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刊物出版 > 香港佛教月刊  
 
 
香港佛教月刊
 
 
 
無標題文件
香港佛教月刊608期
2011年1月出版
 
目錄
 
 
編者的話
新年的期望
宗教活動
香港六宗教思想交談會
本會通訊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中學
09至2010年度聯合畢業典禮
致訓詞
◎林漢強
彙報校務 ◎黎時煖
佛教知識
略述八相成道 ◎慎 言
鹿野苑名稱的由來 ◎常 靜
佛教勝地
現代中國佛教的八尊大塑像 ◎張一方
修學佛法
淺談四弘誓願 ◎繼 平
佛教故事
羅什吞針 ◎理 方
修行基礎
以戒為師 ◎張家提
智慧人生
放下嫉妒 ◎通 德
禪境趣談
誰是後人 ◎秦孟瀟
孝親故事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世出世法
一行禪師 ◎楊 釗
唐代高僧
玄奘大師小傳(三) ◎秦孟瀟 / 文
嚴以敬 / 圖
短期出家
修行的人生
短期出家心得
◎頓 盡
◎頓 月
參訪名僧
少林禪宗 四海名揚
–– 釋永信訪談錄
◎蔣海平
佛教盛事
印度菩提伽耶
首屆十方水陸大齋勝會圓滿舉辦
◎欣 聞
印度首屆 在佛陀成道之聖地
舉行水陸息災大法會
紹根長老應邀出席共同祈求世界和平
人類離苦得樂
◎容偉淳
緬懷高僧
悼念悟謙長老
悟謙長老生平
世界佛教動態
 

 
編者的話
新年的期望

21世紀第一個10年的最後一年——2010年過去了,迎來了第二個10年的開始——2011年。每逢新年來臨,人們都憧憬未來,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

總結過去10年中的每一年,人們經歷了各種各樣的重大災難。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下坡;世界各地戰火不斷,阿富汗、伊拉克、黎巴嫩戰爭,朝 鮮與伊朗核問題引發了外交危機,以及與南韓緊張的戰略狀態;還有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此類環境衛生危機;以及印度洋海嘯、火山爆發、雪災、旱 災、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這一切危機似乎已成為一種常態,人們美好的願望變成了痛苦與不安。

今天,我們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回顧過去是為了警策未來,2011年是21世紀第二個10年旳新起點,我們要正視過去,面對未來。如何扭轉今日面臨的危機?佛教認為,災難的發生是人心戾氣所造成的,這是因為人的「心」不善了,佛經云:「一切唯心造」「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世界一切法之生滅,皆有其緣起,任何事物都是因緣所生法在起作用。人生活在世界上不是獨立的,是與地球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人的生活和地球是息息相關的,這是佛教說的「正報」「依報」的關係。由於人的心迷了,有了「貪心、瞋心、愚癡心」,人類造了很多「惡業」,便形成了「共業」,災難的起因是眾生共業的果報。依照佛教的道理,化解「共業」災難的方法是「人心向善」

佛教講「因果」,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即是當下一念,種的是「善因」還是「惡因」,這就是「因果律」,也就是「業力」。怎樣才能明白這個道理呢?那就要學佛修行,依教奉行。首先要知道甚麼是「佛教」「佛教」指的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佛陀把自己的覺悟歷程告訴世人,為世人指出了一條成佛之道——創造智慧的人生。

佛經云:「煩惱即菩提」「菩提」即是「智慧」「迷」是煩惱,「覺」是智慧,轉「迷」「覺」,智慧現前。我們要修行,修智慧,便能轉「惡」「善」,以「善心」對待一切事物,則必得善果。佛經《十善業道經》中教導我們,要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邪見、不愚癡」,這是佛教修行的基礎,是教導我們做人的基本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祇有具足了「十善」,才能使自己淨化,完善人格。古德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這與佛教的說法是相通的。因此,祇要我們做到「起心動念」都是「善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人心向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香港六宗教思想交談會

一年一度的「香港六宗教思想交談會」已於2010年12月11日在香港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舉行,今年探討的主題是「宗教與災難」; 會議中一致感受到最近朝鮮半島發生的炮擊事件,破壞了世界的和平。於是,齊心呼籲各國互相克制,以智慧解決紛爭,以談判代替武力,當以和平為宗旨,以珍惜 人民的生命為重。參加會議的人數逾200人。當天講者包括佛教寬運法師、天主教周景勳神父、孔教何沛雄博士、伊斯蘭教梁廣成教長、基督教譚沛泉博士及道教 湯偉俠博士。

寬運法師指出佛說世間的七種共業國難,所謂人類災難,並非是天然的,而是受人心感應變現出來,人心善則風調雨順,人心惡則一切變壞。因此,他總結說:「人若能依教奉行,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慢疑,內心五毒滅除,地球生態恢復正常,災難自然平息。」

當天交談會開始前,香港佛教聯合會贈送《大正新修大藏經》、《卍續藏經》及《乾隆大藏經》各一套予聖神修院。由本會會長覺光長老致送,天主教周景勳神父代 表接收,在香港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道教等各教人士見證下完成儀式。是次交流,充分展現香港各宗教和諧共融的精神。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中學09至2010年度聯合畢業典禮
致訓詞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 林漢強

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美寶女士、各位長官、諸山大德、各位嘉賓、各位校長、老師、同學︰

今天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十三間中學,舉行09至10 年度聯校畢業典禮的大日子,我們恭請到教育局陳美寶副秘書長主禮,承蒙陳副秘書長於政務百忙中撥冗光臨,本會與屬校同人至感榮幸。更得到各位長官、各位嘉賓、四眾同人蒞臨指導,本人謹代表本會與屬校同人,表示歡迎與感謝。

今天香港學子面對「三三四」新學制的挑戰,新教育的景觀尚未明朗,人人感到前路茫茫。可是,諸位畢業同學,請謹記「萬法唯心」,佛教強調的修行,最重要是修心,也就是「調心」,用我們的校訓「明智顯悲」來調伏惶恐不安的心,淨化由「無明」所引起的惡念。心靈調伏與淨化後,就能做到轉識成智,展現了澄明清澈的智慧。祇要持守「八正道」,在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誘惑時,也能圓融無礙,雖生活在熾熱的火宅中,內心亦能清涼自在。

我們辦學團體期盼同學們能抱着「慈悲喜捨」的心,行「菩薩道」,救護弱小,發揚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為社會貢獻一點力量,「勿以善小而不為」,須知如恆河沙數的小善業,積聚成塔,恆持下去,必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當前全球暖化,造成世界各地洪水氾濫,災害頻生,歸根究底,皆因世界充滿唯利是圖的想法,人與人之間祇講求利益,今日教育界亦無可避免陷入這種氛圍之中,「殺校」呼聲響個不絕。可是,學校的評級,收生的多寡,是不能衡量學校的存在價值,因為教育並不能用功利社會的數字去把它質量化,教育乃是「教化心靈」及培育人材的工具,古今中外,不分任何宗教,都是同一信念。

我們佛教的教育向來是強調「教心」,是這功利社會的清流,因「佛陀教法」能啟迪智慧,淨化人心。故今人必須重視心性教育,重整倫理道德,才可把我們的社會發展得更加圓滿。盼同學今後當以佛法為本,勤修淨業,共証菩提。最後,本人謹祝各位畢業同學,學以致用,利樂有情,多謝各位。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屬中學09至2010年度聯合畢業典禮
彙報校務

◎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兼學務管理委員會主席 黎時煖

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美寶女士、副會長林漢強居士、各位法師、各位嘉賓、各位同人、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同學︰

今日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十三間中學舉行聯合畢業典禮,多謝各位光臨。本人謹將學務概況簡報如下,尚請不吝指導。本會十三間中學均受政府津貼,本年度畢業同學,中七班有698人,中五班有2166人,合共2864人。過去一年,各校學生均取得可喜成績,在學業上及課外活動方面各有傑出表現。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周時燊同學在中學會考取得九優佳績;許銘駿同學在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取得三優二良;佛教何南金中學在新加坡參加之2010年青少年機械人世界盃中學組超級聯隊機械人舞蹈比賽中獲得世界冠軍;佛教黃允畋中學中樂團敲擊隊參加第七屆香港主辦香港鼓樂節活力鼓令24式擂台賽中榮獲中學及大專學校組冠軍,其他校務詳載特刊之中,請各位不吝指教。

各位同學就讀於佛教學校,對「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 名言至理必已耳熟能詳,由於因果相隨如影隨形,求學用功成績自佳同出一理。本人非常期望各位同學在社會上親近益友,遠離損友,由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 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交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社會上不少大好青年,若不幸受到損友影響,沾染惡習以至受害一生,父母傷心,親 朋惋惜,弄至後悔莫及。今日科技發達,網上世界資訊無限,父母師長欲對年青人稍加約束,已感無能為力,有賴於年青人自律、自愛、自強。非禮勿視、非禮勿 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先聖有言,不知禮無以言,不知禮無以立,願與各位同學互勉。

本人藉此盛會代表香港佛教聯合會感謝各位校長、老師對教育工作之辛勞貢獻。並對畢業同學及得獎同學衷心致賀,祝各位同學鵬程遠大,品學兼優,祝在座各位身心康泰,如意吉祥。

 
 
略述八相成道
◎慎 言

「八相成道」是佛門中經常提及的俗語。所謂「八相成道」是指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中所經歷的八個階段。在八相成道中,成道祇是其中之一,但在八相中又以成道最為重要,因為釋迦牟尼「一代時教」的起點,就是成道,因而稱之為「八相成道」,也稱為「八相示現」。其實,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早已成道,為了度化眾生,化身「示現」八種相狀,應時對機地降生人間。對於佛陀的「八相成道」,在《佛本行集經》中有詳細的介紹。八相成道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一、降兜率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在降生娑婆世界之前,原來是菩薩,住在兜率內院。釋迦佛在兜率內院說法四千年之後,觀察世間的時間、地點、國家、家庭和父母等五種因緣都 已經成熟,便決定降生人間,要以北天竺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為父,摩耶夫人為母。佛陀於是便乘六牙白象,由兜率內院下生人間。此時,釋迦牟尼即現五種瑞相:放 大光明、大地震動、諸魔宮殿隱蔽不現、日月星辰無復光明、天龍等眾悉皆驚怖。現此瑞相之後,便下生人間。

 

二、托胎

托胎也稱住胎或入胎,是指釋迦牟尼佛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下降北天竺迦毗羅衛國,從淨飯王夫人摩訶摩耶的左肋入胎。在托胎之前,釋迦牟尼觀察到淨飯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為菩薩母,應往彼托胎。因而,便從摩耶夫人的左肋下入胎。

 

三、出生

在釋迦牟尼托胎之後,於農曆四月八日,摩耶夫人在藍毗尼園,手攀無憂樹枝,菩薩漸漸從右肋降生,稱為悉達多太子。據說當時樹下生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處於花上,周行七步,舉右手而言:太子出生便能走路。他周行七步,步步生蓮花,並且舉目四顧,自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難陀、跋陀羅龍王於空中降溫涼二水,灌太子身,此時其身呈黃金色,具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這一天被佛教信徒稱為浴佛日或浴佛節。

 

四、出家

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看到世間老、病、死等無常之苦,而產生修道之念。父親淨飯王見到太子整天愁眉不展,擔心他會出家,便為他分派許多宮女,整天鶯歌燕 舞,為太子解悶;同時,還為太子娶了美麗的妻子耶輸陀羅,以減少太子的出家之想。可是,儘管有這麼多世間娛樂,太子出家的念頭卻與日俱增。太子二十九歲 時,在一個月明之夜,毅然拋棄王位和財富,離別妻子,悄悄離開王宮,決心到深山僻林中去尋求解脫人生痛苦的真理。黎明,太子抵達羅摩村自剃鬚髮,披上袈 裟,並遣侍者車匿回城向淨飯王報告他已出家。

 

五、降魔

太子出家之後,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體枯瘦,仍未見道。他便放棄苦行,接受牧女乳糜供養,恢復了健康。太子來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得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在太子靜坐時,各種天魔外道見他如此精進用功,感到非常惱怒。這些妖魔便變成各種魔障來擾亂佛陀的靜修。面對這些魔障的侵擾,佛陀以驚人的毅力,摧毀了魔 障的侵擾。正當佛陀在菩提樹下將成道時,大地震動,放大光明,隱蔽了魔宮。魔鬼波旬,就命令其三個女兒擾亂佛的淨行。佛就以神力,將這些魔女變成老母。魔 王大怒,率領眾魔,上震天雷,下熱鐵丸,空中刀杖相交,並挽弓放箭,箭停在空中,變成蓮花,不能加害佛陀,群魔大驚,四散而逃。佛陀就這樣在樹下靜坐四十 九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

 

六、成道

佛陀經過六年克服魔障的修行,終於在臘月初八日,坐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悟透一切事物緣起無我之理,悉知過去所造善惡,死此生彼之事。「所作皆辦,不更受有(生死之身)」,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這年佛陀三十五歲。釋迦牟尼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都能夠去除妄想煩惱,證得無上菩提。

 

七、轉法輪

釋迦牟尼成道後,先赴鹿野苑度化五比丘。五比丘本來以為佛陀退失道心,相約等佛陀來時,大家都不理睬他。可是,佛陀來到後,他們竟不約而同地站起來,恭恭 敬敬地向佛陀施禮。佛陀見到五比丘後,首先為他們講說苦集滅道四諦法,度化了五比丘。此後,佛陀又陸續度化了一千餘人。佛陀還率領一千二百五十徒眾,周遊 各地,宣講佛法。釋迦牟尼佛推動正法之輪,碾破異端邪說,弘揚佛法,稱為「轉法輪」。佛陀在四十五年弘法生涯中,深入民間,說法普度了大量眾生。

 

八、涅槃

涅槃也稱入滅。即釋迦牟尼八十歲時,自知將不久於人世,便離開說法的王舍城,於二月十五日來到拘屍那迦附近的娑羅雙樹下,頭朝北,右手支臉,左手放置身 上,雙足併攏,取側臥之勢,面向西,臥七寶床,進入大般涅槃之境。此時,樹林忽然變白,猶如白鶴。佛陀入滅前囑咐弟子阿難:「已成者皆滅,不可放逸,要勤修我法,吾滅後以戒為師。」佛陀說完,受純陀長者最後供養,與文殊師利等言:「諸善男子,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於中夜進入涅槃,時為紀元前五八三年。如來涅槃後,諸天人等以乾端拴纏裹其身,七寶為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收取舍利,分為八分,起塔供養。

