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86期
2009年3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恭賀《 佛像典藏—— 夏荊山精選集》出版
新春團拜
香港佛教聯合會
己丑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五屆董事就職典禮
祝福辭 ◎會長 覺光長老
論 述
正確看待佛教宗派的現實意義 ◎克 觀
佛教知識
中國寺院的起源與別稱 ◎智 海
四大菩薩隨身法物的含義 ◎阿 蓮
「緣分」淺析
緣 分 ◎智 海
「懺悔」善法
觀 音 懺 法 ◎羅偉國
蒙古寺廟
蒙古的額爾德尼召寺 ◎司徒一凡
禪境趣談
禪心如雲 ◎秦孟瀟
世出世法
企業成功淺見 ◎楊 釗
佛教聖地
尋找須彌山(下) ◎釋維徹
懷念高僧
感師情意淚長潸
—— 沉痛悼念聖嚴法師
◎林志明
序 言
法華衲子耀普陀
——《道生長老小傳》序
◎釋迦戒忍
慈善事業
上海佛教界四川救災的經驗與啟示 ◎覺 醒
素食理念
如何推廣素食 ◎許成彪
出版側記
畫出蓮花國 盡顯菩薩心
──《佛像典藏 ── 夏荊山精選集》
大型畫冊出版側記
◎喜 聞
祈福法會
上海曹王禪寺舉行新年迎春祈福法會 ◎仁 悟
佛教動態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恭賀《 佛像典藏—— 夏荊山精選集》出版

由香港文匯出版社及國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版的《佛像典藏——夏荊山精選集》已於2009年2月面世,2009年3月28日在無錫舉辦的「第二屆世界 佛教論壇」中將舉行開光儀式及畫展。這套「畫集」是著名的愛國華僑、佛教繪畫藝術家夏荊山居士的作品。我看了《佛像典藏》的樣書,裝禎設計簡明大方,印刷 也很精美,再仔細觀瞻夏老數十年來傾其心力而奉獻的圓滿莊嚴之寶相,即令人肅然起敬,心生敬仰。

對夏老作品的整體印象,感覺每一幅作品都是由心而發的。觀夏老的畫,猶如進入佛境,從他的筆墨中體現出深厚的佛學功底,真摯的佛教感情寄於筆下。看夏老的 畫,風格獨特,妙筆生輝。在他的筆下,畫風自然清淡,近於自然,超越自然,在清涼中透出心靈的純淨,其作品修練出了一種沉靜之氣,筆法嚴謹,法相莊嚴。更 呈現出他創作時內心的真、善、美,滲透出高超的佛畫藝術造詣與深度內涵。展讀《佛像典藏》的每一幅諸佛菩薩畫像,形像生 動、千姿百態、端莊安祥、圓滿慈悲、造型逼真。使觀禮者倍感親切,心生歡喜。夏老以造佛像來感化眾生,則功德殊勝,令人讚歎而生起恭敬心。

我國佛教繪畫藝術淵源流長,縱觀古今名家之作,流派林立、風格迥異、前傳後承、自成風範。繪畫本是一種藝術,但為佛菩薩造像,是具有嚴格的儀軌,是解釋佛 經,弘揚佛教教義,便於佛教徒的修行。因此,佛像繪畫藝術家,不但要具有很深的佛學造詣,懂得佛教教理,更要有一顆虔誠的心、恭敬的心、清淨無染的心,使 心融入諸佛境界,將佛理融化在自己的創作中,運用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才能繪出生動傳神的、莊嚴威儀的、高貴氣質的、具有心靈內涵的佛菩薩像,使佛畫藝術 展現出佛光普照的境界。使觀禮者能充分領悟到佛的莊嚴、清淨、平等、大覺,從瞻仰佛菩薩造像中感受到佛的境界,心靈得到清淨與安寧,進而至誠禮拜、懺悔, 在八識田中種下一個善因。

畫佛學佛,觀佛學佛,繪製佛像與觀禮佛像,對畫佛者與觀佛者都是一種修行。當今正值末法時期,佛教繪畫藝術是對人們心靈上的洗滌。《佛像典藏》在此時公諸 於世,是非常迫切的,因為它有利於人生道德品質的成長與思想行為上的軌範,能喚醒具有善根的人對佛菩薩的恭敬與信仰。我由衷地讚歎夏老繪製佛像的高超技藝 和生動傳神的表現手法,功力達到了超凡脫俗、清淨莊嚴的境界。當之無愧為當代著名的佛教繪畫藝術家。

 
 
香港佛教聯合會
己丑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五屆董事就職典禮

港佛教聯合會「己丑年新春團拜暨第五十五屆董事就職典禮」,於2009年2月2日(正月初八)在本會會屬文化中心禮堂舉行。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親自出席為佛聯會董事主持監誓儀式。並為會長覺光長老及多名董事會成員頒授委任證書。

典禮當日,有超過五百名嘉賓出席,除佛聯會會員外,還包括各宗教代表及多位政商界人士。

會長覺光長老致辭時,簡單地總結了2008年佛教界所作的各項工作,他表示:「2008 年是悲欣交集的一年,不論是悲是喜,佛聯會都秉承佛陀利樂有情的精神,為國內南方雪災、緬甸風災、汶川地震傾力捐助,祈福消災;亦為北京奧運,乃至神七升 空,打氣喝彩,勉勵大眾繼續奉行佛陀慈悲關愛精神,同心協力,共度時艱,振興經濟,為香港社會和諧穩定而努力。並祝願全港巿民身心康泰,福慧增長。」

覺光長老感謝本會全體董事、社會善長、義工的鼎力支持和合作,令會務持續拓展。他又宣佈了零九年中港佛教界的多項喜訊,包括佛教界慶祝實施佛誕公眾假期十 週年,他認為這不僅是香港佛教界的盛事,對全港市民來說,也具有特別的意義。他呼籲全港佛教界齊心協力將慶祝活動辦好。覺光長老還公佈了第二宗喜訊,那就 是三月廿七日至四月一日在江蘇無錫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香港佛教聯合會是主辦團體之一,全球六十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將應邀出席。

佛教聯合會今年共 選出四十四位董事,包括:會長覺光長老、副會長永惺法師、副會長黎時煖居士、副會長林漢強居士、總務主任智慧法師、秘書長區潔名居士、副秘書長林志達居 士、司庫何德心居士、副總務主任妙光法師、副總務主任道平法師、副司庫崔常祥居士;常務董事包括:衍空法師、果德法師、演慈法師、妙慧法師、楊釗居士、沈 張婉居士、楊錦珍居士;董事包括:融靈法師、智鴻法師、寬運法師、紹根法師、明義法師、果慧法師、廣琳法師、常光法師、圓慧法師、達義法師、妙慈法師、瑞 洪法師、修岸法師、林漢環居士、梁僑英居士、李家祥居士、莊學山居士、馬清煜居士、梁衛珍居士、余潔冰居士、溫綺玲居士、溫果和居士、胡韻琴居士、張梅桂 居士、何珍宜居士、張慧燊居士。

 
 
香港佛教聯合會
佛曆二五五三年新春團拜
暨第五十五屆董事就職典禮
祝福辭

◎會長 覺光長老
尊敬的曾德成局長、各位董事、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新年好!今天是佛曆二五五三年正月初八吉祥日,香港佛教聯合會在此舉行新春團拜暨第五十五屆董事就職典禮。我首先向全港佛教四眾同仁暨出席今天團拜的諸位拜年,並向當選本屆各位董事,表示祝賀。祝福大家新年進步,萬事如意!

去年,我們經歷了許多重大的事件,悲欣交集。我們為南方雪災送溫暖,為緬甸風災獻愛心,為汶川地震傾力捐助,為亡者追思超薦,為生者祈福消災。我們也為北京奧運和神七升空祈福喝彩。一切都是秉承佛陀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偉大的慈悲濟世精神,貢獻社會,服務大眾。

今年我們將迎來國慶六十周年,普天同慶。同時還有幾件大事:一是今年適逢佛誕公眾假期十週年紀念,這不僅是香港佛教界的盛事,也是全港市民的共同節日,我 們應該隆重其事,辦好今年的佛誕慶祝活動。二是「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將於三月在江蘇無錫開幕,這是國際佛教的一次盛會,香港佛教聯合會是主辦團體之 一,我們將與全球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人士共同參與。此外,我們一年一度傳統的清明思親法會等大型法務活動等等。希望我們發廣大心、認真籌劃、精心準 備、盡善盡美圓滿完成每一件事。

最後,藉此團拜盛會,恭祝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香港社會和諧穩定,全港市民共度時艱,振興經濟,迎來美好前景。祝福諸位牛年好運,身心康泰,福慧增長!

 
 
正確看待佛教宗派的現實意義
◎克 觀

於宗派的概念,《現代漢語詞典》云:「政治、學術、宗教等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別派對立的集團;宗族的分支」,《佛學大詞典》記:「凡教義之宣佈、儀式、行事之內容等皆相同者,即同屬一宗派,如寺院、教會或其他宗教團體。又作宗門、宗旨。」佛 在世的期間,佛教僧尼團體稱作僧伽,是當時唯一的教團,這個時期自然沒有宗派的概念。在佛陀逝世的一百年後,佛教內部由於對戒律和教義看法的不同開始分 裂,先後形成了許多部派。最初分為大眾部和上座部,被稱為根本二部,以後又從兩個根本部中分裂為十八部或二十部,稱為枝末部派。至大乘佛教建立,因學說分 歧,又有中觀、瑜伽等派的形成。

佛法東傳中國,在早期,僧人未必屬於一定的僧團。直至各種教義紛紛確立,祖師之傳承逐漸受重視,宗派的名稱,成為某專一僧團的代表。中國佛教宗派的產生, 至隋唐時代有十三宗之說。所謂十三宗,即:毗曇、成實、律、三論、涅槃、地論、攝論、淨土、禪、天台、華嚴、法相、密宗。其中的禪宗在此後迅速發展,有了 五家七宗的形成,對後世有深遠影響。所謂五家即: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等南宗禪流派。七宗指五家中之臨濟宗又分出楊岐派、黃龍派。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為何會有宗派的產生。如上所說,在印度,最初部派的分裂源於對戒律和教義的看法不同。佛世的印度,西方是保守的傳統中心,是婆羅門的 化區。東方的摩羯陀一帶,是新興的自由思想的天地,佛陀即誕生於東方的釋迦族。佛陀的思想更重於實際生活,在他入滅前,為了避免以後的弟子們拘泥於枝末小 節而有礙佛法的發展,佛陀叮囑阿難:「吾滅度後,應集眾僧,捨微細戒。1」所謂微細戒,也就是小小戒,這是釋尊對佛子們日常生活中小枝小節的規定。佛陀教化大家,應從實際出發,自由取捨,應時制宜。

佛滅度後的第一次結集大會上,阿難提出了佛陀關於捨小小戒的遺訓。但是佛滅前,阿難沒有及時請示小小戒的具體範圍,由此引起了一場如何捨取的爭論。最後,大迦葉做為大會主持人,做了決定:「隨佛所說,當奉行之,佛不說者,此莫說也2」。第一次結集為大迦葉為首的上座部鞏固了地位。但在當時,如富蘭那長老等與迦葉有不同態度,他們的思想受到東方年輕一輩比丘重視。由於對於戒律的態度,產生了東西方的不同意見,並一直發展下去。在佛滅百年後,又因為對「十事非法3」的爭議,聚七百比丘在毗舍離城舉行了第二次結集。這次結集上座部比丘主張十事為非法,而東方大眾不同意此意見,別行結集。於是,大眾部和上座部由此形成了。

通過以上的描述,不難看出,初期部派的分裂實際是佛教事業迅速發展的表現。佛陀化度眾生的善巧方便法門不同,佛教內部對佛教的某些理論、戒律等產生了不同 的認識,因此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教派相應產生。這些都是佛教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說明了佛教的發展是適應於不同社會時期、不同眾生的需求,是與時 俱進的。

佛教傳入中國,經歷了不同時期,傳播至不同地域,受到經濟、政治、文化、民俗等影響,各個教派也不斷地更新發展,並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建立了新興的宗 派,形成了現存傳統意義上的八宗——律宗、三論宗、淨土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密宗。而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形成最早的一個。雖然也有 人認為天台宗是中國最早形成的宗派,因為從時間上來看智者大師4早於吉藏大師5。但是如果從各自思想正式形成的時間看,天台宗實質上形成於智者大師的弟子 章安大師6時期。因此說三論宗是中國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個宗派是不為過的。正是由於三論宗的形成,促使了後來各家立宗興派以發揚自己學術思想,從而形成 了中國佛教宗派的興起。可以說三論宗將中國佛教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三論宗的思想產生之時正是小乘佛教盛行中國的時期,在破斥了當時的小乘成實、俱舍等諸師的基礎上,發揚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在三論思想未傳來之前,中國佛 教對大乘和小乘思想沒有嚴格的界限區分。自從三論宗判釋了大乘與小乘的分界線以後,小乘思想在中國佛教中逐漸失去了地位,最後完全滅絕,從而形成了中國大 乘佛教的新局面。

三論宗形成之時也是南北朝「玄學」盛行的時期,佛教學者道安等也採用玄學「虛無」來解釋般若「空」的思想,歷史上稱之為「格義佛教」。而三論宗的形成不僅糾正了當時佛教的錯誤認識,同時也推動了玄學的更大發展。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國應機而立的宗派,不僅發展了佛教自身,還大力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的共同發展。

雖然佛教各宗派之間對佛教的理論認識和修持實踐存在分歧,但是求同存異、保持團結是各宗派並行發展的基本方法。辨正唯物者認為:宇宙有它的統一性,也有它 的差異性。差異是建立在統一基礎上的,即共性和個性的關係。佛教不同的宗派,因適應於不同的眾生,適應於不同的文化環境,適應不同的歷史時期,所以對佛陀 的教法也有不同的表達方法。雖然有宗派的區分,但是他們之間的教義、教法不但互不違背,反而相輔相承、互相依靠,相互促進。

相同的佛教理念和根本信仰是佛教內部團結的基礎。從語言上,我們劃分了的漢語系、巴利語系、藏語系三大部;從中國的佛教歷史沿革,有今天八宗之分。但是無 論怎樣,佛陀宣說的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等基本教義,是所有宗派共同的基礎。大家共同信仰佛、法、僧三寶,以諸行無 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印證各種說法是否正確。這些都體現了佛教各宗派是共同團結在佛陀思想之下的。

然而,由古至今,很多人對佛法的理解常常以自我的無知來決斷,乃至用邪見來判別。直至今日我們仍能聽到:大乘非佛說;小乘頑固守舊;密宗祇注重外在儀式, 借用外道神通,而非真實佛法;淨土宗為下根愚頓人所修;禪宗空談無相……等等邪見,這大多是由於各教派中的人相互瞭解的情況不同,認識不同,所以產生這樣 的誤解,以至被後人斷章取義形成邪說,因此對宗派厚此薄彼之人實在應該認真的反省自己。弘一法師在《佛法宗派大概》中曾提到自己對密宗由誤解到認知的過 程:「密宗,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為高深,修持最為真切。常人未嘗窮研,輒輕肆毀謗,至堪痛嘆。余於十數年前,惟閱密宗儀軌,亦嘗輕致疑議。以後閱《大日經疏》,乃知密宗教義之高深,因痛自懺悔。願諸君不可先閱儀軌,應先習經教,則可無諸疑惑矣。」大師作為一代宗師,以切身經歷提醒世人不可妄斷宗派高低。

今世擅言宗派高下的仍大有人在,妄說開宗無用、立派壞法的也為數不少。佛法自然是圓融的,但未有開顯自性真如前,又從何進入圓融?如同言「空」的人很多,但是「執於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諦;既執邪空,迷於正空,亦喪真矣7」。邪說之空,實際也是偏離真知,那麼脫離佛旨談圓融無礙,摒除佛意說宗派有害者也不過如此。佛陀在世時,尚根據弟子不同根器而各各教化。我等凡夫眾生,自比佛世時諸菩薩羅漢如何?各人自知!所以要想契入般若,還是應根據自我根器、因緣,選擇適合自我的門徑。

《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各 宗教法,相輔相融,應機施教,廣度群迷。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是解脫之法。佛法之目的,是求覺悟,佛法本無種種差別,佛陀慈悲,為適應不同根性的眾生 而演說各各法門。歷來祖師大德以不同法門各自契入般若慧海,並以菩薩之行,闡釋各宗妙趣,以菩薩之心,引導後學之人。如果我們能夠體解佛陀之悲心,菩薩之 願行,又何以對宗派有如此的我執、我見。我等今已幸聞佛法,即當體解大道、深入經藏,破除對宗派差別高下的邪見。同時,以正確的知見,步入究竟解脫之路。

