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56期
2006年9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覺光大師功成身退
佛教郵票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介紹 ◎彭高成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序 ◎聖 輝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作者介紹
專 論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
——論中庸、中和與中觀
◎高志其
空無玄學與佛教空義(下) ◎鄭慶雲
地藏菩薩
如何親近供養地藏菩薩(上) ◎心 悲
緬懷恩師
緬懷恩師茗公上人
——紀念茗山法師圓寂五周年
◎朱敬紅
佛學專家
恢弘正法走一生
——我國著名佛學家林子青
◎莊宗沛
隨筆禪話
行善積德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應做就去做 ◎楊 釗
佛教道場
棲霞寺:心棲無住今還住 ◎光 力
當代高僧
大師的風采
——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4)
◎ 釋正進
上海古剎
留雲四季 ◎胡繩梁
登堂入室 ◎芳 菲
留雲寺賦並序 ◎沈善增
江南佛塔
康僧會與江南第一塔
——海上佛教系列故事之一
◎夏金華
念佛法會
一百零八周念佛莊嚴  ◎王松堅
肉身舍利
116歲高僧成就「肉身舍利」 ◎得 道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覺光大師功成身退
代高僧覺光大師辭職引退的消息,剎那間,經媒體和其他管道的作用,迅速傳遍香港、內地,乃至於世界各地。全球資訊的高度發達,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有時甚至於難有迴旋的餘地!

    當然,消息千真萬確!是大師自己多年以來的意願。 大師先後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世界佛教友誼會香港地區分會會長、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世界華僧會名譽會長、世界宗教和平會議常任理事、香港六大宗教 聯席會議發起人等職,為香港佛教的發展,以及與內地教界的聯繫和世界佛教的推進,大師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他老人家多年來就有退居的想法,因為 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接班人而一再延宕下來。而今,年皆八十有七,再度提出功成身退,自在情理之中。然而,信徒不捨,眾生不捨!

   大師為法忘軀,一生嘔心瀝血,百折不饒,成為香港佛教穩定發展的頂樑柱,功德巍巍,贏得了在港百萬信徒的熱烈擁戴,聲名遍及全球!綜合大師的悲心與行持,主要有三:

    首先,一九九二年,被中央政府聘任為香港過渡時期「港事顧問」,為香港平穩過渡貢獻綿薄。一九九七年,被國務院任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委員,對《基本法》尤其是宗教條款的起草,頗費心力。尤可稱者,乃積廿載之努力,實現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為香港公眾假日,惠澤香江。同年,促成中央政府批 准佛牙舍利蒞港,逾四十萬市民禮拜瞻仰,生歡喜心。回歸後第五年,又成功迎請陝西扶風法門寺佛指舍利來港供奉,受到百萬信徒及各界人士的瞻仰膜拜,歎未曾 有。

   其次,他老人家多年來竭力推展教育文化公益事業,建立或促成佛教梁植偉中學、佛教正覺蓮社學校等中學十二所、小學十所、幼稚園七所。近年又創建香港佛教僧 伽學院,培養僧才。另建有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嘉惠民眾。至於興建香港佛教醫院、佛教寶靜安老院、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等,重在收養、照顧與護理老 人,使之安享晚景。不獨如此,又聯合松泉、元果兩位法師以及編者本人發起創辦《香港佛教》月刊,迄今已出版556期,成為香港佛教史上辦刊最早、歷時最 久、影響最大的佛教刊物。期間,又先後印行《諦閑法師全集》、《寶靜法師全集》等各種佛教書籍,且編撰《覺光法師文句集》、《覺光法師弘法集》等行世,以 廣流通。

   第三,代表香港佛教界,數十年來致力於加強與大陸佛教界之聯繫,以及世界各國佛教的溝通與協作。諸如參加在泰國、柬埔寨、印度、韓國等舉行的世界佛教友誼 大會、世界佛教聯合會籌備會議等。複以東道主身份,接待來港參加世界佛教弘法大會的三十九國代表團。同時,還出訪東南亞多國,促進了交流與友誼。

   此外,最近又與大陸及香港、臺灣佛教大德共同發起成立世界佛教論壇,並率領在港佛子三十餘人出席在浙江舉行之首屆會議。是大師晚年的又一「亮點」。

   大師的功績有目共睹,大師的光環耀人眼目,而今他要息影山林,與香港的百萬信徒告別,人們何其不捨!我們仍熱切期待大師以天下為念,不捨眾生,行菩薩道,帶領我們再走一程!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介紹
◎彭高成

世界佛教郵票大成的《世界佛教郵票欣賞》,近日,已由國家宗教事務局所屬的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題寫書名,由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法師撰寫序言。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 員會周富長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刀述仁居士、祜巴龍庄猛、學誠法師、戒忍法師、惟賢法師、覺醒法師、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慧明、照誠法師題詞。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作者潘明權先生,是前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處長,近二十年從事佛教教管理和研究工作,長期收集佛教郵票和各種資料,著有《上海 佛教寺院縱橫談》、《上海佛教碑刻文獻集》、《上海佛寺道觀》、《上海宗教之旅》、《上海寺廟對聯楹聯集》等。

本書設計印刷精美、圖文並茂,共分佛、菩薩、千手觀音、羅漢、金剛、佛教四大勝跡、大藏經等五十七個專題,系 統、詳盡地介紹了佛教的基本常識和郵票的內容,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和欣賞價值,並被聖輝法師譽為「既是一本欣賞讀物,又是一本不錯的佛教教材」。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收集完整的專題佛教郵票書籍。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收入了自一八九四年至二○○六年四月止,一百多年間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的一千五百多枚各種佛教郵票。計有成套郵票一百七十四 套,計七百八十多枚,其他專題郵票中有關佛教的郵票三百三十六枚,小型張一百二十餘張(含郵票四百零六枚),還有經前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居士、十一世班 禪、以及中國兩岸三地的省佛教協會會長、各地佛教寺院方丈親筆簽名留念的首日封、實寄封五十七個,佛教紀念郵資明信片、極限片三十多張。

 
 
《世界佛教郵票欣賞》序
◎聖 輝

紹隆 佛種,弘揚佛法,繼承和光大佛教的優良傳統,為國家民族振興,為社會服務,始終是我們佛教界的職責。弘揚佛教的優良傳統和優秀文化,發掘其文化內涵,使佛 教廣泛傳佈和得到社會的熟悉和瞭解,使人間佛教的思想真正為世界和平、社會祥和、人民安康造福;讓社會通過佛教文化乃至佛教的基本教義的瞭解來破除其神秘 感,撥正社會上某些對佛教的誤解甚至歪曲,還佛教的本來面貌,不僅是我們佛教界的重要任務,也是社會上有識之士的共同願望。許多專家、學者在這些方面已經 作了很多努力和貢獻。他們為溝通佛教和社會的密切聯繫,作過多方面的探索。

放在諸位面前的這本《世界佛教郵票欣賞》,是又一種新的探索。書中收集到的世界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枚珍貴佛教郵票,展示了佛教中各方面美好和豐富 的精神、文化、藝術。這麼多佛教內容的郵票,證明佛教就在人間,佛教就在我們身邊,佛教就在各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時時處處中。我想,極少有人會 拒絕這些美好的畫面和畫面中蘊含著的、深深融合在社會生活中的大量佛教道理。

今年,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二五五○周年。自佛陀降生至今二千六百多年,佛陀尊貴的魅力形象,佛陀博大的精神世界,佛陀從出世中追求入世的真理,佛教為報答 「國土恩、眾生恩、父母恩、佛祖恩」的理論和實踐,深入中國和世界許多民族之中。不論在古在今,在教內教外,這報四重恩的傳統也是歷來立德立言立身之本。 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身處國家民族的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之中,看到中國雄居世界強國之列,慶祝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之際,聽到慶賀「神 五」、「神六」飛船上天歡呼之聲,哪個中國人能不衷心地為我們的國家、民族、人民,為生養出偉大人民的億萬天下父母而歡呼、感恩、祝福奮斗呢!

值此紀念釋迦牟尼涅槃二五五○周年之際,上海宗教局的潘明權先生為大家奉上這本好書,我看,既是一本欣賞讀物,又是一本不錯的佛教教材。自一九九○年以 來,我與潘先生交往有年,他的多部關於佛教著作,實為用了一番功夫的,雖沒有出家僧人的修行境界,但不乏真知灼見,故亦曾得到趙樸老與明暘長老、真禪大和 尚等老一輩名僧的贊譽。他也為佛教事業做過很多工作,為佛教積累了不少切實有益的資料,其辛勞,識者自知。他既求序於我,又歷來尊重佛教和佛教界人士,我 也願為他和這本書談一點感想。是為序。

 
 
作者介紹
潘明權一 九四七年二月生,江蘇南京人。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上海宗教學會理事。曾任上海財經大學講師、上海市宗教事務局(現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佛道教工作 處、砳究室、政策法規副處長、處長、主任。著有《上海佛教寺院縱橫談》、《上海佛寺道觀》、《上海寺廟楹聯對聯集》、《上海宗教之旅》、《上海佛教碑刻文 獻集》(合著)。參加主編《上海宗教誌》、《中國佛教名寺古剎》、《上海佛寺素齋》等書,發表論文數十篇。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
——論中庸、中和與中觀
◎高志其

環顧現實世界,縱覽人類歷史,無可置疑,這個世界是矛盾的,紛爭的,對立的。自有人類,乃至生命以來,一直如此。人類與自然世界皆然。

人類的災難有三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大自然強加給人類的,如地震、海嘯、山體滑坡、泥石流、水災、旱災、火災等等。二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所共生的,如瘟疫、 傷寒、黑死病、非典、禽流感等一系列的傳染性疾病。三是人類社會自古迄今所固有的,如國家間的戰爭、屠殺、種族滅絕、民族與部落間的流血衝突、大規模的殺 人武器、恐怖主義、有組織犯罪、犯罪、吸毒、賣淫、艾滋、這些都是由人類的劣根性,如自私、狹隘、貪欲等造成的。同時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與繁榮,對 大自然掠奪性的開採、破壞,對天空、河海、大地進行廢水、廢氣、廢渣排放而造成大氣污染、酸雨、溫室效應、土地沙漠化、鹽鹼化。對野生動物、海洋魚類大規 模地屠殺、捕撈而造成生態環境失衡、生物鏈斷裂、物種減少與生物滅絕。

實際上,一切災難無論是來自自然本身,還是人與自然共生,以及從表面看是人類固有的,實際上都是人類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相互關係的性質所決定的,並導致天、 地、人、物間的惡性循環與變化。正如佛教所言,世間的一切善惡業都是眾生的業力所致,乃至這個世界的形成亦然。在任何領域和方面的一舉一動,對於這個時空 的世界而言,都是息息相關,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因為時空是開放的,世界是開放的,事物是普遍的聯繫與發展的,也即宇宙全息論的科學與哲學闡述。尤其重要的 是,我們的這個世界是相對境界的世界,如前所述,一切都是對立的、矛盾的、衝突的、鬥爭的。一生命的生存要以另一生命的死作為代價。所謂以彼肉而養此肉, 以彼命而續此命,一生命的存活要以無數生命的死亡得以維持。這無異是物質生命的悲哀,也是宇宙時空的悲哀,因為因果的業力會深入各個時空。而整個大自然與 相對境界的生命就是在死死生生中不斷地迴圈輪回,所以無始劫來,不斷的彼此殺戮與相互吞啖。為了地球上六十億人類一族的私利,每天都有數百萬、上千萬的生 命為之而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正如基督教所言,我們人類是有原罪的。

因此,自古以來,無數的聖賢懷著絕對境界的理性良知與真理精神來到這個世界,他們的目的是要在人類社會中諦造一個和平、和諧、和合的世界,在大自然和宇宙 時空的一切生命中諦造一個和平、和諧、和合的世界。但和平、和諧、和合是是三位一體的,是一個依次遞進而不斷深化與昇華的過程。

所謂和平,是指事物外在的、表面的平等序化;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為臣綱,夫為妻綱」就是此義。和諧是指事物內在性質與結構的合理排列組合,社 會的各色人等、各個階層、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乃至各種生命及物種的有序排列組合;而和合則為事物根本、本質的匯合與融和,如道家言「與萬物一體,與自然一 體、與天地一體」。然運用之妙,惟乎一心,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各種文化和宗教都在致力於心靈的規範、約束和指導,並由此而產生了中庸、中和、中觀等各種途 徑與方法,(包括由文化眾生的科學亦是在尋找一個中庸平衡點或中和標準點,也即黎達哥斯加與亞里士多德所稱的「中道」思想)籍此進入和平、和諧、和合的世 界與境界。

為此,各種文化與宗教都從不同的角度與方面來揭示心靈的層面:一是心靈的意識,二是心靈的性質,三是心靈的本質。因為心靈的三個層面分別通向事物的三個不 同層面:心靈的意識通達事物的外在相狀,心靈的性質通達事物的內在性質,而心靈的本質則通達事物的根本本質。

就現代文明而言,科學、醫學、心理學止於心靈的外在意識,在文化上則體現為儒家的中庸之道,它強調事物相狀和社會的外在序化價值觀及其和平的狀態;而其他 一切宗教則入於心靈的內在性質,在文化上集中地體現為以基督教、道家為代表的中和之道,它強調事物性質的生滅變化與時空中昇華與下墜的「天國」「地獄」, 由此而警示人類與生命要達到一種內在的和諧狀態;但此一和諧也是隨著時空條件的轉換而變化的,它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根本中和。惟有佛教入於心靈的本質, 它通過中觀,以觀心而致中和,根本的中和,從而入於事物的本質和宇宙時空的本質。遂與萬物萬法、宇宙時空融和合為一體,而無萬物萬法、宇宙時空。實際上, 佛所要教化的就是由和合時空而勘破時空的覺悟者,勘破時空也即勘破了一切事物,即一切事物外在的暫時相狀和內在流動變化的性質,包括宇宙本身的相狀與性 質,時空本身的相狀與性質,也即脫離了相對境界而進入了絕對境界,而絕對境界是恒永一如、真實不變的大平等世界。實際上,在一切宗教中、一切人類中、一切 自然界的生命中乃至與無始劫來的各個時空的生命中。凡勘破了時空幻相、相對境界幻相的覺悟者都可以稱之為佛。因為,他們融入了宇宙時空的真理本源,並與之 合為一體而成為絕對境界的覺悟者。

在這個充滿衝突與風險,仇恨與暴力的相對世界中,佛陀的絕對和合精神與教理,就像太陽的光芒照亮了我們的世界和前進的道路。這已經為歷史所證明。在長達兩 千五百年的歷史中,唯有佛教沒有戰爭。現在,我們的這個相對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佛陀的絕對精神,絕對和合的精神。

心靈的和合,生命的和合,人類的和合,世界的和合是宇宙時空本源的理性良知的呼喚,是宇宙時空本源的規律的呼喚,是宇宙時空本源的回歸的呼喚。

當前,隨著人類的科技進步,物質的極大豐富,也導致社會的物欲橫流和拜金盛行,而整個人類也面臨著衝突與與和平、倫理與墮落的選擇。無可置疑,我們已經到了一個人文大救贖的時代了。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紀元的第三個千年,讓每一個千年都沐浴在佛陀與諸佛如來真理和智慧的大光之中,都沐浴在佛陀與諸佛如來吉祥安寧的祝福之中。這絕非偶然, 而是一種規律的必然,這是絕對境界的覺悟者們,向相對世界的一切生命所昭示的一種關懷和愛憫。為此,亟需對佛教的思想與精神進行廣泛的傳播和普及。

這也是我們今天召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意義與宗旨之所在。

 
 
空無玄學與佛教空義(下)
◎鄭慶雲

(接上期)

佛教初傳東土時,祇是作一種道術(外來神仙方術)存在,並沒有引起士大夫的重視。及後支道林15(約生於公元314年)出現,提出有異於向秀、郭象所注莊 子的逍遙義,吸引了當時士人的注意16。支道林借用佛教的般若空義,對《莊子》、才性等問題上,從另一角度作出探討,有新的發揮,使當時的名士,對他推崇 備至。如王濛推許他「實緇缽之王何也」17;孫綽在他的《道賢論》中以他和向秀相比:「支遁、向秀,雅尚莊老。二人異時,風好玄同矣。」可見支道林在名士 們心目中的位置,也可間接明白,為甚麼佛教在支遁之後開始受到名士的注意了。

支道林注《逍遙論》曰:「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鷃。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適於體外。鷃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於心內。至人乘天正 而高興,游無窮於放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遙然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適。此所以逍遙也。若夫有欲當其所足,怏然有似天真,猶飢者一飽, 渴者一盈,豈忘烝嘗於糗糧,絕觴爵於醪醴哉?茍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支道林所解之「逍遙」,相對郭象之注本,高下立見。支遁認為「逍遙」乃至人之心, 故郭注謂逍遙對不同之客體,有不同之體會,總之各適其性,就是所謂逍遙的說法,並未能彰顯逍遙之所以為逍遙之義。故此當時之名士,每讀及此,必心領神會, 故爭相推薦,相互稱揚,使支遁名重士界,一掃後漢至前魏時人對佛教之冷淡。

