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64期
2007年5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吉祥滿香江 勿忘殊勝緣
慶祝佛誕
慶祝佛誕大會節目表
分區慶祝佛誕(2007)活動一覽表
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郭德才
佛是平常心 ◎劉 永
佛陀的人間情懷
——讀陳兵博士《佛陀的智慧》有感
◎江愛華
簡述各地慶祝佛誕的方式 ◎理 方
佛教音樂是度生法門
——祝賀佛誕節獻演《神州和樂頌香江》
◎覺 真
皈依典禮
香海正覺蓮社主辦佛教梁植偉中學
創校二十週年皈依典禮
良圃善根苗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
皈依典禮有感
◎劉啟智
新春紀賦
迎春花開了
——丁亥新春紀賦前言
◎高志其
禪境趣談
五祖傳法 ◎秦孟瀟
世出世法
無盡燈 ◎楊 釗
慈善事業
慈善服務大眾 愛心溫暖人間
——覺醒法師與上海玉佛禪寺的
慈善公益事業
◎曹曙紅
興建道場
北國邊陲寶安寺 ◎釋昌明
緬懷大德
和諧文化的先行者(上)
——紀念趙樸初誕辰一百周年
◎俞朝卿
參訪寺院
雲翔古韻 ◎倪超英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吉祥滿香江 勿忘殊勝緣

年一度的慶祝「佛誕」(農曆四月初八)又來臨了,今年是佛曆二五五一年(二○○七),時值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佛聯會及香港各佛教團體以及社會各界正在積極籌備多項盛大的、隆重的慶典活動。

首項慶典將於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佛曆2551年慶祝佛誕大會」,其中包括「佛誕開幕及浴佛典禮」,「神州和樂頌香江」,「萬 人皈依典禮」等多項大型佛教法會。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七月一日期間將舉行「祖國和平頌鳴鍾慶典」,以及在國慶期間的「世界佛教高峰論壇」。

這諸多的節日慶典,不僅是香港上百萬佛教信眾的活動,更是屬於全港民眾共同擁有的節慶,全港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氣氛,普天同慶,四海歡騰!今天我們懷著對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的歡喜日、對「佛誕」紀念的法喜日,同時我們要懂得「感恩」。

記得十年前的七月一日(一九九七年),本港佛教界舉行隆重的、史無前例的「祈福大會」——百萬佛子迎回歸,香港恢復了民族地位的尊嚴,又恢復了宗教地位的 尊嚴,在英殖民統治時期,「佛教」在宗教地位上受到不公平對待;「洋教」有豐盛的節日,而佛教連「教祖誕辰」都未能獲得「公眾假期」,這是厚此薄彼的殖民 地政策所致。香港回歸了,覺光大師幾十年不懈爭取的「佛誕公眾假期」得到了香港特區政府的批准,這充分體現了特區政府對宗教信仰自由的平等。

自從一九九九年香港特區政府公佈「佛誕公眾假期」以來,香港佛教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信仰佛教的人數越來越多,當然這一變化不是偶然出現的,而是有它的歷 史文化背景,佛教傳入香港有一千多年歷史,可以說已深入民心。由於佛教具有「契機」教化的特色,不拘一格,能適應各類眾生的需求,故能吸納更多的「有情眾 生」,佛家稱之謂「圓融無礙法門」,佛教是最民主、最自由、最平等的一大宗教,社會上還有許多顛倒迷惘的眾生,我們必須要喚醒他們,去掉貪、瞋、癡的業 障。藉著「佛誕公眾假期」,我們佛教徒「浴佛」時,是潔淨身心的機會,自修福慧,啟迪智慧。

「佛誕」不僅是一天公眾假期,它具有洗滌人心,匡導正風的積極意義,若能將「佛誕」意義廣為提倡,令眾生理性的覺悟,去惡向善,化煩惱為菩提,建立人間淨土。

 
 
香港佛教界慶祝佛誕
暨香港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
佛曆二五五一(2007)年慶祝佛誕大會

日期 : 佛曆2551(2007)年5月24日至27日歲次丁亥四月初八至十一

地點 : 香港灣仔港灣道一號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新翼5/F大會堂

 節 目 表

日期

節目內容

5月24日       
四月初八
星期四
佛誕日

下午3:00-4:30

佛誕開幕及浴佛典禮

晚上7:30-9:00

懺摩

5月25日       
四月初九
星期五

晚上7:30-9:00

神州和樂頌香江

5月26日      
四月初十
星期六

上午9:30-11:00

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

下午3:00-4:30

萬人皈依典禮

晚上7:30-9:00

懺摩

5月27日    
四月十一
星期日

上午9:30-11:00

佛誕普佛

晚上7:30-8:30

傳吉祥燈法會

 
 
分區慶祝佛誕(2007)活動一覽表
區域 日期 星期 時間 地點 活動內容 查詢電話
離島

大嶼山
5月17日(四月初一)      至
5月24日(四月初八)
四 

上午9:00

下午4:30
大嶼山寶蓮禪寺 公眾浴佛、綜合表演


2985 5248

 

5月20 日(四月初四) 上午11:00 浴佛慶典
5月18日(四月初二) 

5月22日(四月初六)


下午6:00

下午7:00
講經開示
恭請
初慧老和尚、健釗長老、宏通長老
妙光法師、淨因法師主講
5月18日(四月初二)

5月24日(四月初八)


釋迦佛誕大悲法會
5月21 日(四月初五) 中午12:00

下午4:00
佛教筏可紀念中學
大嶼山 大澳 大澳道
浴佛典禮(恭請釋智慧大和尚主持)
公眾浴佛、贈送結緣福果
2985 5365
觀塘 5月22日(四月初六) 上午10:30    藍田啟田商場二樓 浴佛典禮、表演、公眾浴佛 2346 5162
西貢

將軍澳
5月23日 (四月初七) 上午10:30

中午12:30
佛教志蓮小學
將軍澳唐俊街一號
法師開示、傳燈、浴佛典禮、佛誕表演 2246 3959


長洲

4月~5月 長洲區 佛誕填色比賽 2981 0188
5月23日(四月初七) 下午2:00

下午7:00
佛教慧因法師紀念中學
長洲大興堤路25號
下午2:00至4:00 浴佛典禮
下午4:00至7:00 公眾浴佛
5月24日(四月初八) 上午10:00

下午1:00
公眾浴佛活動
5月 長洲區幼稚園 說說佛教小故事
荃灣 5月23 日(四月初七) 上午10:00

上午11:30
西方寺
荃灣老圍村
上供、浴佛、表演節目(二胡演奏) 2421 2580
屯門 5月5 日(三月十九日) 下午1:00

下午5:00
屯門卓爾居商場 浴佛、文娛表演 2462 3188
5月20 日(四月初四) 上午11:00

下午1:00
屯門大會堂 浴佛典禮
北區 5月12日(三月廿六) 晚上6:30 香港觀宗寺
粉嶺置福圍12號
傳燈晚會 2669 3578
5月13日 (三月廿七) 上午10:30

下午3:00
香港佛教界北區慶祝佛誕大會
「祈福香江迎佛誕 普天同慶祝吉祥」
沙田 5月18日(四月初二) 上午10:00

下午5:00
佛教覺光法師中學
沙田 沙角
浴佛典禮、遊藝表演、公眾浴佛
佛學書展、派發結緣品
2647 3737
港島 5月19日(四月初三) 上午11:00
|
下午4:00
佛教黃鳳翎中學
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
浴佛慶典、遊藝表演、公眾浴佛 2577 9485
葵青 5月19日 (四月初三) 上午10:00

下午3:00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
葵涌葵芳第五期
嘉年華會、攤位遊戲
身體檢查、公眾浴佛
2422 1747
東涌 5月19日(四月初三) 上午11:00

下午4:00
東涌逸東商埸 浴佛、親子活動、學校表演
攤位遊戲、素食
2432 2088
5月20日(四月初四) 下午1:30

下午4:30
東涌富東商埸 浴佛典禮、表演、攤位遊戲、展覽 2495 3507
大埔 5月20日(四月初四) 上午10:00

中午12時
佛教慧遠中學
大埔馬聰路六號
慶祝佛誕浴佛大會 2658 1833   2664 0833
九龍 5月19日(四月初三) 下午1:00

下午4:00
西九龍中心
深水欽州街37K
綜合匯演 2322 6915
5月22日(四月初六) 上午10:30

上午11:30
志蓮淨苑
九龍鑽石山志蓮道五號
團體浴佛
中午12:00

下午4:00
歡迎公眾浴佛
5月24日(四月初八) 下午1:00

下午4:00
歡迎公眾浴佛
元朗 5月20日 (四月初四) 上午10:30

中午12:00
香港普門寺
元朗水車館街70號地下
慶祝佛誕浴佛大會 2439 9929
下午2:00

下午5:30
歡迎公眾浴佛
5月21日(四月初五)      至
5月24日(四月初八)


上午10:00

下午17:30
歡迎公眾浴佛
 
 
佛教的產生與發展
◎郭德才

們知道佛教的產生,是以反對印度的正統宗教——婆羅門教緣起。原印度的婆羅門教把人分為四等,即四種姓:婆羅門(祭司)、剎帝利 (武士)、吠舍(手工業勞動者和農民)、首陀羅(服務行業的勞動者)。婆羅門教認為:前三種姓是再生族,他們可以參加婆羅門教。而首陀羅是一生族,這些人 沒有資格參加婆羅門教。另外,還有大量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所謂「賤民」,他們更沒資格參加婆羅門教。針對這種情況,佛祖釋迦牟尼提出了「眾生平等」的主張 並創建了佛教,大量的低種姓人及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很快都加入到了這個組織,使原始佛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到了迅速發展。

釋迦牟尼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5年——486年),他出生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位於今尼泊爾南部)。他的父親是迦毗羅衛國的淨飯王,母親 是天臂國無能王之女。但在悉達多降生後的第七天,母親卻因病逝世,故他是在他的姨母扶養下長大。悉達多天資聰慧而且勤奮好學,故淨飯王曾對他寄予了能成為 一統天下君王的厚望,並在成年後給他娶了拘利國天覺王之女阿輸羅為妻。然而,悉達多卻對國事和權位沒有一點興趣。悉達多雖出身於王族自幼就過著富貴的生 活,但他並沒有感到真正的幸福。當他看到人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痛苦,及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之後,悉達多很鬱悶,常常獨自一人靜思冥想。他認為 祇有能夠擺脫大眾痛苦,才是自己應該追求的目標。在這種思想的支配及引導之下,悉達多不顧家人的激烈反對,決心出家修行去尋找人生真諦。

悉達多最開始去的是跋伽婆仙人林,他在那裡剃髮後就與眾人做短期絕食似的修行。但當悉達多經過一系列折磨肉體的苦修後才意識到,僅以斷絕塵世欲望和追求個 體心靈的安寧,並不能悟解出人生真諦及擺脫痛苦。於是他又來到王舍城外的一棵菩提樹下,決心採用靜慮的方法獨自修行,並對自己發誓說:「不成正覺,不起此 座」。就這樣悉達多經過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終於悟得人生真諦圓滿得道。據佛經記載,悉達多在當初悟得的真諦是:人世的因果報應,是源於人的行為。而人的 種種行為,又是源於人的欲望。人們正是沒有斷絕自己的欲望,才流轉於生死輪迴的痛苦之中。而斷滅欲望並要擺脫生死輪迴,祇採用苦行的方法和不留戀世間的享 樂是不行的。而祇有走兩者中間的路,才是正確的修行方法。悉達多根據以上思想為基礎,提出了四諦說、十二因緣說和八正道等理論,並在他三十五歲那年創立了 佛教的教義。悉達多在得道後被教徒們尊為釋伽牟尼,意為覺悟者及釋伽族的聖人。他在恒河的中下游共傳教達四十五年之久,然而在釋伽牟尼八十歲時,終因長期 奔波勞累,而病逝於末羅國都城外的一片娑羅樹林之中。

釋伽牟尼在世時,他的說教主要靠師徒口授相傳,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記載。在他去世後為防止教義的的誤傳及流失,眾弟子在王舍城附近的七葉窟內舉行結集,對 釋伽牟尼的說教進行甄別、審定。教徒們靠相互憶誦佛陀所說過的教理,在得到大家的公認後就肯定下來並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據說參加結 集者有五百比丘,共結集出佛教的經、律兩藏,其中經藏主要記載的是佛陀的說教和事蹟;律藏是有關佛教僧團的一些戒律。

當第一次結集成功之後,教徒們又舉行過三次大的結集。而第二次結集是在釋伽牟尼逝世的一百年後,地點在吠舍離,共有七十比丘參加,主要結集的內容是戒律問 題。而第三次結集是在佛陀去世後的二百二十六年,結集的目的是對第一次結集的《阿含經》,進行重新會誦整理及批駁外道邪說。第四次佛教結集是在迦膩色迦王 執政時期舉行,地點在迦濕彌羅,共有五百羅漢參加。結集的成果是集釋三藏各十萬頌、九百六十萬言。而通過這四次結集,佛教的經典基本結集完備。

另外對佛教信徒來說,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出家信徒,男的稱謂比丘,女的稱謂比丘尼。未成年的出家者男的稱謂沙彌,女的稱謂沙彌尼,此四者合稱為佛教 「四眾」;另一類是居家信徒,男的稱謂優婆塞,女的稱謂優婆夷,合稱為居士。而在佛教的初期,佛陀是不收女弟子的。據說:扶養他長大的姨母多次要求加入佛 門,均被拒絕。後來還是佛陀的大弟子阿難說情,才得以入教。所以說,她的姨母是佛教的第一位女教徒。

早期佛教的教義主要為四諦說、十二因緣說、五蘊說和業報輪迴說幾種。而四諦說意為人生四大真理,既苦諦、集諦、滅諦和道諦。苦諦表明了佛陀對人生價值的認 識,他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變遷不息和無常的。而這種沒有安定的生活,就會給人們帶來種種的苦腦。其主要內容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 別離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蘊苦八種。在佛陀所說的八苦之中,前四種實際上是生理現象,而後四苦則是從社會現象到人與人之間關係上講的。從以上八苦來看,人的 一生實際就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痛苦過程。所以佛陀認為:祇有放棄現世生活,才能在追求宗教中得以徹底解脫。

而集諦意為集合,主要講的是人生痛苦的產生原因。佛陀認為:造成人生之苦的原因很多,但集合起來最重要的就是因「渴求」導致。人的一生要尋找滿足、渴求歡 樂、渴求生存、渴求權力……而當這一切渴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給人帶來痛苦。而在四諦說中的滅諦,就是講如何滅掉人生苦因的道理。佛陀認為:既然「渴求」是 人生痛苦的根源,那麼我們為甚麼不去徹底斷滅掉它呢?而當我們真的完全斷滅掉「渴求」,那麼我們就可以進入永遠不生不滅的超脫境界。而這種理想的境地,佛 教稱之謂涅槃,這也是人生得到徹底解脫的最終結果。

而道諦,講的是如何獲得解脫的有效途徑。佛陀從思想、言論、行動等方面,規定了教徒應遵循的八條原則(又稱八正道)。既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 精進、正念、正定。而這八正道,又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兩個方面。前者為正命、正業;後者為正見、正念、正定。而正語和正精進則涉及到物質生活和精神生 活的兩個方面。在這八正道中講的主要內容有:不打妄語、不殺生、不偷盜、不飲酒、不幹不正當的職業、不做一切惡行。另外還要避開世俗觀念正確憶念四諦,並 要正確理解佛教教義及正確修持禪定。而祇有這樣,才能獲得全身心的徹底解脫。

十二因緣說,是佛陀對眾生生成過程的解釋。佛陀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依緣而生滅的。但在十二因緣說中主要指的是人生現象,而不解釋萬物生 成的問題。十二因緣中的無明,是指不明事理;行,是指意志活動;識,是指胎兒的心識;名色,是指胎兒的精神和形體;六人,是指胎兒的感覺器官;觸,是指幼 兒的感覺器官與外界的接觸;受,是指對外界事物的感受;愛,是指感受到外界事物後產生的貪愛、貪欲;取,是指追求自己貪愛的東西;有,是指思想行為;生, 是指來世之生;老死,是指再生後又漸老至死。佛陀認為:人生可分為十二個階段,而這十二個階段又互為因緣、輾轉相感,但總是逃脫不了生死輪迴中的種種痛 苦。另外佛教在以後的時間裡,十二因緣說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如小乘佛教又提出了「三世兩重因果說」的新觀點。認為眾生現在之果,是前世所因,而現世所 因,又可造成來世之果。

