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83期
2008年1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紀念香港佛教聯合會
成立六十三週年
佛教盛事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新聞發佈會暨鳴鐘祈福儀式
祈願文 ◎釋覺光
發佈詞 ◎釋覺光
會慶致詞
紀念香港佛教聯合會
成立六十三週年會慶致詞
◎釋覺光
愛國高僧
紀念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
暨「贊園」開園儀式賀辭
◎釋覺光
愛國典範 高僧楷模
── 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座談會致詞
◎釋覺光
賦 文
毗盧遮那
—— 大日如來頌暨中原大佛誕生記(中篇)
◎高志其
佛教歷史
心即是佛 佛在心中
—— 梁武帝與達摩談禪
◎塗繼文
漫談「心識」
說識 破識 轉識 ◎劉先和
談「平常心」
平常心是道 ◎延 德
晉朝名僧
義學沙門支遁(上) ◎王琇玫
禪境趣談
陳腔濫調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海嘯求存 ◎楊 釗
佛寺慶典
承千年歷史 樹人間名藍
—— 紀念七塔禪寺開山1150週年
◎可 祥
佛教文化
西域佛蹤 —— 飲食中的佛文化(上) ◎崔保新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特稿
 

 
編者的話
紀念香港佛教聯合會
成立六十三週年

佛教傳入香港已有1500百年歷史,然而得以正法弘揚、道場興隆、香火鼎盛、信徒驟增,則是在十九世紀初逐步發展起來的。直至上世 紀中葉,因受戰後影響,人們陷於恐怖危難之中,內地僧俗紛紛南下,當時僧人挂單於東普陀為主,逐後不久隨各自因緣,在港九新界逐步興辦道場、精舍弘揚佛 法,但相互之間並無聯繫。有鑒於此,當時各道場的住持,以及覺光長老,為了聯合佛門緇素,本著佛陀慈悲濟世精神,以團結香港佛教四眾弟子為己任,於 1945年共同發起組織「香港佛教聯合會」。

直至今日,董事會成員始終包括出家僧尼及俗家男女信徒。幾十年來,「佛聯會」以 人間佛教思想為指導,以團結的精神聯合了四眾弟子,展開各項投入社會的多元化佛教慈善事業,並採用多種形式推動弘法工作。舉辦研討會、佛學講座、弘法展 覽、清明法會;先後開辦學校、墳場、醫院、青少年中心、康樂營、安老院及老人中心等。講經說法以普渡眾生;開壇傳戒以紹龍佛種;創辦《香港佛教》續佛慧 命;興辦希望工程助學建校。特別是在1970年落成的香港佛教醫院,不僅僅是為了救死扶傷,更是為佛教徒的素食,助念以及宗教生活方面提供了方便。最突出 的是覺光長老為爭取佛誕權益、宗教平等,在港英政府管轄時期,歷時三十多年爭取到了今天法定的「佛誕公眾假期」。「佛聯會」在歷屆董事的策導下,積極創辦各項慈善公益事業,並與世界佛教組織建立聯繫,弘法活動日益頻繁,取得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擁護及教內外人士的認同。

半個多世紀以來,「佛聯會」從一無所有到今天已是本港佛教界最大規模的綜合性慈善團體,並已成為「立足香港,放眼世界」的跨國際宗教組織。「佛聯會」在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作為「佛聯會」會長覺光長老功不可沒。「佛聯會」從創會的第11屆起至今天半個多世紀一直是由覺光長老擔任會長。去年覺光長老又被推選為「世界佛教聯誼會主席」。覺光長老在佛教界是舉足輕重的領袖,深受香港佛教及國際佛教界的敬重和愛戴。覺光長老12歲出家,在圓瑛大師座下受具足戒,隨寶靜大師南來香港,自此以後在香港展開了70多年的弘法利生事業。真正做到了「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70多年的付出得到了香港政府的肯定——頒授金紫荊星章及獎狀。如今覺光長老已是90高齡仍不辭辛勞參與多項佛事活動,身體力行去擔當弘揚佛教,利樂眾生的種種事務,以出世的宗教情懷投身於入世的利生事業,帶領「佛聯會」同仁群策群力,利益眾生,回報社會。

值此香港佛教聯合會六十三週年之際,我們衷心祝願覺光長老福隨年增、光壽無量,「佛聯會」在覺光會長的領導下邁向新的里程。祈願佛力加被、龍天護佑、造福人類、法輪常轉。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新聞發佈會暨鳴鐘祈福儀式

二○○八年十一月廿三日上午,香港佛教聯合會、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及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分別於香港觀宗寺、內地江蘇無錫祥符寺和台灣高雄佛光山同時舉行「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信息發佈會暨祈福鳴鐘大典」。大典中,佛聯會會長覺光法師和中聯辦副主任周俊明先生共同鳴鐘三下。三響洪亮的鐘聲,帶出了香港、內地和台灣兩岸三地佛教界的三個共同願望:

第一、祈福全球經濟回暖,人心安定,共度難關,世界和平;

第二、祈福兩岸三地眾緣和合,共生吉祥;

第三、祈福即將於明年三月底四月初在無錫和台灣舉辦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順利圓滿舉辦。

鳴鐘大典在香港粉嶺觀宗寺舉行,香港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周俊明、新界北區區議會主席蘇西智以及全港佛教寺院代表法師、各界社會賢達以及佛教徒近千人出席。

當前全球受到金融海嘯影響,經濟環境轉差,社會上很多人心靈不安,生活苦痛。中港台佛教界通過舉辦這次鳴鐘大典,一方面宣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之信息,另 一方面,希望通過宗教的力量,撫平人類傷痛的心靈,使大家理解世事無常,應以平常心看待金融海嘯帶來的損失。覺光法師在祈願文中道出了這次法會的目的:「大德仁者,會集靈山,共設法筵、齊頌九州安樂,鳴鐘祈福、共祈人類和平」

覺光法師宣佈第二次世界佛教論壇將於二○○九年三月廿八日在江蘇無錫揭幕,一連五天於江蘇及台北兩地舉行會議,最後於台北閉幕。覺光法師在新聞發佈詞中強調:「論壇對中華佛教發展有重大的意義,亦有助促進海峽兩岸三地文化交流和合作,希望佛教界及學術界積極參與討論。」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及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四個團體合辦。並定於三月廿八日在無錫開幕及召開會議,台灣閉幕。主辦單位已向六十多個國家的代表和團體發出邀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主題為「和諧世界,眾緣和合」。其重點在於 ──「論」!屆時將有十三個討論議題和五個專題展覽。從多個角度展示佛教文化魅力。專題展覽分別為「神州佛緣」── 展出佛教文物精品、「清淨人間」── 佛教攝影展、「妙好莊嚴」── 陶瓷藝術展、「天花爛漫」── 工藝美術展及「翰墨禪韻」── 水墨佛教書展。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曾於二○○六年在浙江舉辦,當時有四十多個國家的佛教人士出席,自此論壇成為佛教商議重要議題的最大平台,參與議事者非常多元化,不僅僅限於佛教人士參加,聯合國宗教官員,政府人士、文化界及學術界代表均會參加。

 
 
祈願文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歸命十方調禦師 演揚清淨微妙法
三乘四果解脫僧 惟願慈悲垂加護

南無大乘常住三寶,具大慈悲,俯垂朗鑒。今有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新聞發佈暨鳴鐘祈福儀式祈願文。金蓮座下,弟子虔誠焚香 ,至誠頂禮,代為宣呈。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法緣和合,殊勝難量,大德仁者,會集靈山,共設法筵、齊頌九州安樂,鳴鐘祈福、共祈人類和平。

洪鐘今叩,和諧高吟。微塵剎海,盡皆聞達,仰?四生慈父祥光時處,下資五趣有情種智圓成;諸佛世尊,垂降禎祥,三途八難,各免輪回、九幽十類,悉離苦海。伏願人心臻善、劫難消免,邦基鞏固、國運昌隆。干戈永息、世界和平,三際十方、莊嚴法界 ,剎海萬靈、咸登妙地。

鐘聲傳三千,梵音宣四海。謹以鳴鐘功德,回向塵沙,感應道交、善願成就,含識安康、恒時吉祥。再祈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圓滿成功。

時維佛曆二五五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西曆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鳴鐘祈福會內大眾,百拜具文。

 
 
發佈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中聯辦副主任周俊明先生,各位嘉賓、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朋友:

佛光普照,人天喜慶,歡迎大家出席今天的新聞發佈會。

今天,我們在香港,同時,中國佛教協會在江蘇無錫,台灣國際佛光會在高雄,兩岸三地,我們共同發佈有關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信息。其後,我們還將同時鳴響 吉祥鐘聲,為世界和平、為兩岸三地的社會和諧、為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籌備祈福。經過兩岸三地佛教界的充分協商,達成共識,定於二零零九年三月廿八日至四 月一日在江蘇無錫和台北舉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 。

本屆論壇之主辦方是:中國佛教協會、國際佛光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台灣佛教界一些重要團體將作為協辦單位,對此屆論壇給予大力支持。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 和諧世界,眾緣和合世界佛教論壇,由兩岸三地佛教界於二零零五年發起,其宗旨是為世界佛教界搭建一個交流、合作、對話的平台,為中華佛教提供一個弘揚正法的舞台,更為海峽兩岸佛教交流提供最好的契機。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於二零零六年在浙江舉辦,有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約一千多名佛教界、學術界、商界、政界等各界人士出席,在海內外產生了極大反響。為使本屆論壇開得更好,更有內涵,更有特色,更有影響,兩個舉辦地之承辦單位,已經展開充分的籌備。本屆論壇,重點在「論」, 將有十多個議題進行研討,內容充實,活動豐富。還將有佛教文物、書畫、工藝品、陶瓷、攝影等五個佛教文化展覽。邀請出席人士,將更有廣泛之代表性,大會已 向近六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人士發出邀請。本屆論壇,既是一次中華佛教風氣的展現,一次佛教文化魅力之展示,也是一次世界佛教之因緣聚會。

本屆論壇在兩地舉辦,閉幕典禮將到台北舉行,這是本屆論壇的一大特色,這對促進兩岸和諧互動,加深兩岸同胞溝通理解,共同增進和擴大兩岸三地佛教界之交流合作,都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

我們今天,將以鳴鐘儀式,發佈第二屆論壇的信息,廣而告之,既是呼籲,也是祈福。鐘聲弘傳,息除煩惱,同心協力,共襄盛舉。

我們感謝各界的重視,感謝各大媒體的關注,感謝四眾同人的護持。

最後,我以虔敬之心,祈願佛力加被,祝願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圓滿成功。祝願香港繁榮,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祝願社會的各位朋友身心康泰,六時吉祥。

 
 
紀念香港佛教聯合會
成立六十三週年會慶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法師、各位董事、各位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六十三周年,今晚舉行聯歡素讌,紀念會慶,我首先代表董事會同人,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於一九四五年。六十三年來,走過風雨如晦,也走過披荊斬棘;走過寂寞無助,也走過自強自力。總之,六十三年艱苦奮鬥,不改初衷:秉持佛 陀慈悲教誨,努力弘法利生,傳播法音,共舉善業。團結四眾同人,紹隆三寶;推動社會服務,利樂有情。六十三年來,香港佛教聯合會已成為振興香港,社會穩 定,溝通兩岸四地,共建和諧世界不可缺少的社會團體。在全港六宗教教務活動中,香港佛教聯合會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宗教團體之一,愛國愛教,愛港愛民,在今 年的祈福吉祥奧運,四川汶川地震救災等活動中,我們都盡心盡力,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奉獻。

我們難忘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對我們的支持,我們難忘全港四眾同人、教界人士對我們的信賴和虔誠護持,我們難忘各兄弟宗教各社會團體對我們的合作和友 誼。我們會以感恩之心,把今後的工作做得更好,把會務建設,推向更高的水平。明年,將迎來香港佛誕公眾假期頒布與施行十週年,我們將要舉行系列慶祝活動, 也誠願我會全體同人繼續作出努力和奉獻。

藉此,我再次向大家致以真誠的感謝,並請舉杯:恭祝香港祥和、社會穩定、國泰民安、世界和平,出席今晚盛會的各位,六時吉祥、福慧無量。

 
 
紀念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
暨「贊園」開園儀式賀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天是紀念一代愛國高僧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暨「贊園」落成開園的吉祥日子。我們齊聚於此,共同體會和見證這莊嚴的時刻,本人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全體同仁和全港佛教徒對此次勝會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參予勝會的諸位朋友表示美好的祝福﹗

巨贊法師戒行高潔,德業崇深,是當代傑出的大德高僧。他文通六國,理融三教,著述宏富,是著名的佛學思想家。他學識廣博,護教心切,針砭時弊,是著名的佛 教改革家。他事理圓融,出世學佛不忘入世救國,是愛國愛教的傑出典範。巨贊法師以畢生心血致力於提倡佛教改革,推行佛教建設,興辦佛教教育,開拓佛教交 流,為當代中國佛教事業的開拓和積極建設,為團結海內外佛教界同胞,為促進國際佛教徒友好往來和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貢獻。可以說,他真正做到了立德、 立功、立言,道德文章,永昭世人。

本人與巨贊法師在六十多年前曾同參於廣西桂平,朝夕相處,共渡時艱,可以說是患難知交,菩提道侶。今天以九十之齡參加紀念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暨「贊園」開園儀式,百感交集,言非能道。我衷心地希望,「贊園」的落成,將促進我們深入體會巨贊法師的精神內涵,開展巨贊法師佛學思想研究,大力宏揚他為國、為教、為眾生的偉大宗教情操。同時也希望「贊園」不僅是一處旅遊景觀,更是一座人文殿堂,充分發揮「贊園」的社會教育功能,成為江蔭市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和精神文明教育的?所。讓我們永遠銘記巨贊法師,他不僅是江蔭的光榮,更是中國佛教界的光榮。

最後,祝福諸位健康平安,福慧增長﹗

二○○八年十一月七日於江蔭

 
 
愛國典範 高僧楷模
── 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座談會致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九三九年我隨寶靜大師從寧波觀宗寺到香港華南學佛院參學常住。一九四一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菲律賓、緬甸等相繼 被侵佔,香港亦不幸淪陷,我懷著一腔家國情,幾經風險,偷渡到韶關,在南華寺親近虛雲老和尚。後來輾轉到廣西梧州,剛到梧州,巨贊法師即從桂平趕來,一定 要請我到桂平去。萍水相逢,患難相交,在西山龍華寺我們一住就二年多。巨贊法師心地仁厚,問暖問寒,把我當作兄弟;我熱愛巨法師,把他當做兄長。我們相互 關心,相互照顧,相處得十分融洽。當時寺內寺外,一切事務、法務,全都由我一人處理。巨法師的大部份時間是著書立說。《桂平的西山》一書,就是巨法師在桂 平寫的,在香港《旅行家》雜誌發表的,影響很大,柳亞子見到這本書後,馬上寄來一封信,稱讚這篇文章有聲有色,文情並茂,引人入勝,非常動人。巨法師文通 六國,品德高尚,當時很多文化界名人如田漢、夏衍、歐陽予倩、熊佛西、聶紺弩、郭沬若、柳亞子、朱蘊山、廖沬沙、關山月、端木蕻良等都是他的忘年之交、好 朋友。他們經常有書信往來,桂林廣西日報名記者李燄生、廣西師範學院教授萬仲文、名畫家尹瘦石等還都曾來西山住過。

巨法師一向反對迷信,提倡佛教要革新,佛教徒要自立更新,不能靠廟產趕經懺,提出「學術化」「生產化」, 來推動佛教的改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農禪並舉,這本來就是佛教的優良傳統。要適應社會,與時俱進,佛教才有出路,才有前途。巨法師把西山當成改革佛教 的基地,在那裡開辦五明圖書館,成立居士林,常常帶領寺裡僧眾植樹造林,綠化環境,還種了不少茶樹,修枝,採茶、炒茶等等工序,也都是我們自己動手,西山 的茶葉,清香、味美、可口,銷路很好,龍華寺的日常開支,基本上靠這個收入。巨法師常常當眾誇讚我:白天辛勤勞動,晚上刻苦讀經,對我慰勉有加。在西山的 日子裡,一般在晚課後,我們兩人經常切磋學問,有疑難之處,我常常向他請教。巨法師學識淵博,總是馬上就能作出解答,他記憶力極強,能當時指出答案在哪一 部經,哪一卷。我得到他很多幫助,他是我終身難忘的良師益友。一九四四年,日寇瘋狂掙扎,攻陷長沙、衡陽、桂林、柳州,快要打到桂平時,我們兩人不得不含 淚分手,巨法師寫了一首贈別詩給我,詩中有「山門兩載賴維持」,就是指當時的情況。

西山分手後不久,我到貴港,住南山寺,巨法師則到鄉下,後來進入瑤山,幫助瑤王打日本鬼子,最後去北流無錫國專教書。勝利後他回杭州,我回香港,此後幾十 年不通音訊。有一年,我率團到泰國開會,見到巨法師也在會場上,因為形格勢禁,不是政見不同,更不是敵我矛盾,但我們兩人卻不敢正眼看一下,祇好偷偷看一 下,更不敢接近,不敢交談,雖然近在咫尺,卻似遠隔天涯!改革開放後,政策大變,海外同胞才得到祖國的關心照顧,才能重新投入祖國的懷抱。一九八二年,巨 法師率領護送龍藏代表團來到香港,我們才能暢敘離情,也能並肩攜手為中港兩地佛教的交流與建設,為祖國的和諧繁榮共同努力奉獻身心。

巨法師融通各宗各派,沒有門戶之見。鑽研學問,他總是獨力思考,辯證對待,從不隨聲附和,人云亦云,所以他的研究心得,他的學說,他的立論,非常新穎,使 人極受啟發。巨法師對法相唯識,頗有偏重,研究更為透徹;我則對天台止觀,留心較多,興趣較大,在學識上、在觀點上似乎有些分歧,但我們從未發生過甚麼不 協調,在感情上、生活上,我們道氣相投,肝膽相照,情同手足,共事二年多,從未有過甚麼矛盾,有過甚麼意見。

巨贊法師是抗戰救亡運動中佛教界湧現出來的傑出代表,是唐代玄奘法師後,又一位博通三藏的佛學大師,是當代中國佛教的開拓者,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佛學思想 家,佛教改革家,在中國佛教史上有著重要一頁的關鍵人物之一。幾十年來巨法師愛國愛教,光明磊落,他敦氣節,重言諾,律己嚴,誨人勤,平易近人,和藹可親 的音容笑貌,經常在我腦海中泛現。這次到江陰,一見巨贊法師紀念館,就好似又進入西山,重圓桂平舊夢,使人不勝留戀,使人不勝感慨!

