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62期
2007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評假僧尼來港化緣修寺院
新春賀詞
香港六宗教領袖新春賀詞
佛聯會新春團拜暨
第五十三屇董事就職典禮
會長覺光長老致詞
會長覺光長老宣述三慶典
盛大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釋覺光
銀禧校慶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銀禧校慶
六育並重 涵養人文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創校廿五週年感言
魯山大佛
世界和平大佛誕生記——河南魯山毗盧遮那
——大日如來建立的歷史由來與現實意義
◎高志其
佛教文獻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問世
——主編訪談錄
◎李陽泉
佛教文化
以文化為根基 顯佛門之輝光
——以上海佛教文化建設形成的因緣、
類型和成績為中心(中)
◎夏金華
眾生共業
禽流感與人類共業 ◎曹曙紅
禪境趣談
習禪方法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穩步前進 ◎楊 釗
參訪古寺
猶有慈雲庇人間
——記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老法師
◎廖自力
佛教建築
漫談中國佛教寺院、
佛塔、經幢的建築藝術(下)
◎林子青
人生修養
意識對人體健康影響 ◎源 輝
佛教道場
「律宗第一山」——寶華山(下) ◎張春蕾
走訪古剎
浙江採訪二三事之三:雪竇寺 ◎錢湘寧
緬懷德尼
春風春雨憶蓮師(上) ◎李豫川
參訪寺院
雲在青天
——博羅禮佛禪寺行
◎王紅蕾
平靜心靈 ◎安 瓊
慈悲奉愛
慈悲喜捨獻愛心 ◎本 源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評假僧尼來港化緣修寺院
近來本刊收到不少來函和電話,向我們編輯部反映——當前社會上一些奇異現象:「香港街頭有一批大陸來港化緣的『僧侶』,對於這敗壞佛門行徑的事感到痛心疾首,期望貴刊能解答我們的疑慮‥‥‥。」其中妙雄居士提出的問題較有代表性,現刊登於下:

「自從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擴大自由行以來,每逢國內的黃金假日(假期長達十日之久),到港旅遊的人數達二三百萬之多,這對香港的經濟明顯起到一定的作用, 亦為香港社會形成繁榮的景象,可是在這繁榮的情景背後,我發現到一些怪現象,不知哪裡來了很多的和尚,經常出現在繁華的旅遊區,如銅纙灣、灣仔、尖沙咀、 中環等地,分佈在中環至半山的行人電梯,荷李活道口,堅道往羅便臣道的出口,干德道口等,他們都是單獨行動的,個個都是剃了光頭,身穿灰色僧袍,背著黃色 香袋,手中托缽,驟眼望去,道貌安然。他們主動接觸行人化緣,不管行人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他們都微笑示意,他們要的不是食物,而是金錢。我是一個正信的 佛教徒,常有參加法會,看佛經和請教師父,眼看近來本港經常出現這些情況,心裡起了疑慮。

1.僧侶是甚麼人?從那裡來?

2.他們好象有組織的,背後是否有團體?

3.他們是索取金錢的,錢交給誰?用來做甚麼?

4.如果這些不明來歷的僧人是假的,假借佛教的名義做出不法行為,是否等同街頭行騙?

5.他們以出家人的形象出現,不會引來懷疑,一般的人較難分辨,做了壞事不容易被發覺,脫手也較容易,對佛教來說是否是一個危害?

6.這樣的行為在香港是否合法呢?

7.為甚麼至今沒有香港的佛教團體站出來作出申明呢?


作為一個皈依三寶,正在修持的佛弟子,對這批所謂『和尚』,真有一個無奈的感覺,我很擔心破壞佛教的形象和信譽。因為他們容易誤導對佛法無知的老百姓,斷人善根,他們在謗佛,歪曲正理,將來一定下無間地獄。」

對此疑慮,本刊將會為讀者作解說,以便善信對此現象能有正確的認識)
 
 
香港六宗教領袖新春賀詞
二○○七年(丁亥年)新春賀詞

滿城錦繡,百花爭妍,欣逢丁亥歲首,我六宗教同人恭祝全港市民新年進步,福與時增,並祝香港社會和諧,百業暢旺。

社會始於家庭,家庭和諧,則上和下睦,精神愉快,故謂家和萬事興。社會和諧,則官民同心,政通人和,繁榮安定。香港回歸祖國,瞬經十載,在一國兩制,港人 治港,高度自治之基礎上,賦與港人難得之機遇。正宜努力圖強,多方合作,集中精神於建設性之發展。然而在歡樂昇平之背後,不可忽視藏有之隱憂。我六宗教同 人有感於目前社會大眾比較重視物質生活,對心靈和精神生活較少關心。常見家庭暴力及不幸事件屢見於報端,此乃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長期偏重智育之灌 輸,而實踐品德培訓則不足。部份傳播媒介每多對教育有負面之製作及報導,敗壞社會之健康風氣,腐蝕青少年之心靈,成為產生社會暴戾之根源,情況十分嚴重, 深望有關當局急謀正本清源之策,以安社會。

二○○七年全港熱烈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成功落實一國兩制,喜見祖國欣欣向榮,國力不斷提升,在世界舞台中舉足輕重,國家領導人提倡八榮八恥之號召,致力建設精神道德文明,從嚴懲治腐敗之風,社會大眾樂觀其成。

作為中國人,我們深感祖國富強昌盛,國泰民安,香港民生安定,經濟繁榮而自豪,並應奮勉自強,各盡所能為國家為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

脫志賢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

蘇以葆主教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湯偉奇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陳日君樞機

 

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

 

二○○七年二月七日

 
 
佛聯會新春團拜暨
第五十三屆董事就職典禮

諸山長老、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今天我們歡聚一堂舉行丁亥年新春團拜和第五十三屆董事就職典禮,佛光普照、新年吉祥!

二○○七年,香港佛教聯合會開始第六十二年的歷史進程。多年來,在座各位,始終對香港佛教護持有加,從不放棄,發心功德難能可貴。本人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同仁,感謝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在座各位的真誠護持。

今年是佛曆二五五一年,佛教已發展了近二千六百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將緊隨時代步伐,群策群力謀發展,發揚佛陀慈悲精神,更好地開展佛教教育、安老、慈善、文化等多元志業,奉獻社會,服務人群。希望我們繼續勇猛精進,共同努力。

今年,適值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社會各界均有大型慶祝活動,本會亦正在積極籌備多項大型慶典,包括於佛誕期間,舉辦「神州和樂」大型佛教匯演,七月一日期 間舉行「祖國和平頌」鳴鐘慶典,以及在國慶期間舉辦「世界佛教論壇香港回歸十周年高峰會議」等等。以此希望各位財法同施,鼎力支援。

最後,祝各位福慧增長,平安健康,萬事勝意!

 
 
會長覺光長老宣述三慶典 盛大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

丁亥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三屆董事就職典禮,於正月初八下午二時半在本會佛教文化中心禮堂舉行,到會嘉賓有諸山大德及四眾人士近五百人。

會長覺光長老於就職典禮中,除向全體同寅祝福,並向全港市民致祝事業興隆、身心康泰、生活幸福、國泰民安、世界和平、香港繁榮、風調雨順。並宣佈今年○七年為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佛聯會將配合社會各方面,於年內分別有三大慶祝項目舉行,計有:

(一)新曆五月間(農曆四月初八)起一連四天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盛大慶祝佛誕及慶祝回歸十周年,將有隆重儀典及節目舉行;

(二)新曆六月三十日(亦即回歸十周年前夕子夜)佛聯會經鑄巨型「和平吉祥鐘」,屆時請政要賢達及教界長老主持敲鐘一百零八響,以迴向祝禱國家強盛、香港繁榮、世界和平、人民幸福;

(三)十月一日國慶期間,佛聯會將舉辦「世界佛教高峰論壇」,將邀請來自世界各地佛教人士雲集本港,一連數天研討,集中結論精要,藉以促進世界和平文獻。覺光長老在致詞中並籲請本港逾百萬佛教徒,各儀典屆時均請踴躍參加。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銀禧校慶
重明德 貴關愛 佛恩育才廿五載

達至善 樂致知 師生同心創新天

隨著上述校慶口號的構思、確立,為佛教覺光法師中學慶祝銀禧校慶揭開了序幕。佛教覺光法師中學為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第八間政府津貼中學,是沙田區第一所 佛教中學。一九七九年,欣逢會長覺光法師六秩華誕,香港佛教聯合會同人有感法師致力香港佛教界四十多年,弘法利生,建樹良多,商議籌辦一所以會長德號命名 的中學,旨在弘揚會長「以佛化教育,興學育才」的悲願,於是佛教覺光法師中學自一九八一年創校,在沙田區開始弘法教育的工作,推展「開明智慧,顯揚慈悲」 的佛教精神,至今已經歷四分一世紀,早前於零七年二月九、十日,舉行慶祝銀禧校慶典禮暨開放日,莊嚴隆重,場面熱鬧。

當日,親臨學校主禮的嘉賓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永遠榮譽校監覺光法師、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楊綱凱教授及教育統籌局沙田區總學校發展主任鍾肇新女士,令典 禮生色不少。首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致辭,會長重申學校秉承著佛教圓融無礙的智慧理念與平等博濟的慈悲精神,推行有教無類的全人教育,貫徹實 踐德、智、體、群、美、靈六育並重、以人為本的教學宗旨,既要瞭解和尊重學生身心的發展,並堅守教育規律,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批判精神、實踐能力、道德 修養、人文視野、社會承擔和國民意識等,以切合末來社會對人材的需求,創造幸福和諧的人生。會長更確切地表達對學校的期盼——不斷追求卓越,培養更多優秀 人材,為學校未來的發展指引了鮮明的路向。

接著,中大副校長楊綱凱教授致訓辭,勉勵同學面對變更的世界,知識不斷增加,同學必須培養自學的能力與態度,面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同學更需拓闊視野延展 至全國、全世界,在語言上必須掌握以英語及普通話為溝通工具,在文化上要敏感和包容,在專業上要有膽色,要與世界接軌,與時並進,勇於創新及接受新的挑 戰,對楊教授的訓勉,同學都心領神會,獲益良多。

最後,佛教覺光法師中學校監果德法師致謝辭,感謝各嘉賓撥冗光臨指導,並回顧學校的發展,在提昇同學掌握成績,擴闊視野和發展潛能方面,已取得成果,同學 在佛化教育的薰陶下,個人品德之修養都有穩定的進步。果德法師期盼校長老師在已有的基礎上共同努力,為同學設計合適的校本課程,創造更理想的學習環境,迎 接未來教育的新挑戰。果德法師代表學校向主禮團嘉賓致送紀念品。

在典禮中,最能牽動全場氣氛的必定是銀禧校慶亮燈儀式,當三位主禮嘉賓及校監按動掣鈕,綴成「二十五」字樣的燈泡閃閃發亮,象徵著學校璀璨的歷史與光明的 未來,隨即響起歡樂的生日歌聲,主禮嘉賓進行切餅儀式,台下師生報以掌聲,場面動人心弘,一片融和喜悅,溫馨歡愉,叫人難忘。

典禮結束,助慶的表演節目包括由學校步操樂團匯演,學校舞蹈組表演「勁舞迎廿五」,壓軸的節目是由校友與中一級同學合演粵劇摺子戲「百花亭贈劍」,演出精湛,全場掌聲雷動。

為了讓家長、校友及公眾人士分享學校的教學成果,學校舉行一連兩天的開放日,反應熱烈踴躍。

 
 
六育並重 涵養人文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創校廿五週年感言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永遠榮譽校監 釋覺光

時間如東流之水,一去不返,佛教以無常之觀念揭示世間萬象的流變,而流變的進程則鑄就了歷史的脈絡。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創校於一九八一年,至今已走過了二十五載的辦學歷程。在迎來創校廿五週年的紀念時刻,除了歡喜和歡慶,我想更需要多一些反省和反思。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是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第八間中學,也是新界沙田區第一間佛教中學。當初,香港佛教聯合會仝人以本人之法號命名,並委以校監之職,歷經多 年,對我而言,盛情之下實在是一份責任的承擔。如同佛聯會所辦的其他學校一樣,佛教覺光法師中學亦是以「明智顯悲」為校訓。二十五年來,自始至終,貫徹開 明智慧,顯揚慈悲的佛教兩大根本精神,推行有教無類之全人教育。在歷屆校董會同人的支援和領導下,在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關懷下,全校教職員同工和各屆同 學的奮進努力下,佛教覺光法師中學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為各類大專院校及社會各界輸送優秀的深造和服務人才,可謂有目共睹。正如我在十週年校慶所講 的︰佛教覺光法師中學,旨在以佛陀慈悲普渡,覺世濟群之精神,啟發在學青年之智慧,陶冶其性情,使其有健全人格及人生觀,更希望在佛陀精神感召下,學生能 同沐於佛法之中,以佛教三寶為依止,傳揚佛法,啟發佛教精神,為社會眾生而服務。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二十五年前與二十五年後已是不可同日而語,在科技一日千里的資訊時代,多元文化的格局已經形成。香港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 各個領域,亦隨著世界環境的大氣候而產生變化。其中多年來持續推進的教育改革帶來許多的變數,可以說有危機的存在,也可以說有契機的萌發。但,作為辦學團 體及從事教育的每一位同仁,都應該要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並且要審時度勢,客觀辯證的深入思考,走出一條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穩健之路。尤其是奉獻在教育第一線 的全體教職同工,更應該化壓力為動力,持續進修,以身教示範終身學習,抱持以生命影響生命的偉大理念,為推行以學校為本、學生為中心、質素為主的優質教育 奉獻身心。

資訊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生產、生活的諸多便利,同時也帶來諸多的弊端,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及道德標準帶來了衝擊。作為佛教學校,我們一貫推 行德、智、體、群、美、靈六育並重的教學宗旨。過去以智力商數(IQ)衡量學生的潛力已經不合時宜,現在更多的是要同時考慮學生的情緒商數(EQ),創作 商數(CQ),逆境商數(AQ)和靈性商數(SQ)等等。佛教圓融無礙的智慧理念和平等博濟的慈悲精神,以及以人為本的實踐準則為我們推行六育並重的教學 宗旨提供了無窮的資源及教學啟迪。我們要瞭解和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堅守教育規律,克服學歷社會和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批判精 神、實踐能力、道德修養、人文視野、社會承擔和國民意識等等,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需要的規格要求,在充滿競爭的現實中獲得優勢,共同創造絢麗和 諧的幸福人生。

二十五週年以一個人來說,正是處於身體康健、思維敏捷、充滿理想、志氣昂揚、活力四射的青年時期,前途自然不可限量。但,前提是必須拼搏努力,實幹苦幹, 方可實現目標,達致理想。我從甲子之齡到望九之年,伴隨和見證了佛教覺光法師中學的出世和成長,親身經歷和體驗了二十五年來個中的甘苦滋味。放眼未來,盡 管要走的路還很長,神聖而又艱巨,甚至要經歷坎坷崎嶇,任務也很重,但不管如何,也不管是過去、現在和未來,在內心深處,我對佛教覺光法師中學的全體師生 永遠是充滿期待的,對這間學校永遠是充滿信心的。

最後,衷心希望佛教覺光法師中學不斷完善各類辦學設施,創新教學方法,加強全校師生對學校的歸屬感,上下一心,團結奮鬥,締造健康和諧及有特色的佛教學校 校園文化,堅定貫徹六育並重,涵養人文的教學理念,與時並進,推行有教無類的佛化全人教育,為香港社會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不負各界殷切期望。

 
 
世界和平大佛誕生記
———河南魯山毗盧遮那—— 大日如來建立的歷史由來與現實意義

◎高志其

(接上期)

整座佛像總投資2.8億元人民幣。佛身用黃銅、紫銅二千七百噸、黃金六百公斤,為抗震、防風、防災以三千七百噸鋼材作為內部的支撐結構。儘管佛像如此巨大,但其造型卻呈現出一種微妙含容而靈動飄逸、光顏巍巍而妙相不可言喻的形態,真可謂「當驚世界殊」矣。

與此同時,釋延佛的另一弘願,佛門的又一世界之最——「世紀銅鐘」也成為了現實。摩天鐘樓位於佛泉寺左青龍嶺上,內懸一○八噸外敲式銅鐘,還有重達十噸的 鐘紐,總計為一百一十八噸,此鐘的規模和鑄造工藝均已超出了古人。銅鐘淩空懸掛、流光溢彩、古樸沉拙,身鑄有銘文,以頌升平之世。輕敲淺擊,則宮商協律、 鐘聲悠然,飄渺天際,方圓數十里皆聞其音,堪稱世間大吉祥鐘也。這是請中國古鐘博物館館長夏明明先生設計的,也是天瑞集團鑄造的又一傑作。這一世紀銅鐘也 已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是年四月,佛泉寺立碑記述了此事。

至此,五方五佛:東方世界的阿眾佛,南方世界的寶生佛,西方世界的阿彌陀佛,北方世界的不空成就佛,中央世界的毗盧遮那佛已於華夏圓滿會齊,誠為盛世之因緣,亦當我中華民族之振興也。對此亦可告慰佛國世界的趙樸初老,彼生前「五方五佛會齊華夏」的大願業已完成。(注)

大佛的興建首先得益於太平盛世、國家宗教政策的英明和政府賢達之士的大力支持,具體事宜則依仗大和尚釋延佛的圓滿願力,大慈善家李留法的無量功德,專家學者的鼎力相助,以及無數功匠的辛勤付出,俾使中央毗盧遮那——大如來圓滿地矗立於中原的群山之巔,俯瞰人間。

