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40期
2005年5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佛誕假日」來之不易
慶祝佛誕
開幕、浴佛典禮程序表
開幕、浴佛典禮節目表
分區慶祝佛誕節大會活動一覽表
會長覺光法師致辭
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致辭
副會長永惺法師致謝辭
佛教精神與世界和平 ◎黎時煖
佛誕光輝 普照人間
——賀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六十週年誌慶
◎釋覺光
信受三皈、五戒、菩薩戒的意義
光輝佛陀示現人間
——慶祝佛曆二五四九年佛誕節
◎果 藏
論  述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生智慧 (3) ◎妙 法
禪學思想
六祖惠能禪學思想述評(下) ◎楊佛興
佛教文學
中國佛教文學的起源與發展(下) ◎遠 塵
隨筆禪話
良莠不齊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強調紀律的文化」、「甚麼是刺蝟原則」? ◎楊 釗
佛教藝術
佛畫禪「語」 ◎陸巧玲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佛誕假日」來之不易
年慶祝佛誕(農曆四月初八)即將來臨了,普天同慶,四海歡 騰!這一日,是本港「公眾假日」。凡是信佛的人,都有時間、有機會到各大寺院禮佛、誦經、參禪、放生、吃齋、唸佛,參加慶祝佛誕沐浴太子儀式……過去祇有 少數人有條件去參加這類佛事活動,因為沒有公眾假期的緣故。所以說,今日香港佛教徒太幸運了,太有福報了。在今日中國大陸或台灣,還沒有「佛誕公眾假 日」。而在東南亞不少國家有「佛誕公眾假日」,諸如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尼泊爾、錫金、不丹、高棉、菲律賓……等國,他 們叫「衛塞節」(即是佛誕節)。七年前,香港在英殖民統治下,一百多年來,香港是「洋教」的天下,他們信奉上帝,因此教會勢力特別大,信徒多,宗教節日 多,故享有「公眾假日」亦多,殖民主義者自然維護「洋教」的利益,他們享有特權。

   佛教傳至香港千多年歷史了,香港是塊彈丸之地海島漁村,村民樸實憨厚,世世代代衍生,他們並不富饒,欲望也不高。直至清末發生了「鴉片戰爭」,香港割讓給 英國為殖民地,自此之後,香港發生了巨大變化。信佛的人以「了脫生死」為重,僧、尼及帶髮修行者,不聞時事,入深山老林修築茅蓬、修行、吃齋、唸佛。「看 破紅塵」、「與世隔絕」。這種狀態一直不變,所以信徒生活、思想很僵化,佛教不發達原因在此。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情況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少高僧 大德由內地各省市紛紛來到香港,形成一股新興的力量促使香港佛教發揚「大乘濟世」精神,再也不能作「自了漢」!四眾佛弟子迅速扭轉了落後面貌。在此基礎 上,有識之士積極籌建「香港佛教聯合會」,從成立至今整整一輪「甲子」了。

   在這六十年中,香港佛教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著眼於佛教文化教育與慈善福利事業發展,諸如學校、佛教安老院、佛教醫院、佛教墳場等等,在社會上影響越來越大!

    佛聯會會長覺光大師早在港英政府時代,曾發動數十萬信眾簽名運動,要求「政治平等」待遇,洋教節日如此之多,為何佛教沒有一個公眾假日?豈不公平乎?!如 此鬥爭廿年之久,四眾弟子毫不氣綏,「爭取不到誓不罷休」!到了改朝換代,成立了特區政府,會長覺光大師有機會參與了「基本法草委」工作,向各方人士表達 了意見,終於獲得了各方有力人士同情和支持,於一九九九年間通過立法會程序,准許「佛誕節」為「公眾假期」。如此艱難曲直,真是來之不易啊!自從有了香港 「佛誕公眾假日」之後,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佛聯會的功績不可沒,會長覺光大師偉業傳之千秋萬代!
 
 
香港佛教聯合會
慶祝佛曆2549年佛誕節暨創會60週年誌慶
開幕、浴佛典禮

舉行日期 2005年5月15日(星期日)(乙酉年四月初八)

舉行時間 上午十時至中午十二時正(九時四十五分恭候)

舉行地點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五樓大會堂

程序表

  1. 主席團陪同主禮嘉賓進場及就座

  2. 奏國歌

  3. 向教主 釋迦牟尼世尊聖像行三問訊禮

  4. 唱佛寶歌

  5. 開幕儀式 ~鳴鐘

  6. 恭請「慶祝佛曆2549年佛誕節暨創會60週年誌慶」主席覺光長老致詞

  7. 恭請 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致賀詞

  8. 恭請 大會副主席黎時煖居士向 主禮嘉賓致送紀念品

  9. 向 主禮嘉賓獻花

  10. 恭請 大會副主席永惺長老致謝詞

  11. 浴佛大典 ~大會主席覺光長老、副主席永惺長老浴佛大典
         ~大會副主席黎時煖居士、副主席林漢強居士陪同主禮嘉賓恭行浴佛大典

  12. 主席團浴佛

  13. 嘉賓浴佛團浴佛

  14. 禮成

  15. 來賓浴佛 ~請沿會場出口移步至廣場浴佛

 
 
香港佛教聯合會
慶祝佛曆2549年佛誕節暨創會60週年誌慶
節目表
日期 時間 節目內容
2005年5月15日
四月初八 (星期日)
(佛誕日)
10:00-12:00 佛誕開幕典禮、浴佛典禮
14:30-16:00 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畢業典禮
暨「衹樹植林計劃」揭幕儀式
19:00-21:00 佛學講座-
恭請會長覺光長老主講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2005年5月16日
四月初九 (星期一)
(佛誕翌日公眾假期)
08:00-10:30 傳授三皈 五戒 菩薩戒法會
11:00 上供、午齋
14:30-16:30 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19:30-21:00 懺摩
2005年5月17日
四月初十 (星期二)
09:00-11:00 普佛
19:30-21:00 傳燈法會
 
 
香港佛教界分區慶祝佛誕節大會
(2005年)活動一覽表
區域 日期 星期 時間 地點 活動內容 查詢電話
東涌 5月1日
(三月廿三)
上午10:00至
下午4:00
東涌富東商埸 浴佛典禮、遊藝表演、攤位遊戲、展覽 2495 3527
5月7日
(三月廿九)
上午11:00至
下午3:00
東涌逸東商埸
新界北 5月2日
(三月廿四)
上午11:00至
下午4:00
上水廣場
Area A
北區慶祝佛誕節大會 -揭幕典禮
綜藝表演、展覽
2572 2662
2669 3578
5月7日
(三月廿九)
晚上6:30至
晚上8:30
觀宗寺
粉嶺置福圍12號
傳燈晚會
5月8日
(四月初一)
上午10:30至
下午1:00
浴佛典禮
元朗 5月7日
(三月廿九)
上午10:30至
下午5:00
香港普門寺
元朗水車館街70號地下
浴佛大會 2445 7171
2477 3112
荃灣及
葵青
5月7日
(三月廿九)
上午10:00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
葵涌葵芳邨第五期
公眾浴佛、攤位遊戲、遊藝表演 2421 2580
九龍 5月7日
(三月廿九)
下午1:00至
下午4:00
西九龍中心
深水欽州街37K
綜合匯演 2322 6915
5月13日
(四月初六)
下午12:00至
下午4:00
志蓮淨苑
九龍鑽石山志蓮路5號
公眾浴佛
5月15日
(四月初八)
下午1:00至
下午4時
公眾浴佛
屯門 5月7日
(三月廿九)
下午1:00至
下午4時
屯門卓爾居
地下中庭
浴佛、文娛表演
萬家歡樂賀佛誕填色比賽-頒獎典禮
2462 3188
5月16日
(四月初九)
上午11:00至
下午1:00
屯門大會堂 浴佛典禮
大埔 5月8日
(四月初一)
上午9:30至
上午11:00
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
大埔翠怡街4號
浴佛典禮、節目表演、公眾浴佛 2664 0833
離島、
大嶼山
5月8日
(四月初一)至
5月15日
(四月初八)
上午9:30至
下午4:30
大嶼山寶蓮禪寺 公眾浴佛、變臉、雜技表演、歌影視紅星助慶、剪紙表演、少林功夫 2985 5248
觀塘、西貢
將軍澳
5月11日
(四月初四)
下午2:30 佛教何南金中學
九龍油塘高超道3號
浴佛典禮、文娛表演、公眾浴佛 2340 0871
沙田 5月12日
(四月初五)
上午10:00至
下午4:00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沙田沙角邨
浴佛典禮、公眾浴佛 2647 3737
5月14日
(四月初七)
下午1:30至
下午4:30
沙田新城巿廣場第三期
天幕廊
浴佛典禮、合唱、舞蹈、小丑表演、醒獅
長洲 5月13日
(四月初六)
下午2:30至
下午4:00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長洲大興堤路25號
浴佛典禮 2981 0188
5月15日
(四月初八)
上午10:00至
下午3:00
公眾浴佛
港島 5月14日
(四月初七)
上午11:00至
下午4:00
佛教黃鳳翎中學
銅鑼灣東院道11號
浴佛慶典、書展、遊藝表演
展板、電影欣賞、健康檢查
拍攝証件相、派發結緣品
2577 9485
 
 
慶祝佛誕暨創會誌慶
大會主席
香港佛教聯合會
會長 覺光法師 致辭
尊敬的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
各位長官、各位嘉賓、諸山長老、
各位大善知識: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曆二五四九年佛誕節暨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六十週年誌慶大會,今天在會展禮堂隆重舉行。本人首先代表大會向蒞會的全體嘉賓和善信敬表歡迎。 大會恭請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親臨大會作嘉賓,教界四眾同仁踴躍蒞臨,使慶典倍增隆盛,大會同人深感榮寵,謹向各位致以衷誠敬意。

    今天農曆四月初八日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的誕辰,全港百萬佛教徒,以至對佛教有敬心的人士們,都和世界各地佛教徒一樣共同慶祝佛誕。今年是實施佛誕公眾假 期的第七個年頭,全港各寺院道場亦均隆重舉行浴佛大典,香港佛教聯合會除發起由港、九、新界十二個地區佛教人士分別舉行盛大慶祝活動外,佛聯會並假座香港 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一連三天之隆重慶祝大會,將招待信眾參加浴佛,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畢業典禮、佛學講座、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誦經、懺摩、普佛上供、傳 燈法會等儀典,可稱萬眾一心齊頌祝,薄海騰歡慶誕辰。

   今天佛陀誕辰意義是除紀念偉大之誕生,舉行浴佛儀典乃涵意「浴佛形像,自滌身心」含有淨思省悟一己所作諸業,有善奉行、有惡懺改、自求多福,饒益大眾之深意;故無論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希望大家都能明瞭佛教誕辰假期之真正意義。

    今年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六十週年誌慶,回溯佛教聯合會肩負時代使命,從無到有,壯大興盛的六十個寒暑,無論是創會的先賢大德,還是默默耕耘的四眾同人, 都是本著弘揚佛法服務社會宗旨。六十年來香港佛教聯合會秉承佛陀慈悲濟世精神,擴大佛教與現代社會接觸面,致力推動多元化社會服務,興辦醫療、教育、安老 護理、墳場等社會福利事業,為不同年齡人士服務,為香港社會作出頗多貢獻,深受社會各界認同,社會地位亦已日漸提升。隨著世界科技迅速發展,面對著時代的 轉變,本會正採用多種形式推動弘法工作,僧伽學院的創立,是標誌著香港佛教界的弘法工作進入一個新里程。

   以目前成就而言,總算斐然可觀,惟是瞻望未來,如何維持此一龐大善業之運作,如何保持以往良好的成績,如何加強今後之發展,任重而道遠,實有待我佛教四眾 同人,一同付出力量,通力合作支持,使其勿墮勿失,穩步向前,不斷邁進。發揚佛教慈悲的精神,將先賢所創立的善業發揚光大,造福人群,為社會作出更大貢 獻。

   在此謹祝教主聖誕及佛聯會鑽禧佳慶,佛恩永誌,會務興隆,法喜無量。

   本人謹此敬祝范徐麗泰主席政躬康泰,福慧增長,並祝各位佛光普照,如意吉祥。
 
 
慶祝佛誕暨創會誌慶

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 G.B.S.太平紳士 致辭
會長覺光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善信:

   本人今天承蒙邀請出席佛曆二五四九年慶祝佛誕大會暨佛教聯合會創會六十週年誌慶,並主持開幕儀式,感到非常榮幸。

   今天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世尊降生紀念日,亦是實施佛誕公眾假期第七年,這充份體現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貫徹落實基本法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的精神。

   香港佛教歷史悠久,六十年前,香港佛教徒承接佛陀「慈悲喜捨」精神,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實踐佛陀慈悲濟世精神,致力推動多元化的社會服務,實踐創會時所訂下之精神。

   在今日紛擾的世界中,佛教哲理足以導人離苦得樂,促進社會和諧,繼而達至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佛教文化對人類精神文明建設、淨化心靈、啟迪智慧、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和獨特的貢獻。

   本人謹祝大會圓滿成功,並希望香港佛教界繼續與市民大眾,為未來作出貢獻,使香港社會和諧友好,建立更美好的明天。

   謹祝各位身心康泰,事事如意,多謝各位。
 
 
慶祝佛誕暨創會誌慶

大會副主席
香港佛教聯合會
副會長 永惺法師 致謝辭
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會長覺光法師、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本會今日舉行慶祝佛曆二五四九年佛誕節暨創會六十週年誌慶開幕,浴佛典禮大會,非常榮幸得到立法會主席范徐麗泰太平紳士駕臨主禮,盛會增輝,又蒙嘉言指導,同仁深感鼓舞。本人謹代表同仁向范徐麗泰主席敬致衷心感謝。

