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54期
2006年7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促請早日恢復「漢院」
請辭銜書
致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
請辭會長職銜書
◎覺 光
論 述
佛學與科學(下) ◎高志其
一乘頓教與和諧社會(下) ◎楊佛興
參訪高僧
竺摩法師、人間佛教和香港佛教的發展
——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訪談錄(下)
◎何建明
當代高僧
大師的風采
——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2)
◎釋正進
隨筆禪話
盂蘭盆會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改變增長形式 ◎楊 釗
華東叢林
廣教寺:心中有願狼山現龍 ◎光 力
蘇北第一大叢林——興化禪寺 ◎光 耀
海外道場
法宗法師與雪梨觀音寺 ◎林志明
參訪古寺
申城古剎獨秀
——參訪上海真如寺見聞
◎蕭秉權
往生淨土
以死示現最深的愛
——記吳師母顧兆蘭女士
◎廖自力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促請早日恢復「漢院」

  近幾年來,由於自己患病在身,故蝸居在家靜養,所謂靜極思動,一日興之所使,邀請本編輯室及有關人員,組團前往華東一帶寺廟考查,得到各方熱情接待。 最近,應四川重慶慈雲寺惟賢長老邀請,參加羅漢寺智豐法師陞座慶典,藉此殊勝因緣,我打算到北碚縉雲山母校一遊。

  三年前,編者曾去過「四川漢藏教理院」,我是漢院的老學生,又再次回到曾經接受過法乳哺育的母校,看著漢院裡的唐代石照壁、明代石牌坊,摸著曾經做早 晚功課的迦葉古佛大殿的殿柱,靜靜地坐在一九三七年修建的大講堂(聞慧堂)裡,那六十多年前漢院師生的生活又湧現於腦際。

  縉雲山「漢院」曾經為近現代佛教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僧才。這真是佛法之幸,眾生之幸,我深深感恩於創辦漢院的太虛大師,以及辛苦教學育人的如法尊、印順、觀空等眾多法師大德們。在太虛大師的墓塔前,作為一名漢院的學僧,以虔誠之心,向他們表示至誠頂禮。

  縉雲寺不僅是南北朝時開創的千年古剎,而且還是迦葉古佛道場,在明萬曆二年(西元1574年),系由神宗皇帝欽命認定,正式敕賜為「迦葉道場」。而且,此後的歷朝歷代,均無人對此提出異議。

  這樣的千年古剎,有很好的佛教歷史文化的積淀,為了接續縉雲寺過去的歷史,傳承縉雲寺過去的佛教歷史文脈,漢院老學長惟賢法師介紹,重慶市佛教協會將 秉承太虛大師創辦漢藏教理院的佛教教育理念,決定在原「漢藏教理院」的舊址上舉辦屬於漢傳佛教系統的「重慶縉雲山慈氏內學研究院」,與九龍坡區華岩寺的 「重慶佛學院」形成一個完整的僧教育體系,培養高級佛教僧才。在山麓溫泉寺設立相當於律儀院的僧格養成部,和在原漢院舊址縉雲寺設立相當於研修院的教理研 修部。並且為了給前兩部配套,再作輔助設立弘法禪修部、刊物編輯部和圖書館。

  第一、僧格養成部:此部為兩年制教學。招收的是初發心的僧青年,目的在養成僧格。

  第二、教理研修部:此部為六年制教學。招收的是已經從各個佛學院畢業的學僧。特別要以「重慶佛學院」作為主要的招收對象。重點在一經兩論(解深密經、瑜伽論和成唯識論)及瑜伽止觀,以研修唯識經典為主。

  對於漢院的所在地,縉雲山縉雲寺,我認為,這一迦葉道場,它可以定名為「中國唯一佛道場」,它不僅有深厚的佛教文化資源,而且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這 不是一般的旅遊資源。這種資源不開發,對重慶,對中國,都是一種稀缺資源的極大浪費。祇有進行開發性保護或保護性開發,這種資源才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保護 也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所以希望重慶當地政府,盡快落實宗教政策,改變風景管理局職工與雜居於縉雲寺的狀態,讓我這次所看見的殺雞宰魚,喝醉後大鬧縉雲寺的 現象不要再發生,給古剎予清靜,讓佛教界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深深敬仰的漢院老學長惟賢法師,已經走過整整八十六年的人生旅程,他的少年和青年歷盡坎坷和艱辛,苦學苦參,意志堅如磐石,操履潔如冰霜;隨後近二 十七年的歲月受屈蒙冤、身陷囹圄,但面對苦難,隨緣不變,從容豁達,宛若長空秋水,清風明月,了無掛礙;晚年的今天,更是興無邊之大願,運普濟之悲心,不 捨茫茫苦海,芸芸蒼生,四海奔走,巧用塵勞,遍樹法幢,廣行佛事,振興佛教。誠可謂「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安能方其朗潤!」有這樣的高僧大德在 縉雲山作為旗幟,還有他的弟子如正剛、正澄等的共同努力,我相信,縉雲寺的佛教教育事業一定能夠開啟一個新的篇章。

 
 
香港佛教聯合會請辭會長職銜書

釋永惺署理會長文告

  香港佛教聯合會創會元老,現屆會長 覺光長老以「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之願行,在港從事佛教「弘法利生」之工作逾六十多年,其中歷任本會會長之職凡四十屆,辛勞備著,迭建豐功。

  長老今年八十七歲,其本人為遵佛陀教導,以今後宜多念佛靜修為理由,日前具函董事會,表示本屆任滿後懇辭會長之職,經董事會同人再三懇切挽留,奈何長 老主意堅決,本會同人只得尊重 覺光長老之決定,今後同人等自當身體力行,遵循 覺光長老之嘉言懿行,作為服務佛教之楷模,繼續推行會務,以毋負 覺光長 老之期望。

香港佛教聯合會

署理會長 釋永惺

佛曆二五五零(二零零六)年七月六日

致香港佛教聯合會請辭會長職銜書

敬啟者:

  本人自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以來,有賴歷屆董事會同人予以充分信任,支持與合作,在領導發展香港佛教事務上始能幸不辱命,眾志成城,服務社會,造福民眾。

  然而歲月不居,佛言世事無常。本人雖有心於會,惟年事已高,體力與精神俱呈時不我與之感,不由不想餘年之事,應遵佛所教導,今後宜多念佛靜修,充實資 糧,才不枉費數十年來出家之意願。本人經深思熟慮後,決定向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提出懇辭延續擔任會長職銜,俾能克達素衷,故特具函呈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 會,本人擬於佛曆二五五零年(二零零六年)第五十二屆為止,不再接受提名應選會長職務,並希香港佛教聯合會即須及早籌組人選,以利會務之執行為要,謹此函 達。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

第五十二屆全體董事慧鑒

釋覺光 合十

佛曆二五五零(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二日

 
 
佛學與科學(下)
◎高志其

(接上期)

六、正確的理解佛經。我們讀佛經不能當作童話、神話及小說來讀。

  由此可見,佛教的實證是由靜態思維而入的,這也是一種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證境界。

  因此,佛經所云句句是實、句句是真,正如釋迦云:無一是妄語,而無一是誑語。而我 們今天許多人閱讀佛經僅僅把它作為一種神話來讀,童話來讀,甚而是作為一種具有想像力的作品來讀,這實際上是十分錯誤的。但大部分人都是這樣來讀佛經,他 們停留在感性認識上,一知半解上,是疑惑而非疑惑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所以社會與世間的許多人都認為佛教是迷信,是風俗,是宗教,甚至祇是文化的 一種形態,包括佛經中所闡述的許多生命,如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等都被當作神話中的人物與生命來對待。

  實際上地球已知的生命種類之繁多是不可勝數的,大約有一億多種而未知的生命亦達到八千萬種至一億種,更遑論各個宇宙時空中存在著不同的生命力、智慧力、意識力、精神力。所以,世界上所盛行的飛碟與外星人現象,從這一意義來講,都當屬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中國人能創造中國人的世界,美國人能創造美國人的世界,俄羅斯人能創造俄羅斯 的世界,法蘭西能創造蘭西的世界,人能創造人的世界,狼能創造狼的世界,羊能創造羊的世界,蜜蜂能創造蜜蜂的世界,螞蟻能創造螞蟻的世界,那麼各種精神力 與生命力也可以創造他們的世界,神能創造神的世界,上帝能創造上帝的世界,真主能創造真主的世界,而諸佛如來亦能創造種種不一的佛國淨土,因為宇宙時空與 虛空是無盡廣大的。而所謂的神祗,上帝,天主,真主與諸佛如來的種種稱謂,也都是無以名之,而故以名之。就像我們今天稱之為蜜蜂、螞蟻的昆蟲。牛羊虎豹的 獸類一樣,包括我們人的稱謂亦然如是。

七、佛學是大科學、大智慧、大真理。

  佛學之所以是大科學、大智慧、大真理,因為它融物質與精神領域為一體,示現了其中的變化與生滅,宏闡了萬物萬法皆然的規律,猶如物質不滅,能量守恆,信息彌存,而精神永遠。

  正如阿諾行爵士所說的:「我說過,我還要說,我還要一遍一遍地說,佛教與現代科學之間存在著一條緊密的智力紐帶。」

  同時,佛法作為心法,作為心性之學,作為動態思維與靜態思維之學,還可以了卻人類乃至一切生命的生死和心靈的痛苦與煩惱。

  實際上,一切宗教、文化,甚而科學都在致力於人的心靈研究,一方面對其進行約束、 規範與指導,抵制噁心的驅使;另一方面發揚正心、正念與正思維,並遵從它的引導,努力揭示其內在規律。但科學祇停留在心靈的外在意識上,如弗洛伊德的潛意 識,性意識;醫學上的心理障礙,憂鬱症,強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文學上的意識流等等。文化與宗教則深入到心靈的內在性質,包括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佛三者 所宣導的中庸、中和與中觀,既分別代表了淺、中、深的三種靜態思維的形式與狀態,也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程度與形態的和合,即儒家的社會序化和合價值觀;道 家的自然序化和合價值觀;佛家的時空序化合價值觀。

  實際上和合一道是智慧,是真理,是規律。和合的真理與規律體現在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包括文化的和合、科學的和合、高新技術的和合、藝術的和合、哲學的和合、思維的和合、內在主觀思維與外在客觀規律的和合。

  和合即是中庸標準點,真理標準點。對一切領域和方面來講,普皆如是。包括佛教揭示的心靈的本質及根本規律,也是由靜態思維的心靈和合而進入的,並由極內而至極外,由心靈的本性而通達宇宙時空的本性。也即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闡述的涵蓋現代宇宙物理學的「華嚴境界。」

八、現在我們需要明確宗教、文化、科學、哲學、佛學五者的關係。

  一切宗教都屬於真善美的領域和範疇,一切宗教也都是平等的,但它們在對智慧與真理 的佔據上卻存在著高低與深淺之別,因而也是不平等的。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宗教固然體現了絕對境界的一些論述與道理,但它們整個思想與智慧的層次卻處於很低的 程度,宛若小學水平,始終不能向上通達與昇華。而佛教則以其無可比擬的思想、智慧高踞於真理的顛峰,而契入宇宙時空的本源,因而,它是大學,甚而是超大 學。這就需要提出一個問題,甚麼是宗教?宗教到底是甚麼?它與文化、科學、哲學又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實際上,所謂的宗教應是關於事物根本宗旨與目的的教育。

  在人類的初期,各種宗教都具有童話、神話與想像的色彩,但基於人類的感性認識與生 活實踐經驗都感受了多維時空的存在。於是人類在遠隔四大洋的五大洲上,同時產生了世界的起源與誕生,世界的末日與崩潰的相同情景的描寫,產生了天國與地獄 的相同情景的描寫,以及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對終極真理回歸的強烈嚮往,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了文化。因此,宗教是文化之源,文化之母。而文化則是科學之 母,因為科學恰恰是在文化的基礎上孕育而產生的,並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與實踐體系。與此同時,一切文化幾乎在產生的同時也昇華到哲學的高度和境界。不僅如 此,哲學也是科學之父。因為哲學的領域與範圍十分廣大,幾乎無所不包,所謂真理的天空,規律的海洋,它作為智慧、或愛智慧在不斷的探索和接近真理,因此它 遠遠超出了物質科學的領域而包含了精神科學的領域。

  所以哲學以其博大深遂的理性思維指導科學的發展方向,哲學是一切科學的綜結。但哲學是理性的邏輯的它沒有自然科學的感性實證。

  而佛學既是理性的,邏輯的,又是感性的,可以實證的。正如德國哲學家尼采所說: 「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注重和依據實證的宗教。」佛學以其實證的智慧與真理回答了哲學所無法解答的問題。同時它以高度辯證的理性思維和實證境界,涵蓋了哲 學的一切領域。對此,恩格斯也指出:「祇有辯證的思維才是有效的」,「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人類到釋迦牟尼佛時代,辯證思維才成熟。辯證法最初 來源於佛教。」綜合二者所說,恰是如此,佛學由此而通達萬事萬物的規律。所以佛學是哲學之父。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佛學如同科學一樣,既具理性的思維,又具感性的實證。

  但值得指出,科學的理性思維與感性實證祇局限在物質領域,三維空間與四維時間之 內,從這個意義來講,科學祇是物質領域的科學,而佛學的理性思維與感性實證則涵蓋物質與精神兩個領域以及多維時空與超時空,它跳出了唯物與唯心爭論的框架 與巢臼,而直接進入了事物的本質與本性,生命的本質與本性,宇宙時空的本質與本性,非宇宙時空的本質與本性,即虛空的本質與本性,乃至於一真法界、整體宇 宙時空的本質與本性。

  由此可見,佛學不是純粹的宗教,但它卻具有宗教的功能與使命;佛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但它卻能涵蓋與闡述科學發展的原理;佛學也不是純粹的哲學,但它卻具有超越哲學而抵達哲學本源的認識論與方法論。

  它雖然以一種文化的原理與形式出現,廣為傳播,教化眾生,但同時卻深層透達地揭示了宇宙時空的終極真理與規律。

  所以我們祇能用宗教、文化、科學、哲學來形容與比喻佛學。實際上佛學包容了文化的 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科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包容了哲學的根本原理與精義,同時也包容了宗教的根本原理與精義。由於它既可闡述物質領域的科學原理,又可 闡述精神領域的科學原理;既具至高無上的理性思維,又具深入透達的實證境界,所以可稱為是「大科學」。但這也是一種稱謂而已。正如釋迦講法,無以名之,而 故以名之。

  其實人類所有的宗教、文化、科學、哲學都是在趨向於真理與規律,同時也是真理與規律在上述領域的折射與反映。

  因此,佛教的意義與作用在今天的世界中,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它雖然作為宗教或 以宗教的形式出現,但它卻是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宗教,它沒有把佛學局限在人類一族與少數階層和宗教派別的利益上,而是統括了世界上的一切生命和各個宇宙時空 中的所有精神,因為它進入了徹底究竟的宇宙時空大和合的本源與境界。

  對世界而言,佛學教理的現實意義與作用是甚麼呢?當前美國的宗教傾向左右了美國的對外政策。而中國作為一個佛教大國,當以佛教的徹底、根本的和平、和諧與和合的姿態出現於世界,以迎合世界與人類的渴望和需要,而這正是佛教的本義與原理之所在。

九、時代呼喚現代佛教。現代佛教必然是能夠涵蓋與解釋 現代科學原理及其發展的方向,以及進行必要的道德 倫理的規範與制約。

  目前,我們把佛學歸入於宗教與文化。文化是一個延續、發展的歷史過程,在各個不同 的歷史過程中,其所呈現的形態也各自不同。大致可分為傳統文化及其形態,近代文化及其形態,現代文化及其形態以及未來及其形態。但文化固有的原理與精義是 不變的,是古一如的。因為文化的原理與精義,是規律的反映與體現,一切宗教的形態亦然如斯,而佛教的形態更是如斯。

  古代佛教及其形態,近代佛教及其形態,現代佛教及其形態,未來佛教及其形態,而佛教的原理與精義,智慧與真理是古一如的恒永不變的。因為它是規律的融和與體現。

  但文化及其形態,宗教及其形態,佛教及其形態都應該是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因時 空的條件與環境的轉換而變化。變化的目的就是要達到一種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契合人心、社會與自然的需要,而致一切事物的和合。為此,今天我們應該把佛陀 的教理——佛教、這一偉大的文明成果,從迷信佛教、風俗佛教、宗教佛教、單純的文化佛教和感性佛教中解脫出來,回歸與昇華到科學佛教,哲學佛教,真諦佛 教,規律佛教、宇宙時空本源之佛教,也即回歸到釋迦牟尼佛的本意——智慧與真理的佛教。

  為此,今天我們應該以科學的哲學,哲學的科學來闡述佛教的原理與精義。我們應該站 在大宗教的領域與範疇來闡述佛學的原理與精義;我們應該站在大文化的領域與範疇來闡述佛學的原理與精義;我們應該站在大科學的領域與範疇來闡述佛學的原理 與精義;我們應該站在大哲學的領域與範疇來闡述佛學的原理與精義。因為它是智慧、真理、規律的源泉,它是與智慧、真理、規律合為一體的。它向全人類和全宇 宙散發著理性與良知的光芒。

