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19期
2003年8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王永平「功成身退」
出版鉅獻
香港佛教史新篇章
《覺光大師弘法集》出版前言
◎秦孟瀟
祈福法會
「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致賀詞
出席兩岸四地舉行消弭「非典」
息災國泰民安法會
◎紹 根
香港廈門聯誼總會理事長陳捷中講話
揭牌典禮
「佛學研究中心」揭牌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賀詞
港澳佛教界代表團名單
龍華護法
一片丹心護華林——在龍華寺年檢總結會議上的發言 ◎王永平
理性覺醒
名人話佛教 ◎楊在鈞
緬懷高僧
懷念清定上人 ◎達 文
明公上人生西週年頌 ◎宏 明
高山景行——我所見到的茗山長老 ◎楊雨綿
佛門機遇
當下面臨新的機遇 ◎慧 文
隨筆禪話
解說疑念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優質管理大獎」、「優質管理之標準」 ◎楊 釗
茶禪生涯
茶禪生涯——記上海儒僧大熙法師 ◎振 源
論  述
圓頓止觀的哲學意義 ◎戈國龍
天台遺風
訪延慶、觀宗講寺(中) ◎朱封鰲
學僧園地
雜說念頭 ◎廣 智
吉祥月念母恩 ◎照 虔
出家反思 ◎智 雨
以第一流人物自期論 ◎界 真
法會喜訊
盛世佛日益增輝——調兵山明月禪寺
金秋七大法會喜訊
◎雷法鼓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寶蓮禪寺助學團無遠弗屆 初次踏足河南考察 ◎陳巧施
 

 
編者的話
王永平「功成身退」
  二零零三年六月十日,上海龍華寺出版《華林通訊》(創刊號),其中有篇文章《一片丹心護華林》,報導了 德高望重王永平老居士在龍華寺的年檢總結會議上的發言。他宣佈把當年明暘長老委託的「代管權」移交給新任方丈照誠大和尚!誰都知道,近二十多年來,自明暘 長老榮任龍華寺方丈以來,寺務內外,皆由明老信賴的王永平代理一切,事實表明他的智慧、經驗、能力非常獨特,得到各方面的稱許和讚揚!當年國務院宗教事務 局任務之局長,中國佛協已故會長趙樸初居士、及上海宗教局前任王宏逵局長等人,還有各地(包括海外)諸山長老對王永平老居士絕對信任和好評。特別是在明 暘、真禪兩老之間,工作做得極有分寸,相當和諧、圓融。在這一段時期內,可以說工作非常艱巨,涉及到政府有關宗教政策,寺院之間,僧人之間,信眾之間,問 題多,矛盾多;當時上海佛教出現了所謂「四大金剛」領導層人物,有不少教內外人士對「四大金剛」持有猜疑態度,造成誤會和傷害!事實上這是當時教內非常必 要的,或許說,這是特殊土壤和空氣下的產物。它是與政府,信眾之間一座橋樑,因為這「四大金剛」既懂「世間法」,也懂「出世間法」,他們曾住過十方叢林, 也讀過佛學院,也參加過社會工作,既學過政治理論,也理解方針政策……由他們參與寺務管理工作最為適宜。王永平在「四大金剛」群中最為出色,不僅為龍華寺 作出貢獻,對上海佛教也作出了傑出貢獻,例如由他組織龐大的「水陸空大法會」前往美國萬佛城,為中國佛教在全球大放異彩。王永平在香港、台灣、東南亞,甚 至美、加、澳等國佛教界有著權威性的聲譽和地位,他是中國佛教界的「瑰寶」!香港的覺光、永惺、智慧、宏勛……諸位法師對王老居士有著極佳的印象。海外有 甚麼事需要同國內商量的,差不多都找王永平老居士談心,他為人平易近人、誠懇、信賴,是位踏踏實實的佛弟子。

   根據王永平身體健康狀態來說,還是很硬朗的,特別是頭腦清析,至少還可以繼續十年的工作。但在國內現行的制度下,到了年齡限定下,都得退下來;在海外則不 然,能做下去的,照做不礙。這些話無須多說了。此時王永平「功成身退」,具有非常深刻而現實的意義。讓他保持精力來寫自己的《回憶錄》,只有迴避紅塵干 擾,靜下心來思索往日舊事。四十年代他曾在上海玉佛寺佛學院深造,是震華法師的得意門生,也曾親近過圓瑛、太虛、興慈、應慈、持松……諸位大師。由他撰寫 的上海佛教史內容一定很翔實、生動!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參考價值,上海三大寺院的興衰史,他是親眼所睹,親耳所聞,相信一定寫得很透徹,希望在《香港佛 教》刊登出來,讓海外讀者先讀為快!
 
 
香港佛教史新篇章《覺光大師弘法集》出版前言
◎秦孟瀟

  在近百年,香港佛教事業從衰頹式微轉而蓬 勃興旺。在此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上個世紀中葉以來,覺光大師是一位舉足輕重的領導人物,深受香港及國際佛教界的敬重和讚譽。大師十二歲披薙出家,於德震 四方的一代高僧--圓瑛大師座下受具足大戒,稟承大師教誨,並被推薦至寧波觀宗寺學修天台教觀,後隨侍寶靜大師南來香港、自此,開始在香港近七十年的弘法 利生活動,法筵宏開,慈雲廣佈,慧燈永繼,代代相傳。

   自佛教傳入香港,雖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然而得以正法宏揚,道場隆興,香火鼎盛,信眾驟增則是近半個世紀的事。早年的香港佛教僧眾大多囿於個人潛修, 大嶼山一帶,但見茅篷處處,佛堂比比;僧尼茹素念經,古佛青燈,唯求自度。大師堅持利用佛堂向僧俗四眾弟子宣弘佛法,然佛法的傳播、發展、收效仍屬有限。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法師追隨筏可、印順等大德高僧,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團結香港僧俗大眾組織對外弘法。更在六十年代初,創刊出版《香港佛教》雜誌, 推行佛教文化事業,並與世界佛教組織建立聯繫。自此以後,大師的弘法活動日益頻緊:講經說法以普度眾生,開壇傳戒以紹隆佛種;興修寺院以光大宗流,興建學 校以推行正法。為實現「人間佛教」宏願,大師更不詞辛勞,風塵僕僕前往祖國內地、台灣和海外弘法傳教。頻繁的弘法活動佔去了大師的大部份時間,但這並沒有 使這位修持謹嚴、學識淵博、深受各界尊敬的大德稍事鬆懈,在繁忙的法務之餘,大師不忘口述筆耕弘宣正法、揭偽討邪。

   這部《弘法集》收錄了大師近半個世紀來的說法、講詞五百餘篇。從這些充滿著對佛陀的無限敬仰,對僧俗四眾無比慈愛的宏文法音,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師以佛陀的 慈悲濟世精神,以自己堅忍不拔的菩薩行願,稟承師祖遺訓,演教弘宗,紹隆天台,濟世利生,報四重恩,濟三塗苦,彈精竭慮六十春秋而至心不悔。大師將自己的 全部精力,投入到團結全港佛教僧眾,想四眾之所想,急佛教之所急,為八十萬佛教徒爭取佛誕公眾假日不遺餘力;積極推動「人間佛教」迎接人類新世紀的到來。 大師紹隆三寶、作育英才,傳燈授法、續佛慧命,經常引用古語「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以自勵勵人。在今天科技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佛教面臨的是一個多元文化錯 綜複雜的環境,佛教需要有一大批年輕有為的僧才,才能續佛命脈。大師在他的宏文中,大聲疾呼興辦學校加強佛化教育,籌建佛教僧伽學院,培訓年輕弘法人才; 大師更為護持三寶,破邪除惡,挺身而出,聲討世界上再度出現的滅佛罪孽和來勢洶湧的惑眾邪教。在其中一篇聲討文告中,大師義正詞嚴斥責國際上出現的毀滅佛 像暴行,呼籲一切正義人士,組織和挽救一場文化浩劫。可以這麼說:香港佛教之所以有今日之旺,善信之眾、善行之廣,作為香港佛教聯合會一會之主,大師功不 可沒,這是大師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有力明證。

《弘法集》共分三卷十一部份:
   第一卷是大師傳播正法、宏揚正見、提倡正行的佛學專著、釋論、法度和開示、法語。
   第二卷主要是大師對佛理深入淺出的論說。大師謹記佛陀「度一切苦厄」的教導,諄諄教誨、引導眾生解迷得悟、棄惡向善、淨化人心、提昇人品、實現人間淨土。 從選錄的部份論述中,我們還可看到大師續佛慧命、作育僧才的宏願偉略;雜文部份,是大師對社會、時事有感而發的隨筆;是大師護持佛法堅定不移,貶惡褒正鏗 鏘有力、揭偽破邪、義正辭嚴的檄文。
   第三卷是大師一心向佛,對佛陀的禮讚頌文。大師歷年在佛陀釋迦牟尼誕辰日發表的祝詞和大師在佛教團體、慈善福利機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講詞。大師在港英政府 管轄時代曾發起群眾性的十萬信眾簽名運動,要求當局予佛誕以公眾假日的權益,至今為人津津樂道。從這些恭迎佛誕的弘文祝詞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大師對佛陀的 無限崇仰之情,以及孜孜以求、有始有終、堅持不懈地爭取法定佛誕公眾假日的心路歷程。「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大師的努力,換來的是香港回歸 後,一九九九年起開始實施的佛陀誕辰日,成為全港六百七十二萬(一九九九年數字)民眾的公眾假日,真是佛恩浩蕩,眾生福祉,佛門幸事,永載史冊。
   本卷的後半部分是《弘法集》出版前的半個世紀中,大師不辭幸勞,在四方叢林道場,在佛門學府講堂,在盛大慶典論壇上的弘法講詞。每一部份的文章,或隨年份,或以類聚編集而成。
   文集最後附有以筆劃為序的總索引以供方便查找。

   相信這部《弘法集》的出版、流通,會讓更多的各界人士了解覺光大師的弘法歷程和愛國愛港、護教護道、為法為人的功行德業,從中明了香港佛教半個多世紀來的 發展歷程;並希望能從大師的文字般若中,得到無盡的法喜和智慧啟迪,感恩大師的法布施。在這裡我們衷心祝願大師福隨年增,光壽無量,領導香港佛教邁入新的 里程,揚佛之光,再創輝煌;更祈佛力加被,世界和平,干戈永息,消除災疫,化戾呈祥,香港繁榮穩定,物阜民豐,百業興旺,萬民安康。

佛曆二五四七年
(二○○三) 四月初八
佛誕日於嘉湖山莊

 
 
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
「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
  二零零三年七月十日,中國佛教協會在福建廈門南普陀寺舉辦了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 界和平祈福大法會」。來自祖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的佛教四眾弟子匯聚一堂,共同為國泰民安、祖國統一、世界和平祈禱。大陸佛教界高僧大德、四眾弟子共 五千餘人,台灣佛教界代表六十餘人、港澳佛教界代表一百三十多人參加了大法會。這是繼兩岸SARS疫情解除後,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大型 民間交流活動,同時也標誌著兩岸同胞共同渡過SARS危難後,兩岸佛教徒正常交往的重新開始。兩岸及香港、澳門的佛教徒以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希望中華民族徹 底擺脫SARS疫魔的影響,重新恢復正常交流的迫切心情,以及期盼祖國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和復興的美好願望。

   法會由廈門南普陀寺住持聖輝大和尚主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等兩岸及港澳高僧大德在祈福法會上致詞並做開示。祈福法會佛教儀式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 誠法師、副會長福建廈門南普陀寺住持聖輝法師,副會長福建莆田廣化寺住持學誠法師、台灣、香港、澳門等十位高僧主法。分「觀音壇」、「藥師壇」和「護國大 壇」裡外三個壇場同時進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和《仁王護國經》的佛號和唱誦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全場近萬名佛教四眾弟子 在同一時間發出祈禱國泰民安的同一個和音,在同一地點表達渴望實現祖國統一的同一個夙願。法會現場,氣氛祥和,瑞應紛現。作為繼佛指舍利赴台供奉後的首場 兩岸大型佛教交流活動,在海峽兩岸及港澳佛教四眾弟子的共同努力下,祈福法會獲得了圓滿成功,成為兩岸佛教界又一大盛事。非典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災難, 祖國內地、香港特區和台灣地區受害尤烈。疾風知勁草,患難見真情。在抗擊非典的斗爭中,兩岸同胞守望相助,和衷共濟;世界各地華人華僑心系祖國,拳拳相 報。這種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彰顯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非典肆虐,我們經歷了一場磨 難,也使中華民族的精神得到昇華,中國人民更加團結,中華民族更加堅強。祈福法會又一次促進了兩岸佛教交往,加深了海峽兩岸及港澳佛教徒之間同宗同源,法 乳一脈的親密關係,增進了兩岸佛教界的友誼和相互了解。參加法會的兩岸高僧大德和四眾弟子紛紛表示,中國佛教是中國人的佛教,中國佛教的根在祖國大陸,希 望海峽兩岸及港澳的佛教徒加強往來和交流,共同為祖國統一、民族復興作出佛教徒應有的貢獻。
 
 
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
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法會歡迎宴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致賀詞
尊敬的大會主席、尊敬的各地諸山長老大德、尊敬的與會嘉賓及各大善知識:

   在今天廈門『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法會』的殊勝因緣中,我們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大德、諸山長老、護法居士,歡聚一 堂,誦經讚頌、虔心頂禮,祝願回向,又共同交流,增進友誼,加強聯繫,這的確是新的世紀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大盛事,我謹代表香港佛教界的名義,對大會的揭幕 表示熱烈的祝賀。同時,向這次大會的組織者,主持者,各位政府領導,各位遠道而來的教界大德長老們,致以最衷心的問候和敬意。

   今年四、五月間,「沙士」來襲香港,威脅港人安全,我們香港佛教聯合會迅即會聚全港佛教界同人,先後舉辦驅炎除疫消災祈福法會,並至各疫情重點地區、醫 院、灑淨、遍施甘露法水,祈禱國泰民安。六月初,我們又與全港十二宗教團體在大會堂劇院共同舉行聯合追思祈福法會。我們深深體會到,佛教是積極入世、慈悲 喜捨、淨化人心、實現終極關懷、度化眾生的偉大的宗教,佛教教旨「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有利於社會的精神文明 建設,它受到世人的歡迎和景仰。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合作的時代,也是一個友好對話的時代。繼承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提倡開放和包容,謀求合作,增進團結, 共同發展,祈願國泰民安、維護世界和平,這是我們佛教徒的共同心願。

   我們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同祖同根,同宗同源,一花五葉,一根同生,我們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使命、共同的法脈、共同的旨歸。這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 長聖輝法師,以他的深切悲願,在著名的佛教叢林廈門南普陀寺,舉辦這次盛大的祈福法會,營造了新的世紀佛教界的團結合作,展示了未來中華佛教的發展前景, 意義十分重大。我預祝這次法會功德普施,圓滿成功。

   敬祝各位大德,諸上善人,身心康泰,萬事勝意,福慧無量。


尊敬的大會主席、尊敬的各地諸山長老大德、尊敬的與會嘉賓及各大善知識:

    海會雲來,殊勝盛會,廈門南普陀寺住持聖輝法師,此次邀約海峽兩岸暨港澳各地,同在廈門舉行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各地大德應約雲集, 成為歷史性首次的盛大而隆重的聚會,本人藉此因緣,聯同香港佛教界組團來參加,得與各地舊雨新知相敘,至感歡慰,除謹向主辦者表示謝意外,並向各地法友敬 致問候。

   世事無常,本年日前,突然發生「非典型肺炎時疫」,短短期間,來勢洶洶,蔓延多個省巿,以至世界各地,威脅著人們健康生命,這是一場人類浩劫,在疫症流行 期中,幸在各地政府果敢的防治措施,和人民大眾加強警覺防禦,海峽兩岸以至港澳特區,都提高了警惕,互相關心,終之把疫魔降伏了下來,而回顧經過,我佛教 人士在防禦疫患中,均曾盡力獻出力量,類如以教理戒定慧安撫信眾,鎮定應付疫潮,分別多番舉行法會祈福消災,超薦死難,支援前線醫護,捐獻滅災行動等等, 都顯出佛教慈悲,平等無私的偉大愛心,而更可喜的,兩岸四地佛教互通交流,團結一致,更見日為密切,事實上,兩岸四地的佛教,本源同一脈,經絡相連,是不 可分割的,由此希望,我們誼同一家,今後多加聯繫,共同為弘法利生,產生更大的動力。

   今晚 蒙主人家齋供歡迎,盛情接待,謹再三致謝,並祝

   聖輝法師,法德隆盛,在座各位,法喜充滿,如意吉祥。
 
 
香港佛教界應廈門南普陀寺住持聖輝法師之邀
出席兩岸四地舉行消弭「非典」息災國泰民安法會

◎紹 根
  香港自亞洲金融風暴過後,五年多來,各行各業日走下坡。今年本來正待復蘇之際,豈料福無重至,禍不單 行,正是屋漏更逢連夜雨,三月期間,美國攻打伊拉克,同時香港忽然爆發「非典」病毒,再次衝擊經濟,各行各業更見蕭條。這「非典」疫疾轉眼間擴散至全球各 地。香港雖是彈丸之地,也有一千七百多人感染,因感染非典病毒而死亡者達三百人,連前線醫護人員也有多人為患病者抵禦炎魔而罹難。

   雖然世界衛生組織於日前宣佈解除香港疫區之名,但各行業已元氣大傷,還需要一段頗長的時間才可復原。這由於港區內部種種因素所致,例如七一回歸紀念之日, 本來是喜慶節日,但有些人士利用香港經濟衰頹,失業人數大增,積聚了太多怨氣和戾氣,因此巿民藉機會一窩蜂上街遊行以洩憤,把喜慶節日變成示威遊行日,造 成社會亂象。試問在短期內的經濟怎會好轉呢?