    今年為實施佛誕公眾假期的第七年,香港佛教界有多項大型慶祝活動,除包括在會展舉行一連三天之隆重慶祝大會,招待信眾參加浴佛、佛學講座、三皈五戒菩薩戒 法會、懺摩、傳燈法會等儀典外,全港各寺院道場亦均隆重舉行浴佛大典,港、九、新界十二個地區佛教界人士分別舉行盛大慶祝活動。

   今天我們在慶祝和歡度佛誕公眾假期的同時,必須牢記釋迦世尊慈悲濟世、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佛教的宗旨,自淨其意,防止心靈受到不良事物污染,廣種善因,除惡務盡,這才是浴佛節的意義。

    香港佛教聯合會是香港佛教界最大的組織,今年是創會六十週年誌慶,回憶往事,佛聯會創會初期備嘗艱辛,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年月遞增,會務得有所進,實仰 賴佛力加庇,歷屆同人不斷努力,因緣成就,方有今日之規模。本人深信在各位佛聯會董事及會屬機構同寅戮力同心之下,本會各項善業將更臻完善,造福人群,為 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正法久住,佛光普照,衷心祝願祖國富強,香港繁榮,福祉廣增,共祈世界和平,社會安寧,消災免難,人類普享安樂,祝願各位嘉賓身體健康,如意吉祥,福慧增長。
 
 
佛教精神與世界和平
香港佛教聯合會 副會長 黎時煖
  古文有云: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人生無常,舉世皆然。佛教認為,人生天地間,臨終萬般帶不去,祇有業隨身,此語不虛,因此善用有生之年,致力造福人類之事,實乃人生最大快樂。

    佛教勸勉世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此乃人類最佳之生活指南。佛教又認為,有因必有果,應為智者所不疑。世界宗教領袖均勸導世人,致力心靈建設,循理制 慾,克制私心,以愛心溶解仇怨,切戒以怨報怨,方可避免兵連禍結,永無寧日。縱觀今日世界各地追求權力物慾者多,尋求心靈建設者少,以致多處地區充滿殺戮 危機。吾人須知,今日科技高速發展,既可造福人寰,亦可毀滅人類。欲消除人間浩劫威脅,有賴人類研習戒、定、慧三學之要理,戒除貪、嗔、癡三毒之為害,則 世界必然充滿喜樂和諧。將研製殺人武器之人力物力大量資財,移作造福世界之偉大事業,共建人間樂土,何樂不為。孟子有云:不為也非不能也。又云:赤子之心 人皆有之。眾生有佛性,其理一也。祝願世界執政領袖,深明此理,致力化戾氣為祥和,不負人為萬物之靈之美譽,以智慧化解爭端,博愛為懷、扶助弱小,祇要實 踐力行,將必青史流芳,萬民共仰。謹馨香以祝禱。
 
 
佛誕光輝 普照人間
——賀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六十週年誌慶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年,本港慶祝佛曆二五四九年(乙酉年四月初八日)佛誕 節。這一天,也是我們香港慶祝佛誕公眾假日進入第七個年頭,這是香港佛教爭取到「佛誕公眾假日」的特殊日子,在佛教四眾弟子心目中留有最深刻而不易忘懷的 印象;因為香港地區百多年來,只有「洋教」享有宗教節日的公眾假期,佛教公眾假日一個也沒有;而且佛教傳至香港歷史悠久(千年以上),民間信眾最多,扎根 最深,與中國固有文化結合得最為緊密,可以說,成中國文化組成部分;如今佛教,已成為世界性的一大宗教,在東南亞許多國家如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 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斯里蘭卡、尼泊爾、錫金、高棉……都有「衛塞節」(即佛誕節),為何香港沒有「佛誕節」呢?這是港英政策歧視性所致,極不合情 理。所謂「不平則鳴!」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佛教聯合會曾發動廿多萬信眾簽名上書給港府,要求立法予以「佛誕公眾假日」的權益,群眾性的運動持續不斷,港府無動於衷,充耳不聞,直至九七年統治者退出歷史舞台為止。

    香港主權回歸祖國,香港社會制度有了變化,本人代表佛教參與基本法草委工作,經常在香港、北京兩地同其他草委參加研討會議,在我心目中,考慮佛教的權益放 在首位,對「佛誕公眾假期」該如何求得實現?充滿信心,認為在香港特區政府一定能夠爭取到「佛誕公眾假期」成為事實。當我在香港、北京參與相關會議時,接 觸不少國家領導人和香港知名人士,向他們表達香港應實施「佛誕公眾假期」的權益,這是香港廣大人民信仰的需要,也顯示香港主權回歸後的特徵。在當時獲得不 少人士贊同和支持;一九九九年間,特區政府向公眾宣告;每年四月初八「佛誕節」為「全民公眾假期」。這一香港佛教特大喜訊,震撼全球,善信歡騰!

   一九九九年農曆四月初八首屆佛誕節,香港佛教四眾弟子興奮異常在各大寺院精舍、佛堂……組織慶祝活動,佛聯會特從北京迎請「佛牙舍利」蒞港瞻仰。這一喜訊傳遍世界各地,許多善信組團來香港朝禮「佛牙舍利」!

   在廣大善信心目中,認為朝禮「佛牙舍利」,看為釋迦牟尼佛親臨香江一樣,沒有多生多世勤修福慧,是不可能具有如此殊勝因緣朝禮「佛牙舍利」的機會,四眾弟子都有同一想法。經云:「如是因,如是果」。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至今,整整六十週年。本會經過相當艱難歲月,初期連會所也沒有,祇有旁棲於東蓮覺苑作事務所,召開會議,商討事項在此苑。隨後,遷移到 灣仔道一一七號一座四層樓的會址,設備亦較簡陋。當時參與的先賢大德有:靄亭、海仁、浣青、筏可、茂峰、優曇、覺光、松泉、宏智、慈祥、陳靜濤、王學仁、 林楞真居士等人。一九六七年一月廿三日,自置新會所,就是現在駱克道三三八號會址。

   香港佛教聯合會自成立以來,內部組織不斷更新完善,對外聯繫合作不斷加強發展,尤其在文化教育事業和慈善福利事業方面,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對社會作出了較 大的貢獻。本會同世界各地佛教組織或個人都有了廣泛的聯繫,特別與國內各大寺院,高僧大德都有一定的聯繫和合作。去年,本會慶祝候佛誕,有計劃組織龐大的 慶祝活動,應善信的請求,往國內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供奉的「佛指舍利」恭請來港瞻仰,善信的心願和請求是正當的,本會正、副會長暨董事會各位董事,考慮到 香港社會民心不安的狀況,認為現實環境有此需要,於是決定跟國內有關部門聯繫,終於獲得了各方人士統力合作和支持。廣大善信興奮地說:

   「釋迦牟尼佛二度親臨香江,教化眾生!」

   「佛指舍利」來港瞻仰喜訊,像旋風式的吹遍全球各地。

   恭請「佛指舍利」來港瞻仰,主辦單位是香港佛教聯合會。協辦單位是香港大公報社、香港鳳凰衛視台,這三家合作,猶如「猛虎添翼」,威力無窮!幾乎在世界每 一角落都傳到了「佛指舍利」的喜訊,正如《鐘聲偈》云:「佛法揚萬億國中,鐘聲傳三千界內!」各地高僧大德、善男子、善女人紛紛組團來港朝禮「佛指舍 利」,香港一派喜氣洋洋,宛如人間天堂!

   今年本港慶祝「佛誕節」,又正逢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六十週年誌慶,在這特殊日子裡,本會舉辦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法會。這是非常難遇的殊勝法會,對初機信佛的人來說,是「更上一層樓」!說得確切些:「續佛慧命」是也。

    在社會上信佛的人不少,但他(她)們沒有受過「三皈五戒」,說不上是真正的佛弟子。因為他們不懂得佛法,所謂「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統稱皈 依三寶。佛,指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世界一切佛;法,指佛的教誨及一切佛教理論;僧,指出家僧人。皈依佛法僧,就成了正式佛弟子。至於「五戒」,是信佛教弟子 必須具備的五條戒律: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能受「五戒」的人,說得上是位有賢有德的善人。能夠有緣受「菩薩戒」的人,那是更了不起的一位大善 人!他(她)須要遵守「三聚淨戒」:一、「攝律儀式」、二、「攝善法戒」、三、「攝眾活戒」。在戒期法會中,自有高僧大德講說「戒」的意義。這是成佛作祖 的根本大道。
 
 
信受三皈、五戒、菩薩戒的意義
一、甚麼是三皈依?

   皈依,也作「歸依」。皈,同歸,但有信仰和反染成淨的含意。因此,皈,即回歸,歸投。如水歸海,如人回家。有返歸清淨之義。依,依靠,依托。如子依母,如渡依舟。過河依船,乘車依車,就能到達目的地。

   皈依誰?不是皈依個人,而是皈依三寶,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以叫三皈依。簡稱三皈。

二、皈依的好處:

   皈依是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佛法僧是我們歸投和依止的對象。不受三皈的人不能叫做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分界線。

   人若皈依三寶,是回到三寶的懷抱,將來所得福報最大。生者得到三寶護持,以佛為師,以法為師,以僧為師,人生有了方向,不會走錯路,可以增長善根,消除業障,死後不會墮三惡道。皈依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成就道業的基礎。

三、 甚麼是五戒?

   五戒是學佛者的根本戒。戒殺。是尊重生命,愛護生命,護生放生,才是真正佛弟子。戒盜。是愛護他人財物,尊重他人所有,清心寡欲,不起貪心,才是真正佛弟 子。戒淫。是尊重別人名節,保護別人貞潔。出家眾斷淫。在家居士除自己配偶外,不邪淫。戒妄語。妄語有四,一妄語:口是心非,欺蒙坑騙;二綺語:花言巧 語,引誘煽情;三惡口,辱罵誹謗,惡語傷人;四兩舌:挑撥是非,無中生有。還有一種大妄語,即凡夫自稱聖人,說已證得羅漢等等,其罪甚重,更不應犯。以 上,前四戒,又稱性戒。戒酒。此為遮戒,意指遮擋本性,飲酒之後,迷亂人心,顛倒昏狂,失禮儀,失智慧,滋生禍端,故應戒酒。

   男居士受了五戒後就稱為優婆塞,而女居士受了五戒後就稱為優婆夷,他們就成為了佛法僧僧寶的一員。

   在家居士,守持五戒,可稱清淨居士。出家二眾,守持五戒,可稱清淨僧尼。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行善止非,逐步趨向解脫,功德不可估量。

四、甚麼是菩薩戒?

   菩薩戒是修大乘菩薩僧之戒律,總名三聚淨戒,即:
   1、攝律儀戒:遵守佛制的戒律,不作一切諸惡(作即犯戒);
   2、攝善法戒:奉行一切諸善事,(不作善事即犯戒);
   3、攝眾活戒:廣修一切善法以利益眾生,(不救度眾生即犯戒)。

   這三種戒法,第一步斷惡,從身口意三方面,坐言起行,端莊有禮,不犯威儀,不作諸惡事,不說諸惡語,一切惡都斷除了。第二步,做一切善事,利益人群,造福 社會。第三步,修一切善法,使自心清淨,並以此法教化一切眾生,同得安樂清淨境界。(故亦稱「饒益有情戒」)。以此達到佛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 淨其意,是諸佛教」的本旨。而菩薩戒又以《梵網》為宗,其戒相又以《梵網經》所說之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此處略)為戒本。這實際上即是上述三聚淨戒中之攝 律儀戒。

   總之,戒是防惡修善,防過止非,保護自己的有力措施。皈依三寶的佛弟子,都要持戒守戒,遠離過失,才能身心安定,人際和合,開發智慧,圓成佛道。
 
 
光輝佛陀示現人間
——慶祝佛曆二五四九年佛誕節 ◎果 藏
千五百多年以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像一顆明珠閃爍在北 部。第六世國王淨飯王把這個位於巴格馬提河與比興馬提河交匯處,四面環山,北靠雄偉多姿終年積雪的喜馬拉雅山的家國治理得國泰民安。雄才睿智的國王娶了美 麗無匹的摩耶、他的鄰邦覺善大王的胞妹。然而已婚後數年,卻未有子嗣。

   一個春夜,摩耶王后在睡夢中,看見一頭大白象從奇幻的虛空中向她走來,從脅下進入她的腹中。醒來時,她發現自己懷孕了。這是公元前五五八年,古印度的一個 吉年。王后懷胎十月了,按照當時風俗,女人應回娘家分娩。王后在回家途中到藍毗尼園時,就生產了。佛陀誕生成為宗教想像的一個環繞之點。

   (王后站在地上,手攀無憂樹枝,太子從她的脅下生了出來。這時大地震動,天降花雨,九條神龍為太子噴水沐浴,太子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以手指天指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夫人太子乘蛟龍車回宮,天人奏樂,諸神護送。國王百官列隊出迎。國王抱太子入神廟,天神歸命。)

    國王召集大臣學者和「仙人」為太子加冕命名,為太子取名為悉達多。梵語意為「大智慧」。全名是:喬達摩.悉達多。前者是姓。黑仙人說:太子在世俗則為萬王 之王,離世俗則為佛。阿夷仙人為太子占相,說太子有三十二種相、八十種好,必成佛道。黑仙人的話深深印在國王的心中,他以後的所作所為,就是精心刻意地使 太子成為現世之王而不為出世之佛。至少是成了萬王之王以後再成佛。印度文化充滿深邃的靈魂關懷,一個男子的理想生活的一生,要經歷四階段:梵志期,始於再 生禮,終於學業完成,此期間在教師家中學習四吠陀和諸聖書,過著簡樸的獨身生活;居家期,結婚生子,成家立業,主家政,教子女,敬祖,進行祭祀活動,領悟 吠陀經典的要義;林棲期,隱居森林深處,過隱居生活,進行宗教冥想;苦行期,去雲游四方做瑜珈苦行。釋迦牟尼如果沿著這一理想人生行進,他也可以在身強力 壯的居家期成為萬王之王,然後在林棲期和苦行期成佛。總之父王希望他能有比自己更高的世俗榮譽和幸福,而不希望他還未成為萬王之王就遁人空門。為了實現自 己的願望,國王用盡了人間最美好的東西去滿足太子,好讓他在享受世俗的榮華富貴中留戀世俗。

