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84期
2009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瞋痴
佛教盛事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慶祝成立三十週年
植樹及紀念地架揭幕儀式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
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典禮
歡迎辭
致謝辭
◎釋覺光
◎釋果德
論 說
大乘佛教之佛教聖跡現象探析 ◎唐黎標
論佛教對醫學的影響 ◎包其銳
佛教常識
略說寺院早晚功課 ◎慎 獨
晉朝名僧
義學沙門支遁(下) ◎王琇玫
感 恩
有愛就有希望 ◎程小清
賦 文
毗盧遮那
—— 大日如來頌暨中原大佛誕生記(下篇)
◎高志其
禪境趣談
埋沒自己 ◎秦孟瀟
世出世法
幸運兒 ◎楊 釗
「加持」含義
略談「加持」 ◎延 德
佛教聖地
尋找須彌山 (上) ◎釋維徹
高僧訪談
清淨無礙行 密秘心莊嚴
—— 訪格魯巴溫沙耳傳土登瀑布上師
◎廖自力
高佛教文化
西域佛蹤
—— 飲食中的佛文化(下)
◎崔保新
參學心得
參學雜記 ◎釋正進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勤修戒定慧 熄滅貪瞋痴

月更新,一年復一年,每當新的一年來臨之際,人人都會希望明天更美好。可是今年的2009年卻處在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之中。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先是因為美國的「二房」次按出問題,接又 是全美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以及美國保險業龍頭(AIG)先後出現危機,導致美國金融體系的大震盪。雖然美國和歐洲各國政府多次出手拯救金融機構,但仍 促發了環球金融海嘯的爆發。多家銀行倒閉,以致信貸緊縮,很多企業因現金週轉困難要裁員,失業率增加,造成人們消費意欲大減,經濟衰退直接影到了人們的生活質素。回顧剛剛過去的2008年,雪災、地震……過後又遭受了金融海嘯的襲擊,人們的心靈受到很大的創傷。

娑婆世界是個苦難多端的世界,人活在世上被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所迷惑,所困擾,一切煩惱由此而生。無論是天災人禍,皆因人心缺乏慈悲,基於人類的貪、瞋、痴造成種種災害,使人的四周充滿危機。

幾千年來,人類為了生存與自然界斗爭,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舒適與方便,雖然物質生活提高了,然而大自然的環境遭到了破壞。空氣污濁日漸嚴重,濫用農藥疾病增多,特別是室 氣體大量排放使地球溫暖化,致使氣候異常化,砍伐樹木綠色的森林被破壞,造成生態環境失去平衡,而因此頻頻發生嚴重的自然災害。自然環境的危機是對地球上 一切生命的威脅,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世界萬物是因緣和合而生,相互依存的關係,人類應與大自然和平共處。

在人類面臨環境危機之際,佛教徒有義務擔負起應盡的責任。香港六宗教在紀念成立三十週年時,手舉辦植樹活動,充分體現了香港宗教界對環保的重視。環保要從綠化做起,提創「綠色環保」,引導人類對環保意識的共識,防止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

為了社會人心的安定,同時要重視對人們心靈的環保,必須淨化人們的心靈,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三毒,這是宗教的責職所在。我們佛教徒要充分發揮 弘法利生的積極作用,佛教提倡慈悲精神,慈能生樂,悲能拔苦,普渡眾生,救苦救難。八萬四千煩惱就有八萬四千法門,眾生根機不同,各有各的因緣,袛要能夠 放下,就可達到圓融無法門了。社會是一個大家庭,唯有社會繁榮安定,人們才有幸福可言,我們身為佛教徒,又是社會的一份子,秉承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有責任服務社會,安定社會,造福社會。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
慶祝成立三十週年
植樹及紀念地架揭幕儀式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自一九七八年成立至今已有三十載,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涵蓋六個不同宗教,分別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天主教香港教區、香港孔教學院、中華回 教博愛社、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香港道教聯合會作為代表,其成立宗旨是服務社會及建立和諧之社群,從而達致人類共融、和平共處的理念。

為誌慶三十週年,本座談會於二○○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下午三時十分在天水圍公園棕櫚園舉行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慶祝成立三十週年植樹及紀念地架揭幕儀式,慶典儀 式首先請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行政長官曾蔭權先生主持紀念地架揭幕,接著請由六位宗教首長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天主教香港教區助理主教湯漢主 教、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中華回教博愛社脫志賢主席、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蘇以葆主教和香港道教聯合會湯偉奇主席聯同主持植樹儀式,植樹寓意各宗教在 教育及福利事業上加強蕃植,敦教勵學,樹立風聲,濟弱扶危,倡導正義,宗教界同人,竭誠為香港市民服務。當天出席此活動宗教界代表及各界人士共數百人,一 同見証莊嚴神聖之歷史時刻。

天主教香港教區助理主教湯漢主教(輪值主席)在典禮中代表大會致詞表示:「環顧全球因宗教衝突導致動盪局勢,香港六宗教能夠和衷共濟,存異求同,更添一份歷史性及現實的意義。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面臨目前嚴峻狀況,每個宗教均有其內在化獨有的倫理價值,在信仰中讓人調整身心,給人帶來新希望,使人有勇氣和積極地面對生命的挑戰,從而重新上路。」

蓋以人類在世界上必須友善和諧,合作互助,共存共榮,方能獲致生活幸福與世界和平,香港六宗教彼此在「和衷共濟 存異求同」下 度過三十年寒暑,堪足為全世界宗教和平共融的典範。六宗教領袖座談會非常關心金融海嘯下衍生香港社會問題和市民的心靈素質受到負面影響。一如以往,在福利 事業上六宗教繼續履行對有需要的市民服務承諾,關顧抵抗危機脆弱的一群,期盼整個社會共渡時艱,呼籲香港市民珍重生命,努力振作,有如活力充沛的火鳳凰展 翅高飛,人間有情,希望永遠在人間。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
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典禮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
瑞慈苑 —— 自負盈虧部正式成立

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於二○○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於院址舉行「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典禮」,荷蒙社會福利署署長余志穩太平紳士及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GBS俯允作為主禮嘉賓蒞臨共同揭幕,與同百多位社會各界人士、院友及家人慶祝十五週年院慶和見証自負盈虧部「瑞慈苑」之成立。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於一九九三年五月中落成及正式投入服務,由政府獎券基金及香港佛教聯合會沈香林基金贊助建設經費,共耗資三千二百萬元。安老院座落 於觀塘功樂道八號,佔地二千一百五十九平方米,現時共提供二百七十三個宿位,員工超過一百四十人,是一間相當具規模的安老院舍。

為配合政府「將安老院舍宿位轉為提供持續照顧的護理安老宿位」的 政策,院方秉承佛陀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憑著十五年院舍運作及照顧長者的豐富經驗,在二零零八年中運用安老部空置房間開辦自負盈虧部,招收區內有護理需要 而經濟許可的長者入住,藉此彌補社會內護理宿位長時間供不應求的狀況,亦標誌著本會安老服務邁向一個嶄新的里程碑。自負盈虧部設有七人房共八間,可提供五 十六個宿位,房間設備應有盡有包括廁所、浴室、醫療床、召喚鈴及冷暖氣設備等,務求迎合長者各方面的需要,讓他們仿如置身家中般的舒適感受。自負盈虧部的 職員人手比例與政府津助部無異,每天二十四小時均有充足的護士及護理員當值,確保院友獲全面的照顧。

在簡單而隆重的愛心樹祝願儀式、活潑生動醒獅點晴和載歌載舞文娛表演後,慈善及安老服務管理委員會主席果德法師、各委員和陳瑞華院長陪同各位嘉賓參觀院舍 各項設施及服務,藉以更了解院舍的運作。到場嘉賓逾二百人,包括多位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場面熱鬧,氣氛融洽,大家均祝願院舍服務推展順利及更進一步!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
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典禮

歡迎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長老

余志穩太平紳士、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同人: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今天慶祝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得到社會福利署署長余志穩太平紳士蒞臨主禮,各位嘉賓撥冗光臨,本會董事會與慈善及安老服務管理委員會,至感榮幸,本人謹代表同人向各位深表歡迎和感謝。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成立了十五年,是本會第一間受政府津助的安老院舍,目前可容納二百七十三名長者入住。十五年以來,本院一直秉承佛陀慈、悲、喜、捨的精神提供卓越的住院服務。對於社會服務政策的轉變,本院皆積極回應 ─ 於二○○○年,政府推行「資源增值」的政策,本院亦於同年增加了二十八個宿位。及至二○○六年,政府推出「將安老院宿位轉為可提供持續照顧的護理安老宿位」的政策,本院隨即於二○○七年二月成功「轉型」;為使物盡其用,本院更將空置的安老部房間營辦自負盈虧護理宿位,並於今年九月中正式成立「瑞慈苑」 ─ 為有不同需要及經濟能力的長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可見,本院不單提供高質素的住院服務,更積極回應社會上不同的需要及政策的轉變。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的成就,實有賴社會福利署一直以來的協導,本會慈善及安老服務管理委員會的帶領以及安老院全體員工們的努力辛勞,得以獲至。在今天 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本人由衷地向以上各位曾給予本院支持的人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謝;在此謹祝大家身心康泰,如意吉祥。

 

致謝辭   

 慈善及安老服務管理
委員會主任 果德法師

余志穩太平紳士、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同人:

今天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舉行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非常榮幸蒙社會福利署署長余志穩太平紳士蒞臨主禮,又蒙各位法師、各位嘉賓撥冗駕臨指導、各界友好惠賜花籃致賀,隆情厚意,銘感於心。

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為本會第一間政府資助的大型安老院,為長者提供一個設備完善、環境舒適、醫護服務卓越的安樂窩。本院由投入服務至今已有十五年,在這些日子裡,安老院力求進步,不斷革新。為配合政府「將安老院宿位轉為可提供持續照顧的護理安老宿位」的政策,本院運用空置的安老部房間營辦自負盈虧服務 ──「瑞慈苑」的成立正彰顯了本院對本港安老服務的承擔。本院有今日的成就,實有賴院內全體員工的不辭勞苦,以及各方的協助及指導。在未來的日子,本院定必努力不懈,持續發展,以期達到盡善盡美。

今日大家能夠聚首一堂,慶祝佛教沈馬瑞英護理安老院十五週年院慶暨瑞慈苑開幕,實屬盛事。而這盛大的典禮,得以順利進行實有賴多方的協助,本人謹代表會方向佛教何南金中學醒獅隊、五邑司徒浩中學女童軍隊、救世軍耆材拓展計劃觀塘中心致以衷心的謝意

今天各位嘉賓遠道光臨,指導支持,實感榮寵。謹祝座上諸位健康愉快、福慧雙修。

 
 
大乘佛教之佛教聖跡現象探析
◎唐黎標

大乘佛教時期,佛教聖跡文化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此時期所遺存的文獻典籍《法顯傳》及《大唐西域記》對此有非常清晰的描述。文獻所展示的大乘佛教時期印度聖跡風貌為我們指明大乘佛教聖跡的基本類型,主要包括道場處所與加持品聖跡;以及大乘佛教聖跡內容的主要創造者。

大乘佛教時期,佛教聖跡文化無疑得到了鼓勵與發展。通過當今仍然存留的文獻,可以在大乘佛教時期的印度捕捉到豐富多彩的聖跡形式和龐大的聖跡內容。同時, 大乘佛教時期佛教聖跡所依存發展的佛教教義、佛教發展狀態等條件也提供了佛教聖跡文化形成的背景關於大乘佛教發端的時期,宗教信仰者與重證據實的歷史學家 們在選取觀點的視角上並不總是一致的。依照摩訶衍那所說,大乘佛法都是佛陀所宣說的,而且部派佛教徒原本並不知道這些經典的存在。鑒於佛陀的世間聲聞弟子 並無緣瞭解此部分佛法所宣說的內容,所以沒有付托他們來記憶和流傳,祇是在超人間的世界弘揚,然後保存於龍宮或上界諸天等地方,直至印度出現了一些能夠理 解、講解這種經典的高僧、論師後,大乘經典才得以開始流布於世間,甚至連對佛教密乘的發端也有類似的表述。大乘佛教中流傳的與此類描述本身就與在佛教中留 下的聖跡內容保持著高度的一致。

可以設定,佛教聖跡文化獲得大發展可以判斷始自公元前後。在公元前後,大乘思潮已經遍及古印度全境,並影響到相鄰的南北各地。按一般推定,大乘經典在公元 前一世紀到公元一世紀之間形成。部分大乘經典的思想最初並不太系統,是由龍樹菩薩第一次把它們加以整理,並組織成系統學說的。經過龍樹菩薩的提倡,大乘佛 教學說以一種差異於部派佛學的理論面貌呈現於世。

因為佛教大乘與密乘的出現於世均與龍樹菩薩時期有著莫大的關聯,所以多羅那他所主張的觀點也得到了認可:「密教經典與大乘經典同時開始出現於人間世界」。 佛教認為,金剛乘的教義是按照佛陀的囑咐,被金剛薩垛隱藏在南印度的一座佛塔的下面,直到人們能夠理解的時候,才由龍樹菩薩打開寶塔,並接受了金剛薩垛的 灌頂後將教義傳播出去。關於此時期龍樹菩薩的聖跡被保留了下來,直至佛教在印度的衰敗。所以對藏地佛教聖跡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大乘佛教時期之印度佛教聖 跡,是同時涵蓋大乘層面和密乘層面的。

從龍樹菩薩的時代起,密乘的發展也已處於起跑線上。到大唐玄奘西行時期(公元7世紀),漢地文獻中所呈現的印度佛教聖跡形式的發展變化,就可以被視為密乘傳入藏地之前的印度佛教聖跡形式,這些聖跡形式是能夠體現印度大乘佛教和佛教密乘時期的聖跡文化原貌的。

印度所遺留下來的佛教史料相對貧乏,當今對研究佛教聖跡有幫助的重要文獻,應屬當時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國僧侶們所作的文字記述。其中最主要的是成書於公元 416年(義熙12年)的東晉法顯的游記《法顯傳》(又稱《佛國記》、《游歷天竺記》等),以及成書於公元646年(貞觀20年)、記載唐玄奘朝聖印度之 經歷的《大唐西域記》。另外,唐釋道宣鼓勵大家游歷求法的《釋迦方志》一書成書於公元650~655年間,也是有頗多相關記載的史籍。《法顯傳》和《大唐 西域記》是成書較早的兩本游記,與其說它們是歷史地理著作,不如說在很大程度上這是關於佛教朝聖游歷的記載。兩書成書的時期正是大乘佛法興盛、以及由盛至 衰的時期。此兩種游記所記載的聖跡形式和數量極為豐富,從中可以發現當時印度佛教的基本聖跡狀況。

通過對大乘佛教時期印度佛教聖跡現象的分析,可做出如下的判斷:

1 對佛教所崇拜的聖跡可做如下基本分類:首先,是道場處所類。如佛經行處、佛塔、寺廟(精舍)、石窟、神山(池)等處所;可進一步依據這些處所的基本形式, 將其劃分為寺廟和聖地兩大類。修行者可以在神聖之處(聖地)建立佛塔、寺廟(精舍)等,神聖之處本就易於演變為佛教的寺廟道場,因為這些地方具有深刻的號 召力,是修行者聚集的最佳之所;在另一種情況下,由於諸成就者有可能在寺廟等處所留下聖跡,所以部分寺廟所在地也會逐漸向聖地的方向轉變。

由於佛教成就者通常會在佛塔、寺廟之處重復留下聖跡,為此還需要面對此道場聖跡範圍內聖跡內容逐漸豐富化的過程。所以,佛塔、寺廟類聖跡形式往往會包含更 多層次的聖跡內容。比如在一處聖地,有可能會承載有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若干成就者的遺跡。道場聖跡的價值就主要體現在了「承載功能」上。

由於道場類聖跡被其固定的地理位置所局限,所以信徒在希望供養此類聖跡時,常需趕赴此聖地朝聖。這雖是最為基本的需要,但是在交通並不發達的歷史時期,其成本也會極高。限於佛法在廣大地域範圍內的弘傳需要,與此類佛教聖跡的地域局限性之間的矛盾,便產生了在異地「複製」此聖跡的潛在需要。在佛教聖跡中,確實也存在著一種類型,它們通常被稱為「與某聖地一樣」「也是如此了不起的聖地」等等。這可以被稱為「性質複製」,即將聖跡的性質,指認為與另一聖跡相同。

其次,是遺存物品類。如佛像、舍利(等等遺留物)、遺跡、神跡等物品,可稱為加持品聖跡。此類聖跡往往是從成就者或諸神靈處得到的一種顯現或證明,可以給佛教信徒以成就和信心的引導。

此類聖跡雖然所展現出的體積一般並不大,但是局限於一些條件,比如所有者是固定的,或者部分聖跡與山石相連,也是不便於移動的。對於此類聖跡,存在著不同 於上類的複製方式。此種複製多是可以以數量來稱算的,也就是說,除少數佛像、遺留物品因為極其獨特的來源與歷史淵源,屬於「性質複製」外,大部分是可以找到具與之等同加持力的加持品聖跡的。而捨利子、佛陀的手印、神跡等均可以在各地發現「完全複製」品,即每個聖跡物品的性質是基本相同的。此種方式可以對聖跡的數量加以放大,最終有效地解決聖跡的獨特性與佛法在廣大地域範圍內弘揚的矛盾。

相對於道場處所類聖跡,後一類聖跡(加持品)更容易被遺忘和丟失。一旦口耳相傳沒有得到及時的接續,在記憶遺失之後就難以尋回。也就是說,連續的佛法弘揚與傳承對此類聖跡形式的存留是非常重要的。

2 以聖跡的來源角度,可以將佛教聖跡進行分類:

過去諸佛、菩薩、羅漢之聖跡

佛陀的菩薩行與本生之聖跡

佛陀弟子之聖跡

山神、龍、羅剎等神靈之聖跡

諸論師及成就者之聖跡

此類劃分方式表明佛教聖跡之所以為佛教信徒所崇信,是因為其聖跡內容與此五類佛教的成就者或護持者之間存在某種關聯,從而對佛教信徒而言,此聖跡具備了攝 持、修行引導和賦予福慧資糧的能力——加持力。所以,可以得出結論:佛教聖跡必與佛教中那些成就者或護持者的概念相連結。

佛教聖跡的存在,總是與佛教徒的崇拜與朝聖行為聯繫在一起。祇有在崇拜和朝聖這一過程中,使信徒得以擁有了步入宗教生活和修行生活的正途,佛教聖跡的價值才能夠得以體現。所以,佛教聖跡的價值體現,並不一定需要像「歷史遺跡」一樣,必須通過研究與確定其實際存在時空後才能夠呈現出其價值,因為即便其來源於傳說,來源於從未謀面的過去或未來,這都絲毫不會削減此佛教聖跡「度化眾生」的實際價值。