  為此,讓佛教的偉大智慧與真理為我們諦造一個和諧的社會,和諧的世界而服務,而作為一種和平文化與和平哲學的光輝象徵。就像在人類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上,佛教是唯一的一個沒有戰爭的宗教一樣。

  亦如羅琲羅博士所說道:「佛教,它精確而客觀地描述我們以及我們周圍的世界,並且給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向徹底自由、和平與安寧的幸福之路。」

備註:此文是高志其先生於二○○六年四月十五日在浙江省人民大會堂「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大會」人大會議室會場的發言。

 
 
一乘頓教與和諧社會(下)
◎楊佛興

(接上期)

四、一乘頓教與傳統文化

  佛教解行相應、通宗通教的大德馮達庵的《心經廣義》云:「心為有情作用要具。下焉 者唯知意識為主;中焉者兼知阿賴耶識為主;上焉者方知法界性為主。」意識和阿賴耶識都已受污染,名為雜染心,污染的程度不同,智愚的程度也不相同。以上二 識和法界性本來互相關聯,但法界性不受污染,稱為清淨心。

  「下焉者唯知意識為主」,儒家哲學不離意識形態;「中焉者兼知阿賴耶識為主」,道 家修持對阿賴耶識有所發現,但仍模糊不清。老子「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即是對阿賴耶識的 模糊認識。我國周朝的姜公、漢朝的張良、三國的諸葛亮、明朝的劉伯溫都是修道的,都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也都是開國功臣。他們有共同的特點: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前兩句是他們修持的方法;後兩句是他們將修持得來的智力運用於政治、軍事之上。此外,戰國時代 的孫武也是著名的政治,軍事戰略家,著有《孫子兵法》,此書古今中外均為兵家必讀之書…縱觀歷史,儒家並未培養出類似上述幾位的傑出人才。

  「上焉者方知法界性為主。」一乘佛學的理論是在實證法界性基礎上產生,最為廣博精 深。法界性亦名自性、佛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永遠靈明自在。修持的目的就是:清除雜染心的污垢而為清淨心,從而實證法界性。一乘頓教 唐密要求行者以清淨心、至誠心、精勤心、報恩心為日常生活的準則,才容易接受如來法流的加持護念,才能速收法效、衝破無明。「令淨賴耶識」就是破除粗執、 細執、極細執,從而提高靈慧性乃至明心見性、最終成就佛果。

  儒道兩家是土生土長的,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歷史上主客之間曾有矛盾,佛教曾受到 排斥。但佛教的教義廣博精深,主要是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容易得到有善根、有智慧人的接納和擁護。例如唐宋八大家中就有王安石、柳宗元、歐陽修、蘇東坡三 父子六人信奉、修持佛法,是虔誠的佛教徒和護法者。此外,一乘頓教要求學人:制止妄念、斷絕私利;清淨居心,慈悲救世;還須守五戒、行十善,修六波羅密以 及忍辱觀等……

  總之,佛教主張眾生平等、止惡揚善、利益眾生的精神,對國家社會的安定團結是有利 無害的。所以善根眾生、有識之士、乃至官方大員、皇帝等等容易接納和支持佛教,同時佛教也逐漸融化、同化了儒、道二教,形成中華民族以佛教為主體的傳統文 化。唐朝時代,我國是全球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佛教最鼎盛的時期,被外國稱為「禮儀之邦」。現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仍有唐人街,老華僑回國,還說「返唐山」, 其影響之深遠可想而知。

  佛教的戒定慧對治貪嗔癡,佛教文化影響在國內消亡之後,自無戒定慧可言了,以致人們不講道德,世風惡化……佛教認為:

  貪,即貪圖不義之財,貪圖縱欲美色,貪圖虛名假譽,貪圖安逸,好逸惡勞。貪是萬惡之源,慳貪是貧困災難的種子,而樂善好施是發財致富、安樂自在的種子。

  嗔,即無明火盛,無理取鬧,脾氣暴躁。一怒之下,小則傷害感情乃至斷絕往來,大則殺人放火,闖出大禍。

  癡,佛教說的癡不是指文化水準的高低,而是指不明或不信因果報應(愛因斯坦說:宇宙間存有森嚴的因果規律)隨業輪迴的道理,以為人是「一死百了」的。因此,自殺不是煩惱的終結,而是災難的開始。正信的佛教徒是不會走上自殺道路的。

返觀現時國內實際情況,我國的社會、經濟、教育局勢要想穩定,按計劃發展,要認真做到以下幾點。

1、淨化人心

  天下之大,莫過於人心。國家或治或亂,或盛或衰,皆由人心引起。目前國際國內很不平靜,滋生的種種問題,都由於人心引起,不解決人心問題,後果將非常嚴重。我國在文化大革命中,傳統文化曾遭受無情的批判與破壞,從此人心大變。所以人心關係重大,必須想方設法淨化人心。

2、搞好社會治安

  目前,整個社會世風日下,盜匪猖獗、黃賭毒氾濫,因此,搞好社會治安迫在眉睫,良好的社會治安才能帶來安定平穩的社會環境。

3、公正廉明

  權力部門和強力部門以及公安、法院、司法等辦事要做到公正廉明,以防怨氣產生,否則不平則鳴。要處理好領導與廣大群眾的關係,辦事公正廉明,這樣才能順利地進行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快速發展。

  對於上述三個難題,人們有目共睹。如何解決這些難題,筆者認為,對治之道,要宣傳 以佛教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淨化人心,以至天下太平。因此,一乘頓教可為國家安定和諧、人心淨化提供寶貴的思路。一九九三年全世界宗教倫理代表六千 五百多人,在芝加哥召開會議,最後通過《全球倫理普世宣言》,基本上和大乘佛教是一致的。第一條提出,每一個人都應該受到符合人性的對待,「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實際上,就是要求拋棄自我中心主義。這點在佛教上是最徹底的,佛教不但要求破除我執,還要求破除法執。還有四個中心,宣言提到一種非暴力的和尊 重生命的文化,不可殺人,尊重生命。第二條,一種團結的文化和公正的秩序,不可偷盜;辦事公正。這個要求對法律界非常重要。我們國家領導人依法治國,以德 治國都好,如果能夠做到公正廉明,就容易團結人民。古話講「不平則鳴」,不平則起爭端。第三條,一種寬容的文化和誠實的生活,不可撒謊,言行都應誠實。佛 教是比較寬容的,佛教能夠寬容其他宗教。現在世界上欺騙、不誠信的情況太多,由於不誠信而在商業方面滋生出很多問題。而一乘頓教則特別強調要有至誠心、清 淨心。第四條,一種男女之間權利平等和夥伴關係的文化,不可奸淫,彼此尊重,彼此相愛。這個宣言同大乘佛教的五戒中四條都相同,不殺生,不偷盜,不撒謊 (不妄語),不邪淫。可見大乘佛教對現時世界的貢獻非常大,佛教道德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普適性。佛教道德的基本要求不但適用於信仰者,而且對當今社會整個 人類都有最基本的指導意義。

五、一乘頓教與社會和諧

  「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法理是佛教至關重要的觀念,它同愛因斯坦「宇宙間存有森 嚴的因果規律」的提法是一致的。正信的佛教徒都相信「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道理,因此,他們時時刻刻都自覺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不敢亂來,堅持止惡揚 善。佛教和法律都希望實現國家、社會、人民有序的穩定和公正。佛法和法律非但不矛盾,而且有互補的必要。例如:政法機關依法嚴打、反貪、掃黃等等,和佛教 所說的「善惡到頭終有報」、「一切自作自受」以及要求佛教徒守五戒、行十善、六波羅密、四攝法等,其目的都是為了淨化人心、止惡揚善,實現國家社會的安定 團結。沒有政法強力部門來鎮壓犯罪活動,人民的生命財產就沒有安全感;沒有佛法來淨化人心,就難以使人止惡揚善以治本。所以,深信佛教的因果論,則能自覺 自律思想和行為。而且佛教鼓勵積德行善,佛教徒並不囿於宿命觀而無所作為,與現代社會健康發展的要求是相適應的。

  如果佛教的「因果報應,隨業輪迴」成為一般的道德戒律,可以有效地促使執法者自 律,減少腐敗現象。現在,雖然有些檢察官、法官並不是佛教徒,但他們憑宿生所植善根,能不為外界物欲所動,持守著公平和正義的理想,並付諸行動,與佛教所 弘揚的道德理想並無二致。人的先天因素往往已經註定,但是加強後天的教化因素可以養成良好的品格,而佛教化度的效果為最。學習為人民服務等高尚情操的做法 是值得讚賞的,但是仍然是一種外在的要求,需要內在的動力去培植。釋迦牟尼佛應世,說因果,勸戒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驅除人的貪婪和嗔恨心,就 是要無量慈悲普度有情,從「潛意識」(屬阿賴耶識)等處去除人性惡的意念,是以個人內心的實證為基礎的。一乘頓教說:「願令凡夫所住處,速舍眾苦所集身, 當得至於無垢處,安住清淨法界身!」其慈悲願力無邊無際無私無畏!因此,政治和法律對人的行為提出外在要求,而佛教純潔人的靈魂、內在地教化人,二者相輔 相成。

  現代人大都不信佛教的道理,以為是封建迷信的產物。當今社會人心不古,道德滑坡, 出現兩大病症:其一,盡情享樂。既然認為人一死百了,那麼就祇圖享受。為了錢,甚麼都敢幹。有機可乘則貪污腐化,以圖享樂;無機可乘,則鋌而走險,偷盜、 強姦、賣淫、販毒等等。他們心存僥倖:就算萬一被抓到,也都長痛不如短痛,這樣死比窮死、餓死還好!這種思想很可怕,以致嚴打、反貪、反黑、反毒、掃黃等 屢禁不絕,這是法律難以治本的原因。其二,邪見名世。如恐怖分子認為:世界這麼苦,做人這麼苦,若為聖戰而死,就可以立即升天,天堂甚麼都有,可以盡情享 樂。所以他們身懷炸彈與無辜群眾同歸於盡,他們雖知人不是一死百了的,但他們也根本不信「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道理。恐怖分子濫殺無辜,還想升天堂,簡 直是癡心妄想而已;他們死後非但升不了天堂,相反還要受無窮無盡的地獄之苦。

  如今世風日下,主要是由於大多數人都以為人是一死百了的,不相信因果報應、隨業輪 迴的道理。筆者認為,對治之道,要宣傳以佛教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淨化人心,以至天下太平。當今社會恐怖活動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要解決這個 問題,各國領導人在必要時可借助武力;但關鍵的問題在於淨化人心、轉化人心。如果世界各國的領導者能夠深刻認識到這一點,並宣傳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道 理,對醇化道德、止惡揚善、維護社會秩序有很大的益處。按照佛教的道理,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按照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規律發展的,如果世界各國人民都 明瞭這一深刻的道理,自然而然就會止惡揚善,實現世界和平。

  現值科學昌明時期,而世界宗教的發展卻日益繁雜,教義互異,各執己見,互相爭奪, 極端主義者從而挑起教派鬥爭乃至國際戰爭,危及國際間的和平共處。……歷史上的許多實例證明:某些宗教非但無益於國家社會的安定團結,反而成為國家社會動 亂的根源之一。唯有佛教認為眾生平等,提倡「清淨居心,慈悲救世」。信佛是自覺、自願的。佛教「教化世間,引導世間」是隨順機緣的。其弘法之道,審時度 勢,隨順機宜。六祖云:「言下若相應,即與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一乘佛教以無量慈悲包容一切,普度有情,同時絲毫不勉強人。強調必須破除我 執、法執始能悟道證果。《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即:各人破執的程度不同,相應地其證果的品位就有差別。由此可見:正信的佛教徒較 易與其他宗教和平共處,不會給國家社會帶來麻煩。然而現值末法時期,眾生福薄,邪魔外道乘機打入佛教隊伍,篡改佛陀的教義,提倡邪見,擾亂正法,故當前佛 教內部亦有「物腐蟲生」的現象……關心佛教的明智者和正信的佛教徒應深思「阿難七夢」的密意。

  縱觀佛教史,並沒有出現高僧執掌世俗政權的情況,往往是世俗政權大力弘揚佛教從而 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和經濟的發展。眾所周知,佛教在唐朝最為鼎盛,而唐代也是中華民族鼎盛時期。唐朝許多皇帝都任用高僧作為國師。儘管歷史上許多佛教高僧享 有極大的尊榮,但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從來沒有任何權力欲望或訴求;而是在因緣成熟之時,為國家和民族竭盡心力。例如,僧一行禪師在天文學史上取得了輝煌的成 就,最後積勞成疾,吐血而逝;唐玄奘不畏艱險西行取經,促進了印中兩國文化交流;善無畏、不空等著名僧人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文化問題對於佛教徒而言,至關重要的是讀書和工作時所受的文化教育。經驗證明:佛 教徒都能接受上述的文化教育,而且要求比其他人做得更好。一乘頓教既深入世法之中,又超出世法之上,我們提倡:學佛和讀書(或工作)互相促進;修持境界和 學習(或工作)成績雙豐收。這主要是通過修持提高靈慧性來達到上述目的。對於黃色和暴力的電視或書刊,正信的佛教徒一般不看,以免「無明熏真如,以致迷真 逐妄」。佛教「教化世間,引導世間」是隨順機緣的,是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的。雖然佛教隨順機緣、不強求發展,但佛教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死 前途的大事。佛教的理論廣博精深,科技愈是發達,愈能驗證佛教的理論是真理。佛教某些深奧的理論有時也許與科學的理論矛盾:例如佛說的「時空非實」、「色 即是空」等深奧理論曾被科學家懷疑和否定了二千多年,但愛因斯坦發明(現)相對論後,也說「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和佛說的「時空非 實」、「色即是空」的密意是相通的。愛因斯坦說:「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瘸子;沒有宗教的科學是瞎子。」「如果有一個能滿足科學要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先居住在德國,後遷居美國,他當然知道世間的各種宗教。他上述的評論,是他堅持真理原則的表現。

  傳統佛教經歷數千年而不衰,今更傳播到歐美各國,其生命力之強大,當然是由於它的 教義,經得起現代科技的檢驗。「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人之心靈也,如法修持一乘頓教,令淨賴耶識,「寧靜散亂之心,而起契理思慮」啟發靈慧性, 對提高學習和工作品質,乃至多所發明創造,為人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貢獻,法效很好。宣傳傳統佛教的教義,人不是一死百了的,而是死而未了的,是按 照「因果報應,隨業輪迴」的規律發展的,更有利於國家社會的安定,團結,實現和諧社會。

結語 一乘頓教之宗旨

  一乘頓教之宗旨:制止妄念,斷絕私利,清淨居心,慈悲救世;其主要功能是發揚一乘 佛旨的妙用,馮達庵大阿闍黎寫的《圓音月刊發刊詞》云:「廣東以發揚一乘佛旨著於世。教無論內外,人無論緇素,凡得其妙旨密行於身心,莫不運用自在,且轉 利益群眾焉。以教內言:律宗得之,洞明戒體;淨宗得之,決定往生;空宗得之,實契中道;相宗得之,克證圓成;性宗得之,深達法源;密宗得之,迅入悉地;乃 至三乘有學無學得之,翻然回心。以教外言:儒學得之,易儕聖賢;道家得之,頓薄神仙;帝王得之,仁被四海;士夫得之,智邁群倫;將軍得之,心心衛國,奮不 顧身;宰官得之,念念愛民,誓不貪賄;乃至大眾得之,忠誠益忠誠,孝友益孝友,節義益節義,廉恥益廉恥。德有其基,咸能擴而充之;心有所污,咸能滌而新 之。至矣哉,無上佛旨妙用之大也!」一般修行人被迫著走向三乘的道路,尋覓那海樓蜃市似的化城。新時代的人們,一心一德地為大眾服務;依著那大公無私的清 淨心願,從長期工作裡體會那一緣一相的妙行,綿密地修成那不住塵相、不昧靈知的一乘功夫。新時代的佛法,自當漸放光芒,與日俱進,乃至擴充到無量無邊的虛 空,與十方佛土互相輝耀(馮達庵大阿闍黎《新時代的佛法》)。

參考文獻:

1、馮達庵大阿闍黎:《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2、馮達庵大阿闍黎:《新時代的佛法》

3、《六祖壇經》

4、《證道歌》

5、《金剛經》

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注:讀者如果對楊老師文章感興趣或有任何問題,可發信至:channayb@yahoo.com.cn.