   摩耶王后生太子後七天離世(升往三十三天)。太子由國王和摩耶的妹妹不久成為新王后的摩訶波閣波提養育。

   脅下出生,於傳奇,象徵了聖人的奇蹟;於常理,隱喻了難產的痛苦。孩嬰喪母,是人生的一大創傷,他人皆有母,我獨無。佛教的苦諦中,就專有懷胎之苦、生產之苦和死別之苦。

    悉達多在環繞人間最好的物質感官享受中成長。嬰孩之時,他有三十二個保姆,懷抱保姆、哺乳保姆、拭污保姆、戲玩保姆各八位,外加三十二名宮女。從古格紅殿 壁畫上的太子受哺圖可一窺其嬰兒風韻。長成之中,上學時有一萬名兒童十萬名少女伴送。住,國王為太子建造了一個適於一年春、夏、雨三季玩樂的華美宮殿; 吃,人間能得的美食他品嘗過了,天天是山珍海昧;穿,世上能有的精美服飾,他都穿了,每季、每月、每日、早晚各色衣服,樣樣都有,想穿甚麼就穿甚麼;玩, 最好的樂舞,最美的舞女,他可以天天享受,召之即來。他娶了令各國王子都艷羡不已的最美麗的耶輸陀羅公主。後來又加上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妃子,還有成群的美 貌宮女。貴,除了溺愛他的父王,他處在最高貴的位置上。經典的記載和學術的講述,乃至文學的講述總是說,悉達多一直輕視物質聲色的享受。其實恐怕作為人, 祇有得到過物質的最高的享受,並從這類的享受中感到厭倦或感到擔憂,才會對超越現世具有最大的基礎和最大決心。物質現世對他的吸引,沒有一項是他未曾享受 過的。因此,他對人生在世的冥想,能在一個絕大多數芸芸眾生所不能有的高度上運思。

   悉達多一直處於受人崇拜的位置和榮譽的頂峰。他不但儀表堂堂,而且武力過人。他在為娶得國際美女耶輸陀羅而與諸國太子的競技中有過充分的表現。馴象比賽, 有人一掌擊倒象,有人將象拋出城外,而悉達多以腳挑象,擲出五里之外。一頭高大長鼻的醉象放出木籠,一連數位勇士被它摔死踏死。而悉達多卻勝利地將其馴 服,在觀者的歡呼聲中騎在醉象的背上。角力竟賽,第一人被悉達多扑倒在地,第二人被悉達多掄上空中,又輕放地上。射箭比賽,在四十里外懸鐵鼓一面,其他三 人祇能射到三十里遠,悉達多在五十里遠懸置七面鐵鼓,其後又懸鐵豬,一箭而穿七鼓一豬,箭入地成穴,名之箭井。結果當然是悉達多以他無人能及的絕技贏得了 耶輸陀羅。沒有成功的人,會一直把成功理想化、神聖化,以至為之捨去一切,奮斗終身,死而後已。已經成功的人,既品味到了成功時的快感,又體驗到了成功後 的空虛。格言說,人生的悲劇其實祇有兩種,一種是得不到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一種是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悉達多正走在後一條心路上,祇是他不是通向 悲劇,而是邁向超越。如果說,功成身退是一種體嘗成功後出自個人情趣的超世哲學,那麼,悉達多體嘗成功後通向的是另一種沉思宇宙人生的宗教超越。

    悉達多的心靈一直處在最高智慧的教化之中,從七歲起,國王就延請國內外的一流人物教太子文之各學和武之各藝。古印度正規的學問是「五明」和四吠陀。(《梨 俱吠陀》主講養生與長壽;《耶柔吠陀》為祭祀朗誦經文,大部分是頌揚神靈;《娑摩吠陀》是祭祀歌曲;《阿闥婆吠陀》祈福禳災的咒法和巫術。)五明既是五種 學科,又是知識循序漸進的層級。(第一,聲明,即聲韻、訓詁、文法、修辭,即語文基礎;第二,工巧明;第三,醫方明,這兩明包括當時重要的實用知識:工 藝、技術、歷算、醫學、藥學;第四,因明,關於推理、論證、思維的論理學和邏輯學;第五,內明,尋求最高的真理,所謂「正道」之學。)悉達多的老師之一, 跋陀羅尼,是著名的「五明大師」,又是主流宗教婆羅門教的信仰者。因此,悉達多一開始就浸染在最廣博的知識和最深奧的思辨之中。他不但學習這些知識,而且 詢問這些知識。既不但知道了「是這樣,」而且要追問「為甚麼是這樣?」例如,他認識到了「輪迴」這一大千世界的普遍規律,但他進一步追思:人能夠擺脫「輪 迴」嗎?從小就養成思考中的終極追問習慣,是悉達多成佛的思維基礎。一種說法是,由於太子(本是上界投胎)天資聰穎,在學習上一點即通,教他的大師們不久 就已不如學生,於是祇好向國王辭職云云。

   處於最好的物質享受和最高的精粹愉悅之中的人,一樣會有自己獨有的悲思。促使悉達多離宮出家的最大契機是所謂的「游四門」。第一次出游東門,悉達多看到一 個老人,骨瘦如柴,彎腰駝背。他開始惊思一個人生的大問題:年老是痛苦醜慘的,而又是人無法阻止的。而每個人,無論你擁有多好的榮華富貴,都會老。第二次 是游西門,悉達多碰見一個病人,躺在道旁,哀叫不已。他開始驚思人生的另一個大問題,生病是痛苦醜陋的。人免不了要生病,阻止不了自己不生病,王宮之內、 富貴之家甚至知更多,更經常。第三次是游南門,悉達多看見了一具死屍,膿血滿地,惡臭難聞。這是又一個人生的大問題:人終空死,人必須死,人生的過程就是 走向死亡的過程。老、病、死是人人都想躲避而又人人必定難逃的。老、病、死是一切人的痛苦,一切人的悲傷。人應該怎樣地去對待,去承受老、病、死,有沒有 可能,有沒有辦法逃卻和超越老、病、死呢?第四次出游北門,遇見一個身著袈裟,儀容不凡的婆羅門沙門,便與之交談。後者點出了解脫人生老、病、死的出家修 行之道(太子欲細問詳談,轉眼之間沙門就在眼前消失不見了)。

   悉達多出游四門,東西南北,本有涵蓋一切的隱喻,三大問題,一個辦法。再加上有的典籍上說他隨後觀農夫驅牛耕田而悟的人間疾苦,見蟲鳥相食而感生命無常, 睹白日的美女晚上睡態顯出的醜樣而覺美之易失,總之他決心出家修行了。父愛、妻愛,嬌妻腹中的親子,都阻擋不了他超出一己的情感,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諦。 一天夜裡,他騎上讓馬夫事先準備好的白馬,(在帝釋天引導下,四天王托住馬足,騰空)逾城而出。(這時魔王波旬前來阻擾,許諾給悉達多一個萬有帝國,被拒 絕。這一敘述極有意味:魔王許諾的東西,也正是父王期望並力圖要他得到的。)行到清靜塔前,悉達多以劍削掉長髮,(將之拋往空中,心中起願:倘若自己能夠 成佛,頭髮就懸空不墜。頭髮果然停懸空中。諸天神將其放入天上的神殿,淨居天隨即向太子奉上袈裟。)太子讓馬夫將寶馬和身上的服飾帶回宮去。這年悉達多廿 九歲。淨飯王得知太子已出家,派五百侍從前往相伴,太子祇留下與自己有一樣修行願望的五人。

   悉達多同五人來到尼連禪河畔,開始了漫長的修行之道,用的是古印度傳統的方式:禁欲苦修,他們每天祇吃一粒米、一粒柏實、一粒芝麻。一修就是六年,已經蓬 頭垢面,形如枯木。印度傳統的基礎是瑜伽,在瑜伽的調練心身中,會體驗到內心的的空明,感到人之氣與宇宙之氣的合一,感到擺脫俗累乃至身累,達到與天地同 化的境界。太子在少年時代就習得了較好的禪定素質,有次他到城外的樹下一坐,便進入了後來佛教所說的初禪。西藏古格紅殿壁畫佛傳故事中描繪的「六年修道」 這一段是:悉達多樹下修行,五侍者坐其周圍,六人皆結跏跌坐,手結禪定印。但是悉達多的志向不僅是繼承前人的傳統,更是要新開出一條直扺宇宙人生根本的真 諦。六年禁欲苦修並未使他得到他想得到的覺悟。於是改弦易轍,跳進尼連禪河洗去了六年的污垢,上岸尋食以強壯身體。(此時有善生母二人煮煉千頭黃牛之乳, 又有二仙人加入生威光之藥,太子受而食之,體髮金色。)五位侍者見太子放棄苦行,認為他道心已退,遂離他而去。

   太子恢復了體力,來到一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跌而坐,起誓說:「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一坐就是四十九天。

    魔王波旬(即死亡之神)見悉達多即將成佛而超脫輪迴中的死亡,於最後一夜率眾魔前來阻撓,忽兒各種兵器,飛刺而來,忽兒變為獅虎熊豹,狂吼怒嚎。魔王又召 來自己的三個女兒,這三個妖艷魔女,袒乳露陰,使出三十二種媚術。對此種種,悉達多巍然不動,生起三明四禪定,使飛來的各種武器化為花朵,使妖艷魔女變成 了醜陋的老嫗。三明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悉達多以前數世的偉大德行,魔王要太子對數世以前的德行提供證明,太子無法在此世找人證明往世,於是右手觸地,請大 地作證。這時大地震動,空中雷鳴,大地女神親自出現,為其作證。魔王徹底失敗。右手觸地的姿勢即觸地印,成為以後佛陀造像中的五大手印之一而經常出現。又 因觸地印出現於悉達多成佛之時,此手印又稱成道印。

   悉達多經歷了一個不尋常的圓月之夜,而於朝陽初生之時,大徹大悟而成佛。當代學者把他成佛前的降魔解釋成黑夜沉思之中的一種心理無意識活動。魔不是外在之 魔,而是阻礙他成道的心中之魔,降魔被解釋為一種心理衝突。他降魔的同時也是他成道的覺悟過程的三明四禪定被具體描繪為:初夜之時,達到第一明,歷睹了自 己的以前之世,那一世世的生命呈現出來,猶如昨日一樣歷歷在目。夜半時分,達到第二明,對一切眾生起大慈大悲之心,從而得到「天淨眼」整個宇宙像明鏡一樣 呈出在他面前。他睹透了眾生經歷的生死輪迴,善人轉生人世、天界,惡人墮入地獄。夜闌之際,達到第三明,思出了生死的根源,即四諦和十二因緣這些佛教的基 本教義。菩提樹也因悉達多在此樹下成佛,而成為佛教的聖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人生智慧 (3)
◎妙 法
(接上期)

《金剛經》獨特的表達方式

   《金剛經》裡的表達方式很獨特,它是用遮遣的方式來表述真如實相的。一種是非有非無的表達方式,以此來排除是非的判斷。經中說:

   是諸眾生,無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經文中「法相、非法相」、「法、非法」、「眾生、不眾生」及「實、虛」對舉,都是對同一層面的兩種對立法的同時否定,如此對立的兩邊皆不可執取,從而破除 人們對名相的執著。這是般若學中常用的表達方式,也是與瑜加行派(傳到中國後為唯識學)直接講解種種名相不同。後來般若學這種表述諸法實相的方式為佛教各 宗派所吸收。

   第二種獨特表述方式是「佛說……即非(無)……是名」的三段論式表述方式。這種表述方式在《中論》中也有使用,即有名的三是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不過早期的般若經典沒有直接談中道的思想,較早談中道思想的經典是般若學的後續經典《大寶積經》中的《普明菩薩會》。

   我們可對照《中論》的三是偈來讀《金剛經》中的這種三論段。
   如: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是名『須陀洹』。
   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這裡先說事物,然後進行否定,說明這事物是空無自性的,然後再說這事物祇是假名。 上面的「無」即是空的意思,即空無自性義。《金剛經》有時用無,有時用非,這都是表示否定,意思是空,便經中卻沒有說到過空。表明這種說法是一種遮遣,祇 是破而不立的一種表達方式,不可執著於無或非。這是般若學表達方式的特點,表現了那名相背後的實相是不可說的,也就讓人不要貪執,能捨下,心無所住,即不 執於住,於於非無非有中見到中道實相。

   經中又說:

   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這些經句三段破立的方式,來破除人們對名相的執著。經中列舉了身、身相、心、眾生、壽者、微塵、世界、實相、佛法、一切法等等。將所有可能發生執著的東西 都列出來加以破執。所有方便說法所用到的名詞,在經中也都是一涉及就以「三段破立」去破除人們對名相的執著。特別是連對佛法本身,即實相,莊嚴佛土以及善 法、一切法都是隨舉隨破,是一破到底,不讓人產生一點執著。經過這樣的破除名相,此經中所強調之「應生無所住心」、佈施、忍辱、為人說法,等等,都可免於 名相的執著和束縛,發起靈活純真的般若妙用。

   這種三段論的方式,其中關鍵是「是名」的這一說法,是名就表明一切法祇是假名,說明人們是活在一個假名的世界中,般若就是要破除人們對假名的執著。一切法沒有自性,我空,法也是空,一切都是不可言說的緣起相。

