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70期
2007年1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弘展佛教大乘精神 攜手共建和諧世界
研討大會
● 開幕典禮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在港召開
佛教界再次討論以佛教教義建設和諧世界

香港佛教界慶祝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緣起
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吉祥大會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開幕詞
弘展兩岸四地佛教合作精神辦好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葉小文
◎齊曉飛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開幕典禮致詞
◎學 誠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開幕典禮致詞
◎健 釗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開幕典禮致詞 ◎海 濤
● 專題演講
發揚佛陀精神 共建和諧世界
——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主題演詞
◎覺 光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從極樂淨土談和諧社會的建設
◎智 慧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和諧社會需以佛教道德理論為中心
◎紹 根
物競天擇 共存共榮 ◎健 釗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心燈」一舉萬花現,四地佛教共繁華
◎覺 醒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明 生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僧伽資格與寺院職能
◎濟 群
同願同行成長 互助互惠共生 ◎修 懿
在兩岸四地佛教弘展大會上的致詞 ◎周解清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走向社會,走向全球
◎李向平
關注民生
將此身心奉眾生 是則名為報佛恩
—— 寫在緬甸僧人上街遊行集會抗議之際
◎覺 光
參訪名剎
尋訪心靈家園 ◎理 方
禪境趣談
花街柳巷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企業珍寶 ◎楊 釗
短期出家
居家是客
感 言
◎頓 賢
◎頓 覺
放下 自在 隨緣
感 言
◎頓 禮
◎頓 菩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弘展佛教大乘精神 攜手共建和諧世界

年的二○○八年十一月「第 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將在江蘇無錫開幕,在香港閉幕。為了使第二屆論壇辦得更好,更有特色,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了「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這是德高望 重的覺光長老在二○○六年已向國家宗教局葉小文局長提出「香港佛教聯合會要在二○○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之際,舉辦一次二岸四地的佛教大會」。得到了葉 小文局長的大力支持,以及二岸四地佛教領袖們的贊同與響應。

本次香港「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是圍繞「共建和諧世界,發揚佛陀精神」為主題,本著佛陀慈悲為懷的精神,關愛眾生、關愛社會,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順利召開打好基礎,也為進一步促進兩岸四地佛教的團結與合作、為創造和諧世界攜手共進。

當今世界戰爭災難、恐怖襲擊、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等等問題,遂致世界不和、人心不安。今天我們提倡「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是中國佛教界對當今世界的強 烈呼籲,也是凝聚?世界人民的美好願望。通過舉辦「世界佛教論壇」這樣一個平台,展開兩岸四地合作、交流的高層對話,以期達致世界和平的共識。

為了實現世界和諧,必須聯合世界各方面的力量,特別是世界宗教的力量共同來推動。如果我們把對話平台推向世界,廣納十方,從兩岸四地擴展至世界佛教界,甚 至延伸到世界各大宗教的力量,聯合起來共同挑起這個社會責任,為「世界和平」而呼喚。這體現了佛教的和合包容,以及人間佛教的思想,更充分體現了佛教的濟 世精神。

香港六宗教的和睦合作是世界宗教的典範。香港六宗教座談會自一九七八年成立以來,建立了和諧合作的友誼,每年都會共同發表新春文告,互動互愛、交流經驗,推動宗教事業,為人類福祉作努力。為了世界和平、 人類幸福,祇有宗教團結,跨越宗教的界線,凝聚宗教的力量,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和諧共處,共同為人類的幸福祈求和平。嘗試展開世界宗教界的對話,應作為未來世界和平的重要任務,這將會對促進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貢獻。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在港召開
佛教界再次討論以佛教教義建設和諧世界

香港佛教界歷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研討大會於十月七、八兩日在香港會展召開。這次名為「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是香港佛教界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的活動之 一,香港佛教聯合會邀請了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數百位僧侶來港,以「共建和諧世界,發揚佛陀精神」為主題展開研討,藉此進一步加強以佛教教義德化普 羅大眾,令社會各階層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以及自身與自心之間更顯和諧、安寧。此外,佛聯會亦希望透過是次研討會,一方面鞏固兩岸四地佛教組織的交流和合 作,另一方面,透過討論「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這一主題,深層探討和研究佛教貢獻社會、服務人群的更廣闊渠道。

此項活動是香港佛教聯合會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舉辦的第四項活動,首三項活動已圓滿舉行,包括佛誕期間舉行的「神州和樂頌香江」大型交響樂表演、七月一日午夜的「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鳴鐘大典」和「佛教南、漢、藏三大系聯合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祝福大會」等。

會期一共兩天,十月七日上午舉行開幕典禮,港、澳、台與內地佛教領袖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出席主禮,包括佛聯會會長覺光法師、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人大 常委曾憲梓以及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尤曾家麗、中國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亦專程由北京來港主持開幕。當天下午舉行了專題講座。

十月八日上午舉辦圓桌會議,兩岸四地佛教代表將圍繞「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這一主題自由討論。下午則舉行座談會和閉幕典禮。座談會邀請嘉賓、學者討論主題。閉幕禮則由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等多位官員主禮。

 

香港佛教界慶祝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一.緣起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在會長覺光長老率領下舉辦了一系列大型的紀念活動。如:「慶祝佛誕公眾假期實施九週年慶典法會」、七月一日午夜 子時「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鳴鐘大典」、「佛教南、漢、藏三大系聯合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祝福大會」等等,今次「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也是慶祝香回歸祖 國十週年系列活動中之一項大型學術性活動。

如果追溯時間的脈絡,我們還可以回顧到二○○六年十月間,聯合國宗教領袖議會秘書長鮑哇先生(Mr. Bawa Jain)來港,曾與香港六大宗教領袖假座紅磡海逸酒店舉行座談,探討二○○七年於香港舉辦「世界宗教和平論壇」事宜,得到香港特區政府的響應與支持,當 時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先生,亦曾蒞會,參與協商。其後,由於種種原因,舉行這一世界性高峰論壇,條件尚不成熟,故當時形成一種意見,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 辦二○○七年佛教論壇。這一構想,在二○○六年就已提出了。今年適逢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展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重大成就,香港佛教界這一 系列慶祝活動,是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

二.會議目的

首要的目的,是通過紀念香港回歸十週年,回顧兩岸四地佛教的團結、友誼,共同發展,為弘法利生,服務人群,所作的實際貢獻,從而為發揚佛陀精神,續佛慧命,繼續推進兩岸四地佛教事業的發展與團結合作。

其次,就「共建和諧世界」這一莊嚴主題,展開研討。人類和諧,眾生平等,息災免難,世界和平,這是偉大佛陀的本懷,也是我們佛教徒的歷史使命。通過研討,有助我們達致共識,為實踐人間佛教作出我們應有的奉獻。

第三,去年四月,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杭州成功舉辦,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是發起人之一。明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又將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辦,兩岸四地佛教 界,從中國佛教的全貌來看,實為一個整體,歸元無二,本次香港研討會,對保持兩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整體性,延續性,必將作出巨大貢獻,也為明年無錫盛大舉行 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做好必要的有關準備。

三.主題的巨大意義

共建和諧世界,發揚佛陀精神,這是全世界佛教徒的共同心聲,也是所有佛弟子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世界和平,和諧世界,則是人類的共同利益,也是人類呼籲、 祈求的共同心願。我們不能不看到,今天的世界,並不寧靜,並不安全。儘管經濟全球化,把地球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不同信仰的人們更加聯系在一 起,而生態危機,資源短缺,能源枯竭,貧富兩極分化,恐佈襲擊漫延,自然災害不斷,環境污染加重,各種社會危機也是有目共睹。如何清除人類面臨的種種威 脅,化解危機,擺脫困境,共享社會繁榮進步的文明成果,這已是全人類的當務之急了。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佛陀主張慈悲、平等、清靜無染,熄滅貪嗔痴,修學戒定慧,追求離苦得樂、解脫自在的人生境界。如果我們發揚佛陀精神,把佛教的巨大精神資源,普施人間,則心淨國土淨,心安社會安,心平天下平的和諧世界指日可待矣。

本次香港「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的召開,必將進一步貫徹由覺光長老等八位高僧共同發起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精神,進一步實現兩岸四地佛教界的大團 結,大合作,大發展,並為明年在江蘇省無錫市舉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達成共識,作出必要的前期準備,因而這次會議的歷史意義是極其深遠的。

四.香港佛教的展望

香港回歸祖國十年來,香港佛教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和全港諸山長老、高僧大德和四眾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了可喜的長足發展。香港佛誕公眾假期的實 施,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及唐代佛教珍貴文物相繼來港供奉及展出,沙士肆虐之時,全港佛教界的祈福消災法會、南亞海嘯及各次重大災害期間,全港佛教界的捐贈 救災善舉,都產生了重大的國際性影響。尤其在兩岸四地佛教界團結合作,共同推展弘法利生事業中,香港佛教成為一座橋樑,一處樞紐,一個不可替代的網絡中 心,這是為歷史所證明了的。在未來的世界佛教大家庭中,香港佛教必將承擔更艱巨的重任,並發揮積極的作用。香港佛教的發展是可以預期的。我們真誠祝願:兩 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將在海內外高僧大德、學者名家共同努力下取得圓滿成功。

 
 
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吉祥大會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開幕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尊敬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太平紳士、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 尤曾家麗太平紳士、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 齊曉飛先生、香港各友好宗教的領袖暨代表、兩岸四地佛教界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各位代表、各界來賓:

今天,我們同聚一處、共用法喜。召開「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承蒙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太平紳士蒞臨主禮,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 齊曉飛先生及各宗教領袖親臨指導,為大會增添無限光彩、我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暨大會籌委會的全體同人對諸位的蒞臨表示最熱烈地歡迎!對諸位即將要發表高 知卓見表示無上的敬意!

今次的大會,雖然說是「香港佛教界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的其中一項內容,實際上更有意義的是,今天的大會是前年(二○○五)「世界佛教論壇籌備 會.三亞圓桌會議」精神的延續。今次大會的主題「發揚佛陀精神.共建和諧世界」更是去年(二○○六)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世界和諧.從心開始」理念的持續和 延伸。所以,我們希望這一次「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成為明年(二○○八)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勝利召開的一個熱身和一個燃點。

兩岸四地雖然是不同的地域空間和地緣政治,但是,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擁有同一片藍天。我們有共同的民族淵源和文化傳統。尤其重要的是我們有共同的宗教 信仰,共同的宗教理念和抱負,傳承著中華佛教文化的千年輝煌。我們很欣喜地看到,兩岸四地佛教的人間化、生活化、大眾化、服務化的思路正逐漸走上成熟,並 樹立典範,引起全球宗教界的關注和高度肯定。於此同時,在資訊發達、文化多元的現時代,我們亦清醒地認識到將面對更大的挑戰。我們需要及時建立深厚的佛教 發展歷史觀和對佛教前景的宏觀把握以及對我們所處的社會和世界發展趨勢的敏銳洞察力,並發出我們的聲音。

希望諸位代表圍繞「發揚佛陀精神.共建和諧世界」這一主題,就佛教在建設和諧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擔的責任,佛陀的偉大精神對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世界和平 的貢獻,當今佛教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人間佛教的深入發展和佛教服務社會多元志業的開展等方面展開思辯和探討。

我衷心地希望,代表們以開放的思惟,前瞻的眼光,抱持積極參予,隨喜分享的心態,出廣長舌,演微妙音。為發揚佛陀精神,共建和諧世界作深入思考和分析,集思廣議,貢獻諸位的智慧,分享各自的經驗。

我們有理由相信,「兩岸四地佛教弘展大會」在眾緣成就下一定會取得圓滿成功!

祝福諸位妙智圓融,身心自在!

 
 
展兩岸四地佛教合作精神辦好「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葉小文會長、副會長 齊曉飛

敬的覺光長老,
尊敬的各位長老、法師,
各位學者、專家:

受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會長葉小文先生的委託,我專門來香港參加這次盛會。首先請允許我代表葉小文先生,代表國家宗教局、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葉小文先生對這次會議極為重視,因公務原因未能親臨盛會,甚感遺憾。他和我一起,為本次會議準備了講話稿。

一年前葉小文先生路經香港時,覺光長老不顧八十七歲高齡,親自到機場會見,提出香港佛教聯合會要在二○○七年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之際,舉辦一次兩岸四地的 佛教大會。覺老德高望重,登高一呼,應者雲集,他的提議,我們自當熱烈回應,積極參與。收到邀請函後,看到這次會議名為「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我 們悉心體會,感到會議的名稱好、地點好、時機好,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因緣俱足。

名稱好,體現了「人和」,就是兩岸四地佛教密切團結合作,共同來弘揚佛法、推展佛法。這些年來,兩岸四地佛教通過一系列交流活動,共同參與、共同分享,法乳一脈,親如一家。

地點好,體現了「地利」,這次會議的主辦地——香港,是一個中西文化薈萃、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國際大都市,是中國的寶地、佛教的福地。這裡有 覺光長老等一批德高望重、護持佛教的長老大德。特別是覺光長老願力深宏,荷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發了一個又一個大悲願,做成了一件又一件大功德。在覺老 奔走呼號下,佛誕日成為香港的公眾假日,佛教聖物——佛牙舍利、佛指舍利得以移駕香港供奉,成為一時盛舉。最近香港特區政府向覺老頒發了金紫荊勳章,這是 對他為香港社會做出重要貢獻的充分肯定。

時機好,體現了「天時」,今年恰逢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是一個特別值得紀念的年份。十年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的大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區 政府和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眾安居樂業,一派欣欣向榮,東方之珠更加璀燦奪目,紫荊之花更加絢爛多彩。兩岸四地佛教界同辦此 會,更是好上加好。十年來,香港與內地乃至兩岸四地佛教界之間的交流日益廣泛、深入,從一九九九年佛牙舍利赴港供奉、二○○二年佛指舍利赴台供奉、二○○ 四年佛指舍利赴港供奉、二○○五年「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二○○六年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直到今年七月一日在香港舉辦的撞鐘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 活動,兩岸四地佛教共襄的盛事、盛會、盛舉,件件都離不開香港佛教界的深度參與。

弘展,即弘揚、擴展。兩岸四地的佛教已經有了十年同船共渡的基礎,成就斐然。要繼續弘展,就要借「勢」,有「神」,搭「台」。

弘展要借「勢」,借大勢。國運興則佛教興。在盛唐氣象再現的今日中國,佛教的弘展要與祖國的繁榮富強,中華振興之大勢相連相伴,乘勢而上,與時俱進。

弘展要有「神」,有精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和」的理念,就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佛教的精氣神。社會要和諧、兩岸要和合、世界要和平。佛教應該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更多的作用。

弘展要搭「台」,搭平台。二○○五年四月,在海南三亞,兩岸四地佛教界舉辦的「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圓桌會議」,形成了《三亞共識》,強調要 「共同促進海峽兩岸四地佛教界的交流合作,推動圓桌會不定期在兩岸四地舉行」,提出「共同舉辦『世界佛教論壇』,為世界佛教搭建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 層次對話平台」。正是在兩岸四地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二○○六年四月,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主題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浙江成功舉辦,在海內外都產生 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世界佛教論壇這個弘展佛教的廣闊平台,被兩岸四地佛教界共同搭建起來了。對於佛教來說,首屆世界佛教論壇重新確立了我們華人佛教界在 亞洲及世界佛教界的地位,增強了中華文化和中華佛教的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大中國有佛」!

現在,我也要借「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隆重召開之「勢」,覺光長老雲集高僧之「神」,「東方明珠」香港之「台」,代表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佛 教協會,宣佈一個「弘展佛教」的好消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二○○八年十一月在江蘇無錫開幕,在香港閉幕。主辦單位為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佛 教協會,承辦單位為江蘇省和香港兩地的組委會。

論壇的時間:鑒於明年八月中國將舉辦奧運會,論壇放在十一月。

論壇的地點:無錫。這是我們上次三亞圓桌會確定的四個會址之一,經比較、權衡,在無錫舉辦第二屆論壇比較適宜。江蘇省及無錫方面有關人士也 應邀出席了此次會議。會上,可以請他們介紹籌辦論壇的一些初步想法。為體現兩岸四地佛教界共同參與、共同舉辦論壇的初衷,第二屆論壇後半段在香港舉辦。今 後如果因緣成熟、條件具備,我們也希望能夠在祖國的寶島台灣舉辦世界佛教論壇。

論壇的主題: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這個主題,已經深入人心,廣為攝受。那麼,第二屆論壇如何細化和深化這個主題?「從 心開始」,已經在促進和諧方面做了充分的理念上的闡述和準備。那麼,接下來就應該大「弘展」,以實際行動去推動和諧理念的落實。一方面佛教要把自身辦好, 「以戒為師」,健康發展,成為世人的道德楷模;一方面佛教要積極地服務社會、利益群生,為促進和諧做大貢獻、大功德。希望大家利用這次會議的契機,就如何 辦好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就論壇的主題、內容和形式等,集思廣益,暢所欲言,深入研討。我們這次特地到香港來聽取大家意見,向大家請益。

本次「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是二○○五年海南三亞佛教圓桌會的延續。正如三亞會議為凝聚兩岸四地力量,共同籌辦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樣,本次會議除了紀念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也是一次籌備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發佈會、研討會、動員會。回顧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成功舉辦,一個最重要的 經驗就是我們兩岸四地佛教界齊心協力,共同參與,共同成就。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是由兩岸四地佛教界的八位長老大德共同發起倡議的,「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 主題也是兩岸四地佛教界共同在北京研討出來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已經圓滿成功。如何超越自我,不斷深化,將第二屆論壇辦得更有特色、更能體現出大中華佛教 的水平和形象,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成就論壇大事,必須眾緣和合。讓我們凝聚一切信仰佛法、尊重佛法、親近佛法的善知識、大護法,廣結善緣,廣納群言,廣集善策,順應時代發展,契合社會需要,攜手弘展佛教,共創美好明天。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二屆論壇,重新啟步」,祝「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圓滿成功!