註 釋:
1、2:阿難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摩訶迦葉言。親從如來邊聞如是說。吾滅度後應集眾僧捨微細戒。迦葉還問阿難。汝親從如來聞如是語。微細戒者何者是。阿難 答言。當爾之時為憂苦惱所逼。迷塞遂不及問。迦葉即訶阿難。汝所語非時。先何不問世尊。今乃言不問。爾時迦葉。問諸比丘。我等宜共思惟此義。何等是微細 戒。有一比丘說言。除四事余者名微細戒。一一說乃至除九十事。余名微細戒。迦葉說言。汝等所說皆未與微細戒合。隨佛所說當奉行之。佛不說者此莫說也。 (《毘尼母經》卷三,大正藏卷24,p818中)
3: 指十事不合律制。又作十非事、十事、十凈。佛陀入滅後百年,跋闍子主張「十事」可行,為合法。上座耶捨則以之不合律制,為非法。所謂「十事」即: (一)角鹽凈,為供他日使用,聽任食鹽貯存於角器之中。(二)二指凈,當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廣間,仍可攝食。(三)他聚落凈,於一聚落食後,亦得更 入他聚落攝食。(四)住處凈,同一教區(界內)之比丘,得不必同在一處布薩。(五)隨意凈,於眾議處決之時,雖然僧數未齊,仍得預想事後承諾而行羯磨。 (六)所習凈,隨順先例。(七)生和合(不攢搖)凈,食足後,亦得飲用未經攪拌去脂之牛乳。(八)飲闍樓□凈,闍樓□系未發酵或半發酵之椰子汁,得取而飲 之。(九)無緣坐具凈,縫制坐具,得不用貼邊,並大小隨意。(十)金銀凈,得接受金銀。
4:智者大師:智顗(538-597),隋代荊州華容(湖南潛江西南)人,俗姓陳。字德安。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大師樹立新宗義,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之基礎,被我國天台宗尊為開宗祖師。
5:吉藏大師:吉藏(549-623),隋唐僧人,中國佛教三論宗創立者。生於建康(今江蘇南京)。俗姓安。七歲隨父出家,師事法朗。世稱嘉祥大師。隋開 皇末年住揚州慧日道場,不久又應邀赴長安,住日嚴寺。與三國(齊、陳、周)論師僧粲對論獲勝,因此名傳四方。唐武德元年(618)高祖親自召見,次年入選 為十大德之一,命其管理佛教事務。住長安實際寺、定水寺,後應齊王李元吉之請去延興寺,被奉為師錶。
6:章安大師:章安(561-632),隋代僧。臨海章安(浙江臨海)人,俗姓吳。字法雲,名灌頂。世稱章安大師、章安尊者。於南朝陳後主至德元年 (583)至天台山修禪寺謁智顗,承習天台教觀。晚年住會稽稱心精捨,講說法華。貞觀六年示寂,世壽七十二,追謚總持尊者。師智解辯才絕倫,能領持智顗之 遺教,如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等,集記大小部帙百餘卷,以傳後世,今日智者大師之教文不墜,全仗師之力,後世尊為東土天台宗第五祖。
7:《三論玄義》大正藏卷45p6上

參考書目:
1《印度佛教史》印順法師
2《三論玄義記》劉常凈
3《三論宗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響》理凈法師
4《加強佛教內部團結?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雷?芳
5《佛學大詞典》
6《中國百科全書·佛教》

 
 
中國寺院的起源與別稱
◎智 海

院:讀音 siyuan ;英文名 [ temple ; monastery ];是指供奉神佛的廟宇,有時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但一般是指佛教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

寺院是出家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供奉佛和菩薩的道場,是佛教信徒頂禮膜拜的地方,也是出家僧眾修行的所在地,後來逐步發展為具有多種綜合功能的建築群。

寺院最早起源於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時代,最初稱寺院為「精舍」,例如設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與舍衛城的「祇園精舍」,這些具有佛教特色的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於當時的精舍大都建築在城郊外幽靜的林地,因此又稱「蘭若」,意即寂靜之處;又稱「伽藍」,意指僧眾所居的園林。

佛教大約在東漢永平十年傳入中國,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便有了寺院這種建築。相傳,當年著名的佛教學者迦葉摩騰、竺法蘭是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來到中國, 然後來到河南古都洛陽,明帝即敕建白馬寺供譯經之用,所以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營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也是中國最早 的譯經場所。

寺院在中國就是佛教弘揚佛法、安僧護教的場所,實際上寺院原是「寺」「院」的合稱。由於寺和院都是佛教僧侶用功辦道的場所,所以這樣把兩者合起來就被稱為寺院。

「寺」這個字,原來是我國古代官方接待四方賓客的官署,如鴻臚寺、少林寺等。

「院」這個字,原來也是專指官舍。佛教傳入漢地以後,每個朝代都有人翻譯佛經,有官方支持的,也有私人發心捨宅為寺的。到了唐高宗的時候,專門下令建造大慈恩寺作為官方的譯經場所。

佛教寺院的建築經過朝代的變換,或者地方文化、建築風格的不同,所以寺院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名稱。佛教寺院名稱的其他稱謂通常有:庵、堂、僧伽藍、精舍、 蘭若、寶剎、叢林、道場、律寺、講寺、講堂、蓮社等,且各有自己的意思。為了便於大家更好地瞭解這些寺院別稱的意思,現就這些常見的寺院別稱略解如下:

庵:又叫做「菴」,這一名稱原是專指出家者或隱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後來就特指比丘尼所住的地方叫做庵。

堂:本意是殿堂、殿宇的意思,有依照所供奉佛菩薩名號而命名的,如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等;也有根據其用途命名的,如齋堂、禪堂、念佛堂、講堂、客堂等。殿堂的建築形狀,除了特殊的情況外,大部分都是正方形或是長方形。

僧伽藍:略稱為伽藍,也叫作僧伽藍摩,一般都是國王或大富長者施捨,以供各處僧侶居住的地方。僧伽藍是印度梵語的音譯。僧伽,義為眾;藍摩,義為園,合為是「眾園」的意思,也就是指僧眾們共住的園林。
精舍:意為修行精進者的居舍,並非精緻的小房子的意思。

蘭若:蘭若也即阿蘭若,義為空閑處,就是在村外空隙的地方,或獨自一人,或二、三人共造小房以為居住,清靜修道之所。或不造房屋,祇止息在大樹之下,也可以叫作阿蘭若處。

寶剎:剎意為土田、國土,佛教用寶剎代指寺院是莊嚴的地方。

叢林:僧伽藍摩本意就是叢林。《大智度論》卷三說: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樹叢聚,是名為林。是指眾多僧人和合居住在一起修行,就如同樹木一樣聚集在一處,所以用林來做比喻,因此把寺院稱為叢林。

道場:道場的意思是指出家人安心修道的場所。隋帝時曾經下詔,詔令天下所有的寺院都改稱為道場,並將宮中做佛事的場所,稱為內道場,所以佛教寺院又稱為道場。

律寺:又稱為「律院」,這是專指那些以持律著名的寺院。

講寺:講寺就是講解佛教經論的地方,用來弘揚佛法,度化眾生,如多寶講寺。

講堂:與講寺的意義相同,都是為高僧大德所提供的講堂,祇是堂很小,寺相對大一些而已,如上海的圓明講堂。

蓮社:是專指修行凈土法門的道場。東晉慧遠大師在江西廬山創立念佛社,而念佛的目的是得乘九品蓮花往生凈土,所以又將念佛社稱為蓮社。

無論寺院被稱為甚麼,但都是一個道理,就好比同人異名一樣,不同的名字,相同的意思。寺院的別稱很多,但其共同點都是一樣的,都是三寶凈地,都是供出家僧人安心修行、用功辦道、弘揚佛法的場所。

如今的寺院不僅是學佛修行的道場,還具有弘法利生的作用,而且還具備莊嚴國土、美化環境,接引信徒實踐佛陀教誨,維護生態平衡,撫慰人心、穩定社會,保護 文物遺產等多方面的功能。更多地瞭解寺院的起源、發展與別稱,有利於我們在學佛的道路上不走斜、不走偏,堅持正知正見為佛教事業做出佛弟子們應有的貢獻, 使佛日增輝、法輪常轉!

 
 
四大菩薩隨身法物的含義
◎阿 蓮

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分別為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應化道場。這四大菩薩隨身分別帶著不同的法物,這些不同的法物分別代表著不同的佛教意義,現就四大菩薩隨身法物不同的表法意義作簡要介紹,以方便大眾對四大菩薩隨身法物含意的瞭解。

一、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在民間影響最大,最受民眾尊崇的一位菩薩。民間常有「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之說。在中國唐朝時候,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諱,略去「世」字 而簡稱觀音菩薩,以後相沿成習,以至今世人們仍多稱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本來是沒有男女相的分別,在《觀音菩薩普門品》中說,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觀音菩薩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在唐朝以後,一些高僧大德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常將觀音菩薩塑畫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樣,以此來表現觀音菩薩的慈悲。希望用母性 的大愛,來表達菩薩對一切眾生視若赤子般的慈悲。

觀音菩薩是一位悲心殷重,拔濟眾生痛苦的慈心菩薩。觀音菩薩贊偈云: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有求必應是觀音菩薩的最大行願。因此,民間很多人在遇到疾病和災難時,常會祈求觀音菩薩興慈運悲,解救眾生的苦難。

在《楞嚴經》中,觀音菩薩常以耳根圓通,而被文殊菩薩稱贊為二十五圓通中第一圓通,因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特別敏銳,容易藉由聽聞佛法或是梵唄唱誦而起信。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則是敘述菩薩觀世音度化眾生種種苦難,隨時隨處,應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現何身而予以救濟。凡是遇到危難的人,稱念觀音菩薩的名號,菩薩便會即時觀其音聲前往解救。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觀音菩薩是善財童子所參訪的第二十位善知識,善財到補怛洛迦山的菩薩住處,觀音菩薩為他解說「大悲行法門」。中國民間根據《華嚴經》「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到補怛洛迦山觀世音菩薩住處參訪菩薩的說法,結合菩薩在浙江舟山群島的諸多感應事跡,認定這裡就是觀音菩薩在中國的住處,名之為普陀山。沿襲下來,普陀山便成了信眾朝拜觀世音菩薩的聖地。

根據同樣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觀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財童子與《法華經》中的龍女,共同做為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現在我們最常見到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薩眼到手到,有能力隨時隨處應眾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觀音菩薩經常手持楊枝淨瓶,又稱楊柳觀音。楊柳取其柔順,是象徵觀音慈悲救苦眾生之意,有所謂「金剛怒目,菩薩低眉」之說。觀音菩薩的淨瓶中盛有淨水,具有消災免難的作用。所以,「瓶中甘露常遍灑」,表示觀音菩薩常會救濟眾生的苦難。觀音菩薩的慈悲,是真誠理性的愛心,視一切眾生如自己的兒女,以愛心呵護之,以智慧調教之,是悲智雙運的代表。

二、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是四大菩薩中願行最為廣大的菩薩,也是佛教中最具孝道的菩薩。地藏菩薩中的「地」是大地,「藏」是寶藏。用來形容我們的心地也含藏無量的寶藏,要以孝道來挖掘。

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為我們介紹地藏菩薩在忉利天宮接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世尊圓寂之後、彌勒菩薩成道之前這段沒有佛法教化的時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眾生。並介紹地藏菩薩在無量劫前為婆羅門女、光目女時,為了救度生前造諸惡業而墮入惡道的母親,而發大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地獄當然是實有其處,但是在這個地方,它也是一種表法,表世間最苦之處,所以凡是至極苦難的時間與處所,都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所以,地獄是地藏菩薩救度眾生的場所,因為這裡是六道輪迴中最苦之處。
其實,地藏菩薩教化之處並不祇限於地獄,在這世間中,凡有苦難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薩的身影。比如世間的種種天災人禍,常常被形容為人間煉獄,當此之時,所有來幫助這些受難者的人們,都可視為地藏菩薩的化身。

關於地藏菩薩的故事,相傳唐朝新羅國王族出身的僧人金喬覺,在玄宗時泛舟渡海來到中國。當他經過安徽池州時,見九華山峰巒起伏,林木蓊鬱,是修道的好處 所,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並得到當時山主閔公的護持。閔公之子又跟隨他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又禮其子道明和尚為師出家。數十年後,金喬覺以 九十九高齡示寂,肉身不壞,全身入塔。因為他生前篤行地藏菩薩的行願,所以後人便把他當做是地藏菩薩的化身來尊敬。

現在九華山地藏菩薩的肉身寶殿,就是當年金喬覺的修道處。後人為紀念閔公護法之功與道明和尚傳法之德,於是就把他們塑成一僧一俗作為地藏菩薩的協侍。

世人所見的地藏菩薩聖像一般為佛經中「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形」的 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有些聖像頭戴五方帽。地藏菩薩手上握著一顆如意寶珠,它預示著光明能遍照虛空法界,光攝三千 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獲得光明解脫。明珠也代表能滿眾生之願,能破眾生之無明。菩薩手裡拿著錫杖,比喻這支錫杖能震開地獄之門,救出 在沉溺業海裡受報的地獄罪苦眾生,使令得以脫離地獄罪報之苦;錫杖另有警醒迷惘眾生的用意。

三、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是梵語音譯,意譯為妙德、妙祥、妙吉祥。據《文殊室利般涅槃經》記載,文殊生於古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後隨釋迦佛出家。 釋迦滅度後,他來到雲山,為五百仙人解釋十二部經。最後又回到出生地,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跌坐,入於涅槃。又據《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講,釋迦牟尼佛曾 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在南贍部洲(佛教稱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東北方有一個叫「大振那」的 國家,國中有一座大山,山有五峰,稱為五頂山。釋迦佛去世以後,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遊行於此,在山中居住,為眾生宣說佛法。《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也提 到:在東北,有個叫做清涼山的地方,那裡有菩薩叫做文殊師利,他和他的眷屬及諸多菩薩共一萬人,常在山中演說法理。而在中國山西的「五台山」,因為終年積雪,夏天仍然寒冷,從來沒有過炎暑,又叫清涼山,因此眾人便以五台山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久而久之,這裡便為信眾們朝拜文殊菩薩的聖地了。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他是眾菩薩之首,被認為是如來「法王」之子,因此常稱他為「法王子」。他是智慧的化身,經常協同釋迦宣講佛法。文殊菩薩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經常出現在般若系的經典之中,與普賢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

經典中常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這是說文殊菩薩的智慧是諸佛的老師與母親,眾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現世間。但是般若智慧無形無相,不可觸摸,經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很難用言語表達,故而用文殊菩薩做代表,給凡夫一個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文殊菩薩的智慧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門有句話說「慈悲用本,方便用門」;有智慧為先導的慈悲與方便,才能長養菩提,接引眾生。

我們常見的文殊菩薩聖像,是腳跨青獅,左手執持蓮花,右手持如意(或寶劍、蓮華等),頭戴天冠,身披瓔珞衣著,飄逸且雍容華貴,柔和中帶著雅靜的天人像。獅子是獸中之王,有「獅子一吼,百獸膽裂」之 說,因此經中常常將佛陀說法比喻為獅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對眾生有振聾發聵的作用。把獅子作為文殊菩薩的座騎,則是表菩薩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煩惱。左手執 青蓮花,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斷一切無明煩惱。

四、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為梵語音譯,中文意為遍吉。《華嚴大疏》云:「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調柔善順曰賢。」一切佛的理德、行德,與文殊菩薩的智德、證德相對,也就是代表德與行。德,據說普賢菩薩有延命之德;行,即普賢菩薩發的十大行願,故菩薩的尊嚴號是「大行普賢」。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慎靜重莫若象,所以菩薩喜歡象。白象是菩薩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因此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手執如意。

六牙白象是菩薩的無漏六種通,牙有利用神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污,故稱為白,以「六牙」象徵六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而《普賢觀經》則說:「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四如意:欲如意、念如意、精進如意、慧如意),《宗輪論》說:「一切菩薩入母胎時,作白象形。」或乘白象,或自化白象,座下柔順而有力的「六牙白象」象徵其德。

中國的信眾根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中所說: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賢菩薩游處其中,便認定座落在中國西南四川省境內的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我們常見 的普賢菩薩像,大多是頭戴寶冠,身披彩衣,手持蓮花,華上置經,面如滿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徵是力大而穩重,所以常用來形容菩薩的修行勇猛而 穩健,不急不躁,徐徐疾進。象是白色,表心地清淨;表菩薩以六度含攝萬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同為華藏世界的上首菩薩,與毗盧遮 那佛,同稱為華嚴三聖。

另外普賢菩薩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兩手合掌,或左手執青蓮,右手伸掌;而在金剛界則為右手執青蓮,左手握拳。普賢在金剛界又稱作「金剛薩埵」,即金剛手菩薩,是佛陀的護法神,也是各種金剛的首領。
普賢菩薩,是華嚴會上的上首菩薩,是菩薩最高行門的代表。經中說菩薩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處,而且純一妙善,所以稱作普賢。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善財童子參訪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普賢菩薩。菩賢菩薩為善財童子說十種廣大的行願,善財童子因此而圓滿成佛,所以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通過以上介紹,我們不僅可以瞭解觀世音菩薩的仁慈博愛、關懷一切,地藏菩薩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文殊菩薩的甚深般若、廣大智慧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行持穩重,而且還能夠明瞭四大菩薩隨身法物所代表的佛教深意,從而給我們的修持以更多的?迪。

 
 
緣 分
◎智 海

日有人問一位隱士說:甚麼是緣分?

