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15期
2003年4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七塔寺雙喜臨門
本期專稿
西方寺重建落成慶典賀詞 ◎覺 光
西方寺重建落成開光法語 ◎覺 光
香港湛山寺重修開光大典法語 ◎覺 光
佛聯會清明思親法會開幕致詞 ◎覺 光
論  述
說一切有部的特色 ◎釋理方
佛經探討
《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
特色的佛教理論著作(下)
◎覺 醒
高僧傳記
《正果法師事略》 前 言 ◎學 誠
正果法師事略(上) ◎圓 持
佛教醫院
現代針灸 治療網球肘 ◎徐日華
古剎石刻
五百羅漢有新篇
——寧波七塔寺大型畫冊《五百羅漢圖》即將面世
◎鑒 湖
開山祖師
心鏡與心鑒
——寧波七塔寺開山祖師考
◎聖 凱
隨筆禪話
五年大計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廠長風範」、「勇於嘗試」 ◎楊 釗
彗星殞落
沉痛悼念林子青居士 ◎志 明
學僧園地
把握現在,面對未來
——寫在「香港萬人祈福法會」後面的話
◎般 舟
祈福法會隨想 ◎常 學
港人之福——記元旦香港祈福法會 ◎慈 本
萬人祈福法會的意義 ◎道 聖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七塔寺雙喜臨門
  波七塔寺今年三月間雙喜臨門: 其一,精美鉅型《五百羅漢石刻畫冊》出版發行海內外;其二,監院可祥法師榮任方丈大和尚。這兩大佛門喜事,不僅是七塔古剎的光輝,實為浙東佛教界大放異 彩!自從月西大和尚圓寂之後,寺內法務受到一定的影響,德高望重的監院成峰老法師負責寺務工作,保持常住興旺景象,香火不斷,朝禮者絡繹不絕!月西大和尚 高足可祥法師在中國佛學院棲霞分院畢業後,返回常住擔任監院一職,在成老扶持下,迅速成長,其過人的聰慧、勇挑重擔、任勞任怨,深為諸山長老器重,護法檀 越的敬重,頗得政府各級領導的信任。經過多年的考驗,充分顯示了新時代佛門龍象不平凡,鑄成一代法將。自從他發起出版《七塔寺五百羅漢畫冊》以來,充分表 現出他的才華!更為難得的是,他恭請海外高僧覺光大師撰寫序文,並請國內外著名學者饒宗頤、季羡林、史樹青、楊仁愷、李樹聲、郭奕勤等人題詞、撰文、翻 譯,非常出色地完成佛教劃時代的出版物,是為佛教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可以說,是對青年法師出任方丈「功力」的一次考驗。在常寂光中七塔歷代祖師能有如此 法嗣,亦可開顏歡笑了。

  海內外不少善信對七塔禪寺生疏,現略介於後:七塔寺位於寧波市百丈街,身處鬧市,無山水之美, 松柏之幽,但殿宇金碧輝煌,結構古樸,氣度宏偉,規模巨大,為浙東四大叢林之一,被國務院確定為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 (858),距今一千一百多年歷史。宋朝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賜名為「崇壽寺」。明朝曾更名為「普陀寺」、「南海普陀」、「小普陀」。清康熙 二十一年(1682),在寺前建立了七座佛塔,故俗稱「七塔寺」。大雄寶殿中供奉著一尊千手觀音像,與其他寺院不同的地方;在大雄寶殿墻壁上,嵌著五百羅 漢像,篆刻精雕,神態各異,為國內稀有的壁上雕刻羅漢像。可祥法師為了發揮七塔寺在文化藝術上與佛教相結合的巨大成就,出版《七塔寺五百羅漢圖》畫冊,在 海內外各地發行流通,必為七塔寺形像造成更深遠的影響,結緣而來的善信必將絡繹不絕。朝「普陀」禮觀音,隨後參「七塔」拜羅漢。

  七塔寺較完整地保存著歷代石刻、碑碣、藏經等珍貴文物古蹟。俗話說:「人傑地靈」!近幾年來,可祥法師為擴建寺院煞費苦心,當地政府領導極為支持,體現了黨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民宗委」幹部是好樣的!相信可祥法師將會帶來更可喜的成果。
 
 
西方寺重建落成慶典賀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曆二千五百四十七年,歲序癸未年,萬事吉祥,欣值西方寺宣告重建落成開光慶典,乃香港佛教一大盛事,人天歡喜,各方共慶,對西方寺之有成,同人藉此敬致,讚歎和衷誠祝賀。

  西方寺座落於荃灣老圍三疊潭,荃灣是香港佛教道場集中地區之一,與大嶼山昂平相互輝映。永惺法師發大洪願,於一九七零年開山創建,高樹法幢,廣攝群 機,海內外均為推重,雖然如是,惟永惺法師遠大眼光,立意廓而大之,因是展開重建,經前後歷時二十餘年,肩負籌募、策劃、施工等艱辛,克服不少障礙,以其 鍥而不捨毅力,移山苦志精神,憑佛力之加庇、眾力之護持,耗資逾億元,浩大工程,卒告畢竟全功,永惺法師願力宏深,令人敬佩。

  永惺法師本遼寧原籍,髫齡於凌源縣增福寺出家,受具足戒於長春般若寺,其後遍參大江南北,先後於哈爾濱觀音寺佛學院,青島湛山寺佛學院求學,一九四八 年南來香港,在華南佛學院深造,為佛教尊宿倓虛、定西兩位大師之高足,其佛學湛深、戒律精嚴、至得眾望,於五零年代起,即創立香港菩提學會、西方寺及美國 德薩斯州佛教會等道場,並參加香港佛教聯合會出任董事、常務董事兼總務主任,本人得機緣與之共事、深儀其能,每共策劃,均奏膚功,相處五十年來,恍若手 足,合作無間,永惺法師現為香港佛教聯合會首席副會長,對香港佛教,肩負重任,貢獻良多,西方寺之重建,於佛教興盛發展,弘法利生、益更有助,無量功德、 當必傳之久遠,乘此開光大慶,謹綴蕪詞敬申祝賀:伽藍光輝,法德隆盛。
 
 
西方寺重建落成慶典 阿彌陀佛聖像開光法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荃灣一地添勝景
高塔宏宇是僧家
古來名山多寺院
近世依然見新芽

  恭維佛曆二五四七年春吉旦,西方寺重建落成,迎立西方慈尊阿彌陀佛聖像,即現恭行開光大典,以彌陀聖佛,光明無量,遍照十方,無所弗屆,四十八願,普 渡眾生。其紺目澄清,玉毫宛轉,慈容莊嚴,金身光照,雖云立像開光,而實已光被行人根慧矣,茲謹如儀開點,並獻頌偈語曰:

萬德莊嚴微妙相
三身乘願作慈航
西方七寶池中水
金蓮一枝正輝光
開!
 
 
香港湛山寺重修開光大典法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湛山源流自東來 倓公弘法向南開
寶燈耀明續慧命 智脈相承紹天台

  港之有湛山寺,淵源起自 山東青島湛山寺,創建宗旨乃始自民初佛教大德倓虛大師。倓公弘教可稱近代泰斗,由東北至西南全國各地,建立叢林道場,凡二十六處之多,均由其本人或傳法弟 子手創,培育僧才更不遺餘力,主辦佛學院,華北、華東、華南,遍設計達十三間,出其門下,分任重寄者不可勝數,本港湛山寺開山堂上寶燈法師即為其一。寶燈 法師承傳衣缽,紹衍天台,一九六四年間,將原名中華佛學研究會易名為湛山寺,在清水灣大澳門龍蝦灣畔,闢地興建伽藍。寶燈法師乃務實之老修行,心抱宏願, 無畏興建工作繁鉅,木石磚瓦,均親為參加肩挑背負,見者莫不敬佩。湛山寺自寶老圓寂後,繼任住持佛智法師年青有為,弘展宗風,發起重修寺院,旋得大護法陳 廷驊居士響應支持,工程順利先成,寺貌煥然一新,金碧輝煌,莊嚴崇偉,群機共仰,各方瞻依,可稱懿焉,於此開光盛典,上來說偈一二曰:

宗風丕振憑後繼 祖庭光耀賴新賢
天台教觀永不墮 法幢招展在南天

  並謹敬祝寺務昌盛、佛日增輝,隨喜諸仁者,慧福增進、如意吉祥。

 
 
香港佛教聯合會癸未(2003)年清明思親法會開幕儀式
大會會長覺光法師致詞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港佛教聯合會啟建癸未年清明思親法會,荷蒙全港佛教團體和道場鼎力協助,以及四眾同人積極參與,經個多月的緊密籌備,如今能順利啟壇,本人在此深致感謝。

  清明思親法會是本會最大規模的弘法活動,也是香港佛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其目的在發揚我國慎終追遠,思親報恩,尊敬先賢,行善積福的傳統美德。法會恭 請全港大德法師主持各項佛事,為大眾祈福消災延壽,超薦先人往生極樂,並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社會繁榮,地方安寧。法會所籌得的善款全部用作 擴展各項善業和服務,希望善信藉此機緣,慷慨捐助,共襄善舉。

  在去年年底,本會應一批社會熱心人士及社團要求,組織全港各佛教寺院、道場,秉承佛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慈悲喜捨精神,於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假香 港大球場舉行「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藉以祝願香港風調雨順,地方昇平。當日恭請本港與內地及海外近七佰位佛教高僧大德、法師們領眾諷誦 《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大會邀請到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先生及特區高級官員擔任主禮嘉賓,這次法會功德殊勝,全場數萬信眾以虔誠 的心願祝福香港繁榮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本會自成立到現在已有五十八年,各項會務都獲得相當成就,所經辦的善業,如醫療、安老、教育及社會服務亦正在遂步擴展及趨向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的 認同,隨著佛誕公眾假期的實施,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亦已日漸提高。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精神修養更值得重視,因此本會仍須加強弘法工作及採用嶄新的形 式推動佛教事務,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的創立標誌著香港佛教界的弘法工作進入一個新里程,惟任重道遠,讓我們香港佛教界同人為達成這項惠澤社會,利益眾生的歷 史使命而努力。

  今年為佛誕公眾假期正式實施的第五年,本會正籌備多項大型活動,藉申慶祝,包括在紅磡香港體育館由五月八日至五月十一日一連四天舉行多項活動,及港九 新界各區主要商場慶祝活動,希望四眾同人踴躍參加,而今屆法會,在本會董事與四眾同人共同協力護持下,必定能圓滿成功。本人謹此敬祝各位佛光普照,如意吉 祥。
 
 
說一切有部的特色
◎釋理方
  一切有部(Sravastivada)是佛滅後約三百年間,從上座部中分裂出的一個部 派。相傳佛陀涅槃後百餘年間,佛教內部教團對於戒律與教理的解釋產生異議,在各持己見為正理的情況下,於是產生教團的分裂,使保持了近百年的一味和合的僧 團分裂為上座部與大眾部。大眾部是一批思想上較活躍的青年僧伽大眾為主,倡導遵循佛陀的精神,不拘泥於形式,方便隨緣,教化眾生,弘揚聖教;而上座部則是 以忠實遵守傳統,並以恪守佛制的耆年長老為主的教團,隨緣說法,教化眾生,弘揚聖教。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佛弟子對佛典的不同理解與認識,二大教團內部 又有某些意見相互衝突,再加上佛教逐漸在印度各個地方普及發展,各地方相互之間教團的聯絡與關係中斷,各地方的教團逐漸獨立,於是根本的二大部派又逐漸分 裂,到西元二世紀前後,有十八個部派相繼產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印度部派佛教時代。說一切有部,便是這其中從上座部中分化出來的最有影響力的一個部派。

  說一切有部思想的淵源,應該是繼承舍利弗、大目健連、大拘希羅等阿毗達磨論者的學統,但它並不僅僅只限於此,所以別有師承的傳說。依《三論玄義》所 載,於佛滅度後,由迦葉、阿難、末田地、舍那婆斯、優婆掘多、富樓那、寢者柯、迦旃延尼子之次第而付法,三百年以來並無異部,唯弘經教,但從富樓那起兼弘 毗曇,至迦旃延尼子則專弘毗曇,遂與上座弟子對立,致成分裂,形成主張說一切有的專弘阿毗達磨的一個部派。考說一切有部思想的起源,是和佛滅度後一些論議 師的提倡阿毗曇有著密切的關係。這一部後來信奉的古典毗曇凡有六種,通稱「六分毗曇」,也稱為「六足論」。其中可做建立有部學說典據的,要推《識身足 論》。相傳此論是提婆設摩所造。此論首先對「過去未來無,現在實有」的說法加以駁斥,而提出「三世實有」的主張。後來這些論師的主張逐漸形成體系,到了迦 旃延尼子的時代,他在至那仆底(Cinabhukti)作《阿毗達磨發智論》,將這種主張作了嚴密詳明的組織,說一切有部至此成立。

  根據呂澄先生的研究,說一切有部的形成和化地部有密切的關係。起初,上座部中首先分化出分別說系,認為對於釋尊所說的教法應該分別加以解釋,應該作不 同層次的分析論究。亦即應該區分為假名說或真實說,真諦或俗諦,了義或不了義。其後,分別說系分化出化地部,提倡「諸法現在實有,過去及未來無體」的主 張,這引起了一些阿毗達磨論師的強烈不滿,在爭辯中,這些論師自成一家,遂形成說一切有部。

  世友論師的《異部宗輪論》說,迦旃延尼子為有部的始祖。佛滅後約三百年間,迦旃延尼子在至那仆底國造《阿毗達磨發智論》,將當時的各種阿毗達磨學說作 了嚴密詳明的組織,立八犍度,判諸法性相,奠定了說一切有部的基本理論,一個富有特色的佛教理論體系終於產生。此後,因流傳區域的擴大,更有了迦濕彌羅和 各地方的小派別。在迦濕彌羅的論師稱迦濕彌羅師,餘地的則稱為外國師、健陀羅師、西方師。這些論師除了《阿毗達磨發智論》外,還兼用其他論書,像法勝的 《阿毗曇心論》、世友的《問論》、妙音的《甘露味論》等等,意見分歧,莫衷一是。及至迦膩色迦王時,迦濕彌羅師得著統治階級有力的支援,為了更好地排斥異 己,確定自宗正義,便召集當時的諸大論師,發起編輯《大毗婆沙論》的行動,將解釋《阿毗達磨發智論》不同的說法逐一刊定,歸於一宗,於是有了毗婆沙師的稱 號,有部學說發展至此,亦達到頂峰。

  再後到佛滅九百餘年,世親論師在阿逾陀學通了當地流傳的婆沙論義,受到自由學風的熏陶,寫成《俱舍論》,採用經部主張,糾正毗婆沙師的種種偏頗見解。 這激起了眾賢論師的憤慨,連續著作《順正理論》、《顯宗論》,竭力為婆沙辯護,可是暗中也偷換了一部分說法,所以後來稱呼他的學徙為正理師或新有部。其 後,隨著大乘佛教的逐漸興起,極盛一時的說一切有部逐漸被新興的大乘佛教所取代,說一切有部的學說也便因此而逐漸無人問津。

  說一切有部的顯著特色是主張三世實有與法體?有,即認為構成現象界的各種要素及其體性關係,一切涉於三世而?存;基於關係,其現象的方面有種種的變 化,但法體的自身,可說是勢力?存而常有的。說一切有部將萬有的成立要素,大分為五種,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及無為法。此中,色法是指一切 的物質;心法是所謂的心王,可說是心的主體;心法是指種種的心的作用;心不相應行法是既不是心,也不是物,是指所謂跨於兩者的關係、狀態、性質等;無為法 是指不涉於變化生滅的法,也就是說有部在這五位下,類攝種種諸法,以作萬有要素的整理,而各要素又是無數存在的。其最能發揮說一切有部實在論的特色的,是 心不相應行法實在之說。如所謂得、生、住、異、滅、名、句、文、眾同分等,以關係、狀態等,說是同為物質要素或精神要素的存在,並將萬有解剖為種種要素的 結果,不管物、心的哪一種,終於都作為存在的實體。總之。承認這種種要素而主張其實在性的,是得說一切有部名稱的所以,為有部的重要特徵點,這是橫向的同 時存在。在時間方面說,亦主張縱向的異時存在。有部認為,除三無為法,其他的七十二法,一切是生滅變化的,但那變化,要在繼起的現象上發生,然而它的各個 法體,依然存在。這就是說雖然看似有未來、現在、過去諸法現象的差別,但諸法的體性是沒有三世差別的。從法體來看,三世同等實有,但從法用來說,有為法在 過去、未來及現在的三世時間裡的存在並不完全相同。當有為法的作用尚未生起時,就名為未來;作用正在生起時名為現在;作用巳經過去時,則名為過去。

