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599期
2010年4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清明節與清明思親法會
庚寅(2010)年清明思親法會
儀式及佛事時間表
世界佛教僧伽會在香港召開
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
香港佛教聯合會設宴歡迎
—— 歡迎詞
◎覺 光
香港佛教僧伽會設宴歡迎
—— 歡迎詞
◎紹 根
開幕詞 ◎了 中
開幕詞 ◎紹 根
閉幕詞 ◎紹 根
香港妙法寺綜合大樓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
致 詞 ◎覺 光
開光法語 ◎覺 光
佛經淺釋
《佛說吉祥經》要義淺解 ◎繼 平
修行准則
利益他人 ◎菩提燕
孝道思想
百善孝為先 —— 讀《佛教孝道觀》 ◎一 鉢雲水
禪境趣談
古今不變 ◎秦孟瀟
悉達寓言
擠牛乳 ◎秦孟瀟 / 文
梁 川 / 圖
世出世法
旭日家書
佛門禮遇
僧家的待客之道 ◎遠 塵
佛寺建築
一脈相承的兩地佛寺建築 ◎司徒一凡
特 稿
中聯辦彭清華主任一行
看望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禪七法會
寶蓮禪寺庚寅年禪七法會
參訪寺院
七塔報恩禪寺的報恩之行(下) ◎賈汝臻
緬懷大德
黃念祖的佛教因緣 ◎鄒 相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清明節與清明思親法會

年陽曆的四月五日是清明節,古代詩人形容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道出了清明時的節日氣氛。「清明節」是中國民間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前後人們有祭拜先人的「思親習俗」,會去拜山(掃墓)祭祖,到祖先墳前焚燒香燭、冥鏹、奉祭水果、鮮花及供上先人生前愛吃的食物等。掃墓俗稱「上墳」,是祭祀亡者的一種形式,表示對逝世的親人、朋友的思念,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行孝美德。

依照佛教的觀點,人死之後,會隨自己生前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去輪迴轉世,如果亡者因生前造下了種種惡因,致使他往生惡趣,則需要我們在生的人去幫助他們,通過做功德迴向給亡者,可以幫助他們減少痛苦或轉向善趣。「清明思親法會」是以虔誠莊嚴的法事活動、誦經、禮懺,藉佛力及僧眾之力,迴向歷代先人及在生眷屬冥陽兩利,以此功德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

佛教是積極提倡孝道的宗教,佛教有很多關於孝道的經典,例如:《佛說盂蘭盆經》、《佛說孝子經》、《方便佛報恩經》、《父母恩重難報經》……等。其中《佛 說盂蘭盆經》記載了目犍連尊者行孝的史故。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為第一。他看到自己的母親墮入無間地獄受苦,求佛陀幫助,佛陀指點目鍵連 舉辦《盂蘭盆會》,廣修一切供養,仰仗十方大德之威力,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估量,目鍵連依照佛陀超薦拔度的妙法,虔誠供養十方僧眾。

使目鍵連其母脫離餓鬼道的苦海。這殊勝的功德具有不可思議的宗教意義。啟建「清明思親法會」,其目的是使亡者解脫,為生者祈福。發揚我國慎終追遠、思親報恩的美德,彰顯了佛教終極關懷的豐富內涵。

「清明思親法會」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最大規模的弘法活動,是香港佛教界一年一度的盛事,每次參加法會的人數達十萬人左右。殊勝的法會得到全港各道場鼎力助,四眾同人的積極參與,並向社會各界人士開放。法會設有七大壇場,包括「大壇、密宗壇、大悲壇、藥師壇、法華壇、報恩壇、淨土壇」。由各主壇法師帶領舉行法事,以大悲之心,虔誠禮懺誦經七天,藉佛法僧的力量,並迴向世界和平、人民安樂,功德無量。

 
 
儀式及佛事時間表

香港佛教聯合會
庚寅(2010)年清明思親法會

  •  法會日期:2010年4月2日至8日

  •  法會地點: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 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

儀式及佛事時間表

 

公曆4月2日(星期五)
農曆二月十八日
(公眾假期)
上午
9:30
開幕典禮及灑淨儀式
恭請諸山長老、各壇主壇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3日(星期六)
農曆二月十九日
(公眾假期)
下午
5:3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大悲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4日(星期日)
農曆二月二十日
下午
1:30 - 5:00
『藥師佛』灌頂法會
恭請密宗大德第八世土登江巴仁波車主持
下午
5:3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藥師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公曆4月5日(星期一)
農曆二月廿一日
(公眾假期)
下午
5:30 - 9:00
燄口佛事
恭請大壇諸位比丘法師主持



翌日
公曆4月6日(星期二)
農曆二月廿二日
(公眾假期)
上午
8:30
禮供諸天
恭請大壇全體法師主持
下午
5:30 - 9:00
大蒙山施食
恭請法華壇、報恩壇、淨土壇
諸位比丘尼法師聯合主持
  公曆4月7日(星期三)
農曆二月廿三日
下午
5:30 - 9:30
四大部洲燄口
恭請寶蓮禪寺大悲壇及各壇諸位法師主持

滿
公曆4月8日(星期四)
農曆二月廿四日
下午
1:00
送聖,法會圓滿
各壇法師、本會董事及善信齊集大壇參加

  • 法會開放時間:每天上午八時至晚上八時(圓滿日至中午一時)
  • 各壇誦經時間:每天上午九時至下午四時(開壇日上午十時半起、圓滿日至上午十一時半)

大壇禮拜【梁皇寶懺】、每天誦經時間

第一堂 上午9:00(除開壇第一天外)

第二堂 上午10:15

第三堂 上午11:00 佛前上供、迴向(大壇法師到延生堂迴向、其餘各壇法師到附薦壇迴向)

第四堂 下午1:30

第五堂 下午3:00(各壇法師到附薦壇迴向)

 
 
世界佛教僧伽會在香港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
香港佛教聯合會設宴歡迎
歡迎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尊敬的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 了中長老

尊敬的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 紹根長老

尊敬的世界各地諸山長老

各位居士、各位嘉賓:

大家好!新春伊始,本人謹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四眾同人熱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世界佛教僧伽會同人蒞臨香港,並祝福各位,身心康泰,六時吉祥!

世界佛教僧伽會於一九六六年由台灣白聖長老、錫蘭蘇拉達法師領導下成立;四十四年來,在歷任會長和現任會長了中長老的英明領導、眾委員的共同努力下,世界佛教僧伽會發展為國際間最具代表性的佛教組織之一,「世僧會」是佛教國際交流平台,致力推動佛教弘法利生的善業,對促進僧伽融合以及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今年,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二次會議,適逢香港歷史悠久的妙法寺蓮花大殿暨綜合大樓擴建落成,世界各地的僧伽代表不遠千里而來出席會議及 參與盛會,充份展現僧伽團結和互動交流的熱誠。本人謹此衷心祝願,佛恩加被,大會獲得空前成就,諸事圓滿、皆大歡喜。更祈望全球佛教弟子繼續共同努力,團 結互助,致力弘揚佛法,服務眾生,共同締造一個和諧、和平的佛化世界。

最後,本人再一次感謝世界佛教僧伽會各國代表蒞臨香港,指導我們,祝福我們。謹祝各位福慧增長、如意吉祥!謝謝各位!

 
 
世界佛教僧伽會在香港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
香港佛教僧伽會設宴歡迎
歡迎詞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 紹 根

最尊敬的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最尊敬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公長老、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僧伽會執行委員高僧大德和觀察員、護法居士們,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各地長老千里迢迢,振錫香港,法雨普施,潤澤群生,這是難得的善緣。本人心感榮幸,是香港廣大信眾,夙植善根,福德因緣所感。請容許我在此謹代表香港佛教界致以熱烈的歡迎和摯誠的問候。

本人記憶所及一九八三年,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三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在香港首次召開,當時祇有二十多位執行委員蒞臨香港參與盛會。相隔十二年,即一九九五年再次蒞臨香港召開第五屆第三次執行委員會議,這次有四十多位大德高僧參與盛會。以上兩次都是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

今次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在香港盛大召開,是由香港佛教僧伽會主辦,妙法寺協辦。本會自六十年代創會以來,從未舉辦過這大型法會,如有 款待不周,祈各國諸山長老、高僧大德慈悲原諒,更要多加指導。尤其今次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來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和觀察員達三百多人,盛況空前。 這殊勝因緣,前所未有。其間或有掛一漏萬,再次希望各國來賓多多包涵和加以指導。

前兩次「世僧會」在本港召開執 委會議,都是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而今次由香港佛教僧伽會主辦。或有人問,兩個會有甚麼分別?其實一即二,二即一,並無分別。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公長 老亦是本會創辦人之一,而兩個會的宗旨亦是以發揚佛陀慈悲精神,利樂人群為使命。所以說一即二,二即一並無分別。好比香港佛教僧伽會前年在廣西省捐建三間 學校,使用多時,本會尚未前往為這三間學校開幕。而香港佛教聯合會在四川八級大地震之後,去年捐建四間學校,樓高四層已建築完成,已定於在執委會議圓滿結 束之後,便深入四川省為四間學校舉行揭幕禮 。所以說兩個會的工作是一致的,所分別者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是聯合四眾之力而發展佛教善業;本會是局限於出家二眾之力為社會謀福祉,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 二路,彼此工作目標是一致的。

最後,希望各位長老,明天上午在天際萬豪酒店召開「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時,各執委大德集思廣益,為人類謀福祉,為世界和諧作出貢獻。

 
 
世界佛教僧伽會在香港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
香港佛教僧伽會設宴歡迎
開幕詞

◎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 了 中

籌備會主席、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世界佛教僧伽會永久榮譽副會長、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諸位長老法師,諸位貴賓,各位護法居士,大家早安!

世界佛教僧伽會在香港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承蒙香港佛教僧伽會主辦,妙法寺承辦,香港佛教聯合會指導,本人首先代表世界佛教僧伽會,謹向香港佛教僧伽會、香港佛教聯合會、妙法寺及香港佛教界四眾大德,為籌辦這次會議,出錢出力,敬致無上的感謝。

記得在一九八三年及一九九五年,世界佛教僧伽會,曾在香港召開過,第三屆第二次及第五屆第三次執行委員會議,那兩次會議都是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的,辦得 非常圓滿成功,雖然已經事隔二十年,但是當時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工作同仁,為主辦那兩次會議,所付出的辛勞與貢獻,至今仍令我們感念不忘,在此謹向覺光長老 所領導的香港佛教聯合會致以崇高的敬意與感謝。

世界佛教僧伽會雖然創立於一九六六年,但是召開了第一屆與第二屆大會後,會務就停頓了。到了一九八○年時,白聖長老由曼谷到香港,參加觀宗寺的落成典禮,然後到妙法寺與洗塵長老及覺光長老,共商恢復世界佛教僧伽會的發展,並且簽訂了一份「籌開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三屆大會協議書」, 因為三位長老在香港妙法寺的會商,而有了世界佛教僧伽會第三屆台北大會的召開,重新啟開世界佛教僧伽會的會務活動。白雲蒼狗,世事無常,白公長老與洗塵長 老雖然已經圓寂了,但是覺光長老,佛壽無量,法體健康,是我們的永久榮譽副會長,是我們精神上的永久領導人,老人家今天專誠光臨會議,為我們開示勉勵,我 們一齊鼓掌歡迎他老人家駕臨會場。
執行委員會議,是實際負責會務工作的定期會議,在大會閉會期間,所有的會務工作,都是秉持執行委員會的決議去推行的,因此,執行委員會議是推動會務的指導 者。各位委員不遠千里而來,出席這次會議,敬請多多提出寶貴的意見,作為我們平時推動會務工作的指南,同時對各位不辭旅途的辛勞,熱烈出席本次會議,更表 示由衷的感謝。

香港是一個自由而開放的國際都市,政通人和,經濟繁榮,工商發達,交通便利,景色優美,人文薈萃,是一個召開國際會議的理想地方,在這裡開會,一定能圓滿達成會議的目的,因此這三天的會議,我們除了能完成會議的使命外,更將對這次會議留下美好的回憶。

我們的宗旨是秉承佛陀慈悲的教義謀求世界和平,因此,發揚佛陀言教建立和諧的人間而利樂有情,是我們努力的目標,我們的會務推動,我們的會議研討,都是依循這個目標而前進。

最後,仰祈佛陀慈光加被,世界和平,人民安樂,香港更繁榮,更昌盛,也祝願各位貴賓、長老法師、護法居士,健康快樂,吉祥如意,謝謝!

