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57期
2006年10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香港宗教的特色
慶祝國慶
香港宗教界國慶祝願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獻辭
念佛法門
倓虛大師論念佛法門 ◎李 勇
供養三寶
略論供養三寶 ◎常 靜
地藏菩薩
如何親近供養地藏菩薩(下) ◎心 悲
隨筆禪話
談「生與死」 ◎秦孟瀟
世出世法
菩薩重因 ◎楊 釗
佛教道場
天寧寺:塔在身中 鐘在心中 ◎光 力
當代高僧
大師的風采
——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5)
◎釋正進
佛教之旅
漳州佛教之旅 ◎林志明
佛門龍象
志業弘深 辛勤耕種
——記浙江象山靈佑禪寺式清法師
◎錢湘寧
康藏禮佛
康藏禮佛記(上) ◎崔保新
開光慶典
大連旅順蟠龍寺隆重舉行大雄殿落成
暨佛像開光慶典法會
◎叢 林
升堂法語
大連蟠龍寺大雄寶殿
諸佛聖像升座安位開光法語
◎覺 光
蟠龍寺大殿落成諸佛開光水陸熏壇
暨傳法大典為高佩璇居士上堂法語
◎覺 光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香港宗教的特色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七周年」,歷年每逢國慶佳節,香港六宗教領袖及代表都會聚首一堂聯合慶祝,發表聯合賀詞。六宗教互相共勉,存異求同,彼此尊重,和諧共融,多年來已形成香港宗教界的特色,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可以說是世界宗教的光輝典範。

香港主要的六大宗教是:佛教、道教、孔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這六大宗教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們各自發揮著卓越的積極作用,對現實社會貢獻良多。香港的佛教歷史更悠久,可追朔到公元(428)年,比其它任何宗教為早,香港信佛人數之多,在香港宗教中可具首位。

宗教界任何一教都是導人向善、發揚真理、推行道德、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各教有各教的特點,孔子說:「人能弘道,道不遠人」、「敬鬼神而遠之」,主張努 力盡人事,反對宗教狂熱;老子說:「道法自然」、「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新約馬太福音》說:「智慧之子總以智慧為是」;清真教義則以「清靜無 染,真乃獨一」為本;釋迦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入於如來妙莊嚴海」;伊斯蘭教主張對主的崇拜是滌淨人們心靈及其日常生活的一種方法,目的是除去罪 過和邪惡。

香港七百萬人口,宗教派別卻繁多,幾乎是世界各宗教的縮影。自有人類以來,宗教是不可缺少的積極因素。在高科技發達的今天,更是如此,唯有建設好心理,才 能建設好社會。當今世界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信奉傳統宗教,這是一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人道支柱。宗教對世界各國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貢獻,對人們心理結構與質 素的形成有著深刻的影響。

但願香港的六大宗教能繼續衷心合作、支持、交流,這有助於各宗教本身的發展,因為一切宗教教義的核心,都是「至善」的。如果堅持自己的主張,排斥其它宗教 的存在,這就是「不善」的反映,或者說,這是不友好的具體表現,也就喪失掉宗教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佛經云:「一切善法皆是佛法。」大海或虛空之所以偉大, 就是能大度容納一切!現代各大宗教都有了極大的轉變,消除了門戶之見,這是非常珍貴的友誼。

 
 
香港宗教界國慶祝願辭
香港回歸祖國瞬已九易寒暑,明珠璀璨,萬眾歡騰。今欣逢祖國建國五十七周年大慶,我宗教同人恭祝祖國社會昇平、民生安定、 百業興旺、經濟繁榮。香港屢受祖國厚愛,多方支持,吾人亟應珍惜難得之機遇,上下一心,共建社會和諧,努力進取,毋負中央對吾人之期望,促進香港之安定繁 榮,對國家作出貢獻,如是對慶祝國慶更具意義。今日吾人深感香港傳媒對社會文化及民風有無可估計之影響,由於影響力大,因此對社會之責任亦特別重大。懇切 期望本港傳媒致力提高質素,盡量避免刊載庸俗膚淺恐怖暴力淫穢圖文之報導及製作,以正民風而勵世俗,則社會幸甚,文化前途幸甚。又目前香港社會常見家庭暴 力以致倫常瓦解,兒童受苦,老人無依。家庭乃社會之根基,夫婦結合為倫常之開端,必須信守承諾,真誠相待,作兒女之楷模,身體力行,中華民族固有美德,則 家庭和諧幸福無量,家齊而後國治。今值國慶良辰,吾人宜加倍重視鞏固家庭基礎,為愛家愛國愛港而努力。
 
 
香港宗教界人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
成立五十七周年大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 獻辭

尊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曾蔭權先生,

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太平紳士,中央駐港聯絡辦 高祀仁主任,黎桂康副主任,

諸位來賓,各位宗教領袖 、各位同仁︰

神州同慶,舉國歡騰。在即將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七周年的莊嚴日子裏,香港宗教界隆重舉行一年一度的慶祝國慶招待會。承蒙 曾特首、高主任、范主席和黎副主任 聯合蒞臨主禮,各界貴賓踴躍出席,使大會增添無限光彩,令我們倍感歡喜和榮幸。在此,我謹代表香港佛教界全體同仁,向各位首長、各界嘉賓,致以節日的祝賀和真摯的問候。

新中國五十七年的光輝歷程,是自力更生、堅苦奮鬥的歷程;也是不斷改革,深入開放的歷程;更是奮發圖強,屢創奇跡的歷程。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教育、 文化、外交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當前,中國向國際社會發出創造和諧世界的偉大號召,在國內全力實施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決策,引起全球關注, 贏得廣泛認同。在一日千里的資訊時代,中國的和平崛起,昂首屹立於世界之林。這是億萬中華兒女的無上榮耀。

香港自回歸祖國以來,一切以基本法為神聖依歸,成功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方針政策。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親切關懷下,在特區政府的正確 領導下,在全港各界人士的努力拼摶下。香港經濟復蘇發展。社會繁榮有序,民心安寧穩定。香港社會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良好勢頭和蓬勃發展的喜人前景。這實在是 全港七百萬民眾之莫大福祉。

目前,香港社會盡管還存在著一些爭論、一些對立,一些不和諧的現象。但,人心向善、人心思和、人心求進、人心顧全 仍然是社會的主流。構建和諧香港是時代的強音和歷史賦予的使命。祖國與香港,唇齒相依,共生共榮。我衷心希望香港宗教界繼續發揚愛國、愛港、愛教的優良傳統,積極發揮宗教正面的社會效能,共同為香港的美好未來貢獻智慧和力量。

最後,祈願佛光普照,世界和平、社會和諧、祖國昌盛、香港繁榮。

祝福諸位身心康泰、六時吉祥。謝謝﹗

 
 
倓虛大師論念佛法門
◎李 勇

倓虛 (1875—1963)大師為中國現代著名高僧。俗姓王,名福庭,法名隆銜,號倓虛,河北省寧河縣北河口北塘莊(現為天津市)人,中年出家,隨近代天臺宗 高僧諦閑法師(1858—1932)修學,為天臺宗第四十四代傳人。大師不僅在興辦佛教教育、建設佛教道場、復興東北佛教等方面貢獻巨大1,而且佛學造詣 弘深,著述甚多,後人輯為《湛山法匯》。大師的佛學思想秉承歷代天臺祖師的傳統,「教演天臺,行歸淨土。」大師曾自述修習念佛法門的經歷:

倓虛障深垢重,出塵較晚,披剃至今,雖已四十餘年,但前二十餘年,忙於興建叢林,自修功夫,殊多疏怠,又兼學禪學教,對於念佛法門,未免忽略,近十餘年來,方知淨土法門廣大無外,對末法時代最契機之法門,即以一句阿彌陀佛而論,即能綜括禪教律密四大宗旨而無遺。

大師圓寂前,手結彌陀印,在大眾念佛聲中,安祥示寂。3大師一生講《彌陀經》二十四遍,並做《念佛歌》、《念佛論》、《佛七開示》,《念佛伽陀弁言》、 《念佛有往生》、《想離苦必須念佛》、《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攝之廣說》、《東林念佛堂舉行念佛七致詞》等文,專門提倡淨土法門,其中《念佛論》被新版 《淨土十要》收為附錄4,對淨土法門的現代弘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大師認為念佛法門為諸宗所歸:

例如天臺宗、賢首宗、三論宗、法相宗等,各宗的判教不同,各宗的修觀亦異。但是總起來說,他們都可以以修淨土為最方便,都可以念佛成佛。就是禪宗, 也要參念佛是誰?無論出家、在家,亦無論其學佛動機如何?但其學佛的唯一目標,不外念佛成佛。同時在這學佛成佛的過程中,又要共同遵守著佛的清淨戒律。例 如:中國南、北各大叢林,無論其是某一宗或某一派,在他兩次上殿繞佛的時候,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開口說話應答也是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然其最終目 的,不外是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成佛。從此可以想見念佛法門是多麼的方便而又普遍。5

「教演本宗,行歸淨土。」可謂漢傳佛教的共同傳統,不論過去的祖師,還是當代的高僧大德無不重視淨土法門:「過去的祖師們,如:天臺智者大師、永明壽禪師、蕅益大師、徹悟禪師等,末了都歸於淨土,專門念佛。」 6「台宗諸祖悟後,皆修淨土以求往生。」7 「現代律宗大德弘一律師,他雖是專門弘律的人,他個人卻一心一意的念佛,見人也勸人念佛。其他如諦閑老法師、虛雲老和尚等,亦莫不注重念佛。所謂‘教演本宗,行修淨土。’」8之所以「教演本宗,行修淨土。」,是因為淨土法門與其他法門相比有諸多殊勝之處。

首先,念佛為最上乘法。

《法華經》在漢傳佛教中被尊為諸經之王,大師將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阿彌陀佛經》與《法華經》並重,常說《法華經》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是略說 的《法華經》,念佛法門與《法華經》同為最上乘法。之所以如此,是由於二者皆是佛陀無問自說,以佛陀的現量心,觀現量境,詮事即理,不談法相:

我嘗說:「《法華經》,就是廣說的《彌陀經》;《彌陀經》,就是略說的《法華經》。」這兩部經都是詮事即理的話,並沒像其他諸經,說很多法相名詞, 讓人悟理修行等。所說的,完全是以現量心,觀現量境。在經文裡,所說最明顯的,如《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 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 國土。」《法華經》第二十三,《藥王本事品》云:「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這些意義都相同。其他在彌陀經裡,所說的國土莊嚴,說佛的壽命,說佛的光明,以及六方佛,諸佛護念等,雖然和《法華經》的文相,措辭有廣略不同;但其境界 和意義,都是理無二致。所以一句阿彌陀佛,是最上乘法,包括無量法門。9

大師又從「空色不二」的立場證明《法華經》與《彌陀經》的一致:般若談「色即是空」,淨土三經講「空即是色」,《法華》說「色空不二」,因此可以說《彌陀經》乃《法華》之前導:

我佛為此一大事因緣,塵說、剎說、熾然說,直至方等會時,見大乘機緣成熟,弟子等多有證「色即是空」者,乃始為說「空即是色。」故說淨土三經,教令 一心念佛。即此一念心力,直接往生佛國,親覲彌陀。當時能信受擔荷者甚少,不過為最後之法華經作前導,證實色空不二,我法一如,接引上根利智而已。及至般 若會上,為三乘人破具生我法二執,直到法華會上,方開權顯實,開跡顯本,大演「諸法實相」,確指方方皆是淨土,人人皆可成佛。由此可知,法華經即廣說之淨 土,彌陀經即為略說之法華也。10

大師又舉蓮法師的往生事例來證明此點:如蓮法師出家後,除虔修淨土法門外,並日誦《法華經》一遍,幾十年如一日,臨終預知時至,在念佛聲中,含笑往生。之 所以如此,大師認為「這都是因平常誦《法華經》的好處。」因為「要知念佛一法為最上乘法;《法華經》為如來最後極談,亦為最上乘法。」11

淨土為最上乘法,不僅與《法華經》一致,而且可綜括中國佛教其他禪教律密四大宗旨而無遺:

此一句佛號,即能超過最上禪宗,何須證末後一著,以能生淨土,能一生取辦故。又此一句佛號,超越一切經教,信解行證,何須再證妙覺果海?以淨土圓具 四土,已到含元殿,何須問長安?又此一句佛號,具足一切律儀,本自清淨,何須再證清淨法身?以修淨土者,因淨果淨,依正二報具清淨故。又此一句佛號,超過 一切陀羅尼,何須多世持咒,方得即身成佛。以修淨土者,一生淨土,永不退轉拖質寶蓮,相好自然具足故。以上四大宗旨佛金口所說,以眾生根性不同,故應機施 教,乃屬於權實兼施方便法門。至於念佛法門,三根普被,九界齊收,賅羅八教,圓攝五宗,佛稱之為異方便。足見此法門,簡要殊勝,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 流,無不還歸此法界。12

念佛為最上乘法,因此大師強調「要老實念佛,千萬不要把這句阿彌陀佛看輕!」13

其次,念佛雖為最上乘法,卻又人人可行,最為簡易、直接。

大師談到,關於修行的法門,細說起來,有八萬四千之多,所謂「歸元無二,方便有多門」。現代大端說起來,不外四種:一、律行;二、淨行;三、禪行;四、密 行。其中淨行,是以三業清淨專修淨土法門,念佛憶佛拜佛等。末世眾生以修此法門為最方便,最為直接了當,而且此法門無論上中下根可以普攝。一句「南無阿彌 陀佛」念得相應,臨終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永不退墮!14又說:「這四宗比較起來,最初入手都稍難一點;惟獨淨土宗,最簡單,最直接,祇堅持一句「南無阿彌 陀佛」,念至一心不亂,即可蒙佛接引往生極樂。無論利根、鈍根,都能攝受。」15正因為淨土法門「能三根普被,九界齊收。」因此「惟此淨土法門,為方便中 之方便,捷徑中捷徑。」16

念佛既不需要研究佛教理論,也不需要明心見性,不論何等根器,不論有無明師,祇要能將一句佛號念至一心不亂,即可往生極樂。因此最為簡單,人人可行,「念 佛這法比參禪,比修止觀,比修密宗,實在是超出超近得多了,念佛法門,人人都能行,也不用把教理弄明白,祇要肯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准能往生佛 國。」17因此「一切修行法門對於出家、在家四眾弟子最方便、最簡單、最容易的,還是念佛法門。」18大師曾舉諦閑大師的兩個徒弟為例,說明淨土法門的簡 易、直接:諦閑大師兩個徒弟,一個參禪的,一個念佛的。那個參禪的很有幾年苦功夫,做了個土地爺。這個耍手藝的鍋漏匠,人家念三、四年佛,立著就走了,總 算是真有功夫。我聽諦閑大師說過兩回,這是真事,很能警誡人。今天我說這話,大家要知道,念佛這法比參禪,比修止觀,比修密宗,實在是超出超近得多了,念 佛法門,人人都能行,也不用把教理弄明白,祇要肯念,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准能往生佛國。19

再次,念佛法門不僅簡易、直接,而且最為穩妥,修淨土法門可以帶業往生,絕不會走錯路:「修其他宗,往往為了根器不適合,或者遇不到相當人指導,會出毛病 走錯路。念佛人,祇要信、願、行具足,腳踏實地去念,既仗佛力又仗人力,絕不會走錯路的。」「修其他宗都是仗自力,能斷惑才能證真,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 沒有相當功夫不容易做到。修淨土法門有一種特別好處,可以帶業往生。」20一旦往生西方淨土後就永不墮落,修其他法門,除非到究竟處,否則仍有墮落的可 能:「念佛求往生的好處,祇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再墮落,永久不再造業。自己可以慢慢加功進行去修行,直至成佛度眾生為止。修其他宗固然也很好, 任何人也不能譭謗。但是如修不到究竟處,仍然要墮落。」若不念佛,修其他法門,即使生到四空天的非非想天,壽盡福滿仍然要墮落不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饒 你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在九品蓮華台之中,縱然生到下下品,還可以慢慢證到上上品,比生到非非想天也強得多。21

正因為念佛法門為最上乘法,與其他法門比起來,最為簡易、直接、穩妥,才為佛教各宗所歸。大師因而又作《念佛歌》積極提倡念佛法門:

念佛好,念佛好,念佛乃是隨身寶。每日若念千聲佛,三世之罪皆能了。三世無罪增福壽,一生安樂有多好。多作功德福無量,當仁不讓善中行。幾句俚言警善士,念佛之士早開覺。22

1 參見於淩波,《弘化東北的釋倓虛(1875——1963)》,見其著作《中國近代佛教人物志》,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2倓虛,《東林念佛堂舉行念佛七致詞》,《倓虛大師精華錄》,頁381,原泉出版社,1997年版。

3倓虛講述,《影塵回憶錄·後敘》,頁318,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4見《淨土十要》,莆田廣化寺版。