以上分別簡要介紹了佛陀所示現的八相成道。不過,佛陀早在無量劫前已成正覺,因大悲願力,利濟眾生,經常於十方國土,示生示滅,處處不同。佛陀在閻浮提示 現的八相成道,不過是如來於無量億世界中示現的一種形式而已,切不可執為如來在此世界之生滅為實有,否則,於如來八相示現成佛之本懷就不相應了。

 
 
鹿野苑名稱的由來
◎常 靜

鹿野苑又稱鹿苑、仙園、仙人住處,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市以北約六公里處,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轉法輪處。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 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五位侍者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為五比丘僧,是為佛教僧寶成就。在接下來的雨季中,佛陀就住在鹿野苑的根本香室精 舍,佛陀在這裡成立了最初的僧團。鹿野苑是古印度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關於鹿野苑名稱的由來,在各種經典中有不同的說法。依《出曜經》卷十四〈道品〉所述,此地為諸仙及得道五通學者遊止之所,並非凡夫住處,故名仙人 住處。相傳婆羅國王曾於此地遊獵,群鹿千頭悉入網中。時,鹿王屈膝哀求釋放群鹿。國王遂放群鹿,令其還山而得自安。由此之故,又名鹿野苑。《大唐西域記》 卷七所載亦略同於上述。《六度集經》卷三、《大智度論》卷十六及巴利《本生》等所出的尼拘律鹿本生譚,即系發生於此苑之事。故以之為鹿野苑名稱的起源。

又《大毗婆沙論》卷一八三列出多種說法,略述如下:一說諸佛是最勝仙人,皆於此處初轉法輪,故名「仙人論處」。一說諸佛非定於此轉法輪。謂在佛出世時,有佛及聖弟子仙眾住之,然在無佛出世時,亦有獨覺仙住。無獨覺時,則有世俗五通仙人住。以此處恒有諸仙住故名「仙人住處」。一說昔有五百仙人飛行空中,至此處遇退道因緣,一時墮落,故名「仙人墮處」。一說恒有諸鹿遊止此林,故名「鹿林」。一說謂昔有國王名梵達多,以此林施與群鹿,故名「施鹿林」

在各種關於鹿野苑的傳說中,以鹿王代孕鹿受死的故事最為人稱道:很久以前,如來曾為鹿王,身毛五色,體型俊雅,統領著上千隻鹿群。一次,一位國王出門狩獵,鹿群受到圍捕四處奔逃,死傷慘重。鹿王看見這種情形,心中非常悲痛,於是獨自進城見國王。城內百姓看到五色金光的鹿王,認為是神鹿出現,所以並沒有人傷害、阻撓它。

鹿王來到國王面前,跪下說道:「任何含靈蠢動都知道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今天我們寄居在大王的國境內,遭獵人追逐,死傷慘重。請大王慈悲告訴我每天所需要鹿的數量,從今以後,我們願意每天進獻以供大王享用,但請不要大量的圍殺,使鹿群日日生活在驚惶恐懼之中。

國王聽後說道:「如果每天都能有一隻鹿供御廚所需,我誓言不再打獵。」

鹿王辭謝了國王後,回到森林中,召集群鹿,向大家宣佈與國王談判的結果。鹿王說:「從此以後,每天祇要有一頭鹿為集體獻出自己的生命,其他的鹿就可以安穩地過日子了。否則,大家都無法安定地生活下去。」

群鹿聽了鹿王的話,於是自動排定前去國王御廚房的次序。

從此以後,每天都有一頭鹿自動來到王宮中,國王再也沒到森林中打過獵。

輪到進國王御廚房的鹿,在動身前,都要到鹿王面前來辭行。

鹿王總是流著眼淚,勉勵它們:「縱生百歲,總有一死,你是為了集體犧牲生命的,是光榮的。你不要害怕、不要怨恨,安心地去吧!」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

這天,輪到一頭大母鹿去送死。但這頭大母鹿腹中,已懷了一頭小鹿,眼看就要分娩。母鹿跪在鹿王面前,哭著哀求道:「並非我貪生怕死但我腹中的孩子是無辜的,它有活下去的權利啊!求大王寬限幾天,讓下一個先去,等我把孩子生下來,一定馬上去御廚房報到。」

下一頭鹿聽說要叫自己先去,也跪在鹿王面前叩頭哀求道:「大王!到該我死的那一天我絕不多說二話。但按規矩我還能再活一天一夜,讓我活夠這一天一夜我才死而無怨。」

鹿王左右為難,心想:「讓母鹿去吧!一下子便害了兩條命;讓另一頭鹿去吧!還沒到該它去的時候。」鹿王考慮再三,便讓那兩頭鹿都退下。鹿王毅然決定由自己代替母鹿前去。

鹿王到了御廚房後,跪在地上,引頸待宰。

廚師因鹿王以前曾來過一次,所以還記得它;他看到這隻雄奇的鹿王,親自前來就死,覺得非常奇怪,馬上跑去報告國王。

國王下令把鹿王牽來問道:「今天你為甚麼親自前來?」

鹿王便把母鹿已懷小鹿,又不忍心以其他鹿替代,所以親自前來的原因講了一遍。

國王聽了,感動得流下淚來,說:「真沒想到一頭牲畜還會這樣殺身成仁!我是一個人,卻每天要宰一頭鹿,以滿足自己的口欲,我真是連鹿王也不如啊!」

國王立即讓廚師把鹿王放了,從此戒吃鹿肉,並下令全國軍民,從此以後,無論甚麼人,都不准傷害鹿,若敢違犯,嚴懲不赦。國王還在群鹿活動的地方建立了鹿苑,供這群鹿棲息。

鹿王又回到森林中,和群鹿一齊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這就是鹿野苑名稱的由來。至今,在印度的鹿野苑仍然還有鹿群在自由自在的生活。

 
 
現代中國佛教的八尊大塑像
◎張一方

根據已經掌握的資料,我們最初提出中國起碼有18處具有大於10米的古代石佛,並發表於《香港佛教》2002年第8期。近20多年,隨著佛教信仰的不斷普及和深入人心,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大陸和香港建造了日益高大的佛教塑像,他們都常常號稱為世界第一,實際上這個世界紀錄卻在不斷刷新。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可以初步總結為八大塑像。按照從小到大排列於下:

1、雲南昆明三柱香公園。其位於昆明碧雞關以西12公里昆明至安寧公路的左旁,是一座佔地300餘畝、以宗教文化為背景的大型群雕藝術為主、風格獨特的園林。建於20世紀90年代初,有當時號稱的國內最高的露天銅製釋迦牟尼佛,總高近20米, 金光燦燦,極為壯觀。入大門就是完全仿製二千年前印度佛教藝術精品,具有數百件雕塑的桑奇大門;及九龍浴太子噴泉,用三十七塊漢白玉巨石精心雕製的觀音群 像,高踞於三炷香上方的銅製聖手,妙趣橫生的鑄銅六子戲彌勒等。同時由馬、象、蓮花、法輪、塔、獅子柱組成的甬道,象徵著佛教的歷史文化發展階段。雖然曾 經紅過一段時間,可惜管理不到位,以後長期荒煙衰草,破敗不堪,令人傷心。

 2、雲南彌勒縣城北10公里的錦屏山彌勒寺有高19.99米的彌勒大佛(彌勒布袋相)。遠在公路上就可以看到這尊金光燦燦的大佛。進入大門,有大佛、大運、大雄、大智四院,建築風格恢宏大氣,集彌勒強巴相、彌勒思維相、彌勒仙光相、彌勒布袋相、彌勒天冠相之絕致,成為「彌勒道場」之大寺。沿1999級台階綿延而上,可達佛前。塑像於1999年12月落成。 

3、浙江普陀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觀音菩薩的道場。新建有總高33米,其中台基高13米,像高18米,蓮花座為2米的南海觀音菩薩銅像。重70多噸,由96塊銅壁板組成,熔入佛面黃金6500克。基本採用飄海觀音形像,端莊慈祥。位於當年慧鍔留不肯去觀音的新羅礁上首龍灣崗墩,現已成為普陀山新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4、香港大嶼山有雄偉壯觀的寶蓮寺,寺旁海拔482米的木魚峰頂塑有天壇大佛,也號稱是當今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露天釋迦牟尼青銅坐像。大佛身高26.4米,加上大佛底座三層,總高度近34米,佔地面積約6567平方米。重250噸,由202塊青銅焊接而成。重5噸的佛面,在澆注時加入約2千克黃金。大佛造型莊重慈祥,坐南朝北,右手齊胸屈舉,五根手指平伸,示「無畏印」,代表拔除痛苦;左手下垂腳上,反掌向外,指端微微向下,稱「與願印」,寓意施予快樂,表現了大雄大力與大慈大悲。從木魚山腳登上天壇底座,有260級石級。底座仿北京天壇圓丘而建,故名天壇大佛。1993年12月29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彌陀佛誕辰,寶蓮禪寺特擇此日為天壇大佛舉行莊嚴隆重的開光儀式。

 5、江蘇無錫靈山,1997年11月15日落成開光一尊高達88米,號稱國內最大的青銅佛像。大佛坐落於馬山秦履峰南側的小靈山祥符禪寺,由寺後杏壇廣場往上,攀218級登雲道,可看六角古井、七級浮雕,達大佛基座。

 6、安徽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地藏菩薩露天銅像身高76米,加上蓮花座底盤高度為99米,與九華山99座山峰、金地藏享年99歲的寓意一致。整個銅像連同底座高155米,號稱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佛教造像。佛體總面積12000平方米,全部為純銅鑄造。由1100塊銅鑄件焊接而成,重約1000噸。地藏菩薩為比丘相,右手持錫杖,左手持摩尼寶珠。面向西北方,端莊慈祥。錫杖、寶珠設計為內藏燈光照明,菩薩頭部光環設計為利用現代光電手段產生背光,夜間熠熠生輝。菩薩銅像底座為3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高45米。地藏菩薩巨型銅像底座3層,第一層為面積1400平方米的禮佛堂,第二層為展覽廳,第三層為信徒提供各種型號的地藏菩薩銅像的微縮複製品。遊人可乘坐電梯直達蓮花座觀光。銅像體內共分12層,除必備的設備外,主要用於珍藏佛教各種珍寶,如舍利子、佛教法器、書畫等文物,不對遊客開放。

7、海南三亞南山寺,在寺前的海中塑108米高的南海海上觀音石像。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像。觀音聖像一面是手拿蓮花,另一面是手拿金書,還有一面是手拿佛珠。為觀音菩薩的一體化三尊造型,寶相莊嚴,腳踏一百零八瓣蓮花寶座,蓮花座下為金剛台,金剛台內是面積達15000平方米的圓通寶殿。金剛洲由長280米的普濟橋與陸岸相連,並與面積達60000平方米的觀音廣場及廣場兩側主題公園,共同組成佔地面積近30萬平方米的「觀音淨苑」景區。1999年農曆九月十九日舉行工程開工典禮,歷時6載,於2005年4月15日建成,2005年4月24日(農曆三月十六日,準提菩薩誕辰日)舉行盛大開光儀式。

8、河南魯山縣城西50公里的中原大佛,高208米,用黃金108公斤,合金銅3300公斤,特殊鋼材15000噸,可稱世界第一大佛。大佛於1997年開始奉建,歷經12年,投資12億元,於2008年9月9日(農曆九月初一),由兩岸四地108位 高僧大德共同開光。大佛屹立於中原大地之上,玉枕山環抱之中,法相慈祥莊嚴,巍峨聳立在堯山腳下佛泉寺,周圍九層山峰環圍,左似青龍盤繞,右如白虎伏臥, 前有朱雀展翅,後有玄武鎮守,加上佛前四季長流的沙河聖水,佛泉湯地,環境秀美,是難求的風水寶地。中原大佛由出生於河南登封的釋延佛發願建造,實為無上 功德。

由此可知,佛教塑像越來越大,前四尊約為20至40米,後四尊則高達近百米至208米,毫無疑問,這是大好事。但是造像的機緣和管理各不相同,宣傳時也千差萬別,總之還有待完善。這兩方面恰巧反映出當代中國大陸佛教發展喜憂參半的現狀,也符合一些高僧的看法:硬體很好,而軟體不足。

 
 
淺談四弘誓願
◎繼 平

對於修學佛法的人來說,發願是十分重要的。不論是諸佛菩薩還是歷代祖師,在修行時都十分重視發願。在佛教中,最為佛菩薩和歷代祖師所推崇的是四弘誓願。這四弘誓願分別為:「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現簡述如下。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諸佛菩薩見到世間眾生有各種各樣的痛苦,這些眾生每天都被貪瞋癡心所障蔽,都在為名利財色,為自己的情愛、家庭、父母、兒女和事業在努力奮鬥。這些都是煩 惱因,由於煩惱的因緣,將來就會招感苦果,因為一切都祇是為自己著想,都是我執。我們觀眾生,有生、老、病、死苦等種種苦惱,這個世界就像個苦海一樣,眾 生都在生死苦海當中沉浮,所以,佛菩薩在因地修行時便發了「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來救拔眾生離苦,這是依四聖諦中的苦諦而發。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佛陀最初所發的宏願。佛陀為王子之時,經常思考人生的諸多問題。他未出家前看到農夫耕地之時,有許多蟲子被翻耕出來,被太陽曬死,佛陀 心中無限悲憫。他在出四城門時,見到生老病死等各種令人痛心的現象,便萌發了出家修行救度眾生的宏願。於是,他便在一天深夜,趁著妻子熟睡的時候,默默地 告別妻子,毅然出家修行,目的是為救度無邊眾生的各種痛苦,使他們都能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

正是懷著「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宏願,佛陀出家之後,開始行苦行,因為他一天祇食一麻或一粟,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足,最後在尼連禪河邊沐浴時因體力不支而昏倒。幸被牧羊女以乳糜供養,佛陀才恢復體力。佛陀最後盤坐在菩提樹下發願「若不證得正覺,誓不起此座」。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佛陀夜睹明星悟道,從此開始了度化眾生的生涯。

佛陀為實現「眾生無邊誓願度」的願言,在成道後,先度化五比丘等人,後又遊走諸方,度化各方眾生。他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不計其數的眾生在佛陀的教化下悟道。

不僅佛陀,諸菩薩也是誓願度眾生的典範。地藏菩薩為了度化眾生,曾發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願。觀世音菩薩則以「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的隨緣示現來度化眾生,凡是眾生有苦難,觀音菩薩都會尋聲救苦,有求必應來度化眾生。

諸佛菩薩不僅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並且身體力行地度化眾生,同時要求一般的修行者在發願修行時,應當發度化一切眾生的大願,祇有具足這種願望,在修行上才有勇猛精進的心,修行才能取得成就。

作為現代的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應當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修行中的發願,就如同世間的讀書,一定要有個目標,祇有向著既定目標前進,學習才能取得大成就。修行學佛,最重要的也是願心,有願心才能有成就。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