隱士想了一會說:「緣是命,命是緣。」

此人聽的糊裡糊塗,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然後就去問一高僧。高僧說:「緣是前生的修煉。」

這人不解自己的前生如何,就去問佛祖。佛祖不語,用手指指天邊的雲。

這人看去,雲起雲落,隨風東西,自由漂泊,於是他當下頓悟: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如風,風不定。雲聚是緣,雲散也是緣。

生命如雲,生活也如雲;感情如雲,名利也如雲。萬千變化,雲起時洶湧澎湃,雲落時落寞舒緩。感情的事如雲聚雲散,名利的事如雲散雲聚,緣分是可遇不可求的風。

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有緣分難求。茫茫人海,浮華世界,多少人真正能尋覓到自己最完美的歸屬?又有多少人在擦肩而過中錯失了最好的機緣?或者又有多少人有正確的選擇卻站在了錯誤的時間和地點。
有時緣去緣留祇在人一念之間。

人無法更改自己的血緣,骨子裡的東西根深蒂固的難以改變,即使後天的影響可以讓人有無窮的變化空間,最終影響人作出影響自己一生的重大決定之時,人的先天感覺會左右他的進退取捨,這或許方是命運的本來意義。
特別類如感情事,為情所困在所難免,去留聚散真的也許就在一念之間。畢竟這更是兩人的彼此命運性格的交互感應,落花可有意,流水可無情,緣分更如風一樣無狀無形,無可把握。

今天當我正在修改這篇「緣分」的 時候,接到一位蘇州居士發來的消息稱:一位二十八歲的上海籍女大學生,近年留學美國,因為感情的事而自殺,經搶救無效於二○○八年一月二十八日上午十一點 死亡。得知這一消息時,我為她的不幸感到惋惜、感到同情,正是青春貌美、事業有成的時候,正是家人團聚、歡度佳節的時候,正是舉國上下歡欣鼓舞、迎接奧運 的時候,在這樣美好的時光裡,她卻走上了極端,究竟為甚麼?原因就是看不破自己的緣分,悟不透自己的命運,從而痛苦不堪,被這所謂虛有的愛情折磨得死去活 來,在精神與神情無法左右自己的行為時,卻作出了錯誤的選擇,我想這也是一種緣分,生是一種緣分,死也是一種緣分!

天下性情中人,世間痴男怨女,為得佳緣,苦盡歲月,又在得失躊躇中感嘆,匆匆一生,問世間情為何物?問天下何為有緣?

其實緣即如風,來也是緣,去也是緣。已得是緣,未得亦是緣。不管你曾經有多美好的夢想,放棄是懶惰,強求也不是手段。

昨夜,一個感傷快樂時光流失太快的朋友,告訴我原本在一起的那些摯友已不再往來了,自己非常傷心,我說與其傷感,不如轉念放寬啊。

相遇是緣,錯過也是緣;認識是緣,陌生也是緣;朋友是緣,敵人也是緣;恩愛是緣,別離也是緣。

眷屬是緣,夫妻也是緣;親戚是緣,鄰居也是緣;打罵是緣,和睦也是緣。

信佛是緣,念佛也是緣;在家是緣,出家也是緣;成佛是緣,成魔也是緣。

國泰民安是緣,天災人禍也是緣;世界和平是緣,戰爭暴力也是緣;社會和諧是緣,秩序混亂也是緣。

善緣惡緣無緣不聚,逆緣順緣有緣不散。正所謂有緣則聚,無緣則散啊!

緣來緣去,不必強求,命中有的終須有,命中沒有莫強求。強摘的瓜不甜,不屬於你的一定不會長久。

緣分不是天定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緣分是根據自己的行為,隨時都會改變的,如何改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惡緣就會轉善緣,無緣就會變有緣;無惡不作,諸善不行,善緣也會變惡緣,順緣也會轉逆緣。是善是惡皆自作!

你我相識皆有緣,面帶笑容結人緣,佈施歡喜種善緣,你對我錯相惜緣。順我逆我消孽緣。生老病死了塵緣,果報好壞皆因緣,慈悲喜捨修佛緣。

人生短暫,眨眼即過,生活在有情世間我們要隨緣,不能隨便,我們要順緣,不能攀緣!多念一句阿彌陀佛,成就自己增上緣,能夠讀到這篇文章的人,都是有緣人!南無阿彌陀佛……

 
 
觀 音 懺 法
◎羅偉國

教有個人所皆知的術語,叫作「懺悔」。據《止觀》解釋:「『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其實「懺悔」二字,是梵文和漢語的合成詞。「懺」是梵文「懺摩」(Ksama)的音譯之略,是「容恕我罪」的意思。原為對人透露自己的過錯,求容忍寬恕的一種自我表述;後來成為專以脫罪祈福為目的的一種宗教儀式。

為甚麼要懺悔呢?舉例來說:如把一塊白布拿去染成黃色和綠色,要是這塊白布是乾淨沒有瑕疵的,自然可以染成黃色或者綠色;如白布上面有了黑色的斑點,就必 須在未染前先洗去這些斑點,使白色恢復本有的面貌,才能染成純淨的黃色或綠色。不然的話,即使染成其他的顏色,但那黑色的斑點仍然存在。白布上的斑點就像 人所犯的罪過,祇有加以懺悔,才能洗淨身心,獲得新生。

佛教認為,有罪不懺,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其實夾雜著名利私慾;雖有善法,還是被罪業所抵消。所以佛教制度規定,出家人每半月集合誦 戒,給犯戒者以說過悔改的機會。比丘懺悔罪時,要行五種儀式:穿袈裟、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禮大比丘足,說所犯的罪名。

懺悔的形式有三種:一、作法懺。在佛前披陳過罪,身口所作,都要依於法度,從而消除犯戒之罪。二、取相懺。於定心而運懺悔之想,如佛來摩頂,以感瑞相為目 的,從而消除煩惱之性罪。三、無生懺。正心端坐,而觀無生之理,從而消除障中道之無明。懺悔時,要默念《普賢行願品》中的懺悔文;「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人生在世,無論是誰,總不免有點錯誤,甚至有些罪惡。過錯既是人所不免,現在想要改正,對於過去所有的罪過,就得加以痛切的懺悔。因此,凡是修學佛法的人,必須懺悔業障。即或是個初發心歸依三寶的人,在舉行歸依禮時,亦有懺悔業障一法,如所念的「往昔所造諸惡業」等四句懺悔文,或「弟子某某,從於無始,以至今生」等的長篇懺悔文。

罪與過,往往是連在一起講的,如普通人口中說的「罪過」。 但罪與過其實是有區別的:罪通常是有心而造,即凡造成的罪惡,都是經過有心安排的。如想去偷盜他人的財物,或去強姦某個女子,都是經過事先策劃,再加行動 上付諸實施,然後才造成一種罪惡事實。而這所造的罪惡,其罪是比較重的。如果是無心而成,即過失往往在無意中造成,並沒有經過甚麼策劃。這種無心構成的過 失,與有心所造的罪惡相比,其錯誤當然就輕微一些。佛法說到犯罪造惡,側重在動機上。如果是有心的,本著不良的動機去做,那就根本沒有寬恕的餘地;如果是 無心的,沒有經過一種壞的意念,而在不知不覺中造成某種過失,雖說也是一種錯誤,但卻可以原諒。

有些人很想做點好事,如救濟窮人,憐恤孤兒,贈醫施藥,修橋鋪路,以及做種種有益他人的事,這當然很好。但當他們做這些好事,目的卻是為了博得名譽,甚至還希望借行善的名義圖謀個人不正當的利益。這樣的「好心」,其實夾雜著名利私慾,是算不得清淨的。以不清淨的心,做世間慈善事,看起來不錯,但也需要懺悔。按照佛教的說法,如果不懺悔清淨,就難以真正接受佛法的熏陶。

假如承認自己有罪過,就應該懺悔而加以消除。要是有罪而不求「懺悔」,有過而不去「除滅」,那就會成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派。有些人滿肚子的奸刁陰險或貪瞋煩惱,可是在外表上,卻表現得溫文儒雅,一派君子風度,使一般人都被他這種矯飾的外表所欺騙。

佛教認為,懺悔是洗除己造之罪的唯一要法。心志不堅者,懺悔以後,舊病可能復法。《心地觀經》說:「若復罪者,罪即增長。發露懺悔,罪即消除。」當然,各人對自己所懺悔的罪認識程度不同,因此《往生禮贊》將懺悔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懺悔者。身毛孔中血流,眼中血出者,名上品懺悔。中品懺悔者。遍身熱行從毛孔出,眼中血流者,名中品懺悔。下品懺悔者。遍身徹熱,眼中淚出者,名下品懺悔。」

按照宋代錢易《南部新書》的說法,我國最早的懺悔者,當是南齊的竟陵王。據說他有一天晚上,夢中到東方普光王如來處,聽如來說法,後自己說了懺悔之言。醒來後,即對謝眺、沈約等人述說夢中懺悔之事。竟陵王因此寫了《竟陵集》二十篇,還有《懺悔》一篇。

到寺院懺悔,如果不是真心實意,就流於形式了。從前有一個女子,到寺院想施捨而沒有錢財,僅有二文錢,全部捐給了寺院。住持親自為她懺悔。後來她進宮當了 妃子,非常富貴,帶了千兩黃金又到那個寺院施捨。這次住持祇是讓弟子出面接待。妃子奇怪前後兩次為甚麼態度不同。住持說:「上次你雖然祇施捨二文錢,但物少而心很真誠,所以我親自為你懺悔;現在你雖然施捨了千兩黃金,但物多而心不切,所以讓弟子為你懺悔就可以了。」可見行善種德,像佛懺悔,至心為上。如果一轉念,改變了初衷,效果就不佳了。

學佛的人,不可否認多少都修些功德善法。之所以有些人不能了生死、得解脫,就是因為所作的一切功德善法,被各種煩惱或罪過所抵消。人總是會有煩惱,會有過錯,祇要真心懺悔,就能獲得進步。

一個學佛的人,如果以虛偽不實的心發菩提心,立菩提心願,那不但是不真切、不誠懇,而且還含有諂曲假冒的成份在內,以此發心而想完成最高無上的大菩提果, 當然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佛教認為,如果不想發心則已,如果想要發心,就得發真切的心;並將自己所有的罪惡過失,想盡辦法加以懺除。

懺悔的名堂很多,並陸續產生了懺悔文、懺儀一類的著作。比較著名的,有「阿彌陀懺法」「觀音懺法」「法華懺法」「金光明懺法」「方等懺法」「水懺法」等。

懺法很多,當以「觀音懺法」最 為著名,流行也最廣。舉例來說,《釋氏通鑒》記載,梁武帝的妃子郗氏,十分好妒。梁武帝當雍州刺史時,郗氏就去世了。她死後化為巨蛇,入後宮托夢給梁武 帝,求他為其修功德,以便脫離苦海。梁武帝披閱佛藏,制定《慈悲道場懺法》,請和尚拜誦為郗氏懺罪祈福超生。不久郗氏化為天人,在空中感謝梁武帝。郗氏既 得升天,梁武帝畢生也不再立皇后了。

宋慈雲懺主(遵式)在他所制定的《懺法小序》中認為,梁武帝拯救郗氏,修的就是「觀音懺法」;並指出:「大宋咸平年中,天台遵式制定《請觀音經消伏毒害懺儀》,今所流佈天下者是也。其文者,或用經疏、止觀等全文本意,或取其意而略其言辭,或文意共自作,以終卷也。」

 
 
蒙古的額爾德尼召寺
◎司徒一凡

爾德尼召寺位於蒙古首都烏蘭巴托以西約三百六十五公里的哈拉和林(Kharhorin,中國史書稱為「和林」),由蒙古喀爾喀首領阿巴岱汗於一五八六年建造,至今已有四百二十多年的歷史。該寺的漢名為「光顯寺」,是蒙古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喇嘛教寺廟,亦是當年蒙古第一個佛教中心。在鼎盛時期,據說共有大約一百間廟宇林立於此,還有幾百座蒙古包座落於廟的周圍,一萬多名喇嘛在此修行,聲勢浩大,使這裡成為蒙古的信仰重鎮。
一九三八年期間,受斯大林高壓政策的影響,額爾德尼召寺遭受毀滅性的破壞,全寺大部分慘遭炸毀,僅餘的幾個殿堂也被封閉。而寺中的喇嘛則被屠殺或者流放。 當時全國有幾萬個喇嘛被迫還俗,有的逃到中國的內蒙古,有的被流放在西伯利亞勞改。這場史無前例的政治浩劫幾乎把蒙古的歷史文化遺產掃蕩一空。但是,仍有 部分喇嘛及牧民冒著生命危險,保護寺中珍貴的畫作、雕塑與經書,將它們藏在洞穴或窮鄉僻壤,待後來自由來臨之時,才使這些珍品重見天日。一九六五年,這裡 被改作博物館。

現存的額爾德尼召寺佔地面積十六萬平方米,長寬各約四百米,四周築有高大的白色石牆作為圍牆,牆上共建有一百零八座白塔,代表一百零八尊羅漢,塔之間距離 約十五米,每一座都是紀念某一件與歷史有關的大事,或作為著名政治領袖、活佛或大喇嘛的墳墓。圍牆每邊都有一座門樓,正殿入口處立有亨、哈二將,殿內有八 大金剛塑像,並供奉著神態各異的銅質佛像。寺廟建築大多採用磚石與雕刻品為建材,融合了古代蒙古、中國西藏和漢人的多種建築藝術風格,做工精湛,相當漂 亮,值得仔細觀賞。寺內還保存著十五至十七世紀的繪畫、裝飾品、刺繡品以及大量的珍貴手稿、木板書籍、碑刻等歷史文物。現有上百名大小喇嘛在此生活、修 行。

額爾德尼召寺所在的哈拉和林是蒙古鄂爾渾河谷最著名的遺址。鄂爾渾河全長四百八十公里,該河流域在歷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中亞遊牧民族的「搖籃」。鄂爾渾河谷海拔約一千四百米,面積約十二萬餘公頃。在這裡所進行的考古發掘中,曾發現銅器時代的人類文化遺存。古代匈奴人和中世紀突厥人、回紇人等也都在此留下過許多歷史文化遺跡。現存的「厥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及 其墓地,是突厥汗國文化遺址的重要標誌之一。這兩座相距約一公里的大理石碑,係為突厥人的首領厥特勤、毗伽可汗兩兄弟所立,正面均刻有漢文,背面及兩側為 突厥文。前者立於七三二年,漢文碑文為唐玄宗禦書;後者立於七三五年,漢文碑文則由唐史官李融書寫。兩碑上的突厥文為厥特勤、毗伽可汗的後人所寫。由於突 厥文的歷史文獻遺存極少,故此兩碑是研究突厥歷史、文字及其與唐朝關係的珍貴實物資料。回紇人在消滅突厥汗國後,曾於七四四年至八四六年在此建立鄂爾渾回 紇汗國,其都城遺址的面積達二千五百公頃,城市佈局明顯受到唐朝風格的影響。

一二二○年,成吉思汗定此地作為蒙古汗國的首都,建成了長寬各四公里的都城,成為統治整個歐亞的中心,馬可·波羅等人也曾到過這裡。這個都城在此維持了一 百三十六年後,於一三六八年遭大火焚毀,如今尚能依稀見到一些露出地面的基石。而原來守護在城門口的一隻石龜,現已成為古城廢墟遺跡的唯一標記,彷彿在向 世人訴說著當年的榮耀與輝煌。

二○○四年,包括額爾德尼召寺在內的鄂爾渾河谷遺址以「鄂爾渾河谷文化景觀(Orkhon Valley Cultural Landscape)」之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這也是蒙古目前唯一列入此目錄的文化遺產。蒙古郵政曾於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發行一套四款「東方建築」郵票,在方寸之地上再現了額爾德尼召寺中四座不同造型的廟宇建築,將它們的形象與故事通過信件傳到世界各地。

 
 
禪心如雲
◎秦孟瀟
禪心如雲

皎然禪師出生於名門後代,他是大詩人謝靈運的第十代孫子,出家僧,看破紅塵。
一日,他到江蘇常熟虞山腳下一座破山寺(今名興福寺)掛單,在雲水堂住下,有感而發,隨手寫道:

秋風落葉滿空山,古寺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

在晚秋之夜,皎然禪師獨自坐在靈水堂門外石凳上,祇見眼前秋風落葉,飄然空山。在靜謐的山寺石壁間,殘燈如豆,更使人感到秋夜古寺的幽邃和清寂。

秋天是清冷的、落寂的,往日來山掛單的僧人,以及朝山不絕的香客,離的離,死的死,也大都不在人間了。而山上的寒雲,卻一如既往,夜夜獨自飛了回來。

他的詩,以出家人獨有的安簡閑適,浸透著清澄的禪味,意境無窮,發人幽思。詩中說:「昔日經行人去盡」一句,是述世事滄桑,人間無常;多少人,看不透,在滾滾紅塵中貪棧一切,你爭我奪,永無止歇,忙到頭,撒手塵寰,兩腳一蹬,甚麼也帶不走。人若了悟此理,不爭、不貪,則不生煩惱,此是詩人的本懷旨趣所在。

詩中末句「寒雲夜夜自飛還」,倒是說禪心如雲,時時飛來,簡靜平淡,飄然自適。有了這一境界,哪裡還有煩惱可言呢?


源頭活水

讀禪師《語錄》,或讀名家《詩集》,都能帶入「禪一境,參悟萬象,不論《語錄》或《詩集》」;文字語言簡短扼要,其意境不凡,非知音者,難以捉摸。大詩人詩作往往出於親身閱歷,言中有物,非無病呻吟,能了解到詩人情懷,弦外之音──所謂意境──便能進入禪境了。

唐代大詩人柳宗元從小喜好禪學,長大後因宦途受挫,特別是他被貶永州司馬,調柳州刺史後,悟出人生之無常,並經常往寺院讀「禪經」,深受啟迪,他寫有:

「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閒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真源源無取,妄跡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道人庭寧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餘,青松如膏沐;淡言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詩人汲取寒涼的井水漱淨口齒,又拂掉衣上的塵垢,澄小息慮,然後悠閒地拿起禪經,走出東齋,讀了起來。恍惚悟到世人對於禪經中猶如源頭活水般的真意,了無 所取,而整天追逐的祇是一種名利上的虛妄假相。來到寺院裡一片幽靜環境,蒼蒼苔色連著密密的深竹,青松在初日映照的霧露餘光裡,就像抹上脂膏顯得分外可 愛,由衷地感到悟悅和淡然。這樣的禪味,豈是語言所能表達出來?


