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63期
2007年4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略談街頭化緣問題
新春團賀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丁亥年新春團賀致辭
釋覺光
論  述
淺談《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兼論與佛法的相通之處
釋覺光
陞座典禮
西方寺永惺老和尚送座、
寬運法師陞座典禮
傳 達
寬運法師簡介
慈輝功德
慈輝愛心暖象州 趙文兵
談平等觀
淺談佛教的男女平等觀 可 祥
朝禮聖地
朝覲佛陀聖跡
身心法喜充滿
王春雲
佛教文化
以文化為根基 顯佛門之輝光
——以上海佛教文化建設形成的因緣、
類型和成績為中心(下)
夏金華
禪境趣談
秘密法門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知行合一 楊 釗
古佛道場
縉雲山:太虛精神在人間
——秦孟瀟居士重回母校漢藏教理院紀行
廖自力
佛教盛事
海天佛國 華章重彩
——來自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建築
工地的報告
釋正進
仁波切傳
至尊空行母卓登秋央旺姆略傳 喜 聞
緬懷高僧
春風春雨憶蓮師(下) 李豫川
馨德懿行垂後昆——紀念弘澈大和尚 達亮
緬懷大德
女兒心中永遠的明燈
——懷念父親王永平
王佩玲
先父王永平居士往生周年祭文 佩玲 德峰
放生功德
勝記專營海產放生 余江強
參訪寺院
留住唐風 胡展奮
禮佛義意
禮佛禪意深深許 聆 鍾
禮佛文化
知禮明禮頌和諧 愛國愛教作奉獻
——大型禮佛文化節在廣東省惠州市舉行
誠信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略談街頭化緣問題

本刊在上期(562期)的《編者話》中,發表了一篇《假僧尼來港化緣修寺院》的報導,藉此因緣,在此答覆妙雄居士等人在思想上的疑慮。

大陸有人利用國內〔自由行〕的政策,來香港街頭扮演僧侶化緣,首先說,這是對〔自由行〕政策的抹黑,也給香港佛教的形象造成了不良的影嚮,尤其是斷送了初機信佛者的善根。

香港佛教近半個世紀以來,在國際上亨有崇高的聲譽,佛教在文化、教育、慈善、福利、弘法利生事業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特別是香港取得了法定的佛教公眾假日——佛誕,這是香港佛教的光榮,也證明了香港佛教在近半個世紀中弘法利生的結果。

僧人上街托缽化緣,這是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時代的特色,以及流傳到南亞地區。佛教自漢代傳入東土以來——北傳佛教,佛教就與皇家朝廷結下了不解之緣,凡是 僧人修建寺院,有到朝廷官府或大戶人家暮化,隨著時代的變化,佛教僧侶制度亦隨著環境起了變化。近千年來,僧人在寺院生活、清修等均遵守叢林制度——百丈 清規,這是佛家最高的「管理法典」,是出家人必須遵守的根本大法。佛教另一支派,所謂小乘佛教,亦稱南傳佛教,在南亞國家,諸如:泰國、緬甸、錫蘭、高 綿、柬埔寨一些地區的僧人,仍有遵循原始佛教制度——托缽化緣,直到廿世紀以來,社會經濟有了發展,無論是南傳與北傳需要修建寺院,都可用刊登佛教雜誌的 形式募化,發心佈施者可用支票形式捐助。

前幾年,也有假僧侶在香港街頭化緣的問題,本會會長曾多次在各大報章發表過聲明。最近又出現這一現象,所謂「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社會現象,要 禁止也很困難,希望正信佛弟子,能正確對待此事,更要善於辨別真假僧人之區別,凡化緣情況屬實者,則隨緣樂助,慈悲為懷,功德無量。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丁亥年新春團賀致辭

◎釋覺光

諸位宗教領袖、宗教界同仁、諸位來賓、新聞界的朋友︰

 春回大地,惠風和暢。佛光普照,萬家和樂。今天香港六宗教聯合舉行丁亥年新春團賀,大家歡聚一堂,同喜同賀。在此,我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全體同人對諸位的蒞臨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在座諸位及全港市民拜年,恭祝大家新年吉祥,平安健康,諸事圓滿,皆大歡喜﹗

  日日平安日,年年幸福年。今年我們將迎來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的大喜事。這十年來,香港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區政府的決策 領導下,全港市民發揚獅子山下的無畏精神,奮力拼搏,努力創造,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就,目前,香港正處於回歸以來最好的發展勢頭 上。香港宗教界同仁與全港市民一樣感到歡欣鼓舞,精神百倍。為慶祝回歸十周年,香港佛教界正擬倡議發起相關慶祝活動,屆時希望兄弟宗教及社會各界積極響 應,共襄盛事,同享喜慶。

  當前,我們面對的是一個迅速變化的世界和紛繁多元的時代,香港宗教界同仁以香港為本,同時要具備全球性的視野,加強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關注社會民生及焦點議題,維護並弘揚傳統倫理道德規範,為營造誠實守信的文明風尚、和諧繁榮的社會環境作出我們的應有貢獻,共同為實現祖國富強,民族復興 和香港的繁榮穩定添磚加瓦,祝福祈願﹗

  最後,祝福香港前景無限,在座諸位好人好心,好心好運,萬事勝意﹗

 
 
淺談《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兼論與佛法的相通之處

◎釋覺光

法不 孤起,仗緣而生。去年於中國杭州召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而形成的《普陀山宣言》提出 「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新六和」理念,可謂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反映了時代的呼聲。老子《道德經》尊道貴德、 道法自然、清靜無為、慈儉不爭、上善若水、抱樸少私等和諧智慧,對人性的提升、心靈的淨化、精神的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維護世界和平均具有現實意義。本 文認為佛道兩教皆蘊藏著豐富的和諧思想,《道德經》的和諧思想體現在慈悲為懷、智慧為本、修身為基三個層面,與佛教的和諧思想有不少相通之處,在構建和諧 社會的偉大事業中能夠契理、契機地發揮積極作用。

筆者不揣淺陋,擬圍饒慈悲為懷、智慧為本、修身為基三個方面來蠡測《道德經》的和諧思想,並略陳與佛教的共通之處,尚祈方家賜正。

一、慈悲為懷

慈悲為萬善之基、眾德之藏。《大智度論》明確指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因此,佛教大力提倡慈悲為懷的精神。慈是施予眾生喜樂,悲是拔除眾生的苦痛。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 「 性常慈湣一切眾生,於諸有趣專念不舍」等等關於慈悲的開示在佛典裡隨處可見。慈悲儼然成為佛教的代名詞。慈悲可分為三種:眾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眾生 緣的慈悲基於分別心,因而有親疏之別,不具平等觀念。法緣的慈悲基於諸法緣生的理念,因而具平等觀,不論親疏遠近,一視同仁。無緣的慈悲基於諸法性空的理 念,因而是不住相而行慈悲,是三輪體空的慈悲。佛教慈悲平等、自他不二的教義弘揚於現代社會,可以促進人與人之間有意義的的協作和交往,有利於培養以大局 為重的觀念,有助於突破我執法執,進入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榮辱與共、相互依存的世界,有益於人心的向善、人際的和諧和社會的祥和。如果每個人都有一 顆慈悲心,那麼和諧社會與我們又近了一步。

慈悲的精神在《道德經》裡也隨處可見。老子在第67章裡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 先,故能成器長。」在第31章接著說: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由此可見,老子所提倡的齊同慈愛、和光同塵的精神與佛教的慈悲精神有頗多不謀而合之處, 均是開啟和諧寶庫的一把鑰匙,均可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二、智慧為本

《華嚴經》云: 「佛是世間大智海,放淨光明無不遍;廣大信解悉從生,如是嚴髻能明入。」佛教無疑是般若智慧的海洋。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的說法真實不虛。在卷帙浩 翰的佛經裡,我們可以納受到無上智慧的甘露法雨。「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心佛及眾生,是三 無差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人性本淨,為妄念數,蓋履真如,離妄念,本性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平常心是道」等等教理不啻陽光雨露,讓 世人乾涸的心田得到智慧的普潤,讓生命享有圓滿豐盈的果報。「譬如霈澤清炎暑,普滅眾生煩惱熱。(《華嚴經》)。佛教的智慧可以紓解身心失調的困擾,化解 個人的心理危機,從而減輕痛苦、平衡身心、和諧心靈、安頓精神。

換言之,泛智慧之舟,才能達至和諧的彼岸。《道德經》也是滿載智慧的舟船。老子在第22章裡指出:「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 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第33章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上善若水」(第8章) 、「上德若穀」(第41章) 、 「清靜為天下正」(第45章)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第52章) 、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81章)等等教誨也是充滿睿智和遠見,與佛教的般若智慧有頗為明顯的交集之處,對創造事事無礙、圓融和諧的人生也頗有裨益。古人雲:君子務本,本立而 道生。我們也可以說,智慧之本能立,則和諧之林生生不息。

三、修身為基

《華嚴經》云:「生老病死憂悲苦,逼迫世間無暫歇。」苦空無常的人生要得到和諧,就要坐言起行。佛教重視修身養性,重視戒律因果,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 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等等基本教理含有深刻的和諧內涵和人文意義,是我們的行為準則和修養依歸,對 於提升個人道德、淨化世道人心 、促進社會和諧具有現實意義。我們要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更要像神秀禪師那樣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老老實實、認認真真、一絲不苟、不折不扣地進行自身修養,以實現與自身的和諧、與他人的和諧、與社會的和諧。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第64章)。老子對自身修養的重要性有著深刻的認識。在第54章裡他指出:「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 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對於人而言,德是主體生命的倫理選擇。老子把修身作為「尊道而貴德」(第51章)和立身處世的基 礎,然後才由此推衍到家、鄉、邦、天下。他的這種修德模式與佛教的修心養性、普濟群倫的精神有相通默契之處,都具有針對性、適用性和可實踐性。

四、結 語

「佛於無量久遠劫,已竭世間憂惱海,廣辟離塵清淨道,永耀眾生智慧燈。」(《華嚴經》)祇有慈悲與智慧的光輝才能驅散生命的迷霧,才能度一切苦厄,才能使 我們了生脫死,得大安樂、得大和諧。希望我們精進不懈,與時俱進, 做一個智者、善者、行者,共同期待人間淨土的早日實現。

以漢·斯昆為代表的宗教家宣導全球普遍倫理和宗教之間的對話,堪稱促進宗教和諧之善舉。鑒於香港是個多元宗教薈萃的國際都會,香港佛教界希望本著和而不同的原則,加強與各宗教間的對話和交流,並一起應對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充分發揮各自資源,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聖人之道,曆久而彌新,經世而常存。舉辦論壇,弘揚聖道,人天同贊。冀望人人對聖賢之道上下求索,解行並進,從而創造和諧圓滿的人生,共同締造祥和安樂的社會。

參考書目

1《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疑問第三》(卷1)
2《大方廣佛華嚴經》晉譯六十卷(卷10)
3《雜阿含經.二六二》(卷10)
4《雜阿含經.五三》(卷2)
5《中論.觀四諦品》(卷30)                   
6 王弼著:《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

 
 
西方寺永惺老和尚送座、
寬運法師陞座典禮

◎傳達

領南春日,繁花盛開,大帽山下,法喜充盈。香港著名佛教淨土宗道場西方寺於二○○七年三月十日上午舉行第二任方丈寬運法師陞座典禮,從世界各地到賀的嘉賓善信,海會雲集,寺內人頭湧湧,盛況空前。

香港荃灣老圍村西方寺由香港菩提學會會長永惺長老,創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長老弘法六十多年,度眾無數;復於本港、中國大陸乃至世界各地有需要之處,廣行 辦學、捐款、派米、賑災等社會福利慈濟活動,對海內外影響深遠。長老在港以菩提學會、西方寺為弘法平臺,並將之發展成多元化的佛教道場。西方寺於九十年代 末重建後,殿宇莊嚴,寶塔生輝。寺內常年有定期的諸佛菩薩聖誕法會、水陸法會,每月舉行佛七。各項佛事,從不間斷;弘法活動之頻,乃全港道場之最。

新任方丈寬運法師,追隨永惺長老二十多年,一直精進修學佛法,協助長老領眾薰修,弘揚佛法,推行善業;在長老修建安老院、重建西方寺、修繕佑順寺、建立西 澳菩提精舍的過程中,奮力協作。寬運法師得到永惺長老的引領和錘鍊,世間及出世間事業均成績卓然,是香港新一代中德才兼備、熟習法務的年輕法師。

典禮當日,諸山長老、大德法師、社會賢達、善男信女,數以千計雲集西方寺,儀式過程,莊嚴隆重。上午十一時,寺內鐘鼓齊鳴,梵樂起奏,在引禮師的引領下, 儀仗隊繞寺至方丈室,禮請寬運法師陞座。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授予寬運法師念珠、台灣大詮長老授予柱杖、正智長老授予具、圓山長老送上塵拂、堅明長 老送上缽,最後由淨良長老送上如意。至此,寬運法師手持如意,在兩序大眾的護同下,一行人浩浩蕩蕩地經東門至山門入寺。法師在嘉賓善信的夾道祝福下,登堂 進殿,拄杖說偈,威儀十足。大雄寶殿上,永惺長老莊嚴送座,寬運大和尚恭敬登位後,隨即拈香誦讚,祝願佛法常興,眾生受惠。

接著,永惺長老致辭,勉勵寬運法師要勤修苦練,並請諸山長老多加指點;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高度評價寬運法師的才德,為其送上祝福;台灣中國佛教會 理事長淨良長老,讚嘆永惺長老貢獻良多,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促進兩岸四地人民交流,令佛法更興盛;國家宗教局常務副局長齊曉飛先生,讚歎永惺長老後繼有 人,表示會和大家一起支持寬運法師,加強中港聯繫,為世界和平而付出;中國遼寧省朝陽市市長張鐵民先生,先感謝永惺長老對朝陽的貢獻,再恭賀西方寺前賢後 賢相承,道場日益興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最後,寬運法師鳴謝各位嘉賓光臨到賀,有感而發地說道,慶幸自己有機會追隨恩師,更蒙傳授法座。恩師教他謙卑、有禮、熱誠、勤勞,令他受益匪淺。父母生養 之恩,固不可沒,然而恩師導入佛門,賜其法身慧命,恩德更是難量。以後自當努力,把西方寺辦得更好。法師一邊說一邊流淚,字字發自內心,句句誠懇真摯,在 場人士也大受感動,部分更跟著法師眼泛淚光,場面感人。

典禮歷時三個小時,至此圓滿結束。禮成後千多名嘉賓逐一上前向寬運法師道賀,氣氛熱鬧,歡喜信滿。本來香港近日天色都比較陰暗,但陞座典禮這天卻突然放晴,整個儀式進行期間都陽光普照,祥雲縈繞,彷彿預示著佛日增輝,佛光護佑,香港、祖國乃至世界的未來一片光明。

 
 
寬運法師簡介

寬運法師,香港能仁書院本科及碩士畢業、博士研究。一九六五年生於遼寧喀左,一九八六年依止永惺上人剃度出家,一九九三年起擔任西方寺監院一職。二十多年 來一直追隨永惺上人修學佛法,輔弼上人弘法利生,協助各種大小法會及社福慈濟活動進行。二零零七年被兩序大眾推舉為西方寺第二任方丈。

除管理西方寺外,法師同時擔任多個佛教組職及社會事務公職,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會委員,香港菩提學會副會長兼總務主任,香港佛教聯合會 董事,佛教菩提護理安老院管委會副主席,香港虛雲和尚紀念堂董事,東林念佛堂董事,佛教能仁書院校監,佛教慧遠中學校董,佛教慈正村菩提幼稚園校監,佛教 彩輝村菩提中英文幼稚園校董,《菩提月刊》主編等。

法師著有《大悲觀世音菩薩》、《因緣集世間》、《佛教改變命運法》、《何去何從》、《西方寺七寶鑲嵌藝術》等。此等書籍普遍流通於國內外,對華人弟子影響甚大。

二○○七年,榮獲全國性單位中華慈善總會頒贈「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並授予「中華慈善人物」稱號。可見法師於社福事務之努力,深獲廣大國民認同。

 
 
慈輝愛心暖象州
◎趙文兵

由慈輝佛教基金會捐資人民幣31萬元,幫助廣西象州縣修建的百丈鄉遊龍水壩、妙皇鄉上倫水壩、羅秀鎮永利水壩、中平鎮芳村水壩、中平鎮蘇村水壩等五個工程,均已於二○○六年年底竣工、順利通過驗收,並於二○○七年元月交付使用。

象州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面積1898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人口35萬。該縣在二○○五年六月廿一日曾遭受特大洪澇災害,損失嚴重;二○○六年 七月,又遭受「碧利斯」颱風侵襲,正是舊傷未愈又添新痛,兩次特大洪災給象州的農田基本建設造成了極大破壞,致使近7萬畝農田灌溉面臨嚴重困難。

二○○六年七月,慈輝佛教基金會了解情況後,決定捐資幫助農民興修水利。慈輝雪中送炭的舉措,令受災群眾為之感動,感激之情溢於言表。都說:我們太有福緣了,洪水無情人有情,慈輝愛心暖象州!