眾生在生活中不停地造業,行為造成身業,言語造成口業,思緒造成意業,這些業有善業、惡業和非善非惡業三種。造了業就一定要得報,正因為眾生的造業,所以要在六道中輪迴流轉不息,產生了種種煩惱和痛苦。

佛教認為人的煩惱有很多,主要有貪、瞋、癡、慢、疑等各種各樣的煩惱。有了煩惱就會造作各種惡業,因為惡業的緣故,不僅要受到報應,而且還會給自己帶來無 盡的煩惱。僅就貪心造成的煩惱而言,因為貪心,人們常會唯多得求,從不知滿足,但是人的慾望沒有止境,人們會為滿足貪慾不斷去追求,其結果不僅僅是給自己 帶來煩惱,有的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有則佛教故事說:有個很吝嗇的人,他也知道自己這個毛病,但就是無法改掉。他家裡很窮,窮得連床也沒有,家徒四壁,祇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祇有在長凳上睡覺。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裡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後,裡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祇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錢。」

那個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個晚上都沒有合眼,地上到處都是金幣。即使他這一輩子甚麼都不做,地上的錢也足夠他活一生了。可是每當他決定扔掉那個錢 袋去花錢的時候,又都捨不得,心想還可以再拿一些金幣出來。於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金幣,直到把整個屋子都裝滿了。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到了最後,他虛弱得連把錢從口袋裡拿出來的力氣都沒有了,可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了,終於死在了錢袋的旁邊。

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斷除一切煩惱,要斷除煩惱,首先就要認清煩惱的本質。禪宗認為,煩惱不是外來的,而是眾生自心的妄動,是清淨自性被迷惑之後的體現。假如能做到一念不生,就可以用自心裡的般若光明照亮無邊的黑暗,消滅虛妄不實的思想。

我們心中有種種煩惱,集就是一種煩惱,是集合我們過去善業和惡業所造成。因為有煩惱,就要斷煩惱,所以發「煩惱無盡誓願斷」

在佛教中斷除煩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比如用六波羅蜜和勤修戒定慧來對治貪瞋癡等種種煩惱。佛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用來斷煩惱的。我們發了「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個大願,自然就能把煩惱伏下去,因為有願力,這心念就會產生力量。假使沒有發這個大願,煩惱一來,沒有力量,就被煩惱給吞沒、給打敗,就會退失菩提心,所以願行要廣大。

 

三、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陀住世之時,根據眾生的不同根性,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說了八萬四千法門。這些不同的法門,一方面能夠讓眾生斷除煩惱,另一方面是讓眾生在斷除煩惱的同時能夠成就佛道,以便將來更好地度化眾生。

中國佛教在從印度傳入之後,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文化民俗習慣的不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了不同的佛教宗派。在不同的朝代,根據眾生的不同需求,分別建立了淨土宗、三論宗、律宗、唯識宗和禪宗等不同的宗派。僅就禪宗而言,禪宗在惠能之後,分別形成了「一花開五葉」的繁盛局面,而這些不同的禪宗派別,則是根據眾生的根性的不同而權巧施設。對於每一佛教法門,特別是適應自己根性的佛教法門,我們應當認真去學習和體會,即便是難度再大,也要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信心。

在佛門中之所以有這麼多的法門,都是為了度化眾生的方便而施設。我們要想斷煩惱,要想度眾生,總要有一些本事、有一些方法,就如同醫生為人治病,總要懂得一些處方、一些脈理才可以。我們內心有這麼多的煩惱,外面也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所以必須要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發了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無形中心量也會日益廣大。

法門是無量無邊的,但這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自己心中本來就有的,要想學好無邊的佛法,最好的途徑就是觀照自己的清淨自性。見證到自己本有的自性,自己向自己心中修學,才是真正的修學。

對修行人來說,我們要學習這麼多的法門,不僅是為了自身的成就,更主要的要自己對每個法門深入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度化眾生。所以,要求學佛者「法門無量誓願學」是為了更好地自利利他。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大乘佛教一切修行的最終目的是證得無上佛道。佛道是至高無上的,必須立下大誓願,切實奉行,精進不懈地修行大法,才能有所成就。從佛教觀點來看,眾生與佛 無二無別,眾生即是佛,佛也是眾生。所不同的是,眾生的自性被迷,而佛則是已經覺悟的眾生。因此,眾生要想成就佛道,達到不生不滅的涅槃之境,就需要見自 本性,做到心不迷惑。

眾生欲成佛也就是要達到滅諦,所以應當根據滅諦來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 弘願。滅就是寂滅、涅槃。寂滅,就是諸位大眾聽法這心念達到一念不生的境界,達到這一境界,就能禪悅為食。而寂滅涅槃就是禪悅為食當中最高的一種禪悅。我 們每天都在發佛道無上誓願成的願,但要瞭解佛道有深有淺,在小乘來講,聲聞四果,是佛道;緣覺,也是佛道;菩薩,三賢十地,也是佛道;而最高的佛道,就是 佛,所以稱之為「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這就是真正的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就是指我們這心念,不管是大乘、小乘,都是指我們當下的心念,達到不生不滅。煩惱不生,本性不滅,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祇是眾生不知道而已。

就淨土宗來說,「佛道無上誓願成」則是要求學佛者通過念佛修行來達到往生西方,在親近諸佛菩薩,聆聽佛菩薩說法之後,進一步修持,則能成就佛果。成就佛果並不是為了自己的享樂,而是要「不違安養入娑婆」,以便「善巧方便度眾生」,這才是成就佛道之後的目標。

綜上所述,佛教的四弘誓願不僅是諸佛菩薩因地修行時所發的宏願,也是歷代祖師要求修行者應當發的大願。我們現代的修行人,如果在修行過程中始終按照四弘誓願來指導自己的修行,則現世能夠為人師表,將來也能夠成佛作祖。

 
 
羅什吞針
◎理 方

鳩摩羅什是中國佛教史上最著名的佛經翻譯家,他翻譯的佛經,為大乘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思想與境界,高人一籌,他的言行,因此也就與眾不同。

鳩摩羅什被大將軍呂光從西域古國龜茲掠到涼州後,在涼州一住就是十七年。據說他在涼州期間,受到呂光的逼迫,曾經與宮女在一起吃住玩樂,生活放蕩不羈,完 全沒有了僧人應有的行為規範。當時跟著他學法的出家弟子們,有些就羡慕鳩摩羅什的豔福,便想學鳩摩羅什的樣子,做個剃髮的和尚,將出家生活與在家生活兼收 並蓄。這引起了鳩摩羅什的恐慌。他想,自己行為不檢點,是迫不得已,若因此影響了佛教,改變了佛教僧侶的生活方式,那就對佛教來說是犯了彌天大罪了。

他不敢疏忽大意,便決定教訓一下他的弟子們,於是他召集了全部的眾僧,請大眾吃午餐。那天,他在他們的飯碗𥚃裝的不是真正的麵條,而是滿滿的一碗鋼針。 面對此情此景,沒人敢吃,祇有鳩摩羅什法師把碗端起來象吃麵條一樣把針吃了下去。全體僧眾見此情景,面面相覷,鳩摩羅什乘機開示大眾說:「你們若能與我同樣,將一碗鋼針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們娶妻蓄室。否則,絕不可學我的樣子。」他的弟子們親眼見到了鳩摩羅什有此異能,不敢效仿,於是全都取消了出家蓄妻的念頭。

鳩摩羅什雖然表演了他特有的本事,但仍不放心。在他臨終前登座講法時,又對大家解釋說:「我被逼無奈,娶妻蓄室,行為雖同常人,精神卻超越俗事。譬如蓮花,雖生臭泥之中,卻能出污泥而不染,你們要像採擷蓮花的芬芳一樣,但取其花,不要取其泥。雖然我的戒行有虧,但是我翻譯的經典,如果符合佛陀的根本精神,那麼讓我死後,我的舌頭就不會爛掉」

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圓寂,經過火化,他的舌頭果真沒有燒壞,現在仍供奉在武威鳩摩羅什寺的塔里面。

 
 
以戒為師
◎張家提

佛陀即將入滅之時,眾弟子都十分悲痛。就在大家都痛苦流涕之時,迦葉尊者告誡眾人不能悲傷,應當乘佛陀沒有入滅以前,就佛教的一些問題向佛陀請教。大家便公推阿難為代表就「四事」問佛。在「四事」問佛中有一條就是「佛住世時,大眾以佛為師,佛滅度之後,大眾應當以甚麼為師?」佛陀告訴眾弟子:「我滅度之後,大眾應當以戒為師。」佛陀認為,戒律是保持佛教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也是維護僧團純潔與團結的法令。僧眾是否持守戒律是關係佛教興衰成敗的大事。佛陀甚至將戒律放在與自己同等重要的地位來對待。如佛陀在《佛遺教經》中說:「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經文中的「波羅提木叉」意為戒,佛教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禁戒,「波羅提木叉」就是所有戒律的統稱。佛陀的意思是說,在我離世以後,應該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貧人得到寶藏。應該知道戒律是你們偉大的導師,就如同我住世教導一樣。因此,後世都遵循佛陀的教誨「以戒為師」

正因為佛陀反復強調了持守戒律的極端重要性,所以,無論是佛陀時代的出家人還是佛世之後的出家人,都十分重視對戒律的持守。下面這則故事就說明了持戒的重要。

世尊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弘法之時,一天,許多化緣歸來的僧人行走在荒野上,一群強盜看到後,立刻前來搶劫他們。

僧人們被扒光了衣服,強盜頭目還不肯罷休,下令說:「這些和尚到了村子裡難免會胡說八道。你們快點下手,把他們統統除掉。」

強盜中有一人曾出過家,瞭解佛法,提議說:「首領,沒有必要動手殺他們。這些僧人是非常慈悲的,祇要用青草把他們捆住就行了。為了不傷害青草,他們不會動彈,當然也就不會逃走了,還怕他們胡說八道嗎?」

強盜頭目一聽有道理,便採納了這個建議。強盜們把所有的和尚都用青草捆起來,棄之而去。

被青草捆住的和尚,為了守戒,都不掙斷青草。他們的衣服被剝得精光,一大早就被日光曝曬,又遭到牛虻、蒼蠅、蚊子和跳蚤的叮咬,好不容易才挨到太陽西下,附近一片黑暗,夜出的禽獸在四周走動,野狐怪叫,貓頭鷹哭泣,荒郊野外頓時變得如地獄一般恐怖,令人不寒而慄。

許多年輕的僧人心中慌亂,怨言四起。一位老和尚見此情景,開口說道:「人生短促,比水流還快。即使天上殿堂,也有崩塌的時候,人的生命更是無常了。大家不必嘆息這種無常的生命,要明白持戒的重要,不要掙斷青草,更不要以為這樣子白白死去,想到再度出生為人很難,就覺得很遺憾。其實,我們現在能懂得佛教的教義,遵守戒律,這才是最珍貴的。」

為了持守戒律,這些僧人既不能伸直被捆緊的身體,也不能挪動位置。這時,老和尚繼續說道:「我們的修行,跟現在的狀況一樣,即使遇到了恐慌,也要忍耐,甚至要把我們的生命奉獻給佛法。縱使現在我們能站起身子來,也無處可去,唯有堅持戒律,死而後已。」

年輕的僧眾,聽了老和尚的說法,紛紛端正身體,不動不搖,靜靜地坐在黑暗的荒野中。

第二天黎明,國王帶著大隊人馬出來打獵,經過這裡,看見這群和尚,心中疑惑,就命令身邊的隨從下馬察看。臣子遵照國王的命令前去察看,很快回報說:「他們全身赤裸裸的,自覺羞愧,都垂下了頭,不肯說話。但經過我仔細察看,發現他們右肩的皮膚黝黑,原來是一群僧人,因為他們穿著袈裟,是偏袒右肩的。他們一定是碰到強盜,被剝去了衣服。」

國王聽見臣子的報告,心中仍然在想:「手上捆著青草,要掙脫不費吹灰之力,然而他們卻像祭祀的羔羊一樣,一動也不動,這是為了甚麼?」

國王親自下馬,來到僧眾之間問道:「你們身體健壯無病,為何被草捆得不能動彈?是被咒術迷住,還是為了苦行?」

僧眾回答說:「纖細的青草非常脆弱,不難掙斷。但我們是被金剛戒所捆,才無心去掙斷它。因為掙斷草木無疑殺生,所以我們遵照佛制戒律,才不會掙斷它。」

國王聽見眾僧的回答,十分歡喜,親自為他們解開青草,讚嘆道:「好一群僧人,為遵守戒律,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要皈依偉大的世尊,皈依無上的佛法,皈依守戒的僧人。祇有皈依才能離開苦惱。」

寧可捨棄生命,也要遵守戒律,這就是修行的境界,佛門弟子因為都能遵守戒律,所以才有緣修道成佛。

佛教中講以戒為師,一切修學的基礎就是持戒。而持戒有兩種意思,一是「持」,意思是應當堅持做要做的事情。二是「戒」,意思是要堅決不做禁止的事情。

「以戒為師」不僅是出家人應當遵守的信條,也是凡夫俗子應當遵循的為人準則。祇不過對於一般人而言,這個「以戒為師」要求我們既要懂得自律,做有原則的人,又要過有原則的生活。

 
 
放下嫉妒
◎通 德

某公司裡新來的兩個女大學生被分到了同一個宿舍裡,其中一個叫李清的來自平凡的人家,性格溫和,愛說愛笑,和大家很容易相處;另一個叫魏玲來自高幹家庭, 性格高傲,在生活中總喜歡顯示自己處處高人一等的樣子,因此大家也就對她敬而遠之。日子久了,來自高幹家庭的女孩發現自己的工作雖然出色,但卻沒有甚麼朋 友,而那個來自平凡人家的女孩,工作能力雖然不如她,人緣卻好得出奇,無論她做甚麼事情,總有人會出手相「助」。 不久,公司裡因擴展工作,需要選用一個人作為新部門的人事主管。本來魏玲勝算在握,認為以自己的能力和背景是當仁不讓的人選,沒想到公佈結果的時候,榜上 的名字卻是李清,因為領導一致認為李清的人際關係比較好,適合做人事工作。魏玲心裡很是惱火,在幾天之後的一個晚上,趁著李清睡覺的時候,拿了一瓶事先準 備好的硫酸倒向李清的身上。李清在掙扎反抗的時候,硫酸也潑到了魏玲的臉上。

