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85期
2009年2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天台宗傳法大典
新春賀詞
佛曆二五五三年
己丑牛年新春頌辭
◎釋覺光
香港六宗教領袖
二○○九年(己丑年)新春賀詞
佛門喜事
香港佛教聯合會
──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開幕典禮
會長釋覺光 致辭
周一嶽局長 致辭
李心平教授 致辭
熊志添醫生 致辭
林漢強太平紳士 致謝辭
論 述
《金剛經》的福德觀 ◎孫勁松
佛教文化
中國佛教的禮法文化 ◎王琇玫
佛教知識
出家的基本條件與儀式 ◎思 齊
發菩提心
漫談「佈施」與「懺悔」 ◎張冬雲
漫談「臘八」
臘八節的佛教與民俗由來 ◎常 靜
禪境趣談
超越時空 ◎秦孟瀟
世出世法
海嘯影響到了 ◎楊 釗
慈輝義工拾金不昧
朝禮名山
一次難忘的午餐 ◎周菊英
日照法師三步一拜佛教四大名山
—— 五台山圓滿
◎照 修
特 稿
一則報章「土方」的緣起 ◎喜 聞
佛教聖地
尋找須彌山(中) ◎釋維徹
寺院歷史
曹王禪寺的曹王究竟是誰 ◎夏金華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天台宗傳法大典

2008年12月28日上午(佛曆二五五二年十二月初二),香港觀宗寺舉行了莊嚴的「天台宗傳法大典」。 觀宗寺法主和尚、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法脈教觀總持覺光大師又一次廣開法筵、開壇傳戒,傳授台宗法脈予十位佛門龍象,傳法心燈,續佛慧命。接法者分別是:中國 佛協常務理事湛如法師;河南雲台禪寺住持清遠法師;北京靈光寺方丈常藏法師;北京法源寺監院理證法師;中國佛協理事圓慈法師;蘇州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師;杭 州永福寺住持月真法師;上海七寶教寺監院慧平法師;閩南佛學院研究室主任、講師心皓法師共九位為天台宗第四十七代法嗣,江陰市佛光禪寺方丈心悅法師為四十 八代法嗣。

傳法大典由觀宗寺方丈明義大和尚主持。三位尊證師為融靈長老、健釗長老、聖懷長老。當日上午,來自各界嘉賓雲集香港觀宗寺觀禮印證。十位法嗣威儀齊整,搭 衣持具。堂內鐘豉齊鳴,傳法和尚覺光大師在十位法嗣虔誠迎請下高登法座。香贊過後,十位法嗣長跪合掌,隨引禮師懇請和尚作傳法本師,三請三頂禮。傳法和尚 起立拈香,迎請供養十方常住佛法僧三寶,西天東土歷代祖師和觀宗寺天台教觀四十四祖寶靜大師密回智照,證盟攝受。隨後開示:「釋 尊於靈山會上,離言說道,拈花示眾,百萬人天,悉皆罔措。惟迦葉尊者開顏微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傳佛心 印為西天之鼻祖,屢代傳承,至第十四祖龍樹尊者,崇經造論,法水東流,北齊慧文大師,秉其衍緒,開啟天台教觀,弘化中土……。吾今現以天台教觀總持法脈傳 付予你們為第四十七代法嗣。」開示之後,傳法和尚為十位法嗣傳衣,掛珠,宣讀法卷。隨後覺光大師為法嗣們開示佛教傳承的三種派系,第一是剃度系;第二是授戒系;第三是傳法系。最後覺光大師勉勵各位法嗣:「發廣大心,立回弘願,依法奉行,弘傳教觀,代代相傳,永恒延續。」傳法大典在莊嚴隆重的氛圍中功德圓滿。可謂是佛教界一大盛事。

天台宗是由隋代智顗大師所創立,是中國佛教中創立最早,最興盛的宗派之一。至明清以後的幾百年間,由於禪、教、律等諸宗的融合,學佛者都傾向於簡易的凈土 法門,天台宗的教理則處於低沉之中,唯法脈仍然延續。直到近代在第四十三代教觀總持諦閑大師的大力弘揚下,使得已沉寂的天台宗得以復興。他遵循先賢的遺 教,教演天台,行歸凈土。嗣法弟子數十人,其中寶靜大師最為出色。覺光大師是寶靜大師的再傳弟子,他秉承師尊祖諦閑大師、師祖寶靜大師之遺訓,以中興天台 為己任,發揚中風、光大宗門,在香港已多次舉行 「天台宗傳法大典」。真傳正授、燈燈相續、悲智願行、人天讚歎。

 
 
佛曆二五五三年
己丑牛年新春頌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全港佛教四眾同人暨各位市民:

新春廸吉,諸事呈祥!此際春回大地,萬物向榮,佛曆二五五三年己丑生肖牛年新歲又臨人間。牛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種備受讚揚的動物,一句「俯首甘為孺子牛」道出了值得人們向牛倣效那種捍勞忍苦,為人服務的幹勁。

牛在佛教有著極崇高尊貴的地位,佛教經典曾以佛陀眼睫如牛王相譬喻他的相好,這種相好是因愛護一切眾生如父母慈愛子女般而感得。所謂有諸內而形諸外,現在 社會人們與其祇懂追求外觀美,就不如自我營造具足慈悲喜捨的心??美,與其消極地埋怨人性或週遭如何醜惡,就不如積極地創造心靈和環境的美好,這是人們能 在牛年中從佛教經典內可領悟到的一種啟示。

佛經亦曾以牛的步伐比喻佛陀的一種優美行動態度,經上說如來「行步安平,猶如牛王」。這正好給今天許多人一個示範,祇要心里和行動踏實,不從貪、瞋、痴處下脚步,那怕甚麼海嘯風濤,我自如如不動。祈願這個牛年,人人佛光普照,個個自求多福,自他兩力齊發,牛年定會美好!謹此祝賀。

 
 
香港六宗教領袖
二○○九年(己丑年)新春賀詞

紫荊璀璨,百花爭妍,大地春回,人間歡慶。新年伊始,我宗教同人恭祝全港人士福隨時至,財並春生。社會安定,克服金融海嘯衝擊,經濟早復繁榮。回顧過去年 度,香港經濟發展蓬勃,政府財政大量盈餘。惟世事無常,受到國際形勢影響而致市況陷入低潮。由此可見,人類處在同一世界之中,必須友善和諧。憂戚相關,合 作互助,方能獲致幸福與和平。希望工商各業穩守基礎,腳踏實地,順應時勢,開發商機。政府亦應全力支持扶植,減輕稅收,以維持就業,使民生得有紓困。

而我宗教同人最感關切者,為近代青年教育問題,由於科技進步,使人類享受到不少生活方便及高速效果之各項功能。善用科技固屬可喜,但目前不少青年沉迷上 網,受到其中不良資訊影響,破壞純潔心靈,使本已缺少道德修養,不知自愛之行為更形嚴重,甚至有抗拒父母勸阻,失去理智,令人痛心。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以 愛親敬長為教育基礎,希望教育當局重視及之,加強品德培訓,列為教育之首要。

又以目前金融海嘯為禍全球,吾人身處香港自難倖免,有人不堪打擊,自尋短見,屢見於報端。我宗教同人期望本港不少熱心人士將早已成立之慈善基金大開善門, 有察屬實情者迅即作出濟助,救人於急,渴時一滴如甘露,如能解開危困,實屬功德無量。亦期望受到因金融海嘯打擊而情緒困擾人士向宗教尋求智慧安穩發展,珍 重生命,加強奮志,渡過苦厄,努力振作,經過黑夜,必會天明。希望永遠在人間,守得雲開見月明,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此語不虛,香港是福地,祇要大眾 奮志下,一定會安然渡過難關。誠如我宗教同人之祈願,香港回復繁榮,人民皆得平安,實符禱祝也。

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

陳日君主教

香港孔教學院院長

湯恩佳

香港中華回教博愛社主席

脫志賢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席

蘇以葆主教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

湯偉奇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
──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開幕典禮致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釋覺光

尊敬的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先生

尊敬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李心平教授

尊敬的各位嘉賓:

新年新起點,新年新氣象。經過多年的籌備,本會與香港大學及醫院管理局合作成立的「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正式成立。今天舉行開幕典禮。荷承周一嶽局長、李心平教授親臨主禮,還有列位嘉賓蒞臨指導,我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全體董事同人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

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於一九四五年,為香港註冊非牟利慈善團體。從一九七○年開始發展醫療事業,成立了會屬香港佛教醫院,為巿民提供西醫治療及康復服務,至 今已有近四十年歷史。本會開辦的醫療事業,一直秉承佛陀的慈悲濟世精神,應病與藥,治病救人。多年以來,端賴香港特區政府和醫管局的大力支持,本港各界友 好人士的熱心關愛,以及全體工作人員的精誠努力,本會醫療慈善事業得以持續發展。今天,得到醫管局和香港大學的又一次支持,成功開設「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為全港市民提供優質的中醫藥醫療服務,這不但是本會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本會的一大盛事。藉此機會,我要向促成其事,並為成立這一中心作出巨大貢獻的各位大德,致以衷心的感謝。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國寶,是中華文化的光輝。中西醫結合,將使我們的醫療服務更加完善,更加發展,更能弘揚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更能體現關懷大眾的菩薩道、菩提心。

展望未來,我們充滿信心,我衷心祈願全體同人,齊心協力,更希望社會各界,各方賢達,時加匡扶和指導,發展佛教醫療事業,造福社會。

最後,祈願佛陀慈悲護祐,三寶加持,在座各位新年吉祥,福德無量。

 
 
香港佛教聯合會
──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開幕典禮致辭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 周一嶽先生

覺光法師、胡定旭主席、李心平教授、各位嘉賓:

大家好!今天我很高興見到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正式啟用。

眾所周知,香港佛教聯合會自一九四五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弘揚佛道,並且積極推動社會公益事業,包括向市民提供優良的醫療及康復服務。

鑑於中醫藥在預防和治療疾病方面的功效獲得廣泛認同,而市民對中醫服務的需求亦與日俱增,因此政府在過去多年,大力拓展中醫在香港的發展空間。自從二○○ 一年開始,政府分階段在全港各區開設中醫診所,我十分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與香港大學及醫院管理局合作,成立全港第十二間的公營診所,向市民贈醫施藥。

教研中心採用三方伙伴協作的模式運作,香港佛教醫院擁有豐富的前線服務經驗,配合醫管局所提供的現代化設施,以及由香港大學管理的培訓及研究計劃。這個中醫臨床教研中心將會匯集各方的長處,肩負起推動香港中醫藥發展的重要任務。

中心會向市民提供現代化的中醫門診服務,亦會發揮中醫臨床教研基地之功能,結合醫療、教學及學術研究。我們的遠景是藉?臨床研究等方法,令中醫藥知識得以系統化,並且進一步制訂中醫培訓模式和執業標準,促進以「循證醫學」為本的中醫藥學的發展。

在診症方面,中心將會採用醫院管理局提供的「中醫醫療資訊系統」(CMIS),而整個診症流程,由預約、登記、處方、付款,以至醫療檔案紀錄、中藥庫存紀錄各環節,均會以電腦處理及管理。我們希望中心的發展能加強中西醫學互融,亦令中醫診症進一步現代化。

另外,臨床教研中心亦會是培訓中醫的搖籃,為本地中醫藥本科生提供臨床實習基地,作育英才;而據我所知,中心亦將會與本地大學及國內外學術機構密切合作,積極推動中醫藥的科學研究。中心當然亦會肩負向公眾灌輸中醫藥常識、提升市民健康意識的重要使命。

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的?用,標誌?推廣中醫藥工作邁進另一大步。我再次感謝香港佛教聯合會秉承慈悲濟世、關懷眾生的精神,以及香港大學對推動中醫藥學的努力。在新的一年,我祝願中心發展順利,各位身體健康。

多謝各位。

 
 
香港佛教聯合會
──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開幕典禮致辭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 李心平教授

周一嶽局長、覺光法師、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非常感謝大家出席今天的開幕典禮,我謹代表香港大學多謝大家的支持。

我很榮幸代表香港大學出席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開幕典禮。

香港佛教聯合會本著佛陀慈悲的精神,為香港市民提供醫療、教育、幼兒、青少年、安老、慈善福利服務等慈善工作,為大眾服務了六十多年,在醫療及慈善工作方 面都有豐富的經驗。香港佛教醫院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創辦,由一九七○年至今為區內市民提供內科、療養科、安養服務及腫瘤科等門診服務,專科門診方面亦設有耳 鼻喉科、婦科、內科及安養服務。香港大學、醫院管理局首次與香港佛教聯合會攜手合作,建設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此中心亦是香港大學於九龍區設置的首間教研中 心,意義重大。經過三方共同籌建和積極籌備,今天在佛教醫院順利開幕,作為香港大學的一員,我為此感到高興和鼓舞!我也藉此機會向撥款落實籌建中醫診所的 醫院管理局表示衷心感謝!

香港政府在公立醫院籌建十八間中醫診所,並且推行醫院管理局、慈善機構與大學緊密合作的計劃,這是十分明智和高瞻遠矚的做法。臨床教研中心將醫療、培訓、 研究融合為一體,不但能為市民大眾提供優質的中醫醫療服務,亦能吸納中醫本科畢業生,為他們提供在職培訓的機會;教研中心同時也安排中醫本科生臨床見習, 令同學能將書本的理論結合臨床實踐,為本港培養新一代的中醫接班人,使中國傳統醫學得以薪火相傳,不斷延續下去。臨 牀教研中心的設立,亦促進了大學與醫院的合作,開展臨床研究。中心將會成為大學的一個臨床研究平台,為中醫臨床研究提供有利的條件,推動中醫藥科學化和現 代化。

臨床教研中心提供全科門診、針灸、骨傷推拿等診症服務。為方便市民,更專設中藥代煎服務及免煎中藥沖劑。希望在醫院管理局直接支持下,得到醫療服務管理經 驗豐富的香港佛教聯合會運作,並由隸屬於香港大學及佛教聯合會在教學及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駐診及帶教,相信一定能為此區市民提供理想的中醫臨床服務,培 養出高質素的年青中醫師。我祝願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能持續發展,不斷進步;也恭祝大家合作愉快,工作順利!