國家領導人及相關部委的領導們均對大佛的落成十分重視,多次親臨現場瞻仰佛像並作重要指示,如: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忠禹,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紐茂生,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副局長齊小飛,國家旅遊局書記王志發等等。

在大佛建立的短短幾年中,種種祥瑞不斷湧現:二○○五年五月四日廣東省東莞市王瑛老居士虔誠朝禮後雙腿盤坐於佛前,一次性成像的相機拍攝了由佛身射出的萬 道光芒直達王居士的身上;二○○六年春季山東濟南軍區司令員觀光時,大佛放出了令人驚歎的金色光環,現場人員莫不俱感震驚,普皆合掌而讚頌;二○○六年夏 季,大佛於夜間發出咚、咚的上殿鼓聲,連續四天,每晚四十二響……。由此可見,中國的五方五佛不僅僅是宇宙時空與非宇宙時空……一真法界五方五佛的簡單縮 影,而且也是其法性的生動體現,亦證實了「宇宙全息論」科學理論的立意所在。

與此同時,正當釋延佛與李留法在努力建設大佛及其相關配套工程時,我們的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形勢也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這一變化卻彷彿與大佛的建立有著緊密的聯繫,抑或是驚人的巧合。

二○○四年九月,在黨的十六界四中全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的理論;二○○四年十月,第七次中國韓國日本佛教友好交流會議 上,中國兩岸三地的八位高僧提出了在中國設立「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並突出強調佛教應為世界和平做出積極的貢獻;二○○五年九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 聯合國成立六十周年首腦會議上,向全世界鄭重提出了「共建和諧世界」的理念;二○○六年四月,在中國杭州舉行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其主題為「和諧世 界,從心開始」,在會上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明確指出: 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和諧是一項關乎人類社會未來的系統工程,各種文明,包括基督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可以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而以追求圓滿和諧為指歸 的佛教,可以作出獨特的貢獻。

聽到這些消息,釋延佛思緒萬千、情不可抑,他以甚深禪定的智慧和對佛教的深刻理解思惟道:縱觀人類數千年的歷史,佛教是最徹底根本究竟的和平宗教,因為它 具備了徹底根本究竟的和諧教義,同時也具備了徹底根本究竟的和合法門,何以故?佛法即是心法。它探究到心靈和合的本源和宇宙時空無盡廣大的終極。所以,世 界各個宗教都有戰爭,如基督教的十字軍東征、伊斯蘭教的聖戰等等,而惟獨佛教沒有戰爭,而且還制止了戰爭的發生,因此佛教是世界和平的宗教。而毗盧遮那佛 則是代表了諸佛的本源和時空的終極,也是世間一切和平、和諧、和合的終極真理之所在。此意云何?值此世界紛亂,局部戰爭不斷,尤其是宗教極端主義的出現, 導致了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的衝突、流血和鬥爭。為此,中華民族要和平崛起,必然要承擔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責任與道義。

通過了長達兩年的慎重思考,經歷了無數的不眠與禪定之夜,大佛此時此刻出現於世的意義和作用逐漸明確起來。公元二○○六年五月五日,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聖誕日之際,釋延佛大和尚毅然將毗盧遮那——中天大佛正式定名為「世界和平大佛」。

此名一立,猶似驚雷滾蕩,又恰如大日照臨,人們先是愕然,感到極大的震動,繼而叫絕,不禁拍案而起,再則細思,愈覺其中蘊涵著極大的哲理與歷史使命感。 「對內構建和順人際、和睦家庭、和諧社會,對外致力於創造和建設和平世界、和諧世界」這是中華民族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它使中華民族站在了和合真理的高 峰,為人類下個世紀及千年發展指明了方向,亦回答了當今世界賢哲們所提出的種種疑問:人類如何走過下一個一百年?人類如何解決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危機與災 厄?可謂是應天而順時,天降大任於中華民族。

無可置疑,世界和平大佛的建立,將為全人類每個家庭與民族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及整個世界的和平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因為精神與信仰的力量是無可比擬的,而佛教是人類歷史上唯一的一個徹底、根本、究竟的和平宗教。

無可置疑,世界和平大佛的建立和命名,為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與維護世界的和平確立了一個精神象徵,並賦予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因為這一切都源自於佛教的徹底根本究竟的和合真理。

值此釋迦牟尼佛誕辰兩千五百五十周年之際,我們謹祝菩提之樹長青,佛法萬世流傳,宛若燈塔、星辰、太陽般的大光明境界和勝似太陽萬千億倍的大光明境界,永遠照亮人類及一切生命的心靈。俾使他們邁向終極真理的道路。

 

後 記

在這個世界上有三種愛:一種是男女之間的小愛,即卿卿我我的男歡女愛,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的家庭之愛、父母子女之愛;第二種則是耶酥基督的大愛,耶酥基督 把他的愛賦予了整個人類,賦予了人類中的每一個人,那是平等的無私的大愛。但耶穌基督的愛祇限於人類一族,而沒有涉及到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為了六十億人類 的私利、私欲,每天都有數百億乃至上千億的生命為了人類一族的狹隘利益而死;第三種愛是釋迦牟尼的徹底、根本、究竟的愛,釋迦牟尼把愛與悲憫施予了一切眾 生,等無分別地施予了一切時空中的所有生命,凡屬生命不論其形態如何都在他的幫助與救贖之中。為甚麼呢?因為釋迦牟尼探究與實證了徹底、根本、究竟的和合 真理,而徹底、根本、究竟的愛是建立在徹底、根本、究竟的和合真理的智慧基礎上。釋迦牟尼佛不僅實證了這一境界,而且進入到這一境界並與之融為一體。為 此,西方哲學家亦認為:基督宣揚的「愛」不過是佛陀「慈悲」體系的一個局部。

所以佛教是根本、徹底、究竟的和平宗教與和合真理的源泉,而中國是一個信仰佛教的國家,本著佛教和平、和諧、和合的根本真理,讓中國成為世界和平的中心,這既是歷史的延續,也是多少代中國人嚮往的願望,中央毗盧遮那佛在河南魯山的建立,最終奠定、確立與完善了這一意義。

注:一九九○年趙樸初會見釋延佛時談到了五方五佛及五方五佛理論的雛形。聽到釋延佛要建中原魯山大佛後,趙樸初十分高興,因為這樣恰恰可以作為中央毗盧遮 那佛。但當時還是一種願景和理想,要實現它有相當漫長的過程。所以趙樸初在一九九七年靈山大佛開光盛典上談到五方五佛及其理論時,引用了綿延千年的古代龍 門大佛作為中央毗盧遮那佛,這也是一種權巧方便。

而魯山大佛則是在二○○○年開始建造,二○○四年全面完工的。它始終是在趙樸老的關懷、指導下建成的。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問世
—— 主編訪談錄

◎李陽泉

二○○六年十月,一部收錄了一百四十八種民國時期珍稀佛教期刊的大書——《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出版了。此書甫一上市,很快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宗教界的高度關注。國內有影響的寺院和研究機構、圖書館紛紛收藏,民國佛教研究悄然升溫。

前不久,我們有幸採訪了這套書的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世界宗教研究》雜誌社社長黃夏年先生。

記者:(以下簡稱記)黃老師,您好!首先祝賀您主編的這套洋洋大著出版!

黃夏年:(以下簡稱黃)謝謝!不能算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應是眾多參與者辛勤工作的結晶。在徵集資料與編纂過程中,很多人都參與了這項工作。

記:能講一下是甚麼因緣促使您編纂這樣大的一個工程嗎?

黃:早在十多年前,我一直有整理出版這批資料的想法。當時曾經和中國人民大學佛學與宗教研究所的何建明教授詳細討論過這件事情,並且整理出來目錄,同時還與一些出版社進行過聯繫與溝通,但是終因條件不成熟,沒有做成。

整理出版這項工作,是因為考慮到民國時期的研究資料的匱乏,許多研究成果都是利用了僅有的一些資料,很多重要的資料並沒有利用。事實上,民國時期,中國佛 教界融入時代潮流,始終把傳承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視為己躬大事,做出顯著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僅一九一二至一九四九年,我國、日本、新加坡、緬甸等 地的佛教團體創辦的漢文佛教期刊就多達一百六十多種。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的宋先生找到我,提出要共同整理出版這批資料,我們的願望一致,於是就開始進行了這項工作。這樣,這個工程就啟動了……

記:當時的資料是不是很分散?很難找?

黃:是的,宋先生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幾十種期刊,又利用全國圖書館系統找到了幾十種,我把自己收藏的一批也拿出來,總共湊了百餘種。當時情況下,進展就很 難了。後來,我們幾次召開編輯委員會,充分調動各位高僧、學者、專家的力量,才慢慢找到了後來的幾十種。目前,此書已經出版,收了一百四十八種佛教期刊, 與總目錄、索引一起合編成二百零九卷。其內容含量已經抵得上一部大藏經了。說它是中國大藏經的續編,一點也不為過。至少在文字的含量,這套書已經超過了歷 史上的大藏經。

記:真沒想到民國時期短短三十八年,竟然出版了這麼多佛教雜誌。這些雜誌多半是當時的哪些機構辦的?

黃:應該說,這些雜誌的參與面是很廣的。主要反映在:一是佛教界辦刊物和辦文化事業的熱情高,許多寺廟都獨立自主地創辦佛教刊物,像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 佛教刊物有:《新佛教》《佛光》《佛化新青年》《弘法社刊》《佛化策進會會刊》《弘慈佛學院年刊》《三覺叢刊》《正覺雜誌》《現代僧伽》《現代佛教》《人 海燈》《七塔報恩佛學院院刊》等等,就是相關的寺院創辦的刊物。二是一些佛教團體或組織熱心辦刊的事業。其中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佛教組織,如中國 佛教會以及各地分會創辦的各種佛教刊物,如《佛教月報》《佛學旬刊》《佛化旬刊》《佛學月刊》《佛化策進會會刊》《四川佛教月刊》《佛教雜誌》《北平佛教 會月刊》《山西佛教雜誌》《中國佛教會公報》《海潮音》等等。其二為一些居士組織創辦的佛教刊物,這些刊物在民國時期佔有一定的比重。如《覺社叢書》《內 學》《佛音》《大雲》《新佛化旬刊》《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佛化世界》《仁智林叢刊》等等。

記:那麼,就內容而言,是不是也各有側重?

黃:就出版的內容而言,也反映了佛教內部不同派別的想法和要求。在這些眾多的佛教出版物中,既有大德講經說法和古籍再印,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帶有研究性的佛 學刊物。在眾多的刊物中仍推歷史悠久的《海潮音》為最。它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佛教界組織中國佛教會的會刊。這份刊物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百年來中國佛教和佛學 研究的視窗與見證,因此要瞭解中國百年佛學發展史,不得不格外重視它,尤其是它在中國佛學發展的第一階段裡,刊出了大量的文章,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例 如,當我們要研究中國佛教改革家、著名僧人、社會活動家釋太虛大師時,不能不翻閱《海潮音》,因為太虛大師的許多重要文章都刊登於此。此外有關佛教界中的 佛學研究的主流之一,僧伽群體研究的成果與動態,特別是揭示當代佛教與現實問題的思考時,也不能離開它。與《海潮音》觀點相近的一些刊物,如《現代僧伽》 《現代佛教》《人海燈》《人間覺》《覺津雜誌》《華南覺音》《佛化評論》《覺音》《獅子吼月刊》《人間佛教月刊》《大雄》《中國佛教季刊》《中流月刊》 《人間佛教》《大乘月刊》等,也不可小覷。這些刊物或是由太虛大師的學生,或是受其影響的人創辦的,於是圍繞太虛的影響,民國時期的確出現了一批主張改革 佛教的刊物。

一九二四年南京支那內學院創辦《內學》年刊,是我國最早的一份純佛學的學術刊物。它是在著名居士、學者歐陽竟無的領導下,以專門刊出純佛學理論的文章而名 譽萬世。當代中國許多有成就的佛學家和學者,如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等人都在這裡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因此這份刊物至今都可以被視為二十世紀以來最有 價值、最精到的佛學刊物。如今這份刊物發表的文章已經被重複印刷和出版多次,舉凡收集本世紀最有價值的佛學成果,必離不開此刊。可惜的是此刊僅辦了四期以 後就不再出版,此後金陵刻經處的佛學研究文章以《內院雜刊》的形式繼續出版。與《海潮音》相較,《內學》是由居士團體辦的,代表了中國居士佛學研究的最高 水準,如要瞭解近代中國佛學的早期發展及其方向,瞭解中國居士佛學,可說離不開此刊。與此相應的還有一批精到的佛學研究期刊,如周叔迦居士領導的北平佛教 會在北京創辦的《微妙聲》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學術性刊物。常刊登佛學文章的刊物,還有《現代佛教》、《威音》、《佛化新青年》、《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 《人海燈》、《佛教評論》、《人間覺》、《四川佛教月刊》、《佛學半月刊》等。

此外,在民國時期出版的佛教刊物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刊物是不屬於上述兩種形式的,系另外有自己個性的刊物。如《淨土宗月刊》以宣導西方淨土和紀念阿彌陀佛 為宗旨。《佛光社社刊》是一本專門弘揚淨土法門的刊物。該刊刊出多篇印光法師的文章以及開示。《仁智林叢刊》是曹錕、吳佩孚等一些落魄軍閥辦的賦閑之刊, 表達學佛心得。《佛學出版界》主要報導上海佛學書籍的出版情況。《佛教圖書館報告》可以瞭解北京市的佛教圖書和佛教界的情況。《覺社年刊》以依教修持,宏 助佛化為宗旨。《雍和宮導觀所刊物》主要是為介紹雍和宮裡的文物而創辦的。《漢藏教理院立案文件彙編》是漢藏教理院申請成立時的立案文件匯總,裡面收入了 有關教理院的各種文件,以及一些給當地政府的報告等等,對瞭解漢藏教理院的成立有重要的價值。《四川佛教團體電請政府改定寺廟管理條例》是四川佛教界為了 要求當時的國民政府收回寺廟管理條例而集文成冊的專刊。《密教講習錄》主要是為密宗作辯護,全面對太虛一系的禪宗僧人對密宗問題議論的反駁,可以視為二十 世紀上半葉中國佛教界與佛學界在宗派問題上的一次大爭論,也是觀點最為集中的一份刊物。《護院特刊》是一九三六年閩南佛學院學僧鬧學潮,最後發展成寺院與 學僧之間的動手相爭,被打的學僧創辦了刊物,意欲通過此刊向社會說明真相。《佛教女眾專刊》是中國佛教一千八百年以來第一份女性佛教徒創辦的刊物,代表了 一個時代的開始。《羅漢菜》以提倡素食、宣傳因果報應為主,為當時發行量最大的佛教刊物之一。《陪都慈雲寺僧侶救護隊紀念刊》是我國佛教界在抗戰時期留下 的光輝紀錄,也是僧侶救護隊留下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有著重要的價值。

記:感謝黃先生的講述,讓我們對這套資料的內容有了比較明晰的認識。應該說,這批資料對於今天的佛教文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資料補充。

黃:是啊!這批資料的全面公開,可以說是教界和學界的一件大好事。佛教作為一種文化的表現因素之一,必有其連續性,繼承與創新同時並進。我們今天站在更高 的起點,重新審視以往,對前人所做的工作與成就更能有一番新的認識。因為民國佛教是沿襲明清佛教而來的,而明清佛教又是當代佛教模式的源頭,所以研究民國 佛教的重要性在於,既能對以往的明清佛教作一個回溯,又能對當代佛教的未來有一個清醒的借鑒。

記:聽您說,您掌握的目錄有一百六十種左右的佛教期刊,我們這次推出了一百四十八種,剩餘的部分是否還要繼續增補?