這是一起發生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當事人不但給被害人造成了傷害,自己也被毀了容,並且以故意傷害罪鋃鐺入獄,真是害人又害己。而造成這出悲劇的則是嫉妒心理的作用。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嫉妒這惡魔,總是在暗地裡悄悄地去毀滅人間一切美好的東西!」 對於嫉妒,培根闡述為:「當一個人自身缺乏某種美德的時候,他就要貶低別人的這種美德以求實現兩者的平衡。」我國當代作家艾青則認為:「嫉妒心——是心靈上的腫瘤。」

嫉妒是一種不良的心理,從字面來理解就是憎恨、怨恨之意。對於嫉妒心理的定義曾有人是這樣闡述的:嫉妒是因別人在某方面優越於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別人的 這種優越性,從而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復合的情緒狀態,這種不健康的情緒狀態,含有一定成分的憎恨心理。嫉妒不僅破壞人與人之間已經建立 起來的理解、信任和友愛,而且還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怨恨和仇視,嚴重地妨礙和破壞了人際關係的正常交往。與正常人的發泄不同,嫉妒者的發泄是一種 精神扭曲的、建立在別人痛苦之上的快感,或是基於對事業和社會具有危害性的、破壞性的泄憤,因此一個人如果對他人起了嫉妒心,應當及時調整自己,放寬胸 懷,克服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否則,為自己的嫉妒心理最終買單,必定要付出極大的代價,甚至於生命。

在《三國演義》中,有個很著名的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周瑜是一位年青得志、文武雙全的雄才。他曾率軍破曹,以少勝多,取得了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然而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嫉妒賢能、情緒容易激動。所以對於同樣具有指揮才能的諸葛亮,他總是耿耿於懷,伺機陷害。

赤壁大戰後,孫、劉兩家爭奪戰略要地荊州。當時周瑜認為荊州垂手可得,答應劉備如自己取不了便給他取。誰知周瑜與勁敵廝殺時,中了箭傷,後又經幾次惡戰, 才戰敗曹仁,但荊州卻被諸葛亮詐用曹軍兵符,派張飛襲取了。氣得周瑜大叫一聲,箭瘡迸裂,此為一氣。第二次周瑜設計以招親為名,叫劉備到江東與孫權之妹孫 尚香成親,然後要刺殺之。誰知諸葛亮以「弄假成真」之計,使孫尚香嫁給了劉備。當周瑜追趕回蜀的劉備時,又被蜀將殺敗。望著劉備的船遠去,周瑜本已氣極。可此時諸葛亮又叫士兵齊聲高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更大大刺痛了周瑜,他大叫一聲,倒在船上。此為二氣。第三次是周瑜以收西蜀為名,欲奪荊州,但又被諸葛亮識破,揭穿了其把戲,還大大羞辱了他一場,這一次周瑜被氣得大叫一聲後,不久便一命嗚呼了。臨死前,他還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

很顯然,這位祇能天下第一,不能天下第二的周瑜是被嫉妒奪去了生命。據醫學專家推測,嫉妒心作為一種不良心理,極易引發心血管疾病。那周瑜本來心高氣傲, 自恃能力非凡,想不到自己會屢次栽倒在諸葛亮之手,一腔怨恨仇視都堵塞於心,於是就造成了他心絞痛頻頻發作,在一次又一次強烈的心理交鋒刺激之下,才最終 導致了他急性心肌梗塞而死。

在民間,「嫉妒」有被稱為一種「凶眼」之說,而占星術士則把它稱做一顆「災星」。 這就是說,嫉妒能把凶險和災難投射到它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不僅如此,還有人認為,嫉妒之毒眼傷人最狠之時,正是那被嫉妒之人最為春風得意之時。這一方面 是由於這種情況促使嫉妒之心更加銳利;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在這種情況下,被嫉妒者最容易受到打擊。綜合嫉妒者的各種表現,可以歸納出三種常見的病態:一是有 人一見他人比自己強,就感到自己被遮擋了光芒,於是心態失衡;二是有的人「氣人有,笑人無。」你有本事他生氣,說你逞能,你沒本事他笑話你,說你無能,總是以卑劣的手段去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三是有的人缺乏辯證頭腦,或抱有偏見,祇見他人所短,無視他人所長。

在現實生活之中,嫉妒他人的人,有一個共性,就是好勝心強,總愛攀比,在這種比較中,處於劣勢者極易產生嫉妒心理。怕別人超越自己,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這便是嫉妒心理產生的直接誘因。

黑格爾曾說:「有嫉妒心的人自己完不成偉大的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嫉 妒他人的人,一旦看到別人超過自己,不反思自己有無能力,也不努力進取,反而是一味地抱怨別人有本事,仇視別人比自己強。因此如果你的腳步比他快,他就設 法拖住你的腿;如果他跑得慢,就變著法兒擋住你的道;如果他有失誤,就盼著你也出差錯;如果你獲得了成就和榮譽,他就否定、誹謗,向你身上潑髒水。

其實,在我們生存的世界上,是找不出兩個完全相同的人來的,因為自然差異、社會差異以及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擺脫嫉妒的心理,首先就要求我們在日 常生活和工作學習中能夠求同存異,祇要不是甚麼原則性的問題,大可不必處處計較,要學會包容和欣賞,要學會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盡量減少自己的「挑刺」心態。如果別人一時冒犯了你,也要想到可能會有甚麼誤會或者彼此在認知上有甚麼偏差造成的,能夠減少矛盾的盡量減少,能夠化解問題的盡量化解。如此,就能摒棄那種懊惱、氣憤的不快情緒。

嫉妒別人,其實就是活在別人的陰影之下,反而失去了自己生活中的陽光。你的目標,你的人生方向,甚至你的思想,都不再是單純的你自己,而是夾雜了那個被你 嫉妒的人在內,這也是一種迷失,是一種不自信的體現。在現實生活中,一個真正自信、自愛、自強的人,可能會在最初當他人超過自己的時候有一點點異樣的感 覺,但是他不會讓自己一味的嫉妒下去,更不會因嫉妒讓自己心煩意亂,他要做的就是以他人為動力,自己去努力奮鬥,爭取也達到自己的一個人生高度。當然,人 的能力水準不同,各自的奮鬥目標也不一樣。有時候放掉那些不可及的慾望,或許可以讓你快樂些。而且如果總是對他人的成就心懷嫉妒,那麼自己永遠也快樂不起 來了。所以說,與其嫉妒別人不如自己努力去實現自己生命的人生價值。

反過來說,當你嫉妒某個人的時候,也正表明你發現了自己在某個方面的欠缺,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你也正好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做出行動,在這方面彌補不足,或許還可以挖掘出你的潛力和優點。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事證明,人們除去嫉妒心理,就會更容易獲得快樂和幸福的人生。

當今社會,競爭是比較激烈複雜的。有勝有負,勝者驕傲欣喜,敗者沮喪羞愧,當你失敗時,有的人情緒可能轉向自身,認為自己不成器,懷疑自己的能力。有的人 可能就有抱怨了,憎恨勝利者。這樣長期下去,情緒就會更低落,生活就會無法快樂。任何人都難免有面臨心靈上的苦悶。這時我們就應該以理性來面對現實。

首先我們要能夠從思想道德方面真正認識到嫉妒心理將給自己和別人帶來諸多不幸,進而增強防止嫉妒心理的自覺性以及克服嫉妒心理的意志。每個人都有自身的閃 光點和盲點,克服不足,在比較中找到差距,尋找自身的發展途徑,從而避開盲點,發揮自身潛能,積極參與競爭,不但可以有效防止和克服嫉妒心理的產生和形 成,而且能夠贏得人生的最大價值。另外,要減少自己的虛榮心,一個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比別人強,人有所長也有所短。人固然應該喜歡自己、接受自己,但也 要客觀看待別人的長處,這樣才能化嫉妒為競爭,才能提高自己。 還有,要學會尋找適當的宣泄途徑。比如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或者找知心朋友、親人痛痛快快地說個夠,他們能幫助你阻止嫉妒朝著更深的程度發展。還可借助各種業餘愛好來宣泄和疏導嫉妒心理,如唱歌、跳舞、練書法、下棋等。

所有的這些,都是一個目的: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擁有一個寬廣的心胸。而心胸寬廣是對治嫉妒的一劑良藥。當你胸中擁有了「一覽眾山小」的淡定、釋然,再回過頭來看看從前的種種是是非非,你會發現曾經的嫉妒心是那樣的渺小、卑微甚至可笑。你也會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我們之所以嫉妒,是因為我們站在低處看世界。

 
 
禪境趣談
◎秦孟瀟

誰是後人

修習禪道的人,貴在有創造精神。

有一位天皇道悟禪師,他是浙江東陽人,俗姓張。在十四歲那年便想出家,但父母不答應。於是他便每天節食,把自己弄得骨瘦如柴。最後他的父母祇好勉強答應了。他二十五歲那年才在杭州正式受戒,特別注重苦修。

隨後到余杭去拜訪道欽禪師,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禪學,他跟隨道欽學了五年之久。他仰慕石頭希遷大師,故前往參學,見了大師便問:「如果超脫定慧,請問你還能告訴別人甚麼法?」

石頭回答:「我這裡本來就沒有奴隸,還談個甚麼超脫!」

道悟再問:「這樣的話,叫人如何瞭解呢?」

石頭又說:「你是否懂得『空』?」

道悟回答:「這一點,我早就有心得了。」

石頭說:「想不到你還是從那邊來的過來人呢。」

道悟說:「我不是那邊的人!」

石頭說:「我早已知道你的來處了。」

道悟說:「就算你說得有理吧、那我究竟怎樣教導後人呢?」

石頭說:「請問誰是我們的後人?」

被這一問,問得道悟豁然大悟,他已砸碎「執著」的念頭。

 

指示心要 

道悟禪師教人的方法,可以從他和弟子龍潭的故事中看出。

龍潭出身窮苦,以賣餅過活。道悟把廟旁的小屋借給他住。他為了表示感激,每天都送十個餅給道悟。

道悟收了餅,每次都剩下一個給龍潭說:「這是我給你的,希望你子孫繁盛。」

有一天,龍潭感覺到奇怪,心想:這明明是我送給他的餅,為甚麼又送還給我?於是便大著膽子去問道悟,道悟告訴他說:「是你送來的,又還給你、這有甚麼不對嗎?」

龍潭聽了後,頗有所悟,便決心出家,追隨道悟。

過了一段時期,他對道悟說:「自從我出家後,未曾聽過你為我指示心要,頗有失落感啊!」

道悟卻說:「自從你來到此間,我沒有一時一刻不為你指示心要,難道你感覺不到嗎?」

龍潭疑惑不解地說:「你指示甚麼啊!」

道悟說:「你遞茶來,我接;你拿飯來,我吃;你行禮時,我點頭,處處都在指示你心要啊!」

龍潭低頭想了好一會。這時道悟又說:「要是見道的話,當下就能見道,否則,一用思考,便有了偏差。」

聽了這話,龍潭才真正開悟。

 

尼姑要變 

龍潭禪師在湖南龍潭一座廟宇住下,禪風大振,前往參學的人越來越多。有一次,由外地來的一位尼姑,請龍潭禪師指點。她說:「要怎樣修行,下一輩子才能變為和尚呢?」

龍潭說:「你做了多久的尼姑?」

尼姑說:「我的問題是,我是否有變和尚的一日?」

龍潭又問:「你現在是甚麼?」

尼姑回答:「現在我是尼姑,又有誰不知道呢?」

龍潭便說:「誰知道你?」

這個尼姑說「誰不知」一語,是泛指一般人;而龍潭禪師口中指的「誰」卻大有乾坤了。

禪家的功夫,就是要找到這個「誰」的真面目來。找不到,就是「迷」;找到了,就是「悟」

又有一次、一位居士李翱問龍潭說:「甚麼是真如般若?」

龍潭回答:「我沒有真如般若。」李翱又說:「我真是幸運遇到你這樣一位高僧!」

龍潭便說:「連這話也是多餘的啊!」

看了以上這兩個事例,說明了這位尼姑所問的問題,提出了「下一輩子」的事,以及李翱一番奉承恭維的話,從禪道的立場來說,都屬「多餘的」!是十足的「門外漢」罷了。

 

伸出舌頭 

溈山禪師名聞天下,因而形成了溈仰宗一派,與其他宗派各有不同。雖然祇傳了五百多年,但它的精神卻是下朽的,它的許多悟解都成為禪學上極重要的思想。尤其在他們老師與弟子之間,那種敏捷的幽默和平靜的對答都是饒有趣味的。

有一日,當仰山和尚回來看望溈山禪師時,溈山問他:「徒兒,我已有一個暑假沒見你了,你在那邊究竟做了些甚麼啊!」

仰山回答:「啊!我耕了一塊地,播下了一籃種子。」

溈山又說:「這樣看來,你這個暑假未曾閒散過去。」

仰山也問溈山這個暑假做了些甚麼?溈山回答:「白天吃飯,晚上睡覺。」

仰山便說:「那麼,老師,你這個暑假也未曾白過度呢!」

說了這話,仰山發覺自己這話有點譏諷的味道,因此便不自覺地伸出了舌頭,溈山看到仰山的窘態,就責備他說:「徒兒,為甚麼你看得那麼的嚴重呢!」

這段話是說:一個人如果對於自己所說的那些合於禪理的話,而感覺到很窘;這正表示他猶有俗態。因此,我們至少要忘了那些庸人自擾的舉動。沒有理由伸舌頭,也沒有理由去責備,而是出於溫和而幽默的態度,是其風格。

  

青出於藍 

有人說,仰山思想比他的老師更為敏銳,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有一天,他們兩人走到田間,溈山對仰山說:「你看,這一塊田、這邊高,那邊低。」

仰山直率回答說:「錯了,是這邊低,那邊高。」

溈山又說:「你如不信的話,我們站在中間,往兩邊看看,到低哪邊高。」

仰山便說:「不要站在中間,也不要祇看兩邊。」

溈山又說:「讓我們用水平來量,因為沒有東西比水更平的了。」

仰山卻說:「水也沒有一定的體性,它在高處是平的,在低處也是平的。」

溈山被仰山答得無話可說了。

隨後,仰山走上半山際彎腰採茶。

溈山對他說:「你在採茶,我祇聽到你的聲音,卻沒有看到你的形體呢!」

聽了這話,仰山便搖著樹,於是溈山又說:「你祇知道它的用,而沒有得到它的體。」

仰山不服氣的說:「那麼老師你要怎樣呢?」溈山沒有回答,沉默了很久。

仰山又說:「老師,你是祇得到它的體,而不知道它的用!」

看來師徒兩人在「禪境」上各有所得。

 
 
孝親譜
◎萬 千/ 文
程國英/ 圖

金殿一隻虎 

王安石變法失敗其一重要原因是任用的官吏借歪曲執法以營私,司馬光復職宰相位後,第一要著就是任用清正廉明的幹部,於是他想到了劉安世。但劉安世為陪侍多病的老母固辭不受。