   上月寶蓮禪寺扶貧助學團前往河南農村,探訪學童和考察校舍,沿途均有防疫站,為往來人士量度體溫,防疫工作非常嚴謹。可惜幅員遼闊,鄉民的衛生意識不高, 因此內地解除疫區之名比香港稍遲數日。由於內地社會穩定,相信非典疫疾消滅之後,經濟很快便可復甦。世衛組織提出警告,非典疫症可能於秋冬期間再次爆發也 未可料,勸人們對衛生要繼續提高警覺。

   廈門南普陀寺住持聖輝法師以人溺即己溺之心,興無緣慈,運同體悲,發公函邀請兩岸港澳各地諸山長老,佛門四眾同人,雲集南普陀寺,虔誦《仁王護國般若尊 經》,加持密咒,解冤釋結,祈求佛力加庇,消弭非典疫魔,不再肆虐人間;若有不幸去世者,祈聞經聲而高超淨域,染病者早日痊癒,社會經濟早日重現生機,人 人安居樂業,這是利樂人群,為大眾謀福祉的工作,乃佛弟子應盡的責任。

   因此,香港佛教界以會長覺光長老為首,率領二十多位法師暨在家二眾達九十餘人,於七月九日應邀出席參與盛會,祝願國家昌隆,世界和平,疫疾諸災悉皆消滅,人人樂業安居。

    這次南普陀寺住持聖輝法師,興慈悲之心,拔苦予樂的精神,雲集兩岸暨港澳各地諸山長老、佛教四眾同仁,為人類消除宿業之外,我們也要自我反思,這次非典病 毒並非偶然,所謂「法不孤起,果必有因」,人類生於這個世界上,乃隨業受報之身,所以古有名言:「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這由於我們多生多世積聚的惡業 而招感今生的苦果,所以佛陀常常勸勉我們止惡向善。「止惡」以戒殺為首,要我們減少殺業,改變日常飲食的習慣,少食肉類。其實,凡有生命的動物都是貪生怕 死,我們既然愛惜自己的生命,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我們不應殺生,也不應食肉,以免與眾生結下冤緣。須知不食肉是培養自己慈悲的德性,也是保 持自己身體健康的秘方。近年出現由雞、鵝、鴨互相感染的H5N1病毒,能致人性命的禽流感;外國也發現瘋牛症和O157大腸桿菌,由於畜類互相感染,演變 出對人類殺傷力極重的病毒,例如H5N2、 H9N2等變種病毒,以及最近外國發現的猴天花及死亡率極高的馬腦炎病毒。近日各地非典病毒稍為平息,有些地區又發現乙型腦炎症。這皆是由於我們將有病毒 的動物血肉送進自己口裡,因此感染細菌而生病。即使健康的動物,牠們被捕殺之時,內心的恐懼、憤怒、怨恨等痛苦情緒亦往往令牠們的細胞產生一種毒素;人們 將含有大量毒素的肉類,食入口中,正是病從口入。體內吸收這些毒素,日積月累,人體自然產生大量變種毒素,因而引致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因此,欲避免染上 由肉類毒素而引起的各種奇難雜症,希望有緣人從今日起,以少食肉類為佳,尤其野生動物;改變日常飲食習慣,重視衛生,自然身躬康泰,諸事吉祥。最後謹以經 中四句偈奉獻,請各自珍重。

  假使百千劫
    善惡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降伏非典國泰民安 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
香港廈門聯誼總會理事長陳捷中講話
尊敬的各位長老、各位法師,尊敬的各位領導,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居士、各位嘉賓,阿彌陀佛!

   今天,捷中有緣以人間佛教的行佛者、和身為廈門人的子弟雙重身份站在這裡,深感無比光榮和自豪。

   光榮的是,作為人間佛教的行佛者,捷中有幸蒙南普陀寺住持聖輝師父的信任,能夠參與這次「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 會」的籌備,仗著這樣的因緣,並得到我的皈依師父聖輝長老及星雲大師這樣的當代高僧大德悉心指導。在今天進行的法會,相信在座善知識也和捷中一樣,伴隨著 諸山長老法師們誦念《仁王護國經》的同時;深深感受到釋迦牟尼世尊,期許我們佛弟子不僅要熱愛我們的信仰,同樣要熱愛我們的祖國。這種愛國愛教的情操,不 是時髦的現代想法,而是早在佛陀在世時已經提出了。

   今天,在追隨人間佛教的理念下,我們以信仰奉獻予國家和社會,正如師父星雲大師所說的,就是做一個行佛者。捷中今天和大家一起參與了行佛者該成就的一次盛會,共同見證了現代中國佛教的一段歷史,深感莫大的光榮。

   更使我們感到自豪的是,這樣一個緣結兩岸、情牽四地的祈福法會,是由我們美麗的故鄉,國際花園城市廈門市來承擔。

   在座的長老、善知識都知道,從開春以來不到半年的時間,先是「攻伊」戰爭,緊接著則有非典型疫症的肆虐。這兩場有形和無形的戰爭,除了造成慘重的生命和經 濟損失之外,更為無數的人們帶來惶恐和哀痛。感謝三寶的庇佑,佛陀告訴我們,面對苦難,要去反省導致苦難的根源,再去謀求解決的法門。兩岸四地各佛教道場 和團體,在人心惶惶的時候,積極承擔起安撫和救濟的責任,不同程度上參與防治疫症和心靈輔導工作,彰顯了愛好和平與關懷眾生的人間佛教精神。

    廈門和台灣一衣帶水,和港澳地區往來密切,是聯繫兩岸四地的最佳城市之一。我們幾個、同一血緣的社會,互相扶持走過了對抗非典的初步勝利之時,由我們廈門 的古剎南普陀寺倡議與主辦這一場祈福法會,意義深遠,功德無量。捷中相信,今天的這份光榮和自豪,應該屬於佛陀、屬於在座諸山長老法師、領導嘉賓和善知識 們的,也是屬於全體廈門人民的。今天這場法會的圓滿、並不表示終結散場,而是兩岸四地佛弟子、人間佛教行佛者,攜手以信仰奉獻國家和眾生的一個里程碑。

   最後,讓捷中再一次感謝諸山長老法師慈悲帶領,各級領導關懷指導,以及所有善知識的熱心參與,感謝南普陀寺鼎力支持,成就了今日之盛事。

   願慈悲偉大的佛陀,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庇佑世界和平、祖國興旺富強,社會繁榮安定,大眾身心清淨、妙心吉祥,阿彌陀佛!
 
 
「佛學研究中心」揭牌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賀詞
尊敬的聖輝法師、尊敬的各位長老、各位領導、各位善知識:

   紹隆佛種,續佛慧命,是我輩佛弟子,無時不記掛 在心上的事,和應去踐行實現的事,而佛教三寶中,僧寶實在不可忽略,因為如欠缺了僧寶,佛教弘興傳承乏 人,當是一大嚴重問題,因此,由來各大名山道場,培植僧才,列為當務之急,海峽兩岸,大陸與台灣各地,著名之佛學院不少,人才輩出,舉廈門南普陀寺所辦閩 南佛學院為例,出家二眾青年得獲深造成材,人數不少,聲譽遐邇皆聞!

   本人身居香港,多年以前,即感造就佛教接班人才,並且配合現代進展,提高僧伽學問素質,設辦僧伽學院,應有其必要,故早已立定計劃,經過一段籌備時間,得 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國家中央當局支持,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命名為「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由去年招收到各地優秀青年僧伽,到香港入學,留學為期三 年,加強大學課程深造,以期將來修得國際認可大學學位,使能為未來佛教拓展更新領域。

   由於佛學工作是長遠而重大,有賴各方面大力提倡,首先響應者有香港佛教大護法楊釗居士。楊居士認同現代僧伽,需有高深學識,故不斷贊助有關事項,最近特斥 資港幣三百萬元,分別捐助香港、南京、廈門三地之三間佛學機構,計為: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一百萬元、南京大學旭日佛學研究中心一百萬元、廈門南普陀與廈 門大學合辦,佛學研究中心一百萬元。楊居士現因在南京,未能出席盛會,適值本人來廈門參加法會,特委託本人,將一百萬元善款,送交南普陀寺聖輝法師代表接 收,楊居士菩薩善行,澤被廣遠,至堪欽佩,現在,謹請聖輝法師,接受楊居士捐款,謹祝寺務昌盛,法德充滿,並祝各位慧福無量。
 
 
廈門南普陀寺舉辦
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
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
港澳佛教界代表團名單
總  團  長:覺 光法師
副總團長:永 惺法師 初 慧法師 智 慧法師 健 釗法師 紹 根法師
團  長:陳捷中居士
副  團  長:區潔名居士 陳守仁居士 林華國居士 修 智法師 淨 雄法師
     陳成秀居士 黃煥明居士 林龍安居士
顧  問:葉 宣先生 高 閩女士 翁裕雄居士 楊東成先生 周娟娟居士
秘  書  長:道 平法師
副秘書長:覺 真法師 宏 明法師 威 振法師 心 慧法師 吳天賜居士
     柯達權居士
總  務  長:湧 振法師 陳美娜居士 張素珠居士 傅玲琍居士
代  表:果 德法師 演 慈法師 意 超法師 德 輝法師 戒 晟法師
     賢 融法師 志 振法師 弘 振法師 賢 振法師 悟 振法師
     陳林碧琴居士 盧施鷺鷺居士 陳蔡蝴蝶居士 林蔡瑤蠲居士
     司徒基昌居士 余周秀玲居士 李黃錦源居士
     劉啟智居士 王少華居士 莊振昌居士 許淑箴居士 李少林居士
     呂東勇居士 張永田居士 格 桑居士 黃曼霞居士 郭英蘭居士
     陳思暐居士 白 燕居士 洪新媚居士 王佩華居士 王幼華居士
     陳玲玲居士 昌素玉居士 姜中愛居士 莊祖賢居士 林達昌居士
     謝鷺生居士 楊珊玲居士 劉麗莎居士 林纓庭居士 張海綿居士
     張靜蘋居士 林瑞章居士 葉富璇居士 劉金生居士 史麗容居士
     簫妙玲居士 陳碧華居士 洪志龍居士 施少雄居士 謝衍澤居士
     謝理俊居士 莫翠雲居士 李少萍居士 鄭權華居士 陳淑迎居士
     陳淑雅居士 許文君居士 陳佩玲居士 楊淑卿居士 楊冰榕居士
     張瑜華居士 廖婉真居士 黃小青居士 蔡和清居士 李維謙居士
     黃匯川居士 周建川居士 謝永謙居士
 
 
一片丹心護華林--在龍華寺年檢總結會議上的發言
◎王永平
  我今天心情很舒暢,參加龍華寺的年檢總結全體會議。我很感激照誠方丈最近終於肯接受我把代管的幾項權力 移交給他(經濟權、人事權、外事權等)。一個寺院的管理權,無疑都應該是方丈掌管。二十一年前,明暘大和尚榮任龍華寺方丈,市宗教局叫我來幫忙處理日常事 務,寺內大事,肯定都向大和尚請示匯報,時間長了,明老放心了,幾乎甚麼都讓我做。我也理解他,他當時已經六十八歲了,而且北京中國佛協常有出國任務要他 去,外地交往又很多,他確是無暇過問具體工作。十七年中,形成了龍華寺內都是王永平掌權,這種不正確的看法。確切地說是王永平代為管理日常寺務。一九九九 年三月十八日,照誠法師被請來龍華寺擔任代理住持,在座談會上我曾當眾將「一顆公章一支筆」交給照誠法師,事後他把公章鎖在抽屜裡,交一把鑰匙給我,說他 不在時,由我代辦。他有圓明講堂的事,照顧老和尚冶病的事,外地交往,自己修學,還有去日本交流半年,這樣一來,實際還是我管。一晃四年,幾次催他都講再 幫幾年。局外人私下猜想「王永平不肯放權」。最近我再催大和尚,作為方丈你應該把管理事務大權接過去,他同意了。局外人又猜測「兩人矛盾激化了」。這種凡 夫俗子之愚,來猜測學佛求淨之智,總是貽笑大方的。

   現在方丈請我為「終身顧問」,我很高興。他還想請我在寺務工作方面做顧問,參與寺務商討等等,這些我不接受。我要退有兩層意義:

   一、寺院是六和僧團,三寶場所,祇能是僧人領導,居士是為法師做雜務的。我歷來總是講「我是明暘法師手下的雜務工」。許多人聽了發笑,認為我是假謙虛,實 際上他們不懂,我講的是教內的基本原則,是作為居士應有的態度。我總是催明老找個接班人,具體來管理龍華寺的寺務。九二年想請照誠法師來,他不肯。九五年 請他來,又不肯。直到明老病後,一九九九年春,經市民宗委領導幫忙,做工作,才把他請來。他來的任務是「宏揚佛法,管理寺務」。但三權他還不用,在我心裡 總是不踏實,直到現在照誠方丈終於把管理權接過去,這就正常了,我也心情舒暢了。

   二、照社會上的規定,男人六十歲就應該退休,我已七十六歲了,早該退下來,退出龍華寺的決策和管理。因為我是清醒的,按照普遍規律,老年人是比較保守,年 輕人是開拓的,能夠與時俱進的,我不願意拖後腿,所以今後的管理我不顧問。但如果方丈有甚麼事要叫我去做,我會認真做好的。今後因為我年紀大了,總想要適 當休息休息,但我還要做些工作。我跟明老二十年了,一個破爛的龍華寺,經明老領導,培育僧才,完善叢林制度,團結海內外佛教徒前來朝拜,做大功德,法務興 隆,影響深遠。我聯想到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在那九年裡,我曾無條件地為龍華寺當會計,每月至少來三天,那時一個破舊凄涼的苦廟,每個和尚每月只有十 二元的生活費,僅夠吃碗苦飯。前九年,後廿一年,我在龍華寺服務整整三十年,這三十年的歷史,實實在在告訴我們,明暘法師是龍華寺的中興祖師。現在我覺得 應該把明老中興龍華寺的功勞寫出來,所以我要化相當多的時間來寫回憶錄,寫好以後,交給照誠方丈,由他取捨整編,配上照片,出一本書,永傳後代。

    最後還要講一點,我心裡的喜悅。請照誠法師到龍華寺接班,明老和我考慮是一致的,要道風好,佛學好,能講經,能寫文章,能領導法務等等。一九九二年要請他 到龍華,他雖沒來,但我們沒有放棄。一九九三年去台灣,到了六十六個寺廟,場場講話,一位台灣的大居士總結說:照誠法師「年青博識」。一九九八年冬,到龍 華寺講心經,全體法師聽經,一致贊揚講得好。一九九九年秋,主持香港天童精舍大法會,講開示,上堂大齋說法,含意深奧,闡述生動,贏得廣大信徒的贊嘆,香 港記者採訪了實地情況,在報紙上贊揚:「照誠法師是新一代佛門龍象」。明暘法主老和尚,為龍華寺培養了如此理想的接班人--照誠方丈,由他來領導管理龍華 寺的寺務,把明暘法主老和尚的中興事業,再推向前進。一座更加光輝燦爛的龍華古寺,將展現在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我感到無比興奮,萬分喜悅,我希望龍華寺的 全體人員,真心誠意無私地擁護照誠方丈的領導,努力工作,為龍華寺的愛國愛教事業作更多的貢獻,祝福龍華寺佛光普照,祝福在座全體人員幸福愉快!
 
 
名人話佛教
◎楊在鈞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相傳公元前六至五世紀中,古印度迦毗羅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悉達多.喬答摩(即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佛教的教理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主張依經、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以斷除煩惱得到成佛為最終目的。

   佛教自漢哀帝元壽元年(西元前二年)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佛教思想對我國文學、藝術、哲學以至社會的風俗習慣等,都有較大影響。

   古今中外偉人、名人及有識之士對佛教都給予極高評價,肯定了它存在的價值。

   佛教經典充滿了辯證法,革命導師對此有諸多論述。馬克思說:「辯證法在佛教徒那裡已經達到比較精緻的程度。」恩格斯說:「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 才成熟。」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指出,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只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只有東方的佛教徒和希臘人處在人類辯證思維的較高發 展階段上,毛澤東對此亦有評說,據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講,在一次偶然的外事活動中,因為接待的外賓(佛教人士)尚未到,在此間隙時,毛澤東在場,向 他開玩笑說:「你們佛經裡,有些語言很奇怪,「佛說第一波羅密,即非第一波羅密,是名第一羅密。」照這樣說,你趙樸初,就是佛說趙樸初,即非趙樸初,是名 趙樸初。看來你們佛教還真有些辯證法味道,毛澤東引用的這段話語出自佛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說明毛澤東不僅讀過《金剛經》。而且研究 很深《金剛經》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無有自性。空幻不實,人們日常以為真實存在的一切,都不過是一種語言表達上的名詞概念,並不是真正的存在。這種思想, 佛教稱之為「無我」。《金剛經》認為一切眾生無我,一切萬物也無我。從這種思想出發。對現實世界的一切都不要執著。要「遠離一切諸相,面「無所住」。毛澤 東引用的「佛說(所言)、即非、是名」三語,貫穿了《金剛經》全篇。有人作過統計,經中三語多達六十七處,不論一切事、一切人、一切場合和一切時,「所 言,即非,是名」三晤,隨處可見。例如,「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所言法相者,即非法 相,是名法相,「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等等。這三語是《金剛經》特有的語法格式,凡是初聽聞者,都頗感奇怪,難知其意,令人摸不著頭腦,不 知是怎麼回事。毛澤東卻對此三語研究有成而一語中的,指出三語「有些辯證法味道」將其提昇到哲學的高度。佛家則將三語稱為「般若學三句話」。「般若,梵語 智慧的音譯。佛教謂洞察一切的智慧。為表示它和一般智慧有所不同,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般若」為「諸佛之母」。《大智度論》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也。 一切諸智慧中最為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窮盡到邊。」《金剛經》就是宣揚大乘佛教般若性空思想的重要經典。三語蘊藏著般若妙義,如果用以指導 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那麼將會化干戈為玉帛,化躁動為平靜,化煩惱為菩提。比如在炒股發財後,心知緣起性空,「所謂發財者,即非發財,是名發財,有 此三語規範其心,不致被高興沖昏頭腦,保持一顆清淨心平常心;如當事業失敗時,想到「所言失敗,即非失敗,是名失敗。」就不致沉淪,而會憑添一股克服困 難,戰勝失敗的勇氣。有可能轉敗為勝,東山再起。總之將三妙語經常繫心上,則無處不是海闊天空、清靜與自在,從世間法來說,這就是生活中的辯證法。用此法 能化解生活中林林總總的矛盾。何樂而不為呢?