 
 
世界佛教僧伽會在香港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
香港佛教僧伽會設宴歡迎
開幕詞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 紹 根

我首先歡迎各地長老們在法務繁忙中仍然撥冗蒞臨香港參與執委會議。亦藉此機會感謝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了中長老給予我們這個機會,能夠招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長老大德,這是我們香港信眾的福份。

香港僧伽會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創會,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在本港著重於興辦教育與社會善業。

世界佛教僧伽會與香港僧伽會有一段因緣,世界僧伽會第一次在錫蘭召開,第二次在越南召開後,會務即告停頓。在一九八一年四月,由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公長 老及本會已故會長洗塵長老陪同當時台灣中國佛教會白聖長老前往斯里蘭卡籌組重開世界僧伽會會議,務使世界佛教僧伽會命脈不致中斷。這次會議亦都得到洗塵長 老的高足,即現在妙法寺住持修智大和尚的鼎力支持,才得以順利進行,本人在此一並致謝。

在這會議期間,希望各位執委毋負前賢創會的苦心,共同出謀策劃,務使會務得以順利發展,為弘揚正法作出貢獻。

我現在宣佈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正式開始。

 
 
世界佛教僧伽會在香港召開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會議
香港佛教僧伽會設宴歡迎
閉幕詞

◎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 紹 根

最尊敬的世界佛教僧伽會會長 了中長老
最尊敬的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公長老
來自世界各地的執行委員觀察員及護法居士們大家好

光陰迅速,剎那間便成過去。各地的長老駕臨香港參加世界佛教僧伽會第八屆第二次執行委員四天的會議,很快已圓滿結束。

今次本會舉辦這個世界性的會議得以成功,是得到妙法寺住持修智大和尚鼎力支持協助,亦都得到佛教聯合會會長我們的大家長覺公長老從中指導,才得以順利圓 滿。我要以熱烈的掌聲表示衷心的感謝。雖然說大會順利圓滿,但是仍然或有不周之處,萬望多多包涵。把在香港期間有不如意之事盡量拋下,縱有美好的回憶也要 放下。正是放下身心忘爾我、才能感應道交。最後 謹祝各位 法體安康、度生如願。護法居士福慧增長、 晝夜吉祥、有緣再會。

 
 
香港妙法寺綜合大樓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
致 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二○一○年三月十二日)

民政事務局 曾德成局長、

中央駐港聯絡辦 周俊明副主任、

新界鄉議局 劉皇發主席、

諸山長老、各界貴賓,大家吉祥︰

今天是庚寅年正月二十七,喜逢妙法寺擴建綜合大樓落成典禮的吉慶日子,各方有緣雲集於此,人天歡喜。首先祝福諸位新年萬福,諸事如意﹗

妙法寺是香港名剎,自開山以來,道風遠揚,名聞十方。近年來在修智法師的住持下,得到各方善緣的鼎力護持,持續開展了在佛化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的諸多事 業。尤其是綜合大樓的設計與順利圓成值得大家歡喜讚歎。妙法寺綜合大樓設計新穎,不僅具有豐富的佛法內涵,同時吸收先進建築技術以及環保理念,是佛教優良 傳統與現代科技完美結合的一個成功範例,開創了現代佛教寺院建築格局多元化的先河,是一項劃時代的工程。充分說明了佛教義理的圓融廣博和妙法寺團隊的創新 智慧,希望能繼續發揚佛教慈濟眾生、服務社群的理念,並保持這種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把弘法利生工作做得更踏實、更宏大、更見成效﹗

預祝今天的典禮法會殊勝、功德圓滿。

祝福妙法寺寺務昌隆,寺譽日盛。在會諸位身體健康,福慧同增﹗

 
 
香港妙法寺綜合大樓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
開光法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二○一○年三月十四日)

梵剎現輝煌,

龍天護道場,

十方同聚會,

萬聖垂慈光。

恭維 屯門妙法寺乃香江名藍。洗塵、金山二公悲願弘深,白手開山興叢林,至今已逾半世紀。梵剎蔚然,道風遠被,十方來朝,遐邇名聞。修智法師繼任住持以來承續祖 業,衣鉢相承,大力擘劃,創新理念。新建綜合大樓暨蓮花大殿,外型新穎別緻,注重環保低碳,可謂別樹一幟,實是歎為觀止。惟願妙法寺大開法筵,接引廣大信 眾;興辦慈善教育,利益社區民眾;推廣佛教文化,普及人文精神。即今重建落成暨諸佛聖像開點靈光一句又如何讚揚呢﹗

佛日耀中天,

殿閣現妙蓮,

祥雲廣覆洽,

福澤喜同霑。

開﹗

 
 
《佛說吉祥經》要義淺解
◎繼 平

《佛說吉祥經》是佛教經典中篇幅最短,內容最為淺白易懂的經典之一。本經經文雖然不長,但內容豐富,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內容包含為人處事、人格修養、人倫之道、持戒修福等眾多方面。本文下面就對本經作簡要解讀,不當之處,尚乞方家給予批評指正。

《佛說吉祥經》全文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祇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求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佈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治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本經經文很短,祇有幾句經文和偈語組合而成,稱得上是最短的佛經之一。經文的開端講述了佛陀講述《吉祥經》的因緣——佛陀在在舍衛祇陀園給孤獨精舍,正值深夜時分,有一天神來到佛陀的住所,向佛陀請教如何才能做到最吉祥。針對這一天神的請問,佛陀用偈語作了回答。

佛陀的回答,看似簡單,實際包含著深刻的內涵,若具體加以分析,包括以下內容:

一、遠離愚人,尊敬賢者

佛陀在回答天神如何才能做到最吉祥時說,一個人若能遠離愚痴之人,尊敬德才具備的賢者,那麼他就能得到吉祥。佛陀回答神人第一句偈語說「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佛教中所說的愚痴之人是指無法開啟其智慧的人。佛陀認為,愚痴之人是前世造作惡業所導致的果報,這樣的人難以度化。作為普通的學佛之人,本來就需要開啟自 己本具的佛性,如果與愚痴之人交往過密,不僅道業不能得到長進,反而有可能因受到愚痴人的影響也變得愚痴,因此,佛陀主張一個學佛之人應當經常與有智慧的 人往來,這樣你從智者那裡能夠得到很多教益。

中國有很多俗諺諸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著勤的沒懶的,跟著饞的沒攢的」「跟著懶人學懶人,跟著師婆子下假神」等,都說明與甚麼樣的人交往時間久了,自己就變成甚麼樣的人了。中國古言也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正是因為這種緣故,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孔子所說的「無友不如己者」,並不是讓我們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而是要我們多與在各方面比我們好的人來往,我們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我們不具備的優點。

佛陀在本偈中還告訴我們,要尊敬有德行的賢者。我們恭敬尊重賢者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從賢者身上學到更多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這與偈語的前兩句是相通的。孔子曾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其意思就是讓我們見到有德行的賢者,應當想到向他看齊;遇到那些德行不如我們的人,應當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沒有這方面的缺點。祇有當一個人不斷從別人身上吸取優點之後,他的學問和人品才會變得更加完美。

二、擇居而住,置身正道

佛陀在偈語中還告訴天神,一個人能夠居住在適宜的處所,安住於正道,這是最為吉祥之事。佛陀在偈語中說:「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佛陀之所以強調一個修行者居住於適宜的處所,是因為佛陀認為,環境對一個人的修行會有一定的影響。佛陀所說的居住適宜處,就是適合一個人居住修行的處所。適宜的處所因人而異,並沒有絕對的標準。就中國佛教史來看,有高僧主張住在遠離塵囂的山林之中修持。所謂「大廈之材,出於幽谷,終不向人間得也。」也有高僧主張修行要住於塵世之中,能夠「心遠地自偏」,這就是佛門常說的「小隱隱於山,大隱隱於世」的道理。不論居住在何種處所,祇要有利於自己的修行就是最好的環境。

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對一個人會產生很大影響,中國有很多古人為了給子女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多次搬遷住所。「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據說孟子小時候家離墓地很近,常常玩辦理喪事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於是搬遷到集市旁邊,孟子又做學商人賣東西的遊戲。他母親說:「這也不是我可以用來安頓兒子的地方。」又搬家到學堂旁邊。於是,孟子變得喜歡讀書、講究禮儀,他母親說:「這裡可以用來安頓我的兒子。」他們就在那裡住了下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作為佛教信徒,如果有適合自己的處所,再加上自己發揚自己的德行,安住於正道之中,就會得到別人的尊崇,這就是最為吉祥之事。

三、嚴持淨戒,言語悅人

佛陀在偈語中告訴天神說:「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佛陀認為,一個能夠謙虛多聞的人,他不管學甚麼技藝都能夠精煉成熟。因為能夠多聞的人,一定會十分用心記住別人的言教,容易很快成功。

佛陀還說,對一個修行者來說,要做到最吉祥,就應當嚴格持守各種戒律。戒律是長養一個人法身慧命的保證,也是令人不犯各種過患的準繩。如果能夠嚴持淨戒,修行就能保證正確的方向,才能取得修行的成功。

佛陀還談到言語方面應當注意的問題。佛陀認為言語一定要溫和柔順,取悅於人。切不可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口出狂言,傷害他人。佛陀在經典中強調了語言的重 要性,在談到口業時,佛陀要求弟子不說妄語、綺語,不兩舌、不惡口。這些都是讓弟子時時守護自己的口業,不說傷害別人或使人不高興的話。為了說話不傷害別 人,我們在說話前都要先考慮一下,切忌口無遮攔地到處亂說,否則就會引起是非之語,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我們在說話時,盡量要取悅於人, 不要傷害別人的自尊。

四、恪盡人倫,從業無害

佛陀在偈語中說:「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在這句偈語中,佛陀講述了一個人應當盡到世間的責任,而且要從事正當的職業來謀生。

作為子女,應當對父母奉行孝道,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來奉養恭敬父母,讓他們在晚年之時能夠做到衣食無憂,精神愉悅。對於孝養父母,佛陀一直十分重視,並 在諸多經典中加以論述。比如《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佛說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等諸多經典中,都講述了孝道。佛陀在淨業三福中也特別提到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尊敬孝養父母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孝道的故事和言論。比如在中國流傳久遠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都說明了子女對父母的孝心。除了這些故事之外,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還特別強調了供養父母時,對父母態度的恭敬。孔子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說,奉養父母關鍵要有一顆恭敬的心,如果心不恭敬,雖然供給父母衣食之需,與養狗和馬沒有甚麼兩樣。

佛陀認為,作為人夫人父,應當愛護自己的妻子和兒女,讓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在一般的家庭中,丈夫是家庭的支柱,在家庭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 丈夫在家庭中是妻子和兒女的堅實依靠,所以,他應當多吃苦,也要讓家人過得快樂。佛陀在很多經典中都談到丈夫對妻子應當盡到的義務,如佛在《善生經》中 說:「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

對於關心愛護子女,《善生經》中認為,父母應當引導教育子女,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要培養子女良好的品行,並對他們的優點適當加以讚嘆;父母對子女的愛要體貼入微。

五、佈施助人,行為無瑕

佛教六度是一個人修行菩薩道的基礎,六度中的佈施度,是讓人捨棄慳貪的劣行。佛教認為,佈施是為自己修福的最好途徑。佈施於人可以獲得很大的功德,將來能 夠得到大富大貴的果報。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佈施是一種最好的品行,能夠佈施的人是具有慈悲心的人,而且他還能因為佈施得到幫助別人的心理愉悅。他會憐憫 眾生的痛苦,幫助眾生度過急難,這種品格正是佛教對學佛者的要求。佛陀在本經中所說的佈施,不僅是對學佛者而言,而且要求普通的人都應當做到。

佛陀還要求一個人在六親眷屬遇到各種困難的時候,應當伸出援助之手,幫助他們度過暫時的生活難關。這種幫助其實也是佈施於人的一種表現。能夠幫助六親眷屬 是一個人對其他人行佈施的基礎。在人情淡漠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對別人的冷暖漠不關心,也有很多人因為各種利益甚至與最親近的人反目成仇,這種缺乏人道的行 為給人留下了揪心的回憶。所以,能夠幫助眾親眷,佈施他人,也是一種人性的回歸。

佛在經中還強調一個人要品行端正,不能有各種被人詬病的瑕疵行為。雖然,從世間角度來講,「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但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是在不斷克服各種缺點和過錯中培養自己的品行的。「行為無瑕疵」要求一個人在平時生活中,從言行舉止等各方面都要嚴格要求自己,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品德高尚的人。這正是佛在偈語中說的「佈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的內涵所在。

六、遠離邪行,美德不移

佛在偈語中還說:「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佛說,一個人能夠做到以上三點,也稱得上是吉祥之事了。佛陀首先要求一個人要遠離邪惡的行為。佛教五戒十善主張一個人要嚴守戒律,多做善業,遠離惡行。如果一個人做了邪行之事,不僅觸犯了戒律,有的還會觸犯法律,受到法律的制裁。

有人認為,小的邪行對人構不成多大的危害,因而造作了他們也不在意。殊不知,大的罪惡之事都是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累積起來的。劉備曾教育兒子劉禪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都是警世名言,值得引起我們深思。所以,一個人應當遠離生活中的任何不善行為,祇有防微杜漸,才能永遠不會做惡業。

佛陀在偈語中還指出,一個人還應當克制自己,做到不飲酒。對於飲酒的過患,經典中有很多描述,也有很多佛教故事說明了因飲酒引起的悲劇。酒對人的危害,人人都心知肚明,毋庸多加解釋。不飲酒不僅對身體有益,而且還可避免各種惡行。

當一個人能夠遠離諸邪行,戒除飲酒的嗜好,那麼他的德行一定會受到別人的稱讚了。

七、謙恭感恩,聽聞正法

佛在偈語中說:「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這 幾句偈語教人待人接物所應當具有的態度。對人恭敬與謙讓是一個人謙虛謹慎的表現。對於比我們好的人,我們對他們懷有恭敬與謙讓的心態,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 我們所不具有的優點;對那些不如我們的人,我們對他們恭敬謙讓,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我們都知道,沒有人會喜歡那些雖有才華或官位,但驕傲自大的 人。其實,恭敬與謙讓的態度是每一個人處世時都應當具有的態度。古往今來的很多大思想家、大學問家,都是以這種態度贏得別人的尊重的。

在對待生活的態度上,我們還要知足感恩。這種知足感恩就是對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要知足,對我們所享受的別人的勞動成果要有感恩的心。也許你現在的生活與 人相比並不盡如人意。如果你不知足,你就會有很多抱怨,當你自己不能夠改變現狀時,你的這種怨恨就會變為痛苦,使你生活得不快樂。如果你能做到知足感恩, 你會感恩你所擁有的一切,從而會有一種好的心境。你還會經常想想很多不如你的人,他們過得還不如你,這樣你會對你的生活感到知足。如果你再能通過自身的努 力改變自己的生活,你就會感覺到生活的樂趣。