江陰政府投入鉅資,建成贊園、紀念館,重修故居,並舉辦大型紀念活動,足見江陰父老鄉親對先賢的敬重,意義深遠。是宗教政策貫徹落實在另一個層面的體現。 希望借著此次巨贊法師誕辰一百週年暨贊園落成之勝會,深入挖掘巨贊法師的佛學思想和人文內涵,發揚巨贊法師愛國、愛教、愛眾生的大乘精神,在構建和諧社會 的進程中發揮佛教更大的作用。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七日於江蔭

 
 

毗盧遮那
—— 大日如來頌暨中原大佛誕生記(中篇)

◎高志其

和合無上

人間何世?毗盧遮那,由天而降,今夕何年?大日如來,矗天而立。以何大事因緣,驟臨於世。

日麗晴空,天雲橫闊。千山萬壑,綠叢如茵。山風徐來,一時搖動。大地氤氳,佛泉似湧,湯池鼎沸,靜若無喧。

毗盧遮那立於虛空非虛空,空寂默默,無彼無此,無始無終,無生無滅。噫籲!彼為絕對,絕對之境界,光明一切,一切無不光明;涵蓋一切,一切無不涵蓋;攝受 一切,一切無不攝受;貫穿一切,一切無不貫穿;包容一切,一切無不包容。山河大地,諸法萬象,日月星辰,宇宙時空,莫不為其法性。

暮色四合,暗夜既臨。聖像靜寂,屹於天地,如眾生本性,如如不動心也。萬念止息,萬欲皆無。如天無語,如宇宙寂然,如時空曠劫而又無劫。頓感莊嚴與神聖。

至偉哉!毗盧遮那,為宇宙立心,為眾生立性,為諸佛大回歸,為時空而開無生無滅門。咦!此焉非莊子曰:「與外時空而無終始者為友。」

蓋為毗盧遮那,居於宇宙非宇宙,時空非時空,而虛空非虛空,無邊無量之法性光,超逾塵世之美麗,迨為無劫之永恆。

嗚呼!彼為科學,時空大科學,跳出時空之大科學,非時空而至無時空之大科學也。涵蓋世間物質科學、精神科學;涵蓋出世間非物質、非精神之科學也。蓋為宇宙之本源而時空之終極也,又焉何宗教、門派之對立分別,一切皆為一體,一切皆在和合。

夫佛法無邊,浩瀚深邃,猶如佛云:「我所講法,如掌上土,我未講法,如大地土。」此於空間而言。況乎釋尊,此生於不同空間皆講法。若於時間而言,佛過去曾講法,現在所講法,未來亦講法。

故南、漢、密三宗,皆佛各時空所講法,為諸眾生所講法,因時、因地而因機。於印則示本乘,漢輒演大乘,雪域開金剛乘。

而任執一端,皆為盲人摸象,摸象鼻有之,摸象尾有之,摸象腹亦有之。雖則真實普皆局部,而局部之真實不為整體之真相也。

故佛教振興,惟在三教圓融,南、漢、藏之集成也。

夫南傳佛教,佛之基本要義,厭出離心,宴坐經行,而諦觀於內,四念住對,而心行寂滅,遂證大阿羅漢,復於此生,傳法眾生。夫漢傳佛教,大乘菩薩道,禪淨戒 行,廣度眾生,皈依十方諸佛,往生西方極樂,遂乘願再來,令彼大眾,同成佛道。藏傳佛教,則謂毗盧本源、胎金二藏,十方諸佛菩薩之關係。復曼荼羅壇城為觀 想皈依。三密相應。和合修持,遂行無上瑜伽,即生解脫與成就。

密為後興之宗,誕於大乘後期。大凡後興之教,皆集大成。猶自然科學,從近至現,由日心說至萬有引力,由相對論、量子力學至宇宙物理弦論,日臻完備而深圖。物質科學如是,精神科學亦如是,此規律之生髮也。

密宗者,佛教弘敷之必然也。於其教理,澄清根本究竟之本源。於其方法,完諸修行次第之昇華。

若夫自然科學之求證,源起物質領域,今雖致力多維時空,然未脫三、四維之窠臼。夫惟佛教之求證,源起精神領域,了生脫死,超逾時空,其義直指多維,超維,遂為時空大科學也。恰如尼采曰:「惟乎佛教,為歷史上真正注重實證、依據實證之宗教。」

夫密者,集多種宗教之大成。融彼思維與方法,重諸實證,洞開時空。此亦現代科學,孜孜以求者也。

唐密精神,諸佛法性。惜逢千古法難,複湮歲月滄桑。蓋為亂世紛紜,緣謝已隱,盛世蒞臨,感兆斯來。西元1981年,法門寺地宮,佛舍利偕曼陀羅複出世間,於意云何?釋迦佛——毗盧化身也。是大日之身攜大日之法同現於世,個中寓意,不可思議而難以估量。

科學人皆可證,密法行者可證。同欲突破時空,然最高之踐行,亦寥若晨星,甚深境界,殊難臻至。歐洲粒子對撞加速機、世界宇宙物理「弦論」,研究者數何。密宗時輪金剛法、大圓滿法、大手印法,釋迦拈花,迦葉微笑之禪義三昧,又為幾人境界?

觀夫今朝,毗盧蒞世,於意云何?蓋唐密——漢密之振興。唐者漢也。以朝代論謂唐,以民族論謂漢,皆我中華之盛世。彼與藏密並蒂共氣,同為吾華奇葩。若云東密、韓密則為中密。

東密承諸唐密,於今反哺。故今興漢密,入手築基,應學東密,深藏奧妙,應學藏密,前者為塔基,後者為塔頂,本為一體。焉可諍分軒輊。

密乘振興,蓋南乘之發展,猶近代與現代科學,亦補漢乘方法之闕如,猶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

抑或言之,南為本乘猶科學,漢為大乘猶規律。密為金剛乘猶方法。南、漢、密三乘即科學、規律學、方法論三位一體;即哲學,規律學,方法論三位一體;即佛學,規律學,方法論三位一體。

夫密法之為也!提綱挈領而綱舉目彰。故中密興則中國佛教興,中國佛教興則世界佛教興,世界佛教興則人間佛教興矣。

是近現代大德,皆悉此理,顯密雙修,不為私隱。太虛大師創漢藏理學院;淨空法師以章嘉活佛為師;元音上師之心中心法,亦於當世,聲名遐邇。十世班禪與趙公朴初共建藏傳佛學院。

漢藏交融,古已有之。唐文成公主,攜漢教和親,贈釋迦等身像,今為藏域之瑰寶。蓮花生時期,有禪僧入藏,弘法一十三年,息鈴鼓而習禪定。今則十七世東寶中巴活佛,於丙亥暮秋,率藏教各宗皈依本煥,承接禪宗臨濟心法。蓋漢藏法脈之聯姻也。

中華泱泱,融南漢藏三教,惟是圓融,方集大成。

云何集成?融大小顯密,所謂律基十善,禪為法本,性明中觀,相顯唯識,教尊台賢,行在三密,歸屬淨土,宗尚般若,世出世法,真俗二諦普皆圓融。若夫漢地,多持彌陀聖號,以三密加持誦,則顯密圓融。複讀阿含以行,則大小圓融。

今我西藏,亦多愛國愛教喇嘛,擇其聰慧高潔僧士,從而學之,轉相教授,亦密振興之道。然須政府、民間、社會組織皆當宣導。

故為和合佛教。而謂集大成佛教也。

縱觀世界,無一宗教,言及宇宙時空。惟夫釋迦,菩提證道,演《大方廣佛華嚴經》,論諸十方世界宇宙海。現代物理,宇宙大爆炸,復證佛教無始劫來,宇宙世界成、住、壞、空而往復循環。

夫佛所云,皆得驗證。如化身千百億與生命克隆,沙粒大千與納米技術,一真法界與宇宙物理,色空之義與質能轉換,佛教時空與宇宙暗能量、反物質,人體世界與 宇宙全息論,四念處經與細胞形態。地、水、火、風與水知道答案,萬物有靈與粒子主觀能動性。餘若微生物,細菌,細胞,百千萬億,皆蘊識而含情。佛謂法性, 法性身。

而佛示心性,阿賴耶識涵蓋現代心理學、精神病學、心理衛生學。超逾佛洛德個體淺層無意識,亦榮格群體深層無意識,仰慕不已,皓首窮經,而未臻之境界。蓋為精神之本質而心靈之本性,跡近終極與本源,回歸終極與本源。

佛示因果則道出人類意識、心靈、行為與社會、自然、宇宙、時空之關係。猶今日世界,危機四伏,天災人禍,連綿不絕,而皆為因果之使然也。

是自然科學與社會政治,皆證佛之真理。近世以來,政府公示,金瓶掣簽,科學測試,十一世班禪十七世大寶法王之轉世靈童。而歐美科學家之心理治療,普現生命 轉世之科學,遂證精神恒永,生命輪回之真理,確立六道眾生,無始劫來互為父母兄弟姐妹之事實,亦證六道眾生普皆平等之科學依據。

嗚呼!恰愛因斯坦云也:「如有一應因現代科學,又復與現代科學相依共存之宗教,必為佛教也。」

焉何哉矣!於眾多科學領域:天地宇宙至心理生理,日月星辰至細菌,細胞,由宏觀而至微觀,皆證佛之真理科學。究本溯源,其因至簡,佛所證智事物之本質、本性;生命之本質、本性;宇宙時空之本質、本性;而本質、本性即蘊唯心與唯物。

夫物質者真實存在,由此論,唯物者亦真實存在。精神者亦真實存在,由此論,唯心者亦真實存在。然於物質與精神之分別對立,皆為局部之存在而局部之真理。實 則物質、精神同存同作用,一體兩面而兩面一體,亦為物質中有精神而精神中有物質。現代物理對質子、中子、強子等粒子本質、本性及運動形式、規律之研究莫不 明證。

而生命、人、社會、自然、宇宙時空即由物質與精神組成。物質精神一體,而非分別對立。由是,佛之真理結束人類,數千年唯心與唯物之鬥爭,亦始為現代科學而證明。

夫佛教者超驗之宗教,含物質與精神之科學,亦為可實證之哲學,蓋為超越唯心,唯物之真理。

今日世界,人類呼喚科學之信仰,科學精神之信仰。蓋為科學人類之必然趨勢也。

故為和合科學,而謂科學佛教也。

佛為融科學精神之大科學,亦培養哲學、超哲學人才之府庠。

識佛者豈今人耶。佛教西傳,源自孔雀王朝,阿育王佈道希臘,遠至不列顛與北歐。然無大師,則無以興教。十七世紀迄今,西方哲人萊布尼茨、歌德、叔本華、尼采、榮格普皆仰望東方,如瞻星空,尤於佛教,朝禮讚頌。

馬克思亦曰:「辨證之法,惟於佛教而達甚深精細境界。」恩格斯則曰:「佛教徒處於理性思維之最高階段。」

以中國近代計,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孫中山、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瞿秋白及諸領域之佼佼者,莫不受益佛之智慧、真理。

如孫中山訪普陀,於叢林處見眾僧,合十而迎,空中寶幢招展,隱然簇擁,而尊神在後。至慧濟寺則皆似堂廳高懸者,遂刊諸於史。

世人皆知,毛澤東拜觀音石為乾娘,雖槍林彈雨而一生平安,俟榮歸故里亦不忘宴請,遂虛位以敬矣。是皈依焉在形式。

周恩來皈依虛雲長老,法名本覺。無此焉艱苦卓絕,置生死於度外,而為千百萬勞苦大眾求解放。

復陳獨秀曰:「佛法之廣大精深,餘所素信不疑者也。」噫籲嘻!由此信仰之群體,遂於儒道佛與西方科學之結合,奠定近現代中國於宗教,文化,科學,政治,技術,經濟,藝術,哲學等領域之社會建設與理論大廈,亦由此立真正精神之信仰——真理精神之信仰。蓋瞿秋白言:「無常之社會觀,菩薩行之人生觀,引我入諸革命之路。」是袞袞諸公,皆然是也。(待續)

 
 
心即是佛 佛在心中
—— 梁武帝與達摩談禪

◎塗繼文

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梁朝的開國皇帝,也是南朝在位時間最長(四十八年),享年最高(八十六歲)的皇帝。他從小聰慧過人,文武兼備、博學多才、長於文學、精通音律、並善書法。

他又是我國歷史上最堅信佛教的皇帝,自稱「三寶奴」連皇帝也不想當,一心想出家當和尚。在他執政期間,為了宏揚佛教,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一是立佛教為國教,在全國大建寺廟,廣收僧人,推動佛教在全國廣泛發展。理政之暇,早晚都到同泰寺禮佛誦經。《梁書.武帝紀下》載:梁武帝「大通元年九月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這是中國佛教寺院設「無遮大會」的最早記載。(舉辦「無遮大會」的目的,主要是佈施。同時,也是佛教界討論教義,辯析疑難、深研佛法,破斥外道與邪說的重要場所)他在寺內講佛時,完全放下皇帝架子,以普通僧人姿態,帶頭遵守佛門清規戒律。甚至獨對青燈古佛「刺血書經,坐禪不食」禮佛達到了「無我境界」。並著佛教書籍數百卷,曾作《會三教詩》:「窮沅無二聖,測善非三英」所 謂無二非三就是佛教最高、儒、道是佛的輔助。二是嚴格按照佛門弟子戒律要求,自覺過清苦僧人生活。他做皇帝後就自覺地將皇帝的種種奢侈生活享受取消,完全 按照大乘佛教戒律長齋素食,即使參加重大祭祀活動和朝庭舉行盛大宴會也祇食蔬菜,不吃肉、禽、魚、蛋,更不准飲酒。更重要的是他在自己日常生活中,堅持做 到一天祇吃一餐菜羹、粗米飯。身上穿的是布衣,一頂布帽戴三年。床上掛的是木棉制的黑紗帳,一條布被蓋二年。三是利用皇帝權力將佛教理論和佛教生活方式向 全國人民普及和推廣,例如放生和素食,是佛教徒主要的宗教實踐活動,《大智度論》卷十三說:「諸罪當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不 殺生作為戒律之首。他聯繫實際下令全國僧人一律不准吃肉(印度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以來,僧人一直是允許吃肉的)開創了中國僧人素食的先河,中國僧人 從此一直堅持素食直到現在,這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印度佛教僧人生活方式根本不同的區別之一。他想,不准吃肉當然就不會殺生,從制度上根本落實了戒律的 實行。同時在全國推廣和提倡素食,從而保護了珍稀動物繁殖和發展,促進了生態平衡,對建立良好的生態環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四是慈悲為懷,悲天憫人。史 載:他執政期間非常重視人權,把佛教「眾生平等」思 想作為自己施政的理念。對人的生命極為珍惜和尊重。他下詔規定,凡是死刑案件,犯人不服允許上訴申辯,必須經他親自審閱批准後,才准行刑,任何人都沒有殺 人權。這就減少和避免了許多冤假錯案。據說, 每當他審閱這些死刑案件時,心情非常沉重、滿懷慈悲、憐憫之情,甚至涕泣、關愛生命、溢於言表。

