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39期
2005年4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讚《源慧開示錄》
回憶往事
真實身心奉塵剎 禪行慈雨灑人間
——紀念真禪大師圓寂十週年
◎覺 光
禪學思想
六祖惠能禪學思想述評(上) ◎楊佛興
佛教文學
中國佛教文學的起源與發展(上) ◎遠 塵
論  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生智慧 (2) ◎妙 法
佛門常識
漫談佛教的稱謂(下) ◎智 海
緬懷高僧
高風共仰——巨贊法師圓寂二十週年
紀念活動在江陰隆重舉行(下)
◎馮科倫
隨筆禪話
淺談「隨緣」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不斷改善」、「黑帶高手的寓言」 ◎楊 釗
慈輝「拍手」顯奇功 ◎慈 河
捐贈耕牛解民困 ◎慧 梅
文化交流
南京的千手觀音想回家 ◎朱成山
登法王座
浙江天童寺誠信大和尚
榮膺方丈陞座慶典
◎光 耀
滬濱名剎
憶廣範法師訪雲翔寺記 ◎潘文彥
六祖祖庭
龍山法脈 祖印重光
記龍山國恩禪寺大雄寶殿佛像開光暨
如禪大和尚晉院陞座慶典
◎錢湘寧
學僧園地
弘法後記 ◎仁 悟
西方寺參禮記 ◎昌 峰
點燃心燈 ◎吉 祥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讚 <<源慧開示錄>>

 前不久,廣東博羅縣禮佛禪寺監院印化法師將其恩師新著﹕<<源慧開示錄>> (手稿)寄給我看,並請 我寫篇序言。印化法師一番美意,頓使我感 到慚愧!源慧老法師在當代佛教是位大善知識,在海內外享盛名的高憎,道德文章深受世人景仰。源慧老法師多年來弘揚淨土法門,弟子遍及寰宇,淨宗蓮花大放異彩,接引無量眾生。

  由於我主編 <<香港佛教>>,有責任弘揚正法,對印化法師的要求,自然應承下來。對此殊勝因緣,使我憶起一段往事。早在一九四二年間,有一 日,五台山廣濟茅蓬退居老和尚廣慧長老赴上海募化道糧,卓錫普濟寺。這位老和尚渴望晤面德森老法師,當時由我陪同前往覺園法寶館 (弘化月刊社 —— 今常德路),他二老見面欣喜不已!德老隨即贈送 <<印光大師文鈔>> 給廣老留念,返回普濟寺後,手捧 <<文鈔>> 風格,尤其是「寫給僧眾和居士的六十封信」,各具時代不同的特色;印光大師 <<文鈔>>有信回函回答了各方質疑,解決了有關在信仰上的諸端疑難,至今對信奉佛法者仍具有永恒的指導作用,作為「了脫生 死」,「往生極樂」的修行準則。

  源慧老法師「寫給僧眾和居士的六十封信」,其內涵精神仍繼承印光大師宣揚淨宗,專弘「念佛法門」;所不同者,源慧法師針對在特定歷史一群新思維信仰者 而言的。所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佛法真理是永恒不變的,而娑婆世界眾生時時在變異之中,要以永恒不變的真理,來教化變異的眾生,一 定要「契理契機」來度化有情,源慧老法師所寫的「六十封信」都是針對性的,確是「對症下藥」是也。

  中國社會近百年來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就是新舊歷史交替更換時代,舊一輩人物已退出歷史舞台了,而新一輩人物正不斷出現在現實舞台上不同思想,不同行 為,心就有不同風貌的特色,在這一同時期內,信佛的人,無論是出家的僧眾,或在家的居士眾,同樣要受到時代變革的諸多影響,是繼承過去的「傳統」呢﹖還是 走「創新」的道路呢﹖有不少人感到迷惘,特別是缺乏定力的人,就難於掌握方寸了,所謂前程茫茫,不知何適何從﹖!目前仍有不少僧人和居士在十字路口徘徊不 前,甚至妄念起惑,顛倒是非,墮入罪惡淵藪而不自知!

  源慧老法師「悲憫心」油然而起,他明確指出﹕「出家弟子不要留戀世間俗情,要以出世心為重」,「名聞利養難去淨土」、「在寺院要做到,不另立山頭,不拉幫結派,不明爭暗鬥,祇弘揚佛法」… …句句話都是真實不虛,敲響警鐘!不知有幾許人醒悟﹖老法師語重心長地教導﹕「多修淨業,同登彼岸」。故作如是序。

 
 
真實身心奉塵剎 禪行慈雨灑人間
——紀念真禪大師圓寂十週年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

  時 光荏苒,歲月無常。轉眼間,真禪大師往生淨土已近十週年了。在這十年間,時代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和進步,中國社會呈現出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新氣象,佛 教在不斷適應社會的過程中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上海的城市經濟發展向來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龍頭象徵,上海佛教自民國以來即是中國佛教的重鎮所在,大德雲 集,高僧輩出。真禪大師就是一位將畢生心血奉獻給佛教的法門大德。在他圓寂十週年的前昔,不禁又浮現出他的莊嚴法相和慈悲音容以及與之交往的點點滴滴前塵 影事。

 真禪大師宿具善 根,童真入道,慧性日發,飽參飽學,一生經受眾多坎坷和磨難。在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宗教政策後,真禪大師倡緣籌募,脩寺安僧,著書立說,恢復叢林古制,培 養後繼僧材,宣揚佛法廣度眾生,舉辦法會利樂有情,興辦慈善福利,關懷弱勢群體,開展教內外的多方交往,聯誼各界,光揚人間佛教,可謂鞠躬盡瘁,為上海佛 教文革後重興乃至中國佛教的復興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真禪大師生前曾榮任上海玉佛寺、靜安古寺和河南開封大相國寺等叢林古剎的方丈,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 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上海佛教學院院長等職,以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政協常委、上海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上海海外聯誼會理事等社會公職。真禪大師不僅是 一位名載上海佛史的教內大德,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慈善家,贏得了教內外,海內外各界人士的普遍稱道和讚譽。

  真禪大師生前是上海佛教界的領袖之一,也是馳名中外的玉佛寺的方丈。本人在香港自一九六五年起忝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一職至今。所以,我與真禪大師的友好交往,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香港與上海兩地佛教界間的友好往來與聯誼。

  為了加強滬港兩地的佛教交流和聯誼,我自八十年代初開始就多次以香港佛教聯合會及本人住持的香海正覺蓮社名義,邀請上海佛教界訪問香港,兩地之間開始 充滿法喜、祥和的友好交流。在 我認為,香港和上海從教角度來看,都有著各自特殊的地位。對於香港教來說,除了本身的多元化發展特色以外,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各國佛教徒到中國大陸朝聖 禮祖,以及國內法師到海外弘法,都會在香港做短暫停留,少住數日。上海是中國交通樞紐,海陸空交通發達,到全國各省市都很便捷,市區有龍華古寺,玉佛寺, 靜安古寺,圓明講堂,真如寺,沉香閣等名剎勝跡為佛教徒朝聖禮佛及旅遊觀光之必之處。所以加強滬港間的佛教交流,有利於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歐美加等國家 與中國大陸之間的佛教文化和民間交流,從而也有利於促進世界和平與祖國統一。有鑒於此,我將滬港佛教的交流喻之為「金色橋樑」。

  一九八一年冬,真禪大師當時隨中國佛教代表團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第二屆亞洲宗教徒和平會議,會議圓滿回國時途經香港,到香港佛教聯合會普照,當時 我與副會長黃允畋居士及永惺法師等會同仁接待了他,並陪同參觀了一些道場和佛教設施。當時玉佛寺剛恢復宗教活動,一切百廢待興,真禪大師不顧時年已是六十 有六,多方奔走,籌募善款。印象中的他身體健康,精力充沛,對佛教的未來充滿信心。

  一九八五年夏,香港佛教聯合會邀上海佛教界來港參觀訪問,真禪大師帶隊前來,雙方就兩地佛教情況進行了交流,對佛教的發展路向進行了探討。回去後,在九月份還寫信問候我,並附詩一首﹕
木樨香裡已涼初,千里馳書問起居。
四大身心宜少惱,九秋風物定何如。
傾談欣得論花萼,相憶時還託鯉魚。
一語報君應助喜,玉池新種白芙蕖。

  一九八八年秋,真禪大師率上海佛教代表團訪問香港及新加波,在香港參觀了佛教道場及佛聯會屬中小學等並到正覺蓮社普照,後來真禪大師寫詩記此行感想。參觀佛教覺光法師中學記詩一首﹕
培育後起濟世才,覺光中學葩爭開。
稱揚嘖嘖歎稀有,碩果永存澤當來。

  參訪正覺蓮社亦有詩一首﹕
當年蓮社創開日,屈指年華四十餘。
篳路艱辛今拓展,風靡港澳更誰如。

  也是同一年,真禪大師曾賦詩三首贈我,玉今讀來感慨有加。

  第一首﹕
駕舟涉海到香江,淨侶相逢意倍長。
擊鼓鳴鐘同禮佛,六和規範永流芳。

  第二首﹕
弘宣大法要人才,世出世間一理該。
今日新苗才徑水,他時用作棟樑材。

  第三首﹕
當年蓮社創開初,屈指年光四十餘。
識取大師真實意,要人同上白牛車。

  可見,真禪大師不僅擅於弘法,辯才無礙,而且工於詩詞,富有文人才情。

  一九九二年十月,上海有兩個代表團訪問香港,一個是上海市宗教事務局訪港代表團,另一個是真禪大師率領的上海市佛教協會訪港代表團,主要訪問香港佛教 聯合會及佛教各大道場。當時本人住持的香海正覺蓮社成立四十七週年社慶,邀請到自上海的貴賓蒞臨慶典,添光添彩,倍感榮幸。

  一九九五年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五十週年年慶,當時香港距離回歸祖國僅有兩年餘時間。本著佛教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大精神,我號召本港佛教同人在此 迎接新時代來臨之時刻,應堅定信念,萬眾一心,促使香港平穩過渡,繁榮安定。香港佛教聯合會將會在此大前提下,貫徹創會宗旨,繼續努力弘興佛教,擴展佛教 善業,使香港佛教對香港、對國家以至世界社會,能有一番新的貢獻。大會在五月九日舉行隆重的金禧紀念活動,邀請到了國家宗教事務局、上海市佛教協會等地眾 多嘉賓。當時明暘長老已年逾八十,真禪大師也年屆八十,兩位老人不顧耄耄之年,不辭旅途辛勞,屈駕蒞港捧場,隆情優渥,令我暨佛聯會同仁眾等倍感法喜,歡 欣和感恩。如今,兩位長老皆已常住佛國寂光淨土,此情此景已成追憶。

  我本人及香港佛教同上海佛教的緊密聯系及深厚法誼,除了禮尚往來的兩地公式化佛教交往之外,尚有一個原因,上海首剎龍華古寺及圓瑛長老生前駐鍚地圓明 講堂的方丈,也是當時中國佛教協會的第一副會長、德高望重的明暘大師同我皆屬新中國成立中國佛教協會第一任會長、一代高僧圓瑛老法師的門下得戒弟子。我與 明暘大師兩人自幼同參於著名禪宗道場寧波天童寺,法緣殊勝,道情法誼非是一般。除了在特殊的年代之外,多年來,尤其是在大陸落實宗教政策以來,我們互有交 往,不僅帶動了滬港兩地的區域性佛教交流,實際上也推動了中港佛教的交流與合作。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應上海宗教局和佛教協會的邀請,我以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名義組赴滬進行友好訪問,當時明暘大師正在國外弘法,未能會晤。我們一 行得到了真禪大師的熱情接待和無微不至的關照,在上海期間陪同我們參訪並拜會上海市政府的相關領導,受到隆重的禮遇接待,代表團一行甚感歡欣,法喜無量。 在這次參訪期間,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我看有護士給真禪大師打針、吃藥,知道他患有糖尿病,曾勸他好好休息,保重法體,不要過份操勞。真禪大師滿臉 笑容地對我說﹕「我習以為常了,朋友從遠方來,不亦樂乎!」他好客、熱情的豪放性格使我等一行實在感動。而在我們圓滿此次參訪,回到香港後不到三個月,就 傳來真禪大師於十二月一日因心臟病突發而圓寂的噩耗,令我等悲痛莫銘。十二月九日上海佛教協會舉行真禪大師追悼會,我因半年前就預定好的當天要在觀宗寺主 持傳法授記大典,分身無術,徒嘆奈何,祇好委託永惺大師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及我個人前往致祭,謹獻心香。

  在紀念和緬懷真禪大師圓寂十週年的前昔,他談笑風生,妙語如珠的音容笑貌恍如昨日,歷歷眼前。在我們祈願真禪大師乘願再來的時候,我們欣喜的看到,在 真禪大師圓寂後的這十年間,玉佛寺在新任方丈覺醒法師的住持下,帶領兩序大眾暨善信同仁謹遵真禪大師的遺願和教誨,繼承優良傳統,努力開拓創新,在寺務管 理,慈善事業,培養人才,弘法利生,對外交往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績。上海佛教也龍天推出如照誠法師慧明法師等青年才俊,住持一方。我們相信在政府相 關部門的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和廣大四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上海佛教一定會展現更新的氣象,取得更大的成就。

  謹以此文紀念真禪大師。

 
 
六祖惠能
禪學思想述評 (上)

◎楊佛興

  六祖惠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佛教高僧。如實地、正面地評價六祖禪學思想的核心——「吾所說法不離性體」的妙旨,充分體現六祖的偉大人格和歷史地位,對抵制外來腐朽思潮、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六祖不識字而能講經,而且反應神速,言必中肯,契理契機。他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機緣品>>),「識自本 心,見自本性」(<<六祖壇經.付囑品>>),此即「吾所說法不離性體」的妙用。此種別具一格的表現,引起古今中外學人的極大關 注,以至他在弘法利生方面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六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我們能夠在國家穩定、經濟繁榮、人民幸福的宏觀背景下,正確、如實地評價六祖禪學思想,並把它展示給全世界,這應該說是我們 中華民族的驕傲。東南亞乃至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大量的佛教徒以及關心中國宗教政策的人士,他們都會關注我們對六祖惠能思想的述評,這同時也是一件造福全人 類的大好事。

  關於六祖惠能的禪學思想,有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和學者都述評過。其中有此學者認為﹕惠能的禪學思想是「說教」,既有欺騙性,也有革命性;既平民化,又世 俗化;是從客觀唯心主義的轉化……。我認為上述的評述未必中肯。他們之所以會如此評述惠能的禪學思想,有下列原因﹕

  第一個原因,他們的文章和著作大都發表在胡適否定中國傳統文化而提倡新文化的歷史時期,以及我國幾十年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出版發行的著作除了極少數人之外,必然會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境,從而隨順潮流進行論述。

  第二個原因,本來搞哲學的人應努力求真求實,對一個命題既不能輕易肯定,也不能輕易否定,而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作出嚴謹、正確的論斷,這樣才是應有的科學原則和態度,可惜他們沒有做到這一點。第三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馮達庵大阿闍黎開示﹕

  「心為有情作用要具,……下焉者惟知意識為主,中焉者兼知阿賴耶識為主,上焉者方知法界為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惠能的禪學思想是在實證法界性,也即是「吾所說法,不離性體」的基礎上說的,而學者往往以意識形態來評價六祖禪學思想,法界性和意識形態層次不同,不可同日而語,正如六祖所云﹕

  「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六祖壇經.機緣品>>)

  就好如人類想用肉眼來探測火星的奧秘,是不可能的。故馮達庵大阿闍黎云﹕

  「沒有修證的基礎來講解或評論佛學,每 落凡情。」(「無修證之講解,每落凡情。」見馮師所著<<評美國佛學界之中國佛教史觀>>)

  下面列出他們評論過的六祖偈或六祖禪語,然後提出我的不同看法。

一、六祖偈﹕

  「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是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六祖壇經.般若品>>)

  有些學者認為這是說教,有很大的欺騙性。

  王國維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他說﹕「哲學上之說,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1他的哲學觀點認為﹕人的本質是欲望,而欲望是無窮無盡的;有些欲望可以達到,雖可得意一時,但變化無常,轉瞬即逝;大多數欲望不能達到,因此產生種種煩惱和痛苦;反之,有時失去欲望,心中沒有欲望,又感到空虛、無聊,感到更加煩惱和痛苦。2所以「人的本質是欲望」的哲學觀點是可信的,但不可愛。

  王國維是深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者,他的「欲望」大都寄託在學術之上,所以他的欲望也許可以促進他在學術上的積極性。

  如今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衰落,大多數人沒有傳統道德觀念,所以人們的欲望大都沉迷於財色兩個字,以致世風日下,黃賭毒泛濫,盜匪猖獗,乃至產生諸多家 庭問題。 王國維認為:佛教說的實證菩提,沒有煩惱,清淨歡喜,永遠靈明自在,當然可愛,但不可信。他有一首詩云:「人生地獄真無間,死後泥洹(即涅槃)枉自豪;終 古眾生無度日,世尊祇合老塵囂。」3他具此斷滅之見而寫的這首詩,既害己,又害人,以致他的學術成就正值登峰之時,年方五十,就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自沉而 死。……

  王國維詩中「死後泥洹枉自豪」之句是他沒有修行、無法契會涅槃妙義而說的謬論!妙義維何?答曰:實證菩提、涅槃之法身大士,其肉身如同一套衣服,留此肉身祇為化度世間眾生而已;化緣將盡,舊肉身一謝,其神識隨即融入涅槃妙體,永遠靈明自在。六祖偈云: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夫謂之死,外道執為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楊按:此即真如自性,靈活妙用,無有阻滯)……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六祖壇經.機緣品》)即此密意。

  佛學認為: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死而未了的,是按照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規律發展的,所以自殺不是煩惱的終止,而是災難的開始。很多人都以為人是一 死百了的,不信因果,所以如意之時,就及時尋歡作樂,甚或鋌而走險,為非作歹;不如意之時,就煩惱欲絕,自尋短見,跳樓自殺。信不信「人不是一死百了的, 而是有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道理」,就會走向不同的道路,乃至一念之差,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大事,殊可悲耳!