就此時期佛教聖跡的供養方式而言,在公元4~5世紀的印度大乘佛教中,曾普遍盛行佛教聖跡(佛像、佛塔、佛跡等的供養和崇拜)的供養和崇拜。

在針對法顯和玄奘時期印度本地的佛教聖跡形式進行的簡單總結過程中,發現在《法顯傳》中還保留有部分關於供養和崇拜的記載;在《大唐西域記》中,涉及這部 分的內容已極少了。一些在聖跡供養方面的簡單描述表明,對佛陀的遺物、遺跡等,多以起佛塔、修建精舍等方式供養;除此之外的形式,還包括以黃金、七寶、燃 燈等供養,並每日頂禮供養;尤其興盛規模龐大的「行像」活動。文獻中對「行像」活動描寫得較為詳盡的,是在《法顯傳》中對「那竭國」佛頂骨供養過程:「國 王敬重頂骨,慮人抄奪,乃取國中豪姓八人,人持一印,印封守護。清晨,八人俱到,各視其印,然後開戶。開戶已,以香汁洗手,出佛頂骨,置精舍外高座上,以 七寶圓椹椹下,琉璃鍾覆上,皆珠璣校食芳。骨黃白色,方圓四寸,其上隆起。每日出後,精舍人則登高樓,擊大鼓,吹螺,敲銅鈸。王聞已,則詣精舍,以香華供 養。供養已,次第頂戴而去。從東門入、西門出。王朝朝如是供養、禮拜,然後聽國政。居士、長者亦先供養,乃修家事,日日如是。……城中亦有佛齒塔,供養如 頂骨法」。從描述中可以發現,對於聖跡而言,從國王、貴族,到居士、長者,均將聖跡供養儀式當作一天的開始,是非常慎重待之的,其供養聖物的寶物和儀式的隆重程度,為當前的佛教聖跡崇拜方式所未能達到。

從大乘佛教時期所遺留下來的佛教聖跡形式與內容可清晰地發現,佛教聖跡崇拜在大乘佛教興盛的一段時期(如公元4~5世紀左右),其形式和內容與之後的公元 8世紀相比較而言,已經達到了發展成熟的階段;並且,在擁有佛教聖跡的地區,佛教信眾的信仰也是比較單純和堅定的。文獻記載表明,在此時期佛教信眾們虔信 地崇拜和供養聖跡,社會文化中心和大量的社會財富也被轉移到了寺廟等聖跡的擁有者那裡。因《法顯傳》等文獻資料所記載的地理區域覆蓋了非常廣大的佛教文化 區域,由此,也可以從中研讀出一個結論:衡量佛教在一個地區的興盛程度,似乎是可以以佛教聖跡對佛教信徒們的維系程度來衡量的,或者,至少也應該是最為重 要的指標之一。

至《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的歷史時期(公元7世紀左右),鑒於佛教發展的階段狀態,文中對外道現象的記載明顯增多,而且描述中的佛教聖跡也大範圍地出現了敗 落的跡象,對聖跡進行供養的盛大局面也沒有出現在游記中。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許多地區佛教聖跡仍可以靠口耳相傳保留下來。

無疑,在大乘佛教時期,佛教聖跡已經在佛教信徒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極大的影響力,並以崇信聖跡的影響力,軌範著佛教信徒的生活行為、習慣,在提昇佛教信徒的信仰過程中,展現出有關佛教聖跡崇拜的生活規範和修行規範。

【參考文獻】

(1)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沃德爾.印度佛教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3)呂建福.中國密教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4)章夔.(東晉)沙門釋法顯撰:《法顯傳校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論佛教對醫學的影響
◎包其銳

教是西元前六世紀至西元前五世紀由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創立,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進而形成許多不同派別的世界性宗教。佛教雖然主張人的生命及與人的世俗生活相關的一切現象都是無常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緣聚則生,緣滅則散,世間絕對沒有永恆不變的本質或「靈魂」的 存在。但是,佛教並不否定人的生命及其世俗生活的合法性,而是主張用權變的觀點看待世界與眾生,佛陀亦自我坎陷到人間來普度眾生。這就必然要涉及到怎樣看 待人的生命和如何減少現世人生之痛苦的問題,即必須要盡可能地使被普度的眾生保持健康的身心來接受佛法的度化,這就不可避免地要與醫學產生千絲萬縷的聯 繫,最終給醫學帶來了一些積極的、重大的影響。

那麼,佛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究竟對醫學產生了哪些重大的影響呢?我們認為,佛教對醫學的重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四大有性」的醫學理論總綱,「因果報應」的醫學倫理道德,以及「潔身淨體」的醫學衛生習俗。下面本文擬就這三個方面來展開具體論述,以見佛教對醫學產生影響的具體面向。

一、「四大有性」的醫學理論總綱

我們知道,佛教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其中「四大有性」學說即是佛教醫學理論的總綱。「四大」學說是由古印度「六師」之一的阿耆多.翅舍欽婆羅一派所提出,而同樣產生於古印度的佛教吸收了「四大」學說。這一學說的基本內容是:地、水、火、風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四大基本元素,它們各具堅、濕、暖、動四種屬性,有持、攝、熱、長四大作用。這四者應該從功能上去意識、感受它們的存在,並不特指其形相,因而在佛教中稱之為「能造四大」;而如果從它們所表現出來的形質,通過視覺去感覺它們,那就是「所造四大」。正是這四種元素創造了世界,同時構成了人身形骸。「四大」有兩種,一種是「有識四大」,即謂之「五根」的眼、耳、鼻、舌、身;第二種是「無識四大」,即謂之「五塵」的色、聲、香、味、觸。前者又稱為「內四大」,與心識相合,成為眾生;後者則名「外四大」。人的筋骨屬於地大;精血液沫屬於水大;體溫暖氣屬於火大;呼吸運動屬於風大。四大和合而身生,分散而身滅,成壞無常,虛幻不實,死時身體潰爛無存,骨肉歸地,溫性歸水,暖氣歸火,呼吸歸風。所以,最後還是回歸「四大」之性。

佛教正是根據「四大有性」的理論來解釋和治療疾病的。如《佛說佛醫經》中說道:「人身中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這是用「四大有性」的學說來解釋人身之病,及病之由來和病之屬性。而在《佛說醫喻經》中則說道:「如世良醫,知病識藥,有其四種,若具足者,得名醫王。何等為四,一者識知某病應用某藥,二者知病所起,隨起用藥,三者已生諸病治今病出,四者斷除病源今後不生,是為四種。」這是在「四大有性」的基礎上,討論如何治療疾病,即根據「四大」的屬性來判斷病因,再根據病因或者以前已經生過的病來選擇與之相應的藥物,這樣對症下藥就能醫治好人身之病。而更為高明的是,可以根據「四大」的根本屬性來斷除人身之病源,這樣就能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而能夠擁有以上這些能力特別是能預防疾病能力的人佛教稱之為「醫王」

可見,「四大有性」不但是佛教宇宙論的基礎,佛教圓寂理論的依託,還是醫學生理、病理、治療理論的概括。

二、「因果報應」的醫學倫理道德

在佛教獨具特色的醫學理論中,對醫學影響最大者莫過於由「因果報應」衍生出的醫學倫理道德準則。因果報應理論是佛教義理的核心之一,而佛教因果報應的理論基礎則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是由十二個概念構成的一個前後相續的因果鏈條,所以也叫「十二支緣起」, 是涉歷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的因果鏈條。現世的果必然有過去世的因,現世的因必將引出未來的果。十二支依其在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中的因果聯繫形成了自 身既是因又是果的雙重身份,每一支既是前一支的果,又是引生其後者的因。就有情的不斷生死循環於世間說,便有了三世二重因果的說法。過去一生的行為,決定 今世一生的狀況;今世一生的行為,決定來世一生的狀況,這就是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有三大訓條:一是「大悲為首」「慈悲喜捨」;二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人」。 我們都知道,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而這正是由佛教因果報應衍生出來的。一般來說,佛教的佛法越流行,因果報應理論就越能影響醫生的職業道德。這在中國表現得尤其明顯。

翻閱醫學典籍,我們會發現,在唐代的藥王孫思邈之前中國尚未發現關於醫學倫理道德的專論。但是,在佛教盛行、義理力壓儒、道二教的唐代,我們第一次看到了 孫思邈關於醫學倫理道德的專論 ——《千金要方》。無論是考察孫思邈的生平事蹟,還是探究《千金要方》的文理,我們都會自然地得出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中關於醫學倫理道德的論說確確實實 地受到了佛教因果報應理論,特別是因果報應三大訓條的影響,而這一影響主要體現在孫思邈的「大醫精誠」中。如在《千金要方》表一中孫思邈說:「凡 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病卮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 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息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 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顯然,這段文字無非是要強調醫生要有救死扶傷的醫德,單看文字就可以簡單明瞭地發現化用了很多佛教用語,而概括其中心思想無非是佛教的「大悲大慈」「眾生平等」思想。

孫思邈接著又說道:「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及。雖日賤畜貴人,至於生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總於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

這是宣揚「眾生平等」,明顯受到佛教「戒殺生」思想的影響。

又說:「人行陽德,人自報之;人行陰德,鬼神報之;人行陽惡,人自報之;人行陰惡,鬼神報之。尋此二途,陰陽報施,豈誣也哉!所以醫人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但作救苦之心,於冥運道中,自感多福耳。」

這裡更是佛教因果報應的理論翻版,用以勸誡醫生要救死扶傷。

總之,縱觀孫思邈的「大醫精誠」思想,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是滲透著佛教因果報應及其三大訓條的思想,可見佛教因果報應衍生出來的醫學倫理道德影響之深!

三、「潔身淨體」的醫學衛生習俗

佛教對醫學的重大影響還表現在「潔身淨體」的習俗演變成醫學衛生習俗。這主要表現在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後,進而影響到中國的衛生習俗,而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刷牙潔齦和淨身洗浴。

據專家研究,刷牙習俗始於印度,隨佛教傳入我國(在此之前,中國古代家庭中沒有刷牙的習慣)。有關刷牙的習俗,漢譯佛經中已有記載,西晉時都法護譯的佛經中有「菩薩世世持雜香水與佛及諸菩薩澡面能為楊枝梳齒」,楊枝即齒木的誤譯,梳齒即刷牙。印度佛教的刷牙之法是嚼齒木,齒木意為淨齒木片,凡苦澀辛辣樹木,皆可用之,取長八至十二指,粗如小指的木片、枝條即可。嚼齒木非但揩齒刷牙之用,亦且具如今之「藥物牙膏」的作用。後來,中國醫生吸取了佛教的嚼楊木之術,發展成為遼代的粗毛牙刷。中國佛教一些古代寺院一直掛著「洗除無垢」的 匾額;中國佛教曹洞宗祖師道元寫的《正法眼藏》中曾對刷牙做過詳細記載,甚至規定了牙刷的大小,刷牙的順序;而在中國的敦煌壁畫中有刷牙的圖畫,到目前為 止已發現十幾處。這些都說明,刷牙的習俗首先是隨著佛教傳入中土寺僧,再由僧人傳給國人,以至發展到今天的固定醫學衛生習俗。

在佛教中,無論是浴佛還是浴身都是重要的活動。根據佛教的說法:佛祖誕生時,天空中天女散花,九龍吐水,為佛祖浴身。因此,佛教徒於每年四月初八日舉行法會,用一水盆供奉佛祖誕生像,僧人和信徒用香湯為佛像沐浴,以紀念佛祖誕生。久而久之形成傳統,成為「浴佛節」。而由浴佛衍生出了浴身,並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傳到中國。相傳佛教浴身可以使人容貌煥發,修神養性,清除心靈各種妄念、煩惱及罪孽,使人變得心地善良,還能卻除百病,得到「佛國之界土而解脫生死之輪回」。 佛教浴身思想影響到了中土人士,並像在印度那樣被賦予了神聖的意義。雖然在此之前,中國也有沐浴的習慣,可是並沒有印度佛教那樣重視。尤其是印度浴身背後 深含的人文精神,極大地影響著中土人士的沐浴習慣,沐浴及其深含的人文精神也就變得受重視起來。這樣,不但國人的身體得到了潔淨,他們的心靈也得到了洗 滌,減少了各種妄念、煩惱及罪孽,使得他們能夠抵抗許多疾病的侵害,身體和心靈變得更加健康。

一直到後來,刷牙與浴身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醫學衛生習俗之一,「潔身淨體」的觀念由此深入人心。

綜上所述,佛教對醫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四大有性」的醫學理論總綱,「因果報應」的醫學倫理道德,以及「潔身淨體」的醫學衛生習俗祇是其中較為突出的三點而已。當然,對於這一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希望本文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和挖掘這一問題。

 
 
略說寺院早晚功課
◎慎 獨

朝暮課誦是指漢傳佛教寺院每日於清晨與入暮時分所舉行的例行課誦,即朝時課誦(朝課或早課)與暮時課誦(暮課或晚課)之合稱。課誦是寺院每日必不可少的修 行活動。由於僧人在念誦時能夠獲得功德,所以課誦又稱為『功課』。寺院課誦在時間上有朝暮課誦的習尚,故而僧人也習慣於稱課誦為「二課」「二時功課」「早晚課」。下面簡要介紹早晚功課的內容與儀式。

一、早課

早課是寺院每天早上必須念誦的功課,也是寺院日常的佛事活動之一。在早課之前,寺院通常會敲板喚醒大眾的睡眠,然後在敲鐘警醒法界眾生斷除煩惱,出離地獄 火坑,鐘聲過後,鼓聲接應,此為佛門中的晨鐘暮鼓的來歷。鐘鼓儀式結束之後,大眾從禪堂或念佛堂集中排班雲集大雄寶殿開始早課。

早課有兩堂功課。功課,即佛教寺院定時念持經咒、禮拜三寶及梵唄歌贊等法事。且因祈望藉由課誦之中獲得功德,故又稱功課。《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卷四 舉出四種念誦之法,即: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三摩地念誦(心念)及真實意念(如字義而修行)。而一般之課誦系指音聲念誦而言,即所 謂「清淨在音聞」

早課首先是《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簡稱《楞嚴咒》。梵語首楞嚴,譯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依《朝暮課誦》順序,《楞嚴咒》後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經》。在念誦的起止都配有梵唄贊偈。(其中《楞嚴咒》為一堂功課,《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為一堂功課。)

如果逢初一、十五,早課之前加唱「香贊」,即《寶鼎贊》:「寶鼎爇名香,普遍十方,虔誠奉獻法中王。端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長。端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長。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天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如果是佛菩薩聖誕或普佛時,則唱《戒定真香》:「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頃刻紛紜,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南天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在念誦《心經》之後,由維那起腔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遍,再唱十二句回向偈:「上 來現前清淨眾,諷誦楞嚴秘密咒,回向三寶眾龍天,守護伽藍諸聖眾。三途八難俱離苦,四恩三有盡沾恩,國界安寧兵革銷,風調雨順民安樂。大眾熏修希勝進,十 地頓超無難事,三門清淨絕非虞,眾等歸依增福慧。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 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結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願國泰民安。連唱念佛贊偈八句,頌揚彌陀因地發願,果圓度生。

然後兩序大眾出班繞佛,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接著,轉板念「阿彌陀佛」,大眾歸位,跪下三稱「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維那起腔念《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悅眾敲引磬和板:「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接著,維那起腔念:「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接鈴鼓)」。大眾站起來,維那起腔唱三歸依。如果逢朔望,加念「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接著,維那起腔,大眾跟著木魚聲念「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三稱。然後,換成敲引磬,念《大吉祥天女咒》。最後,唱《韋馱贊》:「韋馱天將,菩薩化身,擁護佛法誓弘深。寶杵鎮魔軍,功德難倫,祈禱副群心。南無普眼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如果逢初一、十五朔望的時候,早課完後,頂禮三拜,不問訊,仍然向上立定,維那師鳴磬三聲,獨自稱各位祖師名字:

頂禮西天東土歷代祖師(一拜)

頂禮天下宏宗演教諸大善知識(一拜)

頂禮本寺開山暨歷代諸祖老和尚(一拜)

頂禮各人得戒壇上十師及剃度恩師(一拜)

頂禮方丈和尚

頂禮完後,仍然站立,維那敲磬三聲,然後維那呼:「時維佛曆某年,西元某年某月某日朔(望)旦良辰,大眾師雲集大殿普禮三拜」。維那敲三下磬,大眾禮拜三下,鐘頭撞三下大鐘。

二、晚課

晚課有三堂功課,誦《佛說阿彌陀經》和念佛名;禮拜八十八佛和誦《大懺悔文》;放蒙山施食。

晚課首先是誦《佛說阿彌陀經》和念佛名,其主要思想是廣陳極樂依、正莊嚴令人起信,特勸發願求生和持名立行。經後附誦《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生淨土陀羅尼》﹙即《往生咒》﹚三遍。

接著禮拜八十八佛和誦《禮佛大懺悔文》。八十八佛中,前五十三佛名出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是娑婆世界的過去佛;三十五佛名出自《決定毗尼經》,是現 在十方世界的佛。八十八佛都可以為眾生作懺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申述自己改悔罪惡的願望,是可以滅罪的。誦《大懺悔文》是懺表消除已往的宿業,悔意不造未 來的新愆。在叢林裡多是跪誦而不禮拜。現代有的寺院有逢農曆單日念誦《彌陀經》,雙日念誦《懺悔文》的。念誦完《彌陀經》和《懺悔文》後,大眾問訊轉身對 面而立,進行蒙山施食。

蒙山施食的對象為幽冥界眾生,他們因為過去生所造的罪惡,今生感得形貌醜惡、飲食缺乏,承受種種的苦事,所以就放大蒙山施食超拔他們,而施食的目的在於: 其一,為報恩:因六道眾生,從無始劫來,常與我們互為六親眷屬,因不忍心看到他們在惡道受苦,所以施食來救度他們。其二,為警惕的意思,藉此施食法會,令 我們想到三惡道的苦楚,藉以警惕自己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不造作惡業,以免沉淪。其三,為行菩薩道,自利利他是菩薩行,秉著度眾的悲願,隨喜發心,即是種下 菩提因,將來必能成就道業。

在施食時,先準備一杯淨水及一些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觀想,口中念誦一定的咒語,雙手作一定的手勢,三密相應,才能成就施食。放大蒙山施食就是一 個大慈悲心。因為普通的聽經聞法,這些幽冥眾生,不能得自在,地獄裡面的眾生不能出來,餓鬼道很苦,畜生道也有種種苦難。放大蒙山,藉佛的力量,藉法的力 量,藉我們自己心的力量,這三種力量加起來,使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都可以來這裡聽經、聞法、懺悔,如果他了悟了,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蒙山施食後,行者加贊偈念佛,稱三菩薩,晚課在三菩薩後,也同樣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薩發願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淨土文》。接著是《警策大眾偈》和《普賢警眾偈》。前者是《出曜經》中 敍述佛陀因見三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偈。後者「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鬆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為叢林念誦儀中採用。

而後三皈依,念《大悲咒》,唱《伽藍贊》:「伽藍主者,合寺威靈,欽承佛敕共輸誠。擁護法王城,為翰為屏,梵剎永安寧。南無護法藏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後禮佛三拜而退。

早晚課誦的修行方式在唐代開始逐步形成,在北宋時有部分寺院按照早晚課誦的要求來修持。到元代,課誦正式在各大叢林中逐漸流行開來。直到明代,朝暮課誦才在叢林中正式定型和普及,並形成一定的規約。據明代通容《叢林兩序須知》說首座「早晚課誦勿失」、書記「早晚隨眾課誦」、監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蓮池《雲棲共住規約》更明確規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都可以看出從這時起早晚課誦已是寺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定課了。

