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61期
2007年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讚雲翔寺弘法新理念
——節儉 慈悲 植福 證道
安老事務
慈敬耆英 人間有情
——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寶靜
安老院四十周年感言
◎覺 光
法會述贊
深圳弘法寺傳授三壇大戒法會述贊 ◎吳常興
佛教文獻
《巨贊法師全集》出版感言 ◎朱 哲
魯山大佛
世界和平大佛誕生記——河南魯山毗盧遮那
——大日如來建立的歷史由來與現實意義
◎高志其
參訪寺院
善財童子第一參 慈悲精神耀香江
——普陀山佛教參訪香港紀行(下)
◎釋正進
陞座慶典
開元祖燈耀龍象 傳燈續焰暢宗風
——達詮法師榮膺潮州開元寺方丈
晉院陞座慶典記事(下)
◎達 亮
靜室自修
月光下七彩淨土 ◎陸巧玲
佛教文化
以文化為根基 顯佛門之輝光
——以上海佛教文化建設形成的因緣、
類型和成績為中心(上)
◎夏金華
禪境趣談
牧牛圖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構建人間佛教 ◎楊 釗
參訪古寺
玉佛寺:修不離食 行不離願 ◎光 力
走訪古剎
浙江採訪二三事之二:伏龍寺 ◎錢湘寧
當代畫僧
佛心禪意寄丹青
——名家評說金陵畫僧傳義法師
人生修養
天行健
初入佛門
我與法師相識的因緣 ◎修 竹
佛教道場
「律宗第一山」——寶華山(1) ◎張春蕾
佛教建築
漫談中國佛教寺院、佛塔、
經幢的建築藝術(上)
◎林子青
佛教著作
重印《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後記 ◎陳無憂
參拜寺院
泱泱唐風留雲寺 ◎安 心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讚雲翔寺弘法新理念
——節儉 慈悲 植福 證道

「節儉、慈悲、植福、證道」,這是上海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寶貴的理念,已經吸引了數千信眾親身去踐行。筆者曾專門赴上海南翔雲翔寺,與該理念的創議者——雲翔寺的住持慧禪法師進行交流,感觸良多。
「節儉」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朝歷代的有識之士無不重視。如春秋時的孔子一向崇尚節儉,即使「飯疏食,飯水,曲肱而枕之」,「也樂在其中矣」。孔 子也非常讚賞他的學生顏回儉樸的精神,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甚憂,回也不改其樂。賢者,回也!」戰國時,韓非子曾提出「力 而儉者富」的觀點。墨子也主張「節儉則昌」。唐朝的陸贄則認為「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三國時的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儉以養德」。 朱子治家格言中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惟艱。」清末的曾國藩在《諭紀鴻》中說:「勤儉苦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佛教向來崇尚節儉,認為節儉即惜福,佛教徒認為「常住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萬萬浪費不得。所以,針對當前嚴重浪費的社會現象,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契理契機地提出了節儉的理念,這是很有意義的,特別是對那些已習慣奢侈浪費的人來說,應該起到積極的化導作用。

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一方面看到社會浪費的同時,也看到了更多的社會疾苦的存在——缺衣少食者、無藥醫病者、,因貧困而輟學者、更有無法預知的天災人禍, 隨時會改變人的命運。給予眾生歡樂,解除眾生疾苦,這是佛教的基本精神,謂之「慈悲」。因而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提倡入會者以每天節約一元錢為目標,並通 過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這個平臺用於社會慈善、公益事業。這不但是對佛教慈悲精神的發揚,更是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

佛教認為每個人的夙福是有限的,如果不惜福、植福,反而去捨福,那麼遲早有一天會無福可享。「節儉」在佛教中叫作「惜福」。佛教主張把節儉下來的財物用於佈施,慈濟困苦,救助弱者,佛教謂之植福。相反地,大肆鋪張、奢侈浪費,在佛教中稱之為捨福。

如果我們都獻出自己的愛心,在社會上就能營造一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友愛氣氛。那麼當我們遭受困苦時,同樣也會得到別人的幫助。這也是在為自己植福,是一種自利利他的植福理念。

更大的自利還在於「證道」,這是修習佛法者的最高追求。佛教認為,要達到這一目標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謂之法門八萬四千,殊途同歸。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 帶領廣大會員從「節儉」入手,廣播佛陀慈悲濟世精神,植福修慧。虔誠而有毅力者,祇要一心沿著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鋪就的這條自利利他的道路前進,遲早會 摘得菩提果。

我認為雲翔寺護法功德委員會所提倡的理念還有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節儉,可以培養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如果一個人整日地追求奢靡的生活,那麼他的心 靈必將為物欲所蒙蔽。祇有放棄多餘的物質追求,才有可能追求精神的自由與心靈的純淨,才有可能在簡單、樸素的生活中找到快樂。從而達到心靈的和諧。將節儉 下來的物力用於慈濟困苦,幫助他人,為社會分憂,為大眾解難,可以實現人的平等,這有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有助於人的內心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 和諧。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認真踐行「節儉、慈悲、植福、證道」這一理念,不斷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則人格成就,佛格也將完成。

 
 
慈敬耆英 人間有情
——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寶靜
安老院四十周年感言

◎香海正覺蓮社社長 佛教寶靜安老院創辦人覺 光

佛陀大慈悲,人間重晚情。佛教寶靜安老院是香海正覺蓮社第一所安老服務機構,自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二十日開幕以來,已走過了四十年院務發展的漫長歷程。在迎 來四十週年院慶之際,作為創辦人和首任義務院長,我至今對安老服務志業仍然忠心不渝,誓願堅固。同時也感恩多年來得到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教界 大德的鼎力護持,歷屆院董會同人的策劃籌謀和全院同工的多年努力和無私付出。諸多善緣的和合成就了佛教寶靜安老院今日的運作規模和良好的發展勢頭。

香海正覺蓮社自一九四六年創立始,就本著佛陀慈悲有情,利樂眾生的精神,開展各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當年看到有許多老年婦人孤苦無依,晚景悽涼,感同身 受,悲憫於心,遂萌生興建安老院之願,貫徹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精神,並藉以紀念和落實先師祖、佛教天臺宗第四十四祖寶靜大師的功德遺願。同時,以配 合當年政府五年福利計劃中「設立院所收容老人」的政策,因緣匯聚,於是發起籌建佛教寶靜安老院,收納無靠老婦使生有所養,老有所安,貧苦得濟,棲身有所。 創院之初也想到希望以此作為表率,帶動香港佛教界關心社會,走入社區,服務社群,以實際行動樹立佛教正面形象,開創佛教發展的嶄新局面。至今全港佛教團體 創辦的安老及護養機構多達數十所,香海正覺蓮社後來亦先後創辦了佛教寶靜護理安老院、佛教李嘉誠護理院和佛教李莊月明護養院,以及佛教何黃昌寶長者鄰舍中 心、佛教李寬德耆英康樂中心和北區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等七所老人和社區服務單位。作為香港佛教界第一所安老院——佛教寶靜安老院的創立可以說具有里程 碑式的意義,佛教寶靜安老院的服務及今後的發展亦應加強自我要求,起到楷模示範作用,我個人認為這是有著特殊而又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

四十年前開幕時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二十五週年院慶亦是如在昨日,記得當時在致詞中講到︰「古籍有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正是人類互助之美德。壯有所 用,老有所養,也是社會安定之應具因素。」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社會風尚,敬老養老是孝道文化的核心內容。佛教從來就力倡孝親尊賢,經中也有明 文記載︰「奉養父母親」,「尊敬有德者」,「護養諸親族」等等。中國佛教歷來也十分重視社會福利事業,在唐代時,寺院中的無盡藏和僧人主持的悲田養病院, 就已經以常設機構的方法使佛教公益事業制度化。佛教安老院的創立是佛教慈悲精神和中華孝道文化的成功結合和圓滿呈現,是孝親敬老教育的現身說法,是敬老愛 老文化的全面弘揚,更是創建和諧社會的積極保障,可謂影響深遠,獨具意義。

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社會事實。近年來政府在安老服務方面的政策也在調整和變動之中,給安老事業帶來服務的壓力和競爭的空間。佛教寶靜安老院,也包 括社屬各安老服務單位要始終抱持本社安老服務的宗旨,常懷「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的古訓,自覺接受政府的監督、社會的公評和公眾的檢驗。不斷完善硬軟件資 源設施,扣緊老人的人口特徵、活動能力和社會的支援來源等因素,為老人提供身、心、靈全人關懷,提高生活質量,增強生命尊嚴。院董會要繼續發揮集體智慧, 提高決策效率。全院同工要終身學習,持續進修。不僅將服務老人當作是一個職業,更應視為是一項志業。照顧老人不僅要有信心,更需要耐心;不僅僅是心理上的 同情,更要有服務的熱情。祇有如此,我們的安老志業才有希望,才有更好的明天。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老人是家中的一寶,是社會的財富。值此佛教寶靜安老院四十院慶之際,希望全社會都來關注老人,關心老人。每個人都有愛老之心、尊老之情、敬老之意、安老之願、助老之行。衷心祈願佛光普照天下老人,福壽康寧,同享頤年。

 
 

深圳弘法寺
傳授三壇大戒法會
述贊

◎吳常興

佛曆二五五零年十月初一至十一月初一(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日)深圳弘法寺隆重地舉行了傳 授三壇大戒法會。這次傳戒法會是深圳弘法寺建成以來的第二次,也是當代佛門泰斗、百齡高僧本煥長老自一九九二年住錫弘法寺以來的第二次傳戒,法會又值弘法 寺方丈本煥長老的百歲誕辰,是「本公百齡壽戒」,其規模宏大,規格之高,牽涉兩岸四地,此次法會因緣殊勝,盛況空前,是近現代中國佛教史上不可多得的大型 出家男眾傳戒活動,為佛教界所矚目。

一、十師陣容壯觀

這次傳戒法會為眾戒子傳授三壇大戒的三師和尚分別來自海峽兩岸三地,其中得戒和尚是當代佛門泰斗、百歲高僧、深圳弘法寺方丈本煥長老;說戒和尚是香港佛教 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羯摩和尚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星雲長老;教授和尚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四祖寺方丈、玉泉寺方丈淨慧長老。

七尊證和尚分別是:融靈長老、傳印長老、聖修長老、戒全長老、果緣長老、一如長老、又果長老。

授經阿闍梨是戒詮律師,開堂和尚是果穎法師,陪堂和尚是隆中法師。

三師和尚和七尊證等均為資深和尚,在佛教界享有聲望和影響,其陣容壯觀,為深圳弘法寺舉行的這次傳授三壇大戒法會提供了師資保障。

二、 傳戒佛事規儀

整個傳戒法會歷時一個月,自佛曆二五五零年十月初一(即公元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晚起灑淨至十一月初一(即十二月二十日)圓戒,其傳戒佛事均按佛教 規儀進行,除每天早晚課誦外,每天安排了三個時段分別舉行佛事活動,即:十月初二上午新戒初見。請引禮、進堂,下午集僧淨壇,晚上教梵唱;初三上午教缽戒 規則、過堂規則,下午教四威儀,晚上禮佛懺悔;初四上午教搭衣展具,下午過毘尼,晚上本堂髮露;初五上午諭除貪蓄,下午戒與受戒,晚上教梵唱;初六通啟二 師、請戒開導,下午查驗衣缽,晚上露罪懺悔;初七上午浣凡心,呈罪稱量,下午回復清淨,晚上禮佛懺悔;初八上午初壇演儀,下午剃髮沐浴,晚上禮通宵;初九 普佛,上午授沙彌戒,下午集體合影、過沙彌律,晚上發願巡寮;十一白天講沙彌律儀,晚上教梵唱;十二上午乞比丘戒、宣遺教,下午明習儀、覺光長老開示,晚 上禮佛懺悔;十三上午請戒開導、通白二師,下午衣缽名相,晚上教梵唱;十四上午審戒懺悔,下午三壇演儀、沐浴,晚上普利十方大蒙山;十五上午請十師、請十 師齋,下午星雲長老開示,晚上回復清淨、禮通宵;十六至十九,授比丘戒,結贊回向,每晚禮佛懺悔,十九日晚發願巡寮;二十至二十三通四分律,講四分律,晚 上禮佛懺悔;二十四至二十五白天講菩薩戒,晚上禮佛懺悔,教梵唱;二十六上午請戒開導、通白二師,下午審戒遮,晚上禮佛懺悔;二十七上午教掛單規矩,下午 開示苦行,晚上授幽冥戒;二十八上午三壇演儀,下午恢復清淨、沐浴,晚上禮通宵;二十九上午授菩薩戒,下午過菩薩戒,晚上發願巡寮;十一月初一上午新戒告 假、發牒謝師,下午圓戒。

這次傳戒法會充分體現出弘法寺建寺及寺院管理的新理念,即:「以道風建設為中心,以慈善事業和佛教文化為兩翼,構築珠江三角乃至兩岸四地走向世界弘法利生 的平臺」,把這個理念貫穿在傳戒的始終。從以上傳戒佛事規儀方面考察,把「以道風建設為中心」作為對新戒教育的核心內容,讓新戒一踏入佛門,便把弘法利生 作為家務,把道風道場建設作為弘化正教的己任。這次傳戒,既是道風建設的體征,又是佛教慈悲為懷,傳授佛教文化的演示。佛教自漢朝時從印度傳入中國以來, 都是採取傳戒法會的形式,為自願出家為僧尼的人傳授戒法的。傳戒是續佛慧命,紹接龍種的一種儀式,也是佛教文化最典型、最規範的一種體現。

三、 新戒四百圓戒

從全國各地到深圳弘法寺來受戒的新戒四百多人,經過佛教文化的沐浴和三規五戒的洗禮,均圓滿得戒。受戒人數眾多,不僅是對傳戒寺院硬體建設的考驗,也是對 軟體建設的檢閱。五百多人的吃住、佛事活動的通盤考慮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深圳弘法寺對此能有序管理,佛事活動能井然有條,戒子衣缽均由弘法寺結緣供 養。博得十師和廣大新戒的好評。到弘法寺禮佛的信眾看到、聽到這種秩序井然的佛事活動,幾百人受戒,課誦有序,戒律嚴謹,儼然軍營。特別是,莊嚴的佛事活 動場面,鴉雀無聲的情態令人肅然起敬。這說明兩點:

一是深圳弘法寺在吸收新戒上把好了入口關,此次法會,新戒經過嚴格的把關、篩選,年齡大部分在二十至五十歲之間,普遍比較年青化,其基本素質、基本條件符合受戒標準;

二是深圳弘法寺叢林管理理念先進,規範管理。社會化服務和叢林儀規結合,使得這座新興的都市寺院敢為人先。傳戒法會圓滿成功,折射出寺院管理的水準,即用 傳統的叢林的儀規對新戒進行教育,傳授佛教理義、規矩,傳播佛教文化,弘法利生,又用現代化、社會化服務的方式,賦予叢林管理新的內涵,讓出家人安心辦 道,讓在家信眾接受洗禮,真可謂功德圓滿,因緣殊勝!

