隨喜功德。萬人同祈,萬善同歸,香港前景勢必有望也。

  是為緣起。

香港佛教聯合會 謹啟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佛光普照掃陰霾
——頌「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

◎黃 鶯
  天來,寒流長驅直下,氣溫急猛而降,朔風萬里,冬雨飄零,令入感到了一種冬日的蕭殺。 雖是已近年關,香港卻沒有多少辭舊迎新的忙碌和喜氣,似乎都隨著經濟的不景氣而蔫然「入蟄」「冬眠」了。這個四季如春、紫荊盛開、清晨的上空時有百靈鳥高 歌歡鳴的自由港、不夜城,如今卻彌漫著浮躁、煩惱、憂愁、甚至是暴力的陰霾,動蕩不安、怨聲載道,「工作不好找」、「日子不好過」的感嘆屢不絕耳,就像流 行歌曲裡唱的那樣——「快樂的人沒幾個」!

  我有個女友叫安娜,二十幾歲,聰明能幹,是作室內裝飾設計的。她服務的那家公司在香港沒法生存了,像很多公司一樣,只得從香港搬到了深圳。沒過半年, 在深圳的生意也沒得作了,又從深圳遷去了東莞,就這樣一站接著一站地往內地「撤退」。最近聽她說,東莞那邊也不盡如人意,行業競爭也是「魚死網破」,實屬 慘淡經營,前景跟在香港時好不了多少,暗淡得幾成「鉛色」。眼下,前途渺茫,無處發展,她尚不知還要「隨軍」撤往何處,才算是個盡頭。

  每次搬遷,安娜總是大包小包地折騰,看著她跑來跑去的樣子,時感「人生之多艱」,「無常之迅猛」,確實也替她難過。畢竟,人活於世,樂少苦多,無法選 擇、無法把握的事惰太多太多了。當然,她自己也長噓短嘆,不知道自己為何活得如此之「辛苦」——離港越挪越遠,工資越降越低,人是越活越累,脾氣也越攢越 大。以前恬雅文靜、言語不多的她,變得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如老太太般嘮叨個沒完沒了;積怨太深,猶如蘊郁多年的大團火山,經常是一發不可收拾。她的心情 可以理解,凡夫俗子,絕非聖人,不如意、不得志之時總免不了抱怨抱怨,甚至發泄發泄,也屬情理當中之事。其不可饒恕之處是不知自省,不知正確面對、從容處 理,只曉得一味地怪這怪那,怪生不逢時、怪老天不公正、怪爹娘沒錢財,怪老板沒能耐,……,怪來怪去,男朋友也給她「怪」跑了,真是「阿彌陀佛」。人是瘦 了一圈,頭髮也掉了一大把,可脾氣絲毫沒改,還「有過之而無不及」,情緒更低落,心情更煩躁。業力一現前,她毫無定力,像「失控」了一樣,導致惡性循環, 工作生活、精神面貌,全都一團糟,凌亂如麻,失去了原有的頭緒和心境。

  「善習得因,惡習結果」,再這樣下去,安娜早晚會把所有的朋友得罪光的。大家一見面就是發牢騷,倒苦水,一張「苦瓜臉」,沒有一點喜色,沒有一點快 樂,久而久之,忍無可忍,朋友們都怕見面了。我曾警告她說,再不知悔改,不給人生歡喜心,連我這個最后的「中流砥柱」也要「退避三舍」「望風而逃」了,你 就只好去作「孤家寡人」,向天長訴吧。她只是苦笑,搖頭,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安娜那麼年輕,青春妙齡,正處人生「春天」,卻少了一份春天的生機與和暢, 過早地染上了一種社會「風霜味」,給人老氣橫秋、身心俱疲的「滄桑感」。她常挂在嘴邊的是「春去春不來,花謝花不開」、「春蠶到死絲不盡,蠟炬成灰淚不 乾」,令人啼笑皆非,正是時下所謂的「苦惱人生」。

  想想「心隨境轉,相由心生」的結果可悲可泣,素日養尊處優、文明高雅的一群,稍遇逆境,頓然變得粗聲大氣、張牙舞爪,失去了「尊嚴」「定力」,不但影 響了生活,傷了友誼,也虧了生意,破了錢財,真是很不劃算,何苦來哉?所謂「心平」則「氣和」,「和氣」才能「生財」,要興旺發達、繁榮昌盛、諸事勝意, 首先得從「心」上入手下功夫,學得「心法綱要」,煉得「金剛不動」,當家作主,讓「境隨心轉」。心不為外物所干擾,所奴役,則處何種境界都灑脫自在,都能 「瀟洒走一回」。順時坦然,逆時亦然,不驚不怖,不惱不怒,從從容容,鎮定自若,用智慧去觀照,去面對生活中的任何大小事情,才能一切和順,萬事如意,如 處春天。要知道,把住春天與驅赶春天的「始作俑者」都只能是自己,別無他人,天堂和地獄之路是自己用腳走出來的,快樂與痛苦也只是一念之差。

  像安娜這樣的人,在香港已有「大把」人在,老、中、青年皆而有之,唉,已是見怪不怪了。佛語「心凈則土凈」,反之亦然,「眾生心不凈,則國土不凈」, 香港今日之萎糜不振的原因也就由此可知了——皆是港民自己無始以來貪嗔痴慢,殺盜淫妄的結果。記得達摩祖師曾說過:「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 果,今生作的事」,俗話也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如是因,就結如是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倘若一味地自怨自艾或想逃避了事是沒有用的,也是一種 消極、愚昧的行徑,因為那樣極易造成惡性循環,導致更意想不到的果報。正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聖者,遇事若鏡,看到其因,必知其果;而凡夫不 知因果,或是明知故犯,等到身不由己遭受果報時,才叫苦連天,痛不欲生,然已身不由己,束手無策,「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若然幡然醒悟尚可「回頭是 岸」,若「剛性難調,旋出旋入」或是怨天尤人,不思悔過,不信因果,則錯上加錯,宛如雪上加霜,豈不悲哉?苦果惡因,自作自受;父母妻子,無可替代!

  明白了今天的果報是自已一手造成的,還有甚麼好怨恨和罪怪的呢?進而清楚且清醒,香港之所以有現在這樣的艱難處境,有這樣的不良市風,港人之所以有眼 下這般不好過的「磋砣歲月」,也完全是大家的「共業之所招感」,并非一人一事所造成,那麼,也就非一人一事所能改變「定局」,扭轉「定業」,必須大家一起 來面對,共同來承擔,來改造。所謂「一切唯心造」,我們能「打破一個舊世界,也能締造一個新世界」。如果全港動員起來,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社會上每個人每一份子都以身作則,誠心向善,廣種福田,良好的社會風尚還怕不能樹立?有這樣春風般和暢謙忍的民風,又有甚麼事不能達成的呢? 水到渠成,財達三江,豈不都是現成的嗎?

  諸如我友安娜之類,「心處嚴冬卻盼暖春」,她們其實都很渴望改善自己的「不幸命運」,使人生更充實,生活更滋潤,友情更舒暢,但又苦於找不到「療救」 的方法,只好束手就擒,聽之任之,身不由己地隨著業海潮起潮落,迷惘不知,越漂越遠。這時若有「明眼人」提攜指點,或拋下一根救生的圓木,或亮起一盞智慧 的航燈,那些「溺水將死」的人也許就會得救。這樣的「高人」何期可遇?這樣的「天機」何處可得?

  所謂「千年等一回」,「佛是不出世的」,這樣的機會終於降臨了,於辭舊迎新的元旦到來之際,高僧大德為港人帶來了一個「重量級」的福音。前些天,我獲 知了一樁可喜可賀的善舉——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德高望重的覺光長老及楊釗博士等一批有識之士,觀機逗教,因時制宜,共同發起了一個「萬人祝願香港繁榮安 定祈福法會」,將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在香港大球場隆重舉行。屆時,本港各大寺院、尼庵、精舍、社團……近千位僧尼暨虔誠佛弟子恭誦《仁王護國般若經》一 永日,以消災解厄,祈福降瑞。這真是一慈悲為懷的善舉,一場早春的及時雨,滋潤龜裂的心靈,覺醒昏迷的神識。它向迷惘的世人敲響了審視心靈的警鐘,給港人 一個懺悔內省、集體消業的天賜良機!否則,眾生於業海中翻滾,苦不堪言,卻像蒙頭之蠅,找不到補救的方法,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一錯再錯,頭出頭沒於生死 苦海,積白骨如山,不知何年何月是個出頭?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慈母盼子歸家,殷殷切切。佛陀的慈悲教育就是為天下苦惱人而開設的,廣播法音,不捨眾生;救苦救難,不惜耳目。它就是那根救生的 「圓木」,它就是那盞永亮的「航燈」,它還是一包苦口療疾的「良藥」——「一切眾生皆在病中」,顛倒迷離,必須「對症下藥」,佛陀的「苦口良藥」就是為眾 生而特製的,必能藥到病除,妙手回春,春即菩提。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著名詩人雪萊曾經這樣滿懷豪情地鼓勵我們——寒冬即將過去,春天就要來臨,不必畏懼,希望就在前頭。是的,警鐘已經敲 響,回歸心靈的春天,不再是遙遠的夢想。眾所周知,春天,是一年之始,是新的開端,是希望的象征,是萬物復蘇的時節。只要你是一顆有生命力的種子,就有盡 情施展的機會,在春風春雨中,在春光明媚裡,就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我們相約,在這個大好的春天裡,播下一顆菩提種子,明年定會是一個吉祥如意,碩 果累累的季節。

  虛老說得妙:「春到花開處處秀,山河大地皆如來。」我們「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自懺自省,洗過自新,仰仗佛力加被,勇猛精進,努力進取,相信很快就能回到自己富樂安穩的精神家園,回到春天的懷抱。

  讓蕭殺之氣遠去,讓和熙的春天永駐心靈!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十日於湖軒閣
 
 
天台宗在上海的流傳
◎覺 醒
  台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也是中國佛教發展史上第一個成立的宗派。因實際創始人智顗後來長住天台山,人稱「天台大師」,故所創宗派名為天台宗。

  智顗於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到光州大蘇山隨天台思想的先驅慧思學習法華理論,前後七年,為他後來天台思想體系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陳光大二 年(568),智顗奉其師慧思之命,前往金陵(今南京)傳教,時間長達八年之久。他在金陵,不僅弘揚法華思想,而且接融到不少其它佛教思想,使他增長了許 多知識。陳宣帝太建七年(575),他率領弟子慧辯等二十餘人進入天台山,建寺弘法,同時吸收當時佛教各方面的思想,使天台宗的中心思想「一心三觀」和 「圓融三諦」日漸趨向成熟,最終形成了天台宗。

  智顗所創立的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宗派天台宗,在隋唐時期發展到了鼎盛,直到宋明以後才隨著中國佛教的衰落而衰落。

  天台宗在上海地區早有流傳,據有關資科的記載:

  唐代,在咸通年間,上海松江地區始建超果講寺,在寺東即有一座天台教院,專弘天台一宗,有陳舜俞撰《天台教院記》以記其事。

  宋代,嘉定年間,有鑒堂思義法師出任上海龍華寺住持,在寺內弘揚天台教旨。其嗣法弟子淨岳,隨受天台教觀,盡得其要。隨後淨岳出世說法,七坐道場,所到之處,弘揚天台宗義,僧俗歸向者甚眾。後來淨岳到松江,住持興聖教寺,又大弘天台教法。

  南宋興隆年間在華亭始建的延慶講寺,也是弘揚天台的寺院。該寺一度位居台宗十剎之上,可與五山爭雄。

  元代,上海縣境內建有法華院,專弘《法華經》和天台教義。

  在古代上海,雖早有天台宗的流傳,但總的說來,流傳並不是很廣,信仰的佛教徒也不是很多,但到了近代,上海佛教界信仰天台宗的人逐漸增多,主要表現在 一些寺廟經常邀清一些高僧前往講演《法華經》和天台宗典籍。有些高僧還辦起佛學研究社、法藏學社等,專門培養研究、弘揚天台的僧才,從而使天台宗風一度在 上海廣為流傳。

  近代上海地區最早弘傳天台思想的寺廟是龍華寺。早在一八八四年,就有曉柔法師在龍華寺開講《法華經》,傳播天台思想,前往聽講的人很多,使他們對天台 宗的宗經《法華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從而對天台宗有了興趣。其後有天台宗名僧跡端法師,出任龍華寺住持,他在寺內廣弘天台教義,不僅自己親自講演天台宗的 經論。還經常邀請一些天台宗的僧人來講經。一時間,龍華寺成為在上海地區弘揚天台宗義的基地。

  近代上海弘傳天台宗最為得力的是諦閑法師。他早年於臨海白雲山出家,於天台山國清寺受具足戒。初於嘉興楞嚴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頗有心得,由此 對天台宗發生興趣。一八八四年在龍華寺聽曉柔法師開講《法華經》後,龍華寺每次舉辦講經法會,講演天台宗典籍時,他都前往參加。一度閉關於天台山國清寺, 潛修台宗要籍。時任上海龍華寺住持的跡端法師,知其對台宗學說有所研究,數次邀其出關相助,諦閑法師為之感動,遂出關至龍華寺任副寺之職。他到龍華寺後, 一面管理寺務,一面隨眾聽講天台經論,使得他對天台教義有更深刻的研究。跡端法師見其管理寺廟有方,又勤奮好學,精通天台教義,喜不自勝,乃授記傳法於 他,為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三世。此後即應各地僧俗邀請、講經弘法,宣揚天台宗義。一八八八年,曾回龍華寺宣講《法華經》,四眾弟子前往聽講者甚多,可謂座 無虛席。一度出任龍華寺住持,數次在寺內宣講台宗要義。其後雖應邀至各地弘法,先後在上海、浙江、江蘇、安徽、山東、遼寧、黑龍江等地講經說法四十餘年, 並住持寧波觀宗寺,多次修建,使之成為東南一大名剎。但仍經常到上海弘法。如他在一九一三年曾駐錫上海留雲寺,在寺內創辦佛學研究社,聚眾講授天台宗義, 培養了一批弘揚天台宗的僧才,一九二二年起,又先後到上海淨土庵、圓通寺、世界佛教居士林和上海佛教淨業社等處講經,弘揚天台教觀。近代上海天台宗的興 起,與諦閑法師的大力弘揚分不開。其著名弟子寶靜、倓虛等,也都是近代弘揚天台宗的知名人物。

近代上海弘傳天台教義貢獻最大的要數興慈法師

  興慈法師,十四歲即依父出家於天台山下方廣寺,十五歲於國清寺依從鏡老和尚受具足戒。後即在國清寺修習天台教觀,有所領悟。最後嗣法於 從鏡法師。一九零一年起,先後在天台山中方廣寺、太平庵、蘇州隆慶寺等地聽講《妙法蓮華經》等,立志研究天台宗義,無間寒暑。不久,即開始獨立講經弘法, 先後在高旻寺、藥師庵及蘇州等地的寺院開講《妙法蓮華經》等。一九一五年,天台山中方廣寺遭火災,殿宇焚毀,他得知後,即回到天台山,募集資金,重建中方 廣寺,前後十年,苦心經營,方始恢復舊觀。其間還重修了下方廣寺殿宇。

  一九一八年,興慈法師應上海佛教居士哈同夫婦之邀,到愛儷園講授《天台四教儀集注》,前往聽講的四眾弟子濟濟一堂。因他對天台教義深有研究,講解時條 理清晰,言語生動,頗受聽眾的歡迎。時有沈映泉居士,聽了他的講演後,深受感動,即特地為之建造超塵精舍一座,地點在小南門青龍橋,作為興慈法師講經弘法 之所。他即在此辦理僧伽教育,培養弘揚天台的僧才。興慈法師在超塵精舍聚眾講授天台教義數年,培育出了一批弘揚天台的僧才。其後四方聞風而來的求學者日漸 增多,原有精舍不能容眾,乃有另建新的寺宇以擴大培養僧青年之儀。一九二四年春天,得到上海知名居士王一亭等發起贊助,興慈法師在上海盧灣區吉安路購得土 地五畝餘,籌建法藏講寺。在建寺過程中,興慈法師帶領弟子們親自參加督理工程勞動,四座殿宇(大雄寶殿、彌勒閣、藏經樓和法堂)的建築,均為他親自設計。 一九二九年,法藏講寺建成,興慈法師即在寺內成立贍風學社,聚眾講學,弘揚天台宗義。當時有學僧數十人,興慈法帥親自講授天台典籍。一九四三年,瞻風學社 改名法藏學社,仍由興慈法師講授天台教觀。一九四四年(一說一九四五年),興慈法師邀請亦幻法師到法藏寺襄理寺務,同時邀請墨禪法師等來寺主持佛教教育, 乃將法藏學社改組為法藏學院。同時訂立章程,規定:以培植弘法布教、住持佛法的僧才為宗旨。學習課程除依據天台教觀教授佛學外,同時兼授他宗學說綱要及一 般世間之實用學說。當時擴大招生,設有專修。講習兩班,各有二十餘人。學制均為二年。學僧的學、膳費,書籍、講義費和醫藥費,概由學院供給,每月還另外酌 予津貼。課程設置除佛學《摩訶止觀》、《四教儀》等外,還設有語文、歷史等課。教職員除興慈本人外,在理權、墨禪、亦幻、雪亮等,夏丏尊和阮伯康居士亦分 別在該院講授語文等課。

  法藏學院成立後,辦理了二年多,法藏寺又開辦了興慈中學,在中學內附設育僧會,法藏學院就停止招生。盡管辦學時間不是很長,但法藏學院畢竟培養出了數十名弘揚天台的僧才。

  興慈中學附設的育僧會,於一九四七年成立。當時聘請慧三法師為主任,招收青年學僧三十餘人,學制和課程基本上與法藏學院相同。興慈中學於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後,由教育部門接辦,附設的育僧會也自動停辦。但所培育的三十多名學僧,其中有不少在建國後仍在上海弘揚天台宗。

  正是由於興慈法師的辦學育僧和大力弘揚,天台宗風才得以在近代上海廣為流傳。

  在近代上海弘揚天台教義的,還有諦閑法師的高足寶靜法師和靜權法師。

  寶靜法師在諦閑法師逝世後,曾繼承其遺志,在寧波觀宗寺和弘法研究社講經弘法,前後達八年之久,培養出一大批專弘天台的僧才。晚年,他移居滬上,仍不 忘弘揚天台宗義,在一些寺院和佛教團體內講演天台教觀,使天台宗風在滬上的廣大居士中繼續得到流傳。一九四零年在上海玉佛寺圓寂。