 
 
香港佛教聯合會
──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開幕典禮致辭

醫院管理局九龍中醫院   聯網總監熊志添醫生

周一嶽局長、覺光長老、李心平教授、各位嘉賓、各位同事、各位朋友:

大家好!醫管局胡定旭主席本來應允出席是次開幕典禮,但因臨時有急事離港,故吩咐本人代表醫管局同大家講幾句說話。本人非常榮幸代表醫院管理局出席是次典禮。

醫管局於二○○三年開始,與大學以及非政府機構以三方合作模式,於各區成立中醫臨床教研中心,今日這一間已經是第12間。有賴政府帶領支持,這種合作模式無論在中醫醫療、教育同科研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的發展,成績令人鼓舞。

「香港佛教聯合會」由70年代,已經開始透過佛教醫院為市民提供西醫及復康服務。今日,聯合會更上一層樓,再開拓現代化中醫服務。至於香港大學,更是醫管局的好拍檔,我們一間三方合作的中醫臨床教研中心,就是與香港大學合作開辦。

醫管局非常高興與兩家這樣有實力的拍檔一齊推動中醫循證醫學與臨床培訓的發展,提高本地中醫服務的水平,令市民、病人、中醫畢業生與中西醫護人員受益。未來兩個月內,醫管局還會開辦兩間這類型臨床教研中心,屆時市民將有更多優質醫療服務選擇。

我在此謹代表醫管局多謝多位人士,包括佛教聯合會覺光長老,各位參與這次工作的居士;港大醫學院院長李心平教授、中醫學院院長童瑤教授,以及他們的團隊。另外,還有醫管局黃譚智媛醫生、卓贊醫生及所有協助同事。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一齊為廣大市民的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最後,我衷心祝賀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成功開幕。祝大家身體健康、新年進步!多謝各位。

 
 
香港佛教聯合會
──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開幕典禮致辭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兼中心主席 林漢強太平紳士

尊敬的會長覺光長老、尊敬的周一嶽局長、李心平教授

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居士,各位同人:

今天,「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隆 重開幕,荷蒙本會會長覺光長老、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嶽先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李心平教授在百忙中撥冗蒞臨主禮,揭碑暨致訓詞,使我們智慧增長, 獲益良多;同時,各位嘉賓的光臨指導,高誼隆情,令這個開幕典禮倍添光輝,本人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全體董事、以及中醫中心管理委員會全體委員,向各位表 達衷心的感謝。

香港佛教聯合會開辦中醫醫療及教研服務,是香港佛教界在醫療善業上的嶄新發展。這是經過多年努力計劃和籌備的圓滿結果。在這個過程里面,我們首要要感謝會 長覺光長老的領導和勉勵,以及佛聯會董事會的全力協助。我們同時感謝醫管局和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的大力支持和通力協作,令各項工作順利進行,成果圓滿。

中醫中心和我們的香港佛教醫院一樣,有一支優秀的醫護和服務團隊,謁誠為病人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貫徹實行本會慈悲濟世、利樂人群的宗旨和宏願,所以,我也要感謝諸位工作人員,盡心盡力籌備今日的開幕典禮,使典禮順利圓滿。我謹代表董事會同人,向各位致以深深的謝意。

最後,我恭祝在座各位新年新禧,福壽綿長,如意吉祥。

 
 
《金剛經》的福德觀
◎孫勁松

《金剛經》在中國佛教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很多善男信女都把《金剛經》作為日常功課,每日誦讀。經中反復聲言「受持讀誦」此經的功德廣大無邊,一些信眾認為讀《金剛經》福報很大,可以保佑家人平安等等。那麼,《金剛經》的福德觀究竟是甚麼樣的呢?

一、佛教對於眾生本性與福德的根本認識

大乘佛教認為,一切眾生以真心為本、皆具如來智慧德藏,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可以用是否證得真心將眾生分為迷、悟二界,迷界是未悟之凡夫所住之世 界,包含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及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等六道。而悟明真心的眾生則入悟界,即三界而超三界,在唯識五位中包含見道位、修習 位的菩薩與究竟位的佛,五代時期的高僧永明延壽在《宗鏡錄自序》中云:「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

在佛教看來,凡夫眾生在無量劫以來迷失真心,造作諸善惡等業,輪回六道、流浪生死、處於煩惱大苦海中。而佛教教育的根本意義就在於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並轉依真心自性清凈性,自覺覺他,以六度萬行廣利眾生,直至覺行圓滿,無有止境。

而尋找真心的方法無外乎福、慧二業。發明本心、體達智慧之業,稱為智業,而以此求得「智慧」、發明「本心」為目的的功德業稱為福業,兩者相輔相成。也就是說,祇有以證得真心實相為宗旨的種種善行才能成為「福德」,這也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福德性」,是「真福德」。那些凡夫眾生以一般人認識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上一生行善、下一生富貴」等觀點所行的有相佈施,被稱為有漏福德,祇能得到人天福報,不能脫離六道輪回。永明延壽在《萬善同歸集》卷中云:「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滅寧越心塵。……或是貪利供養,嗔心持戒,憍慢作福,勝他佈施,無殷重心,非廣大意。若如是行,難招凈業,不可錯會聖意,斷自凡情,起斷滅心,滅菩提種。」

二、《金剛經》中對人天有漏福德與 「福德性、真福德」的對比

1、真福德遠勝有漏福德

在《金剛經》中,多次強調了真正以證得真心為宗旨的真福德(福德性)要大大的優越於人天福德。如《經》云: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在這一段經文中,提出了「福德性」的概念,意在區別人天有漏福德與以發明本心、自覺覺他為目的之「真福德」。《經》中反復強調了用無量無邊的珍寶佈施的人所得之福德不如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大。因為他們種下的是有漏之因,祇能在當世或來世得人天福報之果。而《金剛經》中論述的正是覺悟真心之法,真正的發心受持讀誦此《經》,就具備了「真福德」「福德性」,為了尋覓真心本來面目、尋得般若智慧而種下正因,或當世、或後世,終究會萌發菩提之果,破除無明,契入真心。

2、真福德相對於有漏福德是「質的轉變」而非「量的增加」

《金剛經》云:「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此 處明確地指出了真福德(功德)的成就即是通過受持讀誦此經而信受真心本性清凈,證得真心實相,而非一般的人天福報。《金剛經》所論述的真福德比之於人天有 漏福德殊勝,是從質變的角度來說的,不是從量變的角度來說的。是說真福德的菩提種子可以長出菩提果,不是說讀誦受持此經者的人天福報比佈施無量珍寶的人還 大。很多善男信女看到《金剛經》中所述讀誦受持經中的一四句偈語,其福德勝於無量無邊的珍寶佈施,就以為讀誦《金剛經》可以保佑平安、可以昇官發財得富貴 等等,這是一個誤解。

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想得到人天福報,還是多種世間善業、修路搭橋、佈施服務,以期將來善有善報。祇是念誦經典,不能依經信受、行持、覺悟,並想以此求得人間富貴,這無異於緣木求魚。《金剛經》云:「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那些沉溺於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樂於行有漏福德、人天福報等小法的人,是不能聽受讀誦《金剛經》的,即使是拿到了書本,照著背誦,也不是信受和行持《金剛經》,不明白「福德性」,也得不到真正的福德。若想獲得出世間智慧的真福報,就要真正的受持讀誦《金剛經》,不在乎世間得失,發心親證真如,使自己能上契諸佛本妙覺心,不與六道同一悲仰。

當然,讀誦受持《金剛經》也並非與世間福報毫無關係,若能在真正信受佛道、發願行菩薩道之後,受持者自然胸襟開闊、世間善行自然流布,世間的人天福報也會如影隨形。《經》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句就指出了真正信受、行持此經的人,也可以得到一定的世俗果報、消除墮惡道的罪業,進一步還可獲證菩提。但這一果報是無心得之,並非有意求來。

三、要行無住相佈施,方具備真福德

1、相似真福德與真福德

以迥向菩提、發明真心為旨歸的真福德,也可以分為「相似真福德」「真福德」,對那些剛發心信受佛道的眾生,雖然努力想要做到不住一相的佈施,但是由於還沒有親證「真心」無住相的體性,是不可能完全達到這個境界的,其祇能依照想象去「無住相」,最終還是落於相。但是,由於其發心純正,還是可以逐步淡化貪欲,可以作為助道的福德資糧。當其親證自心的無分別、不住相的體性以後,轉依自心清凈性,廣行佈施而無住於相,這就進入了真福德之門,也就是《金剛經》反復強調的「無住相佈施」了。

2、真心的體證是具備真福德的關鍵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其真心應無所住而生」。真心是含藏萬法,於一切現象界和合而存在的,大乘經典常用「波」「水」來比附真心與萬法的關係,波有起伏流動,有大有小、有生有滅、有增有減,但是其本體「水」並沒有增減、也沒有生滅。水是波之根本,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水」與有生有滅、有增有減的波是和合併存的。

真心既然含藏萬法,它就必定沒有任何一個對立面,也就不會住於任何一處。證得菩提的眾生,在明瞭自性清凈、真心無住、真心離一切諸相的道理之後,轉依真心自性的清凈性,反復以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之心行於財佈施、身佈施、法佈施、無畏佈施(無畏佈施,一般理解為讓眾生遠離畏懼的心理,其深層含義則是幫助眾生「依般若波羅蜜多」,達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的覺悟境界)等等,在反復不斷的救護眾生的實踐中,廣行六度,從理的體證達到事上的圓滿,八萬細行逐漸具足,逐步提高覺悟的境界,這就是真佈施與真福德。

3、真福德源於無住相佈施

《金剛經》反復強調菩薩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行於佈施,祇有這樣才有真的福德。經云: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由此可見,菩薩要以契合真心體性的無住相的方式行菩薩道,其行為可以增進菩提,就是真福德。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與真心的體性相違背,落於凡夫的佈施行善境地,就是有漏的人天福報,也就不具備「真福德」

在《金剛經》的最後,如來又反復強調,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經》的正確方法與福德。經云:「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薩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裡指出,行法佈施,為人演說的關鍵是甚麼呢?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讀經的人要體證《經》中所闡明的真心如如不動,離動靜二相的體性,因為一切有相的有為法本來就是有生有滅、如夢幻泡影的虛妄法,本無一相可得。在明瞭不取於相的真義之後,依此真心的體性,將有為作無為,自然而然為眾生行法佈施,就可以積纍助道的真福德。

4、福德本無,菩薩不受福德

真心的本性既然是無住的,一切現象界的萬法並無實在的體性,那麼福德也是無相,若對福德有執著之心,就與真心無住之體性相悖,就沒有體證真心,其福德也就淪為人天有漏福德,不能成為「助道」的真福德。所以,祇有依無掛礙本心之體性,體認福德本無,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這樣就可以積纍增益菩提之「福德」。所以,經云: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

5、福慧不二 福慧相輔相成

在《金剛經》中的「福德」是依親證真心的菩提智慧所發起的「行」, 兩者的關係是一種體用關係,即體即用,和合不二、相輔相成。在菩提智慧的引導下,福德之行可達到不住相佈施等的真福德境界;而真福德的八萬細行又可以逐步 深化菩提智慧。大乘佛教認為,證悟自心祇是明白自性清凈而又為煩惱所染,煩惱菩提不二,其後仍需要生生世世廣修六度萬行,斷盡煩惱、所知二障隨眠,圓滿具 足一切種智的智慧功德。此即《經》中所云:「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結語 ||《壇經》中的一則公案

據《壇經決疑品》記載,韋刺史請教惠能關於梁武帝問達摩功德有無的公案。「韋刺史問: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惠能回答說: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在這裡,惠能區分了「功德」「福德」,將「功德」解釋成為「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的福慧一體的境界, 而惠能把「福德」定義為人天福報、有漏因果。惠能所言的「功德」就是我們在上文中所述的「真福德」「福德性」,而梁武帝自認為的功德、福德則是延壽批判的「不為助道但求福門,似箭射空如人入暗,果招生滅寧越心塵。」很可惜的是,梁武帝的這一福德觀雖然經過歷代祖師剖析,但至今還頗有市場。

近年來,以求財、求貴、獲取人天福報為目的的佛教信仰者有增多的趨勢,期望以求利、求福之心讀《金剛經》等佛經、辦法會獲得廣大福德,這明顯誤解了《金剛經》的福德觀,從根本上偏離了佛教的教育目的,這也是筆者不揣冒昧,撰寫這篇小文的一個原因。敬請諸方賢達批評指正!

 
 
中國佛教的禮法文化
◎王琇玫

度佛教自漢代永平年間正式傳入中國後,華夏的文明便開始了中西兩大文化的交涉,在千年的風雨演變中,佛教終於與漢地的古老文化相 接軌,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佛教。這種中國化的佛教,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體現在佛教的禮法文化上。中國佛教的禮法不光是指禮節,儀式,它還包括寺院的僧 團的規劃,政務和個人的修養等一系列的佛教法規。這種龐大的文化體系,不僅有別於印度原始佛教,而且也不同於西方的文化色彩。既然立足於中國,自然也就飄 著中國的古韻。這是我們所要瞭解中國佛教最基本的起點,下面我們就分別談談中國佛教的禮法概況。

一、寺院的結構

寺,原為我國古代朝廷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按《僧史略》上說,寺,為嗣之意,是治理事務的官員相續於其內而辦事,如太常寺、鴻臚寺等,是政府辦公的機構, 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東漢西域來華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最初就是招待他們住在鴻臚寺的,後西域僧人來者漸多,漢明帝乃令建白馬寺於洛陽,成為中國佛教寺 院的開端,後佛教僧尼住所因此而稱為寺。

院,原指官舍,後因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譯經院,於是院就成為佛教建築物的代名詞。因院是寺內之別舍,故把寺和院合稱為寺院,以往僧人居所祇有寺和蘭若兩 種,寺必須由皇帝賜名,不能隨便自稱,蘭若就是現在所說的茅蓬。隨著時代的變遷,寺院名稱也漸漸的有所改變,數量也逐漸的增多。魏武帝時,寺院稱為伽藍, 隋煬帝時寺院又稱為道場,北魏太武帝時又稱寺院為招提,唐代馬祖道一大師稱寺院為叢林,以後寺院又演化出很多的別名,如庵、堂、選佛場、剎、精舍、蓮社、 覺苑、居士林等等,雖名目繁多,但皆為修行的地方。有了寺院才能有佛法僧三寶,才能傳播佛教,故寺院是佛教的代表,是僧人修行弘法的地方,歷代僧人對寺院 的建築、籌化 都非常的傾心盡力。

最初的寺院於一寺之中,祇建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為一寺之主,故尊為長老,居於方丈。方丈之名,取於維摩詰菩薩所住臥室僅一丈見於而容量無限之 意。所以一寺的住持和尚有時也稱為方丈。到了後期,寺院規模不斷擴大,其基本建築物包括大雄寶殿、法堂、禪堂、齋堂、僧寮、庫房、山門等七大堂口,因此有「七堂伽藍」之 稱。當然各宗派對於這七大堂口的規劃也略有不同,但祇要能具備七種基本的建築,就有資格稱寺院或叢林了。有些規模較大的寺院,除了這七種建築外,還有許多 殿、堂之類的建築。其具體的佈局是,順著寺院南北中心線上依次排列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毗盧殿、法堂、方丈室,其餘的鐘鼓樓、韋馱殿、彌勒殿、藥師 殿、觀音殿、伽藍殿、羅漢殿、羅漢堂、衣缽寮、祖師堂、念佛堂、藏經樓、雲水堂、齋堂、庫房、寮房、茶堂、塔院、西堂等則作為配殿而建於七大堂口的兩側。 一般來說,殿的名稱是依所供奉的聖像而得名,堂皆是按其用途而命名。發展到近代,有些寺院裡又增設了教學樓、賓館、圖書館、安養院、醫療所等一些現代的設 施。所有的這些建築,仍然保持著古代宮庭、府第住宅的藝術風格,殿堂屋舍,重簷飛翹,廊坊石階,迂回曲折,寬處園木扶疏,幽徑瑤草吐綠,這種獨特的構造配 著晨鐘暮鼓,磬魚梵唄,別有一翻深遂幽遠的建築之美,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使人內心無比的空靈澄澈,寧靜祥和。

二、佛教的行政機構

中國佛教在以僧侶為寺務的團體,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行政區域,不但有著獨特的管理方式,而且還具有濃重的中國階級色彩。