黃:這一點我和宋先生達成了一致,我們會把這項出版工程繼續做下去。隨著這套書的出版,我們也漸漸有了新的收穫。時機成熟的時候,將推出這套書的增補本。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近期已由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原版影印推出。全書209冊<含目錄索引5冊>,正度16開,定價88000元。有需要者請致電010-6489 5003轉11或12與袁居士、劉居士聯繫。敬請登陸:Http://www.hdbook.com)

 
 
以文化為根基 顯佛門之輝光
——以上海佛教文化建設形成的因緣、類型和成績為中心(中)

◎夏金華

中篇 開拓寺院文化事業的新生面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隨著寺院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寺院的修繕逐漸進入尾聲,從事佛教文化事業的計劃也就相應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真禪法師繼續筆耕,陸續出版《玉佛丈室集》以後九冊、《真禪禪藻集》、《佛法 .社會.人生》等書。《玉佛丈室集》共十冊,約兩百餘萬字。全集內容豐富多彩,既有對佛教經典的詮釋,也有研究佛教的學術論文;有些是海內外弘法活動的真 實記錄,有些則是為四眾弟子所作的開示,還有對各地佛教勝跡的記敘;同時,又有緬懷前輩高僧的紀念文章,或者是在各種會議上的即席演講等等。篇幅長短不 一,有洋洋數萬言的長篇大論,也有短短僅百字的小文。但均依據「在教言教」與「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原則,旁徵博引,反復論說,語句流暢,通俗易懂。在 社會上廣為流通。

《真禪禪藻集》出版於一九九二年,全書收錄詩詞一百六十餘首,分為聯語、唱和、悼念、祝詞、雜賦等內容。僧人作詩,自古而然。從慧遠、支遁以玄思入詠始, 山光鳥性,禪悅澄心,批風弄月,一時盛行。唐宋前後之九僧詩、晚明之蒼雪、清末寄禪以及太虛等輩,均為上首。真禪其詩遠接近代佛教前賢僧詩之餘音,於樸實 凝重之中又不失清新淡雅之風,有一定影響,如著名學者蘇淵雷居士所說:

「真禪法師遠挹寄禪、太虛之餘緒,發為歌詠,往往中節,而流連光景,賦別登高,逸興遄飛,庶幾與古人把臂入林,相視莫逆者也。」4

《佛法.社會.人生》一書收錄文章十三篇。主要倡導人間佛教思想,主張佛教與社會相適應,貫徹為建設社會精神文明服務的思想。

同時,真禪法師還在玉佛寺兩邊走廊的牆上鐫刻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相與歷代觀世音菩薩寶像,又在方丈室牆面石刻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的精品,對於保存佛教文化遺產,頗有貢獻,在佛教界產生很大影響。

明暘法師在佛教文化建設上動作也不小。他主編的第一本書是《圓瑛大師年譜》,這是一個巨著,洋洋萬字,歷時數年。這本書彙集了圓瑛大師一生重大的弘法經歷 與日常生活以及為研究佛教經論所付出的巨大辛勞。他既是近代以來中國佛教會的會長、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又是在佛學研究上作出重要貢獻的巨匠。尤其 是他的《首楞嚴經講義》,完全無愧於自宋代長水子睿之後《楞嚴經》研究的第一書。因此,《圓瑛大師年譜》的編撰出版,說明上海佛教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 期,也就是接續近代以來上海佛教一向重視佛學研究的優良傳統,繼續發揚光大,對於當代上海佛教具有標誌性意義。

此後,明暘法師又陸續印行《圓瑛法彙》,這是集圓瑛法師一生所有著作的叢書,共十九種二十三冊。其中除《首楞嚴經講義》之外,主要有論述淨土思想的文章, 如《勸修念佛法門》、《阿彌陀經要解》、《勸發菩提心文講義》等;還有是關於禪宗方面的著述,如《住持禪宗語錄》、《一吼堂詩集》、《禪淨雙修》、《一吼 堂文集》等。《圓瑛法彙》是研究近代高僧圓瑛佛教思想和近代佛教的重要資料。

不僅如此,明暘法師還繼續從事佛學研究,先後出版了《佛法概要》、《明暘詩選》等書,進一步將上海佛教的文化建設推向新的高潮,特別是《佛法概要》一書, 是根據北傳漢語系佛教資料撰寫的有關佛陀傳記、言教和諸大菩薩、弟子以及中國佛教宗派等內容的專著。全書共分九章,尤其是針對中國佛教的現實狀況,重點介 紹禪、淨、律三派的教理內容,因為禪、淨二宗是中土佛教的主流,而律學之重新提倡,又突出體現作者對僧眾嚴淨毗尼、護持正法的期望,同時表達繼承先師遺 志,弘揚「禪淨雙修」法門的堅定信念。此書已多次再版,發行量超過幾十萬冊,對於引導和培育初機信徒曾起到了重要的催進作用,是一本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 佛教普及讀物,受到廣大信徒的熱烈歡迎。

除此之外,明暘法師、真禪法師二人在書法上都有造詣,他們的墨寶均深受佛教信徒的喜愛,而他們倆也樂意以書法結緣,接引信眾一心向佛。尤其是明暘法師的書 法蒼勁有力而善多變化,奔放飄逸而超然物外,凝重渾厚而了無煙火氣息,別具一格,令人稱道。王永平居士曾撰《我愛明老書法》一文,其中說——

「我有幸與明老有十八年經常相處的經歷,感受不少。我時常在他身邊看他揮毫,時而筆力挺拔,我感到是其堅貞愛國精神的表現;時而運筆如龍飛鳳舞,我感到是 其圓融無礙地廣度眾生的寫照。而且他老人家所書內容總是滿足對方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明老的書法,表達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也是弘揚佛法的墨寶。能夠時 常站在他的身旁,看他寫字,在我是一種精神享受,心情無比愉快,同時,也是在接受佛化教育,更是一種思想境界的昇華。」5

在他八十五歲生日時,寺裡舉辦「明暘高僧書法展」,為之祝壽,由著名書法家陳佩秋題寫展名,以示祝賀之意。真禪、明暘兩法師都有許多書畫等藝術界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賦詩唱和,暢談佛學,在滬上是有知名度和重要的影響。(待續)

注 釋

4 蘇淵雷《真禪禪藻集序》,《真禪禪藻集》卷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九二。

5 參閱《上海佛教》二○○○年第二期。

 
 
禽流感與人類共業
◎曹曙紅

禽流 感,這個令人膽寒和恐慌的名詞,震憾著我們本已不太平靜的世界,讓人們再次體驗到了「非典」時期的緊張與心煩。不過這次面臨的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危險, 而是人對禽類動物的排斥和疏遠。人不再熱衷於對禽類動物鮮美品味的享用,轉而對那些稍有流感病兆的禽類動物採取大量撲殺的態度。作為一個以人為主導的社 會,這樣做是人類求生的本能反應,本屬意料中事。但是,如果我們站在禽類動物一邊思考一下,這樣做又是極不正常的。人有流感可以醫治,禽生流感即遭滅殺, 這公平嗎?顯然,這不公平,但是人類面臨的流感危機,又當如何解決呢?筆者不是醫學工作者,不可能研製出療效顯著、藥到病除的仙丹,祇是想站在動物的立 場,對這場危機說點甚麼?

禽,本是與人相安無事的群體,在自然界還能為人類帶來樂趣和美感,古往今來讚頌之聲不絕於耳。對於美食家而言,禽還常常被當作人類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有著良好的滋補作用。正因為如此,人類才不顧禽類的痛苦和感受,不惜破壞大自然的美感和平衡,置其於死地以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禽,因為人類而深受其害, 而人對此卻渾然不覺。

佛教思想中有一條很重要的法則就是「業報輪迴」。對於這一法則,梁啟超先生的解釋非常清晰:「業,梵名Karma,音譯為羯磨。用現在話來解釋,大約是各 人憑自己的意志力不斷的活動,活動反應的結果,造成自己的性格,這性格又成為將來活動的根底,支配自己的命運。僅就支配命運那一點說,名曰業果或業報。業 是永遠不滅的,除非業盡——意志停止活動。活動若轉一個方向,業便也轉個方向而存在。業果業報絕非以一期生命之死亡而終了,死亡不過是『色身』(物質所構 成的身體)循物理的法則而聚散。生命並不是純物質的,所以各人造業,並不因物質身體之死亡而消滅。死亡之後,業力會自己驅引自己換一個別的方向、別的形 式,又形成一個新生命,這種轉換狀態名曰輪迴。」(《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

造業是因,輪迴是果,連接造業與感果的橋樑和紐帶,是業力。 所謂業力,是指由造作而產生的力量和作用。這是佛教為解釋宇宙人生一切因果現象而使用的一個中性名詞。業力是佛教的根本教義之一,是佛教思想的理論基石。

業力是一種力量。人的「身口意」三種官能 的每一次活 動,都會自然產生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又迫使人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同時又會產生新的力量 …… 如 此,行為產生力量,力量又產生行為,輾轉相生而形成螺旋式的業力推動圈。行為不但產生力量 ,而且會產生出一種壓迫人和約束人的力量,令人不得不接受由行為所產生的後果或約束力。每一個單個的人所作的業,都會產生出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稱為「別 業」,百千萬人之業就會產生出百千萬支力量,千萬億人心聚集起來就是一股巨大無邊的力量,這股力量演變成一種左右人類命運的業力大流,從而對人類社會產生 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就是人類的「共業」。

業力是支配人類命運的必然性規律。人依賴社會和自然的條件而存在 ,受自然和社會條件的約束,不能自由自在,從這方面說,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但人又可以改造 (造作)自然和社會條件,掌握規律,發展自己,從這方面說,人又可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因此我們可以說 ,支配人們命運的必然性規律就是業力。佛教所講的業力並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命定論。佛教強調業由人造,自己造成的狀況或局面雖有其約束性,但也有可變性。在人文和生命現象中,有確定和不確定即「定業」和 「不定業」兩種因素存在。佛教指出,對空間的宇和時間的宙、自然界和社會界的因果關係,如果認為是自然、偶然或神使之然的,都是邪見邪說 。

業力是一種關係。由於生存環境、生活習性、交往空間、生存觀念的差異,人與自然和社會各自具有不同的關係圈。比如人是生物的一種,人需要陽光的溫暖和水分 的滋潤,因此人所處的這個生物圈是極共業圈;人有運用語言、使用工具的能力,這方面有別於其他生物,人類的這種共業圈是大共業圈;人受自己所屬國家、民族 的約束和限制 ,各國各民族之間情況不一,這是國家民族的共業圈 ;如機關、學校社團不同而又形成各別共業圈。家庭形成家庭不共業圈;夫婦關係則形成極不共業圈;單獨個人世界,獨有自我,是最極不共業圈。以上幾層圈,一 圈比一圈大,一圈比一圈複雜。最小的圈,譬如個人,一般來說較易改變,圈越大,改變就越難。人有意志自由,人的意識即主觀能動性可以轉變環境,但是人又同 時受著許多層圈條件的約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業力是道德的公正的自然法則。業力遵循著同類相應的原則,如是因生如是果,因果秩然、不亂不爽。佛經中有這樣一則故事:佛世時,有一批商人前往他國經商, 帶了一隻狗隨行。途中,人馬困頓,商人們就地休息。狗趁人不備,去偷商人的肉吃,不幸被眾人發覺,遭致一頓毒打,腳被打斷後,被遺棄在曠野之中。當時舍利 弗以天眼看見此狗,饑餓困篤,奄奄一息,隨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將乞來的食物喂給狗吃。漸漸地病狗的身體得以恢復,舍利弗於是為它宣說佛法,不久狗即命 終,轉生為人。阿難不解地問佛:這狗往昔造何惡業,導致今生墮落為狗。佛告阿難:過去迦葉佛時,有眾比丘聚會一處,其中一位年少比丘音聲清雅,梵唄唱贊十 分善巧,人皆愛聽。另一老比丘,音聲濁鈍,不能經唄,每每出聲自娛自樂,但此老比丘,實是沙門功德圓滿具足的聖者羅漢。當時年少的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 濁鈍,自恃傲慢,就呵斥道:「長老出聲真象狗吠。」等他罵完,老比丘便喝道:「你認識我嗎?」年少比丘回答:「怎麼不認識?你不就是迦葉佛時的比丘嗎?」 上座點醒他:「我已成就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皆具足!」年少比丘一聽此言,頓時心驚毛豎、惶恐自責,隨即近前懺悔過失。當時老比丘接受了他的懺悔。因為 這一惡口的罪業,年少比丘在此後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飽嘗痛苦。因此,果報酬因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等量還報,往往會增至許多倍來酬還,就象播一粒種收穫上 百斤果實那樣的增倍。內心的造因感果更加稀奇,一把泥沙的供養所得的是君臨天下的輪王之報,一句惡語所感的是五百世墮落狗身的漫長痛苦,所以心的變現能力 要遠勝過外種生長的能力。《集法句經》說:「雖作微小惡,後世感大怖,能有大損害,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穀實成熟。」由此 可見,微細的善惡業,如影隨形,將會產生廣大的苦樂。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對於微小的善業也應勉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即使對於微小的惡業, 也應勵力斷除,勿以惡小而為之。

聯繫到當前談之色變的禽流感,我們不難想像這其中人類自身的因素。人之造業、業反作用於人類而產生一股影響人類自身的勢力、業對人類命運的改變,如是等 等,把人類與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與此同時,人類共存的肉食偏好、人對動物的無情掠奪和肆意侵犯,導致人與動物應有的互存共生、相安無事格局被輕易打破, 由此引起的弱肉強食、強染弱病的循環報應,註定了人類會不斷招致「非典」、「禽流感」等新型病毒的侵襲。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主要途徑是接觸感染,即接觸到已感染禽流感病毒的禽類後,病毒通過呼吸道侵入感染者的臟器,從而造成嚴重的肺部感 染。透過佛教的業力理論,聯繫到當前發生的禽流感危機,我們不難看出,原本祇發生於動物身上的禽流感,之所以會與人類的死亡聯繫在一起,其實是因為人在禽 身上種下了業因,是因為人對禽類動物肉體和生命的肆意侵犯所造成的。為了滿足自己的食欲,人類對禽類動物種下了殺業,禽類將病菌轉移到人的身上,引起人感 染禽流感,人類因此而大開殺戒,撲殺家禽,再興殺業。如此因殺造業,因業感果,人類一定會面臨越來越多的災難。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與此同時,這又似 乎是個喜訊,我們應該因此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和坦然。原來人類是可以控制禽流感威脅的,因為這種威脅是人類一手造成的,祇要找到了問題的根結,相信一定會有 解決的可能。但是有一條法則必須注意,那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業力法則,人與禽流感之間又何嘗不蘊含著這一法則呢?

人與動物之間,如果能夠保持應有的距離,保持一種相安相敬的關係,那麼彼此之間的影響就會減少、彼此之間的威脅也就不復存在。生態會因此更加和美、世界會因此更加和諧。

 
 
習禪方法
◎秦孟瀟

習禪方法

有位美國洋和尚,對禪定非常熱衷。在萬佛城住了兩年親近度仁老禪師,但對坐禪始終不得要領。一靜坐下來,不是妄想紛飛,就是腰背痠痛,或者膝頭蓋麻木,弄得精神恍惚不安。一天,他跪在度仁禪師面前,請求「坐禪基本功」。

這位度仁老禪師是禪門泰斗虛雲和尚的弟子,他在美國收了不少洋和尚、洋尼姑。他(她)們不稱呼「度仁師傅」,稱他是「達摩二世」。這位來自東北的和尚,說 起「禪偈」來,聲若洪鍾,動輒就呵斥一番。洋和尚、洋尼姑無不唯命是從。度仁老禪師應弟子們請求,登上法座,環視一周,見到洋和尚、洋尼姑盤腿打坐。他乾 咳一聲宣說修習禪法的注意要點:

一、環境要選擇靜室為宜。

二、飲食要節制,不要暴飲暴食。

三、放捨諸緣,休息萬事。

四、坐相,有結跏趺坐與半跏趺坐二法;前者先以右足安在左股上,以左足安右股上。不慣者可以用簡易坐法即半跏趺坐,右手安左足上,左掌安右掌上;舌掛上顎,唇齒相著,眼須半開,鼻息微通。兀兀坐定。

五、最後為調心,最為緊要,如能調心平靜,調身自然成功,即可達到坐禪的目的。

洋和尚、洋尼姑聞悉禪語,如痴如醉,頓失「自我」。

高瞻遠矚

說起修禪一事,似乎是出家僧人在寺院裡必修的功課,事實上並不然。從「禪學」的觀點來說,人人都可以修禪,個個都能入「禪境」。不可否認修習「禪」的人,在下工夫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在「禪境」上就顯出高低之分了。

可以說,修「禪」有一套嚴謹的方法,運用不當,易於「走火入魔」——香港通俗的說法,叫做「黐線」!習「禪」的功夫深了,有產生出「未卜先知」特異功能的例子,用佛家的說法:「有神通」!

朱元璋皇帝,早年出家做過和尚,佛學對他一生影響甚大。明代幾個皇帝,喜習禪道,運用在治理朝政。據史載,明太祖崩逝的前兩天,宮中的一位老太監,手捧一 隻箱篋,封鎖得極其嚴密,遞交給日後的建文帝,說道:「奉皇上諭:此一篋子,交與皇太孫,以後遇有極其危難之時,便予開啟,否則絕不許可」。日後發生燕王 棣的「靖難之師」,在危難已極的時候,建文帝便打開皇祖所遺的箱篋子。一看赫然發現內面貯有:「度牒一紙、袈裟、僧帽、剃刀各一」。建文帝立即領悟到祖父 的遺命,要他為僧避難而去。

這一事例表明,具有「禪境」的人,便能高瞻遠矚了。

蛤蜊說法

唐代有位著名惟政禪師,早年出家,長期隱居住在終南山修習禪道。

在文獻記載中,曾提到唐文宗特別愛吃蛤蜊。在沿海一帶的官吏,經常送新鮮的蛤蜊入宮中去,是件非常辛勞的苦差事。有一天,文宗吃飯時,一隻蛤蜊剝不開,他感到很奇怪!於是,焚香祈禱,才打開蛤蜊外殼,不由得心頭一驚!裡面的肉竟似菩薩相,形態儀表,細微逼真。

文宗使用一隻錦緞盒子存放這隻蛤蜊,遣人送往興善寺供奉,讓僧人、信眾瞻仰禮拜。文宗不解此事,便問群臣:「這是甚麼吉祥之兆?」

有位臣子說,太一山惟政禪師深通佛法,博聞強記,不如請他來問問看。文宗下詔邀請。禪師來了之後,文宗便問起此事,禪師說:「物象的出現都和人事相對應, 蛤蜊菩薩是來啟發陛下信佛之心的,這也符合佛經所說的:如果某物應該由這種身形獲得超度,菩薩也便化成這種身形,來為它說法。」

文宗說:「菩薩身形已經出現,但還沒有聽到他說法。」

禪師說:「陛下看這種事是平常呢,還是不平常呢?相信呢,還是不相信呢?」

文宗答:「這可是件稀奇的事,我深信不疑!」

禪師說:「陛下已經聽完了菩薩的說法。」

文宗感到前所未有的高興。

百味齊全

「參禪悟道」,是一條曲折而攀高的路程,不猛下工夫,是很難達到「最高層」的境界。

曇晟禪師,少年時候在江西石門出家,在百丈懷海禪師席下參學了二十年,未能契合機緣。後來他到藥山禪師處參學。

藥山禪師問道:「你從哪裡來?」

曇晟回答說:「從百丈禪師處來。」

藥山禪師問:「百丈給僧徒講些甚麼話?」

曇晟回答說:「常常講,我有一句句子,百味齊全。」

藥山詫異地問:「鹹就是鹹味,淡就是淡味,不鹹不淡是通常味。怎樣是百味齊全的句子?」曇晟聽了答不上話來。

藥山又問道:「你在百丈處修學多久了?」

曇晟說:「二十年。」

藥山凝重地說:「在百丈處二十年,俗氣也沒有除掉!」隨即又問道:「百丈還說甚麼法?」

曇晟回答:「三句外省悟,六句內領會。」

藥山說:「相隔三千里,真是不沾邊。」又問:「還說甚麼法?」

曇晟說:「有時上堂,大眾站好了,百丈用拄杖一齊趕走,又召喚大眾,大眾回過頭來,百丈問:是甚麼?」

藥山說:「為甚麼不早些這樣說?今天因為你而見到了(百丈)懷海兄。」

曇晟-聽,頓時領悟了。

不看佛經

過去和現在,凡是信佛的人,都很重視「佛事」活動。家有紅、白喜事,皆要恭請高僧誦經禮懺,以求平安,所謂生者祈求消災延壽,亡者祈求超度鬼魂;且不管靈不靈,這已成為風俗習尚,若不如此,生、亡兩者親人皆會不安。

然而禪者對此卻不然,與風俗習尚背道而馳,奇哉!