  至於上列的六祖偈「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成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我認為要聯繫《心經》開頭幾句來理解,更重要的要通過如法修證來 悟解:當世人前念未能進入與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時,以已受污染之眼光來看世界,無非是五蘊六塵境界而已。由於上述境界(包括人身)會有生、住、異、滅的無 常變化,自然會令凡夫煩惱和痛苦。反之,如能刻苦如法修證,一旦後念進入與深般若波羅蜜多相應時,泯識顯智,照見五蘊皆空,衝破心中的煩惱障和所知障,頓 覺這個空不是呆滯無用之空,而是斂相歸性的真如妙體,也即是六祖大悟後一連說出五個「何期……」的境界,永遠靈明自在,妙用無窮。證此,名為「本源自性天 真佛」,亦名菩提。此可通過如法修證來檢驗,並非欺騙世人。

二、六祖云: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六祖壇經.定慧品》)

  有哲學家認為,「三無」有「無念」就可以了,其餘二無都可包含在「無念」中;認為要想「無念」,用儒家的方法——如主敬、主一、慎獨等方法也可以達到。他們還認為:以前的佛教觀點繁文縟節,而六祖祇用「三無」以概括之,具有革命性。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認為:上述學者如此理解是誤解了「三無」的含義,與六祖的「三無」妙旨相差甚遠。他們提倡用儒家的主敬、主一、慎獨等方法,還 是不能離開意識形態;不能離識,就不能進入真如性體,也不能達到「于諸境上心不染」,與「無念為宗」的妙旨相差太遠。

  關於何為「無念為宗」,馮達庵大阿闍黎開示云:

  「一念初起,隨性逕行,不落心事,是謂『無念為宗』。」(《禪宗六祖大鑒禪師傳))

  楊按:其密意是說,「一念初起」即進入真如妙體,真如自性起念,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故真如妙體靈明自在,自然反應神速,言必中肯,契機契 理。「不落心事」即不落入既受污染了的意識和阿賴耶識。落到意識和阿賴耶識,人就變得遲鈍。何謂「宗」?宗也者,上接十方諸佛法流,下攝一切眾生心念,能 夠轉運諸佛法流而加持來機也。(參見馮達庵大阿闍所著《佛教源流》)惠能和神秀都是五祖弘忍大師的門徒,但為何以後惠能的禪法就是頓教,而神秀的禪法卻為 漸教呢?其原因在於:六祖惠能是通宗祖師,說法不離性體,能夠「上接十方諸佛法流,下攝一切眾生心念」,能轉運諸佛法流「通過己心而加持來機,其加持力雄 猛而強大,故師資道合者每能頓破無明障礙而得見佛性,故名頓教;反之,神秀尚未通宗,接機說法便沒有六祖惠能的功能,尚屬「離體而說,名為相說」的境界, 所以學者難以速收法效」故名漸教。

  何謂「無相為體」?馮師開示云:

  「外對萬法,能離於相,得清淨體,是謂『無相為體』。」(《禪宗六祖大鑒禪師傳》)楊按:體即性體,也就是六祖所說的「吾所說法,不離性體」的 「體」。當年馬鳴菩薩未學佛之前,初習外道,以世智辯聰擅名於時,莫敢與抗,遂起大我慢,目中無人,後被脅尊者折伏,出家為僧,蒙富那奢尊者開示「離識見 性」妙旨,悟入真如境界。(見馮達庵大阿闍黎所著《佛教真面目》第一章第四節「大乘發展期」)其後弘揚性宗,著有《大乘起信論》。「雕識見性」就是「無相 為體」的妙旨。識和相是對立的,能離識,泯識顯智時,才能發現性體,故云「無相為體」。

  關於「無住為本」,楊按:前二者——「無念為宗,無相為體」是證果的境界,「無住為本」是修因的法要。所謂「無住」,要破執才能無住。

  神秀偈是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發現根身的境界,證禪宗初關。六祖初愒「……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破俱生我執,頓悟諸法如實空的境界,證禪宗 重關。後來五祖弘忍大師與惠能說法,一邊加持惠能,一邊為他講《金剛經》,講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大悟,一連說出五個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 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壇經.自序品》)。五祖知他得髓,已破俱生法執,實證禪宗牢關, 契會性相不二的妙旨;對於五蘊六塵,以智證之為性,以識緣之為相。要想徹底無住,必須修至這一層才行。

  此外,馮師有詩云:

  「不住六塵心始清,更除七識證無生;十方透徹見真性,喜在人間度有情。」楊按:「六塵」是指色、聲、香、味、觸、法。能不住六塵,心地才能比較清淨; 心有執著,就不夠清淨;這也是破分別我執、分別法執的意思。「更除七識證無生」,即破「俱生我執」,契會一切法相如實空,「本來無一物」指此。「十方透徹 見真性」,要破俱生法執才成;真如性體毫無障礙,了了明明。「喜在人間度有情」:實證禪宗牢關,隨機化度眾生。(待續)■

注 釋:
  1、見《王國維遺書(第三冊)。靜庵文集續編。自序二》,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p611。
  2、王國維說:「人之有生,以欲望生也。欲望之將達也,有希望之快樂;不得 達,則有失望之苦痛。然欲望之能達者一,而不能達者什佰,故人生之苦痛亦多矣。若胸中偶然無一欲望,則又有空虛之感乘之。此空虛之感,尤人生所難堪。」見 《王國維遺書(第三冊)。靜庵文集續編.去毒篇(雅片煙之根本治療法及將來教育上之注意)》,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p655。
  3、見《王國維遺書(第一冊).靜庵詩稿.平生》,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P564。

 
 
中國佛教文學
的起源與發展(上)

◎遠塵

 佛教 文學是指佛教內容為題材,旨在宣佛教信仰的文學作品。追溯佛教文學的源頭,最早可以從佛經傳入中國算起。隨著佛經被譯成中文,佛經中的文學作品隨即被國人 認可和接受,繼之而起的是僧人的文學創作,由於中國自古就有士僧交往的傳統,歷代文人也寫了大量表達述佛理禪意的文學作品。從佛經文學到僧人文學進而延伸 到文人文學,形成了中國佛教文學一脈相承的發展過程。

一、佛經文學的起源

  佛經文學源自於佛經,自印度佛經被翻譯成中文以來,佛教便在中土開花結果。佛陀住世時,為讓弟子明瞭深刻的佛理,多採用「應病與藥」、「應機說法」的 方式來講說佛法。他所運用方法主要就是形象化的譬喻,如<<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疾品>>中佛曰﹕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演說佛法。後來,佛陀所採用的通俗的弘化方式被弟子所繼承,並在結集佛典時體現出很高的文學水準。當佛教傳入文學高度發達的中國,這一傳統得到 進一步的發揚光大。佛經在被譯成中文的過程中,譯經師們運用了音譯、意譯和直譯等多種方式,同時採用多種文學手法加以潤色,使譯成中文後的佛經盡可能保持 印度佛經的原貌。

  在我們所見的佛經中,有許多經典都部分地使用了各種文學手法。如<<維摩詰經>>維摩詰居士示疾說法人關於神通的描寫﹕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即入其室,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這一段經文描述了當文殊師利前往問疾時,維摩詰示現神把自己住所變成一丈見方的空屋子,裡面除了床之外無有一物,顯示了諸法性空之理。

  在<<法句經>>中,也存有大量採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的經文,如﹕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覺能舍三惡,以藥消眾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這裡的經文運用了我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十分生動而深刻地說明了人生當接受正法,改惡從善的道理,實際上這也是一首含義深刻的哲理詩。

  有的佛經還可以完全作為文學作品來閱讀。這類經典中最有名的是<<佛本生經>>。

  <<佛本生經>>是記載佛陀在此娑婆世界中所做功德的故事集。它是在印度民間故事、神話傳說、詩歌、格言的基礎上形成的。該故事集以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讚揚了佛陀前世自利利他,濟度眾生的動人事舻,具有普遍的教育意義。

  <<佛本生經>>中的每則故事大體分作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現世的情況。另一部分是他過去世的行事,表現為他為鹿、猴、 兔、鴿或示現為國王、貴族、商人、窮人來渡脫眾生之苦。最後一部分是關聯語,由現世佛陀出面說明過去世的事情與現世的關聯,指出行善者是佛陀自己,做惡者 為加害或反對佛陀的人,從而教化眾弟子。<<佛本生經>>人的人物性格鮮明,情節曲折動人,是不可多得的文學佳作。

  另一部佛經文學作品是<<百喻經>>。我國現代文學之父魯迅先生對其十分推崇,並曾自己出資印贈該經。<<百喻 經>>是一百則寓言故事的彙集,每則故事都是通過情節完整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如其中有一篇<<踏長者口 喻>>云﹕

  昔有大富長者,左右之人,欲取其意,皆盡恭敬。長者唾時,左右侍人以腳踏卻。

   有一愚者,不及得踏,而作是言﹕「若唾地者,諸人踏卻;欲唾之時,我當先踏。」

   於是長者正欲咳唾時;此愚人即便舉腳,踏長者口,破唇折齒。

   長者語愚人言﹕「汝何故踏我唇口﹖」

   愚人答言﹕「若長者唾出落地,左右諂者已得踏淨。我雖欲踏,每常不及。以此之故,唾欲出口,舉腳先踏,望得汝意。

  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返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

  這是個講述了一位富翁的傭人想討好他,卻適得其反的故事,說明了任何事物都有一個時機,時機未到,勉強追求,反而會帶來苦惱。讓世人知道甚麼時候做甚麼事才是合乎時宜的,不合時宜或因緣未到就不能勉強而為。

  佛教文學作品引入中國,是中國佛教文學的開端,佛經作品中的多種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給後來佛教文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僧人文學的發展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興盛,得益於歷代高僧的弘揚。在夕法方式上,他們不衹拘限於口頭的宣講,而且還以詩歌的形式來傳播。其中很多僧人還成名垂青史的詩僧。僧人作品中不僅有詩歌、偈頌,還有俗講和變文。

  僧人詩的興起是在東晉以後開始的,東晉時期的支遁(314—366)是我國最早的詩僧,他的作品今僅存「八關齋詩」三首。

  契此和尚(﹖— 916)的<<播秧詩>>是至今被我們所稱頌的僧詩名篇。

  詩曰﹕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禪門中的行、住、坐、臥、擔水、砍柴……皆是禪,這首詩就是根據插秧的經驗所表達的禪悟,作者在詩中並不僅僅是強調「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處世哲 學,而主要是強調事物的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低就是高,退就是進。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開闊自己的眼界,調整自己的世界觀,使心靈和行為達到更高的境界。

  除了寫作詩歌,有的僧人還寫有偈頌,以表達證悟的境界。宋代佛印禪師的<<磨磚作境不為難>>就是這樣的偈頌。

  偈云﹕

  磨磚作鏡不為難,忽地生光照大千。
堪笑坐禪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這首偈頌是為懷讓禪師開導馬祖之事而作的,前兩句是說禪悟之後,碓能達到一個神奇的境界,心地光明,上下洞徹,磨磚作鏡也不是難事,關鍵在於能悟。後 兩句是說那些祇知坐禪求悟的人,亦如鞭牛而行,並未理解到向外馳求之不可,也就衹能一味著相地在「磨磚作鏡」了。

  玄覺大師的<<永嘉大師證道歌>>,以歌謠的形式描述了對修行的見解和證道的感悟。這首長篇歌謠被歷代禪者奉為禪修的寶典。現節選片斷如下﹕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
給逢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閑閑。
我師得見燃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
……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

  歷代以偈頌、歌謠形式闡釋禪悟的僧人還有很多。例如﹕良價禪師 的<<開悟偈>>,龍山禪師的<<示法偈>>,自在禪師的<<三個不歸頌>> 以及希遷禪師的<<草庵歌>>等等。

  僧人佛教文學發展的最高成就是唐代的俗講和變文的出現。

  俗講是利用多種藝術手法為俗眾宣 講經文、教義的一種宗教性說唱活動。其最初是由六朝以來佛家的「轉讀」與「唱導」演變而來。俗講的講者盡為高僧,即所謂俗講僧。他們有主耠經的部講,主講 解的法師,主吟偈贊的梵唄等。俗講有一定儀軌,維那鳴鐘集眾;法師、都講上堂升座,作梵念佛;說押座,開題,說莊嚴、懺悔、受三歸、請五戒、稱佛名等。正 式講經,先由都講詠原文若干,法師即就經文敷陳講解,繼以唱辭。一段完了,例以套語催經;於是都講再詠經若干,次由法師解說。如此反復,直至講畢,以解座 文結束。俗講的底本,就是講經文。俗講的經文,都是散韻結合,說唱兼行。說為淺近文言或口語;唱為七言、六言或五言。其上往往有平、斷、側、吟之類的辭 語,標示聲腔唱法。

  俗講,又稱講經文,取材全為佛經,思想內容均為佛教的無常、無我、苦空、 業惑、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修持戒定慧,以求涅槃解脫等等教義。其中一些作品,以生動的故事情節,敘事、描繪、抒情等手法,廣譬博喻,縱橫騁說,把深奧的 教義轉化為生活展示,往往突破宗教藩籬,映照出現實世界,以其濃郁的生活氣息,新奇別致的內容,張弛起伏的情節,通俗生動的語言引人入勝。 如<<妙法蓮華經講經文>>旨在說明供養人間師僧,即是敬奉佛菩薩。故事用一位國王毅然拋棄人世的榮華寶貴,屢遭種種磨難仍甘於 為仙人的供給走使,執著追求大乘真理的故事來表現。情節波瀾起伏,故事娓娓動聽。又如<<維摩詰講經文>>,規模宏偉,想像豐 富,甚有文學色彩。其中對於魔女的描寫,極盡鋪陳渲染之能事,辭藻華麗,帶有駢文的節奏聲韻之美。

  變文是唐代民間創作的一種新文體,其體裁是有說有唱,後來為佛教俗講所借用。變文之「變」,當是指變更了佛經的本文而成為「俗講」之意,但當「變文」 成了一個專稱之後,便不限定敷衍佛經故事,而是用時人所喜聞樂見的詩文結合的新人體重新加以敷演,使之通俗易解,所以變文是說唱俗文學,是供藝人演唱用的 底本。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變文大多保存在敦煌說唱類作品中。如<<破魔變文>>、<<降魔變 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八相變>>等。(待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生智慧 (2)
◎妙 法

(接上期)

  二 《金剛經》主要內容

  《金剛經》是為大乘 菩薩講說的,即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說甚麼呢?即是須菩提問佛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裡本經討論的主題,即討 論發菩提心的人,如何安住心。因為菩提心很深廣,是要把一切眾生都度脫成佛,自己才能成佛。這中間要修六度萬行,斷塵沙煩惱,很不容易,菩薩們發了菩提心 後,感到修學時不知以甚麼樣的心態去度眾生,成就菩提果,所以就問佛陀。佛陀就講解了大乘般若性空慧,讓菩薩們以般若空慧,無相佈施,無我度生,無住生 活,無得而修。以金剛智慧破除我執,實現生命的轉換,以金剛智慧成就圓滿人格,以金剛智慧破法執,實現生命圓滿自由。從而對菩提道修行過程中出現的理論和 實踐問題進行了回答,也圓滿了對般若的解說。