梁武帝信佛做的最為驚人的事就是他不顧大權旁落、不顧社稷安危、不顧朝臣反對,四次捨身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甚麼叫捨身?就是不僅捨棄皇帝的權威和 尊嚴,不當皇帝,而且捨棄自己的肉身,去廟裡當和尚(應該說是最徹底的捨棄了)。他的這個驚人之舉,確實給滿朝的大臣出了個難題,從古到今,那有捨棄千萬 人夢寐以求的皇帝不當,去做和尚的呢?好在朝裡做官的都不是俗人,官做得越大,腦子越靈、城府越深,越是工於心計:這皇帝老兒不當皇帝當和尚到底安的甚麼 心?如果是退位或禪讓他又沒有公開宣佈接班人呀!看來他皇帝還是要當的,也許可能是對大臣們的考驗?我宣佈不當皇帝,看你們怎樣表演?如有異心,不就露餡 麼?於是那些素以「謹慎」著 稱,老謀深算的大臣就想出了個萬全之策,既然陛下的肉身已舍給同泰寺了,但為了國泰民安,天下蒼生幸福,祇好用錢來向同泰寺贖回來,這樣做不僅梁武帝有面 子,同泰寺也樂意,因為拿到這筆錢可以更好地發展佛教事業。說實話,梁武帝捨身同泰寺的真實用心是甚麼?這是個千古奇謎,古今多少聰明人都猜不出謎底,我 們當然無能讓古人說話,所以祇好存疑,唯一希望,看來祇有梁武帝自己知道了。

因為梁武帝按照佛教經典理念治國,採取了許多關注民生、為民謀福的政策和措施,使全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呈現一片團結,祥和局面,這片祥雲甚至飄到了海外。正如宋代圓悟克勤在《碧岩錄》第一卷中說的:「達摩遙觀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而來」意思是說,達摩在印度瞭解到大乘佛教在東土傳播的盛況,甚為高興,於是渡海東來了。

菩提達摩(528或536)簡稱達摩,亦作「達磨」南印度人,中國佛教禪宗初祖。禪是梵文DbYane的音譯「禪那」的略稱,原來意譯為「思維修」「棄惡」,後通常譯作「靜慮」「定」指 心專注一境而不亂。說到禪宗,如果尋根探源,就得從佛教靈山會上,如來拈花,迦葉微笑,這個佛教故事講起。據說釋迦牟尼佛在古印度王舍城靈鷲峰上主持法 會,千萬人眾,齊聚世尊座下,以求開示。世尊祇是揚起手中一枝金色畢缽羅香花,默然無語,大眾茫然不知佛意,唯佛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慧 眼觀看,當即對眾宣佈:「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並作偈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法會以後,世尊攜迦葉到多子塔前,命迦葉登上法座,將金縷僧伽梨衣披在迦葉身上。一再囑咐,汝當護持、傳付將來、勿令朽壞。這就是佛教禪宗「衣法雙授」的傳法典故。摩訶迦葉遂成為西天禪宗的第一代祖師,代代相傳,菩提達摩是西天禪宗的第二十八祖。

達摩渡海來到中國傳播印度佛教禪學,他帶了一件棉布袈裟,說是禪宗祖傳傳法憑證。達摩禪學精髓是將原來印度大乘佛教傳入中國的「小乘禪」「大乘禪」的複雜繁難的禪定方法簡化,提出了「理入」「行入」的修行方法。理入亦稱「壁觀」「坐觀」,即面壁靜坐,以達到「舍偽歸真」「無自無他」的境界。相傳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靜坐九年,終日默然,時人稱為「壁觀婆羅門」。行入包括「報怨行」(放棄一切反抗心理)、「隨緣行」(放棄辨別是非心理)、「無所求行」(放棄一切要求和願望)、「稱法行」(依照佛教教義去行動),認為這樣就可達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是在梁普通七年(526年)九月二十一日渡海來到梁朝廣州的,當時的廣州刺史蕭昂也是個佛教徒,對達摩到來熱烈歡迎,並及時奏報梁武帝,梁武帝聽說達 摩是印度佛國來的高僧,極為高興,立即下令要蕭昂派人護送達摩來南京。普通八年十月一日達摩抵達南京,稍事休息後,梁武帝親切接見了他,對古印度佛教和禪 學共同進行了探討,許多佛教典籍對此都有記載,現將《五燈會元》中一段話,摘錄如下: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領悟。祖知機不契,是月十九日,潛回江北。

達摩與梁武帝論禪這段話,以我對禪學的膚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五層意思:一是梁武帝問達摩,我自從當了皇帝後,寫佛經,造佛寺,培養發展僧人,不可勝 計,同時還多做善事,廣結善緣,淨身持戒,敢問有何功德?按照世俗看法,應該是有大功德的。普通信眾那怕在佛寺功德箱內投下一文錢,都說有功德,何況梁武 帝投入那麼多錢財?!出乎常人意料的是達摩竟說:「這些並沒有甚麼功德」。二是梁武帝大惑不解,於是質疑問道:「何以沒有功德?」這就關係到對「功德」這個概念的理解了,達摩說:「這些祇是世間的福德,因為福德與功德不同,外修諸事的有漏善祇是福德,倘若不能自己內證得自性即是無功德。」因此,佈施、念佛、造寺等,雖然都是做善事,都能得到因果福報,但單有福報而無功德。終不可能出離生死苦海,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壇經.懺悔品》中說的:「迷人修福不修道,祇言修福便是道;佈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又怎能成佛呢?三是梁武帝接著追問:「甚麼才算真功德?才能修行成佛?」達摩說:「真正的功德是「淨慧智圓、體自空寂」就 是說能自見真如自性就是功,能視一切眾生平等就是德,念念之間沒滯礙,常見真如本性、本自具有的真實妙用,這就叫功德。功德原本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的事上 求。一句話:心即是佛、佛在心中。功德是要靠內心修煉、明心見性、方成正果。心若背覺合塵即是眾生,心若背塵合覺即是佛,從而達到精神永駐萬劫不變的最高 境界。四是梁武帝又問:「得道高僧至高無上的真理聖諦,第一義諦的境界是甚麼」?達摩說:「境本非境,界亦無界,世界本是空廓無相,也無聖道存在的境界。」五是梁武帝聽了茫然不知所云,於是咄咄逼人直問達摩道:「既然無聖,那麼現在與朕說話的人是誰?!」他那知在達摩眼裡「本來無一物」那裡有甚麼皇帝?!雖然如此達摩還是菩薩心腸,因勢利導,指點迷津的說道:「不識」多麼充滿禪機智慧的回答呀!意思是說:我本非我,你亦非你,世界本來便是空寂、圓融、清靜、妙密的無相。《金剛般若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梁武帝如能感悟到這個層次就功德圓滿了,可惜梁武帝執著有為,心存邪見,不識真正法性。達摩此時自知無法度化這位皇帝,於是告別回驛館。

達摩在金陵逗留了幾天,在「蕭寺」牆壁參觀了著名書法家蕭子雲所書的飛白書法「蕭」字,他在壁前觀摩了半天,深為中國書法的神奇震撼。隨後悄然走出城去,來到長江邊,祇見秋風陣陣,岸邊的葦子在風中起伏不定,他隨手摘下一根蘆葦拋向江中,飛身向江面一縱,雙腳恰好落在那根葦杆上,祇見那葦杆好似一隻小船,乘風破浪的向江北駛去。

達摩腳踏葦杆,眼望江水,不禁想起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臨別給他的示偈:「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棲棲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去年在羊城登岸,今日暗渡長江,果如師父所言了。

梁武帝經過幾天靜思後,稍有所悟,於是派人來請達摩。來人來到驛館,不見達摩,說是往江邊去了。追到江邊,祇見達摩雙腳踏葦、神定氣閑、長袖隨風、飄然已到江中,知道來遲一步,追悔莫及,從此留下了「達摩一葦渡江」千古神話。

 
 
說識 破識 轉識
◎劉先和

法本不可說,故而釋迦牟尼說法了數十年然而卻對其弟子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金剛經》下同)。釋迦牟尼明明在世間說了數十年的佛法,救渡了無數無量的眾生,為甚麼自己又要說自己沒有說法呢?這不是佛祖的謙虛,這是因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佛 法不可說,這也不是佛祖吝嗇,有法不說,有法不傳,若真是這樣,當初佛祖悟道之後就會涅槃而去,不會留在世間數十年,之所以佛法不可說是因為說出來的都不 是法本身。佛法不可說但又不得不已要說,為甚麼?因為佛法要傳承,要教育,於是釋迦牟尼就在世間說法數十年,其弟子們集結記載,於是就成就了偉大的佛學。 佛學是世間眾生的福報,是一切眾生解脫的光明指示。但不可說的佛法要變成文字,變成語言,就必然要帶出許多名相,這就是語言、文字在表述上的局限和特點。 正因為是這樣,故而後來許多學佛人就被這文字中的名相所束縛,一輩子的學佛就在這名相中打轉,有的學佛人一輩子的學佛其實就是在做學問,與實法並不相干。 比如不少學唯識的人,一生就被一個心識所牽,難以解脫,這在學佛人當中應該說是比較突出的。本文就立意如何認識這個心識,如何破解這個心識,以及如何轉識 為智談點認知,難免有偏見偏知,好在祇是個人修學的見地,僅作牽引同仁們思考之功用。

甚麼是心識?這也許佛學有關書籍上,或者佛學的詞典中會有解釋,但真要回答這個問題無非是從概念到概念,從這個名相到那個名相,因為心識一詞本就是一個名 相,用名相去解說名相,大都是多繞幾個圈子,與其實相並不相干。別人怎麼說心識我不知道,我也沒有去翻過詞典,祇是我一向將心識看成是生命。怎麼不是生 命,一個人若是身體六根不全,大不了就是殘疾,但仍可以活著。然而若是心識沒有了,或者是心識出毛病了,那不死也是個植物人。心識就是有情生命與無情生命 的根本區別,也即心識是有情生命的魂,既是魂那就是生命,因為沒有魂的生命就祇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是一具肉身的軀殼而已。有時我甚至將心識當成一種寄 生,寄生在人的肉身之中,靠寄生在人的肉身中去完成心識的不斷現報和增生,以此使生命不斷地再生,也即是我們所說的生命的輪回。在一定程度上說,我們人的 一生是上當的,上一個心識的當,因為我們忙忙碌碌一生,其實都是在給心識打工,輸也歸心識,贏也歸心識,而生命中的我來也是假,去也是空。若是再認真一 想,心識才真正是生命的核心,是生命的種子。我們長期以來執有一種錯覺,以為男女精卵之合是生命的種子,其實男女精卵結合祇是一種索取心識的方法,就像我 們在有太陽的天用一塊放大鏡從虛空中取火一樣,那祇是一種索取火的方法,而不是火本身。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於是長期以來對生命的認識執有偏知偏見,不知根 本。因為錯將一塊下種的地(精卵之合)當成種子,隨之而來就滋生出許多世間對生命認識上的執著,比如遺傳,比如血統,比如家族等等,這真是我們的自作多 情,其實這一切都祇不過是一種緣而已。

回過頭來我們再來認識心識,佛學唯識學中將人的心識依其功能分為八個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和阿賴耶識。為甚麼會分為八個識 呢?佛學在揭示生命的秘密時,得知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祇是人的身體的一個器官,而真正使這六根發生作用的是心識。正是因為心識與眼的結合, 和合而生的眼識與外塵的色相應而發生作用,才能顯現物體色相,並相應作出分別。其他耳、鼻、舌、身、意皆是如此。佛學對生命中心識功用的這種解說,就使得 學佛人由此對心識生出了一個認知的概念,一直在想方設法找這八個識。然而真正有八個識存在嗎?人的生命中真真切切有八個識嗎?其實不然,所有識都祇不過是 心識的一種功用,並沒有我們所認定的八個識存在的體相。值此,使我想起我的一件家用工具。這工具是我小妹從德國給我買回來的,工具很精緻,用不銹鋼製作, 折疊式,很便於攜帶。工具雖是一件,但卻有多種功能,首先一打開是一把鉗子,再展開有一把起子,再打開有一把開瓶用的鏍旋刀,再打開還帶有一把小刀,小銼 刀等等,用途很多。但功能雖多卻有兩個特點,一是所有功能歸這件工具;二是所有功能祇能一次用一樣,不能一次同時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功能。用此工具的基 本性能來想一想生命中的八個識,其理義大致同理,我們能同時思考問題又同時品嘗美味佳餚嗎?顯然不能。此時,必然會有人說,我們不是一邊看電視又同時聽聲 音嗎?這難道不是眼、耳同時在用嗎。其實不然,表面上看好像是眼、耳同時在用,但實質上是交叉在用,祇不過這種交叉時間極短極短,我們察覺不到。這就好比 我們用眼視物一樣,我們用眼視物其實有兩個過程,一是顯現物像,二是分別物像,因為這兩個過程的時間極短,我們無法感覺得到,由此就誤以為是一個過程。在 此我也想起一個成語,叫做「一心一意」,仔細揣摩這個成語是頗有一點意思的。值此,我們知道心識是一,但其功能是多種多樣,八識之說不過是應其功能而言的名相,不可執著有八識實體之相。

有甚麼樣的心識,就有甚麼樣的生命,是甚麼性質的土地,就適宜生長甚麼樣的種子,是甚麼樣的精卵結合,也才會索取到甚麼樣的種子,這就是生命的緣。是污垢 就祇會吸引到蒼蠅、蛀蟲,是香花就自然會吸引到蜜蜂。心識有種種,故而生命有種種。心識有無數無量,故而生命有無數無量。這就是世間生命世界的千姿百態, 變幻無窮的奧秘。

心識又從何而來?這又是一個問題。佛學的理義告訴我們:「三界唯心,心外無物。」這個心是宇宙本體,是萬物萬像的本體,宇宙間一切都由此而生,可見心識也是從此而來。如何又可以成為心識呢?是心之動相而緣起,相同牽引,相對吸收,相異排斥,如此久久相合相斥而和合而成。這裡的一切和合之力是業力。

心識既是生命之魂,為甚麼非要有一副肉身才能成其生命的整體呢?心識不能獨立存在嗎?應該說心識是可以獨立存在的,獨立存在的心識祇能是一種純粹的精神活 動,其實人有的時候也會有單純的心識活動的,比如做夢、幻想等等。人的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心識離去,待時機成熟又必然造就一副新的肉身面世。之所以心識要 這樣成就完整的生命,是因為心識活動的結果,也即是心識活動的必然結果。這是一種因果,是一種必定的因緣。這就好比一粒種子放在那裡,他祇是種子,而一旦 入土,必定要發芽,生根,長苗,開花,結果。心識即是生命的種子,可以說其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一旦機緣適當,必定也要入地開花結果。這是心識的能量,是 心識的功能。

心識一詞的取名真是有趣,時時處處透視著先輩們的智慧。顧名思義心是生命的本體,是萬物萬象之本體,識是識別、分辨。即是轉識為智就是學佛人將心識的分辨功能停止,停止對一切外緣的分別,這樣就可以顯現本心,這顯現的就是一清淨之心,即是惠能大師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壇經》下同)。禪宗裡有一「明心見性」之理義,明心是甚麼?就是「不思善,不思惡」,既然善與惡都不思,那就是對一切處塵不染,內心不亂,無有分別。也祇有在這個時候,也即「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這裡所說的本來面目是甚麼?就是心,就是性。當然這裡的一切名相之說都不過是借用一文字來說明,說本來面目,非本來面目,是名本來面目。說心者,非心,故名是心。一切法祇好這樣說,也祇能如此說,說了也未說。

轉識為智是一個修持過程,這個過程的完成必須首先通達佛理,在深通佛理的基礎上再持一門具體的修持方法,精進不息,長久堅持才能有所功果。當然,這裡也不 得不說還有一個宿世根器的問題,一個慧根的問題。大根器之人,大慧根之人,或許剎那間頓悟佛法,小根小器之人,那花費的時間就得長一些。

 
 
平常心是道
◎延 德

十世紀後半葉的一天,一個美國闊太太去巴黎旅遊。

她在巴黎市中心的花園裡看見一個老頭在專心致志地澆花剪草。他是那樣內行,那樣勤懇,他那一絲不苟的態度,足以證明他是一個上等的園丁。這個闊太太有一座 私人花園,她想,這個法國老頭真是百裡挑一的好園丁,在美國恐怕出很高的價錢也難以找到,今天既然碰到了,為甚麼不把他請到美國去呢?