漢代因佛法初傳我國,僧人不多,故政府未加管理,佛教還沒有形成正規的行政機構。寺院的管理最初祇有寺主這一職名。我國最先由政府所立的正規僧官是「僧統」一 職。這是從北魏開始的,北魏道武帝皇始年間曾任沙門法果為僧統,管理各地僧徒。文成帝和平初年改為沙門統。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在各地又設立了僧官辦公的地 方,中央一級的稱為監福曹,後又改名昭玄曹。規定沙門統、昭玄統、都維那為最高一級的僧官,維那、上座、寺主為州、郡、縣等地方的僧官,作為中央一級的僧 官撐有實權,統管全境一切僧務。西魏時廢除了昭玄曹,改沙門統為三藏,削弱了僧官的權力,其職能主要是從事佛教的禮法、道德、教化等問題,而其他諸事及寺 院經濟則歸世俗衙門所管。進入南北朝時期,又設立了僧主(也稱僧正)、悅眾、僧錄等官職,中央僧官主要以這三種為主體。劉宋泰始二年又設置了尼僧僧局機 構,但不久就取消了。此時的僧官制度比北魏時更完備,且名目繁多。隋統一中國後,於開皇年間又恢復了昭玄曹機構和沙門統的職位。大業三年,設立監丞一職, 主要負責監護建寺的任務,其任職者多為世俗人。進入唐代,對於地方僧官開始正式設立三綱,據《舊唐書.職官志》說:「天下寺有定數,每寺立三綱,以行業高者統之。」注云:「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維那一人。」並 且把寺監一職改為僧人擔任,把僧統、僧正降為地方僧官,採用僧錄做中央的僧官。貞觀中廢寺監,高宗上元二年設園監,不久又廢。武后延載元年,設僧尼隸尼隸 祠部,德宗貞元年間,又置左右街大功德使和東都功德使,行功德使,此職由俗人擔任,唐朝中央的僧官主要由左街僧錄、右街僧錄及副僧錄組成,地方的僧官由 道、節、鎮、州的僧正或僧統組成,寺院則立三綱和監寺。宋代中央的僧官仍以僧錄為主,另外又增設了鑒義。太平興國六年又設立了右街副僧錄一職。此時因百丈 懷海創立了清規,故將寺主改稱為住持,俗稱方丈,使三綱變成了住持、典座、維那的職名。宋以後,各叢林漸次廢三綱,三綱之職權逐漸歸於住持,典座、維那地 位下降,三綱名存實亡,這一格局一直延續至今。元代初年,增設了宣政院和釋教總管,改僧官為僧總統,高宗至順二年,立廣教總管府十六所,不久又廢止。到元 成宗和仁宗時則廢釋教總統所,宣政院、功德使司等一些僧官職位,自此僧統一職再也未用過。明代的僧官制度比唐、宋更為充備,明洪武十五年,中央設僧錄司掌 管僧務,僧錄司分為左善世、右善世、左闡教、右闡教、左講經、右講經、左覺義、右覺義。府、州、縣各設僧綱、僧正、僧會等職。清代沿襲明制、變動不大,清 亡以後,這些官職也就都廢除了,管理寺院之事轉由國家的內務部。另外,中國歷代還有一種特殊的佛教職務「國師」, 這是我國歷代帝王對品學兼優的高僧所給予的一種榮譽稱號,同時也是僧官的一種。中國第一個獲得國師稱號的是北齊時代的法常,此後在中國一千六百多年的僧官 制度中,湧現出了不少的國師,他們與國立的僧官都擁有參與國家政務的特權,?食國家奉祿,特為榮耀,祇是到了清代的玉琳國師以後,隨著清朝的覆滅,這種國 師的職位也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取消了以往的僧官制度,成立了中國宗教政協、統戰部、宗教局等政務部門,主要是以公民法來處理宗教事務。但寺院內部的行政機構還是以古 清規的制度為管理法。在人事安排上,採取公眾選舉或方丈、德尊推薦的方式。主要的政務設有方丈、四大班首(首堂、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監院、知 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如果從整體結構上說共有四十八單的職事,四十八單又分為序職和列職兩種。序職大都以老誠 、持重、長於道德修行者擔任,雖有職名,但無實權。序職分為東序和西序兩班,東序有: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藥、侍者、清眾、請客、行 者、香燈;西序有: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列職則選為眾辦事盡心、吃苦耐勞的人擔任,握有實權。列職 也分東西兩班,東班有: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化主、磨頭、寮元、殿主、鐘頭、鼓頭、夜巡;西班有: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 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在這些職務中,有一人擔多職的,也有一職任多人的,因此四十八單職事,不一定就是四十八個人。在序、列兩職中,序職代表資 格、身份和地位,如果沒有甚麼違紀行為,一般都是終身任職。而列職則可隨時因所需而變動,有一定的任期。叢林的任期每年一到期頭農曆七月十五、期尾農曆正 月十五,職務調動時,凡任期滿者,必須分別向大和尚或客堂請辭,經過大和尚邀約全山長老開會安排後,再完成請職圓職的新任命,在叢林中,這四十八單的職 事,祇要每一個人都能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各司其職,就能使寺政外務均衡發展。佛教的這種管理學別說是印度佛教所沒有的,就連中國一般的企業、單位也是無 法相比擬的,其結構之完備、層次之清楚,分工之精細,可能已達到了國際的先進水準,實為管理之名家。

三、佛教徒的禮儀

中國佛教徒的禮儀可以說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他貫穿了中國儒家的倫理道德和封建傳統禮教的思想,以入世的人本主義來規範佛教徒的自身建設和人格 的完善。對於佛弟子來說,進入佛門的第一堂人生導航課就是學禮儀,即通過身語意三業的淨化,使人的儀表能夠合宜合法,清淨祥合,這種禮儀的約束力,主要是 來源戒律和行持。戒與律是佛陀所制,戒指的是「所不為」,音譯為屍羅,意思是行為、習慣、道德等;律,是「有所當為」, 音譯為毗奈耶,毗尼等,意思是調伏、善治、離行、化度等。據《有部毗奈耶》說,戒與律在初創時是有區別的,戒是以自發之心守規範,一般為在家居士而制;律 含有他律規範之意,是為出家的比丘比丘尼而制,後來戒律泛指為佛教出家、在家徒的一切戒規。清規,是中國佛教徒或最高統治者所制,清,是清淨大海眾的略 稱;規,是規矩準繩之意,因所立的儀軌能清淨大眾,故稱清規,相當於共住規約,是佛教徒日常生活和修行中所應遵守的規定。

佛成道後,學法者日益增多,為了規範僧團的生活和僧徒的行為,釋尊便以隨犯隨制的原則,制定了一些簡單的戒律。釋尊入滅後通過優婆離等的第一次結集,而把 戒律定為佛教經、律、論三藏之一的律藏,到印度部派佛教時期,戒律開始發生了分化,演變出小乘的《十誦律》、《四分律》、《僧祗律》、《五分律》和大乘菩 薩戒等律學派別。三國曹魏嘉平年間,戒律傳入我國,由印度的曇柯迦羅譯出《僧祗戒心》作為僧眾持戒的根據,同時又請來西域僧人為羯磨師,建立受戒的儀規, 此為中土有戒律和受式的開始。可以說唐以前中國戒律一直都是處在印度戒律轉向中國化的過度階段。到東晉道安時,印度戒律才被大膽地轉向中國化的進程。道安 在當時國內戒本尚未完備的情況下,為日益發展壯大的僧團編定了僧尼軌範,制定了《法門清式》,成為中國早期大乘戒法的盟芽。等到後期梁曇無懺譯出《菩薩 戒》本後,中國佛教的戒律觀一改小乘聲聞戒的繁鎖形式至義,無不以大乘心戒為綱要,為了顯示出這種大乘戒的精神,梁武帝還根據儒家的仁恕之道而制定了《斷 酒肉文》的中土大乘法規。自此以後,佛教又有很多律典從印度傳入我國,再加上中國本土自製的一些法門規式,使戒學變得得文義龐雜。隨唐時的道宣律師,為了 理清這種律學的脈絡,他參取諸律、匯取大小乘、刪繁補闕、綜覽諸說、編篡了南山五大部,以《四分律》為依據,創立了以大乘為歸極的律宗,中國律學至此而形 成了系統的宗派。後經幾代的興衰,到了唐代,百丈懷海又根據禪門叢林僧團的實際生活,創立了《百丈清規》,這種清規的制定把持戒與修行融合到農禪並作中, 使中國僧侶走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方式,顯示出了中國人民勤勞的傳統美德和禪宗入世的風格,此時,佛教戒律已徹底的中國化了。

以上是中土佛教戒律清規的流變過程,從戒律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佛教的戒律清規是以修身做人為本的,特別重視內在修養和外在的品德,即所謂的「仰止為佛陀,完成在人格」。 所以為了練就出色的人品,佛門中的戒律清規可以說是森嚴的,其條文之多,內容之詳,運用之靈活,實乃是社會法律所不及的。那麼佛門中到底有哪些的戒法和清 規呢?如果按佛門中的七眾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優婆塞、優婆夷來說共有出家與在家的八種戒法,即三歸戒。戒是入佛門最基本的戒 條,受了三歸就可成為正信的佛教徒了。五戒,是佛教諸戒的基礎,是做人的根本道德,屬於在家戒。八關齋戒,也叫八戒,關,是緊閉非逸即關閉所有一切非善 事;齋是清,即絕諸一切雜想事。因前七條是戒,後一條為齋,均稱八關齋戒。十戒,是沙彌、沙彌尼所受的戒條。比丘戒,共有二百五十條戒法,是出家男子所求 受的,也稱具足戒。比丘尼戒,共有五百條戒法,是出家女子所求受的。菩薩戒,其內容總括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這是七眾戒之外的別 解脫戒,它涵蓋了七眾戒,又超過了七眾戒,故是諸佛、菩薩之根本。除此之外,對於佛門中的女性,還另設了式叉尼法和八敬法,式叉尼法是在除了嚴持沙彌尼十 戒外,還要另受六法。八敬法是出家受比丘尼戒的女眾所應持守的八種戒條,並以此八敬法為比丘尼戒的重心戒,故也叫「八不可法」「八不可違法」。 除了這些戒法以外,佛門中還有很多的清規,如《百丈清規》、《禪苑清規》、《日用小清規》、《禪林備用清規》、《村寺清規》《教苑清規》等,這些清規的制 定,雖然各家的條文不等,但都是用來規劃寺院的日常行事和僧人共住的生活方式,使僧人禮法有度、生活有序。其中,在眾多的清規中,唯以《百丈清規》最為流 行,雖原作已失,但後經修編的《敕修百丈清規》一直都是後世叢林的日用規範,這主要是因它的內容比其他的清規更詳細,更切合實際,故能更好的促進僧團走向 制度化、合理化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佛門裡的這些禮儀規矩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僵死的消極教條,他要求奉持者要靈活的運用,以「隨方毗尼」的形式來決定開遮持犯,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原則,以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的方法來實施這些條文,故佛門裡的法律制度永遠卻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永遠都能與中國的國情相協調。

 
 

出家的基本條件與儀式
◎思 齊

家是指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凈行。又因出家是遠離世俗之塵,也稱「出塵」。出家須剃鬚落髮,並穿著壞色的衣服,所以出家又稱剃髮、剃染、剃髮染衣、落染等。在七眾弟子中,除優婆塞、優婆夷二眾屬在家外,另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等五眾皆為出家眾,稱為出家五眾。

出家,並不是佛教最先發明的,更不是佛教所專有的,在釋迦世尊尚未降生以前的印度,就有很多種類的外道沙門。沙門是印度對於各類出家人的通稱,意思是「息心」「凈志」。佛教創立之後,為別於外道沙門(如沙門婆羅門),將佛教的出家人,稱為沙門釋子,意思是釋迦座下的出家弟子。出家自古即行於印度,早在吠陀時代就有捨世出家以求解脫者,而後婆羅門教徒承其風尚,亦入山林寂靜之處專心修道;佛教則以佛陀出家學道為其濫觴。

凡欲出家者,必先生起善法之心,而後從師剃鬚落髮,披著袈裟,受持戒法。出家又分身出家心不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心俱出家三種。小乘之比丘、大乘之菩 薩僧屬身心俱出家;大乘之菩薩居士,如維摩詰、賢護則屬心出家身不出家者。出家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在出家剃度時還要舉行一定的儀式。下面我們就對出家的 條件和剃度的儀式作一介紹。

一、出家的條件

由於僧伽在佛教中承擔住持佛法、弘揚佛法的責任與義務,稱為「人天導師」「僧寶」「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所以具有無比的神聖性與崇高性。要想成為僧人,首先必須出家。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出家呢?從佛陀的大悲心出發,是沒有不可以的,但為了僧團的純潔,避免社會 譏嫌,為了出家後堪能辦道,弘法利生,因此,對於出家的條件,才有了一定的要求。所以,現在到寺院出家,一般寺院不會馬上剃度,必須觀察一年以上,如果僧 團覺得此人適合出家,才會正式剃度。

出家的條件在戒律中稱為難遮,出家受沙彌戒一定要先問難遮。其內容列表歸納如下:

1、罪行嚴重。污尼(在家時,曾姦污清凈比丘尼),邊罪(曾出家,犯根本戒), 賊住(曾冒充比丘,盜聽說戒,接受供養等), 五逆(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僧、出佛身血)。

2、不屬人類。非人(鬼神變化為人), 畜生(天龍變化為人)。

3、身體病弱或生理缺陷。黃門(男根有缺陷者),二形(同時具是男女根者),有病(有癲誑等病者),非丈夫(不能忍耐受苦者)。

4、條件不具。年紀不合格(七歲以下或七十以上者),衣?不具(不具有袈裟、?孟者)。

5、智力低劣。不知自己名字者,不知和尚名字,破內外道(信外道和佛教反復不定者)。

6、家庭和社會不允許。父母不允許,負債人,官人(國家重要軍政人員),奴婢。以上六類十九種人不具備出家受戒的條件。因此,這六種人是不准許出家的。

二、出家剃度儀式

出家,是人的一種神聖的選擇。戒律規定如果有人要求出家,必須向他說明出家的種種苦事:食粗飲淡、禪誦學問、精進行道等,如果他不畏懼如此等清苦生活,才 可允許出家,這是為了用來防止有人好逸惡勞及為衣食而來出家。僧團的整體水平來自個體,所以一個僧團認真抉擇出家者,這是佛教興盛的關鍵一環。

出家最重要的事情無過於拜師父,雖然何人能度沙彌出家沒有特權等級,但有資格的限制,所以想出家找一位如法如律的師父是關鍵。那麼甚麼人能成為師父呢?在《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八中,有十事規定度人的師資:「(佛說)從今日,有十法成就,聽度人出家受具足戒:1、持戒,2、多聞阿毗曇(論),3、多聞毗尼(律),4、學戒,5、學定,6、學慧,7、能出罪、能使人出罪,8、能看病、能使人看,9、弟子有難,能使人送,10、滿十歲。」又說:「下至滿(比丘戒)十歲,知(比丘比丘尼)二部律,亦得(度人出家)」。另外,《大比丘三千威儀經》、《善見律》對師資都有一定的要求。綜合諸典籍的記載,為人作師度沙彌最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比丘戒臘滿足十年,二是通解二部律典。所以,一位好的師父對剛出家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猶如一位孩子擁有一位好父親一樣。