湯用彤先生認為支遁最善《道行般若經》18,此經之重點在於「行」,亦即實踐,故《道行般若經》除闡釋般若與空性之關係外,更著重於空性之修證,與當時玄 學名士尚清談並不一致。這正好反映了佛教雖然借助玄學之思潮,使佛教義理(指當時流行的般若空性)成為當時名士的研究課題之一,但它在教理傳播方面,並未 有因當時流行之「格義」思辨模式而喪失自己的個性。

魏晉玄學所關心的問題和本文有關的是本末有無。漢代儒家講天地演化由陰陽五行到天人合一,無形中把天從一個本然獨立之個體拉到凡間,使人可以透過個人修養 而復歸於自然(達至無知、無言之境,但並非把天意識化19)。但漢儒們仍無法把天的本質具體地分析出來,這任務便成為當時的玄學家的其中一項重點工作。

對老子所強調的無:「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20難以單從文字上把無理解成絕對的無。故此王弼注《老子》便把上段說話解釋為:「天下之物,皆以有為 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王弼沒有把無看待成一種絕對的空無,因為很明顯他賦予了「無」一個本體的位置,如此一來,「無」其實就 成一種虛幻「有」,而由這種虛幻有衍生出「世間萬有」便是自然不過的事。無這概念就這樣從絕對的空無,發展而成本體有。故此雖然都說王弼貴無,但從本體的 角度上看,他還是承認一種虛幻有、相類佛家之假有。在世間比量上考量,這本體有就是「道」,也就是「自然」,而由所謂的無所衍生之現量就成為「無為之 有」。按照這樣的分析,則本末有無所言及之事物均合符老莊和聖人之言教。這是從當時之「貴無」思想所發展出對空無概念的經過和內容。

有趣的是在西晉時,有另一種相反的思潮出現,就是以郭象和裴頠為代表的崇有論。《莊子.大宗師》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 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郭象注 謂:「無也,豈能生神哉?不神鬼神帝而鬼帝自神,斯乃不神之神也;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說明了他不認同絕對的空無可以衍生萬有。為了解 釋生如何生,他提出了「物自生」的觀點:「夫有之未生,以何為生乎?故必自有耳,豈有之所能有乎?…一無有則遂無矣,無者遂無,則有自欻生明矣。」不過, 他這自有的觀點,明顯地和老莊所認同的有無統一和有無的先後關係相違,如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郭象把「無」孤立成絕對的空無,孤立故生無從生。要解釋「有生於無」,郭象祇好拈其出「物自生」的觀點,以圓其說:「死生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之者也。 然有聚散隱顯,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爾,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以無為門,則無門也。」他試圖利用莊子所云之天門21,解釋所謂無是絕對之 無,故一切森羅萬象,皆物自爾如是,但另一方面他又不自覺地把有無之間的關係割斷。「無」在他眼中,不但是絕對的空無,甚至在概念上也可以棄之如敝屣。因 此郭象「崇有」的有,和王弼的虛幻假有並不一致。郭象雖然也把整個宇宙本體看待成以「有」本體的一種一元觀念,但其實在他的理論中,並沒有「無」的位置, 更談不上如何把有無這種二元對待的矛盾本體統一。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總結出漢魏晉時的空無觀,傾向於把空無看待成一種本體、一種假有,並強名之曰道。而老莊所提倡的歸根復命,也就是回復到道的本體,這種狀態境象,也可稱作天人合人。

佛教的空觀概說

佛教修行,以證悟空性目的,因為空性的開顯,代表著修行者真正從世間的束縛中解脫出去,而透過空性的現證,修行者可逐漸去除煩惱,並最終斷除一切習氣乃至 根本無明而登涅槃之境。那麼,佛教徒他們所證悟的空性,是否等同中國古聖賢所云之歸根復命?要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仔細的看佛教有關空性的本質,然後對兩方 的說法作出比較。

佛教論空的典籍不少,較有代表性的要數《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等有關中觀的著述。其中尤以《中論》最為重要,因為藏傳佛教的格魯派(黃教)就是 以中觀思想為其宗見,並以《中論》的道理來分析和判定其他流派之宗見是否了義之說。基於此,下面將圍繞《中論》以作討論。

《中論》很早就已從梵文翻譯成漢語,但因為年代久遠,加上佛教的名相眾多,典籍的翻譯也要因循一定的模式,故此漢譯本並不容易明白。但由於大藏經中的漢譯 本廣為人知,故這裡也以茲為藍本作出討論。(目前有關《中論》的註釋,以梵文或藏文的英譯本較易吸收,蓋它們均以現代語言和概念來詮釋空見和中觀。如可參 考Shambhala於二○○三年出版,由Kenpo Tsutrim Gyamtso注釋的《中論》: 「The Sun of Wisdom」)

人們不能在現實世界中直接觀察或體驗空性,所以他們祇可先透過比量(比喻思維)來理解,然後以修行的方式來親身體驗。佛教的祖師們常常說一落言詮,便失實 義,指的就是這個事情。既然無法直接對空性有所體驗,也即是說不可能以直接的方式來說明它。老子於是祇得迂迴的說:「道可道,非常道。」「道之為物,惟恍 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2至於學人有多少把握,則也因人而異。

佛教的印度祖師認為,既然不能直接說明甚麼是道(本性空),倒不如換一種方式:就著它不是甚麼來解釋,也就是說以「否定」的方式來論道。這種否定式思維, 對中國大乘佛教的思相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及後締造了天台一宗。故此,龍樹菩薩在他的《中論》裡,一開始便以否定的方式來描述空,說它「不生亦不 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23(這便是著名的《八不頌》,龍樹菩薩以「八不」來否定人們對空的誤解,借以建立空的真實意義。)然後他以 現量,即人們在世間能觀察覺受的現象「因緣」向學人指出為甚麼「諸法皆空」:學人祇要考察世間種種現象的生滅過程,自然會得出「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的道理,因此「如諸法自性,不在於緣中,以無自性故,他性亦復無。」既然無生也無自性,故(本性)空。

佛教所談的「空」代表著一切現象(即所謂法)的本質,包括自我在內的森羅萬象,都是因緣所成。要進一步認識個中的道理,則要仔細參究《中論》的其他章節, 如《觀法品第十八》。龍樹菩薩在這裡指導學人應如何從人們所習慣的現象上出發,考察何謂「我」:「若我是五陰,我即為生滅,若我異五陰,則非五陰相。」 24然後得出世俗我是虛幻不實的,帶二元對待性質的「我」及「我所」因此也是不實的,能如是知見,則名實觀:「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名得 無我智。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不過,不管是有我還是無我,其實也祇是認識過程中的不同階段而已,因為到最後,「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即一切現 象的真實義(指空性的真義),非是言語等六識所能形容描述,因為:「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這裡,最關緊要的是,雖然學人未必可以透過文字的閱讀,徹 底掌握空性的實義,但起碼在知性上,他們會明白和接受:「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的道理,這對學人進一步修學和證悟空性,有 莫大的裨益。

小 結

綜上所述,如果我們把我國古代的空無看待成道體,則我國古代的空無玄學思想上的空觀可以理解一種本體論,宇宙一切現像皆從道體流出。因此古聖賢相信,既然一切皆由道這母體流出,則復歸於道便是自然不過的修行之道。

而佛教的空觀,則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思想,它的出現是要解釋萬事萬物的本質。它傾向於把人們在器世間所建立的一切觀念,一一予以否定,這包括了「空」本身, 所以佛教的空觀在這個意義上不是一種純粹的本體論。筆者以為,佛教空觀的思想還包含了一種次第認識的方法論,祖師們借此指導修行者透過不斷的「認知、否 定」,逐步明白森羅萬象的真正本質,使修行者逐步接近空的本質,最後證入有無俱遣的中道之中而達涅槃。■

注 釋

15、 支遁(314-366),字道林,東晉佛教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亦為名重一時之玄學家。他來往於貴胄名士之間,使佛教得以在上層社會流佈,並蓬勃發展。支遁精通般若、尤擅老莊,故深為時人所欽仰。

16 、慧皎,《高僧傳》卷四,《支遁傳》:「遁常在白馬寺,與劉系之等談《莊子.逍遙篇》,云各適性以為逍遙。 遁曰︰『不然。夫桀跖以殘害為性。 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於是退而注逍遙篇,群儒舊學莫不嘆伏。」

17 、見《高僧傳.支遁傳》,《大正藏》卷五十,頁349

18、 具名《道行般若波羅蜜經》,十卷,後漢支婁迦讖譯。與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曇無竭二菩薩事,是般若經譯本之最古者。(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19 、今人羅宗強先生(見前書)言:「漢儒講宇宙構成,便講陰陽五行,由此而進一步講天人感應,天也就成了有意識的天。」明顯這與當時接受的老子思想「天地不 仁,與萬物為芻狗」相違,故漢儒所論之天人合一也祇是「歸根復命」的一種表示,也是老莊對達至無知、無言之境的一種描述。

20 、見《老子》四十章

21 、見《莊子.庚桑楚》:「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

22、《老子》第一章及二十一章。

23、《中論——觀因緣品》,《大正藏》三十部,頁1。

24、《中論——觀法品》,《大正藏》三十部,頁23。

 
 
如何親近供養地藏菩薩
◎心 悲

陀 和地藏菩薩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說:在此堪忍世界、五濁惡世、末法時期,我們所處的客觀世界是——「眾生福薄,多諸衰惱,國土數亂,災害頻起,種種厄 難,怖懼逼擾」,因此我們經常活在「睹世災亂,心常怯弱,憂畏己身及諸眷屬,不得衣食充養軀命」的恐怖之中,遇到的多半是「種種衰惱,不吉之事,擾亂憂 怖」。 

正是因為值此特殊的時代、特殊的國土,佛陀才在「忉利天宮法會」上,將我們殷勤付囑給地藏菩薩,要地藏菩薩以大神通力,慈悲方便救拔我們;而地藏菩薩也在佛陀座前發下深誓大願,三白佛言:「唯願世尊,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見《地藏本願經》)

《地藏本願經》中一再告訴我們:任何人若得「聞地藏菩薩名,見地藏菩薩形,知地藏菩薩功德」,即是與地藏菩薩結上初緣,在大逼迫、大恐怖、大痛苦的緊急情況時,祇要稱念地藏菩薩聖號,向地藏菩薩發出911(或119)求救訊號,地藏菩薩一定頭頭救拔。

地藏菩薩更在「根聚法門眾會」上,依據我們末世眾生的福報資糧,為我們安排了「供養—敬禮—瞻視—稱念讀誦—悔過發願」——「五步親近供養地藏菩薩法門」 (見後),讓我們常能親近他,與他更結深緣,於一切時、一切處都能得到他的加持護念、守護長養。(見《占察善惡業報經》)

地藏菩薩的神力、慈悲、智慧、辯才和深誓大願,是如是不可思議,地藏菩薩的法門,是如是簡單易行,能「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占察善惡業報經》),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親近地藏菩薩?允不允許地藏菩薩來救拔?

我們當然希望得到地藏菩薩的救拔,但是我們對地藏菩薩的確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解和錯誤的認識,讓我們不敢、不願、也不能親近他。不然的話,就不勞閻羅天子為 我們擔心,向佛陀請法,問道:「世尊!是地藏菩薩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神力,云何眾生而不依止善道永取解脫?唯願世尊,為我解說。」(見《地藏本願經》)

黃勝常老師在自己親近地藏菩薩以及幫助同學們親近地藏菩薩的過程中,常和同學們探討大家心中的疑問和錯認,希望大家勇敢誠實來面對這些問題,重新正確認識 地藏菩薩,方能排除一切皈依不上地藏菩薩的障礙和干擾,盡快得到地藏菩薩的救拔。現將黃老師和同學們的答問節錄如下,提供大家做為參考。

地藏菩薩與地獄

問:「我怕地藏菩薩,因為一想到地藏菩薩,就會想到地獄,太可怕了!我也怕讀《地藏本願經》,因為裡面講太多地獄的事,讀了就怕!」

黃老師答:地獄是我們自心「幻化」出來的景象,也就是說,凡是我 們不敢面對,被打壓在我們內心深處的罪惡感、委屈感和恐怖,再也打壓覆藏不住的時候,就會「外化」呈現出種種邪惡、醜陋、恐怖的境界——叫做地獄。造作的 惡業重罪愈多,覆藏、打壓的力量愈強時,所呈現的境界就愈可怕,故有各種大小不同的地獄出現。

所以,地獄是我們自己造惡、自己受報的地方,是我們自己挖坑、自己跳進去的,而不是誰把我們罰進去的,更不是地藏菩薩把我們罰進去的。

每個菩薩都有他特殊的功德和使命,地藏菩薩在世尊咐囑下,發願承擔到地獄去救拔罪苦眾生,所以祇要有地獄處,就有地藏菩薩;不是因為有了地藏菩薩,才有地獄。

《地藏本願經》中,地藏菩薩以他不可思議的神通力、智慧力,揭示了許多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地獄景象,讓我們能預先認識到地獄之苦,以及造甚麼惡就必然召感甚 麼地獄的必然因果。為的是甚麼?絕不是要嚇唬我們,而是慈悲喚醒我們的怖畏心,令我們及時止惡,進而消業、滅罪,不要去召感地獄,不要去受種種地獄苦報。

我們該怕的是這個能造地獄的心,而不是去怕哀憐垂憫、慈悲救拔地獄眾生的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與持戒

問:「地藏菩薩既是如此慈悲,我對他還是既敬又怕,既想親近他,又怕自己不小心犯了戒從而招致可怕的後果。」

黃老師答:佛陀為我們說「十善法戒」(註),是希望我們持戒,要我們知道——任何人觸犯了其中任何一條,都得受報——因為「作善獲福,為惡受殃」是必然的因果(見《未曾有說因緣經》)。至於我們知不知道有這個戒,或願不願意持這個戒,祇要犯了戒、造了惡就都得受報。

怎麼受報?是地藏菩薩要罰我們嗎?不是的,地藏菩薩永遠祇記我們一毛、一渧、一沙、一塵乃至毫髮許之善,不記我們的惡,所以他絕不會罰我們,而是那些無形界的鬼神會懲罰修理我們。

在《地藏本願經》中,世尊慈悲,特別把這些無形界的「老闆」們統統請到法會上,由閻羅天子帶隊,堅牢地神、四大天王、眾鬼王們一一列席,由他們親自交待清楚他們和我們互動的「遊戲規則」。

具體地說,就是:每個鬼王和他的部下,遊行世界,隨時都在盯住我們,如果我們親近供養地藏菩薩,發願遠離十惡,他們不但不害我們,還一定會來護持我們;如 果我們放逸其心造作十惡,他們馬上撤銷原來對我們的護持,繼而予以嚴厲的懲罰。祇要細讀過《地藏本願經》的人,就應該知道這個和無形界互動的「遊戲規 則」,是經中要傳達給我們末世眾生最重要的訊息。

所以,我們不能說是因為親近了地藏菩薩,不小心犯了戒而遭致可怕的後果。難道我們不親近地藏菩薩,就不會「不小心犯了戒」?就不會「遭致可怕的後果」?就 不會召來鬼神對我們的懲罰嗎?正是因為親近了地藏菩薩,即使犯了戒、果報出現以後,我們容易從這些果報中覺悟。假如不親近地藏菩薩,犯了戒,遭了報,還不 知道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為甚麼我們對親近地藏菩薩、對持戒會有這麼奇怪顛倒的想法呢?除了我們對地藏菩薩有許多錯誤的思想和顛倒的認識外,主要的原因是我們認為:持戒是吃 虧的,是限制、剝奪了我們原有的「自由」,被地藏菩薩帶上了「手鐐腳銬」——太不公平了,為甚麼我持戒,他們都不持戒!

我們這些看法,是完全顛倒錯謬的。事實上,持戒是為了:(一),護持我們現在尚存的一點世間福報資糧;(二),開發我們所沒有的福報資糧;(三),能夠躲避一切傷毀,防止一切傷毀。這才是為甚麼地藏菩薩要我們持戒的正確原因。

(註:十善法戒,即是要我們在思想上遠離憍慢邪見、貪欲慳吝、瞋恨嫉妒;在言論上遠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在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婬。)(見《十善業道經》)

讀誦《地藏本願經》

問:「為甚麼連許多學佛的人都說:晚上不能讀《地藏本願經》,祇能早上讀;家裡有人往生了,也不能在家裡讀,祇能在廟裡讀?他們的理由是會招來很多的鬼,如果功力不夠,送不走他們,就會很慘!」

黃老師答:讀誦《地藏本願經》,是對地藏菩薩最上供養之意,一切 眾鬼神及其部下,絕不敢造次,還會前來護衛。堅牢地神就如是對佛陀發願:「世尊!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所住處,有此經典及菩薩像,是人更能轉 讀經典、供養菩薩,我常日夜以本神力衛護是人,乃至水火、盜賊、大橫、小橫,一切惡事,悉皆銷滅。」(見《地藏本願經.地神護法品第十一》)

更何況佛陀和地藏菩薩不但要我們讀經,還要我們「高聲轉誦」。因為當我們高聲轉誦經文時,除了讓往生者以及自己聽到外,特別要讓無形界較低層次的鬼神聽到,以幫助他們開解,並親近地藏菩薩,故定得他們的感激護念,豈有反加傷害之意?!