為甚麼課誦要定於朝暮呢?古德說:「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沒 有韁的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離道日遠。故佛教徒以朝暮課誦作為自身的軌範。朝,指五更,於晨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期思惟以清淨;暮,指日晡(午後三至 五時)之時,功課禮誦,以期消除昏昧。朝指五更,為日之始、晝三時之初,佛徒從鐘聲破夜警醒而起,盥洗畢,即上殿課誦,則期思惟以還淨。暮為日晡,隸屬晝 三時之末,功課禮誦,乃冀覺昏而除昧。從另一方面來看,出家生活是一種醒覺的生活,從早晨睜開眼,到晚上養息,一天之中,要時時省察自己的心念,這份醒覺 除了透過個人時時回光反照,更可透過團體的共修來達成,早晚課的共修即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經過一天的培福修慧,到晚上時,「暮應歸攝眾善,歸去淨土」,圓滿完成一天的修行事務。因此,朝暮課誦的設置,遂成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規制。

 
 
義學沙門支遁(下)
◎王琇玫

(接上期)

三、佛國至上的逍遙論

在長達四百年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政權更易頻繁,造成了統治者的黑暗與腐朽,整個社會都陷入了禮崩樂壞、饑災混亂的局勢。作為自然當中的人對名教當中的 政權、綱常等提出了質疑,怎樣緩解和解決這種名教與自然的矛盾,便成了魏晉玄學的主要任務。實現人生終極的價值,創造至善完美的逍遙生活已成了迫切的追 求,清淡名士圍繞著《莊子.逍遙遊》的思想展開了理想人生的討論。最早由夏候玄提出的「以自然為體,名教為用」的理論,經過王弼的加工整理,形成了「名教出於自然」的初期哲學命題,這種「崇本息末」的觀點,不但與他本人「體用不二」的思想矛盾重重,而且對嚴酷的現實社會沒有作出深刻的反思和提出一條擺脫苦難的途徑,祇是一種「務虛」自我安慰的人生觀。隨著社會形式的激化,名教與自然的矛盾終於爆發了,其中以稽康為代表的沒落士族階級高喊著「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淹沒了「名教出於自然」的虛偽人生,以放浪形骸,為所欲為的生活成為玄學第二時期的動向。這是一種消極、悲觀的人生,是一種人格的墮落和腐化,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禍患。為了能儘快解決這種名教與自然的失調,使社會正常的發展,玄學大家郭象從挽救名教、維護自然的立場,對錯綜複雜的社會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新概念。他認為社會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真正的逍遙不是逃避現實,背棄名教,而應當「聖人雖居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莊子.逍遙遊注》)他在名教與自然的基礎上,強調人應「各安其分」自足於各自的本性和地位,祇要適其性,就是逍遙。他以「適性逍遙」取代了制情、縱情等觀點。提出了一個「苟足於其性,則雖大鵬無以自貴於小鳥,小鳥無羨於天池,而榮願有餘矣,故大小雖殊,逍遙一也。」(同上)的逍遙觀點。他的這種玄學思路成功的解決了名教與自然的矛盾,並把當時的哲學理論推到了最高點,同時也標誌著玄學的第三階段已進入了一個成熟期。

但作為沙門偉哲的支遁卻不服氣郭象的玄學立論,他要修改郭象玄學理論的偏差,填補他玄學義理的不足。他根據般若的空觀,在即色論的基礎上重解逍遙,以暫新 的姿容壓倒眾賢群儒,獨領風騷。他所注的《逍遙遊論》不但文筆逸麗,詞藻驚絕,而且義理深遂、新奇,就連當時名振四方的莊注向、郭兩大名家,也為之拱手嘆 服,尊其為「支理」。支遁認為理想的人生應是「任心逍遙」,而不是「適性逍遙」。他反對自足其性,沒有奮發向上的人生觀,他說:「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於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猶饑者一飽,渴者一盈,豈忘蒸嘗於糗糧,絕觴爵於醪體哉!荀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逍遙遊論》,《世說新語.文學》注引)作為支遁的觀點,如果說欲望得到了滿足就叫逍遙,這祇能是小民的思想,就如同餓了有頓飽飯就忘了豐盛的美食,渴了有一點劣酒就不再嚮往美酒一樣。如果沒有達到至上的滿足,怎麼能說就是逍遙呢?在支遁的眼裡,最佳的逍遙境界乃是「心」的解脫。他說:「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鷃。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適於體外;鷃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於心內。至人乘天正而高興,游無窮於放浪,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遙然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而逍然靡不適,此所以為逍遙也。」(同上)在這裡,支遁以莊子的大鵬小鳥喻來說明他們內外都不能自在,無執無著,故都不能逍遙。祇有「至人」的心才能夠隨順萬物而不執著萬物,不生得失喜樂之心,來去自由,這才叫逍遙。支遁的這種「至人」之心與郭象的那種儒家名教化,倫理化的「聖人」之心有所不同。支遁所說的是佛家認識般若本體的心,也就是掌握了「色即為空」的那種人的心。這種心不是一般俗人所有的,俗人停留於現象界,有時得到微小的滿足,就其樂無窮,但不解「色即為空」的原理,心裡還是放不下。這與莊子《逍遙遊》中所提倡的「絕對精神自由」是 很接近的。莊子認為祇有徹底擺脫功名利祿等的牽累,以無物、無情、無待之心應變於四方,精神才會處在悠游自在的境界,這才是理想的逍遙。從莊學的思想來 看,支遁精神解脫的論述不但提出了人生終極的理想價值,而且也修補了郭象未達莊子《逍遙游》之餘論。這種般若思想所展示的精神境界不僅契合於玄學,而且更 高於玄學,為玄學家們提供了一個更玄遠,更神秘的追求目標和精神享受。同時,他為詰難郭象「適性逍遙」的觀點說:「夫桀跖以殘害為性,若適性為得者,彼亦逍遙矣。」(《梁高僧傳》)他認為眾生本性各異,桀跖性情兇狠殘暴,如果以適性為逍遙,他們這種為非作歹的罪惡之人豈不是也逍遙了嗎?總之,在支遁看來,這些逍遙都不是自在解脫的人生。那種所謂終極歸宿的神仙境界,也是不究竟的。對於人生的終極歸處,他也談「至人」「神人」,但他必竟還是一位佛子出身的玄談家,故早已把目標落在了西方極樂淨土上。他認為祇有西方極樂淨土才是真正自在、解脫的人生歸宿。他為了表達內心的渴望,專門請畫家繪製了阿彌陀佛像,供於高堂,虔誠禮拜。還親筆撰寫了《阿彌陀佛像贊並序》說:「祇要心誠,一心念誦《阿彌陀經》或專念佛號,死後就能到達極樂佛國。」(《廣 弘明集》)他以此來說明西方的風土民情,極樂盛況和賦予人民的優惠,待遇。他的這種佛國至上的逍遙思想,非常適合當時社會的需要,為那些喪失信心,精神崩 潰的廣大人民建立了一所理想的精神家園,也給那些處在極端苦難的眾生指引了一條解脫,自在的康莊大道,使郭象之後面臨玄學困境的文人名士耳目一新。

支遁的一生由儒,老莊而入佛,其思想是複雜多樣的,且文彩也是流光四溢的,除了上述論辨的學風以外,在詩詞文學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樹。

四、寄情山水的玄言詩

西晉未年,在士族清淡玄理的風氣影響下,出現了玄言詩,東晉的玄佛合流,助長了它的發展。這種玄言詩的內容多為抽象枯燥的玄理,主要是詩人用玄虛的手法來 表達自己悲觀憤世的思想,來刻畫出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他們從古代的賢士和抽象的道德中去尋找支持,向虛幻的仙界寄託靈魂。這種玄言詩派的代表 人物主要是阮籍、稽康、何晏、王弼、支遁等一大批的清談高手。其中尤以支遁的詩風最有特色,獨成一家,不落俗套。下面我們就節選幾首他的作品,來看看他在 文學方面的成就。

《善思菩薩贊》

能仁暢玄句,即色自然空。空有交映跡,冥知無照功。(《廣弘明集》)

《詠懷詩五首》其二

………廓矣千載事,消液歸空無。無矣複何傷,萬殊歸一塗。道會貴冥想,罔象掇玄珠。悵悵濁水際,幾忘映清渠。反鑒歸澄漠,容與含進符。心與理理密,形與物物疏。蕭索人事去,獨與神明居。(同上)

《八關齋詩三首》其三

靖一潛蓬廬,愔詠初九。廣漠排林篠,流飆灑隙牖。從容遐想逸,采藥登崇阜。崎山區升千尋,蕭條臨萬畝。望山樂榮松,瞻澤哀素柳。解帶長陵坡,婆娑清川古。冷風解煩懷,寒泉濯溫手。寥寥神氣暢,欽若盤春藪。達度冥三才,恍惚喪神偶。遊觀同隱丘,愧無連化肘。(同上)

支遁的這些詩不但文筆逸麗,理過其辭,而且意境玄遠,別有一翻清峻,飄逸的精神境界。他的這種將佛理與老莊或山水相結合的詩風,改變了正始玄言詩的風貌,開創了以佛入詩的先河。餘嘉錫對此評論說:「支遁始有贊佛詠懷諸詩,慧遠遂有念佛三昧之名。」(同上)他的詩風為後期謝靈運描寫山水詩奠定了思想基礎,使謝靈運從中找到了山水詩的靈感。

結束語

學術思想可以說是豐富多彩的,這種獨特的文化意蘊,無論是在中國思想史上,還是在中國佛教史上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和地位。據《世說新語》中說:「《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支遁圓寂後,郤超為之作傳稱讚他說:「林法師神理所通,玄拔獨悟、數百年來,紹明大法,令真理不絕,一人而已。」(《梁高僧傳》)袁宏為之寫銘贊,周曇寶為之作誄。數年之後,戴逵行經支遁墓前時又大加讚歎道:「德音未遠,而拱木已繁,冀神理綿綿,不與氣遠俱盡耳。」(《梁高僧傳》)由此可見他對魏晉玄學影響之大和地位之高是非同一般的。另外清代詩人沈曾植在《與金潛廬太守論詩書》中說:「康樂總山水莊老之大成,開其先支道林。」在《王壬秋選八代詩選跋》中又說:「支公模山范水,固已華妙絕倫」「支.謝皆禪玄互證,……謝固猶留意遺物,支公恢恢,與道大適矣」。可見支遁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是時代的背景造就了他獨特的佛學思想,是歷史條件形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意蘊。他的這種佛學「空」「無」的唯心主義思辨,大大的豐富和發展了玄學貴「無」的 唯心主義論辨,推動了唯心主義哲學的深化。他大膽的吸收和引用社會思潮來作般若的嚮導,使一直沒有立足之地的佛教找到了生存的土壤。他的人格雖然是複雜多 樣的,但也正是由於他的這種風範才能更好的與社會文人融為一體,他以世學為方便,會通佛法微義,接引南朝諸名士研究佛學,對中國早期佛教之弘揚起到了普遍 性的傳播作用,使佛教傳播得更廣泛。可以說支遁的學術功績在中國開闢佛教市場上起到了承前起後的橋樑性作用,加速了佛教獨立化、中國化的進程。

 
 
慈輝愛心遍大地      有愛就有希望
◎程小清

「慈輝佛教基金會」的幫助下,我得以留在大學校園,繼續圓大學夢。能夠得到「慈輝」援助,令我感激萬分。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我的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的時候,是「慈輝」使我重新看到希望,堅定了人生的信念,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我會珍惜,同時銘記這份愛心。「慈輝」的幫助使我相信:一個人的出身雖然無法選擇,但是未來卻是可以自已掌握,因此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我會努力學習,立志成才,同時會樹立助人為樂的意識,回報所有關心我的人。我也要做一個明理誠信、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聽楊洪會長講話,我受益匪淺,我明白我還不是那個最苦的人。知識承載希望,態度決定命運,執著成就未來。我堅信有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夢想,祇要人人都有一個夢想,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美好,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繁榮富強。這是「慈輝」告訴我的,祇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心,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慈輝」的資助,我將永遠銘記在心,將這個載著溫暖和希望的愛心傳遞下去,將這股奉獻社會的精神,傳向更多的人。

感謝「慈輝佛教基金會」的愛心,再次感謝!

 
 
毗盧遮那
—— 大日如來頌暨中原大佛誕生記(下篇)

◎高志其

(接上期)

文化五大關係之所定耳。何為五大?文化為母,哲學為父,爾復生諸科學,自然科學之技術、工程;社會科學之政治、經濟、法律;人文科學之藝術、音樂、繪畫等皆由此出焉;而宗教則為文化之源泉,佛教者,宗教之宗教也。蓋佛出乎時空之外,而余皆時空之內矣。

斯義也!雷霆電擊,重如千鈞。世法之門,由然如是,皆從宇宙而開,時空而開,毗盧本源而開也。

是然哉矣!此於中華民族之崛起,世界之和平與和諧,乃至人類與生命、自然、宇宙、時空之和合,至關緊要矣。

當今世界,人類分別對立,演繹無數文明衝突,宗教戰爭,恐怖主義,利益紛爭。正所謂:人類相殘而戰爭殺戮,科技應用而爭奪愈甚,環境破壞而森林砍伐;食物 有毒而蔬果無滋,化肥農藥濫用而家畜速生;轉基食品盛行而生命克隆;大氣層漏而溫室效增;遂引地震、海嘯、颶風、瘟疫自然災害。而皆因相對分別過也。

今夫人類,欲解困厄,亟需和合智慧、真理。此為人類唯一出路。反則必將自毀。如霍金雲「人類焉過下世紀」。亦美預言家珍妮曰:「人類之希望於東方。」惟東方有此文化、哲學、智慧、真理。

何文化?何哲學?多維、超維時空之和合文化,多維、超維時空之和合哲學。何智慧?何真理?多維、超維時空之和合智慧,多維、超維時空之和合真理。是然矣!惟夫佛教智慧、真理,和合社會、世界、自然、宇宙與時空。

東方古國,無非中、印,比肩於世。然生而不平等之種姓,湮彼平等覺觀。而我迎佛原理、精義,遂為世界和平、和諧、和合之中心。

夫現代佛教,非僅解諸人類問題,亦符今人知識結構,心理積澱,思維方式,所受教育基礎,故為當代之真正人間佛教也。

釋迦印度說法,合彼宗教、文化、科學、哲學之狀。佛入中國,以道釋佛。魏晉南北朝,談玄而論道。亦為一代時教也。無則焉能融合。

何以故?佛教之義,真理之義,不受時地、時代、時空之限,皆具普適與惟一。然宣真理,卻須當時、當地而當機,是相諧一致,方可契入也。

故為和合現代,而謂現代佛教。

普世之教義,普及於世。佛曰自由,平等、博愛,殆非基督之所言,蓋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之然也。此義雲何?中西文化之分野,中美精神之殊異。

西方者,古希臘始,初從幾何論理性、良知,後為基督教論理性、良知。縱聖經之理,亦直觀而平樸。故基督文化、現代科學,皆此承襲,雖也演繹於心,然皆外在。

東方者,猶諸中國,儒以人獸論理性、良知,道則天人合一論理性、良知。佛觀心物一體,而證理性、良知也,一如大悲胎藏曼荼羅。蓋為儒家倫理、道家哲學而佛家時空實證智慧也。

中西方之理性良知,雖皆歸心,然有內外、深淺之別,此即深層文化、淺層文化之分野。

凡世間萬物,暨諸畛域,莫不思維觀照。若以思維論,西方者外觀也,禮拜教堂、十字架,複有自然科學,物質技術。東方者內觀也,修習瑜珈、禪定,複有時空科學,精神方法。

夫東西方也,同為宗教,焉何高下優劣,蓋皆思維動靜深淺。

若乃外觀者,動態思維,止於三、四維時空。惟夫內觀者,靜態思維,入諸多維時空;複非動、非靜思維,由內而外者,遂融宇宙與時空;複逾思維、無思維,遂遍虛空無盡藏也。

迨數千年之思維實證,脈絡清晰而道衢分明,妙法無算而甚深無上,俱入大光明之燦爛境界。

故眾生於地,而神皆宇宙,惟佛出諸時空。

是吾華泱泱,五千年乃至萬年文明,既博且深,既深無盡。有宇宙時空大哲思,亦具宇宙時空深實證。有統轄萬方之能,又蘊攝心一處之法。蓋形而上暨形而下,兼而有之。

故密西來,天子稽首而王公捧器,朝野皆尊,珍心仰之,普及天下而通諸老幼。凡諸真理,得心之法,薪火相傳而庚續無盡,是精神科學,發達於斯。後武宗滅佛,漸趨衰湮。然曼荼羅伏藏臨世,蓋示古德智智,洞觀千年時空,遂使唐密存世焉。

故中華文化有三。一者集多民族之大成; 二則歷史悠久,內涵深邃 ;三為多維時空乃至超時空。此三者歟!相與交融,歷數千年而不衰。惟十九世紀末,缺如西方科學,遂一度衰落。融彼之後,又複昌盛。

夫美兩百年,以人才立國,有文化集成之精神,無歷史之悠久,多維,超維之深邃。蓋無根基與意蘊,如我象形字,文言文,四聲發音法,複遑論它哉。故趨三維時 空外在實用。今欲我文化入手,中醫中藥,穴位針灸,經絡氣血,乃至陰陽五行,易經八卦,佛法禪理,以圖破解多維之迷。但如榮格云:「彼雖神秘,慎勿入歟,迨事未成,禍將至焉。」

迄至民初,中國佛教、尤諸藏密,以無畏之精神,直下雪域,遍行世界,廣為弘傳。彼時空內涵、實證之法,與現代科學異曲同工之妙,遂令歐美嘆服,興趣盎然:「焉何古老宗教竟與現代科學同?」蓋彼不知文化之五大關係歟。

嗟乎!此中國文化軟實力之所在也!焉可小覷。

今我唐人,亦為漢人。徒以中國自居,祖先精髓,未於繼承。自家珍寶,他者瑰藏。日有密,韓亦有密,惟中無耶,豈不愧煞世界,慚對後人,亦何顏祭列祖列宗,往聖先賢?

故今興漢密,即興中國佛教、中華文化之樞機。蓋以漢為主國,惟興我文化精髓,方振吾華威望與聲勢。

夫漢密之興也,內與藏密交匯,令漢藏更趨融合,外與東、台、韓密交融,俾三國文化之堅牢。遠與歐美交流,令精神、物質之科學相為印證,相得益彰。

歸根而溯源,此文化戰略之宣導,趙朴初大德也。創建五方五佛為樸公第一願,振興唐密為樸公第二願。西元1993年,吳立明阿闍黎,破譯唐密曼荼羅,益堅其 心也。彼拳拳愛國之心,愛人類之心,猶日月行天,為眾仰見。謂歎樸公,嘉言懿行而功德巍巍,鑒往開來而天心妙用,為中華民族之偉大復興,奠社稷之根,固邦 統之本,教化億民,和而偕之。遂於世界,榮文所化而籍甚無竟,昭昧辨理而令有法則,構建和諧世界、大同世界。此亦佛世界之殷殷期囑,大日如來蒞臨之義也。

故中國佛教之發展,當由集大乘至科學而至現代——真理佛教。如世云:世界是平的,不過三維空間已矣。俾佛法之教義,如長江大河,浩浩蕩蕩,徑直流去,法脈 四溢而不可阻矣!縱入大海,亦如甘霖普降於世,蓋夫真理無疆也。復會人類拾階而上,登堂入室,徑開佛教聖殿真理之門,仰彼絕對境界之無限風光,融彼絕對境 界之無限風光也。

故為和合世界,而謂世界佛教歟。

亦如斯矣!惟夫佛教而能和合世界,而和合者無上也。

是天降大任於中華民族,欲變人間穢土而為佛國淨地。猶香巴拉之所示現矣!