五蘊說,是講眾生的構成。「蘊」字之意為積聚,五蘊就是五種因素的積聚。佛陀認為:眾生就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因素積聚而成,它包括有地、水、火、 風四大和由四大構成的感覺器官。如受是,感受;想是,知覺;行是,意識;識是,精神活力。佛陀指出,五蘊變異無常,所以由五蘊構成的眾生也應是處於流變之 中,這就是死而再生。然而人們往往企求「永常」不死,但又難以做到,於是就會造成痛苦。另外佛陀認為:人是由五蘊聚合而成,所以說婆羅門教中提到的所謂四 種姓起源不同是錯誤的,故佛陀提出「眾生平等」的進步口號。但從另一個角度講,佛教既然是起源於古老的婆羅門教,所以說婆羅門教中的許多觀念和修行方法, 也免不了會影響到佛教之中。如「梵我合一」、「瑜伽靜慮」等等。

業報輪迴說,是佛教教義中的一項十分重要內容。佛陀認為:眾生的輪迴轉生是因前世之「業」造成,而業又分為兩類,一是口業,既由心理活動所產生的語言行 為;二是身業,既身體所表現的種種活動。一個人在世時所生的這兩種業,在死後是不會消失的,而是會聚合成轉世後的果報。故眾生在轉世後會成為甚麼?則是由 前世的善惡而決定。釋伽牟尼將轉生之處又分為六類,既地獄、鬼、畜生、阿修羅(一種多怒而又好鬥的魔鬼)、人、天(指神)。這六種轉生之地在佛教中稱謂 「六道」。而這六道中數地獄最低,天最高。在這裡佛陀所說的輪迴轉生並不局限於人,它也包括畜生、昆蟲等其他生物。自阿育王時代開始,佛教漸向印度次大陸 以外的地區傳播,而傳播的途徑分南傳和北傳兩大部分。其中由南印度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及我國雲南一些地區的稱南傳佛教,多用巴利語佛 典;另一路由北印度傳入中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稱北傳佛教,多用梵語佛典(現以漢語為主)。一般來說北傳佛教是大乘,南傳佛教是小乘,而我國西藏、 內蒙等地流傳的佛教是金剛乘(使用藏文佛典)。從教義上來看,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點:小乘佛教多主張「我空法有」,大乘佛教則認為「法 我皆空」;二是,小乘佛教主張「自度」,並以「灰身滅智」為最高目標。而大乘佛教強調「兼度」,既不僅要度自己,而且還要「普度眾生」;三是,小乘佛教的 最高果位是阿羅漢,而大乘佛教的最高果位則是佛。另外小乘佛教很重視律,他們的經典排列順序是律、經、論。而大乘佛教則是將經,排在了首位。再就是小乘佛 教中的律藏,在整個佛教中算是最完整的,而小乘佛教使用的巴利文又最古老,所以從學術上講,它的價值是很高的。

大乘佛教自北傳之後,其組織和影響也在不斷地擴大,以致在後來又分出了中觀宗、瑜伽宗和密宗三大派系。而小乘佛教儘管勢力較小,但也沒有消失,一直在東南 亞的許多國家和我國雲南部分地區盛行。然而當佛教的發展到了七至八世紀,由於印度教的興起等數種原因,整個佛教在次大陸開始走向衰落。到了十三世紀又由於 信奉伊斯蘭教的外族入侵,佛教逐漸在印度本國消失,但卻在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發展壯大,並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立,成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是平常心
◎劉 永

「道本無事人,佛是平常心」,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來闡述我對「佛是平常心」這一觀點的認識。

一、 佛陀是人而不是神,佛教是不搞教主崇拜的。

傳說佛陀出生時,從摩耶夫人的「右肋出生」,佛陀誕生後便四方上下各行七步並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我對這一傳說不敢苟同,這些傳說是為了「神化」佛陀,這是外道婆羅門歧視女性等舊文化的思想殘餘,如果佛陀真是這樣誕生的話,那他就不是人也不是佛而是魔了。

我個人認為佛陀的誕生也與一般人的誕生一樣,是從他媽媽下身生出來的(因為當時沒有剖腹產),剛生下來時作為嬰兒,當然也祇會哭,不會走路和說話。佛陀也 有生身父母,也結過婚生過孩子,讀書學習武藝,都與一般人相同;所不同的就祇是他有高明的智慧,遠大的眼光,喜歡研究問題。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釋迦牟尼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在三十五歲的時候,釋迦牟尼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而透徹地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從此人們才稱釋迦牟尼為佛陀,或簡稱為佛,意即真理的覺醒,或簡稱做覺者。可見,釋迦牟尼同我們一樣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夠借修行而悟道,所有人類也都可以 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或獨覺)而證果成佛,「佛」祇是對一個覺悟者的通稱而已。

可見,釋迦牟尼也需要經過學習,才具備人類所有的知識,用這些作為度眾生的工具,而使得眾生受益。佛的主要工作作用就是向能度眾生施教善道。

釋迦牟尼佛住世時,有三不能:佛不能轉眾生的定業;佛不能度無緣眾生;佛不能度盡眾生界。

釋迦牟尼不能像變戲法似地點石成金,佛不但不能改變眾生的因果,而且成佛以後也要受報,並且其他佛、菩薩、獨覺、聲聞等聖人亦有業必受。不過需要指出的 是,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常人一樣地受到痛、病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 的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總之,「佛」的含義也祇是消除無明,獲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已,並不是「神」(上帝)和「造物主」的同類語。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金剛經》)「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凡夫即佛。」(《壇經》)眾生與佛本來一體,眾生的佛性與佛無二,祇是在迷為眾生,悟即為佛。眾生是未來的佛,佛是過去的眾生,從這種意義上說,佛也祇是已經覺悟的眾生而已。

二、 佛教是智信而不是迷信,佛教是民主、自由和具有思辨色彩的,佛教是不搞教言崇拜的。

佛教是一種實證經驗為基礎的思想信仰體系,它要求人們培養美德,開發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擇是非,認識對錯,反對盲目迷信。佛曾對弟子們說:「眾比丘,善知識,你們要像煆、切、磨、試黃金以鑒別其真假那樣對我的教言進行鑒別,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從。」

在全世界的宗教中,祇有佛教的教言與經典是允許被教徒懷疑、討論和追究的。佛教不認為懷疑是罪惡或愚蠢,反而認為懷疑是達到覺悟的途徑,佛指出:「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說明了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

並且「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金剛經》),這說明,佛法如渡河之筏,是方便,度脫開悟後就應拋棄。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後,像過了河的船,都要丟掉。古往今來在各種宗教中,敢於要弟子們把自己的教化理論最終捨棄的,佛教恐怕是空前絕後吧!

並且,真理和客觀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比如沙子,如果佛說「金子」的話,沙子仍然是沙子。佛經上很多地方說,女性要成佛的時候,必須先要轉男身,轉大丈夫 相,才能成佛。這是一種著相和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歧視女性的錯誤思想。但佛碰到河上女,碰到勝鬘夫人,她們都結過婚,而且生過孩子,卻即身成佛。她們把 佛當面說了一頓,佛說:「如是如是」(「就是這樣,就是這樣」),夫人說得對,不可著相,沒有甚麼分別相,女性也可立地成佛,而不需要轉男身。是的,修學佛法也是男女平等的,一切眾生皆可成佛,何況是女性。在《無量壽經》中,法藏(阿彌陀佛)對佛發願說:「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蓮池蓮華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阿彌陀佛身旁的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不就是在極樂世界(常)現女身嗎?(當然,觀世音菩薩原是男身,《華嚴經》中說:「勇猛丈夫觀世音」。) 並且,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的眾生,在男身大菩薩講經時,聽眾現男童子身;而在女身大菩薩講經時,聽眾現女童子身。他們仍有男、女身, 祇是已經沒有性欲,沒有男女性的區別。在小乘佛教思想中,仍有許多婆羅門舊文化的思想殘餘。如很可能是出於上座系化地部的「八敬法」和「女人有五障」,前 面提到的佛陀出生時從摩耶夫人的「右肋生出」和成佛必須先轉男身,以及淨土世界無女性,羅漢、菩薩皆是男性等一系列男尊女卑的思想,這些都與提倡眾生平 等,視眾如母的大乘佛教思想明顯的不協調。需要強調的是,密法生自般若智慧,不執人我法相,視萬物法性平等,無淨垢和美醜的執著,沒有男尊女卑的分別見和 世俗文化造成的偏見,完全是一種通達無礙的境界。佛中有男佛女佛,菩薩有男女菩薩,明王有男女明王,有以男本尊法為主的父續部,也有以女本尊法為主的母續 部,男性女性完全平等,男身可以成佛,女身也同樣可以成佛,沒有成佛必須是男身的說法。極樂世界等佛國也有男女身。這說明,佛陀也有一個不斷修正、深化認 識的過程,並不見得佛和佛經上說過的就都是真理,佛教和佛法也是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我們要做到「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 和「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體會禪宗的「不立文字(不執著於文字、言語),教外別傳(教理之外另外傳的法門,即離語言文字的諸佛心印),以心傳心(以心印心,傳佛心印)」。

另外,也應以平常心去對待佛教的戒律,有些戒律是需要改變了的,有些戒律在特殊情況下可以開許,變通。如過午可食;可以用酒治病痛;喝奶養生救命;五辛之 一的大蒜能殺菌消炎和健腦益智,可以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和流感等疾病,祇是對眼睛有些不好,食用大蒜對身體是利大於弊的,大蒜是可以適量食用的,每天可以 吃一瓣生蒜或兩瓣熟蒜。

藏傳佛教的「視上師如佛」,也並不是盲目迷信、偶像崇拜,而是因尊師而重法。如果有些師的言行不合教義法規,弟子應該像子女對待父母的錯誤那樣,善言規勸 改正制止。「對(上師)善法行,應隨從奉行;對惡行為應當背棄」(《寶雲經》)另外,上師雖然說得合理,但自己執行有困難,做不到時也就「講明請寬恕」。 這些都說明,對上師的服從並不是無條件的。

三、佛教是不搞偶像崇拜的。

常常看到或聽到外教徒攻擊佛教最劇烈的一點就是:「崇拜偶像」。說「佛教是偶像崇拜」,是祇看到佛教的表面現象,不瞭解佛教本質的一種最大的誤解和歪曲。

佛教主張「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變的錯誤觀念。偶像也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因為偶像祇是由木、石、 泥土等(飾金)而成,也是一種因緣所生的假合體,不能永存不變,當然本體是空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像的觀念。正如六祖慧能大師偈中所指出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禪宗中「丹霞燒木佛,院主(就是當家和尚)落鬚眉」的公案,也說明了真正佛法不著相的道理。

那麼為甚麼寺院裏還有那麼多的佛像存在呢?因為這是佛教以方便法門來救度眾生。佛教供奉佛像,有兩種意義:一是紀念、敬仰、效法意義,一是觀想意義。對佛 像的供奉除此二義,別無他義。另外還有隨俗引導的作用,雖然從「本體是空的」哲理方面,一塊石頭跟一尊佛像是沒有分別的,供奉石頭也可以有這兩種意義,但 如果叫一位普通信佛的老太太把一塊石頭當佛像跪拜,一般來說,她絕對不會肯。總之,對佛像的供奉除紀念和觀想二義外,別無他義。所以供奉佛像的意義,在偶 像所象徵的精神和真理,而並不在於偶像本身。並且,不但不能以佛像認為是見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時候,都不能看他肉身為師,否則便犯了著相的錯誤。

總之,佛代表的是一種精神境界,超感覺的理念境界,並非一種凝固的、靜止的、可見的物質形象。所以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憑)身相得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以及「佛性本空」、「理佛無相」等等。不瞭解本質,祇從表面現象上判斷其性質,祇能證明其無知和淺薄。

可見,佛教是不搞教主及教言和偶像崇拜的,我們要以平常心去對待佛教。

 
 
佛陀的人間情懷
——讀陳兵博士《佛陀的智慧》有感
◎江愛華

說起佛家,人們會立刻想起「報應」和「慈悲」,「報應」是指種種因果,環環相扣,人們便生生世世處在因果報應的鏈條上無法超脫, 不堪其苦。而「慈悲」是告誡眾生要心懷慈悲,行善積德,自利利他,就會得到無量福報,超脫生死。因此在常人看來佛教讓人敬畏,甚至想敬而遠之。信眾們在禮 佛時,心存恭敬卻不免有些戰戰兢兢,「一念萌而鬼神知」,害怕自己禮佛時心生雜念,不專心而受到報應。佛教的漢文《百業經》(白話版)共錄入一百二十七種 果報,善有善報,如「寶塔供佛,報為天子」,「對佛生喜,得佛受記」;惡有惡報,如「惡罵僧,累世狗報」,「責罵聖者,累世狗報」,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 些業報尚且不去爭論,但就其影響來說,它讓普通人包括初學者在內,就會對佛陀和佛教產生誤解,認為釋氏門內,盡是些氣度狹隘之人,人們稍稍怠慢他們,不敬 他們,就會受到詛咒和惡報。此外,對信眾來說成佛之道,修心之法,摒棄種種欲望和塵世生活的樂趣,尚不一定能到達彼岸成佛。而對於學者,窮畢生精力也不一 定就能精通某一語言類的佛典,畢竟佛教是世界範圍內的大宗教。這些困惑都是實際存在的,也可能是無法克服的。那麼佛陀本來該是一個甚麼樣的人呢?下文就陳 兵博士的《佛陀的智慧》(上海古籍出版社)一書來談談佛陀的人間情懷。

一、反對迷信、哲學思辨的佛陀

當前算普遍,普通百姓中有宗教信仰的人為數不多,由於長期對宗教缺少起碼的認識,一部分人還固執地把宗教和迷信混為一談,加上信教的又多為老年人,這又讓 年輕一代認為老年人信教是追求臨終的關懷。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還是普通人對佛教瞭解得太少的緣故。甚麼是迷信?在此簡單地解釋一下,《現代漢語詞典》(商 務印書館,1983年版)的解釋有兩條,其一為信仰神仙鬼怪,其二泛指盲目地信仰崇拜。《長阿含經·梵動經》中佛以不可從事看相、占卜、厭禱、咒病、安 胎、解夢、預言等為比丘應嚴守的大戒。從這些佛經中可看出佛陀不僅徹底地反對迷信,還是個腳踏實地的,實事求是的人。而大乘《般舟三昧經》規定佛教徒「不 得拜於天,不得祀鬼神,不得視吉良日」,這不僅在古代,就是在今天,這種反迷信的觀念仍是超前的,前兩點且不論,但是「不得視吉良日」,我看對於普通百姓 包括本人在內,都很難做到。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易經》的影響恐怕是無法估量的,據《易經》而編的《老皇曆》陪伴老百姓們過了幾千年,民間的婚喪嫁娶都 是依照《老皇曆》上的良辰吉日而行事。而普通百姓對數位「八」和「六」的敏感度,想必諸位是深有體會的,在此不作贅述。

佛陀不僅反迷信,還反權威,反個人崇拜,佛陀教導他的生徒們接受新事物是要採用一分為二的態度,要學會思考和求證,而不是因為這個理論是著名的某某學者提 出的,就全盤接受它。大乘《大寶積卷》卷五七佛對堂弟難陀的教誡是:「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獨於靜處思量觀察, 常多修習,隨於用心所觀之法,即於彼法觀想成就,正念而往」。這段教誡何其謙虛和精彩。其時佛陀出身王家,添在富貴之鄉,但為了追求人生的終極真理,他毅 然割捨父母、妻子,出家修行。在他證得正果之後,他對自己的道悟充滿了自信,他已是智慧的化身,他的人格魅力也是無與倫比的,但佛陀還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在 研習佛法時,在學習和思考的過程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不要因為是佛陀說的話就盲目信從,不要因為佛陀是師父就不敢懷疑他的言行。

二、平易博愛、悲天憫人的佛陀

佛教寺廟裡的佛陀和菩薩的塑雕都是高坐在蓮台之上,寶相莊嚴,受人膜拜。這樣設計的初衷開始也許祇是讓普通信徒在禮佛是心存恭敬,不可怠慢師長、不敬師 長,如《論語》所云「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是後來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信眾自覺地與佛陀拉開了心理上的距離,把佛陀推上了教主的位置,這時在有違佛教的 「眾生平等」的觀念。

佛陀首先總是慈悲的,芸芸眾生,蠅營狗苟,為生計、為妻兒勞碌奔波,佛陀用悲天憫人眼光注視著他們,關注著眾生的生老病死,隨時施援手救他們於水火之中。佛陀對眾生的諸般苦楚是感同身受,眾生的苦即是佛陀的苦,《大般涅磐經》卷三偈子云:「佛見眾生煩惱患,心苦如母念病子。」《無量壽經》中佛陀說:「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小 品般若經·深心求菩提品》佛陀教導菩薩「見一切眾生受諸苦惱,如被刑戮」。西方的聖賢先哲們都說人是一種孤獨的動物,人感到孤獨是因為沒有愛和被愛。母愛 向來被認為是無私和忘我的,佛陀對眾生的愛超過了父母對子女的愛,這種愛也是不求回報的,祇要眾生都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且身心健康,時時感到滿足和快樂, 佛陀的慈悲之心就感到安寧了。而且佛陀的慈愛是博愛,他不僅僅愛人類,他還把愛心惠及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生物,甚至是無知無識的物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這就是佛陀的胸襟。中國也向有「愛鼠常留飯,惜蛾紗罩燈」的古諺,這正是古聖先賢們的一念佛心所在,不僅自己活著,還要給一切生靈留一線生機,和一切生靈 一起和諧地生活在地球大家園中。這種為「他人留一線生機」的觀念,就當前來說,在多數國人的心目中還是很淡漠和陌生的。寫到這裡,我想起一個歷史故事,話 說漢武帝鑿昆明池練習水兵時,兵士們在挖池時挖出大量的煤炭,眾人包括皇帝在內,都不知道這是甚麼東西,東方朔說這是前劫的「劫灰」,地球自有生以來,不 知經過幾世幾劫,並勸皇帝不要輕易地用「劫灰」來煉鐵、取暖。這也正是古人的一念慈心所在,才為今天的後人們留下了寶貴的能源資源。