  靜權法師,一九零五年投天台山國清寺禮授能和尚為師出家。不久去寧波觀宗寺從諦閑法師學天台宗教義。經十餘年的苦心學習,得天台精髓,受到諦閑的器 重。一九二一年,諦閑將觀宗弘法社主講重任交付於他,從此他以講經弘法為己任,蜚聲漸東。一九五零年,上海法藏寺住持興慈法師逝世,他應邀到法藏寺講經、 繼承興慈法師遺志,講演天台典籍。講經期滿後,即留任法藏講寺主講。從此常在該寺講演天台宗義,有時則游化諸方,講經弘法。一九五七年,經上海諸山長老推 荐,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同時被推舉為上海市政協委員。從此,他在上海以利生為業,弘法為務,特別是在佛教居士中講授佛教經典,以台宗教義接引信 眾,受到大家的歡迎與愛戴。由於他對天台教義深有研究,在法藏寺任主講期間又常講天台宗典,故對天台宗在近代上海的流傳有相當影響。

  近代上海佛教界對天台教義有精湛研究並取得較大成就的,還有佛教居士江味農。他在一九二一年即創議邀請諦閑大師來上海開講台宗要典《大乘止觀》,時前 往聽講者座無虛席。他對諦閑法師尊崇備至,每日都前往聽講,並隨聽隨記,又於幽深微妙之處,曲折譬喻,加以說明,最後整理成《大乘止觀親聞記》(亦作《大 乘止觀述記》)一書,共二十卷,並請諦閑大師訂正,經反復修改後,刊版印行,深受讀者的歡迎。此書雖冠以諦閑大師之名,實際上出於江味農居士的手筆。因為 書中許多思想,都是江味農居士所作的發揮。他認為,天台宗南岳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一書,為東土撰述中的稀有至寶,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即從此出。所 以要研習《摩訶止觀》。必先通達南岳慧思大師《大乘上觀》的含義,否則,即使學習《摩訶止觀》也很難得其要領。因此,他於一九三零年秋天起,即在上海各居 士團體開始系統講述《大乘止觀親聞記》。其中在他主持的上海省心蓮社講的次數最多,正是由於他的研究和弘揚,天台宗教義在近代上海得到了進一步的流傳。

  天台宗在近代上海的弘傳,除了有一些高僧和知名居士的大力弘揚外,還出現了一些專弘天台的研學弘法機構。他們聚眾講述天台教義,研討台宗典籍,培養弘 揚天台的僧才。如一九三六年三月,有靈岩和尚創建佛學研究社於上海虹口圓通講寺,聘請品覺法師主持其事。佛學研究社設有優、正、副三個班級,各有學僧十餘 人。其中優級班講授《法華玄義》,正級班和副級班則講授《教觀綱宗》。數年之中,培養出了一批弘揚天台的僧才。

  除此以外。近代上海佛教界還通過廣播電台,播講佛經和佛學。其中有些電台就播送天台宗的經論。如專門廣播佛經和佛學的電台名叫「佛音電台」,一九三四 年五月份的播音節目單上,規定每天上午十時至十一時,播放《法華經》。由上海佛學書局創設的「華光電台」,一九三七年一月份的播音節目單上,規定每天十一 時至十二時,由化定法師播講《法華經》。又如根道法師曾於一九三五年在李樹德堂播音電台、一九三九年於華英電台和兩友電台、一九四六年於妙音電台、一九四 七年於勝利電台和民本電台等先後播講了《妙法蓮華經》。以上這些電台播講天台宗的宗經《法華經》,擴大了天台宗在近代上海的影響,標誌著佛教界對《法華 經》的重視和嚮往,從而促進了天台宗在近代上海的流傳。
 
 
人活到一百二十歲不是夢!
——心血管病專家洪紹光新論述

◎洪紹光講 果藏整理
健康第一大基石——合理膳食

  以食為天,合理的膳食很重要。因為合理的膳食可以讓你不胖也不瘦,膽固 醇不高也不低,血凝度不粘也不稀。那麼合理膳食怎麼辦呢?兩句話,十個字:第一句話叫做一、二、三、四、五,第二句話叫做紅、黃、綠、白、黑。記住這兩句 話十個字,那就是科學的合理膳食,世界上最科學了。

甚麼叫「一」呢?

  每天喝一袋牛奶。我們中國人膳食有很多優點,但缺鈣,中國人差不多99%缺鈣,缺鈣甚麼結果呢?三個結果:第一骨疼。缺鈣的人骨質疏 鬆,骨質增生、腰疼、腿疼、老年抑郁憂慮,反正渾身疼;第二龜背;第三骨折。一摔骨頭就斷了,這個事太多了。我們碰到一個病人,病人就咳嗽,氣管咳嗽老 疼,最後不咳嗽也還疼,他很奇怪是不是得了肺癌了,結果到放射科照,放射科醫生一看嚇了一跳,他光咳嗽就咳斷了三根肋骨。住院以後、也還疾病不能翻身,老 不翻身,我幫他翻身,啪!又斷一根,斷了四根,全身骨頭都鬆了。所以缺鈣造成三大症狀。那麼為甚麼會缺鈣呢?因為每天每人需要八百毫克鈣,而我們的伙食裡 僅有五百毫克鈣,就是要每天補足一袋牛奶,正好補齊了。牛奶甚麼時候開始喝呢?從一歲開始喝、喝到甚麼時候呢?終身喝奶。外國人很多人高大健康,實際上因 為他們喝奶喝得多。而現在日本人變了,同齡中小學生,日本孩子超過北京孩子,比廣東,福建人高得多。為甚麼呢?很簡單,二次大戰後,日本政府每天中午給小 學生免費供應一袋牛奶,就這麼簡單。就這麼一袋牛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現在超過了中國人,所以日本有句話「一袋牛奶振興一個民族」。英國孤兒院做過專 門研究,孤兒沒有爸爸媽媽,吃得一模一樣,甲組每加一袋牛奶,乙組不喝奶,就這麼一點差別,結果到了十五歲,都要離開孤兒院,進行工作前的培訓,結果一 看,一天喝一袋牛奶這組小孩身高比那組不喝牛奶的小孩子平均身高高二點八公分;更重要的是喝奶這組,皮膚細膩、眼睛頭髮有光澤、個個肌肉發達而且聰明。人 家外面來挑人啊,任你挑,孩子都孤兒嘛,你愛挑誰就挑誰,第一批挑選,一看名單,全都是喝奶這批。可見喝牛奶與不喝牛奶不一樣,一袋牛奶就這麼簡單,但身 高體重、智能都不一樣,一天喝兩袋牛奶的要高四點八公分,更明顯。牛奶甚麼時候喝好呢?睡覺前,因為孩子長個子,白天不長,晚上激素夜晨分泌,所以睡覺前 喝奶加一片維生素C和復合維生素B,這個孩子不但身高、體重好,扺抗力強,感冒、扁桃腺炎、肺炎、發燒甚麼也沒有,很健康,一路健康。一袋奶加維生素C、 B不到一塊錢,就夠了。

  很多家長對獨生子很疼愛,但疼得不得法,怎麼疼孩子呢?有的家長給孩子買燕窩,買鱉精,還有甚麼西洋參、蜂王漿,還有甚麼各種補品。其實哪有那麼多燕 窩,一看燕窩,裡面是豬皮;鱉精呢,說得更好,電視台曾報道了一個工廠,一共養了兩個鱉,做了三百萬鱉精,但這兩個鱉還活著。花那麼多錢買補品幹啥,其實 就是牛奶加維生素C加復合維生素B就夠了。可我們中國人很多人一喝牛奶就拉稀,那怎麼辦呢?改喝酸奶就行了。那我不愛喝酸奶,怎麼辦?喝豆漿。可是要兩袋 豆漿,因為豆漿鈣的含量是牛奶的一半。好,那麼有的時候,我牛奶不喝,酸奶我也不喝,豆漿我不愛喝,那怎麼辦呢?如果你牛奶不喝、酸奶、豆漿也不喝,那也 簡單,你就等死吧!為甚麼呢?健康是你自己的事,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你遵循健康規律,一生平安;你違背健康規律,你肯定碰得頭破血流;你就是國王、皇帝, 一樣死得比百姓還快,因為你違背健康規律,健康面前人人平等,不以財富地位而有所變化。我們科裡來了一位大款病人,億萬富翁,一個人就一億五千萬,是一個 公司董事長,三十八歲,心肌梗塞,廣泛心肌梗塞,救活了,室背瘤,心臟很薄,正常十毫米,他才二個多毫米,照牛皮紙一樣。因此這個心臟很危險,不能咳嗽, 一咳嗽這個心臟就破了,一使勁心臟就破了,所以他不能咳嗽,大便不能使勁,拄著拐棍很小心。那天問他:「你有甚麼問題百思不解呢?」他說:「為甚麼上帝對 我這麼不公平。我在單位不行了。人家三十八歲不得病,八十歲都沒得病,怎麼我三十八歲輪到這麼要命的病,怎麼我這樣倒霉。」我說:「據我所知,上帝是最公 平的。自然規律是一樣的,人世間很多事不公平,但上帝是公平的。那你為甚麼得病,很簡單,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你違背 了這些規律」。他的血抽出來,立即凝固了,血液太粘稠了,第二這個血放了八小時,上面厚厚一層油。很重的高脂血症、他體重一百八十八斤,腰圍三尺三寸半。 合理膳食,你這個大款,天天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你膳食不合理,所以一百八十八斤。適量運動,但你出門就坐奧迪,有時坐奔馳,起碼坐個桑塔納, 你上二層樓都得坐電梯,不運動。戒煙限酒,但你一天兩包煙,頓頓都喝酒,煙酒無度。第四,心理平衡,你大款哪裡有心理平衡,你身邊多少女秘書。你平衡得了 她們嗎?好,你這大款,你今天拉著小秘的手,心理就顫抖、你明天拉著情人的手,血壓往上走,血壓升高,你大哥大、BB機身上掛,白天呼你,晚上叫你,掙了 錢你就激動,賠了錢你就著急。你天天沒有心理平衡。好,健康四大基石你條條對著幹,你不得心肌梗塞,誰得心肌梗塞?這正好說明上帝公平,健康面前人人平 等,誰違背誰倒霉,誰順應誰健康、這就叫好人一生平安。

「二」是甚麼意思呢?

  「二」是二百五十克至三百五十克碳水化合物,相當於六兩至八兩主食。這六兩到八兩不是固定的,比如有些年輕人,民工他幹活挺重,一餐就 要一斤半。有些女士呢、胖胖的,工作量很輕鬆,不用六兩、五兩、二兩就夠了,調控主食可以調控體重,是最好的辦法,現在減肥藥很多,減肥霜、減肥藥、減肥 噴霧劑,減肥太多了,實際上不用這麼減肥,怎麼辦呢?調控主食。大家聽說過嗎?意大利歌唱家帕瓦羅蒂,體重一百五十一公斤,醫生要他減到九十多公斤,怎麼 辦呢?就是用這個辦法。調控主食。我們治過一個病人,身高一米四九,體重九十九公斤,用這個辦法,一天三兩,頭一個多月一天二兩半,結果全年體重減輕三十 三公斤,控制主食就可以控制體重。最近科學家提出一句話減肥,這個最科學、最順利的減肥法,叫做:「飯前喝湯,苗條健康。廣東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廣東人特 別愛喝老火湯,飯前喝湯,一喝湯神經反射到腦蓋,腦蓋有食欲中樞,只要你飯前喝湯,就能使食欲中樞興奮下降,食量就自動減少三分之一,而且吃飯變慢;如果 沒有湯,你就挑點菜用開水沖一沖變成湯,先把這個喝掉,立刻能使食欲下降,我們北方人不一樣,北京、東北、北方人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這就錯了,為甚麼 呢?你吃飽飯再喝湯,把胃撐得很大,又加上很多湯湯菜菜、所以飯後喝湯越喝越胖,飯前喝湯苗條健康,瘦人想變胖,飯後喝湯;胖人想變瘦,飯前喝湯。一句話 就能減肥」。

「三」是甚麼思呢?

  三分高蛋白。人不能光吃素,也不光吃肉。蛋白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三份至四份就好,不多不少。一份就是一兩瘦肉或者一個大雞蛋,或者二 兩豆腐,或者二兩魚蝦,或者三兩雞和鴨,或者半兩黃豆。一天三份,比如說我今天早上吃一個荷包蛋,中午我準備吃一個肉片苦瓜,晚上吃二兩豆腐或二兩魚,這 一天三份至四份的蛋白不多也不少。蛋白過多,消化不良,造成腸道毒素太多。蛋白太少了也不得,海燈法師是蛋白營養不良加神經綜合症,後來我們給他靜脈點氨 基酸,治好出院後他辟谷,不吃不喝,營養不良,結果死了。人吃蛋白跟谷物有個比例,我們知道人有三十二個牙齒,其中四個臼齒,吃肉用的;二十八個是門齒, 用來磨碎蔬菜淀粉用的,也就是主要以素食為主。人不能天天吃肉,你不是老虎啊,老虎都是臼齒,那當然就是吃肉的,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這樣。

  那麼甚麼動物蛋白質量好?魚類蛋白好。吃魚的地方,阿拉斯加,舟山群島,吃魚越多,動脈越軟,冠心病、腦瘁死越少。植物蛋白以甚麼最好呢?黃豆。黃豆 蛋白不但是健康食品,對婦女還特別好,減輕更年期綜合症。到更年期的婦女血壓忽高忽低,一會兒臉紅,一會兒臉白,一會兒心慌,一會出汗,脾氣很大,這就是 婦女更年期綜合症,外國婦女呢?她沒甚麼事,她五十、六十、七十、八十、看起來線條一樣。很多外國八十歲老太太出門就開車,開完車就上游泳池,人老了還游 泳還能跳水。中國就不同,為甚麼,她五十歲以前可以,一到五十以後胖了,血壓高了,骨質疏鬆了,記憶變成老太婆了,因為我們沒補充生理性雌激素,最好的現 在外國都用DVA。很多高層次婦女都在用這個,豆類就有這種雌性激素的作用,可以減輕婦女更年期綜合症。

「四」是甚麼意思呢?

  四句話,即「有粗有細不甜不咸,三四五頓七八分飽。」精細糧搭配,一個禮拜吃三四次粗糧,棒子麵、老玉米、紅薯這些粗細精搭配營養最合 適,三、四、五頓是指每天吃的餐數,我想重點講七八分飽。請大家無論如何記得吃飯一定要吃七八分飽。記住這一句話就可延年益壽,這句話非常重要。古今中 外,延年益壽的辦法不下幾百種,但是都無效。真正公認最有效的能夠延年益壽的辦法就是一種,我們叫低熱量膳食,說白了就是七八分飽。就這一個辦法,古今中 外公認能長壽,其它甚麼秦始皇找仙丹,都沒用。美國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一百隻猴子隨它吃飽,另外一百隻猴子七八分飽,定量供應,結果呢?隨便敞開吃飽 的那一百隻猴子十年下來,胖猴多,脂肪肝多,冠心病多,高血壓多,死得多,一百隻猴子死了五十隻;另外一百隻七八分飽的猴子,苗條、健康,精神好的多,很 少生病,一百隻猴子十年養下來才死了十二隻猴子,後來一直養著,觀察到最後證明,所有高壽猴子都是七八分飽。七八分飽確實很重要,中醫有句老話:若要身體 安、三分飢和寒,很有道理。美國有個很著名的專家。他的話很權威,寫了一千多篇文章,來中國講過學,有一次講完課,說快要到了二十一世紀了,希望人人健 康,我送你們兩句最重要的話,比一切藥物都好。哪兩句話呢?第一,吃飯七八分飽。意思是說當你離開飯桌時還有點餓,還想吃,這就是七八分飽。第二,上樓走 路慢跑,就是平常出去走路,住樓上不坐電梯經常走路上去,世界上最好的運動說是步行。實際上有正常的運動量就是預防糖尿病、預防冠心病、預防高血壓。

「五」是甚麼意思呢?

