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606期
2010年1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刊登《玄奘大師小傳》緣起
追思法會
香港佛教聯合會義務秘書長
區潔名 BBS, MH辭世
區潔名老居士生西祭文
為區潔名老居士封棺法語 ◎覺 光
家屬致詞 ◎區子瑩
祭父文
蘇幕遮
區潔名居士簡介
生命感悟
生命的禪思 ◎釋宏明
佛門盛事
2010拉薩大昭寺覺沃佛
佛冠開光大法會
拉薩祈福之旅 ◎老 皮
禪境趣談
尋求安心 ◎秦孟瀟
唐代高僧
玄裝大師小傳 ◎秦孟瀟 / 文
嚴以敬 / 圖
世出世法
東方管理 ◎楊 釗
孝親故事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佛門勝地
香港佛教新景觀 —— 昂坪廣場 ◎司徒一凡.文/ 攝影
特         稿
秋風迎書香 佛門育僧才
—— 中國佛學院訪談錄
◎陸巧玲
緬懷高僧
無盡的追思與懷念 ◎秦孟瀟
弘一大師在漳州弘法史實 ◎李竹深
緬懷大德
一代哲人的生命光彩
—— 紀念林子青老居士誕生一百週年
◎潘文彥
短期出家
禮佛禪寺「十.一」黃金周舉行
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活動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刊登《玄奘大師小傳》緣起

提到「唐僧」,很多人便會想到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明代小說家吳承恩以「玄奘西行求法」為基礎,他以誇張的手法,虛構、描寫了《西遊記》中「唐僧」在西天取經途中,歷盡艱險、降魔除妖、生動活潑的神話故事。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真正的「唐僧」,歷史中記載的、被世人所敬仰的唐代高僧——玄奘法師的生平事跡和心路歷程,《香港佛教》在本期開辟了一個專欄——《玄奘大師小傳》。

歷史中的「唐僧」,即唐代高僧,出家後法名「玄奘」,敬稱「三奘法師」,又稱「唐三藏」「三藏」則是佛教界對精通三藏經典者的尊稱,即:經、律、論三藏。玄奘法師他在佛教經典的翻譯;西域歷史地理的考證;印度歷史的研究等諸多方面,對中國文化史有著傑出的貢獻。

玄奘法師「西域求法」是 歷史上的一個壯舉,他為甚麼要歷盡千辛、不遠萬里去天竺取經?因為佛教初期在中國的發展中,對佛經的翻譯,由於各人理解的不同,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於是便 產生了分歧。所以在歷史上,很多僧侶為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便生起了去印度了解佛教的願望。到了唐代初年,玄奘法師也因此發願去佛教的發源地——西天的天 竺國(古印度)求法。

玄奘法師十三歲出家,曾遊歷參訪各地名山寺院十多年,貞觀三年離開長安,開始了他茫茫的長征路。經過九死一生到達西域,經過了西域二十餘國。他曾留學印度 著名寺院那爛陀寺,求學五年後離開周遊印度。西元六四五年,玄奘法師歷盡千難萬險,西行求法十七年後回到長安,隨後在長安弘福寺開始了規模宏大的譯經活 動。西元六四六年,玄奘法師在弟子窺基等人的記錄整理下,完成了記述西域和印度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的《大唐西域記》12卷;西元六六三年,譯成了卷軼浩 繁的《大般若經》600卷等。西元六六四年,農曆二月初五與世長辭。玄奘法師往「西域求法」,不僅把佛法帶回中國,又將唐朝的文化介紹到了沿途各國,他對中印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玄奘法師是中國唐代高僧,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翻譯家、旅行家,中外文化交流使者,是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偉人。他的不折不撓的精神,為後世佛教徒所敬仰,他的成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現今台灣了中法師創辦了「玄奘大學」,祈望培養新一代的僧青年,以玄奘法師為榜樣,普灑「玄奘種子」,把中國的佛教文化弘傳到世界各地。

 
 
香港佛教聯合會義務秘書長
區潔名 BBS, MH辭世

現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義務秘書長區潔名BBS,MH因病於二零一零年十月十九日凌晨二時二分辭世,享年八十五歲。

區潔名畢生致力於慈善事務,他曾於50至80年代服務於香港新聞界,歷任報館記者、編輯及通訊社社長,多年來,他擔任多個慈善機構義務公職,包括香港佛教聯合會秘書長、香港四邑商工總會理事長、監事長、現任榮譽會長,以及香港澳門303區獅子會、香島獅子會、鑪 峯獅子會正副會長;他於一九七八年創立香港港東獅子會,任董事及會長;70年代,他牽動香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伊斯蘭教及孔教六大宗教的領袖創立「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除此之外,他亦兼任多個辦學社團學校校監職務。二 零零二年,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並於今年再獲頒授B.B.S.銅紫荊星章。

其家屬於十月廿三日下午五時在香港殯儀館二樓主澤堂設靈,翌日上午九時舉行公祭,十一時出殯,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親自主持封棺說法,辭靈擇吉安葬香港佛教墳場。

 
 
區潔名老居士生西祭文

維:

佛曆二五五四年,公元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四日,歲次庚寅九月十七日。香港佛教聯合會全體同人暨本港各道場四眾代表及各界友好善緣人士等謹具香帛五果,清齋庶饈之儀,致祭在本會義務秘書長區潔名老居士覺靈之前。曰:

區老居士 夙具慧根 學識豐富 交友純真

忠誠處世 任事躬親 創立獅會 功績紛陳

四邑總會 領尊功宏 佛聯服務 一片丹心

贊襄蓮社 建樹功深 匡扶善業 篤志精勤

忘我服務 不計晨昏 團結宗教 友好同欽

服務社會 盡力盡心 屢獲勳獎 耀祖光宗

妻賢子孝 蘭桂芬芳 年登上壽 期享長青

無常忽至 遽返西方 佛慈接引 淨土安祥

音容永別 典範長存 謹具薦儀 伏維尚饗

 
 
為區潔名老居士封棺法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覺 光

放下萬千緣,

棲心安養國。

典型立世間,

親見彌陀佛。

今有 香港佛教聯合會義務秘書長、香海正覺蓮社副社長兼秘書長區潔名老居士,於一九二五年農曆八月初八吉時出生於廣東新會,二○一○年農曆九月十二日丑時蒙佛接 引,安祥西歸,世壽八十晉六。居士幼承庭訓,世學淵博,曾服務於香港新聞界,熱心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擔任多個慈善單位首長及董事等重要職位。尤其對佛教服 務建樹良多。區老居士畢生致力興隆佛教,昌弘福利善業,居功至偉。先後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和銅紫荊星章。緬懷德望,其懿行德風,永為典範楷模。居士積善之 家,家道昌隆,人丁興旺。孝男子瑩、子琛,孝女婧媺、婧婉、婧姮等六親眷屬瞻依左右,極具哀悃。移靈之際,四眾蓮友稱念佛號,以資往生。恭請山僧對靈說 法。伏願三寶垂欣,一靈享薦。願仗佛力而救助,但祈惑障以消除。憑此良因,用資冥福。生生見佛,世世聞法;護佑後昆,繁衍家族。即今辭靈封棺一句又如何舉 揚呢﹖

( 卓杖云 )︰

業消身解脫,

正念不徬徨。

仗佛大慈力,

速生極樂邦。封﹗

 
 
家屬致詞
◎區子瑩

「不求名利,默默付出」這 個世界上並非很多人能夠百分百做得到,而家父——區潔名先生,就是其中一個可以做到不求名利,默默付出的真君子。他為人謙虛、溫文有禮,生性耿直,秉性高 傲,不攀龍附鳳,他一向於幕後策劃,不求聞達,所做事情職責都是義務,不受酬報,他所有的付出,皆有目共睹,不可以否定。

在家父入院之前一日,他還是不停工作。當時,他正接受中聯辦的邀請,親自帶領六大宗教代表,出席中央政府在北京舉辦的國慶活動,馬不停蹄,直至感染病毒,他為了不想影響到其他人,忍住身體痛楚,若無其事地繼續為他人服務,竭盡所能去完成任務。

其次,他去世前幾日,躺在病床上時,並無特別要求見所有家人,祇是不斷地要求要見佛聯會的行政主任——張毅平先生,在他最後一日,終於再一次聆聽了張先生報會務工作,之後,他就進入睡眠狀態,幾小時後,就安詳離去。

我家父親,就是如此的一個人。

他做人的宗旨,是很值得我們去尊敬和學習,身為家人,我們都感覺到很驕傲,很光榮!

他的去世,不僅是我和家人的悲痛,更是你們失去了一位至好的好朋友,國家和香港特區政府失去一個得力人才。他對他所認識的人,都是用真心交往,樂於助人,任何人都很樂意去做他的朋友。

對家庭,他是一位慈父,亦是一位好丈夫,他從來都沒有大聲責罵過兒女,祇有循循善誘,以身教、言教影響我們。我們能夠成為一個家庭,和睦相處幾十年,這是 我們的緣份,我們的福份,我們會將父親您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我們作為兒女,會更加照顧母親,就算不在母親身邊,住在美國,她一有需 要,我們一定會以第一時間,飛去她身邊照顧她,請爸爸您安心!

今天,我們一齊坐在這裡去追憶、去懷念我家父親,你們永遠的好朋友——區潔名先生,讓我們送他最後這一程。我們祈願佛祖接引他早登極樂。最後,在此我代表 家人,衷心感恩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區潔名居士的師父,覺光長老帶領諸位大德,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立了治喪委員會,協助辦理今日的喪禮。

 
 
祭父文

親愛的父親大人:

今天,我們懷著萬分悲痛的心情,悼念我的父親。您從發病到離院,祇有十六天。至今仍無法相信您離開我們的事實,久久無法壓抑心中的悲痛、不捨與哀傷,失去父親您的椎心之痛,是難以用言語來形容。回憶起我們之間相處的歡樂時光,一切歷歷在目,彷彿昨日。

爸爸,經常教誨我們人生的基本態度應該是生則重生,死則安死。生的時候,盡心盡力,盡人道之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行大丈夫之行,鞠躬盡瘁,樂天命 而不虛此生,樂天命而安然受死,生則平靜,死則安然。在這種愛生樂生的觀念指導下,爸爸您把人生的全部精力投入創造社會公德的價值之中,這種講求社會公 德,講助人為樂、捨己為人、克己奉公、一生重在他人,為社會,不為自己謀利益,直到去世之時非常坦然、回顧自己一生,沒有對不起社會、沒有對不起他人的地 方,走得非常安祥。

爸爸,您心中祇有公益工作和他人,唯獨沒有您自己。您與母親相濡以沫,付盡艱辛養育我們六個子女,教誨子孫磊落做人。您對親眷善待仁愛。我們用海作墨,用地作紙也難以寫盡您的功績和對子孫的恩愛和教誨。

因為有您,我們真的很幸福。我們永遠以您為榮,能擁有您這麼優秀的父親為榮。即使再也見不到您,但您的笑容及那英俊挺拔的身形,將永存我心;而您的精神與 我們同在,我們能夠成為一個家庭,和睦相處幾十年,這是我們的緣分,更是我們的福分。您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本家譜和遺著,而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 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會緬懷父親大人,好好生活,把父親您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

我們深信您是隨菩薩去另一個世界修行,去服務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爸爸,您不在的時候,我們會好好照顧媽咪,請您放心。也請您托夢給我,請您再次走入我的夢中,讓我再看看您,再和您說說話,再聽聽您的聲音。來生有緣,我們再續天倫之情。

在此,我代表母親,兄弟姐妹,向今日蒞臨的佛聯會諸位大德及各社團首長和親朋友好致以最衷心的感謝!

兒女:子瑩、子琛,婧嫩、婧婉、婧姬叩首

 
 
蘇幕遮

承鄭存漢先生之囑托特作「蘇幕遮」一詞專賀
區潔名先生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

青風骨,有佛心,一世修身,慈悲為根本。

重學養滿腹經綸,不驕矜,古道熱腸身。

今獲獎,眉宇定;青燈添油,戒盡貪嗔癡!

引人向善不覺倦,望成正果,慈眉善目人。

弟  洪興武  上
二零一零年七月廿二日

 

區潔名榮獲BBS勳章洪興武先生作「蘇幕遮」致賀
區潔名作一詞回應「蘇幕遮」

調寄洪興武「蘇幕遮」

平生志,無愧心,自潔其身,獨惜根苗淺,
學養難勝充大任,徒貽歲月,咄咄書空尋。

滄桑易,垂暮矣,回首青春,往事總難遣,
老大夕陽傷恨晚,未暇悲秋,任他化煙雲!