  說一切有部認為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切法既是實有,那產生諸法的原因也就是實有的了,因此有部把這能產生諸法的「因」周密地區分為六種。先從人們的認 識方面說起,第一種是相應因,是「決定心心所同依」,即每一種認識都依賴心和心所的合作,它們是同時生起;同一所依(就「根」說);同一所緣(就「境」 說);同一行相(就「分別」說),這樣更互相望,四事同等,便有相應而存在的意義。這是特別說明我們心理活動的聯想的規定的,即某種心的起與不起,必有隨 心而起與不起的心理作用。那些組成一團而為具體的心理活動,由於經營那些特定的結果,在所生起的一點上,把他們叫做相應因。其次,第二種是俱有因,這有二 種情形;1、所謂同一果俱有因,即凡是同時而起的種種法對於生果有著同一作用的,像心和心所,心和隨心而轉的身業、語業或不相應行,還有並起的四大種,彼 此相望,都屬於這一類;2、互為果俱有因,即指相互資助合成一事的條件,如主觀與客觀發生關係時,主觀是客觀的原因,客觀也是主觀的原因,在二者相特而成 立的一點上,說那二者相互為他之因。第三種關涉異時因果,名同類因,為因與果同其性質時,而說前者為同類因,此即過去的善性法對於未來或現在同一界系的善 性法,現在善性法對於未來的善性法,同樣地三世不善法相對,無記性法相對,都是此因。這還可遠推到過去之望過去,未來之望未來,凡前生的善等法望後生的善 等法也有同類因義。第四種是遍行因,這從不善法的同類因中區別出來,所指的是一些煩惱法帶有普遍生起後來染法的因性,這指的是那些最強烈而為其他一切煩惱 原因的煩惱。第五種異熟因,這從得果的性質作區別,和以上兩種又都不同,所指的是將來苦樂果的因,平常我們所說的善惡因果規律,就是指的這個異熟因。這包 括善不善性有漏心心所法,並包括隨心轉的色和不相應行,對於所感召後世無記性的色、心、不相應行等種種果法而說。另外,身語業法、無想定滅盡定等不相應行 法能生異熟果的,也屬於此。以上五種概括了親能生果的一切因緣。最後第六種能作因,只有幫助的功能,或者消極的不相障礙而有利於果法的生起,所以是等無 間、所緣、增上這三類疏緣。它的範圍最廣泛,除了法體的本身而外,所餘的都有成為此因的資格。

  與六因論相伴的,說一切有部以五果來安立諸法的差別關係。一,異熟果,是指應於善惡業的果報,正是對異熟因的果,即有情所感的果報。異熟因是善不善 業,異熟果為無覆無記,因果異類而成熟,故名異熟果。果與因既不同時,又非相隨,且性質不同。異熱因與異熟果所代表的因果關係包括甚廣,但異熟因必須是確 定善或是確定不善的,而異熟果則必須是無覆無記類的。它既然是純粹的結果,故不能說確定是善或確定不善,而且異熟果只應用於有情物。我們身外世界的全部狀 況既為業力的結果,故不屬異熟果類。二,等流果,等流是等同流類之意,果與因相似,故稱等流果。等流果是六因中的同類、遍行二因所產生的,其中,同類因是 就一切諸法而言;遍行因是就一切煩惱的起因而言。此二因所生的結果與因相似,故立此果。等流果有二類,1、習業等所引的同類;2、似先業而後果隨轉,亦即 善、不善、無記三性的名言種子所引的後念種子及同時的現行。三,士用果,是六因中之俱有因與相應因所得的果,稱之為士用果,此是依喻立名。士用詳作士夫的 作用,如由士夫的作用能成諸事業,是由俱有因與相應因的作用所得,故名士用果。士用果有四種,即:1、俱生,指同時互為因果的法,如造色與大種;2、無 間,指引世第一法的苦法忍;3、隔越,如春期下種,至秋獲穀;4、不生,指以有漏道伏,得惑之不生等。四,增上果,是六因中的能作因所得的果。能作因有 (有力與無力)兩種。資助他法生起者是有力的能作因。雖不資助,但不加障礙者,是無力的能作因,即此以無障礙為增上義。增上果的範圍極廣,除了自己,其他 一切法,皆為能作因,適應這個,除已生法,一切是增上果。只要沒有一法是無條件而成立的,那法在消極方面與積極方面,必然都因無數的條件而被規定,所以其 法是那些條件的果。在這意義下,其他的四果,雖然也是增上果,然而在此,特別是指除去四果之意義的果。五,離系果,離系縛所得的果,也稱擇滅無為。擇滅無 為雖是慧所證,但為不生不滅之法,故非其所生,更非六因所生,唯慧對離系果,有能生之功能,對滅有能證之功能,所以慧雖然非滅因,而可稱擇滅為道果。有部 這樣用六因、五果的解釋將三世一切法存在於各種因果關係中的意義徹底顯示出來;只要因果不虛,三世一切法自必實有。

  其次,說一切有部解釋諸法的因果關係,還和剎那生滅的理論相聯繫,所以其說不同於常見或斷見。並且有部學說具備著很濃厚的實踐意味,它建立一切法的實有的同時否定「人我」。所謂人空而法有,這正是有部實踐觀法的具體內容。

  說一切有部在分析色法時,提出了極微的概念。有部認為,極微有變化、生滅、質礙等特性。所謂色就是質礙,質礙就是物有形質,佔據一定的空間但又互為障 礙。許多極微的積聚,組成有質礙的物體。極微是構成色法的基本原素,是更不能再分析的最極微細的色塵。世界上的各種物質的存在都是由極微所構成的。說一切 有部中有的論師認為,捶微雖為物質的最小微料,但無長短方圓等開頭也無東西南北上下的方位,它不可分、不可見、不可聽聞、不可嗅、不可觸、沒有變壞,沒有 質礙,但由極微結合起來的集合體,則是有形狀和方位的。但有一些論師反對這種說法,認為無形狀、無方分的極微不可能積聚成粗開頭和有方分的集合體,因此, 有部認為,極微也是有形狀和方分的。有部還進一步指出;極微有色、香、味、觸四種「分別」,稱四塵,即眼根所見的是色塵,嗅覺於鼻的是香塵,味覺於舌的是 味塵,膚覺於身的是觸塵。這四塵因分別具有堅、濕、暖、動四大性質,故又叫做地、水、風、火「四大種」。由於四大極微的性質和數量結合的不同,因而出現了 世界萬物不同的性質和類別。

  說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中影響力極大的一個部派,它以迦濕彌羅國為中心,於健馱羅、中西印度及西域等地,皆曾盛極一時,為部派佛教中最具優勢的一派。它 對後來形成的一些其他部派以及中觀、瑜伽等大乘佛教的思想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它的思想體系龐大,內容豐富多彩,本文限於篇幅,僅敘止此,其他精義,且 待下篇再敘。
 
 
《大乘起信論》
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理論著作(下)

◎覺 醒(接上期)
  謂「四信」,即首先要信仰「根本真如」。因為真如之法是一切諸法的根本。其次還要信仰 「佛」、「法」、「僧」三寶。《起信論》認為,在了解了大乘佛法的全部要義之後,就要進一步懂得如何堅定信仰大乘佛法的方法。如果有了以上四種堅定不移的 信仰之心,那麼成就佛果也就有了根本保證。

  在堅定了以上四種堅定不移的信仰之心之後,還必須進一步修習五種德行,這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和止觀。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成就佛果,達到涅槃、解脫的境界。

  《大乘起信論》這種「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的思想理論體系,充分體現出中國大乘佛教的理論色彩。例如,《起信論》的思想體 系,以為一切諸法都是從「一心」(「眾生心」)所造,它通過「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的相互關系,從而產生出種種差別變化的萬事萬物,這完全是中國大乘 佛教理論所具有的特色。過去有人認為,《大乘起信論》的「一心」即「眾生心,和《老子》一書中所講的「道」與《易經》中所講的「太極」十分相似,而「一 心」、「二門」之說,也與「太極生二儀」如同一轍。我認為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這裡順便講一下,就是《起信論》把其思想理論體系歸納為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這種把本來極為複雜的理論,歸結為十個字的作法,可說是對中國 傳統思想進行歸納的一個繼承和發展。我國古代學者在總結自己的思想體系時,常常運用這一方法,目的是使後人便於記憶和掌握。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現在。如 當代一些國家領導人和專家、學者,在闡述自己的思想、理論、觀點時,仍然愛用一甚麼、二甚麼、三甚麼等幾個要點來歸納…總結,目的是使大家便於掌握自己思 想觀點的精神實質。如建國初期,我們講過渡時期總路線時…總愛講「一化二改造」等等。現在也有人常常講對待任何比賽時,要做到「一顆紅心二種准備」等等, 因此,我認為,《大乘起信論》的思想體系「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不僅明顯地具有中國大乘佛教理論的特色而且也帶有中國傳統思想的特色。

  三、從本書的主要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可以看出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

  《大乘起信論》闡述了許多重要理論概念,如「真如」、「阿黎耶識」、「熏習」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圍繞著「真如緣起」說來展開的。可以這樣說,「真如緣起」說是《大乘起信論》的主要理論基礎。

  「真如緣起」說,是中國大乘佛教所特有的一種緣起理論。它是在印度佛教原有的「業感緣起」和「阿黎耶識緣起」等理論基礎上,吸收中國佛教思想的特點而形成的。

  所謂「真如緣起」說,是指一切諸法都是從「一心」(「眾生心」)這一「真如」派生出來的。《起信論》認為,這是由「真如」分出「二門」,即「心真如 門」和「心生滅門」變化而來的。「心真如門」又名「不生不滅門,是從宇宙萬有的本體方面來說的,「心生滅門」又名「生生滅滅門」,是從宇宙萬有的現象方面 來說的。「真如」本來是一片清淨,怎麼會分出「二門」來的呢?《起信論》認為,「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為「無明」。由於「無明」的妄念執著,從而 生起生滅變化的森羅萬象。「真如」和「無明」,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兩者的關系是「二而一」,本來,「真如」是淨法,「無明」是染法,兩者有所區別。但「真 如」會忽然念起,名為「無明」。「無明」是依「真如」而起,是「真如」的一種勢用,它本身沒有自己的本性,所以兩者又是一致的。因此「真如」就有兩個方面 的含義,即」不變」、「隨緣」,所謂「不變」,即不變自性絕相。意謂「真如」的自性即清淨本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絕對平等,無有差別之相。所謂「隨 緣」,即不守自性隨緣,意謂「真如」不守自性,隨順「無明」而起生滅變化,顯發出無限的差別現象。

  「真如」的「不變」、「隨緣,表示了「真如」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宇宙的實體,但又隨順「無明」而起種種生滅變化的森羅萬象,這就是《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

  在《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中,包含有許多重要的理論概念,如「阿黎耶識」、「熏習」等等。

  所謂「阿黎耶識」,就是依據絕對平等的「真如」,生起差別的「無明」妄念,然後「真如」和妄念又相互和合。《起信論》說,依如來藏(真如)故有生滅 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所謂「不生不滅」,是指真如的本性絕對平等,無有生滅;所謂「生滅」,是指由無明妄念而起的相 對差別、生滅變化的現象。說它「非一」,是指真如的不生不滅與現象的生滅變化截然不同。說它「非異」,是說真如的不生不滅與現象的生滅變化猶如水與波一 樣,誰也離不開誰。離開水不會生起波,離開真如也就沒有生滅變化的現象。

  《起信論》又說:「阿黎耶識」有「覺」和「不覺」兩種含義。所謂「覺」,就是覺了真如自體的智慧。所謂「不覺」,就是不覺了真如的無明。「覺」與「不 覺」,也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關系。依「覺」才有「不覺」,離開「覺」也就沒有「不覺」,同樣,依「不覺」才有「真覺」,離開「不覺」也就沒有「真 覺」,正是由於「阿黎耶識」有「覺」和「不覺」二種含義,所以才能從「不覺」中派生出無數的妄念。這種「妄念」有九種相,所謂「三細六粗」,這九種相,包 括了一切染污之法。《起信論》把宇宙萬有看作都是由於人們的「無明」即愚昧無知所派生出來的,是一種「妄有」,所以是「三界虛偽,唯心所作」,對於「真 如」(淨法)和「無明」(染法)的相互關系,《起信論》又用「熏習」的理論來加以闡述。所謂「熏習」,是指通過一種事物的連續熏習影響作用,而使另一種事 物的性質發生變化。猶如我們所穿的衣服,本來是沒有香氣的,但如果有人用一種香料來熏習衣服,那麼這件衣服就會有香氣。《起信論》認為,正是由於這些熏習 的相互作用,才使得染法和淨法相互作用,相續不斷。

  總起來說,《大乘起信論》的基本理論「真如緣起」說,闡述了「真如」(「一心」)與一切法(宇宙萬物)的關系。它以「真如」(「一心」)作為宇宙萬物 的本源的實體,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真如」(「一心」)所派生出來的。不僅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真如」(「眾生心」)所生,而且佛的境界的緣起也是出於 「眾生心」(眾生的自心),因為一切眾生本來就具有成佛的無量功德。所以,歸根結底,信仰大乘,就是信仰自己的心,證悟大乘佛法,也就是證悟這個自己的 心。《起信論》說:「自信自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就一定能夠證悟佛理,達到成佛的境界。總起來說,著重自己內心的修行,一切的一切,都發出於心,最後 又回歸於心,這就是《大乘起信論》的「真如緣起」理論,也是《大乘起信論》所主張的全部宗教宇宙觀。

  綜上所述,《大乘起信論》的理論基礎「真如緣起」說,包括它所闡述的幾個基本概念如「阿黎耶識」、「熏習」等等,都是在印度佛教理論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明顯地帶上了中國大乘佛教理論的特色。所以我們說,《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

  正是因為《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所以問世以來,即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

  據前輩一些學者的考證,《大乘起信論》在我國梁隋之際即已開始流傳。因為它內容豐富,文字通順,特別是在組織結構、思想體系和理論基礎等方面,都具有 中國大乘佛教的特色,適合中國人的口味,受到廣大佛教學者和信徒的歡迎,因而得到廣泛的流行。人們把它看成是大乘佛教理論的入門概要之書,竟相研習,爭作 注疏,從而影響到其後形成的各個宗派,對中國佛學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大乘起信論》問世以來的廣泛流行,首先表現在歷代的一些佛教學者對它竟作注疏。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梁代,就有真諦及其弟子智愷等為《起信論》作注 (後人對此持懷疑態度)。到了隋代,不僅有多種《起信論》注疏出現,而且還有人吸收和引用《起信論》的思想,用以建立和豐富自己的思想和理論體系,其中代 表人物有慧遠、智顗、吉藏和湛然等。這說明,隋代以來,不僅《起信論》的注疏日益增多,而且其思想巳對各家各派產生了重大影響。

  到了唐代,《起信論》對中國佛教發展的影響就更大。特別是華嚴宗和禪宗,在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都受到《起信論》的重大影響。

  華嚴宗的創始人法藏,不僅撰有多種《起信論》注疏(其中有的也有人疑為偽托),而且汲取了《起信論》中的許多重要思想,用以建立自己的思想理論體系。 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如《華嚴經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等,都滲透著《起信論》的思想。在他的影響下,華嚴宗四祖澄觀和五祖宗密等,也都十分重視 《起信論》,并作有注疏。

  禪宗的南宗創始人慧能,更是大量運用《起信論》的思想,組織其理論體系。由其門人匯集的言行錄《壇經》一書,可說是處處體現了《起信論》思想。如《壇 經》中所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等的頓悟理論,就是受到《起信論》中「真如緣起」說的理論影響而形成的。《壇經》中的其他理論,也或多或少受到 《起信論》思想的影響。禪宗的其他禪師,可以說無一不受到《起信論》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從延壽的《宗鏡錄》開始,以後所有禪師的著述,幾乎無一不汲取《起 信論》的思想,可見《起信論》對禪宗思想影響之巨大。