 
 
《巨贊法師全集》出版感言
◎朱 哲

巨贊法師(一九○八—一九八四)愛國愛教,資深望重,為當代博通今古,馳譽海內外的奇才,佛教革新運動的先 驅。他精研三藏,解行並重;文通六國,識見高遠。青少年時期,就具有強烈的進步思想,在上海大夏大學讀書,與田漢相識,參加地下工作。抗戰初期,高舉義 旗,揭竿南嶽;轉輾西南,主編《獅子吼》,宣傳抗日,鼓吹救亡。湘桂告急,避難瑤山,協助瑤王李榮保伏擊日軍,殲敵百餘,取得重大戰果。勝利後多次赴港, 蹈危履險,投身民主運動。解放前夕,滿懷革新的壯志雄心,毅然北上,奔走呼號,首創《現代佛學》,力挽狂瀾。幾經艱辛,大雄麻袋廠終於開工,振新印刷廠的 技工亦從滬上聘來。一時佛門朝氣蓬勃,充滿生機。成立佛教協會、佛學院,參加抗美援朝等等,法師苦心孤詣,殫精竭思,鞠躬盡瘁,作出了卓有成效的重大貢 獻。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登上天安門,參加開國大典,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副秘書長、中國佛學院副院長、《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卷》 主編等職。三五反運動,麻袋廠破產倒閉,印刷廠告吹停辦,隨著現代佛學社的改組,革新聲浪就此偃旗息鼓。「文革」遽起,蒙受不白,身陷囹圄,七易寒暑,而 丹心碧血,一以愛國愛教為己任,光風霽月,晚節彌堅。

巨贊法師篤志好學,知識廣博,不論讀經、讀史,總是覃思精研,有觸於懷,隨筆劄記,或作眉批,或參注行間,字梳句箋,鉤玄攝要,斐然成章。法師天賦既高, 思路又捷,他的讀經筆記和藝苑遺珍中的文章,大都一揮而就,很少改動。很多人讚歎法師所以能下筆成文,得力於勤讀、勤思、勤記和超凡的悟性,方能得心應 手,觸類旁通。

前幾年,筆者網羅散佚,搜抉殘蠹,不自量力編成了《巨贊法師文集》及《巨贊法師文集續編》。出版流通後,深受諸山長老、廣大信眾和學者的歡迎,幾年來不少 讀者反映:影印的讀經筆記,字體有行有草,不易辨認,且不少文章無斷句,閱讀為難。爰循讀者要求,將影印的三冊讀經筆記全部改為印刷體,繁體改為簡體,豎 排改為橫排,沒有斷句的加上標點。並補充了《禪宗》、《論道德休假與文化脫節》、《參禮祖庭記》、《人間何世》、《佛家之救亡抗戰論》、《雁·燕·蟬》、 《敬祝李重毅先生八十大壽》、《寄懷杜宣同志》等五十多篇詩文。還補齊了巨贊法師應竺摩法師之請刊登在澳門《覺音》上的《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第十五 初持瑜伽處真實義品第四述記》及《如是齋窾啟錄》兩篇文章。

去歲,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圓持法師,將秘藏二十多年的巨贊法師的五十多萬字的手稿和不少名人給法師的親筆書信提供出來,得以編入這次的新版,使《全集》內 容更充實,更廣泛,更豐富。新版在《文集》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藝苑遺珍」和「氣功養生」兩大類。「藝苑遺珍」就是這次新發現的文章,內有《對於解決中 醫基本原理問題的芹曝之獻》、《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裡面的祖國醫藥遺產》、《試論王叔和》、《揚棄集》、《孔孟荀哲學研究》、《周易研究》、《五家學 案》、《饒雲雜錄》、《潛夫論》劄記、《老子》劄記、《荀子》劄記、《周易王韓注》劄記、對《中國哲學概論》之批註等等。「氣功養生」內有《天罡指穴二十 八法》、《峨眉指穴三十六式》、《四季攝生法》等等。為了便於讀者識別,謹將這次改版本易名為《巨贊法師全集》。遺憾的是在「文革」浩劫中,再加上其他的 因素,巨贊法師的遺物蕩然無存,被洗劫一空。成箱累篋的遺稿也散佚殆盡。如這次發現的《周易研究》、《饒雲雜錄》都祇有第一冊,《周易王韓注》祇有第三 冊,《如是集》祇剩第四冊。尤其可惜的是巨贊法師革新佛教的代表作——二十多萬字的《新佛教概論》,仍是石沉大海,沒有下落。很多書畫墨寶,如毛潤之的親 筆復信、徐悲鴻、關山月等的畫也都渺無影蹤,難以複睹!

由於年深月久,又乏保管,不少文字已被蟲蟻侵襲,字跡漫漶,編者駑駘,學力不足,不無魯魚亥豕之失,又難免分類欠妥,或次第失序。更要鄭重聲明的是「讀經 筆記」和「藝苑遺珍」所有文章或劄記及「氣功養生」中除《關於藏密的氣功》和《禪修的醫療作用及其可能發生的生理現象和心理現象》外,全都是法師沒有發表 過的手稿和自習用的原始資料,是編者擅自搜集出版的,如有甚麼問題或不妥之處,絕非法師之責也,諸祈鑒諒。

佛法重在實行,而實行貴有正知正見,巨贊法師深入經藏,直達禪源,篤信力行,銳意改革。他提出的「生產化」、「學術化」兩句口號,確是革新佛教的真知灼 見,指路明燈。法師常說:佛陀教理,博大精深,宗教裡面保存了許多文化遺產,可以整理研究,發掘其中有用的東西利益人民。在政協第二屆三次全會發言時曾指 出:「就宗教徒來說,學習馬列主義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馬列主義研究方法,把保存在宗教裡面的寶貴材料發掘出來,使它成為推動人類文化進步的一種力量。」在 有些文章中,直言不諱:「佛學是個人人都可以成佛的平等真理,是解放人類理性的重要學說之一。」並說:「對佛教知道得越多,就更能體會佛理的正確。」一再 斷言:「在新中國,新文化高潮已經來臨的今天,佛教,尤其是大乘佛學的真精神,還是對人類、對社會有所貢獻的。」

法師思深慮遠,內無所隱,外無所飾,佛協成立不久,隨即隱退,自甘淡泊,除主管《現代佛學》,負責國內來信外,謝絕塵事,埋頭書齋,專心作研究工作,希望 能悟出「開展第三期大乘利國利民的理論」,進一步報效祖國。可惜的是風風雨雨,世路崎嶇,難以建樹,且又天不假年,齎志以歿。今天,人們懷念巨贊法師,仍 不免有「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要為他老人家一掬同情之淚!

太虛寥廓,不少人揆情度理慨歎:法師才思俊逸,襟懷灑落,卻總未能充分發揮他的智慧,一展他的才華。法師一生坎坷,事多拂逆,這與他的真心論道,不避忌 諱,寧可直言取禍,決不阿諛取容;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的個性也是分不開的。眾目睽睽,這確非揣測之詞。不管環境順逆,不管對人對事,法師始終堅持「敬守 志,貴自立」的處世原則,反對亦步亦趨,隨聲附和,他認為這會損害事實真相,影響真誠團結。他經常提醒同仁:做人必定要以信市人,出家人慈悲為懷,更要設 身處地常為人家著想。講信義,重然諾,別人有困難,不管相識不相識,法師總是解囊相助,仗義執言,甚至不顧個人安危。

昌明佛法,端賴人才。巨贊法師一向重視人才的培養,他曾任教重慶漢藏教理院,廈門閩南佛學院,在南嶽講學時想開辦華嚴大學,于桂平授課潯州高中,在北流執 教無錫國專,在杭州接掌武林佛學院,無不循循善誘,因材施教,獲得一致好評。對中國佛學院,法師關心更切,期望更大,他常說:新中國的佛學院,應該朝氣蓬 勃,有新的面貌,新的氣概,能培養出與新社會、新時代相適應的知識份子。為此,提出四點建議:「不要有門戶之見,要有比較考證的方法;要有新的工具——學 習外文;要有新的觀點——歷史觀點、發展觀點;要痛下功夫,真參實學」。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巨贊法師所提的四點,開人正智,啟人正信,切中時弊,深孚眾望。五十年來,中國佛學院的歷屆師生,宗教信仰、政治覺悟、文化水準,都在穩步前進,在理論上、修持上務本力穡,各有成就,沒有辜負他老人家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一番心血。

巨贊法師縱橫翰墨,淹貫古今,很多人都驚歎法師聞見博,識斷精。法師對中醫、對氣功,也很有研究,有獨到的見解,很深的造詣,這也常為人們所樂道。他曾寫 過《禪修的醫療作用及其可能發生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裡面的祖國醫學遺產》、《對於解決中醫基本原理問題的芹曝之獻》、《試論王叔 和》、《關於藏密的氣功》、《峨眉十二樁》、《指穴三十六式》等等,這些著作,提高了我們對祖國中醫中藥的重視,豐富了我們中醫中藥的知識。

法師研究氣功,不僅是為了鍛煉身體,他認為氣功也是一門生命科學,說「要從佛經研究中研究生命科學,生命科學的研究成績,會提高人類的認識和智慧,有益於 社會。」法師體格健壯,兩目炯炯有神,三九嚴寒從不穿棉的,耋耆之年,耳不聾,眼不花,齒不掉,紅光滿面,容顏煥發,這不能不說是得力於他的修煉之功,養 生之道。

法師是一九三一年出家的,時年二十三歲。出家前他沒有接觸過佛經,在杭州出家後才開始閱讀,一九三三年任教漢藏教理院,邊教邊學,旋回支那內學院,繼續研 究,焚膏繼晷,淬勱奮發,短短三四年間,讀經七千多卷,寫下三百多萬字的讀經筆記,毅力何等驚人!與法師共事多年、深知法師為人的黃心川教授一再稱讚法 師:「憂國憂民,有膽有識;博聞強記,空前絕後。」

巨贊法師一向認為:祇有有了新的社會制度,有了新的社會經濟基礎,佛教的改革才有可能,才有希望,否則祇是空談,祇是緣木求魚!大陸解放前夕,不少僧人不 明政府的宗教政策,懷著疑慮不安的情緒,紛紛出走。法難當頭,惟獨衷心擁護念念不忘改革的巨贊法師,甘冒不韙,毅然北上。當時很多人對巨贊法師此舉很不理 解,有辱罵他的,有嘲笑他的,也有同情他擔心他的。對此,巨贊法師在《一年來工作的自白》中坦言:「我為佛教在新社會中,爭取一個合理的立場與正當的工作 崗位而來北京。」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日致道安法師的信中,更語重心長道出了他的苦衷:「二千年佛教之生死存亡在此一舉,忍置身事外任其生滅乎?」護教之 熱誠,溢於言表!

又在法師讀經筆記《覺海遺珠集》乙,續華嚴之部五十五條後面(見原《文集》中編第一三一七頁)有這樣一段引人深思的話:「閱此土華嚴著述竟,不禁涕泗盈 睫,哀哉長夜,豈將盡為此等庸妄所障蔽耶?杜順、法藏、清涼之遺緒籠統乃爾,吾將何以啟發後人耶!倭奴淫暴,中原危迫,人理幾希,吾複何所措施耶!哀 哉!」

從寥寥數筆的這段無限哀歎的按語中,我們也不難想見法師研讀之精,參透之深。「倭奴淫暴,中原危迫」法師此時心情又何等悲憤沉痛。讀經不忘救國,出於內心,發自肺腑,法師不愧為當代法門龍象,愛國愛教的典範。

滄海桑田,世事多變;國際風雲,起伏不定,當今世界還不太平。居安思危,「聞鼓顰而思將帥之臣。」緬懷先賢,追思遺澤,我們能不更加想念大智大勇捨身為法的巨贊大師。

《巨贊大師全集》共五百多萬字,十六開特精裝,約為八冊,近期將由北京圖書館出版,謹請關注。

 
 
世界和平大佛誕生記
——河南魯山毗盧遮那
——大日如來建立的歷史由來與現實意義

◎高志其

(接上期)河南省汝州市天瑞集團公司總裁、民營企業家李留法先生,品行皆優,恢宏大氣,經營著水泥、鑄造、電業、煤炭、旅遊等諸事業,有資產六十餘億,位居河南榜首,名標當代企業界。

他不但孝敬雙親,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而且周濟鄉鄰、體恤職工、樂善好施,廣行義舉。早年他就皈依了釋延佛大和尚,闔家向善,一心向佛,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深知四恩難報,一心要為人民辦好事,為國家做貢獻,亦由此而被選為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九九二年他隨釋延佛到廣東東莞隱賢寺朝山拜佛,見其寺廟修建的六十六米高的國內第一白玉觀音,慈祥而端莊;又看到大功德主羅建新以隱賢寺為中心而建造了 青山碧水般的世外桃源,不禁深為動容。經釋延佛點化,他決心要在中原地區建一座寺院、修一尊佛像,並形成融拜佛、旅遊、觀光為一體的一流景區。

至此,二人再次相聚,釋延佛提出了修建大佛的心願,李留法心有靈犀,一點即通,他深知報效祖國的時機已到,決定拿出巨資修建大佛,為佛門添彩,為國家爭光。

當時樸初老聞知,欣然命筆題寫了「石人山金佛」五個大字,書贈釋延佛法師以表祝賀與支持。為進一步激勵釋延佛完成這一重大使命,他又凝神運筆,寓有深意地 題寫了「未必芳菲始是春,枯槎老干見精神,近來學得平心法,羅剎堂前化美人。」的傳世之作,為老朋友身殘志堅,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和合大眾、包容萬物的胸 懷,作了高度的總結和經典的概括。釋延佛恭受墨寶,並對樸初老表示:「當不辱使命,保證五方五佛在華夏大地圓滿落成,為民造福,為國爭光,為世界和平作出 貢獻」。

是天道之酬勤而有志者事竟成。大和尚數載奔波,歷盡艱辛,誠意殷切,十方佛世界普皆予以加被,終於啟動了創建大佛的浩蕩工程。他和李留法多次邀請國內專家 召開論證會、研討會,其中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雜誌主編王志遠、河南省古建築研究專家張家泰、上海建築集團總建築師肖世榮、中國古建築藝術學專 家、高級工程師黃燕美等二十多名學者、專家出席,研討、論證修建方案及工程事宜。會議確定由南京設計院的吳順林教授、福建興勝雕塑工作室負責人、國家雕塑 家協會會員林勝標教授,深圳園林規劃院吳肇釗院長三家,各自塑造10.8米高的佛像造型,以供比較、鑒別和選擇。

與此同時,修復佛泉寺及大佛的各項配套工程也按計劃開工。

宗教彷彿是人類的天性,實際上全人類分屬於不同的宗教,因為一切生命都要趨向於終極的真理與終極的回歸。正是由於這種潛在的意識與情結,藝術大師們滿懷熱 忱地走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收集整理了古今中外的大量資料、圖片、造型和設計方案,他們以嚴謹科學的態度和精湛的雕塑藝術塑造了一尊尊的佛像造型。經過了 反復的比較和鑒別,最後決定採用福建雕塑世家林勝標大師的造型方案,無疑,這也是涵蓋古今超水準的精品設計,亦為不可思議之舉。

以此模型為標準,天瑞集團的鑄造專家付順利、桂建元率領職工們開始大規模的嚴密、緊張的施工。無論炎熱盛夏、還是冰雪寒冬,全體施工人員懷著對佛祖的無比虔誠,盡心竭慮地為建造大佛而努力工作,其中之艱辛與甘苦亦難盡述。

數載寒暑、櫛風沐雨,犯露乘星,晝夜工程,二○○四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莊嚴卓絕的毗盧遮那——中天大佛終於建成了。它位於河南省魯山縣境內,從魯山縣向西,在數十里外就能看到威神光明、雄居世界第一的「毗盧遮那——大日如來」的法身露天銅像。

毗盧遮那是密宗的最高教主、第一本尊,它是佛陀宇宙化與神格化的象徵,它的四種智慧化成了四方四佛,因此它是一切覺悟者理性與智慧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切諸 佛的法身佛。因此它被稱為「最高顯廣眼藏如來」。毗盧遮那又稱「大日如來」,意即光明遍照,遍一切處而作大照明。如經云:此照明無有內外、方所、晝夜之 別,亦無重陰昏蔽日輪隱沒,它遍照一切世間、時空和眾生的心靈。此照明亦非幻滅、亦非始生,雖無名煩惱戲論重雲覆障,而無所減、無所增。因此,是世間太陽 的光明所不可比擬、不可比喻的,祇是取其些少相似而名之,這也就是本文開篇所論的本質、本性、本源的絕對境界之所在焉。

西方宗教譏諷佛教為多神教、低級宗教,實際上,佛教才是真正的一神教、高級宗教。因為它科學地解答了本體與諸佛、眾生的關係,那就是一切生命都要融入本源,都是本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而這才是真正徹底、平等的一神教,也是毗盧遮那——大日如來的立意之所在。

站立玉枕,景象開闊;登高遠望,穹隆無際。從正面看,佛像與禮佛壇、佛泉寺大殿形成一條中軸線,梵宇琳宮散綴四周,整個結構渾然一體,極盡壯麗;從側面 觀,群山朝拱而萬嶺圍繞,天地合一而大氣磅礡,奇特的是大佛面前、禮佛壇正中與大雄寶殿之內皆有回音傳聲,雖相隔百米而猶似轟然耳語,由此可見大師擇地不 凡。

中天毗盧遮那大佛身高一○八米,蓮花座高二十米,金剛座高廿五米,須彌座高十五米,總計高度為一六八米。其中金剛座內分為三層,每層具有九個殿,三個拜佛 台,每個拜佛台皆有三百平方米,氣勢之雄偉,前所之未有。其外層上部為飛天造型,中部為萬佛龕,下部正南為三座巨門。其下則為須彌座,佔地面積六千六百八 十平方米。(續下期)

 
 
善財童子第一參 慈悲精神耀香江
——普陀山佛教參訪香港紀行(下)

◎釋正進

(接上期)

十月九日上午,普陀山佛教香港參訪團在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的帶領下,乘纜車參訪大嶼山寶蓮禪寺。在纜車終點站出站口,寶蓮寺首座和尚、澳門佛教總會 會長健釗長老,寶蓮寺監院淨因法師,已身著海青,在此迎候多時了。戒忍大和尚從纜車下來快步走上前去,向他們合掌,道聲「辛苦」!當參訪團一行在健釗長 老、淨因法師的陪同下走近寶蓮寺山門,智慧大和尚率領著諸長老們迎了過來,握手寒喧,互致祝福。此時,寺內鐘鼓齊鳴,僧眾列隊排班,寶蓮禪寺以最高的規 格,歡迎戒忍大和尚和參訪團全體成員的到來。

大雄寶殿內,僧眾和護法居士們分兩單禮佛三拜,賓主雙方各盡禮數後,參訪團在智慧大和尚的陪同下,參觀寺容寺貌。在客堂會客廳內,戒忍大和尚應智慧長老之 請,欣然揮毫,留下了「智慧萬丈照千界,大德堪為人天師」十四個字的墨寶。在寶蓮禪寺迎賓大會堂,首座和尚健釗長老主持了歡迎儀式。監院淨因法師代表智慧 大和尚致歡迎詞,他說:「作為中國四大名山之首,戒忍上人親自率團訪問大嶼山,是我們寶蓮禪寺莫大的榮耀,為本寺增光添彩。普陀山各項佛教事業建設遠近聞 名,特別是今年春天作為承辦方又成功地舉行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讓世界佛教諸山長老領略到了普陀山的魅力,使聲名遠播。有許多地方值得香港佛教界,特別是 我們寶蓮禪寺學習。本來,智慧大和尚要作重要講話的,因為他地方方言重,恐怕在坐的法師一句也聽不懂,所以我在這裡代表大和尚向你們致意,對於你們的到來 表示熱烈的歡迎!」之後,戒忍大和尚致答謝詞,他說:「寶蓮禪寺是讓我感動的地方。這裡不僅人才濟濟,而且道風等方面建設搞的好,特別是慈善事業,智慧大 和尚在內地出資修建了多所希望小學,作了很大的功德,成績有目共睹。還有,天壇大佛自一九九三年開光以來,不但成為佛教界的一大盛事,而且成為舉世聞名 的、中外僧俗大眾前來觀光和朝禮的聖地,被認為是香港的地標。寶蓮禪寺之所以能夠得到各界認同,就是因為智慧大和尚秉承了佛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慈 悲精神,值得我們很好學習!」之後,雙方互贈紀念品。歡迎午宴在寶蓮禪寺迎賓大會堂舉行,智慧長老舉杯祝願參訪團在香港參訪順利,圓滿成功!