同時,佛陀還告訴天神,一個修行者還應當以感恩知足的心來聽聞教法,不斷地思惟修行,他會得到更大的快樂,若能按照上面所說去做,就是最為吉祥之事。

八、忍耐順從,樹立正信

佛在偈語中勸人要修忍辱與順從的品格。佛說:「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忍 耐與順從的品格是一個學佛者必須具備的品格。從佛陀到歷代祖師,在他們修行過程中,都要修忍辱之行,如果不經過這些磨難,一個人便很難有所成就。我們都知 道,世事變幻無常,世上不符合自己意願的事情太多了,對於不如自己意願的人事,我們就要學會忍耐與順從,並盡可能加以改變。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中也告訴我 們要恒順眾生,學會順從眾生了,你才會與人建立好的人緣。

有了忍耐與順從的品格之後,我們才能夠跟從眾沙門來修道學佛。與沙門談論有關信仰的眾多問題,得到沙門的正確指導。從而得到佛法甘霖的滋潤,樹立對佛法的正信。這對一位學佛人來說,當是最為吉祥之事了。

九、領悟正道,實證涅槃

佛陀在偈語中還談到了具體的修行方法的問題。佛說:「自治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佛在本偈語中談到一個人應當善於約束自己,過清淨無染的生活。在平時生活中,還要經常修習佛法,體悟佛教八正道的道理。還應按照修習涅槃之法的要求來修行用功。

佛教中的八正道是八種求取涅槃的正道,又作八聖道,是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即八種通向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或途徑。八正道的內容包括正見、 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釋迦世尊在轉法輪時,所說離樂慾及苦行之二邊,趨向中道,即指此八正道。佛學者若能真正如法修持了八種正 道,便可趨證涅槃之果。

十、心不外求,無憂無惱

佛陀還勸人要做到心不外求,不被外境所惑,時刻保持一顆清淨之心,生活平淡幸福,無憂無惱,便是一種最為吉祥的生活。佛在偈語中云:「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佛教的修行,有時候是修的一種心境。在我們的世間,有很多誘惑在吸引著我們,讓我們那顆浮躁騷動的心難以平靜,心動引起人慾望的增加,當慾望無法實現時,便給人帶來了更多的痛苦。若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便能夠少慾少惱,你也就能夠品味出生活的味道。

上述偈語中的八風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等八種境界,能影響人之情緒,故形容為風。

關於「八風不動心」,佛教史上還有則著名的典故。故事說,宋朝蘇東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職,和江南金山寺祇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禪師經常談禪論道。一日,自覺修持有得,撰詩一首,派遣書僮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印證,詩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禪師從書僮手中接看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就叫書僮帶回去。蘇東坡以為禪師一定會讚賞自己修行參禪的境界,急忙打開禪師之批示,一看,祇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不禁無名火起,於是乘船過江找禪師理論。

船快到金山寺時,佛印禪師早站在江邊等待蘇東坡,蘇東坡一見禪師就氣呼呼地說:「禪師!我們是至交道友,我的詩,我的修行,你不讚賞也就罷了,怎可罵人呢?」

禪師若無其事地說:「罵你甚麼呀?」

蘇東坡把詩上批的「放屁」兩字拿給禪師看。

禪師呵呵大笑說:「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蘇東坡慚愧不已。

後人把這段趣事戲稱為:「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修行,不是口上說的,行到才是功夫。

以上是佛陀針對天神如何求得最吉祥的請問,分別從十個不同方面向天神講述了求得吉祥的方法。佛陀在偈語最後總結說,「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佛陀告訴天神,若人能夠按照他偈語中所說的如法行持,他就能夠無往不勝,處處得到福德,從而達到最吉祥之境。

 
 
利益他人
◎菩提燕

《雜阿含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對師徒,靠一人在下面以肩膀托著木桿,另一人爬上木桿頂上表演維生。有一次,師父對徒弟說:「你在上面守護我,我亦在下面守護你,互相扶持,到處表演,便能多賺財利。」徒弟卻說:「應該是我倆分別在上面和下面守護自己,就能多獲財利。」師父回應道:「你所說的和我所說的沒有分別。全靠我們緊密合作,才會有安全而成功的演出,你守護自己就是守護我,我守護自己就是守護你。」

這個故事表現出來的是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的佛教倫理思想。也就是說我們生存的這個世間,就如佛法所說的因緣一樣是一重又一重的關係網,一切眾生都在這關係 網內緊密聯繫,共榮共存。這個網絡的運作法則就是因果定律,我們傷害人的話,最終都會自食其果;若我們利益他人,自己也會得到好處。

佛經云:「惟菩薩行者得成佛,而修獨覺禪永不得成佛。」這是佛教提倡的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 最高的慈悲利他思想的體現。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說,慈是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悲是悲憫眾生並拔除其痛苦。慈悲實際上就是憐憫、同情。佛教認為,慈心是希望他 人得到快樂,慈行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悲行是幫助他人解除痛苦。要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就應該把他人的快樂視同自己的快樂;要幫助 他人解除痛苦,就應該把他人的痛苦視同自己的痛苦。因此,《大智度論》中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佛法強調我們個人的解脫(湼槃)是離不開世間的,即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說的解脫,是讓我們把個人的解脫與眾生的解脫聯繫起來,不僅要「自利」,還要「利他」。不應一味追求那種離群索居式的遠離塵世的修持方式,而要以佛教的慈悲精神為懷,積極投身於有益於民眾的各種慈善活動。努力利樂有情,造福社會,並把做各種這類善事看成修成正果,趨向 湼槃的重要途徑。

佛教的這種自利利他的倫理思想不僅對教徒起著這種作用,而且對教外人士也起到了一種類似的作用。這些人的情況不盡相同;有些人雖未出家,但非常信仰佛教 (是居士或介於居士和出家人之間)。還有一些人既沒有出家,也算不上居士,但對佛教的一些理論,特別是倫理觀念十分讚賞。再有一些人,對佛教不明確表示信 奉或讚賞,但在潛意識裡卻多少受一些佛教觀念的影響。在上述不同類型的人中,佛教的倫理思想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人在從事一些活動或處理某些事情時, 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按佛教的倫理觀念行事。他們判斷是非的標準常常摻有佛教倫理思想的標準。在相當多的人的潛意識中,按照佛教的行為規範行事,是必定會有一 種好的或理想的結果的。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佛教的倫理思想也確實起著一種激勵人們去追求一種理想中的至善境界的作用。

有一個小姑娘,一天晚上遇見一位盲人提著燈籠在街道上走。姑娘感到很奇怪。盲人白天都看不見,晚上提著燈籠上路,這不是多此一舉嗎?出於好奇,小姑娘忍不住向盲人發問。盲人緩緩地回答:「一 開始我是這樣想的:雖然我看不到燈光,但是我的燈光卻可以給別人帶來光明。但是後來我發現,我提燈籠給別人帶來光明的同時,卻也讓別人在黑暗中容易看到 我,不會誤撞到我,這樣反而可以讓我自己更安全。而且,這麼多年來,由於我的燈籠為別人帶來光亮,為別人引路,人們也常常熱情的攙扶我,引領我走過一個又 一個溝坎,使我免受許多危險。你看,我這不是既幫助了別人,也幫助了自己嗎?所以。每到晚上出門,我總提著一盞燈籠。」

是啊,盲人說的很對,利益他人其實也就等於利益了自己。你看,紫藤蘿和牽牛花,沒有挺拔的軀幹,卻憑藉枯樹和籬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麗;籬 笆和枯樹,本無美景可言,卻憑藉牽牛花和紫藤蘿,成就了一道風景。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在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從雨露到陽光花木再到一蟲一獸再到我們 自己,都因為生物互惠互利而生生不息;人類社會的運作也有賴不同職業的人分工合作。一件我們輕鬆買回來的食物或用品,已經是自然界、動物、人類的合作成 果。我們做好本份,對己對人也有好處;若損害這種關係,大家都會受牽連。最好的例子就是:人類為私利而破壞、污染環境,令動植物受損甚至絕種,這又導致人 類居住條件惡化,失去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佛教講因果,你不喜歡的就不要施出去,施出的是善因,得到的也是善果,相反,你做了不利於他人他物的事情,最終也會得到同樣的不利於己的報應。

古人說,「害人者害己,助人者助己」。 害人者一般來說就是想通過損害他人而達到利己的目的,獲得一些物質上的利益,壓制一些比他強的人。可能因為其手段的高明和隱蔽,暫時達到了目的。但是,因 為他是通過害人實現的,所以,一方面他是害怕暴露的,另一方面,他是害怕報復的。就像罪犯一樣,他在作案的時候,心情是高度緊張的,情緒是十分恐懼的。作 案以後,生怕被警察抓到,食不甘味,寢不安席。「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做了虧心事,必怕鬼叫門」。 命運通常就是這樣,在你得到某樣東西的同時,也會失去另一樣東西。害人者得到一些實惠,得到一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但卻失去了一顆安定的心,而身與心是 統一的,長期不安的心情會損害健康,所以,害人者往往寢食不安,或者心病難醫,最終損害到的還是自己的利益。而助人者之所以能夠助己,是因為幫助了別人, 可能沒有物質上的回報,但一定會有精神上的回報,比如,別人說聲「謝謝」, 即使別人不說,那種友善的眼神,感激的目光,也會讓我們心裡充滿溫暖的感覺。幫助別人,一方面可以獲得友善、感激和信任;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覺得自己活得有 價值,對別人有用,獲得一種對自我的肯定。這些積極的情緒和自我認同感,會讓我們心情愉快。助人為樂,這個樂,一方面是指幫助了別人讓人家高興,另一方面 也指幫助了別人自己也很高興。人經常保持一個愉快的心情,對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為人——「凡真心助人者,最後沒有不幫到自己的」,這就是利益了他人,同時也利益了自己。

曾看到過這樣的一個報道:在一場激烈的戰鬥中,上尉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衝下來,但他並沒有立刻臥倒,因為他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那 兒,他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此時一聲巨響,泥土飛濺,之後,上尉起身拍打身上的泥土,突然發現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了兩個大坑。 可以說小戰士是幸運的,但更加幸運的是上尉,因為他在救助別人的同時也救助了自己。

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如果我們以真誠的心,去利益他人,也會在無形中使自己受益。就拿我們學習來說吧,你幫助同學學習,固然會用去自己的一些時間,但在這一 過程中,也加深了自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再比如,我們乘公交車,車上有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沒有座,這時候如果我們讓了座,感動的可能不止是母親,她懷裡的 孩子也會看到這一切,等到他長大了,某一天看到一位老人過馬路,他也會伸出手去攙扶一把,而那位老人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會是你的家人。幫助是相互的,由於 我們的幫助,使對方的困難得到了解決,使別人的不便變為了方便,這也顯示了自己的力量,發現了自己的價值,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同時當我們自己有了困難的時 候,別人也會伸出熱情的手來幫助我們的。「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有時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利益他人,不祇是讓我們在物質、金錢方面伸出援手,精神上的幫助有時更重要。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的一個淺淺的微笑,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鼓勵的眼 神,都能夠給沮喪的人一點鼓勵,給疑惑的人一點提醒,給苦痛的人一點安慰……甚至在生活中,我們祇要關注細節,把一些小事做好,都會利益他人:看到地面髒 了,我們可以打掃一下;某某同事不舒服了,我們可以去探望一下;別人正在工作的時候,我們路過但可以保持安靜;上樓梯時,讓趕時間的人先走;售票口排隊買 票時,我們不插隊,先來後到;週末了,推掉一些無關緊要的應酬,陪著家人去看一場電影或者帶著孩子去放放風箏……這些都是一些小事,而且是我們舉手投足之 間就可以做到的,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耐心和細心以及理解和體諒,但這卻可以讓我們身邊的人得到最實質的利益,他們會因此而感受到良好的生活環境、有序的規 則、和諧的人際關係、濃濃的親情,而這些,不也正是我們希望擁有的麼?!