過去,皇家帝王與世俗人家也有相似之處,有紅、白喜事都要恭請高僧作一番法事,以資尊重習尚為依歸。

歷史有段記載:唐代莊宗皇帝請高僧入宮做「佛事」。個個高僧披搭大紅袈裟,合掌誦經,香煙裊裊,梵音嘹亮,非常隆重莊嚴。

皇帝看到休靜禪師及其徒眾不看經書,問道:「禪師為甚麼不看經?」

禪師回答說:「政治和順,無須傳天子命令;時事安寧,不用唱太平歌曲。」

皇帝疑惑不解的樣子,又問道:「禪師一個人可以這樣,徒眾為甚麼也不看經?」

禪師爽朗直率地回答說:「獅子的洞窟中沒有其他獸類,大象行走的地方沒有狐狸蹤跡。」

皇帝又問:「那些高僧為甚麼都看經?」

禪師回答說:「水母(浮游在海面上的一種腔腸動物)本來就沒有眼睛,尋求食物得靠蝦哩!」

一指頭禪

古往今來,一些尼姑在修「禪道」方面的功力,往往不在大禪師之下,埋名隱居者較多,逝世後方為人知。

有位尼姑名叫實際,她頭帶笠帽手執錫杖,繞著俱胝和尚走了三圈,說:「你如果能說,我就取下笠帽!」連續問了三次,這位禪功不深的俱胝和尚都無法對答。

這位尼姑眼看對方默無一語,轉身向外走去。俱胝和尚很客氣地說:「太陽快落山了,暫且留住一宿吧!」

尼姑回答說:「能說就留宿。」俱胝還是無法對答。尼姑離去後,他嘆息說:「我雖有男子漢的外表,卻沒有男子漢的氣概啊!」於是就打算拋棄庵院去各地禪林參學尋師。夜晚,在夢中見有祖師說:「不必離開此山,將有高僧來與你說法的。」

過了十天左右,果然天龍和尚來到庵院。俱胝忙以禮迎接,並把前面的事情經過說給他聽。天龍豎起一隻手指向他示意,俱胝當場就徹底省悟了。從此,凡有參學的 僧人來到,俱胝祇是豎起一指,不作其他提示唱說。俱胝有個徒弟在外面被人問道:「和尚說法的要點是甚麼?」徒弟也豎起一指。回來以後告訴俱胝,俱胝就拿刀 要斬斷他的指頭,徒弟叫喊著逃出去。俱胝喚他一聲,徒弟回過頭來,俱胝又豎起指頭,徒弟豁然領悟了。

有眼無珠

法融是江蘇延陵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十九歲便博通經史,後來醉心佛法,悟透真空,看破紅塵,於是拜師落髮,隱居山寺。及後他到了牛頭山,住在幽棲寺北的一個岩洞裡。傳說他隱居的地方,常有各種鳥銜著花朵,向他致敬。

禪宗四祖道信遙觀牛頭山的氣象,覺得其中必有異人,便親自來訪,到幽棲寺問一位和尚說:「這裡是否有道人?」

和尚回答說:「出家人,誰不是學道的!」

道信說:「我是問你們中誰是有道之人。」

另外一位和尚回答:「離這裡大約十里左右,有個叫﹃法融﹄的,他看到別人既不打招呼,也不合掌禮拜,你要尋的道人莫非是他?」

道信便依指示而去,看到法融坐在那裡旁若無人。道信問他:「你在這裡作甚麼?」

法融口答:「觀心。」

道信又問:「是甚麼在觀?被觀的又是甚麼?」

這話問住了法融。於是法融便起來行禮說:「大德住在哪裡?」

道信回答:「貧道居無定所,或東或西。」

法融問:「你認得道信禪師嗎?」

道信反問:「你相識他嗎?」

法融說:「不識!」

道信說:「莫非你是有眼無珠?」

此時,法融立即大悟。

 
 
穩步前進
◎楊 釗

新的一年又開始了,也是訂立計劃和策略的時候。二○○七年,本集團的策略是「穩步前進」,所有屬下公司和部門都應該參考這一方針,制定有關的計劃和策略。

環顧當今世界形勢,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貝南奇聲譽日隆,上年底投資市場對他的信心,較去年二月份剛上任時更強,十年期債券孳息率由六月的五厘二五,下降至 現在的四厘六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把二○○七年美國實質經濟增長預期為百分之二點五(名義經濟增長減去通脹後即CPI,稱為實質經濟增長,美 國二○○七年CPI預測為百分之一點六)。一般認為,若CPI能維持低於百分之二,美國經濟就可以成功軟著陸。這樣,即使經濟學家一直擔心的全球經濟失衡 問題,也就是雙赤問題(美國的預算赤字和外貿赤字過大),從債券市場息率顯示,美國為赤字的融資綽綽有餘,不用靠印鈔票來應付,因為印鈔票會令貨幣貶值而 造成通脹。

現在實情是這樣,美國人喜歡花錢消費,各國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人民願意勤力幹活掙錢,所得美元則換取美國債券,賺取四厘六五的利息,在資產負債表後面加幾個零,心理好一點,安全感及成就感多一點。整體來說,是有人有錢花、有人有工做,皆大歡喜。

中國二○○七年經濟增長預期是百分之八,消費物價漲幅控制在百分之三。在去年十二月五日至七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總結了二○○六年的經濟是增長較快,效益較好,物價水準較低,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二○○七年經濟工作為「八項堅持」,主要點為擴大內需,調整投資和消費關係,堅持以增加居民消費尤其是農民消費為重點。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另外,貨幣政策、土地政策也是著力點。

香港經濟大部份人認為,二○○六年是近十年消費最旺、心情最舒暢的一年。失業率由○五年中(四月至六月)的百分之五點七,下跌至最新的百分之四點四,困擾 港人多年的負資產數目,也由二○○三年六月底,高峰期十萬零六百宗,下跌至去年第三季的八千八百宗,減幅九成二,超過九萬個家庭從惶惶不可終日的財務困境 中「解放」出來。

預計二○○七年,由於是回歸十週年和行政長官選舉,加上是二○○八年中國舉辦奧運的前一年,奧運是全球影響力最大的體育盛會。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前,股市 八六年上升百分之六十八點九;八七年上升百分之九十八點二九;八九年上升了百分之七十點五七。澳洲股市在一九九三年成功申辦奧運,上升了百分之四十,除九 四年回落百分之十二之外,一九九五年至二○○○年連升六年。因此,在政治上考慮,營造社會和諧,保持繁榮興旺,爭取民意大有必要。

因此,估計中央將繼續為香港注入有利因素。例如,進一步放寬自由行、企業來港上市(深圳、上海過去三年停止新股掛牌)、擴闊人民幣在港金融服務範圍等政策優惠,有了這個保證,香港的經濟肯定祇會好,不會差。

但是,香港深層次問題依然存在。那就是,「地價高、租金高、人工高」,甚至交通費也高,嚴重地局限了香港的競爭力。

因此,在香港,祇宜經營有優勢、有較高競爭力的行業,例如:金融、地產、貿易、物流、旅遊等行業,不宜經營競爭力低、增值低、利潤低的行業。

因為我們從事的是企業,企業的首要任務是創造和提高價值,而衡量的標準是賺到合理和較高的利潤,而政府的首要任務是「社會責任」。所以,企業應做好「經濟效益」之後,才逐步分擔「社會責任」。否則,「投資者」會遠離我們而去。

企業要獲得「經濟效益」,首先要留意「市場份額」和「利潤中心」,若「市場份額」大,「利潤中心」強,企業則穩定、健康,否則便會動盪不穩。對於零售業務 來說,要加大「市場份額」,首先要提高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建立品牌是零售業生存的關鍵」。國際零售業的經驗告知我們,發展旗艦店、龍頭店和大店,不祇 可以帶來銷售金額,同時,對品牌知名度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因此,在成本可以的情形之下,拓展旗、龍、大的數目非常重要。

另外,發展加盟店的業務,對我們的「市場份額」和「利潤來源」作用也非常大。

然而,要認真做好上述三項工作,不是靠講可以達到的,必須靠做才能達到,必須紮紮實實地去做,並且要尋找機會和抓住機遇。

要做到「議而有決、決而能行、行而有果」,必須「專心、專注」。因為「專注」和「認真」有神奇的力量,幾千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它是打開通往財富和名譽之門的有效方法。除此之外,企業必須有長遠策略。

卓越企業歷久長青的法門是「以人為本」。首先,自己必須通過學習、磨練,成為一個稱職的行政人員和員工,並且進入適當的位置,把不適合的人調職、培訓,最後甚至是請「下車」。

對於要新請的人,若一時找不到適合的人選,要堅持不請,寧可忙碌一下,否則會犯上「請進容易、請出難」的案例。

  其次是建立企業的文化,而企業文化的建立必須確立「核心價值」,本集團的「核心價值」是:

(一)為員工和自己提供一個良好的謀生場所、學習場所和發揮才能場所。

(二)要有責任心,拿了工資就要辦事,並儘量要把工作辦好。現在的社會,依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依賴思想」,依賴別人、依賴企業、依賴「政府」;拿了工資,不想幹活的人,又或者馬虎了事的人,他們完全忘記了「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的道理。

(三)要有上進心,那就是主動地去找事做,而不是等事做,也就是俗語說的:「要煮飯食而不要等飯食」。當上司吩咐你怎樣做時,立即去做。千萬別成為被別人踢一腳時,才會去做事的人。這樣的人,終日無所事事,又或忙不開交,但總是抱怨懷才不遇、運氣不佳。

要培養主動尋找工作做的習慣,最有效的方法,是培養對工作的興趣和熱忱,喜愛自己的工作。「興趣」和「熱忱」是股巨大的力量,它是行動的主要推動力,它好像是「火車的蒸氣」,沒有它,你就像一個沒有了電的電池。

再次,是要成為行業中的第一、第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因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祇有在行業中數一、數二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有合理的利潤,其他企業長遠 來說,祇能賺取人工或白做。而競爭力的標準是規模和利潤,其要點在乎「強」,不在乎「大」。寧可「小而強」,不可「大而弱」,所以,管理學提倡企業要做 「強」、做「好」,而不是做大。

最後,要養成「專注」、「守紀律」、「默默耕耘」的作風。沒有專注,力量便散,談何成為行業中的第一、第二。沒有「守紀律」及「默默耕耘」,很難保持長久的成功。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累積了不少寶貴的經驗,今年穩步前進,其中一條就是要堅持我們成功的方面,改進和完善不足的地方。

一、認真學習和研究今年以及過去三年的計劃文章,以便達到統一認識的效果。

過去三年,我們反覆強調「專注、認真發展核心業務和龍頭業務的重要性」,祇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甚至提高我們的競爭能力。

二、堅持三個圓圈的經營理念:祇經營能達到行業中第一、第二的企業;能為企業帶來理想的利潤;自己熱愛的行業。

三、.認真發展中國真維斯旗艦店、龍頭店和大店的業務,希望三年內達到一定的數目,成為真維斯的骨幹力量。

四、.加大力度發展中國真維斯的加盟店業務。

五、加大力度做好店舖形象和傳媒等推廣工作。

要建立成功的品牌,必須全方位的得分,在總分之中,排名第一或第二,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知和擁護。

集團的另一類主要業務是地產發展。過去的二十年,本集團尋找和發掘了另外一個業務—地產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經濟效益,為集團提供可觀的財政收入,有效地支撐和支援集團的發展。

未來一年,地產部將繼續遵循以往成功的經驗,穩健地發展業務。除進一步做好「九龍一號」租務工作外,下一個目標是發展惠州城市花園四百萬平方呎的上蓋住宅。這個惠州住宅地王,將成為本集團在惠州的另一個地標,也將成為集團在住宅發展方面的另外一個作品。

我們堅信,祇要我們在意識中和行動上,繼續團結一致,一切從實際出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堅持「創造條件、發揮優勢」、「量力而為、平衡發展」 的策略,培養忠於團體、努力上進、群策群力的精神,實施「計劃、落實、檢討」的管理方法,事實證明,我們的事業是會不斷發展的,我們的生活是會不斷改善 的。「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生活中學會生活」,「知行合一,事上用功」,這仍然是我們要堅持的大方向。

「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改善由現在做起」,這樣,自己就會不斷進步、企業就會不斷進步、社會就會不斷進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其中。

 
 
猶有慈雲庇人間
——記重慶慈雲寺方丈惟賢老法師

◎廖自力

○○ 六年六月四日,借重慶羅漢寺智豐大和尚陞座因緣,我隨《香港佛教》雜誌總編輯秦孟瀟居士、執行編輯張芸居士等一行,來到美麗的山城重慶市。在短短的四天時 間裡,多次親近當代著名高僧、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慈雲寺方丈惟賢長老。對秦老來說,是故地見故人,百年如一瞬;對我而 言,則是吉時聞吉音,一瞬似百年。

多有見聞感慨,茲錄如下。

弘人間佛教 揚太虛精神

剛下榻酒店,秦老就急著想見老學長——惟賢長老。

隨行人員說:「惟賢長老房間現在有很多人!他說晚上來見你們。」

到了晚上十點,惟賢長老仍未來。期間秦老不斷地問:「惟賢長老怎麼還沒來?」最後隨行人員說:「惟賢長老怕影響秦老的休息,明天上午再來。」

秦老和惟賢長老當年同是太虛大師創辦的漢藏教理院的學生,儘管五十多年來,一個在大陸飽受牢獄之苦卻不改初衷,堅定地弘揚人生(人間)佛教,一個在歐風美雨的薰陶下始終不忘太虛大師的教導,堅定地實踐佛教人生,師出一門,殊途同歸,其同窗同道情誼由此可見一斑。

第二天上午早餐後,惟賢長老準時來到秦老的房間,惟賢長老馬上就要過八十八歲生日了,但他精神矍鑠,聲音爽朗,思維敏捷,幽默風趣。他坐在我們面前,既像一部歷史典藉,也像一部開心詞典。

寒暄沒幾句話,惟賢長老的話頭便落到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上。他說:「我們現在要講,就要講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要寫,就要寫太虛大師的愛國精神。」

他說:「當年太虛大師創辦重慶漢藏教理院,培養了很多學生,很多都成了高僧。像法尊啊、法舫啊、印順啊……

秦老忙接口說:「還有您老人家。」

惟賢長老笑著說:「我不算甚麼,小學生!」

在坐的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法師說:「我的師父茗山法師,也是太虛大師在武昌佛學院的學生。」

惟賢長老說:「我到漢藏教理院時,祇有十多歲,太虛大師給我們講菩薩學處、入菩薩行、人間佛教等,他經常叫我到他的精舍去開小灶,就是個別教育,問我戒律學得怎麼樣,唯識學得怎麼樣,有甚麼問題……」

秦老說:「您是智慧第一。」

惟賢長老(一笑)接著說:「後來太虛大師離開了縉雲山,去了上海,我們還經常通信。」

談起恩師太虛大師,惟賢長老充滿著緬懷之情。他說,現在中國的佛教教育,都離不開他這個人間佛教的系統。為了實踐這一理念,他創辦了武昌佛學院、閩南佛學 院、漢藏教理院,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解放後中國佛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法尊法師,都是這個系統傳承下來的。可以這樣說,沒有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就沒有今 天的佛教。」

惟賢長老說:「武漢武昌佛學院,有個靜蓮庵,後面有座塔,裡面有太虛大師的舍利,還有許多法器,是太虛大師的真身舍利塔。文革時期,那裡是一個兵工研究的地方,所以沒有遭到破壞。」