佛陀其實也是很平易近人的,沒有一點大人物的架子,他已證得正果,受到國王、豪貴與千百萬教徒的膜拜,但他始終三衣一缽雲遊乞食,不蓄財物,不持金錢,不 置產業,與弟子們同吃同住同修行。自己建房、洗衣、掃地,親為父王扶棺送葬,看護重病的比丘,親為弟子裁衣。《四分律》卷一載:佛親自為一病比丘洗滌污 穢,洗衣、換鋪草、鋪衣,然後集合眾比丘,教導說:「病者不可不看,若有欲供我者,當供病人。」當代還能做到這一點的當首推印度的德蕾莎修女,偉大的德蕾莎修女終生獻身基督教,雖獲無數的榮譽,如一九七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但她始終和修女們同吃同住同穿一件紗麗,直至一九九七年平靜地離開人世。

三、居家過日、擇業、理財的佛陀

「出家不問家」,在常人眼中,出家人是不需要對其原來的家庭負擔責任的。其實不然,就佛陀的基本立場來說,佛陀還是希望在家的俗人不要厭離人生,否定人生 價值,而是先合理地過好人間的生活,再漸次超越人生,趨向佛道。換言之,也就是先在做人的基礎上不斷地向上漸次達到佛的境界。佛家也一再地講「人身難 得」,苦口婆心地勸導人們要珍惜塵世的生活。從佛家的人生觀和宇宙觀來說,雖然人類的最終歸宿是出家成佛,但佛陀並不奉勸人人都出家做比丘和比丘尼。《十 住毗婆沙論》卷十引佛言曰:「出家或有不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不如在家,在家能修善,則勝於出家。」

居家過日子,首先得有謀生之道,所謂「三百六十行」講的都是謀生的行當,佛陀教導人們先要努力學習,掌握知識和技術,中國民諺也有「荒年餓不死手藝人」的 說法。在擇業時要擇正道,選擇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行當。《雜阿含》卷四八第1283經,佛以偈回答如何以智慧求財的問題,說放牧牛羊,或經營旅社,贏利獲 息,用以置辦房屋傢俱等生活用品,「如是財饒益,如蜂積眾味,晝夜財增長,猶如蟻堆積」。《長阿含.善生經》佛言「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人們要求 財,求富貴,首先還得求自己,自己找准目標,勤懇、堅韌地去做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財富。可見,佛陀還是鼓勵人們通過正當手段過上富足的日子,並不是希望大 家越窮越革命,越窮越最能體會人生的苦,從而盲目信奉佛教,出家了事。

對於通過自己的勤懇、努力而求得財富的人,佛陀主張他們要學會理財,有計劃、有節制地花錢而不能做守財奴。《雜阿含》卷四第86經佛言,若收入不多卻大手 大腳,不顧其後,今朝有酒今朝醉,佛陀認為這種人「人皆名為優曇缽花,無有種子」,不可取。而對於積財不用,捨一文如鈍刀割肉的守財奴,佛陀不留情面地引 用別人的話說「旁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佛陀認為人若斂財不用,如同曠野中所聚之水,沒有被用,即被蒸發殆盡,最無益處。而合理地消費錢財,「快樂 受用,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給恤僕使,施諸知識……」,這種合理地與他人共用財富,就像利用水來灌溉良田,獲得豐收,皆大歡喜。在合理地消費 錢財時,佛還認為適當得留下一些用來儲蓄和信貸,以備自己和他人的不時之需。用當下的流行語來說,以佛陀的理財觀和經濟頭腦,佛陀當個投資銀行行長,或是 某基金會的會長一定是綽綽有餘。

總之,佛陀並不是身處廟堂之中,高高在上的教主,他是一位積慈悲、博愛、智慧、平易於一身的溫厚長者、睿智學者、思辨哲人。在世俗生活中,他還是一位求上 進的,敬業樂群的普通人。這些良好的品質,每個人祇要努力,都會漸次達到的。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孤獨,誠如佛言,應是慈悲和快樂。這也是我作為一個佛學初 入門者在讀了陳博士的《佛陀的智慧》之後的幾點感想。

 
 
簡述各地慶祝佛誕的方式
◎理 方

為一位歷史人物,釋迦牟尼佛於公元前(623)年的四月初八日降生在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皇宮裡。他與平常人一樣,有人生的個各階 段,由小而大,由生到死,但他與平常人不同的地方是他透過不同尋常的努力,找到了覺悟之路,發現了人生的真諦,並圓滿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他的言教充滿著 智慧的氣息,在佛教徒的心目中,被視為引導人類解脫煩惱之苦的暗夜明燈。他的生日,也就被佛教徒視為最值得紀念的日子,一代一代,從未間斷,祇要有佛教流 行的地方,就會在每年的四月初八日前後舉行盛大的活動來慶祝。現在聯合國也於一九九九年通過一項決議,確定每年的陽歷五月的月圓日(相當於中國農曆四月十 五日)為國際佛陀日,以紀念釋迦牟尼佛的降生。

從佛陀到現在的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佛教流傳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由於佛教傳承體系的不同與地域的差異,再加上各地文化背景的不同與物質文明的差 異,世界各地佛教徒慶祝佛陀生日的方式與方法也不盡相同。本文僅以中國、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及斯里蘭卡等地慶祝佛誕的方式略述一二,以慶祝佛曆二五五一 年佛誕。

中國佛教界慶祝佛誕的方式是根據中文的《過去現在因果經》的記載而舉行的。在《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中說悉達多太子誕生時,上空出現九條真龍吐水為太子全 身灌浴,之後,太子便腳踩金蓮,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出了一句驚天動地的名言:「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因此,中國佛教界的各寺院在慶祝佛誕 時,都是在佛殿或者露天淨地設浴佛盤,在盤中的蓮臺上安置一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釋迦太子像,然後以香水灌浴太子,表示慶祝和供養。浴佛像的方法,則是 按照寶思惟所譯的《浴像功德經》所說,用檀香、沉香等上好的香料磨成細粉,再放在乾淨的容器中,注入適量的清水,而後視容器的大小,放置釋迦太子像於容器 中間,用小勺從器中取水澆灌太子,為其洗浴;之後再用清水重浴,此時,浴佛者心存觀想:一杓水澆下,灌沐如來,如同洗浴自己的心靈,令其清淨,令其明徹; 同時觀想浴佛形像如同站在佛的面前,見佛慈容,蒙佛加被,業障消除,並願人民安樂,世界和平。

這種紀念佛誕的方式,在中國歷史上,有史可考的是從南北朝就有。據唐《高僧傳》卷九中說,後趙石勒,於每年四月初八日,躬身詣寺,浴佛為兒發願祈福。在 《佛祖統紀》中也說,劉宋大明六年四月八日,帝於內殿修浴佛法會,浴佛齋僧。唐代高僧義淨大師的《南海寄歸傳》中說,佛誕節當天,西域各寺院張施寶蓋,殿 側羅列香瓶,僧人在佛像上塗以磨香,灌以香水,再以白巾拭乾,然後將佛像置在布滿彩花的大殿中,為佛像沐浴,之後還要在自己頭頂上滴幾滴吉祥水,以表生清 淨心,蕩去昏沉之業。這種紀念佛陀誕生的方式,在中國一直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仍然被中國佛教界所採用,現在中國佛教界各大寺院,以及香港、澳門、臺灣 等華人地區的佛教寺院一般都採用這種方式,同時也會舉行一些誦經、普佛、講經、傳燈、放生、表演佛教文藝節目等活動來襯托佛誕節日的氣氛。

在韓國,慶祝佛誕的方式主體與中國的相同,但不同處在於,以香水浴佛的同時,韓國佛教徒用代表佛陀智慧之光的燈籠懸挂在佛寺,同時會在各式各樣的燈籠上寫 上自己的祝願語,挂在佛殿上祈求平安。據說韓國的這種挂燈慶祝佛誕的活動是從新羅時代開始,到現在時已演變成了全民參與的大型活動,特別是在一九九六年之 後,更是在燈的藝術上進行改革,將大型燈具配上電動機,在燈箱上精雕細畫,如太子降生圖、佛陀八相成道圖、佛陀本生故事圖、精美佛塔、以及龍、鳳、山、 水、魚、鳥、花、果等普通圖案,一件件製作構思巧妙,設計合理美觀,大小不一,巧奪天工,幾乎每一件燈蝕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佛誕當日,遠近的民眾到寺 院浴佛後,參觀燈藝。到夜幕降臨時,點亮燈籠,燈火通明,猶如天穹散下萬壺明珠,交相輝映,令人目不暇給。待人群積聚的差不多時,便由寺院僧眾帶領,每人 提燈一盞,到寺外主要街道上遊行一圈。遠遠望去,成百千上萬盞花燈,組成一條色彩斑斕、光輝耀目的巨龍,在人群中緩緩蠕動。圍觀的群眾也是隨前跟後,樂此 不疲,享受著佛陀的慈光照耀。

以南傳佛教為國教的泰國,則是用另一種方式來慶祝佛誕。佛誕日是泰國的法定節日。在佛誕日當天,人們先是到寺院裡誦經、獻花、拜佛、供僧,接受僧人們的祝 福,而後就到街上相互潑水,大小無拘無束,潑到精疲力竭為止,寓意為洗去人身過去的污垢,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到傍晚時分,市民會自動云集到曼谷皇家大廣 場,手持蠟燭,慶祝佛誕。一般泰國總理及高僧們都會出席佛誕日的慶典活動,人多時可達一百二十萬人左右,場面相當可觀。

其他國家如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新曆五月第一個月圓日也是國定的佛陀紀念日。在這一天,各個寺院,除了在門口插上教旗與國旗外,電視台、 學校、甚至電影院等大型公共場所,均有佛教故事及話劇演出。各佛教團體也舉辦衛塞卡比賽,徵文或演講比賽景象熱烈。吉隆坡最令人矚目的就是晚間大遊行,有 佛教團體製作的花車及數十萬信眾,每人一手拿著蓮花蠟燭,一手揮著教旗的龐大隊伍,在每人口誦佛號聲中,連續兩三個小時,行走穿梭於主要街道,結束後集合 誦經迴向。斯里蘭卡則是以全民參與的大型燈會來慶祝佛陀的生日,其重視程度如同中國人過春節一樣,舉國歡騰,盛況空前。

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間,為人間指出了一條覺悟的大道。各國慶祝佛誕的方式雖然有所不同,但中心目的卻是一樣的,那就是藉著有相的儀式,來清淨人們的身心,洗滌煩惱妄心,承續佛法慧命,讓佛陀的慈光永照人間。

 
 
佛教音樂是度生法門
——祝賀佛誕節獻演《神州和樂頌香江》
◎覺 真

年佛誕聖節,適逢香港回歸十周年,同時,又是香港頒布佛誕為全民公眾假日八週年,意義殊勝,紀念隆重。在祝誕期間,國家宗教局局 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葉小文先生和深圳市有關領導將率著名的深圳交響樂團來港,在會展中心揭幕《神州和樂頌香江》盛大專場演出,喜訊傳來,四眾同 人,歡欣鼓舞,法喜充滿。

佛樂的產生,追本溯源,大概從佛教在印度誕生弘傳之時,就已存在了。《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云:「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梵音,即是佛教音樂的另一名 稱。在中國佛教中,所有佛事唱誦,統稱為「梵唄」。據《大寶積經》卷102與《大方等大集經》卷46記載,佛陀有六十四種梵音。《長阿含經》中曾指出:音 聲具足五種清淨,乃名梵音。這五種清淨是: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澈,四其音深滿,五周遍遠聞。可見,微妙清淨的梵音,從清淨心、慈悲心、平等 心中流露而生,自然不同於世間音聲而「勝彼世間音」了。《十誦律》云:如聽梵唄其利有五:一者身體不疲,二者不忘所憶,三者心不懈怠,四者音聲不壞,五者諸天歡喜。《南海寄歸內法傳》則記載,演唱清淨梵唄,能獲六種殊勝功德:一能知佛德深遠,二體悟制文之次第,三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臆開通,五處眾不惶,六長命無病。這與《楞嚴經》中所指出的「此方真敖體,清淨在音聞。」正可互相印證。

梵唄傳入中國,恐怕也與大月氏使者伊存來長安為博士弟子秦景憲授經,或從漢明帝遣使求法,白馬馱經而來即已開始了。不過,未見史載。最動人的傳說,是三國 時期,曹魏陳思王曹子健行於山東魚山(今東阿縣)忽然聽到空中傳來和雅美妙的梵天之音,他為其所感,心有所悟,摹寫記錄其音節,撰文制音,傳於後世,稱為 「魚山梵唄」,據說這就是中國佛教梵唱樂曲之初始。當然,史有明載,恐怕要數南北朝時期即已在佛寺中廣為盛行的一種「唱導」了。

南朝(梁)慧皎(497-554)在他所著《高僧傳》卷十五中說:「唱導者,蓋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也。」他 特別舉出廬山慧遠大師「道業貞華,風才秀發」,他幾乎是一位最具代表性的唱導大師了:「爾時,導師則擎爐慷慨,含吐抑揚,辯出不窮,言應無盡……於是闔眾 傾心,舉堂惻愴,五體輸席,碎首陳哀,各各彈指,人人唱佛……」。這樣的場面,這樣的宣唱效果,這樣動人心魄的藝術力量,可謂前無古人了。佛教在中國弘傳 二千餘年,哪裡有佛教徒,哪裡就有佛樂聲聲。晨鐘暮鼓,二時課誦,犍椎法器,梵唱不絕。

八萬四千法門,佛樂即是度生方便。《法華經》云:「或以歡喜心,歌頌佛功德,及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時 代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社會穩定,國運昌隆,佛教音樂也有了新的發展,兩岸三地,更有了專業的佛樂團體,他們繼承傳統,又能適應現代,應機弘法,隨緣度 生,使古老燦爛的佛教音樂重現一片生機。一九九六年,北京佛教梵音團遠赴法、德、瑞士等國家演出,風靡了西歐。二○○四年以來,大陸佛教音樂團與台灣佛光 山梵唄團共同舉辦了「海峽兩岸佛教音樂展」,甚至遠赴美、加等地巡迴演出,無分國界民族,心靈感通呼應,「山含瑞氣,水帶恩光。」好評如潮,影響深遠。今 天,深圳市交響樂團,,以西洋音樂的結構形態和音樂元素來表現古老梵音,傳播佛法大義,這是一種創新,一種智慧。傳統與現代融合,佛法與人生相契,奏生命 和諧之樂章,播社會和諧之福音。體現了中央和國家宗教局、深圳市政府對香港佛教界的深切關懷,我們感恩,我們珍惜有此大福報,我們將在《神州和樂頌香江》 的禪悅、清涼的韻律中,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禮敬佛曆二五五一年的莊嚴佛誕。

 
 
香海正覺蓮社主辦佛教梁植偉中學
創校二十週年
皈依典禮

曆二五五一(二○○七)年三月二十一日(星期三)下午二時三十分,在屯門區湖景村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舉行全港最大型佛教 學界「皈依典禮」。作為慶祝二十週年校慶紀念活動。皈依大典由佛教梁植偉中學永遠榮譽校監、香海正覺蓮社社長、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親臨主禮。是次 「皈依典禮」共有四百八十位同學、家長及教職員皈依三寶,創本港同類活動紀錄。

佛教梁植偉中學屹立屯門二十年,深受區內家長歡迎及信賴。公開試成績優異,最近連續三年榮膺高增值學校;學生課業以外成就亦驕人,尤以重視環境教育見稱,屢獲殊榮,譽滿學界。李年就校長稱該校能結出如此豐碩的教學成果,全賴植根於正覺的佛化教育土壤。