 
 
百善孝為先 —— 讀《佛教孝道觀》
◎一鉢雲水

孝道問題自古以來一直是人們經常談論的話題。無論是世俗之人,還是宗教界人士,都把一個人是否具有孝心作為評價一個人的基本標準。特別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中,朝廷都把是否具有孝心作為選拔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所以,便有了「取將才於忠門之子」的名言,更有了岳飛「精忠報國」的典範。於是,在中國歷史上便出現了許多關於孝道的經典故事和系統的孝道理論。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教孝道思想在與中國傳統的孝道思想借鑒與融合過程中,形成了適合中土風俗民情的佛教孝道思想。這種佛教孝道思想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得到補充和完善,為佛教信徒所尊崇。

不過,佛教孝道思想多是在民間流傳或是散見於各個佛教經典當中,不利於我們全面瞭解。最近通讀了業露華先生撰寫的《佛教孝道觀》一書,使我對佛教的孝道觀念有了全面的瞭解。

業露華先生的《佛教孝道觀》一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有趣的故事相結合,全面解說了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思 想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詳細介紹了佛教孝道思想的起源與形成,並重點介紹了重點闡釋孝道的佛教經典。最後,還對歷史上不同人物的孝道觀念作了介紹。下面筆 者就對本書內容作簡要的解讀。

一、儒家孝道思想的歷史與內容

在《佛教孝道觀》一書中,作者首先追溯了中國儒家孝道思想的起源與發展歷史,並進一步講述了儒家孝道的主要內容。作者認為,中國孝道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 大禹治水時期。在《論語·泰伯》中說,中國古代的英雄大禹,平時對自己的生活很不講究,但是他對祭祀祖先亡靈的儀式卻十分重視,每次祭祀時所用的祭品都十 分豐厚。相傳大禹治水時,曾三過家門而不入,是為了怕耽誤治水。因此,他受到了先民的擁護和崇拜。他的這種祭祀時講究孝道的做法也被後人所繼承,成為後人 追思先祖的最好方式。

在大禹之後,中國的孝道觀念開始形成。在西周文獻《尚書》和《詩經》中,都有關於孝道的論述和記載。這些論述和記載旨在勸告人們,要贍養父母、善待尊長、 祭祀祖先。《詩經·小雅·蓼莪》,就表達了作者因苦於勞役,致使父母病亡時,不能侍奉在身邊的一種憂思怨憤的心情。詩歌中描述了父母養育子女的辛勞,詩中 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意思是說,可憐的父母啊,為了生養我而受盡了勞苦。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儒家的孝道觀念日趨成熟,並形成了系統的孝道理論。中國古代關於孝的最基本,也是最初的含義是指孝養父母。《說文解字》對孝的解釋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這就是說所謂孝,是指善事於父母,這就是孝行。父母哺育子女,培養子女,這是做父母應盡的基本義務,而當子女長大成人,立足社會之後,做子女的應當贍養年事已高的父母。

中國古代對於孝道最基本的觀念是作子女的,應當孝養父母。就是說,在父母活著的時候,必須盡力奉養。一旦父母去世,那麼對死去的父母和先祖還必須恭敬地定期祭祀。到了孔子的時代,對於孝道見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孔子曾在《論語·為政》中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祇是贍養父母尊長是遠遠不夠的,這祇是動物的一種本能,這些連犬馬之類動物也能做到,如果沒有恭敬的心,就與動物的養育沒有區別了。孔子在這裡重點強調了作為子女在孝養父母時要懷有一顆虔誠的心。

不僅孔子,儒家學派的另一大聖孟子也主張對父母的尊敬。孟子在談到舜對父親的孝順時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就把尊敬父母作為孝行的最高標準,以此強調孝的精神內容。由此可見,對於孝的行為,除了強調物質方面內容之外,越到後來越重視精神方面的內涵。

在對父母的尊崇上,孔子的弟子曾子稱得上是奉行孝道的典範。《新語》中說,「曾子孝於父母,昏定晨省,調寒溫,適輕重,勉之於糜粥之間,行之於衽席之上,而德美重於後世。」這是說曾子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應父母,每天早晚要去問候,平時也常常問寒問暖。

在本書中,作者還介紹了中國古代的孝道經典《孝經》和《二十四孝故事》。《孝經》是古代專門講究孝道的經典。《孝經》重點論述了孝道的基本內涵。這些內容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平時生活中,必須以恭敬的態度侍奉父母親長。第二,應當以飲食衣物等贍養父母尊長,使父母尊長在生活中衣食無憂,感到滿足和快 樂。第三,當長輩有病時,做子女的應當感到憂慮,必須進行妥善的照料看護。第四,父母尊長過世,必須哀悼,並按照禮儀制度舉辦葬禮。第五,除了葬禮之外, 還應該按時舉行祭祀儀式,要以豐厚的犧牲祭品祭祀祖先。

除了孝經外,作者還介紹了古代中國「二十四孝」故事。「二十四孝」故 事是封建統治者從民間流傳的各種孝子故事中,精心挑選出的二十四則,用於教化民眾。如《王祥卧冰求鯉》的故事說,王祥是魏晉時琅琊(今山東臨沂)人。他生 性純孝,生母亡故得早,後來其父娶繼室朱氏。繼母朱氏對王祥不好,但王祥孝順繼母如同親母無異。有一次,隆冬季節,繼母因體弱多病,不思茶飯,祇是想吃點 新鮮的魚。為滿足繼母願望,王祥來到河邊,解衣 卧在冰上,以自己的體溫將河水融解,得鯉魚躍出。他的繼母吃了王祥卧冰求得的鯉魚,果然病愈。鄰居知道後,都驚嘆不已,認為這是由於王祥的孝心所感動,而 使得隆冬季節,鯉魚躍出。

二、佛教孝道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在本書中,作者重點論述了佛教孝道思想的源流,以及佛教孝道思想的發展歷史。佛教是十分講究孝道的,佛教的經典中有論述孝道觀念的,佛教的教義中有發揚孝道思想的,佛教的創立者佛陀是實踐了孝道的。

在佛教中,諸佛菩薩是奉行孝道的典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佛教中最早行孝道的人。據佛陀傳記記載,佛陀在侍從的陪伴下,出遊四城門,見到生老病死等種種 無常之相,發願要出家修行。淨飯王擔心佛陀出家修道,沒人繼承王位,便為佛陀娶了美麗漂亮的妻子,希望打消他出家的念頭。為了不違背父親的意志,佛陀祇好 順從婚娶。他沒有違反父王之意,生了兒子羅 睺羅,這是佛陀對父親孝心的表現。佛陀在盡了世間的娶妻生子的義務之後,為尋求佛法真諦,在一天夜裡告別深愛的妻子和兒子,離開皇宮到各地參訪名師,行各 種苦行,最後終於在菩提樹下夜 覩明星悟道。

後來,釋迦牟尼佛為報父母深恩,曾在父母生命垂危時,連自己身上的肉也割下來供養父母。後來又昇忉利天為母說法,在皇宮為父闡揚淨土,令其聞法生信,超昇三界。佛陀的父親淨飯王過世,佛陀回來舉喪,親自為父王抬扶棺木入殮,然後和兒子羅 睺羅、堂弟阿難、難陀四人,將父親的棺木抬上他自己經常講經說法的「靈山」安葬。

佛教認為,父母養育子女之恩,深厚廣大無與倫比。如果哪個做子女的違背了養育父母之恩,不孝順父母,將來就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等三惡道中受苦。如果眾 生孝順父母,那麼會得到諸天護持,福樂無盡。佛教的一些經典還詳細列舉了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以此說明子女必須以孝行來報答。這些經典還指出,對於父母的 恩情,做子女的若祇是在生活方面奉養回報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以佛法化導,讓父母能夠信奉佛法,修行佛道,從而永脫輪回之苦。

作者在本書中,還引經據典,詳細論述了子女奉行孝道應當做的具體內容。作者引述《善生經》內容說:「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佛 陀告訴善生,為人子女者,應當做五種事情來孝順父母。第一,為人子女者,要對父母提供物質的供養,使父母在物質方面不至匱乏。父母為撫養教育子女花費了畢 生的心血,他們到老年之後,喪失了勞動能力,在物質方面應該得到子女的恭敬供養,解決他們的衣服、飲食、 卧具、醫藥等生活所需。第二是要求子女不管做甚麼事,都應當事先告訴父母,徵求父母的意見,以示對父母的尊重,也能免卻父母的掛牽。第三,為人子女者對父 母的所作所為恭順不逆。一般來說,為人父母者,都堪作子女之表率,他們承擔著教育子女的責任,所以,對於父母的所作所為,為人子女者,應當順從,不要違逆 父母的意願,以免傷害父母之心。第四,為人子女,對於父母正確的、對自己成長有益的指令不能違背。順從父母心意是孝敬父母的開始。父母正確的指令,是為了 引導子女走正確的人生之路,我們應當聽從。對現代的獨生子女來說,尊重父母的意願,聽從父母的指令,是自己得以健康成長的保證。第五,做子女的,不要破壞 父母所從事的正當職業。我們都知道,正當的職業是人賴以謀生的基本保證。做父母的為了維持家庭的生計,通常會從事各種能夠增加家庭收入的職業,做子女的應 當體諒父母的艱辛,並盡可能幫助父母分擔工作,減輕父母的工作量。

佛教認為,對父母最大的盡孝,還不祇是給予物質的供養,而是要讓父母接受佛法的教導,懂得離苦得樂的道理。因此,佛教提倡要以佛法報父母之恩,其它一般孝 行,祇是世俗社會的孝道,是不究竟的。祇有讓父母通過我們的勸說和引導,理解和領悟了佛法,並進一步修行佛法,最後證得脫離苦海,活得永恒的歡樂之道,才 是真正的大孝,是出世間的孝。如《毗尼母經》卷二說,如父母貧困,應先授以三皈五戒、十善,然後才施與財物。《佛說孝子經》中也說,子之養親,如祇以好吃 的東西和漂亮的衣服等來侍養父母,而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為孝養,尤為不孝。」因此,佛教所奉行的孝道就是讓父母接受佛教信仰,去惡為善,奉持五戒、持三歸依。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也有類似的說法:假如自己的父母不信奉佛教,便要啟發他們對佛教的信仰,最後信奉佛教;如父母還沒有接受佛教的三皈五戒,就要勸令 他們接受三皈五戒;假如父母沒有聽聞過佛法的,便應當設法使他們有機會聽聞佛法等等。總之,如能使父母聞法得戒,修習三昧,成就無上智慧,最後獲得解脫, 這才算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這才是真正的孝行。

佛教認為佛教的出世孝行,不僅惠及現世父母,而且上至七世遠祖,恩澤綿長。這種出世之孝,不僅能使父母雙親現世常得安樂,而且能使父母壽終之後,往生佛國 淨土,得福壽不止之果報。既生佛國,便能與諸佛世尊相會,得聞佛法,並依法修行,令雙親能獲道得度,從根本上解脫煩惱,徹底離苦得樂。

三、論述佛教孝道的經典

孝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有很多佛教經典都或多或少地論述到佛教的孝道思想。在本書中,作者搜集了大量有關佛教孝道的經典,並對其中有代表性的經典作了 提綱挈領式的介紹。通過這些介紹,使我們不僅可以明瞭這些佛教孝道經典所講述的內容,而且,還能夠對佛教孝道思想有個全面的認識。

在諸多有關孝道的經典中,有代表性的經典主要有《佛說孝子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佛說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願 經》、《六方禮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等。這些經典,分別從不同方面說明佛教孝道的內容和意義,告訴人們奉行孝道的功德和果報。

現以《佛說孝子經》為例,來看該經中對於孝道的解說。該經重點記錄了佛陀與弟子們有關孝親問題的一段論述,佛陀對弟子解釋了甚麼是真正的孝。經中首先講到了父母的養育之恩:「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 卧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詔。禮賂師友,奉貢君子。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何以報之?」

這段經文講述了從母親懷胎到將孩子養育成人,做父母的吃盡了千辛萬苦。佛對弟子們說,母親孕育子女,十月懷胎,受盡艱辛,身子累重,有如生一場大病。將到 臨盆之日,備受痛苦,生命面臨危險。作母親的這樣,當父親的也會為母子的安危擔驚受怕,陷入焦慮和恐怖之中。孩子出生之後,父母對孩子呵護有加,睡眠時讓 孩子睡乾燥之處,而父母睡被孩子尿濕的地方。孩子稍微長大一點,父母還要教育他們為人處事的道理,還要為子女請師受教,希望子女將來能夠成才。父母在平日 生活中,對子女深生哀憐,當子女高興時,父母會隨著心花怒放;當子女不高興時,父母又會愁腸百結。子女長大成人之後,父母時常心繫孩子。當孩子出門後,父 母生怕孩子遭受不測,直到孩子平安回家,懸著的心才能放下。父母還會擔心孩子不慎交上壞朋友而走上邪路。父母對子女如此深恩,做子女的實在是無法報答。

在這部經中,佛陀還向弟子們講述了對父母行孝的方法。佛陀認為,假使為人父母平時凶虐殘暴,虛偽待人,沉湎酒色,不講道理,作子女的應當極力勸諫,讓父母 明白過來。如果這樣父母還不能明白過來,子女就應當以善惡報應的故事進行勸解,講清多行不善,必然要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即使死了,也會在地獄中受苦的道 理。如果這樣還不能使父母清醒,那麼自己就要以絕食等行為勸諫父母,直至父母清醒。如果能讓父母伏心崇道,信奉佛法,受持五戒,將會使父母在世安寧,壽終 昇天,與諸佛相會,常聞佛法。這是對父母最好的行孝。

四、歷史人物的孝道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教內外人士對孝道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正是這些精辟的見解理論,完善了中國佛教孝道思想的理論體系。本書作者列舉了東晉孫綽、慧遠法師、北宋契嵩禪師,以及近代印光大師的孝道思想。我們以印光大師為例,介紹印光大師的孝道思想。

印光大師是近代淨土宗著名高僧。他一生推崇淨土念佛法門,每有弟子來求法,他都以勸人老實念佛開示之。印光大師早年曾對儒家思想做過深入探究,因而形成了其儒釋合一的孝道思想。

印光大師對孝道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為人子女者,對父母一定要盡孝道。印光大師從世俗人倫的角度要求為人子女者,要以恭敬心孝養父母。大師在《與丁福保書》中云:「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趨向。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印光大師認為,為人子女者,一定要對父母盡人子之責,這是修學佛法的基礎,大師還以修萬丈高樓作比喻來說明一個人若對父母不講孝道,即使修學佛法也是一事無成的。

印光大師認為,夫妻和睦,教子有方也是孝道的一種表現。印光大師在《復周法利書》中說:「汝已娶妻,當常以悅親之心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傷父母之心……子曰:『父母其順乎』,蓋言夫妻,兄弟和睦,則父母心中順悅也。若不自行悅親之道,必生忤逆不孝兒女。譬如瓦屋檐前水,點點滴滴照樣來。」印 光大師認為,作為人子,夫妻之間若能兩情相悅,使父母為家庭的和睦而愉悅於心,這也是對父母盡孝的一種表現。若是夫妻之間不和,經常生氣打罵,則作父母的 整天會為這種緊張的家庭關係而憂慮,如此則談不上孝道了。印光大師進而認為,夫妻之間若關係融洽,不僅能使父母心情開朗,而且還能夠為子女樹立一個榜樣, 子女將來也會像自己的父母對待長輩一樣來對待他們。

《佛教孝道觀》一書,全面介紹了中國儒家孝道思想的源頭與發展進程,闡釋了佛教思想與中國儒家思想的融和過程,重點講述了帶有中國儒家思想的佛教孝道觀 念,簡明扼要地介紹古代名人的孝道思想。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僅能夠對佛教孝道理論有全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夠學會運用這些孝道的理論指導自己的思想, 從而更好地孝敬自己的父母和尊長。

 
 
禪境趣談
◎秦孟瀟

古今不變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曾受到朝野人士的嚮往、熱愛、仰慕、發揮了巨大的文化交流、促進作用。影響深遠,幾乎達到無人不信佛。但是,也受到個別帝王的衝擊,嚴 厲地進行逐僧毀寺滅佛活動。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滅佛是其中較大的一次,大約有四萬多座寺廟被毀,二十六萬多僧尼被迫還俗,有名望的高僧還要被判刑、流放。

有位岩頭禪師事先得到滅佛的信息,悄悄地縫製了一套俗裝穿起來,還戴了頂低檐帽子,又悄悄躲進一戶在家修行的師姑家裡。

岩頭禪師進門時,師姑正在廳裡吃飯,他也不客氣,大搖大擺徑直走入師姑的廚房,端起飯碗就吃,一位道童發現了,飛奔去告訴師姑,師姑拿起棒子,走進廚房,發現是岩頭禪師,就說:「我說是誰呢,原來是岩頭上座,怎麼變形了?」

岩頭禪師放下碗筷,安然說道:「形可變,性不可變。」

佛法認為,世上萬物都是周流變化,有生有滅的;正如孔夫子所言:「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但無論萬物如何變化,人的真心自性是一如佛性,永恒不變的,這就是所謂「亘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禪」,亦無「古」「今」之分!