  本經在第十七品須菩 提又照樣的再問一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也大致相同。都是說當生度脫一切眾生的心,即生出菩提心來,但實無眾生得度。 本經明顯的分為兩段。僧肇認為前部分說人空,後部分說法空。三十卷的《摩訶般若經》有兩番囑累,《大智度論》對此解釋說:「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 竟;今以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智者大師也曾依此義,判本經的初問初答為般若道,後問後答為方便道。印順法師對此解說道,菩薩從初發心到成佛的 過程中,分兩個階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 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論》說:發心到七地是般若道——餘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為道體,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經文前十六品講般若道,後十六品講方便道,因方便道的境界很高,所以雖然很多人讀此經,但要較好理解此經也不容易。下面就從本經對菩提心的解析,以及它裡面所蘊含的中觀八不思想以及它特有的表述方法對此經的內容做一番探索。

《金剛經》與菩提心

經文以菩提心為中心展開講述,般若是菩薩行的理論基礎,菩薩們以般若智慧證知諸法實相,並以此攝盡萬行,成就菩提,般若是一種深刻的智慧,而又是離不開實 踐的,是與其他五度息息相連的,否則就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就不是波羅蜜了。發菩提心的菩薩,以般若妙慧,徹悟不生滅的諸法實相,廣行利他事業,就能到達 究竟彼岸,得到無上菩提正果。因此般若與菩提是從般若的不同角度而說的,般若是從修行上說的,菩提是從果上說的,所以《金剛經》中處處說菩提,實質上也是 在處處說般若。談《金剛經》裡的菩提心,這就涉及到甚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菩提為何,如何成就菩提等問題。

一、甚麼是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菩 薩的標誌,大乘佛教的菩薩就是以發菩提心為特徵的。這個菩提心就是要度脫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都成佛。發了菩提心,這個人就是菩薩了,他以後的行為就是菩 薩行,也就是行在菩薩道上,通過這條的道路,菩薩勤修六度萬行,從而成就菩提正果。所以發了菩提心,從此就是佛子,有了尊貴的種姓,以後就會從菩提道上, 走到成佛的理想境地了。

  經中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又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這裡就說發菩提心的人,應度脫一切眾生,立志令所有眾生都同樣證入佛果。這樣的心願是非常廣大的,因為此人所要救度的不是幾個人,而是所有眾生,正如地藏菩薩說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二、如何發菩提心

  經中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這是說沒有發心的 人,沒有所發的菩提心要度盡一切眾生,也沒有起心發願這樣的行為。即對萬法無有實執,才是發菩提心。發心不可住相,應離相而發菩提心。這是勝義菩提心,但 通常人們也發世俗菩提心,即在心中、在口頭發願度脫一切眾生。但《金剛經》講第一義空,所以也要求發菩提心的人能觀照發菩提心時不著相。

  經中說: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因為菩提是離相,不可言說,所以發菩提心,也要離一切相,無所住而發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應有一個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三、甚麼是菩提果

  對於菩提果是甚麼,有甚麼樣的特點,經中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這裡說得很清楚,菩提就是對一切法平等的覺悟。一切法都是緣起的,自性是空,與佛無二,所以說一切法無有高下。《中論》中也說: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這裡說得很清楚,涅槃、實相和中道與緣起法是沒有任何差別的,都是無自性,不可得。

四、如何得菩提果

  經中說: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句經文是說,以不 為四相所縛的清淨心修行一切善法,就能達到無上正等正覺。這種不落空、有兩邊而圓融智悲的思想,可以說是成佛指南。《金剛經》是講性空般若思想的,但空不 是頑空,而是不落斷滅相,所以經中就說要以般若智慧為指導,行持一切善法,則能圓滿菩提勝果。具體說就是以般若智慧行持六度萬行,圓滿種種波羅蜜。

  經中說: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佈施。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佈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這些經文以佈施為例,說明佛法的修行應不住於相,在行持中,不著四相,觀三輪體空,平等行持一切善法。

  同樣修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也要不著相。如持戒時不執我相,戒相,及持戒相。忍辱時也不見我相,污辱我的人,及忍辱的行為。精進時也不見我,不見精進的行為,不見精 進努力所做的事。禪定時也不見我相,不見修定的相,不著禪定相。同樣修般若波羅蜜也不可著相,因為般若波羅蜜也祇是假名,不可執著。

  這裡講得最多的,也 是最基本的是破我相,即不見我,知道我祇是因緣假合,實無自性,所以有我,祇是因為我們的執著心所產生的如夢幻泡影般的假相。能破我相,則能破除人相,眾 生相,及壽者相。能破除我相,也就能知道一切法都是一樣,沒有究竟自性,祇是因緣假合,沒有究竟的存在,也就破法執了。以無我、法執的智慧行持一切善法, 不斷增長自己的智慧和悲心,使這二者不斷深廣,這兩者圓滿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時,就成菩提了。所以《金剛經》的主要內容就是以無四相,即無所住的心, 行一切善法,從而得到菩提勝果。

《金剛經》與八不中道

  《金剛經》全文加上 經題共有5822個字,它裡面基本上包括了般若部的主要思想。龍樹菩薩對大乘般若經典的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理論上的提升,從而創立了中觀學派。他的代 表著作是《中論》,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八不、中道、緣起、自性空,涅槃等。《中論》開頭講了八不思想,說「因緣所生法,不生亦不滅,不斷亦不常,不來亦 不去,不一亦不異。息滅諸戲論,敬禮佛所說,寂靜微妙法。」 這可以看為是對般若經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金剛經》雖晚於《中論》成立,但它作為般若部經 典的濃縮,裡面對這八不思想也有講述。

一、不生亦不滅

  《金剛經》中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又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這是佛回答空生如何 安住,如何降伏其心的兩段話,這裡就指出佛教的不生不滅思想,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有種種形相和性狀,但它們本質上是不生不滅的,所以佛以無餘涅槃而度脫他 們,讓他們都得到解脫,所以這一段回答就表明了佛教不生不滅觀點,佛陀認為能悟到此則能安住其心了。不生不滅的思想在佛教中很重要,龍樹在《中論》第一品 中就從萬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自他共生,不從無因而生作了闡述,破除了人們對「生」的錯誤認識,既然無生,則也無滅。所以佛教講不生不滅。佛說要度 一切眾生,其實眾生本來不生不滅,與如來同一體性和德相,所以佛度了一切眾生,但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一切法本來無所有,不可得。

二、不斷亦不常

  在《金剛經》第二十 六品經文中說: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等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 來。」《金剛經》是空宗的經典,但這部經典中沒有一個空字,所以在二十六品中說不能以色見如來後,二十七品又立即說發菩提心的人不能執著於空,否則就落入 斷滅見。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得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這二品,一說相空,一說不說斷滅相,正是與《中論》八不中的「不斷亦不常」的思想一致。

三、不去亦不來

  《金剛經》第二十九品中說: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這裡講到如來,即諸 法實相不去亦不來,這與《中論》八不的不去亦不來思想是一致的。關於事物是運動還是靜止的思想,在《般若經》中有重要地位,《大品般若》即《摩訶般若波羅 蜜經》中,有一則非常有名的佛教故事,即薩陀波岑菩薩赴東士向曇無竭菩薩求學般若的故事。薩陀波岑一見到曇無竭,就說了自己來找菩薩的種種因緣,並問到路 上一直思考的問題,即他在路上見到的佛從何來,去至何處。曇無竭菩薩解釋說:「空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是;無想本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佛亦如 是。」(《大正藏》卷8第473頁下)對於般若經典中的這個重要命題,龍樹也非常重視,他在《中論》中第一品講完因緣品,第二品就講《去來品》,從多個角 度來破有去有來的錯誤思想。

四、不一亦不異

  《金剛經》第三十品中說: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這裡講了一合相,一 合相,即是緣起相,這種緣起相既不是一也不是異,萬法與我都無自性,是相同的,但不因為是自性空,就沒有差別相,萬法又都有自己的特點。一合相是不可說 的,但凡夫則以為事物有一有異,不能見到世界的緣起,不能見到世界的本來面目。《中論》也講了不一亦不異,讓人們去除對事物差別性和統一性的種種分別執 著。

  《金剛經》篇幅不長,但能很簡明而又清楚地講述了大乘佛教對宇宙人生本體論、世界觀方面的認識,從理論上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做了深刻的闡述,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和傳誦。(待續)

 
 
漫談佛教的稱謂(下)
◎智 海

(接上期)

三、部分禮節稱謂

  禮節稱謂是表示對四眾弟子的尊敬,也體現我們佛教人士的道德、禮貌。今就常用和常見的一些稱謂,作個簡單的總結和介紹。

  法師:本是一種學位稱號,是指常修梵行、通達佛法,而且能引導、教化眾生修行的人才可稱為法師。而現在漢地用起來比較濫,往往將他與居士稱謂相對應,作為僧人的通稱。

  三藏法師:又稱三藏比丘、三藏聖師,略稱三藏。一般是指精通經、律、論三藏,能為人講說的僧人。如玄奘法師、鳩摩羅什法師等就是被人們稱為三藏法師。

  經師:指善於誦讀經文或精通經藏的僧人。

  律師:又稱持律師、律者,指專門研究、解釋、記誦或講解律藏的僧人。

  論師:指精通論藏、善於講解經義的僧人。

  禪師:指通達禪理、善修禪定的僧人。

  阿黎:又作阿闍梨、阿闍只利,略稱闍黎。譯作教授、軌范師、正行者。指能矯正弟子們行為並給予教授之僧,故又稱導師。

  活佛:雜名,即呼圖克圖大喇嘛之名號。蒙、藏佛教對修行有成就、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而轉世的人稱為「朱古」(藏語)或「呼畢勒罕」(蒙語),意思是「轉世者」或「化身」。而漢族人習慣將他們稱為「活佛」,其實是不確切的,不如仍稱他們為「朱古」或「呼畢勒罕」。

  長老:指年齡長、法臘高而智德俱優之大比丘。又稱上座、上首、首座、耆年、耆宿、耆舊等。禪寺常用以指「住持」。

  上人:指內有智德、外有勝行的僧人,以喻其出類拔萃,在人之上,故有此稱。後泛用作對德行兼備之僧的尊稱,亦用於對一般僧人的敬稱。

  大德:梵語婆壇陀,指有修有證有德行的僧人,後來泛指高僧。近代以來,使用範圍擴大,凡對有德行之人,不論其出家在家,都以「大德」一詞來尊稱。

  大師:佛經將初果以上乃至諸佛菩薩等聖人,堪為眾生之師範者,稱為大師。漢地通常將人師中之通曉佛教教義且有盛德者尊為大師。

  師父:是指在家人對僧人的敬稱,猶言以師、父般的禮敬。此詞現通用於對出家男女二眾,用得也比較濫。其實一般稱為師傅即可。

  善知識:指正直而有德行,能導人于正道之人,又作知識、善友、勝友等。

  善男信女:泛指一切歸信佛法、一心向善的佛教徒。佛經中常稱作「善男子、善女人」。

  貧道:為僧人的自謙語。僧人以道德為尚,而自謂道貧德乏,以示慚愧、自謙。

  戒子:指戒場中求授三壇大戒之僧人。

  禪和子:亦稱「禪和者」,指一般禪僧或參禪的夥伴。

  釋子:即僧徒。僧人出家,從釋迦之教,皆捨本姓而從佛姓,故名釋子。

  衲子:僧人自謙語,又稱做衲僧,因禪僧多穿一身帶補丁的衲衣游方各處而得名。

  佛子:術語,眾生受佛戒者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也。又因其能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具有佛性。

  弟子:隨師受教者之稱。一、佛弟子,佛教徒均皈依三寶,故以釋迦牟尼佛為本師(根本教師),而自稱為弟子。因學於佛陀之後,故稱弟,聞佛法而生解,故稱子。二、對親教師而言。三、亦可作自謙之詞。

  檀那:意譯為布施,即給予、施捨之意。檀那又稱檀越,檀即施;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心生捨法,能破慳貪,是為檀那。後引生為施主之稱。

  施主:原為佛門中人對施捨者的稱呼。後來成為僧人對來寺院進香禮佛者的敬稱。

  龍象:喻指修行勇猛、具大力量的人。多用來稱讚住持正法的出家人,稱之為「法門龍象」。

  菩薩:義為覺有情、大心眾生。本指大乘佛教修到一定果位的聖賢,如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大勢至等菩薩。現實中往往借用於對那些肯發心、修行精進、廣做善事的居士的稱譽。

  居士:雜名,梵語曰迦羅越,原義有家長、家主、長者的意思,又指居財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現在一般是對在家學佛者的統稱。

  護法:指護持佛法的意思。上自梵天、帝釋、八部鬼神,下至人世保護佛法之人,皆稱之為護法,常用于僧人對居士的敬稱。

  除了以上介紹的稱謂外,還有其他許多稱謂,如飯頭、菜頭、火頭、水頭、碗頭(通稱行堂)、鐘頭、鼓頭、門頭、園頭、浴頭(亦稱知浴)、圊頭(即淨 頭)、塔頭(亦稱塔主)、樹頭(巡視山林、保護樹木)、柴頭、茶頭、炭頭、爐頭、鍋頭、桶頭、燈頭、巡山、夜巡、香燈、司水(禪堂專任)、照客等。

結 語

  佛教稱謂也是佛門的規矩,作為教內徒眾,很有必要學習和掌握這些最普通也最常見的佛教稱謂。關於佛教的稱謂說起來很多,一般都是根據他人的職務、修 持、德行、學識、年齡等方面而定的稱謂。當今的一些人對佛教稱謂不甚明瞭,所以稱呼起來比較濫,祇有對佛教的稱謂理解了,才不至於出現濫喊濫叫濫稱呼的現 象,在出外參學時,才不會鬧出不必要的笑話和麻煩來。基於以上的佛教稱謂用語,是我個人收集總結的結果,不當之處,尚祈大德、法師、居士不吝賜教。

參考書目:
1、《中國漢傳佛教禮儀》,聖凱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二○○一年八月第一版。
2、《佛學大詞典》,丁福寶編;上海佛學書局印行。
3、《中國的佛教儀規》業露華著;南海菩薩雜誌社,臺北,一九九四年。
4、《沙彌律儀要略集注》廣化法師述;高雄文殊講堂恭印,西元二○○三年九月。

 
 
高風共仰
——巨贊法師圓寂二十週年紀念活動在江陰隆重舉行(下)

 ◎馮科倫

  (接上期)巨贊法師的皈依弟子、著名佛學家朱哲先生說:多年來,江陰各界對巨贊法師的信心、愛戴始終不渝,義無返顧,情至意切。巨贊法師才華蓋世,光 明磊落,是當代第一流的佛學大師,中國佛教協會的杰出領袖。他的抱負、他的著作,備受國內外宗教界、學術界所重視、所推崇。巨贊法師愛國愛教,目光遠大, 智慧過人。早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時,就與田漢先生相識,參加了地下活辦。抗戰初期,於湖南在葉劍莢的支持下,成立南岳佛道救難協會,組織僧道以實際行動積 極參加抗戰救國。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老先生愛才若渴,在長沙幾次敦勸巨贊法師還俗去延安。後來,法師在桂林創辦《獅子吼月刊》團結各界愛國人士郭沫若、柳 亞子、夏衍、歐陽予倩、聶紺弩、端木蕻良、廖沫沙、關山月,極力鼓吹抗戰救亡。為了幫助民主人士成立中央民革,法師冒著生命危險,為李濟深先生傳遞密信給 陳銘樞、郭椿濤。淮海戰役剛一結束,在香港接受中共華南局負責人潘漢年的委托,起草了《新中國佛教改革草案》由潘老送呈石家莊黨中央。

  一九四九年四月法師應邀毅然北上,一進北京,就和陳銘樞創辦《現代佛學》大力宣傳黨的宗教政策,開辦大雄麻袋廠,籌備振新印刷廠,組織僧尼參加學習、 參加生產,參加抗美援朝等等,很大程度地安撫和穩定了當時宗教界的惶恐不安的情緒。為了籌備中國佛教協會,法師又聯合各界人士上書黨中央及各民主黨派。為 了收回廣濟寺,他又挺身而出,單獨上書毛主席,得到毛主席的親筆復信,廣濟寺很決就收回。對巨贊法師的忠肝義膽以及他的進步思想、遠見卓識,老一輩的中央 領導是了解的,稱讚的。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當選全國政協常委、當選中國佛協領導成員、當選《大百科全書.佛教卷》及《現代佛學》主編等等,就是一個 有力的說明。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塞外的團結穩定,辦了佛教能適應新的形勢、新的制度,他老人家任勞任怨、赴湯蹈火、鞠躬盡瘁,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他 不魄為一個愛國愛教的典範,值得我們學習,值得我們紀念。

