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67期
2007年8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弘揚教觀 中興天台
壽宴致詞
慈悲常懷仁者壽
——在覺光長老八秩晉八榮壽暖壽上的祝辭
◎蔣堅永
回歸紀念
香港回歸賦 ◎高志其
佛教南、漢、藏三大系
聯合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祝福大會
傳法紀盛
奕葉流芳
香港觀宗寺天台宗傳法大典紀盛
◎劉啟智
天台法脈
天台宗法脈源流初探(上) ◎理 方
佛門茶話
高僧與茶
——古代佛門茶話之一(上)
◎夏金華
佛寺建築
佛寺也「前衛」 ◎司徒一凡
禪境趣談
弄巧成拙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同理心 ◎楊 釗
天寧寶塔
天寧寶塔賦(下) ◎高志其
佛門盛事
正法久住梵幢緣起 ◎慧 明
歡慶上海靜安寺
正法久住梵幢落成
◎林志明
佛教活動
上海浦東「和諧.心之旅」
佛教文化系列活動側記
◎ 常 聞
懷念大師
從「海潮音」想到「觀海聽潮」的菩薩
——太虛大師誕生117周年紀念日
之追思(上)
◎黃智鴻
短期出家
譜寫智慧的人生之歌 ◎頓 三
點亮心中的燈 ◎頓 心
參訪寺院
游南翔話南翔憶南翔 ◎季 節
盂蘭盆日
盂蘭盆日談孝親 ◎覺 光
香海正覺蓮社啟建盂蘭盆報恩法會通告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弘揚教觀 中興天台

○○七年六月廿八日﹙佛曆2551年五月十四日﹚,香港天台宗名剎——觀宗寺舉行盛大的傳法大典。共有十八位分別來自韓國、印 尼、台灣、中國內地的青年僧才請法求授,覺光大師慈悲攝受。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法脈教觀總持覺光大師授以十四位法師為天台教觀法脈第四十七代。又有香港觀宗 寺住持,天台宗第四十七代總持明義大和尚授以四位法師為天台教觀法脈第四十八代。覺光大師以弘揚教觀,中興天台為己任,以八十八歲高齡多次開啟法庭傳授教 觀法䦉。覺光大師為眾法嗣授衣,挂珠、付法卷、宣讀法卷,並為每一位接法者開示傳法偈,傳燈授法,法䦉相傳。儀典莊嚴隆重,場面親切感人。數十年來,覺光 大師不遺餘力弘揚天台教觀,法嗣遍佈世界各地。

天台宗在中國佛教界極具影嚮力,天台教觀第四十三祖諦閑大師創建了寧波「觀宗寺」,寧波觀宗寺是浙東四大叢林之一,是天台中興道場。諦閑大師在觀宗寺內設 有「觀宗弘法研究社」,專弘天台教觀,廣有僧才,麟鳳輩出。嗣法弟子桃李滿天下,如倓虛、寶靜、常惺、仁山、根慧、興慈、妙真、靜權、定西等諸位大師,法 音遠播譽滿環宇,一代天台宗得以德興光大。

香港佛教領袖覺光大師少年時代出家,於浙江寧波天童寺受比丘具足戒,是諦閑大師的法孫,是寶靜大師的嫡傳弟子,約在一九三七年左右,覺光大師經圓瑛大師介 紹入寧波觀宗寺求法,在「觀宗弘法研究社」習天台教義,後又到寶靜大師在荃灣創辦的「弘法精舍佛學院」繼續深造,親聆寶靜大師之教誨,受有法乳哺育之恩。 隨後約三十年代,覺光大師隨寶靜大師蒞港弘法,得寶靜大師傳授天台教義,成為天台宗教觀第四十六代傳人。一九四○年寶靜大師圓寂於上海玉佛寺。覺光大師為 報師恩,發大願在香港積極籌建觀宗寺,大弘天台教義,紹傳天台宗教觀。

如今,覺光大師的法嗣遍佈世界各地,續佛慧命,光顯道祖,但仍有不少出類拔萃的僧青年仰慕覺光大師的道範及其成就,渴望有日能拜在當代宗師門下,覺光大師 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一次又一次的滿足求法者的願望,他常說:「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謂報佛恩」,慧燈不可滅,傳法不能斷,是所謂「續佛慧命」是也。傳法 是法䦉的傳承,受法者應不忘佛恩師志,步覺光大師創業之後塵,弘演宗門,開創天台新風。

 
 
慈悲常懷仁者壽
——在覺光長老八秩晉八榮壽暖壽上的祝辭(2007年6月25日)

◎國家宗教局副局長 蔣堅永

尊敬的覺光長老:
各位高僧大德、各位嘉賓: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們在這裡歡聚一堂,慶祝覺光長老米壽,我謹代表國家宗教局表示衷心的祝賀和良好的祝願!

覺光長老年少出家,受戒於圓瑛長老,請益於諦閑、寶靜兩位高僧,深受器重,成為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觀總持。自三十年代始,覺光長老長期駐錫香江,弘演天 台,倡導淨土,廣開法筵、慈雲遍佈,畢生以振興香港佛教、促進世界和平為己任。覺光長老在四十年代追隨筏可、印順等高僧大德,發起成立香港佛教聯合會,六 十年代創刊出版《香港佛教》雜誌,此後積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實現「佛誕公眾假日」,惠澤香江。覺光長老講經說法以普度眾生,開壇傳戒以紹隆佛種,興修寺院以 光大宗流,興建學校以弘揚正法,為實現「人間佛教」宏願,不辭辛勞地在海內外弘法護教,使佛法深深紮根於香港這個舉世聞名的動感之都、現代之都。香港佛教 事業從衰微走向興旺,在國際佛教界享有很高地位,覺光長老功不可沒,居功至偉。數十年來,覺光長老帶領香港佛教界努力踐行人間佛教,不辭勞苦地弘揚優秀佛 教文化,投身於醫療服務、文化教育、青少年關懷、安老服務、慈善福利事業,造福社會,服務人群,貢獻良多,長老一貫堅持愛國愛港、擁護「一國兩制」方針, 為香港的平穩過渡、順利回歸和香港回歸後的持續繁榮、穩定和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我本人曾有幸於十多年前結識長老。長老圓融無礙的博大胸懷,平易近人的寬厚長者的風範、淡泊寧靜的嚴以律己的風骨、廣大無邊的弘深願力、慈悲濟世的勇猛精 進的菩薩行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在新華社香港分社協調部工作期間,常有機會與長老見面,每次見面都如沐春風,長老的教導至令我難以忘懷。我時常能 感受到長老深深的愛國愛港情懷,感受到長老對內地佛教事業的關心與支持,也時常能感受到覺光長老對我本人工作的支持和幫助。佛教中有句有名的頌詞:「將此 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句頌詞正好也是覺光長老的真實寫照。覺光長老不僅以言辭,而且以行動把這句頌詞精彩地詮釋為「三言四句」。這就是長老在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宣講《佛教的《社會責任》中所陳的德言:做一個智者、善者、行者;保持誠心、決心、信心;發願盡力、盡職、盡責;努力回報社會、服務社 會、貢獻社會。這簡潔質樸的話語令人升起無盡的敬意。

近年來,香港與內地佛教界關係日益密切,覺光長老兩次發願,分別於一九九九年迎請了佛牙舍利、二○○四年迎請了佛指舍利來港供奉,香港百万信眾朝拜,眾生 歡喜。二○○四年,由內地七所寺院組成的佛樂團,與台灣佛光山梵唄贊頌團在赴美、加演出之前,專門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了演出,與香港佛教界共享佛樂妙音, 同沾法乳滋養。今年五月,神州和樂大型佛教交響樂在港成功演出,紫荊含笑,香江知音。所有這些,都与覺光長老的鼎立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覺光長老米壽之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對於親身參與起草香港基本法的長老來說,見證了香港十年的發展、繁榮,這真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因緣!我們很高興 地獲知,再過五天,六月三十日即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前夕子夜,長老所帶領的香港佛教聯合會將邀請政要賢達及教界長老主持敲響巨型「和平吉祥鐘」一百零八 響,以回向祝禱國家強盛、香港繁榮、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在中國文化中,十意味著圓滿,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佛教中有十信、十住、十智、十力、十行、十回 向。長老的德業堪稱是十全十美。「何止於米,相期以茶」!古人把一○八歲稱為茶壽。這即將敲響的一○八響鐘聲,一定也是對長老仁壽的美好祝禱。

讓我們衷心祝愿覺光長老松柏常青,壽比松齡,仁壽無量,六時吉祥!祝愿在座的各位法師、各位嘉賓身心康泰,吉祥如意!

謝謝大家。

 
 
香港回歸賦
◎高志其

編者按: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之際,我國佛學家、辭賦家高志其先生撰寫了著名的《香港回歸賦》。該賦文長達一千五百字,氣勢磅礡、神韻生動、立意鮮明、層次清晰,系 建國以來最長的賦文。賦文開篇即從佛教閻浮提世界的深遠時空逐步向前遞進而落實到中國,然後從縱向的五千年來敘述中國的歷史發展,著重描述了近代史上帝國 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對香港的霸佔以及香港回歸的歷史內涵和人類意義。賦文結尾再次以佛教的精神呼籲人類反省和覺悟,號召在新世紀曙光來臨之際,充分發 揚人類的理性和良知,締造整個世界的和平、和諧與和合,而這正是佛教的根本宗旨之所在。

該賦文轟動一時、膾炙人口。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及全國五六十家報刊均做了報導。米南陽、張瑞齡、熊伯齊、崔承順等十多位書法家寫成長卷,劉炳森、李鐸、廖靜文等著名書法家擇段而書。

當時,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陳福今盛讚道:「這是一篇美文」,而時任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的李源潮,將此文推薦給中國文化報全文發表,國務院港澳辦則將此文轉給香港文匯報予以刊載。

從以下幾封給高志其先生的來信中亦可見《香港回歸賦》的影響之巨: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在給高志其先生的信中說道:「在舉國歡慶香港回歸之際,收到並拜讀您的大作《香港回歸賦》深感榮幸,受益匪淺。作為讀者,深感先生才華橫溢,充滿激情,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對廣大讀者來說,不僅僅是文化的陶冶,而且是愛國主義精神的薰陶。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胡德平讀罷寫道:「華章拜讀,才情溢於紙外。我已讓同事傳閱,以達與人同樂,或有知音者,當擊節長歌,亦盛暑之一樂事也。

香港首席大法官李國能讀罷在信中寫道:「志其世兄文幾:來書備悉,世兄文才淵博,賦文概敘古今歷朝盛衰,可謂文史之冠。能新應重位,公務冗繁,無瑕攀扶驥尾,稍作和韻矣。

香港友人陳尚仁在信中寫道:「值此南北千里,同慶合浦珠還之際,拜讀賢兄大作,無限欣喜。高兄以風華正茂之年,有文壇 耆宿之作,不勝拜服。用辭遣句,高山流水,憶古論今,概覽無遺,先生造詣,誠非幸至,不愧國之棟樑也。某得汝之交,無憾也!

江蘇文藝出版社編輯周鴻鑄在致友人的信中這樣評論《香港回歸賦》:「披閱之餘,頗多感觸。高文意境深遠,文詞華美,一唱三歎,氣貫長虹。捧讀如飲醍醐,令人愛不釋手。

負責刊登《香港回歸賦》的解放軍報記者面對這篇波瀾壯闊全景式描寫的賦文,情不自禁地提出:將此文改編為「大型交響音樂史詩」。他深諳音律,又有眾多音樂界的朋友,並鄭重提出將此構想予以保密。但歷時兩年,終因功力不足而未果。

十年過去了,香港回歸證明了「一國兩制」的英明決策,雖然香港屢經風波滌盪,但終複繁榮昌盛,重新確定了國際金融大都市的地位,也正如高志其在賦文中寫道的那樣:「瞻望前程,珠放異彩,九龍升騰,元雲共從之,東南盡美矣。」

《香港回歸賦》行文優美,流水行雲,至今讀來而意猶未盡。值得指出,它是以佛教的思想和精神來寫就的。佛教的思想與精神不僅貫穿在開篇與結尾,而且文中處 處體現出報四重恩的觀念。高志其先生崇教愛國的情懷是與古德先賢一脈相承的,如圓瑛大師、弘一法師、趙樸初先生等諸前輩。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佛子 的思想、精神是如何與文學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

現將此被譽為「天下第一賦」「世紀回歸的世紀之作」重新刊載發表,以饗廣大讀者:

閻浮提世界,須彌山之南,有國名震旦,居南瞻部州之東,此即我中國也。

壯哉!中國,泱泱五千年而縱橫千萬里。自古迄今,三皇五帝、堯舜相繼,天道無私、商周更迭,百家爭鳴、秦漢交替,五代十國、唐宋遷延,南北主器、元明易鼎。更堪歎!清末蹇運,多事之秋也。

震旦之南、珠江之東,一島竦立、九龍對峙,水深浪靜、良港天成。浩海在前、列嶼星羅,新界續後、地域廣袤,是謂香港。

斯處碧路環山、臨海瀕洋。水含珠而川媚,島生木而港香,泉清冽而注海,風四季而暖人。誠為粵海之珍、東方之珠也。

自古中國一統,港地隸屬宇內。溯史追源,首轄於楚再制於秦,是以南漢采珠、明辟鹽場。唐官宋吏、元師清軍,絡繹往來。五姓遷入而文明教化,萬木輸出而百業興旺,無復化外之民、不慮稼穡之辛。

壯哉!香港,居亞太之要衝、處歐非之樞紐、通五洲之商埠、泊巨舟之深港,故萬商萃聚而千帆競弛,無愧世之三大良港也。

悠悠千年、麗日之天,生息繁衍之地、安居樂業之民,不期域外強虜、虎視眈眈,環伺中華。西夷英酋,率 先發難,藉通商之名而行販毒之實;挾船堅炮利而橫厲無忌憚。積弱之國焉敵驍捍之師,強權之下斷無公理可言。縱有良弼報國、虎門硝煙,義士捐軀、疆場效命, 無如清庭昏庸、懦臣當道,大廈將傾,回天無力。惟割地而棄民、開門以揖盜。故先據香島、後佔九龍、復霸新界。開諸夷蠶食之先例、啟列強鯨吞之欲壑。

哀哉!禮儀之邦,蒙此荼毒,文明之國、遭此劫掠,是以天下鼎沸而朝野洶洶。嗚呼!百年之恥由此而始, 百年抗爭由此而興,誠所謂:「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辱而我民不可辱!」新界抗英、維新圖存、義和狂飆、辛亥革命。神州大地、雲湧風起,億萬炎黃、 前仆後繼,仁人志士、血薦軒轅。

東方潤澤、乾坤初定,恩德翔宇、安邦興國。悲夫文革!群魔翩躚,遂使元戎蒙難、黎庶遭殃,四害橫行、 人神共憤,幸有長劍倚天,扶危定傾。更喜小平匡復,大治亂世,革故鼎新,國祚昌盛,海晏河清,萬方樂陶。又豈容金甌殘缺、紅旗掩偃,一國兩制、宏圖偉略, 九七歸期、分秒而計。縱觀殖民薄暮、大限已屆,百年之恥、雪洗今朝。然大君之量,不失誠敬之道,泱泱恢宏,誠可禮贊。

嗟夫!家國之憂,無盡古今英雄之淚,難斷四海兒女之情,是以神遊其間而心系其中也。是故:天下炎黃,本為同源。

港澳臺者,皆我中華之龍脈,又焉可分割而離析。況夫香港,萬丈紅塵由血染成,千里錦繡以心繪著,高樓摩天皆為華夏之處,黃金鋪地均是震旦之身。今次回歸,實遂英烈壯懷、三世遺志,軒轅子孫、普天夙願!

紫氣逕來,東風萬千里,試看今日之域中竟為誰家之天下!

瞻望前程,珠放異彩,九龍升騰,元雲共從之,東南盡美矣。

中華興盛、炎黃同沐,香港回歸、舉世皆慶,中華一統之始,亦為新世紀曙光照臨於世之際,又豈惟一國之幸也。

觀乎上世紀末,人類處所哀鴻遍野、餓殍遍地,屠戮之烈、奴役之酷,罄南山之竹而難書殖民罪藪,決東海之波而無滌列強惡淵。

復觀本世紀末,人類之理性、社會之正義、科學之良知,遍諸於環宇而溢注於心性。今日之世界,風光迥是不同。夫新世紀之百年,舊世紀之百年,又焉可同日而語哉!