午宴後,由健釗長老和淨因法師陪同,普陀山參訪團禮拜天壇大佛。在釋迦如來慈悲的目光的注視下,參訪團成員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十月八日下午三時許,普陀山佛教參訪團一行風塵僕僕來到位於香港北角的三德弘法中心。淨雄大和尚在三德弘法中心門前恭迎戒忍大和參訪團全體成員。在三德弘 法中心,淨雄大和尚首先代表香港福慧寺和三德弘法中心對戒忍大和尚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稱讚參訪團為觀世音菩薩的使者,為此,他要供養諸位法師和 隨團護法居士在港的每日早餐,以表達敬仰之情。戒忍大和尚代表參訪團,真誠地說:「三德弘法中心,是由福慧寺住持淨雄法師創辦的又一莊嚴弘法道場。弘法中 心取名經義,攝盡教法,具有最高智慧的智德、斷除一切煩惱的斷德、濟度一切眾生的悲德,等三德之義,盡暢佛陀的本懷。以此三德之名成立弘法中心,足以表明 出家僧人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求證三德圓滿的菩提心願。淨雄大和尚志向高遠,奉行大乘菩薩精神,為了弘揚正法,淨化人心,破邪顯正,開創三德弘法中 心,實在是契理契機、利益社會的一大盛舉,不僅有利於推動香港佛教事業的發展,而且,已經成為祖國大陸與港、澳、臺地區佛教界親密交往的又一平臺。我們今 天能來到三德弘法中心參訪,並受到熱情地款待,是我們前輩子的造化,可謂三生有幸!再次感謝三德弘法中心和淨雄大和尚,阿彌陀佛!」之後,戒忍大和尚代表 普陀山佛教協會向淨雄大和尚贈送一尊水月觀音,淨雄大和尚回贈一柄名貴玳瑁如意。

是日晚,淨雄大和尚假座香港會展中心,宴請普陀山佛教參訪團全體成員。

十月八日上午,我們來到了具有古色古香唐式建築風格的志蓮淨苑,參觀了安養院、圖書館等,受到法師們的熱情接待。

參訪團在港期間還拜會了《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老居士、會見了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先生。戒忍大和尚對秦老近年來大力弘揚觀音信仰、宣傳普陀山,表示感 謝。大和尚說:「秦老呀,您現在第一,身體要保重;第二,要多支持普陀山佛教工作。我見到秦老,就像見到長者一樣……。」在會見楊釗夫婦和楊浩夫婦、參加 香港旭日集團舉辦的午宴時,戒忍大和尚說:「旭日集團,楊釗先生提出的『與時俱進,適應潮流』這八個字非常好,這八個字對我們弘揚佛法同樣適用。與時俱 進,是我們生存的根本;適應潮流,是我們度化眾生的一個方便。有了這兩條,我們就有了生存、發展的空間。」

楊釗先生在致歡迎詞時,回顧了與普陀山結下深厚緣份的過程,對普陀山佛教未來的發展寄予厚望,他說:「我們下面是否考慮一下,國家有十一個五年計劃。而我 們佛教是否考慮也有我們佛教的五年計劃,統籌安排,做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規劃在十五年內,實現一個大的目標;而我們佛教考慮沒考慮有個同步發展。普陀 山的廟宇,包括各方面的建設,我們佛教怎麼做?是否有一個認真的五年規劃,然後呢,由五年到十五年,祇有這樣我們的佛教才能與時俱進。」戒忍大和尚在致答 謝詞時,對楊釗先生的建議作了回應,他把普陀山今後五年計劃,概括為五個方面。

戒忍大和尚深思熟慮地說:「在這裡,我向楊先生和旭日集團彙報一件事情。普陀山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妙老在世的時候,作過一個十年規劃。我們也一直在按這個 規劃實施著。祇是部分有了變化。十年規劃,可能太長一點,在歷史可能有斷層。五年不會有斷層。因為形勢發展太快,十年,有些事情根本顧及不到的。比如,中 國佛教教育學院,就沒在規劃之內。我們這次參訪回去後,要開會研究做一個切實可行的近五年的計劃。這個五年規劃的核心,我們是要做五件大事情。

第一,是組織。普陀山這個組織從妙老開始,就非常嚴謹,實行一年兩議,十分規範。一年兩議,我始終堅持著這個「組織」,保證了選賢任能,因為半年當中就能發現人才。這個組織建設,非常傳統,又十分科學。

第二是教育。這『教育』裡面,包含著幾項重要內容,自身建設,如道風等。面向的不僅僅是普陀山的出家師父,而是佛教的四眾弟子。如何提高四眾弟子的素質。我們始終強調著教育。

第三,是慈善。我們普陀山佛教協會,也想以普陀山觀音道場這塊平臺開展慈善活動。

第四,弘法。我們的弘法不僅僅要在國內,而且要走向世界。因此,近來惟賢長老問我,你們普陀山弘揚佛法以甚麼為立足點?我回答,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為立足 點。所以普陀山弘揚佛法,祇有兩個字——『悲法』,或者稱『悲學』。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之『法』,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之『學』,這個名字,我們要把它確 定下來。這個方向要定好,普陀山弘法事業才更有特色,才能把觀世音菩薩的精神傳播於五湖四海。

第五,『傳播』工作。利用現代的東西,洋學的東西,為我所用。現代化的東西很好,效率高,做事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網路技術,把我 們悲學的思想,悲法,傳揚出去,促進人心的淨化、人心的清淨,從而導向人心的向善。為這個世界、為這個社會,起到和諧的作用。」

短暫的四天香港參訪活動圓滿結束了。普陀山佛教協會組織的這次大規模的赴港參訪,無疑是成功的。香港佛教致力於弘揚佛法的持久性和不間斷性,對寺院管理的 先進理念、安老和慈善事業的篷勃發展,還有古雅而不失時代性的寺院建築風格等諸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參訪團成員在參訪中視野隨之大開,特別是親身 感受到諸山長老的慈悲情懷,他們對未來祖國佛教的殷切希望,情之切、愛之深,無私無我,語重心長,感人至深!離開香江大地的一瞬間,我作如是想。祝福香 港,祝福香港佛教如香江之水愈加豐沛,更加繁榮。香港之幸,國之幸也!

 
 
開元祖燈耀龍象 傳燈續焰暢宗風
——達詮法師榮膺潮州開元寺方丈晉院陞座慶典記事(下)

◎達 亮

(接上期)

離開祖堂,達詮大和尚隨儀仗隊、侍者至法堂,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廈門南普陀法主、天津大悲院方丈聖輝大和尚起位接具,如法如儀為達詮大和尚送座。儀式完畢,達詮大和尚恭送聖輝大和尚後轉身登上法座,執杖、拂塵說偈:

大寶法王座,諸祖相付託。
山僧登此座,行持應如何?

良久,云:

持聲聞律舍劣心,攝善悲懷饒益行。

大和尚以杖指法座云:陞!

維那師舉香贊,大和尚拈香,作禮三拜,陞座,三秉拂塵。

後,新方丈達詮大和尚起身離座,手持如意,拈香祝禱法:

此一瓣香,空劫以前播種,靈山會上開花,達摩祖師傅來,開元今日拈出,爇向爐中,專申供養,十方天人師,法界覺有情,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天龍八部護法諸天,四山五岳護教伽藍,伏願正法昌隆,禪門永固,眾生離苦得樂,國土清淨莊嚴。

此一瓣香,非空非有,即色即香,祗樹園中紮根歷代賢王栽培,當年釋迦授記,今日山僧拈出,爇向爐中,專申祝福全國各級領導,各族人民,本寺各位護法居士,蒞會各界嘉賓,伏願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五戒嚴身修淨業,十善治國享太平。

此一辦香,懷中取出,三世諸佛罔知名,歷代祖師道不得,迦葉開口笑,曹溪親手植爇向爐中,初申供養,本寺開山上拙下翁老和尚,歷代中興,繼位諸祖老 和尚,用酬建寺傳法之恩;再申供養雷音堂上上弘下澈老和尚,用酬剃度呵護之恩;再申供養光孝堂上上茗下山老和尚,用酬戒源教授之恩;再申供養嶽麓堂上上聖 下輝大和尚,用酬法乳慈護之恩,再申供養蒞會諸山長老,本寺首領執事及兩序大眾,感恩推愛提攜,伏願山門永固,佛法常興,海眾清淨,六和無諍,遠近檀那福 慧與時俱增,事業蒸蒸日上。

祝願畢,時此,大和尚就座,維那師唱道:「法筵龍象眾,當觀第一義。」最後,大和尚說法:

諸山上座,大德長老,時維丙戌八月,序屬仲秋,鳳城法筵重開,開元祖燈複耀,值此良辰,諸山碩德雲集,十方善信遙臨,躬此盛會,因緣殊勝。

此地自唐開元二十六年肇基以來,迄今一千二百餘載,歷代高僧輩出,法雨頻施,聲播寰中,譽滿海外,不啻「百萬人家福地,三千世界叢林」。達詮慚愧, 才疏學淺,薄德鮮能,自知難膺大任,無如前任堂頭,剃度恩師上弘下澈老和尚舍報前臨危授命,舉薦山僧繼任兩序殷勤共舉,各級領導關愛,推主茲山,上命殷 殷,是以惶恐應命,而今而後自當以師心為己心,以佛事為己事,領眾熏修,不敢稍有懈怠。伏願十方常住三寶加被,海內外檀那信施護持,各級領導關愛,寺內兩 序大眾同心同德,繼往開來,勤奮三學,六和無諍,上弘下化,共證菩提。雖然如是,即今陞座一句,作麼生道?

兀兀常不倦,時時念在茲。

新方丈達詮大和尚說法畢,下座。諸山長老,佛門四眾,各界人士紛紛向前祝賀……

整個晉院陞座儀式,井然有序,既莊重熱烈,又如律如儀,自始自終,達詮大和尚舉手投足,無不凸顯出佛門威儀;大和尚法相莊嚴,龍天護衛,教內教外讚歎不已。

在晉院儀式完畢後,為積極開展「廣東省禪宗歷史文化長廊系列活動」,傳承禪宗優秀文化,發揚佛教崇尚和諧、和睦與和平的優良傳統,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 出的「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構建「和諧社會」與建設「文化大省」作貢獻。二○○六年十月二十日上午十時四十分,於潮州開元寺大悲殿舉行「禪宗歷 史文化長廊大型系列活動.潮州開元寺啟動儀式暨歷代高僧及名家書畫文物展」。在隨後進行的禪宗歷史文化長廊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中,聖輝大和尚向法會展示了金 「佛」賀軸,並贈送給達詮大和尚。

禪宗歷史文化長廊暨開元寺書畫文物作品匯展,吸引了許多各界人士觀瞻。本次展覽作品有寺內所藏歷代高僧及名家的書畫珍品。

文物展區展出的有清代銅香爐宋代金漆木雕塔、元代隕石香爐、清代欽賜龍藏(部份)、日本大藏經(部分)、智誠老和尚舌血經——《大方廣佛嚴經》(部分)等。

開元寺為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書畫文物藝術,挖掘禪宗歷史文化的價值,把文物聖跡與人文教育、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內心修養與外在形象有機結合,以書畫文物藝術作為載體,拓展弘揚佛教文化的形式,陶冶大眾情操,使禪宗歷史文化重煥光彩。作品展覽持續到二○○六年年底。

最後,本寺方丈達詮大和尚致答謝詞,並代表開元寺四眾,對各級領導、佛教協會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支持和信任,表示衷心感謝!

這次晉院慶典及禪宗歷史文化長廊系列活動啟動儀式,來自全國各地的諸山長老、大德居士、領導以及海內外嘉實數千人,雲集開元寺,共襄盛舉,可謂盛況空前。

應邀出席陞座儀式的諸山長老、護法居士有: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廈門南普陀法主、天津大悲院方丈聖輝大和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光孝寺方文明生 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大佛寺方丈耀智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六榕寺方丈法量大和尚,山東省佛教協會會長覺照大和尚,湖南省佛教 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長沙岳麓山寺方丈法通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汕頭佛教協會會長法性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汕頭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 長、濠江青雲寺方丈弘養大和尚,浙江金華佛教協會會長、蘭蔭寺方丈聖修大和尚,天津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大悲院監院智如法師,以及護法居士蔡卓明伉儷、連 登居士等。

蒞臨慶典的政府領導有:

潮州市委田映生副書記,市政府曾澄楠副市長,廣東省民宗委許廣福副巡視員,潮州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陳如海部長,潮州市政協副主席、湘橋區肖裕欽副區 長,潮州市政協許實德副主席,潮州市人大華僑民族宗教外事工作委許良賜主任,潮州市政協社會法制委陳伯文主任,揭陽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林祥文局 長,潮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市民宗局黃長城局長等,以及廣東省民宗委、周邊市民宗局和本市有關部門領導,各縣區統戰、民宗部門等有關領導。黃長城局長、法 量大和尚、聖輝大和尚作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並祝賀達詮法師榮膺潮州開元寺方丈,並肯定了禪宗歷史文化與社會相適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是日,來自海內外的信眾達數千人前來觀瞻。山西省佛教協會、九華山佛教協會、美國洛山磯佛學明月居士林,等等,因事不能前來參加慶典,皆發來賀電祝賀。

達詮法師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出生於黑龍江省,俗姓劉,名國銳。一九九四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大專畢業,一九九六年六月於廣東省饒平雷音寺禮上弘下澈大和尚剃度 出家,並於當年於光孝寺受具足戒。二○○四年九月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研究專業,十月當選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潮州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潮州市青 聯委員,潮州海外聯誼會理事。二○○五年十一月,受聘於潮州市松林古寺住持。二○○六年六月,經兩序大眾推薦為開元寺住持;八月,當選潮州市佛教協會會 長;十月任潮州開元寺方丈、嶺東佛學院院長,等等。達詮法師為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得到了政府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實為教內 教外普遍信任和擁戴的結果,可謂眾望所歸。

達詮法師之所以能成為佛門中龍象,皆是因為具有善根福德因緣及恩師的諄諄教導、諸山大德長老的提攜扶持分不開的,正如《阿彌陀經》中所云:「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諸法因緣生,達詮法師住持鳳城千年古剎開元鎮國禪寺,一定會再現昔日的輝煌。

 
 
月光下七彩淨土
◎陸巧玲

在這清冷寒蕭的冬夜裡,點上一柱香,虔誠地默念著。伴隨著嫋嫋升起的煙雲,縷縷清香飄逸整個畫室。我沉浸在這煙霧繚繞的香海中,如夢幻般,一種想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渴望越來越強烈。

月光下,顏料盤中的色彩閃耀著繽紛的光芒,仿若是天上的星星,又好似朵朵異光十色的蓮華。多少回在夢中,在空中盡情飛舞,與風兒為伴,與雲兒嬉戲。嚮往著 更廣闊更快樂的天空,聆聽那美妙而生動的法音,金銀、琉璃、瑪瑙、硨磲、赤珠等多種寶貝裝砌的城闕宮閣,池水華樹華美豔麗:七彩幢幡絢麗而高貴;奇珍異果 美味佳餚隨心所欲:芳香四溢的曼陀羅華靜靜地飄零,百千種樂鼓齊鳴演奏,浪漫的天女常常在這落英繽紛,輕雅音韻聲中翩翩起舞;從蓮華中出生的眾生,他們一 起采華、一起供佛、一起聽百寶色鳥和鳴輕雅——念佛、念法、念僧聲聲不絕……這一切恍如夢幻般一一從調色盤中顯現。承載著眾生嚮往的淨土是如此的美妙,光 明。不管在宇宙何時何處都有佛的身影與圓音,佛之法性身滿十方虛空,曆萬劫時空長存永在,活在眾生心田的佛,他的微笑猶如高掛在寬闊天邊的陽光般燦爛,溫 暖。

煙霧漸漸散去,夜靜悄悄的,月亮顯得更加清明。月光下的我變得模糊而陌生。在記憶、心裡、靈魂深處無數次追問:「我是誰?」世事的無常,諸法無我的真實相,對真理的渴求猶如晨鐘暮鼓般聲聲敲擊著我的每根心弦。在白色的畫布前,隨著孕育靈感的溪流,像蓮華般璀璨地綻放著……