  宋、明、清數代,雖然中國佛教已漸趨衰落,但仍然有多種新的《起信論》注疏出現。如宋代有子睿的《起信論疏筆削記》。明代有真界的《起信論纂注》、正 遠的起信論捷要、通潤的《起信論續疏》、德清的《起信論直解》、智旭的《起信論裂網疏》等。在清代,則有續法的《起信論疏記會閱卷首》和《起信論疏記會 閱》等,可見《起信論》對中國佛教影響之大。

  近代以來,由於楊仁山居士的大力提倡,《起信論》在數十年間風靡全國,由於研習此論而起信佛之心的不計其數。因此,《起信論》在當時佛教界仍然備受關 注。特別是一些佛教學者掀起的關於《起信論》的真偽之爭,促使爭論的雙方都去深入研究《起信論》思想,這就更加促進了《起信論》思想的流傳。當時的一些佛 學院校,都以《起信論》作為大乘佛學理論的入門書,用之作為基本教材。一些佛教僧人和居士,也把《起信論》看作是進入佛門的要籍而勤加研習。一些著名佛教 界人士如倓虛、慈舟、桂伯華、徐文蔚、圓瑛等,也都為之作注疏或講義。直至建國以後,一些佛學院校仍然繼承以往的傳統,把《起信論》作為學僧必讀之書。近 年來還出版了多種為《起信論》作新的校釋的書。

  總起來說,《大乘起信論》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理論著作,它是中國佛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在中國佛教發展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對 中國佛教各宗派都發生了巨大的影響。正是由於《起信論》所代表的思想,在中國佛教思想中有其獨到的價值,所以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和學習。
 
 
《正果法師事略》前 言
◎學 誠
  果法師作為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大影晌的法門領袖,上堪比肩古德,下可垂範後賢。他生前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北京市佛教協會會長、北京廣濟寺方丈等重要職務。

一、俗家身世 矢志出塵

  正果法師(一九一三年七月廿四日—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二十日),生於四川自貢市自井縣大山鋪石子嶺一個張姓鹽商家庭。家中兄妹三人,法師排行第二,取名 子君。一九二零年—一九二五年,法師先入私塾,後入學堂。高小畢業後,法師十四歲離開家庭到成都當學徒工謀生。一九三零年法師十七歲,在新都寶光寺拜班首 僧廣渠老和尚出家後,師徒即回中江縣聖壽寺修學。

二、求法受教 培育後昆

  一九三五年夏,法師入重慶華岩寺天台教理院學習,翌年秋,考入北碚漢藏教理院並依止法尊法師。一九四二年夏從專修科畢業後留校任教。一 九四五年升任教務長,後兼任代理院長。一九五零年秋到北京菩提學會,從事教研工作。一九五六年中國佛學院創辦,擔任主講,後升任教務主任,一九六六年—一 九七九年中國佛學院停辦,一九八零年中國佛學院得到了恢復,法師出任副院長之職。

三、重光梵剎 恢復組織

  「文革」後期中國佛教協會恢復工作後,法師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一九七九年直接領導恢復了北京市居士林。一九八一年籌備並創立了北京市佛教協會。

  一九七二年組織恢復了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北京廣濟寺,收藏在大覺寺、拈花寺明朝的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以及其它有關地方的佛教法物,經法師出面要求並 多方協調,終將這些聖像與佛教用品,遷移供奉於廣濟寺內,使廣濟寺真正成為三寶具足、清靜莊嚴的道場。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又領導組織恢復了北京法源寺。 一九八四年法師鑒於深圳為新興城市欠缺佛教的實際狀況,為了於該地弘揚佛法,直接支持創立了「弘法寺」,該寺成為改革開放後全國新建的第一座寺院。

四、開壇傳戒 重建僧制

  法師於一九八零年末至一九八三年,針對中國佛學院學僧和地方上新發心出家的僧人以及「文革」後復出家者,在北京廣濟寺和福建鼓山涌泉寺先後組織領導舉行了三次傳授三壇大戒法會,從而使僧伽命脈得到延續,為全國佛教的全面恢復奠定了根本性的基礎。

五、研窮三藏 著述豐富

  法師一生致力於佛教義理的研究,前後有多部著述問世。一九六一年為中國佛學院編寫的教材《佛學基本知識》油印問世,成為中國佛學院「文 革」前後有重大影響和作用的一門課程。該書一九八二年初更名為《佛教基本知識》,以「中國佛教協會福建省分會」的名義於教內正式出版,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 期,於台灣以「佛陀教育基金會」的名義出版。法師所著的《禪宗大意》作為中國佛學院教材,成稿於一九八一年並油印成冊。中國佛教協會於一九八七年、一九九 零年兩度印行流通。該書於一九八八年收入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何新先生主編的《開放叢書.禪宗歷史與文化》一書中。同年,《禪宗大意》於台灣「千花出 版杜」正式出版。《止觀簡介》也是法師為中國佛學院寫的教材,主要介紹了修持止觀的方法和法師自身的體驗,成稿於一九八三年並油印成冊,一九八五年冬廈門 閩南佛學院大量油印流通。自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始,《香港佛教》逐期連續登載全文,後易名為《止觀的研究講錄》於一九九一年和一九九五年在台灣正式出版兩 次。另外,法師還曾為中國佛學院撰寫了《八宗概要》等教材。

  正果法師《佛教基本知識》、《禪宗大意》、《止觀簡介》三部著作,特別對於「文革」後的佛教恢復,奠定了佛教思想和教育的基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

六、愛國愛教 實至名歸

  對正果法師一生的評價正如原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挽聯上所說的:「廣為信眾樹熱愛社會主義祖國之楷模,論其生平以發揚佛教優良傳統為職 志。」又如趙樸初會長對正果法師所致的悼詞中所評價的「正果法師是一位道高德重、戒行精嚴、學識淵博、誨人不倦、愛國愛教的高僧。他對工作認真負責、善始 善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己。他待人接物謙虛謹慎、平易近人、關懷後進、愛護人才;他處世為人不謀私利、身無長物、嚴以律己、寬以待人。他的高尚精神與崇高品 德,是我們佛教界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好好繼承並發揚廣大。」

七、結 語

  本次所整理的《正果法師事略》因遺存資料十分有限、掛一漏萬,在所難免。即使如此,亦可足顯正果法師超凡脫俗、慈悲濟世的一生。此次印 行《正果法師事略》的主旨,一方面在於紀念他圓寂十五周年,另一方面在於弘揚光大他的「高尚精神與崇高品德」,促進中國佛教朝著健康穩定的方向發展。
 
 
正果法師事略(上)
◎圓 持
  果法師(以下簡稱為師)於一九一三年七月廿四日,誕生於四川省自貢市自井縣大山鋪石子嶺張姓鹽商家中取名「子君」。家中兄妹三人,師排行第二。師之父信仰道教,師五、六歲時曾依父命皈依過一位年高道長。

  一九二零年—一九二五年,師先入私塾,後入學堂。十四歲高小畢業後,因家貧而輟學,遂投奔成都親戚家當學徒工以謀生。後染傷寒,病愈始知父已於二月前仙逝。而師之母前此已歿,師未及成年,已成孤兒,於是萌生出家之念。

  一九三零年師十七歲,往新都寶光寺進香,禮佛後,向知客僧表明出家願望。寶光寺退隱老和尚貫一,感其篤志,介紹班首僧廣渠老和尚為師剃度。師時年十七歲。

  一九三一年師十八歲,師隨廣渠和尚返聖壽寺。寺為子孫廟,僅師徒二人。此期間師讀《禪門日誦》及經史子集百家文章。

  一九三三年師二十歲,廣渠上人發心朝山,臨行叮囑師去文殊院授戒。當年冬師回成都,入文殊院受具足戒。得戒師即法光(道悟)老和尚。

  一九三四年夏,師廿一歲,重慶華岩寺創辦的天台教理院招生,師先行致函報名。經數次告假,才得允許。七月十五日乘木船達重慶,入天台教理院,學習《天台四教儀》、《楞嚴經》、《地藏經》等經典兩年。

  一九三六年,師廿三歲,是年秋,太虛大師和法尊法師領導的北碚漢藏教理院(以下簡稱「漢藏院」)第二屆普通科招生,師即約同學數人前往報考,幸得錄取。八月中旬入漢藏教理院讀書,受教於太虛、法尊、雪松法師,同班有惟賢法師等。

  一九四零年夏,從普通科畢業,升入專修科。

  一九四一年夏,從專修科畢業,學生生活自此結束。畢業後,師留校教課,教授的主要課程有法相唯識學的經論,如《五蘊》、《百法》、《因明》、《解深密經》、《攝大乘論》、《二十論》、《三十論》、《成唯識論》等。

  一九四五年,抗日戰爭勝利,漢藏院的許多外省法師紛紛還鄉,教務主任一職任缺,太虛大師和法尊法師荐正果法師繼之,院務會決議通過。

  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二日,為悼念太虛大師圓寂,師著文「依止大師的回憶」,發表在五月號《海潮音》上。

  一九四九年夏,師與惟賢法師再會。其時,全國即將解放,惟賢法師問師:解放後你怎麼辦?師答:有些人勸我去香港或台灣,我決定不去。佛教的根在祖國大陸,我還要為解放後的佛教出力,此志堅決不變。

  一九五零年春,漢藏院行政領導班子改組為院務委員會,由教職員工與學生組成,大家公推師為主任委員。

  是年,政府號召開荒種田,師即發動全院師生、工友利用空閑時間開荒,栽種紅苕二十餘萬顆。

  漢藏院經濟原以地租收入為主,解放後,這種經濟形式被廢止,因此全院師生、工友在放暑假以前,共同開大會五天,討論院事,最後決議停辦。

  教職員工及學生要求繼續學習和工作的,由文教部解決。教具、房屋等由西南文教部接收。

  一九五零年秋,正果法師為漢藏院善後之事來北京向法尊法師匯報,法尊法師即命其留住菩提學會(會址在今北海公園永安寺內)協助工作,輔導信眾學習。

  一九五二年,北京菩提學會人員登記表記錄「釋正果四十二歲,癸丑七月二十四日生,漢族。」同年,應北京居士林理事長周叔迦之邀,擔任居士林常務講師, 指導林員學習經教。其間為四眾(包括隨喜聽講的僧尼)講述了多部淨土典籍和禪宗論著。居士林在師的倡導下恢復了學修並重的傳統,得到周老居士和廣大林眾的 歡喜稱頌,居士林也因此名聲遠揚。師任常務講師至一九五八年居士林被迫停辦為止。

  一九五四年,三時學會設立研究室,請師任主任並負責招收了十名僧人研究生,指導僧人、居士研究法相唯識學。

  五十年代,師在中國佛學院授課時,編寫了洋洋數萬言的《佛教基本知識》講義。於法相唯識方面的理論闡述頗詳。五十年代,惟賢法師身陷四川宜賓囹圄,寫信給師幫助購買哲學、文學類書籍,師即如其所願,多次寄贈。患難真情、感人至深。

  一九五六年九月廿八日,中國佛學院成立(在北京法源寺)正果法師應聘主講佛學,後擔任教務主任。他本著「我在佛法在」的夙願,培育僧才,不遺餘力。假 日回菩提學會,熱心為居士們講法。交往中,得知某青年學生因家境困難而輟學,師遂慷慨解囊,對方父母慚愧婉謝,師堅決地說:「你們不要攔阻我的舍心,攔阻 舍心要背因果。」彼學生學業因此而得繼續。

  同年,師陪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喜饒嘉措大師護送佛牙舍利到緬甸接受朝拜。

  一九五七年三月,中國佛教協會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師被選為理事。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朱德會見了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

  是年夏,「三時學會」監事朱老太太去世,去世前將一張寫著正果法師名字的人民幣一千元銀行存單托事務員馬一崇到「菩提學會」交給法師。法師收了這筆錢後,除用於供養法尊法師、道悟法師、能海法師外,還給五台山廣濟茅蓬捐了款。

  同年,又為太虛大師靈骨塔修建捐款。

  大躍進時期,中國佛學院迫於政治形勢而停止了早晚殿。後經師與周叔迦居士一道努力,得以恢復。其間,師一直堅持為居士林講經。

  同年,師為地方寺院募化了部分資金、情況如下:為五台山廣濟茅蓬化緣三、四次,每次二三百元;為河北省涿鹿縣黃羊山募化兩次,一次一百餘元,另一次二百元。為五台山成果庵募化一百餘元;為陜西終南山真如寺募化一百餘元。

  同年,北京居士林總務黃憲三被打成「右派」,失去工作,生活拮據,托人請師助其女兒讀中學,師每月拿出十五元,持續了八、九個月,使之度過難關。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師與在京的佛教上層人士被安排到全國政協禮堂參觀全國政協宗教組舉辦的「展覽虛雲」。

  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三年,法師接住在湖北武漢蓮溪寺的戒和尚道悟法師來京短住,以行供養。

  同年,國家修建水庫,要求佛學院學僧參加。師帶領學僧奔赴勞動基地,帶頭勞動,做出了優異成績,奪得紅旗,為佛教界爭了光。

  一九六一年師為中國佛學院編寫的《佛學基本知識》油印出版。師為此書傾注了大量心血,經常寫至深夜。次日在講台上,猶精神飽滿,法音洪亮,如瓶瀉水,滔滔不絕。

  一九六一年,師隨中國佛牙護侍團前往斯里蘭卡訪間。

  一九五八年後,中國佛學院停止了學生坐禪。一九六一年正果法師引導學僧恢復了坐禪,並為他們講授修習禪觀的道理和方法。

  同年,中共中央統戰部有關領導到中國佛學院組織召開了「教學座談會」十次。以此契機師主持制訂了新的學生守則,其中特別強調了「學生必須穿僧衣和保持素食」兩條。其後,在師的主持下又制訂了中國佛教協會「漢僧寺院管理條例」,共四十二條。

  一九六二年二月十二至廿七日,中國佛教協會第三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師被選為副秘書長。

  一九六三年七月廿九日,師參加中國佛教協會第二十四次秘書長集體辦公會議,討論佛協客廳和佛牙塔的佈置、「鑒真傳研究」譯本的出版和籌備紀念鑒真和尚活動的事宜、以及其他工作安排等問題。

  一九六六年九月七日「關於斗爭黑幫分子正果的情況簡報」中有如下記錄:「佛性右派到五台山勞改,正果曾送他衣服。以後又買眼鏡、棉鞋、茶葉等寄給他。一九六三年佛性來北京,正果又送他一件陀紱夾襖、五元錢,隨後代他買藥並寄了三十元錢。」

  是年十月三日,中國佛教協會為紀念鑒真大師圓寂一千二百周年,在廣濟寺舉行法會,師為主法。同年,師隨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出訪日本。同年,在廣州肇慶 參加「唐日本留學僧榮睿紀念碑」落成儀式。翌年七月廿七日至廿九日,師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再次出訪日本,參加日本東京召開的第二屆世界宗教徒和平會議。

  一九六四年四月師與北京在家弟子王福申等二人於北海永安寺前留影。

  同年,陪同喜饒嘉措會長於廣濟寺和西山靈光寺接待日本友人。

  一九六五年五月廿四日,師參加中國佛協第十六次集體辦公會議,討論「菩提學會」、「白塔寺」、「資福院」的撤銷與移交問題。五月三十一日又參加了第十 七次集體辦公會議,討論「旅緬僑僧萬慧遺詩」、「資福院」與「雍和宮」喇嘛合並、「白塔寺」移交北京文化局保管以及關於中國佛教宣傳電影片的編制問題。

  一九六六年「文革」浩劫到來,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廣濟寺受到衝擊,佛協工作陷於停頓。