    在分析金剛經的這種三段論的表達方式時,有必要對名、名在及實在進行分析。一切法是名,因為有了名,就有了與之相對的「實」存在了。從而空虛世界也才成為 人們認識的物件而存在。但人們祇能認識與「名」相對應的「實」的存在,是一種名在,而不是事物本身,所以必須進行破除,才能見到事物本身的實際存在。如同 人們見到繩子以為是蛇一樣,人認識的蛇是他所認識的東西,是一種假名存在,而不是真正的蛇本身。《金剛經》用了這麼多否定式的表達,其目標就是表明人們所 分別、認識的一切法祇是假名存在,是空無自性的。名相雖假,但事物也祇有借助於名相,才能被揭示出來。如同西方存在主義哲學中說的「事物要在言詞中,在語 言的中才能生成並存在起來。」「唯當被表示物的詞 語已被發現之際,物才是一物。唯有這樣物才是一物。」龍樹的《中論》也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這是說佛陀為教化眾生,為 了引導眾生認識那真實的中道實在 ,就依俗諦來啟發眾生。如果離開了俗諦,則佛教所講的真理,所講的第一義諦也就不能認識了。所以《金剛經》認為祇有用般若智慧破除了對這種假名的執著,從 中解脫出來,才能見到事物的本相。找到真實的事物,找到真正的自我和人生價值和宇宙本相。

四 《金剛經》的歷史影響和現實意義

   《金剛經》並不限於出迷去執的否定式說法,更有教示積極修持的開示,它對現代人生也有一定價值和意義。它指導人們在實踐中能徹見般若妙用,體味到修行佛教的喜悅,這也是《金剛經》的魅力所在。

一、無相佈施

經中說: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
   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經中說「應無所住」、「不住於相」、「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以去執。但恐讀經者因此等指示而誤限於無所用心,無所作為,故明示 「應生無所住心」。無所住心即是菩提心,而且是在實踐慈悲喜舍時才能真正領會無所住心,所以般若法門的實踐性很強。人所以不能佈施就是因為不能了知萬法自 性空,萬法無我,執著於我及我所。真能見到萬法無常,破除了我執,則能佈施一切所有。《華嚴經》中講:菩薩一切皆周給,內外所有悉能舍,必使其心永清淨, 不令暫爾生狹劣。

   般若常與波羅蜜聯在一起。梵文波羅蜜,譯為到彼岸。從波羅蜜的這種含義講,就祇有般若空慧能使人認識萬法的真相,從而使人到彼岸。所以經中說:「五度如 盲,般若為導(又有說般若為目)。」 這是說前五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如同瞎子一樣,而般若則如同眼睛,能把人帶到彼岸。因此五度祇有有了般若作指導,才能成為波羅蜜,才能到達 彼岸。經中說,沒有般若空慧做依據,做指導,佈施等就不成為波羅蜜了,而祇會感得人天福報。所以講到佈施波羅蜜,佛經中總是講,佈施時,要不見佈施的人, 不見佈施的物,不見接受佈施的人,如此三輪體空,才是究竟、真實的大佈施,如此佈施才是功德,才是積集度到成佛彼岸的資糧。其餘五度不得般若智,則不能成 為波羅蜜。

   大乘般若就沒有執著於凡夫的世俗相,又沒有執著於聲聞乘的空相,而是以般若為大乘道體,以般若為五度眼目,以般若攝持萬行,達到圓滿究竟的彼岸,從而般若也就成為波羅蜜。但般若波羅蜜本身也不可執著,《金剛經》中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上面曾說過以般若修六度,說其他五度如盲,般若如眼,沒有般若的佈施是不完善的。但佈施波羅蜜中則有其他五度。如以財法無畏施眾生,利樂有情,則是大乘菩 薩的攝善法戒及饒益有情戒,是為戒波羅蜜所攝。在佈施時,若遇到污辱傷害,菩薩能安忍不生嗔恨,則是忍辱波羅蜜所攝。佈施度生,始終如一,義無反顧,就是 精進波羅蜜。行佈施時,內心不著一切相,無掉舉,無散亂,一心一意不受干擾,則是禪定波羅蜜。菩薩利生時,本輪體空,心無所住,則是般若波羅蜜。佈施波羅 蜜中有其他五波羅蜜,其實用般若智慧指導下的生活,處處具足六度。如佛陀在經首示現,食時,著衣持缽,是佛陀的持戒生活。入舍衛城乞食是忍辱度。飯食訖, 收衣缽,洗足已,座而坐。這是精進和禪定度。如此等等。在生活中,如果能不著相行一切法,則自然處處就是般若,處處是道場。如看書、學法不著相,就是般若 度,講課做事不著相,就是般若度,平時見一切相,一切法,一切事,如能當下起觀照,知道一切事物本身,即從其自身來說,都是無自性的,則當下就是生活在般 若智慧中,一切行為及種種事業都是遊戲人間,都是成佛的資糧。

二、慈悲心

   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一切法皆是佛法含義深廣,如佛教有超度之說,佛說滅度一切眾生。人世上也有許多鬼魔,如酒鬼,色鬼,又有自大魔,煩惱魔。人們都怕鬼或魔,認為他們討厭, 其實它們是人自心的顯現,而且它們為煩惱所迫,不得不成那種樣子,將來會有更深的煩惱 和痛苦,人當憐憫它們,對它們生起大慈悲心,甚至勾召它們來超度它們,慈悲地把自己佈施給它們,如此一念覺悟,則魔也就成了人成佛的眷屬,成為人悟道的極 好助緣。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樣的轉變關鍵就看人有沒有覺悟,有沒有慈悲心。人有了覺悟和慈悲心,人也就解脫了種種障礙。所以般若與慈悲是一體的, 沒有對慈悲的實踐也難以體會到般若性空。

   經中又說: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佛法是無為法,祇是應機說教。說空是破人們對有的執著和痛苦,說慈悲,說佈施等等都可轉煩惱為菩提,轉魔成為成佛的助緣一般。般若是實踐的法門,即以般若 實踐慈悲,這是佛教的本懷。一切世間法本來就是佛法。經中也說:一切治生產業都是佛法。現代人間佛教也在如此做,其依據有甚麼呢?其指導思想有甚麼呢?就 是般若經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佛法。就是用般若智慧打破名相的執著,而把一切法都攝入到佛法中來。由此也可見般若不僅僅是實踐的,而且也是能開出佛性思想的。 一切法都在般若中,都有般若佛性,則般若理論本身就無比圓融。佛陀說法四十九年,有大半時間在講般若,可見般若中本身就蘊育著圓融的佛理。這一古老的智 慧,在魏晉時使佛教不再依附玄學而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在唐代禪宗以此為傳法的經典,對佛教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現代,它仍然有著生命力,指導著佛教如何適 應現代社會,走上人間佛教的道路。在現實歷史中,佛教這一基本思想的科學性和正確性不斷地得到檢驗和證明,在今後佛教發展和變革中,它仍然會展示它的生命 力和真理性。

   《金剛經》的內容深廣,經中除無相佈施及實踐慈悲外,還講到了無我度生,無得而修,無住生活,無果而證等,體現了行人頓悟人法皆空後種種自在和行持。這也正說明金剛經是一部理論和實踐水準都很高的經典,值得人們進一步去研究。(全文完)
 
 
六祖惠能禪學思想述評(下)
◎楊佛興
(接上期)

三、《六祖壇經》付囑品云:

   「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

   有些學者對《壇經》上述的話「若識眾生,即是佛性……」依文解義,認為這體現了惠能禪學思想的「平民化」,我認為這是誤會誤解的。

   為此須知,《金剛經》云: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 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行者如法刻苦修 證,能入大慈三昧時,在大慈性光遍照中,一切眾生斂相歸性,如如然融為一體,收集於心中,形如月輪,定中祇感惺惺寂寂,而無我相、人相、眾生相;進而對於 過、現、未三世事相,一念頓具,泯卻時間相,故無壽者相,。另一方面,一切眾生斂相歸性,成為一切種性。一切種性的分子無量無邊,惺惺寂寂,每一惺點對應 一個眾生;其能「惺中默徹」者,名為佛眼。(即佛眼能見每一個眾生所對應的每一惺點)其能「帶起法相」者,名為法眼。(即法眼能將每一惺點轉化為所對應的 每個眾生的相來識別)

   又《金剛經》云:

   「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此為妙觀察智的功能。

   又一切種性的性性之間,密放密收,互相傳感,各寓本覺,各能照了。永嘉禪師《證道歌》云:「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如是不斷放收,開發靈慧 性。機緣成熟,則一切種性轉為一切種智,亦名大圓鏡智,證此是為開佛知見。莊嚴殊勝的佛菩薩身相和淨土境界都可從大圓鏡智中顯示出來。上文所論,即是六祖 云「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的密意也。

四、 二○○三年秋,清華大學一位博士生問我:六祖偈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自序品》)被認為楚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您對此有何意見?(有些學者認為,六祖這首偈體現出從客觀唯心主義向主觀唯心主義的轉化。)

   楊答:主觀唯心主義者不脫意識形態。唯憑意識,難以理解此偈的密意;更不可能隨口說出如此高深的偈來,若問:此偈的密意究竟為何?答曰:

   六祖云:「吾所說法不離性體(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六祖壇經.頓漸品》)所謂性體,即斂相歸性的大空本體也。也與臨濟傳法偈「……無相無名(離相離名)人不稟,吹毛用了急須磨」(宋釋道元著《景德傳燈錄》卷12)的 密意相關聯,斂相歸性時,無相無名,不可以意識識,不可以言說說。起用之時卻又靈敏度極高:隨問而答,言必中肯,契理契機,用完之後,又隨即回復斂相歸性 的大空本體——「本無動搖」、一無所有、非常寂靜、靈明自在的三昧境界,惟感靜、靈、樂!比喻剃刀用時非常鋒利,用完之後隨即磨洗乾淨,以保持鋒利。

   六祖此偈(指風幡偈)志在啟發學人不要著相,而要泯識顯智,才能悟悟入性體也。

   六祖惠能得法南下之後,北方門徒自立神秀為六祖,因恐惠能影響神秀威信,故派人南下追殺六祖惠能。惠能遵師囑告——「逢懷則止,遇會則藏」,隱身于獵人隊 伍中。十多年後,自知弘法機緣成熟,乃出至廣州光孝寺(原名法性寺)門前,見二僧爭論風幡之事,因進言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一鳴驚人!驚動 方丈印宗法師和徒眾,方知他是禪宗五砠弘忍大師親傳衣法之人,從此一帆風順,大轉一乘法輪於嶺南……

   六祖此偈千多年來,哲學界、學術界和佛教界各有各的解釋。我的理解又與他們的理解不同,究竟誰是誰非?當須通過實修實證才能明智判斷也。

五、六祖偈: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六祖壇經般若品》)

   對於這首偈,很多人都誤解誤用,不少人據此認為是六祖的禪學思想世俗化。我認為,要解答這個問題,請先看下列問答。

   問:何故名般若波羅蜜多?馮達庵大阿闍黎答:

   「般若義為慧,謂以此慧力應用於世諦,乃能發明世間法中種種條理,乃至多所發明創造,是為一切文化淵源。」(《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楊按:例如——

   1,鄧小平先生審時度勢,決定帶領中國人民走改革開放的道路,結果使我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進和發展,從而使國家快速地富強起來。

   2,中國古代人民在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不斷摸索各種疾病的病因和治療藥方,並在此基礎上寫成了《黃帝內經》一書。此書至今仍為各中醫藥大學必修的教材。

   3,中國古代人民為了抵抗強權的侵略和壓迫,總結出了克敵制勝的謀略——《孫子兵法》。它至今仍是許多軍事院校的參考教材。

   4,愛因斯坦為了進一步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總結了牛頓經典力學的不足,發明了相對論,使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都獲得了劃時代的發展。此外,他對佛教也有很高的評價。愛因斯坦的科研成果為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但為意識所依,所發明者不過塵跡中粗淺之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楊按:人類意識可以記憶和思考問題,可以分析並了別事理,故能不斷地學習和工作,乃至創造出人間奇跡。但唯以意識為主的發明創造,充其量不脫六塵境界;而 且是有其利必有其弊,利則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弊則嚴重污染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水源、空氣等等,以致50%以上的生物滅絕,人類的身心健 康也遭受到傷害。同時,科學發明既可以淨用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染用以毀滅世界。

   「波羅蜜多義為到彼岸。蓋以塵跡邊事為此岸;超乎塵跡之外別有妙境,喻如到彼岸也。妙境唯何?即塵跡所寓之相當法性。此等法性,不可以言說說,不可以意識 識。見性者,唯覺得一段靈明之致徹照法界源底,與此岸般若祇知事物粗跡者迥異,故名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楊按:六祖偈「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原指上述密意。不然,此偈之後為何還說「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呢?世間凡夫僅能運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六識所能發現者,不出五蘊六塵境界。但五蘊六塵所寓的種種法性,六識卻不能發現;如欲發現,則必須通過修證,泯識顯智,始能默契對同一事物「以識緣之為相,以智證之為性」的不二境界。故六祖云:「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六祖壇經.自序品》)由於除五蘊六塵所寓的種種法性之外,別無法性,故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即不離世人感覺的五蘊六塵境界)。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不少人常引用六祖這首偈作為自己論點的根據,常是誤會誤用六祖此偈的本意而已。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六祖這兩句偈,要和他的另一偈「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聯繫起來看。對於五蘊六塵境界,智者以識緣之為相,以智證之為性(法界性),故智者能既深入世法之中,卻又超出世法之上,故為正見;而世間凡夫僅能運用六識,所見無非是五蘊六塵境界,從而誤會六祖「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首偈是世俗化,故屬世間邪見。

   「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要契會中道的佛性,要破執才行。如心中未能完全破執,正的方面用意識形態去理解,邪的方面也用意識形態去理解;一有意識形態,就不是無住;略略有住,就好比有電阻一樣;絕無電阻(比如無念),才是超導體(比如性體),才能發現中道的佛性,故云:「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按照六祖的說法,邪見和正見是相對法,要破除邪見、正見兩端的執著,才能泯識顯智,照見中道的靈明佛性。應如是默契才對。又如《金剛經》云:「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等的中道密意亦復如是。