5 《念佛論》,《倓虛大師精華錄》,頁30。

6同上,頁24

7《佛之名號淺釋》,《倓虛大師精華錄》,頁183。

8 《念佛論》,《倓虛大師精華錄》,頁31。

9《影塵回憶錄》,頁294。

10《佛之名號淺釋》,《倓虛大師精華錄》,頁182—183。

11《影塵回憶錄》,頁294。

12《東林念佛堂舉行念佛七致詞》,《倓虛大師精華錄》,頁381。

13 《影塵回憶錄》,頁294。

14 同上,頁,315。

15《念佛論》,《倓虛大師精華錄》,頁21 —22。

16《念佛與往生》,《倓虛大師精華錄》,頁194

17 《佛七開示》

18 同上。

19 同上。

20 《念佛論》,《倓虛大師精華錄》,頁25。

21同上,頁26。

22《念佛歌》,《倓虛大師精華錄》,頁195。

 
 
略論供養三寶
◎常 靜

皈依三寶學佛的人,應當常常以清淨心憶念三寶功德。並根據自己的能力以其或多或少的諸供養具而為供養。這是三寶弟子培養自己的福德之事,也是自己依正二報的莊嚴因行。所以,佛弟子應該歡喜虔誠地時時在三寶前隨順自己的能力供養佛、法、僧三寶。

對於供養三寶,《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戒品》中說,於日日中,應於三寶前,以其或少或多諸供養具而為供養。若未廣設供養,最低限度亦應做到「下至以身—拜禮敬,下至以語—四句頌贊佛法僧真實功德,下至以心—清淨信隨念三寶真實功德」。這就是說,即以身語意三業供養。

同是供養三寶,《寶云經》中,不但很具體地說明了甚麼是供養三寶,還詳細地指示了對於三寶的供養方法,如經第一卷說:「云何名菩薩恭敬施具足?供養佛,供 養法,供養僧。香花伎樂繞如來塔,涂掃佛地,若諸朽故崩落,修治嚴飾;如是名為恭敬佛;恭敬法者,聽法、讀誦、受持、書寫、解說,思惟其義,如法修行,不 顛倒取義,是名恭敬法;恭敬僧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種種雜物,供給所須,奉施於僧。乃至貧下無所有進,當用淨水敬心持施,如此施者,名恭敬僧施。 若能如是供養三寶,是名菩薩恭敬施具足」。

供養有十種差別,《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說:「當知供養,略有十種:一、設利羅供養;二、制多供養;三、現前供養;四、不現前供養;五、自作供養;六、教他供養;七、財敬供養;八、廣大供養;九、無染供養;十、正行供養。其略釋如下:

1.設利羅供養,設利羅舊譯為舍利,這裡是指如來的色身。設利羅供養,就是供養者親身現前供養如來的色身,是名設利羅供養。

2.制多供養,制多義譯為塔廟,就是在為如來所造的一切塔廟前,無論為新為舊,廣設各種供養,稱為制多供養。

3.現前供養,就是供養者,在對如來色身或如來的塔廟,親身面對其前而設供養,是名現前供養。

假使供養的人,於如來所,或如來制多所,現前施設供養品時,發起增上意樂相應的清淨心,作如是的思維:「若一如來法性,即是去來今世一切如來法性。若一如 來制多法性,即是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所有如來制多法性,是故我今供現如來,即是供養其餘三世一切如來。供現制多,即是供養其餘十方無邊無際一切世界,若 塔、若龕、若台、若故制多、若新制多,當知是名菩薩俱供現不現前的一切如來及以制多。」

4.不現前供養,即供養者,於不現前一切如來,及如來塔廟,作如是的觀想:我 現前普為三世一切如來,一切十方如來塔廟,施設供養,當知是名唯供不現前如來及塔廟。又若於佛涅槃後,為供養如來故,為如來造形像,或塔廟,或龕台;隨己 能力,造一造二,乃至百、千、萬、億,而設供養,亦是不現前供養。

5.自作供養,即供養者,於如來所,或如來塔廟所,欲設供養,為了恭敬,唯自己親手作供,不使人代作或幫供,是名自作供養。

6.教他供養,供養者為令所餘情皆能培植福德,發心供養三寶,於如來所,或如 來塔廟所,欲設供養時,於諸供品,非唯自作,亦勸父母、妻子、朋友等,令於如來所,或如來塔廟所,隨力隨能,作諸供養,當知是名教他供養。若於貧苦無力興 辦供養的有情,興慈愍心,將自己供品,佈施與他,令其於如來前及如來塔廟前持用供養,願其召感福樂果報,但自己無所供養,是名唯教他供養。若自己於佛及塔 供養,亦施他令供,是名自他俱共供養。

《瑜伽師地論》說,若唯自己供養,應知獲得廣大福果,若唯教他供養,應知獲得大大福果。若能自他俱共供養,應知獲得最大福果。為無有上。

7.財敬供養,若於如來及塔廟,以諸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熏香、末香、華鬘、伎樂、幢、蓋、幡、燈、金、銀、琉璃、珍珠、瑪瑙等而為供養,是名財物供養。

8.廣大供養,即於前面所說財物供養,長時施設。此復七種:若眾多、若微妙、若現在前、若不現在前、若自造作、若教他造作,若淳淨心,猛利勝解現前,而為供養,即以如是供養所種善根,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是名廣大供養。

9.無染供養,這有六種:一、自手供養,即於施設供品,不懷輕慢心,令他代 供,為虔誠恭敬,唯自手供養。二、殷重供養,即令他供養時,自己不住於放逸懈怠,而住於恭敬供養心。三、不散漫心供養,即於供品,不雜貪等煩惱而為供養。 五、不於信佛國王大臣諸貴勝前,為得財位等故,詐設種種虛事供養。六、以清淨物供養,不以三寶不受用的東西,如蔥蒜等,及一切有毒之物設供養,唯以清淨物 品而為供養。如是六種,說名無染供養。

以上所說的財物供養,於諸財物,若自力所集,或從他求得,由勝解心,從具自在所得等,能為供養,當作觀想化身千、百、萬、億於十方一切如來及塔廟供養,恭 敬禮拜,則能獲得廣大福德資糧。又若自己無力集諸財物,亦無從他求得,及無眾具自在,而可施設供養,以淨信勝解心隨喜一切有情供養一切如來及塔廟的功德, 如是用勝功力,亦能集獲攝受菩提的無量福德資糧。學佛的人,於此善巧方便,應勤修學。

10.正行供養,依正法修行,以此正行為供養,是為正行供養。如於少時分,普 於一切有情,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於一切諸行修無常苦空無我想;於涅槃修勝想;於佛法僧修隨念想;於一切法發生忍智信解;於離言法性的真如生起無分別無相 心住;於所受屍羅守護無犯;於奢摩他毗缽舍那精進修行;於一切波羅蜜多及諸攝事精進修學;如是等正法行,雖以少少時分修習,其功德亦最勝最妙,最為無上, 長時修習,則功德不可思議,能迅速圓證無上菩提。

以上所說的十種供養,是以如來為供養境說,對於法和僧,也應修學十種供養。因此《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四說:「由此十相,應知是名具一切種供養如來;如供養 佛,如是供養若法若僧,隨其相應,當知亦爾」。意思是說為佛弟子當以十種供養為標準,廣設供養,施於三寶,以求圓滿福德。

在十種供養中,財物供養和正行供養應引起重視。修財物供養時,應以至誠恭敬,及廣大菩提心為主,物品豐盛美妙,則在其次。如《阿奢世王授決經》中,貧女供一燈,如來為她受成佛的記,即是最好的例證。該經說:

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時,阿奢世王供養佛,飯食結束時,佛陀回到祗園精舍。國王對祗婆說:「今天供養佛,飯食已經結束,還有其他適合供養佛的嗎?」祗婆說:「那祇有多燃燈了。」於是國王就下令設置百斛麻油膏,從宮門一直到祗園精舍,廣設燃燈供養。

當時有一貧窮的老婦人,常懷恭敬心,想供養佛,但卻苦於沒有錢財。那天,她見到國王作功德,便心生感 念,於是用乞討得來的兩錢,到賣麻油膏的人家買油膏。賣油膏的人說:「您這麼的貧窮,討得兩錢,為甚麼不拿去買食物呢?」老婦人說:「我聽說生佛世很難, 百劫一遇。我有幸生在佛世,卻沒有甚麼供養佛,現在看到國王作大功德,我生起了供養佛的決心,雖然我很貧窮,但也想為佛堂點燃一燈。「賣油的人聽她這麼一 說,就給了她兩錢的麻油。於是老婦人便到佛前,點燃了該燈。婦人想到這兩錢的麻油祇怕燃不到半夜,於是就發願說:「假使我來世能成道作佛,我將讓油燈日夜 點燃,光明永遠不會消失。」隨後,她就作禮離去。

第二天天亮前,目連去巡視燈供,發現國王的燈盞,光亮已經變得很微弱了,唯有老婦人的燈盞,卻燈炷如新,光亮異常。等到天亮以後,目連用扇子去息滅燈盞時,卻無論如何也熄滅不了老婦人所供的燈盞,而其他的燈火已經都滅掉了。於是目連感到很奇怪,就跑去問佛陀。

佛陀就告訴他說:「這盞燈火,不僅用手,就是傾四海的海水來澆潑,暴風來吹襲,也不能熄滅,因為是它 的主人發菩提心所佈施的。一個人在佈施時,假如居有輕慢心或另有沽名釣譽的企圖,所得的功德一定很微薄,即使佈施很多物品,也是有為的功德。」就在佛陀說 完這些話的時候,老婦人來朝禮佛陀。佛陀就很慈和的伸出手,撫摸她的頭頂,為她授記道:「在未來阿僧祗劫中,你將成佛,佛號燈光,具有十種佛陀的尊號。

從這則故事中可以看出,以財物供養三寶,並不在於你供養的多少,關鍵在於你在供養時是否懷有至誠恭敬的心。

在我國也有許多勸人供養三寶的佛教故事。有一則也是關於貧女供佛的,故事說:一 個年輕的貧女,她對佛很虔誠,常常去寺院拜佛,但是她的生活非常困難,常常拿不出甚麼供養的物品,對此她的心裡深感憂慮。終於有一天她賣舊衣服得了些錢, 於是便用這些錢買了酥油送到寺院裡。當時的方丈聽說了這事後,親自到山門外迎接她,還為她講解了佛法。後來,這位貧女適逢因緣,成為了一位貴婦人。她並沒 有忘記佛的恩典,因此,命人送了很多錢財給寺院,並親自坐了轎子去上香。但是這次,方丈並沒有出山門來迎接她,祇是讓一個小沙彌接待她。對此,貴婦人很不 滿意,她氣衝衝地找到方丈質問他為甚麼對她的態度前後不一?方丈說:「你以前來寺院朝拜,供養的東西雖少,但是懷著的是很虔誠的心來的,所以我去迎接你, 而現在你雖然供養了眾多的財物,但卻是懷著貢高我慢的心而來,因此我不迎接你。」聽了方丈的話後,貴婦人深感慚愧,馬上向方丈懺悔自己的過失。

在供養三寶的諸供養中,以正行供養為最上。所謂正行供養,就是諸經論中所說的法供養。如《寶云經》卷六云:「善男子!菩薩復有十法,名善供養佛。何等為 十?以法供養於佛,以拔濟眾生供養於佛,以教化眾生令立諸善根供養於佛,常與一切眾生利供養於佛,不舍願行供養於佛,不舍菩薩所行供養與佛,言行相應供養 於佛,心無疲厭供養於佛,不舍菩提供養於佛,不以財施供養於佛。何以故?善男子!如來法身不待財施供養,唯以法施供養為上;以具足供養利益眾生,令得安樂 常獲善利。善男子!若不能利益眾生,放舍善法,所作無厭,好喜妄語,志意下劣;心生疲厭,離菩提心;有如是等,不能為諸眾生而作利益。何以故?菩薩要依眾 生修諸功德,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無眾生,終不能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為具佛道,以法供養為最第一,不以財施為真供養。善男子!具此十 事,是名菩薩能善供養」。

對於法供養的不可思議利益,還有許多經論都有全面的論述。如《瑜伽師地論》四十四卷在說完十種供養以後也說:「如是供養(正行供養),為最第一,最上最勝,最妙無上。如曇倍(曇指數極義微細義)。」

從諸多經論中我們可知正行供養的殊勝,所以就更應該以修學正行供養為主,尤其是作為出家的佛弟子,承擔著住持佛法,續佛慧命,教化眾生的責任,更應該修學正行供養。

恭敬供養三寶有許多功德,對於諸種功德,許多經論中都有所論述。如在《希有校量功德經》中,阿難請問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得多少 功德?世尊告阿難言:「此閻浮提地縱廣七千由旬,形如車廂,南陝北廣,假使善男子善女人,滿一百年,持於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於四事具足供 養,恭敬禮拜;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塔廟,皆以香花酥油燈燭做倡娛樂,繒彩幡蓋,種種供養。於汝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的福多否?阿難白 佛言:甚多世尊!佛言阿難,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純淨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於彼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 所不能及。」

《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金剛經》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以上論述了供養三寶的十種供養,並重點介紹了其中的以財供養和以法供養三寶的殊勝,旨在給現代學佛者以通俗介紹,使他們真正明瞭供養三寶的意義,從而對三寶生起真正的恭敬心。

 
 
如何親近供養地藏菩薩(下)
◎心 悲

(續上期)

如何成熟和地藏菩薩的因緣?

問:我和地藏菩薩的緣份甚麼時候到來呢?

黃老師答: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眾生,與三寶結緣的情況都不同。

正法時期佛在世時,世間福報極大的人,或因為追求真理而親近三寶,或因為羨慕佛之相好而親近三寶。譬如《地藏本願經》中的長者子,有極大的福報,生值佛世,並因為羨慕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千福莊嚴之相好,向佛親自問法而入道。

到了像法時期的婆羅門女和光目女,福報就差了些,都是因為母親死了,知道母親死後很難不下地獄,在熱惱、煎熬、逼迫、痛苦底下,才去求佛、親近佛的。

像我們這樣到了末法時期的眾生,幾乎沒有人是因為追求真理或羨慕佛之相好而親近三寶,甚至連母親的死或母親死後要下地獄的苦和怕,都還不足以做為我們親近三寶的動力。我們祇有在被自己的蠢、惡、苦、罪、怕嚴重逼迫底下,希望有所覺悟和解脫時,才會親近三寶。

佛陀和地藏菩薩在《地藏本願經》中說:此時此土的每個眾生,都是「剛強難化習惡罪苦眾生」。為甚麼「剛強難化」呢?就是不肯去承認面對自己的蠢、惡、苦、 罪、怕。但是終究都得面對!因為當無常大鬼、無常小鬼現身的時候,當主殃鬼王、散殃鬼王、主疾鬼王、行病鬼王、惡毒鬼王的部下現身的時候,每個人盡管可以 不去看自己的蠢、自己的惡和自己的罪,但是那個心中的苦和怕是覆藏不住,想躲都躲不掉的。

所以,祇有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自己經歷過種種蠢、惡、苦、罪、怕之後,當我們再也承受不了恐怖和痛苦的煎熬時,再也拿不出自己的辦法來覆藏我們的蠢、惡、罪時,我們才會願意親近地藏菩薩,那就是我們和地藏菩薩緣份成熟的時候了!

不過,我們現在有一個優勢,就是——我們已聞地藏菩薩名、已見地藏菩薩形、已知地藏菩薩功德——和地藏菩薩結上了初緣,知道祇要我們緊急求救,地藏菩薩一 定救拔我們。不像那些沒有和地藏菩薩結過初緣的人,祇有硬挨硬頂下去了;不止硬挨硬頂去度過今生的老、病、死,還要經歷未來下三趣無數生死的生、老、病、 死苦。因此,當我們痛苦、恐怖、逼迫、煎熬的時候,我們永遠是有選擇的!

 

請地藏菩薩「全與負」

問:我和地藏菩薩結緣有半年了,怎麼天天念地藏菩薩聖號,還突然病倒了?

黃老師答:這件事應該怎麼正確理解呢?——這件事是地藏菩薩的「巧安排」,是地藏菩薩對我們疼愛的巧安排。

因為我們雖然供養地藏菩薩,稱念地藏菩薩聖號,禮敬地藏菩薩,但是並沒有完全地信任地藏菩薩,沒有把我們心裡最大的怯弱、恐怖、逼迫、衰惱講給地藏菩薩 聽,沒有請地藏菩薩「全與負」(見《地藏本願經.利益存亡品第七》)。正是這些心裡面的覆藏和打壓,承受不了了,才讓我們這次「突然」病倒。

地藏菩薩發的深誓大願,就是要救拔我們這些習惡罪苦眾生;我們供養他、禮敬他、稱念他,就是因為承認靠「己意己力」已無法自救自拔,祇能愈搞愈糟,才要求 地藏菩薩的救拔。那麼,我們何不將心裡藏不住的怕、受不了的苦、頂不住的罪、停不下的欲望衝動,還有那身上挨不過的疼痛,交托給地藏菩薩,請地藏菩薩「全 與負」,准許地藏菩薩伸手?