皈依大典規模空前,會場設計與佈置皆聘行家設計,莊嚴肅穆,遠勝一般學校皈依典禮。

下午二時十五分,覺光長老座駕到達校園。在和煦陽光下面露慈祥笑容,向在場恭候師生揮手致意。

下午二時三十分開始,皈依教師、學生、家長,魚貫進入禮堂,行列井然有序。信眾嚴肅對立,典禮由男女眾代表迎請法師進場,揭開序幕。

下午三時正,莊嚴的皈依典禮正式開始。信眾在法師引領下,虔敬地完成唱讚、懺悔、正受三皈、三皈依納體、發願等皈依儀式程序。

覺光長老對皈依信眾開示:「指出能皈依正覺佛教是宿世因緣。能皈向 依靠佛陀,人生就有了方向,以後面對心神擾亂,就能依靠慈悲。皈依佛、法、僧,自己有生命之日皆要以佛、法、僧為師。皈依是終生的,除奉行儀式外,更要研 習明白教義。佛教經典是深奧的,同學有幸在梁植偉中學就讀,由中一至中七級有系統地學習佛學,了解一切,明白義理。希望同學能在校繼續研習,並要多看多聽 佛經,培養自利利他的精神,宣揚大乘佛教的思想。」

下午四時三十分,皈依儀式圓滿結束。

覺光長老聯同主禮嘉賓與皈依教師、學生、家長合影留念。由於人數眾多,在舉行典禮的禮堂須分批拍攝,後為拍得整體照,遂移師學校操場。在多方協調安排下,終於能拍得人數眾多,盛況空前的集體照,蔚為奇觀。

下午五時,覺光長老在師生的一片熾烈告別掌聲中,離開佛教梁植偉中學。

全港最大型的學界「皈依典禮」功德圓滿。學校有半數學生同時皈依,盛況空前,誠非偶然。佛教梁植偉中學向來重視佛化教育,除了在課堂的學習外,更強調通過 生活實踐,令學生對佛理有更深切的認識,藉以播下慈悲種子。校方每年均帶領全部新同學拜訪寺院,學習儀軌,及清潔沙灘、探訪老人院等。二十年來從不間斷的 舉辦坐禪班、佛學營、佛學講座、佛化生活工作坊等,使學生在正覺佛化教育下成長。十年前學校舉行十週年校慶皈依典禮,已創下二百一十六位師生參加的紀錄, 現在正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良圃善根苗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

◎劉啟智

「覺正行儀」為校訓,貫徹佛化教育導引青少年學子自強不息,追求卓越的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建校至今(2007年)已踏進 了第二十一年。在這二十年辦學期間,歷年學生在六育學習中有佳績表現,這是覺光長老創立蓮社興學育才的初衷,現今所喜見樂聞的。覺公上人極為重視青少年發 展心靈教育,「覺正行儀」訓示學生勵志學行,從而產生正知正見,導致有正確的行為表現。佛化教育就是要培育他們具正知正見及正行而推展的。佛陀是了知大至 宇宙真理,小至個體生命意義的覺者,他將證悟內容和方法向眾生宣示,這就是佛法。佛化教育換言之就是以佛陀的圓滿人格為楷模,以佛法的完備義理為對象展開 學習與實踐。

佛教梁植偉中學認真推行佛法教育,熏陶學生,形成了純樸的校風,深受家長們信任及社會人士稱許,並肯定青少年接受佛法教育是成長期最好的學習途徑,在校的 學生們亦自覺樂意接受,學校除了訂定適合學生學習的佛學課程外,亦多時邀請法師們到校講解佛法,校方積極鼓勵學生加入隸屬香海正覺蓮社組織的佛教正覺青少 年團屬校分團,讓他們從各項活動中體驗佛教慈悲喜捨,自利利他的精神。每逢佛教節日校方都會引導學生們歡喜參與極具意義的佛教儀式。校內禮堂供奉了莊嚴的 佛像,起了見賢思齊的效用,校舍牆壁掛上了佛教的箴言金句,勉勵學生,又設有特定有關佛教的壁報板宣揚佛理。學校前任校長陳明智居士及現任校長李年就居士 及老師們,尤其是佛學科主任及老師對弘揚佛法,都不遺餘力。總之學生們在學習佛法軟硬件都具足的氛圍中獲得法益和法喜。

願意終身學習佛法和樂意在生活中實踐佛法,最好莫如正式成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志願成為一個佛教徒的首要條件就是接受皈依儀式。佛教梁植偉中學悉力弘揚佛 法,當然會鼓勵學生們自願皈依成為佛教徒。早在十年前在校內舉行了一次學生集體皈依典禮,當時共有二百多個青少年學生成為佛教徒。今年學校建二十週年,為 了讓學生更深領會佛理,修行佛法,鼓勵成為佛教徒,學校決定再次舉行一個集體皈依儀式。由於佛教正理頗為學生所認識,佛法正行為家長所認同,自動報名參加 皈依的學生人數竟達至四百七十多人,幾乎佔全校學生人數過半,其中就讀中一至中七的學生都有,他們都是十三歲到十九歲的青少年。除了學生外,更有多位校內 老師、員工及二十多位家長皈依,盛況空前。

為了隆重皈依其事,校方與香海正覺蓮社縝密籌劃多時。社長覺公上人十分關切這事,又關心及顧慮青少年參加儀式時間過長會疲累,雖然精簡皈依儀式程序,惟務 必莊嚴如法。儀式舉行前兩天,校方邀請香海正覺蓮社學務發展總主任宏明法師到校向準備皈依學生詳述皈依意義,前一天,法師領導演習禮儀。校舍及禮堂佈置裝 飾充滿佛教色彩。

集體皈依儀式於佛曆二五五一(二零零七)年三月廿一日(古曆二月初三日)星期三 下午三時在佛教梁植偉中學禮堂舉行。禮請覺公上人為皈依師。宏明法師、果如法師、湧振法師三位為證明師及楊果毅居士襄贊,秦果榮居士任司儀。禮儀進行順利如法。

程序共十五項:

(一)集眾請師,由兩位校長領前。

(二)唱讚 爐香讚。

(三)皈依師陞座。

(四)三稱佛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五)懺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皈依者懺悔以求身、口、意清淨後,領受三皈戒體。

(六)正受三皈 皈依者稱師父所賜法名後隨師念〔全體皈依者以末慧字排行〕:盡形壽 皈依佛;盡形壽 皈依法;盡形壽 皈依僧。

(七)三皈依納體 皈依佛竟 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天魔等,皈依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所尊,慈憫故。皈依法竟 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如來所說: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是我所尊,慈憫故。皈依僧竟 寧捨身命,終不皈依外道邪眾,皈依清淨福田僧,是我所尊,大慈憫故。皈依者如是作出三個結語(竟字的意義)並發了寧捨身命三個誓諾,受皈依的重心就在此。

(八)發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皈依成為佛教徒應發大心,求無上菩提心(覺悟),行大願,願度一切眾生。

(九)皈依本師開示 覺公上人向皈依者開示,首先表示十分欣慰,因為有這樣眾多青少年成為正信佛教徒,他們將依教奉行,斷惡修善,在校敦品勵學,在家孝順父母,將來在社會不為 非作歹,而造福人群。上人更語重心長勸諭同學們精進學佛,在校上佛學課時要專注,暇時多讀佛教書籍,啟發智慧。更要逐漸除去貪瞋癡三毒。上人又對學校兩任 校長及老師們表示感謝,因為他們都努力在校弘揚佛法與擁護佛教。上人又稱讚這次皈依典禮在各方面都表現出色。

(十)皈依儀式圓滿。

(十一)皈依者禮謝皈依師。

(十二)禮謝眾位法師。

(十三)皈依弟子代表向師父獻花。

(十四)送師回寮。

(十五)大合照。至此整個程序進行了足兩小時,八十八歲高齡的老師父仍顯得精神奕奕,在場的青少年學生在皈依儀式每個環節都能遵守秩序,專心致意,充分表現出他們對整個皈依儀式的投入,對未來作為一個正信佛教徒的虔誠態度。

這次在學校為數量眾多的青少年舉行皈依儀式,意義十分重大,雖然有說弘揚佛教重質比重量為要,而有超過學校學生總人數過半的青少年自願皈依,這情況實在令 人難掩興奮,因為舉行集體皈依的意義不同為宗教團體招徒納眾,而是在良圃中廣種善妙根苗,畢竟青少年們的成長,仍有如草木茁長,需待土壤、陽光、水份等助 緣滋養,才能花榮果茂。青少年在校學習,學校本身就如沃土培植,老師就如柔水關注,佛法就如慧日光照,終有學行俱進的一天。尤其是現今在學的青少年更要了 解皈依三寶的意義。在佛教來說三皈又稱翻邪三歸:歸字有反邪歸正的意思,歸依佛就是不跟隨不良的邪師,還事正師。歸依法,就是不相信不正確的學說,還修正 法。歸依僧,就是不與不良份子為伍,以正行之士為伴。因此皈依具宗教意義外,與現代青少年教育同時具有效用。能引導青少年集體皈依,可算是學校弘法利生事 業上一張可觀的成績表了。

 
 
迎春花開了
——丁亥新春紀賦前言

◎高志其

年伊始,我即往西安五台雲居寺進行十日內觀禪修,居然證得初步實相的境界。

當你置身於內觀的深層時空,反觀淺層時空,洞若觀火,了了分明日。人聲、車聲、喧鬧聲、雞犬的叫聲,皆為表象、表層的幻化世界,心身的流動,俱皆妄念而妄作。但覺身空、心空、人也空、物也空……祇感覺到一個表面的世界在上面流動。

內觀法是大平等法。它的原則是保持平等心,不要貪愛、不要嗔恨;貪愛、嗔恨是痛苦的根源;不斷地貪愛、不斷地嗔恨就是不斷地在增長痛苦。而這正是愚癡之所在。

為此,內觀法要求生活在當下,如實地觀察身心的每一個現象,觀察它們的生滅、生滅;無常、無常。因此,在日裡行間,內觀法可以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處理最複雜的社會與生活現象。

《內觀法》破譯了禪宗「祇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境界,它分解了心靈的要素,使佛經與禪宗高僧所闡述的境界悠然而現。同時,通過實踐指明了眾生煩惱與痛 苦的根源,以及如何消除煩惱與痛苦的根源。我曾在節日期間向朋友們所發的手機短信中說到:「丙戌冬去,丁亥春至。余於內觀,證得實相,無復痛苦與煩惱。」

內觀法猶如藏傳佛教徒用細沙、顏色、圖案精心地構築的曼荼羅壇城,而最後驚心動魄的一刻,則是將美麗的壇城分割揚棄、一掃而空,沙粒附諸流水,展現生命的短暫易逝、一切有情世界「虛幻無常」的空性本質,然後是面對空無一物的坦然。誠所謂「法尚應舍,況且非法?」

與弗洛伊德比肩而立的世界著名心理學家榮格,一直在對佛禪與藏密的曼荼羅進行研究,並以此來治療心理和精神的疾病,他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繪製一幅曼荼羅 圖,正如他說到:「那是能喚醒潛意識的驚人嘗試。」在開始畫曼荼羅時,我發現一切我走過的路,一切事件都返歸於一點。我愈來愈清楚,曼荼羅就是中心,它是 人生所有道路的開路先鋒。」內觀亦然,它用意念在全身一方塊、一方塊地構建起嚴整有序的壯麗建築,又宛如明亮輝煌的盔甲,你可以靜靜地觀賞它的瑰美,而這 是更內在、也更直接的心靈壇城。然後再穿透、坍塌,穿透、坍塌,一瞬之間,心靈的獄牆豁然洞開,身心融入了宇宙時空之中,一切誘惑、困惑和狂野奔流的思想 雜念猶如塵埃落地,煙消雲散。這時才發現心靈的獄牆原來是自己修建的,是心靈在貪愛與嗔恨的比較、分別、取捨中建立的。

於是,幾十年來所研究的思想理論剎時站在了一個平臺、一個基礎上,一下子全立了起來,喜悅之情難以言喻。

值得指出,內觀是釋迦牟尼佛兩千五百年前創立的方法,而他就是以此而在菩提樹下證道的。無疑,這是可以消除與治療人類一切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的。

二十一世紀最嚴重的問題之一是焦慮,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內觀法僅以觀察呼吸實相,觀察身心感受及事物實相,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世界性的普遍問題。

據聯合國的有關調查報告指出:在全世界六十五億人類中有十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和精神疾病。無獨有偶,在今年人大政協兩會的四千多份提案中,關於教 育、文化、宗教、精神信仰、健康、衛生、醫藥、心理保健和精神疾病的預防與治療的提案卻佔了一千多件,可見這已是現代社會的通病了。

實際上人皆有心,有心就有病,如同人皆有身、有身就有病。從時空的角度講身心皆為表層的幻象,但幻象也有其規律可循,絕大部分的人真實地生活在其中,所以 心理與精神的疾病是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和鄉村城鎮的。所謂心理與精神的疾病,實際上也是心靈的無所適從和精神貧困所致。

因此扶貧事業不僅是物質的扶貧,也應是精神的扶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物質的貧困相對容易解決,而精神的貧困與疾病卻不易解決,但精神的貧困與疾病歸根結底卻是文化與信仰的缺失。

實踐證明,內觀法能夠非常有效地治癒人類心理與精神所產生的種種疾病,包括社會的各種犯罪。目前印度已經把內觀法引進了監獄,讓死刑犯、重刑犯及吸毒人群 進行學習,取得了令人震驚的良好效果,出現了監獄長與犯人抱頭大哭的生動情景。我國的臺灣地區則在廣大的寺院、修行中心以及家庭中推廣,解決了一系列的社 會、生活問題。從而,使人們認識到內觀法實際上是人類心靈的科學、人類心靈的科學法則,它不屬於任何一個宗教與教派,它超越了一切宗教,也超越了文化、科 學與哲學,同時又涵蓋了哲學、科學、文化與宗教的所有內涵。因為它既可以用宗教去解釋,又可以用文化去解釋,也可以用科學與哲學去解釋。因為它是方法、是 手段、是技術、是科學,而方法、手段、技術、科學是屬於全人類的,沒有宗教、宗派、民族、國家的劃分、對立與割裂。全人類都可以應用,以榮格為代表的一批 仁人志士正是如是而行。

我國的內觀法是由全國政協委員李玉玲女士宣導、從南傳佛教馬哈希大師的高足詮明尊者傳授而來,由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吉祥法師主持,並擔任指導老師。兩年 來,數百名社會各界人士參加了學習。大家紛紛表示:這是健康身心,調整思想、行為的一個最好科學方法。目前絕大多數的學員都已積極地投入到各項社會公益事 業中去,為社會的和諧作出貢獻。

二○○七年是一個不尋常的年頭,它將在歷史時空上留下重要的一筆,它是中華文化復興的一年,它也是中華文化重建信仰的一年。值此二○○八年奧運即將來臨前 夕,中華民族將以甚麼樣的精神風貌來迎接五大洲各國人民的代表?不是臉上徒具燦爛的微笑,而是中華文化的特有氣質與豐富內涵,「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 乎!」

丁亥新春蒞臨前後,一連串的事件提醒我們,恢復與重建民族文化及信仰是十分迫切與亟需的,所謂悠悠萬事,惟此為大。

看呀!迎春花已經開了,嫩黃的花蕊在寒風中綻放。它將迎來一個文化的春天,一個信仰的春天。

二○○七年三月十九日

丁亥新春紀賦

內觀地——五台雲居寺

法音雷震,法鼓堂堂,世間大吉祥也。看光明遍照,五台雲居之寺。

偉哉!天無私履、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佛法無私授,是王侯庶人、富貴貧賤、城邑鄉野、男女老少,一一眾生普皆大平等;乃至周身遍計、五官百骸、髮膚趾齒、細胞粒子,何其一身若乎宇宙哉矣?一一世界普皆大平等。

蓋為諸佛之本懷而如來之法爾!

二○○七年一月二十日

內觀頌一——實相湛然

實相世界,森然而立,湛然明潔,宛若虛空。若存若亡,無身無心,萬法萬物,普皆一如。無復對立與分別。

二○○七年二月三日

內觀頌二——圓滿光明行

全身上下,玲瓏剔透,心性大光明。此自性光明,融入十方諸佛光明,融入華嚴世界微塵數佛光明,融入毗盧遮那——一真法界光明。我即諸佛,諸佛即我,無我亦無諸佛。

此自性光明,融入眾生精神光明,融入眾生阿籟耶識光明,融入眾生內在本性光明,我即眾生,眾生即我,是心佛眾生,普皆一如,無我無眾生亦無諸佛。

此自性光明,融入周遭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時空、非宇宙時空,盡虛空之本性光明。是心物一體,非心物一體,非非心物一體,無心物一體,亦無無心物一體;是法性法性土,非法性法性土,非非法性法性土,亦無法性法性土,亦無無法性法性土。

是光明非光明,亦非非光明,是光明無光明,亦無無光明,而無不光明歟。

蓋無分別故,入深層故,入實相故,入本性與本源故也。

二○○七年二月十六日(農曆臘月廿九)

內觀頌三——無花亦微笑

釋迦拈花微笑,我今觀花微笑。微笑、微笑,無花亦微笑。

花在心間,心間有花;我心即花,花即我心。無花亦無心,盡入華藏大世界。

華藏、華藏,復觀鮮花遍大千而芬芳滿虛空。

聞者皆得度。

二○○七年二月廿二日

(春節初五)中午時分

祇待春消息——聞陳曉旭出家

在塵無染著,出塵無染著,亦無紅樓亦無夢。

祇因心念流,為將苦痛消。一生惟俟春消息,報與萬花皆知曉;猶似法音如雷震,滾蕩眾生心性處。

二○○七年三月十日

千古之唱——贈明月居士

大圓若闕兮,大闕若圓兮,無圓無闕兮,焉何圓闕兮?