   佛教是哲學而又高於哲學,這已為眾多的偉人名人和學者所共識。孫中山先生說:「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為哲學之母。研究佛學可以補科學之偏。」毛澤東在一九 五八年八月廿一日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擴大會議上的講話中談到慧能時說:「主張一切皆空,這是徹底的唯心論,但他突出了主觀能動性,在中國哲學史上是一個大躍 進。」美籍華裔科學家沈家禎博士對佛學進行了深入研究,經常應邀赴各地以中、英文講解佛法。並撰寫了解釋《金剛經》的專著。他說:「我本人是科學家,對科 學很感興趣,我對佛法同樣感興趣,我個人認為佛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佛家主張:「眾生平等」、「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這些基本教義,受到世界有識之士的贊譽, 給予了高度評價。毛澤東曾對達賴喇嘛說:「我們再把眼光放大,要把中國、把世界搞好,佛教教義就有這個思想。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 時在印度受壓抑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痛苦,他不當王子,出家創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 上是共同的。」這說明毛澤東充分肯定佛教「普渡眾生」的教義。在王興國研究員著《毛澤東與佛教》一書中也披露,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曾服膺這種教義。一九一七 年八月二十三日,在致黎錦熙的信中說:「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若以慈悲為心,由此小人者,吾同服也,吾宇宙之一體也,在一九一九年十月毛澤東所寫 的《祭母文》中說:「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就明顯反映了這種「普渡眾生」的思想的影響。

   佛教主張世界和平,熄滅戰爭的觀點為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所贊嘆,尼采說:「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的實證的宗教,她視善良和慈悲促進健康,不可以仇止仇。」 當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鬧得不可開交,今天你一個「人體炸彈」炸過來,明天我用飛機、坦克轟過去,雙方血肉橫飛,慘不忍睹,多少無辜平民倒在血泊中,家破 人亡,妻離子散。雙方都以仇止仇,冤冤相報何時了?如果雙方都能按佛教的慈悲觀保持克制,這場拉鋸式的戰爭是可以結束的,中東和平就有希望。

    有不少人,總認為佛教是迷信,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這一點,毛澤東早就作過批駁。據毛澤東的警衛李銀橋回憶,毛澤東在延安出門散步,對李銀橋說:「我們去 看看佛教寺廟。」李銀橋說:「那有甚麼看頭,都是迷信。」毛澤東說:「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嗎?」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學者梁啟超說:「佛教之信 仰,乃智信面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李瑞環說:「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佛教文化對中國倫理、道德等產生很大的影響,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 的一部份。佛教許多主張和我們提倡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中國著名佛學家、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一九九四年應邀赴法國講學時答記者說:「佛教在過 去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在現在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主要部份,在未來是解決人類精神問題的必由之路,當代中國電子科學家尤智表說:「佛教不但不是迷 信,而是破除迷信最徹底的學理,是宇宙人生真理,處世接物的適用之學。」

   上述論述反映了佛教的真相。事實已經證明,佛教是正信、智信而非迷信。首先,佛教不承認救世主。不承認有主宰世界的上帝,認為「人人皆具佛性」,都可自 修、自悟、自證,都能成佛。對人世來講,佛就是覺悟了的人,人就是沒有覺悟的佛,眾生與佛是平等的。其次,佛教講因果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古人 云:「福禍無門,唯人自招,」自己就是自己的主宰,沒有甚麼神可以作人的主宰,也沒有甚麼神對人賜福或降災。「因果律」是符合科學的,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也講究因果,此亦是大自然的規律,君不見多少無數殘酷的事實,因為違背因果律造成的苦果,如濫砍濫伐,森林遭受破壞的因,就導致山體滑坡,水土流失,大地 沙漠化的果;大喊叫河水讓路,拼命圍湖造田的因,就帶來了湖泊消失,河道失衡,洪水災害頻頻發生的果;乘著生活改善之機,人們拼命往肚裡填雞鴨魚肉,美酒 佳肴,甚至長期呆在空調房裡,活動減少的因,就帶來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高發的果。如此等等,可見因果不爽。非迷信也。再次,佛教反對鬼 神崇拜。釋迦牟尼教誡弟子:「不得事余道,不得拜於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視吉良日。」(《般舟三昧經》)。有些鄉間民眾不了解佛教,過著「鬼神崇拜」等盲 目信仰的生活,求福賜財,抽簽、打卦、扶乩、燒紙箔等,佛教裡沒有這些。至於個別佛寺搞抽簽、打卦、扶乩、爭「創收」,那是邪門外道,並不代表佛教整體。 亦是佛教反對的。妄求無因得果,實為愚痴之舉、這都不是正信佛教的產物。許多不明真相的人把供拜「皇天、土地、門神、財神、灶君」甚至「仙姑、真人」也和 佛教扯在一起,實是莫大的誤會。有些地方把正信的佛教與迷信拜神硬拉在一起而加以打擊,使佛教遭受不白之冤,這也是違背宗教政策的。

   研究佛經、學佛,可以活躍思維,開啟智慧,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共產黨最早的領導人之一瞿秋白,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年廿三歲。在與人談到走上 革命道路的感受時。他說:「無常的社會觀,菩薩行的人生觀,引導我走上革命的道路。」毛澤東主張共產黨人研究佛教經典。他說:「世界上那麼多的人信教,我 們不懂宗教。我贊成一些共產主義者研究各種宗教的經典,研究佛教、伊斯蘭教、耶蘇教等等的經典。因為這是個群眾問題,群眾中有那麼多人信教,我們要做群眾 的工作,我們卻不懂宗教,只紅不專,是不行的」(1964年對班禪的談話)。五十年代,毛澤東到廣州去視察工作,在一次廣東省的常委會上,他就問在座的: 「你們知不知道,你們廣州在唐代時出了一個唯心主義哲學家六祖慧能,他是一個大老粗,沒文化,他寫的《六祖壇經》是非常深刻的。你們應該向六祖學習。」在 有關毛澤東讀書的記載中,他常常把《金剛經》、《六祖壇經》、老子的《道德經》放在手頭,作為他常常翻閱的讀本。他的許多講話和文章常應用佛教或與佛教有 關的成語、典故,因而使之文彩斐然。如在《毛澤東選集》中可看到「一知半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在劫難逃」、「口頭禪」、「空中樓閣」、「五體 投地」、「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頭是岸」、「三災八難」、「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均是引自佛經和佛教典故。可見毛澤東研究 佛教經典達到一定深度。應用起來是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上述偉人、名人、學者對佛教的關注、認同、評論,對於我們了解佛陀的生平與貢獻,佛教的基本教義,佛教的價值觀、道德倫理觀,佛教與科學的關係等等,都有著重要的啟發和幫助。
 
 
懷念清定上人
◎達 文
  五十多年前,我曾有幸親近過密宗大德清定上人。說起這段往事來,既激動,又愧疚!

   最近,因上海有高稹智居士等人,計劃出版紀念清定上人專輯,特向我徵文。使我回憶起與上人有段殊勝因緣和鮮為人知的經歷。

   我親近清定上人是很偶然的,時間又非常短促,剎那間的事,卻給我一生留下難忘的印象,並深深感到遺憾!

   早在一九四七年夏秋之間,常州天寧佛學院有幾位畢業生:達文(筆者)、普慈、演傳(震天)、本然、常德等人,計劃前往四川重慶北碚漢藏教理院深造;我們來 到上海普濟寺「掛單」,該寺雖不大,卻聞名全國,因它是山西五台山廣濟茅蓬碧山寺的下院,方丈和尚是很有道心的壽冶和尚,監院是法度,本煥兩位上人,他們 曾在揚州高旻寺參學多年,是來果禪師得意門人。說起上海普濟寺來,令各地僧人非常神往,因它「道風好」!猶如污泥中一朵蓮花。

   天寧佛學院五位同學在普濟寺「掛單」,佔光不少,無形中給別人的印象帶有「道風」了,另眼相看;事實上這幾位青年法師在上海「掛單」,是處在「落難」狀 態,身無盤費,怎麼前往四川重慶呢?帶他們來到上海的,是達文法師(筆者),因是普濟寺監院法度上人的高足,有這層關係,食、住便不成問題了。但盤費又從 哪裡來呢?詩人說:「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監院法度上人指點說:「不妨到覺園金剛道場請求清定上人慈悲,保證甚麼問題都解決啦!」這幾位同 學一齊來到金剛道場,拜見了清定上人,說明來意。

   清定上人聽有五位學僧前往四川重慶北碚漢藏教理院深造,感到極大的興奮和欣慰!因為他的上師能海法師在成都近慈寺弘法演教,與漢藏教理院院長法尊法師道誼 深厚。由於這層緣因,清定上人非常樂意支持這數位學僧往四川去「求法」了。在他看來,漢藏教理院學僧肩荷著漢藏文化交流的特殊使命,也含有一份「盡在不言 中」的微妙感情。他立即修函給他的皈依弟子(四川人),在上海、重慶兩地開設一間輪船公司(華強),有數艘巨型輪船來往於滬渝之間。我們五位同學免除一切 費用登船前往重慶去了。後來才知道,這位船公司老板篤信佛教,凡是出家僧人欲往四川峨嵋山朝聖的,該公司統統免費結緣。在那年六月間,我們幾位同學乘車往 黃浦江船碼頭,登上「華源號」輪船了!想不到在船上竟有四、五十位「方外人士」擠在一塊兒,其中有和尚、尼姑、喇嘛、居士,還有茅山道士、道姑等人。龍華 寺住持性空法師也在船上。這些方外人士都是免費前往四川朝聖的。清定上人跟我們結了這個緣,這個印象至今在腦海中忘不了,衷心感激這位老人家慈悲成就他 人!
 
 
明公上人生西週年頌
◎宏 明

  壬午大暑,荷風飄香,皓月將圓之夕,師於龍華棲心靜室正念往生。慧星殞落,人天同悲,舟 航頓失,法侶誰依﹖於茲一載,憶念彌深。遙想極樂蓮邦,八德池漲,七寶華開,師與海會聖眾,序列玉樹金階之間,趺坐華台蓮座之上,風儀俊爽,氣度恢弘。溯 念師之化現,髫齡希尚,求歸釋門,戒光騰燭,定水清澄,愛國愛教,為法為人,眉毛拖地,志堅情殷。育德成體,日月彌懋,操守行狀,讚以莫喻。今逢師生西週 年,謹貢蕪辭,以申葵悃,祈師乘願早來,再化娑婆。願師門同人,克遵遺教,篤勉行道,庶酬法乳深恩於萬一。

   偉哉上人  當代象龍  示跡八閩  降生榕城
   陳氏世族  書香門庭  幼承儒訓  性懿神清
   總角父歿  哀痛徬徨  萌出世志  體法無常
   白塔聆教  圓公演揚  一心皈敬  慧命津梁
   漱流枕石  習禪雪峰  入大乘海  翹仰玄風
   心馳靈鷲  行道肅恭  宿慧頓現  洞照圓通
   年十有五  受具天童  迨霑戒善  密護塵蹤
   偶睹飛雪  豁悟生空  隨處皆道  天地交融
   十九英秀  執事圓明  運權導實  乘緣經營
   扈錫侍筵  克誠躬行  聖賢繼踵  師資相承
   麒麟方角  俊鶚騰霄  志韻清遠  金翅始毛
   三求一吼  慈航高標  瞿曇偉業  作一肩桃
   七七事變  現身戰場  運悲運智  無畏行藏
   重洋遠渡  募銀驅狼  念佛救國  護民興邦
   劫難屢歷  世構亂離  心遊物表  唯道是依
   志業清粹  皎然不緇  禪寂勇進  夙宵抱疑
   時輪流轉  風偃海澄  共業冰釋  法門天晴
   道鼓雷震  法幢高擎  風雲際會  聖教斯興
   法待緣顯  道由人弘  六剎炳煥  勞不言功
   匡教興學  傳戒揚宗  四方 至  暐曄響從
   伸敷高旨  啟瘖振聾  開物導俗  跡遍西東
   駕錫寰宇  唱歸和平  愛國愛教  德譽八紘
   老病權現  默照楞嚴  離言妙契  淨光沖謙
   法性虛寂  真諦凝玄  冥化無朕  道本天然
   慧雲散滅  日月光潛  根塵迥脫  證大涅槃
   法住法界  如流入川  是因是果  花落成蓮
   千五舍利  晶瑩玲瓏  寒潭印月  聖力潛通
   德範千古  慧澤寰中  法身圓應  讚何能窮

癸未年六月朔旦清辰
恭撰於香港佛教僧伽學院

 
 
高山景行--我所見到的茗山長老
◎楊雨綿
  以前,我與茗山長老接觸不多,調入市政協後,才米線距離內觀察他老人家:給我的印象是一位至誠長者,德行高尚。儘管他圓寂已近兩年,音容笑貌卻永駐心田。

    二零零零年一月市政協全委會上,我調入政協不久,分配我負責簡報工作,並參加民族宗教組的討論。大會分組討論時,我想多收集點素材,便八點前趕到長城酒店 十一樓討論地點。我以為還沒有人呢(因為常規8:30開會),哪想到,茗老已坐在那裡了,正在寫著甚麼。他見有人來了,便禮貌地打招呼,我也向茗老問候, 並作自我介紹。茗老人雖清瘦,但面色紅潤,一雙眼睛閃閃有光。筆記本裡用漂亮的行書寫滿發言提綱和建議。他笑著說:「我還有些參政議政的建議要在會上講講 呢。」這時參加討論的委員陸續來到會場,都分別與茗老握手致意,茗老也以笑容和點頭回復。我記得,茗老發言時口齒清楚、抑揚頓挫,很精彩,贏得大家靜聽。 他講:「前不久,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煥長老來信,說怕我耐不住北方嚴寒,邀我去那裡過冬並過年。我想去深圳,還有些法務與本煥長老相商。但市政協召開全委會 的通知到了,我決定不去南方了,參加市政協全委會,有些建議想在會上講講,履行好常委的職責。」還講,「個人的事再重大,也莫過參加政協會重要了。」茗老 的那席話對我啟發很大,以後政協每次例會,無論是出席還是列席,我都像茗老那樣,保證到會。在那次全委會上,茗老先後發言,講了許多建議,參政議政熱情極 高。他講:「建萬佛塔,重建焦山新山門;同時建石牌樓,山門殿,鐘鼓樓;新辟放生池,與老池相連;還要築防洪堤霸,新碼頭。增添焦山景點,為發展鎮江旅游 文化名城出點力。」茗老對這些建築從式樣到時間都作了詳盡的說明。我們還將茗老發言擇要刊登在會議簡報上。後來,由於市領導和政府認真組織實施,這些建築 不到兩年都竣工了。如今,滲透著茗老睿智和心血的建議都已轉化為現實了。

   到了二零零一年四月,茗老病重了。一天,我們陪周主席去華東療養院看望他,茗老在病房樓梯口等著主席一行,態度謙和。周主席還特意將我作了介紹,茗老講: 「認識,認識。」落座之後,茗老囑咐侍者沏茶,還分給每人一只香蕉。幽默地說:「我用周主席的水果招待大家了。」期間,兩位名人就佛教、思想道德教育、法 制建設進行了長談,聽得我們如痴如醉。當有人說到目前社會上有五種類型的人,即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先公後私、兼顧公私、損公肥私時,周主席講:「社會提 倡前兩種人,中間兩種人也不錯,是社會上比較多的群體,但絕不能做後一種人。」茗老對周主席的話表示贊同,他講:「前兩種人越多越好。佛教要人們行善積 德,不做壞事。」當我們告別時,茗老不顧病體虛弱一直送至長長的樓梯口,雙手合十,一再稱謝。

   茗山長老是當代高僧,他那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至誠德行,令人無比敬佩。我經常想:茗山長老為甚麼會修行得如此超凡脫俗,達到了一個圓滿的高度呢?我在他 抄錄的唐朝神秀名偈中找到了答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原來,他以嚴格的「自律」、「至誠至愛」達到了超脫生死的最高精 神境界。
 
 
當下面臨新的機遇
◎慧 文
  二十一世紀中,隨著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貫徹落實,隨著道德建設和社會風氣的日益改良,佛教勢必將會得到一個寬鬆的環境和機遇,這無疑將對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堅實有益的基礎。

    作為佛教協會這個組織,它是溝通政府和佛教之間的橋樑,這一點是不會變的。它的組員或領導班子是由各大寺院方丈及首領執事組成的,也即各會長、副會長都有 領眾梵修、安身立命的常住,即人稱各有山頭。在時下社會呈多元化發展傾向的同時,我以為,在加強佛教協會自身建設的同時,由於「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亦 由於「諸山」的原由,應以「續佛慧命」「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大局,亟需打破山頭主義,但同時又需要佛協來關懷山頭、支持山頭,支持他們的個性發展,成 就百花齊放的佛教事業,這是個兼顧性的問題。