值此世紀之交,猶長夜漏盡而東方既白歟。

然往事歷歷、千秋經緯,是非功過、總有分論。

凡國人讀史,莫不掩卷歎息。初則心悽愴以感發,繼則氣交憤於胸臆,再則夜參半而不寐,終則立蒼茫而無語。

蓋人類之新生,實為覺今是而昨非、改舊弦而易新張,此則迷途之未遠、幡然而頓行矣。猶火中之鳳凰離垢去濁,然後再生矣。涅磐之意源此。

撫今而追昔,鑒往以開來,願世上之萬國蒸騰日上,祈天下之和平萬代千秋!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五日於北京

 
 
佛教南、漢、藏三大系
聯合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祝福大會

二○○七年七月二日香港佛教界於灣仔會展中心舉行「佛教南漢藏三大系聯合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祝福大會」,大會恭請三大語系長老為香港市民祝福加持,如意吉 祥,福慧增長,主持祝福大會的有漢傳: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世界佛教華僧會會長淨心長老、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 老、大韓佛教宗正協議會總正迦山長老;南傳: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校長Venerable Prof. Dr. Phra Dharmakosajarn,以及藏傳第九世堪千創古仁波切。

祝福大會於下午二時開始,先由各系長老虔誦經文,為香港和國家祈福,祝願國泰民安、繁榮昌盛。之後,善信輪流上臺接受三系長老不同形式的加持儀式:漢傳長 老用法器「如意」加持善信,祝福善信如意吉祥;南傳長老以「淨水」為善信加持,寓意滅罪除障,增福增壽;藏傳長老以「長壽箭」加持善信。活佛敬獻象徵如意 吉祥的「哈達」,並由仁波切為其加持祝福,然後回贈予獻供者,祝願善信和家人都獲得吉祥和平安。善信更獲長老贈送加持結緣品,包括菩提葉書籤、甘露丸及金 剛繩結。

會場設有經輪、許願樹及銅鐘,供市民祈願。當日,超過六千名善信出席了祝福大會,場面盛大,眾善信表示能得到多位佛教泰斗的祝福加持,機會十分難得,非常歡喜。

佛教知識

1、南傳佛教

佛教向亞洲南部傳播,始於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在位時。弘法的僧人首先到達的地方,就是印度南端對岸的島嶼,即今天斯里蘭卡所在。其後,這一脈的佛教伸展到 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以及中國的雲南等地。由於最初傳入斯里蘭卡的佛教屬於比較保守和傳統的上座部,與日後以大乘精神為重的北傳佛教有別,因而產生 了南北兩脈之分。時至今日,東南亞等多個國家所奉行的佛教,仍然以上座部為主。教團特徵,南傳佛教僧團的生活方式,遵循保守的長老派作風。南傳的僧人仍然 依照著原始佛教的精神,十分著重戒律,並且崇尚清苦克己的生活,因而堅守三衣一缽和過午不食的傳統。在修行方面,南傳佛教重視個人的戒行與禪修。雖然大部 分僧人都過著團居生活,但仍有不少的行腳僧人是在山林中獨居修行,過著頭陀的苦行生活。

2、漢傳佛教

向印度北面傳播的佛教,經過商旅沿用的絲綢之路,在公元一世紀前後開始傳入中國。中國最初的佛教徒,崛起於外商聚居的洛陽和一些大城鎮。由於當時中國民間 普遍崇尚儒家思想,佛教初期祇是流行於少數王公貴族之間,直至後漢以後的動亂期間,佛教有關苦與滅苦的教理,為備受厄困的民眾帶來了紓解和希望,佛教因而 普及和流行至社會各階層。自此以後,佛教便融入了中國本土文化,佛經的翻譯工作,以及僧團和寺廟的數量與日俱增。在隋唐期間,佛教在中國發展至全盛時期, 而漢傳佛教的八大宗派,亦在此時百花齊放,各創光輝。由於中國與印度的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不同,漢化的僧團生活因而出現了不同的特色。漢傳佛教,大多以大 乘的慈悲精神為本,強調為了普渡一切眾生而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現今的漢傳佛教,在修行上,有強調「自力」的禪宗,亦有強調「他力」的淨土法門,而持素念 佛則是一般在家佛教徒常見的行持。

3、藏傳佛教

雖然在地理、種族和文化各方面,中國與西藏的關係比較密切,但佛教在西藏的傳承,並不是漢化的北傳佛教,而是印度的密乘。密教在西藏的奠基,可分為兩個時 期。第一個時期是在公元七世紀左右,是密教最初傳入的階段。第二期在公元一千年間開始直至現在,由於一些重要的經典在期間被重新確定,因而西藏的密教經過 一番整肅後,變得更加鞏固起來。藏傳佛教流傳至今有四大宗派,即寧瑪派(紅教),噶舉派(白教),薩迦派(花教)和格魯派(黃教)。四派中,歷史最久的是 寧瑪派,而勢力最大的是格魯派。各派都有一套健全的教團制度,教團內部組織完善,等級分明,各司專職,分工清楚。活佛轉世是藏傳佛教的獨有特色。

4、轉經輪的意義及方法

經輪分別有放在寺廟內的大經輪、或信徒隨身攜帶的小經輪,屬於消災祈福的法器。經輪上面刻有經文咒語,用手順時針轉動一圈經輪,就代表唸了一遍經文。在西藏佛寺或佛塔前面,都可以看到信徒不斷地唸繞行並轉動經輪。

5、許願樹:

誠心許願 信堅願切 

佛力加持 悉皆成就

6、鳴鐘意義及方法

自古以來,佛教在報時及禮儀中,都喜歡用鐘,因為鏗鏘的鳴聲有收攝和喚醒人心的作用,所以晨鐘暮鼓,可以引發菩提心,消除煩惱,生起智慧。因此,在每一次叩鐘的當下若能以清淨利他的願心,精誠專注地叩鐘,也使得自己的業障消除,福慧善根增長,功德不可思議。

叩鐘八大願:

一.祈求正法久住,佛道興隆

二.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安樂

三.祈求災難永息,社會祥和

四.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五.祈求業障消除,福慧增長

六.祈求增福延壽,龍天護佑

七.祈求一切如意,擁抱吉祥

八.祈求智慧開發,心靈自在

7、獻「哈達」

「哈達」象徵「如意吉祥」,向佛、菩薩和活佛獻上「哈達」,是表示虔誠、禮敬和最大的祝福。活佛接過「哈達」後,會為其加持祝福,然後回贈獻供者,把吉祥 的「哈達」帶回家,讓你和家人都獲得吉祥、平安。獻「哈達」要用雙手捧哈達,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 祝福,吉祥如意。

 
 
奕葉流芳
香港觀宗寺天台宗傳法大典紀盛

◎劉啟智

能弘道,法賴人傳,釋迦牟 尼佛覺醒眾生離苦得樂的道法,為使眾生聞法得度,便成立了以弘法利生為主旨的僧團,並在靈鷲山一次說法會上,將正法眼藏, 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了大弟子迦葉。意思就如《智度論百》所說:「所以囑累者,為不令法滅故,汝當教化弟子,弟子復教餘人,展轉相教。」自此 迦葉尊者便成為弘傳佛法的鼻祖,佛教師弟屢代傳承的濫觴。佛教傳入中國後雖因教法契機不同形成了多種宗派,但亦殊途同歸,以成就佛道為旨趣。天台宗以精密 而有系統的教理指導信行者修學佛道,教法其來有自,為使正法久住,慧命長續,佛教廣澤,從古逮今,便有傳法之舉。傳法既是一種極具意義的表徵,亦是一場莊 嚴隆重的佛事。現今天台宗丈第四十六代法脈教觀總持覺光長老在香港弘法六十餘年,恒以光大宗門,廣度眾生為己任,秉承釋尊鷲嶺遺風,在港舉行了多次天台宗 傳法儀典,付嚴謹的天台教法與深志體勤的求法弟子,成為傳持天台教觀的法嗣,冀望門人從他受法常持於身心,使台教廣傳興顯。

今年佛曆二五五一年丁亥五月十四日(公曆二零零七年六月廿八日)星期四,這天香港觀宗寺舉行了天台宗傳法大典。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法脈教觀總持,香港觀宗寺 法主和尚覺公上人授以可祥、允觀、常原、摩定、玄光、解印、九華、法峰、解悟、學良、正林、法天、達照及普正等十四位法師為天台宗教觀法脈第四十七代。又 香港觀宗寺住持、天台宗第四十七代法脈教觀總持明義大和尚授以明禪、法成、思明及原堂等四位法師為天台教觀法脈第四十八代。十八位接法法師來自不同的國家 或地區,有韓國的、印尼的、台灣的、浙江的、北京的和甘肅的,受授佛法當然不分畛域。當天到寺觀禮印證的教內四眾同人及嘉賓們人數眾多,其中韓國嘉賓穿著 盛裝的韓服來觀禮,很吸引人的注意。觀宗寺大雄寶殿早已不敷設座,寺方祇得於下層堂內設置兩台活動螢幕轉播大殿禮典進行情況,但樓下隨喜的人仍是擠得水洩 不通。傳法儀典莊嚴如法,每一環節都深具意義,使人感到參與佛事的進行都能獲得法益,充滿法喜。

傳法時至,接法者先迎請五位尊證和尚陞座,五位尊證為永惺長老、融靈長老、聖懷長老、迦山長老及戒忍大和尚。然後鐘鼓齊鳴,迎請傳法和尚覺光上人陞座。傳 法和尚帶領法嗣上殿,拈香禮佛後陞座,接法者依次出位上香。明義法師即舉傳法贊:「心香一炷,奕葉流芳,拈花悟旨又重光,三請法中王,正法眼藏,永紹靈鷲 堂。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接法者長跪合掌隨引禮明義法師請師求法,恭請觀宗堂上上覺下光大和尚為傳法本師。三請後和尚拈香四瓣,一供養三寶、二供養西天東土歷代祖師、三供養傳持天 台教觀歷代祖師、四供養香港觀宗寺傳持天台教觀第四十四祖寶靜老法師。覺公向法嗣開示天台宗教觀總持法脈傳付的要義。又開示傳衣大意,以示「傳法悟道,傳 衣表信」。和尚起座傳祖衣,接法者唱授衣偈披衣念咒。

到宣法卷程序,是傳法儀典極重要一環,《法卷》記有佛法由師傳徒,代代承傳,從初祖至今天的徒眾,並將今天接法的門人名字個別寫在法卷上,由傳法和尚宣讀 後,付與接法者。天台宗的法卷表明「法卷有各宗,相承派系不同,均由昔日世尊在靈山傳至今日,由傳法本師至接法大德為天台宗第四十七(第四十八)代法嗣, 但須用接法者本名,再加法派名字,共四字冠首作成四句法語」。天台宗的歷代源流自高祖無畏論主龍樹尊者起,傳至今為四十八代。

宣法卷畢,唱普賢菩薩十願文,唱一句,求法者拜一拜,九句九拜。末句問訊,合掌長跪。傳法和尚開示佛教傳承三種派系:一剃度系、二授戒系、三傳法系。

至此和尚宣告傳法功德圓滿,大眾念佛回向。法嗣禮謝尊證和尚暨傳法和尚。傳法大和尚覺公上人更殷切付囑法嗣們要精勤辦道,毋忘今日接法初衷。五位尊證和尚 先後發言,讚嘆及恭賀眾位接法者,更向覺公上人及明義大和尚致賀,今天實為佛門喜事,因是「法王座下又添孫」。法嗣代表致謝詞後,在鐘鼓聲中恭送和尚回 寮。大殿隨即舉行上供。上供畢嗣法大德恭臨祖堂禮祖。接著大眾拍照留念。是日觀宗寺備有午齋款待眾人,雖云山蔬,其實精美異常。這次傳法盛典,將會常留在 人們的腦際心間。

 
 
天台宗法脈源流初探(上)
◎理 方

天台宗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在陳、隋之際形成的第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宗派。在中國佛教歷史上,前後有十多個宗派的產生,但能對中國佛教的發展真正產生深遠影響的則首推天台宗。

天台宗遠承釋迦牟尼如來的遺教,以《法華經》為宗骨,以《大智度論》為指南,以《大品般若經》為觀 法,以《涅盤經》為扶疏,經慧文禪師與慧思大師的禪觀體驗,又經智顗大師與灌頂大師的開宗明義,再由湛然大師的編輯整理而形成的理論體系與修證方法。在此 過程中,印度龍樹菩薩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天台宗產生的源頭,北齊慧文與慧思的禪修體驗則是天台宗形成的前導,後經智顗大師的修證實踐,以他無量的智慧與慈悲 的心懷,終於將釋迦如來的一代時教以中國人固有的思維方式對它進行了分析與整合,指出了從人到佛的修證路上的最佳方案,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家之言。智 顗大師長期居住在浙江的天台山弘傳他的思想學說,因而在中國佛教史上就習慣於尊稱智顗大師所提倡的這種教觀思想為天台宗。本文將從奠基天台宗思想的慧文禪 師開始,站在歷史學的角度,對中國佛教天台宗的創立、發展及思想體系以及法脈傳承略作闡述,不妥之處,尚祈方家指正。

天台宗創立的歷史背景

佛教於公元一世紀前後由古印度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在經過三四百年的和平傳播之後,到魏晉時代,佛教已逐漸消解了其外來的異域色彩與風度而溶入於中國民族 文化的主流之中,並逐漸成為中國文化整體結構的一個重要部份。到公元五世紀初時,佛教已經深入到了中國文化的主脈,南朝的梁武帝把佛教看作是治國的根本; 馮太后掌管朝政的北魏,佛教在朝延的保護下也極其隆盛。根據《洛陽伽蘭記》的記載,當時僅洛陽一地就有千餘座寺院,其中有的建築宏偉,在中國建築史上也佔 有相當的地位。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來到中國,看到金色燦爛的諸多佛寺聳立於當時的帝都南京和洛陽,都讚歎不已,說如此富麗堂皇的大伽藍,在印度也難以見 到。儘管當時佛教在中國如此興盛,但佛教畢竟還是停留在「印度佛教」的階段。佛教獨有的概念體系及其思維方式,隨著佛典的大量翻譯而極大地豐富了漢語言的 語彙體系,而且同時亦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發展趨向,激發著人們對於存在與消亡問題的深入思考。就佛教本身而言,在與中國傳統文化長時間的互動 與共生、融合的過程中,它也由於一些新的思想因素的吸取而獲得了其自身新的發展。到陳、隋之際,隨著各種大小乘經典的不斷傳譯與對經論的研究與解釋,佛教 在其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實踐與理論的多樣性,最為突出的是南方重視義學的玄談而北方重視禪定的實踐。因此,義學在南方比較發達,禪法在北方廣為 流行。到了這一時代的末期,兩地的社會發展相接近了,各種學說相互構通,佛學方面南北的各家師說也逐漸有了綜合調和的趨勢,於是開始醞釀一定學派的結構。 出生於此時的智顗大師,正是趕上了這種有利的時機,以超凡的智慧與悟性,整合了當時佛教思想界混亂的局面,融會了當時南北學風所產生的各種思潮,將釋迦如 來應世以來所有的遺教以「教、觀」為綱,以「五時八教」為目,以「一念三千」的實相論與「三諦圓融」的真理論,提綱攜領地總結了釋迦如來的一代時教,創立 了他富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修學體系,再經他的門徒的傳承與相應,最後形成了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真實意義上的佛教宗派——天台宗。

慧文禪師與一心三觀

考察智顗大師創立天台教觀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北齊的慧文禪師與慧思大師。這一傳承說法,見於灌頂所記智顗說的《摩訶止觀》卷首。那裡說智顗師事南嶽慧 思,南嶽師事慧文禪師。慧文是北齊(550-577)的禪師。他的生平事蹟及其思想,在中國佛教史料中留下的不多,祇知他是活躍於北齊年間的高僧之一。在 《高僧傳》中說慧文禪師是「當齊高之世,獨步河淮,法門非世所知,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在《續高僧傳》中說他「聚徒數百,眾法肅清,道俗高尚」;在《佛 祖統紀》中更是說他「聚徒百千,專業大乘,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為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從這些簡略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慧 文大師是一位有修有證的禪師,在北齊文宣帝時期(551-558),他的聲譽最為隆盛,號稱「獨步河淮,時無競化」,曾領眾幾百人同修共學,並以風格嚴肅 著名。他生在北方,提倡北方佛教所注重的禪修實踐,講究鍛煉心念的集中並養成觀察事理的獨特方法與見解。在《佛祖統紀》中說慧文禪師曾經因閱讀古印度龍樹 菩薩的《大智度論》與《中論》而親證「一心三觀」的妙理,為中國佛教天台宗的成立奠定了觀行基礎。

所謂「一心三觀」,主要是來源於《大智度論》與《中論》。《大智度論》是龍樹解釋《大般若經》的作品。在《大般若經》中說:「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習 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習行般若波羅蜜;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當習行般若波羅蜜。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般若波羅蜜。」這裡把 智慧分為三種:道種智是對於大小乘所說的各種道均能瞭解;一切智是瞭解一切法的共相,是小乘所要達到的最高智慧;一切種智是瞭解一切法的自相,是大乘所要 達到的最高智慧。三者有高低層次的差別,必須修習般若才能獲得。古印度的龍樹菩薩在詮釋這段經文時說:「一心中得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 習,今云何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種智,以一切種智斷一切煩惱習?答曰:實一切一時得,此中為令人信般若波羅蜜故,次第差別品說,欲令眾生得清淨心,是故如是 說。」這就是說三種智慧雖然有層次,但開始是點滴的積累,而最後達到圓滿,可以一時得到,所以說一心中得。因為達到無所不知時,這三中智慧當然都於一心中 具備了。然而慧文大師在讀了這段論文後則另有見地,認為「三智」既然從「一心」中得,「果」既頓得,那麼,「因」也就可以一時綜合起來觀察了,這就是所謂 的「因頓觀」。之後,慧文禪師又讀龍樹菩薩的《中論》,至四諦品偈「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時,又恍然大悟,悟得諸法無非因緣 所生,而因緣法是空、假、中,這三種都是真實,所以可叫做三諦。於是他結合「三智一心中得」的原理,認為「一心」同時也可以從空、假、中這三個方面來觀 察,因而成立了空、假、中的三種觀門。遂由原來的「三智一心」觀發展為「 三諦一心」觀。此三諦,恰相當於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的所觀之境。 「三諦一心」是所觀之境,按照此理境而修觀行 ,即為「一心三觀」之能觀禪法,照此禪觀熏修,就可證得道種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的三智。觀為主觀,境為客觀;觀為因,智為果。依境立觀,以觀照境,智既 然可以「一心中得」,觀亦可「一心而成」,因此形成了他的「一心三觀」的獨特觀法。這即是說,在進入空觀時,同時也可以進入假名觀和中道觀;同樣,在進入 假名觀時也可以同時進入空觀和中道觀;在進入中道觀時也可以進入空觀和假名觀。因此,空中有假名、有中道;假名中有空、有中道;中道中有空、有假名,這就 是即空、即假、即中的「一心三觀」說。

慧文禪師的這種觀法,意味著《阿含經》或者唯識經論所說的「有」(假名)固然是不究竟的道理,而且《般若經》中所闡述的「空」理同樣也是不了義的,祇有象 《法華經》中所闡發的「空中有假名、有中道;假名中有空、有中道;中道中有假名、有空」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才是徹底圓滿的道理。這即是慧文禪 師傳給慧思禪師,再傳給智顗大師的禪法。他的這種見地是對當時佛教禪觀的一大突破,對後來天台宗的形成,奠定了非常重要的理論基礎。因為他的思想學說源於 印度龍樹的《大智度論》與《中論》, 所以天台宗推龍樹為高祖,而稱慧文禪師為二祖。(未完待續)

 
 