  五百克蔬菜和水果。人生最大的痛苦:癌症,晚期癌症。怎麼能不得癌症呢?預防癌症的最好辦法,就是常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新鮮蔬菜和水果 有一個特殊作用能減少癌症一半以上。河南有個林縣,食道癌是全世界最多的地方,後來補充一些維生素,新鮮蔬菜和水果,食道癌症明顯下降。所以五百克蔬菜和 水果就相當於八兩蔬菜二兩水果,經常吃點這個,預防癌症最好。這就是一、二、三、四、五。

紅、黃、綠、白、黑

  甚麼叫紅、黃、綠、白、黑。「紅」是一天一個西紅柿,我看在坐的男士比較多,特別提醒男士一天一個西紅柿,前列腺癌減少45%,熟的西 紅柿更好,因為西紅柿、紅薯是脂溶性的,第二個就是說如果健康人喝點紅葡萄酒也可以,但是酒千萬不要喝太多。少量酒是健康的朋友,多量酒是罪魁禍首。有個 統計,監獄裡罪犯50%,交通事故的49%,病人的25%都和喝酒有關,酒精是罪魁禍首,但少量可以。世界衛生組織口號:酒越少越好。如果沒有病,沒有脂 肪肝,沒有冠心病,喝點少量的紅葡萄酒是可以的,如果這個人情緒低落,那麼吃點紅辣椒是可以改善情緒,紅辣椒是改善情緒減少焦慮的東西。

  「黃」是甚麼意思?中國人的膳食剛才講過,缺鈣和缺少維生素A,維生素A和缺鈣有甚麼表現呢?小孩感冒發燒,扁桃體炎;中年人癌症,動脈硬化;老年人 眼發花,視力模糊。補充維生素A,可以使兒童增強扺抗力,老人眼睛不發花,視網膜好。維生素A胡蘿卜、西瓜、紅薯、老玉米、番瓜、紅辣椒,或者乾脆叫紅黃 色的蔬菜,紅黃色的蔬菜維生素A多。

  「綠」是甚麼意思?飲料裡茶最好,茶葉當今綠茶最好,綠茶有一促抗氧自由基地,減少老齡化,越喝越年輕。我有一次去福建武夷山茶農說,你買我們的茶能 長壽。我說甚麼意思?茶農說,我們這茶好,因為我們這裡很多人茶壽、這裡不叫高壽、長壽,而是叫茶壽。不管怎麼說,喝茶倒是能夠延年益壽,減少腫瘤,減少 動脈硬化,這是肯定的。

  「白」是甚麼意思呢?燕麥粉、燕麥片。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膽固醇很高,不吃藥,就是好吃燕麥麵。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今年一零一歲,每天早上吃燕麥粥。 我們北京很多老幹部、病人天天早上都是燕麥粥,我每天早上也是一兩熱麥粥。燕麥粥很便宜,吃一個月來花的錢還不如吃一片藥的錢。為甚麼呢?你吃一兩燕麥 粥。可以少吃一兩饅頭,這就是主食吧,一兩饅頭三毛,一兩燕麥粥四毛,才多一毛錢,一個月才三塊錢,一片降脂藥五塊錢,可以吃一個月,而且效果還挺好。特 別是對糖尿病,燕麥粥不但降膽固醇,降甘油三脂,還對糖尿病、減肥特別好,特別是燕麥粥通大便、很多老年人大便乾,造成腦血管意外,通大便很好,不過現在 假冒偽劣很多,煙是假煙,酒是假酒,藥有假藥,人有假人,文憑也有假的。燕麥粥也有很多假的。真正的燕麥是中國農澳門院監制的叫世壯燕麥,這燕麥是從中國 九百種燕麥中提煉出來的最好燕麥。

  「黑」是甚麼意思呢?「黑」是黑木耳。黑木耳這個東西特別好,它可以降血粘度。剛才講的大款,血粘度太高,他吃黑木耳正好。黑木耳吃後,血液變稀釋, 不容易得腦血栓,也不容易得冠心病。現在很多老年人痴呆,其實這個痴呆是很多細小的毛細血管堵塞,最後腦子不行了,記憶沒有了,這種情況大多數是因為血粘 度太高造成的。吃黑木耳正好,一天五克至十九克,相當於一斤黑木耳吃五十至一百天,每天一次吃一點,做湯做菜可以吃。怎麼發現黑木耳好呢?美國醫生偶然發 現,一天看病,病人是美藉華人,醫生問:「你怎麼搞的,是不是藥吃多了?」他說:「我肯定藥沒多吃。」「那就奇怪了?那你最近吃過甚麼嗎?」他說:「我前 天到過加拿大中國城,吃了一頓中國飯,木須肉,有肉片、雞蛋還有黑木耳。」美國醫生一想,肉片沒用,雞蛋更沒用,恐怕是你們中國人愛吃的那種很怪的東西, 不信你再去一趟試試看。再去一次,果然見效了,一看行了,最後他研究發現,原來是中國的黑木耳降低血粘度。文章一發表後,台灣到處都用這個辦法,後來北京 心肺中心專門研究了黑木耳。兔子、耗子用了五克至十克就能降低血粘度。後來有一次我為病人看病,碰到一個台灣企業家。很多錢,這個人得了冠心病,血管都堵 了,要到美國防大學做心臟搭橋手術。到美國一看,醫生說:「不行,,現在排得滿滿的,你一個半月以後再來,我跟你排一下」。一個半月以後。他再去,一做冠 狀動脈造景,三個血管通了,你沒有病,血管全通了,不用搭橋,你回去吧。唉!你怎麼治的?怎麼摘的?病人說,只用一個偏方:十克黑木耳幾兩瘦肉,三片薑, 五枚大棗,六碗水,文火煲成兩碗水,給點味精,給點鹽,每天吃一回,四十五天,腦血栓都化了,這是他告訴我一個偏方,雖然我沒看他的片子,但他這個事肯定 有。總之黑木耳經過科學實驗證明能降低血粘度,黑木耳五克到十克就行了。合理膳食就是兩句話、十個字:一、二、三、四、五、紅、黃、綠、白、黑。(待續)
 
 
大許月白皈依佛門
◎善 才
  洋一位知名畫家許月白女士,她的書畫別有一番風格,由於她信佛的緣故,每幅作品具有超 然的禪味。她說:「我父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很多到訪檳城的僧人,父親都會恭敬供養,幾歲大我便皈依了演本法師、慈航法師。」許月白對自己的名字,充滿 喜悅:「真的巧合得很奇怪,兩位師父給了我名字——月白和慈能,與現在我的師父宗薩欽哲寧波車給我的名字Akasha Grabha,我都覺得與虛空藏甚有關連的意味。」

  年輕的時候,父親要給她講解《金剛經》,她拒絕了,但是父親所說的一句話—「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卻深深地在她的心田裡,種下了菩提種子。

仰慕藏傳佛教高僧

  十多年前,許月白遇到她的師父宗薩欽哲寧波車,在時間與因緣的配合下,她再次皈依佛門。「有些人因為心裡有煩惱,或是在人生路上,發生了事故,然後才會接觸佛教。而我很幸運,只是覺得他是我的師父了,我要跟他學習,就是這麼自然地,我重新踏入佛門。」

  在結緣書架上,找到一本由聖一法師講解的《金剛經》,是她最心愛勤讀的經書。父親四年前再一次在她的心地中,灑上養料,鼓勵她寫心經和畫觀音菩薩像,將心經印製成小卡,分送給有緣善信,讓更多人可以與心經結緣。

  對於年邁有病父親的要求,月白一點也不怠慢,開始以她的現代油畫的筆法意境,描繪心中的觀音菩薩,可是,畫中所用的金油彩,讓她的氣管病再度發作,被迫停下來。

  「當時我的內心非常難過,我反問自己。是否我的誠心不夠,我沒有這個福,為我親愛的父親作畫,讓他在有生之年,得償一個小小的心願呢?」

  正在滿心苦惱之時,北京的一位朋友,無緣無故地寄來了一篇剪報,介紹一張醫治氣管病的土方,只需將一個小小的馬鈴薯磨汁,與鮮果汁混和後一同喝。一向 體弱的月白,不理得生的菜汁是否屬於寒涼類,對自己的身體是否合適,心裡只想箸一件事情,就是要完成那幅畫。於是,她每天都喝一杯,不到一個星期,居然 「汁到病除」,她趕快重新投入那幅觀音菩窿像的創作,終於,父親可以親睹此畫像。

人生「隨緣」益處多

  她對美的要求。無論是人或事都很執著,這樣與她所學習的佛理,是否有所衝突呢?「可能是職業病關係吧,以前對人處事我都比較急躁,又要 要求完美,所以弄得自己與身邊的人,也會不開心。」眼前的月白,有如繽紛黑夜中的明月,清明而閒靜,很難想像手執電話、眼觀一列電腦金融行情又忙於與客人 運籌帷幄的樣子。

  「今天的我,心態已不及以前般急躁,每當有重要事情發生,如九一一事件等,影響金融財經氣候時,我的同事及客人總奇怪我怎會氣定神閒地安排部署工作。 其實,我只當那是一個很好的修行地方,價格上落也要保持頭腦冷靜,觀察各方境況。現在的我,是積極多於執著,對任何事情,不著重於結果,若這次做得不好, 那便吸取經驗,下一次便會有進步。」

  這與佛家所說的「隨緣」,又可有關係?

  「很多人都濫用了『隨緣』二字,當自己有機會、有體力、有知識經驗去做一件事情時,便要積極地盡努力去完成,但有些時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旦失敗了,也要心安理得,這才是隨緣的精髓。」

如何提升自己創作潛能

  許月白跟隨丁衍庸教授學習中國水墨畫多年,自己潛修書法及油畫,曾從師學習日本的草月流花道,現為日本草月流教師會會員。

  學佛前與學佛後的脾性,有著明顯的改變。那麼,學佛後,對其詩畫創作,又有何影響?

  「以前在完成一幅畫作後,很在意別人的意見,害怕不能引起別人的共鳴,現在已沒有這種心態了,我將自己的感情完全投入每幅畫、每篇詩,之後,別人愛怎樣看怎樣理解,已不是我所關顧的,亦不會影響我日後的創作。」

  「佛學沒有改變我的創作動力,但我的師父宗薩欽哲寧波車,卻常在我不知不覺中,提升了我的創作潛能,他教我修心法門,讓我有從迷惑中釋放出來感覺。師 父常強調,我們日常一舉一動,都是佛法。每一個人都有其特別潛能,如文學、科學、藝術等等,只在乎我們能否反觀自己,了解自己,將我們的潛能發揮出來。」

寫書法也是修行法門

  她覺得任何宗教本來都是導人和諧清淨,所有宗教都是慈悲為懷的。戰爭是人的問題,人太軟弱,利用宗教引起戰爭。許月白的《面具之春》畫 於去年九月十一日,她在準備作畫前看見電視上直播「九一一」事件的慘況,繼續創作時,心裡一直混亂異常,當她完成這幅作品時,才發覺畫中的臉譜正巧是十一 具,站在畫前教記者數完這些臉譜,許月白慨嘆道:「人總是要對付敵人,卻沒有辦法找到敵人,因為最大的敵人完全是自己的心魔,內心要找個敵人去打擊。」

  可能,爭鬥之心起時,賞一賞許月白的水墨書畫,會有樂而忘機的感覺,她的老師是著名畫家丁衍庸,筆墨中承繼了丁衍庸的天真率性,純憨之美,她說:「天真是人的本性,何必要作狀,然而香港是一個商業社會,也許天真又行不通、成熟和天真未必互相衝突。」

  許月白以前是從事金融投資工作。她說:「事實上投資也是一種藝術,只是需要冷靜、理性地處理問題,藝術則偏重激倩。」難怪她的水墨作品結構簡練,線條利落,言簡意賅。

  生於馬來西亞的許月白,五歲開始,在父親的薰陶下學習書法,打下堅實的根基,家裡收藏了許許多多唐宋名家真跡,吸引她對中國文化的嚮往。「書法是最高 深的學問,只要學好書法,不會被其他美術難倒,墨色變化無窮盡,幾筆線條已反映數十年功力。寫書法也是一種修行,尤其在寫《心經》時,一定要完全安靜,若 有一天與人爭執後回來寫,肯定寫不成,若寫時被電話打斷,未能一氣呵成,先前完成的部分也會作廢。也許真的要如《金剛經》中佛祖所言「因無所住」,才能心 無旁騖地寫完。」

  與書畫的抒情明淨相對比,許月白的浪漫與激情,盡傾於油畫之中,有了丁衍庸在創作上讓她放任自由的影響,以及許月白本身的書法根底,她畫油畫無師自通,覺得油畫這種媒體令她展露奔放熱情的一面。
 
 
未必囚衣便斷腸?
——陳海量老居士其人其詩(下)

◎鄭頌英作 陳無憂整理
(接上期)

  台山水名著海內,故鄉久別,每為神馳,得遜璋書因成七律。

  北湖疏柳拂微風,映日霞崖分外紅。
  華頂歸雲橫嶺上,清溪落雁隱葦叢。
  瀾回雙澗泉聲遠,夕照寒岩峰影重。
  多謝故人遙念我,何時看瀑石橋東。

  海老入獄時年四十六,正值人生事業的黃金年華,詩人創作的峰穎時段。上有老母待養,下有妻兒待哺。影事重重,幽思黯黯,生離死別,未易忘情。長期的孤 獨生活,面對獄燈枯坐,寒夜悠悠,往往難以入寐。壓抑不住如潮的創作涌動溢上心頭。祖輩師友,父母妻兒,莫不顯現於眼前,無不一一入詩。詩稿中有大量的思 親懷念之作。錄其中五首:

懷先父(三首之一)

  教作文章教作詩,追懷吾父亦吾師。
  昔容此日宛然在,客路風塵負所斯。

驚聞母逝

  我是人間不孝兒,親恩未報淚如絲。
  倚門盼望悲形影,病榻纏綿悵別離。
  有子不如無子好,累親顧復費親思。
  江頭楊柳年年綠,忍見垂陰忍折枝。

示兒無憂

  遠辭歇浦三千里,負笈行歌楚地游。
  三載未歸歸即去,孤舟破浪向荊州。

得季女無瑕書

  難將夢語示明珠,萬里空投一紙書。
  化鶴他年歸海上,對兒仔細說真如。

得潔如潔因來書

  憨語數行遠慰予,「不知安健近何如?」
  童孫不識爺爺面,也解傳語問起居。

  身陷圜牆,寒夜苦熬,旱年雪峰拜師,閩南舊游,普陀習禪,杭州行蹤,往昔的雪泥鴻爪,無時不涌現海老心頭,抒發於詩。

憶雪峰

  翠竹梅山擁雪峰,朱梅艷映綠叢中。
  門前孤柏千年在,只是游人已不同。

憶閩南舊游

  昔年十九皈依佛,出劍飄零走閩南。
  鷺島峰巒天外秀,慧泉石澗水聲寒。
  青山雪夜對明月,碧海晴空望遠帆。
  最是使人無掛礙,雪峰寺裡曉鐘殘。

回憶普陀山偕李行孝、行信、行弘昆仲住大乘庵習禪(五之一)

  佛心俠骨推三李,慧劍縱橫紹大雄。
  應是前生曾有約,茅庵指月說禪宗。

回憶偕妻女奉母游杭州(游杭八詠之一)

  六和塔畔落花飄,塔上俯看江上橋。
  隱隱蕭山春樹遠,碧天廖廓浙江潮。

  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中,我們在青海頭服苦役,其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缺衣少食,疾病漫延,死而隨埋荒郊沙漠者接踵而去,真是一日幾次埋芳草。獄中 苦難、非人待遇,實非筆墨所能表示。海老在《北草荒》的七律三闕中表現了既哀怨,又慷慨的心境。它是「人間何處覓馮唐」的奔走呼號,是「未必囚衣便斷腸」 的指天明志,是「雪夜揮戈斑虎窟」的金剛怒目,是「蒲團冷坐謝春秋」的解脫消業。

北草荒 七律三首

一、楚辭衰怨百千章,落葉飄零野草荒。
  蕭寺未聞歸紫柏,人間何處覓馮唐。
  豈嫌破笠遮衰鬢,未必囚衣便斷腸。
  夜雨西羌寒欲絕,孤燈心事半疏茫。

二、燒殘野火吞聲哭,白骨叢中找姓名。
  雪夜揮戈斑虎窟,霜天荷戟法王城。
  當年湖海空陳跡,此日煙霞惜晚晴。
  白草西風斜照裡,何人驛路問前程。

三、廿年去住非由己,零落風塵是野流。
  貝葉翻來開宇宙,蒲團冷坐謝春秋。
  栖遲破衲千山外,蹤跡浮雲萬里游。
  照顧現前無一念,有何歡喜有何愁。

  面對高牆電網,沙灘荒丘,海老仍樂觀隨緣消業,心向如來妙法。戴笠荷鋤,披襟獨嘯,田間行吟,溪邊坐詠,也留下了許多記錄勞改生活的詩作。

雜 感

  豈怨遭遇豈怨人,只生歡喜不生嗔。
  世尊有語深須記,如是緣從如是因。

田間管理(二首)

一、綠遍田疇禾黍微,培苗鬆土復施肥。
  汗珠似雨布衫濕,曉出荷鋤戴月歸

二、野鳥嚶嚶來去鳴,縱橫十里麥苗生。
  田間除草歸來後,臥聽蕭蕭風雨聲。

秋收紀事

一、轉綠返黃萬畝田,汪洋麥浪遠連天。
  迎風嘉穗亭亭舞,拍手豐收又一年。

二、曉露未晞下麥田,鐮刀在手各爭先。
  完成任務三千尺,揮汗披襟憩隴邊。

  我是一九六三年春提前釋放回上海,到八一年四人幫打倒後徹底平反。而他們二位到一九八零年才獲准回滬探親,即使滿刑,也不准遣返,強迫繼續勞役服刑, 漫長的牢獄生活長達二十五年。海老在二十五個年頭中更是逆境不退,認為這是定業所致,不生怨尤,隨緣消舊業,攝心常潛修。勞改隊平時只吃青稞加甜菜葉熬的 糊糊,草具糟糠難以下咽。但每個月有兩次改善生活,休息不出工,只吃兩餐,有青海的湟魚加入菜糊中,這是每個囚犯翹著以待的日子。你如果堅持素食,就得挨 餓一天。海量居士寧願挨餓,拒絕葷食。他還誠摯善巧地以佛法教化同監難友,弘法不輟,就連一個管教他的隊長,也被勸化信佛了。文革中勞改隊也開展大批判, 堅持佛教信念的海量居士首當其衝,被批斗。但曾激起了難友們的公憤。有位藏族青年犯人竟公開撕毀批判海老的大字報。一位被打成右派,一起勞改的音樂家,他 將此事經過寫成回憶錄,頌揚海老的弘法利生精神。囚衣說法度生,利生濟世的事跡,真是千古奇聞。

  越南廣德和尚反抗吳庭艷集團迫害佛教徒而焚身抗議。消息傳來,海量居士即作詩贊頌,這不光是頌揚廣德和尚,也是海老二十五囚徒生活高風亮節的自白。

  捐軀烈火緣何事,粉身碎骨報世尊。
  百萬人天齊下淚,道風千載撼乾坤。

  他於一九七九年底返滬,一九八一年被選為第四屆上海市佛教協會理事。一九八二年當我們在十年浩劫中經歷書盡付劫灰之後,發起廣印經書之時,他有詩鼓勵。

贈頌英兄以伸敬仰

  鐵肩荷擔佛家業,海內更無第二人。
  獨轉法輪甘盡瘁,從今大地又回春。

  一九八一年秋,趙樸初會長邀他到北京,主持舉辦《弘一法師書畫金石音樂展》。展覽圓滿結束後,留他在法源寺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工作,任職僅數月,因病 回滬。抱病中還受旅美華僑應金玉堂居士之請,編輯《美東佛教總會成立二十週年特刊》寄贈國內外。從北京回來後,由於長期的牢獄生活,健康受到摧殘,百病纏 身,極度虛弱,但他仍達觀開朗。曾風趣地說:「趙子龍渾身是膽,陳海量混身是病。」後病漸殆,此後常以人生無常,來日無多自勉,逐漸杜門謝客,俗事不再過 問。但他一如既往,日念萬聲佛,禮佛一百零八拜,並加誦《金剛經》、《普門品》、《彌陀經》。堅持不懈,直至病篤。