區潔名

 
 
區潔名居士簡介

區潔名居士,一九二五年農曆八月出生於廣東新會,青年時曾在廣東國民大學修學,一九四八年來港定居。區居士學富五車,他曾於50至80年代服務於香港新聞界,歷任報館採訪主任、編輯及新聞社社長。

區居士畢生致力參與公益慈業事務,昌弘福利善業,居功至偉,建樹良多。自一九五零年代起,區潔名居士開始擔任多個慈善單位首長及董事等重要職位,尤其對佛 教服務建樹良多,歷任香港佛教聯合會總幹事及秘書長、香海正覺蓮社秘書長及副社長。區居士積極參與佛教工作超越半個世紀,從中協助策劃,無私無懈忘我投入 為佛教,香港佛教由雛模型式發展到今天龐大架構規模,區居士貢獻甚多。區居士亦曾任香港四邑商工總會理事長、監事長、現任榮譽會長;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副 理事長,以及港澳303區獅子會三屆公關組主席、香島獅子會董事及公關組主席、鑪峰獅子會創會董事;於一九七七年創立香港港東獅子會,曾任董事及會長,奠 定了港東會良好的基礎。港東獅子會由成立到現在,區居士承擔了策劃和推動的任務,兢兢業業、無私地為會務和獅運服務,備受獅子會同仁倚重及推崇。

70年代,區潔名居士在香港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道教六大宗教多位宗教領袖屬意下負責聯絡籌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聯會」,推動宗教界存異求同、和諧共處、扶助危弱之大同宗旨,擴大社會和諧,為國內外,世界各地之先河,貢獻巨大,尤為各宗教界感念。

除此之外,他亦兼任多個辦學社團所辦的中、小學校校監、校董亦有二十多個單位。區居士數十年來,默默耕耘,造福社區,成果累累,為大眾敬仰,各方殷重。故於二零零二年,獲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二 零一零年再獲頒授B.B.S銅紫荊星章。區居士愛國、愛港、愛教,不求聞達,懿行德風,其功在社會、德高望眾、實至名歸,永為後人仿效的典範楷模。

 
 
生命的禪思
◎釋宏明

天地之間是一個神奇的空間,

有無盡的蘊藏,

眾緣滙聚,氣象萬千。

我們有幸成為這個空間中的一員,

在永恒的宇宙記憶中留下精彩的瞬間。

 

每一個生命的存在,

絕非偶然。

不約而同來到這個世間,

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並且別具意義。

 

不容置疑,每一分每一秒,

無數鮮活的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

珍惜擁有,感恩當下。

這是我們時刻銘記的「生活禪」

 

人人都在屋頂下生存。

屋頂之上有更廣袤的蒼穹。

不要總是呆望屋頂蒼白的天花板,

我們要有點時間,

仰望頭頂浩瀚的星空,

用心觀照自己的呼吸。

你會發現另一個世界,

另一個你。

 

生命的時光匆匆,

許多的美麗最後祇留下剎那張揚的回憶。

人生中難免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

這不過是權宜之計,

我們要有架構橋樑的勇氣和準備。

 

生命的存在是現實的,

沒有虛擬的詩意浪漫。

不要太多抱怨,不要過份奢求,不要相信謊言。

多親近大自然為友為伴,

涵養慈悲、寧靜、祥和、喜悅的心境。

這是人間最真實的淨土,

生命真正的桃花源。

 

當淺薄成為時尚,庸俗引領潮流時,

生命最大的損失是靈性的染污。

擺脫世俗無謂的羈絆,

回歸心靈寧靜的港灣,

讓靈性在反觀自心中熠熠生輝。

 

天地亘古悠遠,

生命也許短暫,

祇要活出自己,

就是活出永恒。

 

自古以來,很多人想成為英雄,

也有些人想成為聖賢。

英雄可以征服天下,但卻征服不了自己;

聖賢雖不能征服天下,卻能征服自己。

絕大多數的人既做不了英雄,也成不了聖賢。

少做英雄夢,

多讀聖賢書。

 

人人都喜歡聰明,佛陀說智慧更重要。

聰明與智慧並不完全等同,

就好像漂亮與美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區別。

漂亮,僅僅觸及眼球;

美,是觸及心弦。

 

在這個充滿喧囂躁動的時代,

惑人的東西太多,

感人的故事缺少傳播。

希望經過歲月的洗滌,

我們的生命能夠增添多一份純淨、

多一份淡泊、

多一份從容。

 

生命中不能沒有信仰,

也不能沒有激情。

平凡的日子,

因為有了一種信念、一個理想、一份追求

人生變得更富意義和具足內涵。

 

面對大自然,

如同面對孕育我們的慈母,

發自內心深處最真誠的崇敬和感恩,

這本身就是一種信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牢記因果報應,不一定是為修來世。

今生的心平無礙、心安無憾,

是生命無愧歲月的莊嚴。

 

歲月如一葉扁舟

在斗轉星移的時光河道上漂流。

一個人的生命並不孤單,

我們與如此豐富的天地萬象共生共存,

沿途欣賞如此多的生命景致,

體會生命感動的溫暖。

感恩,生命的色彩無處不在。

 

生活可以簡單,

生命不能簡單。

當生活沉淪在聲色物欲和追逐名利時,

生命的光華其實早已裸露殆盡,

猶如霉爛的朽木,不堪一擊。

 

生命必須堅守信念、操守和骨氣。

為追求心中的光明和希望,

就要耐得住孤獨和寂寞。

十九世紀人類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梵高說︰

你是麥子,你的位置是在麥田裡。如果要生長,必須埋到地裡去,

你將於此發芽,別在人行道上枯萎了。

 

人生的所有經歷,都是一場考驗。

你考驗生活,生活考驗你。

要想夢想成真,最重要是自己要醒來。

生命的每一個剎那都是新生。

人生路跌宕起伏,

那是生命抑揚頓挫的旋律,

每一個遭遇都是生命美麗音符的跳動。

乾淨坦蕩,無愧於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都將過去,

生命的旋律最終歸向永恒的寧靜。

 

感恩生命

敬畏生命

就算輪迴

也要活出生命的厚重與尊嚴

 

《生命的禪思》

後 記

◎劉啟智

佛教是一個重視生命,尊重生命的宗教。一句「人身難得」,一句「活在當下」, 揭示了佛陀教導人們對現世生命的看法,和現實生活的態度。人畢竟不應單在現生中行善,祇為冀求得到來生進入另一樂土的入場券而努力,而更應該在現世生命中 就要活得自在,亦使他人自在。佛陀開示我們不單要自己成佛,更重要的是要普度眾生,換一句現代話來說,我們在同一天空下,要以生命影響生命,才可共存共 樂,而不是各人頭上一片天。這是我細聆詳閱宏明法師開示《生命的禪思》這佛學講題後的一重反思。

《生命的禪思》是宏明法師今年在香海正覺蓮社舉辦二○一○年度社屬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聯誼日暨勤健獎頒獎典禮上,為出席的數百社屬學校成員作出的佛學分享, 以光碟形式播出。大型螢幕上出現了一句句發人深省的睿語,一幅幅影像動人的畫面,一段段旋律優美的配樂,大眾都讚歎得未曾有。現在徵求得法師首肯,把整篇 開示刊載出來,讓大眾同霑法益。

宏明法師今年已榮膺香港觀宗寺方丈,現為香海正覺蓮社副社長,及教育推展委員會主席,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法師在港曾作多次大型佛學講座,善說法要,往聽者眾,深受感動。

法師開示《生命的禪思》當天,正值港人旅遊菲國不幸遭難,致有八人喪失生命的日子,而今重讀法師對生命價值的闡釋與發明,除倍感真切外,亦不無有一份哀傷,是為記。

 
 
2010拉薩大昭寺 覺沃佛 佛冠開光大法會

緣起

即使奉上三界一切精美供難撼廣大平等心

即使堆砌人天所有讚美詞難動清淨圓滿心

然為生死輪廻苦海之眾生終得究竟佛果故

在此謹以身口意及世間大幻化恭敬做供養

據《西藏王統記》記載:一時佛在舍衛城講經說法,在聖者文殊菩薩祈請下,身放四道光明,分別照射到大梵天、羅延天、帝釋天和工巧之神毗首羯摩身上。於是, 大梵天奉獻五種珍寶,請毗首羯摩塑造了佛陀的報身像;帝釋天奉獻了因陀羅寶、綠色寶、妙莊嚴寶等天上五寶和金、銀、珍珠、珊瑚、藍寶石等人間五寶,在佛的 姨媽波闍波的幫助下,毗首羯摩熔化了各種寶物,塑造出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顏色似熟金,相好莊嚴,慈和善妙。佛祖親自為身像開了光並散花加持。凡見到 這尊像者,都能解脫三毒的痛苦,生起真實無偽的信心,具足一切見、聞、念、觸的功德,與見到了佛陀本人無二無別。

成像後,先由諸天神迎請供奉於天界,約一百多年。爾後諸智慧空行母,又將其迎請至西方鄔堅,住五百年。再以神變力,住天竺金剛座寺五百年。公元四百年中國 南北朝時,印度達磨波羅國王毅然決定將這尊國寶佛像送往中國。公元六百年,藏王松贊乾布迎娶唐文成公主時,唐朝太宗皇帝將這尊佛像作為嫁妝,由都城長安送 抵拉薩,後供奉於大昭寺。

公元1409年正月初一,文殊菩薩化身宗喀巴大師在傳昭法會上,向佛像奉獻了純金製作的五部如來佛冠,並加以珍珠、寶石、碧玉、松石嵌飾,極為美妙莊嚴,胸前嵌右旋白海螺。併發願增長正法住世六百年。

六百年後的今天,公元2010年,扎格龍寺第四世活佛才讓多吉為了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能正法永住;持教高僧大德們法體安康,長久住世,正法之輪常轉,消除弘 揚佛法的一切違緣障礙;三界輪 彍一切眾生能得到究竟解脫安樂;為了實現世界和平吉祥,克服了重重困難,發動廣大的護法居士們,共同籌集了近兩千萬元人民幣,採用了名貴的金銀、珍珠、翡 翠,瑪瑙、珊瑚、九眼天珠、紅寶石、藍寶石、南非鑽石等等奇珍異寶,特別奇妙的是:還有一顆極具加持力,且傳承悠久的夜明珠,加上大量的純黃金製成了佛 冠,並用純金打造了覺沃佛手中精美的托 鉢。

意義

釋迦佛親自加持的覺沃佛像,與2500年前的世尊具有同等的加持力!

現將與覺沃佛像結緣的功德略述如下。

凡見此像者,七世不墮惡道,如能虔誠供養,功德不可思議:

1 聞是佛名者,一念皈依,得遇無量諸佛摩頂授記。

2 聞是佛名者,瞻禮讚嘆,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界,受勝妙樂。

3 聞是佛名者,得遇無量諸佛廣為說法,必證菩提。

凡見此像,香華飲食,衣服珍寶,佈施供養,瞻禮讚嘆者:

1、土地豐壤;2、吉神護佑;

3、善果增長;4、轉化惡因;

5、衣食豐盈;6、疾病不臨;

7、離諸災難;8、遇事呈祥;

9、諸相圓滿;10、女轉男身;

11、端正相好;12、聰明利根;

13、有求皆從;14、眷屬歡樂;

15、業障消除;16、杜絕惡夢;

17、先亡生天;18、諸佛護臨;

19、慈悲心起;20、究竟成佛。

廻向

我願此始生世為他之力而奉獻,

三學功德之力解除世間之苦惱,

隨時能為我等所有有情之眾生,

成為無礙達到極樂世界之導師。

 
 
拉薩祈福之旅
◎老 皮

我們「拉薩祈福之旅」朝聖團由廣州出發,北上,西行,南下,跋涉近五千公里,穿過森林與草地,炎熱與雪寒,綠洲與荒原,平地與高山,來到拉薩,度過了三天其樂融融而又莊嚴殊勝的祈福之旅。

 

大昭寺

這是藏區最古老的寺院,文成公主由大唐首都帶來的佛陀十二歲等身像正是供奉在這裡。圍繞著大昭寺,呈八角形的商業街,滿佈著藏式工藝品商店,各種珠寶、手 工藝品,琳琅滿目。一大早,做大禮拜磕頭的,排隊進寺禮佛描金的,逛街採買紀念品的,慢行快走繞寺的,恭獻格桑花敬燃吉祥草的人們,自鄉間來,因旅遊來, 本地的,內地的,國外的,便匯聚在這裡,共譜一首朝聖的交響樂,熱鬧而不喧囂,繁華卻不惡俗,虔誠不墮死寂,實際上,這裡就是拉薩乃至整個西藏剛勁律動的 心臟。

六百年前,宗喀巴大師祈求正法長住,為覺沃佛像恭奉了無數珍寶鑲製的佛冠;六百年後,一頂新的佛冠,凝聚著才讓仁波切、大昭寺喇嘛以及眾多善信弟子的虔誠信仰和懇切祈願,在這裡,以莊嚴的法會,開 啟了它在新的時代裡對佛法弘傳的見證。

我們有幸在大昭寺著名的日光殿享用早餐。酥油茶的芬芳和八寶飯的晶瑩透亮讓人有很好的食慾;堪布關於日光殿的解說和修行的開示令大家驚嘆佛法及其傳承的不可思議;而才讓仁波切親手給每位弟子頒送的唐卡和哈達,則傳遞著無比的溫暖和力量。

從日光殿出來,初升的太陽用最舒適和煦的光亮與暖意,給我們營造合影的氛圍。歡聲笑語之際,太陽悄然戴上了一圈光環。隱約地,水平兩端突顯出光點,愈來愈 亮,愈來愈亮,終於突破光暈,變成兩個光球,如同兩個小太陽。一時,清新如洗的拉薩早晨的天空中,奇跡般地現出三個明光的太陽,靜靜地灑下清輝,如同灑下 無邊的祝福。

這麼的不經意,這麼的撼人心扉。二十一世紀這一天,大昭寺為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供奉新制佛冠剛剛禮畢;二千五百多年前這一天,佛陀證悟無上正等正覺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多麼的吉祥,多麼的令人歡喜啊!

