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55期
2006年8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佛陀舍利耀惠州
佛祖舍利
陝西臨潼慶山寺 佛祖舍利的由來 ◎古 今
供奉舍利頌 ◎妙 峰
佛祖舍利耀大千 觀音甘露澤塵剎
——記博羅禮佛禪寺三十三尊觀音聖像
開光法會暨佛祖舍利安奉儀式
◎金光樹
科學對話
科學家霍金如是問
◎高志其
專 論
試論佛教文化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 ◎王春雲
空無玄學與佛教空義(上) ◎鄭慶雲
隨筆禪話
受教奉行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最大的財富 ◎楊 釗
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的再認識 ◎慧 禪
佛教道場
亦古亦今的雲翔寺 ◎潘中法
一元之緣 ◎鄭 文
慈雲寺:大心無相 大行無痕 ◎光 力
當代高僧
大師的風采
——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3)
◎釋正進
天然大佛
莒南天佛 世界奇觀 ◎韓玄真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佛陀舍利耀惠州
○○六年七月十七日,惠州博羅禮佛禪寺舉行了莊嚴、隆 重的「迎請陝西臨潼慶山寺佛陀舍利安奉慶典」,該寺監院日照法師邀請了禪宗泰斗本煥長老、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南京毗盧寺傳義大和尚、才讓多吉活 佛共同主持盛會,並率領四眾弟子迎請佛陀舍利大殿內安奉。惠州禮佛禪寺「供奉佛陀舍利」,顯示了南方一帶的信眾與「佛有緣」,具有「善根」、「福報」也, 這是廣大佛弟子的最大喜訊,「佛陀舍利」是鎮寺之寶,接引更多的人信佛,皈依三寶。

   據佛史記載:2550年前釋迦牟尼佛化緣將止,應跡已盡,向弟子們做了最後的教誡:「我所要度的眾生皆已得度,未得度的已結下得度的因緣,現在已沒有肉體繼續存在的必要,你們隨順我的教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住世間。」

    「佛陀就這樣安詳地進入了涅槃,這時婆羅雙樹頓時變成了白色,烏雲遮蔽了月光,狂風從四方吹起,山川震撼搖動,火焰從地中冒出,清流都滾沸起來,天人擂鼓 打鑼悲嘆傳報,弟子們槌胸頓足號哭失聲,百獸從山中狂奔而來,群鳥集在林間亂飛亂鳴——這一切都是在為三界導師、偉大佛陀的涅槃而哀悼!」

    佛陀曾說:「若有眾生,因涅槃而得度者,即現涅槃而為說法。」佛陀的涅槃,體顯了佛陀偉大的慈悲。佛陀用三昧真火荼毗後,舍利為拘屍城的末羅族所得,當時 各國國王不服,帶兵前來征討拘屍城,準備奪取佛陀的舍利。後經調解,由摩揭陀國國王阿闍世為首,將佛陀舍利分作八分,造塔供奉在八個國家讓人禮拜。

   佛陀滅度後二百多年,時為孔雀王朝的國王阿育王,極力護持佛法,派遣自己的族人到印度以外的國家傳播佛教,並將佛陀的舍利分散到更多的國家供奉。

   西安,除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外,還有於一九八五年五月五日出土後,供奉在陝西臨潼慶山寺的佛舍利,都是阿育王時代分供到中國的。

   近年來,陝西法門寺佛指舍利被東南亞各國、各地區請去供奉巡禮,為世界和平,人類生活平安而祈福!在國內反而安奉不動,很多想瞻禮者,因路遙而無緣。

   這次,惠州禮佛禪寺將陝西臨潼慶山寺的佛陀舍利請到了南方,並請本煥長老主持了盛大的供奉法會,為世界祈和平!為人類祈幸福!同時,也為珠江三角洲,以及港、澳、台同胞提供了瞻禮供養佛舍利最難得、最殊勝的機緣。
 
 
陝西臨潼慶山寺 佛祖舍利的由來
◎古 今

中國已發現的佛祖舍利

據從古至今的許多資料記載,佛祖舍利由大德高僧恭送來中國後,在各地共修建了十九座供奉舍利的寶塔,但經過常年風吹雨淋及崇佛毀佛等事件,大多數舍利塔已 不復存在。目前在中國國內發現有舍利的寺院及寶塔很多,但有的是大德高僧的舍利,有的是舍利代用品——即舍利子,也就是說所出土者並非是釋迦牟尼佛祖的舍 利,佛祖舍利祇有在古代皇家寺院或一些很有影響的、級別較高的佛家寺院或佛塔中才有可能出現。

真正有文獻記載釋迦牟尼佛祖舍利的是位於北京靈光寺舍利閣佛牙舍利,(據佛教史籍,釋迦佛入滅荼毗後,有兩顆靈牙留在人間,一顆在斯里蘭卡佛牙塔,史稱 「錫蘭佛牙」;另一顆在北京靈光寺,史稱「北京佛牙」或「法獻佛牙」)。另外位於陝西扶風法門寺有供奉的佛祖指骨舍利,位於陝西臨潼慶山寺發掘出土的佛祖 釋迦牟尼珍珠狀碎身舍利,位於陝西周至境內仙游寺內供奉的佛碎身舍利,還有江蘇鎮江甘露寺舍利,河北定縣靜志寺舍利,陝西耀縣的隋代神德寺舍利,甘肅涇州 縣大雲寺舍利,浙江寧波阿育王寺舍利等。

慶山寺地宮發現佛祖真身舍利與珍貴文物

慶山寺佛寶文物的出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的。一九八五年五月五日中午十二時許,新豐鎮露臺鄉的農民因在鳳凰(即姜原)上面開了一個磚瓦廠,取土時突 然發現一座古墓,大家看到墓中有石碑等,便一哄而搶。時任臨潼博物館館長的趙康民老先生聞知後,立刻報告臨潼縣政府及公安局,並組織人力挨家挨戶將被搶文 物收了回來,被譽為西安東郊文物專家的「東霸天」趙康民館長,一看這些文物就吃了一驚——這可是封存了一千二百多年的唐代珍寶文物啊!

更令人高興的是——慶山寺舍利寶帳內置銀蘯,銀蘯內置金棺,金棺內藏舍利瓶,舍利瓶中珍藏著釋迦佛真身舍利。

在文物工作組仔細整理這些文物時,首先看到的是一通石碑,碑的主額正中刊「大堂開元慶山寺之塔」。碑面上款刊「上方舍利塔記」。碑文載道:「此寺伽藍(寺院),固神山踴建,鏟鴻門之左阜,南揭驪嶺;劃象河之大川,北橫半樹。」……

「壓重林,絕獻」,才建成了規模宏大的寺院和佛塔。石碑落款為:「大唐開元二十九年四月八日」。這塊唐代的石碑記述證明了慶山寺所珍藏的釋迦佛舍利的真 實性,同時也記載了唐代以武則天為代表的歷代皇帝在慶山寺為供養釋迦佛真身舍利所捐獻的奇珍異寶,這次僅在慶山寺地宮中出土的文物就達一百二十七件之多。

武則天與慶山寺

武則天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十月的一天,長安東鄰的臨潼新豐縣露臺鄉,晴朗的天空突然雷電交加,風雨撲面,剎那間山搖地動,一場沒有任何先兆的地震向 這個平靜的地區襲來。一夜之間,平地湧出一座高二十餘丈的大山,山南裂出三眼大泉,頃刻形成周擴三百畝的大水池,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山上長滿了熟 透的柿子,醇香撲鼻。還有滿滿地掛在枝頭、紅的炸裂開來、果仁顯露的大石榴,宛如天界神果,極為迷人,平坦之地長滿菽麥而且正當揚花之時……

看到這些奇異景象,祖祖輩輩居住在新豐鎮的父老鄉親門大惑不解,本在五月開花的菽麥,卻在這時出現,這不合天理。而當地的顯貴們為了討好朝廷,卻把這說成 是天上瑤池仙山降地、仙麥下凡,吉瑞無比。他們的代表胡姓縣令匆忙來到長安稟報武則天,並神靈活現、大肆渲染的向武則天做了匯報。

面對胡縣令所說的「吉兆」,武則天認為是天降吉祥,佛祖賜瑞,這是慶賀自己將要親自登上皇帝寶座,直接掌管國家最高權力,而不需要再垂簾聽政的大喜大吉之 兆,於是金口玉言,賜突起之山為名「慶山」,所在縣「新豐縣」改名為「慶山縣」,並降旨將初建於隋開皇年間的「靈嚴寺」,改名為「慶山寺」,並撥專款重新 擴建成唐代規模巨大的皇家寺院。擴建的慶山寺,由大明宮工匠們按照皇家佛寺的模武、制度等進行建制,寺內既建地宮,精雕細刻,並當即精製出了漢白玉浮雕彩 繪阿育王塔,精心打造出專門珍藏佛祖舍利的金棺銀蘯,安放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地宮上面按照盛放舍利的規定修建舍利寶塔,很快,一座規模巨大的皇家寺院在慶 山之上拔地而起。一時間,高僧雲集,香煙裊裊,磬鈸、木魚之聲不絕於耳。慶山寺成為京都長安東面重要的皇家寺院。

《唐書.五行志》記載:武后垂拱二年十月,新豐露臺鄉「大風雨震電,有山湧出,高二十丈。有池,週三百畝,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武后以為修應,名曰 慶山,故改縣為慶山縣。」這是歷史上對慶山及慶山寺誕生過程的真實記載。繼唐高宗李治之後,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時期的一切國政要事均掌握在武則天手 中。

武則天於西元六九零年登基稱帝,登基之後發展佛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慶山寺大興土木,由朝廷撥款把慶山寺建成了可與法門寺比美的皇家寺院,寺內修建專門 用於供奉釋迦牟尼佛祖舍利的地宮,精雕細刻,以上佳青石彩繪製作舍利寶帳,重金珠寶製作盛裝佛祖舍利的金棺銀蘯,舉行大型儀式迎請舍利到慶山寺地宮中供 奉。

至此,慶山寺已發展成了唐代皇家寺院中規模較大的寺院,因其中擁有獨一無二的專門用來盛裝佛祖舍利的金棺銀蘯,且在武則天的詔令下,王公貴族們紛紛捐資捐 物供養舍利,並到慶山寺禮佛朝拜,慶山寺裡終日香煙裊裊,磬鈸、木魚之聲震九天,旌旗飄揚,山上山下一派熱鬧景象,形成了唐代大周年間皇家寺院東「慶 山」,西「法門」的呼應之勢。

法門寺與慶山寺的歷史淵源

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佛寶文物多為宮廷供奉之珍寶,所出土的阿育王塔為漢白玉質地,四周以浮雕形式刻滿了各式各樣不同造型的佛像,與慶山寺出土的舍利寶帳明顯 的不同之處是阿育王塔上沒有發現有標明是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的字樣,也沒有類似慶山寺出土的放置佛祖舍利的最高器物金棺和銀蘯,而是發現了玉棺及多重寶函 等。慶山寺出土的青石舍利寶帳明確刻有「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八個金色大字,獨一無二的金棺銀蘯等貴重器物也都出土於慶山寺地宮。

慶山寺地宮建於開元二十四年(西元736年),平面呈「甲」字形,由斜坡道、甬道、主室、三部分構成,甬道皆用青磚砌成,磚面遍刷紅丹、門楣、扉、框、檻刻有飛天、力士、獅子等,雕飾精美。

慶山寺地宮出土時間是一九八五年五月五日,出土文物除佛祖舍利之外,還有國寶級佛教文物金棺、銀蘯、舍利寶帳、三彩獅子、三彩南瓜、鳳頭人面壺、高足杯 等。按佛教禮儀最高規格,盛放佛祖舍利的是最內層為舍利瓶,其外為金棺,再外為銀蘯,最外面是注明舍利所屬的舍利寶帳。從出土的文物看,目前唯一一尊注明 為「釋迦如來舍利寶帳」的寶帳出土在慶山寺地宮,用金棺銀蘯盛裝舍利的佛寶文物也出土在慶山寺,從金棺銀蘯的製作技術來看,必是武則天年代所製無疑。那 麼,對於這兩座皇家寺院在舍利供奉及文物珍藏方面在歷史上的關系又如何來理解呢?

根據出土文物的客觀事實及有關文獻資料記載推斷:因為以法明為代表的慶山寺高僧在武則天登基,從後臺垂簾聽政而走向前臺,成為真龍天子,立下過汗馬功勞。 武則天順利取得權力後,對慶山寺就有了額外的偏愛,人力物力的扶持都偏向了慶山寺。當時的慶山寺住持明崇儼既受武則天恩寵,又有著很大的實力,他憑著與武 則天特殊的親近關系,央求武則天在迎請法門寺指骨舍利到東都洛陽時先在慶山寺供奉,並製作金棺銀蘯及舍利寶帳等佛教珍寶。據推斷,武則天聽從了明崇儼的建 議,允准迎請指骨舍利到洛陽前,先在長安附近各大寺院巡迴恭奉,以顯示天子愛民之心,在武則天迎奉舍利至東都洛陽供奉時,先將舍利在京城及幾個皇家寺院進 行了巡迴供奉,慶山寺也是在中途供奉的寺院之一。武則天允准佛祖指骨舍利在慶山寺作短暫停留,並由法明和尚主持在慶山寺做大型法會以瞻禮朝拜。明崇儼大搞 佛事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依此提高慶山寺的地位,與法門寺一比高下,並進一步證明慶山寺地宮中的供養物為皇上及皇宮大臣親自供奉,佛祖指骨舍利及珠粒狀真身舍 利均在慶山寺作短期供養,明崇嚴甚至央求武則天允許將法門寺指骨舍利長期放置於慶山寺供養,他因此可以達到從控制全國最有地位的寺院,到控制全國佛教界的 目的。武則天看出了他的野心,詔令將舍利迎至東宮洛陽供奉,直至她死後才由她的兒子唐顯宗送還法門寺院。

《舊唐書.則天皇后》中說道:武則天皇后舍所寢衣帳、直絹一千匹,為舍利造金棺銀蘯。從慶山寺及法門寺供養舍利的歷史淵源來看,武則天也不愧為一個偉大的 政治家,不愧為一代明君。她雖然有著偏坦慶山寺的思想,想著盡一切可能提高慶山寺及當時的住持明崇嚴在佛教界的地位,但她也不可能讓這件事情給國家政治造 成影響,更不可能因此而導致全國上下的不滿,從而威脅到她那還未坐穩的皇位,所以武則天不可能由著明崇儼的性子胡來,那樣她這個自古以來唯一的女皇位置, 就會招徠全國人民及廣大僧眾更大的不滿。為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她不可能因小失大,當即毫不猶豫地詔令將佛祖指骨舍利和金棺銀蘯全部迎奉至東宮洛陽大明堂。

明崇嚴想留下佛祖指骨舍利的願望落空後,就設法留下了金官銀蘯,命人重新製作玉官放置佛祖指骨舍利,並另外製作青石質地的舍利寶帳,為使後人都能夠瞭解慶 山寺地宮珍藏的釋迦牟尼佛舍利,與法門寺珍藏的指骨一樣,都是釋迦牟尼佛祖的真身舍利,所以在舍利寶帳之上特意刻上「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八個大字,以顯示 與其他寺院的區別。

由此看來,在歷史上,特別是在武則天登基後的天授年代,法門寺與慶山寺一樣,在中國佛教歷史發展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

何謂舍利

舍利,是梵語的音譯,古代天竺(今印度)語意為「米粒」,故以借名,特指佛陀遺骨火化後形成的珠狀骨粒結晶體。《翻譯名義集》卷五上,對舍利的解釋為: 「所遺骨分,通名舍利。」所以舍利特指佛陀遺骨火化後所形成的白色骨質結晶體。舍利多為珠狀,質地堅硬,五彩奪目,系由無量功德薰修而成。《金光明經.舍 身品》稱「是舍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

隨著佛教在全世界的發展,佛門高僧不斷增多,許多道行高深,功德圓滿的高僧圓寂後,經過火化也發現了舍利。所以後來「舍利」這個專用名詞被泛化,凡佛門高 僧,祇要功德修成,定力練就,火化後或有結晶物出現,統稱「舍利」。所以「舍利」(梵語sarira)亦譯作室利羅、設利羅。意譯為「骨身」、「遺身」。 所以後來的《法苑珠林》就有記載:「佛舍利椎打不碎,若是弟子舍利,椎擊便破矣。」《魏書.釋老志》說:佛祖涅槃後,弟子用「香木焚屍,靈骨粉碎,擊之不 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

舍利是佛教聖徒們的最高聖物,它比善男信女們的生命不知要貴重多少倍,廣大信眾都將在一生的虔誠誦經修煉中如能有機會瞻禮佛祖的真身舍利當作是終生的最大 福報,當作是衡量心誠與不誠,功德圓滿與不圓滿、道行高深與不高深、終了是否能夠到達人生的彼岸、是否能夠順利到達極樂世界等等的標準,可見舍利在佛教界 的地位有多麼重要。佛教界對於舍利從不同意義上有不同的分類和命名標準:

「舍利」按色澤區分:有白色、黑色、紅色三色舍利;白色舍利由骨骼在靈體荼毗時形成,黑色舍利由毛發在茶毗時形成,紅色舍利由血肉在荼毗時形成。根據目前所能查閱得到的史料記載,三色舍利在釋迦牟尼佛祖靈體茶毗時才有發現。

「舍利」按形狀區分:有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佛祖釋迦牟尼火化後形成的珠粒狀舍利即為碎身舍利,多寶佛全身入塔、南華寺供奉的六祖慧能法師的法身等均為全身舍利。

「舍利」按來源區分:有頭蓋骨舍利,指骨舍利、佛牙舍利、鎖骨舍利。肩胛骨舍利及其他碎身舍利等。

「舍利」按意義區分:為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法身舍利是許多佛教經典中的理論分法——即指釋迦牟尼佛及其弟子們在傳經佈道過程中留下的所有佛教經卷及各種 版本的佛教經典,這是佛教賴以發展,善男信女們賴以誦經和研究佛教理論的法寶,也是佛教三大寶貴遺產之一,所以賦予它同樣神聖的名字——「法身舍利」; 「生身舍利」——即釋迦牟尼佛涅槃荼毗後遺留下來的珠粒狀結晶物,後來凡是佛教徒高僧涅槃後所得真身舍利均稱為生身舍利,「生身舍利」或「真身舍利」也即 是「靈骨」。