  八二年冬,患前列腺肥大症,醫藥無效,病情日重。八三年初發燒數周,遂至臥床不起,疾苦煎熬,徹夜難眠,但信願彌堅,念佛不輟。臨終前一周,心率、血 壓一切正常,百病盡消,但體力虛弱。此時凡遇前來探視的親友,常作告別語。陰曆二月十九上午九時吩咐夫人及無垢、無瑕等家人:「今夜一二點鐘不要離開。」 因其病情無大變化,家人亦不很注意。不料到晚上七時,神色變異。他的妻弟二軍大的茅昌保教授要施行搶救,他安詳地說:「不必掛針,徒增痛苦,將歸去。」此 時數位道友聞訊赶來,問:「要助念否?」答:「要。」並隨從念佛。聲音漸趨微弱,只見唇動念佛。至晚十一時,突然三次微抬雙手,竟欲合十,但衣重力乏,未 能如願。而神志清明,無痛苦狀,於子夜一時二十分往生。二十八小時後,洗身更衣,體軟如綿,勝於生前。頂門日餘,尚未退溫。三天後無憂從湖北奔喪來,見在 冰棺中停藏的父親,仍體軟如綿,宛若入寐,臉色紅潤,一改生前病容。五天後大殮,其臉色如常人,不需化妝,關節竟能活動自如,目睹者無不贊嘆稱奇,敬仰不 已。北京趙樸初居士、嵩山海燈法師、上海佛協、玉佛寺、龍華寺、居士林、普陀山、九華山等都有代表或來電吊唁。追悼會原訂中廳,後來相識與不相識的居士道 友,大德長老前來參加告別儀式的竟達八百餘人,只好臨時改借大廳舉行。整個大廳內外,但聽佛號不斷,念佛繞佛的佛事震撼了當時還未褪盡的極左的陰霾。遺體 遵佛制火化。從骨骸中撿得如玉米般大小、色澤晶瑩。堅硬無比的堅固子一顆。八三年部分骨灰洒於南通狼山腳下之長江,九九年另一部分骨灰與其夫人茅遠信居士 的骨灰一起洒在普陀山蓮花洋。臨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安詳念佛,現諸瑞相、成就淨業西歸。終年七十四,有往生記傳世。

  海量居士的一生,是為我國佛教事業勇於獻身的一生。寶筏西去,群倫失依,哲人逝矣,紀此菩薩行,永放菩提光。

附《秋聲樓詩集序》

  落葉辭枝,隨風飄泊,與家人別,已十載矣。西來青海,驚歲月之飛馳;東望赤城,帳關山兮遠隔。烏拉溪畔,鈀終日隨身,切吉灘頭,稼穡頻年胝手。戴笠荷鋤,飄然一身,徘徊曠野,披襟獨嘯。陌頭小立,地廣人稀,時見牛羊出沒於青草之間,鷹雁翱翔於白雲之際。

  黃菊感時,青山懷舊。九月秋風,寒摧木葉;十年山水,彌仰菩提。顧余闇鈍,結習難忘。遙念黃浦江中,滔滔逝水;天台山上,朵朵白雲。惹起前塵,懷親懷 師懷友;緬維往事,念佛念妻念兒。影事重重,幽思黯黯,生離死別,未易忘情。爰作秋蟲之鳴,豈為春蠶之縳。田畔行吟,溪邊坐詠,能毌自愧,且抒所懷。遭際 如斯,往因可知,俯仰身世,夫復誰尤。

  然而一肩行李,萬水千山,飄流湖海,浪跡草原。每當暮雨孤燈,或值清風明月,何限鄉思,徒勞夢想,越山吳樹,相去萬里。黃昏獨坐,孤影在壁,寒夜悠悠,萬籟俱寂。瞻顧宇宙,茫茫何極,般若慧劍,執持勿釋。仰天一笑,夢幻絕跡,作如是觀,是波羅密。
 
 
隨筆禪話
◎秦孟瀟
靈童轉世

  任何一個「小活佛」被確定其身份後,一定要進行極其隆重莊嚴的坐床儀式,在密宗的傳統法規中非常重要。過去達賴、班禪轉世,也必須通過這一程序不可。

  在確定「轉世靈童」之後,要將「轉世靈童」迎接到寺院,這時稱為「靈童」,在舉行了「坐床」典禮以後,就不再稱為「靈童」了,而稱為「呼畢勒罕」,這 是清朝制度所定。「呼畢勒罕」時期,一般來說是「活佛」的童年時期,「呼畢勒罕」是蒙古語,意為「化身」,也就是藏語中的「朱古」。以前世雖死,不昧本 性,寄胎轉生、復接前世,為「轉世活佛」。清朝規定成年以後,要撒銷「呼畢勒罕」,稱為「呼圖克圖」。

  尋訪「轉世靈童」,要經過一系列的程序。確定「轉世靈童」以後,辦理迎迓事宜。特別是活佛的府邸要做大量的事務性的工作。活佛府邸,藏語稱「拉讓」, 「拉」是喇嘛的代稱,「讓」意為官。「拉讓」即喇嘛住室,漢語稱其為「活佛府」。也有稱其為「佛倉」,藏語音譯,其意為寓所、住宅、宿舍。「倉」字的譯意 有尊敬的意思。蒙古平民的住所不能用「倉」。


坐床典禮

  關於活佛府是根據活佛的地位各不相同,可以分為大、中、小。活佛府根據尋訪確定「轉世靈童」以後,要將確定轉世靈童是某某佛轉世,正式通知其家庭。有許多轉世靈童的父母接到通知非常高興。為自己家中出現了「轉世活佛」而感到榮耀!樂意讓孩子出家為僧。

  「轉世靈童」的迎迓是一項繁重的工作,特別是大喇嘛,高僧活佛要耗資大量資金、對靈童家屬的安置、迎接人員的組織,沿途的食宿、儀仗隊、樂隊、護衛和 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僧俗民眾的歡迎等都要作妥善的安排,場面顯得十分壯觀。尤其達賴、班禪行「坐床」典禮時,極為隆重,所謂「床」,讓人是專門用來睡覺 的。這裡所說的「坐床」是指用來坐的床,只能坐而不能臥。故在佛典中的床與座,往往通用或並用。如說「身為床座遍大千」。這是說明願心之大,載德之厚,能 以一己而廣度大千眾生的意思,坐床儀式很隆重、靈童的坐床典禮。是蒙藏佛教中所特有的一種隆重的儀式。按清廷規定,舉行坐床儀式是標誌著能以「前世活佛」 的地位公開與外界往來。自此才正式成為有權的活佛。在西藏地區,達賴、班禪兩大喇嘛,分別管治前藏、後藏,擁有最高的權力。直至解放後,「政」、「教」分 開了,起了巨大的變化。


受「沙彌戒」

  說起「轉世小活佛」來,頗饒有興味的。一般人都把「小活佛」看為是非常神聖的,不可侵犯的!若是深一層了解,情況並非如此,尤其小活佛在成長受教育階段,同樣會受到老師嚴格管教,甚至皮鞭抽打哩!

  我國藏族、蒙古族、土族、納西族等地區有許多寺廟,大寺廟的首領絕大多數是活佛,實行活佛轉世傳承。凡活佛圓寂,尋訪轉世靈童,迎入寺院,舉行落髮受 戒。沒有戒律的約束,僧人的行為就沒有準繩,沒有戒律的規範,僧人就不能依戒修行,剃除鬚髮是出家人最基本的要求,僧人在日常生活中受戒是言行和思想的指 導準則,即是漢族僧人也是如此,戒律規定的條文非常嚴格!

  「轉世靈童」入寺院之後,一定要受沙彌戒,這是梵文(印度文)的音譯,藏語稱「格慈」。漢文有釋義為「求寂者」、也有譯成「忽慈」、「勤策」,受這種 戒以表示願意接受修持,過寺院生活,主要以兒童為主,因年齡小,沙彌戒的等級小。受戒時,有一位年長的活佛站在靈童身旁,他說一句,靈童跟著說一句,這是 簡單的戒律,主要是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有八條、十條、二百五十條(比丘)、三百二十條(比丘尼),要嚴格遵守戒律。


幼童活佛

  根據藏傳佛教傳統規定,「幼童活佛」中地位較高的稱呼畢勒罕。一般以六歲學經,七歲學禪而受小戒︿沙彌戒),常坐不臥,有十六歲時稱呼 圖克圖。寺院和活佛府對童年活佛的教育極為重視,因為挑選靈童的過程,僅是對即將成為活佛者的身體素質和思維能力的嚴格考查,選出俊逸靈異者,以確保道些 活佛有比較好的先天條件。而更重要的是對已選的活佛,從幼年開始予嚴格的教育,使之成為最有學問和佛學造詣很深的宗教人物。很多高僧活佛,從童年開始在寺 院中接受教育,學佛經,掌握佛學理論,除學「顯宗」、「密宗」之外,有些還學醫藥、曆算、天文、建築、雕塑、美術、科技、藝術等。

  這些「小活佛」經過培養教育,使「活佛」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由此可以看到寺院也是一種學院,從事教育,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宗教首領及有名望的佛教學者。

  「幼童活佛」坐床以後,由活佛府選派一位或數位老師。藏人稱為「榮增」,蒙古稱為「撥克希」,這是嫻熟經典、道行高深的喇嘛,負責「幼童活佛」的教 育,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到「幼童活佛」學習態度,並用生動的例子激發他努力學習,要使一些「幼童活佛」意識到自詡為「超人轉世」,不同於「凡人」!


日常生活

  「小活佛」在寺院內生活,一般人認為一定過得平靜舒適愉快,無憂無慮,其實不然。對未成年的小活佛,其生活一般是嚴加管束,可以說「小 活佛」的行動是沒有自由的!一切活動都要在允許的範圍內進行;活佛地位越高,受到的限制就越多。一般規定「小活佛」進入寺院以後,不准隨便與父母家人見 面,更不能與父母同居,遵守佛教「出家即離家」的教規。稍長,見父母有制度規定;雖然活佛等級不同,居住的條件也不相同,但總的來說,活佛居住的條件一般 都比較好,絕大多數都住的優質木石結構或磚瓦房,也有的「小活佛」居住在土房內或蒙古包裡。這些住房,大多是活佛出資建造的,或是「前世活佛」的遺產。活 佛轉世,前世活佛的財產就是「轉世小活佛」的財產。

  「小活佛」每天早晨大約五點多鐘,值班喇嘛敲鐘時,即要起床,洗漱要節約用水、侍者將住房打掃乾淨,而小寺院中的「小活佛」要自己打掃住室。然後披上 袈裟,向經書磕頭、禮佛。唸經大約一或二小時後,開始吃早點,主要是奶茶,藏族喇嘛使用自己專用的碗,互不亂用。早點以後,「小活佛」背誦經文,不能玩, 直到中午吃飯,但過午不食,允許吃肉,飲食和種類也有規定,下午不學習,允許在院內玩,晚上學習一段時間而後睡覺,天天如此生活。


皮肉之苦

  一般來說,對「幼童活佛」的教育是嚴格的,要求也比較高。如果「幼童活佛」學習不努力,違反制度,老師可以責打「幼童活佛」,如果「幼 童活佛」教育不好,與老師的責任甚大,因此「幼童活佛」雖然是受世人尊敬,地位比較高,但對老師必須服從,老師在處罰「幼童活佛」時,要先向佛陀祈禱,乞 求給他助力,以及諒解老師執法的善意,才執行處罰。也有執教嚴厲用棍棒教育的,老師認為只有讓「小活佛」飽受皮肉之苦,在痛苦中學經文,才能成功;因此他 當眾曾用皮鞭抽打「小活佛」,有時打得死去活來,使「小活佛」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受到極大的折磨!當然,有些老喇嘛極力反對這種體罰,認為不符合慈悲為懷的 教義,逐漸也有了改善。

  有很多「幼童活佛」學習很努力的,如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一九四四年正月十五日在塔爾寺大拉舉行了堪布會議廳內部坐床大典,堪布會議廳決定以 拉科為十世班禪的經師,由於拉科年事已高,以嘉雅喇嘛協助,他出生在青海懂蒙古文和藏文,每天指導班禪學經文,班禪有時不能背誦經文,嘉雅也很生氣,就揪 他的耳朵,或在他的光頭打巴掌,每天要唸經、讀書、練字,老師緊跟不捨,監督很嚴。這位班禪大師終於成為受人尊敬的「宗教領袖」!


普通喇嘛

  「小活佛」出入都有人隨侍,凡是普通喇嘛(扎巴)與「小活佛」相遇,普通喇嘛要讓道,低頭站在路旁,待「小活佛」過去才能行走。如在郊 外普通喇嘛騎馬或乘車遇到「小活佛」的車或馬時,普通喇嘛要下馬或下車,向「小活佛」請安,待他過去以後,才上馬或上車而行。信徒拜見「小活佛」,只要近 前磕頭,「小活佛」要伸手摩拜見人的頭頂,稱為「摩頂」,藏語稱「恰旺」,其意降給「吉祥」。對地位較高的人來拜見,要獻「哈達」表示崇敬。「哈達」大都 是白色的,長短不一樣,獻「哈達」時,雙手捧「哈達」過頂,對平輩只要將「哈達」送到對方手中即可。對方也可將原「哈達」回敬。「小活佛」拜佛要磕頭,磕 頭時雙手合掌舉起碰額和心,然後雙膝跪地,兩手前伸,全身伏於地,頭磕地,嘴裡唸唸有詞,求佛保佑,這稱為磕「長頭」。

  老師是「小活佛」的影子,經常跟隨著「小活佛」,不准「小活佛」隨意去玩,隨意見人,自由回家,更不准家人不按規定來探望;吃飯不讓吃得太飽,更不能隨便出院或去騎馬等活動。

  「小活佛」的地位不同,生活差距很大。由於政治原因,或者寺院大小、經濟狀況等等,使「小活佛」的生活隨著形勢變化而變化,不單是今日如此,過去帝王時代也是如此。


得「小神通」

  信奉密宗的人,不論是世俗弟子,。或是喇嘛,都有一種追求「神通」的傾向!且看一些大喇嘛如何教導「小活佛」,凡進入寺院的「小活 佛」,除要學習文字、誦讀(藏文、梵文、蒙文)佛經,掌握佛教理論外,還須修行。修行中的一種方式是靜慮(禪),安住一心,靜心思考,使身心得到平靜或體 悟特定的行為過程,也就是參禪入定的境界。如內蒙古五世甘珠爾呼圖克圖,其法名阿旺羅布桑丹必尼瑪,他的師傅元尊法師,經常提醒他要努力修持,以期得到 「神通法力」。師傅與他共在一靜室內禪修,時間為七天,每天從天明靜坐一直到黃昏,一天祇吃一頓早飯,不吃肉食、持齋,到第七天師傅取三顆白色的豆子給 他,叫他含在嘴裡唸文殊菩薩咒,他極虔誠地唸了一夜,等到天明,師傅叫他把豆吐出來給他看,師傅看到有兩顆豆已經要發芽,師傅很高興,認為開啟「智慧」, 具有「神通力」的開始;這種持咒和靜坐,是通過精神集中而獲得的修行方法,使人的精神思維集中在重要的內容上,被認為有奇特的超自然的力量。

  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就是靠靜坐苦思冥想,然後悟道的。根據這一方法,釋迦牟尼不少弟子有「神通力」,也是這樣修持而獲得的,密宗喇嘛非常重視這一方法。
 
 
世出世法
◎楊 釗
溝 通

  「理之道在溝通」,這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管理的訣要之一在於「溝通」。在現代多元化的 社會,由於出身不同、成長環境不同、學習和吸收的知識差異,形成了對事物和人看法的不同。同一樣的事物,同一個人,大家由於所站的方位不同,因此所看到的 模樣就有差異。正如「杯子的故事」裡所說:「東邊的人看杯子可能『無耳』,西邊的人看同樣的杯子,可能『有耳』。」同是一個杯子,但由於所站位置、角度不 同,所以看到的「形象」也不同。「盲人摸象」的故事也展示了不同的位置,所認識的象就有很大的不同,或曰:「象如扇」,或曰:「象如柱」,或曰:「象如 繩」……一切都是偏見。「井底蛙」的故事也說明了人們由於見識的不同,往往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在歷史的案例之中,常提處理問題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多聽各方的意見,對問題的認識就能較為清楚明白;只聽一方的意見便馬上下結論,則往往會出錯。

  在實際的生活中,「泥水佬修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提供了一個很高明的哲理,那就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設身處地」,就是站在對方的 位置去看問題,去處理問題,得出來的效果往往會很好。古代的泥水工人在建房子時,到底門應建多高才適當呢?其中的方法是看看周圍的人有多高,再加適當的高 度,這樣,所建的門就會適合了。

  現在企業標榜「顧客導向」,其精神在於「站在顧客的位置看問題」,才能真正了解顧客的喜好,才能提供顧客需要和喜歡的產品以及服務。

  清朝名將左宗棠格言:「與人相處,先學吃虧」。也就是說,與人溝通之道,首先要學習肯吃虧。肯吃虧之道在於忍、在於讓。一間大傳媒機構,辦公室的一幅 格言「忍、忍、忍、忍到忍無可忍,再忍一次,便能海傦天空,萬事解決」。這裡說明忍是消除「我執」、「法執」的一個有效方法。每個人都習慣「自我為中 心」,此為「我執」。每個人都習慣認為自己的一套是對的,此為「法執」——對方法的迷信和執著,由於「我執」與「法執」,世上的一切爭拗,甚至戰爭,便由 此起。

  讓、讓、讓,讓他三尺也無妨。古有名詩「千里修書為一墻,讓他三尺也無妨。萬古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當年一位在朝廷做大官的人,收到家鄉的 親屬來信,投訴鄰居把墻修得太近自己的家,令兩屋之間的路太窄,當時此大官的態度不是出面去爭,而是勸自己的親屬去讓。結果其親戚真的聽其勸而退後其家墻 三尺,而鄰居有見於此,則把墻退後一丈,原來的小巷變成大街,在當地成為佳話。

  「眾福全憑心地厚,從來尖利反家貧」。再次說明「讓」以及「設身處地」的好處。

  「將相肚內好撐船」,「量大福大」都是歷史上「溝通」的案例。

  「做事認真,做人隨便。」說明了辦事之道在於「認真」、「一絲不苟」;待人之道在於「馬虎了事,得過且過」,若不明其中要點,又或錯配,則會造成極大的混亂。

  只要我們在做的時候「認認真真」,但處理人的時候「隨隨便便」,我們才能達到「有容乃大」的效果,才能有機會相互「溝通」,透過「溝通」才能達到「共 識」;有了「共識」,才能有「團隊精神」;有了「團隊精神」,才能「優勢互補」;有了「優勢互補」,才能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有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大家才 能共享;有了共享,才能稱之為「雙贏」才能稱之為「成功」。


顧客導向

  「顧客導向」是企業能否持續成功的唯一方向。如果我們昨天能做到「顧客導向」,我們昨天便能成功;如果我們今天能做到「顧客導向」,我 們今天便能成功;如果我們明天能做到「顧客導向」,我們明天便能成功。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顧客導向」,我們便不會成功。如果我們百分之五十能「顧客導 向」,我們便能取得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如果我們百分之八十能做到「顧客導向」,我們便能取得百分之八十的成功。