於是她問那個老頭願不願意到美國去做她的園丁,她可已給他高於法國三倍的工資,還可以解決他的旅費和住宿。為了說服那個老頭,他又把美國大大的吹噓了一番,好像那裡遍地都是黃金,人人到了那裡都可以發財。

「夫人,」那個老頭靜靜地聽完美國闊太太的話,非常禮貌的說道,「謝謝你的好意。但是不巧,我現在還有一個職務在身,不能離開巴黎。」

「你統統辭掉吧! 我會給你補償的,你還有甚麼兼職?還是從事甚麼副業?送牛奶還是養雞?」

「都不是,」老頭微笑說,「我希望人們下次選舉中不投我的票,我好來接受你的美差。」

「甚麼?投票?你們法國人連園丁都要投票?」

「不是的,夫人。我的名字叫安里,我這個園丁現在還兼任著法國的總統。」

一個總統還有當園丁的雅興,也許安里繼承了法國人的浪漫,他過著幸福的總統生活。

十八世紀法國貝尼斯大主教曾斷言:「一個人不可能同時獲得權利和幸福。」安里卻以行動表示權力和幸福是可以共存的。

我國先賢莊子說過:「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他舉例說,百里奚養牛的時候忘記了貴賤,所以能夠把國家治理的很好;秦穆公讓他當了宰相,他治國時忘記了祿爵,所以能把國家治理的很好;他退休以後忘記了生死,所以活的很快樂。竊以為,莊子所謂的忘記,其實就是平常心。

甚麼是平常心?平常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對於周圍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心態。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做為一種處世態度,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等等。是具備一定修養才可經常持有的,因為它屬於一種維繫終身的「處世哲學」

平常心即是清淨心。馬祖道一更提出了:「平常心是道。」 從南泉普願傳到趙州從稔手上,更是發揚光大,成為他獨特的宗風。所以,學人向趙州從稔問道時,他常常就順手從眼前的平常事物拈來回答,舉幾個著名的公案:

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趙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趙州云:「洗缽去!」其僧忽然有省悟。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趙州云:「老僧在青州,作的一領布衫重七斤。」

其他像吃茶去、大道通長安都是膾炙人口的禪語。這些公案說明,平常心是修身養性的基礎,沒甚麼高深莫測的,沒有甚麼妙不可言的,平常心就是道洞悉平常心的真諦,我們不能不感悟到,平常心其實是一種至高至純的人生境界。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甚麼我就是無法開悟?」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放進去,使它立刻融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遵示照辦,沒過多久,他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他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祇要幾下,鹽塊就融化了,禪師慈祥地說:「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養心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松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根本。

當今時尚無論是物品的價值或是對於人的評價,大都以金錢來衡量,愈貴的東西就被認為愈有價值,愈有錢的人就愈偉大,可以說拜金主義氾濫。如此一來,多年形 成的道德和價值觀隨之發生了變化,大多數人處在迷茫、徘徊的狀態中,導致自我心態把握上的失准,繼而陷入名利誘惑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人不能脫離現實而存在,純粹地杜絕欲望的人也是不存在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夠時時自省,不喪失自我的真性,追求真而自然的品格。平常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 很難,貴在守恆。以我們常常遇到的一件事為例:當我們為同事去世的親人送葬時,在走進火葬場的時候,許多人都感到心裡空蕩蕩的,覺得爭名奪利實在太沒意 思。可當走出火葬場,重新融入世俗生活中時,有些人完全忘卻了在火葬場時的感慨,依然樂此不疲地周旋於名利場,有的還會變得異常「驍勇」。 保持平常心,甚麼時候才能成為每個人的恒久理念呢?人世間大道理,一般人都懂,但要有所修為,就不是意見易事了。在世為人,少不了要有煩惱,但所謂的看破 紅塵不是脫離紅塵,是在紅塵中修得無欲、平淡、安心!真正領悟平常心的意義,並以此為人生準則,從中獲取無限的歡樂與滿足,做一個永遠幸福的人,既需要有 崇高的精神境界,又要有睿智的理性思考。如此說來,平常心的內涵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平常心」,其實並不平常。宋.無門慧開禪師有偈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偈子,表達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若無閒事掛心頭,一年四季各中不同的天氣都各有各的好,全是佛性千變萬化的遊戲,悟道者一概笑而納之。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難是難在,「若無閒事掛心頭」不是口頭說說即得,而是必須痛下功夫,才能到達的境界。無門慧開評道:「趙州縱饒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雖然趙州明白「平常心是道」,卻也花了三十年的實踐工夫,才達到知行合一、理事圓融的境界

平常心是道。吾其勉之!

 
 
義學沙門支遁(上)
◎王琇玫

前 言

在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曾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作為新興的玄學取代了兩漢之際的經學,以清新俊逸的思辨,開創了一代哲學新風。外來佛教本著「諸法皆空」的思想,與高唱「天下萬物皆以無為本」的 玄學,一見如故,名僧名士互相標榜,談玄說妙蔚為成風。佛教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並且成為當時社會思潮的一股洪流。在這股洪流中顯盡了中國早期和 尚的人文風彩。如早先的道安,稍晚的慧遠,都是當時名振四方的佛教大文學家,著書、宣揚佛理,深得名士們的讚譽。但能與社會文人配合得最默契,把佛理大膽 的與社會思潮融為一體的,當屬一代佛玄——支遁法師。

一、支遁簡介

支遁是晉朝名僧,號道林,俗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約生於晉愍帝建興二年。幼時聰慧穎悟、勤奮好學,後隨家人遷居江南。少時深受當時社會玄學思潮的 影響,對玄學研究有一定的造旨,又由於家世事佛,故幼時就薰陶了佛教思想,對佛理頗有悟解和見地,二十五歲時出家為僧。他雖是個佛教徒,但卻具有濃重的名 士風彩,善談玄說妙,喜遊山水,好鶴養馬,擅草隸,愛詩文,對老莊之學情有獨鐘。因他精通佛理,善解老莊,故在當時社會思潮中鑄造了他名僧、名士於一體的 雙重身份,有「身披袈裟之名士」的 美稱。他一生主要從事佛教的理論宣傳工作,而且勤於創作,其重要的著作有《即色游玄論》、《釋即色本無義》、《聖不辯知論》、《道行指歸》、《大小品對比 要鈔序》、《逍遙論》、《妙觀章》等。在詩詞方面,也留下了很多的作品,祇是年代久遠,他的大部分著作皆以散失,現存的祇有《大小品對比要鈔序》和丁福保 編的《全晉詩》中錄有他的十八首詩。但這並不防礙我們對他學術的研究,我們可以從現存的資料和後世作品的一些零散引語中,來勾勒出他一生的學術框架。

二、玄學思辨的即色宗

佛教初傳我國,一直都是依附著神仙方術而生存的,故有「佛道」之稱。後至魏晉,社會玄學興起,為了能夠使佛教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義學沙門開始大量引用玄學思想來解般若,從而使佛教進入新的領域,形成了歷史上的一代「佛玄」。這種「佛玄」主要是通過「格義」的 方式來討論佛教哲學的本體論,說明有無、本末、色空等問題。但由於當時般若的初傳,其義理尚未明瞭,再加上要急於迎合這種社會思潮,故佛教內部有學識的佛 教徒,祇好以外家典籍的思路,來發揮般若本無的思想,使佛教般若學產生了六家七宗的分化。在六家七宗裡,本無宗、本無異宗、心無異宗基本是走玄學「貴無」的道路,宣導以「無」為本的思想。其餘的識含宗、幻化宗、緣會宗、即色宗,是在玄學「貴無」的基礎上而走向了「重神輕形」的道路,以「色空心有」為核心。這六家七宗受玄學影響最深,對般若論述得最精僻的是即色宗。它的創始人支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玄學化名僧,他所成立的即色宗,主要是想通過般若性空的論述來探討宇宙人生的原理。他以「即色」為核心,登上了當時佛教哲學的最高舞台,但他在論述的過程中卻是沿著玄學的思路來拓展自己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在理論融合的過程中,他首先著眼的是早期玄學的骨架。

早在曹魏正始年間,王弼就提出了「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正始之音。他說:「天下萬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老子.四十章注》)天下萬物的產生都以無為本原,要想保全萬物,必須反歸於本原「無」。王弼所說的「無」,其實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他說:「道者,無之稱也。」(《論語釋疑》)本來老子所說的「道」,乃是宇宙自然本原的最高範疇,既是宇宙的本體論,也是生成論,即所謂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王弼卻篡改了老子所說的「道」,歪曲了老子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他認為老子所說的「道」就是「無」「無」是萬物的本體,萬物皆由「無」所派生,「無」能生「有」。由此而形成了一種以「無」為本的新派哲學,開創了魏晉玄學的先河。由於他的這種「貴無」學說脫離了客觀的事物,割裂了有無、本未等的關係,使本體的「無」陷入客觀唯心主義的獨立存在。故給當時的社會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響,一些文人志士不得不另求新的思想方向。

在當時與這種「貴無」思想對立的,是裴 的「崇有」思想。他看到了「貴無」給統治階級帶來的危害,寫出了《崇有論》。他說:「夫至無者,無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崇有論》)這是說「無」不能生萬有,事物最初的開始(始生)是它們自己生出來的。他還用實際生活來論證「無」不能對事物產生作用,起作用的祇能是「有」。他說:「欲收重泉之鱗,非偃息之所能獲也,損高墉之禽,非靜拱之所能捷也。」(同上)捕魚,獵鳥都不是坐臥不動就能得到的,故其他事情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他認為主張虛無,強調「無為」是沒有甚麼益處的,促進萬物生成、進展的都是「有」。裴頠的這種「崇有論」主要是從唯物主義的立場對玄學唯心主義進行的批判。由於他的論述在某些問題上理由還不充分,但又過於強調「有」,所以造成了他學術上的偏極。

後期的郭象批評和吸收了「貴無」「崇有」的兩大思想,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獨化玄冥」說。他所論述的本體論,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他說:「生物者無物,而物自生耳。」(向.郭《莊子.在宥注》)「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生耳。」(向. 郭《莊子.齊物論注》)從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郭象的本體論,是不講因緣和條件的,萬事萬物的產生和存在都是神秘莫測而突發的,但他還是承認了這種事物的 客觀存在,對於這種存在的現象,他主要是從主觀的能的方面去分析的,即在精神意識的支配下,從事物內在的抽象成份去談事物的本質,以純粹的唯心主義路線貫 穿了整個玄學的脈絡。

可以說魏晉玄學由初期以王弼為代表的「貴無」學說,進化到後來以裴頠為代表的「崇有」論,最後以郭象的「獨化玄冥」而 告終。這種長達百餘年的演化,給支遁等一大批的佛教徒提供了一個嫁接般若,改良佛教的良好機遇。當支遁掌握到這一套的思辨途徑後,就趕快將它引入到般若思 想。他憑著自己深厚的世學功底,大膽的吸收,精心的改良,以玄學之長來補當時佛教義理之不足。據(《世說新語.文學》劉孝標注《妙觀章》)中記載的支遁在 論述本體論時說:「夫色之性空,不自有色,色不自有,雖色而空,故日色即為空,色複異空。」在這裡,支遁對空理的闡述,是通過物質現象不真實來說明的,他取消了物質的本質,沒有把假有的本身也看作與空無二,所以當推論起事物的現象既然不是來自事物的本體,那現象是怎樣生成的時候,他則說:「色之為有,隨心而起。」(同上)也就是說,事物之所以為有,是人們主觀思想上計較、執著的結果,心如果不起妄執,事物的現象也就不存在了。他的這種「即色義」雖然沒有成功的建立起般若學非有非無的本體論,但比起心無宗的「不空外色」和識含等幾家偏論「色無」的理論更成熟。因他是從不壞假名而去說實相的,故與後期僧肇的思想非常接近,祇是沒有進一步去論證這種假有也是空的,故這種「色複異空」的理論,又被僧肇等人所批判。從這裡不難看出,支遁的本體論從「色即為空」,到「色複異空」,最後得出「色空心有」的一系列變化,都是圍繞著玄學而展開的。支遁把玄學中的「無」演化成「空」的概念,以「無形」「無名」來論述他的「色不自有」「雖色而空」的道理。但他沒有把握般若「即色即空」的實質,所以當窮極未路的時候,他又走上後期郭象「獨化玄冥」的唯心主義路線。用「色空心有」來調換玄學的重神輕形,把郭象所認為的客觀存在換成是假像猶存的「色複異空」,把他在精神意識支配下的「塊然而生」說成是「色之為有,隨心而起。」郭象所講的「自生」「獨化」,就是取消了事物的本質和自體。由此可見,支遁的佛學本體論是沒有脫離玄學思辨的,特別是在認識論方面的表述更為明顯。

支遁在《大小品對比要鈔序》中談起對本體的認識時說:「若存無以求 寂,希智以忘心智不足以盡無,寂不足以冥神,何則?故有存於所存,有無於所無。存乎存者,非其存也;希乎無者,非其無也。何則?徒知無之為無,莫知所以 無;知存之為存,莫知所以存。希無以忘無,故非無之所無;寄存以忘存,故非存之所存。莫若遺其所以無,忘其所以存。忘其所以存,則無存於所存;遺其所以 無,則忘無於所無。忘無故妙存,妙存故盡無,盡無則忘玄,忘玄故無心。然後二跡無寄,無有冥盡。」(《出三藏記集》)這段長文的論述,主要是在說明支遁反對脫離現象去認識本體,主張應把本體和現象結合起來去理解般若性空的原理,祇有二者互為依據,才是認識本體「無」的最佳途徑。這也是支遁「即色游玄論」的基本思想,他糾正了當時其他諸家舊義割裂了體用的錯誤,使佛教哲學又進入了一個新台階。但他的這種「即色游玄」的觀點,卻沒有超出玄學體用不二的範疇,基本上是沿著郭象的「獨化玄冥」的認識論而發展的。當時郭象一改前人那種「得意忘象」的主張,大膽提出了「冥而忘跡」的言論。他認為祇有先明瞭眾形萬物都是從「玄冥」之境而「獨化」出來的,然後再從物我兩忘的境界去認識萬物的本體。他說:「所以跡者,真性也,夫任物之真性者,其『跡』則六經也,況今之人事,則以自然為履,六經為跡。」(向.郭《莊子.無運注》)「所以跡者,『跡』者,『無跡』也。『無跡』者,乘群變,履萬世,世有夷險,故『跡』有所不及。」(向.郭《莊子.無運注》)。「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一體,而無不通也。」(《大宗師注》)這種靠純粹的精神直覺去認識本體論的方法,在支遁看來是值得開發的。支遁用「所存」「所以存」「所無」「所以無」代替了郭象的「所跡」「所以跡」的概念,最後以「二跡無寄,無有冥盡」的 理論回歸到郭象物我兩忘的境界。我們從整個即色宗的理論來看,雖然他走的是玄學思辨的途徑,言談立論玄氣十足,但這種由玄學理論而轉化成的即色唯心的思 想,卻給佛教哲學帶來了新的起點,也可以說在六家七宗裡,最能表達般若大意的就是即色宗了,因他已把假有與性空結合起來,去認識般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性空理論了。故這一支還是最接近般若實質的。如果說這種即色的理論就是玄學的發揮,那麼他對下文《莊子.逍遙遊》的論述則是般若的再現。(待續)

 
 
陳腔濫調
◎秦孟瀟

陳腔濫調

禪師回答問題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運用不同的答案。也祇有這樣,這些回答才是活潑的,才是自然地從心中流出的;從另一方面來說,假如你以同樣的答案回答同樣的問題,那便變成了死板的格式。如果運用這種方法,你祇會把人變成了一隻鸚鵡而已。

據說趙州禪師用這種方法去考驗別人,曾揭發了不少假禪者,因為有一種判別真假的銳敏感覺。常常有許多自南方來的和尚,他們從許多著名的禪師那裡學了不少警句和話頭,談起話來非常流利,其實多半是套用老師的話,而這些人都逃不過他的法眼。

有一次,他遊五台山,碰到了一個奇怪的老太婆。他的侍從告訴他說:這個老太婆常在路邊迎接每個來遊的和尚,當別人問她山上的廟是如何走法時,她便說:「一直去。」等別人照她的指定走時,她再說:「又是這樣去的!」

很多人認為她深通禪理,但趙州卻對他們說:「讓我去考驗她一下。」

於是趙州故意走向她,她也照常迎面而來,趙州便向她問路。她說「一直去!」一趙州便照她所示的方向走去,她再說:「又是這樣去的。」

第二天,趙州對他的隨從們說:「我已替你們看破她了。」

禪的精神就在於力避陳腔濫調,這是一個生動事例。

「禪」像城門

趙州禪師在禪宗史上,是一位傑出的人物,在他風燭殘年時,依然有消失了他那青春活力,他好像永遠也不會衰老似的。

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中,已看到禪宗衰退的跡象。他說:「九十年來,我曾看過馬祖以後的八十餘位禪師,他們都具有創造的精神。可是最近幾年來,學禪的人卻逐漸地走向繁瑣、分歧。離前人的創造精神越來越遠,這種頹風是越來越厲害。」

趙州說這些話是在九世紀末,那時他已是一百一十歲的高齡了。他沒有建立他自己的宗門,這是因為他極端自由逍遙而無意讓別人把他當作偶像來開宗立派。雖然如此,但以後禪學者都把「趙州古佛」當作他們共同的智慧源泉。

曾有個和尚替趙州晝了一幅像,當他拿給趙州看時。趙州卻說:「如這幅像真的像我,那麼就殺掉我,否則就燒掉它!」由此例看來,他徹底否定「像」的存在,他不主張倡立宗派原因亦在此。

有個和尚問:「如何是趙州?」顯然他並不是問趙州的地方,而是趙州和尚的禪風如何?