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五祖傳法
◎秦孟瀟

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傳衣缽給弟子,是經過一段曲折離奇的歷程。五祖心中有數誰是他的繼承者,不便說出。

弘忍覺得「傳法」時機已成熟了,便召集弟子們在法堂訓話:「誰是我的繼承者,需要印證他的入禪功夫如何?如果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我把衣缽傳給他,做禪宗的六祖。」如何印證對方呢?按佛門傳統做法,各自不用思考推敲,而是出於心性流露,以偈子形式表達自己的悟境。

在當時,寺內有位著名的首座和尚,學問道德堪稱「典範」,他就是神秀大師。眾僧推崇他夠資格寫首偈子來。於是神秀在牆上寫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看到了這首偈子,不禁大為失望!為了顧全神秀的尊嚴,叫眾僧人誦詩。他叫神秀單獨入禪房說道:「你那首偈子並沒有見性,還祇是到了門檻,未能登堂入室。」

當慧能聽到眾僧人誦唸這首偈子時,心中不以為然,便請人代他寫首偈子在牆上: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看到這首偈子,心中有數,走到碓米的地方,不說話,用杖敲碓三下便走;當夜三更,便將衣缽傳給會意來見的慧能。

風幡爭論

弘忍深知慧能已經徹底悟道,不是其他的弟子所能企及。因此他極度秘密的送慧能南行,並囑慧能暫時隱蔽起來,不要急於公開說法。同時他又鑑於衣缽傳法常起爭執,所以告訴慧能禪宗應以心傳心,衣缽祇是信物,為了避免爭端,以後不要再傳衣缽。

接著他們便渡過長江,在渡河的時候,弘忍和慧能爭著操漿。

弘忍說:「應該是我來渡你過河!」

慧能卻回答說:「迷的時候,是師父渡我,悟了以後,是我渡自己。」

弘忍聽了,大為讚賞,便說:「今後的佛法,將因你而大盛了。」渡過了長江,他們揮手告別,此後不再見面。三年後,弘忍便圓寂了。

慧能在江南隱藏潛修十五年之久,他感到時機成熟,應該出來弘法。他來到廣州法性寺,那時有位印宗法師在寺內講《涅槃經》。聽眾裡,有兩個和尚看到幡在風中 飄揚,一個說是風在動,另一個說是幡在動。慧能插口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而是仁者心動!」在場的人聽了大為吃驚!

印宗法師詫異地說道:「莫非你就是弘忍大師的傳人吧!」

慧能點首稱是,在此大弘禪風。

不要執著

坐禪的人,一定要有目的,否則,就是「死禪」。

在六祖慧能大師的眼中,坐禪的目的也是為了求心的自由。當他聽到神秀禪師教弟子要「住心觀靜,長坐不臥」時,便認為「住心觀靜一是一種病態,而不是禪道;「長坐不臥」是一種壓制肉體的苦修,對於精神並無益處。因此他作了一首偈子說: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

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他對「坐禪」的態度,正像對文字的態度一樣,祇是反對其被誤執而已。他一再提醒弟子要「明心見性」,直了成佛。其他一切都是導致「開悟」的一種方便。人生 的最大悲劇是祇執著於方法,而忘了目的。對他來說,出家在家都沒有甚麼分別,祇看你是否執著外在的一切。他說:「執著外在的一切,便像水的波浪一樣,有生 生滅滅的現象,這就是痛苦的此岸。相反的,不執著於外在的一切,就像水的平穩自由的流動一樣,沒有生滅的現象,這就是幸福的彼岸。」

他還說:「我們的心即是不執著於善惡,但也不可沉入於空寂,應該廣學多聞,才能認識自己的本心,多了解佛所說的道理;唯有這樣,才能直達菩提,真心不動。」

瓦鍋打破

禪師為了修道,往往住在深山岩洞中,避開煩囂的塵勞,一心一意參究宇宙、人生的真諦。祇有進入「徹悟」之境後,定力足了,不為外境所動,才得下山來「普渡有情」。

有一位禪師在山上精進不懈修道,有時下山募化糧食。這一天,他來到村裡,一位施主送他一隻瓦鍋,還用一根細麻繩穿好綁在禪杖上;隨後他直往山上走去,順手 將禪杖擱在肩上,瓦鍋吊在禪杖前端。走起路來,小小瓦鍋在背後搖晃不停。沒有走多遠,這隻瓦鍋綁得不牢,突然間摔落在地上,卜一聲破碎了。

這位禪師連看也不看,頭也不回仍直往前走去。村上有個婦人說道:「你鍋子打破了,怎麼連看都不看呢?」

禪師應聲說:「已經打破的鍋,我看它有甚麼用呢?」

這番話,似乎不合乎常情。但從「禪道」的立場來說,確有一番「不尋常」的道理在,發人深思!人世間不少「過去」的事,有些人往往留戀過去的歲月,淚痕滿 襟,悲傷不已,徒然增添無盡的煩惱。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修習禪道的人,把過去的一切,猶如把「瓦鍋打破」一樣。既「破」了,是無法挽回的事,「惋 惜」、「懊惱」又有甚麼用呢?已往的事,猶如煙雲,誰能抓得住呢?

入定出定

在參禪方面,要把注意力放在心境上,即是說要清除各種各樣的雜念。猶如赤裸裸的光身一樣,一絲不掛,若有半絲半縷,就要起貪念,有了貪念,就起執著,有了執著之念,就是「悟境」的絆腳石。

以下有個寓言式的故事:過去有位祖師叫金碧峰,他的禪定功夫很深,平時「入定」,一坐三、五星期之久,不食不眠。據說,他壽命將至,小鬼來找他,怎麼也找不到,十分焦急!

土地神看到小鬼可憐,就告訴他說:「你找他找不到,我指給你看。那不是有個水晶缽嗎?」小鬼一看,不錯!是有個水晶缽盂。

土地神說:「你就敲他水晶缽盂,你一敲,他就﹃出定﹄,把他揪住。因為這是他最心愛的東西,他甚麼東西都可以放下,就這水晶缽放不下。」

於是小鬼就敲他的水晶缽盂,水晶缽一響,金碧峰就「出定」了。一「出定」,小鬼把他鎖住了。

金碧峰說:「哎呀,我被你鎖住,就是害在這個水晶缽盂,它是我的魔障,我必須把它摔了,再跟你去。」

小鬼說:「好!」小鬼把鍊子一鬆,金碧峰用雙手舉起了缽,用力地摔破了。當下小鬼也找他不著了。金碧峰在空中說了一首偈:

閻王要拿金碧峰,猶如鐵鍊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棒打和尚

在湖南衡陽有一地方官,有一天他閒著無事,忽然想到他管區的一個廟裡去進香,廟裡的僧眾都列隊在山門外迎迓。當他走進大殿禮佛時,看見殿中有一和尚沒有去迎接他,他當下就火了,叫差人把他拉下去,打了三十個棒子。

等他進香完畢,回到家裡一想:「我去進香禮佛是求福,人家沒有接我,我為甚麼打人家三十個棒子呢?」越想越不對,越想越後悔,為了補償這件錯誤,乾脆建個精舍,供養他三年。

這個被打的和尚因為曾經吃過苦頭,死活都不敢去。

廟內一位老禪師說:「你不要怕,你去!他這一次一定會認真好好供養你三年。」和尚仍然不敢去。

老禪師說:「從前有一個和尚,肚子餓了,剛剛找到一塊餅,準備療饑。一隻狗跟在他後面討食,他火了,就踢了狗一腳。說:「我剛剛找到一塊餅,還沒有吃,你 就跑來討。﹄這隻狗負痛嚎叫而去,這和尚當時深感後悔,他想:「我餓了要吃,牠不是也餓了,才討食嗎?我幹嘛要踢牠一腳。於是他就把牠喊回來,分半塊餅給 牠吃。你就是分半塊餅給狗吃的和尚,打你三十板的官員,就是那隻被你踢一腳的狗。」

老禪師微閉上眼說:「一腳三十棒,半餅供三年。」

吹熄蠟燭

德山宣鑒和尚是四川人,俗姓周,早歲出家,精通內典。他久仰龍潭禪師,有一日,他來到湖南龍潭廟裡,見沒有僧人,便叫嚷說:「我早就嚮往龍潭,可是到了這裡,潭也不見,龍也不現。」

在方丈室裡的龍潭禪師走了出來,說道:「你已親到龍潭了。」德山聞言默默無語,便下決心在那裡住了下來。

有一天晚上,他隨侍龍潭左右,龍潭對他說:「夜已深了,還不回去嗎?」

德山道過晚安後,正要出去,又走回來說:「外面太黑了。」

龍潭便點了一支蠟燭遞給他,當他正要去接時,龍潭突然把燭光吹熄,就在這時,德山大悟。便向龍潭禮拜。龍潭問他說:「你見到過甚麼?」

德山回答說:「從今以後,我對天下這些老和尚的話,不再有所懷疑了。」

第二天早晨,龍潭向大眾僧人說道:「你們當中有一個人,他的牙齒便像劍樹,嘴巴像血盆,打他一棒,連頭也不回一下,將來他會跑到孤峰頂上去建立我的宗門。」

德山賦性激烈,敢作敢為,呵佛罵祖,成為一代宗匠。

 
 
無盡燈
◎楊 釗

「旭日之聲」已出版廿二年了,在過去的廿二年中,它肩負了一個任務,讓員工多一點了解公司、認識公司、了解管理層的決策依據,也讓管理層多一點了解員工的心態、了解各公司、各部門發生的問題,盡可能達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作用。

我們的願望是把旭日集團辦成一間為員工提供良好謀生的場所、學習的場所和發揮才能的場所。我們能有較合理的收入、較舒適的軟硬環境,能學習和實踐「處事待人」的本領,能有較好的機會發揮才能。

當然,這種願望不祇是想,更重要是能變成現實。不光是硬件,還包括軟件;不祇是公司的意向,還有賴全體員工的參與。這一切雖然目標遙遠,但不失有個美好的夢想。這個夢想成為一種催化劑,令我們有願、有心,從而成為力量;挑起企業的擔子,建造旭日這個莊園。

在建造這個莊園之時,有許多事應該做,其中一件是:有法門名「無盡燈」,吾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

意譯為「有一種方法,名字叫『無盡燈』,我們應該學習,所謂『無盡燈』,例如一盞燈,點亮了百千盞燈,令暗的燈明亮了,但是原來明亮的燈,他的光亮是不會減少的」。

知識和智慧就是這樣,當我們把知識和智慧與別人分享後,我們的知識是不會減少的,也不會終止的。

相反地,在與別人分享知識的同時,可以擦著火花,造成互動,能令知識和智慧挖掘出來,所以,有案例稱之為「教學相長」,教育與學習的二個人是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對方的知識和智慧的。

另一種作用是:「助人為快樂之本」,不信且試試,多點「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並把知識與智慧經常與別人分享,你會感到很舒服的,你會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還有一種,稱之為「法施」。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求財運靠金錢幫助別人;求貴人扶持,自己要時刻用力氣、知識或智慧幫助別人;求事事如意, 靠經常地,每時、每刻、每事都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辦好事,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凡 事「易地而處」、「過得自己過得人」。現代企業最利害的一招是「顧客導向」,「心存顧客,真心真意,全心全意為顧客服務」。這樣的企業才能歷久長青,其生 命力才能旺盛。

知識無數,智慧無限,在這訊息爆炸年代,甚麼知識要知、要學呢?不外乎「處事待人」四個字。處事之道在於「勤」、在於「學」、在於「練」,祇要能不斷學習,不斷實踐,就會不斷提昇。待人之道在於「誠」、在於「謙」、在於「肯吃虧」。

「知不易、行更難」,祇有相信、明白、實踐,終有一天會成功,稱之為「信、解、行、證」。

欲想掌握,在於「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由現在開始「練」,「十年窗下」終有成績,不經一番冰霜苦,那得梅花放清香。「決心」和「恆心」是學習必備的心態。

 
 
慈善服務大眾 愛心溫暖人間
——覺醒法師與上海玉佛禪寺的慈善公益事業

◎曹曙紅

海佛教一向關注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注重對佛法慈悲精神的實踐。多年來,全市各寺院團體,本著慈悲濟世、利樂有情的胸懷,以及對社 會負責的精神,積極支持社會福利公益事業和救濟工作,在賑災濟貧、贍老撫幼、幫困助殘、希望工程等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近年來,根 據中央開發開放中西部地區的總體戰略,上海佛教界積極回應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興邊富民,支持西部」的決策,將全市佛教界社會公益事業的重點,放在了在西部 建立希望小學、幫助西部發展衛生事業等方面;包括玉佛禪寺在內的一些佛教寺院,還作為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成員單位,設立慈善基金或以其它形式參與了上海的 慈善活動。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上海佛教界累計捐款數額已超過二千萬元,為社會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上海佛教界在社會慈善公益事業方面作出的成績,離不 開領頭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禪寺方丈、中國公益事業十大慈善大使覺醒法師的英明決策和慈悲胸懷。僅以玉佛禪寺為例,近年來 的慈善義舉就源源不斷:

二○○○年十二月一日,在上海商城劇院,隆重舉辦了《永恆的懷念——紀念真禪法師圓寂五周年梵樂音樂會》。為了紀念和繼承前任方丈真禪法師一貫的慈悲精 神,玉佛禪寺特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款二百萬元,設立「真禪專項幫困基金」。此舉揭開了玉佛禪寺在新世紀慈善活動的序幕。短短四年間,玉佛禪寺的慈善義舉 接連不斷。

二○○一年元旦之夜,玉佛禪寺隆重舉行了「和平之聲」大型梵樂演出活動,活動期間,玉佛禪寺向上海市老年基金會捐贈善款五萬元,作為送給上海市老年人的新 年禮物。時隔一個月,春節臨近,玉佛禪寺方丈室裡洋溢著一片喜慶溫馨氣氛,市慈善基金會會長陳鐵迪、副會長余慧文親率工作人員出席了玉佛禪寺一年一度的捐 助貧困學生、奉獻愛心春節送溫暖活動,當用以資助一百名困難學生和一百戶困難家庭的二十五萬元善款交到兩位會長手裡時,會場上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從二 ○○四年起,這筆幫困助學資金漲到了四十萬元。玉佛禪寺希望以自己的善舉,能夠讓社會弱勢群體親身感受到來自宗教界人士的「藍天下的摯愛」。

二○○二年秋天,在得知雲南山區的孩子缺衣少食,生活困難,入學率較低的消息後,玉佛禪寺毅然決定到雲南創辦希望小學,經過對口聯繫,選擇在元陽縣創辦 「元陽覺群希望小學」。一踏上元陽大地,玉佛禪寺代表團立即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民的熱情歡迎,元陽縣政府領導代表元陽人民感謝上海佛教界的支持,感謝大德 法師們的善心援助,表示一定會盡己所能將孩子們培養成材。

為了「報國土恩,報眾生恩」,玉佛禪寺於綜合性弘法大樓——覺群樓落成暨覺群文化活動中心揭匾慶典次日,舉辦了一場以慈善為主題的「藍天下的至愛——覺群 之光」慈善演唱會,義演所得全部捐獻給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專門用於資助上海外來人員子女就學及少數民族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義演活動於二○○四年十一月十 八日晚七時半在上海大舞臺隆重舉行,來自中文華納唱片的簽約歌手陳好、樸樹、金海心、老狼等,以及青年鋼琴家孔祥東、玉佛禪寺梵樂團、少林寺武僧團,共同 獻演「藍天下的至愛」。歷時兩個小時的演出,覺群之光在閃耀、愛的激流在湧動。在愛心交融中,觀眾和演員共同演繹了一曲曲愛的讚歌。演出中間,玉佛禪寺向 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款一百萬元,用於資助上海外來人員子女就學及少數民族特困大學生完成學業。此後,玉佛每年十一月份都要舉辦一次「藍天下的摯愛——覺群 之光」慈善演唱會,為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募集資金。

二○○四年一月廿四日(農曆甲申年正月初三),一年一度的「玉佛禪寺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儀式」隆重舉行。玉佛禪寺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人民幣三十五 萬元,用於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玉佛禪寺在捐贈二百萬元人民幣設立「真禪法師慈善教育基金」的基礎上,自二○○一年春節起,每年向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捐贈 二十萬元人民幣,用於資助本市一百名困難學生和一百戶困難家庭。由於當年讀初中的學生,現在大都已考進了高中,所以玉佛禪寺相應地將他們的助學金從每人一 千五百元提高到了二千五百元,總額由每年二十萬元上升到了三十五萬元。幫困助學活動已作為玉佛禪寺的一項長久的慈善舉措得到積極落實。