司馬光說:「我知道你是有名的孝子,但為甚麼不可以忠孝兩全呢?」又找人私下給他老母做工作。老母答應了。

劉安世十分不安地對老母說:

「朝廷任命兒做諫官。可是,做諫官就得仗義直言,揭發貪贓枉法之徒,敢於得罪權貴,乃至皇上;就得以社稷為重,不計一己榮辱安危,敢於冒充軍殺頭之險,以身許國。而母親您年老多病,兒當朝夕侍奉於左右,更不能給老人家您招來禍事。」說著跪了下去。

母親長嘆一聲:「娘明白你的心意。可是……」她說,「你父親在虞城做縣令時,清剿盜賊,懲治豪強,保一方平安,深得人心。他很想入朝做諫官,一展宏途,可是未能如願,便抱憾而去。兒今能入朝,正好實現你父親的遺願。如果你孝心至誠,就該立即前去受命,還猶豫甚麼呢?」

劉安世向母親拜了三拜,挺身向宰相府走去……

劉安世那鐵塔般的身軀立於朝廷,敢說敢做,不屈不撓,人稱「金殿上的一隻猛虎」。當他仗義執言殺了無惡不作的皇帝的親侄兒,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奸佞宵小,再也不敢興風作浪,就是皇帝,一言一行也分外小心,生怕被這位無私無畏的諫官抓住過失。

劉安世直諫慰母,在朝廷內外影響極大。人們把他奉若神明。連蘇東坡都說:「他是個鐵打的漢子啊,沒有人能比得上他。」

後來劉安世辭官歸隱息交,一心侍奉老母。然而路過南京的士農工商、社會名流,誰都想去拜見一下他這個「劉待制」,否則,就和路過泗州未去聽演唱「大聖戲」一樣,覺得遺憾。可見他的聲望之高。

 

直鈎怎釣魚 

孔子說「吾從周」,周的開創者 是周文王。文王姬昌(及其兒子武王姬發)不僅推翻殷紂王朝的暴虐統治,還研究陰陽八卦、人世禍福,寫成了偉大的學術著作《易經》。周文王何以會成為大賢大 聖?這首先歸功於母親太任。太任是黃土高原最美麗的女人。她耳不聽輕佻的聲音,眼不看淫邪的神色,口不言骯臟的話語,心不動不合禮法的念頭。端莊、嫻靜、 高雅。在她身孕周文王時更是如此——太任是世界上第一位懂得「胎教」的偉大母親。

出身后稷(遠古的農業專家)氏族、在父母的身教和言教中長大的文王姬昌,一是自重自愛,二是善待他人,三是特別孝敬父母。每天早、中、晚,他都要向父母請安。雞叫頭遍起床,穿得整整齊齊,走到父母的臥室門外,問侍從:「我父母好嗎?」侍從回答說「很好」,他就非常高興。中午和晚上又去請安,如果侍從說他的父親或母親「欠安」, 他就要詳細瞭解實情,整天憂心忡忡,走路都晃晃悠悠,趑趄不穩,像小腦出了毛病,及至請醫生治好父親或母親的病後,他的心情和步態才恢復正常。在父母吃飯 的時候,他要先檢查飯菜的咸淡冷熱,有無異味,是否合父母的胃口,然後才把飯菜送到父母面前;等父母吃完飯,他還要問父母喜歡吃哪些菜,飯量增加了還是減 少了,然後和廚師研究改進。關心父母的飲食、起居和疾苦,是做兒女的本分。周文王在這方面,千百年來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樹立了好榜樣。周文王孝敬父母, 也善待百姓。一天,他出外調研百姓過冬的問題。積雪皚皚,寒風呼嘯,四野闐寂無人,卻見一白髮飄散、衣衫襤褸的老翁在江邊垂釣。他解下自己的披風給他披 上,同時仔細一看,他的釣竟沒有鈎,不過是寸長的一根又細又直的銅絲,而簍裡已裝滿了魚。真是一位異人呀! 周文王深深一揖問道:

「請問先生,這釣沒有鈎,魚兒怎麼釣上來的?」

「願者的魚兒上釣來嘛,哈……老夫不是把你這個大王也釣著了麼?」

「啊?對,對,哈……」周文王也跟著大笑起來。笑著笑著,心中一動:老先生的話是別有深意吧。「請問老先生尊姓大名?」

「尊姓大名不敢,」怪老頭穩坐不動,十分倨傲。「老夫姓姜名子牙……」

「啊,原來是姜老先生。失敬失敬!可否願去寒舍一敘?」

說著就攙扶老先生上了他的車,還親自為他拉車。在王府一邊酌酒一邊恭聽老先生縱論天下大事——正是這位老先生姜子牙後來成就了他開創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

孝敬父母、善待百姓,禮賢下士,周文王的高尚情操,是姬氏家族的傳統,同時也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啊!

 
 
世出世法
◎楊 釗

一行禪師

一行禪師於十一月份來香港進行共修傳法活動,有機會與他老人家接觸,實在是一種福份,也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一行禪師是國際知名的佛教大師,於實踐和理論都有很高的造詣,並感染了無數眾生,包括基督和天主教徒,「生生基督世世佛」就是他的一句名言。

在向他的請益中,他的風格是禪中的「活在當下」,而主旨是令自己平安、和諧、自在,反覆的在工作中和生活中去磨練,直至能掌握這一調心的技能。

一行禪師一九六零年代創立「接現修行」「接」首先是學習接觸自己。在現實的生活中,很多人不知道要學習接觸自己,他們祇想接觸其他人、其他事物。他們盡量找不同的事情做,又或讓電視佔據自己。

由於我們不知道要接觸自己,因此我們也不懂得如何與自己相處,所以我們也就無法了解自己,形成有些人往往祇看到自己的優點,忽略了缺點,犯了「自大」的毛病;有些人則祇看到自己的缺點,看不到優點,犯了 「自卑」的毛病。由於沒有好好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因而也無法刻意地去保持優點和改正缺點,進步的速度便緩慢。中華文化對了解自己非常注重,認為是走向進步的關鍵一步,故有「自知之明」的名句。一個人出來社會,其中最容易造成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自知之明」,若能學會反思、自省、檢討,就容易建立自我認識的功能。

「接」由接觸自己,到接觸他人,由於接觸他人,就有機會了解他人,與他人合作,稱為「知人者智」,若能了解別人,知道別人的優點與缺點,進而揚長避短,才容易合作,從而產生較好的效果。

「接」當然包括接觸周圍的環境和事物,由於通過接觸,從而學習適應,因此「進化論」規律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若要生存下來,務必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

「現」,就是「現在」「當下」,因為祇有當下才是真實的,過去的已經過去,追悔和緬懷的作用是不大的。至於將來還沒發生,祇是幻想也沒作用,唯有把握當下,把當下的工作做好,把眼前的生命活好,這才最重要、也最真實。

「修行」是通過學習和實踐,把佛法應用在現實的工作中和生活中,令我們學會檢討,學會反思,從而產生警覺,從警覺中明白一些道理,進而能面對自己,面對現實,下一步是腳踏實地去克服缺點,保持優點,這一個過程,非常關鍵,非常重要,「知不易,行更難」,因為「業力」也就是「習慣」,要改正是不容易的,因此有「三歲定八十」之俗語,也就是說一個人,少年的個性就決定了一生,又稱之「人的最大敵人是自己」

「修行」當然是指修正自己的言行和心態,稱之為修正「身口意」,從而達到做「三好人」,講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祇有不斷的修正自己,將來自然會優點多,缺點少。

一行禪師常常提醒他的信徒,無論教別人甚麼,都一定要來自親身體驗,不能祇是傳遞和重複佛陀的話語。正因為一行禪師教授的都是親身體會的經歷,所以他的教導令人們深深感動。

一行禪師也是世界知名的詩人,下面請讓我們共同用心去體驗一下法師的詩《叮嚀》。作為一位在戰爭中走過來的人,國家由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五年,前後十六年受盡戰火蹂躪,國與家無一幸免,國民受盡苦難,法師的心情如何?他又是如何地叮囑周圍的人呢?

 

答應我,

今天答應我,

此刻答應我,

當烈日在頭上

正正在中天,

請答應我:

就算他們

把你砍倒

挾著如山的仇恨和暴力;

就算他們踐踏你,壓倒你,

把你當作昆蟲一樣,

就算他們把你切割,挖空你的腸臟,

記著,兄弟,

請記著:

人類不是我們的仇敵。

 

唯一配得起你的行為是慈悲—

無敵的,無止境的,無條件的。

仇恨永遠不能使你面對

人心中的禽獸。

 

有一天,當你獨自面對這禽獸,

你的勇氣完備,你的眼神善良,

不受困擾,

就算沒有人看到,

你的微笑

會綻放著花兒,

而愛你的人

會穿越萬千生死流轉的世間

看見你。

我又再獨自一人

低頭前行,

知道愛已成永恆。

在漫長崎嶇的路上,

太陽和月亮

會繼續照耀。

 

有關「一行禪師」的資料,遠遠不止這幾段文字,若有興趣,請上網或到書局尋找有關的書籍。

 
 
玄奘大師小傳(三)
◎秦孟瀟╲文 
嚴以敬╲圖

(接上期)

三  立志往西域取經

 玄奘在長安住了幾年,對於有學問的高僧大德們,他都虛心地請教過了;他們的說法和見解,與自己所領悟到的,相差得並不遠,比如自己對經典上的疑問,他們所解釋的,祇是在字面上的一點,再往下講就含糊不清了。

於是他用禪宗的方法,就是「參話頭」(默想),希望自己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我對佛經上的疑惑,是狂妄的心理嗎?」

「不,學佛的人不應有這種心理。」

「既不應該有這種心理,為何也覺得內容不圓滿呢?」

「是否講的人沒有智慧和口才?」

「不,我自己看也是如此的呀!」

「…………?」

這一連串的疑問,如大海的波浪,忽起忽落。

禪堂是幽靜的,有幾百個和尚都在跏跌盤坐,看上去好像都坐著睡了。其實,他們雖閉上了眼睛,卻緊張地、專注地想著自己的問題——許多高僧的智慧,都從這裡得來的,這就是「開悟」

玄奘在蒲團上微微地笑了,終於他想到:「對了,佛經是從梵文譯過來 的,難免有許多辭不達意的地方。我國與西域相隔這麼遠,那天竺僧到我國來佈道,在途中,或有將經典遺失掉的,或曾遭遇到意外的,致經典殘缺不全。但既然帶 來了,也不能不譯出來啊!所以在經典上常有這種現象,因此要通曉佛經除非自己親往天竺鑽研。」

想到這里,漸漸地心平氣和了。

「到西域去!」

他突然生起了這一念頭,心中如火般的熾燃!希望能馬上動身。

過了幾天,有一位中天竺頗羅密多羅法師到了長安,玄奘很高興地去看望他,並詢問西域的各種情形,知道在中印度有一著名的那爛陀寺,是全印度最大規模的寺院,他一直都嚮往著去。

貞觀三年(六二九年),他已三十四歲了。就在這一年,他決定到天竺去求取佛法,並約好了幾個同參的一齊去;於是,他們做了呈文送到朝廷去,希望能獲得批准。

但是,那時北方的突厥,是第一個強敵!從西伯利亞起到內外蒙古、新疆;都是突厥的勢力。突厥分為北(東)、西兩部。隋朝時曾征服北突厥,到了隋末大亂,他又重新強盛起來,時常侵略唐朝的內地,這情形似秦漢之交的匈奴,把通達西域的道路阻隔了。

不久,唐太宗率兵大破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從此,北方的各部落,奚、契丹、鐵勒等都請降入貢,完全征服了內外蒙古等地。而西方的吐谷渾(今青海一帶)、高昌、龜茲(今新疆一帶)等國都從突厥的勢力中光復過來了。

朝廷上對內地的人要經過邊陲之地,恐怕在目前不太妥當,因為地方剛平靖不久,通商旅行都不安全,所以嚴禁老百姓出國,玄奘等輩自不例外。並沒有批准他們的請求。

惟有他,已堅定了信念,冒死也要去西域!

恰巧,貞觀三年的秋天,長安一帶遭遇了蟲災雹災,莊稼被霜、雹損害了;這時朝廷頒下旨意,所有人等可往他地就食。玄奘乘這機會,同一群災民離開了長安,這是他「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的開始。

與玄奘結伴同行的,有一個秦州(今甘肅省天水縣)的和尚。這和尚在長安住了幾年,要回秦州,乃與玄奘連袂上道。

到了秦州,他與那個和尚分了手。又同別人到了蘭州(今甘肅皋蘭),再往涼州(今甘肅武威)去,找到一間寺廟「掛單」住下來。

涼州是「河西走廊」——武威、 張掖、敦煌、酒泉——的門戶,是一個熱鬧的城市。蔥嶺以東許多小國的商人,都到這裡來經商。他在那裡住了一個多月,還講了涅槃、般若諸經,道俗大為歎服。 其中還有些西域各國的商人,也來聽講,都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們回國後,都紛紛地說給本國的國王聽,所以,他的名聲已傳到各國去了。

正因為這緣故,管轄當地的都督李大亮,接到報告說:

「長安來了一個要出國的和尚,不知用意何在?」

李大亮隨即派人捉玄奘來查問;而他毫不隱瞞地說了出國的原因。可是,李大亮不敢破壞朝廷法令,一定要脅廹他回長安。

幸虧涼州有個慧威法師,很同情他的心願,設法幫助他,於是遣了二位門徒,一名慧琳、一名道整,秘密地護送他離開涼州,並要他們晝伏夜行,才能安全離境。

白天他們躲藏在樹叢裡睡覺,夜晚就摸索前行。就這樣走了好多天,他們到達了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

瓜州刺史獨孤達,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聽說法師要到西域去取經,就很恭敬地供養他。臨走的時候,還把沿途的情形告訴他聽:

「從此向北走五十餘里,就有一條瓠盧河(今疏勒河),河身上窄下闊,水流湍急,人馬難渡。再過去就是玉門關1, 這是往西去的必經之路;而關外西北方有五座烽火台,各相去一百里,中無水草。裡面有官兵瞭望,日夜輪流看守,祇要見到有敵人來侵犯,守望的兵卒立即把台上 的柴草燃著,使煙火昇起來。第二個烽火台看見了煙火,同樣地也燃起柴草來。白天就燒狼糞放煙,就這樣一個一個地傳遞過去,最後被防守邊境的兵看見了,他們 就有所準備了。你們祇要能走過這五座烽火台,穿過八百里流沙的莫賀延蹟(戈壁沙漠)就到伊吾國(今新疆省哈密之南)境了。」

玄奘聽了這些話,滿懷希望地說:

「承蒙刺史抬愛,銘感無已。我發誓到西域去取經,如不達目的,寧死也不願折途而返!」

正說間,涼州都督的牒文來了,要扣留法師。這牒文到了州吏李昌手裡,李昌也是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怎願這樣做呢?於是他暗底下通知玄奘法師,說明事情緊迫,要他即刻動身,越快越好。

註1漢晉時期的玉門關,在敦煌西南二百五十里的小方盤。此為唐初的玉門關,相當於今安西縣城。此由漢代西域交通,樓蘭為重,樓蘭在今羅布泊西北的廢址。而唐代以後之西域交通,以伊吾為重,所以唐代的玉門關,也改在到哈密的大道上了。(待續)

 
 
禮佛禪寺第六屆短期出家體驗心得

修行的人生    

◎頓  盡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世間一切皆是無常。世事無常、情愛無常、健康無常、生命無常……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如何,一切隨著我們的業力而走。

前生是個甚麼樣的概念?累世累劫又是怎麼一回事?來生又將去向何方?這一切的一切,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的業力會帶著我們走,我們的果報會帶著我們走,我的善惡會帶著我們走……

那麼,既是如此,我們就有了一個取決善惡去向的主動權了。我們自己可以決定要走向哪裡,要知道來世會有怎麼樣的果報。那就要看我們今生該如何去做了?