 
 
以文化為根基 顯佛門之輝光
——以上海佛教文化建設形成的因緣、類型和成績為中心(上)
◎夏金華

上海佛教的文化建設,從嚴格意義上說,是從近代開始的。而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的累積與發展,實際是近代佛教 文化建設的延續與光大。眾所周知,近代的上海佛教是中國佛教演變與進步的縮影。就佛教文化事業方面而論,僧俗兩界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 大成就。從而加快了佛教前進的步伐,也增添了新的內容。從上海佛教界本著為培養僧才而創辦的華嚴大學、上海佛學院、法藏學院、楞嚴專宗學院等一批佛教院校 及中小學,到滬上的大居士們建立上海佛學書局、功德林佛經流通處、弘化社、大法輪書局、上海般若書局等許多專門編輯印行佛教著作的出版機構;從發行《弘化 月刊》、《覺有情》、《佛學叢報》、《佛教日報》、《上海慈航周報》等三十種左右的佛教報刊雜誌,到先後印刷《頻伽精舍大藏經》、《磧砂大藏經》、《宋藏 遺珍》、《普慧大藏經》、《華嚴疏鈔》、《佛學大詞典》、《法相詞典》等多種版本的大藏經及佛學書籍,乃至於整理古代佛教文獻、注釋佛經、編寫講義、佛教 史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為中國近代佛教趨於復興的重要標誌,也為以後上海佛教文化建設的進一步拓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上海佛教承接近代的餘緒,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佛教文化的建設也相應陸續走向繁榮。而今的上海佛教文化已形成多方面、多層次內 容的活動,所取得的成績也非常可觀。而且也對於上海人的精神生活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祇是目前對這方面的研究卻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與開展,明顯是一件非 常遺憾的事情。

上篇 八十年代文化事業的初步形成

八十年代初,寺院剛剛恢復,經濟條件有限,文化活動祇是零星地展開,基本類型祇限於恢復佛學院、創辦佛教雜誌、撰寫佛學文章,與滬上知名的書畫家交往等內容,成為這一時期佛教界處於恢復階段時的重要亮點。

我們之所以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佛教文化建設是承接近代以降的餘緒,是因為這一時期在文化方面的所作所為,殆與近代的佛教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比如,經 過兩年的精心準備和向全國招生,錄取工作結束,上海佛學院的開學。這在上海佛教史上無疑是一重大的事件,連當時上海的黨報——《解放日報》都發了消息。然 而,上海佛學院的前身卻是民國時期玉佛寺方丈震華法師創辦的同名的佛教學院;創刊發行的《上海佛教》雜誌,雖沒有民國時期的佛教雜誌同名,但上海佛教協會 決定要辦這樣一份雜誌的想法,顯然離不開近代佛教雜誌在當時對於傳播佛教教義與培養佛教信眾所產生的重要作用與影響,而這份雜誌的發行,就時間上來說,也 是走在全國的前列的。

上海佛學院及尼眾班,是在已故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真禪法師會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法師以及原靜安寺方丈——當時任玉佛寺監院——淦泉法師等 共同創立的。辦學宗旨是培養佛教事業的接班人。這在當時的確是佛教界急迫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決非虛語。由於十年「文革」的摧殘,中國佛教的三大支柱—— 佛、法、僧三寶遭到空前破壞,恢復起來需要相當的時間與精力。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僧人代際之間的斷層非常嚴重——幾乎沒有中年僧人,而且年輕僧人更是稀缺 資源,有的都是一些從四面八方陸續回到寺院的老弱病殘的僧寶。在此形勢下,不但寺院的法務活動無法正常開展,從佛教百年大計著眼,青黃不接,佛教沒有年輕 人,也就意味著沒有未來。

佛教界當時別無選擇,必須盡快招收和培養接班人,而且是越快越好!因此,就有了上海佛學院的開學,雖然對佛學院是恢復還是創辦的提法有過不同的意見,但畢 竟有了幾十名學員,誦經梵唄之聲重新在寺院裡響起,這就是成功!盡管在現在看來,除了辦學宗旨、教育理念非常明確——「培養一批熱愛祖國,具有相當佛教學 識,並能密切聯繫信教群眾的青年僧才」與「兩愛(愛國愛教)」、「三懂(懂得佛教教理和教史、懂得法務活動、懂得寺院管理)」1——之外,當時各項辦學的 條件——無論是師資還是基本的教學設備——均未到位,倉促上馬,邊學邊做,以老帶新,憑著對佛教的熱誠,對未來的負責的態度和年輕人對光明前途的嚮往,加 上學員們本身的素質與文化基礎,前幾屆學員反而在各方面都優於後來辦學條件大為改善後來的同學,其中多數已成為上海及外地佛教的中堅力量——寺院的方丈、 當家。這也幾乎是古今從私塾到學堂各類培養人才場所都有的現象。從教育學的眼光來看,上海佛學院的成功開辦及其結果可以說明兩個問題:

一是證明了任何時代人才的造就,唯有人本身的素質是第一位的,辦學條件不外是輔助成功的重要因素,可以促使早日達成原有的目標,但不能充當或替代決定性的因素,決定性的因素是人而不是外在的物質條件。

二是說明當時辦學者的遠見卓識,正如真禪法師在《贈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三詩中所說的那樣躊躇滿志——「弘宣大法要人才,世出世間一理該。今日新苗才徑水,他時用作棟樑材」。2

因為衡量一件大事(特別是重大的決策)的最終成敗,往往需要長時間的檢驗,有時甚至是幾代人。——而當事者本人經常是看不到結果的。

至於《上海佛教》的創刊因緣,卻與香港佛教界有一定的關係。一九八五年,真禪、明暘兩法師及王永平居士率領上海佛教代表團訪問香港。期間,有香港佛教界人 士提出,近代上海曾有過《覺有情》、《弘化月刊》等許多佛教刊物,現在上海佛教重新恢復,最好辦一個刊物,使信眾能及時瞭解上海佛教的發展。真禪法師與明 暘法師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回上海後,即商量創辦事宜,並報請上級宗教局批准,具體事務由上海佛教協會資料組負責,曾經醞釀取名《覺海》,還請中國佛教協會 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刊名,計劃每月出一期,後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條件,隨更名為《上海佛教(通訊)》,作為不定期出版,一九八七年刊出第一期,次年又出一 期。以後,由於形勢發展需要,才改為季刊,再後來改為雙月刊,從此直到現在,沒有作過變動。

真禪法師,原先是震華法師的高徒。震華法師年輕有為,才思敏捷,為近代著名的佛教文化人,生平撰有《僧伽護國史》、《夾山弈葉集》、《興化佛教通志》、 《續比丘尼傳》和《中國佛教人名大詞典》等。更重要的是,他還是禪宗臨濟楊歧方會下夾山一系的傳人。華師雖英年早逝,不克全功,但門下有超塵、淦泉和真禪 等弟子。在繁忙的法務之餘,真禪法師勤於筆耕,先後出版《玉佛丈室集》十冊及其它弘揚佛教的小冊子等,如此重視佛教文化建設的理念,無疑也是源於華師畢生 傾心於佛教文史並卓有成就的長期熏習。

其中《玉佛丈室集》第一冊印行流通於一九八八年,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書名。共收入真禪法師的文章五十三篇,詩詞三十三首,聯語二十四幅。主要內容有六項:

(一)如何發揚愛國主義思想。此書主要介紹玄奘、應慈、震華三位前輩法師的愛國事蹟。

(二)如何活潑運用禪學思想。

(三)如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提倡人間佛教的積極進取思想。

(四)加強各族佛教徒團結,共同振興佛教的思想。

(五)建立信智雙具的僧教育思想。

(六)加強國際佛教文化交流的思想。

當時,在全國範圍內能出版此類佛學書籍的僧人還是非常少見的,從此意義上說,真禪法師的確起到了很好的帶頭模範作用。

此外,上海佛教界還恢復了上海佛學書局,及時編撰印行《正法眼藏》、《佛教念誦集》、《佛教日用文選》、「淨土三經」等一批為廣大信徒所急需的佛學書籍。 同時,又恢復了上海佛教居士林,使具有都市佛教特色的居士們集中修學活動得以正常開展。這些對於提高四眾弟子的文化水準、信仰素質,引導他們積極投身於佛 教寺院建設與文化活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還有,在八十年代恢復或者重建的上海寺院裡,人們不難發現到處都有滬上或外地的著名書畫家的作品,從寺名、楹聯到方丈室牆壁上的鏡框、中堂,有的筆走龍 蛇,有的小橋流水;有的方圓中正,有的別出心裁,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所有這些都是寺院的高僧與社會名流們相互交往的結果。我們從《真禪禪藻集》和《明暘 詩選》等書的字裡行間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

如果我們對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佛教作一個總結的話,事實上,最重要的是做了兩件事關佛教發展根本前途的大事情,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那 就是恢復和修繕本已殘破不堪的寺院,開展法務活動,是為佛教在現代社會立足生存的命根子;還有是開辦了上海佛學院,培養後繼人才,是佛教著眼於未來發展目 標的重大舉措。(續下期)

注 釋

1《略說培養合格的僧才——在上海佛學院第二屆學僧畢業典禮上的講話》,《玉佛丈室集》(一),玉佛寺流通本,一九八八。

2《真禪禪藻集》第79-80頁,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二。

3《玉佛丈室集》(一)《序言》,玉佛寺流通本,一九八八。

 
 
牧牛圖
◎秦孟瀟

牧牛圖

普明禪師用牧牛來暗喻人的修心養性。他劃了牧牛十個調伏階段,來說明人修道、悟道的情況,略述於後:

第一:未牧

猙獰頭角恣咆哮,奔走溪山路轉遙;

一片黑雲橫谷口,誰知步步犯佳苗。

禪師以未牧之牛,來比喻人的狂性。

這說明人的本性是純潔的,後來因受利慾的薰染,因而迷惘自己,猶如未受調制的牛,在田地上亂奔亂竄,踩踏禾苗成長。

第二:初調

我有芒繩驀鼻穿,一迴奔競痛加鞭;

從來劣性難調制,猶得牧童盡力牽。

此喻詩的意思,是說人自覺到自己利慾心驅使,會墮落罪惡淵藪,有必要醒覺過來,需要有牧童加以繩索牽制,以防野性突然復發。

第三:受制

漸調漸伏息奔馳,渡水穿雲步步隨;

手把芒繩無少緩,牧童終日自忘疲。

其意是說人的心逐漸清靜下來,慎言慎行,有如牧童跟隨,以引導牛的純性能夠正常發展。

第四:迴首

日久功課始轉頭,顛狂心力漸調柔;

牧童未肯全相許,猶把芒繩且繫苗。

這一階段是說人已改惡從善,但未能自信已臻至善,隨時隨地仍須要加以克制,但需要謹慎看管,以防牛的野性復發,否則,後果堪慮了。

第五:馴伏

綠陽陰下古溪邊,放去收來得自然;

日暮碧雲芳草地,牧童歸去不須牽。

此階段暗喻人的心性,已達到精純的境地,不必藉修持克制,仍能不逾規矩;如牛已被馴伏,不須牧鞭隨時看守,仍能歸途,以完成牧牛的任務。

第六:無礙

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勞鞭策永無拘;

牧童穩坐青松下,一曲昇平樂有餘。

此一階段是到了心無罣礙的境界,能夠從容不迫,呈現安祥氣氛。而牧童能安心穩坐青松下,橫吹短笛,就能看守牛的行蹤,不必再勞駕鞭策的調教了。

第七:任運

柳岸春波夕照中,淡煙芳草綠茸茸;

饑餐渴飲隱時過,石上牧童睡正濃。

到了任運這一階段,一切皆出於自然,猶如牛已不勞牧童照顧,饑餐渴飲,一切合乎自然。牧童安心睡覺。

第八:相忘

白牛常在白雲中,人自無心牛亦同;

月透白雲雲彩白,白雲明月任西東。

此一階段是泯除主客對立性,人不再與外物產生對立抗衡的現象,猶如莊周夢為蝴蝶的一種物化作用。

第九:獨照

牛兒無處牧童閑,一片孤雲碧嶂間;

拍牛高歌明月下,歸來猶有一重關。

這一階段是喻人能調攝心性,已臻至境,留有餘習。

第十:雙泯

人牛不見杳無蹤,明月光含萬象空;

若問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叢叢。

此一階段可說是達到物我雙泯的境界,覺行圓滿。

以上所述,唯有用詩喻方式,才能品嘗禪境,把握禪趣。


鳥巢和尚

唐代有一位和尚很有道行,也很有學問;但他行蹤頗為奇特,不住在寺院裡,穿著破爛的「百衲衣」,沒有定時吃飯,肚餓了,隨時隨地找些東西吃吃,或者向村婦乞討一些殘湯剩飯,餬口一頓就算了。

在西湖畔有座山,樹林叢叢,他就在一棵樹上搭起筒陋的棚子,好像一隻大型的鳥巢,經常坐在上面參禪。不時又爬下來,跟村民談些「佛法大意」,聽了他說話的人,受到很深的啟示,人人都尊敬他,稱呼他是:「鳥巢師父」!

當時有位大詩人名叫自居易,久聞他的大名了。也許是想請教他一番,或者是受到好奇心的驅使吧(因他曾見過不少高僧哩),一天,他親自來到叢林中,拜訪了這位仰慕已久的有道高僧。作禮後便問道:「大師,佛法的大意,究竟是甚麼?」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哎呀,這話誰不知道,連三歲孩童都知曉的啊!」

「對,三歲孩童都知的淺白道理,可八十歲的老翁也難做得到呀!」

鳥巢禪師這一番話,雖很淺白,但白居易聽了,內心震動很大,心想:「確是如此。」


隻手無聲

很久以前,一位日本和尚朝思暮想,渴望來中國習「禪」。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乘輪渡海,抵達廣州光孝寺,親近六祖慧能大師道場。當時不少禪師皆在禪堂裡參 禪,每人盤腿打坐,微微閉上眼簾,徐徐運轉氣息,靜默無聲,各自專注心念,集中思維追索根源——禪師們常用的方法是:「無」!所謂「無」,就是在心念「不 執一切相」,有「相」就有「是非」觀念。在禪家說:「起一念,妄念叢生。」為了「破相」的念頭,甚至否定「佛」的觀念,故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主 張,目的在徹底破除「一切執著」,這叫做「無」字禪法。

這位日本和尚坐在禪堂裡,也用「無」字法,提起念頭來,又否定,再提,再否定,反覆如是,漸漸地昏沉欲睡了。

因此,他想:一隻手掌為甚麼不出聲響?二隻手掌合拍一擊,「卜」一聲響!此聲響何處來,又何處去?

他提起此一念,在追索一隻手掌「響聲」在何處?貫注精神在尋究根底,思潮澎湃,浪濤滾滾;窮追猛打,一直追到雜念全消,猶如風平浪靜,徹照山河大地,本來「空」的真諦,這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說得明白的。這就到達最高禪境了。


「出家」「回家」

和尚們驕傲地自稱「出家」。想一想,離開了溫暖的家而孤獨地去「求道」,並非易事。

有一次,曹溪崔趙公問徑山道欽他是否可以出家?道欽回答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

許多禪師都說「悟」就是「回家」。他們常提到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且看一位應圓禪師的一首詩:

「寒氣將殘春日到,無牽泥牛皆悖跳;築著崑崙鼻孔頭,觸到須彌成糞掃,牧童兒,鞭棄了,懶吹無孔笛,拍手呵呵笑;歸去來兮歸去來,煙霞深處和衣倒。」

禪師們一致認為「道」在自己心中,寶藏也在自己家中,因此「求道」、「覓寶」,不必苦苦向外追求,祇要返向內心,在自己家中就可享用不盡了。也許人在福中 不知福,必須浪子回頭,才知家的溫暖;必須「出家」以後,才能真正的「回家」。不過這時的「回家」,已經與「出家」時的那個「家」完全不同,已不是那個塵 俗的家,而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了。

所謂「本來面目」一句話,一般人或許不理解何所指?