高僧與茶
——古代佛門茶話之一(上)
◎夏金華

古以來,飲茶是中國人民生 活中最為普及的項目之一。佛教傳入之後,影響日見擴大,並漸浸於民間,幾乎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古代節日中的上元節、觀音節、浴佛節……,生活 習俗中的素食、朝山進香、廟會、放生等,亦無不充滿濃厚的佛教色彩。作為我國國粹之一的飲茶,在歷代僧人的不斷參與下,自然與佛門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俗話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名山中」之說,就足以證明茶與佛門之間存在非同尋常的殊勝因緣。

一般說來,我國的佛教寺院大都以地處山中居多,景色優美,空氣清新。僧侶們身居其間,吸天地之靈氣,取萬物之精華,參禪打坐,得道成佛。為達成悟道成聖的 最終目的,長年累月的禪修自是必不可少的,所謂結跏趺坐,數息守中,頭正脊直,凝神觀想,心一境性,從而進入禪定狀態。既不能東倒西歪,雜念紛飛,也不可 以昏沉瞌睡,呆若木雞。這樣時間一長,由於精神過於集中,難免需要清心提神,而茶性高潔清淡,具有明目醒腦、去欲養神之功效,有益於僧侶的道德修養。《神 農本草》所謂「茶能令人少睡、有力、悅志」之說,闡明了飲茶對人生理產生的重要作用。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也顯示,茶葉中的咖啡鹼有刺激神經和增進筋肉收縮 力、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因而在長時間勞動之後適量飲茶,既可振奮精神,又可消除疲勞。日本學者也認為,「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同樣具有醒腦提神,使人愉快之 感覺」1。因此,茶葉成為佛門最佳的飲料,也在情理之中。如果總括一下歷代僧人對茶的貢獻,不外以下幾個方面:

一、 高僧身居名山古剎,許多名茶源出僧人之手

海內名山出佳茗,乃由於名山天然的氣候、土壤、日照等有利條件,非常適合茶樹的生長,又經嗜茶人士(尤其是僧人)或茶農的不斷努力,精心培育、製作和加 工,從而成為傳世名茶。他們封山育林,形成「綠茗蓋春山」的茶區,加上山景秀麗,雲霧繚繞,茶樹飲霧承露,所產茶葉自然品質優異。據史料記載,在我國目前 群星燦爛的各種名貴茶葉中,大部分最初是由名山古剎的僧人種植的。僅以江西歷史上的名茶為例,多與佛寺有關,如黃龍茶、黃檗茶、雲霧茶、攢林茶等。 黃龍茶出於禪宗黃龍派的創始人黃龍慧南禪師,黃檗茶則是臨濟宗的鼻祖——黃檗希運發明的,雲霧茶是根據茶葉的特點來命名的。寺院僧人的辛勤汗水澆灌了攢林 茶,此茶又名趙州茶,緣起我國禪宗史上著名的從諗禪師。他被譽為「趙州古佛」,因其長住趙州觀音寺(現柏林寺),故名。長期流傳後世的「吃茶去」的公案, 即源於此。

天台山是我國佛教天台宗的發源地,聞名中外的國清寺就座落在群峰翠穀之間,四周古木參天,流水潺潺,素有「佛天雨露,帝苑仙漿」之稱的「天台雲霧」茶,就產自風景奇麗的天台山中,由天台高僧所制。宋代詩人陸容在他的《贈天台山茶僧》一詩中說:

江南風致說僧家,石山清泉竹裡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煙茶暈滿袈裟。

詩中描繪的情景頗具禪意,令人回味無窮,茶隱竹海裡,清泉石上流,高僧煮茶品茗,與客對談,煙霧繚繞,茶香彌漫,真是一幅禪趣綿綿的山水畫卷。

唐朝是我國佛教的鼎盛年代,寺院林立,宗派繁多,真可謂群星燦爛。至於佛門與茶的關係也進入一個大發展的時期,由於整個社會飲茶風氣的盛行,如唐代進士封 演的《封氏聞見記》所說:「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盡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於塞外」。這也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佛門對茶葉的興趣與 需求。因為佛寺雖然遠離市井通衢,但與社會各界人士的來往卻異常密切,茶葉也成為僧侶招待來客的重要物品。同時,從唐代宗廣德元年(762) 開始,為滿足宮廷對名茶的需要,還建立了定時、定點、定量、定質的貢茶制度,由專門官吏督造入貢事宜。大曆五年(770),又在浙江顧清山建立了我國歷史 上第一所貢茶院,其產制規模之大,至今也屬罕見。就佛門來說,當時四川的蒙頂山,寺院遍佈,又是出產茶葉的聖地,至今遺跡尚存的甘露寺、天蓋寺、永興寺、 千佛寺等,寺院周圍到處都是茶樹,所產「蒙頂名茶」,相傳即由西晉高僧普慧親手所植,從唐至宋,一直被列為「貢茶」,故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美 譽。由此,每年清明、穀雨時節,地方官員都要身著朝服,率領山上十數座寺院的僧人,在普慧所植的七株茶樹前,焚香禱告,然後再採摘新葉,製成新茶,作為進 獻皇上的貢品。

禪宗裡著名的禪師徑山法欽,曾雲遊浙江杭州,有心在此選址建寺。一日,來到天目山麓,但見五峰環繞,林木蒼翠,泉水丁冬,景色絕佳。在林間小憩時,法欽與 一銀髯老翁相遇,老翁告之宴坐峰最宜建寺,言罷變作飛龍,騰空而去,剎那間風雨大作,雷電交加,老翁所在之處化現一弘清泉,泉水清澈澄明,遂取名「龍 泓」。法欽遂率眾僧於此開設道場,即徑山寺也。後法欽與僧團大眾又在寺院周圍廣植茶樹,取龍井水泡茶,湯色沉碧,香氣清雅,史稱「徑山茶」。唐皇帝曾詔法 欽進京,賜號「國一禪師」,並撥銀兩支援擴建寺院。此後,「徑山茶」便成為貢品。儘管這是否就是今日的「龍井茶」尚無法確定,但「徑山茶」的名聲很大,是 鐵板釘釘的事實,日本僧人曾先後來徑山學習,並將徑山茶的製作技術和飲茶的禮儀傳回去。《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泰山靈岩 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僧人晝夜不睡,又不吃晚餐,祇許飲茶,禪僧各自備茶,到處煎飲。也可證明唐代佛門盛行飲茶的事實。

宋代以降,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重要的歷史階段,特別是禪宗的勢力如日中天,儒家封建士大夫們往往以與禪師的交往為榮,如張載、邵雍、周敦頤、程頤、程灝、朱 熹等,像周敦頤還曾寄讀僧寺,他的名篇《愛蓮說》一文就是在寺院中寫成的。雖然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反對,甚至於攻擊佛教,但在與禪師的個人關係上,相處融 洽,而且吸收不少佛教的教義作為豐富儒家的思想內容,他們既與禪師坐而論道,又學習禪師的所作所為,打坐參禪,作為自己的修身功課。在這樣的相互交往中, 飲茶自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節目之一。福建崇安素以生產「武夷茶」而著稱,其中的絕品就是大家熟知的「烏龍茶」和「鐵觀音」。宋、元以來,原先一直是由武夷 山的僧人種植的,成為後來發揚光大的重要基礎。

還有,北宋時期,江蘇太湖洞庭西山水月庵的僧尼於碧螺峰的石頭雜草中採得野茶,製成「水月茶」。該茶沸湯鮮綠清澈,入口齒頰留香,盛傳一時。數百年後,清 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玄燁南巡至太湖,偶品此茶後,讚賞不已,便賜名「碧螺春」,遂相沿至今。又如明代中葉,安徽黃山僧人釋大方精心製成的「屯溪 綠茶」,名噪大江南北。浙江雲和縣惠明寺所產之「惠明茶」,碧綠潤澤,飲之余香滿口。一九一五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獎章。他如,四川峨眉山 的「峨蕊綠茶」、江西廬山東林寺的「雲霧香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雁蕩山的「雁蕩毛峰」、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雲南雞足山感通寺的「感通茶」、 安徽九華山的「九華毛峰」、歙縣休寧松蘿山比丘大方創製的「松蘿茶」……無不是歷代僧家辛勤種植、細緻培育、精心製作的寶貴結晶。佛教僧人對於中國茶葉事 業的卓越貢獻,已毋需贅言。

二、 佛門僧眾製茶用茶,並賦予茶獨特的名稱與內涵

唐代以前,僧人燒煮茶水,是將茶葉與橘子皮、桂花、生薑等一同煮飲,稱之為「茶蘇」。《晉書》卷九十五《列傳》上說,敦煌人單道開「時復飲茶蘇一、二 升。」即是一例。晚唐至五代,禪宗大興,寺院基本座落在深山老林之中,遍及粵、贛、閩、湘、川、豫等地,出於對茶的需要,寺院非常重視飲茶,開始單獨煮飲 茶葉,培育優良的茶葉品種,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寺院也是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的,如南宋之際的徑山寺,時常舉辦 茶會,招待游方僧和香客施主,且品嘗、鑒定各種茶葉的高低優劣,稱之為「鬥茶」。所以,清朝鄭板橋有詩云:「從來名士能品水,自古高僧愛鬥茶」。同時,該 寺僧人還將穀雨前幼嫩的芽茶碾為粉末,用開水沖泡,從而完成了由「煮茶」到「泡茶」形式的改革,刪繁就簡,由慢而快,因此,風行宇內。

在一般寺院裡,飲茶習慣上也稱作「吃茶」,並專門設立「茶堂」或「茶寮」,作為僧眾集體飲茶的場所,有專人負責燒水煮茶和待客獻茶,稱為「茶頭」,是寺院 裡四十八等職事之一,以供應僧眾日常飲茶和坐禪所需的茶水,以及招待護法居士、遊覽寺院的客人等之用。據《蠻甌志》所載,覺林寺的僧眾「待客以驚雷夾(一 種茶的名稱,屬於中等茶),自奉以萱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如名士戴叔倫即有「老衲供茶盆,斜陽送客舟」之詩句,描述以茶招待施主和香 客增進友誼的史實。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日本僧圓仁在中國留學期間曾多次接受作為禮物的茶葉,會昌五年(845),唐武宗滅佛,但仍有官員暗地裡向圓仁贈送禮物表示支持, 尤為難得。當時形勢不妙,圓仁幾乎是被驅逐出境,正在辦理離境手續,中散大夫楊敬之信仰佛教,派人前往慰問,「兼賜團茶一串」。職方郎中楊魯士也在圓仁上 路後派其子送潞絹二匹,蒙頂茶二斤,團茶一串,錢兩貫文,付前路書狀兩封,別有手烕2。在這種場合下,饋贈茶葉的意義更是非同尋常。(續下期)

注 釋:
1王宏樹、汪前:《飲茶對人體的保健作用與生理功能》,《農業考古》1994年第2期。
2(日)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顧承甫、何泉達點校本,第185-18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佛寺也「前衛」
◎司徒一凡

你乘搭九廣西鐵列車經過屯門藍地一帶時,車窗外閃過的這座晶瑩剔透的倒金字塔形建築物一定會引起你的注意。它是甚麼?是圖書館、寫字樓?還是大會堂、劇院?統統都不是。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這是妙法寺新擴建的佛寺建築。

這座六層高的新佛寺按「水晶大蓮花」造型建造,它突破了中國傳統佛寺建築固有的形式,絕對稱得上是一個前衛的作品。當然,除了造型十分前衛外,新佛寺還是 一座符合當今環保概念的「綠色」建築呢。它的空調和照明都採用節能設計,外部以微晶玻璃幕牆建造,儘量利用天然光線和自然通風。西面牆身不設窗戶,防止西 曬。建築外簷設置經巧妙設計的縱向隔斷,使其間的每個窗戶都能達到環保建築透光不透熱的要求。外牆上每個斜面都經過精密計算,使下雨時雨水下滑的衝力足以 把玻璃幕牆沖刷乾淨,節省維修保養和清潔費用。同時,將從「蓮花頂」收集到的大量雨水集中到特製的大水箱內,用於洗地和澆花。屋頂還設用太陽能裝置。

整座大樓集佛殿、圖書館、大會堂、辦事處及其他文教設施於一身,但其佈局仍保留傳統佛寺的主要構成,包括有山門殿、天王殿、觀音殿及大雄寶殿,並設有鍾、 鼓裝置。頂層的大雄寶殿內部無柱,空間開闊,內供奉一尊用紫砂陶製作、八米高的釋迦牟尼佛像,兩旁分立舍利佛尊者像和目犍運尊者像。在山門「妙法寺」匾額 下方有一尊如來佛像,天王殿兩側站立著現代風格的四大天王雕像。心經梵文成了圍牆的視覺藝術裝飾。五個巨大的經輪豎立在建築頂部,遠看很像點燃的香燭。其 他配套設施也一應俱全,包括環境舒適的齋宴餐廳、佛具小賣店,還有停車場和客房大樓,方便遊客和信眾使用。

這座令人耳目一新的佛寺建築將成為香港一個新的地標。

無獨有偶,在台灣也有一座類似的「前衛」佛寺,它就是位於台灣南投埔里的中台禪寺。這座高聳在群山間的現代化佛寺建築,其頂部金光閃耀的蓮花座托舉著巨大的球狀金頂。從側面望去,整個建築外形似一位靜坐的修行者。

禪寺徹底突破傳統寺廟平面院落式的佈局,改為垂直立體向高空發展。它由一座主樓和若干裙樓組成,主要佛事功能區都集中在主樓裡:一層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五層有大莊嚴殿,九層為大光明殿,十六層是萬佛殿,再往上是藏經閣和金頂。

寺內採用中央空調和智慧化的控制系統,為僧侶和信眾創造了舒適、幽靜的環境。進入大雄寶殿,看不到傳統寺廟香煙繚繞的情形。原來,為了避免香火對空氣和建築造成損害,中台禪寺不允許上香,而改以鮮花和果品來供奉佛祖。

禪寺有一座手工建造的木結構「藥師七佛塔」,建在十六層的萬佛殿內。由於該殿南北兩面外牆為透明的玻璃幕牆,所以站在遠處就能遙望七佛塔。特別是入夜後, 寶塔造型在殿內燈光的映照下從玻璃幕牆投射出來,造成一種神秘和聖潔的氣氛。這兩幅玻璃幕牆採用德國技術製作安裝,外形呈蓮花瓣狀,寬十六米,高三十米, 據說在世界同類幕牆中是面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它沒有框架,所有玻璃都被固定在拉緊的鋼索上,其結構原理就好像網球拍:遇強風時,玻璃幕牆會隨著具彈性 的鋼索前後位移,抵消風壓,位移最大幅度竟可達四十多釐米!

中台禪寺的燈光設計也別出心裁:九層大光明殿的天花藻井是由光纖做成的北斗七星,由鐳射營造出的星光效果與晶瑩剔透的玻化地面相互輝映,使人恍如飄浮於無垠的星空之中。

台灣郵政於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佛誕節當天發行一套四款的「台灣名剎」郵票,其中一款描繪的就是中台禪寺。

 
 
弄巧成拙
◎秦孟瀟

弄巧成拙

在法眼諸弟子中間,要以天台德韶是為傑出了。當他在通玄峰廟中任方丈時,曾寫有一首偈子,意境甚高: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據說這首偈子贏得了法眼的讚美。也許這偈子正答覆了法眼的老師羅漢所提出「石」和「心」的問題。顯然石頭絕不會在人的心中,或眼中,但也絕不會在人心之外,離開了這個世界。

和德韶同樣重要的是永明延壽禪師。他著有《宗鏡錄》一百卷,是一部闈發禪理的不朽傑作。事實上,他的思想是折衷的,他為了烘托禪理,而從各方面去汲取精 華,是非常有價值的。但對於禪宗來說,卻有點弄巧成拙。禪宗是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宗旨的,而他寫了長篇大論,豈不是帶有自我諷刺意味。雖然如 此,他的詩偈確實不凡。

欲識永明旨,門前一潮水。

日照光明至,風來波浪起。

這是多麼樸素而動人的晝面啊!其中的悟境又是多麼的幽深啊!這是靜思的時候,也是活躍的時候,但在一切時中,又祇是一池湖水罷了。

延壽是屬於法眼宗的第三代,在他之後,還傳了兩代。在第三四代的時候,出現了好幾位禪師,蔚然成風。

春天月夜

坐禪,開悟。這是歷來禪師和習禪者共同追求的目的。坐禪的形式,似乎沒有多大的變化,但能進入「悟境」卻是多姿多采,變化極大。這可能屬於「根基」互異的緣故吧。

張九成居士有一次正在想一個「公案」,突然聽到青蛙的叫聲,寫了以下的兩句偈子:

春天月夜一聲蛙,

撞破乾坤共一家。

這一蛙聲,竟把他帶入「悟境」,參透宇宙的奧秘!

另外有一個和尚在研讀《法華經》,看到「諸法本寂滅」處時,不禁心中起了懷疑,日夜冥想苦思,甚至行、住、坐、臥都在想,但他越想,心中越亂。在某個春日,突然聽到黃鶯的一聲嗚啼,他便恍然大悟,立即寫了下面的-首偈子:

諸法從本來,皆自寂滅相。

春至百花開,黃鶯啼柳上。

要不是這突然的一聲鶯啼,他又怎能了解宇宙的「寂滅」之相呢?