農曆七月拜拜

問:「台灣人在農曆七月都會有一堆拜拜,家人拜,我也不能免俗,但我已供養了地藏菩薩,請問我拜的時候,該如何念祈禱詞呢?」

黃老師答:這「一堆拜拜」,拜的是甚麼?拜的是鬼。

《地藏本願經》裡面,眾鬼王在世尊和地藏菩薩面前,公開地宣說:千萬不要拜我們!拜我們沒有好處、祇有壞處。祇要拜地藏菩薩,我們就會被迫地來保佑你,被迫地不敢來害你。

這個訊息是非常明顯的。但你是和地藏菩薩結了緣的人,也讀過《地藏本願經》,今天處在這個不能不跟家人一起拜的環境底下,該怎麼辦呢?

有個辦法,不妨試試。——在拜的時候,你先跟鬼神說:「拜你們不合佛意、不合菩薩意、也不合你們眾鬼王的意,因為你們眾鬼跟我一樣,都是剛強難化習惡罪苦 眾生;也跟我一樣,都需要地藏菩薩摩訶薩的緊急救拔,所以讓我們把這些供養物,拿去直接供養三寶和地藏菩薩摩訶薩,來祈求他們的救拔」。每次拜鬼的時候, 都好好至心地這樣祈禱。然後心裡一直默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一直跟鬼講:「我們一起來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這就是我們的祈禱詞。

向地藏菩薩緊急求救

問:「我最近生意失敗,欠了不少債,我現在決定先修地藏法門,但是我在地藏菩薩像旁還供奉了黃財神護法,不知會衝突嗎?我每天拜佛、念地藏菩薩聖號、念百字明和黃財神咒,堅持吃素、放生。還需要增加打坐的修行嗎?」

黃老師答:你目前主要的麻煩,是財務上發生了困難。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就應當相信佛陀在《占察善惡業報經》中所說:地藏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一切所求,能滅眾生一切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好好地向地藏菩薩緊急求救吧!

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中,佛陀也告訴我們:「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或為淨信,或為淨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 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花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榖, 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男女,或為方便,或為修福;或為 溫暖,或為清涼,或為憶念,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於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 力故,令彼一切皆離憂苦,意願滿足,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但是,請注意,如果要修這個「求福」的地藏法門,就要做到如經中所說:一,至心求;二,憂苦逼切地求。能夠做到這兩點,地藏菩薩一定能夠滿足我們的願求。

所以,具體的建議是: 好好做「供養—敬禮—瞻視—稱念讀誦—悔過發願」——「五步親近供養地藏菩薩法門」。同時還要提醒你一句:照你目前修這麼多法門的情況,擔不擔心會影響到「至心」和「憂苦逼切」去親近地藏菩薩的問題?

《五步法門》

如何具體進行親近供養—敬禮—瞻視—稱念讀誦—悔過發願

1、在住處南方牆上,安置地藏菩薩摩訶薩聖像。其上,再安放釋迦牟尼佛聖像。聖像位置坐南朝北。
2、每天以燈明、燭火、燒香、鮮花、素果、淨水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聖像。條件不足時,一杯淨水供養也行。3、每天早、晚敬禮地藏菩薩摩訶薩聖像。次數越多越好。
4、每次敬禮時,即瞻視聖像,一瞻一禮。
5、每天早、晚稱念:「南無地藏菩薩摩訶薩」。次數越多越好。
6、(南無,梵音NAMO,回歸依止之意,簡稱「皈依」。菩薩,即覺悟的有情,並去覺悟有情的。菩薩摩訶薩,即「大菩薩」之意。)
7、每天或抄寫、或讀誦《地藏本願經》一品。情況緊急時,一天讀誦一本。
8、每天晚上檢視:當天及過去所造殺生、偷盜、邪婬之身業;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之口業;貪欲慳吝、瞋恨嫉妒、憍慢邪見之意業。慚愧發露完後,深自呵責,發願永不再犯。並祈請地藏菩薩摩訶薩證知護念及加持。(續下期)

 
 
緬懷恩師茗公上人
——紀念茗山法師圓寂五周年
◎朱敬紅

不了二○○一年六月一日,那個悲傷欲絕的日子,恩師舍報生西、天地共悼、四海同悲。中外緇素,莫不哀傷,弟子我更是淚雨綿綿,肝腸寸斷。在那淚雨紛飛的日 子,萬千徒眾痛失依怙,含悲忍痛,跪送、泣別恩師,場面的感人是恩師完美人格的體現。恩師雖去,其善永存啊。他淵博的學識、清淨的戒行,謙遜的品德,完美 的人格……光照史冊,千秋萬代留芳。人說,隨著時間的流逝,思念之情會慢慢淡化,可我對恩師的思念,隨著時間的流逝,卻愈加濃切,就像遠出的慈母久久不 歸,那思念綿綿無盡……恩師離開我們已有五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卻時時浮現眼前,那麼慈祥,那麼親切。每每去焦山,總要在海雲堂原方丈室外流連忘返,徘徊 良久,心中呼喊「師父,我看您來了,我看您來了。」那種痛失依怙的失落、空虛,非是筆墨所能描繪。淚水依稀中,彷彿又看見恩師微笑著合掌立於門前,目送他 的弟子,信徒遠去,那麼恭敬,那麼謙下,視眾生為佛。

五年了,恩師的殷切教誨時刻響在耳邊,那麼真誠,那麼坦率,那麼善解人意,字字句句都是逗機說法。

記得九六年春,恩師示疾住院。一天我去探望,汪居士亦來探病。那天,他精神很好,談興甚濃,談起五十年代曾手抄一部《金剛經》,失落幾十年,幾經曲折流轉 又回到他身邊的奇跡。頗使人感到不可思議。恩師說,那是他最滿意的一部手抄經,自覺字如行雲流水。我想,那一定是恩師在無所住的般若狀態下寫成的珍品。我 問:「不知弟子將來可有幸得到一本翻印的《金剛經》?」

「翻印出來後,你們都會得到的。」恩師肯定地說。

我替恩師沖了杯麥片,恩師喝完後,我打算去洗杯子,恩師說:「倒點開水在杯中。」我倒了開水遞給他,他晃了晃杯子,一飲而盡,笑道:「這不洗乾淨了?」惜物之心溢於言表,使我深受教育。

汪居士替恩師推拿時問道:「為甚麼說吃虧是福呢?」恩師答道:「吃虧就是佈施,佈施得福,吃虧是福還不明白麼?」言簡意賅,使人頓開茅塞。」提起吃虧,我 提起我的大兒子,他與人相處總是自己吃虧,以至人家說他是呆子,恩師說:「人家也說我是呆子。」我說:「您是大智若愚。」恩師笑道:「大智若愚那是客氣的 說法。」無意中流露出他謙下的品質。令人肅然起敬。

汪居士替恩師推拿後,請恩師小息片刻,閑坐之間,汪居士與我談起日常修行,他說:「甚麼是日常修行呢?」我說:「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十六個字,大概就是對我們日常修行的要求吧。」

汪居士走近床邊問恩師:「她說: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修行?」

恩師說:「是啊,在日常生活中,『眾善奉行』就是說甚麼善事都去做;『諸惡莫作』就是說甚麼惡事都不做;『自淨其意』就是說自己常常反省、思過、淨化自 己,『是諸佛教』這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麼教導我們的啊!認真按這十六個字去做就是日常修行,修行不僅僅是誦經、念佛,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修,在待人 接物中修,去身體力行,去做!」語重心長啊!可惜這樣耳提面授的機會實在太少,恩師太忙了,不忍打攪。我真恨自己無緣常侍左右,隨時聆聽教誨啊!

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恩師更是身體力行的典範,他心中無我,無時無刻不想著利益眾生。他平等待人,在他眼中,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分。富人的萬元供養與窮人 的數元供養,他看得一樣重,他一樣歡喜、讚歎。他更看重的是窮人的恭敬心。他常說貧窮佈施難。一次他給我講貧女兩文錢油燈供佛得大福報的故事。他說,兩文 錢雖少,但她的發心大,非常虔誠,非常恭敬。後來她貴為皇后,雖帶來很多供養,發心、恭敬心卻大不如貧女施燈時了。說來慚愧,一次我去看恩師,僅僅供養了 五十元,恰逢一位經理供養一萬元,我有點尷尬。恩師把一萬元交侍者登記造冊,把我供養的五十元當胸合在掌心微笑著一直目送我離去。我心中真是感慨萬千,多 麼偉大的平等心!多麼善解人意的無聲教誨!

他戒律嚴謹,處處為人師表。一次我去看望恩師,他正躺在床上理療,見我來了,他即要起身,當時侍者不在。他起身有些吃力,我知道那是文革中挨打留下的宿 疾,我急忙上前想攙扶恩師起來。他忙搖手說:「你不要過來,不要扶我!」我一時進退兩難。恩師起身後望著愣在一邊有點為難的我說:「我叫你不要扶我是對你 好,對我也好。」我知道他是指戒律,心中非常敬佩。

他修行精進,即使生病住院,仍每天四點起床做早課。他與探病的人談話之中,也在數珠念佛,我知道他心裡一定是佛號不斷,常住三昧念佛之中。

他難忍能忍,無論病痛到甚麼程度不哼一聲,他從不與人談他的病痛,開口就是說法、閉口就是修行。文革中造反派批鬥他時,無論體罰、毒打、侮辱他到甚麼程 度,他不怨一句,祇是說:「阿彌陀佛!我該打,我欠你們的。」一聲聲阿彌陀佛是他對鬥他的人發出的無限慈悲和憐憫,一聲聲佛號入他們的耳根,為他們植下道 種,希望他們日後遇緣開花結果。

他弘法利生不辭辛苦,八十高齡的老人不顧體弱多病,跋山涉水,遠涉重洋,應邀前往海內外講座、傳戒、交流,足跡遍佈五大洲,時時想到維護三寶道場,弘揚三 藏聖教。他積極宣導太虛大師提倡,趙朴老會長號召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他說:「人間佛教就是通過弘揚佛法,淨化人心,摒除妄念,拓寬胸懷,務盡其力服務社 會。」他說:「佛法不離世間法,離開現實去奢談所謂佛法純屬子虛烏有。」他運用般若智慧建立人間佛教。正由於他愛國之心融化於佛法、世法之中,「將此身心 奉塵剎。」他的無私奉獻,多次受到黨和國家的表彰,多次受趙樸老委以重任。恩師為振興佛教利益眾生,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終至積勞成疾,一病不起。

人們都說恩師是累死的,我贊同這種說話。用恩師給曙光師信中的話說:「開不完的會,回不完的信,接不完的客,寫不完的字……」墨寶之累,便是其一。求墨寶的人絡繹不絕,恩師是有求必應,即使住院也不例外。

恩師住江濱醫院治病時,一次我去看望,護士說他被接到醫學院辦公室寫字去了。我從下午二時等到五時,見恩師未歸,我終於忍不住找到恩師寫字的辦公室去,從 辦公室虛掩的門中,見他老人家正俯身彎腰吃力的書寫著,他是用怎樣的毅力在忍受著文革中遭摧殘留下的腰疾,長時間揮毫不歇。一個近九十歲的老人啊!我真不 知道是他的墨寶珍貴,還是他的生命更珍貴?我頓時淚水奪眶而出,恩師哪里是用筆墨書寫?他是以生命作筆以血作墨在書寫啊!一字一句傾注他滿腔熱血,一筆一 劃留下他無限的期待,他用心良苦以此教化眾生啊!「華嚴經」上菩薩以皮骨血肉乃至生命佈施眾生,恩師他是拆骨為筆啊!我好心痛,好心痛!

我招手喚出果道師父,把師父愛吃的藕粉交給了他,轉身離去,我怕我控制不住會哭出聲來。每次去看恩師,我祇帶一包藕粉或一袋即沖麥片,不是我小氣,是我深 知恩師的習慣。我帶這一包不值錢的營養品他才肯吃。帶貴重的營養品他轉手就交侍者送人了。要字的人那麼多,恩師太累了,我問曙光師:「為甚麼不讓恩師封 筆?」曙光師說:「失控了,無可奈何,沒辦法……」可我想那是恩師慈悲心重,他恒順眾生,因為他說過眾生歡喜,諸佛歡喜,同時他又能不失時機的逗機說法, 他寧願累死自己啊!這裡要提及的是原鎮江市委書記市長張衛國(現任江蘇省副省長),對恩師相知甚深,關懷備至,二○○一年四月七日專程去無錫探病。一見面 張市長就動情的說:「茗老,您是我們國家的國寶,是佛教界的泰斗,也是我們鎮江的寶貝啊!」他得知大師在焦山,各方面的應酬,事務太多,當場表態,等恩師 康復出院,在南山風景區為恩師蓋幢別墅,不讓人干擾師父,讓他靜心修養。張市長還給恩師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

「茗老:您好!得知您老轉上海治療,心中深感不安,甚為掛念。但因事務相纏,難以脫身,特委託吳樹南副書記,解信鵬副市長代表鎮江市 委,市政府及我本人先來看望、慰問。忙完這一陣,我再看您。四月七日在無錫拜望您老時,您老的敏捷,健談及謙和都讓我非常感歎,也使我很受教益。能與您這 樣的佛學泰斗,一代高僧晤談真是一件幸事。

您老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更是我們鎮江的寶貴財富,因為您老說過與焦山有前緣,有過六返焦山的經歷。現在焦山還是像您老寫的那樣『四面塵埃飛不到,一山端坐水中央』,祇是又多了一份對主人的期盼和等待。

我們衷心祝願您老早日康復,

早日回鎮江,回焦山!

中共鎮江市委書記            
鎮江市人民政府市長 張衛國
二○○一年四月九日晚

我含淚抄錄下這封感人至深的信,這是鎮江的父母官,對德高望重的恩師表示的最真誠,最由衷的愛護和尊敬。雖然這種相知、關懷,未能留住恩師,但情誼無價,一位市長的謙和品德,樸實作風,真誠待人的風範永留人們心中。

建萬佛塔也累壞了恩師,恩師從來不屑化緣,但為了建萬佛塔,恢復一千八百年前的古道場,他不辭勞累幾次赴新加坡舉辦個人書展,吃盡辛苦。談起建萬佛塔,恩 師說:「佛法是救人心的,給人慧命。我建萬佛塔,是讓大家踏進這方淨土,見到莊嚴的佛塔起恭敬心,植下善的種子,總有一天會生根發芽,結出善的果實。」他 心中祇有眾生,唯獨沒有自己。

二○○○年春節過後,恩師病重住院,一天夜裡,夢中去見恩師,見定慧寺外全披上了白紗,眾弟子在大雄寶殿泣拜,云恩師圓寂了。我一驚嚇醒,頓感恩師住世不 久矣,遂發願,在恩師病中,隨恩師受菩薩戒。曙光師為我代辦了手續發了戒牒,可惜恩師未歸,終未舉行受戒儀式。雖然我按曙光師囑在恩師遺體前在佛像前自誓 受菩薩戒,但終是未能隨清淨恩師圓滿受完菩薩戒,深為遺憾,痛惜不已,亦恨自己覺悟太遲,發心太晚!

恩師自擔任全國佛協副會長,省佛協會長等職後更忙,弟子福薄,得恩師耳提面授的機會更少,見了恩師,常常是簡單的一句問候,匆匆一拜,就趕緊告辭……恩師 也祇是說:「多多念佛,好好修行……」無限慈愛的目光,目送我退出。恩師太累了,不敢再佔用他那少的可憐的休息時間。但恩師刻骨銘心的教導,至今猶響耳 邊。空穀回音,能不傷心!哀哉,恩師,大願未了,何忍驟離?痛哉,眾生,末法路暗,頓失明燈!從此恩師的遺墨「常隨佛學」掛在牆上,成了座右銘,催我發 奮,促我向上。見其字如見其面,它常常鞭笞我懶散的習性,提醒我抓緊生命的分分秒秒,精進修行,莫空負了這難得人生,莫錯過了這難遇佛法。這四字將伴隨我 走完人生之路,會恩師於極樂。

淚別恩師五年多,常在夢中尋覓恩師。在恩師圓寂兩年後的一天,我夢見師父,穿著紅色袈裟,那麼莊嚴,年輕,光明。我深深拜了下去,誰知師父也如此還禮,嚇 得我伏在地上久久不敢抬頭。這時一個小女孩走來,向師父頂禮,師父亦如此還禮。我猛然一念驚悟:恩師是常不輕菩薩,他在教我要普敬一切啊!恩師,您在哪 里?我還有緣見到您乘願再來嗎?我真荒唐,恩師法性不是無處不在嗎?他老人家慈悲之極,他愛焦山,愛鎮江,愛鎮江人民,他殫精竭慮,嘔心瀝血,歷盡千辛萬 苦,終至積勞成疾,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但卻為鎮江留下萬佛塔。他雖舍報往西,卻留下萬佛護佑鎮江人民,這是何等的情!何等的愛!何等的大慈大悲呀!恩師不 就在萬佛塔中嗎?是的,每當我仰視萬佛塔時,總看到他微笑著問:「依教奉行否?」每當我遇到難題,想起恩師,困難自會迎刃而解。我因此深信恩師的法性無處 不在,他在法性中照顧我們,祇要我們依教奉行,一定會得到他的感應。

可以告慰恩師的是弟子牢記恩師的「常隨佛學」「走人間佛教之路」「依教奉行」的教導,隨常修法師實踐「人間佛教」。常修法師是在您離開鎮江赴無錫治病那天 來到鎮江的。您在嶺東佛學院傳戒為得戒和尚,他為引禮師,您為他書寫了「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的條幅贈他並稱他「常修仁者」,因為那次的朝夕 相處,他仰慕您,受您人格力量的感召,他來到鎮江在五洲山荒廢了多年的「淨因寺」重建道場,希望得到您的教誨和指導,可惜恩師一去未歸,常修師父深深引為 遺憾。他決心繼承您未盡的事業,走您和趙樸老提倡的「人間佛教」之路,並付諸實踐。他召喚我幫他辦報紙,弟子想起恩師「培養僧才是頭等大事」的話,毅然與 他共同實踐這份事業。在他的帶領下,眾居士的努力下,慈善功德會終於成立了,設立了常年接受捐贈衣物送往急需的災區或貧困地區的辦事處,助貧助學,成立了 集生活、學習、管理於一處的「淨因家園」,創辦了「淨因報」,弘法利生,在拯救人的生命的同時,給人慧命,最近又成立了「兒童讀經班」,我在「淨因報」擔 任執行主編。弟子之所以敢於承擔這份重任,是因為如此則可以提起恩師擱下的筆,寫弘法利生的文章。雖然弟子才疏學淺,學識、才能不及恩師的億萬分之一,但 我畢竟能把恩師未寫完的文章接著寫下去;雖然文采不及恩師的億萬分之一,但我畢竟在努力學習在做,恩師您說對嗎?