所以說這次生病,正是地藏菩薩的巧安排——提醒我們,應該跟地藏菩薩把心裡的真話講出來,也就是用最真誠和勇敢誠實的心,來對待地藏菩薩。難道我們在地藏菩薩面前,還想要護甚麼面子?還有甚麼不好意思?

與地藏菩薩更結深緣——活得好、老得好、病得好、死得好

問:我朋友的母親癌症病危時,求了地藏菩薩,真的不痛、不苦了,她非常感謝地藏菩薩,但怎麼最後她母親還是死了?

黃老師答:《地 藏本願經.見聞利益品第十二》中,佛陀告訴觀世音菩薩:「若未來、現在諸世界中,六道眾生,臨命終時,得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至心歸依,是諸眾 生,永不歷三惡道苦。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塑畫地藏形象;……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癒,壽命 增益。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

所以,為甚麼有人求了地藏菩薩能夠不死?有人求了地藏菩薩還會死?除了上述《地藏本願經》中,佛陀告訴我們是因為每個人的「業報」不同,還有就是,如果求 得憂苦逼切,又有「好去處」,就會死;如果求得憂苦逼切,但還沒有「好去處」,就暫時不死。兩者都是佛陀和地藏菩薩為了疼愛我們,就看我們受不受疼了!

何況,有誰能不死?即使佛菩薩也都要「示疾」(見《維摩詰所說經》)、「示滅」 (見《大般涅槃經》)。但是的確有「好死」、「歹死」之分。有「好去處」者,是好死;沒有「好去處」者,是歹死。

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救拔,不是讓我們這個虛妄顛倒心更加增長——所謂希望老病死永遠不會發生,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永遠不會出現;而是讓我們在佛菩薩的加持 護念底下,建立起對生老病死、成住壞空、生住異滅的正確認識。認識到這些本來就是宇宙中的「基本現象」,是一切人、事、物都要經過的基本現象,不是讓它們 不發生,而是從怎麼樣正確認識它們,到怎麼樣正確地對待它們。

我們正是因為不能正確認識、不能正確對待這些基本現象,才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心神惱亂)」等八苦,否則一點也不苦,純是樂。

佛陀和菩薩的「示疾」、「示滅」,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再在「生老病死」這個問題上自欺、自騙,也不要再覆藏我們面對這些現象的無知、無力、苦和怕。

那麼,有沒有辦法對治這些現象?讓我們面對它們的時候,沒有苦,純有樂?沒有惡,純有善呢?

祇有用佛陀的辦法——佛陀說:「善人樂死,惡人樂生」(見《未曾有說因緣經》)。如果我們死的時候,比活著的時候還快樂;如果我們病的時候,比健康的時候 還快樂;如果我們老的時候,比年輕的時候還快樂,那麼我們為甚麼要求不老、不病、不死呢?難道我們捨樂而不為,偏要求苦嗎?

你會問:死的時候,怎麼會比活著的時候快樂?——因為我們親近了地藏菩薩,來接我們的就不是無常大鬼,而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將帶我們去更好的地方。

你會問:病的時候,怎麼會比健康的時候快樂?——因為健康的時候,心中勞慮,種種諸苦,五陰熾盛,煩惱不斷;病的時候,正好「鬆油門、踩煞車」,因病而和地藏菩薩、三寶結深緣,不再盲目地往前衝刺打拚,那個時候,生病比健康快樂得多。

你會問:老的時候,怎麼會比年輕時候快樂?如果老的時候,能夠在三寶和地藏菩薩加持底下,勇敢誠實面對過去生命的蠢行苦受、惡行苦受、苦行苦受,重新正確認識,開啟了智慧,那麼老的時候,就是人生的黃金收成期,不知比年輕的時候要有用、快樂多少倍。

所以,假如我們老了,比起年輕的時候,身體雖然無力,但是心更有力了,生命更有意義了,豈不有樂無苦?假如我們病的時候,身體若無痛無苦,而借著這個病跟 佛菩薩結了更深的緣,豈不是更好的事?假如我們死了,能夠到更好的地方去再活,長受地藏菩薩的守護長養,豈不是更美的事?

你朋友的母親跟我們示現的正是:最痛、最苦的病,可以不痛、不苦,還可以跟地藏菩薩結深緣,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不然,一個頭疼、牙疼,也可以把我們折磨得不死不活。更不要說一個完全沒病、沒老,也沒有面對死亡的年輕人,面對的卻是驚惶錯亂、憂閉悶絕的生命,那叫甚麼快樂?

所以我們不要給自己的錯謬思想綁住,認為不老、不病、不死就是不苦,就是快樂,那是完全違背真理的想法,看看:有多少健康的年輕人,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用,卻發瘋、自殺、吸毒、酗酒、犯罪……停不下來和身邊一切人、事、物惡性互動!難道他們活得好?活得快樂?

我們現在跟地藏菩薩結深緣,為的是甚麼?不是永遠不死,而是要活得好、老得好、病得好、死得好!

(備註:本文由東山講堂心悲提供)

 
 
隨筆禪話
◎秦孟瀟

談「生與死」

青年人和老年人因某些事情得不到解決,而走上自殺的道路。越是物質文明發達的社會,這種現象越為普遍存在,諸如日本、美國等國家最為顯著。社會學家包括政治家、宗教家、心理學家,哲學家等等,都無法解決這社會問題。

有人問我:「佛教能解決這樣的問題嗎?」我回答他們說:「佛教的教義,可以說,是專門解決『生與死』的重大疑難問題,諸如生,從何而來?死,從何而去?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其重點就是解決『生』與『死』的根本大事。」

一個真實修行人,他能掌握自己的生與死的主動權!可以知道自己「時之將至」,並為自己後事作出相應的安排,特別是密教的喇嘛上師這等聖人,能預先知道來世 命運的一切,諸如生往何處?父母是誰?都能預先寫在「保密」的遺囑中,一清二楚。在顯教的高僧大德中也是一樣,把握自己的生死命運,事例確實不少。

何謂「超度」

佛教提倡孝道,教人知恩圖報。可是有時想報父母恩時,子欲養而親不在,該怎麼做?佛就教人用超度的方法,所謂超度是超越空間的遙遠感應力。這不是一個人的 力量做得到,而要集合眾人的力量。佛教說明三世因果,亦有解釋生命流中的六道輪迴,人死後隨生前所做的善業或惡業,往生天界或轉為人,亦會沉淪地獄為餓 鬼、畜生。超度法會,為使孝子賢孫對過去父母盡孝道之機會。在法會中,若能為先人敬立牌位,懷誠懇思念之心,經過法師們的群體念誦力,這種善的意念,將會 通過上天乃至地獄,直達受超度者的心中,如已登天上或轉人身,其心立即會受感應,原為善心者,更充滿善的傾向。如未發善心者,會即發善心,憑此善的動力, 作善行受善果。如先人不幸在苦界中受苦者,其心亦會受感應,頓時懺悔所作之惡業,恍如茅塞頓開,化惡意為慈愛、化暴戾為柔和,可得轉苦為樂,脫離苦海。用 至誠心,立位紀念,以超度法會之力量為去世者增善除惡。

「功德」含義

「功」指做善事,「德」是指福報,兩者互為因果。「德」即「得」,修功有所得,所以稱「功德」。佛門給予對佛教有貢獻者以「功德」之銜。比如,稱供養僧人,方便寺院的施主為「功德主」,有行善之德的人,讚歎為「功德無量」。

「功德」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靠時時、事事積聚起來,「功德」需要積累而成。由少至多,稱作「積」,由低至高,稱作「累」。「德」不積不崇,「功」不累不大。一個人做一二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勸人多行善,以善待人,也是「積功德」之舉。

佛度眾生,功德最大。幾乎所有的佛經,都要讚頌佛的功德。佛的功德被稱作「功德聚」。《涅槃經》的頌詞是:「如來無量功德聚,我今不能廣宣說」。《浴佛功德經》的頌詞是:「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聚」。祇因諸佛功德無量,世人都欲求其保佑,以祈賜福。

要得福就要供養佛。《三藏法數》說:「若能恭敬供養佛、法、僧三寶,非但成就無量功德,亦能獲其福報,是名『功德福田』。」《無量義經》說:「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芽。」總之,遍種功德田,能收穫福果,多積功德,多做好事。這是佛經勸人向善的宗旨。

 

慈悲精神

有信眾提出疑問:「家裡有蟑螂、蒼蠅、螞蟻、蚊蟲,乃至老鼠一類害蟲,該怎麼辦?是不是也『放生』呢?」

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來,確實使對方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答好了。在佛經上也有類似的例子:當比丘(和尚)們的浴室,浴池由於多日未用,滿生小蟲,負責清理 的比丘,不知如何處理!佛說:「除盡污水,清潔浴室。」比丘說:「會傷蟲!」佛說:「不為傷蟲,是為清理浴室。」於是比丘釋然。這個例子是說為了維護人類 生活環境的衛生,予以清理打掃,目的不為殺傷蟲類,因此,不算殺生。當然,不得用藥物噴射殺蟲,祇能以打掃,清理,消毒的方式來防治或退治蟲蟻的進入和繁 殖。如果環境經常保持整齊,清潔和消毒完善的狀態,縱然有蟲蟻,也不會太多。

佛家倡導戒殺的目的,是發揚慈悲精神,消除暴虐的嗔恨心!對於弱小的生命,能夠減少傷害的機會,是慈悲的表現!如果明知殺生而心無悔意,便是沒有慈悲心。

若能對弱小生命有不傷害的心,推而言之,更不會傷害到人的生命了。人與人之間缺少慈悲心,以致造成無視生命的價值,一切禍害無有間斷,便是人類不得安寧的根源所在。

貪念不實

有位年青人懂得佛理,能說會道,經常出入佛堂,跟四眾佛弟子非常和睦,予人的印象不錯。他是個生意人,嗜財如命。自從信佛以後,有了較大的轉變,但尚未能根除貪念。

他對「六合彩」有極濃厚的興趣,每逢星期二、四兩天,必定會往馬會去買彩券,所謂風雨無阻。有一次,他填好了一張六合彩的號碼,忘記去買了,這天下大雨, 狂風不息。他家住半山區,然而沒有私家車,出入不方便。為了未能買進六合彩,弄得心神不定。這樣大的風雨,應該放棄了。可是他貪心頓起,心想如果搖出來的 六個號碼正好是自己買的,那該有多大的損失啊!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走來走去,怎樣也定不下心來,為了止住自己不安的心,走進房裡去參禪打坐,仍打消不 了買六合彩的念頭,他想還有半個多小時了,再不出去買,就喪失機會了,他終於乘的士去買了。結果並未中獎一場空!可謂貪念不實,頓成泡影。

儒釋兩教

佛家講「五戒」、「十善」與儒家講「五常」、「八德」相參證。印光大師說:「言戒善者,五戒不殺即仁,不盜即義,不邪淫即禮,不妄語即信,不飲酒,則心常 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現,即智。五戒全持,不墮三塗,恆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又說:十善者,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指不搬弄 是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可見,仁、義、禮、智、信,是儒家一貫強調的「五 常之德」,而印光大師以佛家「五戒」參證,乃上述儒佛均以「孝道」為本的展開。在其後來的《道德叢書序》一文中,則進一步指出,近代以來,歐風東漸,舉中 國聖人所立之法而悉棄之,以學泰西之新文化。而變本加厲,廢經廢倫,廢孝免恥……則人道幾乎息矣。於是有心人世道人心之人,群起而挽救之。或提倡佛學,或 著述善書,無非欲人咸知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以自明其明德,而止於至善之地。這是中國儒家的傳統文化道德觀。

禪定功力

由「凡人」到「成佛」整個過程中,起關鍵性作用的是「禪定」,沒有它發揮積極作用,「凡人」是無法達到「成佛」的境界。

禪定,是佛教譯語中特別的譯法,「禪」,是印度梵語禪那的簡稱,其義為「定」、「思維修」、「功德叢林」等,故「禪定」是華、梵兼稱。這是從其名稱上來解說的。

若從其意義上來說,一個修行人,能攝受散亂心專注一境,即是所謂「定」;攝心繫念一種法門,能出生種種三昧,即是「思維修」;依於禪定能出生種種功德,即所謂「功德叢林」。總括來說,禪定是修菩薩道者的一種調心方法,它的目的是淨化心理、鍛練智慧,以進入諸法真相的境界。

由此看來,禪定是修菩薩行所必經過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禪味不可著,死水不藏龍,正是糾正認手段為目的的錯誤。有人要問:為甚麼要修禪定?因為常人處於 複雜的社會中,沒有「定力」的人,心猿意馬,不能把握事物的真相,好像狂醉的人對事物的好醜是非,都失掉辨別的能力,我們「散亂心」正是這樣。雖然,有些 人知識豐富,有一定的較高的判斷能力,但畢竟不是從禪定中出生的智慧而終有所蔽;好像風中點燈,雖能發光照物,也仍是模糊不清。有禪定功力的人,能徹底洞 悉萬事萬物的實相,這叫做「禪定波羅蜜」。

金山寶物

金山寺是禪風很盛的古剎叢林,故歷代高僧輩出‘該寺始建於晉明帝時,距今約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計有八十一代方丈。金山寺藏有國家一級文物,非特殊情 況,一般人是無緣分見得到的。在金山觀音閣藏有「周鼎」、「銅鼓」、「玉帶」、「金山圖」四寶。先說周鼎,它是周宣王時代的銅器,距今二千七百多年。在道 光年間出土於陝西省,幾經轉手,一八四八年被湖北省葉志生贈送金山寺收藏。還有銅鼓,是一種鼓狀銅器,高八寸八分,徑一尺五寸七分,重廿三斤八兩。傳說是 三國時代諸葛亮發明的,行軍時可為炊具,作戰時可擂鼓,又名「諸葛鼓」。再有玉帶,傳說是宋代蘇東坡和佛印和尚鬥智慧,回答不出佛印的偈語,輸給金山寺作 鎮山之寶。據說金山寺方丈佛印正在打坐,東坡闖入禪房,佛印說:「學士此間無坐處。」蘇東坡說:「願借四大為座!」佛印靈機一動,便和東坡打賭說:我有一 問,請你回答,如答不出,將玉帶留給金山寺。東坡恃才欣然答應。佛印說:「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學士哪裡坐!」東坡一時竟回答不出,祇好將玉帶解下,金山 寺遂作為鎮山之寶,直傳至今。

談《白蛇傳》

提起金山寺必然會想到羅曼蒂克的帶有「仙」、「妖」色彩的愛情故事,這是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一段婚姻破滅的悲慘故事,宛似東方情調的「羅密歐與朱麗 葉」。金山寺與愛情有甚麼瓜葛呢?在中國城鄉誰都知道《白蛇傳》的故事:「許仙遇到了艷麗而賢淑的白娘子,他倆倩影不離,恩愛異常,過著雙宿賦居的幸福生 活。偏偏又撞到了金山寺方丈法海老和尚,識破白娘子是一蛇精變為人形,故阻止兩人相戀,許仙在法海和尚勸導下,躲在金山寺修道不肯返回家門。白娘子為了挽 救許仙,同婢女小青青結伙一批蟹兵蝦將,水滿金山寺,玩盡一切神通法術,終於無法破除法海和尚布下的『袈裟鐵圍陣』,幾個回合下來,白娘子、小青青敗陣下 來,鑽入『白龍洞』竄逃往杭州雷峰塔去了」。這段「人」、「蛇」相戀的愛情故事,迷惑了不少觀眾,是很有影響力的愛情故事。而今金山寺依然在,還有深不可 測的「白龍洞」在,並塑有「白娘娘」、「小青青」的石雕像,英姿颯爽。你會有甚麼遐想呢?