 
 
竺摩法師、人間佛教和香港佛教的發展——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訪談錄(下)
◎何建明(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教授)

(接上期)

港佛教,經過五、六十年代,許多長老大德艱辛的開 拓;七、八十年代努力的弘揚,現時發展漸趨活潑與多元。究其實,佛教的教義與修行方法,根本上乃是以人為本,「人間佛教」的提倡與落實,令佛弟子打破求玄 探妙的迷惑,清楚明白佛教是現世的、此生的宗教,而不是他方的、來生的宗教,因而更能貫徹「人成即佛成」的理念;學佛修行,固然是為了超三界,脫生死,出 輪迴,但要出離三界,必須經歷一番艱苦跋涉的路程;而這一路程的起點,即在於「人」與「人間」,離開了「人」與「人間」,我們的修行,我們的願心,我們的 努力,便無從生根,也就無法著力了。佛教不是徒具高深理論的宗教,而是蘊含高度實踐性的宗教;因此「人間佛教」的真義,必然是實踐性與現實性的,而其所帶 來的影響,必然是放在此生、此時、此地的現實中去實現的。

何建明:太 虛大師在生前,尤其是一九二○年代以後,還是比較注重僧伽團結的,他對待比較傳統的或老式的僧眾,像印光、守培等,還是相當尊敬的,他也經常批評受他影響 的一群新式年輕僧人對待老式僧人的過激行為。太虛大師的激進,不是體現在行為上,更多的是體現在人生佛教思想和僧制改革,特別是辦佛教教育和社會服務上。

永惺長老:其 實,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就是要服務於社會,與社會結緣。我們剛來香港的時候,一般人對我們都不太尊敬,有些人見了和尚就說:「不要賭錢 呀!」(意思是說,碰見「光頭」的,一定會輸光了!)總是有些不好聽的話。後來,我們相繼辦了一些社會福利事業,例如老人院、佛學班、中、小學和幼稚園 等,一直都在辦。現時香港一般人已完全改變了對佛教的看法,再也聽不到以前那些閒話了。

何建明:在臺灣,有人將人間佛教理解為「做好人」,從而導致有些人批評人間佛教喪失了佛教的神聖性。其實,佛教所追求的不祇是「做好人」,更要成佛。

永惺長老:佛 教不祇是要求做個好人,「做好人」是最基本的、最起碼的;不是一個好人,怎麼能學佛呢?太虛大師就講過,學佛要從學做人開始。佛教以人為本,「人」是佛教 的基礎,從這個基礎做起;由普通人到聖人,所謂「轉凡入聖」,那就是更高的境界了。現在這個末法時代,真正的聖人已經很難找了,所以還是先談做人,做一個 堂堂正正的好人。這是學佛的基礎。我們宣揚佛法,祇能向人宣揚,向畜生宣揚沒有用,因為牠們聽不懂。佛為甚麼要降生到人間來說法,而不是降生在天上呢?無 非是針對人而來說法的。由此可見,祇有「人乘」,才能學佛;因此,佛教離不開「人」;離不開「人間」;是真正的人間佛教。雖然經典裡並沒有明顯地提到「人 間佛教」這個名詞,實際上所說的義理均以人間佛教為中心。所以,人、天乘是弘揚佛法的最重要基礎。

何建明:當年法舫法師來港澳弘法時,在各處的講演,並沒有大談甚麼高深的人間佛教或人生佛教理論,而祇是就佛教的因緣生法觀、眾生平等觀和緣生無我觀、因果觀等,來談人生問題和佛教的救世精神,這些其實都是佛教的基本義理。

永惺長老:對的,這些的確是佛教的根本義理,這樣講確實能夠深入人心。究其實,佛教即是「人生」的佛教或「人間」的佛教。對一般眾生來說,祇能談人、天 乘。你講甚麼菩薩乘、佛乘,那距離人還很遠,可望而不可及,一般人很難接受。如果連一般眾生都不能接受,我們還談甚麼弘法利生呢?因此,學佛要先談人乘, 再談天乘,然後再談菩薩乘、佛乘等,一步一步的往上昇,無法跨步超越。

三、人間佛教與香港佛教的發展

  香港佛教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五世紀前期內地僧人來港建造的青山寺和靈渡寺。據說香港的佛教徒佔香港人口的大多數,而基督教徒和天主教 徒加起來祇有十分之一。香港佛教近些年來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可以說是空前的。但是,在香港社會,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影響明顯大於佛教。其中的原因,當然主 要是晚清以來,由於香港為英人統治,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香港,並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在現時香港的各個地方,人們都不難看到基督教或天主教影響的跡象,除了 隨處可見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宣教場所,還有他們所開辦的各類社會慈善和教育機構。據《香港年報》報導,到二○○二年,基督教在香港開辦了三所大學(香港中 文大學崇基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一百五十八所中學、二百零六所小學、二百七十三所幼稚園、一百一十六所幼稚園,還開辦了七家醫院,十八家診所 和五十九個社會服務機構,還有社區中心、家庭服務中心和青年中心共二百二十七所、日間護理中心七十四所、兒童院十七所、安老院三十五所、老人中心一百零六 所、失聰人士學校二所、失明人士學校一所、弱智和殘疾人士訓練學校四十七所。香港有天主教學校和幼稚園三百一十四所,天主教會開辦的醫院六家、診所十五 家、社會服務中心十四所、宿舍十四所、安老院十二所、殘疾復康宿舍十七所。相比較而言,佛教在香港所開辦的社會慈善和教育機構就少得多,其中醫院一間,大 學一所,中、小學和幼稚園近百所,護理安老院十多所。

  香港的佛教較之基督教和天主教,其社會服務和社會影響不足,與香港的佛教文化、學術和教育的不發達,由此帶來的各類佛教弘法利生人才的嚴重匱乏,有著 直接的關係。目前,香港的佛學院祇有一所,而香港基督教擁有十六所神學院和聖經學院,並有十六家基督教出版社,以及六十九家基督教書店。因此,與基督教和 天主教相比,由於有了人數多得多的佛教信徒,香港佛教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但任重而道遠。

何建明:我 在長老的一些講演中和長老的傳記中,都看到長老多次提到太虛大師在民國以來所開創的革新佛教的人間佛教運動,並認為人間佛教是現代中國佛教的發展主流和趨 勢,因此,長老也多次明確地提倡人間佛教或人生佛教,認為佛教辦社會慈善和教育事業,對佛教在社會中樹立起積極、正面的形象非常重要。而太虛大師的人間佛 教思想就是要求多辦社會服務事業,積極為現實的社會人生服務。基督教和天主教都非常重視辦社會慈善和教育事業,香港地區表現尤其明顯。但是,辦社會服務事 業畢竟不是佛教的全部或根本。這是屬於佛教所說的修福或積功德的方面,佛教還要求修慧,也就是戒、定、慧。您覺得如何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永惺長老:我 們要提倡人間佛教,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辦社會服務事業非常重要。我來香港,先後辦了東林安老院和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這是社會慈善事業。另外,我還曾經 辦了六間幼稚園(現時祇剩下兩間)、四間中學和十間小學,我都曾擔任這些學校的校董、校監(現時祇任一間中學及一間小學的校董,其他的都推辭了)。我認為 弘揚佛法,一定要深入社會,一定要辦教育和社會慈善事業。在香港,基督教和天主教都很積極地辦教育,有三百多間學校,我們佛教祇能辦二、三十間;相比之 下,他們就有較深入的社會基礎。因此佛教首先要通過辦社會慈善福利事業來廣結人緣,讓人信任你、信服你,從而建立社會基礎;沒有社會基礎,就沒有人緣,就 不能吸引人,就不能使人信服;失去了群眾的支持,那如何能夠弘法利生?

何建明:其實,現在的香港,辦教育幾乎達到飽和狀態,香港的佛教界雖然在香港辦的教育事業不如基督教和天主教多,但在大陸辦了許多教育事業,香港佛教界在大陸辦的希望學校有幾百所,遠遠超過香港的基督教和天主教。

永惺長老:是 的,香港佛教界在大陸資助建立了許多希望學校。不過,現時香港天主教和基督教均擁有大量人才,較之佛教,略佔優勢;目前,缺乏人才是香港佛教界面臨最大的 問題。六、七十年代,我在香港曾辦有菩提佛學院、華夏書院、真理英文中學,並與冼塵法師等合辦能仁書院。這些年來,我更在國內先後資助了十多所小學、在東 北建立四所高中,都是希望工程學校;因此,北京政府對我非常重視,各宗教文化機構爭相邀請我當名譽會長、委員等等;萬里長城上都有我的題字。與此同時,我 又成立了教育基金,資助國內佛學院及學僧;前幾年東北海城三學寺佛學院建成後,還特別邀請我去開光。現時畢業的學僧都能學以致用,獨立講經說法。另外,零 四年朝陽市政府送給我一座清代喇嘛廟,我打算把它改建並發展為一所新式的佛學院(暫名為「朝陽佑順寺菩提佛學院」),招收有志修學佛法、研習佛典的青年僧 伽,希望能為當地佛教培育新一代的接班人。所以,我覺得,要振興佛法,利益社會;不能單從一般大學或高等學府中吸納人才,佛教要自己培養人才,如此才能迎 向社會的問題與及時代的挑戰。

何建明:提到人才問題,我想到現在香港佛教界的許多長老,如覺光長老、超塵長老和您等等,都是佛學院畢業生。記得您就是一九五○年代初香港華南學佛院畢業的。當時你們在華南學佛院,是仿照太虛大師當年辦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院的方式,還是沿用諦閑法師當年辦觀宗學社的方式?

永惺長老:都不是,而是沿用倓虛法師在湛山佛學院辦學的方式進行教學,課程的安排是依當時實有之師資而定,有甚麼老師就上甚麼課。記得那個時侯,三位老法師授課的形式主要是講經,他們講過唯識、《法華經》、《楞嚴經》等。可以說,當時的課程以經典的講解為主。

何建明:除了講經,還開設了其他知識課程,如科學知識,西方哲學或西方文化,外語之類的課程嗎?

永惺長老:當時就是三位老法師講課,他們以講經為主,基本上沒有其他課程,而實際上當時經濟條件也請不起其他社會人士來講課。記得在湛山佛學院時曾開過英語課,而在華南學佛院時,起初也開過粵語課,但學的人很少,後來就沒有再開了。

何建明:位於沙田的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在現代香港佛教史、乃至現代中國佛教史上都有著特別的意義。新中國成立前後,一大批內地的佛教和道教出家人避難香港, 他們人生地不熟悉,無處吃住,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就採取先收留的辦法,然後勸導和幫助他們還俗,變成基督教徒,據說當時不少出家人都因此還俗和信了基督教。 我在長老的傳記中看到,當年從東北來的東渡法師就曾上過道風山,後來他下山了,沒有聽信道風山的那一套說教,還寫了本《道風山的過去》小冊子,向從內地來 香港的僧人揭露道風山基督教叢林的的行徑。不知道長老是否瞭解道風山在一九五○年代的一些情況?您是如何看待道風山的那種作法的?

永惺長老:我 們很感謝樂渡法師。他比我們早從青島來香港,並瞭解道風山的情況;他當年聽說道風山收和尚、給路費。道風山也叫做叢林,有客堂等。從形式上,與中國佛教的 叢林一樣。於是樂渡法師便上山去了,結果發現與他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道風山的目的是要和尚還俗,勸和尚與師姑成家,改信基督教,並給予一點點金錢和物質上 的幫助。據說,道風山破壞一個出家人,支持他們的那個國家的教會,就會給他們一筆錢。把出家人騙上山要他們還俗,並改信基督教,這種做法與行徑,當然是很 差劣的,對佛教而言無疑是一種不道德的破壞。

何建明:當時長老在華南學佛院讀書,是否見過道風山來人勸學佛院的學僧上山的?

永惺長老:有 的。不過,來的人通常是從東北來香港的,他們原本就是和我們一樣的出家人,有的還是我在湛山寺佛學院的同學,當時受到道風山的誘騙,後來都娶妻還俗了。他 們住在道風山,過時過節的時候,沒有事做了,就常來我們這裡玩。他們來我們這裡,倒沒有勸我們還俗,反而是我們勸他們:「還是出家當和尚好!」

何建明:當 時在香港比較有影響的佛教主要有兩個系統,一是江浙來的太虛系,他們主要是太虛大師的學生或門生,如印順、續明、竺摩等等;二是東北來的天臺宗系,就是以 你們華南學佛院為主的這個系統,包括東北三老,還有覺光法師他們。當時香港的佛學院也主要是這兩個系統創辦的。像超塵法師他們辦的正心佛學院和棲霞佛學院 等,倓虛、定西和樂果三老辦的華南學佛院等。那麼你們的華南學佛院與正心佛學院等之間有來往嗎?

永惺長老:沒有。當時兩系幾乎沒有甚麼特別的來往,基本上是各走各的路,各自發展;江浙系到底做了些甚麼、如何做法,我們都不太清楚。即使從東北來的很多僧人,我們也不一定都認識。不過,太虛系的法舫法師從斯里蘭卡來香港,我們曾經邀請他到華南學佛院講過開示。

何建明:當年法舫法師在華南學佛院主要講了些甚麼?講太虛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嗎?

永惺長老:沒有明顯感覺到他講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主要是一般性的開示,講佛教的基本義理。那時他在斯里蘭卡學習、弘法和講學多年,對南傳佛教的瞭解相當深入,因此講的大部份都是有關原始佛教教理方面的內容。

何建明:長老在華南學佛院聽過東北三老講到太虛大師及其人間佛教改革運動嗎?你覺得東北三老受過太虛大師的影響嗎?

永惺長老:沒 有。他們沒有提到過太虛大師;大概還是受諦閑法師的影響較深。倓虛老法師好像也沒有與太虛大師交往過。不過,太虛大師在國內外很有影響力,他講的東西很新 潮,而且還辦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佛學院;而倓虛老法師在北方辦的佛學院,雖然與諦閑法師辦的觀宗學社有些不同,但是否是直接或間接地受過太虛大師的影響,實 在不得而知。

何建明:我 們現在談到人間佛教,就當今而言,會自然想到臺灣的佛光山、法鼓山和慈濟功德會等大道場,一些人總以為那才叫當代的人間佛教。其實,在香港,不僅長老多次 公開主張要提倡人間佛教或人生佛教,建立人間淨土,並做了許多實際的弘法利生事業;覺光長老也是弘揚人間佛教的;秦孟瀟居士在給《覺光大師弘法集》所寫的 編輯前言中,就明確提到「為實現『人間佛教』宏願,大師更不辭辛勞,風塵僕僕前往祖國內地、臺灣和海外弘法傳教」。大嶼山寶蓮禪寺不僅在香港做了許多弘法 利生的事業,在大陸建了兩百多所希望學校。智慧法師在方丈陞座典禮上也說到:「我們奉行佛陀教誨: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求兔角。修行 並非要遠離世間,而是要面對人生。如果可以令佛法融入社會,建立人間佛教,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香港佛教界在服務社會,弘法利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 工作,雖然不像臺灣的一些道場那樣經常講弘揚人間佛教,實際上也是走人間佛教的路子。

永惺長老:人間佛教的道路不祇是臺灣佛教界在走,香港佛教界也在走,大家所走的都是同一條路;不走不行啊!沒有別的路可走啊!人間佛教是唯一的出路,也是佛教利益眾生的唯一路向。

* 非常感謝香港菩提學會趙仁行居士的大力幫助,她還參與了這次訪談記錄部分內容之整理工作。

 
 
大師的風采——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2)
◎釋正進

(接上期)

師的講話結束了,聽眾被大師風趣幽默的講演迷住 了。過了好一陣,才緩過神來,於是掌聲四起,議論紛紛。大師在眾人陪同下,從普濟寺東門入寺朝天王殿走去。大師指著天王殿,問走在一旁的信光法師:「老的 嗎?」信光法師回答:「是老的,解放前就這樣。」大和尚說:「改革開放以後,維修了一次。」大師點頭,步入天王殿,向彌勒菩薩像行合十禮。大和尚說:「大 師呀,彌勒菩薩歡迎你!」

  走出普濟寺天王殿,視野頓然開闊,古嶂垆枝蔽日的前方,一座雄偉、耀人眼目的大殿矗立在大師的眼前。大師站立不動端詳著它。淨旻法師和大師說:「這是 圓通寶殿,又名普濟寺的活大殿。」大師點頭,仍目視著前方。此時,從大圓通寶殿裡傳出鐘鼓齊鳴和諧的聲響。戒忍大和尚在一旁向大師解說:「我們又叫它『三 寶殿』。三寶,普濟寺的寶中寶。第一寶,它能大能小,站三、四百人呀,不覺得疏散;站三、四千人呀,不覺得擁擠。它總共面積,祇有一千兩百個平方米。講的 是週邊平方。可站三、四千人,它也站得下,沒問題的。」大師插話:「能大能小。」「這是一寶,二寶哪,這個大殿很奇怪,蟲呀、鳥呀,它飛不進去,鳥蟲不在 裡面做窩。第三寶,它這裡面不生蜘蛛網,你十年二十年不去打理它,蛛網是沒有的。所以說,這個大殿人稱『三寶殿』,很有名氣,可稀奇啦!」聽到這裡,大師 笑了,說:「因為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緣故啊!它們(指蟲、鳥、蜘蛛等)可能找我去了。這個殿好!在這裡上早晚課,你們就是寶中之『寶』!」聽到大師如此 說,我們都開心地笑了。

觀世音菩薩拿念珠,念甚麼?

  星雲大師邁步走向大殿,在大圓通寶殿的石臺階前戒忍大和尚提議大家合影。大師點頭應允。一聽說照相,人們就往前擠,大師的身旁陸陸續續站滿了人,十幾 架二十幾架相機閃個不停。大師見照相的攝影師們被後邊的人擁擠得有些靠前,取景困難,他老人家開口說話了。「大家往後退,往後退,這樣大家都照得到。我們 再慢慢地等你們幾分鐘。」一陣相機快門的按鈕聲響過之後,大師才說了一聲「ok啦」!