不僅是聲音,甚至顏色也可使我們「開悟」。志勤禪師便是見桃花而大悟的,他曾說:「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當然,他以前也曾看過桃花,不過祇 有這一次,他看得最為真切,這是他第一次面對著永恆的虛空,由於他內在精神的「開悟」,使桃花的形象,打開了他的「心眼」,洞悉整個宇宙的活泉。

東施效顰

有句「東施效顰」的成語。古代有位美女西施,在她鄰居中有個醜女(後人稱東施),學西施捂著心口,皺著眉頭的樣子,醜得使人們都躲開了。

宋代曹洞宗正覺禪師寫有一詩偈,與此相似,他寫道:

新婦騎驢阿家(指婆家的人)牽,

體段風流得自然。

堪笑學顰鄰舍女,

向人添醜不成妍。

這一詩偈意思說:新婦騎驢,體段風流,脫去雕飾,出於自然,而那位鄰舍女卻不懂得清水芙蓉,自然之理,而硬要皺起眉頭學那騎驢新婦,結果不能學到新婦那種生來之美,反而給自己帶來種種做作醜態,使人看了發嘔。

世間上任何事情,包括學禪悟道,都要從個人實際出發,一任天機,來不得半點勉強和矯飾,否則弄巧成拙,離禪越遠。

這位曹洞宗正覺禪師寫出這首詩偈,正是道出了學禪的奧妙,在於各人默默昭昭,自參內心,不要向身外去求佛,否則便就離佛更遠了。為此他在《默照銘》裡說道:「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

一個習禪的人,在學禪的道路上寂然而立,本光自照,獲廓然志象,皎然瑩明之趣。東施效顰,發人深思。

看破世相

在《金剛經》有首偈語: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這花花世界裡,金錢、美女、權力、地位:::等等。能看破而不為所動心的人,幾稀矣。不少人營營碌碌,一輩子看不破,放不下。

宋代臨濟宗法常禪師有感而發寫了首詩: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逞人那得苦追尋。

說起這位法常禪師家世來,他是宋朝名相薛居正的後裔、出身顯赫。後遭變故,也正由於這一原因,使他較之常人,更能看透人世間寵辱盛衰,變化無常之理而遠離塵俗,遁入空門。

他以寒林摧殘朽敗的枯木自比,表白了自己已經進入空虛寂靜,不隨外界變化而變化的精神境界。

春天來了,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奇花繽紛於岩谷,鶯鳥和鳴於枝頭。然而,一株朽木,樹心已死,任何春風拂拂,暖氣融融,外界的任何變化,不管有多 誘人,都別想再喚起久已沉寂的樹心作展枝布葉之舉了。對於這衰敗的枯木,打柴人看到也對它不屑一顧,能工巧匠又何必苦苦追尋。

有禪境「定力」的人、不為世間假相所迷惑、誘騙。否則,易於墮入罪惡淵藪。

一片閒雲

五代宋初有位著名的永明禪師,住杭州慧日山永和寺。他山居寺內經常寫詩,禪意很深。諸如:

心地須教合死灰,藏機泯跡絕梯媒。

芳蘭祇為因香折,良木多從被直摧。

寒逼花枝紅未吐,日融水面綠全開。

支頤獨坐經窗下,一片閒雲入戶來。

這首詩與他的身世相關。他生長在風雨亂離的五代、飽經世事的興衰,眼看朝代不斷更迭,深有感觸多端。認為人世是非,不是久留之地,斷然看破紅塵,遁跡空門。

詩中情操表達了禪師當年對名利之心,像死灰那樣,不起一念,即是有所思慮,也應藏機滅跡,斷絕一切階梯和媒介,使之不和外界溝通。世人難道不知,蘭花被人 採摘是因為吐出了芳香,良木被人砍削,是因為生長得太直。所以看來,在紅塵堆裡翻滾,又怎如在山遠離是非、明哲保身來得更好?山坳裡寒逼花枝,嬌紅未吐, 池塘裡日融水面,新綠全開,當此良辰美景,在藏滿佛經的明窗下支頤獨坐,任閒雲一片,飛進窗戶,這是多麼逍遙自在的境界啊!

他著有《宗鏡錄》一書,對修習禪定的人啟示良多,他說:「若要成佛,當收攝一心,方才可以在一念之間,明心見性。」

春在枝頭

歷代女尼修習「禪道」者,有成就多不為人知,這與時代背景有關。在尼庵中獨自修持,傳授心得也祇限少數弟子而已。偶有禪詩亦非當時傳誦,若干年後始被人知。如宋人羅大經著《鶴林玉露》一書,其中有首嗅梅悟道詩是隱名尼姑所作。詩云: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這首嗅梅悟道七絕詩又歷來為詩人們所稱道,所以後人稱她為「梅花尼」,在《元詩紀事》也載有此詩。

這是一首通過尋春詠梅,反映悟道機趣的上乘禪詩。詩中說我梅花尼終日尋春,踏破芒鞋,入嶺穿雲,卻不知道春在哪裡?於是在失望中祇得掃興而歸,哪知道歸來後笑拈梅花而嗅,原來是春在枝頭,早已十分爛漫了。

詩中通過藝術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道」不遠人,就在你身邊,就在你的心裡。祇要此心一悟,便就隨處是春,隨處是道,不必再行捨近就遠,越尋越找不到,甚至會迷失方向。

全詩沒有生硬的說教,說明禪是活潑潑的,容不得半點理性的渣滓,否則反而成為障礙,弄巧成拙,越說越說不清了。這位梅花尼的境界,與大禪師們有異曲同功之妙。

琴聲何來

有兩個僧人為了「參禪悟道」的話題,引起爭論不休,似乎誰也說服不了誰,聽上去,誰也有道理。

甲僧說:參禪打坐的首要條件,要講究身體力行。坐下來時,一定要直挺起胸,不能彎曲,頸子要靠衣領,眼睛要微閉,不可東張西望。呼吸要慢緩舒長有序,舌尖要頂住上顎。兩腿跌跏,不可高低,能做到這些便能進入禪境了。

乙僧說:能否進入禪境,並不在乎身體力行,無須強調坐的姿態如何。真正懂得參禪悟道的人,「坐」也在參禪,「行」也在參禪。參禪不拘一格,無事無處不在參禪用功,貴在「一心」而已,不用「心」來參禪,坐的姿態再講究,也是無用的。寺內有一老僧引用一詩來啟示僧人:

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偈大有禪味,說琴的悠揚音色,如果在於琴上,那末把琴放進琴匣,為甚麼就默不作聲呢?言下之意便就挑明琴的聲響,必須琴弦指頭,彼此和合,才能發出。就好比世間萬物,必須因緣和合,才能生起一樣,絕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

參禪悟道之事,是身心同時起作用的,偏離一方也是不行的。

 
 
同理心
◎楊 釗

最近幾年,企業領導層們經常提到「同理心」這個名詞,並認為是企業行政人員必須學會的一種「心態」,因為大家都公認管理之道在於「溝通」,而「溝通」的最佳方法是學會「同理心」。

甚麼是「同理心」呢?「同理心」是一種心理學概念,是在人際交往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同理心」在中國人的社會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聽到與人相處的最佳方法是「將心比心」、「泥水佬修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易地換處境,調換角色」都是「同理心」的一種表現。

儒家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都與「同理心」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和諧社會必須學習和推廣「同理心」哲學。

西方文化中,天主教摩西戒律強調「對自己無益的,亦不可施加於他人」,耶穌也教導世人,你願意他人如何對待自己,你也要如何對待他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同理心」一個很好的詮釋。

我們經常提到成功企業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市場導向」、「顧客導向」,就是要學會從市場的角度、從顧客的角度去看問題,去分析問題。祇有這樣,我們才能急顧客所急,供顧客所需,而我們所稱的顧客不祇是使用我們產品的大眾,還包括提供服務的公司員工和投資在我們企業的投資者。

任何一個企業,它今天具備「顧客導向」,它今天便會成功。若它明天具備「顧客導向」,它明天就會成功。如果有一天,它不再「顧客導向」,那一天就是它邁向失敗的日子了。

「同理心」是「團隊精神」的平台,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團隊精神」,「團隊精神」能令企業「取長補短,優勢互補」,「1 + 1 = 5」,競爭力逐步加強。沒有「團隊精神」的企業,戰鬥力就會逐步減弱和消失,而培養「同理心」是維護「團隊精神」的養份。

「核心價值」是企業成功的靈魂,而一個團體的共同「核心價值」,也有賴「同理心」去逐步認同。

「同理心」的建立,首先必須由自己做起,「身教重於言教」,才能「由近至遠,由親到疏」地感染周圍的人;「以身作則」才能得到別人的信服。

其次,必須緊記「要別人尊重自己,自己必須先尊重別人」,你怎樣待人,別人就怎樣待你,一切都是因果關係。

再次,學習理解他人、原諒他人、包容他人。儒家精華在於「忠與恕」,祇要自己能學習理解、原諒,包容他人的缺點,自己才能原諒自己,自己才能相信他人會原諒和包容自己;「誰人無過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頭金不換」,其價值是多麼大啊!

最後,祇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別人。自己尚未修正好,就去指摘及修正別人,不會產生效果;反而會引起副作用。因此,有「聽其言,觀其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之格言。

同理心的修煉離不開「信、解、行、證」。

「信」,是相信同理心的重要性;

「解」,是明白「同理心」內容和作用;

「行」,是能於工作中和生活中腳踏實地修煉「同理心」;

「證」,是有一天,許多誤會消除了,能夠與他人互相理解、互相原諒、互相包容,「相見一笑泯恩仇」,就是修到「證」的時候了。

 
 
天寧寶塔賦(下)
◎高志其

(接上期)十三層五方五佛殿,中央毗盧遮那——大日如來,天然水晶,玲瓏剔透,啟大光明,源自釋迦誕生地,歷半世紀,由歐入華,亦為鎮塔之寶。東方阿佛、 南方寶生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俱系和田、壽山、昆侖無暇美玉,奪天工之妙成,而為紅、藍、白、墨四方玉佛圍繞,雲何五方五佛?意為毗盧遮那 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而化四佛。此四智合而為毗盧遮那。猶釋迦之兩肋士文殊之智、普賢之行,二者合而為佛;猶彌陀之兩肋士觀音 之悲、勢至之道,二者合而為佛。蓋為性質之分別而本質之和合,性質之相對而本性之絕對也。

五方佛如此,眾生焉何?無數眾生皆於本源一體流出,無數眾生精神皆於精神本源一體流出,復聚地水火風空識而幻化種種形,流浪時空,五陰火宅,受大苦惱。是諸眾生皆為起心動念而出,亦為止心息念而歸,此即毗盧遮那與諸佛、眾生之關係。故曰:心佛眾生,等無差別。

千年柚木雕成《靈山盛會》四壁畫,釋迦演法華而萬佛皆朝聖,法華者大法器,成佛之經而經中之王歟!故億兆人天,踴躍歡喜。皆欲回歸諸佛之本源而毗盧之性海。

頂層「梵音閣」, 一尊唐鐘,赫然懸掛,身披銘文,重十五噸,尤奇哉矣!一百二十米之高懸,令人唏噓慨歎。掛而扣鐘,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若聞一百零八響鐘聲,即斷一百零八 種煩惱,何以故?當作斯觀想,鐘聲於心深處震響。霎時,心中獄牆轟然坍塌,心念妄流嘎然而止,猶如殘牆斷垣,亦為一切執著,皆隨餘音裊裊,飄沒天際。斯心 頓融大千與虛空,而虛空即菩提。何以故?菩提無相故、諸法無相故,為虛空相,故心、虛空、菩提三者無二。遂融萬物體性、眾生體性而諸佛體性。此時際也,惟 大歡喜與祝願,萬億眾生皆菩提。日裡行間,立此境界,遂斷一百零八種煩惱。

亦如偈曰:「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故每臨會考,無數學子皆登高撞鐘,以圖高中,亦為龍城風景也。新年鐘聲傾城祈福,十方遊客俱聆佛音。是以 「高鐘第一」、「國泰民安」匾額鑲嵌兩壁。千年香樟木刻《金剛經》全文、巨型貼金漆畫《法華妙典》、《華嚴大法》與《釋迦說法圖》、《極樂世界圖》奉陳六 面。是謂處處指歸而在在解脫也。

出檻憑欄,蒼穹無際,三千大千,化境無限,焉有東西與南北。遠眺龍城,高樓林立,道路交錯;江河興會,泉池密佈,全城景象,宛然於目。環塔周邊,風光旖 旎。南望天寧禪寺,黃牆黛瓦,殿宇樓閣,層層疊疊;北瞰紅梅公園,綠蔭成林,水榭蜿蜒,美景迭放。遙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俱往矣!然可 變者鄉野城廓、街市通衢;不可變者, 浩浩氣勢。氣勢者何?萬古歷史之蘊育,千年文脈之氤氳,天時氣候之溫潤,山川地理之通達,四郡比鄰,回復往向,八方遊人,紛至遝來,蓋諸因緣和合也。嗟 夫!和者至矣。惟佛之理,和合之本源也。和睦、和諧於中生焉;至善、至上於中出焉,遂使社會安寧而世界和平。天寧寶塔由此而立,集諸因緣之勝矣。

塔為佛世間之精神象徵,故積物高廣,極令嚴飾,而為眾仰見。凡有塔必有經、像,像為佛身,經為佛語,塔為佛心意。

塔為佛徹底解脫之精神,為佛無遮無障之本性,為佛無限自由之本性,為佛如如不動之本性。故見塔即見佛,當南向面塔,合掌而立,稽首頂禮,口持聖號,遂繞塔 三匝、七匝乃至四十九匝。復觀想己身如佛如塔,遂佛光紛披而法輪迴環。何以故?是人皆有佛性,眾生皆為未來佛,亦俱塔精神。故身為佛像,語為佛經,心意為 佛塔。然無始劫來,何以佛之為佛而眾生之為眾生歟?

佛以清淨身語意,而入清淨境界;佛以絕對清淨身語意,而入絕對清淨境界;佛以清淨身語意而獲解脫;佛以絕對清淨身語意而獲絕對解脫。

眾生以不清淨身語意,而墮不清淨之境界;眾生以不清淨身語意,而墮不清淨之相對境界,遂循環生死、輪迴六道,分別執著短瞬聚散之物;眾生以不清淨身語意,而貪嗔癡慢疑五毒俱興,乃至無始劫來,仍墮相對而未解脫。

故眾生身行、言語、心意皆須以佛為榜樣,所謂身行清淨如佛,不造身業;話語清淨如佛,不造口業;心意清淨如佛,不造意業。亦《大般涅槃經》云:「如彼金礦,除諸滓穢,以見義故,一切眾生同一佛性。」

夫塔之象徵非僅為佛如如不動之清淨本性,亦為佛解脫眾生之本懷與本願。佛之所行也,非僅解脫一己輪迴與回歸,更夫解脫眾生輪迴與回歸。焉何解脫?止息心念,但起心動念皆為大願心。

夫古今中外,一切聖賢皆發大願心而救贖眾生,如儒家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耶穌基督曰:「人子此來,是為救贖古往今來所有之人」;毛澤東曰:「不解放全人類亦不能最後解放自己」。此皆為起心動念之本願,一切心念皆為實現此恒誓大願。

但惟佛願心最為徹底、根本而究竟,是謂菩提心也。然發此大菩提心者,須有大智慧,而大智慧者須明瞭世間萬物之空性。蓋為萬法相狀皆為性質之排列組合,而隨 緣聚散,生滅無常。惟其本質平等一如,無非粒子與精神。夫惟萬法,皆由心生,心生而種種法生,心滅而種種法滅,而萬法生滅皆為心之影像與映現。如《金剛 經》喻:「說名其法,非名其法,是名其法。」復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斯觀」。如我案牘筆墨一應文具,桌椅櫃櫥等諸家什,俱皆 生滅化變、毀壞棄置,復歸塵土與空寂,仍還生滅,虛偽不實,乃至屋宇,乃至我身。如我眼前一切事物、生命、大地、天空、世界、宇宙,俱皆如是。遑論情愛癮 嗜、權財名利,是故大千空空無一物,萬古空空無大千也。誠慧律云:不見一物,名為見道。然尚須明瞭空性之為大有、之為恒有,之為終極而之為本源。

所以者何?所謂空性,一切皆空,然空為大空而性為本性,是大空而皆有本性。

所謂空性,萬物一體也,萬物本源一體也,一體無限大而一體本源無限大。

所謂空性,萬物精神一體也,萬物精神本源一體也,一體精神無限大而一體精神本源無限大。以此智慧而達佛身語意之絕對清淨;以此智慧而達佛如如不動之絕對本性;以此智慧而達佛解脫眾生之絕對本懷與本願。

故說偈曰:

 我今絕對清淨身,瞻仰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語,瞻仰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意,瞻仰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身,禮敬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語,禮敬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意,禮敬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身,皈依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語,皈依絕對解脫塔。

 我今絕對清淨意,皈依絕對解脫塔。

 普願天下一切諸眾生,俱皆禮敬、皈依與解脫,盡入宇宙之本源而時空之終極——毗盧遮那無邊無際之法性海!