嗚呼!此宇宙時空、超時空之史詩也,何其壯麗而不可思議,盡諸思維而不可得之少分,然為曠遠劫迄於今之真如實相也。

蓋為道大和合,為眾生大和合,為人類世界大和合,複為宇宙時空、十法界之大和合也!

是源起生髮而普皆大回歸矣。

 
 
埋沒自己
◎秦孟瀟

埋沒自己

有一位神贊禪師聰明絕頂,他原在本州(今福建省福州市)大中寺習禪道,由於不得法,未有絲毫進展。後來他到各地雲遊,尋師訪道,跟百丈禪師學習多年之後,他又回到大中寺住下。日日參禪,境界不同往日。

某日,他看到一位老和尚在窗下研讀佛經,正好有隻蜜蜂迎著窗紙亮光嗡嗡不停地撞著,想飛出去。

神贊站在一旁信口說出:「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卻鑽它故紙,不知何年何月才出得去?」

老和尚驟聞此言,放下手裡的經書驚問:「你外出雲遊時,曾碰到甚麼高人?」又說:「自從你回來之後,我發現你的言行與昔日大不一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時,神贊把自己親近百丈禪師的經過說了一遍。最後說道:「有他的指撥,才得大悟。」

老和尚知悉情況後,召集全寺僧人,恭請神贊上堂說法,故迪群僧機遇難得。神贊登上法座,手執拂塵,目視遠處,說了《蜂子投窗偈》一首: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這首偈子啟示了禪的靈活的智慧和機趣。有些人經年累月,固守一室,一頭栽在故紙堆裡出不來,埋沒自己。

貧富懸殊

歷代禪師寫詩者為數不少,往往禪境頗高,超凡入聖,成為不朽之作。

唐代有位梵天和尚,他寫的白話詩,道盡世間眾生相,可謂入木三分,發人深思。如《吾富有錢時》寫道:

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吾若脫衣裳,與吾疊袍襖;吾出經求(做生意)去,送吾即上道。將錢入舍來,見吾滿面笑,繞吾白鴿旋,恰似鸚鵡鳥;邂逅暫時貧,看吾即貌哨(面色難看)。人有七貪時,七富還相報,圖財不看人,且看來時道。

這首五言古詩,讀來使人心酸。若你富貴有錢,妻子兒女大獻殷勤,?見你脫衣裳,他們立刻把你脫下的袍襖疊好;若你外出經商,他們又會不厭其遠,一直把你送到路上;若你把錢拿回家裡來,更是個個滿面笑容,像白鴿似的繞著你團團打轉,又像鸚鵡似的滔滔逢迎。

一旦你窮困了,情況就大不一樣,連自己家裡的親人,瞼色也變得難看起來了。俗話說:「貧居鬧市無人識,富在深山有遠親。」千古人情,如出一轍。世態炎涼,惆悵莫名。

梵天禪師寫出這首詩來,使人明白世間上一切都是虛幻的,就是自己的親人,也跳不出這個圈子。習禪的人要有「定力」,不為富貴貧賤而轉移,才是真實的人生。

縮頭烏龜

梵天禪師由於禪境高,不為俗人俗事所縛,看上去似乎「吃虧」,實際上高人一著,自由自在。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我有一方便,價值百匹練,相打長伏弱,至死不入縣。

這首詩含有佛理,用在處世方面,能少煩惱。詩中作者自白,我有件很高價值的處世法寶,亦即「方便」。應用到日常生活裡去,就是平時碰上與人相打吵罵,處處甘心情願地服弱認輸,吃了大虧也到死都不上縣衙告狀。

俗話說:「近來學得烏龜法,得縮頭時且縮頭。」平常人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所謂不是白痴?也是阿Q的典型人物了。但是,一個參禪學道的人,跟平常人就是不一樣,他能忍別人所不能忍,能做別人所不能做的事,佛家說,此乃是大丈夫也。相反,處處與人計較得失,深恐自己吃虧上當受騙,一定要爭個全贏才罷休!

一個懂得禪理的人,除自身修行之外,還要幫助世間苦難的眾生,趨彼岸。此岸是苦,彼岸是樂、離苦得樂,全在一心。梵天禪師現身說法,把自己那種與世無爭、息事寧人的處世哲學,亦符合儒家的「恕道精神,就連耶穌講道時也說:「有人打了你的左臉,把右臉也給他打吧!」

東、西哲人主張說法都一樣,為甚麼?這就是禪道!

笑來笑去

唐代一個「瘋和尚」名叫寒山禪師,別人看他語無倫次,東一句,西 一句,他留有長髮,滿臉塵垢,破破爛爛的衣褲,穿上一雙沒有後跟的爛布鞋,一副喜顏笑口常開的樣子。他似乎又好多管閑事。且看他寫的一首詩:

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昔日貧於我,今笑我無錢。渠(他或她)笑我在後,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東邊復西邊。

這首詩看起來通俗易懂,平淡無奇。深一層去探索,卻包含著發人深思的哲理!

這首詩的內容、揭示了世人痴迷,不曉世事無常的佛理:東家那個婆婆,變成了一個「暴發戶」,已經三五年了。當年還是個「揀破爛」的老婆婆,而今富裕了,竟忘了過去窮困潦倒的苦日子。以前我笑她,可現在卻輪到她笑起我來了。這樣彼此笑來笑去,從過去笑到現在,從現在笑到將來,從東邊笑到西邊,從南邊笑到北邊,又何處是盡頭呢?

這種笑,不是發自內心喜悅的笑,而是一種輕視別人的蔑笑,或者是一種嘲諷別人的譏笑,帶有不健康的,報復性的笑。出於這種心理,甚至發生「罵」,以及「打」都是相類似的,罵來罵去,打來打去,循環不息,又何時可了呢?

明師點撥

一個禪師無時無地不在密切注視繼承人,這是延續慧命的具體做法,但在表面上卻又表示無動於中。因為這種繼承衣砵的人,是可遇而不可求,而這種師徒之間的關係,一種是來自左右的人,從中辨識誰是箇中人,而且還要經過無數次的「考驗」「印證」,達不到相應的階段,此「法」傳不下去。另一種根本是不相識者,在三言兩語中,猶如磁石相撞,火花迸射,來者不凡,必是傳人。

六祖慧能原是目不識丁的擔柴漢,但他悟性高,在弘忍禪師門下,默默無聞做個炊事雜工而已;而寺中負有盛名的首座和尚神秀大師,寺內僧人無一不仰慕他,把他 看為五祖當然的接班人,沒有人料到,弘忍大師卻看中了無人瞧得起的慧能粗漢,把衣砵傳給了他。這完完全全是依法不依人,因為慧能在悟境上遠遠超過了神秀。

還有溈山靈祐禪師,他是百丈的弟子。有一天,他正在侍候百丈,百丈要他撥撥爐中,看看是否有火。溈山撥了一下說看不到火。於是百丈親自去深深地一撥,居然被他撥出一點火星,便指給溈山說:「這不是火嗎?」

聽了這話,溈山才恍然大悟!

在禪道上,尤其在關鍵一刻,明師的點撥非常重要。

弦外之音

禪師之間,往往在「對話」時,或某些動作中,包含著「禪機妙用」一問一答,都顯示彼此的境界,是高是低,立見分曉,赤裸裸,毫無掩飾。這些話語皆來自性海流出,不是刻意造作,這就是所謂「本來面目」。默默無言的動作,其中禪味無窮,「拈一枝花」「翻一筋斗」「哈哈大笑」「大吼一聲」「棒子打來」……能否從中「悟」其旨趣?不能會其真情責義,足以表明對方仍在「門檻」外,平庸之輩而已哉。

例如,有一次,一個初習禪的和尚拜訪雪峰禪師時,這位老師立即道:「你從哪裡來?」

對方簡單扼要說了兩字:「覆船(乃其師之名)。」

雪峰說:「生死之海還沒有渡過去,為甚麼先要覆船呢?」

那個和尚不知雪峰談些甚麼,便回去把經過告訴給覆船禪師。

覆船對那個和尚說:「你為甚麼不告訴雪峰說:﹃我已超越了生死呢?﹄」

於是那和尚又去把覆船的指示告訴雪峰。雪峰便說:「我有二十棒請你轉帶給覆船;另外有二十棒我留給自己吃。這一切與你無關。」

由此看來,覆船的見地偏於超越性,而雪峰卻偏於內在性,似乎彼此各欠「圓融」,因此之故各打「二十棒」

古鏡有瑕

一般說來,用禪的人、平時絕少說話、甚至默默無語,因為語言不達到實義,如口說「火」字,此「火」並非「真火」,因「火」有燃燒作用,若口中說「火」便是「火」,豈不要把嘴巴燒壞?所以,禪師們用語言來鬥「機鋒」(唇槍舌戰),從中探索對方「禪境」達到了何等階段。

有一次,雪峰禪師和三聖禪師同去峨嵋山,看到樹上一隻猴子跳躍不停。雪峰便說: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面古鏡,這隻猴子心中也有一面古鏡。(古鏡意味著佛性而言)。」

三聖回答說:「曠劫以來一切都是無名的,又哪裡有古鏡呢?」「無名」者也,旨在破除事相,古鏡從何而來?)

雪峰回答:「因為產生了瑕疵的緣故啊!」(指有煩惱) 。

三聖便說:「你這老和尚,急個甚麼?連『話頭』都不知道呢?」(謂「話頭」,是參禪者尋找事物最初之一念是誰?)

雪峰又回答:「這是因為我做了方丈的事太繁忙了啊!」

從他兩人的對話來看,顯然地,雪峰也和三聖一樣的知道「話頭」重點,但他之所以說「古鏡」,說「瑕疵」,乃是為了初學者。唯有這樣表達才清楚:明知說「火」,非「真火」也!

 
 
幸運兒
◎楊 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時至今天,「金融海嘯」浩劫之下,能做到無大鑊、無大損傷的企業,能有幾家?年關將近,能無煩惱掛心頭的,能有幾人?幸運地,我們是其中的一家、我們是其中的一群,所以今年的總結語:「我們是一群幸運兒」

年初,我們審時度勢,認為由於美國「二房」次按引發的金融危機會影響美國乃至世界的經濟,但中國則因「北京奧運」效應能保持較好的經濟局面,形成「西冷東熱」的格局。因此,訂出了「有危有機」的策略。

在金融和地產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我們採取了「居安思危」的策略;在零售和貿易,我們主張「穩中求進」的策略。

一年下來,由於我們對形勢判斷的準確,針對形勢所制定策略的恰當,在執行方面又能狠下功夫,加上幸運之神的守護,年終結算我們成為幸運兒。

過去一年,世界與中國發生了幾件大事,其中與我們有關的是(1)中國年初遭遇百年一遇的冰凍雪災;(2)「5˙12」四川汶川大地震;(3)北京奧運;(4)改革開放三十年;(5)美國金融海嘯。

在年初的「冰凍雪災」「五一二」汶 川大地震中,我們積極參與救災,捐出現金13,227,581元以及物資價值792,751元,履行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死亡 69,226人、受傷人數 374,643人、失蹤17,923人,但本集團屬下真維斯零售在四川及重慶共有179間店舖,零售店員工2,145人,地震期間直屬公司與加盟商的員工 無一傷亡、店舖無一倒塌、貨品無一件丟失,僅有19間店舖因受地震影響暫停營業。災後口岸全體同事堅守崗位,令店舖運作迅速重上軌道,五月份銷售額仍能達 標90%以上,六月份更能完成指標,實屬難能可貴。

「北京奧運」成功的舉辦,令世界矚目,這是中國人奮鬥了一百年的見証,中國人追求了整整一百年,終於對世人有個交代、對歷史有個交代、對先賢有個交代、對後輩們有個交代。楊勳先生被選為「奧運火炬」傳遞惠州段的火炬手,楊釗先生被邀請參加奧運的開幕式,楊釗伉儷同時是「北京奧運」閉幕式的座上客,實在是一種榮幸,也是國家和社會對本集團多年來所做工作和成績的一種認可,這一點,是值得旭日集團全體員工高興和欣慰的。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旭日集團是最早到中國投資的外商,也是長期以來堅持在中國投資的外商。三十年來一直不離不棄。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旭日集團也因此在事業上和人生上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楊釗先生被廣東省僑務辦公室、南方日報社、南方電視台共同評為「改革開放三十年,華人慈善三十人」「慈善人物」獎,是廣東改革開放三十年中,為廣東慈善事業作出較大貢獻的三十人之一。

美國因「二房」次按風暴演變的「金融大海嘯」,其深度與廣度超越了世人所想,是「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是「經濟上的珍珠港事變」,是自從一九二九年美國經濟大蕭條以來最糟糕一次。

然而,由於本集團對形勢的認識早有防備,並能認真應付,因此受到的損失非常輕微,不到資產百分之一,祇是測試市場受影響深淺的一些代價。

年初,當股市出現大跌市時,金融組抓住時機入市,在反彈中獲取了一定的成績。

然而,股市是一種高風險的行業,在大跌市中博反彈,有如玩「空中接飛刀」,是極容易受損的。當市場走勢與自己估計不相同時,一定要馬上離場,托賴在今年的股市中,金融組能做到「快與狠」,當估計錯誤時,馬上離場,避過了災難性的損失。

本年度地產部的一次大行動是售出了「貿易廣場」,被譽為本年度成交額最大的單一地產交易之一,為集團帶來了可觀的利潤,並為未來投資集結了資金。時至今天,市場都認為集團這一步棋的高明。

本年度集團的另一大動作是搬遷總部至自建的五星級商業大廈「一號九龍」, 標誌集團邁向另一個新的台階,也是旭日集團邁向第二個三十五年的開始。旭日集團在第一個三十五年中,由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勞工密集型的製造業到依靠創 新、市場調查、數據管理的零售服務業;由依靠勞力拼搏的工業發展到依靠資金和人才的地產及金融業務。三十五年來,我們不但積累了金錢、名譽、社會地位等物 質財富,我們也總結了賴以成功的理論基礎。我們不但挖掘了事業成功的方法,我們還幸運地找到了人生成功的道理,稱之為「精神財富」

總部的搬遷標誌著集團邁向知識化、創新化和資金化,從今開始,集團的發展祇能向依靠人才、創新、技術和資金的行業發展,祇能向擁有優勢的行業、擁有品牌的行業發展,不能向依靠廉價勞力、低技術、低效益的行業發展,因為香港是一個「三高地方」「高工資、高租金、高成本」,因此必須發展「高效益、高利潤、高增長」的行業,違反了這個規律,其效益和增長速度肯定會受影響。

集團總部的搬遷,標誌著集團的轉型。未來集團的發展祇能「貴精不貴多」「貴強不貴大」,必定要走「做好做強」的策略,不走「祇看數字,不看效益」的道路,歸根究底就是「利潤」「效益」,賺到多少錢或為社會作了多少貢獻。

祇有這樣,才能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實現企業「不求百強,但求百年」的理想。祇有這樣,才能達到目前被企業界喻為最高的境界。

本年度取得的另一項顯著成績,是真維斯零售內地加盟業務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三十一點七,比年初的計劃百分之二十七多了四點七個百分點,數字說明,真維斯的同事是有很強戰鬥力的;我們既然說得出,又能做得到,這就是「戰鬥力」;敢於接受挑戰、敢於承擔責任與任務。作為一支企業的隊伍,必須俱備「敢幹與能幹」,勇於接受任務、勇於接受挑戰,並且能在競賽中取得勝利、取得金牌,這就是「奧運精神」。作為一個企業人,務必培養這種勇氣與氣魄,同時在實戰中磨練取勝的技巧與才能,才能活得精彩、幹出激情。

金融海嘯造成的影響正逐步由股市擴展到日常的經濟活動,未來的一、二年,企業肯定要面對寒冬,裁員、凍薪、減薪將會陸續出現。

可幸者,本集團在過去二、三年把菲律賓、印尼和孟加拉部份的工廠順利關閉,把企業身上的包袱在危機到來之前摔掉,令本集團在應付「金融海嘯」中能輕裝上陣,並且能有較充裕的時間、人才和精力應付未來的困難與挑戰。

一句話,能有今天的安樂,實在有賴「天助者,自助也」「居安思危」「腳踏實地、不走傍門左道」的做人宗旨救了我們、救了企業,是堅持對企業、對員工、對家庭負責任的人生宗旨救了我們,由於我們堅守「量力而為,平衡發展」的企業發展方針,不搞泡沫計劃,不搞盲目投資,堅持「理論聯繫實踐」、堅持「不斷學習」、堅持「實事求是」的宗旨,並能二十五年如一日地不斷計劃與檢討,終於換來今天的局面。今年年底,我們又可以過一個安心與快樂的春節了——「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略談「加持」
◎延 德

位日本人寫了一本名叫《水知道答案》的書,在書中作者講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心發出的能量能改變水的狀態,他捕捉到了水改變狀態的科學依據,並且拍攝了圖案變化。

由此,我想到了佛教的「加持」, 因為加持也是出於加持者的修持力——心力,使被加持的物品改變了原來的狀態,產生了新的神奇的力量。例如有人持大悲咒於水中,或以咒願力加持念珠、法物等 乃至於一些物品,從而使這些物品成為有治病、辟邪、鎮宅、納祥等的靈物。有些持咒功力深厚的人,咒的本身也產生了感應力,能夠感通鬼神。心力強的人可以感 通菩薩以及護法龍天的加持和救濟,也可以直接影響到被加持者的心念,從而加強他們的意志,達到逢凶化吉,消災祛病,這都是以精神力量為主宰。加持的力量可 以改變被加持者的心,所謂佛菩薩加持,主要在於幫助被加持者堅強心力,加強他們直面困難的勇氣,以平靜的心態面對現實,而不是叫他們逃避現實。因為,正信 的佛教決不是逃避的,而是承擔的,承擔責任,承擔命運的挑戰,承擔人生的苦難。當然,由於加持力緩衝了直對壓力和衝擊力,然後借力化力,以至於化解衝擊和 壓力於無形。

佛法是講究緣起性空的,主張無所求,無所得才是真正的解脫,真正的自在,所以我們也就無需執著求取加持或給予加持。儘管我們都明白這些道理,可是一旦困難災難降臨時,我們總是自然而然的要求神力加被,外力支援,例如「天」「神」等。正如韓愈所說的一個人「窮極則呼天」,又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離騷》的評論:「夫天者,人之始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這 里的「窮」,並不祇是沒有錢了才叫作「窮」,一件事情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也可稱之為「窮」。 因此,加持雖不是佛法的究竟,但為了恒順眾生,佛教並不否定加持的功用。加持力屬他力而非自力,即以加持者的心力、願力與咒力直接來解除被加持者的問題, 這是平常人共同企求和信仰的,不需要付出代價,不須自己修持即可解決問題,走出困境,這也是鬼神信仰根深蒂固的原因,可是由於加持者功力的深淺,時效也相 應的有長有短,而且祇能阻禍患於一時,不能一勞永逸,這就好比一個人得罪了仇家,躲進豪門,一旦豪門失勢,他仍然會再陷困境,災難甚至會變本加厲。