我們又有幸供奉蓮花生大師像、宗喀巴大師像新的法衣,並為各尊主要的佛像和祖師像描金,當雙手合十虔誠禮拜時,當「嗡瑪尼唄咪吽」一直洪亮地響徹整個大殿時,當淚水含在眼眶流淌腮邊時,心靈便沐浴在佛法的洗禮之中,善念滋長,菩提種子深植心田,道心彌固,清淨勇猛的精神鼓起,嚮往攀上覺悟的山巔。

 

供燈

「一燈燃亮百千燈」「一燈盡除千年暗」,在大昭寺供燈,強烈生起的,正是這種感覺。

供燈在大昭寺正門左側的半地下石屋中進行。長年累月的火燎煙熏,使整個石屋黝黑如煤,自頂上玻璃天窗及兩側通風口透進來的光線讓人得以辨清室內的佈局,五 排酥油燈,好幾千盞,高低錯落,密密地擺放著。法師發給每人一枝香,於是,酥油燈依次點亮,不久,石室已是一片光明的海洋。火苗跳躍,彷彿隨和著大家齊整 響亮的六字真言。

溫度迅速昇高,姑娘們摘下了金屬耳環,小伙子收起了相機,背上的汗珠,連串地清晰滾落。

供燈是個簡短的儀式,但這真是殊勝的洗禮。凝視著燈光之海,身心似乎也一起熔入,不覺那熱浪的灼燒,反而收獲一顆溫暖平靜的心,「心靜自然涼」,竟會在這真切地體會到。燈燈相續,這是清淨佛法不斷的延脈;「心光乍明」,這是智慧之燈驅除了內心愚痴的黑垢。不論之前這裡是怎樣的黝黑,佛慧之燈的燃起在霎那照亮一切;或許,油黑滑膩的四壁和地面曾令石室顯得粗陋,卻襯映著成行連片的覺悟之燈,如那淤泥中誕生的紅蓮,不濁不妖,清麗明亮。

 

布達拉宮

偉大的建築,必定銘記著偉大的人物和故事。這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與故宮有著相同房間數量的建築群,和大小昭寺一樣,同文成公主緊密關聯。一代藏王松贊乾布為迎娶她,在拉薩的中心位置,紅山之上,建造了這座偉大的全白色宮殿。

五世達賴喇嘛被任命為西藏政教領袖後,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的冬宮居所,後世重建時,中央部份才改為現在的紅色,於是有了紅宮白宮之稱。紅宮依曼荼羅佈局而建,核心區域安置著歷代達賴的靈塔。

徜徉其中,西藏的歷史畫卷便徐徐展開,滿目的珍寶,無數的黃金,舍利塔、佛像、唐卡、壁畫,你不能不對這塊神奇土地上厚重多彩的民族文化嘆為觀止。

布達拉宮對面是巨大的廣場,右側是藥王山,六世達賴在那裡建了一座藏醫學院,他是罕見的情歌聖手,卻將藏醫推向一個罕見的高峰;左側是公園,近十顆數百年高齡的古柳,依然枝繁葉茂,展延曲迂,遒勁蒼莽,它們是宮殿最忠實的見證和守護吧。

從廣場回望布達拉宮,「之」字型的上山梯道,仿如美麗的花邊,宮殿的窗戶直線延伸,如幾道逾百米長的欄柵,金色閃耀的頂脊,透著問天的雄力,仰望深邃的藍色太空,浩蕩的潔白雲朵,你驚奇地發現,這座活潑潑的偉大建築,本身就是一幅美侖美奐的最珍奇的唐卡啊!

 

結語

我們還去了哲蚌寺,雖沒能經歷曬大佛的壯觀,但那座彌勒佛像,讓我生起無比的歡喜;我們去了納木錯湖,那是藏民心目中聖潔的天湖,海拔之高,頭痛欲裂,著意讓大家親證「身體下地獄,眼睛(靈魂)上天堂」的真實不虛。

從納木錯湖,我帶回一包石頭,五彩斑斕,滋養在兩個玻璃瓶中,栽種上綠蘿,每天來回地經過,彷彿還行走在拉薩的街頭,耳邊回響著大昭寺辯經的聲音,我想,拉薩,那真是一座清新的城市,那是最靠近清淨樂土的地方。

 
 
禪境趣談
◎秦孟瀟

尋求安心

歷代禪師在「傳授」「教導」弟子方面很不一樣,它沒有固定形式,隨機應變,因人而異——這是禪宗最大特色。

天竺達摩禪師運用的「反問法」(即逆喻法)來開導對方的。

二祖慧可有一次問達摩:「我的心不安,請師父可替我安心?」

達摩反問說:「請把心拿來,我替你安。」

過了好一會,慧可回答說:「我已尋了很久,可是找不出心來。」

達摩回答說:「好,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

這是中國禪宗的第一次傳燈,達摩便成了中國禪宗的第一祖。

他所運用的方法,是「反問法」的典型例子。達摩和以後的禪師們一樣,並不否定心的存在,但慧可卻拚命的要去尋,去安的心並不是「真心」,而是一種「幻影」。達摩告訴慧可:他的心已安,祇是指示他「真心」是常安的,無須再去「安」了。

達摩要慧可拿心來,祇是要他自己發現他所謂的「心」是虛幻的。這樣一來,由於祖師這種出人意料的話,喚起了弟子的真觀,使他體悟到自己的「真心」

發現「自我」

習禪的人、一定要懂得「發現自我」,這是整個「禪」的主旨。所謂「參禪悟道」,就是要達到這個目的。人的肉體軀殼,祇是「四大」(地、水、火、風)要素組合,以及「五蘊」(色、受、想、行、識)在發揮作用;習禪,要從本身發掘出「自我」來,禪家所指的「本來面目」

我們從馬祖和他的另一位高足大珠慧海禪師一段往事中便可看出。

當大珠第一次見馬祖時,馬祖問他:「你從哪裡來?」

大珠回答:「從越州大雲寺來。」

馬祖又問:「來這裡做甚麼?」

大珠回答:「來求佛法!」

馬祖便說:「我這裡一點東西都沒有,還有甚麼佛法可求?你自己有寶藏不顧,離家亂走甚麼?」

大珠繼續問道:「甚麼是我的寶藏呢?」

馬祖又說:「現在問我的,就是你自己的寶藏,這個寶藏一切俱足,沒有欠缺,運用起來非常自在,何必要向外追求呢?」

大珠聽了這番話後,不用思考和推理,便立刻洞見「自性」了。不懂得尋找「自我」的人,是無法達到「悟境」的!

儀表不凡

說到這個尋找「自我」問題,說難不難,說易不易。在佛門中不少和尚是研讀佛經數十年之久的人,恐怕一輩子也未能找到「自我」究竟是甚麼?渾渾噩噩過日子,其中也有些人祇要一言半語指點,豁然貫通,契悟真理。

汾州有位高僧名叫無業和尚,他研究律宗多年,深通三藏教典。在他第一次見到馬祖時,馬祖看到他那偉岸的高大身材,說話音調洪亮,儀表不凡。便說:「外形巍巍堂堂,裡面卻沒有佛!」

無業和尚很恭敬的跪下來說:「我粗研三藏(經、律、論)內典,稍有心得,可是對於禪宗的『即心是佛』之說,卻始終不能瞭解。」

馬祖說:「這個不能瞭解的心就是佛,並沒有其他的了。」

無業仍然未悟而問:「甚麼是祖師所傳的秘密法印呢?」

馬祖又說:「你這位大德現在正糊塗得很,且先回去,等下再來。」

無業正要離開時,馬祖便在他背後大聲喊道:「大德!」

無業轉過頭來,馬祖便問:「是甚麼?」

聽了這話,無業便立刻大悟!

不作不食

佛門中百丈禪師曾立下清規制度,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條例。不僅一般僧眾要勞動、就是方丈和尚也要如此,它已成為佛家各宗各派共同遵守的事了。

百丈活到九十四歲的高齡,在他快臨終時,據說他的弟子們因見他年老,常勸他不要再勞動,但他卻屢勸不聽,弟子們祇好把他的工具收藏起來,而他遍尋不得,便拒絕吃飯,最後還是他贏了。

百丈創立這一制度,或許他已預見未來的事情發生。在他逝世三十年後,佛家曾遭遇到一次大厄運,就是唐武宗的滅佛,主要的理由是經濟的問題,正如武宗敕令中說:

「有一人不耕,便有人挨餓;有一女不織,便有人受寒。可是現在廟中的和尚尼姑不知其數,都賴別人耕種以為食,織布以為衣。寺廟不在宮廷之列,卻裝飾得巍峨富麗,和宮殿爭美,這也是晉宋齊梁之所以衰微的原因。」

這次滅佛,一共破壞了四萬四千六百餘所寺廟,有二十六萬五百餘僧尼被迫還俗,一萬五千餘奴僕被朝廷所接收。奇怪的是,在這次佛教的大劫難中,各宗派裡祇有禪宗能夠倖免,而且更蓬勃地發展開來。

自此之後,所謂「農禪」結合,形成了禪道的新風格。

飲酒吃肉

有位大官久仰馬祖大師教誨有方。他見到馬祖便問:「請問大師,在下是否可以飲酒吃肉?」

馬祖很幽默地說道:「飲酒吃肉是你的祿份,不飲酒吃肉是你的福份!」

馬祖運用這種「方便法門」的巧妙之處,可以從以下他和石鞏慧藏的談話中看出。

石鞏本以打獵為生,最討厭見到和尚。有一次當他趕鹿經過馬祖的庵前,馬祖迎面和他相碰。石鞏問馬祖是否看到有鹿跑過?

馬祖反問:「你是甚麼人?」

石鞏回答:「打獵的人!」

馬祖又問:「你知道如何射吧?」

石鞏說:「當然知道!」

馬祖再問:「你一箭能射幾個?」

石鞏回答說:「我一箭能射一個!」

馬祖便說:「照這樣看來,你實在不懂得射術。」

「那麼你懂得射術嗎?」石鞏問。

馬祖說:「我懂得。」

石鞏又問:「你一箭能射幾個?」

馬祖說:「我一箭能射一群。」

石鞏便說:「彼此都是生命,你又何忍射殺一群?」

馬祖乃說:「你既然知道這點,為甚麼不射自己呢?」

石鞏回答:「你要我自射,但總是沒有下手處!」

馬祖便說:「你終於找到自己了。」

於是石鞏便拋棄弓箭,出家拜馬祖為師了。

 
 
玄裝大師 小傳
◎秦孟瀟 / 文
嚴以敬 / 圖

前 言

德國史學家斯賓格勒教授說:「假如我們不離棄殭冷的思想,把自己的感情擺進藝術品裡面,那麼,我們永遠不能夠瞭解藝術。」同樣,假如我們對歷史人物的思想、行為、時代背境、及其創造的業績,沒有一種精神的感應,我們無法「尚友古人」!我們讀玄奘的傳記,尤其應該如此。

玄奘是我國古代最傑出的一位留學生。也是溝通中印文化最偉大的功臣之一。他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年(五九六年)丙辰,死於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年)甲子,享年六十有九。他的偉大,發端於「乘危遠邁,杖策孤征」;他的事業,卻奠立在「誠重勞輕,求深願達」之上。他是中國文化精神孕育出來的一 朵奇葩!

本文分三部份敘述玄奘的一生。第一部份是玄奘的童年、少年、青年時代,止於三十四歲以前,描繪玄奘在國內各「叢林」的研究及講經。第二部份從三十四歲至五十歲,記述十七年周遊西宇的情形,乃玄奘光華畢露的黃金時代,也是本文最精彩的地方。第三部份從五十至六十九歲,是玄奘回國講學譯經的時代,由絢燦復歸於平淡。

大時代必有大人物相伴而生,我們殷切盼望新來的玄奘。本文的主旨就在這裡。

一 隋末混亂的局面

玄奘是唐代的一位高僧,在我國文化史上,曾放射出極燦爛的光芒,也是佛教中一匹有名的「千里駒」

他生於隋文帝開皇十六(公元五九六年),是河南緱氏縣(今偃師縣)人,住在遊仙鄉、控鶴里、鳳凰谷。魏孝文帝修造的少林寺,就距離他出生的地方很近。

他的俗名叫陳禕。幼時,聰明敦厚,好學不倦。因此,鄉人都稱他做神童。

他的曾祖陳欽,是北魏征東將軍,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做過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做過隋朝江陵的縣令。

陳惠因為憤恨隋煬帝的暴虐無道,不願在朝做官,隱居花鄉里,閉戶讀書。他有四個兒子,玄奘是最幼的一個。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講《孝經》給他聽。祇要他一領會,便立即去實行。他的天資高,又很用功,再加上家庭教育良好,這些都替玄奘打好了以後成功的底子。

後來,他為甚麼要去做和尚呢?這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主要的是那時朝政太壞了。隋煬帝楊廣是一個殘暴的統治者,過著荒淫奢侈的生活,為了自己的慾望,不惜把百姓的生命財產,拚命搜刮。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

譬如:每年他要好幾百萬民伕,替他開運河。這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南面通到浙江的杭州,北面通到河北的涿縣。供他巡遊作樂,以遂一己的私慾。

他在長安建有壯麗的宮殿,還感到不滿足。另外建築了許多宮殿,如山西的晉陽宮;西北的汾陽宮、河北的臨朔宮、江北的江都宮、江南的毘陵宮,每個宮裡都養著許多美女。

又如造長城,從榆林到平魯,掘長塹,動不動就徵發民工幾十萬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去作工,想盡各種辦法來奴役老百姓。

大業七年(公元六一一年)隋煬帝攻打高麗,驅迫全國青年壯丁一百十三萬多人,驅赴鴨綠江外送死。弄得妻離子散,生靈塗炭。在戰爭中,運軍糧到北方去的,在途中,即被飢民搶光了;而征高麗的戰役,交戰的結果,單就前鋒三十萬五千人而言,生還的祇剩了二千七百多人。

三次勞師動眾,皆遭慘敗,根本動搖了隋朝的基礙。

於是各地的起義份子,紛紛發難,其勢遂如星火燎原,一發不可收拾了。

這個糊塗而昏庸的皇帝,又想到江都(今揚州)去看瓊花,還造了一艘大龍舟,有二百多尺長,四十五尺高,分四層,一百二十多個房間,佈置得金碧輝煌。其餘還有幾千隻船,載了宮妃和百官一起去看瓊花;拉縴的人就有八萬人之多,他們都穿著錦緞的袍子。真是窮奢極慾。

但物極必反,煬帝的親信宇文化及,乘其不備,把這一昏君殺死了。——隋代的王朝,就此垮台。這是大業十四年戊寅(西曆六一八年)三月發生的政變。

同年五月,各地豪傑,紛紛崛起。如沈法興據江表十餘郡;王世充奉越王侗稱帝;八月,宇文化及稱許帝等等。此時,李世民已攻佔了長安為根據地,唐王李淵稱帝,改國號為唐。更年號為「武德」

而早在大業四年(六○八年)之前,玄奘的二哥陳素,已經出家,法名叫長捷法師。

由於他二哥出家的緣故,玄奘時常接觸到許多佛教經典。也由於他的早慧,他皆能體會到經典中的意義。如:「眾生平等」這類的話,對他的思想起了很大的發酵作用。

他常常想,眾生既是平等的,為甚麼還有戰爭呢?彼此殘殺,究竟為了甚麼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有一天,他在懺悔文上看到:「所造諸惡業,皆由貪瞋癡」的經文,便若有所悟似地說:「對了,這些戰爭不是在造惡業嗎?因為他們在貪求權力啊,循環報復啊,以及癡想得世界啊……如果欲使人間沒有戰爭,絕非武力所能解決的,必須從仁慈方面來感化世人。」他想:「仁慈是最徹底的止戰方法。祇有佛教的慈悲精神,視『一切眾生皆平等』—— 不但人類之間要平等,就是一切有生命的細小生物,都要平等。真是至理名言!祇有這樣世界纔不會再有惡業,世界纔不致陷入殘暴的鬥爭。」

他幼小的心靈,已對戰爭厭惡了。漸漸地,對佛經生起了很大的興趣。他不斷地翻看佛學經典,而體驗到佛學的積極和偉大!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是多麼偉大的無畏精神啊!人間的痛苦,總比地獄好得多了。我應該拿出這樣的精神來,解決人間的痛苦!