趙州卻故意用地方的情形告訴他說:「東門、西門、南門、北門。」這是說他的禪像城門一樣,四通八達,任何人都可從城門進去。

辦「愚痴齋」

曹洞宗創始人洞山禪師之所以成為一代最受尊敬的導師,關鍵是在他知道弟子們的需要,他終其一生都是一位毫無私心的老師。在他臨終前的一幕更是非常地動人。

他病倒了,有個和尚問他:「師傅有病是否還有不病的體呢?」

洞山回答:「有。」

對方又問:「不病的體,是否看得見師傅呢?」

洞山回答:「是我在看他。」

對方又問:「不知師傅怎樣看他?」

洞山回答:「當我看時,看不到有病。」

這種把不病看作「真我」,正是禪的方法。換種說法,祇有「化身」(生理)會生病,「法身」(指佛性)卻是永遠健康、圓滿、不生、不死的。當洞山感覺到要死時,他便洗瞼沐浴,穿上長袍,敲鐘向大家辭別然後端坐著不再呼吸。

弟子們看到這情形,都如喪考妣似地大哭。突然洞山張開了眼,對哭泣的和尚說:「出家人要能心不染著物,才是真正的修行。勞生息死,是人的常情,悲慟又有甚麼益處呢?」

於是他叫主事人辯「愚痴齋」,他同弟子們共吃,隨後回到方丈室

端坐長逝。他臨終仍然保持平實質樸的精神。

三次挨打

當人們一提到臨濟禪師時,自然而然想到他那徹底、倔強的個性,求道的熱情。他是山東曹縣人,俗姓邢。幼年時,便立志出家,苦行求道。雖然他後來的「開悟」也是很突然的,但在通向「悟道」的路上,卻是歷盡了艱辛。

在他削髮受戒時,便已嚮往禪宗。大約在二十歲左右,他到了安徽投奔在黃檗門下。

當時寺內有位睦州和尚,他已是僧眾的首座。深感臨濟的性行純一,早就對他另眼相看,後來發現時機成熟,便問他說:「你來此多久了?」

臨濟回答:「三年了。」

睦州又問:「曾經問過方丈嗎?」

臨濟回答:「沒有,我不知道要問個甚麼?」

睦州便說:「你為何不去問他,甚麼是佛法的大意?」

於是臨濟依照睦州的指示,便去問黃檗大師。當他還未問完,黃檗舉棒就打。

臨濟祇得退了回去,睦州便問他:「他怎麼回答你?」

臨濟把經過一五一十的告訴睦州,並說他無法了解黃檗莫名其妙的行動。睦州再催他去問,這樣臨濟來回的一共問了三次,卻挨了三次打。

至此臨濟深感自己無法了解,還不如離開為妙。他盤算著該怎麼說呢?

一棵大樹

臨濟禪師忍氣吞聲的去見睦州首座的和尚,跪著說:「以前承蒙你激勵我去問佛法、使我屢次吃師傅的棒子。自恨前世的障緣未了,不能徹悟玄旨,因此祇有離開這裡。」

睦州便說:「在你離開前,應先向師傅告辭。」

等臨濟走後,睦州便趕緊搶先跑到黃檗處說:「問話的那個和尚,雖然年輕,但此人很奇特,請你給他方便指點,將來他一定會變成一棵大樹,覆蔭天下眾生。」

過了一會,臨濟便來向黃檗告辭。黃檗說:「你不必到別處去,祇到高安灘頭,去參見大愚和尚,我想他一定會指點你。」

當臨濟到了大愚那裡,大愚問他:「你從那裡來?」

臨濟回答:「從黃檗處來。」

大愚又問:「黃檗告訴了你一些甚麼?」

臨濟回答:「我三次問他佛法的大意,三次挨打,我不知自己究竟在那裡。」

大愚說:「黃檗也真是老婆心切,為你這樣徹底地解除困惑,但你還到我這裡來問有無過錯。」(老婆,意指老婆婆。)

聽了這話,臨濟恍然大悟,便說:「原來黃檗的佛法就這麼一點!」話音剛落,猛然一警!

你想是甚麼發作?

「瘋漢」行為

冷不防,大愚和尚粗大的手掌一把抓住臨濟說:「你這個尿床的小鬼,剛才還來問你自己有無過錯,現在卻說黃檗的佛法祇有這麼一點。你究竟看到了些甚麼,快說!」

臨濟不答,卻在大愚肋下打了三拳,大愚把他推開說:「你的老師黃檗,與我何關!」

臨濟離開大愚後,便再回到黃檗處。黃檗看他回來,就說:「這伙,來來去去,沒有一個了期。」

臨濟便說:「祇因為老婆心切。」於是把自己的經過和大愚的話全盤告訴了黃檗。

黃檗罵著說:「大愚這個老傢伙真是多嘴,等他來時,我要痛打他一頓。」

臨濟接著說:「還等甚麼?現在就打!」於是便給了黃檗一掌。

黃檗大叫:「你這個瘋子,居然敢來這裡捋虎鬚。」

臨濟便喝,黃檗就叫人帶他回禪堂去。

在這裡,祇看到禪師們似乎是些「瘋漢」行為:不是打,就是罵!是要提問題時,碰到的是「棒子」「喝聲」「拳頭」相向!難道這就是「佛法大意」嗎?不,是甚麼?

禪宗最大的特色,就是否定語言、文字的作用。你的問,我的答,不是多餘的累贅?這一打、一罵,蘊藏著無盡的禪機,祇有達到「悟境」的人,方能體會其奧秘所在。

禪的傳燈

有一日,寺裡的和尚在田間工作,黃檗拿了把鍬,看見臨濟空手跟後面,便問:「你的鍬在哪裡?」

臨濟回答:「有人帶走了。」

黃檗便說:「你走過來,我要和你商量一些事。」

臨濟走向前去,黃檗把鍬豎在地上說:「就是這個,世上沒有人豎起。」顯然,黃檗以鍬來暗示禪的傳燈。

臨濟立刻領悟黃檗的意思,便把鍬奪過來,豎在地上說:「為甚麼在我的手裡呢?」這也是象徵的說,掌法之權已落在他的手中。

於是黃檗便退回去對大家說:「今天已有人帶你們去工作。」這是他已發現臨濟能夠代替他的地位,他可以安心的退休了。

又有一次到田間工作,臨濟正在掘地,看見黃檗走過來,便站起來靠在鍬上。黃檗有意要考驗臨濟,就說:「這傢伙大概累了。」

臨濟卻說:「我連鍬都未曾舉過,又怎麼會累呢?」

黃檗舉棒要打,臨濟接住棒的一端,往回一送,把黃檗摔倒在地上

黃檗便叫在旁的和尚扶他起來,那和尚說:「師傅怎麼容這瘋子如此的無禮呢!」

黃檗起來後,便打那個和尚。為甚麼?

埋沒自己

有一位神贊禪師聰明絕頂,他原在本州(今福建省福州市)大中寺習禪道,由於不得法,未有絲毫進展。後來他到各地雲遊,尋師訪道,跟百丈禪師學習多年之後,他又回到大中寺住下。日日參禪,境界不同往日。

某日,他看到一位老和尚在窗下研讀佛經,正好有隻蜜蜂迎著窗紙亮光嗡嗡不停地撞著,想飛出去。

神贊站在一旁信口說出:「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卻鑽它故紙,不何年何月才出得去?」

老和尚驟聞此言,放下手裡的經書驚問:「你外出雲遊時,曾碰到甚麼高人?」又說:「自從你回來之後,我發現你的言行與昔日大不一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神贊把自己親近百丈禪師的經過說了一遍。最後說道:「由他的指撥,才得大悟。」

老和尚知悉情況後,召集全寺僧人,恭請神贊上堂說法,啟迪群僧機遇難得。神贊登上法座,手執拂塵,目視遠處,說了《蜂子投窗偈》一首: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首偈子啟示了禪的靈活的智慧和機趣。有些人經年累月,固守一室,一頭栽在故紙堆裡出不來,埋沒自己。

 
 
海嘯求存
◎楊 釗

國由次按引發的金融大海嘯,其強度及廣度被形容為「百年一遇」,是自一九二九年以來最糟糕的一次,是「經濟的珍珠港事變」

在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大傳媒呼籲小投資者切勿冒進,要繫好安全帶,做好風險管理,以待滔天海嘯席捲而來時得以保住性命。

最佳的方法是尋找避難所,找不到時,也要跑到附近的高地或高山,最低限度也要身穿救生衣並找一些「掩蓋」,希望能頂住鋪天蓋地的大風浪。

在這兵荒馬亂的日子裡,市場一片混亂,千萬不要到海邊滑浪,如果正在海邊玩耍的,則要速速離開,找高處避難。

金融海嘯的投資策略是「宜守不宜攻」,講求的不是「增值」,而是「保本」,祇要能保住現金,才能在混亂過後把握機會。

金融海嘯的第一浪是銀行紛紛倒閉,政府被迫「出手」救助,否則一同遭殃。

第二浪是信貸緊縮,對沖基金面對「贖回潮」,為了取回現金,應付客戶之贖回,祇有狂沽股票「套現」,避免現金短缺,週轉不靈而倒閉。據報道,市面上7,000多隻對沖基金有三成面臨倒閉,部份基金因現金不足而被迫關閉,面對基金「贖回潮」,這將引發更大的股票拋售潮,結果又再引發更大贖回潮,周而復始,令股市不斷下滑,成為金融市場的計時炸彈。

面對如此嚴峻的金融形勢,十月廿三日美國國會邀請財金界的三大巨頭作證,以便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其結果認為:金融市場缺乏足夠的監管是這次海嘯的主因。 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承認:美國過去四十年奉行的自由市場政策確實存在缺陷,市場認為一九八七年至二○○六年期間,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拒絕加強自由市場監 管,長時間維持低息政策,是造成樓市巨型泡沫的幫凶。在聽證會上,格林斯潘表示今次危機比他之前想像的更廣泛。

他指出穩定樓市是經濟復元的先決條件,但預料仍需數月。

就在相同的日子裡,十月廿三日,香港富商李嘉誠宣佈旗艦公司和記黃埔決定暫時煞停全球業務的新投資,在明年中之前,所有未落實或未作承擔的開支都會省下來,並要檢討全部投資項目和更採取異常保守的理財手法,目前持有現金1,724億港元,佔資產的七成。

到底股市要跌到甚麼程度呢?根據記錄,美股大熊市有三次:1、一九七三年四月至一九七四年十二月標普五百指數回落43.4%;2、二○○○年八月至二○○ 三年二月回落43.7%;3、一九二九年九月至一九三二年六月回落84.8%,分析家相信這次金融海嘯威力超過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及二○○○年科網股泡沫 爆破,但相信不會重演一九二九年華爾街大危機。

未來經濟祇有兩條路:一是股市大跌,美國將有兩年經濟負增長期;二是一如日本出現 L 型經濟(唔生唔死)。雖然金融制度溶解已被制止,不會出現三十年代美式大蕭條,但信貸破碎仍未過去,一籮籮呆壞賬未被清理,投資者貪念已消失,但恐懼未 除,全球經濟進入痛定思痛期。過去十八年,日本經濟已出現 L 型走勢,富者愈富時代雖然結束,但窮人數字愈來愈多,逐漸形成 L 形貧窮社會。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雪茄伏認為美國銀行系統已破爛不堪,必須重建才能重新獲世人信任。

美國大選後隨即召開的G20會議,有人形容為廿一世紀布列頓森林會議(一九四四年,由44個結盟國家在布列頓森林開會,制訂了740條規則共同遵守,以阻止三十年代美國大蕭條在任何國家出現)。

此次會議代表著由美國雄霸全球六十幾年的時代結束,世界將由單邊主義走向多邊主義,其中三大勢力:美國、歐洲與新興國家(以中國為代表)將重新制訂世界未來金融制度。

然而,在大局未定之前,各國必會繼續進行游說協商,剛結束的亞歐會議對金融危機也祇能達原則性的共識,就是「各國領導人決心對國際貨幣和金融體系進行有效和全面的改革」。但是,正如過去亞歐會議在污染減排、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吵吵鬧鬧,現在關乎更關鍵的問題、分岐自然更深,況且東、西方理財觀念大相徑庭,東方講究「量入為出」「持盈保泰」「積縠防飢」;美國則奉行「先使未來錢」「消費大於儲蓄」「過得海就是神仙」的價值觀。如何溝通?要真正的達到共識,實在不容易。

說到底,美國不會輕易放棄自己主導多年的金融體系,因為其中包含了重大的利益,要重建金融新秩序,社會上輿論認為「現在仍然看不出一?的眉目」

至於股票市場現在是否入市的合適時候呢?保守派認為:目前股市內淡友較好友多出30%,但是,在「一浪低於一浪」的形勢下,以股市的「兵法」認為,是不宜入市的,否則很容易成為「蟹貨」「綁住」,因此認為「抵買不代表可以買」,祇有出現「兵法」中認為入市的時機,才應該進入。

一九九七年八月至二○○三年四月是「殺中產階級期」,不少中產人士變成負資產,去年二○○七年十一月起,這一次是殺超級大戶,愈有錢愈死,真是「億億聲地蝕」

今天抵買股份何其多,問題是明年經濟前景未明朗,還是忍手為上策(最多祇可動用全部現金30%)。在熊市中,股市回升25%是很常出現的現象,但祇有專業投資者才可以捕捉到這些機會。

因此,今時今日投資者需要的是「耐性」,而不是「勇氣」

另一派,亦即是「價值投資法信徒」認 為:現在恒生指數若以二○○八年利潤計算,市盈率是6.91倍,預測二○○九年是7.73倍,過往恒指市盈率的高位是20.25倍,最低是7.7倍,平均 是14.36倍,亦即是說,現時市盈率已創出新低。據美林證?提供的資料顯示,在過往35年(一九七三至二○○八年),港股市盈率最低時期分別是(1)一 九七四年股市大崩盤時,是7.1倍;(2)一九八二年中國決定收回香港時,是5.6倍;(3)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時,是8.9倍;(4)一九九八年亞洲 金融風暴時,是8.8倍。

至於股神巴菲特在《紐約時報》撰文,鄭重建議投資者在現水準買入美股。

美國「證券大王」格羅斯亦建議買入美股,因美股今年已下跌4成。

前大摩首席策略師碧斯Barton Biggs亦認同今年美股已累跌40%,是一九三一年以來最大跌幅,相比債券,目前已十分便宜。根據過往經驗,現時市場瀰漫著悲觀氣氛,意味後市可望反彈,長遠來說可望大升。

綜合以上資料,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警告:美國正面臨「百年一遇的信貸海嘯」,失業率及裁員將「大幅上升」,也就是說,銀行將會收縮「信貸」,以前答應的「信貸」額度也會收縮、會減少,許多企業因此會出現資金短缺,週轉不靈而關門,失業率會因此大幅上升。

現在,「金融海嘯」的影響祇在股市和金融市場反映出來,至於香港和內地市場尚未完全體現,真正的難關將會是明年上、下半年,甚至是後年。所以,各企業的主管要認真思考,並要組織有關成員進行討論,檢討一下在當前環境下的對策,特別是明年的計劃,是否要作一個認真保險的方案。

在危機之中,有甚麼機會呢?企業案例告訴我們要在好市中賺取錢財,在劣市中召集人才。因為,風大雨大是招聘好人才的時機,現在策略應該有加有減,投資可以減少,但人才可以增加,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承千年歷史 樹人間名藍
—— 紀念七塔禪寺開山1150週年

◎可 祥

○○八年十月十九日是本寺開山建寺1150週年慶典暨圖書館、禪學堂、素齋館奠基儀式,以及都市寺院與和諧社會研討會,真是普天同慶,喜事連連!