 
 
正法久住梵幢緣起
◎慧 明

有始終,隨順世間,太子降 生,世尊入涅,大道宣化於昔時,法水長流至今日。護明菩薩悲願弘深,示現迦毗羅衛國中,父名;淨飯,母為摩耶。四月八日,降生藍毗無憂樹下,龍天歡喜,香 花沐浴。太子及長,詣師習學,夙慧煥發,世間書典,皆悉自通。遊歷四門,親眼睹見,生老病死,回宮憫思,欲得解脫。二月八日,乘馬逾城,陵空離去,手持寶 劍,自絕鬚髮,入山修行,五年學道,六載苦行,體悟苦行,徒累身心,非正解脫。思惟決定,入尼連河,受牧女供,坐畢缽羅樹下,思惟解脫正道。《無量壽經》 曰:「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臘月八日,夜睹明星,樹下證道,了悟解脫,三嘆奇哉,人天得有眼目,六道尋獲導師。初示大道,唯法身大 士能解,轉說四諦,鹿苑比丘證悟,佛法僧寶初具。聞法弟子,執著小乘,唯圖自了,轉說般若,廣明萬法性空妙諦,深弘六度萬行之法。靈山拈花,迦葉微笑,涅 槃妙心,正法眼藏,心心相印妙法得祖相相傳。世尊住世,談經三百餘會,得度無量無邊;出廣長舌,權實方便施教,三乘普聞得益。二月十五日,雙樹林中,吉祥 而臥,化緣周畢,入大涅槃。《金光明最勝王經》曰:「我當入於無餘涅架,我之正法久住於世。」法王寂滅,人天悲慟,為使正法久住於世,迦葉主持寶窟結集, 持戒第一優波離集律,多聞第一阿難誦經,頭陀行第一迦葉集論,結集三藏口耳相傳,護法弟子熟記於心。世遷時易,地殊人異,一味佛法,師傳別異,護法僧俗, 數次結集,寫於貝葉,三藏聖典得記於文字,聖言妙法得住於世間。

因緣不具,無福睹見聖會,宿植善本,有緣聽聞佛法。伊存授經,明帝金夢,書載漢傳之開始:白馬馱經,摩騰漢譯,史記聖典之傳來。天竺祗園竹林為嚆矢,震旦 白馬建初為濫觴。羅什、達摩等東來,弘宣正法度世良方廣傳於華夏;法顯、玄奘等西行,流布遺教有情眾生得救於火宅。魏晉隋唐,梵典廣譯,新舊兩翻,悉闡如 來真諦;隨機設教,諸宗立旨,咸明世尊本懷。圓頓教法,重重無境,指歸淨土,嚴淨毗尼,即心是佛,空有中道,諸法唯心,即身是佛,方便多門,歸元無二,宗 義表法雖殊,宗旨指歸無別。信解行證,祖師身體力行:因果報應,世人睹跡收心。馬祖叢林,百丈清規,僧俗依歸有處;鑒真東渡,空海來唐,正法弘宣廣被。奈 何末法時至,眾生業障深重,雖聞不解解脫妙諦;幸哉法無定法,三昧加持有情,能見苦海普渡慈航。三武一宗難滅如來事業,三學一時能消眾生惡緣。回顧往昔, 若非祖師聖賢宏願,豈有今日聞法因緣?慮及當下,若不承襲古德高僧行持,曷使未來正法久住?為使正法久住於世,故有重建正法久住梵幢因緣。

靜安常住,千年古剎,赤烏始建,初名滬瀆重元(玄),晉時石佛浮來,唐時繪其事於敦煌窟壁。後因禪風大行,重元更名永泰,香火為盛。宋時因避帝諱,永泰更 名靜安。後因寺臨江濱,遭水侵蝕,宋嘉定九年遷於現址。靜安歷千年未更其名,常住歷千載未變其處。元時八景曾聞名遐邇,清時寺院遭兵燹之厄,後經住持大德 多年募化,晉紳浙商佈施重修,昔日之盛,復又重現。靜安八景,妙相莊嚴嚴飾娑婆之穢土;靜安八詠,文字般若廣結善緣之高士;明時洪鐘,常鳴警示世人回頭是 岸;浴佛法會,雲集世人當明苦海無邊,無芒蝦潭隨順世間而宣法,六泉甘露即時普降而消災。常住之有今日,全賴諸祖弘化,廣結善緣於四方。回眸近時,大德常 集於此,共論末法之危難。民國之時,中華佛教總會設址於斯,全國佛教代表大會首開於斯,太虛大師佛教三大改革提出於此,普慧藏經整理設址於此。洎至近代, 兵連禍接,生靈塗炭,佛教武微,唯四眾護法永載史冊,大德振興佛法為後世楷模。公元一九四六年佛誕日阿育王柱式梵幢於六泉旁落成,太虛大師親主其事。惜二 十年後文革浩劫梵幢被毀。身為後學住持,深感承上啟下、承前啟後使正法久住,荷擔如來家業之責任。幸哉六十載,時逢佛曆兩千五百五十周年,國運昌隆,社會 和諧,道場重建之時,發心重建梵幢。得社會各界支持,依原柱式樣,經蔡麗惠居士精心設計精塑小樣,有天竺原型風格,具佛教內含意蘊,呈華夏時代特徵。二 ○○三年就恢復梵幢事宜與郁望梅、周洵祥二公商討,決議採用河北易縣石材,歷經三載,事方告竣,回顧三年歷歷在目,重建梵幢,易縣石柱運至滬上實非易事, 非親歷者,難解是中艱辛。

正法久住梵幢取整根石料雕刻而成,柱身自然顯現法螺及花雨妙相,經中常以螺聲悠揚深遠比喻世尊說法微妙音聲及種種瑞相,《法華經》曰:「今佛世尊欲說大 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梵幢石柱長十八米,表佛不同三乘十八不共法;能見石柱身為十五米,表半月半月誦,毗尼住世,正法方能久住。《善見律》曰:「毗 尼藏者,是佛法壽,毗尼藏住,佛法亦住。」石柱直徑二米一,表佛初說華嚴法;梵幢上部為白銅澆鑄,銅鑄獅及蓮座似寶瓶狀,喻保世界和平,國泰民安;蓮華及 四面獅子像,高八米,表佛住世八十載及佛八十種好;蓮座上部十二瓣蓮華,表佛所證悟十二因緣法,蓮瓣似蝠形表佛之福德莊嚴,復似慧眼表佛之智慧莊嚴,以代 表佛寶;蓮座中部有象、馬、牛、獅表四方,間以四個法輪,以代表法寶:蓮座下部二十五條蓮形表僧伽梨衣,以代表僧寶;四面獅表佛作獅子吼,獅高為四米九表 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表佛法音廣傳四大部洲;獅子項下有如意相,上有慈悲喜舍四字,表佛不同三乘之四無量心,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運心平等、普利眾 生;獅與獅間各有吉祥雲海萬字符相間,共有八萬,獅首有千葉蓮華形,表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大方等大集》曰:「復次善男子,如來智慧常無減少,以是智力 知一切法,能隨眾生意趣說法得無礙智,知一切義、知一切字、知一切句、於無量劫演一句法,出無量義斷一切疑,說三乘法並及八萬四千法門。亦說八萬四千法 聚。是名無量無邊智慧。為令眾生得是智故宣說正法。」萬字符間以金剛杵,四方各一,以表破眾生四百四病及諸魔障,《佛本行經》曰:「以慧金剛杵,壞破眾苦 山。」《諸部要目》曰:「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蓮座之上於四方各有一切如來智印,表佛一切智權巧方便說法廣度有情;獅像頂部為蓮 蓬,有三十二蓮子,表佛三十二相;於蓮座底部周邊鑄一百零八佛珠,表當以清;淨佛音祛除之煩惱。《木子經》曰:「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子一百八,以 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子,如是漸次度木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干,乃至百千萬……若復能滿 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以佛珠鑄底部者,欲使見者能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謂「禮佛一拜,罪滅 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者也。梵幢正面由貧僧書「正法久住」四字,祈願正法久住世間,出家二眾能宣說正法,在家二眾能聽聞正法,四眾弟子能續佛慧命。 《雜阿含經》曰:「若復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而諸眾生沉溺老、病、死、憂、 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湣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大寶集經》曰:「正 法久住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令如來法輪常轉。」《十誦律》曰:「以持律故無能詰者,以持律故不咨問他,於眾中說戒無所畏。能斷有疑,能令正法久住。」 梵幢上復刻宋蘇軾所書《金剛經》一部,金剛經初說境空,次說慧空,再說菩薩空,以空慧為體,廣明諸法無我第一妙諦。是經歷古以來弘通甚廣,影響頗深,六祖 因一句入耳而開悟,古德注疏甚多。佛法之利生也,若經所明:「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若能信佛所說,降伏自心,明境空無及 諸法亦如,明筏喻之旨法尚應舍,則刻經弘法利生,正法若金剛不壞永住世間矣。

世尊於諸經中廣說護持正法義,實為修菩提資糧之當行者,護持正法即是護持三寶,護持三寶即是修積資糧。雖曰法無差別,在聖言無別無差乃是智慧擇簡而知;若 凡夫妄言無差無別乃我慢執著而說,故聖凡相雖有別,性實無別異,佛知諸法本來性無差別,不可演說,然眾生煩惱障存,相顯差別,欲得諸佛所證,當積資糧,卻 除煩惱證得菩提之時,煩惱菩提無別無異,能如是知者護法義成。《大般若經》曰:「轉正法輪,利益含識。」佛法於世利人為先,淨化世間咸成淨土,世人迷妄, 執著三毒以為良藥,世尊悲湣有情故說正法。《大方等大集經》曰:「我以往昔本願力故,在此世界具足五滓惡眾生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眾生迷失正道 無明所覆,失於正念增長煩惱,安處三趣樂作十惡,遠離善根舍功德業,喜造五逆耽著非法,誹謗正典毀呰聖人,嗔恚熾盛不樂修慈,招提僧物隨意而用,於業果報 不能深信,不樂供養師長和尚有德之人,為如是等弊惡人故,修習如是大慈悲心,以是因緣,於是世界而得成道,既成道已,常樂修習勤精進法,忍於飢渴寒熱等 苦,遊諸國土城邑聚落,為諸眾生宣說正法。」《瑜伽》曰:「云何名為法教久住?謂說正法已,轉法輪已:乃至世尊壽量久住及涅槃後,經爾所時,正行未滅,正 法未隱,如是名為正法久住,如是久住,當知說彼勝義正法作證道理。」正法久住於世,眾生方得利益,出離苦海得大解脫,佛雖涅粲法存世間,護佛正法方得求正 解脫,梵幢之建也,乃承往昔諸佛咐囑,續佛慧命紹隆佛種,於此世間轉化心源,穢土成淨,轉凡成聖,妄想煩惱於一念間遠離,智見菩提於一時中親證。正所謂: 「開六度之行門,越三祗之劫海,建法幢於處處,破疑網於重重。」時值佛曆二千五百五十周年佛成道日正法久住梵幢安裝供奉之際,祈願正法久住、佛日增輝、世 界和平、國泰民安。

 
 
歡慶上海靜安寺
正法久住梵幢落成
◎林志明

前 奏

二○○七年五月十九日下午二時三十分,我和外子與上海靜安寺住持慧明大和尚在常州的皈依弟子陳胡琦、周國娟夫婦及他們的朋友一行六人,由他們自己駕車從常州直奔上海靜安寺。

天氣晴朗,在高速公路上行駛順暢。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前往參加次日所舉行的「上海靜安寺正法久住梵幢落成」慶典。僅兩個多小時,就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定 慈法師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慧明大和尚也在百忙中親自引領我們參觀改建後的鐘鼓樓和觀音殿等,我們一行人抓緊時機與大和尚合影留念。禮佛後,我們被安排在寺 旁的百樂門大酒店下榻。傍晚,慧明大和尚在新建的廂房樓上餐廳宴請前來參加典禮的護法居士及朋友們。餐前,我們圍坐在餐廳中央有五米八直徑的大圓桌邊,聆 聽慧明大和尚介紹靜安寺的歷史以及改建中的種種艱辛,偶有人插話提問,大和尚總是含笑耐心地解說。

慧明法師自一九九五年擔任靜安寺監院及至後來升任為方丈,十幾年來,全力投入靜安寺的改建工程,嘔心瀝血,新的山門和鐘鼓樓已經建成。目前正集中力量建造 大殿,為建大殿,動遷了九百四十五戶,由於政府及有關方面的支持,寺裡並未出錢,然而建大雄寶殿要花人民幣一億以上,經過多番周折,歷時一年多,近日才將 大殿所需柚木木柱從緬甸運達。共計六十五根,最長的一根為十五米。慧明法師侃侃而談,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真是法喜充滿。接著,慧明法師簡述了原來在靜安寺 路(現南京西路)寺門前路中於一九四六年疏浚的「天下第六泉」以及泉側所建的阿育王柱梵幢。該石柱是用水泥塊砌成的,當時抗日戰爭剛剛勝利,太虛大師親自 為落成主法,顯示了國人祈求佛法護持、天下太平的心願。 一九六六年九月梵幢被毀,湧泉被填。

一九九七年靜安寺開始改建,為恢復古跡,弘揚傳統文化,為上海市增添地區標誌性歷史建築,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同意和支持,開始籌備重建梵幢。慧明法師告訴 大家,新建梵幢用整根花崗岩雕刻而成,這根石柱是從河北易縣狼牙山找到的,為確保其無縫隙,特組織專家去狼牙山測試,隨後的雕刻、搬運,等等,無不費盡心 力,他特意向大家介紹了在座的為雕刻石柱等作出極大貢獻的匠師,大家向他們鼓掌致敬。過去的梵幢上刻的是《心經》,如今則刻的是《金剛經》。晚宴開始後, 慧明法師到每一桌敬茶致謝。

慶典紀實

第二天(五月二十日),靜安寺舉行了正法久住梵幢落成典禮。這天,萬里無雲,梵幢用大紅綢布包裹著,一清早,寺內外便擠滿了善男信女和市民們,等待揭幕, 爭取第一時間瞻仰這雄偉的梵幢。上海市許多寺廟的諸山長老也都陸續光臨祝賀。山門前排滿了各界贈送的祝賀鮮花花籃。南京西路靜安寺一帶熙熙攘攘,擠得水洩 不通,交警不得不來協助疏通,以免影響正常交通。上午八點半,慶典在靜安寺外東側廣場舉行。會場上空飄蕩著彩色氣球,一派節日氣氛。參加慶典的貴賓有上海 佛教協會會長覺醒法師和龍華寺方丈照誠法師;有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龔學平、市統戰部部長楊曉渡、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曹斌及靜安區區長張仁良等有關 領導;共有約十五位嘉賓參加了剪綵。

已屆耄耋之年的靜安寺退居德悟長老在慶典開始時講了話。他說:「躬逢盛世,有幸目睹靜安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改建,從鐘鼓樓到東西廂房,從山門到今天 建成的正法久住梵幢,古剎重輝,至今已歷時九載有餘。期間,上至政府,佛教界大德居士,社會賢達,下至茅舍老衲,一介布衣,都給予了全神關注,傾力支持。 而其中籌劃者與建設者所付出的艱辛與磨礪,更使我感慨萬千,仰歎不已。共用盛舉,共成大事,歷歷在目,百感交集。」他回憶起靜安寺的滄桑,感慨地說:「扶 今追昔,不禁思緒如織。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與監院密迦法師等戮力同心,整頓寺務,疏浚寺前天下第六泉,建仿唐風格新山門,樹阿育王梵幢。一九四六年農曆四 月初八,太虛大師親來主持阿育王柱落成慶典。當時隨喜者蜂擁而至,一時鼓號齊鳴,梵音不絕,場面壯觀,彰顯了國人祈求佛法護持,天下太平的心願,一時也引 來十方贊許,傳及遐邇,梵幢成為靜安寺及地區標誌性建築之一。可惜,一九六六年,浩劫難逾,古剎遭焚,古井被填,石柱也毀於一旦。…… 如今,看著雄偉的山門和鐘鼓樓金碧輝煌,古色古香,我常常會止步流連,扶袖而歡;現在,又有了更加偉岸挺拔的正法久住梵幢,聳立於山門之東側,兩者相映交 輝,珠聯璧合,四面獅身直刺雲端,將佛法傳遍天下,更讓我浮想聯翩,夢中笑顏。所有這一切,真乃僧之幸,民之福,佛之偉大,國之興盛也!」他老人家無比喜 悅而激動的心情流露於言表。

靜安區區長張仁良和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曹斌也先後講話,表示祝賀。

最後,靜安寺住持慧明法師言簡意賅地說明了正法久住梵幢的含意以及三年來在設計、建造過程中所歷艱辛,他對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表示衷心的感謝。時值佛曆二千五百五十周年佛成道日正法久住梵幢安裝供奉之際,他祈願正法久住,佛日增輝,世界和平,國泰民安!

嘉賓們剪綵後,簡短的慶典儀式結束,由法師們在靜安寺內尚未建成的大殿所在地的平臺上作迴向上供,進行灑淨儀式,唱誦後,盛裝的大和尚帶領眾法師來到山門 東側的新建梵幢繞幢,先為梵幢灑淨,然後轉身為四周觀瞻群眾灑淨,人們爭先恐後,都以能得到此甘露之灑淨而感到幸運。此時,梵樂奏起,一片歡騰,大約在上 午十一時左右,梵幢外所蒙紅綢落下,金光閃閃的梵幢頂部四面獅子及蓮花座和「正法久住」四個大字頓時顯露出來。揭幕儀式完成,群眾為自己能親臨盛舉而雀躍 歡呼!

這一天,正是文殊菩薩聖誕,靜安寺真是雙喜臨門。午間,靜安寺請來賓們吃素面。同時,上海集郵總公司為此梵幢於二○○六年七月十日安奉到位、並於二○○七 年五月二十日(農曆四月初四文殊菩薩聖誕日)舉行落成慶典而發行了三千份紀念封,我們為有幸得到這份紀念封而感到無比興奮。

「正法久住梵幢」簡介

經過四年的規劃和建設,靜安寺阿育王柱重生,正法久住梵幢再現於靜安寺正門東側。

為此,慧明大和尚特意撰寫了《紀念佛曆二五五○年正法久住梵幢緣起》一文,詳述新建此梵幢的種種因緣。限於篇幅,本文不擬轉載全文或摘錄,願有緣者往後得以饗讀。

新建梵幢座落在靜安寺鐘樓東南角,總高二十六米,其中地面高度為二十三米,整個梵幢工程由基礎、石柱、銅獅、平臺四個部分組成。

(一)基礎部分

正法久住梵幢總重一百八十噸,又近地鐵車站,根據地鐵部門要求,梵幢沉降控制在零點五毫米以內,設計採取深樁基礎,在二十五平方米正方形範圍內打下四根直徑六十公分、長三十八點一米的混凝土灌注樁,樁基上面直徑五米圓型鋼基礎埋深二點七米。

(二)石柱部分

石柱選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整塊廣場紅花崗石,長十八米,直徑二十點一米,重一百六十噸。石柱南面刻慧明大和尚手書 「 正法久住」四個大字,北面刻宋蘇軾書寫的《金剛經》一部。

(三)獅子、蓮花座部分

梵幢頂部銅鑄四面獅子,蓮花座按照慧明大和尚的構思設計雕塑而成,用鎳白銅澆鑄,總高八米、重十八噸,其中四面獅子高四點九米、獅嘴對角線六點三米,獅子 之間有金剛杵、卍字,獅子頸項有「慈悲喜捨」四字。蓮花座高三點一米、直徑三點三米至三點六米,蓮花座頂部有靜安寺寺徽,中部有象、馬、牛、獅表四方,間 有四個法輪,座底周邊有一百零八顆佛珠。四面獅子、蓮花座內用不銹鋼結構支撐固定,其貼金共耗用金箔十萬九千餘張。

(四)平臺圍欄部分

二十五平方米正方形平臺鋪福建產花崗石。圍欄、抱鼓和四角小梵幢石柱選用北京房山漢白玉石材。四角小梵幢按大梵幢十比一的比例縮小,高二點六米,頂部為銅鑄貼金四面獅子、蓮花座。

慧明大和尚對正法久住梵幢最後選型多個細節的寓意都有說明:

梵幢石柱長十八米,表佛不同三乘十八不共法;能見石柱身為十五米,表半月半月誦,毗尼住世,正法方能久住。石柱直徑二點一米,代表佛初說華嚴法;銅鑄獅及 蓮座似寶瓶伏,比喻永保世界和平,國泰民安;蓮華及四面獅子像,高八米,代表佛住世八十載及佛八十種好;蓮座上部十二瓣蓮花,表佛所證悟十二因緣法;蓮座 中部有象、馬、牛、獅表四方,間以四個法輪,以代表法寶;蓮座下部二十五條蓮形表僧伽梨衣,以代表僧寶;四面獅表佛作獅子吼,獅高為四米九,表佛住世說法 四十九年,表佛法音廣傳四大部洲;獅子項下有如意相,上有慈悲喜捨四字,表佛不同三乘之四無量心,諸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運心平等、普利眾生;獅與獅間 各有吉祥雲海萬字符相間,共有八萬,獅首有千葉蓮華形,表佛所說八萬四千法門。

在命名上,慧明大和尚告訴我們,「正法久住」四字,意在祈願正法久住世間。《大寶集經》曰:「正法久住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能令如來法輪常轉。」正法久住於世,眾生方得利益,出離苦海得大解脫。

結束語

靜安寺建於三國吳大帝孫權赤烏十年(西元二四七年),寺址原在吳淞江(今蘇州河)北岸,初名滬瀆重元(玄)寺,唐代一度改名永泰禪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 (西元一○○八年)始改名靜安寺。南宋嘉定九年(西元一二一六年)因寺址逼近江岸,晝夜受江水衝擊,寺基有傾圮之危,住持仲依乃將寺遷至蘆浦井伹一側,即 現今寺址。靜安寺內原有八處名勝,即:三國時所立「赤烏碑」、南北朝時所植「陳朝檜」、原於神僧智嚴異行而流傳的「蝦子潭」、南宋仲依所建「講經台」、沸 井伹中突沸的「湧泉」、詩僧壽甯所築方丈室「綠雲洞」、行人取道渡吳淞江的古渡口「蘆子渡」、東晉遺存防禦海寇的「滬瀆壘」。如今,正法久住梵幢的落成, 標誌著靜安寺此後又恢復一景,並成為靜安寺新的佛教文化地標。

參考資料

1、靜安寺正法久住梵幢落成典禮新聞資料(靜安寺供稿)

2、紀念佛曆二五五○年正法久住梵幢緣起(慧明法師撰)

 
 
上海浦東「和諧.心之旅」
佛教文化系列活動側記

◎ 常 聞

年六月的申城,難得的高爽 天氣,而「和諧.心之旅」佛教文化系列活動更是為浦江兩岸送來了一場清涼法雨。由上海浦東新區佛教協會會長、法華學問寺開山大熙法師倡導、浦東新區佛教協 會主辦的此次活動是繼去年「法華和韻」系列慈善活動之後浦東佛教界又一盛事,旨在弘揚佛教文化,宣導正信佛法,以佛教的智慧指引大眾和諧心靈與和諧生活的 建設。

為期一個月的「心之旅」活動包括佛教影展、佛教文化系列講演、義拍會等內容。二○○七年六月九日下午一點三十分,在浦東新區圖書館的一個展廳裡,整齊的佈 滿了慈悲莊嚴、造型各異的觀音和清淨無染、姿態萬千的蓮花大幅照片。這就是此次「和諧.心之旅」佛教文化系列活動的第一個部份——「觀音蓮緣攝影展」。其 作者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海南博鼇東方文化苑荷花館館長馬元浩居士。觀音,是慈悲的化身;蓮花,是無染的象徵,兩者結合在一起,使欣賞者有一種情感上的 昇華,進入「我就是觀音蓮花,蓮花觀音就是我」的物我兩忘的境界。通過攝影展,希望前來駐足欣賞者,都能從中悟出「德馨如蓮花,慈悲如觀音」的寓意,從而 提升人們高尚品德的情操。

六月九日法華學問寺首座、英國倫敦大學哲學博士釋真淨法師在浦東新區圖書館做了《佛教和諧思想》的主題講演,浦東新區政協及統戰部領導、佛教四眾弟子及社 會各界人士參加。真淨法師就人們如何通過「制心一處,表裡如一」達到自我身心的和諧,如何通過感恩、尊重與理解獲得與他人關係的和諧以及如何與其他生物、 與自然環境和諧,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法師精彩生動的講演博得了熱烈的掌聲。講演完畢後,聽眾提問踴躍,法師對大家的各種人生困惑一一開示,預定一個半 小時的講演持續了近三個小時。離場時大家意猶未盡,紛紛說:「以前以為佛教就是到廟裡燒香拜佛,真沒有想到原來佛教是這樣智慧,這樣貼近日常生活。」「太 好了,受益匪淺,下周的佛教講座還要來聽!」可見此次活動對消除長期以來公眾對佛教的誤解、重新恢復佛教的社會教化作用等方面的意義。

六月十六日,圓明講堂監院妙華法師在浦東圖書館為大眾做了主題為《佛教與和諧生活》的講演與開示,法師運用佛教中的諸如五戒、十善和六度等教理,教導人們 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道德,促進社會精神文明和道德的建設,創建和諧社會,最後從佛陀教導如何與老人、夫妻、子女、朋友相處的人際關係中看和 諧生活。兩位法師學識淵博,將佛學與世學融會貫通,佛法與生活緊密結合,言談舉止中不乏詼諧幽默,使在場的信眾和嘉賓不時的迸發出熱烈的掌聲和陣陣的歡聲 笑語,在當下就體現了和合、和樂、和諧的良好氣氛。

六月二十四日,在浦東紅塔瑞吉大酒店舉行的「雲天在望」——大熙法師書畫作品及藏品義拍將活動推向高潮。上海市委統戰部宗斌副處長、浦東新區政協方伯華副 主席出席了義拍會。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為義拍會開錘。與其他拍賣會不同的是,此次義拍使用的拍賣錘是出家人的法器——木魚。法華學問 寺開山大熙法師,不僅是受教內尊敬的具有顯密修為的法師,而且也是受藝術界和文物界欽佩的精於書畫精於鑒賞的法師。大熙法師此次捐贈出的三十二件拍品拍賣 額共一百零八萬元。其中第二十號拍品——大熙法師珍藏的一尊象牙雕刻的觀世音菩薩像拍得全場最高價二十六萬元;第二十六號拍品——明代的核雕「十八羅漢手 提佛珠」也拍得了二十二萬元的高價。大熙法師親自創作的第六號拍品「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篆刻印章和第十一號拍品「參禪」自畫像也都分別拍出了四萬元的高 價。拍賣款將用於扶貧幫困及法華學問寺的建設。拍賣會圓滿成功,「和諧.心之旅」佛教文化系列活動也在祥和喜慶的氣氛中落下帷幕。

作為此次活動的宣導者和義拍品的捐贈者,大熙法師在談及舉辦此次活動的意義時說:一方面通過文化活動的形式讓更多人瞭解正法佛教,一方面也給學有所成的年輕法師們提供一個弘法的平臺。

此次「和諧.心之旅」佛教文化系列活動得到了上海民宗委、上海市浦東新區政協、浦東新區統戰部、上海市佛教協會等相關領導的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廣大信眾的一致好評。

 
 
從「海潮音」想到「觀海聽潮」的菩薩
——太虛大師誕生117周年紀念日

◎黃智鴻

乎祇要能有個靜謐的夜晚,內心就會響起一些聲音。當年的寒山鐘聲在客船中縈回不斷,而今夜的我,聽見的卻是「海潮音」。

《篆香畫室文集》收有一篇〈海潮音卅歲感言〉,是竺摩長老於五十年代從澳門寄至《海潮音》編輯處的一篇文章。竺摩長老在《海潮音》而立之年,想必心中難免 百般思緒。長老說:「普通一個人長到三十歲的年齡,差不多一切學問、思想、事業,都臻到了相當成熟的時期了,所以孔子說吾年三十而立,釋迦牟尼佛則三十歲 成正覺,而海潮音今年也已到了三十歲,它的一切學問思想與事業,應該亦已到了相當成熟,而且正當發展的時期了,猶之乎一個人到了三十歲,亦宜高排筵席大事 慶祝他的福壽,何況我們的海潮音是建設新佛教的精神和佛教新慧命所寄託的呢?」

《海潮音》在這三十年歲月裡,有過甚麼磨難嗎?長老娓娓說道:「許多刊物中或因經濟,或因環境的各種關係,時斷時續難以持久,唯有在新佛教中資格最老的刊 物——《海潮音》出至今日已滿三十年,依然繼續不斷地出版著。其間因經濟的缺少,及編輯環境的不適,尤其是在八年抗戰的時期中,經過種種苦難的掙紮,而克 服種種的困難,始能在其他佛教刊物皆已沉寂斷絕的今日,唯有它——《海潮音》為魯殿靈光,巍然獨存,依然無恙,這是一件極不容易的大事!」

難得的大事祇因有非凡的人物。長老接著還說:「其間自創辦、編輯、以及寫稿,不知經過幾許佛教大德的辛苦經營,苦心孤詣,才有今日的成績。尤其是太虛大 師,一生佛教事業建設的精神,大多寄託在《海潮音》中,所以大師現今雖已逝世,而其不死的精神,仍然長寄在《海潮音》中,所以凡是參加建設新佛教的信徒, 今日每一翻開《海潮音》,便如看見大師為佛教為大眾的精神,仍在一頁一頁中活躍著」。如果竺摩長老今日還健在,老人家想必是要把《海潮音》拿在手上,然後 再對著大家一字一句地說:「每一翻開《海潮音》,便如看見大師為佛教為大眾的精神,仍在一頁一頁中活躍著」。是的,一夜一夜的心血都凝結成了一頁一頁的舍 利。想起大師的文字舍利,心中又響起了這句話:「在每一書之背後,應知其有一個個的『人』存在著。每一部書是一番『業』,每一個人是一位『師』,讀書即是 從師受業」。曾到訪三慧講堂並與竺摩長老一起合影的錢穆先生,他當年對新亞書院師生所說的這番話,又激起了我對《太虛大師全書》的渴望之念。雖然已擁有了 電子本的大師全書,但我始終還是無法釋解對紙本全書的執著,而對於文脈豐碩的《海潮音》,則又不知何時才能有緣一窺全豹了。

回想起來,若不是因為拜讀到了與《海潮音》有著深緣的人的文章,至今還不懂甚麼是「人海潮中之覺音」,更不會學懂如何運用「風雨縹緲」、「滄桑歲痕」這八 個字。翻開印順導師的文集,發現竺摩長老的《海潮音卅歲感言》,在轉眼間竟老去了四歲。原來在此時,印順導師寫下了《〈海潮音〉之意義及其旨趣——太虛大 師去世六週年之追思》。大師於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七日捨報,按此推算,這篇文章應該是一九五三年所寫的。文章起筆寫道:

「太虛大師創辨本刊以來,已進入三十四個年頭。當時就定名為海潮音,所下的定義是:『人海潮中之覺音』。現代的人海思潮,雖有他的光明面,然從他的黑暗面 看,真是越來越愚癡,越來越狂妄!獨斷的排他性,唯物的功利觀,掀起了掠奪、奴役、仇恨、鬥爭的人海狂潮。……我們抱著『小鳥救火』的精神,決不因力量的 微薄而自餒;遵循太虛大師踏出的徑路,盡我們的智能,來播送人間的覺音。我們仰承佛陀的悲懷,發揚佛的慧光,想從人海思潮的正覺中,來實現人世與人心的和 平與自由。這一堅決的信念,從本刊創辦以來,三十四年如一日。此後三十四年,無數的三十四年,相信也一定會如此」。

這篇文章寫後的三十四年,也就是一九八七年,《海潮音》是否一切都安好?而距今還有十四年便足數成為另一個三十四年的那一刻,人海潮中又將會有誰接著響起 醒世之雷鳴?但願「人海潮中之覺音」能夠綿延不斷於人間。「人海潮中之覺音」這身負重任的《海潮音》和定義它的人一樣,始終抽離不開「國家興亡,匹夫有 責」的那段大時代。若將它從時代背景裡抽出,那麼這少了「人物」與「事業」的「書」將失去價值。因為它沒了血氣也沒了脈搏,更沒了時代的呼吸。而哪一夜、 哪一地、哪一人,願再重拾當年披衣挑燈之人的滴滴心血?

想「海潮音」這個寓意深遠的書刊名字,它一步一腳印地走過了一頁一辛酸的現代史。當年那位抱定理想而勞累一生、奔波一世的人,還有多少氣血未來得及寄存在 它那裡?甘於寒窗孤燈的那人,伴隨著那一段教人無法「不忍聖教衰」的悲涼史,是誰曾經體貼過他的苦心?又有多少人聆聽過他的理想?他遺留下的七百多萬言, 這金針處處的七百多萬言——《太虛大師全書》,至今還有多少人願意暫擱熱鬧而去把它讀完?「海潮音」今後是否還能繼續應對人海思潮中再度興起的波浪?風雨 中還會有多少盞不滅的心燈?

在《海潮音》之意義及其旨趣——太虛大師去世六週年之追思》寫後一年,印順導師還寫了一篇《我懷念大師》:「太虛大師圓寂來轉瞬七週年了……現在雖渡過了 最險惡的關頭,而前途還異常艱苦。在這國難與教難的嚴重時期,想起大師四十年中,為國家為佛教的努力與貢獻,不能不想到,今日自由中國的佛教界,缺少一位 大師那樣的大師。大師的福德、智慧、風度;在社會與佛教中的廣泛影響力;在國際佛教界的崇高聲譽:這確是他四十年中『捨身捨心,救僧救世』所造就的。」 (待續)

 
 
譜寫智慧的人生之歌
◎頓 三

囂的現代都市,猶如一台高速運轉的攪拌機,一切置身其中的芸 芸眾生,和這沸騰的商海波濤、行行色色的物流、資訊、價值觀攪拌成一團無從分辨的混泥土。人心的浮躁,現實的矛盾、人生的困惑,讓我們每一個現代都市人感 到骨髓的疲憊與困頓。渴望獲得一次心靈的洗刷與稍息,幾乎成為夢寐難求的奢侈。一次殊勝的機緣,讓我們以短期出家人的身份走進了寺院、走進了禪堂,走到了 佛的身邊。

每日的早課、晚課、聽經聞法,打坐過堂成為了每天的必修課,每日的暮鼓晨鐘、鐘聲梵音代替了往昔都市的靡靡之音。真的要感謝這次殊勝的因緣,讓曾一度遠離我們這些商海異潮。

佛法和我們做了一次零距離的接觸,短短一星期的學修,讓我們往昔頭腦中的佛學知識碎片作了一次拼接。佛,越來越像一尊鮮活的軀體,一步一步的慢慢地朝我們的心間走來。

1、佛法不祇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對眾生的教化。

千百年來,國人對佛的頂禮與膜拜大多源於對升官發財,婚姻子嗣等物質化世俗化的祈求。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偏廢和誤區。佛教與其說是一種宗教,到不如說是關於 宇宙與人生真相的教育。佛普度眾生的終極目的,並非簡單為眾生排憂解難,而是親近眾生樹立正知正覺,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過修持而最終悟道成佛,這種觀 點的建立,是遠遠超過我們現代科學與文明,尤其是遠遠超越傳統科學中三維空間和唯物論的認知。換句話說,佛教是站在一個超越我們人類現有思維能力和時空概 念的更加久遠更加廣闊的時空去看待,萬事萬物的偉大,在於他的正知正覺和教化普度眾生的慈悲為懷。

2、佛教中的各種禮儀與戒律古往今來都有著現實的意義。

佛門弟子衣食住行、坐臥行走、言談舉止、無不存在著系統的規範和戒律。在各種人文價值觀,魚龍混雜的當下社會,佛門的這些禮儀規範和戒律,更是有一種力挽 狂瀾的導向性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某些優秀的價值觀在佛門中得到很好的發揮和傳承。尤其可貴的是:佛家戒律中類似於素食觀,這樣的戒律幾乎可以說是為人類的 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意識在兩千年前就先知先覺了。佛宣導不殺生的眾生平等觀念與現代社會宣導的人文關懷精神同樣驚人的一致。

3、佛法唯心造,佛法即心法。……是佛法認知的核心。

學習佛法,修持佛法不應是拘泥於燒香、拜佛、誦經等形式來學習,佛法要旨是要眾生放下執著,修心修德。樹立品等心,利他心。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樹立智慧 人生,明白人生。學佛法的過程,並非一個游離於工作,生活之外的過程,正確的生活態度與方法本身就是對佛法最好的修持。所謂人間佛法,亦是對佛法源於人 間、服務人間的準確概述。因此,在工作中學修,在生活中學修,在眾中學修,才是全面的修技。讓自己的心靈在每一次起心動念之間,按佛法的心性作一次檢驗。

至於佛成佛果,更不必期待往生之後的來世,眾生皆有佛性,一念當下成佛。當我們今生今世的一切學修皆能達到佛的境界,我們當下即已成佛,生命的終結僅僅意 味著靈魂從六道的人道間向佛轉移,把握當下,實在是學佛法的靈魂時機,讓我們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陰,珍惜人生的每一次因緣,真誠、清靜、平等、正覺、慈 悲、放下、自在、成佛。

最後恭祝禮佛禪寺弘法道場早日落成,

恭祝日照大和尚朝山壯舉早日實現,

恭祝各位法師、同修修學精進,早成正果。

阿彌陀佛!

 
 
點亮心中的燈
◎頓 心

尊敬的日照大和尚、頓健法師、法圓法師、各位同盟世兄弟,阿彌陀佛,願佛光普照、日月增輝。人間蒙恩,諸惡盡除,善念奉行!

佛說:「前世的五百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人生,其實是無數的因緣際會,此次,我們能從幾世輪回的萬千人海中因緣聚會,於禮佛禪寺同修七天,是佛 讓我們結緣,是禮佛禪寺讓我們結緣。借此,首先我要感謝禮佛禪寺,感謝日照大和尚、頓健法師、法圓法師為我們提供了七天體驗修行的機會,讓我們以感恩的心 共同珍惜這份緣份。

此次參加七天短期出家修行體驗,就我個人來說,以前未曾過多接觸佛法,也不是佛教信徒,之所以來體驗七天短期修行,主要出於清靜身心,祛除浮躁,放下我 執,感悟人生,學會與自己融洽相處的目的,實際就是佛法倡導的明心見性。帶著這樣的目的,我的感觸不可謂不深,從吃穿住行到日常早課誦經,無不體現了「不 以規矩,不成方圓」、「勤儉美德」、「平等意識」等等人生哲理。舉最簡單的例子:未體驗修行前,茄子、豆腐我是不下筷子的,飯菜吃不完則倒掉,而修行的這 七天,我卻能在戒律的約束下,不挑食,不剩飯菜。有一次不小心將菜潑灑至桌上,我毫無嫌棄的撿起來就吃,古語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修行者珍惜 勞動成果,勤儉節約美德,對我的教化可謂深矣!