人的貪瞋癡結果,是因為沒有智慧造成的;我要把佛經的智慧灌輸到每一個人的心裡去,使他們知道,人人是平等的!人殺人,人不把人當人,是最愚蠢的行為!

他深深感受了佛學慈悲精神的影響,反把自己看得渺小了。因此,他抱著「捨己為人」的心態,立志出家做和尚。這時,他還祇是個十三歲的孩子,由此可見他志趣的超卓了。(待續)

 
 
世出世法
◎楊 釗

東方管理

「日本航空公司」原是日本以至亞洲最大的航空公司,亦是日本人長期以來最引以為傲的企業之一。但是,去年嚴重虧損三十一億美元,累積虧損二百七十五億美元。因此,今年一月十九日被迫宣佈申請破產保護,二月從東京股市除牌,需要政府介入及主導其破產重組程式。政府邀請有日本「經營之聖」之稱的稻盛和夫執掌改革,以七十八歲的高齡臨危受命,不要一分錢的工資,不帶一兵一卒, 接掌日航CEO帥印, 稻盛和夫執掌後,通過實事求是,按市場規律辦事,第二季度馬上扭虧為盈。

稻盛和夫一九三二年生於日本,一九五五年畢業於鹿兒島大學。曾於昇學試中慘遭淘汰,於大學畢業後找不到工作而一度想投奔黑社會;曾經因為「患肺結核」而擔憂絕望,他曾經整天抱怨「自己如此的不走運」。然而, 他的命運自一九五九年二十七歲時創辦「京瓷」之後大翻身,從此一帆風順直至勝利頂峰。自成立第一年即實現利潤,以後的五十年更是年年盈利,從未有過虧損。

稻盛和夫經營實踐具有濃厚的東方特色,他的一些做法與西方管理界截然相反。例如,與制度相比,他更重視人心;與物質激勵相比,他更重視精神激勵;與股東利益相比,他更重視員工利益;與才能相比,他更重視人的品行。稻盛和夫被喻為擁有「哲學頭腦」的企業家,既是理想主義者,又是一個實幹家,他是少有的能夠把理想化為現實的人。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是「以人為本、以德為本、以心為本」

比起西方重視制度和契約,他更強調人的素質、誠信和道德,如果一個人沒有尊重契約的心,沒有守法精神,那麼即使有最好的法律和契約也是無用的。《論語》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意思是「管理者以為應當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對觸犯者嚴懲不貸。然而,倘若國民毫無羞恥之心,法律就會形同虛設」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之二是「利他精神,利他之心」,他相信祇有利他才能利己,祇有為顧客創造價值,企業才能獲得訂單, 祇有為員工謀利益,員工才能自覺地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為顧客提供增值服務,這是「真理」。但沒有幾個人理解,也沒有幾個企業能做到。

在這個過程中, 稻盛和夫認為「員工利益第一」,比歐美企業強調的「股東利益第一」還重要。因此,東方的企管領袖們最近提出的經營哲學是「員工利益第一、顧客第二、股東第三」

稻盛和夫在訪問中被問及「如何解決大企業病」回答說,日本有句話叫「中小企業像膿包,變大就破」,面對大企業的官僚、僵化,從而失去向前衝的熱情。在這種狀態下,有一天腦子閃現一個想法:既然我一個人可以管理一百名員工,為甚麼其他人不可以管理五十名員工呢? 因此,「京瓷」實行「阿米巴」(變形蟲)計劃,把權力下放給下屬,把責任下放到下屬,實行「自負盈虧,獨立核算。」

阿米巴」經營主要抓三大問題:

一. 確立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原則。

二. 培養與挑選有承擔意識和有能力的人才, 負責屬下各公司。

三. 實行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經營。

對於人類社會的危機,以及企業的最大危機又是甚麼呢?稻盛和夫回答說:「作為一個工程師,一個經營者,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近代文明的由來,以及這個文明的未來走向乃至終點」。大約二百五十年前,歐洲興起了產業革命,近代文明獲得快速發展,其中來自人類「希望更加富裕、更加便利」,這種不知滿足的慾望,令人類構建了一個物質豐富的社會。但與此同時,人類不得不面對環境污染和能源問題,我認為建立在人的慾望,本能和利己之心基礎上的近代文明,在不太久遠的將來,恐怕難逃自我崩潰的命運。

現代文明到了今天已經足矣,即使不再前進也無妨。有人會說:「不,還遠遠不夠,我們希望更加富裕的生活」,我想對這些人說:「讓我們更謙虛一些吧」。歷史上凡是失卻謙虛的文明,全部滅亡了。在這一點上,個人也一樣,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滿招損,謙受益」的說法,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實業家,一旦失卻謙虛,傲慢起來,那就必然滅亡。但問題是,現在的人類不約而同地傲慢起來,所以,回歸謙虛,重新樹立對自然敬畏之心非常重要,重新回歸謙虛和虔誠的態度。印證儒家的教導和理想,「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將心比己」,其宗旨和原則基本相同。意思是: 「挑選沒有私心、能主持公平、公正的人;以及有能力的人為領袖; 講誠信、講團結、講睦鄰,將心比己、易地而處,這種的企業社區,才能穩定和諧,才能健康發展」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娥皇與女英

「家天下」之前,中國曾經出現過「禪讓」制度:堯帝老了,沒有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天下公認的賢人——虞舜。

虞舜,年少時生母不幸病故,他對繼母像對生母一樣侍奉,對異母兄弟也像對同胞兄弟一樣愛護。而繼母卻常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一天,虞舜親自熬湯,給雙目失明的父親端去。「爹,喝碗湯補補身子吧!」父親伸手去接,竟被繼母一下子打翻了,這湯潑在了老頭子的身上,女人立即大呼小叫:「你看啦,你看你這個忤逆不孝的兒子,他是存心要把你燙死呀!」老頭子哪裡看得見呢?虞舜也不作分辯,他寧肯自己受委屈,也不願讓父親與繼母失和。父親用拐杖打他,他不躲避;冬天來了,他照常天天去父親屋子裡生火。為了讓親生兒子獨佔家產,自私狠毒的繼母哪 里容得下虞舜?甚至在他給屋頂蓋草時,抽去梯子;在他打井時,把泥土鏟下井去……但虞舜都不怨恨。繼母生病了,他還爬到很高很高的山上去為她採藥呢……

久而久之,虞舜的孝心感動了繼母,繼母逢人便誇他是個好兒子。虞舜的孝心也感動了世人,家鄉遭災了,他帶著父母去逃荒,無論走到哪裡,人們都讓出田地給他耕種。虞舜的孝心感動了上天,上天讓大象幫他犁田,派小鳥為他鋤草……

虞舜的故事傳到堯帝的耳裡。堯帝想,如此至誠至孝、胸懷博大的人,一定也愛護人民——的確如此,虞舜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哪兒有農夫為爭地界發生了糾葛,他就到哪兒去勸解他們;哪兒有漁夫為爭奪水域而發生械鬥,他就把他們拉開,勸他們互相禮讓……傳說他發明了「簫」,人們無論有多麼煩躁憂傷,祇要一聽到他的簫聲就會安靜下來,快樂起來。他可以把懶惰的人吹得勤勞,把凶惡的人吹得善良,吹出一片和平,一派祥瑞……他走到哪裡,人們就跟到哪裡,兩年之後,那裡就變成村落,五年之後那裡就變成城鎮……

堯帝想,如此高尚而又深受百姓擁戴的人一定能把國家治好,給人民帶來幸福。於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而且把兩個公主都嫁給了他。這兩位公主可是空前絕後的大美人啊,一位名叫娥皇,一位名喚女英。

舜帝在位時,天下出現了四十八年的太平盛世。沒有戰亂,沒有飢饉。與堯帝一樣,幾千年來,中華兒女無不稱頌舜帝的聖明,以至「堯舜」成了聖君的代名詞。

……後來,舜帝巡視南方,病逝在湖南的蒼梧,即今九嶷山。舉國哀悼,哭聲驚天動地。娥皇與女英千里迢迢前去悼念,一路走一路哭哇,眼淚灑在一叢叢竹子上,斑斑點點的,竹子都變成了「斑竹」

斑竹枝,斑竹枝,

淚痕點點寄相思……

這動人的吟唱,伴隨著虞舜孝親愛民的故事,在民間至今留傳不息……

裸身引蚊咬

黃香九歲的時候,母親不幸去世,幼小的心靈實在無法承受。他守在母親的靈柩旁,三天三夜不吃不喝,傷心,落淚,痛哭不止,虧得隔鄰的玉兒姐姐多方開導。他才身穿孝服捧著靈牌把母親送上了山。

枯黃的衰草在寒風中顫慄,四野一片蒼茫。黃香為母親的墳冢捧了最後一抔土,拜了三拜,跪在墳前低著頭,又陷入了無限的哀思。眼淚淌下來,無休無止,墳前的草葉上沾滿了淚珠。

天漸漸黑了下來。玉兒向黃香示意。黃香扶著傷心過度的父親,回到家裡,服侍父親躺到床上,久久地陪著,安慰著。一陣寒風襲來,他掖掖父親的棉被,呆呆地望 著窗外那棵老樹。黃葉紛紛揚揚,在空中打著旋兒,枯枝上祇剩下最後一片綠葉,還不住地顫慄。低頭看看父親清瘦枯黃的臉和那失神的眼睛,他的心又一陣陣酸 楚。

母親去世了,更要好好服侍父親。從此,每天天不亮,他就起身幹活,夜深人靜了,才在燈前坐下來,默默地讀書。父親心疼他,但怎麼也攔阻不住。黃香說:「娘走了,孩兒再也不能服侍她了,祇能多為爹爹盡一份孝心了,望爹爹多多保重……」

冬天,屋子裡很冷很冷。黃香鑽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體溫,把父親的被窩焐暖和,才請父親躺上。夏夜,屋子又悶又熱,黃香渾身冒汗,可他坐在父親的床邊, 不住為父親打扇,一股股涼風拂去父親身上的暑熱,直到父親睡熟了,他才到另一張床上躺下來,而且脫光了衣裳,光著身子讓蚊子叮咬,也不揮扇,心裡還不住默 念:蚊兒呵,都來咬我吧,可別咬著了我的爹爹……

九歲的黃香,小小的年紀,孝敬父母至於這種地步,誰不為之感動?縣太爺要他去縣城上學,他婉謝了,他要在家陪侍父親。黃香朝暮侍奉父親,老人的晚年過得十分幸福。

 
 
香港佛教新景觀 —— 昂坪廣場
司徒一凡.文/攝影

二零一零年八月二日,位於前往香港地標之一「天壇大佛」必 經之地的昂坪廣場正式開幕,為本港增添一處富有佛教特色的嶄新旅遊景點。該廣場佔地一點五公頃,是大嶼山昂坪公共設施改善計劃的重點項目,由特區政府投資 港幣七千七百五十萬元興建。其建築風格以濃鬱的佛教色彩為主調,與周圍原有的佛教氛圍融為一體。筆者因有緣參與昂坪廣場工程的設計與施工,故借此機會介紹 其中各建築物及雕塑作品的一些背景資料,供讀者參拜、遊覽時作參考。

石牌樓

位於昂坪廣場入口處的石牌樓,以河南登封「少林寺」的石牌樓為設計藍本,高十四米、寬十九米。牌樓正面刻有橫匾「南天佛國」和對聯「建佛建剎建校莊嚴國土,名山名勝名僧利樂有情」;背面另有橫匾「嶼山勝境」和對聯「如來座中華藏莊嚴世界海,菩提樹下寧靜光天解脫門」。兩面橫匾及正面對聯的題字出自國學大師饒宗頤之手,而背面的對聯則為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的墨寶。整座牌樓在藍天、白雲、蒼山的襯托之下,尤顯氣勢宏偉與壯觀。