參考資料:

陝西人民出版社二○○三(長安佛教叢書)《舍利之光》。

 
 
供奉舍利頌
◎妙 峰

希有難得佛舍利,戒定慧業熏修成,

佛涅槃後若得遇,至誠供養並禮拜,

最上福田殊勝因,以是善根隨其願,

於三乘中不退轉,不思議中植德本,

未來成佛此為因,後世得佛無上智。

舍利功德說無量,經中隨處可得聞,

若人瞻禮至塔所,供養稱嘆右繞行,

香花淨果旃檀水,珍珠琉璃七寶臺,

皆以無盡清淨心,供養禮拜如對佛,

由是功德勿待求,官位財富如愿成。

壽命富饒恒增長,怨家盜賊絕逢緣,

疫癘邪气速遠離,身心康健且平安,

游子早日還鄉裡,親眷無怨甚美滿,

訟爭是非不相顧,出門求財隨願滿,

法喜充滿福臨門,孝子賢女孫滿堂。

家和吉祥世太平,戰事不起無劫難,

風調雨順五穀豐,一切善願皆得滿。

現世安穩後極樂,逝者速往無量光,

出離娑婆堪忍境,解脫輪迴三有苦。

如月清涼游於空,度化一切有情眾。

為祈世界和平願,人民安樂永吉祥。

禮佛禪寺奉舍利,巡禮結緣利人天,

借此法會以宣揚,現不思議聖道場,

共沾法益殊勝德,同證無上大菩提。

 
 
佛祖舍利耀大千 觀音甘露澤塵剎
——記博羅禮佛禪寺三十三尊觀音聖像開光法會暨佛祖舍利安奉儀式
◎金光樹

曆 二五五○年七月十七日,博羅禮佛禪寺舉行了三十三尊觀音菩薩化身像開光法會,次日,又舉行了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安奉儀式。主持法會並作了重要開示的有年 屆百歲的禪宗泰斗本煥老和尚,有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有佛門書畫高僧、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大和尚,有甘孜州紮格郎寺才讓多 吉活佛,有《香港佛教》雜誌總編輯秦孟瀟大德,等等,正是法喜連連,妙音嫋嫋,因緣不可思議,福德難以估量。

聖像開光,天降甘露

早上八點,我們從惠州市西湖邊上的康帝國際酒店出發,驅車前往位於博羅縣梅花村的禮佛禪寺。由於受到颱風的影響,出城的道路已被洪水沖壞阻塞,我們祇好驅 車繞道而行。當時天空烏雲密佈,不久,大雨即傾盆而下。而當我們快到禮佛禪寺時,暴雨傾刻而止,像是有人在指揮似的,其情其境,不可思議。而冒雨趕來的信 眾,更是人山人海,把大殿內外,塞得水泄不通。

上午九時許,法會準時開始,紹根長老、日照法師和才讓多吉活佛主法。在地藏殿拈香禮佛之後,法師和信眾一同登上寺院後面的觀音山。登上觀音山,首先印入眼 簾的是一個雙掌合南的雕塑,下面是蓮花寶座,掌尖是一個法輪。整個造型新穎別致又不失莊嚴。登上數十級臺階,是一座像一隻龍頭似的精緻小閣樓,裡面供奉著 護法韋陀菩薩的雕像。穿過韋陀殿,順著山脊迤邐而上的是一條長長的回廊,像一條龍身與山頂的觀音閣相連。回廊的兩邊山坡是剛剛種植不久的菩提功德林。觀音 閣由觀音台、觀音長廊和山頂閣樓三部分組成,從山底往上看,整個建築上下相應,渾然一體,如蒼龍騰空,蔚為壯觀。

觀音臺上,梵唄聲聲,花香繚繞。香案兩邊,兩序大眾莊嚴肅立,領導嘉賓、善男信女歡喜雲集。

隨著紹根長老的一聲指令:「開!」,三十三位法師揭開了蒙在三十三尊觀音菩薩聖像上的紅布,三十三尊生動又莊嚴的觀音化身聖像頓時呈現在無量大眾的面前, 依次是: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遊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 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岩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阿摩提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尊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悲觀音、馬郎婦 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

主禮法師將甘露淨水灑向大眾,大眾無不舉起雙手,雀躍歡呼。與此同時,烏雲密佈的天空突然裂開一道口子,仿佛一隻慈悲的天眼注視著人間。片刻,一陣喜雨,如甘露似的降落下來,法會大眾無不體驗到一種真切的清涼。

這一天,這一刻,也許是惠州人民乃至整個廣東人民都永生不忘的。因為,就在前一、兩天,廣東遭受颱風襲擊,惠州經歷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無數房屋倒塌, 農田被毀,道路衝垮,許多地方(包括禮佛禪寺)甚至停水停電,報載,全廣東受災人口達七百四十六萬人。就在這苦難當頭的時刻,禮佛禪寺舉行了觀音菩薩三十 三尊應化身的開光法會,這不正是當機之舉嗎?乃篡古詩賦新意,曰:

末法時節雨淫淫,路上行人欲盼晴。

借問梵剎何處有,危難之際聞觀音。

舍利安奉,異像呈祥

觀音聖像開光法會的次日,禮佛禪寺又舉行了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安奉儀式。本煥老和尚、紹根長老、傳義大和尚、日照法師和才讓多吉活佛連袂主持安奉儀式。這次迎請到的佛舍利,是西安市唐·慶山寺於一九八五年五月五日出土,現珍藏於西安市臨潼博物館,是佛門極其珍貴的文物,也是末法眾生的最上福田。

佛祖舍利安奉的當天早上,筆者一早起來,站在飯店二樓的休閒平臺上,眼看著一輪紅日從東方的雲海裡噴薄而出,霞光萬道,整個娑婆世界沉浸在一種祥和的光明之中,而太陽周圍的雲彩也仿佛在跳著神秘而又歡快的金剛舞。

上午十時許,安奉儀式開始。山門口迎請上師、大殿內禮佛上供,之後,持戒定真香的法師列隊開道,寶蓋簇擁著主禮法師居中,八名訓練有素的轎工抬著一頂巨大 的花台(花轎)緊隨其後,身穿清一色海青的護法居士恭列兩旁,場面蔚為壯觀。隊列穿過院內甬道,來到大殿後面一處暫放舍利的密室,香贊禮數之後,由紹根長 老念誦祈禱文:香花迎,香花請,弟子紹根等,一心奉請,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如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惟願不違本誓,憐憫有情,分身現相,居茲蓮 座……

眾法師一起唱誦:

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

祈請儀式完畢,日照法師取出佛舍利和舍利塔,分別交給傳義法師和紹根長老,安放在大花臺上。之後,在美妙的梵唄聲中,眾護法抬著佛舍利,緩緩地來到地藏殿前。

花台停穩,日照法師從花臺上取下舍利塔,恭敬地交給本煥老和尚,本煥老和尚再交給傳義法師和才讓多吉活佛,最後安置在香案上一個特製的玻璃罩內。

本煥老和尚神情肅穆,仿如在禪定之中,拈香上供,合南禮敬,領眾法師唱香贊:

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傾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唱畢,本煥老和尚,鏗鏘一聲,莊嚴地跪下,五體投地。紹根長老、傳義大和尚、日照法師、才讓多吉活佛也依次莊嚴地跪下,五體投地。兩序法師齊聲唱誦: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被眼前這莊嚴的一幕深深地震撼,當一百歲的本煥老和尚跪下去的時候,跪下去的可能祇是他自己。而當他站起來的時候,我深信,站起來的絕對不祇他一個人, 因為他的心中正裝滿著無量無邊的眾生。為眾生祈福,為世界和平祈禱。偉大的願力總是體現在細微的一舉一動之中。

末了,在美妙的梵唄聲中,到會的嘉賓依次拈香禮佛。當我佇立在佛陀的舍利塔前時,隱約有一道無始以來的光明,在心靈中霎地燦開……

安奉儀式和禮拜結束之後,隨即舉行了簡短的法會。其時,烈日當空,熱浪灼人,本煥老和尚、紹根長老、傳義大和尚和秦孟瀟大德等領導和嘉賓坐在主席臺上,沒有絲毫畏懼,其安祥自在的神態,仿如置身清涼之幽谷。

禮佛禪寺首座妙峰法師擔當法會司儀。首先,惠州市統戰部副部長、宗教局朱瑞華局長作答謝致辭,感謝高山大德的光臨,為惠州的人民帶來福祉,並表示要發揚菩薩精神,為建構和諧社會作出努力。

本煥老和尚作了激情洋溢的開示,他說:佛陀滅度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我們今天能見到佛陀的真身舍利,因緣不可思議,福德也不可思議,所以你們要好好地禮拜,好好地供養……

紹根長老開示說:人有八萬四千煩惱,佛有八萬四千舍利。釋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今天能在這裡供奉,是我們的福德因緣。今天我們有緣瞻禮佛舍利,來生我們必定成就……

秦老開示說:當年阿育王造八萬四千塔,供養佛陀八萬四千舍利,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功德。現在佛舍利就在我們面前,這是我們無上福田啊。你們要像阿育王一樣,發大心,發大願,起大行……

臨潼博物館的牛館長還作了佛舍利出土的簡短報告,高土其基金會會長高志其先生向諸山長老贈送了一種特製的能在夜間發光的觀音畫像。

就在高僧大德開示的當兒,空中突然吹來一陣不可思議的涼風,與會的大眾無不感受到一種清涼的快意。儘管烈日當頭,然而卻清風撲面,仿佛虛空中有無量的天人 在護持法會眾生。心誠則靈,感應道交,的確真實不虛啊。我又想:今天我們有緣親睹佛陀舍利,必定是多生多世以前修了無量的善緣,才有今天這個殊勝的緣份。 同時,佛陀的舍利也啟示我們:祇有堅定信念,勤修戒定慧,廣修六度波羅密,心與道合,心與佛通,必能成就無上菩提。

心有所感,賦詩如下:

赤日炎炎似火燒,

眾生心田半枯焦,

哪來一陣風和雨?

萬民滋潤樂逍遙。

 
 

編者按:

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近日通過雅虎網站的「知識」欄目,向全球線民提出縈繞在心頭的一個疑問。「在一個政治、社會、環境都很混亂的世界,人類如何走過下一個一百年?」霍金問。美聯社說,截至八日下午,已有近1.7萬線民自告奮勇,為霍金答疑解惑。

線民給霍金的答案五花八門,有些非常簡短,如「銷毀核武器」;有些不知所云,如「以我們的方式」;有許多表示懷疑,如「我並不認為可能,除非我們向太空發展」。

還有線民出來息事寧人,建議換一種模式思考,停止無休止的爭吵,培養合作精神。

最近,霍金教授開始從科學轉而向哲學方面發展,思考起人類的命運。六月十三日在香港演講時,霍金說,人類得以延續將取決於在宇宙中找到「新家」的能力,因為目前毀滅地球的危機正在不斷積聚。

霍金說,如果人類能在未來一百年避免自相殘殺,就可發展出無需地球供應的太空定居點。

中國文化傳播發展促進會副會長高志其於二○○六年七月十九日,從廣東惠州參加 「釋迦牟尼佛舍利安奉法會」返京後,在網上看到這一資訊,立刻提筆對霍金的這一問題做了回答。本網如實刊載,並做了以下標題:

科學家霍金如是問 佛學家高志其如是答
◎高志其

霍金問:在一個政治、社會、環境都很混亂的世界,人類如何走過下一個一百年?

高志其答: 要解決這個問題,祇有依靠人類的和合精神,我們不應該忘記,正是人類的和合精神才使得人類走出了森林,從而使人和野獸有了根本的區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進而創建了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高度文明。

實際上,和平、和諧、和合是三位一體的,同時也是一個拾階而上、登堂入室的過程,是事物彼此相連的三個階段。所謂和平,祇是指事物外在的相對平衡的一種狀 況,而要達至這種狀況,必須要有事物內在性質的和諧;而所謂事物內在性質的和諧,是指事物之間的合理排列組合與序化結構,僅就社會與自然而言,各色人等、 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在政治、經濟和物質資源上的合理分配與平衡發展,祇有建立了這種合理分配的機制與制度,以及大自然中各種生命及物種的有序排 列組合才能達到事物外在的相對穩定或長久的、穩固的和平狀態,而決定事物內在和諧的排列組合與序化結構的指導方針就是和合的思想與精神。

但產生和合的思想與精神卻是深為不易的,需要從人類的文化與哲學乃至宗教思想中去尋找和挖掘,正如西方文化中所說的自由、平等、博愛一樣,中國文化始終強 調: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地利物和。生命不和合就要產生疾病和癌症;社會不和合就會產生矛盾、衝突與戰爭;自然不和合就會產生種族滅絕、生態不平衡;宇宙不 和合就會出現星系相撞和彼此吞噬、恒星坍塌和宇宙大爆炸。和合是一切生命與物體追求的一種最佳理想狀態,但這種理想狀態祇存在於一時之間,而不能恒永長 久。所以一切文化、宗教乃至科學都是要解決這一問題,讓和合亙古而恒永。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在《中庸·禮 記》就談到了「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老子《道德經》所闡述的精義也是「與萬物和合、與自然和合、與天地和合」,而釋迦牟 尼則更是從實證的境界中提出了「眾生平等、眾生一體,無緣大悲,同體大悲」,「一切生命都是來自宇宙的本源和時空的終極」,從而產生和建立了亙古一如和遍 及整個宇宙的大平等覺觀,而這正是和合思想與精神的終極源泉和來源。

今天,由宗教、文化而上升到哲學的這一真理已經為現代生命科學的發現所證明。現代生命科學業已證明,一切生命無論是人類、動物、昆蟲還是植物,都是來自於 同一個生命的基本基因,同一個生命的祖先,也即同一個生命的本源,這一科學的發現,證實了宗教與哲學思想中徹底、根本、究竟的大平等覺觀的真理性質,這就 為終極和合精神理念的推廣、普及和傳播,奠定了思想理論、政策法規和道德規範、以及實施行為的基礎和依據。

人類的發展史已經十分明確地告訴我們,人類的祖先正是依靠和合的思想與精神才得以生存、繁衍和發展,才戰勝野獸和自然的。同樣,今天人類也祇有依靠和合的 思想與精神才能進一步的往前發展,走出人類社會紊亂無序的困境,走出人類在政治、社會、環境等方面紊亂無序的可悲狀況,誠所謂「始於斯而終於斯,源於斯而 今亦於斯也」,這是人類的唯一出路之所在,唯有如此,人類才可以不必「到宇宙中去尋找新的適合居住的星球與家園」。

最後,值得我們再次強調和指出的是,和合在於序化,序化在於合理的分配,在於充分體現大平等覺觀的合理分配與利用,這是唯一可以避免人類導致戰爭、衝突、流血、貧困、疾病、瘟疫、環境惡化、種族滅絕等災難的解決之道。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所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恰恰是在和合真理的道路上所邁出的重要一步。

由此可見,今天人類所面臨的困境與可悲狀況,需要到東方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去尋找出路。

亙古恒永的和合真理是人類擺脫困境和一切生命向上昇華的必由之路。

 
 
試論佛教文化發展  與構建和諧社會 
◎王春雲

時代呼喚佛教文化的發展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各國以全面開放為特徵,朝全球化方向大步邁進,這種時代背景下進行和諧社會建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 以普度眾生為理想的佛教,需要勇於承擔在這一時代的社會責任,佛教文化的大力發展必將使佛教更好的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和責任,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 和諧共存作出貢獻,這是擺在所有佛教界人士及社會各界人士面前的重大現實問題。

和諧社會是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大眾共同嚮往的理想社會的共有特性,從東方到西方,不乏各種典型的描述。中國古代文化中各個歷史時期出現過各種對「和諧」 「大同」的理想社會的描述,其中,佛教對文化中的「人間淨土」建設的理想起到了重要思想源泉的作用。以普超三界的修證為形象特點的佛教,從一開始在這一問 題上就是積極的。佛教首先從理論上肯定了人成佛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所謂「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分別不能證得」,追求並實踐眾生平等,所以佛 教從精神實質的特點來並非一般意義上以人格和神格對立和服從為特徵的宗教,而更主要的是一種和諧平等的思想,和這種思想的深度超越性實踐。在歷史上的各個 時期,佛教的這一特徵從來沒有被佛教徒忽視過,這在長期以來佛教對亞洲各國古代文化中的「和諧」精神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可以充分表明。然而在歷史上頻繁的 戰爭和世代更迭使大眾沒有機會去完整的實踐這一思想,和諧的文化和社會理想始終無法真正實現。

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網路時代、地球村時代的到來,世界各國的關係也主要以「競爭加合作」的形態出現,並更多的是全球化、全面開放時代背景的和諧合作,在 這一過程中和諧社會的建設主要即著手解決社會還存在的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將不和諧的因素的消解,這些主要通過發展經濟和逐步推進深化改革、加強文化建設 來實現,而佛教文化的發展對後者的明顯積極作用不言而喻。

大力弘揚佛教所倡導的和平主義精神

佛教的和平主義是以眾生平等、珍視任何生命的可貴為特徵的,佛教提倡「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是一種根本的平等。佛教中常講的「四眾和合」、「慈悲平等」、「六和敬」等主張,處處都樹立了佛法的和諧、平實、平等的風範。

在這一基礎上,佛教提倡對一切眾生的平等饒益,提倡以這樣的實踐來作為佛教信仰的具體行動,《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 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 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 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但各種危機和局部衝突紛爭仍在延伸,人們的心靈環保更是成了普遍的社會問題,在國與國之間、地區之間乃至人民交往 的層面,需要大力弘揚佛教所宣導的和平主義精神。世界必須在和平的環境下才能穩定的發展,佛教作為世界的主流宗教之一,亞洲許多國家得到普遍信奉,和其他 宗教之間的交流也以和為貴,宣導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和平,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團結,人民與人民之間的瞭解信任,是佛教在這一時代應盡的社會責任。

葉小文先生在世界佛教論壇研討會上提出:「要積極發揚佛教思想中崇尚和諧和平的精神、主張慈悲、平等的智慧,為人類福祉和世界持久的和平提供精神動力和理念支援,服務於構建一種多元開放包容的世界性文化。」