確切地說,是成佛。這個「佛」,就是徹底斷除了煩惱,沒有任何苦惱,自由自在。


奇裝異服

善慧禪師非常奇異。他生於公元四九七年。

崇信佛教的梁武帝,請他入宮講《金剛經》,他登上法座後,拍了一下驚堂木,便下座了,弄得武帝莫名其妙。善慧便問武帝:「你了解嗎?」武帝回答說:「完全不了解。」

另有一次,善慧正在講經;,聽講的人都站起來了,祇有善慧坐著不動。近臣便對善慧說:「君王駕臨,你為甚麼不站起來?」善慧回答說:「法地若動,一切不安。」

又有一天,善慧穿著和尚的袈裟,頭戴道士的帽子,腳穿儒家的鞋子來朝見梁武帝。武帝看見他這一身異裝怪樣便問道:「你是和尚嗎?」善慧指一指帽子。武帝又問:「你是道士嗎?」善慧又指一指鞋子。武帝最後說:「那麼,你是俗家人了?」善慧又指一指身上的袈裟。

據說善慧有一詩:「道冠儒履佛袈裟,會成三家作一家。」

善慧是那時的一位奇人,但他這種奇異行為以禪宗思想來看,卻毫無奇異可言。他的不講經,祇是表明「道」的不可說;他的見聖駕而不動,祇是強調真人之最尊(以今語譯之,就是人格尊嚴);他的奇裝異服,祇是說明他不拘於一教,而要融三家為一體。


佛在哪裡

有一個年輕人名叫楊黻,他信佛多年,喜歡參禪打坐,他心目中仰慕一位峨眉山的無際禪師。於是離別雙前往四川去了。在途中,碰到一位道貌岸然的老和尚。

老和尚看了他一眼,開口便問:「青年人,你往哪裡去?」楊黻告訴對方他要去做無際禪師的弟子。老和尚說:

「與其去找菩薩,還不如去找佛!」

楊黻詫異的神情,急忙問道:

「往哪裡才能找到佛呀?」

老和尚回答說:

「你回家時,看到有個人披著毯子,穿反了鞋子來迎接你,記住那就是佛!」

楊黻依照吩咐回家,在抵家的那天,已是深夜。他的母親已睡了,一聽到兒子叫門,高興得來不及穿衣,便披上了毯子當外衣,匆忙中,拖鞋也穿錯了腳,趕緊來迎接兒子。楊黻一看到母親這樣子,立刻大悟,此後他便專心侍奉雙親,並寫了一大部的《孝經註》哩。

最有意義的是,楊黻的故事出於道家的軼事中,由此可以看出道家也運用了佛門的智慧(因為這位老和尚即是無際禪師),來宣揚儒家的倫理,一切善,來自赤子之心。

 
 
構建人間佛教
◎楊 釗

人類發展,要面對兩個大問題:物質問題和精神問題。

在探討如何面對和解決這兩個問題時,中國佛教經歷三個重要的里程碑,也產生出三個偉大的人物,一是東晉的道安法師,他解決的問題是把佛教中國化,令佛教在 中國生根;一是唐代六祖慧能大師,他解決的問題是把佛教大眾化和生活化,也就是令佛教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一是近代的太虛大師,他解決的問題是把佛教現代 化,也就是提出了佛教在現在的發展模式。這三個「時代問題」,究竟說來,是同一個問題,就是佛教如何與當下所處環境相適應的問題。

究竟人生的意義及人生的目標是甚麼呢?人要生存,首先要解決物質問題,衣、食、住、行,也就是溫飽問題,然後是小康和富裕問題。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 家,在富裕之後,應該何去何從?也就是說,得到物質以後是否大功告成?現實告訴我們,除了溫飽、小康、名、利、權力以外,還需要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生活 快樂。要獲得以上八大原素,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的探索之中發現,作為一個企業,不應該為眼前和短期的利益而損害長期的利益,也不應該在賺取名、利之時而損害 身體、家庭和生活的質素。所以,我們企業確定了祇做「利人利己」的事情,不做「損人不利己」和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

當我們積累了財富,富裕了之後,我們不斷地探索人生的路應該如何走。我們研究了儒家、道家和其他宗教,結果與佛教有深厚的緣份。佛教解答了我們對宇宙人生 的種種問題,而菩薩之行為我們展示了學習的榜樣。環顧目前佛教團體的成功案例,其發展路向有三:也就是現代化(又或稱企業化)、教育化和福利化。印證一 下,太虛法師在當時歷史時期,立志重振中國佛教,實現「人間佛教」,提出了三大改革:

(1)教制革命:

僧伽必須受一定教育,提高素質。

(2)教產革命:

把「家天下」改革為任用賢能,佛教財產公有制,用於教育和慈善事業。

(3) 教理革命

剔除迷信成份,注重研究現實人生,適應現代思潮,適應社會。

經過多年的探索,本集團在事業成功之後,決定回饋社會成為我們事業的一部份,也就是企業要為社會承擔責任。我們與多個佛教團體合作,其定位與角色如下:

1、把山上的廟宇辦成一個出家人安住、學習、修行的場所。

2、在城市的寺廟,辦佛學院,提高僧人的文化和道德素質,與此同時,也作為居士們學習佛教知識和提高道德素養的場所。

3、在城市的寺廟,組織法師與居士們推動福利事業,進行扶貧、救災,支持興學事業。

4、開辦老人院,首先安頓年老的修行僧人和有子女出家的老人,與此同時,推動臨終服務。

5、資助和開辦孤兒院,這是一個極需要關心的弱勢社群。

我們知道,祇靠一些熱心的團體去推動是不足夠的,希望通過世界佛教論壇,共同探討我們的道路應如何走,並且通過這個因緣,找尋合作的團體,共同「構建人間佛教」,為締造一個和諧的世界而努力!

 
 
玉佛寺:修不離食 行不離願
◎光 力

二○○六年五月十一日,我們由普陀山回到上海,住玉佛寺覺群樓。中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設素宴招待我們。

顧名思義,玉佛寺是因玉佛而得名。一百二十多年前,普陀山的慧根上人到緬甸化緣請得五尊玉佛,從海路運抵上海,當時沒有起重機,搬運有些困難,就有人建 議:不如留兩尊在上海。於是慧根上人就留了兩尊坐、臥玉佛,並修茅蓬供人參拜。後來茅蓬演化成寺廟,歷經一百多年的滄桑,如今的玉佛寺已成為「上海首 剎」。

方丈覺醒大和尚,一九七○年出生遼寧錦西,小時候常隨祖母到玉佛寺燒香,他就跟在後面磕頭,累積了無量的善緣,終於在十五歲那年披剃出家。十年後,真禪老和尚圓寂,身為真禪老和尚衣缽侍者的覺醒法師,接管了玉佛寺的寺務,並於二○○○年榮任第十一任方丈。

在素齋部二樓的包房裡落座後,秦老說:「每次到上海,都是住在玉佛寺的覺群樓,每次用餐,又必有法師左右招呼,覺群樓就好像我的家。」

覺醒大和尚說:「寺廟本來就是四眾弟子的家,自然也是您老的家了。祇是您老一定得注意保重身體,動靜適宜,出訪不宜太頻繁,有輕重選擇,一些不宜去的地方就不要去了。」

這時服務員把餐前冷菜分揀好後端了上來,覺醒大和尚立即說:「這樣不行,不用分好的,把這些撤下去,要一盤盤地上來。都給你們分好了,我給秦老服務一下的機會都沒有了。」

大家都哈哈大笑。雖然是玩笑,卻是感受到大和尚的真誠。

覺醒大和尚又說:「自從真大和尚(真禪)圓寂以後,我就很少有機會給人服務了,他們不給我機會。」

菜上來後,覺醒大和尚就不停地給秦老夾菜,自己卻不吃,祇喝茶。

秦老說:「你祇成就別人啊?」

覺醒大和尚說:「我已吃過了。早餐我一般祇吃黃瓜。今早起來,打開冰箱,黃瓜沒有了,就沒吃早餐。想等秦老到了連中餐一塊吃,但是餓了,已經提前吃了。」

秦老說:「你可以再吃一點。」

覺醒大和尚說:「沒有功德,不能多吃。」

秦老說:「我每次到玉佛寺,都吃得很多。玉佛寺的素包子特別好吃。」

覺醒大和尚說:「五觀堂(對內的齋堂)的素包子比素齋部(對外的餐廳)的素包子更好吃,更大個。」

秦老說:「我早就聽說過,也早就想著吃五觀堂的素包子了。」

覺醒大和尚說:「好,明天早上您老就到五觀堂用齋。」

秦老歡喜地說:「好哇好哇,食存五觀金易斷哩。」

小麗好奇地問:「為甚麼叫五觀呢?」

秦老說:「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和慈觀,合稱五觀。比如吃飯時想想世上還有許多人吃不飽,這是悲觀,願他們都能吃飽,這是慈觀。五觀堂的五觀又另有意義,但概括起來不外乎三個,一觀食、二觀身、三觀心。」

這時服務員上了一道麻辣猴頭菇。覺醒大和尚給秦老敬菜時問:「秦老能吃辣的麼?」

張居士說:「秦老在重慶漢藏教理院讀書時學會了吃辣,已是『辣不怕』了。」

覺醒大和尚說:「我去法國訪問,法國菜很難吃,每天祇好叫上一盤辣椒。回國後,他們每天都拿這道菜來對付我,現在我也成了『辣不怕』了。」

大家又都哈哈大笑。一席飯下來,所有的話題,都不離一個「食」字。其實,「食」是人生的一大根本問題,佛教的修行,離不開「食」。上供下施不離食,五觀不 離五食(念食、法喜食、禪悅食、願食、解脫食);五根食五塵(眼食色、耳食聲、鼻食氣、舌食味、身食觸、意食味),似乎可以說,佛教的奧秘就在一個「食」 字上。

 
 
浙江採訪二三事之二:
伏龍寺

◎錢湘寧

我在 浙江採訪的第二站,來到了距寧波市區僅二十多公里、座落於東海之濱的慈溪市伏龍寺。伏龍寺位於群峰環圍,翠屏重嶂的伏龍山巔盆地之中。據南宋《寶慶四明 志》記載:其山跨東海、西海之門,宛若龍頭、龍尾之形;又若龍赴海之狀,因名伏龍山。這裡曾經是歷史悠久,名人輩出的地方,最早傳為尉遲恭奉旨在沿海建造 七十二座寺院之一,雖缺少史料依據,但民間群眾確信為真,大大提高了伏龍寺的歷史地位,使之成為浙東名剎。

聽伏龍寺的現任住持傳道法師介紹說,自從唐代鑒諸禪師在伏龍山結廬建寺以來,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大文豪蘇東坡、名學者黃震、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清代抗法將領歐陽利見等等都在這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而明朝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也曾在伏龍山屯兵三年,練戚家軍、施鴛鴦陣,殺得倭 寇心驚膽戰,至今仍存有眾多古戰場遺址和《登伏龍寺》的詩篇。

到了民國時期,高僧弘一大師與伏龍寺住持誠一法師相交甚篤,多次駐錫伏龍寺。住寺期間,曾用六天時間在伏龍寺恭寫《佛說阿彌陀經》共十六頁,並恭書一百多 幅字贈與學生劉質平。最後一次住伏龍寺期間,用朱砂恭繪《羅漢長卷》,長卷後附《佛說五大施經》,這些都是弘一大師最重要的存世墨寶。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龍山籍的中國商界鉅子、寧波幫的領袖人物虞洽卿,不但名聞上海灘,而且為抗日救亡運動作出重大貢獻。在他茹素念佛的母親影響之下,非常熱心家鄉公益事業,並且樂善好施,多次陪母親上山敬香禮佛。

聽傳道法師娓娓道來,已經不知不覺到了伏龍寺,不由的對這座名山古寺肅然起敬,同時對這位叱吒上海灘的愛國大亨虞洽卿也刮目相看。傳道法師像看出了我的心 思般:「你可知道虞洽卿的墓園和故居在哪嗎?」還沒等我反映過來法師又說:「他現在更是成了我們佛教的護法了,時刻守護著伏龍寺啊!」原來山門外數步之遙 處就是虞洽卿墓園,山腳下就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天敘堂(虞洽卿故居)。

看著我意猶未盡,法師又陪我去整個伏龍山轉了一圈,原來伏龍山為平原孤丘,以巍峨之勢淩空獨峙,四沿峭壁松濤竹浪,古樹參天。祇見千丈岩如銀帶般從天而 降,大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摩崖石刻群處奇石嶙峋,為龍山文化留下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記;蛇打滾、石壇勞米洞又為此山增加了許多神秘 的傳說;蓮花池與伏龍寺唇齒相依卻各領風騷。徜徉在伏龍寺前,佇立於蓮花池畔,感受著雅俗文化的薰陶,領悟著世象萬態的真諦,聆聽著天籟,極目古今,真是 感慨無限!

時事變遷,欣逢盛世,社會和諧,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千年古剎伏龍寺又迎來新的曙光。寺院於二○○六年初正式批准為對外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爾後禮請 時任寧波市七塔禪寺監院傳道法師來主持修復工作。為了古剎重興,為了弘揚慈溪佛教文化,傳道法師奔波於各地,得到了許多高僧大德的關注與支援,其中有浙江 佛教協會會長戒忍大和尚、北京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香港佛教》主編秦孟瀟居士、北京大學哲學系婁宇烈教授等等,還有當代唯識宗高僧惟賢長老、天童寺退 居方丈廣修長老、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天童寺方丈誠信大和尚、世界級堪輿大師夏荊山大居士等,都不辭勞苦親臨寺院指導開示,給傳道法師極大鼓勵。

我們衷心的希望。素有「東海佛地,浙江東名剎」之稱的伏龍禪寺在傳道法師住持下再現當年風采!

 
 
佛心禪意寄丹青
——名家評說金陵畫僧傳義法師

(編者按)傳義法師現為南京毗盧寺方丈。他自幼喜畫,從師出家後,更專情於書畫,多年磨礪,成績不俗,形成了獨特風格,引起了美術界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 注。二○○六年五月廿九日,在江蘇省美術館舉辦了傳義大和尚中國畫作品展暨《傳義畫集》的首發式,傳義法師的畫作得到了美術界名家的高度贊譽。

喻繼高(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傳義習畫,從畫松入手,取法五代、北宋兩朝,落墨果敢,筆力沉雄、遒健,枝幹穿插,松針掩映,有巨然、李成、郭熙之遺風。傳義作山水,怪石、陡坡橫陳,老 幹、新枝立於其間,常有羅漢點景。章法密稠,層次深遠,筆墨含蓄沉鬱,厚重中見蒼茫,土石丘壑嚴謹奇崛,古木矗立,有蕭森氣象。常用粗放之筆寫胸中逸氣, 瀟灑中體現出寧靜典雅,鬱然深秀。

傳義作畫,重水墨,少設色,不趨俗好。展畫而讀,焦墨可見風骨,淡墨如有性靈,拙中藏巧,圓中見方,觀畫如見其人。石濤曾說,「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傳義亦然。

傳義推崇元代山水畫的高逸,尤其是「元四家」諸高士的作品。黃公望用乾枯之墨、松圓之線,畫出了蒼潤渾厚的氣質;吳鎮筆墨雄秀清潤,突顯蒼茫氣象;倪雲林 墨淡筆簡,意境清幽而靜謐;王蒙的繁筆,豐富多變,最善寫林嵐鬱茂,氣勢蒼茫之境。不難看出,傳義的山水作品,用筆布墨熔鑄了「元四家」的精華。如果說, 「元四家」對傳義的影響是繪畫形式與筆墨技巧等技術層面的話,那麼,清初八大、石濤、髡殘、弘仁四僧對其作品的影響就應該是精神層面的了。八大的蒼涼凄 楚,石濤的「一畫」之法,髡殘的「吾之天遊」,弘仁的荒僻幽寂,使傳義在觀察自然、獨抒性靈上,做了深層次的思考,從而形成了自我個性鮮明的藝術特徵。

傳義亦善畫人物,所作羅漢圖,法相莊嚴,造型嚴謹,古拙厚實。墨線勾勒,有高古氣,有唐宋人物畫神韻。

對於傳義大和尚來說,畫畫就是修行,「淨心」、「自悟」既是南宗的修行方式,也是繪畫藝術的高層次要求。當今社會,人心浮躁,求功名者眾,傳義能潛心修 行,潛心畫畫,實屬難能可貴。身為南京毗盧寺住持,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書法家,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南京大學國學所客座教授的傳義,白天忙於處理繁 雜的法務和眾多的社會活動,晚上燈下揮毫,筆墨作山水,直至五更雞鳴,精神可嘉。

尹石(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

佛教界和美術界有著一個廣泛的、歷史的緣分,這個緣分包涵兩個方面:第一個是佛教的畫緣。我們知道佛教從西域傳入東土以後,盛於魏,高潮於唐,歷代繪畫的 大師們層出不窮,他們一直影響到我們現代人的繪畫創作,特別是近代的高僧弘一法師把我們的美術推向了頂峰。今天,傳義大和尚展示了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又為 我們美術界帶來了嶄新的姿態。

第二個方面是佛家的畫家緣。傳義是我們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的第一位出家人。在他的畫裡面,又充滿了一種佛家的禪意,他的題材與一般畫家不一樣,他取材大部分 取松樹、羅漢和山石,所以,他畫裡充滿了佛家的淨土。他的畫意境裡面充滿了禪意。他畫的技法也是另辟蹊徑,大氣磅礡,充滿了一種佛家的空靈。所以傳義的畫 已經不是一般的畫,他是一種滲透的、把西來的宗教和我們文化傳統以及我們民族的理念,融會貫通,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

吳為山(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院長、英國皇家雕塑家協會成員)

傳義大和尚畫展在江蘇省美術館開幕,我覺得這很有意義。宗教與藝術,從歷史上看,就有著緊密的聯繫。佛教東傳就是通過藝術來傳播,宗教給藝術提供了深刻的 精神表現土壤,同時也給藝術提供了非常美好的精神境界。傳義的畫表達了一種清新、寧靜的美,對美術界也是一個很好的提示。

傳義大和尚有著一個博愛的胸懷,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彷彿看到了弘一法師、豐子愷、石濤等藝術大師,他的作品裡面有山林之氣,這山林之氣,在於他長期觀察、體悟自然。