祝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朋友六時吉祥!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開幕典禮致詞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釋學 誠

尊敬的覺光長老,
尊敬的齊曉飛副局長,
各位法師,各位來賓: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為慶祝這一盛事,香港各界舉行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香港佛教界也舉辦了一系列隆重的慶典活動。不久前,一誠會長和我分別來港 出席了香港佛教史上最隆重的鳴鍾大典以及在大嶼山寶蓮禪寺天壇大佛廣場舉辦的紀念活動,親身感受到回歸後的香港經濟繁榮、人心安定、社會有序、欣欣向榮的 喜人景象;親眼目睹了香港佛教界海眾安和、法務昌隆的驚人變化。今天,又承蒙覺光長老和香港佛教聯合會的盛情邀請,我非常有幸前來參加「香港佛教界慶祝香 港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和「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因緣殊勝、法喜充滿。在此,我謹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對覺光長老,對會議的主辦單位——香港佛教聯合 會表示衷心的感謝,對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

香港是我國對外宗教、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視窗,具有特殊而顯著的地位。香港回歸祖國後的十年間,佛教四眾弟子在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帶領下,發大願心,勇猛精 進,開展了一系列慈悲濟世、弘法利生的活動:成功爭取特區政府批准,將佛誕日定為公眾假日; 「非典」期間為全港市民和患者灑淨祈福,追思殉職者;為南亞海嘯與地震災區捐款,舉行超度法會;先後從內地迎請佛牙、佛指舍利赴港瞻禮供奉,愛港愛教、功 德無量,法幢高樹於南海,佛光普照於香江,為促進香港的繁榮與穩定,增強香港佛教界與內地佛教界及世界各國各地區佛教界的法誼,做出了貢獻,擴大了影響。

本次研討大會的主題是「共建和諧世界,發揚佛陀精神」。圍繞這一主題而展開的一項重要議題,就是討論將於明年在江蘇無錫與香港舉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 壇」。眾所周知,當今世界雖然面臨著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衝突不斷、環境污染嚴重、恐怖主義猖獗等諸多問題,但是和平、發展與合作仍然是時代的主旋律。佛 教緣起、智慧、中道的理念,慈悲、平等、圓融的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價值,是當代人類構建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不可多得的精神資糧和智慧源 泉。為了更好地實踐佛陀的教導,弘揚中國佛教文化,實現各國佛教界跨國界、跨人種、跨民族、跨語系、跨宗派的團結合作,為世界佛教事業的整體發展,為人類 化解矛盾、消弭紛爭、淨化心靈、維護和平,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兩岸四地的佛教界齊心協力、共同發起,由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於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和舟山市舉辦了新中國建立以來首次多邊大型國際性宗教會議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來自三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一千多位高僧大德、專家學者和政要出席了大會。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主題,圍繞佛教的團結 合作、佛教的社會責任和佛教的和平使命三個分議題進行研討,通過了《普陀山宣言》,提出了新六和的願景,取得圓滿成功,受到各國佛教徒的高度評價。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舉世矚目,大快人心,為世界佛教徒搭建了一個平等、多元、開放的高層次對話、交流、合作的平台,開創了國際佛教交流活動的新模式;通過舉 辦世界佛教論壇,把兩岸四地法門兄弟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將兩岸四地佛教界本已密切而又深入的交流與合作推向一個新的境界;通過舉辦世界佛教論壇,更加 有力地宣傳了我國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客觀地反映了我國佛教的現狀,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有鑒於此,海外佛教界都期待著中國盡快舉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 壇」。今年五月在泰國舉辦的聯合國衛塞節佛教大會會議決議中,與會的六十一個國家代表明確表示支持我國於二○○八年舉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在內因外緣具足的情況下,我們兩岸四地的佛教代表再次聚會,法喜充滿,共轉法輪,在這次會議上將就「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舉辦時間、地點、方式以及論壇 的主題進行商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以往成果的基礎上辦好新一屆世界佛教論壇,我們應當集中智慧,貢獻力量,面對當今世界所出現的更廣泛的問題,放眼 未來,從更廣闊的視野,以更開放的態度,從維護世界和平、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度進行廣泛、深入的探討,以期取得更多的共識,使兩岸四地的佛教交流朝著更加成 熟和深入的方向不斷推進,使世界各國、各地區、各宗派佛教四眾弟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更加圓融,使佛陀的精神在全球範圍內得到進一步的弘揚與光大。

謝謝大家。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開幕典禮致詞

◎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 釋健釗

尊敬的覺光長老、各位諸山長老、各位長官、各位學者、各位護法居士:

很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的邀請,使我能夠參加這一個非常宏大為世界和諧的法會。世界和平首先由社會開始,社會和平便是世界和平,當我參加這天活動時候,不單 止是香港諸山長老參與這個法會,還有來自台灣的.,經歷今天種種艱難乘搭飛機來到這裡,眾所周知,台灣正被颱風肆虐,佛光山持寺也是今天才能來到,這種精 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也看到香港五大宗教領袖也參與這個法會,宗教共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所以我在這裡恭請大家以熱烈掌聲歡迎五大宗教領袖支持我們這個 法會。澳門與香港是祖國南方兩顆明珠,澳門發展門埠比較早,但是香港條件更好,它凝聚了大量的人材,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中國最動盪年代的時候,佛教界長老大 德,經過香港到達台灣及東南亞開展佛教弘法活動。但大部份長老,他們留在香港,為香港開展了很好弘法基礎。

現在的香港長老們大部份是在這個年代培養出來,覺光長老為香港佛教聯合會辛勞走過六十年漫長的歲月,我本人也跟隨覺光長老學習十年,雖然我回到澳門弘法, 但是我與香港關係有如水乳交融一樣,沒有分開。所以這次參加香港世界和諧法會,我感到高興以外,更有一種共同開展的感覺,去年我與香港佛教聯合會共同以港 澳代表團的名義參加杭州舉行世界論壇,世界各地學者及法師各抒己見及感想,為這個論壇提供了一些很好意見,在意猶未盡時候便結束了,今天我聽到齊曉飛副局 長向大家公佈明年我們在靈山大佛道場舉行第二屆世界論壇,最重要的是閉幕儀式在香港舉行,體驗了兩岸四地參與世界論壇,香港與澳門與祖國一樣共同為佛教弘 揚作出貢獻。在這裡我衷心祝願大會圓滿成功,也祝願在座各位身心康泰,萬事吉祥如意,阿彌陀佛!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開幕典禮致詞

◎台灣護生會主席 釋海濤

尊敬的師父上人覺光長老、尊敬的各位長老法師、尊敬的國家宗教局齊副局長、尊敬的香港行政特區長官、尊敬的兩岸四地各位大德菩薩,大家阿彌陀佛:

今天因羅剎颱風肆虐台灣,所以令台灣地區的長老們停留在台灣,希望羅剎颱風把台灣孽障消除,推動台灣與祖國更接近。懂得佛教的人知道人的思想是行為造成 的,所以人的心與思想行為造成了這個世界,為了使世界和諧,我們人的心必須要淨化,發展佛教精神。少貪心、少自私,多原諒別人、不要有暴力、不要傷害眾 生、慈悲、關懷一切眾生,當我們談到世界和平,我們必須談生命和平,生命和平包括人、其他動物,如果有太多殺生及殺業,就會造成人類的病、戰爭等等。所以 我們在這裡談到和諧世界,那麼能夠幫助這個世界就是佛教精神!佛陀是真正偉大的和平主義者,告訴我們眾生和平,所以兩岸四地佛教聯合及發展就是關心世界的 發展,今天我們中國大陸經濟體系已經與世界聯成一體,大乘佛教就在我們中國,我們中國有大乘、小乘及密乘,所以兩岸四地佛教發展就牽涉到世界的發展,所以 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在來自祖國的感召之下舉辦這次兩岸四地佛教弘展會,更希望大家能夠提出寶貴意見,我們在台灣要積極實現,香港是東方之珠,中國將會成為 世界之珠,香港佛教模式,特別是覺光長老大慈悲辦八所老人院,二十多所佛教學校,更是我們台灣佛教,要向大陸佛教學習的。

香港回歸中國,得到祖國的保護,更是台灣將來發展要學習的。所以香港發展將代表台灣人民安定,佛教發展將造成兩岸四地完全的和諧。祝願有如齊副局長所講的希望世界佛教論壇能夠在台灣舉辦,兩岸四地佛教弘展會也能夠在台灣地區舉辦,大悲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

 
 
揚佛陀精神 共建和諧世界
——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主題演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金秋時節,勝緣際會。今天,我們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召開「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兩岸四地的佛教領袖和代表以及各界的貴賓聚會在美麗的東方之珠、維 多利亞港畔,親身感受著社會繁榮安定所帶來的喜悅,同時也帶著對人類社會的高度關懷,以全球視野探討在建設和諧世界中佛教所應發揮的作用和所扮演的角色。

就「發揚佛陀精神.共建和諧世界」這一主題,本人想從三個層面作一簡單地探討,希望請教在座諸位指示。

一、佛教是以和諧為尚的宗教,和諧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內容

佛教有近二千六百年的發展歷史、具有深厚的哲理內涵和文化積澱,千百年來給世界不同時空的人們帶來永恆的心靈依歸和豐富的精神營養。從佛教也是一種文化現 象這個層面看,佛教文化的力量和價值所在就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們從佛陀說法的歷史角度探究,可以發現和諧文化始終貫穿著佛陀金口宣揚的聖言量 中。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首先是為五比丘說法,即所謂的三轉四諦法輪。苦、集、滅、道四諦法中,第一個就是講苦,苦有八萬四千無量數之多,揭示了現實世界的 種種不和諧現象。從內與外兩種苦來說,「內苦」即是自體身心不和諧所帶來的煩惱。「外苦」就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不和諧而引發的種種煩惱。所以 要消除苦,解決煩惱帶來的不良後果,就要尋求滅苦之道,為此佛陀為我們開示了八正道。實踐以正見為首的八種滅苦良方,當人的思想見解、心理意識、身體行 為、言語表現、職業志向都達至和諧,即能夠除滅痛苦煩惱,走上美滿中正之道,獲得人生的和諧幸福。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五年,講經三百餘回。其最後的終極之教就是在臨滅度前為眾弟子開演涅槃之法。「涅槃」亦稱泥洹,或譯為滅度、不生、安樂、解脫等。涅槃在 梵語中的原意是吹熄,即指熄滅煩惱之意。「涅槃」的真實義從理性角度上講,即是成就最高的智慧;從道德層面上講,即是具足完美的德性;從個人意志上講,就 是能夠不受任何的束縳制約。總的來說,「涅槃」就是精神境界的圓滿和身心靈的的高度和諧,在佛教修證角度,這就到達學佛目標的極致。

從以上簡要的分析可以明白,佛教思想的起點和終點都落在和諧的內涵上。佛陀從最初說法至臨終遺教,從經法傳揚到律制五部,盡管名句不同,形式非一,但其內在義理,實不出和諧之道。

二、構建和諧世界的進程中,佛教應扮演積極的角色

環顧當今世界,霸權主義、恐怖主義、跨國犯罪、局部戰爭等問題仍然存在,不同社會、民族、宗教之間的衝突時有發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仍、各種傳染 性疾病流行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因素不僅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社會的穩定,同時也影響著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嚴重阻礙和諧世界的進程。有專家表示:人類不同文 明、種族和宗教之間的衝突將會取代意識形態和其他形式的衝突而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衝突形式。這不得不引起世人的關注,難怪前聯合國秘書長安南都直言:「世 界著名宗教和精神領袖聯合起來呼籲和平,將促進新千年的和平前景。」

佛教強調智慧慈悲,揭示善惡因果,具足和諧文化的內涵,足以證明佛教是和平的宗教。為構建和諧世界,佛教自當承擔宗教的住世使命,履行宗教的社會責任。我 在「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中,曾經從佛教的社會責任的角度,提出佛教在五個方面對共創和諧社會及構建和諧世界發揮積極的作用和扮演殊勝的角色:

佛教可以發揮調節心理,疏解個人危機的作用,扮演化解社會矛盾的角色;

佛教可以發揮社團組合,凝聚群體力量的作用,扮演加強社會協調的角色;

佛教可以發揮建設倫理,加強道德規範的作用,扮演維護社會穩定的角色;

佛教可以發揮服務社會,開展慈善福利的作用,扮演推動社會救助的角色;

佛教可以發揮承載文明,弘揚多元文化的作用,扮演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角色。

和諧世界的構建是一個系統工程,構建和諧世界並非在一朝一夕間所能達成。佛教同人應立大堅固願、發大長遠心、作大佛事記、祇爭朝夕,為構建和諧世界添磚加瓦、發光發熱,承擔應盡責任,扮演積極角色。

三、弘揚佛教文化、發揚佛陀精神對構建和諧世界有重要意義

佛教文化內涵豐富,佛陀精神博大精深。我想就佛陀的其中二個方面,談談佛教對構建和諧世界的貢獻。

其一,緣起無我的包容精神

緣起論是佛教的根本思想,經論多有敘說。我們所面對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法,世界亦是緣起的,一切都是相依相待,不能獨立永存,這就是無我空性。佛陀無我精 神否定獨一性和排他性,提倡和合共生,和諧共榮,包容並存。和諧世界應該是一個多元並存、寬容並蓄、協調發展的世界,取決於國與國的和諧、不同區域間的和 諧、種族間的和諧、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及文明之間的和諧,歸根結底取決於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佛教的緣起無我的包容精神,將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 助互愛,和合共存,融洽相處。促進家庭和睦,鄰裡和樂,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對培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公德修養,對養成感性和理性互融的基本生活態度, 對增進公民道德、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的完善;創造寬容、團結、互助、合作的社會和構建和諧世界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

其二,以人為本的中道精神

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哲學、政治、經濟和倫理道德等不同層面上都有不同的詮釋,佛陀以他一生的行履,證實了佛在人間這一理念,佛由人而成,法為人而說,教待人 而傳,體現出佛教的人間性和以人為本的中道精神。從原始經典到大乘經藏都在在處處給我們明示,《增壹阿含經》中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 也。」《妙法蓮華經》云:「現在十方佛,其數如恆沙,出現於世間,安穩眾生故。」著名佛學泰斗印順法師曾說:「我們是人,需要的是人的佛教,應以此抉擇佛 教,使佛教恢復在人間的本有的光明!」並強調說:「佛法是以有情為出發點的……佛法完全是為了要改善人生」。

慈悲濟世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願行。佛教提倡佈施,戒殺,放生,素食等等,含有尊重生命,關懷世界,提倡節約,注重環保的深層含義。佛教界開展教育、安老、助 學、慈善、醫療、社區服務、臨終關懷等方面的多元志業,無不是以服務社群、利益眾生為第一考量,透顯出佛教利他為上的精神。而和諧世界不僅要促進人與人之 間的和諧,同時也要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保證天地宇宙與人類社會的長期平衡和協調相處。佛陀無我利他的濟世精神一定會對促進世界的和諧及可持續 發展發揮真實效用。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從極樂淨土談和諧社會的建設

◎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務主任 寶蓮禪寺方丈 釋智慧

各位會長、各位法師、諸上善人:

金秋十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十週年喜慶的氣氛仍在香江的上空飄蕩,我們又迎來了「香港佛教界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海峽兩岸四地三大語系的高僧大 德們,歡聚一堂,參與「共建和諧世界,發揚佛陀精神」的佛教弘展研討大會。本人以「從極樂淨土談和諧社會的建設」為題,探討和諧社會之道,懇請大善知識們 慈悲指正。

千百年來,極樂淨土一直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世界,它代表著古今中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一個沒有鬥爭、罪惡和痛苦的理想世界!極樂世界最大的 特徵有三:一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二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三是人與自身的和諧。而現實社會之所以出現種種問題和充滿痛苦,溯本尋源是來自於如下三方面的衝 突:一是人與大自然的衝突;二是人與人之間,即人與社會的衝突;三是人與自身的衝突,主要表現為與身、心、靈的衝突。祇要這三種衝突一天無法解決,鬥爭、 邪惡就會存在,人類社會就永無寧日!因此我們可以從理想的極樂淨土中得到啟發,從如下三方面建設當今的和諧社會。

一、人與大自然的和諧

曾經,在環境還沒有受到這麼大規模污染的歲月裡,地球也是人類安居的樂園,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然而,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人類自以為是「萬物之靈」, 想在思想上和行動上保持自己對自然界的絕對支配地位和統治地位,從而使人與自然的衝突日漸惡化,史無前例地破壞了地球億萬年以來的規律和平衡,空氣污染使 全球氣候變化無常,生態失衡造成洪澇不斷、風沙成災,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地球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居住,人類對此難辭其咎。

面對生態環境的惡化,我們能否把如淨土般的理想環境重新帶回這個世界?答案是肯定的。祇要我們從現在做起,從生活每件小事做起,及早行動,恢復大自然的平衡,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四季如春、氣候宜人、風光旖旎的人間天堂,自然會重新回到我們的身邊。

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社會學家貝格爾說:「一切在社會中建造起來的世界,天生都是不穩定的。它們靠人類活動支持,因而不斷地受到人類的自私自利和愚蠢行為的威脅。」在極端自私 的心態驅使之下,人們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爾虞我詐,無非是為了爭名奪利,造成人與人互不信任,到處充滿了險惡、紛爭和不平,使得身處現實社會的人煩惱重 重、痛苦不堪。

淨土之所以是理想的世界,就是因為通過教化,使得人和人、人和社會能和睦相處。要獲得這一理想社會並不難,因為人是可以改造的,若能加強道德教育,提昇人 們的素質與修養,灌輸正確的人生觀,去除不合理、不正確的思維,扼制個人的私慾,擺正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位置,不走極端,學會中道的生活,人與人就 可以和睦共處。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禮儀之邦而聞名於世,今天,我們若能重新重視提倡倫理道德教育,加強個人修養,人人奉公守法、予人方便、互相謙讓的和諧社會,又何愁不能建立起來?