  正果法師費數年心血寫成並經法尊法師審定的百萬字巨著《辨了不了義論講義》完稿不久,不幸在此浩劫中,毀失殆盡。

  隨著「文革」的不斷升級,師被列為「黑幫分子」,遭到批斗。

  一九六六年七月七日至八月六日,中國佛協和中國佛學院人員攻擊師的大字報被匯編為十六開兩卷,分別為26頁和31頁。

  一九六六年七月廿九日至三十日,中國佛學院教師組依據師的有關筆記,對一九六二年一至二月中國佛學院就教育問題召開的「十次座談會」以大字報形式揭露攻擊並匯編油印成冊,為16開22頁,於中反應出師對教育問題的正確主張。

  同年八月十五日,中國佛學院被撤銷,師被集中到中國佛教協會所在地廣濟寺勞動,接受監管。

  當時造反派把師的「罪行」歸納數條,如下:

  (一)「正果除了講經說法,大力宣傳宗教毒素,迷惑騙人以外,並在收皈依弟子時首先提出: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經典;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眾。」

  「對青年僧人更蠱惑他們堅定信念,為佛教奮斗。如有一次,在菩提學會對佛學院學生說:有些佛教徒還俗,沒有骨氣,受不了考驗。鼓勵他們要努力住持佛 法,不要怕譏笑,受了批判不要怕,批評倒了,要像不倒翁一樣,倒了,再起來,只要站得住,佛法就有辦法。直到把兩個學生說得流出了感動的眼淚。」

  (二)「偽裝虔誠,麻醉群眾。正果在信徒面前一舉一動,都裝成道貌岸然,讓人看了覺得他是一個有修行的人,有學問的佛教徒,這種偽裝麻醉了不少人,如有人說:看了正果拜佛心裡就覺得清涼。聽了正果法師講經,原來心裡的問題,都覺得冰消瓦解。」

  (三)「偽裝不貪財的樣子,有時把信眾送來的東西分給大家共食,增加信徒對他的敬仰。分別對象,不同對待。」

  第一、對年老者,針對他們經歷了很多世事,年邁的情況,講苦空無常的道理。」

  第二、「對生活較困難的信徒,正果使用了小恩小惠,如有時送點錢,贈予點衣物,拉攏感情。」

  第三、「對學生,正果給東西吃,並選擇適合他們的講授材料,如《佛學三字經》等,系統地向他們灌輸宗教毒素;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開學前送點錢讓他們買需要用的文具,天冷了送錢給他們買棉鞋,以表示關心。」

  第四、「對家庭不和睦的,如夫妻關係不好,正果和他們講夫妻前世因緣,結合不易的道理;婆媳關係不好的,正果就向他們講婆媳應如母女。對婆婆說,要把媳婦當女兒看待的道理。悲切勸導,促進他們和解,讓人家感到他十分關心他們,拉攏感情。」(續下期)
 
 
現代針灸 治療網球肘
◎徐日華 物理治療師
  球肘學名為【肱骨外上踝炎】,是指肘部外側骨膜及肌腱,因受傷而引起的發炎病患。網球肘的形成不一定要打網球才會發生,不正確地運用手腕和肘關節,前臂力量或柔韌性不足,或偶然做一些不經常性的動作等都會引發網球肘,而大部份的病因都是過度勞損所致。

  網球肘的病徵包括,手指,手腕或手臂用力時會引起肘外側或連接前臂肌肉的疼痛,肘外側會有壓痛點,甚至在握取重物時會引起肘部外側疼痛。

  在治療網球肘方面,以往會採用超聲波治療法,透過傳送鎮靜音波去改善炎症,或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以舒緩痛楚,在嚴重痛楚的情況之下,醫生才會使用類固醇注射。只有小部份嚴重病例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目前,西方已普遍流行由中國傳入的針灸治療。外國的物理治療師在很久以前已採用針灸治療,而有關針灸的臨床研究已經做過很多。早在一九七九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肯定針灸對四十三種疾病具有醫療效用,所以,現時針灸研究應著重在治療方法上,以便提高針炙治療的效益。

  佛教醫院物理治療部於二零零零年至二零零一年期間,曾經進行一項臨床研究,目的在比較電針穴位與手針穴位在治療病人患網球肘的相對效用,以便找出一個更有效的針灸治療方法。

  在研究當中,經過臨床甄選後,二十位患網球肘的病人被安排進行為期兩星期的輪候,這兩星期輪候的目的是為達成在研究中控制組別的功能,以便用以比較兩個星期的針刺治療組別與兩個星期的沒有治療控制組別有甚麼分別。

  兩個星期的輪候期後,病人們在隨機的情況下被安排參加兩個不同的治療組別,分別進行電針穴位或手針穴位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兩個組別均採用相同的穴位陽陵泉和條口。每次治療時間為二十分鐘。所有病人均在兩個星期內完成共六次針刺治療。

  治療結果顯示,手針和電針在治療痛楚和改善手部肌力方面都比控制組別有著明顯的改善,而電針穴位治療則比手針穴位治療在結果上有比較顯著的改善。

  此項臨床研究已經撰寫成為期刊論文,並已於二零零二年十月八日刊登於醫學期刊 (Acupuncture and Electro-therapeutic Researc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27, pp.107-117, 2002)上。

香港佛教醫院歷史:
一九五八年— 由四眾同人倡建香港佛教醫院。
一九六零年— 香港佛教聯合會負起籌建醫院 大任。
一九六六年— 政府撥地杏林街公地十一萬二仟四百平方呎為醫院基址。同 年十一月動土,臨場洒淨。
一九六九年— 二月,奠基,歷時兩載全部竣工。
一九七零年— 十月十四日開始服務。
一九七七年— 四月,獲政府全面津貼。
一九九一年— 十二月一日,成為醫院管理局 轄下機構。

鳴謝:香港佛教醫院主席林漢強OBE太平紳士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梁展鵬博士
   香港佛教醫院門診部
   香港佛教醫院物理治療部

作者簡介:香港、英國、澳洲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專業文憑
     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碩士
     現職佛教醫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
 
 
五百羅漢有新篇
——寧波七塔寺大型畫冊《五百羅漢圖》即將面世

◎鑒 湖
  春之際,欣聞甬城七塔寺大型畫冊《五百羅漢圖》即將出版面世,真是可喜可賀!它極大豐富了千姿百態、生動活潑的羅漢繪畫雕刻藝術,填補了歷代五百羅漢各種版本所存在的不足與空白,為中國乃至世界佛教文化藝術寶庫增添了一道瑰麗的風景。

  眾所周知,千年古剎七塔寺圓通殿內珍藏著一套清代稀世珍寶——五百羅漢石刻圖,共二百五十塊,每塊寬三十五厘米,高三十厘米,各刻有兩尊羅漢法像及其 名號。該圖構思巧妙,刻工精湛,線條流暢;畫面玲瓏剔透,精工細琢,高雅脫俗;人物神采飛揚,各具姿態,活靈活現,呼之欲出,是智慧與藝術的高度結晶,在 欣賞圖像的同時,也能陶冶性情,滌蕩心胸,悟佛知見,不愧為「歷史之傳承」、「藝術之瑰寶」。

  《五百羅漢圖》的出版,引起了海內外諸多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並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和評價。它由香港中文大學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題簽,由北京大學國 學大師季羡林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史樹青教授、沈陽故宮博物院原院長、著名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題詞,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和中國佛教協會理事、七 塔寺監院可祥法師作序,滬濱名家郭奕勤教授將序譯為英文,香港佛教月刊主編秦孟瀟大居士潛心撰寫淺釋,中央美院佛像藝術造像專家李樹聲教授特為此立文,作 了權威性的藝術評論。

  一個而立之年的「小和尚」,沒有多少靠山,也沒有多少經驗,卻敢叩指高深莫測的佛教藝術殿堂,而且還博得諸多行家裡手的高度贊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 蹟。何況能把如此浩大的石刻工程「克隆」「搬遷」到畫冊上來,讓你足不出戶就可以領略到七塔寺羅漢們的神采神韻,感受到百多年前能工巧匠的藝術魅力和華夏 傳統文化的不朽風采,如此撼人心魄的善舉,卻幾經波折,歷時兩載,「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終於如願付梓,令人倍感欣慰的同時,也生發出許多的感慨與好 奇,那麼,關於此畫冊的前前後後以及不被人知的酸甜苦辣,必然很值得一探。為此,筆者採訪了畫冊的總策劃、總設計可祥法師——一位年輕有為、機智靈活、像 好光明的法門後起之秀。

  記者:請您談談出版《五百羅漢圖》的緣起好嗎?

  法師:好的。《五百羅漢圖》的出版緣起就在於它的價值所在。在七塔寺眾多的珍藏中,「五百羅漢石刻圖」是唯一保存完整而又藝術性較高的一套,是國家級 文物和文化瑰寶,倍受美術史研究者和考古學者的關注。保護和珍惜佛教歷史文物,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它不但為文史、藝術等的考研提供了重要的文獻 資料,更能讓每個華夏子孫記住過去,體會中華歷史的輝煌,去創造讓我們的後人值得驕傲的新的光輝。要使「五百羅漢圖」公開流通,廣為傳播,無論從歷史還是 藝術角度來說,俱是佛教文化史上一件因緣殊勝的大事,當然也要面臨很多的困難。

  記者:那麼,在出版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呢?

  法師:出版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有的真是意想不到。這些年來,我早就想出版五百羅漢像畫冊,只因諸緣不具,無從著手,遲遲未啟。首先自己在出版文 物畫冊方面的知識就很欠缺,為圓滿完成這項佛教文化工程,我閱讀了大量相關文獻資料,在不斷的學習和研究中,雖然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冷遇,但當看到這些精 美的石刻圖,我總會感悟到慈運祖師與家師為鐫刻、保護這一珍貴文物不畏艱辛的精神,從而得到鼓勵和鞭策,使我不恥下問,精進好學,增益己所不能;其次,二 零零一年決定在香港佛教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畫冊,從作拓片,到輸入電腦,從多方查找資料,到精心撰寫注解,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心力,七塔寺方面隆聲法 師和賈居士、香港方面秦孟瀟先生及其助手等諸善知識,都付出了相當的努力和辛勞,但後來秦老一場始料未及的大病,打亂了正常的工作和出版進程,同時羅漢資 料欠缺,考證和校對也存在很多問題,使整個工程不得不停頓下來,我心灰意冷,甚至動搖了信心;後來,國內改由陜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我們重新開始調整,撰寫 文字介紹,以《佛梅大藏經》、《佛光大辭典》為依據,查找審核資料,並得到了蘭州中文大學圖書館等方面的人力支持和資料補充,之後又跑深圳印刷廠十多趟, 責備求全,精益求精,幾乎每件事都親躬親為,全力以赴,真可謂殫精竭慮,花費了很多的心血。

  記者:請問您遇困難時的精神支撐是甚麼?

  法師:一是本著一分虔誠,一種對佛教信仰、內涵實質的內在積累,成為驅使自己的動力與信心;二是對佛教文化建設的執著;三是七塔寺有著一千一百四十多年的悠久歷史,保存著非常珍貴燦爛的文化藝術,而且文物眾多,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記者,畫冊的出版,對當地以及中國佛教有何作用?

  法師:本畫冊的出版之所以能得到諸多大師級學者專家以及教內高僧大德的好評,原因就在於人們對七塔寺五百羅漢藝術價值的充分肯定,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 繼承與發揚,從而為此書的出版奠定了一個高品質的基礎。我認為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一、喚醒更多人挖掘出浙東優秀璀璨的佛教文化,為浙東佛文化的保存和 傳播作出更大的貢獻;二、對己出版過的羅漢繪畫雕刻作品,有一個良性的填補作用;三、讓廣大信教群眾對佛法忘身,對佛文化的執著,對藝術弘法的精神,起到 一種示範與引導作用。

  記者:歷經此事,對您個人有何教益?

  法師:經過這次繁雜而浩大的「出版工程」,現在回過頭來想想,也蠻有意思。當時寺務繁忙,七塔寺正在修建鼓樓,山門的重建也在審批之中,時間和精力都 很有限,為出好畫冊,請人,搞拓片,撰稿,校對,考證,找資料,翻譯,補對,等等,真是忙得一踏糊塗。記得有一次,廠方來電說稿件需要改動,我從深圳匆匆 拿了稿子登機,一路忙著看稿,修改,不知不覺整整過了兩個小時,我才猛然發覺已經到了寧波。歷經此事,磨煉了我的意志,耐性,心裡承受能力,處事應變能 力,培養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堅忍的入世精神,讓我充分體會到古代先賢大德們為法為教比如修建道場或是著書立說等等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沉重代價,其實小小的 一個畫冊與之相比真是九牛之一毫。我個人受益頗深,有利於道心的培養,堅定了我的道心,對下一步要作的工作和事業,提供了一個前期的訓練機會,對以後的困 難也堅固了信心。

  可祥法師不無自豪地告訴筆者,他的座右銘是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先生的一句名言、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他還說,中國佛教文化的恢復和弘揚是 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以一己之力去弘揚博大精微的佛教文化,確如「滄海之一粟,彌山之一芥」,但他深信,「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他願如他等之「粟」 與「芥」更多。那麼像《五百羅漢圖》這樣精妙絕倫的中華民族佛教文化瑰寶,將會更多更好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可祥法師的侃侃笑談中,我仿佛看見了黃山迎客松的巍巍雄姿。它立足貧瘠的山崖、甘守寂寞,卻枝繁葉茂,青春不老,於晨曦暮 靄中,吸丹霞,沐雨露,颯爽,招展,挺拔,玉立,「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輝」,把自己堅忍向上的精神風貌和質樸純潔的菩提本性,一覽無餘地呈現給天空,給 大地,給自由飛翔或擇枝棲息的小鳥,呈現在人們的眼前,乃至鐫刻在心。
 
 
心鏡與心鑒
——寧波七塔寺開山祖師考

◎聖 凱
  於寧波七塔寺開山祖師心鏡禪師,七塔寺內現在仍然保存有心鏡禪師舍利塔,塔高一公尺二 十,塔座方形,高一公尺,上刻「唐?賜心鏡禪師真身舍利塔」十二字,上款「大清光緒丙午」,下款「住持慈雲重修」其下碑文多漫漶不可讀。民國陳寥士所撰 《七塔寺志》的最後「補正」曾錄文如下:

棲心寺
故禪大德藏奐和尚焚身五色
色舍利三千粒
時咸通十三年十一月四日進上七
粒入內
道場廿九日唐?賜謚號心鏡大師
塔額壽相之塔 ?奉為
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
皇帝延慶節建造此塔伏資
景福時咸通十四年歲次癸巳六月
甲午朔
廿八日立知造石塔僧惠中
知造舍利殿僧1?