景星慶雲,高山仰止,恩師一生事蹟,非我拙筆所能描繪一斑。師恩師德,天高海深。傾長江水為墨,難述其一。恩師與焦山同在,恩師與萬佛塔同在,恩師與天地 同在。天長地久,海枯石爛,我們永遠銘記恩師光輝燦爛的業績,永遠銘記恩師完美的人格,永遠銘記恩師「常隨佛學」「依教奉行」的教誨。無可奈何的渴念中, 弟子祇有默默燃起心香一瓣,祈願恩師早日乘願再來,續佛慧命,廣濟眾生,再結來緣。

 
 
恢弘正法走一生
——我國著名佛學家林子青
◎莊宗沛

子 青(1910-2002年),號雪峰居士,福建漳州人,出生於龍海顏厝小浦南村,後來其父移居薌城解放路。林子青先生是佛教界公認的佛學專家,他先後擔任 過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咨議委員,是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終生致力於佛教教學、翻譯及文史研究工作,同時他也是一位詩人。林子青先生是原全 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協會長、著名學者趙樸初的親密朋友和得力助手。

憤世嫉俗,步入沙門。

林子青出生於二十世紀初葉一戶貧窮農民家裡。童年時期,放牛、拾柴、割草,八、九歲就跟著大人下田勞動。他因家貧而無法入學,但自幼就有好學之心,時不時 跑到村私塾廳的門口,看著別的孩子讀書,在這種琅琅讀書聲中,他竟能聽出一些道來,甚麼「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還有「人之初,性本善」等等。在村童中, 林子青長得比別的孩子壯實,加上他好打抱不平,腿腳也不錯,無形中成為「孩子頭」。在他十三、四歲那年夏天,村裡一個大戶人家的兒子欺侮一個村童,林子青 十分氣憤,把人家狠揍一頓,然後一甩手將其扔進池塘,雖說沒有人命,也是闖下了大禍,情急之中,他一口氣跑了幾里路,躲進了漳州最大的佛寺——南山寺。

林子青到寺院以後,寺裡師父收留了他。這段時間,寺中住持性願和尚為處理佛門事務,經常往返漳、廈、泉,即由轉道法師代理住持。轉道法師對林子青很關愛, 並沒有叫林子青出家,而是讓他參加佛事活動,從中學習文化,也參加一些寺田勞動。一直到因緣成熟,林子青自願落髮當小沙彌,一九二五年在廈門日光岩寺正式 剃度出家,時年十五歲,由其師父瑞美法師起名廣甫,從此林子青就以廣甫法師之名生活在閩南廈漳泉各地寺廟。

雲遊四方,弘法利生。

民國初年,佛界長老有感於閩南一帶教風雖善但僧才缺乏,擬創辦佛化學校以培養僧人。廈門南普陀寺在一九二五年創辦閩南佛學院,翌年又在漳州南山寺創辦「南 山佛化學校」,林子青(廣甫)曾在該校學習並教書,後來,他又考入了閩南佛學院專修科學習,兩年後畢業。由於當時僧才缺乏,林子青又是品學兼優的學僧,所 以一九二七年畢業時,代理院長覺三長老安排他留校任教,教學國文和歷史。教學崗位給林子青提供了大量自學機會,他閱讀大量佛教書籍,又利用近在咫尺的廈門 大學之便,學習梵文、日文和英文,使其日後成為博大精深的學者奠定堅實基礎。

一九二九年開始,年方十九歲的林子青以僧人身份雲游四方,此後七八年時間,他既有佛僧清淨無染的思想境界又有入世弘法的慈悲心態,加之詩藝精湛,進入詩作 高產階段。三十年代的上海灘是中國文藝繁榮地,林子青這段時間以「慧雲」法名在江浙滬一帶行腳紀遊,寫出大量蘊含禪味的寫景詩而躋身上海文壇,引起許多學 者的關注。其時,清華大學教授、學者、詩人吳宓評價其詩:「真切流利、雄渾超逸。遊歷之跡廣,故寫景特長;愛國之心熱,故攘夷有志。又復淵源寄禪,瓣香曼 殊,合情與道,纖綺入禪。確是少年天才之詩,應屬浪漫自然一派。裡以格律論,純系唐音,彌覺可貴。」當時的上海《社會日報》評論譽其為「蘇曼殊第二」,著 名的高僧弘一法師為其詩作欣然題寫書名《煙水庵詩稿》,當時報載「慧詩顯名於國中」。

一九三四年,慧雲法師(林子青)應台灣道友邀請赴台弘法。日本自佔領台灣以來,禁止漢語的傳播,唯獨開禁吟風弄月的古詩詞,當時台灣同胞為懷念祖國而寄托 於建詩社開詩會。慧雲赴台即大受歡迎,到處大開詩會以禮請,日本政府治台當局卻羅織罪名將其逮捕,投入監獄一年。坐牢一年,慧雲法師痛感亡國之恨。在無紙 無筆情況下作詩百餘首,至出獄時憑記憶錄下五十二首《台灣獄中雜詩》並編入《煙水庵詩稿》。面對日酋的兇狠,慧雲斥之「眼前羅剎猙獰笑,揮劍斬魔恨未 能。」每一首詩充滿憂國思鄉,悲憤慷慨之情,其中一首寫道:「胡馬頻聞壓舊畿,而今草檄已嫌遲。背人哀怨非豪傑,赴死從容要健兒。自悔空流憂國淚,何心更 作斷腸詩。山僧若使能歸去,願脫袈裟執戰旗。」一腔愛國豪情,使林子青人生進入新的里程。

愛國愛教、奉獻終生。

林子青在日本人牢獄裡所得代價正如他自己說的「是百餘首詩和一個很大的亡國教訓。」經友人多方營救,一九三五年底他脫離鐵窗煎熬回到上海,不久慧雲法師還 俗為林子青居士。釋迦牟尼佛在《普門品》中說到觀世音菩薩「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林 子青之為慧雲,慧雲之為林子青也許就這個緣由,他在獄中詩也說到「山僧若使能歸去,願脫袈裟執戰旗。」所以,回到祖國大陸後,林子青參加抗日救國活動。一 九三六年,他在江蘇常熟興福寺法界學院任教,不久參加僧侶救國團前往武漢,再轉輾到香港。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在香港大嶼山佛學院任教一年,一九三九 年返回上海靜安寺協助工作,在此期間他與趙樸初過從甚密。趙樸初生前說道:「林老是部活字典,也是咱們中國佛教界的國寶。」的確如此,一九四二年弘一法師 圓寂後,他即著手研究弘一大師精神及貢獻,是中國「弘學」研究第一人,一九四四年編輯出版「弘一大師年譜」。一九四六年,經夏丏尊介紹到光復後的台灣大學 任教一年,一九四七年重返上海靜安佛學苑,教印度佛教史及國文,並在上海佛教會工作,直至上海解放。

一九五六年,趙樸初聘請林子青到北京,先是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部分的撰稿工作,以後一直在中國佛協和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直至走完人生路程。二 ○○二年九月三十日,林子青居士逝世,海內外唁電悼文挽聯如雪片般湧入京城。其中一幅可以說是恰當地評價了林子青先生:

文章滿腹 恢弘正法功地久

善利胸懷 饒益人民德天長

(以上挽聯係王新居士所撰。——志明註)

本文原載《漳州薌城文史資料》第十五輯(總第三十三輯)第262-266頁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行善積德

說起人的命運好與壞來,它不是固定不變的,更不是宿命論者所說的那樣;而是「相由心生」,「命由心造」。時時刻刻在諸變化中。有位居士出身寒微,曾在本港 民生書院肆業,因生活艱困返回汕頭。解放前夕空著兩手再回香港,命運逐漸好轉,經營紙行生意,不多年發財致富了。自他皈依三寶之後,一帆風順,得心應手。 有一次,他在廣州一家紙漿廠時,無意中發現被回收的廢紙堆裡,有很多線裝的善本佛書,便立刻表示願意出雙倍價錢收購全部廢紙。等到這些數以噸計的「廢紙」 陸續運到香港交貨時,他從中翻尋出佛經無數,再經過歸類整理,把重複的書供養海內外各道場,其餘則善為珍藏。除了一般的佛書之外,還有不同版本但零散不全 的大藏經七種,其中有楊仁山居土倡議開雕的百衲本大藏經二千餘冊。這些從紙漿廠水糟旁邊搶救回來的法寶,現在珍藏在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內,由創辨人沈家楨 老居士代管。這位虔誠的佛弟子,也是一位孝子,為了紀念慈母,在九龍牛頭角區創辦一座學校(慈敬紀念學校)。為社會作了有益的貢獻。在慈善事業方面更不遺 餘力,處處施捨。他由一個窮小子成為大富長者,是自己行善積德的結果。

談窮論富

「談窮論富」固然需要講些道理,更重要的要以「事實」為例,就具有更大的說服力了。我相識一位億萬富翁,他本是一個窮孩子,沒有讀過中學,早年失學,當 「童工」出身。他的財富是怎樣來的呢?絕不是走偏門生意獲得的。他做了幾年學徒工,積蓄了一些錢,平時用心鑽研修車技術,在向窮親戚借貸下,開了一間修理 車房,由於技術精巧,生意不錯;錢多了起來,就想做貿易生意。他單槍匹馬敢於闖蕩江湖,竟跑到日本去尋找機會。他不懂日本話,也不會說英語。在一偶然機會 相識到一個日本廠家老闆,他根本無法表達來意,在他口袋裡裝上日語、英語會話本子,結結巴巴說點日本話夾上幾句英語。這位老闆並不介意他的語言流暢與否, 而是賞識他的勇氣,不會說外國話竟敢來闖世界了。於是給他在香港代理產品零件,就這樣一個不明不白的機會,從此他賺到了不少錢,他又利用錢去買地皮,像滾 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的億萬財富是這樣來的。近幾年來,他常常捐些錢給窮人,在國際上也做了不少善事。

放下執著

有一位知名的畫家繪了一幅近代高僧弘一大師送給我。畫像維妙維肖,栩栩如生;不少大法師看了這幅畫,讚不絕口。

這位畫家與我從未見過面,祇是神交慕名而已。有一日,他來函介紹自己一番,說在「文革」期間遭受諸多折磨,意志消沉,把精神寄托在丹青上,摹臨古代畫家的 名畫,可謂無師自通,意境高超,別具一格。又說,在一偶然的場合接觸到一位懂得佛學的居士,並獲得對方贈送幾本佛書。他越看越符合自己的心願,終於皈依佛 門了,因此他計劃繪一百位古、近代高僧法相。在談到他自身種種境遇後,有一處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妻子,為人非常賢淑。他說:「我的妻子是位高級知識分子, 目前在社會科學院工作。」又說:「她是回教徒,而我信奉佛教,她從不反對我的信仰,還處處在支持我,我畫佛教高僧法相時,她在一旁協助我工作,裁紙、磨 墨、洗筆……任勞任怨,滿臉喜悅。你看,我倆的姻緣,是多麼奇妙啊!」

我看了他的來信,深受感動!這對年輕患難與共的夫妻,顯示了彼此「真心」相愛,不因旨趣、信仰、籍貫、種族、習慣……等等差異的影響,祇要真心相對,放下執著,其他的一切算不得甚麼了。

老實佛法

白居易在杭州做知府時,常參訪各高僧大德時聞法要。有次他跑到秦望山,向住在松樹上的鳥巢(又名鵲巢和尚)道林禪師問法,他見他住在樹枝上,感覺真有點危 險,便道:「師住處甚危險!」道林雖知他是太守,也不下樹來,答道:「我這裡不算甚麼危險,太守所處才算真是危險呢?」

白居易位至太守,且身世清白,不貪污;加之又是沉平之世,當然不會有甚麼了不起的危險事情發生的。所以他答道:「弟子位鎮山河,為地方主,何危險之有?」 道林不從他的官位上去說他「伴官如羊伴虎」的危險性,卻從性命上給他打一口頂門針,使他及早警惕人生無常,不可依恃宦海浮沉影作活計也,便道:「薪火相 交,識性不停,得非危險的麼?」

但白氏不甘居下打敗仗,卻向禪宗上去討消息,請問禪師:「佛法大意如何?」道林知他非參禪的大根器,故不以禪機答他,祇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兩句 老僧常談的老實佛法。他覺得見面不如聞名,所答過於平淡無奇了,便道:「師說的乃三歲孩兒也道得。」道林道:「三歲孩兒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他歎服了 道林的德行和智慧,暇即到秦望山去訪問他問法。從這段故事,可見他學佛的時間之長與程度之高了。

求求懺悔

世間的事,最難搞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出人意表。有一則本生故事說,音樂家古惕拉把一切都教給了他的學生,絲毫沒有保留。但是他那忘恩負義的學 生,竟想和他競爭並毀滅他!祇是沒有得逞。這則故事雖然是久遠了,但在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例還是比比皆是。我曾閱讀北大名教授季羡林撰寫的《牛棚雜憶》 一書,這是一本觸及靈魂的書。昔年季羡林在牛棚生活中,跟他過不去的不是別人,而是他一手培育的學生,以為是理想的接班人。這一類的學生平時顯得誠誠懇 懇、老老實實,一副尊師重道的樣子,他們對老師的情況最為清楚、最為確鑿。在文革期間,他們背叛了尊師重道,喪心病狂地揪鬥老師,打翻在地,還踏上一隻 腳!遠遠不是一隻腳,而是十隻腳,百隻腳……踏得這位老教授氣息奄奄。看了這些景況,真叫人不寒而慄呀!凡是欺侮過老一輩的人,不應該躲在陰暗角落裡苟安 了,應該痛悔自己求求懺悔吧!

惠及眾生

如果死亡是因某種需要經過追查的情況下,才能找出死因的話,那麼醫院當局通常會為死者解剖來找出死因。死者親屬經常會反對解剖,他們認為這樣做會褻抇死 者,而且使得屍體支離破碎。從佛教觀點來看,這種做法並沒有違反教義。事實上,假如解剖能幫助醫學專業人員為生者找出疾病根治的方法,在佛教來說,這是值 得表揚的!