三、人與自身的和諧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而一個人則是由身(身體)、心(心理,即情緒)和靈(精神狀態,即人的思想觀念)三個部分組成的, 三者之間的關係是互動的。一個人若沒有處理好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他就不是一個健康的人,由此而衍生出世間的種種痛苦。換而言之,保持一個人身、心、靈的健 康發展才是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極樂淨土之所以被稱為理想社會,就是因為這個社會的民眾在被教化的過程中,培養出正確的思維和健康的心態,使淨土的人懂得 選擇做對自己身、心健康都有益的事。

更重要的是,人是社會發展的主體,一個人身、心、靈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它能進一步幫助我們正確地處理個人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使我們真正 融入自然、融入社會。由此觀之,通過淨化心靈達到一個人身心靈之間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之關鍵,進而創造人與大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美好、祥和、快 樂的社會便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綜上所述,極樂淨土為我們今天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資源,我們理應挖掘這一寶藏,為建設和諧社會而盡力。

最後我以心香一瓣,衷心祝願祖國繁榮富強,人民幸福;祝願香港經濟發展,社會和諧。阿彌陀佛!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和諧社會需以佛教道德理論為中心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 釋紹根

現今環顧世界各地,一方面高科技迅速發展,為人類帶來豐富的生活享受。但另一方面又產生道德日漸淪亡的趨勢,使社會衝突和暴戾之氣與日俱增,這並不是科技 本身的罪過,而是在於人類本身,人類對於各式各樣的豐富物質引誘之下,其與生俱來的貪、嗔、癡、佔有欲也隨之而增長,這「貪欲」心是人類痛苦的根源,所謂 「諸苦盡從貪欲起」在欲望無窮驅使之下、自然不顧一切地去追求,在於求不得苦作祟之下,就成為犯罪的潛伏危機。若果沒有道德的約束、很可能因此鋌而走險, 危及他人的安全、甚至社會的穩定、事實証明,犯罪是「貪欲」發展到失控的產物。如果祇用法律的手段去嚴厲打擊是不足夠的,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 生」、經濟繁榮的社會,縱使法治嚴明也不能壓抑日漸上升的犯罪率。因此、必須以佛陀的慈悲教法、因果律和道德的理論來築起一道防範的堤壩,所謂防患於未 然、這條理性的堤壩,可以通過佛教的五戒十善來鞏固,其獨具特色的道德實踐、既可調節人類外在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在於糾正人心,納人類於人生正軌,使其 知因識果、止惡向善、遵守法紀、做一個有道德、有良知、有責任感、有愛護社會的公民意識,才可令社會和諧。

佛教是道德的宗教、世上各種宗教之中,對道德的重視,佛教可以說是首屈一指,諸佛菩薩就是道德的實踐家,三藏十二部經典,就是實踐的指南,法句經有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高度地概括了、佛教道德的總體精神,佛教道德的理念,是達至人類臻於至善為目的,須知;道德的力量,是對國 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元素。因此 不但今日對於構建和諧社會,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即使面對未來,亦有永恆的人生價值。

佛教的道德理論思想、除了教義闡述之外,亦都制有戒律來用以規範所有弟子的日常行為,而所制的戒條,亦參照國法而訂立,以不違背國家法律為準則,與社會道德觀上,是有相輔相成的意義。好比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戒條,不論在任何國家,都為當地社會公認所不容許。

佛法的廣博與包容性,具有超越時空的功能,它所關心人類的根本問題及對治方法,從未因時空的轉變而喪失其本有價值,自古以來、每一個朝代的轉變和改革,雖 然有很多衝擊、但同樣說明,佛教的道德觀,是「亙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常新」永遠適用於任何時代的社會,原因、在於任何時代社會,都需要個體的道德,來自 我約束、共同規範,這些功能,都為佛教道德觀所具備,佛陀要求每一位弟子、都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身心,然後感染世人捨惡向善,務使全球人類、把消 耗在殺人武器的金錢和精神上,用以發掘人性之慈悲、開拓真理的智慧,用戰爭的時間和力量改為推動造福人類的工作 這樣慈愛、智慧、真理

正義與道德、和諧與親善,將代替人間的不幸,而世人彼此戰爭和仇殺的苦難、自然消滅於無形,人生理想的樂園,亦可實現於人間。屆時 現實的苦惱世界又何異於西方極樂?所以佛教的道德觀對 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人間樂土、有極深遠的影響。

總言之佛教道德既與人類道德相似,又是人類道德的深化和發展,奉行五戒十善、斷惡修善、自淨其意,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質,繼而發揚佛陀的慈悲精神,在積極投 身社會,淨化人心的善行中,進一步完善自己、成為人類的道德楷模,把大乘佛教「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變成日常行為的指南、和生活的常 規。

期望兩岸四地,四眾佛子、共同努力,發揚佛陀的道德思想和慈悲的精神,包容禮讓、尊老護幼、扶貧濟困 獻出慈愛之心 為人類構建和諧世界、人間的樂土。

最後祝願!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圓滿成功!

諸山長老 法喜充滿 度生如願!

在座嘉賓護法居士晝夜吉祥!

 
 
物競天擇 共存共榮
◎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 釋健釗

提 要

香港佛教界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共建和諧世界.發揚佛陀精神」自古以來,人類為了心靈之滿足,故有宗教的信仰,靈性的修養等活動。 佛教的真理,是有助於心靈上之改善,以及促進建立世界和諧社會之功用。

關鍵詞 離貪 求同存異 
尊重包容 四攝法

眾生以貪欲為本

「物競天擇,共存共榮。」這自古以來順應自然環境純真的生活方式,是現今環保人士所追求回歸大自然的一種理念。在普遍存著貪求欲望之眾生心中,如何能夠維 持均衡發展、平等互利的精神,就需要我們聆聽廣大群眾的需求,努力思考,尋找出一條大家都可以接受,共存共榮的生活方式。

然而現今大家所追求的自由兢爭社會方式中,祇能造就更多的貧富懸殊機會,強者越強,貧者更貧的局面。如果透過思想教育,使大家認識到資源共享,財富均沾的共識,透過提高學識水平,終身學習的話,造就更多資源增值機會,使更多群眾脫離貧窮線生活,社會才有和諧的希望。

具有遠見以民為本的政府,或者可以通過行政方案,實施資源再行分配,利用稅務技巧,使能者多付利益回饋社會;貧者能分享社會繁榮資源共濟。如此則貧富距離容易拉近,怨氣自然消除,社會和諧得以確認。

求同存異之國際關係

不同國家由不同民族所組成,民族不同自然生活習慣亦不盡相同,輕易不會接受或認同其他民族的生活習慣;每個民族對自然界的認知程度亦不一樣,對生從何來、 死往何處的迷茫,很多都是託付於神靈。過去的輝煌亦使到這些國家都是以最優秀民族自居,認為可以領導世界作為群雄之首,這些歷史包袱都是障礙著世界和諧的 主要原因。孫中山先生提出「世界大同」的理念,目的希望在不盡相同的情況下,暫且放下異見與不同聲音,取其相近有共同目標者合作發展,相互尊重固有資源不 相爭奪,相互尊重民族特性不予凌奪,則世界和諧指日可待,否則都是空口白話聊作裝飾而已!

宗教間的尊重包容

能夠成為世界性宗教,自然有其存在之因素,啟發人心,導人向善,遠離惡習,無私奉獻,利益社會人類,出發點都是好的,從這方面要去分別誰優誰劣都是一種無 義意的行為;祇有於深入探討宇宙人生真理的時候,就會有深淺層面不同之分別,創教導師的理念,與當時社會群眾的需要都是自然產生宗教的力量,心靈上有所歸 向,精神上得以慰籍,依靠著教團的引導,就會產生一種穩定人心的作用,利益於社會。但宗教如果被一些別具用心的政治野心家利用作為統治工具,則可能產生垢 病,顛倒眾生甚至禍國殃民,令宗教脫離引導人心向善之目的。

身為佛陀弟子的我們,是應該放棄「各家自掃門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這種固步自封保守之態度;必須維護自身功用,發揮菩薩道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悉離苦」 之精神;除了倡導世界宗教合作,促進宗教界彼此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互相包容,以杜絕人們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戰爭外,還要極力弘揚佛教的真理,使全世界人 類都知道,祇有正確認識宗教義理的人士,愛護眾生之心發展得更大更廣。

菩薩修行 ── 化他四攝

佛教以「苦、集、滅、道──四聖諦」作為重要修學課程,倡導討厭苦難之果,便要斷除收集苦惱之因,仰慕寂滅成就之德,便應開始修行精進用功,所謂:說食不 飽,多聞亦復如是;修德有功,道業方可成就。修道之要首重菩薩道精神,以利益眾生為事業,用「四攝法」化他的方便法門,以慈心給予眾生所求悉令滿足屬於布 施攝;以柔軟語、真誠顯出悲心拔除一切眾生苦惱屬於愛語攝;凡有利益無不興崇,以歡喜心隨順眾生屬於利行攝;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與眾生共同 完成事業屬於同事攝;以此四攝法化度一切眾生而成就「慈悲喜捨」四種德行。

其實不止大乘菩薩行中提倡以四攝法化度眾生,在小乘原始佛典中《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云:

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若所有法,是眾之所取,一切皆是 四攝事。或有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者,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者。過去世時,過去世眾,以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未來世眾,當有所取者,亦是四攝事。或 一取施者,或一取愛語,或一取行利者,或一取同利。爾時,世尊即說偈云:「佈施及愛語,或有行利行,同利諸行生,各隨其所應,以此攝世間,猶車因釭運,世 無四攝事,母恩子養忘,亦無父等尊,謙下之奉事,以有四攝事,隨順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於世間。

結語

世界和平是全人類最大之願望,因為惟有世界和平人類才有幸福,天下才能太平,戰爭最終祇會帶給人類的痛苦與世界的災難。因此,任何宗教,任何團體,都應為謀求世界和平而努力。

行菩薩道,心存慈悲,處世做事,自然能情理兼顧,一定達致和諧效果。如果世人皆學習佛陀之慈悲精神,以理智領導情感,以情感輔助理智;當理智偏低,情感衝 動時,運用智慧克制自己;當理智偏高,冷酷無情時,運用慈悲激發愛心,愛人如己;使理智與情感平衡發展,智慧與慈悲統一而又融和,自然取消因人心貪瞋痴所 造成的世界危機,使人與人之間化敵為友,和諧共處。國與國之間,能互相尊重,就能和平共存,達致世界和諧。

所以關懷社會,推展福利,救災濟貧,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能夠達致資源共享,社會自然安定和諧。若能弘揚佛法,使眾生知因識果,止惡行善,運用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不分怨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平等拔苦與樂,不但解除人類生活困苦,還能拔除煩惱生死痛苦。

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社會的和諧,或為了世界和平,都應實習佛教的慈悲心,給人間帶來溫暖,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和平,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職責,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應負的責任,也是推動佛教對社會所盡的責任,以及促進建立世界和諧社會之功用。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心燈」一舉萬花現 四地佛教共繁華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 上海玉佛禪寺方丈 釋覺醒

二○○四年十月,在北京召開的第七次中、韓、日三國佛教友好交流會議上,中國兩岸三地的八位高僧聯合提出了在中國設立「世界佛教論壇」的倡議。倡議得到了 世界各地佛教界的積極回應,準備召開「世界佛教論壇」的工作也隨即按部就班地開展起來了。中國佛教協會和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還曾就如何開好首屆「世界佛 教論壇」召開了多次討論與協調會,在海內外多家佛教組織的積極組織和動員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於二○○六年四月十三至十六日在中國浙江省的杭州和普陀 山順利召開,來自三十三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的一千餘名佛教界人士參加了論壇。

整個大會的議程活動按排得嚴謹而隆重,論壇發起倡議書中「本著智慧、中道、慈悲、寬容、和合、平等、圓融的精神,抉擇正信,弘揚正法,交流分享弘法利生的 經驗;探討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宣示佛教的主張,以求得人心安寧,促進社會和睦,維護世界和平,增進人類福祉」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論壇期間,近八十 位與會人士圍繞「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主題各抒己見。論壇還用了半天的時間進行了兩場開放自由論壇,會場氣氛活躍,討論熱烈,發言精彩紛呈,高潮迭起。 最後根據大家的共識,形成了《普陀山宣言》,作為「世界佛教論壇」期盼社會穩定、世界和平的一致心聲,並在舟山刻碑銘記,以供瞻仰流傳。

本屆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題,獲得與會代表的認可。這個主題,點出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兩大主題,也突出了佛教在當代社會中參與社會、作用社會的契入口,決定了佛教服務社會、造福世間的具體策略。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的共識,是希望世界達成一個平等相處,共同發展的目標。正如《普陀山宣言》中所說,「和平是人類的永恆期盼,和諧更是人類嚮往的美 好境界。作為人類偉大的精神傳統之一,自佛陀始,佛教就一直在探尋世界和諧、人心安寧之道。」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世界上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有 志之士,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此次論壇以此為主題,表明佛教沒有自外於人類社會的同步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潮流。更為可貴的 是,佛教自其創教以來,諸如「六和敬」等表示平等慈悲、和諧共處的理念一直就是它不變的宗旨。相對於世間某些功利的思潮來看,佛教理論似乎更具其明確性、 穩定性與一致性。

佛教自產生以來,其對世間的認識都是從心、意、識入手的,《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主張唯心生萬法;唯識學主張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天台宗的一念三千;禪宗的心含萬物;淨土宗的唯心淨土,這都是用不同方式來表達佛教的共同思想,即「心」乃世間萬物成形必不可少 的存在物。「佛教之道,綿綿不絕,究其根底,在明心見性,自淨其意。心為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擴展胸懷,放大心量,熄滅貪、嗔、癡,由個體而家庭 而社區而國家而天下,則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普陀山宣言》中所說的這段話,也決定了我們個體在世間的一切修為,如若離了「心」的參 與,必將欲速則不達,甚至是南轅北轍的。

《普陀山宣言》中的「心淨國土淨,心安眾生安,心平天下平」的總括,可說是對此次論壇所獲成果的具體概述。

「心淨國土淨」揭示的是心與土、染與淨的相互關係。佛陀在《維摩詰經‧佛國品》中明確指出:「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就告訴 我們,心淨與國土淨是「內心與外境」的統一。祇有滌除內心的煩惱,才能達到「心解脫」的境界;祇有治理外部的環境污染,才能達到「境解脫」。心與境是相輔 相成的,心靈的純淨與環境的清淨優美是息息相關的。

「心安眾生安」揭示的是個體與集體、個體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佛教教義來看,一切成就的根本即是眾生,個體離開眾生這個集體,個體離開社會,是無法獲得解 脫的。怎麼樣才能做到安心?《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第六說:「若於一切眾生具哀湣心觀後世畏,常住慈心、柔軟心、利益心、無怨仇心、無嫉妒心、無粗穬心、 無兩舌心、無憍逸心、安住慈心,諸仁者,是名世間戒智器平等。」這裡告訴我們,安住淨戒之中,就能安住於慈心、柔軟心、利益心等等之中。具體來說,就是如 果我們能遠離世間「八風」 (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侵襲,將心安住,不為一切邪惡勢力的引誘,必將能構建出一個和諧、溫馨的社會。

「心平天下平」揭示的依然是心與外境,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祇要「心」地平了,世間的一切萬法都可以很好地處理。但要做到「心平」,從佛教來說,就是必 須修習「四無量心」。所謂「四無量心」,是四種廣大的利他心,即為令無量眾生離苦得樂而起的慈、悲、喜、舍四種心。慈是與樂,即給予眾生得到安樂;悲是拔 苦,幫助眾生遠離苦惱;喜是想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歡喜;舍是冤親平等,一視同仁。

基於「從心開始」的要求,大會提出了通過加強佛教教育、提高四眾弟子素質的途徑來實現「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際和順,社會和諧,人間和美,世界和平」的「新六和」願景。
「新六和」願景的提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直接針對的就是當代社會在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方面取得了空前成就的情況下,極大地改變了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強 烈地衝擊著傳統信仰、倫理觀念、生活方式、行為習慣的現狀。人類在享受著前所未有的豐富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空虛、道德淪喪,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充斥著不平 等,貧富分化懸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失衡,更有恐怖主義、戰爭威脅,整個世界處於一種動盪不寧 ,人心不安的狀態。需要有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法。《倡議書》認為,當此之時「人類健全宗教信仰、提升精神品格就顯得迫切而重要」。 而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己任的佛教,有義務承擔淨化人心、化世導俗的社會責任。首屆佛教論壇提出的「新六和」願景,為最終解決目前社會面臨的問題提 供了一個很好的選擇。當前,各國佛教界都十分重視以佛教理念改善現實人生,積極致力於文化教育、慈善救濟、環境保護、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等事業;世界性佛 教組織也紛紛湧現,各國佛教界開始開展跨國界、跨語系的團結合作,「世界佛教」的理念正在形成。

在「世界佛教」的形成過程中,中國佛教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知道,佛教雖然是從印度產生的,但它在印度本土很早就消亡了。其北傳、南傳、藏傳的幾大分 支在我們中國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今天,中國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世界佛教的中心或發源地。此次論壇由兩岸三地八大高僧共同倡議,就代表了三大佛教傳系的共同 聲音,是當代佛教向世人發出的強烈呼籲。