  從上面的銘文可以看出,此塔身為唐代所建。而且,「補正」又提到「《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和尚舍利塔碑》,刺史崔淇撰」,當時未能找到碑文,所以記載說「按此碑所述,必有大可記處,待考」。因此,有關藏奐和尚舍利塔碑,至少可能存在有兩個。

  有關藏奐和尚的傳記,民國《七塔寺志》「補正」又依《宋高僧傳》卷十二,補錄《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傳》。?2清嘉慶重刊本《天童寺志》卷三,亦引用此 傳,並且加上「當師之天童也。在歷游靈境,時逅會昌大中之際,其遺蹟則徙清關之神龍於太白峰頂,鎮毒蟒於小白嶺上」的因緣,3說明藏奐和尚和天童寺的關 係。後來,新修的《七塔寺志》則將藏奐和尚徙神龍、鎮毒蛇的因緣補進進傳記。4這些寺志所引用的原始資料都是來自《宋高僧傳》卷十二「唐明州棲心寺藏奐 傳」。另外,民國本《七塔寺志》記載藏奐和尚的師父為靈默,其謚號為「心鑒」(繁體字為「鑑」),而新修本《七塔寺志》記載其師為虛默,其謚號為「心 鏡」,舊新兩種寺志,竟然有些差異,豈不怪哉?清嘉慶重刊本《天童寺志》、《新修天童寺志》則與新修本《七塔寺志》相同。?5但是,《宋高僧傳》記載藏奐 和尚的謚號為「心鑒」,其師為五泄山「靈默」。6

  總結上面的說法,有關藏奐和尚的師父和謚號,第一種說法:清嘉慶重刊本《天童寺志》、新修本《七塔寺志》、《新修天童寺志》的記載,其師為「虛默」,謚號為「心鏡」;第一種說法;民國本《七塔寺志》、《宋高僧傳》的記載,其師為「靈默」,謚號為「心鑒」。

  我們查閱了範祥雍點校《宋高僧傳》,發現範氏於「心鑒」下有一注解:「按崔淇《心鏡大師碑》,『鑒』作『鏡』(《全唐文》卷八百四)。此蓋宋人避廟諱 (敬)嫌名而改,猶《龍龕手鏡》之作《龍龕手鑒》也。」7按照範氏的提示,我們終於找到了崔淇所撰《心鏡大師碑》,這無疑為七塔寺的開山祖師提供了最重要 的資料。根據《全唐文》所收《心鏡大師碑》的記載,藏奐和尚的師父為「虛默」,其謚號為「心鏡」為第一種說法。8

  另外,《嘉慶重修一統志.松江府志》記載,「藏奐,姓朱,華亭人。母生時,有異香。稍長,詣嵩岳受戒。大中間,居洛陽長壽寺。尋歸姑蘇,再住明州,所在學禪者雲集。咸通中示寂,賜號『心鑒』」。9《松江府志》也是記載藏奐和尚的謚號為「心鑒」。

  但是,我們對照《宋高僧傳》「藏奐傳」和《全唐文》的《心鏡大師碑》,列出如下:

《宋高僧傳》「唐明州棲心寺藏奐傳」

  釋藏奐,俗姓朱氏,蘇州華亭人也。母方娠及誕,常聞異香。為兒時嘗墮井,有神人接持而出。

  丱歲出家,禮道曠禪師。及弱冠,詣嵩岳受具。母每思念涕泣,因一目不視,迨其歸省,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間頗有征祥,孝感如是,由此顯名。

  尋游方訪道,復詣五泄山遇靈默大師。一言辨析,旨趣符合,顯晦之道,日月之所然也。

  會昌、大中,衰而復盛。惟奐居之,熒不能惑、焚不能熟,溺不能濡者也。洎周洛再構長壽寺,敕度居焉。時內典焚毀,梵夾煨燼,手緝散落,實為大藏。

  尋南海楊公收典姑蘇,請奐歸於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鄞水檀越任景求舍宅為院,迎奐居之。剡寇求甫率徒二千,執兵晝入,奐瞑目宴坐,色且無撓。盜眾皆悸懾,叩頭謝道。寇平,州奏請改額為棲心寺,以旌奐之德焉。

  凡一動止,禪者必集,環堂擁榻,堵立雲會。奐學識泉涌,指鑒岐分。詰難排縱之眾,攻堅索隱之,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

  以咸通七年秋八月三日,現疾告終,享年七十七,僧腊五十七。預命香水剃髮,謂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滅。門人號慕,乃權窆天童岩,已周三載。一 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師囑累,令三載後當焚我身,今異香若此。乃發塔視之,儼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依西域法焚之,獲舍利數千粒,其色 紅翠。

  十三年,弟子戒休賚舍利,述行狀,詣闕請謚。奉敕褒誄,易名曰心鑒,塔曰壽相。

  奐在洛下長壽寺,謂眾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是吾前生也,有墳塔存焉。相去遼遠,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初任生將迎奐,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僧令大其門,二十年之後,當有聖者居之。比奐至止,果二十年矣。

  又奐將離姑蘇,為徒眾留擁,乃以 拂與之曰:吾在此矣。汝何疑焉?暨乎潛行,眾方渝其深旨。又令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之。或曰:力何可致?奐曰:不然,作一墩植五株柏,可也。凡微言奧旨,皆此類也。刺史崔琪撰塔碑,金華縣尉邵朗題額焉。

《心鏡大師碑》

  釋氏之宗也,得了悟真,機則曠劫不礙。自釋迦去世,至曹溪已降,指心傳心,祖系綿續,不分萬派,不墜本枝。故得之者,則迥超覺路,坐越三界,大師之道契,萬派之一流也。

  大師諱藏奐,俗姓朱氏,蘇州華亭人也。母方娠及誕,常聞異香,則知兜率降祥,來從百億劫。幼懷貞愨,長契元奧。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為兒時,常墮井,有神人接待而出。

  丱歲出家,師事道曠禪師。弱冠,詣中岳受具戒。母念其遠,思之輒泣,因一目不視。及歸省母,即日而明。母喪哀毀,廬墓征瑞備顯。由是名稱翕然,歸敬者 眾。因欲蕝茅誅木,與禦燥濕。遽感財施充積,堂廡乃崇。院側有湖,湖有妖神,漁人禱之,必豐其獲。層量交翳,腥膻四起。大師詣其祠而戒之,鱗介遂絕。

  後挈瓶履,以厤心湖山,靈境異蹟。游覽將畢,復詣五泄山,遇虛默大師,一言辯折,旨契符會。噫!顯晦之道,日月之所照也。聖教其能脫諸,故會昌、大中 衰而復盛。惟大師居之,瑩不能惑,所謂焚之不能熱,溺之不濡者也。洎周洛再構長壽寺,敕度大師居焉。時內典焚毀,梵筴煨燼,手輯散落,實為大藏。

  故南海節度楊公典姑蘇日,請大師歸於故林,以建精舍。

  大中十二年,分寧任景求舍宅為禪院,迎大師居之。剡寇裘甫率徒二千,執兵晝入。大師冥心宴坐,神色無撓,盜眾皆悸懾,叩禮逡巡而退。寇平,郡中奏請改禪院為棲心寺,以旌大師之德。

  凡一動止,禪者畢集,環堂擁塌,堵立雲會。大師學識泉涌,指鑒岐分。詰難排疑之眾,攻堅索隱之士,皆立褰苦霧,坐泮堅冰,一言入神,永破沉惑。以咸通 七年秋八月三日,現疾告終,享年七十七,僧腊五十七。先是命香水剃髮,謂弟子曰:吾七日在矣。及期而滅,門人童弟,號擗泣血,乃窆於天童巖。弟子培墳藝 樹,三載不閑。忽一日,異香凝空,遠近郁烈,弟子相謂曰:昔奉大師遺囑,令三載之後,當焚我身;今三載矣,異香其啟我心乎!乃定厥議,揭龕發,再?靈相, 儼若平生。以其年八月三日,禮法茶毗於天童巖下,祥風瑞雲,竟日隱現。獲舍利數千顆,紅翠交輝,白光上貫。

  十三年,弟子戒休賚舍利,述行狀,詣闕請謚。奉?褒誄,謚曰心鏡,曰壽相。鳴呼!菩薩之變通也。出顯入幽,示現無極,其可究乎!大師自童孺距耆耋,陳言措行,皆貽感應。復以證前生行業,知示滅之日時。茍非位躋十地,根超十品,孰能造於是乎!

  在長壽寺時,謂眾僧曰:昔四明天童山僧曇粹乃吾之前生,有墳存焉。相去遼遠,人有疑者,及追驗事實,皆如其言。景求將迓大師也,人或難之,對曰:治宅之始,有異僧令大其門;二十年之後,當有聖者居之。比大師至止二十一年矣!

  初大師將離姑蘇,為徒眾留擁,乃以拂與之曰:吾弗在此矣,爾何疑焉!及大師潛行,眾方諭其深意。又令寺之西北隅,可為五百墩以鎮之。眾曰:力何可及?大師曰:不然,作一墩,種柏五株,即五柏墩也。凡微言奧旨,皆此類也!至若辟元,關諭生死,宏敷至頤,不可備論。

  咸通十五年,琪祗命四明郡,戒休以其蹟征餘之文,遂直書其事,以旌厥德。銘曰:

  空王設諭,煩惱無涯,唯大師心,照盡塵沙。大師降靈,吳之華亭,方娠載誕,厥聞惟馨。童蒙墮井,神扶以寧,母思目眇,歸省而明。漁人禱神,其獲豐盈, 一戒祠宇,施皈莫嬰。像教中虧,貝葉斯隳,手集三乘,遺文可披。識羊祜環,知仲尼命,正色兵威,寄詞譚柄。我來作牧,空企音塵,琢茲真石,庶乎不泯!

  《宋高僧傳》「藏奐傳」與《心鏡大師碑》,其主要情節記載完全相同,文句也是相同。而且,贊寧提到崔淇所撰《心鏡大師碑》,可知贊寧在撰述此傳時,肯 定見過此碑或碑文。可知「心鏡」與「心鑒」定為一人。至於「虛默」與「靈默」,黃夏年先生《虛默.靈默.心鏡——寧波七塔寺祖師芻議》則已考定為同一人, 並且作出論證。10?而且,「心鏡」、「心鑒」既為一人,「虛默」、「靈默」則亦定為一人。

  那麼,「心鏡」與「心鑒」這兩個謚號中,哪個是原始的謚號?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龍龕手鏡》又稱為《龍龕手鑒》,範祥雍解釋為避廟諱(敬)嫌名 的緣故。但是,《龍龕手鑒》卷首智光「序」所引:「以新音偏於龍龕,猶手持於鸞鏡,形容斯鑒,妍丑是分,故目之日《龍龕手鑒》。」11可知其題號由來。 「鏡」、「鑒」相通、混用、連用在古籍中非常普遍,「如鏡鑒像而無心」12?、「如百千明鏡鑒像」13?、「山河大地,草木從林,莫將鏡鑒。若將鏡鑒,便 為兩段」14。正是因為「鏡」、「鑒」相通、混用,所以在避諱時,可以改「鏡」為「鑒」。

  《全唐文》所收崔淇撰《心鏡大師碑》的發現,為我們考察七塔寺藏奐和尚提供了重要的證據。這樣,藏奐和尚的師父為靈默(即虛默),其謚號為「心鏡」(即心鑒)的千古疑案大概可以冰釋了。■


注 釋:
1「民國」陳寥士撰《七塔寺志》補正,1937年排印本,《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第15冊,台灣明文書局1980影印,第235—236頁。?
2「民國」陳寥士撰《七塔寺志》補正,第238—240頁。?
3清嘉慶重刊本《天童寺志》卷三,《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第13冊,台灣明文書局1980年影印,第176頁。?
4張秉全主編《七塔寺志》卷五,寧波七塔禪寺1994年出版,第71—72頁。?
5天童寺志編纂委員會編《新修天童寺志》,宗教文化出版社l997年第1版,第134—135頁。
6《宋高僧傳》卷十二,《大正藏》第50卷,第778頁下—779頁上。
7《宋高僧傳》卷十二,範祥雍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第1版,第295頁。?
8《全唐文》卷八百四,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l990?年第1版,第3746頁。?
9《嘉慶重修一統志》第二千二百五十冊,《松江府志》,《四部叢刊.續編.史部》。
10黃夏年《虛默.靈默.心鏡》——寧波七塔寺祖師芻議》,南華禪寺建寺一千五百周年禪學研討會論文。?
11《新編龍龕手鑒序》,《四部叢刊.續編.經部》。?
12《宗鏡錄》卷六十五,《大正藏》第48卷,第780頁上。
13《潭州溈山靈佑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卷,第580頁中。
14《佛果圓悟禪師碧岩錄》卷四,《大正藏》第48卷,第178頁中。
 
 
隨筆禪話
◎秦孟瀟
五年大計

  一位大學生跟我說,有一次他們上管理學的課程,導師叫同學各自寫下他們的五年計劃,於 是各同學都寫出不同的五年計劃。有一些坦白的便寫下他們的升級或發財大計。一些含蓄的便寫下他們所希望完成的計劃和建議,隨之而來的利益當然就不好意思寫 下。跟著導師說:「若現時醫生發覺你有絕症,只有五個月的壽命,那末你於那五個月又會希望做些甚麼呢?」同學們大都躊躇了一會。因為還有五個月生命,那還 有興趣會做些甚麼呢?但他們終於都寫下他們的五月大計。當然五月大計裡再也沒有甚麼升級發財造福社會的大計,同學們大都寫下他們會將餘下的時間與他們的妻 子、丈夫及兒女共渡。同樣地,世人都只知有今生,不信有來世,故此他們的計劃及所做的,皆以一生的時間為規限。但若人真的不只是一生,而是多生的話,那麼 肯定他們的人生目標會隨之而改變。人知道有來世的話,就會為善的多了。所謂善、惡都有「因果報應」的呀!


精神世界

  有人說,不信「因果」、「輪迴」之說,是因為看不見、摸不到的緣故。這話在表面上似乎能成立,若深一層去思考,世間上有許多東西看不 見、摸不到的,比方說,「物質」是甚麼?人們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到的桌子、椅子,這些有形狀的東西,只是「物體」而已,或者說「物資」,但絕不是「物 質」,誰也說不清楚。猶如「原子」或「原子核」等物,又有誰能看得見、摸得到呢?誰也不能。特別是精神世界的東西,它屬於一種更高層次的無形的境界,純屬 心靈上的一種非常特別的感受,如高尚的「情操」、「德行」……之類的東西,也不是看得到、摸得到的,但它確實存在的,誰也不能否認它。說到這些精神世界的 東西,是相當奇妙,也是非常細微的,而且是非常實在的,一點也不虛假的東西。說到「因果報應」之事,也是很微妙的切身感受。如佛經說:「欲知過去世,今者 受者是,欲知未來世,今者作者是。」在人生社會上有各種「幸」與「不幸」的遭遇,這都是「過去世」所作所為的果報。你欲知未來世怎樣呢?就得看你「今世」 如何造業了。


因果報應

  有些人不信因果的另一個原因,乃是因為有時發現有些行為沒有報應,或者報應非常矛盾的現象。正如有人說:「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奸惡之徒 也不一定有壞的下場。」這種人間現象確是存在的,因而有些人利用這類的例證,來指責因果之說的無稽,或「不科學」。然而這種批評實在是似是而非。如果我們 進一步來探討,便可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道理何在呢?有一位古代禪師說道:「為善必昌,為善如不昌,乃是祖上(或自身)仍有餘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惡 如不殃,乃是祖上(或自身)仍有餘昌,昌盡必殃。」一個人一旦行善,固然應當受到善報,然而在尚未行善,或者是行此善之前(包括前世,甚至更早的過去), 如果仍有惡因,而且此種惡報仍未受盡,照理仍然應當繼續承受這些惡報,惡報受盡再接受應有的善報(行惡的報應也應如此),唯有如此才是公平合理的現象。也 唯有這種現象,才能作為合理的解釋。為甚麼有些人一生下,在尚未具備行善或行惡的能力之前,便分別遭受了各種明顯不同的報應,如貧富不等、智愚不同……乃 歸於因果報應也。


海容百川

  香港社會各宗教人士之間有個特色,「相互禮讓」,「彼此謙和」這個狀況,打破了千百年來「門戶之見」的觀念,可以說是世界各國的宗教典 範。在如今英國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劃分「區域居住」;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宗教之間水火不相容。看到這一切紊亂現象,真令人難以理解。我想,這與種族及文化背景 有一定的關係。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有著優良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寬厚的氣度,對外來的文化,能夠容納、吸收,甚至能夠「改造過來」,好像吃東西一樣,把食 物吃下肚變為自己的營養物,壯實自己。如此看來,中國人的「胃」很大很強,甚麼食物都能消化掉;至於外來的文化,同樣能夠把它融化在自己文化體內成為一個 組成部分。古代的印度佛教傳來中國之後,漸漸形成「中國式的佛教」,不同於原來的印度佛教了。當今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在中國發展一段時期以來,就形成了具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了,這與原有的馬克思也不相同了。這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的特性:「海容百川」。


竹籃打水

  在社會上,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不懂佛教的人還是不少;由於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民間扎根很深,無形中受其影響的人 很多。有一次,我碰到一個人並不懂得佛學,他大談特談佛家所說的「四大皆空」!他說:「佛家講『四大皆空』,很有道理!」我故意問道:「四大皆空,請問哪 「四大」啊?」他笑著說:「你連「四大」都不知道?告訴你啦,「酒」、「色」、「財」、「氣」嘛!」,他越說越有勁,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還解釋說:「世 間上有誰不愛酒?有誰不愛美色?有誰不愛財?有誰不發氣?或者說,這「氣」可作「好運氣」,又有誰不愛呢?」他還補充說道:「正由於人人愛這些,所以稱之 謂「大」啊!」「說到『空」嘛,確實很有道理:酒喝多了,變成了醉鬼!色嘛,人老珠黃不值錢;財嘛,把錢花光了,變成了窮鬼!氣嘛,好運氣完了,變成了晦 氣鬼!你說,這不就是「四大皆空」嗎?空無所有,空,空,空!」這個不懂得佛學的人,只是從人生道路上所感受到的這一切,雖不是永久的,也不真實的。忙來 忙去,搞來搞去,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他所說的「四大」,雖不是佛家所說的「四大」本意,如果持有如此的觀念,可謂「錯有錯著」哩!