修行!唯有修行!依教奉行,深信不疑,持之以恒的修行!

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為我們尋找到了關於宇宙人生的真理,向我們講述了一個關於輪迴的大千世界,並告訴了我們關於修行的方法。

在整個六道輪迴中,天道因為太多福而忘了修行,阿修羅因為嗜鬥而疏於修行,而地獄畜生,餓鬼道的根本無緣聽聞佛法。祇有人道,南閻浮提的眾生有機緣聞法修行。

所以今生,我們有緣成為人,就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好好的修行。修到西方極樂世界與阿彌陀佛作伴,就算無法到達極樂世界,也要為自己修一個有福報的來生,不要輪迴到三惡道中。

而要修一個好的福報,就要戒掉貪、瞋、癡,持戒、定、慧,以證得正等正覺的無上菩提。

《金剛經》有云: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短期出家心得

◎頓  月

 

人生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修,

更待何生修此身。

 慈 悲的上日下照法師,為了使我們短期出家的學員,能更如理如法的修學佛法,專門請來上啓下明法師,為我們全體短期出家的學員開示,甚麼是佛法僧三寶、以及講 解沙彌律儀、沙彌威儀、《佛說八大人覺經》、業感緣起理律、佛教宇宙觀以及六道輪迴、甚麼是因果等,使我對佛法有了新的認識,也明白了宇宙人生輪迴的真 相,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我們也該回家了。「金刀去除娘生髮,除去塵勞不淨身,方袍圓頂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僧」,它將激勵著我好好學習佛法來報答父母恩,國家恩、師長恩、眾生恩。

短期出家七天結束後,我們將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那也將是我今後人生一個新的起點,我會將短期出家學到的佛法認識運用到生活中,作一個如理如法的修行人,佛陀教導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陀的開示就是一盞明燈,我將跟著這盞明燈一直行持下去,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

最後感恩禮佛禪寺上源下慧老和尚,感恩上日下照法師,感恩上啓下明法師,感恩常住!

阿彌陀佛!

 
 
少林禪宗 四海名揚–– 釋永信訪談錄
◎蔣海平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第八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開幕前,我受《香港佛教》雜誌社委託採訪了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永信大和尚給我的印象是思想深邃、胸豁開闊,知識淵博、沉著自信,他就少林文化走向世界這方面深刻闡述了他的觀點。

永信大和尚非常堅定地說,「看準的事我都會努力去做」「當年,玄奘印度求法,達摩祖師中原傳法,今天,我們乘勢走向世界。」「保護和發展少林寺,說小了是為了少林寺,說大了是為了中國傳統的禪武文化。我飛來飛去滿世界跑,就是因為這個責任。現在國際國內環境都很好,這幾年一定要抓住,抓不住就甚麼都沒有了。」「我希望,少林文化能走向國際,將『少林』弘揚為響亮的中華文化品牌之一,最終形成以少林品牌為核心的文化交流大平台,以此推動中華文化在中國、在世界的傳播。」

從一九九零年起,永信大和尚看準機遇,乘勢而為,帶領少林寺僧人多次出訪,先後到過美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德國、韓國、南非、西班牙、斯里蘭卡、聯合國和香港、澳門、台灣等,足跡遍及60多 個國家和地區。他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世界各地弘教,每到一國一地都引起轟動,受到熱烈歡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和菲利普親王、南非總統曼德拉、印度總 統普拉蒂巴、斯里蘭卡總統拉賈帕克薩、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等都接見過他。還有不少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領導人,如俄國總統普京、新加 坡總統納丹、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等,還千里迢迢飛往中國,一睹嵩山少林的風采。許多國家領導人對具有1500年歷史的少林文化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給予很高的評價,曼德拉對到訪的永信大和尚曾稱讚道,「你們的事業具有人類價值,應該得到每個人的尊敬和讚賞。」,普京總統在少林寺看完少林功夫表演非常肯定地說,「你們通過多年的修煉把少林功夫傳承了下來,這個傳承對中國人民,對世界人民都是貢獻!」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少林寺在全世界開有許多分會館,有人問永信大和尚,全世界學少林功夫有多少人?他笑答道,「告訴你有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人都不過分,因為我們海外有很多會員,次生的學員更多,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難以計數。他們主要是學武功為主,而後逐漸對禪修產生了興趣。」

在交談中,永信大和尚嚴肅地告訴我,「二零零零年之前,我們到世界各 地,主要是少林功夫的表演和推廣。外國人相信中國的養生方法,要學習中國人強身健體的項目,所以我們就以少林功夫的普及、交流和演出為主。二零零零年以 後,中國的國際影響越來越大,地位也有了根本的改變,外國人開始關注中國文化的精神內涵,尤其是中國的禪宗,視其為東方文化的智慧結晶,喜歡它所包含的哲 學思想。於是,我們在推動少林功夫交流的同時,因勢利導地引入禪宗文化和少林寺獨有的健康生活方式。」「少林走出國門,打的是文化牌,先談文化再傳播佛教,傳播禪宗。」

永信大和尚對少林今後走向世界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他說,「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要有民族的和傳統的特色,更要站在更高層面,與世界共同尋找屬於大家的元素。」「我們要有這種自信,少林文化目標群體是外國人,就要敢於直接與外國人對話與合作,直接進入主流社會。」「現在,不僅中國在世界上慢慢崛起,東方文化也處於一個新的復興時代。」「國內宗教界要主動走出去,宣傳國家,宣傳自己、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溝通,擴大中國宗教界在國際上的影響,」「佛教中興,要成為世界主流宗教,當下唯有中國才能做到。」

釋永信大和尚師從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長老,二十歲承師衣鉢,於一九九九年陞座,正式成為少林寺的住持。二十多年來,永信大和尚抓住每次重要歷史機遇,以個人無法抗拒人格魅力和堅忍的毅力,百折不撓,勇猛精進,使少林文化走向世界,取得了非凡成就。「少林寺」在今天已經是四海名揚,威震天下。但談到這一點時他非常謙遜地說,「我在國際交往中之所以有了點影響,因為我的身後不僅是少林寺,而且還有一個偉大的中國。」

採訪結束時,我請他為《香港佛教》協辦的手抄佛經全球巡展展品之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題字,永信大和尚欣然命筆,寫下「大勇至善」四個大字。

 
 
印度菩提伽耶
首屆十方水陸大齋勝會圓滿舉辦

◎欣 聞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舉世矚目的第一屆大型中國水陸法會在佛陀成道聖地——菩提伽耶正覺塔、金剛座下成功舉行!

本次法會由中國大陸善信功德主:廣東省深圳市唐飲飲料公司董事長黃運波先生、廣東省惠州市華盛房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許垂傑先生、山西省太原市龍馬服裝城 董事長何靈美女士及中國大陸首位歷時三年、經過八千里路荊棘坎坷、完滿三步一拜四大名山之行者,廣東省佛教協會理事、廣東省惠州市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廣 東省惠州市博羅縣佛教協會會長、上日下照法師共同倡議併發起,承蒙鴻道集團陳鴻道大德、加多寶飲料公司陶應澤大德、旭日集團的大力支持,從籌備到成功舉辦 僅花了半年時間,得到了眾口讚譽。

神州大地僧眾首次走出國門舉辦漢地最高規格的大型法會,植漢地法脈精髓之菩提種子在佛陀的故鄉,實屬因緣難得。本次水陸法會的舉辦,代表了中國佛教正式向 國際化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在佛陀成道之地烙下了深刻的印跡,讓印度及世界各地前來朝聖的信眾遊客感受到了濃厚的中國式傳統法會風格,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 智慧與友情。我們以實際行動告訴全世界,我們是一個友愛的國家,是一個有著燦爛文明的國家,我們永遠愛護世界和平。法會中各佛事表法,無一不體現了我中華 佛子巍巍宗風,得到了世界各地信眾舉指贊揚。法會成功舉辦,有賴龍天護法、諸佛菩薩加被。

在法會開壇首日舉辦了一場國際齋僧法會,全印度僧伽會柏佳第副會長、印度菩提伽耶正覺塔蘭西多傑秘書長、香港僧伽會會長上紹下根長老、台灣佛光山上心下培大和尚、菩提伽耶中華大覺寺開山祖師上悟下謙長老及印度菩提伽耶各佛寺道場組織宗長代表等約500人 出席。法會首日開幕式上,來自中國團隊代表、廣東省博羅縣民族宗教局謝華欽副局長在致詞中代表宗教系統預祝法會圓滿成功,對印度有關方面的邀請及安排表示 了感謝,並對我方所有參與本次法會的僧人能夠在走出國門做佛事提出了要做出威儀,做出形象,藉此次機緣與印度佛教共同攜手,如理如法弘揚佛法的要求。

法會上參與佛事的全部是漢傳佛教法師,上日下照法師與大覺寺現任住持上廣下通法師為總監壇,廣東省博羅縣佛教協會副會長上印下得大和尚為大壇主法,其餘各法師均在不同壇口主法、誦經。

法會舉辦期間,日照法師為體理大眾向佛之心,表佛子在聖地護法之情,發大願心三步一拜印度佛陀聖地,首程朝拜為從菩提樹金剛座下起香,終點為靈鷲山,全程 共一百多公里。大和尚以其在國內三步一拜四大名山所積就的經驗和方法,硬是克服了異國他鄉的種種不適應,在骯臟、破落的環境條件下,與塵土、與牛羊、與滿 地糞土污濁相伴,席地而眠,披星戴月,無論休息、用餐皆是如此,用七天時間強行軍參拜完畢。參拜小組一行人所經每處,各種膚色人等盡皆圍列,好奇者有之, 更多的卻是敬佩,再甚者,陌生的人自發加入參拜組,以不熟練的三步一拜動作默默跟隨一程,以行動供養佛菩薩,供養大和尚。期間一個很感人的小細節就是,在 參拜小組入夜紮營期間,兩位當地警官為了照顧小組成員安全,親自引領小組人員到一個乾燥、安全的地點安寨,並為小組無償站崗。一行人,拜一路,世界各國佛 子無不慨嘆贊賞。

全印度僧伽會會長Ven. Dr. Dhammaviriyo、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在贊嘆本次法會,贊嘆日照法師發大心三步一拜聖地壯舉之余,均表示了無盡的支持與協助。

籍本次法會功德,迴向世界和平,眾生皆共成佛。日照法師表示將連續三年舉辦國際水陸法會,希望借佛陀成道聖地舉辦水陸法會的殊勝功德,將佛法的中國情傳遍世界。大和尚更與各高僧大德相約,來年再續緣,祈為聖地菩提種因澆水施肥,讓其開花結果。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借印度慶賀佛陀成道2600年紀念日的盛大慶典之東風,我們再啓建水陸聖會,為此,菩提伽耶大塔委員會已正式批予場地使用。再啓法會,我們將與全印度僧伽會、大寶法王之永給德噶寺通力合作,在法王的同意下,確定增設十七世法王噶瑪巴密壇,誠邀法王法駕蒞臨主法。

謹以此文,願見聞者發大願心,護持佛法,以大願力支持法會,支持佛法,支持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印度菩提伽耶第二屆十方法界水陸大齋勝會!

千年的因緣,讓我們銘記在二零一零年的第一屆盛事,銘記下列法師,祈史冊永載:

印度菩提伽耶首屆十方法界水陸大齋勝會執事

總監壇:上日下照法師   上廣下通法師

監壇:頓善法師、頓悟法師

總僧值:上延下通大和尚

僧值:恆本法師

知客:頓道法師

大壇主法:上印下得大和尚

內壇主法:上心下仁法師

內壇正表:上心下海法師

內壇副表:上常下發法師

法華壇主法:上心下廉大和尚

楞嚴壇主法:廣慈法師

諸經壇主法:續輝法師

參與法師(排名不分先後):

法誠法師、續 隆法師、克光法師、寂永法師、果勝法師、見智法師、常明法師、智忠法師、頓楊法師、頓休法師、頓建法師、妙智法師、聖清法師、融靈法師、宗悟法師、仁寬法 師、正菓法師、頓德法師、演忠法師、悟醒法師、心覺法師、法培法師、續海法師、頓超法師、頓仁法師、聖行法師、頓行法師、慧華法師、智林法師、法輝法師、 智軍法師、靈照法師、慧明法師、覺悟法師、智安法師、慧宏法師、覺勤法師、慧文法師、在誠法師、智宏法師、聖翔法師、演智法師、果浩法師、慈和法師、賢悟 法師、覺法法師、法智法師、龍華法師、覺空法師、智靜法師、覺華法師、達安法師、智剛法師、頓覺法師、常明法師、果瑞法師、常正法師、見慧法師

 
 
印度首屆 在佛陀成道之聖地舉行水陸息災大法會
紹根長老應邀出席共同祈求世界和平人類離苦得樂

◎容偉淳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印度首屆在菩提伽耶啟建「十方法界聖凡水陸大齋勝會道場」,恭請中華大覺寺開山方丈悟謙長老、香港佛教僧伽會會長紹根長老、中國廣東博羅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主持啟壇洒淨儀式。來自世界各地參予盛會的南北傳高僧多達二百人,信眾站滿菩提伽耶各壇口。沿途洒淨至大覺寺水陸內壇所在地,法會莊嚴隆重。當地人士無不歡喜讚嘆!