首屆佛教論壇的召開,標誌著「世界佛教」已然成形,並已自發地成為了世界發展責任的擔當者。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的作用是可以大書特書的,它對此次論壇 積極促成,從多方面給予支持。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於論壇召開前夕,在杭州接見了與會的部分高僧大德。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長 劉延東及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等政府領導也到會並在論壇開幕式上致詞,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全面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充分尊重和保護公民宗 教信仰自由權利,一如既往支持中國佛教與世界佛教謀求共同發展的實際行動。

不僅在論壇召開期間如此,論壇召開後也一樣。如今,「和諧」已經成了我國建設的核心理念。對外,中國以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本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積 極參與國際事務,解決或處理各種爭端或衝突,盡一國之力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工作上盡力而為。如參與國際維和行動,派員參加國際維和部隊,促成並參與朝核六國 多輪會談,參與解決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的解決,協調伊朗與其他國家的衝突,等等。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對內,我國的各級各類政府,各個領域,都以「和諧」作為其工作目標,全力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 設的決定》中,就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式列為中國共產黨全面提高執政能力的五項能力之一。並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 大問題的決定》,從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六個方面,概括出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明確了構建和 諧社會的目標和任務。具體來講,民主法治就是指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公平正義,就是社 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 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援,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 好。

「和諧」成了我國政府執政和施政的最高理念,也正是在這個理念的指導下,促成了首次「世界佛教論壇」在我國的舉行,體現了我國政府積極宣導「和諧世界」的實際行動。表明了我國政府充分認識到了宗教(包括佛教)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的積極作用。

論壇過後,為了確保《普陀山宣言》中所提出的內容得到貫徹落實,中國佛教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政府除了積極向世界各地推廣本次論壇取得的成 果,擴大佛教平等慈悲、和平相處的理念影響的範圍外,在國內也舉行了一系列運用宗教貫徹落實和諧理念的行動。今年四月,我國政府又組織在陝西西安和香港舉 辦了以「和諧世界,以道相通」為主題的「國際道德經論壇」,再續宗教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篇章。我國舉辦的這兩次國際性宗教會議,都以「和諧世界」為題,表 明「和諧」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我們奮鬥的共同目標。而這一切,與去年舉辦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又不無關係。

此次香港佛教弘展大會,也可看作是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繼續。今天我們共聚在這裡,研討弘化,共商下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相關事宜,續寫佛教「從心開 始」建設和諧社會的新篇章,這對深化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成果,探尋佛教「從心開始」建設和諧世界的道路,必將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我們兩岸四地的佛教, 同宗同源,法乳一脈,祇要加強溝通交流,共同促進,相信在弘揚佛法,共建和諧世界的過程中,我們將大有作為。

 
 
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 釋明生

各位長老,各位大德,各位善知識:

在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之際,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高僧大德聚會香江,參加「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共商兩岸暨港澳佛教密切合作與交流大計,因緣殊 勝,歡喜讚歎。在此,我謹就兩岸四地佛教界如何精誠團結,共同推動中國佛教的發展議題來談一點體會,希望得到各位長老、各位大德的指教。

一,和合共生之基礎

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同根同祖,同宗同源,一脈相承;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為兩岸佛教的友好交流奠定了深厚的基礎。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同文同種,血脈相 連;我們都是佛陀的弟子,同根同源,法乳一脈。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兩岸暨港澳佛教界就懷著深厚的親緣、法緣、血緣情意,開展了相互間密切的法務交流 和文化活動,充分展現了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的骨肉親情。今天,兩岸暨港澳佛教界在此共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大典,充分說明了這種法乳一脈的深厚基礎。

二、交流合作之宗旨

佛法雖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法法平等,無有高下,其關鍵在於因機施教、對機說法;佛教的傳播雖有三大語系,但佛教的流布早已超越種族、國家、語言、文化,成 為當今普世倫理可資借鑒之源頭活水。我們兩岸四地的弘法,雖是地區差異,人群有別,但我們面對的眾生的煩惱卻是一樣的,所要思索的社會問題也是相同的。當 今世界,人欲橫流,心浮氣躁,眾生為貪欲所牽,不斷引發種種矛盾與衝突,有人與人的摩擦、人與自然的矛盾、人與自心的衝突。所謂「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 中即病中」。面對眾生的苦惱境界,我們佛教能夠為這個社會做點甚麼呢?我想,我們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的共同心願,就是用佛教的慈悲、智慧、和合的理念和依正 不二的思想,觀照當今世界的和平事業,觀照眾生與自然的相互增上關係,為轉變眾生貪欲所感的業力,使世界成為祥和的精神家園而發大願力,行大善事,做大功 德。

三、交流途徑和管道

近年來,兩岸四地佛教大德長老和廣大信徒,隨順殊勝的法緣、親緣和血緣開展的一系列交流與合作應該說已是春華秋實,碩果累累。我們如何在過去成功交流合作 的基礎上,共同探索更多、更有效的途徑和管道,進一步加強我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可能是今後的日子裡,我們共同關注與思索的一個焦點。比如去年首屆「世界 佛教論壇」的成功舉辦,就為我們的合作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模式與開拓了廣闊的空間。

首先我們從文化入手來促進佛法的人間化。高揚「人間佛教」的旗幟,使佛教服務社會,奉獻人群,真正起到化世導俗、淨化人心的作用。文化是建立佛法與世間的 一座溝通的橋樑,文化是維繫正法普及的紐帶,要讓更多的人來感受佛法的滋潤,我們就要在文化上有所建樹與創意。如用佛教傳統建築、繪畫、雕塑、音樂的巡迴 展覽來加強兩岸四地的文化認同感,激發民族自豪感。這幾年佛教音樂在兩岸四地以及華人世界的巡演,對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增加民族自信心就有巨大的作 用。

其次,從教育合作來提高僧團素質。建立一支道心堅固、攝受力強的僧眾隊伍,是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根本。兩岸四地佛教的發展因種種因緣而呈現出多元化的趨 勢,如何取長補短,培養一批荷擔如來家業的僧才是兩岸四地佛教界共同關注的關乎佛教前途命運的大事。清淨苦修、嚴持淨戒的大陸佛教一直以來受到各地佛教徒 的讚歎;而台灣、香港及澳門的僧團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如何進行佛教人才培養的合作計劃,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話題。學院叢林化,學修一體化如何體現。兩岸 四地間僧眾的互相參學與共修就提供更多的合作空間。如近幾年來香港僧伽學院與大陸佛教界合作培養僧才就是一種可喜的嘗試。

第三,以慈善事業來展現佛法的慈悲本懷。當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設人間佛教,回饋社會,服務人群,報恩眾生。那麼兩岸四地以慈善來推動中國佛教整體事業的健 康發展將是一個有益的選擇,也是在當前現實生活中促進佛教與社會的良性互動的一個積極嘗試。近年來兩岸四地佛教團體間所開展的慈善事業已成為中國慈善事業 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三年,在廈門南普陀寺舉行「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功德圓滿。二○○五年元旦,兩 岸暨港澳佛教界共同為印度洋遭受海嘯災害的國家和地區捐獻善款,舉世矚目。在大陸一些地方遭到特大水災的時候,台灣、香港和澳門佛教界許多大德紛紛伸出援 助之手,通過各種管道捐助救災。這些活動,把佛陀的慈悲之光遍佈人間,把佛教弘法利生、慈悲濟世的事業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我祈願,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的佛弟子,為共同推動中國佛教事業的健康發展獻大智慧,放大光明,做大貢獻。

最後,衷心祝福兩岸暨港澳地區人民在佛光普照下如意吉祥,幸福安康。祝福各位長老、各位大德身體健康,六時吉祥。

謝謝各位!

 
 
共建和諧世界 發揚佛陀精神
僧伽資格與寺院職能

◎蘇州戒幢研究所所長 釋濟群

佛法住世,靠的是住持三寶,其中以佛菩薩造像為佛寶,三藏十二部典籍為法寶,剃髮染衣的出家人為僧寶。但佛像高高在上,經典深奧難解,所以社會上很多人對 佛教的印象,往往是來自現實中的出家人。出家人莊嚴脫俗、品行高尚,他們就會對佛教生起嚮往之心,並進一步發展為信仰;出家人熱衷名利、素質低下,他就會 對佛教感到不屑,甚至因此誹謗三寶,造口業。
所以說,道風建設既關係到僧眾的個人學修,也關係到佛教呈現於世間的外在形象,是佛法住世的命脈所在。有良好的道風,佛教才能健康發展,才能進一步造福民眾,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力量。

一、僧伽資格與教育問題

佛教僧團是由個體的出家人組成,有健康的個體,才能組成清淨的僧團。因此,道風建設首先應該從僧伽的個人修學抓起。
僧眾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發心出家的居士是否具備相應的素質,二是出家後能否得到相應的教育,這就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出家條件審查

戒律對於出家人受戒是有條件要求的,那就是沒有十三難、十六遮。比如年齡非是太老或太小,生活能夠自理;具丈夫身,有堅強意志,能吃苦耐勞;沒有犯過邊重 (四重戒);出家動機純正;非是賊心入道;志性堅定,信仰明確;生理健全,不是黃門、二根之類;沒有犯過殺父、殺母的重大罪行;沒有債務在身,具有自由身 份;不是逃犯;身體健康,不是患有重病;四肢齊全,五官端正,非是諸根不全者等。因此,律中規定受戒時需要由教授師、羯磨師對戒子進行反復審查,以便確認 其條件是否具足。可惜,現在這一做法多半流於形式。如果在傳戒時未能嚴格把關,僧團就會魚龍混雜,如此,僧伽素質下降也就在所難免了。

我在研究律藏時還發現,受戒的這些要求,也是出家必須具備的條件。若有相關的難遮,非但不能得受具戒,甚至沒有資格出家。事實上,不經考察、審核就接受這些人出家,即使今後不允許他們受戒,也為時晚矣。

如果把出家資格審查比做初選的話,受戒資格審查就是復選,經過兩次把關,就能使教界目前的很多問題從源頭得到解決。所以,佛教界應該將這些難遮形成明文規 定,讓所有出家人和發心出家者都知道,出家必須具備的各項條件,並以此作為剃度、受戒的標準,杜絕不法之徒或條件不具的在家眾進入僧團。如此,才能有效保 障僧伽的基本素質。

2、如法的受戒制度

受戒是出家人取得僧伽資格的必要手續。受沙彌十戒,才能獲得法同沙彌的資格,否則祇能稱為形同沙彌,並不具備沙彌應有的內涵。受具足戒,才能獲得比丘、比丘尼的資格,也就是僧團的正式成員。因為沙彌祇是僧團小眾,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傳戒是專業性很強的事,必須由精通律典、戒行清淨、具足相關條件的和尚、阿闍黎和尊證師共同配合,才能如法傳戒,令戒子獲得戒體,這是取得僧人資格的關鍵 所在。如果受戒不如法,或祇是流於形式,受如不受,僧人就不可能成為合格的僧人。這樣的傳戒跟賣假文憑有甚麼差別呢?唯有受戒羯磨如法,戒子緣十方三寶、 法界情與無情的無邊境界發上等菩提心,真切乞求戒體,並以殷重心宣誓,才能得到戒體。

戒體是防非止惡的力量,有了戒體,才能依戒生活,並由此養成僧格。可以說,戒體就是僧人之所以成為僧寶的原因。所以,僧團必須對傳戒引起高度重視,最好由專門的律宗道場成辦,以此保障傳戒的如律如法,使戒子都能獲得清淨戒體,在內心播下解脫和菩提的種子。

3、重視僧格養成的教育

受戒之後,如何從一個世俗人轉變成合格的僧伽?那就是通過持戒的修行。

佛制比丘「五年學戒,不離依止」,所以,出家受戒後首先需要學戒。所謂學戒,就是學習作為一個僧人的行為規範,包括個人行為準則、生活方式、待人處事、管 理僧團等,這不僅是熟悉戒律條文,而是要重新建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擺脫過去的不良習慣。這段時間需要五年,並且必須在和尚或依止師的監督、指導下生 活,這樣才能逐步養成僧格,從而完成生命內在的改造。

一個人從社會走入僧團,總會帶著許多世俗習氣。出家修行,就是不斷以戒定慧改造世俗習氣的過程。事實上,佛法所說的末法時代,主要就是根據出家僧伽身上是 否還有正法來判斷。如果比丘身上根本沒有正法,或祇有邪法、世俗法,那就是末法時代。相反,比丘能夠如法生活,依法管理僧團,那就代表著正法的存在。所以 戒律說:有五個比丘持律在世,能令正法久住。
因此,一個出家人倘若沒有經過僧格養成的教育,沒有通過戒定慧的改造,雖然剃髮染衣,現出家相,充其量也祇是禿頭俗漢而已。

二、寺院住持及責任

領導者的素質,是決定團體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公司,無不如此。尤其在人治的社會中,領導者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雖然原始僧團是徹 底的民主制,但佛教傳入中國社會後,受到封建制度的影響,多少也帶上人治的特徵。從這一點來說,寺院住持的自身素質,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個寺院的發展, 進而也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整個教界的發展。這就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把關。

1、住持的條件

作為寺院的住持,應該具有甚麼樣資格和素質呢?

首先是受戒年限,至少要有十臘的資格,嚴格地說,應該在二十臘以上。按照戒律,受戒五年之內,尚需依止在師長身邊,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十臘以上,才能擔 當戒和尚,為人剃度傳戒。二十臘以上,才是僧團上座,堪為僧團大眾所依止。作為寺院住持,除負責日常事務外,還要攝受大眾,缺乏相應的德行,是沒有能力擔 當這一職能的。其次,作為寺院的住持,應該對戒律有基本的瞭解,這樣才能根據戒律精神管理寺院並處理各種問題,而不是根據個人好惡或採用世俗手段。第三, 禪宗叢林的住持還有領眾修行的責任,這就需要在聞思上具足正見,並在禪修上多少有些正確體驗。第四,住持應該具備菩提心,對住持正法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 任感。

住持的選擇,應根據以上標準,從本寺僧團選舉中產生,或在全國範圍內提名,推選高僧大德擔任,由該僧團投票通過。在這些問題上,佛協和宗教局應該擔任監督的角色,而不是越俎代庖。因為僧團管理必須以戒律為依據,不能完全由社會的相關程式取代。

2、僧團的管理

一座寺院,也是一個僧團所在地。僧,具有清淨、和合義。清淨和合的僧團是依六和建立起來的。六和內容是:一、戒和同修,指出家人受共同的戒,宣誓遵守共同 的生活準則,體現了法律上的平等。二、見和同解,僧團必須依戒處理各種問題,不自以為是,不另立行為準則,更不搞獨裁政權,這是思想上的統一。三、利和同 均,在同一界內的比丘,共同享有物質利益,不搞特權主義,這是經濟上的均衡。六和中,後面的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是指僧團中的各種如法活動,每 個僧人要堅決地擁護、隨喜,對於不如法的制度或管理,則要反對或遠離。六和是僧團管理的指導思想。唯有依六和建立的僧團,或者說依六和管理的寺院,才能稱 為合格的僧團、合格的寺院。

3、寺院的職能

首先,寺院具有教育的職能,是僧伽接受教育的學校。出家人從五湖四海和社會各個行業走到這裡,是為了學習解脫煩惱的智慧,實踐出離輪回的目標,造就佛菩薩 那樣的悲智品質。作為寺院,有責任為僧伽提供完整的修學引導。所以,每個寺院應有各自尊崇的宗派,或擅長的修學法門,這樣才能更好地承擔這一職責。否則真 是沒有資格「掛牌」,正如律中所說:眾中無知法者,百千人不得共住。

其次,寺院具有教化社會的功能。出家人不僅要重視個人解脫,同時還要發心幫助一切眾生解除煩惱,獲得涅槃之樂。作為出家人,尤其是寺院住持,應該視「弘法 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積極致力於弘法事業的開展。有了這樣的發心,還要創造各種弘法條件,研究面向社會弘法的方便,重視弘法人才的培養,這樣才能更好地 發揚佛法淨化社會人心的功能,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第三,寺院具有慈善的功能。佛法的核心是解脫,但大乘佛法的不共處卻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心。依菩提心修行,才能成就佛菩薩那樣的 悲智兩大品質。中國是盛行大乘佛教的國家,但在漢傳佛教地區,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卻始終沒能得到很好的傳播,反而給人以消極、避世的印象。今後,應該大力 推廣菩提心教法,積極開展慈善活動,在利他中成就道業,在利他中造福社會,造福民眾。

三、結說

總之,道風建設還得從「廟像廟,僧像僧」抓起。佛教界應該有一套嚴格的制度,對於每個出家人,從出家的條件審查,到受戒獲得僧伽資格,之後還須在三五年內 接受僧格養成的教育,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僧像僧」。出家人具足僧格,是清淨、和合僧團建設的基礎,這不僅有利於自身解脫,同時也是教化社會不可缺少的 條件。如果每座寺院都是由合格的僧伽組成,自然就能「廟像廟」。有了清淨的僧伽、如法的寺廟,佛教才有可能發揮淨化社會的功能。如果自身都是一潭濁水,何 以清洗他人呢?

二○○七年秋寫於五老峰阿蘭若處

 
 
同願同行成長 互助互惠共生
◎佛教青年協會副理事長 釋修懿

欣逢香港回歸十週年,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在最後壓軸活動更結合兩岸四地佛教界代表,齊聚一堂為新世紀佛教的弘化工作,集思廣益提供智慧建言與行動方案;其目的,在「共建和諧世界」與發揚佛陀的慈悲精神!