綜觀短短七天修行,我用「五心共建,和諧共生」來總結個人體悟。

一、發菩提心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世俗生活中,我們煩忙於「我執我見」,被「功高我慢」迷失了心智,專注於「小我」及「一 己私利」,蠅營狗苟於我得我失。在紛擾喧囂的「名利場」、「是非場」中經受煉獄的千磨萬擊,身心疲倦,不知所終。殊不知,猶漫漫宇宙而言,個體僅微小塵埃 一粒,輕如羽毛,查如輕煙,僅僅局限於個體的自觀,恐怕除了墮入煩惱糾結,別無他法,如若能放下,自在,摒除「我執我見」,放眼於芸芸眾生,廣積善緣,累 積善因,普度眾生,愛一切所愛之人,以海納百川之胸襟包容一切傷害我們,被我們所嫉恨之人,以德報怨,感化教化一切眾生,才會為我們的本心找到靈魂的歸屬 與精神家園,最終在施恩於眾生的善緣中享受施與後的快樂人生。所以說,此岸或彼岸,若初心不發,心不向善,則無岸啊!種善因,得善果。前世種下的因,必嘗 後世果報。

二、生悲憫心

佛經有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悲憫一切眾生,疾之所疾,苦之所苦,拯救眾生於苦海,以心懷蒼生的悲憫心關注弱勢群體,蔗 民百姓,力圖實現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依,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憫心扶幼助弱,捐資助殘,使佛教的悲憫情懷賦予人文關懷和諧 色彩,最終達到眾生同福的和諧境地。

三、懷敬畏心

記得殘弱作家史鐵生曾寫過一篇文章——《敬畏生命》。生命是一個廣博的概念,一切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皆有生命,而不僅僅是人有其生命,前者為 物命,後者為人命,前者為無情生命,後者為有情生命。我一直認為,人是應該懷有敬畏心,如若失去敬畏心,人即為所欲為,無所顧忌。反之,墮落為魔,所以, 對於修行眾生,戒律便成為約束的尺度;對於自然界一切物命,天條或自然規律便成為約束的標準;而對於世俗眾生,對一切生命的敬畏心便成為衡量人之成為真正 大為的人的最高準則。

四、存清靜自在心

慧能大師曾了然於塵世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可見,本心本自清靜,原無煩惱,煩惱實因身上蒙塵,本心不清靜自在。西方 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一片苦海」,源於欲念太重,薩特亦說:「人是面臨荒誕,背靠虛無」。世事本無常,人生縹緲如夢幻,何不放下自在,還心以清靜,淡然 處之,泰然應之,安然對之。

五、懷有感恩的心

每一個生命來到世間,皆修五百年方的同船渡,放下所求,所欲,所念,懷有感恩的心,感謝太陽,賦予我們光和熱,感謝月亮,賦予我們內觀自省的美妙時刻,感 謝父母賦予我們生命,感謝親人、朋友及一切所愛之眾生,賦予我們愛,關懷、友情;感謝傷害我們,嫉恨我們的人,賦予我們德行感情的力量!常懷感恩的心,才 能善念增升,惡念無處藏身。感受人間一切愛與美好,猶如點亮我們心中的燈,光耀人間,輝映千古。

最後以一首小詩作為感悟和結語。

淨靜思

九品蓮花輕涼地,

菩提心中絕塵埃;

千仇萬怨皆燒盡,

佛法界裡活悲憫。

 
 
游南翔 話南翔 憶南翔
◎季 節

歡南翔,是因為它的古;愛游南翔,也是因了它「古」文化的濃,從一首清道光年間,蘇州人姚承緒旅遊南翔後的感想詩「三槎雲樹渺汀洲,古寺zhaorao接素秋,廣市生涯叢百貨、繁華漫說賽蘇州」。從這首詩l裡現代人不難品出古南翔的風貌。

南翔古時因為常有白鶴盤旋飛翔而取名「南翔」。南翔還有個別名叫「槎溪」,叫槎溪是因為古代這兒有一條喚作上槎浦的清澈河流灣灣曲曲流貫鎮內,因其河水甘 甜清爽而成為當地人們的飲用水源。它源於一個比白鶴南翔更古老的傳說,傳說中這是一條通天的河流,一名叫浦為的仙翁在此登浮槎上天;另一個傳說是西漢的博 望候張騫曾乘星槎到過這兒。浮槎、星槎是古代對木筏的稱呼,是古代人們用於渡海、航海的交通工具。奇怪的是杜甫也有詩云「乘槎消息近,無處問張騫」。從這 個傳說出發,人們將古代南翔東側的三條河流,分別名為上槎浦、中槎浦和下槎浦,並將流貫鎮中的上槎浦河旁那株圍繞河兩岸的巨大而可行人的枯乾虯枝的古樹稱 為「博望仙槎」,並列為古雲翔寺的第一奇。元至正十一年(1351)人們在樹旁還建了座橋,名為仙槎橋。古樹古橋古傳說,觸發了無數歷代雅士墨客的懷古幻 想,留下許多吟詠之作。除了杜甫的詩句,可查閱的還有元僧人弘濟的《博望槎詩》,其曰「使槎西chi河源去,卻轉天潢海上回;不獨葡萄曾得種,當時還帶竺 書來」。明朝詩人劉峰的《仙槎橋懷古》云:「浦上人家近市繞,浦中流水不退潮;仙槎一去無消息,秋風秋雨滿石橋。」因了這批多事的詩人累累感歎,人們將槎 而命名的古橋古跡就更多了,仙槎橋南有槎南橋,跨中浦的橋被命名為槎浦橋。就連當年韓世忠所建的烽火墩也被稱為鶴槎山了。民間傳說表達了人們的一種美好願 望,一種對理想生活的祈求和嚮往。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南翔歷代文人輩出,小小的一個鎮,狀元就出了三位;解放以來,南翔的老壽星特多,而且老人們不僅健康 還對國家事、鎮內的政府事關心有餘,心量寬廣。

古鎮南翔歷史悠久,它因寺而成鎮,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所以追蹤古南翔還得從雲翔寺說起,天監四年(五○五),一名名叫德齊的和尚在古南翔的選址募 銀建佛寺,寺成之日,白鶴繞飛,白鶴雲翔寺之名也就因此而定。而後,人氣漸聚,商賈雲集,匯而成鎮,富甲四方,南翔遂成江南名鎮。李唐三百年,創中華文化 之鼎盛,印度佛教傳來中國後,我國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文學等都得到很好發展,寺基也擴至一百八十畝,在籍僧伽七百多人,殿宇恢宏,樓閣紛 呈,興盛多年。但在累年的戰火中雲翔寺幾被毀壞,幸在宋朝遂又興起,又經四百年,地方官員周枕以耗盡自俸所蓄,並號召地方紳士出力捐銀修建雲翔寺(又名留 雲寺)使雲翔寺在清初尚具規模,但該寺又在乾隆三十一年遇火損壞,雖經雲翔寺住持盡心募建,然規模大小、品質優次已不能再與以前相比,尤在日寇兩度侵佔南 翔,狂轟濫炸,雲翔寺名存實亡。本世紀初,高僧慧禪受命修復雲翔寺,歷時三年五個月,一座按原貌的三期廟宇工程圓滿告竣,讓古寺重放光芒。該寺梵宇嵯峨, 招提巍然,古樸大放,儼然一派唐風,勝蓋舊時全盛之貌也,吸引眾多香客前往敬香拜佛。

 
 
盂蘭盆日談孝親
◎香海正覺蓮社 覺光法師

曆七月十五盂蘭盆報恩法會 又來臨了,這是一個富有紀念性的日子。現在,首先談談所謂「盂蘭盆」作何解釋?其來源何自?從佛經上的記載:得天眼通的目連尊者,一日想起去世父母不知在 甚麼世界生活,乃運用天眼,上自無色界的天界觀察到最下層的無間地獄。其父生前積善生至忉利天享天福,可憐其母則墮在餓鬼道中受百般苦楚。目連孝心油然而 生,就運用神通力入餓鬼道中,以盛滿了飯菜的缽獻給他的母親,但見咽喉如針細皮骨連一起的母親,飯食到手即化烈火無法入口,他不禁悲號涕泣。後來請教釋 尊,釋尊開示道:你母生前不信因果,謗佛謗僧,故而受鬼道的罪報,她罪根深結,非你一人之力能得救拔,你孝心固是感動天地,但天地神祇對譏謗三寶而墮落的 人也無可奈何,而今唯有仰仗十方僧眾威神之力,方可使她脫餓鬼道,不僅限於你母,藉此凡惡道中受苦眾生都能獲救,那就是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十方僧眾結夏 安居,解居自恣日,設百味珍餚甘美果品置於盆中,供養十方大德僧眾。所有具清淨戒行僧眾齊來受食,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議,斷然能使七世父母脫離三途之 苦,現生父母福樂安康,此乃超薦拔度的妙法。目連就照了佛陀的提示歡喜地做了,果然後來其母因之超昇忉利天上。

「盂蘭盆」是梵語,譯作中文是「解倒懸」。凡世人造惡死後隨生前惡業在火海地獄或鬼道受報,被倒吊鞭打,去解救被倒吊受苦的就是解倒懸。根據佛陀宣說的 「盂蘭盆經」自古以來每年七月十五日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皆至各地寺院舉行盂蘭盆勝會超薦祖先,以盡為人子孫的孝思報恩。此即是「慎終追遠」。

我們知道了「盂蘭盆」的意義,目連救母的動人史故,能無動於衷麼?此時,不妨捫心自問,對於孝道,我們盡了一份心意了沒有?古人說:一百行孝為先」。古人 說過:「父母生下我們,教養我們,以至於成人,愛之護之,無微不至,真可謂父母之恩,昊天罔極,我們對父母那能不孝順;如果對父母不孝,則對他人必不愛, 對國家必不忠,所謂「孝涕也者,其為仁之本歟」,所以我們要行仁道於天下,必先行孝悌以事父母兄長,可知孝順雙親是何等重要;世界上凡是立大功,成大業的 人,皆是以孝親為出發點。

歷史悠久文化古老的我國,在幾千年中有許多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如王祥臥鯉,孟宗哭筍,老萊子歌舞博父母歡心……更有許多孝行,是後人的榜樣,隨著時代的變 遷,現代的人卻以為賺來了錢供父母兩餐就算盡孝,或足等到死後,哭個死去活來痛不欲生,別人以為他是個孝子了,這都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平時如能對父母百依 百順,多體諒父母的苦心,行為上自然地幫忙父母解決困難,更使他們精神上感到安慰愉快,總比死後在墳前大哭強得多。不是嗎?

然則應怎麼樣「孝親」才是呢?首先我們要明白孝順父母不是表面討父母歡喜,而在於善體父母的意思,聽從父母的教訓。禮記上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次 能養」。所謂「尊親」即當「發揚光大吾祖先所遺留之事業」;所謂「弗辱」即「不貽吾父母以隕越之羞」;所謂「能養」、即「口體之養」。無論是青少年或成 人,都應時時做到勤奮求學,修養品德,鍛鍊體魄,課餘或工作之暇分擔家務,父母有病應盡心服侍,父母辛勞要加以體貼,父母憂愁要設法安慰,總之不使父母操 心、憂慮,方可謂稍盡「孝親」之道。

佛教是積極提倡孝道的宗教。菩薩心地品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生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己。初結菩薩波羅提木義,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 戒,亦名制止」。可見佛教之戒制是極為重視孝道,而佛經所說的孝道是大孝,是孝順至道之孝,此孝心便是戒心,此戒心便是能制止一切不良品德之律以修身修心 之大道。須知孝者不能作違背人倫道德的事,就要依律依法,而依律則行必由徑,故佛經上說守孝的人即是能自我克制的人。論語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 方」,有方即是有範限的戒制,如今社會就是失卻了心底無形的道德觀念以形成之範限與戒制,單憑法律的懲罰是不足以維繫人心的,囚為有形的處罰是時間性的, 無形的責罰才是良心上的激動,現代人們許多是失去自我良心的激動,良心麻木於是道德不整,對於孝道不聞不問,真是使人痛心疾首。

親愛的讀者們:雖然我們是生活在太空時代,也仍然要保存我們延續千年的「孝道」以留傳後代!我們要深信佛教教義,發揚佛教精神,要效法目連尊者的誠心盡 孝,更要以偉大佛陀出家求道得道後度父母,度眾生的慈悲精神為榜樣,懷著「眾生皆為我父母」的觀念,我們的眼光是遠大的,我們的內心是誠懇的,我們不但要 盡孝道,而且是要「大孝」,做到「大孝終身慕父母」,進而孝民族、孝國家,孝一切眾生!

 
 
香海正覺蓮社啟建盂蘭盆報恩法會通告

世出世間;皆崇孝道,是故儒家孝經云:「孝者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我佛盂蘭盆經云:「是佛弟子 修孝順者,應念念中,憶念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午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憶所生父母、為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慈愛之恩。」此為盂蘭盆會創建之緣由 也。梵語盂蘭盆,又譯為烏籃婆拏,ULAMBANA,華言作解倒懸,實為佛教隆重報恩節辰,本社同人,目睹世風涼薄,孝道浸衰,亟需提倡孝思,以闡佛法而 報親恩,緣是發起啟建盂蘭盆報恩法會,集合蓮友於農曆七月初九日起,每日由上午九時半,至下午四時半止,頂禮慈悲梁皇寶懺七永日,並遵照盂蘭儀軌,禮拜誦 念,至七月十五日圓滿,以此功德,迴向現在之尊親,同登無量壽,過先之父母,盡入天華光,凡我同人尚祈踴躍參加共勵勝會,此啟。

附啟:在盂蘭法會期中,社友欲附薦宗親者請預早來社登記為荷。

香海正覺蓮社同人謹啟

   社址:香港跑馬地黃泥涌道卅一號

   電話:二五七二二六六二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      主辦
香港能仁書院
贊助單位 香港僧伽聯合會
贊助人         麥紹棠居士

「佛教與社會和諧」國際徵文比賽

香港回歸祖國十周年,百業興旺,政通人和,港人的歸屬感及國民身份的認同均與日俱增,這些都是可喜的現象。但與此同時,人心浮躁不安的一面卻為和諧社會的構建帶來絲絲暗湧:如商業發展導致道德失衡、貧富懸殊引致人群關係緊張、各階層追逐自身利益而令社會分化等等。

佛家本著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精神,希望藉著弘揚宗教信仰,令人心祛除無明,洗滌貪癡與愚妄,以宗教的道德觀念,重拾精神的寧靜與慈愛的心懷。故於香港回 歸十周年之際,本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舉辦是次「佛教與社會和諧」國際徵文比賽,以探討佛教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影響與作用,期能引起各界對社會 道德倫理之重視,協調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共同謀求香港社會乃至世界的和諧發展。

徵文對象:海內外各界人士 (需年滿18歲)

名次及獎金

冠 軍 1名 獎金港幣$20,000
亞 軍 1名 獎金港幣$15,000
季 軍 1名 獎金港幣$10,000
優異獎 5名 獎金各港幣$3,000

參加辦法

1.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07年9月25日

2.徵文要求:5000-8000字,以微軟的「word」文字統計為準;若採用手寫方式,請以稿紙書寫,字體工整。詳情請參閱:http://www.hkbc.edu.hk

3.徵文請寄:

香港九龍深水絈荔枝角道325-329號

香港能仁書院「佛教與社會和諧」

徵文籌備委員會 陳嘉敏小姐 收

或E-mail: dazhuan@hkbc.edu.hk

4.查詢電話:2720 6699;傳真號碼:2720 6920

評審委員會榮譽主席

國務院國家宗教事務局 葉小文局長

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梁愛詩女士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區聯絡辦公室協調部 王永樂部長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名譽會長 覺 光長老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 紹 根長老

香港佛教妙法寺住持 修 智法師

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饒宗頤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 潘宗光教授

華僑大學校長 吳承業教授

香港大學副校長 李焯芬教授

香港大學文學院院長 單周堯教授

香港前律政司法律專員 嚴元浩銀紫荊勛銜

香港中建電訊集團董事長 麥紹棠居士

香港旭日集團董事長 楊 釗居士

中國宗教學會會長 卓新平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 方立天教授

評審委員會主席

香港能仁書院校監 寬 運法師

評審委員會副主席

香港能仁書院院長 黃海德教授

評審委員會委員

釋寬運 香港能仁書院校監、西方寺住持

秦孟瀟 《香港佛教》總編

黃海德 香港能仁書院院長、教授

莫詒謀 香港能仁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

李潤生 香港能仁書院佛學研究中心總監

鄧漢標 香港能仁書院法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大律師

鄧永雄 香港能仁書院法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楊耀邦 香港能仁書院企管系主任、教授

陳沛然 香港能仁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林月秀 香港能仁書院文史系助理教授、博士

唐秀連 香港能仁書院文史系講師、博士

 

國務院宗教局葉小文局長一行
訪問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與能仁書院

七月二日,國務院宗教局葉小文局長、郭偉司長暨李寒穎副處長一行多人,在中聯辦協調部趙建政處長的陪同下訪問僧伽會,受到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及多位董事熱烈歡迎。

會長紹根長老首先感謝葉局長對僧伽會和能仁書院的關懷,在訪港行程中,抽出寶貴時間蒞臨本會和能仁書院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向葉局長簡要介紹了僧伽會的成 立,在六○年代,當時由優曇、洗塵、覺光、茂蕊等多位長老發起創辦,繼而創辦能仁書院,以培育僧伽人才,貢獻社會為目的………。

葉局長在致詞中表示,佛教的生命力在於與中國文化互相結合、融匯一體,故歷劫常新,不可磨滅的文化,今次訪問能仁書院,深受感動,在香港是唯一的佛教大 學,希望能仁書院能夠與時並進,配合社會需求,充分利用網絡資訊,把書院辦好,好好保護它,如有需要,國家宗教局範圍許可下將會大力支持。各董事一致感謝 葉局長的愛護和支持。
校監寬運法師對於葉局長俯允擔任「佛教與社會和諧」徵文比賽為榮譽主席,表 尸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亦表示:作為香港唯一的佛教大學,能仁書院價值及文化底蘊,要比任何一間寺廟都大,希望在各方全力的支持下,我們會努力把書院辦好並發揚光大。

會談結束後,賓主雙方互贈紀念品,並合照留念。

 

香港能仁書院

兼讀制碩士、學士及各類文憑、證書課程現正招生!