神秘莫測

  說到有沒有靈魂的存在,有的說有,有的說無,真叫做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外古今,概莫能外。記得多年前,浙江大學園藝系有一位林教 授,他絕對相信有鬼,他於母親去世後不久和太太去「講肚仙」,那是一個女巫,通過靈媒能請死者的靈魂進入她的肚中和家人對話,他們召請母親的靈魂來,女巫 的聲音就變成他母親的聲音,他們和母親談了許多話,最後他們問母親入殮時如果有甚麼東西忘記放入,可以找出來燒給她,他母親說出一樣東西和放的地方,他們 後來去找果然找到。那個女巫和林教授是同村莊人,她告訴林教授說靈媒是一個小孩的靈魂,她們常常和靈媒開玩笑,譬如在隔壁房間藏一樣東西請他猜,可以猜 著。過去在大陸鄉村地方,常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如今在台灣、南洋一帶也有靈媒與鬼魂交談的怪事屢見不鮮,甚至西方社會有靈婆跟靈界接觸的事。當然有人見 到,也有人見不到,這叫做「與靈界無緣」吧!有人說,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看破紅塵

  古代有一位高僧說:「削髮為僧,非將相之所能為!」這句話的意思說:「剃光頭做和尚,不是宰相、將軍所能做得到的!」為甚麼?因為宰 相、將軍們是世俗人,名利觀念很濃厚,即使他們是「愛國愛民」、「情操高尚」一輩風流人物,但他們依然擺脫不了酒、色、財、氣、福、祿、壽、名、利……等 等個人享受或家族的利益。但一個真正的出家人首先要擺脫一切私欲,這叫做「看破紅塵」、「六根清淨」。為了充實自己,要有出世的智慧,一定要修行,入深山 磨練自己,所謂「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這一切,為了能忘卻自己,不為個人貪圖物質享受,也不為誹謗、讚嘆、苦痛、財富、侮辱……所動搖,佛家稱之 謂:「八風吹不動!」一個真正的出家修行人,必須要具備這些條件,否則算不得「人天師表」!可以說經不起考驗的出家人,也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他們粗衣 淡飯過日子,所謂「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而游化人間,就是度化人世間有煩惱的人。「佛度有緣人」!沒有緣,佛也度不了的。試問,天下的宰相、將軍們 能夠「忘我利益」嗎?我想很難吧!


高人哲理

  「出家」修行人,對男女之間的愛情很少談及,甚至認為是「禁區」。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人世間,最複雜、最微妙是男女之間的 「私」事。詩人云:「剪不斷、理還亂!」這些「情」與「愛」的事,由「出家」人來談,可謂「越談越糊塗!」不少「出家人」「童真」之年出家,根本不懂得 男、女之間的微妙之處,缺乏「經驗」是也。但是,正由於他們不是箇中人,頭腦清醒,不為色迷,才能徹底道破虛幻世相,所謂「色不迷人,人自迷!」且看弘傳 法師教導說:世上男女多情無忌,兩情相悅,昏昏沉沉,一旦情趣一了,無聊即生,由愛生厭,由厭生恨,愛恨之間,如彈紙之薄既脆且危,何以能繫久夫妻之理? 故勸世人,婚前且莫兒戲,婚後永守道義,夫婦既然是一家,共同用心建立家庭,若以色為始,相處一久必然生出厭惡心情,何能白頭偕老呢?法師說一偈語:「情 慾似海深,日久人生厭;妖美嬌容態,奈何日暮變!」又云:「若無道義理,野花勝家花;色迷眼昏矇,終是不如意!」高人哲理,果能悟通其理,受用不淺。


人龜情義

  一位大陸讀者來函談一往事,他說:我攜妻子和兒子過江到南京城遊玩。在城裡,妻說:「到農貿市場去看看。」在各式各樣攤位前,忽然,我 發現一隻禿尾巴烏龜,仔細一看,那烏龜背殼上還隱可見「章捉放」字樣。啊!我不禁驚呼起來,塵封的往事驀地從腦海裡浮現出來:那還是一九六四年的夏日,時 年十四歲的我,一天,我在家鄉河裡洗澡,腳底下踩到一個硬梆梆東西,取上來一看,原來是一隻禿尾巴小烏龜,帶回家養在水裡。個多月,我和龜竟建立了不可名 狀的「人龜情」,實在不忍心加害於牠,於是觸發了我「護生」、「放生」的童年的愛心!我姓章,在小龜背上刻下了「章捉放」三個宇,並將牠放回河裡。一幌三 十年過去了,遺忘的塵埃已掩蓋了這段少年的記憶。沒想到,三十年後,在千里之外,竟遇到了「故交」!我當即把緣由告訴妻和兒子,一家三口人竟熱淚盈眶,用 二百元買下了這隻龜,來到長江邊把牠放回長江,牠入水後並未急欲離去,伸出頭以示謝意。
 
 
世出世法
◎楊 釗
廠長風範

  甚麼是一個理想的廠長?現任的廠長應如何改善自己?如何培訓廠長?要想成為廠長應如何努力?方法如何?這裡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守業時期的廠長和創業時期有所不同,守業時期的廠長首先要注意以下二點:

  一、勤力、主動;

  二、虛心、尊重和照顧下屬。

  勤力是辦任何企業不可缺乏的條件,因為企業是講效益的。效益是指在每一天或每一個月中,生產的價值減去成本便是效益。效益有正有負,正的為利潤,負的為虧損,而勤力是充份利用本身的資源,有助增加生產價值,所以說是管理企業不可缺的因素。

  現代的企業是大規模生產,是大分工,大合作,要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必須關心和照顧員工,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條件,更要做到「雪中送炭」。另外,令員 工保持自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作為領導人一定要記住緊守「謙虛」的態度,要有謙虛的心,才能得到員工的尊敬和愛戴。所以說廠長要虛心,尊重和照顧下屬。

  其次要注意的是:

  三、責任心;

  四、有管理技巧;

  五、有團隊精神。

  現代的廠長必須有承擔感,樂於接受任務,勇於承擔責任,並能辦事有始有終,有頭有尾,辦不到的事絕不能隨便答應,答應了的事一定要赴湯蹈火,想盡一切辦法去完成,這叫做責任心。

  管理技巧包括「計劃、落實、檢討」,以及財政預算和現金流動預算。量入為出和量力而為是不可缺的理財哲學。

  在企業中,不僅上下要合作,左右合作一樣重要,同時必須配合得好,才能發揮整體效益,此為團隊精神。

  第三步廠長應具備的條件是:

  六、講信用,以身作則;

  七、學會用人;

  八、有智慧。

  現代有一種人,自覺和不自覺地經常說謊,既欺騙別人,更欺騙了自己,這大概是暫時逃避的一種方法吧。但是,請想一想,你敢相信曾經向你說謊的人嗎?你 敢把重要的責任交托給經常說謊的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若不講信用,絕對得不到上級和下屬的相信。上級不相信,便不會支持你推行工作;下級不相信,便 不會聽從你的命令和指揮,這樣的廠長能把事情辦好嗎?

  用人之道在於「知人善用」,知人包括知己,那便是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也就是知道自己的優點是甚麼?缺點是甚麼?時刻檢討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所在,發揮 自己的特長,改正自己的不足。改正的方法是不斷學習,不斷在實踐中練習。知人之明道理也一樣。善用,也就是量才而用,但取其長,不計其短。世上的人往往喜 歡挑別人的缺點,不見別人的優點,又或者因不喜歡某人的缺點而不起用他,這樣,可用的人便越來越少。要知道通才的少,而專才的較多,所以發揮每個人的專 才,不計較他們的缺點是非常重要的。

  智慧包括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能夠「對症下藥」地處理問題以及有「事緩則圓」的胸襟。

  分析問題一定要掌握問題的輕、重、緊、緩,這樣才不會令自己應做的不做,不重要的事又忙著去做。

  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於「對症下藥」,「事緩則圓」就是暫時解決不了的事情可以放一放,待遲一些時間條件成熟了再解決。

  以上的八點都是廠長們應該學習和具備的,在尚未完全具足之前,最重要是效益,也就是要有利潤。企業的生命是利潤,沒有利潤的工廠,在私人的企業中是沒 有存在的價值,因此,千條萬條,創造利潤是第一條,這是每個當家的廠長時時刻刻要牢記的。企業若不能生存,廠長也就當不成了;這個道理若不理解,你做廠長 的條件也就是不及格了。


勇於嘗試

  成功之道在於嘗試,大至人造衛星昇空,小至科學實驗室,莫不經過試驗階段。對於一個創意,要成為事實,務必經過成千上萬的試驗,才有機會成為科技成果。

  對於新發明的藥物,也必須經過試驗,首先是動物試驗,跟著是臨床試驗。只有經過反覆試驗,不斷調整,直至安全、有效,才能放到市場應用。

  在現代美國先進的零售業管理之中,「試驗系統」和「快速反應」被冠為成功的不二法門。「試驗系統」是每月設計師把一批約十至二十款的新款,放到約百分之五的店中,測試市場的反應,把反應好的款式馬上加大力度生產,供應市場,這種系統也被認為減低存貨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綜觀歷史,人材必備的條件是「智勇」雙全,這裡面說明我們不只要有頭腦,並且要「勇於嘗試」。

  現代成功的因素,來自IQ「智商」,EQ「情感智商」和SQ「心靈智商」,也就是說,成功之道有多門,又或者說:「必須樣樣都要懂一點」。但不管你有 多大能耐,市場決定一切,顧客決定一切;「顧客說你成,你就成」。現實就是這樣,所以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 好貓」。要達到合乎實踐的需求,務必經過試驗不可。

  當然,在嘗試中一定會遇到失敗,甚至受傷,付出一定的代價;在這過程中也一定有爭議,有不同意見,這是正常現象,但不能因一、二次的失敗而害怕再嘗試。

  鄧小平先生的一大偉論是「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這一勇於嘗試的精神令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打破了世界記錄,也打破了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記錄,可見「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功效。

  卓越的企業管理人,必需的條件是「遠見和敢於嘗試」。「遠見」出創意,「嘗試」出效果。

  而科技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在硬件和軟件上幫助了試驗的速度和準確度,所以人們說二十一世紀靠的是「創新與科技」,但其內涵則是「創新與嘗試」。 「R&D」被視為成功企業重要的一環,其原理也在這裡;「研究與發展」,只有研究,沒有試驗,何來發展?所以說:「不要怕失敗」、「不要怕嘗 試」、「失敗乃成功之母」。

  既然,試驗那麼重要,為甚麼又有人不完全同意呢?其中問題在於成本,在於投資。許多企業為了減低成本,又或不願投資,因此對試驗會有怨言,這是可以理 解的。因此,決定試驗的項目和負責試驗的人員要有成本觀念,有效益觀念;不能無目的地亂試驗;要有根據,有方向,所以說「要有的放矢」,不能「無目標的亂 放箭」。另外,把試驗納入成本和投資的計劃之中,對設計及創造新意念、新產品是有好處的。

  鼓勵創新,建立培養「創意」的環境,大膽投資於「創意」,把「創新」納入成本之內,這將是成功企業應該認真考慮的事項。
 
 
沉痛悼念林子青居士
◎志 明
  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林子青居士於二零零二年九月三十日二十時零五分在北京往生,享年九十二歲。

  林子青居士一九一零年十月十日出生於福建漳州,一九二七年畢業於廈門閩南佛學院。一九二八年在閩院教國文和歷史約一年餘。一九三二年去普陀山遊訪半 年,後至浙江許多寺廟參訪。這個時期他做了不少古體詩,後在泰州光孝寺教書時,曾出版一本小詩稿,名《慧雲?水集》。一九三四年在鎮江竹林寺竹林佛學院任 教。一九三四年冬,應台灣道友之約,赴台弘法,歸途被日政府逮捕,羅織成獄,無罪禁錮約一年,經海內外師友奔走營救,始得釋放,初入獄時悲憤填膺,數月之 間作詩達百餘首,當時獄中紙筆俱無,出獄後僅能默記五十餘首。一九三六年,將台灣獄中詩與經節選的?水集中詩合刊為《?水庵詩稿》。一九三七年七月,我國 著名詩人吳宓讀後為之點評,並有讚語曰:「統觀全集,真切流利,雄渾超逸,遊歷之跡廣,故寫景特長;愛國之心熱,故攘夷有志。又復淵源寄禪,瓣香曼殊,合 情與道,懺綺入禪。確是少年天才之詩,應屬浪漫自然一派。以格律論,純係唐音,彌覺可貴。……」

  一九三六年在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任教,後前往武漢參加僧侶救國團半年,轉輾到了香港。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在香港大嶼山佛學院教佛學一年。一九三九 年,應上海靜安寺止文和尚之請,到靜安寺協助工作。一九四六年經夏丏尊先生介紹去台灣大學任教一年餘。一九四七年後在上海靜安佛學苑教印度佛教史及國文, 並在上海市佛教會工作,直至上海解放。一九六零至一九八零年代期間亦曾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兼職任教,有時亦應聘在福建莆田廣化寺佛學院和上海佛學院等處講 學。

  一九四二年弘一大師在閩示寂,諸家回憶記載多不一致,林子青居士經三年努力,編著出版了《弘一大師年譜》,這是他介紹大師的第一書,也是向世人介紹弘 一大師的第一本書。一九五六年應中國佛教協會之聘至北京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部分的撰稿工作,後又參加有關房山石經的研究工作多年。一九八七年十月 隨中國佛教協會組織的代表團赴日本京都大學舉辦《中國房山石經拓片展》,並在展出期間作了有關的報告。一九八六年任《弘一大師全集》編委會主任,多次辛勤 往返於福建與津京之間,仔細核實有關資料,直至十冊全集出版。在台灣陳慧劍居士的支持下,一九九零年編著出版了《弘一法師書信》,且於一九九二年經幾十年 的資料搜集與整理,又編著出版了廿五萬字的《弘一大師新譜》,以紀念大師圓寂五十週年。一九九五年九月應邀赴台灣參加《弘一大師墨寶真跡展》。二零零零 年,在聖嚴法師的大力支持下,台灣法鼓文化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林子青居士文集》,計三冊,其中收錄了他的學術論文、專著及散文等共九十五篇。

  林子青居士歷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咨議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終生致力於佛教教學、翻譯及文史研究工作。

  林子青居士遺體告別儀式於二零零二年十月九日上午十時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副會長聖輝法師、淨慧法師、學誠法師以及趙 樸老夫人陳邦織女士分別敬獻了花圈。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中國佛學院、北京廣濟寺、法源寺、靈光寺、河北柏林禪寺分別送了花圈。上海玉佛 寺、龍華寺、靜安寺、福州鼓山湧泉寺、台北善導寺、法鼓山農禪寺、菲律賓信願寺、新加坡毗盧寺等也分別敬獻了鮮花花籃。聖輝法師、淨慧法師、學誠法師共同 主持了遺體告別儀式。北京廣濟寺、法源寺和中國佛學院的法師們為林子青居士念佛迴向。上海靜安寺都監德悟法師、上海玉佛寺監院慧覺法師、弘一大師俗家孫女 李莉娟女士以及林子青居士親屬及生前友好五十餘人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

在林子青居士家中的小小靈堂中掛滿來自各親友的挽聯,現選載於後:

(1)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的輓聯:
   研究弘一偉績名傳四海
   宏揚大師風範功在千秋