從科學家觀點來說,人體死後祇不過是各種元素的分解過程,因此,要是屍體被用來當做科學研究對象,將不會干擾到死者的靈魂,而且這種說法也是毫無根據的。

我們應該信任醫生和各種醫藥輔助物,相信他們的崇高工作和責任感,相信他們會對所解剖的屍體致予最大的敬意而好好地處置屍體。

因此,死者的親朋好友對解剖這問題不應過度的擔心!在生活裡,其實有些人祈求在他們死後,將屍體捐給醫學院作學生研究解剖學。這種死後捐軀法,佛教是會給 予最崇高的讚揚,因為死後把身體的某一部份捐給醫藥研究院能惠及眾生,這就是一種功德!懂得佛法道理的人,一定會要求自己和別人這樣做,把屍體看為寶貝, 非正信佛教徒。

宗教典範

香港六宗教之間能「相互禮讓」,「彼此謙和」。這種狀況,打破了千百年來「門戶之見」的觀念,可以說是世界各國的宗教典範。在如今英國天主教和基督教都劃 分「區域居住」;在印度與巴基斯坦宗教之間水火不相容。看到這一切紊亂現象,真令人難以理解。我想,這與種族及文化背景有一定的關係。中國這個古老的國 家,有著優良的傳統文化,有著很寬厚的氣度,對外來的文化,能夠容納、吸收,甚至能夠「改造過來」,好像吃東西一樣,把食物吃下肚變為自己的營養物,壯實 自己。如此看來,中國人的「胃」很大很強,甚麼食物都能消化掉;至於外來的文化,同樣能夠把它融化在自己文化體內成為一個組成部分。古代的印度佛教傳來中 國之後,漸漸形成「中國式的佛教」,不同於原來的印度佛教了。當今的馬克思主義文化,在中國發展一段時期以來,就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了,這 與原有的馬克思也不相同了。這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的特性:「包容一切」。

千手觀音

佛經上講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在民間信奉的人越來越多,所謂「感應事跡」,逢凶化吉……的事例很多。中國畫家、雕塑家以觀音像作主題的也特別多。 在各大、小寺廟裡,都有觀音法相,所以說,觀音與中國人因緣深厚,在今日海外的華裔信仰觀音的人也不少,在香港、台灣更盛,真可謂「深入人心」,「無處不 在」。「千江有水千江月」。

說起千手觀音的造像,一般是兩眼兩手下,上身左右再各出廿隻手,手中各有一眼,共四十隻手四十隻眼,分別配上廿五「有」(三界中廿五種生存環境),四十與廿五相乘,所得正好千手千眼,這是用了形象化的象徵手法。

這類造像除木雕外,還有不少銅鑄。中國最大的銅鑄千手觀音在河北正定隆興寺(又叫大佛寺)內,銅觀音鑄於一千年前的北宋初期,高達六丈六尺,它與滄州鐵獅、趙州石橋和應縣木塔,被譽為「華北四寶」。

有些千手觀音造像確有千雙手,千隻手如同扇面排列幾層,猶如孔雀開屏一般,十分莊嚴。如四川大足石刻中大佛灣觀音殿中的石雕千手觀音,雕像布滿了整個崖 面,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經過工匠們貼金點數,這尊石雕觀音有手一千零七隻,千手觀音不在千手而在其寓意也。

 
 
世出世法
◎楊 釗

應做就去做

曾經有一則成功的電視廣告,其宣傳的口號是「想做就去做」,得到社會很大共鳴,收到一定的效果,可以說是成功的廣告。但過了幾星期後,其廣告的口號卻改為「應做就去做」。為甚麼要改變成功的宣傳口號呢?細想一下,確實有很大的商討地方。

「想做就去做」就是想到甚麼就去做甚麼,不管對與錯,不管有益或有害,總之,想做就去做。但其結果會有好有壞,當你想的東西是利人利己,其結果當然是好 的;當你想的東西是損人利己,其結果是當前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有害,但長遠來說,是對人有害,對自己也有害,至於損人不利己,則是眼前損人,長遠則會損 己,是損人損己的事情。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說:「我七十歲的時候,心想做甚麼就做甚麼,但是不會越軌。」也就是說,聖人在七十歲的修為,也祇能夠做到在法律、禮教、道德範圍之內,容許做的事情,才會「想做就去做」,而不是在任何情形之下「想做就去做」。

既然不能夠「想做就去做」,那麼應該在甚麼情形之下,才能去做呢?答曰:「應做就去做」。所以,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說: 「當我們做事的時候,應該反覆思考、研究,當最後都認為是正確的時候,才去做,這樣,結果一定較為妥當,較為保險,較為正確。」

那麼,甚麼是應做的事情呢?

其一,是應該做「利人利己」的事情,不應該做「損人不利己」和「損人利己」的事情。

凡是對別人有損,對公司有損,對社會有損的事情,都不應該去做。

怎樣才能做到「利己利人」呢?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意思是,孔子說,不知天命,不能夠作為成功的人。也就是說,若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士,必須學會在甚麼時候做甚麼事情,不做甚麼事情。

其二,是事情要分輕、重、緩、急,把重要的事情先做,把緊和急的事情先做,把不重要的事情後做,把不急的事情後做。

其中,必須學會專注和堅持刺蝟三個圓圈的原則:

一、 你經營的事業,是否能成為行內及區內頂尖水準,也就是說,在競爭力有很大的優勢。

二、 你所做的事業,是否能提供足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 你對所做的事業是否充滿熱情?

作為一個企業人,效益是衡量企業是否具備強烈生命力的唯一標準。沒有效益的企業,可以說是沒有生命力的,而專注和刺蝟三個圓圈的原則,是獲得最佳效益的保證。因為,在現代的環境中,「企業多半不是因為機會太少而餓死,而是因為機會太多,消化不良而死亡。」

其三,是「抓大放小、下放權力」。作為一個行政人員,應做的事情是想大事,抓大事,做大事,把小事讓下屬去做。要學習下放權力,才能有空餘的時間去思考重要的事情,有影響力的事情,緊急的事情,才能把要辦的事情辦好,並保證質量。

其四,是學會把以上三點作為一個原則,一個宗旨,一種紀律來抓,培養「遵守紀律」的文化。世界上往往是「知易行難」,要達到目的,一定要下「狠」功夫。

其五,是默默耕耘,持之有恒。祇要養成一種「老黃牛」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苦幹、實幹,十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地為企業、為員工、為家庭、為社會,默默地耕耘,其成績一定會顯現並且是很扎實的。

 
 
棲霞寺:心棲無住今還住
◎光 力

十多年前,一個十多歲的懵懂少年來到了南京棲霞古寺,成了棲霞佛學院最小的一名學僧。

他從何而來?為何而來?他想往何處?將往何處?

西元二○○六年二月廿三日,當年的小學僧,現在的秦老,在隔別六十多年後又回到了祖庭,讓我們隱約窺見六十多年前的謎底。

當日上午,棲霞寺監院諦如法師駕車從郊外來到南京國際會議中心,將秦老和我們一行接到距離南京十八公里的棲霞山。這裡奇峰疊翠,怪石嶙峋,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三論宗的祖庭棲霞古寺,就座落在青山翠穀之中。

在大殿禮佛後,秦老便在諦如法師的攙扶下直奔設在南廂的棲霞佛學院。在「中國佛學院棲霞分院」的牌匾下,秦老佇立不動,久久凝視。

美慧居士問:「秦老,您當年讀書就是在這個地方嗎?」

秦老說:「就是在這個地方,祇是房子重新改建了。」

雖然學院門口清晰地貼著「禁止外人入內」的告示,但學院的老師聽說秦老是六十年前本院的老「小學僧」,欣然讓我們進去。學僧們正在上課,秦老從教室的後門進去,找到一把空椅子,靜靜地坐下,像一個認真的小學生似的坐在教室的後排。

下課後,諦如法師對學僧們說:「同學們,今天我們這裡來了一位老校友,《香港佛教》雜誌總編輯秦孟瀟先生。現在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秦老先生給我們講話!」

秦老慢慢地走上講臺,感慨萬端地說:「同學們,六十多年前,我和你們一樣,坐在台下聽講。剛才,我看到大家聽講都很認真。可六十多年前的我,卻是很頑皮的 咧。還沒下課,心早就跑到齋堂裡去了。為甚麼?因為餓啊。我們那時候,一個月吃不上一次豆腐,偶爾在菜裡挑出一小塊豆腐,都要先挾出來給大家炫耀一番才吃 下肚去。掌勺的大師傅誰也不敢得罪。打飯的時候,我就把筷子豎著插在缽子中間。同學們,這是我們的暗號哩,是暗示他舀幹一點的。……剛才我見大家都很專 心,說明現在寺院生活好了,可以吃好吃飽了,是不是啊……所以同學們一定要好好用功,將來才能更好地利益眾生啊……」

從佛學院出來,來到寺院後院。後院裡有一座隋朝時建造的八面七級舍利塔,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舍利塔之一。距塔不遠的山崖上,有近三百個大大小小的石窟,裡面鑿有形態各異的佛像數百多尊。

秦老說:「當年,下完課後,我經常在這裡玩。有次玩累了,倒在一個石窟裡睡著了。到晚上忘了回去,老學監帶著同學們到處找我,終於在石窟裡找到我。老學監 訓斥道:「一點規矩都沒有!」我怎麼說,我說呀:「誰說我沒規矩,我與天同運,我與佛同眠。」噎得老學監說不出話來。

美慧居士說:「秦老您還記得您當年是睡在哪個石窟呢?」

秦老說:「好像這些石窟,我都睡過。」

大家被秦老的話逗得哈哈大笑起來。

我問秦老:「秦老,您當年為甚麼會到棲霞佛學院來讀書呢?」

秦老說:「小時候,我已隨父親離開揚州,在上海定居,在我家隔壁,有一座廟。我經常跑到寺廟去玩,最喜歡聽和尚敲木魚念經,覺得和尚們念經的聲音很好聽。 聽得多了,和尚就對我父親說:「這小傢伙挺有慧根的,讓他出家學佛吧。」我說出家剃光頭我不幹。和尚就說:「要是去佛學院讀書你幹不幹?」我說讀書好,去 讀書我幹。就這樣到了棲霞佛學院。

我又問:「後來您還去了哪裡。」

秦老說:「後來我就去了蘇州的靈岩山,那裡的生活很好,差不多天天都有豆腐吃,在那裡住了一、二年,但是沒有書讀。我喜歡讀書啊,所以後來又去了常州的天 寧佛學院,之後又去了太虛大師在重慶主辦的漢藏教理院,到解放前夕,來到了香港……現在回想起來,就好像是昨天的事情。」

美慧說:「秦老您當年如果不那麼頑皮,說不定現在是棲霞山的長老呢。」

我說:「那不叫頑皮,那是天然的沒有執著,叫無住而住。」

正是:心棲無住今還住,情牽有始且無始。

江天寺:

是耶非耶參古今

三月二日上午,我們由南京抵達鎮江金山的江天禪寺。金山不高,寺院環山而起,山頂上是高聳的寶塔。站在寶塔上,環顧四野,是一片茫茫的水鄉景色,正如乾隆皇帝所題的「江天一覽」。

中國可能很少有人不知道金山寺。金山寺聞名於天下卻是因為是非。當年,白蛇精看上了貧窮但上進的書生許仙,便變成一個美女來勾引許仙,並結成美滿的婚姻。 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硬是將他們拆散。白蛇精在悲憤之下顯示神通水漫金山寺。法海和尚也施展法力,破了白蛇精的「魔法」。這就是家喻戶曉的《白蛇傳》的故事。 最後究竟是誰贏了呢?記得好像是法海贏了,白蛇精施法漲水一尺,法海施法退水一丈。然而我又感覺到法海沒贏,我記得三十多年前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幾乎所 有的觀眾連同我本人都怒斥法海的冷酷無情,為白蛇娘娘的遭遇而悲傷落淚。三十多年後,當我以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親至金山江天寺,重新反思這一歷史傳說故事 時,我深切地感到:是非之中,沒有贏者。

慈舟法師的繼任者,現任方丈心澄法師在會客室接待了我們。會客室佈置得莊嚴華麗,這裡曾接待過無數國家領導人及中外貴賓。心澄法師告訴秦老:慈舟法師圓寂 之前,將「衣缽」付囑於我。同時,宗教局和佛協的領導也信任我,授我方丈之名。但是有些人不高興,他們要爭奪方丈的位子,他們使盡手段破壞我的名譽,甚至 挑撥本寺的大護法,使他們不再為本寺護法。一些大護法聽信妄言,從此不再來金山寺。

秦老說:「這些是非傳聞,我早就聽說。祇是不知道你是如何對待?」

心澄法師說:「不管他們鬧得如何喧囂,我不理。我做我的事,我沒時間去理這些。」

秦老說:「對了,不管風浪起,穩坐釣魚船。你修編了慈舟法師的傳記,出版了慈舟法師的文集,還興建了慈舟法師紀念館,在這一點上卻是很難得呢。」

心澄法師說:「我祇是在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秦老說:「你準備幾套慈舟法師的文集,我替你送給香港的那些大護法。」

我想:是非無非名利情,輪回總歸貪嗔癡。人世之間,不可能沒有是非。重要的是如何對待是非。身在是非之中,而心不起是非之相,我以為這應是行者的基本修持。

從會客室出來後,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登山石級向上攀登。在半山上,見到一個石洞,上書「法海洞」。以前我以為法海祇是傳說中的人物,到了法海洞始知法海確 有其人。法海姓裴,唐朝丞相裴休之子,其父信佛,送他在河南何澤寺出家,取名法海,行頭陀行。法海到了金山後,見殿宇荒廢,荊棘叢生,在半山上尋到一個石 洞,便在石洞內參禪打坐,並燃指一節,發願復興廟宇。後來在山下的江邊撿到了幾壇黃金,呈送皇上,皇上又賜回給法海,並命法海重建廟宇。寺廟蓋好了,法海 卻神秘地失蹤了,至今不知去向。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將他的法像供在洞中。

法海「功成身退」,很有些讓人猜不透。我心下暗自猜度:也許法海早就料到將來必有是非,故以失蹤之舉來遠離是非。祇是法海本人沒有想到:後世的文人憑藉想像,還是把金山鬥法的是非栽到了他的名下。法海怨啊!

秦老說:「金山寺自古以來就是大學,也是水陸道場的發祥地。所以你們要好好地在這裡參啊。」

我說:「這裡這麼多是非,如何去參學?」

秦老說:「身在是非之中,心在是非之外。就這麼參!」

 
 
大 師 的 風 采
——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4)
◎釋正進

(接上期)

全山就是一個教區啊!

多虧了有「三統一」這個法寶……

大師開示後,信光法師代表常住向大師表示感謝。大師把送給法雨寺僧眾的禮物,親手交給信光法師,又提出與法師、居士們在九龍大殿合影留念。因此,大和尚讚 歎說:「大師很慈悲的。」照完像,在眾人的陪同下舉步向藏經樓攀登。這組石階長而又長,對一個八十歲的老人來說顯然有些吃力。走著走著,他便停了下來,休 息間他有所思地對大和尚說:「據你昨天介紹,全山這麼多寺院統一在佛協領導下,我認為普陀山就是一個教區。一個教區啊!」大和尚回答:「這是妙老生前的英 明,他老人家創造性地把財物、人員、修建,統一在佛教協會手裡。有了『三統一』管理上好管理。」大師說:「多虧了有『三統一』這個法寶,要不然各自為政, 各佔山頭,就會散沙一片……」說著話,大師已和眾陪同登上了法雨寺第二個至高點——大雄寶殿前寬闊的場地上。大師說:「我想看禪堂。」法雨寺的禪堂在大殿 的東側,它緊挨著五觀堂。步入禪堂,淨旻法師介紹說:「這裡是禪堂,剛恢復的曹洞宗的一個禪堂。法雨寺是曹洞宗的。」大師說:「這個禪堂很大,現在這麼大 的禪堂很少有了。」大和尚說:「老禪堂,不是現在搞的。大師呀,法雨寺是全山去年以來第一個不做佛事的寺院,以坐禪、念佛等修持為主。」聽了戒忍法師的介 紹,大師說:「太好啦!這個像是文殊吧?」淨明法師在一旁說:「對,是僧行文殊。文殊菩薩現比丘相,在打坐。那幅字是虛雲老和尚提的。」大師說:「好! 『應無所住』。」

從禪堂走出來,大師問信光法師:「一共幾個殿?」信光答:「大大小小,中軸線上是七個殿。我們是七進。」大師回頭問戒忍法師:「現在大陸一寺九殿的,有沒 有?」大和尚答「少。」人們隨著大師邊觀賞,邊向法雨寺後門停車場走去。從高處看九龍寶殿與從下面看九龍寶殿又有所不同,更加氣派、更加莊嚴、更加金壁輝 煌,這座從南京拆遷過來的原朱元章的明故宮,在大師眼裡一定不同凡響,他說:「要拍紀錄片啊,把它紀錄下來!」

星雲大師一行坐車向佛頂山進發。車行盤山路,淨旻法師向大師介紹說:「佛頂山慧濟寺是沙彌祖師。這個沙彌是我們車剛路過的悅嶺庵出家的。普陀山的家風,沙 彌可以到佛頂山掛單,別的廟不可以(掛單)。」車至慧濟寺正門停下,大師下車,在戒忍大和尚的陪同下經高聳的石牌坊步入曲徑。正應了「曲徑通幽處」那句 話,此時風動鳥鳴,風是微風,鳥兒的歡聲笑語,由遠及近傳來,特別的悅耳,特別的喜慶,歡迎大師的光臨。大和尚向大師介紹說:「大師呀,這條林蔭道夏天照 不到陽光,秋天淋不到雨。奇怪呀,一個清涼的世界!而且路高寺低,寺院是藏在裡面的。」接著又介紹說:「印順導師在佛頂山閱藏,福泉庵出家。」淨旻法師接 過話頭說:「大和尚原是佛頂山的老當家,曾在佛頂山住了四年。所以,他對佛頂山慧濟寺的掌故瞭若指掌。」大師點頭,對戒忍法師表示讚賞。

曲徑拐過一個彎口,佛教協會副會長、慧濟寺監院道慈法師已恭候在此。大和尚向大師介紹說:「大師,道當家在這裡專門成就修持人的。現在,閉關的有六位,閱 藏的有十二位。」大師上前與道慈法師握手,微笑著言道:「你好,接得夠遠的。佛緣!」大和尚在一旁說:「還是你有福氣呀,羡慕!」大師邀道當家在「佛頂頂 佛」石壁前合影。又走過一段路,同樣的鮮花供養,同樣的寺院僧眾搭衣持具兩邊排班的迎接,同樣的鐘鼓齊鳴,大師微笑、合掌,表示感謝。

過了天王殿,來到大雄寶殿前。大雄寶殿正在裝修,大和尚說:「大師,這兩個殿各有特色。天王殿是白瓦,大雄寶殿是黃瓦。」眾人細瞧,果然如是。大師前往觀 音殿去上香,道慈法師介紹說:「這尊觀音寶相非常有感應的。當年保存下來的,全山就這麼一個佛像頭部。用一塊紅布蒙上,身子是空空的。信眾就拜……」大師 步入觀音殿,接過香燈香三柱香,向上舉過頭頂,然後一一插入香爐裡。在道慈法師陪同下,參觀殿內東西兩壁上的石刻。歷代觀音寶相栩栩如生地顯現於牆壁上。 大師雙手合十,恭敬禮拜菩薩。把送給慧濟寺僧眾的禮物,雙手交給道慈法師後,提議與全寺執事合影。

 

大師留下墨寶普世濟眾。

戒大和尚說:我聽從大師的教誨!