對此我深有同感,在將來的佛教實踐中,應更注重佛教團體和佛教四眾人士在這一方面的情操培養,彰顯佛教熱愛和宣導和平的工作角度,正確引導和支持佛教團體 和佛教界人士主動參與世界和平的保衛事業。要積極推進佛教和平主義精神的深入人心,充分發揮世界各地佛教界人士的主動性、支持他們參與和平事業,要充分調 動全球華語圈佛教界和廣大信教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積極投身宣傳世界和平、支持國家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以此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積極引導佛教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

人的道德情操的提升和社會文化建設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的傳統佛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在長期的歷史積累中,是眾多慈 悲平等、和諧和睦觀念和歷史典範的思想源流,這對於都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完全可以成為今天社會先進文化的積極部分,對構建和諧社 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當今各類社會轉型階段,各種矛盾事件時有發生的新形勢下,必須強調和解、強調關注弱勢群體,佛教經典中所關注的:「菩薩佈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 惡人。」「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發大乘心,普濟一切。」具有特殊的無可替代的引導作用。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相當一部分人沉迷在各種物質欲 望的時候,佛教所提出的五戒就是一劑針對性的良藥,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阿毗達磨法蘊足論·學處品》中說:

「……何等為五?謂離殺生者,離殺生緣故,滅怖罪怨,能離殺生,是名第一。離不與取者,離劫盜緣故,滅怖罪怨,能離劫盜,是名第二。離欲邪行者,離邪行緣 故,滅怖罪怨,能離邪行,是名第三。離虛誑語者,離虛誑緣故,滅怖罪怨,能離虛誑,是名第四。離飲諸酒放逸處者,離飲諸酒放逸處緣故,滅怖罪怨,能離飲酒 諸放逸處,是名第五。有於如是五怖罪怨能寂靜者,彼於現世為諸聖賢同所欽歎,名為持戒自防護者,無罪無貶,生多勝福。……」

這五項佛教的根本戒律,和五戒自然發展而來的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五戒十善的根本精 神是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從而以相互尊重和和諧共處獲得心靈自由和社會的和睦,這在佛教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中是要重視加以強調的。作為普世的整個人類社會 共同的最重要的道德準繩,任何一個現代文明社會的公民,都應該瞭解這些理念的重要性,並由他律逐漸轉成自律,並在這一基礎上,積極的弘揚利他主義精神。

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具有明確的利他主義內涵,一個能接受五戒十善、並受持奉行的佛教人士,在實踐過程中即對內心的存在狹隘、封閉、自私、逃 避、暴力等進行相當程度的清理,並在此上獲得認識的超越,使和諧化為內心的真實需要;這時利他主義精神的明確提出,如佛教中發大悲心的「自他相換」、設身 處地的為他人考慮,更進一步的能夠消解人為的「我持」與「局促」,從而不但自他安樂,更能承擔起積極的社會角色,當有相當數量的人一起這麼做時,更能進而 提升社會整體思想認知,乃至表現出一種全新的積極人生面貌。

如果從這樣的角度來看,佛教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任重而道遠,近年來,佛教開始比以往重視傳授皈依、傳授五戒、積極開展講經和聞法活動,有些先導地區常年堅 持每月皈依和五戒傳授、佛學院的師生也積極進行星期六日講經說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許多人士建議,全國各地的主要開放寺院,都應該建立類似的制度,比如 每月傳授一次皈依,積極的開展講經說法活動,並提倡通過互聯網、出版、紀念法會、面向信眾的課程、佛教修行活動教授等等,把佛陀的教導原原本本的深入到信 眾的心中,以此來為和諧建設和一切有情的幸福努力。今天我們談佛教與和諧社會,並提出佛教能對和諧社會的主題有所幫助,作為講求「不著相」,強調智慧的佛 教,其引導教法深入人心、產生積極作用的力量來源就是實學實修實證;祇有樸實的、真誠的教學和實行才能深入人心,希望有緣的各位以自己的本職工作,作出實 實在在的貢獻。

積極引導信眾發展自身經濟建設

經濟發展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基礎,這是因為和諧社會必然是物質財富相對寬裕的社會。物質財富的持續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歷史表明, 貧困是造成社會發展不和諧的重要原因。當生存艱難,競爭的白熱化和激烈,相互之間的侵奪的情況不勝枚舉。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努力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佛教 並不如人們通常以為的那樣,完全回避如何解決和指導信眾搞好經濟建設的,在佛教經典中,通常將之開示成若干項實踐的原則,如在南北傳的藏經中,都有一部 《善生經》,是佛陀解答善生居士應該如何處理好世間生活的,其中即提出多項要點。

此經中說:「長者子,知四結業,不於四處而作惡行,又復能知六損財業。是謂善生,若長者、長者子,離四惡行,禮敬六方。今世亦善,後獲善報。」

依經典中的開示,其中所謂的「知四結業」,即離殺、盜、淫、妄;「不於四處做惡行」,即離欲望、憤怒、恐怖、癡迷;「知六損財業」,即離耽湎於酒、賭博、 放蕩、享樂、結交惡友、懈惰;「禮敬六方」,即處理好家庭社會倫理關係,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師長學生、親族眷屬、上司和下屬、教師和學生、佈教者和信眾 這六類關係,在佛教的概念中,這六對關係都是相互的、互有權利和義務,需要相互愛護、和諧共處;在實踐中一定要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不能祇想到自己,乃 至實踐惠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這無疑是作為一個社會人要處理自己的經濟關係、最應該首先考慮的基礎問題。經濟是為了生活,而生活無 疑會影響經濟,所以從佛教的概念中,要搞好經濟建設,第一步就是根據佛法調整家庭關係和個人認識,積累人脈,廣結善緣。

在《善生經》的頌文中,佛陀開示道:「先當習技藝,然後獲財業,財業既已具,宜當自守護。出財未至奢,當選擇前人,欺誑觝突者,寧乞未舉與。積財從小起, 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一食知止足;二修業勿怠;三當先儲積,以擬於空乏;四耕田商賈,擇地而置牧;五當起塔廟;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業, 善修勿失時。如是修業者,則家無損減,財寶日滋長,如海吞眾流。」

這就是佛教開示信眾搞好家庭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首先就是要重視學習,老老實實憑自己的專業能力獲得正當的財富,獲得具有財富以後,用財要節制,不能肆意 浪費,也要警惕受騙上當。在現在的時代,許多人都追求一夜暴富,佛教並不贊成這樣的期待,提倡「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不求 速富、提倡勤奮工作。在收入流向上,要學會量入為出,平衡的進行儲蓄、購買產業、適度消費,在有的版本這一經典的經典中,也明確要為養老而儲蓄,可稱為現 代社會保險觀念的先聲;同時,佛教也強調要做功德,做佈施,這樣財富就能逐漸增長。這些經濟理財和家庭倫理觀念,對於佛教信眾,應該進行從小的培養,使他 們能夠一生幸福和諧,這是佛教佈教者的責任,在《善生經》中,佛陀即有明確開示:

「善生,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婆羅 門,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善 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則彼方安隱。」

支持和注重環境動物保護事業

佛教歷來注重環境和動物保護,在和諧中祇有人類、其他生命都不幸福是不可想像的。佛教寺院大量處於風景勝地,和自然環境典雅的和諧共處,本身是超越種族、 心與物截然割裂界限的典範。心靈環保和自然環保是一致的,現代社會中,支援和注重環境動物保護顯得日益重要。近年來佛教界大力宣導放生實踐,如各地紛紛組 成放生小組,到江河湖海和山川自然中去放生,這些值得大力的鼓勵。建議各地的寺院可以明確的承擔起這些活動支持者的角色,積極的參加放生;或為自然、環境 保護愛好者的野外活動提供各種方便,如山中寺院的住宿等等。

隨著放生活動的增加,如何如法的、科學的、有效率的放生,既是社會、媒體等經常性的對佛教的提示,也應該是佛教界經常有意識學習和宣傳的理念;近年來北京 廣化寺、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聯合北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編輯《佛教放生指南》叢書,一套三冊,既有理論性宣導的《構建人類與動物和諧共處的世界》,也有富於 實踐性和知識性的《佛教放生動物圖冊》,這種大為有利眾生安樂的工作應該經常開展,在這一過程中,佛教人應該虛心的學習專門的科學技術知識,為大眾做好相 關的輔助工作。

結 語

推進佛教文化發展,構建和諧社會,不僅是我們的共同目標,也是廣大佛教信眾實踐佛陀教法,修習大悲心,菩提心,積累福慧資糧的因緣。相信佛教界一定能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為構建和諧社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世界的和平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空無玄學與佛教空義(上)
◎鄭慶雲

空無 的觀念,並不是東方世界所獨有。早於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540 - 480 BC)便認為萬物都處於流變狀態,所以:「你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新的水不斷地流過你的身旁。」1這和佛教的「無常故空」的原理,有著驚人的相似 性。然而莊子在他的《齊物論》中對世間本質,孰有孰無,則有這樣的懷疑:「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俄而有無矣,而 未知有無之果孰有孰無也。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不過,很明顯,在上文他已經把「無」看待成一個和「有」對立的本體, 和前面赫氏所談的「空」有著截然不同的性質。本文希望透過探討我國古代空無玄學的發展,分析空無思想與佛教空義之間的歧異。文章有不足之處,希望各先進前 輩,不吝賜教。

老莊的空無觀

一般認為,佛教約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正式傳入中國。最早之經卷《四十二章經》2,體栽類似《法句經》,乃集佛說章句而成。《四十二章經》中有關佛道的本 質,與老莊之道頗吻合:「佛言,道無形。知之無益,要當守志行。」及後有康僧會、安世高、支婁迦讖等譯出《安般守意經》、《阿毗達磨》、《般若經》等,進 一步說明佛教的世界觀與及其修行之道。鑑於當時譯出的佛典不多,時人亦不熱衷於其學理,故佛教初弘期也唯有依附於老莊之學,成一派道術,以利流布。因此漢 代的有關空無思想,還是比較純粹的老莊,未有糝雜吸收佛教的般若學說。

老子對「無」這概念,從沒有直接去分析其本質,很多時候,都祇是假借「有」而立「無」,如《老子第十一虛中章》,他便是用「以有顯無」的方式,來介紹無之 為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以此推論,老 子大概視無為非有。不過,老子對有無這二元性並非一視同仁,且為它們安立了秩序:「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3老子之所以立有無,乃希望透過對芸芸世 界的分析,指出人生的終極目的乃「致虛極,守靜篤。」以至歸根復命,沒身不殆。因此,當牽涉有關無為的思想,老子盡力地把「無」這觀念以形而下的方式(如 無欲、無知、無言等)落實到人間,使人可學可修。至於「無」的本質,老子其實沒有觸及,他祇是把「無」作為「有」的對立母體來看待,因此,「無」對老子來 說,和萬有一樣,也是一個本體。

莊子也是把「無」看待成一個本體,他繼承了老子的無為思想,進一步把無為之用再上推,並拈出了一個「忘」字,以幫助人們實踐無欲、無知、無言,以至歸根復 命:「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4「離形」是因莊子認為如果人執於世間的森羅萬象(形),則越發存人之所欲,絕不可能體會到至 道,遑論證道。而「去知」的提出,則是幫助人們向無知無言之境進發的技巧。莊子為要使人們達到「離形去知」這目的,提出「坐忘」這概念,教人如何去「忘 己、忘物」,以至「忘適」,以呼應老子所云之「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相對於老子,莊子除了指出如何可達無之道外,他還進一步借助一些寓言,說明「逍遙」 這境界所代表意象,來解釋甚麼老子之道是真道,為甚麼非要歸根復命不可。

至於有關空無的觀念,他和老子一樣,並沒有把它們獨立處理,仍是用道來把「有無」統一在一起:「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故曰:彼出 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 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 故曰莫若以明。」5既然「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則天下萬物,無論有無,也謂之玄同。故此聖人,也祇好「照之於天」,使之「莫得其偶」(去其執),以 至於「道樞」(之境)。(又據今人解釋,「道樞」指絕對精神或絕對價值6,在老莊的角度看,甚是。)莊子認為空無與有,是否如實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 人們能否去其執(不管執有執空),「以應無窮」,也就是達於至道。以是觀之,莊子和老子一樣,也沒有對空無的本質作出分析,因他們大概都以為能否歸根復 命,才是根本的要害,至於本質出於形而上的觀念,非片言隻語可深入剖析。

上面約略表過漢代以前老莊思想中有關空無的一些原始觀念,總的來說,他們認為有和無是相對存在的本體,有和無雖然是相對的二元體,但它們有形而上的先後關 係,也就是說這些老莊思想家都同意「有生於無」。藉著這個先後的關係,他們進一步把有和無統一在道(無的本體)之中(復歸於無),而把道家思想確立一種一 元哲學觀。下面再從魏晉時代玄學的發展來探討人們對空無的進一步理解。

魏晉時的空無觀

葛洪(284-364)所著之《抱朴子》,分內外二篇,總結了人事(屬儒家的外篇)及修真之道(屬神仙體系的內篇)。其《抱朴子內篇.暢玄》云:「夫五聲 八音,清商流徵,損聰者也。鮮華豔采,彧麗炳爛,傷明者也。宴安逸豫,清醪芳醴,亂性者也。冶容媚姿,鉛華素質,伐命者也。」明顯地繼承了老子對徵逐五色 五音等物之非是,亦唯有復命,「可為與永。」玄道之所以玄者,乃它本身為「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故此生命之目的在乎復命、守道,使個體之生命得 以復歸於萬殊之大宗,以應天命。至於如何得道守道,葛洪認為玄道必「得之乎內,守之者外,用之者神,忘之者器。……高不可登,深不可測。」而得道者則有 「逍遙恍惚之中,倘佯彷彿之表。咽九華於雲端,咀六氣於丹霞。俳徊茫昧,翱翔希微,履略蜿虹,踐跚旋璣。」等覺受。雖然相對於老子,葛洪用了更多的篇幅來 嘗試形容道體,並加入了他個人的經驗予以辯證7,但道體本身既然是形而上的,超乎一切物質世界的經驗,當然祇能用飄渺抽象的方式來表達,到最後也祇能用 「玄」這個字來予以簡單的概括。而玄學的要義,總是圍繞著對玄這個字的理解、分析和體會而發展出來的。這裡有一點可堪留意的是,葛洪所描述的覺受,和廿世 紀六十年代美國嬉皮士吸食迷幻藥後所記下的覺受,十分相似。由於葛洪紀錄了他本身「得道」的經驗,無疑對魏晉玄學家指出了修道方向,因而埋下了他們鍾情於 五石散等迷幻藥品之肇因。

綜觀葛洪之《抱朴子.內篇》,對空無也沒有具體探討,著墨處在於辯仙道之有、黃白之術、以至修道之道等等。從葛洪的文字中可以認識到他頗服膺於外丹黃白之術,葛洪所始料不及者,乃他的外丹術竟後世之化學研究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及至曹魏正始年間(公元三世紀),何晏、王弼的貴無思想出現,標誌著魏晉玄學的誕生,另一方面亦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從關心宇宙起源演化而轉變成宇宙 本體研究,無的本體由是確立。如果用現代術語來表達的話,這代表當時的哲學研究已經從宇宙生成論進入本體論的研究階段。

玄學的誕生,非單一因素可概括。按今人羅宗強先生的研究,玄學之產生,和正始時開始流行的清談不無關係。他認清談從「人物品評、到談論義理、到談論玄學問 題這整個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對人的自我認識,必然導致對於人和社會、人和自然的關係的思索與探討,必然導致玄學的出現。」8

玄學出現以前,主導社會意識形態的思想不外儒家之仁與老莊之道。經過約七百年的發展,人們已不滿足於停留在仁與無為兩種思想的實踐,漸漸要求為何前人所訂 之方向確為至道的道理和道德根據?所以玄學所涉及之命題有本末、有無、體用、才性、言意、以至養生、聲無哀樂等等。據《三國志.鍾會傳》注引何劭《王弼 傳》言:「何晏以為聖人無喜怒哀樂,其論甚精,鍾會等述之。」何晏所本當為老子所言之「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語。不過,情欲乃人之自然大欲,而國家社 會等結構亦賴以建立,則為何聖人提倡「去欲存真」?人們又當如何實踐?對此,桓範和傅玄則把它折中理解為節制情欲,使不為其所控、所誤導:「人生而有情, 情發而為欲。物見於外,情動於中,物之感人也無窮,而情之所欲也無極,是物至而人化也。人化也者,滅天理矣。夫欲至無極,以尋難窮之物,雖有聖賢之姿,鮮 不衰敗。故修身治國之要,莫大於節欲。」9因此玄學的出現,也是為了解釋聖人之言,使之符合世間的倫常軌範。以是而觀,玄學的出現,可總為兩大理由:乃 (一)前人所確立之至道找理論根據;並且(二)釐清道的本質,也就是前述的本體論的研究,以便利實踐修行。

本文所關心的玄學命題,在玄道之體用。而本節所談者,側重在本體之上。然而從前面的探討,我國古代的聖人賢士自老莊以降,最關心的還是在實踐(即體用之 用)上面,對道體的研究不多,因此到了魏晉時代,人們未能從古聖賢所留下的言教找到有關本體本質的探討,而此時適逢佛教傳入,譯經漸多,加上有牟子等士人 對佛教的推崇,人們漸漸將注意力移到佛教,希望從它的教理上,找到可以豐富自身哲學的原素。

牟子約於漢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寫出了《理惑論》一書10,力批道家「不死而仙」之妖妄。並謂辟穀之法「行之無效,為之無徵。」故此「蟬之不食, 君子不貴。蛙蟒穴藏,聖人不重。」牟子在他的《理惑論》中極力推崇佛教,讓佛教得以進入士人社會,開啟了佛教在東土發展的序幕。之後五十年,湯用彤先生認 為「中華學術生一大變化,此後老莊玄學與佛教玄學相輔流行。」11因此,在探討魏晉時代的空無觀,有必要了解當時的一些佛教發展,和它與玄學名士的交涉。