書籍闡明真理,藝術陶冶情操,慈善服務大眾,愛心溫暖人間。二○○五年十一月六日,上海慈善物資管理中心玉佛禪寺工作站正式成立,當天還舉行了覺群慈善書 店揭牌儀式,覺群慈善書店所有盈利悉數捐贈給慈善公益事業。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在基層單位設立慈善物資管理中心工作站,玉佛禪寺是唯一的一家。覺群慈善書店 的揭牌,為工作站的正常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玉佛禪寺正以慈善與文化聯姻的特有形式為構建和諧社會進行著有益的探索。

二○○五年除夕之夜,玉佛禪寺內湧動著一股愛的暖流。「二○○五新年慈善晚會」隆重舉行,一項專門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的慈善基金「覺群慈善基金」正式設立, 第一筆基金五十萬元分發到了二百戶困難家庭手裡。「覺群慈善基金」首批受惠對象包括老勞模、老醫護人員、老教師、老翻譯家等,其中還有《鋼鐵是怎樣煉成 的》的翻譯家、知名殘疾作家王志沖老人,以及市慈善基金會會歌的創作者屠巴海先生。在除夕之夜領到這樣一筆幫困金,其意義已遠遠不止「雪中送炭」,它所傳 達出來的社會關懷,足以深深影響困難家庭以及他們的下一代,重新獲取生活的勇氣。

二○○六年除夕之夜,玉佛禪寺聯合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等十家單位共同舉辦「祝福上海——二○○六年社 會各界迎新春慈善文藝晚會」。晚會以「祝福上海」為主題,集上海百名知名演員之力,融喜慶、吉祥、歡樂於一體,以歌舞、民樂、雜技、武術、合唱、獨唱、小 品、戲曲等形式,表達了包括佛門弟子在內的廣大上海人民關注上海、熱愛上海、祝福明天的美好願望;體現了演職人員對人心和睦、社會和諧、世界和美、同浴藍 天、共享至愛的和諧世界的渴求與嚮往。晚會所得全部善款用於社會扶貧幫困事業。上海佛教徒,通過自己的慈善行動,為上海的經濟騰飛、文化繁榮、社會穩定、 人民幸福進行著積極的努力。

二○○六年七月十四日,農曆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以「慈愛·和諧·未來」為主題的扶幼慈善捐贈活動在玉佛禪寺覺群樓多功能廳舉行。玉佛禪寺向上海市 慈善基金會捐贈人民幣二十萬元,專項用於上海市兒童福利院殘疾兒童的福利事業。除此之外,我們還在現場進行了助養、助醫兒童福利院孤殘兒童的活動。整個活 動在「讓世界充滿愛」的背景音樂中進行,現場場面動情感人,體現了佛教四眾弟子踐行觀音菩薩撥苦予樂的慈悲願行,以實際行動投入到當前和諧社會共建運動中 的積極態度。

同年十一月九日,農曆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玉佛禪寺又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社會服務局和上海市癌症康復俱樂部合作,舉行「點亮心燈,牽 手生命——為癌症患者爭取明天」的慈善活動,把慈悲的關愛傾注在一些面臨死亡威脅,遭受病痛折磨又因病致貧的癌症患者身上。通過現場情感互動的愛心匯聚, 二位身患白血病的男女青少年,十位特困的癌症患者得到了雪中送炭的援助。玉佛禪寺向上海市癌症康復學校捐款二十萬元,用於支持癌症康復教育,一支由玉佛禪 寺法師和居士組成的義工隊伍宣告成立,義工服務隊將上海市癌症康復學校建立長效的服務機制,為更多的癌症患者托起明天的希望。一顆顆善心,一份份捐款,提 升了每一個參與者的精神境界,肥沃著我們社會的道德土壤。

佛教歷來宣導慈悲濟世的大乘菩薩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關愛社會,關注人生。是佛門弟子的義務,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覺醒法師認為:

「社會是宗教生存和發展的土壤,沒有穩定安寧的社會環境,宗教就不能說已經盡到了責任。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大潮中,宗教界必須加大回報社會的力度,不 斷增強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宗教回報社會、服務社會,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要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為社會弱勢群體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作為身處都市的 佛教寺院,在當今社會應該積極投身於慈善福利事業之中,大力興辦尊老愛老事業,以養老院、敬老院、慈濟院等形式,幫助社會解決日益嚴重的『老齡化』問題; 積極參與希望工程建設,對傷殘貧困兒童進行必要的資助,以使他們接受到應有的文化教育和社會關懷;盡力資助貧困家庭的生活,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精神上鼓勵 和引導他們樹立信心,增強改變自身境遇的勇氣,從而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這是一位公益事業慈善大使的心聲,更是廣大宗教界愛國人士的心聲。以覺醒法師為方丈的上海玉佛禪寺多年來始終致力於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其目的是想通過自身 的努力,喚起全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重視和關心,伸出大家的雙手,關愛教育、關注貧困,共築一片藍天、共用平等友愛,為人類的和平與安寧、為社會的穩定和發 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北國邊陲寶安寺
◎釋昌明

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裡是聞名遐邇的北大荒,黑龍江省的北部邊陲,著名的扎龍自然保護區,即丹頂鶴之鄉——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寶安寺就座落在齊齊哈爾市依安縣城內。

如今的北大荒,由於國家的富民政策,特別實行土地補貼之後,農民生活水平都在不斷提高,基本改善了貧窮面貌,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淳樸善良, 豪爽好客而又樸實勤勞的依安人有了嶄新的精神面貌!恰逢盛世,政府全面落實了宗教政策,尤其恢復佛教制度以來,這裡的佛教事業亦如全國各地一樣蓬勃興起, 空前活躍。一個新的學佛高潮正在北國悄然興起,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

通過學佛的不斷深入,從而人心得到淨化,使人心向善,社會安定,助人為樂等種種善舉在逐漸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一個互助互敬和睦相交的新時代,和諧的人際關係如春風般吹遍依安大地。在這其中,佛陀的教育理念與因果理論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與改變所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不可估量!

追溯依安縣的歷史,沒有佛教三寶剎及法寶的匱乏,使當地人民長期聞不到正法而常處於迷信的愚昧,無知意識當中。

一九九六年,依安佛教徒選出代表赴省市佛協協調恢復依安縣佛教正信觀,建立佛教道場的請求,經批准很快從齊齊哈爾大乘寺請來德高望重的覺航老和尚慈悲來到 依安發心建立道場。在市佛協領導關懷下,也得到了縣委領導的高度重視。縣領導表示建道場是利國利民,利後代子孫大事,李景武縣長和縣文化部等領導專程接見 了覺航覺法師,並表示如有困難,縣委盡其所能來支持,因為這是為一方百姓造福的大善事!

關於道場選址問題,經慎重考慮,縣長李景武提出有塊好地,先前是老幹部療養院,幾年前因那裡井水質量問題而使療養院遷徙。但那裡緊靠上游水庫,依山傍水, 風景秀麗,環境十分幽雅,祇是目前住在這裡的人們都要花錢從一里以外買水回來,並要雇人將水用馬車拉上來,吃水問題比較困難。若能自行把吃水問題解決了, 這裡的確是個建寺廟的清淨之地。覺航法師很高興,並胸有成竹地說:「這地方就這麼訂了,關於吃水問題,我佛門自有諸佛菩薩加持力量,尚有天龍護法的護持, 更有四眾弟子們虔誠祈求的力量,堅信定能順緣解決,使奇跡出現!李縣長笑著說:「那我可要看看奇跡出現囉!」

第二天,老和尚帶領幾位護法居士在縣領導陪同下,驅車來到上游,遠遠望去,這裡有山有水,風光旖旎,真是一塊風水寶地,尤其適宜四眾弟子修身養性,十分清淨,就這樣當即定了下來。

之後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每年都負責出車拉砂石修路,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兩序大眾共建道場的心情空前高漲,當地很多居士發心前來做義工。從九七年起請 了當地施工隊起建四周圍牆,老和尚不願自身年近七十的高齡將內外一切事物及應酬一人承擔起來,每天都還要跑到工地現場與工人們一樣抬石搬磚,挖土砌牆樣樣 都幹在前頭。這一年老和尚無比的勞累操心。當時的佛殿尚未建好,但老和以戒為師,注重修持,始終堅持帶大眾在臨時設的殿堂每天早晚課,同時,常有居士發心 來找師父放生及印經書,還有信眾見老師父那麼辛苦又缺少食物,發心常送各種飯菜。此後在逐漸完善過程中,老和尚也鼓勵大家在寺裡周圍種些菜,自給自足,以 減少信眾們的負擔。

覺航老和尚始終堅持戒行並重,身體力行,尤其對十方大眾之供養特別珍惜。記得有一次,廚房裡麵粉因天氣潮而發霉成塊了,有人說不能吃了扔掉算了,可師父不 捨得,就用刀一點點削下來全部吃掉。老和尚就是這樣現身說法,以身作則,教育四眾弟子勤儉節約建寺院,過清淡生活。並告誡大眾:「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就 是從苦行中成就的,那些祖師大德高僧們的修持也都從惜福中修證,要學習去貪嗔除五欲,多生多劫修不去就是這些大冤家在害我們,要從這塵勞妄想中慢慢改掉種 種習氣。」

九七年四月初八釋尊聖誕日,這天對於依安人民是永遠忘不了的好日子,早上五點,四眾弟子約三百人匯聚一堂,這是寺院建設以來初次承辦法會,覺航法師開示: 「今天是我們建寺院以來第一次慶賀本師聖誕,同時我們要發三項大願:第一願祈禱香港順利回歸祖國;第二願祈禱黨的十六大順利召開,圓滿通過各項章程;第三 願祈燽觀世音菩薩灑下甘露法雨,使我們寺院井水由黑水變成清水,有益健康,希望天龍八部護佑,要求大眾虔誠一心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然後焚香共唱香贊,大眾 齊心禮佛拜佛,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有求必應,救苦尋聲。就這樣連續三天,有的老居士流著淚求觀音菩薩。

奇跡真的出現了!用水泵抽了一上午水,真的變得非常清,這時覺航師父盛了一碗水,自己先喝了,又給大家輪流喝,水有點甜,水好了!事實說明佛法不可思議, 萬法從心生,萬法從心滅,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大眾親眼所見,消息馬上傳到縣裡,又趕上五月節,縣裡各單位放假,來寺院觀光的人非常多,縣長李景武也聽到 這消息,帶領縣委一班人:有公安局的、水利局的和防疫站的機關人員來看,是否真實,鄉政府的主要領導也都來了,新聞記者也來了,還有更多部門的人士也都來 了,剛一下車覺航法師就迎上前去,李縣長第一句話就問,井水真的能吃了嗎?老和尚笑呵呵的用手一指:你看,我們這些人這些天一直都喝這水,水不但清還是甜 的,到現在沒一個出現不良反應,這水是佛菩薩加持的力量,真的清涼可飲了!

說著有人遞過一碗水給他們看,經親眼所見,有很多以前在這住過的老幹部都悄悄說,怎麼回事呢,水真的變了?臨走時,防疫站的人帶兩瓶水回去化驗,結果表明水不但好,還可以治胃病。

消息一傳開,轟動了全縣方圓百里,人所共知,幾天後市委來人調查是否有迷信活動,經查證後的事實說明了一切,連大興安嶺千里之外都有傷來這裡取水治病,現實證明佛法無邊,不可思議。

寶安寺從無一磚一瓦白手起家到四周圍墻建成和山門的完工,是一年的時間,秋季備料,準備第二年建大雄寶殿。

九八年的四月份,請來了古建築工程隊,因上年有基礎施工隊開始就很順利,先給他們安排吃住等問題,以及鋼筋水泥等都陸續備齊,工資是問題,不能拖欠,手中 又沒錢,當地農村貧困是無力解決的,思來想去沒有著落,老和尚著急吃不下,睡不安,一夜間滿嘴起泡,一再求佛,無奈祇好開始化緣,第二天便去了大慶市、哈 爾濱、齊市、北京等地,就這樣四處奔走,歷經半年時間,經過艱難得到各方善助,籌集善款總算完成了任務秋季竣工,鋼筋水泥建築,黃色琉璃瓦蓋,宏偉而又壯 觀。

這一年眾多佛弟子來祝賀朝拜,絡繹不絕皈依的人也非常多,還有的來求福求壽,有求平安吉祥,更有一部份是有病求康復的,每當這時覺航法師都會作正確指導教 育他們佛法不是迷信,是佛陀教育,是佛陀對十法界眾生的圓滿教育,智者求心不求佛,愚者求佛不求心,時常觀照自己內心,本著去掉貪嗔痴的心態,檢查自己每 天的行為,如有錯誤馬上懺悔改正,要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祇有老人才是家中的活佛,做媳婦的孝敬公婆比父母為重,孩子從小學《弟子規》,懂得禮貌,基礎的 教育,使初學佛的人知道學佛的好處,懂得怎樣做人,這樣一來皈依三寶的弟子日益增多。

在此期間僧人和老居士常誦《楞嚴經》、《法華經》等大乘經典,從此寺院形成正規化領領,每到初一、十五僧人誦經,無論僧人居士都要嚴格遵守各項戒律,隨著 人員日益增多,建造念佛堂以滿足大眾需求,已成為必須。經預算東西配殿需要一百多萬元,按計劃資金不足,但是,寺院的知名度很高,十方大德善知識多方捐 獻,又發動眾多居士幫助作貢獻,同時,也不斷求護法加持,有的捨水泥,有的捨木料等,就這樣二○○一年又請求了南方古建築工程隊從四月到十月末的緊張施 工,工程基本形成。第二年,二○○二又有居士退休老幹部連續五年幫助管理,七月份經過驗收交付使用,全體僧眾商議決定於七月十五日念佛堂起用,並舉行隆重 儀式。

這一天,上午九時正式開始,四眾弟子兩廂站立器樂齊鳴,鞭炮震天,歡呼聲響徹山谷,覺航老法師焚香向大眾宣布念佛堂從今天開始正式成立!念佛堂寬敞明亮,被褥、鐵床全是嶄新的,食宿免費,歡迎十方大眾都來念佛,發願成佛,我們大眾齊念阿彌陀佛!

念佛堂有莊嚴的西方三聖像,同時可以容納二百人念佛,晝夜佛號不斷,幾年來寺院也經常組織扶貧工作,覺航法師把從城裡捐來的衣物全部發放給貧困戶,記得李靜居士一次就捨新衣千餘件,全部給貧困戶和敬老院。

轉眼間到了二○○五年,寺院相繼塑了千手觀音像、地藏菩薩像和東方三聖像,塑好了各尊莊嚴的佛像,又需建殿了,老和尚日夜盤算想辦法,又急又累,七十六歲 的老法師終因勞累過度積勞成疾,一病不起。言語不清,腿不能邁步,生活不能自理,住進白求恩醫院,通過各種儀器檢查、化驗專家會診,查不出病,但人不能走 不能說話,打針吃藥越治越重,又到齊市各醫院同樣查不出病,最後祇能說可能是小腦萎縮,這樣,老法師說不治了,回去求佛,不好就往生,回到寺院,眾弟子都 勸,你甚麼都不要想,一心念佛。念到第七天就能說話了,之後一天比一天好,現在基本全部康復,在此期間日本親屬回國探親,聽說老和尚欠安來看望,得知為建 寺沒錢所致,當即告訴老和尚不要著急,安心養病,拿出三十萬元建廟。老法師聽了非常高興,給所有捐助的十方大德樹碑紀念,千古流芳。

就這樣二○○五年又建了千手觀音殿,東方三聖殿和地藏殿等,原來舊樓重新裝修,換成紅色彩鋼蓋,紅色墻壁,下邊灰色瓷磚格外莊嚴,回想起多年的建築,以前多聽別人的建議有兩次修錯了,拆了重修,老和尚都自己拿一萬多元給寺院補上,他現身說法為大眾作出了示範。

現在念佛堂有三十多人常住念佛,每逢初一、十五多達百人以上農困時節人數更多,清晨早起就能聽到清靜的佛號聲不斷,僧人和老居士常誦《楞嚴經》、《法華 經》、《無量壽經》等大乘經典,除此之外,經常開示四眾弟子要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佛教准則,一生勤儉節約建寺院,以清淡生活為寺風,做到不爭、不 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的六大宗旨為准則來指導人生,做到自身清淨嚴持戒律,樹立正法道場。

覺航法師是省佛教協會理事,縣委政協委員,多次受到縣領導的表彰,他不負眾望承擔起了法脈傳承,續佛慧命,弘揚佛法,普渡眾生的使命,在平凡的弘法活動中,充滿了辛勤的汗水,幾年來,皈依弟子數千,十方善男信女雲集而至,親聞法師講法倍感身心清淨。

現在我寺建築基本成形,從遠處看有高高聳起的汗白玉觀世音像,近處看有紅墻綠瓦的東、西配殿,又有紅色彩鋼瓦蓋的東方三聖、地藏殿,還有紅色彩鋼的男女寮 房,古色古香的古建築和彩圖繪畫,綠樹成蔭,進寺院倍感心情舒暢,寺院居於高處,佛光普照著整個依安縣,為一方帶來了吉祥,同時也給依安縣增添了新的景 觀。

回首往事,一代法師為續佛慧命,弘揚佛法,轉化人心,節衣縮食,為法忘軀,為了廣大眾生離苦得樂艱難建寺,四處奔波而付出辛勤的汗水,從而道風純正,啟迪智慧,給世人做出了表率和示範。

覺航老法師更以慈悲心、平常心、歡喜心濟助他人,創造了人間淨土,更以出世間的精神做入世間的事為己任。

現在,我寺尚有天王殿,鐘鼓樓和彌勒佛像、四大天王像及伽藍菩薩像無法落實,為此七十六歲高齡的覺航老法師深感憂慮,因患心腦病,力不從心,不能奔波而深感遺憾,祈望十方大德發心護持,共襄善舉,成就道業!為北國邊陲寶安寺奉獻您一份慈悲與力量!