牌樓內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外面用石板和石雕件幹掛,是香港第一座用幹掛法建造的牌樓,所採用的幹掛工藝在全中國牌樓建造中亦屬罕見。

藥師十二神將雕像

「藥師十二神將」。每座雕像均以整塊福建青石精心雕鑿而成。福建青石質地堅實,紋理細密,色澤潔淨,適於精雕細琢,不會風化,為上佳之工藝雕刻材料。

雕像個個身著鎧甲,手持不同器物,造型及神態各異,排列於「菩提路」兩側。雕像的形態是按照寶蓮禪寺的要求,由內地石廠雕刻製造。每尊雕像高約一米八,平均重量約一噸,立於一米三高的石雕「須彌座」之上,凸顯其威武雄壯、莊重敦厚的氣勢,頗具唐宋時期石雕像的遺風。

據佛典所載,藥師十二神將是藥師如來的守護者,各名為:「毗羯羅」「招度羅」「真達羅」「摩虎羅」「波夷羅」「因達羅」「珊底羅」「頞儞羅」「安底羅」「迷企羅」「伐折羅」「宮毗羅」,於晝夜十二時辰及四季十二個月份裡,各由一名神將輪值守護。而其守護的時辰,剛好是從子到亥的十二地支。另因其形像與中國民間流傳的十二生肖有關,故各神將頭頂分別戴有十二生肖造型的寶冠,排列次序亦與十二生肖完全吻合。

菩提路

穿過石牌樓,便是全長一百二十二米、寬十七米的「菩提路」,其兩旁栽種菩提樹,路中央部份以刻有蓮花圖案的青石鋪設,清新、雅致,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菩提」一詞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

「菩提路」兩側除放置「藥師十二神將」雕像外,尚有四十盞蓮花造型的石燈,禪意十足。

中式涼亭

在廣場中式花園部份,新建一座以清代「北式」(又稱「官式」「宮殿式」)風格裝飾的涼亭。其特別之處是屋頂呈波浪狀相連,這種屋頂術語稱作「勾連搭」歇山頂。涼亭屋頂鋪設中國傳統的灰瓦,亭身施以紅色及金色油漆,在周圍綠樹的掩映下,更顯雍容大方。

此外,在原有的「地壇」周圍,增建四個金色的蓮花池。另有兩座輔助性建築的外部亦採用相應的中式裝修,以期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

這些頗具佛教人文內涵的中國傳統特色建築及雕塑作品,與毗鄰的「天壇大佛」「心經簡林」、寶蓮禪寺、昂坪市集和「昂坪360」纜車等景點緊密聯繫、相互輝映,必將成為香港又一引人注目的佛教新景觀。

最後是一些題外話,寫下來供有關方面參考。在昂坪廣場施工期間,筆者聽聞寶蓮禪寺外面那座仿石造牌樓擬拆除,若果真如此,感覺甚為可惜。因為這種「沖天柱式」牌樓在本港並不多見,而且其做工精湛,並富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十分值得保留。從現場情況所見,這座牌樓祇要進行適當的維修、保養,實際上是可以長久存世的。衷心希望新舊牌樓能夠繼續相鄰、相伴、相望,永駐昂坪「南天佛國」

 
 
秋風迎書香 佛門育僧才—— 中國佛學院訪談錄
◎陸巧玲

從古至今教育是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途徑,尤其在現今知識、科技發達的時代,從個人的生存到國家的發展都要倚重於教育,佛教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宗教,其本質上是一種系統完整的生命教育。位於北京西城區法源寺內坐落著全國漢傳佛教最高學府——中國佛學院。常言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中國佛學院承擔著「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的重任。」學 院創辦至今已有五十多年歷史,為各級佛協、佛教院校和寺院輸送了一大批佛教骨幹人才,2010年9月28日上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我們一行人來到中國 佛學院,接待我們的是中國佛學院副院長——張厚榮,張院長非常熱情友好,在百忙之中帶著我們參觀了中國佛學院教學樓,並接受了本刊特約記者的採訪,作了相 關回答,現發表如下:

特約記者:張院長您好,我受《香港佛教》總編秦老和張芸兩位老師的委託,兩位老 師為辦好《香港佛教》數十年來親歷親為,嘔心瀝血,為了弘法利生作出了重大貢獻,在佛教教育方面兩位老師更是關注,所以此次來中國佛學院想瞭解一些教學情 況,作為中國佛教教育最高學府,中國佛學院創辦歷史悠久,是大師薈萃,僧才輩出的地方,在這裡請您談談中國佛學院大致情況?

張院長:中 國佛學院成立於1956年,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喜饒嘉措大師、法尊法師、趙樸初居士、一誠法師、傳印法師先後擔任院長,多年來政府高度重視佛教教育事 業,趙樸初居士生前反復強調佛教當務之急,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50多年來,中國佛學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培養了一支熱愛 祖國,具有一定佛學造詣的教職人員隊伍。學僧來自全國漢傳佛教寺院具有大專學歷以上的青年僧人和中級佛教院校畢業僧,經過嚴格考試,合格後而被我院錄取。 目前在校學僧近百人,研究生六名。有的畢業僧前往國內外高等院校和佛學研究機構繼續進修深造,獲碩士或博士學位。大部份畢業僧回到地方寺廟工作。他們有的 擔任管理工作,有的從事弘法、教學和佛學研究工作等等。如我會會長傳印、副會長學誠等都是我院畢業僧。

特約記者:請您談談中國佛學院的師資隊伍、僧源的招收,學制情況?

張院長:中 國佛學院在創辦初期,師資力量就十分雄厚。八十年代恢復辦學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自主培養,我院已經建立起一支年輕有為、穩定可靠的師資隊伍。目前的教師 隊伍中絕大部份是本院培養的碩士研究畢業僧,也有少部份聘請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擔任教學。招僧面向漢傳佛教地區的出家眾,每兩年招僧一次,學 制為四年,研究僧為三年。

特約記者:請您談談中國佛學院課程設置?

張院長:中國佛學院在50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目前課程設置百分之七十為佛學專業課,百分之三十為文、史、哲、外語、書法、計算機等課程。

特約記者:佛在世教育學生很強調契理契機,因材施教,請問學院在教學上是否對不同根器或各有所專的學僧加以不同指導,培養出不同需求的僧才?

張院長:多年來我院非常重視教學質量,努力抓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提高學僧各方面素質,力求培養出四方面合格僧才,這就是:管理、交流、研究、弘法人才。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學術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候起作用的僧才隊伍。

特約記者:中國佛學院創辦歷史悠久,多年來中國佛學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學院辦學至今一定有許多寶貴的教學管理經驗,請您能大致談談?

張院長:中 國佛學院辦學成績的取得,首先與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的關心、幫助、支持,與歷任學院領導和高僧大德,學者居士等真抓實幹是分不開的,五十多年來,中國佛學 院始終堅持正確的辦學方針;實行學修一本化,學僧生活叢林化,培養學僧愛國愛教,尊師重道的道德情操,提高學僧解行並重,學以致用的能力,建立一個有學 識、講修持、有能力、和合共處的堅強領導班子、擁有一支具有相當專業學識、穩定的師資隊伍;另外,中國佛學院堅持勤儉辦學,在現有條件下,認真規劃,整體 佈局,配備必要的現代化教學管理設施。當然,我們還要不斷精進努力,不斷汲取好的辦學經驗,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教學與管理。

特約記者:國內近些年來各級地方佛協、寺廟開辦不少佛教院校,您認為全國佛教教育未來發展的總體方向怎樣?有何建議?

張院長:隨 著時代的發展,人才建設始終應該放在突出地位。現在全國各地佛協和寺廟開辦的佛學院不少,但整體上規模都不大,教材、教學大綱等都不是很統一,師資和教學 水平參差不齊,從教育規律上說,佛學院並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規模越大越好。而是應合理佈局,統籌兼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計劃,有目的地逐步建立起 初、中、高佛教院校教育體系,真正培養高素質的合格僧才。

特約記者:中國佛學院是否經常開展國際、港澳台佛教交流與學習嗎?

張院長:近些年,中國佛教界對外友好交往日益頻繁,我院在中國佛教協會統一安排下也曾多次參加國際及港澳台佛教交流與學習,通過學習與交流更加開拓了佛學院師生的視野,同時在人才培養等諸多方面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希望今後能有更多機會交流學習。

特約記者:請問張院長,今後佛學院有甚麼更好的規劃?更大的發展?

張院長:對中國佛學院未來的發展我們豪情滿懷,信心倍增。黨和政府及上級主管部門對我院建設高度重視,目前正在選址規劃,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清靜莊嚴,具有現代化、多功能的教學大樓群將展示在世人面前,到時歡迎您來做客。

特約記者:謝謝。非常感謝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採訪,今天讓我們對中國佛學院有了一定的瞭解和認識。多年來的努力,中國佛學院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教學和管理,是值得佛教教育界學習和借鑒的。

張院長:客氣了,中國佛學院成績的取得,與各方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香港佛教界在資金和教材設備上也曾給予我們一定的幫助和支持,幾年前我曾隨中國佛協代表團去香港拜訪了覺光長老,受到他親切友好的接待,至今我還一直念著他老人家……

 
 

無盡的追思與懷念
◎秦孟瀟

時光飛逝,彈指間真禪大師已歸西十五年了。回首往事,歷歷在目,每逢想起他,大師的風采依然在我眼前,他莊嚴的法相在我腦海中浮現。大師是現代佛教界著名的高僧,一生為佛教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一位——愛國、愛民、愛教的大菩薩。

我相識真禪大師是緣於震華上人的因緣,我的師父是上海普濟寺的法度上人,那時我是十三歲的小和尚,在廟裡經常調皮搗蛋,師父說要趕我出山門,我求關帝廟的 住持範成老法師幫忙,是範老相約了玉佛寺方丈震華上人,一起去普濟寺找我師父替我說的情。就在這時間上我認識了真禪大師,他那時約二十七歲,在上海佛學院 協助震華上人,擔任學校訓育方面的工作。後來,我離開上海去了常州天寧佛學院,與真禪大師見面的機會就少了。之後,我又從常州去了靈巖山佛學院,四川漢藏 教理院。畢業後,於一九四九年底去了香港,將近四十年沒有回過上海。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祖國發生了巨大旳變化,政府實施宗教開放政策,打開了海內外交往的大門。自此以後,我也經常來往於港滬之間,我和真禪大師又多了 見面的機會。每次來到上海,大多都是住在玉佛寺的上客堂,真禪大師約我在丈室談心,坦誠相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香港、東南亞地區及大陸的佛教情況彼 此交換意見,加深了我們之間相互的瞭解和信任。我受真禪大師之委託,希望港滬之間佛教人士能經常互訪,推動兩地佛教事業的發展。我便充當了兩地的解說員, 有人稱我是橋樑,穿針引線的人,我也樂意為佛教高僧大德 效勞,求福求慧是也。一九八六年前後,香港佛教聯合會首次邀請上海佛協領導人,真禪、明暘、淦泉諸位法師組織代表團赴香港訪問,接著經過多次互訪,促進了 兩地佛教的文化交流。從那以後,真禪大師親自率團出國訪問,走遍世界各地弘法宣傳,推動人間佛教,以大師獨特的親和力和人格魅力,成為一位名符其實的親善 大使。

真禪大師是上海佛協恢復活動後的第一任會長,上海佛學院院長,又是上海玉佛寺、靜安寺、河南大相國寺方丈。他為了修寺安僧,除了中興玉佛寺的建設,為靜安 寺殿宇的恢復也盡了心勞,又為歷盡滄桑的大相國寺的修復嘔心瀝血。他莊嚴道場、紹隆三寶、擔荷起如來家業,緇素敬仰。真禪大師為人寬厚仁慈,他有慈悲濟世 的菩薩胸懷,他對信徒來訪,不論貧富,和顏悅色,親自接待,在眾人心目中,大師是一位大善人、活菩薩。在繁忙的法務活動之餘,他仍不忘佛學的研究和寫作, 著書立說,寫下了大量的佛學著作,是一位博學內外經典的佛學專家,更重視培養青年僧才,恢復上海佛學院,成就了大批佛門龍象。真禪大師一貫熱心佛教慈善事 業,設有「真禪法師殘疾兒童福利基金」, 還先後向各種教育基金會、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各種體育運動團體及希望工程,捐款賑災,身體力行。真禪大師又是一位救世濟民、濟困扶危的慈善家。他為佛教事 業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我知道真禪大師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常勸他要保重身體,不能太操勞,但他為了佛教事業不辭辛勞、為法忘軀、任勞任怨。如今我失去了一 位佛門至友,悲痛之情至今未減,我仍難忘當年和他相敘的一幕幕情景。他一生秉承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堪為後世學習的楷模。

真禪大師圓寂之後,他的衣缽侍者覺醒法師接管了玉佛寺的寺務,挑起了管理玉佛寺的重任,直到二○○○年,覺醒法師被推舉為玉佛寺第十一任方丈,這也是真禪 大師的遺願。覺醒法師出家於上海玉佛寺,就讀於上海佛學院,並長期追隨真禪大師身邊,耳聞目睹達十五年之久,他不但繼承了他師父的遺志,還完全繼承了他師 父所有的職務。他發揚人間佛教思想,出世入世,勇挑弘法利生的重任。十五年來,上海佛教界、玉佛寺呈現出佛教興旺景象,這與覺醒法師的正確領導是分不開 的。

真禪大師生前十分支持《香港佛教》,長期在《香港佛教》上刊載他的弘法大作。如今,覺醒法師也同樣非常護持《香港佛教》,重視佛教文化的弘傳,十幾年來, 先後在《香港佛教》發表各類的文章達幾十篇。覺醒法師的為人像他師父一樣厚道,當我每次來到上海玉佛寺,雖然大師已逝去,覺醒法師仍以優禮相待之,使我賓 至如歸,溫暖在心。