  在現代最優秀的管理法門中「四大支柱」和「七大範疇」,「顧客導向」都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四大支柱:一、卓越領導,二、顧客導向,三、不斷改善,四、 全面參與。七大範疇:一、卓越領導,二、長遠策略,三、顧客導向,四、大力資源的發展和管理,五、資料之收集與管理,六、流程重整,七、業績。可見,成功 的法門:「顧客導向」不能缺少。

  甚麼是「顧客導向」?就是從顧客的角度去看問題,從顧客的利益去考慮問題,從顧客的感受去處理問題。我們只有心存顧客:「顧客是我們的老闆,顧客永遠 是對的」。我們成功與否,「全靠顧客是否支持我們」。把這種概念逐步認識、消化、理解,並能落實在我們的工作中和業務中,我們才有機會做到「顧客導向」。

  在顧客中,又分「核心顧客」和「非核心顧客」,「顧客導向」所指的是「核心顧客」。

  在顧客群中,又有地區性,即南方與北方的差異,沿海與內地的不同。所以在「顧客導向」中要注意地區性的不同,不能一刀切,以點代面,以偏代全,所以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與此同時,要認識「顧客導向」的難度,這也是成功企業數量不多的原因。放眼市場,能有二十年壽命並且尚能健康的企業有多少?能有三十年、五十年、七十 年、一百年壽命並且還健康的企業又有幾家?可見,要保持企業健康長壽,並不是容易的事,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能否始終如一地做到「顧客導向」。從企業的宗旨 開始,樹立「顧客導向」的目標,由上至下的認識「顧客導向」,是企業能否生存的根本之道。在理論上明確顯示。並作為企業的宗旨;從策略上、制度上、運作上 確保圍繞「顧客導向」為中心,並且不斷檢討是否有離開或偏離這個中心;只有這樣,「顧客導向」才能獲得保證;只有這樣,「顧客」才能感受得到;只要顧客能 感受得到,他們就會用「金錢」去表達意願,用口碑去表達意願;只有這樣,企業的產品才能向上提昇。

  然而,甚麼是今時今日最受顧客歡迎的意念呢?曰:「價值」,也就是「物有所值」。我們所說的「價值」不是「價錢」,有人認為「價錢便宜」就是「價 值」,這個觀點要改正。只有「價錢便宜」而沒有質量保證、沒有顧客所喜歡的款式、沒有良好的服務,是不能稱之為「價值」的產品。「價值」是顧客所付的金 錢,得到的質量、設計、服務,顧客認為「合理」、「值得」,這才稱之為「價值」,稱之為「物有所值」。若所付的金錢,而得到超過自己標準的質量、款式、服 務,則稱「物超所值」。「物超所值」便能贏來顧客下次再光顧,贏來顧客的口碑,稱之為「顧客的忠誠」度,日子一久,便形成「品牌」。所以說「品碑」是現在 以及未來企業的「價值」,企業未來能否取勝,「品牌」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能夠成為「品牌」,表示企業的產品在款式、質量、服務、價錢得到顧客「信賴」。 因此顧客擁護我們,如果企業能繼續保持「物超所值」,顧客就會繼續擁護我們,使用我們的產品,企業才能獲得繼續的成功。如果我們不再以「顧客為中心」,不 再研究「顧客」的需要,不再提供「顧客」所喜好;顧客就會逐步遠離我們、拋棄我們,我們也將會由成功走向失敗。

  要真正做到「顧客導向」,就要不斷研究,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調整;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學習、實踐、調整。以顧客為中心,我們就會掌握顧客的需 要、提供顧客的需要、達到顧客的要求;我們就有機會獲得顧客的支持和擁護,獲得顧客的信賴;從而建立企業的「品牌」,企業中的員工也就能在市場的大「蛋 糕」中,獲得其中的一份「蛋糕」、一份利益。
 
 
百年名剎 三喜臨門
◎劉啟智
  曆二五四六年,公元二零零二年十二月五日,是日大馬檳城極樂寺三喜臨門,一氣呵成地同 日相續舉行了三個慶典:一、慶祝開山一百一十一週年紀念;二、觀世音菩薩聖像開光;三、日?大法師陞任方丈。專誠到來參加這大典的人數約有三萬多,原本面 積佔地已很廣闊的寺院,不論在佛殿內,或殿外空間,到處都擠滿了人。其中除了檳城本州的緇素善信外,當地多位政府部門首長、來自世界各地的顯密高僧,長老 德尼,男女居士,都出席了這個盛會。

  「鶴立雲端能遠俗,山居海外好安禪」,早在一百一十一年前,即公元一八九一年,來自中國福建鼓山湧泉寺的方丈妙蓮禪師,游化至檳島,見阿逸依淡山,峰 形如鶴頂,景緻清幽如極樂淨土,便選擇在這地方建寺安禪,寺院的大士殿首先落成,妙師更將寺院命名為「鶴山極樂禪寺」,即今天的「極樂寺」。繼後十多年 間,寺內的主要建築先後完成。一九零四年,妙師進京,獲清光緒賜龍藏存寺內,作為「鎮山之寶」,光緒又親題「大雄寶殿」,用作刻成匾額高懸在大殿上,慈禧 親書的「海天佛地」後來就嵌在有極樂寺「地標」之稱的「萬佛寶塔」前的門樓上。「萬佛寶塔」於一九一五年由第二任方丈本忠長老籌建,其間適值第一次世界大 戰,經歷了十二年的時間,在一九二七年才告完成。這座寶塔高一百二十餘尺,分三層,頂層建築仿緬甸式佛塔,中層為泰國式,底層就採用中國式,一座塔呈現三 個亞洲國家的不同建築風格,完成至今,難怪能吸引到無數世界遊人來觀賞。極樂寺歷百年風雨,當中難免興頹交迭,幸好在最近十多年間,在原為寺內監院,現陞 任方丈的日?大法師苦心經營下,除了把極樂寺原有的建築物翻新或重建外,更動工興建了不少工程浩大的寺院建築及塑造,如目前世界最高的觀音聖像,圍著觀音 道場的殿堂、宿舍、多用途大樓等,使極樂寺更煥發異彩,成為東南亞弘法利生的最大道場。

  極樂禪寺自妙蓮長老承光緒領欽命方丈榮銜至今,於一百一十一年間,任寺方丈的有六位法師,第二代:本忠長老、第三代:圓瑛長老、第四代:白聖長老、第 五代:達能長老,現今陞任方丈的日?大法師,繼承祖述,丕振宗風,是為第六代。日?大法師的陞座方丈大典,於清晨六時卅分,在極樂禪寺的大雄寶殿上舉行。 這天早上,天未破曉,寺院的殿堂寶塔外圍都裝上串串明亮燈泡,多盞射燈發出強烈的光芒,照射到巨型的觀音菩薩聖像上,在漆黑的天幕上顯得輪廓分明,份外莊 嚴,遠處都能看見。寺內迴廊、殿宇的橫樑或藻井下,垂懸著萬盞吉祥紅燈,洋溢著隆重慶典的氣氛。大殿上紅燭高燃,香煙氤氳。大佛像前中央,方丈法座的兩旁 坐滿了身穿黃袍,披搭了大紅祖衣的數十位印證法師。其他法師、政府官員、善信嘉賓,坐在殿中三面,把整座佛殿圍得水洩不通。吉時已屆,殿上鐘鼓齊鳴。淨心 長老與另一位法師任引禮,率領男女居士十多人迎請送位大和尚,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上覺下光長老。覺光長老到殿中拈香禮佛畢,回座等侯陞座方丈進殿。居士們 接著迎請日?大法師上佛殿。

  大法師禮佛後,覺光長老從座而起,在梵唄聲中,緩步到殿中,持具莊重地授與日?大法師。法師合十,從送位大和尚手中謹敬地捧接過具,他的侍者便為他在 蒲團上展具,大法師與長老雙雙禮佛。長老回座。日?方丈和尚陞上法座,拈香及拄杖說法。隨後覺光長老,淨心長老,普法長老等法師都致了賀辭。日?方丈禮謝 送位大和尚覺光長老,莊嚴如法的陞座大典便告圓滿。

  極樂禪寺新塑的觀世音菩薩聖像供奉在寺的後山上,人們可循山路步行上去,或可駕汽車行駛柏油路抵達,更可從寺旁乘搭檳城首部電梯型登山纜車上山。聖像開光典禮就在這裡舉行。

  極樂寺的後山在白聖長老任方丈時,已塑造了一尊高六十餘尺的觀音聖像,但由於用料不妥,難耐炎熱天氣及風雨,終告剝落。白公決心重塑。可惜計劃未落 實,白公便示寂。達能長老繼任方丈,即要實現白公遺願,重光聖像,卻又可惜心願未酬,便積勞成疾,建像工程計劃便不能順利進行。日?法師為秉承前兩代方丈 心願,在塑造聖像事上,費盡心力,甚至立下:「若不建成聖像,誓不接納寺眾要求,陞任方丈。」這一宏願。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得道多助,歷經兩代方丈,跨 越兩個世紀,耗時三年,一座妙相莊嚴的巨型觀世音菩薩聖像,今天終於呈現在萬千善信的眼前。

  觀世音菩薩聖像連同蓮座高一百二十餘尺,由中國航天部以錫青銅鑄造,再經檳城本地建築工程人員監工焊接而成。聖像為中國菩薩立像式,面相慈祥,眉如彎 月,蓮目微垂,白亳分明,嘴角含笑,兩耳垂肩,髮髻端妝,冠前化佛,趺坐蓮花。菩薩金身,纓絡莊嚴,頭兜通肩,衣袍裙帶,臨風飄動。菩薩右手托淨瓶,瓶口 斜傾向下,似流注甘露,普潤眾生,化熱惱作清涼。左手結說法印,警悟群迷。雙足分立仰覆蓮花座上,姿態自在安然。聖像矗立在依山而建的平台上,像後豎有刻 上心經的巨長青石板,像前有天人、護法,獅象、香爐等青石雕塑或黃銅鑄造。台下是一個大廣場,場內有園林花圃佈置其中。

  觀世音菩薩聖像開光典禮於上午八時,在鑼鼓響徹,醒獅舞動中,揭開了序幕。近百位主持開光典禮的法師,排坐在圍著聖像的青石欄前拍照留念。鳴鐘集眾, 嘉賓們到來都坐在彩棚帳下。一雙男女司儀宣布儀式開始,全體與會人士起立合十,與像前的數十個男女學生虔誠地同唱三寶歌。歌聲過後,極樂寺的護法居士們把 準備好的氫汽彩球,有些連著吉祥語彩帶的,都升放到空中。 這天天色晴朗,一時廣闊的藍天上,飄浮著數不清的七彩汽球,蔚為奇觀。

  典禮司儀邀請嘉賓們逐隊主持聯合剪綵,每隊十數人,約有百人之多。剪綵儀式後,慶委會主席丹斯里李金友、極樂寺住持日?大法師、副財政部長拿督陳廣 才、檳州首席部長丹斯里許子根博士都講了話。致詞中,政府首長們都表示讚賞和支持極樂寺的弘法利生事業。如財政副部長稱極樂寺可與當地其他宗教一樣,為宗 教發展申請免稅福利。為了紓緩極樂寺的嚴重交通阻塞,許子根首席部長透露會將改善計劃交中央政府進行。在眾嘉賓及護法為觀音聖像開光碑揭幕後,便開始一連 串的佛教為菩薩聖像開光的宗教儀式。善信們動員超過八百人舉行了燃燭,燃香,十供養等儀式。世界各地諸山長老聯合開光說法。菩薩聖像前上供。一場極具意義 的開光典禮在皆大歡喜中圓滿。
 
 
性定菜根香
◎達 亮
  「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類此雋永 簡語,發人深思的文句,只要過目,一定會永銘於心,終身受益。不過,這卅二個字就是《菜根譚》的開場白。作者洪應明先生在書裡闡明「性定菜根香」的真義, 因為萬味皆由根處發,「厚培其根,其味乃厚」。

  洪應明先生為何取這樣一個書名呢?據重刻《菜根譚》的三山病夫通理先生分析,人們每天都離不開菜,是因為它味道醇厚可口。菜味是由根生長的,所以種菜 的人,都厚厚地培根。同樣,要使世風醇厚,必定要調伏身心,讓世人補過進德。三山病夫通理先生認為:「夫菜根,棄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菜根 之香,只有性定之人才能體會到「性定菜根香」;這本書「唯靜心沈玩者,乃能得旨」。此書名為《菜根譚》,也就是因為宋人汪儀民所說的「咬得菜根,則百事可 為」這句話而來;其實,解釋更近原義的乃為「性定菜根香」,唯「靜心沈玩者,乃能得旨」。所以,此書基本上是儒家觀點的處世典則,而非空門修行的藝術,故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一說是為佛教徒戒葷而設,二說此句出自佛教格言或《金剛經》等,這都是錯誤的,似是而非、似曾相識的理解不足取。「性定菜 根香」為儒家常談,或古人所云而已。故於孔兼的題詞一再說:「屏居蓬舍,樂與方以內人遊,不樂與方以外人遊」、「有習濂洛之說者牧之,習竺幹之業者辟之, 為談天雕龍之辯者遠之,書(《菜根譚》)裡也自稱「吾儒」。企圖站在儒家立場,兼采或消納儒釋道融為一體,心學與禪學是其核心,對人生做些指點。

  洪自成《菜根譚》「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的題旨,是糅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無為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採取程、朱一系理學家黜人欲以存天理 的這條路子,說:「天理路上甚寬,人欲路上甚窄」、「情欲嗜好悉機械,耳目口鼻皆桎桔」,叫人要放棄功名利祿等各種欲念,冷卻人世的奔競追逐,以保住天 性,使「性定而動無不止」,長存其鳶飛魚躍、活活潑潑的天機,這對追名逐利的現代人不啻清涼之劑。此書成為一種在世出世的處世方法體系,它以道德格言的形 式,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從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得到超脫,勸導人應該樂觀豁達,積極進取,建功立業。

  《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大約生活在內憂外患漸現端倪的嘉靖明朝,其生平事跡不詳。《菜根譚》的發行時間在明朝萬曆卅年(西元一 六零二年)左右。它流傳到了清朝,先後曾有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等續書,也有重新整編的五項分類本、據分類本前三山病夫 通理先生的序說,這本書是佛教徒如琳刻印的。如琳久參議席,聽教於不翁老人,老人取《菜根譚》授之,並告訴他,「其間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 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詞約意明,文簡理詣、設能熟習沈玩而勵行之,……可以補過,可以進德, 且近於律,亦近於道矣。」可見這本書的主要傳播者,是佛教人士,在清朝如此,至今也是如此。他們認為作者是一位「涉獵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 人」。其實《菜根譚》並不是作者一人的智慧,但也涵蓋了作者視力所及的前人妙語,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側面,而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皆在;它 所面對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芸芸眾生。人們可能地位不同、學歷不同、性格不同,但都能從中有所吸取。

  明.萬曆年間問世的語錄體著作《菜根譚》,是借解釋菜根的涵義,將儒的忠恕中庸,道的無為知命以及佛教的禪定超脫融為一體,在入世出世間選取合乎情理 的平衡,提供處世的進退方法,歷來為世人所寶。書中解釋世味如菜味,而菜味由根而發,「故凡種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由此,「嚼得菜根者百事可 做」(毛澤東語);又說,「菜根,棄物也,……而菜根之香,非性定者莫喻。」性定菜根香,妙哉,妙哉!這種古典意義的解釋,圓潤限定著立志與清寒的關係。

  人之欲,大可吞噬天地,有誰能一碟菜根足矣?在孔門弟子七十二賢裡,顏回的道德是孔子所推崇的,因此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讚美顏回說:「賢哉,回 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過著粗茶淡飯的清苦生活,住在簡陋的房子裡,但他卻能自得其樂,絲毫不受外界的物欲 困擾,所以被後人稱為「亞聖」。「君子憂道不憂貧」,菜根事小,道則大矣!能否啃得下這菜根,是檢驗可否成就大業的基本氣候。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 的苦難求索者的形象,理所當然是千百年來中國文化志士安貧樂道的「榜樣和力量」。我們雖然未必人人都能達到如此境界,但如能在紅塵裡安心自在也算趨於完美 了,與「性定菜根香」是同樣的道理。

  有一位劉居士,十年前向觀世音菩薩許了個願,如果能讓他買一棟房子,他就要開始吃素。現在他不但買了一棟而且還賈了兩棟房子,可是他還是沒有吃素,因 為他認為吃素沒有營養,而且也沒有味道。這個問題就在他的心中產生了矛盾:「到底要不要吃素呢?如果不吃素,就對不起觀世音菩薩;如果吃素的話,素菜不但 沒有味道,還沒有營養。」一位師父就回答他:「吃素,第一是營養的問題,看看現在的維生素,多半是從植物提煉出來的,很少是從動物提煉的,這就證明素菜很 有營養。另外,牛、大象、馬也是吃草的,他們的力量都很大,這就證明了吃素不會沒有營養。現在的醫學證明,人還是要吃素,身體才會健康。第二是味道好不好 的問題,其實,東西的味道不是在素菜的本身,而是在於我們的習慣。如果我們的心是很愉快的,粗茶淡飯也會變成很好的口味;如果我們心中有煩惱,再好的菜 飯,到了嘴巴也是沒有一點味道。」

  「如果你好幾天沒有吃飯了,當時很餓,這時有人請你吃一頓豐富的午餐,吃完了以後,問你吃了幾個菜,哪個好吃哪個不好吃,你知道不知道?師父怕他不明白此理,接著又為他開示。

  「不知道。」

  「為甚麼呢?」

  「餓的問題還沒解決,哪裡還知道好不好吃!」

  這時我想起一位禪師的話:「世間甚麼東西最好吃?」「餓!」一個「餓」字就把人間世未詮解盡矣。

  是啊,人的問題很多,煩惱很多,如果我們心很清淨,沒有煩惱。知足常樂、那麼甚麼問題都可以解決。所以我們這個心要淨,要定,要開朗,要知足,這樣才 不會患得患失,才會知足常樂。那麼口味、營養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如果我們的心清淨了,又有慈悲心,便可以感覺到這個世界是整體的,是相互依存的,你若 有這種觀念,你看到誰都很歡喜,就是一草一木亦如此。當你的內心平靜的時候,你的感受會更深入、更真實:你的胸襟會更廣大;你的思緒會更順暢、更清晰;你 的意志會更堅定:你的心境會更提升;你的力量也就會更加凝聚。這就是古德所說的:「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