閒處自在

剛入禪門的人,往往喜歡到深山古剎找個清淨環境,沒有外界的干擾,燃一柱香,靜靜地坐在蒲團上,宛似「老僧入定」模樣,這樣似乎踏上「禪」路了。認真說,這對剛入禪門的人來說,不失為是個良策,是所謂「制心」之法是也。

記得大詩人白居易寫道:

地僻門深少送迎,披衣閒坐養幽情;

秋庭不掃攜藤杖,閒踏梧桐黃葉行。

詩人在尋「禪」的路上終於找到了門徑。擇地深僻,門前冷落,很少有親朋好友往來,由此省卻了多少迎送的俗套,多了幾許的閒處光陰。我可以自由自在地披衣閒坐,養我幽情,靜靜地思索——「我是誰」「誰是我」?提起念頭來參其究竟,這樣日以繼夜,禪味無窮無盡,非此道中之人,難以想像其中無涯樂趣。

這位大詩人拒絕與官宦人士來往,無得失,無是非,無恩怨,無牽掛,悠悠地居住在靜處,坐久了,又不妨手攜藤杖,在庭院中漫步走走。雖說秋庭不掃,黃葉滿 階,那也別去管它,我自祇管瀟灑地踏著沙沙黃葉,一路任情行去便得。此情此景,猶如行雲流水,多麼流暢,多麼自在!世人之所以不自在,多煩惱,就是缺少此 情此景的享受,一顆心纏縛著多少東西,牽掛多了,煩惱焉能不多?


洞悉禪趣

有的禪師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很講究威儀,所謂行如風,坐如鐘,臥如弓,站如松,法相莊嚴。有的禪師恰恰相反,行蹤飄忽不定,說起話來,如瘋如癲。究竟誰是誰非?很難斷言,若不「?相」,就可理解了。
唐代有位常達禪師很懶散,就是個典型例子。且看他寫的一首詩:

身閑依祖寺,志辟性多慵;少室遺真言,層樓起暮鐘;啜茶思好水,對月數諸峰;有問山中趣,庭前是古松。
禪師在詩中自述,出家以來,一身清閑,乖辟多懶,瀟灑自在地依在祖庭少林寺裡。當年達摩祖師曾經留下禪門真旨妙趣。黃昏,鐘樓裡敲響了暮鐘;入夜飲茶,要是有泉水與茶相配,真是樂事;在皎潔的月光下,抬頭數起遠處起伏的巒峰。若有人問起:「山居的意趣在哪裡?」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庭前古松樹。」

說起「庭前古松樹」一語,原出於趙州從諗禪師「庭前柏樹子」的一段公案。說來話長,趙州的意思說,禪是物我合一,人境不二的,當我說起「庭前柏樹子」的時候,就創造了「庭前柏樹子」。由此可見,生活在這種對世上的一切都等量齊觀,不起分別之想的人,才是真正的禪者,洞悉禪趣。


空門寂寂

可止禪師是位詩僧,有《三山集》傳於世。唐昭宗乾寧年間,朝廷賜他紫衣袈裟,榮寵有加。後唐明宗讓他住持洛京長壽寺,署號「文智大師」。寺院僧眾千多人,香火鼎盛,慕名而來者,更是絡繹不絕。

這種俗世羡求的風光,對有道行的出家僧人來說,應該是無動於衷,漠然視之。若有貪享陶醉之情,即非有道之高僧,乃一沽名釣譽「俗漢」而已!

我們從可止禪師一首詩中,可看出端倪。他說:

空門寂寂淡吾身,溪雨微微洗客塵;

臥向白雲情未盡,任他黃鳥醉芳春。

禪師在詩中說「空門寂寂」,意思說出家人把自身的存在,要看得淡而又淡;「溪雨微微」,客中的塵襟,被洗滌得清而又清。臥向那山頂上高聳入雲的茅蓬,真是禪情悠悠,趣味無盡,一任他黃鳥啾啾,醉盡芳春。
詩中寫盡清寂禪趣,由此足證禪是無處不在的,無時不在的,祇要你能入於此境,那末非但空門寂寂是禪,即使溪雨微微,白雲黃鳥,又何嘗非禪?

可止禪師到了這一境界,面對世間上的「榮」「華」「富」「貴」看似過眼煙雲,猶似黃鳥啾啾,是物非物,禪在其中矣。


打破酒缸

有一位禪師如行雲流水似的,到處講經說法。他講經不在寺廟裡,而是到大街小巷,或在農村茅舍,席地而坐,沒有經書,開口便說,娓娓動聽,用詞詼諧、有趣。 一日,他引經據典說了這樣一個富有禪意的故事:有一對年輕的夫妻,婚後非常恩愛。某日,丈夫叫妻子到酒窖裡取酒。妻子來到地窖,打開酒缸,低頭一望,不禁 嚇了一跳,破口大罵:「這個酒鬼,竟敢背著我在酒窖裡藏了一個漂亮的女人」

她氣沖沖地走了出來,酒也不倒了,朝著丈夫罵了起來:「死鬼!膽敢藏個女人在家!」哭哭啼啼吵個不休。
坐在一旁的丈夫莫名其妙,不知發生甚麼事。他急忙也趕到酒窖裡去看,他伸頭朝酒缸一望,看見裡面有個俏俊的男人,怒不可抑的丈夫兩眼噴火,大聲罵道:「你真不要臉!竟敢在家裡藏著漢子!」

兩人互不相讓,罵了又動手打了起來,由家裡跑到門外,引來路人相圍觀。一個有道老僧碰巧路過此地,問明吵罵緣因,老僧拿起石塊:走到酒窖裡,用力一擲,酒流光了,沒有女人,?也沒有男人。

老僧打破酒缸平息爭吵,說明了道理,不要被假相迷惑。


仰山禪風

景岑和仰山兩位禪師是多年的同參道友。某年秋天,二人興致勃勃,登山賞月。仰山禪師指著晴空明月,說道:「這個大家都有,祇因被雲所遮,不能運用。」

景岑禪師不以為然:「既然大家都有,就該充分運用;今天機緣巧合,朗朗明月,正好等你運用啦。」

仰山禪師不假思索說:「就請你不妨先來試試吧?」

景岑禪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腳踢翻仰山倒地。睡在地上的仰山哈哈大笑說:「真像大蟲!」這話中之意是說「禪」能靜能動,禪力猶如猛虎。

有一日,仰山的弟子光涌禪師由外地回來。剛跨進山門,仰山瞧見了,以關心的口氣問道:「回來有事嗎?」
光涌禪師不慌不忙地說道:「弟子回來銷假的!」

仰山禪師用手指向自己,問道:「你可看清老衲嗎?」

光涌禪師順口回答說:「弟子已看清師傅了!」

仰山禪師再問:「老衲何似驢?」

光涌禪師直率回答說:「師傅也不像佛!」

仰山禪師再用手指指自己:「那我像甚麼?」

光涌禪師說道:「如果有所像,那跟驢有甚麼兩樣?」

從禪理來說,本來「無相」,何來有「像」之言。

 
 
企業成功淺見
◎楊 釗

近,有機會見到一批企業家,在交流會中總結一下本集團成功的一些基本因素,回顧一下,認為有必要重溫一次。

一個人的成功有很多方法,俗語稱「行行出狀元」,祇需做出特色,擁有優勢,就能夠「兩餐」、能夠生存。

其中之一,是要有「一個心」「三個肯」,稱之為「一心三肯」

「一心」就是承擔的心,一個人祇要對自己、對家庭、對企業、對國家有承擔,就能做出或大或小的事業,就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價值。

「三個肯」就是肯吃虧、肯吃苦、肯學習。

「肯吃虧」是與人相處的重要條件,清朝名臣左宗棠說:「與人相處,先學吃虧」,可見待人本領的訣要在於「肯吃虧」

「肯吃苦」,俗語說:「世上無難事,祇怕有心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都是說明「肯吃苦」的作用。

「肯學習」,知識能改變命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學習」是應付目前急速發展社會的最佳方法。所以說若想進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素質,「學習」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至於企業成功的經驗,我們認為要有「三大建設」「四大支柱」「七大範疇」

「三大建設」也就是「金錢的積累」「人才的建設」「企業文化」的建設,而「企業文化」的建設又有賴於「核心價值」的建設,旭日集團的「核心價值」「顧客第一、員工第二、投資者第三」,時刻考慮顧客、員工、股東的利益。

「四大支柱」

1企業成功有賴於要有一位「卓越的領導」
2企業必須確立「顧客導向」的宗旨;
「不斷改進」,一個企業如果能夠十年如一日地改正缺點,保持優點,這種的企業一定會成功;
「全員參與」,也就是企業上下都能投入、參與,並且能夠團結一致,為共同的目標而努力。

企業成功的另外一套方法是「七大範疇」,這也是目前香港推動全面優質管理的標準。一個企業是否能夠獲得持久的成功,務必從七個方面去衡量。

「七大範疇」

1務必具有「領導才能」的班子;
2務必具有「長遠策略」的思維;
3應該知道「顧客及市場的焦點」
4應該具備「資料處理及分析」的良好系統;
5能夠注意人才資源的發展及管理;
6經常留意流程管理及改善;
7業績良好。

至於「業績」,就是一個企業的成功與否?其最終標準是「業績」,也就是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不管你有千條金科玉律,有萬條黃金法則,都必須在實踐中接受考驗,所以我們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尋找須彌山(下)
◎釋維徹

(三)神 山

為了夢雲將飄得更遠,它的DNA有著這塊土地血脈的基因,它將經過神山風雪的侵淩而站在生命的高度。

岡底斯山脈地處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區,它的主峰岡仁波青位於西藏阿裡地區普蘭縣境內,岡仁波青藏語的意思是「雪山之寶」「雪聖」。 這片地域250多條冰川孕育了四條大河,分別以四種神聖的動物命名的獅泉河、馬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他們流向四個方向,最後成為了印度河、雅魯藏布江、 薩特累季河、恒河這四條亞洲的母親河,它的海拔6638米,峰頂終年冰雪覆蓋,四周有八瓣蓮花狀的群巒護繞,正因如此,岡仁波青在佛教、印度教、耆教和苯 教的經典中標明作是世界的中心。每年一批批來自拉薩或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民,或一批批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或巴基斯坦(喀什米爾地區)的信徒不 遠萬里歷經艱辛走進神山,更有至誠者三步一拜風餐露宿、沿途乞討,他們中有的甚至死在半道,有的朝拜了岡仁波青後再也沒能返回家鄉…… 有甚麼比這樣的朝聖更虔誠執著呢。

千百年來來這裡轉經的人絡繹不絕,根據我轉山那年路遇的情況,最多的是藏人(佛教、苯教),其次是來自印度,尼泊爾,不丹的老外,再次是歐洲國家金髮碧眼的老外,而漢人祇遇到七人,算我八人。

虔誠和純樸的藏人堅信朝聖可以洗盡前世今生的罪孽,並最終脫離三塗的苦厄,因此,總有數不盡的藏人,以磕長頭的方式俯仰於天地之間,將修行之旅推向極致的完美。

曾有人責疑我:一個漢傳佛教的比丘尼去轉岡仁波青,其理性的東東是甚麼? 其實理念的東東太顯彰,就失卻了樸實、原始的激情和遇險時的排險力量。

社會已發展到了一個多元化的時代,佛教亦復如是,許多形式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例如出家僧人去學MBA工商管理,去理財經商;又有將宗教的儀式完整不動地在舞台上演繹;又如我想去可可西里做環保志願者,想捐贈遺體,想轉山轉湖,等等。

佛已入了涅槃,現時的千僧齋會雖一定會有羅漢應供但他又隱而不顯,那麼又有誰能說清甚麼是對甚麼是錯,每個人因不同的因緣和阿賴耶識鑄就自己的人生觀,那麼,就選擇著自己的選擇,追求著自己的追求,快樂著自己的快樂,成就著自己的成就。

座落在神山腳下的村莊塔爾青是神山的前衛,是轉山人的大本營,在轉山季節這裡帳篷鋪天蓋地,而色彩豔麗的帳篷一定是歐洲人的, 這個村莊面積不大,面朝廣闊的巴噶平原,村中一條小河流過,河東有集市,可以買到速食麵、餅乾和一些日用百貨,有幾家條件很簡陋的餐館。因為有了轉山才有 了它現在的規模,但在每年冬季的十一月至第二年的四月,極端惡劣的氣候和齊胸的積雪使得轉山無法進行,因此十一月後塔爾青是座空城。轉山季節的塔爾青不管 是有好幾排房子象模像樣的岡底斯賓館,還是那些僅有一二頂帳篷的客棧,無不給來自世界各地的轉山人提供極大的方便,背夫也可以在這裡請到。

塔爾青是忙碌的,它不象西藏的有些城鎮在九點的時候才蘇醒,最早一批轉山藏人往往在四五點就啟程了,然後在20點左右的時間又回到了塔爾青。

塔爾青是自豪的,它承載著轉山人的期望,它見證了每一段修行之旅的輝煌和每一個轉經心靈的唯美,當轉經人在這裡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時,他們的生命已得到了昇華。

請了藏人玉加做我的嚮導和背夫,因為我的方向感極差,在這樣人跡稀少的山裡迷路可不是鬧著玩的。玉加的歌聲時常在拉曲峽谷飄蕩,玉加說今年已為二十多人做 了背夫,而在今年剛開山的時候,他獨自一人就繞神山轉了三圈。在帕羊他有另一種生活方式,而每年開山時節,他依舊選擇神山作一名背夫,總之他對神山有一種 自己也說不清的感情。我深信在塔爾青任何一個生意人,賺錢不是他們唯一的目的和無可奈何的選擇,他們是受了神山不可抗拒的招喚,他們選擇神山,親近神山, 他們篤信神山會帶給他們淡泊中的快樂。

感謝他們,感謝玉加,也許在性質上你我是一種雇傭關係,可是在我的心裡,你是我的一個朋友,一個在五千米海拔幫我背包的朋友,而在你塔爾青的土屋裡,你的女兒才牙牙學語。

轉山的路早已在網上讀熟,包括宿營點,海拔和三座寺院的位置和其他種種。順著轉山小道,向西向北就進入了拉曲峽谷。中午時分到了神山的入口經幡廣場和神山 的標誌性建築——兩腿佛塔,據說罪孽深重的人是無法從中穿越的,穿過兩腿佛塔後,下到峽谷底,應該是巴嘎草原,拉曲河從這裡流過,望見遠處散落提供食宿的 帳篷,疲憊和饑餓立馬就留在了身後。

河谷西側峭壁上的建築就是初建於13世紀的曲穀寺,斑駁的磚瓦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曲古寺為不丹噶舉派屬寺,寺內所供白玉釋迦佛像據傳是從緬甸迎請來的……

曲穀寺是看神山的最佳位置,見到它的瞬間我怦然而動的心幾乎窒息。

祇見崗仁波青的西壁均稱的線條直刺雲端,極具震撼力,頂峰如巨大水晶鑽石,又如金字塔,呈現陽剛的雄奇和大美,我一直認為,這樣的山體一定有超凡的力量雕 鑿而成,然後精心地打磨拋光,使銀裝素裹的山峰在日光下折射出鑽石般的光,遠遠的望去可見到它著名的標誌:自峰頂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與水準方向岩層構成的 佛教萬字,佛教中精神力量的標誌,意為佛法永存,代表著吉祥與護佑。我自然本能地匍匐在地行五體投地大禮。

在這裡我將和一路搭車同行的四個青海藏人白瑪文索、吐丁達吉、曲原巴宗和阿波分手,他們會用非常快的速度四天轉山三匝。二個年輕人在漆黑的湖區涉水探路的危險已過去,也不會再有他們向我遞過糌粑時羞澀的笑,我知道生命中和他們的相遇註定沒有第二次,揮揮手卻無法說再見。

從曲穀寺下到河邊的帳蓬,還沒泡好速食麵,就聽得驟起的山風在巴嘎草原肆虐著呼嘯著,企圖?翻帳篷,這一切對我總是興奮,追出去把鏡頭對著加固帳蓬的主 人。十幾分鐘後,風去雨停,巴嘎草原又回歸了它的寧靜,神山重新露出了攝人心脾的雪冠。下午的山路漸漸陡了起來,大概是每天背磚頭爬樓梯鍛煉的原因,在並 不感到十分辛勞的時候,已看到轉山路中的第二個寺院,哲熱普寺,以及河谷中的帳蓬宿食點,頓時精神一振,疲憊不知丟落在甚麼地方了。 神山威嚴地端坐雲間,它的北壁同樣令人敬畏。

在這兒,我碰見了一隊歐洲老外,總共十幾人,他們的體質真是讓我咋舌,我衝鋒衣裡裹薄羽絨服,而他們中有人僅體恤短袖運動短褲,體質棒極了。我剛想和他們說我最拿手的一句英語:Hello。卻見他們雙手當胸合十,一句「阿彌陀佛」和我打招呼,實在是出乎意料的驚喜,呵呵,足見念佛法門如今的攝受力。

海拔一上五千米,風雨雪雹都在瞬間鑄成,綠豆大的冰雹劈哩啪啦了一小陣,複又雲開日出,壯觀,神奇,過癮,我的獵奇心在今天得到極大滿足 。

這兒的海拔已是5210米,即便是在7月8 月,這裡的夜晚依舊寒冷無比,藏人的帳篷裡用牛糞燒的爐子,紅紅的火在爐堂裡跳耀,前身是熱的,後背是涼的。而我睡覺的帳篷沒有火爐,我就在胸前胸後貼了 暖寶,寒冷和缺氧使我久久不能入睡,好在沒有其他不適祇是睡不著,翻來覆去了一二個小時,斷定旁邊的鋪不再會有人睡,拉了一條被子,才暖了起來睡去了。