我去小便

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瑣碎小事,很不起眼,說起來或聽起來都是平平淡淡,不足為奇。可是,這些極其平淡的「小事」,一旦在禪師的口中,卻又顯得奇而又奇了。

趙州禪師就是這樣一位高僧,他擅長用活潑、簡明、透徹的方法,運用一些「小事」的話題,來啟導別人。

一次,一位信徒對趙州禪師說:「請問禪師,參禪時,怎樣才能悟道呢?」

趙州禪師聽了,馬上從座位上跳起來,叫道:「對不起,我要去小便。」

他向外走了幾步,然而回過頭來,無可奈何地說:「真是麻煩,像小便這樣的小事,都要我自己去做,別人也不能代替我!」

「去小便」這句話,在生活中,人人都說過的口頭語,是很正常的,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意義。可是,趙州禪師在這一情況下說「去小便」,其含義就很不尋常了。

佛教中有這樣一句話: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生死大事,參禪問道,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何求他人幫助呢?在禪門中,有些禪師剛入門不久,去問著名而有功夫的禪師,卻不能獲得回答,或者是問非所答,結果,祇有在自己不斷努力下,親身實踐而找到了答案。

多此一舉

禪宗主張言語道斷,自性是絕對的,無法用言語表詮。有一次,當隱峰禪師在馬祖門下不得要領,心緒不寧,準備離開時,馬祖大師問道:

「你想到哪裡去呢?」

隱峰回答說:「我想到南岳石頭希遷禪師那裡。」

馬祖說:「你要謹慎啦,石頭路滑,不小心,要跌倒!」

隱峰風趣地說:「竿木隨身,跌不倒的啊!」

隱峰來到石頭禪師處,正趕上石頭禪師在禪床上打坐。隱峰也不說話,繞禪床轉了一圈,振動錫杖,問道:「甚麼是宗旨?」

石頭說:「蒼天!蒼天!」

隱峰不明所指,猜不透!祇得返回江西馬祖處,並把和石頭會見的情形告訴馬祖。馬祖指示說:「你再去,聽到石頭說:『蒼天』時,你便噓噓兩聲了」

隱峰立即又來到南岳,見到石頭禪師依然坐在禪床上,他向前問道:

「甚麼是宗旨?」

沒有料到,這一次石頭卻發出「噓噓」聲音!隱峰自以為可以難倒對方,結果弄得自己茫茫然,驚得無言相對,遂黯然歸來。馬祖說:「我已經告訴你石頭路滑啊!」

歷代高明禪師不用語言直接說甚麼是「自性」,而是旁敲側擊,引導弟子自己去體悟。隱峰「問話」不是多此一舉嗎?

破除偶像

世間上所有宗教,幾乎都有偶像觀念。因為偶像能給崇拜者生起敬仰心理,有了這一恭敬心,使人不起邪念,一心向善,這是宗教的共通點。否定偶像的存在,似乎不能收攝人們的散亂心;佛教有佛、菩薩像,道教有神、仙像,基督教有耶穌、十字架像……等等。

禪宗卻徹底打破偶像觀念,否定外在的一切儀規!

有一天,雲門文偃禪師在殿堂里禮佛,恰巧被從這兒經過的趙州禪師看到。趙州走到文偃的面前,用柱杖打了他一下,說道:「你在這里畢恭畢敬的幹甚麼?」

文偃禪師回答說:「我在禮佛。」

趙州禪師不悅地說:「佛是用來禮的嗎?」

文偃說:「禮佛也是好事。」

趙州禪師大聲說:「好事不如無事。」

這一番對話,對禪者來說,完全可以理解;因為禪者認為,無心是道,道是在生活的悅樂充實當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參禪要破除一切外相,將心靈進入一種無 語言、無對立、無差別、無比較的一如狀態,禮佛雖然不是甚麼錯事,但禮佛時,心中已有對象,就容易忘卻自身,不易證得禪心。所以,趙州禪師要說「好事不如無事」了。

詞窮意盡

文益禪師多年來一直過著雲遊募化生涯,逍遙自在。一日,他經過化城禪院時,漫山遍野的大雪,不能再遠行了,祇好在禪院住下。

過了幾天,大雪終於停了,文益向住持僧桂琛禪師告辭。這位住持僧把他送到山門外,故意指著一塊大石頭說:

「佛經上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在你看來,這塊石頭到底在心內,還是在心外呀?」

這突乎其來的問話,文益還是依照佛經的意思作了回答說:「一切唯心造,這塊石頭當然在心里呀!」

沒料到桂琛禪師卻譏諷說:「你這個雲遊僧,怎麼會把一塊大石頭放在心里呢?」

文益瞠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了。想了一想,感到自己慧力太差了,於是放下背筴(行李),打算留在禪院住一段時期,可以向桂琛禪師請教,他每天都呈上自己的見解,以求印證,想不到都被桂琛禪師一一否定了。

最後,文益嘆道:「我已經詞窮意盡了!」

桂琛禪師向他開導說:「若以佛法來論,一切都是現成的!」

文益聽了這句話,頓時大悟。尋找「自性」,何須外求?

這則公案表明,習禪的人不要被「經典」文句所縛!

 

呵佛罵祖

有人說,禪師們是徹底的「無神論」者!

雲門文偃禪師到了晚年,禪境高深,也更大膽,與趙州禪師一個樣!

否定外在一切相。他為了掃除弟子們的凡聖之見,常常呵佛罵祖,令人咋舌不已。

一日,雲門對弟子們說道:「佛經上說,佛陀剛生下來就能說話,天人扶 持即能行走,他的身上發出光明,目光注視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一剎那,香風四散,花雨繽紛,仙樂和奏,諸天神人齊聲讚頌。他環 顧四方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當時我沒有在場,假若被我看見,肯定一棒把他打死喂狗吃,以圖天下太平。」

佛陀所說的唯我獨尊的我,是指遍宇宙的法身而言。我是唯一的我,絕對的我,除我以外宇宙更別無他物。我即大我。但許多人不明白我是大我,常常誤認為是小我,即悉達多太子,把悉達多太子看為小我,就有了凡聖之別。而禪宗是主張超越凡聖的,所以雲門要「打死他喂狗吃!」這是遣除眾生對凡聖的分別相。

另一方面,雲門認為「狗」也有「佛性」,從「自性一上來說,「佛」「狗」原是一體,故「罵佛」等於「讚佛」。不能就事論事看待。

 
 
悉達寓言
◎秦孟瀟 / 文
梁 川╲圖

擠牛乳

有一個人,家里養有兩頭好乳牛,為想誇耀一番,特地去預邀了些好朋友到他家里喝牛乳。

他回到家里,考慮怎樣招待那麼多的朋友。因為他祇有二頭牛啊。他想:

「最好,多弄點瓶子來,每天擠些乳下來裝在瓶子里,到那一天朋友們不是都有喝了嗎?」

當他忙了半天,湊了許多瓶子,準備擠牛乳了,在剛要動手的時候,他忽然又想:

「若是擠下這末多瓶的乳,放在甚麼地方呢?擺久了不是要壞的嗎?」

他猶豫不決地思索,他想:

「唔,還是不要擠,讓每天的牛乳都貯積在牛腹里;到那天需要的時候,我再擠出來,這樣便比較新鮮些。」

他自認為很滿意。從那天起他就停止了擠牛奶。隔了一個多月,他所邀請的朋友們都如約而來了,大家都想喝些新鮮的牛乳。

他在眾人面前說:

「朋友們,今天我們應該很高興吧!在一個多月前,我就準備了足夠的新鮮牛乳。等一會兒,我們喝個痛快吧!」

隨即他把兩頭乳牛牽到客廳里,又拿出了許多瓶子來,蹲在地上擠牛乳,擠了一陣,不見一滴牛乳淌出來;原來歇了一個多月不擠奶,都乾癟了。

他的朋友們見了這情形,大笑不已。

 

嚐果子

有一個富翁,想吃些果子,就叫僕人到果園里去買,吩咐道:

「果園里有各式各樣的果子,你替我每一樣買一個回來吧。」

僕人到果樹園里,對園主說:

「我要買好的果子,又香又甜的。」

園主回答說:「我園里的果子,沒有一個不是好的,不相信的話,你嚐一個就知道了。」

僕人認真地說:

「不,嚐一個怎麼知道好壞呢?我要每一個都嚐到,才知道味道啊。」

園主摘下來的果子,他都逐個嚐試了;便將那些最甜美的都帶回家去。主人見了那些被啃的果子,問道:

「你怎麼買些爛的回來啊?」

僕人回答說:

「不,都是好的,這些缺口都是我嚐味道時咬去的,不然怎麼知道果子的好壞呢?」

 

仙 樹

有一個老實人,聽說外國有個仙人,他非常羡慕。

有一天,他辭別了主人,要到別的地方去了。主人很驚訝地問道:

「你想到甚麼地方去啊?」

老實人說:「我要去學仙哪!」

主人知道他是一個老實人,就想騙他一下,說:

「噢,你原來要去學仙,可知道,我有棵仙樹那!你再替我做一年工,我把仙術授給你好了,用不著到那末遠的地方去呀」

老實人信以為真,高興地說:

「好吧,我就做下去好了。」

一年中,他任勞任怨地做工,他做滿了一年後,跟主人說:

「我已做滿了一年工,那棵仙樹呢?」

這時,主人心里想:

「我是騙他的呀!到哪里去找仙樹呢?」

結果主人引他到山崖邊,隨便指著一棵樹說:

「這就是仙樹呀,你不妨先爬上去,我叫你飛,你自然就會飛上去了。」

老實人聽了主人的話,隨即爬上了樹。

主人見他上了樹,叫了一聲:

「飛吧!」

他往上一跳,竟然飄飄地上昇了。主人反覺得懷疑,心想:

「難道真是一棵仙樹嗎?」

一會兒,主人的父親走過來,他就敘述了這情形,還要他的父親上樹飛昇。他的父親也想成仙,很快地爬了上去。他就同樣地叫了一聲:

「飛吧!」

他父親往上一跳,卻掉落到深崖底下去了,摔得粉身碎骨。

 

種胡麻子*

有一個人,生吃胡麻子,覺得沒有甚麼滋味,他把那些生胡麻子,放在油鍋里煎了一下,就聞到一陣撲鼻的香味,他隨手拿了一粒嚐試,覺得非常好吃。

他不斷地吃著,心想:

「煎過了的胡麻子,有這樣的好味道;下次我下種的時候,先把種子煎好再播撒下去,將來長成了,不是省得再煎嗎?」

播種的日子到了,他真的把那些煎過的胡麻子撤在田地裡。

幾個月過去了,土地上並沒有長出一根胡麻子苗。

*胡麻子,俗稱芝麻,有黑白二色,可榨油。

 

灌甘蔗

從前有兩個人,都是種甘蔗的。有一天,他們說:

「我倆看誰把甘蔗種得好:好的,有賞;不好的,要受罰。」

從此後,他們都很小心地把甘蔗種好。其中有一個人這樣想:

「好的甘蔗不是很甜的嗎?我不妨買些甘蔗回來,把它榨出甜汁,而後把它灌輸到甘蔗樹裡去,等到甘蔗長大的時候,不就更甜美嗎?」

他深怕被人發現這個「秘方」,在夜裡,他偷偷摸摸地把甘蔗水澆在地裡。

他眼看別人的甘蔗,漸漸的長高了,自己的甘蔗不但不長高,還逐漸枯萎了。

 

喝 水

有一個人在沙漠上行路,走著走著,感到十分口渴,急著想找點水喝。可是到哪裡去找呢?」又走了許多路,才走出沙漠地帶。

好不容易,見到了一條河。但他木然不動地站著,呆呆地看著河流,嘴裡不住地吐著氣,入久還不飲水。

旁邊有一個過路人提醒他說:

「喂,你怎麼不想飲水啊?」

他鼓起了眼睛說:

「你能把它飲盡嗎?」

那人說:

「廢話,誰能把它飲盡呢?」

「是啊!」他說:「這麼多的水,誰也不能把它飲盡。正因為飲不盡。所以我才不飲啊!」

 
 
旭日家書

旭日之聲出版至今已經300期了,在過去的二十五年中,每月一次寄給員工們一份家書。作為一個企業式的社區,有機會二十五年如一日地互相談心,有條件 300個月默默地進行筆耕,能每月一次地談談我們的家常,我們的擔憂、我們的喜悅、我們的危機、我們的期望,實在是我們大家的一種福份。試想想,在人生的 路途中,可謂「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然而我們在這裡相遇,許多員工同行了廿多三十年,又有機會向同寅們發出300封的家書。

為甚麼我們能有這種的情懷?為甚麼我們能有這種的毅力?總結一下,它來自旭日企業有一種「靈魂」。它由三種精神所鑄造,其一是楊氏兄弟的父母親,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極深的家庭,「承擔感」是維繫家庭不破的最重要因素。另外,旭日創業的團隊成員中,大部份來自貧困的家庭,就是靠這種「憂患」的環境和精神鑄造了旭日企業的「星星之火」

感謝我們的父母親,在最艱難的環境下從沒有怨言,用一種「平常心」去挑起生活的重擔,「人的一生,不如意的事情,常居其八九」,雖然我們許多人生活受到打擊,但是我們的得益則在於磨鍊,也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憂患能令人奮發圖強,但安逸則令人消退。「挑起重擔」「承擔責任」已經是傳統的基因,肯吃苦、肯吃虧、肯學習已經從少就栽培過。

不祇照顧自己的家庭,也樂於幫助周圍的鄉親朋友,這是楊氏兄弟父親的典範,祇考慮別人,很少考慮自己的行徑,朝朝夕夕地出現在楊氏兄弟的童年時代。他的人生宗旨是:「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至今依然烙在楊氏兄弟的心底裡。因此,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一下子就在「旭日企業」扎根長大。

第二種精神力量,來自佛教。楊佛興老師是旭日集團許多員工學佛的啟蒙老師,圓行法師是旭日集團許多領導成員的「跟師」「禪、淨、密」是指禪宗、淨土宗、密宗,從不同的角度入門,不同的角度去認識世界與眾生,終於得窺宇宙的道理,其中過程包括「信仰、理論、實踐和證悟」,稱為「信、解、行、證」,從而選擇學習菩薩的行徑:

願一切眾生具足樂及樂因

願一切眾生永離苦及苦因

願一切眾生隨喜成就眾善

願一切眾生離二邊平等住

語譯為:

願一切眾生能夠快樂並具備快樂的因由

願一切眾生永遠脫離痛苦以及痛苦的因由

願一切眾生見到別人做善事能參與並且協助,令善舉能成就

願一切眾生能祇問耕耘、不問收穫,盡力而為、問心無愧

第三種精神來自深圳弘法寺的本煥長老,長老今年一百多歲了,他的人生宗旨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早離苦」,實踐普賢行願「利益眾生、教導眾生、成就眾生和救渡眾生」

三種精神鑄造了我們今天「企業社區」的靈魂,社區的目的是為員工們提供一個「較好的工作場所,較好的學習場所,較好的發揮才能場所」,當我們遇到較大困難、較大危機時,依靠團體的力量去面對,去應付,成為「應付災難和危機的場所」,因為依靠一個團體的力量,遠遠大於一個人或一個家庭的力量。

在企業的社區裡,我們提倡積累二種財富,「物質財富」「精神財富」,也就是「福德」財富和「智慧」的財富。「福德」令我們獲得機遇和運氣,「智慧」令到我們能準確地判斷問題來自何方,來自何人,發生在甚麼時候,從而能「因人、因地、因時」制定相應的策略和方法,稱之為「對症落藥」「福德」來自「財施、法施、無畏施」,而「智慧」則來自「反省、覺悟、學習與實踐」。但是說來容易做來難,這一切都在於「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在社區裡我們提倡做「三好」人,「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祇有日積月累,十年如一日地修,十年如一日去煉,才能產生力量,稱之為「福氣」「智慧」

今天,經過三十六年的實踐,二十五年的筆耕,我們終於建立起一個優秀的社區,我們擁有優秀的品牌,優秀的中國市場,優秀的企業文化,其中包括優秀的核心價值觀,確立了「顧客第一」「員工第二」「投資者第三」的先後次序。祇要我們能堅守這個價值觀,我們的企業一定會發展和進步。另外,我們還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至於制度,我們要不斷地改善,希望能夠成為員工們自覺、主動工作的動力,其中有賴「賞與罰」有效地落實。「優秀的企業」除包括「優秀的環境和制度」外,還包括優秀的員工,而優秀的員工必須從建立「優秀的觀念」做起,時刻緊記「拿了工資要辦事,並且把工作辦好」,切忌偷懶、「蛇王」、馬虎了事和推卸責任。

培養「主動」的工作態度,學習找事做而不是等事做,不完成工作,星期六、星期日就不要放假的作風,千萬不要成為「被人踢一腳才去做事」的人。

展望未來,我們企業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要想保持不敗,務必建立「承諾式管理」,它促使管理者們越來越專注核心業務和產品,把非核心業務外包,令管理者們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最賺錢、最有潛力的業務上。

「承諾式管理」要注意是協商式的而不是「下達式」的,重要的預算和目標應該通過上下協商而成,切忌單方面或單向的管理。祇要我們建立「承諾式的管理」,大家認可要「交數」「數目」的多少是合情合理的,並且找到肯承擔的人。而主持大局的人能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的態度,漸漸地就會獲得大眾的信任,成為可信賴的人,稱之「賢人」,而能夠完成任務、能夠按預算交數的人為有才能,稱之為「能人」,故朝代之興衰在於能否做到「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講信修睦」就是講信譽,答應了的事一定要辦到,所發佈的政策務必有其穩定性和連續性;「修睦」就是能與別人和睦相處。不要老是責怪別人,埋怨別人;應該先責己,後責人。與人相處,少看對方缺點,多看對方優點,祇要不斷的修煉,才能養成具備胸襟、具備遠見的內涵,從而形成有競爭力的團隊。所以說企業成功之道,在於「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令少有所學、壯有所用、老有所依,這樣的社區才是我們要建立的「企業社區」,這樣的社區才值得我們盡心盡力。

 
 
僧家的待客之道
◎遠 塵

佛門中一直流傳有一副對聯:「客至莫嫌茶飯淡,僧家不比世情濃。」對 聯真實而形象地道出了僧家的待客之道。從古至今的大德高僧,他們對待來客都是平平淡淡,從不像世間人那樣熱情待客,更不會有貧富貴賤之分。也許在許多俗人 的眼中,出家人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可是在僧人的心中,真正的情誼就像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對待來客,不需要豐盛的筵席,也不需要華麗的言辭,在一種平淡自 然的生活中,讓人感受到僧家的情誼。

趙州從諗禪師是臨濟宗著名高僧,一生接引教化學徒數不勝數,有關他的語錄也歷代傳揚不衰。趙州禪師對待來客不論貧富,一律同等對待。一次趙州禪師在室內坐 禪,侍者向他報告說有大王來禮拜他。徒眾們本以為趙州禪師會親自下禪床迎接,出乎眾人預料的是,趙州依然安坐不動,絲毫沒有表現出客人到來的喜悅。大王禮 拜趙州後,弟子中有人問趙州:「大王來參拜您,為甚麼不起禪座。」言語中充滿了對趙州不近人情的不解。面對弟子們疑惑的神情。趙州禪師告訴弟子:「你們不懂得我的待客之道。若是下等人來,我會出三門迎接;中等人來,我會下禪床迎接;上等人來,我在禪床上迎接。你們不可認為大王是中下等人,這樣會委屈大王。」大王聽過趙州禪師的這番解釋,心中十分歡喜,盛情邀請趙州禪師到官府中說法。

其實,趙州禪師這番解釋不過是權巧方便之說,這樣既維護了大王的自尊,也表明了禪師平等待人的態度——不因一個人的富貴或貧賤而以不同的態度來對待。

在佛門中有許多高僧在對待別人時,將別人是否有虔誠心作為對他們或熱情或平淡的標準。從不因一個人的貧富改變對他們的態度,相反,他們重視貧窮而虔誠的信 仰者,而輕視那些雖富有而傲慢的人。有一則故事說,曾有一個很窮的女人,她懷著虔誠的心,將自己僅有的兩文錢供養三寶,寺院中的方丈和尚親自為她迥向。到 後來世事多變,這位窮女人因為佈施的功德做了皇后。一天,她坐著轎,在隨從的前呼後擁下來到寺院修大供養。她本以為方丈會親自到寺門口迎接,並且親自為她 主持誦經祈福。出乎她意料的是,方丈和尚非但沒有親自到三門口迎接,而且祇讓徒弟去為她誦經迥向,他本人並沒有親自主持法會。這位皇后感到很不滿意,就親 自去責問老和尚說:「從前我很窮苦的時候,到這兒來才佈施兩文錢,你卻親自為我迥向;今天我帶這麼多財富來供養,你怎麼讓你的徒弟來為我迥向?」老和尚就說:「那時的兩文錢,你是真心,那是你全部的財產,我不能不替你迥向;今天你做了皇后,擁有億萬財富,你拿的這點錢不過是九牛一毛,而且你還是懷著貢高我慢的心來供養,我讓徒弟給你迥向已經足夠了。」一席話說得皇后滿面羞愧,啞口無言。

類似這樣平等待客的事例還有許多,《景德傳燈錄》卷十四「惟儼禪師傳」中記述了朗州刺史李翱參禮藥山(今湖南灃縣)惟儼禪師的公案:李翱初到朗州任刺史,因仰慕藥山惟儼禪師的聲名,就親自入山去拜訪他。李翱到時,惟儼禪師正在手執經卷,聚精會神地閱讀經典,見到李翱前來,他仍然讀他的經書。侍者見惟儼禪師沒理睬李翱,就提醒他說:「太守在此!」而李翱也是一個急性子的人,見惟儼禪師如此冷落他,就隨口說道:「見面不如聞名。」李翱說著就要告辭而去。這時惟儼禪師呼喊李翱的名字,李翱馬上應答。惟儼禪師說:「你怎麼相信你的耳朵卻不相信你的眼睛。」李翱趕忙拱手謝罪。同時問惟儼禪師:「如何是道?」惟儼禪師就用手指上指下說:「會否?」李翱說:「不會。」惟儼禪師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明白了惟儼禪師話語的禪意,心中十分高興,就作一首偈語: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在這則公案中,惟儼禪師明明知道李翱刺史前來,卻仍然誦經不輟。他不因李翱是一位刺史而對他討好逢迎,從而表明了惟儼禪師從不媚俗,平淡待人的高尚品格。

我在初出家時,見到我的師父對前來看望他的政府領導和一些信徒都表現出平平常常的態度,而且,師父祇是以平常齋堂的素菜來招待他們,在用齋時,師父多是自 己獨自用餐,從不陪同來客一起用餐,以便讓來客能夠輕鬆自然地享用素齋。我對此一直有很深的印象,但從沒問過師父為何如此做。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這本來就 是僧家的待客之道。

佛門中常說:「世情看淡一分,則道念增長一分。」我 想此話是有一定的道理。出家本來是捨棄世俗之情而求無上佛道。若是出家人也像俗人一樣來對人對事,與一個俗人又有甚麼兩樣呢?僧人之所以以平淡自然的態度 來對客,正是反映了他們遠離俗念,清淨高潔的品質。也許,一位初到寺院之中的信徒,對僧家的這種待客方式很有點不習慣,可是,當你真正瞭解了僧家素心待人 的情況後,你會真正地對僧家這種樸素而簡單的待客方式由衷地讚歎。

 
 
一脈相承的兩地佛寺建築
◎司徒一凡

港境內現存不少以祖國各地不同時期的歷史建築為藍本的佛寺建築,其設計和建造也多有內地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與。它們既是香港與祖國休戚與共、血脈相連、文化傳承的實物見證,也成為本港著名旅遊景點,吸引大量海內外遊客到訪、參觀。

坐落於大嶼山寶蓮禪寺前海拔五百二十米木魚峰上的天壇大佛,高廿六點四米,加上蓮花座和基座總高約三十四米,重二百五十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外青銅坐佛 像。一九九○年動工,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廿九日佛誕日開光。因其三層高的基座仿造北京天壇祈年殿的基座,故而得名。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一四二○年), 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因嚴謹的佈局、奇特的結構、瑰麗的裝飾,而被認為是我國現存最精緻、最美麗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建築 史上的瑰寶,於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位於九龍鑽石山的大型仿唐木構佛寺——志蓮淨苑,二○○○年五月十八日正式落成啟用。總體佈局以敦煌莫高窟一百七十二窟《觀無量壽佛經淨土變》圖為藍本,其中「大雄殿」仿自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此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八五七年),是我國唯一年代可考且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構廟殿。