 
 
世出世法
◎楊 釗

菩薩重因

「菩薩重因,眾生重果。」這裡說明了菩薩和眾生所注重和關心的東西不同。

作為「覺悟了的眾生」,明白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有得必然有失,有收穫,必須付出。要別人尊重自己,自己必須先尊重別人,想要經常得到別人的幫助,自己必 須培養樂於助人的習慣。要金錢收穫多,自己必須在金錢上支持和幫助別人,要經常有創意和獲得良好的意見,自己就要有學習的精神和謙虛的態度,因果循環,道 理簡單而顯淺。

但作為「沒有覺悟的眾生」,祇關心的是目前,祇注重的是現在,每一件事先考慮對自己有甚麼利益,有甚麼好處,有的則做,無的則不做;拿工資是應份的,做工 作則是多餘的;拿工資時開心、愉快,工作時辛苦、討厭。他們總想食飯不用付錢,拿了工資不用幹活。雖然天下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但一般的凡夫還是希望、希 望,等待、等待……。

直至有一天,生存的需要,令他們不得不工作,不得不幹活,他們終於被迫要工作、要幹活了。這種情形稱之為「困而知之」,也就是說,在現實中、在困苦中而知道了一些道理。

另一種情形,就是在別人的經驗中,從父母的教育中,從學校的學習中,從社會的現象中,知道要有所得,必須要付出,拿了工資就要辦事,並且在實踐中體會了這種道理,稱之為「學而知之」。

還有一種人,生下來或者在少年時期便有危機感,有憂患意識,要把家庭的責任挑起,把企業的責任挑起,把社會的責任挑起,這種人稱之為「生而知之」。

「生而知之」者稱為「先知先覺」,「學而知之」和「困而知之」的人,稱之為「後知後覺」。當然,社會上還存在不少「不知不覺」的人。

道理雖然簡單而顯淺,但要相信,並在工作中、生活中落實,卻是不簡單,不顯淺了。原因在於一般人具有天生的「惰性」、「傲慢」和「貪婪」。

「惰性」令人「好逸惡勞」,也就是喜歡安逸,討厭辛勞。

「傲慢」令人有成績的時候沾沾自喜,自以為了不起,差不多,不求繼續學習,不求進步。

「貪婪」令人事事插把手,事事都想做、事事都去做,但沒幾件做得好。

所以,要想成為卓越的企業人,必須三戒:「戒驕、戒惰、戒散」,不能驕傲,不能懶惰,不能目標太多。

「覺悟的眾生」既然發覺了「因果定律」,也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日子一到,一切都報。」明白其中的利害,因此「坐言起行」,把 理論落實到行動上。「覺悟的眾生」稱之為「菩薩」,把利人利己的事業落實到行動上,稱之為「行菩薩道」。所以「覺悟的眾生」祇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力而 為,問心無愧;但知日日行好事,不問回報有多少。一切都是在「因」中下功夫。因為「菩薩」相信,祇要種善因、結善緣,其結果一定是善的、是好的。

在現實的社會中,卓越的企業,從來就是「顧客導向」的,祇要以顧客為中心,為顧客著想,為顧客辦事,提供「超值」產品和「超值」服務給顧客,才能得到顧客 的欣賞、擁護和忠誠。這裡說的「顧客」不單是指外面的顧客,同時包括企業內的「員工」,祇要心中有員工,真心真意地為員工謀福利,才能贏得員工的支持和參 與。所以,全面優質管理「四大支柱」中,其中二項是:「顧客導向」與「全員參與」,若能加上「卓越領導」和「不斷改善」,那麼企業便能邁向「全面優質」。

至於不會「自省」、「不會檢討」的眾生,由於多生以來的宿因,形成習慣,一般來說,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為第一要務」,如果是「利己利人」,尚且 可以,但很多時候,我們是自覺、不自覺地做了「損人利己」,甚至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如果我們每天都做「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己」的事,試想想:我 們的將來會怎麼樣呢?

所以,「自我反省」、「自我檢討」很重要,祇有培養「自省」和「自我檢討」的習慣,才能做到「自覺」,也就是「自我發覺」,祇有「自覺」才能「自我改正」,到「自我完善」。

所以,「自覺」然後才能「意誠、正心」,然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也就是,「自覺」然後才能「意誠」,「意誠,才能心正」,「心正」才能「修身」,修正不善的行為,才能思善、言善、行善;祇有逐步去惡、行善,才能凝聚周 圍的人,團結周圍的人;有了團隊,稱之為「齊家」,「齊家」才能治理好企業;能治理好企業的人,才能為社會服務,才能把大眾的事情辦好。

 
 
天寧寺:塔在身中 鐘在心中
◎光 力

二○○ 六年三月二日下午,我們「考查團」一行五人離開金山,來到常州天寧寺。恰逢天寧寺方丈松純長老前往台灣。志軍法師和恒模法師接待了我們。天寧寺位於常州市 中心,始建於一千三百年前的唐貞觀年間,前面可俯瞰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後面緊依著常州第一大公園紅梅公園,號稱「東南第一叢林」。一千三百多年後,方 丈松純老和尚發起大心,籌資1.8億元。運用現代技術,建造了一座唐宋風格的寶塔。

天寧寶塔拔地而起,塔高153.79米,可能是中國乃至亞州之最,全塔使用了六千五百噸鋼材撐起塔身骨架,用了五百立方米的珍稀楠木建成柱、欄、吊頂、樓 梯和扶手,使用了一千噸銅鑄造塔頂的金剛寶座塔剎及層層飛簷上的五萬張青銅銘文瓦;使用了一千立方米漢白玉雕作塔座四周的一千個小寶塔,及一千塊刻有佛教 經文的碑林;使用了四千塊蘇州禦燒製的羅磚裝飾地面。單憑這一組數字,就足以使天寧寶塔成為佛教建築史上的奇跡。而她魏峨的形相、莊嚴的氣勢、古色古香 之韻味,更是佛教藝術之林的瑰寶。她的整個構思及每一個細節,無不反映著無愧於天下第一、有志於世代傳承的偉大發心。

走進寶塔,心中默念《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咒,一種奇異的感覺從心生起,整個寶塔幻化成七彩舍利,溶入我們的肉身之中。

志軍法師帶領我們從首層乘電梯,直到十二層,十二層的環形回廊內是世界佛塔的圖片展示及文字介紹,一出電梯口,就仿如置身一個藝術的殿堂。從十二層往上, 步行至頂層,頂層正中間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銅鐘。這可能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一口銅鐘。志軍法師介紹說,每年初一,市政府的主要領導都要登上寶塔,第一個撞響 銅鐘,向全市人們宣告新年的到來,同時為全市人們乃至無量蒼生祈福。

我請求法師讓我撞一下銅鐘。法師欣然同意,安排我站在撞鐘臺上,手扶撞鐘木,我用盡全力,向銅鐘撞去,一下、二下、三下。

吽!吽!吽!

這是鐘聲,是警醒世人的鐘聲,是開啟智慧的鐘聲,是激發無限菩提的鐘聲。

這是法音,是宇宙自然的原音,是熄滅煩惱的清涼之音,是眾生成就無限圓滿的微妙之音。

我站在撞鐘臺上,感覺低沉而又洪亮的鐘聲在身體裡,在神識裡,久久地轟鳴,久久地迴蕩。我體驗著「萬籟一聲吽,虛空碎無垠」的那種美麗而動人的感覺。

秦老說:塔是法身,鐘是法音,見塔如見佛陀,聞鐘如聆佛陀的妙語。

六十多年前,秦老還是十四五歲的時候離開了棲霞山律學院,又慕名來到天寧寺,就讀於天寧佛學院。六十多年後,秦老舊地重遊,自然感慨萬分。在大雄寶殿,秦老說:「從前,這裡有一口大鐘,現在還在嗎?」

恒模法師說:「還在呢,掛在大殿左側。」

秦老抬頭望了一下大殿左上空,果然見一口大鐘懸在半空。秦老欣慰地說:「好!好!鐘在就好。鐘在法音在。」

末了,秦老又問:「以前還有一個很大的木魚,還在嗎?」

恒模法師說:「以前那個木魚不在了,後來新置了一個木魚。」

秦老說:「好,讓我敲一下。」

法師移開護欄,攙著秦老到木魚前。秦老拿起錘子,「咚!咚!咚」地敲起來。

我想起郁達夫的詩篇:

這裡哪來的神明?人間再沒有這樣的境界!這鼓一聲,鐘一聲,木魚一聲,佛號一聲……

我也禁不住靈感大發;

鐘一聲,鼓一聲,木魚一聲,鐘聲鼓聲盡是法音;

入鐘聲,入鼓聲,木魚聲,人身塔身頓成法身。

 

靈隱寺:濟公活佛今安在

靈隱寺很有名,除了是因為它位處風光旖旎的西子湖畔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曾經出了個「濟公和尚」。

秦老曾撰文說,「濟公」確有其人,生於南宋初年,活了六十一歲,他是台州(今浙江臨海)人,俗名李心遠,出家後法名叫「道濟」。中國的老百姓幾乎沒人不知 道。「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電視劇《濟公》把濟公的形象表演得淋漓盡致。其實當時並沒人稱他為「濟公」,而是呼其為「濟顛」。有段文字這樣描 述「濟顛」:非俗非僧,非凡非仙,打開荊棘林,透過金剛圈。眉毛廝結,鼻孔撩天,燒了護身符,落紙如雲煙。有時結茅宴坐荒山顛,有時長安市上酒家眠。氣吞 九州,囊無一錢。時節到來,奄如蛻蟬。湧出舍利,八萬四千。說白了,這個和尚瘋瘋顛顛、飲酒食肉全無規矩。當時的臨寺向大和尚告狀,大和尚說:「法門廣 大,豈不容一顛僧耶?」這個深具慧眼的大和尚就是著名的慧遠禪師。

當我們走到院內的道濟禪師殿門前時,戒興法師介紹說:「自古以來,靈隱寺就不收皈依弟子,寺內的僧人都是外來的。而濟公是唯一的例外,當年慧遠禪師一見濟公,就知道他根器非凡,破例為他剃度。」

有位居士感慨地說:「慧遠慧遠,有慧眼啊。」

如果沒有慧遠,濟公將不可能是濟公,而祇是一個無名的顛漢,更不知會醉死何方。

濟公不僅早成佛果,神通廣大,而且慈悲心切,有求必應,更且腹有錦鏽,口出珠玉。我非常欣賞他的一首自述詩:「何須林景勝瀟湘,祇須西湖化作酒。和衣臥倒西湖邊,一浪來時吞一口。」這是何等的疏狂與自在,以致於我這等俗人不敢揣摩其中三味。

說實話,靈隱寺沒有給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因為到達的時候已近黃昏,山門口遊人如織,紅塵滾滾。知客師領我們到寺院內時,轉瞬間,遊人盡散,一種絕對的靜謐讓人感到恍若世外。

秦老問知客師:「靈隱寺打水陸嗎?」

戒興法師說:「不打水陸。」

秦老問:「那寺院的經濟靠甚麼?」

戒興法師說:「主要靠香金。」

聽到戒興法師的介紹,我的內心升起一種感動,前幾天到高旻寺,聽說那裡也不做水陸,當時內心也升起一種感動。我不是反對做水陸,而是對「不問衣食,祇事修行」這樣一種精神的由衷欽敬。

秦老又問:「木魚老和尚好嗎?」

戒興法師:「很好。他到江心寺去了。如果知道您來,他一定很高興。」

木魚老和尚年屆九旬,是佛教界不可多得的佛瑞,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詩僧。

秦老問:「木魚老和尚飯量如何?」

戒興法師說:「好得很,乾飯吃兩碗,稀粥吃三碗。」

秦老欣慰地說:「好哇好哇,能吃就好。」

當天晚上,戒興法師安排我們在靈隱寺用素宴,之後安排我們住在西湖邊的一個酒店。第二天遊過城皇廟便啟程去上海。靈隱寺匆匆的一瞥,祇留下深深的感動和久久的追憶。因為匆忙,我甚至沒有來得及留下一張照片。

聊且留下一首詩罷:

水在山中山在水,人遊畫裡畫遊人。

濟公活佛今安在?西子湖邊柳醉春。

(註:至本文發表時,木魚老和尚已捨報生西。這篇文章自然也看不到了。心中悵然,作聯一首以為哀悼:

彼情難料,最是世事無常;

斯人已去,唯有道風可鑑。

 
 
大師的風采
——星雲長老朝禮南海普陀山紀行(5)
◎ 釋正進

(接上期)大師的念「舊」思「故」,常續棲霞之緣,對棲霞山如此念茲在茲,我私下在猜想:這既是他本人從心裡往外願意與晚輩多結佛緣,也是他身在臺灣常懷赤子之心的具體而充分的體現。美麗的棲霞山,就是他老人家思念祖國的一個載體!

近距離觀察,我認為大師又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普普通通的一位長者、師公。他不擺佛門宗長的架子,雖然身高巍巍如山,舉步揮手之間,神采飛揚,流露出大將風 度;可他低聲說話,謙遜待人接物,甘願作一株菩薩樹下的小草。在普陀山禮佛參訪期間,他多次主動提出與法師和居士們合影,盡自己所能滿眾生願,並且和攝影 記者們有著良好的互動,幾次調度指揮圍觀的人群,為記者製造好的拍攝角度。在佛頂山慧濟寺後山門上車後,大師忽然想起還沒和道慈當家告別,於是,他起身離 座招呼站在遠處的道慈法師,直到握手言謝,他才重新坐回到原位放下了那顆心。在前往「南海觀音」的路上,他主動向工作人員揮手表示感謝!在南海觀音廣場, 大師巧遇負責此次梵唄讚頌演唱法會安全的武警支隊長,與其握手讚歎道:「你是現將軍身!」從這些點點滴滴,你可以體會到大師的那顆慈悲之心有多細緻入微, 隨時隨地和眾人永結善緣……

大師不僅是禪門泰斗,而且對中國源遠流長的書法藝術獨有情鐘。他是鑒賞家,又是書法藝壇的實踐者。在普濟寺禦碑亭前,大師駐足「海月常輝」的匾額下,道生 長老向他介紹說:「這塊匾是康熙皇帝寫的。」他點頭,說出兩個字:「端正。」來到禦碑裡面,一塊巨石碑矗立眼前,大和尚指碑而語:「這是雍正專為他的母親 立的碑。文章是他擬的,字是果親王寫的。」大師說:「文好,字也好!」走出禦碑亭,踏足平橋,如履波間,於中央又鶴立一亭,名曰「定香亭」。亭有一幅對聯 「心定一池大悲水、佛香三界藕花風」,氣韻不凡,字體飄逸。道生法師說:「樸老寫的這幅對子。」大師豎起大拇指讚歎道:「好書法!」在當日的晚霞中,大師 又立足於南海觀音上,在與戒忍法師合影後,他對周圍的環境流覽了一遍,然後對主席臺的橫額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書法發生了興趣,回頭問身邊的戒 忍大和尚:「誰寫的?」大和尚回答:「我寫的。寫不好。」大師評語:「有功力!」身後有人補充說「這字,還是前年大和尚寫的呢。」大師又說:「前幾年如 此,現在寫會更好。」

在歡迎大師和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的素宴上,大師談笑風生,聲稱不作五臺山五百羅漢,可他在宴會將結束時,用寫書法掀起了一個高潮,星雲大師在事先準備好的台 案前,準備寫字。那張宣紙是白色長方形的,大師用手拂了兩下,想要撫得再平整些,然後接過戒忍法師手裡的毛筆,稍稍運了一運氣,落筆書寫下了四個大字,之 後,先在左下方落下自己的名字「星雲」,接著才揭迷語一般寫就「戒忍法師」。一幅書法作品完成了。待我趨前正面觀賞,赫然入目的四個大字是「普世濟眾」! 此時,大師笑容滿面握住戒忍法師的手,戒忍大和尚說:「我聽從大師的教誨,按照大師的意思去作!」

把「觀音信仰」,帶向全世界,
來跟大家結緣。

西元二○○五年十一月一日的黃昏和夜晚,是值得普陀山人牢牢記住的。

當載著星雲大師一行的專車緩緩駛離佛頂山慧濟寺的後山門,在盤山公路上繞行,那普陀山的天幕已佈滿了彩雲和霞光。大師合目休息的雙眼,又被窗外色彩繽紛的 世界給征服了。他望著窗外的奇景,對坐在他後座的慈容老法師說:「明天的天氣一定晴朗?」慈容法師回答說:「和來時的天氣一樣,風平浪靜!」是的,明天早 上七點半左右,大師將乘船離開普陀山,去到另一需要他的地方去弘揚佛法。如同此時在普陀山一樣朝山禮佛講開示。正應了那句話,和尚四海為家,無家處處是家 啊!