第二天上午的路是整個轉山過程中最艱難的一段,沿著轉山路,跨過了三座窄窄的圓木橋,海拔急劇上升,體力消耗極大,頭頂是嵯峨崢嶸的雪峰,腳下怪石磷峋, 穿長衫被拌倒的概率會大得多,好在我早有準備,將長衫放進行囊,一身衝鋒衣褲頗見颯爽,我在大大小小如犬牙交錯的石塊間跳跳蹦蹦,爽極了。

死亡穀滿山遍野的布條和衣服,這些衣服是轉山人丟下的,象徵一次死亡,我也拿出一件早已準備的衣服扔在了死亡穀去催生一個全新的我。

路上開始有積雪了,瑪尼石堆也多了起來,撿了三塊石頭堆了一個我起名為「嗡啞吽」的瑪尼石堆,它堆砌著我的三個願望:一願世界和平,刀兵不起,風調雨順,五穀兆豐,國道遐昌,民眾安康;二願我相識不相識的驢友網友,所有轉山人二六時中恒吉祥; 三願我的師長,和尚,阿闍黎,宗門師兄弟修行精進,早圓佛果。
轉山途中,見到的藏人,最令人興奮的一家,讓繈褓中的小生命也經歷了一場神聖的洗禮。

也見到藏人被高山反應折磨的慘狀,那個藏族婦女年齡並不大,五十歲左右,臉色發紫,一家六人居然大意得沒帶一口水,連盛水的器皿也沒帶,當接過我遞去的飲 水杯,他們顯得非常內疚,直說用完後找地方洗乾淨還我,被我阻擋了,我說好好照顧病人吧,我拿出麝香保心丸和維C泡騰片,我能做的祇有這些了,但我堅信她 會沒事的,她會如她的願最終跨過多瑪拉山口。

「山野」雜誌上,我看到寫著有一對藏族夫婦,記不清是從青海還是四川出發,用了幾年的時間走進神山,艱苦的跋涉和貧乏的食物耗盡了他們的所有體能,先後倒在了神山的懷中,按照藏人的說法,這是修行的造化,他們的靈魂一定得到了昇華,來世永絕三途苦厄。

網上說多瑪拉山口,每年都有人死去,我問玉加是真的嗎,他沒有正面回答,祇是說今年死了二個印度來轉山的人。

遠遠望見多瑪拉啞口的經幡了,在離開還有十幾米的地方我再也無法偽裝肅板,揮舞著登山杖狂奔著,那突如其來的爆發力和衝刺力讓幾個轉山藏人驚得目瞪口呆, 讓玉加見識了我毫無威儀的可嗔面目,二天來及其謹慎保持的八萬細行的外衣終於被我的激動剝去,赤裸裸地盡現我對神山不可理喻的狂熱,「若見諸相非相……」一顆不篤的靈魂究竟如何評說,神山,請告訴我。

站在多瑪拉啞口,回頭望望走過的山路,曲折漫長得仿佛是穿越時光的隧道,星轉鬥移滄海桑田,而不變的是千百年轉山人的赤熱和虔誠。 仰觀神山之巍然挻立與傲岸堅定,感到一種修行人的大丈夫氣度被激發,歷史的長河流淌著生命的輪迴和升沉的無始無終,流淌著修行人歷經三大阿僧祗劫的艱辛和 困苦,佛早已給了我們開啟涅槃之門的鑰匙,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千劫萬代,萬代千劫,我們依舊在修行的路上徘徊和盲修瞎煉。(注:未開悟前的一切統歸盲 修瞎煉)

神山,請給我你的剛,堅,力,讓我做無畏的勇者去直面修行路上的種種磨難。

山風穿過密織如網的經幡,我興奮地如同山風般穿來穿去,掛經幡,獻哈達,磕大頭,完全忘了這樣的海拔劇烈走動的後果。

多瑪拉的下山道依舊巨石磷峋,因上山時體力極大的支出,使我腳力大減,幾次從圓石上滑下去,被石與石的間隙擠逼難以拔出,好在登山鞋堅挻的高梆護著腳,沒讓腳給歪了。

往下看,山口南面是碧綠如玉的托吉措,轉山途中,飽覽潔白晶瑩的雪峰之壯美,反襯之下,嬌小玲瓏的托吉措就讓人千般的疼憐了。 遠遠望見的冰湖,實在又讓人精神振奮,問及玉加知道我們要從冰湖中穿過,情不自禁地吐出「哇塞」二個無比時髦的語氣詞,依舊毫無節制地在冰漬湖上來來回回折騰——拍PP和TV,體力消耗之大是在以後的三個小時才意識到的。

腳下是美麗的草坡和星星點點的野花,小小的洞窟就是野免們的窩了,面對如此美景,我居然祇拍了二張,就倦倦懶懶地不想拍了,開始,我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甚麼問題,漸漸地感到自己的思維有點遲鈍,腦子裡時不時一片空白,背夫玉加的歌聲變得虛虛的,象從很遠的地方傳來。 路上被轉山的藏人超過,雖然還記得向他們說一聲「紮西德勒」,但也已不像是自己的聲音,似乎也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空空靈靈地跟山谷的回聲一樣,感覺隨時隨地會昏睡去。

我終於明白這是大腦嚴重缺氧的症狀,我不該在多瑪拉啞口奔著跑著,也不該在冰漬湖拍錄像時反反復複來來回回地折騰。 網上介紹說就是在高原已經呆了十天半月沒有高原反應也不能麻脾大意劇烈運動。

趁著還能集中注意力, 我迅速地作了調整,首先自己祇留下水壺,把其他的照像機等小包統統交給了玉加去背;第二,我調整了行走的速度放慢了腳步;第三,我時不時喝二口沖有葡萄糖的水。

我想知道自己這個時候在別人的眼中是怎樣的狀態,就問玉加:我是不是走得有點慢,玉加想了想,是的是的,他是想了想才說的:「一點點慢」,這說明我的狀態還不是很糟糕。

就這樣,在思維的斷斷續續和幻幻忽忽之中,我堅持到了轉山途中的第三處寺院——尊最普寺。

喝了尊最普寺NAOREPU喇嘛的酥油茶,又給自己沖了 濃濃的一杯葡萄糖,二十分鐘後,腦子缺氧的症狀完全消失,於是急不可耐地請NAOREPU喇嘛打開保存有米拉日巴聖跡的紮倉,這裡曾是米拉日巴大師修行的 地方,紮倉內不僅供有米拉日巴像,還有他生前用過的法器等物。在那裡我點了許許多多的酥油燈,自己的,為他人點的。

NAOREPU喇嘛告訴我,冬天這裡非常的冷,積雪深過膝蓋甚至齊胸。 我問他為甚麼不學塔爾青的人做冬季的撤退,他說要守護米拉日巴的紮倉,要讓酥油燈長亮。

盤腿而坐聽NAOREPU喇嘛唱誦藏語經文,沉沉的鼓聲和NAOREPU喇嘛雄厚的梵唄穿透土牆向神山飄去,漸漸地佛、菩薩、神山、聖湖、瑪尼堆、你中有我,我中有他,漸漸地心空靈起來,諧頻共振著、幾何級遞增著禪的資訊和宗教的情感。

我們這些內地的驢子再怎麼自我標榜是深度走進西藏走進阿裡走進岡底斯,充其量也祇能算匆匆過客,最多冠以狂熱藏地情結的過客,我們的愛是基於固守現有舒適 生活環境的前提下的一次小別,我們會因為這種狂熱一次又一次地穿越時空走來,但我們不會作一生的犧牲,也沒有勇氣終身留守,過那種沒有電沒有可口飲食沒有 空調的生活,當然,我們固然不能以是否選擇留守西藏作為鑒別道心高下的標準,但固有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我們又有多少勇氣去隨緣面對?當我們遭遇人生坎坷和變 遷,我們能否象轉山的藏人一輛手推車,一袋青稞面,一鞠山泉水,一顆安詳虔誠的心,三步一大頭仰俯於天地之間,一年,二年,三年……從成都或青海拜向拉 薩,拜向神山。答案是否定的。這就是差距,一直以來在自欺欺人地空談無相無作無自性的禪,有幾份是通過修行達到自性的流露而非鸚鵡學舌,有幾份我們真正作 到。我將自己的靈魂拿出任神山風雪的侵淩和鞭韃,久久地久久地匍匐在存有米拉日巴聖跡的紮倉前。

第三天行程走了二個半小時後,看到最後一處摩尼石堆,上面放滿鑿有經文的犛牛角,這些堅硬的牛角似劃破蒼天的弓箭,處處透著宗教的靈性、神秘、不敗的力量。突然,玉加指著前方說:覺姆,看。

哦,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塔爾欽錯落的房舍了,這裡已經進入移動通訊信號覆蓋區域了,啞了二天多的手機也在這時響了起來,短信鈴聲一個接一個,興奮啊。

「師父,好幾天沒你的資訊了,還好嗎?」

「師兄,轉山了嗎?有沒有高原反應啊?」

「還活著嗎?活著就回個信啊。」

呵呵,活著活著,等我回到塔爾青禦下行李,讓手機充上電,再讓李胖娃飯館的夥計抄個苦瓜辣椒,番茄豆腐湯奢侈一餐,再一一回復你們的短信吧。

我一面翻著手機信息,一面嘿嘿嘿嘻嘻嘻,引得背夫玉加頻頻回頭,莫名其妙的也笑個不停。

如今對神山記憶的種種,已收在我的電腦圖片夾裡。哦 不,如今的神山是在我心的一隅,那刺破雲際的雪峰,多瑪拉啞口的經幡,踏著擦擦作響的冰漬灘,托吉措,嶙峋的山路,狂風,冰雹,寒冷,牛糞燒紅的鐵爐,糌粑,繈褓中的嬰兒,背夫玉加的歌聲,看護紮倉的喇嘛和飽盡桑滄的寺院。

翻越了5700米多瑪拉埡口,我並不認為那有甚麼了不起,也不認為可以用來炫耀,它祇是我人生中的一段經歷,一段不平常的經歷而已,荒蠻路途艱辛和收穫的終身難忘。不管我是不是還會再去,那綿延雪峰和悠遠古老的梵唄將是我餘生的夢系魂繞。

朋友,如果你動心了,那麼放下你城市養尊處優的傲慢和現代生活的奢華和潔癖,你就可以感受到世界第三極西藏帶給你心靈的震撼。山險水深、高原缺氧,讓我的六字真言護佑你一路平安,「紮西德勒」

 
 
感師情意淚長潸
—— 沉痛悼念聖嚴法師

◎林志明

人事有代謝,
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
我輩復登臨。

孟浩然

二○○九年二月三日晚,我從法鼓文化李書儀居士的電郵來信中得知聖嚴法師圓寂的噩耗,同時接到上海小女兒的電話,叫我在電話中聽正在播出的台灣電視新聞中 的有關報導。我驚呆了,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因為我剛剛收到師父寄來的春節賀卡和他最新出版的《放下的幸福》。我馬上到「法鼓山全球咨詢網」上搜尋:聽到了聲聲佛號,看到了師父慈祥面容的照片以及「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遺言。我雖無法趕去台灣瞻禮師父的法體,但看到了莊嚴肅穆的靈堂和唯一的輓額「寂滅為樂」,這時的瞻禮隊伍綿延不斷,佛號盪,感恩不捨。我流淚在電腦屏幕前久久地凝視,向師父致意送別。

一九四七至四九年間,我與聖嚴法師在上海靜安佛學苑曾得謀面,但已無清晰記憶。四十年後的一九八九年,我赴美開會,公畢遵父囑去紐約訪東初禪寺,卻因師父 返台而無緣相見。當時的住持果元法師熱情接待了我,讓我參加了一天法務活動,並留我在寺內掛單一夜。臨別,我留下了父親和我的照片,請其轉交師父而遺憾地 離去。然而,這次去訪仍是有收穫的:果元師贈送父親多本師父的著作,有《歸程》、《法緣血緣》、《佛?之旅》、《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等等。回到北 京,我立即向父親借閱全部帶回的書;就這樣,我一口氣先讀了三、四本,就完全被吸引住了。不久,我開始請求師父直接給我寄他的新作,他答應並不斷地寄來; 最令我感動的是,我曾在無意中告訴他,退休後打算做點翻譯佛教文獻的工作,但苦於不懂梵文,不久,他竟然給我寄來了一本大大厚厚的英梵-梵英大辭典,遺憾 的是,我沒有堅持學習,最後仍是一事無成,實在太辜負了師父的一片心意。對此,師父早就忘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卻又是永遠感到慚愧的。

我接觸佛教和佛法的機緣較早,然而,真正學佛實在很晚,大概緣於自己的鈍根吧!但是,自從讀了聖嚴法師的許多著作,似有豁然開朗之感。我尤其愛讀他寰游自 傳系列的書。從《歸程》和《法源血源》中,我瞭解了師父的身世和往事,讀那些遊記,我彷彿也跟隨師父遊歷了歐、美、亞洲,並到祖國大陸去朝聖、溯源。他的 文筆流暢,事平實風趣,沒有譁眾取寵的華麗詞藻,也不是空洞的說教,卻在介紹朝聖和參訪中使讀者瞭解了印度的宗教和歷史,知道了釋尊的遺跡和芳蹤;也讓我們懂得了中國佛教的根源以及台灣佛教的法脈;如此等等。他的所有著作都讓我們對人間充滿希望,鼓勵我們為人類、為生發宏願。他說:「請你分擔我的辛勞,分享我的成長,其中有我感恩的熱汗和熱淚,也有我的祝福和期許。人間是永遠有希望的,祇要我們發下宏願。」他還說:「我的任務是弘揚佛法,留下行腳過程的腳印,也是為了弘揚佛法,許多人希望見我一面都難。我的每一本遊記所載,便是以佛法與人接觸的實情,讀我的遊記,所得的訊息,要比僅僅見我一面豐富得多。」這是千真萬確的。我是在讀他的著作,特別是他的遊記中親近和熟悉了他的。儘管竟然隔了六十年,我才終於見到了他一面,僅此一面而已。

二○○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下午四點,我和外子、女婿在由專門的向導指引下全面參訪了法鼓山之後,得到了聖嚴法師的接見(見照片),這是闊別六十年後的第一 次,沒想到竟成了最後訣別。當時,他已罹患腎病,在定期做透析,而且法務繁忙,卻仍然抽出半小時與我們會晤面談,以香茗和台灣特有的水果招待我們,在親切 地回憶往事和簡短地介紹新建的法鼓大學之後,他關切地詢問出版《林子青文集》的準備情況,法鼓文化的陳重光主編在場,他告訴師父,企劃書和目錄已經擬就, 準備擇日與我討論。三天後,我去北投與總編輯、主編和責任編輯等作了詳細研討,確定了各集目錄和出版的大致日期,他們也向我提出了要求。經過他們的精細策 劃和認真編輯,《文集》四冊終於在二○○八年十一月全部出版發行。聖嚴法師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覺醒法師為《文集》寫了序文,編輯部菩薩們對於佛學的鑽研 精神和認真負責的敬業精神令我感動,讓我在配合工作中不敢有絲毫懈怠;應該說,這是師父精神力量的感召。這套文集滲透師父弘揚佛法的願力,也體現了他尊師重道的品格。
下面,我用一些看似細小的事情,以及片斷書信來說明聖嚴法師對於老師的尊重、懷念和牽挂,以及他們之間父子般的師生情誼。

父親往生後,聖嚴法師第一時間打電話來,送上輓聯曰:「弘一法師年譜影響我一生重視戒律,上海靜苑受教勉勵我大洪爐中鍛煉。」這短短三十個字,道出了他的感恩之情。

一九八八年,聖嚴法師回大陸,至中國佛協時特請見父親而未遇。翌年四月二十六日,父親致函法師曰:「聖 嚴法師學弟:別四十年未通音問,時深馳想。去夏仁者回國至京,承見訪於佛協,適我以事留滯南閩,未獲相見,至為悵惘。承淨慧法師轉來惠贈東方錶一塊,深感 念舊之情,迄未修函致謝,至以為歉。……我今年已八旬,垂垂老矣,不知後此尚有因緣與仁者晤面話舊否耶?……林子青 合十」

聖嚴法師於五月十五日復函曰:「林公子青長者道席:四月二十六日賜示 拜悉,四十年未通音問,然亦時在念中,並於《南洋佛教》月刊偶爾讀到尊作散篇,尤其《弘一大師年譜》,乃海外佛教學者共同推仰之力作。……吾公已八十,我 亦六十出頭,去年回大陸時,很想謀見一面,緣以未曾事先要求,故而錯過。何況我已兩世為人,更改法名,第二度於一九五八年出家,吾公亦不知聖嚴為何許人 矣。(作者註:法師在上海靜苑時法名﹃常進﹄)

五十年前,吾公曾到台灣,而今人事早變,不復舊觀,……。目前我在美國及台北均有寺院,……。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已受國際矚目,如公健康許可,當願設法聘請至本所任客席教職。…… 令媛志明女士訪美時未能親自招待,殊覺抱憾!從其相片中尚能捕捉四十年前若干印象。順頌 健安 學生 聖嚴 和南」

他們師生間的書信往來並不多,然卻可從中見其真摯。此後,聖嚴法師多次鼓勵父親彙編其散載於各處的著述,而父親卻遲遲沒有行動,直到一九九四年,在給法師的信中說:「拙著《佛教文史叢編》(作者註:此為父親當時自己暫定書名)因有預定數篇尚未完成,致延擱多時,故尚未整理就緒,殊以為憾。又因年老體弱,視力不佳,難以迅速完成。」然而,由於師父的鼓勵和催促,法鼓文化終於在二○○○年父親九十壽辰前出版了《林子青居士文集》三冊,師父高興地在序文中寫道:「今年林子老已經九十高齡,正好以此為他祝壽,這是我最高興的事,相信也是林子老喜歡的一份壽禮。」

