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發佈  
 
 
新聞發佈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舉辦思想交談會
日期: 2022年12月10日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舉辦思想交談會

由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及道教共同成立的「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於2022年12月10日假黃大仙嗇色園鳳鳴樓舉辦一年一度的思想交談會。今年宗教思想交談會以《困境中宗教信仰的反思:無私關愛貧困者》為主題,從自省的角度探討「愛」的重要性,包括由「慈悲」、「大愛」、「仁愛」等思想論起,探究現今社會的實踐與價值,呼籲大眾關愛貧困、扶持弱者,達致社會融和。

今年宗教思想交談會的六宗教講者包括:東涌羅漢寺釋達能法師、天主教郭少棠教授、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中華回教博愛社楊興文教長、教會關懷貧窮網絡馬秀娟博士,以及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梁德華道長。

東涌羅漢寺釋達能法師分享,疫情在世界各地逐漸蔓延,對國際經濟、社會等造成重大損失。人們因為煩惱、執著等等,造成了很多不好的業,因此就有苦果。若要去除困境,我們先要了解因從何生,繼而依佛法修持。憂愁、消極、猜疑、擔憂,並不能解決問題,還會逐漸再生起無明煩惱。在這個艱難時期,人們應將佛法的正念思維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繼而推廣到社會中,幫助有需要的人得到心靈淨化及關愛等,自利利他,互相關懷,互相扶持,在困境危難之中傳遞溫暖,陰霾過後終有燦爛彩虹。

天主教郭少棠教授分享,新冠疫情產生種種社會經濟的人生苦難,迫使人們相信人類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大家都需要「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而中國文化傳統深信與生活的圓融,強調變化與融合。慈悲和大愛是人類的福音,也是所有高貴信仰的核心,人們應尋找現代世界的圓融智慧,以慈悲的大愛擁抱天人物我合一的世界,體現上天慈悲大受愛之德,讓凡世人不要、不愛、排擠、遺忘的,都能感到人間的溫暖、寶貴的寬仁、慈悲、惻隱的大愛。

孔教學院常務副院長李文斌先生代表院長湯恩佳博士分享,在後疫情時代,地球資源日益枯竭,人類生存危機加重,衝突更加頻繁。高科技的發展,提升人的鬥爭能力;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更易污染人心,激化矛盾,引起社會動蕩。各大宗教都以「愛」為永恆主題,為緩解人類衝突作出貢獻。孔教的仁愛之道,本來就是用於挽救世道人心,故當今之世,應當發揮其偉大的價值。儒家主張以寬容的思想處理紛繁多元的世界,從而起到良好的協調作用,促進世界和平發展。

中華回教博愛社楊興文教長分享,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是伊斯蘭教倡導的美德,是穆斯林應該積極實踐的善功。伊斯蘭所倡導的善行,是為了培養愛心,淨化心靈,關懷弱勢群體,增進社會和諧,彰顯人道主義精神。穆斯林一生的最高修為是成為一個利人利己者,無論在哪裡,給身邊人帶來益處,為有需要的人提供方便和援助,讓他人感受到美好和幸福。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各盡所能地幫助他人,向困難者伸出援手,社會將洋溢著互相關愛的氣氛,到處充滿幸福和快樂。

教會關懷貧窮網絡馬秀娟博士分享,貧富懸殊是香港的關鍵議題,不平等是導致貧窮問題出現的成因之一,反映經濟體系的失調。貧窮,不只是物質貧窮,而是在身體上(患有殘疾或痛苦)、心靈及精神上(軟弱、受 苦)都有機會處身於貧乏之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屬於同一個群體,所有人對群體中每個成員都負有責任,應彼此分擔、分享,與人建立彼此平等的關係。人們更要走進有需要的群體中,肩負起關懷社區與弱勢社群的使命,採取行動,做出回應,活出「愛鄰如己」之偉大的誡命。

香港道教聯合會副主席侯永昌道長代表主席梁德華道長分享,「慈悲」是道教修善積德的教條。道教認為眾生平等,天道對待世間萬物絕無偏頗,沒有親疏之別,因此人們對待萬物亦應該一視同仁,對萬物都應抱有敬意。「損有餘而補不足」正是天道對於貧苦厄困者的慈悲。作為道教徒,理應遵從天道而行,行有餘力便回饋社會,扶危濟困,周濟他人。道教勸喻世人以不求回報的慈悲之心行善助人,為人處世如能效法「水」的謙讓精神,處下不爭,滋養萬物,無我利他,便能實行真正的慈悲。   

是次宗教思想交談會內容亦結集成書,編者天主教周景勳神父總結指,人們若能自覺靜思,歸心自省,大家行善,互助相扶,以慈悲之心,扶助貧窮,社會便能和諧太平,市民守望相助,大眾便會安居和諧。在疫症變化的時代情景下,尤其是對貧苦大眾的捐助,與對露宿者的關愛。在思想交談會中,六宗教都有同樣的關注,以共議性的方式,共同找出時代的需求,向社會人士提出不同宗教的思想內容,作出現時代意義和方向的反思。共議性的精神亦能夠將宗教與宗教之間的距離收窄,有助鼓勵大眾在和諧共融中,同心參與社會大眾的服務。

 

 
 
 
  返回
 
 
 
 
  Copyright © 2024 香港佛教聯合會 The Hong Kong Buddhist Association 版權所有 歡迎轉載 並請註明出處