  我們習慣了吃、喝各種氣味濃烈的東西,已經完全喪失了欣賞涼水、清茶、淡飯的能力;中國人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這「菜根香」三字,為現代人 已經成了怪談。誰說有錢咬菜根,無幣啃大肉不是如今奇妙的「至理」呢?熟諳世味後,尤覺菜根香,這是一練達與能達,多少錘煉和跌宕才能跋涉到達的境界,這 又是另一番怡淡之心,空靈的出世就隱藏在菜根中。這種至境,世人是未得其中的合理奧義的。人生本無事,苦為世味誘,如何深諳世味如菜味呢?林清玄的《清涼 菩提》主題以清涼為主,作者以「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世事靜方見,人情淡始長。」來闡釋清涼的世間:要求得清涼自在,每個人都需具備兩種基本心,一是 柔軟心,二是謙卑心。所謂柔軟心:有欲念就會有火氣,有火氣就有煩惱,柔軟心能使欲念得火氣溫和,甚至消散,當欲念之火消散即是菩提。從煩惱到菩提的開關 即是柔軟心。慈悲不空,以慈悲為地,讓自己心靈的雙腳踩得更穩,人生更加圓滿。

  記得自己曾是愛浪漫的人,不喜歡在金錢的世界裡延口殘喘,苟且偷生。那樣的日子,我會覺得膩味特重。我情願去一個沒有人認識我,也沒我認識人的地方, 那就是父親在我小時侯就經常拉著我去的城市邊緣,他說只有那裡才有「泥土的香味」,特別是滿地的油菜花開花的時候:金黃的一片,一片再連著一片,和著遠 山,足夠讓父親徹底的陶醉。我很不懂,為甚麼父親喜歡聞那悶人的油菜花的香。父親給我的回答是「以後你就知道了」。

  現在已經成了那時的「以後」,而我確實是「知道了」,只有油菜花的味道才接近泥土。那麼的不平凡,那麼隨意,又那麼觸動人的心深處。也許,你並不知道,但「以後你就知道了」。也許蘭花和香,不是用鼻子聞的。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

  讀懂一部「靜心沈玩,乃得其旨」的《菜根譚》,體會百味人生的滋味,就能做到「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立定腳跟做人,弘一法師語)。花濃柳豔處,著得 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為人處事,必須胸懷正直;與人為善,不必矯揉造作。一個人穿得樸素整潔,何必豔光照人?吃得三餐飽腹,何須山珍海味?住得 防風避雨,天倫得以團圓,何須高樓大廈?行得健步如飛,何須鮮車駑馬?內心不寧靜的人總喜歡向外攀緣,盲目地追求名利財色,而且,這山望過那山高」,比來 比去始終沒完沒了。如果能將這攀緣的心收回來,安住在自己的本心、本牲上,心自然能安靜。俗話說:「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儒家也說:「萬物靜觀皆自 得。」靜得下來的人,生活一定會過得很充實、很有義意。相反地,不能向內觀照,一味地向外追逐名利的人,則永遠活在空虛與煩惱中。

  「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白居易)又像余秋雨先生所說的「再更高的一個層面上把自己找回」。若如此,便可以吃得安穩飯 香,睡得安穩覺——「心安茅屋穩」。蘭花和香,不是用鼻子聞的。心靜下來,就聞到了香氣——「性定菜根香」。這,你「以後你就知道了」。
 
 
承德寺廟及其風俗民情(上)
◎武 華
  初幾代帝王特別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把尊崇和扶持藏傳佛教懷柔蒙古各部、鞏固北部邊防、努力把西北邊疆地區建設成「塞上雄藩」作為重要的國策之一。

  西北邊疆地區是以蒙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他們所居住的地域面積遼闊,是抵禦外方侵略者的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蒙、藏的向背直接關係到清政權 的穩固。所以清政府對蒙藏地區的統治十分重視。一方面給達瓦齊、阿睦爾撒納等叛亂分子堅決的鎮壓,一方面施恩、懷柔、結好蒙藏各部、把分佈於東起呼倫貝 爾、西至巴爾喀什湖、北達貝加爾湖、南至鄂爾多斯、西南至青海等蒙、藏各部及其它邊疆民族,通過推行「修德安民」的政治主張,使其遐邇一體,眾志成城。

  康熙曾經這樣說,我朝不修長城,以外藩民族為長城,人心眾志成城,要比土木長城更堅固。

  尊重佛教信仰、敕建皇家寺廟就是康乾二帝築起人心長城的重要手段。



  其實早在康熙乾隆稱帝之先,清太宗皇太極為了問鼎中原,坐穩江山,為了得到蒙古諸部及其他民族的支持,就曾經和這些民族的上層政教首領 建立了友好關係。崇德四年(1639年)曾派使團、遠赴西藏、延請黃教高僧來京弘揚佛教。清政權建都北京後,順治皇帝又派人赴西藏敦請達賴喇嘛進京。順治 九年(1652年)五世達賴奉召進京,受到清政府的隆重接待。順治皇帝在南苑與五世達賴會見,並賜金頂黃轎給他。還在北京德勝門外建西黃寺專門接待五世達 賴喇嘛居住。順治十九年(1653年)五世達賴離京返回西藏,清王朝正式冊封五世達賴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頒發了 金冊印,從而確定了達賴在西藏的政教領袖地位。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回到西藏以後,即以清帝和王公大臣賞賜布施的大批財物,在西藏各地新建了十三座寺 廟,同時又擴建布達拉宮。五世達賴擴建布達拉宮之後,就從哲蚌寺正式遷居到布達拉宮。從此,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成為 政教合一的西藏統治權力的中心和宗教聖地。




  康熙即位後從先祖那裡吸取了這一治國經驗並加以發揚光大。康熙廿一年(1682年)五世達賴圓寂,為建造五世達賴靈塔,擴建布達拉宮紅 官,康熙皇帝派漢族工匠一百多名赴藏幫助施工。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為大力加強對內蒙古,特別是對喀爾喀蒙古的管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北 部邊防,在多倫諾爾草原春風送暖的時候,舉行了歷史上諸名的多倫會盟。康熙皇帝認為不僅要加強對蒙古各部的行政管理,而且要利用喇嘛教的信仰把蒙古各盟各 旗的力量團結起來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便答應了蒙古貴族們的「願建寺以彰盛典」的要求,選擇了多倫這個川原平闊、水草肥美的地方,調撥大量的人力、 物力、財力、興建了一座巨大的皇家寺廟,定名匯宗寺「取江漢朝宗於海」之意。「匯宗寺」建立之後,很快就成為了寄居內蒙的喀爾喀蒙古朝拜的宗教中心。康熙 皇帝呢,也把匯宗寺做為他駐留多倫時會見蒙古王公貴族的重要場所。

  如此,清中央與內外蒙古的關係大大得到了改善,也為防止沙俄入侵鞏固北部邊防起了重要作用。

  康熙五十年(1711年)熱河行宮初具規模,定名為避暑山莊。此後康熙每年北巡塞外、習武木蘭,都在避暑山莊居住,並在這裡召見、宴請蒙、藏各地少數民族首領。

  康熙五十年(1713年)正值他六十大壽,蒙古各部王公貴族前來山莊朝拜祝賀,一致上書懇請修建寺廟為康熙祝壽。於是康熙便依在多倫建「匯宗寺」的先例,在避暑山莊外武烈河東岸修建了溥仁寺,溥善寺兩座寺廟。溥仁寺是承德外八廟的第一座寺廟。




  乾隆帝繼位後,准葛爾部割據勢力還沒有最後解決。當時的乾隆帝又吸取先祖們的經驗和教訓,除了在軍事上鎮壓叛亂分子之外,依舊發揚光大先祖的治政方略、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敕建黃教寺廟,通使往來,竭力處理好蒙、藏及其他邊疆民族的關係。

  乾隆皇帝曾經明確表示:「興黃教、即以安諸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因而在即位不久就在皇宮內建了許多黃教佛堂,並將北京安定門內北新橋北 的雍親王府改建成京師最大的藏族佛教寺廟。(即現在的雍和宮)。並且於康熙在承德建造了溥仁寺,溥善寺之後又在承德陸續敕建了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 樂寺、普陀宗乘之廟、廣安寺、羅漢堂、殊像寺、須彌福壽之廟、廣緣寺等十座皇家寺廟。

  在這十二皇家寺廟中有八座寺廟設有喇嘛,歸北京理藩院管轄,在京師設有辦事機構,又因寺廟地處長城以外,俗稱口外八廟,簡稱「外八廟」。這些黃教寺廟的敕建,成為了清王朝前期處理邊疆民族事務的重要政治活動場所。

  如今,金碧輝煌的外八廟如一顆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塞北群山之中,呈半圓形環繞著避暑山莊。

  每一座寺廟都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團結統一的歷史見證,每一座寺廟都有一個廣闊的歷史背景和感人的歷史事件。

  僅在下面舉幾個事例加以說明:

(一)普寧寺

  乾隆二十年,准噶爾部又掀起叛亂,乾隆派兵進攻伊犁。在厄魯特蒙古各部的支持下,清軍進兵神速,生擒了准噶爾部首領達瓦齊。為了慶祝這 次勝利,乾隆親自撰寫《平定准噶爾勒銘伊犁之碑》樹立在伊犁格登山上。又在承德避暑山莊召見厄魯特蒙古大小領主,對他們賜宴獎賞、加封爵位,同時決定在避 暑山莊東北仿照西藏桑耶寺興建普寧寺作為永久的紀念。興建普寧寺的目的,乾隆帝說得非常明確:「蒙古向敬佛、興黃教,故寺之式,即依西藏桑耶寺之式為之, 名之曰『普寧』者,蓋自是而雪山蔥嶺,以逮西海,?河沙臣庶,咸願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云爾。」

(二)安遠廟

  在平定了達瓦齊叛亂分子數年之後又發生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清軍又第二次進攻伊犁,平息了叛亂。蒙古族達什達瓦部民眾飽嘗戰亂之苦,兩 年內兩次長途遷徒,流離失所,人和牲畜傷亡慘重,無奈向清政府提出遷往內地的請求,「情願向內遷移承受恩澤」。於是清政府決定將在生產生活極其困苦中的達 什達互部接到熱河,歸入駐防八旗。發給糧餉,指定牧地,並在避暑山莊東山坡建造了一千多間房屋,使之安居。同來的十七名喇嘛也駐錫普寧寺,按月各支銀米。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為了安撫從新疆遷移來的達什達瓦部,仿照新疆著名的伊犁廟的規制又建一寺廟以安懷遠方歸來的人故稱安遠廟。

(三)普陀宗乘之廟

  普陀宗乘即藏語「布達拉」,意譯為「普陀洛伽」即觀世音菩薩道場。西藏佛教徒認為達賴喇嘛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故將達賴喇嘛居住的普陀宗 乘也稱為布達拉宮。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規制就是仿西藏布達拉宮修建的,亦稱為小布達拉宮。當年,清政府統一新疆之後,漠南、漠北、青海、西藏等地區的少數 民族王公貴族紛紛到承德覲見乾隆皇帝,顯示了當時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乾隆皇帝借皇太后八十壽辰和自己六十壽辰之際,大加慶賀。不惜耗費大量的人 力、物力、財力自乾隆三十二年三月開始至乾隆三十六年八月竣工歷時四年之久來修建普陀宗乘之廟。正當普陀宗乘之廟落成之際,恰逢由俄國伏爾加河流域萬里歸 來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趕到承德。渥巴錫與喀爾喀、內蒙古、青海、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的上族首領一起參加了盛大法會,一起為皇帝和皇太后祝壽。

  土爾扈特蒙古族牧民在明朝末年由於與准噶爾不和,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生息。在異國它鄉,土爾扈特人受到沙俄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宗教歧視,並強迫土爾 扈特人放棄喇嘛教改信俄國東正教,強迫他們歸屬俄國。廿六歲的渥巴錫汗秘密召集土爾扈特全部大小頭目集會,一致決定:離開沙俄,東返祖國。整個的土爾扈特 部族發出一個心聲:我們的子孫永遠不當奴隸;讓我們回到太陽升起的地方去!在萬里東征中,土爾扈特人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終於返回祖國。清政府對土爾扈特 回歸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命令沿途各地方官員做好衣食住行各種供給。並下令若有官吏接待不周漫不經心者一律革職勿論。新疆、甘肅、陝西、寧夏、內蒙古等地各 族人民以馬、牛、羊、米麥、茶葉、棉布、毛鼦等大量物資供給土爾扈特族,使其每人都能在祖國故土安得其所。清政府為了褒獎土爾扈特部歸來,對渥巴錫等頭領 分別給予封爵,獎賞,並用蒙語與渥巴錫汗親切交談,設燈宴、觀火戲,使之感到回歸後的家庭般溫暖。正當土爾扈特部歸來之日也是普陀宗乘之廟落成之時。乾隆 皇帝親筆寫了兩塊碑文《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優恤土爾扈部眾記》矗立在普陀宗乘之廟的山門之內。(續下期)
 
 
《淨土宗詞典》序
◎一 誠
  土宗在佛教中被稱之為三根普被,教內別傳的特別法門,經歷代各宗大德的提倡,已成為信眾最普遍的法門。我們所說的淨土宗,雖然初傳我國時尚有彌勒淨土、藥師淨土等信仰,但早已式微,現在所說的淨土宗,其實就是對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的信仰。

  對彌陀淨土的信仰源於印度,我國早在東漢時期即開始有關經典的翻譯,阿彌陀佛淨土的信仰也因此而傳入中國。

  經云:「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淨土」這個名詞,本是指佛菩薩的依報而言。嚴格地說,只有佛所證的如如之境,亦即達到涅槃果海,方名淨 上。因真實淨土之境如此超勝,故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本已證齊諸佛,已達等覺位,普賢菩薩尚以十大願王,引導善財等四十一位法身菩薩,迴向往生西方極 樂世界,以得到大涅槃,證圓滿佛果。

  《華嚴經》為界外大法,釋迦世尊為法身菩薩所說,凡夫二乘不見不聞。世尊運悲興慈,於方等會上說《無量壽經》,開啟三輩往生之門。但由於三輩均為巳了 佛智之人,了佛智當然即能入華嚴,故於末後特對彌勒菩薩,說淨土中尚有一等胎生的人,即使不了佛智,只要能信罪福,亦能往生淨土,只是五百歲中處蓮華內不 能見佛聞法,此時釋迦世尊已將淨土之門向一般人敞開。

  繼又說《觀無量壽佛經》,開九品往生之大門,惡逆之人只肯回心,也可攝歸淨土,可謂無機不收。

  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志在度生,故更說《阿彌陀經》,以持名一法,圓攝八萬四千法門,使一切眾生同趨覺路。稱名功德不可思議,故《法華經》說:「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釋迦世尊從講《華嚴》到《法華》,為實施權,普利群機,縱觀淨土一法,自始至終貫攝其間,俾使凡小得預聖流,三乘同歸一乘,確是不可思議境界,是為特別法門。

  淨土是佛的境界,是佛經過無量劫廣修眾德所莊嚴的。十方無量諸佛,皆有淨土,為甚麼要特指西方阿彌陀佛淨土呢?此為彌陀願力特宏,攝十方眾生往生其國 故。那《華嚴》中的法身大士,又為甚麼要往生呢?此為釋迦、彌陀不異故,為破眾生分別見故,為使眾生舍穢趨淨故。佛佛道齊故,順佛願力故。這就是淨土法門 在佛教中殊勝獨妙的道理。

  就禪淨二法門,古德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離禪不是淨,離淨不是禪。故中峰國師說:「禪者淨土之神,淨土者禪之淨土。」由此可知禪淨 二宗,同時直顯本體,故禪稱直指,淨稱徑路。「禪」、「淨」兩字,均指諸法實相,同時指佛境,佛的知見。佛境,即是華藏世界:佛的知見。即是法華會上開示 悟入的無上菩提。由此可知禪宗直指人心,是全心即境。淨土宗直指佛境。是全境即心。細析之,禪宗若撥無淨土,必落緣影心;淨土宗若離祖師禪——實相印,必 落六塵境。這樣就非即境的心和即心的境了,如能參禪不落緣影心,念佛不落六塵境,則禪、淨、華嚴、法華各宗是一非二。所不同的是淨宗的修持,心念佛名,願 歸淨土,只要有真信切願,雖不了佛智,未達實相,生淨土後,即使經過胎生的五百歲,甚至下下品的二十大劫,終能花開見佛,證無生忍,這就是修淨土法門的特 勝所在。

  由於以上原因,禪教律各宗信徒,大部教依本宗而行歸淨土,叢林中的功課也都以念佛迴向作結,淨土已成我國佛教各宗派的共宗,淨土信仰者在佛教信眾中,佔絕對多數。

  辭典是治學的重要工具。佛學專宗辭典,不論對學佛,或是佛學研究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幫手。目前,在我國兩岸三地來說,信徒居於首位的淨土宗,仍無專宗 辭典可查閱。林克智居士有鑒於此,發心編撰《淨土宗詞典》,早於一九九九年就開始了查《大藏經》、看《淨土宗大典》、閱《淨土叢書》、覽多種《辭書》,精 心策劃,列出詞目,撰寫詞條,經千餘日日夜夜之伏案,終成此六十萬字的辭典。佛教單位編此書,理應有便於信徒之學習與需求,故本辭典的編寫,除滿足一般專 科辭典的要求之外,對有關淨土法門修持的詞條,解釋時著墨較重,這是本書與一般專科辭典相異之處,也可以說是教內編書的特色。

  我與林克智居士初見於國清寺,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一九九二年夏,重敘在廬山東林寺。此後,在佛教刊物上常讀到他的文稿,一九九九年他的《香光居文選——祥和灑脫之路》成書,我為之作序。今喜聞《淨土宗詞典》編成,居士求序於我,此書乃修淨土者之益友,故樂之為序。
 
 
赤松和尚 開山建寺
——黔靈山弘福寺大型法會

◎張 暢
  零零二年是貴陽黔靈山弘福寺開山始祖赤松大和尚建寺三百三十週年,農曆七月十七,是赤 松和尚示寂日,為了紀念赤松和尚,弘福寺在這一天舉行了隆重的慶典活動,內容包括紀念赤松和尚開山三百三十週年慶典法會,「赤松道場、立碑揭幕剪綵,學術 研討會議,書畫攝影藝術展覽,以及五百羅漢開光等。舉行這一系列活動,其目的在於發揚慎終追遠、敬宗念祖、行善積德的傳統美德,同時本著弘揚中國優秀傳統 文化,發掘佛教文化內涵,傳播佛法正知正見的精神,以光大祖庭、大闡宗風,使弘福寺在新世紀更放光彩,利用西部大開發這一「千載一時」的難逢契機,把貴州 佛教及黔靈山佛教文化風貌展示推介給國內及世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同時利用黔靈山最近被定為首批國家4A級旅游區(點)這一特好資源優勢,把國內外更多 的高僧大德、知名學者請到貴陽,共同研討新時期佛教如何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讓人們了解貴州,為貴州文化「經濟和旅游開發作出有益的貢獻。