星雲大師作為臺灣佛教界的泰斗,不僅在中國兩岸四地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在世界各地佛教徒的心目中也如北斗星一樣,攝受四眾弟子,引領眾生創建人間淨 土。在未見到大師之前,大師在我心裡是五嶽泰山;見到大師後,並有機會跟隨其左右,大師那處處為他人著想,善解晚輩心意,平等待人的言行,給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他老人家就像棲霞山上一顆平凡而偉岸的松柏,莊嚴佛土,利樂有情。

大師雖然創業於臺灣的宜蘭和大樹,而他卻念念不忘培養和成就他的南京棲霞山寺。對那裡的人和事,以及山山水水,常懷感恩之心。他在普陀山上岸伊始,於眾星 捧月之時,便把陪同他一起來的棲霞山的隆相法師介紹給迎接他的省、市有關領導,當得知戒忍大和尚和惟航法師也是畢業於棲霞時,他再一次握緊他們的手,猶如 故友重逢般笑得十分開心。第二天,在普濟寺正山門前,戒忍法師請他為現場居士和圍觀的遊人講開示,他再一次想起被擠在人群中的法師,請他到自己的身旁來, 並在開示中說:「普陀山的戒忍大和尚、棲霞山的大和尚,還有這裡的秘書長惟航法師,他們都是跟我在南京棲霞山的前後期的同學。」由佛門前輩自降格為同門學 長,一下子拉近了彼此心的距離。這也說明從內心裡,他是不願意高高在上的,把小字輩當成自己的同參故友。如此一來大家都放鬆了、自在了,就會在心靈的交流 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常懷平常和平等之心的星雲大師,如此善巧方便,令人心悅誠服。當日中午,在普濟寺大齋堂的宴會廳裡,惟航法師因公事出差要乘船離開普 陀山,為此他向大師告假,大師允假後鼓勵他要發大心,為普陀山佛教事業多做貢獻!(續下期)

 
 
留雲四季
◎胡繩梁

上海古鎮南翔因古寺得名。古寺昔名由南翔寺而雲翔寺,重建又名留雲寺,悠悠千五百年,寓意雲翔於四海而根留於祖基。作為江南地區目前唯一的整體仿唐式建築寺院,已成為上海西北郊的旅遊勝景。

留雲處處唐風流韻,氣宇恢弘,巍峨壯麗,常令觀者驚歎。雲翔時時幽靜空靈,置景與自然相和相諧,意味隨季嬗進。春天的風、夏天的雨、秋天的雲、冬天的雪,雲翔四季禪機無限,留雲八方佛道無極。

春天的風是從橋上拂過來的。寺周多橋,僅南北兩側便有七座,報濟、永興、太平、吉利……許是與寺相依,取名寓願。院內三庭回廊,路路暢達皆捷徑,春風過處 本無礙。園中的草比粉垣外面泛綠得早,樹亦綠得濃,生機尤盛。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偶見參禪者在塘邊打坐,臨一池春水而心無旁騖,神定氣自閑。風景, 由春風生景,架構如詩,淨地似畫。

夏天的雨是順著黛瓦重簷滴下來的。唐式建築疏朗壯闊,大屋闊頂坡度舒緩,飛簷板瓦,園柱橫列,雨水順勢而下,不疾不徐,時斷時續,如飄如灑。簷瓦水滴曇花 雨,清罄聲傳貝葉風。細雨洗塵,心身皆清。清清靜靜,再酷的暑亦不再迫人。心定自然涼,是一種能體悟的清涼。細雨在這裡能潤澤內心,滌淨千塵萬埃。夏雨無 言,落地有聲,彷彿天籟至人間。

秋天的雲是滿院浮來逸去的。秋高氣爽,雲白風輕。善男信女燃點檀香,滿目氤氳。地界的霧,天際的雲,誰說無緣。輕煙攀著圓柱往上,一縷一縷地盤旋於斗拱飛 簷,無聲無息地隨風而去,與雲匯融。立定抬首,卻見雲也不遠,時擁著天王殿的歇山頂,時浮於鐘鼓樓的攢尖頂。雲是煙雲,煙是雲煙。雲翔,留雲,秋天的雲無 牽無掛,在天上翔,在心中留。

冬天的雪是偶爾在殿頂屋瓦上駐足的。南方少雪,但一旦雪舞,便格外賞心悅目。雪,將一切融為一色,淨至純。俗世難淨,純是慧根。晨鐘暮鼓,木魚篤篤,梵音 聲聲,思緒寂寥。清清冷冷中自讓來客大徹大悟,心靈如雪一般純。古剎千年,風雲變幻;一場飛雪將往事飄成紛紛,萬物皆與天地一色。坐待雪融,依然故我;再 現生機,覺悟新我。

留雲多奇石,石上多鐫字,書體不一而形意歸一,禪也。四季流轉,滄桑留在石上,歲月唯遺痕。春來秋往,景隨心欲;人來人往,心隨景遊。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 傳統文化,本是一種和諧,原是一種大度。雲翔雲留,喜樂自知。於無聲處覺大悟,能解人生幾多憂,其實這並非與形而上的信奉甚麼有涉。

若無煩惱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雲翔,雲留,情景由心而已……

 
 
登堂入室
◎芳 菲

年 秋天快入冬那會兒,北大的方在慶兄攜帶他們科學所與德國馬普學會聯合舉辦的紀念愛因斯坦誕辰一百年暨相對論發表五十周年展覽來上海,在上海圖書館開展。那 是一個材料扎實、見識超卓的展覽,一入場館,就有一種被浩瀚的激情與清澈的理智所震動帶來的感應。遺憾的是他們書呆子辦事,不知道宣傳,又窘於經費,祇能 租借該展覽場地三天時間。簡直就不讓人來得及知道那裡在辦這樣一個展覽。那天我去的時候,場館裡除了我,另外就祇有一兩個人的身影。沒想到,突然,兩個身 著橙黃袈裟、面容清秀的尼姑氣宇不凡地走進來,徑直流覽展廳,並和工作人員交談起來。這一情景給我的印象太深了,她們怎麼知道有這個展覽?她們又為甚麼對 這個展覽感興趣?兩個出家人,重疊於那展板上的宇宙景象之中,瞬間疊加出一副磅礡進取的智慧圖景。雖然後來我旁聽他們談話的內容,知道她們是為一位師尊聯 繫書法展覽場地,但那一幕最初的印象已經伴隨驚奇留了下來。

昨天與一干友人參觀南翔千年古剎雲翔寺,見到慧禪法師,聽他簡短的一席言,又勾起了這個鮮明的回憶。

嘉定南翔的雲翔寺,建於南朝崇佛的梁武帝時期(西元505年),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在達摩南渡之前就已建成。南翔鎮實際上是因此寺而成鎮的。唐代開 成年間,雲翔寺達到全盛時期,規模延續到宋,至明代時開始衰落,清乾隆時一場大火,燒掉了不少建築,也燒掉了不少僧房和儲藏,雲翔寺的輝煌不再了。太平天 國時期,南翔成為太平軍與清軍、洋槍隊的重要戰場,寺內建築幾乎損失殆盡,戰後僅餘十餘間平房,再經歷二戰期間日寇的兩次侵佔,千年古寺終於名存實亡了。 本世紀初,重建雲翔寺的工程拉開序幕,歷經三載有餘,於去年落成告峻,梵宇嵯峨,似有唐風。而主理重修之事的,就是慧禪法師,用他的話說,是「慚愧僧慧禪 受命主理」。

慧禪出來和我們簡短交談了一陣。這個法師,年紀不大,面貌沒有出家人的肅殺,不拒人於千里,倒是有一股和樂之氣。說起他對佛教的理解,談到他眼下正在做的 一些事,不乖張,大白話,接近於煦和,讓我想起阿城曾有的用白話譯佛經的念頭。他正在雲翔寺籌辦「護法功德委員會」,方式為會員每天節約一塊錢,捐給寺 廟,再由寺裡統籌捐建希望學校或養老院。與重修如此規模的雲翔寺相比,此事堪稱涓滴了,但其中有慧禪的智慧在。他說,現在做法事也像社會上做廣告一樣,錢 花得越多,排場做得越大,覺得得到的回報就會越多,他想剎一剎這個風氣,希望用每天節約一元錢的做法,漸漸培養恒定長久的心意。有人聽到他的這個章程, 說:「法師,今天我就把一百年的錢全捐了。」慧禪拒絕,他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棵菩提樹,需要每天給它澆水灌溉,如果你把一百年的水都澆了,那麼剩下的 九十九年誰去澆呢?」

這個一百年和九十九年的故事,當時就讓我心裡一動,起了寫一寫的心願。慧禪也不避諱,他說:「把我們這個平淡真誠的寺廟宣傳出去,也算是利樂眾生,這種精神若在不同行業都能得到應和與傳播,那就算供養了社會上更多的人了。」

從慧禪對社會的直率批評,到去年愛因斯坦展裡的那兩位黃袍翻飛的女僧人,我隱約體會到一種出家人登堂入室的氣氛,這是好事。佛教界沉寂已久,其實,我們的 社會中,佛教是有日常性的,並且一直有出家人坦然置身社會,置身文化圈的先例。遠的不說,上世紀,弘一法師,豐子愷居士,就曾給新文學開闢出另外一番境 界,還有一個若瓢和尚,直到五十年代,還時不時撰文發表在上海報紙的副刊上。若瓢和尚本身善畫,現在在嘉德拍賣會上,還能看到他的作品,和郁達夫、唐雲等 文化人也都有交往,郁達夫名文《瓢兒和尚》就是寫他。別人怎麼想我不知道,我反正覺得,「若瓢和尚」四個字,有種特別的喜性兒,我在報紙上看到這個奇特的 作者名的時候,覺得饒有趣味,覺得他無形中把那個報紙的「場」給擴大了。

這大概就是我對出家人返身、登堂入室,所有的粗淺的感受吧。出家與在家交融,彷彿人生的境界因此也深厚了些許。

 
 
留雲寺賦並序
◎沈善增

在 二○○二年參加了上海玉佛寺召開的「都市寺院與人間佛教」的研討會,從此以後,對都市寺院的建設,佛教與現代社會的關係的問題更多一份留意。去年九月,隨 上海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在台中市參觀了中台禪寺,見那裡的寺廟建築柔和了許多西方現代建築的元素,造得像博物館似的,感到很新鮮。聽說對這樣的寺廟樣 式,臺灣也有爭論。但我個人覺得,從欲鹇牽引、方便說法的角度看,這樣的建築樣式對青年人可能很有吸引力,能使之生歡喜心,未嘗不可。這種樣式的寺廟,也 顯示了佛教與時俱進、生氣蓬勃的姿態,也可以算是一種變通的愛語攝與同事攝吧。我內心很希望在大陸看到這樣的面貌新穎的寺院,讓青年人就是為了參觀旅遊, 也樂意來。

有幸在今年陽春三月參觀了上海市郊南翔鎮的留雲寺。這座新修的古寺,既鮮明地展現了唐代的寺院建築風格,又有很大的創新,在繼承與創新的關係處理上,我認 為比台中禪寺做得更好。古代與現代,圓融地接合;滄桑與新鮮,完美地統一。佛教的文化與藝術,從來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日上海出現這 樣的美輪美奐的寺廟,是否標誌著中國的建築藝術進入了新的層樓?

興奮難抑,吟成賦章——

留雲寺賦

繁華古鎮,幽靜禪庭。

雲翔白鶴留雲住,

佛講金經即佛來。

鎮由寺名,法藏和合四方眾;

寺興鎮旺,香火冉升百賈集。

千年伽藍,焚毀幾番於亂世;

百畝精舍,莊嚴三載在盛時。

唐風重現,鳴鐘響鼓頌梵唄;

廟宇通明,斗拱懸山聆海音。

大悲宏願,千手四方觀自在;

廣利有情,三乘六度行普賢。

日施一元,福田噴湧八功德水;

長供萬佛,淨土催開九品蓮花。

攝有方便,佈施利行愛語同事;

性無變遷,過去現在未來永恆。

心離紛繁,名利無關思禪悅;

車馳高速,華都片刻到叢林。

禪鏤石上,坐下正好參悟;

道延足前,步進不異隨緣。

一切放掉,輕快原來非難得;

無住佈施,歡愉可以自經常。

鬧中取靜,境靜無如心靜;

去了想來,能來還是常來。

南翔白鶴紫霄外,

仰見留雲簷瓦間。

怡和養性,安享太平。

 
 
康僧會與江南第一塔
——海上佛教系列故事之一

◎夏金華

說三國時代,當時吳國所轄的上海還是一片灘涂,被稱為「滬犢」。遠處海浪翻滾,潮起潮落,海邊的居民世世代代以打漁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複著亙古不變的作息時間表。……而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一位佛教人物的到來,旋即打破了這裡慣有的寧靜與沉寂。

這位神秘的人物是來自於華夏西北邊陲的康僧會。他與其隨從者在海邊搭了個簡陋的茅蓬住下來,在裡面供起被漁民們視為異類的神像——佛像,並且誦經念咒,終 日不止。他那留著光頭、眼窩深陷的「老外」面孔,聞所未聞的異國聲調與一反常態的舉動,終於引起了漁民們的警惕,畢竟胡人入境不是小事。他的形象與所作所 為,很快被添油加醋地傳到了坐鎮金陵的最高統治者的耳朵裡。因此,康僧會也順理成章地被「請」到了赤烏大帝——孫權的面前。……

「汝是何人?到此有何貴幹?」孫權的聲音低沉而帶著威嚴。

「陛下!我乃西域康居國人氏,來此傳播佛法」。康僧會簡明扼要地答道。

「佛法有何靈驗?」盡管此前好象已從支謙居士那裡耳聞類似的說法,也知道漢明帝夜夢金人,爾後「白馬馱經」的故事,但孫權依然對佛教所知不多。

「佛陀入滅雖逾千載,但其遺骨舍利卻神耀無方。過去,天竺的阿育王曾起八萬四千塔,藏佛舍利,表彰佛陀的教化功績」。

孫權不信,以為虛誇而已。於是,他接著康僧會的話,威脅道:「倘能取得舍利,當為造塔;如若不然,刑罰不饒!」

康僧會請求以七天為限。孫權答應了,並且吩咐下去,按其所說備妥相應的場所及全部材料。一場在大家看來以生命為賭注的遊戲就這樣開場了。

康僧會對隨從者說:「各位!佛法興廢,在此一舉。今不至誠,後將何及!」於是,他們一起齋戒沐浴後,進入一間特辟的靖室。這是一間非常普通房子,室內正中 供有釋迦佛像,佛像前的几案上,擺著一隻碩大的金色銅瓶,四周空空如也,顯示出莊嚴肅穆的氣氛。房間外邊有全副武裝的士兵把守,來回走動的沉重腳步聲不時 地從窗口傳進來。極目遠眺,但見山巒疊翠,白雲悠悠,三四茅屋,幾處疏篁,一派美好的江南景色!

但是,康僧會他們顧不了這許多,而是整理衣衫,手持法器,很快一起進入「角色」:胡跪合掌,焚香禮拜,虔誠啟請佛陀示現,降臨舍利,使佛法的慈光照耀江左的大地。此後,日以繼夜,除了在後面漱洗將息之外,他們一刻也不離開靖室。

一日二日三四日,很快過去了,人們在焦慮中迎來了第七日最後的期限。然而,結果是令人失望的「寂然無應」,舍利沒有出現。

在臉色難看的孫權面前,康僧會提出再寬限七日的請求,勉強得到了允許。一種不安的情緒在流動著,人們開始議論紛紛,祇是靖室裡一片默然,淡淡的煙霧在靖室 的上空緩緩升騰,垂柳的枝條輕拂著水面,似乎一切仍舊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之中。不過,當到期的鐘聲再度響起的時候,銅瓶裡還是空無一物。

孫權母親的善心,成功地勸阻了兒子欲開殺戒的想法,這樣使得康僧會他們又獲得第三個七日的生命。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其中的隨從對佛法的不世神力產生了動搖, 惟康僧會異常沉著,一邊考慮著儀式的繼續,一邊鼓勵他們說:「法靈應降,吾等無應,須以畢命為期,定然成功!」

日夜更替,鬥轉星移,又到了三七日的薄暮時分,猶無所見。這時,天色已漸漸暗下來了,小鳥回歸巢穴,流水仍在歡歌,靖室周圍卻是死一般的寂靜,大家可以清 晰地聽見室外士兵的腳步聲與旌旗的飄動聲。除了康僧會,隨從們再也沉不住氣了,心裡都有了放棄的念頭,而且隨著時間分分秒秒地過去,如此想法越來越強烈。 正當他們覺得自己行將崩潰之時,傳來了五更天的木梆聲,聲音是如此的清脆而沉重,它穿過濃厚的夜幕,彷佛每一下都敲在他們的心上!