長期以來,我一直關心上海佛教的變化,如今,在新一代佛門龍象——覺醒法師的領導下,上海佛教事業辦得有聲有色、道場莊嚴、管理有序、法務昌盛、香客如雲,足以告慰真禪大師含笑於常寂光中。值此大師圓寂十五週年,謹以短文一篇,表達我對大師無盡的追思與懷念。

 
 
弘一大師在漳州弘法史實
◎李竹深

1928年冬,剃度出家已達十年的弘一大師,在上海隨舊友尤惜陰與謝國梁的南行弘法團,來到廈門。在廈門南普陀結識了性願、大醒、寄塵、芝峰諸大師後,十 分投緣,便應諸師友之邀,獨自留在廈門弘法。從此,弘一大師和閩南的因緣一結就是14年,直到1942年九月十三日圓寂於泉州不二寺。

1938年,戰事日緊,危及廈門,弘一大師在友人的相勸之下,由靜慧法師陪同,於四月初八由廈門抵達漳州,卓錫南山寺。據靜慧師言:師自廈門妙釋寺起居, 同行者有嚴笑棠、馬乾驊二居士(皆漳州人),經鼓浪嶼渡海至嵩嶼登陸。抵漳州後,暫住嚴所經營之九龍飯店,翌日移居南山寺。時住持廣心、監院傳證已離寺赴 泉,小住數日,由執事僧送師卓錫瑞竹岩。

對於弘一大師在戰亂中的安危,大師的友人紛紛致函,關懷備至。對蔡丐因先生的勸請,弘一大師復信表示:「時事未平靖前,仍居廈門。倘值變亂,願以身殉。古人詩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 」道明了保持晚節的心志和決心。卓錫漳州南山寺之後,又函致蔡丐因先生:「於廈門難事前四天,已到漳州弘法。」談說平安,以慰懸念。夏丏尊先生在《懷晚晴老人》一文中曾憶道: 「廈門淪陷時,我們很記念他。後來知道他早到了漳州了。來信說:『近來在漳州城區弘揚佛法,十分順利。當此國難之時,人多發心歸信佛法也。』」廈門淪陷後,豐子愷準備接弘一大師到桂林避難,弘一大師在抵達漳州後,於五月十一日在漳州瑞竹岩去信明志: 「近閱明蕅益大師集,有詩一首云:『赤日攬作鏡,海水浥作盆。照我忠義膽,浴我法臣魂。九死心不悔,塵劫願猶存。為檄虛空界,何人共此輪,又讀古人詩云:『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朽人近恆發願,願捨身護法,不願敬且偷安獨善其身也。 」愛國情懷,不言自明。九月三十日又復函道:「朽人年來老態日增,不久即往生極樂。故於今春在泉州及惠安盡力弘揚佛法,近在漳州亦爾。……猶如夕陽,殷紅絢彩,隨即西沉。吾生亦爾,世壽將盡,聊作最後之紀念耳。漳州弘法諸事尚未能了,緣是不克他往。 」赤子之心,日月可鑒。

弘一大師在南山寺時,棲息於石佛殿邊僧舍,同月十五日,在寺中演講佛法,聽眾近百人。四、五日後,弘一大師由南山寺移錫瑞竹岩,撰《瑞竹岩記》,以記瑞竹岩之興衰。

此外,弘一大師還為瑞竹岩寺大殿書匾:「妙相莊嚴」四大字,並書「瑞靄黃花皆佛性,竹林皓月盡禪心」楹聯一對。

居瑞竹岩期間,弘一大師讀王遵岩《壽鶴峰布衣序》一文,仰蔡烈鶴峰先生(1508-1559)的為人,篆書「南無阿彌陀佛」留贈祠堂隨喜,並為修建雲洞岩鶴峰祠書佛號題記。文曰: 「戊寅歲晚,築祠雲岩,將以祀蔡鶴峰大儒並清略庵居士。時余方覽王遵岩集,有壽鶴峰布衣敘,因得窺其所學,粹然一出於道。略庵諸居士好善樂施,惠及鄉裡,並以學行垂諾不朽。余維暗短,未能歌贊令譽,敬書佛號,以斯功德 廻向菩薩,並願見聞隨喜,同植勝因,齊成佛道云。一音。」

六月中旬,弘一大師應嚴持法師之請,移錫漳州城東浦頭祈保亭。居住在後樓樓上禪房。祈保亭始建於明代,清嘉慶、道光年間重修。為三進廟宇。入門是前廳,後進樓層是禪房,中堂供奉觀世音菩薩,有須髯,俗稱祈保亭佛祖。

據福建人民出版社編印的《弘一大師全集》一書(十卷本)記載,弘一大師在漳州弘法的時間是從1938年四月初八至九月十三日。是年為閏七月,這樣,大師在漳州的時間計超半年。但離開漳州的時間似不在九月,應在十月底方是,下文將有分辨。

弘一大師一到漳州,漳州城裡文化界人士如蔡竹禪、施拔甘和施慈航父子、施勝良、劉綿松、黃稷堂等人便時常追隨在大師左右,或宣佛、或論文,一派活躍、融和的景象。

弘一大師在漳州弘法,均由施慈航先生專誠操持,故兩人交情甚篤,遠勝他人。1938年九月十二日,弘一大師曾在寫給施慈航先生的信中說道:「居漳半載,諸荷護念,至用感謝。 」感念之情,躍然紙上。離開漳州之後不久,又來信道及:「前在閩漳,與仁等時相過從,至為歡欣。今離群索居,悵惘何已?」思緒之深,又非尺素可容耳。

弘一大師與馬海髯先生的交往也非同一般,除書信往來外,還曾為馬先生的三異圖題偈,偈云:「非三而說三,了三即是一。亦未可云同,那復分別異。冬涵居士畫三異圖,為題此偈,亡言。 」1996年冬,我旅居廈門時,在一個下著霏微細雨的早上,張人希先生持傘造訪寒舍,席間張人希談及弘一大師與馬海髯先生的一段交往。1938年十月二十九日,弘一大師在泉州復函馬海髯先生,特地談及自己在篆刻藝術上的創見。大師在信中說道: 「椎形之刀,僅能刻白文,如以鐵筆寫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終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椎刻白文,能得自然天趣也。此為朽人之創論……」這 是國內發現弘一大師唯一探討印學的信函。弘一大師將信託付張人希先生轉交馬海髯先生,但此時馬已被國民黨拘捕關押於江西上饒集中營,無法轉達。大師便將此 信交付張人希先生代為保存,囑其在適當時轉交,終未果。對於此函,在我與馬先生的接觸中從未聞提起,是張人希先生首次向我道及的。此信原件如今尚存張人希 先生處。

劉綿松先生結識弘一大師後,大師曾為其母取法名惠靜,為綿松取法名勝華。當綿松擬編《弘一法師文鈔》,弘一大師表示:「朽人出家之宗旨,決不願為文字之法師。」此後弘一大師與劉綿松先生的書信來往,一直到大師圓寂之前。兩人因緣由此可見一斑。

在漳州期間,弘一大師還曾為蔡竹禪先生撰寫像贊,書於漳州雲洞岩之鶴鳴祠中,同時應嚴笑棠之請,為其「祗園」題額,並撰《祗園記》以為紀念。

如同與海髯先生相識相知一樣,弘一大師與黃稷堂先生的友情亦始於治印。1938年十月二十六日,弘一大師離漳前夕,曾致函黃稷堂先生為治印。信云:「稷堂居士文席:朽人不久或返泉,行前乞刻之印,擬請仁者奏刀為宜。闊邊朱文,彷秦印,刻『健魂』二字,費神至感不宣。十月二十六日,演音 啟。」弘一大師還在「擬請仁者奏刀為宜」句以一行小字旁註:「無須轉託令友,仁者篆刻固甚精也。」於此可看出大師對黃先生的器重。當時黃稷堂先生僅三十五歲,而弘一大師已是五十又九之人了。這裡有一史實需要澄清,弘一大師在信中的日期是 「十月二十六日」,且文中有「不久或返泉」「行前」等語,可證大師於是年十月底尚在漳州弘法,參證十月二十九日大師在泉州給馬海髯先生的復函,離開漳州應在十月二十七日,同日駐錫安海,在二十九日抵達泉州。並非一般所說的於 「九月十三日離漳」

弘一大師與黃稷堂先生來往信函有十數封,但今僅見「十月二十六日」一函,彌足珍貴。

黃稷堂先生在國畫、篆刻之外,尚善制印泥。弘一大師在為先生題寫「慧廬」齋號時,還題贊道:「稷堂居士嫻工藝術,所制慧廬印泥,瑩潤精妙冠絕。」弘一大師還多次書錄唐宋詩詞贈與黃稷堂先生,其中有書 「唐貞元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偈頌集句:勇猛精勤無退轉,光明相好以莊嚴」句者,頗可寶貴。另有一條幅書「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後題「唐寒山大士詩,書奉稷堂居士智鑒,亡音,沙門月臂。 」後來,在大師圓寂前半年,也即是1942年五月間,弘一大師應郭沫若之請求,重書寒山一詩相贈。因黃稷堂先生與弘一大師的這段僧俗緣,不見諸任何文字記載,故詳錄如上,以為後來研究者參考焉。

弘一大師在漳期間,以住祈保亭時間最長。大師曾以「祈保」「七寶」諧音,改「祈保亭」「七寶寺」,並書匾額懸於寺門之上。嗣後在寫給黃稷堂先生的「慧廬 」墨跡後題曰:「七寶沙門一音,弘一。」

弘一大師駐錫祈保亭時,於六月十九日在寺中為漳州道友和諸善信宣講《佛法大意》。是年閏七月十三日,是弘一大師剃度二十週年,漳州諸善信在祈保亭南面的尊元經樓為弘一法師誦經懺悔。弘一大師開講《阿彌陀經》以 廻向眾生,同證菩提,並為數十位士女證授皈依。十九日講經圓滿,手書《苦樂對覽表》,開示諸善信,並呈奉尊元經樓以為紀念。同時錄古德句:「祇今休去便休去,若欲了時無了時 」書贈許宣平先生,且題曰:「居士久處塵勞,恆思厭離,乃囑題句,用自惕勵。」弘一大師在漳州弘法時間雖短,但大師在漳人的心目中是崇高的,漳州民間藏有大師大量的墨寶手跡,亦足見弘一大師在漳州弘法的一片禪心。

作者簡介:

李竹深 男 64歲 漳州市詩詞學會顧問、漳州市薌城區政協文史員。

 
 
一代哲人的生命光彩
—— 紀念林子青老居士誕生一百週年

◎潘文彥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在上海玉佛寺、靜安寺多次見到林子青居士,那時,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後來,在上海佛教界資深前輩淦泉老法師處,聽說林老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是被趙樸初會長稱譽為 「國寶」級的人物。這使我對他老人家暗自敬欽。當我了解到《弘一大師年譜》、《弘一大師全集》、《弘一大師書信集》等多種關於弘一大師研究成果,都是由他完成的,水平非比一般,可以說他是弘一大師研究的權威。所以,私心對他十分仰慕。

我認識林老是因為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廣洽法師來訪,到上海佛學院向學員開示,由林子青居士從閩南話譯成普通話。因為業師豐子愷先生的關係,我和廣洽法師那 段時間交往比較多,而且從1984年起,我在上海佛學院任教,長達十年。後來,上海佛學院又專門請林老向學員開示,我都在座。林老當時的身份是中國佛協常 務理事、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實際上,他同時又是趙樸初會長的重要文 膽。

1994年9月,我的皈依師菲律賓瑞今上人九十壽誕,由我牽線,上海佛協組成祝壽團,飛赴菲律賓馬尼拉大乘信願寺,在彼啟建水陸無遮大法會。因工作需要, 我提前數天到達馬尼拉。祝壽活動由信願寺副住持廣範法師主理。信願寺為瑞老壽慶編印了精美的紀念冊,其中有我撰寫,以真禪大和尚名義致送的《瑞今老法師九 秩壽序》,請上海著名書法家盧前先生書寫成十條屏,張掛在壽堂的上首。翻開紀念冊,林老的序言赫然首列,我認真讀了,不得不叫人心悅誠服,對比之下,著實 令我汗顏許久,幾乎無地自容。他老人家畢竟是文章翹楚,無論是文學、佛學,均是大師級的水平。

林子青老居士與瑞今老法師是閩南佛學院第一期同學,這一期學員共有七八十人,到上世紀末,祇有九十歲的瑞老和八十四歲的林老,正是碩果僅存,魯殿靈光。 瑞今老和尚當時是世界僧伽聯合會名譽主席,佛門南天一柱,林老為他青年時代的學長作壽序,當然是他精心之作,但八十四歲——很多人已經是封筆的年紀——他 還能顯出非凡功力,真令人欽佩無已。

瑞老好詩詞,他在案頭隨手拿起一冊《煙水庵詩稿》見示,是弘一大師題簽,叫我眼前一亮。瑞老說:「這是林子青居士青年時期的作品,才氣很高。」他正翻開一頁,是一首七言絕句: 「寒鴉旅雁暮天飛,半落平沙半翠微;最好湖山看不盡,洞庭船載夕陽歸。」落款是戊辰講習會中以應露堂大和尚,下署「薌江慧雲」。我心下明白,慧雲是林老早年的法名。戊辰是1928年,慧雲才18歲,剛剛由少年步入青年,讀他的詩作,品評他的書法,相比較而言,現在全國名牌大學的文科教授們,怕也望塵莫及吧?無怪乎時評說他的《煙水庵詩集》為 「少年天才之作」「曼殊第二」可以說毫不為過。詩寫得淡淡的沒有一點煙火氣,但是,該詩脫胎於岳飛的《上翠微亭》是很明顯的。歷史上格律相同,脫胎的名作名句很多。讀完全集,確是使人感到青年詩僧慧雲的山水詩,意境高遠,才情橫溢,飄逸禪風中,讓人覺得空靈淡雅,正是上品。