同行的車上,戒忍大和尚同大師談起了普陀山的神異現象。因車在佛頂山,大和尚讓坐在身邊的淨旻法師,向大師和同行的臺灣法師們介紹孫中山先生當年在佛頂山 遇到的靈異的故事。於是,淨旻法師向大師說:「大師,當年孫中山先生在胡漢民、陳去病等陪同下,因察看象山、舟山軍港,坐船來普陀山遊玩。當登上佛頂山 時,孫中山忽然看見一群梵僧手裡舉著傘蓋,『仙葩組錦,寶幡舞風』,很隆重的樣子向他迎來。和尚的長相不像中國人,像印度人。而且,迎接他的隊伍中間還有 一個火輪在旋轉。他不認識,我們知道可能是『法輪』。正在孫中山感到詫異時,這個景象『忽杳然無跡』,瞬間就消失了。於是,他就問同來的人有沒有看到甚 麼,眾人回答甚麼也沒有看見。他就對身邊的胡漢民等說了剛才所見到的一切,他說,我的腦子裡從來沒有神異思想,為甚麼沒有神異思想的我能看到如此怪的『靈 境』?從佛頂山下山到普濟寺,由他口述,胡漢民先生執筆寫了《遊普陀志奇》一文,孫中山先生還在上面蓋了自己的名章。」車上的聽者議論了起來,大師說: 「『聖境』不可思議!」

戒忍大和尚接著說:「大師呀,去年九月十九淩晨,在這佛頂山上佛菩薩現了金身。有人看到是觀世音菩薩,有人看到的是西方三聖。整整四十分鐘。我們的沈小楊 副會長也親眼所見,是吧?」同車的沈副會長向大師證實確有其事,並說:「我們普陀山的電視臺,還把這一奇妙景象拍錄了下來了呢。」大師聽到此處,似乎感想 很多,大師聲地向車上的人說:「偉大的普陀山!偉大的三大寺!!!」

「去年我陪一批客人參觀普濟寺水陸內壇,當時許多人看見佛像在眨眼睛。」淨旻法師又說,「其中一個客人,用手裡自拍攝錄機錄了下來。中午在我那吃飯,他讓 我看,錄相上記錄佛像確確實實、真而且真,眨了四下眼睛。也是去年,觀音文化節期間,一個攝影師在落迦山上,無意中拍攝到一條五色金龍。我把這些都拷貝下 來了。」大師說:「要拷貝,把這些製成光碟,宣傳出去!」

說著話,大師的車隊已行至紫竹林,來到「南海觀音」菩薩的腳下,車穩穩地停在南海觀音廣場的石階前。眾人與大師拾階而上,此時的南海觀音廣場,活動座椅成 排,臨時搭建的舞臺莊嚴而大氣,已成了文化節閉幕式的會場。大師向南海觀音合十而禮。淨旻法師在一旁對大師說:「這尊菩薩像是九七年落成的。她左手結無畏 印,右手捧法輪,是當時妙老親自設計的。」大師問:「甚麼材料?」淨旻回答:「用的材料叫仿金銅,(整個佛身)重達七十多噸。臉部是整澆的,一噸半重,裡 面有十五斤黃金。」大師說:「黃金很寶貴呀!」此時戒忍大和尚插話說:「這個很奇怪了。我們當時送它到洛陽鑄澆時,他們飛機檢驗不出來。帶這麼多黃金,過 安檢時任何人沒有發現。奇怪啦!更奇怪的是,到了鑄澆的地方,(裝黃金的)整個箱子自動爆炸掉了,成了碎片。而在路上它就是不開啟,遮人眼目!大師,你說 怪不怪?!」眾人聽了嘖聲讚歎,和大師一同再次舉頭無限深情地瞻仰南海觀音寶相。大師提議要和戒忍法師單獨照一張合影,眾人向一旁退散,臺灣佛光山宗長星 雲長老和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在佛光熠熠的寶相前肩並著肩,成為歷史性的定格。在這定格中,他們的周身也有了慈悲和智慧的光輝!

當日晚上八點四十分左右,當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佛國之約」精彩的演出接近尾聲時,星雲大師在戒忍大和尚、普陀山管理局局長蔣寶華先生的陪同下,走上舞臺與 參加閉幕式的四千多觀眾見面,頻頻向歡迎他而熱烈鼓掌的人們揮手致意!在蔣寶華先生的提議下,星雲大師再一次向普陀山四眾弟子作重要開示,他說:「……尤 其是將來兩岸的和諧統一,更需要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精神和善巧智慧。大海阻隔不了我們這個本意……所以,我是在想啊,以後海峽兩岸統一,可能需要觀世音信仰 啊,來給我們協助……以觀世音的信仰為共同的精神指導,對於以後兩岸的統一,有促進作用!

觀世音菩薩不但是海峽兩岸佛教人共同的信仰,也是來普陀山朝山的人們的共同的信仰。我們應把這個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啊、慈悲啊,他的威德啊,帶向全世 界,來跟大家結緣。當然,有往就有來,全世界也會把觀世音菩薩的這種功德,再帶來到中國的。祇要我們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胸懷和善巧智慧,祖國大陸和臺灣不 但可以和諧統一,還可以使我們的祖國成為世界上最文明的、最富有的、最受人家尊重的中國。總的來說啊,祇要有菩薩的慈悲和智慧,美好的一切,都可以來臨! (全文完)

 
 
漳州佛教之旅
◎林志明

漳州,閩南的一顆珍珠,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垂拱年間,已在此建起了「郡」,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它座落在九龍江下游,山水秀麗,資源富庶,是閩南的糧倉,又盛產各種美味水果,還是聞名全國的水仙花的故鄉。 在眾多的福建籍學慣中西的著名學者(如嚴復、辜鴻銘、林琴南等等)中,林語堂的祖籍就是漳州薌城區的天寶鎮五里沙村,現在已在其附近建起了「林語堂紀念館」。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漳州的文化內涵之深邃,用人傑地靈來來形容漳州當之無愧。

啟 程

二○○五年十二月廿三日,我與外子喬尚明乘CZ3807航班從廣州飛廈門轉漳州。南山寺普法大和尚請漳州薌城區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莊宗沛居士到廈門機場迎接,並為我們此次漳州佛教之旅作了全面安排,使我們倍感親切和溫馨。

莊宗沛居士是一名高級教師,原漳州市教師進修學校的副校長,現除佛協的工作外,他還是漳州市政協委員,並任市宗教研究會副秘書長。由於有緣得到普法大和尚 的開示和關懷,退休後積極學佛,並協助佛協和大和尚作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二○○二年四月,莊居士以漳州市政協文史辦和佛協的名義寫信給在北京的繼母鄭麗都 女士,索要有關父親的詳細資料,包括他少年時的情況以及後來與佛教的因緣等等,因為漳州文史辦要收集整理他的生平事跡。繼母囑我與莊居士聯繫, 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資訊。此後,我便與莊居士有了多次書信及電話的交流。因此,當他舉著「林志明女士」的牌子在機場接我們時,雖然與他從未謀面,彼此卻已 經是似曾相識了。

我們於當日下午到達廈門。南山寺司機常師傅駕車來接,從廈門到漳州的一路上,我們向莊居士和常師傅瞭解了不少近年來該市的變化,像全國各地一樣,漳州也建 起了不少高樓大廈,進入市區,讓人眼花繚亂,已大不同於二十年前(一九八七年四月我曾隨父親訪問過閩南)。大約四點左右,我們到達了目的地——漳州賓館。

南山寺

十二月廿四日上午九時,莊居士陪同我們前往南山寺。這是我們此次到漳州主要參訪的地方,因為它與父親——林子青有著特殊的因緣。

記得在一九九七年六月,父親應邀赴新加坡作佛教之旅,我亦隨行,期間曾專門走訪了住在普濟寺的妙燈長老,他們曾在南山寺學習和生活過,闊別數十年,見面便回憶一九二九年在南山寺內南山小學的情景,兩人還興奮地唱起由當時的校長覺三法師撰詞的南山學校校歌:「海濱東來,天色已曉,四面汪洋望眺。萬綠叢中,霞波起舞,海王抱將紅日出。快快快,接引接引,........。」 兩位老人頓時變得年輕了,邊唱邊用手在桌上打著拍子。回憶當時,妙老是五年級學生,父親則任四年級班主任,但偶爾也曾為五年級代課,教國文和歷史。父親在那次贈送妙老的一本六十年前所編臺灣版精裝《弘一大師年譜》的封面扉頁上的題詞曰:

「一九二九年,餘與妙燈學弟同住漳州南山學校,時為學校全盛時期,學生共百餘人。老師有覺三、達如、 廣箴、聞達、純詰、瑞今、林惠柏、蔡高嵩、楊基仁、黎希蘭諸公,餘亦濫竽期間,至今已六十餘年。今覺三、達如諸公已先後作古,唯瑞金一老遠居馬尼拉信願 寺,今報齡九十有三,餘與妙燈老弟,亦垂垂老矣。今夏六月,餘應毗盧寺慧雄上人之邀,來遊星洲,得與妙燈學弟晤於普濟寺,時有過從,樂談往事,殊覺喜慰。 近將返國,後會未知何日,書此以誌遺念。

一九九七年七月十七日

林子青書於星洲毗盧寺 」

當時,父親已屆八十八歲高齡,卻對六十多年前的這段經歷和許多同事、同學仍然記憶猶新,可見其對南山寺的難忘深情。

在前往南山寺途中,我們在九龍江畔稍作停留,莊居士為我遙指父親出生的在九龍江一邊的小浦南村。在九龍江西溪南岸,有一座圓山,是漳州古城四大名山之一, 秀麗渾圓,前後望有十二面,形如覆釜。山下是聞名中外的水仙花的故鄉。據云,祇有圓山蔭影能覆蓋到的地方才能種出最好的水仙花。

千年古剎南山寺(原名報劬崇福禪院),就座落在九龍江下游河段南門溪南岸江畔的丹霞山麓。它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四年(七三六年),面積四萬平方米,為國務院 所列一四二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也是漳州第一大叢林(南山寺現景)。寺內有唐代大石佛、南唐石經幢、元代銅鐘(一三一九年鑄,口徑三尺八寸,高五尺 六,重一千三百斤),明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年)由王志遠撰文、李宓書丹的《南山寺放生池碑記》、明末名宦黃道周所書「南山寺」三字等珍貴的歷史文物。

到達南山寺後,佛協副會長、佛教青年會會長年輕的陳益群居士和佛協的張利平女居士也來陪同參觀。我們一起在山門前和放生池前照相留念。

在山門前寬闊場地上沿放生池種著兩大排整齊的熱帶棕櫚樹,其北面就是放生池。原池為六十餘畝,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放生池另一側很大一片原 為寺產,卻被一些工廠和居民所佔,現已陸續遷出歸還。在山門對面放生池前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有明代鄉賢王邦纘所書「放生池」三個大字,亦為文物之一。

進入山門,我們先到大殿禮佛,又至大殿左方的石佛閣參觀。一九三七年,石佛閣曾被日機炸塌,後來與大石佛合配塑就西方三聖之像。大石佛高一丈八尺(現立於 中間的阿彌陀佛),橫寬五尺許,由一塊天然石筍(高五丈多,大半埋在地下)雕琢而成,優美精細,全身立像各部比例十分勻稱,據說是唐代雕刻特有的風格,其 藝術價值可與雲崗石佛相媲美。

隨後,我們被引至大殿左後方高坡上的「太傅祠」,該祠是為紀念唐太傅陳邕的功德而建的,與新建的法堂及喝雲祖堂並排。現祠中供奉一尊陳太傅泥塑像。陳邕對 於南山寺究竟有何功德呢?這還得先從介紹陳邕說起。陳邕(六四六—七四○),唐江西饒州萬年縣洪故鄉桂果(今江西鄱陽湖北部)人(但其祖先是閩南人),字 崇福,號南山,漳州百姓稱他「陳太傅」。因得罪上司,被貶南下,唐開元年間陳邕舉家遷居福州,後至興化,最後定居於龍溪南驛丹霞山、九龍江西溪南岸,並建 起氣勢宏大的宅院,周圍紅墻高聳,有人告其「 僭越之罪」,朝廷欲將查究,其女金花勸父獻宅為寺,初名「延福禪院」(也就是現在的「南山寺」),金花削髮為尼,法號「玄妙」,其閨房改為「修真淨室」, 欽差 查係陳邕為女建寺,果真脫罪而化險為夷。陳邕一家遷至鎮頭宮象鎮社居住,死後就葬在龍溪十一都象鎮社。其在南院之舊宅,則改建為「陳太傅祠」;金花當年的 「修真淨室」後人稱之「小姐墓」。陳邕家族的後人在漳、廈、泉創建的寺院,有廈門的覺性院、白鹿洞寺、虎溪岩寺、白鶴岩寺、萬石岩寺、南普陀寺、雲頂岩寺 以及泉州的崇福寺。這對閩南地區弘揚佛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宋代南山寺「千佛閣」為顯微長老所創建,是當時閩南最好的。一九九三年在此落成了現在的法堂。樓上為藏經閣,供奉千手觀音,收藏有《龍藏經》等經卷,四壁 供奉千尊銅佛。樓下供奉白玉佛,法堂匾額《成等正覺》由瑞金和尚書寫;法堂前沿正中兩根石柱上林子青所撰對聯,將南山寺的興衰表述一清:

終始溯唐朝 陳傅開基 梵宮誇壯麗 幾歷滄桑 不愧為南州法窟;

踵興於宋代 微公建閣 佛像盡莊嚴 頻遭劫火 依然是左海名藍。

崇禎年間 ,臨濟宗亙信(一六○三—一六五九)住持南山寺,弘法多年,為全國禪宗臨濟宗著名禪師(《五燈會元》和《新編高僧傳》均有載)。南山寺便成為閩南著名道 場,號稱臨濟宗喝雲派祖庭。亙信之後,由其法子超元、超極和景峰等喝雲僧先後住持。景峰後有怡石、有情等傳燈續焰。清同治三年(一八六四),太平軍入漳, 南山寺毀於戰火,僧眾四散,僅有情長老一人苦守 ,直至其弟子佛乘接任。佛乘發動善信捐資,派弟子喜參去南洋募化後,修繕寺宇,使南山寺殿宇又復愧麗莊嚴 ,仍為閩南佛寺之冠。清大臣左宗棠書匾額「蓮界重輝」 祝賀,至今猶存。佛乘向清廷請賜《龍藏經》,光緒皇帝准賜全部,含《經藏》、《律藏》、《論藏》,計718函,1662部,7168卷,亦成為南山寺之一 寶。現存於法堂樓上的藏經閣。在福建省,除鼓山湧泉寺之外,就祇有南山寺纔有此全部經藏。

清末民初,南山喝雲派名僧輩出,有喜參、喜滔、喜昌、宏船、廣洽、廣淨、廣純、廣義、廣餘、妙燈、轉逢、轉岸等。南山喝雲僧曾住持南安雪峰寺、泉州梵天 寺、廈門南普陀、萬石岩、龍溪白雲岩,故有「五雲朝南山」之說。喝雲僧還遠佈江浙、臺灣、東南亞一帶。但如今老一輩尚健在的大概就祇有駐錫於星洲的妙燈和 馬來西亞的廣餘長老了。

一九九九年農曆八月初二,普法大和尚從瑞竹岩被禮請回南山寺喝雲祖庭住持,他依教奉行,高提祖印,整頓寺規,古寺重輝,使南山寺有了許多新氣象,並匯集邀 請了一批漳州的文人學士,共同收集資料,歷時一年有餘,編輯出版了《南山寺誌》,這對喝雲祖庭這個千年古剎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他對 閩南佛教以及南山寺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貢獻。

我們在「喝雲祖堂」(原來的玉佛殿)拜見了南山寺的監院如皓法師。由於普法大和尚還身兼福州鼓山湧泉寺、漳州瑞竹岩寺及法因寺等處的方丈,所以,南山寺的 日常寺務由這位當家師主管,他來自西北蘭州,年輕而沉穩,莊嚴而慈祥,謙虛而平易近人。我將父親所存一九四八年至以後二十幾年漳州劉綿松老居士給父親的手 札原件數十通贈予南山寺和漳州佛協,其中有許多是討論如何收集弘一大師書信等問題的,是很有價值的文史資料。同時,我將有關二○○四年父親骨灰安奉及二 ○○五年十月我到趙縣柏林寺為父親祭祀的照片以及家中所存早年一些高僧大德為父親所作書畫的紀念冊所拍攝的照片都刻錄在碟片上,帶來贈南山寺。因為,他們 在普法大和尚的關懷和策劃下,正在為父親建立一個「林子青紀念室」。我們去初建的「紀念室」參觀,那裡已陳列有不少從各方收集到的父親在北京及全國,特別 是在閩南、臺灣及南洋各地活動的放大照片。他們希望我以後能提供更多有紀念意義的資料。

如皓法師和莊居士、陳居士與我們共進午餐,還請我們在南山寺後院丈室前草坪上喝功夫茶。初冬的太陽照在草坪上,加上主人的殷勤招待,使我們打心底感到格外的暖洋洋。一位漳州書法家「東風先生」將父親一九三○年所作「南山寺消暑」的一首七律書寫成條幅送給我。詩曰:

自別家鄉又幾年,南山消暑有深緣。

供僧齋飯添新芋,響客冰糖泡白蓮。

龍眼累累盈院後,木蘭片片落窗前。

人間幽處吾知隱,一局圍棋抵午眠。

  (一九三○年夏與瑞金、笑溪、林惠柏等息夏南山寺作)

我非常感謝如皓法師和莊居士等如此的周密招待和悉心安排,讓我更加領會到父親對於故鄉故土、對於培育過他的南山寺的深情厚誼和無限留戀。這也讓我對南山寺的過去有了更多的瞭解。