秦老說:「香港也有一座太虛大師的舍利塔,年久失修,祇有一個老和尚守護,真的應該發心把它修繕起來啊。」

我心下思忖:太虛大師當年提出的人生佛教(後發展成為人間佛教),本意是要將佛教從鬼神信仰中拯救出來,認為佛教是人的佛教,而不是鬼神的佛教,人成即佛成。而現在一些學人,卻妄以為佛法在人間,乃是教人不要出離,以至於身雖出離,而心不出離,實在是大謬也。

我因五月份去了趟韓國,參訪了韓國的一些寺廟,有兩個深刻的感受,一是韓國的佛教仍秉承大唐古風,注重真修實學,不做佛事經懺,應是人間佛教的典範;二是 韓國的政府,把寺廟當成中小學生學習的基地。我們所到的寺廟,到處都看到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有組織地參觀、學習,而絕非祇是一個旅遊景點。

我把這些見聞給惟賢長老說了。惟賢長老高興地說:「我到韓國去參訪時,見到韓國的文化部長,他跟我說了一幅對聯,叫做:佛音廣揚三千界,法水奔流五大洲。佛法在人間嘛,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佛法,有苦難的地方就會有法音。」

正是:

佛法在人間,世出不二音。

苦海作舟輯,光明破迷情。

荷如來家業 行菩薩大道

第二次與惟賢長老敘談是六月六日下午。當天上午,羅漢寺舉辦了智豐大和尚陞座法會。

落座後,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法師說:「陞座法會非常圓滿。」

惟賢長老說:「這是一個盛會。」

秦老說:「是羅漢寺解放以來的第一大盛會。」

惟賢長老說:「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諸山大德的支持,三是大居士的支持。

傳義法師說:「還有您老佛光普照。」

惟賢長老對傳義法師說:「五月份你們藥師殿開光,曾答應要去講經。因為病了,沒有參加到,很對不起。」

傳義法師說:「佛教講因緣,您以後還是要去毗盧寺講經的。」

惟賢長老說:「會有因緣的。當年太虛大師在南京的時候,給蔣介石講了心經。蔣介石聽了以後,召集國民黨五大院的院長都去聽。太虛大師就給他們講了《佛陀學綱》,就是在毗盧寺講的,影響很大。太虛大師創立的世界佛教苑,中國聯絡處也是設在毗盧寺。」

秦老說:「前有大師,後有來者,中國佛教的中興,就要靠傳義法師這一代年青的法師了。」

惟賢長老對傳義法師說:「你是一個羅漢相。」

秦老對惟賢長老說:「您是當代第一阿羅漢。」

又說:「羅漢是供起來的,不動。您這個羅漢到處走動,是菩薩。走動的羅漢就是菩薩。」

惟賢長老說:「學佛就是要學菩薩,當年太虛大師教我們入菩薩行,既要有菩薩慈悲濟世的情懷,還要有敢於擔當的精神,這樣才能荷擔如來家業。他自己就是一個敢於擔當的典範……」

大家都恭敬地傾聽惟賢長老的開示。惟賢長老說:「抗戰後期,國民黨的軍政府很極端,拉青壯年僧人去當壯丁。我曉得這件事後,就向太虛大師彙報,太虛大師聽 了後忿氣得很,他就馬上給蔣介石寫信。他說這是對佛教很大的侮辱,他說可以組織僧人去搞救護,哪能拿槍直接上前線呢?他說,這個願望達不到,我情願拼掉這 條老命。他給蔣介石上書,我是親眼看到的,我是歷史的見證人……」

「我當時也跑到國民黨的中央宣傳部去反映情況,當時一個官員說:『你們為甚麼不振作起來?』太虛大師聽了我的彙報後,對我說:『下次見到那個官員,你就這 樣跟他說——一個強者,一個弱者,強者把弱者壓在地上。弱者在地上呻吟,強者反而說:你為甚麼不自己起來?弱者說:你把我壓在地上,我怎麼起來嘛。』太虛 大師說:『你去講給那個官員聽,就說是我講的。』你看他的精神多了不起。蔣介石看了太虛大師的信後,馬上責令軍政部改正,使許多僧人倖免於難。」

秦老說:「當時有一位法師,叫悲觀法師,他當時是搞救護的,從上海到武漢,一直到重慶,最後去了臺灣。由於太虛大師的呼籲,僧人的命運改變了,他就把自己的名字給改了,改叫樂觀法師。」

惟賢長老說:「當時重慶的情況非常糟糕,經濟給封鎖了,糧食很困難。太虛大師就突破這個封鎖,向國家呼籲。在他的呼籲下,國家給了很大的幫助,縉雲山的補給源源不斷。當時重慶是陪都,政治界、文化界、經濟界的名人都去見他,縉雲山成了文化名人集中的地方。」

傳義法師說:「聽了您老的開示,真是不虛此行,對太虛大師也更加敬仰。」

正是:

一山入青天,萬流歸碧海。

萬事隨煙散,真心付如來。

淡寧契佛旨 明敏融真如

六月八日中午,惟賢長老在飯店設素宴為秦老一行餞行。寺院裡給惟賢長老準備了幾道私房小菜,惟賢長老也叫侍者一併帶到了飯店。飯店的菜尚未上來前,惟賢長老便站起來,用湯匙將私房小菜分送給大家。

我笑著說:「長老施食,既施法食,也食段食,連私房小菜都施出來了。」

惟賢長老說:「我是供佛呢,你們都是未來佛啊。」

席間,有人談起當前佛教界一些令人憂心的現象。秦老禁不住激動地說:「我要炮轟!」

惟賢長老說:「不要炮轟嘛,戰爭都過去了。」

秦老說:「當年,河南開封的相國寺,廟產都給人佔了,在廟裡搞舞廳。廟裡的和尚都沒辦法,無可奈何。我就是用炮轟把它轟下來的。」

惟賢長老說:「時代不同了,要與時俱進羅。以前要用『炮轟』才能解決問題,現在用春風細雨也可以解決問題嘛。」

秦老說:「當年太虛大師護持佛教都能以死相拼呢。」

我說:「秦老是要示現忿怒金剛相。」

惟賢長老說:「還是要講和,最好是示現慈悲菩薩相。要以溫和之筆,寫鋒利之文。」

我趁機說:「能不能請惟賢長老題個詞?」

惟賢長老爽快地答應了,向侍者要了張便紙,寫下二行字:

以溫和之筆

寫鋒利之文

惟賢長老說:「當年太虛大師為漢藏教理院題寫了院訓,叫做『淡寧明敏』。甚麼叫淡呢?淡就是要淡泊,不要被物欲所俘虜,這是講戒。現在有些人,他知道佛教 很好,他想學佛,但他不想持戒,這哪行得通呢?學佛就是要持戒第一。甚麼叫寧呢?寧就是寧靜,寧靜致遠嘛,這是講的定。學佛要修禪定。明呢,就是明白,這 是指慧。做個明白的人不容易啊,很多人迷了一輩子都不明白,總在輪迴之中。要明白甚麼?要明白因果,明白事理。明白了就是開悟。不明白就是癡迷。再說敏, 敏是講甚麼呢?敏,就是講敏銳、敏捷、靈敏。這是指行。要做到靈敏通達,很不容易啊。譬如說,同樣的一句話,跟甲說是對的,跟乙說就不對;今天說是對的, 明天說就不對;在這間屋子裡說是對的,在那間屋子里說就不對。為甚麼呀?要當機呀,是人弘道,不是道弘人。所以這個行一定要靈敏通達。」

說到此,惟賢長老停下來,問我:「淡寧明敏,你記住了沒有?」

我說:「我都記在心裡了。」

惟賢長老語重心長地說:「記住就好,你們都要記住,這四個字,影響了我的一生啊。你們不但要記住,還要宣揚出去。」

大家都說好!

我深深地感恩惟賢長老的當機言教。我也深信,太虛大師在戰火之中播下的菩薩學處的種子,通過惟賢長老等老一輩高僧,和新一代大德們的努力,必能在當前乃至久遠的將來,都會、都能、都將開花結果,且永世不竭。

正是:前可見古人,後可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有菩薩之行者。

又曰:淡寧契佛旨,明敏融真如,

  碧海證自性,丹心印太虛。

 
 
漫談中國中國佛教寺院、
佛塔、經幢的建築藝術(下)

◎林子青

(接上期)

佛 塔

塔的梵語是窣堵波(stupa),略譯為塔婆,後來更加 簡稱為塔,有時又稱它為浮圖。塔在印度原是一種墳墓的意義,所以瘞佛骨處名為塔婆,譯為「方墳」,後來又把它區別開來:有舍利的名為塔婆,無舍利的名為支 提,或制底(Cailya),譯為「可供養處」。佛陀入天,遺體火葬後,他的遺骨——舍利(sarira)被分成八份,由八王分別起了八座塔供養,這是佛 塔的起源。佛滅約二百年後,阿育王(Asoka)發掘了八處的塔,取出佛的舍利,在各地建了八萬四千座塔,連中國都有阿育王塔的傳說,現存的是寧波阿育王 寺的舍利塔,是聞名中外的。可見其分佈之廣了。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塔建築也隨處出現,後來就成為宗教紀念性的建築了。近代日本高僧籐井日連發願在世界各地 建立佛塔,以作為和平的象徵。塔在原始佛教尚無佛像的時期,在佛教建築上具有神聖的意義,成為一個寺院的中心。印度原始的塔婆是一個墳形的覆缽狀,在它的 頂上造著方形的平頭,在平頭上飾以竿和傘蓋,傘蓋的發展成為後來的相輪。這種寺院建築中心的塔,由於安置佛像的佛殿的出現而被分化。它最初本在四面迴廊的 中央,和佛殿左右或前後並列,為伽藍配置上的重要建築物;但後來被置於迴廊之外或東西相對,即逐漸成了裝飾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佛塔的發展便成為中國最優 美的建築。

中國的佛塔創始於何時,未見明確的記載,大概是和佛教的建築同時存在的。佛教末入中國之前,中國早有一種多層建築物叫做「重樓」,這是古代封建帝王妄想會 見神仙而建築的。魏書《釋老志》記白馬寺的建築說:「凡宮塔制度猶依天竺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當時的白馬寺在殿宇之外 有印度式的塔是可以相信的。第二世紀的末年,笮融在廣陵、彭城間大規模地建築佛寺,就有浮圖的建築。他造的浮圖是:「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三國誌 吳誌4劉繇傳),至少其下必有三重以上的樓閣,其上面的九重銅槃應該是九個相輪的意思。因此,當時塔的形制就是在中國式的重樓頂上安置一種佛教象徵的印度 式的窣堵波而成的。這也就是中印兩種不同的建築風格的結合。三國時代,康僧會到了建業,他為孫權說了佛舍利的靈異和阿育王造塔的故事,孫權因此為他建了一 塔和一寺,這是江南最初的一座塔。北朝的佛寺大概多有佛塔的點綴。據「洛陽伽藍記」所載,永寧寺有九層的大木塔,景明寺有七層的塔,瑤光寺等各有五層的 塔,其他三層的塔也不少。隋統一南北朝後,於仁壽元年(六○一)、二年和四年三次下詔並分送佛舍利於全國一百餘州,命以同樣形式,一齊開工建築,造塔的風 氣到此就達於極盛了。(村田治郎《中國之佛塔》32頁)一般的塔是由塔基、塔身、平頭、覆缽、盤蓋各部分組成的。平頭一稱為方龕,這裡本是安置佛舍利的, 所以平頭的四面多雕刻著佛像。塔頂金屬所製的盤蓋,名為相輪。塔的上面有一根中心柱高聳於最上層的屋頂叫做剎柱,它被飾以露盤、相輪和寶珠,成為佛塔的標 誌。普通相輪各部分的名稱,自下而上的順序是:露盤(一稱平頭)、覆缽、仰蓮(日本稱為請花)、九輪、水煙(一稱火焰)、龍車、寶珠等,相輪高度和塔身的 比例,最大的有三分之一,最小的大約五分之一。相輪的輪數,一般多用三、五、七乃至十三重的奇數,這是中國化的特徵。為了使塔上的剎柱保持直立的姿勢,一 般使用鐵鏈在塔頂的翼角和柱頭寶珠下加以聯係,使它不會發生偏向。這在北魏時代的永寧寺塔就用過了,所謂「復有鐵鎖四道,引向塔之四角」,是這種形式最古 的記載。

中國塔的平面,最初多是方形的。木造的洛陽永寧寺塔和石造的濟南神通寺四門塔(建於西元五四四年)都是如此。唐代西安的大雁塔是現存最顯著的範例。但中國 傳統的方形平面和印度窣堵波的圖形平面是有矛盾的。因為木構形式難以做成圖形平面形,所以唐代的匠人就創造性地採用了介乎正方與圓形之間的八角形平面。公 元七四五年河南嵩山會善寺的淨藏墓塔是這種仿木結構八角磚塔的最重要的遺物。在它出現之前,除去一座十二角形的嵩嶽寺塔和一座六角形的天臺國清寺塔的孤例 之外,所有的塔都是正方形的。後來八角形便成為佛塔最常見的平面形式了。(梁思成《祖國的建築》)。

塔的建築材料,最初是木造後來多用磚造也有少數是用石造和銅鐵造的。塔的級數,自一級至三、五、七、九級都有,常見的有所謂「七級浮圖」(俗語有「救人一 命,勝造七級浮圖」),也有高至十二、十三、十五、十六級的。中國的塔型是隨著時代而發展的。南北朝的塔型有:單簷亭式(山東神通寺塔)、多層疊澀簷式 (龍門浮雕)、十二角疊澀簷式(河南嵩嶽寺塔)、覆缽頂式(山西雲岡中部第二洞小塔)。隋唐的塔型有:多層疊澀簷式(大雁塔)、石版簷式(房山北台石 塔)、八角木構式塔(嵩山淨藏塔)、亭式石塔(淶水先天石塔)。五代及宋以後的塔型有:樓閣型木塔(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一般簡稱為「應縣木塔」)、多 層斗拱簷式(山東長清靈巖寺支佛塔)、多層疊澀簷式(河北定縣料敵塔)、疊澀簷高臺基式(洛陽白馬寺塔)、擴大塔身式(遼寧超陽白塔)、仿木構石塔式(福 建泉州東西塔)、阿育王塔式(吳越王錢式所鑄阿育王塔)、多層阿育王塔式(普陀山太子塔)、喇嘛教式(北京妙應寺塔)、木構磚塔式(山西趙城廣勝寺飛虹 塔)等。從上面塔型的變化看來,說明中國的佛塔是由崇高樸茂而趨於纖巧華麗的。

造塔的方法,佛典祇有很簡單的記載。《有部毗奈耶雜事》卷18說:「應以磚作其兩重,次安塔身,上安覆缽,隨意高下。」這是印度的造塔法。中國也有一些記 載。如唐代福州建造多寶塔時,恐怕發生偏頗和地面陷落,掘土至五十尺之深,百有餘尺之潤,然後舂土積石二十尺高,內甃以礡,外構以木,可知古人對於塔基的 重視。(《閩中金石記》卷3,黃滔《大唐福州報恩定光多寶塔碑記》)建於明永樂十年至宣德六年(一四一二—一四三一)落成的南京大報恩寺塔,雖高達三十餘 丈,但它建築時不施木架,造一層四周壅土一層,隨建隨壅,至九層亦堆壅九層,始終如在平地建造。工程完畢時,將所壅土除去而塔身始現(南宋泉州的東西塔, 相繼就用這種方法,舊稱「土門」,即出土的城門)。這樣偉大的工程是我們今天所難想像的。(張惠衣《金陵大報恩寺塔誌》塔圖說明)。在塔上懸掛風鐸和簷 燈,這是樓閣式的中國佛塔所特有的規制。北魏洛陽的永寧寺塔有承露盤十三重,周匝皆垂金鐸,;又有鐵鎖四道引剎向浮圖,四角鎖上亦有金鐸。浮圖有九級,角 角皆懸金鐸,上下共有一百二十鐸。後趙石勒時,佛圖澄聽「相輪鈴音」能卜出師(打仗)的勝敗,可知那時的塔上也是懸有風鐸的。(梁《高僧傳》卷9《佛圖澄 清》)唐福州定光多寶塔七層八面、高二百尺,相輪高四十尺,懸在相輪上的風鐸一百九十個,懸在每層翼角的風鐸五十六個,微風吹動,有如天樂嗚空,使人聽了 不知不覺地對於佛塔發生了好感。明代南京大報恩寺塔,九級內外篝燈一百四十四盞,常川點燈,晝夜長明。它的燈盞用蜊殼製成,內置油盤,燈芯直徑盈寸,附有 機栝,燃燈時引入簷內。燃畢旋機使出。這種塔燈不但增加佛塔的壯麗,在中古時代的都市裡還具有照明的作用。(張惠衣《金陵大報恩寺塔誌》塔圖說明)。

經 幢

經幢是中國佛教建築特有的一種多角形的石柱。它是從布帛所製的幢幡轉變而來的。梵語馱縛若(dhvaja),巴利語脫闍(dlmja),譯為竇幢或天幢。 它是印度古代帝王的一種旗幟;佛教稱佛陀為法王,也以幢為他的標誌,所以稱佛的說法為建法幢。古時的幢是用以書寫佛號和經文的:後來為保存久遠計,即用石 材仿其形制,上有蓋,下有座,中有六角或八角形的柱,遠望之有如幢幡。這是經幢即石幢的起源。這種石幢原是為刻「尊勝陀羅尼經」而設的。因為陀羅尼經上 說,若人能寫此陀羅尼安高幢上,或安置窣堵波上,那些被幢影映身或幢上的塵土落在身上的人們的罪業就會消除。所以佛教徒最初多用布帛的幢寫這部經,後來才 改用石刻的。