  中國社科院太平洋研究所所長,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黃心川:我與巨贊法師是在中國佛學院的忘年之交,在佛學研究方面曾受過他的指導,終身難忘在他圓寂 後,勉為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大百科全書。佛教》的編輯工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佛教框架的提出,除了學識廣博的巨贊法師,別無他人。這使中國第一次 在學術界有了一個看法。今天,我們應向巨贊法師學習哪些精神,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永遠紀念?我認為第一是他那種追求高攀學術高峰的精神。從佛學知識的廣博 和深度講,從二十世紀以來還沒有人可以超過他。他對印度佛教、對中國佛教的各個派別、對歷史人物,幾乎都有文章,都作了研究,堪與中國佛教史上幾位大師像 玄奘法師等媲美。他通曉六國語言,對書法、詩詞用力之深、對仗之美,對氣功和中國醫學也有深入研究。我對他的梵文資料做過認真的考察研究,在他還沒有出版 的幾十萬字的讀經筆記中幾乎對佛教的每個名詞的梵文的原文、演變、中譯、意譯,都作了非常深刻的、系統的注釋。他做了很多很多為後人學習的東西。第二要學 他愛國進步的精神。他是一位與時俱進的進步人士,在年輕的時候,參加過共產黨的秘密活動;在抗戰時期,做了那麼多的抗戰愛國工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始終跟著時代步伐前進。從年輕時直到圓寂,革命者的本色依然不變,做了許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所建立的功勛是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第三,與時俱進對中國 佛教改革的精神。他早年追隨提倡人間佛教的太虛大師,在改革教制、教規各個方面,他一直沿著這條路線踐行。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曾文:回顧巨贊法師坎坷而光輝的一生,可以從中汲取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東西。第一,是僧,但首先是中國人,積極投身民 族救亡運動。第二,強烈的時代感呼籲對佛教作適應時代的變革。經常思考如何結合時代進行改革。提出佛教改革應當遵循「生產化」和「學術化」的方針,革除舊 佛教中的封建糟粕。解放後,與趙樸初等共同發起創建中國佛教協會。第三,身教言教,致力培養佛教人才。巨贊法師注重開放式、啟發式教育,要求學僧不僅讀佛 書,而且讀文、史、哲多種學科的讀物。認為要了解世間法,才能進一步了解出世間法。他要求學僧關心國家大事,讀新聞報紙。文革以後,他關心如何將佛學院來 辦好,認為應按照「生產化」,「學術化」。這個要求來設置課程,制訂教育計劃。江蘇省宗教事務局副局長沈祖榮:巨贊法師學貫中西,語通,數國,是佛教界一 位奇才。在法師中他是少有的有成就的學者,在學者中也是少有的敢於革新的實踐家。他是僧教育家、是抗戰勇士、是社會活動家。他是江蘇的也是全國的,是佛教 的也是全社會的。他的一生始終把個人與佛教的興衰;民族的安危、國家的存亡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的一生是始終堅持愛國愛教的一生,是始終追隨時代潮流的一 生,他用實際行動對人間佛教思想作了最有力的闡述。二十年前巨贊法師遠行了,作為新中國一代佛教領袖之一,他帶走了兩手清風,留下了寶貴財富。人們對巨贊 大師的懷念之情,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淡忘,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感情越發厚重地感染著後來者。

  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明學法師、副會長無相法師、松純法師都分別發言,他們回憶起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在中國佛學院學習時,曾親聆巨贊法師講授《佛教史》,那段難忘的師生情誼,使他們感到無比的光榮和驕傲。

瞻仰巨贊法師故居

  巨贊法師故居位於江陰城東幾里外的貫莊村。這裡籍長江奔騰之勢,乃育匡世之才之寶地。一九九八年貫莊村全面修復了故居。鄉親們對巨贊法師依然無比崇敬,當一誠會長、覺光法師和上級領導要來村裡紀念巨贊法師的喜訊傳來,全村上下都震動了。

  一誠會長、覺光法師及各位高僧大德受到鄉親們的熱情迎候,來到巨贊法師故居參禮。首先向巨贊法師塑像一一禮拜,瞻仰法師青少年時代生活的臥室和遺物, 參觀生平事蹟展覽。在上世紀初,我國一代佛學泰斗和大師巨贊法師就誕生在這裡。大家追思著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歷史風雲變化,面對一樁樁往事、一件件平凡的物 品,都感到十分親切。覺光法師還應鄉親們的要求,欣然題寫了「一代佛教巨人」六個大字,再次表達了他和一誠會長及全體高僧大德對巨贊法師的敬仰之情。貫莊 村老書記季洪度還領著各位長老來到故居東側的龍涇河畔,指著這清澈的河水意味深長地介紹著:一九三一年,廿三歲的巨贊法師從這裡乘船出發,沿長江到上海、 杭州,開始了他的出家生涯,從此,他老人家便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巨贊法師作為當代佛門巨擘、法海龍象,他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永遠照耀著中國佛教界。

 
 
隨筆禪話
◎秦孟瀟

淺談「隨緣」

  我們生活中常說到「隨緣」兩字,能夠做得到的人,是絕不簡單的。換句話說,沒有高度智慧的人,是不易做到家的。表面上附和對方的某些做法,這不是「隨 緣」,真正講「隨緣」的人,是有原則的,而且界限相當明確,不容混淆的。佛經云:「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所謂「隨緣」也者,是一種手段或方法而已, 所謂「不變」是其根本立場,或是「目的」!比方說,遇到一個賭徒,你要改變他的行為,信佛的人稱之「度化他」!怎麼辦呢?你跟他講道理,他不聽你這一套說 教,你用硬的方法來壓制他,他依然不服氣!對於這樣的人,你不想放棄他,仍然想挽救他,最妥當的方法就是遷就他、忍讓他,逐漸的轉變他,這叫做「隨緣」。

  這個「緣」,是客觀的存在,是一種現象。這個「緣」是在不斷變化中的現象,你要改變它,但不能強制它。

  在旋轉運行中的現象,祇能跟隨它變化而變化,在適當時刻,一擊而中,是制勝對方的手段及其目的,「隨緣」不是「無」的放矢。


四大天王

  本港演藝界有四位出色的歌手,人們美其名曰「四大天王」。信佛的人,對這樣的稱呼,感到莫名其妙,實在費解。所謂「四大天王」來源於古代印度「護世 神」的傳說。按照古印度的神話傳說,須彌山腹有「四大天王」。甚麼是「四大天王」呢?佛教通常把世界分為依次上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又有六天,稱 「六欲天」,為天神所居。六欲天又有六重,第一層四大天王,為四天王及其隨從的住所。四大天王的空間位置是在須彌山的山腰。佛經認為須彌山是人類所居的世 界中心,山頂為「帝釋天宮」,而在須彌山的山腰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個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屬就分別住在四個山峰上。四大天王的職責是各護天,也就 是掌管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的山河大地。所以也稱「護世四天王」。四大天王各有九一子,分別輔助天王守護的十方。四大天王 還各有八大名將,代為管理各處山河森林及小神。這是來自印度神話的傳說。


心血來潮

  我看「人相」,有自己的見解,雖不中,也不遠矣。看「人相」是要遵循相法,的,不能胡言亂語。但「相法」也不是絕對準確的,所謂「相隨心轉」,人生活 在世間不停地變化著,「心」與「相」也不時地起著相應的變化!我看「人相」,一是遵循「相法」的基本要點,二是憑個人的閱歷和直覺。「相法」要點易於掌 握,唯有人生「閱歷」和「直覺」不易得,這是非常奇妙的感應力!有一次,有位友人介紹我相識一位青年人,相見之下未有多談,事後我對友人說,這個年輕人神 態有異,非「長壽相」,必有橫禍!事隔半月,這個青年人因某事而自縊了。人稱我「活神仙」!其實我不是星相學家,並非有所研究,而是一種「心血來潮」的直 覺感應,但是,我非常自信自己的判斷力。再談這位友人給我的印象是:性格豪爽,但從「相法」上來說,不是「富貴相」,一生辛勞。毫無疑問,是位「長者」之 相,而且具有博聞強知的才華,是位多才多藝的專家。相談之下,對方給予我不少難得的知識。


煩惱叢生

  不論信奉關帝也罷,信奉財神爺也罷,總之,要求其心安!這是所有宗教的共同之處,假若不能達到「心有所安」,應立即掉轉頭來,尋求自己「心有所安」的 宗教信仰,這是目的所在。宗教家所說,精神上的「寄託」或「慰藉」,以達到生命的充實。不少人就是因為精神上有空虛感,才追求宗教的信仰。比方說,追求財 神爺,發財致富了,是否就達到精神上充實了呢?不,財富祇能給予物質上的短暫的滿足,但不能給予精神上永恆的充實。甚至財富會帶來某些缺憾、損害……種種 煩惱叢生不絕。我們看到不少有財富的人,在精神上相當空虛,由於太富有了,更是感到非常孤獨寂寞,因為周圍的人遠離了,甚至駭怕別人謀財害命,提心吊膽過 日子,豈不悲哉!


渴求功德

  在佛門裡,宗教的力量常能把某些人改造過來,我們常看到一些富貴太太平時相當跋扈,盛勢凌人的樣子,動輒罵人,目中無人。在自己府上宛如慈禧太后化 身,有好幾個賓妹服侍她們,養尊處優,誰也不敢說她們一個不是。可是,她們一來到佛堂,看到佛、菩薩,或和尚、尼姑就匍匐而拜,非常恭敬虔誠,甚至做起義 工來了,用佛家語言說,這叫做「發菩提心」!能發菩提心在佛堂內做善事,叫做「無漏功德」,在社會上做善事,叫做「有漏功德」!兩者之間有甚麼分別呢?這 是佛門特殊的語言,有著特殊的意義。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在社會上所做的一切善事,堆積了不少「功德」,而這些功德是「有漏」的,不能持久的,隨著自己的業 力而「漏」掉了,終不能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而在佛門裡修行求福的功德是「無漏」的,它是隨著自己修持的功夫恆久不變的,最終能了脫生死大患,免除輪迴之 苦。這是信佛的人所追求的目標。這些富貴太太們來到佛堂,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思想行為起了顯著變化,反覆性也很大。


佛在天邊

  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剛出家三年,佛在跟前,再過三年,佛在天邊!」這句話是甚麼意思呢?就是說:一個剛發心出家的人,非常虔誠,每天禮佛,恭敬非 常!眼中見到佛,心中想到佛,口裡不斷地唸佛,跟佛結下不解之緣,甚至夜裡夢中見到佛!這叫做:「佛在眼前。」三年以後,這股虔誠熱心似乎淡化了,本來每 天在佛前上三次香,逐漸改為二次上香,或一次上香,由於事繁的緣故,幾乎三天上一次香,再不然七天上一次香,甚至每月初一、十五上香。他忘了初期出家時一 日上三次香,念念不忘佛!而今一月半月才上一次香,這種行為,叫做:「佛在天邊」!奇怪,這種懶惰性相當普遍,在其他宗教界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此如信徒 每日早晚都要禱告一次,後來改為早晚合併一次,以致每周一次或者每月懶得有一次!信仰宗教注重一個「恆」字,所謂「持之以恆」!已學道求道的人,往往做不 到這一點!就是因為人的心不易集中的緣故。佛經說:「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必往生極樂國土。」難矣哉?!


迷惑不解

  人世間,常碰到所謂神秘莫測的問題,例如人死了,是不是成為鬼呢?到底有沒有靈魂存在?談「因果」、說「輪迴、」,不少人感到很大的興趣!因為這些 「疑問」,不是任何學科所能解答的,科學家、哲學家更是望鬼興嘆,愛莫能助了。至於「巫婆」之類的靈媒們,說起鬼魂來,吐沫橫飛,眉開顏笑,像煞是一回 事,其實都是胡編捏造的鬼話連篇,不足為信。事實上,這些鬼魂確是存在的,由於捉摸不到的緣故,可信與不可信之間,有人信了,也有人不信,也有人寧可信其 有,不願信其無。在這些超現實的問題上,不少人活著,非常徬徨、困惑的!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中:「人死了,到底有沒有鬼魂?如果有的話,將歸何處呢?上天 堂、下地獄?」凡是信佛教的人,在這些問題上,一點也不感到迷惑,在人生道路上很有信心的,有把握走完人生一段路程,他們完全懂得佛理:「要知未來事,今 者作者是!」所謂生死命運乃掌握在自己手中,上天堂,下地獄,是在於自己一心為善呢?還是為惡呢?所謂「善惡無門,惟人自召。」也就是所謂「如是因,如是 果。」由於具有這樣的信念:「佛化人生觀」,一切都感到悠然自得。


欠債還債

  前兩年,有位居士介紹我相識一位九十多歲的「高人」,說他德高望重,「有神通」!

  首先說,我不太贊成將一個九十多歲老人請出來「弘法」,不管怎麼說,這樣高齡的老人,在生理上各部分機能都退化了,這是很自然的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 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有人說,這位老人家不同凡響!有「神通」,有超越時空的本事,他還能長出一米長的金剛毛來,是人間奇蹟……這類話,不可取,也不可信。 真正信佛的人都懂得,人的身體說穿了,祇是「臭皮囊」而已,長一根「金剛毛」又起甚麼作用呢?至於所謂「神通」也者,這種「超自然」的本事,佛家也不很重 視,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神通第一」,他的「宿業」臨頭了,活活被外道們砸死了。憑他的「神通力」,完全可以躲避橫禍,但他並不想逃避。為甚麼?他知 道這是一種「宿業」,是一種「欠債」,他必須要清還掉。如此看來,「神通力」有了也沒有用,必須要修行,消除業障,不造惡因,這才是「正道」。


落髮為僧

  偶然間閱到「與佛有緣」一篇短文,特別吸引我!靜心拜讀了,程鰲兄的佳篇。給予我的印象極為深刻。看來,程兄與「佛家」是「有緣」的,在他字裡行間處 顯示出「與佛有緣」,他說「曾想過要落髮做和尚」!並有感慨地說:「可惜繁事太多,便不了了之。」事實上,做一個真正的和尚很不易。古德云:「落髮為僧, 非將相所能為也!」此話的本意是說:「將相易為,高僧難為!」這句話,一般人不易理解。古今中外,有所作為的「名將」「名相」從未間斷過,多如「過江之 鯽」,不勝枚舉。但在歷史上「高僧」卻似「鳳毛麟角」;極為稀少。諸如唐代玄奘大師、慧能大師,近代的太虛大師、虛雲和尚。凡有成就的高僧大德在智慧上、 修持上是超乎常人的,所謂「行常人所不能行之事,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佛家說:「不起我執之念」!在當今世界上,誰能做到沒有「我執」呢?一切是非煩惱 皆由「我執」起,「剪不斷,理還亂」!不知程兄以為然乎?!