紹根長老在法會中開示:

水陸大齋勝會乃起源於中國梁武帝時代。由於梁武帝皇妃郗氏夫人個性嫉妒、瞋心太重,積聚惡業,故死後墮落蟒類。因此武帝詔國師誌公和尚入宮,墾求解除妃子 痛苦之法。誌公和尚遂結集慈悲懺法。修七日之功勳,為郗氏懺除罪愆,藉此善緣得超昇天界。故後人稱這部懺法名為梁皇寶懺。

自此之後梁武帝,日夜思惟夫人雖然藉着懺法,一念懺悔心,而令罪業消除,得生天上。但六道中仍有很多罪業重的眾生,墮落三途惡道受種種苦報。怎樣才能令這受苦的眾生離苦得樂?

因此武帝懇請誌公和尚再次召集有道的高僧入宮。在藏經中搜集一切經咒,啟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期內虔誦大乘般若尊經,禮拜慈悲懺法,加持秘密神咒。解救水、陸、空生命,令其重獲新生。所集功德,端申廻向六道中受苦眾生。罪業消除,早日脫離苦難而得安樂。這是水陸法會的緣起。

水陸大齋法會的感應,在中國時有所聞,故此在南北朝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仍然盛行於世,由此可知,修建水陸普度大齋的功德,實有不可思議的感應。

這次在印度首次舉行水陸普度大齋法會,實在是非常殊勝的機緣。必需要動用人力、財力、物力種種因緣具足才可以成就。

今次能在佛陀成道的聖地舉行,實有賴中國廣東博羅禮佛禪寺住持日照法師發廣大心做發起人。與及中華大覺寺住持廣通法師大力贊助,更得到印度政府和印度僧伽會鼎力支持,龍天擁護,種種因緣具足,才得以順利舉行。

長老呼籲在塲善信要發虔誠之心,稀有之想,志誠禮拜,虔誠念誦,把多生多世積聚的宿業懺除。務使業盡障消,將來便得到好的果報。期望在會大眾不可錯過這難得的機緣……。

法會進行第三日後,日照法師更發廣大心,行菩薩行。祈求世界和平,人類離苦得樂。率領弟子多人由中華大覺寺三步一拜,向着釋迦世尊昔日說「大乘妙法蓮華經」,與及拈花示眾。百萬人天悉皆惘然,以心印心、傳授心法與迦葉尊者的聖地——靈鷲山朝拜,經八日的苦行才朝拜圓滿。令當地人士無不深心感動。

這次盛會對印度佛教有深遠的影响。全印度僧伽會副會長栢隹第長老很感慨地對紹根長老說:佛陀的教化已經歷一個多世紀的中斷,而顯得凋蔽。寺廟和勝跡更見一 片頹垣敗瓦,幾成沙漠。但如今在這些日子裡,全賴尊貴的法駕光臨。並親領大眾前來,才能令我們的寺院及其周遭一帶,再現欣欣向榮。各處再聞歡聲笑語。讓人 更感高興的是,昔日的荒蕪如今已變成綠草如茵。衷心祝願我們常能有幸與尊聖閣下一起共同宣揚佛陀的精神。促進和諧的世界。

紹根長老回應:為了促進世界和諧,人類的福祉、和佛教的興盛必需僧伽們,致力弘傳佛陀的教化才可改變目前的沙漠而成綠洲。

正當把以上報道傳給《香港佛教》月刊編輯部。忽接電傳,驚悉  悟謙長老於十二月八日度生緣盡、捨報往生,世壽八十有八。回憶上月二十四日悟老在菩提伽耶聖地與紹根長老、日照法師一齊主持水陸法會壇場洒淨,當時精神頗佳並無異狀,法會圓滿才返回香港,數日後慈祥的悟謙長老便與世長辭,實在令人惋惜!

紹根長老講述:悟老數十年駐鍚印度,法化一方,由一九六八年發起籌建玄奘寺,希望日後各地大德往印度朝拜聖跡時,可以有歇息之處。經數十年任勞苦幹,才得以完成。

紹根長老又說:數年前,悟老把一切寺務交予接班人、年青的一輩。自己隻身來港專心做譯經的工作。上月藉廣東博羅禮佛禪寺與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合辦﹁首屆十方法界聖凡水陸大齋勝會﹂,長老重臨印度,親睹菩提樹下,豎法幢,擊法鼓,作大佛事,在印度是前所未有的盛大佛事。

紹根長老說:悟老可能認為接班人能把寺務發揚光大、心慶得人。因此,諸緣放下,所以回港數天後,便安祥示寂,捨報往生。寫至此,紹根長老謹代表菩提伽耶水陸息災法會香港禮佛團仝人。

伏願   悟長老

心願巳了西歸去,

度生未盡望重來。

 
 
悼念悟謙長老

原印度菩提伽耶中華大覺寺方丈上悟下謙長老2010年12月8日於香港往生西方極樂。

上悟下謙長老(1922 - 2010),陝西咸陽人,俗姓孔,法名禎祥。年十六禮拜西安崇仁寺純德和尚披剃出家,越二年,於西京大興寺受具足戒。曾先後跟隨終南山含靜老和尚及四川能海老法師習禪,後至西藏拉薩哲蚌寺學習藏文及因明等諸學。民國四十七年(1958)赴印度,並長駐彼邦弘法。先後擔任印度佛陀涅槃場雙林寺、鹿野苑中華佛寺之住持。後創建玄奘寺於加爾各答,並擔任菩提場中華大覺寺方丈。

2010年,長老以主人之身份,恭迎中國大陸上日下照法師前往佛陀成道地菩提伽耶舉辦千年來首屆的漢地水陸法會,莊嚴殊勝,功成圓滿。長老夙願,乃盼中華正法弘揚世界,今得將漢地法脈精髓植根佛陀故里,心願已畢。長老圓願,駕鶴西去。

期盼:

長老乘願再來,度萬千苦海眾生。

 

                                      禮佛禪寺釋日照率兩序弟子 謹泣叩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六日

 
 
悟謙長老生平

悟謙長老,生於1922年7月24日(農曆辛酉年六月廿日),原籍陝西咸陽,俗姓孔。十五歲出家於西安崇仁寺;一九三九年於西安大興善寺心道法師座下受具足戒;於本年12月8日下午4時零5分安詳捨報圓寂(農曆庚寅年十二月初三日申時),世壽八十有八:僧腊七十三;戒腊七十一。

悟謙長老出家受戒後四處參學,先後親近終南山含靜上人學習禪宗、興教寺妙濶老法師習唯識學、四川近慈寺能海法師學戒律及密宗;對佛教各宗派義理均有涉獵。 一九四九年前往西藏拉薩哲蚌寺拜羅桑敏郎大格西座下學習;主攻藏文因明學及《現觀莊嚴論》,歷時九年。一九五八年轉往印度,留居四十餘載,歷任印度玄奘寺 住持、印度中華大覺寺住持、印度華僑佛教總會理事長、世界佛教華僧大會印度區主席等職。一九六六年於印度成立僧伽聯合會並自任會長;一九六八年發起創建玄 奘寺;一九八三年接管菩提場大覺寺,重建大雄寶殿及僧寮;二零零零年於加爾各塔玄奘寺成立佛學院,後因經費不足停辦;其後,復立志將因明學翻譯成漢語;二 零零二年於印度發起譯經工作,已譯出:因攝論、因類論、心類論三種約二十萬餘字並已出版。原計劃譯經八十餘卷,由於經費不足,輾轉來港籌募資金;現資金已 備,預計兩、三年內可將七十餘萬字全部完成。香港譯出分別有《莊嚴正量論》、《七部除暗量論》、《光明能脫量論》三部份,合共約五十萬字。今遽然離世,人 天悲慟,佛門痛失法將,四眾頓失良師,教界同感哀悼!

今由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及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旭日集團主席楊釗居士及教界同仁發起讚頌委員會,安排於12月15日(農曆十一月初十)下午5時30分於香港殯儀館地下壽山堂設靈;翌日下午1時恭請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永惺長老封棺說法,隨即移靈往韶關南華寺。

 

悟謙長老圓寂讚頌委員會: 

主 任 委 員: 覺光長老

副主任委員:永惺長老、楊釗居士

委           員:  融靈長老、超塵長老、達道長老、道海長老、樂渡長老、性空長老、智慧長老、了知長老、暢懷長老、泉慧長老、紹根長老、意昭長老、濟平長老、健釗長老、法中長老、寬運大和尚、香港佛教聯合會董事會

 
 
世界佛教動態

蓮池寺舉辦青少年成長營

2010年11月27日至28日一連兩日一夜,蓮池寺舉行了由慈明佛學園地主辦的青少年成長營。

本次活動由洞鈜法師主持,出席有香海正覺蓮社屬下佛教梁植偉中學、佛教正覺中學及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的師生等140人次。

27日下午一時正,一眾師生由洞鈜法師的帶領下,在蓮池寺開始了是次活動。為了迎合青少年活潑好動的一面,在蓮池寺進行多項遊戲活動。

28日清晨三時,營友在導師帶領下向鳳凰山巔進發。經過一段崎嶇的山徑後到達山巔。不久,一輪紅日從東方天際昇起,天、海及群山一片金光燦爛。

青少年成長營的活動,令青少年體念到寺院的生活。 

 

 

體驗寺院生活營

 2010年12月4日至5日(夏曆庚寅年十月廿九日至三十日)一連兩日一夜,蓮池寺舉行了由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主辦的體驗寺院生活營。

本次活動由洞鈜法師主持,出席有佛教善德英文中學師生等150人次。

4日下午三時,一眾師生由洞鈜法師的帶領下,在蓮池寺無量壽殿開始禮佛,然後法師向師生開示,啟發對佛教的興趣。

5日清晨三時,在導師帶領下,營友向鳳凰山巔進發。經過一段崎嶇的山徑,到達山頂。

是次活動使青少年瞭解及體驗寺院生活,引導青少年歸向佛教。

 

 

一位九旬翁的慈悲胸懷

 ◎寧   靜

 上海靜安區膠州路上728號一幢高層住宅樓發生大火、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上海靜安寺內正在安享晚年的一位九旬老翁看到電視報道後禁不住熱淚盈眶、唏噓感嘆,老人當即整理好自己日常生活費中節儉下來的1萬元人民幣,決定捐給遭受火災之痛的人員。

第二天,九旬老翁步行來到了上海慈善基金會,把1萬元人民幣捐了出來,因為捐贈數額大,準備打印捐贈證書的工作人員,懇請老人留下姓名,可老人祇說是「赤烏比丘」,讓不熟悉他的工作人員根本就猜不出他是誰。

老人捐款後的第三天,筆者前往老人宿舍去看望他,一進門,就被櫃廚的醒目位置上擺放的兩面捐贈紀念證書所吸引,交談之後,才知道了慈悲老人今年已經有過兩次義舉。

這位九旬翁是誰?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上海靜安寺90高齡的都監、德高望重的德悟長老。

事後,我專門詢問了頒發另一面捐贈紀念牌的紅十字會,得知2010年1月20日《新民晚報》A10社會新聞版,曾經發表過一則標題是「九旬翁為海地災民捐款元萬」的攝影報道,照片上的九旬翁就是德悟長老。那天的報道是這樣寫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海地強烈地震發生後,本市已有不少市民群眾及企業單位紛紛自發來到市紅十字會進行捐款,向受災的海地人民獻一份愛心。圖為一位不願留名的90歲老人步行來到紅十字會,把積攢的1萬元人民幣捐給海地災區,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

德悟長老八歲時,至靜安寺從志汶和尚出家,1934年受其足戒,1942年先師志汶和尚圓寂,他受命繼任靜安寺住持。1947年春,德悟長老主動致函上海市佛教會,提出願將靜安寺由子孫剃度制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並於當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推舉持松法師為改制後的首任住持,自此開啓了靜安寺推賢選能繼任方丈的先河。

德悟老和尚一生愛國愛教,弘法利生,處事低調,待人真誠。特別是他的日常生活十分的簡樸,但對社會公益事業非常熱心。

不久前,我再次前往老人宿舍,想請長老站在捐贈紀念牌旁留個影作紀念,但老人不願聲張,連連擺手,微笑著婉謝了我的請求。

 

 

上海玉佛寺舉辦第九屆「覺群文化周」

◎曹曙紅

 為貫徹覺醒大和尚倡導的「文化建寺,教育興寺,覺悟群生,奉獻社會」的寺院發展理念,自2001年起每年下半年玉佛寺都會舉辦「覺群文化周」。第九屆覺群文化周於2010年11月27日—12月3日舉行。

11月27日上午,第九屆「覺群文化周」開幕式在寺內覺群樓多功能廳隆重舉行。出席開幕式的有:高僧大德、各級領導以及相關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復旦禪學社的師生代表、覺群學院歷屆校友、覺群書友會的會員代表、玉佛寺法師、居士約600餘人。

覺醒大和尚在致詞中,對社會各界給予玉佛寺文化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接著舉行了上海中心圖書館與玉佛寺弘一圖書館網絡資源鏈接啓動儀式。即日起,在「玉佛寺網站」(www.yufotemple.org)即可直接查閱上海中心圖書館的館藏書目,在上海圖書館同樣也能查閱到弘一圖書館的館藏書目,從而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的需要。作為兩家圖書館深度合作的項目之一,弘一圖書館正式成為上海中心圖書館「一卡通」工程的服務點,是全市乃至全國首家可以實現與市級中心圖書館通借通還的佛教圖書館。吳建中館長和覺醒大和尚共同為「上海中心圖書館弘一圖書館服務點」揭牌。

為了總結經驗、凝聚力量、共謀發展,在院長覺醒大和尚倡導下,玉佛寺覺群學院校友會也於當天宣佈成立。覺群學院創辦十年來,培養了近百名法師人才及三百餘 名居士人才。校友會的成立,預示著覺群學院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成立儀式結束後,校友會成員還與覺群書友會、復旦禪學社舉行了主題為「禪學與人生」的聯誼交流演講活動。十名演講者分別結合自身的學佛經歷以及自己對佛教禪法思想的理解,闡述了學禪與做人、學佛與回報社會的關係。下午,250餘名青年學生體驗了參禪打坐的獨特法味。

適逢弘一大師誕辰130週年之際,不少藝術工作者創作了一系列書畫作品於覺群文化週期間在玉佛寺公開展出,覺醒大和尚為書畫展親筆題寫了「佛在人間」的主題,參加文化周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應邀為書畫展揭幕並剪綵。

隨後,普陀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曹玉茂、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妙靈長老、市民族宗教委副主任沈國強分別致詞,對玉佛寺第九屆覺群文化周的召開表示祝賀並提出殷切期望。