   回顧佛教傳入的二千年,最鼎盛時期人皆稱謂隋唐佛教時期。據有關資料載,南北朝時期,當時有僧人數百萬,建寺無數,而唐朝時卻只有僧人幾十萬,為甚麼還說 隋唐時期中國佛教最興盛呢?原因只有一個:「百花齊放」。在當時,佛教不斷有新的宗派、新的理論、新的面目和新的領袖涌現,所以出現了一派繁榮的局面。這 個局面,不以數量為天秤,而以質量為准繩,在現今佛教狀況下,恢復重建寺院的狀態已成為歷史,繼續的將是修學內證、返本溯源以及加強與社會之間的聯繫,也 就是現階段提出的「與時俱進」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

   佛協除了在政治上與國家的一致性外,有二點我認為十分重要:一、加強教界自身素質。二、打破山頭同時又有機聯合各大山頭多做有益社會的慈濟活動。

    加強教界的自身素質,首先要辦教育,要有教育載體。如果佛協沒有能力承辦院校,可以組織像夏令營、學習班之類的短期集訓;或者由寺院興辦院校,教育對象不 一定針對出家眾,就蘇州佛教當前,在佛協及當地宗教主管部門的幫助下是一個既各立山頭,又打破山頭主義的局面。比如靈岩山,在印祖光輝的照耀下,在江蘇省 佛教協會會長、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明學大和尚的多年操持下,靈岩山寺成為了叢林樣板,道風嚴謹、樸實無華。靈岩山佛學院為全省乃至全世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 棟樑人才,蘇州各大寺的主要負責人及首領執事有許多都是靈岩學子,這也為蘇州佛教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製造了氛圍和前進的方向。

   再如西園寺的戒幢研究所,這裡集聚了全國的許多僧伽英才,他們在一起研討、共修,如理如法、契理契機的學修氣氛使得眾學子皆勇猛精進。西園寺這塊山頭如今 正蓬勃發展,正如住持普仁大和尚說「從律儀生活中培養僧人形象,從禪定修持中增強信心道念,從聞思經教中樹立正知正見。」

   寒山寺如今聞名海內外,鐘聲的悠揚已不再僅供文人雅士吟詠了,在法主性空老人及秋爽大和尚的帶領下,如今這鐘聲為中外交流和蘇州窗口形象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寒山寺的佛學培訓班與念佛堂如今也是有聲有色,講經、法會活動、佛教藝術、佛像書畫、慈濟等都在進一步契入。

    破山興福寺,自唐代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一詠,聞名遐邇,方丈九十四歲的妙生老和尚一貫以勤儉樸素為教育全寺的指導 方針,經常呵斥大眾「不許學大派頭」、「戒驕戒躁」。時下,許多寺院對經濟發展情有獨鐘,但他老人家還是堅持以積極引導信眾,及使得興福寺成為環境優美、 文化底蘊深厚、學修並重的宗旨開展常熟佛教的工作。「法界學院」如今亦在他的指導下漸漸步入正軌,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也為了常熟佛協的組織建設設置了鋪墊 工作。

   蘇州報國寺,也是全國第一所佛教博物館,環境雅致,文化底蘊深厚,在弘法大和尚的操持下,舉辦了一次次的十分具有影響的勝會活動,尤其是《弘化》的出版,對弘揚佛教文化以及闡釋淨宗思想、繼承人間佛教思想、宣傳宗教政策方面,旗幟是十分鮮明的。

    人言窺一斑而知全豹,說實在,佛教協會這個組織是一個不具實體的團體,它的運用效率的成功與否有決於各大寺院的主要負責人(即佛協領導小組成員)。打破山 頭主義又要有機聯合組織各大山頭是佛協的主要職責之一,正如蘇州佛教而言,在這裡有禪:興福寺、寒山寺;有淨:靈岩山寺;有律:西園寺。有院校:中國佛學 院靈岩山分院、戒幢佛學研究所、法界學院。有雜誌刊物:人世間、寒山佛學弘法等,還有老中青的法師住持,呈現了各有特色的大好勢頭。

   佛協組織也可以利用團體的力量加大對社會的回報力度,也就是聯合各大山頭多做慈濟活動。二零零二年,蘇州市佛教協會贊助市紅十字會救護車一輛,去宿遷等地 區進行慰問以及加大對安善院的呵護等等,得到了市領導的表彰,並且通過電視台、電台、報紙等媒體宣傳,擴大了影響,提高了佛教界的形象,增長了三寶的威 嚴,也得到了人們的一致好評。

   一根筷子一折就斷,但一把筷子就不易折斷了,這是人人都懂得的道理。在慈善方面也好,維護教界的自身權益也好,都需要佛協內部的團結、分工、合作。

    靈岩山的山林問題、寒山景區問題、北寺塔問題等等,目前是蘇州佛教協會面臨的嚴峻考驗。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哪個個體的承擔,由於這些問題的複雜性、群眾性、 威信性等等,使得這些同時也是佛教協會的問題,在這個時候,佛教同仁就要一齊站出來,為了信仰自由、宗教權益、自身存亡發出響應,堅決維護,不能妥協。

   常熟市佛協的四高僧墓的問題一直都是老大難,後經常熟市佛協的多方努力爭取,在會長妙生老和尚的多方奔走,在常熟市宗教局的幫助下,如今已歸還到了教界自己管理。

    唐朝時期佛教的鼎盛,是由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原因。如今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宗教政策日趨深入民心,佛教的各種活動也十分活潑並呈多元發展,打破山頭 主義與有機聯合各大山頭,想必不失為佛教協會的一個主要前進方向之一。在打破與聯合的同時,佛協可以開展諸如學術交流、法務慶典、中外交往、修證研討、興 辦教育、慈濟等等,可呈多面全線展開,通過有序的組織和引導,佛教協會這個沒有實體的團結必將成為最大實體的團體。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解說疑念
   有很多人常好奇地問我,世上到底有沒有鬼?記得數年前有一日,隨同香港佛聯會代表團往北京訪問,下榻在釣魚 台大酒店,在酒店附近有一大花園,有湖景,假山,柳樹成蔭,小橋、曲廊,十分迷人。陪伴我的是國務院宗教局幹部一位科長,他向我介紹周圍環境,彼此談得律 津有味。迎面走來一位中年漢,突然間走走到我的跟前稍彎腰點首問道:「請問您,世間上到底有沒有鬼存在?」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有鬼!」對方聽我這麼回 答,臉露喜悅之色,微笑著說:「我也認為有鬼存在,曾有過一段經歷,有位故友逝世多年了,竟在某日又發現他的蹤跡……您說奇不奇恒!」陪伴我的那位幹部面 無表情、靜聽著我倆的對話,我向陌生的路人說道:「有緣的話,我們找機會再談吧。」這位不相識者,怎麼會找我談呢?原來有幾位法師在前面走著,想我是「同 路人」吧。

盂蘭盆會
   每逢農曆七月十五日,叫做「鬼節」。在民間是相當傳統的,如今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甚至東南亞各國,以及歐、美、澳、加等國,凡是有華人的地 區,都少不了「鬼節」祭祀祖先活動,它有著孝親思念的深刻意義,已形成了習俗民風,各地民眾發起「盂蘭盆會」,家家戶戶孝子賢孫都參與活動。一般世俗人對 於「盂蘭盆會」的原始意義,幾乎都不清楚了,而是代代相傳罷了,只知道所謂「鬼節」;這與西方社會人士所傳的「鬼節」(萬聖節)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向 廣大讀者闡明盂蘭盆會的真正意義。在佛教有部《佛說盂蘭盆經》,所謂「盂蘭盆」,是華(中國)梵(印度)合併之音,「盂蘭」是印度梵語,華文譯為「倒 懸」,「盆」是華語,是用器。一個人如果頭朝下,腳朝上,就叫「倒懸」!是很痛苦的。這部經就是因為目連尊者的母親墮入餓鬼道、受饑渴苦,欲食不得。此種 痛苦猶如「倒懸」一般。

目連救母
   佛陀為目連尊者解說如何解救母親的痛苦,而說了這部《佛說盂蘭盆經》。據史載,我們中國最早有盂蘭盆會是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初時梁武帝依佛制設齋供佛及 僧,可是演變到後來變為施鬼神食,這是違背佛陀的原意。在佛經上可以看到,目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是屬「神通第一」!在他跟佛陀出家後不久,因為具有 宿世善根,所以很快地證得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目連成道後,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報父母親恩德,救度先亡父母。於是目連以天眼通觀察,發現他的母親已經 墮入「餓鬼道」!佛經說,餓鬼道有三種障礙:一種是「外障」,此類餓鬼常受餓渴,唇口乾焦,處處求食,遇到泉水想喝,泉水馬上變成血膿,無法飲用。另一種 是「內障」,肚子很大,咽喉細小如針,口如火炬,無法飲食。再一種是「無障」,雖然可以飲食,然隨其所飲之物皆被燒焦,變成火炭。目連的母親既墮入「餓鬼 道」,當然要遭受餓渴的痛苦!

佛陀悲憫
   佛經說,目連尊者見到母親飢渴不堪,瘦得皮包骨,非常悲哀!於是以他的「神通力」將飯食運到母親那裡,他的母親一得到缽飯,便用手遮掩住,怕被別人見到搶 去。這種舉動正顯示過去慳貪的惡習未忘,所以食物一入口馬上熔解,無法食用。目連的母親慳貪不祇一世二世慳貪,而是多生多世慳貪,宿世業力的牽引,所以現 在受「餓鬼道」的報應。即使他的兒子已經證得「六種神通」,也無法解除其「惡緣」。目運見到這種情況、傷心欲絕!知道自己的「神通力」實在敵不過業力的牽 引,無法解救他母親的痛苦,於是很焦急地跑去向佛陀稟告一切,請求佛陀慈悲解救。佛陀告訴目連說,你的母親罪根深長,已有五百世慳貪,膠固難解。雖然你孝 順感動天地,且獲得「六通」,也無法解救你母親的苦難,必須靠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才能得到解脫!每年由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是眾僧結夏安居日,不許遠 行,應加緊靜修用功,道念增長。

設盆供齋
   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就是佛教所說的「解夏日」,也是「佛歡喜日」,即「眾僧自恣日」。所謂自恣就是自己檢點,如發覺自己有過失,應對人陳述懺悔,如 他人所舉,亦應對眾僧懺悔!當此之日,一切聖僧,個個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清淨,此時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所以佛陀要目連這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 汲灌盆器、香油錠燭,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都置放在盂蘭盆中,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眾僧接受供養時,自當先為施主念咒祝福,求其消災,使生者獲福,亡者超昇。目 連即遵照佛陀意,在七月十五日設盆齋供僧,其母親即於是日,仰仗眾僧威神之力,脫離餓鬼之苦!自佛陀宣說盂蘭盆經後,尤其傳入東土華夏以來,在民間產生極 其深遠的影響。中國社會一向提倡孝道,一部《孝經》流傳最廣。能有孝心,體現了人類最優美的德性。所謂「眾善孝為先,眾惡淫為首」。一個人在社會上有孝父 母之心,被看為立足之本。

孝敬雙親
   在台灣、香港、南洋諸地,有道高僧向世俗弟子們解釋說:如果能在「佛歡喜日」供養清淨之自恣僧者,能使現世父母六親眷屬得出三塗之苦。應時解脫,衣食自 然。乃至七世父母都能離餓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如果父母現在者,亦能福樂百年,長壽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近幾十年來,佛教在台灣特別盛行,信佛的 人深人社會各個階層、孝順父母的人亦非常普遍,比如香港和台灣興建的老人院相當多、其中出現一種迥然不同的現象,在香港的老人院幾乎大有人滿之患,而台灣 老人院入住的老人寥寥可數。這個現象說明了甚麼呢?據我所知,台灣一代年輕人極大多數是有孝心的,深知父母養育之恩,雖然自己已成家立室了,但對年老父母 願供養侍奉,不願老人家住進老人院。在香港情況卻不然,其子女的借口是,香港住房太狹窄了,這固然是可信的現實問題,但孝心遠遠不及台灣青年人。

冤魂難平
   台灣社會講「孝道」之心,固然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亦與佛教盛行有一定的相連關係。佛教的「孝」,與儒家的「孝」,在義理上更深一層。我們知道儒家講 「孝」,是著重「生前」、而佛教講的「孝」不僅著重生前,而且重視「死後」。讓父母衣食不缺,長壽無病,福樂百年,無一切苦惱之患,是現實的孝。使父母能 了生脫死,脫離六道輪迴,這是出世的孝。不僅要使父母現實安樂,且要拔「死後」之苦;不僅要孝敬今生今世之父母。那多生多世以來的父母亦當孝敬。這是佛教 根本的「孝道」思想。有些世俗人不了解佛教,亦從未聽說過「盂蘭盆會」的實際意義,只知施鬼神食,做道場,實在失去意義,民間習俗更是無知,每到「中元 節」,大量殺雞宰鴨拜祭孤魂,除增加殺孽之外,對孤魂實無利益。願雲禪師云:「千百年來妷裡羹,冤魂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民間 拜神,殺雞殺豬,真是造下無邊的傷害!

風土習俗
   別看苗族是山區人,他們沒有甚麼優越文化,可是他們的禮節卻繁多,形成了他們獨特的風土習俗。在這一點上,長期以來,可能受到漢族的習俗影響有關,不是一 下子接受過來的,而是逐漸累積起來的,也就變為自己的了。尤其苗族的喪葬禮,跟漢族幾乎如出一轍,絕非漢族效法少數民族、而是苗族「偷襲」漢族的。據潘玉 鳳說,苗族的喪葬禮的來源是無從考證了,在苗族山區裡代代相傳,也有數百年歷史之久了。她說:苗族成年人以上死亡的,都要通告親友,舉行隆重葬禮。整個過 程有:裝木棺、擇吉日土葬、並壘墳包。它的順序是:送終、報喪、守靈、弔喪、出殯、安葬、拜靈、送水、走客、上墳等階段。如此看來,苗族的喪葬禮與漢族的 喪葬禮是相似的,如將藏族的喪葬禮來對比,可以說,完全不一樣了。藏族的「天葬」禮,對漢族來說,簡直要嚇得魂飛魄散!誰家子女將先人的屍體斬碎餵禿鷹 呢?對藏族人來說,是很自然的事。其實,「天葬」與「火葬」,只是形式不同而已,總的來說,苗族的喪葬禮帶有濃厚的人情味罷了。

超薦法會
   初信佛教的人,對水陸法會不大理解的;信佛多年的人,對水陸道場功德,深信不疑。一般說來,做一場水陸道場不是輕易的,它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一定要 有知名的十方叢林,有德高望重的方丈才能舉辦。如本港大嶼山寶蓮寺每年恭請上海龍華古寺僧人百多位,啟建水陸空超薦大法會。又如「佛聯會」一年一度舉辦 「清明思親法會」,也是同一主題內容。其二,在內、外各壇均按傳統規則要求,不得隨意更改,如《法華》壇七人,專誦《妙法蓮華經》,大壇二十四人,專門禮 拜《梁皇寶懺》廿四部及大懺悔二部,並在七日內設放瑜珈焰口十堂,其中除為齋主祈求增福延壽、亡者超生極樂國土外,祝願國運昌隆,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 泰民安。其三,水陸法會期間,除外壇場所的必要法事,內壇三位法師於上堂十席,下堂十二席,啟請十方法界諸佛菩薩、金剛天王、護法伽藍等外,為著取得水陸 圓滿結束,對於各方齋主、功德善信的生活起居必須安排周詳,才能使各方齋主身心安靜,虔誠誦經禮懺。有了這些條件具備,各方齋主紛紛蒞寺舉辦水陸法會。
 
 
世出世法
◎楊 釗
優質管理大獎

   旭日企業榮獲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每年舉行一次的「HKMA優質管理獎」;一九九九年是雙冠軍,煤氣公司和我們 的旭日企業。旭日企業是製造業中第一間獲此榮譽的企業,也是服裝零售業中第一間獲此榮譽的企業,它標誌著我們的企業已進入了國際優質管理的行列,標誌著我 們的企業在優質管理的進展中,已經走先了別人幾步,名列前茅。

   「HKMA優質管理獎」可算是目前香港企業界有關優質管理的最高榮譽,其評選方法是仿效「美國鮑烈治國家優質獎」的評選準則和程序。歷屆的得獎公司都是行 內的表表者,例如蘭克司樂(香港)、文華東方酒店、九廣鐵路、港島香格里拉酒店、麥當奴及地下鐵路等,足見此獎項的代表性。凡是有留意管理學和優質管理的 公司都知道此獎項的難度,特別是製造業中,一提此獎項,大家都說「很難獲得的啊!」

   獲得「HKMA優質管理獎」的大獎是本企業的一次大檢閱,是一次大考試,結果我們成功了,我們通過了,並且成績優異。我們為我們的員工而感到驕傲,我們為 我們的企業而感到自豪。對於組織、統籌、執行的全體人員,我們表示熱列的祝賀,祝賀你們打了一次漂亮的大勝仗,祝賀你們為旭日集團奪得了一面燦爛的金牌, 祝賀你們為集團建立了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你們的功績將列在旭日集團的功冊上。

   獲得「HKMA優質管理獎」的大獎,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在企業江湖的信心,它再一次證明「努力不會白費,成功不靠僥倖」。它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肯做,我們是 行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人生難得幾回搏,能有機會一展身手,實在不枉此生,人生的價值也在其中。一年的辛勞,一年的心血,終於開出了美麗的花 朵,終於結出令人羨慕的果實。

   廿一世紀的競爭將不再是勞力的競爭,不再是硬件的競爭,而是智力的競爭、軟件的競爭;而在智力的競爭之中,又出現是個人智力和群體智力的競爭,大家都會公 認,長遠來說,群體的智力必然勝於個人的智力,俗語曰:「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就是這個道理。而能發揮眾人智力的軟件,就是「管理」,特別是「優質 管理」,可見廿一世紀的競爭在於優質管理的競爭,具體包括人才、策略、顧客為依歸的方針、資訊的收集、分析和運用、培訓、程序和業績,一句話,就是人才和 制度,或稱人才以及人才的組合和運用,又可以說是個人智力和群體智力的競賽。