即將離去時,如皓法師一直送我們到山門,而且還關照說:「這裡也是你的老家,以後常回家看看!」 一句短短的叮囑,令我感動不已。臨別,我們與如皓法師在山門內合影留念。

離開南山寺後,我想起,一九八七年隨父親作閩南佛教之旅時,曾在該寺掛單數日。當時其「客堂」內掛有一幅錄自鼓山版本的元代「中峰國師訓誨文」。(中峰為 元代天目山之普應國師,名明本,號中峰,錢塘人,自幼切求佛法,晝夜勵精,後參天目山高峰妙和尚,大悟徹底,說法無礙,著書若干。仁宗聞而聘之,不至。製 金文之伽梨衣贈之 ,並賜號佛日廣慧普應國師。至元三年圓寂,壽六十一。有廣錄三十卷行世。)(上海佛學書局印行《實用佛學辭典》334-335頁)據說,二○○一年南山寺 重建,此文後來就不知去向了。我曾錄之以自勉(我雖凡夫俗子,卻也受益匪淺。)現抄錄於後, 以饗讀者。

中鋒國師訓誨文

既到出家地位  聽我諄諄訓誨

前生修得為僧  今生豈能容易

第一要發道心  晨昏切莫貪睡

誦經報答四恩  禮拜自來福慧

每日作務勤勞  真心兼管常住

早晚自己功夫  心靜事業好記

莫到終夜不眠  須要更深早起

時常日久揩磨  漸漸明通心地

粗衣淡飯隨緣  莫學奢華富貴

無錢莫去強求  有錢不可輕費

親俗莫去攀緣  朋友莫交財利

無事莫過他門  飲食莫擇粗細

出去幹事竟歸  切莫兜三惹四

知命守道存心  端端安分一處

饒你走盡天邊  哪有皮寬大樹

但要慈善溫柔  莫學猖狂硬氣

好人可以相親  惡人切須迴避

客來動問公私  侍茶陪坐啟對

寫字學體學真  誦經要熟要背

學得藏在胸中  切莫未會先會

經行叉手當胸  趺坐脊樑挺起

尋常習慣自然  不必裝威作勢

既然動靜如斯  又要心口相應

口不道其非言  心不懷其惡意

般般老實至誠  自然使人尊賢

苦行受得在前  日後必然次第

若享安樂在前  後來恐法不濟

要做賢達好人  依我這般行去

要做世諦下流  如自隨心任意

我先二三十年  不曾依得此偈

硬強不聽好言  常常被人說背

錯過事業千般  至今方得理會

若能依得此偈  定到龍華三會

 
 
志業弘深 辛勤耕種
——記浙江象山靈佑禪寺式清法師
◎錢湘寧

五月 底的浙江,正值初夏,清風陣陣,很是怡人。我和深圳獅子會專業委員會主席明娟等人受到邀請,專程來到浙江象山靈佑禪寺,採訪該寺的住持式清法師,並參加該 寺舉行首次顯密結合的水陸法會。象山是寧波管轄的縣城之一,屬於浙江中部沿海地區,是個風景優美的漁米之鄉,距離寧波祇有一百一十公里,而靈佑禪寺就座落 在象山縣新橋鎮關頭村。

隨著一路的自然風光,我們已不知不覺到了靈佑禪寺,祇見處於群山聳翠,溪流環抱之中的寺院周圍均為天然秀景,空中白雲朵朵、彩旗飄揚,顯得清靜而幽雅。山 門外: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一派詳和!正在思緒間,寺院住持式清法師已含笑走來,法師四十出頭的樣子,相貌忠厚,身材欣長,舉手投足 間的成熟穩重、慢條斯理說話間的江南口音,讓人倍感親切,我們當機採訪了百忙之中的式清法師。

記者:請法師說說您的出家因緣和經歷

法師:我是浙江象山人,出生於一九六零年四月初八,從小就受佛化家庭薰陶,尤 愛佛事。年少時就會背很多經文,一直嚮往出家生活,後因父親身體不好,看病花了很多錢,全家吃素後,父親奇跡般康復,更是給了我無比信心,並立志一定要出 家宣揚佛法。因緣成熟在一九八一年,於天臺山國清寺禮上靜下慧長老出家,受靜老精心培養,秉承了天臺一家懺法,同時就讀天臺山佛學院;一九八三年畢業後, 我深感自己功底不足,又進入閩南佛學院修學三年,畢業後回國清寺擔任值事,為常住服務;一九八九年因浙江新昌大佛寺禮請而出任監院,參與大佛寺的修復及中 興;一九九四年去中國太平洋研究所宗教系深造,後又調入浙江省佛教協會,擔任辦公室主任一職,總之,盡所能力為佛教多做事吧!

記者:請法師介紹一下靈佑禪寺的歷史?

法師:靈佑禪寺始原名集福庵又名集福寺,建於北宋年間,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歷 史,當時由名僧定悟長老籌資創立,雄偉莊嚴,香火鼎盛,法脈昌隆,成為幾百年來浙南著名寺院。然而歲月無常,在歷史更替之中,因各種天災人禍、兵荒馬亂而 使寺院幾起幾落,抗戰時期更成為避難所,解放後又成為孩童學習識字之地,一九五八年由政府改為林場,一直到一九八○年才恢復為寺院,但此時已破損不堪,一 派衰落景象。

記者:何種因緣使法師修復靈佑禪寺?

法師:我在佛協工作期間,經常接觸各大寺院,深感多數寺院依然是年久失修,需 要發心的人去秉承祖訓,光復門庭。一九九五年恰逢美籍華人、堪輿大師夏荊山先生來到本寺,觀其陰陽,察其地理,審其山脈,對此地山勢,讚不絕口,說此寺若 能建成安樂,定出法門高僧,因此更加堅定了我修復此寺的決心。一九九八年接管後,在當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使佔地一百一十多畝的靈佑禪寺,幾年來已 建成了大雄寶殿、藏經樓、法華樓等。

記者:法師在建寺過程中有哪些體會?

法師:簡直一言難盡啊,建寺初期為節省一分一厘,我親自參與設計並且挑土抬 磚;為募集資金,更是奔波於全國各地,甚至忙得連飯也顧不上吃,然而每日習禪念佛卻是絲毫不敢懈怠。也許是天道酬勤,這些年來一直得到馬來西亞護法居士的 大力捐助以及江蘇江陰A派集團董事長仰皋仰融兄弟的出資,(哥哥仰皋居士更是捐了兩百萬元建大雄寶殿)可謂:功不可沒!

記者:如今的靈佑禪寺已初具規模,法師今後還有哪些計劃?

法師:現在雖然已經建成了大雄寶殿、藏經樓、法華樓等,但距離恢復古寺、殿宇重光卻差之甚遠,因此接著還要建三聖殿、准提天王殿、藥師殿、伽藍殿、禪堂、放生池等,以便供更多的人修行成就,並立足於修行禪法、念佛、持咒等修道法門,真正落實到顯密一家,無二分別。

記者:聽說法師秉承天臺一家懺法,敲打唱念的功底深厚,經常受邀去世界各地做法事,能簡單介紹一下水陸法會的意義嗎?

法師:水陸法會乃為中國佛教最為隆重之經懺法事,全名「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 勝會」,簡稱水陸法會,又名水陸道場。由供養諸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龍八部而令現世者福慧增長;以普度地獄餓鬼、孤魂野魄、三塗八難等類頓出苦海。此勝會 有不可思議功德,得以為緣,能消己現世之苦,除過去六親眾罪。

記者:那麼這次的水陸法會又是何種大因緣?

法師:此次殊勝因緣是由馬來西亞護法居士先行發起,宗旨是為了世界和平、國泰 民安、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再加上為了籌集寺院建設資金,感謝十方信眾的支持,特選定在五月二十四日—至五月三十日隆重啟建水陸空法會,集四方賢僧,吹大 法螺、擊大法鼓、燃大法炬,雨勝法雨,摧伏一切怨結,普度六道眾生。

記者:最後衷心祝願法師早日完成心願,使祖道重興,使佛法宣流,讓芸芸眾生受益!

 
 
康藏禮佛記(上)
◎崔保新

二○○六年八月,我剛剛從天山北部塔城、博樂、伊犁返回廣州不久,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成彪先生便徵求我的意見,兩周後能否到青藏高原參加禮佛活動。

天哪!我回家一查地圖,所經地區正是我夢中的聖地巴顏喀拉山。最高海拔五千七百多米,是高山中的小弟弟,是母親河黃河的源頭,又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另一項偉大的世紀工程——南水北調西線方案就選在這裡。

我的老師成綬台是中國首批長江源頭科學考察探險隊的領隊,一九七六年騎馬闖入無人的江源禁區,確立了長江為世界第三長河的地位。當他知道我要赴江源地區採 訪,即刻寄來有關資料,並感歎說:「一晃三十年過去了,變化一定很大!」轉而,知道我這次採訪不是考察水利工程,而是一次特殊的禮佛活動,他又發來短信: 「祝你一路有佛保佑!」

是的,這次有佛保佑我。從廣州飛到西寧後,第一件事就是到青海塔爾寺參拜。然後再回到機場,迎接這次同行的三位法師:四川石渠縣紮格龍寺活佛才讓多吉、加拿大佛教祗桓講堂果明法師、廣東惠州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當然,還有始作俑者香港許成彪居士。

主角出場了,康藏禮佛活動開始了!

我為甚麼以「康藏禮佛記」作為本文的題目?康藏是我們這次活動的地域,由西寧到成都二千一百公里,川藏公路與青藏公路在此重疊交匯,民國時屬四川、西康、 西藏三省。在這個不是西藏卻是藏區的區域,稱康藏以示區別。這次活動內容豐富,主要是捐建孤兒院和希望小學,還有參觀寺廟、供養常年閉關者,拜見法王和喇 嘛,到佛學院供僧。我以為,禮佛的方式很多,燒香磕頭、頂禮膜拜、奉獻供養是禮佛,按佛法的教義慈悲為懷、扶危濟困、助人為樂也是禮佛。本篇題目由此而來 也。

禮佛日記

八月廿三日晴

早上從廣州乘飛機,經過二小時五十分鐘飛行,於中午十一時半到達西寧機場。廣州海拔不足百米,當日最高氣溫三十六度,西寧海拔二千三百米,對應氣溫二十一度,所以,當地自稱夏都。

我曾於一九八五年七月來西寧採訪過。還記得時任省長宋瑞祥,夜裡十二點被我堵在房間裡採訪。省政府的一位副秘書長,曾於六十年代初到新疆躲饑荒,倖免餓死。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疾駛,當下的西寧已今非昔比。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這背後便是日益繁榮的工商業和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城市在變與不變、變大變小、變好變壞中發展,每個人各有評價標準。

湟水河仿佛沒變,其實也變了。上游涵養水土的植被被毀,湟水便變濁;城市、耕地增加,湟水經流量便變小。變化最快的要算人。我也變了,而且變化很大,至少 可總結十條。一切都緣於時間的有情與無情上。在兩鬢如秋的年齡,我變化最大的是對生命的反復垂詢:生命是甚麼?怎樣活著才不負短暫而寶貴的生命?而這些問 題恰恰是佛教矢志不渝追尋的學問。這樣,選擇塔爾寺參訪就成為必然。

我曾於二十一年前到過塔爾寺,並有緣看到過佛寺活動的隆重儀式和壯觀場面。以我生在城市、長在學校的簡單經歷,當時祇知道宗教是毒害人民的精神鴉片,僧人 都是不勞而獲的懶人。面對不可思議的現實,人家癡迷,我茫然;人家虔誠,我懷疑;人家頂禮。我觀看;人家念經,我無知。現在看來,如此無知,簡直與無恥同 語。好在我買了一本書《塔爾寺》,至少還有學習的態度嘛!

塔爾寺建於六百年前,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開山大師宗喀巴的出生地。作為後來居上的門派,除滿清政府的特意扶持外,主要與宗喀巴的建教方略有關:一是戒律嚴 格;二是教學體系嚴謹;三是人才輩出,成果豐碩。任何修行成佛的法門,繞不過戒定慧。格魯派僧侶戒而能定,定而生慧,象徵慧的蓮花便在雪域高原到處盛開。

盡管我佛教知識淺薄,但在不知不覺中,我竟到過格魯派六大寺院中的五個:位於拉薩近郊的甘丹寺,是格魯派的第一座寺院;拉薩的沙拉寺、哲蚌寺,歷史上僧人 曾達到七八千人;位於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是班禪大師的佛堂;還有青海的塔爾寺。祇有一個寺院沒有參拜,那是位於甘肅臨夏的拉卜楞寺。

為了趕路,當夜不住西寧,趕往一百三十公里外的青海南海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不恰鎮。途中,路過青海湖,那是著名的鳥島,禮佛重於旅遊,所以過而不往。此鎮海拔二千九百米,大家尚無高原反應,但上樓已感氣短。是夜繁星滿天,我們駐足仰望。

八月二十四日陰雨

高原小城的夜沒有機動車的噪音,但狗吠了一夜。海拔的驟然升高,空氣濕度下降,睡得不踏實。

早上六時起床,天色尚暗,寒風襲襲,口能呼出冷氣。今天要趕七百多公里的山路,途中要翻越海拔五千米的巴顏喀拉山口。提醒彪哥、小炮穿足衣褲。

途中的第一個興奮點是瑪多,這是黃河第一縣城、第一橋所在地。在此上溯九十公里,即可進入水網密織的紮陵湖、鄂陵湖,那是侯鳥和野生動物的天堂。交通工具和道路的改善,黃河源成了旅遊熱點,攝影發燒友的天堂。

第二個興奮點是巴顏喀拉山。在我的心中,巴顏喀拉山有特殊的位置,她是黃河之源,世世代代與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緊密連接在一起。帶著這種文化積 淀和民族感情,我們來到了巴顏喀拉山口。地圖的海拔高度為五千零七十八米,公路牌的標識是四千八百七十三米。孰真孰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到了這裡,親 近了我們的母親河。

因工作需要和冥冥機緣,我從十二歲出疆,在蘭州看見黃河後,又先後在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九省分別看到這條長五千四 百六十四公里的世界長河。河源繁星般散落的水網、壺口瀑布濁浪的雷霆咆哮、孟津小浪底水利樞紐鎖住黃龍的馴服、黃河在東營沖積平原入海造地時的奇觀,迄今 仍印在我的腦海深處。

黃河源是甚麼景象?不到實地是很難體會到的。我們在巴顏喀拉山高原上行駛了幾個小時,一會兒風雨交加,一會兒雨過天晴,一會兒烏雲密佈,一會兒雲開日出, 一會兒晚霞滿天,由此形成了對黃河源頭的直觀印象:黃河源頭是平原,黃河源頭水清清,黃河源頭牛成群,黃河源頭山如坡,黃河源頭雲如詩,黃河源頭心無塵。 心無塵是對自己心態的描述,俗話說,眼不見心不煩,黃河源頭沒有人類製造的垃圾,沒有貧賤高下之分,祇要不想城裡的事,陶醉於當下,心裡自然無塵了。

這次康藏禮佛活動,除彪哥的邀請外,還有朱志宇、劉小炮的功勞。去年八月,他們三人從成都到西寧,經過黃河源頭已是午夜,百里高原飄起漫天大雪。眼不見心不明,問及源頭的景象,他們祇知道黑白,天黑地白。因此,面對源頭的美景,同車的彪哥和小炮與我同樣因新鮮而激動。

黃河源頭的自然風光動人心魄,宗教的存在和力量也令人驚歎!夕陽西下,高原籠罩在一片金色的光澤之中。突然,一個苦行僧出現在路邊。他身穿紫紅色袈裟,外 套一件生皮製的長圍裙,雙手分別綁在兩塊木版上,他雙膝先跪下,然後腰肩臂向前伸展,平展展趴在路上,再用雙手撐地,收腹收腿站起,再跪下……

當他站在我們汽車面前時,我們看清了他的面龐:短短的黑髮、古銅色額頭上,滾落著汗珠,他大約二十歲出頭,不會漢語,對我們的驚訝和熱情,露出憨厚的笑 容,單純的眼神裡洋溢著求法的堅定和喜悅。他此行的目的地是哪裡?才讓活佛用藏語與他交談,知其來自一百五十公里外的石渠縣,決心用三年時間磕長頭去心中 的佛教聖地拉薩。在現代化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用這種方式、這種苦行、這種虔誠、這種堅忍,表達自己,修練自己,提升自己,戰勝自己,是內地的住寺僧和凡 人難以想像的。他的行為感動和震撼著同行的僧俗眾人,大家下車圍攏過去,紛紛向這位苦行僧送上供養。常年在川藏、青藏線上跑車的藏族司機古讓說,這些供養 夠他一年的生活費。一千元錢,對於城裡的人不過是餐桌上的一頓飯,而這杯水車薪,卻是苦行僧一年的資糧!