   附注 問:實證般若波羅蜜多有何作用?馮達庵大阿闍黎答:

   「實證般若波羅蜜多者,身心凡有所接受,或有所作為,一切都在靈明之中,恒能不被迷惑;是為般若波羅蜜多之大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中國佛教文學的起源與發展(下)
◎遠 塵
(接上期)

    變文的特點,一是說唱相間,散韻結合演述故事。說為表白宣講,多用俗語或淺近駢體文;唱為行腔詠歌,多為押偈句韻的七言詩。這種體制雖與講經文相似,但變 文一般不引原經文,唱詞末句也無催經套語,不標「平」、「斷」、「側」。二是說白與吟唱轉換時,每有慣用的過階語作提示,如「……處若為陳說」、「……時 有何言語」之類。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

   獄卒行至第七隔中,挑青幡,打鐵鼓:「第七隔中有青提夫人否?」其時青提第七隔中,身上二十九道長釘,鼎在鐵床上不敢應。……獄主聞語,扶起青提夫人,母瘦卻二十九道長釘鐵鎖腰生杖轉繞,驅出門外。母子想見處:

   生杖魚鱗似雪集,千年之罪未可知。
   七孔之中流血汁,猛火從娘口中出。
   蒺藜步從空中入,由如五百乘破車聲。
   腰腎豈能於館舍,獄卒擎叉左右遮。
   ……
   阿娘昔日極芬榮,出入羅帷錦帳行。
   那堪受此泥犁苦,變化千年惡鬼行。
   口裡千回拔出舌,胸前百過鐵犁耕。
   骨節筋皮隨處斷,不勞刀劍自凋零。
   ……
   兒與娘娘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
   那堪聞此波吒苦,其心楚痛鎮懸懸。
   地獄不容相代替,惟知號叫大稱冤。
   隔是不能相救濟,兒急隨娘娘身死獄門前。

   這段變文將散文和韻文組合得十分和諧,在散韻轉換處以「母子相見處」作為過階提示語。從而把目連救母的故事講述得可謂感天動地。三是變文演出,或輔以圖 畫。這從《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並圖一卷並序》的標目可知。《降魔變文》正面為圖六幅,背面抄與畫圖內容回應的唱辭六段,是變文配有圖畫的證明。

    變文的取材,大體有三類:一是演說佛教故事的宗教性變文,如《降魔變文》、《破魔變文》、《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等。這類變文通過佛經的故事說說唱唱, 宣傳佛家的基本教義。但它與講經文不同。它們不直接援引經文,常選佛經故事中最有趣味的部分,鋪陳敷衍,渲染發揮,較少受佛經的拘束。二是講史性變文,如 《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等。它們大多以一個歷史人物為主,擷取軼事趣聞,吸收民間傳說加以渲染。第三類是民間傳說題材的變文,如《舜子至孝變 文》、《劉家太子變文》等。

   佛教的興盛,促進了唐代僧人弘法方式的變革。俗講和變文就是這種變革的結果。俗講和變文的產生,使佛教深奧的義理變為通俗淺近,從而為更多的人接受佛教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僧人獨創的這兩類特殊的文體形式,也大大擴大了唐代文學的體裁,為唐代文學的繁榮注入了生機。

    僧人佛教文學是繼佛經文學之後興起的另一類文學形式。歷代僧人在詩歌、偈頌和歌謠中,不僅表達對經典教義的理解和修證的體驗,而且還抒懷言志,關心民生疾 苦。俗講和變文的出現,使深奧的佛教教義變得通俗,對佛教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僧人文學補充了中國文學表現內容和體裁的不足,是僧人對中國文學做出的傑 出貢獻。

三、文人佛教文學的興盛

   中國古代文人一向有與僧人交往的傳統。文人與僧人交往的原因多種多樣,有官運亨通時把佛教作為加官晉爵的精神慰藉的;有自幼受家庭影響而篤信佛教的;還有 的是在官場失意,心情沮喪時尋求解脫而接觸佛教的,如是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文人在接觸佛教之後,很多人成為虔誠的居士。由於中國古代文人一向有吟詩作對 的傳統,所以他們在詩文創作中自然會寫下大量與佛教有關的詩文,以此抒情言志,表達堅定的信仰。

   文人佛教文學作品是在東晉以後出現的。從那時起一直到近代,凡是在文學上做出巨大貢獻,產生深遠影響的作家,都不同程度受到佛教影響。其中如謝靈運、沈 約、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蘇軾、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等,都是代表一代思想和學術水準的傑出人物,他們都寫下了大量佛教文學作品,他們中有的還吸收了 佛經文學和僧人文學的優點,創作了許多哲理深遂,意境優美的詩文,推動了佛教文學的大發展。

   在佛教文學史上出現最早的詩人是謝靈運(385—433),他同時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創作大量山水詩的詩人。他一生好佛,曾撰有《佛影銘序》,並參與修訂《涅槃經》,他的詩受佛理影響很深。謝靈運曾作有《無量壽佛頌》:

   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度群生。
   淨土一何妙,來者皆清英。頹年欲安寄,乘化好晨征。

   這首詩敘述了佛陀前世為法藏比丘時,發大四十八大願,拯救苦海眾生。熱情頌揚了佛陀的悲智切願。

   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愛國詩人杜甫(712—770),不僅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傑出詩人,而且對佛教情有獨鐘。他一生寫了許多禪詩,表達自己人生的苦悶和向佛的決心。他的《謁真諦寺禪師》就是寫的他對佛陀的景仰。詩云:

   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
   凍泉依細石,晴雪落長松。
   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
   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

   杜甫曾多次稱「詩是吾家事」,並說「語不驚人誓不休」。但在這首詩中,詩人卻把「詩歌」稱為「妄事」,可以看出,由於來到佛寺,接近禪僧,他的思想產生明顯變化,這是他飽經滄桑之後的感悟。他的渴望皈依佛教的感情是真實的,因為他經歷了太多的磨難,心靈需要得到休息。

   宋代文學家蘇軾與僧人往來最為密切,歷史上也流傳有許多關於這方面的佳話。蘇軾還創作了大量富含人生哲理的詩詞,如他著名的《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君知否?路人長困蹇驢嘶。

   這首詩是蘇軾奉和子由(蘇轍)的詩歌而作。嘉裕元年蘇軾和子由一起赴京應試經過澠池一寺院,與老僧奉閑和尚言談甚歡,蘇轍作了一首《懷澠池寄子瞻兄》題於 舊牆壁上。幾年後,蘇軾故地重遊,老僧已死,牆上詩句已不見蹤影,詩人由此感歎人生聚散無常,就像鴻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樣,雪乾之後便甚麼也沒有了。

   宋代嚴羽(1197—1241)的詩歌理論對後世影響極大,他曾寫有文學理論專著《滄浪詩話》。在《滄浪詩話.詩辨中》,他把對詩的領悟比作禪師參禪,真實而貼切地道出了禪與詩的密切關係。此外,他還寫有一首《訪益上人蘭若》:

   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
   一徑入松雪,數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
   吟罷拂衣去,鐘聲雲外殘。

   這首詩寫詩人獨去尋寺訪僧,那泛著寒光的沙灘,隨著腳步而形成的雪徑,茫茫的松林,重疊的群峰,構出一幅清峭的畫面。山僧喜客至,故有指點林閣之事,詩人喜寺院幽靜,故有吟詩相酬之事。末寫雲外鐘聲,嫋嫋不絕,與這幅畫面既相和諧,又使得個中情事有餘不盡。

   以上例舉了幾則文人詩歌作品,從中我們可窺一斑而見全貌。事實上,文人佛教文學作品的體裁多種多樣,不僅有詩詞和散文,而且有戲劇和小說,正是這些體裁多樣,內容各異的作品,推動了佛教文學的繁榮和興盛。

   從佛教文學興起、發展和興盛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佛教文學是中國佛教文學的源頭,僧人文學使佛教文學得以創新和發展,文人佛教文學作品的大批湧現,對佛教文學的興盛繁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佛教文學不僅是宣誓佛理教義的有力工具,而且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良莠不齊

   我一直認為,在中國各省、市及縣、區等地,國家設有「宗教事務局」,直接領導各個宗教事務工作,確實有一定的好處。
   在封建社會裡也設有類似的官署,管理佛、道兩大宗教事務,削髮為僧要進行考核,「度牒」也是官方給予的證件,高僧封為「國師」,這都是優越的社會制度。到 了資本主義社會,由於太講究「自由化」了,廢除了某些官方的制度,「出家」自由了,「度牒」也自由了……這樣的結果,泛濫了,造成了良莠不齊的局面。
   且看資本主義各個國家裡,不少壞人利用宗教作幌子,胡編捏造「奇談」、「怪論」,說甚麼「上帝出現」啦,「末日來臨」啦、「活佛神通」啦……不少信徒麻痺受騙,甚至戕害自己的生命,這是多麼可怕的陷阱。
   在中國大陸杜絕了這些禍害,一切宗教活動都受到管制!雖然有些「不自由」的感覺:但它防止了某些不良的宗教侵襲,正當的宗教得到健康的發展。

迷失方向

   信奉任何一種宗教,都有其不同的因緣。一位黃先生談到自己在九十年代在台灣工作時期,相識一位佛道中的長者,自己開設一座佛堂,人稱他為道長。道長對黃先 生說:我的佛堂規矩嚴整,不能求福、求壽、求醫、求藥,不能問人事的休咎禍福;更不能談一切政治。現在請你去參加觀禮,總之,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無 論如何,我們的佛堂開幕之日,你必須到場。黃先生對於道長所訂的佛堂規矩倒是很贊同的,而對方的這樣說法,也覺得情不可卻,所以就和妻子同去參加。照他們 的規矩,宣誓成禮以後,就開沙說教,(在沙盤上寫字)。開沙是由一位廿來歲的青年扶乩,閉目橫書,清楚迅速,看來決非偽造。其內容都是勸人為善的一番話, 有些話確實能打動別人的心坎!他是這樣加入「天道」了,在台灣稱為一貫道。在台灣東南亞是非常流行的一種宗教。

信仰轉呔

   黃先生入了「天道」之後,雖然遵守佛堂的規矩,唸經、吃素等。但在思想上並未真正接受,還存在不少疑念。有疑惑的問題,道長不能給予圓滿的解答。他說: 「道法自然!」把人的思維強加上去,就違背自然法則了,這就不是真正的道!一切要順其自然,返璞歸真,修到這一點,與天道相應。道長反反覆覆的說法,反而 使初信者越聽越胡塗!這個所謂的「道」,不是越來越接近,而是越來越遠了。黃先生離開了台灣之後,跟「天道」無意中就分手了。有一日,他從電台中,聽到葉 文意居士主持佛學講座,每日聽廣播講座,越聽越覺得興趣濃厚,從「無知」到「少知」;從「少知」到「多知1。深深地感到佛學內容多姿多采,講解得最為徹 底、圓滿,認為是人生「修道」的座右銘。不但覺得自己有受用,連自己的家人也信奉了佛教。黃先生說:信仰任何一個宗教,的確是要自然,不能勉強,那種拉伕 式的宗教行為,使人很反感的!

藏龍臥虎

   俗話說:「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這話含有極其深刻的意思。可以說。中外古今,概莫能外。近十多年來,我經常往宗教人士倡辦的「老人院」、 「護理院」探訪一些住宿的老人家,院方負責人向我透露其中不少老人家過去大都有過「顯赫」、「輝煌」的歷史,他(她)們多不願別人知道其以往的真實情況, 而且甘願埋名隱姓度其殘年歲月。這些匿藏的「英雄」、「美人」並不能真正「放下」,他(她)們依然戀棧過去的生活,悄悄地流下傷心淚!當控制不住自己心緒 時,便跟照料他(她)們的護理姑娘傾吐自己的不幸身世,就這樣傳聞開來了。由於我常到這些地方去談談「佛法」,跟老人們混熟了,知道的「秘聞」也多了,如 果我進行秘密採訪的話,可能爆出不少「勁料」來,但為求一時之快,給院方會增添不必要的麻煩。對其本人來說也帶來些無謂的煩惱!為了尊重別人的私隱起見, 絕對不應該隨心所欲地「爆料」!

   基於這樣的原因,明知不可說的話,就祇好裝聾扮懞了。但在無傷別人的情況下,帶有某些「驚世」味道的東西,對人有益,不妨多寫些也好。

圓融無礙

   佛教人士常掛在口邊一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他們懂得世間上的東西,沒有不變的東西;佛教主張「契理」、「契機」教化眾生,不能一成不變。解放 後,佛教發生的種種變化,是「契時」、「契機」的需求,不能違背世間法「遊戲三昧」的規則,如是觀,就是「放得下」、「不執著」。有的人不能接受新事物急 速的變化,抓住「包袱」不放!便是自尋煩惱。佛法啟示人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 觀。」佛法貴在「圓融無礙」法門。在新社會制度下,佛教跟其他宗教一樣,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踰越既定的範圍活動。如「講經說法」一事,規定在「山門 內」,不許在「山門外」進行活動。如果你有超越三界的觀念,無所謂「內」、「外」之分,你就得大「自在」了。

超越權力

   心理學家剖析「情緒不寧」一番話,確實很有道理,所謂「入木三分」、「一針見血」。我認為,心理學家與宗教學家比起來,我還是讚賞宗教學家的見解和解決的 方法。心理學家越是剖析得細微透徹,越是把握不住實質性的東西,他講究心理輔導,這個方法看起來是直接的、實際的。有時對某些人來說,是奏效的,甚至扭轉 了不正常的心理狀態,這是非常可取的。但對另一類人來說,卻起不了甚麼顯著作用。特別是一種特殊人物,高高在上,握有至高的權力,對於這一類的人,他們的 壞情緒、壞習慣、壞作風……等等,心理學家對這一類的人,恐怕「愛莫能助」了,諸如蔣介石、希特勒一類人,誰敢說個「不」字!如果換個宗教家的身份,他們 就敢說敢為了,因為他們是所謂「超然派」!至少在膽識上勝人一籌。他們運用教理上語言,就能震懾對方,不敢逾越了。在過去年代,一個大主教的權力往往超越 世間帝王的權力,所謂「萬王之王」!