   從整個形勢來看,整個世界已越來趨向「無疆界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每個企業在廿一世紀都將面對全世界所有企業的競爭。要立於不敗之地,必須躋身於 最優秀企業之群,否則終有一天會被淘汰。旭日企業在過去廿五年中力求不斷學習,不斷改善,不斷創新,終於探索出自已企業應該走的道路,而這條道路恰恰與形 勢吻合,與時代同步,這可說是天大的幸運和福氣,令我們沒有走彎路,沒有浪費現代社會分秒必爭的時間,這可說是我們集東西文化的所長,取古今之精華、熔事 業與人生於一爐,得出之「旭日文化」之企業靈丹妙藥,它聚福力、勞力、智力於一點,聚現代管理於一點,聚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於一點,聚虛心學 習、不斷改善於一點,聚天、地、人、環保於一點,聚為天地之德、為生民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一點,這就是圓通,這就是完滿,既利己又利人, 既合現在,又合將來。

   獲得「HKMA優質管理獎」是對我們過去和現在成績的一種認可。展望未來,整個企業屬下的各大公司、各大部門都應該以優質管理獎的七大範疇為榜樣,檢查一 下自身的公司和部門。如果都達標或超標的,值得祝賀;如果未能達到標準的,應該加一把勁,訂立目標,設立期限,盡快成為名副其實的優質管理一份子。

   成績是靠做出來的,不是靠講出來的,必須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去幹、肯幹、苦幹,虛心學習,群策群力,坐言起行,才能保持我們的榮譽。

   再一次祝賀我們的員工,再一次祝賀我們的企業。因為您,令我們活得精彩;因為您,令我們活得有價值。

優質管理之標準

   甚麼是優質管理呢?其內容包括甚麼?而其標準又是怎樣?這裡值得較為詳細地談談。

   優質管理的內容包括:(一)結構優良;(二)財政健康;(三)人才充裕;(四)制度先進。

   (一)結構優良是指各公司處在一個優勢行業,或者擁有優勢的產品。本集團發展至零售業務,而且掌握了市場所需的要訣,這就是處於一個優勢的行業。在菲律 賓、印尼、孟加拉,我們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這些國家工資便宜,廠租便宜,而我們又擁有自己的出口配額,這也可說處於一個優勢的行業。優勢的產品在工貿方 面,我們能製造「免漿燙」西褲而在東南亞排名前列地位,其他工廠尚未能生產令客人滿意及市場接受的同類產品。在地產方面,惠州「城市花園」的設計、質量和 價格遠遠超勝於同行業的產品,令我們一枝獨秀,這就是優勢產品。其他情形,如此類推。

   (二)財政健康是指各公司現金充足,利潤合理,前途樂觀。本集團屬下的各公司現金可說充足。合理的利潤是指各公司的利潤是同行業中的前列水平,而未來的二、三年也能保持相同的水準。

   (三)人才充裕,包括人手充足,內部團結,思想和目標一致,員工具備責任心和上進心,並能培養接班人。

   人手充足,是指公司的員工在正常的工作時間內能完成份內的工作。這裡所指的充足,不僅是數量,更主要是指質量、質素。

   內部團結,思想和目標一致是指我們做事要實事求是,一切服從真理,誰的意見正確就應照誰的辦,一切群策群力,集合各人的智慧,採用各人的所長,而堅決防止 「對人不對事」、「長官意志」、「唯上是從」、「論資排輩」,又或「私字當頭」、「一切從我字出發」、「自我為中心」、「做一點事便要天下聽從」等。

   責任心是指做事能緊守崗位,想盡辦法把事情做好,並能有始有終,有頭有尾。若真的辦不到,便要提前向有關負責人說清楚,又或及時請求協助,以求把事情完成。上進心是主動,力求進步,不斷改善,而不是守株待兔,得過且過,又或找機會偷懶和打發日子。

   (四)制度先進,是指各公司制度已經走上軌道,運作良好,並且這一套為同行業的先進水平。

   本集團屬下主要公司都已取得了ISO9000國際優質認可證書,這表明本集團的制度已達先進水平。但ISO9OOO證書不是一勞永逸的金牌,其精神在於不斷保持,因此優良的制度尚需優良的人員,效果才能先進。

    總而言之,優質管理就好像一支球隊,要成為優質球隊,每一個人必須是優質的球員:優質的前鋒,優質的後衛,優質的龍門,優質的領隊,優質的教練,而制度和 培訓方法也是優質的,當然,資金也是優質的。這一切都是與市場的比較,前鋒是市場優秀的前鋒,後衛是市場水準中的優秀後衛……每一環節、每一組成部份都是 較市場水準先進的,其衡量準則是效果主義。「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需你工作效果是市場水準的優秀水平,你就達到優質的水準,否則就不是優質水 準。你今天的效果達到了優秀水平,你今天便是優質管理;你明天若達不到優秀水平,你明天便不是優質管理。優質管理是每天、每事、每星期、每月、每年都保持 優秀水平,當然,這裡所衡量的是平均分數,計總分,只要自己的總分是走在市場的前列,自己就可稱「優質管理」了。
 
 
茶禪生涯--記上海儒僧大熙法師
◎振 源
  在大熙法師的一夢禪室,有一幅「茶禪生涯」的書法,邊款題云:虛曇法師精於禪精於茶僧中龍象也。是當代 集佛學(文學、醫學、書畫於一身才學著名的洪丕謨教授手跡。每次去拜訪法師,一邊品味他沖的茶,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思索、琢磨「茶禪一味」背後的深遠意義。 依茶禪的平常心,淡淡的應酬、處理寺中的法務,自己還得研究禪學、傳統文化和藝術的大熙法師,在時下年輕法師中,據我所知少之又少,實乃鳳毛麟角。

   大熙法師號虛曇,筆名苦瓜和上,滬籍人。少年時曾隨近代滬上諸多名家學習,還有的和他結成了忘年交,如著名的藝術大師朱屺瞻、萬籟鳴、劉旦宅,文學家鄭逸梅、佛學家蘇淵雷等老先生。這是我在莆田廣化寺親眼目睹法師珍藏的書畫作品中看到,他們都落款稱法師為賢弟或道兄。

    說起大熙法師,我與他有著殊深的因緣。他是我的良師益友,我們早年結識於莆田廣化寺。那是一九八六年,我到莆田廣化寺求學(福建佛學院所在地),當時授課 的法師極少,只有兩位法師,他們都住在小南山。小南山十余間房,有地藏殿。四周砌了圍牆,隔斷了外界人事的紛擾,還有一個很大的花園,茂盛的花草樹木,環 境十分幽靜。裡面生活設施齊全、如衛生間、洗澡設備,還可以搞小廚房,這是廣化寺對有學問道德僧的高等待遇。在廣化寺不久的時間,我就發現小南山一個秘 密,原來還住著另一位法師,這位法師早晚不上殿,只看到他到齋堂用齋。平時也沒有看到他和誰來往,即使來回的路上相遇,他也沒有與誰搭話,停下來聊一會 兒,樣子很古怪。不過他端正、從容的走姿很有威儀,眉宇之間有股智慧,布滿祥和。我敬佩之情、相識的欲望油然萌生,

   後來,在同學老悲的引荐下,我才知道他是大熙法師,來自上海,是隨同被譽為「江南第一高僧」的茗山長老來到莆田的,在傳統的「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廣化 寺,除了法師們備課講學,學生們讀書,任何人都得各行其職,有的還要耕田勞作,有的上山砍柴、巡山,沒有輕閑的僧人,廣化寺元老圓拙老法師獨具慧眼,破例 成就大熙法師,安排他進住法師寮,圓拙老法師是當今佛教界頗有影響的人物,一生以持戒弘戒為己任,在他住持下修復廣化寺,改子孫道場為十方叢林,考慮到佛 教人才青黃不接,為了培養僧才,又創辦了福建佛學院,大熙法師就是在這樣一位慈悲、卓有遠見的老法師關心呵護下,安靜於他道業、學業上的功課。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和法師慢慢有所接觸。後來在老悲數次地磨破嘴皮,法師才答應輔導我和老悲師兄弟幾位的書法和古文,這樣地開了例,以後我就常向法師請教 古文、詩辭。他也很慈悲地犧牲自己用功時間,諄諄教導,也就是這樣我才對古文化產生較濃厚的興趣,對藝術有所領悟,都與法師的教育分不開。

    再後來,知道法師才華的同學越來越多,經常有學生不遵院規,私自翻牆找法師請教金石書畫。法師一出房門就有同學圍攏上來,這在廣化寺是不容許的,因為出家 人得靜心思過,用功修行,不得聚眾喧嘩,討論世間學問,同學們就想請圓老出面,請法師在學院講課,因為大熙法師非常尊敬圓老,早晚必到圓老房間問候、請教 一些佛學,圓老也很器重他,同學們都很開心,認為圓老出面他一定會答應講課,孰不料不久時間,法師卻飄然去了廈門南普陀寺。

   法師在廈門的一段時間,老悲師兄弟幾位曾去探望法師,還有很多同學也去過。聽老悲及同學們說:「法師在妙老的安排下,生活和居住的環境要比莆田好。在廈 門,還是安心的做自己的學問。」我聽後也就放心法師的離去。我們幾位同學總有內疚感,覺得我們給法師帶來了麻煩,否則他就不會離開廣化寺。有一年春節時我 去南普陀寺探望法師,他卻巳經回上海了。想到以後與法師很難見面,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朝夕問道,心中充滿了遺憾和惆悵。我失去了一位很好的良師與朋友,後 來與法師聯絡斷斷續續,因為都忙著各自的事。九三年我在廣化寺與法師再度相遇,才得知他在浦東住持一座道場。此時的法師為了修復禪寺,法務非常繁忙,但他 還是很慈悲的,和我暢談別後的狀況。關心地過問我的學業、道業、並說這次是專程從上海過來探望圓老。

   恍然間就是十幾年,法師在上海一領衲衣,依文會友,依德感人,在滬上成了僧俗兩界的名人,他不但住持長仁禪寺的法務,又不辭勞苦、菩薩心腸的開創新的道場 --法華學問寺。他跟我說:「要弘揚佛教文化藝術,弘揚法華宗,建成後的法華寺,不僅是研究佛學、文化藝術、傳播法華宗的道場,更是集古今文化、高品味的 具有時代風貌的人文景觀。」法師法務禪余最大的愛好是喝茶,歷史記載,茶與禪的文化源遠,有著密切不可分割水乳般的關係,如有名的趙州茶等公案,不勝枚 舉。

   法師對茶甚是精道,談起茶的典故如數家珍,拿起茶葉只要一看一聞,就能分辨茶葉產於何地,是清明還是雨後採摘,當用何種水質和器皿沖泡。他說:「茶與禪、 書畫藝術都是相通的,能領悟到這平和而無所不包的境界,就是佛家所謂的悟道。」是啊,看著法師在沖、泡、聞、品茶道過程,揉和平常的心,我對「茶禪一味」 又有一番感受。在濃變談的過程中,品著香茗,思索追憶法師的腳步,才發現自己離他是那麼遠,他始終是從容平穩面對生活。記得在法師的寮房中挂著法師自己給 自己寫了的墓碑「苦瓜和上之墓」。對死,他也是達人胸懷,茶禪我心,生死一如。
 
 
圓頓止觀的哲學意義
◎戈國龍

(接上期)


   智者由《中論》「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而說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諦圓融 境,此是「緣起性空」之義理展開,空假中之相、「即」表示此皆同詮諸法實相,並無獨立的三法,是對同一實相的分析展開。雖龍樹祇說到二諦,然說二諦可,說 三諦亦可,此非義理有變化,實只是同詮一實相,若圓說則即一諦即二諦即三諦,無一二三而一二三。三千法即是一法界,一切法即一法,便是真諦;三千法皆各有 其緣起規律,宛然而有,一法即是一切法,便是俗諦;三千法非一非一切,便是中諦。此空假中是從主體的認識角度而權說者。就諸法實相本身言,當體即是三諦圓 融不思議境,圓頓止觀即是直接契證一念三千三諦圓融不思議境而通達諸法實相,這是開決了諸權教的飲第法門而圓說者,一方面圓頓止觀不離諸次第觀,由次第觀 可令圓頓觀在思議層次上開顯,一方面諸權教之次第觀亦有待於圓教之提昇而一一成為圓實妙法,所謂開權顯實。故以下先明次第三觀。

   次第三觀是:一,從假入空觀;二,從空入假觀;三,中道第一義觀。「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所生法、是為假名假觀也;若一切法即一法我說即是空,空觀也; 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觀」22、次第三觀即是分別地觀三諦,就諸法實相言,圓頓觀尚不可得,寧復有次第三觀?故次第三觀乃相應於修行主體之境界而言,由 修行主體之不同境界即對諸法實相的認識和契證程度而言次第三觀。圓教把十法界分為四個層次,前六凡屬凡夫境界,此一層次的眾生皆執緣起之假名法為實有而不 識性空義,此時眾生所執之假名法為「生死假」,因執之成生死故。聲聞緣覺屬二乘境界,二乘能從假(生死假)入空而自覺,但沉空滯有不達方便,不能知病識藥 普度眾生。第三層次是菩薩境界,菩薩從空出假,分別藥病無差謬,能自覺覺他。此處之假是空後假,不同凡夫之生死假。第四層次是佛境界,能雙遮二邊得會中 道。由此三觀而證三智、「今用從假入空觀為因得成於果名一切智,用從空入假觀為因,得成道種智果,用中觀為因,得成一切種智果也」23,與上述三種層次相 應則「一切智是聲聞智,道種智是菩薩智,一切種智是佛智」。此是三觀三智之分別說,反映了不同層次。修行主體對諸法實相認識的逐步深入而趨究竟。修行止觀 的過程是不斷悟入諸法實相的過程,佛即是究竟徹底地證悟諸法實相者,就佛之本懷而言,佛之教化亦在令一切眾生悟入諸法實相而得解脫,然眾生根機不能一時普 入,故需一步一步地導引,慢慢趨入,天台圓教認為,這種一步步趨入的方式是諸佛接引眾生的方便權說,而圓教正是超越這些次第階梯,把佛境界之真實究竟處直 接開顯,而使圓教的大根器菩薩快速而圓滿(圓頓)地契入佛境界。

   法之客觀本然狀態本是一「如性」的存有,即各如其如地法爾存在,而其法爾存在中法爾包含有無限聯繫和無限豐富的內容,所謂十如亦不過是諸法如性之一有限分 析,亦不足以窮盡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之究竟真實處實無法以分析的思維去詮表,唯有以如其如之直觀心態去契證。在人們的日常認識中,人們不得不以種種分別去 認識事物,以種種概念去規範事物,此種認識本來是一種權設的方式,即假施設的方式而作為認識的方便,但是一旦落入名相分別的層次,則無限豐富(一法具萬 法)新新不已(性空無住)既普遍聯繫而又空無自性的諸法頓時被凝固化定相化,而相應的心態亦是固執有隔的心態,一方面在認識上背離諸法之真實面目,一方面 由執著而起煩惱,此即是凡夫層次之「假」。破除對名相分別的假名法的執著,放下對諸法實相的增減而回歸事物之本來面目,如其無住而無住之,則是從假入空 觀。由一切法無住一切法趣空而得二乘聲聞的「一切智」,一切智認識諸法的無自性空,認識到諸法的平等一相,以之化除妄執,成就自覺自利。不過諸法實相當下 就是即空即假的,如果執諸法為空,亦是一種偏執,性空的諸法畢竟表現為緣起,在緣起的當下體現其空性,而緣起之諸法本是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既空無一相 又萬相紛呈的。一方面由於性空而使緣起之任一法無獨立自性又與法界萬法互融互具,一方面互融互具之緣起法中又各有其分際界限,各有其特別的緣起相,在法界 互具的聯繫網絡中各有其位置,如此則空性體現出萬法之平等性一致性,而緣起體現出萬物相互聯繫的豐富內容,體現出萬法各有其自相(法無自性而有自相,自相 指緣起現象而言)。空非對緣起法之泯滅,它是即緣起而顯空的,故此不能「沉空守寂」,必須對諸法之緣起差別有清楚的認識,就諸法聯繫之各有分際界限而為之 安立假名,以詮表諸法之緣起差別,只要對此假名不作絕對化固定化的理解,而時刻注意到它的空性的一面,則此處之「假」,是菩薩從空入假觀之「假」,它是菩 薩利生覺他事業的基礎,成知病識藥之道種智。如果能同時觀照諸法實相之空性(平等性,共相)和緣起性(差別性,殊相),而且此空性和緣起性並非分成兩步去 理解,亦非諸法實相的獨立的兩個方面,而是諸法實相本來即是空性的緣起,緣起的空性,本來即是差別中的平等,平等中的差別,無前無後,不縱不橫,此即是中 道第一義觀,即是如實地觀諸法實相即空即假即中,成佛之一切種智。不過言說中「即空假中」僅是理性認識,還是思議法中的假名,若能一心中頓時覺悟直契「一 念三千三諦圓融」不思議境,行一心三觀,證一心三智,此即是圓頓止觀。「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 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24在次第三觀中,是對於「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不思議境作逐步的了悟,但是站在圓教的立場而 言,既然諸法實相本來即是三諦圓融,則認識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是三智一智一心中具,故可超越權教之次第而行「一心三觀」之圓頓法門,在此境界,境智冥一,三 智圓融,即是圓三智:「圓三智者有漏即是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無漏亦即假即中,非漏非無漏亦即空即假,一法即三法,三法即一法,一智即三智,三智即一 智,智即是境境即是智,融通無礙」25。