佛法是感化為手段的,加持者以自己的願力、慈悲以及人格的魅力和修持來感化被加持者的冤親債主,使他們嗔火熄滅,棄惡向善,從而使被加持者消災免難。但被 加持者自己事後如果不皈依三寶,修持佛法,廣種福田的話,仍會再造惡業,重受苦果。這就好比向銀行貸款,受過加持之後,雖有一段時間的幸運,但期限一到, 連本帶息,問題更多,果報更重,因此加持祇是一種方便而非究竟。

 
 
尋找須彌山 (上)
◎釋維徹
題 記

一個被藏傳佛教認作象徵著的須彌山的神山岡仁波青,它牽動著我的每一根神經,激揚著我全部的意志和誓言,提升著我無限的勇氣和膽略,讓我在三個二十的年齡,跨過了5700米海拔的多瑪拉埡口,成就了一個本該四十年前去實現的夢。

(一) 序曲

川藏——最險最美的進藏路線

在期待中的這一天下午,我逃也似地掙脫了都市文明的桎梏,向那個夢牽魂繞的雪域高原邁出了第一步,我的每一個細胞在我背上背包的瞬間異常興奮地活躍起來,還原著我未泯的童心和原始的激情。

二○○六年的八月,青藏鐵路已經全線貫通,火車舒適安全方便供氧等的特質使西藏在人們的心中不再遙不可及。但對於熱衷背包徒步的驢子們(互聯網上把熱愛戶 外運動的背包一族稱驢子)卻另有所選,另一條通向西藏拉薩的川藏公路並沒有因為青藏鐵路的貫通而失寵。川藏公路修通前,是一條逶迤在橫斷山區和西藏高原崇 山峻嶺之間茶馬古道,聯繫著西南部各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來往。川藏公路於1954年開通,而同年開通的還有青藏公路,青藏公路從青海的格爾木到拉薩全程都是 柏油路,路況好行車安全,但要翻越幾個海拔相對高的山口,如5231米海拔的唐古喇山埡口,由於山脊荒蠻,缺少製造氧氣的植被,使初上高原的人在過五道梁 和唐古喇山時猶如過鬼門關,高山反應極其強烈。而川藏線植被豐富,海拔相對比較低,祇是路途艱辛多險,由於地質原因,在雨季山體滑坡現象驚心動魄,被中外 地理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公路」。當初為了修通這條路,很多年輕的生命倒下了,鮮血和生命寫下了世界築路史上最沉重的一頁。在通麥豎立著《通麥大橋與十英雄紀念牌遺址》的紀念牌,揭示了這一段公路搶修時的悲嗆。

但川藏線沿途景色絕佳,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湍急的金沙江、咆哮的怒江等,是旅遊探險愛好者和攝影師的極樂所在。 而我選擇川藏線,除了挑戰它的艱險、欣賞它的美景,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我要轉山的極限是西藏阿裡的神山岡仁波青,沒有公路,從海拔4700米的塔爾青 到5700米的多瑪拉埡口,是要背著包從腳下走過去的,對於這樣高的海拔必須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坐在車上顛簸著頻頻翻越川藏線上多處4000多米海拔的山 路,慢慢適應高原缺氧帶來的不適,是克服高山反應的最好方式。

我們來自不同城市的十二個驢友在成都會合,三輛車魚貫馳出成都,洗心之旅在川藏南線美侖美煥的景色中拉開了帷幕。進入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險」之稱的二郎山,地勢便逐步抬升,二郎山高3500米左右,小時候常唱「二呀麼二朗山,高呀麼高萬丈……」如今這歌詞歌曲就刻成紀念碑豎立在二朗山隧道前方讓過往的行人飲水思源、懂得感恩,如今二郎山因為隧道開通已天塹變通途了。

川藏線上參拜的第一個寺院安覺寺濃濃的藏俗格調和空氣中彌漫的酥油香氣告訴我們已進到四川的藏地了。佛法傳到中國,藏文譯出的經卷數量浩瀚,所以要研究佛學一定要深入藏文經卷。

第一天夜宿新都橋,這裡的海拔3400米,相對於以後的行程這樣的海拔實在是小菜一碟了,但晚上打開行囊驚訝地發現真空包裝食品居然鼓成大氣球,彈性十足 地從袋子裡蹦出來。新都橋在晨光中展露了它迷人的色彩,晨曦攜著黃綠相間的輕紗,縹縹渺渺撒落在山間草坡。這裡曾被喻為是攝影家的天堂,但隨著西藏雄渾超 凡美景被更多人認識,這裡的景色相比雖然有點遜色,但依舊被人厚愛著。晚起的驢友因為錯過了拍攝的機會,捶胸頓足後悔了好一陣。吼吼,貪睡的下場。在這裡 給愛睡懶覺的豬豬們一個忠告,外出旅行一定要早起,免得與美景無緣。

縣城理塘是此線重要的分路點,往北可抵新龍和甘孜,往南則抵稻城、鄉城和得榮等地。寬闊平坦的理塘地處毛埡大草原,有「世界高城」之稱。高城理塘它美麗的牌坊迎著人們的就是頭痛胸悶流鼻血失眠……我們12人中祇有四個人基本沒反應,沙門我便是四分之一,得意啊。

二次忠告想去西藏的驢友,一定要堅持平時的煆煉以增加自己的心肺功能,並且大可不必花錢到健身房,不妨學學我在進藏的前半年每天背幾塊磚頭爬樓梯吧。聲明——這話祇是對窮兄弟們說的,絕對沒有絲毫的意思和健身房的老闆過不去,呵呵。

山路彎彎,當跨越了一個更高的埡口,對高山反應的恐懼被期望更高埡口跨越的雄心取代。 巴塘往西逐漸進入金沙江東岸谷地,大自然神來之筆劃出了經緯分明的一江二色,金色的是金沙江,蘭色的是巴塘河,但終究它們會和諧地交融以共同的力量穿峽越谷創造著大海的磅 礴,就如同我們來到藏地,我們把觀賞轉為融入,我們轉經、撒龍達、掛風馬,我們點酥油燈、念六字真言、添瑪尼石,我們漢藏共同的力量就象這江以排山倒海之勢創建著我們國家東西部未來共同的輝煌。咦,怎麼象在作報告呢。

通往巴塘的是一段坑坑窪窪的路,盡顯川藏線的特色,車顛得人七暈八素,五臟六腑幾近散架,飛揚的塵土擠進不怎麼密封的車廂,猶如粉石加工廠,嗆得人連連咳嗽,同車的驢弟全副武裝把自己包紮嚴實,祇露出了眼睛。「我這模樣如何?」他問我。

「整一個半島電視台的恐怖分子」我邊說邊打開相機,「可以照一張嗎?這張照肯定用得到,說明川藏線的路況特色啊。」

這一下他急了,「師父,師父,那你可千萬千萬得聲明,我祇是模樣象恐怖分子,骨子裡可是大好人啊,否則害我打一輩子光棍。」

「當然,當然,我還為你隱姓埋名,雙重保險,你就放心了。」

咆哮的怒江,兩岸峭壁直插雲際,峽谷深切,巨浪翻滾,驚濤轟鳴。這裡的怒江大橋是軍事要地, 怒江大橋的兩頭站著執勤的武警戰士,過往的車輛必須在這裡停下接受武警戰士逐個檢查,有拍了怒江大橋的照片一律得刪除,等挨到我們的車,我把照相機打開到 流覽的狀態準備接受檢查時,卻祇被問了一句有拍照嗎,沒拍,沒拍那就走吧。哈!說明我不但骨子裡是大好人,模樣也和恐怖分子不搭界。

有著高原睡美人之稱的然烏湖果然讓人不失所望,它靜靜地臥在藍天白雲下,透著幾分秀氣幾分靈動。 在這裡我們遭遇了第一次陷車,大家紛紛下水排險,刺骨的雪山融水讓人直打哆嗦。但我心中竊喜,陷車是西藏行車的特點,咱來西藏一次不容易不是嗎,好歹也得 陷一次車體驗體驗不是嗎。這次陷車因為發動機進水修理了整整二天,才讓我知道陷車這事一點都不好玩,從此斷絕了對陷車的期盼。

離開然烏湖不遠有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來古村,被綿延的雪峰包圍著,雪峰倒映在湖中,神聖而靜謐。來古,藏語為隱藏著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來古的路是和湖連在一起的,水面上露出的石頭是路界,雖然有當地人開車,乘車時還是讓人捏了一把汗,車在水中行,別樣的精彩。

這是一個純藏族的村子,70多戶人家至今還保持著最為原汁原味半農半牧型的藏族村莊風采。敲開了一戶藏民家做客,女主人熱情的為我們打酥油茶,會一些簡單 藏語的陽陽和他們交談,這使得我們相處得容易了些,陽陽弊腳的藏語顯然使主人大喜過望,拿出了許許多多原汁原味的食物,青稞 糍粑、青稞糊糊、玉米粥,風乾牛肉…女主用最原始的方法為我們打酥油茶,這種方式打出的酥油茶味道甜美醇香,小屋裡不時響起我們的笑聲,我們象一群落荒逃 難的饑民風捲殘雲般地把所有的食物吃得一乾二淨,讓碗底鍋底在極短的時間得以重見天日。 當然,我沒有忘在喝第一杯酥油茶時,先三彈指,敬天敬地敬主人

來古冰川因末端附近臨來古村而得此名。來古冰川最高上限海拔6608米,堪稱藏東地區面積最大和最寬的一條山谷冰川,因為臨近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受印度洋 暖濕氣流的影響,呈現出明顯的海洋性冰川特徵。千姿百態的來古冰川已有上萬年的歷史了,它是美西(死亡)、雅隆、若驕、東嚘(白色海螺)、雄加、牛馬等六 大冰川的統稱,更令人叫絕的是有的冰川是浮在水上的,晶瑩剔透,象水晶般地折射著藍色的光,堪與南北極的冰淩天地媲美。

我們的到來並沒有讓來古村沸騰起來,幾個小朋友遠遠地怯怯地看我們照像,但看到我滿草坡地找煨桑的油柏枝,他們又主動熱情得出奇,一眨眼就給我棒了一大堆回來。

米堆冰川的路被大水攔住,我和二個不安分守紀的驢友爬上極其陡的山坡尋路,無奈叉道多多,祇好遠遠地照了幾張米堆的雪峰。

波密至排龍鄉一段是川藏線上最險的地段,若遇雨季,幾乎是半座山半座山的滑坡,曾經泥石流的地段現在已被水泥灌實,川藏線大名鼎鼎的102塌方區段更用了 鐵絲網、鐵樁等方法阻止新的大面積的蹋方,雖然如今的通麥天險和排龍天險已不是傳說中那樣的險了,但當初山體大面積滑坡的痕跡依然歷歷在目,經過時仍免不 了心驚膽顫。排龍天險處的搶險紀念牌讓人肅然起敬,手持念珠默默念誦經咒:築路的勇士,願你們在另一個世界一切安好。川藏線貫通著成都和拉薩,貫通著感激 和感恩。

車在通麥處排起了長隊,這裡限時過往,通麥臨時大橋的橋面千瘡百孔,橋體晃動很厲害,整個橋面不允許同時過二輛車,於是在通麥橋兩頭堵起了長長的車隊,堵著車,當然是滿世界的找照相的題材了。

通麥以後到拉薩就是平坦的柏油路,景色也象江南般的秀了起來,如今的川藏線是318國道的組成,在318國道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里程數碑:4567,於是下車照相留念。

路途中的宗教形式

出康定即翻越山口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此山不僅是地理分界線,還是傳統的藏漢分野線。折多山至巴塘一線海拔4000米左右,由東往西有剪子彎山、高爾 寺山和海子山等。一路坐在車上頻頻翻著四千米以上海拔的埡口,天的顏色像是用汰青蘭的顏料渲染過的,純粹浪漫,蘊藉著湛藍海洋的大氣。

掛風馬和經幡:風馬旗在每一個山的埡口飄曳,這是藏人掛在在山的埡口、江畔、橋上、道旁以及寺廟等各處被認為有靈氣地方的五彩旗子,上面印有藏文經咒,在 信奉藏傳佛教的人們看來,隨風而舞的風馬旗飄動一下,就是誦經一次,經幡大多有五種顏色,也有一色的,被穿在一根長繩子上,五種顏色象徵自然界的五種現 象,這種現象是生命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藏人認為藍幡是天空的象徵,白幡是白雲的象徵,紅幡是火焰的象徵,綠幡是江河的象徵,黃幡是土地的象徵。這樣一 來,也固定了經幡從上到下的排列順序,如同藍天在上、黃土在下的大自然,各色經幡的排列順序也不能改變。大江大山是人類生存的命脈,山的埡口鋪天蓋地的經 幡可以看出藏人對自然的畏懼和恭敬,我被這種原始而純樸的環保和感恩意識感動,於是也虔誠地在每一處山的埡口掛經幡、撒龍達、添瑪尼石、煨桑、磕大頭許大 願,願世界和平,刀兵不起,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願山野的雨洗去我心靈的塵垢。

煨桑:煨桑是藏民族最普遍的不可或缺的一種宗教祈願禮俗,燃起桑煙有清香舒適之感。

傳說,西元8世紀吐蕃牟尼贊普即位時,決心縮小貧富差距,使人人都過上平等生活,他曾三次下令均貧富,但始終無法改變。有一次,他問一僧人:這種現象有解 決的辦法嗎?僧人讓他上奉佛祖下施眾生。於是牟尼贊普來到桑耶寺向寺院敬獻了《四阿含經》、《律本事》、《俱舍論》三部佛經,向佛像敬獻了許多供品,以桑 祭祀神靈佛祖,同時向廣大百姓佈施。從此桑耶寺就有了供桑的傳統,後逐漸傳至整個藏區的寺院和民間。

「桑」是藏語,其本意為「清洗、消除、驅除」等淨化之意。煨桑有兩層含義,一是淨化,二是祭祀獻供,煨桑的功德利益不可思量。如寧瑪巴麥彭仁波切云:「若行持此法,則能平息障礙與禍患。若恒時引發相續中悲心而行持者,則理所當然能成贖死、遠離病魔、息滅惡業、增上順緣、圓滿資糧等自他暫時與究竟之利樂,諸多必要,無需盡述,故應勤奮也」 所以僧俗民眾總是到寺院、山頂煨桑,給自己以精神慰藉和解脫。

堆瑪尼石:瑪尼石堆最初稱曼紮,意為曼陀羅,是由大小不等的石頭集壘起來的、具有靈氣的石堆,藏語為「多本」;還有一種是在石塊或卵石上刻寫文字、圖像,以藏傳佛教的色彩和內容為其最大特徵,有佛尊、動物保護神,而刻得最多就是六字真言。在高山埡口和一些人跡罕至偏遠地方,也有僅僅把石頭堆成的瑪尼石堆,藏民把這些石塊堆積成錐形,或堆積為一道長長的牆垣,這種瑪尼牆藏語稱「綿當」。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子,天長日久,一座座瑪尼堆拔地而起,愈壘愈高。藏民們不斷堆積著瑪尼石堆,也不斷堆積著自己的心願、理想、希望。我也在經過的每一處瑪尼石堆上添加著瑪尼石,添加著自己成就菩提的心願。

磕長頭:一路上碰到好些個磕長頭的藏人,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從成都的昭覺寺三步一大頭拜到拉薩大昭寺,往往是一家人中有一個人負責拉車,車上 無非是帳蓬,臥具和糌粑,一路走一路補充基本的給養,在封山的季節他們就找個地方住下,等到來年開山後繼續,這樣的轉經要化去他們一生的積蓄和好幾年的時 間,他們不為物資的貧乏而憂,一生中為能作一次這樣的長途跋涉而自豪,他們虔誠地仰臥於天地之間,用身體丈量著這片神聖的土地,在這裡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被 震撼被淨化。

自行車進藏的就是漢人和老外了,坐在飛馳的車裡向他們喊一聲「紮西德勒」,是互相的激勵和祝願,心裡暖洋洋的,一路上見著人說一聲「紮西德勒」,好心情從晨至暮,夢中也會笑出聲來。

轉經筒:又稱「瑪尼」經 筒(梵文 Maηi,中文意為如意寶珠),轉經筒一般分為兩類:一種是手搖式的,另一種是固定在寺廟裡輪架上的,這兩種轉經筒結構大同小異。它的裡面有一張用藏文寫 滿的經文,因為在奴隸制時代,藏民大多不識字,所以把經文裝在轉經筒裡,每轉一圈,相當於誦經一遍。我們所到之處的寺院,總是有一排排的轉經筒吱嘎吱嘎緩 緩地轉動著,它的木把手柄因無數隻手的推動而烏黑發亮,它不知困倦地轉著轉著,伴著喃喃的六字真言,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藏人在生活的艱辛和歲月的滄桑中傳 遞著對佛教的深切情感和美妙的體悟。

宗教色彩濃烈的望果節:望果節是藏族人一年一度慶祝農業豐收的節日,在莊稼成熟之時,藏農要圍著莊稼地轉圈祈禱,使成熟的農作物平安地收到農民手中,原始的望果節以祈求土地神為主要內容,到了八世紀以後,「望果」活動便帶上許多宗教色彩,例如要舉佛像,背經文。還增加了賽馬、射箭、跳鍋莊舞、唱藏戲等內容。入夜,藏農在熊熊的火邊喝著青稞酒,跳起一種叫「果諧」的圓圈舞,把節日推向了高潮。 望果節後,藏農就開始緊張的秋收和秋播。在工噶地區有這樣的諺語:舒服的工噶望果,是秋收開鐮的通知。

在川藏線,我們有幸遇到了在草場舉行望果節的藏民。歡快的舞步感染了我們一起舞動,舞姿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融入,我們收穫著川藏公路艱險和靈美的碰撞帶給我們的震驚,收穫著藏民的歡樂和期望,收穫著漢藏民族友誼和團結的喜悅。(接下期)

 
 
清淨無礙行 密秘心莊嚴
—— 訪格魯巴溫沙耳傳土登瀑布上師

◎廖自力

○○八年八月十二日至十七日,我和數名漢地佛弟子來到青海,在龍西寺格魯巴溫沙耳傳土登瀑布上師處受持無上密秘灌頂。傳法之餘,上師作了很多珍貴開示,現整理其中一二,和有緣者分享。

輪回與涅槃,決定在修心

筆者問:學佛為甚麼要修心?

上師說:我是一個非常普通的人,沒有名,也沒有神通,和你們一樣,也是在修行的路上。今天我們能在這裡相見,表明我們在前世有很深的緣分。你們把我當成上師也好,當成朋友也好,祇要你們的心有一點點轉變,就是我最大的快樂。

為甚麼要修心呢?因為我們這個心,既是輪回的根本,也是成就的根本。在六道輪回裡,不管你走到哪個地方,都是痛苦,都是煩惱。無錢煩惱,有了錢怕失去也煩 惱。富人的煩惱決不比窮人的少多少。沒有地位沒有名聲煩惱,有地位有名聲更加煩惱。沒有老婆(丈夫)煩惱,有了老婆(丈夫)天天吵。你們觀察一下世人世 事,是不是這樣?有也煩沒有也煩,前煩未了,後煩又生。男人有男人的煩惱,女人有女人的煩惱,老闆有老闆的煩惱,員工有員工的煩惱。而不管是甚麼煩惱,都 是在我們的心上。所以解脫煩惱,學佛成就的唯一道路就是修心。

筆者問:如何樣修心呢?