燃頂戒疤

   中國的和尚、尼姑受戒時,都要在頭頂上燃燒戒疤,而南傳佛教如泰國,緬甸,斯里蘭卡出家僧人,以及西藏喇嘛,他們受戒時,不燒戒疤,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至於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種種自虐方式,使自己的肉體受 苦,作為修行的方法,目的是為自己贖罪而求得神的寬恕。其起源於可能跟用動物乃至活人祭神有關,神類喜歡血食,以生肉供養是表示最高的虔誠。然而,即使用 苦行能達到某些目的,卻不是佛教修行的方法和方式。所以,比丘戒規定,凡四肢殘缺五官不全者,不得受比丘戒。

   至於燃頂雖有根據,出家人受戒燒戒疤則沒有出典可察,而且也為時不久。在佛教流行地區,不論南傅北傳,除了中國之外,沒有另外一個國家有此習俗。在明末清 初之前的中國,也沒有這樣的風氣。而中共在文革之後,恢復傳授三壇大戒,也廢止了這項規定;至於頭上燙十二個,九個,六個,三個,乃至一個香疤,都沒有多 大的意義,祇能說,燙得越多,表示發心越虔誠吧。

   目前在台灣、香港雖然也有這一風氣,可能以後會沒有了。

古諫策今

   古代梁武帝因篤信佛教,經常與出家的僧人往來。有一次在宮中與一位大和尚對弈,下到中途,梁武帚忽感內急,上廁前看到當時棋局可以吃掉對方一子,乃喊-聲 「殺掉」!隨即離席而去,解手後又回到原處。這時卻看不到對弈的那位大和尚,因此就問左右,大和尚何往?旁邊的衛士乃稟告皇帝,剛才皇帝下令「殺掉」!因 此祇好依令行事,將該和尚拖出去處斬。武帝對衛士的誤解和錯殺感到意外的震驚,同時也感到十分內疚!乃進一步問衛士,這位大和尚臨刑前如何表示?衛士惶惶 然說道:這位大和尚表現很平靜,祇是嘆口氣說道:「前世枉殺人,今世被誤殺,-切是因果,凡事皆定數。」這一件事,恰好應驗了佛經上的一句話:「往昔千百 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在歷史上,特別是佛教歷史上,刊載梁武帝不少有關因果報應事蹟,他信佛的緣故,也較歷代皇帝坦率多了,他殺了 許多臣民,駭怕因果報應的懲罰,所以制訂「水陸法會」,旨在超度孤魂野鬼,祈求高僧洗脫冤債!這一「佛事活動」,直至今日還是非常盛行,因為不少人在「因 果」上,犯下了種種錯誤,甚至犯下滔天罪行,也有人慚悔了,做法會超渡,會感到「安心」而已。

民族尊嚴

   談談中國的三大文化體系:「儒」、「釋」、「道」,凡是中國人,一定要懂得這三大文化,不懂得中國文化到底是甚麼,應該感到慚愧!過去,在英國殖民統治 下,香港人所受的殖民地洋化教育,不懂得中國古老文化,尚有借口好說,如今香港主權回歸祖國了,還有甚麼借口託詞呢?稍有民族自尊心的人,脊樑骨是挺直 的,志氣是高昂的,容不得半點奴顏婢膝的行為,這才是今日的香港人!作為今日的香港人,一定要懂得中國的固有文化和歷史的本來面目。比如說:有人問道, 「中國儒家文化講些甚麼?創始人是誰?」你能回答出來嗎?還有人問:「佛教何時傳來中國?「釋」字,代表甚麼?佛教教主是誰?」你能直接回答嗎?還有人 問:「道家是甚麼意思?道家與道教,到底有沒有分別?道家始祖又是誰?老子與張天師又有甚麼不同?」這一系列的問題,跟中國固有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 可以說,沒有「儒」、「釋」、「道」三家文化體系,也就沒有中國特色的固有文化精神和特色。在今日世界古老文化中,中國文化佔有極重要的位置。香港人應當 知曉中國文化,要有民族尊嚴的氣息。
 
 
世出世法
◎楊 釗
強調紀律的文化

卓越的企業多半不是因為機會太少而餓死,而是因為機會太多,消化不良而敗亡。

   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如何創造機會,而在於如何選擇機會。

   一九八○年,拉斯曼(George Rathmann)創辦了安進生物科技公司(Amgen)。此後二十年,安進從一家步履蹣跚的新公司壯大為三十二億美金、六千四百名員工的大企業,他們的 血液產品大幅改善了化療和洗腎病人的生活品質。在拉斯曼領導下,安進成為少數幾家能持續獲利和成長的生物科技公司之一。由於安進的獲利狀況一直很穩定,因 此從一九八三年一月上市以來,一直到二○○○年一月為止,安進的股價扶搖直上,漲了一百五十倍。當初花七千美元買下安進股票的投資人,早已成為百萬富翁, 獲得的報酬是投資大盤的十三倍。

   拉斯曼認為他之所以能成功創業,要歸功於他在亞培藥廠工作時學到的經驗:

   「我從亞培藥廠學到的教訓是,當你設定年度目標時,必須把目標具體寫下來。到了年終的時候,你要嚴格地自我審視,看看自己有沒有說到做到。你絕不會祇把焦 點放在今年已經完成的工作上,而會把已經完成的目標和你說自己打算達到的目標相比較,無論你訂下的評量標準是多麼難以達成,都要誠實面對。這是我在亞培學 習到的紀律,我們在安進也如法炮製。」

   談到亞培的紀律,就要回溯到一九六八年,當時亞培藥廠僱用了一位名叫桑姆樂(Bernard H. Semler)的傑出財務主管。桑姆樂不以傳統的財務控管人員或會計師自居,他發明了許多方法,來改變企業文化。他創造了嶄新的會計制度,稱之為「責任會 計」,簡單的說,就是不管成本、收入或投資,每個會計項目都有明確的負責人。這在一九六零年代是非常激進的觀念,在責任會計的制度下,不管在任何職位上, 每一位亞培的經理人都必須為自己的投資報酬率負責,就好像投資人對企業家的要求一樣嚴格。他們沒辦法躲在傳統的會計項目下,也無法東挪西補來遮掩管理缺乏 效能的事實,更沒有機會尋找代罪羔羊。

   亞培藥廠正好展示了研究中的重要發現:強調紀律的文化。「文化」原來就不是容易討論的話題,更不像三個圓圈的架構那麼一目了然。然而,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企業應該建立起一種文化,讓員工能在三個圓圈中採取有紀律的行動,堅守刺蝟原則。

甚麼是刺蝟原則?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和其他公司之間的基本策略差異在於兩方面:第一,「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把策略奠基於對三個重要方面的基本了解上,我們稱之為「三 個圓圈」。第二,「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把這樣的理解轉換為單純而清晰的概念,並成為一切努力的依歸,這就是「刺蝟原則」。

   說得更清楚一點,刺蝟原則是對於下列三個圓圈的交集有了深刻理解之後,發展出來的單純清晰的概念:

   1、你們在哪些方面能達到本地區頂尖水準(同樣重要的是,你們在哪些方面無法成為本地區頂尖水準)?

   2、你們的經濟引擎主要靠甚麼來驅動?所有「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都有敏銳的洞察力,知道如何才能有效獲取充足的現金和高利潤,並且持久保持營運績效。

   3、你們對甚麼事業充滿熱情?「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都專心致力於能點燃他們熱情的事業。

   要很快暸解這三個圓圈代表甚麼意義,不妨先想一想以下針對個人的分折。假設你要根據以下三個檢驗標準來規劃職業生涯:首先,你在這方面必須特別有天分,因 此充分發揮上天賦予的才華後,你或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頂尖高手。(我覺得好像生來就應該從事這樣的工作。)第二,你可以從工作上獲得很好的報酬。第三,你 對於所做的事情懷抱著極大的熱情,很喜歡這樣的工作,也能享受整個工作過程。(我每天早上醒來,都很盼望趕快開始工作,而且我真的相信我做的事情很重 要。)如果你能邁向三個圓圈的交集,並且把交集所代表的意義轉換成簡單而清晰的概念,成為指引你生涯抉擇的指導原則,那麼你就擁有了自己的刺蝟原則。

    為了完整發展出刺蝟原則,你需要三個圓圈,缺一不可。如果你們在這一行永遠不可能成為頂尖,但是卻靠這個事業賺了很多錢,那麼,你們祇不過建立了一家成功 的公司,卻還稱不上是一家卓越的企業。但即使你們已經成為某一行的頂尖,如果你們對於所做的事情,沒有發自內心的澎湃熱情,那麼你們永遠不可能維持頂尖的 地位。最後,你們可能熱情投入,但是如果沒有辦法成為這一行頂尖,或在經濟上毫無效益,那麼你們或許樂在其中,卻沒有辦法創造出卓越的營運績效。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在最佳狀況下都遵守一個簡單的原則:「凡是不符合刺蝟原則的事情,我們一律不做。我們不會跨入毫不相干的事業,我們不會收購毫不相干的公司,我們不會參與毫不相干的合資計劃。如果不符合刺蝟原則,我們就不會做這門生意。」

   相反的,我們發現幾乎所有對照公司敗亡的關鍵因素都是,他們沒有辦法嚴守紀律待在三個圓圈之內。這些對照公司要不是缺乏充分的紀律,沒能深入暸解自己的三個圓圈,就是缺乏待在三個圓圈內的紀律。

    就拿華爾格林和艾克德為例。華爾格林從一九七五年到二○○○年的累計股票報酬率勝過大盤績效達十五倍之多,表現凌駕奇異、默克,可口可樂和英特爾等偉大企 業。就這樣一家默默無聞(甚至可以說很沉悶)的公司而言,表現實在驚人。有人一再向他請教,了解他們如何締造了如此非凡的績效。他生氣地說:「真的沒有那 麼複雜!我們一旦掌握了原則,就勇往直前。」

   他們的原則是甚麼呢?很簡單:成為最好、最便利的藥店,在每一位顧客上門光顧時,都從中獲取高利潤。如此而已,這就是華爾格林擊敗英特爾、奇異、可口可樂和默克藥廠的突破性策略。

    華爾格林公司展現了典型的刺蝟作風,他們一旦掌握了單純的指導原則,就始終如一,徹底執行。他們擬定計劃,有系統地以更方便的商店取代所有不夠便利的商 店,尤其偏好位於街角的店面,因為從不同方向來的顧客都可以方便地進出。如果華爾格林找到了一個絕佳的角落店面,位置離原本還蠻賺錢、地點也不錯的華爾格 林商店還不到半條街,那麼華爾格林公司寧可為了在街角開一家「卓越」的新商店,而關掉那家舊的還算優秀的商店,即使因為違反租約而必須付出一百萬美元,都 在所不惜。華爾格林也率先推出得來速服務,當他們發現顧客很喜歡這種服務時,又多開了幾百家這類商店。在都會區,華爾格林商店緊密群聚在一起,希望居民每 走幾條街,就一定會看到華爾格林商店。例如,在舊金山市中心,方圓一哩之內,幾乎聚集了九家華爾格林商店。九家店!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華爾格林商店在 某些城市的密集度幾乎可以媲美西雅圖的星巴克咖啡店。

   接下來,華爾格林把便利商店的概念與一個簡單的經濟觀念相連結,每位上門的顧客帶來的平均獲利。由於密集開店(每哩九家店!)達到了地區性的經濟規模,因 此流入的現金可以拿來在更多地方密集開店,也吸引更多顧客上門。增加了高利潤的服務(例如一小時快速沖洗相片)之後,每位顧客平均獲利隨之提高。便利的服 務吸引了更多顧客上門,顧客數與每位顧客帶來的高利潤相乘之後,為整個連鎖系統挹注了更多現金,可以用來開設更多便利商店。一家店接著一家店,一條街接著 一條街,一個城市接著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接著一個地區,由於這個簡單得難以置信的概念,華爾格林愈來愈像始終一以貫之、抱持單純原則的刺蝟。

   看到有一家企業能夠充分發揮想像力,如此成功而卓越地實現了簡單的概念,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成為全世界最好的便利藥店,穩定地提高每位顧客所創造的利潤。還有甚麼策略比這個策略更一目了然、直截了當呢?

    能夠展現紀律,釐清刺蝟原則的公司已經寥寥無幾,更不用說還要有充分的紀律,始終如一地堅守刺蝟原則。他們沒能看清一個簡單的弔詭:企業愈能維持充分的紀 律,堅守三個圓圈,就愈有機會成長。的確,卓越的企業多半不是因為機會太少而餓死,而是因為機會太多,消化不良而敗亡。真正的挑戰不在於如何創造機會,而 在於如何選擇機會。

   面對大好機會時,必須很有紀律,才有辦法說:「不,謝謝你。」如果超出了三個圓圈的範圍,即使是「千載難逢」的大好良機,都不適合跨入。

   開始擬定「不做之事」清單

   你有沒有一份「需做之事」清單?