  大師與道生長老邁步走向臺階。大師用手示意,讓道生長老走在前面,道生老法師笑著讓大師,他一邊讓,一邊說:「大師,今個兒天也好,人也好,一切都 好!」大師說:「你也好,我也好。」倆位老人說著,我聽不懂的禪語,同大家一起走上了臺階,大殿裡的鐘鼓齊鳴聲越來越響,雷鳴一般從大殿裡傳出來。戒忍大 和尚禮請大師進殿。

  大師步入大殿,鐘鼓止語,靜靜地觀望星雲大師於正法明如來寶相前拈香,跪拜。大圓通寶殿裡響起三聲,磬的悅耳的脆響。維那師呼,兩序大眾一齊向上頂 禮。頂禮星雲大師,展具,向上問訊,三拜。大師答:「不展具,一拜,阿彌陀佛。」拜畢,大和尚走過來對大師說:「大師,大家非常歡喜呀,這個……」大師 說:「要講話嗎?」大和尚說:「大家很想聽大師講開示!」大師問:「在這裡?」大和尚說「這裡。」大師點頭同意。

  大和尚面向大眾師父,面向大殿門外渴望聽佛法的朝山信眾,手拿麥克風說:「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希望大家靜心地聽星雲大師,給我們講增智慧的開示。這 是我們多生多世所修來的福報!希望大家認真地聽、靜心地聽、好好地聽,開發智慧,將來依教奉行。大家熱烈歡迎大師講開示!」大殿外,響起了掌聲和歡呼聲。

  星雲大師接過麥克風,微笑著面向門外說:「戒忍大和尚、各位長老大德、各位居士:阿彌陀佛!我現在是快樂的。我八十歲第一次朝拜普陀山,真的很幸福, 身心皆在觀世音的慈光普照裡。但是,在五十五年前,我對普陀山的地理環境、寺院建築、叢林風範等已略知曉了一、二。因為六十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同參道友弘 圓(音。筆者注)法師,在這裡(普陀山)常住過很久,他常常把這裡的事情告訴我。我就對他說,你應該把這些典故、傳說,以及靈異的故事記錄下來,寫成書, 告訴大家,讓更多的人知道。後來,他按著我的想法,編出了一本小冊子,叫《普陀山傳奇異聞錄》,由我幫他出版發行。這本書,在世界海內外不知賣了幾百萬 本。就拿這普陀山普濟禪寺來說,與觀音菩薩心靈感應的的故事書上記載了很多很多,如《竹禪避難》、《化聞和尚告禦狀》等。例如說,很多人來這裡拜佛。拜佛 嘛,有的,拿了很大的蠟燭,因拜的人太多,點上來不能給你點的很久,就給你拿起來。拿起來了,有的人就想:不知菩薩有沒有知道,看沒看到(我來燒香,明燭 供養她)。存了這樣的心,菩薩就會告訴你,你來意不純,退為原地。

  「所以,祇要我們的心到了,不要說到了這普濟寺,即使沒到,祇上了普陀山;沒有到普陀山,在家裡動了念頭(拜菩薩的念頭),這裡的菩薩就會知道了!因 此,我們普陀山的觀世音呀,不但走上了全世界,也走進了我們全國各地人們的家庭,把吉祥安康帶給大家。觀音菩薩走進我們的心中,人人都有心中的觀世音,觀 自在。所以,我們看到拿著這個念珠,你念甚麼?念觀世音。觀世音也拿念珠,念甚麼?還是念觀世音。觀世音為甚麼要念觀世音呢?求人不如求己啊!因此,我們 每一個人來求觀音,拜觀音,是重要的不要忘記了自己的道德和慈悲,對社會的貢獻、服務。這是我們佛教徒很重要的功課。今天,我們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來到寶 山,參加觀音文化節,能在一起有機會親近普陀山的長老大德和各位法師,向你們學習,也謝謝你們在吃住諸方面的照顧。今天,向大家就彙報到這裡。下次,也歡 迎大家也到我們的小道場——佛光山,來給我們弘揚觀音信仰!」

人生在世,甚麼都可以沒有,你不能沒有慈悲。

  星雲大師在普濟寺方丈殿小坐,在靈鷲樓前合影,便驅車前往千步沙的「太虛蘭若」遺址公園,參加將要在那裡舉行的奠基法會。

  車在盤山公路上行駛,車在千步沙公園林木疏朗的沙地上停泊。大師下車,手拄拐杖,面向大海,注視著千步沙浪花歡舞的海岸線。有人問,「大師來過這個地 方?」大師注視良久,回答「神來,神遊普陀!」如此清閒地久留,是不可能的。「太虛蘭若」遺址正等著他揮鍬培土,為其奠基。大師在眾人的陪同下,拾階而 上,來到當年太虛大師曾閉關修持的地方。

  在戒忍大和尚盛讚大師此行是弘揚「人間佛教」的繼續,是實踐「人間淨土」又一個里程碑之後,星雲大師致辭言道:「普陀山管理局蔣局長、戒忍法師、各位 嘉賓、先生們、女士們:大家好!我跟你們大家說一句賣老的話,恐怕這裡的人祇有我見過太虛大師。我受過他的教誨。記得在一九四七年,他往生的時候,圓寂的 時候,我(感到)好像天崩地裂,比我死了父母還要傷心。我曾經在讀書的時候,我心目中的偶像,除了佛菩薩以外啊,就是太虛大師。我曾經對人說過,假如太虛 大師叫我赴湯蹈火,粉身碎骨,我都不會問為甚麼。因為我崇拜他我就應該效法服從他!太虛大師,他影響了中國佛教、世界佛教!

  「現在的人間佛教呀,是透過他來發揚的。他發揚人間佛教是同普陀山有著密切的關係。他是在這裡開悟的。他沒有讀過書,他九歲出家,我十二歲出家。我看 他過去的歷史,童年的生活比我要辛苦,不過,他遇到他很好的師公——莊嚴老和尚呀,帶他到普陀山來,在這裡閉關,在這裡教書,在這裡開悟。我現在看到『太 虛蘭若』,這個佛教極其潔淨的地方,在此奠基。我感到很欣慰!太虛大師,太虛空,都是我們心的一個潔淨的淨土。所以,今天『太虛蘭若』建在這個地方,與普 陀山這麼多的芸芸眾生,到這裡來朝拜,拜的慈悲和智慧!觀世音是慈悲第一,太虛大師是智慧第一。所以,我們今後能把觀音的慈悲和太虛大師的智慧,由普陀山 這個基地,發揚到世界各地去!

  「人生在世,甚麼都可以沒有,你不能沒有慈悲;人生在世間處事,你不能沒有智慧啊!所以,今後的普陀山佛教要把觀世音的慈悲,再加上太虛大師的智慧(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普陀山佛教事業就會)前途無量。今世作佛!」

  大師的精彩演講,博得了余秋雨先生在內的嘉賓,及參與奠基法會的法師、居士們的熱烈掌聲。林木外海面上濤聲依舊,「太虛蘭若」草坪的樹林間鳥兒歡唱。(續下期)

 
 
隨筆禪話
秦孟瀟

盂蘭盆會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盛行所謂「鬼節」,千多年來未曾衰過,這個所謂「鬼節」,不是為了「敬鬼」那麼簡單,更不可與西方社會的「萬聖節」相比。 「鬼節」亦稱「盂蘭盆會」,來自佛教經典中的故事,與中國傳統的孝思人倫觀念極為融合,在民間形成了牢不可破的習俗及其「儒」、「釋」、「道」三教合一的 特色。這個「盂蘭盆」出自印度語的「鳥蘭婆」。這「盂蘭」翻譯為「倒懸」是極苦的意思。這是一種譬喻,是人死後墮落於「三惡道」中,如餓鬼道中的眾生,腹 大如鼓,喉細如針,饑餓難堪;猶如被倒懸著一樣,極為痛苦!「盆」是盛載食物的容器,就是說,用這盆器盛載各種珍貴百味,恭敬奉獻,供佛及僧,承仗三寶不 可思議福田之力,以解救其「倒懸」之苦。所以稱為「盂蘭盆會」,也就是為解救先士倒懸之苦,而盛設種種供養,奉施三寶的法會。

何謂「鬼節」

  「鬼節」在民間是相當傳統的,如今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東南亞各國,以及歐、美、澳、加等國,凡是有華人的地區,都少不了「鬼節」祭祀祖先 活動,它有著孝親思念的深刻意義,已形成了習俗民風,各地民眾發起「盂蘭盆會」,家家戶戶孝子賢孫都參與活動。一般世俗人對於「盂蘭盆會」的原始意義,幾 乎都不清楚了,而是代代相傳罷了,祇知道所謂「鬼節」,這與西方社會人士所傳的「鬼節」(萬聖節)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向廣大讀者闡明盂蘭盆會的真正意 義。在佛教有部(佛說盂蘭盆經),所謂「盂蘭盆」,是華(中國)梵(印度)合併之音,「盂蘭」是印度梵語,華文譯為「倒懸」,「盆」是華語,是用器。一個 人如果頭朝下,腳朝上;就叫「倒懸」!這部經就是因為目鍵連尊者的母親墮入餓鬼道,受饑渴苦,欲食不得。此種痛苦猶如「倒懸」一般。

談「餓鬼道」

  據史載,我們中國最早有盂蘭盆會是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初時梁武帝依佛制設齋供佛及僧,可是演變到後來變為施鬼神食,這是違背佛陀的原意。在佛經上可以 看到,目連尊者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是屬「神通第一」!在他跟佛陀出家後不久,因為具有宿世善根,所以很快地證得羅漢果,獲得「六種神通」。目鍵連成道後, 第一件事就是想要報父母親恩德,救度先亡父母。於是目鍵連以天眼通觀察,發現他的母親已經墮入「餓鬼道」!佛經說,餓鬼道有三種障礙:一種是「外障」,此 類餓鬼常受餓渴,唇口乾焦,處處求食,遇到泉水想喝,泉水馬上變成血膿,無法飲用。另一種是「內障」,肚子很大,咽喉細小如針,口如火炬,無法飲食。再一 種是「無障」,雖然可以飲食,然隨其所飲之物皆被燒焦,變成火炭。目連的母親既墮入「餓鬼道」,當然要遭受餓渴的痛苦!

孝思報恩

  目鍵連尊者運用「天眼」,看到其父生前積善昇往忉利天享天福,而其母生前作惡多端終墮阿鼻地獄在餓鼻道中受百般苦!目鍵連見了切骨痛心,忙乞來飯食喂 哺母親,誰知美餐還未到口;立刻變成火炭,無法下口。目鍵連無計可施,急得捶胸頓足,祇好去求佛陀指示。佛陀說:你雖然得道成了羅漢,但靠你個人力量還救 不了你母親,須在七月十五日廣造盂蘭盆會,仰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設百味珍餚甘美果品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所有具清淨戒行僧眾齊來受食,其德如泛 洋大海不可思議,斷然能使七世父母脫離三途之苦!目鍵連遵循佛陀教誨,如法去做了,其母終於脫離地獄昇往忉利天。

凡世人造惡死後,隨生前惡業在火海地獄或鬼道受報,被倒懸鞭打,去解救被倒吊受苦的就是解倒懸。根據佛陀宣說的《盂闡盆經》,自古以來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各地佛教寺院都舉行盂蘭勝會超薦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孝思報恩,此即是,「慎終追遠」。

  俗話說:「父恩重如山,母恩深似海。」不論是在古代或今時,孝盡父母的行為,是文明社會的表徵。

扭轉乾坤

  有人說,香港佛教興旺起來,有多種因緣。在近五、六十年前,香港僧、尼非常稀少,較為集中地是大嶼山一些石屋、茅蓬住上幾個修行人,即是今日的寶蓮 寺,數十年前的規模也不大。至於市區內,也沒有一座大的寺院,祇是寥若星辰的數間佛堂、精舍而已。約在一九四七年前後,國內解放戰爭前夕,各地僧尼紛紛南 下,不少高僧大德卓錫香江,講經說法,弘揚佛法,普度有情。有著名的倓虛法師、定西法師、樂度法師、敏智法師等。在那時,覺光法師、永惺法師還很年輕。倓 虛法師在荃灣創辦華南佛學院,培育了一批傑出的僧才,諸如寶燈、永惺、大光、智開……諸位法師,覺光大師是近代高僧寶靜大師嫡傅弟子。在五十年代以來,這 些年輕有為的法師,發揚大乘佛教濟世精神,急起直追,扭轉乾坤,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改變了香港佛教的面貌,香港有龐大的佛教四眾弟子,遍及社會各個階層 內,潛力非常之大,這就是東方宗教寓於東方民族之間的特殊感情,發揮著不可低估的特殊力量,其奧妙在此。

早期佛教

  佛教界普遍把漢明帝夜夢金人,遣使求法,作為佛教傳入中國的開始,此說最早見於(四十二章經序)等文獻。根據信史的記載,佛教傳入漢地,當在兩漢之 際,即公元前後,它是通過內地與西域長期交通往來和文化交流的結果。從兩漢之際到東漢末年,約兩百多年,是佛教在中國的初傳時期。《後漢書》中關於楚王英 奉佛的記載,有助於了解佛教初傳入中國的具體情況。楚王英是漢明帝的異母兄弟,建武十五年(公元卅九年)封王。據其本傳可以總結佛教在當時的情況;(1) 佛教被視為神仙方術圖讖之類;(2)佛教最初祇在社會上層的皇室和地方豪強中流傳;(3)佛教在漢地最先傳播於洛陽、彭城、下邳、廣陵、豫章、會稽、交廣 等地。值得指出的是交趾與廣州為中國早期佛教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交趾的佛教最初是來自內地北方,但也有可能受南海傳來的佛教影響,並由此北上中原。三國吳 赤烏十年(二四七)抵達建鄴的康僧會,原籍康居,世居天竺,其父因商賈移居交趾,康僧會便是在交趾儒佛兩學紹隆之區成立起來的,據說康僧會後在南京弘揚佛 法。

修「波羅蜜」

  打開「成佛」的大門並不難!可以說,祇要掌握到一把金鑰匙就行了。這把金鑰匙的名稱叫「六波羅蜜」。誰能掌握它,誰就是「佛」!如此說來,要「成 佛」,不是輕而易舉嗎?說「易」,就「易」;說「難」,就難,關鍵在於自己是否能夠做到「依教奉行」。貴在實踐,空說一通,等於「畫餅充飢」。

  所謂「波羅蜜」,又作「波羅蜜多」,原是印度語,把它翻譯成過來的意思,叫做「到彼岸」;(波羅,彼岸;蜜,到)如以生死、煩惱為「此岸」,菩提為「彼岸」。修「六波羅蜜」法門能轉「生死」為「涅槃」,轉「煩惱」為「菩提」,是為「到彼岸」。

  對一個「信佛」而想「成佛」的人來說,祇有一條修「六波羅蜜」的大路可走,捨此別無他途。所以說,這是打開「成佛」大門的一把金鑰匙。那末,這「六波 羅蜜」到底是哪些組成的呢?依據經典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大要素。不具足這六大「修行」要素,所謂「成佛」,祇是一句空話而 已。

  布施波羅蜜,這不是一般善長仁翁捐獻錢財而已,而是「布施」是建立在「菩提心」與「大悲心」之上的,佛陀曾說:「四大海水尚可稱堂,我身施血不可稱量。」如是悲心積累功德,才能達成「無上菩提」之果。

精進不懈

  在「六波羅蜜」中,其中有個「精進波羅蜜」,謂何所指?根據佛典所說,它有兩層意思:它的力用現前時能支持「身力」實行「布施」、「持戒」,是為「身 精進」;也能支持心身實修「忍辱」、「禪定」、「智慧」,是為「心精進」。故精進是策進其他五波羅蜜集諸功德的「總動力」,同時是恆常保持不休不息對治 「懈怠」(懶惰)心的武器。《大智度論》用農夫種田以勤故必得豐收;行路涉遠以不停步故必到達,《遺教經》以細水常流則能穿石,鑽木不息則能得火來說明 「精進」。

  精進也有三種:一,披甲精進,即穿著精進的堅甲,奮身進入眾生生死艱險途中去與惡法鬥爭;二,加行精進,即加強了五波羅蜜行誓達無上菩提的目的;三、 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精進,即遇任何惡法的強敵而不避易、不逃避,不安少成、不中途妥協,下達目的不休息的力行。以五波羅蜜皆入精進中,故「精進」自成 為「波羅蜜」。

  「修行人」需要有精進不懈的意志力,才能踏上「成佛」的階梯,所謂不為則已,一為到底!人有一種惰性,「妤逸惡勞」、「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往往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佛家的精進波羅蜜,給世人很大的啟示,做任何事,須要有精進的意念和精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宇宙人生

  佛教的教義是非常獨特的。世界上許多宗教都有相似之處,它們信奉一個至高無上的「上帝」,或稱為「神」,或稱為「真主」;佛教是徹底的「無神論」者, 甚至把「神」與「人」等同起來,所謂「神」可轉為「人」,而「人」又可轉為「神」,彼此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上昇和下降,皆取決於「善」與「惡」的表現! 佛家把人看為宇宙的中心,一切皆由「人」自己所主宰,創造。佛典說:「一切唯心造。」離開了「心」的運作,就沒有萬事萬物了。人的「智愚」、「禍福」, 「貧富」,以及「壽命長短」等等,完全是「人」本身決定的。

  有人做「惡」事,有人做「善」事,有的人行仁慈,有的人凶狠殘暴……這一切的所作所為,構成了這個不平衡的世界,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的法則,這不是揭示了宇宙人生難解的「神秘面紗」嗎?