如果真心想出家,首先應該明確哪座寺院適合自己,對出家的寺院應該有所選擇,因為一座寺院的宗派、道風、學風對於一個剛出家人來說,其影響是非常重大的。 既然已經選好寺院,便應該攜帶父母的同意書,最好能有熟悉的僧人或居士介紹,到寺院的客堂說明出家的願望,知客師父如果覺得各種條件比較適合,便會同意先 住下來。

因為寺院對欲出家者需要一年以上的考察時間,所以必須首先充當寺院的「行者」, 由客堂安排工作。對於欲出家者來說,最主要的是培植福慧善根,所以客堂一般安排到服務大眾的部門去工作,如到客堂當照客,即接電話、打開水、泡茶等雜事; 或者到廚房去干一些雜事:煮飯、燒水、燒火等;或者到田地種菜,洗?所等。現在有些想出家的人,以為出家很清閑,一出家就能修行打坐,或研讀佛經,沒想到 幹這麼多雜事,往往很難堅下來,所以也就很難通過考察這一關。

在這一年多的時間中,除了完成寺院安排的工作以外,還要努力背誦早晚功課,學習僧人的威儀,多讀佛教典籍,進一步提高自己對佛教的認識與信仰。尤其是早晚 功課最為重要,這是一個出家人的根本技能,不但要會背誦,而且需要學習各種法事儀規,熟悉梵唄贊偈的唱法,掌握法器的敲打方法。在這段時間內,通過對寺院 常住僧眾的接觸,便會對一些僧人感到特別有緣,品德學問都能讓你敬佩,這時便應該特別去親近他,增加兩人之間的信任與感情,選擇他作為自己的剃度師父。當 然有些寺院特別規定祇有方丈或監院才能剃度收徒,那則另當別論。一般來說,自己去選擇一位有緣的、具備攝受力的師父,是最好的途徑。

通過一年多的考察,僧團內部覺得此人真心出家,能適應寺院的生活,並且已經找到一位有緣的師父,才開始正式剃度出家。首先,由客堂向僧團彙報此人的表現,認為合適出家。其次,由剃度師父向僧團提出申請,即作「羯磨」,僧團同意由該僧剃度此人出家,這樣才能剃度收徒。剃度師父便會選擇吉日,或者在佛菩薩的聖誕,舉行剃度儀式,剃髮染衣,使此人成為沙彌或沙彌尼。

按照《剃度沙彌正範》,剃度儀式有導引、?白、請師、開導、請聖、辭謝四恩、懺悔、灌頂剃髮等程序。但是,因為有些求度者還沒有歸依三寶,所以必須先說三 歸,然後再加上後三種程序。大眾唱香贊後,求度者到中間禮佛三拜,其次向北四拜,又向南四拜,辭謝天地、君主、父母、師長、四恩;然後頂禮向剃度師三拜, 長跪合掌。跟隨剃度師後,念懺悔偈。然後,剃度師來到求度者面前,先用凈瓶的甘露水灑在求度者的頭頂上,連續三次,剃度師拿過戒刀,並且說:「第一刀,斷除一切惡;第二刀,願修一切善;第三刀,誓度一切眾生。」隨後,大眾同唱:「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凈身,圓頂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大丈夫。」接著大眾同唱迥向偈。求度者回到僧房,將俗衣換成僧服,現出家相,在儀式全部完成後,禮謝剃度師三拜。

對於每一位想出家的人來說,真心出家是根本,出家是人生的重大選擇,不能視為兒戲,應該檢查自己是真心還是偶然的衝動,因為偶然的衝動很容易後悔,結果給 自己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其次,出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堅強、吃苦耐勞的意志力,出家的生活非常清貧、寂寞,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意志力堅持下來, 佛經上常說「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才會顯示出家的崇高與偉大。另外,自己是否具備出家的條件,尤其是一些已婚者,如果家中有父母、妻子、兒女,便不能隨便出家,不能因自己的個人願望,而傷害親人的幸福。

 
 
漫談「佈施」與「懺悔」
◎張冬雲

五濁惡世談「佈施」

不論是在現實或網絡中,常見一些不願佈施的人口中振振有詞:非是我吝嗇不肯佈施,祇是騙子太多了,善心不能給壞人利用!於是乎,除了不願佈施給街頭的乞丐外,就連佛教協會的募捐他們也會生起疑心,擔心上當受騙!

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我覺得這種人非常可憐,他們沒有理解佛法,以至於連佈施也要小心翼翼,這樣怎麼能積累福德呢?誠然,如果很明顯的騙取錢財的行為我 們可以看得出來,不落入騙局中,但一般多數的是難以分辯的。不能因為怕有騙子而丟失了我們對眾生的憐憫心。我們不必去分辯哪個是騙子,哪個是真的乞討者。 祇要佈施時的心是真切的,是懷著慈憫心去施予窮人的,這便積累了無窮的福報,也培養了我們的菩提心。不要因為當時沒有佈施,過後又惴惴不安,擔心如果真的 是需要幫助的人,而自己沒有伸出同情之手以致沉悶於後悔懊惱之中!

退一步來說,就算真的是騙子,佈施與他也沒有甚麼不妥。《普賢菩薩行願品》云:「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騙 子也是眾生之一,當他接受我們的佈施時,心中也會生起歡喜之心。能做讓眾生歡喜的事,為甚麼我們不去做呢?《釋迦佛廣傳*白蓮花論》中記載了本師釋迦牟尼 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不管是甚麼人,凡是有人開口向其索要的,他都儘量去滿足眾生的需要,把自己的一切財產都佈施給了大家。沒錢佈施之後還去幹農活賺 錢繼續行大佈施。多麼的感人啊!又當年釋迦佛在行菩薩道時,因為有人開口索要,於是把妻子和手足頭目都佈施了,積累了無量無邊的成佛資糧。從以上事例可以 看出,佈施是看我們的心,祇要佈施時的心是真的,那我們便積累了很多的資糧。要真正做到從「心」去佈施,以菩提心去佈施,而不必分辯接受佈施物件的對象。

另外,如果因佈施而受騙後可以作還債想:為甚麼我會讓他騙取了錢財?如果深信因果的話,當理解為我過去世時欠了他的債,現在是以此種方式來歸還於他的。現 在還了過去世所欠之債,消了業障,你還會有埋怨嗎?有些人佈施了之後,回來聽別人說很多騙子專門以乞為業的(這祇是世間一般人的見解,為甚麼他們會以乞為 業呢?也是前世所造就的惡業現前,我們不僅要佈施給他們,還要心想:我現在以財佈施給他們,願我將來能有機會以法佈施於他們。),然後心生後悔,覺得當時 不應該施捨,這是很要不得的。佈施後心又生悔能將你佈施的功德全都毀掉。所以這點我們要謹記,做了善事莫要生悔!

雖然目前我們做不到像佛陀那樣以大慈心佈施手足頭目利益眾生,但最容易做到的財佈施我們卻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關鍵是在佈施時要以慈憫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這樣,你便獲得很大福德,在修行路上打下基礎。

在家居士應如何懺悔?

常見許多教導大家嚴持戒律的文章,確實,一切功德依持戒而生。因持戒而有定力,因定力而生智慧。但在現在這個五濁之世,末法時代,難免一不小心就會破戒。因此,我想在這向大家介紹一下破戒後的幾種懺悔之法,雖然像是「亡羊補牢」,但也確實是很必要的。總要比破戒後不知如何補救而沉淪於苦海中要強不知多少千萬億倍。《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中說:「世有二人甚為稀有。如優曇花,難可值遇。一者不行惡法,二者有罪即能懺悔。」

一些專心向佛的居士由於多生的習氣以及業力而造成破戒之惡果。惶恐不及卻苦無辦法。其實,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意識到破戒的過患,以及造成破戒的不良原因對症 下藥,勱力懺悔,以後不再犯造(即使一次改不掉,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相信一定能改掉多生的不良習氣。)還是可以清除罪業的。所謂修行,就是在修習佛法中改 掉我們的壞習氣,使自己恢復本來的面目。明心見性,即心即佛!就算是罪大惡極之人,一念之下放下屠刀,懺悔前衍,改過向善尚可成佛,何況破戒的居士呢?當 然,不能故意破戒,破戒是要墮地獄的。但無法避免下破了戒該怎麼辦?以下向大家介紹幾種懺悔的方法,希望對大家可以起到幫助作用:

一、破戒之後,應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過錯,在佛像前或在出家人面前誠心懺悔,毫不覆藏所犯之罪,如有覆藏,則罪業不能清除,必墮地獄!如有機會的話,也可以再重受一次居士戒,但據說重新受戒之前應先舍掉原來所受之戒;

二、破戒之後,可在佛像前專心念誦《梁皇寶懺》等懺悔文,顯密方面均有專為懺悔所書之經文,一心念誦依懺悔文的力量來清除罪業;

三、「諸功德中,放生第一」依靠放生進行懺悔的方式特別殊勝,可快速清除罪業。懷著對破戒的懊悔之心,對眾生的慈憫之心,在對被所放之生命念完經文迥向時,可加上「並將此放生之功德迥向給xxx,願其所破之戒得以清淨」

四、依靠自相續中生起的菩提心來摧毀破戒之重罪。菩提心是成佛之根本,因菩提心故,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造了破戒之惡果,但心中不退失菩提心,並 依菩提心發更大的願,並願一切眾生都不再受苦、都能得到快樂,像《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所說:願代眾生受苦。願大家因破戒招至果報的痛苦都能由我一人承擔, 發起殊勝無上菩提心,摧滅一切極重罪業!

懺悔的方法因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而各異。但總的來說,可歸納為以上所述之幾類,佛弟子平時應遵循佛陀的教導去做,嚴持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 意。相信因果不虛,精進努力,必會得到諸佛菩薩的加被,踏上光明大道!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 怡悅,願諸眾生永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臘八節的佛教與民俗由來
◎常 靜

八節是中 國民間流傳久遠的一個普通節日。這個節日在中國流傳一千多年來,一直受到歷代宮廷及普通民眾的重視。追溯臘八節的源頭,不僅有佛教的因素,而且還有民俗的 成分,因此,這個具有不同由來的節日,不僅為佛教界所重視,也成為我國民間一個重要的節日。下面就簡要介紹臘八節的佛教及民俗由來。

一、臘八節的佛教由來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的習俗。佛教信徒普遍認為這一節日來自於佛教。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 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出家以後,開始時過了六年的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祇吃很少的食物, 到後來已是衣衫襤褸,瘦骨嶙峋。有一位牧羊女,送了一?盂的牛奶給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喝了之後,很快恢復了健康。之後他在尼連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樹下靜 思,終於在臘月初八這天悟道成佛。後來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臘月初八煮粥供佛,並施捨給百姓。「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粥由此流傳開來,成為民間的一種習俗。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又稱「佛成道節」。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信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還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民眾都認為喝了寺院的臘八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在宋朝時,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壽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直到今天,我國仍然有很多寺院依然保存著臘八節煮粥分施寺院周邊居民的習俗。

臘八粥在古時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舊事》說:「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慄之類做粥,謂之『臘八粥』」。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在清代以北京的最為講究,摻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慄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 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剝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 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等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 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干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 裡,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 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祇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至今我國江南、東北、西北廣大地區人民仍保留著吃臘八粥的習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 糯米、紅豆、棗子、慄子、花生、白果、蓮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圓、龍眼肉、蜜餞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確實能 增福增壽。

二、臘八節的民俗由來

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在封建社會中,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 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 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在我國民間,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驅鬼避疫的儀式。

「臘」在古代原本是一種在歲終進行祭祀的名稱。東漢蔡邕《獨斷》一書中明確地說:「臘者,歲終大祭。」應劭《風俗通》一書中亦云:「《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們的許多風俗習慣都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聯繫。每當農業生產獲得豐收,人們便認為這是天地諸神及祖先幫助護佑的結果,於是便要舉行盛大 的祭典,來祭祀掌管風、雨、田、農的天地諸神和自己的祖先,以示感謝,並乞求來年風調雨順。又因為在農民的生活中,人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前三季都 是比較忙的,祇有冬藏之季比較空閑,所以,臘祭常於年底舉行。久而久之,人們就把舉行臘祭的歲終之月稱為「臘月」了。

關於臘祭的具體日期,在秦漢以前,由於各代所使用的曆法不同,因而臘月所指的月份也就不一致。據一些典籍記載,直到漢代人們才把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農曆十二月作為歲終的「臘月」固定下來,並規定於臘月初八為臘祭日。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准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慄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由此可知,當時的「臘八粥」與佛教沒有關係,完全是我國自己的傳統祭日。此後,臘八之說便逐漸流傳開來並成為一個傳統的民間節日——臘八節。

在我國民間還流傳有一則臘八節來歷的故事:早先有戶農家,就老倆口守著一個兒子。老頭是個勤快人,整天泡在地裡,早出晚歸,精耕細作,調理的幾畝農田年年 五穀豐登。老婆是個勤儉人,院子裡修整的瓜棚遮天,園菜鋪地,一日三餐,精打細算,家境雖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倆口不但勤勞節儉,還心地善良, 碰上誰家揭不開鍋,常常拿些米糧接濟人家,度過難關。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八了。雖說大小伙子長的五大三粗,身強力壯,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樣,懶得出奇。這也是從小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嬌慣壞了。長大了還是胡吃悶睡,游游逛逛,甚麼活也不幹。

一天,老漢摸摸花白鬍子,感到自己老了,對兒子說:「爹娘祇能養你小,不能養你老。要吃飯,得流汗。你往後學學種莊稼過日子吧。」兒子哼哼兩聲,這耳朵進,那耳朵出,照舊溜溜達達,胡吃悶睡。

不久,老倆口給兒子娶了媳婦。原想兒子成了家,小兩口該合計怎麼干活過日子了。哪知這個媳婦跟兒子一樣,也是好吃懶做,橫草不拿,日頭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動針線,不進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著滿頭白髮,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滿心的話說給媳婦:「勤是搖錢樹,儉是聚寶盆。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儉是個寶。」兒媳婦把這話當成耳邊風,一句也不往心裡放。

過了幾年,老倆口身患重病,?床不起,他們把小倆口叫到床前,囑咐再三:「要想日子過的富,雞叫三遍離床鋪。男當勤耕作,女應多織布……」話沒說完,老倆口一起去世了。

小倆口托鄉親埋葬了兩位老人,看看囤裡糧、缸裡米、櫃裡棉花、箱裡衣。男人說:「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曬日頭。」女人說:「夏有單衣冬有棉,何必紡織到日偏。」小倆口一唱一和,早把兩位老人的遺囑忘到腦後了。

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幾畝田地成了荒草園。家裡柴米油鹽、衣被鞋襪,一天少似一天。小倆口還不著急。祇要有口吃的,就懶的動手。又是花開花落,秋去冬來。地裡顆粒無收,家裡吃穿已盡。小倆口斷頓了,鄰居們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東家給塊饃,西家端碗湯。小倆口還在想:「討飯也能度時光。」

進了臘月,天越來越冷。到了初八這天,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死『叫花』。」小兩口屋裡沒火,身上衣單,肚裡沒食,蜷縮在涼炕席上「篩糠」。 可四隻眼睛還滿屋搜尋著。突然發現炕縫裡有幾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來;又發現地縫裡還有米粒,也都挖出來。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倆東撿西湊的弄了一 把,放進鍋裡。把炕上的鋪草塞進灶膛,就這樣熬了一鍋雜七燴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黃豆、小豆、高粱、干菜葉……凡能充飢的都放了進去。煮熟後一人一碗, 悲悲切切地吃起來了。這時兩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誨,後悔沒有早聽進去,現在已經晚了。