 
 
「不斷改善」、「 黑帶高手的寓言」
◎楊 釗

不斷改善

  在全面優質管理中,歸納為四大點:稱之為「四大支柱」:

  一、 卓越領導;

  二、 顧客導向;

  三、 不斷改進;

  四、 全面參與。

  可見「不斷改進」是卓越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若缺少這一支柱,企業的大樓就會倒塌。

  研究公司發現:卓越的企業往往不是擁有甚麼成功的「秘訣」,而是因為一個簡單的事實:自我要求,極為嚴苛;要成為卓越的企業並保持這種地位,極需平凡的傳統紀律和辛勤工作,還要有發自內心,對任何自滿和沾沾自喜都深惡痛絕的心理。

  「不斷改善」在八十年代已經普遍成為管理口號,但是數十年來,在卓越的公司裡,這個觀念早已成為理所當然,在某些案例中,這種情形甚至超過一世紀。大部份卓越的公司運用這個理念,往往也有七、八十年,「不斷改善」這一名詞在他們的企業很早就出現了。

  卓越的公司就像偉大的藝術家或發明家,靠著不自滿而蓬勃成長,他們知道滿足會帶來停滯,最後會導致衰敗。問題當然是如何避免自滿,如何在公司成功之 後,保持清醒;或成為本行本業中的老大後,自我維持紀律;如何維持公司的活力,靠著從內部燒起的熊熊烈火,無窮衝勁,驅策員工繼續前進,永不滿足,始終追 求改進。

  「寶鹼」的總裁杜普利思考的就是這些問題,「寶鹼」力爭上游,在二十世紀初期出人頭地,地位顯赫之後,他擔心公司可能變得癡肥、快樂和自滿,他該怎麼 辦?他固然可以四處走動,苦口婆心的宣揚維持紀律的重要性,寫短文和小冊子,指出自滿的危險,而且可以親自和公司上下的經理人見面,讓他們深深瞭解變革和 自我改進的真正價值。但是,杜普利知道,公司不祇是需要推動改善、迎接未來的善意,他希望找到有約束力、能夠推動內部持續改革的東西。

  因此,一九三一年,他欣然回應行銷經理麥克羅伊提出的激烈建議,立即創立品牌經理結構,容許「寶鹼」的不同品牌直接和公司的其他品牌競爭,幾乎就像不 同公司的產品一樣。「寶鹼」擁有最好的人才、最好的產品、最好的行銷力量,為甚麼不讓「寶鹼」內部最好的東西之間互相競爭呢?如果市場不能提供足夠的競 爭,為何不創造一種內部競爭制度,使任何品牌都幾乎不能以既有的成就自滿自安呢?品牌經理互相競爭的制度在三十年代初期實施後,成為「寶鹼」從內部刺激變 革和改進的強力機能,事實證明這種制度極為有效,因此到最後,幾乎每一家美國消費產品公司都模仿採行,包括「高露潔」在內,祇不過「高露潔」是在將近三十 年後才這樣做。

  這裡的重點不是卓越的公司一定得創造內部競爭,以保持公司生氣勃勃,重點是應該安排好某種不滿足的機能,以便對抗自滿症,這種疾病無可避免的會影響所有成功的組織。


黑帶高手的寓言

  想像一位武學高手在一場典禮中,跪在武學宗師前面,接受得來不易的黑帶,經過多年嚴格訓練,這個徒弟在這門武學裡終於出人頭地。

  「在頒給你黑帶之前,你必須再通過一個考驗。」武學宗師說。

  「我準備好了。」徒弟答道,以為可能是最後一個回合的練拳。

  「你必須回答最基本的問題:黑帶的真義是甚麼?」

  「是我學武歷程的結束。」徒弟說:「是我辛苦練功應該得到的獎勵。」

  武學宗師等了一會兒,他顯然不滿意徒弟的回答,最後他開口了:「你還沒有到拿黑帶的時候,一年後再來。」

  一年後,徒弟再度跪在武學宗師前面。

  「黑帶的真義是甚麼?」宗師問。

  「是本門武學中傑出和最高成就的象徵。」徒弟說。

  武學宗師等著、等著,過了好幾分鐘都沒有說話,顯然他並不滿意,最後他說道:「你仍然沒有到拿黑帶的時候,一年後再來。」

  一年後,徒弟又跪在師父面前,師父又問道:「黑帶的真義是甚麼?」

  「黑帶代表開始,代表無休無止的紀律、奮鬥和追求更高標準的歷程的起點。」

  「好,你已經準備就緒,可以接受黑帶和開始奮鬥了。」

(部份資料摘錄於《基業長青》)

 
 
慈輝「拍手」顯奇功
◎慈 河

  惠州市三棟鎮強制戒毒所的幹警 們,二○○四年春節前的心情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好,參加戒毒的學員也格外高興,因為接受強制戒毒的一千多名學員,百分之七十在春節前都戒毒成功,可以回家 同家人團聚,迎接猴年的到來。強戒所領導對筆者說,這是強戒所成立以來,收效最豐厚的一年。而在過去幾年,進入強戒所戒毒的學員,礙於各種原因,戒除毒癮 的成功率並不高。

  春節過後不久,三月 四日,強戒所領導又對筆者說:自從楊洪先生教授「拍手功」的強身方法後,學員戒除毒癮的成功率日漸提高,收效愈來愈好;請你轉告楊洪會長,除感謝他和慈輝 對戒毒工作的支持外,還要感謝他的「拍手功」戒毒法。這個「拍手功」好厲害,不但大顯神通,更大建奇功,它真是戒毒者的救星啊。他呼籲尚未戒毒的人士,勿 錯失良機,趕快來基地接受慈輝戒毒善法,及早消除毒癮,走向新生。

  強戒所領導的說話讓 我想起,在二○○三年的十月,當時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會長楊洪先生為響應政府提出的改善戒毒環境的建議,向三棟鎮強戒所捐贈了一台價值六萬元X光機和價值 六萬元的戒毒專用藥,以及一千張棉被,期間曾發生的一樁看來很平常的小事,即楊洪會長在捐贈大會上,向學員介紹了一套簡單的「拍手功」戒毒法。無非是在讓 學員於服用戒毒藥物時,以「拍手功」加速身體排毒,增強意念除癮吧。當時楊會長還親自作了示範。強戒所全所幹警和醫務人員深知此法看似簡單,必有來歷,便 認真落實施行,定時組織戒毒者集體操練「拍手功」,並加強心理輔導。

  強戒所實行了這一整 套綜合療法後,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奇效漸漸出現了,戒毒者消除毒癮的比率愈來愈高。這個「拍手功」戒毒法,當初我們祇當作是小事一件吧,原不在意,誰 知竟能有如此卓越的成效。而今細想,真是出乎意料之外啊,足見楊會長的菩薩心腸,足見我佛是何等慈悲,何等神奇!

  讓吸毒者能脫離苦海,能重見光明,不但拯救了這些吸毒者,還有他們背後的家庭,社會意義不可說不大啊。

 
 
捐贈耕牛解民困
◎慧 梅

  曾記得孩提讀小學時,課本上有記載農村的農民因貧困買不起牛,以人代替耕牛拉犁耕田的故事。然而,此情此景卻出現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出現在專程從美國回國內訪貧問苦的慈輝佛教基金會會長楊洪先生的眼前。

  二○○三年三月廿六日,正值世紀疫症「非典」病魔肆虐人間,給人類造成極大恐慌的時期,楊洪先生牽掛著國內千家萬戶特困民眾的安危,專程前往廣東、江 西等各縣、鎮訪貧問苦。在江西贛州市章貢區最落後、最貧窮的沙石鎮檢查慈輝近年來的扶貧項目落實情況的途中,細心的楊會長多次發現有用人力代替耕牛拉犁在 田間耕種的情況,他慈悲心驟起,決心要幫助他們提高生產力,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

  很快,捐贈耕牛解民困的協議書就與當地民政局簽定,第一批價值五萬元的五十頭耕牛於四月廿八日送到了五十戶特困農戶的家中。

  當地民政局將這五十頭耕牛造冊登記,為它們建立檔案,還與受贈者簽定協議書,規定無論遇到甚麼情況,不准隨意變賣、宰殺受贈耕牛,如出現無能力飼養,則由民政局收回,另贈農戶。

  這五十頭耕牛肩負著慈輝行者賦予它們幫助特困戶的使命,帶著慈輝行者無限的愛心,在人間「但知行好事﹐默默在耕耘」。受贈耕牛的農戶們都深情地說,耕牛是慈輝派來的特殊使者,是他們能共同走上致富奔康道路的橋梁。

 
 
南京的千手觀音想回家
 ◎朱成山

 早就聽說南京有一尊千手觀音菩薩像,在戰爭期間流散到日本名古屋市,並且有著一段曲折動人的歷史故事。

  百聞不如一見。不久前,我隨南京赴日和平交流團一行去名古屋市訪問,在日本朋友長岡進等人的陪同下,親眼見到了這尊在日本長達六十三年之久的南京千手觀音。

與南京大屠殺有關聯的千手觀音

  頭髮花白的長岡進先生,是日本名古屋市郵電工會的一名退休幹部。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日中友好交流,曾和水谷勝彥、鈴木廣幸等人一起,成功地策劃和開 展過一系列活動。譬如:一九八七年前,他們在日本製作和發行了一張「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電話磁卡;一九九五年,他們又在日本做了印有「前事不忘,後 事之師」的指甲剪;一九九七年,他們還在日本舉辦南京大屠殺史實流動展,並先後在名古屋、大阪、鹿兒島等三十多座日本城市展出;二○○一年,他們又為「紀 念南京大屠殺六十週年」製作購圖書卡等等。他們是一批尊重歷史史實,促進中日友好的日本進步力量。

  對南京大屠殺史頗有研究的長岡進先生說: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至一九三八年一月,侵華日軍華中方面軍侵佔了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城之後,旋即開展了慘 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屠殺了三十多名無辜平民和中國的被俘官兵,在日軍佔領南京最初的一個月內,僅市內就發生了二萬多起強奸、輪奸的暴行,古城南京有三分 之一的建築被燒毀,大量公私財物被掠奪。南京大屠殺事件被當年的美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生活》周刊、英國《曼徹斯特導報》等媒體披露後,震驚 中外,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被召回日本,退役還鄉回到名古屋。為了安撫南京市民,日本有關方面從松井石根的家鄉名古屋市挑選了一尊十一面觀音佛像,即 十一個觀音面孔,佛像高十一米,於昭和十六年(一九四一年)送給南京。這尊來自名古屋市的觀音佛像送到南京後,一直被供奉在南京毗盧寺內。當時的汪精衛偽 政權為了討好主子日本人,特將南京毗盧寺內的一尊千手觀音佛像,回贈給了日本名古屋市。經過一番周折,這尊南京的千手觀音終於飄洋過海,來到了異國他鄉。

  人們常對觀音菩薩抱有虔誠的心態去供奉,因為傳說中觀音菩薩有著救苦救難的和平形象。但在戰爭中,日本不僅鼓動許多僧人從軍,成為侵略戰爭的幫凶,而 且連佛教中的觀音也被利用,為其戰爭機器和目的服務,名古屋的十一面觀音佛像送到南京,南京的千手觀音佛像漂流到日本就是一例實證。為了向日本人民介紹這 兩尊佛像,長岡進先生耗費了數年時間,創作了一本漫畫集,二○○二年十月由日本鳥影社正式出版。

「如果沒有日軍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就不會有兩尊觀音佛像的交換,南京的千手觀音也就不會到達日本」,長岡進先生肯定的說。

南京的千手觀音被「關」在日本四十年

  幾年來,對於日本名古屋的十一面觀音佛像和南京千手觀音佛像交換的歷史故事,我聽名古屋的朋友講述過多次。但對交換兩尊佛像何時、何人提出,其歷史過 程怎樣?這是我一直沒有弄清楚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我向長岡進先生請教,他說:「昭和十三年(1938年)十月,原《名古屋新聞》從軍記者足立松陽向日 軍上海特務機關的顧問小池提出建議,把文化建設作為「日華親善」的基本方針,兩人一致認為,從日中兩國都有影響力的佛教著手,締結「親善關係」在說到用日 本哪尊佛像)贈送中國時,足力記者想到了名古屋的十一面觀音佛像。於是,足力回日本國後,立即向當時的名古屋市長和宗教界負責人談了與小池顧問的設想,得 到了贊同。於昭和十六年(1941年)二月廿八日,十一面觀音佛像正式從日本名古屋港起運,三月二十日到達南京港,後被安宜在南京大行宮附近的毗盧寺內。 三月二十九日,毗盧寺舉行十一面觀音落成大法典禮。從此,這尊用中國台灣阿里山巨型儈木製作的十一面觀音佛像,又回到了中國的土地上。」

  當時的偽南京市市長蔡培,為感謝日本,於中華國民三十年(1941年)四月十四日,決定將毗盧寺內的千手觀音佛像回贈名古屋市,日本特務機關長原田少 將等日本人奉命接受了捐贈。千手觀音佛像從南京港出發,五月十九日到達名古屋港。當時,千手觀音佛像被暫時安置在東別院裡。六月七日,又被移送至名古屋市 郊外的覺王山的日泰寺安置,並在那裡舉行了歡迎式典。在這個歡迎儀式上,名古屋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淨土宗相應寺住持真野耕雲提出聯合建造「興亞山日華寺」 供奉南京千手觀音佛像,當時的日本文部省以「沒有前例」為由不認可。千手觀音佛像到達名古屋六個月後,即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南京的 千手觀音建寺廟的事被擱置下來。

  角田玉清先生是日本名古屋市鄉土文化會會員,他研究南京千手觀音佛像已經六年了。他告訴我們:當年,南京的千手觀音佛像作為「親善友好」的象徵到達日 本名古屋市後,並沒有得到日本方面的歡迎和重視,而是和當時的中國人一樣沒有地位。盡管這尊千手觀音佛像無論從造型藝術,還是色彩、材質上都非常完美,但 還是受到了歧視。大約到了昭和四十三年(1964年)十月,名古屋市有關方面在郊外墓地附近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和平堂塔樓後,從南京來的千手觀音佛像,才 被移入塔內的二樓中安放,但該堂終年關閉大門,每年祇有一天開門,也就是說,這尊千手觀音佛像每年祇有一天重見天日,其它三百六十四天都是被關在塔內,並 像這樣一關就是四十個年頭。

  聽到角田先生的介紹,作為南京人我心中不禁升騰起一股對千手觀音佛像同情和憐憫的心來。雖然我不懂得佛教,但早就聽說有「人爭一口氣,佛靠一炷香」的 說法,對於這尊難見天日的千手觀音佛像來說,長期以來既沒有人給它燒香,更沒有人會重視他的存在。這在一個極為重視宗教的國度裡,絕對是一件荒唐和很不正 常的事情。

  在名古屋市旅居多年的華僑葉山裕子小姐告訴我們:「四十年來,能有機會看到這尊千手觀音佛像的中國人,包括你們在內祇有三批人,第一批是二○○二年春 天,南京市對外友協副會長孫文學先生一行,第二批是二○○三年六月,中國對外友協副會長吳瑞筠女士一行。」葉小姐的一番話,更增添了我們迫切見到來自南京 千手觀音佛像的焦急心情。

南京的千手觀音想回家

  我們一行人分乘兩輛面包車,在長岡、水谷、角田、近藤、天竺桂、葉山等日本朋友陪同下,來到名古屋市郊外的和平堂。

  眼前的小山包上,矗立著一個方形兩層塔狀建築物,高約十米,塔底層四米見方,孤伶伶地立在那裡。雖然已是正午時分,這裡荒無一人。祇有滿山坡的雜草和小樹,在風的吹動下左右晃動,似乎多少有點生機。

  沿著台階拾級而上,平台上的右前方,有一塊說明牌,大體介紹和平堂建造的原因和捐款者的姓名。塔的頂部有一塊小木牌,上用紅色漢字寫著「和平堂」三個 字。繞到塔後,經一扇鐵門可進入塔內,再沿著塔內的一人木梯上到二樓。當日本朋友打開了二樓上唯一的一扇門窗後,一股光線射進黑暗狹窄的塔內,我們才親眼 看到這尊被隱藏數十年的南京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佛像的確非常莊嚴,精美絕倫。雖然歷經數十年無人問津和整修,但光彩依舊,特別是鍍在面部的金粉依然金光閃閃,頭部上方的千手,栩栩如生。但 由於年久失修,佛像底座已經腐爛破損,靠另一根木棍支撐才未倒下。受重力的影響,佛身稍稍傾斜。在惊嘆之餘,我們忙著拍照。相機發出的光亮,照在佛像身 上,使千手觀音更有種神秘感。此時此刻,我彷彿聽到了南京千手觀音在對我們說:「我想回家。」

  在千手觀音的一側,立著一尊一米高左右的佛像,日本友人告訴我們,那就是當年送給南京的十一面觀音的模型,被縮小了十倍,但形狀是一樣的。

  說起送千手觀音佛像回南京的事,長岡進先生苦笑著說:「我們一直呼籲和堅持送千手觀音佛像回南京,但在日本方面的困難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主要是 對歷史認知方面有分歧,很多人對歷史真相不清楚,對兩尊觀音佛像為何交換的事不知道。現在,保管千手觀音,佛像的是名古屋市政府,不是日本宗教界,而名古 屋市政府方面認為,當年日本贈送給南京的十一面觀音佛像,由於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毀壞而不復存在,單方面交換觀音佛像是不合適的。盡管如此,我們仍希望名 古屋市政府方面,多從維護和促進兩市友好的大局出發,使複雜問題簡單化,用宗教渠道和文化交流的方式促成千手觀音佛像回歸南京。鑒於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 家,而千手觀音佛像已破損,如得不到及時和有效的維護,一旦有輕微地震,恐怕這件宗教藝術珍品會毀於一旦。」

  天竺桂尚穗先生的父親,當年是十一面觀音佛像的製作者之一,曾參與護送十一面觀音去南京。他說:「原來我們認為,在二十世紀就該完成護送千手觀音回南 京,但一直未能如願。現在都二十一世紀了,真希望早日促進千手觀音佛像回歸。聽說,現在南京的毗盧寺已修復,千手觀音該回家了。」

 
 
浙江天童寺誠信大和尚
榮膺方丈陞座慶典

◎光 耀

 二○○ 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誠信法師榮膺天童寺方丈,陞座法會在浙江寧波天童寺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天童寺退居廣修老和尚、靈隱寺方丈木魚老和 尚、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法師、普陀山全山總方丈戒忍法師、寧波七塔禪寺方丈可祥法師、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普法法師、福建雪峰寺方丈廣霖法師、臺北淨耀法 師、新加坡慧雄法師、日本曹洞宗宗務廳總長有田惠宗長老、韓國七塔寺派摩定長老等海內外諸山長老出席了陞座法會。浙江省政府、寧波市政府、鄞州區政府以及 相關領導到場祝賀,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法師在法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回顧了天童寺的輝煌歷史以及在宗教信仰政策指導下的新的發展,對誠信法師榮膺天童寺方丈表示了熱烈的祝賀。