今日,承蒙主辦單位厚愛,讓末學在此代表台灣做報告,因臨時授命,僅提出就弘化工作未來合作的「精神」與「態度」的拙見,就教於諸山長老、法師與各位先進。

我們都清楚,人類一切行為都源自於「希望」!因此,農夫希望五榖豐收,各行各業人人希望獲得功成名就;為人父母者更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讓生命得以 精彩延續。所以,在現實的生活中,任何偉大事業的達成,皆起於對未來有遠大的理想,進而以堅定的信念,並運用才能與智慧著力實踐才能達成的目標!

今日,聆聽諸位長老法師與先進前輩,對未來弘化工作的合作方法與因應策略,乃至於理想願景等等;皆提出許多具體的智慧建言,末學受益良多。此刻,僅以未來弘化工作應具備的合作「精神」與「態度」,提出心得報告。

一、合作的精神:「同願同行」成長

兩岸四地的佛教,雖屬同根同源法乳一脈,但卻因時代背景與各種因緣際會,今日兩岸四地的佛教,在弘化的工作上已呈現多元向度經營。無論社會教化工作之推 展,與社會風氣之淨化,或是僧伽素質內涵之提昇,乃至於社會慈善、教育、文化、生命關懷等等,皆是多彩多姿、全心全意的推動。

就未來兩岸四地佛教弘化工作的發展上,大家若以「同願同行」的精神,彼此在互動中吸收優點長處,在交流中分擔與分享彼此的成長經驗,相互融和,彼此支援,才可促使交流的友誼更和諧!

二、合作的態度:「互助互惠」共生

在新時代與新潮流的衝擊下,不難發現人類生存有兩個目標:

第一目標: 期盼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第二目標: 享受自己所獲得的成果

因此,無論在任何環境下,人人皆期盼能獲得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故此,未來在弘化工作的發展上,勢必會依據各區域中心的資源條件與特質需求,向外不斷吸收 經驗長處,以提昇各區域的弘化內涵。有鑒於此,近期兩岸四地佛教界,觀摩學習、交流參訪、座談研習等聯誼活動,可說不勝枚舉;每個活動皆讓各區域佛教團 體,將弘法工作的內涵潛力,藉由交流轉化拓展出來。

在此,末學深深感悟,未來兩岸四地佛教界頻繁的觀摩交流活動,必會為各地的佛教弘法工作帶來更多元、更豐盈的新局面。所以,未來各項觀摩交流或研習座談等 聯誼活動,大家應秉持「互助互惠」的胸懷交流,才能重新為佛教注入更多元的弘法內涵。今日現今的社會價值多元紛呈,到處可見:

粗俗之人——凡事依「直覺」接受引導

愚昧之人——凡事依「需要」接受引導

凡夫俗子——凡事依「經驗」接受引導

聰明智者——凡事依「理智」接受引導

因此,末學建議兩岸應同心合力促成,一個提供「佛教弘展」的觀摩平台。

一、 目的:

1、提供觀摩學習的平台。

2、提昇佛教弘化的內涵。

3、倡導佛教薪火相傳的重要性。

二、方法

1、成立「佛教公共關係」網站

讓各地佛教弘化工作,彼此聯誼交流與分享經驗。

2、成立「佛教公共關係」獎項表揚大會

每年定期表揚各項弘法成果績優團體,讓獎項的鼓勵,提昇弘化水平。

3、成立「佛教公共關係」博覽會

提供佛教的弘化工作,彼此交流觀摩的平台。

以上,末學提出兩個不成熟的拙見,就教各位先進前輩,最後,衷心獻上敬意,感謝 覺公長老的慈悲,帶領大家集思廣益,共同探討「佛法弘展」的願景。在此期盼兩天的研討,諸位先進前輩提出的智慧建言、方法策略,皆能如願落實行動,讓大家同沾法喜!

敬祝 大會圓滿成功

 
 
在兩岸四地佛教弘展大會上的致詞
◎無錫市委副書記兼市委統戰部部長 周解清

尊敬的覺光長老、尊敬的國家宗教局齊曉飛副局長,尊敬的各位大德,諸山長老,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今天,有幸應邀來到美麗的香港,參加「兩岸四地佛教弘展大會」,這是一次難能可貴的學習與交流的良機,特別是有機會聆聽各位領導和高僧大德的指教,我感到 非常高興和榮幸。首先,請允許我向參加這次會議的全體代表表示誠摯的敬意,向香港佛教聯合會和覺光長老表示深深的謝意,同時也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無錫和靈 山發展的各位領導及大德,表示衷心感謝!

今天上午,齊曉飛副會長鄭重宣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二○○八年十一月在江蘇無錫開幕,在香港閉幕。聽到這個消息,我們感到無比激動、無比振奮。在 此,我要代表無錫市委、無錫市人民政府和全市四百五十萬人民,衷心感謝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佛教協會對無錫和靈山的厚愛與信任!

早在二○○四年,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中國佛教協會在籌備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期間,無錫市就積極申辦。經過海南三亞、江蘇無錫、浙江舟山、陝西西安四個城 市的申辦活動,最後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浙江舟山舉辦,我們表示非常支持 ,並對首屆世界佛教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由衷地讚歎和歡喜。同時,無錫在靈山三期工程建設中,始終按照世界佛教論壇會址功能的要求,來實施工程建設。

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江南名城,經濟發達、交通便捷、風光秀美,特別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無錫形成了崇文尚教的社會風尚,文化底蘊深厚,歷代名 人輩出,素以吳文化、近代民族工商業和現代鄉鎮企業的重要發源地聞名於世。改革開放以來,無錫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先後獲得了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環 保模範城、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十大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等稱號,是一座文化內涵豐富、個性特色鮮明的城市。靈山勝境作為無錫傳承和弘揚佛教 文化的重要場所,通過十年的辛勤耕耘,已日益顯現其規模和文化效應,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我相信,通過承辦「世界佛教論壇」,可以為世界佛教、中國佛 教乃至中華文化的復興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江蘇省委、省政府的直接指導和省宗教事務局的大力支持下,無錫市委、市政府對舉辦「世界佛教論壇」高度重視、積極支持,江蘇及無錫佛教界和靈山勝境管委 會進行了初步的籌劃,做了一些前期準備工作。現在,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已經確定在江蘇無錫開幕,在香港閉幕,對此,我們更加充滿信心。香港是國際大都市, 特別是覺光長老德高望重,還有兩岸四地高僧大德的大力護持,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一定會辦得更加精彩、更加成功、更加圓滿!在此,我向大會鄭重承諾,無錫市 委、市府一定會全力支持佛教界把有關的組織籌備工作扎扎實實做好,我們完全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把「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江蘇無錫期間的各項活動籌劃 好、組織好、舉辦好,確保明年「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江蘇無錫期間的各項活動圓滿、成功!有關準備工作的具體情況,請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無錫祥符禪 寺方丈無相大和尚和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靈山勝境管委會主任吳國平居士向大家彙報,請各位高僧大德、各位朋友賜教。

謝謝大家!

 
 
和諧世界 從心開始
——走向社會 走向全球

◎上海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李向平教授

尊敬的兩岸四地佛教界高僧大德、各位法師、各位朋友、各位嘉賓:

首先,衷心祝賀香港佛教界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吉祥大會、及兩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討大會的順利召開。

這是海內外佛教界的一大盛會,一次善舉,它以「共建和諧社會,發揚佛陀精神」 為中心思想,同時亦承續、延伸了第一屆世界佛教論壇的「和諧社會,從心開始」的基本宗旨,承先啟後,必將對兩岸四地、及全球華人的佛教事業的發展,起到深遠的影響和推動。

眾所周知,在當今世界三大宗教體系之中,以佛教為主體的文化對話與文化合作,因為以佛教直指人心的理事圓融之法,倡導心靈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化文明之衝突 為文明的和解,已經在相當普遍的世界意義層面,建構了一個全球化過程中的文明對話和和諧建構工程,創造了一種全人類無法抵禦、普遍認同、積極回應的文明對 話與宗教合作的最好方法——這就是——從心開始,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全球文明的對話與和諧。

所以,首屆佛教論壇的主題: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正是這樣一種具有時代要求、中國特色、亞洲特徵、國際影響的「全球文化意識」。它的運作和展示,就是為實現和表達這一「全球文化意識」的對話與合作。

深入體會世界佛教論壇的創辦和意義,我們不難看到,佛教論壇的對話形式,作為一種制度性的國際宗教多邊論壇,它的世界意義在於,以佛教文化和佛教文明體系 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主動交流,構成了各國、各民族、各地區以及各個文明體系之間的和平、友誼與合作,充分發揮了佛教信仰體系對外合作、對話、對內建構和諧社 會的「黃金紐帶」作用,從而整合並凝聚了中國大陸以及台、港、澳三地的佛教力量,進而在塑造當代中國和平發展的國際形象層面,展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國家 的文化特質和價值依託的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社會功能。

所以,兩岸四地的佛教聯合會議,也同時體現了佛教和諧的時代功能,奠定了這次會議的時代意義,構建和諧世界,發揚佛陀精神。

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契理契機,從寺廟走向社會,從精神、生命的關懷,呈現了對人、社會、世界的最大關懷,採取了一種生命和社會取向,把一個具體的、活 生生的人,作為一個不可消解的存在進行佛學反思,在當下世界裡體現佛教信仰應有的神聖性。它強調人心的淨化和覺悟,能夠把世界所有的公民,集中在一個正 義、和平、平等的文化秩序,或以「心」為象徵關係核心的「世界文化共同體」,共用天下人的精神和利益。

比較世界上各大宗教體系,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從「心」開始的佛教文化對話,基於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精神原則,主張心無強弱,超越三界而圓融平等。它致力於世界各國公民的心靈溝通,並保證自己的國家與國際間保持有效的文化聯繫。

因此,從「心」 開始的佛教文化對話,實際上也是對中國國際形象的一種再塑造。它可以將中國當代的政治、經濟影響,通過佛教精神心心相印的方法而令人信服、感同身受般地表 達出來,可以當代中國人的價值思維模式,如春雨潤物般浸潤到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的建設過程中,被全人類、被所有的中國人所接受、所理解、所認同。

在世界倫理構想之中,各國宗教領袖曾經就宗教與人性的關係,將人性視為宗教的基本標準,進而提出「沒有宗教和平,則沒有世界和平。」 然依據佛教以心為本的價值講求,我們可以能把這句話改為:沒有心靈的和平,就沒有宗教的和平;沒有宗教的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

從心開始、以心比心、心心相印的佛教精神,立足於世界和諧、社會和諧,就是這樣一種世界觀,一種社會倫理,一種學術傳統,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種文明意 識形態。它既不局限於一種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的宗教,亦非一種以崇拜為中心的(worship-centered)宗教。它在 人心轉化和佛心養育的過程中,人類的精神能動性,即轉成為淨化人心、本真佛心之間的和諧互動,是人間之道德律令對佛心聖境之感召與回應,促使人人同心,成 為天下文化、宗教生態的共同守護者。

所以,當今世界,不僅中國人的和諧社會建設需要從心開始,整個世界亦需要從心開始、構建和平。從心開始,才能使全人類通過心靈與社會的互動,建構一種「創 造性的和諧」,才能通過全球文化的碰撞而建立一種「創造性和平」,使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價值信仰體系、文明生活方式,能夠在圓融無礙、分享差異的過程 中,如同因緣聚合那樣、整合為一種人人皆能分享、處處皆能參與的「功德共同體」。

因此,中國佛教從「心」開始,講求的就是一種方法論,構建一種心心相印的和諧理性模式。它強調的「同其心而和合為尚」 的「價值關聯模式」,能夠為不同的國家、民族和宗教信徒,提供一個處理國家、社會、個人和群體之間的基本理路。它能夠從自心淨化到心心相印,從心心相印到 心系眾生、回報社會,建構起一個以佛教信仰為核心的倫理秩序。其中,佛教的人間性就是要在這個所謂凡俗的世界裡面體現其神聖性,把它的限制轉化成個人乃至 群體超升的增上緣。此當為人間佛教的核心追求,同時也是中國佛教建構其和諧理性模式的基礎。

所以,世界佛教論壇倡導的,和諧世界,從「心」 開始的佛教理念及其信仰方法,實際上也是對現代世界、當代中國人交往關係的一種新建構,實質上就是和諧世界、和諧社會的建構方法和基本路徑。

在此方面,世界佛教論壇應該說是一個十分有利的突破。它以論壇形式作為佛教與社會的一個仲介,作為佛教與其他社會系統之間的仲介,佛教與各種社會活動的制度仲介,大大強化了佛教與社會、國家之間的良性互動。

就佛教論壇的公共性而言,佛教論壇「公共性」的大致內涵是,以佛教論壇為平台,對世界開放、對社會開放,對全人類開放,面對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社會的公共 問題,基於公共理性立場,表達佛教價值理念,與其他任何宗教和其他社會組織一起,討論並解決全人類和中國人共同關心的社會問題。

如果說,佛教需要直接進入社會,並且已經進入社會,那麼,它的宗教實踐就需要一個所有公民社會都能夠認同的交往仲介。從「心」開始,緣自於行,經由世界佛 教論壇的組織形式,佛教的價值理念就已經直接進入了當代公民社會,最終彙聚在每一個人的精神覺悟。正是這樣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仲介,它以一種信仰群體、社 會團體、學術組織的形式,內融佛教精義,外契社會需求,實際上則就是在佛教與社會、全球社會、乃至其他宗教組織之間,構築了一種所有公民都能夠認同、接納 的價值仲介,社會公共參與,呈現世界和諧。

所以,世界佛教論壇的最大價值,就是把從心開始的修持、覺悟的佛教實踐關係,予以規範化、制度化和組織化,進而可以讓不同社會系統的價值理念,直接地互動 於佛教價值體系。這就涉及了佛教與社會認同的關係、觸及了人間佛教建設的關鍵領域,即宗教話語如何進入公共領域成為一個公共的話語群體的問題。

總而言之,世界佛教論壇可以構建出不同的層次,而在不同的層次有所側重。佛教理念是其內核,社會服務是它的公共特徵,救世救心是它的基本功能,而精神覺悟和心靈境界的提升則是其中心所在。

正是這樣一種佛陀精神,它強調人心的淨化和覺悟,能夠把世界公民、中國人民,彙聚在一個正義、和平、平等、智慧的價值秩序之中,以「心」作為人間覺悟的基 點,以及社會和諧、世界和諧的邏輯起點,努力建構一個天下人人共用的功德共同體、真正分享這個共同體的所有精神和全部利益。

由此,中國佛教從「心」開始,既建構了和諧世界與和諧社會,同時亦真正走向了人間——走向了當代公民社會、走向了全球社會,走進了每一個愛好和平、正義、平等、智慧的世界公民的心中。

 
 
將此身心奉眾生 是則名為報佛恩
—— 寫在緬甸僧人上街遊行集會抗議之際

◎世界宗教領袖聯盟理事會主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要求緬甸軍政府降低物價, 取消燃油價格大幅度上漲的措施,緬甸僧人走上街頭遊行集會,帶領民眾進行和平抗議行動,成為緬甸至一九八八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至今天(二零零七年 九月二十七日)已持續十天。據消息人士透露,緬甸軍政府派出了宗教部部長向各大寺廟長老施壓,同時於九月二十五日實行禁宵,在六十天內禁止五人以上集會, 派遣兩師陸軍部隊進駐仰光,六座大寺院被軍隊包圍,五百餘位僧人被圍困在仰光大金塔裡面。據相關媒體報導, 九月二十六日軍方開始採取鎮壓行動,向遊行人群施放催淚瓦斯,一百餘名僧人遭毆打逮捕,並向示威遊行僧侶開槍,已至少造成七名僧人死亡。事件引起了國際社 會的高度關注,也引起全球佛教同人的關切。

佛教講「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任何事情都有其產生的緣由。緬甸自一九六二年起,由軍政府執掌政權,實行獨裁專制,剝奪民主自由,又由於治國不力,近年來 民生艱難,民眾喪失經濟能力,大多數民眾連最基本的水電都沒有,很多家庭祇能一天吃一餐,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在垃圾堆裡尋找食物充饑,場景令人觸目驚心。 據國際智囊機構「透明國際」於九月廿六日公佈二○○七年度全球一百八十個國家的清廉指數,緬甸軍政府是全球兩個最貪腐政府之一。緬甸是全球二十個窮國家之 一,長年缺乏糧食。不依國土,則佛事難立。僧人出家並未出離國土和離開社會獨存,他們不僅是一位出家修道的宗教師,更是國家公民的一份子。目睹腐敗獨裁的 軍政府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緬甸百姓,廣大僧人發揚慈悲度世,拯濟有情的佛陀精神,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抱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偉大的宗教情 操,大慈大悲大雄力,赤足無畏,走上街頭,為民請命,以和平方式提出合理的要求並尋求與政府的理性對話。此舉得到全球愛好和平、關注民生之士的普遍讚譽, 也得到世界多國領袖和民間團體的聲援。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抗議示威者通過和平的手段表達呼聲的做法表示讚揚,呼籲緬甸軍政府對示威者採取克制態度,並敦 促軍政府不要鎮壓示威活動,對緬甸局勢表示密切關注。

佛教在緬甸流傳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為復興世界南傳上座部佛教,緬甸佛教界曾經是三大主力之一。十一世紀,緬甸阿諾羅多王在政時,舉國上下奉行正法, 出現歷史上興盛一時的蒲甘王朝佛教。佛教成為緬甸民族文化的核心與根基,對緬甸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產生著重要影響。有一本書寫道:「生活對許多緬甸人而 言,是相當艱苦的。然而,緬甸人民還是有一種非常寶貴的和平、寧靜美質,而這應該歸功於他們的宗教。」書中所說的宗教指的主要就是佛教,因為在緬甸百分之 八十五以上的人都虔誠信仰佛教。僧人在緬甸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和廣泛深遠的影響。在緬甸歷史上,廣大佛教徒及佛教僧侶曾經積極參與反抗迫害佛教徒,參 加抵抗英國殖民統治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獨立運動,許多傑出的僧人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成為緬甸人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今天,緬甸軍政府命令軍警槍殺無 辜僧人,引致多位僧人死傷,在佛教教義中就是「出佛身血」,必將墮入無間地獄。

此次緬甸僧人遊行示威,一定會帶來世人對佛教和僧人的種種不同觀感,或貶或褒或不置評,其實都不是很重要。我們覺得佛教立足社會,始終是為人而存在的,人 是社會中的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主張緣起法則,揭示善惡因果,倡導慈悲智慧,向往民主自由,追求和平正義,實證自力解脫是千百年不變的宗旨和 終極依歸。佛教不僅是精神上的信仰,同時更是生活的一部份,信仰是離不開現實環境的。對虔誠奉佛的緬甸百姓而言是如此,對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托? 求生存的緬甸僧人而言更是如此,他們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同體共生,百姓的生命就是僧伽的生命,國家的命運就是佛教的命運。有國際策略研究專員表示,僧 侶在緬甸的地位崇高,因為他們象徵了通往和平的途徑,是一條真實的道路、一種生活態度、一個理想,如今僧侶開始這個抗議活動,似乎也意味著緬甸社會中存在 很大的問題。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曾講到人有二十難,其中就有「觸事無心難」和「睹景不動難」。僧人不是離世一族,僧人不能活在真空,僧人不會漠視生 命,我們可以設身處境的思考,緬甸僧人為何會一衾袈裟,覆?行腳,不惜生命,示現街頭?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啊!