第二天,林老到菲京,我隨廣範法師到機場接機。他也下榻信願寺,我有幸親近。法會結束後,又同到南島(棉蘭老島)首府納卯市的龍華寺,一起下榻在納卯海濱 賓館茵樹叻,先後有半個月的盤桓,我有機會向林老請益佛學,並詩詞文章,老人精神矍鑠,談風很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相雖有異,本乃一體。

林子青福建漳州人,1910年10月10日生,今年10月10日是他的百歲誕辰紀念。他童年在漳州南山寺出家,法名廣甫,十九歲起,單丁行腳,雲遊四海, 多方參益,拜當時高僧常惺大和尚為師,師為再起法名慧雲。七八年間,慧雲法師在江浙滬一帶行腳雲遊。那時,他風華正茂,以慈悲濟世的情懷,創作出大量禪味 雋永的詩作,驚動上海文壇,滬報載 「慧雲顯名於中國」。並被報界譽為「蘇曼殊第二」

甲午戰敗後,台灣被日本人侵占,日當局禁止漢語在台流通,對於日本人中懂漢學的上層知識界看重的中國古詩詞,卻網開一面,於是台灣同胞組建了很多詩社,借詩會的形式懷念祖國。 1934年,慧雲法師應邀到台灣弘法,名重一時的青年詩僧在台灣到處受到禮遇。他的 「愛國之心,攘夷之志」怎為日本當局所容?於是藉機誣「罪」下獄,長達一年之久。慧雲在獄中慘遭虐待,雖無紙筆,他將亡國之恨,吟成《獄中吟草》百餘首。

1935年底,叠經友人多方營救,慧雲法師脫出鐵窗煎熬,回到上海,將《獄中吟草》中尚能憶及的52首律詩編入《煙水庵詩集》,清華著名學者、詩人吳宓教授對青年詩僧慧雲的詩作有極高的評價: 「統觀全集,真切流利,雄渾超逸。遊歷之跡廣,故寫景特長;愛 國之心熱,故攘夷有志。又復淵源寄禪,瓣香曼殊,合情與道,懺綺入禪。確是少年天才之詩,應屬浪漫自然一派。以格律論,純係唐音,彌覺可貴。而佳句疊見, 空靈搖曳,多在七律三四句。輒就私好,妄為點出,還祈指正。 」下署「吳宓讀畢敬題」。 現在一般人知道吳宓大名的可能不多,須知吳宓青年時留美,與陳寅恪、湯用彤同稱為哈佛三傑。歸國後,任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主任,他的及門受業弟子知名的 有:錢鍾書、季羨林、萬家寶(曹禺)、張駿祥(名導演)、楊絳、李健吾(現代著名戲劇家)等,讀畢這簡略的介紹,我看,再毋庸說,以寫舊體詩著稱的吳宓教 授的評價該有多少分量了。弘一大師喜見青年慧雲的詩作,欣然為之題簽《煙水庵詩稿》。在菲律賓南島,當時老人已是耄耋之年,晚餐後閒坐,他還脫口誦出 「眼前羅剎猙獰笑,揮劍斬魔恨未能」。語音鏗鏘,字字擲地有聲。在我央求下,他向在座的廣範法師、德悟法師、錢君匋先生口誦一律:「胡馬頻聞壓舊畿,而今草檄已嫌遲。背人哀怨非豪傑,赴死從容要健兒。自悔空流憂國淚,何心更作斷腸詩。山僧若使能歸去,願脫袈裟執戰旗。 」由我錄出,展示在座。這充滿豪情之作,振聾發聵,愛國青年熱血沸騰之心聲,躍然紙上,正是「落筆文章驚浩瀚,清談豪氣見雄風」。他朗朗誦出六十年前舊作,記憶之佳,震驚四座。

正如他在《獄中吟草》所言之志, 1936年,他參加僧侶救國團前往武漢,而後又與同學法侶竺摩法師結伴,輾轉香港。1939年,脫卻袈裟,恢復林子青居士。八年抗戰中,他積極協助趙樸初 居士做了不少抗日救亡工作,深得趙樸初居士的器重。抗戰勝利後,台灣回歸祖國懷抱,林子青曾赴台任台灣編譯館編審,審查台灣收復後學校的教科書。

1947年,他重返上海,在靜安佛學院任教國文和印度佛教史,並擔任上海佛教會秘書。1956年,他應趙樸初會長之請,赴京參加《中國大百科全書》佛教部 份撰稿,而後便在北京中國佛協和佛教文化研究所工作,編撰了大量的佛教資料。當然,毫無例外的,在史無前例的動亂中,林老也被關進 「牛棚」,儘管年老體弱,還是受到毫無人性的迫害,與他風雨一生的老伴周梅生女士,熬不過苦難的浩劫歲月,離他西去。直到1976年,「四凶」剪除,他才心有餘悸地喘過氣來,抬頭仰望這久違的天空。老人家在菲向我講述這一段苦難歷程時,拉 着我的手,以極其真摯的口吻說:「劫後餘生,才感到生命的寶貴,正像從牢獄裡出來,才由衷體會到自由的真意義。」雖然,走出「牛棚」時已六十六歲了,但老人還是為佛教事業,為要求落實宗教政策而多方奔走,可見,佛在他心中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永恆的。2002年9月30日,林老走完了他曲折坎坷、但目標始終如一的一生,終年九十二歲。回想起在菲的那段歲月,對老人發自內心的紀念 ,我曾撰聯悼之:

南島話平生,音容宛在,才名蓋世,

詩詞文章堪與曼殊媲;

北闕傳悲耗,事業長存,佛法利眾,

慧雲子青本是同一人。

回顧林老的一生,歷盡艱險與磨難,青年時期,他是斐聲文壇的天才詩僧,卻被囚於日人牢獄;而後,脫卻袈裟,以堅定的愛國之志,投身抗日救亡,迎來了勝利。 然而,植根於他心靈深處的終身不渝的追求,是佛陀的偉大人格和慈悲的信念,這一最崇高的精神訴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根本無法實 現,甚至連腦子裡過一忽兒,無意間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禍。在嚴酷的現實政治氛圍與神聖的宗教信仰的平衡木上,他戰戰兢兢地送走了人生中的黃金時期。撲面 而來的現實是,還沒能些許發揮他的智慧與才華,卻在一場曠世浩劫來臨時,又一度失去自由,空耗了他十年寶貴的生命,怎不令人扼腕痛惜。欣聞台灣高僧聖嚴法 師……林老的高足,編有《林子青居士文集》四卷傳世。試想,如果歷史不是這樣,如果沒有這罪惡的劫難,我相信:他一定會給我們的民族留下更多更寶貴的精神 財富,要知道他對佛學、文學、詩歌、哲學、史學等等多方面的研究和貢獻是別人無法替代的。但是,歷史是不能如果的,祇能吸取教訓——哪怕是非常沉痛的教 訓。

我今天撰寫這篇老居士百歲誕辰的紀念文章時,腦際不斷浮現出一位慈祥的親切的從容而睿智的老人,持著手杖,目力不濟了,行動也不便,卻還在孜孜以求地為莊 嚴國土、利樂有情竭盡餘熱,燃放光芒。他就是永遠值得我們敬仰的前輩——中國大地上曾經光耀詩壇、譽滿佛學界的林子青居士。

作者簡介:

潘文彥,1933年生,浙江寧波人,佛教徒,皈依菲律賓瑞今老法師。五十年代就讀於上海交通大 學自動化工程系,課餘師從豐子愷先生學文。畢業後,即在高等學校執教大學物理等課程,直至退休。1984年起在上海佛學院任兼職教授十年。現任中國豐子愷 研究會顧問、上海市佛教協會理事。出版著作有《豐子愷先生年表》、《豐子愷傳》、《若己有居文集》等。

 
 
禮佛禪寺「十.一」黃金周舉行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活動

二零一零年國慶節黃金周假期,很多人都選擇舉家外游,亦有人選擇避世。避世者,有種種方式,或為宅男宅女,或為從城市回到落葉生根地逃避煩囂。而有一種,卻是一試遁入空門。

這個時代入空門,不再是厭倦紅塵,不再是傷痕累累,更多的是想要一種感悟,想要一種對迷茫世情的看破,希望得到佛前明燈的指引。

禮佛禪寺就是這一盞燈。

這次短期出家體驗,錄取了來自全國各地學員共二十人,年長者已過花甲,年幼者僅黃口矣。禪寺住持日照法師對本屆活動提出的指示是:舉辦一屆高水平的體驗活動。

活動前後歷時七天,首日進入禪寺,所有的學員落髮受戒,由住持日照法師主持為大眾授沙彌戒。自此起,即進入了完全的出家生活中。七天的體驗生活是艱苦的, 艱苦在每日凌晨四點半起床參與早課,六點半過堂,七點至八點誦經,九點開始學習佛教理論知識,十一點半過堂,下午兩點到五點繼續學習,晚六點到七點誦經, 九點聞鐘入寢。如輪軸轉不停歇。猶不止此,所有人必須持不非時食戒,即中午過後,不再吃任何東西。但是七天的體驗生活是很有收獲的。本次活動請到了佛學院 的講師給大家教授佛教知識,雖是短短的七天時間,卻讓大家茅塞頓開,生活中的大多不解迎刃而解。七天的生活也是開心的,一眾學員們親如兄弟姐妹,關愛互 助。在教授老師離去之日,眾人舉辦了一場告別茶話會,依依惜別授業恩師。七天中,禮佛禪寺僧眾是和合的,為了讓學員們完全體驗,訓導頓悟、頓道法師帶領所 有常住僧人,不斷為學員的學習、生活鋪路。為了給學員們能上早課及時方便,他們比任何人都早到殿堂門口等候,為學員整理好衣,帶領學員們進入殿堂;為了讓 大伙早上過堂完畢即能有一個很好的環境誦經,他們寧願不過堂,在短時間內拼好課桌,讓大家一出來就可以坐下誦經。如此等等,不盡細數。

短短的七天很快就過去了,禮佛禪寺短期出家活動圓滿結束,參加體驗活動眾人也捨戒歸家,這七天中,諸多感受,但期回到紅塵俗世,能依教奉行,多一些愛心,少一些習氣。

本屆短期出家弟子之名號,依虛雲老和尚一首偈子順序取得,日照法師之願,望各人如偈所言,將佛陀慈悲願力帶入裟婆世界——

慈悲濟世願無盡,

光照日月朗太清。

振啟拈花宏溈上,

圓相心燈永昌明。

 

禮佛禪寺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心得

三毒消除 方進佛道

◎頓 太

就這麼一拜,香居寶馬,燈紅酒綠,即成雲煙。

從金刀剃髮那一刻起,便是理應心體澄明之始。究人生其苦,在其中原是真的不能感覺。「不識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出家後回望,原來財、色、名、食、睡,全為貪念起。落髮出家,遁入空門,唯是尋求解脫而已。何苦戀娑婆紅塵?像喜財愛色盜名挑食高廣大床睡,終祇一副皮囊而已。百年後灰飛煙滅,業力帶往,何其之苦?

就這麼一拜,怨恨悲棄,感傷憎厭,原是假性。

從口應持戒那一刻起,便是理應攝心定性之始。何須怨嗔?心頭火起,徒增無明煩惱,怨誰人?恨誰人?但且隨他去吧。累世輪廻,業隨身意轉,怨怨相報,無時無了。沉淪因果,不得門入,不得門出,如何修成佛果。

就這麼一拜,愛爭取有,愚癡執著,無情瞬間。

從披起破色衣那一刻起,便是理應放下念佛之始。不必執迷,其實原來就是甚麼都沒有,甚麼是甚麼?沒有又是甚麼?甚麼也沒有。此刻有愛,彼刻不愛,再彼刻又 當如何?何如隨緣隨順,完滿自性,把一切都放下,讓心更寬,讓心更廣,倒掉世俗的塵渣,騰出心靈的空間,容納更多善知識,容納更多法緣,更多法喜。

入佛門,讓心靈得到了回歸。猶為五濁惡世中的明燈,前路方向頓明。出家後終明白,一切障礙,全因三毒。貪、嗔、癡念起,環環相扣,此始長,彼亦長,在紅塵世間,終於越積越多惡緣,緣既有起,則必定有緣滅之時,因緣業力所致,恐墮惡道輪廻!

去惡消業,原來是要勤修戒、定、慧啊!當頭棒喝,猶為提醐灌頂,豁然開朗!