據了解,捐助善款在廣西桂中地區幫助農民興修水利,慈輝佛教基金會是首家慈善機構。為感謝慈輝援助,象州老百姓在中平鎮蘇村水壩旁邊,特別立了一塊刻有對 聯的石碑,以茲紀念。上面刻著:「蘇村水壩/慈輝佛教基金會/『捐資築壩功德美德傳千古,為民造福可敬可佳頌萬年。』/中平鎮人民政府二○○六年十二月 立」。該縣縣委書記賈朝強說:「慈輝佛教基金會的捐款對我們幫助很大。我是在《慈輝行跡》裡認識楊洪會長的,雖然從未謀面,但緣份不淺,有機會一定拜訪 他,代表象州35萬父老鄉親向他面謝。」

 
 
淺談佛教的男女平等觀
◎可祥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男尊女卑的思想佔有主導地位,女性的地位一直從屬於男性。 但在佛教中卻有例外,女性與男性在佛性的修證方面是完全平等的,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提倡解放婦女、提高女性地位的第一人。追溯佛 陀是怎樣提倡男女平等到漸進提高婦女地位,對於今天談佛教的男女平等問題,非常具有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由於佛陀年代距離我們今天已有二千五百多年,首先很有必要追根溯源到原始佛教,從佛陀所說的系列經典到佛制戒律著手研究和瞭解。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祇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是從佛性上說眾生是完全平等的,祇要人人肯通過修行,最終 都會有成佛的可能。從這一點不難看出,佛陀是一個內心充滿慈悲的絕對平等主義者。佛陀否定印度傳統種姓階級制度,倡導打破四個階級(婆羅門、剎帝利、吠 舍、首陀羅),主張人人平等。雖然佛陀生於四姓中比較尊貴的剎帝利階層,然而在收弟子時,卻對四姓種族平等對待,認為四姓若歸依佛教,則皆為釋種,無有差 別,如四河入海,悉成鹹味。此種思想和作為,在印度歷史與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佛陀在《首楞嚴三昧經》中說:「善男子!發大乘者,不見男女,而有別異。所以者何?薩婆若心,不在三界,有分別故,有男有女。」對於一般的凡夫俗女,一旦 發起菩提心,則立即超越了男女的差別,因為佛性上是沒有男女的分別。在《涅槃經》裡,佛陀說:「若人不知是佛性者,則無男相。所以者何?不能自知有佛性 故。若有不能知佛性者,我說是等名為女人;若能自知有佛性者,我說是人為丈夫相。若有女人,能知自身定有佛性,當知是等,即為男子。」從佛性上講,完全是 沒有男女相差別,這樣男女的分別問題就從身體表像層面提升至精神層面,非常富有卓見。在理論上,男女平等固然不成問題,但有人不禁要問:既然從佛性和理論 上都解決了男女平等問題,為何佛陀早期不同意女性出家?到後來雖同意女性出家,佛陀卻親自為女眾訂立「八敬法」,令人視為對婦女的不公平。但我們如果從歷 史的角度來看,就不難理解,古印度長期受封建「四種姓」制度束縛影響是多方面的,尤其男尊女卑思想極為根深蒂固,難免影響到佛陀提升女性地位的步伐,所以 佛陀採取的方法是漸進式提高婦女地位。我們今天的四眾弟子中,特別是女眾們,應該感恩佛陀的用心良苦。在戒律方面雖然比丘尼戒多比丘戒一倍,並規定尼眾修 行道場不能離開比丘寺院約兩里遠,那都是便於有德年長比丘方便給予指導修行。佛經裡有關佛陀為勸導女性通過修行可成佛道的故事,在經典中不勝枚舉,如《勝 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方等無想經》、《雜阿含經》、《妙法蓮華經》、《佛說須摩提菩薩經》等。可見佛陀的觀點,與當時印度社會重男輕女的現象 是截然不同,佛陀真正代表了下層階級人民的利益,提倡男女平等。

佛教從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過長期的磨合,到隋唐完全展現出佛教固有的特質。由於中國也是封建國家以男權為主導的社會,女人的地位和命運掌握在男人的手 裡,「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沒有自主權力可言。由於唐朝觀世音菩薩信仰的興起,大乘佛教以觀世音為婦女慈悲美德的象徵。為對現實社會女性所遭遇的痛苦給 予精神上的解脫、思想上的解放,化導女性學佛,為女性燃起生活的希望,起到積極作用,在大乘經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觀世音菩薩也有化現 女人的說法,度化眾生的內容。這正是大乘佛教以觀世音女性形象教化,並鼓勵婦女發揮其慈悲的婦德,造福社會人群,實現女性對社會貢獻的肯定。

在中國佛教史上,女性一直處於弱勢階層,這是不容置疑的。由於受到中國傳統禮教的影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桎梏,多數女性除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外, 很少有其它方面的發展,這與歷史有著直接的關係。出家後的女眾依然擺脫不了封建思想的束縛,難有大的作為,因此載入史冊的比丘尼就屈指可數。如東晉支妙 音,權傾一朝,威行內外,甚而參預朝廷機要;劉宋寶賢尼首任京邑尼僧正,掌管京城一帶的尼僧事務,甚有威風,明斷如神,宋文帝用四事供養她。其間南朝比丘 尼不但出入宮廷,而且還能向皇族王公大臣們講經說法。雖然封建等級制度森嚴,但這些尼師們能夠進入主流社會,為國為教服務,不就說明女眾通過努力,完全可 以實現女眾應有的作用和自身價值嗎?

隋唐至清代,出類拔萃的比丘尼為數也不少。如唐朝的法澄,能講經說法,譯述經典;在禪淨雙修方面卓有成效的比丘尼,如《佛祖統紀》所記載的唐朝的淨真和悟 性;《全唐詩》中還收有唯一一首比丘尼的詩作,便是西蜀海印寫的五律《舟夜》;宋代以一首「梅花詩」聞名的梅花尼,她那首膾炙人口的詩偈曾被編入小學語文 課本;南宋無著妙總禪師很有造詣,曾參大慧宗杲,開悟後陞座說法,聲聞四方;清朝行剛(字祗園)的《祗園剛禪師語錄》和醒徹(字季總)的《季總徹禪師語 錄》都被收進《嘉興藏》……。這些尼師們在文學修養、精嚴持戒、禪淨雙修、相應解行等方面成就頗多,但女眾中佼佼者與男眾高僧數量相比,也是寥若晨星,與 男女出家二眾數量比例相比較,更是大相徑庭,十分遺憾。如果探究其中原因,內外因素皆有,主要還是女性受到傳統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造成女性長期以來滋生 了依賴感,不敢展現自我的存在價值,由此不知埋沒了多少女性的聰明和才智。

中國近代由於受提倡西學,主張平等、自由之學說的影響,社會移風易俗,風氣大變,結束了婦女纏足等舊中國之惡俗,婦女得以解放,實現了男女平等享受教育的 機會,從而湧現出許多知識女性。在佛教界,也相應出現了不少比丘尼大德,如五臺山的通願法師,四川的隆蓮法師等,皆堪稱尼眾模範,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和尊 重。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她們身體力行,以弘法為家務,以培育僧才為己任,培養出了一大批中青年比丘尼人才,今天大都走上了教界領導崗位,活躍在教界各個方 面。但若以男女二眾都是佛教人才主體之說而言,女眾是擔綱法門弘法將才主體的另外一半,與今天社會女性的影響力的要求相比,還是相差甚遠,努力的空間還有 待進取。

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習慣、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都 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是真正結束了封建社會幾千年來男女不平等的陳規。現行法律中已不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女性完全可以公平地參與各種社會 事務。今天我國臺灣地區佛教事業蓬勃發展,令人刮目相看。其中比丘尼們展現出過人的智慧與才幹,她們活躍在教界各個方面,做出的積極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如 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她能把慈善事業辦得有聲有色,深入臺灣民眾生活,影響社會方方面面,成就舉世矚目,讓人歎為觀止,以事實充分證明了女眾可以 絲毫不遜色於男眾。

回顧歷史,女性為爭取平等權力,一路走來是崎嶇坎坷。佛教男女平等從佛教教理方面來說,完全不存在任何問題,今天之中國佛教女眾力量較為衰弱,究其原因, 我看是女眾還未走出受傳統思想影響的陰影,自我思想還不夠開放,主動進取還不夠積極。這就需要女眾弟子真正放下思想包袱,勇於擔當教門責任,切實加強自身 建設,發展培育各方面人才,積極投身於弘法利生事業,撐起教界的一半天空,為佛教、為國家做出佛門女眾應有的貢獻。

 
 
朝覲佛陀聖跡
身心法喜充滿
◎王春雲

研佛教宗義,必當親歷印度,追尋世尊遺跡。為此,上海佛教界赴印度聖跡參訪團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為團長,組團出行,於二○○七年一月四日、五日分三批乘航班抵達德里,開始了我們的印度朝聖之旅。

印度是古代世界文明的搖籃之一,位於南亞次大陸,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印度文明發端於北部印度河平原,後來逐步向南擴展到恒河流域。印度文明中始終貫穿著 印度各宗教教義及神話傳說,其中尤以佛教文化為最。佛教興起於公元前六世紀,由釋迦牟尼創立,目的是拯救人類於痛苦的深淵,引導眾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苦樂 的真諦,進而掌握解脫痛苦、獲取快樂的方法,給人類以和平、安樂、幸福和智慧。佛教流布甚廣,先後流傳到中國、錫蘭、緬甸、泰國等國家,成為世界五大宗教 之一,影響極為深遠。佛教自公元前後傳入中國以來,與華夏本土的儒、道文化交融發展,形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佛教。作為佛教發源地的印度,留下了許多讓世界 各地佛教徒頂禮膜拜的聖跡,如靈鷲山、菩提伽耶、鹿野苑、那爛陀寺、舍衛城等,千百年來令人神往。此次終於有緣親歷聖地,實感福報大焉!

按照日程安排,一月六日上午,全體團員參觀了舊德里的紅堡、聖雄甘地墓、賈瑪清真寺等景點。中午,覺醒大和尚赴印度外交部拜會了印度外交部副部長蘇里寧 (NALIN SURIE)先生。蘇里寧先生是傳遞中印兩國友誼的使者,也是我們的老朋友。他在任印度駐華大使期間,曾多次訪問上海玉佛禪寺,當年贈送的印度著名攝影家 的作品至今仍在寺內展覽;對這次參訪團的成行,他著力甚巨。覺醒大和尚此次拜會,就是感謝他多年來對中印友好所做的貢獻及對玉佛寺的關心。賓主雙方進行了 友好的交談,並互贈禮品。

下午一點半,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設午宴款待了參訪團一行。覺醒大和尚在致辭中對印度文化關係委員會的盛情邀請和款待表示衷心感謝,並表達了與印度各界人士 共同努力推進兩國人民之間友好交流不斷深入發展的良好願望。這一盛宴不僅僅是一種歡迎的儀式,更是以佛理相會、傳遞中印兩國人民深厚友誼的象徵。隨後,我 們又參觀了古德高塔,乘車遊覽了印度門、國會大廈和甘地大道。

次日,我們乘飛機飛往瓦拉納西,這是最具印度傳統特色的城市,是印度教最大的聖地。它依恒河而建,在這裡可以觀賞聖河、火葬和聖浴人群,以其古老與神聖吸 引著我們。恒河是印度人及教徒心中的聖河,他們認為恒河裡流淌的是從天上流降下來的天堂之水。一月八日清晨,我們就前往恒河舉行採集聖沙聖水儀式。我們置 身於恒河邊,望著一群群聖浴的教徒,他們晨禱時的那種虔誠感染著我們,我們在恒河邊同樣心懷虔誠地採集聖沙、聖水,這不僅是為了一個紀念,更重要的是心靈 得到了撫慰,得到了安詳。大家紛紛將念珠、佛像,甚至將印有本人照片的團員佩帶放入恒河中接受聖水的洗禮,有些團員還買魚在恒河放生,大家法喜充滿。

隨後,我們又到鹿野苑參觀,並在那裡誦經。鹿野苑是佛祖初轉法輪的遺址,是古印度佛教四大聖地之一,因而又被稱為仙人處或仙人鹿園,歷代有很多美麗的神話 傳說。遺址中最為恢弘的是曇麥克塔,為阿育王時代所建,相傳此塔為彌勒佛受記處,彌勒轉世之時,正值釋迦佛在鹿野苑初轉法輪之際,後人建塔紀念,業經多次 修繕,塔身呈圓柱形,現高四十四米,八面皆雕有各種精緻花紋和人物鳥獸圖樣。我們圍著高塔繞行三圈,聆聽講解員講述佛教故事,體味著鹿野苑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幅幅意蘊深遠的雕刻,一聲聲發自肺腑的唏噓讚歎,無不體現著此塔的立體生命。興許是心靈感應,觀看之時,我眼前忽然浮現出兩幅圖景:一者是佛教鼎盛 時期的輝煌畫卷,二者是膜拜者心靈受到感召的畫面,兩者交相輝映,令我激動不已。在塔旁的草坪上,我們舉行了「祈願中印友好——上海佛教界鹿野苑感恩頌經 法會」,在虔敬的誦經聲中,我們感受世尊當時教化眾生的慈悲胸懷,感恩佛祖為人間送來和平、安詳和快樂,祈願中印兩國世代友好,世界永享太平。

一月九日上午,我們參觀了菩提伽耶的大菩提寺,並舉行禪坐活動。正是在此處的菩提樹下,世尊立下誓言:「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經七七四十九天「夜睹明星成大覺」,世尊的這一成道處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崇仰、嚮往的聖地。我置身於世界各地前來頂禮朝拜的信徒中,倍感此處的神聖,不禁 心潮澎湃,熱淚盈眶,身心昇華。在此禪修悟道,是最好的佛教實踐活動,體驗到世尊二千五百多年前的禪修感覺。團員王寶林深情地說:「我們全仗佛的光明才能 來朝拜聖地,才能有今天,我們要報佛恩,報眾生恩!」我們一行人都是為佛教而來,感受到的卻是超越佛教的契合,將在今後的潛意識中蘊藏,也會將此次禪坐中 的感受傳遞給更多的有緣人。

一月十日,我們前往那爛陀參觀。那爛陀是世界上第一所佛教大學,規模非常大,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玄奘法師西天取經時就曾在此學法講經多年。那爛陀讓我感受 到佛、法、僧三寶的神聖與偉大,妙靈長老說:「今天到這裡使我更加敬仰和敬佩玄奘法師,他西行取經弘法十七年,真是不容易。」玄奘法師的身影彷彿就在眼 前……參觀之後,我們與印方人員共同植下中印友誼樹,象徵著對未來美好前程的期望,也預示中印兩國間的友好關係萬古長青。之後趕往王舍城,參觀了靈鷲山、 竹林精舍等景點。

到了一月十二日,全體團員前往蓮花寺參觀,並舉行了中印兩國法師共誦祈願文活動,為這次旅程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在一片祈願聲中,香煙繚繞,天人共證:中印兩國間的和平、友好將永世傳揚!

短暫的印度之行,實現了我多年的夙願,這是一次神聖的使命,親歷世尊遺跡,親誦世尊真經,親炙世尊教誨,實在是一次深層次的心靈朝拜!