   綜上所述,可知「一心三觀」之圓頓法門是就天台性具實相論的直接契證而言,欲明「一心三觀」之義蘊必須詳細展示天台「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之實相觀。我 們注意到天台所言之一念心是就觀心而方便立說,並非一般所認為的「唯心論」者,就其究竟處說是色心不二的,從觀心實踐而言又以心為根本。又此一念心既非指 真心亦非指妄心,乃是真妄相即的「一念無明法性心」,由此明天台圓教之實相論有別於「真如緣起」和「賴耶緣起」。天台所言之「性具」乃是從諸法緣起而普遍 聯繫處立說,是「性空」思想之正面開展,重在成立諸法之妙有。從圓頓止觀的實踐角度看,則由於「性具」義之揭示而明十界互具,無明法性相即,由此展開「煩 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因果不二的圓頓修行,一一法皆是法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即著一一法而觀其三諦圓融境、由此而根本契入諸法實相,、以一心三觀證三智 一心。

   圓頓止觀的理論基礎是「性具實相論」,因一念心性具三千諸法,吾人始有超越凡夫境界直契佛境界之可能,始能以「因果不二,修證一如」的圓頓修行頓現不思議 三諦圓融境。分析地言之,有次第三觀作為善巧方便;究竟言之,則一心三觀直接契入諸法實相而三智一心中具。圓頓止觀是一種徹底高妙的修行方法,以果德為觀 行從而因果一如,它並不否定凡夫與佛的差別,也不否認修行的過程,而是從契離言法性的境界上談「無道可修」,然「無道可修」王是一種「圓頓之修」。


   依諸權教之理論,眾生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的長期修行,慢慢破除無明煩惱,從生死中解脫出來。在道理世俗諦上,這些教理有其重要性,對於說明眾生的染污心 相,以及對治煩惱的法門,皆有系統的解說。不過這些理論,依圓教之說法,皆是修行的權巧方便,皆是途中之化城。更重要的是,因為把生死問題看作是一個重要 的問題去求解決,把涅槃當作一個高遠的目標去追求,這其中又會發生許多新的「無明」與「執著」,眾生執有而二乘不免執空,這都是沒有契證實相的偏執。涅槃 作為一個理想,雖然高遠,卻不免脫離現實;成佛雖偉大,卻不免可望不可求。如果現實水遠在被否定中,佛境界永遠在期盼中,修行與生活打成兩片,則學佛修行 本身亦在煩惱中。我們有時會感到,圓頓法門不免成為空談,眾生與佛畢竟有很大的差距,不過我們看到在天台圓教的圓頓止觀中,已經很巧妙地統一了圓頓修行與 逐步成佛的辯證關係。一方面修行就在當下一念,觀不思議三諦圓融境,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舉手合掌咸成佛因,生命的每一平常的剎那,每一事物生滅的當下,都 是我們落實涅槃境界的最好時節,所謂人的迷誤、生死、凡聖皆是我們的虛妄分別,在通達實相的境界裡,無迷無悟無凡無聖,不必把生死看成問題去求解決,不必 把涅槃看成理想去渴求,涅槃本內在於生死,理想就落實於當下。存在的一切皆是實相,成佛的境界不離眼前,若能念念覺悟,何愁佛果不成!反之如果離開當下一 念去心外覓菩提,那是離開佛境界越來越遠了。另一方面我們是以圓頓的方式去修行、不是否定修行而停留於凡夫境界,不是把凡夫境界當成佛境界,而恰恰是時時 提昇凡夫境界成為佛境界。一念三千的悟境是修行的起點而非終點,每一念的當下就是我們修行的最好時節。

   止觀修行是在主體的心上用功,以「心淨一切凈,心染一切染」的佛家思維模式,去實現生命境界的提昇,它不注重外在環境的改造而是把環境的問題歸結為心的問 題,也就是「重能輕所,攝所歸能」,以攝所歸能的方式去實現能所統一,心物一如。對於其輕所的一面,論者多有批評,本文不想再論,我倒想從另一方面來看這 種思維模式的現實意義。我們一般人的思維模式,往往是心由境轉,把一切問題歸結到外部環境,把人的幸福決定於環境的好惡,現代文明的發展趨向也是不斷向外 擴張,去征服外部世界,這種發展方向已顯出其局限與危機。照緣起論的思維模式,心境互為緣起,心由境轉,境由心生,心境本是相互作用的緣起關係,不過從人 生修養的角度來看,心無疑佔有核心的地位,人改變外部環境的同時、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則人心反為境所陷溺。

   如果把境攝於心,一切境皆是心所顯之境,而心是自由的,操之於我的,若能心境同一,歸於實相,則能實現心之超越。從生命本身去提昇人生境界,是佛家思想的特色,這對於對治現代文明的盲目外求,也許不無獨到的價值。

    而且從一念三千的心理全息圖景上說,人的生命是具有無限潛能和智慧的,只是由於人們習慣於向外追求,從來不把眼光回歸自身進行觀照,才把這種潛能智慧埋沒 了。通過止觀實踐,運用人心的全息性,展現人心裡的廣大世界,那裡有一幅無限美麗的風景呢!心裡的世界如此廣闊,而人常以自私限隔了,人在他的內心世界邀 游,即能遍游十方國土!


   智者大師的「三諦圓融」主要是著眼於圓教菩薩修習圓頓止觀的圓融無礙的精神境界,作為所觀的不思議境,「三諦圓融」本是諸法實相的天然性德,「夫三諦者, 天然之性德也,中諦者,統一切法,真諦者,泯一切法,俗諦者,立一切法,舉一即三,非前後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26客觀的諸法本即是三諦圓融即 空假中的,但是相應於主體的開顯,主體對諸法實相的認識卻是有層次有前後的,修習止觀主要是證悟諸法實相,其中即包含有認識論問題,不過在止觀學說中,是 把認識論問題統一到人生論上,認識問題不成為一個獨立的問題,因為佛家思想的目標不在成立知識而在開啟智慧。智慧也可說是一種知識,不過這種知識不同於普 通所說的知識,普通所謂知識是一種執著,執著既指心理上的煩惱也指邏輯意義上的「置定」、定相化。這種知識是偏重於對象上的了解、而智慧則是一種靈活的透 視,與無住相應、是偏重於主觀心的自在。止觀學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審視了認識問題,以下試作檢討。

   從認識的角度說,止觀的月標在於認識真實,所謂的諸法實相,這與一般的認識相同。凡認識都在求認識事物之真實面目。次第三觀中「假-空-假-中」的思維過 程,反映了主體認識不斷深化不斷契合諸法實相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知識是對於經驗世界的認識,它需要範疇的決定,抽象的說明,當然就有執著,因而 只能相當於「空前假」的層次。這種知識當然有用,但停留於此則只能認識現象界,不能完全認識事物的真相,因為照佛家看來,諸法性空無住而互具互攝,一旦予 以範疇化的置定,就是一種自性執,執某物有其自性,只有破除自性執,破除對諸法的定相化理解,回歸諸法無住的本來面目,才能實現認識的第一步飛躍、此即從 假入空觀、但是認識到空,還沒有完全認識諸法實相,經驗世界的事物不能在空中抹除掉,不能離開現象界而談空。空只起到一個掃蕩的作用,化掉一切妄執,包括 心理的煩惱,使認識之「鏡」恢復其光明純凈,它是進一步認識事物的基礎,如果住著於空,把空性與事物分離開來。實際上依然是一種執著。經過空觀的洗禮,對 於緣起無自性的諸法,如實地觀察它的緣起法相,一一了解諸法的緣起性格,此即是從空入假觀,假觀是為建立,給緣起法安立假名,是在無執無住鈉心態下去認識 一一事物而不起定執的、它不同於「空前假、空前假是假而不能空的,二乘則又是空而不能假的,而諸法實相本來即是「即空即假」的,無空外之假凡假必是空,無 假外之空凡空必是假,若能契於諸法即空即假的真實,即是中道第一義觀,它是空觀假觀的統一,是空而假假而空的中道。相應於「三諦圓融」的天然性德,以「一 心三觀」而契之,則能真正認識到諸法的真實性,而「三智一心中具」。也許我們要問;就憑止觀的內向觀照,就能認識事物的真實面目嗎?科學知識憑借精密儀器 的幫助,才能逐步認識事物的深層奧秘啊!我們當然不能過分誇大止觀的認識能力,但是通過改變認識主體而認識事物這一認識模式是極有啟發意義的。在能所互為 緣起的認識過程中,人的認識能力是認識水平高低的關鍵、科學儀器從某種意義上說即是增進主體的認識能力,而止觀的實踐能通過意識的能動作用,開發人的潛在 智慧,去達到深入認識事物的目的。「對禪定導致的意識狀態的變化,應該引起哲學界的重視」27、意識的深層結構,意識與生理乃至物理之間的相互作用,是生 命科學也是哲學的前沿課題,人類也許除了科學認劃方法外,還存在另外一條認識世界奧秘的「神秘通道」。聯繫前面所談到的「心理全息」論,更使這一種帶有神 秘色彩的認識方法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接軌。人心既然潛在宇宙的無限信息,那麼對心之開發當然亦是認識宇宙的一個窗口。

   不過在經驗世俗諦上,我們必須正視普通人的經驗世界,重視科學知識的功能。在「三諦圓融」的認識結構中,其「俗諦」實是真諦,因為在同一個圓融層次上,因 而並未給經驗知識以真正的安立,亦即未真正建立起「俗諦」。佛家往往從圓融的境界出發,不注意「空前假」的意義,雖有「空後假」的建立,但終歸是統攝到境 界的圓融無礙方面,如何面對世俗世界,作一種「執著」的追求,始終是佛家所面臨的挑戰,也許「執著」也是生命的一種「天然性德」呢!(全文完)

注釋:
22《摩訶止觀》卷五,第55頁。
23《法華玄義》卷三,第714頁。
24《摩訶止觀》卷五,第55頁。
25《法華玄義》卷三,第714頁。
26湛然:《始終心要》,樓宇烈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二卷第一冊,第267頁。
27王雷泉;<天台止觀學說述評>,《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第l期。

 
 
訪延慶、觀宗講寺(中)
◎朱封鰲
(接上期)

觀宗寺與弘法研究社史蹟考

   延慶寺的東北,為觀宗寺。原為北宋元豐年間介然大師修築的十六觀堂,專修淨土十六觀。介然建十六觀堂時是十分虔誠的。據《佛祖統紀》卷15《介然傳》載:

    法師介然,四明鄞人,受業福泉山之延壽。明智居南湖,從其學,遂悟境觀之旨。元豐初,專修淨業三載。期滿,謂同修慧觀、仲章、宗悅曰:「念佛三昧,往生要 法也。」乃然(燃)三指,誓建十六觀堂,中設西方三聖殿,環以池蓮。功成,復然三指,以報佛恩。於是修觀之士,有所依托焉。

   建炎四年(1130)正月七日,金虜犯明州。寺眾奔散,師獨不去。虜奄至,訶之曰:「不畏死耶?」師曰:「貧道一生願力建此觀堂,今老矣,不忍捨去也。」 虜義之,謂曰:「為我歸北地作觀堂,似此規制,遂逼師以行。後人悲思,乃以去日為忌,而尊之曰:定慧尊者,立像陪位於觀室之隅。

   上述記載反映出南宋時期淨土的盛行,天台宗與淨土的進一步結合;同時,也表明當時十六觀堂的建築結構是很幽美的:「中設西方三聖殿,環以池蓮」,簡直與西方極樂世界無二。因此,北地的金人也深為贊仰。

   自宋至清,屢興屢廢。民國初年,諦閑大師住持十六觀堂,根據知禮大師遺意,以「三觀為宗,說法為用」,改稱觀宗講寺,募集巨金,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念佛堂、禪堂、藏經閣等。

    據《〈寺志》記載:觀宗講寺是「四明古剎」之一,坐西朝東,山門前有匾一方,額曰:「教觀總持。」主體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方丈殿。方丈殿後有 廳、堂、樓多所,左邊為真空廳,右邊為妙有廳,中間為中觀廳,旁有圓照廳、庫房等。法堂之上為法華壇,中供多寶佛塔一座。大殿兩廂,左邊為客堂、五觀堂, 右邊為學戒堂、講堂、念佛堂。天王殿左為惺寂堂。山門前有放生池。規模極為宏大壯麗。「文革」期間被毀。如今正在逐步修復。

   我們進殿參拜。天王殿已修葺一新,並塑上佛像。石柱上的楹聯是民國期間原鐫的,上書:「名藍肇自宋朝直接衡山法脈,精舍興於民國大昌佛祖真風」和「花雨彌 天二水五山真法苑,金沙布地四明三佛由祗園」等等,字字雄深酣暢。殿後右側豎「天台教觀第四十三祖諦公碑」,系仁和葉爾愷篆額、弟子蔣維喬撰文、江陰莊慶 祥書丹、寶靜暨性空監造。此碑為民國二十二年(1933)三月立,碑文見《諦公年譜》中。「文革」期間,此碑被撲為數截。近年,益行法師找到破碑後,加以 拼合,重立於殿側。

   天王殿後是一片寬闊的平地,中置鐵鼎和香燭架。因此寺在市廛中心,香客眾多,香火鼎盛。大雄寶殿也是新修成的,上塑釋迦如來像,前置玉佛,左右塑十六羅漢像。佛像莊嚴,殿上梵唄之聲不絕於耳。

    考《諦公年譜》:一九零九年,諦公參與創辦江蘇僧師範學堂,後任該校之長兼總監,深知培養佛學接班人的重要。一九一二年就任寧波觀宗寺住持,翌年即創立觀 宗研究社。該社為台宗第一個近代教育研究機構。一九一九年,觀宗研究社擴為觀宗學舍,分弘法、研究兩部、對外正式招收學僧。一九二八年,兩部合併,改稱觀 宗弘法研究社,規模更加擴大,辦學層次更完備,並創辦了台宗刊物《弘法月刊》。諦師是傳統的師徒方式教育出的法師,可是,他卻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接受和提 倡新式佛教教育與傳播方式、實在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當時入學的僧侶有仁山、妙柔、倓虛、靜權、寶靜、妙真、可端、常惺、顯蔭、持松等。後來這些人分燈大江 南北,成為弘揚天台宗的龍象。

   講堂在寺右的諦公紀念堂旁。這是當年諦公為青年比丘傳投戒律戒法、講說天台經論和文史書算的場所。可謂三學齊修,德才兼育。觀宗寺的課程是安排得十分緊湊 的。倓虛法師在《影塵回憶錄》中曾回憶道:那時,觀宗寺的課程,每天早三點起床,三點半上大殿。一次殿要化兩個鐘頭的工夫。念快了,諦老不樂意。五點半下 殿,稍為休息一會,就過早齋堂。下過早齋堂,稍一休息,自己就看經,預備回講。這個時間,算是自己的工夫。八點鐘回講,這一堂須要三個鐘頭,至十一點下 課,十一點-半就過午齊堂。下了午齊要繞佛。因為觀宗寺住一百多人,繞佛的時間也很長。繞佛下來之後休息,這個時間、也算是自己的工夫,可以看經或睡一會 覺。到(下午)一點鐘,聽報鐘一響,大眾都持經本到講堂。等大眾到齊之後,諦老進堂,先說幾句開示的話,然後敲三下木魚止靜,大家修一個鐘頭的止觀。諦老 跟前放一個表,到二點鐘,諦老三彈指,監學法師敲一下引磐開靜,諦老再開講。這時候,同學們的腿子有坐不了大時間的,開靜之後,可以方便一些、放下來。諦 老功夫深,無論坐多大時間,始終都是一樣。到了下午四點鐘,聽完大座之後,稍微休息喘口氣,就土晚殿。這個晚殿、也要兩個鐘頭。那裡是教下門庭,不講持 午,每天三頓飯,下晚殿,休息片刻就吃晚飯。

   晚間,七點至九點,這兩個鐘頭,是自修工夫,個人在寮房看經,三個人一個座,一張桌,一個油燈,點一根燈芯草,兩根都不許可。九點鐘開大靜,下過二板之 後,一律息燈。各寮房由糾察師負責監視。二板後,各寮房不許再有燈火。到明天三點鐘起床,共睡六個鐘頭的覺。這樣計算起來,一天之中,上下課,加上過殿 堂,要有十幾個鐘點。同學們沒有一點閑空。

   觀宗寺道風的精嚴,生活的簡樸艱苦和學員緊張愉快的學習生活,從上述回憶中完全反映了出來。

   諦公是從民國二年(I913)秋,創設觀宗研究社,為本寺長年習教之所的。他自任主講,在寺開講《法華》、《法華玄義》、《楞嚴》、《圓覺》等多種經典。 民國八年(l9l9),開辦觀宗學舍。他仍為主講,講演《教觀綱宗》、《十不二門指要鈔》等。民國十七年(1928),他將觀宗弘法社和研究社合並為弘法 研究社。這一來,學員十分興盛。據《觀宗弘法研究社戊辰年(I928)學員一覽表》記載,共有學僧能藝、式見等六十六人,分別來自全國安徽、湖北、湖南、 浙江、江蘇、河南、貴州、四川、山東、廣東、江西、臺灣、雲南、香港、福建等十五個省和地區。足見觀宗寺弘法研究社在國內影響之大。諦公還在寺旁創辦觀宗 義務學校,供貧苦的少兒入學讀書,並且進行佛化和儒家倫理道德的教育。

   我們進諦公紀念堂瞻仰。紀念堂上端陳列著諦公莊嚴的畫像。畫像前陳列花瓶等供物。室內的玻璃中陳列著諦公的著作和遺物。其中有一根古老的楠木如意、據說是當年諦公講經時用過的。對著它,我們心中充滿了無比的敬意!