同為天下釋門兄弟,我們不忍看到佛陀哭泣,不忍看到血染袈裟!希望為法為人奮不忘軀的緬僧大德,以保存生命為第一考量,奉行中道,堅持非暴力,適可而止, 慎勿失控,高度警愓,以防被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求速成,靜觀時局,一切以待時節因緣。祈願佛陀慈光普照,緬軍政府首領反省自身,接納民 意;放下屠刀,回心向善;奉行正道,關注民生;以民為本,共存共榮;落實民主,締造和諧。讓我們都來深深思惟《法句經.千品》中佛陀說的一席話:「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天神乾闥婆,魔王並梵天,皆遭於敗北,不能勝彼人。

 
 
尋訪心靈家園
◎香海正覺蓮社 釋理方

台灣明乘長老投資新建的河 南省南海禪寺落成佛像開光大典於二○○七年十月十二日在南海禪寺舉行,應南海禪寺開山宗長明乘長老的邀請,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為首的香港佛教慶 賀團一行三十多人於二○○七年十月十一日到達河南為其祝賀,之後又順路到河南佛教名剎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龍門石窟等地參訪觀禮,前後歷時五天,凡慶 賀團所到之處,皆受到當地寺院住持的熱情禮遇。一路走來,大家都收穫良多,受益非淺,似乎找到了心靈的家園。

宏偉壯觀南海禪寺

南海禪寺位於河南汝南縣境內,是我們這次出行的主要目的地。十月十一日上午,我們一行乘坐南方航空公司的航班離開香港,向汝南出發。飛機在八千米以上的高 空中飛行了大約三個小時之後到達鄭州,南海禪寺明乘長老早已在機場恭候了。出了機場,天灰濛濛的,秋風夾雜著陣陣細雨,讓人感覺到絲絲的涼意。

當晚我們住在了駐馬店的一家賓館。晚餐是由當地政府邀請的,在豪華的宴會廳裡,當地政府各級官員一一到場,熱烈歡迎我們的到來。覺光長老被請到了主席位 上,身邊依次為參加法會的明乘長老、聖輝長老、淨良長老等嘉賓。來自全國其他各地的諸山長老大德法師們則分散就座,與我同桌的則是我們在北京中國佛學院學 習過的幾位同學。幾年沒見了,感覺還是那麼的親熱,現在他們大多都是地方寺院的主要領導,住持著一方的佛教命脈。

十二日上午,我們來自香港、澳門、台灣及國內各地的一百多位高僧大德分別乘座由一家汽車銷售公司提供的一○八輛全新的小轎車從賓館出發,由明乘長老帶領前 往南海禪寺參加開光大典。當地政府各個部門看上去對我們的到來相當重視,一路有警車開導,一路暢通無阻。放眼望去,一百多輛汽車披紅掛彩,行駛在河套平原 上,場面相當壯觀。汽車穿過了兩座城市,越過了幾個村莊之後,不久南海禪寺便顯在了我們的眼前。天仍灰濛濛的,伴著絲絲細雨。從車窗外望去,南海禪寺看上 去的確宏大,如同北京的故宮一樣雄偉壯觀。南海禪寺的山門是一座長達五十多米、高三十多米、五門六柱十一牌樓的建築,山門兩側則建有對稱的兩層飛簷樓閣, 向前望去,從山門到大雄寶殿足足有五百米之遙,中間建有二山門、天王殿、大理石牌坊、石虹橋等,一一建築皆設計精美,玲瓏剔透。盡頭處則是南海禪寺的主體 建築——大雄寶殿。遠遠看去,大雄寶殿三層飛簷,金壁輝煌,蔚然壯觀。大殿地基拔地二米多高,層層遞進,平面呈八十米正方型,分三層,鬥簷、吊角,層次分 明。大殿四周是二十八根石刻龍柱托起三層殿頂,殿柱下方的須彌座,全都是整塊的花崗岩石雕刻而成,台基上浮雕有五百羅漢,或坐或立或躺或臥,沒有雷同的表 情和姿勢,形象逼真,各具特色。大殿裡面,供奉著一千尊佛像,正面的一尊釋迦牟尼佛坐像,高達十二米,其他的佛像則大小不一,或塑或畫,分佈在大殿的四 周。大殿的內頂,則是由十八個形態各異的藻井構成,別具特色。

大殿兩側,依次為觀音殿、文殊殿、普賢殿、護法殿等四大配殿。尤其以觀音殿最為壯觀,內有千手觀音一尊,四面皆是色彩鮮豔的壁畫,其他的三座殿堂則各有千 秋,殿與殿之間空間較大,綠樹環繞。天王殿的兩側則是兩座高大雄偉五層樓閣式的鐘樓與鼓樓,大雄寶殿後面是七層樓閣的藏經閣,設計獨特,建築優美。從外表 看來,南海禪寺的確是中原第一大佛。

南海禪寺佛像開光法會在上午十時正式舉行。我們到達會場時,成千上萬的信眾早已在大殿前院中靜靜的等候,走道兩側則擠滿了前來觀禮的當地居民,寬大的庭院內此時已顯得有些擁擠,不遠處長長的人流尚在緩緩地向寺院湧來。幸好南海禪寺面積夠大,能容得下五湖四海的芸芸眾生。

當悠揚的梵音響起時,身披祖衣的一百零八位主法高僧在傘幡寶蓋的保護下徐徐進場,依次站在大殿的中央,覺光長老、明乘長老、聖輝長老、健釗長老先後拈香、 灑淨、說法、開光,祈求佛力加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眾生安樂,佛日增輝,法輪常轉。「佛面猶如淨滿月,亦如千日放光明,圓光普照於十方,喜 舍慈悲皆俱足」,當主法和尚覺光長老的梵音從口湧出時,全體一百零八位主法高僧在佛前同時舉著鏡子,拿著手巾,揮著毛筆,點著朱沙,為大殿內新建的千尊佛 像「點眼開光」,此時,坐在佛殿中間的釋迦牟尼佛似乎心領神會,頻頻向我們「微笑」示意,領納著我們為他所做的一切。大殿外,秋雨依然瀝瀝,普潤著上萬名 前來參加法會的信眾。

禪拳功夫少林寺

南海禪寺的開光法會結束之後,我們便乘車直奔嵩山少林寺。從汝南到嵩山,相距大約三百公里,所幸河南公路交通相當發達,一級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我們乘座的 旅遊巴士在一望無際的河套平原上飛馳,秋雨在窗外仍然瀝瀝地下著,天地間灰濛濛的一片,矮小的村莊若隱若現,路邊楊樹的黃葉在秋風中無序的飄蕩。車內的我 們起初各個神采奕奕,四處張望,但不多時候,就寂靜無聲,昏昏欲睡。

到達嵩山腳下時,已是黃昏,在導遊的建議下,我們住進了當地山腳下的一家賓館。進了大廳,才發現這座賓館豪華無比,前廳裝飾華麗,房間高大明亮,沒想到在深山腹地竟有如此高檔的設施,現代中國的發展真是太驚人了。

第二天,天已放晴,陽光萬里普照,我們一早便驅車直往少林寺。一路上,林林總總的武術學校一家緊著挨著一家,據說從登封縣到少林寺的不到十公里的路上,各 色的武術學校有上百家之多,學生則有幾萬人,其中不泛歐美諸國慕名遠道而來的洋人,亦有塞外邊疆之地的學童。這些學校全都掛著「少林」的招牌,但所教學內 容就各不相同了。

到達少林寺時,祇見少林寺方丈永信大師穿袍掛珠,早已在山門口恭候我們的到來。少林寺是全球特別有名的佛教寺院,也是中外遊客到達河南後最值得參觀的地方 之一。在圖片中,少林寺是那樣的莊嚴,在心目中,少林寺是那樣的神聖;當我們進入少林寺後,才發現少林寺的真實面目:雖然山門與普通的寺院沒有太大的差 異,庭院殿堂也沒有特別的出色之處,但它確實不同凡響,少林寺所傳菩提達摩的禪法至今一脈相承,少林寺僧眾所習的武功的確真材實料,而且在那裡最能表現少 林寺魅力的則是禪與拳二種功夫的合而為一,動與靜二種狀態的有機統一,且在他們身上演繹的完美至極。

據方丈永信大和尚的介紹,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西元495年),當初是孝文帝為安頓印度高僧求那跋陀而建的,因為建於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所以叫做 「少林寺」。但到北魏孝昌三年(西元527年)時,印度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且在少室山五乳峰下一天然石洞中面壁了九年,修練禪功,並演繹了健身拳法, 從此少林寺禪拳結合,獨行天下。到初唐時,又有少林寺的志堅、曇宗等十三名僧人在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保護唐王,立下了漢馬功勞,最後得到了李 唐統治者的讚譽和封賞,因此少林功夫便傳播天下,美名遠揚。現在,少林寺僧眾依然禪拳相濟,動靜一如,但給外界的影響則更多的是少林武術,畢竟世人所更注 重的是有相的外表與可見的花招。

在演練室裡,少林寺的僧眾們為我們一行表演了該寺所習的各種拳法,從童子功到九節鞭,對打、散打,長拳、短劍,十八般武藝,取其精華部分,一一搬上舞台, 有些動作驚險動魄,難度極高,而他們卻做的那麼輕鬆自如,遊刃有餘,真是佩服至極。在三十多分鐘的時間裡,覺光長老一直鼓掌叫好,贊口不絕,畢竟少林寺有 它的真諦,那是別的地方永遠也無法比擬的領域。

出了少林寺,我們一行又去觀禮少林寺塔林,那是在距少林寺不遠處的一個小山坡上,大大小小的墓塔埋藏著從古到今少林寺歷代的住持與高僧,總有上百座之多。 據說就是那片塔林,激發了無數後起子弟們練功的動力,最終使少林寺這一禪拳相濟的獨特佛教文化得以延續。置身於塔林,看著遠去的古聖先賢,內心有說不出的 感恩與淒涼。少林寺能有今天的繁榮,離開了他們的默默奉獻,恐怕是無法想像的。

釋源祖庭白馬寺

辭別少林寺,到永安寺吃過午餐,我們一行三十多人又浩浩蕩蕩地前往東土佛教第一古剎洛陽白馬寺參訪。白馬寺是中國佛教所建的第一座寺院。據說在西元(64 年),漢明帝劉莊夜夢金人,醒後感覺有些奇怪,訊問身邊的大臣,得知他所夢的是西天的大聖佛陀,他便遣使西域拜求佛法,於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西天取經 的故事。三年後,漢使同印度高僧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返回洛陽,漢明帝親自迎接。第二年,漢明帝在洛陽西雍門外建起了寺院,讓印度的二位高僧居住。寺成 後,為銘記白馬馱經的功德,所以取名白馬寺。從此,在東土大地、洛河之濱、天子腳下,便有了中國最早的佛寺。

我們到達白馬寺時,正當夕陽斜下,古老的寺院在金色的夕陽下顯得那樣莊重深沉。馱過佛經的那匹白馬依然「站立」在山門兩側,仰首挺胸,顯得神氣十足,似乎 在等待著我們的到來。此時,白馬寺方丈印樂大和尚早已穿袍搭衣,開啟正山門,集齊全寺僧眾,羅列香華,鳴鐘擊鼓,用最隆重的佛教禮儀在山門外歡迎覺光長老 一行。

進了寺內,在大殿禮佛畢,我們便沿著古聖先賢的腳印在寺院內尋找生命的出路。白馬寺是見證佛教在中國的一部活的歷史書,那裡有太多的寶藏,幾乎那裡的每一 根草木都蘊含著佛教無窮的典故。寺內殿堂樓閣,錯落有致,院中古柏蒼蒼,金桂飄香,松林花木,肅然幽靜;大雄殿內所供的三尊元代夾苧幹漆佛像,工藝精湛, 在經過了七百多年歷史的衝擊後,仍然色彩如新,栩栩如生;齊雲塔院內的齊雲佛塔,穿過雲霄,巍然矗立;毗盧閣重簷歇山,飛翼挑角,蔚為壯觀;清涼台上的譯 經館裡,天竺高僧迦什摩騰與竺法蘭二位大師手不釋卷,從漢至今,似乎仍在延續著未盡的佛教翻譯事業。

走完寺院一圈,已是日落時分,白馬寺方丈印樂大和尚又請我們在貴賓室中品茶休息,又介紹了寺院的遠景規劃,並展示一幅正在舉建中的印度佛殿與寺院的遠景整 體規劃圖。印樂方丈年僅四十出頭,畢業於中國佛學院,是中國佛教的後起之秀,看上去活力十足,如果按他的計劃進行,再過幾年,白馬寺將以古老而又全新的面 貌出現在世人面前。臨行前,應印樂方丈的邀請,覺光長老揮毫題詞,寫下了「東土古剎數白馬」七個大字,字字蒼勁有力,端莊秀麗。晚上,印樂大和尚在洛陽華 陽賓館設宴款待了我們一行。

開封大相國寺

告別白馬寺,我們又先後參觀了洛陽著名的佛教藝術館龍門石窟,黃河風情線,清明上河園,最後到達開封大相國寺。

大相國寺位於開封市鬧市中心,左右都是繁華的商業區,人流極多。我們到達大相國寺時,方丈心廣大和尚與全寺僧眾早已在山門外與全寺僧眾列隊迎接,並在山門 上懸掛著長長的橫幅,上書「熱列歡迎香港佛教界覺光長老一行蒞臨本寺」,這是我們這次出行唯一見到的不同尋常的一次禮遇。步入寺後,正是上午時分,各地的 遊客一團一團地在寺內走動。他們見我們的到來,皆紛紛讓道,側身仰視。能在不經意間見到八十八歲高齡的香港佛教領袖覺光長老,確實是他們的福氣。

聽大相國寺方丈心廣大和尚介紹,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國寺。到唐延和元年(712年)時,唐睿宗李旦為了紀念他由相王即 位當皇帝,遂欽賜建國寺更名為相國寺,並親筆書寫了「大相國寺」匾額。到宋代時,由於國家定都開封,相國寺在皇帝的保護下遂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佛教寺院, 當時全寺占地五百餘畝,轄六十多個禪院、律院,僧眾上千人。那時相國寺的住持由皇帝賜封。皇帝平日巡幸、祈禱、恭謝以至進士題名也多在相國寺舉行,所以相 國寺又稱皇家寺院。北宋滅亡以後,大相國寺就失去了昔日的輝煌。

眼前我們所見的大相國寺占地三十多畝,主要的殿堂建築大多都是清代的遺物,門口的「大相國寺」匾額則是由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山門、鐘鼓 樓、陪殿、僧院則是近幾年才重建的,但整體建築都遵清代風格,佈局嚴謹,殿宇崇麗,高大寬敞,巍峨壯觀。佛殿屋頂重簷歇山,層層斗拱相迭,上覆黃琉璃瓦, 皇氣十足。寺內最有特色的建築是庭院中間高高聳起的八角琉璃殿,四周遊廊附圍,頂蓋琉璃,翼懸風鈴。殿內供奉一尊高約七米的整株銀杏樹雕刻而成的四面千手 千眼觀世音菩薩巨像,全身貼金,異常莊嚴,堪為鎮寺之寶。

在大相國寺參觀了一大圈後,又到正午時分,心廣大和尚特別為我們一行席開三桌,在寺內素菜館招待,陪座的則是開封市宗教局局長與大相國寺的三位首座元老。 飯後,他又安排我們欣賞大相國寺僧人樂隊所編排的古典佛教音樂與武術表演。雖不是專業演員,但出場的僧眾們都很投入,很有藝術感。特別是吹奏長笛與短笛的 一位八十三歲的長者,精湛的口藝與充足的氣力讓我們歎為觀止。據說他十三歲就到大相國寺出家了,而後一直專心於佛教音樂,最終練出了驚人的絕活。

辭別心廣大和尚,出了大相國寺,我們的行程也就到此圓滿,我們便驅車直往鄭州國際機場,返回香港。

南海禪寺落成佛像開光法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佛慈廣大,恆震法音;

智光注照,普潤含生。

時維佛曆二五五一年,西元二零零七歲次丁亥年九月初二日吉時,恭逢盛世,幸際明時。經明乘大和尚十年苦心經營,仗佛力之加持,憑人力之輸將。南海禪寺終得 煥彩重光。可謂地方福祉,人天同慶。宏啟法筵,十方雲集,舉行古剎落成佛像開光大典。海內外善信四眾弟子人等蒞會隨喜,祈福迎祥。羅列香華,奉獻妙供,三 沐焚香,肅恭皈命,同叩諸佛聖像金蓮座下。惟願 佛運悲心而感格凡情,法灑甘露以長養群生。慈光注照,千戶豐裕;瑞氣盈湧,萬民樂業。四時無災,個個得享 安樂;八節有慶,人人同悟自在。祝願世界和平,祖國昌盛,風雨調順,四海安寧,地方安泰,正法久住。即今開點靈光一句,又如何道呢!