回國的途中,我想得很多,也想得很遠。印度人對宗教的虔誠,對自己國土的熱愛,是令人敬佩的;印度人心態的平和,社會的和諧,也是令人稱道的。印度是個多 宗教的社會,世界上各大宗教在印度都有其信徒。可是,與世界其他一些地方不同,印度多種宗教盛行,而且並行不悖,其民族卻是團結、和諧的,這也許正是多元 文化共生共榮的結果,正是強烈的宗教意識淡化了貧富差異帶來的諸多社會衝突、社會矛盾。我們實地瞭解到,印度除電子產業等發展較快之外,經濟的總體發展不 是很好,有些地區還相當貧窮落後,不少地方外表上給人的感覺是髒亂無序,但印度人雖處貧窮卻能自得其樂,安於現狀,並沒有那種貪婪浮躁的習氣,更沒有窮極 無聊的跡象,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能夠相容並濟,顯然與宗教盛行不無關係。在並不寬敞的道路上,高級的賓士轎車,與悠閒的牛車、五顏六色的人力車,相安無事 地交匯行駛,時不時還有牛、羊、狗等動物也自然地穿梭在車輛間,共享馬路福惠。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在宗教教義的統領下和平共存相處,關鍵在於宗教道德提升 著宗教徒的道德境界,佛教更是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道德準則不斷淨化人們的心靈,世尊充滿深邃智慧和無量慈悲的教誨,使教徒們覺悟宇宙和人生的真 諦,使人們從迷惘中得以醒悟和解脫。這些教義使人們找到了心靈的依託,遠離煩惱和憂愁,摒棄無止境的物欲,這樣人們就少了一些「自我」和「私欲」,多了一 些「奉獻」和「利他」,由此有了社會和諧的思想基礎,使社會保持著相對的和諧穩定。

此次印度之行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國家的領導人高瞻遠矚,對內提出構建和諧社會,對外呼籲構建和諧世界,正是代表了人類的共同願望,也最符合我們佛教 的理想。佛教的教義會讓更多的人崇尚祥和、寧靜、團結、和睦,共同致力於消除「不和諧因素」,讓社會更和諧,經濟更發展,人民的心靈更安寧、生活更幸福。

 
 
以文化為根基 顯佛門之輝光
——以上海佛教文化建設形成的因緣、類型和成績為中心(下)
◎夏金華

下篇 二○○○年以來的進一步發展

二○○○年以來,上海佛教界領導層的新老交替已經順利完成,因而在文化事業上的發展又有了嶄新的內容和形式,包括出版佛教書籍在內的各項事業得以蓬勃展 開,如舉辦星期講座、佛教音樂會(梵樂團)、佛學沙龍等許多適合各個年齡層次參與的活動。目前已形成弘揚佛教文化、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為核心的寺院發展框 架。為以後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由此來體現改革開放以來上海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

一、建立各種類型的圖書館,為四眾弟子獲取佛學知識和學者研究提供了方便的途徑。眾所周知,弘揚佛法,提高佛教徒的信仰層次,離不開圖書館 的作用,上海佛教界是下過工夫的。照誠大和尚在龍華寺、圓明講堂設立兩個圖書館,徵集和收藏各種佛經及佛教書刊。目前,館內有多種版本的《大藏經》,如日 本的《大正藏》、《卍續藏經》和《頻伽藏》、以及新編的《中華大藏經》等,同時,還擁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英藏和法藏的敦煌古代文獻,對於學者研 究中古時代的佛教歷史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玉佛寺的弘一圖書館的《大藏經》版本更多,還包括西藏文的《甘珠爾》以及《嘉 興藏》等,現在,還與上海圖書館聯網,成為「合作共建」單位,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提升了一步。

上述圖書館都對外開放,不僅寺內的僧人職工可以借閱,而且還向社會上的居士發放借書證,憑證借閱。一般圖書館均辟有寬暢的閱覽室,陳列各種報刊雜誌,供讀 者閱覽。這些圖書館的建立,大大方便了上海廣大佛教徒學習佛教文化知識,包括學者們研究高端佛學問題的便利,成為傳播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基地和場所。

二、創立佛教學院,推進佛教人才建設。鑒於中國經濟的日益發展,社會形態的逐步轉型,上海作為正在走向國際都市的龍頭,變化更是日新月異, 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龍華寺為提高僧伽的文化素質,在原有僧伽培訓班的基礎上,創辦了華林學院,旨在培養研究型的佛教人才,聘請上海各 大學及社會科學院的知名教授、研究員擔任客座教授,學制二至四年。目前,已畢業兩屆,成績不俗。同時,圓明講堂還幫助雲南傣族地區培訓年輕僧人,學習漢語 和其他科學文化知識,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這方面,玉佛寺也開辦了覺群學院,從全國各地招收當年已完成學業的學僧來寺學習,同時還有藏傳金剛上師在此進 修。三年多來,學院先後舉辦了多期僧伽培訓班、居士學習班和佛學進修班等。學習期限一二年不等,形式也多種多樣,有講授式,輔導式和討論式等,比較靈活自 由,學員反映也不錯。

這些學院的開辦,既提高了僧眾的佛學水準,增加了在家居士的佛教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擴大了佛教經典和教義中有意於當今社會的積極思想的影響,是值得繼續發揚光大的好事。

三、編撰佛學論著,創辦佛教刊物。弘揚佛教教義的最基本而有效的方法是編寫佛學著作或辦佛教的刊物。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自己身體力行,帶 頭抽出時間撰寫了許多佛學著述,還主編《覺群學術論文集》、《覺群系列叢書》,發行《覺群》雜誌(原為季刊,現已改為雙月刊),又成立編譯館,組織專家學 者翻譯、出版國外佛教學術研究成果,嘉惠學林。龍華寺則資助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出版《華林》年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多方收集近代弘一大師的遺墨,終於 在二○○二年出版《無上清涼》一書。由於裝幀設計美觀典雅,非常出色,因而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藝術圖書三等獎。6獲得全國優秀圖書獎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此 在上海佛教界尚屬首次。

四、舉行佛學研討會,舉辦佛學講座、「文化周」。為提高廣大佛教徒的佛學知識水準,玉佛寺先後舉行了「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都市 寺院與人間佛教」、「真禪法師與當代佛教」等三場研討會,盛況空前。同時,龍華寺也舉辦了紀念圓瑛法師生平思想的研討會。除此之外,玉佛寺、龍華寺也分別 舉辦各種形式的星期佛學講座,每週一次,時間半天,聘請高僧大德、知名居士和佛學專家來寺宣講。每次一個專題,對佛教經典及教義中的某些積極思想,諸如人 生觀、道德觀、宇宙觀、認識論以及佛教的優良傳統等,進行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闡述,使聽眾深受教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雖然每次的人數均有限 制,但講堂裡依然擠滿了聽眾。為更有效地進行對在家信徒傳播佛教教義,寺裡還舉行一種稱為「覺群文化周」的活動,歷時七天,開辦盛大的講經法會,聘請高 僧、居士和專家學者宣講佛經義理,論述教義內涵,最大限度地滿足信徒對佛教知識的渴求,由於聽講的人數不受限制,有時還演奏梵樂,使聽眾在享受法雨的同 時,又感受佛教音樂的熏陶,真是一舉兩得,十分的受人歡迎。

五、以書畫會友,擴大佛教教義的傳播。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說過:「釋迦之文教,其澤於中國,必托於儒之能言者,然後傳遠。」7這話的意思是 說,佛教的弘揚發展,必須借助於本土能說會道的士大夫階層的宣傳,才能傳之久遠。這是歷史事實的描述,因為歷朝歷代文人士夫在社會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經 過他們的大聲吆喝,佛教可以借助文章、書籍、繪畫、戲曲、雕塑等一系列的文化媒介得以廣泛傳播,產生巨大的社會反響,並由此深深地植根於肥沃的民間土壤。 現在的情況雖非昔日之盛況可比,但書畫的傳道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一方面書法家、畫師可以仰仗寺院這塊「風水寶地」流傳自己的得意作品,提升品格與造詣;另 一方面,寺院也能借名人名作起到宣傳佛法、增強寺院在社會上的知名度的作用。因此之故,現在上海各大寺院(包括郊縣的小廟)均收藏有不少書畫作品,從古到 今,幾乎面面俱到,所在多有,成為提升寺院文化品位的重要體現,也是繼承中國佛教優良傳統的一部分。

在這其中,龍華寺還成立了華林書畫博物館,照誠大和尚不定期與滬上知名書畫家聯袂舉行書畫的表演、展覽、出版、拍賣等一系列相關活動,以書畫會友,如此推 動佛教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玉佛寺也成立了書畫院,主要是與書店相結合,以慈善的名義出售佛教書籍,所得款項部分捐給上海的慈善機構,也有一定影響。

﹡   ﹡   ﹡   

目前,在上海灘上的佛教圈子,如果說它的文化建設是如火如荼,倒也不假,祇要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光培養僧人的佛學院就有上海佛學院、尼眾班、華林學院、 覺群學院四所,還不包括僧伽培訓班、居士研修班一類在內,在校僧尼有一百多人。然而,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樣的學僧數目,合為一個學院尚綽綽有餘,何必設 立四個?其它可以不論,至少這種做法正應了一般外地人對上海人一針見血的評價:「精明而不高明。」——缺乏團隊精神,是中國人的一大缺陷,也是中國佛教的 痼疾,難以醫治,不獨上海為然。佛教在中國的未來,能有多少發展,取決於政府的卵翼程度和佛教自身建設的進展如何。當然,上海佛教界甚麼時候能夠放下「小 我」,不再各自為政,操弄單打獨鬥式的進取方法,那麼,上海佛教不但可以大踏步躍進,提升在全國範圍內的影響力,而且走出國門發揮漢傳佛教的優勢,並非一 句空話,而是指日可待。臺灣佛光山和少林寺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說明。

注 釋
6《無上清涼》一書,由照誠主編,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
7《蘇東坡集》《後集》卷一九《書柳子厚大鑒禪師碑後》。

 
 
秘密法門
◎秦孟瀟

秘密法門

在禪宗史上,有一段逸事:黃龍祖心禪師和詩人黃山谷交誼甚篤,來往密切。

有一天,黃山谷問黃龍入道的「秘密法門」,如何修煉?

黃龍回答:「孔子不是曾說過:『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爾』嗎?你對這些話有甚麼想法?」

當山谷正要回答時,黃龍便插嘴說:「不是,不是。」弄得山谷莫名其妙。

又有一天,山谷陪黃龍遊山,看到遍地開滿桂花。黃龍便問:「你聞到桂花香嗎?」

山谷回答:「是的。」

黃龍淡然地說道:「你看,我一點也沒有隱瞞你吧!」

山谷豁然貫通,領悟奧秘,深深的作了一個揖說:「你真是老婆心切。」

黃龍笑著說:「我祇是希望你回家罷了。」

不懂禪意的人要問:黃龍希望山谷回的是甚麼「家」?說到底,這個家就是「本來面目」。演繹開來說,就是最親切的自然。所謂春花秋月,青山綠水,一切都現成的在眼前,自然之門是洞開的,「道」就在其中。

可是,這位大詩人黃山谷卻不知,偏要拼命尋求「秘密法門」。所以黃龍暗示他一切都是現成的,要他捨高深而歸於平淡,回到那個他曾迷失了的「家」去。

付之一笑

說來有點奇,不少有學問的人,對某些最簡單的問題,往往爭論不休,越辯越糊塗,永遠沒有了期。

有一個和尚看到神甫便問:「上帝創造萬物,但誰創造上帝呢?」

年輕的神甫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那正是我要知道的,誰創造上帝呢?」

所問非所答,兩人相視笑了起來,因為這位神甫本身也迷迷糊糊回答不出來。

在禪宗史上,也有段相似的故事。

趙州禪師見到大慈禪師問道:「般若(指智慧)以何為體?」

大慈禪師也同樣問道:「般若以何為體?」

趙州禪師立刻發現他問錯了,便哈哈大笑。無獨有偶,相映成趣。

從哲理上來說,上帝創造萬物,是因上帝「萬能」的緣故,但說到「誰」創造上帝,這就是推到比上帝更高的能力了。這無疑「否定」上帝是「萬能」了。神甫覺察 到自己失言,祇好報以一笑罷了。同樣,「般若」本來就是萬物的本體,而趙州禪師卻要問甚麼是般若的的本體,這就同問本體的本體是甚麼,豈不是矛盾得出奇, 難怪趙州知道了後,要哈哈大笑。這「大笑」也是禪師們解決問題的一法,不少疑難問題無法說得清楚,越說越離譜,還不如是「付之一笑」,更妙!

祇要心好

世界上有六大宗教,其教義最終一點就是:「道」。道的本義是路,引伸為道理、原則。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老子說:「道 之尊,德之貴。」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各家說法不一,所謂:「異途同歸」。看起來,各大宗教的教理,給人們一條趨向「真」、「善」、 「美」的原則,祇是在演繹開來之後,才明白道理。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闡述「道」淋漓盡致,發揮透徹。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祇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祇在目前!

如果看懂這一段「警世」文字,無論是「俗人」或是「出家人」,依此教誨實踐,他就是「聖賢」,他就是「佛」、「菩薩」。這個社會、國家就是「天堂」。

常聽到一些人說:「祇要心好,毋須求神拜佛!」這話是對的。「何勞向外求玄。」所謂「心好」,就是「心平」、「行直」而已。

即心即佛

在中國禪宗史上,自慧能大師以後,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馬祖道一。道一逝世後被稱為馬祖,這是弟子們對他的尊奉。禪門傳授衣缽法統到了慧能手中,便不再傳下 去,這意味著此後不再有祖師了。因此馬祖這一稱呼便應乎普遍的需要而產生。尤其馬祖的「馬」字是道一的俗姓,在僧侶中以俗姓為稱呼的,大概祇有馬祖一人 了。

馬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在於他接引人的手法和機智。有一日,門下弟子問他說:「老師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馬祖回答:「祇是為勸小孩子別哭罷了。」

弟子又問:「小孩不哭了時,怎麼辦?」

馬祖回答:「我將告訴他『非心非佛』。」

再問:「除了這兩種人,你又如何接引?」

馬祖回答:「我將告訴他『不是物』。」

弟子最後問:「假如你突然碰到已經開悟的人來,怎麼辦?」

馬祖回答:「那很簡單,我祇教他從自心中去『體會大道』。」

這段話說出了馬祖教法的一個很重要禪秘訣。他有時用肯定法,有時用否定法,表面上兩種方法好像是矛盾的,但當我們了解他對學識和智慧不同的人說法,這樣做是為了使對方超越現況時,矛盾便不成為矛盾了,目的在於讓聽者體驗現前的悟境而已。

梅子熟了

在這裡,使我們想起了馬祖和他的著名大弟子大梅法常的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

當大梅第一次拜見馬祖時便問:「甚麼是佛?」

馬祖回答:「即心即佛。」

大梅睿智言下領悟。後來,他住在深山潛修。

馬祖隔了一段時間,派遣一個和尚去考驗他。來到山上,故意問大梅說:「你在馬祖門下,學到些甚麼呢?」

大梅回答:「馬祖教我:即心即佛!」

這個和尚又說:「現在馬祖已改變他的教法說:『非心非佛』。」

大梅便說:「這個老和尚,作弄人家,沒有了期,管他說甚麼非心非佛,我祇管即心即佛。」

當這個和尚回去之後,把經過情況告訴了馬祖,而馬祖便應聲說道:「梅子熟了!」

這裡的梅子就是大梅兩字的雙關語。顯然大梅已經開悟,而且是運用馬祖的肯定法,他知道自己該做甚麼。大梅所表現的獨立實踐精神,獲得了馬祖的讚許。假如他因馬祖改變了教法而信念動搖,盲目跟從,那麼馬祖將會說「梅子還未熟呢」。

馬祖的教法是變化多端的,據說由他接觸而開悟的弟子有一百三十多位,而且都能獨樹一幟。

罪在哪裡

從佛家的輪迴觀點來說:人類生存於世間上,有苦惱的,也有歡樂的;有不幸的,也有幸福的;有愚蠢的,也有聰明的。可以說,人類的遭遇是千差萬別的。為甚麼會出現如此不平等的現象呢?這就是佛家所指出的,這是各自造「業」的緣故,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裡所說的「業力」,是人們思想、行為所造成的果報,俗話說,自作自受。特別是那些遭遇不幸的人,從某種特定的意義上來說,那是「作惡」具體的因果循環的報應——一般人理解為「有罪」的說法。其它宗教也有類似的說法,所謂「原罪」、「本罪」等等。

禪宗的論點卻與此背道而馳,它持相反的說法,打破了傳統的觀念,這是禪宗最大的特色。

達摩祖師的首席弟子慧可禪師,在他得到傳授的衣缽之後,有一日,一個在家信徒來拜訪慧可,跪在地上說道:「弟子患了很重的風濕病,請師父替我懺罪。」

慧可回答說:「你把罪拿來,我替你懺。」

那位弟子想了一會說:「我找了半天,卻找不到罪。」

於是慧可便說:「好,我已替你懺完了罪!」

這位弟子聽了後大悟,便出家做了和尚。

慧能拜師

禪宗傳入中國,是以達摩為始祖,直至傳至六祖慧能大師。達摩的「禪法」帶有印度的色彩,唯獨慧能的「禪法」有著濃厚的本土色彩,而稱之謂「中國禪」。

慧能是個目不識丁的粗漢,以賣柴為生。但他「悟性」很高,這或許是天賦吧。有一天,他聽到別人在唸《金剛經》而悟出宇宙、人生的真諦,了達佛理的究竟處。他辭別母親,到湖北黃梅山拜禪門五祖弘忍大師,以求佛道。