張煜寶(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

傳義的畫體現了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理解,這種理解有獨特的視角,他的畫很有禪意,非常安靜。

雖然「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雲林、王蒙和清初「四僧」:八大、石濤、髡殘、弘仁對傳義大和尚的作品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傳義在觀察自然、感悟 自然中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體驗,能夠做到「師我心」。他的成功還得益於他長期的書法功底,筆墨率性,揮灑自如,他的畫很有八大山人的風韻。傳義善畫松、山 水、人物,並且善於營造嶄新的意境,能夠高度自由地表現自我,構成了傳義自家的水墨文本。照這樣發展下去,傳義大和尚的藝術前景一定非常輝煌。

楊小民(南京大學東方書畫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

這幾年來,傳義大和尚書畫臨池不輟,積累了很多作品,出版了畫冊,舉辦了個人畫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這是不多見的。

從個人角度來看,傳義大和尚的作品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解讀:第一方面,以五代法畫松,用筆布墨有狠勁,果敢中透著機智,筆力得益於三十幾年的書法錘煉,遒健不失靈動,枝幹松針經營得體,雖為松卻有山之氣勢,有煙雲的氛圍。

第二方面,傳義作山水,推崇石濤和尚的「一畫之法」,常常游離於法度之外,有法而無法,無法而有法,實為最高法。他的作品既有五代、兩宋之墨象,也有元人 之逸氣,更有明清之文氣。傳義善用水墨,極少敷色,不媚俗,重高品格,取大意境。求大章法,求高層次,求厚筆墨,求蒼茫,求奇崛,求氣象萬千,求蕭森沉 雄。喜用粗筆,方筆,拙筆,筆筆露天真,筆筆見性情。土石丘壑厚重,叢林古木幽潤。從而形成了傳義自己的繪畫圖式和語言體系。

第三方面,傳義的羅漢圖,結構謹嚴,法相圓滿。與俗世畫家相比,他筆下的羅漢有佛性,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實則是幾十年學佛苦修的結果,是心得,用筆墨去 畫祇是順其自然的實踐而已。傳義用墨用線,厚拙蒼潤,可與古人神會。多以線勾勒,看似不經意,實則用心良苦。用線講究質量,書法用筆,筆筆中鋒,線條松但 不失韌勁,墨淡但不失厚重。

 
 
天行健,行者以自強不息!
◎王 淇

時光飛逝,轉眼之間,跟隨楊老師學佛已經五年多了。五年的時間,對於漫漫的歷史長河來說,短暫得猶如滄海一粟;然而,對於我這個唐密弟子而言,就是無始輪迴的這一個剎那,見證了一條非同尋常的道路由暗漸明的走向,也見證了一個障礙重重的探路者起起落落的心路歷程。

一切都開始於二○○一年,那時候的我,還是個大三的學生,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熱情開朗,敢作敢為,同時又躊躇滿志,有點志大才疏。但是,在仗著年紀咄咄 逼人的外表的背後,我知道自己在默默地尋找一個心靈的歸宿,不是歸向書山墨海,也不是歸向名韁利鎖;雖然它既不虛無飄渺,也不高高在上,但是那究竟是甚 麼,我怎麼都找不出來。

懷著最初的夢想,四月份的時候,我聆聽了楊佛興老師的講座:佛學與法學的對話。當時,楊老師提出的「清淨居心,慈悲救世」,深深地打動了我。平心而論,因 為受家庭的影響,我很早就接觸了佛教,但一直苦於不得要領,無從下手;而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也密切關注社會關心時事,但始終都感覺心有餘而力不足,不知 應當何去何從。所以,一聽到楊老師的這個主張,我頓時覺得心裡一亮,曾經看不見的那條大道,彷彿一下子近在眼前,觸手可及。其實,那時的我,對唐密,一無 所知,對楊老師,也並無瞭解,但是,「清淨居心,慈悲救世」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它的指引,為自己的心確定了新的方向。

二○○一年四月三十日,今生今世新的開始,我榮幸地成為了楊老師的學生,從此踏上了一條未知的旅途。至於探求甚麼,怎麼前行,如何堅持,廿一歲的我沒有想 過,祇記得滿腦子都是激動和興奮,恨不得像傳教士那樣向全世界去宣揚唐密,恨不得普天下的人們都能夠和我一樣結緣唐密。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 人」,起初的狂熱,完全沖昏了理性的思考;若隱若現的道路,當然難以落實在大地上,紮根於泥土裡。很快,我就迷茫了,裹足不前。

那段日子艱難而漫長,處在穀底的我在黑暗中摸索著,在絕望中徘徊著。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楊老師教導的是「清淨居心,慈悲救世」,提倡的是「令淨賴耶識,集體度眾生」,而我打著學佛的旗號,都幹了些甚麼事情?

沒錯,剛開始,我真誠地打算全身心地投入出世間的解脫當中去,但是,畢竟自己生活在人群之中,有著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到底怎麼協調出世間法和世間法,左右 為難之餘,我感到十分苦悶,做甚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於是,應當下苦功夫打坐的時候,我常常缺席,自己給自己放假;應當努力學習的時候,我卻挪用本該苦讀 的時間,心不在焉地補打坐的課。不久,我就明顯感到了不用功造成的學業壓力,所謂的行者的道路慢慢變成了逃避的場所,我躲在越來越狹窄的空間,不敢面對自 己選定的目標;我曾經豪情萬丈,卻漸漸變得消極消沉,銳氣和沖勁幾乎消磨殆盡;昨天立下的誓願,今天似乎就經不起考驗了;當初的堅定還很新鮮,但是此時好 像難以為繼了。

也許,是該認真地思考一下這樣的問題了:我為甚麼要學佛?我想度過一個怎樣的人生?

當初,有感於社會劇烈變遷中,公平和公正的失落,我走上了研習法律的道路,希望盡可能地維護社會良知,恢復社會正義。但是,涉足日久,發現徒法不足以自 行,道德的滑坡和美德的淪喪,很可能將良法變成惡法,以法律之名,行邪惡之實。法律的根基在於人的執掌,而人的因素又是法律所不能掌控的,因此,法律無法 解決關乎自身存亡的問題。所以,一聽到楊老師在講座上提出「清淨居心,慈悲救世」,我欣喜地感到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那麼,有了方向,有了目標,具 體應該怎麼做呢?「躲進小樓成一統」看來是不行了,路,在何方?

猛然驚覺自己從一開始就理解錯了,佛教從來都不是教條,更不是禁錮,一乘頓教從來都是生動活潑,蓬蓬勃勃,蘊涵著無限的生機,昭示著光明的未來!就我自己 而言,選擇了學法為民,就應該勇往直前地去實現心願;選擇了天下為公,就應該不遺餘力地去展開事業!楊老師歷來都主張青年學生們要「立大志,成大事!」, 要「世出世法雙豐收」,行者要做的,正是激發和光大這種向上之機,讓真性噴薄向上的力量,茁壯地成長起來,直到擴充至十方無量世界中!

曾幾何時,我迷失在修行的歧路上,丟失了自信,喪失了鬥志,現在,走出黑暗的泥沼,我腳踏實地地再次踏上征程,失落的氣概和信心又回來了。在楊老師和諸佛 菩薩的加持之下,在師兄們的大力幫助之下,迷途知返的我欣喜地走上了正軌,古人的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不禁湧上心頭。

的確,修行的道路並不平坦,「夫求法者,寧捨身命」,行者惟其自強不息,方能演進不息,直達菩提!「學佛乃大丈夫所為,非帝王將相所能為也!」唐密行者在 楊老師的引領之下,逆洶湧的生死之流,探如如之法界源底!我們所追求的,是世人不敢企及的壯舉;我們所依靠的,是活躍於心間,熊熊燃燒的生命之火;我們所 要篤行的,是「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善自護念,不斷開發,直至明心見性,即身成佛!

回顧這五年的時光,寫滿的是失敗和教訓,但是現在看來,它們都化作了修行路上的一盞盞明燈,提醒著我不再重蹈覆轍,激勵著我邁步向前!

環顧當今世界,天下大亂,紛紛擾擾,我們不禁要問:佛教如何應對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重振宗風?一乘頓教應當如何弘傳,如何構建和諧社會?三寶弟子如何荷 擔起如來家業,肩負起自度度人的雙重任務?我想,我們別無選擇,唯有加倍奮勉,力行楊老師的「制止妄念,斷絕私利,清淨居心,慈悲救世」的十六字方針,一 乘佛法才能傳遍全球,廣度有情;唯有團結起來,心懷求道,志向堅定,勇猛精進,集體度生,千年唐密才會重現生機,再鑄輝煌,普天下的一切罪苦眾生才能共沾 法益,即得解脫!

天行健,行者以自強不息!筆者謹以此與諸位同道共勉,祈願佛法大興的早日到來!

 
 
我與法師相識的因緣
◎修 竹

初識 法師是在四川一個偏遠的高寒山區,那天天氣很冷,因為寒冷我便將隨身的羽絨穿在身上,正在抱怨這個鬼天氣的時候,我看到法師穿了一件薄薄的僧衣從遠處走了 過來,祇見他步履輕盈而快,在這高原地區,行走也沒有喘氣。驚訝之餘我便隨口問了一句:「法師您不冷嗎?」法師卻含笑而答:「冷嗎?」我知道這裡有禪機, 但我愚癡,祇能恭迎法師走出我的視線。

第二天我偷閒下來便去探望他,門是半開著的,我偷偷向裡面望去,祇見他盤腿而坐於沙發,見我偷看便很親切的叫我進來。聲音雖然不大,但吐字清晰而不含糊,坐在法師側面的沙發上,我們便聊了起來……

我告訴法師我是剛剛進入佛門的俗家弟子,因為心中有憂怨,有仇恨,不能快樂,所以想修心。法師說:「你要修心,很好,修心就要有一顆菩提心,一顆平常心, 要修善心。萬法唯識,境隨心轉,境由心生。祇有在心上下功夫,才能改變自己,同時也能改變他人。有了菩提心就能轉染成淨,獲得正覺。我的師父曾經給我講了 這樣一個故事:『禪堂中一個禪師有很多弟子,其中一個弟子有偷東西的習氣,鬧得整個禪堂很是不安寧,各禪師就到方丈那裡告狀,請求方丈趕走這個弟子,方丈 每次都答應各禪師的請求,卻始終沒有做。過了不久,這個弟子引偷了東西,這次全院僧眾集體到了方丈那裡,請求將這個偷東西的弟子趕出寺院,不然所有的僧眾 都要離開寺院。方丈說,就是你們所有的僧眾都離開,他不能走。眾僧不解,問其緣由。方丈說,你們的修行好,與人為師,走出去弘法,不會做不利於社會的事 情,但是他和你們不一樣,因為修行的原因,在廟裡他都學不好,一旦離開這裡,不能生存,便會再去偷東西,現在他在寺院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危害的也祇是寺院 的僧眾。但是他到了外界這個很大的圈子裡,不但危害到他自己,也會使很多無辜的人受到傷害,你們說我是把他留在寺院還是讓他去危害更多的人?方丈說完,這 個偷東西的弟子便合掌下跪,從此改了偷東西的習氣。』法師說到這裡,看了我一眼,又繼續說:「學佛是一種學習態度,在善待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得到解脫。 祖師大德為甚麼要我們有一顆平常心,因為有了一顆平常心,那麼你就不會有太多的憂怨和仇恨,你也能把握人生,擺脫生死㷌絆。所以你要用心去感悟身邊的人和 事,用愛去愛你身邊的敵人,佛是人做的,祇要你能用一顆菩提心,一顆平常心去和你身邊的任何人交往,你便也是佛。」說到這裡我已是熱淚盈眶,因為我有太多 的私心雜念才有這麼多的痛苦和放不下,如何用一顆菩提心,平常心?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過了幾個小時,因為我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因此我便告別了法師,臨走前,法師對我說,梁啟超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佛教之最大綱領曰悲智 雙修,自初發心以迄成佛,恒以轉迷成悟為一大事也。希望你也能夠剝離迷霧,早日成佛!而後又將一些別人贈予法師的珍貴藥品贈予我,他說高原氣候反常,日後 定然有用。

第三天早晨等我去答謝法師的恩德時,法師已經離開了酒店,幾經周折我才知道這位法師叫日照法師,是廣東省博羅縣禮佛禪寺住持。

 
 
「律宗第一山」
——寶華山(1)

◎張春蕾

佛教東傳中土,為度化不同根性的眾生,而對機形成了不同宗派,但真義是一脈相承的,概而言之為戒、定、慧。佛教正是通過對此三者的開示,導引芸芸眾生走入圓融自在的人生之境。座落在江南的一座佛教勝地——寶華山,其道場從禪宗嬗變為律宗,正是由時節因緣而形成的。

一、寶華山道場嬗變的意義

位於江蘇句容的寶華山隆昌寺原為禪宗道場,齊梁間寶志公曾在此弘法;明嘉靖年間,由普照禪師復建寶華庵;明神宗萬曆年間,由妙峰法師主持道場,敕建銅殿, 並賜匾額「護國聖化隆昌寺」。寶華山改禪為律,是崇禎十二年(1639年)的事。此前在中國各地曾有過不少著名的律宗道場,如泉州開元寺、杭州昭慶寺、北 京戒台寺等分別是盛唐、五代、北宋、遼代的古律宗道場,都曾名重一時,但至元、明便先後衰落了。三昧大師在崇禎十一年(1628年)登寶華山,次年開創律 宗道場,為寶華山律宗初祖,故寶華山在中國律宗歷史上佔據重要地位是明清及近現代的事。寶華山由此而擔當起中興衰頹的律宗的歷史使命。

寶華山隆昌寺改禪為律正昭示了佛教諸宗本源於一,也必然萬法歸宗,佛教真義以戒為本,由戒入定,由定生慧。律宗的產生和弘傳,就是為了給佛教固本培基的。

律宗是佛教徒專精戒學的一宗。戒律,是當年釋迦牟尼佛隨緣制戒的具體規範。《四分律》卷一載,佛告舍利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因不結戒、說戒,所以法不 久住,舍利佛於是請佛陀制戒說法。佛陀為保持僧團的紀律與純潔,為保持佛法能久住世間,針對僧團中出現的種種不當行為,制定出若干戒律,並囑在他涅槃後要 依戒律為師。

佛涅槃後,佛教教團最初和最重要的事業,是結集佛的遺教和戒律。律法的第一次結集是由替代佛統率大眾的大迦葉,在七葉窟中,就戒律的各條目,詢問持戒第一 的優波離,優波離分八十次一一誦出根本律制,再傳迦葉、阿難、優婆崛多等五大尊者。優婆崛多門下又有五位弟子,採集八十誦律,各成一部,就是所謂的「五部 律」。傳來中國的,祇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誦律》、《四分律》、《僧祗律》、《五分律》,其中,曇無德部的《四分律》後來在中國得以廣泛弘傳。

佛教初傳東土一百八十年間,雖有經典傳譯,卻獨缺律典。直至曹魏少帝嘉平二年(250年),印度曇摩迦羅尊者見中國當時的僧眾祇剃鬚髮,披僧衣,而沒有行持戒律,深以為慮,誓弘律法。他親自譯出《僧祗戒本》一卷, 以作課本。並在洛陽敦請梵僧十位大德,立羯摩法,開創以十大僧傳戒的先河。此為中國授受戒法的開始。

到北魏孝文帝時(471—499年),法聰律師輟《僧祗戒本》,專弘《四分律》,成為《四分律》在中國的初開之祖。傳之唐初的九祖道宣,發揚光大,律法至 此流播海內。因道宣久居終南山,此宗後即以南山律宗聞名於世。道宣亦被稱為南山律宗的第一代祖師大德。道宣律師廣事著述,以大乘教義解釋《四分律》,為 《四分律》之集大成者。他著述《南山五大部》,為後世研究律宗的重要典籍,其中,《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抄》為千年來中國律學行事的指南。道宣律師把佛陀的 教法劃分為「化、制二教」,即以定慧法門為化教,引導信眾從研究教義入手,由瞭解教義而生起信心,進而趨入定慧法門;再以戒學為制教,使信眾遵守戒律,杜 絕惡源,從而契證定慧而得到解脫的旨趣。這一劃分極大地提升了律藏的地位。道宣律師還對《四分律》做了一番融小歸大的工作,使律宗具有大小二乘互攝互通的 特殊意義,修持者不僅求自了,而且兼了眾生。

道宣弟子周秀繼嗣法位,成為南山律宗二祖,其後法脈不絕。其弟子中最著名的是鑒真大師,他在揚州大弘南山律,後來他又把律宗傳到日本,在奈良建造寺廟,設壇傳戒。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唐代末年,經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後,佛教衰頹不振,律宗亦漸式微。至宋代,允堪、元照律師大弘律宗,允堪著《行事抄會正記》,元照著《行事抄資持記》,均 為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抄》的注解,但有關繞佛方向的左右、衣制的長短等見解,兩書有異,遂分「會正」、「資持」二宗,資持影響尤廣。

宋代以後,幾經戰亂,律宗典籍逐漸散佚,至元、明兩代,乏人傳承。到明末萬曆年間,金陵古心如馨律師徒步到五臺山求學戒法,返回金陵後,在馬鞍山古林庵建弘律道場,再興南山律宗。古心的法嗣寂光三昧律師,在金陵東南七十華里的寶華山,辟一道場,成為日後中國戒學的中心。