魏晉前,雖然佛教已經傳入中國,但據史籍記載,人們也祇不過把佛教看待成一種外來神仙方術而已,對它既不重視,也不排斥。玄學的出現,實在給佛教帶來了一個發展契機。

當時佛教的譯經者,因應當時的環境,吸收了大量老莊思想和養生吐納等學說,來譯述佛典,以迎合時人。如安世高譯出的《佛說大安般守意經》謂:「安為身。般 為息。守意為道。…安為有。般為無。意念有不得道。意念無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無。是應空定意隨道行。有者謂萬物。無者謂疑。亦為空也。安為本因緣。般 為無處所。道人知本無所從來。亦知滅無處所。是為守意也。…安為清。般為淨。守為無。意為名。是清淨無為也。」12明顯地吸收和假借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作 為對佛教空性的解釋。今人蕭登福先生認為安世高之所以用「守意」作為經名,乃為配合當時道教所流行的「守一」而提出者13。筆者未敢苟同,因為安世高譯出 的佛典所云之「守意」,有道、止、覺因緣等等含意,內容活活脫脫,非單「專注凝守精神魂魄,使與形體合為一體不相離。」

當時傳入中國的佛教經典,不乏闡釋大乘般若思想之經典。具體來說,這些經典有支婁迦讖譯出之《道行般若經》(即支謙重譯之《大明度無極經》)、《首楞嚴三 昧經》;朱士行之《放光般若經》、支謙之《維摩詰經》等等,它們都著重解釋從空性所流出的所謂般若智和世間智的區別、由此般若智所觀照出空的本義、以及如 何修證般若等等。般若一詞,原梵語prajna,約可譯為(出世間)智慧。鑑於當時漢地對所謂「出世間智」還沒有相當的觀念,故依佛教譯經的「五不翻」 14之規定,祇繙其音。而空的本質,按佛典解釋,必須以般若智觀照,方能洞澈其真義。但為了使時人能夠明白其中義理,當時的譯經者也祇好借老莊的空無概 念,勉為表述。佛教的空見和老莊的空無有一些共通之處,加上玄風在魏晉時期大行其道,故此佛教之傳道者便適時地借助玄學思潮,順勢發展。(續下期)

注 釋

1、見伯蘭特.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四章。原文云:「You could 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 for other waters are ever flowing on to you. Heraclitus, On the Universe.」

2、見牟子《理惑論》第二十章,載《弘明集》。梁啟超疑《四十二章經》為後人所偽托,湯用彤先生則於其《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中,力證《四十二章經》當源於西土,而非東土所造,然湯用彤先生亦同意後人曾對《四十二章經》之經文作增刪。

3、 見《老子》第四十道用章。

4、見《莊子.內篇.大宗師》。

5、見《莊子.內篇.齊物論》

6、元鍾實,《略談莊子無為說與慧能禪宗三無論》,《中華佛學研究》,第六期(2002.03),頁235-261

7、得道之過程,每人路徑不同。至於修道過程所遭遇之覺受,則雷同。故此修道者往往在自身的客觀環境中,找尋外在或內在之方,使個人在修道的過程中獲取古 修道者記載之覺受,並視之為得道。其實個人覺受之獲取,並不等同於得道。而往往修道者因己「親證」某些覺受而擔於此,不能再有進步。

8、羅宗強,《玄學與魏晉人士心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頁51

9、桓範,《世要論.節欲》

10、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頁85

11、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頁87

12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CBETA, T15, no. 602, p. 163, c20

13 、蕭登福,《道家初期與中土佛教初期經義發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頁100

14、五不翻,是唐玄奘為了保持翻譯的準確所訂立的規定。五不翻指(一)秘密不翻;(二)廣義不翻;(三)此土所無不翻;(四)順古不翻和(五)尊重不翻。

 
 
隨筆禪話 
◎秦孟瀟

受教奉行

如果有緣碰到真正修行的出家人,一定要親近他們,這種緣是非常殊勝的。能幸運聽到幾句教誨,可謂受用不淺。為甚麼?因為聆聞修行僧人開示,機會不多,易於 入腦,牢記心間,終生難忘。可是有些人往往左耳進,右耳出,忘得一乾二淨。我十九歲時聆聽虛雲老和尚的教誨,相隔數十年之久,至今未能忘懷,記在腦中,當 為座右銘,指導自己的言行舉止,受教奉行。所以我主張有緣遇到修行僧人,一定不要輕易放棄親近求教的機會。

苦行型的出家人很不起眼,他們經常穿破舊僧袍,文化低,有體力,常常做些笨重的粗活,挑水、劈柴、燒火、煮飯、掃地……等等。所謂「笨人做本事!」但這類人並「不笨」,他們是「行菩薩道」,任勞任怨,是求「無上福田」!

廣植福田

在佛門裡,會不會「攀緣」,似乎不是一件小事。對一座廟宇來說,這是所謂「經濟來源」。在過去名山古剎,一定有一位知客師,他的職責是接待「齋主」的,等 於現在的「公關」。一些「齋主」感到滿意了,就會捐出一筆善款來。如果這位「齋主」不高興的話,他在大雄寶殿磕頭之後轉身就下山走了。當然這些「善信」是 很俗氣的!一座有道風的大寺院,僧人講「修持」的,知客師也有「道行」的,他不須多說話,也不必應酬庸俗的「齋主」。對佛門的正信「護法」居士來說,他 (她)們的奉獻捐款是真誠的,這叫做「廣植福田」!也是自己的收穫。懂與不懂佛法,在意識形態上、行為上是完全不同的。一個懂得佛法的居士,護法是沒有條 件的。對一個出家人來說,貴在「修行辦道」,所謂「有麝自然香」,不在乎「善說會道」,會「攀緣」的和尚是不可取的。

因果報應

有些人不信因果的原因,乃是因為發現有些行為沒有報應,或者報應有矛盾的現象。正如有人說;{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奸惡也不一定有壞的下場。」這種人間現象 確是存在的,因而有些人利用這類的例證,來指責因果之說的無稽,或「不科學」。然而這種批評實在是似是而非。如果我們進一步來探討,便可發現事實並非如 此!道理何在?有一位古代禪師說道:「為善必昌,為善如不昌,乃是祖上(或自身)仍有餘殃,殃盡乃昌;為惡必殃,為惡如不殃,乃是祖上(或自身)仍有餘 昌,昌盡必殃。」一個人一旦行善,固然應當受到善報,然而在尚未行善,或者是行此善之前(包括前世,甚至更早的過去),如果仍有惡因,而且此種惡報仍未受 盡,照理仍然應當繼續承受這些惡報,惡報受盡再接受應有的善報(行惡的報應也應如此),唯有如此才是公平合理的現象。也唯有這種現象,才能作為合理的解 釋。為甚麼有些人一出生,在尚未具備行善或行惡的能力之前,便分別遭受了各種明顯不同的報應,如貧富不等、智愚不同……乃歸於因果報應也。

追求神通

在人類社會中,的確存在著一種「超人」的欲望——擁有「超人」的本領,這就是所謂「神通」了。中外古今,不少人迷戀神通,更有人一味追求它,以求獲得「神 通力」的運用。在印度古代或近代都非常盛行。有的學道之人隱藏在喜馬拉雅山麓洞穴中修煉,或往尼泊爾喇嘛廟中尋求名師指點等等。筆者有緣曾相識這類「方外 人士」,留有深刻的印象。本人認為,追求「神通」並非壞事,但是件極不容易的事,甚至極可能「走火入魔」。在香港也有不少人興趣極濃地在探索「神通」之 路。如何走呢?在《楞嚴經》中有四段話:「一戒淫:淫心不除,塵(惑障——煩惱)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二戒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師等,下品當為地行羅 剎。」三「戒偷盜」、第四「戒妄語」。不能做到這些「戒行」,獲得的「神通」也是毫無意義的。

一線之隔

世間上有許多形形色色的人,要把他(她)們分門別類,是很難的。總的來說,不外乎「好人」與「壞人」吧。

所謂「壞人」也者,也很難把它說個清楚,因為「壞」沒有一個標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立場不同,觀點互異了。

由於觀點、立場互異,在衡量「好」與「壞」就難定下一個共認的是非標準。如果用個最簡單的事例來闡明它,「好」與「壞」就一目了然了。

假如把一個人比作一隻盆:它有時吐痰,有時裝垃圾……這隻盆本來是乾乾淨淨的,由於裝過這些烏七八糟的東西,這隻盆變成又髒又臭,試問,這隻盆算是「好」呢?還是「壞」呢?

一個人生下來跟這隻盆一樣,乾乾淨淨的,由於接受睹、吃、嫖、殺……等壞事,不用說,這是地地道道的「壞人」!這個所謂壞人的「心」,被「污染」了,就像 盆被「污染」了一樣。一個人是有「識別」的理性的動物,懂得如何抉擇外界事物的能力!主宰「心」不要受「污染」,避開骯髒的東西,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乾乾 淨淨的「好人」啦!

所謂「好」與「壞」,祇是一線之隔,全賴於心的「覺」與「迷」之別,佛家的理論,指導人的「心」不要受外界物慾的污染就行啦。

淨土法門

不懂得佛教理念的人,認為淨土宗念佛法門是迷信。如果與佛有緣,深入理解,認識就大不相同了。印光大師教誨說:一是透露了無情世界的一點真情。近代有位西 哲說過,宗教是無情世界的一種感情,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人們知道,身處卅年代舊中國的勞苦大眾,從自身和祖輩那裡聽到看到,單靠自身的力量,欲求得現世 境遇的大翻身,離苦得樂,那簡直是無望或絕望的。至少當他們還沒有得到一種現實的外力,來幫他們組織起來扭轉苦難的生活,他們便會或被迫,或多或少自然地 將希望寄於來生來世,以作為自己一種精神寄託。以世俗眼光看,這或許太糢糊,太渺茫,但它卻是一種人性的必然。這裡,正是曲折地透露了一點人間真情。而淨 土往生論,正是適應了這種精神需要。卅年代的舊中國,佛教有一定程度的復興景象。印光大師因此成為這一復興的旗幟,故被佛教界推崇為蓮宗十三祖,自屬理所 當然。在近代佛教高僧當中,在民間影響力最廣泛的,時間最為長久的,唯有這位印光大師了。

色即是空

有不少人在男女問題上發生困惑時,不知不覺間就會運用佛家一句成語來,所謂「色即是空!」以此安慰失戀者,如此說法,可以說不倫不類,連佛家這句經文最基本的概念都沒搞清楚,盡管如此,就某一點來說,也有其意義啦。

在《心經》上有一小段經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多信徒會背誦這段經文,但能懂得其意義的人,實在不多,甚至連大學教授也說不上來。

《心經》上所說的「色」,並非指男、女之間的色相,而是指世間上所有的事物,凡是人的眼睛看到的、手所觸摸得到的東西,例如山河大地、房屋汽車、黃金寶 石……等等,以及我們身體等,皆屬於「色」塵界,它們都是假借「因緣而生」的種種現象,沒有根本實體的,諸如一座大廈美輪美奐,看上去非常壯觀宏偉。究其 「因」,它是各種「緣」所湊合成的,要有金錢、工程師、鋼筋、水泥、工人……沒有這些條件(就是「緣」)存在,試想,能有這座大廈嗎?汽車、火車、輪船、 飛機……等等,它們同樣是依據各種條件(因緣)所產生的,沒有條件就沒有一切,即是一棵樹一根草,如失掉土壤、水份、空氣、陽光等條件,恐怕也無法產生, 這一切現象都存在著,但不是永恒不變的,會消失呀!

善財童子

寺院裡,大殿釋迦佛背後的牆上,有一幅海島觀音群塑,突出善才童子「五十三參」。這幅群像圖的中央是觀音菩薩的巨大塑像,她手執淨瓶,傾倒甘露水,腳踏鰲 魚,傳說在人世間地下有鰲魚,它一動,就會天翻地覆,所以觀音菩薩將其鎖住,使人間得以太平。觀音的左右站著一個童男,一個童女;童男是善財童子,童女是 龍女,他們是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

據佛經說,福城長者有五百個兒子,善財是其中一個小兒子,善財出生時,各種珍寶從屋內地下忽然湧出,故取名善財;家中有財,他不愛財,反而要去出家修行。

善財首先向住在城東的文殊請教佛法,文殊對他說:「你到南方可樂國找功德雲和尚他會告訴你。」善財便去找功德雲,功德雲說:「你到海門國去找善住和尚 吧!」善財跋山涉水找到善住和尚,善住又打發他找彌伽長者……如此這般,善財一共參拜了比丘、長者、菩薩、婆羅門、仙人等五十三位名師,歷盡了千辛萬苦, 終於明了佛法真諦。

這座海島群塑除五十三參中人物以外,還有不少神像,諸如日神、月神、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等。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用意,要請教名師指點才行。

龍女成佛

談到善財童子,自然會說到龍女方面來。龍女是觀音菩薩的右骀侍,所謂「骀侍」,是指立於觀音兩骀,侍奉觀音並協助觀音菩薩教化眾生的助手,龍女的得道與善財歷盡千辛萬苦,遍參五十三位名師的曲折經歷完全不同,不僅驚人,而且驚動了諸大菩薩。

佛典上講,龍女是二十諸天之一婆竭羅龍的女兒,聰明絕頂。八歲時偶聽文殊在龍宮中說法,幡然覺悟,遂去靈鷲山禮拜佛祖,以龍身成就佛道。

有一天,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研究女人成佛事,智積問文殊:「佛經甚是艱深曲奧,眾生必須勤奮學習,苦苦修行才行,不知有沒有立地成佛的?」文殊回答道; 「有婆竭龍王的女兒剛剛八歲,聽了佛圣,於剎那間,發菩提心,即成正果。」智積大惑不解,說:「釋迦佛祖歷經無數劫難,受盡磨練,全靠堅韌不拔,好不容易 才成正覺,我就不信這個小毛丫頭能在頃刻之間成佛?」話沒說完,龍女忽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向智積行了禮。在一旁的舍利弗也說:「你能立即成佛,我不相信, 況且女人身體不潔,根本沒有資格成佛!」龍女笑而不答,從身上掏出一顆大明珠獻給佛陀,佛伸手取去。龍女說:「我成佛如伸手取物一樣快!」諸大菩薩瞠目結 舌,不由得不服。

 
 
世出世法
◎楊 釗

最大的財富

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是甚麼?人們直覺地會回答︰「那還用問,當然是『金錢』。誰擁有最多的金錢,誰就有最大的財富。」但有人說,不是;是『權力』。因為權力 可以號令中央銀行把貨幣貶值,可以發動戰爭,令軍火商發財,可以搶奪或保護油田。所以,權力比金錢值錢。又有人說,是『知識』。知識可以創造一切,知識就 是力量,所以知識才最富裕。俗語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而鄧小平先生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因此科技最重要,最能產生財富。」現在流 行的是「技術時代」,最能創造財富的是技術。但又有人說,世界上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因此有言「健康二字值千金」。

在以上眾多答案中,若祇能選擇一個,最多人選擇的可能是「健康」。

但是,對於貧窮的人來說,他們的選擇可能還是「金錢」,因為「金錢」對他們來說最實惠,其他東西,包括健康都沒有那麼重要。

對年青人來說,「金錢」、「名譽」、「知識」可能也比「健康」重要,因為他們年富力強,根本不用擔心健康,在日常生活中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金錢。

同一個人,在年青時,問他甚麼是最大的財富?是金錢還是健康?他會選擇「金錢」,但當他五十歲有一定積蓄的時候,叫他再去選擇,他會選擇「健康」。

可見甚麼是「世界上最大的財富」,它的答案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而不同的年齡會有不同的答案,而不同階層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選擇和答案。

一般來說,比較令人較為容易接受的是︰少年時期,「知識」是最大的財富;青年及中年時期,「名、利、權力」是最大財富;晚年時期,又或經濟有了基礎以後,「健康」是最大的財富。

因此,坊間有言,年青時用健康換取財富,而年長時,則用金錢換回健康。

曾有人問一個智者︰「我擁有的錢財連我下一代都食不完,為何我沒有富裕的感覺呢?」智者回答說︰「知足者富。」世界上富裕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的,祇有知 足的人,才是富裕的。富裕的標準不是由別人來制訂,應該由自己來制訂的。俗語說得好︰「人生有涯,慾望無涯。」、「人比人,比死人。」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擁有良好的心態是最重要的。

 
 
人間佛教的再認識
◎慧 禪

一、原始佛教就是人間佛教

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研讀古印度史,便知道那裡是宗教最發達的地區。在佛陀出世的時候,著名的宗教就有九十六種,且有許多高級宗教,他們勸修「禪定」、「瑜伽」。也已經有了六道輪迴的說法。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如何從輪迴中解脫出來。

佛陀降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青年時期,就是文武雙全的傑出人才。年輕的他到城外郊遊,見到病人、老人、死人和出家人,引發他很深的思考,如何才能使人類從 痛苦中得到解脫?當時印度存在四個階級,社會地位極不平等,這也使他感到憤憤不平。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奧秘,他排除了種種阻繞,拋棄了榮華富貴,獨自到深 山修道,探索人生真諦。經過六年苦修,三十五歲那年,終於克服了內外魔障,在菩提樹下,明悟了一切事物皆是因緣所生的道理(這就是佛教最基本的教理),從 而體驗了宇宙人生的真實狀態,成為一位覺悟者——佛陀。

自此之後,佛陀在印度各地開展弘法教化工作,他的目的是使人們都能像他那樣明白真理,解脫煩惱,這就是度眾生。

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但《增一阿含經》說得好:「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這說明佛陀重視人間的思想是根本的。佛陀出生在人 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源出人間,其目的是為了利益人生。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佛教從它創始這一天起,就是人間佛教。

二、 人間佛教必須與現實社會相結合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二千年了。從摩騰、竺法蘭在洛陽譯經、傳教,建白馬寺,不久,佛教思想便為當時朝野所接受。研究其後的歷史,正是佛教不斷結合中國國 情、汲取和融入中國文化的歷史。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儒家、道家和民間風俗,佛教汲收了他們的精華,很快的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這正是佛教結合當 時社會,又不斷改造自己使之適應的明證。