首先要學會隨緣,一切都是緣起,都是空性,所以不要執著。有錢也好,多做佈施;無錢也好,廣積資糧。有吃的也好,供養身體裡的所有本尊;沒吃的也好,磨煉 我們的意志。有權也好,多做利生事業;沒權也好,幫助別人去做利生事業。有眷屬也好,善待他們乃至一切眾生;沒有眷屬也好,廣度一切眾生如同眷屬。別人罵 你也好,感謝他們,是前世的宿債,現在清償;別人稱讚你也好,不要自負,是前世的功德,現在顯現。能做到隨緣,就不會被煩惱系縛。

第二是不要有分別心,尤其是在佛法上不要起分別,藏傳佛教裡,有格魯派、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漢傳佛教裡,也有八宗或者十宗,它們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 法,不要認為這個法好,哪個法就不好。學顯教的,不要誹謗密宗。學顯教經過多生多世能夠成就,最後要在密上成就。學密宗的,不要輕視顯宗,密宗雖然可以即 生成就,但也要經過顯教修心的過程。格魯派是顯密圓融的教法,在未法時期也是最當機的教法之一。

筆者問:在漢地,我們見到很多高僧大德身邊,都有很多妖魔鬼怪,我經常納悶,是不是大德們心不起分別,就連妙觀察智也不要了呢?心不分別與妙觀察智是不是矛盾呢?

上師說:不矛盾,基於煩惱的就是分別心,基於慈悲的就是妙觀察智。在一個成就者的眼裡,是沒有壞人的。你有分別心,所以見到妖魔鬼怪,而成就者見到妖魔鬼怪都是未來佛,所以是妙觀察智。

筆者問:密宗裡面是否有殊勝的修心法門?

上師說:密宗裡面是有很多殊勝的修心方便,譬如五方佛的灌頂:東方不動佛,他可以斷我們的嗔心;南方寶生佛,他可以斷我們的吝嗇心和慢心; 西方阿彌陀佛,他可以斷我們的貪心;北方不空成就佛,他可以斷我們的妒嫉心;中央毗盧遮那佛,他可以斷我們癡心。這些方法都是非常殊勝的。但首先還是要依 顯教的方法修心,依菩提道次第修心。心修好了,學密宗很容易上去。心沒修好,一上來就想學無上瑜珈,這樣子成就很難。

功德在上師 決定在信心

筆者問:為甚麼要修依止法?如何觀察上師?

上師說:很多人把學佛當成做學問,把佛法當成學問研究,一天到晚在哪里咬文嚼字,依文解義,這是很愚癡的。學佛就是要實修實證,而修證的核心是修依止法、依止上師,這是學佛成就的唯一道路。

怎樣依止上師呢?你先要觀察上師。觀察上師的戒律清不清淨,觀察上師的傳承清不清淨。戒律與傳承,有這兩點就足可以了,其他的並不重要。善根的根本在上師,功德的根本在戒律,成就的根本在本尊。

在求法灌頂之前,就要把上師觀察清楚。不要在上師給你傳法灌頂之後,發現上師還有這樣的的問題,那樣的毛病。別人說上師的壞話,你不要人云亦云:哦,好像 是這麼回事。上師是一切佛菩薩的總集,要作這樣的觀想,要決定生起這樣的信心。寧舍生命,不舍上師。上師是一切福田中最好的福田。你皈依上師,修依止法, 恭喜你,你不僅具足了成就和解脫的緣起,而且生生世世都會遇到好的上師。你如果誹謗上師,捨棄上師,對不起,你不但不能成就,不能解脫,而且還會墮落到金 剛地獄。

現在有些居士,他一味地追求上師的名氣,他祇信上師的名氣。當然,名氣很大的上師,功德也可能大。但名氣大的上師,他很忙,如果你的福報不夠大,你可能很難得到他的傳法。相反地,上師的功德不大,你也很難獲得法益。所以,選擇一個具德上師,很不容易,要如理如法地觀察。

筆者問:如果一個行者不慎遇到一個無良上師,該怎麼辦呢?

上師說:如果一個行者不慎遇到一個無良上師,那就像一個烏鴉吃到了毒藥。烏鴉吃到毒藥,就會死去。但是,孔雀如果吃到毒藥,它不但不會死去,反而它的羽毛會愈加美麗。孔雀不怕毒藥,所以要學孔雀,莊嚴自己。

筆者問:灌頂的時候,向虛空中撒米是甚麼意思?

上師說:向空中撒米,代表著將自己身、口、意的善根供養給上師。最好的供養是將身、口、意供養給上師。身、口、意的供養有甚麼殊勝的功德 呢?一個修行人,他還沒有成就,難免會起嗔心。一時嗔心起,無量劫的修行功德便化為烏有。如果他修了身、口、意的供養,等於他將修行的功德存放在上師那 裡,如果不小心生起嗔心,功德失去,這時他還可以從上師那兒將功德取回來,修復如初。密勒日巴祇供養一口空鍋,但他將身、口、意完全供養給上師,所以最終 能成為大成就者。所以,上師供養中,身、口、意的供養最為殊勝,最不可思議。

筆者問:如何依止上師呢?

上師說:依止上師,就象一個病人需要看醫生。一個人生病了,他知道去看醫生。醫生給他開了很多藥,但他不吃,結果病還是不好。或者他亂看醫 生,看了一群醫生,不知道信哪個的好,結果病也還是不好。現在你們都是病人。得了甚麼病呢?八萬四千煩惱。而我是醫生。因為宿世的因緣,我給你們看病,給 你們開藥,甚麼藥呢——佛法——解脫的良藥。知道看醫生還不夠,還要知道吃藥。如果你們不吃藥或不知道如何吃藥,那麼,煩惱還是煩惱,輪回還是輪回。病了 看醫生,如法地吃藥——就是這樣依止上師。如果你不如法地吃藥,祇是在上師那兒求個加持,對不起,即使是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來到你的面前,也救不了你的 病。依止上師,像上師一樣修行,不離不棄這樣是如法地依止。

筆者問:如何觀察上師是具有化身成就還是報身、法身成就?

上師說:能遵守佛陀的戒律、能如法弘傳佛陀的教法,這樣的上師就具有化身成就。如何知道上師是否具有報身成就呢?你首先必獲得十地以上的菩薩成就。否則,報身佛到了你的面前,你也不認識,看不見。

法深魔障重 決定在清心

筆者問:為甚麼一個行者修行愈精進,遇到的魔障也會愈大?

上師說:行者每前進一步,遇到的魔障也會愈大,逆緣也會更多?為甚麼呢?因為一個行者要成就,必須清淨自身的業障。而在修行道路上遇到的所 有內在的魔障或外在的違緣,都是宿世的因緣,宿世的罪業,佛果未成,魔果先熟。譬如一個學佛人,他在沒有學佛之前,還沒那麼多毛病,學佛之後,反而看到這 個不舒服,看到那個不順眼。要知道,這就是業障顯前。行者要麼淨除業障,勇猛向前,要麼就會被魔障打敗,初心退轉,或者乾脆自己就成了魔。行者在克服了一 個小的魔障或小的逆緣之後,更大的魔障或更大的逆緣就會出現。如何克服修行道路上的魔障和逆緣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懺悔滅罪,和修自他相換。

筆者問:如何做到自他相換呢?

上師說:譬如說,你現在吃海鮮,那些魚呀鱉呀都成了你腹中之物。你要知道,這輩子你吃它,下輩子它就會來吃你。因果不虛,要這樣自他相換觀 修慈悲心。又譬如,你不孝敬父母,認為父母沒有給你足夠的關愛。你要知道,這輩子你做他們的兒子,下輩子他們做你的兒子,他們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你。因 果不虛,要這樣自它相換觀修慈悲心。

要把別人當成鏡子來觀照自己,而不要從垃圾桶裡拿出一面鏡子,總是去照別人。拿鏡子照別人,總是看見別人這裡不好那裡有毛病,怨嗔不止,煩惱不斷。如果把 別人當成鏡子來觀照自己,看到別人的毛病和缺點,要知道這些都是自身的業障。要如此自他相換,清淨自身業障。一個密宗行者,必須具備兩個最基本的信念,第 一,世上沒有不好的人;第二,世上沒有不淨的東西。

筆者問:如何清淨自心?

上師說:在南傳佛教裡,有不淨觀的法門,那是為了使佛弟子厭離現實,生起出離心。密宗是更高層次的觀修。在灌頂的時候,上師面前的顱碗裡,盛滿著甘露。甘露充滿,沒有淨與不淨——行者要這樣觀修。密法的特點是以大貪斷貪,以大嗔斷嗔,以大癡斷癡。

筆者問:如何才能使自己獲得清淨?

上師說:要依三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沒有出離心不可能成就,一定要能放得下,要念死無常。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沒有一樣東西你 能帶走。沒有菩提出心也不能成就,小乘佛教哪怕是把自己修成了阿羅漢,還要依靠大乘菩提心才能成佛。以前有個行者,他在屋子裡入定了一千多年,指甲長到把 他腰圍了起來,頭髮長到鋪滿屋子。當他出定的時候,看到一隻老鼠在地上咬斷自己的頭髮。他一時嗔心起,結果墮落到地獄道中。第三,如果不能證悟空性,也決 不可能成佛。祇有證悟空性,才能無我見人見,離一切二元分別。

有人問:傻子甚麼都不想,是不是清淨心呢?

上師說:傻子可能甚麼念頭都沒有,但絕對不是清淨心。傻子不可能有菩提心,也不可能有空性正見。他祇是一種無記。你們千萬不要把自己修成傻子,那會墮落到畜生道。

筆者問:請問大威德金剛和金剛空行母的殊勝功德?

上師說:大威德金剛法脈,由金剛持傳智慧空行母,經傳熱羅多吉紮、宗喀巴大師、帕嗡卡大師,到我的根本上師年治仁波切,到你們是第39代, 傳承清淨。大威德金剛是母續和父續兼具的殊勝法門,修法上,本尊是文殊菩薩、上師是文殊菩薩、護法也是文殊菩薩。獲得大威德金剛的灌頂,經過三年零三個月 的閉關修行,絕對可以成就。獲得此法的傳承灌頂,即使完全不修行,在彌勒菩薩成佛時,也會得到彌勒菩薩的接引而成就。

金剛空行母(或稱金剛瑜珈母、那諾空行母)一法更是具有特別加持力的殊勝法門,是一切母續的核心,此法由那洛巴傳帝洛巴,後來成為薩迦巴的十三金法之一。 格魯巴傳承由帕嗡卡大師傳劄熱金剛持、秋吉仁波切,到我的根本上師年治仁波切,到你們是第五代,帕嗡卡大師曾授記說:具有本傳承的行者,七代之內,必有人 成佛。

附:土登瀑布上師出生於青海玉樹的一個牧民家庭,13歲剃度出家,師從年治仁波切和秋吉仁波切等上師,獲格魯派溫沙耳傳正宗嫡傳。現受年治活佛委託籌建龍西寺見解脫菩提寶塔,祈盼十方善信發心,即或一磚一石之力,決定莊嚴無上菩提。

     土登瀑布上師

聯繫電話: 0796—8812721      13997465223

農行帳戶: 9559981940056836519

戶名:土登瀑布

 
 
西域佛蹤
—— 飲食中的佛文化(下)

◎崔保新

民以食為天

維吾爾族是一個由游牧轉向農耕的民族。關於食物與宗教的關係,他們有自己的解讀。生活在塔裡木盆地的維吾爾族人中,至今流傳著一則《誰更偉大》的傳說。故 事中說:一位毛拉(經師)成天手捧《古蘭經》向人們宣講,說明《古蘭經》的偉大,能夠給人帶來現世的平安和來世的幸福。勞作了一天的農人們很不以為然,想 試試到底是《古蘭經》偉大,還是自己的 饢偉大。於是,毛拉被關進了一間空蕩蕩的屋子裡,房樑上懸掛著一個饢。第一二天,那位毛拉都是在高頌《古蘭經》中度過的。到了第三天,毛拉頌經的聲音漸漸 聽不到了。餓得頭暈眼花的毛拉再也無力頌讀《古蘭經》了。因為沒有任何依托物,毛拉最終祇好腳踩著那本聖書摘取了懸掛在樑上的那塊 饢。

這則故事反映了伊斯蘭教在新疆傳播時期的艱辛,也反映了定居務農的維吾爾族人的幽默與智慧。《古蘭經》作為伊斯蘭教的聖典固然重要,但祇有生命得到保障, 人才能建立信仰。信仰不是讓生活更壞,而是使生活更好。這樣的信仰才能作為普世價值為人們接受。《古蘭經》本身也是充滿智慧的,它沒有也不會將 饢與信仰對立起來,它要求信徒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作為信奉安拉的保證。

從古至今,在維吾爾族人心中,「饢就是生命」「饢就是信仰」。 尊敬,就是尊重生命和信仰。這種源於食物的宗教崇拜,既是他們對自己賴於生存的時空所表現的一種謝意,也是對生命規律的理解和認識。維吾爾族是在綠洲務農 的民族,其生產和生活方式與印度恆河流域及東南部中國大體一致。佛教在中國屢經磨難最終能延續下來,與中國禪宗創造的農禪制度是異曲同工的。日出而作,日 落而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是維吾爾人和禪宗僧侶共同堅守的原則。因為,不僅民要以食為天,僧也要以食為天。

可以說,即使維吾爾族信仰了伊斯蘭教,這種古老的智慧從沒有丟棄。維吾爾人認為,珍惜食物的本身,就是對生命的愛惜,也就是為生命的延續所做出的一種保障。有了豐富的食物,「人才有高瞻遠矚的可能,才會超過日常的焦慮,而關心文明的精神方面」

抓飯文化探源

抓飯是新疆維吾爾族特色飲食之一。內地人喜歡吃維吾爾族人做的抓飯。吃著便有許多不解:「甚麼是抓飯?」「就是用手抓的米飯」,新疆人往往不屑地回答。「為甚麼不用筷子,非要用手呢?」新疆人一時啞言。是啊,為甚麼非要用手抓飯?為甚麼不用筷子或刀叉?都甚麼年代了,這太不衛生了!這與現實不符,因為維吾爾族是一個十分講究衛生的民族啊!

後來,我開始喜歡追根尋源,尋找一些民俗現象背後的信息。這實際上進入了飲食文化的領域。抓飯問題一直懸疑在我的腦海裡,久久找不到答案。有一次,當我在 吐魯番博物館看到距今三千年前的出土文物——紅柳枝羊肉串,頓時打消了我的一個疑問,既然人類早期就懂得借助工具保持飲食衛生的習慣,抓飯的習慣不能簡單 歸結為原始的陋習。有一天中午,當我走進藏區的寺廟,看到僧侶們席地而坐,正在用手向 饢中抓食米粥時,我恍然大悟,這不也是抓飯嗎?來自印度佛教的習俗,這也許就是抓飯的源頭了。

源於印度的佛教是從西域傳入中原的,在伊斯蘭教成為原住民主要宗教信仰前,佛教曾是原住民的主要宗教信仰,而且延續了一千餘年。是否可以這樣說,儘管寺廟坍塌了,經書焚毀了,民眾改變信仰了,但古印度人和佛教徒的生活習俗卻保留下來。

從飲食方法上,我們能夠發現東西方民族性格的不同。歐洲人早期是游牧民族,他們喜歡用刀叉;中國人是游牧與農耕混雜的民族,他們喜歡用多種方式飲食。漢族 人喜歡用筷子,筷子用巧力,向內使力,如同漢族人的圖騰——道家的陰陽圖,反映出東方人性格的內向與收斂;西方人的圖騰——十字架,如同他們飲食時交叉使 用刀叉,向外使力,反映了他們性格的外向與張揚。古印度人是農耕民族,最崇尚自然,追求簡樸的生活,善於用身體體驗自然,用頭腦思考哲理,他們喜歡用手飲 食。維吾爾族人在西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衝擊和打磨,在他們的生活習俗上留下了多種文化的印記。

古印度人除了喜歡用五官感知事物外,更重視心靈的體驗。他們喜歡過簡樸的生活。在佛教十戒中,有五條都是提倡簡樸生活的。譬如,戒飲酒食肉,過午不食,不觀聽歌舞,塗抹香水,不坐高廣大床,不蓄金銀財寶。因此,嚴守戒律的僧侶們,大多過著一蓑一笠、一衣一 饢的簡樸生活。佛教早期的這種簡樸生活,今天依然在東南亞和青藏高原可以看到。維吾爾人從漠北草原來到佛教興盛的新疆,不知不覺之間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

飲食是人類文明的標誌。儘管這個世界物換星移,滄海桑田,沒有甚麼不變的。但與生產方式、社會制度、語言文字的變化相比,飲食習俗是變化最小的。為甚麼最容易變化的反而變化最小呢?這是因為食物禮節本身就是宗教的組成部分。

飲食是一個民族多種文化因素的載體,形式多彩,內容廣博。以民間飲食為研究對象,可對一個民族傳統的飲食行為和習慣作一番系統疏理,譬如包括食物本身、食 物的屬性、食物的範圍、制作過程和儀式、餐桌上的禮儀、節日和儀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稱、保存、禁忌等。由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民族的精神信仰、生活 態度、生活智慧和鮮活的生命力。

拌面中的和諧

北方人喜歡吃面。因此就有了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面,北京炸醬麵,河南的皮帶面,陝西的梢子面,等等。如今出門打工謀生的人多,因此方便面大行其道。面食是一種文化,其中自有哲理。

我們來說說風靡全國的新疆拌面。拌面是維吾爾族愛吃的一種主食。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講面和菜拌在一起吃。維吾爾族認為,拌面的面和好了,事情就好辦。怎樣和 好面呢?因為四季干濕氣溫不同,因此要用水溫和鹽調節面的軟硬。面是拌面的基礎。如果將面比作家的話,可以引伸出:家和萬事興;如果將面比作做人的話,做 人好,必然朋友多,即所謂得道多助;其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像紡線一樣把麵條依次拉長放入鍋中;另一種是用兩手將一根麵條加倍式地反復重疊拉長的方法。 這些拉麵可以看作是起源於漢族的拉麵文化。漢族人的拉麵與長壽掛起 鈎來。

說起拌面的菜料,可葷可素,更是大雜燴。基礎的原料無非是油、辣子、西紅柿、豇豆、洋芋、洋蔥、大蔥、胡椒、鹽、辣面、肉、雞蛋。當然,醋、蒜、面湯也不能少。這麼多不相干的菜混在一起炒,就成了酸甜苦辣五味俱全的一道大菜。

拌面如同一個社會和國家,拌面的材料如同個人和民族,祇有平等互利地攪拌在一起了,才能團結而不是分裂,才能和平而不是戰爭。不同的文化祇有相互包容和 諧,才能產生新文化;不同的民族祇有相互包容和諧,才能產生新國家。不同民族在同一個地域生活,互相包容、和睦相處,才能和諧共生。新疆歷史上存在有許多 民族、眾多宗教和多元文化,它們就像拌面一樣,你包容我,我包容你,最終相互融和,共同進步。

水火可以相容

飲食是一個民族多種文化因素的載體,形式多彩,內容廣博。以民間飲食為研究對象,可對一個民族傳統的飲食行為和習慣作一番系統疏理,譬如包括食物本身、食 物的屬性、食物的範圍、制作過程和儀式、餐桌上的禮儀、節日和儀式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稱、保存、禁忌等。由此,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一個民族的精神信仰、生活 態度、生活智慧和鮮活的生命力。

在吐魯番阿斯塔納(墓葬)群中,曾經出土過北方餃子(唐代稱扁食),南方的粽子(現存旅順博物館)。吐魯番出土的餃子和粽子說明,中原人、湖湘人千餘年前就來到了新疆,最後漸漸融入到當地民族中去了。

對於北方的漢族人來講。餃子不僅僅是種食物,而是祖祖輩輩血脈裡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等美好期望與祝願。餃子的文化內涵深著哩!