中國的經幢自唐永淳二年(六八三)佛陀波利譯出「尊勝陀羅尼經」以後才廣泛地流行起來。這一部經雖有許多譯本,一般以佛陀波利所譯的的為最流行。經幢最初 雖因刻「尊勝陀羅尼經」而設,但是盛行以後,其他經咒也有刻之於石幢的。一般的經幢是八角形的,六角形的也有,四角形的最少。大的幢身高至丈餘,小的不過 一尺,普通的是三、四尺,最大的分為三級。上面有蓋,下有臺座,幢首的各面雕刻著佛像或佛寵。(葉昌幟《語石》卷4)

現存最古的經幢,是唐天實四年(七四五)四川閬中鐵塔寺的鐵幢。它的下部僅飾仰蓮一周,即立八稜幢身,鑄陀羅尼經文;上部以疊澀形曲踐向外挑出,再向內收 進,冠以寶珠,形制極為簡潔雄健。大中(八四七)以後,幢下設須彌座,上加華蓋,幢的形體更加變得壯麗。如浙江海寧硤石鎮惠力寺的兩座唐咸通經幢就是很好 的範例。北京經幢的規模,愈趨愈大,而以景祐五年(一○三八)所建河北趙縣經幢為唯一巨作。行唐縣封崇寺的經幢次之。(陳從周《硤石惠力寺的唐咸通經 幢》)遼金及元各代的經幢雖有製作,但已不如唐宋之盛。清光緒七年(一八八一)保定蓮華池建六幢亭,收藏了遼幢二、金幢一和元幢三座,體例比較複雜。(鄭 賓於《保定蓮華池六幢考》)元代以後,石幢已漸成尾聲。比較著名的有明永樂十年(一四一二)四川新都寶光寺所建的一座和北京西山碧雲寺的兩座經幢,形制和 唐幢很相接近。清代的遺物,那就以北京北海天王殿前的雙幢為巨擘了。北海的雙幢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都是漢白玉建造的八角形石幢。下部須彌座 有三層束腰,其上為幢身,再上為一稍大的天蓋,其上為三層佛龕,間以仰蓮,每面各雕坐佛一尊。其上為三層天蓋爾冠以寶珠。兩幢形制相同,高各約三丈。東幢 刻「金剛經」,西幢刻「藥師經」。這種石幢的建築在中國各地非常流行,幾乎成為寺院的標誌:也有用來刻修建寺院題記以代替碑石的。現存的遺物還到處可見, 但都成為寺院內部的點綴品了。

 
 
意識對人體健康影響
◎源 輝

識這個無形無相而又看不見的存在,荀子說:人的意識是天君——百官之長,佛經上說:心靈、意念等、科學上說:它是人體大腦神經中樞的指揮部,而這個指揮中樞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美好高尚的意識往往會給人體健康長壽!令其人創造出驚天動地的奇跡;反之低級醜惡的意識,易損害人體健康……祖國醫學歷來視:喜、怒、憂、傷、悲、恐、驚 七情為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戰國時代哲學家韓非曾說過:「憂則疾生……」就是說憂傷的人易生病,美國醫學家——米勒博士(Dr. Miner)研究證明:意識對人體健康有密切關係,他說:「醜惡的意識及經常發脾氣泄憤的人易生癌。」科學統計證明惡性的意識非非,亦使人體內產生一種 「類毒素」,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免疫功能降低,捍衛生命的勇士們——白血球就會減少,白血球下降,蛋白質也降低,病菌易趁虛而入。事實證明,七情過傷易 會使人過早衰老死亡。

據美國耶魯大學費希爾教授(Professor Dr. Lrirg Eisher)實驗報告,在所有門診病人中屬於情緒緊張不良意識而患病的佔76%,可見憂傷不良意識對人體危害之大了。《內經》也認為,人必須在陰陽平衡 的基礎上才能達到身體健康長壽,可見首先要具備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亦其對內分泌系統,循環系統等良性反應是非常必要的。

美好高尚的意識使人大有作為

意識:心靈,人人具有,各各自存,就有情的動物來說亦有意識;可牠們的意識遠沒有人的意識泛多,有理想、有道德理智;而動物祇有吃、喝、睡和防危等簡單意 識而已。重要的是人的意識能發揮軀體多方維靈用,造福人類,利益國家,可成為有美好價值的人。反之醜惡的意識,亦損害國家,禍國殃民,變成犯罪的人。一切 善惡美醜的行為皆出人的意識;一般的情況下美好高尚的意識亦使人大有作為!……如:印度的聖雄甘地,為人民利益,不惜自己寶貴生命;還有居里夫人的科學發 明;中國的孔子、老子等,他們都有高尚美好的意識,為人類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道德經和儒教學說……俄國契訶夫也說…「愉快的笑聲是精神可靠的標 誌……」作家丁玲說:「對一個有美好意識的人來說,沒有一個地方是荒涼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都能充實和豐富自己。」反而不健康的意識亦使人走上犯罪的道 路,如:清代的賣國求榮損人利己的慈禧太后;宋朝的秦檜大奸臣殘害愛國民族英雄——岳飛,最後落得害人害己的卑劣下場……現代社會眾多高尚意識的仁人志士 在各行各業作出輝煌業績,利益祖國,造福人類,他、她們使社會進步,科技生產水平高度提高,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如今航天技術的發展已實現上天……微電子技 術迅速發展,以形成電腦等現代信息手段為主體的傳播網絡,使全球結為一個緊密的整體……古往今來的仁人賢士和醜惡意識人的事例不勝枚舉,難怪古人講:「意 識為萬事之主,動則無節即亂。」學會禪修的人,如古賢大德虛雲大師一生利濟群生,愛國愛教,難行能行,懷美好高尚意識使自己身體工具善用人間……活了一百 二十歲!是的,一個美好高尚的意識,慷慨好施捨己利人,普渡眾生……是人體健康長壽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意識與身體健康鍛煉

人的意識在形體來說,屬於物質東西,人的意識亦是精神,靈性。意識與健康,實際上亦是精神與物質的關係,意識決定健康,而健康對物質有反作用,在醫學上意 識是人大腦高級神經中樞的屬性。我認為,意識好似無極物,因為按著古老的哲學說法: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周易》系辭上:剛 柔相摩則八卦全,八卦相蕩則六十四卦備……天地自然人事變化皆包容在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這個陰陽交叉上下往來變化之中意在知來,即知宇宙之變化……我 想意識非是單獨存在的,而遍布整體,是絕對的,而世上萬事萬物皆是相對的,是主客體的相互反應,亦是主體智慧的產物發揮……道不孤起與緣則應,一切亦是因 緣和合的……不良的意識是會影響人體健康的。為了使人體健康長壽,不僅要積極培養自己美好高尚的興趣愛好,主要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進行體育活動,或是念佛靜 坐,修自己的慈悲心,持之以恒,日復一日,一定會有大利益的……生命在於運動,易增強抗病的能力,常到大自然的懷抱裡,同時要特別注意到如:《內經》所指 四時起居,即:春三月為發陳天地具興,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己使志生,養生之道也,逆者則傷肝……古往今來,有高度修養的人,慈悲博愛,保持清淨 溫和,常和大自然一體,萬物自觀而自得……那鳥語花香,綠草茵茵,山岳的起舞,伴隨溪音風聲,從中體會大自然的動人旋律……處處覺得是佛的形相存在!然而 若一個人懷美好意識時,目視一切皆是美感,包括大自然有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同覺歡喜可愛,則見理光明;反之醜惡意識所見一切本來美好景物,易感礙眼煩惱,悉 皆可殺,與理顛倒。古德講:「心善是菩提,心惡是夜叉。」一念之善就是佛在舍,一念之惡是魔侵佔!……古至今有許多的聖人明白一年四季中可能產生影響人 體健康的氣候變化要及時避開它,勿患得患失,攝內在智慧非受惡意識干擾;否則會影響「內分泌」紊亂,產生「類毒素」侵噬人體生病的因素。因此說:「用美好 意識調理自己,如有邪惡不良意識違背了這根本原則,就會摧殘生命……」智慧超群的大德們發揮美好高尚的意識為眾生的利益而行。他們不待發生疾病再去治療, 而強調在未病之先就堅持養生,以預防為主,如發病再治就等於口渴了才挖井那就太晚了。我們懷著美好意識掌握自己生命活動周期。當我們感到身體不適或痛苦時 就會懷疑自己是否哪裡生病了,若如此想,應想到自己情緒周期在做崇,我們在繁雜的生活之中,祇要情緒穩定意識美好,助人為樂!必免內心憂郁壓力!《內經》 還指出:「邪氣所奏其氣必虛,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無形之氣能引有形之血,氣血通則疾病自息,人類疾病產生確實同精神因素有密切關係。正氣:代表陽,善 的,邪氣:代表陰,惡的;像聖人大德、佛陀、老子、孔子、莊子……他們修行到純陽體……證得空性智慧,普救眾生,為而無為……慈悲博愛,清淨安詳,善的, 是白色的,輕輕的升極樂世界……反之醜惡的、粗暴、黑色的,重重的下地裡……古德這麼講的。

人體是一個完整自我調控的系統,人體本身具有自我調節的生理功能,祇是還未發現而已。怎樣看待疾病,筆者認為80%疾病是發之自我的。這樣聽起來似乎沒道 理,人逄喜事精神爽,一個人無論怎樣生活優越,若長期處於憂郁或醜惡意識時,體內免疫力就會下降!保證樂觀,高尚的意識是減少疾病的重要一環。

在宇宙的歲月裡,一些事物的本質被認識了;一些事物的現象,奧妙被發現了,這都是來自智慧的產物——美好意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盛衰迭替於她的人民智 慧,美好意識有密切關係,而醜惡意識又能影響人體健康,如今世界進入現代文明,科學發達時期,一些難以注意的頑症威協著人類生命,我認為頑症起源於人的意 識,而美好高尚的意識又可戰勝疾病,在歷史發展的同時,我們要步聖人的後塵,學歷代祖師大德的風範,願人人都能重視意識與健康的影響,讓高尚美好的意識在 人們心裡揚升。

(注:本人出家前為中醫師。文中提及陰陽、孔老等,乃就我國傳統醫學及哲學而說,與外教無關,讀者明鑒。)

 
 
「律宗第一山」
——寶華山(下)

◎張春蕾

(接上期)

三昧律師奠定了寶華山隆昌寺在中國律宗中的地位,而鞏固這一地位的還有賴於他的一些傑出的傳人。

寶華山第二代祖師讀體見月承繼法席後,整肅道場,革除弊端,立規約十條,勒石銘記,警戒同修「一事一法,必遵毗尼」,苦心惕勵,護持正法。他自己更是精進 不已,曾兩度靜修般舟三昧。所謂般舟三昧,就是不坐不臥不依倚,晝夜壁立九十日,持續修行。寶華律風,吹送海內。順治六年(1649年),有徒故侮僧規, 見月為嚴肅戒規,建立木戒壇,此為寶華山建壇傳戒之始。至康熙二年(1663年),他又將木戒壇易以為石,並親自設計樣式,周遭以層欄護之,承以蓮座,手 繪精美花紋,工匠依型鏤刻。現在寶華山的石戒壇就是依其舊制復建的。

德基定庵承繼寶華山第三代祖席,他不僅律己甚嚴,且著述頗豐,著有《羯摩會釋》、《比丘尼戒本會義》,在完善律學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還輯《寶華山志》十二卷,為寶華律宗有專志之始,詳載了寶華律宗法脈承傳的始末。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寶華山第七代祖福聚文海律師應詔入京,大開皇戒,廣布天下,乞戒學徒多達一千八百一十九人。雍正皇帝又下令將京城愍忠寺改名 「法源寺」,並命文海擔任住持,直至乾隆十年(1745年)方得歸山。文海住持寶華山戒席三十年,得戒學徒數逾十萬,二十餘弟子主席於南北叢林,南山律宗 賴以大興,也使寶華山一脈,不再局限於南方,從此分燈北方,成為全國性的律宗。此後寶華山一直是中國戒學的中心,法脈從古一直傳承至今,當今天下叢林傳 戒,多依循寶華山的戒壇儀軌。寶華山戒壇是至今依然在傳戒的古戒壇之一。

三、寶華山隆昌寺授戒儀規

授戒是律宗的重要儀規。修行人受戒後,有了可以遵循的戒法,才能戒體莊嚴,威儀濟濟,道貌堂堂,心意清淨,舉止有方,因而受戒是每一個佛教徒生活中的重要 活動。所授戒律既有出家五眾——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學戒女)、比丘、比丘尼——受的三壇大戒,也有在家的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受的三 皈五戒。通常在寺院中大規模舉行的即為三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

寶華山傳戒軌范依其二祖讀體見月的《傳戒正範》而來,近代中國南北叢林之傳戒,無不以此為規範。按此書規定,受沙彌戒的第一步要由傳戒師詢問有無障礙受戒 的種種惡習,若無,才可受沙彌戒。第二步是明戒體,即隨傳戒師說三皈依,以接受佛的法身於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 性是佛的證悟。第三步是授沙彌十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不觀聽歌舞、不塗飾香鬘、不坐高廣大床、不蓄金銀寶物。傳戒 師每說一戒,即問受戒者「能持否」,受戒者須答「能持」。這叫明戒相。接著再宣說沙彌五德,最後由受戒者將受戒功德回向眾生,受戒完畢。

第二大戒是比丘(尼)戒。由於各部律藏不同,在戒條的具體數位上也各有不同,《四分律》中有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其重戒有四棄法(淫 戒、盜戒、殺人戒、大妄語戒,一旦觸犯,即被棄於佛法大海的邊外)、十三僧殘法、二不定法、羯磨法(用於僧團日常管理的議事法)、懺悔法(比丘、比丘尼觸 犯重戒之外的戒條後求懺悔的方法)等。

沙彌(尼)戒和比丘(尼)戒祇有出家的佛弟子可受,而菩薩戒則是修大乘的出家在家的佛弟子皆可受。菩薩戒有重戒和輕戒之分,輕戒內容很多,重戒主要有殺、盜、淫、妄、沽酒、說過、贊毀、故慳、故嗔、謗三寶十條,在寺院中舉行授戒儀式的主要是授十重戒。

授戒儀式中的登壇對答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戒壇大殿香煙氤氳,僧眾肅立在戒壇四周,雙手「合十」,誦念佛經。在高高的戒壇上,端坐著十位資深的老僧人,戒壇 正面中間坐著的是衣缽傳燈本壇壇主,一般由寺院方丈或主持僧擔任,其左側是羯摩阿闍黎,右側是教授阿闍黎。在戒壇兩側,右四、左三坐著七位尊證阿闍黎,以 上坐次就是佛教裡的「三師七證」。受戒者身披袈裟,跪在壇主對面,恭聽壇主傳講戒律要求。壇主向受戒者說戒後,羯摩阿闍黎也要對受戒者講些要求。問答儀式 完畢,七名尊證阿闍黎齊聲說「成」,以證明受戒者已經「得戒」。受戒者受戒後,即由寺院發給「度牒」,度牒上寫明僧人受戒日期,「三師七證」的法名。憑此 度牒,比丘或比丘尼可到全國各地寺廟「掛單」(即留住)。

見月祖師所建寶華山石戒壇在「文革」中被徹底毀壞,現有戒壇是在一九八七年寶華山第二期修復工程中重建的。一九九二年秋季,寶華山重新開壇授戒,迄二○○五年已傳戒六次,受戒徒眾達三千四百多人,使南山古律在新世紀得以繼續傳承。

從元代開始,出家佛教徒在「削髮」之後、登壇對答之前,要舉行「燒戒」儀式,就是在佛教徒頭上燒幾個戒疤,以表示佛教徒「願以肉身作香,燃點敬佛」的最大 誠意。戒疤數量有三、六、九、十二個不等。其實燒戒祇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一種風氣,並非佛教原有的儀規。為保護僧眾的身體健康,一九八三年,中國佛教協會作 出決議,明確規定廢止燒戒環節。  

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都有嚴格而細緻的規約。經云:戒如良師,可以指導我們;戒如城牆, 可以保護我們;戒如軌道,可以規範我們;戒如船筏,可以幫助我們渡過生死大海。戒就是學習做人的根本,清淨的戒行,能夠培養健全的人格,獲得圓滿的人生。

 

戒壇受戒時的座次格局示意圖

教授阿闍黎

衣缽傳燈本壇壇主

羯摩阿闍黎
尊證阿闍黎   尊證阿闍黎
尊證阿闍黎   尊證阿闍黎
尊證阿闍黎   尊證阿闍黎
尊證阿闍黎    
  受戒者  受戒者  受戒者
 
 
浙江採訪二三事之三
雪竇寺
◎錢湘寧

我在浙江採訪最後一站是風景優美、歷史悠久的奉化溪口——雪竇寺!這裡正舉辦近五十年來的首次三壇大戒法會。

眾所周知奉化溪口是國民黨總統蔣介石的故鄉,雪竇山就在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風景區內。因山上有乳峰,乳峰有竇,水從竇出,色白如雪,故名雪竇山。一九三○ 年蔣介石曾在此建中西合璧別墅,並自題匾額:「妙高臺」,離妙高臺不遠處的山下,是當年西安事變後蔣介石囚禁張學良將軍的地方,而雪竇寺就座落在雪竇山 頂。這座千年古剎作為大慈彌勒佛的道場(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布袋和尚),一直香火鼎盛,海內外影響甚廣。據史料記載,布袋和尚法名契此,長於奉化長汀村, 故號「長汀子」,雪竇寺是他出家後的道場,後傳其為彌勒佛的化身,由此因緣,雪竇寺也一直被公認為佛教第五大名山。