敬祝十方大德法喜充滿,早證菩提

寶安寺法緣電致:

            0452-7917617,7780187

善助銀行帳號:

            2535660010200226565

          黑龍江省依安縣中國銀行

戶名:祝喜山(覺航老法師)

隨喜功德,阿彌陀佛!

 
 
和諧文化的先行者(上)
——紀念趙樸初誕辰一百周年

◎俞朝卿

一、本文提要:

通過對有關資料的學研,對趙樸老其人其事,得出的總印象為「博學多能,一生踐行和諧文化」。本文試以「四大家」勾勒其整個形象,即:著名的有宗教信仰的社 會活動家;傑出的宗教領袖和佛教事業實踐家;別具特色的詩人和韻文作家;自成一體的一代書法大家。總之,樸老一生以佛教事業為崗位,終身踐行和諧文化。他 是我國少有的一位和諧文化先行者。他在各方面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二、關鍵詞:

有宗教信仰的社會活動家 佛教事業實踐家 多能的詩人和韻文作家 自成一體的書法大家 大文化人

和諧文化的先行者
——紀念趙樸初誕辰一百周年

今年十一月,是趙樸初(1907、11—2000、5)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他離開我們已經七年了。趙樸老生前在國內外均有多種美譽。日本佛界稱他為「佛 爺」,國內文化學術界名其為「詞仙書聖」,政界認他為「和平使者」、「民間外交家」,老百姓叫他「活菩薩」。中國人都認其佛學造詣極深而親切地尊呼他「趙 樸老」、「樸老」。毛澤東、周恩來讚譽趙樸老「懂得辯證法」,「是國寶」(前1)。總之,他是一位名聞中外的和諧文化先行者、實踐家,是一位作出卓越貢獻 的大文化人。在筆者看來,他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宗教領袖和佛教事業實踐家,又是大名鼎鼎的詩人和韻文作家,更是自成一體的一代書法大家。他的中華 傳統文化底蘊深邃,又善於運用在當代國際、國內的各項活動和工作中。他是信仰佛教的人,修持念經一生,又精進寫作一生。他人格高尚,一身正氣,心志高潔, 兩袖清風。在他辭世前住院的一九九六年十月就預先立下了遺囑云: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

花落還開,水流不斷,

我兮何有,誰歟安息,

明月清風,不勞尋覓」。

由此可見趙樸老的精神境界!樸老雖然已走了七年,他的遺容卻不時在人們心目中浮現;他的遺著、遺跡,更無時無刻不在教育人、引導人。樸老無論那一方面都值得我們後輩體悟、學習。以下試從「四大家」的四個方面逐一談點初淺認識和體悟。

一、有宗教信仰的社會活動家

趙樸老是一位集科學信仰與宗教信仰於一身的當代中國少見的文化鉅子。所謂科學信仰,就是以確認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為思想、行動的根本指導和保證;而宗教信 仰則是以宗教(佛教)為紐帶,聯繫社會各界,廣交四海朋友,服務中華民族。用佛教語言說,就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趙樸老大致就是這樣的人。

作為有宗教信仰的著名社會活動家,趙樸老的社會活動,總是與鄧小平所論和平與發展是當今的時代主題相呼應、相協調。就是說依他所在或所主持、領導的政協和 其他有關組織為陣地或途徑,以廣交朋友促進友誼和合作為特徵,以維護和保衛和平,造福社會,促進發展和進步為核心和宗旨。其活動範圍,不僅普遍國內各界, 尤其廣及國際間,特別是亞洲諸國和平社團和佛教界。

首先,積極參政、議政。作為政協副主席和所屬民族宗教委員主任,他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為制定、完善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規,深入第一線和基層單 位,調查研究,傾聽群眾和僧俗意見,結合內外形勢,經過深思熟慮,寫出有關報告和意見。由於樸老總能從大局利益出發,建議等又切合實際,因此常能得到中央 領導人的重視和採納,並多次得到中央有關領導人的讚賞。1總之,他對這方面的國事政治活動,總是放在首位,以致夙夜在殫精竭慮。遂後,又結合形勢發展和各 地實際情況,努力推動各地貫徹落實(後文說)。由於他是中國民主促進會早年創始人之一,又長期擔任民進中央和政協的領導職務,又獨特地與中共中央幾代主要 領導人都「有著親密的友誼」,因而成為「中國民主促進會德高望重的卓越領導人」。2他在中國民主促進會內外、在政協內外均有崇高威望!

第二,致力和平團結,捍衛民族尊嚴。樸老生前積極推動中國宗教界建立和平委員會。並充分發揮其組織作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樸老組團代表中國宗教界參加了 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召開的第一次世界宗教和平會議(簡稱「世宗和」),回國後,與另一名也是全國政協副主席和代表團重要成員、著名的中國基督教協會名譽會 長丁光訓一起,共同發起組建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簡稱「中宗和」),並於一九九四年七月二日在北京成立。這一社會組織已成立十多年,在國內和國際社會已 經發揮、並將繼續更大發揮著重要的社會作用。趙樸老生前是「中宗和」的主席。他通過這一組織的活動,加強了中國宗教界的團結和自信,密切了五大愛國宗教 (佛、道、天、基、伊)間的協調、合作關係,並提高了中國宗教界在國際社會的地位和影響。正如現任「中宗和」主席丁光訓所說「就在那個會上(按:即上述 「世宗和」第一次大會),主持人專門舉行了歡迎趙樸老和和中國代表團的儀式,說『有了中國代表參加,我們的大會才真正成為了『世宗和』,否則最多只是一個 國際會議』。這話很足以鼓舞我們中國人。我們在場的中國代表都很高興、很自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也就是說,咱們中國宗教界有祖國在作後盾,在世界宗教界 是有地位的,趙樸老相當於主席團成員的地位,我相當於常務委員的地位」。3實際上,這不僅是整個中國宗教界的國際地位,也是整個中國國際地位提升的一種反 映。通過這類組織的活動,在國際範圍內廣交朋友,促進友誼和團結,以維護民族和國家的尊嚴,捍衛主權和領土的完整,樹立莊嚴的國際形象,反對種種國際反華 勢力和台獨勢力等,也能發揮相當的作用。這方面在樸老來說,是機智勇敢和富於鬥爭經驗的。「一九六一年三月,他赴印度新德里出席世界和平理事會,此會前應 邀參加泰戈爾誕辰百周年紀念大會,會前本已準備好了一篇講話。不期會議中間,組織者中有人發動突然襲擊,姿意反華。樸老當仁不讓,臨陣應戰,他以維護民族 尊嚴、國家主權為中心,以「如果泰戈爾還在」為基調,嚴詞反擊和駁斥了某些反華者。在會上,趙樸老維護國家尊嚴的舉動贏得場內一片掌聲和各代表團的熱烈祝 賀」。會後,樸老根據當時講話,寫成了有五十五行的新體長詩,即命題為《如果泰戈爾還在—泰戈爾誕生一百周年紀念會紀事》。4長詩鎮靜機智地「擺事實,講 道理」,茲略引詩中揭露反華者之詩句:

……

哪裡是紀念詩人?

哪裡是團結『葩意』(兄弟—印地語)?

分明是利用名義——

泰戈爾的名字啊。

來破壞中印友誼。

如果泰戈爾還在,

將感到置身無地。

……

由此可見樸老的勇敢和機智,似可說這是一場預演的國際性「智鬥」。為此,當時兼外長的陳毅副總理曾給予了高度評價。

運用「中宗和」這類組織和「平臺」,與世界宗教界廣交朋友,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同亞洲各國、亞洲宗教者和平會議(簡稱「亞中和」)和「世宗和」的友 好交往,抵制台獨勢力和一切反華勢力。對此趙樸老可說是做得最早、最多、最好的。這一精神,已為新一屆「中宗和」及其領導人所繼承、發揚和推廣。5

第三,開創國際民間文化交流,發展與世界人民間的和平、友好活動。趙樸老運用宗教紐帶,開創、發展國際間的民間往來,友好合作活動,由來已久。早在一九五 一年,他代表中國佛教界主動送觀音像給日本佛教界,從此,最早主動打開了中日民間友好交往的大門。隨即,日本佛教界發起了護送二戰時期中國在日殉難烈士骨 灰歸回祖國的活動,受到了當時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讚揚。樸老還多次以團長身份出席在日本召開的禁止原子彈、氫彈,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並留有《記長崎大會上原 子彈受傷者》詩,詩云:5

千萬孤兒慈母淚,一齊傾向講臺前。

看教淚化和平海,萬眾潮音響徹天。

又:7《訪廣島》詩——(原注:與原子彈受傷者座談)

盲目婦人斷臂女,訴說十年無限苦。

哀哀欲絕絕複言,滿座聞之摧心肝。

可見,樸老是帶著十分同情悲憫和憤怒、控訴的激情去參加大會的。其代表我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保衛和平的決心是由衷、深刻而持久一貫的。

一九六二年,樸老倡議中日佛教界共同紀念鑒真大師圓寂1200周年。日本佛教界舉行聲勢浩大的紀念活動,廣泛宣傳中日友好傳統。一九八○年,他又推動和組 織了鑒真大師塑像回祖國(揚州)探親活動。由此掀起了中日民間友好交流往來的高潮,並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不僅中日之間如此,其他如中 韓、中泰、中柬、中尼(泊爾)、中斯里蘭卡)、中印尼等等諸國之間,亦莫不如此。不僅推動國際雙邊活動,還有多邊活動。以中、日、韓之間為例,一九九三年 樸老創造性提出了中、日、韓三國佛教界「黃金紐帶」的新構想,不僅得到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賞,尤其得到韓、日兩國佛教界的一致認同和積極回應。隨即,落實 輪流在中、韓、日召開三國佛教界友好交流會議。這些活動,充分發揮了宗教(佛教)在國際交往中具有聯繫廣泛、文化認同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向世界各國及其人 民宣傳了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真切地展示了中國的國際形象,為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

與此同時,還與其它西方國家包括佛教在內的宗教界積極交往。與海外華僑港、澳、台的佛教界朋友,也多方、多次開展友好交流與聯繫,為臺灣回歸、祖國統一作出重要貢獻。

第四,濟困扶危慈善家,救苦救難大善人。早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趙樸老就曾依託上海佛協,擔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理事、上海慈聯救濟戰區難民委員會常委兼 收容股主任,上海淨業兒童教養院副院長,一九三八年全面抗戰開始後,他還參加了職業救亡組織上海藍衣社並任該社理事長等職。除了日常的扶危濟困救濟工作 外,還曾不止一次地動員和組織青壯年奔赴抗日前線,或把經過培訓的中青年,分批送往(皖)南新四軍總部,或蘇南、蘇北抗日根據地,參加抗日鬥爭。新中國建 立後,他曾就任了上海臨時聯合救濟總會總幹事,一九五○年任中國人民救濟總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長期的社會救濟工作,不僅使樸老積累了進行開展這方 面工作和活動的豐富經驗,而且培育了日益深厚寬廣的慈悲胸懷。每當國內或鄰國、外域發生重大自然災害或某種不幸事件,他總是率先動員和號召所屬或所在有關 組織和成員,大力捐資捐物,救災救難。直到晚年體弱多病時,還親自為遭受地震和洪水災害的地區等籌集資金救災。他自己更是常常率先垂範,為自然災害和希望 工程等捐出個人大筆資金。他生前還曾立下遺囑,他的遺體凡可以移作救治傷病者,請醫師儘量取用。所以他在國人心目中是一位慈善家、「大善人」、「活菩 薩」,而日本佛教界不少人稱樸老就是「佛爺」。(續下期)

主要參考文獻

前1,參見《上海佛教》2005年3期P27。

1、《趙樸初韻文集》

2、新華社發《趙樸初同志生平》

3、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有關條目

4、《說不盡的趙樸初》1991年1月《中華英才》(雜誌)

5、《追憶趙樸初的愛國情懷》2000年5月29日《光明日報》

6、人民政協報《民族·宗教》專刊有關材料

引文注釋

1、凡「」中引語不另加注者均引自新華社2000年5月30日北京電訊《趙樸初同志生平》(以下簡稱《生平》)

2、《生平》有關部分

3、《充分發揮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的作用》丁光訓2004、3、16《人民政協報》C3版

4、《趙樸初韻文集》(以下簡稱《韻文集》),上冊P96—10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一版

5、參見《中國宗教和平委員會(簡稱「中宗和」,下同)十年工作大事記》,同上報、同版

6、7、《趙樸初韻文集》P20、P22

 
 
雲翔古韻
◎倪超英

進上海1500餘歲的南翔古鎮,一個具有唐韻的建築群在人民街上赫然在目,疑是步入意念中的盛唐一街市,再定神一看,一座古橋盡頭分明有「雲翔寺」三字告知這是一佛門淨地。步入寺院,心即靜然,探幽之情油然而起。

據當年的建寺者之一的原南翔鎮副鎮長王其興先生介紹,這座佔地15畝、耗資近億元的仿唐寺院,從二○○一年破土動工,到二○○四年十一月圓滿落成,僅用了 短短三年半的時間,讓把遠在千年前的許多古韻舊事拉到了現實生活之中,讓南翔古鎮添一「古跡」,泱泱唐風的美侖美奐可即;寺內富有個性的殿堂樓閣、草石花 木,再現了佛教文化的豐富底蘊和獨特。

「雙塔千年留彩霞,嵯峨梵宇滿園花,我憐最是初來地,要算滬上第一家。」這是世界佛教僧伽會副會長廣范法師遊覽留雲寺後即興所作的一首詩。雲翔寺的建設留 住了即將隨著時光流逝的許多古跡,整舊如古,歲月悠悠,多少年來,兩座五代磚塔經歷了千載歷史煙雲,一身斑駁難覓其根,而在雲翔寺的建設過程中,建設者把 這兩座古塔從歷史的悠遠之處「拉」了回來,它們一身青沉、一身凝重、一身坦然肅立於唐韻建築寺廟側,告訴人們這座古鎮、這座古寺的昨天今日和來年,都寫滿 著歷史的煙雲和滄海波瀾:頭頂千載雲卷雲舒,腳下日日芸芸眾生。

1500歲的南翔古鎮之源頭即為白鶴南翔寺,相傳南朝梁武帝天監初年,一農夫於耕地時掘得巨石一塊;石甫出土,即有一雙白鶴飛棲其上。僧人德齊見之,知為 寶地,乃四方募化,倡建佛寺於石出之所。天監四年,寺成,德齊乘鶴南飛,寺因以白鶴南翔為名。此後佛寺聲名漸顯,遠近香客輻輳,依寺而成集市,即今南翔 鎮。根據南翔地方誌記載,白鶴南翔寺與南翔鎮之名,都源於一個跟白鶴有關的美麗傳說。白鶴南翔寺早在南翔古鎮形成之前已經創建,是南翔文化的發祥之地。正 是在千年古剎南翔寺的舊址上恢復重建白鶴南翔寺後來改稱為南翔寺、雲翔寺。

今日雲翔寺前一座香花橋,小巧靈瓏,低調地彎曲著它的美麗身姿,無言地接納著無數信男善女和匆匆過客,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五代雙塔的復原、在上海古猗園受 到呵護的唐代陀羅尼經幢、南宋普同塔,都曾與香花橋風雨與共,它連著僧、俗兩個世界,為佛門淨地日夜守候,為行善美談默默守望……

在這春光明媚的踏青時日,步入雲翔寺內,縷縷青煙彌散,殿堂肅然靜幽,一顆煩躁的心似乎即刻受到淨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祇在此靜濾心境,行也禪,坐也 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簷瓦水滴曇花雨,清罄聲傳貝葉風……即使站在兩棵古桂花樹下,也是別樣滋味在心頭,古桂花樹上掛滿了祈福的小紅袋,千言萬語讓古桂花 樹盡閱人間萬象,以其古老而又青春的生命為信男善女送上許多的福許多的希望。