弘忍見到了他便問:「你是哪裡人,到這裡來做甚麼?」

他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此來拜你為師,是為了要成佛,別無其他目的。」

弘忍為他的質樸無邪所感動,但他畢竟是位非常機警的老師,故意用諷刺的話考驗慧能說:「你從新州來,是南蠻之人,如何能成佛?」

這話引起了慧能尖銳的反擊,說:「人雖有南北之分而佛性豈有南北之別,我的形體雖與你不同,但我們的佛性又有甚麼差別呢?」

弘忍已發現慧能是可造之材,本想和他多談一會,可是看到許多弟子們圍在慧能旁邊,臉露不屑之色,因此便不多說,祇吩咐慧能去做粗工。

為甚麼?內有乾坤。

 
 
知行合一
◎楊釗

年初的計劃文章已經出檯,年底能否豐收,關鍵在於落實,要落實得好,首先願望不能太多、太雜,否則很容易墮入「事事想做,事事做不好」的案例。縱觀計劃文章,很多負責人都掌握了專注的法門,目標也沒有訂得太多,是一個進步,一年之初,開了一個好頭。

有了計劃,第二步是落實。成功企業的法門之一,是「理論聯繫實踐」。在每一件工作中,狠下功夫,稱之為「知行合一、事上用功」。知,為知識,又或稱之為理 論。人類歷史有文字記載的有幾千年,對於自然界的規律,以及應該如何應付,都有許多記載,成為人們趨吉避凶的指南;所以前人稱「書中自有黃金屋」,上至天 文地理,下至生活起居、處事待人,各家都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不同的解決方法;所以,培養讀書的習慣,對增長知識、增長智慧有極大的好處。自古以來,許多成 功的人士,都是手不離卷的。君不見,關帝聖君夜讀「春秋」的圖像是那麼深入民間,廣為流傳。

當然,祇是理論的「知」還不夠,要得到效益,必然在實踐中運用,稱之為「行」,其中有一定差距,不是輕易克服,稱之為「知易行難」,要理論在實踐中能夠運用,必須用功,並且要下苦功,下「狠」的功夫,否則不能過這一關。

要掌握這門功夫,必須逐步培養「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的習慣;祇要不斷學習,不斷練習,千錘百鍊才會成材;鐵就是靠千錘百鍊而成鋼的,俗語說「祇要工夫 深,鐵棒磨成針」。在處理每件事情上培養認真態度,盡量令顧客滿意,做足一百分,祇要建立這種意識,在處事待人中,時刻提醒自己,久而久之,就會收到良好 的效果。

一般來說,要改變習氣是一件非常艱難的工作,稍不注意,又會重犯。有智慧的人,能培養出內省的習慣,做錯了事就會內疚,進而懺悔,刻意改正。這樣,犯錯的 次數就會少了,犯錯的規模也會小了。另一方面,由於學習、實踐,優點逐步多了,成績也大了,結果越來越進步。能力大了,職位也會隨之提升,財富也會多起 來。

當一個人逐步成功,職位高了,權力大,驕氣就會隨之而出現,目中開始無人,做事開始不再謙虛,不再謹慎,財大氣粗。若不改正,歷史案例告知我們,苦果逐步形成。

在這個不容易的人生之中,具備憂患意識是不可少的,祇要有危機感,就會形成壓力,若能善用壓力,可以成為動力,動力可使人進步。

責任感是另一種動力,拿了工資就要辦事,並且把事情辦好,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祇有辛勤的付出,才會有良好的收穫。

上進心是一種動力,所謂「人望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的規律,能善用這一種內在的願望,也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

興趣是一種動力,尋找及挖掘自己的興趣,培養自己對工作的興趣,由興趣進一步發展到「發熱」,其力量就會大起來了,有了「熱忱」,「廢寢忘餐」也不感到辛苦,不感到勞累。所以說,「熱忱」猶如火車的蒸汽,猶如電池中的電。

「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踐」是人類歷史中的二大寶貴經驗,若能掌握與運用,其效果無窮。

 
 
縉雲山:太虛精神在人間
——秦孟瀟居士重回母校漢藏教理院紀行
◎廖自力

○○ 六年六月七日,是智豐法師榮膺重慶羅漢寺方丈陞座之慶典,秦孟瀟居士因重慶市佛教會會長惟賢長老之邀請,參加了羅漢寺智豐大和尚的升座法會,就此因緣又來 到重慶市北碚區嘉陵江畔的縉雲山——太虛大師創辦的漢藏教理院舊址。六十多年前,秦老曾來到這兒尋求宇宙人生的最高真理。六十多年後,當秦老再次登上縉雲 山時,會有怎樣的感慨呢?

青山依舊翠 又聞梵音揚

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縉雲山住持正剛法師派車來迎接秦老一行,約半個小時的高速路程,即來到嘉陵江畔的千年古道場縉雲山。一路上,但見蒼山青翠,綠水環繞,果然一番好景致。

正剛法師介紹說:縉雲山又稱巴山,唐詩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巴山,指的就是縉雲山。縉,是指紅色的雲霞象紅色然帶一樣環繞於山,顧名思義,足見縉雲 山的美麗了。縉雲山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主峰海拔約919米,有朝陽、香爐、獅子、聚雲、猿嘯、蓮花、寶塔、玉尖和夕照九峰,其中獅子峰最為雄偉壯 麗,站在獅子峰頂,可以俯瞰整個北碚風光。所以又稱縉雲山為「小峨嵋」。

正剛法師說,縉雲山有名,不僅是因為她風景秀美,更重要的是因為她是中國唯一的一個佛道場——迦葉佛道場。大家都知道普陀山是觀音道場、峨嵋山是普賢道 場、 五臺山是文殊道場、九華山是地藏道場,都是菩薩道場,但祇有縉雲山是舉世公認的佛道場,並且是明神宗皇帝欽命認定。儘管現在由於宣傳不夠,知道縉雲山是中 國唯一佛道場的人已不多,但縉雲山對中國近代和當代佛教的貢獻,卻是有口皆碑的。這完全是因為三十年代太虛大師在縉雲山創辦了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

正剛法師介紹說,原來縉雲山有八大寺院,分別是溫泉寺、縉雲寺、大隱寺、紹隆寺、石華寺、轉龍寺、白雲寺和復興寺,現在紹隆寺和白雲寺已改為道教正一派的 道場,相應變名為紹龍觀和白雲觀,轉龍寺土改時已分給農民居住,石華寺被拆除,大隱寺和復興寺僅存廟宇,僅剩的縉雲寺和溫泉寺,也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和現實 問題糾纏不清,亟須採取保護性的措施。既要保護,又要開發,才能將縉雲山的宗教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

快到山頂,有一塊廣闊的坪地,縉雲寺就靜靜地佇立在坪地旁邊,寺後面是陡峭的峰尖。站在坪地上,祇見一片古樸的青瓦屋頂隱現在綠樹和霧靄之中,隱約聽到曼妙的梵音在霧靄中飄揚。正是人在畫中,情如詩中。

縉雲山的出家僧眾出來迎接秦老一行,秦老高興地說:「好啊好啊,前幾年我到縉雲山來,見到的大多是居士,這次見到了許多僧人,恢復縉雲山古佛道場有望啊!復興漢藏教理院有望啊!」

正剛法師原是中國佛學院的教授,唯識學大家。正剛法師離開京城,來到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古老的巴山,他的心中一定裝著不可思議的大願。

秦老說:「正剛法師啊,你來了就好哇,縉雲山——漢藏教理院的復興重擔,就落在你的肩上囉。」

站在坪地上,以縉雲寺的青色屋頂為背景留影,就彷彿是站在一部古老而深厚的歷史巨冊前一樣。

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現實

從坪地上下來,首先謁見了位於寺院左翼的漢藏教理院的紀念碑亭,然後來到大雄寶殿,拈香禮佛。

大雄寶殿裡供的是迦葉古佛,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供養迦葉古佛的道場。迦葉古佛高約二米,兩旁各侍立一菩薩,左側示男相的叫帝釋,代表欲界法相;右則示女相的叫梵王,代表色界法相,都是清代康熙年間的佛教藝術塑像。

禮完佛,秦老在正剛法師的陪同下,來到六十年前漢藏教理院的宿舍401室前,門板上還清晰可見白色的「401」門號。秦老凝視著「401」幾個字,心潮澎湃。他指著401門號對大家說:

「當年啊,我就住在這間房。惟賢長老是住隔壁那間房。」

良久,秦老又說:「漢藏教理院, 是中國近代佛教的搖籃,應該儘快恢復起來。」

前幾天惟賢長老也說:「沒有漢藏教理院,沒有太虛精神,可以說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佛教。」

從原漢藏教理院的宿舍出來,來到聞慧樓——當年漢藏教理院的教室,現在暫作接待室,大家坐下來稍歇。正剛法師向大家介紹縉雲寺的規劃及漢藏教理院的復興情況。

正剛法師說:我離開中國佛學院,來到縉雲山,有一個願望,就是要復興漢藏教理院。當年,也就是一九三○年,太虛大師游化入川,得到四川省主席、21軍軍長 劉湘的支持,發起成立了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旨在研究漢藏佛教教理,融會漢藏文化。當時,漢藏教理院彙集了全國最優秀的佛教人才,如法尊法師、法航法 師、印順法師、雪松法師、觀空法師、遍能法師等,密教上師有陳健民上師、土登喇嘛、安東格西、東本格西、喜饒嘉措、悅西格西等。很多文化名人也來到縉雲山 講學,象世界文豪泰戈爾,國內的有郭沫若、老舍、田漢、梁漱溟、馬寅初等。太虛大師本人的《真現實論》也是在這個講臺上講的。漢藏教理院從一九三二年八月 二十日正式開學,到一九五○年解散,辦學十七年,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佛教人才,像我們的老學長、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惟賢法師、新加坡的演培法師、竺霞法師等 等。當時漢藏教理院實行的是導現制,一個導師帶幾個學生。學院分兩個科,一個普通科,一個專修科。當時的老師都非常優秀,學生也非常多。漢藏教理院的貢獻 不僅僅是溝通漢藏佛教,更主要的是在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的理念下,造就了一大批佛教人才,他們中間的許多人成了中國當代佛教的導師。

正剛法師說:「漢藏教理院的復興問題,海內外佛教界也一直是呼籲不斷,印順法師到了臺灣後,也多次問及。印順法師對法尊法師很尊敬,他派人來找法尊法師, 希望能恢復漢院。但因為種種原因,漢藏教理院的恢復一直得不到批准。直到最近,國家有關部門才批復:可以在原漢藏教理院的原址上,成立漢傳佛教教育的佛學 院。因此,我們決定在原漢藏教理院的舊址上,成立重慶市縉雲山慈氏內學研究院,秉承太虛大師的佛教教育理念,培養高級佛教人才。

正剛法師說: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他是修慈心定的,釋迦牟尼佛曾授記說: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將成佛。所以說,彌勒菩薩慈心定法門,在末法時期 是很當機的。內學,就是內證的學問。實際上全部佛教都是關於內證的學問。我們搞慈氏內學研究院,計劃是六年制,主要講一經兩論。一經:《解深密經》,兩 論:《瑜伽師地論》和《成唯識論》,同時還要修瑜伽止觀。我們的目的是要培養有實證的、有宗教情操的佛教僧材。

秦老讚歎道:「好哇好哇,聽到正剛法師的介紹,作為漢藏教理院的老學生,我感到非常高興。現在的佛教界,就是缺乏這樣的思想,浮在表面上,流連於佛事之 中,不重學修,不求實修實證,這與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的思想相去甚遠,也與漢藏教理院學修並重的風氣相去甚遠。中國的佛教要中興,就一定要培養一大批學 修並重的人才。正剛法師提出『宗教情操』這個詞,這個提得很好。現在有些人,他忙著修名利,名利雙修,這樣就是缺乏宗教情操。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 名真現實。所以良好的宗教情操,是我們成就的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我們的居士,如果能撇開外表的浮華的東西,多多供養實修實證的修行人,他們的功德是很大 的。我衷心希望縉雲山,能繼承和發揚太虛大師的精神,為中國當代佛教教育打開一條全新的道路。」

正剛法師說:「因緣際會,靠大家共同努力。」

學修菩薩行,願證菩薩名

從聞慧樓出來,謁松柏精舍。秦老說:「當年太虛大師就住在這裡。」

正剛法師說:「漢藏教理院的編譯處和刻經處也設在這裡。當時教理院編撰漢藏合壁的教科書達四十七種,印行各種教材一百多種,包括太虛大師的《佛學概論》等 漢文佛學著作十四種。在上海創辦的《海潮音》雜誌,後來也送到縉雲山,共出刊四十二期。那時縉雲山的學習風氣很濃,堪比玄奘留學印度的那爛陀寺。」

到了大殿前下方,有一塊大草坪。秦老說:「當年這裡是一個籃球場。」

穿過昔日的籃球場,我們來到太虛大師和正果法師的舍利塔前。

秦老莊嚴地合掌,在太虛大師的舍利塔前頂禮拜右繞數匝。末了,秦老對我們說:「甚麼是學佛?學佛就是學菩薩。」

這時,我又驚喜地看到太虛大師舍利塔的一側,赫然銘刻著太虛大師的兩首詩。其一是《太虛大師旅遊印度菩提場詩》:

覺樹枯榮幾度更,靈山寂寞倘重興。

今時不用傷遲暮,佛法弘揚本在僧。

其二是《菩薩學處》

我今修學菩薩行,我今願證菩薩名。

願皆稱我以菩薩,比丘不是佛未成。

秦老說:「靜居深山而心不舍眾生,這就是菩薩。太虛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兩個,一是人間佛教,二是菩薩學處。」

從太虛大師舍利塔再過去幾十步,就是正果法師的舍利塔。

秦老對大家說:「正果法師是我的親教師啊。」

從秦老的語氣和步態中可以看出,秦老對正果法師充滿著崇敬。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正果老法師,您的學生秦孟瀟居士來看你囉。」

秦老也連忙對身邊的法師說:「哪位法師借件長袍與我。」

一位居士笑著說:「秦老見到親老師,要顯僧相。」

旁邊有位法師馬上將長袍脫下來,秦老試了一下,不合身。這時又有一位法師脫下長袍與秦老穿上。

秦老穿上長袍,神情肅穆地在正果法師舍利塔前頂禮。

末了,秦老笑著說:「當年我頑皮得很,有負老法師期望。」

我說:「老法師如果知道您有今天這樣的成就,一定會非常欣慰。」

從山頂的縉雲寺下來,再到山麓的溫泉寺,在溫泉寺吃午飯。溫泉寺與溫泉公園混在一起,雖然園景幽深秀麗,但卻沒有渾然一體的感覺。

正剛法師說:「這都是歷史遺留問題了。解放前,國民黨軍將領盧作孚見此地風景宜人,又多有溫泉,便與隆樹和尚商量合建公園。和尚因為擔心匪患,也慨然答 允,於是建成溫泉公園。到一九四○年,隆樹和尚見寺廟有遭受拆毀的危險,於是將溫泉寺交付給太虛大師,作為漢藏教理院的院產。」

正剛法師說:「我們計劃將縉雲寺作為慈氏內學研究院的教理研修部,兼設圖書館和刊物編輯部,將溫泉寺作為慈氏內學研究院的僧格養成部,招收初發心的僧青 年。但目前寺院設施老舊,亟須維修及重建,資金缺口較大,殷切希望廣大信眾能發廣大菩提心,共襄盛舉,重振縉雲山昔日輝煌。」

從正剛法師慈眉善目的神態及悲心交切的語氣中,我彷彿看到縉雲山輝煌的明天。從縉雲山下來,詩興大發,作詩一首,曰:

千里尋蹤至縉雲,舍利塔下憶故音。

太虛大師今安在,猶有慈雲庇人間。

 
 
海天佛國 華章重彩
——來自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建築

◎釋正進

海天佛國氣象新,松風鳥語喜天晴。
巍巍寶殿從地起,萬象森羅海印前。

佛國海天,生機一片。青山聳翠,草木爭妍。菩薩慈悲,促我道行。選佛道場,賜我恩威……今者,普陀山佛教協會,叨秉祖意,感荷時風,傾智傾力,建造佛教教 育學院,培養愛國愛教佛教英才。巍巍殿閣,彈指圓成。擇此吉日良時,山僧戒忍,謹領全山兩序大眾,沐手焚香,諷誦大乘。即今上樑一句,又作麼生說呢?

金樑高立如山聳,龍象輩出法界弘。
全仗菩薩神威力,光前裕後紹先宗。 升!