聽雪竇寺現任方丈怡藏大和尚介紹說,雪竇寺始辟於晉,興盛於唐宋建寺以來,歷代高僧輩出,《宗鏡錄》作者永明延壽禪師、《頌古集》作者明覺重顯禪師和智 鑒、師範、炳同、無印、石奇等樣師先後住持該寺,宗風遠振。另外大和尚還特別提到,民國時期,蔣介石對故鄉的雪竇寺庇護有加。一九三二年重陽,應蔣介石盛 邀,時為中國佛教界領袖的太虛大師出任雪竇寺方丈,一時真僧如雲、法會連台,使古剎重現光輝,再度聞名四海!因此這次傳戒法會很榮幸的請到了太虛大師的學 生——中國佛教協會諮詢委員會副主席、重慶佛教協會會長、重慶慈雲山方丈惟賢長老為得戒大和尚,國際佛光山退居方丈心定法師為羯磨阿闍黎,中國佛教協會副 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師為教授阿闍黎,遼寧省錦州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錦州市觀音閣住持古明法師為女眾部得戒和尚,現就讀與新 加坡新躍大學的法印法師為羯磨阿闍黎、畢業於五臺山普壽昌愉律師為教授阿闍黎。此次法會海內外高僧雲集,戒子們更來自祖國的廿五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及臺 灣、香港、泰國,其中有多位獲得碩士、學士學位,真可所謂:「法緣殊勝!」

在本次三十天的戒期中,傳戒工作會長戒忍大和尚非常重視,要求戒場一定嚴格管理,認真工作,自第一天開始封堂灑淨結界,戒子們就不能隨便出入戒場。他們背 毗尼、驗衣缽、背誦早晚課,逐項嚴格檢查、把關,同時也虔誠的懺摩,懺悔無始業障,祈願得到清淨上品戒體,傳戒法會在各方各級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圓滿成 功、聲名遠播。

依依不捨結束浙江採訪之行前,聽德高望重的惟賢長老說,國內第一尊彌勒大佛落座雪竇山,將在二○○六年十二月廿九日奠基開光。為此趕緊去方丈室諮詢大和 尚,於是怡藏法師帶著我親臨現場,看到了即將落成的大佛,祇見山下栩栩如生的大肚笑臉彌勒佛,左手提布袋,右手握佛珠,大肚寬容、開口大笑,一團和氣,再 熟悉不過的樣子。據瞭解:從一九九九年起,奉化市佛教協會提出建造彌勒大佛的設想,從籌備、報批等歷經了六年多的時間。建成後的露天彌勒大佛總高度(含基 座、蓮花座)為56.74米,其中坐姿佛像淨高33米,由錫青銅鑄造。專家稱如此高大的銅質彌勒大佛不僅為國內首創,也是一尊精湛的文化藝術精品。

我們祝願雪竇寺四眾在怡藏大和尚的帶領下繼二○○五年「太虛大師塔院」落成後,再倡敬造「人間彌勒」之舉,讓這尊海內稱雄的布袋彌勒大佛開光後,對浙江佛教乃至整個佛教產生深遠影響,招引更多國內國際信眾和遊客,朝覲膜拜,共結善緣!

 
 
春風春雨憶蓮師(上)
◎李豫川


二○○六年十一月九日上午,我正在書房埋頭 撰寫論文,忽然接到友人發來的短信,告知隆蓮法師已於今晨六時五十分在成都愛道堂安詳示寂,享年九十八歲。不禁悲從中來,淚如泉湧。凝視著牆上掛著的蓮師 手書的詩詞條幅,摩挲著蓮師給我的信紮、照片、著作,追憶往事,歷歷如在目前……

隆蓮法師俗名游永康,一九○九年五月二日生於樂山市上土橋街桂華寺對面的遊氏世宅。祖父游西庠系清光緒年間秀才,父親游輔國為四川通省師範學堂(今四川大 學的前身)高材生。外祖父易曙輝乃光緒年間副貢,一九一三年後任樂山縣佛教會會長;外祖母吳順媛,母親易惠椿均系佛教徒。

值得注意的是,游永康的祖父、外祖父均系四川土著,這在經歷了千百年來數次移民大潮的四川,是十分少見的。

游永康幼時因雙親婚變,隨母在外祖父家生活。體弱多病的她,甫能學語,即誦唐人絕句,聲琅琅然,人皆謂之有夙慧。一九二一年秋,她進入外祖父擔任校長的樂 山縣立女子小學讀書,但僅僅半年,就因外祖父去世而輟學回家,在父親的點撥下學習國文、經學、歷史、地理、算術、幾何等課程。並從一位美國籍牧師的妻子燕 德恩學習英語,跟西藏講經喇嘛悅西格西學習藏文。後又隨成都「五老七賢」之一的劉咸 先生學習古典文學和山水寫意畫法,拜川西老中醫陳雲門研習歧黃之術。「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盡年」,潛心十載,學識大進,填海深功,使這位妙齡閨秀成了 學問淵博的「通儒」。她擅長詩詞創作,二十歲後即出版了詩集——《志學初集》,時人為之刮目!被聘為樂山縣立女子小學教師。

游永康正式接觸佛學,是從十二歲開始的。樂山古稱「海棠香國」,她的家面對著雄偉秀麗的峨眉山,波光瀲灩的青衣江。峨眉山乃鼎鼎有名的大行普賢菩薩的道 場,青衣江畔有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游永康在孩提時代,就陪伴慈祥的外祖母默誦《高王觀音經》。她曾說:「外祖母是第一好人,我學好人耳。」可見其奉 佛,受外祖母的影響較大。其父最崇敬的老師熊沅生居士來樂山,住烏尤寺甚久,卒葬於烏尤寺後山。游永康常隨父謁見這位前清舉人,心儀不已!大勇法師去西藏 求法,途經樂山,她遙望於後,十分羡慕其黃色袈裟,自誓曰:「我必著此服!」外祖父去世後,她整理其遺籍,見到清人張師誠所編《徑中徑又徑》四卷,閱後方 知為佛教淨土宗入門書,深受啟示,遂茹素奉佛持名。

一九三一年春,游永康隨父來到成都,住西禦街,在成都縣立女子中學教數學。業餘時間則深入三藏,遊心法海,鑽研深奧的佛學理論。當時能海、法尊、昌圓等人經常在少城公園內的成都佛學社講經說法,她幾乎每會必到,深沾法乳之恩。

一九三六年春,她被聘為成都女子師範學校訓育主任,兼授語文、數學課。七月,王恩洋居士來成都佛學社講授法相宗經典《攝大乘論疏》,她自始至終前往聽講。 四年後,她寫成《攝大乘論疏略述》,是為其第一部佛學論著。當王恩洋見到該書時,幾疑其出自某位佛學宿耆之手,待知道作者不過是一位三十一歲的年青女子 時,倍感驚愕!繼而大加贊許!他在自傳《五十自述》中,稱讚游永康「天才高俊,而持志清貞,厭薄塵染。」

一九三六年秋,游永康遵從父命,辭去成都女師教職,參加考試院文官檢定考試,名列四川第一,被譽為「西蜀才女」。次年又參加四川省縣政人員訓練班第三屆入學考試,力挫群雄,名列榜首,被委任為省政府編譯室編譯。

在編譯室,遍一些政府公報,寫一些應酬文章,悠閒得很。但正是這種悠哉遊哉的生活,使她看清了官僚社會的腐敗,更加嚮往佛教的理想世界。一九八三年六月, 她在接受《北京晚報》記者採訪時,追溯這段往事說:「當時,我寧願化緣討口,也不想再吃那碗飯了!所以,一九四一年七月十一日上午,我留下一張請病假三天 的條子就出家了。」

游永康離開四川省政府後,在成都愛道堂拜當時的四川佛教會主席昌圓大和尚為師,大和尚為其取法名「隆蓮」。在文殊院舉行的傳戒法會期間,省政府主席鄧錫侯 上將大駕光臨,當她見到游永康身披袈裟,已削髮為尼時,忙趨前問:「你出家,令尊大人同意嗎?」隆蓮合十答道:「同意。」省政府對此亦無可奈何,祇得按自 動離職待遇,發給隆蓮三個月薪資了事。這樣,中國少了一位女文官,卻多了一位女高僧,不能不說是佛門之幸!

隆蓮受具足戒後,即去成都南郊近慈寺隨能海上師學法。不久,蒙古章嘉呼圖克圖來少城佛學社傳授桑德宜三部大灌頂及空行灌頂,阿旺堪布也在佛學社講大威德生 圓次第。她自始至終前往聽講,悉獲其傳。興善老喇嘛傳授毗盧儀軌及綠度母的曼荼,隆蓮亦受其法,並將藏文四曼荼翻譯成漢文,又譯出《入菩薩行論》十卷,交 給能海上師審定,從此開始系統地修學密宗。

一九四三年春,法尊法師來少城佛學社講《唯識三十頌》、《入中論》。時任四川蓮宗院尼眾部教務長的隆蓮每日必由城北到城南親聆法音,並作了長篇筆記,後於一九八四年連載於中國佛協主辦的《法音》雜誌上。

一九四五年,能海法師見隆蓮潛心學佛並很有悟性,遂在近慈寺將《大威德生圓次第》傳授給她,於是隆蓮成了得到法師真傳的唯一女弟子。

一九四七年夏,隆蓮隨能海去彭縣太平寺安居聽經,一九四九年夏,又隨能海去峨眉山慈聖庵安居聽經。這兩次安居聽經,她收穫很大,學到了許多藏傳佛教的知識。後來,她將筆記整理成書,有《太平寺安居講錄》等八種。並稱這兩次安居聽經,是其平生最愉快的時期。

一九五○年春,能海命隆蓮將藏文《入菩薩行論廣解》十卷本翻譯成漢文。次年譯畢,能海審閱後很滿意。但當時無條件印行,直到一九八五年才根據隆蓮手稿複印 出若干部,作為四川尼眾佛學院的教材。後又送呈趙樸初審閱,趙閱後認為很有價值,欣然為之作序,並將書稿交給金陵刻經處,請他們刻印成書。(續下期)

 
 
雲雲在青天
——博羅禮佛禪寺行
◎王紅蕾

「行到 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自然的變遷處處呈現禪的空靈與靜謐。在冬日的傍晚,有幸隨日照法師慢步於博羅禮佛禪寺的寶林山麓。斜陽山外,清樹繁花,飛鳥低旋, 天音搖曳。日照法師談笑風生,聊起博羅禮佛禪寺籌建中的故事……法師求法之心之切之深,令人為之動容。履大行者之堅忍之力,如涓涓清泉在我心田潺潺流過。 博羅禮佛禪寺位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觀音山,禮佛禪寺,曾是香燈明,人如織的佛教聖地。近年來,在日照法師住持下,禮佛禪寺正在復興昔日鼎盛局面。觀音閣 已圓滿竣工,大雄寶殿正在籌建中。「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願在法師身上,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更是一種行動。

拾級而上,前往觀音閣。恍惚間,唯覺耳畔響起悠悠鐘聲,「一切眾生從無始中來,種種顛倒夢想,迷妄執著,六塵緣影,如塵障蒙,於是果報相隨,苦海無期。」 日照法師輕言慢語的念誦,把我帶離紅塵,重返故鄉,久遠的親切與溫暖油然而生。真是到家了,多少無明紛擾,妄想迷著,當下化入寧靜祥和。「千江有水千江 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其中微妙,欲辯已忘言。不覺,觀音閣已現眼前,巍峨高聳,莊嚴神聖。一一焚香禮拜,觀音菩薩相好圓滿,慈悲喜舍之靈光彷彿為我醍醐 灌頂,身心內外頓感清涼。

夜色朦朧,我們返回居所,迎面走來一位小師傅,也就四、五歲的樣子,我向他合十禮拜,小師傅微笑還禮,笑得那麼天真無邪,彷彿如天外一抹雲霞,燦爛而純 淨,如果他不是身著僧袍,我便會把他相擁入懷。日照法師告訴我,這些小師傅都是孤兒,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佳節臨近,小師傅們正在院子裡擺放鮮花和吉祥樹, 遠遠望著他們快樂的景象,一種平懷,一種慈湣,湧在心頭。娑婆世界,凡俗如我之輩,太多執著於攀援,越過無數勝景,彼岸依然如斯。「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 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自製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 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我默誦著佛門《吉祥經》的句子,似乎比平常有了更多的體悟。

「青山隨地佳,豈比故園好,但得此身閑,塵寰亦蓬島。」深味此意,就不會有太多不捨。再見,日照法師,再見,博羅禮佛禪寺。

 
 
平靜心靈
◎安 瓊

不是一個佛門弟子,也算不上一個信徒。那天,暫時撇開煩雜事務,文山會海,步入了似有耳聞的雲翔寺廟,心靈就有如經受了一次溫柔的按摩。

週末,春日,微風徐徐,遊客並不見熙攘,確實是一次難得的休憩。然而,雲翔寺的那種寂靜,那種肅穆,那種超然於物外的氛圍,不是給予自己僅僅勞累奔波中的 一次喘息,首先它的建築,它的古樸大方,完臻奇麗,讓人聯想到中華之大唐。確實,本世紀伊始,雲翔寺和留雲寺合二為一,重接香火,延續的就是大唐風範。雲 翔寺肇建於南朝梁代,盛於唐,上下一千五百年。及至上世紀末,夷為一片廢墟。如今大唐寶殿重又回歸,那種精神尤在,令人為之一震。據說,承建這宏偉殿堂之 初,資金和施工技術都是難題。修復工程的統領者慧禪法師信奉「眾人拾柴火焰高」的真諦,發動信徒捐助。還將大殿分為功德磚、功德瓦、大樑抱柱等予以募捐。 此乃一呼百應,信眾紛至沓來,集腋成裘,集一成大。最感佩的是竟用現代的鋼筋、水泥復原了雲翔寺當年的唐代風格。有人說這是慧禪法師每週召開工程例會,研 究推進的。禁不住瞥一眼並不算強壯的法師,它還滔滔不絕在闡述護法。心靈又為之一顫。相信他絕非工程科班出身,可建成如此精品,實屬不易。我倒是建議業內 人士,所見所聞所從事的更多,遺憾的是,類似具有中華特色的建築師下保護得並不多,也並不好。在不破不立,大幹快上的思維定式下,且不說復原,又拆掉了多 少原本具有保留價值的建築物!又看到了鐘鼓樓,臨風而立,俊逸飄然,昂然向上,令人遐思呵。再見寺內塑像,無論俯瞰世人的千手觀音,四大天王,還是裝飾物 品,都細膩逼真,栩栩如生。慈航普渡的千手觀音凜然莊嚴之中令人可親可敬,令朝禮者頓悟「一切有相皆是虛妄」,忘卻時間的榮辱、成敗、功名利祿。而細小得 幾乎讓人忽視的空鏡、寶印之類,也是獨運匠心,在這裡毫不遜色,也讓我感歎「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那種境界。據云,雲翔寺就稱白鶴 南翔寺,相傳唐二齊,白鶴興寺,「白鶴南翔去不歸,惟留真跡在名巷」。又傳,清道光年間,有個名叫做濮蓮浦的也向寺廟贈送過兩隻白鶴。白鶴乃吉祥名貴之 物,雲翔寺因此也該是「有仙則名」吧。

徜徉雲翔寺,還為護法功德委員會之創舉感動。寺廟決不急功近利,讓每位信徒自覺節儉,細水長流,既護持寺廟,又修身養性。這種注重潛移默化,持之以恆的理念,猶如功德池的清水潺潺不息,恩澤後代。

 
 
慈悲喜捨獻愛心
◎本 源

月二十七日上午,陽光明媚,微風吹拂,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成彪邀請我,還有亞洲電視台的一行藝員等,一起乘車去湛山寺的老人院。真的是:慈悲奉愛感動非常;藥物捐贈、載歌載舞,場面令人贊嘆!