佛教文化與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漫長的歷史中,佛教影響到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中國歷史上的哲學、文學、 美學、繪畫、書法、音樂、建築、雕塑、醫學等等,無不受到佛教的影響。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在中國遍地開花,上層知識分子對佛學的重視,有學養的僧人,悲 智雙修,對佛學研究很深,並倡立各種宗派。天臺宗的創立,正式宣告中國佛教的誕生。智者大師以法華為依,三觀一心,世稱「人間說法,最為第一。」繼(印 度)龍樹之後,在中國開創了佛教從理論上進行研究的道路。這正是將中國的儒、道與佛相結合,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家既出世又入世。將儒、道之理論融入佛 教,換句話說,創立中國化的佛教,這是印度所沒有的。

唐代佛教盛行,文起八代之宗的唐宋八大家領銜人物韓愈,從謗佛到信佛,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我個人認為可以看作文人對佛學認識過程的一種典型。

玄奘大師請唐太宗撰寫的《聖教序》,現在嵌立在西安大雁塔壁上,由沙門懷仁集書聖王羲之的墨寶製成著名法貼。進入西安碑林,粗略一看,《玄秘塔碑》、《多 寶塔感應碑》、《道因法師碑》、《廣智三藏和尚碑》、等等,著名碑刻,都與佛教有關,而歷代大書法家,不少是僧人。這說明了佛教在中國二千年的歷史,是不 斷與社會相結合的歷史。《華嚴經》說:「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

三、南禪對人間佛教的觀點

禪宗南宗惠能法師,史稱六祖,有《六祖壇經》傳世。據傳他文化不高,根機趨超,智慧無窮,他出生在唐貞觀十二年(西元638年),也就是說,佛教傳入中國 的時間,僅祇六百多年歷史。用他的慧眼,一針見血地明確無誤地指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覓兔角。」這就是說,佛教必須與社會現實 相結合,必須為現實社會服務。

從理論上看,任何一門理論,能夠與實踐相結合,並能指導實踐的,便有它的生命力,脫離社會的,這理論必然束之高閣,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佛學也不例外,由 原始佛教的發展,傳入中國後,判攝不同,分成十三宗,這是發展。後來歸攝大乘八宗,這是發展的新階段。五代以降,由於政治、戰爭等原因,佛教在衰微中延 續。然在宋明理學本體論的重構方面,特別是在本體論的理論化,系統化方面,明顯地是接受了佛學的思維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佛教對於中國思想界、哲學界的影響 是深遠而廣泛的。但到目前,禪宗和淨土,最為普及、天臺、華嚴較少,其他漸趨式微或銷聲匿跡。這看來是有歷史原因的,說明確些,就是與社會相適應的問題。

四、 第一次明確提出「人間佛教」

正信的佛教不是迷信,而且是反對迷信的。迷信是盲目的相信。佛教是開啟人的智慧,是智信。兩千年的歷史可以證明,佛教是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通過環境的疏導,它能夠開闢出嶄新的境界。

中國近代佛門龍象,佛教學者,近代偉大的思想家太虛大師,一生不遺餘力,提倡人間佛教。一九三三年,他在漢口演講《人間佛教》時,明確指出:佛教並非教人 離開人世間,去做鬼做神,或皆出家到寺院山林裡去做和尚。佛教應該是用佛的道理去改良社會,使人類進步,把世界改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主張首先要消除 人們長期來對佛教的誤解。佛教不是「神異的」、「閉隱的」、「朽棄的」、「迷信的」,把神怪的煙幕揭掉。他明確指出:「佛菩薩不是鬼神」,「佛是覺者」, 所以,佛不是宇宙萬有的創造者,也不是宇宙萬有的主宰者,乃是宇宙萬有真理的覺悟者。佛將親自所覺悟的道理,如實說出來,而使人們照這個道理做去,這就是 佛教。菩薩也不是鬼神和偶像,而是「求覺悟的有情眾生,即隨佛修學立志成佛的佛弟子」。所以,佛是使人覺悟而走向光明的指導者。若信佛而不明佛的真相,雖 信佛教,也不是正信。總之,「人間佛教並非要人離去世界,去做神奇鬼怪非人的事。實在是因世人的需要而建立人間佛教的,為人人可走的坦路,以成為現世界轉 變中的光明大道」。太虛大師教導人們:一個人覺悟了佛法原理,把佛教作為思想信仰中心,並以此為出發點,去實行救世救人,建設人類新道德,新秩序,從而使 國家富強,人民安樂,這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內容。

五、 人間淨土——人間佛教的努力目標

關於淨土的概念,佛教中的淨土,本意是指一種良好的社會,完美的世界。凡世界中一切人物,物象都是莊嚴、清淨、完美、良化者,即為淨土。佛典中所謂淨土, 是與我們現在所居住的「穢土」相對比而言的。大乘佛教把佛所居住的世界稱之為淨土,亦稱淨剎、淨界、淨國、佛剎、佛國等等,因為佛有無數,所以淨土也有無 數。如阿彌陀佛所居之西方淨土(後來一般稱西方極樂世界),阿 佛的東方妙喜世界,藥師佛的東方琉璃世界,《法華經》中提出靈山淨土,《華嚴經》中提出蓮華藏淨土,《大乘密嚴經》中講密嚴淨土。但是也有些大乘佛教經典 和教義,反對這種種提法,認為無須在世間之外,另設淨土。《維摩經·佛國品》認為,心淨則土淨,娑 波世界即常寂光淨土。該經指出:「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根據這種心淨則土淨的說法,提倡即心即佛,反對向外求索的中國佛教禪 宗南宗,特別強調心淨則土淨的唯心淨土思想。惠能在《六祖壇經》中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祇要內心覺悟,人間即淨 土,慧能所開發的實際上就是人間淨土的思想。由此可以領悟「煩惱即菩提」的深刻內涵。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在提倡人間佛教時佛指出:佛教今後應注重現生的問題,不要專門去進行死後問題的探討。應該著重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相,用以指導人類向上發達 而進步。他寫過許多有關建設人間淨土和人間佛教的文章,其中《建設人間淨土論》一文,明確指出:「甚麼是人間淨土?近之修淨土者,多以此土非淨,必須脫離 此惡濁之世,而求往生一良好之淨土……然遍觀一切事物,無不從眾緣時時變化,而推原事物之變化,其出發點都在人等各有情之心的力量。既人皆有此心力,即人 人皆有創造淨土本能,人人能發造此土為淨土之勝願,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間可造成淨土,固無須離開此齷齪之社會而另求一清淨之社會也。質言之,今此人間雖非 良好莊嚴,然可憑各人一片清淨心,去修集許多淨善因緣,逐步進行,久而久之,此惡濁之人間便可一變而為莊嚴之淨土,不必於人間之外另求淨土,故名人間淨 土。」由此可知,人間淨土是要人們(特別是佛教徒)去創造的。眼下的人間確是不完美,但是,人等有情如願去創造淨土,並不是沒有可能。意思是說,作為佛教 徒,不要厭棄現實世界,而是要用自己的一片清淨之心,去改造和建設現實世界,使之變成淨土世界。

我們現在提倡精神文明,要繼承發揚優良的傳統文化,淨化人心,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建設和諧的社會,佛教徒應在這些方面作出貢獻,努力建設美好莊嚴的人間淨土。

很明顯,《維摩經.佛國品》祇提出「心淨則土淨」。慧能基本上是「即心即佛」的思想,反對離開現實世界去另求淨土。太虛比上述說法有進步,認為不必另求良 好之淨土,但須人們去努力建設。我們現在則更為明確,更切合當今社會,有更具體的目標,是今日佛教徒可依之奉行的。

六、對人間佛教的再認識

佛教從一開始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核心。人間佛教是有別於傳統佛教的新的教派。「人間佛教不是不修行,而是必須先由『凡夫菩薩』做起,漸漸進入『賢聖菩 薩』乃至『佛菩薩』的更高境界」(印順法師語)。佛教文化是人間佛教建設的重要途徑。是以建設人間淨土為目標。雖然從印度佛教傳承而來,但主要的是中國佛 教思想。這一點,已為海峽兩岸漢傳佛教所認同(也包括世界各地漢傳佛教),可以說,目前已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而且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當今的人間佛教已經 不僅僅是「佛法在人間」的概念,而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為眾生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創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的貢獻。但是,在為人類社會作出貢獻的 同時,人間佛教必須提升自身的品格。因為,沒有文化品位和素質的宗教是沒有前途的。如果不強調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和它的超越性、出世法等的特質,而過分強 調世俗化、功利化和理性化,就會對佛教產生負面影響,最終會削弱乃至威脅佛教的生命力。為此,我們在推進佛教文化與世間法相交匯相適應的同時,必須提倡佛 教的正知、正見、正解、正信。應對人間佛教有深刻而全面的認識。

 
 
亦古亦今的雲翔寺
◎潘中法

上海的寺廟一般佔地都不大,不是在店肆商家之旁,就是在民居樓群之間。聞名於滬上的靜安寺、玉佛寺、龍華寺都一樣,不像峨嵋山、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上 的廟宇高矗雲間,巍峨壯麗。肇建於南梁盛於唐,重建於二零零四年的嘉定雲翔寺也一樣,位於南翔鎮中心,離古猗園僅一咫之遙。盡管如此,雲翔寺的大唐遺風猶 在,然時代氣息給人感覺更濃。

早春二月,惠風和煦,入南翔古鎮狹窄的小路,跨過香花橋,迎面就是雲翔寺莊嚴的山門。祇見山門前兩面大旗迎風飄楊,左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右面是佛教 旗,真乃「國旗高揚,國運隆盛;佛旗招展,佛法昌明」也。這是我到過無數的廟宇所沒有見到的,我想這就是新時期佛教徒弘揚愛國愛教的傳統了。

步入山門,見到匠心獨特的觀音殿和鐘鼓樓。觀音殿內供奉著精美絕倫的四面千眼千手觀世音。四面千眼能洞察十方三世;四面千手能無邊慈度天下蒼生。陪問的小師傅說得好:如果不依佛言,貪而不進,懶而不勤,那觀音的千手也幫不了你的兩隻手,最後落得兩手空空。

大雄寶殿是一座寺廟的主體,中國大多寺廟講究層層遞進,高大雄偉。而雲翔寺占地僅十五畝,也不在丘陵高山之上,於是就把大雄寶殿的地基築高三尺,既帶有大 唐風韻,又可辟有地下「萬佛殿」。有地下室的寺廟,這又是我首次見到。上海是個寸金之地,加高樓層可以增加容積率,向下建造地下室,也可增加容積率。進了 雲翔寺,豁然感到空曠浩大。 

雲翔寺是一座整體採用仿唐式建築的寺院,但又不照搬照套,採用了全鋼混凝土結構。不僅節約了大量珍貴的木材,又達到防蟲、防火、防腐、容易保養的特點,給人感覺是泱泱大唐遺風猶在。實際上要複製一座一模一樣的唐代寺院,我看已無可能,也無必要。

時代在進步,科學在發展,今日寺廟中的僧侶,夏天用空調,晚上看電視,手上戴著手錶,腰間掛著手機,已司空見慣極普通了。然而在僧侶的辦公室,配備了電腦,用電腦來指揮操縱寺廟的日常工作,空閒時可供僧侶學習佛學,這在中國的寺院中還不多見的。

慧禪大法師在接待我和友人時說:本世紀伊始,重建雲翔寺工程拉開序幕,他受命主理其事,歷時三年又五個月,先後三期工程終於圓滿告竣。寺廟落成後經過長期 醞釀,借鑒了海內外先進經驗,成立了「護法功德委員會」,以「節儉、慈悲、植福、證道」為理念,號召入會者每人每天節約一元錢濟貧幫國,從而圓滿人格,證 悟菩提,並共同護持佛教事業,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我非常贊同慧禪大法師觀點,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是啊,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唯心能入。

漫步雲翔寺,寺廟不僅保留著佛教固有的諸多元素,又融入新時期許多新的元素,這不僅是一千五百年學佛之路的延續,也將是今日盛世的歷史見證。

 
 
一元之緣
◎鄭 文

一元錢對於生活富裕的人們來說,實在不是甚麼大錢。每天節約一元錢,這也是很多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然而,每天節約一元錢,這人人能夠做到的不起眼的小 事,並不是人人都能天天堅持去做。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偶而為之,尚可,持之以恆則缺乏毅力。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上海南翔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的四千多名會 員就越發讓人敬重。他們奉行節儉,每天節約一元錢,全年則三百六十五元,以此做為加入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的功德金。

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以「節儉、慈悲、植福、證道」為理念,提倡儉約的生活觀念,號召入會者每人每天節約一元錢,通過護法功德委員會這個平臺來養成節儉習慣,濟貧幫困,從而圓滿人格、證悟菩提,並共同護持佛教事業,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啟發信眾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如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張紙、一粒米,等等不一而足。正是這簡單、樸素的理念,令數千名信眾走到了一起,他們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的會員們對他們所從事的事業進行了高度概括,如「一人入會,十方受益」,「一元結萬緣,恒儉而博愛」,「日日累積功德,天天奉獻愛 心」,「每天節約一元錢,世代增添無量福」,這絕非是一句句口號,而是他們親身實踐後的心得體會。「一元結萬緣」,這不是誇大其詞,而是目標,更是決心。 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將把會員每天節約的一元錢集中起來悉數用於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因而,通過護法功德委員會這個平臺,廣大會員每天節約的一元錢可充分 發揮作用,將使無數貧困地區的孩子們能夠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讀書;能讓那遭受天災人禍的人們得到溫暖和慰藉;也能讓那些因無錢醫治而飽受病痛折磨的人們 在心靈和肉體上得到撫慰……隨著會員的增加,這「一元濟世」的護法功德委員會,將使千千萬萬的人們受益,並與其結緣。

聚沙成塔,積少成多。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追求的是愛心的永恆,希望廣大會員把節儉和奉獻愛心化作生活的一部分,就象吃飯、穿衣一樣平常、自然。這種愛心 如細雨潤物,無聲無息,但又無時不在,「加入留雲寺護法功德委員會,就如同在心中種下一棵小菩提樹苗,需要持之以恆,每天澆水、施肥,精心呵護。這樣,小 樹苗就會長成巨大的菩提樹。如果說人人都在心中種下一棵菩提樹,那麼不久的將來,將會成長為廣茂的菩提樹林,這將會使多少人受益,我們可以想像」,這是留 雲寺監院慧禪法師給我們打的一個形象比喻。

一元之緣,把厲行節約並奉獻愛心的人們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們祇有一個念頭,在生活水準日趨提高的今天,更不能忘了節儉,特別是不能忘了節儉能夠帶給生活 困難的人們愛心的陽光;一元之緣把獻出愛心的他們與需要幫助的人們連在了一起,正是他們的一元錢,讓許多生活窘迫的人們感受到愛的雨露。一元之緣,一個關 於金錢與愛心的最佳故事……

 
 
慈雲寺:大心無相 大行無痕
◎光 力

雲寺位於周恩來的故鄉淮安市,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迄今已有三百九十一年歷史。

慈雲寺以前祇是一座小小的尼姑庵。西元(1675)年八月間,淮安來了一個行腳僧人,因為天熱,就在慈雲庵掛單。僧人看到慈雲庵一片衰敗的樣子,就發願 道:我以我身興隆慈雲道場。當時可能誰都沒有在意這個老和尚的話。都六十多歲了,又有病,身上也沒幾個銀兩,要以身興隆道場,莫不是發燒講胡話吧?我猜想 當時人們都會作如是之想。沒幾日,老和尚趺坐圓寂,寺人清理遺物,得到「如朕親臨」摺扇一把。大意是說見到這把扇子,就好像見到皇帝本人一樣。寺人不敢怠 慢,急報知縣。知縣也不敢怠慢,速報朝庭。至此,人們才知道這個老和尚原來是前朝皇帝的師傅玉琳國師。因此因緣,慈雲庵得以莊嚴重修。這時,人們才恍然大 悟,當初來掛單時的這個病老和尚,決不是胡言亂語,他是發願以他的死來莊嚴這個道場啊。

到達慈雲寺已是夜晚,早已過了用齋的時間。齋堂裏幫忙的居士們臨時準備晚飯。開飯時首先上來若干個冷盤,因為大家都有些餓,所以很快吃光了,一會兒又上來 若干個熱菜,還沒吃完又上來若干個熱菜。我們都懂得惜福的道理,在寺廟裡用餐一定要吃完。我們幾個都敞開肚皮,拿出一付不完成任務決不下火線的「戰鬥精 神」拼命地吃。眼見著一個個吃光的盤子撤了下去,不一會兒又裝滿著菜肴端了上來,我們終於發現自己的「戰鬥力」不行了,連連央求:「不要上菜了,不要上菜 了。」廚工們說:「你們大老遠來,不容易,多吃點。」方丈果光法師也說:「多吃點多吃點。」菜仍然一盤一盤地端上來,我們也由央求變成哀求了:「真的不要 再上了,真的真的不要再上了。真的……」最後果光法師也替我們求情,說:「好了,不要上了。」上菜「流水線」這才打住。

末了,我問一個廚工:「你們今天究竟上了多少個菜?」廚工說:「準備了五十個菜,還沒上完。」

我們被這一樸素的真誠感動。

當晚下了一場大雪。第二天一早起來,走出大門,看到天地之間,一片純白。我是多年沒見這樣的大雪,走在雪地上,聆聽自己咯吱咯吱的足音,恍如置身於純淨的沒有分別的莊嚴國土。

中餐時又重演了昨天晚上那場「戰鬥」。秦老對果光法師說:「大和尚你太盛情了。」果光法師說:「不是我盛情,是他們發心。」秦老轉而問廚工:「你們都在這 兒做了多久了。」一個幫忙夾菜的廚工說:「也不知多久了,反正很久了。以前老和尚在時我們就在這兒。現在大和尚來了,我們還是在這兒。」果光法師說:「寺 廟裡有佛事,他們就都來做義工,很發心的。」秦老感歎地說:「不愧是國師道場啊。來來來,過來合個影。叫廚房的人都來啊。」

廚工們歡喜地走進小餐廳,圍成半月形,與我們一道合影。秦老又吩咐美慧居士:「把她們的名字都記下來,我要放到《香港佛教》雜誌上去發表。」

在我按下快門的一瞬間,我想:大心無相,大行無痕。這些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義工們,不正是這樣麼?