正在小倆口悲切之時,一陣大風颳來,由於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爛不堪,被風一吹,「呼啦」一 聲,房倒屋塌,小兩口被壓在底下。等鄰居趕來挖出來時,都已經死了,身邊還放著半碗雜豆粥。從此以後,鄉親們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家家熬一鍋雜米粥讓孩子們 吃,並給孩子講這雜米粥的故事,來教育他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遠;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一直傳到現代。形成了臘月初八吃「雜米粥」的習俗。因這粥是臘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臘八粥」

在我國民間,臘八粥還具有一些象徵意義。每逢臘八節,人們常會將熬好的臘八粥用來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並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人們會認為是好兆頭,因為其代表著「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裡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托哀思的。

以上簡略介紹了臘八節的佛教與民俗由來。不管是來自佛教,還是來自民俗,這一象徵祝福與美好心願的節日卻被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成為民間不可或缺的重要節日。

 
 
超越時空
◎秦孟瀟

超越時空

剛入禪門的人,有好奇心,也有神秘感!認為一旦大徹大悟之後,就有「神通」了。這種想法,對「禪」完全誤解。若不消除這一心理,必將墮進迷宮,儘管在不斷摸索向前,不是撞破頭,就是摔斷腳,更甚者,走火入魔。

初學禪者,往往提問何者是「如來禪」?何者是「祖師禪」?這一點必須要弄懂、搞通,否則,白費心機。

有一事例頗有啟示。有一次仰山禪師考驗他的師弟香嚴智閑,問他悟得如何?香嚴作了首偈語說:「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猶有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仰山聽了後便說:「師弟啊,我承認你尚懂得如來禪,至於祖師禪恐怕你連夢都沒有夢到呢!」

於是香嚴又作了首偈語說:「我有一機,瞬目視伊,若人不會,別沙彌。」

聽了這首偈語後,仰山非常高興,便去報告溈山說:「真令人興奮,師弟已懂得祖師禪了。」

從以上兩首偈語作一比較,將可以看出「禪」的二個層次:第一首偈子所說的是精神生活的高度表現,是屬於信仰、禪定和苦行的範圍,祇要專心於沉思,都可以達到此一境界;第二首偈子卻已悟入了「真我」,超越時空無差別境界。

拒絕門外

有時看到一些禪師們的「怪誕」行徑,會使人們難於理解。

例如有位雲門禪師,由於家庭非常窮困,從少便被父母送到空王寺跟志澄禪師出家。他資質聰明,善行言辭。出家受戒後,仍然跟隨師傅學習律藏,但不能滿足他的深切需要,他覺得這樣並不能悟見他的自性。

因此便去參拜睦州禪師,要求指點。

當睦州一看到他,便把門關起來,他在外面敲門,睦州在裡面問:「是誰?」

他說出了自己的名字,睦州又問:「你來做甚麼?」

他回答:「我尚未悟見自性,此來是為了乞求指示。」

睦州打開門,一看到他,立刻又關了起來。

接著兩天來,雲門一再地敲門,也是同樣地被拒。到了第三天,當睦州一開門時,雲門便擠了進去,睦州抓住他叫道:「快說!說!」

雲門正想要開口時,睦州便把他推開說:「你是秦朝的轢鑽啊!」於是很快地關上門,壓傷了雲門的腳,至此他才開始悟道。(睦州顧左右而言他,目的在關門。)

真正求「道」的人,不是「上門乞求」指示可得的;敲門不開,意味著甚麼呢?硬闖進去,結果又是甚麼呢?想一想。

禪的心印

在睦州禪師眼裡,把雲門看為「非池中物」!因此介紹他去參拜雪峰禪師。在老一輩禪師之間,他們的禪境似乎是相通的,彼此心照不宣,一舉一動,皆含有無盡的禪機。

當他來到雪峰禪師所居古剎山腳下時,看到一個和尚隨尾而來,他向那和尚說:「請問你是否上山去?」

對方回答「是」。於是他便說:「請你為我帶幾句話給雪峰禪師,不過你不要說出是別人告訴你的。」

對方同意了。他便說:「你到了寺內,等大家集合,方丈步入法堂時,你便出來拍掌,直站在他面前說:『可憐的老傢伙,為甚麼不把頸上所帶的鐵枷拿掉。』」

那個和尚一一依照雲門的指示去做。怎料雪峰一聽便知道不是那個和尚自己的話,便跑過去抓住那和尚叫道:「快說!誰說的!」

那和尚不知道說甚麼,雪峰便把他推開說:「這些話不是你所說的。」

起先他還是不肯承認,等到雪峰叫集者拿繩子棒子時,嚇得他祇好坦白說:「那些不是我的話,是山腳下一個雲遊和尚要我這樣說的。」

於是雪峰對眾僧人說:「你們下山去迎接那個可作為你們導師的和尚回來。」

雲門來到山上,一住數年。在雪峰指導下,從而承受了「禪的心印」

預知未來

若干年後,這位雲門禪師到處參學,尋師訪道去了,最後他來到名震一方的靈樹大師卓錫的寺院。

靈樹大師在寺院裡已做了二十年的方丈,頗有神通。他吩咐管事僧將首座之位空出來,對僧眾說,不久會有人來當他們的首座和尚。

某天,他預知雲門禪師來到,便叫和尚們焚香、撞鐘、擊鼓,到山外去迎接。當他們出去一看,來的正是雲門禪師。

在靈樹和尚圓寂後,雲門奉廣主之命做了方丈。在接任的第一天,廣主便來說:「請你給我指示。」

雲門回答說:「眼前沒有別的路。」

雲門的意思是祇有一條路,不是很多的路,但他心中的一條路又是怎樣的路呢?

有一次,雲門引證馬祖的話:「一切語言,是提婆宗,以這個為主。」又說:「說得對極了,祇是沒有人問我!」

當時一個和尚便出來問:「甚麼是提婆宗?」

雲門答道:「在印度有九十六個宗,你是屬於最低的一宗。」

所謂「提婆宗」祇是掩飾的窗簾而已,馬祖那句話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而「這個」,就是參究自己的「自性」!但那個笨和尚卻不能預悟「這個」奧旨,因而說是「最低」的一個「低能兒」吧了。

明月清風

道英禪師很有學問,平時到處參學,尋師訪友,他的經歷不凡,如寫的一首詩深有感觸地說道:

南北東西任險阻,古岩寒松冷依依;

無人到我經行地,明月清風付與誰?

這位禪師過著「一砵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的化緣生涯,南北東西道途險阻,古岩寒松,清冷依依。對於這種崎嶇的道路,孤寂清冷的境象,自己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因此過著隨遇而安的閒雲野鶴的日子。即使是把這些感受同別人談起,而沒有相同經歷的人,也不能引起共鳴的。至於那種悟禪的明月清風境界,又交付給誰呢?

有個禪的小故事:一日,有個小偷在月夜摸進良寬禪師的茅蓬,翻箱倒篋,不料正在這時,良寬卻賞月歸來了。小偷見禪師歸來,躲在一旁發抖。

這位禪師卻打趣地說道:「你既然來到這裡,難道我就讓你空著手去嗎?雖然我這裡沒有值錢的東西,免得你失望,可我身上這件禪衣,或許還能賣些小錢呢。」

小偷接過良寬擲來的禪衣,一溜煙跑掉了。

小偷走後,良寬禪師來到庭園石凳前,舉頭望明月,意味深長地說:「可惜我不能把這明澄的月亮,也一起送給了你啊!」

對於禪悟,祇可啟發,卻是無法贈予的。

瘋癲和尚

說起「濟公活佛」來,幾乎家喻戶曉,無人不知。人們都知道他不守佛門清規戒律,既要吃肉,又要喝酒,拿著一柄破扇子,舉止顛狂,但自古至今,卻沒有一人說他是「壞和尚」。他名叫「道濟」,人們卻尊稱他是「濟公」

這位貌似瘋瘋癲癲的和尚,殊不知他不單道法深廣,樂於助人,慈悲為懷。而且還是位有才華的禪師哩。

一日,他在杭州靈隱寺西湖邊觀賞景色,詩興大發,隨手寫道:

湖上春光已破慳,湖邊楊柳拂雕欄;

算來不用一文買,輸與山僧閒往還。

詩中的意思是說:冬去春來,湖邊楊柳拂欄,一派春光,任人欣賞湖光山色,麗日惠風不用一文錢買,祇要你閒中往還,留心飽覽便行。不過山僧有閒,享盡春光的反面,自然使人想起那些終日匆忙,沉醉於名利場中的紅塵之客,對於大自然的如此恩賜,又何嘗有福去消受呢?

他的詩是很有禪味的,又如:

五月西湖涼似秋,新荷吐蕊暗花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問花花點頭。

還有他的六言絕筆:

六十年來狼藉,東壁打倒西壁,如今收拾歸來,依舊水連天碧。

由此可見,無論是他的「詩境」「禪境」都是很高深的。

誰是主人

在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上,有座千年古剎名聞遐邇,有不少僧人在苦行潛修,高僧輩出。近代大德虛雲禪師曾在此主持道場,打「禪七」,環境極為幽靜,是習禪的好地方。

當年,大詩人白居易也曾來過這遊訪,感觸甚深,於是握管寫下一首詩來:

亂峰深處雲居路,共踏花行獨惜春;

勝地本來無定主,大都山屬愛山人。

詩人登山環視一周,亂峰深處,林木蔥鬱,繁花開遍。曾和當地主人,共同遊覽仙境寶地,一路踏著繽紛的落花。此時心境,卻祇有我一個人對如許春光,倍加憐 惜。但不知伴我友人是否也有共感呢?這種主人無動於衷,而游子倍加憐惜的心情感受,使我猛然地悟出這樣一條禪理來:風景幽勝的山水佳地,本來就沒有一定的「主人」,而是名山應屬於憐愛欣賞它的人──這好比,有個收藏萬卷書的人,卻不去看,而有的人無錢買書,卻如饑似渴地借看別人的書,兩者相比之下,到底誰是書的真正主人呢?

同樣的道理,一個偌大的寺院,住持僧不修道、不參禪,一心想攀「外緣」,而一個世俗弟子,真誠修持,嚴守戒律,這兩人,誰是真正的弟子呢?祖師說:「法界本來無定主,大都禪屬愛禪人。」

 
 
海嘯影響到了
◎楊 釗

○○九年對世界經濟影響最大、最深的事件,應該是「金融海嘯」,各國政府以及企業將要經歷「金融海嘯」影響的到來以及面對「海嘯」後的局面,在「海嘯」中是生?是死?是存?是亡?是安然渡過?是損失慘重?將考驗每一個政府、每一個企業。

在二○○八年十二月十日,中國公佈最新外貿數字,出口由十月份增長逾百分之十九,逆轉為十一月下跌百分之二,更觸目驚心的是進口由十月份增長逾百分之十五,十一月卻劇挫為暴跌近百分之十八,十一月進口急挫預示未來數月內地出口跌勢將大為加劇。

內地經濟三頭馬車中,出口受歐美等經濟衰退惡化重擊,並非中國政府可以控制,中央雖力?出口企業,但作用極其有限。因此,支持內地經濟增長的重責,便祇能靠內部需求,即內部的投資和消費這兩頭馬車拉動。

十二月八日至十日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佈指出,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可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面對全球「金融海嘯」襲港,特首曾蔭權先生直言,本港經濟將面對最困難的一年,特區政府將致力「保命、保本、保工」「保命」即保住本港的經濟命脈,包括推出百分百存款保證及支援中小企業措施;「保本」是保持本港現有生活質素,繼續對交通、醫療、教育及環境作出投資,從而增加就業及提昇競爭力;「保工」就是通過以上的「保命」「保本」行動達到「保工」的效果。

一句話,現階段應對「金融海嘯」的重點是「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

雖然政府全力催谷經濟,但是要一下子全面落實,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最明顯的例子是政府發債把錢注入銀行系統,而銀行寧可把錢買入政府的低息債?而不向企業融資,造成祇在政府與銀行系統循環,落不到企業手上,因為銀行不知道在「金融海嘯」之下哪一間企業會無問題、能保證不倒閉。

「金融海嘯」的第一浪將是金融系統及銀行受沖擊,政府被迫「出手」打救,提供百分百的存款保證,否則大眾失去對金融系統的信心,金融系統就會崩潰,社會就會大亂。

第二浪是信貸緊縮,銀行由於資本收縮,貸款出去也被迫相對減少,為了自保,將會收縮「信貸」,即使答應了的「信貸」額度也會收縮、會減少,許多企業因此會出現資金短缺,週轉不靈而關門。

第三浪是企業為了生存,將會採取自救措施,關閉無效益、虧本的公司,從而引發裁員潮,即使是健康的公司,為了安全起見,也會凍薪及減薪。

第四浪,由於黑雲壓城城欲摧,打開報紙,不是企業倒閉,就是裁員、減薪,負面消息大大地掩蓋正面消息,這種環境,人人自危。因此,大大地影響消費意慾,由於消費減少,企業進一步經營困難,造成惡性循環。

第五浪由於企業收縮及倒閉,失業率會明顯地上升。

為了防止第二至第五浪出現,又或出現時,令其規模減細,震盪減少,因此,各國政府一反以往不干預市場的常態,變成積極干預,甚至站在經濟救災的第一?;相 當一部份金融企業及大保險公司變相國有化,美國最大的三大汽車公司也正接受政府的大力救助。但是,政府的參與以及承擔經濟的運作是否能解救衰退的經濟,市 場正紛紛討論及研究其中要點。

在這「金融海嘯」襲港,特區政府認為要面對「最困難的一年」的時候,我們認為最關鍵要做好以下三點:(一)「堅定信心」、(二)「緊守崗位」、(三)「加強團結」,若能做到,最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一)由於本集團在過去兩、三年已經把沒有競爭力的公司關閉,令集團面對「海嘯」來時,能輕裝上陣。同時,在經濟繁榮期把部份物業和資產售出,轉成現金,為抵禦「海嘯」及未來的投資集結了資金。總部的搬遷及中國「真維斯」品牌的建立,令集團基礎穩固了很多,加強了在困難時期的承受能力。以上一切,令我們在「最困難的一年」中可以說是充滿「克服困難的信心」

(二)「緊守崗位」「做好本份工作」是在危機到來時,最重要、最實在、最有效的思想和態度;「胡思亂想」「盲目亂動」祇會添煩添亂,「聽從指揮」「遵守紀律」才能在應付危機中增添力量。

「危機」到來的時候,實在也是磨練自己的最好時機,也是表現自己才能的最好時機,「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你自認能力有多高,在危機中獲得勝利的才是優秀的成員。

其中一條就是培養「主動」「主動」地去找事做,而不是等事做,每天回來必須問自己有甚麼事情要做,有哪些事情尚未完成,必須盡快把它辦好,並且,最好能記在筆記本上,提醒自己,能夠每天、每星期地檢討和計劃,養成沒有完成當天工作就不要下班、不要放假的工作習慣。祇有這樣,才能逐步磨練自己成為「人才」、成為「優秀成員」,才有「價值」,千萬不要成為「被人踢一腳才去做」的人,這種人,肯定是失敗的一群、怨天怨地的一群、無奈的一群、痛苦的一群。