(2)福建福州鼓山湧泉寺、漳州南山寺方丈普法法師的輓聯:
   望重南州 音容遽杳
   名喧北闕 事業長存

(3)台灣法鼓山聖嚴法師的輓聯:
   弘一大師年譜影響我一生重視戒律
   上海靜苑受教勉勵我大洪爐中鍛鍊

(4)中國佛教協會至新居士的輓聯:
   文章滿腹恢弘正法功地久
   善利胸懷饒益人民德天長

(5)中國佛協陳秉之、鄭立新二居士的輓聯:
   識荊半世紀夙仰道德文章何期儀型竟永訣
   同舟四十載痛失砌磋教益從今老成更凋零

  此外,還收到了來自上海玉佛禪寺方丈覺醒法師、福建漳州南山寺方丈普法法師和漳州市步營頂伽藍廟等的唁電,福建泉州市弘一大師研究會會長陳珍珍女士和 常務副會長林長弘先生也發來了唁電。覺醒法師在唁電中說:「驚悉林老居士捨報西歸的消息,深為佛教界失去一位大德學者而惋惜。林老生前對佛教教理教史富有 研究,一生撰述宏豐;對當代佛教的恢復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與上海佛教有著深厚的淵源,為上海佛教的教育事業提供過極大的幫助。佛教 界將永遠銘記這位傑出的居士。……」普法法師的唁電說:「老居士著作等身,關心桑梓佛教事業,長者風範,令人景仰。……」林老家鄉漳州市步營頂伽藍廟的唁 電曰:「林老居士一生信奉三寶,精研佛法,關愛鄉里,好善樂施,功德宏大。……」泉州市弘一大師研究會陳珍珍會長和林長弘副會長在唁電中稱:「林老居士畢 生致力於宏揚弘一大師的人格精神和佛學思想,以《弘一大師年譜》著述而為世人所熟知和敬重,也為後人研究弘一大師生平提供了一份極其珍貴的資料,特別是他 在晚年時,一直為編纂大師遺著和發展海峽兩岸的『弘學』研究事業嘔心瀝血,不遺餘力,深得世人感念。……」以上部分唁電,反映了中國佛教界各方人士對林老 居士的人格品德及其為佛教教學、佛教文史以及弘揚正法而畢生努力的肯定及愛戴,尤其在宏揚弘一大師的人格精神和佛學思想方面,他為後人作出了巨大而不可磨 滅的貢獻。
 
 
把握現在,面對未來——寫在「香港萬人祈福法會」後面的話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學僧 般 舟
  年之計在於春……

  二零零三年元月一日,由香港多個社團及社會名流發起、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同全港各大佛教團體機構主力的「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在香港大 球場舉行,來自海內外及本港僧尼千餘人以及善男信女萬餘人聚集一起,至誠恭誦《仁王護國般若經》。寄此新年之始,萬事開泰,祈願三寶加被,佛光普照、世界 和平、人民安樂,香港繁榮富強、人民幸福,法會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上覺下光長老主持。

  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紀風雲變幻、對於整個亞洲來說,一九九八的亞洲金融風暴風聲雖過,然而後患並未消除,加上現在全球整體經濟的衰退與下滑,使得 原來就已經出現的傷痛上又撒了一把鹽,這就猶如已經不堪負重的身體上又加了重荷。這是現時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所以,面對環境如此,現實生活 的人們唯有以平等的智慧來觀照,從反思中總結經驗,把握機遇,惜緣惜福、勤奮努力,這樣才能走出困境,走出希望,走向成功……

  一、以緣起之理觀察,發起希望之心:緣起是佛教是核心思想,緣起理論告訴了我們世間萬有此與彼的關係,此與彼並不是對立的雙方,而是相互聯繫的,簡單 說父母、父子,夫妻,師生、朋友等個體,複雜來說,小到家庭、工廠、大到社會、國家、世界乃至整個宇宙等,都是在因緣二字中。

  有人說佛教是迷信的,那是因為他自己連甚麼是「迷信」都不懂,迷信有兩層意思,一是非常的信,已經入迷了,這是信心的表現,另外一種是半信半疑,自己 也搞不清楚、迷迷糊糊的。這是盲目的表現。佛教是智信的宗教,不僅強調有宗教感情,而更希望通過佛法能使眾生有自我反省及以智慧觀照我們的生活、這表現在 生活的層面就是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聽信天命,而是應該有正見的智慧,能如理的思考事物的發展的過程與規律,亦即是了知世間萬事萬物,一切無非因緣二字, 任何事物不是無因而有,更不可能冥冥註定的。

  比如香港的當前經濟雖然有所下滑與衰退,這亦是因為受著整個國際的環境的影響,這個影響有時是直接的,有時是間接的,直接的比如亞洲周邊國家的整體經 濟的影響與國際變幻莫測之風雲,日本(日元貶值)、國際股市、包括恐怖事件(二零零一年美國9.11事件,二零零二年十月印尼巴厘島爆炸)以及戰爭(美國 對伊拉克動武問題),間接的就是香港本地的一些因素,這包括解決工人就業問題,社會福利問題、教育問題,以及制定長遠的經濟戰略發展規劃等問題。這需要領 導者的智慧與民眾的支持,所以,個人以為當前香港人重要是自己要有信心,香港得利於地理上的優勢,可以吸收過去的成功經驗,吸收某些地區、國家(經濟發 展)的成功經驗、吸取過去之不足之處,觀察當前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然後能從中吸收(經驗)、吸取(教訓)、改進(計畫)、制定(目標)。這樣,前患 已知,後患未生,朝著新的目標與方向前進,那麼必將是「冰凍過後春再來,春來處處景依然」。

  二、以平等之心對待,慈悲關懷奉獻:因緣而成的萬法說明事物的平等性,亦即是諸法的平等,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其因才成其果,其果並不是無因而有,更不 可能宿命的註定與上帝的主宰,如果相信命運就等於把自己套在了(消極與悲觀)枷鎖上。比如一個富翁當他富裕的時候,他認為這是他的命,假若當他破產窮困潦 倒的時候,他亦認為這是他的命,那麼他只能是寄託於天命來幫他轉機了,在消極與悲觀中等待希望的到來;如果相信主宰那麼比命運更可怕了,等於把自己綁在了 消極與悲觀並且加上絕望的繩索,等著命運來主宰了。

  縱觀當前香港經濟的消靡,加上國際形勢整體不穩,所以,港人在此更不應該人心低迷,應該齊心向上,團結奮進,互相幫助,須知人心齊泰山移,眾志成城,那麼又豈會因為小小障礙而裹足不前,而錯過機會呢?

  發展的本身就是明瞭事物變化的真理,香港有過去的繁榮,也必有今天的下衰,而今天的衰退,意味著明天的成功,春花、秋月、冬雪、日出日落是自然的迴 圈,難道眼前的一切又不是如此嗎?面對當前的困難與障礙,若能以一顆智慧的平常心來對待,那麼,任何情況都可能會出現新的轉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然而春天已在眼前……
 
 
祈福法會隨想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常 學
  零零三年元旦,香港各界人士懇請佛教聯合會,在香港大球場舉行一次萬人大法會,為祈求 世界和平,香港經濟繁榮昌盛,恭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我們十八學僧早餐過後,大家都滿懷著歡喜的心乘著大巴來參加祈福法會,到達目的地,我們看到 大球場門外排著一條長龍的市民等待入場,看到這樣的場面。我想這是香港的福,也是人民的福,我想元旦今天,相信所有的香港人都滿懷著希望,希望消除怨氣、 人心不安定;希望新的一年煥然一新。這是我們所祈求的,也是政府所祈求的。

  我們步入球場,看到中央懸掛高約四十尺的世尊畫像,下面是平臺,這是供二十位高僧主法的主壇場,一眼望去無比的莊嚴,仿佛走入清淨佛土的世界,這可能是佛菩薩的攝受所感吧。

  法會開始,由覺公上人主持灑淨儀式,各高僧長老拈香之後,上人致詞慈悲的說:「只要大眾能夠齊心協力護國、愛港,人心得到淨化,一切煩惱自然消除。」隨著一陣掌聲,又是一陣掌聲,這時特首董健華先生和有關官員也來觀禮,並且獻了鮮花。

  誦經開始,高僧大德率領及數萬在場的信眾一同誦經祈福,共同為香港昇平、民生安樂而誠心恭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 造。又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心能造業,亦能轉業。所以我認為香港的經濟回落,失業、違法犯罪、暴力事件、人欲橫流、災禍頻頻發生,人心惶惶不安,如 要挽回劫運,非糾正人心不可。經云:心淨則國土淨。所以惟有提倡佛學,化導人心,為唯一方法。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是佛教的法寶,此經是在姚秦時代由鳩摩羅什三藏法帥所譯,一千多年來,國君賢主都奉為護國安民之寶,為求地方福祉,只要誠心 恭恭敬敬的念誦,當可化難成祥,克臻安泰。自古至今,歷代皆有舉行,感應殊勝,不可思議。經云:「當國欲亂,破壞劫燒,賊來破國時,當請百佛像,百菩薩 像,百羅漢像,百比丘眾,四大眾,七眾共聽。請百法師,講般若波羅蜜。百獅子吼高座前,燃百燈,燒百和香,百種色華,以用供養三寶。」佛說此經不但護國、 護眾難,亦可護福:求富貴官位,七寶加意。行來求男女,求會解,名聞、求六天果報,人中九品果報,亦讀、講此經。

  我想,這次的法會,只要誠心的敬佛,禮佛誦經,必召佛菩薩的感應,護佑我們的香港安寧,消災解難。最後讓我們祝願在佛菩薩慈光攝照下的香港走向繁榮安定,迎來美好的明天。
 
 
港人之福——記元旦香港祈福法會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慈 本
  鐘報曉,梅桂迎春,喜逢二零零三年元辰。清晨七時許,我們一行學僧,在學院法師帶領下,來到香港大球場,參加《萬人祝願香港繁榮安定祈福法會》。港人之福,過去是有目共睹,如今也許有些人會不同意這個說法。但是,我參加了這次法會,確實的感到了「港人之福」。

  此次法會、由香港社會各界名流、多個社團共同發起。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中聯辦主任高祀仁先生以及多位香港特區政府要員,蒞臨 大會,為港人祈福。近年來,香港在金融風暴之後,在全球經濟整體衰退的情況之中,難免受到影響。經濟一時不振,壓力增大,人心彷徨不安。為了使香港能夠化 壓力為動力、化戾氣為祥合、化失望為信心,才有今日香港佛教聯合會莊嚴啟建的這次祈福法會。

  我們的大巴,臨近大球場時,我便遠遠地望見人們在大球場外的路邊早已排成長龍了。

  法會由海內外諸山大德二十人共同主法。主持人宣布迎請主法和尚後,大眾起立,齊誦佛號,只見幢幡羅列,寶蓋成行,在一片梵音中,二十位長老緩緩登上法壇。其中,本煥長老已是九十以上高齡,會長覺光長老、聖一長老都是八十以上。皆是海內外公認的,有修有證的大善知識。

  中午休息時,我在二樓的休息室內,可以見到參加法會的居士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自發地在大球場內繞佛,遠遠地望著球場內莊嚴的景象,加上信眾們整齊的隊 伍,我更感到佛力的不可思議,由衷地生起肅穆的恭敬心來。下午法會準時開始。我的上首是一位鬚髮皆白的上座比丘。一坐幾個小時,我多少有一些不適應了,而 那位上座,自始至終,都沒有喝一口水、活動一下;而且,到了法會結束的時候,他誦經的聲音,沒有一點的改變,依然那麼祥和。這讓我更加倍的感到了這次法會 的殊勝。不論是出家眾,還是在家眾:對於佛法,他們有發自心底的恭敬;對這次為港人祈福的法會,他們有發自心底的至誠心。捨此,哪裡會有在球場外整齊的隊 伍?在觀眾席上,哪裡會有那麼多井然有序的幾萬名善信?哪裡會有那位老僧以及眾僧的清雅梵音?這一切,真可謂港人之福!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云:「國土亂時,先鬼神亂。鬼神亂,故萬民亂。」這裡的「鬼神」、其實指的是每個人心中的「鬼神」。因為人的心裡有了追逐名 利的「鬼」,便會擾亂自己的心「神」。這樣,國土能不亂嗎?社會能不亂嗎?人們陷入貪嗔痴迷,這個社會能好嗎?反觀最近香港,失業率、人心壓力、跳樓、燒 炭、暴力事件、人心惶惶……這一切,固然有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總體衰退的影響,但是,正是由於一些人,心中的「鬼」先亂,積存了諸多不利於社會的因素,才 有今日香港某些戾氣的產生。

  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的這次祈福法會,實是港人之福、國家之福。言港人之福,是因為如此盛大的法會,「若非大善知識則不能興;若非大福德之人則不能見聞 隨喜;若非大福之地則不能成。」這就是港人的福。誦經法會,不但「護國」、「護眾生」,而且還可「獲福」。即使不談法會誦經的功德,單是法會的現實作用, 也是不可估量的。幾萬人參加、這就是信心,就是凝聚力,是整個國家的福。

  相信這次法會,可以淨化人心,人心淨,則社會必定安定昌盛。法會是港人的一次善心慧心的大檢閱、以港人的智慧和勤勞,必定會開創出一個更加繁榮的明天!果自因來,元旦結緣、福緣善慶,這正是港人之福!
 
 
萬人祈福法會的意義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學僧 道 聖
  個經濟繁榮,物質豐富,生活多姿多彩的繁華都市,受金融風暴波及和全球經濟衰退的趨勢 影響,出現萎靡不振的局面。各種社會問題亦隨之而來層出不窮,諸如跳樓燒炭,搶奪獵取的自殺和非法暴力的行為。造成人為的恐慌,給社會帶來繁重的壓力,使 得人心惶惶而不得安寧。各界有識之士,深為香港前景擔優,更為港人的信心失落而擔憂。

  公元二零零三年一月一日,由香港名流和十個社團聯袂發起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祝願香港特區繁榮安定萬人祈福法會」在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為大會主席 的帶領下,於香港大球場,莊嚴隆重地拉開了序幕。共有出家眾(比丘,比丘尼)七佰人,在家眾(優婆塞,優婆夷)三千人,社會各界人士兩萬餘人,至誠諷誦 《仁王護國般若經》一永日。然而,如此壯觀的場面,如此眾多的人,誦經有甚麼意義呢?難道只是完成宗教的一種儀式而已嗎?其實它是有更深層的意義的:

  其一,為了香港經濟的繁榮,社會的安寧,我們共同虔誦《仁王護國般若經》,誦經功德殊甚行,無邊勝福皆回向,願以一顆至誠之心感十方諸佛菩薩慈光攝受加持,八部龍天護法神衹,以其威神力護祐全港,息災解厄,培福積德,風雨調順,人民安康。

  大眾的力量是不可思義的,佛教講因緣所生法,一個人由眾緣和合而成,一個家庭,一個公司團體等,也是集眾因緣而成,乃至整個社會無不是由眾緣和合而 成。然而當這些眾緣開始分離的時候,而這個整體也就不成整體了。在《華嚴五教義》中的六相緣起一偈,非常微妙地闡述了整體與個別的關係:一即具多名總相, 多即非一名別相、彼此不違名同相,互不相濫名異相,共相成辦名成相,個居自位名壞相。譬如一座房子,它是由許多條件的總合而成,因此這個總稱之為房子。然 而,總之內又有別;可以是門、窗、牆、天花板等、它們都有自己的名相。不相互混亂,共同的成就了這座房子,倘若它們各自分家而獨立,那末這房子就不成房子 了。因為有門、窗、牆、天花板等而成立房子,所以房子也不能離門、窗、牆、天發板等的條件。因而我說它們是互為因果、互相依存的關係。其中讓我們更深刻地 感受到,一個人的行為,將影響到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乃至影響到一個社會,所謂共業所感,只有團結一致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標,卻不能以一人之私而影響整體, 而是要有顧全整體的團隊精神。

  其二,我們都看到《仁王護國般若經》中說十六國王問佛、云何護佛果因緣?護國土因緣?護十地行因緣?而佛所教誡的就是般若。何謂般若呢?這是梵音,譯 成智慧之義。在這裡就是要以嘹亮的音聲傳播佛所說的智慧,用智慧的音聲去呼喚那些曾經遭受挫折,打擊而失落,對前途惘然的人們重新站起來,鼓起勇氣、重拾 信心,看清方向,確定目標,從容面對逆境,努力開拓未來。