父親往生後一個多月,法師來信說:「……我很想寫一篇追悼文,苦於手頭的資料不多,也許可請你們姐弟中的一人,或者找到一位有文字能力的人士,為林子老編一冊年譜,縱然是簡譜,也很有保存中國佛教近代史料文獻的意義和價值。……」同年十二月底,他又來信說:「……當你把令尊子青老師的遺稿整理之後,若有希望我做甚處,請告知,當盡棉力,助其出版。」還說:「十二月十七日至二十二日之間,我又到了一次中國大陸,是為捐贈濟南市四門塔的一尊失竊石雕佛頭像。……十二月十九日到了北京廣濟寺,事前委請佛協人員聯繫你的繼母,結果未如所願,僅留下一份供養金,請弘宏法師代轉,聊表慰問心意。……」

二○○三年,得知我已初步整理出父親的遺稿後,他於二月八日的來信中說:「林 子老的遺稿,你先列出五類,均應是很寶貴的文獻,我們應該使之出版傳世,唯於你曾提起大陸淨慧法師,亦係林子老的學生,也有意協助出版子老遺著。以我最近 去了兩次大陸,並且也收到不少佛教界的出版物,品質水平都已不錯。林子老的遺著在台灣出版,可能無法到大陸普遍流通。如在大陸出版簡體字本,流傳轉廣。故 請你跟淨慧法師聯絡請教,若他願承擔,在經費方面,我也可以設法幫助一部份的。……」

聖嚴法師對於父親及其著述的重視,對於父親及其家人的深情厚誼,是由衷的,是真誠的。而這祇是他弘揚佛法中的點滴而已,但卻體現了他的大慈大悲和大智大 慧。人們從他所推動的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的理念中體會到了他的關懷,他的理念將帶領大家朝向提升人品、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前進。
最後,讓我用外子喬尚明所作七絕一首來寄托我們對聖嚴法師的哀思。


虛空有盡願無窮 聖道弘揚不世功

一代宗師乘鶴去,遽聞噩耗不勝悲。
功行圓滿歸先覺,慈雨依然日夜施。

法鼓雷音開覺路,風餐雨沐續禪燈。
拯危濟世心慈憫,普度群黎?筏乘。

東渡求學未息肩,等身著作筆如椽。
心靈環保新倫理,淨化人間一念虔。

子青文集明禪理,總總林林百萬言。
兩度編修成七卷,贊襄出版謝師恩。

靈山拜謁憶當年,羸弱身軀步履艱。
扶病強顏談往事,感師情意淚長潸。

虛空有盡願無窮,聖道弘揚不世功。
見性明心登彼岸,眾尊崇嶽頌聲隆。


註:
1子青句:《林子青文集》,凡七卷,近百萬字,皆為佛學方面的論述。林老與聖嚴法師有師生之誼,法師出自揚佛法、報師恩之念,贊助該文集由法鼓文化出版。
2靈山句:二○○七年本文作者林志明同外子喬尚明曾往法鼓山拜謁聖嚴法師,當時法師已經沉在身,仍然抱病親切接見,讓我們十分感動。

 
 
法華衲子耀普陀
——《道生長老小傳》序

◎釋迦戒忍

,猶如路徑也。佛教四萬八千法門,就是學佛人發菩提心後要走的四萬八千條成佛之路啊!而道生長老所走的是「誦持《妙法蓮華經》,得六根清淨」成佛之大道。七十多年風雨無阻、七十多年始終不渝、七十多年堅持不懈,他老人家是當代的得「道」高僧。

道生長老一生受持《妙法蓮華經》有偈贊曰:聞佛柔軟音,深遠甚微妙。靜權多贊嘆,令道生歡喜,梵腔《鐘聲偈》,行化滿三年。續可繼此座,又說上妙法,是道生法師,悉皆能受持。從偈頌中我們不難看出,是靜權老和尚和續可大法師為道生老種下的菩提種子。

「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謂。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妙法蓮華經·譬喻品》)這是道生長老聽經聞法種下的如是因。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出大法鼓、演大法義。」(《妙法蓮華經·序品》)道生長老在誦持《法華經》過程中,向靜權老和尚和續可大法師學習講經,善巧方便,經常向四眾宣說此經的義理和甚深的妙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出大法鼓、演大法義,並現身說法,得到了無上的利益。這是道生長老聞法後的如是行。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這是道生長老聽經後精進持誦,依教奉行所得的如是果。

道生長老是本山之寶!僧寶中的寶中之寶!就是在全國也不多見。他老人家對我的愛護和培養,我是心存感激的。我感恩,感恩他對我們晚輩的悉心呵護。特別是在 妙老圓寂之後,他以普陀山為重、以大局為重,站在各種非議的前面,站在各種困難的前面,身先士卒,支持我工作。在他身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他經常囑咐我 要好好地修行,深信因果,努力作好佛教的事情。這同他七十餘年學佛,學觀世音,常不輕菩薩,有著直接的關係。在我的心目中,道生老就是菩薩!因此,我們要 像道生長老學習,做像他那樣品德高尚的和尚。

我在普陀山佛教協會能夠這樣地堅持,並堅持了下來,主要的力量是妙老。但,也離不開道生老、白光老、智禪老、普淨老、清淨老、雲空老、清了師太等,他們都在支持我的工作。他們是我的力量源泉。沒有他們的理解,沒有他們的鼓勵,我是作不到今天的。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宣傳道老的意義。一是弘揚老一輩僧人身上的為法忘軀的精神,二是,通過採訪、整理,我們要進一步彰顯老一輩人的一些思路,一些做事情的 方式方法,把佛教精神繼承下來。看了後,讓我們年經人有個?發,這個是很重要的。現在,年輕一代在廟裡做事情,絕大部分是按照社會的運作方法,把一些優良 傳統、行之有效的東西給丟掉了。棄之如敝屐,這個不好。雖然,佛教也要「與時俱進」,但不能丟了根本和特色!如其不然,佛教就不能稱其為佛教了。

以上,我主要強調出家二眾從《道生長老小傳》中汲取的營養和力量。那麼,在家學佛弟子呢?我認為,應該在持誦《妙法蓮華經》和做人上下功夫,要像道老那樣 虛心學習,樹立眾生平等的觀念,不輕視他人,不輕視任何一個眾生。因為他們(它們)都是未來佛,這樣不但家庭和諧了,社區和諧,我們的整個社會也和諧了。 如是想,如是說,如是做,我們就都是《妙法蓮華經》的傳承者,這樣多光榮啊!

大連孔華等居士發心出版《道生長老小傳》,囑我寫一篇序言,我聽後感到十分欣慰,表示支持並全力相助。此時,我秉燭於燈下,追憶此傳記的緣起,感到做事 情,一是要趕早,二是要立即行動。如果當初佛教協會和我本人不作出組織力量,撰寫道生長老和白光長老弘法利生事跡的決定,哪會有這本傳記文學。那還是在二 ○○六年的初春,我責成《普陀山佛教》編輯部做這件事情。正進法師不負厚望,在編刊之餘,做了大量的採訪工作,很快撰寫出初稿。在《普陀山佛教》期刊連載 時,用的是《妙法蓮華衲子來》名字,這次定名為《道生長老小傳》,我認為更加妥當。該著手為道生老樹碑立傳了,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為歷史負責。

一己私言,如令君讀後有所得,幸甚!是為序。

 
 
上海佛教界四川救災的經驗與啟示
◎覺 醒

國宗教界,歷來具有開展社 會慈善事業的優良傳統。這種優良傳統在當代社會的繼承和發揚,不僅提高了宗教在社會公眾中的形象,而且,對於社會的穩定和各項事業的進步,對於全社會形成 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培育社會公德,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沿海地區宗教 團體的經濟狀況有了明顯的好轉,各大宗教回報社會,為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所作的貢獻,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所涉及的領域方面,相應地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宗教界已經逐漸成為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關愛社會,關注人生。是佛門弟子的義務,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法華經》要求佛弟子,要「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慈善不僅是佛教徒修行的根本,更是利益眾生、反哺社會的重要渠道。而最能表現慈善公益事業重要性的當數在重大天災面前的積極行動。

一、上海佛教界在四川救災中

公元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八級特大地震,頃刻間,山崩地裂,道路毀損,房屋倒塌,家園盡失,骨肉親人,妻離子散,人天永隔。

災難,超越了地域與時空,成為人類共同的傷痛。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都是骨肉同胞。聞悉兄弟姐妹的劫難,豈能袖手旁觀?目睹遍地廢墟與荒蕪,能不令人扼腕痛惜?對視著期盼與求助的眼神,又怎忍無動於衷?
地震無情,人間有愛。守望相助,共渡難關。當此之時,為佛子者,應以感同身受之悲憫胸懷、與樂拔苦之菩薩心腸、人溺己溺之百倍熱忱、慷慨解囊之慈善義舉,真情援手、眾志成城、共渡難關。上海佛教四眾弟子,心系同胞、守望相助,積極行動,為災區人民募捐祈福。

地震次日,五月十三日上午,上海五大宗教團體負責人火速趕赴上海市紅十字會,送上了上海宗教界的首筆賑災捐款人民幣280萬元,同時呼吁上海宗教界積極行動起來,捐款捐物,以實際行動幫助災民渡過難關,重建家園。

五月十四日上午,在玉佛寺的發起和倡議下,上海佛教界十多家寺院團體匯集玉佛寺,通過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向四川汶川地震災區捐款人民幣180萬元,其中玉 佛寺捐贈人民幣100萬元、真如寺捐贈人民幣50萬元,用於幫助災區人民抗震救災、度過難關。捐贈儀式結束後,玉佛寺僧職員工還自發進行了現場捐款,部分 香客、遊客也主動加入到捐贈行列,慷慨解囊,真情援手,為災區人民捐贈善款。

時隔兩天,五月十六—十八日,玉佛寺再度聯手上海佛教各大寺院,舉辦為期三天的「護國息災,佑我中華」—— 上海佛教界為四川地震災區祈福法會。五月十六日晚還在玉佛寺舉行千僧祈福大法會。千僧匯聚、檀越響應,共集祈福法會道場,虔心祝禱、懇切至誠,祈願災區同 胞,仰仗我佛慈力,生者消災免難,健康如常;亡者往生淨土,蓮登九品。祈願佛光注照,蔭庇華夏,佑我國土,從此災難永息、國泰民安、社會和諧。千僧祈福法 會上,在近千名容貌莊嚴、威儀整齊的法師帶領下,善信檀越手托點燃的蓮花燈,在寺內緩緩移動,燈燈相傳,光明不斷。盞盞蓮燈,代表佛教信徒對災區人民的眷 眷愛心。蓮花燈最後匯成「心」形 圖案,意謂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抗擊地震造成的災難。整個活動如律如儀、肅穆莊嚴。有感於上海佛教界的虔誠和懇切之情,祈福法會部份內容由上海東方衛 視進行了現場直播。廣大觀眾通過電視畫面真切地感受到了法會場面的肅穆、隆重、莊嚴,由衷生起與災區人民心手相聯,守望相助,共渡難關的信念。

與此同時,上海市佛教協會、上海玉佛寺還向廣大佛教信徒發佈了一封言詞懇切、飽含深情的公開信,呼吁廣大善信檀越,秉持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基本理念,踐行「救死扶傷,慈濟社會」的 佛陀教導。面對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骨肉同胞,面對貧弱無助災民在廢墟中的哭泣、顫抖,體現為佛子弟者感同身受的悲憫情懷、與樂拔苦的菩薩心腸。積極行動 起來,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己所能,為抗震救災盡綿薄之力。公開信在廣大信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大家紛紛表示響應號召,為災區人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和關愛。

為了讓更多的人員參與到支援抗震救災的行列,鼓勵他們為災區人民奉獻愛心。玉佛寺還積極發揮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及上海宗教服務窗口平台的作用,為外國友人表 達對中國災區的友好行為提供幫助。五月十八日下午,數十位在滬工作、經商的斯里蘭卡佛教徒聚集寺院玉佛樓,藉紀念南傳佛教「月圓節」(Vesaka)的機會,為在四川地震中受災的民眾祈福。祈福現場,玉佛寺的法師與斯里蘭卡朋友一起,為災區人民誦經祈福,表達中斯兩國佛教徒對災區人民共同的關愛之情。

五月十九日,距離汶川大地震剛好一周,根據國務院通知,即日起至五月二十一日為全國哀悼日。為哀悼地震中死難的同胞,上海玉佛寺全體法師員工及部分護法居士、香客、遊客,齊聚寺內覺群樓多功能廳,在2時28分集體默哀三分鐘後,隆重舉行「超薦四川地震災區罹難同胞法會」。祈願災區罹難同胞,早日脫離苦海、生於極樂!

五月二十五—三十一日,上海佛教界40餘家寺院在玉佛寺舉行為期七天的「上海佛教界為四川地震災區?建『佑我中華 護國息災』冥陽兩利水陸空吉祥大法會」,為生者祈福消災、為亡靈超薦祈願,同時通過法會再次為災區人民募捐。

「用愛托起明天的希望,用我們的愛心幫助災區的孩子爭取美好的明天!」為了救助災區青少年學生,幫助他們安心完成學業,二○○八年五月三十一日晚,一場題為「用愛托起明天的希望」的 大型賑災義演在玉佛寺舉行,本次義演由玉佛寺與上海市慈善基金會、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上海市紅十字會、上海市佛教協會、上海文化發展基金 會、上海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發起,上海佛教界40餘家寺院共同參與,數十位演藝界名人與玉佛寺梵樂團一起為觀眾演繹了一個個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災區故 事。晚會活動中,上海佛教界向市慈善基金會捐贈募集款人民幣550餘萬元,專項用於資助災區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其中僅玉佛寺僧職員工及護法居士就自發捐款 250餘萬元。上海玉佛寺「覺群慈愛功德會」也於當晚宣告成立,該功德會以「慈悲佈施、關愛眾生、奉獻社會、培植福德」為立會宗旨,團結廣大佛教信眾及愛好慈善公益事業的各界人士,共同為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多作貢獻。

二、感受與

大乘佛教倡導修行六度,也就是要堅持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六個方針不動搖。其中佈施被放在首要位置,可見佈施對於一個學佛者是非常重要的。佈施源於一顆慈悲之心,發慈悲心的最好實踐就是佈施,就是行慈善之舉。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美德。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上海佛教各大寺院積極行動,除舉辦祈福法會外,還多次在信眾中組織慈善募捐活動,以各種形式支援災區。據不完全統計,截止五月底,上海佛教界的累計捐款數額將近1500萬元。

「救死扶傷,慈濟社會」是佛陀 世尊的諄諄教誨。秉承中華美德和佛陀教導,一向以來,上海玉佛寺積極參與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在九八年洪水、○三年非典、○五年印度洋海嘯、○七年沿淮水 災、○八年初的雪災等重大自然災害中,一次不漏地主動參與,為災區人民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和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據不完全統計,近十年來,玉佛寺已累計向 社會捐款3000餘萬元,上海佛教界的捐款數額更是幾近5000萬元,為幫助社會弱勢群體改善境遇、支援災區人民恢復重建和正常生活、為社會的和諧穩定, 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從近年來佛教界的賑災濟困情況來看,佛教界的慈善公益事業呈現出不少新特點:

佛教慈善事業的第一個特點是更加專業化、制度化。佛教界近年來嘗試自己成立「慈善基金」,每年有計劃地為貧困家庭、殘疾人、希望工程等捐款捐物。

佛教慈善事業的第二個特點是救助範圍更為廣泛。目前,佛教慈善救助的對象不僅包括遭受自然災害的群眾,還擴展到社會上的各個弱勢群體,包括孤寡老人、孤兒、殘疾兒童、失學兒童、罹患疾病者、特困家庭、有特殊困難的進城打工人員等。

佛教慈善事業的第三個特點是救助方式更加多樣化。主要是通過助學、幫困、慈善義演、慈善義拍、認養和送溫暖等方式,以及開辦慈善書店等。力求從源頭上著手,逐步改善以前那種「救急不救貧」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對貧困地區助學,興辦希望小學,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使其逐步擺脫貧困落後面貌。

佛教慈善事業的第四個特點是參與社區共建。目前,上海不少佛教寺院與所在社區開展了共建和諧社區活動,資助社區困難家庭與貧困學生,助老幫困,贏得社區居民的好評。上海佛教界的社會慈善工作正逐步走向專業化、規範化和制度化。

佛教慈善事業的上述特點說明,佛教在整體與時俱進的同時,慈善事業的方式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更加切近弱勢群體的需求,更加著重深入民眾日常生活、著重長效。

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隨著宗教界開展慈善事業的名聲日響,社會上不少單位打著興辦慈善事業的旗號,到寺院道觀尋求資助,使得寺院道觀應接不暇、不堪重 負,有些更是良莠難分、真偽莫辨。個別單位和個人甚至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幌子,行詐騙之實。為此,我們建議有關方面研究目前中國慈善事業的現狀,綜合各方面 的力量,將宗教界的慈善公益事業逐步納入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具體而言:

1、對於常規性的、經常性的慈善事項,各地的民政部門、慈善基金會應該在年初拿出計劃,並將此計劃通知各相關單位,以便各相關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自覺擔當慈善事項。

2、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應的社會公益意識已經在近十多年的公益活動中逐步形 成。作為一種義務,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都能夠自覺地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因此,在中國的東部發達省市,慈善事業的開展,應該以自願、適當、合理為原則。以 引導為主,盡量避免攤派,以免弄巧成拙,傷害有關單位和個人的熱情與積極性。