  寧波市佛協常務副會長、七塔禪寺住持可祥法師代表寧波市佛教界發表了熱情的講話。

  浙江省副省長鐘山專門發來賀信,表達了對誠信法師榮膺方丈的熱烈祝賀,並祝天童寺佛光普照,六時吉祥。

  來自浙江、福建、江蘇、廣東、臺灣、香港、澳門以及東南亞的佛教信眾一萬餘人參加了陞座法會。法會在一片祥和的氣氛中圓滿完成。

  二○○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寧波天童禪寺隆重舉行誠信大和尚榮膺天童禪寺163代方丈陞座慶典。此次法會盛況空前,天童寺內鮮花簇簇,彩旗飄飄,梵音陣陣,喜氣洋洋,海內外高僧雲集,龍天相慶。

  此次前來參加陞座慶典的教內外人士分別來自日本、韓國、美國、臺灣、香港、澳門和大陸的各大寺院與各級機關、團體,有諸山長老、方丈、住持、護法信眾及各地政府官員近一萬人隨喜參加盛會。

  上午八時三十分,鐘鼓齊鳴,兩序儀仗隊至大殿門前靜候,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協副會長、南普陀寺方丈聖輝大和尚等人的護送下,誠信大和尚至天王殿前正中而立,踐行典禮儀式。

  諸山長老、各級領導、來賓代表紛紛致以賀辭。

  慶典後,天童禪寺方丈誠信大和尚向諸位致謝詞:伏願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祝願與會者身心康泰,萬事如意;祈願國泰民安,正法久住。並發「依教奉行,領眾熏修,弘揚佛法,令正法久住」之虔忱。

  最後,與會成員在天童寺法堂前合影留念。

  眾緣和合,成就盛事。今日龍天推出,名山得主,誠信大和尚駐錫天童道場,荷負如來家業,重振祖師禪風,持法繼往開來。有偈云:

  辭別天童廿幾秋,因緣具足作重遊。
此中風物仍如舊,山自青青水自流。


誠信方丈簡歷

  誠信大和尚為浙江溫州人,一九七七年高中畢業,一九八○年於天臺山國清寺上靜下慧老和尚座下剃度出家,隨即參學天童禪寺。深得廣修長老和大眾師父的教誨,受益匪淺。

  一九八一年赴廈門閩南佛學院就學,本科畢業後,留任廈門,歷任南普陀寺監院、都監、堂主、慈善基金會常務副會長、閩南佛學院常務副院長、廈門佛教協會 秘書長、名譽會長、福建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廈門市政協委員等職。於閩院學修教化二十餘載。

  承蒙本寺兩序大眾推舉,諸山長老擁護,當地政府及各級領導的鼎力支持,二○○四年六月晉院天童禪寺。今天勝緣成就,住持法席,深望首領上座,諸位執事,同舟共濟,發願虛心學習,恪盡職責,嚴於律已,勇挑重擔,追隨前輩,光大宗風。


天童禪寺簡介

  天童禪寺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郊太白山麓,是中國重要禪宗祖師道場,歷史上著名的五山十剎之一。其開創於晉,興於宋、明二代。寺中琳宮梵宇,首屈一指,自古就被譽為「東南佛國」。

  天童禪寺禪意深遂,宗風遠播,又是日本曹洞宗祖庭。歷代法門龍象輩出,如宋代力弘曹洞宗風,創立「默照禪」的宏智正覺、傳法日僧道元,使其開創日本曹 洞宗的長翁淨如、將臨濟宗楊岐派虎丘系唯一法脈傳至後世的應庵曇華、密庵咸傑、明代威鎮江南,奠定今日天童禪寺建築風格的禪門巨匠密雲圓悟、民國著名詩 僧,為教捐軀的八指頭陀寄禪敬安等,皆出自天童。

  天童禪寺自晉代義祖開山以來,幾經興廢重建皆賴歷代祖師艱辛創業,繼承宗風。文革後,承蒙政府的英明領導,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在上廣下修老和尚的 主持下,領眾熏修,嚴持毗尼,勤儉治家,艱苦創業,身傳言教,示範後學,使千年古剎重放光彩。為祖國統一富強,為三個文明建設,為弘法利生事業做出了巨大 的貢獻。

 
 
憶廣範法師訪雲翔寺記
 ◎潘文彥

 去年盛夏,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廣範法師自美國來,應邀下榻在我昆山別墅,印尼慧雄大和尚專程從雅加達來訪,第二天,相約同遊新落成的南翔雲翔寺。

  廣範法師原藉福建,是菲律賓馬尼拉信願寺副住持,納卯市龍華寺的開山和住持,又在美國洛杉磯創建了雪峰精舍。他與上海市已故佛協前會長真禪法師道誼良深,曾邀真禪法師訪問馬尼拉和納卯,對中菲佛教友誼的發展,作出過貢獻。

  我向廣公介紹,雲翔寺原名白鶴南翔寺,創建於南梁,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康熙將其更名為雲翔寺。廣公說「康熙改得好。孤雲野鶴,出家人也。白雲蒼狗, 本無定式,佛法中『諸行無常』。遍朝名山,雲遊四海,為之雲翔;卓錫長駐,潛心修持,為之雲留。說明康熙雖是滿人,從父輩身上繼承的不光是馬背上的騎射打 天下的武略,對於漢文化、佛教文化,研究也深。如果沒有嫻熟於胸的文韜,又怎能開創一百三十年的康乾盛世,看似改了一個字,功夫非比一般」

  車子很快到了雲翔寺山門前,由東首般若之門入,迎面聳立的便是高臺式的鐘樓,完全敞開的樓上,懸掛著巨型唐式銅鐘。雲翔寺的鐘鼓樓就單體說,高聳、威 嚴、厚重、敞亮、輪廓鮮明,體現出極有個性的唐建築的美感,在江南,很少見過;就建築群總體說,它妥貼、配稱、和諧、得體,它是整體建築群中不可或缺的一 員。這就是藝術。廣範法師說「這種形式曾在日本奈良(或京都)見過,但沒有這麼高大,就風格而言很像西安市陝西省博物館,起點很高,出手不凡呵!」

  雲翔寺縱向四進三庭院,旁設配殿廊廡,中庭特別寬大。甬道兩旁須彌燈有序而立,中間置一古樸莊重的青銅熏爐,面對巍峨大殿,氣勢宏偉。庭院左右辟成精 緻園圃,芳草奇花,名木參差,山石錯落有致,小徑清閒,逶迤導向幽境。到過這裡的人們都嘖嘖稱好!但究竟好在哪裡?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穿過甬道,進入巍巍殿堂,仰望三世佛金身莊嚴,端坐蓮台,慈視眾生,使禮佛者心有所儀,神有所依,意有所托。廣公按佛教儀禮,在磬聲中叩首禮佛,我亦 隨之旁側,匐伏在地。大殿高廣,橫向開闊,縱向也無局促之感,原來,此間大殿佛像前留出足夠的餘地,讓人感到佛法的包容。在屏後繪製一幅《釋迦牟尼講經法 會圖》,非但不佔空間,且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唐時,寺院中壁畫很多,尚可考者,有名的如敦煌佛窟,如嵩山少林寺。

  建築群須有高下之勢,前卑後高,這是常理。此間本屬市廛之中,地勢平整,佔地少少。因而將大殿地基築高三尺,就是為了造勢。因勢利導,兩廊展翅,東西 分列文殊、普賢配殿,再以廊廡伸之,盡頭處,各鑿一池塘,周邊壘以卵石,植以花草,紅楓映入綠水,錦鱗游泳,老龜棲石,池旁設有石桌石凳,此間既是放生 池,又可作休閒小憩之處。融宗教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理致兼收。

  參觀結束,回到山門前廣場,但見一對旗杆高聳入雲,正門上方是曾任佛教僧伽會會長的悟明長老的題額「留雲禪寺」,我想到來時車上廣公的高論,點頭會 意。自山門眺望過橋之南,有甬道直通南翔鎮街市,兩旁商場相配於此建築群,很難得形成了既開闊又縱深的效果,讓人覺得縱目遠眺,心神為之曠達,說到這一點 正是園林佈局中一種成功的手法——借景。如果說,殿宇設計是業中高手俞宗翹先生的傑作,那末總體佈局到外景融入使之成為氣候,這是策劃者全局眼光和過人魄 力。

  九四年秋,我在菲律賓馬尼拉,與錢君陶先生一起訪問中國駐菲使館,聽中國駐菲大使,一位藝術上很有修養的外交官黃貴芳先生翹起大姆指,稱讚廣範法師策 劃設計的菲南島納卯市龍華寺,構思新穎,融中西文化於一體的傑出佳構,後來,我到南島訪問,果然領略到不同凡響的新穎風格。多年來,廣範法師朝遍中國名 山,曾到過印度、尼泊爾瞻仰佛陀聖跡,也考察過歐洲的古建築,並在菲律賓馬尼拉、納卯付諸實施。他是佛門中對於叢林建築和造像藝術造詣很高的行家。說到上 海佛寺,更是了然於胸。所以這次特地請他到雲翔寺參觀。在返程車上,我請廣公談觀感,他似有成竹在胸,侃侃道來:「從全局的角度來說,雲翔寺建築特色在於 用每個富有表情的原素來組合成一個整體。正因為每一個組成分子——一殿、一廳、一樓、一廊、一頂、一角、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有表現力,或巍峨、 或莊嚴、或古樸、或奇峭、或瑰麗、或雅致、或自然寧靜、或清淡素雅,而每個分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的組合,整個佈局才和諧生動,讓人百看不厭。這就是 古建築的魅力所在,東西方都一樣。今日的雲翔寺必將經得起多少世代趣味不同、風氣不同的人士的評議。」

  「謀劃宗教建築,不能完全抄襲前人,不圖創新,否則就會雷同,千寺一律;也不能徒憑奇巧的構圖或虛張聲勢的造作氣派,好像辭藻堆砌而毫無實質內容的空 頭文章,祇能取悅庸俗而且取媚於一時。任何一件藝術品,要耐看,像文章一樣,要耐讀。總之要經得起推敲。歷史已經二千年的中國佛寺(楊衒之有《洛陽伽藍 記》)自有其內在的、主要的構成因素。今日雲翔寺,要禮佛,聖像莊嚴,殿宇高敞;要進香,氛圍肅穆,法器齊整;要修持,環境清幽,妙香靜寂;要遊覽,令人 心曠神怡。無論是提高文化修養,陶怡情操,抑或是體會宗教神韻,淨化心靈,都會讓遊者有所得,乃至有所悟。最後,就是整個建築群的骨與神,用現代藝術的話 來說叫做高度概括性,是建築藝術、造型藝術、園林藝術,圍繞佛教為中心。也就是體現了佛陀的精神、佛教的情感和佛教的審美境界,這就是雲翔寺的成功之處。 人間佛教給信眾的想像空間是闊大的,也是很現實的,我們更需要信眾在精神上、在美感享受上與佛的宗旨漸趨和諧,同登覺路。」

  十年前,菲南島之行,印象歷歷如昨,未嘗去懷。今又聞廣公高論,尤為心折。當我再次提到菲南島龍華寺的建築時,廣公不無感慨:「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 了。當時被佛教界譽為『南天首剎』。世界進步很快,而今我們也老了,今日之遊,讓我感到驚喜。這樣規模的寺院,祇化了三年半的時間,而且一邊動遷居民,一 邊鳩工庀材,工程分三期,有序而動,聽說主事者慧禪法師才卅歲剛出頭,正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幹才,我們老朽自愧不如,後生可畏呵!」

  當我告訴他,慧禪法師親力親為,夜以繼日,付出多少心血。廣公糾正說:「不光是付出心血,最主要的是有智慧。如果沒有高超的智慧和過人的膽識,即使頭撞南牆,也是無濟於事的。」

 
 
龍山法脈 祖印重光
記龍山國恩禪寺大雄寶殿佛像開光暨如禪大和尚晉院陞座慶典

◎錢湘寧

 一直以來我們都知道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道場是在廣東韶關南華寺,可很少有人了解六祖的家鄉在何處。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我和廣東梅州頓興居士收到請帖前往廣東省雲浮市新興縣,從而才知道了六祖不但是出生在此地,而該縣集成鎮龍山腳下的國恩寺更是六祖的舊居和圓寂之地。

  終於來到了國恩寺,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禪宗道場!它座落於新興縣城南龍山溫泉度假區內,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山形婉蜒似龍,寺居其 下,故國恩寺又稱龍山寺。它始建於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是六祖惠能為報父母養育之恩,親自將其故居改建而成,當時名叫報恩寺。到了唐中宗神龍二 年(公元706年)武則天下詔賜名為國恩寺,一塊金光閃閃的「敕賜國恩寺」牌匾至今仍然高懸在寺門之上,放眼望去寺門兩邊還書有一幅古式門聯:「百城煙水 無雙池,六代風幡自一天」。

  接著我們在寺院劉雁居士的帶領下登山入寺,祇見古木參天,環境幽雅,六祖父母墳、六祖親手種下的荔枝樹、七層報恩塔等景點歷歷在目,更為奇特的是半山 亭前有佔地五十多畝的龍山溫泉,水溫七十度左右,可沐凡塵。最後走進莊嚴的六祖殿,裡面供奉的是六祖惠能大師,但見大師身著金色袈裟祥和的坐在正中佛龕法 座之上,此法像與韶關南華寺、廣州六榕寺的六祖像造型一致,形態逼真,如肉身菩薩,殿內還存有六祖的衣缽以及武則天、唐中宗賜贈的金鋇、宮燈等皇家御品, 真是壯觀又不失古樸典雅。原來自唐朝開始,國恩寺在佛教界就被視為嶺南第一勝域,同時與六祖剃度道場廣州光孝寺、布道迦藍韶關曲江南華寺齊名,並稱禪宗三 大祖庭。難怪國恩寺如禪大和尚說,國恩寺在海內外久有香緣,常有海外華僑、港澳同胞組團來此頂禮膜拜。

  我們參拜完畢後去方丈室採訪了該寺的大和尚如禪法師,法師是廣東羅定人,俗家姓蘇一九六三年出生,於一九八二年春剃度於恩師——國恩寺的鼎光大和尚。 同年九月就讀於北京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長老以及昆明圓通寺方丈淳法大和尚等都是如禪法師的同班同學;一九八四年如禪法師在北京廣濟寺 受具足戒,後又接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廬山東林寺方丈傳印大和尚的法卷,並於一九八六年畢業後回到新興國恩寺,期間擔任過寺管會副主任、知客師、當家師等要 職,一九九七年至今任國恩寺當家師主持全面工作。如禪法師還是廣東佛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雲浮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新興佛教協會會長、六祖思想文化研究 會副會長以及中國禪學研究系列叢書《六祖壇經》的研究主編。

  十二月廿七日(佛曆二五四八年十一月十六日)是龍山國恩禪寺大雄寶殿佛像開光暨如禪大和尚晉院陞座慶典的好日子,雖然天氣非常寒冷還下著微微細雨,但 來自四面八方的海內外逾萬名長老和善眾把整個會場烘托得一片喜慶和溫暖。我們從山門開始到各殿堂祖殿法台法座、方丈室等地,所見經過路段全部鋪滿了紅地 毯,門前更是擺滿了鮮花和花籃,並在所有通道兩旁懸掛彩旗、燈籠。遠遠走來更看見主席台兩側黃底紅字的條幅上寫著的「闡揚佛法續佛慧命(左)國運昌盛世界 和平(右)」這十六個大字在風中飛舞,顯得格外的奪目。此時是八點多鐘廣場上已是人山人海,在一片歡呼聲中慶典正式拉開序幕,第一個致詞的是中國佛教協會 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長老首先說明國恩寺是禪宗六祖的根,並且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更加稱贊年輕的如禪法師是不可多得的法門龍象,希望國恩寺兩序大眾在 如禪法師的帶領下和政府及省佛教協會的指導下,為佛教事業做出更大貢獻,最後祝法會圓滿成功!隨後廣東佛教協會會長明生大和尚致詞,接著廣東省民宗委領 導、廣東省佛協領導等相續致詞祝賀。來參加此次盛會的還有:昆明圓通寺方丈淳法大和尚,韶關南華寺方丈傳正大和尚、順德寶林寺方丈宏滿大和尚、廣州六榕寺 方丈法量大和尚、廣州華林寺方丈光明大和尚等國內諸山大德法師;另外前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宗教局的一些領導以及全國工商、文聯、民盟包括國內的著名學者也 都參加了此次慶典,最後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庭先生用唐代保留至今幾乎與國恩寺同齡的、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古琴「九霄環 佩」演奏了「普庵咒」,在一片掌聲雷動中開幕式禮畢!