臨走時,我趕到寺院後面的國師殿,想拍一張玉琳國師的照片。然而由於前面一座大殿的屋頂上的雪光強烈地反照,我連拍了幾張,都照不出國師的形相,祇看到一片晶瑩的純白。

興化寺:
大佛有靈 大師有志

二月廿八日中午在淮安市慈雲禪寺吃過午飯後,我們一行在果光法師的陪同下,直奔徐州興化禪寺。果光法師同時擔任著徐州佛教協會會長和興化禪寺的方丈。經過四個多小時的車程,到達徐州已是傍晚。

興化禪寺位於徐州雲龍山東麓,是蘇北第一大叢林。寺廟依山而建,若隱若現;寺內曲徑通幽,一步一景。寺內有一尊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古佛,依崖而鑿。據《徐 州志》記載:西元(451)年,北魏拓跋燾率三十萬大軍,南下攻宋,就駐紮在雲龍山、戲馬台一帶。魏軍攻打彭城(古徐州),打了三個月仍沒攻下。士兵在閒 暇的時候,用兵器在石崖上鑿了一尊佛首。一千二百年後,徐州知府王黽承又繼續鑿出臂和胸。後來,寺院常住又給佛像裝了金,並加蓋了一座大殿。千百年來,大 佛就這樣結印趺坐。闔眸微笑,不知接引了多少蒼生。

千年一瞬,我的目光穿過時光隧道,看到一千五百多年前戰火紛飛的古彭城,看到士兵們揮汗如雨用兵器開鑿大佛的場景。我彷彿看到士兵們莊嚴肅穆的神情。他們 究竟是為了祈求大佛的保佑,還是為了超度在戰火中死難的骨肉,抑或是為了感化和警醒操縱戰爭的帝王們?一千五百多年了,我們已經很難讀懂士兵們的心情。但 這尊誕生於戰火中,顯現於兵器下的大佛,卻給我們以無限的聯想與感慨。

果光法師介紹說:「這尊古佛不可思議,如果拜佛的人懷著歡喜心,古佛就現歡喜相;如果拜佛的人懷著嗔恨心,古佛就現嗔恨相;如果拜佛的人懷憂愁心,古佛就現憂愁相。」

我們一行各懷歡喜,果然就見到佛的歡喜相。離開大殿的時候,秦老仍忍不住回眸一望,正是人歡喜,佛歡喜,歡喜滿虛空。穿過曲曲折折的回廊,我們來到方丈 室。秦老感慨地說:「真是有靈氣的大佛!」並囑傳義法師寫下來。傳義法師握起毛筆,飽蘸濃墨,一氣呵成,「有靈氣的大佛」幾個大字便躍然紙上。

果光法師介紹說:「徐州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地。在傳統上人們已習慣地把洛陽白馬寺當成中國佛教的發祥地。但史書上記載中國最早傳 播佛教的地方卻是徐州。東晉時期楚王劉英組織了中國第一個佛教團體,中國最早的佛塔也誕生在徐州,甚至中國第一個比丘尼也是出自徐州的淨檢法師。

據果光法師考證:「西元(411)年,法顯法師從印度取經回來,經過一年多的漂流,在山東青州登陸後,在徐州住了一冬一夏,並按印度寺院風格建立了龍華寺。這是中國第一座佛寺。如今龍華寺已埋入地下八米多深,而法顯的精神仍在激勵著來者。

二○○四年八月六日,果光法師從徐州出發,沿著法顯的足跡,途經洛陽、西安、蘭州、烏魯木齊、拉薩等四十多座城市,行程四萬多里,到達印度。我想這決然不 是一般意義上的旅行,也不祇是一次文化意義上的探尋,它更多的可能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層瑜珈。果光法師是一個詩僧、書僧,同時還是一個學者。而最最重要的 是,他是一個真正的行者。

為了延續法顯大師的精神,果光法師發願重建龍華寺。同時為了紀念淨檢法師,果光法師還發心恢復中國第一座比丘尼道場——位於獅子山楚王陵西側的竹林寺。

從方丈室出來,夜色已合,山下的城市閃耀著五彩的霓虹燈。寺院彷彿是浮在滾滾紅塵之上,有一種既在紅塵之中又能俯瞰紅塵的感覺。我想,一切偉大的人物,偉大的精神,也正是這樣,既在眾生之中,又能俯瞰眾生、如同虹之俯瞰大海。

 
 
大 師 的 風 采
——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3)

◎釋正進

(接上期)

海天佛國,世界的核心!

大師是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從禪堂這個大熔爐淬火鍛煉出的禪和尚,他話語常帶機鋒。無論是靈光閃現,隻言片語;還是開示弘法,長篇大論,大師皆順手拈 來,從眼前摸得到看得見的物像,滔滔不絕地深入到甚深的佛理,兩天來沒見到白紙黑字的稿子。自然、幽默、趣味十足,且輔助於手勢和肢體語言,不論在聽覺 上,還是視覺上,閃現著大師的風采,處處給人以法喜充滿的受用。

在前往迎接大師朝禮普濟禪寺的禦碑亭外、古石牌坊前,大師與戒忍大和尚寒喧見禮後,星雲大師忽然對站在大和尚身旁的淨旻法師的身高感興趣起來,問「你身高 多少呀?」淨旻法師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一米八六。」接著,他又問了體重,聽到了確切的回答,大師微笑著說:「可以打籃球。」此語一出,主、客雙方法師都 笑了起來,使那一顆顆稍顯緊張的心得到了放鬆。大師所要的,就是這樣自如、自在的氛圍,一家人的感覺。

「太虛蘭若」奠基典禮結束後,大師與眾嘉賓緩緩向停車地點走去。這條路,對於一個八十歲的老人來說有些長了。眾人陪著他走走停停,在停下來休息時,大師和 戒忍法師聊起了佛法,他說:「《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哪,它就是一部管理學,觀世音菩薩就是管理學家。」大和尚問:「怎麼講?」大師說:「你看他的管理,游 諸國土,(實行)環遊管理,以救苦救難來管理。施無畏!佈施,給你不要怕。他就是,聽我的。他就能管理。所以,觀世音呀,他是管理大家!」大和尚點頭稱 是。由於大師口氣堅定,講起來繪聲繪色,在說到「他就是,聽我的」地方時,揮舞著拳頭豎起了大拇指,我們會心地在一旁笑,笑個不住。心想,大師在臺灣佛光 山和世界佛光道場,他像觀世音菩薩一樣,也一定是個敢作敢為、有魄力的老人。

大師拄著拐杖站著休息,接著又往前行,邊走邊問一直跟隨在他近旁的信光法師,「普陀山有多少面積?」信光法師肯定地回答:「12.5平方公里。」大師深情 地望著遠處的山巒,近處的草坪,大聲地說:「海天佛國,世界的核心!」接著又說:「聖地,她是佛教的聖地!!!」

當天中午,普陀山佛協在普濟寺大齋堂設素宴,宴請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的法師和居士們。主持人淨旻法師恭請大師講話,大師接過話筒,望著陪席就座的 蔣局長和戒忍法師,起首句就是:「向戒忍大和尚,道生長老,我們的蔣局長報告:我和梵唄團全體成員不會像五臺山的五百羅漢那樣大鬧普陀山,請你們放心!我 們是來自臺灣的佛光山,我們是來朝聖的,禮拜觀世音菩薩……」

當天下午,大師於九龍殿講完開示後,在大和尚的陪同下爬一組臺階又一組臺階,他有些氣喘,站定休息了一會兒後,對近在身旁的大和尚說:「戒忍法師,我倒有 一個想法,在這個旁邊將來設一部電梯。從下麵往上方便(指從天王殿至藏經樓)。你要登樓梯可以,坐電梯也可以。像我這樣,人老了,不攢足力氣,來法雨寺就 難了!人老了,就說老話,不服老不行呀。是不是戒忍法師?」他笑,我們也跟著笑,一笑身上的乏累就沒了。

在法雨寺參觀了即將啟用的禪堂後,大師興致很高,再沒有臺階等著他去爬了。戒大和尚陪同他於濃綠的錦屏峰下散步聊天,大和尚說:「大師呀,這裡風水好(指 法雨寺),像一把太師椅。出祖師的地方啊!」大師望了一眼藏經樓背後的像屏風一樣的峰巒,又從上往下望去,說:「不錯!山青水秀。」大和尚說:「上面方丈 樓,專等大師來住哪!」信光法師在一旁說:「大師明年春天就來住吧!」大和尚說:「哪用明年,大師年前就過來住啦。」大師笑而不語,不點頭,也不搖頭。大 和尚接著說:「面朝大海,人又看不到。人又進不去。多好的地方啊!」大師同意大和尚的說法,笑望著我們眾人,幽默詼諧地說「看得到人,不給人看!」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能讓我們身心自在。

二月一日下午三時四十五分,在戒忍大和尚等佛協領導陪同下,大師一行來到本山第二大寺法雨寺的牌坊前。他的光臨,令石牌坊上「海天佛國」四個大字熠熠生輝。

緩步向法雨寺走去時,淨旻法師向大師介紹說:「大師,前面的橋叫『智度橋』。那個紅紅的房子是它的山門,叫『天后閣』,康熙年間裡面供奉著媽祖天后,保佑 海上平安。」大師說:「這是民間信仰。臺灣和福建沿海都拜媽祖,有一種說法媽祖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淨旻法師又介紹說:「這橋上的石雕全部是古代 的。」站在石橋上,大師向林蔭深處的寺院望去,說:「古木參天哪!」戒忍大和尚說:「大部分是樟樹和楓樹。樟樹,又叫普陀樟。」眾人隨大師過智度橋,沿彎 曲的石板路向山門走去,法雨寺監院信光法師率領寺院兩序大眾已迎候在山門外的半路上。寺院居士向大師獻花後,戒大和尚向大師介紹法雨寺副監院光謙法師、都 監雪喬老和尚,本山諮議委員會副主席清淨老法師,大師一一同他們握手,並對搭衣持具列隊排立於山門外恭候大師到來的僧眾們,說「大家辛苦!大家辛 苦!!!」僧眾們回答:「阿彌陀佛!」

大和尚邊陪大師入山門,身邊淨旻法師向大師介紹說:「普濟寺於宋代開山,而我們法雨寺是明朝開山的。印光大師曾在這裡住了三十多年,所以說法雨寺是出祖師 的地方。」戒忍大和尚中間插話說:「為了紀念印光大師,我們佛協在法雨寺藏經樓祖師曾閱藏休息的地方,專門設立了『印光大師紀念堂』,讓全世界的佛教徒來 朝拜和紀念。」大師讚賞說:「好!這樣一來,出家人和在家居士就有了學習的榜樣!」說著話,大師和眾人已來到九龍壁前。背向九龍壁,大師為眼前的景色而心 生歡喜,淨旻法師說:「大師,前面那兩個石經幢,一個叫尊勝幢,一個叫大悲幢。石經幢的地方,原來是兩個佛教旗杆,說也奇異得很,這兩根木頭幾百年不朽, 人們就拜它們,家裡人生病了,有人就偷偷地從上面取一小塊來治病,於是,人們就盛傳『前寺活大殿,後寺活旗杆』!」大師答:「我聽說過,還是眼見為實。」 淨旻法師又說:「我們身後這塊九龍壁,原先為觀音菩薩『六字真言』,改革開放後妙老把它改成九龍石雕。」大師說:「九龍壁好!龍天護法嘛。」

繞天王殿(其殿正在維修),過鐘鼓樓,觀賞了大殿前明朝二十四孝石刻,大師在大和尚和信光法師的陪伴下,步入鐘鼓齊鳴素有「普陀山三寶」之稱的九龍殿。大 師拈香、禮拜畢,戒忍大和尚適時手持麥克風向眾僧和護法居士說:「法雨寺的常住師父,你們今天非常榮幸,能夠請大師到法雨寺來。我們不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 的機會,現在就請大師講重要開示!請大家合掌,念誦『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三遍。」大師、大和尚、陪同來的諸法師、法雨寺的全體僧眾和殿內殿外的眾居士 們,一起頌念觀音聖號。聖號誦畢,大和尚說:「大家合掌聆聽大師的開示和教誨!」

大師向戒忍法師和眾僧微笑地說道:「剛才大家,在一起念誦『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其實,觀世音菩薩的名稱很多,除了觀世音以外,還有叫『觀自在』。(意 思是)觀看自己在不在!我們有時候,我們這個人,我們的心,心不在我們這裡,所以妄想紛紛,因為這顆心不在我們這裡頭,我們就不自在。這觀世音,又叫觀自 在呀,我們觀看人,你自在嗎?不歡喜的人討厭他你不自在;我觀看這個地方,你自在嗎?隨便甚麼境地,我隨遇而安;我觀看甚麼事情,自在嗎?有時有些事情, 我不自在;甚至觀看自己的身體,我自在嗎?嫌自己太胖或者哪里不健康不如意,它不自在。觀『心』,心也不自在,心裡面貪圖啦、嗔恨啦、愚癡啦、嫉妒啦、邪 見啦……,所以,念觀世音,能可以讓我們自在!

觀世音千處祈求千處應,觀世音菩薩好像天上的一輪月亮。月亮知道吧?假如你有水,海水、江水、河水、一盆水、一杯水……,天上一輪月,有水就感應。菩薩清 涼月,常映不盡水;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觀世音菩薩的心,怎樣與我們的心感應?就是我們的心,心口的水都平靜了,才會有殊勝的感應。在《觀世音菩薩普 門品》裡說,假如一個人(誦念觀音聖號),雖在大水,水不能淹;雖在大火,火不能燒。觀世音菩薩真有這樣的感應嗎?真有!噢,我們試一試,可用火來燒、用 水來淹。觀世音不是給你試驗的。你從『業』上來體會,例如說你現在,在心裡生起惡念,要打人要殺人,你到觀世音菩薩像的面前,(稱誦)『南無大悲觀世音菩 薩』,你會說我要殺人、我要打人?絕對不會有(這回事)的!這就是菩薩給我們的感應呀!

我們掛一個念珠,念甚麼?念觀世音;觀世音也拿念珠,念甚麼?念觀世音。為甚麼?求人不如求己啊。今天的眾生也是一樣,向觀世音學,人人做觀世音,人人要 有慈悲,人人都為社會服務,人人替國家做貢獻,人人都去救苦救難,人人都是觀世音啊!今天到法雨寺來,普陀山第二大寺。法雨寺的歷史,你看到沒有古樹古木 參天,很多的古建築,讓我們看到就發思古之幽情,這個重要;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觀世音的信仰弘傳出去。我們不是住在普陀山的人,來過普陀山,要把觀音的信 仰帶回去,把觀音的慈悲帶回去,把觀音給我們的平安帶回去。住在普陀山的人,更要感謝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她)在這裡能讓我們平安生活,自在修行,真是 無限清淨!祝福大家!!!」(續下期)

 
 
莒南天佛 世界奇觀
◎韓玄真

「莒南天佛,世界奇觀」,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茗山長老瞻拜莒南天佛後留下的讚歎。這也是每一個到過莒南,看過天佛的人,都會從心底發出的讚歎。

這是一坐神奇靈妙的寶山,數座連綿的山峰組成1800米的天然臥佛,組成一個堪稱「中華一絕」的世界奇觀。從南向北看去,綿綿群山之中,一尊臥佛安詳仰 臥,群巒疊嶂之中,漠漠如黛的山色,形成天佛疊影,更顯天佛的凝重莊嚴、深邃安詳。天佛的奇,不但在形似,更在神似,方正飽滿的佛首,渾厚深沉的地頜,獅 鼻微翹,神態莊嚴。更為奇妙的是 ,由山的東側向西看,一尊長髮飄逸、端莊優美的菩薩像幻然出現在眼前。站在山前,彷彿是在佛的的懷抱裡,放眼遠望,遞接菩薩的殷殷關照。一山二佛,佛法無 邊,眾生實令如何不為之讚歎。

關於佛山,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很久以前,莒南一帶風調雨順,物阜民篤,百姓過著安定殷實的日子。忽一日,望海樓群山中出現了一隻猛虎,傷人害畜,為非 作歹,東海白龍變做神馬與之搏鬥被活活咬死,人們談虎色變,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事情傳到天宮,王母娘娘掐指一算,原來是她身邊的一隻狸貓下凡作怪。 王母娘娘請佛祖與觀音菩薩前去降虎,佛祖與觀音菩薩駕祥雲來到望海樓,但見猛虎似無事一般伏於山澗,遂怒斥道:「孽畜,還不快前來認罪。」那猛虎下山已 久,獸性難改,大吼一聲,向二人撲去,佛祖念動咒語,菩薩輕揮拂塵,不一會,老虎就乖乖地趴在了他們的腳下,化為一座青山。降伏了猛虎,佛祖、菩薩心情釋 然,舉目遠眺,祇見樹木蔥蘢,峰巒疊翠,湖水環繞,碧波萬頃 不由讚歎道:「山青水秀,景色明媚,是修身養性的難得去處,日後必將成為一塊名揚四海的佛門聖地。」 於是,他們念動咒語,將山體變成各自的化身,供後人瞻仰膜拜。從此,這裡的人們生活在佛的懷抱之中,這裡的風光有了超凡的境界,獨有的天地靈氣,佛菩薩的 慈悲護佑,帶給這方水土無盡的福祉。

天佛,有美麗的神話,更有悠久的歷史傳說,賦予自然風光以深厚的人文內涵。晉鹹和七年(三三二年),著名高僧佛圖澄遊歷至此,發現天佛,率弟子頂禮膜拜, 在臥佛山前佈道弘法,他對眾人講:「此山是座佛山,此地與佛有緣,有佛山的靈氣,能保佑一方平安。」以度百歲華誕的佛圖澄,行走健步如飛,頌經氣壯聲圓, 眾人無不為之感佩,讚歎佛法無邊。西元三三四年,法顯大師從海外求學歸來,發現天佛後,驚歎萬分,贊道「山即佛,佛即山。」就在可以瞻拜臥佛的九頂蓮花山 西麓,法顯棲身修行,完成了《摩可僧祗律》的翻譯。唐開元十二年春,精通曆象、陰陽、五行之學的高僧一行到臥佛山朝佛,並為臥佛寺選址定位,將臥佛寺與天 佛定於同一子午線上,並在臥佛寺前栽一唐槐,與望海樓主峰定在另一條子午線上,以承接望海樓山的靈氣。自此,臥佛寺香火旺盛,因緣不斷,到明朝中葉,成為 魯南蘇北有影響的佛教文化中心,彙集眾多學養高深、修持有道的高僧,影響海外,許多日本和高麗僧人便從嵐山、青口港上岸,到臥佛寺參訪求法,留下中外文化 交流的佳話。