    近代佛學界在評述諦公時,往往只強調其在創辦佛教教育方面的貢獻,而忽略了他對天台義理方而的發揮。我們認真研讀了諦公的著述,才知道諦公教授天台義理, 完全是根據現代人的心理,用通俗簡明的話語,闡釋天台教義。例如,對於「一心三觀」的解釋,智者在《摩訶止觀》卷三中說:「觀有三:從假人空,名二諦觀; 從空入假,名平等觀;二觀為方便道,得入中道,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名中道第一義諦觀。」其義旨非常抽象和深奧。其後,唐代的湛然大師 和宋代的知禮大師均作了疏記,一般讀者仍覺很難理解。諦公在講述時,將其分為三點:一、明所觀境。所謂境,即不思議三諦之境。也就是現前的一念無明之心、 隨染淨緣,能生十界諸法。他說:「一念具足十方三世諸心諸法,譬喻眠法覆心,一念之內,夢見一切諸心諸事。在正夢之時,謂無量劫,如《法華經》中說。夢見 初發心時,乃至成佛,無量諸事,比其夢時,無別有法,只是一念眠心也。心譬自心清淨心;眠法譬無明;無量夢事,譬掹沙無知煩惱,覆掹沙佛法。夢事不實,美 惡憂喜歷然,譬見思惑覆真空也。……學者自應圓取譬意,則三諦之境朗然明顯。」(《臺宗三觀》,見〈諦公遺述語錄》第208頁)二、明能觀智。所謂智,即 不思議三觀之智。也就是指現前一念第六識心。這心和境是密不相離的,因境有心,因心有境。他說:「只須觀此一念無明之心,若言有,則了不可得;若言無,則 歷歷分明。歷歷分明則非無,了不可得則非有。如是則一切諸法亦非有非無,而能知心非有非無者,則亦有亦無也。即照一切諸法亦亦有亦無也。是則一心三觀圓照 一境三諦之理。……此即名為圓頓止觀也。」(同上)三、證成德。所謂德,即不思議三德之秘密藏。也就是一心三智(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前面說的圓 觀成就,是脫見思惑,伏塵沙、無明惑。那是觀行位。到此才是相似位,即六根清淨,證十信心,若破一分無明,發真無漏,即入初住位。他說:「到此田地,修德 有功,則性德方顯,親見一境三諦。真諦理顯,成般若德;俗諦理顯,成解脫德;中諦理顯,成法身德。此三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名秘密藏也。」(同上)這樣, 通過他簡明扼要的解釋,把天台宗「一心三觀」繁復的義理講得清清楚楚。

   又如,智者在《觀音玄義》卷上說:「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也就是說,性具善惡。後來湛然和知禮等天台宗大師,引經據典,加以 詮釋,但因文章古奧,一般初學者很雖理解。諦公在《性具善惡辨》中,用短短的一千多字,切中肯綮,使人一目了然。首先,他根據《大乘起信論》說的:「心真 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認為:「由一心開出有二門,一者心如門, 二者心生滅門。二門同出一心,二即不二;一心開出二門,不二而二。先須會得二即不二,不二而二之旨,然後始可議性善惡論。」(《諦公遺述。語錄》第210 頁)「苟知二門,二而不二,便知生滅中性具善惡,即真如中性具善惡,無容疑焉」(同上)。其次,他將生滅門中分為二種人:一為覺者,懂得:「法法皆是全真 成妄,全妄成真,識得生滅諸法,皆無自性,無性之性,即是真如妙性。此後順性善而起修善、任運進修,超凡入聖,乃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而後已,滅盡修惡,唯 留性惡。以性惡圓融,任運攝得性善,無可滅也。是故諸佛果後施化,倒駕慈航,分為遍界,示現三途,皆是善用此性惡法門也。」二為不覺者,他不懂得真妄原是 一心,因此:「逆性成修,依性惡而起修惡,法身流於五道,乃名眾生。甚至隨無明流轉,成惡知見,作一闡提。乃至滅盡修善,,唯留性善。以性善融通,任運攝 得性惡,無可滅也。」最後、他總結說:「故台教云:諸佛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因不斷性善、故說闡提亦有成佛之期,非永不得成佛也。」(以上均見《諦公 遺述.語錄》第210-211頁《性具善惡辨》)寥寥數語,把天台宗的一大道理說得清清楚楚。總之,諦公講述經論語簡意賅、聽者易於理解。因此,學員們的 進步很快。(待續)
 
 
雜說念頭
◎廣 智
  人的念頭太奇妙了。念頭的到來,有時候不可理喻,有時候又難以用「情」字來概括。也就是說,許多時候的 念頭不合情理。雖然不合情理,你也不能阻擋念頭不來。可見人的腦子裡的念頭,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你甚至無法控制它。該想的,想不出,想不起,它不 來。不該想的,它偏偏來了,叫不請自來,攔也攔不住。特別是人在面對矛盾、失望、私慾、內心搏鬥的時候,各種念頭會紛至沓來,你想排遣也排遣不去,越想會 麻煩越多,越想會越有許多念頭生了出來。落到這種困境,別說你是作家、詩人、科學家,即使你是心理學家,你也找不到主宰自己念頭的出路。所以李清照才體會 到甚麼叫「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人就這麼怪,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其實,那是因為你自己做不了自己念頭的主。人對自己的念頭沒 有自由。在旁觀者的眼裡,也許會認為這個人的念頭、想法、行為,太離譜,太不合情理,太出格,太不符邏輯,可是,在他本人、在他那個念頭,卻是不可替代 的,不可動搖的,他對他的念頭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比如有時我們讀一篇文章,作者儘管說,他怎麼看問題最為清楚,但我們越讀會越發現他所要闡發的卻並不清 楚,文章往往前言不應後語,為甚麼?因為思路很亂,思路連貫不起來,前因後果,前緣後事,往往矛盾,錯位,這就是因為念頭太離奇、太紛雜,他不是順著事物 的邏輯,而是順著念頭的路子走了。

   念頭,其實是磁場,又是過濾器。說它是磁場,它有吸附性。它能把許多不相干的東西吸附過來。被吸附過來的,即使不合情理,它也捨不得丟掉,因為那是它需要 的,成了它的念頭中的組成部份。說它是過濾器,它有篩選性。它能把許多有益的,好的東西篩選出去、淘汰出去,即使再好,再有用,它也毫不可惜的過濾掉了, 因為那是它不需要的。你看,念頭的奇妙就在這裡。

   但是,佛學是偉大的生命科學,他能破解念頭之謎。上佛學課,老師告訴我們:念頭就是真如。佛和眾生,都在一念之間。一念悟,就是佛。一念迷,就是凡夫。可 見念頭有悟迷之分呀。這又是為甚麼呢?我去請教一位法師。他給我點撥了:原來,念頭是有根的,這根就是阿賴耶識中的種子。念頭也是有緣的,這緣就是外部世 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既有根又有緣,當然念念不斷,念念相繼,念念層出無窮。人在內心不平衡的時候,念頭有如驚濤駭浪。我們往往看到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炮聲隆隆,卻沒有看到人的內心中的激烈博鬥可能會更殘酷和驚心動魄。一個人,不能讓自己的念頭平息下來,歸於寧靜,那是很可怕的。我們學佛。學習佛法,首 要的恐怕就是清淨一念。清淨一念,為無上乘。
 
 
吉祥月念母恩
◎照 虔
  佛曰:「是佛弟子,若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做盂蘭盆,供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根據盂蘭盆經記載:目鍵連以天眼通觀其母墮惡道中,日夜受苦,目鍵連乃以缽盛飯,往餉其母,但母因惡業所感,飯食變為火炭,目鍵連為救母親,向佛請示解救之法,佛遂指示辦盂蘭盆法會,仗三寶慈悲,威神功德之力,得解今世乃至七世父母之罪業……

    每每參加盂蘭盆法會,我都會想起我的母親,記得五歲那年,看完一部名叫《小龍人找媽媽》的動畫片,被小龍人歷經艱險把媽媽從魔宮中解救出來的故事所感動, 也哭著找自己的媽媽,生怕自己的媽媽也被妖怪捉走。後來確定媽媽沒有被妖怪捉走,才跑回家中安靜地睡了。想起童年的往事,常常被這種無知感到好笑,然而正 是這種無知,才體驗到兒子愛媽媽的本性。

   母愛是一種天性,當我們得意的時候,母親不一定與我們一同享受成功的喜悅,但她那慈祥的攝受力,永遠是我們前進的動力。當我們失意的時候,在身邊的一定是 我們的母親。鼓勵與安慰總能令我們跌倒了再爬起來。我的母親對我的攝受力很大,無論我在外面遭受了甚麼樣的委屈與煩惱,只要回到家裡,不消多言,看看慈祥 的母親,心裡就會平伏了很多,我時常慶幸有這麼好的父母,這是我的福份,我很感激他們,也很珍惜這很難得的因緣。

   出家是我長久的夢想,醞釀了多年,竟不知如何向母親開口,因為出家意味著不能終日守在母親身邊,我感激母親的默許和寬懷,感激母親對兒子抉擇的尊重,感激母親沒有對兒子撕心裂肺的嚎啕與阻撓,感激剛強的母親沒有在我面前流淚,更感激母親日後能夠對佛法的信受奉行。

    出家幾年,學會了淡泊名利,學會了淡泊人生,體驗到了自在和隨遇而安。心中許多的概念,變得越來越平淡。離得母親遠了,頃刻間忽然覺得百分百的對不起母 親,總想對母親做點甚麼,買點甚麼,但母親總是不圖兒女的報答,祇希望子女能夠幸福、平安,這就是所有做母親的要求,這要求實在不為過分。人啊往往會是這 樣,擁有的時候沒有懂得珍惜,失去的時候才發現它的可貴,但是回首往事,又有多少可以重來。我怎忍為了自己的追求而對母親的眼淚和哀嘆,視而不見,聽而不 聞,也許母親已經老了,她的纖弱已經消化不了我們的粗糙,她的剛毅已承受不了我們的生硬,祇是我不曾留意。我不敢妄擬先賢講孝,縱使七世供養父母,其恩也 未必報盡,祇是再不能忽略母親的感受。但我對母親的恩情永遠不會放棄。出家人還有一絲牽掛嗎?雖然母親也常講「既然已經出了家,就應該放得下」。兒子並不 是放不下,在佛法的大海中,我懂得了,不要輕易傷害你身邊的每一個有情,更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自利利他的慈悲精神,尤需從我們最親的 母親開始。所以每周的問候必不可少,法喜之樂更應與母親分享,更願在菩提道中成為永遠的法眷屬。

   媽媽,您還記得前年我們一齊去孤兒院的事嗎?當孩子們牽著您的手,叫喊您為奶奶,爭著要您手中的糖果時,您百感交集,感悟到更多的人需要母愛,兒子將來的事業正是想替天下更多的母親把這種愛撒在更多的地方。

   我離開母親很遠了,我不是一個好孩子,常常要母親為我惦念,但我會努力,我無法用最好的成就報答,但我可以保證絕不會再讓您傷心和牽掛。

   「佛愛眾生,如母憶子。」所以諸佛也是我們的母親。母親是不會歧視兒子,更不會把兒子作種種善與不善的分別對待,在佛的心裡,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在母親的心裡,兒子都是心頭肉。所以叫 「天下父母心。」

   吉祥七月,諸佛歡喜,為報父母恩故。更願普天下之父母,如意,吉祥!
 
 
出家反思
◎智 雨
  初出家時,曾聽說過「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在天邊;出家三年,佛看不見;出家四年五年,向佛要錢」的「古諺」,那時怎麼也 「參不透」,總自信而略帶蔑視的以為「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會如此的」。

   時間過的真快,來到香港已有一年多了,這一年正是我出家的第四年。四年來的見聞覺知,加上自身狀況,對照「古諺」,竟不覺出一身冷汗!我不禁感喟:為甚麼會出現那樣的古諺?

   有位法師說,那是善根淺薄的緣故,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稍遇挫折,便自暴自棄,移情世樂,麻醉自我。又有法師說,開始充滿熱情、希望、精進修學,但久修無功,所謂「勇猛心易發,長遠心難持」,遂感佛道久遠,於是焦慮、失望,以至於此。

   是的,善根、道心是最主要的原因,可應該有好的因緣去成就。結合自身體會,我又想到以下幾點原因:

一、由感性信仰到理性信仰的過度不順

   初時對佛教沒有正確理解,以心為師,盲修瞎煉。出家時間稍長,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一時間難以接受,便動搖了感情信仰。如不能接受某些熟誦、推崇的經論竟被 論證為偽造;又如不能接受學術研究對於佛菩薩及某些佛教勝事的考據、評斷,這方面以對彌陀法門的評議最具代表性。當他艱難面對自我,調正心態時,往往從感 情信仰走向另一個極端。

二、修學方式不當 佛法未能圓融

   對初出家者來說,修、學關係的處理,往往是一個長時期磨合的過程。開始學習佛法,沒有整體上的把握,不能一門深入的學習,東觸西抓,越學越亂。對於性相、 顯密、圓頓、權實、空有等混為一談,對於各宗派理論間的「矛盾」不能圓融,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莫衷一是。這會對修行造成很大障礙,往往導致「說 在空中,行在有中」的結果。

三、不能很好的認識自己

   由於初發心的勇猛精進,往往看不清自己的弱點,在修道上過於自信。時間長了,對周圍不如法之事物見多了、熟悉了,便漸漸喪失了警覺心。樂在其中,仍然認為 自己清醒,甚至明知在做不如法之事,卻認為那是在看清人生的「虛妄」,是在「修心」。這樣不知不覺中迷失了自己,認同了世間的價值標準,甚而拿來評判佛 法,變得世故。迫於身份,不能享受世間樂趣,又得不到法喜的滋潤,只得放逸出家的生活。

四、內學外學沒能有機結合

   人間佛教是當今佛教的主流思想,要求當代的出家人廣學五明,精通世法。這是好事,但讓初學者很難擺正二者的主次。本來出家人應先摒棄俗緣,一心學習佛法, 待有了基礎,再學習外典,才能以佛法融通世法。一開始便兼學,且又強調世法的重要性,則很容易讓習氣牽引,對世法如饑似渴,久而久之,重世法過於佛法,重 有多於空,重唯物甚於觀心,漸漸疏遠了如法如律的生活。

   以上祇是個人的體會,原因應該還有很多。要解除這個「古諺」的力量,有幸遇到一位善知識調教,有一個如法如律的修學環境,是十分重要的,「師父領進門,修 行在自身」。念佛陀功德,體會諸行無常、萬法唯心等佛理;認清自己,自尊自立,自制自勵;反省出家的初衷,明確出家的責任。梁啟超先生說:「人生最痛苦的 是責任未盡,最快樂的是盡了責任之後。」,出家也是如此。

   有一首回向偈正好能解除這句「古諺」的怪圈,願以此共勉: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以第一流人物自期論
◎界 真
  美‧肯德基說,「我每一天都以第一流人物自期」,而終成為舉世聞名的成功企業家。縱觀古今,凡名留青史 的人物,多在未成就時即顯示超越常人的抱負。如屈原以「香草、美人」自許,遂成千古氣節,陳涉自比「鴻鵠」,不信王侯有種,洪武 「天為棉被地作床」的氣勢……古今中外的偉人,無不以超越常人的、一流的標準要求自己,而終於功成名就。如日本新的經營之神京都陶瓷的總裁,以「為每一個 零件找到一個完美的制程」要求自己,將陶瓷做到了全世界最好。

   可見,以第一流人物自期,以第一流標準要求自己意義非常之大,那麼,其意義何在?試探討之:

   一、從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

   首先,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常認為自己是怎樣,他就會漸漸變成那樣。一個男人常不經意暗示自己是個女人,他就會越來越女性化。同理,常以「第一流人物自期」,那麼自己的氣質、心胸也漸入第一流人物的狀態。

    其次,人的心理活動,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決定,前者由觀察、記憶、想像、思維、注意力組成,後者主要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因素是人 能夠生活、學習的心理結構,非智力因素則是能否有效投入、進行學習、成就事業的決定因素。常以第一流人物自期,能夠調整自己心態,發掘自身潛能,積極的面 對人生、事業,從而有利於成功。

   二、以第一流人物自期,就會從嚴要求自己,就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三人行必有我師,咫尺內必有我學,時時處處學習,從而抓住學習、成功的機遇。

   三、以第一流人物自期,會抓緊時間,自主生命,不會虛度光陰,必為理想而奮鬥不懈。IT產業界的傑出企業家安迪‧克魯夫謙虛地說「為甚麼我們公司今天還能夠生存下來,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想,我們明天就要滅亡了。」因此他分秒必爭的創造成功,而「生存至今」。

    四、以第一流人物自期,就會拿一流人物的標準要求自己。他對於事物的看法,對於價值的判斷也會不同於一般人,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眼光、胸懷都會昇華到一 個高度,他的人生意義就自然不同。因此,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如王安石不以孟嘗君為得士,對柳宗元視為奇才。他嚴以律己,並對自己一時的失敗、成功也不會消 極與不前,而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狀態。

   五、以第一流人物自期,若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先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標準要求自己,則更難能可貴了。他不會計較個人得失, 終其一生為社會、後世謀福利,甚至一再遭遇挫折和失敗也毫無悔意。如孔子放棄高官與安逸生活,明知當政者不一定採納他的意見,但為了千秋百代而義無反顧的 周遊列國,宣講仁政,教化人心。例子太多,雖然表面上看來或許沒有成功,但歷史自有正確的評定,人民將永遠銘記心中。

   當然,以第一流人物自期,不等於否定別人,排斥別人,謗毀別人,更不是目中無人。正因為有第一流人物的胸懷,才更懂得尊重別人,維護別人。把別人都排擠、拒絕於外,只強調甚麼「權威」,恐怕那時想做第一流人物也不可得了。

   佛弟子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樂眾生,難忍能忍,難行能行,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亦是賴以悲智雙圓、無上正覺的佛陀指引使然。這說明,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要向為人類帶來福音的一流人物學習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盛世佛日益增輝
--調兵山明月禪寺金秋七大法會喜訊

◎雷法鼓
  遼寧調兵山是遼北地區一座名山,西依綿綿燕山,東瞰廣袤的遼東平原,控扼遼北地區東西交通之要衝,是歷 史上兵家必爭之地,以公元十二世紀初,金朝名將完顏宗弼(兀術)調集全國兵馬於山下演武而得名。後兀術舉全國之兵南下,直搗北宋京都,虜獲徽、欽二帝北 歸,駐留調兵山,因而留下點將台、兀術街、鎖龍溝等諸多歷史遺跡及相關傳說。調兵山主峰兀術峰海拔三百六十三米,林木蒼鬱。座落於兀術峰麓的明月禪寺,宛 若掌心上的一顆明珠,群星環伺的一輪皎月,成為調兵山自然景觀與人文勝跡的精魄所在。

   東北地區民風淳樸,人們熱愛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會生活日益商品化,倫理關係日益為物欲所左右的潮流席捲之下,東北人民更渴望心靈得到佛法甘泉 的滋潤。新千年伊始,為滿足信教群眾宗教生活需要,調兵山市決定修建一座嶄新的寺院,這無疑是一樁大善因緣,是地區人民的無上福祉。

   調兵山明月禪寺開山弘法,是地方黨委、政府充分落實宗教政策、認真執行相關法規,尊重佛教思想文化在社會現實生活中的重大價值的表現,是一切佛子「不忍眾 生苦,不忍聖教衰,是故於此中,緣起大悲心」的願力所共同成就的。明月禪寺今後所要做的就是要以聖教法乳滋養眾生,堅固慧命,淨化人心,匡扶世風。東北地 區的四眾弟子和所有的人民,已經欣喜地看到,一座佛法金城,已經在調兵山的群峰拱衛之中崛起!