湛山寺是簇擁在群峰翠綠,風景如畫的西貢地區,這裡的群山氣勢磅礡,莊嚴的寺廟亦是綴在美麗的綠林群山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寺廟的道風嚴謹,僧人持戒 修行精進,也作了大量的慈善事業,如:敬老院就有兩座!還有幫助其它較困難的寺廟。老人院的老人看上去很快樂,由此可知,他們的快樂幸福與慈悲的善男信女 的奉愛及院領導的關懷照顧分不開的。許成彪亦是其中的一位,節假日他總是帶一些佛教徒及善男信女們來看望老人,給他們送一些吃的、日常用品等,此次他又送 來了水果和藥品等,大家都喜歡叫他彪哥,他開辦素菜館已二十多年,目前又在尖沙咀開了一家素菜館,尤其在大陸辦了幾十所希望學校:貴州、河南、廣東、山 西、新疆等地,又贊助多所希望小學,彪哥一米八的魁梧身材,將近花甲之年,看上去還挺年青,身體很好,慈眉善目、為人厚道,在百忙中還去接一位法師一同隨 喜。當我們到寺廟時午膳已過了,我們去大殿拜了佛,回來就飽餐了豐盛的午膳。可是彪哥懂得惜福,吃剩菜,不浪費。然後還去收碗、抹桌子,跑來跑去不得閒。 吃完飯我們就去了敬老院。彪哥說:「這些披肩衣物和抹油等派給老人家!」他還說:「老人家不容易,會醫術的幫老人家看一看。」有位法師以前作過醫師,給一 些老人撿查了身體……。老人院在寺廟的旁邊,院內清雅肅靜,在側廳的左邊還養了一些可愛的鴛鴦和美麗的山雞,很像孔雀但又不是孔雀,也祇有叫山雞了。下午 三點多鐘,我們離開了湛山寺的老人院,老人家握著我們的手依依不捨說:「謝謝你們。」這時彪哥從車上拿下一些經書,又派發給老人。這樣的慈善活動應發揚光 大,願我們人人能重視慈悲喜捨的活動。

 
 
世界佛教動

香港佛教聯合會
第五十三屆董事及顧問芳名台銜

(佛曆2551年 2007年度)

    覺 光法師    
   永 惺法師 黎時煖居士 林漢強居士
總 務 主 任 智 慧法師    
   區潔名居士    
副 秘 書 長 林志達居士    
司    何德心居士    
   崔常祥居士    
副總務主任 妙 光法師 道 平法師  
常 務 董 事 衍 空法師 果 德法師 演 慈法師
  妙 慧法師 楊 釗居士 沈張婉居士
  楊錦珍居士    
    融 靈法師 智 鴻法師 寬 運法師
  紹 根法師 明 義法師 淨 修法師
  廣 琳法師 常 光法師 圓 慧法師
  達 義法師 妙 慈法師 瑞 洪法師
  修 岸法師 林漢環居士 梁僑英居士
  李家祥居士 莊學山居士 馬清煜居士
  梁衛珍居士 余潔冰居士 溫綺玲居士
  溫果和居士 胡韻琴居士 張梅桂居士
  何珍宜居士 張慧燊居士  
名 譽 顧 問 了 知法師 泉 慧法師 健 釗法師
  淨 雄法師 智 開法師 傳 敏法師
  瑞 融法師 淨 達法師 陳維信居士
  周君令居士 陳道生居士 廖垣添居士
  呂榮光居士 盧偉強居士 潘宗光教授
  李焯芬教授 黃慕顏居士 江淑嫻居士
  鄭常智居士    
法 律 顧 問 林志達律師 李家祥律師 林漢環大律師

 

勝緣悉成就 香華興道場

◎釋覺光

瑞啟三陽,新回萬象;佛光遍照,法雨均霑。

三德佛教弘法中心和中國佛教文化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供佛齋天禮懺祈福法會於二○○七年二月四日至六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舉行。舉辦此次法會,具有 殊勝的意義,主旨是為祈禱世界和平、祖國繁榮、香港昌盛、社會和諧、人民安樂。同時,法會所籌淨資,將用於重修溈仰宗祖庭密印禪寺。三德弘法中心主席淨雄 法師暨董事會同仁及有緣善信發心廣大,令人贊嘆。

密印禪寺位於湖南寧卿溈山,是中國佛教禪宗五派之一    

溈仰宗的祖庭,淵源深厚,歷史悠久。然歲月更替,飽經滄桑。今在當地政府及宗教部門的重視和關懷下,開始籌劃重修,勝緣難值,海內外善信皆隨喜贊襄,以期 溈仰道場早日光復,開啟法筳,接引大眾。今日有緣之士幸遇勝會,當思隨喜。上報佛恩,供佛祈福;中奉諸天,齋天祈願,下濟三塗,咸超極樂。一舉三得,自他 互利,可謂供養三寶,功無虛棄,福有攸歸,必獲其益也。

本次法會迎請到佛教藏傳、南傳和漢傳三大語系的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八十八位蒞臨主法。諷誦大乘咒章,演揚清淨妙法;灌頂加持,顯密齊修;財法等施,事理兼備。壇場佈置殊妙莊嚴,蒞會大眾正念虔誠,如是眾緣會合,必將蒙佛感應也。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勝緣悉成就,香華興道場。謹祝法會圓滿,道場成就,蒞會大德福壽綿長,隨願所成。

 

弘揚佛法 關懷社群

探訪博愛醫院陳平紀念鄰舍長者中心

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圓慧法師、常務董事崔常祥居士及沈張婉居士早前應博愛醫院陳平紀念鄰舍中心之邀請,於2006年1月20日到該中心主持『淨化心靈』講 座。當日幾位講者以說故事形式,深入淺出地帶出佛教慈悲的精神,藉以鼓勵長者以慈悲的心、不執著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上的種種不如意的事。講座問答時段中, 參加者很踴躍地發問,更有幾位長者主動地向法師傾談,氣氛融洽愉快。講座結束前,該中心主任致贈紀念旗給本會,由三位董事接收。另外,是次探訪得到黃玉玲 居士捐出60條頸巾,並已於當日由三位董事派送給在場的五十多位長者,適逢寒冷天氣,長老們都很歡喜收到適時的禮物。

 

寶蓮禪寺於二○○六年
在國內興建學校二十餘所

二○○六年香港寶蓮禪寺一共到了九個省份進行希望工程工作,分別是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西省、河南省、陝西省、安徽省、貴州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 甘肅省,○六年興建中及已落實興建的學校有二十餘所。寶蓮禪寺援建希望學校的渠道主要是透過各省的希望工程辦工室、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其他還有中央統戰 部、省經貿局等。

一般來說,寶蓮禪寺援建希望學校有以下程式:

一﹒聯絡省希望工程辦工室人員,索取申請援建學校的資料;

二﹒取得資料後,便安排實地考察;

三﹒考察後撰寫考察報告,聯絡有意捐款援建學校的善長;

四﹒落實興建學校。

援建學校由十五萬至二十多萬元不等,視乎當地需要,不同省份不同縣市的工資、地價、建築成本均不同,越是偏遠深入的地區,價錢亦可能相繼提高。而援建學校的資金除了向熱心人士申請募捐外,當地縣政府亦會匹配一部份,更有公開招募的。

援建學校工程包括重建、新建或擴建教學樓、修葺大門、建教師及學生宿舍、重建廁所、校園路面硬化、平整操場及修建圍牆等,而建教學樓為主體工程,一些學校原有校舍已成危房,使用下去對教師及學生的生命造成威脅,故有些地方祇針對教學樓而申請援建。

為了紀念善長的功德,援建希望學校的捐款人將擁有學校的命名權,在新校的大門旁亦會豎立一個功德碑,讓學生銘記校舍得來不易。

寶蓮禪寺於二○○六年援建了二十多所希望學校,所募捐的款項有近三百萬,並將在二○○七年於國內其他省份作希望工程。

 

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發起

港泰善信送暖老礦工

二○○七年一月二十八日下午,平日靜寂的馬鞍山山村人聲鼎沸,四十多名港泰善信為馬鞍山的老礦工歲晚送暖,送出米、油、年糕、餅乾、蕎麥殼枕頭,頸巾等,並一一把物資送到各個老人的家中。

發起是次歲晚慈善活動的香港佛教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成彪說,為馬鞍山老礦工一年一度的歲晚送暖,早在七十年代已經開始,當時散居馬鞍山山上的老礦工 有逾百人,時至今日,居於此地的老人不到五十人。今年他和香港佛教南傳佛學會(大埔泰國廟)合作,該廟是香港境內唯一供奉泰國廟,每年不少善信供奉油米等 物資,有見年近歲晚,決定把該批物資送往馬鞍山礦工,一班泰國善信亦高興地參與派送活動。香港藝人張雷、余慕蓮等亦有參與。

馬鞍山村老人會負責人林木波說,村內的老礦工都是在馬鞍山開採鐵礦.時散居四周山頭,他們來自內地多個省份,有些更曾是國民黨老兵。六十年代山上老人有近 二百入,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的人士均很關心這批山上老人,經常贈送物資金錢。老人會憑著社會人士的捐助運作,照顧山上老人的日常所需和醫療喪葬等福利服 務。目前山上老人日少,最高齡的老人已近百歲。林木波說,每年八月藝進同學會都為老人派送物資,現在貴為荷李活影星的周潤發也曾來過,並贈送過一部客貨 車,方便山上老人出入,後來因用途減少才改送往戒毒所。

在此,要多謝領袖訓練協會的余偉明,發動了廿多位義工定期為山上老人搬送石油氣,他們部是坐平治和寶馬車,有時要合幾人之力搬東西,那種熱心和送暖的港泰人士同樣令人感動。

 

怡新引領廣州素食文化

廣州怡新素食館近日開張大吉了。俗話說,食在廣州,在廣州開辦一家食館不算甚麼新聞,但開辦一家素食館就讓人們眼睛一亮。

為了祝賀素食館開張,佛學大師專誠為素餐館起了名字:怡新。細細品味怡新二字,怡者,心態也,是說人的心進入了清靜、安適的禪靜,這是喧囂的都市的一片淨土,而這個新,就是新餐館,倡導新的素食文化,通過素食文化使人們的修為得到提升,健康得到增強,思想得到淨化。

開辦這家素餐館的老板是咱們廣州人,年幼時到香港去打拼,事業成功後,在國內貧困山區捐助了近百所希望小學。他的名字在佛教界幾乎無人不知,由於他的慈悲智慧和樂於助人,人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彪哥。

彪哥為國內做善事常常要來往於廣州,發現這個繁華的國際都市卻沒有幾家像樣的素食館,尤其是天河區更少,使許多食素人士無處進餐。彪哥曾在香港、加拿大辦 過兩家素食館,都非常成功。這次他發心要在廣州天河區開辦一家素食館,為來來往往的素食者,為廣州市民提供素食服務,倡導素食新潮流。

彪哥說,在廣州開辦怡新素食館,重點在弘揚佛教文化,而素食文化就是佛教文化的組成部份。走進怡新素食館,一種新的飲食文化會撲面而來。從餐館的裝修、字 畫、顏色、音樂、工藝品中,就能感覺到這家素食館與眾不同。素食文化倡導佛教不殺生的戒律,符合佛教因果報應的原理。素食文化不僅有利您的健康,也會使您 心靜氣爽,每天都有一份好心情呢。

 

千人齋宴 共謀善舉

——博羅禮佛禪寺籌建大雄寶殿慈善齋宴

新年伊始,元月十四日,香港漁人碼頭海逸皇宮大酒樓熱鬧非凡,來自香港和內地的信眾歡聚一堂,共謀博羅禮佛禪寺大雄寶殿籌建之善舉。由香港禮佛禪寺有限公 司和香港佛教護生會共同舉辦的慈善齋宴共開席一百二十六桌約一千四百人次。廣東省惠州市民宗局局長朱瑞華、宗教科科長朱觀榮、博羅縣民宗局局長林宇雄、副 局長謝華欽、香港堪輿大師蔡伯勵先生及夫人、日照法師、才讓多吉活佛、妙峰法師、香港禮佛禪寺董事馮美麗、張汝萍以及四川成都青白江區的領導塗忠模、企業 代表羅興志、畫家代表姚葉紅、潘錫仁、鐘秉炎等人出席本次齋宴。慈善齋宴由香港著名藝人周秀蘭、張雷、靖允、劉錫賢主持。

慈善齋宴於晚上七時二十分正式開始,由日照法師、才讓多吉活佛組成的僧人隊伍在祥和的佛樂聲中登場,舉行了莊嚴灑淨儀式。香港護生會的四十名會員向齋宴獻 上了三寶歌,香港著名藝人周秀蘭、米雪、張雷、靖允、劉錫賢、吳岱融、黃一山等三十位香港藝人為慈善齋宴獻藝。日照法師代表香港禮佛有限公司和香港佛教護 生會向十方信眾介紹了博羅禮佛禪寺發展的情況和下一步的打算,廣東省惠州市民宗局朱瑞華局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感謝十方信眾對惠州佛臈事業的支持,慈 善齋宴過程中舉行了拍賣活動及有獎問答。整個慈善齋宴場面莊重、熱烈、祥和,很多信眾手持攝像機、照相機和日照法師、才讓多吉活佛、香港藝人合影留念。齋 宴中掌聲陣陣響起,大家籍此善緣良機,慷慨佈施,隨喜功德,為籌建大雄寶殿集腋成裘。日照法師對各位嘉賓慷慨支持之善舉和香港藝人以及香港佛教護生會的熱 情服務表示衷心的感謝,祝大家福慧雙增、心想好事成、六時皆吉祥!

 

春風吹進瑤寨

◎林子釗

廣東粵北乳源瑤族自治縣山多地少,地處偏僻,彷彿與世隔絕,住在深山裡頭的瑤胞,若要到鎮上買點甚麼的,得走上三、四個小時小山道。小孩上學唸書更是件難 事,天未亮就得上學去,及上完一天課,還要再趕幾個小時迂迴曲折的山路回家;若遇上刮風下雨的日子,就耽誤了課程,上不了學。客觀條件所限,故住在偏僻山 區的人文化水平偏低,就不足為奇了。這也可能是山區較為貧窮、較為落後的原因之一吧。

而最特別的還是瑤胞住的地方太分散,一個山頭往往也祇住上一、二戶人家,幾輩子沿襲下來都是這樣。唯一的好處大概是可以享用永遠清新的空氣吧。

春風吹進瑤寨,國家的「十一五計劃」給這片古老的深山老林帶來了喜訊。為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改善瑤胞的生活,在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廳的中介下,楊洪 會長決定,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再次出資百萬元,為四十八戶瑤胞建房子、成立屋村等,以徹底解決動遷問題。當地政府也為他們每戶劃出屋地、耕地,同時協助出 外就業。這是一項真正的民心工程,也是另類的扶貧助困模式,從而解決瑤胞祖祖輩輩連想都不敢想的問題。

在這之前,慈輝早已在乳源持續幾年春節前派糧油,送禦寒棉被給貧困的瑤胞,幫他們打造食水井,「慈輝」的名字早已深入民心,家喻戶曉。願這道春風為他們帶來幸福,和諧社會就在前頭。

 

《中華禮佛學術大典》發起暨徵稿啟事  

佛法乃宇宙人生之真理、世出世間的大智慧,祇有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能真正使佛教事業興旺發達,人才輩出,達到弘法利生之目的。

座落於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觀音山的禮佛禪寺,山色秀麗、道風清淨。歷史悠久的禮佛古寺,曾是香燈明,人如織的佛教聖地。近年來,在日照法師住持下,禮佛禪 寺正在復興昔日鼎盛局面。在投入鉅資復興寺院的同時,禮佛禪寺高度重視佛教文化建設,以弘揚祖國優秀文化,推動佛教學術研究,培育佛學優秀人才,加強中外 學術交流為宗旨,發起編輯出版《中華禮佛學術大典》工程,現面向海內外佛教界、學術界,誠征優秀佛學著作,為推動我國佛教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一、編輯宗旨

  《中華禮佛學術大典》是一部反映當代佛教最新研究成果的佛教文庫。其內容包括佛教研究的各個領域,具體選題不限,但與佛教無關或明顯違背佛教基本教義的論著恕不接納。

《中華禮佛學術大典》主要由以下幾類論著構成:

1.國內外著名法師、學者、教授撰寫的佛教研究論著;

2.國內外佛學院、高等院校佛教專業博士研究生或博士后論文;

3.佛教重要經典的注疏與研究著作;

4.佛教歷史、佛教與社會關係、佛教教理等方面的普及性著作。

《中華禮佛學術大典》每年資助出版若干種,由國內著名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形成系列和規模。同時,還將以《中華禮佛學術大典》為基礎資源,建立禮佛禪寺學術研究中心,開展多項學術研究和交流、研討活動。

 二、徵集辦法

《中華禮佛學術大典》通過公開向海內外各界徵稿、專家評審、擇優採用、資助出版的原則和方式開展。請作者在每年四月三十日前,將論著打印本一份、word 格式電子文檔並作者簡介一份,寄送《中華禮佛學術大典》組委會。評審結果將在專家評審意見匯總後,由辦公室及時通知作者。每年滾動徵集、滾動評審、滾動出 版。

 三、聯繫方式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鎮觀音山禮佛禪寺《中華禮佛學術大典》組委會。

郵政編號:516100

電話:0752-6356496

電郵:lifo2007@126.com

廣東省惠州市佛教協會、博羅禮佛禪寺 謹啟

 

供佛祖舍利,培無上福田

湖南岳陽紫竹林禪院佛祖舍利塔籌建緣起

佛舍利是末法時期眾生的無上福田,見佛舍利如見佛陀真身。

湖南岳陽紫竹林禪院釋了果法師,藉醫而修行,依願而弘法,多次在馬來西亞、香港、尼泊爾及西歐等國家和地區演說法音,紹隆佛種。數年前,了果法師在禪定之 中得到師父陳建民上師的旨意,又得師母陳湘攸行者的親口囑咐,前往馬來西亞迎請回釋迦牟尼佛及佛陀大弟子的舍利子一些,密秘供奉於紫竹林禪院密室之內。了 果法師完成此一大事之後,陳湘攸師母才安然生西。

為此,著名佛學家、前中國佛教協會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金剛阿闍黎吳信如上師欣然題詞曰:「精神變物質、功德化舍利」。

為了讓末法眾生深置信根,廣種善因,了果法師發心在禪院內建設「佛祖舍利塔」,現佛塔已正始奠基,仰仗十方高僧大德、護法居士、志士仁人發菩提大心,慷慨樂助。正是:

聚沙為佛塔,如是皆成佛道;

積寶供舍利,當為最上福田。

戶 名:紫竹林禪院 帳號:36915267808091001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岳陽市鷹山支行楓樹園分理處

聯繫人:何金龍居士 聯繫電話:13135303788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