(三)「加強團結」,就是要學會「批評和自我批評」,由「自己做起」、由「現在做起」。自我檢討、自我批評,先「正己」,才能「正人」;學會處理「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的法門,要多看別人的優點,少看別人的缺點,出了問題先檢討自己的不是;學會忍耐、學會包容,擴大自己的心量;祇要這樣,才能達到團結、才能「求同存異」、才能形成力量。

過去幾年,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我們祇要能堅持成功的方面,克服和改進不足的地方,在困難的年頭,依然是最實在的方法。

零售方面:

(一)認真做好減租的工作,在困難的年頭,生意肯定會減少,收入肯定會減少,要應付以上問題,祇能是「開源與節流」「節流」的方法,首重減租,必須與有關的業主協商,希望他們能減少租金,幫助解決問題,共渡難關。

(二)認真處理好虧損大的店舖。管理之道其中一條,是集中兵力解決主要問題,對於零售業務,虧損大的店舖是大問題,必須學會抓大放小,不要鬍子眉毛一把抓,祇有集中精神和力量,落實把重點問題辦好,才能獲得真正的效益。

(三)適度地發展旗、龍、大店舖,在困難年頭,實在也是發展的時機,因為在困難時期,店舖的競爭相對少,價錢相對低。因此,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抓住時機,祇要業主肯用較低價錢出租的店舖,在有前途的地區和城市,還是可以放膽投資的。

(四)繼續鞏固和加大力量發展加盟商業務,要發展加盟商業務,重要一條是「雙贏」﹐自己贏,對方也要贏,更重要學會讓對方先贏,祇要對方贏了,才肯加入我們的團隊,才肯加大力度,加大投資,最後,我們才能贏。因此,協助加盟商獲利,訂立讓加盟商先贏的政策,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五)吸收和充實人才隊伍。企業的發展在於人才,在困難的年頭,吸納人才是一個好時機,付出的代價相對也少。因此,抓住機遇,下定決心,祇要是好人才,條件合適,就可以適度地擴大人才隊伍,為未來的發展作投資,儲備及培養人才。

地產方面:

除做好目前手上的建築工程項目外,物色投資項目是今年的重點工作。務必集中精神,加大力度去研究,挖掘及適當地投資有潛質的寫字樓、商舖或住宅項目。

金融投資方面,應該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保持充裕的時間,在風暴到來的時候,採取果斷和適當的決策,「快、準、狠」依然是我們要學習和磨練的功夫。

我們堅信,祇要我們在意識中和行動上,繼續團結一致,一切從實際出發,「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堅持「創造條件、發揮優勢」「量力而為、平衡發展」的策略,培養忠於團體、努力上進、群策群力的精神,實施「計劃、落實、檢討」的管理方法,事實證明,我們的事業是會不斷發展的,我們的生活是會不斷改善的。「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生活中學會生活」「知行合一,事上用功」,這仍然是我們要堅持的大方向。

「不斷改善,改善由自己做起,改善由現在做起」,這樣,自己就會不斷進步、企業就會不斷進步、社會就會不斷進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其中。

 
 
慈輝義工拾金不昧
惠州公關部

2008年旭日集團中國總部大廈水陸大齋聖會已功德圓滿。在這充滿法喜的日子裡,集團公司的各級領導、廣大的員工虔誠參與,眾多的慈輝義工大發慈悲心願, 共同成就了是次殊勝大法會,他們那不怕苦的精神讓人讚歎,更值得表揚的是:在十五樓南傳上座壇當義工的鄔麗嫻女士拾金不昧的精神。

12月8日下午,鄔女士在女洗手間拾到一枚藍寶石戒指,幾經查詢後將戒指交還給失主張女士。張女士對她拾金不昧的精神及熱心服務深表感謝(順便一提的是, 鄔麗嫻女士不但善心可嘉,身患癌症的她,更將法會表揚她的200元獎金捐給慈輝佛教基金會,以幫助比她更需要幫助的人)。

在此,讓我們向鄔麗嫻女士學習!願各位用感恩的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共沐佛光,同沾法喜!

 
 
一次難忘的午餐
◎周菊英

第一次見到日照法師是在五台山,寺院派我送一些冬天的衣服去,到了五台山迎來了五台山的第一場雪,這場雪給光禿禿的五台山增添了一道絢麗的風景。

這次跟隨日照法師一行三步一拜五個台頂,每一天每件事都深受感動。記得從金閣寺拜向西台的時間是7:30,日照法師帶著頓超頓人二位小沙彌開始了又一天的 三步一拜行程,我是一路步行跟隨他們的步伐,拜至中午到了清涼橋,我問師父是否到寺院看看能不能吃個熱飯再接著拜,師父說,不用了,我們趕路要緊,你去化 緣弄點吃的東西就行了。我就和拜山組的姚居士去了清涼寺,寺院在蒸饅頭要20分鐘才好,老姚瞭解師父,我也想不能耽誤了師父的行程,於是我們拿了幾個冷饅 頭、油餅和一些散裝的餅乾。師父吃了一個冷饅頭,又喝了一瓶蓋的開水。啊?!這就是師父的午餐啊。我拿了一個冷饅頭咬了一口,又冷又硬,就沒有吃下去。我 在寺院的時候怎麼也沒想到師父他們在外面的日子是這樣的艱辛和不容易。

因為師父是從小路拜向西台頂的,一路上除了拜山組和維徹師,還有一個年輕的居士外,這一路我們就祇見到二個人,還是遠遠見到的,除此外見到的就是深深的積雪和呼嘯的狂風。

這祇是日照法師一千多個拜山日子中的半天日子,卻令我終身難忘,積雪、狂風、冷饅頭和感動,一幕又一幕,在我心中久久散不去。

我祈願諸佛菩薩加被,願日照法師一行三步一拜早日功德圓滿。

 
 
日照法師三步一拜佛教四大名山
—— 五台山圓滿

◎照 修

照法師自三步一拜佛教四大名山,從南方拜到北方,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季,無數個艱難的日日夜夜,於二○○八年底拜到五台山,正趕上 冰天雪地的季節。想當年虛雲老和尚在朝拜五台山的途中,因風雪和疾病險些喪命,其大願得文殊菩薩護佑,化一乞丐指點和暗中保護,最終圓滿大願。如今日照法 師也在冬季到達五台,會遇到怎樣的艱難呢。心中正為法師擔憂的時候,接到寺院的通知,讓我和周居士為三步一拜組送冬衣被,心中暗暗發願:一定要全程跟隨日 照法師圓滿五個台頂的朝拜。

三步一拜在五台山的風雪中

我們是從五台山南台起香後跟隨著日照法師。拜中台的那天師父一行一直拜了將近二十公里的積雪山路才到中台演教寺,我們則是跟在後面走,就已經筋疲力盡,手腳也凍得麻木了,拖著凍僵的雙腳東歪西倒地隨中台的師父進了僧寮,我的眼鏡片上立即蒙上一層霧氣,經驗告訴我,這屋子有暖氣。中台的師父安排我和小周住這。而日照法師一行五人住的屋子是個通向菜窖的入口處,沒有任何設備,就這樣過了天寒地凍的一晚。日照法師卻滿足地說:平時每天是在曠野過夜,今天已經很不錯了。

第二天三步一拜組從中台向著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北台朝拜。中台的喇嘛(中台演教寺是密宗道場)對我說:「你們到北台走山路,風太大了,你們六個人一定要手拉著手走啊,不然風會把你們吹下山的。」

果然十多分鐘後拜到了一個山坳,風在山谷中肆無忌憚地嘯叫著狂奔著,將滿地的積雪和沙石翻卷起 來,狠狠地打在我們凍紅的臉上,我們還不斷被風吹向懸崖的邊上,迎著風喘著粗氣,腳上象綁了沉沉的鉛塊舉步維艱,手上帶著手套還是凍麻木了。前面的老姚在 大聲說著甚麼,但風的咆哮吞滅了他的聲音,於是他祇好比劃著手勢,原來他是建議我們倒退著走,祇見前面的日照法師抱著小沙彌頓人倒走三步再轉身一拜,於是 我和小周也倒退著走,這樣,呼吸稍微暢快了一些,但是眼淚和鼻涕不斷的往下流,不一會就結成了冰,再去擦的時候就好像是一把小利刀劃在臉上疼痛無比,這個 時候我們最重要一件事不是擦鼻涕,而是要平衡身體的重心,儘量與風抗爭,呼嘯的狂風吹得我們呼吸困難,無法站穩,風還吹掉了我的毛線帽子並把它狠狠地砸在 別人的身上,我立即把揀回來的帽子用圍巾紮得緊緊的。再看日照法師那邊,跟香的老姚也在用繩子把師父的風衣系得緊緊的。而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調節好自己 的呼吸,才能堅持走完今天的路。

日照法師一行在風雪中,拜下去的時候雙手和頭陷在深深的積雪中,再艱難地起身,艱難地抬腳,他們的體力消耗要大於我們單純走路的數倍,二位小沙彌人小身體 輕,風把他們逼向懸崖的邊上,太危險了,於是日照法師抱著小沙彌頓人,山西的小龍居士抱著小沙彌頓超,走三步拜一下,互相攙攜著起來,轉身倒走三步再轉身 拜下,如是艱難地重複。雖然北台靈應寺依舊遙不可及,日照法師卻沒有畏難神情,在積雪的溝壑深一 腳淺一腳抱著頓人重複著一個動作往前拜。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他們連續拜了五個鐘沒有休息一分鐘,因為在零下十幾度的野外,停下後體溫立刻下降,瞬間就是 生死悠忽。日照法師一行在前面拜,我們跟在後面走,仍然都無法趕上他們,看著日照法師穿著黃色僧衣的身影漸漸遠去,我們心中充滿了敬佩:日照法師無數個風的磨礪,他的持久力已經達到了超乎常人的水準。

仰俯於天地間的叩拜,歷練了筋骨,錘煉了意志,昇華了人格,這就是禮佛之路,禮佛之路就是成佛之路。我相信日照法師就是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才能在冬季圓滿了五台山五個台頂的朝拜。

從台頂下山後,日照法師一行在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山門外的戲台處紮營,等待明天五台山的圓滿法會。

第三山五台山圓滿法會

第二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先後到達五台山,而王老吉集團的陶先生是第一個到達五台山的,他告訴我們,他傍晚到達台懷鎮時,見到日照法師帶著二位小沙彌在 野外做晚課,夜幕被寒風包圍,日照法師和二位小沙彌的臉被凍得紫醬紅,但他們做晚課時仍是一絲不苟,彌陀經、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蒙山施食、繞佛等一樣不 少,神情恭敬莊嚴,專至和虔誠令人感動。

十二月六日拜向大顯通寺祈福迥向。這一天也就是日照法師從台頂拜下山到台懷鎮的第三天,從各地來探望日照法師的居士們個個都是拜山的裝束,跟隨日照法師一行三步一拜至五台山大顯通寺,參加為期二天的圓滿法會。

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根通長老、五台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如空大和尚、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等攜顯通寺四眾弟子在大顯通寺山門外用香花迎接日照法師一行,五台山佛教協會拉出了長長的橫幅標語:「熱烈歡迎廣東博羅禮佛禪寺日照法師三步一拜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圓滿。」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和日照法師在大顯通寺大雄寶殿主法上香,將第三山圓滿的功德迥向世界和平,民眾安康。

普陀山、九華山、五台山三次圓滿法會的參與者,以及沿途探望過日照法師並送水送食送衣的信眾,還有許多人雖未親歷圓滿法會,但隨喜了供千僧、焰口施食等的 功德,所有對日照法師拜山支持者、讚歎者、隨喜者、參與者的名單,都被禮佛禪寺印在一塊紅布上留著紀念,密密麻麻的一大片名單,日照法師一一宣讀名字表示 感恩,並為他們祈福,更難得的是,日照法師迥向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所有對拜山的支持者、讚歎者、參與者、隨喜者乃至誹謗者、譏諷者,本人願以拜山功德迥向給他們……」一年來的拜山功德統統為眾生作了迥向,這是何等豁達的胸懷和境界。

十二月六日下午五台山佛教協會召開了座談會。國家宗教局龐軍處長、山西省佛教協會會長根通長老、五台山佛教協會會長妙江大和尚、五台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如空 大和尚、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香港演藝界的愛心大使和各地居士代表等出席了座談會。與會的高僧大德對日照法師的朝山行願作了高度的評價。日照法師 對「五台山佛教協會」給予的接 待表達了衷心的感謝,並與大家分享了自己拜山的感想和收穫,各地居士代表也紛紛發言,表達了對日照法師的崇敬和讚歎。座談會上,日照法師向山西省佛協、五 台山佛協、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敬贈了精緻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像,山西佛教協會會長根通長老向日照法師回贈了念佛珠等佛教吉祥物。

十二月六日晚上啟建了焰口法會。這是日照法師和王老吉集團陶應澤先生的心願,四川地震雖然已過去半年多的時間,但他們的心中依舊念念不忘當地的災民,來到了五台山做一堂佛事,超度四川地震罹難的亡靈。法會中放焰口的法師們全神關注觀想,佛事做得如法如律,殊勝無比。

十二月七日在大顯通寺啟建了供僧大法會。這是日照法師三步一拜佛教四大名山中難得的因緣,通過在四大名山的每一座山供千僧的功德,積集消業成佛的資糧。上 午九點,大顯通寺和五台山各剎僧尼齊詣大顯通寺大雄寶殿應供,並為功德主們普佛祈福。法事由大顯通寺海修法師和日照法師拈香,東西兩序僧尼虔誠恭敬禮頌八 十八佛和大懺悔文,恭祝世界和平,風調雨順,與會居士和善男信女闔家平安,六時吉祥。法會拜願時各功德主向僧尼一一供奉襯錢。

對於那些因寺院事務不能親臨法會的僧人,功德主代表也一一前往各殿堂、大寮等,為這些法師們敬奉襯錢。

十二月七日下午拜黛螺頂。七日下午一點鍾,各地居士集隊,隨日照法師三步一拜往小五台之稱的黛螺 頂。在居士們到達五台山前,日照法師已經圓滿了五個台頂的朝拜,之所以再拜黛螺頂,主要是考慮到隊伍中許多居士工作繁忙,假期時間有限,沒有更多的時間一 一朝拜五個台頂,從安全的角度出發,十二月也是不適宜登頂了。而黛螺頂供奉著五個台頂寺院的五方文殊像,即東台的聰敏文殊;中台的孺童文殊;北台的無垢文 殊;西台的獅子文殊;南台的智慧文殊,朝拜了小五台的五方文殊,也相當於朝拜了東、西、南、北、中五個台頂的五方文殊,這樣各地信眾這次來到五台山朝拜就 不會留有遺憾,可見日照法師憐憫眾生的悲心。從大顯通寺到黛螺頂不過三四公里的路程,但從善財洞起就是陡直的階梯路,體力的付出也是很大的,隨喜的信眾大 都數曾參加過普陀山和九華山的圓滿法會,跟著日照法師拜過、累過、感動過,最後收穫著佛法的喜悅和利益。所以望著一千多個台階也沒有畏難情緒,個個摩拳擦 掌,氣宇軒昂。由於這一朝拜的信眾多,日照法師為了使朝山信眾保持良好的隊形,放慢了以往朝拜時超人的速度,直至拜到黛螺頂。在黛螺頂的殿堂,日照法師帶 領大家迥向:祈願世界和平,國泰民安,祈願佛菩薩護佑,法界有情平安吉祥……至此日照法師三步一拜佛教四大名山第三山五台山法會,在黛螺頂的迥向中圓滿。 與會信眾在歡呼聲中合影留念,並與日照法師相約下一山峨嵋山。