這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於公元二○○七年一月廿六日,即農曆二○○六年十二月初八上午,釋迦牟尼佛成道之日, 在南海普陀山朱家尖舉行的中國佛教教育學院禮佛區「大雄寶殿」、「大悲殿」、「法堂」等三大殿上樑法會上,宣說的上樑法語。時,冬陽暖照,道場光明,天地 朗然,海風安和。在梵音浩蕩、鞭炮齊鳴聲中,三座大殿棟樑同時齊上,這標誌著中國佛教教育學院工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浙江舟山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 長蔡福根先生,朱家尖鎮等政府官員,以及來自海內外的高僧和普陀山兩序大眾,廣東、福建、上海及本地的護法居士,信眾等兩千餘人參加了法會慶典。 

說起中國佛教教育學院建設工程,要追溯到公元二○○三年秋,戒忍大和尚從中國佛教協會的一次會議上,得知國家宗教局和中佛協為了佛教界在新的形勢下自我發 展的需要,為了加強佛教四眾弟子自身品味的提升以及宗教修持能力的進步,為了改善全國大學院校、佛教院校佛學師資力量薄弱的狀況,正在全國範圍內選址,準 備設立一所全國性的佛教教育學院。他回舟山後,立即把這一消息和自己的打算向市政府做了彙報。——普陀山佛教協會要把這項功在千秋的佛教教育工程承辦下 來。

市政府開會研究了這一動意,並召集有關專家學者,進行了調研、論證,批准同意了普陀山佛教協會發心承辦中國佛教教育學院的報告,地點設在原普陀山後勤菜糧 地朱家尖。與此同時,佛協成立領導小組,並委派佛協常務理事朗平法師為中國佛教教育學院工程辦公室主任。二○○四年二月廿八日,市政府在普陀山召開了由各 方成員組成的工程領導小組的第一次籌備工作會議,標誌著該項工作的正式啟動。二○○四年八月三日,領導小組部分主要成員奉命到京,向國宗局和中國佛教協會 領導彙報中國佛教教育學院籌備工作情況。參加向國宗局和中佛協彙報工作的領導和法師至今還記得,當時葉小文局長聽完各項籌備工作彙報後,作出了在中國佛教 教育學院建設的諸項工作中,要發揮「三個優勢」、體現「三位一體」、作到「一個基礎、兩個納入」的重要指示。正是不折不扣地遵循了這一指示精神,該工程建 設辦公室全體同仁在開展征地、規劃設計等方面工作時,實幹加巧幹,使各項任務得以順利完成,迎來了二○○四年十一月九日,轟動國內外的奠基大典。

在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的奠基典禮上,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舟山市政協副主席戒忍大和尚首先致辭,他對各級領導和諸山長老的光臨表示歡迎,並決心一定把學院 建設好、管理好。舟山市市長郭劍彪先生代表政府也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嗣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學誠大和尚代表中佛協講話,並代表中佛協向普陀 山佛教協會贈送了賀禮。最後,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發表了題為《佛教教育:決定中國佛教前途的大問題》的長篇講話。他說,「我們從北京專程趕來,參加中國 佛學院教育學院的奠基典禮。為了這個學院,戒忍法師奔走呼籲,舟山市領導大力支持,國家宗教局和中國佛協特予批准,可謂謀劃良久,好事多磨,今天終於奠 基。這不僅是佛教界的喜事,也是整個中國宗教界的一件可圈可點的有意義的大事!」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現已拆遷安置了五十四戶農戶,進行了河道、涵洞、橋樑、圍牆、打樁等基礎工程和基礎塘碴預壓、平臺架空結構、頂層框架柱硐澆搗等工 程,各主體建築均已進入屋面施工階段,使中國佛教教育學院整體建築已初具雛形。遠遠望去,它充分利用山體、水系和自然景觀,構成了校園因山就勢,奇正相 宜,富有特色的格局,整體環境十分優美。

中國佛教教育學院是一所培養高層次、多規格佛教人才,弘揚佛教、八宗並舉的高等學府。學院建築風格為仿盛唐佛教建築,採用佛教寺院中軸線基本對稱的格局, 共分為國際會議中心和參學會館、寺院、行政中心,與圖書館,以及教學樓、教職工學僧餐廳等四個功能區。學院佔地面積約300畝,總建築面積49970平方 米,工程造價約3.6億人民幣;二期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場館工程,佔地120畝,工程造價1.8億元;三期中國佛教教育學院配套工程,佔地200畝,工程造 價約2億元,由普陀山佛教協會募集各方善款興建。目前,該工程施工進展順利,預計二○○八年秋季建成招生。冀望於廣大善信共襄盛舉,種無上福田,作無量功 德!

 
 
至尊空行母卓登秋央旺姆略傳
◎喜聞

切 勝者悉皆無諍的依怙主、蓮師伏藏之王察同.敦珠林巴仁波切(即一世敦珠法王)誕生於南瞻部州四氏中的「努」這個無與倫比的家族之中,爾後被認定為是先智心 相續的大伏藏師東杜金剛仁波切的轉世。此家族中智聖輩出,圓滿道業的大成就者亦層出不窮,眾多佛門高足弟子日月行雲,懸崖穿梭,更有十三位聖者得到幻化虹 身之成就。依怙主察同.敦珠林巴(即一世敦珠法王)有八位賢善公子,有「蓮花八子」之美譽,皆是八大聖者菩薩乘願再來之化身。其中名南卡晉美者,被眾多高 僧大德一致認定為是文殊菩薩真實之化身、至尊上師第三世華智仁波切華智.鄔金晉美曲吉旺波(即《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的作者)的轉世,在紮. 傑參二世更桑德慶金剛等大德的主持下舉行了座床典禮,成為第四世華智仁波切,並送往紮迦寺,成為該教法之主,一生中先後遊化於多、衛、康三區,轉動法輪, 聚集了無數化機,對眾多有緣眾生傳授與開示蓮師大圓滿教法,並開啟了眾多秘密伏藏,以大伏藏師華智.南卡晉美而著稱於世,成為一代持教之頂嚴,座下成就弟 子眾多,現今色達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也曾依止於座下,而獲得《上師殊勝心滴》、《靜猛本尊》等甚深灌頂,詳細功德在此不再贅述。

至尊空行母卓登秋央旺姆(或名根桑旺姆)空行仁波切,在無量劫前已經修集了如同大海般的福德和智慧資糧,在大樂普賢佛母的自性中已經成就佛果,緣於對眾生界無盡的悲憫和深廣的誓願,而以各種化身相繼應世,度化有情,直至輪回空盡。

空行仁波切的今生乃近代康區著名的女性上師、至尊空行母瑪吉拉准佛母的真實化身,第一世敦珠法王的女兒拉金.班瑪色空行母的轉世。一世敦珠法王察同.敦珠 林巴在其甚深伏藏中明確授記空行仁波切是勝者蓮花生大師的口和依稀措嘉佛母的意之共同化身;大持明華智.南卡晉美亦曾授記空行仁波切的降生說:「拉金空行 母將再次轉世到我們家中,能夠成辦廣大的利生事業!」;參智仁波切在《佛法調伏金剛續》中也授記到:「從前桑耶興法期,法王心子禱之業,多康腹地之中心, 大悲心神成就女!」,指出在蓮花生大師時代,空行仁波切是神女蓮花光之化身;大持明沙拉漾哲仁波切也明確授記空行仁波切是十萬空行之主尊瑪吉拉准佛母和依 稀措嘉佛母之共同化身。除此之外,眾多的高僧大德和持明上師也都對此作出過相同之授記,在此就不再一一贅述。

依上述之授記,藏曆的水雞年,伴隨著眾多瑞相,至尊空行母卓登秋央旺姆(或名根桑旺姆)空行仁波切誕生於康區德格紮迦境內,父親是文殊菩薩真實之化身,第四世華智仁波切華智.南卡晉美,母親是空行自在謝熱措。

空行仁波切自幼天資善良聰穎,慈悲過人,遠離女人之一切過患,不僅沒有貪染世間的習氣,而且深具出離心,菩提心,對三寶有天成的信心,衝破一切習氣智障, 對一切世間顯現均能自然生起淨相。幼時,既能隨意化現,或男或僧,四處遊玩;也能和鳥、動物等各種傍生自在說話;也曾展現飛行於紮迦神山天空之神變,自幼 即展現出聖者不可思議之自在解脫境界,為當地僧俗老鄉傳為美談。

乃至幼時開始,空行仁波切曾多次面見上師本尊前來安慰、授記。於人間補特伽羅傳承上師中,曾先後于父親大持明華智.南卡晉美、謝若火色上師、堪千.圖登曲 培(即托嘎如意寶)、剛修.仁增旺俄上師、更桑.華登曲紮堪布、堪布門巴等諸多傳承上師座下依止學法,並依止父親華智.南卡晉美、堪千.圖登群培(即托嘎 如意寶)為自己的根本上師。於上諸多殊勝上師處如滿瓶傾泄般地領受了蓮師光明大圓滿教法之一切傳承的加持、灌頂和竅訣心髓,領略了無限功德,特別是身具一 脈相承的努氏派密法敦珠傳承和華智仁波切傳承兩大法脈,更被付囑為殊勝法主,成為持大證悟實際傳承者!並先後於青海湖泊、紮迦神山、嘎拉措河等聖地依本尊 之授記無誤開啟了眾多的珍寶地伏藏、意伏藏以及淨相伏藏,成為當代殊勝的女性伏藏大師。

空行仁波切在成辦弘法利生的事業中,自幼開始,恒時得到三根本的護佑、加持和安慰。更多次於光明境界中,獲得勝者蓮花生大士、至尊依稀措嘉佛母、至尊瑪吉 拉准佛母等本尊親作加持、灌頂和授記,傳以殊勝竅訣心滴;於上下弦薈供時,上師本尊亦曾多次親自現量降臨,為做加持安慰!

空行仁波切一生以弘揚一世敦珠法王和華智.南卡晉美兩位法主最極親近的傳承教法為己任,更以深廣無盡之悲願,傾畢生之心血,廣弘瑪吉拉准佛母施身法。為 此,對國內外眾多前來求法的活佛、堪布和普通僧俗四眾弟子,不論貴賤貧富,均慈悲平等地加以攝受,賜予敦珠法王和華智仁波切兩大法脈之最極清淨的傳承、灌 頂和引導,更對眾多藏漢弟子,廣傳瑪吉拉准佛母施身法,引導有緣眾生於中有中獲得究竟之解脫,將其安置於殊勝解脫之道中。除此之外,空行仁波切同時還著有 諸多殊勝不共的灌頂儀軌和伏藏方面的上乘之作。

空行仁波切在一生漫長的弘法歲月中,以艱苦、樸實、實修之風範,不辭辛勞,慈悲濟世,除主持本寺紮迦寺的日常法務和應寧瑪巴各大寺院之請,入寺主持各種佛 行事業外,更是奔走於民間,深入於普通人群之中,拯濟群萌,對貧困僧俗廣行佈施,對墮落於地獄道之有緣眾生,更是傾其慈悲,施展神力,以種種方便超薦救 拔,施與無畏。小至一普通貧困農戶相請,空行仁波切也是不顧年老體衰,長途跋涉,慈悲救度。一生中更是收養了眾多的孤兒、棄嬰,傾注心血,親自養育成才, 更授以佛法聞思修究竟解脫之道,使之不僅今世獲得了暫時之安隱,未來也必將獲得究竟之解脫,真正具足了一個菩薩正士的德相!針對目前漢地因各種原因,殺生 墮胎十分嚴重的情況,空行仁波切不忍其苦,更是諄諄告誡弟子,不論情況多麼惡劣,寧舍生命,也決不能傷害任何一個卑微細小的有情,從而關閉了眾多惡趣之 門。空行仁波切深廣的慈悲,令一切藏漢弟子感動落淚,從而立下金剛不壞之誓言!

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中,空行仁波切恒時得到眾多高僧大德們由衷的讚歎和歡喜護持。特別是得到五明佛學院晉美彭措法王如意寶的至上關懷和精心護佑;大自在法王 (亞青鄔金禪林)阿秋喇嘛也盛讚空行仁波切是真實無誤的密智空行母的化身,並賜予「空行母卓登秋央旺姆」之稱號,還有眾多高僧大德也為空行仁波切廣作住世 祈請以及羯磨、祝願、交付護法等事業,並盛讚空行仁波切是智慧空行母真實無誤的化身。

近年來,空行仁波切依一世敦珠法王之授記,為成辦更為廣大的弘法利生事業,不顧年邁之軀,捨身忘我,嘔心瀝血,護持教法,建成了紮迦如意寶佛學院,現長住 僧人達到近三百餘人;文武百尊見解脫壇城和男眾閉關房也集眾多善緣之所成,正在順利地籌建之中。弘法利生事業在三根本的護持下,正如天空的太陽般蒸蒸日 上。

在漫長的幾十年中,至尊空行仁波切慈悲濟世之廣大法行如大海一般無量無邊,難思難議,了了數言,難以盡述,更有廣大不可思議之密行不便在此披露,僅擷滄海之一粟,旨在令更多有緣者,得聞至尊空行仁波切之功德,從而種下依止求法,並於一生中得以解脫之善緣。

在此,我們衷心祈願至尊空行仁波切法體安康,長久住世,恒轉法輪;普願一切如母有情同出苦海,共登彼岸,圓證菩提!

 
 
春風春雨憶蓮師(下)
◎李豫川

(接上期)

九五一年春,四川大學文科研究所所長、《藏漢大辭典》主編張怡蓀教授聘請隆蓮參加辭典的編寫工作。並許諾說:如果她願意還俗,校 方馬上可以給她一個副教授的職位。但隆蓮不為所動,而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參加了編寫工作。這是中國第一部《藏漢大辭典》,全書約350萬字,收辭目 53000多條,是專供人們閱讀藏文典籍,瞭解藏族語言和日常生活,研究西藏文化的大型綜合性工具書,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都很高,一九八五年由民族出版社 出版。

一九五三年春,隆蓮法師被聘為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從事杜甫詩歌研究。一九五五年,錫蘭(今斯里蘭卡)佛教徒為紀念釋迦牟尼涅槃二千五百周年,發起編纂 英文佛教百科全書,籲請各國佛教學者給予支持和合作。中國是佛教的第二故鄉,周恩來總理接受了錫蘭總理的請托,指示中國佛教協會撰寫有關中國部分的條目。 中國佛協立即成立了編纂委員會,聘請國內著名佛教學者擔任撰述、編輯和英譯工作。隆蓮應邀赴京,住通教寺,撰寫了十八條目。這些文章的英譯稿已被斯里蘭卡 《世界佛教百科全書》所採用,並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版。漢文原稿則由中國知識出版社編入《中國佛教》一書中,於一九八二年出版。

此外,隆蓮還參加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志》的編寫工作,撰寫了十二條目。該書已於一九八八年出版。

一九五七年三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二屆代表會議上,隆蓮被選為常務理事,後又兼任副秘書長。一九五九年,她到五臺山跟能海法師學塑佛像,並撰成《造像度量經所說佛像尺度匯釋》一書,至今仍在佛教界流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還在愛道堂親手塑了兩尊佛像,今尚存。

「文化大革命」浩劫期間,隆蓮因患重病,幾瀕於死,加之一些宗教界人士暗中保護,略蒙造反派寬宥,倖免批鬥監禁,但經籍、文稿多被損毀,令人惋惜!她居住的愛道堂禪院也成了街道生產組的工廠,機器聲不絕於耳,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寧靜。

魔氛摧伏之後,一九八一年十月,四川省佛教協會第三屆代表會議在成都舉行,隆蓮當選為會長,成為西南地區省級佛教協會中的第一位女性會長。次年又被增選為四川省政協委員。

一九八二年一月,隆蓮法師和通願法師共同擔任尼和尚,在成都文殊院為八名女尼傳授了二部僧戒。這是「文革」之後,我國首次傳授二部僧戒。

蓮師一貫重視尼眾教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她目睹國內佛教界「叢林秋晚,老成凋謝」,不禁深為法門悲!乃不顧年老體衰,倡辦「四川尼眾佛學院」,以解決當 前尼才青黃不接的迫切問題。這一倡議,很快得到了政府宗教部門和中國佛協的支持。一九八五年一月十五日,中國第一所培養女學僧的高等學府——「四川尼眾佛 學院」在成都南郊鐵像寺正式掛牌開學。趙樸初擔任名譽院長,隆蓮任院長。辦學伊始,資金奇缺,蓮師慷慨地拿出政府補發給她的在「文革」中扣發的工資,作為 建設學院的第一筆錢。那時聘請的大學文史教授報酬低,路程遠,蓮師還常拿出自己的錢作為老師們的補貼……。雖然蓮師教內教外事務繁忙,仍擠出時間,每週定 期到佛學院授課十二小時,講解佛教教理、戒律等課程。循循善誘,誨人不倦,栽培後進,培養尼才,並在佛學院為學尼傳授二部僧戒,得戒弟子遍及楚水吳山,大 江南北。

一九八五年,隆蓮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並被日本佛教傳道協會授予「傳道功勞獎」。一九八七年三月,在中國佛教協會第五屆代表會議上,隆蓮被選為副會長,成為中國佛協的第一位女性副會長。四月,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在北京廣濟寺成立,她被聘為高級研究員。

為了弘揚佛法,廣度眾生,隆蓮法師提出了簡化修行的主張。她認為在社會高速運行的今天,廣大信眾的修行,應依簡化的法門。禪宗的行坐住臥,修行簡捷明瞭自 不待言;淨土宗「縱然忙似箭,不廢阿彌陀」,也是簡化;律宗的「善觀三業」,密宗的總持,都可以融合在一起。如此,就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事務中,不舍一法, 自在解脫。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三日,河南洛陽白馬寺齊雲塔院——中國第一座比丘尼道場鐘鼓齊鳴,眾誦佛號,四百多名沙彌尼、比丘尼以最隆重的禮節,迎接遠道而來參加白 馬寺建寺一九二五周年紀念活動並擔任白馬寺傳授二部僧戒尼和尚的隆蓮法師。他們匍伏在法師腳下,頂禮膜拜,虔敬備至。法師在接見記者時發表談話,她說: 「佛門文化大精深,要培養一代受過高等教育的僧尼,不僅要辦大型佛學院,各個寺廟也要千方百計辦學,使出家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千百年來,佛教在中國人民中 紮下了很深的根。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體現著佛教積極向上的精神。一般人認為:法是有階梯的。這是一種誤解。諸法平等,無有高下。一些在家人認為出家是為 了逃避現實,這也不是佛子出家的本意。物質文明,利用厚生,誠為社會發展之基礎,倘若無精神文明帥之,物質文明可反為禍源。」

從容的談吐,敏捷的思維,令人肅然起敬!