  十點陞座正式開始!鳴鐘三下,全體僧眾在兩側列隊站立,如禪大和尚在眾法師的簇擁下行至山門,將具手持,已等候在山門前的聖輝大和尚接具走來,將具交與如禪大和尚並互相合掌問訊,大和尚以仗指山門說偈語: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個裡全身入,好轉妙法輪。

  隨後大和尚陸續卓錫杖在彌勒殿、韋陀殿、大雄寶殿和六祖殿說法語,最後來到法堂拈香三拜問訊,手拿拂塵如意登獅子座後,合掌云:

  如禪謹當依教奉行,將此身心奉國恩,是則名為報佛恩。

  接著,大和尚又從法座站起,拈香云:

  此一瓣香,不從天降,豈屬地生,從深心出,熱向爐中,專伸供養。十方常住三寶,剎海萬靈。祝願: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國恩靈光,僧團祥和。

  此一瓣香,根盤劫外,枝播塵寰,法界蒙熏,熱向爐中,專伸供養。南宗始創,本寺開山,六祖惠能大師。祝願;國運昌盛,人民安樂,風調雨順,世界和平。

  此一瓣香,妙有無窮,光同天日,結藹成祥,熱向爐中,專伸供養。祝願:今日今時已在會,未在會的諸山長老,各界領導、各界來賓,諸上善人,同參道友,護法居士等,身心康泰,福慧無量。

  此時鐘鼓齊鳴!大和尚三拜並向送座長老禮謝,諸山長老法師和來賓依次向如禪大和尚致賀!

  上午十一點,聖輝大和尚帶領諸山長老和法師首先來到龜馱碑揭幕,微微細雨不知何時已停止,太陽甚至還露出了絲絲光芒,象是要指引法師們去大雄寶殿為佛 像開光。此時大殿外的四眾弟子早已排列整齊在虔心禮念:南無娑婆世界、三界導師、四生慈父、人天教主、千百億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東方琉璃世界藥師琉 璃光如來。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阿彌陀如來。南無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菩薩、諸大聖眾光臨開光法會。在一片梵樂聲中整個 會場莊嚴無比,聖輝大和尚、明生大和尚以及如禪、傳真、法量等大和尚和諸位法師禮佛三拜後合掌齊頌經文,願佛如來降臨寶座接受開光,頌完所有經文後三位主 禮法師聖輝、明生及如禪大和尚手持淨瓶對壇場洒淨,並且逐個用毛巾、毛筆、鏡子為佛像開點靈光,正所謂:

  佛面猶如淨滿月,圓光普照於十方,
法身無去亦無來,所有國土皆現相。

  開光法會在眾緣和合、無比殊勝中功德圓滿!

  最後祝願六祖龍山國恩禪寺在如禪大和尚的駐錫領導下,利益廣大眾生,佛日增輝,同沐法雨,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弘法後記
◎仁 悟

 三月 五日上午,有幸受學院指派與通融同修一齊前往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為他們舉辦的「靜坐講座」進行輔導。在兩個多小時裡,主要由我和通融同修介紹靜坐的入 門性基本知識,包括靜坐的方法、身體的姿勢、調息、調心及一些注意事項外,又輔之以一些禪門公案,並當場示範和實地練習,以增加同學對禪修的興趣。

  通過這次講座,我的最大收穫是發現了一些自身從未反思的的問題。首先,近三年來的所學通過講座實踐,才驀然驚醒自己所學並未諳熟於心,而且離融會貫通 差得甚遠,我的感受是「手長衣袖短」,有點學不敷用了。「知而不行,是為無知。」學了不能運用,與無學有甚麼差別呢?以往高舉的頭顱,此時已不復前勇;驕 傲自負的心理,已然沉落穀底;滿腔熱血的抱負,頓失支柱所依。此時方知學海無涯,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看似前行,實則後退;「書到用時方恨少」;「寧 願會時不用,不能用時不會.」古來先賢所留傳下來的警語,此刻——重溫在心頭。

  其次,對於我們所面對的學生的情況瞭解不多,也不深入,除了在報紙和電視熒屏上看到的一點外,缺少接觸,無法與學生作深入的交流溝通。還有一點即本身 的語言障礙。說國語,學生們一知半解;講廣東話,我們的水準則是半生不熟。自認為說的廣東話,人家卻聽不懂。由此可知,語言是弘法的媒介,未能充分地、紮 實地掌握語言,造成接受者的隔漠以及視聽上的距離。由此種種,也必然造成了說法的不對機。若不對機,何能契機?又何以契理?

  再次,弘法是一種大眾傳播的專業,故而需要專業培訓。社會上的教師,無一不是經過專業培訓的,或師範專科院校,或大學一定專業畢業的,尤其在香港更需 要具備專業教師資格,方可任教。佛教是否也應該擁有自己的師範院校以適應教內講經、弘法的需要呢?我們學院雖也開設了《教學法》和《教育心理學》等相關課 程,但畢竟實踐較少,經驗不足,臨陣磨刀,上馬擦槍,仍然有捉襟見肘、準備不足的遺憾了。

  凡此種種,甚是後悔!悔自己以往不用心讀書,不勤練技巧,也不知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的重要性;亦是慚愧!愧對那些曾經一再關心、愛護、支持過我的諸大 善知識和成就我們的一切善因緣。「學然後知不足」,其實,我倒是經歷了一次「教然後知不足」的深刻體驗了。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猶可追。祇有親身經歷,有 了切身體驗之後,才終於知道我該怎麼學了。

  一個能反思自己、總結自己的人,是幸福的人。

 
 
西方寺參禮記
 ◎昌 峰

 初春, 一連十幾天的綿綿細雨,瀝瀝淅淅的,讓人覺著沒有一處是乾爽的,眼睛看到的、鼻子聞到的、耳朵聽到的、皮膚接觸到的、身上穿著的、屋裡擺著的,最後連自個 的心彷彿也是濕漉漉的。忽然一日,雨過天晴,陽光明媚,和風送暖,便萌發了去野外踏青的念頭,正在為這念頭躊躇時,學院通知星期天去西方寺參禮,不禁喜上 眉梢,便一心盼著這天快點到來。

  星期天,一早喚醒睡夢中的同學,催著他幫忙理髮。然後,跟著法師去商場買水果籃,當我們抬著水果籃趕回來時,遠遠便見一輛印著「西方寺弘法專用車」字 樣的車子早已停在山下,走近跟前一位司機雙手合十把我們迎上了車。一路上,絲絲微風夾著草木的清新迎面撲來,不由叫人想起「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

  車近西方寺,最先湧入眼簾的是萬佛寶塔,如巨人般屹立萬綠叢中。在朝陽照射下,金光耀眼,分外燦爛,與身後如屏的青山、縹緲的白雲,構成了一幅以藍天為背景的完美畫作。突然間,我滿心感到一種安逸、舒靜,似乎有些悠然出塵了。

  來到西方寺,進入山門,穿衣搭袍,在西方寺監院寬運法師的引領下,魚貫向大殿行去。

  走進大殿,禮佛三拜剛起身,永惺長老便在侍者的陪同下緩步從佛像後繞行出來,口裡不斷地說著「來了!來了!」於是頂禮長老,並向長老敬獻了水果籃,以表達我們全體師生的美好祝願。

  留影後,長老帶領我們到客堂飲茶,和藹地招呼大家靠中間坐,和同學們一起,長老關心的詢問我們兩年多來的學業情況,並勉勵大家要把握時機好好學習,不 管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特別是佛法一定要努力學好,長老舉例說「有一位法師去美國學習英語,居士們對他說「法師,像您這麼大的歲數了,還是不用學了吧? 世間法我們學得很多了,我們需要佛法!您需要甚麼樣的翻譯,英語、法語、日語?我們都有。,所以,你們各位一定要以佛學為主,深入學習三藏十二部,要會講 經。」聽到這裡我不禁深為折服,他真正看到了我們缺少甚麼,需要甚麼——-作為出家眾,我們大多數人在佛法的領悟上是遠遠不夠的,不合格的,因此我們第一 要學的是佛法,這是我們的根本。

  長老的開示還在繼續著:「我們是生不逢時哪!那時,國家動盪,戰火紛起,沒有佛學院可念,去到上海,身無分文,每天向常住要一點錢乘電車去沉香閣聽 經,一直堅持了八個月也就沒得聽了。後來,來到香港,人生地不熟,沒有安身之處,同學們就自己動手搭了一個大茅蓬——即現在「東林念佛堂」的前身(大家沒 去過吧?等下用了飯我帶大家去看一看)。可是沒過多久,山洪暴發,茅棚被摧毀,我們成了難民,每天去領救濟飯吃,因為小菜中有魚肉,就祇能用乳腐來下 飯……那時,我白天作維那、管理寺務,晚上設計圖紙,營建「東林念佛堂」,一住就是四十年」順著長老的回憶,一幕幕往事如電影般在我眼前展現出來:漫天的 硝煙下,到處是殘牆裂瓦,夕陽裡一群衣著破爛的年輕衲子不斷地向前走著、走著。剎那間,我彷彿融入了那個時代,也感受到了那個時代作為出家眾的艱辛。

  正當長老沉浸於往事時,寬運法師悄聲走進來,招呼大家用餐。長老抬頭對大家說「要講的事情太多了,一時也說不完,大家先去用飯吧!」在長老的帶領下, 我們一行人向齋堂走去。路上,我一直在想「長老他們那一輩,何以有如此大的毅力,衝破那種黑暗的年代走了出來?」

  飯後,在東林念佛堂,長老的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長老說「出家人要真能信佛,時時想著修行,有了修行,不是你的會變成你的;沒有修行,是你的也會變成 不是你的。」原來,虔誠的信仰,時時懷著一顆修行之心,這是一切行為的指南針,不管你是宗教徒還是非宗教徒,無論是做一件小事,還是實現一個遠大的理想, 莫不先要對其充滿信心,然後才有實現的可能,作為佛教徒就更強調這一點了。而且,不但要信,更要正信、智信,是以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 根」「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

  我們隨著長老時而轉進大殿,時而邁出印光大師紀念堂,又去參觀龍藏,一邊聆聽開示,不知不覺已在東林念佛堂走了一圈。臨到我們返回沙田了,長老堅持先 送我們回學院。就這樣,一天的參禮活動,不但使我們身體上得到陽光的沐浴,一掃數天來的潮濕與不適,還使我們心靈上得到長老慈悲法語的沐浴,頓覺歡喜踴 躍,倍增修學的信心。

 
 
點燃心燈
◎吉 祥

 乙酉年元月十五,時值元宵佳節,受香港觀宗寺監院果德法師之邀,我們僧伽學院全體師生同赴粉嶺觀宗寺參加元宵節傳燈法會。

  「佛寶讚無窮,功成無量劫中……」梵音四起,佛號嘹亮,在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中,主法和尚覺公上人點燃了佛前燈。這盞希望、智慧之火經由三師和尚傳到 我們每一個人的手中。不知是莊嚴的場面還是虔誠的心願,一種深層次的感動在燃燈的那一剎那間突然湧上心頭。觀宗寺傳燈的盛況感動了成百上千信眾。我們手捧 蓮花燈沿街區繞佛,人如流水燈如龍。街上行人佇足觀賞,警員為我們指揮交通,汽車一輛輛停下來致敬。場面多麼壯觀,佛法種子撒播人們的心田。

  燈,在佛教中又稱作「燈明」、「明燈」,意指供奉於佛前的燈火。點燃燈火,以喻光明之意。

  據說,漢魏兩晉間,僧道於正月十五日會集洛陽白馬寺鬥法,由於佛教獲勝,皇帝下令於正月十五日前後,在宮廷和寺廟中張燈結綵,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 燈,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從此,元宵節張燈,既成為佛教禮儀又成為民間習俗。唐朝以後由於在這一天可以張燈為戲,所以又稱「燈節」、「燈夕」。因此, 在元宵節舉辦傳燈法會有其獨特的意義。

  佛陀時代,有一位貧窮孤苦以乞討維生的貧女名叫難陀,以乞到的一件舊衣換得一文錢,將一文錢買了一盞油燈,歡喜虔誠地供養佛陀,並發願:「願此光明 燈,除去無始以來心中的無明昏暗,得大智慧;願一切眾生亦能滅除內心的癡闇。」第二天,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唯獨難陀女所供的燈依舊光明熾耀,膏炷未損,如 新燃之燈。佛陀隨即開示大眾,說道:「這盞燈,不僅是用手,就是傾動四海的水來澆,暴風來吹,也不能熄滅。因為這是發菩提心的人所施的燈。」接著即為難陀 女授記,未來百阿僧祇劫之中當得作佛,名號燈光如來。

  其實,中國漢傳佛教對供燈、傳燈的傳承,已與印度時佛教儀軌大不相同,對於應該是供燈或點蠟燭也有具體的爭議。然而對於供燈、傳燈祇不過是以相表法。 《華嚴經》云:「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闇室;百千年闇,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復如是,入眾生心無明闇室,能滅無量百千萬億不可說劫積集 一切諸業煩惱種種障礙。」傳燈,事上講,能照明一切物、破除冥室黑暗;理上說,則代表人人心中的自性光明。以清淨戒體為燈臺,信心為燈炷,慈悲為添油,智 慧明達如燈火,燃此自性正覺明燈,使之除滅一切無明癡闇,照破暗晦惡法,光明遍滿法界,即是「長明燈」;以一燈燃百千燈,燃燈無盡,燈燈相傳,光光相照, 即是傳播佛心法燈之「無盡燈」。

  「燃起佛前燈,滅除心頭火;願此大智慧,照破眾無明」。面對地震、海嘯對人類生存的侵擾,沙士、禽流感對眾生生命的威脅,災禍連連、危難四起。人們猶 如處於暗牢中,驚恐於每一刻的無常變化,內心得不到永久的安寧;唯有佛法這盞明燈,能驅走黑暗無明,解開眾生的痛苦迷惘。點一盞明燈,恭敬供養於佛,以此 燈之光明,願每一眾生,皆能脫離黑暗之牢,遠離眾苦,願此希望之燈照亮你我心中每一幽暗的角落。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
對董建華先生請辭感言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昨日下午確定辭去行政長官之職,香港各方 人士紛紛表示意見。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對董先生辭職發表感言稱:他與董先生認識多年,共同為香港佛教服務作出貢獻。董先生以大智慧擔任特首工作, 這次他辭職,相信是佛教所謂的因緣時節。覺光法師衷心希望董先生身心康泰,在未來更重要的職位上,有更輝煌的成就。


香海正覺蓮社六十週年鑽禧紀念
全港佛教學校佛學問答比賽

  三月十九日為香海正覺蓮社六十週年的鑽禧紀念,為慶祝這個大日子,香海正覺蓮社舉行全港佛教學校佛學問答比賽。屆時邀請全港的佛教學校參與,並特別邀請了「弘法使者」擔任決賽主持。

日期: 二○○五年三月十九日(星期六)
地點: 香海正覺蓮社 佛教正覺中學
時間: 初賽 —
     上午八時三十分至九時三十分(小學組)
     上午九時十五分至十時十五分(中學組)
   決賽 —
     上午十時三十分至十一時三十分(小學組)
     上午十一時四十五分至十二時三十分(中學組)

    1.本比賽為慶祝香海正覺蓮社六十週年鑽禧紀念的一連串活動之一,其他活動包括徽章設計比賽、綜藝表演、嘉年華會、步行籌款、海上放生等。

    2.本比賽亦為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新校開幕典禮的一系列活動之一,其他活動包括綜藝表演、專題展覽及校舍開放日等。

    3.為了讓本校學生積極備戰,本校剛於2月28日舉行「佛青團社際佛學問答比賽」,凝聚校內氣氛。

    4.參賽組別

    小學組:小四至小六
    
中學組:中一至中三

    共13間小學及15間中學參與,每組初賽得分最高首四名隊伍直接進入決賽。

學校簡介
本校為香海正覺蓮社主辦的第三間政府資助全日制文法中學,銳意發展資訊科技教育。本校將於二零一零年與社屬佛教黃藻森學校接龍,組成「一條龍」的學校系統,以完善辦學團體在將軍澳區的佛化教育網絡,並免卻升中評核的沉重壓力,讓學生在穩定的學習環境中成長。


香港佛教聯合會
籌募南亞海嘯賑災共獲六百多萬捐款  

  南亞地區多個國家月前發生近四十年來最強列的地震海嘯災難,死亡人數達數十萬眾計,數百萬災民家園被毀,孤寡流離無依,災情嚴峻。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慈悲為懷,在災難發生後即時發起「全港佛教人士緊急救援募款行動」,並呼籲全港寺院、精舍、佛教學校學生、家長、教師,以及佛教徒,鼎力支持,共襄善舉。

  直至目前為止,佛聯會共為南亞災區籌得六百四十七萬六千多元善款,除先後兩 次捐出一百三十五萬元予香港紅十字會外,佛聯會於今年年初派出的「南亞災區慰問團」亦在斯里蘭卡及印尼對災民作了二十多萬元的即時捐助,以解燃眉之急。佛 聯會董事會已通過決議,餘下的捐款將直接捐助印尼及斯里蘭卡之作重建家園項目。