 
 
改變增長形式
楊釗

  二零零五年十月八日至十一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舉行了第十六屆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其中訂出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要做到六個必須:

  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和諧社會建設;必須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其中「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也為參加全球經濟一體化競爭的中國企業,提供了方向和目標,也是香港企業的一條出路。

  如何才能達到以上的兩個目標,而衡量標準又是甚麼呢?

  全會按照十六大的總體部署,提出了「十一.五」經濟社會的主要目標: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二零一零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二 零零零年翻一番,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優勢企業。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過多地依靠擴大投資規模,增加物質投入,以靠勞工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務。這種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令到能源、資源的大量消 耗,結果造成世界石油及資源的價格大漲,嚴重地影響企業的利潤,甚至相當部份企業虧損經營。這種忽視企業的效益,不惜浪費資源和能源,片面追求一時的速 度,盲目擴大固產資產投資規模,勢必造成大的起落,這種經濟發展是不能持續的。

  要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依靠科學分析,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注重能源、資源的節約和環境的保護。

  大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抓好問題的關鍵。祇要從根本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並從推動科技進步,深化體制改革,加強科學管理等方面採取有力的措施,才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

  對於中國經濟所面對的問題和提出的解決方法,對香港的企業及至本集團,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事實上,每個企業都應該經常認真地檢討,自身的效益如何,有沒有在人才、錢財、時間、精神等方面所發揮的效益不夠大,從而造成浪費;更甚的是,虧損部門和企業,如果又沒有潛質和前途,則是明顯地浪費資源,應該盡快處理。

  本集團經過卅二年的發展,肯定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結構不平衡現象,所以在卅二年中,集團進行四次結構調整和轉變,形成了今天的格局。也就是以服裝零售為 龍頭企業,從而帶動中、下游的洋行採購業務和工廠製造業務,形成一條龍的聯盟,達至優勢互補,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為集團的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路:既有合 理的利潤,又有社會效益;完成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學習機會,也提供了員工發揮才能的機會。另一方面,則是經營風險高、利潤大的房地 產和金融業務。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我們所經營的零售、貿易和製造業務,是勞工密集的行業,如果不注意經濟效益,很容易跌入浪費人才、錢財、資源的深坑。所以必須調整和改變增長形式。

  那就是把沒有經濟效益的企業減少或關閉;把沒有優勢,沒有較強競爭力,又沒有潛質,沒有發展前途的企業減少或關閉。具體地說,是要特別注意本集團的服 裝製造業。現階段,本集團的服裝製造業優勢已經不多,祇能作為支援集團屬下牌子「中國真維斯」和「澳洲真維斯」的業務,進行優勢互補,形成犄角優勢,對維 護「真維斯」的競爭優勢有一定的幫助。除此之外,工廠本身可以創造經濟效益已經不多,但是卻拖著集團的人才和精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費。所以,在未來的 工作中,調整本集團製造與零售的比例,是重點工作。應該把沒有效益的生產能力進行處理,其方法是,「關、停、併、轉」,也就是「關閉、停產、合併、轉 變」。至於在中國境內的服裝製造廠,也祇能保持現有的規模,不要擴大生產規模,擴大固定資產的投資。當然,如果為了提高效益,更新設備則是受鼓勵的。至於 由於集團的零售業務的發展,需要更多的生產額,祇能放在外發加工,擴展採購業務上。祇有這樣,我們才能發揮我們的人才資源,令我們的時間得到有效的運用。 這就是管理學中稱之為「節約資源」和「時間管理」的必修動作。

  集團中的零售業務和採購業務也應該加強「經營意識」,把效益放在第一位,作為企業的行政人員,「企業的經濟效益」是衡量成功與失敗的指標。因此,每一 年總結與年初的計劃,必須認真地檢討一下自己的屬下公司和店舖是否有虧損的;如果長期虧損的店舖又無推廣效益,又無潛力,又無發展前途,就要放進處理的議 程中。任何一個企業,祇要經常地檢討屬下的企業投入了多少人才、錢財和時間的資源,與產生多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比較,把沒有效益和效益低的企業關 閉,把效益好的企業加重投資,進行結構性的調整;定立適合本身發展的增長形式;祇有這樣,企業才能平穩、較快、可持續地發展。

 
 
廣教寺:心中有願狼山現龍
◎光 力

月二十六日傍晚,我們抵達美麗的南通市。南通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狼山廣教寺監院智祥法師在文峰酒店迎候。晚飯後,又遊覽了南通市夜景。

  次日早飯後,我們開車到郊外的狼山,智祥法師和方丈俊才法師一早就在山門外迎候。在法乳堂行過禮拜後,俊才法師引我們到方丈室小坐。

  俊才法師介紹說:狼山位於長江出海口邊上,形狀就像一條出水的巨龍。廣教寺依山而建,法乳堂和方丈室就設在龍口裡,逶迤而上的石級就像龍的背脊,大雄 寶殿和其他各殿都建在山頂的龍尾上。每逢初一、十五,上山進香的遊客很多,棧道上人頭攢動,遠遠的一看,就像龍身在蠕動,煞是壯觀。

  秦老風趣地說:「其實你們這裡應該叫龍山。」

  俊才法師說:「狼山已經叫了一千多年了,一時還改不過來。」

  秦老問:「大和尚今年多大了?」

  俊才法師說:「屬龍的,今年四十三歲了。」

  秦老說:「那你是一條巨龍。我屬蛇,不過是條小龍,今年七十七歲了。

  說話間,我「畉嚓」一聲按下快門,記下這愉快的一刻。

  從「龍口」裡出來,我們爬上「龍脊」。智祥法師特意為秦老準備了一付花轎,兩個轎工前後抬著,智祥法師和傳義法師左右扶轎,其情其景,恭敬有加。好像沒有多長時間,就到山頂的「龍尾」,山上的遊客都驚呼:「看囉,老和尚回來了。」

  美慧居士笑著對秦老說:「他們都把你當成這裡的老和尚了。」

  秦老說:「可見這裡的老和尚功德如山。」

  真正的老和尚叫俊朗,已八十多歲了,他是秦老六十多年前在棲霞山佛學院的同學。現在,俊朗老和尚正站在大殿內院的臺階上,以一種經典的深情姿勢迎接秦老的到來。

  老同學相見,格外親切,老人手拉著手,嬉笑中,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時候。

  秦老對我們說:「老和尚定力高,在狼山一呆就是七十來年。我的定力不夠,漂啊漂的,最後漂到了海外。」

  俊朗老和尚說:「你是一條龍,水淺了容不下,要游到大海才是家。」

  秦老說:「你也是一 條龍哇。駐錫廣教七十年,敢教狼山變龍山。」

  俊朗老和尚說:「你這條龍哇,神游香江六十載,丹心還在棲霞山。」

  我們聽了無不開懷大笑。

  第二天我們到達淮安市,抽空將這次拍攝的照片沖洗出來,驚異地發現,照片上明明白白地顯出兩條龍影,一條龍的龍頭在秦老的身前,龍身橫過俊才法師;一條龍的龍頭在傳義法師的頭上,龍身隱過屏風,龍尾呈現在秦老的頭上。

  我平生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奇跡,大驚道:「哇,兩條龍,這是怎麼回事啊?」

  美慧居士看了後也驚叫:「哇,真的有兩條龍。」

  秦老含蓄地笑著說:「這叫相由心生。」

  傳義法師說:「這叫佛門龍象。」

  後來我又請教了上海四大金剛之一的尹波老,尹老說:「這叫心物不二。」

  我仍然不解其中玄奧,卻時時為它的神秘和奇異而激動,並乘興賦打油詩一首:

  狼山不見狼,

  卻現巨龍影。

  江山依舊在,

  幾曾聽龍吟?

香光寺:點滴香光成就莊嚴

  下了狼山,離開廣教寺,我們便直驅車前往香光寺。香光寺位於通州市二甲鎮,從狼山廣教寺開車約一個多小時車程。住持覺正法師生於一九一八年,早年出家,求學於天寧佛學院和蘇州靈岩寺,和秦老是同學。

  我們到了香光寺時,覺正法師還在午睡。通州市佛教協會秘書長陳海龍先生安排我們到會客室坐下。

  秦老急切地問:「老和尚現在身體怎麼樣?」

  陳秘書長說:「老和尚身體不太好,患了前列腺肥大,平時要掛尿袋。

  陪同前來的智祥法師說:「老和尚是我們南通市的佛瑞啊。」

  陳秘書長介紹說:「老和尚以前在上海龍華寺和玉佛寺,是德高望重的名僧。一九八四年普陀山妙善法師禮請他任普陀山法雨寺都監兼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但他對家鄉一往情深,一九九二年回到祖庭香光寺。今年都八十九歲了,還要發心重建新南山寺。」

  說話間,老和尚由侍者扶持著進來了。兩個老人相見,高興得不得了,好像回到孩提時代似的。

  秦老跟我們說:「老和尚比我大十一歲。在佛學院讀書的時候,他就像大人一樣,而我祇是個小孩,玩皮得很。」

  老和尚說:「玩皮好哩,小時玩皮大來都有出息,所以你現在的成就比我大。」

  秦老說:「那個時候大和尚都喜歡他,所以他走到哪里人家都捨不得讓他走。不像我,老是挨清單。」

  老和尚說:「人家捨不得我走,但我自己不安份,喜歡跑,從上海跑到普陀山,從普陀山跑到通州。你是從小地方往大地方跑,我是從大地方往小地方跑。」

  秦老說:「你在小地方做大事業。我在大地方做小事業。」

  秦老的幽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智祥法師說:「老和尚身上還掛著尿袋呢。但他就是放不下眾生,還要勞累奔波。」

  老和尚說:「現在我們又徵得了四十八畝地,準備投資四千五百萬元,修建新南山寺。」

  秦老說:「身是牟尼寶啊,得注意身體健康啊。」

  老和尚說:「身是臭皮囊哩。祇要把寺廟建起來了,身體好壞不要管它。」

  秦老說:「你的願心大。」

  老和尚說:「祇是做點小事情。」

  一個人愈是謙虛,就愈能顯示他的偉大。我想:一個修行人,不管他做的事情是大是小,祇要他一念清淨、一念精進,點滴香光都能成就莊嚴國土。

  看到老人談興正濃,傳義法師連忙打斷說:「老和尚身體不好,不宜久坐,還是回房休息吧。我們也要趕緊上路。」

  老和尚不管大家的勸阻,一定要把我們送出山門。秦老則堅持要送老和尚回房間。就這麼你進一步,我退一步,雙方像打仗似的相持不下。

  我說:「老和尚要送秦老出山門,秦老要送老和尚回房間。你們兩個老人這麼送來送去。送到天黑又天亮,都送個沒完。還是都不要送了。」

  老和尚還是要執意相送。他「沖」出大家的重重阻撓,送客的走在最前面,秦老走得慢,被送的反而走到後面去了。

  美慧居士說:「老和尚送秦老,卻『搶』到前頭去了,好像秦老送老和尚似的。」

  我說:「我們在小屋子裡呆久了,現在是法師『領』我們出去。」

  美慧居士會心一笑,說:「對,是法師『領』我們出去。」

  走出山門,回頭一望山門上「香光禪寺」幾個大字,心中陡然升起一種妙不可言的莊嚴……

 
 
蘇北第一大叢林——興化禪寺
◎光 耀

化寺是蘇北地區聞名遐邇的古剎,位於景色宜人的徐州雲龍山東麓。該寺緣北魏大石佛修建而成,燈燃千載,歷久不衰,現為蘇北第一大叢林。

  雲龍山乃中國五十大名山之一,位於徐州城南三里。山有九節,蜿蜒如龍,逶迤數里。宋代大學士蘇東坡在《放鶴亭碑記》中,對雲龍山曾有這樣的描述:「春秋之交,草木際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

  雲龍山又名石佛山。石佛指山巔石佛像,即北魏大石佛。「軀高三丈餘,左右侍衛小佛像,皆鑿石所為。」

  有關雲龍山石佛。据《州志》載:「正平元年(公元451年),北魏拓跋燾率三十萬大軍南下侵宋,駐扎於雲龍山、戲馬台一帶,攻彭城三月不下,其士卒閑暇,用兵器依崖而鑿,時祇雕一佛頭,方面大耳,法相莊嚴,人呼佛頭岩。」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知州王黽承為石佛續鑿兩臂及胸,成阿彌陀佛半身像,像高三丈六尺餘,左右近千尊小石佛和有關佛教故事的摩崖石刻均為唐代所作,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興化寺的廟宇,据興化寺碑文記載,宋梁時代此即有廟,後失修葺而傾圯。明洪武戊寅年(公元1398年),高僧勝吉緣山构宇,建大殿覆蓋石佛。明宣德已丑年(公元1426年),正殿焚於大火,殿堂殘缺,石佛獨好。

  明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住持僧文安擴大殿五間,殿依崖而造,順山而成;前壁高三丈有餘,而後壁僅三磚疊成,高尺許,整体設計奇絕,建筑巧妙,薈萃古典建筑之精華,故有「三磚殿覆三丈佛」之稱,為歷代名人所詠嘆。

  明成化丁未春(公元1487年),太監高公瑛等游興化寺,見寺院傾圯,不勝惋惜。後由高公瑛倡議,各方資助,复使鼎新。大殿日光霞彩,頓還舊觀。

  文安圓寂,石佛寺又現斷壁頹垣狀。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606年),寧波天童寺密雲悟祖禪師,往朝五台,游燕都勝跡,路經彭城,見石佛寺冷落,發心 修葺,遂派法孫谷庵來彭城化緣置辦齋田,修繕興化禪寺,重燃香燈,後經天池,奎章、月天,舍珠、汰廣、登洲,善堂、妙源、仁山。效周十一代住持,香火延續 至六十年代初期。

  一九六六年,「文革」開始,歷經滄桑,燈燃千年的興化禪寺,經書被燒,法器被劫,大石佛被砸,兩旁近千尊小石佛被毀坏殆盡,效周老和尚被批至死,寺廟由園林部門管理使用。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日,徐州佛教協會籌委會重新接管興化寺。在養熙老和尚。隆啟法師、果光法師的努力下,重塑法身,增置法器,焚香續燈,興化禪寺從此得到复蘇。

  一九九八年九月,果光法師膺升興化禪寺第十三任方丈,為重振祖業,提出對興化禪寺的整體規劃和改擴建設想。二○○一年八月,徐州市發展計劃委員會批准立項;二○○二年十二月興化禪寺改擴建工程奠基,山門、天王殿、天橋、王佛殿、十三層寶塔正式動工修建。

  從西門入,游興化寺,有月狀山門。山門內外分別嵌有大理石刻「興化禪寺」和「雲龍古剎」八個大字。西山門北有碑廊,建於清末。廊壁滿鑲碑碣,共三十餘方,其中唐太宗為玄奘法師所撰文《聖教序》碑,為碑中有珍品。

  大殿兩山牆之側,各有耳旁,為鐘鼓二樓,皆建於明宣德年間(公元1420-1435年)。北為鐘樓,先懸銅鐘,於「文革」時被砸,今所懸為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之鐵鐘,重約三噸,是興化寺現存古文物之一;南為鼓樓,所置大鼓亦毀於「文革」,今置新鼓,僧眾每日上殿功課鐘鼓齊鳴,梵唄佛曲,令人 陶醉。

  鐘、鼓二樓東,為南北羅漢堂。原為明宣德年間,高僧文安率徒所建,供奉十八羅漢。「文革」時被焚毀,後重塑。今北羅漢堂供奉西方三聖等諸像;南羅漢堂改為法物流通處,現十八羅漢供奉於大雄寶殿內。

  明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文安和尚曾於大殿前建彌勒殿三間,形成寺院院落。据興化寺殘碑,有「康熙丙辰歲十月一日,三韓祖文明重建彌勒殿」字 樣,知此殿曾一度修繕,又据《重修大佛寺前屋碑記》載:清同治時(公元1862-1874年),寺遭兵火和風雨摧殘,台傾像落。同治七年(公元1869 年),徐州鎮中營游府孫文笠解囊樂助,又重建之。後又歷經戰亂及動蕩,現彌勒殿無存。

  彌勒殿北端曾建關聖祠(即伽藍殿),据興化寺碑文記:「以芙蓉亭改作而為之,其來已久,自晉梁沿及至今,檐阿頹廢,垣墉蕭然,眾等遂慨然,有改舊為新,侈然創起之意。遂於順治辛丑(公元1661年)由主持僧海濟率徒重修之,現已無存。

  伽藍殿北端為白衣大士閣,今有萬曆年間(公元1573—1620年)︽雲龍山修建白衣大士閣記》立石,据載:時主持僧性桂修建為三間」現蕩然無存。

  明萬曆年間,興化禪寺寺院右端曾建永寧庫,即「圓通寶境化所」。据載,有南北兩座,「文革」前,左端被毀,右端建天王殿時被拆。据康熙壬戍四月立石, 《修建永寧庫記》載:歷代名山巨剎,供奉梵像,皆為篤信檀福之基隨喜瞻禮者敬奉香火,錢紙灰飛,若不置修寶庫,踐踏實有未安。」顯而易見,那時香火旺极, 僧眾是為免受明宣德年間火災之苦,而建永寧庫。