二○○六年十一月開放的仿唐公園——南蓮園池,與志蓮淨苑毗鄰。它以始建於隋代、確立於唐代的「絳守居園池」為藍本建造,是香港園林中的精品。絳守居園池位於山西省新絳縣城西部高垣,是我國古代園林中有據可查、有遺跡可尋的最古老的名園,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及園林藝術價值,是中國園林史研究和園林藝術重要的實物資料,現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粉嶺軍地的「華藏學苑」(原址前身為「香檳屋」) 內,建有一條蜿蜒的遊廊,將環繞水池散佈的亭台樓閣串連起來,其風格與彩畫頗有幾分北京頤和園長廊的神韻。頤和園長廊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遊廊,也是世界上 最長的遊廊,共七百廿八米。長廊本身還是一條畫廊,共有兩萬多幅彩畫。當年乾隆皇帝曾派宮廷畫師到杭州西湖實地寫生,繪得各不相同的西湖風景畫五百四十六 幅,然後全部複製到長廊二百七十三間柁樑兩側,成為珍貴的藝術品。此外,廊中還繪有二百多幅包括古典文學名著、歷史人物傳奇、神話傳說和戲曲故事等內容的 彩畫。一九九○年,頤和園長廊以「建築獨具特色,繪畫數量 眾多、內容豐富多采」,而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成為全世界最長的畫廊。

坐落在荃灣老圍西方寺內的萬佛塔於一九九九年底落成。此塔共九層,八角形,基座仿照台灣日月潭的慈恩塔建造,而塔身則以廣州六榕寺的花塔為參考,屋簷鋪黃色琉璃瓦,每層簷下均有外廊欄楯,簷角懸鈴,風吹鈴響,古意盎然。塔底座外圍有青石雕刻,所掛「萬佛寶塔」匾額為趙樸初所題。塔上層內牆裝有據稱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七寶鑲嵌壁畫」—— 《觀無量壽經圖》,長七十米、高一米九。全畫由六十八幅小畫組成,內容描述《觀經》主要章目。廣州六榕寺花塔是一座仿樓閣式的穿壁繞平座結構的磚木塔,建 於北宋紹聖四年(一○九七年),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九層,內設暗層八層,共十七層,高約五十八米,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銅質塔剎為元至正十八年 (一三五八年)鑄,剎柱身上有一千零二十三尊浮雕小佛,還有彩雲繚繞的天宮寶塔圖,同頂上的火焰寶珠、雙龍寶珠、九霄盤、覆盤以及八根鐵鏈等各種構件,重 量超過五噸。

在海洋公園大樹灣入口處,一九八八年興建的「集古村」內,原來有一座寶塔,係仿造河南登封的嵩嶽寺塔,祇是將比例縮小了。嵩嶽寺塔建於北魏正光四年(五二三年),是密簷式佛塔中最古老、最別致者,其平面為接近圓形的正十二邊形,也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十二邊形寶塔,現仍存世。但海洋公園這座仿造塔卻因園方調整經營策略,關閉「集古村」,而在前幾年被拆卸了。

此外,本港的湛山寺與山東青島的湛山寺同宗同源,前者的建築形制亦有參照後者,有關詳情可參閱《香港佛教》二○○八年九月第五八○期所刊拙文《兩地同宗「湛山寺」》,不再贅述。

 
 
中聯辦彭清華主任一行
看望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

(佛教在線香港訊2010年2月24日)

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協調部部長沈衝等一行到香港佛教聯合會看望佛聯會會長覺光長老,並向覺光長老及佛聯會眾法師致以新春的問候。

彭清華主任讚揚了香港佛教為社會作出了很大貢獻,並祝愿香港佛教徒健康如意。

覺光長老感謝彭清華主任對香港佛教的關心,並表示,自香港回歸祖國後,中聯辦充分發揮了它作為港人和中央溝通的橋樑角色,香港佛教團體得蒙中聯辦的協助,發展順利。覺光長老相信,在彭清華主任的關心和支持下,香港佛教一定會做得更好。

彭清華主任非常細心,當他知道覺光長老在2009年因事未能出席祖國60週年國慶大典時,還特意將原屬覺光長老的邀請函、大典期間的邀請柬和紀念章捎來送給覺光長老留作紀念,覺光長老對此非常感動。

在場陪同覺光長老歡迎彭清華等領導的還包括佛聯會秘書長區潔名老居士,常務董事道平法師、寬運法師、宏明法師、果德法師,董事悟藏法師和溫果和居士等。

 
 
寶蓮禪寺庚寅年禪七法會

(二○一○年三月七日至三月十四日)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化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

—— 文殊偈

修行者常以七日為期,密集精進修行稱為打七;專修禪宗法門者,稱為打禪七,略稱禪七。在中國南宋以後,禪宗諸祖大多提倡參話頭 ——「念佛是誰」,重點參這個「誰」字。參與打七者,在七天之內萬緣放下,一心祇抱著這個話頭,死參不放,每分每秒都要力爭上游,以一念敵萬念,以此去除煩惱,剋期取證,明心見性。

寶蓮禪寺法源曹洞,脈承金山。自一九三五年開始,每年在農曆正月二十二日起舉行禪七法會,以七日為期,現任住持智慧大和尚,秉承寶蓮家風,於西曆二○一○年三月七日至十四日,於寶蓮大會堂舉行一年一度的禪七法會。

今年的禪七法會極為殊勝,有幸恭請高旻寺上德下林老和尚為名譽主七和尚、二祖禪寺住持紹雲長老為主七和尚、雲居山真如寺、陝西臥龍寺、深圳弘法寺等道場多位老參為班首師父,並與本寺僧團一起,共有七十多位法師領眾熏修,隨機開示,使大眾品嚐禪味,共沾法恩。

禪七法會於三月七日正式開始。開始之儀式稱為起七。法會期間每天的日程以香代表時間,大體分為早、午、晚三段時間。早課香由五時止靜,六時開靜。禪修者找好坐位盤好腿後,警策法師就會叫「止靜」,眾人就不得發出半點聲響。坐禪其間,警策會不斷巡視,若有禪修者一時昏睡或分心,警策會以香板打他一下,使他起警戒之意。除了打坐,禪修者亦會跑香(圍著會堂跑圈),初是緩緩慢行,行走速度逐漸提升。其後,眾人要肅立靜聽法師開示。

早課香過後,眾人以生薑開鹽水作早餐。午飯,禪修者可以過堂,即與眾大德共進午膳。各段禪坐時間之間有茶點以作補充體力。至於晚上則不用吃飯,而改以大包代替,發心精進者每日皆可非常充實地修行。

禪七法會歡迎任何市民參加。參加者在各位大德指導之下,作禪坐、跑香、聽開示等禪修活動,品嚐禪味,必有助市民心靈的淨化。三月十四日乃禪七法會最後一天,稱為「解七」。吃過圓滿齋、解七之後,禪七法會即圓滿結束。禪修者若能將多日來修禪的經驗及禪師的訓示運用於日常生活,必能使個人身心愉悅,工作順利,家庭和睦,早圓佛道!

 

起 七 法 語
年年此日結禪七 結解忙忙無休息
直待虛空粉碎時 識海干枯珠自出
實法本來無 心差見轉殊
若悟三空理 何處不如如
< 起 >

庚寅年正月廿二日

 
 
七塔報恩禪寺的報恩之行(下)
◎賈汝臻

(接上期)

四、莊嚴道場,報三寶恩。

開祖心鏡藏奐禪師住持洛陽長壽寺期間,除進行寺院基本建設以恢復道場外,又於劫燼中及民間到處搜檢經典殘卷斷簡,加以整理,輯為藏經,於聖教復興貢獻卓 著。在住持四明天童寺期間,大開法化,使該寺由一小道場發展成為名滿天下的大叢林,被尊為天童禪寺開法之祖;後於甬東創建東津禪院,並被朝廷敕賜為棲心 寺,開七塔禪林之先河,使寺院正式躋身教界名剎之列,可稱為浙東兩大叢林天童、七塔之共祖,開闢出浙東佛教半壁江山。

明智中立為北宋時棲心寺培養出的一位台宗大師,兩度住持天台宗祖庭延慶寺,發揚光大了南湖法席,使該寺繼續保持著天台宗弘傳中心的地位,因此被後人尊為與法智知禮大師相並列的「南湖四智」(法智知禮、廣智尚賢、神智鑒文、明智中立)之一。門下弟子介然法師依照《觀無量壽佛經》創建了十六觀堂,成為觀宗寺之濫觴。著名文士晁說之、陳瓘均為明智俗家弟子,「光讚台宗」,使教門「益為昌大」

南宋時期,棲心寺培養出又一位「明教大師」——覺雲智連,被明智大師稱為「僧中鳳雛」。高宗建炎年間,浙東罹戰亂,佛教寺院多遭劫難。覺雲受天童寺宏智正覺大師舉薦,住持、復興了台宗祖庭延慶寺,又復建了5所名剎道場。晚年應請擔任僧職,掌理全國佛教事務,多有建樹,如簡化度牒手續、省儉費用等,使沙彌受益不少。

祖芳道聯大師除振興了補陀道場外,又住持過紹興能仁寺、杭州淨慈寺等名剎,頗有勞績,如將遭遇火災的淨慈寺全面復興等。後更應永樂皇帝之詔,入京師參與編纂《永樂大典》,任釋教總裁,具體主持《大典》中佛教典籍部分的編修,為佛典的規整流傳作出了傑出貢獻。

清代咸豐年間,七塔道場慘遭「太平天國」劫 難,成為廢墟。同治年間,裡人周文學醫生及其母親特發宏願,復建七塔道場。周母每日凌晨五更開始,沿街敲擊木魚、引磬,周文學持傘陪護,一起為修寺化緣, 足跡遍及甬城內外,風雨無阻。母子誠心感動四眾樂善捐助,終於用所募資金,逐步修建起大殿、山門、廂房等,使七塔道場初具規模,為慈運長老中興打下了基 礎;同時,請甬城名家如張家驤、童華、章鋆、顧文彬等題書了匾額、楹聯,刻石留存至今,使七塔寺大殿成為甬城頗具文化內涵的古典建築。

慈運靈慧禪師在「洪楊之亂」中保全了接待寺,後相繼復興了永寧寺、萬善寺,並住持雪竇寺,多有建樹。任天童寺方丈期間,「葺殿宇,裝佛像,治水利,講農殖,功德美滿,十方稱讚」。光緒十六年(1890)應請住持七塔寺後,苦行經營,「完西方殿,供三世尊;築鐘樓,鑄大鐘;建兩廊,立禪堂;請《龍藏》,造藏經閣」「凡所至要,盡行備畢」;同時開堂傳戒,講經說法,又大開法化,傳法子49人,分別住持寧波及各地名剎道場,法脈得以流佈天下,「慧炬高懸,光明徹於海內;法衣遠播,恩澤及於林間」,使七塔道場全面復興。慈運禪師所開創的臨濟宗七塔報恩堂法派,為清末至民國期間的中國佛教增添了活力,七塔禪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臨濟宗中興祖庭之一,其功德可與開祖心鏡大師相伯仲,被尊為七塔中興之祖。

慈老之後,法派弟子次第接力,岐昌、道亨、僧晙、智圓、常西、覺圓、圓瑛、本舟、溥常、指南、式堂、勵遜、鉅鏞、圓成、顯宗、果成、嘉善等先後住持七塔道 場,將法門不斷發揚光大。如岐昌和尚曾任太虛大師授經師,並佐助八指頭陀襄理寧波乃至全國佛教事務,稱名教界內外;圓瑛大師創辦了接待寺佛教講習所、檳榔 嶼佛教研究所、上海圓明楞嚴專宗學院等弘法教育機構,為七塔常住辟建了庾山嶺塔院道場及養老堂;溥常和尚主持編修了《七塔報恩寺宗譜》、《七塔寺志》,創 辦了報恩佛學院,自己講授華嚴學,並禮請太虛弟子諦聞法師講授唯識學,培育出288名法門俊才,結集出版《七塔報恩佛學院院刊》,以文化、教育來弘揚、傳 承祖德、佛法,併發起禪堂坐香、開法傳戒、裝金佛像等,全面振興了七塔道場;指南和尚修訂、再版《七塔寺志》,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建造如意寮,解決常住病 苦之患;顯宗和尚出家前師從印光大師,為大師文鈔出版事業出力不少,又喜好藏書,其所藏「青照樓叢書」充實了常住藏經樓。

月西老和尚年輕時就學於閩南佛學院,深受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思想影響,改革、復興佛教意識比較強烈。抗戰前,曾協助師父亦幻和尚、芝峰法師在金仙寺創辦「白湖講捨」,弘傳佛法。民國後期,在寧波《大報》、《寧波日報》創辦「慧日」佛 教專刊,自任主編,向社會宣揚正信佛法理念。解放後,率先倡議成立寧波市佛教協會,以統一組織全市僧俗開展愛國愛教活動,由此成立了新中國最早的佛協組 織,被推舉為主任(後改為會長);同時審時度勢,提出僧尼生產自救計劃,親自組織實施,成立了多個生產機構,幫助佛教渡過難關。1956年,將遭遇超強颱 風襲擊而毀壞的延慶寺殿堂修復一新,翌年榮膺延慶寺方丈。改革開放後,任「七塔寺修復小組」組 長,逐步積聚人、財、物力,嘔心瀝血,艱辛備嘗,終於將七塔寺各殿堂一一修復,成為城區最為恢弘的寺院;並主持續修了《七塔寺志》,培養出可祥法師、可善 法師等法門人才,使七塔道場再次興旺,被後人尊為七塔禪寺復興之師。同時,作為寧波市佛協會長、浙江省佛協常務副會長,指導修復了天童寺、阿育王寺、奉化 雪竇寺、鎮海寶陀寺、慈溪五磊寺、金仙寺等名剎道場,恢復了寧波佛教居士林,廣泛開展聯誼交流活動,使浙東佛教呈現出全面中興氣象。

與其同時,有「七塔活佛」之稱的桂侖禪師,60餘年常住在七塔禪寺,長坐不臥,隨緣度化,皈依、受教弟子遍及海內外。改革開放後,積極協助月西老和尚復興寺院,聚合眾弟子及信眾之力,鑄寶鼎,造香爐,裝佛像,飾殿堂,廣行慈善,勞績卓著,深得月老及常住四眾的尊重讚嘆。