我曾在阿克蘇停留期間,在一個維吾爾人的饢坑旁發現了一家餃子館。走進到餃子館一看,不僅食客是維吾爾族,製作餃子的、端盤子服務的都是維吾爾族。這樣的場景十分特別:漢族人買 饢,維吾爾人吃餃子,水與火如此相近,真是水乳交融。饢是火文化,餃子是水文化,本屬兩個不同的民族飲食習俗。現在,在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塔裡木盆地,維吾爾人既用饢坑打饢,又開餃子館迎客,我為此感慨萬分:誰說水火不能相容?

維吾爾人是一個從善如流的民族。他們從塔塔爾族人那裡吸收了各式點心的製作手法;從回族人那裡學會了粉湯的製作技藝;從漢族人那裡學會了包餃子;從俄羅斯人那裡學會了製作果醬。維吾爾人今天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是與其他民族和諧相處中積纍而成的。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民族的大熔爐。今天的維吾爾族,既不是古突厥人,也不是塞人、大夏人、高昌人、龜茲人、焉耆人、漢族人、阿拉伯人、粟特人等等,但又離不開這些民族的血液和文化。在飲食文化中,這種融和的痕跡更為顯著,真可謂包羅萬象,水火相容。

 
 
參學雜記
◎釋正進

二○○七年起,我忙著穿梭於大江南北和長 城內外,求見各位名剎住持。是離開了普陀山到處去討單?不是的,是奉了戒忍住持令收集白光長老一生弘法利生事跡的材料,將為其樹碑立傳。觀其白光長老一 生,有兩大塊值得濃彩重抹,一是住終南山茅蓬,二是執教於中國佛學院。鄧小平改革開放後,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校址於北京法源寺的中國佛學院在趙樸老的 多方努力下隨即恢復開班,白光長老於一九八○年始執教至今,已桃李滿天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僧人住持著全國各地名山古剎。這才有了我四處參學的大好因緣。

金山心澄

我天生對故事感興趣,而對地理方位茫然一片。這與我對事物不求甚解的毛病有關。知道《白蛇傳》發生在杭州西湖,後來又怎麼水漫金山,就有點道聽途說。這金 山在何處?我祇當故事來聽的。法海和尚管這檔閑事,世人多持批評態度。當我於二○○七年四月十二日來到江蘇鎮江,而《白蛇傳》中所謂的金山,就在這裡。如 夢方醒間,我站在了金山江天禪寺的山門前,內心裡不覺「江水滔滔,天風浩浩」起來。

手持戒大和尚的介紹信,心澄法師接待了我。臨來前,我在山上作功課,對法師也略知一二。見了面,一番傾談,我把定位為「法師」型 的住持。沒有掛珠的樸素的一件長衫,略微疲倦的一張臉,如不言聲,與普通的僧眾無異。可他一言聲,嗓音的清脆,亮亮地在偌大的房間裡縈繞著,整個人就不一 般了,有了銳利。我心想,不是甚麼人都能擔得起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鎮江市佛教協會會長,焦山定慧寺方丈、金山江天寺住持這副重任的。

心澄法師講話很有條理,柔中帶剛。當我對某個問題有了疑問或不解時,他常常循循善誘,把疑問的核剝出來給你看,直到你懂了為止,顯示著法師本能和技巧。在介紹法師的文章裡有這樣一段文字:「慈公上人見其勤奮好學,送南京棲霞佛學院就讀、後繼續深造於中國佛學院直至研究生畢業。心澄禪師,在校期間,學修並重、品學兼優、攻專三論、精通書法。將近畢業前夕,中國佛學院請市宗教局轉來公文一件,決定心澄留校任教……」當時慈舟禪師見愛徒學有所成,實為心喜,但因寺中缺少人材,又十分擔憂,一心盼望心澄回寺工作。無法之下,祇好求助趙樸初會長,致函趙樸老:「金山現有僧伽培訓班,尚無師資,如天旱之望雲霓,要求心澄回寺服務,尚乞樸老垂慈。」經過幾番周折,心澄法師方於一九九二年二月回金山寺,一九九五年在方丈和尚的支持下創辦金山寺佛學院,全力培養後昆,並出任副院長兼教務長。我的感覺沒有錯,他果然是法師出身。

採訪結束後,我帶著濃厚的興趣參觀了金山寺佛學院。它和普陀山佛學院的建制差不多,祇是樸素了一些,可那學僧們刻苦學習的勁頭卻不相上下。我邊參觀邊咀嚼 著心澄法師在我們交談時流露出的憂慮,再過十年、二十年,中國的佛教後繼有人的問題。這問題雖已露出冰山一角,可像心澄法師等「中國佛教的脊樑」,正在奮力搶救這一潛在的危局,千方百計做這方面的工作,到時候一定會有所改觀乃至改變,中國佛教的前途是光明的。薪火相承,紹隆佛種,慈舟老和尚當年送給法師的偈句,還是有慧眼的。

當真是「鏡光無不現,觀照有諸形。心境常寂寂,澄清祗自明」

西園濟群

位於蘇州閶門外的西園寺,古樸而典雅。若說由寺里山的鎮江金山寺,因天風浩蕩、大江奔流,突顯一個「動」字的話;那麼,蘇州西園寺於細雨翠?中,便「靜」得讓人一時無法承受(如無禪定功夫)。當清晨夜色,你徜徉於寺東一個小天井連著一個小天井的江南的建築群中,那感覺就不是一個「靜」字所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大有禪意、禪的境界)。掛單在西園,我才知道所謂「西園寺」是戒幢律寺和西花園放生池的合稱。它是江南遠近聞名的律宗道場。而我將要採訪的對象濟群法師,就常住在這裡。他於一九八四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

午齋後,我靜坐於客堂的會客廳等候濟群法師的接見。太正式了,我有點誠惶誠恐。知客師這樣安排,我祇好客隨主便。上午,從一位小法師嘴裡得知西園寺正在召 開一個全國性的學術交流會。當然濟群法師要唱主角了。他的忙,可想而知。結果,我們相見於客堂門外,彼此雙手合十。時為二○○七年四月十四日。

與濟群法師朝夕相處了兩天半時間,我覺得,自在的「隨意性」更符合他的性格。就如我們的相識。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點刻板、教條的影子。他不僅在忙碌中欣然接受了我的採訪,並邀請我這個「不速之客」參加「第二屆戒幢論壇」唯識方面的研討會。

戒幢論壇高手如雲。我不但看到了胡曉光、呂新國、周貴華、鄭偉宏等教授學者在西園論劍,星光月影、互相交流的風彩,而且與我心目中剛曉法師對上了號,還有 感受到了由香港到西藏參學多年,現在復旦大學讀研的寶僧比丘等一代年輕法師思維的活躍。我在一天半的戒幢論壇會上,對濟群法師原則性中的「隨意」,在率直中大原則的堅持,特別是插話發言時常常露出那帶有智慧的微笑(這微笑,我是如此熟悉。在許多發表的照片中見過),有了更深的感受。

在僧相上,濟群法師有些偏瘦。這瘦,雖意味著仙風道骨,有閩南五老峰阿蘭若的痕跡,但給法師添彩的,是內在氣質的不經意的流露,是和緩語調的出口成章,是 點石成金的智言。我有幸在四月十五日早晨,於西花園的草坪上觀賞到濟群法師的一套濟氏太極拳,他雙手的氣感,十指水一樣光影一般的波動,不似仙鶴勝似仙 鶴。近年來,他在佛教的出位當然有賴於他在弘法通俗化方面作出的貢獻,在成功地創辦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同時,讓佛法走進大學校園,走進各總裁經理培訓班,走 進書城簽售會場,一系列的這些全新嘗試,不僅為他個人,也為中國佛教贏得了聲譽。然,各位長老看好的,還是他的精進的修為,戒行戒德所顯現的僧格的光輝。 我認為,他潛在的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

國清允觀

允觀法師,我是比較熟悉的。曾在普陀山見過面,且有短暫的交流。而我與心澄、濟群法師,是初次打交道。然而,同在浙江,我卻一直沒有機會參訪位於天台山的國清寺。作為僧人,有多個不可能,也有多個、許多個「心想事成」。這就要看機緣了。一位大和尚曾開示:「緣」,是動詞,造作義。

四月十六日下午,我冒雨參拜天台山。到了國清寺,衣鉢師說允觀法師到萬年寺去了(也就是天台山佛學院所在地),當天無法下山。於是,我憑窗面對著雨中滄桑 而筆直的隋塔,等待法師的歸來。夜來讀書,窗外雨歇,起身側耳傾聽,微風裡響起寒山詩偈,於我句句達心。曾在這裡留下許多佳話的豐干、寒山、拾得,今在何 處?詩僧,是對他們的贊譽,還是另有所指,中國語句中許多詞彙往往帶有多面性。十七日早起,去拜菩薩。梵唱悠揚中山門外的雙澗,水流異常清澈;置於五峰之 間,整個國清寺像一座懸置於綠色矩陣中的佛教城堡。佛教是教育,國清寺裡面的放生池、殿堂裡的佛菩薩寶相、五百羅漢,無時無處不在表法。我駐足於隋代的老 梅前,感受時間倏然擦肩而過。已園林化的國清寺,不似江南有些寺院那樣金碧輝煌,它的格調是樸素的,內蘊豐富古老的舊與包裹著它的周圍峰巒(五峰抱寺)傾 瀉般滾落下來的翠綠,恰恰形成了一種和諧的對照。於禪的詩意中,我如是想:允觀法師和常住於斯的僧眾福報真是大呀。

上午,允觀法師從佛學院回寺接受了我的採訪。與前年在普陀山見面時的情形,他略微瘦了。也許是過於操勞的原因,他顯得有些疲倦,雙目暗含血絲。但一談起白 光長老,他精神了起來,面頰上帶著感恩的神彩。他說,佛教是最講傳承的。我之所以費盡心力去辦佛學院,是受白老的影響。最後他意味深長地言道:「他(白光老法師)教給你的東西,你不傳下去,是要背因果的。」午 齋後,他安排我和黑龍江一個市的政府官員們一同參觀天台山佛學院,並游覽了石樑景區。在萬年寺,我看到條件相對艱苦一些的教學條件,但學子的精神面貌是好 的,向上的。這裡是出僧才的地方。同車來的一位法師,曾就讀於此。現時在北方已創建了一個道場。舊地重游,我見他眸子閃著渴望的光澤,那光澤裡面也有對恩 師允觀法師的贊許。

在歸途的車山,他談起目前國清寺正在師父(指允觀法師)的推動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情。我的眼睛望著車窗外春天蓬勃的山巒,心幕上掠過智者大師 和虛雲老和尚的身影。我知道,我的精神溜號了,被時間和先輩們扯出去老遠、老遠……是啊,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皇家或者是政府重視的文化遺存占了很大比 例,比如北京的故宮、頤和園、天壇,河北的避暑山莊、明清皇陵,在這一點上,國清寺應該說在國內佛寺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佛教教育,再加上申遺這件大 事,作為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天台山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天台山國清寺監院的允觀法師,今後他會更加忙碌了。

如果世遺申辦成功,隋代老梅及寒山等詩僧,無疑將成為國清寺的重要精神符號。

極樂靜波

五月十二日晨,我的雙足踏在中國北方的黑土地上。黑龍江哈爾濱極樂寺。

五月的北方,此時正是丁香花飄香的季節。極樂寺的大雄寶殿前後,高大的丁香樹叢花香四溢,紫色的丁香到處垂掛。相較南方,城市的涼意仍是重重復重重。可窗 明幾凈的大齋堂,齋飯適口、清淡,比南方寺院的油膩、簡單,不知要溫暖多少倍。也許我是北方人的緣故。極樂寺的總體佈局,有些像寧波的阿育王寺,鋪展開猶 如一個扇面,寺和塔院連在一起,寬度勝於長度。

齋飯後,我在客堂等待了一段時間。他們聯繫上了靜波法師,也就是黑龍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極樂寺的大和尚。電話裡,靜波法師問我是住寺院,還是住外面賓館? 我說住寺院,他說條件比較艱苦,我回答我是來參學的。住下了,始信其簡陋。是日晚,靜波法師接受我的採訪,我才知道靜波法師也住在這座類似過去高校的「筒子樓」裡。 衛生間在室外,且要走上一段距離。這與高大雄偉的殿堂、整齊的塔院等建築群,形成鮮明的對比。靜波法師是條北方漢子,圓臉、大骨架,講經時嗓音宏亮。北方 人遇到北方人溝通起來沒有障礙,聊起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時間過得很快。談起當時在中國佛學院白光長老,那帶有人性化的管理時,他深有感觸,言談的內容就寬 了、遠了……

也許是我每到一處緣份的關係,我榮幸地參加了一些大法會和講經活動。在蘇州西園寺是這樣,在哈爾濱極樂寺也是如此。十二日上午,正趕上哈爾濱市佛教協會在極樂寺舉辦「和諧社會、世界和平」祈 福法會。靜波法師為主法和尚。我在殿外,聆聽潮音浩蕩,分辨著南北唱念的差異。十三日中午,又在該寺講堂,參加了極樂寺每週一次的講經法會。靜波法師穿袍 搭衣,居獅子座,為全市五百餘名信眾講《維摩詰經》。法師講經生動、通俗易懂,近兩個小時聽者未感疲倦,時有會心的笑聲在聽眾席上回應。我於其中,法喜融 融。

極樂寺佛學院,我先後到訪了兩回。第一天,上課時間我在三層樓的窗外聽課;第二天,黃昏,我步入教室參觀,貼近學僧們的生活。深切感受到,這個靜波法師嘴裡的「哈佛」,充滿著生氣。「修學一體化、學院叢林化」「哈佛」更多地體現出「人性化」管 理的痕跡,換句話說,佛學院院長靜波法師的辦學理念,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學樓後有籃球場,那裡正在兩軍對壘,汗水和吶喊聲融為一體;室內有健身器 材,有小型的閱覽室,有可以上網的電腦室,看雜誌上網查資料均可。年輕的學子是精力充沛、活潑好動的,他們既要上殿、過堂,參加各種弘法利生活動,又要以 學習為本、勇猛精進,這利用業餘時間來強身健體,應該無可厚非。他們年輕朝氣蓬勃,將來一定會成為佛門龍象,如今的靜波大法師,當年在中國佛學院求學時, 同他們又有甚麼區別?祇是時間不同而已。

薪火傳承。一代又一代佛子正朝著佛陀指引的方向,前進,向前進!

湛山明哲

在前往青島湛山寺之前,我曾朝拜過營口楞嚴寺、哈爾濱極樂寺,這些都是倓虛老和尚當年發心所建的道場。而青島湛山寺同樣是老和尚所建的道場之一。它是中國 佛教天台宗最年輕的佛剎。在我的心目中,我們東北有兩大高僧,一是宣化上人,一是倓虛老和尚。我是東北人,鄉土觀念還比較重。宣化上人的道場在美國,現時 的我暫時無緣。倓虛老和尚的道場可還都在呀。睹物思人,借老人家的道場來激發並勉力自己的道心,是我此次參學的一個目的。

公元二○○七年夏季,我與普陀山一位法師前來拜山並採訪了明哲長老。湛山寺為太平山和湛山懷抱,四時景色不同,尤以夏秋時節最能體味著名詩人鬱達夫的「湛山一角夏如秋」詩 句的意境。游覽湛山寺,寺前池塘是必經之地。這裡碧水一潭,夏季蓮花盛開,柳葉低垂。繞過水池,登上台階,便是坐北朝南、五進殿的寺院了。我們先到丈室拜 會方丈大和尚。他老人家熱情地接待了我們,聽說是為寫白光長老的傳記而來,不由地打開了話匣子。在中國佛學院,明哲法師擔任過公元一九八○年恢復後第一任 副教務長。他朗聲言道:我們在一起工作過。我記得是在一九八○年。一九八○年恢復中國佛學院,白光老法師先在文物館裡幫忙,我和正果幾位法師向樸老提議把 他調到佛學院來。樸老同意了。

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的明哲長老,有北方人熱辣辣的心腸,語音鏗鏘。聽得我們熱血沸騰。採訪結束了,他指示他的侍者,陪我們轉一轉,中午備一桌素齋。頂禮謝過,走出丈室,外面陽光燦爛,那北方海洋城市特有濕熱撲面而來。

在侍者的引領下,我們禮拜了各殿堂的佛菩薩。最後來到一個樓宇前,我仰視牌匾,原來是佛學院所在。陪伴我們的法師對我說,大和尚很重視僧才培養,從招生到 課程安排親手抓,還兼一部分課程,每周要上兩次大課。一般安排在星期六和星期天。我點頭贊許,心想,老法師雖為一寺住持,仍是當年中國佛學院作風,不忘培 養人才。這也是湛山寺的老祖家風啊。據我所知,湛山寺建寺之初,為造就宏揚佛法人才。以「教闡天台, 行修凈土」為宗旨,創辦佛學專科補習班,一九四○年建立「青島湛山佛教學校」。國內道德高僧多來此講學,造就僧才,青島湛山寺也因此而享譽海內外。湛山寺辦學期間,盛傳弘一大師來青島講學的軼聞。一九三七年弘一大師應淡虛之請講學於湛山般若堂,慕名來訪者,絡繹不絕。

明學長老是青島湛山寺薪火傳承者,他一定會把中國天台宗發揚光大。

 
 
世界佛教動態

「鳳凰觀日」生活營

2008年11月29日至30日(夏曆戊子年十一月初二至初三)一連兩日一夜,蓮池寺舉行了由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青團主辦的「鳳凰觀日」生活營。

本次活動由海全法師主持,出席有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青團師生及義工等60餘人。

29日下午,一眾師生由海全法師的帶領下,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是次活動,海全法師向師生開示,講心靈,啟發對佛教的興趣。為了迎合青少年活潑好動的一面,在蓮池寺亦進行遊戲活動。

30日清晨三時,佛青團在導師帶領下向鳳凰山巔進發。經過一段崎嶇的山徑,終於到達山頂。不久,一輪紅彤彤的旭日從東方天空的盡頭冉冉升起,世界一片光明。此情此景,不正是我們佛教青少年的寫照!