3、開展慈善事業,社會各界應該有自己的主管部門。在宗教界,其慈善事業的主管部門應該就是 當地的宗教主管部門。由宗教主管部門協調,一方面,宗教界可以將資助款項根據統一的安排,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和最緊迫的項目上;另一方面,也對慈善款項進行 有效的跟蹤和監管,使之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夠得到必要的指導和法律的保護,使慈善事業的款項運作得更為安全。

4、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宗教團體,建議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建立相應的慈善基金,並由主 管部門和本單位的有關領導共同操作和管理。這不僅使一個單位的慈善事業,不會因為領導人的變動、本身經濟情況的變化、單位領導關心的重心的轉移等因素而發 生變更,而且使單位的慈善事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進行,保持有一個開展慈善事業的活水源,促使慈善事業細水長流。

5、建立並規範慈善助醫基金的來源和運作 當前,社會貧困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不容樂觀,但是相比之下,他們對疾病的憂慮可能更甚於貧窮。因此,今後慈善工作的重點恐怕還在於扶助醫療方面。扶助醫療不能著眼少數,而應該進一步開拓視野、規範操作。因此設立慈善助醫基金勢在必行。

慈善助醫基金的來源和運作:

一是依靠社會募捐。可以組織一定規模的慈善宣講團,借助新聞媒體,採取生動活潑的形式,反映出弱勢群體的艱難生活,從而喚起大家對弱勢人群 的關注。扶貧濟困、施醫助藥是佛教開展慈善事業的基本舉措,是佛教反哺社會、回報眾生的優良傳統。包括佛教在內的五大宗教,在這方面應該說具有強大的優 勢,可以通過宣傳發動,將宗教的慈悲教義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讓信徒把自己的慈善行為當成宗教實踐的一部分,從而極大地提高慈善捐贈的自覺性;

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大力加強所有市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險意識,居安思危,積穀防荒,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為自己積攢下治病的基金(或保險金),在利益別人的同時,為自己存入享受服務的機會;

三是依靠有限基金的合理運作。不斷增大基金的數額,以使更多的人能夠從中受益。在基金運作中,應該不斷拓展基金的投資渠道,盡可能發揮出基 金的最大效益。可以通過辦公司、辦企業的形式,聘請專業管理人員進行規範運作,企業人員在確保素質的前提下,可以吸納下崗人員參加,這樣既能解決部份下崗 職工的工作問題,又可以讓這些弱勢人群自食其力,從工作中樹立起自強不息的信心和勇氣。同時要依靠一定形式的慈善義拍活動,讓捐助者從自己的捐助行動中體 驗出特殊的社會價值和紀念意義。

四是依靠志願者的積極參與。盡可能減少基金的支出。志願者隊伍的組成可以由紅十字會負責,也可以由其他慈善團體負責,範圍要盡可能寬泛,成 員不分貧富、不分職業,可以包括退休的醫護人員,也可以吸納其他相關人員。同時還可以考慮與宗教界聯合組建志願者隊伍,讓宗教信徒的互助幫困行動與社會扶 貧濟困工作統一起來,把宗教情感和道德責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以促進社會風氣的整體轉變。志願者隊伍可以組建成慈善沙龍,定期舉行聯誼活動,以增強團隊的 凝聚力。

三、結語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死者安息,生者堅強。祇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用每個人力所能及的付出,匯成愛的洪流;用大家共同的力量,為緩解災區人民困境、 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貢獻微薄之力,那麼,地震帶給我們的就不僅僅有痛苦,更有中華民族團結和睦的真情迸發,更有無私奉獻呈現給人間的不朽光輝。奉獻是人 間真情,奉獻是愛的暖流,奉獻是面對災區同胞的必然選擇。

佛教的社會價值在於,它不僅為人們指示解脫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還教導人們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業,廣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界的資生福利事業不僅直接 利樂眾生,而且有助於個人道德的提高和完善,是內益於己,外益於人,生益於時,死益於後的偉大事業,體現了佛法的根本精神。通過這一利生實踐,有助於形成 有難共當、有苦共擔的社會風尚,有助於創造和樂共處、相親相愛的社會氛圍,可以引導人們向善、向上,從而使整個社會變得更文明、更美好。

經歷四川震災後的中國佛教,在建設社會主義四個文明的今天,發揚「慈悲濟世」的優良傳統,厲行社會慈善公益事業,對提升社會文明素質,對詮釋人間佛教思想、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如何推廣素食
◎許成彪

食這個行業在國內起步比較晚,而在台灣、香港早已發展的很好。雖然我在香港做素食有二十多年的經驗,但在國內才做了兩年左右,我的感受卻非常多,經營中要面對很多問題。所以,大家趁這個機會好好的來研究一下,如何來推廣素食。

我在香港電視台工作的時候開始學佛的,拜謁完四大名山之後想決定吃長素,但在電視台的這個環境下是不可能做到,所以我就決定自己開素食館。我吃過了香港所有的素食館,發現顧客大多數是老年人,年輕人很少。後來我就開辦了我的香港第一家素食館「多寶齋」。 在經營過程中我比較注重宣傳,經常利用電視台的關係來宣傳素食的健康理念及環保效用,這個素食館我開了一年多後,周圍先後已有好多家了。後來應一些在加拿 大的素食者的邀請,又在加拿大開了家素食餐廳。剛開始生意不好,後來隨著人們接受素食的健康理念及其他一些因緣的機會,生意開始好起來,就連外國人都喜歡 來吃,後來演變為大部分都是外國人來吃我們的素食。以我這二十多年的經驗來說,素食是既健康又營養,而且都不生病。

現在我就把我的經驗同大家分享一下。開素食館在香港和內地不一樣,我在香港開一家,周圍就有五家素食店圍著我,但是大家的生意都很好。其實做素食有競爭是 好事,越競爭越好,有競爭才會有進步。好比我新開發了一個菜,大家就都來模仿,慢慢的全香港就都有這個菜了,這樣就帶動大家都來創新,都來搞菜品研發。所 以我回到國內一直鼓勵人家開素食館。吃素的人越多,素食館生存的力量就越大,所以要齊心協力一起來推廣。我在內地經營的這兩年中,?我就發現好多人不知道 素食是怎麼樣的,素食吃些甚麼。我和顧客交流中發現大多數顧客都是第一次吃素,他們都是朋友介紹而來,根本就不知道素食還可以做得這麼好吃。所以在經營中 要多做宣傳,慢慢的顧客就會增加,而且都是回頭客,吃過以後會帶上一些沒來吃過的人來吃。同時做素食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有毅力面對素食館經營中的一些困難 情況。素食在國內不是一個非常時尚的產業,祇要把素食推上時尚的軌道就沒問題了,北京和香港的顧客大多沒有宗教信仰,祇是覺得素食好吃、對健康好就來吃 了,而在國內其它地方卻做不到每個點、每個區都有素食館,要想吃素食還要跑到很遠的地方去,這樣顧客大多就不會去了。做素食館我覺得還是要大家一起來推 廣,相互關照才能使素食走上軌道,同時大家要大力宣傳素食。如果有人發願要做素食,大家一定要幫助他、提攜他,這樣素食產業才會慢慢壯大起來。做素食館的 人要經常去參考別人的成功經驗,看人家是怎樣做菜的,要多學習交流,同時自己也最好吃素。

另外,做素食也是一個善緣的平台,弘揚傳統文化,比如中秋節我們做月餅、端午節我們做粽子、過年做年糕,配合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來推廣我們的吃的東西。所 以,開素食館是非常有意義的,故要好好開發出來。但是素食有一個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現在在國內素食館太少了,而人口卻有那麼多!所以建議想要開的人盡 力開,素食館是很有潛力的。而素食就可以傳播一個這樣的概念,傳播素食文化,再配合茶、瑜伽來發揮它的魅力。所以就我做這麼多年的感受來講,素食是非常好 的行業,也是我人生裡面最重要,發揮最大的一件事。在做素食的同時,你們也要多做慈善事業,有機會要多做一些社會福利包括建學校啊、去老人院探訪啊、放生 啊、印刷經書和健康讀物等,這些都是素食館應該做的事情。面對素食經營中的問題及困難,你一定要熬得住,越在生意差的時候你越要多做精品菜餚,在經營管理 上多找出路,建議素食館的員工都要吃素,尤其在店裡面一定要吃素不能煮葷菜,客人也不可以帶葷菜進來,不要抽煙,一定要保持清淨,這個問題很重要,一定要 重視。

在裝修方面,不一定要很奢華,但一定要乾淨、整潔,?給人進來後感覺很清淨就好了。選址也很重要,我感覺素食館不一定要選擇在最旺的地方去,如果你的口碑 好,最好是旺中帶靜,在那些不旺的地方素食館容易生存下去,因為祇要你力爭做好自己的素食菜品,讓顧客吃得好,環境也設計的好,客人就會慢慢的越來越多, 你也就慢慢接近成功的路了。如果你找一個旺的地段租金就會太貴,成本就高了。200多平方的就好了。生意好起來以後再慢慢闊。素食館的經營大多要經歷一年 或半年才能慢慢成熟,客人慢慢接受才會過來。有困難一定要堅持守下去,這樣素食館就會慢慢好起來。

素食館越多我們中國的福報就越大,佛教中講要不殺生,做素食就是不殺生。素食中的雞、鴨及蝦是方便那些不吃長素的人士,像我們這樣吃慣長素的是不喜歡吃這 些東西的,甚至聽到這些名字就很不舒服。在經營中要多和顧客交流,在廣州,好多人對素食有誤會,從來沒有吃過素,但朋友帶他來試一下,覺得很好吃。所以我 們做素食的沒有把素食的好處宣傳到位,大家各位同行、同仁一定要齊心合力的把素食來推廣,要把素食帶到一個產業化、時尚的境地,這樣素食館就成功了。所以 傳媒也要多配合來宣傳,多介紹素食的材料、做法及其健康性這樣大眾才能瞭解素食,進而選擇素食。同時宣傳素食是我們行業應該做的事情,也是一件慈悲的事情 就像放生一樣。面對客人我們要真誠接待滿足他們的要求,讓他們吃的滿意,下次還想再來。現在是做素食最好的時期,因為人們很注重飲食的健康和營養,同時多 做慈善的事業對你的素菜館幫助會更大。要克服困難,用心處理包括員工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用你平和的心、懂得因果的心去面對、去包容,對員工的福利要給他, 要用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來培養他們,用因果的道理來給服務員講佛法,使他們認識到因果,體會到如何做人。

還有素食館現在還要面對農藥的問題,農藥的使用使蔬菜都沒有味道了,因此要多搞有機菜和沒上農藥的菜,這樣的菜品做出來才會健康,吃過後就會感覺素食吃起來不一樣,所以成本高一點也可以接受。

素食館其實不難做,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我就是把我的經驗粗略的介紹給大家,還希望與大家多多交流。

 
 
畫出蓮花國 盡顯菩薩心
──《佛像典藏 ── 夏荊山精選集》
大型畫冊出版側記

◎喜 聞

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廣泛 受到推崇、景仰和傳揚,起著淨化民心作用;對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產生深遠影響。中國傳承了佛教精 髓,又積極向世界弘揚佛教精神,有一批精誠的佛教信者,以堅韌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孜孜不倦,一筆一劃為佛祖造像,令佛像雕塑、繪畫在華夏大地神速發展, 日臻成熟,目前已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一門重要的藝術。在為佛祖塑像的信眾中,最成功者莫若雲遊四海、佛緣處處的夏荊山居士,夏居士終生筆墨種佛緣,至今 已塑就數千幅傳神佛像,成為一筆無價的佛教文化資產。

面對大師的豐碩畫作,香港文匯出版社與香港國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深覺作為香港享有高聲譽的出版機構及以弘揚文化為己任的公司,必須為推廣佛教精誠盡力, 因而決定聯合出版《佛像典藏──夏荊山精選集》大型畫冊,既為展示新中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就,也以此作為一份珍重禮物,呈獻給我們偉大祖國六十華 誕。
中國的珍藏佛像作品,不但質量高,而且數量多,如何梳理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令人震撼的佛像藝術,至今尚未像大藏經一樣得到系統整理、編輯和出版,而夏荊山 居士的作品正好具有這方面的神韻和精髓,推出《佛像典藏──夏荊山精選集》可以從一個側面讓世人感受佛陀世界的偉大、精深和廣博。這次兩機構從夏居士傾數 十年心血繪製的數千幅佛畫中,首次精選出1500幅佛像及1500幀佛法編輯成冊,就是力圖再現中國佛教繪畫藝術的魅力與真諦。

《佛像典藏──夏荊山精選集》的出版是中國佛教界一大盛事。原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對夏荊山居士的佛像繪畫藝術給予高度評價,多年來一直關心夏居士的佛像繪畫和《佛像典藏》出版情況。李主席說:「《佛像典藏》的問世將震動中國、震動世界。」相信隨著畫冊的出版發行,李主席這一期望必可實現。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長老祝賀畫冊出版並專門為畫冊題詞:「畫工會思量,香水海中墨。須彌一支筆,畫出蓮花國。」題詞點出了夏居士筆下佛像「鑽貌、窺神」兼而有之,外表精緻及功夫深蘊的特點。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法師也瀟灑揮毫,題下「思慕景仰,萬代瞻仰。禮敬空王,三界法王」的心言。

《佛像典藏──夏荊山精選集》為大八開,保真彩印。為減輕重量並結合佛畫藝術的特點,採用宣紙和天然絲布等材料印刷、裝幀,以最新製版技術結合傳統印刷工藝進行印製,印製效果達到一流水平。

《佛像典藏》編纂成二十四冊,分精裝版和豪華精裝版,首兩冊將於2009年2月正式出版。2009年3月在中國無錫舉辦的「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進行開光儀式及畫展等活動。

 
 
上海曹王禪寺舉行新年迎春祈福法會
◎仁 悟
除夕撞鐘、迎財神和大供天儀式

除夕撞鐘祈福吉祥如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寺院撞鐘迎新既有佛恩澤被眾生的慈悲,又有喚醒眾生起到警示告誡的作用。是日,上海嘉定曹王禪寺呈 現出一派新年氣象:隨處可見的大紅燈籠懸掛著新年祈願文,在風中飄舞,還有新春聯和人們的歡聲笑語,寺院右邊,是新建的園林區,裡面的放生池中漂浮著一盞 盞蓮花燈,到處洋溢著吉祥歡樂的氣氛。

晚上十時正,寺院裡燈火通明,香繚繞。大雄寶殿內參加迎春祈福法會的信眾早已擠得水泄不 通。十一時半,由嘉定區政協主席周關東、中共嘉定區徐行鎮黨委書記張德祺等領導同志撞響了迎新春的第一鐘聲,為全區,全鎮人民祈福吉祥如意,生活更加美 好。當108響鐘聲響起時,人們歡呼起來了,願牛年衝破寒流,人們相信,有佛菩薩的護佑,牛年一定會更好。

我國民間歷來有大年初五迎財神的習俗。年初四晚上,天空雖然飄起了牛毛細雨,但人們熱情高漲,還興奮地說:「有財有勢(水)」。他們踴躍參加曹王禪寺舉行的財神殿的開光儀式。

曹王禪寺新建的財神殿有兩座:分為東、西兩側,春節前已裝飾一新,分別為「豐財閣」「富臨軒」「豐財閣」裡供奉著文、武、義、富、偏五路財神;「富臨軒」則供奉大黑天、續財母,蓮花生、綠度母和黃財神。兩邊大紅立柱上新帖的對聯是 「財有夙緣前世曏善今生富;神無偏佑今日迎祥昔日誠。」佛教不主張貧窮,但要求人們有正確的財富觀,愛財卻要取之有道,所謂「大眾成就,成就大眾」, 曹王禪寺院隨順廣大信眾求財的心願,方便接引。同時,依據《焦山規約》的儀軌樣式,舉行初五接財神法會。

夜裡十時,先在大雄寶殿舉行祈福普佛法會。十一時正,由住持釋曙紅大和尚主持,財神殿佛像開光法會。隨著大和尚 「開!開!開!」三聲牛氣十足的獅子吼,完成了財神殿的開光。

十二時整,在寺前牌樓下舉行了迎請財神的莊重儀規。隨後,與會信眾都得到了寺院贈送的財神像,恭祝大家財運享通。法會圓滿後,本寺還燃放了大型焰火,朵朵 禮花在夜空中綻放,色彩繽紛,耀人眼目。這在上海郊區的徐行鎮還是頭一回。人們議論奔走相告,期盼著佛菩薩給大家帶來新年的好運氣。

農歷正月初八至十四,曹王禪寺還舉行了「法華勝會」。虔誠禮誦《大乘妙法蓮華經》七永日。期間,又舉行了「大供天」佛事。

在中國傳統習俗中,人們見神就拜,見菩薩就燒香,它以天、神、祖先為信仰對象,曏神明求財富,求長壽、求平安、求子孫------求祖先保佑。曹王禪寺吸取其中的有益成分,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供天儀式,受到信眾的熱烈歡迎。

初八晚上,先由大和尚主持為二十四諸天沐浴,迎請至早已在大雄寶殿前丹墀成八字行的兩排三層的供桌上,並為二十四諸天安位,灑凈。初九零點正,三通鼓之 後,供天儀式正式開始。隨著梵唄聲的響起,在迎請諸佛菩薩降臨後,天龍八部等亦隨之進入道場。接著是傳供,這是整個法會的高潮,一杯一杯的茶,一碗一碗的 飯,一道一道的菜,一盤一盤的糕點、水果,從每位法師、居士的手中依次頂禮傳供到供台上。