本屆文化周適逢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方丈上真下禪大和尚圓寂15週年,為表達對一代高僧的深切緬懷,12月1日舉行了傳供法會、專題訪談會和其他紀念活動,借助各種形式,彰顯大師功績、寄託生者哀思。

真禪長老生前曾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會長、玉佛寺、靜安寺、大相國寺方丈,是國內外知名的佛教高僧。難能可貴的是,真禪長老一生愛國愛 教,幾十年來為國家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特別是落實政策後,為佛教事業的發展,為弘揚佛教文化、宣傳和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為社會公益福利事 業和國際友好交往做了大量工作,是上海宗教界愛國愛教的一面旗幟。

下午,紀念活動繼續進行,海內外諸山長老暨真禪長老生前共事過的領導、法師、居士等近600人出席了專題訪談會。在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親筆題寫的「人間路,菩薩行——紀念真禪長老圓寂15週年」巨 幅背景前,著名節目主持人曹可凡、閻華分恢復重建、慈善公益、文化教育、學術研究、友好交往等五個篇章,對有關當事人進行現場採訪,通過當事人的切身感受 謳歌真禪長老光輝的一生。訪談中間,穿插了詩歌朗誦、小品短劇、梵樂演唱等節目,以藝術的手法再現長老的音容和事跡。為了繼承長老生前致力於慈善公益事業 的傳統,玉佛寺還在現場向25名來自上海各高校的少數民族貧困大學生發放了助學金。

作為本屆文化周的壓軸項目,12月2日至3日,玉佛寺聯合國家宗教局《中國宗教》雜誌社、全國性宗教團體會刊,共同舉辦「當代宗教媒體的定位與責任」研討會,為宗教媒體進一步服務社會、利益大眾進行深入探討。來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宗教學者,其他各主要宗教媒體代表近60 人出席研討會。卓新平教授、張繼禹道長、學誠大和尚、覺醒大和尚、韓松社長、沈國強副主任等分別代表主辦、協辦、承辦方、支持方在開幕式上致詞。對當代宗教媒體的定位和責任發表了看法,對本次研討會的召開表示了積極的肯定和良好的祝願。

講經弘法,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也是出家人的本份。歷屆文化周,覺醒大和尚都要抽出寶貴時間為信眾講經說法。本屆文化周,覺醒大和尚利用三個半天時間,宣講 了《佛說無量壽經》精要內容,為廣大信眾揭示了佛法立足現實、指導生活的積極意義。覺醒大和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宣講形式給聽經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沿襲往年的做法,11月28日玉佛寺還與上海市書法家協會聯合舉辦「覺群杯」青少年書法大賽,來自上海市各區縣的近百名青少年書法愛好者參加了比賽,共決出一等獎2名、二等獎5名、三等獎8名,參賽作品體現出了一定的書法藝術水平,受到與會書法家評委的普遍好評。

11月28日,玉佛寺環保工作站的志願者還在大雄寶殿前進行了「心靈環保,文明敬香」宣傳品發放及環保志願者簽名活動,徵集到近千個環保志願者的簽名,有效地宣傳了佛教的「心靈環保」思想,為進一步推進「文明敬香」的新時代禮佛形式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與往年相似,文化週期間舉辦的禪修體驗、大眾共修等活動也很受信眾歡迎,參與者異常踴躍。

正如覺醒大和尚在本屆文化周開幕式上所說的那樣:「玉佛寺舉辦覺群文 化周,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在寺院與信眾之間架起一座『佛法關愛大眾,大眾認可佛法』的橋梁,使得信教群眾通過參與這些活動,真正感受到佛陀 深邃的智慧光芒,蘊育和增長關愛社會、關注人生的菩薩情懷,進一步開發智慧、提昇道德,從而推動上海佛教在城市建設中發揮出更加積極的作用」。相信每年一屆「覺群文化周」的舉辦,一定會為玉佛寺實踐「文化建寺,教育興寺,覺悟群生,奉獻社會」的寺院理念起到推波助瀾、錦上添花之效。

 

 

普陀山舉行妙莊嚴路銅牌坊落成

暨佛國古香道重修典禮

 ◎張明華

2010年12月7日上午,「海天佛國」 普陀山南天門景區妙莊嚴路古香道入口處大型氣模高立、彩旗飄揚,人頭擁動,熱鬧非凡,普陀山風景區管委會在這裡舉行銅牌坊落成暨佛國古香道重修典禮。著名 國學大師文懷沙,香港美術學院院長徐嬿婷,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普濟禪寺方丈道慈大和尚,舟山市政協副主席、普陀山管委會黨委書記蔣 寶華以及管委會副主任周開龍、夏遠翔等出席了落成典禮。

新落成的妙莊嚴路古香道銅牌坊正立於南景區妙莊嚴路入口處,總耗資147萬元。該銅牌坊高6.10米,寬7米,重近100噸,琉璃的翹角,銅藝精緻,並雕有蓮花、龍獅、仙鶴等圖案,栩栩如生,飛檐翹角,鑄工十分精緻。該銅牌坊的落成,不僅為普陀山景區又增添了一個精品經典,還掀開了佛國千年古香道妙莊嚴路重修建設工程的序幕。

據瞭解,即將重修的普陀山古香道妙莊嚴路,自明朝以來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是海內外香遊客朝聖遊覽普陀山的主要通道。據新編《普陀山志》記載,明天啓七年(1672),普陀山白華庵主持僧性珠禪師發願建築妙莊嚴路,以方便來山朝聖遊覽的香遊客。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於崇禎三年(1630)完工。這條起自短姑道頭,經白華庵、正趣亭、三聖堂、石牌坊、海印池至普濟寺全長約1200米,寬約3米的妙莊嚴路,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於崇禎三年(1630)完工。當時的妙莊嚴路路面皆用卵石鋪成,猶如龍鱗一般。每隔數步還雕琢一朵蓮花,花姿各異,為「海天佛國」所特有,兩旁古樹名木參天,翠峰環映,環境十分優美。朝山者曾有「五步一喘,十步一蹶」的嘆息。 據傳,妙莊嚴路將竣工的這一年,董其昌來到了普陀山,他每天除了禮觀音,觀勝景外,還時常到築路工地與負責施工的朗徹禪師和民工們磋商如何築好這條香道 路,以方便來山香遊客和優化道路兩側的環景,所以朗徹禪師和民工們對他十分尊崇。妙莊嚴路築成後,朗徹禪師特請當時寓居本庵的董其昌撰《普陀山修路碑記》 記其事。董其昌還為其書了「入三摩地」,刻於路之照壁,並與朗徹禪師共書「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津」一副對聯鎸石於路入口處兩側。「入三摩地」四字是梵語的音譯,是佛教的專用詞語,意思是正定、正受。正定就是沒有邪念,正受就是將佛法領受於心。連起來的意思就是要求大家無念無想地進入清淨境地。「金繩開覺路,寶筏渡迷津」 這一對聯的意思是佛教常常將向解脫之路的嚮導喻為金繩,將渡脫生死苦海的大船喻為寶筏。全聯字體為行楷,剛勁挺拔,自成一體。

「妙莊嚴路是普陀山佛教文化的承載,曾留下很多名人軼事和文化古蹟。」舟山市政協副主席、普陀山管委會黨委書記蔣寶華告訴記者,普陀山將逐步恢復這些古蹟,重現妙莊嚴路舊時勝景,並把她建設成為一條集文化、歷史、美學為一體的海天佛國普陀山朝聖之路和文化之路。

據悉,這次佛國古香道妙莊嚴路的重修工程項目,還是普陀山「十二.五」期間旅遊經濟發展規劃的內容之一。修建線路起自正山門前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宣言》碑,止於普濟寺前的石牌坊。預計將於2012年展露容顏。

 

龍泉名寺       萬佛聖境

 

 寶塔聳立五蓮山

 萬佛齊聚在龍泉

 十方善眾來供奉

 護國佑民保平安

 吉林省梅河口市龍泉寺道場,屬於佛教天台宗金頂毗盧派,原五台山龍泉寺分支,千山下院。清光緒1879年由澄蓮上人化緣修建,後幾經興廢,1992年由無退上人修建龍泉寺完善至今,屬於山林佛教。

尤其要介紹的是龍泉寺萬佛塔,龍泉寺萬佛塔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法師親筆提名,龍泉寺萬佛塔聳立在五蓮山東山主峰上,塔高56米,直徑15米,塔整體建築屬於明清風格。2010年5月,龍泉寺對寶塔進行了外部修繕,內部裝修,塔外進行亮化改造,傍晚在數公里外,就可以看到寶塔金光閃耀,玲瓏剔透,顯得格外神聖莊嚴。塔內九層也進行了裝修,供奉了主佛像和萬尊小佛像,主佛像(每層中間的大佛像)第一層:彌勒尊佛、第二層:多寶如來、第三層:寶勝如來、第四層:妙色身如來、第五層:廣博如來、第六層:離怖畏如來、第七層:甘露王如來、第八層:阿彌陀如來、第九層:釋迦如來,萬尊小佛像,是依據《佛說佛名經》所供奉的。每尊佛像名字不同,供奉11,800尊,是謂名副其實的萬佛寶塔,2010年9月竣工,9月15日 寶塔及佛像舉行了隆重的開光慶典法會,諸山長老蒞臨本寺,國家省佛教協會領導來寺慶賀。萬佛塔內聖像以面對廣大善信捐供,正式開始,每位善男善女可捐一尊 或多尊,您供奉的佛像,當受百千萬億人的禮拜,捐供者其福不可言說,若有國內國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善男子、善女人,來龍泉寺或電話聯繫供奉 佛像,必蒙三寶護佑,福慧雙增,捐供者刻名立碑,芳名永存。

聯繫地址:吉林省梅河口市龍泉寺

客堂電話:0435-4608018

聯繫人:釋正寬   釋果久

  

楊岐山普通寺重建規劃緣起

 緣  起 

二零一零年二月,宗門耆宿慧通老和尚來寺禮祖,看見祖庭衰落至此,不禁淚下,當地政府,檀越居士,不失時機禮請老和尚恢復祖庭,重建祖庭,續佛慧命,為僧使命,老和尚欣然應允。

楊歧普通寺,初名廣利禪寺,乘廣禪師唐寶十二年(753)首創,後甄叔禪師得嗣其法,於唐大曆年間(766-779)新建法堂、僧舍,規模較大。宋慶曆年間(1041-1048),方會禪師改名為普通寺,興旺時有比丘、比丘尼上百人。元代寺毀,明代寺觀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復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邑人甘寶賢等人續修。至民國,因歷代天災人禍,毀而復修達六次之多。

寺內有山門院落,內有大雄寶殿供西方三聖,還有觀音殿、藏經樓、祖堂、寮房等等。內供奉如來、觀音、護法、韋馱等大小泥塑描金佛像。

寺外有舍利塔數座,乘廣禪師塔,仿木塔結構之石塔,高2.5米,八角外形,每面浮雕裝飾,雕刻古樸,具有唐代藝術風格。

寺內至今保留著兩座唐碑。一座是由唐代詩人,政治家、書法家劉禹錫撰文并書丹的《乘廣禪師碑》。該碑記載楊岐開山祖師乘廣禪師的生平和功績,其其文字,皆為珍品。另一座《甄叔禪師碑》,是歷史上唯一一座由僧人書丹,記載僧人功績的石碑。

唐柏是甄叔禪師到楊岐寺時所植,又稱倒栽柏,即樹根朝上,頭朝下倒過來種植的鬆柏,其含義很深,  蘊含了很多佛教禪學思想和人生哲理,在甄叔禪師最後圓寂時會留下遺言:

樹枝垂地

我當重來

 

楊岐普通寺規劃

 

規劃區域地理位置優越,生態環境優美,根據規劃,寺院由主入口區、文化展示區、楊岐醫館、禪修中心、塔院、大會堂、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組成。該寺院建設規劃總體佈局為﹁一池、一湖、一中心、一寺」。目前規劃工作已經完成,由江西九豐園林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設計。

經云:「若人發心佈施,造佛塔寺,將獲身相端嚴、不墮貧賤、福智圓滿等殊勝功德。」讓我們共同發心「聚沙成塔,聚腋成裘」,為佛法的常久住世而貢獻我們的力量!

誠祈十方大德,護法檀越,發菩提心,弘此佈施,護此大法,共襄勝舉!順頌吉祥如意。

 

中國江西萍鄉上栗縣楊岐山楊岐普通寺

郵編:337000

電話/傳真:86-0799-3890097

道通法師(當家師)電話:86-1376179598

郵箱:  yangqiputongsi@163.com

博客:  blog.sina.com.cn/shizidaoyuan

功德護持賬號:

戶名:上栗縣楊岐普通寺

賬號:1504240109000004967

開戶行:江西省萍鄉市工商銀行上栗縣分行

 

 

四十五世楊岐方會禪師簡介

 方會,袁州宜春人,到筠州九峰山投師落髮為僧,繼而參學於石霜楚圓,後受請入主楊岐山廣利寺,晉院之後,禪師承楚圓臨濟之宗風,兼納雲門文偃之法式,在楊岐山獨創宗風,闡揚宗風,開創楊岐一派。其嗣法弟子十餘人,以白雲守端,保寧仁勇為上首。方會主張「即心是佛」「身心清淨,諸境清淨,諸境清淨,身心清淨」,遵循隨方就圓,順應客觀規律辦事,擺脫呆板,便於求學者接受。有《楊岐方會和尚語錄》《楊岐方會和尚後錄》。

 

慧通老和尚簡介

 慧 通老和尚,一九二七年出生於河北逐鹿,一九四三年出家,一九四四年於江蘇句容寶華山求受具足戒,後於北京彌勒院親近過真空老法師,廣濟寺依圓瑛法師听講 《楞嚴經》,揚州高曼寺依止來果老禪師.五台山隨能海上師學習《四分律》。十八歲住進金山禪堂,後到雲居山親近虛雲老和尚,在雲居山常住至今。

一九五九年,虛雲老和尚圓寂,慧通老和尚與一誠老和尚等四人親承遺命,要保護好雲居山這個道場,以至於文革十年,老和尚歷經艱辛都沒有下山,依然堅持禪 坐,改革開放以後,老和尚為了維護祖師的這支禪堂的慧命香,到全國各地的各大叢林重興禪堂,振興雲居真如,西安臥龍禪堂,使之宗風大振。老和尚現為深圳弘 法寺、福建支提山華嚴寺座元和尚,為廣東光孝寺、南華寺、雲門寺、大雄寺、丹霞山別傳寺、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靖安寶峰禪寺.西安臥龍寺.河南嵩山少林 寺、山西五台山顯通寺、碧山寺、普化寺、浙江阿育王寺等寺院首座和尚。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