「梆!……梆!……梆!……」

當第五次木梆聲過去,差不多同時,銅瓶中忽地鏗然有聲,他們不約而同地跳將起來,直奔銅瓶而去,但見一道五色之光從瓶中噴射而出,直達天花板,絢麗奪目!靖室裡響起一片歡呼聲,隨後,又是長長的靜默。

第二天,當早晨的陽光將象徵王權的宮殿屋頂抹上一層金色,微風吹在臉上已略有一絲暖意。殿前的左右兩邊立著手握各種兵器的士兵,文武大臣們魚貫進入宮殿之內,分立兩旁。孫權在龍椅上正襟危坐,目光注視著大門,若有所思,他忽而抬起右手,捋了捋鬍鬚。

「帶胡僧!……」悠長而響亮的聲音從殿內傳出,在空氣中回蕩。

康僧會捧著銅瓶,率領幾位隨從大踏步走進殿內,行過禮後,他們鎮定自若地面對孫權站立著,等待這位吳國的君主問話。

「三七日已過,舍利何在?」

「陛下請看!」

說完,康僧會呈上銅瓶,放在禦案上。孫權離開御座站起來,親手打開瓶蓋,一道五色之光從瓶中溢出,將宮殿頂上的藻井照得金碧輝煌。孫權吃了一驚,命人將舍 利倒在銅盤子裡,供文武大臣們觀賞。不料,舍利剛一落盤,銅盤子便裂為碎片,孫權不由地肅然起敬,說道:「真稀有之祥瑞也!」

康僧會乘機進言,說:「陛下!舍利豈神光而已哉!它劫火不能燒,金剛杵不能碎。」孫權要命人當下試驗真假,康僧會雙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詞,祈求佛祖:「法 雲方被,蒼生仰澤,願再垂神跡,廣示威靈!」眾人將舍利放在鐵砧上,又挑選幾位大力士,輪流使勁錘打,結果,大力士們個個汗流浹背,氣喘噓噓,連鐵錘的手 柄都敲斷了,舍利卻依然毫髮無損,光芒四射!

見此情景,孫權不能不大為嗟服,群臣亦紛紛交頭接耳,歎未曾有。於是,孫權下令按康僧會的意圖,啟建佛塔,這就是江南第一塔——龍華塔的由來。

 
 
一百零八周念佛莊嚴
◎王松堅

海正覺蓮社第廿七屆一零八周念佛法會,於今年二○○六年六月十日晚上假座香港灣仔會議中心舉行圓滿頒獎典禮,蓮社四眾同人亦於該晚同一時地為覺公上人暖壽。

記得今年在香港觀宗寺舉行禮拜萬佛寶懺期間,師父覺公上人曾對大眾開示,首先向眾發問 :「何謂莊嚴,有誰能答?」這時大家都面面相覷。師父上人便解釋說:「佛教所謂莊嚴,有事相莊嚴,理相莊嚴及自性莊嚴。譬如一個人儀容整潔,對所有人談吐 舉止都友善有禮,這個人便表現出事相莊嚴。又一個人心行合一,思想清淨無垢,這人便具理相莊嚴。至於自性莊嚴,是每個人與生俱備的佛性莊嚴,不假學習,不 經修飾,去迷成覺時便自然顯露的萬德莊嚴。」

師父上人的慈悲開示,使我不期然想到我每次參加蓮社一百零八周念佛會時,都有如法莊嚴的感覺。每個周末,數十位居士們身被整潔海清,在維那帶領下,禮佛繞 旋,行動一致,不除不疾,稱念佛號,音調和諧,不高不低,是念佛法會中表現出的事相莊嚴。大眾一心專志念佛,心毋旁鶩,妄念止息,口誦心維,即具理相莊 嚴。念佛到一心不亂,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便是即心即佛的自性莊嚴境界。

有次蓮社同人在進行周六念佛法會,師父上人主法,眾人都喜歡跟隨師父一起念佛,所以更加專注。當法會進行了一半,一位居士才匆匆趕到。這位男居士曾是香港 演藝界的知名人士,他是香港首位能夠進入法國國家芭蕾舞的成員。過往他若因事遲到,都會靠邊站好,然後隨眾一同念佛。當天剛巧師父上人見到他,便示意他到 佛前上香。師父法相莊嚴中又呈慈眉祥目,令人尊敬又喜於親近。這位居士趨前上香時已顯得怯生生的,跪在拜墊上,已經眼泛淚光,及至上第三枝香時,便不能自 已哭了起來。這位居士也許是因師父慈悲的感召,也許是感恩諸佛菩薩攝受,或許是自性善根的發現,或許感到道場莊嚴的殊勝,才在眾中有此表現,但眾人即時亦 無一不動容。

師父上人以身教及言教,燃亮了我們弟子的心燈。我會牢記師父時常勉勵我們的說話,要多努力念佛。念佛要身口意清淨。念佛要專注一境,不要計較人我得失及是非,要有包容氣量,這樣才算不失為一個真正的佛弟子。我亦謹願各學人能重法尊師,菩提上進。

師父上人指導眾人念佛婆心深切,於蓮社成立後,隨即倡議建周六念佛法會,每一百零八周為一屆,首屆即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六年,至今已歷五十年。五十年間 法會從未中斷,即使天風寒雨,社會動亂,亦不曾使參與法會的虔誠善信心力與人數減退。每屆念佛法會圓滿,都會統計參加者出席次數,排列名次,保留紀錄,在 該屆圓滿當日,頒發獎狀獎品,以示鼓勵。今年為廿七屆一零八周周六念佛會圓滿。廿八屆周六念佛便隨即開始。首次念佛會已在六月中舉行。法會每周六晚上七時 至八時在蓮社內舉行。歡迎香港各界人士(不論是否佛教徒)隨時加入。本屆周六念佛會首次舉行當天,恰巧有四十八位善信參加,師父上人十分高興,老人家想到 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他立刻請宏明法師領導眾人,圍成一圈,仿似一串念珠,各人捻珠稱誦佛號,場面殊勝感人。師父度人的頭腦和手法,既靈活又莊嚴,眾 人打從心底讚嘆。

周六念佛會爰例每周六舉行,如今得年青才俊的宏明法師每次作內容扼要,言詞生動的佛法開示,又作精確解答信眾詢問,使參加法會的人,法益深獲,法喜充盈。

 
 
116歲高僧成就「肉身舍利」
福建省佛教界在漳州市舉行安奉法會
福建省惟一一尊「肉身和尚」

◎得 道

月 廿五日上午十時三十分,福建省佛教界在漳州市龍文區香光念佛堂隆重舉行了「妙智和尚肉身成就」安奉法會,來自省內外各大名寺的多位大德長老、福建省佛教協 會副會長釋本性大師,漳州市佛教協會,漳州市和龍文區民族與宗教事務局領導及眾位諸山大德長老、法師居士一百多人參加了法會儀式。

法會上,道源、本性、道裕等高僧為「妙老」敬獻佛禮、唱誦經文,祈願神州大地風調雨順、社會安定、各界祥和;眾信徒有序進入佛堂瞻禮參拜;香光念佛堂主持 釋法光介紹了妙智和尚116歲高齡肉身成就。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釋本性大和尚說,妙智和尚能以116歲高齡成就肉身,成為福建省惟一一尊「肉身和尚」。 實是全省乃至全國佛教界的盛事。

老壽星跨越了三個世紀並名列

「全國第五屆世紀健康老人」榜首

妙智和尚俗姓蔡,名松蒼,祖籍福州,生於清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自幼隨父學醫,刻苦鑽研,醫術精湛。一九三七年,他在龍海浮宮鎮鸛石岩寺剃度出 家,三十年代末在福州鼓山湧泉寺;一九九六年住持於漳浦縣烏石岩紫薇寺、興教寺;一九九九年經弟子釋法光叩請常住龍文區香光念佛堂。這位跨越了三個世紀的 老壽星,於二○○○年被評為「全國第五屆世紀健康老人」,並名列榜首。

三年前妙老圓寂 跏趺坐缸
三年後肉身完好 顏面如生

二○○二年九月九日至十七日,年已115歲的妙智等一行107人,前往九華山、南京中山陵、棲霞寺、洛陽白馬寺、少林寺、永泰寺等名山古跡朝聖禮佛。途經 江西、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福建等六個省,行程數千里。妙智之所以能行動自如,與其一生的「腳勤」之功是分不開的。此行因緣殊勝。二○○二年九月十一 日下午瞻仰了九華山慈明和尚的肉身之後深有感觸。當晚對九華山天池寺住持滌塵法師說:「老衲將來往生後,請法師多多關照」。

妙智和尚於二○○三年正月廿八在香光念佛堂圓寂,弟子遵照其生前保護真身的囑咐,請來九華山法師,將其跏趺坐缸。缸中配以木炭、檀香木、石灰等原料,再密 封缸體及砌磚封護。今年正月廿八開缸,其肉身完好,顏面如生。令人稱奇的是肉身竟新長出了指甲和頭髮。省佛教協會知情後非常重視,要求市佛教協會及香光念 佛堂保護好妙智老和尚的不壞之身,供海峽兩岸信眾瞻禮。

妙智和尚養生之道
三勤三靜三淡三樂

妙智和尚的養生之道:妙老一生以修持「藥師法門」為主。他所提倡的佛教養生之道是:「三勤」:腦勤、手勤、腳勤;「三靜」:靜心、靜氣、靜行;「三淡」: 看淡權力、看談金錢、淡忘年齡;「三樂」:助人為樂、知足常樂、自得其樂。其中不僅內涵養生靜華,更富有佛教慈悲濟世的真理,值得當今世人借鑒。

妙老愛國愛教
期盼祖國統一

妙智和尚愛國愛教,每逢民族幸事,總要與民同慶。在舉國歡慶香港、澳門回歸之際,妙智和尚蔡松蒼老人提筆書法,以高齡墨寶展示世人;妙老一生慈悲濟世,以 身師表,遇有窮困者前來治病,不僅分文不收,還墊付藥費。他的所有積蓄,均用於濟困、助學、賑災、助殘、收養棄嬰、放養野生動物、植物造林等公益事業以及 建寺、印經、雕塑佛像等佛教弘法利生事業;一九九九年,年屆百歲的臺灣孔孟學會會長陳立夫先生,欣悉祖國大陸111周歲的妙智老壽僧仍健在於世,特題贈墨 寶:「超世豪人」。妙老也欣然寫下「松鶴延年」回贈陳立夫先生,祝賀他百歲華誕。兩岸「世紀壽星」之翰墨因緣殊勝,歎為稀有!妙老期盼祖國早日統一,曾賦 詩一首:「海晏河清升千年,國運昌隆史無前,人民政府行德政,鐵打江山無比堅,港澳回歸額手慶,臺灣統一接踵連,世紀藍圖定實況,中華巨龍日騰飛。」

福建省歷史上第一尊「肉身和尚」
其祖地也在漳州市龍文區

據瞭解,至今有一尊被日本視為「國寶」並供奉在橫濱市鶴見區佛教寺院總持寺的「肉身活佛」(高僧圓寂後不腐),其祖地也在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

這尊堪稱世界獨特的「肉身和尚」,被美國人稱為「東方木乃伊」日本學者則認為超過埃及木乃伊,因為其不需要特殊處理,在日常的環境中,歷經千年煙熏依然不朽。

七十年代起,這尊供奉於日本的「肉身活佛」一直受海內外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海外版就曾以《不朽僧屈居東瀛》為題作了報導。一九七五年六月二十日,香港《快報》公開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這尊供奉東瀛的「肉身和尚」並非日本高僧,而是中國的唐朝和尚。

據傳,在一九一一年六月九日至七月九日期間的一天,在龍文區步文鎮玄壇宮自然村當牙醫的日本人山崎彪因為怕辛亥革命亂世毀壞「肉佛」,所以「運回日本保 護」。一九二四年山崎彪所寫《無際大師之由來》一文所說「和尚」身上掛有一木牌寫著「石頭希遷」就斷定是中國和尚,其法名:石頭。唐貞元六年圓寂,皇帝諡 封為無際大師。

為查證此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滕穎教授往返中國與日本之間,尋訪佛教寺院,查詢相關資料。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兩次專程到福建漳州調查, 找到了「肉身和尚」是山崎彪竊自漳州的證據,並找到了活佛宮的遺址——漳州市龍文區步文鎮的玄壇宮自然村。日本總持寺負責人齋藤信義曾表示願歸還「肉身和 尚」的意向,日中友好協會事務局局長酒井誠專程來華與中國佛協洽談送還「肉身和尚」事宜,日中友好協會會長平山郁夫也專門給當時還健在的原全國政協副主席 趙樸初來信,表示歸還「肉身和尚」的條件已經具備。一九九七年,齋藤信義委託滕穎教授將「肉身和尚」照片影本帶到漳州市龍文區玄壇宮自然村。二○○三年三 月,漳州市部分政協委員提議,將這尊極具人文、科學、經濟價值的「稀世國寶」請回漳州。

如果能將現供奉於日本的「肉身和尚」迎請回國,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將同時擁有兩尊「肉身和尚」。

 
 
世界佛教動態

沙田佛教道合園般若船開光慶典

沙田佛教道合園謹訂於

佛曆二五五○年(公元二○○六年十月七日)

農曆丙戌年八月十六日

為「浮雕石刻般若船」圓滿竣工灑淨開光誌慶、荷蒙諸山長老、官商名流、議員、顧問、功行大德及四眾弟子、護法壇那、十方善信等鼎力支持、藉此鳴謝、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屆時 恭請佛教道合園住持上智下鴻大和尚說法灑淨開光

法會時間: 上午十時正開始至十二時 禮成後放生

地 點: 新界沙田排頭村一九○號 佛教道合園

電 話: 二六九二 一一一七

供齋結緣: 敬備山蔬素齋 中午十二時半開席

佛教道合園常住

佛教道合園慈善有限公司

住持釋智鴻暨

董事會仝人                         敬約

 

三千大千世界不聞盡見、無量福田尚存於天地、眾生有幸、佛法常興、觀世音菩薩歷久劫來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為發願拯救六道眾生、隨機應化菩薩身、示現娑婆、尋聲救苦、慈悲無盡、昭示群生。

般若船:般若之智慧、觀音菩薩普渡沉溺苦海之眾生。

船 筏:謂之般若船、一心念佛阿彌陀如來接引西方登彼岸矣。

此岸彼岸謁曰

奈何千尺浪、苦海萬重波;

欲免輪迴苦、急促念彌陀。

 

準提閣佛學會.蓮池寺

恭請悟謙法師、桑旦喇嘛共同講「菩提道次第略論」

此論名為「菩提道次第面授偏智易行道」是第五世班禪賢慧法幢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菩提道炬論」而作,內容解釋一切修法,是由佛陀授記,龍樹、無著、寂天三大士,所傳修行次第,是有系統性講解,換言之即是佛學概論。

地 點:沙田大會堂一號演講室

日 期:八月五日至十一月二十五日

時 間:逢星期六晚七時十五分至九時(每週一次)

聯絡人:古建迪先生(電話:2263 3883/手機9187 3356)
或秘書處王小姐(電話:2263 3395)

歡迎緇素四眾踴躍參加,共沾法益,特此敬告

(第555期更正:供僧法會之供僧物品紅包$500元應為$100元)

 

元亨佛學研究所

九十五年度招生簡章

一、宗 旨

造就僧才及培育佛法研究之弘法人才,以續佛慧命,淨化人心,令正法久住。

二、報考資格

四十歲以下,大專以上畢業,或高級佛學院畢業,役畢,出家、在家均可。(特為上班之在家眾開設週末及夜間課程;歡迎在學大三大四生選讀)

三、課程內容

印度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佛教心理學、生死學。

四、學 制

36學分制,或3學年制,或學程制。

五、報名時間、地點

索取報名表者,請附掛號回郵信封,並寫明收件人姓名、地址寄:242台北縣新莊市長青街17號5F「元亨佛學研究所」或自元亨寺台北講堂網站 http://www.taipeiaud.org下載。