   明月禪寺建築群具有典型的北方皇家宮殿建築風格,寺院占地面積達二萬多平方米,總建築面積六千二百二十七平方米。在中軸線上縱向排列著四進殿堂,依次為山 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在中軸線兩側依次對稱排列著鐘樓(地藏殿)、鼓樓(觀音殿)、東西兩翼廂房及容般若講堂(五觀堂)、青蓮念佛堂、無為丈室 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樓。在每座殿堂的顯要位置,都懸挂有當代頂級藝術大師題寫的匾額,構成寺院一道魅力獨具的瑰麗景觀。山門外有長長的垂道直下,通往寺前 開闊的廣場。廣場上開有寬廣的放生池,池上架有三座結構精巧,形似玉帶的石拱橋。站在橋上仰望山門,猶如瞻望雲中金闕。寺院建築群金頂朱垣,飛簷重彩,工 藝精湛,佈局嚴謹,主從儼然,氣魄恢弘,在調兵山的山形地勢托舉之下,愈發顯得拔乎其粹,雄睨塵寰。

   如今,明月禪寺已為一切眾生建大法台,樹大法幢,此時不擊大法鼓,不演大法音,更奚為歟?

   二零零二年四月,調兵山市人民政府民宗委報請遼寧省民宗委、鐵嶺市民宗委及遼寧省佛教協會批准,禮聘浙江天目山禪源寺方丈月照上人出任明月禪寺開山第一代 方丈。四月廿九日,「聘請月照大和尚晉院暨明月禪寺一期工程落成慶典」在明月禪寺隆重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先生、中國佛教協會、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 長趙朴初先生遺孀陳邦織女士等分別發來賀電表示祝賀。地方各級領導、省內外諸山長老及各地文藝名家應邀出席了儀式。四眾弟子及各界來賓約三萬餘人參加了慶 典。

   二零零二年八月廿八日,「明月禪寺全堂佛像開光法會暨月照大和尚陞座典禮」在明月禪寺隆重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先生、全國政協副主席趙南起 先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中國佛教咨議委員會主席本煥長老,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趙朴老遺孀陳邦織女士等省內外各級 佛協組織、海內外諸山長老、各大寺院、兄弟教會代表或單位,省內各級有關部門領導,以及全國各地的文藝名家、實業界人士蒞臨典禮或發來電傳致賀。省內外信 眾及各界來賓三萬餘人參加了慶典。

   廿八日午後二時三十分,明月禪寺兩序偕四眾弟子恭請本煥長老、一誠長老、月照上人等十位高僧大德為至心求受三皈五戒的三千多位居士,宣說戒相,開示法要,傳授皈戒。法會盛況空前,與會信眾無不歡喜頂受。

    距以上盛會一週年之際,明月禪寺茲定於二零零三年八月廿八日至九月十日(農曆八月初一至八月十四日),集中舉行「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護國普 濟水陸大齋勝會」、「明月禪寺多功能綜合樓落成典禮暨華嚴三聖像開光法會」、「月照上人書畫暨藏品義賣展」、「《月古雲今--明月禪寺全堂佛像開光暨月照 大和尚陞座慶典大型紀念集》首發式」、「月照上人宣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會」、「月照上人傳法大典」七項盛大佛事、文化活動。

   傳戒法會 「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定於八月廿八日(農曆八月初一)上午九時啟建,為期七天。月照上人為長養在家二眾慧命,提高信眾素質,力倡規範傳戒,經過 較長時間的認真籌備,投入較大人力、物力,如律如法舉辦此次「正授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戒期中間,將教授新戒弟子熟悉佛門儀軌,掌握基礎佛學知識; 為新戒弟子宣說戒相,指導修習戒法;引領禮懺求悔,以令獲得清淨上品戒體。法會恭請德高望重的本煥長老為名譽得戒和尚,月照上人為得戒和尚,遼寧省佛教協 會會長照元大和尚為說戒和尚,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惟賢長老為羯摩和尚,江蘇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弘法大和尚為教授和尚,本寺首座先益長老為開堂大師,本寺 西堂寂誠長老為陪堂大師,昌靜法師、智嚴法師、緣悟法師、廣輝法師等法師為引禮大德。凡欲赴會求戒的戒子每位繳戒牒及學習資料工本費一百元,免收戒資,食 宿免費,並獲發海青、縵衣一套。

   水陸勝會 為應廣大四眾弟子敦請,亦為酬報本寺開山以來四海檀那殷勤護持厚德,祛除「非典」疫魔,祝禱世界和平,國運昌隆,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明月禪寺定於九月四 日(農曆八月初八,於前一日午後三時熏壇)至九月十日隆重啟建開山以來首屆「護國普濟水陸大齋勝會」,屆時將恭請一百零八位諸山長老、大德法師諷誦大乘經 典、密章七永日,超度古往今來水陸空三域之中一切有情含識,有祀無祀孤魂,永離三途八難,沈淪流轉。令當壇齋主歷代宗親累劫眷屬,已故者速脫六道,直超生 死,往生淨域,永住安樂;現在者健康長壽,福慧增長,諸事順遂、善願成就。

   落成開光 「明月禪寺多功能綜合樓落成典禮暨『華嚴三聖』寶像開光法會」定於九月四日(農曆八月初八)午前九時舉行。新建成的多功能樓,一層為「般若講堂」(「五觀 堂」),二層為「青蓮念佛堂」,三層為「無為丈室」,總建築面積三千平方米,由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先生等施資捐造,屆時月照上人將與諸山長老、地方各 級領導、各界嘉賓共同為多功能綜合樓落成剪綵,與諸山長老共同為般若講堂(五觀堂)內供奉的 「華嚴三聖」寶像灑淨開光。

   傳法大典 「月照上人傳法大典」定於九月四日(農曆八月初八)午前十時舉行。月照上人乃明月禪寺開山第一代祖師、中興天目禪源第一代祖師、中興奉化雪竇第二代祖師, 先後受臨濟正法第四十一世明暘長老、曹洞正法第四十八世茗山長老付法,承繼臨濟正宗第四十二世、曹洞正宗第四十九世法令。為續佛慧命,紹隆佛種,使慧炬常 明,法脈永通,令如來正法眼藏傳之塵劫而無滯,普及萬類而無遺,月照上人特於明月禪寺晉山陞座週年慶典之際舉行傳法大典,擇德才兼備、學修俱長之僧中後 進,交付臨濟正宗第四十三世、曹洞正宗第五十世兩支法令,傳授臨濟、曹洞正法,承繼無上深密心印,培養一代龍象,荷擔如來家業,以使正法永住世間。

    書畫義賣 「月照上人書畫暨藏品義賣展」 定於九月四日(農曆八月初八)午後二時開幕。開幕式將邀請國學大師文懷沙先生及國內書畫名家、省市各級黨政領導、社會賢達及諸山長老出席。義賣展上將展出 月照上人的書畫力作及上人歷年收藏的書畫名家精品共計一百件,展品現場銷售或認購所得,將全部用於明月禪寺二期工程建設及弘法事業。

   首發儀式 「《月古雲今--明月禪寺全堂佛像開光暨月照大和尚陞座慶典大型紀念集》首發式」 定於九月四日(農曆八月初八)午後二時舉行。《月古雲今》大型紀念圖文集記述了調兵山明月禪寺的歷史淵源,以及寺院開工興建、一期工程落成剪綵、佛像開 光、方丈陞座等大型法會活動歷程,大十六開五百頁,銅版紙全彩印刷,收錄照片一千餘幀,名家書畫賀幛五百餘件,詩辭、楹聯、紀念文章一百餘篇(副)。

    般若法筵 時值般若講堂落成、佛像開光盛典之際,明月禪寺兩序偕四眾弟子恭請月照上人陞無上堂,宣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三日。般若為大乘佛法之總綱,月照上人多年 來倡導「智慧人生」,主張在祥和地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祥和地生活。是故講堂落成,即以《般若心經》為首唱,復以宣講此經圓滿以上系列活動之功德。上 人殷殷勸道之心,可謂深矣!

   以上七大活動,計劃歷時半月,屆時必定群賢畢至,少長咸集;聯師友之誼,敦同氣之親;咨決疑義,砥礪學問;廣植功德花樹,厚結福慧果實。躬逢斯盛,歡喜豈 待言哉!盛會在即,勝緣難值。誠望十方大德長老,護法善信,勿失福德因緣,樂積勝報資糧,速與聯繫,隨喜功德,同沾法喜,共沐佛恩。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
放生法會
   七月十八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員活動委員會與《香港佛教》每月放生功德會聯合舉辦水上放生法會,除舉行蒙山法事外,還對七月十日屯門公路汀九橋段巴士交通意外罹難人士舉行悼念法會,恭請圓慧法師主法,參加者約一百三十餘人。

香港定慧寺建寺八十週年重建
   座落於新界大埔馬窩村的定慧寺乃是建於一九二三年由開山祖師增秀老和尚所創建,到今年已有八十年的歷史,被港人認為是佛教勝地。寺內供奉了釋迦、藥師及彌陀三佛像,公開被人參拜和念佛道場。

   可惜寺內的建築物--蘭若及大雄寶殿日久失修,目前已受到損壞,亟需重修。該寺董事會仝人已定於二○○三年八月十日在尖沙咀海洋皇宮大酒樓舉行齋宴籌款,每張席券為二百元,並有表演及抽獎節目,請各界人士踴躍參加,共襄善舉。

購票地點:定慧寺--大埔馬窩村五十三號
佛教護生會--九龍旺角砵蘭街三三八號二樓

或致電:26562515 陳翠霞小姐聯繫,敬請各界善長人翁鼎力支持,福有攸歸。


【新加坡】
新加坡福海禪院二零零四年活動通啟
「收拾舊門庭,福海重振興。盡虛空,遍法界,悉感應。」

   福海禪院自弘宗老和尚開山迄今逾六十年,茲因大殿及宿舍老舊不堪風雨,更因近十年來的努力弘揚,接引十方信眾日益激增,活動空間已不敷使用,本院重建工程約計將於今年年底竣工。重建的龐大開銷,有賴十方善信的鼎力相助,共同成就道場。
   福海禪院住持釋明義法師,欣然宣布明年舉行大殿落成開光大典,開始啟用新道場,各種教育、弘法、慈善、文化活動,以及每個月的例行共修,將更積極、更全面地展開。一系列新的、隆重的活動,也將有條不紊地舉行。
   這其中包括由福海禪院承辦的「世界佛教華僧會第八屆大會」。為了配合此次大會的召開,更安排了為期兩天的僧伽講習班,邀請各界專家學者前來授課。為了緬懷世界佛教華僧會的發起人白聖長老,將舉辦「上白下聖長老圓寂十五週年紀念法會」。
    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和在家的五戒菩薩戒因緣殊勝,尤其三壇大戒數十年來,我國未曾舉辦,適逢福海禪院大殿重建落成,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 特舉辦為期三十二天的三壇大戒。更有幸恭請到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上隆下根長老為名譽得戒和尚,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上覺下光長老為得戒和尚,世界佛教華僧會 會長上淨下心長老為說戒和尚,可謂勝中之勝。
   昔日佛陀以一大事因緣而出世,開演妙法,授於末法世中救拔刀兵劫奪,疾病水火等等苦厄之作法,其功德最甚者無過於水陸齋會。今應廣大四眾弟子敦請,亦為酬 報本院重建以來,四海檀那殷勤護持厚德,祝禱世界和平,國運昌隆,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特於明年底,隆重啟建 「護國普濟水陸大齋勝會」。
   明年諸法會在即,勝緣難值。誠望十方善迅速與聯繫, 隨喜功德,同沾法喜,共載佛恩。

2004年福海禪院大型活動表:
日期(國曆) 活  動
13/3/2004 - 14/3/2004 世界佛教華僧會「僧伽講習班」
15/3/2004 - 16/3/2004 世界佛教華僧會第八屆大會
17/3/2004 白聖長老圓寂十五週年紀念日
31/8/2004 - 3/9/2004 地藏法會
11/11/2004 福海禪院重建落成開光大典
12/11/2004 - 14/12/2004 傳授護國千佛三壇大戒
14/12/2004 - 19/12/2004 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
19/12/2004 - 26/12/2004 水陸法會

【大陸】
天寧禪寺迎請稀世珍寶--水晶佛
   六月二十四日下午,常州市數千四眾弟子冒著嚴熱酷暑,排列在天寧古剎的兩邊,同聲稱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五時二十八分,當松純方丈從車上請出水晶佛像時,人們爭相觀瞻,頂禮膜拜。
    這尊水晶佛,是由旅泰愛國華僑、實業家、古玩收藏家高培芝先生所贈,去年秋天,高培芝先生來天寧寺禮佛時,天寧寺松純方丈熱情地接待了他,同時向他介紹了 天寧佛塔的建設情況。高培芝聽後,深有感觸地說:「造一座最高的佛塔並不難,但要造一座最好的佛塔卻需要稀世珍寶供奉於塔內,以體現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內 涵。」對於這樣的稀世珍寶,高培芝算是費盡了心機,終於在今年六月的電腦信息網上找到了。一位丹麥曾駐印度的大使離任時將這尊水晶佛像帶回丹麥,六十多年 來深藏高閣,最近年屆九旬的大使謝世後,其子女對東方文化的產物不甚了解,便決定將水晶佛像進行拍賣,高培芝先生得知這一信息後,馬上與拍賣行進行洽談, 經過幾天全面的了解和專家的考證,證明這尊高五十七公分、重五十公斤的水晶佛產於明代的南傳佛教國家,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天然水晶佛像,高先生當即電匯十二 萬歐元去丹麥(約合120萬人民幣)。後又有收藏家願出一百萬美金的高價收買,但被高先生婉言謝絕了。
   高先生的義舉,得到了中國駐丹麥大使館贊許,並委派一名文化參贊,全力協助辦理通關事宜,許多在丹麥的中國留學生,紛紛要求護送水晶佛像回國。六月二十四 日上午天寧寺松純方丈親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迎請水晶佛像,下午三時二十八分當水晶佛迎請到天寧寺時,幾千名四眾弟子爭相瞻仰這稀世珍寶,大家為水晶佛供奉 在天寧寶塔而倍感榮耀,心中充滿著無量的法喜。
   水晶佛像安放在大雄寶殿後,舉行了隆重的迎請儀式。市政府領導周亞瑜副市長,市宗教局須伍良局長參加了水晶佛像開光慶典。

常市佛協供稿

惟賢法師《般若與人生》出版
   經北京全家人書會。三學文化工作室整理、編輯,《惟賢法師選集》第一輯《般若與人生》最近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該書共230頁,140千字,圖文並茂,設計、裝幀精美,定價18.80元。
    惟賢法師,現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重慶佛學院院長、重慶慈雲寺方丈。他童真入道,曾就讀於龜山書院和漢藏教理院,受教於 太虛大師、法尊上人、王恩洋光生等許多大善知識。法師畢生倡導和實踐人間佛教,弘揚正信佛法,其講經和開示,樸實親切、幽默風趣,許多佛教典故娓娓道來, 如數家珍。如今雖已八十三歲高齡,但才華橫溢不減當年,講經說法,賦詩作詞,處處展示著敏捷的才思、嚴密的邏輯和與時俱進、慈悲濟世的精神。
   《般若與人生》一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惟賢法師二零零零年二月於成都文殊院般若法會上的演講稿,二是一九九二年九月於重慶慈雲寺講演的《心經講記》。 全書貫穿的思想是:要善於將佛法的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實際中,進行生活之管理、人生之管理、情緒之管理,使我們的生活和整個人生充滿解脫、幸福和快樂。
   北京全家人書會。三學文化工作室(www.topbook.com.cn)計劃陸續推出《惟賢法師選集》系列書籍:《<法華經>與心靈建設》、《唯識札記》、《法音宣流》、《我的親教師太虛大師》、《與時俱進,弘揚人間佛法》、《海漚詩集》。
   詳情可詢:010-87684952,e-mail:tengyu333@vip.sina.com。
   郵購地址:北京西四阜內大街25號《法音》發行部 郵編:100034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