太平天國時期,寶華山遭破壞甚大,重建後,盛況不復,南山律藏真脈曾一度失傳。民國初年,弘一大師發大誓願,以畢生精力,護持南山律宗。他遍考中外律叢, 研究校正道宣的三大部(即《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抄》、《四分律合注戒本疏》、《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法得以發揚彰顯。   

二、寶華山隆昌寺在中國律宗中的地位

寶華山隆昌寺已歷盡一千五百餘年的滄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傳戒道場,而其律宗法脈可追溯至古心如馨律師。自唐代道宣律祖大力弘揚戒律,使律法真正在中國廣 泛傳播後,其南山律宗傳承二十餘代後便漸告寂息。直至古心重振律法道場,並在金陵古林庵、靈穀寺、棲霞寺、甘露寺、杭州靈隱寺、常州天寧寺弘演宣講,四方 回應,僧尼雲集,南山律法再度興起,古心律師亦被贊為優波離再世,為中國律法中興之祖。

古心圓寂後,其弟子分散各地,弘揚戒法,化導一方。寂光三昧承嗣最晚,他在寶華山創建律宗道場時,離古心圓寂已有二十二年。但他紹述傑出,是古心弟子中成 就最為顯著的一個,自建立南山律宗門戶後,鼎新舊業,仿東林蓮社,建千華社,四方修行徒眾,響應雲集,由他主持的戒席達百壇之多,受戒弟子遍滿天下,寶華 山律法也得以深入人心。清初順治進士笪重光奉敕題書匾額「律宗第一山」,給予這個律宗道場以極高的評價。(續下期)

 
 
漫談中國佛教寺院、
佛塔、經幢的建築藝術(上)

◎林子青

中國佛教的建築,是印度佛教傳來以後,在我國建築的傳統形式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造型藝術。其種類大別之約有三種,即寺院、佛塔和經幢。以下分別加以說明:

寺院 所謂寺院的「寺」,本是中國漢代的官舍。如眾所知,在後漢明帝的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攝摩騰(Kasyapa-Matanga)和竹法蘭 (Dharmaraksa)自印度來到中國,他們最初被安置在洛陽鴻臚寺——即當時接待外國使節的賓館;後來明帝為他們在洛陽西郊建立一寺,因白馬馱境而 來,即稱它為白馬寺。這是中國最初建立的第一座佛寺。到了三國時代的吳赤烏十年(公元二四七年),康儈會來遊建業(今南京),得到吳大帝孫權的信仰,於是 為他在建業造了一所寺院叫做建初寺,這是長江以南最初的寺院。據史書記載,在公元第二世紀至第三世紀之間,安世高、笮融、孫權、潘夫人、闞澤等還曾在豫章 (今南昌)、廣陵(今揚州)、武昌、蘇州、四明(今寧波)等地建立了幾座寺院。(《佛祖統記》卷35)。

自兩晉至南北朝時代,由於帝王貴族們的信佛,寺院的建築迅速地增加,捨宅為寺在貴族間成了一種風氣。北魏的洛陽和南朝齊梁的金陵的寺院建築,都達到了空前 的隆盛。這從「洛陽伽藍記」和「金陵梵剎誌」的記載是可以知道的。北魏和北周的個別帝王雖曾毀壞寺院,但隋文帝統一南北以後又從事復興。隋煬帝時,長安以 下四十五州各置大興國寺一所,並於一百餘州各各造了舍利塔。唐代造寺的風氣益盛,而規模也更大。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七三八年)下敕全國諸郡各建開元寺 一所,其他私人建立的所謂招提也不少。武宗會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所毀佛寺達四千六百所,當時佛寺之多可以想見。(《佛祖統記》卷40,42)。

建築是有民族性的。寺院既然由官舍和貴族邸第轉變而來,當然保持著民族傳統的形式,但因印度、西域的高僧陸續前來中國,他們自然也會或多或少地傳入各種佛教的藝術,這對於佛教的建築無疑的是發生過相當影響的。佛教建築的特點可分以下幾方面來說:

(1)平面配置 中國寺院建築在原則上和宮殿的形式一樣,最重視左右均衡對稱的佈置。整個佛寺由若干座單獨的建築物互相配合,構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一般地勢以南向為常, 山間寺院則多取背山面水的形勢。主要的建築物如佛殿、法堂等多配置於南北中心線上,殿堂的前面東西向相對為次要建築的配殿或相房,周圍繞以廊廡或牆垣互相 聯結,形成一個完整的院落。

隋唐以前,佛寺多是封建帝王和貴族為求福或報恩而建立的,一般的建築多在城市,山間偉大的建築是比較少的。雖然後秦皇始元年(公元三九四年)竹僧朗曾在泰 山北邊的山間建立精舍(神通寺),內外屋宇達數十餘區(梁《高僧傳》卷5《僧朗傳》),而北魏孝文帝又於太和二十年(公元四九六年)為佛陀禪師在嵩山造了 少林寺(《魏書 釋老志》);但其規模是決不會怎樣龐大的。唐末禪宗盛行,百丈懷海(七四九—八一四)才建立叢林於山間,制定寺院的制度,但他所建立的禪宗寺院祇有方丈、 法堂和僧堂三個主要建築物而已。(楊億《百丈古清規序》)隨著禪宗的發展,其後才有佛殿、經藏、庫司等許多建築出現。南宋以後,史彌遠把江南的禪寺制定了 五山十剎的等級,寺院建築的規模就更發展了。據宋代日僧義介(一二一九—一三○九)所繪的「大唐五山諸堂圖」看來,當時杭州靈隱寺、寧波天童寺等一些禪宗 名剎的平面配置,大體上正面前方是放生池,再進是山門、佛殿、法堂、藏經閣、方丈等,配置於一直線。其左右由前而後,建有鐘鼓樓、僧堂、庫司(今稱庫房) 及其他各種次要建築,採取左右均衡的比例。這種中心建築的配置,自宋以來並沒有多大的變化。(田邊泰《禪宗的寺院建築》)。

(2)形制結構 一般寺院單座的建築,無論形制大小,其主體佈局都有三個部分。即下面有磚石承托的台基,中間是木構的屋身,上面是蓋瓦的屋頂。由於屋頂的崇高壯麗,柱額的 金碧輝煌,再加以穩固寬舒的台基承托其下,這種建築就呈現非常的美觀。主要的佛殿前面,一般還有向前伸出的月臺,三面繞以石造的欄楯,其前面左右各設相應 的步階,構成寬暢平穩的局勢。屋頂外觀,常見的有單簷歇山頂和重簷歇山頂,四方屋角反翹作燕尾形,稱為飛簷。正脊兩端各置鵑尾(或稱鴟吻),四方垂脊一般 又分兩部,上部稱為垂脊,安置「垂獸」一頭,下部稱為戧脊,列置「蹲獸」六、七頭,四注屋坡以斜凹曲線為原則,使屋頂形成曲線的輪廓。

寺院建築的主體,一般以木材為主。主要的柱額梁枋都用木材構成,形成一種框架結構。框架所採用的方法,是在四根立柱的上面,用四根梁枋周圍牽制組成一 「間」(間就是中國建築上計算的主要單位)。再在樑上加架層疊的樑架,以支持橫置的桁,桁就橫在架於一間的左右兩端,由最上的樑架上逐漸降落,以至前後枋 為止,瓦坡曲線即由此而定,桁上列釘椽子和望板,板上鋪以屋瓦,這就是構架骨幹的基本組織。有了這樣的木材結構,就不需要堅厚的牆壁來負重了,四周的牆壁 祇有間隔的作用,而門窗就可在柱與柱之間變化伸縮,不受地位的限制。

中國建築所特有的「斗拱」在寺院建築上也被普遍地應用,而且通過寺院的古建築保存了歷代各種不同形式的斗拱的遺制。斗拱是在框架結構中,在立柱和橫樑的交 接處,利用斗形方木和弓形短木逐漸挑出以減少梁的折斷的可能性。斗拱的功用在承受屋簷的重量,使它漸次集中於立柱,和屋頂具有密切的關係。每一個斗拱的單 位稱為一垛,它的整個構造稱為「鋪作」。由於使用的地位不同,又稱它為株頭鋪作、補間(柱與柱之間的額枋上)鋪作和轉角鋪作。斗拱本來是寺院建築結構上的 重要部分,元明以來日益講究華麗,形制逐漸纖小,後來就變成寺院殿宇簷下的裝飾部份了。(梁思成《祖國的建築》)。

(3)現存建築 古代寺院建築,由於現存遺物不多,詳細情形已不能明瞭。北魏洛陽永寧寺的規模,依「洛陽伽藍記」所載約略可以想象。永寧寺的中心建築有木造浮圖一座,高達 千尺(《魏書 釋老志》說是四十餘丈)。塔後有佛殿一所,形制如太極殿,僧房一千多間,雕梁畫棟,極盡輪奐的壯麗。四圍寺牆施以短簷,覆之以瓦,形式和宮牆一樣。又有四 門,其南門有樓三重,下通三道,形制非常雄大,菩提達摩到洛陽時看見它的壯麗,曾稻它為當時世界所未有。(《洛陽伽藍記》)隋代長安所建的大興善寺,其面 積佔靖善坊整個一坊。唐至德元年(七五六)成都所見的大聖慈寺,共置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這些寺院的規模都是很大的。現存最古的木構建築,首推五臺山的 南禪寺(建於公元七八二年)和佛光寺(建於公元八五七年)的佛殿,(陳明達《兩年來陝西省新發現的古建築》)而規模最大的是遼代所建的大同上華嚴寺,義縣 奉國寺,和宋代的泉州開元寺的佛殿,這三座佛殿都是面闊九間,堂堂威壓四鄰的建築物。泉州開元寺內外各有百柱,亦稱為百柱殿。南方最古的寺院建築現存的有 宋代所建的浙江餘姚報國寺、廣州光孝寺、元代所建的上海真如寺、金華天寧寺的佛殿等。到了明代,在木結構以外遺有一種純用細磚建築的無梁殿。現存的有明初 洪武帝年間(公元一三七六—一三八二年)建的南京靈谷寺無梁殿、萬曆三十三年(一六○五年)建的句容寶華山無梁殿,及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建的蘇州開 元寺無梁殿。(江世榮等「江蘇的三處無梁殿」)現在全國各地寺院的建築物,大多數是清代(一六四四—一九一一)重建或重修的。規模比較大的除五臺、峨嵋、 普陀、九華四大名山及東南許多著名禪寺以外,首推自康熙十二年(一七一三)至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之間在承德所建的溥仁寺、普樂寺、安遠廟、普佑寺、 普寧寺、須彌福壽廟、普陀宗乘廟、殊像寺八個大寺,俗稱外八廟。這些寺院主要是為蒙、藏的佛教徒而建的,所以建築的平面和外觀在漢民族的形制上具有濃厚的 西藏手法和趣味。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普陀宗乘之廟」(建於一七六七—一七七一),它是按照西藏拉薩布達拉宮法式建造的。(盧繩「承德外八廟建築」)(續下 期)

 
 
重印《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後記
◎陳無憂

父親陳海量的《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一書出版於一九五三年,距離這次重印,其間竟有半個多世紀了。在這漫長的五十多年裡,它也和人世間一樣,曾經有過白雲蒼狗滄海桑田的變化。

這本書描述了一九五二年底父親參加一次佛教活動於火車上與人交談的經歷。它以通俗淺顯的文字詮釋了深邃的佛教教義,用生動的事例印證了佛教真理的客觀存在 與偉大,以深入淺出的說理解釋了對佛教的種種誤解和疑問,以無可厚非的論證批駁了對佛教的種種歪曲與譭謗。因其淺顯易懂,能解決疑難,一出版便受到廣大佛 教信徒的歡迎,更有許多人也因為讀了它而發菩提心,走進佛門,皈依佛祖。

從一九五三年出版到一九五五年被禁、銷毀,其間短短的兩三個年頭竟重印了六次,這在父親的諸多著作中是不多見的。正如臺灣妙蓮老和尚在重印父親作品時說: 「他的智慧,真是如『海』,慈悲心『量』,實同大地。」評價父親的作品是「人世長夜之燈塔,慈航普渡之舟楫。」《釋迦牟尼佛的道理》即是燈塔的發光燈,舟 楫的方向舵。

一九五五年上海佛教青年會被打成反革命集團,父親和清定法師,鄭頌英、李行孝居士一起,以現行反革命罪被判重刑。其時,大雄書局亦被查封,父親的所有作品 被強行沒收、銷毀,甚至連持有父親作品也被認作是犯罪。《釋迦牟尼佛的道理》被指令成反革命的重要罪證,成了批判、攻擊的主要對象。但那時在海外,父親的 許多著作仍極受歡迎,無數次被翻印、重印、流傳。

二十多年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大陸吹起,上海佛教青年會的冤案也得到平反,盡管極左的幽靈有時還在人們心頭飄蕩,但壓在佛教界頭上的堅冰總算開始緩慢消 融。父親從海外南歸,並參加了北京弘一大師音樂金石書法展覽,主持了《美東佛教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冊》的編撰工作,未曾想到,這竟是他一生中最後為佛教所 作的貢獻。一九八三年父親生西,他沒有看到維新佛教的今日,沒有等到自己作品再次在大陸廣泛流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一九八五年冬,我奉母命去探望湖北沙市佛教耆宿、父親的至交范鳳舞老居士,當時他正在協助寬蓮方丈重修沙市章華寺。千年古剎,經過極左時期的糟蹋與文革的 洗劫,僅留下幾間破爛不堪的空房子與那株著名的千年古梅。他們在門口置放了一個小櫃子,裡面放了佛教的一些經典書籍,以分贈遊人。我發現那裡面就有《釋迦 牟尼佛的道理》。它是福建一家佛教流通處印的,綠色的塑膠外套。原來它祇選了原作的一部分內容,由此似乎可見重印者的心有餘悸與小心翼翼。在繁花似霞的古 梅前,寬蓮法師與范老伯和我談論起振興佛教的艱辛和我父親一生的坎坷經歷,還告訴我《釋迦牟尼佛的道理》一書仍很受歡迎,送出最多。我們的心情雖然沉重而 愴然,但總還懷著暗投的明珠仍會發光的希望,正如千年古梅時時送來浮動的暗香。後來我有一詩送范老伯:「寂寞殿前章台梅,朵朵素心為誰開?老僧欲說興衰 事,寒風又送暗香來。」范老伯把它書寫出來,張貼在韋馱殿的椒壁上,直到十年後韋馱殿重修。

二○○五年對佛教徒來說已是春光明媚,形勢一片大好了。四月初八,我在北京參加旅行社組織的五臺山佛誕朝聖活動,在顯通寺門口,同行的一位姓任的先生在收 門票的亭子裡要到一本叫《音聲海》的雜誌。我也擠進去想要一本,但那位守門的僧人卻說沒有了。我不無遺憾地走到任先生的身邊,想搭邊兒一睹為快。任先生隨 手翻開雜誌,跳入我眼簾的竟是連載的《釋迦牟尼佛的道理》,「陳海量」 三個黑體字對我閃著光芒,我不由得心裡一顫——五十頁的一本雜誌怎麼一打開便是父親的《釋迦牟尼佛的道理》?這不就是給我的一個啟迪與明示麼!我迫不及待 地轉身再找那位僧人,說明雜誌內有我父親的文章,能不能送一本以留作紀念。他在櫃子裡翻了好久才找到一本送我。任先生是北京市公安局的退休人員,篤信佛 教。他看完那段連載後,即對我說,他非常希望能看到《釋迦牟尼佛的道理》的全文。第二天,我與他在五臺山的書店裡也見到封面燙著金字的《釋迦牟尼佛的道 理》。這是一家大型的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但內容已被刪改,連文體也改成一問一答的問答式了。原文的光彩褪去了一大半,著實令人傷心與遺憾。

回來後,我把從五臺山帶回的遺憾告訴了在上海的妹妹無瑕。她隨即與《音聲海》的賢志法師取得聯繫,得知他們手中所有的也祇是節選本。於是無瑕便訪遍上海、 浙江等地的道友親朋,尋找《釋迦牟尼佛的道理》的原印本。然而,極左時期,人人自危,誰藏有陳海量的書,誰便十惡不赦,哪個還敢留存一二?幾個月來,上窮 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鐵鞋踏破,杳無消息。後來湖北團風縣雲南寺的 傅味琴老居士得知後說,他原有一本,送他弟弟了,現在弟弟已經去世,不知此書還在否。經他聯繫獲悉,《釋迦牟尼佛的道理》竟還好好地由他家人保管著,傅老 居士即將此書要來,轉贈無瑕。現在這本原印本改成橫行簡體字排印成《釋迦牟尼佛的道理》的全本。

二○○六年春節,除了我一家在菲律賓外,哥哥無垢一家、堂兄達瑞一家聚集在無瑕家中,大家認為從以上這些經歷看來,重印《釋迦牟尼佛的道理》的因緣已經成 熟,於是一致同意由我們家屬自行編排重印,讓它抹去塵垢,再度放射光芒,弘揚佛法,啟迪人生。堂侄三敢為其設計封面,侄婿曹榕為其組稿、排版印刷,全家各 逞其能,為它的重印出力。