  古老的彌勒殿和永寧庫所在的位置,如今已被雄偉的大雄寶殿所代替。一九八五年,養熙大和尚住錫興化寺,發現大佛殿供奉的大石佛并非釋迦牟尼佛,而是西 方极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於是發愿重建大雄寶殿,供奉本師釋迦牟尼聖像。大雄寶殿於一九九三年六月動工,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地下十米處的石崖上鑿有釋迦牟 尼、菩薩、天王、力士、飛天、高僧、供養人等佛教人物造像,造像依山崖而鑿成,上下分層,分組排列,氣勢壯觀。雕刻線條流暢,人物豐滿,瀟洒而富有藝術魅 力。後經考古學家考証,為唐宋時期的作品。一九九五年,該石刻被省政府定為省級保護文物;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為該石刻提寫了「唐宋摩崖石刻造 像」八個大字,現鑲嵌在摩崖石刻造像保護室的門額上。

  唐宋摩崖石刻造像門旁北側立有一塊石碑,上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為明萬曆丙申(公元1596年),信士夏綠焚香拜書,於佛誕吉日四月初八立 石。唐宋摩崖石刻造像前八米處為原天王殿舊址,舊址向南有石階,沿石階而下,有「河山帶礪」四字,蒼勁有力,為道光戊戌桂(農曆八月)周燾所書。描述登雲 龍山遠矚景色如畫,即登山於此便會覺得「黃河如帶,泰山如礪」。如今站在此處遠眺,映入眼帘的是興化寺的天橋、天王殿和山門,目前正在建設中。

  興化寺還有一南院。南院是方丈和僧眾住宿禪修之處。共三進院落,今尚有房四十二間,分為藏經樓、祖堂、法堂、方丈室、板堂、茶房、齋堂、庫房及僧舍等總稱禪院。

  禪院始建於明宣德年間,由高僧文安率信眾助資而建,設計精巧,幽雅別致,歷代僧人多加以修繕,至今保持厚有風貌。禪院曲徑回廊,幽遂深遠。過道門上嵌「鹿苑」、「光明」、「朗照」、「鷲峰」字樣,筆力遒勁,洒脫超然,給人雅靜舒适之感。

  禪院的法堂前有一紅漆抱柱,上有一著名楹聯「坐破蒲團參透禪關潭印月,騰空錫杖洗清欲海缽生蓮」。楹聯描繪了僧侶在此虔誠修行,得智慧之悟的妙境。

  禪院之西有「別有洞天」小景。由「竹林」,「洞天」,「小廬」。「花園」、「水池」組成。是僧人禪修之餘,散步的場所。「竹林」北端石壁上,有清乾隆 癸酉(公元1753年)季夏,彭城楊四知題「洞天」二字;另有我國著名書法家李一氓於庚申(公元1980年)所書的「洞天」,嵌竹林過道上。在「洞天」的 東崖壁上還有清人楊四知還在清乾隆癸酉孟秋,為得真大法師題詩:「洞天原是舊先天,在此遂緣是真仙,天作禪機何處覓,花香烏語意無邊。」此亦說明洞天小景 別具一格的風韻。

竹林前為「洞天小廬」,「文革」時期,徐州市委書記汪冰石曾在此避難,現為徐州市佛教協會所在地。

  興化禪寺自建寺以來,幾經重修,現已形成六進院落,內有大雄寶殿,大佛殿、天王殿、山門、三聖殿、藏經樓、祖堂、法堂、方丈室、客堂、齋堂、庫房及僧 舍等。進入新世紀以來,興化禪寺在方丈果光法師的帶領下,僧眾團結一致,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貫徹執行「人間佛教」的宗旨,不斷加強寺院建設。目前,興化 禪寺,煥然一新,曲徑回廊,花木蔥隆,一步一景,幽雅清淨,晨鐘暮鼓,香火興旺,不僅被定為江蘇省佛教重點寺院,還多次被評為徐州市「五好」宗教活動場 所。

 
 
法宗法師與雪梨觀音寺
◎林志明

年四月三十日(農曆丙戌四月初三),我與大女兒喬 清波同往座落在雪梨北部的觀音寺,參加上午十時開始的慶祝佛誕的法會。(佛誕日應是四月初八,但因那天為週五,澳洲不放假,為便於信徒參加,特在前一週的 週日舉行。)普佛之後,我們又參加了浴佛活動,氣氛熱烈而莊嚴。活動結束後,我們邀請該寺住持法宗法師與我們母女倆合影留念,他欣然答應,使我們倍感親 切。

  法宗法師已屆虛齡九十,卻依然精神矍鑠,童顏鶴眉,行動自如,在法會的全過程中,他不時地親自帶領我們唱念、拜佛,還指導我們浴佛。

  我和我的家人與法宗法師的因緣,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說起。一九九二年七月,我的幼女將赴澳洲留學,當時我們家住在常州,要到上海去乘飛機赴澳洲。由於 真禪大和尚的慈悲及覺醒法師的熱情關照,讓我們夫婦倆攜女在玉佛寺上客堂掛單數日,並備車將孩子送至機場。真禪大和尚得知小女將赴雪梨就讀,特告訴我,雪 梨觀音寺的法宗法師正在上海,並為我們作了介紹。回到上客堂,發現法宗法師竟然就住在我們隔壁,於是我攜小女前往拜訪。法師當時正屆古稀之年,卻看似年近 花甲,他和藹可親,談到我的父親,他非常敬仰地說:「我在日本留學時,有一次林老去訪日本,還特意去看望了我呢!」他熱情地將他在雪梨的地址和電話號碼告 訴了我們,歡迎孩子去觀音寺。那是我們第一次與法師見面。我的小女兒那次的行期與法宗法師祇相差一兩天,彼此感到實在是因緣不淺。

  那麼,法宗法師是如何來到澳洲的呢?這還得從頭說起:法宗法師,一九一七年出生,俗姓趙,原籍江蘇泰縣,出身於農家。十二歲隨雪煩上人在泰州曲塘報本 庵披剃出家,十七歲在泰縣光孝寺依常醒法師受具足戒,後在光孝佛學院修習佛法,翌年,在南京金陵佛學院攻讀。二十歲參學於鎮江金山寺禪堂。二十三歲赴日本 京都黃檗山萬福寺佛學院進修日文。四年後,至焦山佛學院任日語教師。次年,又轉往南京樓霞山棲霞山寺佛學院任教。一九四八年,至香港鹿野苑樓霞佛學院授課 多年。一九七六年任香港鹿野苑董事長。一九八○年移居美國夏威夷,在那裡弘揚佛法,饒益眾生。至今,夏威夷的寺院仍在,他每年去那裡小住,處理法務。

  一九九二年初,澳洲的慧定佛舍繼明法師邀請法宗法師來澳洲擔任導師,老法師有感於北雪梨移民信眾漸多,發心在北雪梨建立一所佛堂,以方便十方善信。在 法師的辛勤籌劃下,雪梨觀音寺活動中心終於在一九九二年中成立,除方便信眾敬香供佛外,還舉辦其他活動而服務於社會,如定期舉行念佛禮懺共修法會,又開辦 了書法班、中文班、國語班、英文班、太極班、素菜班、唱歌班等,為澳洲多元文化的發揚光大作出了貢獻,受到當地政府及許多華人信徒的歡迎和好評。

  一九九三年,法宗法師向上海玉佛寺真禪大和尚申請,經佛教協會、宗教局批准,請畢業於上海佛學院的常慧和悟端兩位法師來澳洲協助法宗法師共同宏法。他 們來到後,觀音寺除繼續舉辦各種佛事活動及學習班外,還在一九九五年,辦起了一份「澳洲佛教」小報,報導澳洲及中國大陸和臺灣、香港等地區的佛教活動,也 介紹了許多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跡和他們的著述,以弘揚正法。

  一九九五年底,因緣際會,有佛弟子來澳洲旅遊,蒞觀音寺參拜,深入了解該寺現況,有感場地不敷使用,為接引更多澳人學佛,廣種無上菩提道心,藉以淨化 人類心靈,增進人生幸福,特發心協助該寺擴建,但因現址有限,祇得於另處(50-52 Myoora Road, Terry Hills,離現址不甚遠)覓得一塊面積為七萬六千平方英尺(四英畝半)方正之地。該處視野遼闊,景色怡人,交通便捷。計劃建二層的大殿,後為地藏殿,還 有客堂、活動中心等,擬建一個設有九十八個車位的停車場。一九九七年春,購得土地,經多方洽談規劃,向政府辦妥一切批准手續,於五月中旬一切抵定,八月十 八日舉行了動土儀式,將興建雪梨北區最宏偉莊嚴的佛寺。臺灣淨良長老祝願觀音寺新址能早日完成,中國駐雪梨總領事館方勁武領事為奠基大典司儀,觀音寺現在 所在地的曾筱龍副市長及其他政府議員也都來共同主持動土儀式。幾年來,新址先建起了活動室等。由於資金的原因,尚需在今後逐步完成。

  我們在觀音寺現址做法事的大殿樓下活動室裡,僅見掛有一張不很大的法宗法師的照片,還是他八十歲時拍的。我外子曾為他寫過一副對聯,我問他為何不把對 聯掛上?而且,照片也太小了點。他說:「這是他們(指他的徒弟和一些信徒)一定要掛的,我可不要,許多大事還沒做成,不要掛我的相片,我們在這西方世界有 這樣的道場已經很不容易,不要為我個人做甚麼。再說,掛上太多的照片之類,時間一長,白色的牆壁會有黑印,又要重新刷白,要花許多錢呢!為信徒們創造好的 學佛念佛條件和環境最要緊,我個人有甚麼重要的?要惜福呀!」這段話引起我的深思:如今,哪個寺院裡不都挂了不少當今方丈大和尚的大照片呢?(不過,這也 許是下面的工作人員對住持的崇敬所致吧!)但這是題外話,就此打住,言歸正傳吧!早期的觀音寺原址已經過改造,佛殿乾淨明亮,裡裡外外都十分潔淨莊嚴,佛 事所需設施一應俱全,連音響設備都齊備,還有圖書室供信眾閱覽,可結緣的佛書也不少,廚房設施先進,而老法師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早餐都是自己動手做簡 單的麥片吃而已。他告訴我們說,目前,觀音寺還在建設中,規劃的實現尚待時日,要有因緣和合,一個完整的寺院有時往往需要幾代人才能建成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觀音寺也發生了不少變化。法宗法師原來寄予很大希望的兩位年輕法師,後來都先後離開了。然而,法宗法師非常開明,儘管他出了很大 的力設法讓他們來到澳洲,並培養他們學習英語、學會駕駛及管理寺院等,以適應澳洲的宏法需要,但當他們決定離去時,法宗法師毫不阻攔,仍然支持,他說, 「人各有志,他們到別處也可以為佛教做貢獻的。」記得悟端法師回玉佛寺時,老法師還特建議覺醒法師(當時真禪大和尚已圓寂,由覺醒繼任)要好好重用悟端法 師,因為他有許多長處,是個德才兼備的僧材。悟端回到玉佛寺後任監院,還在寺內辦起了一份英文牆報,向日益增加的外國遊客弘揚佛法。記得,悟端回玉佛寺不 久,我正好回國探親,法宗法師還特意讓我給悟端法師帶去禮物,要我問候他,後來,接到邀請他去松江西林禪寺參加悟端陞座方丈的典禮的請柬時,他十分高興。 他的這種氣度實在令人敬佩。

 法宗法師為讓這份如來家業得以繼承和完善,前幾年又從福州佛學院女眾部畢業的比丘尼中先後請來了六位法師。如今,有光毅法師和祥貞法師等六位比丘尼師父 與老法師共同管理著觀音寺,一切均井井有條,加之,不少信徒的呵護和關懷,相信觀音寺一定終究會建成一個北雪梨真正的宏偉莊嚴的佛寺,將可普度有緣眾生, 同登淨域,成為南半球宣揚佛法的重鎮之一。

 
 
申城古剎獨秀——參訪上海真如寺見聞
◎蕭秉權

  三月十六日下午,春風徐徐,陽光明媚,我與尹波老居士陪同《香港佛教》秦孟瀟主編從玉佛寺驅車前往普陀區真如寺參訪。我是第二次來這裡,十年以前我曾 來參觀過,當時正在修建中,比較雜亂。今日進入廟宇,正是今非昔比,面貌一新,一座古樸典雅、莊嚴幽淨、花木滿院的江南典型的佛教古剎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真如寺如此巨大變化,真難以置信,我感動萬分,法力無比,方丈妙靈法師智慧高超。我有感而發:

昔日古剎毀壞空,今朝真如展雄風。
盛讚妙師好手筆,繪成叢林獨秀圖。

  我們由當家師陪同,邊參觀邊詢問,處處令人歡喜讚歎,給我們留下許多深刻的印象。我們異口同聲地稱讚:這是一座真正的「廟像廟」,使人敬仰,使人心淨,使人領略佛教精神,使人享受豐富的佛教文化。

元代古剎毀壞空

  真如寺是一座元代古剎。據《上海宗教志》等有關資料記載,真如寺始建於南宋嘉定年間(西元1208——1223年),初名「真如院」,後改建易名「萬 壽寺」。元延祐間(西元1314——1320年),由僧人妙心法師遷建,改名「真如寺」。在殘存的大殿額枋底部有雙鉤陰刻字記:「大元歲次庚申祐七年癸未 季夏月乙巳二十乙日巽時鼎建」。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和弘治年間(1488——1505年)曾兩度重修。在清咸豐九年(1859年)遭 兵燹毀圮。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由住持明鏞法師等開始修建,重建了大殿和天王殿等,將元代大殿單簷改為雙重簷。在抗日戰爭期間,又遭日軍破壞。真 如寺在幾百年的歷史進程中,幾經興衰,幾度沉浮,到一九四九年解放的時候,僅保存下來破舊不堪的正殿和天王殿,面目全非,不成其為寺廟。

  真如寺在歷史上是一座規模較大、影響深遠的古寺,「真如」是佛教的專用詞「真實」、「如來」之意。真如寺在當地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所以,真如寺的所在 地形成了「真如鎮」。可以斷定是先有佛教「真如寺」,後有地方基層組織「真如鎮」。真如寺雖然破舊不堪,但是,它獨特的元代古廟建築仍不失它的歷史地位和 重要文物價值。一九五○年八月,由當時的華東文化部邀請古建築專家對真如寺建築進行鑒定,認定大殿(正殿)始建於元代,留存的正殿建築(如柱子、梁枋、斗 拱等構件)大部分保留著元代原物,地基建築也為古建築中所少見,頗有研究價值。真如寺於一九五九年五月廿六日被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六年十一 月二十日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保護歷史文物角度,真如寺曾於一九五○年和一九六三年由政府撥款兩次進行維修和保護;「文革」中又遭嚴重 破壞,在一九七八年以後由政府又多次進行了維修,加以保護。長期以來,真如寺僅存一個大殿、一個天王殿和一棵銀杏古樹,沒有佛像,周圍房產被作他用,完全 失去了佛教寺院的功能。

  一九九一年八月為了落實宗教政策和開發真如地區旅遊事業、發展經濟,由普陀區政府、市宗教局、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市旅遊管理局共同協商,決定開發真如 寺,將真如寺移交給上海市佛教協會管理使用,作為恢復開放寺廟。市佛教協會立即成立了真如寺修復委員會,當時由明暘法師任名譽主任,真禪法師任主任,妙靈 法師任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開始重振古剎真如寺。

古寺重輝換新貌

  真如寺的修建任務艱巨而複雜,既要建設成一座功能齊全的佛教道場,又要建設成繼承古代風格和現代化要求相結合的寺院。從一片廢墟上重建,從二萬元資金 起步,從三人(妙靈法師和二位職工)開始,採取「邊建設,邊開放」的辦法,在妙靈法師的領導和精心策劃下,經過歷時十四年的修建、重建和擴建,如今的真如 寺面貌煥然一新,成為一座繼承江南古代寺廟建築傳統、功能完備、殿堂莊嚴、造像精緻、佛教文化濃郁、環境幽雅的佛教道場。真如寺現有佔地面積達二十畝,建 築面積八千一百九十三平方米,建設總投資達七千多萬元人民幣。在中軸線上由南而進,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殿、佛塔和藏經摟、方丈室。在東西兩側,分 別建有鐘鼓樓、地藏殿、伽藍殿、文殊殿、普賢殿、藥師殿、接引殿、禪堂、念佛堂和齋堂、寮房。在西側的真如港沿岸修建了一條二百米長的碑廊。兩側配殿均為 二層小摟,都有回廊連接。寺廟區域因地制宜,佈局合理,整齊劃一,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整體建築為青瓦白牆、單簷歇山頂、龍頭屋脊的木結構古建築風格,古 樸典雅,莊嚴幽靜。現在寺廟在方丈妙靈法師領導下,已有僧人三十一位,其中有佛學院畢業僧十六位,文化程度大專以上的十一位,整體素質較高;在「內抓管 理,外樹形象」的方針指導下,妙靈法師十分重視寺廟內部的自身建設,努力提高僧眾的整體素質和寺院的管理水準。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一整套佛教叢林制度與現代 化管理相結合的寺院管理制度,實行方丈領導下的執事集體協商、民主管理的體制,形成寺院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寺院的道風建設和僧眾的如法如律的行儀都令廣 大信眾稱讚,信眾日益增多,香火旺盛,法務昌隆。這裡是修行學佛、領悟佛教精神的好去處。