七塔禪寺於唐大中十二年(西元858年)開山,至今已走過1150個春秋,歷經滄桑,巋然屹立於甬江之畔。歷任住持稟承先賢開創之精神,建寺安僧,高樹法 幢,弘法度眾,宗風遠播;千百年來高僧輩出,法脈綿延,文人雅士咸集,歷史積澱深厚。寺院曾四次受到帝王敕封:唐咸通二年(861年),懿宗(李漼)詔改「東津禪院」「棲心寺」,由宰相裴休書匾,以表彰開祖心鏡禪師以定力退兵之功德;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李恒)敕改棲心寺額為「崇壽寺」;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太祖(朱元璋)詔改寺額為「補陀寺」,遂成觀音菩薩道場,人稱「小普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光緒(載湉)皇帝敕賜寺額為「報恩寺」,因此全稱「七塔報恩禪寺」。寺院現存建築及珍藏文物,即為寺院1150年來滄桑變化的見證,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下面,拙衲就寺院開山和發展歷史,以及歷代住持大德業績向各位作一簡略說明,以表示對先賢的緬懷,對後人的啟迪與勉勵。

七塔禪寺始自唐代朝官江西分寧宰官任景求先生施捨宅院給佛門,由馬祖道一裔孫、五泄靈默傳人——心鏡藏奐禪師開山。藏奐禪師為蘇州華亭人,少年慕道,受業道曠禪師,在嵩山受戒,得法於五泄山靈默禪師。唐「會昌法難」後, 朝廷敕令藏奐禪師住持重建後的東都洛陽長壽寺,其間編修法難遺存藏經,保護聖教法寶,為佛教的復興做出顯著貢獻。後應邀住持四明天童禪寺,被尊為天童開法 之祖。大中十二年(858),藏奐禪師應任景求之供養,開山建寺,冠名為東津禪院,便是今日七塔禪寺之伊始。藏奐禪師禪旨高妙,門風高峻,廣設禪席,從者 如雲。十方英靈衲子紛至遝來,擁圍左右,奉志沖關,直參本來面目,使東津禪院逐漸聞名於浙東;後更因禪師以定力懾退裘甫之亂兵,得朝廷褒獎,敕賜「棲心寺」名,使寺院由此名聲大振。藏奐禪師圓寂前預知時至,荼毗後喜獲三千多顆舍利,五彩交輝,殊勝無比。咸通十三年(872),為旌表禪師功績,其弟子戒休法師捧呈七粒舍利以及表章,遠赴長安,奏請朝庭。唐懿宗下旨將此舍利供奉於皇宮內道場,頒旨褒誄藏奐禪師,賜諡號為「心鏡」,賜塔名為「壽相」。唐咸通朝官明州剌史崔琪撰有《心鏡大師碑》,客觀全面評述心鏡藏奐禪師一生事蹟,載入《全唐文》。在《景德傳燈錄》和《宋高僧傳》等典籍中,也有相關記載。

繼心鏡藏奐禪師之後,寺院曾經湧現出不少法門將才。如宋代為天台宗中興道場延慶寺培養了明智中立、覺雲智連兩位山家派領袖,以及以持律聞名的戒度法師等; 元代棲心崇壽寺以弘揚《法華經》教義為主,知名天台學家有允則、是乘、淨珠法師等。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因抗禦倭寇海防需要,普陀山觀音聖像內遷 至本寺,太祖詔改寺額為「補陀寺」,遂成觀音菩薩道場,汝慶、永詵、文彬三位住持在建置上貢獻頗多,載入史冊。尤其是在《永樂大典》編纂中擔任釋教總裁的著名高僧祖芳道聯禪師,曾經住持補陀寺,弘宗演教,廣度有情,使道場輝煌一時。

清朝初期,密雲圓悟法孫拳石沃禪師及其弟子自天育先後住持寺院,弘揚臨濟禪法,法脈綿延不絕。咸豐十一年(1861),寺遭「洪楊之役」(太 平天國革命),成為廢墟。同治十年(1871),周文學醫生母子發心重修圓通寶殿、廂房、山門等,寺院初顯規模。光緒十六年(1890),天童寺退居方丈 慈運大師應地方紳董邀請,出任七塔禪寺住持,自此廣集淨資,大興弘法利生事業,重建數座殿宇及數十間房舍,門前造七佛寶塔,塑千手觀音聖像等,使梵宇一 新,成為四明地區三大叢林之一。慈運大師在寺內大弘臨濟禪法,傳法嗣49人,多為法門龍象,其中以圓瑛、道階、溥常、岐昌、智圓等最為著名,四明地區大多 寺院住持皆為其法子門徒,七塔禪風因此廣傳海內外,分佈在湘、滇、蜀、陝、閩、浙、蘇、贛、皖、豫、台等地區,乃至南洋、日本、韓國、印度等地,形成了具 有一定規模的「七塔寺法派」,七塔禪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後人緬懷慈老之功德,特建「慈蔭堂」以作紀念,尊其為七塔禪寺中興之祖。

民國時期,岐昌、道亨、僧晙、智圓、常西、覺圓、圓瑛、溥常、指南、顯宗等近代佛門大德曾先後擔任七塔禪寺住持,他們宗說兼通,精通教理,弘傳法門,使七 塔道場經久不衰。太虛大師就曾依止岐昌和尚學習經教二年多時間,受學《法華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兼習詩文,深受教益;岐昌和尚德行粹美,修養精 深,很為太虛大師所敬仰。圓瑛大師得法於慈運長老,住持七塔報恩道場時,講經弘法,聲名遠播;民國時期連任六屆中國佛教會會長,新中國成立後,又當選為首 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被譽為一代愛國愛教高僧,當之無愧教界領袖。華嚴學大師溥常長老,以光大教門為責任,深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培養僧才之重要 性,創辦了七塔報恩佛學院,辦院十年(1928~1938),培育學僧288人,多為佛門俊才,弘化各地;同時注重文化建設,先後編纂出版了《七塔寺 志》、《七塔報恩寺宗譜》、《七塔報恩佛學院院刊》,自著有《華嚴綱要淺說》一書,對近代華嚴宗復興做出顯著貢獻。諦聞法師任報恩佛學院教務主任時,出版 了個人專著《諦聞塵影集》,收入與七塔禪寺相關文章二十餘篇。這些豐厚歷史著作,奠定了七塔禪寺作為文化寺院之地位。此外,默庵、虛雲、諦閑、道階、諦聞 等高僧常於寺內講經說法,大施教化,影響深遠,在佛教界享有盛名。

「文革」期間,七塔禪寺遭遇劫 難,破壞較為嚴重。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古道場又煥發生機。恩師月西老和尚秉承愛國愛教之精神,以復興佛教、光大教門為己責,毅然挑起修復 七塔道場之重任,從一九八○年開始,廢寢忘食,苦心經營,費求撙節,事必躬親,積十餘年之辛勞,遂使千年唐剎重新恢復舊貌。他老人家對七塔禪寺之特殊貢 獻,得到當地政府領導高度讚揚,也得到前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充分肯定和讚歎,深受四眾弟子擁護和支持。恩師月西老和尚早年就讀於閩南佛學院,是 太虛大師得意門生亦幻法師的入室弟子,受太虛大師佛教革新思想影響深遠;在抗日救亡運動中,他慷慨大義,把慈溪金仙寺(恩師時任該寺監院,主理寺院事務) 的最好房屋讓給新四軍浙東抗日縱隊三五支隊司令部駐紮,為部隊籌措資金,傳送情報,遠赴上海採購藥品和糧食,乃至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掩護營救抗日志士。其 間曾被日偽軍抓獲,投入牢獄,但他不畏強暴,始終如一,不改初心。其英勇無畏之事蹟,深得寧波當地人民及佛門人士稱頌,也由此與三五支隊隊長何克希、政委 譚啟龍等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享有「白皮紅心」「紅色和尚」之 美譽。恩師從一九五一年開始長期擔任寧波市佛教協會會長,協助政府落實宗教政策,幫助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竇寺、金仙寺、居士林等佛教道場的復興做出積極 貢獻,為佛教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給後人留下豐厚物質及精神遺產。恩師月西老和尚為繼開山始祖心鏡禪師及中興祖師慈運長老後,第三位在歷史關鍵時刻對七塔 禪寺做出卓著貢獻之巨匠,被教界和學界稱之為七塔禪寺復興之祖。

一九九三年恩師圓寂後,拙衲受到兩序及常住耆宿大德信任,從一九九四年開始主理道場內外事務,以繼承恩師遺願、光大祖庭為責任,十多年來克盡所能,未敢絲毫懈怠放逸,團結四眾,攜手並肩,共謀道場之興旺;協助政府落實寺院「文革」時期被占房產,前後兩次落實歸還5000多平方米土地,緩解了道場捉襟見肘、日益擁擠的困難;為改善叢林清淨莊嚴之環境,毅然拆除寺內違章建築,以保證寺院格局完善,同時保護文物、修繕古建築等。經過七年努力,為後續事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二○○○年開始,七塔禪寺常住提出堅持以「人間佛教」思想為指導,確立了「以城市作為依託,以制度強化管理,以經濟促進發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確立品位,以道風贏取信眾,以慈善回報社會,以聯誼擴大交流」的 發展理念。近八年來,堅持道風建設,加強學修並重,提高僧眾整體素質;經常舉辦講經弘法,大眾獲益良多,普遍受到歡迎。積極開展、參與社會慈善事業,近年 來在貴州、青海、重慶等地投入逾280萬元先後捐建七座希望小學;今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七塔禪寺在次日就開始籌集善款,向災區捐贈65萬 元;至此粗略統計,各項公益事業支出達600多萬元。在寺院建設方面,重建了東廂房、新建了鼓樓、改建了山門牌樓,重修了五進殿堂等,使道場面貌進一步得 到改善。在文化建設方面,堅持文化興寺計劃,編輯出版了《七塔禪寺五百羅漢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週年紀念集》、《七塔禪寺珍藏書畫集》等;二○○五年 創刊了《報恩》雜誌,至今已發行13期,受到教內外讀者普遍好評;另外校對重印了民國版《七塔寺志》和《諦聞塵影集》等書籍。剛剛出版面世的《七塔寺人物 志》,歷時六年多時間,從收集資料到考證研究,撰寫文稿到幾經修訂,圖文編排到整體設計,傾注了賈汝臻居士和黃夏年教授等諸多心血;此書共撰寫了32位傳 主,還收入了108位與七塔禪寺有關之高僧大德、居士、文人、書家資料,系目前中國佛教寺院首部全面介紹相關歷史人物的志書。以文化弘揚佛法,這是溥常大 師等早就實踐過的興寺策略,我們沿著這條正確道路行進,取得了一點成績,既要感謝政府的支持,感謝社會各界朋友的護持,更要感謝往古聖賢們的加持與護念!

總結過去,是為了理清歷史脈絡,不忘先賢開山立寺、光大道場之恩德;展望未來,我們將堅定不移走愛國愛教道路,高舉「以戒為師」旗幟,努力踐行「人間佛教」思想,發揚觀音菩薩慈悲濟世精神,弘揚臨濟禪法,落實都市寺院發展理念,精心實施西北角擴建工程(圖書館、禪學堂、素齋館),全力做好七塔文化景區中、長期整體規劃建設,積極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西域佛蹤 —— 飲食中的佛文化(上)
◎崔保新

所說的西域,就是現在的新疆。曾幾何時,佛陀的光環也曾披被著天山南北。產生於印度的佛教,最早通過新疆傳入中國。因此,新疆歷 史上就有了眾多佛教名城和彿窟,有了載入史冊的大德高僧。正如佛法所云:成住壞空是萬物變化規律。在東西方幾大文明的對抗中,佛教也難逃衰敗的命運。

如今,佛教名城早已成了一處處廢墟,千佛洞大多坍塌被毀,僧去寺空。佛教似乎離人們遠去,成為人們久遠的回憶。

取而代之的是來自西亞的伊斯蘭教。今天,但凡來過新疆的人,望著高高聳立著星月標誌清真寺,你會佇足或者心潮湧動嗎?聽到飄蕩在天空中悠長的祈禱聲,你會 在日出日落之時默默遐思嗎?對於伊斯蘭信徒一日五次虔誠的禮拜,你會心生敬意嗎?面對身披黑色面紗擦肩而過的婦女,你會疑惑不解嗎?會的。因為尊敬與包容 任何宗教,才真正符合佛的精神。

歷史將唯一一個伊斯蘭化的地區留在了新疆。新疆主要原住民大多信奉伊斯蘭教,這是新疆的歷史遺產。然而,當我們對新疆原住民的某些生活習俗做深入盤點時,竟然發現許多元素來自佛教遺風。當我們對新疆人的某些智慧進行追根尋源時,不得不讓我們感歎佛法的博大精深。

饢中的奧秘

初到新疆的人,無論走近維吾爾族人居住的城市或鄉村,走進普通的大街小巷,或是來到煙霧繚繞的小吃夜市,一種稱之為饢的食品會給你留下深刻印象。所謂深刻 印象,不是文化意義上的深刻,而是外觀、製作、口感上的特別。我在新疆生活了二十九年,自打到廣東定居之後,二十年來對新疆的 饢始終念念不忘。每從新疆返回廣州,必帶饢,自食或送人。送人不是因為饢值錢,而是它特別:火烤、脆、好吃、易存放。經常有人問起饢的來歷,我的回答只能 達到吃的層面,饢好吃,故事不好聽。終於有一天我再也不能容忍自己的淺薄了,於是開始深入研究 饢中的文化。

饢這個詞《康熙字典》中沒有收錄。1979年出版的《辭海》的解釋僅寥寥數語:「饢,波斯語,麵包的意思,清人譯為餑餑。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主要食物之一。」在《辭海》中,有關餅的解釋則祥細得多,因為餅是漢文化的東西。自古至今,中原人對於西域說不清楚的東西,統統冠以胡字,然後用熟悉的東西解釋不熟悉的東西。譬如以餅釋 饢,饢即稱「胡餅」「爐餅」「烤餅」。這種解釋僅停留在饢的製作、功能和樣式上,只簡單說明了饢就是食品,沒有對饢給予任何文化意義上的闡釋。

饢在新疆的歷史非常悠久。1973年,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出土了唐朝時期製作的饢,寬邊,薄肉,周邊面上搗有許多細凹點,用發酵麵粉製成,製作的形式與今天幾乎完全相同。 饢的出土,映證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寄胡餅與楊萬州》一詩中寫到的饢的存在:「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讒楊大使,嘗看得以輔興無?」看來饢自古以來就是送禮佳品。當年來自長安的高僧玄奘遠赴印度取經,穿越沙漠戈壁,翻越天山雪嶺時,身邊帶的食品便是 饢,是饢幫助他走完了充滿艱辛的旅途。這一點兒新疆人都相信,因為出門在外沒有比饢更方便的食物了。那時饢的叫法還沒有出現,漢人通稱胡餅。

倒是成書於十一世紀的《突厥語大詞典》中,對於饢則有極為詳細地描述。該《詞典》中共收錄當時有關面制食品的名稱詞語二十個。作者穆罕默德.喀什葛裡考證說:小圓饢這個詞由「富足的人」一詞而來,「因為小圓 饢可以使人吃飽。」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買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而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各國。

飲食中的信仰

維吾爾族的祖先原生活在漠北草原,泛稱突厥,細稱回鶻。作為遊牧民族,他們居無定所,隨水草遷徙,以遊牧為業,氈帳為居,食肉飲酪,冬裘夏褐,披髮左衽。 突厥人崇拜太陽,以蒼狼為圖騰,善養馬騎射,以角弓刀劍為兵器,以戰死為榮耀,病終為恥辱。散佈於蒙古、新疆、中亞草原上的突厥墓地,迄今留下了許多彰顯 武功的殺人石。正是這個好勇鬥武的民族,在新疆的綠洲定居下來以後,受到農耕文明和佛教文化的長期薰陶,野性終被馴服了。這個民族今天的性格若隱若現地體 現在 饢文化之中。

飲食文化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性格。饢是維吾爾族人最喜愛的食品。維吾爾族人每日三餐,一般兩頓吃饢喝茶,晚上做飯吃。有人根據維吾爾族人「可以一日無菜,不可一日無 饢」的生活習性,詼諧地寫了一個段子,形容饢與維吾爾族人的關係:「一天不吃饢,心裡就發慌;兩天不吃饢,腿子就篩糠;三天不吃饢,敢罵爹和娘;四天不吃饢,準備拆房梁;五天不吃 饢,就拜麻紮王。」顯然,維吾爾人不會這樣。漢族人喜歡用這種誇張的表達方式,對於饢,他們也許只知其表而不知其裡也。

維吾爾人學者對饢的認識和解讀有著自己的角度。在維吾爾族的審美習俗裡,黃色是太陽、豐收、高尚的象徵。喜歡黃色與他們懷念古代太陽神的原始意識有關。烤成太陽形的、焦黃色的 饢,細究起來與這個民族的太陽崇拜、火崇拜、水崇拜有著密切關係。實際上,饢在維吾爾族心目中不僅僅是一種食品,而是一種信仰。信仰恰恰是饢文化的源頭和內涵。