《釋迦牟尼佛的道理》的重印是我們小輩合作努力的結晶,更寄託著小輩們對先人的緬懷與思念。

有關我父親的兩篇文章原載《香港佛教》,現已收錄於正文之後,以使讀者諸君能全面地瞭解父親的人格與詩品。

在這裡,更要真誠地感謝支持重印《釋迦牟尼佛的道理》的緇素大德,特別是 賢志法師和傅味琴老師。

 
 
泱泱唐風
留雲寺
◎安 心

留雲寺,座落在南翔古鎮一群唐式建築的景區中。

春暖花開的時節去南翔,游古猗園、看F1賽車場固然不可少。然而,倘若想要乘上時光隧道,回到唐代感受一下央央唐風,有著一千五百年歷史底蘊的留雲寺不可不去。

留雲寺其實是兩年前改建的,前身名叫雲翔寺。因為其建於南梁,卻盛於唐,所以重修時依照唐式建築為本——聳立在這方塵世中的淨土上。上世紀三十年代,曾有 人說:世界上祇有日本奈良和京都還存有極少唐木構建築了。後經專家考証,在中國也尚有唐建築四五處,雖當時雲翔寺已被毀,但留雲寺卻成為了目前中國江南唯 一整體恢復唐建築的寺院。

留雲寺座落在嘉定南翔鎮,它美麗恢弘,讓人想起繁茂的盛唐時代:花新開,江山遠,男剽悍,霓裳裡都是和諧社會。踏進山門,迎面聳立的便是高臺式鐘樓,完全 敞開式的樓台,懸掛著巨型唐式銅鐘。建築群縱向四進三庭院,穿過觀音殿,便是巍峨的大雄寶殿。中庭甬道兩旁,須彌燈有序而立,正中置一青銅重爐,古樸莊 重,道旁芳草茵茵,名木參差。

行走期間,似乎總被一種感覺統領著,那就是一個「禪」字。黛瓦灰灰的,粉牆白白的,門窗柱子赭褐的,沒有刻意的雕飾、紋飾,樸實無華。莫非它滲出這樣的精神:真理的語言是最簡單、最樸素的。

任何建築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一個建築的成敗,環境設計也至關重要。留雲寺的園林佈局,採用三庭院回廊山水設計。為了與唐式建築疏朗壯闊的風格相協調,回廊 和人行走道都被加寬了,因此在觀感上,留雲寺便顯出一種與江南園林小巧風格不同的意趣。穿過中庭進入巍峨殿堂,三世佛金身莊嚴,端坐蓮台。大殿高廣,橫向 開闊,這也正是唐代寺院常有的陣式。商業氣息遠離這片土地,眼前的一切,天際的白雲、颯颯的暖風、樹木花草、路邊的石塊,甚至是不起眼的蜘蛛網,似乎都有 靈性,讓人豁然開朗。

大屋頂是中國古建築的一大特色。留雲寺的殿頂,向世人展示了唐式建築成熟的屋頂形制:大雄寶殿的重簷廡殿頂、天王殿的歇山頂、鐘樓鼓樓的攢尖頂。

一位朋友略懂唐式建築,他介紹說,唐式建築鴟吻造形多樣。留雲寺殿頂鴟吻用龍口造形,取其滅火之意。

留雲寺的佛像都有另一絕妙之處:凝望者與佛像交流的轉換。當站在遠處看佛像,佛眼睛微閉;當慢慢走近,佛眼也慢慢張開,它讓人們溫暖而恭敬。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中學
二○○五至二○○六年度聯合畢業典禮
教統局副秘書長甯漢豪太平紳士親臨主禮


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之十三所中學,於一月三日上午十一時假香港大會堂低座音樂廳舉行二○○五至二○○六年度聯合畢業典禮。教統局副秘書長甯漢豪太平紳士親臨主禮,至為隆重。

典禮首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致歡迎詞,感謝甯副秘書長親臨授憑主禮。覺光法師強調佛聯會一直以來致力宏法利生的工作,尤其重視教育事業,該會至 今開辦幼稚園、小學、中學共二十八間。培育學生品德與學業並重,以佛法啟迪學童的智慧、發展學生潛能,鼓勵同學熱心公益,服務社群,實踐佛陀「自利利他, 自度度他」的精神。同時,覺光法師又勉勵畢業同學要明白諦造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佛化教育就是心靈的教育。通過學習佛陀的慈悲精神,體現眾生平等,使不同 宗教和民族共同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穩定和諧的社會。

接著,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兼學務管理委員會主席黎時煖太平紳士彙報校務。黎副會長簡要報告各會屬中學校務概況及各校在公開學術比賽及全方位學習活動所得 到的獎項外,並勉勵各畢業生遵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品德,從而建立正確之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實踐佛陀的教誨,以國家富強為己任,將來對社會對國家 努力作出貢獻。

甯漢豪副秘書長為畢業生頒發証書及多項獎學金後,向同學致訓詞。她以自己和女兒相處的經驗為例,指出社會上流行問責,不過卻誤解其意,就是凡事祇要求別人 做好而自己不肯承擔責任。她訓勉同學應該「內向」而不要「外向」,所謂「內向」就是多點反思,反求諸己,而非當事情出現紕漏時,就「外向」推卸責任,認為 都是別人的錯。同時,也須適當地節制欲望,不可經常羨慕他人的物質,而不滿足於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甯副局長總括地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學生應認清自我, 掌握個人優點、缺點,從而捨短取長,也不必要事事與人比較。接著,由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兼學務管理委員會副主席區潔名居士代表向主禮嘉賓致送紀念品及畢 業生代表致答辭後,典禮圓滿結束。

 

寶蓮禪寺天壇大佛開光十三周年
丙戌年啟建水陸息災法會

二○○六年是天壇大佛開光十三周年紀念。寶蓮禪寺依例於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二至十九日(今年公曆十二月三十一至一月七日)啟建水陸息災法會,禮請上海龍華古 寺法務團及海外大德蒞港主持法會,屆時高僧雲集,共襄佛事,藉祈本港巿民身心康泰、社會繁榮安定、世界和平發展、佛法普照世間。

天壇大佛在一九九三年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順利建成及開光,十三年來到訪的遊客及參拜的善信至今約有一千五百多萬人次,供遊人免費遊覽。歷次藉著天壇大佛 開光紀念日子,啟建水陸法會,在得到官紳名流參與之同時,亦得到護法檀那的捐獻,以此幫助天壇大佛日常管理開支及維修費用。功德無量。

為了配合特區政府在大嶼山發展旅遊業,寶蓮禪寺興建萬佛寶殿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即將破土動工。萬佛寶殿共分五層,建築面積六萬多平方呎,其中三層共三萬多 平方呎將用作室內博物館,展出中國古代歷史文物及佛教文化稀有珍品,讓參觀旅客對中華傳統文化加深瞭解;另設三萬呎的室外古代石雕展覽,落成之後希望寶蓮 禪寺成為香港對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

在教育及弘法事業上,寶蓮禪寺從一九九三年至今,在得到政府及各地善長的支持下,於國內籌建了二百五十所希望工程學校,並希望萬佛寶殿建成後能達致三百 所。為發展弘法事業,寶蓮禪寺自零六年四月起,運用現代科技,強化網上弘法,目前網上檔案如文章及圖片等已超過三萬一千個。另外,寶蓮禪寺即將於香港九龍 長沙灣開辦 『寶蓮弘法中心』,擬邀請各界名流於中心內宣講佛法,並將山上及山下所有講經內容上載於網上,與大眾分享,同沾法益。

 

送棉被濟受災貧戶 構建和諧社會從心開始

黃 捷

二○○六年十月二十二日上午,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一行十多人,在總幹事余雪梅、副總幹事楊玉懷、李添洪的帶領下,來到惠東縣多祝鎮,將萬張棉被發放給全鎮的受災貧困戶,以幫助他們渡過即將到來的寒冬。

去年八月,惠州遭受洪水災害,全市各區縣均有不少房屋倒塌,受災群眾生活陷入困境。遠在美國的楊洪會長聞訊後,心繫家鄉受災父老鄉親,立即指示慈輝基金會 捐助200萬元,及時將77..8公噸大米發放到災民手中。時近寒冬,楊洪會長又心憂災民的過冬問題,決定再捐100萬元購置棉被一萬張,分發給各區縣災 民。其中惠東縣3000張、博羅縣3000張、惠城區2000張、龍門縣1500張、惠陽區500張。

在發放儀式上,總幹事余雪梅在發言中闡揚了慈輝基金會在構建和諧社會從心開始之實踐中的理念: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深得大 家認同。各區縣民政部門領導均高度讚揚慈輝的愛心之舉,現場領到棉被的災民紛紛感謝慈輝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惠州市民政局向慈輝基金會贈送了一面「獻愛 心行善積德 送溫暖造福社群」的錦旗。

發放儀式結束後,慈輝人又馬不停蹄地走向田間、地頭,為本年度助建水利工程的扶貧項目進行質量檢查。

 

寶蓮禪寺丙戌年啟建水陸息災法會
開幕典禮致詞

釋智慧

各位嘉賓、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大家好!

為祈求世界和平、化戾氣為祥和、促進社會和諧、共建美好香港,本寺由今天起,一連八天,啟建冥陽兩利水陸息災法會,恭請 上海佛教法務團、海外大德高僧,蒞臨主持法事,廣集勝因,端申回向,護法檀那消災納福。天壇大佛在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順利建成,自一九九三年開光以來, 到訪旅客、參拜善信人數約有一千伍百多萬人次,供遊人免費遊覽。藉著天壇大佛開光紀念日子,啟建水陸法會,在得到官紳名流參與之同時,亦得到護法檀那的捐 獻,以此幫助天壇大佛日常管理開支及維修費用。

今年四月,兩岸三地佛教界在浙江杭州成功地舉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全球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位高僧大德、著名佛教學者和政要參加了這次盛會。本人有幸參加了這次盛會,收益良多,有三點值得和大家分享:

一是佛教教義有助於促進社會和諧,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

二是和氣,可帶動全大嶼山的旅遊事業。譬如說,昂平吊車順利開通後,遊人可在吊車內360度觀賞大嶼山風景,然後虔心參禮大佛,許願冥想;在寶蓮禪寺及大 澳各地享用可口的齋飯後,再去靜心觀看心經簡林,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最後遊人伴著晚霞滿意下山。因此現在到大嶼山的遊人明顯比以往有所增加。由此可見, 昂平吊車、寶蓮禪寺和心經簡林處於同一旅遊區,但三家各自扮演其獨特的角色,分工明確,互相接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和諧的氣氛中攜手共創「嶼山勝 境,南天佛國」。我堅信,在這樣和諧的氣氛中,大嶼山和昂平未來的旅遊事業更美好,亦為區內居民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

三是各團體應以實際行動投身於建構社會和諧的 偉業中去。自天壇大佛開光以來,寶蓮禪寺一直為建構和諧社會而盡力,主要做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

(1)在政府和各界善長的支持下,至今透過本寺助建的希望學校已多達二百五十所,以此推動國家的人才建設。

(2)寶蓮禪寺從今年四月份起,運用現代科技,強化網上弘法。今目前為止,網站文章、圖片總檔量已達三萬一千個。其中文章類約有一萬七千篇,圖片約有一萬三千餘張。

(3)在弘法事業上,寶蓮禪寺即將於長沙灣開辦「寶蓮弘法中心」,擬邀請各界名流於中心內宣講佛法,並將山上及山下所有講經內容上載於網上,與大眾分享,同沾法益。

(4)為了配合特區政府在大嶼山發展旅遊業,寶蓮禪寺興建萬佛寶殿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即將破土動工。萬佛寶殿共分五層,建築面積六萬多平方呎,其中三層共 三萬多平方呎將用作室內博物館,展出中國古代歷史文物及佛教文化稀有珍品,讓參觀旅客對中華傳統文化加深瞭解;另設三萬呎的室外古代石雕展覽,相信屆時寶 蓮禪寺將成為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之一。

最後,在此感謝在座各位嘉賓於今天除夕假期撥冗蒞臨參與慶典,敬祝四眾同寅,身心康泰,六時吉祥,法喜充滿,福慧無量。多謝!

香港佛教律儀淨苑通訊

圍 爐

2007年2月11日星期日

(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

上午11時上供

酬佛恩

2007年1月28日

(丙戌年十二月初十)

上午9時正

祝 福

2007年2月25日

(丁亥年正月初八)

上午9時正

千佛懺

(一連三日)

2007年2月18-20日

(丁亥年正月切一至初三)

上午2時至5時

祝福大家有願必成

除夕普佛

 2007年2月17日

(丙戌年十二月三十)

晚上11時

 叩鐘迎新歲

送舊年 迎新年

 

‧為使三寶弟子,身體健康,事業順利,合家平安,萬事如意,設一年一度增福延  

 壽位2007年度現已開始登記。

‧2007年同學會已開始換新證,請攜舊證到本苑辦理。

 

二○○七年其他法會及活動時間表

新曆 項目 星期 時間
2月13日 預祝華嚴菩薩聖誕普佛一堂 晚上七時半
3月18日 吉祥慈善齋宴 上午9時至下午5時
1月7日及2月4日 大悲懺(每月第一周日) 上午9時下午1時
逢星期二 敬誦大方廣佛華嚴經 晚上7時半至9時半
逢星期五 佛曲班 下午2時半至4時半
逢星期五 儀規實習班 晚上7時半至9時
逢星期六 法器練習班 下午3時至4時半
逢星期六 共修法會 下午4時至5時半

     地址: 九龍彌敦道242號立信大廈四字樓E,F 座 電話 : 2367 3091

古曆逢初一,十五 精進念佛 上午9時半至12時

 

 靈台山般舟三昧
共修道場緣起

時直末法,世間多災。世風日下,修道困難。法門雖廣,難以入門。眾生根淺福薄,貪等心重,苦不堪言。雖世尊慈悲,開有淨土一法。彌陀大願,能攝念佛之人, 下手易而成效快,往生穩,為佛門諸宗所歸。然眾生志弱,難發長遠堅固心。縱有佛七供修,也希而時短,過後卻怠。所以萬萬人修行,往生者無幾,以古德為鑒: 昔日遠公,結白蓮社於東林,數十年一句彌陀,共修者皆得往生,實可喜也!

法不孤起,緣合則生。靈台山為閩西佛教聖地,山脈出自五夷,古木野鶴,清泉山色,紅嵐白霧,青松翠竹。離城三十里,人稀山靜,唯寺相臨,實為僧人修行用功 之地。山博地靈,儒釋道諸教共存,書家共聚,古代四大雕板基地。現代藝刻創作又以此為基地,墨客常臨,藝友常聚,真乃地靈人傑。今在翠峰寺前有一千平方 地,經政府批准,建一座內有齋堂,寮房、往生堂、舍利塔,吃、住、送往生等綜合性共修道場,可供九百餘人共修,整個道場每日二十四小時佛聲不斷。進去的人 可以二十四小時不間斷念佛,累了也可以休息,可克期精進念佛;七天、十四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乃至幾年都可以,直至成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 界,成就大眾往生極樂世界之大願。此舉工程宏博,預計耗資一千萬元人民幣,需眾緣和合乃成。懇請十方大德法師,善信居士,為此大事因緣發大菩提心,齊心協 力,聚沙成塔,共襄大業。阿彌陀佛,功德無量也!

 

般舟念佛堂

 

般舟三昧念佛堂
總體規劃項目

 

海會塔

功德名稱 數 量 功德金/元
青龍穿花
龍柱
24根 3萬元/根
頂樑石柱 52根 1萬元/根
石雕欄杆  120米 450元/米
佛龕台石雕 8副 1萬元/副
佛堂內供台 8張 0.8萬/張
殿內佛像 1萬尊 600元/尊
殿內阿彌陀佛 8尊 3萬元/尊
添子孫瓦 4萬片 3元/片
燈光設施 5萬元/座
屋頂胡蘆 2萬元
草尾角尖 24個 300元/個
磚頭 20萬塊 0.4元/塊
 
項目名稱 面 積 造價/元
般舟佛堂  1000平方 750萬元
大門牌枋 2座  40萬元
宿舍樓  2000平方 90萬元
小佛堂 1200平方 60萬元
食堂飯廳 500平方 25萬
洗手間 12間 36萬元
客堂 300平方 15萬元
床架 400張 8萬元
(200元/張)
廚柜 200個 300元/個
辦公桌 200張 100元/張
壁扇 200架 80元/架
琉璃瓦 10萬片  1.2元/片
 
項目名稱 數 量 造價/元
底層石柱 8根 5000元/根
鉿柱 8根 3萬元/根
紅磚 20萬塊 0.4元/塊
石欄杆 300米 300元/米
外墻磚 1200平方 80元/平方
屋面
琉璃瓦
 2萬片 1.2元/片
角尖 56個 50元/個
屋頂胡蘆 1萬元
樓石鋼筋 20噸 3800元/噸
水泥 200噸 300元/噸
(15元/包)

 

聯繫人: 王春華(釋普依)

電 話: 86-13178152226 86-597-8323239 傳 真:86-597-8324777

帳戶開戶行: 福建省清流長校翠峰寺 清流農行 13-880101040006794

電 郵: LCJD9135@163.com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