可祥大和尚繼承月老遺業後,率領七塔四眾,不斷開拓進取,精益求精,按照「修舊如舊」原 則,將寺院各大殿堂維修一新,改建了山門牌樓及欄牆,增建了鼓樓、天王殿東西廂房等,植樹種草,改造環境,使古剎面貌更顯莊嚴;並收回原有土地,計劃新建 禪學堂、圖書閱覽室、素齋館等,使七塔叢林規制更趨完善。同時,結合時代發展要求,不斷探索實踐,總結制定了具有時代特色的「七塔發展模式」,以求全面光大報恩道場。即堅持以「人間佛教」的 思想作為指導,以城市作為依託,以制度加強管理,以經濟促進發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確立品位,以道風贏取信眾,以慈善回報社會,以聯誼擴大交流的原 則理念,走出了一條與時俱進、別具特色的發展之路。依此模式,寺院各項工作井然有序,不斷推陳出新,獲得長足進步,被評為寧波市及浙江省實行規範化管理的 典型寺院,備受教界內外矚目與好評。如在文化建設方面,創辦了七塔文化網站與《報恩》雜誌,修訂重印了民國版《七塔寺志》,編輯出版了《七塔禪寺五百羅漢 圖》、《月西大和尚圓寂十週年紀念集》、《七塔禪寺》、《七塔禪寺修復開放二十週年紀念集》、《七塔報恩禪寺》、《七塔寺人物志》、《七塔禪寺珍藏書畫 集》等書籍,即將出版《七塔古今——七塔禪寺開山1150週年紀念集》、《首屆報恩文化論壇論文集》、《無言潮音——桂侖禪師紀念集》等。豐碩的文化建設 成果,既弘揚了正信佛法,又彰顯了歷代祖師大德的業績,增添了寺院文化品位內涵,在社會上樹立了佛門四眾的良好形象。

「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遵從著佛陀的教導,循沿著歷代祖師的足跡,七塔報恩禪寺常住四眾立足佛門,面向社會,廣泛開展孝親尊師、為國分憂、服務大眾、光大教門等報恩之舉,大力宣 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良成分,取得了良好業績,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矚目與讚許。我們相信,隨著歲序遷流,七塔常住的報恩傳統必將代代相承,傳之久遠,並不斷 發揚光大,為聖教,為國家,為社會,為遍法界一切眾生,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黃念祖的佛教因緣
◎鄒 相

2007年12月8日至10日,由北京佛教居士林與北京廣化寺聯合主辦、佛教在線承辦的「黃念祖居士圓寂15週年紀念暨淨土思想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傳印法師代表北京市佛教協會在發言中指出,黃念祖居士做到了禪、淨、密三法圓融,是近現代非常難得的大德,是民國夏蓮居居士之後著名的在家居士。他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黃念祖居士的悲心願力,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近年來,在台灣、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各國的佛教界,一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白話解》十分風行,廣為佛門善信所推崇。此書的註解者,即是黃念祖居士。鑒於《無量壽經解》的廣為流通,黃念祖老居士也為海內外佛教界所熟知。

一、黃念祖的生平

黃念祖(1913年—1992年),法號「龍尊」,字「樂生」「心示」,別號「老念」「不退翁」, 祖籍湖北省江陵縣。他生於上海,長於北京,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在北京度過。他的父親早逝,由母親梅太夫人撫養成人。梅太夫人的籍貫是江西南昌,是民 國初年(1912年)唯識學大家梅光羲的胞妹。梅光羲字擷芸,清光緒六年(1880年)生,光緒1898年戊戌科舉人,留學日本,歸國後為湖廣總督張之洞 所賞識,任湖北提法使,助張之洞推行新政。梅光羲於民國肇建(1912年)年在北京任職於司法、教育等部,也是深柳大師楊仁山的入室弟子,精於法相唯識之 學。黃念祖的母親梅太夫人也篤信佛教,修持念佛法門。故而,他從小就生活在佛化家庭之中,在母親及舅舅的陶冶下,聽經聞法,參謁諸山大德,早早種下菩提種 子。

黃念祖自幼穎慧,喜歡鑽研學習,經過一番刻苦努力,於1931年考入北平大學工學院(現為北京大學工學院)。在校期間,他的成績非常優異,也喜歡運動,擅 長排球及滑冰,功課之餘,研讀佛經不輟。他23歲(1935年)時自北京大學畢業,被分配到開灤煤礦工作。在此期間,他與蕭農華女士結婚,而蕭農華是大居 士蕭方駿長者的女兒,也篤信佛教。之後,黃念祖供職於電台,擔任北京廣播電台台長一職,解放後,先後任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北京郵電學院教授。

二、黃念祖的佛教因緣

因自幼生活在佛化家庭,黃念祖與佛教結下了深厚的因緣,少年時就隨舅父梅光羲參學法要。在他就讀於北平大學工學院的第三年(大三)暑假,讀到《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時,心靈受到極大地震顫,感覺猶如甘露灌頂,從頭至腳,陣陣清涼,深切體味到「無住生心」之妙,並深信以凡夫心欲臻此境,除念佛或持咒之外,別無它途。從此,他深信佛法,更加精進修行。

抗戰期間,他輾轉到重慶工作,後由同事齊昌鼎老居士尋訪到諾那呼圖克圖嫡傳繼位弟子——王家齊上師,並於1942年初「與鄭崇武等五人同時皈依王上師,賜三字法號,唯獨賜與黃老四字法號,曰﹃蓮華龍尊﹄」

「於重慶求法修持,恭敬刻苦,公務下班後,經常步行四十餘里山路聽法,深夜返家,幾次遇險,均安然渡過,每次傳法前,按王上師指示,均日叩百遍以上大頭,百日後方予傳授,法本手自恭錄,於此得到黃老之先父欲求之往生咒正音,並接受了全部阿彌陀無上密法。」(《黃念祖居士生平及著作》)

1943年,他皈依禪宗大德虛雲老和尚,深得禪宗法要,得無上妙諦。1946年,他又皈依西藏紅教諾那上師嫡傳弟子——蓮花正覺王上師、白教大德貢噶活佛 學密,活佛曾多次傳授其大法。隨後,他又皈依大寶法王與督嘎上師。1945年抗戰勝利,他回到北京,任北京廣播電台台長。當時,夏蓮居居士在北京宣揚淨土 法門,影響很大。黃念祖通過其舅舅梅光羲的介紹,拜謁夏蓮居居士,後成為他的入室弟子。此後,他追隨夏蓮居居士學習念佛法門二十餘年。

1953年,黃念祖擔任天津大學教授,教學之餘,精進修法持經,絲毫不敢懈怠。一次讀到「佛法無多子」公案時,他忽覺心地豁然開朗,大笑而不能自制,繼而大哭也不能自止,隨後觸機成偈,恭呈給夏蓮居居士看,老居士看後拍案大呼:「念祖開悟了!」王家齊上師與督嘎上師見過偈語後也說:「你可以接受頂禮和傳法了,可以收弟子和接受供養了」

1959年,蓮花正覺王上師圓寂時留下遺囑,將諾那祖師傳承衣鉢之佛像(諾那祖師從西藏土牢中脫險時,身上僅帶此一尊佛像,別無它物)及蓮華精舍金剛阿闍黎位傳給了黃念祖,於是,他成為紅教第三十四代祖師。夏蓮居居士印證說: 「實際上國內紅、白密與顯教大統均歸於念公一身」

在文革動亂與浩劫中,他幾次遭遇絕境,依舊安然持誦,將生死置之度外,完全放下,每次都能化險為夷。有一次,他在河南乾校駐地遭遇龍卷風襲擊,剎那間房 屋、物什一掃而空。眾人大呼小叫、四處奔逃,死傷多人,祇有他靜靜地站在原地持誦如平常,未受任何損傷。文革之後,他發願完成《大經解》(《佛說大乘無量 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白話解》),以實現上弘下化、報四重恩的宏願。自1979年起,他閉門謝客,專心注釋大經,期間三易其稿,終於在1984年完成定稿, 後於1987年流通海內外。

三、黃念祖為佛教界所做的貢獻

黃念祖自勤修佛法以來,堅持世事克減的原則,將生活減至再減,始終恪守「不從佛法營私利,不受頂禮之初願」, 拒收一切禮品,實在無法拒絕者,則勸其轉贈寺廟。他在國內講經授課時,一律拒收報酬,在國外講學所得的財物也全部捐給中國佛教協會。他是國內最早的一批大 學生,曾擔任電台台長的職務,更在高校擔任過教授的職務,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知識修養,以這種特殊的身份來傳播佛法,能夠給信眾以莫大的支持與鼓 舞,使得大家對「三寶」更加堅信與護持。他的身體力行和正信引導,也給諸佛子們樹立了上行下化、普度眾生的榜樣。

文革結束後,他回到北京,並退休在家。儘管生活艱苦、舉步維艱,他卻以此為由,推掉一切凡塵瑣事,閉門讀經,為註解《無量壽經》作準備。從1981年開 始,他開始全神貫注地註解夏蓮居居士五種會集本的《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註解完成後即由江西廬山東林寺果一法師倡導印行,並在國內輾轉流通。《無量壽 經解》發行後,台灣淨宗學會會長淨空法師於1988年倡導在海外印刷、發行。隨後,他又撰寫《淨土資糧》、《谷響集》、《心聲錄》、《華嚴念佛三昧論講 記》等文集。1991年,他開始著手撰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白話解》,常常冥思苦想、廢寢忘食,後於1992年3月病重,於當年3月27日 凌晨往生,享年八十歲。他所著述的經書文集,為佛教宗門特別是淨土宗的弘法傳播作出了積極突出的貢獻。

黃念祖老居士一生精進修持,主張禪、淨、密「一體不二」,強調「習禪修密者,須發願往生淨土」,推廣淨土宗的稱名念佛法門,在國內外佛教界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他在臨終前一年所作的《七十九齡自述偈》,則像一盞明燈,引導著後世佛子們精進修持,悲智雙運,弘法利生。偈曰:

浮世滄桑幻夢中,皤然鬚髮一耄翁。

虛名嘩眾慚實德,弱燈無罩懼微風。

掩扉鬧市堪藏拙,捨智如愚始大通。

報恩無術仍思報,試演心聲應遠鐘。

 
 
世界佛教動態

香港佛教聯合會醫療服務取突破
中西醫駢駕齊發展

佛教醫院設更換關節專科中心

根據財政司2009-2010財政預算,醫院管理局將於佛教醫院設立一個更換關節專科中心。為病人提供全面的手術後護理支援,預計全年可額外處理七百五十 宗個案,增幅約四成。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佛教醫院管理委員會主席林漢強居士表示,佛教醫院將會全力配合,以佛陀的慈悲精神,履行服務社會的責任,在有 限的資源內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並保持高水準的服務。

中醫外展服務

除西醫醫療服務得到突破性發展外,本會「香港佛教聯合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為了方便年長病人以及照顧他們的親友或護理員。中醫中心積極拓展發展服務,目前為止,提供持續服務的外展診症服務點已發展至四個,對當區求診者帶來莫大的方便。

查 詢:

香港佛教醫院

九龍樂富杏林街十號
電話:2339 6111

診症時間:

星期一至五:
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六:
上午九時至下午一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香港佛教聯合會

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
九龍樂富杏林街十號
香港佛教醫院C座地下及閣樓電話:2338 3108

診症時間:

星期一至五: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三十分
星期六下午二時至晚上七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復活節及聖誕節假期照常服務)

佛教慈濟中醫診所

九龍新蒲崗衍慶街53-55號
寶興大廈201室
電話:2321 3573

診症時間:

星期一、二、四、五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三十分
星期三早上十時至晚上六時
星期六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
星期日、勞工假期及佛誕休息 (請先預約)

佛教正行長者鄰舍中心

九龍慈雲山慈正邨正安樓地下

診症時間:

逢星期三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只限長者中心會員)

志蓮淨苑護理安老中心

九龍鑽石山志蓮道5號

診症時間:

逢星期二、四、六上午十時至十二時 (只限院友及職工)

九龍醫院

九龍亞皆老街 147A

診症時間:

逢星期一至六 (只限住院病人)

 

庚寅年大嶼山蓮池寺舉行萬燈供養法會

旭日集團、佛教唐密持明密咒院於二月二十八日農曆庚寅年正月十五假座大嶼山蓮池寺舉行萬燈供養法會,陳精文上師——法號「生寄偉瑟喇嘛」(意譯佛光遍照),主持是次萬燈供養,成就善願。

旭日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勳、管理局成員鮑仕基、鄒慶平、馮亮、張慧儀、鎮安集團董事總經理李逢樂、泰昌製造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觀強,旭日集團屬下分公司、部門負責人蕭志昌、李仲安、林長泉及部分楊氏家族成員,各方信眾二百人參加法會。

供燈法及藥師佛之修持,乃滅罪生禮之妙善修行門徑。所以法會特別以萬燈供佛及虔誦藥師佛供養法,使大眾消災延壽、消除病苦、身心快樂、衣食具足。恒轉法輪,清淨修行。


藥師萬燈護摩祈福
供養法會善信大合照

蓮池寺有限公司
LOTUS POND TEMPLE ASSOCIATION LTD

香港大嶼山昂平
NGONG PING LAN TAU ISLAND

蓮池寺位於大嶼山昂平,地方幽靜。多年以來,一直免費提供場地予各佛教團體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今年一如既往,免費供各佛教團體短期借用。因場地有限,採用先到先得方式辦理。有意借用請盡早申請登記,以免向隅。

聯絡人 : 古先生
電 話 : 2263 3883, 9187 3356

蓮池寺董事局謹啟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