古代維吾爾人過著遊牧生活,曾經信仰過薩滿教。薩滿教認為萬物有靈,風雨雷電、山川草木、飛禽走獸都具有一種神奇力量,能夠影響人類的命運,給人類帶來吉 凶禍福,因而對它們產生了恐懼心理和崇敬感。這種崇拜自然的原始觀念漸漸演變成了一套宗教儀軌和禁忌,至今還殘存在維吾爾族人的日常生活中。維吾爾族人就 有一套有關 饢的禁忌。譬如,有人在和麵做饢,或者是在用饢坑烤饢時,是禁止閒人為饢數數,或是在一旁盯著饢看。他們認為人的目光具有一種邪惡的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如 果家裡心愛的器物,乃至弱小的兒童觸及到這種目光,就可能導致種種意想不到的厄運,譬如, 饢沒有烤熟就掉進火灰裡,或者根本就做不熟。他們還禁止把饢亂堆、亂放,甚至連--> 饢渣也不允許散落在人能夠踩著的地方。一般對那些已經無法食用、霉變或弄汙了的饢,要收拾起來放在人們無法涉足的地方存儲,或者直接給牛羊等家畜食用。自 家剩餘的 饢都要用乾淨的餐布包好,或用籃子盛著置於高處。維吾爾人絕對禁止浪費食物,尤其禁止踐踏食物,禁止在有饢渣、食物殘餘的地方潑污水、大小便,認為這樣會 招致來自神靈方面的報應,違者或是長瘡,或是生病瞎眼。

饢文化可以說貫穿於維吾爾族人的一生。在維吾爾刀郎人中,在給孩子起名的儀式中,為了讓嬰兒將來朋友多,要烤小圓饢,擺滿頭部周圍,家長祈福說:「孩子,你要做老實人」,然後將小圓 饢分給四十個孩子吃。饢在成年人的婚禮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男方在舉行訂親宴、訂婚宴時,送饢或用饢招待客人是必不可少的。婚禮前,新娘要去新郎家之前,在向父母告別時,父母會拿 饢和麵單子在女兒頭上繞幾次,為女兒祈求幸福。在婚禮上,新郎和新娘要當眾人之面吃兩塊鹽饢。維吾爾族認為,鹽會使兩個青年的愛情牢固。同時,男女儐相以敏捷的動作去爭食碗裡的鹽 饢,因為誰取得早,一方就不怕另一方。

維吾爾族認為,由於饢是圓形的,所以它是團聚的象徵。有人出門遠行,家人和朋友為他送行,祝他一路平安,饢是最好的送別禮物,因為饢中含有「有團聚的緣分」之義。一個人作夢若夢見 饢,維吾爾族認為會見到離別已久的遠方親戚。家裡來了男客人,至少有送兩個饢的習慣。

維吾爾刀郎人在特殊場合才會使用三句最嚴厲的話:對天起誓、天打雷劈、恩將仇報。在這三個固定詞語中都有饢的單詞,這反映了維吾爾族推崇饢的神聖信念。信 仰過多種宗教的維吾爾族人,在事關倫理道德等重大的事件上,常常對著 饢或者鹽,向天起誓,讓神靈作證,讓神靈來裁決。在維吾爾族人的心目中,饢和鹽都是是神物,憑藉著這些神聖之物起信發誓,等於對天發誓,如果敢於違背,那 麼就等於褻瀆和欺騙神靈,日後定會受到神靈的嚴曆懲罰,不是走路摔成殘廢,就是喝水、吃飯時被噎死,即使到了另一個世界,也將受到地獄裡烈焰的煎熬與鐵錘 的鍛打。從這條約定俗成的習俗中,蘊含著一個民族幾千年來豐富多彩的歷史印記。(待續)

 
 
世界佛教動態

慈輝愛心遍大地:

那天我們在雲南隴川

── 記雲南扶貧之旅

Long Chuan

乘車到猛約鄉那顛簸的途中,看著那滾滾黃土的前路,心裡不禁在問:「為甚麼村民的祖先會選擇在如此偏僻的地方落地生根?」村落離市中心很遠,居住了一千多居民,大部份都是貧困戶。我不敢想像,村民生病時如何求醫?當地幹部說,村內將會有一個衛生所。我聽了心裡嘀咕著──這麼遠的路途,村醫怎來?

在第二天的行程中,我找到了答案。

那天我們探訪了一位村醫,到了他的家亦是他行醫的地方考察。他跟我說,以前他要徒步到各村為村民治病,平均來回一次需三至四小時,每天祇能診療兩至三個病 人。但自從有了贈助的摩托車後,工作方便多了,不但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治病效率。聽他如此說,我心情少了一份忐忑。但當看了他的治療室,眉頭忍不住又皺 了起來,無論在設備或衛生環境上都談不上合格。但就在這麼簡陋的地方,他對仁心仁術的信念,對患病者的關懷,對自己鄉土的感情,那份執著叫我動容。我希望 慈輝基金會的資助不限於物資,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繼續支援他的那份執著。

除了村醫令我印象深刻外,在星紅村的探訪亦叫我們安慰。那天到幾個接受幫助的家庭探訪,了解他們的情況,得知其中一戶是愛滋病感染者家庭,村幹部告訴我們 說,大家對愛滋病認識多了,都不當是一回事,沒有甚麼大不了。我想,這份淡然,是大部份感染者希望聽到的,也是我們從事愛滋病工作的人想達到的。

回到香港,一直記著同行的楊玉懷女士所說過的話:「幫助別人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當你看到小小的幫助也能產生很大的影響,你的內心就會很安祥。」但我心裡在想,也許她更希望的,仍是社會富庶,人人安康。

 


在蓮池寺舉行戊子年八關齋戒勝會

二○○八年十月廿四日至廿六日(夏曆戊子年九月廿六日至廿八日)一連三日,蓮池寺舉行了由福林精舍主辦的戊子年八關齋戒勝會。

本次勝會由觀音寺長老融靈老和尚為戒師,出席戒子有準提閣佛學會會友、福田精舍及福林精舍居士等105人。

第一天 (廿四日),一眾戒子在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清早五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早課,戒子們穿著海青,與法師們一同唱誦。接著過堂用早齋、禮佛儀規、受戒。
上午十一時,融靈老和尚為佛前上供拈香及主持過堂用齋,為戒子開示。
午憩後念佛實修,接著念佛開示、晚課、懺摩及靜坐。
第二天 (廿五日),早課、過堂用早齋。念佛實修、念佛開示、晚課、及燃燈懺摩。
第三天 (廿六日),早課、早齋、朝山、念佛開示、佛前上供、過堂用齋及舍戒。
勝會在照品法師的開示下圓滿歸賦。

二○○八年十一月九日(夏曆戊子年十月十二日),蓮池寺舉行了由淨名精舍主辦的八關齋戒法會。
本次法會由智凱法師為戒師,出席戒子有淨名精舍的法師及居士等23人。

一眾戒子在智凱法師帶領下,於清早五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早課,戒子們穿著海青,與法師們一同唱誦。接著受戒、過堂早齋、八關齋戒開示、懺摩及過堂午齋。

午憩後念佛開示、晚課拜八十八佛及念佛開示。

法會在智凱法師的開示下圓滿歸賦。

是次八關齋戒的宗旨在於注重修行。


兩岸三地佛教界鳴鐘祈福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新聞發佈會

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於二○○ 六年四月十三日至十六日在浙江杭州市與舟山市成功舉辦後,在世界引起巨大回響,它成為世界佛教界及一切與佛有緣的各界人士共同關注的一個慈悲平等、多元開 放的高層次對話平台,已得到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世界範圍內眾多友好人士的熱烈響應。經過認真的協商和準備,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二○○九年三月在江蘇無錫市隆重召開,並於台灣台北舉行閉幕儀式。

為介紹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的籌備經過、主題內容和各有關細節,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籌委會,已於二○○八年十一月廿三日﹙農曆十月廿六日﹚在香港觀宗寺召開「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信息發佈會」,同時舉行了祈福鳴鐘儀式。



廈門舉辦佛教藝術文化展
紹根長老應邀出席主禮

由廈門巿人民政府、廈門商會、及國際總商會聯同台北市佛具業公會舉辦「國際佛教雕塑書畫藝術文化展」十月廿三至廿七一連五天展出。來自海峽兩岸參加展出,種類繁多、包羅萬有、一應俱全。海外美、加、星、馬、泰、港、印尼、台灣等地佛教人士踴躍參觀、絡繹不絕。

中國佛教用品產業、是獨具特色的文化、不但在中國有廣泛的群眾需求,而且在海外、尤其是東南亞和日本、韓國等地區,也需求甚廣、各地雕刻藝術設計多具風 格,例如;中國的鑄造、木雕、石雕精湛、以及陶瓷等手工藝、主要產地都集中在廈門周邊地區。台灣的佛教藝術佛教用品、也設計精美,別樹風格。

紹根長老參觀後、對這次展品甚為讚賞,表示把古今佛教文化書畫藝術物品集於一地展出,令參觀者了解到佛教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別具特色,書法中短短數字,便 道出佛法要義,令觀眾對佛法容易領悟、認為這次展出比舉辦一場弘法大會,更易接引初機。希望有關當局、能多辦類似這些活動,使兩岸文化亦可互相交流、彼此 共同促進和諧、令參觀者瞻仰慈悲的佛像亦可感染祥和之氣。


寧波七塔禪寺迎來 1150 週年大慶

二○○八年為七塔禪寺開山建寺1150週年(858~2008),寺院特於十月十九日舉行了大型慶祝活動。來自全國各地的教界大德、甬城內外信眾、各政領導,及日本、韓國、美國等國友人等近2000人參加了此次盛會。
七塔禪寺創建於唐代大中十二年(858),由江西分寧宰官任景求施捨宅院給佛門,敦請天童寺退居方丈、禪門宗匠馬祖道一法孫心鏡藏奐禪師開山,初名東津禪院;咸通元年(860)因心鏡禪師以定力懾退亂兵有功,翌年(861)被唐懿宗敕賜為「棲心寺」,遂成浙東著名禪宗叢林道場。後數度廢興,宗風不墜,曾先後被宋真宗、明太祖、清德宗(光緒)敕賜為「崇壽寺」「補陀寺」「報恩寺」等。因門前立有七座表徵禪林特徵的顯著佛塔,從清初時俗稱「七塔寺」;清末由慈運禪師中興後,全稱「七塔報恩禪寺」。 經過慈運長老及其弟子的次第接力,寺運在清末至民國前期達到全盛時期,並在佛教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臨濟宗七塔寺法派,影響遍於全國及台灣地區,乃至韓 國、日本、印度、東南亞各國,使七塔禪寺成為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寺院在文革期間破壞嚴重,改革開放後經月西老和尚全面復興,成為寧波城區最大的 叢林道場,一九八三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開放寺院。近年來,在月老高足可祥大和尚的住持下,寺院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無論是道場基礎設施建設,還是文 化、教育、慈善、聯誼交流等,均取得了顯著成績,再造出新的輝煌,備受教內外人士的矚目與讚歎。

寺院的慶祝活動得到了教界與社會各界人士的積極回應。中國佛教協會、人民政協報社、浙江省佛教協會以及香港佛教聯合會覺光長老、台灣「中國佛教會」淨 良長老等特別發來賀電祝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覺 醒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慈雲寺方丈惟賢長老,貴州省佛教協會會長、貴陽弘福寺方丈心照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協會名譽 會長、天童寺退居廣修長老,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福州開元寺方丈本性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允觀法師、惟航法師、怡藏法師,寧波市佛教協 會會長、天童寺方丈誠信大和尚,寧波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阿育王寺方丈界源大和尚,溫州市佛教協會會長、溫州江心寺方丈智明大和尚,南京毗盧寺方丈傳義大和 尚,杭州市上天竺法喜寺方丈定本大和尚等教內大德高僧、居士;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邢越生,寧波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副主任鄭傑民,寧波市政 協副主席常敏毅、原副主席洪鈞傑,寧波市委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局局長陸立憲,寧波市江東區人民政府區長胡軍,江東區人大常委會主任于海平,江東區政協主席 陳勤儉,江東區委副書記朱建明,江東區人民政府副區長胡國權,江東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戰部部長李盛潮,浙江省委統戰部民族宗教處處長馮宇甦,寧波市公安 局副局長李謙、徐世偉,寧波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原副局長陳仁芳等各級領導;日本曹洞宗長野縣日中友好協會會長村上博優先生,韓國七塔寺法派弟子、首爾臨濟禪 學院住持摩定法師,美國洛杉磯法印寺住持宏正法師等國際友人,國際著名材料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徐祖耀,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方文化研 究中心名譽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學部委員黃心川,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史館館員方立天,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樓宇烈,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學部委員、博士生導師楊曾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 員、世界宗教文化雜誌社社長黃夏年,蘭亭書會會長沈定庵,廣州市書協主席連登等著名學者、書畫家;寧波如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儲吉旺,青海西旺實業集團有 限公司董事長池立群,寧波好陽光公司董事長俞維東,寧波喜來登大酒店董事長劉明道,寧波市廣天日月集團董事長王宇淩,福建武夷星茶有限公司董事長何一心等 著名企業界人士,以及來自全國各地及港、澳特區的信眾弟子等,參加了此次盛會慶典儀式由方正先生主持。首先舉行了寺院一期維修工程竣工剪綵典禮,由戒忍大 和尚、覺醒大和尚、惟賢長老、廣修長老、可祥大和尚以及鄭傑民、邢越生、胡軍、常敏毅、徐祖耀先生等剪綵。慶典開始後,可祥大和尚首先發表了重要講話,回 顧了七塔禪寺自唐代開山後,至今1150週年的滄桑變化歷史,其間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在佛教界及寧波市區的突出地位,同時展望了寺院的發展前景與美好藍 圖。隨後,陸立憲局長、戒忍大和尚、胡軍區長、惟賢長老、覺醒大和尚、誠信大和尚、村上博優先生、摩定法師等分別講話,對寺院的歷史地位、文化積澱、建設 成就等給予肯定,對近年來所取得的令人矚目的建設業績表示讚歎。最後,在寺院西北角新收回的土地上,隆重舉行了圖書館、禪學堂、素齋館奠基儀式,由與會的 各位嘉賓共同執鍁鏟土,奠定了七塔禪寺二期工程的基礎。


七塔禪寺創辦「報恩文化論壇」
組織「都市寺院與和諧社會」研討會

二○○八年十月十九日至二十日,七塔禪寺創辦的「報恩文化論壇——都市寺院與和諧社會」研討會在喜來登大酒店隆重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高僧大德、學者教授等200餘人參加了此次論壇研討活動。

為了加強寺院文化建設力度,更好地發揮教界人士在創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七塔禪寺可祥大和尚等特別決定,創辦「報恩文化論壇」,並借寺院開山1150週年大慶之際,召開首屆論壇,主題為「都市寺院與和諧社會」。七塔禪寺的倡議,得到了教界人士與文化界專家學者的積極回應,共撰集相關論文43篇,作為論壇交流素材。

十九日下午三時,論壇在莊嚴的「三寶歌」聲 中拉開序幕。主持人黃夏年教授介紹與會嘉賓後,寧波市民宗局陸立憲局長、省佛協戒忍會長、江東區統戰部李盛潮部長、七塔禪寺可祥大和尚、中國社科院黃心川 教授等分別作了指導性講話。隨後,論壇進入正式研討程式,分二天四場進行交流,分別由定昌法師與溫金玉教授、可祥大和尚與黃夏年教授、法緣法師與王世捷教 授、賈汝臻居士與劉元春教授分場主持,由鄧子美、何孝榮、李利安、肖永明等四位教授最後進行分場點評,覺醒大和尚、方立天、楊曾文、黃連忠、嚴耀中、劉元 春、徐文明、王榮國、陳永革、胡孝恩、周齊、姚衛群、楊笑天、魏建中、馮煥珍、王仲堯、夏金華、向世山、侯沖、劉建平、王佳、陳堅、邢東風、馮國棟、徐孫 銘、曹剛華等廿六位法師、教授、學者按場次分別作了主題演講,闡述了各自在佛教寺院與和諧社會建設方面的見解心得,以及在七塔禪寺史實方面的研究成果,頗 有文化價值。二十日中午演講議程全部結束後,舉行閉幕式,由樓宇烈教授作了研討會議總結。可祥大和尚最後致辭,對本次論壇的圓滿表示欣慰,對各位專家、教 授、學者的蒞會再次表示衷心感謝。

首屆「報恩文化論壇」取得圓滿成功,七塔禪寺常住將就此進行全面總結,為以後舉辦論壇積累經驗;同時,將對本次論壇所收集的論文進行整理彙編,正式出版發行,普及教界與社會各界,為當前和諧社會的創建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第一部佛教寺院人物志書
《七塔寺人物志》正式出版發行