如今,天佛腳下,一十七孔菩提橋淩架蓮湖之上,七級浮圖舍利寶塔立在臥佛寺東,臥佛寺內,漢白玉雕巨佛安詳靜臥,香樟木刻全堂佛像,乾隆年刻本《大藏經》 珍藏經樓,前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題寫的寺名高置山門。佛山的靈氣,眾生的因緣,帶給這方水土吉祥好運。一九九九年元月,臥佛寺重修落成,僧人入住,對 於重修擴建的臥佛寺,是歷史性的一天,就在當天,胡錦濤主席來到莒南視察。二○○○年十一月二日上午,臥佛寺佛像開光大典,僧眾雲集佛光普照,同一時刻, 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視察莒南。臥佛寺前的唐槐,歷經千年滄桑,已是枝幹葉枯,二○○○年佛像開光後,翌年即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生機盎然,一切,昭示著佛法 的永恆長在。「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地藏」歲月滄桑,歷史變遷,天佛不改神聖莊嚴,不變慈悲安祥,以其自然的風光魅力,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用他的深悲大願,感召著尋求撫慰的心靈。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

第六年籌辦「香港書展—佛教坊」

「香港書展」是香港出版界和文化屆一年一度的盛事。今年,香港佛教聯合會組織佛教團體以「佛教坊」之名參加書展,已踏入第六個年頭了。「佛教坊」以香港書 展為平台,聚集本港眾多主要佛教團體,為那些追求真善美的人士,提供各宗論說的佛教書籍、文化藝術和影音產品等。佛教坊就如一個佛教知識的寶庫,讓市民廣 泛獲得正信佛教的資訊,淨化心靈,增長智慧。

「佛教坊」由四十個攤位組成,共約四千平方呎的面積,位處會議展覽中心的一號展館內。雖然有四百多個團體、三千多個攤位參展,步入展館門口,一眼便能望到「佛教坊」巨型橫額和它鮮艷的五色書本蓮花標誌,耀眼奪目。每年均吸引數十萬人參觀瀏覽。

「佛教坊」期間,香港佛教聯合會均會租用場地供參與團體舉辦不同的佛教活動,今年就有佛教青年協會的佛學講座,佛教靈巖山寺香港分會及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 分會的弘法活動等等。而香港佛教聯合會亦主辦了四場講座,分別邀請了妙慧法師、衍空法師、葉青霖居士和呂榮光居士主講。全部活動均深受市民歡迎,座位供不 應求。

經過六年來「香港書展——佛教坊」已經成為了佛教界深受重視的弘法項目,很多佛教團體都希望加入成為「佛教坊」的一份子,而現有的成員亦都希望增加申請攤 位數目。多年來,香港佛教聯合會亦一直向貿易發展局爭取批出更多攤位予「佛教坊」分配,然而,在展館面積有限的條件下,香港佛教聯合會如同眾多申請者一 樣,需待局方擴展會議展覽中心後,方能如願。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 與 香港老年痴呆症協會

聯合主辦   健康講座

講題︰改善記憶力 及 認識老年痴呆症


目前,全球的痴呆症患者約有2430萬人。在香港,65歲以上的長者達80萬,

其中4%-6%患有痴呆症。近年此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已經出現四十多歲患病的

案例。隨著人口老化,痴呆症患者將大幅增加!

如何改善記憶力?信仰是否有助減低患上痴呆症的機會?及早認識,適時診治,至為重要!

 

 

大嶼山蓮池寺

「釋迦聖月靜坐閉關法會」圓滿

本中心於六月十日至十一日在大嶼山蓮池寺舉行的釋迦聖月靜坐閉關經已圓滿。由尼泊爾蒞港的嘉波仁波車主持,有六名喇嘛、二名女尼及五十位參加閉關的信眾。

尊貴的第二世嘉波仁波車是本中心的創辦人,目前駐錫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噶瑪禪揚佛寺。噶瑪禪揚佛寺佛學院是尼泊爾人數最多的一間佛學院,仁波車身為佛學院校 長之職,並親自教授僧侶。一九九八年,嘉波仁波車被選舉為尼泊爾全國佛教會及全國佛寺建設委員會的主席。二○○○年,在尼泊爾民主立國五十周年的慶典之 上,國家更頒發獎狀給嘉波仁波車,確認並贊譽其在佛教界及教育界的成就。

六月十日當天,仁波車帶領各弟子同修上師相應法。次日清晨四時半,仁波車授與八關齋戒給各弟子,帶領弟子們修習四加行之大禮拜,重復對佛恭敬禮拜,是懺罪及消除對治我慢心的最佳方法。繼而修習金剛薩埵懺悔淨業法門兩次。

仁波車還深入淺出地講解止觀禪修的修行要點,示範及帶領弟子們練習靜坐的方法等等。最後為答謝護法神的護庇,舉行大黑天金剛法會,及為各弟子消災祈福。各弟子深感仁波車的慈悲,獲益良多。

願所有功德迴向十方法界有情,祝法喜充滿,吉祥如意!

 

 

芙蓉山竹林禪院

五百羅漢寶殿落成開光 暨

十方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


本院多年籌劃,興建五百羅漢寶殿,承蒙各界信眾鼎力支持,寶殿即將竣工落成。

現謹定於

公曆2006年10月3日 
上午九時
丙戌年八月十二日

舉行五百羅漢寶殿落成開光典禮,恭請香港及海外諸山長山蒞臨主持開光盛會。翌日隨即舉行七晝六夜法界聖凡水陸普渡大齋勝會。

舉行日期由丙戌年八月十三至十九日(二零零六年十月四日至十日)是屆水陸法會特加設地藏壇及五百羅漢洪名壇,內外共設九壇,置齋供食水陸有情眾生,冥陽兩利,特設增福延壽祿位及祖先超薦牌位。祈望十方信眾,檀越光臨,隨喜共植善因,共沾法益。

荃灣芙蓉山竹林禪院謹啟

查詢電話:2490 3392或2416 6557

 

準提閣佛學2006年8月活動通告


(一) 蓮池寺舉行盂蘭盆法會

法會主持人: 由照品法師帶領九位法師

日   期: 八月六日(農曆七月十三日)星期日

時   間: 上午9:30至下午3:30

下午4:30至下午8:30(放焰口)

法會設有延生及附薦兩款牌位

價   目: 港幣100元及500元

交通安排:東涌地鐵站A出口,有車前往蓮池寺

於早上8:00開出,逾時不候。

(二) 講經通告

恭請悟謙法師、桑旦喇嘛共同講菩提道次第略論。此論名為「菩提道次第面授偏智易行道」是第五世班禪賢慧法幢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炬論而作,內容解釋一切修法,是由佛陀授記,龍樹、無著、寂天三大士,所傳修行次第,是有系統性講解,換言之即是佛學概論。

地   點: 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   期: 八月五日開始

時   間: 每週一次,星期六晚七時至九時

歡迎緇素四眾踴躍參加,共沾法益,特此敬告

(三) 供僧法會

準提閣佛學會將於八月八日(星期二)在大嶼山舉行供僧法會,供僧物品如下:

(1)紅包$500元 (2)大米5公斤

(3)食用油3斤 (4)廁紙1條

以上活動聯絡人:古建迪先生(電話:2263 3883/手機9187 3356)

 或秘書處王小姐(電話:2263 3395)

 

衍亮大和尚榮膺大嶼山寶林禪寺方丈

四月十一日舉行了晉院陞坐大典

 

二○○六年五月八日(農曆四月十一日),位處大嶼山地塘仔的寶林禪寺,舉行了一件殊勝非凡的慶典,該寺衍亮大和尚榮膺方丈,並於是日舉行方丈晉院陞座大 典。一大早,寺內外預日鋪好法堂;山門外「啟請處」設好香案,桌圍椅披,香爐燈燭,如法莊嚴。諸山大德、各地善知識、善居士海會雲集,共聚寶剎,一時「濟 濟高賢聚一堂,『莊嚴』入眼泛瑤光」。

典禮恭請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務主任、寶蓮禪寺住持智慧長老為衍亮大和尚掛上佛珠。佛聯會董事兼大嶼山觀音寺住持融靈長老、常務董事兼佛教心靈成長中心住持衍空法師、董事梁僑英警司等亦有應邀出席,齊齊恭賀衍亮大和尚晉院陞座之喜。

在來自各地、各宗各門諸山大德和信眾的見證下,寶林禪寺見智老和尚負責送位,退居老和尚聖一長老送座,西安臥龍寺如誠大和尚則將香板交付予衍亮法師。當衍 亮法師陞法座後,便唱言:「感師思之難報,千言萬語,唯願此心常不昧,誓當努力以赴,不負眾望」。在這一刻,寶林禪寺新任住持正式誕生,在場大眾無不深深 感動。

寶林禪寺屬出家眾參禪用功之地。寺內僧尼大家都嚴淨戒律,成妙和合。寺門規模雖不大,但廣納僧侶,常住法師約六十多人。當結夏安居三月期間,更會增加至約 八、九十人,為香港道場之僅見。自創辦人悟明長老往生後,大眾請聖一和尚接管寶林禪寺。而聖一和尚於一九九七年秋退任,並由見智大和尚接掌住持一職,蕭規 曹隨,績保道場清修,禪宗正風。

相信,在衍亮法師的領導下,寶林禪寺將能繼振宗風,轉大法輪。

 

沙田佛教道合園般若船開光慶典

沙田佛教道合園謹訂於

佛曆二五五○年(公元二○○六年十月七日)

農曆丙戌年八月十六日

為「浮雕石刻般若船」圓滿竣工灑淨開光誌慶、荷蒙諸山長老、官商名流、議員、顧問、功行大德及四眾弟子、護法壇那、十方善信等鼎力支持、藉此鳴謝、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屆時 恭請佛教道合園住持上智下鴻大和尚說法灑淨開光

法會時間: 上午十時正開始至十二時 禮成後放生

地 點: 新界沙田排頭村一九○號 佛教道合園

電 話: 二六九二 一一一七

供齋結緣: 敬備山蔬素齋 中午十二時半開席

佛教道合園常住

佛教道合園慈善有限公司

住持釋智鴻暨

董事會仝人                         敬約

 

三千大千世界不聞盡見、無量福田尚存於天地、眾生有幸、佛法常興、觀世音菩薩歷久劫來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發願拯救六道眾生、隨機應化菩薩身、示現娑婆、尋聲救苦、慈悲無盡、昭示群生。

般若船:般若之智慧、觀音菩薩普渡沉溺苦海之眾生。

船 筏:謂之般若船、一心念佛阿彌陀如來接引西方登彼岸矣。

此岸彼岸謁曰

奈何千尺浪、苦海萬重波;

欲免輪迴苦、急促念彌陀。

 

 

示寂雙林 德範永垂

 ——蓮山雙林寺退居談禪老和尚圓寂荼毗紀實

◎聖 凱

西元二○○六年六月廿七日(農曆六月初二)晚六點五十七分,蓮山雙林寺退居談禪老和尚安詳舍報於雙林寺退居寮。老和尚生於一九一九年二月十五日已時,享壽八十七,僧臘七十一春秋,戒臘七十夏,法臘五十二冬。

老和尚晚年現病苦相,深居簡出,一心靜修。六月廿七日下午四點多,老和尚從醫院回來後,隆根長老前來探望。五點多時,惟儼法師覺得老和尚的生命垂危,所以 常住所有法師以及參加梁皇懺的信徒,都一起為老和尚助念。在念佛聲中,老和尚安詳地走完這一生,真是世緣告盡,安詳舍報。

老和尚圓寂的消息傳出後,四眾弟子雲集,一時退居寮成為莊嚴的念佛道場。晚霞托著落日,如懸掛在空中的圓鼓,擂著密密麻麻的阿彌陀佛聖號。哲人其萎,何其疾也!唯願早生淨土,回入娑婆,廣度眾生。

六月廿八日下午四點,四眾弟子彙聚在涅槃堂,恭請新加坡佛教總會顧問隆根長老,主持入棺儀典,說法封棺。同時,組織「新加坡蓮山雙林寺退居談禪老和尚圓寂讚頌奉安委員會」主理奉安事宜。

老和尚的法眷、親朋好友、同參道友等,來自中國大陸、香港、臺灣、美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地區,從世界各地紛紛趕到雙林寺,緬懷、追思著老和尚對後學的厚愛與提攜,參加老和尚的追思法會以及荼毗法會等。

在奉安期間,我國人力部長及第二國防部長、碧山.大芭集選區國會議員黃永宏醫生,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政務部長、荷蘭.武吉班讓集選區國會議員符喜泉女 士,如切區國會議員曾士生先生,馬林百列集選區國會議員王世豐醫生,碧山.大芭集選區國會議員楊莉明女士,大芭組織基層團都親臨致祭,對法眷表示深切 的慰問。

老和尚生前對祖庭福州怡山西禪寺的修復,不遺餘力。因此,中國政府有關部門以及佛教協會、各大寺院等,亦紛紛發來唁電,表示哀悼與慰問。

六月三十日晚,法照大和尚率領護國金塔寺的常住僧眾,舉行三時繫念法會。七月二日,新加坡佛教總會聯合各寺院庵堂,前來公祭。七月三日,臺灣臨濟寺住持真 光長老主法,領眾禮拜《慈悲三昧水懺》,而且在當晚施設三大士焰口。七月五日,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不顧旅途勞累,於到達當日,便率眾舉行三時繫念 法會,長老為法為人的悲心,實在令人讚歎。

新加坡各寺院庵堂、團體紛紛組織信徒前來助念,而且惠贈花籃、挽聯、挽軸。於是,整個雙林寺都沉浸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靈堂的中間供奉著老和尚的法像,四周掛滿了挽聯、挽軸,紛紛表達了對老和尚的哀思與追念。

七月六日,是出殯的日子。天空下著傾盆大雨,龍天都在為老和尚送行。上午,舉行往生普佛、上供,寂晃長老、融靈長老、智慧長老拈香。在觀音殿舉行普佛後, 諸山長老、大德法師、護法居士以及老和尚的法眷齊聚在靈堂,舉行傳供儀式。傳供即捧持茶、缽、湯、素菜等各式供物,由數人遞次傳送老和尚法像前。紹根長 老、融靈長老、智慧長老、修智大和尚、真光長老、日恒大和尚、妙清長老、能空長老、定發長老、弘源大和尚、化明長老、定海長老、常恒長老、遠藏長老、遠悟 大和尚等,參與傳供,主持法事儀典。在嘹亮、悠揚的戒定真香中,供物依次經過諸山長老,遞到惟儼法師、廣聲法師、趙雄法師、廣霖法師的手裡,供奉在老和尚 的法像前。

中午過後,雨停了,大地一片清涼。下午一點,舉行法眷祭禮,由老和尚嗣法弟子惟儼法師領祭,中國福州怡山西禪寺趙雄法師、光明山普覺禪寺廣聲法師等數十位法眷長跪在老和尚的靈前,上香、獻花、獻茶、獻齋、獻果,最後由果滿法師代表法眷宣讀祭文。

下午一點半,舉行公祭,新加坡佛教總會顧問及雙林寺退居談禪老和尚圓寂奉安委員會主任委員隆根長老,率領諸山長老、大德法師齊列在老和尚法像前,依次獻上香花茶齋果,行三問訊,由如誠法師代表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宣讀讚頌文。

下午兩點,禮請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說法起棺。在四眾弟子的誦經念佛聲中,老和尚生前同參好友紹根長老、融靈長老、智慧長老、修智大和尚、真光長 老、寂晃長老、定發長老、妙清長老等扶棺,靈棺在法眷、諸山長老、大德法師、護法居士的護送下,緩緩離開了雙林寺。大地經過雨水的沖洗,乾淨清爽,隊伍經 過居民區,許多居民都自動合掌,為老和尚送行。最後,乘車移靈至光明山普覺禪寺火化場,舉行荼毗。

到達光明山普覺禪寺火化場,許多法師、信徒已經在列隊恭迎。四眾弟子齊聚,誦經念佛,恭請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顧問寂晃長老說法舉火,老和尚在三昧真火中,歸於寂滅。

老和尚之示寂,四眾弟子悲痛無比。談禪老和尚色身雖滅,但是他為教獻身的典範,將永遠留存在我們的心中。虔誠祈禱,惟願長老不捨娑婆,乘願再來!