古剎新秀具特色

  真如寺的建設具有許多非常突出的特色,值得稱道。在我看來,最為顯著的有:

  一是繼承古寺建築風格。修復真如寺,是在保存元代建築大雄寶殿(正殿)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必須突出一個「古」字。既要繼承元代寺廟古建築的傳統, 又要結合現代建築的優點和實際需要,建成一座具有古代寺廟特色的真如寺。現在廟區總體建築風格是青瓦灰磚白牆、木結構仿古建築,色調清淡,沒有金碧輝煌的 殿堂和耀眼奪目的彩畫樑柱,使人入景心淨,生平常心。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一座九層方塔,高五十二米,建築面積達九百四十五平方米,採用木結構仿古建築,青瓦 灰磚,十分顯眼。這類方塔在唐代寺廟中很盛行,如今在日本的一些寺廟中仍存有這樣非常壯觀的方塔,江蘇揚州大明寺也建造了這樣的方塔。目前,真如寺的佛塔 在上海市區尚屬獨一無二,塔內供奉佛教聖物佛祖真身舍利,供信眾瞻仰禮拜。

  二是追求精緻藝術品位。真如寺建設中目標明確,就是要在國際大都市里建設一座高品位的佛教道場,展示中國佛教的良好形象,不求大、不求多,但求精美。 它的建築、佛像和其他雕塑品,都是非常精緻的藝術創作,製作工藝細膩,線條清晰、揉合,使人感到一種美的享受。圓通殿內供奉的三十五噸重的整塊漢白玉四面 觀音連體立像,更是精雕細刻的一座藝術精品,引人入勝,留連忘返。

  三是打造佛教文化氛圍。真如寺佛教文化氣息很濃厚,處處能領悟到豐富的佛教文化精神。首先是元代佛教寺廟的建築藝術和江南古代寺廟的多姿多態、古樸典 雅的清幽格調;再是精緻的雕刻藝術,無論是大殿裡的緬甸玉佛像和羅漢像,還是碑廊裡的一塊塊碑刻佛像和字畫,都充分顯現出高超的雕刻藝術水準;再次是殿堂 裡的楹聯和鑲壁刻字幅,彙集了許多高僧大德和歷史名人的墨蹟,其中有弘一大師和趙樸初老居士的墨蹟;還有是收藏了一批佛教典籍,藏經摟裡已收藏了各種經典 一萬一千九百七十多卷,其中有十多種版本的「大藏經」,有一千多幅的名人字畫。妙靈法師十分重視佛學理論的研究,著書立說,他已先後出版了《唯識論》、 《金剛經釋疑》和《八識演義》等佛教論著,還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些學者合作,編輯出版《真如叢書》,已出版了不少著名學者的佛教著作,計劃今後每年將出 版五本。

  四是巧建花木盆景庭院。真如寺的綠化環境獨特,它除了一棵元代銀杏古樹和一棵新移栽大銀杏樹以外,看不見栽有甚麼大樹木,庭院裡到處都是盆栽樹木花 卉,組成層次分明、錯落有緻的綠化帶和花卉景色。據統計,各種大小盆栽樹木花卉有三千多盆,品種繁多,進院的香客都被置身於花叢之中,使人心曠神怡。這是 在都市里的廟宇,空間相對狹小,缺少植樹環境,採用盆栽樹木花草,建設綠化環境,美化寺院,無疑是一種創新舉措。這種綠化寺院的做法,非常靈巧方便,可以 因時因地而置宜,保持常年綠化,四季有花。

  一個作為佛教活動的場所,是全方位體現佛教的綜合載體,它不僅有佛、法、僧三寶,更要有體現博大精深的佛教精神、佛教文化和佛教環境氛圍。妙靈法師在 《真如叢書》的序言中說,「我主持真如寺以後,在政府有關部門、四眾弟子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有限的成果。但是,梵剎莊嚴,金像重光,祇是一種外在的形 象,佛教的發展需要更多的是文化內涵。由於這一點,真如寺在經濟極其緊張的情況下,仍然非常重視文化建設」。真如寺可稱為是一座佛教文化寺院。

可敬方丈智慧高

  真如寺的建設成就,得到了政府的熱情關懷和大力支持,得到了市佛協和廣大佛教信眾的關懷和支持,還有更為重要的是由於方丈妙靈法師的一顆愛國愛教的熱 心和誠心,以及他的高超智慧和能力。妙靈長老,長期在上海佛學院從事教學管理和佛學授課,有高深的佛學造詣和豐富的講經說法經驗,既精通佛法,又深知世間 法。一九九一年他受命擔任真如寺修建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實際負責真如寺的修復建設工作。他肩負重任,全身心地投入,運籌帷幄、精心策劃、勇於實 踐,從借資二萬元、帶著兩位職工起步,在一片廢墟中,嘔心瀝血,逐步開創修復之路。我們在歡喜讚歎真如寺建設成就時,妙靈方丈感慨萬分,道出他的艱苦歷 程,他說:「你們不知道我是怎樣艱難地走過來的,一言難盡啊!」當時的條件非常艱苦,這是可想而知的。

  真如寺修復是在邊修建邊開放的過程中完成的。起步很艱難,經過簡單維修和準備工作,於一九九二年二月四日正式對外開放。妙靈法師充分發揮其專長,講經 說法,親自主持佛事,如法如律,嚴肅莊重,吸引了廣大信眾。真如寺的法務日益昌隆,香火日益興旺,信眾慷慨解囊,逐步擺脫困境。在建造天王殿時就有九百六 十二位功德主捐款資助,共耗資六十五萬元;在建造圓通殿時有三千二百五十二位功德主捐款資助,共耗資一百二十萬元。寺廟收入逐年增長,一九九二年收入人民 幣九十六萬三千一百五十四元,一九九三年為一百六十二萬三千四百二十四元,一九九四年為三百五十五萬零三十三元。進寺香客也逐年增多,一九九二年為五萬 人,一九九三年為六萬人,一九九四年為十三萬人。一九九五年初一進廟燒頭香的人達三千多人,香火旺盛。這些資料有力地證明,妙靈法師充分展示了他的智慧和 能量,取得了廣大信徒的信賴和支持。

  修復真如寺的任務既艱巨又複雜,不僅要動遷一個塑膠分廠、一座小學和四十九戶居民,不僅要修復和建造寺廟功能所必需的殿堂、配房和佛像,而且還要從古 寺僅存的正殿建築風格相匹配,建成一座繼承古寺傳統、同周邊寺廟不類同的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寺廟。妙靈法師學識淵博,知識面廣,善於取人之長,精心設計, 既繼承又創新,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將一座壞空的古剎重建成如今滬上獨具風格的新真如寺。再頌:真如又重輝,一方淨土現世間,功德千秋業!

 
 
以死示現最深的愛——記吳師母顧兆蘭女士
◎廖自力

○○六年五月間,深圳的楊術華居士打電話告訴我,說吳師母病了,而且是病危。在我印象中,師母一直都是很健康、很慈祥,怎麼突然就病危了?我沒多思量,趕緊訂了一張機票趕赴長沙,與差不多同時到長沙的楊術華一同去湘雅醫院看望師母。

  那時師母已不能說話,但神志很清醒,看到我們,像平時一樣笑得很慈祥很燦爛。家人說,師母已經很久不能進食了,一吃東西就吐,完全靠打營養針維持。而且不能久躺,也不能久坐,就這樣一忽兒躺下一忽兒又坐起,那樣子看了讓人心酸。

  從醫院出來,我和楊術華又匆忙驅車趕到衡山紫巾山清涼寺,向行醫濟世的懷德法師求了一個偏方,並告之師母家人。之後,我便回廣州。六月四日,我隨《香 港佛教》雜誌總編輯秦孟瀟居士到了重慶。六月五日,就聽到師母離世的消息。六月八日,師母火化,得舍利花無數,五顏六色,璀璨奪目。楊術華和師母的小女兒 都相繼打電話告訴我這一消息。

  當時,我正在吃飯,是惟賢長老宴請秦老一行。聽到這個消息,我是先驚後喜,繼而陷入深深的沉思。我對坐在身邊的縉雲山的住持正剛法師說:「我以為師母 是一個很平凡的女人,沒想到她過逝後會得到很多舍利花。」正剛法師說:「一個人有沒有修行,不能祇看他嘴上說的。」

  我心裡仍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慨,索性離席而去,在一旁喝茶,並回憶師母以往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然而,打開記憶之窗,我卻幾乎找不到師母任何閃光的事蹟。 後來又看了關於她的悼詞,有關她的事蹟也好像都是吳老——吳信如上師的事蹟。譬如,她於一九四八年和吳老結婚後,支持吳老協助唐生智將軍和平解放湖南。又 譬如,「文革」期間,吳老下放,她拖兒帶女,無怨無悔;又譬如,吳老調到中國佛教協會後,她支援吳老弘法利生,「南征北戰」不辭勞苦,等等。因為她的無 我,以至於我們很難找到她的事蹟。在我的記憶中,她的話語不多,概括起來就是三種,見面時,說:「你來了啊!」走的時候說:「你好走啊!」話語間充滿著慈 愛。我們見吳老時,她都很少說話,祇是默默地坐在一邊,偶爾也會作憤怒狀,「呵斥」吳老說:「你給他多說點啊!」之後又撫慰我們說:「他就是這樣,不說話。」

  記得是在二○○五年六月四日,吳老到六祖寺講法,我陪同前往,當晚獲得遍行(即夢通),次日一早起來,見師母在門口,我想起吳老在書中記述過,師母曾 經也得過夢通,便去請教。師母出乎意料地說:「遍行是啥子?我不曉得。」我說:「您以前不是得過遍行麼?」師母說:「我沒有。」師母說這話時露出一種類似 於羞澀的笑,長久地留在我的腦海中並不得其解。之後便說別的去了。

  除此之外,我幾乎想不起她還說過些葚麼。她不會講經,不會說法,甚至好像也沒做甚麼修行,她平凡得幾乎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她以她的死作了最後的示現,這時我們才驚異地發現,她原來是那樣的不平凡,是那樣的無私無我,那樣的博愛,那樣的偉大……

  楊術華給我通電話時,差不多是哽咽地說:「這是師母最後一次給予,也是最大的給予,她以死示現,堅定我們的信心……

  當晚,和秦老聊天,我又講了吳師母的事蹟和感想。秦老說:「以前有一個人,叫朱鏡宙,他非常瞧不起太虛大師,認為太虛大師是個政治和尚,祇懂得搞學 問,沒有甚麼修行。太虛大師圓寂之後,不但燒出很多舍利子,而且心臟都燒不爛。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有分別心。」

  我感慨萬端,賦詩一首:

      八十年來一彎腰,拾到寶貝無人曉。
      早去梵天結聖果,還來世上種凡苗。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活動小記

政府大力推廣香港傳統節慶

  旅遊業在香港經濟中佔極為重要的位置,二○○六年,香港旅遊發展局便通過宣傳香港的傳統節慶來推廣旅遊業。由四月廿二日至五月七日期間,遊發局在中環 碼頭舉辦《香港傳統節慶巡禮》,推廣香港四大節慶,包括佛誕、譚公誕、天后誕和長洲的太平清醮。活動得到香港佛教聯合會和大嶼山寶蓮禪寺的支持。寶蓮禪寺 方丈兼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務主任智慧長老特別協助在碼頭邊設置一尊數米高的大佛,供市民禮佛,而大佛蓮花座下是一個浴佛盆,市民亦可以前來浴佛祈福,洗滌心 靈。活動開幕當日,政務司司長許士仁先生亦親自前來浴佛,寶蓮禪寺秘書長淨因法師和佛聯會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在場陪同,另邊廂,佛聯會宗教事務監督覺真法師 則負責講解佛經故事,吸引大批市民駐足聆聽。香港傳統節日如此富有特色,相信每一年都能吸引各地遊客前來香港觀光,順道感受一下香港的節日氣氛。

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界明長老到訪

  陝西省佛教協會會長、西安大興善寺方丈界明長老於六月十二日到訪香港佛教聯合會,並與會長覺光長老、副會長永惺長老和秘書長區潔名居士作了會面。界明 長老身兼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和省政協常委等多項公職。這次乃屬禮貌性拜訪。界明長老在拜會覺光長老、永惺長老和區潔名居士時,均討論到培養僧材的話題, 三位佛教界大德長老均非常關心佛教的未來發展,認為僧伽人才的培訓是佛教界未來的希望。

香港文匯報協助推廣 雲南崇聖寺開光大典

  六月十四日,香港文匯報在新世界海景萬麗酒店舉辦了一場「迎大理崇聖寺開光大典」,目的是推廣七月十四日在雲南大理舉行的崇聖寺開光慶典。

  位於雲南省大理市的崇聖寺,曾為南詔、大理國的皇家寺院,歷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國王遜位在此出家,目前恢復重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 法師擔任該寺的名譽方丈。該寺將於二○○六年七月十四日在大理舉行開光大典,開光大典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是為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落幕後,中國佛教界又 一盛事。

  為推廣這次活動,文匯報舉辦了「抽獎免費遊佛都大理」的活動,接受文匯報各地讀者報名參加抽獎,截至六月十三日,收到來自香港、內地、台灣、澳門及東南亞多國讀者報名參加抽獎。

  這天,負責抽獎的嘉賓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黎時煖居士

  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和總務主任智慧長老等等。各嘉賓負責抽出十二位報名的讀者和現場三位嘉賓,被抽中的幸運者將能免費參加「香港各界崇聖禮佛觀光團」到大理參加七月中旬的開光活動,香港大理來回機票、食宿等費用全免,幸運兒真是與佛有緣。


教育學院成立 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香港佛教聯合會捐二百萬表支持

  香港教育學院計劃於今年九月新學年設立「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向全日制師範學生提供宗教知識、人生哲理、精神修養、宗教教育等科目,為香港下一代各級教師提供接觸本港各大宗教、認識宗教之機會。有關計劃得到香港各大宗教的支持。

  香港佛教聯合會日前捐出二百萬元,支持「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成立。支票由佛聯會會長釋覺光、副會長黎時煖和秘書長區潔名親自交給教育學院院長莫禮時教授。

  覺光法師在儀式上表示:人生必須有目標,才不會在生命旅途中迷路。很多人的人生目標都是建立在宗教基礎上的,這正是宗教對社會的貢獻。而培養宗教信仰 最好是由學校開始。法師還即時用檯面的茶和咖啡作了一個比喻,他說,要知送茶和咖啡的味道,才能知道自己喜歡哪一種飲品。覺光法師借用了這個比喻,強調在 西方宗教之外,亦要讓香港的年青人接觸不同的東方宗教,然後才能選擇一個能終生指引方向的宗教信仰。

  教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計劃得到香港各大宗教團體的積極支持,目前已籌得一千三百萬元經費。其他捐款團體包括聖公會、青松觀、嗇色園和天主教香港教區。


香港佛教聯合會 捐二十萬元賑濟印尼日惹地震災民

  今年五月底,印尼爪哇島日惹發生大地震,造成近六千人罹難,數十萬人無家可歸。香港佛教聯合會捐助20萬元予香港紅十字會,用於賑濟這次地震的災民。

  支票由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區潔名和副司庫崔常祥送到金鐘香港紅十字會總部,該會秘書長陳啟明和高級國際及賑災服務主任陳冰負責接收。區潔名表揚香港 紅十字會多年來盡力賑濟各地災難。他說,佛教徒有救苦救難的慈願,紅十字會用他們的捐款來賑濟災民,就是實現了他們的慈悲願望,所以佛聯會要感謝香港紅十 字會。

  紅十字會秘書長陳啟明表示,傳媒對這次日惹大地震的報導未算太多,但香港市民仍作出了快速的捐助行動,目前他們已收到四百廿萬元的善款。根據紅十字會 六月十二日所得資料,這次日惹地震的罹難者共有5,736人,傷者38,206人,599,653間房屋被震毀,他們除了安排人員在當地派發生活用品外, 並首次有五名香港義務醫護人員被派往災區。陳啟明呼籲市民繼續捐款,協助災區的恢復工作。


香港觀宗寺舉行本會會長覺光長老八秩晉七榮壽法會

  六月十一日,香港觀宗寺隆重舉行了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八秩晉七榮壽慶典法會,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臺灣、上海、遼寧、廣東等地及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港各大寺院的上百位嘉賓及一千多位香港本地信眾出席了慶典法會。

  慶典法會於上午九時開始,在輕鬆的梵樂聲中,覺光長老在他的上首弟子明義法師、照誠法師、淨雄法師、果德法師的迎請下神采奕奕的走近了會場,全場頓時 爆出熱烈的掌聲。在接受了現場嘉賓及信眾的祝壽禮之後,覺光長老做了精彩的開示,他說他自己出家已有七十多年,算是沒有辜負出家的初衷,無愧於信眾對他的 供養,盡到了佛弟子應盡的一份責任,為佛教為社會貢獻了綿薄之力。他勉勵大眾要報四恩、知榮辱、學聖賢、修止觀,為佛教獻身,為社會獻力。