二○○八年十月十九,七塔禪寺在寧波喜來登大酒店舉行了《七塔寺人物志》首發式,惟賢長老、戒忍大和尚、覺醒大和尚、可祥大和尚以及黃心川教授、方立天教 授、楊曾文教授、樓宇烈教授、陸立憲局長、李盛潮部長等教界內外大德、學者、領導等在首發式上剪綵。這標誌著我國第一部佛教寺院人物志書編輯完成,正式出 版發行。

《七塔寺人物志》由七塔禪寺賈汝臻居士主編,中國社科院宗教文化研究所編審黃夏年教授任副主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該書屬於「七塔報恩叢書」系 列,為七塔寺近年來所進行的文化建設重點工程之一,由七塔禪寺住持可祥法師等所策劃。全書正式開筆於二○○二年八月,由黃夏年教授擔任主筆,後有南京大學 博士研究生聖凱法師、七塔禪寺賈汝臻居士先後協助,參與撰寫文稿。至二○○四年年底,全書文字初稿完成,進入修訂階段。後期根據「報恩叢書」編委會意見,由賈汝臻居士全面負責文字增補修訂、圖片收集編排等具體事宜,自二○○六年上半年開始,至二○○八年七月初完成全書文字工作,後在出版社排版期間,陸續選錄、增補圖片,並協助排版人員修正版面,至九月中旬完成全部任務,前後共歷時6年有餘。

《七塔寺人物志》為小16開精裝版本,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蘭亭書社社長沈定庵先生分別題簽,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當代國學大師季羨林先 生、香港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當代文化名人舒乙先生、廣東著名書法家連登居士等分別題詞,中國佛協副會長、浙江省佛協會長、普陀山全山方丈戒忍法師與美國 洛杉磯法印寺退居印海長老、中國社科院東方文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黃心川老先生、北京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樓宇烈教授、《香港佛教》雜誌主編秦孟瀟居士、七塔 禪寺住持可祥法師等分別作序。《七塔寺人物志》全書近50萬字、400張圖片,分重點32人評傳、附錄108位元相關人物簡介資料,將古往今來與七塔道場 有關人物的資料多收入其中,其中對主傳人物從生平、思想、貢獻等方面加以詳細評述解析,後附寺院簡介文字,以此將寺院歷史及人物資料貫穿起來,給讀者以系 統全面的印象。該書為瞭解七塔禪寺人物事蹟比較全面詳盡的史書,亦為中國第一部佛教寺院人物志書,具有相當的文化、學術、史料價值。

與《七塔寺人物志》一同發行的還有《七塔禪寺珍藏書畫集》,均為向七塔禪寺建寺1150週年大慶獻禮之作。該書由可祥法師主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彙集 了七塔常住過去所珍藏、近年所收集的170餘幅書畫作品,其中包括不少佛教界大德高僧、文化界教授學者、藝術界專家大師,以及社會各界名流的上品佳作,分 書法、繪畫、碑刻等類別,具有一定的藝術收藏價值。


南京毗盧寺恢復開放十週年
多項盛事轟動金陵 十萬人士光臨名剎

金秋十月,南京毗盧寺迎來了恢復對外開放十週年紀念日。為此,毗盧寺開展了多項活動,有十萬人士光臨名剎。

一九四一年毗盧寺為東來觀音大士舉行水陸大法會,一九六六年佛事中斷,一九九八年十月恢復合法宗教活動場所。今年適逢恢復開放十週年,為報恩海內外檀越對 毗盧寺的護法;為祈禱世界和平、國運昌隆、佛日增輝;為樂施六道眾生法喜充滿、困苦解脫、得大自在;為自然災害罹難同胞,超生極樂,同生安養。毗盧寺於西 曆二○○八年十月五日下午三點灑淨,十二日下午一時送聖,先迎四聖,次召六凡,進行了為期七天的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道場。

十月五日下午,南京毗盧寺隆重舉行水陸法會的熏壇灑淨儀式,恭請方丈傳義大和尚主法,有句容寶華山隆昌寺三十位僧人、如皋法華寺二十位僧人和本寺僧眾近百 位法師參加此次法會,傳義大和尚執持楊枝淨水和僧俗信眾齊誦大悲咒,依次遍灑本次水陸道場所設的七個壇口,整個過程如法如律,隆重而莊嚴。

十月七日是九九重陽老人節,毗盧寺再次邀請全市老人來毗盧寺萬佛樓登高望遠,並向老人敬送萬佛齋長壽麵。

在重陽節當天,邀請老人登高望遠吃長壽麵是毗盧寺的傳統。二○○七年重陽節,全市有三萬多老人到毗盧寺登高吃面。

今年重陽節,毗盧寺萬佛齋準備了一萬斤精緻掛麵、一千斤素菜和一百斤麻油,六十名義工從淩晨三點開始準備,一直忙到下午五點,全天免費供應四萬份長壽麵。為方便老人登上高38米的萬佛樓,樓內的電梯全天開放。
九九同「久久」音同,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又有長久之意,中國傳統中就有重陽節子女帶老人登高的習俗。因此在這一天,舉辦尊老、敬老、助老的登高活動,具有特別的意義。

十月十日,毗盧寺在法堂前隆重舉行供天法會,由本寺方丈傳義大和尚親自主法,在諸天靈位前誦經祈福。以香花虔誠迎請、以殊勝妙寶及各種飲食供養慈悲偉大的 佛陀及龍天護法、守護伽藍;以祥和的梵唄歌頌著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禮請諸天,虔誠祈願正法永住、人民幸福平安、世界祥和穩定。

從十月十一日起,毗盧寺公開展出收藏的六十多幅名人名家書畫作品。

這次展出的六十餘件藏品來自當代知名書畫家武中奇、喻繼高、尉天池、莊希祖、章炳文等人的精品力作。
展出作品書法融多種風格於一爐,楷、行、草、隸、篆、甲骨文諸書體皆有。詩詞、對聯、偈語異曲同工。大到宏幅巨制,小到盈尺斗方,皆融樸茂、古拙、雅致於一體。

繪畫作品或工或寫,或人物或山水,皆顯精妙之筆墨,飄逸之神彩,空靈之意韻。

這六十餘件藏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出當代書畫家的藝術成就、藝術風貌和創新精神。

毗盧寺方丈傳義大和尚表示:書畫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廟堂之中欣賞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培養對書畫藝術的興趣,可以陶冶身心,昇華境界。對於現代人思想道德的自我完善,精神境界的提升乃至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有著積極意義。

江蘇省宗教局副局長王再鄭、南京市委常委統戰部副部長、市宗教局局長朱淮寧、南京市政協民主法制委副主任盧正生、南京統戰部處長徐維敏等領導出席了畫展開幕式。

十月十三日下午,在南京市政協副主席俞明的帶領下市政協中共組委員一行參觀毗盧寺。俞明副主席受繆合林主席委託和市政協委員視察毗盧寺,對毗盧寺近十年來的巨大變化感到滿意;對毗盧寺積極舉辦各種公益活動,為四川地震災區捐款的善舉表示欽佩。

十月十五日,南京市級機關工委組織全市部委辦局機關專職書記十多人,參加「看民族宗教工作」活動。市級機關工委常務副書記孟曉文、工委張慶林副書記、陳國羅副書記及工委處室領導在市民族宗教局朱淮寧局長、馬榮恩副局長、紀勤副局長陪同下來我寺參觀,方丈傳義大和尚熱情陪同接待並參觀萬佛樓。

十月十七日上午,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省宗教局局長王軍、原省宗教局局長張秉鐸、周家才、省宗教局副處長鮑蜀生在市宗教局局長朱淮寧、處長張衛萍陪同下視察我寺,參觀畫展。

十月廿一日,省委統戰部巡視員陶勇、省宗教局副局長顧傳勇、處長許新民在市宗教局局長朱淮寧、副處長后乃娟、玄武區委書記單景蘭的陪同下和省委黨校老師帶領的一行五十九位廳級幹部學習班對我寺進行視察、調研、關心和參觀畫展。

毗盧寺初建於明代,興盛於清代,清代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的當天晚上入住寺中毗盧禪院,拉開了乾隆皇帝一次又一次下江南留下千古佳話。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 為全國佛教文化中心,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所傳四大高僧之一的章嘉國師任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並駐會辦會,中國佛教會址設寺內,中國中醫院在毗盧寺成立,于佑任 為董事長。近代高僧——人間佛教導師太虛大師駐錫寺內萬佛樓。趙樸初居士也曾在此弘揚人間佛教精神。



上海萬佛寺隆重舉行募建工程灑淨大法會
暨佛教十方教育專項基金第二次發放儀式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滬郊江橋,佛地聖跡,又傳法喜。十月廿六日,位於滬上金沙江西路200號的上海萬佛講寺張燈結綵,香火繚繞,梵唄緲緲,嘉賓雲集,信 眾海會。當日上午十時,萬佛寺募建工程灑淨大法會暨佛教十方教育專項基金第二次發放儀式隆重舉行,與會嘉賓、信眾逾萬人,規模宏大,盛況空前,可謂人天歡 喜,佛門盛事。

當天,與會的政府領導有:嘉定區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士維先生,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副巡視員沈國強先生,中共嘉定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區政協副 主席張敏先生,中共江橋鎮委員會黨委書記傅一峰先生,江橋鎮人民政府鎮長張耀光先生,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宗教三處副處長何建先生,嘉定區教育局黨 委副書記朱靈女士。

到會祝賀的佛教界諸山長老有: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上海玉佛寺方丈覺醒大和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香根.巴登多吉大活佛,中華佛教護 僧協會榮譽理事長傳孝長老,世界佛教僧伽會副秘書長、印尼大叢山西禪寺住持慧雄大和尚,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常州天寧寺松純大和尚,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 長、上海真如寺方丈妙靈長老,中華佛教護僧協會理事長圓塵法師,上海市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德悟長老,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法藏講寺住持光慧法 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南通狼山廣教寺方丈俊才大和尚,馬來西亞東林小築常恩法師,馬來西亞怡寶悉達多寺圓度達摩法師,江蘇如皋定慧寺方丈恒岳長老, 等等。

應邀參加法會的萬佛寺護法檀越有:財團法人台灣南海觀音文教基金會會長吳天池博士,上海萬佛寺護法檀越盛高置地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偉賢先生,美國通用電器 亞太區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周平先生,上海台商協會嘉定工委會會長李政宏先生,江蘇建工集團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燕燕先生等。

法會恭請覺醒大和尚等十三位諸山長老為萬佛寺的募建工程舉行莊嚴神聖的灑淨儀式。灑淨儀式結束後,由香根.巴登多吉大活佛、傳孝長老、慧雄大和尚、松純長老為萬佛寺寺徽的發佈舉行了簡單隆重的揭幕儀式。寺徽揭幕後,嘉定區佛教協會會長慧禪法師介紹了萬佛寺寺徽的意義。

會上,沈國強副巡視員、張敏部長、覺醒大和尚、慧雄大和尚、松純大和尚、吳天池博士分別致詞,他們對萬佛寺的灑淨奠基活動表示熱情祝賀,並對萬佛寺的各項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大家均希望萬佛寺能夠早日建成,為廣大信徒提供一處莊嚴、清淨的修心之所。

之後,陳士維主任、沈國強副巡視員、傅一峰書記、張耀光鎮長、覺醒大和尚、香根大活佛、傳孝長老、慧雄大和尚、松純長老、妙靈長老、圓塵法師、德悟長老、 光慧法師、常恩法師、俊才大和尚、圓度法師、恒岳長老、周富根副會長、定慧法師、吳天池先生、王偉賢先生等為上海萬佛寺募建工程培土奠基。

會上,還宣讀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林長李木源大居士,海峽兩岸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郭俊次先生,台灣中華齋僧功德理事會理事長淨耀法師,福建泉州南少林寺方丈 常定大和尚,無錫祥符寺住持無相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雪竇山資聖禪寺方丈怡藏大和尚,江蘇省蘇州市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 天津市政協常委沈家燊先生等發來的賀信為了讓廣大信眾更直觀地瞭解萬佛寺的規劃設計方案,法會結束之際,特舉行了萬佛寺全景規劃圖揭幕儀式,由覺醒大和 尚、陳士維主任、沈國強副巡視員、傅一峰書記共同開啟萬佛寺全景規劃圖揭幕的按鈕。大幕徐徐拉開,展現在廣大信眾面前的是一幅莊嚴雄偉、氣勢磅礡的寺院全 景圖,這是一座新型的寺院,它打破了傳統格局;這是一座理念新穎、內涵豐富的寺院,它期待著入寺者皆能成佛;這是一座具有現代氣息的寺院,它與時俱進,契 入現代人根性。

會上,還特地舉行了佛教十方教育專項基金第二次發放儀式。此舉受到了與會嘉賓的普遍讚譽。法會莊嚴、隆重,氣氛祥和,喜慶,令在場嘉賓、信眾無不心生歡喜。

萬佛寺寺徽意義

萬佛寺寺徽以圖章形式為載體,以「弗」字為主要元素,即「佛」字少「 」,採取變形,並有機嵌入漢語拼音「W」「F」,可謂相得益彰。其基本意義如下:

一、此寺雖曰「萬佛寺」,但供佛9999尊,獨缺一尊,暗含有人加入,轉迷為悟,即可成佛之義。人間佛教,佛在人間,添人成佛,此人是誰?是你!是我!是廣大善信,是芸芸眾生。

二、圖形九塊,暗喻九界眾生,以佛為師,到此聖凡不二,人在迷網中,佛可指點迷津。

三、涅槃是境界,解脫是途徑。解脫之正途有二:一曰慧解脫,一曰心解脫。即圖中兩大直道,舍此皆迷途也。當然,解脫的道路也是曲曲折折的,圖中「弓」字即為喻證。

四、印章這一形式,暗含印信、憑證,恰巧契合「信、解、行、證」。同時,嵌入「W」「F」這一現代元素,可謂傳統與現代的結合,象徵萬佛寺是一座符合現代人信仰需求的新型寺院。

五、圖案簡潔,看似平平,但含義雋永,千人千義,各自領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特稿

一則報章「土方」的緣起

根據醫學界的統計,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目前的醫術仍無法根治此病,令廣大患者痛苦無比,更有嚴重者因此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影響了遠離心臟 的腳部位傷口的癒合,潰爛嚴重者,甚至需要開刀截肢,而致病人終生殘疾。本刊近日收到一份報刊剪報影印件,介紹一則治療糖尿病足的「土方」,現將此事緣起呈述如下:

半年前,宋梅寶居士家裡的印尼工人接到家鄉的一個電話:其姐夫因患糖尿病,使腳趾處潰爛的傷口久久不能癒合,已發展到要開刀截肢的地步,因無能力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無奈中祇好向在香港打家庭工的妻妹借錢。

宋居士是個虔誠的佛弟子,待人慈善熱情,聽了印尼工人的述說,想起了五年前珍藏的一份關於蜜糖治療糖尿足的簡報,於是把它找了出來,並建議她家的印尼工人 勸說姐夫暫時不要作開刀截肢的手術,不妨按照報上介紹的方法用蜜糖治療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宋居士還買了一罐世界著名蜂蜜產地紐西蘭的蜜糖寄到印尼,囑咐患 者一定要堅持每天清洗傷口後,將蜜糖塗抹於傷口。四個月後宋居士正尋思著那罐蜜糖可能用完了,想再寄一罐去,印尼那裡的電話傳來了好消息,病人因為堅持每 天清洗並用蜜糖塗抹傷口,現在傷口已經完全癒合了,不再需要蜜糖了。他對妻妹的主人千恩萬謝,不僅使他免去了一筆昂貴手術費支出,更逃過了截肢後終生殘疾 的劫難。

佛陀感悟人生八苦,疾病為八苦之一,各種疾病無不如熱鐵纏身般地折磨著病人苦痛無邊度日如年,如能於此苦痛之人關心愛語、施藥、施方,實如暗中送燈、雪中 送炭、饑中送食……再如能因施藥、施方使病人康復乃至逃過開刀截肢的劫難,實在是勝造七級浮屠,故佛說諸福田中關心病人福田第一。

宋居士之所以珍藏五年之久的「土方」,是想通過有療效的病例證明它的可行,如今因緣聚會效果實在,故將此治療糖尿足的剪報影印件交於本刊刊登,希望更多的糖尿足患者,不妨試試此簡單易行又無副作用的「土方」,若能見效亦可免去開刀截肢之苦。我們也希望讀者能輾轉相告親朋好友,讓此小小「土方」福植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實為宋居士之苦心、悲心所然。同時在此提醒患者,務必使用純正產地出產的正宗的蜜糖,例如紐西蘭等其他正宗的蜜糖,謹防使用假冒偽劣的蜜糖貽誤了治療。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