  此外,佛聯會董事會同時通過,所有賑災及籌募活動的行政、交通及宣傳等十多萬元經費均由會方負擔,而善信捐出賑災的一分一毫都會用在災民身上。目前,佛聯會正處理多宗來自印尼及斯里蘭卡之團體申請書,要求捐助款項作重建家園,有關申請將會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批出。

  南亞賑災捐款者眾多,香港佛教聯合會將通過數期的《香港佛教》將捐款者芳名相繼列出,以昭大信。


南亞海嘯賑災善長芳名錄

捐款人 捐款金額 捐款人 捐款金額
香港觀宗寺 $643,881.50 仁慈寺界修法師 $15,000.00
香海正覺蓮社 $522,297.70 佛教慈光幼稚園─師生及家長 $12,622.50
香港菩提學會 $500,000.00 佛教茂峰法師紀念中學─師生及家長 $12,009.40
寶蓮禪寺 $500,000.00 東林念佛堂及眾善信 $11,210.00
佛教青年協會 $250,00.00 佛教沈東福幼稚園─師生及家長 $10,844.00
佛教愍生講堂 $200,000.00 佛教正覺中學─師生及家長 $10,559.90
中華康山學校(上、下午校)─師生及家長 $105,600.00 China Promotion Ltd. $10,000.00
何楮銘父子置業有限公司 $100,000.00 Donmaster Enterprises Ltd. $10,000.00
佛教榮茵學校(上、下午校)─師生及家長 $89,652.90 Instant Travel Service Ltd. AKAITSL $10,000.00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師生及家長 $85,590.00 Jet Victory Investment Ltd. $10,000.00
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師生及家長 $85,122.00 LING Chun-pong $10,000.00
香港普門寺天童精舍 $60,000.00 Philbeach Co., Ltd. $10,000.00
佛教黃鳳翎中學─師生及家長 $56,975.00 Worldtrans Air-sea Service Ltd. $10,000.00
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師生及家長 $50,000.00 大光園有限公司 $10,000.00
李太 $50,000.00 大光園慈善基金會 $10,000.00
敏興有限公司 $50,000.00 大嶼山觀音寺 $10,000.00
黃順鵬合家 $50,000.00 中鴻投資有限公司 $10,000.00
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師生及家長 $49,921.60 元果法師紀念基金會有限公司 $10,000.00
佛教金麗幼稚園─師生及家長 $46,341.00 玉富投資有限公司 $10,000.00
佛教大雄中學─師生及家長 $42,706.00 石溪蘭若 $10,000.00
佛教黃允畋中學─師生及家長 $42,500.00 佛教長霞淨院有限公司 $10,000.00
光華公益基金會有限公司 $40,060.00 佛教曾果成中英文幼稚園─師生及家長 $10,000.00
佛教黃焯菴小學─師生及家長 $34,260.00 邱潔婷 $10,000.00
佛教傅康幼稚園─師生及家長 $32,678.20 馬清煜 $10,000.00
陳沛耀 $30,000.00 張敏鈺 $10,000.00
陳愛琴 $30,000.00 張敏鈺 $10,000.00
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師生及家長 $27,600.00 陳衍里居士 $10,000.00
佛教慈敬學校─師生及家長 $27,600.00 鹿野苑有限公司 $10,000.00
香港少林寺 $26,000.00 華龍製造廠有限公司 $10,000.00
明華堂佛學社 $25,000.00 慈航淨院 $10,000.00
佛弟子 $22,000.00 楊乃聯居士 $10,000.00
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師生及家長 $20,213.10 群策(集團)有限公司 $10,000.00
Wealth Cape Limited $20,000.00 雷欣雲 $10,000.00
永積置業有限公司 $20,000.00 福慧精眾弟子 $10,000.00
黃振宏合家 $20,000.00 劉少端 $10,000.00
鄭慶雲居士 $20,000.00 劉東海 $10,000.00
佛教林炳炎紀念學校─師生及家長 $19,047.90 劉潘玉英 $10,000.00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師生及家長 $18,682.90 黎時煖居士 $10,000.00
馮公 $18,001.00 盧沛如 $10,000.00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師生及家長 $16,586.00 勸利達國際有限公司 $10,000.00
鮑珮宜 $15,500.00 尚有善長名單將在本刊接著數期相繼刊登

殊利大手印佛學會假蓮池寺舉行蓮師閉關

 殊利大手印佛學會於二○○五年一月八日至九日,假蓮池寺舉行蓮師閉關。由殊利寧波車及官生登啤嘉稱寧波車共同主持,參加者連近十名喇嘛共一百六十多人。蓮池寺建寺約八十年,位於大嶼山昂平,在寶蓮禪寺的西面,面向天壇大佛,四周鳥語花香、環境幽靜。

  參加閉關者於一月七日晚上入關集合,殊利寧波車先為參加者口傳是此閉關所修的法本。口傳是藏傳佛教中,上師授與弟子修法權力及傳遞歷代祖師加持的儀式,參加弟子祇須細心聆聽上師唸誦即可。口傳過後,寧波車講解儀軌的觀想及手印作法。

  一月八日清晨,寧波車為參加者進行《三寶總攝》蓮師灌頂。灌頂主要是加持受灌者令其本具的智慧成熟顯現,及能同時淨化身心煩惱障礙,授予修習生、圓二次第的權力。於灌頂、口傳、講解均圓滿後,參加者才開始正式共修法本。

  是次閉關所修的法本為《三寶總攝》,所修的本尊是蓮花生大師,內分有外、內、密、極密四層,另外還有長壽及四事業(息、增、懷、誅)的修法。每天寧波車都帶領參加者共修此法多遍,以修畢儀軌一遍為一節。

  其中某幾節共修後,寧波車還會帶領弟子為南亞天災傷亡者燃點萬燈。祈願所有 受天災傷亡人士早日得脫厄困,消災除障。同時。亦祈願各地人民幸福,不再受天險之災,永享安年。此外,供燈的意義即以光明供養諸佛菩薩(因光明能除黑 暗),供燈者可獲天眼清淨、智慧明了、得生善趣等種種果報。因此弟子們都非常踴躍燃燈。

  每天修法的最後一節,會眾會進行《三寶總攝》的薈供,另外加修《大手印傳承祈請文》、普巴金剛儀軌及《遙呼上師祈請文》。

  薈供是快速積聚福慧資糧的殊勝修法。行者聚集在一起修法,對上祈請上師、本尊、空行、護法至壇城集會;對下召請山神、土地、六道父母有情、冤親債主到壇城集會。陳設各種供品,加持後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

  普巴金剛是金剛薩埵為降魔而作的忿怒示現,修持普巴金剛儀軌能去除一切障礙及魔擾;唸誦兩篇祈請文則是祈請上師及歷代祖師加持,並思維文中有關無常、菩提心、虔敬上師、空性等教導。

  經過兩日這樣的修法後,會眾於一月九日傍晚圓滿所有修法。兩位寧波車為參加者逐一加持,贈與每人一瓶蓮師聖地的聖水,以及曾作薈供供品的食物。弟子們莫不歡喜而歸。


萬燈祈福法會

 二○○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夏曆乙酉年正月十九日),佛教唐密持明密咒院於香港大嶼山昂平蓮池寺,舉行了一場萬燈祈福法會,該院陳精文上師(法號生寄偉瑟喇嘛「意譯佛光普照」)主持了是次法會。

  供佛前燈,乃由佛陀在世之時,貧女發心供養一燈而成大菩薩為緣起。在佛教藥師經中,有述及供燈能增福延壽及滿世間一切願。今在末法之時,以恭敬心佈施燈具,可得八種福德,利及人天,增長善業。施燈功德說,在佛塔、佛殿、或佛堂內供養明燈的,可得到無盡福報。

  供燈法及藥師佛之修持,乃滅罪之妙善修行門徑,消除現世病苦及增慧命之法。今特別以萬燈供佛及虔誦藥師供養法,可使大眾消災延壽,衣食俱足,身心快樂。

  我佛慈悲,必可成我善願。於新春期間,為祈求社會繁榮昌盛,大眾福壽康寧。而在蓮池寺舉行的此次法會,參加的善信代表包括旭日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居士等,共有一百二七人之眾。


蕭梁古剎——福州開元寺

●福州現存最古老寺院,距今近一千五百年歷史。

●曾為皇家寺院、宗廟。

●日本真言宗祖師空海、日本天台宗祖師圓珍、印度密宗高僧般若高僧般若怛羅於唐代入華修學之地。

●閩王王審知、王鏻父子極力護持之古剎。

●宋代佛教《毗盧大藏經》刊刻地。

●現存文物:宋鑄巨型鐵佛——阿彌陀佛、高5.35米,寬4米、重10萬斤以上;宋石塔;宋石槽;明、清殿堂。

●現有建築:山門、藥師殿、靈源閣、鐵佛殿、法堂、毗盧藏經閣、觀音閣、齋堂、寶松和尚紀念樓、平懷堂、僧寮等。

●題匾題聯名家:趙樸初、啟功、沙孟海、劉炳森、歐陽中石、王學仲、佟韋、張海、陳永正、張虎、劉藝、韓天衡、胡鐵山、康庄、郭仲選、陳奮武等。

●以秘方配製的佛教中草藥救死扶傷,聲名遠播。

●為福建省和福州市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佔地約十二畝,住眾三十多人。

地址:中國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開元路78號
郵編:350001
電話:00591-7604435, 7627025
傳真:0591-7502204


中國遼寧北票——惠寧寺.惠緣寺

 惠緣寺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大黑山腳下。山上有萬佛,山下有溫泉。果樹成林,松濤陣陣。春有紅花柳綠。夏有鳥語花香;秋有滿山紅葉,冬有青松白雪。這裡是人們期待的旅游勝地。

  惠緣寺,雲 集了十方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成就者們的一切慈悲加持和護佑!加之萬佛山上有自身所存在的佛光和靈氣,使得惠緣寺成為一金剛降魔之地!度化有情之法地!消除 一切障礙,成就順緣之靈地!無緣大悲攝受一切有情,佛光普照之聖地!每天佛事不斷。法雨在惠緣寺上空普降!法螺在惠緣寺上空長鳴!佛法在此昌盛!密宗在此 宏揚!正法在此久駐!法輪在此大轉!正如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所發之願:「千處有求千處應,苦海常做渡人舟!」。正因於此,取經求法者、朝山拜佛者、觀光旅 游者絡繹不絕。其法力和加持力亦不可思議。

  惠寧寺,寺 院目前佔地面積為一萬二千平方米,上建有五進四層殿。主建築樓高十八.三米,三層共九九八十一間。廟宇宏偉壯觀,富麗堂皇。具有漢、滿、蒙、藏建築風格和 特色,充分顯示了我國各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才能。惠寧寺屬藏傳佛教寺院,是清末傑出的蒙古族文學家伊湛納希祖輩所建。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漢後裔哈貝子 於公元前一七三八年建寺。

  惠緣寺,目 前已投資二百八十多萬元,佔地面積六萬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六千平方米。現有後殿一座內供宗喀巴大師徒三尊,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四臂觀音,西方三 聖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以及黃銅貼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八大菩薩。天王殿一座。其內供奉四大天王、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和韋陀護法。天王 殿外部的雕刻達到了民族雕刻藝術的頂峰。殿內佛祖菩薩均用純金貼身,寶石鑲嵌,甚是雄偉壯觀,雍容華麗。寺廟內即將建築三層高的大雄寶殿、東西配殿和鐘鼓 樓。再加上美麗的自然景色,將大殿映襯的格外幽靜典雅。寺院四周有一百二十米長四米高的集藏族建築風格一體的莊嚴高大圍牆。寺廟外即將建築八座寶塔、九米 多高的功德塔,以及壯觀美麗的八瓣蓮花池。

  八座寶塔:每座塔內恭敬供奉著大藏經典。高僧活佛的法衣、發脂、法器等貴重法寶。成就者的舍利子。高僧活佛們贈送的甘露丸、解脫丸、嘛尼丸。因此,每座寶塔前恭敬頂禮一拜,相當於禮佛幾百萬次的功德。

  二○○四年吉日又請進銅塑露天三如來佛像,廟容壯觀,使惠緣寺更加金碧輝煌。

  今正值中華盛世之期,為弘揚佛法,寺院近五十多位僧眾及省內外千餘名居士信眾,熱切的期盼寺院早日建成大雄寶殿等,千方百計的籌措資金,望海內外諸大德善信居士參與捐資。可以迅速積累福德與智慧資糧,圓證佛陀果位。也可以通過此布施為家人好友祈福增壽。

  祈禱世界和平,國家安定,人民幸福,安居樂業,長壽健康。

  對諸位善信居士們真誠布施捐資,將刻字立碑,載入史冊,留芳千古。

  迴向: 願以佛法勝功德,迴向法界與眾生。
      無始業障煩惱盡,疾苦災難悉清除。
      慧開福增永不退,圓成殊勝諸善根。
      六親眷屬咸安樂,九族先亡獲超生。
      今此法緣微妙因,必當成就無上道。

開戶行:遼寧省朝陽市城市信用社營州分社
帳號:0810 1201 0900007729
聯行號:07046
收款單位名稱:專緣寺
聯繫人:亞仁波樂


江西玉山縣普寧寺舉行
佛像開光慶典法會

 二○○四年十月十二日(農曆八月二十九日),是日,風輕雲淡,觸目所及,絮雲漫卷,似作天仙之舞;梵曲幽揚,宣演無生妙旨。人潮涌動,檀香四溢,僧俗弟子數千人濟濟一堂,共慶普寧寺佛像開光盛典。

  上午九點,法會正式開始,出席慶典的嘉賓有:上饒市宗教局章局長;玉山縣 委、縣政府、統戰部、宗教局領導;香港聖一大和尚暨四眾弟子二十餘人;江西省佛協副會長證通大和尚;上饒市佛協會長淨明法師;雲居山真如寺代方丈純聞法 師;江西省佛協辦公室主任道雲法師;江西省佛協副秘書長瑞印法師;廣州光孝寺監院光偉法師;北京通教寺印紹法師;廣州居士信眾二百餘人。住持照榮法師致詞 對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之後,由香港聖一、照榮、證通、淨明、純聞、道雲、瑞印、光偉等八位大和尚主法,率四眾佛子在大雄寶殿隆重舉行佛像開光儀 式。

  普寧寺,又名水南寺,始建於唐代總章元年(公元688年),由禪宗六祖惠能 大師法嗣智常禪師開山。原為唐朝丞相、畫家閻立本家宅,範圍廣闊,建築雄偉。此後朝代更替,世事多變,普寧寺亦幾度滄桑,但法嗣不絕,直到解放前夕,尚有 常住僧人廿七名。文革中,寺院被磚瓦廠佔據,僧人遺散。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普寧寺得以恢復。一九九一年,得到香 港德高望重的高僧上聖下一大和尚大力支持,修建了大雄寶殿、天王殿、齋堂。並請中國佛教協會已故前任會長趙樸初居士親筆題書大雄寶殿額。二○○三年正月,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上一下誠大和尚為本寺題寫了「普寧寺」匾額。二○○四年當代高僧本煥老和尚親書「天王殿」額。

  普寧寺今有常住十餘僧眾,二○○二年迎請照榮法師為本寺住持。照榮法師接臨 濟正宗法脈,修學並重,廣學博覽,久住雲居山禪堂,曾游歷諸方廣參諸善知識,於佛法有深刻的親證。照榮法師現任普寧寺住持之同時,還兼任上饒市佛協副會 長,廣州光孝寺知客等職;法務繁忙,但絲毫不敢懈怠,不敢辜負大德法師、居士、信眾的殷切期望。照榮法師住持本寺以來,秉承叢林制度、百丈家風,農禪並 重,苦行募化,立志興此古道場;二○○二年就修復了鐘、鼓樓和僧寮。二○○三年重新修復了山門、圍牆,古寺頓煥新貌。廣接各方游歷參學僧俗二眾,寺院弘化 的功能得到彰顯。

  二○○三,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贈送《乾隆大藏經》一部,今正修建藏經樓供奉藏經,並設想在藏經樓內塑造萬佛,增建西方接引殿、齋堂。因寺內保存有閻立本的墓室,照榮法師還計劃修建閻立本文化長廊,讓一代名畫家的生平業蹟為世人所了解。

  任重道遠,舉步維艱,但為法祚久長,照榮法師甘願殫精竭慮,為法忘軀,以不負三寶弟子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本願。

  偈云:普為大地諸眾生,寧將身心奉塵剎;佛光無量處處在,光明普照周沙界。

  願以此偈迴向發願,並祈十方善信慷慨樂施,共襄勝舉!

  天涯托缽,惟期有緣。增益慧命,功不唐捐。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