示現三身塵剎海,群倫普度正法城;

願舒蓮目悲心現,大放智光照群生。

開!

 
 

花街柳巷
◎秦孟瀟

花街柳巷

和尚逛「花街柳巷」「尋歡作樂」,是犯根本大戒!要逐出山門,任何寺院皆不得收留;在過去,還要受官署嚴懲。犯上這條根本大戒,是不是要打入十八層地獄 呢? 仙崖禪師住聖福寺時,寺廟中僧人很多,龍蛇混雜,良莠不齊。其中有個別小僧,出家不久,凡心未退,每到夜晚偷偷地溜到寺外,往花街柳巷尋歡作樂去了。這個 犯戒規的小僧名叫堪元,偷看禁書,惡性膨脹,慣做壞事,沉溺在花街柳巷享樂當中。這一醜聞終於傳到禪師的耳朵。在一個下雪的夜晚,堪元悄悄地攀出寺外後, 禪師命令弟子把堪元通常用來翻牆的石燈籠抬到旁邊。然後叫弟子們回寮房去休息。自己在原來石燈籠的位置上盤膝打坐。正在那時大雪紛飛,凝結在禪師的肩上、 頭上、和膝蓋上,堆積了厚厚的雪花。禪師的身體慢慢變冷,臉色也泛白。禪師的定力在支撐住自己,宛似一尊石像坐在雪地上,夜逐漸深了。堪元滿心歡喜地歸 寺,提腿踏在翻牆用的石燈籠時,覺得搖搖晃晃,猛力一跳。落地回頭一看,才發現原以為踏腳的石燈籠,竟是禪師的頭頂,嚇得魂飛魄散,跪在地上叩頭謝罪。及 後終於痛改前非,成為一個卓越人物。

禪師行乞

桃水禪師原住在禪林寺修行,有一天突然不知去向。他有個弟子平時跟隨左右,不見其師蹤跡,耿耿不安,到處尋訪。最後總算在東山附近發現了這位行乞的師傅。 他馬上上前說道:「請讓弟子在您身邊服侍您老人家!」 禪師雖然婉拒,但因禁不住弟子懇求,祇好讓他跟在身邊,吩咐道:「瞧你這副樣子不像乞丐,還是到小屋裡換件破爛的衣服,背個粗草蓆嘛。」師徒兩人沿路行乞 去了。 在途中,有一老丐倒斃在路邊,禪師見了就對弟子說:「趕快去農村向人家借把圓鍬來,把死者遺骸埋掉。」禪師手執圓鍬猛力挖泥,隨後把屍體埋葬在空穴裡,此 時,弟子感慨地說道:「這個乞丐好可憐啊!」 禪師聽了對弟子說:「你為甚麼會認為這個乞丐可憐?上自將軍王侯,下至乞丐,任何人來到世上都是赤裸裸的。因此死時也應身無長物赤裸而死。即使死者生前擁 有錦緞綢衣如山,結果在死後也祇帶走一套衣褲吧了。沒有察覺到此點的人,認為將軍、王侯和有錢人的死與一般人不同,這不是非常愚蠢的想法嗎?」 弟子在一旁靜心諦聽師傅的教誨,深深體會到:世間上最平等的,莫過於「死神」降臨!掃盡一切烏七八糟的東西。

茶杯墜地

在國內外佛教信徒,都知道近代虛雲禪師是位高僧。他開悟之後,就在終南山潛修,住在茅篷內。用三塊破磚頭當爐灶,一隻破爛鐵鍋,半袋米,少許鹽粒,幾根野 菜,每天正午時刻,在山溝邊掬半瓢水,放點米,飯煮熟了,盛在缽裡,撒些鹽,就這樣吃了,日日如此。 有一日,他坐完早香,在山坡上繞樹徑行,走了幾圈回到茅篷裡來,他又準備午飯了,坐在地上,在鍋裡放些米、水,蓋好,取火柴盒點火,祇有一根火柴,剛擦 著,一陣風吹來,火熄了,燒不成飯了。 就在這時,他端正身子,闔上眼參禪了。進入了入定狀態,周圍靜寂一片。等他「出定」。睜開眼,想起吃飯之事,掀開鍋蓋一看,米水混在一起,有一層霉苔了, 不能煮吃了。這一坐,由「入定」到「出定」,已過了十多天,在他看來,祇是瞬息之間而已。 說到他當年參禪開悟,也是瞬息之間。他在高曼寺打「禪七」﹙坐香七日),一個小沙彌替他茶盅沏茶,冷不妨將開水倒在他手上,茶杯墜地而碎,一聲響,打破疑 團,頓時開悟!他隨即說出一首偈語: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雲粹碎也,狂心當下息。 能止到狂心,便能開悟。

應無所住

近代高僧虛雲禪師在圓寂時,為弟子曾題「應無所住」四個字,以策修行辦道。而這四個字也正標明禪師一生的行誼。 他足跡行遍國內名山,真是「行萬里路」訪遍大善知識。印順法師曾寫道:「他的清苦淡泊,百年如一日。他總是一笠、一拂、一鏟、一背架、一衲,隨身進山如 此,退院也還如此,一切為了常住(指寺院),不圖自己;這是出家人的本色。」 把「應無所住」四個字用通俗語言來說,就是要達到灑脫自在,絕不留戀紅塵的境界。虛雲禪師一生修成無數寺廟,祇要寺廟一竣工,隨即離去,不貪名、不圖利, 就連最後居於江西雲居山真如寺,都是宿在牛棚,終其一生全無為個人享受而營造居堂:這就是「應無所住」最佳的生活寫照。 台灣有位樂觀法師在他《回憶錄》中寫道:「我看雲老可算是一個奇人:::他一生在各處修建寺廟道場,手邊經過的錢財,至少有一、二百萬,可是他始終是一個 『廣博身如來』,兩袖空空。」近百年來,知名禪師不少,但都不及虛雲禪師深入人心,何以故?一個是「應無所住」,一個是「應有所住」。一字之差,雲壤之 別,箇中境界,大有乾坤,不說自明。

「夙慧」小童

佛家人生觀是非常獨特的,它講究人們有「宿根」、「夙慧」一類的說法,這充分顯示人與人之間的出現貧富不均、智愚不等皆由自身造作而來,所謂「造善因、得 善果」的因從而形成了「三世輪迴」觀念。 在人類社會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聰慧異常,有些人愚笨透頂,這類差別現象用「遺傳學」、「環境學」:::等等,都無法解說得清楚的。尋根究柢,自然而然 會找到「宿根」、「夙慧」領域中去了,唯有這樣才能說得透徹。 道信禪師接受僧璨禪師衣缽後,開始往南去弘道。有一天在往黃梅的途中,遇見一個小孩子約七歲,說話很奇特。道信於是就問:「你姓甚麼?」 答道:「我是有姓,可是跟一般人不同。」 道信問:「那你姓甚麼呢?」 答道:「我姓佛。」(每個人都具有佛「性」的緣故) 道信問:「你是不是忘了自己的姓?」 答道:「姓(性)原本都是空的!」(世界原就是寂然存在,當然是空) 道信轉身對弟子說:「這小孩子以後出家,定成大器。」 七歲小孩能回答如此問題,非「宿根」、「夙慧」怎麼可能?

殺僧毀寺

辛亥革命,清帝遜位,各省逐僧毀寺,風動一時。那時滇省掌握新軍兵柄者是協統李根源,痛恨各方僧徒不守戒律,將親督兵赴諸山逐僧拆寺,各寺僧人逃避一空。 虛雲禪師所住持的寺院有僧百餘人,個個惶恐!有勸老禪師暫避者,虛老說:「你們想離開就離開,如屬業報,避也避不了,祇有以身殉佛方是上策。」 過數日,李根源果率兵入山,駐軍悉檀寺,搗毀大小寺廟、佛像。老禪師心急如焚,乃獨自下山,到軍門,持名刺見李根源。李根源怒形於色,厲聲吼嚷:「佛教何 用?有何益?」 虛老說道:「聖人設教,總以濟世利民,語其初機,則為善去惡。從古政教並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 而天下平。」 根源面色稍改,又問道:「要這泥塑木雕作麼?」 虛老回應道:「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於法不張,令人起敬畏之心!人心若無敬畏,無惡不作,無作不惡,禍亂以成:::」 此時,根源不覺喟然太息說:「我已殺僧毀寺,罪業深重,奈何?奈何?」 虛老說:「這是一時風氣,不是你一個人的過,祇要以後極力保護,那就功德莫大!」

貢高我慢

「人」與「神」是相通的,並非人人如此!這當中必須存在一種「道念」的感應力!如磁吸鐵一樣,失去磁性,無此功能。 有位名叫妙高禪師,他有個壞習氣,當他參禪時,不由自主地打起瞌睡來,昏沉沉。他自己感到十分苦惱!於是想了一個方法來克服,便決心到深山懸崖處打坐參 禪,祇要把腿一半懸在崖外,警策自己不可打瞌睡,否則必墮下崖谷,粉身碎骨,絕無生還。 某日,他獨自攀登一座高山懸崖上,形勢好險,他為了克服障礙,坐在懸崖處,剛坐下不久,兩眼合閉上,又睡著了,身體向前一傾,掉落下去,突然間似有人托 住,驚魂不定地忙問道:「是誰救我?」 耳際回聲說:「我是護法神!看你如此精進,不畏艱難,特來護持你!」 禪師聽到這番話,內心大喜!又問:「世上有誰像我這樣精進用功的?」一副貢高我慢的驕傲心態,表露無遺。 護法神回答說:「像你精進用功的人很多,但如你這樣傲慢的人卻很少,故我決定二十世不再來護持你。」禪師聽了大驚失色,後悔不已! 他仍然在懸崖處坐禪,不一會又睡著了,墮落下去!突然間又被托住。忙問:「是誰?」 護法神說:「由於你後悔了,故我仍護持你!」

上無片瓦

在禪門中有一段「公案」(故事),夾山善會禪師有一天去參訪華亭船子禪師,他們相見之下「鬥機鋒」,成為流傳千古的禪林佳話,對後來禪師們啟示很深、很 透。說起這個船子禪師來饒有興味,他率性疏野,遁世忘機,泛舟華亭,隨緣度日。 道悟禪師說他「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是一語雙關,他過慣了水上生涯,從來不著陸,上無片瓦遮頭,下無寸土立足。但是就他的精神境界而言,這位船子禪師的 「定力」一深厚,已經透脫「三關」(初關、重關、牢關),那就是說,「情」、「識」兩空,空亦不立。 凡是禪師們一接觸到「空」字,就沒完沒了「鬥」個你死我活!各有各的境界;你說東,他說西,從根本而言,他們都否定「語言一的作用,祇是借用語言的「背 後」來捕捉「真實義」,而不是語言本身的義諦所在。 所謂語言的「背後」,究竟何所指呢?這就是要靠境界了,境界相等,說出某一句話,對方就能領會其真實義,祇要一個動作表示,就作出了回答。 六祖在炊寮樁米,五祖用枴杖在石盤上敲了三下,六祖立即領會到其動作含義,要他三更時分去報到,彼此境地相通,沒有「悟境」的人,是做不到的。

 
 
企業珍寶
◎楊 釗

企業最珍貴的東西是甚麼?是「金錢」?「信譽」?「品牌」?「員工」?「企業文化」?還有比以上更珍貴的東西嗎?有!那就是「企業的核心價值」。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競賽是無國界的,要想在企業的江湖上擁有一小小安居之地,必須擁有一定的實力,否則無法永久地安居樂業,而實力的來源可以靠「金 錢」、「信譽」、「品牌」、「員工」以及「企業文化」,然而,現在較多人提的是「以人為本」。在電視上,我們也看到了一則很出色的廣告,其主題是「科技以 人為本」,也就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歸根究底是靠人,而科技的競爭也就是人才的競爭。那麼,人又是靠甚麼去競爭呢?靠「知識」?靠「聰明」?靠「人多」?靠 「力氣」?靠「素質」?歸根究底靠的是「核心價值」。所以,到目前為止,最高的比賽也就是最高水準的競爭,是「核心價值」的競爭。如果一個企業沒有「企業 文化」,這個企業不能長久,可以說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水準。如果一個企業要成為卓越的企業,務必尋找其賴以成功的因素,發掘可以令企業「歷久長青」的法門。 所以,在現代企業江湖裡,開始有人提出「不求百強,但求百年」,也就是企業是否成為世界或本地區內的一百強不是最重要,而能令企業生存一百年的因素才最重 要。因此,專家們都紛紛探討「企業百年,長生不老」之藥方。

環顧企業的歷史是有「百年企業」,並且活得健康、快樂的,那麼它們的「長生不老」的藥方是甚麼呢?

一、「顧客導向」──企業生存之道是顧客,因此真正的老闆是顧客,祇有能樹立「以顧客為先,以顧客為上」的企業,才能獲得顧客的支持和擁護、才能有生意可 做、才能生存下去。而顧客的範圍包括街上的顧客、企業內的員工以及投資者。所以,目前中國最大的電子商貿網「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其成功的經營哲學是 「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是「顧客導向」的精彩演繹案例。

二、「有責任心的員工」──企業要生存下去,除了街上的顧客買了產品要付錢,投資者買了股票要付鈔票,還有一樣實在的工作,就是員工拿了工資要辦事,如果員工拿了工資不辦事,這樣的企業,就好像顧客買了貨品不付錢,效果會如何?關門大吉!

三、「要成為行業中的第一、第二最有競爭力的企業」── 因為市場的遊戲規則告訴我們,祇有第一、二、三名才有獎牌,其餘沒有,也就是祇有第一、二、三名是羸家,其他是輸家,幾十個運動員,甚至幾百名,最終祇能 選三個。規則如是,要麼得到「一百分」而勝利,要麼是「零分」而空手回去,中間沒有安慰獎,也不能把金牌、銀牌平分給參賽的人,不是多少或者百分比的問 題,是全部或一無所有的問題。當你羸了,擁有一切,當你輸了,失去一切。競賽就是如此殘酷,這就是規矩。要成為行業中的第一、第二企業,必須學習三個圓圈 的經營理念:祇經營或開發能成為行業中第一、第二的企業,能為企業帶來理想的利潤,自己熱愛的行業;如果未能做到三個俱備,必須學習說:「不」,這就是 「專注」和「紀律」。

四、要俱備「專注」、「守紀律」和「默默耕耘」的作風──要把第一至第三點的要點做好,不能靠講,更重要是做。不是做一天、二天、三天,而是做三年、五 年、十年;祇有十年窗下,才能一舉成名。要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十年如一日地守紀律,十年如一日地默默耕耘;並且要「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地不斷練習。 終於有一天,在台上表演時,就能獲得全場的掌聲、全場的歡呼聲、喝采聲。「成功之道」就是如此!

以上四點,是「百年企業」的「核心價值」,祇要能確定「核心價值」,企業才有靈魂,有靈魂的企業才能活動自如、隨機應變、幹得精彩、幹得快樂。

 
 
居家是客 ● 感言
◎頓 賢 ● ◎頓 覺

居 家 是 客

「人生七十古來稀」長壽者也不過百十來歲,相對於太虛沙界而言,轉瞬即逝,自出生至往生,不過一匆匆過客而已。

自出生之日起,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是家人,然而,我們經常發生摩擦,爭吵、甚至傷害我最多的亦常是家人,佛經說:非報恩、報怨、討債、還債者無以成為六親眷屬。但我們不能此生再以相互傷害結業報,如此相報何時了。

將一起相處的每天當作是在家與之相伴的最後一天。每一個人,當擁有本者佔有的時候會甚麼事情都習以為常,一切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其中的任 何一個人奔往生世界而去,由此而形成無法彌補的缺憾。則我們在相處時一是會冷靜理智得多,而是會更加珍惜一起相處的短暫時光,進而禮敬對方。

放下執著,以主為客,嚴持自己,善待家人,家中發生摩擦爭吵,常常是因為「主人」這一觀念在作怪,我們都是這個家庭中的一員,相互之間隨便、隨意、一是認 為我是這家中的成員,是這個家庭中的主人,妻子就應該聽丈夫的,兒子就應該聽老子的。弟妹就應當聽說兄長的,亦成反之,二是常自以,在外處世與人相處這麼 辛苦,回到家中即是港灣,不必再約束自己,將自己的性子宣洩一下自己的情緒也是應該的,可以經常得到一個悖行且悖論的結果,應當最親近最禮敬的六親眷屬成 了經世怨業!父子反目、夫妻離異、手足相殘。

我們經常到朋友家做客的時候事事注意自己的形象,也比較注重對方的感受,所以到朋友家作客前首先要想到帶點甚麼東西給人家,揣度別人的心思,然後穿上一件 比較得體的衣服,使自己顯得比較賞心悅目一點,在別人家裡做客時,常常會舉止上做到盡量謙恭,語言上會盡量謙和,臨拜別朋友家門那一刻前,臉上都保持著燦 爛的笑容。

我們每天在家中對待自己的家人都能像在別人家中做客一樣,衣著整齊一點,舉止謙和一點,言語中相互禮讓,臉上向家人多展現笑容,我們怎麼會相互之間惡言相 加,結下今世之怨業?如果我們能把與親人相見相處的每一天當作是今世在一起的最末一天,明天便沒有了彌補的機會,我們就再也不會相互傷害,將今世之怨也帶 到來世再報。

感 言

阿彌陀佛!