這時我想起了朱志宇,隨手作一首小詩發給他:「雪夜過源頭,蒼茫兩不知。今遇苦行僧,同車少一人。」一會兒,朱志宇發回一首詩:「源頭印渠本,活水出海昧。滴滴融萬江,月輪證真身。」細細品讀,還真有一點兒禪味。

經過十四個小時的奔波,晚上近十點鐘終於由青海到達了四川石渠。在新開張的香德尼瑪大酒店,早已等候多時的藏族僧侶,為每一位客人獻上躬身禮、獻上笑臉、 獻上哈達。晚餐是素食,沒有酒,酒是僧人大忌。以歌代酒,以茶代酒,照樣能表達主人的熱忱。酒店的藏族服務員用不太熟練漢語,演唱了她們下午排練的漢語佛 教歌曲《惜緣》。她們唱得不連貫、跑調,沒有高低聲部,但她們的羞澀、純樸、真誠,她們的心,卻打動了客人。

我覺得《惜緣》這首歌的詞好曲美,便向主持人要來歌詞和朗誦詞,現抄錄如下。朗誦詞有四段:

佛說三世宇宙大地,

喚醒眾生癡迷的心,

來聽佛理與佛結緣。

不要拒絕佛的教育,

那是指引也是智慧,

請打開心門廣結善緣。

萬法唯心,相由心生,

專心用心,才能安心。

心安人定,必能看清。

緣生緣滅,皆有因緣。

心生善緣必結善緣,

願與眾生互相惜緣。

《惜緣》

你我相識即有緣,面帶笑容結人緣。

佈施歡喜種善緣,你對我錯相惜緣。

順我逆我消孽緣,生老病死了塵緣。

果報好壞皆因緣,慈悲喜捨修佛緣。

用心體會著眾緣的含意,我開始強行入睡。

是晚,朱志宇又發來一首詩:

僧俗同遊涅槃境,詩雪兩賦高原魂。

萬川金壑秋戲弄,暖意愁煞萬里人。

唉,這個在廣州火爐裡煎熬的詩人!

八月二十五日晴

一夜無眠。原因非興奮睡不著,而是頭痛欲裂。石渠縣城的海拔四千二百三十米,比拉薩高出八百多米,焉能安睡?

無眠也得起床,禮佛還沒有開始呢。僧俗一早相見,各個面色灰暗,嘴唇發紫,口乾舌燥,腳軟氣喘,甚者口流鼻血。這個僧俗混合團中,年長者七十歲,超過五十歲的幾乎佔到40%,大多是第一次到西部高原,沒有高原反應的真實體驗。

我曾有兩次進藏的經歷,最高到過海拔五千二百米的珠峰大本營,也到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經歷獲真知。因此,海拔在我心中很具體,溫度、 濕度、氣壓、含氧量對人體心、肺、頭、四肢的影響,了然於胸。五十歲進入青藏高原,不吃藥,不吸氧,沒有任何心理負擔,也算是一種資本吧。

石渠縣位於四川甘孜州最西北端,七萬人口,約三萬人為僧。石渠處在江源地區,是青藏高原固體水庫的組成部分。這裡有藏羚羊和白唇鹿,當然,也有高原狼。雅 礱江穿縣而過,已屬於長江流域了。這裡冬季漫長,最冷達零下四十五度。七八月平均氣溫八度左右。這是一個牛才能生存的高原,而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在樹木不能 存活的地方悠然自得地生存下來,支撐他們的精神之源就是宗教。

在這個世界上,做壞事容易,做好事並不易。我們這個僧俗團的近十位成員,不僅出錢,還要親為,甚至不遠萬里來到這個世界最高的縣城,倍受車馬的勞頓和自然 的折磨。在那些貪瞋癡人的眼裡,簡直不可思議!不合邏輯!不符常識!但正是在這不可、不合、不符中,才體現了人的品質和境界的差別,才分出高尚與卑賤、利 他與利己、善良與醜惡。他們為善而來,為解困而來,為助人而來。困難就是修行。高原反應不過是對他們信仰的一種測試,對他們品性的一次考驗。

因果關係是佛教的基石。善有善報。才讓活佛為報答施主的善舉,帶我們來到了據說是世界最長的嘛尼石牆。在雅江邊,活佛指著遠處的嘛尼牆說,為甚麼要帶你們 來此,因為佛經上說,隔江遠眺此牆,可三千年不墮地獄;磕頭禮拜,五百年內超越輪回;從石牆體中穿過,可消除一千年貪瞋癡之障。如果繞嘛尼牆一圈,更是福 報無量。無論此話是真是假,靈與不靈,信與不信,都是活佛對大家的真情實意和真誠祝福。

佛的吉言,活佛的誠意,使信仰在每個人心中升起。信仰化作力量和行動,大家拿出最大的誠意向佛頂禮膜拜,繼而走在轉經牆的途中。

巴格嘛尼石經牆寬高各三米,全長1.6公里,由佛塔、轉經筒、石牆、佛龕、經幡組成。所謂嘛尼石,就是刻在石料上的經文,是藏傳佛教的石質圖書館。紙質、 木質、絹質的經文,怕水、怕火、怕兵災,但石質經文不懼水火和戰爭,可以保存千年。我們不能不佩服藏族人的智慧。如果中原的歷史也有石質的備份,在竹簡、 木牘、紙張損毀之後,中國三皇五帝的歷史就不會殘缺不全,後人煞費苦心的考證也可以免了。當然,沒有信仰,石頭也會被砸得粉碎。嘛尼牆是藏族人的信仰長 城。是的,祇有信仰俱足,人們才會雕刻堅硬的石頭,祇有信仰不變,人們才會保護和延長他們的嘛尼牆,而不是破壞它。

關於嘛尼牆產生的年代,一份資料說是三百多年,而才讓活佛說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嘛尼牆的歷史,就是當地藏族人的宗教史、信仰史、生活史,這是最重要的。 才讓活佛說,這個季節正是藏民遊牧四方的時候。到了冬季,大雪覆蓋四野,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在皚皚白雪上,或走或跪或磕長頭,嚴寒絲毫催不垮他們禮佛的 信仰。

在層層疊疊的嘛尼石牆中,夾著一段轉經牆。我們依次轉動直徑四十公分、高八十公分的銅質經筒,直累得臂腕酸痛。總共五百七十個銅質經筒是上海一位居士捐的,據說每個經筒中都放著若干咒語。試想想,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都來此轉經,這位居士的功德該有多大!

3.2公里,在海拔四千二百米的高原上,我們走了一個半小時。藍天之下,綠草叢中,信仰之上,無眠的疲憊,隱隱的頭痛,鬆軟的腿腳,竟一掃而空。這也許就是放下的方便、信仰的力量吧!(續下期)

 
 
大連旅順蟠龍寺隆重舉行
大雄殿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法會
◎叢 林

大連佛教事業的發展又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二○○六年九月九日上午九時,農曆丙戌年閏七月十七,大連旅順正覺講寺(原名蟠龍寺)大雄殿落成暨佛像開光慶典法會隆重舉行。

中國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聖輝大和尚,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老,臺灣中華國際齋僧會主席淨耀大法師,中國佛協副會長、浙江 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新加坡福海禪院方丈、香港觀宗寺住持明義大和尚,印尼大叢山方丈慧雄大和尚等 長老大德以及四方信眾六萬餘人出席了慶典法會。

在大雄殿落成儀式上,香港覺光長老、中佛協聖輝大和尚、遼寧省佛協照元大和尚、旅順口區陳洪軍副區長、大連企業家代表萬達集團王健林董事長、韓偉集團韓偉 董事長等長老、領導和企業家等紛紛對正覺講寺大雄殿的落成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大連地區能修建如此雄偉壯觀的佛寺殿宇表示讚歎,同時也對正覺講寺今後的建設 提出了殷殷期盼,歡喜之情溢於言表,期盼之值流露於肺腑。

照誠大和尚在儀式上作了熱情洋溢的致謝辭。他代表寺院方面感謝地方領導的關心和支持,感謝社會各界人士以及佛教四眾同仁的慷慨解囊和熱心護持,表示一定不辜負大家的深切期望,要把正覺講寺建設成佛教活動中心、文化傳播重鎮。

以香港覺光長老和中佛協聖輝大和尚為首的二十二位高僧大德主持了莊嚴的佛像開光大典。藏語系(藏傳)、巴厘語系(南傳)、漢語系(漢傳)三大語系的法師共同誦經,祈禱世界和平、國泰民安,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四眾弟子和蒞臨的社會各界歡呼雀躍共獲勝益,同沾法喜。

是日夜晚,正覺講寺還舉行了傳燈法會,與會者人人手持一盞水晶蓮花燈,數千盞燭光一剎時亮起,象徵著佛法慧炬永遠爍破冥冥黑暗,三寶明燈流芳千古代代相傳,慧燈相繼,傳承無盡。法會莊嚴,讓每一位參與者的心裡都有一個共同的體悟:「感恩的日子很幸福,感動的世界很美麗。」

參加此次活動的高僧大德還有:圓山長老、健釗長老、妙靈長老、明哲長老、德悟長老、淨耀法師、清遠法師、見忍法師、宗性法師、靜波法師、誠信法師、界源法師、心廣法師、法量法師、理智法師、性妙法師、願西法師、義輝法師、仁靜法師等國內名山古剎的諸山長老和大德法師。

正覺講寺於二○○三年九月奠基並啟動修建工程。在大連當地政府和宗教部門領導的支持與關懷下,在照誠大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在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傾心 護持下,歷經三年多的建設,終於初戰告捷。此次建築面積達一千餘平方米的大雄殿落成,以及三層樓房的雲水堂的峻工並投入使用,標誌著大連旅順正覺講寺已初 具規模,為實現日後更宏偉的工程奠定了扎實基礎。

據瞭解,旅順口區在近代,特別是上世紀初曾經有過幾次大規模的戰爭,為超度戰死的亡靈和無祀孤魂,正覺講寺於九月十日日淨壇啟建「水陸空普度大齋冥陽兩利勝會道場」(簡稱水陸法會),至九月十七日圓滿。並於九月十八日舉行建寺以來首次的接受三皈依、傳授五戒、菩薩戒活動。

 
 
大連蟠龍寺大雄寶殿
諸佛聖像升座安位開光法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寶殿巍峨從地湧

梵音起處伽藍新

諸佛靈應祥瑞現

八部雲集喜降臨

恭 惟 大連旅順口蟠龍寺,地處渤海之濱,位置遼南之勝。照誠法師發廣大心,誓為地方創勝地。立堅固願,承擔開山大志業。矻矻以求,精進不懈。經三年重建,賴十方 緣應,功德成就,微妙難思。今喜見大雄寶殿竣工落成,諸佛寶像莊嚴圓成。慈雨遍灑於法界,慧風披拂於塵寰。祈願古剎重興,精藍全現,繁衍妙化,大啟法筵。 念念不忘,十方同聚修福慧。心心相照,四眾齊力興道場。三寶剎海,大展威光。法幢建處,宗風丕揚。即今恭逢吉日,諸佛安位,開點靈光一句又如何讚歎舉揚 呢?

法身非身諸化現

妙相無相等莊嚴

不開而開光燦燦

慈蔭廣覆利人天

開 ﹗

二○○六年九月九日於大連.旅順

 
 
蟠龍寺大殿落成諸佛開光水陸熏壇暨
傳法大典為高佩璇居士上堂法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道場成就,梵剎重光。正法衍傳,奕葉流芳。

茲有蟠龍寺開山照誠法師,誓願弘深,悲心無量。憫眾生之苦惱,濟有情於沈淪。平地開山,創立道場,法緣殊勝,道譽遠揚。今大殿落成,諸佛開光,啟建十方法 界冥陽兩利水陸普渡大齋勝會道場,傳授天臺教觀第四十八代法脈。可謂佛喜、法喜、人喜,三喜同慶。大事、善事、好事,事事呈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惟願 受法眾等,以法為師,隨順修行,發廣大心,弘傳教觀。佛光普照,永為人天眼目。法水長流,誓作苦海慈航。法輪大轉,般若花開。善念恒持,福慧種生。

今有本寺大護法香港高佩璇居士合家眾等,發心廣大,擁護道場。無相佈施,功德難量。於今蟠龍寺三喜同慶之際敬設上堂大齋全堂,上供諸佛菩薩天龍八部,中奉 十方大德清淨僧伽。恭請老衲上堂說法,惟願高居士合家人等身心安樂,福壽同臻。凡所有求,希皆如意。龍天護佑,諸般迪吉。即今因齋慶贊一句又如何舉揚呢?

菩提道心,微妙難窮。護持有功,三寶興隆。

二○○六年九月十日於大連.旅順

 
 
世界佛教動態

內地今夏風災雨災頻頻

香港佛教界捐款賑濟

去月中,強 烈颱風接二連三吹襲大陸沿海各省,福建、廣東、雲南等各省部份地區受災嚴重,近千萬災民等待賑濟。本港與內地息息相關,月來各界人士及團體紛紛展開籌募賑 濟。香港佛教聯合會昨已將一筆為數50萬港元的善款捐交到中聯辦,用於賑濟大陸最近連續受颱風和洪水侵襲的災民。支票由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區潔名和董事 寬運法師親自送到位於上環的中聯辦大樓。該辦副秘書長兼青年工作部部長王志文、協調部部長王永樂、處長趙建政等代表接收善款。

有關善款捐交「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賑災專戶」後,將按香港佛教聯合會的要求,匯往國內各省賑災部門。區潔名表示,其中三十萬將匯往福建省寧德市民政部,其 餘二十萬則匯往其他受災省份。根據內地有關部門資料,寧德市是受強颱風吹襲、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早前「桑美」吹襲該區,當地政府初步統計,死亡人數達 19人,失蹤138人,房屋倒塌4.54萬間,損壞25.6萬間,1837艘船隻沉沒或損壞;55.69千公頃農作物受災,水產養殖損失6.22千公頃, 數量達6.35萬噸。此外,工業、交通和水利方面亦遭受重大破壞。

香港社會對國內近期受到的風災和水災或較少留意。據王志文表示,單就福建而言,今年已先後受到七次颱風的吹襲,損失嚴重。內地已發動廣泛的籌募賑災活動。對於香港宗教界的善心善舉,王志文表示非常感動,他相信內地的災民會更加感動。

有關籌賑內地風災工作,佛聯會於上月即發起呼籲全港佛教人士盡力捐助,現正繼續收集捐款,希望善長仁者大力捐助,俾受災同胞們早日重整家園。

 

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慈輝基金會在遼寧省錦州扶貧紀實

今年五月十 二日,由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和錦州市政府聯合舉辦的錦州棚戶區改造大型募捐活動,共募集資金1132.594元,慈輝如雪中送炭般的善舉贏得了錦州市民的 讚揚。其實慈輝基金會在遼寧省的扶貧活動,早於二○○四年九月已經開始。至二○○五年,慈輝在錦州市義縣等地已捐獻慈善資金223.2萬元。

打井修塘予貧困百姓雨露甘泉

例如在農村方面,慈輝便進行了水利資助工程。遼西十年九旱水貴如油,尤其義縣稍戶營子鎮北溝村更是全省的重點貧水村。全村一千四百口人,三千多頭大牲畜, 四千餘頭家禽,共用一口水井,平時打水要排隊,旱情嚴重時人畜飲用水都成為難題。水是生命之源,生活必需。為了幫助當地解決人畜飲水難題,慈輝捐資8.5 萬元,在村東、中、西地點,打了三眼近百米深的機井,每小時十噸的供水量完全滿足了全村的人畜供水需要。從此村民們再也不用跑到十幾里外去馱水,不用一家 老少共用一盆水洗臉,不用擔心家裡的牛羊因缺水而渴死。義縣張家堡鄉寶林村地處貧困山區,近二千口村民以坡地為生,缺水嚴重收入很低,脫貧步伐十分艱難。 為充分利用好村邊的季節河造福於民,慈輝捐資五萬元,幫助建成了蓄水一萬立方米的小水庫,利用蓄積的雨水灌溉農田三百畝,周邊的耕地由單茬大田改為兩茬複 種,人均增收七百元。慈輝還幫助張家堡鄉完成了寶林河截流工程,投入十萬元建了一座蓄水三萬立方米的水庫,十萬株果樹因此也有了灌溉的水源。兩年來,慈輝 在義縣的飲水和水利工程方面,共捐資23.5萬元,令三千餘村民直接受益。