   大多數人都忙碌而缺乏紀律地過日子。我們不斷加長「需做之事」清單,想藉著不斷做事、做事、做事、做更多的事,來激發衝勁,但往往徒勞無功。「從優秀到卓 越」公司的領導人使用「不做之事」清單的頻率,幾乎和他們使用「需做之事」清單一樣多。他們展現了超凡的紀律,能夠排除所有不相干的事情。

   當史密斯成為金百利克拉克執行長時,他充分運用了「不做之事」清單。他認為,許多人由於和華爾街一起大玩年度財測的遊戲,變得太注重短線績效,因此他決定不再這麼做。史密斯說:「我不認為我們年年預測未來收益,會對股東帶來甚麼好處,所以我們不再這麼做。」

    「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藉著獨特的預算機制,貫徹「不做」的紀律。請您在這裡,暫且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編列預算的目的是甚麼?多半人都會回答,編列預 算是為了決定公司每個計劃分配到的資源佔多大的比例,或編列預算是為了控制成本,或說兩者都是。但是,在「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眼中,這兩個答案都不對。

    在從「優秀公司」躍昇為「卓越企業」的轉型過程中,編列預算也是一種紀律,預算決定了哪些領域應該獲得充裕的資金或哪些領域根本不該投資下去。換句話說, 預算程序最重要的意義不在於每個項目應該分配到多少錢,而在於決定哪些計劃最能呼應刺蝟原則,應該得到完全的支持,哪些計劃根本就應該整個刪除。

   金百利克拉克不祇是重新分配資源,把重心從紙業轉到消費性事業,他們根本整個退出紙業,賣掉紙廠,把所有的資金都投入剛萌芽的消費性事業。

   有一家紙廠的主管談話內容很有意思。這是一家很優秀的公司,但是還稱不上卓越,在金百利克拉克轉型之前,他們直接和金百利克拉克在市場上競爭。出於好奇,有人問他們對於金百利克拉克有甚麼看法。他們說:「金百利這麼做太不公平了。」

   「不公平?」答案令人疑惑。

   「當然啦,他們變成一家更成功的公司。但是,你知道,如果我們賣掉紙廠,成為一家消費性紙製品公司,也可能變得很成功。但是我們已經投資這麼多錢在紙廠上,我們沒有辦法下定決心這樣做。」

    如果你回頭來看這些「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你會發現,他們都具備了非凡的勇氣,能集中所有資源,投入單一或少數幾個領域中。一旦他們暸解公司的三個圓圈 是甚麼,他們就孤注一擲,很少兩面下注。還記得當A&P為了安全起見,緊抓著傳統老店不放時,克羅格卻決心要改革整個體系,創立新的超級商店。還 記得當亞培藥廠決心發展診斷工具和醫院營養品時,普強還緊抓著核心製藥業不放(但他們永遠沒辦法成為世界頂尖的藥廠)。還記得華爾格林如何義無反顧地退出 了賺錢的餐飲事業,傾全力實現他們的構想:創設最好、最方便的藥房。還記得吉列和感應式刮鬍刀、紐可和迷你鋼鐵廠、還有金百利克拉克賣掉紙廠,把所有資源 都投入發展消費性紙製品。一旦他們暸解甚麼是公司的刺蝟原則之後,都大膽投資。

   最有效的投資策略是,當你找對方向之後,發展出極端不多角化的投資組合。聽起來好像在說笑,但是「從優秀到卓越」的公司確實採取這樣的策略。「找對方向」就表示要掌握刺蝟原則,「極端不多角化」,表示要把資源完全投入符合三個圓圈的領域,停止其他不相干的投資。

    當然,關鍵在於:「當你找對方向時」,但是,你怎麼知道甚麼時候才找對了方向呢?在研究這些公司時,我們學到的是,如果你每一部分都做到的話,其實要「找 對方向」並不困難。如果公司有第五級領導人,能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如果你們能坦然面對殘酷的現實,如果在這樣的組織氣氛下,管理階層能聽進真話;如 果你們成立了委員會,並且在三個圓圈的範圍之內發展;如果你們所有的決策都以清楚的刺蝟原則為依歸;如果你們的一切行動都出於對公司的深刻理解,而不是好 大喜功。如果以上這些,你們全都做到了,那麼你們很可能會做對重大的決策。真正的問題在於,一旦你們知道怎麼做才對,你們是否有充分的紀律,能大膽去做對 的事情,同樣重要的是,是不是能不再繼續去做錯的事情。(內容摘自暢銷書《從A到A+》)
 
 
佛畫禪「語」
◎陸巧玲
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已歷經二千多年。印度的佛教思想在中國 迅速發展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更大的交流,這種交流不僅對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而且對中國美術和雕塑藝術的發展也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歷史上也產 生了不少傑出的佛像藝術家,他們在各自歷史朝代都作出了非凡的成績。北京曾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城市與周邊地區座落了很多古剎名寺,為這古老而 悠久的城市更蘊涵了他的深邃。我自小信仰佛教酷愛美術。對佛教藝術甚是熱衷。為了更好學習與借鑒佛教藝術,最近我參觀了北京幾個重要的古剎名寺,使我受益 非淺。如廣濟寺的指畫「釋迦牟尼佛說法圖」,雍和宮的「唐卡」,還有法海寺的壁畫:「佛會圖」,「帝釋梵天圖」都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精湛獨特的藝術造 型和高雅明麗的色彩實在令人叫絕。古代畫師能有如此高超的繪畫技術,很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從寺廟我請回了一些佛書,佛畫如獲至寶把他們供在畫室裡,每日非 常虔誠拜讀感悟。

   我畫油畫已有好幾年,用油畫來表現佛像在國內還並不多見,所以我所表現的佛油畫在繼承傳統繪畫技法上又融匯自己長期摸索與實踐的一套方法。畫佛、菩薩像要 使觀者看之頓生恭敬清靜心,在繪畫表現上要求佛像要造型逼真,神態生動傳神。如從去年所恭繪的五大菩薩: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 薩、彌勒菩薩,和前一段時間所恭繪的「西方三聖圖」都採用了比較寫實的手法,特別是「西方三聖圖」:在技藝上較之以往成熟些。「西方三聖」據佛經記載,阿 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對於世間發心念佛的每位眾生,在臨終時即見到阿彌陀佛掌中托有一蓮台,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左邊是「觀世 音菩薩」,右邊是「大勢至菩薩」,她們共同協助佛接引有緣眾生,同往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佛經中合稱他們為「西方三聖」。在繪畫表現上,我把重點放在阿彌 陀佛的臉部和上半身,描繪比較細緻,運用傳統的線描來塑造形體,刻畫受光面所起到的明暗變化,力求使佛像立體生動,兩旁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則用淡淡 的油彩勾勒,運用拖、擺、點的手法襯托出菩薩飄逸、超然、聖潔。

   在佛經的開頭都有一首偈,前兩句是:「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幾年通過讀佛經深深體會到這兩句話的深刻含義,佛法高深圓融博大精微,經過千 百萬劫的時代也很難碰到。為了更好表達出自己對禪學的認識與體會,抒發情感,在手法表現上我往往採用寫意潑彩,主張中國畫「意到筆不到」突出主體體現畫面 的思想內涵,如以往畫的「一指禪」、「圓融」、「禪花」等作品,其繪畫的表現意義在於一個深刻的禪學道理:「一即一萬,萬法歸一」。禪宗認為:所有的煩惱 和沖突都源於萬物的分別和執著,而事實上萬物是統一,連續的。覺悟就是了悟萬物一體,是實現自我也是領悟到無物獨存。

   最近所恭繪的「拈花微笑」給我很大啟發,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不發一語。這時聽眾們面面相覷,不知所以,祇有迦 葉會心一笑,於是釋迦牟尼便高興地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禪誕 生了。所謂因花微笑,由笑花開。這則故事給了我非常大的感觸,很深的思索,使我深深穎悟到禪的奧妙,禪是語言文字無法代替是一種心靈的感悟——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拈花微笑」起稿前我的頭腦閃現了很多構思,內心的激動與喜悅盡情在畫布上展現,隨著顏料在指間流出呈現在我面前的是一幅深沉而渾厚的畫面:釋 迦牟尼佛拈著花,沉默看著大眾,右邊有兩尊菩薩,一虛一實,低頭沉思,左下方是釋迦的大弟子迦葉破顏微笑,仿若在說:「明白,明白……」整幅畫面籠罩在一 種神秘,空靈,亦真亦幻的氣氛裡。畫是畫完了,許多同行看了這幅畫都很有興趣,認為藝術性比較強,很有看頭。但我深感自己水平有限還有許多地方不盡己意。 要想更好提高「佛畫」我堅信祇要持之以恒,以自己的真誠,真情,真愛去恭繪佛,菩薩一定會「花開見佛」。

   此時窗外一道陽光折射進畫室,我沐浴在這溫暖,祥和的氛圍裡,在色身與精神的交界處,孤獨的我困惑著,那是因為發現了還有尚未覺悟的真如本性,眼中又晃現出釋迦牟尼佛手中的那朵花,在耳邊仿若又傳進那句古老而久遠的禪語:「不可說,不可說……」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乙酉年清明思親法會啟壇儀式
副會長永惺法師致辭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啟建乙酉年清明思親法會,得到全港佛教團體和道場鼎力協助,四眾同人積極參與,經個多月緊密籌備,如期今日啟壇。

   清明思親法會是本會最大規模的弘法活動,也是香港佛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法會恭請全港大德法師主持各項佛事,為大眾祈福、消災延壽、又為先人亡靈超薦、往 生極樂,同時以此功德迴向世界和平、風調雨順、消災解難、國泰民安。法會所籌得的善款將全部用於擴展醫療、教育及社會福利服務。希望各界善信藉著參與法會 機緣,慷慨捐助,共襄善舉。

   本會成立到現在已有整整六十年,各項會務都獲得相當成就,所經辦的善業,如醫療、安老、教育及社會服務亦正在逐步擴展及趨向多元化,並得到各方人士的認 同。隨著佛誕公眾假期的實施,佛教在香港社會的地位亦已日益受到重視,在科技不斷進步的今天,精神修養更值得重視,因此本會仍須加強弘法工作,及採用嶄新 的形式推動佛教活動,諸如舉辦佛學講座、出版「香港佛教」、「佛聯匯訊」、統籌佛教坊書展,透過電子媒介宣傳本會工作,設立弘法使者獎學金,培養在學青少 年從事推廣佛教事務。在對下一代僧伽培育工作方面,香港佛教僧伽學院第一屆學僧即將完成課程,僧伽學院的創立是標誌著香港佛教界的弘法工作進入一個新里 程。以目前成就而言,總算是斐然可觀,惟是瞻望未來,如何維持此一龐大善業之運作,如何保持以往良好的成績,如何加強今後之發展,惟任重道遠,實有待我佛 教四眾同人共同努力。

   為祈願國家昌盛,香港安穩,去年本會與香港大公報,鳳凰衛視發起,迎請供奉在陝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和珍貴的佛教文物,到香港舉行瞻禮祈福大會,十天大會期 間,匯聚了百萬名香港及世界各地的信眾虔誠禮佛,儀式隆重,盛況空前,這在香港佛教史上創下了最光輝的百萬人瞻仰佛指舍利的盛會紀錄。

   去年底,南亞地區發生地震海嘯波及十多個國家,傷亡慘重,香港佛教聯合會即時動員,以不同形式為災民做點事情,包括舉行法會、捐款賑災、派團慰問等,分享同體大悲的實際行動。

    今年為佛誕公眾假期正式實施的第七年,又藉香港佛教聯合會創立六十週年會慶,本會正籌備多項大型活動以示慶祝,包括佛誕開幕典禮暨傳戒法會、佛學講座、會 慶六十週年植林、長者嘉年華會、會慶六十週年齋宴、大型放生等活動,希望四眾人士踴躍參加,而今屆法會,在本會董事與四眾同人同心協力護持下,必定能圓滿 成功。本人敬祝各位佛光普照,如意吉祥。


佛聯會舉辦清明思親法會
估計近十萬人參加

   香港佛教聯合會在其會屬佛教文化中心舉辦一年一度大型「清明思親法會」。一連七天的法會,估計有近十萬人次參加。

   佛聯會舉辦「清明思親法會」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所謂「春祭在清明,科祭在重陽」,這是中華民族千百年的傳統習俗。清明時節,向來是中國人緬懷先祖德行、 報答親情慈恩的日子,所以每逢清明,便可見一家人扶老攜幼到清明法會現場拜薦先親。法會也可以為現世眷屬親友祈福,祈求佛力加庇,消災延壽,身體健康。希 望籍著法會,培養信眾的孝心、慈心、愛心和真誠心。這次法會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該會的教育、醫療及老中幼服務事業籌募經費。

   在法會啟壇儀式上,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永惺法師表示,要維持龐大善業之運作,保持優良成績及加強今後發展,均有賴佛教四眾同人共同努力。

   法會由四月二日至八日舉行,一連七天,分由佛教諸山大德主持誦經法事,超薦亡靈,祈福現眷,並迴向世界和平,地方安泰,人民幸福。


清明思親法會送聖儀式
大會副會長黎時煖居士致閉幕辭

會長覺光法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同仁:

   香港佛教聯合會啟建乙酉年清明思親法會,經過七天之莊嚴法事,今日圓滿結壇,非常多謝各位主壇法師主持法事進行,以此殊勝功德迴向世界和平,增進社會祥和安定,各界善信超薦先人及為現親眷祈福,虔誠感應,冥陽兩利,功德無量。

   法會得以順利進行,有賴全港佛教道場及四眾人士群策群力,各位工作人員不辭勞苦,積極參與,使法會獲致功德圓滿,充分顯示佛教仝人團結合作精神。本人謹代表佛聯會向各方有關人士敬致衷心謝意。

   法會期間 蒙密宗壇主壇大德桑丹仁波車上座主持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灌頂法會,並將各界善信果敬全部捐送法會。法華壇,報恩壇及淨土壇各位比丘尼法師義務擔任法事,謹代表大會一并深表謝意。法會所得到善款全部撥入佛教慈善基金,用以擴展善業支需。

   最後本人謹再代表佛聯會董事會同仁。多謝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及各界善信對法會支持及貢獻,同沾法益,亦多謝各位工作人員不辭勞苦,使今次法會圓滿成功,功德無量。

    日前法會開壇時會長覺光法師宣佈為慶祝佛誕及佛聯會成立六十週年紀念將舉行多項之大型活動,如佛誕開幕典禮暨傳戒法會、佛學講座、會慶六十週年植林、長者 嘉年華會、會慶六十週年齋宴、大型放生等活動,希望四眾同仁鼎力支持踴躍參加,最後恭祝各位福慧雙修,健康快樂,諸事吉祥。