  赤松禪師不僅是貴州佛教界的一代法門宗師,也是中國禪宗思想史上的著名大德高僧。他一生尋師求道,參禪見性,倡導農禪道風,宣說佛法妙諦,培養大批佛 教入材,於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開辟黔靈山創建弘福禪林。三百多年來,弘福寺法門龍象,高僧輩出,道風遠播,代不乏人。如瞿脈、參之等十多位諸大禪 匠,弘化一方,為世所尊。名山名寺名僧,不僅為貴州佛教文化留下光輝史跡,也為西南佛教文化以至全國佛教文化作出過有益的貢獻。

  舉行如此盛大的紀念赤松祖師活動,這是新世紀貴州佛教界宗教活動一大盛事。這次活動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門領導的關懷和重視,得到了文史界、社科界、學術 界、新聞界等專家學者、社會賢達的積極響應和支持,佛教四眾弟子、廣大善信亦踊躍參加。以著名畫家九十八歲的謝孝思老先生為首的全國八十多位書畫名家和攝 影藝術家們,向弘福寺奉賜了一百五十件墨寶和攝影作品,有六十多位全國宗教界、社科界、學術界知名專家學者及大德撰寫了高標准的學術論文蒞臨貴陽參入研 討。八月廿五日(農曆七月十七)這天,數萬佛教弟子及善信雲集黔靈山參加慶典活動,貴州省和貴陽市黨政領導,省市統戰及宗教部門的負責人,中國佛教協會副 會長張琳、上海市真如寺方丈妙靈法師、重慶市羅漢寺方丈大果法師、重慶梁平雙桂堂方丈身振法師、河南省洛陽白馬寺監院印賢法師、陜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徹性 法師等國內高僧,台灣、日本、尼泊爾等海外學者和高僧大德應邀出席慶典並致賀,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分別致信表示祝 賀,台灣黔人雜誌社、九華山佛學院、中國佛學院及佛源、傳印、聖嚴法師等著名高僧大德為活動題詞,台灣貴州同鄉會還組團參加了盛會。
 
 
靜之景觀
◎左伯山
  本身就很迷人,而微風、細雨、月光、蟲叫、蛙鳴的天籟之音,更讓它成為一個不同的世界。

  童年,鄉村暮春之夜萬籟俱寂,偶有蛙聲從遠處池塘傳來,幽幽邈邈,似近似遠,時有時無。蛙聲傳來了沉甸甸的濕綠,悄悄地滲進人的神經,於是,心田上長出了一片濃濃的綠茵。所以一種舒適、寧靜的快意,悠悠蕩漾在心中,釀造出一種溫情脈脈的好心境。

  風吹來了,因為遠遠近近的樹葉草影都在搖曳著;風遠去了,因為樹葉草影一動不動。

  吟誦靜的詩文何其多,文人們若未曾親自體驗它的美,怎能寫得如此貼切生動?沒有經歷它的真,又怎能寫得如此細緻入微?而人們如果不喜歡靜,這詩又怎能傳之許久。我相信,人們是喜歡靜的。

  我喜歡靜,那感覺就好像靜以雙手輕輕懷抱著我,讓我有個綿長而平靜的憩息。

  好久沒與靜接近了吧!

  也許是的。許多人喜歡在靜中看書、思考、工作。因清靜給人帶來集中心思的空間。靜是他們用來激發思考的工具。靜,的確值得我們喜歡。

  同時,靜還有更多使人愛它的地方。

  靜包容了許多你在動中看不到、聽不見、聞不著的東西。它使你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嚮往。

  「萬物靜觀皆自得。」白天,塵囂煩噪於耳,它的噪音傳之四面八方。其貌不凡的街道,其貌不俗的棲舍,街道上的車水馬龍人流,讓你驚乍有加,膽顫心驚。 如果這時,你回到寓所,坐到桌前看書就會是另外一種境況,無意中一扭頭發現桌前地面上有一片淡淡的陽光,一點聲音也沒有,簡直腆得像個守口如瓶的小姑娘。 這片陽光有一種震攝人心的寂靜。之後,你許會在想到寂靜時會這樣說:「靜得像桌前的陽光那樣……」或者,走過白天,在晚上又回到寓所,靜的精靈又會伴你而 來。順手打開窗戶,天籟月影,使你忘卻白日喧囂,令你思緒神馳邈遠。這個無人打擾的所在,可陪你盡品人生的點點滴滴。這個平凡的空間,盡可怡人身心,悅人 眼目。平靜之心虛空廣大,吐納天地萬物了無印痕。恰似一幅古聯所寫之景觀:「池小堪留月,亭虛不礙風。」

  靜中景觀有靜中的妙境,妙中得其樂,得其悟,得其益,得其人生之真諦。靜中景觀,竟是一幅不平凡的心境圖,足夠人們終生觀賞,品味終生。

  靜之景觀蘊藏無限寶藏,現在就試著和它親近吧!也許,到了翌日,整個世界都變了模樣。
 
 
學僧園地
六祖慧能是文盲嗎?

◎定 昌
  去,很多人都認為六祖慧能大師是一個砍柴的樵夫,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認為慧能大師在 聽了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後,心有所悟,往黃梅,求法於五祖座下,因為他根深機利,得五祖心法與衣缽。成為永恆不朽的一代宗師,成為中國文化史上 之奇葩。慧能大師真的是一個文盲嗎?饒宗頤教授的「六祖與新州」和淨因法師的「惠能之南禪」的講座,可以給大家一個很明確的答案:「六祖並不是目不識丁, 而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人」。


一、 深厚的文化底蘊新州哺育著惠能成長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我們就從哺育惠能大師成長的新州談起。《通典》卷一八四:「新州郡新州(今新興縣),秦屬南海郡,兩 漢屬合浦郡。晉分置新寧郡,宋、齊因之。梁置新州。隨屬信安郡,大唐亦為新州,或為新興郡。領縣三:新興、永順、索廬。」《通鑒》卷一五八:梁武帝「大同 中征俚有功,為新州助防。」這兩則史實充分體現了歷代統治者,是非常重視對新州管治,也說明新州在歷史上的地位:《陳書》世祖紀:「文帝天嘉四年七年 (571)新州刺史盧子雄。」《隨書》杜僧明傳:「(563)新州刺史華皎進平南將軍。」從新州設刺史官,並且新州刺史還可升任為平南將軍,可知新州在當 時歷史時期之知名度和戰略之重要性;唐貞觀五年(631),倭國使者入貢,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節使日,浮海數月方至。小小的一個新州刺史,既然能作為大唐 國派往日本的使者,可以看出新州官員之文化素養;還有史料記載隨代之合浦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登陸港,商賈往來頻繁,商品經濟很發達,與新州地理位置相 毗鄰,同屬信安郡,所以新州之經濟也相對發達。以上的史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綜合信息:「在六祖出生之前,新州已經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它有了很深的歷史文 化沉澱,並且文人輩出」。

  一個人的成長和社會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如孟母為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三次遷家。六祖的啟蒙思想時期,都是在新州度過了。慧能耳熏目染新州的文化,不能不說新州之大環境對六祖慧能的影響,因此慧能在這個時期應該接觸到很多新州的文化。


二、 幼年的惠能有一個較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據《贊寧宋高僧傳》中:「其先為范陽人,唐武德三年(620)六祖父盧行貶新州司馬。」說明惠能父親被貶以前是在北方,並且官比司馬還 要大。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門當戶對的風俗習慣,惠能的母親不太可能來自一個目不識丁的家庭。惠能的母親當出生於北方大家族,知書識禮應是大戶人家最起碼的 要求。《祖堂集》慧能傳:「唐先天二年七月一日,別諸門人,歸新州。云:「落葉歸根,來時無口……」八月三日遷化,春秋七十六。這個葉落歸根的儒家思想, 可以看出慧能大師受母親教育影響極大。因此,雖然惠能大師三歲喪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家庭教育傳統的環境裡。

  惠能出家前並非一貧如洗,而是有一定產業的。據《釋氏稽古略》記載:「唐中宗丁未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賜額為法泉寺,祖新州舊居為國 恩寺。」還有史料記載,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七月命弟子於新州故宅,建塔一所。如果慧能是家徒四壁,住的是毛草屋,又怎能被賜為寺和建塔呢?這說明了 慧能老家有一定的產業,並不是一貧如洗的。在《釋氏稽古略》中有生動的描述:「母守節育之。及長,家益貧。祖乃采薪,鬻而供母。」可以看出幼年的惠能,家 境原是不錯的。只是他父親去世後,孤兒寡母的殘酷現實使家境一天比一天差,這也是意料中事。等到惠能長大成人,家境日益貧寒,惠能不得不以砍柴為生,侍奉 老母。這說明了小時候的惠能,是可以接受良好的母教的。


三、輝煌的求法和宏法經歷

  據《宋僧傳》記載,咸亨元年,慧能三十三歲北上求法,母親已去世,到韶陽遇劉志略結為兄弟,劉志略有個姑母出家當比丘尼,法名無盡藏, 每天誦讀涅槃經,慧能聽了為她解說經中大義。三十四歲那年到樂昌縣(今廣東省北)西邊的石窟跟隨智遠禪師學禪,又依慧紀禪師,聽他講說《頭陀經》。就拿現 代之大學生來說吧,他們都覺得理解文言文是很難。如果說慧能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他怎能理解全是文言文之經文的含義呢?當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各述心偈, 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聽後立刻也和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果說慧 能是個目不識丁的人,他怎能寫出這麼有韻味和禪意的詩呢?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再說惠能在悟道後,南下避難,潛獵人中十五年。後去廣州受戒,聽聞了法性等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和達法誦《法華經》。慧能住世說法四十年,接引學人的 方法除隨機點化外,還經常引經據典,如「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慧能大師為達法說《法華經》,闡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之深意,為智通釋《楞伽經》, 解答永嘉玄覺禪師學習《維摩經》時的疑惑,為內侍薛簡闡述《淨名經》真諦。在《壇經》中,引用佛經開示弟子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說慧能是一個目不識 丁的人,他怎能夠處處引經據典呢?

  分析了六祖慧能大師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家庭環境和求法經歷,我們豈能把六祖看做一個不識字的人呢?不錯,在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確曾自稱是一個不識字 的人,但這只是由於他自謙的美德。類似現代人交談,也有人常說:「我是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也是一種自謙之辭,並非真的不學無術。還有更深的含義,就是警 示後學不要拘泥和執著於文字,真正的佛法是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因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六祖慧能大師不是真的不識字,而是一個有相當文化素養的人。
 
 
學僧園地

◎界 真
  得以前上學時,是最怕考試的, 每到考試時總是十分緊張,結果本來會的,都不能拿到分數,很是苦惱,請教於成績好的同學,他們半開玩笑地告訴我……」這簡單,你只要在考試時,把它當作平 時作練習,就OK了。」「那不是會很隨便、粗心?」我問。「你再將平時練習當成考試嘛。」同學笑我……

  出家後,本以為終於不需要考試了,可以優閒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讀自己喜歡讀的書了,然而這樣的日子只過了兩年,便因上佛學院,又開始了不斷大考小考的生活。

  「世上有兩種人是沒有自由的:一是軍人,一是學生。」孫中山先生說過。不錯,上佛學院再次讓我 體會到「不自由」的滋味,別的不說,單是為應付考試,便弄得焦頭爛額、身心疲憊。想想初出家二年的優遊生活,我不禁問自己:這種緊張、約束的生活是不是合 乎出家生活的本義呢?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然而為何考試還會緊張,內心裡還看重分數的多少呢?我於是不能不省思;考試對一個出家人來說,又是考他的甚麼 呢?

  副院長說過「考試其實是考你的考前與考後。」是啊,考試作為檢測知識的掌握程度的一種方式,是 考你有沒有踏實、努力的學習,做好考前的準備,及考後的認真總結、積累經驗,以利於更好的學習。對於出家人,我想不但是考你這些,還要考你的發心;是否為 了佛法而學;還要考你的平常心;是否踏踏實實、把握當下、安心於學,有無為了獎賞、爭鬥、虛榮而注重分散了。這?想來,出家人還是需要考試的啊!出家的考 試比在家時還難啊!

  是啊,人生處處都是考試,哪裡能找得到無憂無慮的 「樂土」呢?

  社會、國家大環境下、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考驗你是否夠標準、能否適應它。家庭、學校、工廠等小團體環境裡的人際關係考驗你,看你怎?建立、維持、能否和諧它。自我的身心更是在考驗你,看你能否協調及自我改造、自我昇華它。

  人生處處是考試,而人生本身又可看作是一次考試,是自己對自己的考試。投入工作之前的學習訓練 是考前,工作退休頤養天年之時是考後,而考試的那段時光:順境是考驗你的道德、意志、感情、智慧,逆境又何嘗不是如此?通過了,可以成就名利乃至超凡入 聖,成佛作祖,如那些大政治家、大企業家、大作家,以及「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乃至佛陀的菩提樹下証得無上佛果。通不過,則只能 碌碌一生,甚至遺臭萬年如歷史上的貪官污吏、民族敗類了。

  對於選擇了弘傳佛法、濟世度人的出家佛子來說,他們的考卷是甚麼呢?應該是眾生吧,是的,是考你能不能讓眾生歡喜、解脫、乃至於在三大阿僧祗劫中能否無怨無悔、勇猛不退地去利益無量眾生,直至「菩提花開、種智同圓」方始通過。

  因此,人生的考試,你永遠不是考官,而是考生,相反,這世上的一切情與無情,皆是你的考官,皆 是來驗你的慈悲、智慧與安忍,來考驗你的自心!一次通不過,再來一次,甚至懲罰你一次再來,就這樣反反覆覆,生生世世為你制造境遇,直到你的慈悲、智慧、 安忍都圓滿了,你徹底認清自心了,才算通過。因此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公平與不公平,因為順境、逆境,情與無情皆是我們的考官,考我們是為了成就我們,只看我 們有沒有這樣的認識了。也因此,在佛弟子的眼中,情與無情都是真正諸佛,因為只有佛陀,才有這樣徹底、圓滿的慈悲與智慧,世世無間、處處化現,在生死苦海 中引領我們、成就我們直至出離!讓我們用感恩的心情來頂禮我們的親人、師友頂禮一切相識不相識的人們及這身邊的萬事萬物吧!

  期中考試考完了,我得好好回顧總結,積累經驗教訓,以不辜負院長、法師們的一片悲心才是。
 
 
學僧園地
心底蓮花

◎梵 悟
  山學院夜晚,立於護欄邊,看對面高樓林立,燈火輝煌,偶爾,一架夜機掠過,隨著那閃爍的燈光,我思緒萬千。

  那年,一知友忽然厭煩起都市的喧囂,想去郊外尋一份大自然的清淨,於是邀我同遊南岳衡山。

  出發的那天,天公不作美,一夜風雨瀟瀟,至天明雨勢未減,然友人意興頗佳,遊興絲毫未消,於是我便欣然陪往。

  經過一個鐘左右的車程,來到了南岳山腳下,此時,雨已稍減,那青褐石砌山道在密密的雨絲和濛濛的霧中,給人以一種凄蒼的感覺。山道兩旁,樹木參天,郁 郁蔥蔥,一陣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凝聚在葉片上的雨珠隨風落下,打在傘上快慢相間,節奏儼然,如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平日里遊人香客不斷,小販叫賣聲不絕 的古道,此時只有我與友人在緩緩前行,除了我們那細碎的腳步聲和偶爾從林中傳出的陣陣鳥鳴聲外,再也沒有其他響動,一切都是如此的靜謐。我們在這孤清的氛 圍中不覺間已行至半山,雨不知何時已停,而濕濕的霧卻更濃了,白霧彷彿輕紗薄翼般四處飄蕩,使山景越發顯得飄渺,神秘。我抬眼望去,前面正好是一片如海的 竹子。雖在霧氣籠罩中,但那枝幹的傲然與筆挺仍是隱約可見。

  我找了塊山石小歇,閑看霧鎖山道,看黃葉飄飛,聽竹葉滴水淙淙,山間流溪潺潺,只覺有一種從未體會過的寧靜從心底慢慢升起,平日裡遇到的一切煩惱與憂 愁,一切的不快與不如意,彷彿都離我好遠,好遠。我沒有想到,當我停止對紅塵的分別與妄想的時候,內心會如此平靜和坦然,充滿了祥和。這自在寧靜的感覺自 心中緩緩地溢出,如此空靈寂靜,我第一次感悟到諸行無常,花開花落。再爛燦的星光也會消失,與?古的宇宙相比,人的一生簡直是一剎那的瞬間。人生苦短,世 事瞬變。為何不能放棄對金錢、對名利的執著?為何不肯擺脫愛與恨的繫縛?為何不超越生與死的界限?「兩頭俱截斷,一劍倚天寒。」恐怕只有切斷了生與死的對 立,才能領悟到真正的般若智慧。

  到達山頂,我沒有立即走進祝融寺,而是久久地儜立於寺外,放眼四周,白霧彌漫,那濃濃的霧氣彷彿將紛擾喧囂的塵世隔開,寺內正放著「南無阿彌陀佛」聖 號的磁帶,那一句句沉靜的聖號帶著檀香的香味從寺中飄出,圍繞在我周圍,好似正將我的心帶往那西方淨土,我又一次感到了那超越一切的寧靜與安祥。

  我聞如是:淨土不遠,就在心中。

  每個人都具有佛性,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淨土,都會開放象徵淨土的蓮花。

  嗡……又一架夜機劃過長空,望著飛機惊過的餘光,我心底深處的那一朵蓮花正在慢慢綻開。
 
 
祝願香港繁榮安定萬人祈福大會

  於香港近年來受世界經濟 低潮影響,社會風氣暴戾時生,各方均為關懷。茲由本港十個大團體,本著人溺己溺與及仁愛慈悲,特發起邀請香港佛教聯合會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假香港大球 場主辦「祝願香港繁榮安定萬人祈福大會」,屆時諷誦《仁王護國般若經》一永晝,祈求佛力降祥,全民同心,共求福祉,使戾氣化為祥和,阨困轉為豐裕,香港得 晉繁榮康樂之境,茲特公告籲請全港市民積極支持善舉,屆時踴躍出席參加為盼。

謹此敬告

各界人士察鑒

「祝願香港繁榮安定萬人祈福大會」籌備委員會 謹啟

索取大會入場券
日期: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一)
農曆壬午年十一月十三日
地點: 香港灣仔駱克道三三八號二字樓香港佛教聯合會
電話: 二五七四 九三七一