此時此刻,雖然大殿裡人山人海,但是大家是那麼的虔誠,那麼的安靜,按照順序,有條不紊的傳遞。當二十四諸天全部供奉完畢時,已是凌晨六點了,但是,大家 依然精神飽滿,沒有一絲倦意。在此次大供天法會中,又一次領會了佛法的莊嚴和不可思議。大家都法喜充滿,歡天喜地的報佛恩。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
己丑(2009)年清明思親法會

  •  登記日期:2009年2月9日(農曆正月十五日)開始

  •  開壇前登記地點:香港灣仔駱克道338號樂友大廈 2 樓

  •  法會地點: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 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

儀式及佛事時間表

開壇

公曆4月3日(星期五)
農曆三月初八

上午9:30 開幕典禮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上午9:45 法會灑淨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下午
5:30 -9:0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4日(星期六)
農曆三月初九
(公眾假期)

下午
5:3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大悲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5日(星期日)
農曆三月初十

上午8:30 禮供諸天
恭請大壇全體法師主持
  下午
1:30 - 5:00
『阿彌陀佛』灌頂法會
恭請密宗大德堪布卓美措千仁波車主持
  下午
5:3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6日(星期一)
農曆三月十一日

下午
5:3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藥師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7日(星期二)
農曆三月十二日

下午
5:30 - 9:00
大蒙山施食
恭請法華壇、報恩壇、淨土壇諸位比丘尼
法師聯合主持
 

公曆4月8日(星期三)
農曆三月十三日

下午
5:30 - 9:30
四大部洲燄口
恭請寶蓮禪寺大悲壇及各壇諸位法師主持

滿

公曆4月9日(星期四)
農曆三月十四日

下午
1:00
送聖,法會圓滿
各壇法師、本會董事及善信齊集大壇參加

                         
* 法會開放時間:每天上午八時至晚上八時(圓滿日至中午一時)
* 各壇誦經時間:每天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開壇日上午十時半、圓滿日至上午十一時半)


大壇禮拜【梁皇寶懺】、每天誦經時間
第一堂 上午9:00(除開壇第一天外)
第二堂 上午10:15
第三堂 上午11:00 佛前上供、迴向(大壇法師到延生堂迴向、其餘各壇法師到附薦壇迴向)
第四堂 下午1:30
第五堂 下午3:00(各壇全體法師到附薦壇迴向)



懷念聖嚴法師

2009年2月3日下午4時,一代佛教宗師、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色身捨報,享壽八十,台灣上下和佛教界均表哀悼惋惜。

聖嚴法師13歲出家,自此立下終生弘揚佛法的宏願。法師是實修實學的教育家,具有廣闊的胸襟與視野。1989年,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創建「法鼓山」,大力推動「心靈環保」、提倡「心五四」「心六倫」等社會運動,又先後興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培育弘法人才。聖嚴法師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六十多年來,經常奔波於亞洲、美國和歐洲等地弘揚佛法,足跡遍及全球。

聖嚴長老不僅是大德高僧、著名禪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和思想家,常受邀出席國際佛學會議,與世界宗教領袖會談;如97年訪問梵蒂岡,會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又曾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98年,聖嚴法師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

聖教嚴淨娑婆界 法音鼓震遍虛空
行履願心貫梵剎 無相盡報同光塵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光法師

楞嚴經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此一句經文,正可反映聖嚴法師畢生度生的願力,法師曾發下弘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他創建法鼓山,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及大乘法鼓的獅子吼,利用文字般若、釋尊教法,供養一切眾生;開辦佛教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提升人的品質;提 倡心靈環保、生活化禪法,從東土步向西方,普及教化,超越種族、宗教、文化隔閡,消弭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冷漠與疏離,建立人間淨土;最重要的是他以歡喜 心看破生死,法體違和,仍堅持度眾,最後以寂滅為樂,啟蒙眾生,了生脫死。

法師一生以佛法為本懷,弘化為家務,大悲為體,明心為力,教育為作用,度眾為因緣,菩提為究竟,正如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法師把一生奉獻予佛教、奉獻予眾生,盡此一報生績佛慧命,可是他的捨報並不代表他的行願終結,而是為眾生作一種表法:「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共同來推動」。因此,法師祇是在常寂光中親近諸佛菩薩,大眾要以大悲心秉承他的行願,才是把釋尊慧命、法師的精神久住世間;大眾要以至誠心祝禱寂滅為樂,早日駕返娑婆,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寶蓮禪寺戊子年禪七法會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 文殊偈

修行者常以七日為期,密集精進修行稱為打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在中國南宋以後,禪宗諸祖大多提倡參話頭 ——「念佛是誰」,重點參這個「誰」字。參與打七者,在七天之內萬緣放下,一心只抱著這個話頭,死參不放,每分每秒都要力爭上游,以一念敵萬念,以此去除煩惱,剋期取證,明心見性。

寶蓮禪寺法源曹洞,脈承金山。自一九三五年開始,每年在農曆正月二十二日起舉行禪七法會,以七日為期,現任住持智慧大和尚,秉承寶蓮家風,於西曆二零零九年二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於寶蓮大會堂舉行一年一度的禪七法會。

今年的禪七法會極為殊勝,有幸恭請高旻寺上德下林老和尚為名譽主七和尚、二祖禪寺住持紹雲長老為主七和尚、雲居山真如寺、陝西臥龍寺、深圳弘法寺等道場多位老參為班首師父,並與本寺僧團一道,共有八十多位法師領眾熏修,隨機開示,使大眾品嚐禪味,共沾法恩。

禪七法會於二月十六日正式開始。開始之儀式稱為起七。法會期間每天的日程以香代表時間,大體分為早、午、晚三段時間。早課香由五時止靜,六時開靜。禪修者找好座位盤好腿後,警策法師就會叫「止靜」,眾人就不得發出半點聲響。坐禪其間,警策會不斷巡視,若有禪修者一時昏睡或分心,警策會以香板打他一下,使他起警戒之意。除了打坐,禪修者亦會跑香(圍著會堂跑圈),初是緩緩慢行,行走速度逐漸提升。其後,眾人要肅立靜聽法師開示。

早課香過後,眾人以生薑開鹽水作早餐。午飯,禪修者可以過堂,即與眾大德共進午膳。各段禪坐時間之間有茶點以作補充體力。至於晚上則不用吃飯,而改以大包代替,發心精進者每日皆可非常充實地修行。

禪七法會歡迎任何市民參加。參加者在各位大德指導之下,作禪坐、跑香、聽開示等禪修活動,品嚐禪味,必有助市民心靈的淨化。二月二十三日乃禪七法會最後一天,稱為「解七」。吃過圓滿齋、解七之後,禪七法會即圓滿結束。禪修者若能將多日來修禪的經驗及禪師的訓示運用於日常生活,必能使個人身心愉悅,工作順利,家庭和睦,早圓佛道!

起 七 法 語
諸人入堂煅鍊 看誰倚天長劍
是佛是魔皆斬 直教梵天血濺
金鎖玄關掣開 曠劫無明坐斷
一朝刺破虛空 露出娘生真面

今日香港大嶼山寶蓮禪寺為弘揚正法濟渡廣大有情舉行禪七法會 即今起七一句又作麼生道,識海乾枯珠自現 虛空粉碎月輪圓 「起」

己丑年正月廿二日



三輪佛學社‧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總會‧佛教法相學
聯 合 主 辦
第44屆佛學星期班暨第4屆佛學進修班

日期 第44界佛學星期班 講師 第4届佛學進修班 講師
4月19日 佛教產生前的印度思想 高永霄 原始佛學《四阿含經》 岑寬華
4月26日 佛教教主釋迦世尊傳 高永霄 原始佛學《四阿含經》 岑寬華
5月3日 遺教的結集 高永霄 原始佛學《四阿含經》 岑寬華
5月10日 經典的種類 高永霄  原始佛學《四阿含經》 岑寬華
5月17日 有情的分類 岑寬華 部派佛學概說 高永霄
5月24日  聖凡的分別 岑寬華 部派佛學概說 高永霄
5月31日 通俗世界觀 岑寬華 部派佛學《異部宗輪論》 高永霄
6月7日 勝義世界觀 岑寬華 部派佛學《異部宗輪論》 高永霄
6月14日  蘊處界三科 陳裕皇 部派佛學《異部宗輪論》 高永霄
6月21日 十二因緣 陳裕皇 部派佛學《異部宗輪論》 高永霄
6月28日 因果道理 陳國釗 初期大乘佛學概說 陳達志
7月5日 因果範圍 陳國釗 初期大乘佛學概說 陳達志
7月12日  諸法釋義 高永霄 初期大乘佛學(般若系統) 陳達志
7月19日 百法 高永霄 初期大乘佛學(般若系統) 陳達志
7月26日 三法印 陳國釗 初期大乘佛學(中觀學派) 陳達志
8月2日 佛教的倫理觀、三皈 陳國釗 初期大乘佛學(中觀學派) 陳達志
8月9日 (座談會)   (座談會)  
8月16日 五戒和十善 岑寬華 中期大乘佛學(瑜伽行派) 陳國釗
8月23日 戒殺、放生、茹素 岑寬華 中期大乘佛學(瑜伽行派) 陳國釗
8月30日 戒律略釋 岑寬華 中期大乘佛學(瑜伽行派) 陳國釗
9月6日 修止觀法 岑寬華 中期大乘佛學(瑜伽行派) 陳國釗
9月13日 四聖諦法 陳達志 中期大乘佛學(如來藏學說) 陳國釗
9月20日 四果修證 陳達志 中期大乘佛學(如來藏學說) 陳國釗
9月27日 發菩提心 陳達志 晚期大乘佛學 陳裕皇
10月4日 (中秋節 放假)   (中秋節 放假)  
10月11日 弘願的種類 陳達志 晚期大乘佛學 陳裕皇
10月18日 六波羅密 陳國釗 晚期大乘佛學 陳裕皇
10月25日 四攝法 陳國釗 晚期大乘佛學 陳裕皇
11月1日 聲聞乘階位 高永霄 密乘佛教 辛漢威
11月8日 菩薩乘階位 高永霄 密乘佛教 辛漢威
11月15日 大涅槃 高永霄 密乘佛教 辛漢威
 11月22日 大菩提 高永霄 密乘佛教 辛漢威
11月29日 畢業典禮      
上課
時間:
下午 2:30 至 4:00 下午 2:30 至 4:00
上課
地點:
九龍佐敦道18-24號
鴻運大廈14字樓G-H座
九龍彌敦道328-342號
儉德大廈 14字樓 F- G室
電話: 2730 0572  2771 8161

                                                                                                                             

蓮池寺舉行藥師萬燈護摩祈福供養法會

2009年2月8日(農曆己丑年正月十四日),為祈求:世界和平、九橫永卻、福壽長生、遂心如意、二世欣求、皆悉成就。

旭日集團偕同佛教唐密持明密咒院、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在香港大嶼山昂平蓮池寺,舉行了一場藥師萬燈護摩祈福供養法會。

我佛慈悲,必可成就藥師十二上願,本次法會由佛教唐密持明密咒院院長陳精文上師(法號生寄偉瑟喇嘛「意譯佛光普照」)主持。

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集團及分公司領導鮑仕基、鄒慶平、張慧儀、馮亮、嚴金城,鎮安集團領導李逢樂,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蓮池寺、準提閣佛學會、大圓滿心髓研究中心、楊氏家族、員工及各界代表等,共二百五十多位善信參加了此次活動。


己丑年蓮池寺新春齋天及普佛法會

2009年2月15日(夏曆己丑年正月廿一),蓮池寺舉行了由蓮池寺及準提閣佛學會聯合主辦的己丑年新春齋天及普佛法會。

本次法會由照品法師主持,出席善信有準提閣佛學會會友、福林精舍居士及其他善信等80餘人。

一眾善信由照品法師的帶領下,於清晨五時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了齋天大供及早課,善信穿著海青,誠心祈求社會繁榮昌盛、大眾福壽康寧、身心快樂。

上午八時卅分,普佛在眾法師的引領下唱誦普佛儀規。

中午十二時正,法會在照品法師開示下圓滿。

佛前供燈、供果、供花,祈求智慧增長,善果圓滿,法相莊嚴,消災延壽,身體健康及如意吉祥。


慧 賢 行 主 辦
紀念釋迦牟尼佛出家舉行三步一拜活動

恭請:上智下鴻 法師

著名流行佛曲創作歌手 : 林 浩、余 穎

演唱著名佛曲: 心經.

* 千人三步一拜主題曲[相連千顆心]

* 慧賢行主題曲[愛心之旅] *作曲/編曲/監製:林 浩 填詞/主唱:林 浩、余 穎

* 千人三步一拜主題曲[相連千顆心]唱片現已推出,歡迎請購助印,請電:6348-3716

禮拜地點: 凌雲寺 新界元朗錦田上村觀音山
日 期: 2009年3月1日﹙星期日﹚
集合時間、地點: 上午 8:00 九龍塘 理想酒店對面
集合時間、地點: 上午 8:30 凌雲寺路口
費 用: 每130元(包括 午餐、車費)
扣除支出全數撥作功德
聯絡人:燦師兄 9498-9650

歡迎各界人士參加,共沾法益!


今日沐慈光 他朝顯輝智 Han yi

我生於貧窮的小山村,與其他同學不一樣,沒有引人注目的地方。我是那麼自卑,沒有足夠的自信面對生活。我很沮喪,每個月都得為一點點錢而絞盡腦汁。或許,是緣份吧,在我「走投無路」之時,慈輝來了,來到了陝西師大,來到了我們身邊。

慈輝人是解決一切困難的好手,有他在的地方,即是佛光能達到的地方!多少年來,慈輝人的腳步走遍了中華大地,無論是雪域高原,或是茫茫草地,他們都不畏艱險,把愛心傳遞。

慈輝,我很感激你!我的前途因你的出現而變得明朗。在求學的道路上,我會加倍努力。我知道,慈輝人的付出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所走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件事,都是真真切切地讓人能夠感受到──這世界是充滿愛的!

世間有情,慈輝人用他們的真心辦實事,哪怕是修建一座橋,鑿一口井,送上一擔米,都是愛心的展現。相信所有的同學和我一樣,也相信,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中,每一位同學都會謹記慈輝的教導「廣德植本」──永遠都不會忘記,慈輝對我們的恩惠。

慈輝的惠澤讓我興奮,卻又忐忑不安,因為怕自已在以後的日子裡會做得不夠好!慈輝人一句句真誠的話語,無數次敲打著我的心,讓我警醒,懂得了他們的期盼!不僅是希望我們能報效社會,更希望我們能夠成為社會棟樑。

新年伊始,迎著初升朝陽,沐浴著「慈輝」之光,我們輕鬆地走在上學的路上。這些都是「慈輝」贈予的,我們會珍惜。

「慈輝」給我帶來了無窮的精神動力,讓我拋棄了沮喪與自卑,面對未來。我會謹記「慈輝」的教誨,把自已的力量奉獻給社會。

最後,請允許我對你再說一聲:謝謝!




白雲心‧弘法行

台灣千佛山方丈上白下雲老禪師,高齡95歲,畢生潛泳禪海,融通三藏,行修莊嚴,首度至香港弘法,將於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開演「佛法與現實生活」系列講座,與十方信眾廣結法緣,現場並有粵語翻譯,誠摯敬邀善信大德蒞臨殊勝法筵。

「佛法與現實生活」系列講座

主講: 上白下雲老禪師
時間: 2009年5月29至31日晚上7:30至9:30
地點: 香港理工大學 賽馬會綜藝館
講題: 5月29日 慈悲的真義
5月30日 禪與現實生活
5月31日 禪定、智慧與競爭中的社會接軌
(演講結束後授皈依)


彩色人生(摘自白雲老禪師著作/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

問:云何妄想? 答:貧苦時,想做朱元璋。
問:云何迷惑? 答:睡夢中,財神報喜訊。
問:云何煩惱? 答:森林裡,找不到回家的路。
問:云何菩提? 答:夜行人,遙見荒原遠處有一絲燈光。
問:云何般若? 答:饑渴時,自己尋找飲食。


末後句

人生旅程中,有苦樂、有對錯、有成敗、有愛恨,有情仇,原本是世間不可避免的際遇;問題是、生活在相對的現實裡,如何具備有面對的修養,從中能辨識,能探討,更能於中有所發現;終究,歷經時空,逐步突破,獲得絕對的饒益性。

座下!人生的過程,難免或多或少有所缺失,祇要不將希望和理想,寄託於遙遠的、未知的他日,又能精勤於每一個稍縱即逝的現在;那麼、無論是過去或未來,必然於人生的畫布上,塗滿的、都是絢麗的彩色!

得證覺果(摘自白雲老禪師著作/最後才知道—禪那末後句)

問:云何是財欲? 答:不擇手段。
問:云何是色欲? 答:貪著剎那。
問:云何是名欲? 答:趾高氣揚。
問:云何是食欲? 答:垃圾桶。
問:云何是睡欲? 答:懶蟲。
問:有無欲的人? 答:肥皂。
問:如何是道人? 答:臘燭。


末後句

人皆有欲,唯然不貪;學習淡然,彼此無傷;倘若追求滿足,受損的終歸是自己!

禁欲是病,強求是病,放任是病;恰如其份是正常人,潔身自愛是修道人!

座下!五欲是造業之因,計較貪著,無異盜賊。因此,行於菩提道上的人,知欲難免,先習以戒為師;一旦注入清涼,即能深解生命價,必然可以少而淡,逐漸離欲;終至化業作而成道行,覺果得證!

千佛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地 址:九龍尖沙咀柯士甸道128號松山大廈1樓A座 電 話:852-23021588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