 
 
一則報章「土方」的緣起

【特稿】

根據醫學界的統計,全球糖尿病患者數量呈上升趨勢,而目前的醫術仍無法根治此病,令廣大患者痛苦無比,更有嚴重者因此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影響了遠離心臟 的腳部位傷口的癒合,潰爛嚴重者,甚至需要開刀截肢,而致病人終生殘疾。本刊近日收到一份報刊剪報影印件,介紹一則治療糖尿病足的「土方」,現將此事緣起呈述如下:

半年前,宋梅寶居士家裡的印尼工人接到家鄉的一個電話:其姐夫因患糖尿病,使腳趾處潰爛的傷口久久不能癒合,已發展到要開刀截肢的地步,因無能力支付昂貴的手術費,無奈中祇好向在香港打家庭工的妻妹借錢。

宋居士是個虔誠的佛弟子,待人慈善熱情,聽了印尼工人的述說,想起了五年前珍藏的一份關於蜜糖治療糖尿足的簡報,於是把它找了出來,並建議她家的印尼工人 勸說姐夫暫時不要作開刀截肢的手術,不妨按照報上介紹的方法用蜜糖治療一段時間看看效果,宋居士還買了一罐世界著名蜂蜜產地紐西蘭的蜜糖寄到印尼,囑咐患 者一定要堅持每天清洗傷口後,將蜜糖塗抹於傷口。四個月後宋居士正尋思著那罐蜜糖可能用完了,想再寄一罐去,印尼那裡的電話傳來了好消息,病人因為堅持每 天清洗並用蜜糖塗抹傷口,現在傷口已經完全癒合了,不再需要蜜糖了。他對妻妹的主人千恩萬謝,不僅使他免去了一筆昂貴手術費支出,更逃過了截肢後終生殘疾 的劫難。

佛陀感悟人生八苦,疾病為八苦之一,各種疾病無不如熱鐵纏身般地折磨著病人苦痛無邊度日如年,如能於此苦痛之人關心愛語、施藥、施方,實如暗中送燈、雪中 送炭、饑中送食……再如能因施藥、施方使病人康復乃至逃過開刀截肢的劫難,實在是勝造七級浮屠,故佛說諸福田中關心病人福田第一。

宋居士之所以珍藏五年之久的「土方」,是想通過有療效的病例證明它的可行,如今因緣聚會效果實在,故將此治療糖尿足的剪報影印件交於本刊刊登,希望更多的糖尿病患者,不妨試試此簡單易行又無副作用的「土方」,若能見效亦可免去開刀截肢之苦。我們也希望讀者能輾轉相告親朋好友,讓此小小「土方」福植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實為宋居士之苦心、悲心所然。同時在此提醒患者,務必使用純正產地出產的正宗的蜜糖,例如紐西蘭等其他正宗的蜜糖,謹防使用假冒偽劣的蜜糖貽誤了治療。

 
 
尋找須彌山(中)
◎釋維徹

(二)聖 湖

聖湖納木措

藏語中「措」「湖」的 意思,納木措,位於西藏拉薩當雄縣和那曲地區班戈縣之間,它是西藏最大的內陸湖,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鹹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是藏傳佛教的著名聖地,傳 為密宗本尊勝樂金剛的道場, 湖中五個島嶼兀立於萬頃碧波之中,被視為五方佛的化身,因此每年都吸引著西藏當地和青海藏、四川藏、甘肅藏、雲南藏的佛教徒們不遠萬里,來轉湖朝聖,以尋 求靈魂的超越。進納木措必須翻越海拔5190米的那根拉埡口,轉湖的時間應該在每年的六月至九月,其餘月份會因大雪封山而無法進入。二○○六年納木措的封 山時間是十月十二日。

湖區的夜晚有著驚豔的美,這裡離天最近,在這遠離塵囂的湖區,除了帳篷裡透出一點微弱的光,沒有霓虹燈和任何耀眼的光亮能夠遮掩星光。納木措的星空美到極 至,銀河象綴著無數鑽石的黑天鵝絨,更深遠連成片的星星隱隱約約地璀璨著,彰顯著蒼穹的神秘和無垠,忍不住地想摘下一些串成念珠。北斗七星清晰可辨,北斗 星的最後二顆星延伸五倍的距離就是北極星了。老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我的心被星空的大美震懾的無法做聲,找了個地方靜靜地仰臥在湖區的草地,好讓涼爽而略顯刺骨的寒氣逼走心中那份執著和熱情,去感受一個博大而靜謐的星空帶來的純淨和空靈,這離我們的本性有多遠,我想了好久好久。

看完星星回到帳篷,北京的小程拿出板蘭根等預防感冒的藥,分作幾份叫我們吃,初上高原的人如果感冒並引發了肺氣腫腦氣腫的高原病,如果不能迅速撤到低海拔的地區和及時治療,高原的肺氣腫腦氣腫絕對會要了你的性命。但沒有任何不適的我還是企圖拒絕他的好心,連連擺手說「不吃不吃,我沒事」「不行不行,都得吃」他堅定而負責地看著我們吞下那一大把預防感冒的藥片,不知誰給了他這樣管我們的權力,哼。

然後他們找人玩遊戲,而我則開始打坐,帳篷裡的油燈,帳篷外的星星,高原的寒氣,聖湖的輕唱,將我帶進天人合一物我無二的安祥。

踏著納木措第一縷晨光,我們爬上小坡看日出,那個才一二百米的小山坡,爬得我眼冒金星,因為這裡的海拔已經超出了4700米。由於念青唐古喇山峰的阻擋, 是看不到太陽似火球般跳出湖面的壯觀景象的,但日出依舊迷人。清晨的納木措水清如碧波光瀲豔,念青唐古拉連綿的雪峰籠罩在日光的瑰偉之中,肅穆地映襯著聖 湖的華彩。

清晨,汲水的女人又給於納木措真正的生命力,我欣賞著她們嫺熟而優美的汲水動作,我的思緒和靈魂則和聖湖融為一體,任憑自己的想像力隨著湖波遨遊,並在聖湖的神聖性和修為的真實性中,審視自我解剖自我。

納木措湖畔的瑪尼石堆遍佈,瑪尼石上經咒文字雕刻精細,經多年的風蝕越加的精緻。

納木措,這是我和驢友們最後一個行程,之後,我將向西開始一個人的行腳,去涉足西藏的另一聖湖瑪旁雍措。阿裡的路艱險重重,但正是這條路將帶我走進瑪旁雍 措、走進神山岡仁波青,一個被藏傳佛教視為象徵須彌山的神山,我一年來所有的等待都是為了它,瘋了也好,癡了也好,醒了也好,迷了也好,我用三個二十的年 齡作典當,去跨越5700米海拔的多瑪拉啞口,去實現一個本該二十實現的夢。

十天結伴從川藏?一路走來的友情使分別難舍,留下聯繫方式,在拉薩和他們十一人告別,看著三輛車消失,轉過身的一剎那我的心被孤獨和略微的恐懼侵襲,我將 獨身進入稱作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區域,一路泥濘顛簸,再沒有舒適的住宿,晚上沒有電,沒有盥洗沒有可口的飲食,當然,也沒有退路……

阿裡天路

在拉薩娘熱路的阿裡辦事處,聯繫了乘搭去岡仁波青的車,這是一輛三排的四驅吉普,四個從青海來的藏人,準備轉山轉湖,二個拉薩讀書的藏族學生回獅泉河度暑 假,司機和我,全車共八人。司機要用二三天的時間趕到神山腳下的搭爾青,所以一路不拘言笑,狂開,在那些狹窄的轉彎山路,我們隨著車子的慣性劇烈地左右晃 動,可見車子的速度很是驚人。坐在我後排的四個青海藏人,白瑪文索年齡和我相仿,他是青海玉樹州雜多縣組織部的幹部,所以會說漢語,這次帶了三個沒出過遠 門的年輕人朝聖岡仁波青,看得出三個年青人按捺不住的激動和喜悅,但他們居然不會說漢語,因而無法和他們交談,使得行程寂寞而漫長。

我瞪大眼看車外的景色,一路上的景色不斷變換,在拉薩到日喀則的路,車道寬曠平坦,沿路山高穀深、重巒疊嶂,山坡上的草旬綠得沁人心脾,路就沿著拉薩河蜿蜒伸展。越往西地勢越高,山反而矮了起來,草旬的綠色被蒼黃代替,而牛羊群反倒更多。

越野車在蒼茫廣漠的區域向西飛馳,我們前進的方向右邊是岡底斯山脈,左邊是喜馬拉雅山脈,一路有綿延的雪峰和變幻莫測千奇百狀的大朵雲團的迎接,赤裸祼的 山脊盡顯西部粗拙厚重的美,一如我喜愛的書體魏碑之龍門諸品,這個被稱著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高原曠野有著宇宙混沌初開似的雄渾,一切都在原始狀態中。

拉孜向西的路況極差,到處坑坑窪窪坎柯不平,車和我們的五臟六腑在搓板路的顛波中象要散了架。 路也是如此,所謂西藏天路其實是沒有路,路在許多地方就是車轍印,涉水淌河一切憑由司機,想怎麼走就怎麼走,當然在涉水時艱辛多多,誰也不知水有多深,水 的下面有沒有坎溝會不會陷車,一旦陷車全車的人就同心同德下車鏟泥的鏟泥,填石的填石,使盡渾身的解數才能把車從泥濘的地裡拖出 。車陷得深了,人力不能排除了,就祇能等來往的車輛用牽引繩拖出。這裡的司機互相解困的自覺性很高,凡是見到有停著的車,不用你開口,准保會主動停下幫助 你,實在因為缺少零配件幫不了的,也會把你停車的大概地段和需要更換的零配件等的資訊通知前方小鎮,讓人來救你,絕不會把你丟下不管。

這個被稱著是聖地的區域是這般荒涼艱辛?它真正迷人的魁力究竟何在?使內地那些並沒有信仰的驢子們如此迷戀和捨命的追遂。

神山聖湖,是的,我是為了崗仁波青而來,那個佛經中多處提到的須彌山,它牽動我每一根神經,激揚我全部意志和誓言,提升我無限的膽略和勇氣,因為我是覺姆 (藏人對出家女性的稱呼)——沙門釋子。 一路上我念著六字真言,讓咒語在空氣的顫動中傳遞。山路象一根琴弦,車輛用顛波彈撥著音符,和著我們對神山的讚美和敬仰,奏出了和諧的天賴之聲。離開拉薩 第一天我們是零點到的薩嘎,在馬泉湖邊防站驗證身份證和邊境通行證,入住客棧已是淩晨一點了,沒水沒電沒洗臉沒刷牙,我的身骨早被搓板路顛簸得散了架,於 是倒頭便睡,跟驢一樣。

險走聖湖瑪旁雍

第二天的路更難走了, 高原的雪在七、八月的時候開始加速融化和撒野,形成了一條又一條的湍急的水澗,使通向阿裡的路無比的艱辛,水下的路面被衝擊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坑溝,造成不 斷的陷車,所以就是當地的司機一般都不敢一輛車獨往,而是二輛以上結伴前往,萬一其中一輛陷車,其他的車輛就可以用牽引鋼繩把它拖出來,而如果是單獨出車 遭遇陷車,祇好耐心地等來往的車輛,在這樣人跡稀少的地方,能在一二個小時後等到來往的車輛救你,那運氣真算不錯了。為了減輕車輛的重量,有時候司機會讓 我們下車涉水,湍急的水使我無法保持身體的重心,水下尖利的沙石刺得腳底板無比疼痛,就在我跌跌歪歪幾乎被激流沖倒的時候,一雙手伸了過來「師父,拉著我」,我極其本能地猶豫的剎那,司機又說:「沒關係的師父,拉著我」反到使我對自己的執著不好意思起來,戒是甚麼,佛陀制戒的本意是甚麼?防心離過,心的迷亂才是我們真正要照看的要防非的。

山向無限遠的兩邊伸展著,地勢開闊了起來,傍晚時分,看到前方一幅似藍色的綢緞在飄展,直覺告訴我,這就是千百年來與神山岡仁波青終身相守但永不牽手的聖湖瑪旁雍措,顯得高貴典雅神聖莊嚴。

老青海白瑪文索唱起了歌 。

「是『花兒』吧,青海的民歌」 我問 ,其實我並沒聽過「花兒」,但知道它在青海很有名氣所以這樣猜,這是網絡給我的資訊。

「啊,你知道『花兒』」見我知道花兒,老青海顯然很驚訝很高興,「老頭我看見聖湖了,高興了就唱」

「好聽,好聽,叫年青人也唱嘛」

「他們害羞」果然,回頭望去三個年青人的臉瞬時紅了。

藏傳佛經中說佛陀降世的前一天夜裡,其母摩耶夫人夢見眾神把她送到瑪旁雍神湖沐浴,在洗淨身上的一切污穢後,便準備接受妊娠。而此時佛陀就出現在岡底斯山方向,他乘一頭大象化作一道光進入母胎。

在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湖是人間天堂,湖的周圍長滿了各種醫治身心疾病的草藥。來自岡底斯山冰雪融化的湖水是佛祖賜給人類的甘露,能洗人們心靈上的貪、嗔、 癡、怠、嫉五毒,能清除人肌膚上的污穢。用湖水沐浴淨身,靈魂可得到淨化,肌膚變得潔淨,可以益壽延年。每逢夏秋時節,許多虔誠的信徒包括來自印度、尼泊 爾乃至歐洲國家的,都會來到「聖湖」,用水桶盛著湖水到遠處沐浴,回家時更不忘帶瓶湖水,作為贈送親友的珍貴禮物。

晚風夾著寒氣輕唱,在靜謐的湖面劃出聲波蕩漾著蕩漾著,瑪旁雍措的水清澈如碧,神湖邊的磅?大氣超凡脫俗的經幡彰顯著令人肅然起敬的宗教氣息。

「我們要抓緊,轉湖得二個小時,出湖後到神山腳下也得一小時,又要半夜才能休息了」司機提醒。

夕陽象一團火球,燃燒著山巒、雪峰、聖湖,經幡在晚風中搖曳,火似地燃燒起來,雲團在天空變成了絳紅色,並變幻著造型,我頻按快門,回來在電腦上一傳,師父指著一張PP的雲團,哪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坐騎——鼇嗎?