佛曆二五四六(二零零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
大會組織架構

大會榮譽贊助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先生

大會顧問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先生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
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女士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王永平先生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先生
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女士

大會贊助人

:楊 釗居士、蔡冠深先生、洪祖杭先生、郭鶴年先生、馬介璋先生
(尚有其他贊助人聯絡中)

主辦團體

:香港佛教聯合會及全港佛教寺院、各界團體

協辦機構

:各大社團、慈善團體

大會主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

大會副主席   

:永惺法師、智慧法師、李祖澤先生、黃光漢先生、余國春先生、
楊釗居士、黎時煖居士、林漢強居士、李國強先生、潘宗光校長、
劉皇發先生

大會總統籌

:永惺法師、智慧法師、區潔名居士

大會副總統籌

:妙光法師、道平法師

總務組

:果德法師、演慈法師、魏世波居士、蘇展鴻居士、鍾劉倩儀居士

財務組

:何德心居士、崔常祥居士

場地及佈置組

:果德法師、演慈法師、溫綺玲居士

法務及儀典組

:妙光法師、道平法師、果德法師、妙慧法師

文書及宣傳組

:衍空法師、覺真法師、宏明法師、區潔名居士、楊錦珍居士

交通及秩序組

:劉顯奇校長、胡文勇校長、蘇展鴻居士及其它中小學校長

儀仗及隊伍組

:周衍昌校長、丘瑞昌校長、蘇展鴻居士及其它中小學校長

義工及潔淨組

:演慈法師、鍾劉倩儀居士、李怡慧居士

禮賓及接待組

:楊釗居士、區潔名居士、楊錦珍居士及其它中、小、幼校長

保安組

:林漢環居士、林志達居士、梁僑英居士

醫務組

:卓贊醫生、陳潔瑩小姐

大會委員

:智 鴻法師、廣 琳法師、淨 修法師、常 光法師、圓 慧法師、
達 義法師、李家祥居士、沈張婉居士、鄭常智居士、梁衛珍居士、
余潔冰居士、溫果和居士、胡韻琴居士

 
 
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

佛教寺院/道場

大嶼山觀音寺

西方寺

佛光寺

妙宗寺

妙法寺

定慧寺

東普陀講寺

香港觀宗寺

凌雲寺

湛山寺

極樂寺

慧泉寺

蓮池寺

羅漢寺

寶林禪寺

寶蓮襌寺

觀音寺(赤柱)

三輪佛學社

千華蓮社

弘化蓮社

正法蓮社

明珠佛學社

香海正覺蓮社

尸羅精舍

天台精舍

天童精舍

法雨精舍

法喜精舍

般若精舍

淨蓮精舍

楞嚴精舍

慧明精舍

寶光精舍

古巖淨苑

志蓮淨苑

東蓮覺苑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

清涼法苑

清涼法苑淨恩小築

鹿野苑

竹林禪院

秀峰禪院

慈航淨院

東林念佛堂

智心佛堂

虛雲和尚紀念堂

佛教大光園

道榮園

佛教楞嚴學處

靜觀林

佛教團體

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

世佛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

佛陀教育協會

佛教青年協會

佛教愍生講堂

佛教護生會

佛香講堂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

香港佛學會

香港無量光淨宗學會

香港菩提學會

普明佛學會

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

臺灣靈岩山寺香港分會

噶瑪迦珠(香港)佛學會

創古密宗佛教中心

慈慧服務中心

覺醒心靈成長中心

 
 
香港佛教聯合會及全港佛教寺院、各界團體主辦
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
程序表
日 期: 2003年1月1日(星期三)
農曆壬午年十一月廿九日
地 點: 香港銅鑼灣香港大球場

程序表
上 午
8:00    開始進場

9:30    灑淨啟壇

10:00   《寶鼎讚》
      恭請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及
         主禮嘉賓拈香

10:30    虔誦《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11:30    上 供
       宣 疏

12:00    休 息

下 午
2:00    虔誦《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3:30    誦《大悲咒》

      迴 向

4:00    法會圓滿
 
 
世界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僧伽會臨時會員大會及
第七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佛聯會會長覺光長老率代表出席

  「界佛教僧伽會臨時會員大會及第七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於二OO二年十一月廿三至廿六日,在新加坡舉行,來自全球二十多個地區之佛教領袖、僧伽代表聚首一堂,為修訂該會章程及研討佛教事務,舉行多次會議。

香港佛教代表覺光法師(大會永久榮譽副會長)、永惺法師(大會副會長)、紹根法師、修智法師、果明法師、法亮法師、果德法師、照恩法師、妙慈法師等, 於十一月廿三日前赴新加坡,受到主辦單位熱烈歡迎,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隆根長老更親自前往機場接機,隨即入住瑞士史丹福酒店。大會於當晚設歡迎晚宴招待各 地代表,筵開數十席,隨後即召開執行委員會會議,榷商隨後數天之會議內容。

十一月廿四日上午,各地大德長老齊集主持「祝禱世界和平祈願大法會」,分別由北傳及南傳法師誦經祈禱,祝願世界和平。法會圓滿後,接著便是開幕典禮, 由大會主席隆根長老、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新加坡共和國副總理李顯龍先生分別致辭,再由籌委會秘書長明義法師作工作匯報,之後由主禮貴賓主持鳴鐘 開幕,儀式後更有新加坡民族舞蹈表演。

會議主要分為兩天共三次全體會員大會,各國代表積極討論有關修改章程事宜,並就中英文的翻譯提供意見,亦在會中商討多項世界佛教事務,最後更選出二OO三年由印尼舉辦第七屆第三次執行委員會會議,及在二零零四年由馬來西亞檳城舉辦第八屆全體會員大會。

二十五日中午,會長覺光長老及紹根長老二人,應新加坡總統特別邀請,到總統府會晤,期間新加坡總理非常關注香港佛教事務,垂詢甚詳。離別後當天下午各 地代表便移師到新加坡菩提學校(新加坡佛教總會)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及閉幕典禮,由隆根長老、了中長老、覺光長老及斯里蘭卡偉馬拉塔納法師分別致辭,感 謝主辦單位之盛情招待,及祝願佛教昌盛,及在該會會長了中長老英明領導之下,使世界佛教僧伽會發揚光大。最後之閉幕晚宴,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招待,並有樂 隊、舞蹈及朗誦等表演助慶,令各地嘉賓都有一個難忘的晚上,同時亦替這次會議披上最後的謝幕。


天台宗第四十七代接法法嗣資料

傳法日期 法嗣姓名 賜名  
佛曆二五二六年 果德法師 寂慧 果證無生法 德化烕十方
寂照真如理 慧業永流芳
佛曆二五三六年 明義法師 寂法 明心見性悟空色 義理行解知有無
寂智原自根基起 法正蓮覺德澤長
  願炯法師 寂光 願涵乃十皆普攝 尚照十方度群機
寂志唯一無差別 智眼圓明滿鏡中
  照誠法師 寂智 照覽無偏事理融 誠明莊敬道熙隆
寂常心性空諸相 智眼圓明滿鏡中
佛曆二五三八年 禪慈法師 寂照 禪安欣常樂 慈暉護行人
寂妙菩提智 照世大明燈
  照恩法師 寂明 照性在圓融 恩沛祖澤豐
照果傳今日 明澈五蘊中
  心航法師 寂通 心澄明如鏡 航路知覺岸
寂潮風浪息 通慧證常光
  心儀法師 寂宗 心指唯一念 儀顯萬德莊
寂音觀人我 宗風肇宇堂
佛曆二五三九年 法照法師 寂觀 法門無量一時開 照眼琳琅眾妙胲
寂用湛然功德海 觀行品位溯天台
  印願法師 寂輝 印可修持付祖衣 願宏明敏繼前後
寂光照發無邊智 輝映人天上上機
  玄垂法師 寂賢 玄門無礙納群生 垂示當人大道行
寂靜修持平等法 賢良把臂涅槃城
  常修法師 寂學 掌持淨念念彌陀 修習忘疲豫悅多
寂照通明生正智 學人高唱採蓮歌
  圓蓮法師 寂行 圓融三諦暢家風 蓮榜標名遂素衷
寂寂惺惺真智顯 行行屐義化群蒙
佛曆二五四四年 道平法師 寂康 道大程馳報恩來 平舒科技印證開
寂求高智瞻新異 康強精進振天台
  淨旼法師 寂融 淨慧演願志心堅 旼慈度眾作津橋
寂音深印三觀法 融匯貫通在一朝
佛曆二五四五年 妙才法師 寂章 妙參無上學 才慧是真人
寂趣三昧地 章明聖教興
  慧明法師 寂達 慧智重勤修 明燈喜持續
寂照千萬世 達貫樂人天
  真印法師 寂弘 真性原佛性 印覺自正覺
寂悟菩提道 弘開妙蓮花
  真目法師 寂炬 真如惟心會 目現皆如來
寂染塵不染 炬照大千開
佛曆二五四六年 宏明法師 寂睿 宏通義理原空有 明達真如本平常
寂妙高處求普渡 睿智超然祖法昌
  覺醒法師 寂悟 覺來人天方寸間 醒看娑婆憫眾難
寂求證果唯攝化 悟趣一乘未等閒
  海濤法師 寂航 海角沈吟圖助世 濤湧彼岸盡驅舟
寂然誕登安淨土 航遊水上樂千秋
  能祥法師 寂正 能成大業憑初志 祥集豐收自克勤
寂處應是成功日 正果喜見樂耕耘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2003年上半年度法會時間表

 項 目      新 曆      古 曆    星 期   時 間    備 註
釋迦牟尼佛成道  1月10日   十二月初八    五   晚上7:30  普佛一堂,法喜充滿
供佛齋天     1月19日   十二月十七    日   上午9:00  得蒙三寶加庇,身體健康,平(酬佛恩)   安順景,酬謝佛恩 *2003年度增福延壽位已開始登記
圍爐       1月26日   十二月廿四日  日    上午11:00 上供 歡迎大家回來本苑團年
除夕普佛     1月31日  十二月廿九     五   晚上11:00  送舊迎新,羊年進步
千佛懺      2月1-3日  正月初一至初三 六日一 下 午2:00-5:00 祝福新年快樂,萬事如意(一連三日) (正月初二日上午9:00拜大悲懺)
供天法會     2月9日    正月初九     日  上午9:00 三寶台前祝福一年身壯力健,(祝福) 事事順利
放 生       3月9日    二月初七     日  上午9:00-下午5:00 上午生日普佛,下午放生
釋迦牟尼佛出家  3月10日    二月初八     一  晚上7:30 普佛一堂,祈禱世界和平
釋迦牟尼佛涅槃  3月17日    二月十五     一  上午9:30-下午1:00 普佛一堂,祝願人人安樂
觀音菩薩聖誕   3月21日    二月十九     五   上午9:30-下午5:00 法會一永日,有求必應,心想事成
普賢菩薩聖誕   3月23日    二月廿一日    日   晚上7:30 普佛一堂,福慧雙修
清明思親法會   4月5,6,7日   三月初四    六日一 上午9:30-下午5:00 4月6日上午9:00拜淨土懺(一連三日) 初四,初五 4月6日晚上7:00放大蒙山祖先超昇,現在家屬平安吉祥
文殊菩薩聖誕   5月4日     四月初四 日   上午9:00 拜懺賀誕,祝大家智慧如海
釋迦牟尼佛聖誕  5月8,910日   四月初八,   四五六 上午9:30-下午5:00 浴佛節及紀念本苑初九,初十 成立十一週年
藥王菩薩聖誕   5月28日    四月廿八日    三   晚上7:30 普佛一堂,身心自在

本苑地址: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四字樓E,F座 (裕華國貨斜對面)
■ 電 話:23673091 ■ 報名辦法:請親臨或來信律儀淨苑(附回郵信封)索取報名表格


上海留雲禪寺二期工程落成典禮
暨文殊、普賢菩薩聖像開光法會簡介

  寺於二零零二年十月二十日隆重舉行了「二期工程落成典禮暨文殊、普賢聖像開光法會」, 當天與會的各級領導及各界人士近萬人,寺內寺外,人頭攢動,比肩接踵,盛況空前。會議由本寺修復委員會副主任慧禪法師主持,慧禪法師深精地回顧了本寺重建 以來的發展歷程,並對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本寺的各級領導及海內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地感謝,同時也表示在各級導和各界人士的關心與支持下,有信心率留雲兩序 完成本寺重建工程。

當天上午八時三十分來賓報到,參加本次盛會的各級領導有:上海市嘉定區委副書記欒國樑先生、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夏以群女士、上海市嘉定區委統戰部 部長姚順興先生、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黨委書記傳一峰先生、上海市嘉定區南翔鎮人民代表大會主席王其興先生、上海市嘉定區民族和宗教事務辦公室主任顧惠文女 士、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綜合處處長朱一中先生、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佛道教處處長朱澤源先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 尚、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長老、上海市佛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周富根先生等。

當天上午九時恭請覺醒大和尚、妙靈長老、欒國樑先生、夏以群女士、姚順興先生、傅一峰先生等為本寺二期工程落成典禮剪綵,並邀請上海市嘉定區委副書記欒國 樑先生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講話。欒國樑副書記和覺醒大和尚分別作了熱情洋溢的發言,對本寺過去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地肯 定,同時也對本寺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博得了與會信眾的陣陣掌聲,。欒副書記和覺醒大和尚的講話給本寺兩序以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使以慧禪法師為首 的本寺兩序更加堅定了完成重建工程的信心。

當天上午九時五十分恭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與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長老主禮本寺文殊、普賢聖像開光法會。 當日雖細雨蒙蒙,但開光之際,突然雲開日出,金光漫射,在場信眾無不歡呼,紛紛慨嘆佛法無邊,留雲禪寺兩序大眾願力宏深。

當天上午十時半開光結束後,邀請來賓參觀本寺新落成的二期工程(觀音殿、鐘樓、鼓樓、回廊等),並組織大家按順序登鐘樓、鼓樓,參觀之時,慧禪法師至誠邀請大家於二零零三年大年夜來本寺聆聽新年的鐘聲,共同去除煩惱,增福增慧。

參觀結束後,為感謝大家對本寺的關心與護持,本寺在南翔鎮政府設午宴招待應邀嘉賓,同時也期待著各界人士能夠一如既往地支持本寺的重建工程,與本寺兩序共同完成這一利樂有情、惠及十方的千秋偉業。

上海留雲禪寺
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四日


焦山定慧寺方丈陞座法語

一、維那呼:「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等

二、和尚站立拈香云:

此一瓣香,根盤劫外,葉布寰中,熱向爐中,專申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諸佛菩薩,清淨妙法、無量聖僧,伏願巍巍金相、蕩蕩覺皇、三界獨尊、萬靈瞻仰、如來宣揚、法寶難量、龍宮海藏、萬古敷揚、六合僧眾、赴感應機、堅持戒行、稽首皈依。

此一瓣香,即戒即定,為智為慧,熱向爐中,專申祝延,政通人和、百業具興、祖國昌隆、人民安樂、風調雨順、慧日長明、四季調和、五榖豐登、世界持久和平、經濟持續發展。

此一瓣香,觸處逢原,全機獨露,熱向爐中,專申供養西天東土歷代祖師,永享香燈,奉頌兩序大眾,合寺諸師及現前諸山長老,十方信眾,法體康泰,光壽無量,伏願名山增秀,道業成就,共悟般若,萬德同修。

此一瓣香,無作無為,絕思絕慮,熱向爐中,奉為先祖茗公大和尚上品上升,乘願再來;奉為恩師上慈下舟大和尚,披剃、培植、法乳之恩同酬償;伏願上人;於法自在,?時吉祥,福壽具足,長樂永康。

三、斂衣就座云:

寺以定慧名 定慧由戒生

更宜精進持 華嚴境界真

伏聞名山聖境、多古梵剎,自古及今,端賴僧建,靈秀出絕,迥隔塵囂,林木蒼翠,鬱鬱蔥蔥,如碧玉浮中,似中流砥柱。此焦山之謂也。

定慧寺乃著名佛教叢林,歷史悠久,最初名普濟庵,建於東漢興平年間,至今一千八百餘年,唐玄奘法師弟子法寶寂來山創建大雄寶殿,此後又更名為普濟禪院、焦山寺,清康熙四十二年,帝南巡至焦山取佛教「由戒生定,因定發慧」之義,遂改名為定慧寺,並題匾額。

定慧寺向來重視修學並進,清規戒律甚嚴,勤修三學,研習五明,為全國重點寺院,曾於一九三四年創辦焦山佛學院,吸引大批莘莘學子,講授佛教經論,前後十餘 年,培養了大批佛教人才,現分佈於世界各地,弘揚聖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定慧寺對外佛學交往更為頻繁,與日本、泰國、新加坡、美國、印尼、韓國、斯里蘭 卡、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佛教界均有來往,先祖茗公大和尚是當代高僧,生前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屢赴海外講經說法,聲名遠播。

焦山素有「書法山、愛國山、文化山」之稱,得到歷代名士大眾和普通民眾的喜愛,或登臨遊覽、吟詩著文;或揮毫題寫,留下墨寶;或小住讀書,怡情山水,千百 年來文化積累十分豐富,詩詞歌賦,群英會萃,文物遺存,彌足珍貴,摩崖石刻,碑銘瘞鶴,為名山增添文化蘊,抗英炮臺、更體現了僧家拳拳愛國之情。

今日焦山茗公大和尚,苦心經營,興建萬佛塔,重建藏經樓,山門建設、更添勝境。現前諸山長老、護法居士、兩序諸師雲集,儼然靈山一會,無量歡喜,佛佛相 映、祖祖燈傳,千古宗風,即今猶盛,心澄何幸,喜逢良時,祖蔭承傳,接任住持,想吾佛法世法,兩俱不足,福薄道微,障深慧淺,何能膺斯重任,幸蒙三寶加 庇,龍天護佑,慈光加被,兩序大眾、共興祖道,即今升座一句,又作麼生?

如是勝因緣 歷劫難遭遇

堅持願行力 切勿生猶豫

我今拈此香,上供三世一切佛,中奉本寺歷代祖,下及茗公大和尚暨恩師慈公上人以及諸山大德、十方信士,慧眼護持,用酬法乳之恩,今日登此法座,飲水思源,惟有高提祖印,重振宗風,遂效前賢,知恩報恩,莊嚴國土,成就眾生。擊杖云:

定慧為戒用 戒為定慧體

三學不可缺 是名定慧寺

維那呼:「諦觀法王法,法王亦如是。」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