元亨寺網站http://www.yhm.org.tw下載。
Tel: (02)29944672澈定法師;
cheerdean@hotmail.com

六、繳交證件

‧報名表

‧學歷證件影本一份

‧身分證(護照)影本一份

‧自傳(一千二百字以上,內容須含學佛經歷、報考佛學院動機等,請用六百字稿紙或A4電腦繕打)。

七、在學待遇

學雜費全免。以通學為主。出家或欲出家成績優秀者可提供膳宿,每月並發給獎助金新台幣四仟元。在校成績優異者,由佛研所選拔、推薦、資助至國內外大學深造。

八、教授陣容

劉國威、黃俊威、藍吉富、關世謙、鍾文秀、釋澈定、釋依定。

 

新加坡佛學院
招聘佛學教師啟事

一、本院性質和宗旨

新加坡佛學院是經新加坡教育局批准,由新加坡佛教總會主辦、光明山普覺禪寺承辦的一所高等教育性質的佛教本科學院。其宗旨是培養一批精通中、英雙語,有能 力從事弘法管理和佛學研究的僧伽人才,為漢傳佛教在新加坡及世界的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本院是一所新型佛學教育機構,誠邀海內外學有專長之大德學者 加盟護持。

二、招聘對象和應聘條件

1、面向新加坡、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地區招聘多位元男性法師。需求專業:印中般若中觀三論、佛教倫理[戒律清規寶訓懺儀]、中印淨土思想、佛教密宗思想、如來藏佛性思想、法華天臺思想。

2、應聘者必須是佛學或印度學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具有優良的學風和高尚的師德,身體健康,年齡在六十五歲以下。

3、除了歡迎所有正規大學三年制碩士畢業生外,本院目前祇接受以下佛學院的碩士畢業生:中國佛學院、閩南佛學院、戒幢律學研究所、臺灣中華佛學研究所,臺灣圓光佛學研究所。

三、工資和工作條件

1、基本月薪3000-4500 新元(含碩博士學位),紅利及其他補貼另加。

2、跟別的教師共用一個辦公室,享有個人電腦和電話。食宿免費。

3、基本醫療保險由本院負責。

四、申請程序

1、有意者請下載並填寫申請表格,然後按表中要求將所需材料寄至本院。

2、本院為通過初步審查的申請人安排簡單面試。

3、為成功申請者辦理來新簽證及工作准證。

五、申請截止日期:招滿為止。

六、聯絡資訊

通訊位址:新加坡佛學院辦公室, 88 Bright Hill Road , Singapore 574117
電話:0065-6849 5331; 6849 5316; 6849 5330
傳真:0065-6456 0180   網址;www.bcs.edu.sg

 

 

真情在青藏高原迴盪

——二○○五年度進藏供萬僧紀行(續)

◎黃瑞瓊

(接上期)二○○五年九月中旬,道浮縣麻孜鄉領導給慈輝基金會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中反映了藏區人民對慈輝的真實感情,特轉載如下:

「尊敬的楊洪會長,慈輝全體成員:

見信問好!

在此道浮縣麻孜黨委政府攜新江溝五百多百姓,曲龍寺及全鄉人感謝你們長期以來的關愛與支援。受地理、交通、通訊等影響,麻孜鄉各方面發展較全縣其他地區相 對滯後,由於特殊的地理條件,每年雨季泥石流頻發,路橋俱毀與世隔絕,令本來貧窮的面貌可謂雪上加霜。今悉你們又慷慨為曲龍寺和三村捐資一萬元作為修路建 橋經費,該寺長期得到你們捐贈藥品、經書、棉被及現金,喇嘛和百姓都能及時拿到藥,於此我們深表感激。你們的捐資不但解決了寺院當地百姓燃眉之急,更增強 了我們戰勝困難,開創未來的決心和勇氣。你們是藏漢團結的楷模,為高原人民與內地人民架起了互敬互愛的橋樑,你們不求回報的高尚品質,為我們樹立了構建和 諧社會的榜樣。在此呈上麻孜鄉寺院喇嘛、所有百姓的真誠祝願,祝願你們一切如意,紮西得勒!

道浮縣麻孜鄉人民政府某月某日」

今年已是慈輝供養藏區藥品第九個年頭了。我們供養藥品,遵照楊老師的教導發大願:第一、願受供者以及一切無量眾生永斷多種惡業及疾病,發菩提心,精進修 行,成就如來金剛身。第二、願受供養以及一切無量眾生能作大藥王,治療眾病,能入如來智慧寶藏,成就如來無上光明。楊洪會長說:贈醫送藥工作一定要多做, 並要做好。由於願力力量大,所以藏區供藥收到良好的效果,他們紛紛寫來感謝信,或來電話道謝。舉一列子,其中一封信寫道:

「感謝楊洪會長、感謝慈輝對寺院的關愛。我們寺院由於地處偏辟,山窮水惡,交通不便,加上經濟條件差,常見病有心臟病、風濕病、膽病、胃病、腸胃病,有病 無錢醫治,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慈輝供養的藥,解決了我們長期求醫看病的實際困難。有病的喇嘛和附近鄉村藏民都能及時拿到藥,冶癒了長期的病苦,我們無法 用語言來表達心中的感激,謹衷心祝願楊洪會長闔家和慈輝的全體成員身體安康,吉祥如意!」

由於慈輝長期供藥,很多寺院喇嘛、藏民、孤寡老人、學生治癒了一些常見病,正如他們說的還有很多貧窮的寺院仍亟需幫助,他們盼望慈輝能夠幫助他們,醫藥在 藏區喇嘛、藏民心目中實在是太需要了。這確是鐵一般的事實,每當回想起自己在藏區供僧時的耳聞目睹,就像電影一樣在眼前閃現,禁不住淒然而淚下。

今天看到了康藏地區很多寺院在慈輝的幫助下,解決了許多他們沒能力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亞青寺和色江寺,慈輝幫助他們建起了醫療所、供藥、供經書、供大米、 供生活費,建橋樑、建自來水工程、修路,供棉被、供披蓬(大崗)、供發動機等等。這十年來楊老師本人及慈輝供養藏區功德款共1328.7萬元。受供養的地 方有西藏昌都地區、拉薩市、日喀則地區、四川省甘孜州藏族自治州、阿壩州、藏族自治州、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西藏那曲地區等,共三省區七個地市三十幾個 縣的三百多間寺院。

這十年能順利供僧,與當地統戰部、宗教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二○○○年以前,我們入藏,從一個縣到一個縣之間行程要十幾小時。其實兩個縣城之間路程不太遠,一般在一百公里左右,但中間隔著一座高山,加上路又窄又多 彎,險象環生,還經常堵車(塌方、積雪、壞車),堵上幾天是小事,等閒會堵上十幾天。沿途祇能住宿低劣的汽車旅店。公路是單車道,泥巴路面,遇上雨雪天, 車子在泥濘的路面上行駛,就像蛇爬行一樣東扭西擺,稍不留神便會衝向懸崖或掉進深淵;而且康巴地區還有幾個路段經常有人搶劫。

記得當年康巴地區公路路況極差,時速每小時祇能行駛十幾公里。有一次從昌台區出發到甘孜縣要十幾小時,中途沒飯吃,全車人祇靠一小包榨菜充饑(我們原本備有乾糧,但見寺院喇嘛實在太窮,就供養給他們了)。

國家要西部大開發,在黨中央的號召下,藏區的經濟發生了極大變化。今天藏區的國道、省道全部都是雙車道、柏油路。沿途縣城高樓林立,有了星級賓館。社會治 安也很好,藏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看到這些可喜的變化,我想我們應該更好的愛國護教,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大方廣不思議境界經》云:「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何以故?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是故諸佛稱讚知恩者。」我要按照佛的教導知恩報恩。

因為上師、本尊、空行的加持,因為楊洪會長,因為慈輝,我們有了這樣好的機遇,積累了成道的資糧。回想這十年青藏高原供僧的漫漫長路中,有驚,有險,有 累,有喜,有樂。當一踏進藏區,看到寺院的喇嘛、覺姆不管生活多麼貧窮落後,溫飽、醫療都得不到保障時,還努力精進修行,我們的心裡是多麼的酸楚悲傷;哪 怕是最大的艱險、困難,為了讓更多的僧眾能更好修行,我們也要義不容辭完成楊洪會長交代的任務,盡能力為為眾生做好每一件事。

今天看到藏區的寺院和喇嘛們在慈輝的幫助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一次進藏供萬僧,都有不同的感受,我們從來沒有害怕過。像郭衛科師兄說的,做慈輝人是幸福的,讓它作為精進修行的動力。

真誠的感謝楊老師,感謝慈輝給了我們一個這樣好的機會為藏區寺院眾僧做事,我們會牢記楊老師教導,但知日日行好事,祇問耕耘,不問收穫,不論做甚麼事,一 定要真心誠意去做,問心無愧就好。希望能用平常心、無所求、無所得的心去看待娑婆世界,一切放下而得大自在。

 

慈輝基金會出謀獻策

 捐資改造遼寧錦州市棚屋區

 ◎ 慧 梅

二○○ 六年五月十二日,為啟動「一號民心工程」,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與遼寧省錦州市政府在錦州市體育館,聯袂舉行了一場為改造該市淩河馬家街道的關屯、單屯棚屋 區工程的《愛與心相連》的大型文藝晚會。錦州市委書記佟志武先生、市長劉志強先生、市各級領導,慈輝基金楊洪會長及眾多善長仁翁出席了晚會。

當晚,當許多善長仁翁瞭解到該市棚屋區居民極度貧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況後,隨即激發、點燃了他們的同體大悲之心。首先由慈輝副會長何如春女士、林艷 卿女士代表慈輝佛教基金會捐出300萬元,市長劉志強先生即時給慈輝頒發「慈愛錦州特別貢獻獎」牌匾和「捐贈證書」,捐款的浪潮便一再掀起,眾多單位紛紛 響應:旭日集團捐出50萬元;真維斯國際(香港)捐出50萬元;香港萬強貿易捐出50萬元;美國吉祥時裝再捐出50萬元;還有十多個來自美國、台灣的生意 合作夥伴在慈輝的帶動下紛紛慷慨解囊,共捐出65.8萬元。晚會上,慈輝的一聲號召如光,激發了錦州市各界人士的善心。當地宗教界人士共捐出108.75 萬元;工商系統各單位共捐出100.68萬元;建委系統各單位捐出203萬元;錦州市慈善總會捐出105萬元……。

晚會共募集1000多萬元善款。錦州棚屋區是典型的城中村,甚至比窮鄉僻壤還要落後!這兩個自然區有住戶1054戶,共住有2794人,其中有530人是 下崗人員,人均收入祇有265元/月。這裡的地勢低窪,街道沒有下水道,道路泥濘,住房低矮破爛,衛生條件十分差……。當楊洪會長瞭解到當地做了一次又一 次改造棚戶區工程方案,由於至少要投入1.1億元人民幣,每次都苦於資金缺乏,無法啟動的情況後,就當機立斷地策劃要聯合當地政府共同舉辦一場募捐晚會, 採用「以捐促投」、「以捐帶捐」的扶貧模式來啟動這項「一號民心工程」。由此促成錦州市政府下了「再困難也要盡快改造城內棚戶區」的決心!

佟志武書記在晚會中講話,他代表錦州市260萬市民十二萬分地感謝慈輝佛教基金會的無私奉獻,解決了錦州市政府多年來解決不了的大難題。

楊洪會長在晚會中講話時表示:「今年四月中旬,國家宗教總局在上海舉辦《世界佛教文化論壇》時倡導:構建和諧社會,從『心』開始的論點,我十分贊同,這個 『心』就是我們的善心、慈心、關愛心,這次我們和錦州人民的「愛與心相連」,定能把錦州市棚屋區改造工程做好,相信錦州市各級領導能儘快地讓棚屋區的居民 住上新高樓……。」

當天晚會採用現場直播的方式,在遼寧省範圍內播放,錦州市260萬市民預計至少有200萬人觀看了晚會,這粒慈善的種子,定能在廣大的錦州市民中生根、開花、並結出豐碩的果實!

 

博羅禮佛禪寺 發揚佛陀精神

投資55萬為羅陽梅花村修路

七月中旬連場大雨,惠州市博羅縣遭受嚴重水災,博羅禮佛禪寺、博羅慈善會禮佛分會發揚佛陀精神,積極嚮應政府號召賑災。先後向博羅縣民政局捐出白米一萬一千斤、生油三百斤;另又向惠州市佛教協會捐獻賑災款三萬元整,功德無量!

繼賑修水災後,禮佛禪寺為解決周邊村民行路難問題,再投資五十五萬元在梅花荔枝園小組區內修築道路。簽字儀式於八月十九日上午,在禮佛禪寺舉行,並於當日中午在修築路段舉行開工儀式。

出席當日簽字及開工儀式的市、縣領導有惠州市宗教局朱觀榮科長、博羅縣宗教局林宇雄局長、博羅縣羅陽鎮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辦公室劉三貴主任、梅花陳屋村陳忠 發村長等。修築道路合約,由投資方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受助方梅花荔枝園小組徐志庚村長簽署,並由博羅縣羅陽鎮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辦公室劉三貴主任見證。

「修建道路」協議書重點內容為:禮佛禪寺投資人民幣五十五萬元,在梅花荔枝園小組區內建造一條1000米長、4米寬的混凝土道路,並名為「禮佛之路」。全部工程、品質驗收,均由投資方負責。道路建成後,村民將在道路立碑誌記。

荔枝園小組村長徐志庚表示,長期以來,區內由於沒有車道,對村民日常運作、運輸極為不便。新建的車道將與「禮佛大道」銜接,為村民帶來方便。

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表示:為改善梅花這個風景旅遊區的道路配套,禮佛禪寺年前已投資逾一百萬元,建成現時之「禮佛大道」。梅花荔枝園小組區,就在梅花禮 佛禪寺山下,為方便村民,和諧社會、該寺發揚佛陀精神再投資興建「禮佛之路」,改善村民生活環境,與禮佛禪寺共榮。

在簽字儀式後,兩村村長向日照法師致送兩幅寫有「行善積德,福澤鄉民」的錦旗。據悉:禮佛禪寺所在地梅花,隨著寺院香火日盛,已被列為博羅縣羅陽鎮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修建車道,對當地的旅遊發展將帶來好處。

 

第四世扎格龍首坐密主

晉美若巴仁波切簡介

四世扎格龍首坐密主晉美若巴名叫才讓多吉、一九七八年農曆正月初一出生在智噶寺附近的草原上(四川省邯孜州石渠縣長沙干瑪鄉),該地是朵康神山扎溪卡多吉潘修所護佑之疆域、鄔堅第二佛親臨並加持的康北查溪卡下沖草原。

才讓多吉九歲跟舅父仁增尼瑪學習藏文,十一歲在智噶寺出家,十四歲起拜避世修行的大善知識,密乘光明金剛之法主大堪布白瑪秋央恰達爾尊者為根本上師,系統 修學了量論,阿毗論、中觀論等顯密佛法及經典論著,期間曾回到智噶寺佛學院依從諸多具足九公德之大師,修學了佛法聖典央喬達仁波切處,跟隨上師修學五年, 直到上師圓寂。後又拜根本上師白瑪秋央恰達爾的大弟子堪布悉熱仁波切為比丘上師。一九九七年前往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在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處聞受能成熟之 灌頂、解脫之講解及能依靠之言教。

在才讓多吉仁波切學佛期間,扎格龍寺持明興盛林關於料記載和諸多知名大活佛的考証,認定才讓多吉為第四世扎格龍首從密主晉美若巴轉世活佛。其中一九九二的 扎格龍佛子南卡鄔堅澤旺仁真的根本上師大法王鄂金德維多吉入定中的確認、一九九八年扎格龍佛子鄔堅澤旺仁真的認証、二○○三年國際負有盛名的薩迦法王卓瑪 普章的認証,諸多聖者不約而同地認定才讓多吉為第四世扎格龍首坐密主晉美若巴活佛。二○○四年二月扎格龍寺持明興盛林為才讓多吉舉行了活佛坐床儀式。

才讓多吉活佛的發願

活佛在弘揚佛法的同時也在宣揚真、善、美。他的家鄉是著名的太陽部落,那裡有世界之最的松格瑪尼城和世界之最的巴格瑪尼牆,那裡有美麗的大草原和無數的河 流。由於交通的不便,那裡的人們心地純淨、善良,一心向佛。他們一直過著貧苦的生活,他們沒有錢上學,知識的渴望祇能壓在心底。為了改變家鄉的面貌,才讓 多吉活佛把家鄉願意求學的學子們都帶到了北京民族大學,讓他們到那裡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讓他們認識外面的世界。為了幫助這些貧困學子解決學費問題,才讓多 吉活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老師和校長,請求他們為這些學子減免學費,他還用自己結緣的善款為這些學子交納學費。

太陽部落的人們長期過著缺醫少藥的生活,所以不少人英年早逝。才讓多吉活佛為這些貧困的牧民送衣、送糧,並收養了一百多名失去父母的孤兒。為了給這些孤兒 們修建一所現代化的孤兒院,才讓多吉活佛到處奔走、到處呼吁。他想讓這些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孩子們感受到佛的溫暖、感受到人間的真情。他還想讓這些孩子 們受到良好的教育,成為家鄉建設的楝樑。現在修建孤兒院的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希望十方善信廣發善心和才讓多吉活佛一起完成這個無上的事業。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