湖邊的灌木叢叢復叢叢,歡快地迎著我們,傍晚的野兔跳跳蹦蹦在沼澤中穿來奔去,好些個膽大的還等在路上,車輪過處又慌不擇路地逃去,時不時有水鳥驚起飛在 了靈秀的湖面。 天黑了下來,叢叢的灌木變得詭譎起來黑壓壓的猙獰的摸樣,野兔也不見了蹤影,水鳥在沼澤的深處棲息去了,剛剛那些活躍著的生命在湖的悄聲細語中進入了各自 的夢鄉。 諾大的湖區祇有我們的車在飛馳,顯得孤獨無助,車大燈慘白的光尋尋覓覓似地讓人心裡有了一份恐慌。

我凝視著廣漠星空中閃爍的繁星,念著六字真言,後來就睡著了。

「見鬼,這哪里有路。」大家被司機的罵人聲驚醒,睜開眼瞧著車燈照射的地方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氣。

車象開進了湖裡,四周的水漫浸過了輪胎的中軸,嘩啦嘩啦的水聲一聲緊過一聲,它說明了水的速度和深度,前方和左右方哪是路哪是湖?好一陣子大家楞嚇著,沒有半點主意。

「退回去吧」司機說。

「不能退」老青海吼了起來。

我知道不能退的理由,更清楚老青海為甚麼那樣激動,佛教轉山轉湖按順時針方向,是神聖不可逆反的定律,倒回豈不成了在聖湖作逆向行,這是藏人的大忌。 漢傳佛教繞塔也是有「右繞於塔」順時針轉的方向的規矩。

二個靦腆的青海小夥,在這種場合表現出藏人所特有的勇敢和強悍,探路去了。 二束微弱的手電筒光搖搖晃晃了幾下,就被黑暗吞噬了。車輛下湍急的流水聲,使每個人的心被揪緊。在這樣深邃的黑夜迷路在水中真叫人心驚肉跳,你根本不知道 車輪會把你帶上車道還是翻入湖中,待著不動等天亮,水會不會大起來?會不會下雨?要是下大雨呢……不能往下想,不敢往下想。

與生俱來的冒險精神,使我一直以探險性質的行走為樂趣,崇尚原始崇尚人跡罕至的自然風光。但當真的面臨險境卻仍舊做不到八風不動,險情下最見修行的功力了,慚愧啊。

恐懼和湖區夜晚寒洌的風侵襲著我,消磨著我的意志和信念,我默念著六字大明咒提起自己的正念消除內心的恐懼,等待二個青藏小夥探路回來。

等待是揪心和漫長的,好久好久,終於二個光點近了。他們回來了說自己探得路,他們指著湍急的水說應該如何如何走。 司機依舊不敢前行,猶猶豫豫地說「還是退回去吧。」

對峙,對峙的結果,是轉山人勝利。

車子搖搖晃晃小心翼翼地在二個年青藏人的指點下開著開著,最後劇烈地顛簸了幾下終於沖出了水區,通過車大燈看見車轍印了,此時此地這車轍印就是生命的資訊啊,懸著的心徹底放下了。

「佛」我無限感恩地持頌著佛名號,並長長地出了口氣,吐出了恐懼,吸納著清洌的空氣,吸納著重生般的喜悅和興奮。

到了神山的腳下塔爾青,已是淩晨3點,敲開了李胖娃飯館的門,依舊沒電沒水,深更半夜也不能窮折騰找人要洗臉水啊,依舊沒洗臉沒刷牙,這一夜睡得好香好甜,夢見了神山。

 
 
曹王禪寺的曹王究竟是誰
◎夏金華

上海嘉定的曹王禪寺,其前身為曹王祠,始建於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距今約有812年的歷史。由於時事變遷,滄海桑田,關於曹王是誰的問題,諸說雜出,成為長期以來懸而未決之疑案。

綜合來說,歷史上關於曹王的傳說有三種:(一)指曹操的兒子曹植,(二)認為是唐太宗的十四子(一說十三子)李明,(三)說是西漢丞相曹參。究竟何者為確,本文擬依據史料逐一進行研究,以求得這一問題的解決。

先說曹植,這種說法出自何時何處,殆不可考。然而,說曹王就是曹植,疑問頗多,沒有堅確的證據,缺乏說服力。這是因為

(一)曹植,出身於中原,是魏王曹操的次子。據《三國志》卷二十《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曹植傳》等記載,他曾先後被封為平原侯、陳思王、東阿王和臨淄王等,但從未有過「曹王」的封號,史書中也未見過如此稱呼他的記載。

(二)陳思王才華橫溢,但一直郁郁不得志,尤其是在與其兄曹丕爭奪王位的過程中,宣告失敗,故短命而夭,年僅四十一歲。他一生活動的區域僅限於北方地區, 未曾到過江南。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上海及周邊屬於孫吳管轄的范圍,與魏國處於敵對狀態,作為魏王的王子涉足其間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而,在嘉定曹王鄉立祠紀 念他,缺乏有力的依據,無論如何,都難以自圓其說。

(三)推測此說之由來,很可能是因為中國佛教史上有關曹植創立魚山梵唄的傳說,以為曹植游魚山時,聞虛空中有梵天之音,清雅哀婉,動人心魄,遂摹其音律,寫為梵唄。如慧皎《高僧傳·經師篇》云:

有魏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屬意經音,既通般遮之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於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傳聲則三千有餘,在契則四十有二。其後帛橋、支龠亦云祖述陳思而愛好通靈,別感神制,裁變有聲,所存止一千而已。

然而,魚山在今山東省東阿縣境內,并不在南方。對此傳說,《曹植傳》的作者有另一種說法。其中提到「初,植登魚山,臨東阿,喟然有終焉之志,遂營為墓。」 相傳後來曹植就入葬於此。此說雖與佛教界的傳說多有不同,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疑,即與位於嘉定的曹王祠不存在任何瓜葛。所以,將曹王視為曹植之說極有可能是因佛教梵唄的傳說、加上他姓曹附會而成,所以不足為據。

接下來,討論唐太宗的十四子︱李明。據《舊唐書》、《新唐書》記載,李明屬於庶出,由唐太宗與巢王妃所生。巢王,即李元吉,乃李世民之兄,「玄武門之變」中被殺,後其妃歸李世民所有。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受封八百戶,尋加滿千戶。當過梁州都督和虢、蔡、蘇三州刺史。武后當政時,迫害李氏皇族,其親生兒子李賢也被其廢為庶人,遠在蘇州任刺史的李明,則被扣以「通謀」的罪名,而貶往黔州,唐永淳元年(682)自殺身亡。地方官也因唐高宗盛怒之下而被「咸坐免職」 。直到後來李旦做了皇帝,李明才得以平反。

從目前所能得到的史料來看,李明任蘇州刺史的時間很短,據《蘇州府志》記載,李明是在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出任蘇州刺史的,該年改元在六月份,到永隆 元年(680)十月降為零陵王,謫遷黔州,逗留蘇州的時間前後僅一年零四個月 。期間也并無政績,否則歷史上不可能不留下記錄。這是正常現象。一位在皇帝淫威之下,隨時有生命危險的王子,明哲保身,尚且困難,怎麼可能作出多少有利於 老百姓的政績呢?同樣道理,對地方上沒有貢獻的官員,平民百姓又憑甚麼要將他看作是地方的保護神而燒香磕頭呢?

也許有人會說,李明曾在松江造過「李塔」,為何不配有土地廟呢?但是,現存的李塔其實很可能祇是「禮塔」之誤,并非一定是李明建造的 。而且退一步說,即使李明建過「李塔」,也不能成為他擁有香火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蘇州府志》也沒有記載在蘇州曾為紀念李明修建過祠堂或寺廟,而說遠在滬上嘉定的曹王祠是為祭祀李明的,顯然有牽強附會之嫌。

最後,再議曹參。相對曹植、李明二人而言,說他就是曹王,理由更為充分:

(1)在嘉定及周邊地區(包括南翔、彭浦、黃渡、秋浦、楊行等)確實存在(或有過)不少漢代其他著名將領的寺廟或祠堂,曹參即是其中之一,這有地方志的記 載為證。如明代韓浚等人修撰的《嘉定縣志》即載有漢相國酇文終侯蕭公(何)廟、漢舞陽武侯樊(噲)將軍廟、漢魏相國梁王彭公(越)廟、陳王廟︹傳為祀逆獻 侯陳平︺等。此外,還有英布、灌嬰、紀信等。這些史料可以作為曹王是曹參的旁證,理由很簡單,既然在上述地區有那麼多漢朝著名將領的小廟,曹參作為劉邦麾 下的一員虎將,享有老百姓奉祠香火,自在情理之中。

(2)供奉曹參神像的,除曹王鄉的曹王祠之外,還有若干其它的土地廟或祠堂,其中樊橋鄉的「萬壽庵」,最為典型。此記載出自《嘉定?東志》卷一九。其中云:

萬壽庵,樊橋鄉華亭涇西岸,供奉漢曹參,基地五畝餘,房屋十五間,明弘治間建。清乾隆元年(1736)、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八·一三」役全部由國軍拆充戰壕材料。今之三間由淪陷時期眾姓重建。

此段引文明確記錄了萬壽庵供奉漢丞相曹參的事實,祇是不稱為「曹王」而已,這座小庵在抗戰勝利後依然存在。而且樊橋鄉與曹王祠所在的曹王鄉是近鄰,這可以作為曹王是曹參的又一旁證。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曹參為何會成為嘉定曹王鄉、樊橋鄉等地的土地神呢?在我國土地神屬於城隍神譜系統,是最下層的地方保護神。所謂「民之父母,佑我子孫」,如明代上海莘莊鎮的春申君廟、市區的城隍廟(紀念陳化成)等,即是其例。為理清事情的來龍去脈,提高曹參作為曹王鄉土地神的可信度,我們還得從吳淞江潮水的由來說起。

吳淞江,為古時太湖三大泄洪水道之一。下游河道彎曲延伸,入海口又極開闊,呈喇叭狀。每當漲潮時,潮水洶涌,水位陡漲,加上彎曲處潮流不暢,水勢更大,經常造成水患。對此,《嘉定縣志》有較為詳細的記載:

海在縣東45里,北自黃姚,南抵上海界,環縣境凡81餘里,海水咸鹵,而此地不異江湖,頗有灌溉之利。蓋南則黃浦、吳淞江,北則劉家河,又北則大江注焉。 半天下之水,皆洄沿洑激滌蕩於數百里之內,故與南北獨異耳!夫治水者,注之海則事畢矣。然沿海之民,歲至夏秋之間,不幸遇颶風淫雨夾潮而上,漂沒人廬舍, 忽皆盡故,至其時,莫不惴惴然,如虞寇至。晉湖州刺史虞潭筑壘於沿海一帶以遏制潮沖。國朝洪武32年,老人朱六安具奏海患,工部遣官修筑北接昆山縣,南垮 劉家河,長1810丈,高1丈……

關於吳淞江潮水,當時人們認為是妖魔作怪,於是乎建造供奉古代某些英雄人物塑象的神祠來震懾潮水,如《嘉定?東志》記有「猛將堂」一座,即供奉漢丞相蕭何神像。「傳說地瀕海濱,江潮泛濫,蕭氏創立法紀,藉以鎖攝江潮,免遭災禍。因與寶山接壤之蕭涇寺、馬家、東新廟以及護民等十座小廟所供之神祠屬蕭何,舊有十弟兄之稱。」

曹參(?-前190),字敬伯,沛縣人。曾為沛縣獄吏,與劉邦是同鄉。沛縣,在今江蘇省徐州市西北部,東臨微山、昭陽兩湖,鄰接山東省,南去松江不遠。秦 時置縣。曹參與劉邦起事後,轉戰中原,英勇善戰,功勛卓著 ,西漢建立後,封平陽侯,曾任齊相九年,復從高祖平定陳豨、英布等叛亂。後又繼蕭何為漢惠帝丞相。他崇尚道家「清凈無為」的黃老之術,極力主張與民休息,大力發展經濟,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天下之人都稱頌他的美德。

曹參,作為蕭何的繼承人,又有「蕭規曹隨」的美譽,文武雙全,自然也能起到「鎖攝江潮」的作用。因此,當時的平民百姓建曹王祠供奉曹參,希冀以其神力抵御潮水的侵害是完全有可能的。

此外,據明萬歷《嘉定縣志》記載,還有另一種始於宋元間的傳說。古代吳淞江地區有「江東」之稱。當年楚漢相爭,項羽兵敗後,自刎於烏江之濱。由於他自恃天下無敵,至死不服,又無顏回見江東父老,故化為吳淞江神,不時發怒,掀起滔天巨浪,造成水災,人們稱之為「霸王潮」。為保護江邊百姓的平安,人們出於「一物降一物」的心理,開始紛紛修建西漢功臣的廟宇,因此,在吳淞江兩岸陸續出現了幾乎所有漢將形象的土地廟,數量眾多,如蕭何、曹參、彭越、英布、灌嬰、紀信,還有張良、陳平等,意圖鎮壓「霸王潮」。嘉慶《松江府志》也有類似的說法:

相傳項羽為吳淞江神,屢有風波之警,唐時沿江立漢功臣七十二廟以鎮之。

曹王祠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出於侍奉曹參之說,在時間上與《嘉定縣志》的記載亦相吻合。

總而言之,通過檢閱古代的相關史料,結合當時的實際情形判斷,建於南宋時期的曹王祠是為奉侍西漢丞相曹參的。這個結論相對於曹植或李明來說,更為可靠。

 
 
世界佛教動態
在蓮池寺舉行

「白度母火供」法會

2008年12月26日(夏曆戊子年十一月廿九日),大嶼山蓮池寺舉行了由噶瑪迦珠(香港)佛學會主辦的「白度母火供」法會(白度母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本次法會由嘉生仁波車及三位喇嘛主持,出席法友有60多人次。

一眾法友由嘉生仁波車的帶領下,於中午十二時正在蓮池寺開始誦「白度母火供」儀規。火供儀式亦開始了,法友們雙手持著貢品,有序地向火壇獻上。下午三時正,法會圓滿結束。

是次「白度母火供」法會,為眾生祈求風調雨順,為火供法會參與者祈求消災延壽,身體健康;迴向當今金融海嘯盡快消除 。

 

精進唸佛法會

2009年1月1日(夏曆戊子年十二月初六),蓮池寺舉行了由淨名精舍主辦的精進唸佛法會。

本次法會由智凱法師主持,出席有淨名精舍的法師及居士約20人。

一眾法友在智凱法師帶領下,於早上九時三十分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誦經。接著信眾跟隨智凱法師進行繞佛。

午憩後念佛開示及誦經。

法會在智凱法師的開示下圓滿。

戊子年
齋天酬謝佛恩
祈福法會

2009年1月4日(夏曆戊子年十二月初九),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及準提閣佛學會聯合主辦的戊子年齋天酬謝佛恩祈福法會。

本次齋天法會由照品法師主持,出席善信有準提閣佛學會會友及福林精舍居士等38人。

一眾善信由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清晨四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齋天大供,善信穿著海青,感謝我佛慈悲,使大眾消災延壽,豐衣足食,消除病苦,身心快樂。上午七時,法會在照品法師的開示下圓滿。

佛前供燈:誠心祈求家庭幸福及平安無事。迴向全世界金融海嘯早日消退,社會繁榮昌盛。

 

「金剛薩埵火供」法會

2009年1月8日(夏曆戊子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嶼山蓮池寺舉行了由敦都德欽能中心主辦的「金剛薩埵火供」法會。

本次法會由哈賓上師及12位喇嘛主持,出席法友有200多人次。

一眾法友由哈賓上師及眾喇嘛的帶領下,於下午二時正在蓮池寺開始誦「金剛薩埵火供」儀規。火供儀式亦開始了,法友們雙手持著貢品,有序地向火壇獻上。下午五時正,法會圓滿結束。

是次「金剛薩埵火供」法會,上供諸佛菩薩,下供眾生。祈求風調雨順,世界和平;為火供法會參與者祈求消災延壽,身體健康,福慧雙增。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