感謝禮佛禪寺舉辦第二屆博羅禮佛文化節!

感謝日照大法師及寺內所有工作人員給我們這七天短期出家的機會,讓我們有緣接觸到佛學,瞭解佛學、學習佛學。

短短的七天,時間不長,但確實讓我們學到了很多佛教知識,也對佛學有了更多的瞭解,所以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能將所學到的、瞭解到的一些好的、有用的佛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最主要領悟到以下幾點:

一、 行善積德,服務大眾。廣結善緣,廣交善士,學會佈施。正所謂「不以善少兒部位,不以惡少而為之」。

二、 勤儉節約,利人利己。

三、 保持一顆清靜的心,學會在某些方面不執著,懂得放下,放開。

四、 懂得換位思考的道理,學會真正替他人著想。

綜上所述:來此文化節,受益匪淺,不虛此行。

 
 
放下 自在 隨緣 ● 感言
◎頓 禮 ● ◎頓 菩

放下 自在 隨緣

時逢五一,機緣巧合,能入住博羅禮佛禪寺受得沙彌十戒,承蒙日照大和尚慈悲。雖短短七日,猶如飛逝光電,體悟頗多,以下將從形、心、性、緣等四方面作簡要敘記,願與各位同修分享,敬請日照大和尚及各位法師訓示。

第一、修行。七日之間,皆按時居食,食素勞作,身形頓覺回到大學時段。因工作性質關係,長期行走於酒桌,忙於應酬,葷腥不覺,又少有素齋, 加之長時間端坐於電腦桌前伏案查閱資料,少有運動,身形完全走樣,相比大學畢業時之健碩身軀,相去甚遠。此次修行,不僅能從寺院戒律上嚴持清規,更能從佛 理上瞭解吃葷腥殺生造惡業的道理,因此,短期出家,嚴持戒律,堅持勞作,固定作息,使願有身形得到一定恢復,更能讓我在日後除舍戒之後儘量少造惡業,廣種 福田。

第二、修心。來禮佛禪寺之前,對於佛門禮法知識知之甚少,此次出家,不僅能夠同各位同修研習,更能從各位高僧大德講經中獲益。特別是有機緣從中國目前一流的專家中獲取佛禮常識,甚為欣慰。

北大教授樓宇烈在禮佛論壇中,從「淨、靜、敬」三字中分別闡述禮佛文化在佛教傳承的有力力量。「禪心即本心回歸」,讓人覺悟,諸形無常,諸法無我……

如何尋找一顆清靜的心。將是此後研修佛法的重要內容。

大德講座,系統闡述了中國傳統儒學中的禮法與佛門禮法之聯繫與區別,不僅是對傳統禮法再次梳理,也是對兩者關係之重新闡釋。

禮佛禪寺內人人向善,其樂融融,讓牆外之人豔羨。與寺院外之世俗生活相比,這裡每個人都有一張微笑的臉,相互幫助,共同進步,少了世俗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多的是陽光般的心境,讓人舒坦,如沐春風,長時間在此生活,善心普照,身心俱佳。

第三、修性。「放下、自在、隨緣」,算是此次修行中的最大之體悟。來禮佛禪寺之前,「浮躁」一字經常提起,這也是一些師長對我的中肯評價, 如何消除「浮躁」擁有一顆平常心,是在此以後生活中重要內容,這一次,總算得此法門,第一晚走進課堂,無聊之餘,在牆上一幅觀音畫像之上看到兩句話:「看 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真誠清靜平等正覺慈悲」,初看此句,並無太多感覺。隨後便在筆記本上隨意抄寫,一遍、二遍、三遍……,直至三五頁,而法圓師正在以身 說法:「智慧、覺悟、」,主要是法圓師所述經歷的總結,也是我們初次課堂的關鍵字,原以為非常堅澀之佛法精髓,就在這兩個詞中闡釋得非常清楚了,晚課完 畢,回想這兩個詞的含義,再與菩薩畫像中的兩段話對照,細細思量,其實這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法師在教誨我們,如何學佛,其實質就是如何做人,回想一 下,「浮躁」本因在哪里,若能領悟佛法智慧,及時覺悟,哪來浮躁。哪來煩惱?

因此,放下,自在,隨緣,這就是此次短期出家的最大收穫。

第四、修緣。進得此門,皆為有緣,短期出家讓我結得多位師兄,大家雖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業,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共善有緣人,也讓我們深刻體悟到不同的境地,不同的經歷,讓我的人生經歷為之豐富。

建議:1、將短期出家的有形無形,以多種方式借助多種途徑固定下來,讓此活動長期修為,

2、列出書目,根據不同的修學背景,列出相適應經目,以便長期研讀精進。

感 言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地藏王菩薩

禮敬日照大和尚

弟子頓菩有感於禮佛禪寺七日生活而有感言,雖作千言萬語不足以陳,特作七言小詩一首,略以表狀。

七日沙彌七日鐘,好吃好住好祖宗;

若問體悟增幾分,彌陀佛處已留根。

阿彌陀佛!

 
 
世界佛教動態

中國文化屆最高盛事「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
二○○七年首次增設「港澳賽區」

香港佛教聯合會和上海作家協會於十月廿日向外公佈,有中國語文奧林匹克之稱的「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已於今年首度增設港澳賽區,目前正於香港和澳門六百多間中學宣傳提廣。

這個以反叛應試教育而聞名的「新概念作文」,是中國文壇一件盛事,自一九九九年舉辦第一屆以來,每一屆均對文化界、教育界產生極大回響。舉辦九屆以來,孕 育了一批知名的新進年輕作家,在內地知名度甚高的青年作家如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人均出身於新概念作文大賽,目前他們都是中國圖書市場炙手可熱的新星。 根據新華網報導:

「……二○○四年二月,少年作家春樹、韓寒以及曾經的駭客滿舟、搖滾樂手李揚,登上了《時代》週刊亞洲版的封面,他們被認為是中國八十年代後的代表,是中 國的「新激進分子」。在二○○四年二月《福布斯》發佈的二○○四年「中國名人排行榜」上,郭敬明赫然在列,名列第九十三位。 這些借助新概念作文而浮出水面的年輕人,形成了日漸龐大的「80後」大軍。他們超越了文學範疇,成為別樣的社會現象而受人注目……」

「新概念作文大賽」由上海作家協會與中國十三間著名高等學府聯合舉辦,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 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大賽邀請著名作家、大學中文系教授作為評委,評核準則十分嚴謹,冠軍作者將被推 薦升讀國內著名大學。得獎學生將獲高等學府的推薦和加分。

二○○七年度,「新概念作文大賽」在內地即將舉行到第十屆之際。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有見大賽對內地文壇所產生了雷霆萬鈞的影響力,於是向上海作家協會提 議,增設港澳賽區,藉此激發和鼓勵港澳兩地青年以新思維、新表達及真體驗的寫作方式創作,並提倡母語寫作,發掘啟動港澳青年人寫作心靈,掀起寫作風潮,提 高年青人的文化素質和學習興趣。

新概念作文大賽港澳區首屆大賽於香港及澳門六百多間中學宣傳及推廣,目前已有百多所學校參加並收到學生交來的作品。參與比賽的學校都會先於學校內舉辦比 賽,並由學校老師選出三位優勝者呈送大賽審閱主任評改,由審閱主任選出的作品將再交評審委員會評審,並選出五位一等獎、十位二等獎和卅位三等獎作品。榮獲 一等獎的學生將代表港澳區於二○○八年二月前往上海參加選拔賽,入選者可獲推薦升讀國內著名大學。而出賽之旅費由大會負責。

為貫徹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一學嚴謹的評核準則,香港佛教聯合會特別邀請多位著名學者擔任評審委員,包括香港中文筆會理事兼秘書林春華博士、香港珠海書院文 史研究所所長何沛雄教授、武漢大學於可訓教授、專欄作家陶傑先生、香港中學中文學院主任單周堯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林崗教授、天地圖書副總經理孫立川先生、 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主任覺真法師和香海正覺蓮社總教育主任宏明法師。

今次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作文比賽在香港舉辦,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形容,這是「港澳地區培養人才、發現人才、成就人才的一次善舉」,並希望以後「每屆都有我們港澳地區的參與」。

香港能仁書院主辦「佛教與社會和諧」徵文比賽頒獎典禮近日舉行

為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弘揚佛教文化,關注社會人生,經過近半年的籌備、宣傳和開展,由香港能仁書院主辦的「佛教與社會和諧」國際徵文比賽圓滿完成。這次 比賽得到國務院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的大力支持,親自來函並予鼓勵,認為:「佛教教義體大思精,佛教文化浩瀚廣博,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和諧思想與和平理 念,其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乃在於一個『和』字。因此,『佛教與社會和諧』是一個大問題,更是一篇好文章。」

此次徵文比賽先後收到海內外各類高品質的參賽文章近百篇,評審委員會本著平等、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則,共評選出冠、亞、季軍各一名,優異獎五名,鼓勵獎 三名,其中冠軍為香港佛教聯合會宗教事務監督覺真長老、亞軍為上海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季軍為深圳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相南翔教授。

十月八日,本院於香港喜來登酒店召開隆重的頒獎典禮。是日群賢畢集,嘉賓滿座,充滿了吉祥和喜慶的氣氛。典禮盛會禮請國務院國家宗教事務局齊曉飛副局長、 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梁愛詩女士、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協調部高級部長助理李平曄博士、香港民政事務局宗教事務首席助理秘書長李炳威先 生、香港《文匯報》張國良社長、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會長紹根長老、香港中建電訊集團董事長麥紹棠居士為主禮嘉賓,由香港傳媒演藝界知名人士嚴力耕、甘國威 先生擔任大會司儀。

典禮盛會首先由評委會主席寬運校監至歡迎詞,表示香港回歸十週年,百業興盛,政通人和,港人的歸屬感與日俱增,但也要正視社會層面人心浮躁,為和諧社會的 建構帶來絲絲暗湧。因此能仁書院舉辦是次徵文比賽,期能在這新舊思想交替之際,積極發揮佛教在道德倫理方面的教化作用,祛除「無明」,洗滌貪愚,共同謀求 香港社會乃至世界的和諧發展。

梁愛詩女士在致詞中指出,當今世界的物質文明十分發達,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品質都有很大的改善,然而遺憾的是人們的倫理道德和公民素質並未得到相應的提升和 改善,因此和諧社會的建構確是當今世界有識之士應予關注的重大題目。佛教注重人的內在心靈和精神的重要作用,對於協調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 自然的關係都顯示了佛教思想達到傑出智慧。

香港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李炳威先生致詞認為,佛教作為東方的宗教傳統,與現代社會人們的倫理訴求有諸多相契之處,在中國建構和諧社會的過程之中應能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中建集團的麥紹棠居士是本次活動的主要贊助人,他在致詞中表達了真誠的佛教信仰,講到和諧社會應以人為本,並深信佛教教義定能引導大眾通過「制心一處,表裡如一」達到自我身心的和諧,通過感恩、尊重與理解獲得與他人關係的和諧,乃至與其他生物以及自然環境的和諧。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是能仁書院的主辦機構,多年以來為書院的開辦和運作無償提供條件,實具無量功德。會長紹根長老堅信建構和諧社會必須從源頭抓起,佛教認 為「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反手覆手,唯是一手,天堂地獄,盡在一心。因此禍福源頭就在於人類的心中,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從人「心」開始,這就是佛教智慧 對人類所做的重要貢獻。

在頒獎典禮和向主禮嘉賓致贈紀念品以後,由能仁書院黃海德院長總結發言並致謝詞。黃院長認為,「和諧」是世界文明永恆的主題。遠古社會有了族群的和諧相 處,人類才告別了野蠻,跨入了「文明」的門檻;有了和諧的理性精神,文明才脫離了「中世紀」的羈絆,走向了現代社會;有了和諧的廣闊視野,我們才能與自然 界唇齒相依,共同生存於這個藍色的星球。大乘佛教的宗旨是「慈悲為懷,普度眾生」,體現了關愛生命、濟世度人的深厚情懷,因此佛教的教義思想對於當今建構 和諧社會必能起到有益的啟示和作用。黃院長並向所有支持和參加本次活動的嘉賓和朋友表示衷心的謝意,並表示明年若有機會,再續前緣。

中秋送暖情

丁亥年中秋前夕,秉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文化理念,集團公益組、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分別在港惠兩地展開了探訪長者、殘疾人士活動,將節日溫暖和愛心送到他們手中,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

九月十一日,旭日集團暨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與香港社會福利署觀塘區福利辦事處聯合主辦了「旭日慈輝愛心滿中秋──二○○七」活動。探訪義工隊在觀塘區福 利專員袁鄺鏽儀、慈輝基金會副會長楊駿業等的帶領下,分成三隊探訪了觀塘區獨居長者或體弱雙老家庭,送上中秋小禮包和問候。

九月十六日,在集團公益組副主席余雪梅的帶領下,集團惠州公益組代表和惠州大學愛心社成員、仲愷中學「旭日獎」獲獎學生一起,前往橫瀝鎮和蘆洲鎮,為501戶貧困殘疾人家庭送上節日禮物和問候。

九月廿三日,在集團行政總監、公益組主席梁樹森帶領下,集團香港公益組代表前往清水灣道湛山寺安老院、荃灣西方寺附屬安老院、粉嶺佛教寶靜安老院及護理安老院等地探訪了長者,送上中秋利是和祝福。


江蘇省如皋市定慧禪寺擴建緣起

今逢盛世,政通人和,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如皋市人民政府進一步落實宗教政策,並在主管部門悉心護持下,批准如城文昌路以北,觀風巷以東,內城河以南,約十二畝寶地,為定慧寺擴建用地。此乃盛世盛事,這是佛教界和廣大群眾盼望已久的心願,聞知者莫不對此英明決策頌揚讚歎。

定慧寺建築佈局別具一格,山門北向,碧水環寺,丹樓繞殿,乃天台宗始祖智者大師於隋開皇十一年創建,迄今已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是一座中外馳名的古剎,十 年動亂,遭受劫難,一九八三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復開放,經過二十餘年不懈努力,金像重現,殿宇重輝,並新建了七層觀音塔,及玉佛樓、影堂樓、客堂樓 各一幢,六角亭兩座,增設了功德林素餐館,舊貌換新顏,現是國家3A級景區,參禮者與日俱增,香火旺盛,瑞氣充溢。

這次擴建工程,其主導思想是以彰顯佛教文化精神,啟迪人生智慧,道德建設,淨化人心。其建築有五百羅漢堂、講經堂、文殊殿、普賢殿、高僧堂、功德堂、文物 館、圖書館、服務中心等一系列建築,然工程浩大,所需資金甚巨,除土地由政府無償劃撥外,尚須付拆遷補償費壹仟貳佰萬元,各項建築、塑像裝金、綠化及其他 設施等亦需壹仟貳佰萬元左右,合計貳仟肆佰萬元左右,如此鉅款本寺實難承荷,敬祈諸佛菩薩加被,十方尊宿長老、大德法師、護法檀越、十方善信、社會各界仁 人志士,共襄盛舉。


*隨喜功德者不論多少制冊登記。
*樂助功德金五百元或以上者芳名刻碑。
*樂助功德金伍萬元或以上者芳名單獨刻碑。
*樂助功德金拾萬元或以上者,除單獨刻碑外,功德堂內立位永遠供奉,並於傳統節日上供回向。

樂助功德金獨資塑造聖像者,除芳名刻碑外,並在蓮座上留名,若總金額在五萬元或以上者單獨刻碑,拾萬元或以上者亦於功德堂立位。

樂助功德金獨建殿、堂、館者除芳名刻碑外,功德堂立位永遠供奉,並可以根據功德主信願冠名(面議)。

藉此無上功德,祈願世界和平,人民吉祥安康,世世不離三寶,生生皆獲無量福慧,伏願十方善信輾轉相告,我寺將秉承愛國愛教的傳統,以此因緣,共期早日成就,皆大歡喜,功不唐捐。

地址:江蘇省如皋市泮池路2號
郵編:226500
聯繫電話:0513—87514717,0513—87627825
戶名:如皋定慧禪寺
開戶銀行: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如皋市海陽中路支行
帳號:40316354608091001
聯繫人:恒嶽 性觀 宏修 宏學

江蘇省如皋市定慧禪寺敬啟
二○○七年九月

 

香港大埔定慧寺
啟建「萬佛洪名寶懺」二十一永日法會


法會日期 : 2007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
(農曆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初七日)
法會時間 : 上午九時正至中午十二時 (午膳敬備山蔬結緣)
下午一時三十分至四時正
★12月16日結壇當日下午五時三十分施放「瑜伽燄口」一堂

屆時恭請本寺方丈上初下慧大和尚主持洒淨儀式,監院智定法師與諸師領眾禮懺,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百業俱興。

法會設有附薦先人往生蓮位、十方法界冤親債主蓮位、消災延生位、供齋、香油、花果、贊助法會等功德。

本寺現正進行全面維修,法會所有功德淨資除開支外,餘下淨資均撥作維修寺院用途。敬希各界善信、居士踴躍參加,慈悲喜捨,功德無量。

查詢電話 : 852 - 26521571 / 26562515 傳 真 : 852 - 26500865
綱 址 : http:// www.tingwai.org 電 郵 : info@tingwai.org

地 址 : 大埔墟馬窩村53號 ﹙可在大埔墟火車站專線小巴總站乘坐20S前往新峰花園三期﹚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