蓮師所作詩詞功力深厚,膾炙人口,其藝術感染力之強,令讀者久久不能忘懷。如她廿五歲時所作《甲戌春題烏尤寺》七絕——

「江上林巒畫不如,春風閑品美人圖。

九嶷自是無膏沐,明鏡煙鬟讓彼姝。」

婉約清麗,一唱三歎,天然入妙,不可湊泊。

又如一九九三年夏所作《未必五首,訶五欲也》——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澀,富有恆沙是佛陀。

未必芳菲始是春,枯槎老幹見精神。

近來學得平心法,羅剎當前化美人。

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羨莊生。

青山斷發成長往,不識人間有轉輪。

未必肥甘便永年,飯蔬飲水樂吾天。

道人自有長生訣,物與民胞即是仙。

未必清閒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蓮。

驕陽當午池塘靜,映日荷花別樣鮮。」

這五首詩深為趙樸老稱讚,他親筆抄錄此詩,發表在《佛教文化》雜誌上。

隆蓮法師的書法清秀娟麗,韻味雋永,自成一格,國內名山古剎多有收藏鐫刻。

十一月十五日上午,筆者最後一次送別蓮師。中午時分,在新都寶光寺舉行荼毗儀式時,原本陰沉的天空突然陽光燦爛,舉首遙仰,恍惚中,我彷彿又看見了蓮師身披黃色袈裟,在雲端裡慈祥地向我合十微笑,冉冉西去,漸行漸遠……

 
 
馨德懿行垂後昆
——紀念弘澈大和尚
◎達亮

石壁皈心 宣教弘法

弘澈大和尚,廣東揭陽德橋鄉人,俗姓陳,名大定。生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自幼受到母親薰陶學佛,崇尚佛教而皈依佛門。

一九六六年弘澈大和尚為響應「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號召,他到海南島白沙農場種植橡膠。雖處「文化大革命」劫難之中,但他不為時勢所礙,自蓋茅蓬,自建 「佛座」,仍堅持茹素念佛、禮佛不輟,為當地農場職工稱頌「俗家和尚」。一九七八年弘澈大和尚回鄉探親,適逢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機緣成熟,遂到饒平縣 雷音禪寺,禮定意大師披剃出家,法名自銘,字弘澈。「道不虛行,遇緣即應」也。一九八二年赴五臺山塔院寺依寂度老和尚受具足戒,爾後赴寧波天童寺參學,效 仿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親近高僧大德,如惟因老和尚、圓湛老和尚、茗山老和尚。一九八三年到南京棲霞山就讀僧伽培訓班,學修一年,因成績優異而得茗山大和尚 器重,納為法子,可謂「樓霞研修,焦山接法」。

一九八九年,剃度恩師示寂後,遂回雷音寺接任住持,嚴謹毗尼,弘揚正法。弘澈大和尚入主該寺後,大力整修、擴建該寺,並在寺內組織僧俗四眾念佛,每月定期 為信眾講經說法,時而領眾出坡,時而隻身修剪花木、打掃衛生等。弘澈大和尚解行并重,「弘法度眾生,澈解真實義」,可謂名震粵東,聞名遐邇。弘澈大和尚性 情謙和而不求聞達,平易近人而不攀緣權貴,勁節高風而世所景仰。在俗世人眼裡為性情中人,在教內則是大悲大慈較有親和力的大菩薩,且敝屣名利,數十年念佛 不輟,世人堪稱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念佛和尚」,此言不虛也。

開元振宗 嶺東傳教

弘澈大和尚於一九八四年完成學業後即到潮州開元鎮國禪寺任監院,協助原方丈慧原大和尚管理寺務,致力於殿宇的重修、恢復。一九九七年由潮州開元寺原方丈定 然大和尚提名推荐,經潮州開元寺兩序大眾通過,省佛教協會批准,禮請弘澈大和尚擔任潮州開元鎮國禪寺歷屆第七十九任方丈和嶺東佛學院複辦後第二任(歷屆第 四任)院長。就任之後,弘澈大和尚訂規立約,倡印《焦山規約》,除弊興利,加強寺務管理,院務管理,整肅道風、學風。舉行傳戒法會,水陸法會,也是弘澈大 和尚的舉措,一是解決釋子們受戒之困難,二是為超度海陸空冤親債主亡靈。創辦念佛堂,組織開元寺周邊四眾常年念佛;上殿過堂,且躬身力行,甚至在重病期間 也沒有間斷,半月誦戒布薩更是亦然。弘澈大和尚身教演法,住持伽藍,嚴謹毗尼,可謂當今佛教界學習的風範。

弘澈大和尚在大力抓好開元寺殿宇全面整修的同時,還不辭辛苦地向海內外籌集資金,鳩工拓建了玉佛樓和大悲殿,使潮州開元寺這座千年古剎顯得更加恢宏壯觀; 在饒平雷音禪寺增建了藏經樓、天王殿,及重建了大雄寶殿,三層疊進,巍峨高聳,壯偉雄峙。弘澈大和尚還不遣餘力把地處饒平縣新豐鎮深山之中的弘法寺建設成 為潮汕地區一方名剎,能使僻壤的鄉村信眾也能零距離親聆佛法,可謂弘法一方,福祉千秋萬代,世人欽仰。

弘澈大和尚為適應當前新的發展形勢,提出「多管道、全方位、多層面」的立體辦學理念,大力宣導培養佛教人才,紹隆佛種。他在辦好嶺東佛學院僧伽班基礎之 上,還創辦「居士佛學班」,並成立了面向全國的「函授班」。弘澈大和尚心系教內,對嶺院學修的內容提出了四個堅持:堅持政策與佛法相輔的辦學方針;堅持外 學與內學兼備的教育理念;堅持知識與生活並重的修學目的;堅持慈悲與共修融合的實踐內容。「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住持正法,續佛慧命。」弘澈大和尚提出院 訓並作了開示:「學為人師,就是學習精神、學習態度、學習願力,堅忍不拔,勤奮刻苦,百折不撓,學問廣博,道德高尚,為眾生而學,為國家社會而學,為成道 業而學,是真學,足可以為人作表率。行為規範,包括身行和心行。一個人平時的行為表現,足可以鑒知一個人的品質和內心世界。一切和為皆由心生,心意識是行 為的主導者,有其心,就會有其表現。修學的過程,也就是去惡從善、轉迷成悟、轉凡成聖的過程。住持正法,續佛慧命,就是加大力度,辦佛學院,培養有道德有 學問的僧伽人才,以之續佛慧命,紹隆佛種,安住正法,揚佛之光。作為僧寶的弟子,責任重大,佛教的興衰,責任實系我們一代人身上,以法為重,以僧為重,人 人遵守,個個好樣,為世表率,佛教豈不興盛?所以提倡『學為人師,行為規範』的警訓,以便『住持正法,續佛慧命』於現在當來。」為提高僧俗四眾學修水準, 弘澈大和尚可謂苦口婆心,誨人不倦。

弘澈大和尚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愛國愛教,戒行精嚴,弘法利生;待人慈悲,平等祥和,為人忠厚,人所敬仰;大力興辦社會公益慈善事業不求名達;賑災濟貧,助學援教,施醫贈藥,不遺餘力。功莫大焉!

馨德懿行 垂範後昆

在弘揚修持上,弘澈大和尚誓以求生淨土為歸宿,故專精淨土法門為皈依。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臨終前(二○○六年五月廿二 日),弘澈大和尚自知時至,遂安排眾善信輪班念佛不輟。五月二十六日,召集眾弟子安排臨終事宜,並作修學開示。二○○六年六月二日21:30,讓人把阿彌 陀佛接引聖像掛在床前,並對弟子達誠、義淨說:「你們回去睡覺吧,今晚我走不了。」六月三日,弘轍大和尚雖然不能說話,但他一直凝望著彌陀佛聖像。六月四 日(農曆丙戌年五月九日),弘澈大和尚度生緣盡,下午13:50於潮州開元鎮國禪寺安然示寂,世壽七十歲,僧臘28八載,戒臘24夏。

弘澈大和尚住世時曾擔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潮州市第十一和十二屆人大代表、潮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潮州開元鎮國禪寺方丈、廣東省嶺東佛學院院長,饒平雷音禪寺、弘法寺住持,等等。

山嶽在咽,江河涕泣,草木同悲。誠然,撼天動地,天空也下起了滂沱大雨,念佛聲、雨聲、梵音聲,四眾弟子的悲泣聲,聲聲入耳,耳視目聽,又似無聲。

山嶺寂寞,韓水滔滔。弘澈大和尚舍報往生,神態安詳自在,面色呈金黃色,至六月五日凌晨裝棺時,其面色一如生前。

弘澈大和尚臥病期間乃一心念佛,並作臨終修學開示:

「真正碰到病苦,念佛很難,所以念佛修行要靠平時用功夫。」

「到我吃不下的時候,請不要給我打吊針,這是拖延我往生的時間。」

「念佛要具備正信,還要有正念,二者結合起來,修行凈土法門才得力,才決定往生西方。」

法幢崩圮,人天同悲,三界痛悼。潮汕地區又一高僧的示寂是潮汕佛教界乃至全國佛教界的一大損失,對於潮汕佛門四眾弟子不可彌補的損失,是因為他們再也不能聆聽得到學為人師的弘澈大和尚的諄諄教誨。

 
 
女兒心中永遠的明燈
——懷念父親王永平

◎王佩玲

親 愛的父親離我們而去,已有一年的時間了。一年來,無論是忙於教學,還是埋頭學術,都不能排解他的離去給我留下的無盡的哀傷與深深的失落。多年來,父親與我 相隔萬里,但我們始終保持了每天的聯繫,或是一個簡短的電話問侯,或是一個深深的長談。每逢假期回國,我們常在一起漫步。然而自去年的三月六日起,我們就 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父親在西方淨土阿彌陀佛那裡的日子會是怎樣的呢?我們還會在這個世上重逢嗎?我們如能在人間或天堂再相遇,還會認出彼此嗎?

一、金色的晚年

父親的一生屬於中國的佛教事業,這事業是艱辛的,也是光榮的。他被人們譽為「大德居士」、「大護法」,是當之無愧的。

一九八二年五月,父親被任命協助明暘大和尚重建龍華古寺,從此開始了兩人之間的二十年親密合作。這一任命不但改變了父親的後半生,而且翻開了龍華寺歷史的新的一頁。

龍華古寺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和古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四二年,但它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壞了。僧人離去,佛像被砸,佛經流失,龍華塔破損,佛殿用作倉庫。回到龍華寺時,父親百感交集,文革前,他就為這個遠在郊外的清苦寺廟擔任了九年的義務會計,從此這裡就是家了。

龍華古寺的修復和興建極為艱難。明暘法師和父親從區和市政府那裡得到了寶貴的幫助,聘請了僧寶,修復了老建築,還建造了新建築,收集了珍貴的佛經,發掘了 有照詣的佛教藝術家,塑造了成百上千的佛像。為開設龍華素齋,他們還費盡氣力地覓得了高級廚師,培養了年輕的接班人。同時,也成立了佛學院,讓僧侶們提高 文化修養和研究佛學。更重要的是,恢復了佛教活動,同海內外不同地區的佛教團體建立了長久的合作關係。這些孜孜不倦的艱苦工作,滴水成河,終於使龍華古寺 從一個貧窮的寺廟變成了一個自立、興旺的叢林。

明暘法師和父親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都給予了熱情周到的接待。例如,在一九八六年,寺廟接待了超過一萬八千人次的國內外來賓,其中有來自泰國、尼泊爾、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國的外交和政府官員。

龍華古寺的佛經念誦和法事贏得了很大的聲譽,因此受到了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佛教組織的頻繁邀請。一九八七年,宣化上人邀請明暘法師帶領百名成員的中 國佛教代表團,參加七月十八日至二十四日在美國加州萬佛城舉辦的世界最大的水陸空法會。當時,美國總統里根為該活動的舉行致電祝賀。此行,父親是明暘法師 的助理。這是他第一次為一個重要的使命來到美國。行前的幾個月內,父親負責了從申請簽證直到空運法器的全部組織工作,真是千頭萬緒,費盡周折。當中國佛教 代表團抵達舊金山機場時,受到了空前的熱烈歡迎。當歡迎的隊伍頂禮時,整個大廳鴉鵲無聲。

龍華寺的素齋在請來的專家的指導下很快就聞名海外。一九八七年三月,柬埔寨國王和王后在龍華寺禮佛用膳,稱讚龍華的素齋是世界第一流的,高興之下要求見廚 師長並與之合影留念。香港總督也慕名前來龍華吃齋。一九九三年五月,日本的百歲老人在上海展覽館舉行的祝壽宴會也是由龍華寺做出高級素齋並部置壽堂。

父親經常陪同明暘法師去國外弘揚佛法。他們不知疲倦地介紹人道主義和佛教在文革後的中國得到發揚的事實。他們的真誠、慈悲心懷、以及外交能力,幫助海外的 佛教徒和友人瞭解到中國的宗教實踐及其光明的未來。他們中的不少人後來都到中國大陸訪問過,親身體驗了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社會。其中有著名的宣化上人和聖 嚴大師。

八十年代晚期,上級決定建造一個佛教迎賓館以適應接待海外佛教界來賓的需要,供應地道的素食,方便來賓參加佛教活動。龍華寺旁邊被選為佛教迎賓館的用地, 並派來幹部共同負責迎賓館的專案。在建築的最後階段,中國正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通貨膨脹扶搖直上,致使迎賓館建設面臨巨大的預算赤字。這樣,不僅該 建設項目不能繼續,而且其未來不容樂觀。嚴酷的現實是:即使項目能夠完成,所貸之款也不可能在五十年內還清。在這一嚴重的挑戰面前,父親既沒有退縮,也沒 有抱怨。他和明暘法師探索了所有的機會,尋找了各種可能的支持。最後,中國銀行認識到迎賓館的人文價值及其在國際佛教活動中的獨特作用,借貸了所需要的資 金並在建設完成後承租了迎賓館。

九十年代後期,明暘大師因病不能視事,父親肩上的擔子大大加重。他精心安排對明暘大師的護理與照料,同時更忙於龍華寺的管理工作。大師於二○○二年七月二 十三日圓寂。父親失去了一位佛學上的導師和精神上的知己,失去了一個真正的朋友,一個彼此融洽地共事了二十年之久的合作者。之後,父親在《華林》月刊上連 續發表了連載紀念文章,記述明暘大師對中國佛教的重大貢獻,緬懷大師的高德和教誨。《香港佛教》轉載了這些文章。

二○○五年的夏天,在明暘大師圓寂三周年的時候,父親和大師的幾位弟子一起拜謁了大師在寧波天童的舍利塔。那時,父親剛動過大手術,身體很虛弱。我們曾設法說服他延遲旅行,但他堅持要去。或許,他已知道這將是他最後一次拜謁大師並向摯友告別吧?