建校助學幫貧困學子放飛希望

又例如在教育方面,慈輝便進行了資助及扶貧工作。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教育是國家的根本,支持國家的教育事業,也是慈輝的工作重點。幾年來慈輝建設的小學遍 佈全國許多鄉村。在錦州,慈輝已捐資六十五萬元,擴建了五所希望小學,共建校舍四千五百平方米,惠及一千六百多名學童。這五所小學都是一九七○年代以前的 建築,都已被列為危房,分佈在義縣稍戶營子鎮藥王廟、太河區唐莊子、七里河鎮景家堡、大榆樹堡鎮雙井子和榆樹屯各處。慈輝的資助,加快了當地希望小學的建 設步伐。今年,還將再翻新擴建幾所希望小學。此外,為幫助當地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慈輝設立了四十萬元助學金,與渤海大學共商討助學方案,每年十萬元連續 四年資助八百名貧困大學生。另外,慈輝更為二十名孤兒提供撫養費,每人每年二千四百元,一直供養到十八歲。現在,由於錦州市宗教局的中介和對慈輝項目的嚴 密兼管實施,慈輝與錦州已建立了牢固、誠信、持久的關係。慈輝今後仍將每年捐資八十至一百萬元,在錦州興建更多的小學,進行水源開發工程。

從心開始慈心專一共創和諧

有一種付出叫做關愛,有一種幸福叫做牽掛,有一種故事叫做真情,有一種眼淚叫做感動。慈輝人更在每年春節把代表著慈愛和善心的禮物:一袋袋米面,一桶桶豆 油,送到貧困山區的農民家裡,送到下崗失業的職工手中,送到孤苦無依的老人懷裡。兩年來,在錦州慈輝為一千戶貧困家庭捐獻了17.2萬元的現金和物品。而 慈輝從不花當地政府百姓一分錢。此次和楊洪會長一起到錦州的二十多位中外企業家考察了錦州的投資項目,和錦州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關係,受益者將是更多的 錦州人民。楊洪會長說,「和諧社會,從心開始」,這個心就是愛心、良心、關心、慈悲心。就讓我們把富人和窮人的距離拉近一些,這個社會將會更加美好,更加 和諧。

 

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

廣州佛寺一天遊

本會會員活動委員會定期於十一月十一日舉行「廣州佛寺一日遊」,有關詳情如下:

日  期 :

2006年11月11日(星期六)

農曆九月廿一日

集 合 時 間 :

上午7時15分

上 車 地 點 :

銅鑼灣掃杆埔香港大球場門外;或

九龍塘根德道理想酒店門外(購票時需指明)

內  容 :

 1) 參觀寺院

2) 於光孝寺享用午膳

3) 於深圳晚膳(可能需分兩間飯館用膳)

解 散 地 點 : 九龍塘地鐵站/灣仔地鐵站

費  用 : 會員HK$270/非會員HK$290

另加徵收保險費HK$30

購 票 方 法 : 請親臨本會購買(地址:灣仔駱克道338號2樓)

查  詢 : 25749371

注 意: 1. 參加者必須持有有效的香港身份證及回鄉證。  2. 出發時需出示有效證件,如無攜帶,將不得出發及不獲退回團費。3. 團員請評估個人健康情況是否適合參加,常用藥物請自行攜帶。

 

佛教律儀淨苑主辦

燃燈古佛法會

燃燈古佛又名錠光佛,出生時身體發光如燈,故名燃燈,作佛亦名燃燈。光明無量,普照十方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頭陀行時,有一次,他遠遠看見有個老比丘走過來,發心以身布施供養老比丘,即時把身體趴到泥水上面,讓老比丘走過去,可是身體長度不 夠,於是他又把頭髮散開,鋪在污泥上面,請老比丘從他頭髮上走過。這位老比丘就是燃燈古佛,即時為他授記說:汝將來成佛號釋迦牟尼,於娑婆世界成佛。供養 燃燈佛之功德如此殊勝。

日期:10月13日

(古曆八月廿二)

星期五

時間:晚上7時半

歡迎大家齊來參加,同沾法益!

 

 

2006年其他法會及活動時間表

新 曆 項目(衍慈法師主持) 星 期  時 間
10月13日 賀燃燈古佛聖誕普佛 晚上7時半
9月5日開始逢星期二 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逢星期二 晚上7時半至9時半
逢星期六 法器練習班 下午3時至4時
逢星期六  共修法會 下午4時至5時半
古曆逢初一、十五 精進念佛   上午9時至12時

  地址: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四字樓E,F座 電話: 2367 3091

 

九新出版公司《書訊》

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港澳現代佛教論著《人間佛教與現代港澳佛教》在二○○六年八月由香港的九新出版公司出版面世了。

人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但是作為一種佛教運動,則是由太虛大師所開創、並由其門生及追隨者大醒、法舫、慈航、印順、東初、竺摩和亙贊、星雲、趙樸初、聖嚴等等所大力推展的中國佛教現代化與國際化運動,已成為當代北傳佛教國際化的主流趨勢。

太虛大師從辛亥革命時期萌生現代佛教革新思想時起,就來廣東和港澳弘法,與港澳佛教有著深厚的因緣,到抗戰前,他先後五次到香港,大力推動港澳佛教與佛學 的國際化發展。抗戰以後,以竺摩法師為代表的太虛大師許多門生弟子們相繼來到港澳弘揚人間佛教,使港澳成為抗戰以後現代人間佛教運動的重鎮。特別是竺摩法 師在港澳兩地所開展的大量文化弘法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人間佛教在港澳的發展及其國際化,成為上侗世紀抗戰至五十年代「港澳弘法第一人」。本書正是以太虛大 師和竺摩法師為主線,展現近百年港澳佛教在太虛大師和竺摩法師的引領與影響下實踐現代人間佛教的歷程。

本書是迄今為止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港澳佛教史論著,並充分體現了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特點,不僅首次使用了大量珍貴的港澳佛教歷史文獻,還盡可能地對港澳地區佛門的一些重要長老人物進行比較深入的訪談。

本書首先在《前言》和《緒論》中概括性地總結了近百年的人間佛教運動和香港佛教的主要歷史特點,然後在《香港篇》和《澳門篇》中分別展現港澳兩地現代人間 佛教運動的精彩歷程,最後選取作者對當代香港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三位長老覺光、永惺和澄真的訪談作為(見證篇),展示他們作為近半個多世紀港澳佛教的親歷者 對太虛大師、竺摩法師及其與現代港澳人間佛教發展之關係的認識。

本書刊載了數十張珍貴的太虛大師、竺摩法師和港澳佛教歷史圖片,竺摩法師部分書畫作品,增強了全書的可讀性與觀賞性。

作者何建明教授,是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及哲學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學術顧問。長期研究近百年中國佛教歷史與思想,在海內外出版過《晚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佛法觀念的近代調適》《澳門佛教》等多部專著。

本書分上下兩冊60餘萬字659頁,每套定價120元欲請本書請致電(00852)2574-3375陳小姐聯絡。

 

法教中興 佛光祥瑞

——記觀世音菩薩顯現連雲港雲臺山

西元二○○ 六年七月十四日早晨六時十五分,我市雲臺山上呈現佛光奇觀,時間長達十多分鐘,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轟動。十五日,我市的《連雲港日報》、《蒼梧晚報》以 及江蘇衛視都作了詳細報道,十六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等媒體了作了相關的報道。為此,海內外眾多名山寺院諸山大德,紛紛來電來函詢問,並索要相關情況少 照片,我佛教兩序大眾無不為之振奮,為之感動!

七月十四日(農曆六月十九),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為此,清晨四時起,我海寧禪寺即舉行千手觀音菩薩開光典禮,並啟建水陸空普渡大齋法 會。僧人、居士、法會功德主數百人齊集殿上,佛號聲聲,鐘鼓齊鳴,香煙繚繞,燭影搖紅。至六時許,忽然殿外人聲鼎沸,信眾及山民紛紛向遠處天際眺望,祇見 碧空中祥雲蕩漾,有一巨大光輪顯現,七彩輝煌,穩定不散,中心似有佛形,美倫美奐。於是觀者連呼菩薩顯靈,人人伏地叩拜。真是「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第 二天,相關媒體即作了報道,並刊登出了傅劍文先生攝到的佛光照片,十分清晰,我市佛教界四眾弟子觀摩敬拜後,無不深深感戴佛恩慈悲,降臨瑞象;感戴黨恩浩 蕩,社會和諧。

目前,正是我市加快發展、崛起騰飛的盛世之時,佛光詳瑞,必護佑港城人民更加幸福吉祥!我佛教前途更加光明!近年來,在政府的重視和關懷下,我市佛教也得 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千年古佛塔——阿育王塔已移交給佛教管理,並升級國家一級文保單位;千年古剎海清寺恢復重建即將啟動;距今已有近二千年歷史的法起寺 也正在籌建之中,寶剎重興,指日有時!我市佛教界決心以佛光的感召為契機,高舉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倡導的「和諧社會從心開始」之旗幟,進一步弘揚人間佛教思 想,以全心全意服務社會,服務港城。

市佛教協會會長 海寧禪寺方丈 昌鑒

 

古晉佛教居士林

為籌募佛教新村建設基金

啟 建

梁皇寶懺祈福超渡大法會

陽曆11月8日
農曆九月十八日
(星期三)至 11月12日
九月廿二日
(星期日)

  禮請中國浙江省寧波市,廣福寺住持

釋月泉法師率法師十二名共參五天

禮拜諷誦梁皇寶懺、超渡經典,供佛齋眾,瑜珈焰口。仰賴眾緣法會,功德殊勝,回向祖先,超渡亡靈,使之脫離輪回。經云:至心懺悔罪自滅。執誠回向給參與功 德主,棄除煩惱,消災增福,增長菩提。法會所造一切普皆回向法界,冥陽兩利,亦祈願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屆時歡迎闔府蒞臨拈 香,參與共修,共結法緣,同沾法益,是所至禱。

梁皇寶懺為中國古代寶志禪師等高僧奉旨所撰集,為佛教中懺悔滅罪之懺王,其緣起為超渡梁武帝的皇后,使她脫其墮落之苦,誠不可思議,如懺文所載:以此消災,災消吉至,因茲滅罪,罪滅福至,真救病之良藥,乃破暗之無明火,恩沾九界,德披四方。

1.梁皇寶懺法會功德位
功 德 RM 功 德  RM
總爐主  5,000 護 法 300
大爐主 3,000 菩提功德 200
爐 主 1,000 般若功德 100
大護法 500
2.點燈保運

闔 家

 100 個 人 50
3.超 渡

雙 親

50 單 親  30

請聯絡古晉佛教居士林秘書處

Add: Lot 1912, Jalan Laksamana Cheng Ho, 93200 Kuching.

Tel: 082-428689, 411906 Fax: 082-243628

 

廣東禪文化研究會成立

2006 年9月20日廣東禪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會員大會在廣東省社會科學聯合會會議室召開。該會屬廣東省一級學會並經廣東省民間組織管理局批准。該會旨在 傳承和研究禪宗文化,開展海內外禪學的研究與交流。讓禪宗文化更好地服務於現代社會,會議通過了禪文化研究章程,選舉產生了第一屆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會 議一致推選中山大學教授,著名佛學家馮達文先生為會長,陳一華、蔣述華、龔雋、楊長明、賀惠山、周明為副會長。與會者認為:推動禪文化的研究與交流,對促 進心靈建設、建構和諧社會有著重大的積極意義。(力文)

 

第四屆普陀山觀音文化節將於十一月舉行

八月十一日 下午,筆者從普陀山觀音文化節組委會獲悉,第四屆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將於十一月十九日至十一月廿九日在「海天佛國」普陀山舉行。屆時,人們可朝拜佛 祖真身舍利,欣賞「千手觀音」回歸表演,真切感受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的博大精深。 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世界著名的佛教觀音道場,國務院首批公頒的重點風景名勝區,素以「海天佛國」、「南海聖境」聞名中外。普陀山風景區「寺 院、奇石、金沙、潮音、幻景」五絕勝景,有「以山而兼湖之勝則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勝當推普陀」之說,景區內古木參天、寺院氣勢恢弘,佛教文化尤其是觀音 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自二○○三年以來,普陀山已連續成功舉辦了三屆南海觀音文化節,五十多萬香遊客為之傾情、讚歎。今年四月十六日,普陀山成功地舉 辦了舉世矚目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閉幕式,還向全世界發佈了《普陀山宣言》。 據介紹,今年第四屆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以「自在人生、慈悲情懷」為主題,體現修身自歷,注重自我完善,實踐身心和合,弘揚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 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的「六和精神」。文化節期間,普陀山將舉行第四屆南海觀音文化節開幕式暨佛祖真身舍利朝拜法會、普陀山文化論壇、「點 亮心燈」傳燈祈願法會、普陀山文化產品展覽會、全國名作家采風筆會;「佛頂頂佛」朝拜法會;「弘法演說」講經法會;「朝山獻寶.共沐佛恩」中泰佛教文化交 流系列活動和「佛國之約」藝術演出晚會等主體活動。其中,佛祖真身舍利朝拜法會和「佛國之約」藝術演出晚會是第四屆南海觀音文化節的最大亮點。據瞭解,安 排在本屆南海觀音文化節開幕式上朝拜的這枚2500多年前的釋迦牟尼佛祖真身舍利子,是中國佛教協會為支持普陀山舉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而贈送的。此外, 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將回歸千手觀音的故里普陀山,在「佛國之約」藝術演出晚會上表演他們的驚世傑作「千手觀音」。 參與南海觀音文化節,感受普陀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為此,第四屆南海觀音文化節期間,普陀山還將舉行「觀音齋戒」福建千人齋會、「人間佛教菩提行」印順大 師生平回顧展、「普陀山杯」全國文學徵文比賽、佛教工藝品展銷會、「群英集萃」普陀山書畫藝術展、「心燈.心願」國際佛燈藝術展、中山瞻聖碑揭碑儀式、 《普陀山宣言》揭碑儀式等豐富多彩的配套活動。

 

博羅慈善會禮佛禪寺分會組成第二屆領導班子

在博羅籌建孤兒院、老人院及佛門墓園等工作

博羅慈善會禮佛禪寺分會(以下簡稱「分會」)第二屆選舉籌委會,上月中旬舉行會議,通過了以香港知名人士、立法局議員劉皇發先生為榮譽會長、鍾新偉先生為會長的新一屆領導班子。

會議於九月十日在博羅禮佛禪寺舉行。首屆主任委員日照法師在會上向委員回顧該會兩年來在支持政府部門賑災濟貧的工作並作出總結。為了配合形勢發展、擴大 「分會」慈善職能,新一屆領導班子注入了一批秉承佛陀慈悲濟世精神、熱心公益新血。在鍾新偉會長領導下,更好地發揚慈善濟世之菩薩行願。

鍾新偉會長發言中,充份肯定首屆慈善會的工作。並希望新一屆領導班子群策群力,在民政等政府部門支持下,積極開展慈善工作。爭取在本屆內完成:籌建孤兒院、老人院及佛門墓園工作。

出席之委員,在會上踴躍發言,珠玉紛投,並通過了領導班子的委任。

榮譽會長: 劉皇發議員

名譽會長: 日照法師、才讓多吉活佛、 楊同祥、蔡伯勵、秦孟瀟、

鄭金松。

顧  問: 張芸居士、馮馨賢居士、

唐楚彥律師、許漢忠會計師。

會  長: 鍾新偉

常務副會長:妙峰法師、張汝萍、

趙艷波、陳家隆、馬源。

副會長: 梁見強、徐書艷、黃淑嫻、

李紅、麥雪玉、曹聖、

陳慧波、張人豐、張偉欣、

田雅瑞。

秘書長: 吳在城

副秘書長: 李曉明

秘  書: 李雪梅

財務總監: 張汝萍(兼)

公關部長: 李紅(兼)

副公關部長:頓善法師、劉潔文、洪莉莉、 石向慧、齊小平、余敬芳、

儲建玉、張偉欣(兼)、

許惠鳳。

 

恭 賀

心照法師榮膺

貴陽黔靈山弘福寺方丈陞座誌禧

 

心懷六波羅密傳正法

照亮三千大千度群迷

《香港佛教》雜誌社 敬賀

二○○六年九月廿七日 

 

為禪求「法」,為弘法學藝

二○○六年六月七日,廣東省佛協理事,博羅縣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 師前往四川成都拜會他的老朋友,享譽海內外畫壇的四川資深書畫家羅其鑫、潘鍚仁、鍾秉炎、陳斌、姚葉紅以及居士羅興志。日照法師此行的目的一是感謝他們為 佛教所常做的功德,二是為禪求「法」,為「弘法」而學藝拜五位著名書畫家為師。

日照法師謙虛、好學的精神受到了前輩們的高度贊揚和欽佩。在採訪中,他感慨地說「佛教傳播到中土,便與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尤其是士大夫的精英文化緊密地 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十分獨特的文化奇葩——禪文化。正是基於這一層的思考,要想真正參研透禪文化,僅僅從佛學的角度那是不夠的,還得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 但切入中國傳統文化的佳徑,我認為還是從中國水墨畫切入方便」。隨後,日照法師舉行了嚴格的拜師儀式;他非常謙卑地恭請五位著名書畫家賓上座,然後沏上最 好功夫茶——敬茶拜師。拜師儀式畢,在羅興志居士的陪同和幾位畫家們的隨行下,日照法師驅車前往著名古寺新都寶光寺參觀、禮佛。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