「鳳凰觀日,展望明天」,是次活動使青少年領略佛陀的啟示,吸引青少年歸向佛教。



蓮池寺舉行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2008年12月13日(夏曆戊子年十一月十六日),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及準提閣佛學會聯合主辦的慈悲三昧水懺法會。

本次法會由照品法師主持,出席善信有準提閣佛學會會友及福林精舍居士等26人。

一眾善信由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早上九時卅分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拜懺,善信穿著海青,跟隨法師們唱誦慈悲三昧水懺經文。接著上供及拜懺。

下午四時正,法會在熊熊的化寶燄火下圓滿。

拜慈悲三昧水懺,藉此迴向大眾九橫永卻,福壽長生,身體健康,闔家平安。



天壇大佛開光週年紀念
為籌建萬佛寶殿啟建戊子年水陸息災法會

今年是天壇大佛開光十五週年紀念。寶蓮禪寺依例於每年農曆11月12至19日(公曆12月9至16日)啟建水陸息災法會,禮請上海龍華古寺法務團及海外大德高僧蒞臨參加盛會,祈求香港巿民身心健康、社會繁榮安定、世界和平發展、廣集勝因,共植福祉。

水陸法會於12月9日(星期二)下午一時於寶蓮大會堂舉行開幕典禮,大會得蒙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黎桂康副主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太平紳士、離島區議會 主席林偉強SBS太平紳士、中聯辦新界工作部陳卓部長、泰國駐香港總領事陳偉才先生、離島民政事務專員林聖傑太平紳士、大嶼山警區副指揮官曾家健警司、上 海龍華古寺監院平熙法師等嘉賓蒞臨主禮,場面莊嚴而隆重。

水陸法會為佛教極莊嚴之佛事活動,在法會內除佈施飲食外,眾多僧侶分別念誦各種經典,超度六道四生水陸空之受苦眾生,使之離苦得樂普超三界,亦使施行功德 之施主得以延壽增福。法會設內外壇口,共進行七晝夜,內壇設於寶蓮大會堂,外壇則於大會堂附近的殿閣。法會的主要活動包括灑淨、結界、請上堂、請下堂、供 上堂、供下堂及施放焰口等。在法會最後一天(即12月16日)送聖後,歷時七天的水陸法會亦告功德圓滿。

近年,政府銳意推動旅遊事業,把昂平發展成佛教文化中心,而寶蓮禪寺也有所配合,發起籌建萬佛寶殿。計劃中的萬佛寶殿共分五層,建築面積六萬多平方呎,集 方丈室、法堂、藏經閣、戒壇及萬佛殿於一身,其中三層共三萬多平方呎將用作室內博物館,展出中國古代歷史文物及佛教文化稀有珍品。工程現正進行得如火如 荼,預計於二零一零年落成。相信隨?萬佛寶殿的落成,必成為海內外人士嚮往旅遊新景點和朝拜聖地。

寶蓮禪寺最初名為大茅蓬,1906年由來自江蘇的大悅、頓修及悅明三位法師所創立。自道場建立後,十方雲水僧聞風而至,由是香港的禪門漸見規範,至1924年正名為寶蓮禪寺。寶蓮禪寺由紀修和尚出任第一代住持,迄今百年,至當今住持智慧和尚已為第七代。

百年來,寶蓮禪寺繁衍不斷,已成為香港最大之名山道場之一。踏入九十年代,自迎請舍利(1992年)、天壇大佛開光建成(1993年)後,寶蓮禪寺的香火更加鼎盛,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兼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老居士便曾親口說:「五大名山,一佛四菩薩。」一佛指天壇大佛,第五大名山即南天佛國——大嶼山寶蓮禪寺。

天壇大佛亦於是年舉行開光十五週年紀念。由1976年開始籌建的天壇大佛,在各界人士和善長的鼎力襄助、中國航天工業科學技術諮詢公司的技術支援、中央政 府的資助下,於1987年動工,最終能克服重重障礙,於1993年開光。這都是由於海內外佛教四眾的善良願望:祈望佛陀慈悲德相,感染世人化戾氣為祥和, 促進社會安寧,人心向善,實現人間樂土。

天壇大佛佛身高23米,連蓮花座高約26米,連基座高度則約34米,重202噸,造像莊嚴祥和,具隋唐佛像特色,坐立於海拔482米的木魚峰上,更顯其巍峨宏偉。2000年8月,香港工程師學會與香港科學館聯合舉辦「香港十大傑出工程項目」選舉,天壇大佛繼青嶼幹線、機場客運大樓、會議展覽中心新翼之後,榮獲第四名及「最具特色藝術優異獎」。可以說,天壇大佛是集宗教、文化、中國藝術於一身的香港地標。

多年來,寶蓮禪寺秉承佛陀教誨,慈悲濟世。1996年起,寶蓮禪寺致力於祖國貧困山區興建基礎學校,首間為廣東省新興縣六祖學校,旋即引來各方同道及善長 熱烈響應,在得到政府及各地善長的支持下,本寺已於國內籌建了二百六十餘所希望工程學校,讓各適齡兒童安心求學,以提高文化質素,脫離貧困。

在弘法事業上,寶蓮禪寺不斷強化網上弘法,目前網上檔案如文章及圖片等已超過三萬一千個。另外,寶蓮禪寺即將於香港九龍長沙灣開辦「寶蓮文化教育中心」,擬邀請各界名流於中心內宣講佛法,並將山上及山下所有講經內容上載於網上,與大眾分享,同沾法益。



寶蓮禪寺戊子年
啟建水陸息災法會開幕典禮

**歡 迎 詞**

釋智慧大和尚



尊敬的主禮嘉賓、諸山長老、各位嘉賓、各位護法,大家好!

為祈求世界和平、化戾氣為祥和、促進社會和諧,本寺由今天起,一連八天,啟建冥陽兩利水陸息災法會,恭請 上海佛教法務團、揚州袛陀禪林法務團,蒞臨主持法事,廣集勝緣,端申回向,護法檀那消災納福。
回首二零零八年,神州大地苦樂參半,有悲有喜:年初的雪災、年中四川地震慘劇、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令人焦慮;而今夏舉世矚目的北京奧運成功舉辦、神舟七號航天員首次出艙在太空行走,令人鼓舞。

寶蓮禪寺一直致力於內地捐建希望學校工作,自1993首間學校建成開幕以來,各界善長熱烈響應,至今已於國內協助籌建二百六十多所希望學校,今年曾派員前 赴江西、山西、陝西等地考察。四川地震帶來傷痛,從中讓我們知道學校建設工作的重要性,今年本寺不斷與內地有關單位緊密聯繫,務求在各省捐建的學校符合一 定質量,令國內山區學童有更完善的學習環境,將來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

寶蓮禪寺深信教育最為重要,做好文化教育工作,必須有完善設施加以配套,本寺今年在九龍長沙灣開設的「寶蓮禪寺文化教育中心」已正式落成,中心將會致力於文化教育工作,務求增加更多的設施,與各界社會人士分享佛法,同沾法益。

除了文化教育的配套,大嶼山的旅遊業發展亦要與時俱進。寶蓮禪寺在社會各界,護法善信的護持下,萬佛寶殿的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打樁工程亦已大致完成, 預計寶殿於二零一零年落成後,同時配合特區政府在地壇廣場進行一系列的美化工程,昂坪將會帶給旅客煥然一新的感覺,必能令每一位到訪的遊客留下美好的印 象。

在最近的金融海嘯的衝擊下,本港各行各業皆受到極為嚴峻的考驗,巿民在經濟疲弱的環境之中,面對減薪、裁員等情況,顯得人心惶惶。但正所謂雨過天晴、否極 泰來,早年港人在沙士的巨大威脅下,仍能勇敢面對,最後安然渡過,本人相信港人在政府的領導下,定能在是次的金融危機中同心協力、跨過重重難關。

最後,在此本人謹代表寶蓮禪寺兩序大眾,對撥冗蒞臨出席典禮的各位嘉賓朋友們、護法居士表示誠摯的感謝!感謝各位法師到來,與及各位護法對本寺的鼎力支持。

謹祝四眾同寅,身心康泰,六時吉祥,法喜充滿,福慧無量。阿彌陀佛!


菩提心‧普賢願‧菩薩行
籌募香港報國寺第二期建寺基金

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

結集萬眾普賢行願功德
成就都市普賢菩薩道場


印經功德 恭製普賢行願功德金冊,廣結十方法緣。
供經功德 一心奉供大乘常住法寶,法施有情眾生。
修持功德    虔誦普賢行願品百萬部,供養普賢道場。
頂禮華嚴普賢行願寶懺,懺悔三世罪業。
恭書普賢行願品一千部,行願萬世傳頌。
護持功德 成就萬眾普賢行願功德,祝福香江佛國。


大典緣起

香港報國寺,籌建中的都市十方普賢菩薩道場,位於香港傳統社區深水?。以專修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成就菩薩道場,莊嚴香江佛國。

為籌募香港報國寺第二期建寺基金,佛國萬里行.行腳僧團舉行「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結集萬眾普賢行願功德,成就都市普賢菩薩道場!功德大典,以印經抄經功德,成就法佈施;以持誦禮懺功德,成就法供養;以萬眾普賢行願功德,供養籌建中十方普賢菩薩道場.香港報國寺。

第二期建寺基金用於香港報國寺殿堂的裝修工程。行腳僧團的精進行持,十方善信的護持功德,社會大眾的踴躍參與,菩提心、普賢願、菩薩行,祈願:佛日增輝,法輪常轉,普賢道場,香江重輝!

活動通鑒

功德大典: 農曆己丑年二月廿一日至十二月初九
西曆2009年3月17日至2010年1月23日
金冊大典: 密咒加持 荃灣道場 農曆二月廿一日 
四眾共修
荃灣道場 農曆逢每月之初七
香港普門寺 農曆逢每月之廿一日
醍醐灌頂 香港普門寺 農曆十二月初九
感恩祝福: 農曆己丑年九月初一至廿一日
香港普門寺 虔誦華嚴經廿一永日 感恩祝福
供奉大典: 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成就十方普賢之道場,莊嚴香江佛國之淨土。普賢行願,法施大千,功德大典,醍醐灌頂!結集十方大德善信之修持功德,登記造冊,香港報國寺開光之日,祝福加持,永久供奉!


行願功德
一.諸供養中 法供養第一

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以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守護菩提心,成就菩薩道!結集萬人修持普賢行願功德,供養籌建中十方普賢菩薩道場.香港報國寺。菩提心.普賢願.菩薩行,莊嚴香江佛國,成就菩薩道場!

二.諸佈施中 法佈施第一

香港報國寺,恭製《香港報國寺.普賢行願功德金冊》,結集行願功德,廣結十方法緣,法施有情眾生,圓滿功德大典。功德金冊 內容包括《普賢菩薩行願品》、《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華嚴普賢行願寶懺》等三部修持普賢法門的重要經典。普賢行願,法施大千,功德大典,醍醐灌頂!

三.建寺造像 福田第一

建寺造像,供佛安僧,人天福田;成就道場,行願無盡,法施大千!籌募香港報國寺第二期建寺基金,用於香港報國寺殿堂莊嚴。捐資建寺,福田第一!

四.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

將於農曆二月廿一日普賢菩薩聖誕之日,在荃灣道場舉行﹁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金冊大典,誦經加持,灑淨結界。功德金冊在加持祝福後,統一迎請。

功德項目

普賢行願,梵音讚頌;功德大典,海音潮和;功德淨資,建寺造像!普賢行願功德有印經功德、供經功德和修持功德,十方大德善信可以下列方法護持﹁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

一.印經功德:

《香港報國寺.普賢行願功德金冊》的內容包括《普賢菩薩行願品》、《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華嚴普賢行願寶懺》等三部修持普賢法門的重要經典。

助印100元以上者,金榜題名永存香港報國寺時間囊;
助印200元以上者,將獲贈送《香港報國寺.普賢行願功德金冊》一套。

二.供經功德:

供經功德每份10,000元,供經功德主的功德金冊,將作香港報國寺之藏經之一,永久供奉。供經功德主亦可親手抄寫普賢行願品一套,香港報國寺開光之日親手供奉。

三.修持功德:

報名參加﹁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以持誦、禮懺、抄經的功德,成就萬眾普賢行願功德。參加者依據獲贈的《香港報國 寺.普賢行願功德金冊》自行選擇修持的內容和方式。修持功德,多少不拘,大典圓滿時,統一呈報。香港報國寺將為參加者金印加持,證盟功德。結集之修持功 德,登記造冊,香港報國寺開光之日,祝福加持,永久供奉!參加者修持之功德金冊,自留紀念,家傳萬世,或轉贈有緣人,分享法喜。參加者報名費200元。

四.護持功德:

護持「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大典」,贊助經費。贊助經費100元以上者,香港普門寺將在農曆九月初一至廿一日的華嚴法會中,金榜題名,祝福迴向!


特別聲明:

香港首屆普賢行願功德典的各項功德,無論金額多少,一律以香港報國寺發出正式收據為憑,如有疑問請致電 24773112 或 24399929 查詢。

活動查詢

佛國萬里行
荃灣工作室
地址: 荃灣川龍街118號豪華廣場十五樓
電話: 24399929 傳真:26121797

元朗工作室
 地址: 元朗水車館街70號地下
電話: 24773112 傳真:24772330
網址: http://www.buddhism.org.hk/
http://www.fgwlx.com/
電郵: siktoping@yahoo.com.hk

香港報國寺 籌款專用帳戶
恆生銀行:香港報國寺 330-8-079999



澳門舉行回歸九週年
祈福供天大法會

2008年11月8日,澳門「千佛耀濠江」海內外佛教界大供天祈福法會在澳門東亞體育館隆重舉行。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何厚華、國務院宗教事務局蔣堅永副局長等高官出席法會。

本次活動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澳門佛教中心協會、香港文匯報共同主辦,來自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印尼、澳 大利亞的諸山長老、大德法師主禮法會。聖輝長老、凈良長老、紹根長老、慧雄長老、蓮海長老、戒晟法師、則悟法師、耀智法師、常藏法師、心平法師等在主席台 就座。來自港澳的五千餘名信眾觀禮和隨喜此次法會。天津佛協副會長、薦福觀音寺住持妙賢法師應邀參加了在澳門的祈福供天大法會。

澳門佛教中心協會、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和香港文匯報為慶祝澳門回歸9週年,於8日晚8時假澳門東亞運體育館舉辦「千佛耀濠江——海內外佛教界大供天祈福法會」開幕式。法會共迎請1,000餘尊莊嚴佛像,還邀請了來自海內外137所知名佛寺逾200名方丈親臨濠江,登壇護法,以祈求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國泰民安。

時值佛曆2552年10月吉日,設於澳門東亞運體育館的「千佛耀濠江」祈福法會,懸掛著釋迦牟尼佛及24諸天的精美繪像,千餘尊造型精美的佛像整齊地供奉在供天壇場,周圍羅列香花、燈塗、果樂供品,莊嚴隆重,氣勢輝煌,法緣殊盛。

在悠揚婉轉的梵樂伴奏下,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澳門中聯辦副主任徐澤,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本報董事長、社長張國 良,澳門知名人士劉藝良、梁文耀,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聖輝長老,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澳門佛教中心協會會長釋泉慧,澳門無量壽功德林方丈釋戒 昇聯同多位大德高僧為本次活動主禮。
來自中國內地、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印尼、澳洲等國家及地區的200餘名寺廟方丈以及數千名信眾、嘉賓共聚一堂,齊唱國歌及佛教《三寶歌》,「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餘音繞樑,場面蔚為壯觀。

逾百高僧誦經16小時

當晚,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釋聖輝長老、台灣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良長老、澳門佛教中心協會會長釋泉慧等分別在活動中致詞,何厚鏵、徐澤、張國良等嘉賓在供天壇場進行了祈福上香等佛教儀式。

祈福法會上,百餘名高僧進行長達16小時的誦經,法會已於11月9日正式結束。

主辦單位代表致詞表示,祈福法會除了祈求眾生平安,亦展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過各方充分磋商和共同努力,令人矚目的「世界佛教論壇」將於明年三至四月間舉行,以和諧世界為主題。該論壇為上屆的延伸和發展,蘊含 著中華文化的傳統精神,期望兩岸四地和海外的佛教界代表能共同參與和努力,把論壇舉辦得更成功。



廈門石峰岩寺重建緣起和發展規劃

座落於廈門海滄蔡尖尾山東部鍾山九峰之首的石峰岩寺,上有青嶂大佛石刻,下有幽壑龍潭水語,周遭隱聖、勝景圍繞,令人如入 桃源。寺旁共有十八岩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它由西向東如一條巨龍蜿蜒曲折,橫貫整個海滄中部,龍頭入海並在廈門本島揚起,與萬石山相呼應。海滄蔡尖尾 山主峰不過三百八十二米,卻因山裡有書院、石室禪院、古石峰岩寺、天湖、奇石和十八岩洞而聞名。

香港佛教三德弘法中心住持淨雄法師涉足廈門海滄石峰岩寺時,被周圍群山的靈氣深深吸引,如果能在這塊風水寶地興建「廈門佛教文化博覽城」,那是一件功在社會,利澤百姓的好事。

多年來,為了考核建設「佛教文化博覽城」的客觀條件與深層意義,淨雄法師廣泛地徵求兩岸四地高僧大德們的建議,細心聆聽海內外有識之士的卓見,綜合教內長老們和社會各階層精英的見解,大家一致認為此一構思可為而且應該為。集思廣益之後,淨雄法師信心倍增。

「佛教文化博覽城」選地廈門意義非凡。

其一、廈門是全國重點開放港口和旅游城市,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在廈門興建「佛教文化博覽城」,對進一步加深兩岸佛教文化藝術交流,加強兩岸佛教徒在法緣上的更緊密關係,促進兩岸和平統一大業的早日實現,具有特別深遠的意義。

其二、海峽兩岸經濟開發區的宏偉構思,是福建未來經濟持續發展的遠景藍圖。佛教古建築文化博覽城的興建,是人類精神文明的載體。

其三、鷺島這座海濱花園城市,?有著濃厚的佛教文化藝術氛圍的佛教古建築博覽城的建立,更可吸引世界各國愛好佛教建築藝術的藝術家、文化人、僧人、居士等,每年相約海峽兩岸,舉行世界性佛教文化節。

規劃建設的「廈門佛教文化博覽城」,將以「人性化」的佛教精神為主線,以石峰岩新寺為核心,引入中國佛教的佛像、聖物、宗教儀式、建築樣式等,在有序的空間內,通過景觀、建築、雕塑的打造,實現文化展示與環境體驗的功能,成為主題型的文化體驗旅游區。

石峰岩寺佔地三百畝,採用盛唐時期的風格,將純唐風木結構建築配以漢、宋、元、明、清風格建築群給予最完美的實現,將成為融彙世界佛教文化的大觀園。

石峰岩寺仿唐建築群是一件百代流芳的工程,它不僅僅是一座佛教的寺院,而是全面展示我中華輝煌的建築歷史與藝術。同樣,留給後代的也不會祇是一座簡單的建築物,我們學習前人的楷模,並將這種民族文藝復興的責任傳之未來。

我們期望與海內外所有熱心中華文化的有識之士,共同來成就這一構築和諧,造福百姓的殊勝功德。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