二、人格的魅力

父親是高大的。他富於遠見,不僅著眼於當前,更是放眼未來。他思維敏捷、做事果斷,多次扭轉危機。他話語真誠,善於把不同類型的人團結到一個共同的事業中。他冷靜耐心,傾聽多於言說。他三思而言,言簡意賅。他愛佛教事業,視龍華如家。

父親是個寬容的人。曾有一段時間,少數人士在父親背後發表流言蜚語以達個人目的。父親先以坦蕩的胸懷保持沉默,後以具體的證據澄清事實,並原諒了那些誹謗和造謠者。

父親是個謙遜的人。他總是將成績歸功於領導們法師們和共事者,從不計較個人名譽和得失。父親平易近人。無論是年長還是年幼,平凡還是著名,貧窮還是富有,他都是同等相待。

父親有著旺盛的精力。在工作中,年輕人也往往無法跟上他的節奏和步伐。雖然他在六十二歲和七十六歲時兩次退休,但其實他從未停止過為佛教服務。他唯一的假 期是在一九九四年赴美國馬里蘭大學參加我的博士畢業典禮。但即便在這短暫的十多天裡,他仍然通過電話處理工作上的事務並前往洛杉磯佛光山與著名的星雲大師 見面。

父親的生活非常簡樸。曾有這樣的一件逸事,香港的覺光大師注意到他幾乎每次會面時都穿著同一件外衣,所以就特地為父親選購了一套品質很好的西服。自此以 後,父親才開始對穿著加以留心,有時候也在衣服上花一點錢。父親自己的財產,就是他書架上的書報、工作的文件和記錄、公務往來的信件、以及諸多的感謝信和 獎狀證書。

父親相信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給予而不是接受。他總是盡其所能地資助貧窮而有前途的佛學學生,幫助生活上遇到困境的人。經常為殘疾人、孤兒、自然災害慷慨捐贈。他去世後,許多普通人都來表達對父親的思念之情,他們忘不了父親曾經給予的關懷和幫助。

父親關心他人總是細緻入微。不但安排照顧老年僧侶,並提醒年輕人:老法師是寺廟裡的真正財富。父親重視培養年輕一代。他理解全球化所帶來的變化和在佛教及 文化的不同領域內展開國際交流的重要性。他資助閉關的法師,幫助留外的學僧,支持去海外拓展弘法事業的法師。人們在遇到困境和煩惱時常會找他,甚至像家庭 矛盾這類事情。大家都親熱地稱父親為「王師傅」。

三、父親的夢

父親雖然在管理和協調工作方面嘔心瀝血操勞了一生,並為佛教作出了公認的貢獻1,但他心中始終有一個夢想。假如生活曾給過他應有的機會,我想他會是一個傑出的學者,優秀的教授,多產的作家。令他安慰的也許是他的夢終究是在兒女的身上得以實現。

父親出身於一個貧寒而勤勞的農民家庭,幼年時祖父母便把他送進一座寺廟。解放後,他在上海佛學院學習並在玉佛寺弘一圖書館做管理。他勤奮攻讀夜校並取得了 會計學的大專文憑。六十年代早期他開始學習英語以便能在接待外賓時用,到文革期間才不得不停止。早在十九歲時,父親從一場幾乎奪去生命的重病中倖存下來, 右腿從此殘疾了。受社會觀念的影響,有人曾因此反對讓父親接待外賓和出國。明暘法師據理力爭:如果美國總統可以是殘疾人,王居士為何不能參加出國佛事團? 父親身雖殘,工作效力卻極高。

父親酷愛知識,閱讀廣泛,文筆優美。他還是一位頗具天賦的業餘書法者。

幾乎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個手藝不錯的廚師。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每逢周日,我和弟弟從大學回到家中時,父親總會給我們預備一頓美味可口的晚餐。正如弟弟在悼詞中所說的:那些日子是我們全家最美好的時光。

四、童年的回憶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遭受自然災害生活非常艱難,許多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定量配給。父親的收入由母親仔細地平衡家庭所需。我們家在家裡為一家小廠裝配髮夾, 得以微簿的貼補。母親學會了為家裡的每個人剪髮和縫製衣鞋。家中所有物品都一定要小心使用,壞了便設法修理,絕不隨便丟棄。

清貧的生活很容易就減弱了我們對物質的欲望。記得小時候我曾想要一雙白色球鞋,但從未向父母提出過,因為我心裡明白這並不是必需的。後來,我用自己的薪水買了一雙,才認識到,物質並不能給我帶來精神的滿足。

每當家裡略有餘錢,父親就會去書店。多年下來,書架上積累了不同種類的書籍,這代表了父親心目中真正的財富。母親不讓我們放學後在外面玩耍,我們就在父親的藏書裡尋找快樂,讓心靈隨書本遨遊。父親也會抽空和我們探討閱讀過的書。這是他培養我們求知欲和自學能力的方法。

父親和母親都希望我們成為有學問而善良的人。父親更注重我們的體格健壯。有一個夜晚,我從睡眠中醒來,無意聽到父母正在為是否讓我們學游泳而爭論。母親因 她工友的兒子不幸溺水而為我們的安全擔憂。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說服母親是不可能的。他們討論了很久,我很快又進入了夢鄉。沒想到那個周日的下午,他們便 帶我們去買游泳衣了!我的是大紅色的泡泡游泳衣,尺寸偏大些;母親還為我手工做了一頂游泳帽。這件泳衣和這頂泳帽我直到三十多歲時還在使用。父親買了《怎 樣學會游泳》的書給我們。後來,我居然在幾次業餘游泳比賽中得了獎!

在我小學六年級時,文化大革命在中國爆發了。所有的正規教育都停止了。在十六歲那年,上山下鄉轟轟烈烈,我被安排到東北的一個農場。當火車載著成百上千名 中學生緩緩駛離上海站時,送行的人們跟隨著向前走動。月臺上的父親,臉色蒼白向我不斷地揮手告別。母親未能去火車站,當我們早晨從家中出發時,她幾乎昏倒 了,弟弟就在家裡陪母親。三天後,我們這些「知青」終於到達了黑龍江的一處陌生之地,開始了新的生活。在這之前,我從未離開過上海。深知父母會非常擔心, 所以到達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寫家信,描寫我的旅程和新的環境,還保證不會忘記他們臨行的囑咐。約兩周後,我便收到了父親的長長回信。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 信件便成了我們之間的橋樑。

八年之後,中國恢復了高考和高等教育。一個失去了很久的讀書機會終於回來了!然而我們都離開學校很久了,迎考對我而言也意味著補學初高中的知識。父親立刻 將他書架上的有關書籍郵寄給我,並在書店為我排隊買新發行的數理化書。當時弟弟在上海的一家工廠做工。我們姐弟倆在黑龍江和上海兩地分別努力,白天工作, 晚上學習。兩人都考上了大學,後來還讀了研究生,我在美國勤工留學獲得了博士,弟弟也讀完了復旦的在職博士。父親說參加我和弟弟的博士畢業典禮是他人生中 最快樂的時刻。母親更是為我們的成績自豪。今天,我和弟弟都是大學教授,一個在美國,一個在中國。我們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父母的始終如一的要求、期待、關 懷和幫助。

五、永恆的愛

如今,在生命裡的每一天,我都深深地思念著父母親,感謝他們在我心上播下的善良的種子和珍貴的人生價值觀。我曾做過各種各樣的計劃,要照料好他們的晚年。 我渴望著和他們共用更多的時間。不幸的是,母親在六年前去世了,父親也在去年離開了我們。回顧往事,雖然他們在我們的童年時候要求特別嚴格,他們確是當之 無愧的世上最好的父母,我心中真正的英雄。今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他們仍然為我引航。我會經常聽見他們的聲音和教誨。在我感到精疲力盡的時候,對他們的 思念足以給我力量。當我面對艱難困苦時,從他們身上學來的原則給了我勇氣。一年來,我和弟弟一直在幫助父親去做一些他未能做完的事。父母為我們所做的犧牲 和給我們的無條件的愛,是永遠報不完的恩。我們唯一能做的是繼續致力於人道主義和佛教實踐—就像他們那樣。

注: 英文版原文完稿於2006年父親節 (http://web.utk.edu/~peilingw/Tribute/);孫子王一飛初譯原稿。現文經刪改於2007年2月14日定稿。

1、《上海佛教》,106期, 2006年3月。 《香港佛教》,551期,2006年4月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51/551_main.html)

 
 
先父王永平居士往生周年祭文

維公元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日 歲在丁亥 節屆驚蟄 先父王永平居士往生已歷一載 其兒女晚輩好友同事暨護法檀那 親臨拈香 道場肅穆 諸善垂目 眷眷念想 不絕如縷

先父原籍江蘇海安縣 西元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日乘緣臨世 公元二零零六年三月六日塵緣了斷往生西方 先父一生愛國愛教 護法助僧 功德圓滿 惠及道友 恩澤兒女

在場諸善 清淨心念 恭祭先尊 嗟乎

先尊大人 清聽在上 聖凡異路 倏忽一載 兒女思念 情不能已

今備素供 聊寄感懷 尊躬教養 恩重如山 晚輩勉力 難以報答

念尊一生 感慨萬千 幼歲艱難 家境貧寒 寄養寺廟 童蒙初啟

少年立志 意向堅定 隻身赴滬 拜師求學 震華上人 引為弟子

勤奮鑽研 才華初露 師徒相得 情同父子 是尊之幸 是尊之榮

時乖運蹇 忽染重疾 生命垂危 恩師焦急 幸遇馬氏 慷慨救援

轉危為安 腿留殘疾 噫唏善哉 吾父得存 佛助自強 斯為證信

光陰荏苒 恩師示寂 悲不自勝 發奮繼學 弘一書館 精神家園

四九巨變 叢林僧散 去寺還家 訓蒙鄉童 腿殘堪憂 終難跋涉

心系佛門 回返學院 同仁相助 經理庫房 晝擔事務 夜讀會計

學貴堅持 毅力超群 學以致用 財務簿記 玉龍經濟 步入正軌

文革爆發 國運頓變 寺院淪落 史稱浩劫 臨亂不懼 忍辱負重

護妻攜幼 共操家務 印花品廠 十年工人 年年先進 工友欽佩

位卑憂國 心存理想 七六春來 意氣風發 兒女考學 歡欣無比

龍華迎新 歲在八二 寺廟恢復 百廢待舉 明暘住持 盛情邀請

困境受命 英雄本色 感佩國策 崇敬圓明 輔佐大師 矢志不渝

一窮二白 重起爐灶 舉步維艱 含辛茹苦 櫛風沐雨 席不暇暖

山重水復 信心不變 會商政府 柳暗花明 收回失地 談判有方

修建殿宇 精心籌劃 重塑佛像 延請方家 再整法事 海內第一

擴建僧寮 常住安居 興辦僧學 遠慮將來 弘揚佛法 依明行止

護法助僧 善緣地方 基業底定 善信雲集 龍華興旺 僧俗鼓舞

時代前進 外交頻仍 創建賓館 又承重托 籌款基建 千辛萬苦

通貨膨脹 巧婦無米 幸賴中行 扛鼎之力 一朝落成 甘苦自知

素齋烹飪 國賓嘉許 接待有序 來客稱道 千年古剎 並呈新貌

出任佛協 團結諸山 溝通歧異 化戈為帛 上海佛教 融洽穩定

出訪異域 胸懷國家 宣講政策 真誠恰當 海外佛友 疑慮冰釋

愛國愛教 終生恪守 一身正氣 兩袖清風 謗而無怨 是呈佛性

謙遜親切 如送春風 助人於難 惠及貧士 慈心昭昭 溫暖人間

懿歟盛哉 尊之功德 筆拙言滯 難以備述 人心俱在 法秤自存

時入晚年 內室染屙 救治無方 既憐且痛 悉心呵護 恩愛感人

先尊勞苦 從無安逸 劬勞不息 兒女心酸 今在何方 可有悠閒

不肖在此 仰禱菩薩 祈願先尊 佛心歡喜 不舍有情 乘願再來

伏惟尚饗

佩玲 德峰 涕泣再拜 二零零七年三月六日

 
 
勝記專營海產放生
◎余江強

十 年代初,有漁民在大澳打了一條大龍躉,重達四百斤,賣給當時在屯門從事海鮮買賣的徐勝。消息傳開後,這時有人動了慈悲心,著人把龍躉買下放回大海。此人叫 許成彪,是個虔誠佛教徒。徐勝見他一片善心,把原本可叫價的四萬元降至兩萬二成交,要十多人才搬得動的大龍躉最後避過屠刀,徐勝更協助把大龍躉送回大海, 兩人亦由此結緣並成為「放生拍檔」。

隨著香港佛教善信增加,在大家輾轉相告之下,徐勝的漁船一次又一次從事放生活動,自九一年退休後徐勝索性專營海產放生,添置兩隻大型放生船,造價二百三十 萬,分坐六十和九十人。船上設備齊全,佛旗招展,祭壇的觀音像、花果供品、香爐、灑淨器具、放生經文、音響等一應俱全。不用佛教徒自行張羅和準備。徐勝 說,一年到晚都有放生活動,有時一個月接連多次,基本都是香港的佛寺、佛教團體舉行的放生活動。「很多喇嘛來香港都喜歡到海中放生,大概他們見山多過見海 吧!」在徐勝記憶中,近期最大型的一次放生是花了五十多萬元,把一萬五千斤各式海產送回大海裡。而電影《黑社會以和為貴》的導演杜琪峰和演員古天樂、任達 華等也曾坐他的船放生,報紙娛樂版的報道和當日拍下的照片,勝記珍而重之用鏡架鑲起置在船尾。

勝記每當接到委託找海產放生,便到屯門海鮮檔搜羅,由龍躉、鯊魚、青衣、鬚眉以至泥都有,品種視乎當日供應情況,有時一口氣花幾萬元,接連掃光好幾個海鮮 檔。海產買好後便用貨車送到放生船的魚倉備用,佛教善信齊集便驅船出海,到適當的海面便下錨停泊,舉行過佛教儀式,大家便輪著把海產放到海裡。勝記的放生 船更體貼地造了一個滑梯,方便善信把海產由滑梯送進海去。徐勝表示,海產放生要真的放生,要有適合的環境和地點,尤其要注意附近有沒有漁船。他指在將軍澳 海面,常有人見有放生活動,早早放網下海,「你放我取」,實在不好。

七十四歲的徐勝說,香港專營放生的漁船並不多,除了他的勝記外,在西貢也有一海鮮檔辦放生,但祇是副業。而勝記每次出動都要請多幾位退休夥記協助。子女也 勸他不要這樣勞心勞力。自己雖然沒吃長齋,但篤信佛教的徐勝堅定地表示,會繼續做下去,直至身體不行才會停止。事實上,徐勝自從專營放生善業,自己心境開 朗,身體更健康!

 
 
留住唐風
◎胡展奮

陽春三月,到處是鬱勃的新綠,看沿途鶯飛草長,但知去嘉定南翔,渾然不知留雲寺。

遙遙望見山門了,同行的不禁都微微吃驚:飛簷遏雲,危閣流丹,梵宇嵯峨,招提巍然,泱泱然一派大唐氣象!

山門為盛唐風格的牌樓式建築,單層三開間,黛瓦、粉牆、朱門,青銅獅、須彌燈對稱分列兩側,大雄寶殿,氣勢崔巍,三世釋尊、千手觀音、文殊、普賢妙相莊 嚴,兩翼廡廊,花木扶疏,整體建築風格一如鳳凰振翼,白鶴亮翅,可歎我們久居滬上卻孤陋寡聞一至於此,但知龍華、玉佛、靜安諸寺,不知近郊還有如許大浮 圖!

接待我們的留雲寺住持慧禪法師說,參觀留雲禪寺,首先留意一個「留」字,第一層解釋就是留住唐風。

雖說「天下叢林相似多」,但留雲寺就是與眾不同,最搶眼的就是「鐘鼓樓」。

那是一個兩層結構的飛簷高臺式建築,下為方錐形的梯形高臺,上為飛揚四角攢尖頂,高聳俊逸,曠達倜儻,儼然一位頭戴高古唐冠的偉岸男子,駕著盛唐的雄強之風,自天外飛來,輕輕落在白鶴起舞的寶地——南翔。

留雲寺是一組唐代風格建築,其鐘鼓樓應該是一對傳遞千年唐韻的「明眸」,然而國內能視證實物的唐代建築實在是鳳毛麟角,值得慶倖的是,聞名中外的敦煌壁畫 仍然保留著大量的唐代的建築壁畫,比如莫高窟第217窟的經變畫就對唐代的建築作了非常詳盡生動的描繪,總設計師俞宗翹先生就是從壁畫上的「宮城角樓」獲 得了靈感,又進行了再創造,創新不逾矩,仿古不泥古,凡來朝佛者,先到鐘鼓樓,無不扼腕頓顙而登,顧盼流眄,流露出見所未見的欣喜心情。

留雲寺的第二層寓意是「雲翔四海,根留祖庭」。據說原本建在上海老城廂的「留雲禪寺」被日軍侵華的「8·13」炮火所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四眾弟子要求 恢復留雲寺,時有身居臺灣的留雲寺第六代傳人悟明長老奔走海峽兩岸,要求恢復原留雲寺建制,但由於當時留雲寺舊址人煙稠密,動遷非常困難,所以上海市佛教 協會決定在南鄉鎮雲翔寺舊址重建留雲寺,所謂「雲翔古寺留祥雲」,是以兩寺合一,天作之合,取其「雲翔於四海而根留祖基」之意。

漫步在大雄寶殿之前寬廣的禪庭,頓覺佛門之上的天際特別藍,而且高曠,四顧飛閣流丹,梵音繚繞,不僅令人追思大唐遺響,還容易使人聯想日本大量的寺廟和留雲寺的驚人相像。

日本民族是幸運的,他們恰好在中國歷史最強盛的唐王朝派出十多批「遣唐使」,最多一次達六百人,全面學習了中國的生產技術、哲學歷史、政治經濟制度、文學 藝術、建築技巧和生活習俗,又恰好在晚唐中國漸入衰境的894年及時中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即令是「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他們也得到了漢唐文化中最為 精萃的營養,並且受惠千年。

其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歷史拐點,便是西元753年鑒真東渡的成功,佛教開始在日本廣泛傳播,所有的寺廟幾乎無一例外地仿造大唐規制。

唐風之偉,可謂甚矣,留雲禪寺,其為繼歟?