  一個社會的發展進程如同人的一生,會有不盡人意的階段及意想不到的困境出現,但如果以平常心面對現實、很好地調節自己的心裡狀態,就能夠在逆境中自 強。執著染污之心往往會覆蓋人的理智,對於眼前的不如意之事、做出種種衝動的行為,而威脅到了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然而當一個人平靜的時候,他的智慧就 會顯現出來,就不會產生那麼多的自我矛盾、人我矛盾。《維摩詰經》說:「心淨則國土淨」。社會的安定、家庭的幸福、最後都歸結到我們的內心。儒家提倡誠 心、正意、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因如此,我們才虔誦《仁王護國般若經》,悠揚的梵音,飄蕩域市上空、激蕩沉鬱失落的心靈,啟發大眾用智慧來改 善我們的生活,用智慧來觀照人生,用智慧來觀照我們身邊的點點滴滴順逆境界,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只要有了智慧,就會境隨心轉,而心卻不會 被境所牽著走。台灣有位作家曾經說過「當慾望隨著你走的時候,就是高昇;當你隨著慾望走的時候,那就是墮落。」

  一時千載,千載一時,萬人祈福法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香港佛教史上將會留下光輝的一頁。在新年萬象更新之際,我們祈禱香港繁榮,社會穩定,萬民安樂,願大家萬眾一心,堅持不懈、扭轉乾坤,共創香港的美好未來。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鳴謝

承蒙各界大德賜贈學術專著,支持我院圖書館建設,嘉惠學僧,謹此誌謝:

四川大學陳兵教授寄贈:
《新編佛教辭典》 陳兵編著(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自淨其心——重讀釋迦牟尼》 陳兵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佛教禪學與東方文明》 陳兵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世紀中國佛教》 陳兵、鄧子美著(民族出版社)

蘇州西園‧戒幢佛學研究所寄贈:
《人生佛教小叢書》 (第一輯‧5種)濟群法師著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蔡宏博士後寄贈:
《般若與老莊》 蔡宏著(巴蜀書社)

上海玉佛禪寺寄贈:
《覺群小叢書系列》第一輯(6種) 覺醒主編(國家宗教文化出版社)
《覺群學術論文集》第一輯、第二輯 覺醒主編(商務印書館)

上海古籍出版社李明權居士寄贈:
《佛門典故》 李明權著(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台灣法鼓山聖嚴法師寄贈:
《智慧掌中書》(人生探險6種) 聖嚴法師著(法鼓文化出版)

台灣華嚴蓮社成一長老寄贈:
《萬行》合訂本(七卷) 《萬行》雜誌編輯部出版
《佛說孛經抄講誌》 南亭和尚著
《釋教三字經講話》 南亭和尚著
《華嚴一乘教義章集解》 靄亭法師著
《佛學概論‧賢首概論》 常惺法師著
《勤發菩提心文講話》 成一法師著
《出家三十要則講話》成一和尚著 (《萬行》雜誌社)
《華嚴學講義》 賢度法師著
《華嚴經十地品淺釋》(上、下) 賢度法師編著

台灣玄奘大學創辦人了中法師寄贈:
《海潮音》合訂本(三卷)
《人文教育》 玄奘大學出版
《佛教倫理學》 釋昭慧著(法界出版社)
《初期唯識思想》 釋昭慧著(法界出版社)
《人間佛教——禪法及其當代實踐》 釋性廣著(法界出版社)
《另類師生,另類經驗》——佛教弘誓學院週年紀念特刊弘誓文教基金會發行

台灣慈光禪研究所惠空法師贈:
《禪觀論文集》釋惠空著(慈光寺出版)

陝西師範大學吳言生教授寄贈:
《禪宗思想淵源》(禪學三書之一)
《禪宗哲學象徵》(禪學三書之二)
《禪宗詩歌境界》(禪學三書之三) 吳言生著(中華書局出版)

香港莊如發先生贈:
《論儒禮兵用的杜牧》 莊如發著(獲益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兩東居吟草》 莊如發著(香港筆會出版)

中國人民大學方立天教授贈:
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講稿) 方立天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趙樸初紀念希望小學落成剪綵之行
◎陳巧施

   本年三月八日,筆者隨寶蓮禪寺智慧法師、紹根法師赴河北省,為兩所希望小學進行驗收。兩所學校皆位於已故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的家鄉——陽原縣,其中一所是寶蓮禪寺為紀念趙老畢生為國為教,故命名「趙樸初紀念希望小學」,另一所則以「寶蓮希望小學」命名。

儀式當天,八十多高齡的趙夫人陳邦織女士亦親到該校主禮,為新校的寄宿師生送上一台彩電。當地領導亦買了一批圖書,充實學生的課外知識。而兩位法師也帶備字典,送給全校學生,作為自學工具。

智慧法師憶述趙會長當年為籌建天壇大佛東奔西走,向全國各地寺院募捐,最後籌得五百萬元,中央政府亦撥款二千五百萬元,促使天壇大佛的建成。出家人向重知恩報德,故寶蓮禪寺致力於山區建校,以為報答,希望透過提高人民知識水平,促進國家的發展,繼而改善山區居民的生活。

翌日,助學團到延慶縣考察沼氣項目,這是中華慈善總會為改善農民收入和農村衛生而展開的計劃:把農民和牲畜的糞便透過沼氣池而發電,不單節省了電費開支, 而且不會造成任何廢氣;而發酵過的糞便不會生蛆蟲,用作施肥可提高收成量,且大大改善了農村廁所的衛生,減少傳染病。以實利灌輸環保意識,對於教育程度低 的農民是最容易接受的。原來每年收入只得千多元的農民,在應用了沼氣池和大菜棚後,收入增至四萬多元。而近年由於中央政府推行退耕還林政府,實在需要以提 高產量來彌補耕地面積縮少的損失。

十日早上,考察團冒著大風雪往赴赤城縣考察危房校舍。赤城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也是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的拍攝地,土地非常貧脊,加上雨量不足,溫差大,農民每年只有一次收成,人均年收入不到一千。

以赤城縣為例,每年政府撥款約四千萬元,僅足以發放公務員的工資,維持政府的日常運作,即使學校的運作費,也得靠收取每年四十元的學習費來維持,但許多農民也付不起。學校的收生率低,要額外籌款維修重建,更是天方夜譚。

由於北京地處河北省中,歷來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沿途所見,都是荒山黃土,加上蝗災、水災、旱災頻生,耕種條件惡劣;然而一般人卻往往以為近首都之地, 必受其利而不覺其貧。隨著西部大開發,人們的焦點投向西部,中原地區更受忽略。此次考察團所到的兩所危房校舍已停用達三年,仍籌不到足夠的重建費。而兩校 學生借用上課的村大隊或村委會的辦公室,也是危房。另一方面,為了防止沙塵暴,當地政府人員包括團委書記等,每年春天均親自到荒蕪的黃土高山植樹,當地政 府的窘境可想而知。

目睹校舍黑暗,擠擁和危險的上課環境,紹根法師立刻答允為這兩所學校籌募建校經費,希望可舒緩嚴重的失學問題。


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
舉辦一日一夜八關齋戒諷誦大悲咒法會

  八關齋戒為渡生死之橋樑,破癡闇之燈炬。菩薩處胎經中,稱之為諸佛父母,無論僧俗男女,皆應受持 (摘錄自《八關齋戒意義》)。

舉辦地點:荃灣芙蓉山虛雲和尚紀念堂(竹林禪院後山)
得戒和尚:上濟下平老和尚
報名日期:即日起,額滿為止。
舉辦日期:2003年4月26日星期六早晨至4月 27日星期日中午為一日一夜。
報到日期:2003年4月26日早晨七點半至八點半
名 額:三十人
參加資格:必須是三寶弟子,在戒期中嚴持 淨戒及禁語。
自備用品:海青、縵衣(已受戒者)、盥洗用 具、平底布鞋、蚊帕水、枕頭 巾、沙灘巾(鋪床用)。
索取表格:親身或附回郵資信封寄至香港銅 鑼灣摩頓台11號灣景樓C座四 樓香港菩提學會辦公室。信封 寫「索齋戒表」。上午九點至下 午六點。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 息。不接受傳真報名。
查詢電話:25772298
費 用: 全免,歡迎樂捐善款,成就功德。
八戒簡介: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著香 華鬘、香油塗身; 不歌舞倡伎及 不故往觀聽 7.不坐臥高廣大床 8.不非時食

代辦團體香港菩提學會


啟  事

尊敬的十方大德:

  雲門寺方丈佛源大和尚住持寺院已經五十年了,在此期間他老人家接引眾生的形式多種多樣:以聲音開示、墨寶指點、書信教導、身教感化,真可謂慈悲之致!

所謂一世教人用口,百世教人用文。為了利益更多的後學,我們已將他老人家的部份開示做了歸類整理,遺憾的是他老人家的墨寶、書信及相片未能收集成冊,我們 想利用今年三月初一老和尚陞座五十週年的紀念活動期間將其墨寶、書信、相片展覽出來,以反映他老人家弘法利生的歷程。以便將來印書成冊流芳百世。

為了將這次展覽辦得更加圓滿,敬請大德發揚菩薩精神,將您或您的親友所珍藏佛源老和尚的所有墨寶、書信、相片(也可用復印件或相機拍照)借給我們,我們將派專人登記和保管。展覽後將如數歸還給您,並回贈紀念品。謝謝合作。

聯繫地址:廣東省乳源縣雲門寺規劃辦公室 明燈法師收

郵編:512711

電話:0751-5372066

傳真:0751-5371577

雲門山大覺禪寺謹啟


《覺群.學術版》徵稿啟事

   《覺群》是集思想性、文化性、知識性、雅趣性、通俗性為一體的佛教文化刊物,面向大眾,注重正法的普及與弘揚。自二零零零年創刊以來,得到了海內外四眾弟 子的大力支持與肯定。為了推動國內佛學研究逐步同國際接軌,我們特增設《學術版》,以突出學術品位。為了提高雜誌的影響力,《覺群。學術版》(暫名《覺 群。學術論文集》)將由正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我們期待著佛教界及學術界的法師、專家學者不吝賜稿,共襄弘法盛舉。

稿件內容涵蓋佛教研究的各個方面,包括:佛教史研究、戒律及清規研究、佛教思想研究、佛教現狀研究、佛教建築、考古、藝術、語言等方面。同時,歡迎從學術史的視角總結佛學研究各方面成果的書評文章。

來稿要求:

  一、 論文寫作以中文為主,字數在二萬字以內,並 請附上二百字左右的內容提要及關鍵詞,來稿 請用電腦打印或發電子郵件。

二、 來稿請寫明作者姓名、性別、工作單位、職 稱、詳細地址、郵政編碼及來稿字數。

三、 本刊實行稿件回覆制度,來稿無論採用與否, 在三個月內給予答覆,請勿一稿多投。稿件一 經刊用,稿酬從優。

四、 來稿請自留底稿,末經刊出者,恕不退稿。

五、 截稿日期:2003年5月31日。

聯繫方法: 地址:上海市安遠路170號《覺群》編輯部
電話:(021)62663668-266 郵編:200060
E-mai|:juequn@yufotemple.org


復建海寧寺緣起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國運盛則佛法興,破邪扶正,方顯政策之英明;龍天推出,方知因果之不虛。現普告我佛弟子同倫,上級政府已同意在 海門市區恢復設立一處佛教活動場所,定名為「海寧寺」。選址在海港路南側、江海風情園西側。數易寒暑,夙願終於實現,這是我們佛教界的一件大喜事。一佛出 世,千佛護持;一寺興建,八方相助。海寧寺擬規劃用地八十畝,分兩大部份:東側部份為寺廟區,主要建造山門、天王殿、圓通寶殿、藏經樓、鐘鼓樓、世紀平安 大鐘、放生池、兩側廂房、寮房等。西側部份是佛教文化旅游區,主要建築有:樓台、亭閣、長廊、望江塔等,並設置茶社、棋苑、書畫社等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旅 游項目,整個寺廟以「觀音道場」為主要特色,採取「一次性規劃、分步實施」的辦法,總投資二千萬元,一期工程三百萬元。如此巨額資金實非一方所能負荷,故 祈請海內外高僧大德居士、社會賢達、有識之士、善男信女,發心培植福田、慷慨樂助,集腋成裘,共襄勝舉。

海門位於長江入海口北岸,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交通便捷,人傑地靈。海門是我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清末狀元張謇的故鄉,也是蘇北、蘇中地區首家 「國家衛生城市」。在這樣一方「人間淨土」上復建海寧寺,法緣殊勝,千載難逢,為佛法的交流和廣大佛弟子共修共證無上菩提建立起神聖的殿堂,也將為海門平 添一道具有寺廟建築風格、傳統文化特色的風景線。為使寶剎早日輝煌,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千秋功德,萬代稱揚,使所有功德主流芳千古。海寧寺修復委員會茲 將捐資辦法告知如下:

1、捐資一項工程者,將單獨立碑,建於殿基上,並邀請為本寺中興護法,福慧堂立永久消災祈福牌位,載入寺誌。

2、捐資萬元以上者,福慧堂立永久消災祈福牌位,並刻碑,載入寺誌。

3、捐資千元以上者,刻碑,並立消災祈福牌位。

4、捐百元以上者,刻碑。

5、凡捐資者,均登記造冊。

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極樂淨土)」。建寺造像正是往生成菩薩,乃至成佛的正因,福德無量。在此普為捐資者迴向祝願:歷代先亡盡獲超昇,現在眷屬百福駢臻。

海門市海寧寺修復委員會敬啟

二○○二年二月
通訊匯款地址:江蘇省海門市新海路西首 海門市海寧寺修復委員會
郵編:226100     電話:0513-2202756
開戶行:海門市建設銀行七一橋分理處
戶名:海門市海寧寺   帳號:26160812


普陀山佛學院2003年招生簡章

一、性質和宗旨:

本院是經浙江省教育委員會批准,由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協會主辦,在舟山市宗教、教育主管部門共同管理下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性質的佛教學院。學院旨在培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熱愛佛教事業,遵紀守法,具有高級佛學知識和文化水平的青年僧伽。

二、學制:本科,年限四年

三、招收名額:
1.男眾部:40名;女眾部:40名。

四、報考資格:
1.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歷史清白,品德優良;

2.信仰佛教,能夠自覺維護律儀,出家一年以上,熟悉旱晚全堂功課,本人自願,師長同意;

3.具有高中畢業學歷及以上與同等學歷(包括中級佛學院畢業);(寄考生登記表時,請附上畢業證書復印件。)

4.年齡為十八至三十二周歲;

5.身體健康,五官端正,無殘(隱)疾和傳染病;(寄考生登記表時,務必附上當地縣級以上醫院體檢表,來院經復查不合格者,予以退回。)

6.無婚姻或戀愛關係。

五、考生報名方法:
l.來信索取招生表格。

2.根據以上條件,由開放寺廟推荐,經當地佛協及宗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填寫考生登記表。

3.報名始止日期:2003年2月15日至2003年6月30日郵戳為准。

4.寄考生登記表時,必須附有以下證件:畢業文憑復印件、體檢表、身份證復印件、照片4張。用挂號信寄來本院,是否准考,等待通知。

六、考試及錄取方法:
1.考生必須在2003年8月18日至20日持准考證到本院報到。報到時須出示身份證及畢業證書原件。

2.考試時間:8月21、22日兩天。

3.考試科目:佛學、語文、時政歷史、英語。

4.統一考試,擇優錄取。

七、生活待遇:
1.學員在院學習期間,食宿由本院供給。

2.學院每月發給適當的助學金。

八、畢業去向:畢業後,原則上回原推荐寺院。學修兼優者經教務處研究決定,另外安排。

九、其它有關事項:
1.考試期間,食宿由本院負責。

2.被錄取的學員必須在九月五日之前到我院報到,辦理入學手續,否則作自動放棄處理。

3.報到時,僧儀整肅,具足衣袍及自備生活用品。

4.本簡章函寄各地宗教主管部門和省、市、縣佛協及開放寺院。

5.對本簡章如有未明者,可咨詢本院招生辦公室。

本院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佛學院
郵政編碼:316107  傳真:6092605
招生辦公室臨時電話:0580-6092332、6091515、6092605
聯繫人:賢崇法師 電子信箱:80085mail.zsptt.zj.cn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