常來雲翔寺坐坐,常沐雲翔寺的古韻,心靜如水,行善如隨。

 
 
世界佛教動態

大埔定慧寺重修緣起

定慧寺自創立至今已有八十四年歷史,經歷代住持數十年來默默耕耘,禪淨雙修之餘,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己任;寺內乃十方叢林風範,四眾弟子同修辦道之所。本寺由兩座建築已成「蘭若」及「大雄寶殿」。

蘭若園在新界大埔馬窩村,於一九二一年由善信李葆葵三太,劉四姑及關五姑等集資向政府購得屋地萬尺,復批農地十萬奐尺建成,迎請增秀老和尚任住持,弘法度生,紹隆三寶,一九三四年加建大雄寶殿一座,巍峨殿宇,佛相莊嚴,二十年後,改名定慧寺,註冊為法人社團。

本寺雖然連年盡力培修,牆身已經出現裂縫,建築物有下陷跡象,木柱霉爛,每逢大雨瓦頂大部分漏水,滲漏情況嚴重,重修刻不容緩。現有的部份建築已成危房嚴重影響常住僧眾、居士和來寺者的人身安全,但由於此重修工程需資頗鉅,本寺院獨力難支,情況危急。

重修寺院功德不可思議,慷慨解囊,捐助善資,是一種廣種福田的善舉;護詩三寶道場的施資助款者,也是今世後代的眾生保留了一方福田,必定會得到諸佛菩薩的 加被和人天的擁護。故請諸山長老、十方大德善信,各發菩提之心,共植出世之業,隨緣樂助,使寺院早日完成重修。歡迎各界人士鼎力玉成,功無虛棄,福有悠 歸。

贊助方法:

1. 以劃線支票捐款:(支票抬頭請寫:「定慧寺有限公司」或" TING WAI MONASTERY LTD. " )

2. 或直接存入恆生銀行帳戶224-4-069197,並將銀行入數紙正本收據背面附上閣下回郵信封。

3. 請連同表格及支票或存款正本收據,交回或郵寄至「香港新界大埔馬窩村53號定慧寺」

 *如有任何查詢,請於辦公時間致電(852)2652 1571或2656 2515與本寺聯繫。

 *定慧寺乃政府認可之非牟利機構,捐款港幣一佰元或以上,可獲稅務減免。

 

慈輝溫情暖江西

惠州 毛金桃

二○○七年春節前夕,遠在美國的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楊洪會長,心繫江西革命老區貧戶的困苦,囑託慈輝幹事在年關前送上溫暖,讓他們也有一個祥和的新年。

受楊洪會長囑託,我們一行四人於一月二十八日乘坐擁擠不堪的北上列車,抵達江西贛州市,在該市的章貢區、石城縣和吉安市的遂川縣等革命老區先後進行扶貧助 困工作。大家不顧旅途上的疲累,將慈輝捐贈的大米、食油一一送到困難戶和五保戶手中。共計贛州市大米86600斤、油8660斤,折合人民幣181860 元;吉安市遂川縣大米21100斤、花生油2110斤,折合人民幣43255元。當地屬於貧戶的父老鄉親們,在接過慰問品時,臉上都不期然地流露出感激的 面容。

慈輝在當地連續五天的扶貧濟困活動中,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和老百姓高度的好評和讚揚。作為慈輝的一員,我們深感榮耀。回程中,汽車再次顛簸在崎嶇彎曲的 山間小路中,有同修身體不適,不時出現嘔吐,可是他說,雖然不適,心裡卻感到喜悅。可見參加扶助活動,確能使人在精神上感到充實。而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 受,娑婆世界確實很苦,都是因果所致。此次體驗,深切地讓我們感受到積德行善的意義。有感於此行的見聞,我們打從心裡說上一句:「祝願眾生離苦得樂,一生 平安!」

 

雨母山 雁雨寺
法會通告

衡陽市雨母山雁雨寺 謹擇公元二零零七年五 廿四 日(星期四)上午八點,
 歲 次 丁 亥 四 初 八
爰行「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開光大典暨首屆水陸法會。法緣殊勝。
光 臨 恭 候
祈禱您
六時吉祥、廣種福田、有福有德、平安健康。
歡迎各界善信隨喜參加
衡陽市雨母山雁雨寺常住啟
聯繫人:心開法師

 

信佛與幸福

雨母山 心開

有人問我信佛有甚麼好

我說信佛讓我幸福

他說為甚麼

我說讓我放下屠刀不殺生

而且人生有了方向

信佛 讓我心胸更寬

信佛 讓我學會許多

信佛 讓我修行身口意

信佛 讓我對生死解脫

信佛 讓我自覺正知的奉獻

信佛 素食吃好又健康

信佛 讓我以戒為師 以律淨儀

信佛 有和諧 有六和 有團結

信佛 讓我開啟智慧 經藏法喜

信佛 讓我看到光明

信佛 讓我學會布施

信佛 讓我學會持戒律

信佛 讓我忍耐及謙虛

信佛 讓我學會有無私的奉獻

信佛 讓我學會開車,走好人生路

信佛 讓我真幸福

 

「舍利文化與佛舍利信仰」學術會在岳陽紫竹林禪院召開

◎石 舟

香港《世界佛教報》、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湖南省佛教文化研究會與岳陽紫竹林禪院聯合召開的 「舍利文化與佛舍利信仰」學術研討會,於二○○七年四月八日,在岳陽市紫竹林禪院召開。

岳陽紫竹林禪院釋了果法師幾年前從馬來西亞等國迎奉佛舍利若干枚回岳陽,其迎奉過程之殊勝,信仰之虔誠,令人讚歎。二○○六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國佛教協會 副會長聖輝法師專程到岳陽瞻禮佛舍利。應國內廣大信眾的要求,經湖南省宗教事務局批准,岳陽市紫竹林禪院於二○○六年底興建了莊嚴的佛祖金剛舍利塔,隆重 供奉,並舉行這次學術研討會。

湖南省民政廳常立憲副局長、岳陽市政府副市長隋國慶、市民政局王伊亮局長、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助理方向新所長、研究員(代表朱有志院長)、童中賢副處長、市 宗教局局長李衛東、陳群處長等領導出席。香港世界佛教報社長詩洋、連雲港市市委統戰部部長李錦華、河南文化交流聯誼會郭振峰會長等嘉賓到會祝賀。來自北 京、上海、江蘇、河南、安徽、湖北、四川、廣東、廣西、湖南以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代表共約五十多人,其中有:武漢大學博導呂有祥教授、河南馮振 德教授、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博士肖桂林教授(發來論文)、湖南大學何錦秋教授、湘雅附二醫院何紅健醫師、上海草堂精舍、南海觀音的尊嚴設計記者戴國成居士、 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湘潭大學博導徐孫銘、湖南省委辦公廳副廳級幹部周喚民、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何軍民、廣州華聯大學副教授曾琦雲、連雲港市佛教協會海惠 法師、香港妙濟法師、韶山銀田市悟謹法師等。臺灣地藏院住持釋大願法師(發來論文、著作)、臺灣徐芹庭博士、四川沙拉四郎郎加活佛亦出席瞻禮。著名佛學 家、湖南省佛教研究會會長吳立民大德、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所所長萬里研究員等發來賀信。

舍利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舍利崇拜是佛教信眾表達對佛陀和佛法的崇敬、提高信仰素質的重要法事活動,也是在和諧社會構建中必需研究和正確處理的 課題。舍利的實質究竟是甚麼?舍利信仰有何功德?一般認為,舍利是高僧大德長期修行功德圓滿、道德精神昇華的特殊結晶物。也有人誤以為舍利是出家人體內的 結石。佛教信眾對舍利信仰非常虔誠,認為舍利信仰和崇拜有無上功德以瞻禮、崇拜佛舍利作佛教徒心靈溝通、文化交流的盛事,更成為海峽兩岸、海內外佛教信眾 血脈相通的橋樑。

佛舍利信仰及舍利文化作為一種宗教信仰,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生存智慧及其思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必將在人類社會中長期存在下去。長久以來,人們 對佛舍利信仰,有過美好的憧憬和無盡的喜悅,也有不少見仁見智的爭議。舍利是物質?是精神?還是非物質非精神、亦物質亦精神?舍利信仰是理性?是感性?還 是悟性?舍利信仰是正信,還是「迷信」?是以「神」為本,還是以人為本?……這種爭論,也許是佛陀所說的「十四個」不可回答的問題,不可思議。但是不管有 多少爭議,佛舍利是戒定慧熏修所致、無量功德所成;佛舍利信仰是經典教義有依據,歷史傳承有記載,保存護持有科學,信仰修持有功德;佛舍利信仰和舍利文化 的弘揚關係到國家、民族的興衰與世界的和平……這些見解多為人們所贊同,並逐漸形成共識。

與會者認為,研究佛舍利信仰和舍利文化,主要是在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礎上,對佛舍利信仰的宗教內涵和本質,舍利信仰的歷史與現狀,舍利信仰與舍利文 化的社會意義,對待舍利文化應有的科學態度和舍利信仰的正確方法等進行一些探討,從而促進宗教更好地與社會相適應。有學者認為,借助X光螢光科技分析儀進 行鑒定,從科學角度是正確的、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從信仰角度,則意義不大。有論者從現代物理學家斯蒂芬·霍 金和宋明理學開山祖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以及佛家的時輪金剛法來探討宇宙時間、空間以及舍利的起源問題。認為舍利源也許可以從「緣起性空」、修持氣脈明 點,從吳老「精神變物質,功的話舍利」題詞中找到答案。有學者根據佛典,認為佛舍利是佛陀真身的方便示現,使眾生珍惜今天難得的時節因緣,崇尚佛的無量功 德和崇高精神,激發自已精進修行菩薩道。對於舍利信仰,既要請得來,供奉好,又要放得下。佛舍利信仰乃至宗教信仰既超越政治,又不離政治,與政治不一不 二,不即不離。這對於引導信眾提升精神,淨化心靈,有重要的警醒和啟迪意義。

神州和樂頌香江
  緣 起 

太平盛世,人天同讚。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香港佛教界以祝福香港繁榮、祖國富強、世界和平為宗旨,擬定了一連串三項重要活動,即五月廿五日的「神州和樂——香港匯演」、六月卅日子夜的「香港回歸十周年鳴鐘大典」以及十月份的「世界佛教論壇——香港回歸十週年高峰會議」。

利民護國,成佛之基。香港佛教界深信,上述活動意義深遠,將有利於淨化人心,和諧社會,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首項大典「神州和樂——香港匯演」將於五月廿五日晚上七時卅分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五樓大會堂舉辦,本刊首先在此向各位讀者報導樂團各項資料。

曲目介紹 樂團及人員介紹


序  曲:九龍浴佛 俞 峰-著名指揮家、深圳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第一樂章:華藏世界 沈 娜-女高音歌唱家、中央機關青聯委員
第二樂章:慈悲願懷 唐建平-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作曲教授
第三樂章:禪悅慧風 深圳交響樂團
第四樂章(終曲):蓮幢光明 中央歌劇院合唱團

 

廣東省博羅縣
法訊

夫,弘法依場所,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在博羅縣民族宗教局依法登記,已落實宗教政策的博羅縣佛教場所共十九所,所有場所都在大興土木,籌建寺院。

弘揚佛法系僧尼之事,護持佛法(道場)系信眾之責,今呼籲香港善長仁翁共種福田。

10、博羅縣橫河白馬寺

地 址:博羅縣橫河辦事處

負責人:高錦章 電 話:13302666651

博羅縣寺院明細如下:(教別、佛教)
1、博羅縣小金歐坑普禪院

地 址:博羅縣羅陽鎮小金四角樓村

負責人:羅佛恩

電 話:0752-6830351, 13025702894

11、博羅縣羅浮山寶積寺

地 址:博羅縣羅浮山下浪村

負責人:胡朝杰

電 話:0752-6109336, 13923612713

2、博羅縣福田鎮明珠禪寺

地 址:博羅縣福田鎮徐田村

負責人:釋道淳

電 話:13502230469

12、博羅縣羅浮山法雲寺

地 址:博羅縣羅浮山下浪村

負責人:釋惟緣 電 話:13602795585

3、博羅縣羅浮山南樓寺

地 址:博羅縣羅浮山

負責人:釋慎垰 電 話:13829937772

13、博羅縣羅陽鎮延慶寺

地 址:博羅縣羅陽鎮梅花林場

負責人:釋印仁 電 話:13316351888

4、博羅縣福田鎮心田精舍

地 址:博羅縣福田鎮福田村

負責人:釋妙嚴 電 話:134133123456

14、博羅縣柏塘鎮元音古寺

地 址:博羅縣柏塘鎮

負責人:陳寧

電 話:61099910, 13808843998

5、博羅縣羅浮山華首古寺

地 址:博羅縣羅浮山

負責人:關健興

電 話:0752-6662628, 13928345555

15、博羅縣羅浮山東林寺

地 址:博羅縣羅浮山酥醪村

負責人:羅瑞雄

電 話:0752-6666111, 13602335881

6、博羅縣禮佛禪寺

地 址:博羅縣梅花荔枝園村

負責人:釋日照

電 話:0752-6210598, 13380668658

16、博羅縣圓洲鎮洪聖寺

地 址:博羅縣圓洲鎮義合村

負責人:釋可能 電 話:13824244483

7、博羅縣羅浮山撥雲寺

地 址:博羅縣羅浮山

負責人:釋妙隆

電 話:0752-6618246, 13902497598

17、博羅縣福田鎮太平禪寺

地 址:博羅縣福田鎮雞公坑村

負責人:釋果證 電 話:13928394931

8、博羅縣福田鎮法藏精舍

地 址:博羅縣福金鎮依崗村

負責人:釋法旺

電 話:0752-6861965, 13553883889

18、博羅縣長寧鎮觀音古寺

地 址:博羅縣長寧鎮牛過水村

負責人:釋佛友

電 話:0752-6893522, 13802402030

9、博羅縣石灣鎮明月古寺

地 址:博羅縣石灣鎮鐵場處

負責人:釋妙隆

電 話:0752-6618246, 13902497598

19、博羅縣羅陽鎮玉佛寺

地 址:博羅縣羅陽鎮葫蘆嶺

 

重建壽安山清涼寺緣起

更正啟事

本刊第559期(2006年12月)曾刊登本篇《重建壽安山清涼寺緣起》中帳戶開戶行有錯,現更正如下:

壽安山清涼寺座落在福建省連城縣的廟前鎮境內,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剎。它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群山環抱,環境幽雅,蒼松翠竹,風光旖旎,適於念經誦佛, 宜於潛心研讀,於是寺主附設一間「學堂」,曰:「蘊玉山房。」也是有因有緣,一八八二年壬午科和一八八五年巳酉科,該山房出了兩位連科舉人,而讓壽安山名 振木邑。一時間,求學者,進香都絡繹不絕,晨鐘暮鼓,道場肅穆;書書朗朗,課堂莊嚴。後學堂搬遷,佛殿依然,但人們篤信此寺風水極佳,人傑地靈,四眾弟子 進香者,日趨熱烈,人潮為湧,香火鼎盛,成為當地一名寺,造福十方大眾。

「文革」破「四舊」,清涼寺慘遭逆運被夷為平地。改革開放春風,拂醒神州大地,政府的宗教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民間護法者倡議修復清涼寺,限於經濟的拮據,僅在原址原基上打土墻,架構一座大殿,幾間僧舍而已。但香火仍不減當年。

由福州鼓山佛學院畢業,在河南白馬寺受大戒,又依止四川成都昭覺寺上清下定上師修習密法,遍歷全國各地寺廟參訪游學的普依法師入住本寺後,整肅佛規,廣結 佛緣,弘揚佛法,佛事頻盈,信眾香客慕名而至,幾近接踵比肩。於是,普依法師倡議重建,擴大規模,重塑古剎雄風,弘揚佛法尊嚴,得到寺管會一致贊同。

法師之願望,僅靠僧力,十分有限,終難實現。而四海善信之力則無盡,祈願眾生,共擎並舉,廣行佈施,成就功德。本寺將感恩載德,樹碑立傳,勒石鐫刻功德芳 名。訣議:施淨資百元以上者,刻石記功德芳名:千元以上者,記大功德芳名;萬元以上者特與大功德主芳名;十萬元以上者獨立合家功德芳名碑;百萬元以上者立 碑專撰大功德銘記。記功彰德,是以昭來者,亦為功德主及其後代子孫永受道場之祝福而世代昌隆。

壽安山清涼寺重建籌備辦事處:

地址:福建省連城縣廟前鎮壽安山清涼寺 電話:86-597-8323239
郵編:366215 傳真:86-597-8324777
聯繫人:王春華(釋普依)  
手機:86-13178152226  E-mail:LCJD9135@163.com
帳戶開戶行:中國工商銀行龍岩市龍津支行 帳戶名:王春華
帳號:955881410000028830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