如今就要捨戒,有萬般不捨。不捨三數僧衣相隨,便能樂走世間;不捨菩提道場,證行解脫;不捨學友情誼,此緣難得;不捨清淨之地,恐回到世間再染習氣……。

所以,但願再來,續出家因緣,期各同修,淨化自性,得證佛道。

 
 
世界佛教動態

禮佛禪寺(香港)佐敦道場開光

博羅禮佛禪寺(香港)佐敦道場,2010年10月12日舉行開光盛典暨齋宴。開光法典由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上紹下根長老、禮佛禪寺方丈上源下慧大和尚及禮 佛禪寺住持上日下照法師主法。洒淨、開光後,日照法師作了開示並為香港信眾主法皈依、晚上在道場放焰口。香港大德信眾濟濟一堂,同沐法喜。

紹根長老在禮佛禪寺(香港)佐敦道場開光齋宴致詞稱:博羅禮佛禪寺開山十年,在十方大德信眾護持下取得初步成就;香港道場開光、更普利信眾。住持日照法師在宴會上感恩信眾對禪寺之護持。他表示,佔地600畝之禪寺年內將全面啟建,打造成為華南一大人間淨心道場。

禮佛禪寺佐敦道場位於 九龍佐敦德成街1-5號A座6樓4室

電話:(852)3568 2367

傳真:(852)2413 8122

 

蓮池寺舉行「八關齋戒」法會

2010年10月1日至10月3日(夏曆庚寅年八月廿四日至廿六日),香港弘願佛學會在蓮池寺舉辦「八關齋戒」法會。

本次法會由果律法師主持,參加的善信共有210人次。

10月1日,首先由果律法師開示,午膳後洒淨、受戒、晚課、懺摩;晚上七時施放大蒙山施食全堂,九時止靜。

10月2日清晨五時早課,然後淨土寶懺全堂、佛前上供及過堂午齋。一時三十分後念佛、開示、晚課、懺摩及三時繫念。

10月3日清晨五時上殿早課,然後大悲寶懺及佛前上供。過堂午齋後念佛、開示。晚課及迴向。

下午五時,法會圓滿。


伏龍寺隆重舉辦「弘一大師誕辰130週年暨
林子青居士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

「紀念弘一大師誕辰130週年暨林子青居士誕辰100週年」,慈溪市伏龍禪寺發起徵集詩詞楹聯活動,並於2010年9月18日上午八點三十分在慈溪市龍山達蓬山風景區隆重舉辦紀念活動座談會。

慈溪市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華紅女士,寧波市江東區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李盛潮先生, 慈溪市統戰部副部長、民宗局局長陳迪川先生,龍山鎮黨委副書記房央群女士,慈溪市龍山鎮黨委委員方倫聰先生,空軍駐龍山部隊徐貴亮首長等領導出席了此次會 議。寧波佛教協會會長、天童寺方丈釋誠信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七塔寺方丈釋可祥大和尚,慈溪市佛教協會會長、五磊寺方丈釋宗立大和尚,慈溪市佛 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洞山寺住持釋廣傳法師等諸山長老參加了會議。參加會議專家學者有福建省樟州市薌城區佛教協會副會長莊宗沛先生 ,福建省樟州市薌城區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陳益群先生,寧波市文聯副主席、美術館館長韓利誠先生,慈溪市文聯副主席孫群豪先生,著名詩詞專家、寧波大學教授葉 元章先生,寧波市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陳啓元先生,慈溪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勵順良先生,寧波市江北區佛教協會秘書長王介堂先生等共有一百五十餘人。

與會的還有四位特別嘉賓:弘一大師俗家的兩位孫女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李莉娟居士和李汶娟居士。林子青居士女兒林志明居士和女婿悉尼詩詞協會會長喬尚明先生。在座談會上他們也依次發表了感言。

特別讓本次主辦方備感榮幸的是,紀念活動還得到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的親筆題詞。

會議由伏龍寺監院傳道法師主持,慈溪市龍山鎮黨委副書記房央群女士致歡迎詞。傳道法師隨後就本次紀念活動作了工作彙報,簡短介紹了弘一大師三次駐錫伏龍寺 之史實和本次活動之緣起。並就從2006年重建以來,伏龍寺以出版書籍舉辦活動等形式,為宣揚弘一大師所做的工作作了簡單回顧。並表示全寺僧眾將同心同 德,學修並重,以林子青居士為師,秉承弘一大師遺願,努力工作,爭取早日恢復伏龍寺千年古剎之道風。法師還對活動中給予關心與支持的領導、諸山長老、各界 朋友等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寧波市七塔寺方丈可祥大和尚,寧波市天童寺方丈誠信大和尚,慈溪五磊寺方丈宗立大和尚都依次就學習繼承弘一大師精神與遺願發表重要講話。到會的專家學者也 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觀點與見解,相互印證探討。最後,慈溪市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華紅女士指出,本次活動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慈溪文化,對將慈溪發展為經濟發 達,社會和諧的文明宜居的現代化城市有深遠意義。座談會是在熱烈、莊嚴的氣氛中進行的,既達到了對弘一大師和林子青居士的紀念,又不失學術意味。與會者都 覺受益匪淺,活動很成功,極有意義。

伏龍寺在活動現場還首次展示了百尊琉璃羅漢像與弘一大師像,引來與會者驚嘆。2009年伏龍寺為紀念緬懷大師,以《伏龍寺羅漢長卷》為藍本,以琉璃為材 質,精心製成此百尊羅漢塑像。羅漢像莊嚴聖潔,形態各異,或閱經書或伏案書寫,或端坐或對弈……皆栩栩如生。百尊寓意百佛百福,每尊羅漢都面帶微笑,一臉 祥和,有傳承佛家慈悲為懷之意。百尊琉璃羅漢像成為伏龍寺鎮寺之寶,擬供奉於即將落成的伏龍寺琉璃寶殿。

本次紀念活動共收到詩詞楹聯三百多篇,其中佳作眾多,計劃將結集出版。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惟賢長老親自為文集作好了序。

座談會後,與會人員合影留念,又乘車到達伏龍禪寺三聖殿,舉行「追思法會」。在寺院用齋後,眾人又興致勃勃地參觀了伏龍山下的虞洽卿故居。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
蒞臨上海靜安寺視察

◎寧 靜

2010年10月21日,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傳印長老,由中國佛教協會張琳副秘書長陪同,蒞臨上海靜安寺視察。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佛學院院長、上海靜安寺住持慧明法師和全體僧職人員、護法居士等近千人,熱情地列隊歡迎傳印長老來到上海靜安寺。

在新落成的大雄寶殿內15噸白銀釋迦牟尼佛禪定像前,傳印長老拈香禮佛以後,又在慧明法師的引領下,先後視察了已經陸續建成的正法久住梵幢、極富特色的山門、鐘鼓樓、東西廂房、福慧寶鼎、法堂與金光閃閃的靜安佛塔。

傳印長老高興地向在場的僧職人員、護法居士作了開示,他說:「上海靜 安寺是一座有著1763年歷史的古剎,在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經過十年改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是祖國日益繁榮富強、社會和諧進步 的一個縮影。希望大家與時俱進,再接再厲,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為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增添更加絢麗多彩的新景觀!」

佛教福慧基金、上海靜安寺
重陽節前夕親切慰問周邊社區千餘老人

◎寧 靜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在重陽節即將來臨之際,為慧澤靜安寺周邊社區千餘位80歲以上或困難家庭的老年人,佛教福慧基金、上海靜安寺連續第十年在重陽節前夕,為他們每人送上了一份有意義的節日禮物。

按照慣例,往年佛教福慧基金、上海靜安寺都會熱情邀請這些老年人來靜安寺觀瞻、吃素面的,但由於目前靜安佛塔和寺院法堂正在改建施工中,素齋部也要拆遷重 建,今年的邀請慣例祇好暫時停辦。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還是要讓老人們過好,為此,寺廟僧職人員想方設法,專門採購了老人們愛吃的長壽麵、重陽糕和寺廟自己 生產的「靜安甘露」水,通過多種途徑送到每一位老人手上。

10月14日下午,靜安寺寺務辦公室副主任定慈法師、亞蘊法師等還親自來到靜安居委會和街道社區養老院,代表慧明大和尚給每位老人送上重陽節禮物,衷心祝福各位老朋友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身體健康、生活美滿!

日本真言宗訪問團來上海靜安寺參訪交流

◎寧 靜

2010年10月19日,日本高野山大學名譽教授、高野山清涼院方丈靜慈圓法師一行30餘人,在浙江西湖美術館舉行「靜慈圓書畫展」以後,專程來到上海靜安寺參訪和交流。
正在外地參加中韓日佛教友好交流會議的靜安寺方丈慧明法師特意委託亞蘊法師,代表他熱情接待了該團全體參訪團員。

歷史上,日本真言宗創始人空海大師,曾為弘揚真言宗,多次入唐求法,是一位日中佛教文化交流的先行者。為紀念和緬懷空海大師為日中友好所作的貢獻,近幾年來,靜慈圓法師多次率日本真言宗弟子來華,重走被後人稱譽的「空海之路」,也就是空海大師當年的入唐求法之路。



廣州華嚴寺隆重舉行全山殿堂落成佛像開光
印覺法師陞座書畫社成立慶典暨首屆水陸法會

2010年9月12日,廣州華嚴寺隆重舉行全山殿堂落成佛像開光印覺法師陞座暨首屆水陸法會慶典,各級政府領導、中國佛協領導和來自海內外的諸山長老、護法信眾、社會各界賢達,將近3萬人參加慶典。

出席佛像開光印覺法師陞座慶典的各界主要嘉賓有:廣東省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楊源興, 廣州市政協副主席簡文豪,廣州市委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王德坤,中共廣州市統戰部副部長、廣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林建新,廣州市經貿委主任趙小穗,廣州市 台辦主任李小勉,廣州市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主任盧鐵峰,中共廣州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馬衛平,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外事華僑民族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李良洲,廣州市民 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汪茂鑄,廣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何偉,廣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原巡視員呂錦文,中共廣東省委統戰部民族宗教處處長柯維良,福建省政協 老領導繆呂明;花都區政協主席黃水記,花都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徐兆東,花都區副區長張文蘭,花都區副區長、花東鎮黨委書記丁岩,花都區政協副主席、區委統 戰部部長黃哲波,花都區政協副主席、區僑聯主席王伯榮,花都區原政協副主席黃富林,花都區委統戰部副部長、區民宗局局長胡頌珍; 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當代佛門泰斗本煥長老,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蘇州靈岩山寺方丈明學長老,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閩南佛學院院長聖輝大和 尚,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大和尚,中國佛學院副教務長廣如法師,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長、新加坡毗盧寺住持慧雄法師,韓國大韓佛教宗 正協議會總正迦山長老,泰國通成法師,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虛雲寺頓如法師,澳大利亞妙淨法師,台灣輝禪法師,菲律賓傳禪法師,香港佛教華藏講堂住持賢融法 師,澳門佛學會會長戒晟法師,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宏滿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傳正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光明大和尚,廣東省佛 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耀智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明向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如禪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湛江市 佛教協會會長有生大和尚,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本性大和尚,浙江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西園寺方丈普仁法師,深圳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心靜法師;中國 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書法家協會主席陳永正,廣東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佛協副會長連登等。

上午七時,華嚴寺首座悟中法師、西堂印得法師、監院頓瑾法師、頓照法師、頓春法師率兩序執事代表和儀仗隊到山門前禮請印覺法師晉院,由世界佛教僧伽會秘書 長、新加坡毗盧寺住持慧雄法師送錫杖,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大和尚送如意。八時,印覺法師由儀仗隊奏樂迎請,在四眾弟子簇擁下來到 華嚴寺天王殿前,卓杖說法,開正法門,鐘鼓齊鳴,早已等候在天王殿內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聖輝大和尚親自為印覺法師掛珠,隨著儀仗隊至華嚴萬佛寶殿拈香說 法,展具禮拜,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蘇州靈岩山寺方丈明學長老為印覺法師送位,然後到法堂宣說陞座法語,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當代禪門泰斗本 煥長老為印覺法師送座。陞座儀式結束後,緊接著開光儀式開始,九時,迎請諸山長老分別到華嚴萬佛寶殿、天王殿、韋馱殿、四大天王、地藏殿、伽藍殿舉行開 光,華嚴萬佛寶殿由本煥長老、明學長老、聖輝大和尚、明生大和尚、慧雄法師、迦山長老、宏滿大和尚、耀智大和尚、印覺大和尚等60多位諸山長老為聖像開 光。十時,在法堂隆重舉行廣州華嚴寺全山殿堂落成佛像開光印覺法師陞座慶典大會,首先,宣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美 國、澳大利亞、韓國、泰國、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佛教界發來的賀電、賀詞;接著華嚴寺新任方丈印覺大和尚致歡迎詞,向前來參加法會的各位領導、諸山長 老、各位護法信眾和社會各界來賓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廣東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會長耀智大和尚致詞,世界佛教僧伽會 秘書長慧雄大和尚致詞;花都區張文蘭副區長,廣州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長汪茂鑄先生,廣東省民族宗教委楊源興副主任分別在慶典上作了重要講話。最後,恭請各位 領導、諸山長老、在法堂內為慶典剪綵,法會圓滿結束。

下午三時,舉行華嚴書畫社成立筆會,出席嘉賓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東書法家協會主席陳永正,廣東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佛協副會長連登等30多位著名書畫家。當天下午,廣州市政府陳國副市長一行蒞臨華嚴寺觀光指導。

印覺法師
簡 介

印覺法師俗姓宋,名賜光,1959年生於福建省福安。1980年福建寧德支提山華 藏寺出家,到廣東丹霞山別傳寺禮本煥老和尚為師;1981年到福建鼓山湧泉寺佛學培訓班學習及受三壇大戒,後赴中國佛學院蘇州靈岩山分院學習,畢業後從此 踏上弘法利生的漫漫歷程。1987年,任丹霞山別傳寺堂主兼監院。1988年12月8日,恩師本煥老和尚傳法為臨濟宗第四十五世別傳堂上第二代傳人。 1994年任別傳寺首座兼監院,並被推選為韶關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韶關市第七屆政協委員、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1996年應廣州花都區佛教信眾敦請,出任 廣州華嚴寺住持。現為廣東省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廣州市佛教協會副會長、花都區政協常委、廣州華嚴寺、東方寺住持。印覺大和尚對佛學有較深的研究,並積極從 事佛教人才的培養工作,在丹霞山別傳寺擔任監院時就曾經首次成就禪修者閉關修行,開創南粵佛教閉關之先河。他還舉辦過廣東佛教首次的禪學夏令營活動,在佛 教界頗具影響。同時,他還十分重視佛教慈善事業,積極發揚人間佛教思想。此外,大和尚的書法造詣在佛教界眾口成碑。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