 

談禪老和尚生平事略

談禪老和尚(1919-2006年),俗名周斌,一九一九年夏曆二月十五日己時,生於中國福建 福州長樂縣金峰鎮,父周公基頭,出家法名永禪;母陳氏江嬌。自幼具出塵志,十六歲,依福州長樂縣護國寺徹參和尚剃度出家,號宏悟,字談禪。翌年,詣福州怡 山長慶禪寺騰香大和尚座下受具足戒。

老和尚受具戒後,發心游方中國各大名剎叢林參學。一九三七年,褂搭南華寺,親近禪門巨匠虛雲老和尚兩年。一九三九年,往福州鼓山湧泉寺習禪,六年間歷任禪堂維那、堂主、戒壇引禮之職。一九四六年,轉往怡山西禪寺,擔任念佛堂導師。

老和尚與香港法緣甚深。一九四九年行腳大陸、香港兩地,參禮碩德,曾住香港芙蓉山上天竺、九龍竹園村覺蔭園。一九五○年,於香港現代中醫研究所習醫;同年,於福建佛教醫院見習,以醫方明,濟世度生。

一九五四年,因緣成熟,老和尚南下馬來西亞弘法,足跡遍大馬各地,曾住檳城極樂寺、吉隆玻圓通寺,協助發展寺務,不遺餘力。同年,承吉隆玻圓通寺住持明妙 和尚傳授心法,為曹洞宗第五十世嗣法門人。一九六一至一九六九年間,住持馬六甲明覺蓮社。一九七○年,老和尚矢志潛修,於新加坡創建長慶寺,簡樸自持,精 進梵行。一九七五年至二○○三年,獲推舉為新加坡蓮山雙林寺第十三代住持。任蓮山雙林寺住持期間,一直致力於改善梵剎之環境,對近年之重建雙林,尤為著 力。

一九八○年,老和尚返福州,巡禮祖庭西禪寺,見殿宇頹圮,滿目瘡痍,感無限痛心,遂發願修復祖庭。故奔波於海內外,籌集淨資,修復舊宇,新建殿堂、報恩塔等。千年古剎,煥然一新,宗風再振,老和尚願望得以實現。

老和尚聲譽日隆,道名遠揚,教化廣及美洲。一九八三年,受禮聘為美國三藩市大覺蓮社董事長,達十二載之久;一九九五年,膺任榮譽董事長。一九九三年至二○○三年,接任三藩市慈恩寺董事長。

老和尚晚年現病苦相,深居簡出,一心靜修。二○○六年夏曆六月初二(6月27日)晚六點五十七分,在四眾弟子念佛聲中,安詳舍報於雙林寺退居寮。世壽八十七,僧臘七十一秋,戒臘七十夏,法臘五十二冬。

老和尚賦性剛直嚴正,清淡自守,安苦忍樂;孜孜於弘法護教,培育僧材,精進為法為人;一生為重建福州怡山西禪寺、蓮山雙林寺,鞠躬盡瘁,可為僧中模範。

 

談禪長老圓寂荼毗典禮鳴謝啟事

恩師上人上談下禪老和尚圓寂,承蒙新加坡佛教總會,聯同各寺院庵堂、佛教團體,組織「新加坡蓮山雙林寺退居談禪老和尚圓寂讚頌奉安委員會」主理奉安事宜。

復蒙新加坡佛教總會顧問隆根長老主持說法封棺,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主持說法起棺,馬來西亞佛教總會顧問寂晃長老主持說法舉火。

奉安期間,承蒙紹根長老、融靈長老、智慧長老、修智大和尚、真光長老、日恒大和尚、妙清長老、能空長老、定發長老、弘源大和尚、化明長老、定海長老、常恒 長老、遠藏長老、遠悟大和尚等,於百忙中,參與傳供,主持法事儀典等。國內外諸山長老,各寺院庵堂團體,大德法師居士蒞臨助念。

得蒙我國人力部長及第二國防部長、碧山.大芭集選區國會議員黃永宏醫生,社會發展青年及體育部政務部長、荷蘭-武吉班讓集選區國會議員符喜泉女士,如切 區國會議員曾士生先生,馬林百列集選區國會議員王世豐醫生,碧山.大芭集選區國會議員楊莉明女士,大巴窯組織基層團,新加坡佛教總會董事會暨全體會員、 新加坡佛教社群基金會董事會、菩提學校董事會、文殊中學董事會、悉達多托兒中心董事會、馬林百列菩提學生託管中心董事會、佛總佛學班同學會、南洋佛教雜誌 社等團體代表,我國各界社會賢達,中國大陸、香港、臺灣、馬來西亞、印尼、越南、美國各地師友親臨致祭,參加荼毗典禮。

又蒙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福建省統戰部、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福州市統戰部、福州市民族與宗教事務局、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王美香女士、福建省政協 副主席、政協民宗委鄒振開先生、原福建省政協主席游德馨先生、廈門市佛教協會、廈門南普陀寺、泉州承天禪寺、南京靈穀寺發來唁電。

承蒙各方惠賜挽詞、花籃、香儀、禮券、供品等眾多,未能盡錄。

更蒙靈峰般若講堂、護國金塔寺、本道老和尚紀念堂、佛教廣化寺、自度庵、福善庵、觀慈精舍、大悲院、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同德善堂念心社等團體,襄助接待各方人士之有關事務,令法事得以圓滿舉行。

如上道誼隆情,深深銘感。惟未克一一登門叩謝,謹借此端,敬申無限謝忱!

蓮山雙林寺惟儼

光明山普覺禪寺廣聲

中國福州怡山西禪寺趙雄

暨全體法眷 同敬啟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重建正覺寺寶塔緣起

佛經中多處講述,恭敬、禮拜、供養、修建佛塔,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妙法蓮華經》云:「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 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佛塔是佛教實現其慈悲普度眾生、利益安樂有情、廣結佛緣、弘揚佛教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方式,歷史上凡有寺院多有佛塔。

山東省博山正覺寺始建於東晉,宋金年間重修,在歷史上是著名的祖師道場,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國師寶志公和尚(觀世音菩薩化身)在此出家修道,禪宗三祖僧璨 大師、四祖道信大師皆曾在此住錫修行。道信大師並在這裡提出「農禪並舉」的主張,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博山正覺寺曾有一座九層寶塔,毀於兵災。重建的正覺寺寶塔主體為八角十三層的磚砌樓閣式佛塔,總高六十一米,塔頂及每層塔簷用黃金色琉璃瓦嚴飾,巍峨壯 觀。十三層塔室裡,由下而上分別供奉著彌勒尊佛、護法諸天;東方三聖;西方三聖;華嚴三聖;過去七佛和毗盧遮那佛。信眾們進入寶塔塔門,可繞塔內塔梯盤旋 而上,到達寶塔各層拜佛祈福,也可憑窗遠眺博山的美麗風光。正覺寺寶塔作為博山正覺寺的標誌性建築,也將作為山東省佛教寺院第一高塔屹立在齊魯大地的中 心。

正覺寺寶塔預計造價人民幣210萬元,其中塔體約需資金160萬元;25尊聖像用香樟木雕成裝金,每尊2萬元,共需50萬元。望廣大善信慷慨佈施,共襄善舉。

重建正覺寺寶塔,不僅能使參與造塔的每一位善信業障清淨,福慧增長,而且將流傳百世千秋,令無量無邊轉繞、禮拜和瞻仰此塔的眾生與諸佛結緣,走向解脫之 道!佛說:「所謂佈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佈施,後必得安樂」。所有樂助建寺建塔的施主,必將得到諸佛菩薩的保佑加被,吉祥如意,所願速成!

啟建單位: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電話:0533-4205918

手機:13964337731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淄博市博山支行

戶名:山東省博山正覺寺

聯繫地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安上村蓮花山

聯繫人:釋仁達

傳真:0533-4208918

網 址:www.zhengjuesi.net

 

帳號:409970569408091001

郵編:255214

 

 

豈祇救災扶貧 還要助人致富

——寫給楊洪會長的一封感謝信

 

楊老師:您好!新春之際,祝您身體健康、萬事順意!

能與老師結緣,是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三生有幸。

關愛無邊,情意無價。回想起二○○二年秋冬之間,一場罕見的洪災,造成章貢區10萬多人被禍,倒塌的房屋有1,624間,直接損失約1.3億元;其時年關 在即,大批災民陷入缺衣少糧困境,老師得知災情後,親自前來考察實情。在回程的列車上即時決定給我區1,500戶災民送上10多萬元糧油,使受災戶有幸能 過上一個祥和的春節。自此,每年春節前夕,老師關注著我地貧困群眾,把一批批油糧送到受災鄉鎮,讓貧困戶年年春節都能沐浴到慈輝的陽光,至今已有四年了。

「贈送耕牛」是老師獨創的扶貧濟困的善舉。當老師在江西考察扶貧點的途中,看到一些無牛農戶老少去挖田,以人代牛拉犁時,老師心裡很不是滋味,當即捐資五 萬元給我區偏遠鄉村的無牛戶購買50頭耕牛。從農戶的最難處實行扶助,讓受贈無牛戶感激涕流,水西鎮淩源村村民盧文堯撫摸著做夢都想要的耕牛,臉上的笑容 如花綻放,嘴裡不停地說謝謝「慈輝佛教基金會」。

接駁電力、修路、建校舍,一件件好事,寫在我們贛州和遂川戴家鋪鄉的青山綠水中。

章貢區境內省級森林自然保護區,峰山腳下有五個村莊,儘管風景秀麗奇峰聳立、群山環抱,但是交通不便,資訊不通,困在山青水秀中的農民依然很窮,直到二 ○○二年還不能用上電燈。老師知道後又投入25萬元幫助四個村,配合農電網改造之機會,架杆拉線,終於讓四個村的農戶家家有了電燈。房屋亮堂了,孩子們不 必在油燈下做作業了。村民們買了電視機、碾米機,生活水準大大提高了。

對於困居在山村的農民來說,修路成了農民代代盼、年年想的願望。二○○三年八月,慈輝捐資24萬元。用於修建水南鎮長塘村和水西鎮凌源村的公路。很快地, 一條平坦的水泥路如同一條玉帶,在青山綠水中蜿蜒盤旋,通向了村裡,成為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路修好後,城裡的老闆與當地農民簽訂了50畝黑皮冬瓜和 20畝蘿蔔的種植訂單,並承諾豐收時以保護價上門收購。如今兩個村已有100多戶加入了「公司+農戶」這一種植行列。

電通了,路通了,老師您又關注起災區的教育。在沙石中學和湖邊中學,您所考察時看到一間宿舍擠了24個中學生,每兩名學生擠一張破爛的木架床時,又慷慨捐資50萬元,幫助建起學生宿舍樓。寬敞舒適的新宿舍建成後,孩子們甭提有多高興了。

完善水利設施,修建的是「致富渠」,架起的是「連心橋」。在扶貧中老師您的重點是幫助農村完善水利設施,讓廣大的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這也是最得民心、受益面最廣的扶貧方式。自二○○四年開始慈輝又投入了120多萬元,給我區鄉鎮改造和修建了25個水利項目。

沙石鎮樓梯村村民陳文蘭對於農田用水有著很深的感觸,她說,為了灌溉,有時得整夜守在田裡。往年由於管道狹小,流水不暢,每年到了農忙用水時,村民常常因 爭水而發生糾紛,有時還會吵架、打架,村裡祇好二十四小時安排專人輪流管水。但今年村裡用水可開心了,因為慈輝幫助村裡修建了新的水渠,嘩嘩的水流進了農 田,農民再也不用為爭水而發愁了。

沙河鎮華林村有一條2,000多米的水渠,由於多年失修,淤塞嚴重,每到農忙之前,村裡都要組織幹部群眾清淤。去年冬,慈輝出資9萬元,對水渠進行了全面 的整修。村支書記高太炳激動地說:「以後再也不用年年為動員群眾修渠清淤而犯難了」。沙石鎮下茹村羅鋒組長有一口山塘,但修漏嚴重,田裡要用水時山塘沒 水,下一場大雨山塘裡的水漏下來,田裡又漲水。二○○三年天氣乾旱,山下的280畝稻田基本絕收。二○○四年慈輝出錢對山塘進行加固,把原存的竹子涵洞改 成水泥涵洞。還在下面又挖了一口1.5畝的山塘,確保了農田用水,村民劉香儒有3畝多地,往年因為沒水,祇能種一季的稻,可今年卻種了兩季,而且隨時要水 隨時有。面對記者,樸實的他傻乎乎地說:「是慈輝給我帶來了福氣啊!」

總之,四年來老師對我們章貢區的關愛,是我們用語言也難以表達清楚的。我們區委書記和區長也常記掛著老師。無論慈輝哪一位義工到贛州,祇要他們知道了都要 抽出時間來看望,並對老師資助的每一個專案都非常關心,經常過問進度和品質,叮囑一定要把好品質關,否則就對不起老師。並經常在會議上,稱讚老師的博大心 胸和高尚情操,要我們好好學習慈輝助人為樂的菩薩精神。

四年來通過參與慈輝的種種活動中,令我受益匪淺,鍛煉了自己的各種能力,增長了不少知識,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很充實。再次感謝老 師給我這個機會。今後我將更加努力地做好慈輝佛教基金會的各項扶貧濟困工作。通過努力工作得到慈輝的更大支持,使章貢區的貧困群眾得到更多的溫暖。好!就 向老師彙報到這裡。再祝老師身體健康,萬事順意!並祝慈輝志業蒸蒸日上!利益有情。

江西省章貢區人大主任 劉 勇

 

 

真情在青藏高原迴盪

——二○○五年度進藏供萬僧紀行

◎黃瑞瓊

二○○五年八月二十日,清一色的娘子軍共七人,帶著楊老師的囑咐進康藏供萬僧,歷時廿一天。在成都出發前,我們開了會,再次強調了楊老師要求大家要發菩提 心,以大悲心供僧。供萬僧不單是財佈施,也是法佈施,可以令受供者在佛菩薩的佛力加持下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者精進修行而見悟乃至得到更高果位。在遇到困 難危險時,祈請上師本尊空行及楊老師加持。

廿二日九時,我們的車向著西藏進發,由於今年雨水特別多,一路上山上不時滾落石塊,到處塌方,泥石流危險重重,也是我們歷年來進藏最多的險境。所幸有驚無險,請了兩位好司機,一路上有他倆像親人般照顧著我們。

藏地的陽光是那樣的明媚,山青水綠,使得大家的心情為之一振,基本沒有甚麼高原反應。廿五日,慈輝供養甘孜縣42個寺院喇嘛每人一張棉被,共2,000 床。由於當地寺院年久失修,加上連月暴雨,有些寺院已倒塌,令他們連棲身的地方都沒有。他們內心深處是多麼渴望有人幫助他們啊!那種憂傷的眼神令人心碎。 慈輝當場供養了幾萬元給十多個寺院。當地政府、宗教局十分感謝慈輝為他們排憂解難。

廿六日,車子搖頭擺尾、艱難地盤旋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我強烈的感受到同行每一位師兄的熾熱激情,她們有的已是六十歲了,今天還能夠奔忙在危機四伏險道上,其為善的情操確也令人由衷敬佩。

廿八日,幾經險阻,到達江達縣。慈輝此次向當地廿八個寺院的每個喇嘛,供養了一床棉被,共2,000床。當地領導在座談會上發言,感謝慈輝一直以來對江達縣各寺院的供養。我們到達色江寺後第二天,慈輝供養了全體喇嘛生活費,還供養了4萬元修建佛學院。

九月一日下午,我們參觀了白玉縣的希望小學,有學生300多人,是全縣的特困生;孤兒有57人,是一間寄宿學校,費用由各方資助。學生居住條件十分差,沒 有宿舍,祇能騰出幾間教室來做學生宿舍。慈輝捐資他們建宿舍,由政府出面在學校附近搞到一塊地皮,由於正在辦手續,要到二○○六年才能動工興建。校長讚嘆 楊洪會長,時刻記挂著白玉縣的貧困學生,每年送來鉛筆、筆刨和大量衣服。

二日早上,白玉縣根的當地領導、各寺院的高僧大德和管家為我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35個寺院的哈達多到從我們的脖子掛到了頭頂。會上有十幾個寺院提出 了他們面臨的重重困難,由於連月來暴雨成災,通往寺院的路遇到山泥倒塌,路基橋樑被洪水沖走,行人畜牧無法通過,有些寺院已成危房,每一個人懷著一種沉重 的心情。慈輝供養了11萬元,現場發放了十多個寺院,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藍天下陽光照耀著大地。通往亞青寺的山路十分險惡,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在白玉縣當地領導的護送下,二日下午,我們總算順利到達亞青寺。看到了二十多天來一 直奮戰在大吉寺、打科寺建橋工地上的王平師兄和胡師兄。祇見陽光下的胡師兄清瘦了,黑黑的臉膛,衣服髒得不敢看,要不是長著長髮,大家還以為是喇嘛。王平 說,由於高原空氣稀薄、缺氣,在這兒從事建築工作,那種苦,那種累,是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的,特別是沒有熱水洗澡的感受。最近他的雙手給水泥泡得發了膿,十 指連心更痛得每晚睡不著覺。

今年四月下旬,胡師兄、閻振一、小馬、王平在成都買了建築材料運進亞青寺、大吉寺、打科寺工地,組織喇嘛、藏民施工。六月郭衛科師兄也來到了亞青寺。艱苦 的生活環境磨練著他們每個人的心志。郭師兄捱病了,第二天到甘孜縣看了病又回到亞青寺繼續工作;快六十歲的胡師兄,為幫助覺姆區解決食水問題,與放下自己 餐館生意進藏的王平師兄,拿著拐杖冒著大雪登山堪察水源;又深入了解各寺院印經書情況……。今年王平師兄提議自己買紙張,然後交給印刷廠印刷經書,這樣一 來,多印了三分之一的經書,相當於節省了十萬元的經費。

看到慈輝志士幫助亞青寺的點點滴滴,令人感動三號上午七時,他們到工地去了。九時我們開車前往工地,祇見橋兩邊幾十個喇嘛、藏民在烈日下揮汗如雨,攪拌混泥土灌注橋面。在那種熱火朝天的氣氛的感染下,我們也不亦樂乎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

王平說:「你們來了可好,我們每天風吹日曬雨淋的可不好受。高原的氣候變幻無常,中午烈日當空,氣溫高達50度到60度,每天下午三時左右就刮大風,狂風不停的咆哮著,有時是雨雪交加,降冰苞時溫度瞬間降到祇有幾度,天天如此。」

四日至六日,我們到大經堂與管家一同供養經書、棉被給各寺院的喇嘛、覺姆,他們興奮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我們也與他們一起分享快樂。

每天晚上都有寺院管家來請求,希望明年慈輝幫助他們寺院印經書,發放棉被、藥品給他們。我們供養了10間特困寺院,給他們修路、修橋、修經堂等。供養了57間寺院喇嘛棉被3,572床,供養經書給理塘縣、江達縣、昌都縣、白玉縣、甘孜縣、道孚縣等地方的寺院。

在亞青寺修行的漢人面臨重重困難,沒有生活來源,過著極其清貧的生活,靠自己的信念、力量、忍耐、堅持、精進,不少人每天打坐十幾個小時,一天吃一餐飯,每月生活費僅用100元。

七日一早,迎著朝霞,我們從亞青寺出發,三天後安全回到成都。這次進藏供萬僧對大家來說是一個驚心動魄的考驗,充分體現出團隊精神。一路上大家團結一致, 互相關心。正是這種團結友愛,使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令我們每一個參與者都能在成就別人的同時鍛煉了自己。二○○五年進藏供萬僧,發放了10,020床 棉被(162間寺院、10,020個喇嘛受供養),還供養了39間特困寺院一些經費,總計功德款135萬元。(下期待續)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