願唐風浩蕩,繼往開來!

 
 
禮佛禪意深深許
◎聆鍾

華 五千年文明,號為禮儀之邦,禮在中國文化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自古有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禮是規範性的行為標準,禮儀創造了中華一統文 明。孔子強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是認為,刑法祇是一種強制的約束,是不得已而為之,禮才能從根本上 規範人的內心,提升人的精神世界,德治是靠禮來實現的。

禮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嚴格的規定性,禮節、禮貌是禮的外在表現,其內在要求是鍛煉人的一種內心反省精神。敬畏、知恥、明榮辱等,都與禮有密切關係。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兩千五百餘年,在長期與中國傳統文明磨合、融會的過程中,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佛教文化,其突出的特點是強調佛法對於人生修養、人生品格的 作用,將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特別是中國禪宗,提倡「饑來吃飯困來眠」,「不風流處也風流」,使奇特還原於平常,至味回歸於淡泊,將悟境化作開單展 缽、拈匙把箸的日用。禪宗明心見性之禪悟體驗,表現為一切現成的現量境,無住生心的直覺境,涵容互攝的圓融境,隨緣任運的日用境等境界之中,這種種境界, 處處體現著禮的精神。

佛教認為,一個人要真正遵循禮,要發三種心。第一要發羞恥心:「貪、嗔、癡是我們的恥辱」。所謂「知恥近乎勇」,就是要我們瞭解自己的過失,主要是貪、嗔、癡「三毒」,千萬不可「認賊作父」,而且要發起羞愧心,努力效法聖賢,進一步把這些不良的習氣革除。

第二要發敬畏心:語云:「人在做,天在看」。我們所犯的過失雖小或者即使別人沒有發現,但是因果不昧,祇要因緣成熟,必然要承受苦的果報。況且「因小果 大」、「一因多果」,「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千萬不能忽略一個小小的惡念、惡行,因它所產生的影響,有如河堤之崩潰,必起源於小的缺 口,其後果往往是無法加以衡量的。所以我們對於自己小的過失,也都要存著戒慎恐懼的心來改過。

第三要發勇猛心:一個人之所以有了過失而不肯改,多是因循退縮,得過且過;須知改過,貴在發奮振作,當下就改,不能拖延等待。小的過失,有如芒刺在肉,要趕緊拔掉;大的過失,要像毒蛇咬到手指,得趕快切掉手指一樣,不可有絲毫猶疑延遲的念頭。

有了這三種心,才能夠「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為甚麼禮佛、拜佛有如此大的功德?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佛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禮佛能使我們保持覺性不斷, 伏住貪、嗔、癡的煩惱,隨時充滿法喜,況且念佛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所謂「求人不如求己」、「拜佛是拜自己的佛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的第一大願 即是「禮敬諸佛」,常不輕菩薩見到任何人都頂禮三拜,不敢輕視一切眾生,對於一切眾生與佛一樣的恭敬。在禮佛之中,恭敬心自然增長,修一切恭敬。祇有當我 們對人對事對物都如對佛那樣的恭敬,以誠敬心去待人接物,這才是真正禮佛。

星雲大師還以一個他親眼看到實例,教導我們何為真正的禮佛,他說:我們到寺廟去禮佛,有時候帶了些鮮花、水果、餅乾等供品,來到壇前一看,啊!佛祖前面已 經擺滿了別人的供品,有人就把別人的擺到一旁,把他的擺在正中間。這樣的做法,佛菩薩會喜歡嗎?還有人到寺廟去誦經、超度,立了個牌位供在那裡,隔天一 看,啊,別人的供品擺了一大堆,擺過界了,你馬上心裡不高興:「怎麼可以把你的供品擺在我供的牌位前面呢?」就把他的再挪回去,這樣的做法,佛菩薩會喜歡 嗎?其實,供養禮拜諸佛菩薩,都在虔誠一念上,祇要你心到,放在哪裡都一樣。分別你我,爭位搶置,不但不是佛教徒應有的做法,而且是一種既損人也不利己的 病態。

由此可見,禮佛的內涵非常深廣,禮佛包含著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大智慧,禮佛充滿禪意,禮佛禪必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為我佛子發揚光大!

 
 
知禮明禮頌和諧 愛國愛教作奉獻
——大型禮佛文化節在廣東省惠州市舉行

◎誠信

「五一」黃金周期間,由廣東省惠州市宗教局、惠州市佛教協會主辦,博羅禮佛禪寺承辦的大型系列禮佛文化節在廣東省惠州市隆重舉行,為節日的惠州增添了喜慶 色彩和祥和氣氛。文化節以「禮」為核心,以「愛」為基點,突出和諧社會構建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兩大主題,緊扣嶺南文化特色,突出佛教慈悲、智慧、平等、 奉獻的精神,歡快熱烈,緊湊務實。

以「農禪並舉、愛灑人間」為主題的「僧人愛灑新農村——新世紀、新佛教、新農村」啟動儀式於五月一日上午隆重舉行,拉開禮佛文化節的序幕。這項為期兩個月 的活動將以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宗旨,體現佛教慈悲愛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召全社會佛教信眾將愛心灑向新農村建設,所籌資金全部用於 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設立「新農村建設特別貢獻獎」,嘉獎對本次活動有突出貢獻的企業與個人。

自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二日召開的禮佛學術論壇,體現著文化節濃厚的學術氣氛和高層次的追求。來自國內和港臺地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名山名剎的六十餘名專家 學者、僧尼居士,同集惠州,研討佛教禮儀文化對於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著名學者樓宇烈、方立天、陳洪教授以及海濤、學誠法師等在大會上作了 精彩發言。與會專家一致指出:禮乃民族之魂,文明之光,佛教文化中處處體現著禮的精神,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發揚光大。與會學者和僧眾還圍繞著佛法與和諧精 神、佛教慈悲觀、佛教戒律與禮儀、誠信知禮的現代價值和內涵等專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博采眾家之長,羅列萬禮景象」的「萬禮長卷」活動構思新穎,寓意深刻。在博羅禮佛禪寺觀音山長廊中,一幅上千米長的畫卷吸引著來賓和遊客們的目光。經文 化節組委會精心徵集和組織,形成了這幅來自海內外數百名書畫名家和愛好者之手、體現著「萬禮一心」精神的藝術精品。長卷由大小不同的10000個「禮」字 組成,不同形式、不同風格、不同字體的「禮」字構成一幅壯麗的畫面,其中既有傳統書法藝術,也有剪紙、彩繪等民間技藝,充分體現著當代社會、不同階層的人 們對「禮」的呼喚,對「禮」的頌揚。據悉,文化節後,還將公開出版《萬禮長卷》畫冊,將這幅藝術珍品永久保存、傳播久遠。文化節上,來自遼寧的被譽為「中 國撕紙第一人」的民間藝人許會春,還在現場進行了撕紙表演。在一方長達100平方米的黃紙上,一口氣徒手撕出一個大大的「禮」字,精彩的表演博得現場陣陣 掌聲。同期舉行的佛教書畫藝術展,特邀書畫名家現場獻藝,舉行義賣活動。

禮佛文化節上,旅美華人、慈善家楊洪居士以及界詮法師、海濤法師、等在禮佛禪寺作了大型佛法講座,將佛法真諦傳播四方。「淨化心靈,感悟人生——寺院生活 體驗活動」讓緊張忙碌的現代人體會到寺院中的那份寧靜和安謐,對身心修養大有益處。「禮佛禪寺素食文化節」則讓現代人體驗到關愛生命,反思自我、回歸自然 的精神。由寺院提供餐具、材料和菜譜,親身動手做上一份清淨素食,全家圍坐,品嘗一番,別有風味。「同植萬棵菩提樹」活動以美化家園、保護環境為宗旨,引 導廣大信眾共植菩提園、認種菩提樹,在植樹造林的同時,也在自己的心靈中灑下一顆福德無量的菩提之種。「傳燈祈福法會」上,來賓和遊客手捧象徵光明和智慧 的蓮花燈,組成一道明亮、壯觀的心燈長陣,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之丁亥年新春團賀已於二○○七年三月十二日(農曆正月廿三日)星期一下午六時,假座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三樓禮堂(銅鑼灣東院道11號)舉行,此項活動輪值由佛教主持。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之各宗教領袖發表新春賀詞。致賀詞之宗教領袖分別為:

1、佛教: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

2、天主教: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陳日君樞機

3、孔教: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博士

4、伊斯蘭教: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 脫志賢先生

5、基督教: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 蘇以葆主教

6、道教:香港道教聯合會副主席 吳耀東先生

香港六宗教領袖藉新春佳節衷心祝願信眾及香港市民新年吉祥及平安健康,並鼓勵大家在新一年努力學習、充實和提高自己,共同發揮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共同為香港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當天出席嘉賓及宗教領袖逾越二百多人,氣氛祥和,場面熱烈。

時值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定於今年六月十六日在灣仔會展金紫荊廣場舉行「六宗教同仁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祝願大會」,並已成立籌委小組正密鑼緊鼓地開展有關工作,待在適當時間會向各傳媒朋友公佈當天慶祝情況。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請電2574-9371向秘書處召集人區潔名先生聯絡。

大埔定慧寺主辦

啟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百零八永日法會

恭請本寺方丈上初下慧大和尚主持灑淨儀式

法會日期:2007年5月1日至8月18日

(農曆三月十五日至七月初六日)

法會時間:上午9:30至11:30

(午膳敬備山蔬結緣)

法會期間設置延生消災位,往生蓮位,並設供齋香油花果功德,願各界善信隨喜參與,祈望各位居士發心贊助,慈悲喜捨,功德無量。

查詢電話:2656 2515 / 2652 1571

傳真:2650 0865

地址:大埔馬窩村53號定慧寺

法會所有功德淨資,除法會開支外,餘下淨資將撥出重修定慧寺用途。

蓮池寺舉行

藥師萬燈護摩祈福供養法會

二○○七年二月二十五日(農曆丁亥年正月初八日),為祈求:世界和平、九橫永卻、福壽長生、遂心如意、二世欣求、皆悉成就。

旭日集團偕同佛教唐密持明密咒院、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在香港大嶼山昂平蓮池寺,舉行了一場藥師萬燈護摩祈福供養法會。

我佛慈悲,必可成就藥師十二上願,本次法會由佛教唐密持明密咒院院長陳精文上師(法號生寄偉瑟喇嘛『意譯佛光普照』)主持。

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集團及分公司領導鮑仕基、鄒慶平、張慧儀、馮亮、林長泉、鎮安集團領導李逢樂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楊氏家族、員工代表、以及各界代表等,共三百多位善信參加了此次活動。

密咒院

奉獻愛心 啟航生命

——救助河北農村特困大病患兒慈善募捐啟事

據河北省衛生部門普查:河北省境內每年新生兒童七十多萬,其中患先天性心臟病者佔7%,即每年有五千多嬰兒帶著缺損的心臟降臨世間。其中80%的幼兒通過 手術治療可完全康復,手術費用平均每人三萬元,但目前有三分之一的患兒因家庭貧困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最終導致死亡。也就是說:燕趙大地每年新增一千多以缺損 的心臟艱難喘息的幼兒,他們的生命之舟在起航時就拋錨了!他們嘴唇發紫,面頰發紅,痛苦的眼神期待著我們的幫助!

為此,河北省佛教協會(及柏林禪寺)、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河北省紅十字會聯合起來,緊急行動,發動社會各界奉獻愛心,籌集善款,建立「河北省農村特困大 病患兒救助金」。此救助金由三方共同監管,全額用於河北省境內農村特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及部分白血病患兒的手術治療。

二○○七年五月八日晚,在石家莊國際體育中心,河北省佛教協會、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河北省紅十字會將聯合主辦「愛與心相連」大型慈善義演晚會。屆時將有諸多演藝界明星聯袂登臺,呼喚人們奉獻愛心,讓那些拋錨的生命之舟重新啟航!

柏林禪寺已從河北省紅十字會獲得授權,為此項目籌款。我們真誠呼籲廣大佛教徒、社會愛心人士發揚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的精神,奉獻心力,挽救生命。「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莊嚴生命的功德之塔,現在可以建造了!

捐款說明:

1.柏林禪寺所募集的善款,最後將集中轉至救助金專用賬號;

2.企業和個人所捐款項皆可由河北省紅十字會開具發票,其中按規定免除所得稅:

3.所募善款及慈善義演收入將全額用於救助患兒。此活動宣傳推介費用由三家主辦單位均攤,   

 救助項目落實費用將由河北省政府支持;

4.凡捐款10萬元人民幣以上者,將在五.八「愛與心相連」大型慈善晚會被邀上臺,獲頒証書

 及紀念杯;

5.河北省紅十字會項目咨詢電話:0311-85989809(高繼芳)

6.河北省佛教協會咨詢電話:0311-83016985

7.趙州柏林禪寺咨詢電話:0311-84927902(耀慶),84927167

網上查詢: http://www.bailinsi.net http://www.zgfj.cn(中國佛教網)

柏林禪寺匯款賬號:365001040011063.開戶行:中國農業銀行石家莊平安支行.戶 名:柏林禪寺

郵局匯款:河北省趙縣柏林禪寺崇大法師收(郵編:051530)(注:留言欄中請注明用途)

五.八「愛與心相連」大型慈善義演晚會

1.晚會一個月前敬請關注詳細海報介紹; 3.晚會承辦: 中國河北電視台衛星頻道
2.晚會主辦; 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   中國趙州柏林禪寺
  河北省佛教協會   大渡網
  河北省紅十字會 4.慈善義演收入將全部用於患兒手術治療。

 

惠州佛教與香港佛教開展

「愛國、愛港、愛教、愛和諧」聯誼活動

為貫徹省佛教協會部署的「一十百千萬行動」,宣傳惠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宣傳惠州發展環境和市委、市政府有關構建「和諧惠州」的工作部署,凝聚香港更多的 愛國愛教群眾,動員一切積極力量,參與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惠州的快速發展,惠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促使並協助市佛教協會與香港佛教共同開 展「愛國、愛港、愛教、愛和諧」聯誼活動。

三月十八日,惠州市佛教協會與香港佛教護生會在香港舉行了「惠港佛教『愛國、愛港、愛教、愛和諧』聯誼活動啟動儀式」暨海上放生法會。我市佛教協會正、副 會長及部分副秘書長組成的訪問團、香港佛教部分法師、香港佛教護生會董事會成員及一千多名佛教信眾參加了啟動儀式。在啟動儀式上、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朱 瑞華介紹了惠州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人文、自然環境,以及開展這次活動的重要意義;市佛教協會會長釋妙峰法師和香港佛教護生會總幹事胡國燊居士先後作了熱情 洋溢的發言。啟動儀式後,舉行了海上放生法會。

在港期間,訪問團一行拜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惠州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楊釗居士和《香港佛教》雜誌主編秦孟瀟居士,與他們探討了惠州佛教的辦教方向和工作目標。 訪問了香港志蓮淨苑、西方寺、妙法寺、佛香講堂、佛陀教育協會等佛教活動場所。受到香港佛教界人士的熱情歡迎,西方寺永惺長老、寬運方丈和妙法寺修智方丈 等佛教界知名人士與訪問團深入交流了寺院建設、道風建設和管理經驗,他們表示,惠州毗鄰香港,兩地有著深遠的地緣、人緣、佛緣,惠州佛教協會這次成功組團 訪問香港,是雙方加強友好互動往來的良好開始,通過友好互訪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惠港佛教的交流溝通,將會增進香港佛教信眾瞭解祖國改革開放的成就,瞭 解惠州良好的投資環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愛國、愛港、愛教、愛和諧熱情。訪問團還向拜訪的宗教界人士和交流的佛教活動場所贈送了錦旗和紀念品。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