隆根長老卸下靈峰般若講堂住持
由傳顯法師出任新住持

德高望重的隆根長老,正式卸下新加坡靈峰般若講堂住持職位,由蓮山雙林寺監院傳顯法師出任新住持。

   現年八十五歲的隆根長老,是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長者,曾經擔任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目前是佛總顧問。

   他因年歲已大,決定退居,讓年青一代出任新住持。隆老是江蘇泰縣人,俗姓呂,十歲出家,早年受戒於南京寶華山隆昌寺,曾就學於上海和武昌佛學院。

   他廿八歲行腳香港,三十六歲參學台灣,四十一歲游化新馬,四十四歲居新加坡。

   隆根長老擔任過眾多要職,包括光明山普覺禪寺住持,佛總弘法主任,佛總主席,佛教施診所董事主席,文殊中學、菩提學校董事主席,創辦過南洋佛學書局,擔任過南洋佛教雜誌社社長等。

   他是在一九八○年擔任靈峰般若講堂住持。靈峰般若講堂原名靈峰菩提學院,一九四二年由林慈園居士等人創立,當時是供太虛大師學生慈航法師辦學,培養人才。

   一九六四年,演培法師和隆根法師一起擔任靈峰菩提學院信託。一九六七年該學院重修並改名為靈峰般若講堂。

   正式出任新住持的傳顯法師現年三十七歲。他在一九八五年隨悟峰老和尚皈依,開始習作佛事,學習佛教威儀,一九九一年隨雙林寺住持惟儼法師剃度出家。

   他於一九九八年畢業於台灣圓光佛學院大學部,第二年應隆根長老之邀,擔任般若講堂監院。他出任住持後,將繼續擔任雙林寺監院兼弘法教育顧問和佛總弘法主任。


四川南充市報恩寺及心月堂
心月塔院籌建緣啟文

   著名愛國高僧心月大和尚,俗姓李,名松益,四川南充人,生於一九一九年十月初一日。於一九三七年春削髮於重慶名剎華岩寺。禮際雲大和尚為師,法名心月,號 淨慧。同年在鐘鏡大和尚座下受具,旋即就讀於重慶華岩佛學院,東方文教研究院,西南革大等高等學院深造。此後法師積極從事佛教僧伽教育,先後興教於重慶華 岩佛學院、閩南佛學院、重慶佛學院等佛教重點院校,為中國的當代佛學教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尊師弘化十方,大施慧風,先後重興了重慶華岩寺、浙江寧波寶慶寺、廣安興國寺,合川淨水寺、河北沙河延慶寺、豐都延生堂、廣東南海寶峰寺、安徽宣州京山堂 等寺院,剃度出家弟子二百餘名,派往全國各地住持佛法者二十餘人,法派遍及渝、川、冀、黔、浙、皖等省,海內外在家弟子六十餘萬人,法師解行精嚴,操守純 正,宗師風範,令四眾景仰。

   尊師致力於人間佛教的踐行,愛國愛教積極參加社會公益事業,濟貧扶危,助學興教,多次出訪東南亞、歐美等地,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受到了黨和各級人民政府、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贊譽。

    尊師歷任重慶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民宗僑臺外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第-屆政協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委員、重慶市第一屆佛教協會副會長、 重慶市九龍坡區第六屆政協常委、重慶佛學院常務副院長、重慶華岩寺第六十四代方丈等職,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於二○○二年五月七日(農曆三月二十五日)圓 寂,享年八十四歲,戒臘六十五夏。荼毗後得五色舍利數百餘粒。舍利花多多。

   尊師圓寂二週年之際,眾弟子撫今追昔,倍思師之風範,揮淚仰止,報答師之深恩,發心在恩師的出生地四川南充市內修復報恩寺,並建心月大和尚紀念堂與心月大 和尚舍利塔,須善資兩千餘萬元。以昭示先哲德行,永垂後世,得以各級黨和政府大德領導支持及十方信士踴躍參加,集腋成裘,共襄勝舉。

聯繫電話:13480171600 00852-96238607
帳號:6013823100020980231
開戶:四川省南充市中國銀行營業廳


籌建博羅禮佛禪寺大雄寶殿緣起

禮佛禪寺大雄寶殿仿山西佛光寺(唐代建築),取佛經:「七寶池,八功德水」;殿內雕塑,五百羅漢栩栩如生,系廣東乃至全國唯一四面環水的水中大殿,建築面積3614平方米。集佛教文化、傳統藝術於一體,是佛教四眾弟子弘法利生及十方善信拜佛、清修、祈禱的絕佳聖地。

大雄寶殿三世佛8.9米高座像,造價為人民幣
188萬x3=564萬(伍佰陸拾肆萬元整)
1000元可刻銘;1000元以上刻銘並裝藏。

歷史與現狀

   禮佛禪寺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城梅花荔枝園村的觀音山,佔地面積五佰多平方畝。據《博羅縣誌》記載:觀音山位於博羅城北門外八里,山色秀麗,風景引人入 勝,是明代頗具盛名的旅遊區。觀音山頂上的「禮門台」乃明代萬曆年間竇仲山房的故址,並有奇石「鑼鼓石」,高約七米、長約十二米、寬約八米,敲其石頂會發 出清脆宏亮的響聲,奇石南面刻有「懶雲床」,東面刻有「青羊洞」,北面刻詩一首,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韓晟所題:「嶺表饒其勝,孫山亦不群,青天屏幾疊,碧 漾鼓初升。不是五丁壑,誰將太極分,更堪時禮門,特此報文君。.鑼鼓石北側有一大石盤,盤面刻有「韓寅仲禮門台」,西面刻有「太極岩],南面刻有「禮門 台」,下側刻有「欄柯處」,一石碑居於鑼石和大磐石中間,碑上刻有「青羊洞感應大王」之字跡。先有業洞,即「南海觀音廟」,後改稱為「禮佛古寺」,據說昔 日古寺香火鼎盛,遊人如雲。由於歷史原因,古寺被毀,餘存之名跡鑼鼓石和石刻,現被定為縣級文物加以保護,但仍有虔誠的海外及國內各地的佛門弟子及信眾前 往進香朝拜。

   為弘揚佛法,經國家宗教主管部門批准,日照法師挑起重建禮佛古寺的重擔,於新紀元成立了「博羅縣禮佛古寺籌委會」,並在海內外居士信眾、善長仁翁的大力支持下,於當年重建成地藏殿和佛學院。

   古寺籌委會計劃2005年將禮佛古寺恢復原貌,並建成融文化教育、慈善福利於一體的綜合性佛教文化社區。由於工程龐大,禮佛古寺的總體規劃便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對古寺長遠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博羅禮佛禪寺籌建聯絡處
地  址:廣東省博羅縣羅陽鎮
梅花觀音山禮佛禪寺
聯繫電話:客堂:0752-6226496
頓善法師:13928399379
馮居士:13928399371

慈善會辦事處地址:
廣東省博羅縣羅陽鎮文化廣場8-9號
博羅縣慈善會禮佛禪寺分會
慈善會聯繫電話:13316348292
開戶行:中國銀行博羅支行
帳 戶:廣東省博羅縣禮佛禪寺
帳 號:11243008093001

香港辦事處:九龍新蒲崗大有街25-27號7樓B座
電 話:00852-24138122
傳 真:00852-24905504
開戶行:匯豐銀行
帳 戶:香港禮佛禪寺有限公司
帳 號:032-4-091867


南亞海嘯賑災 善長芳名錄
 
捐款人 捐款金額
大力健康素食有限公司 佛教楞嚴學處有限公司 妙光法師 蘇紹堅先生 $8,000.00
慈航淨院眾佛弟子 $7,500.00
華夏文化中心 $6,292.80
CHOI Kan-man CHU Kwok-yee Mr. CHOI Hau-wai, Howard Mr. Philip MAK Tung Hoi Hing Seeds Co., Ltd. Winsor (Hong Kong) Ltd. 三德素食館有限公司 申俊余 佛教長霞淨院 佛學班同學會 (李炳漢、黃玉環合家) 李致中 李家柱 李啟平 林燕芳 曹彩萍 楊潤勝 葉乃茵  葉多福 鄧女安 蕭騰章 錦華精舍有限公司 靜觀林 $5,000.00
Kaiser Piece Goods Co., Ltd. $4,726.10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 $4,200.00
鹿野苑眾弟子 $4,120.00
Honorland Dev. Ltd. MA Kwong-wing Miss LAU Mee-yee 周君令 周果和居士 林映春 (林欽松、辛蓮娟) 林華 邱家怡 馬妙容 張惠蓮 梁劍雄 梁劍雄 紹根法師 陳宇亮 陳燕釵 陳寶權  葉就成 嘉裕証券有限公司 鄭偉群合家 融靈大和尚 諾那寂光精舍諸弟子 顏彥 觀音巖 $3,000.00
李志豪 $2,740.00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 德豐珠寶金行有限公司 觀音閣素食館 $2,600.00
三德素食館員工 $2,520.00
區紹能 葉海崙小姐 葉海崙小姐 龍凱騰 $2,500.00
許金錠合家 $2,400.00
佛教何潘月屏長者文化服務中心 $2,324.00
新光地產公司 $2,020.00
CHAN Chi-lin, Rosa CHAN Kam-fat CHAN Yu-sin FONG Chong-ho LAI Yin-king LAW Kwok-hung MAN Fung-yi SO Kwok-yu WONG Kwai-chun YIP Wai-hung 司徒婉媚 甘鳳儀 伍淑英 余月嫦 呂善儀 李達民合家 李儀貞 李潤媚 秀茂坪觀音廟普善佛堂 林苑鶯 林偉娜 林偉漢居士 林偉漢 居士 林凱莉 林學毅 林懷熙會計師行 林麗珊 法師 邱藹玲 建毅有限公司 孫騰章 涂志剛 梁寶瑜 陳偉能 陳景麟先生 陳麗雯 麥嘉琳 黃秀芳 蔡 長慶 鄭文炎 鄭嘉麗 (鄧穎謙、鄧穎珊 盧興賢) 聯光佛堂有限公司 蘇炳耀合家 蘇紹堅 (釋法祥法師、釋偉航法師)  $2,000.00
陳淑貞 $1,800.00
林媛珊 $1,750.00
李秉耀合家 $1,720.00
鍾美華 $1,560.00
LEUNG Ka-lam WOO Shin-tak YEUNG Ho-yan 岑英德 柯長源 梁守中 (梁梨妮,姚厚敦、梁潔妮、梁志穎,張超文、陳發) 莊銘星 $1,500.00
KONG Kwok-ching $1,400.00
CHIU Ching-kwong 蔡玉眉 $1,200.00
溫綺玲居士 關振輝 $1,100.00
CHAN Luen-kwan CHOI Yee-ling Good Follow Resources Co., Ltd. HO Yuk-hing HUNG Lai-fong KWAN Choi-wah LAI Ping-nam LU Tsiu-tai, Tomson MCC Mr. TANG Hung-ching Ms. WONG Po-ying NGAN Ki-on Woon Tin Ko Wai Company Limited WU Ling-po 千華蓮社弟子 孔棠 方衍日合家 方楊素淨 毛鳳蓮 史求恩 永昌冷氣工程有限公司仝人 永信出入口有限公司 白麗湘 伍立熙 (江志德 先生、李洋意女士) 何金城 何珍宜居士 余月娥 余國邦 吳宅 吳金賢 吳紹華 妙光法師 妙光法師 妙光法師 妙行法師 妙滿法師 妙慧法師 妙禪法 師 (李孔淮、李孔潮、李慶儀) (李孔錫、鄺惠冰、李賢德) 李怡慧居士 李國雄 (李聖派、梁潔瑛) (李慶乾、司徒強) 李潔玲 李璧成 杜美蓮女 士 貝時敏先生 周健波 周漢華 定慧寺 房雙林 果文法師 林可君 林成基 林國星 林婉薇 林揚賢居士 法華法師 長虹工程有限公司 信華蓮社 持稱 法師 衍德法師 容志立 院玉賢 馬世恩 高健添 張桂蓮 張敏儀 張植針 張敬文先生 張熾堂 張靄輿 梁永康 梁玉蓮 梁佩玲 梁淑儀 梁鳳嗚 梁衛 珍 莊景帆 莊廣楊居士 許辛培 許珮蘭 許禮正 郭炳強 郭歐陽翠鶯 陳仲林 陳好 陳志偉 陳秀娟 陳淑儀 陳愷康 陳鳳明 陳寬惜 陳麗清 陸永強  陸迪然 普明苑 曾惠娟 馮先生 馮妙恩 馮焯樺 黃永亮 黃桂嬋 黃國基 黃綺玲 圓慧法師 楊宇輝 楊美彩 楊家松 溫詠詩合家 (葉秀燕、葉漢 光) 葉素程 (葉新發、葉燕薇) 葉聣渭 廖美翠 滿耕法師 趙振焜居士 劉如成 劉展毅 慧賢行 (蔡國聯先生、林瑞芬小姐) 蔡梁少冰 鄭正全 鄭 慧賢 鄧文麟 鄧潤鎏 黎詠欣 龍佩貞 謝燕芬 鍾淑玲 鍾愛芬 鍾慶樺 簡家威 關少蘭 關黃棣華 釋妙慧法師 釋悲榮 釋慧榮 鐘霈森 $1,000.00
曾冠祥 黃潔慧 關寶翠 $900.00
王昭佩 利湛求 李綺雯 陳德華 繆亮邦居士 $800.00
CHAN Kwok-ching Ms. Kathy WONG 梁玉清 (梁榮光、文施) 曾詠珊 黃以成 $700.00

上期更正:佛教青年協會捐款應為$350,000.00

尚有善長名單將在本刊接著數期相繼刊登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