  慶典法會結束之後,由香海正覺蓮社所屬的佛教小學、中學及幼稚院的文藝團表演了精彩的文藝節目,為長老祝壽。

覺光長老少年出家,於天童寺受比丘具足戒。之後即到天臺教觀第四十三祖諦閑老法師創建寧波觀宗寺戒律學院及天臺宗研究院刻苦攻讀。

  一九三九年,諦閑老法師的法子、天臺教觀第四十四代傳人寶靜大師在香港荃灣創辦弘法精舍佛學院,招收一批青年學僧到港深造,覺光長老剛剛修業期滿,繼 而到香港弘法精舍佛學院學習。在港弘法精舍,覺光長老親近寶靜大師,得寶靜大師傳授天臺教義,成為天臺教觀第四十六代傳人。

  一九四○年農曆十一月廿九日,寶靜大師圓寂於上海玉佛寺。覺光長老因日軍侵略香港亦逃難於廣西桂林。抗日戰爭勝利後,覺光長老立即返港,繼續完成寶靜 大師未完之佛教工作。之後覺光長老在一九四五年聯合當時佛教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如今香港佛教聯合會在覺光會 長的領導下,已成為香港最具領導地位、最有代表性及最大規模的佛教團體。香港佛教聯合會本著佛教慈悲濟世的宗旨,致力於弘法利生工作,興辦了醫療、教育及 社會福利等善業。現辦有一所幼兒院、六所幼稚園、八所小學、十三所中學、兩間安老院、六間老人中心及佛教醫院、佛教墳場等,使幼者得教、老者得養、病者得 癒、亡者得安,普利群生。覺光長老在香港還先後創辦香海正覺蓮社與觀宗寺,紹傳天臺宗教觀,弘揚佛法真髓。


香港能仁書院與國立華僑大學 聯合發展高等教育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紹根法師,自去年履任會長後,為適應時代需求,即開拓創新,把能仁書院致力改革,發展為與時俱進的高等教育學府。

  今年初僧伽會紹根會長與校監法亮法師率領四所中學、校長和師生們前往福建華僑大學參觀,作文化交流之旅。期間研討在香港合作發展高等教育事宜。彼此認 為時代不斷轉變,國內商機無限,香港青少年需要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更要多方面學習。華僑大學亦極希望在香港為祖國培育人才,以實踐「會通中外 並育德 才」的校訓。

  經多月洽談,雙方達致共識,於六月八日僧伽會會長紹根法師聯同校監法亮法師、學務委員顧問莫詒謀教授等,由華僑大學香港辦事處蔡真枝主任陪同,親赴福建出席華僑大學與香港能仁書院簽署在港合作發展高等教育協議。

  華僑大學出席聯合簽署協議者:全國政協委員、華僑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吳承業教授、副校長張禹東教授黨委委員、人民與公共管理學院莊錫福院長、文學院王 建設院長、工商管理學葉民強院長、台僑港澳辦公室項士敏主任、外事辦公室曾珊妮等各級領導達百餘人,簽署完畢後華大校長吳承業教授與香港僧伽會會長紹根法 師及能香港仁書院校監法亮法師互祝為國家培育下一代合作成功。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二○○六年下半年法會及其他活動時間表

項目 新曆 古曆 星期 時間 備註

觀音菩薩成道

 7月14日

六月十九日

晚上7:30

普佛賀誕,祝大家心想事成

大勢至菩薩聖誕

 8月6日

七月十三 日

上午9:00

拜大悲懺賀誕,唯願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盂蘭盆法會

 8月7,8,9日

七月十四,十五,十六日

一,二,三

上午9:30

至下午5:00

8月8日晚上七時放大蒙山

(一連三日) 

(附薦現已開始登記)

8月8日佛歡喜日,白天供僧

 

地藏王菩薩聖誕

8月17至23日

七月廿四至三十日

週四開始

晚上7:30

地藏七,敬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燃燈古佛聖誕

10月13日

八月廿二 日

晚上7:30

普佛賀誕,諸佛護念如意吉祥

觀音菩薩出家

11月9日

九月十九日

晚上7:30

普佛賀誕,祈願人人身心自在

藥師佛聖誕

11月20日

九月三十日

晚上7:30

普佛賀誕,祝福大家福壽康寧

達摩祖師聖誕

11月25日

十月初五

下午4:00

普佛賀誕,祈願福慧雙增

八關齋戒

日期待定

 

 

 

請留意日後通告

附1:其他定期活動

   *大悲懺:新曆每月第一個星期日上午九時半(6月4日,7月2日,8月6日,9月3日,10月1日,11月5日,12月3日)

   *誦經法會:逢星期二晚上七時半至九時半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法器練習班:逢星期六下午三時至四時

   *晚課共修:逢星期六下午四時至五時半         

   *精進念佛:古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上午九時半至十二時

附2:第30屆儀規實習班定於2006年12月15日開課

附3:年尾酬佛恩,請留意日後海報

上述所有活動,歡迎參加,同沾法益


峨眉山舉行華藏寺恢復落成慶典 暨十方普賢金像開光法會

  二○○六年六月十八日上午,海拔三千零七十七米的峨眉山金頂陽光燦爛,莊嚴、喜慶。峨眉山金頂華藏寺恢復落成慶典暨十方普賢金像開光法會隆重舉行。自 此,金頂景區在日出、雲海、佛光、聖燈四大自然奇觀後,又增加了兩大人文奇觀——金碧輝煌的華藏寺和巍峨壯觀的十方普賢金像。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省人大 常委會副主任劉子壽。副省長張作哈,省政協副主席阿稱、肖光成出席華藏寺落成典禮。

峨眉之巔金光重現

  重建後金頂景區;由華藏寺的金殿、銅殿,臥雲庵的銀殿以及十方普賢金像組成。當日上午九時,金頂華藏寺恢復落成慶典正式舉行時。梵音陣陣,瑞氣騰騰。金光耀日的金殿、銀光灼灼的銀殿、雄渾莊嚴的銅殿,磅礡大氣。

  始建於東漢年間的華藏寺是峨眉山八大寺院之一。明朝年間,皇家賜三千兩黃金建造華藏寺金殿,金頂由此得名,「雲上金頂」成為峨眉山一大奇觀。一九七二 年,華藏寺毀於一場大火。二○○三年,以恢復重建華藏寺及塑造十方普賢聖像工程為核心,峨眉山管委會與峨眉山佛教協會開始了對金頂的恢復重建。經過三年艱 辛努力,投資三億餘元,終於完成這一宏大工程,重現千年古剎光輝。


重慶羅漢寺智豐法師 榮膺羅漢寺方丈

  二○○六年六月六日,重慶羅漢寺智豐法師榮膺羅漢寺方丈,廣東、黑龍江、四川等二十多個省市和地區,一百八十多名佛教界大德蒞臨祝賀,國家宗教局、中國佛教協會、市、區各級領導,以及三千多名信眾參加了陞座慶典。日

其中還舉辦了「法鼓妙音頌和諧」文藝演出、「兩江游」等慶典活動。

重慶羅漢寺簡介

  古剎羅漢寺位於重慶繁榮的鬧市區,系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廟,交通方便,信息暢達,一年四季,遊人不絕。

羅漢寺初建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開山祖月以英宗趙曙年號為寺,至清光緒十一乙(1885年)由隆法和尚仿新都寶光寺羅漢堂形式建修和造像,因而恢復明成化年間的羅漢寺名,治平寺雖早廢但治平巷名至今猶存。

  近千年間,雖世道滄桑,而寺廟卻屢廢屢興,歷久彌盛。

  如今,羅漢寺已成為國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重慶直轄市佛教協會所在地。其間的古跡、造像、人文、設施等,都具有中國文化的傳統規模和佛教特徵。在繁 華似錦的市中心,莊嚴古樸,文明遐邇,寺廟與鬧市相交融,僧侶與眾生相和諧,形成一道祥和與安寧的風景線,實為學修與旅遊之佳地矣!


紫竹林中顯觀音

  今年五一,我們香港一行人在蘇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湖南的岳陽紫竹林禪院。我家裡是供奉觀音的,供奉著很大的觀音像,一家人都很虔誠。想著紫竹林是觀音道場而且住持是慕名已久的了果法師,便趁五一長假,來這裡靜修。

  以前祇在報刊雜誌上看到過紫竹林,當時還沒有落成的紫竹林略顯簡陋。沒想到來到紫竹林之後,發現環境清靜幽雅,空氣清新,四周隱隱有花樹的清香,禪院 井井有序,而且氣場很好,因此長途旅行的我們並不感到疲憊,吃過食物療法的營養之餐,便迫不及待地請知客師帶著我們四處參觀了。

  為了記錄自己此次有意義的旅行、讓家人及朋友分享這個清靜平和的道場,帶著相機我一路的拍個不停……從閉關房閉關洞上去時,發現這裡全被翠竹及長壽松 覆蓋,樹木在這裡顯得特別有生命力,在階梯上我向四周不斷拍攝,偶然之間,發現照片上有觀音像,開始以為是寺院裡有觀音石像,但站在拍攝處觀望卻沒有,再 仔細一想,難道是我佛緣好,有幸拍下了觀音顯聖?此事大家聽了,都讚嘆甚為稀有難得,其他居士再去原地拍時,已經拍不到了,我更覺得自己這照片難能可貴, 一定把照片多多的洗出來,讓各位佛友一起分享這難得的福德因緣!岳陽紫竹林禪院,真是不虛此行啊!

香港 林美英


中國涇州大興國寺啟建奠基暨浴佛法會 在釋迦牟尼佛靈骨舍利出土原址隆重舉行

  龍樹菩薩心贊云:

  諸佛出生處

  墮地獄未減

  成佛也未增

  應禮敬此心

  今觀釋迦牟尼佛靈骨供養地,亦復如是。二○○六年五月五日(丙戌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辰吉祥日,中國甘肅省涇川縣城關鎮水泉寺村境內,原隋.涇州 大興國寺遺址內外,鼓樂陣陣、香火繚繞、旗幡獵獵、人潮湧動。「古絲綢之路」重鎮的涇州大地楊柳依依、槐花飄香。涇河兩岸阡陌交錯、車水馬龍、千祥雲集。

  據當地農人言,每年四月初八當日總是陰雨一天,而今年四月初七日即天降甘霖、潤澤大地、彩虹現瑞。初八日早晨天空碧晴,有祥雲朵朵。上午九時半,由弘 法沙門心典大和尚和中國涇州大興國寺寺務住持心德大和尚共同主持的中國涇州大興國寺啟建奠基暨浴佛法會隆重開始。此時,天際忽然放大光明,異於往常,莫非 龍天密護耶!時由上海、香港前來恭敬禮佛的諸大善知識,魚貫行於佛前恭敬浴佛,每人皆感內心清涼,歎未曾有,此非諸佛加護耳!是時,海內外及甘肅涇川當地 善信群眾浴佛繞佛,在雄洪嘹亮的「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中,諸大善信及當地群眾至誠的繞原地宮遺址三匝,雙手合十,氣息相宜,身心相應,感應道交。凡 繞佛者皆感受到攝在一種無形的攝受力中,內心倍覺輕安,自覺力明強。供養釋尊神聖靈骨舍利處,即是無上福田處。

  施、隨、受之間,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記得心典大和尚在今年元月七日瞻禮了釋迦牟尼佛靈骨舍利原供養地宮遺址後,環顧四周,面對一片淒涼,在寒風凜冽 中,想釋迦牟尼佛靈骨舍利仍寄在館藏,飽含深情地在原址前寫下了「祭堅牢社稷之神文」,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為保持佛法,為讓佛舍利早日回歸大興國寺,接 受人天供養,特將此文奉享讀者:

  「維乙酉年臘月初八日,弘法沙門心典、心德率四眾,備清素茗茶之品,奠祭於我朝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涇州之本城隍,隋·大 興國寺,唐(大周)大雲寺之一本寶地大堅牢社稷主神前曰:唐承隋制,乃沿革至今,仰賴尊神幽冥參贊護持,令我法界本尊教主釋迦牟尼文佛之舍利堅固輝煌。 噫,尊神之大德隆也。惟禮主於敬,皆當盡心,黍稷非馨,貴在祗肅。齋祭之日,觸目多感,當此之際,何可為心,仰俯淒然。默而識之,神態寄於四無量攝,仰惟 祭享宗廟,瞻敬如在,罔極之感,情深茲日。今政運恒昌,憶四十二年前,人言:『舍利石函,貴在石函』。今我於尊神前下一轉語:『舍利石函,貴在舍利』。道 在人弘,然乎。群公卿士,宜更祥之。尚饗」。

  凡我佛子,讀此祭文,念及釋迦佛靈骨舍利仍寄在館藏,大興國寺一片荒蕪。忍心乎!願見者聞者齊來護持。

  甘肅涇川位於涇河上游,絲綢之路東段,因「涇水」而得名,這裡有著悠遠豐富的歷史積淀,建郡置縣二千一百多年,早在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 息,人文福祖西王母降生在回中山,這裡物化天寶,文化燦爛,人傑地靈。據考,甘肅涇州歷史上佛教特別興盛,境內有從涇河岸邊回中山下的西王母石窟寺,聞名 遐邇的「舍利金銀棺」的大興國寺。隋文帝於仁壽元年(601年)下詔各州同時於十月十五日正午將佛舍利裝入銅匣入土,建塔寺供養,涇州(涇川)建涇州大興 國寺,並起塔供佛祖舍利,距今有一四○五年,唐延載元年(690年),武則天下詔在隋大興國寺的基礎建大雲寺,建寺時發現釋迦佛靈骨舍利,遂制石函、匣、 棺、琉璃瓶,精飾莊嚴而地宮供養。地宮之上建塔,大雄寶殿、鐘鼓樓等,規模宏大,大興國寺因此成為中國歷代皇帝敕賜的著名皇家佛教古剎。據《涇川縣誌》記 載:涇州大興國寺(大雲寺)始於隋,盛興唐而毀於明洪武年間的一場大水。直到一九六四年十月當地群眾改土造田時發現了唐代的石函、銅匣、金棺、銀犉、琉璃 瓶及釋迦佛靈骨舍利十四粒,這一組國寶的發現,曾引起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文化部長郭沫若的極大關注,調往中央鑒定,將其作為中華考古「舍利塔基類」代表收 錄於《〈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作為一九六四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四十多年來。這一稀世珍寶一直隨國家文物展覽赴各國,頗受各國元首、學界的關 注、驚歎。但是作為中國佛教神聖至上的釋迦牟尼靈骨舍利卻仍寄在館藏,沒有引起中國佛教及世界佛教界的足夠重視。二○○四年十月至今,甘肅省省長陸浩先生 先後兩次作出重要 批示:「要保護好這一遺址,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發揮重要作用」。籍此殊勝因緣,在弘法沙門心典大和尚等海內外賢達的推動下開始有序展開。

 二○○六年元月八日,擇吉日,由弘法沙門心典大和尚認真堪輿、精心定勢。並正式恢復啟用隋文帝欽賜「涇州大興國寺」之名。中斷六百餘年的隋·大興國寺、唐(大周)大雲寺暨佛舍利塔等寺院建制開始規劃、啟建,人天歡喜,任務巨大。


中國涇州大興國寺啟建緣起

  舉目菩提,暗有龍光在鬥墟。昆侖玄圃,閬風之苑。有金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 光碧之堂,九層玄台,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我佛祖釋迦牟尼舍利供養此處,三現龍天。

  隋·仁壽元年(西元六零一年)六月十三日文帝楊堅敕賜舍利石函,起塔供養。現大光明雲,威香散馥,零露凝甘。並敕建涇州大興國寺,神瑞休徵,宏恩景福,得度無數(見《廣弘明集》)。及唐承隋制,至大周,武則天·延 載元年復於隋大興國寺遺址敕建大雲寺,得隋時舍利原藏,精飾莊嚴,神鹿入苑,頻賜引導,萬年臨國,諸供養中歎未曾有。降至現代,我佛舍利又復現於唐大周大 雲寺遺址,黃銀出於神山,碧玉生於瑞獻。郭沫若鑒定,周恩來密示,藏於博物館,塵封四十餘年,噫籲唏?!爰降明靈,天啟太平,彰合符之徵,顯永昌之慶。我 佛舍利前後續出,褒紀國祚。雖如是,惟大興國寺遍地荒蕪,舍利寄在館藏,人天莫不俯仰淒然。

  現今政運恒昌,群靈降福,扶臨率土,安養兆人。念此殊勝,掬心佛前,展誠十方,啟建梵剎,安我佛靈骨舍利於無量壽無量光,護國安民。然工程浩大,端賴 十方共舉。以此功德常為十方如來,釋迦文佛布發掩泥,密護垂念,攝受付囑,隨喜威加。是以志心供養,證驗非虛,乃至神王護持,天仙給待,金剛擁眾,釋梵散 花。成就福因、等法界虛空之際量,校量功德、勝恒沙七寶之施緣。乃至凡質通靈、肉身不壞,舌變紅蓮之色、口勝紫檀之香,聞一句而畢趣菩提,誦半偈而功齊大 覺。萬瑞千靈、因慈而感,三賢十聖、從此而生。福業遍行門中,萬行莊嚴國土,利樂不舍一法,皆能助道,顯大菩提,具足十種受持,皆是登地菩薩。

  故《妙法蓮華經》云:「爾時,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從地湧出,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

  地址:中國甘肅涇川縣城北大興國寺 郵遞區號:744300

  戶名:中國涇州大興國寺啟建委員會

  開戶行:農行涇川縣西街分理處

  帳號:27-249001040000308

  聯繫人:陳建民

  聯繫電話:0086-933-3329988

  手機:13761801966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