歡迎具有中五或以上學歷之人士報名


以下課程現正招收2007-2008學年新生及轉學生

碩士課程 學士課程 大專課程 高級文憑、文憑 及證書課程
* 漢語言文字學
* 中國古代文學
* 哲學專業
* 文學專業
* 史學專業
* 企業管理專業
* 法學專業
(註冊程序已近尾聲,預計8月接受報名,敬請密切留意。)
* 佛學專業
本年度共開設13門佛學課程


本院

歷史悠久 半世紀以來,培養了數千名學士、碩士、博士等各行業精英,廣泛服務於本港及海外,於文、史、哲、商及各相關領域成就斐然。
課程全面 開設證書、文憑、高級文憑、學士,乃至碩士、博士等多元實用課程,可因應個人需要,逐級深造。
師資優良 禮聘教學經驗豐富之前線教授,營造包容多元文化背景之學習氣氛,致力培養真正的全人,畢業生屢獲雇主高度評價。
認受性佳 學士課程於海外具有較強的認受性,畢業生可於歐美等國直接攻讀碩士學位;碩士課程更獲中港互認學歷。
學費優惠 學士課程學制4年,每年學費港幣18,290元,分10期繳交(設學費資助,佛教僧侶更可免費就讀);碩士課程學制3年,每年學費港幣17,500元。
硬體齊備 擁有兩幢教學大樓、近40間標準冷氣課室、大型仿古設計圖書館及現代化電腦教室,均乃同業罕見。
靈活方便 採取兼讀制,於平日晚間或週六下午上課;校舍位於市區,地?深水?站、西?南昌站、西九龍巴士總站近在咫尺,近50條巴士線途經本院。


報名手續

攜備身份證及學歷證明文件正、副本,二吋正面半身近照四張,親自來校報名。

*報名地址 九龍深水?荔枝角道325-329號(毗鄰深水 埗地鐵站、西鐡南昌站及西九龍巴士總站)
查詢電話 (2720 6699 / 2720 7786 傳真 2720 6920 / 2708 9485
學院網址 http://www.hkbc.edu.hk 電郵 dazhuan@hkbc.edu.hk
辦公時間 星期一至五 10:00a.m.-18:00p.m. 星期六  9:00a.m.-17:00p.m.
聯絡人 教務處王小姐

 


大德高僧聚香江 供佛齋天頌和諧
——香港回歸十周年萬眾供天大典暨大型梵樂演唱會

一壇舉世矚目的供佛齋天勝會,一場震撼人心萬眾期待的梵樂盛典,一次廣種福田千載難逢的盛世佛緣。

 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供佛齋天活動之一——「感恩神州,祈福中華」供佛齋天暨大型梵樂演唱會,將於今年十一月十八日,在能夠容納一萬二千人的香港亞洲博 覽館隆重舉行。本次活動為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由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中國佛教文化基金會、重走唐僧西行路組委會聯合主辦,中國佛教協會、香港佛教聯合 會指導,香港鳳凰衛視、《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南方都市報》、新浪網路等多家媒體特別支持。

本次盛典將分為:供佛齋天大典及梵音演唱會兩個部分。屆時,兩岸四地五百位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將雲集香港,率領上萬信眾,舉辦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供佛 齋天法會,感恩神州淨土。祈禱國家富強,香港繁榮,社會和諧,大眾安樂,消災植福,增長福慧。繼當天上午莊嚴整肅如法如律的供佛齋天勝會以後,下午的亞洲 博覽館將舉辦一場以「感恩」為主題,震撼人心的梵樂演唱會,來自兩岸四地的藝術家將傾情奉獻一台感人至深的佛教文藝節目。

活動主辦方恭請兩岸四地諸山長老親臨勝會,同時歡迎十方善信報名參加

諮詢及報名電話: 大陸聯絡人: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 宋玲玲:13076967776
電 話:(00852)24127808 冼小姐 錢湘寧:13632677708
傳 真:(00852)24127618 孫 奇:13828878689

另:深圳雲來居素食、金海閣素食、南山緣圓軒素食、天廚妙供以及廣州佛有緣素食、怡新素食、水雲天、番禺天地間素食等均可報名和索取資料。


慈輝贈藥救治精神病人

◎黃河錚

惠州市全市有精神病人10154人,其中惠城區就有2117人,而且都是貧困戶的家庭成員。市、區政府非常重視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囿於政府財力不足,投入資金有限,極需借助社會力量共同關心。 

有鑑於此,慈輝佛教基金會多年來連續在惠州地區投入資金,購藥、添置醫療器材,供精神病患者使用,並認養殘障兒童復健費用,為殘童撥開一線生命新機。

慈輝給惠州市惠城區政府捐贈治療精神病的藥品,捐贈數量和救治人數正逐年增加中。例如2003年捐藥6萬元,接受救治的人數僅264人,2004年捐藥 9.6萬元,救治人數增加至935人,2005年贈藥9.6萬元,救治達1,128人﹔2006年慈輝加大贈藥經費,全年12萬元,為2003年的一倍。

慈輝佛教基金會的慈心悲願,一如陽光,無私地普照世間每一個角落,從點到線到面,溫暖了有緣人,幫助了那些需要協助的人,也得到政府領導的讚賞!楊洪會長 說,釋迦牟尼佛曾經開示:「探望一切病人,所獲功德,和探望佛的功德一樣。」是的,病人在飽受病苦折磨,對病情滿懷恐懼時,若有人來說上一句安慰的話,給 患者一番鼓勵,對病情的恢復不亞於有形的藥劑。所以,佛說:八福田中,照顧病人福田第一。供藥和探病關心病苦大眾,也是一種無畏施!

 

 禮佛禪寺法會通告


一、水陸法會

夫!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則應。

「廣東博羅禮佛禪寺」稟承佛陀救世之旨,阿難施食救度餓鬼之功,南朝梁武帝為追思亡妃,皆仗水陸之能,凡被佛法超度的祖先、怨鬼孤魂,都可以除罪消災,故 我寺謹訂於:農曆七月初一至初七日(陽曆8月13日),舉行冥陽兩利法界聖凡水陸普渡大齋法會。特於農曆六月三十日,舉行灑淨。

法會內設:水陸大齋主三位,每位功德金十萬元整
福祿主 一萬元,送爐主位三個,大牌位六個
吉祥主 六千元,送爐主位二個,大牌位四個
如意主 三千元,送爐主位一個,大牌位二個
上堂大齋 五千元 吉祥大齋 二千元
如意大齋 三千元 羅漢大齋 一千元
內壇:大牌位300元(三個名)小牌位150元(二個名)
外壇:大牌位100元(三個名)小牌位50元(二個名)

大陸聯繫電話:
客堂:0752-6356496
頓悟師:13824292680
中國銀行,帳號:11243008093001
香港聯繫電話:00852-24138122、67383714
匯豐銀行帳號:032-4-091867


二、千堂焰口

昔日如來為一大因緣出現於世,普度眾生,超脫生死,慈悲喜舍,權實頓漸,顯密隨機,如撥雲見日,似開門見山,說法四十九年,圓滿涅槃。

今有禮佛禪寺上日下照法師承蒙佛陀慈悲教誨,欲今佛法之甘露遍灑人間,發弘誓願,三步一拜朝禮普陀、九華、五台、峨眉四大名山,以滿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之心願。

瑜伽乃梵語,華譯為相應,為密部之總名。即手結密印,口誦真言,意專觀相民,身與口協,口與意符,意與身會,三業相應,一切諸法,無不與之相應,焰品則因 阿難尊者發起,尊者於林間習定,夜見鬼王,口吐火焰,頂發煙生,身形醜惡,肢節如破車之聲,饑火交燃,咽喉似針鋒之細,問其名曰面然(觀音化身),並告知 尊者,三日之中,亦當墮於同類。尊者驚怖,於世尊前啟請救苦之法,佛垂方便,傳此密法,化滴水作長河之酥酪,變微塵為大地之斛食,利益河沙鬼趣,普濟大地 群機,此即為流傳千古之瑜伽焰品,其功德殊勝難理,不可思議,自利利他,普被群機,為未世密印之法門。

愛國心熱,弘法有志,佛法表現佛陀的三業中,也表現於佛弟子的行持中,法師這一偉大壯舉真可謂「沙門無地不生花」,將會帶動更多人發起慈心、悲心、善心、 善行,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起著很大的作用,對於佛法的傳播更是貢獻重大,意義深遠!世尊神力之宴冥加,法師慈悲之攝受,眾緣積聚,千逢難遇,十方大德,把握 機緣,共同參與。

焰  口:八月三十日下午三點由上日下照法師   開壇隨喜參與者3.3元一堂
三步一拜:九月初一中午十二點於禮佛禪寺     舉行隆重出發儀式

阿彌陀佛!

聯繫方式:


香港:黃淑賢居士:91222306
馮美麗居士:63577478
帳號:032-4-091867 開戶行:匯豐銀行
戶名:香港禮佛禪寺有限公司
大陸:頓悟法師:13824292680
帳號:11243008093001
開戶行:中國銀行博羅支行
戶名:廣東省博羅縣禮佛禪寺


千堂焰口付費方式:

付款方式 金額
一次性付款 3300元
一年內分三次付款 1100元(每次)
一年內分十一次付款 300元(每次)



禮佛禪寺大雄寶殿建造玉佛隨喜功德函


1、考察彙報

惠 州市博羅縣禮佛禪寺系惠州轄內宗教場所的重點寺院之一。經惠州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的努力,配合國家新宗教條例實施,在市、縣級領 導的正確指導、在諸佛菩薩及恩師上本下煥上人的加持下,經蔡公伯勵先生、陳公鴻道先生、秦公孟瀟居士、香港禮佛禪寺同仁、香港佛教護生會同仁以及十方大德 居士鼎力護持下,大雄寶殿封頂在即,殿內供奉的佛像流傳千載、讓禮佛信眾生歡喜心,是禮佛禪寺建設期間重中之重的大事。寺院管理委員會成員和全寺僧眾上下 經過多次開會討論,決定由惠州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任團長,頓善法師、頓悟法師、頓弘法師、頓建法師、頓休法師、香港禮佛禪寺董事 馮美麗女士以及禮佛禪寺設計顧問(清華大學古建專業畢業)(深圳市新浩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蘇鈺朝先生、惠州市民用設計院副院長黃網興先生(大雄 寶殿監工)、禮佛禪寺活動策劃顧問(深圳中貿網視點廣告有限公司 策略總監)于磊先生、惠州市佛協辦公室主任戴惠敏女士以及奉化雪竇山露天彌勒大佛佛像塑造大師、福建仙遊恒晟造像工藝廠董事長林鋒榮先生等為考察團團員, 先後到了福建、南京、揚州、無錫、山東、四川等地考察了各大名寺的佛像雕塑藝術,請教了多位高僧大德和出產玉石的產地進行實地考察。

其中揚州高旻寺住持上德下林老和尚、無錫祥符禪寺住持上無下相老和尚對禮佛禪寺建設、發展作了詳細瞭解和重要開示。

日照法師有感作偈:

高旻寺有感

——訪上德下林上人


二十春秋匆匆過,
舊地重遊訪禪僧。
晨鐘幕鼓遊子歸,
知客接引路丈室。
禪門泰斗稱德林,
九三老僧步輕盈。
話鋒平恬藏妙意(禪機),
人我應當求自己。
直指源頭佛本意,
功夫不負有心人。

 

2、建造玉佛緣起

禮佛禪寺經七年建設,法師們初創時的艱苦、信眾們鼎立支持已初具規模,觀音閣、觀音文化廊暨三十三觀音、地藏殿、護法天尊殿、五觀堂、綜合樓等建築相繼落成。

值 此政通人和之盛世,為報佛恩,今大雄寶殿落成在即,於此開工建造大雄寶殿供奉玉石雕12.8米釋迦牟尼玉佛像,並建造與之相配套的阿彌陀佛、藥師佛、三世 佛像、十六尊者及海島觀音菩薩,共二十三尊。以此喚醒世人的迷夢,使佛陀的光輝再造大千、為當今精神文明再塑經典,以此殊勝的善緣,再現佛陀的慈容,誠為 百千萬劫稀有難逢之盛事。

3、報恩祈願文


禮佛禪寺
建造大雄寶殿玉佛
報恩祈願文


大雄寶殿祈佛歸,
日照遍訪寺與廠,
參拜大佛歎今朝,
處處佛寺顯聲威。
工廠塑造工藝精,
銅雕百米玉無暇。

弘法焉能爭短長,
守持戒律度群生。
禮佛造像為弘法,
不求百米不奢華,
十方信眾共努力。
流傳千載顯宏願。

 

4、禮佛禪寺玉佛規劃

1、禮佛禪寺建設規劃

在日照法師努力下,籌集資金,已徵用六百畝地為建寺基礎。禮佛禪寺建設規劃見規劃方案。

觀音山

《博羅縣誌》記 載:觀音山位於博羅城北門外八里(今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城梅花荔枝園村的觀音山),山色秀麗,風景引人入勝,是明代頗具盛名的旅遊區。觀音山頂上的「禮鬥 台」乃明代萬曆年間竇仲山房的故址,並有奇石「鑼鼓石」,高約七米、長約十二米、寬約八米,敲其石頂會發出清脆宏亮的響聲,奇石南面刻有「懶雲床」,東面 刻有「青羊洞」,北面刻詩一首,為明代萬曆年間進士韓晟所題:「嶺表饒其勝,孫山亦不群,青天屏幾迭,碧漾鼓初升。不是五丁壑,誰將太極分,更堪時禮鬥, 特此報文君。」鑼鼓石北側有一大石盤,盤面刻有「韓寅仲禮鬥台」,西面刻有「太極岩」,南面刻有「禮鬥台」,下側刻有「欄柯處」,一石碑居於鑼鼓石和大磐 石中間,碑上刻有「青羊洞感應大王」之字跡。

先有「南海觀音廟」,後改稱為「禮佛禪寺」,昔日禪寺香火鼎盛,遊人如雲。由於歷史原因,禪寺被毀,餘存之名跡鑼鼓石和石刻,現被定為縣級文物加以保護,但仍有虔誠的海外及國內各地的佛門弟子及信眾前往進香朝拜。
 

認供禮佛禪寺漢白玉雕制三尊佛像功德一覽表
 

功德名稱 用料等級 用料數量 立方價格 佛背光價 雕制佛像工資 雕制佛像設計大樣(15%) 總價 單份認捐價格
釋迦牟尼佛 特級漢白玉(四川宜興縣產) 180立方米 16000元 用上等銅、貼金 60萬元 62萬 61萬 471萬 1.6萬
藥師佛 特級漢白玉(四川宜興縣產) 180立方米 16000元 用上等銅、貼金 60萬元 62萬 61萬 471萬 1.6萬
阿彌陀佛 特級漢白玉(四川宜興縣產) 180立方米 16000元 用上等銅、貼金 60萬元 62萬 61萬 471萬 1.6萬


   禮佛禪寺大雄寶殿經香港著名堪嶼大師蔡伯勵堪輿,在惠州這是一處稀有難見的風水寶地。只緣禮佛禪寺大雄寶殿佛祖塑像早日竣工開光,聳立於斯勝境,實乃天造地設。

 另:大雄寶殿殿內萬佛對外認供,每尊為人民幣3萬元。


5、捐資隨喜方案

捐資功德 禮佛禪寺大雄寶殿佛像功德紀念
100元 開光紀念品
200元 開光紀念品
500元 開光紀念品
1000元 刻碑、精緻開光佛像
5000元 刻碑、24釐米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開光銅像
1萬元 刻碑、24釐米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鍍金開光銅像、捐款證書、
邀請參加開光大典、嘉賓席位
5萬元 刻碑、48釐米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開光銅像、捐款證書、
邀請參加開光大典、嘉賓席位
10萬元 刻碑、48釐米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鍍金開光銅像 延生堂蓮位、捐款證書、
捐款證書、邀請參加開光大典、嘉賓席位
50萬元 單獨立碑、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按比例10:1縮小鍍金開光銅像、延生堂蓮位、捐款證書、邀請參加開光大典、貴賓席位
 
100萬元以上 單獨立碑、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按比例10:1縮小鍍金開光銅像、延生堂蓮位、法物珍藏品、捐款證書、邀請參加開光大典、貴賓席位
更多捐款 另有若干相關方案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禮佛禪寺大雄寶殿玉佛像,普結法緣,俾令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的無上功德,海墨難書。

由是懇祈諸山長老、十方檀信,發菩提心,行方便事,舍本有之家珍,培不朽之功德。量力隨緣,布金捐助。俾令禮佛禪寺大雄寶殿玉佛像,指日可成,經劫常住。使一切有緣眾生,觀像生歡喜心,展劫外之玄風,輔寰中之德治。其功德利益,贊莫能窮。

南無阿彌陀佛!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禮佛禪寺 謹疏

2007年7月
 

廣種福田 共鑄玉佛

禮佛禪寺捐款帳號

銀行劃款

香港- 帳號: 032-4-091867 開戶行:匯豐銀行 戶名:香港禮佛禪寺有限公司
大陸- 帳號: 11243008093001 開戶行:中國銀行博羅支行 戶名:廣東省博羅縣禮佛禪寺

郵政匯款

地址: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陽鎮觀音山禮佛禪寺 諮詢電話: 0752-6356496
收款人: 釋頓悟法師 傳真: 0752-6356588
郵編:516100 禮佛禪寺網站: http://www.lifotemple.com
  E-mail: lifochansi@163.com
  聯繫人: 釋頓悟法師 13824292680  張居士 97555468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